读后感 · 观后感 · 太空授课观后感

太空授课观后感

关于太空授课观后感600字(通用3篇)。

观看经典影片对于成长的帮助不亚于读书,我们往往会从作品中得到不少有价值的内容,这时我们可以把新想法记录在观后感上,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导演编辑想要表达的主题立意。您对撰写观后感有多少心得呢?考虑到你的需要,编辑特地编辑了“关于太空授课观后感”,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关于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1

今天上午,通过电视现场直播,观看了神十太空宇航员王亚平,在茫茫太空,现场给全国的学生授课,讲授了有关太空失重现象和实验。观后,我感受颇深,思绪万千。

这是一次生动的太空授课;也是人类第二次,中国第一次,在太空授课;这是一次最令华夏子孙激动人心的太空授课;更是一次扬我国威、振奋民族精神的太空授课。可以想象,全球华夏子孙,无论身居国内,还是远在天涯海角,他们都会为国家、为民族而骄傲自豪!中国国力终于强大了!中华民族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啦!

忆往昔,曾几何时,我们的国家积贫积弱,任人宰割,被扣上“东亚病夫”的耻辱帽子,强盗横行,山河破碎。偌大一个世界,竟没有泱泱华夏和炎黄子孙立足之地。

看今朝,国富民强,中国已位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终于可以,而且永远可以,把“东亚病夫”的耻辱帽子扔进太平洋,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啦!

神十,我为你喝彩!中国,我为你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

关于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2

今天早上,我们万分兴奋,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在多功能教室听王亚平阿姨的首次直播太空授课。进了多功能教室,里面好不一片喧闹声,我们都盼望

着王亚平阿姨的太空授课,终于,现场直播开始了。

我们开始看到的是他们的自我介绍,之后,开始的是一个陀螺演示,王阿姨给了陀螺一个推动力,这时,陀螺翻滚着向前运动,而地面上,陀螺只会掉到

地上,发出响声,王阿姨收回来了陀螺,又拿出了一个授课用具,只见王阿姨在与立柱成为约35度角时,把那根绳子拉直了,大家猜猜。

神奇的表面张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太空,制造出奇妙的现象,让人耳目一新。

小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我们地面上看到的钟摆一样的摆动;小陀螺会翻着跟斗前行,而当它自身旋转不停时,它又会定向的转,跟头自然停止翻滚,地球就是这样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状态,太空像个大大的荷叶,可以接住露珠。

失重的实验,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见着变化,那种奇妙感便更加直观。太空照片看见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见,天地间太空讲课交流竟然也实现了!惊叹!

那些观看着的学生们,对于这堂课一定会一直记得,这堂课多生动啊,要是他们中间出几个物理学家,或是航天科学家,王亚平的这次太空讲课功不可没。那这当是一次相当成功的科普教育。

玩乐里的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将一直记得那颗红红的葡萄珠,让它亮在心里,像太空的日出一样,每天16次,照得每个人都开心。

关于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3

今天今天上午在我们学校的会议室里四、五、六年级的全体师生观看了由神舟十号飞船中女航天员王亚平在离地球300多千米的天宫一号上给所有中小学生上的一堂课。 日记

此次太空授课意义非凡,不仅体现出了国家对中小学生的关爱和我国在航天事业进步很大,证明了中国学生好学、好问,求知欲望强。

这次太空授课王亚平任主讲,聂海胜任助教,张晓光任摄像员。三位宇航员配合十分默契。王亚平老师面带微笑,讲的绘声绘色,十分动人。有时还会说几个小笑话,让我们更能理解其中的奥秘。有时又通过几个简单的小实验让们亲眼见证了地球上与太空失重环境奇妙的差别,各种各样奇妙的实验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太空授课的成功,是宇航员和地面工作人员精心准备,密切合作的结果,是以进的航天技术为保障的。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将来肩负着建设祖国、发展祖国的重任,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好好学习,积累知识。去探索发现宇宙的奥秘、地球的奥秘造服人民群众。让全世界都能倾听到中国的好声音,让中国梦伟递到更遥远的地方。把中国变强大起来,不再被别的国家所欺负。

通过这次的太空授课,我不仅认识空中奇特的物理奥秘,还让我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和自信。谢谢王亚平老师的精彩授课。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小学太空授课观后感通用4篇


如何写出标准合格的作品名的观后感呢?看完一部电影后,我们会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观赏完影片后,大家肯定心中都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在观赏了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写观后感时要找准写作的切入口,才能引起情感共鸣,读后感大全的编辑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小学太空授课观后感,不妨参考一下本文,希望你喜欢!

小学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1

未来,到2120年的时候,太空旅游已经成为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了。今天是我第一次到太空旅游,心中不免有些激动。对了,忘了告诉你,这时我们人类已经破译了基因密码,可以活到200岁。

我来到太空旅游基地,顺着那些比钢铁结实百倍而且非常轻的碳纳米管天梯进入逐梦号飞船里。望着窗外一闪而过的白云,我不禁想象着宇宙美丽的面孔神秘的黑洞,美丽的银河像一条嵌满了宝石的丝带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还有月球上的环形山、陨石坑和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木星上气态的奇花异草

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月球。月球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管道网,那是月球上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上有许多的私人飞船在飞速行驶着,形状还千奇百怪:球状的、箭头状的、汽车状的

我在月球上找了一间名叫广寒宫的旅馆休息,旅馆里装扮成仙女的服务员热情地招待了我。旅馆里的氧气装置,源源不断地向旅馆输送着氧气。走去房间的路上,雾气环绕,还有小兔子在周围蹦跳嬉戏。房间内的墙壁是充气的,因为在月球上没有地心引力,当你睡觉时脱去防护服就会到处飘浮。所以不想头撞到墙长个包的话,就要在墙上装气垫啦。

休息过后,我在月球上逛了逛,人们已经把这里建设得很美丽了。行走在道路上,脚下会有一些星光孢子物质一闪一闪的,像点点星光奇妙极了。道路两旁的花草树木都是气态植物,那棵高高的树木是一种叫珍木的气态大树。气态的荧光花还会闪着朦胧的微光,有的花瓣一张一回,有的五彩缤纷还会变颜色,真是太神奇了!

随后我转乘探险号星际飞船飞往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木星。我先后经过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 终于,我看到了这颗表面有众多彩色条纹图案的木星。但木星上的高温和风暴闪电实在太强烈了,我不敢靠得太近,于是更改飞行航道去水星了。

水星因为离太阳最近,所以反而一滴水也没有。不过人类发明了一种超级绝热体,让水星变成了一个气候宜人的宇宙游泳池。在那里,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游泳、泡温泉。有时候外星生物也会来这游泳,你不用担心受到攻击,它们和这里的人们都能友好相处。

接着我驾驶飞船来到了火星,火星通红通红的像颗红宝石。惊奇的是我遇到了在火星生活的外星人!它们个子不高,两只火眼金睛的大眼睛很可爱。它们有着让物体着火的超能力,它们还把我带的零食香肠变成了香喷喷的烤香肠。

最后我返回月球并采集了几颗太空石头留作纪念,然后再次驾驶我的逐梦号飞船回到了地球。这次奇妙的太空之旅让我恋恋不忘!太空,我会再来的!

小学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2

浩瀚宇宙、神秘太空,一直是我俩向往而好奇的地方,并且对它充满幻想。所以,在去年我们力学小学开展小米粒儿童研究科学家精神活动中,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我国卫星之父孙家栋作为研究选题,并且认真学习了航天周边小知识。

通过这次研究,我们这两个小小写作迷,成功转型为写作+航天迷,书翘还勇敢地进行了小小尝试。她由于研究中的灵感,写了一篇题为《巡天记》科幻作文,是关于宇航员运用引力弹弓的原理,向木卫二发射探测器,以寻找适宜人类移居的星球的故事,在学校征文比赛中还获得了特等奖呢。小试牛刀成功以后,我俩利用暑假合作构思另一篇科幻作文逃离黑洞,主角就是100年后的中国航天员,在宇宙中发现了真实存在的黑洞,于是集结带领其他国家的宇航员,以天宫十号空间站为基地,一起拯救地球的故事;其中还有一对双胞胎宇航员,利用心灵感应传递信息,修复受损空间站仪器,成功突破黑障的情节。可是拿出草稿后,我们自己都不满意,硬伤太多:涉及太多、太多的天文、物理知识,已经大大超过了我们的认知,我俩都有些泄气了。

小学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3

2013年6月20日,这是一个令许多热爱科学、向往太空的人们激动的时刻,神舟十号上的航天员们将在太空中为大家进行授课。我们也没有忘记,美国的女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也曾想在太空中为学生们展开人生中精彩的一课,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光荣的女教师却随着“挑战者号”陨落在了茫茫太空。今天,中国的三位英雄航天员实现了她的梦想。

授课航天员分别是女航天员王亚平,男航天员聂海胜,由张晓光担任摄像师,他们在浩瀚的太空上为我们讲授了精彩的一课。这节课共40多分钟,王亚平共做了五个实验,分别是在太空中的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球和水膜的实验。这五个实验看起来非常简单,其实许多地方都有着深厚的物理知识,这一课也可以说是物理学家们研究的结晶。

首先,王亚平老师讲授了质量测量实验。王亚平老师先用幽默、亲和的语言为我们讲了一些太空中的基础知识,又让聂海胜老师在太空舱里表演杂技——半空打坐,我惊奇地发现,聂海胜老师用手在地上一撑令自己浮起来,然后竟然在半空中盘起来双腿,稳稳当当的坐了起来。然后,王亚平老师又说她有“大力神功”。她用手指在聂海胜老师身上轻轻一推,聂海胜老师就向后飞了过去。王亚平老师说,在太空失重环境中,人的体重会轻很多。那么,怎样才能测量航天员在太空中的体重呢?原来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速度,根据这个原理,就能测出物体在太空的质量。

第二个实验是单摆实验,王亚平老师将支架固定后,在摆轴的前端用一根线拴住一个小球,接着将球拉高到一定位置后松手。这时我想:这小球一定会左右大幅度摆动的。但在太空中你猜怎么着?原来小球在那个高度慢悠悠地悬浮着!想要它动该怎么办呢?这时,王老师给了小球一个推力,可爱的小球就傻乎乎地围着摆轴做圆周运动了!

第三个实验很好玩,材料是我们熟悉的玩具——陀螺。王老师把干扰力用各种方式施加给陀螺,它就在太空中以不同的方式飞行着,多有趣啊。

第四个实验的材料也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放大镜的架子和一袋水。王老师首先挤了挤水袋里的水,我不禁有些担心:水洒出来不会带来麻烦吗?但是王老师挤了半天才挤出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珠!这个水珠没有像在地球上一样毫不犹豫的落下来,而是像航天员们一样在空中飘浮着,格外有趣。然后,王老师张开嘴,一口将小球吞了下去——我还真没听说过“吞水喝”的呢。然后用到金属圈了!王老师先把金属圈轻轻地放入水袋,又将金属圈慢慢地抽出。抽出后的金属圈上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水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一切都归功于失重这个神奇的现象。

第五个实验还是需要水膜,王老师将水膜体积变大,又用针管将红色液体打入其中——只见红墨水的颜色在水球中慢慢漫延开来,逐渐“占领了”水球,圆圆的水球好像巫婆的水晶球,充满了妖娆的红色。

神舟十号空间交会对接,说明我国为未来空间站的建设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象征着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和逐渐昌盛的国运。我看到,中国这个巨人又站起来了!

小学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4

2013年6月20日星期四,我们班在多功能教室看了太空授课,是神舟十号的航天员——王亚平老师给我们授课。

开始前,我就迫不及待的想要见到王亚平老师,听他给我们授课。

中午10:00授课开始了,我认真的看着。知道了在太空里:太空人员可以站着睡觉;在飞船里可以不穿太空服;在太空中所有东西会失重……

我记得最清的两种实验:有陀螺表演、水膜表演。①“陀螺表演”有两个陀螺,一个陀螺转动一个陀螺不转动并用指头在两个陀螺上面压一下,转动的陀螺会走,不转动的陀螺会向前翻滚。这就是陀螺表演。②“水膜表演”一个水袋和一个铁环,把铁环放进水袋里,在慢慢的拿出来,水膜就做成了。水膜有个特点,特点是摇晃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小水滴,可是水膜也不会破。还有不断的给水膜加水,水膜就变成了大水球。这就是水膜表演。

这些实验太精彩了,而且这些实验在地球上是做不出来的。看完之后,我还想看,因为太神奇了。我想等我长大了,也要到太空去体验太空生活。

关于太空授课的观后感(汇总5篇)


博览群书是好的,博览好电影也是我们提倡的,我们的思维和事情情节一起跳跃,观看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情节中。很多人都是在写观后感的过程获得成长。你正准备写一篇观后感吗?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关于太空授课的观后感(汇总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关于太空授课的观后感 篇1

今天,我们在学校观看了一部太空授课的视频。所谓太空授课,就是在神州十号载人飞船里给小朋友们上课。接下来,我就为大家讲述一下这堂课吧。

首先,我们认识了三位正在飞船里的老师,太空授课的主讲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由聂海胜辅助王亚平老师讲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他们一起做了5个实验,下面我就来讲一讲这些有趣的实验吧。

第一个是质量测量。聂海胜老师亲自测了一下自己的体重。那是靠一个装置把自己固定再测量体重的办法。

第二个是单摆运动演示。只见王亚平老师把一个小球系在一根绳子上,然后把小球放在某个位置上,然后放手,在地面上会来回摆动,但是在太空中居然飘了起来!同学们都忍不住啧啧称奇。

第三个实验是陀螺演示。先把一个高速旋转的和一个不转的陀螺拿稳,然后放开,一个外面的在转,一个只有中间在转,这个问题同学们对太空又了解多了一点。

最后两个是我最喜欢的实验,那就是-------水膜和水球。王亚平老师先把一个吹泡泡的东西放进了一个饮用水袋。过了一会儿,王亚平老师把那个东西拿出来以后,居然形成了一个水膜!王亚平老师又往上面加水,慢慢地形成了一个水球,并且没有任何东西包起来。看起来晶莹剔透,还在那个东西上动着,王亚平老师又用针筒把里面的小泡泡都吸了,又放了几个大泡泡进去,虽然会撞到,但从不会合为一体。然后,王亚平老师又用针筒注射了红水进去。红水一点点把水球占满了,所以它又变成了红水球。

看完后我一直在想,所有的人类什么时候才能都登上太空呢?会不会发现外星人呢?会不会有在太空发现的陨石群呢?这一切都让我们想要继续探索下去。

关于太空授课的观后感 篇2

神奇的表面张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太空,制造出奇妙的现象,让人耳目一新。

小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我们地面上看到的钟摆一样的摆动;小陀螺会翻着跟斗前行,而当它自身旋转不停时,它又会定向的转,跟头自然停止翻滚,地球就是这样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状态,太空像个大大的荷叶,可以接住露珠。

失重的实验,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见着变化,那种奇妙感便更加直观。太空照片看见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见,天地间太空讲课交流竟然也实现了!惊叹!

那些观看着的学生们,对于这堂课一定会一直记得,这堂课多生动啊,要是他们中间出几个物理学家,或是航天科学家,王亚平的这次太空讲课功不可没。那这当是一次相当成功的科普教育。

玩乐里的学习,是学习的境界。

将一直记得那颗红红的葡萄珠,让它亮在心里,像太空的日出一样,每天16次,照得每个人都开心。

关于太空授课的观后感 篇3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美丽的梦想,有小梦想,也有大梦想。而我们中国也有一个梦想,一个美丽的飞天梦。

而如今,我们中国的飞天梦已经实现,从的第一艘载人火箭发射升空,到的神舟十号的圆满成功,我国向神秘的太空发射了数余搜火箭,其中有载人的,有不载人的。但每一艘都凝聚了我们中华民族上百人的心血,每一艘都凝聚了我们中华民族上百人的智慧!

而如今,随着科技的迅速发达,我们中国也大胆的开始尝试在太空中进行地面上的工作,其中最为精彩的,要数太空授课了。太空授课就是指航天员在天空中教课。而由于太空中不存在引力的缘故,航天员可以在太空中进行一系列在地面上无法进行的的实验。而在今年发射的神舟十号中,王亚平老师就为我们上了一次生动的“太空课”。

在这次太空授课中,王亚平老师为我们表演了“太空中的单摆运动”、“在太空中制作水球”等内容。其中最令人喊绝的,就是“在太空中制作水球”了。

水球制作,一听这个名字,同学们也许会很吃惊,毕竟在地面上是无法制作的。()可是在太空中这可不算什么:首先,王亚平老师先把一个带着铁环的类似渔网的工具伸进饮水袋里,然后再慢慢的抽出来。如果在地面上,水肯定会因为“万有引力”而洒落在地上。可这是在太空,没有“万有引力”这一说,所以抽出来后,水就自然形成了一面水膜。

随后,王亚平老师把这面水膜给固定在展示台上,然后去住一个挤压式的饮水袋,通过挤压,一点一点的把饮水袋里的水“挤”到那面水膜里去。这时,奇迹出现了,被加水的水膜不但没有被撑破,反而一点一点的膨胀起来,并逐渐变圆,最终行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实在是太漂亮了。

通过这次观看太空授课,我知道并了解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又学到了许多平常想都不敢想的实验,令我受益匪浅。最重要的是,我深深地了解到了航天员们工作的艰辛。将来我们也一定要好好学习,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会搭上一艘火箭去探索那神秘的宇宙呢。

最后,祝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再创佳绩,圆满的完成我们梦寐以求的太空空间站!

关于太空授课的观后感 篇4

看新闻得知6月20日上午神舟十号航天员将在太空授课,将带领我们一同领略奇妙的太空世界,我的心情异常的激动。20号我早早就守候在电视机旁,焦急地等待着太空授课。在等待的过程中,好多想法出现在我脑海中。今天授课的内容是什么;会出现什么神奇的画面;会有什么惊喜在等着我们呢……

授课开始了,此次担任太空授课的主讲老师是女航天员王亚平。她将和她的同伴向我们展示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三位航天员老师“站”稳后,先给同学们露了几手“功夫”——“悬空打坐”、“大力神功”等等,在失重环境下,航天员们都成了“武林高手”。接下来王亚平老师又给我们做了几个有趣的实验,并对其一一讲解。实验一:质量测量。实验二:单摆运动。实验三:陀螺运动。实验四:水膜演示。实验五:水球演示。

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膜和水球实验了。王亚平老师拿出一个金属圈和一个水袋,将水袋轻轻打开,奇怪的是水居然没有倒出来半滴。王亚平老师先用手挤出了一滴晶莹剔透的小水滴,她说想做一串水晶项链送给我们,我想那肯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美的项链。接着王亚平老师把金属圈轻轻地放入水袋,我心想:肯定会破掉,做不成水膜。可当王亚平老师将金属圈慢慢地抽出,我惊呆了,这时的金属圈上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水膜。原来在失重状态下,普通水也能够形成漂亮的水膜,这在地面上可是很难实现的。但我还是不甘心,心想:即使做成了水膜肯定也很不牢固,一碰就破。可当王亚平老师将一个中国结放到水膜里的时候,我更加惊讶了,水膜居然没破。正当我还处在惊讶中,王亚平老师又小心翼翼地把水注入到水膜上,水膜慢慢的变厚,随着注入的水越来越多,水膜竟然变成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还能从水球中看到王亚平老师的倒影呢,这真是太神奇了!当我还没从这兴奋中缓过神来,王亚平老师又把一瓶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红色液体在水球里慢慢地散开,最后形成一个红色的大水球,漂亮极了,真是一个奇妙的`景象啊!

另外王亚平老师还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就是现在他们每天都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他们每90分钟就可以绕地球一圈。这些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让我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还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也更加深了我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这次的神十太空授课,让我这个宇航迷着实满足了一把,也让我对宇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为我们的科学家感到骄傲,我为我的祖国感到自豪!但我做为一名小学生,现在主要的任务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以后,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使中国更加强大!

以前,我对浩瀚的太空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疑问。在那样广阔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会不会有我们不认识的生物存在呢?今天,在学校观看了天宫一号的太空授课后,解开了我部分的疑惑。

其中有同学问到王亚平老师有没有看到UFO,这也正是我想问的问题。不过王亚平老师回答说没看到。那这是不是代表太空中真的没有UFO呢?

然后王亚平老师还说,他们每天会看到16次的日出,因为他们每90分钟就绕地球一圈。我之前还以为天宫一号在太空上只是固定地待在某个地方上,现在还知道天宫一号是要绕着地球运动的。

通过这一次太空授课,我见识了很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完全看到的有趣现象,还为我们解开太空中的一些奥秘。我要好好学习,以后要揭开更多的太空奥秘!

关于太空授课的观后感 篇5

古时古人望天叹仙人早去,今时今人升空笑科技强国。

一朝太空梦梦千年,在古代书籍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对太空的向往,但由于科技的原因,他们也只能凭借着简陋的条件来进行太空监测,离脱离地球、飞向太空距离遥远。然而,随着1999年神舟一号我国第一支无人实验飞船的发射升空,到如今神州十号,我们走过漫长的十余载,终于向更广、更深、更神秘的宇宙探索了。

在今天,20xx年6月20日,王亚平等神舟十号航天员们将为我们展现有关物理概念的一些小实验,如利用太空专用的质量测量仪加上一个能测出运动加速度的测速系统,从而在太空中测出的物体的质量;或是利用支架上的小球来演示在失重状态下小球会有怎样的运动方式;亚平老师还使用金属圈和水袋,让我们看到在失重时,将放入水袋的金属圈拉出来后,我们会看到圈上有一个水膜——这在地球上是很难实现的。老师还将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让我们观赏到,在太空中红色会慢慢在水球中散开,最终而形成一个大大的、红色的水球。那水球非常漂亮,就如太空一样,神秘而迷人。

你玩过陀螺吗?在动画《全职猎人》中,小小陀螺非常厉害,而在太空中,小陀螺却有些笨笨的。因为,若刚开始陀螺静止,再给其干扰力,它就会傻兮兮地做翻滚运动。但若是刚开始让陀螺动起来,再给其干扰力,这时的它就会晃悠悠地向前运动了,憨得令人发笑。

在实验演示之外,还有很多同学对关于太空的某些问题兴趣盎然,如有没有看到太空垃圾。对此,亚平老师表示,太空垃圾确实存在,而且还不少,但与航天器相撞的几率是很小的,否则后果难以设想。自11号升空以来,神十目前还并未看到太空垃圾,但这主要是得益于天宫一号有提前对太空垃圾进行预警分析,并且进行了相应的规避、防护,这才让这几天的太空旅程如此顺利。

很多人要问,为什么在前几次太空飞行时也进行太空授课呢?这主要是从宇航员的安全角度来考虑的。因为此前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九号,其实主要是为了验证飞船自身技术,是实验性飞行,直到我们确定神舟九号发射后,我们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了作为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载人运输系统的能力,这样才使得太空飞船的安全性得到了更大的提升,使得空间站具备了提供人员、物资运输保障的能力。因此,神十的成功发射是具有突破意义的。

在此次神十太空授课中,我们还了解到了一些依靠目前技术和设备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太空用水的循环利用。这需要我们青年一代的努力学习,也需要更多国人的支持。让我们努力成长吧,为今后的“太空移民”而不断奋进!

太空授课观后感


太空授课观后感

6月20日上午十时,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国首次在神舟飞船上进行太空授课。这在我国前所未有,在全球来说也是第二次。我置身其中,又一次作为“学生”,上了一堂叹为观止的太空课。

“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随着这一句来自天宫的问候,中国首位太空老师王亚平轻轻一跃,向天宫一号舱内的摄像机镜头缓缓飘来。弯弯的柳叶眉、清澈的双眸、甜美的笑容。我似乎神游太空,亲眼看到了嫦娥、看到了仙女,她飘然而至。如梦如幻。

有史以来内容最神奇、教室最高远、观众最庞大的一课,开始了。

“神仙”聂海胜“悬空打坐”,轻盈地在半空中盘腿如佛,“嫦娥”王亚平使出“大力神功”,用手指轻轻一推,“神仙”摇摇晃晃地飘出很远,形象地展示了太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的奇妙特性。

“在太空中,我们个个都是武林高手。”王亚平的话引发了地面课堂同学们的欢笑和掌声。“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同学们,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妙语连珠后,王亚平从饮水包里挤出一个水珠,水珠悬浮在空中,然后被她一口吃掉,“刚好润润嗓子。”

轻松拉开大幕之后,王亚平变起了一出出戏法,圆周运动的单摆、不变轴向的陀螺、晶莹剔透的水膜、红扑扑的水球,中国第一堂太空授课在趣味与惊奇中完美展现。

她用生动趣味的语言和娴熟的操作手法,让中国的太空第一课笑声不断,惊喜连连。

据了解,2007年8月14日,美国人芭芭拉摩根在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授课,她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

和芭芭拉摩根进行的太空授课相比,中国航天员的这堂太空授课不仅科技含量更高,难度也更高,“摩根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王亚平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物理概念,所以后者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较大。”

在王亚平和“神舟十号”环绕地球近半圈后,教室里的学生就像和她一起感受了船舱环境——润喉时漂浮的水珠,手里制作的水晶球,还有吸附在薄膜上的中国结——这节距离地表350多公里,时长40分钟的课程注定将被载入历史。

它已经创下多个第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史上第一次发自太空的授课,以及中国学生和我们观众第一次通过直播画面,观看来自太空的多个失重实验。

中国自古就有“日行千里”“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传说,那么在宇航员那里可以得到注解,他们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他们每90分钟绕地球转一圈。

強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为我们能够顺利的观看太空授课提供了坚实的保证。这次太空授課为我們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王亚平那优美动听的授课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們身边每一个人。而我們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將我们帶到更遥远的地方。我相信,能够让神十飞向太空的国家,也最终能带领我们向更美好的“中国梦、太空梦”等梦想的实现而前进!

看《太空授课》观后感500字,600字


看《太空授课》观后感500字,500字

廖嘉伟

在星期四的那一天,老师在第二节眼保健操的时候说:“大家赶快出去上一趟厕所,之后马上回来!快!”这可把我们给吓坏了以为又要来一场风水轮流转的三科考试。结果一回来,老师开了个新闻频道。

过了不久,我们明白了!原来是航天员在天宫10号上授课。授课的老师就是王亚平。

一开始有许多同学在那问问题。最让我难忘的事一个小朋友说的:“请问,你们在太空会看到UFO吗?看到的星星会闪烁吗?”我看见了当王老听见了这一句话哭笑不得。也许,对于那个小女孩来说这个UFO是随时可以见到的了。

接着,老师给我们挤出一个在太空中的水珠,我们砍价的那个水珠晶莹透亮,时而仿佛涓涓细流的一条直线,时而想一个玻璃珠子一般。当我们正看得入神时,老师用一钟特别的方法来收集这水珠,直接吃掉。接着,老师拿一个金属框架伸进水袋里一拉一个很有质感的一个水膜就出来了,若是不懂的真以为这是个镜子呢!老师再往里面加水,过不了多久,一个“果冻”的水球成型了。那水球,在空气中轻轻摇动着,仿佛是一个一个女子穿着水袖在那轻轻舞蹈,但是只见水袖不见人。那水球让人“口水之下三千尺”啊!让人垂涎欲滴,让人想咬一口尝尝他的口感。啊…

既然是太空那么肯定是有失重现象,宇航员就给我们示范了失重现象。老师让另一个人“打坐”然后把它推起来,再往前推。让人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人肉炸弹”轰了过去,宇航员撞了过去可没听到声音啊?难道在太空中撞击是没事的了?那岂不是无敌?

接着老师还给我们看了凌空翻跟斗,弹簧测力器,如何测体重,摆的现象……

长大后,我一定要自己上太空……当然,我一定要尝尝“果冻”的口感。啊……

关于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8篇


下面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动笔写作品名的观后感要注意什么呢?在观看完一部影片后,好的片段会一直在脑海中回放。观看完的以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观后感可以有效的帮我们整理观看时内心的思绪,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

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3篇-初中日记500字

神十成功发射了,承载着我们中国的梦,这是我们航天史上的巨大突破。而且,在这次神十发射后还进行了我们首次太空授课,作为一个将要升入初二开始学物理的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观看了这次太空课。在这次授课中,王亚平老师讲解了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了解了在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这让我对将要学习的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在真正接触到物理的时候,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失重环境下物体的特点。初一2潘蕾

太空授课观后感

这一次观看这一篇视频,我有了非常大的感触。我接触到了平时我想都没有想过的在太空中进行的科学实验。他们让我进一步了解到了太空中的生活,那些科学道理虽然复杂难解,但是确实绣人迷人的。作为祖国花朵的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为祖国的未来奋斗。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做出贡献。这样也许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到那些神秘诡异却又迷人的太空,甚至在太空中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研究。也许我们还在那里代代繁衍下去,开始不一样的生活。将来也会有更多的实验空间站。太空生活让我充满了无限憧憬。让我们一起向未来奔跑吧,一定向未来努力发展奋斗,向太空进发,向祖国美好生活努力奋勇献力。

初一2雷玲玲

太空授课观后感

神舟十号飞船xx年6月11日17时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将在轨道飞行十五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篇2)

太空中有上下之分吗?

航天员老师您好,我特别羡慕你们能漂浮在空中给我们讲课,我想知道你们在太空中有没有上和下的方位区别呢?

回答: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先让人帮我一个忙,让我转90度。现在对于我来说,这边是上,这边是下。再把我转90度,对于我来说,这边又是上,这边又是下。在太空中,我们自身的感觉在方位上无所谓上和下的区别,无论我们头朝哪个方向,自身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不过在天宫里,为了便于工作和生活,我们也人为地定义了上和下,把朝向地球的一侧作为下方,并铺设了地板。

天宫一号的生活用水

可以循环使用吗?

航天员老师您好。刚才您演示了许多关于水的现象,我想问,这些水都是由地面带到天宫一号中的吗?还有,平时太空中的生活用水可以循环使用吗?

回答:我们使用的水都是从地面上带来的,水在太空中的循环利用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意义。它需要有先进的技术和复杂的设备,因此在短期飞行中,还是一次性用水更经济。

我国的空间站将采用先进的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技术,在天宫一号里我们也进行了部分相关关键技术的验证实验,我国科研人员将把中国的空间站建设成为运行高效、节约的空间站。

如何对付太空垃圾?

您能看到太空垃圾吗?天宫一号是否有应对太空垃圾的防护措施?

回答:在飞行的这几天,我们没有看到太空垃圾。不过事实上,太空垃圾确实存在,虽然它与航天器相撞的几率很小,但是数量却不少,而且一旦与航天器相撞,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发射之前,我们就对太空垃圾进行了预警分析,也对我们的天宫一号进行了相应的规避和防护措施,以确保航天员的安全。

如何对抗失重?

请问老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对抗失重对人体带来的不利影响?

回答:在太空中航天员会遇到失重、噪声、狭小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失重会造成人体心血管失调、肌肉萎缩等。

为了有效抵抗失重,我们通常采用药物、体育锻炼和体液重新分布等方法进行防护。我们也从地面上带来了很多设备,比如企鹅服、套袋、拉力器、自行车动量计等。我们刚才上课用的这个小讲台就是由一个自行车动量计改造的,等会儿上完课,我们就马上把它组装成一个太空锻炼自行车。

太空的星星会“眨眼”吗?

请问您看到的窗外的景色和地面上看到的有什么不同?能看到UFO吗?星星还会闪烁吗?

回答:这是一个奇妙的问题。通过舷窗,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地球,还可以看到日月星辰,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UFO。由于我们处于大气层之外,没有了大气的阻挡和干扰,所以我们看到的星星是格外明亮的,但是我们看到的星星就不会闪烁了。同样,由于没有了大气对光的散射作用,我们看到的天空不是蓝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另外我还要告诉你们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就是现在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我们每90分钟就可以绕地球一圈。

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篇3)

在太空授课的短短几十分钟内,王亚平从一个宇航员变成一个娓娓道来的老师,她的讲解引来现场学生的阵阵掌声:

王亚平:这是一个我们在太空中喝水用的饮水袋,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水是不会自己流出来的,接下来我要挤出一个小水滴。

在饮水袋的后方,水滴出现了。

王亚平: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可爱的,漂亮的小水滴。为了不让它到处乱飞,我要用独特的方式来收集它。

王亚平张开嘴,将小水珠含在嘴里。

今天这堂课大家都非常期待,当然上完这堂课以后,大家也觉得非常的惊喜。记者在人大附中的现场见证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太空授课的现场一共给大家演示了几个实验:

首先是称质量,其实具体的演示,王亚平给指令长聂海胜称了一下他的体重。

第二个实验是关于失重的单摆运动。在地球上,单摆小球会在一定范围内来回晃荡,但是在太空当中给它一个作用力,它会做圆周运动。现场的同学们见到这个现象,也感到眼睛一亮。

第三个实验是王亚平手里拿了两个我们从小就玩的陀螺,在太空当中,给它一个作用力,它就会朝着一个方向去转动。

第四个实验和水有关,是要验证表面液体的张力,捏出一个水泡之后,形成了一个水膜,后来紧接着的实验就是给一个水膜不断的注水,形成了一个透明的水球。最让大家惊喜的就是王亚平在后来就给这个水球里面用注射器注射进去了一个红色的水滴,这个棉絮状的水滴就蔓延开来,弥漫了整个的水球。

很多同学在实验结束后都久久不愿散去,还在讨论着、相互分享着。

虽然这次太空授课的时间有限,却拉近了普通人与宇宙的距离。在王亚平的家乡——山东烟台市福山区,王亚平的母校张格庄中心小学、福山一中的师生都集中观看了她的太空授课。

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篇4)

今天我们在早上10:00看了航天员王老师给我们讲课。

首先是称质量,其实具体的演示,王亚平给指令长聂海胜称了一下他的体重。

第二个实验是关于失重的单摆运动。在地球上,单摆小球会在一定范围内来回晃荡,但是在太空当中给它一个作用力,它会做圆周运动。现场的同学们见到这个现象,也感到眼睛一亮。

第三个实验是王亚平手里拿了两个我们从小就玩的陀螺,在太空当中,给它一个作用力,它就会朝着一个方向去转动。

第四个实验和水有关,是要验证表面液体的张力,捏出一个水泡之后,形成了一个水膜,后来紧接着的实验就是给一个水膜不断的注水,形成了一个透明的水球。最让大家惊喜的就是王亚平在后来就给这个水球里面用注射器注射进去了一个红色的水滴,这个棉絮状的水滴就蔓延开来,弥漫了整个的水球。

王亚平介绍说,在失重环境下,人们能够获取结构更加均匀完整、尺寸更大的半导体晶体,有利于开展材料学基础性研究,优化和改进地面生产工艺。失重条件下冷原子钟的频率稳定度会大大提高,可以应用于高精度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神舟十号航天员20日上午在天宫一号进行的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精神,同样是中国开展航天活动的重要任务。

实际上,太空科普教育活动也是世界航天活动的组成部分。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美国就开始推行“教师在太空”等一系列太空教育计划。作为载人航天的后来者,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实践刚刚开始,但历次神舟飞行在实现工程目标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了解航天、走近科学的热情。30岁左右的年轻一代已经成为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的技术骨干,而他们中的很多人,正是在航天员杨利伟首次登上太空那一幕的激励下走进航天行列的。正如女航天员王亚平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的,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科学永远是一个国家前行的基石。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热爱航天、投身航天,需要全社会理解、支持这项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航天科普活动中蕴藏着中国航天走向明天的无穷潜力。

在今天的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我意犹未尽。因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行则国行;少年富则国富,这就是我的中国梦。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个‘中国梦’,就好像每个人都可以仰望星空,星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照亮更加丰沛的人生,也照亮更加灿烂的中国!

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篇5)

神十的太空之旅,三位航天员任务分工有差异,聂海胜是指令长,他和张晓光两名男航天员互为备份,他们都具有飞船驾驶、组合体管理、手动交会对接、以及应急情况下的处置能力。而王亚平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担任这堂太空物理课的主讲。其实,这堂课不是光有主讲就能完成的,三位航天员都得参与。

这次太空授课的分工,是结合他们每个人在此次飞行中所承担的角色,以及个人的性格特点,作出的决定。聂海胜作为这次飞行任务的指令长,他在整个过程中一方面要配合王亚平做一些演示,更重要是天地之间要有一个始终畅通的联系通道,就是说,一旦有问题的时候,如果指令长发现了问题,要给地面通报;地面发现问题,必要时也要给他通报。那么他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角色。

二号航行员张晓光在此次授课过程中,他主要负责摄像,这堂课大家能看到的图像清不清楚,主要取决于张晓光的水平发挥。张晓光他对摄像本身在地面就比较感兴趣,拍照,摄像,他有这方面的特长。另外,这40分钟的摄像工作,主要是靠手持摄像机来完成的,而且他是处在失重的情况下。可以想象,这是一个非常累的工作。为什么不找一个固定机位来演示呢?这在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在舱内的展示平台的选择,不是想选哪块就能选的,而要根据舱内的布局和现有的条件,来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但舱内的空间又非常有限。所以,这堂课,对担任摄像的航天员,提出了非常高的体力和技术要求,而这些,正是张晓光所擅长的。

最后来说为什么说王亚平是最适合的主讲人?王亚平属于比较随和的人。而且,相对而言,女性更耐心、更细致一些。王亚平是作为一个女航天员,从形象到她的表述,都比较适合作主讲。

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篇6)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于6月20号上午10时举行,神舟十号女航天员王亚平将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教育部要求各地中学围绕太空授课活动开展主题活动,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教育活动和中学科技教育的开展。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于20日上午10时许举行,神舟十号航天员将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中国之声、中华之声、华夏之声、中央电视台将现场直播授课实况。以下为航天员与学生互动。

同学:王老师,您好,请问您看到的窗外的景色和地面上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吗?能看到UFO吗?星星还会闪烁吗?

王亚平: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奇妙的问题。透过舷窗,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地球,还可以看到日月星辰,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UFO。由于我们处于大气层之外,没有了的大气的阻挡和干扰,所以我们看到的星星是格外的明亮,但是看到的星星就不会闪烁了。同样,由于没有了大气对光的散射作用,我们看到的天空不是蓝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另外呢,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就是现在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我们每90分钟就可以绕地球一圈。谢谢。

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篇7)

看了这次神舟十号太空授课的视频之后,真是令我大开眼界,王亚平阿姨虽然不是专业的老师,但是他讲课非常生动,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这次的太空授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科学世界真的太神奇了。科学在是改变我们生活,甚至改变着我的世界观,因为科学的力量,我们走进了太空,这在以前根本就是不敢想象的,而今天神十授课,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

这堂课中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关于太空的一些物理现象,虽然太空还是离我们很远,但是,我相信未来我们征服太空也不是不可能的,宇宙之大,我们还需要继续去探索。

同学们,让我们好好学习,一起携手把中国带进一个强大的时代吧!中国加油!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中国梦,太空科学梦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特别的科学实验课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神奇的科学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我们的中国梦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科学张力无限

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篇8)

10时04分,太空授课地面课堂的两位物理老师走上了讲台。先通过一个短片向大家介绍了航天员的衣食住行。当三位航天员出现在屏幕画面中的时候,孩子们立即鼓起掌来,有人不禁感叹:画面好清楚啊。

为了向孩子们说明“失重”现象,指令长聂海胜表演了“悬空打坐”,担任太空教师的王亚平说:“我还会大力神功呢。”她用一根手指轻轻一碰,就把聂海胜推到了船舱后面。孩子们哈哈笑了起来。

随后,王亚平拿出一个单摆,固定在展示平台上,将小球提高,松手,小球漂浮起来,却没有来回摆动。“因为太空中,小球处于失重状态。所以不会摆动。”王亚平说,“那么推小球一下,它会怎么运动?”王亚平推了一下,小球绕着固定杆转了起来,做圆周运动。王亚平解释,在失重状态,只要一个很小的力,小球就可以做圆周运动,但在地面,要很大的力才能实现这种圆周运动。

展示完单摆,王亚平拿出水袋,挤出水滴,给学生展示液体在太空的状态。当她把晶莹的水滴吸进嘴里的时候,大家不由得鼓起掌来。王亚平把一个金属圈伸进水袋再拿出来之后,一个大大的水膜出现了,大家“哇”地惊叹起来,王亚平把一个小中国结贴到了水膜的表面,“哇”的惊叹声再次响起,接着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大家还想看更神奇的实验吗?”“想!”全场学生一起大声回答。王亚平又做了一个水膜,并向水膜上不断加水,水膜越变越大,最终成了一个“水晶球”,大家禁不住又鼓起掌来。水球中间有一串亮晶晶的小气泡,用针管抽出气泡后,水球变成了一个大透镜,显示出王亚平的倒影,大家再次鼓起了掌。王亚平向水球中注入了两个气泡,两个气泡并没有融合在一起,而是各自单独悬浮在水球中,非常神奇。王亚平把一管红色的液体注入到水球中,红色液体均匀散开,水球变成了红色,掌声再次响起来。

10点50分,太空授课结束。当航天员们与孩子们挥手再见的时候,地面课堂的学生们也站起来跟太空老师们挥手告别。在45分钟的太空授课过程中,300多名学生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通用


观影是对人大脑的一种全方位刺激,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总会让自己升起一些新奇的启发,说起观后感,很多人对它应该都很熟悉,即观摩之后的感悟,如果坚持写观后感,我们的思维能力会获得显著提升。你知道作品观后感的写作格式吗?为此,读后感大全编辑特意呈上“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1

科学梦张力无限是宇航员王亚平告诉我们的,她在太空中做的实验也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点,神舟十号太空授课令我大开眼界。

这堂课的四个问题,恐怕我一辈子都记得住了。太空中如何称体重?单摆现象在太空中是什么样的?陀螺现象在太空中还存在吗?太空中水珠会掉吗?对于太空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一定会在太空建立基地,让我们的生活得到改变,将来我一定也要参与到对太空的探索中去。

感谢这堂有意义的科学实验课,感谢宇航员叔叔阿姨,感谢你们把我带进了一个神奇的科学世界,科学梦张力无限!同学们,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中国梦,太空科学梦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特别的科学实验课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神奇的科学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我们的中国梦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2

今天是一个让人激动的日子,更是中华人民值得骄傲的一天。因为我们即将会上一节非比寻常的课程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在清晰的电脑画面上,我们能看到三位伟大的航天员正准备给我们上一节生动有趣的太空课程。在仅有的40分钟里,航天员们却只有用了简单的5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理。分别有水膜实验、陀螺实验......就让我知道原来在失重的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实验了!首先,用一个类似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时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针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说,水球一定会爆开来。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却毫发未伤,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这让观众们都看得目瞪口呆。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课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3

本周星期五,我们怀着激动而期盼的心情,在班主任陈老师的指引下观看《神舟十号太空授课》的视频。

视频里的内容是王亚平姐姐在太空里做实验的过程。王亚平姐姐做了许多实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做水膜。在失重的情况下,王亚平姐姐先弄好一个水膜后,再往水膜里加水,在加水的过程中,水膜里的水不会像在地球上加水时会漏出来,而好像是用磁石吸住一样。加完水后水膜已经变成了一个晶莹透亮的水球。王亚平姐姐再往水球里加一种红色的液体,使晶莹透亮的水球变成了一个红彤彤的水球,像一颗巨大的水晶玛瑙,美丽极了。

我心动了,这实在是太好玩了!要是我能亲自在失重的太空中做这个实验该多好啊!

从今以后,我更要好好的学习知识,加强体育锻练,为着登上太空的目标而努力,去探索在太空上更多的未解之谜!

喜欢《关于太空授课观后感600字(通用3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太空授课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