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以下内容“河西走廊观后感怎么写”合你需求。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欣赏优秀的作品,我们总会被作品中的情节所吸引。这时我们就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写观后感时,应该将“感”与“观”的内在联系紧密结合。一篇观后感的最基本的要从哪个方面开始写呢?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河西走廊》,一部值得推荐的纪录片,结构和细节都非常完美。热泪盈眶,十分虔诚得看完了。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本是开疆扩土、安定边境,未曾想造就了一个个奇迹,诞生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在这部影片中,细细道出了一个个了不起的人物的故事。“封狼居胥”扫除匈奴说出“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为汉帝国解忧远嫁的解忧公主,陪同苏武出使却默默无闻的常慧,为传播儒家经典传承根脉坚守一生的郭荷、郭瑀、刘昞三师徒,致力翻译佛经的鸠摩罗什,西巡河西走廊过雪山的隋文帝,历经隋唐两朝的重臣裴矩,来自吐蕃的萨班、八思巴师徒,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意大利传教徒利玛窦,“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抬着自己的棺材保卫新疆的战士左公左宗棠……是他们,让河西走廊更加绚丽夺目。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些历史留下来的名字仍旧熠熠生辉,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有幸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来了一次“环游大西北”的旅行,敦煌石窟、沙漠骆驼、丹霞山、魔鬼城、扁都口油菜花等等,那时候的惊喜与感慨仍不能忘记,那也是我一生中最美的回忆之一。
河西走廊,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历史的代名词。这里的盛衰枯荣,亦是中华自古至今的缩影。
纪录片《河西走廊》是在当前"一路一带“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推出的国际制作的纪录片中的大片,看了张颐武、石述思等文化名人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和印象,更加觉得河西走廊战略地位在历史中的重要性。从雅丹开往敦煌的路上,我们穿越罗布泊耳垂的无人区和漫长的酷热。偶然回头,车后是一望无尽的戈壁,鲜红的落日和残颓的玉门关。颠簸不是来自唐诗中的战马,但是扬起的尘沙仿佛与古人有了一刻的心意相通。影片除去原汁原味的历史气息,其运用的艺术手法更是值得深究。
《河西走廊》这部纪录影片给我们展现了一场宏大的历史画卷,两千年前,张骞从刘彻帝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河西走廊》最精彩的莫过于将历史情景以表演的形式在荧幕上呈现出来。
如今中国纪录片的美学主体依旧是戏剧美学:充满矛盾冲突的情节编排、紧张激烈的悬念设置,与摄影特技技术的迷恋交织,为中国纪录片描绘了美学品貌。薇乐大道戏剧化效果,情景再现手段是非常普及的一种表现方式,使得纪录片从枯燥无味中华丽转身,变得富于趣味性与可看性,吸引更多受众。
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而言,由于讲述的事情时间上是不可逆的,所以缺乏影像资料,于是情景再现手段在重构历史事件的需求之下诞生。但是情景再现使用的是搬演而非扮演,既与传统的纪录片相比有所创新,有不同于剧情片的虚构。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结合历史事实真实再现历史原貌,将影片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更加直接的传达给观众。利用蒙太奇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把古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一带一路“精神和现代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结合,使得整部影片的价值体现更佳。
《河西走廊》将历史场景搬演到屏幕上,给我们呈现一个优美宏大的历史画卷,细节生动,既不背叛历史事实,又重构了历史场景,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同时又将其余现代审美与价值观融入其中,谱成了一幅荡气回肠的壮丽之歌。
一个秣马厉兵,峥嵘初现的汉帝国正冉冉升起,我沿着河西走廊的脉络,一点点还原了昔日走西域,开西疆的荡气回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十八披甲封帅,二十封狼居胥。这世间应无少年不想学霍骠骑,收复焉支山,弘不世之功。看这部恢弘的历史纪录片,我总觉得,无数忠骨销魂的汉家将士似就在眼前一般。
那是一段惊心动魄的铁血岁月,英雄的荣光浸润了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中原与西域世界互通的大门在无数将士的浴血奋战中被缓缓开启,这富足的土地终于向中原展现真容颜。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从武帝第一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到霍去病拿下河西走廊,从此,祁连山下的这条走廊正式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几个动人的名字开启了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征途,自此,千年丝绸之路的波澜壮阔才得以为人们所知晓。甘肃,敦煌。虽未能至,但的确叫人心向往之。
这里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风云,有无数的坚守,开创与信仰,还有数不清的战乱和残杀,这片土地蕴蓄了太多不为人所知的骁勇故事,也积淀了太多的骊歌传奇。河西走廊是在满目戈壁下在祁连山的雪水下被滋润的,它拥有雪莲遗世独立的气质,即使历史千百年的锉磨也没叫他蒙上风尘,反而更加坚挺。时间的脉络渐渐向前延伸,它不会驻足回望,或许,它永远也不会发现,这条走廊的生命的毅力早已超越了时间。
娓娓道来的是河西走廊的事迹,缓缓流淌的是祁连山的雪水,这是一部不可错过的纪录片,我也认为,这是关于西域的一首荡气回肠的启蒙诗。时任敦煌研究所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的沙武田教授及总撰稿邓建永表示,40万字的学术剧本几乎囊括了河西走廊在各个朝代的历史变迁,当我们翻开这幅画卷,发现它与中原王朝的国家经略息息相关。极致的美的享受和恢弘的历史基调共同造就了部历史纪录片,它历久弥新,久盛不衰。
几百字的话语根本说不尽这部纪录片的“骨相”,我能从这部片子里,轻易地衡量出历史的重量,河西走廊的真实地质地在我面前展露,这一刻,我似在玉门关。
最近看完《河西走廊》被震撼到了,我整理了下笔记,分享给大家。
大西北,2020的旅行关键词。神秘的西域,广袤多彩的景观,璀璨的丝路文明,没有人不向往。若谈及大西北旅行,一千个旅行者有一千种玩法,但要说起河西走廊,除却地理书上的概念,对它的认识过于苍白,只有资深玩家才能道出一二。而大西北最不能错过的就是「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黄金段。
《国家地理》写道,河西走廊是交通要道,也是景观大道。戈壁沙滩,丹霞雅丹,雪山草原,除了海洋,汇集所有的地貌。它不仅是地理意义的长廊,更是中华历史上的文化长廊。从汉武帝开拓疆土,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西域的神秘面纱就此揭开,繁盛的丝绸之路由此而生。留下2000年华夏文明的缩影。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华夏文明延续至今,生于华夏长于中华的我如此自豪,因此更想一看河西走廊的文明与足迹,真正地认识什么是中国
本片主要讲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今,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变化。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集、第三集和第九集。第二集中霍去病三度大败匈奴,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夺回河西走廊,这真的是一段波澜壮阔的铁血岁月,当他说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时,我真的是血脉贲张。
我也感慨于汉武帝的文韬武略,对河西局势是如此有远见,这个边疆要塞对以后乃至今日的发展都极其重要。我特别喜欢河西四郡的名字与意义。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汉武帝选择以这样一种方式将他经略西部的梦想留在了河西走廊上,传承千年的名字似乎仍映射着千年前那个站在黄河边极目远眺的身影,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第三集从悬泉置一个无名的置啬夫视角,讲述了常惠和解忧公主为河西奋斗的一生,那都是一段生机勃勃的岁月,常惠五次经过悬泉置,每次一都是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当他最后一次途径悬泉置,他多停留了一天,这是置啬夫最后一次看到这个老人。曾经的老兄弟相继离去,常惠舟车一生,辗转南北,他在悬泉置站在角楼遥望东方时,似乎看到了那座古老的长安城发出阵阵智慧之光,那是众任先贤栉风沐雨的一生,也是他,常惠,砥砺奋战的曾经
《河西走廊》果然不同凡响。下午只看了一集,但纪录片绝妙的画面和历史厚重感已经扑面而来。最让我震撼的有三个地方:高超的叙事方式、真实的画面还原以及时代与个人并存的影片视角。
叙事方式:第一集重点讲河西走廊与张骞通使西域的历史关系。横向谈河西走廊地理位置:南北连接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东西为黄土高原与塔里木盆地,形似走廊,宽度数百公里到数公里不等,同时也是打通西域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重要。纵向讲汉朝历史:汉初加强中央集权、三代休养生息,到刘彻执政时,政治、经济蓬勃发展,强大的国力足以支持对外开拓,同时匈奴外患加重,而与月氏的联手的愿望也足以促进汉朝派遣使节增强对西域的了解。
讲历史事件的同时分析前因后果,把大环境摆出来,让观众自己作初步的推断,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出下面的介绍。历史背景、事件原因、具体经过、实际结果、延伸影响,叙述完整且连贯,又能娓娓道来。坦白地说,如果学校教材也能这样清晰就好了。
画面还原:看不出门道,但确实好。
影片视角:一方面是汉朝对外了解甚少、外患加重北击匈奴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是张骞本人,除了两次被俘、不辱使命的历史事件,纪录片也合理地加强了张骞匈奴妻子的形象,合理表现出个人情感的寄托。此外,把张骞的经历融入到汉武帝时期时代的起伏之中,出使西域对于时代来说是莫大的功绩,对个人来说也有无言的困顿与煎熬。(后来想想,功绩与困顿两者都有,但张骞本人确实付出了太多太多)
最后,自己特别喜欢这样的叙事方式。坦白地说,能把历史事件生动、全面地讲出来是很厉害的。我之前一直觉得讲东西最重要的是有全面、深入的调查,现在想想,这只是基础,有了知识储备却不见得能顺当讲出来。比较合适的讲法是进行必要但适当的讲解,把大环境和必要条件摆出来,然后引导听众去得出相应的结论。结论与预期相符便是最好的结果,如果不符,更是好事,不符合是有原因的,把原因找出来,好好分析,也许会有更大的进步。
河西走廊,第一集,出乎意料的好看,张骞出使西域,肩负着汉朝的使命,想要去往西域,必须经过匈奴的领地,他被俘虏了。匈奴人想要得到一些关于汉朝的情报,或许也被张骞的忠心打动,匈奴人非常宽恕他,并且让他娶了漂亮的匈奴妻子,这也是匈奴领地枯燥时的一抹光吧,支撑他前行。九年了,他决定出发,再次前往西域,他的妻子是知道的。熟悉了西域的地势和民族风情生活习性,他决定回长安,带着没有忘记的使命,出发。回程准备换条路线,没想到,已经成为了匈奴的地盘,所以他不幸的再次被俘虏,匈奴人仍然宽恕他,他也见到了自己的匈奴妻子,三年后,他决心回去,这一次,善良的匈奴妻子跟着他一起回长安。他给汉武帝讲述了自己十三四年以来的探索,想要通往西域见到更广阔的视野,就要跨过地势险峻的河西走廊,得到了汉武帝等人的赞扬,他的妻子一年后染病去世,史记相关记载很少很少,但是他的坚持,一定离不开妻子的支撑。如此的爱国情怀,如此的忠贞,我为之动容。
在河西走廊,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五胡乱华期间反哺中原的儒家文化,隋炀帝杨广时期万国来朝盛会,儒家和佛教交汇形成的璀璨辉煌的石窟,都始于公元前138年张骞踏出长安城的那一步。
恶劣的自然条件、流匪、战乱、疾病等,路途之艰辛非我辈之人想象。曾有幸前往甘肃兰州一趟,气候干燥、粗犷是留给我的第一印象。领略了黄河沿岸热闹非凡,尝到了正宗的兰州拉面,沉醉于兰州博物馆之丰富,佛教艺术之璀璨令我惊讶。再回过头来看《河西走廊》,解答佛教璀璨发展的脉络。
《河西走廊》以时间朝代为线,以人物为风骨,以内容事件为血肉,勾勒出河西走廊的前世今生。在河西走廊,那些留下姓名文人武将,那些辛苦奉献的无名百姓,不管是名利、欲望、奉献,都成为了丝绸之路的养分。令我苦笑的是,河西走廊在北宋、南宋时期没有一丝介绍。在元朝之后,河西走廊渐渐没落,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恢复战略地位。因此,特别欣赏汉唐之间河西走廊的发展,留下一点思考痕迹,留作纪念。
“人人”都有出场的时间,或早或晚,“人人”是否有你我?
张骞、刘昞、鸠摩罗什,这些皆是有信仰的人,苦难时不怨天尤人,而是耐得住寂寞潜心致“学”。史书记载寥寥数笔功绩,一笔一墨皆是悠悠岁月修行,由背后血泪抒写而成。回想起儿时课堂时的不以为意,如今再回数二十多年求学,单单念起他们的名字都令我感受沉甸甸的分量和惭愧。
近三十载岁月,朝着一个目标前进,不论艰难险阻,斗转星移,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浪漫所在。张骞、刘昞、鸠摩罗什、唐朝敦煌壁画李工......,在自己人生道路中,“人人”皆有出场的时机,耐心沉淀自己,为“浪漫”寻找一片净土。
至于“人人”是否有你我?答案自在脚下。
不知道是不是幸存者偏差,每个时代,总会有几颗耀眼的星,闪烁着非凡的光芒,穿过空间和时间,令人无限遐想。
张爱玲说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表达美中不足。
江南缥缈录也有三恨,一恨不生在蔷薇皇帝朝,可以夷平九州;二恨不生在风炎皇帝朝,可以北克蛮族;三恨不生在北陆宁州,可以看见万千美人迎风举翼,衣白如雪。这三恨表达英雄壮志未酬的遗憾。 高层战略
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
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
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
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中华皇帝是中央集权的代表,各个帝王尤其是开创者,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谋求王朝万世长存。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音同文,车同轨",实行郡县制,为一家一姓谋求万世太平。这就导致帝王,既要统御万民,又要求战略具备顶层高度,不在意“一城一地得失”细枝末节。
汉武帝刘彻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帝王,收复和打通河西走廊,对后世两千年的意义是汉武帝未曾想象到的。河西走廊的畅通,丝绸之路的形成,会首先形成商贸的交流,而商贸的交流必然引发人员的交往,人员的交往则必定带动文化的传播和交汇,文化的交流更进一步促进感情的交流,最终融合同行。
前面所列的四个城市,我至此才知晓其典故涵义,颇为惭愧。整个纪录片河西走廊有两个重要角度,令我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个人认为非常有必要记录的。
其一,佛学和儒学交流融合
乱世易出宗教、神灵,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道家张角借教起义;元朝期间,藏统佛教兴起;再往远了,西方拯救世人等。河西走廊的畅通,给佛教东传创造了基础条件,于是鸠摩罗什等人历经磨难,前往长安讲学,翻译著作;再往后有僧人西行取经,包括《西游记》原型的玄奘和尚。
因此,河西走廊形成了璀璨的佛教艺术,石窟。此时的儒家思想兼容并蓄,又或者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未能远播,儒家与佛教融合。
其二,儒学反哺中原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到了两晋南北朝,中原战乱平凡,而儒家在河西走廊得以休养兴盛。拓跋迁移都城汉化,给了儒家机会,而此时中原的儒家因战乱已千疮百孔,最后是河西走廊的儒学火种传续后代。
此时再回头看,河西走廊重要性不言而喻,塑造并改变了后世精神风貌、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最近,在公司组织的集中学习上,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记录片《河西走廊》。正是这样一部纪录片,赋予了历史鲜活的灵魂。它的出现让写在史书里、刻在壁画上、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名字变得有血有肉。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两千年前,张骞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一年,刘彻19岁,张骞27岁。而同样是二三十岁的年纪,我们却习惯了循规蹈矩,习惯了安于现状,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愿去改变,不愿去突破桎梏,打破固有的“安稳”的生活。
张骞是一位勇者,明知踏上西行的道路异常艰辛,但他依然勇于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鸠摩罗什被囚禁整整十六年,仍不忘弘扬佛法,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能无法表述史人开拓的步伐了,反倒觉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来的更为准确。
通过对纪录片的学习,让我深刻领悟到追求自己的目标、路途是充满艰辛的;学习知识,亦或是枯燥的、乏味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有各自努力奋斗的目标,但一路走来,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忘却了自己的目标,停下追逐的脚步。没有超世之才,就要有坚忍不拔之志。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竞争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即使面对逆境,也要有面对的勇气,在生活中要敢于拼搏,勇于改变,这样才能距成功更进一步。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河西走廊不只是一个地理标记,更是一种历史,文化和使命。
在曾经的历史通道上,作为通往东西两地的咽喉,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洒下无数先辈的血汗。沉淀了太多的期待和渴望,而对于我们中国人,这条横贯东西的通道,战略地位愈发凸显,也肩负起更多使命。
两千年前,张骞义无反顾踏上西去的探索征程,才有了一个帝国。沿着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生动岁月,和这条通道日后的另一种独特风格。我观后印象最深的是张骞的决心和毅力,这使他在异国他乡饱受艰苦的情况下克服了各种逆境,仍然不忘自己的使命。从走廊东西两端走来的学者和僧人,携带着经书和古老的典籍,穿越乱世动荡的时代,思想和信念依然生生不息。儒家与佛教的光芒沿着这里照射至整个东亚,而东西文化的碰撞也让河西大地变得博大且宽容。河西走廊像一个引子,引入了中国广阔的西部,和平的使者接踵而来,以会谈和结盟的方式确立了今天的中国版图。身处广阔西部和遥远欧洲海岸的人们也怀着对未来生话的希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求,踏上了东行的旅程。
从此,穿越了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全面扩展,驮运货物的马队日夜兼程,黄金和琥珀,瓷器和丝绸,僧侣与经卷,成为慢慢旅途中坚持的决心。在这条河西走廊上,一代又一代行者穿越时光,激情,欲望,喜悦,悲伤反复轮回,把一个个遥远的国家笼络成更加宏伟的格局。
“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确实,正是那些已经发生的,才能铸就我们的现在。正是那些已经发生的,才能铺就我们走向未来的道路。历史总是在现在和未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演绎着,读古才能知今”
一开始知道这部央视纪录片是因为看到很多小红书博主在推荐,自己也去搜来看了一下。
本纪录片总共十集,一集大约都是47分钟,差不多每一集都回围绕一个人来讲,讲他们的故事和获得的成就。而他们都是与河西走廊这个关键地带有关的人物。
里面讲到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统一河西走廊等等故事。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儒学的传承,那些大儒会被当朝统治者邀请去帮助治理国家,但其实很多都没有受到重用,最后甚至以死表明自己的立场,这些也只是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罢了。“治国平天下”这几个字原来那么难做到,儒学者想要继续做学问,教授很多的弟子,但是“治国平天下”一直是儒学推崇的思想,最终他们还是要为国家献出自己。
同时,河西走廊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见证着历代王朝的兴衰。
最近先后看完《觉醒年代》《天道》,又陪孩子一起看完纪录片《河西走廊》, 心中热血沸腾, 感慨万千, 想要写点什么, 摩拳擦掌, 即便输出水平有限, 也凑合两三字说说自己的感受.
今天便先来说说《河西走廊》, 以前对大西北的印象非常少, 看完这部纪录片, 整体了解了河西走廊从汉朝到如今的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 纪录片重点讲述了有关河西走廊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 从最开始, 张赛出使西域, 中途两次被匈奴人扣留先后9年, 又历时2年时间逃回大汉, 其所见所闻, 对西域的了解给当时正一筹莫展对付西北匈奴的汉武帝注入一剂良药, 可谓是及时雨. 张骞出赛可以说对中国国家版图的开拓, 对西北历史的布局犹如盘古开天辟地之同等的作用. 此后, 汉武帝, 卫青, 霍去病征服河西走廊, 设置自己的郡县. 随后的两位汉朝皇帝,汉昭帝, 汉宣帝用和亲的方式巩固了河西走廊的格局和地位. 汉朝之后直到隋朝期间, 河西走廊不断经历朝代的更迭, 确实当时继后晋时期避免最好的世外桃源之地, 为逃避战乱, 许多文人大家相继来到河西走廊避难, 当时的文人大家热衷推广儒家思想, 同时苦心研究儒家和当时他们带过去的经典著作. 因此儒家思想在河西走廊在隋朝统一全国之前的战乱的300年得到广泛的推广.
后隋炀帝杨广统一全国, 他意识到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在祁连山脚下举办历史上首次的万国盛会. 可谓使东西方的商贸得到空前的繁荣, 后唐朝入住中原, 成吉思汗横扫整个中亚和欧洲地区, 随后的几十年里, 当时蒙古国统领阔端和藏族部落首领的班智达进行和谈, 从此藏族归于元朝版图.
纵观历史变迁, 汉朝开拓, 元朝, 隋朝, 唐朝得到发展的鼎盛时期, 而在明朝和清朝时, 因政府闭关锁国政策, 河西走廊进入了最为萧条的几百年. 而这几百年的历史, 中国从过了文艺复兴, 也错过了欧洲的工业革命. 即便是当时开放国门, 没有当时很好的国民基础和卓越的领导统治, 中国即便知道文艺复兴, 估计也是hold不住的.
到新中国建立初期, 国家需要石油和大量的原材料进行工业改革, 而祁连山, 这座宝山, 给中国源源不断的输出了石油, 镍, 铁, 玉石, 水晶等重要的核心国家战略资源. 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和力量.
直至今日, 内陆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振兴中国的重要要塞.
读毕, 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感叹历史风云人物变幻, 感叹祖国的打好山河, 感叹历史先贤为这片土地注入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感叹这块巨大宝藏之地带给我国人民的用之不竭的财富
一部电影最吸引我们的,往往是其中不经意的一句台词,每次观看心里都有不一样的感动。写观后感对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是非常有必要的,你在查找作品名观后感范文吗,想要写好作品名观后感一般有什么要求呢?下面读后感大全为您呈送了“《河西走廊》观后感怎么写”主题的相关内容,相信你参阅以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勾起了一些或近或远的记忆。
自初中读到关于敦煌的故事起,就一直心向往之。曾经还向高中历史老师打听过某个闪现于志异小说的敦煌城主,以及书上寥寥几笔勾出的一场好仗。也亏得那位历史老师是个英雄不问出处的主,一心只盼着和学生分享正史野史中的奇闻异事,于历史长河中拾得些许真趣,管它教学大纲还是考试范围,向来有问必答,生冷不忌。他不清楚,还为此专程回家翻书,第二天兴高采烈地占用了我宝贵的十分钟课间休息。我极其喜欢和佩服这位老师,只可惜缘分太浅,文理分科之后,未能继续在他麾下受教。更为可惜的是,我高三之时,经历了一场教师罢课风波,风波之后有一批老师离开了学校,他也是其中之一。现在回想当时的感受,五味陈杂,却很难说出其一。想来一是时日已久,二是当年少不更事,空余对学校上层的满腔义愤,却体会不到从此师长是路人的零落萧索。
多年过后,翻开某本史书或是志异笔记,我还是会想起高一的历史晚自习,老师并不在A班驻守,一个人蜷在B班小教室的椅子上,有时刁根烟,等着有问题的学生去问。我匆匆赶完其他各科的作业,拿了历史书随便寻个由头,跑到B班请教。如果学生少,又都是我这种对历史有点儿兴趣,且不太在乎个把小时能多做多少数学题的闲淡散人,那B班便可以开一场微型历史讲座(因为统共也就三四人)兼茶话会。时间过得飞快,晚自习也不再难熬。
时间果真过得飞快,我已有五年多未曾见过老师。偶返母校探望师长,却无处可寻他的踪迹。
高三保送之后,得了闲暇。和同学相约,一行六人前往河西走廊。我是因为有些执念,朋友们有的和我兴趣相近,有的并不在乎出游地点,反正都没去过,准备的时候都很兴奋。最后我们出于时间、预算和体力的考虑,略过酒泉,定下了成都—兰州—武威—山丹—张掖—嘉峪关—敦煌的线路,除成都与兰州之间乘飞机外,其余都坐火车。现在想起来,那其实是我第一次完全丢开家长和旅行团,全靠自己和朋友筹划进行长途旅行。当然,家人联系了甘肃的朋友,在兰州和武威多有照拂,不过余程,全靠我们六人走完。所以,我与河西走廊大概真的有缘。
一路平安,相处的也很融洽,却并不完全顺遂。
武威的雷台汉墓,墓室早被盗掘,所幸精美绝伦的马踏飞燕还让世人有幸一观实物。不过真品保存在兰州市的甘肃省博物馆中,雷台汉墓只有景区门前的一尊雕塑。其余的记不大清,只记得墓道中有一处深井颇为奇特,罔顾近大远小的物理规律,你投一枚硬币下井,硬币在井底却大于实物。我没有查到科学解释,网上说法不一,建筑结构、光程和光程差、温度湿度甚至是心理暗示,有兴趣的人不妨一探究竟。白塔寺我们也去了,纪录片《河西走廊》第八集,详细讲述了白塔寺的由来及萨迦班智达,即蒙古国师八思巴的师父,波澜壮阔的一生。
我们的火车入夜才到山丹,山丹县城少有游人问津,一片黑灯瞎火,还有零星的本地人盯着我们窃窃私语,心里平添几分慌乱。好不容易在县城中心找到一处所谓最好的宾馆,要了两间房,房间很脏,一间的卫生间完全不能用,没有水;另一间只有一股涓涓细流,我们只好轮流去冲了冲脚,和衣而眠。我们来山丹是为了去这里的军马场,自前苏联顿河马场解体后,山丹军马场便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军马场,据说当年汉朝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在此处圈地养马,西逐匈奴。我们一早起身,却被冻了个透彻。时值五月,山下却只有十来度,当地人说山上更冷,没什么好看的,还有人传言连马都没有。我虽带了羽绒服,但一行人中大多没带,只得灰溜溜作罢。虽然后来听一个去了的学弟辟谣,说五月也是有马的。无论如何,这只能成为一个遗憾,也成为了一个要再次前往河西走廊的理由。
张掖的丹霞地貌非常漂亮,我们起了一个大早,整个景区似乎只有我们一行六人,天空还飘起了星星点点的小雪,那种天地辽阔,唯我独存的感觉真的很好。我曾于冬天独自前往甘肃天水麦积窟,那一次,是真真正正整个景区就我一人,独自面对岩壁上容色庄严的石刻佛像,它低眉垂首,我战战兢兢。嘉峪关有龙门客栈的拍摄基地,还可以挑战横跨黄河的滑索。敦煌的莫高窟、鸣沙山,再往前的玉门关、汉长城遗址,连接着罗布泊的雅丹地质公园,说过它们的人已经太多太多,我也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了。敦煌市到雅丹地质公园的路十分颠簸,我们几乎是睡过去,被抖起来撞上车顶,醒来,再睡去,这么一路前往的。而莫高窟、鸣沙山离敦煌市区就很近了,租自行车半小时即可到达。笔直的长路人烟稀少,向前骑行,上一秒还是两道延伸交汇的线条,下一秒便巍然耸起黄沙堆成的高山,震撼突如其来。
直到现在还能想起那么多的细节,可见当初的旅行给我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当时的那群人,一个去了法兰西留学,一个选择去和袋鼠浣熊作伴,两个投奔日不落的大学,还有一个断了联系,不知去向。还好,因为有共同的回忆,大多数人一直联络着,来日相聚的机会还多。
《河西走廊》其实还是以历史为主的纪录片,按时序推进。虽然一向不太喜欢以演义的手法来重现历史的纪录片,但至少,这部不让人感到怪异和腻烦,而且地图画得很详细,再佐以当今的地理风光,风光摄影尤其优美,显得整部片子内容扎实。文案优美且不矫情,雅尼的音乐更是没话说。其中对博望侯、骠骑将军、汉武帝、隋炀帝等人的定位,也自有其惹人热血沸腾的独到之处。
片子里说,张掖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安西榆林窟都是佛教造像艺术的瑰宝,骆驼城遗址、黑水城遗址也是当年盛极一时的商路上尚未消歇的余韵,还有郭瑀隐居的临松薤谷,敦煌旁的党河风光,还有心心念念的七一冰川,当时未能一晤,盼望将来能有机缘。
独特的审美内涵。跟随《河西走廊》的镜头下,大片像绿毯一样的草原上,奔跑着膘肥体壮的马匹;潺潺流水,绿草茫茫,靠着祁连山的雪水滋润,漫山不知名的野草开得肆意妄为;飞翔着水鸟的张掖湿地,胜似江南,像一颗绿宝石一样镶嵌在西北。千百年来,绿洲、草场、丹霞地貌就在这里,不远不近。只是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它们第一次呈现出这样极致的美感。
这样极致的美感体现着双重的美学意蕴。作品中的景物突破了传统影像的造型功能,具有了双重作用,除了起环境造型的基本作用外,更成为了具有独立存在价值和深厚美学意蕴的自然荧屏形象。既有粗犷的大漠戈壁、辽阔的草原牧场、伟岸的天下雄关、繁荣的集市商队等自然景观,也有神秘的佛教卷宗、明长城、天下雄关嘉峪关等深沉厚重的人文景观,这些都极力向观众展示着如诗如画的河西走廊风景。这些场景不仅给受众带来了视觉奇观,而且具有深厚的纪实美学意蕴。
这样极致的美感呈现了影像风格的多元化。节奏舒缓的镜头,扮演的情景再现,快速摄影的特技运用,奇特的画面构图造型,在追求纪录片空间真实、整体真实和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传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意蕴,较好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民族团结、仁义诚信、不屈不挠、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儿女特有的个性张扬、粗犷豪放、风风火火的性格以及“大情大义,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干脆洒脱与“开荒拓野,一腔热血溅荒原”的奋斗精神,不但显示出一种豪气冲天的阳刚之美,更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合之美”的共同价值观。
纪录片《河西走廊》留给观众的震撼在继续……陆上丝绸之路的续写,还在继续……
致敬河西走廊,不仅是对辉煌的历史,更是对美好的未来。
一周看完了河西走廊,这种几天之内看一段几千年的历史的感觉,很震撼。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代皇帝也是有功有过,没有完人。如隋炀帝杨广这般的雄心大志开创了史上第一次中外博览会, 开凿隋唐大运河,改革管制,均田制,为以后唐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但是杨广的大力发展基建与征战苦了农民,以至于矛盾激化不可调和而隋朝迅速灭亡。这其中给我的感悟颇深:隋的各种发展为以后的唐兴盛奠定了基础,但却让自己走向灭亡。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选择,但是平衡之道却是关键。应用到我们普通人亦是如此,把握平衡是个大智慧。历代君王无不亡之于平衡,就如天平,我们要不断的调整两侧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若是任由一侧重量加下去将永远失去平衡而坠入深渊。
延伸到生活中亦是如此:工作生活学习的平衡要把握,若是觉察自己陷入了某一个执念里面,要及时抽身,切不可沉迷进去。所有的沉迷必有其害。
从中学到的几点:
1.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王朝的兴盛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前人做了对的决策,但是决策需要几十年才能看到作用,这也叫战略规划。所以看看历史可以让自己学到什么是远见,历史让我们学会了拉长时间看到分析一件事。
2.平衡之道
从中看到平衡很重要,度很难把握,以后慢慢学习这点。
3.要开放自己,封闭让国家走向灭亡,也让一个人走向灭亡。
汉、隋、唐、宋支持对外贸易,到明之后开始闭关锁国直到清朝,长期的封闭导致国家经济衰退,人也是如此吧。
4.人无完人,历代皇帝都有功过,犯错不要苛责有功也不要炫耀,无愧于心就好
《河西走廊》,一部值得推荐的纪录片,结构和细节都非常完美。热泪盈眶,十分虔诚得看完了。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本是开疆扩土、安定边境,未曾想造就了一个个奇迹,诞生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在这部影片中,细细道出了一个个了不起的人物的故事。“封狼居胥”扫除匈奴说出“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为汉帝国解忧远嫁的解忧公主,陪同苏武出使却默默无闻的常慧,为传播儒家经典传承根脉坚守一生的郭荷、郭瑀、刘昞三师徒,致力翻译佛经的鸠摩罗什,西巡河西走廊过雪山的隋文帝,历经隋唐两朝的重臣裴矩,来自吐蕃的萨班、八思巴师徒,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意大利传教徒利玛窦,“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抬着自己的棺材保卫新疆的战士左公左宗棠……是他们,让河西走廊更加绚丽夺目。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些历史留下来的名字仍旧熠熠生辉,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有幸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来了一次“环游大西北”的旅行,敦煌石窟、沙漠骆驼、丹霞山、魔鬼城、扁都口油菜花等等,那时候的惊喜与感慨仍不能忘记,那也是我一生中最美的回忆之一。
河西走廊,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历史的代名词。这里的盛衰枯荣,亦是中华自古至今的缩影。
“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诗人王之涣和王维的名句中提到的玉门关和阳关连同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都是汉朝在取得河西走廊之后建立起来的。汉朝以这些郡和雄关为落脚点,在河西走廊站稳脚跟,有效的防止了匈奴人的反扑并将汉朝的影响力逐步扩散到了西域地区。
这些新建的雄关和郡都需要有士兵把守,但是这些士兵无疑要消耗大量的粮草,这对汉帝国来讲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桑弘羊提出了屯田轮台、渠犁的主张,在汉昭帝时期被霍光采纳。从此,驻防河西走廊的士兵就有了双重身份。若无战事,他们就是手持农具的农民,河西走廊的土地本就肥沃,辅以汉朝先进的种植技术,沉睡的土地很快就被唤醒,变得生机勃勃。一旦战争发生,这些士兵马上就可以披挂上阵,骑着优良战马、手持武器的他们让敌人望风而逃。
汉朝的屯田政策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一支兼具屯垦与戍边职责的军队。
公元前60年,汉帝国设立西域都护府,将今天新疆和中亚一带广大地区并入版图。至此,通向亚洲腹地和遥远地中海的商路完全打通。
河西走廊也从两军交战的战场,变成了连通汉帝国和西域各国的商路,站在玉门关的关塞之上,你可以听到由远及近传来的沙漠驼铃。这些汉朝的商队,将汉朝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产运送到西域各国;同时,也带回了西域的葡萄、石榴和胡萝卜等瓜果蔬菜以及骆驼、狮子和鸵鸟等物种以及炼钢术和掘井术。
在曾经的历史通道上,作为通往东西两地的咽喉,河西走廊是那么的意气飞扬,更洒下无数先辈的血汗。沉淀了太多的期待和渴望,而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这条横贯东西,扼控咽喉的超级通道,战略地位愈发凸显,也必将肩负起更多使命。两千年前,张骞义无反顾踏上西去的探索征程,才有了一个帝国沿着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生动岁月和这条通道日后的别开生面。从走廊东西两端走来的学者和僧人,携带者古老的典籍和经书,穿越乱世动荡的年代,思想和信念依然生生不息。
儒家与佛教的光芒沿着这里照射整个东亚,而东西文化的碰撞也让河西大地变得博大 宽容。河西走廊像一个楔子,楔入了中国广袤的西部,和平的使者纷至沓来,以会谈与结盟的方式奠定了今天的中国版图。身处广袤西部和遥远欧洲海岸的人们也怀揣着对未来生话的希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求,踏上了东行的路途。从此,穿越了河西走廊的丝绸路颜面伸展,马帮与驼对日夜兼程,瓷器和丝绸,黄金和琥珀,僧侣与经卷, 财富与憧憬,成为慢慢旅途中坚持的梦想。在这条神奇的河西走廊上,一代又一代行者穿越时光 激情 欲望 喜悦 悲伤重复轮回,把一个个遥远的国家联络成更加宏大的格局。
本片主要讲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今,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变化。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集、第三集和第九集。第二集中霍去病三度大败匈奴,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夺回河西走廊,这真的是一段波澜壮阔的铁血岁月,当他说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时,我真的是血脉贲张。
我也感慨于汉武帝的文韬武略,对河西局势是如此有远见,这个边疆要塞对以后乃至今日的发展都极其重要。我特别喜欢河西四郡的名字与意义。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汉武帝选择以这样一种方式将他经略西部的梦想留在了河西走廊上,传承千年的名字似乎仍映射着千年前那个站在黄河边极目远眺的身影,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第三集从悬泉置一个无名的置啬夫视角,讲述了常惠和解忧公主为河西奋斗的一生,那都是一段生机勃勃的岁月,常惠五次经过悬泉置,每次一都是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当他最后一次途径悬泉置,他多停留了一天,这是置啬夫最后一次看到这个老人。曾经的老兄弟相继离去,常惠舟车一生,辗转南北,他在悬泉置站在角楼遥望东方时,似乎看到了那座古老的长安城发出阵阵智慧之光,那是众任先贤栉风沐雨的一生,也是他,常惠,砥砺奋战的曾经
电影中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人的思维想法因为一个故事情节而发生改变时,我们将观后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观后感。我们从观后感中得到提升得到学习,那么,写作品观后感真的较难吗?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河西走廊》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纪录片《河西走廊》是在当前"一路一带“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推出的国际制作的纪录片中的大片,看了张颐武、石述思等文化名人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和印象,更加觉得河西走廊战略地位在历史中的重要性。从雅丹开往敦煌的路上,我们穿越罗布泊耳垂的无人区和漫长的酷热。偶然回头,车后是一望无尽的戈壁,鲜红的落日和残颓的玉门关。颠簸不是来自唐诗中的战马,但是扬起的尘沙仿佛与古人有了一刻的心意相通。影片除去原汁原味的历史气息,其运用的艺术手法更是值得深究。
《河西走廊》这部纪录影片给我们展现了一场宏大的历史画卷,两千年前,张骞从刘彻帝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河西走廊》最精彩的莫过于将历史情景以表演的形式在荧幕上呈现出来。
如今中国纪录片的美学主体依旧是戏剧美学:充满矛盾冲突的情节编排、紧张激烈的悬念设置,与摄影特技技术的迷恋交织,为中国纪录片描绘了美学品貌。薇乐大道戏剧化效果,情景再现手段是非常普及的一种表现方式,使得纪录片从枯燥无味中华丽转身,变得富于趣味性与可看性,吸引更多受众。
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而言,由于讲述的事情时间上是不可逆的,所以缺乏影像资料,于是情景再现手段在重构历史事件的需求之下诞生。但是情景再现使用的是搬演而非扮演,既与传统的纪录片相比有所创新,有不同于剧情片的虚构。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结合历史事实真实再现历史原貌,将影片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更加直接的传达给观众。利用蒙太奇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把古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一带一路“精神和现代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结合,使得整部影片的价值体现更佳。
《河西走廊》将历史场景搬演到屏幕上,给我们呈现一个优美宏大的历史画卷,细节生动,既不背叛历史事实,又重构了历史场景,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同时又将其余现代审美与价值观融入其中,谱成了一幅荡气回肠的壮丽之歌。
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勾起了一些或近或远的记忆。
自初中读到关于敦煌的故事起,就一直心向往之。曾经还向高中历史老师打听过某个闪现于志异小说的敦煌城主,以及书上寥寥几笔勾出的一场好仗。也亏得那位历史老师是个英雄不问出处的主,一心只盼着和学生分享正史野史中的奇闻异事,于历史长河中拾得些许真趣,管它教学大纲还是考试范围,向来有问必答,生冷不忌。他不清楚,还为此专程回家翻书,第二天兴高采烈地占用了我宝贵的十分钟课间休息。我极其喜欢和佩服这位老师,只可惜缘分太浅,文理分科之后,未能继续在他麾下受教。更为可惜的是,我高三之时,经历了一场教师罢课风波,风波之后有一批老师离开了学校,他也是其中之一。现在回想当时的感受,五味陈杂,却很难说出其一。想来一是时日已久,二是当年少不更事,空余对学校上层的满腔义愤,却体会不到从此师长是路人的零落萧索。
多年过后,翻开某本史书或是志异笔记,我还是会想起高一的历史晚自习,老师并不在A班驻守,一个人蜷在B班小教室的椅子上,有时刁根烟,等着有问题的学生去问。我匆匆赶完其他各科的作业,拿了历史书随便寻个由头,跑到B班请教。如果学生少,又都是我这种对历史有点儿兴趣,且不太在乎个把小时能多做多少数学题的闲淡散人,那B班便可以开一场微型历史讲座(因为统共也就三四人)兼茶话会。时间过得飞快,晚自习也不再难熬。
时间果真过得飞快,我已有五年多未曾见过老师。偶返母校探望师长,却无处可寻他的踪迹。
高三保送之后,得了闲暇。和同学相约,一行六人前往河西走廊。我是因为有些执念,朋友们有的和我兴趣相近,有的并不在乎出游地点,反正都没去过,准备的时候都很兴奋。最后我们出于时间、预算和体力的考虑,略过酒泉,定下了成都—兰州—武威—山丹—张掖—嘉峪关—敦煌的线路,除成都与兰州之间乘飞机外,其余都坐火车。现在想起来,那其实是我第一次完全丢开家长和旅行团,全靠自己和朋友筹划进行长途旅行。当然,家人联系了甘肃的朋友,在兰州和武威多有照拂,不过余程,全靠我们六人走完。所以,我与河西走廊大概真的有缘。
一路平安,相处的也很融洽,却并不完全顺遂。
武威的雷台汉墓,墓室早被盗掘,所幸精美绝伦的马踏飞燕还让世人有幸一观实物。不过真品保存在兰州市的甘肃省博物馆中,雷台汉墓只有景区门前的一尊雕塑。其余的记不大清,只记得墓道中有一处深井颇为奇特,罔顾近大远小的物理规律,你投一枚硬币下井,硬币在井底却大于实物。我没有查到科学解释,网上说法不一,建筑结构、光程和光程差、温度湿度甚至是心理暗示,有兴趣的人不妨一探究竟。白塔寺我们也去了,纪录片《河西走廊》第八集,详细讲述了白塔寺的由来及萨迦班智达,即蒙古国师八思巴的师父,波澜壮阔的一生。
我们的火车入夜才到山丹,山丹县城少有游人问津,一片黑灯瞎火,还有零星的本地人盯着我们窃窃私语,心里平添几分慌乱。好不容易在县城中心找到一处所谓最好的宾馆,要了两间房,房间很脏,一间的卫生间完全不能用,没有水;另一间只有一股涓涓细流,我们只好轮流去冲了冲脚,和衣而眠。我们来山丹是为了去这里的军马场,自前苏联顿河马场解体后,山丹军马场便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军马场,据说当年汉朝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在此处圈地养马,西逐匈奴。我们一早起身,却被冻了个透彻。时值五月,山下却只有十来度,当地人说山上更冷,没什么好看的,还有人传言连马都没有。我虽带了羽绒服,但一行人中大多没带,只得灰溜溜作罢。虽然后来听一个去了的学弟辟谣,说五月也是有马的。无论如何,这只能成为一个遗憾,也成为了一个要再次前往河西走廊的理由。
张掖的丹霞地貌非常漂亮,我们起了一个大早,整个景区似乎只有我们一行六人,天空还飘起了星星点点的小雪,那种天地辽阔,唯我独存的感觉真的很好。我曾于冬天独自前往甘肃天水麦积窟,那一次,是真真正正整个景区就我一人,独自面对岩壁上容色庄严的石刻佛像,它低眉垂首,我战战兢兢。嘉峪关有龙门客栈的拍摄基地,还可以挑战横跨黄河的滑索。敦煌的莫高窟、鸣沙山,再往前的玉门关、汉长城遗址,连接着罗布泊的雅丹地质公园,说过它们的人已经太多太多,我也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了。敦煌市到雅丹地质公园的路十分颠簸,我们几乎是睡过去,被抖起来撞上车顶,醒来,再睡去,这么一路前往的。而莫高窟、鸣沙山离敦煌市区就很近了,租自行车半小时即可到达。笔直的长路人烟稀少,向前骑行,上一秒还是两道延伸交汇的线条,下一秒便巍然耸起黄沙堆成的高山,震撼突如其来。
直到现在还能想起那么多的细节,可见当初的旅行给我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当时的那群人,一个去了法兰西留学,一个选择去和袋鼠浣熊作伴,两个投奔日不落的大学,还有一个断了联系,不知去向。还好,因为有共同的回忆,大多数人一直联络着,来日相聚的机会还多。
《河西走廊》其实还是以历史为主的纪录片,按时序推进。虽然一向不太喜欢以演义的手法来重现历史的纪录片,但至少,这部不让人感到怪异和腻烦,而且地图画得很详细,再佐以当今的地理风光,风光摄影尤其优美,显得整部片子内容扎实。文案优美且不矫情,雅尼的音乐更是没话说。其中对博望侯、骠骑将军、汉武帝、隋炀帝等人的定位,也自有其惹人热血沸腾的独到之处。
片子里说,张掖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安西榆林窟都是佛教造像艺术的瑰宝,骆驼城遗址、黑水城遗址也是当年盛极一时的商路上尚未消歇的余韵,还有郭瑀隐居的临松薤谷,敦煌旁的党河风光,还有心心念念的七一冰川,当时未能一晤,盼望将来能有机缘。
《河西走廊》讲述了从汉初开始,经历了三国,两晋,隋唐,明清,民国,新中国的发展历史。
1,有些人从一出生就是带着使命来的。比如张蹇,这个优秀的外交家和探险家,去程被匈奴囚禁了9年,给吃给穿给配老婆,9年的时光丝毫没有磨掉他的意志。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意志。2个人,凭2条腿,翻山越岭,穿越沙漠,历经数国。是怎么做到的,是心中的信念。回程又被匈奴囚禁了四年,最后带着匈奴老婆,千辛万苦回到中原。14年未见,他的出现,让朝野沸腾,让汉武帝大喜大惊。他的一生都用来探索河西走廊了。
2,比如,霍去病,19岁第一次上战场,用五年的时间,全面打通河西走廊。23岁去世。他是上天派来改变国运的。他的离开之时,就是完成使命之时。
3,比如,解忧公主,自古有多少公主,因为国家的不强大或者政治需要,而被迫和亲。又有多少公主,因受不了异族的文化,生活的不幸福,甚至郁郁而终,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解忧公主是一位优秀的女外交家和政治家,她的一生为国家和平作出了巨大牺牲,在他的运筹帷幄下,不止汉朝和乌孙得以建交,她的子子孙孙,都为汉与西域各国的和平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那个一夫多妻的封建王朝,解忧出嫁后,入乡随俗,先后嫁了三个丈夫。她的一生也经历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在70多岁的高龄,能够落叶归根,也算国家对她这一生的认可。同年,她跟汉宣帝一起去世。
4,那是一个政治环境非常宽松的年代,张蹇先后先后被匈奴囚禁了十四年。最终出逃成功。27岁奉命出使,14年后带着一个匈奴女人回来,汉武帝对他没有过多的猜忌。
常惠请求汉宣帝,出兵龟兹,汉宣帝,不想惹起事端,拒绝了。但是常惠获得了军方的支持,擅自发兵,并大获全胜。皇帝没有追究他,都是为了国家。
汉武帝非常有魄力,在他的主导下,对匈奴由守变为攻,在张蹇,卫青,霍去病的助力下,统一河西走廊的局面被全面打开。这就是明君+能臣。到了汉宣帝时期,就显得有些保守了。
5,说实话,我有被莫高窟的壁画所惊艳到。特别是片中讲的202窟,一个优秀的画师,一生的追求都是创造出优秀的壁画。那种纯粹和敬业,让人感动。
6,隋炀帝,一直以为这个二代是个昏君,在这里,第一次知道,他不止有过,还有功,是第一位踏上西域的皇帝,主导了万国博览会,对各国经济的进一步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是弊在当代,利在千秋。
7,萨迦班智达与阔瑞,萨迦班智达的凉州之行,使西藏和平归顺蒙古。也使阔瑞开始信仰佛教,两人同年而终,不得不说是宿命。
8,萨迦班智达的孙子八思巴,不光是一名优秀的佛教徒,更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
左宗棠的引路人竟然是林则徐。林则徐竟然作为替罪羊被贬河西走廊。
9,对于一个优秀的人来说,遇到一个什么样的领导很重要。就像鸠摩罗什,对佛法是天才级别的人才。被吕光在凉州半囚禁了17年。后秦国君姚兴,为了他,不惜出兵10万,讨伐凉州。得到这位高僧后,他开始大兴土木 ,让天下人因信仰而聚集。鸠摩罗什是幸运的,在被半囚禁的17年 ,虽然不抱任何希望,但是也没有气馁,终于等到了一个真正懂他的君王。
10,最后想谈一下通过看这部剧,对宗教和民族的理解。
蒙元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疆土面积达到历史最大,那时候的欧洲对蒙古铁骑心有余悸,不断请求停战。但是有关蒙元的史料却很少,墓地也很难被找到。他们的理念是弱肉强食,胜者为王。活在当下世界,活着的时候轰轰烈烈,死了之后就安安静静,不要被后人打扰,连成吉思汗这样的人物也不例外,他们的民族理念是弱肉强食,是武力。跟匈奴很像。
在古老的中国,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备受推崇。其实宗教不光是一种信仰,更是统治阶级的需要。几千年儒家文化,为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最开始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后来也为统治阶级所用。
有个问题,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有钱人和上层社会,有很多人都信仰佛教。是因为物质足够了,精神需要寄托吗。
比起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一味的崇拜钱,有信念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有钱又有信念,就是双赢了
一开始知道这部央视纪录片是因为看到很多小红书博主在推荐,自己也去搜来看了一下。
本纪录片总共十集,一集大约都是47分钟,差不多每一集都回围绕一个人来讲,讲他们的故事和获得的成就。而他们都是与河西走廊这个关键地带有关的人物。
里面讲到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统一河西走廊等等故事。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儒学的传承,那些大儒会被当朝统治者邀请去帮助治理国家,但其实很多都没有受到重用,最后甚至以死表明自己的立场,这些也只是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罢了。“治国平天下”这几个字原来那么难做到,儒学者想要继续做学问,教授很多的弟子,但是“治国平天下”一直是儒学推崇的思想,最终他们还是要为国家献出自己。
同时,河西走廊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见证着历代王朝的兴衰。
我属于历史知识很差的一种,原因是最开始接触的历史是南京大屠杀,刚好我算半个逃避人格,就先入为主觉得历史都是这一种以鲜血为代价建立成的!所以不愿面对,好在后面纠正了这个错误的先入为主。我很庆幸!
改变我这种观念在几年前一个比较偶然在等待时间里,无意看到介绍秦始皇的一篇文章,觉得很是震撼,一开始还以为是小说,还特意去查了更多的资料,那时才惊觉自己这种先入为主的毛病需要强制性去改掉。不然之后还是在回避历史中,错过许多我该知道的历史!
后面去慢慢接触更多的历史知识,虽然算不上完全熟知,但现在不会只停留在那一个方面,反而有着更多的求知欲!
河西走廊是我休息时看到的纪录片,它里面拍摄的景与文案是非常吸引人,最让人着迷的是故事里过程,画面感配上文案,感觉自己也在那时代跟他们一去走过那岁月。
我们现在这时代交通很是方便的,但那时都是比较耽误时间!就像最开始的张骞他是靠自己走路骑马坚持探索,其中他还经历被囚禁在匈奴地段里,囚禁时间也是比较久,还好他的心智和使命感没有因此减掉,才有了后来这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河西走廊才进入我们的视野!
不过,我最爱的还是第二集(通道)里面讲述霍去病(冠军侯),谁会不爱一个战无不胜的少年将军?更何况霍去病还是17岁一战封侯的!19岁之前他就从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率部急速转战6天,连续扫荡了匈奴五个部落,斩杀了匈奴折兰王、卢胡王、歼灭匈奴军近万。还历经三次河西之战,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最让人难过的事,他23岁就离世了,弹幕都在说,要是这将军(霍去病)能再活30年,汉朝可以打到罗马去。就像网上常说的,多给些时间秦始皇,长城能修到国门口去!
最是热血还是霍去病那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22岁时,将近生命的末尾,还在“漠北大战”匈奴的圣地(狼居胥山)率大军进行了祭天仪式,史称“封狼居胥”从此匈奴再也没有能力和汉朝进行大规模的作战!因为河西走廊,彻底爱上了霍去病。
但河西走廊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第七集(敦煌),里面的壁画看上去就是栩栩如生!以前的胡旋舞,在今已经失传了,但在这石窟里,胡旋舞却是凝固在壁画之中,使人遐想无限!当然这胡旋舞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其他等等数不胜数的图案与佛像。
河西走廊跨越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看完这个纪录片,你们若有机会就去看看这陪过历史经历一代又一代的河西走廊,它也见证过前所未有视觉享受和繁华与衰落。
最后希望霍去病这位将军候,在他现在所在的生活里,没有打不完的匈奴,有的是完完全全属于那个少年的家。虽然不清楚这是不是你的遗憾,但总是希望你得偿所愿的!
最近先后看完《觉醒年代》《天道》,又陪孩子一起看完纪录片《河西走廊》, 心中热血沸腾, 感慨万千, 想要写点什么, 摩拳擦掌, 即便输出水平有限, 也凑合两三字说说自己的感受.
今天便先来说说《河西走廊》, 以前对大西北的印象非常少, 看完这部纪录片, 整体了解了河西走廊从汉朝到如今的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 纪录片重点讲述了有关河西走廊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 从最开始, 张赛出使西域, 中途两次被匈奴人扣留先后9年, 又历时2年时间逃回大汉, 其所见所闻, 对西域的了解给当时正一筹莫展对付西北匈奴的汉武帝注入一剂良药, 可谓是及时雨. 张骞出赛可以说对中国国家版图的开拓, 对西北历史的布局犹如盘古开天辟地之同等的作用. 此后, 汉武帝, 卫青, 霍去病征服河西走廊, 设置自己的郡县. 随后的两位汉朝皇帝,汉昭帝, 汉宣帝用和亲的方式巩固了河西走廊的格局和地位. 汉朝之后直到隋朝期间, 河西走廊不断经历朝代的更迭, 确实当时继后晋时期避免最好的世外桃源之地, 为逃避战乱, 许多文人大家相继来到河西走廊避难, 当时的文人大家热衷推广儒家思想, 同时苦心研究儒家和当时他们带过去的经典著作. 因此儒家思想在河西走廊在隋朝统一全国之前的战乱的300年得到广泛的推广.
后隋炀帝杨广统一全国, 他意识到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在祁连山脚下举办历史上首次的万国盛会. 可谓使东西方的商贸得到空前的繁荣, 后唐朝入住中原, 成吉思汗横扫整个中亚和欧洲地区, 随后的几十年里, 当时蒙古国统领阔端和藏族部落首领的班智达进行和谈, 从此藏族归于元朝版图.
纵观历史变迁, 汉朝开拓, 元朝, 隋朝, 唐朝得到发展的鼎盛时期, 而在明朝和清朝时, 因政府闭关锁国政策, 河西走廊进入了最为萧条的几百年. 而这几百年的历史, 中国从过了文艺复兴, 也错过了欧洲的工业革命. 即便是当时开放国门, 没有当时很好的国民基础和卓越的领导统治, 中国即便知道文艺复兴, 估计也是hold不住的.
到新中国建立初期, 国家需要石油和大量的原材料进行工业改革, 而祁连山, 这座宝山, 给中国源源不断的输出了石油, 镍, 铁, 玉石, 水晶等重要的核心国家战略资源. 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和力量.
直至今日, 内陆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振兴中国的重要要塞.
读毕, 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感叹历史风云人物变幻, 感叹祖国的打好山河, 感叹历史先贤为这片土地注入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感叹这块巨大宝藏之地带给我国人民的用之不竭的财富
为了消磨时间,我们经常会看一些影视剧,每次欣赏完一部作品之后,脑海中都会有一些独特的想法。那就让我们把这些感想给写下来吧,撰写一份优秀的观后感可以让我们领略到作品更深层次的奥妙。经过搜索整理,读后感大全小编为你呈现“2023河西走廊观后感”,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怀着万重澎湃,复杂,赞叹,热眶的心情,看完了这部分篇十集,叙述了中国历代王朝战乱更迭的“史鉴珍宝”。该片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
片中无论时空如何交错挥变,中国西部--河西走廊,永远以其顽强的生命活力,不停的为所隶属朝代迸发着新的生机。该片针对不同的朝代,对相应的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传承等方面做了详细叙述。后人反观,每一次前人的每每细微举动,无一不改变着历史的动向,推动着中国历史的持续进步。
看完本片的期间及期后,我均沉思太久。我是西北甘肃人,然而对自己的省份却了解甚少。看完之后,一度为哺育我的这片土地而肃然起敬。听着如今熟悉的数个省内地名,均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观看如今平和存在于中国版图内的寸寸国土,那却是无数古人用鲜血拿回又失去再夺去的不易尸体奠基掌握。这些来之不易的版图,以及地名的来历,均寄托了历代君王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景。
同时,我也置身处地的去思索,倘若我是当时的历史人物,那我面对生与死的冲击,进与守的抉择,开拓还是封锁的意念,我的抉择做法是什么呢?我是否在几千年前会有当年历代君王及大臣不畏艰险的魄力勇气呢?所以,我开始理解每一位历史人物的所为。即便历史的长河中,后人对其声讨不一,但只要能做帝王,那势必就有他不同与众的风采。能站在那座王位台上,已经超过了我们如今的大多数。
说回片中,我们或许三五秒的镜头或一句旁白的带过,却是先辈们为之奋斗一生,几辈,甚至数百年的持续坚持不松懈才取得的成果,这让我无法平息。如今和平年代的我倘若站在曾经古人所在的那片土地,虽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但闭上眼睛,仿佛一场场厮杀,一匹匹战马,呼啸的战烟,就在眼前。例如如今我们技艺如此发展,但看到仍会大吃一惊的敦煌壁画,它的难度太高。但当它以数百上千冲击我们认知的情境出现时,却是几千年前毫无任何先进工匠技术,只能用最原始方法的吃苦耐劳中国人智慧结晶所修筑,这种冲击,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你也许去触摸,此时的你,能与当时修建的工人师傅触碰同一块地方,细想,那是一种跨时代的“交流”。
本片的第一集,使者。由汉武帝派遣前去出使西域的张骞,19年的历程堆砌,起伏坎坷。刚出汉就被匈奴关押九年,但得失都在此,正是此举,他也更为清晰匈奴的风俗以及习性,便于更好设计对策针对软肋。九年光景,匈奴也放松了警惕,为了让他更加有所羁绊,且强迫娶了匈奴之妻。虽典故少有提及,但也许这段感情,正是张骞能坚持下来的一份内心暖意吧。当然,最终回国也因为一次战略失误被贬为庶民,最终又被请出山,但早已年事已高。不得不说,伴君如伴虎。
第二集,通道。英姿飒爽,气度不凡,年轻有为的霍去病,深入漠北扫荡匈奴。一生功勋卓伟,但却英年早逝。但他面对汉武帝为他准备的豪华府第时一句“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更是留在了历史永远的里程碑上。后人永远为之赞叹。
第三集,驿站。悬泉置的出现,代表了当时各地的行政以及邮驿系统已初步形成。和亲乌孙的汉家解忧公主,三代外交元老常惠,一生为国之生死呕心沥血。体现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壮阔气魄,以及传承精神的厚重。
第四集,根脉。儒家文化在中原战乱之时被郭荷三代师徒传承的感人故事。
第五集,造像。鸠摩罗什以译经书,造佛像等方式将佛法中国化。虽自身也饱受多年囚禁,但终归给离乱中的人们以及数多往来中西的僧侣一束曙光。
第六集,丝路。隋炀帝杨广,饱受争议的这一人物。“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唯一亲历巡河西游,巨大花费,苦了当代,利了数代。亲临张掖,不惜天气原因损了一半嫔妃及将士还有姐姐。但最终,还是在如今张掖举行了外交与商贸盟会,可与如今上海世博会为比,各国首领来朝拜,无一不被大国风采所震撼。万人倘若想再入侵,也会思索三分。畅快。
第七集,敦煌。以李工小人物为代表的粉末画师为始,讲述了从开凿,装模,颜料制作以及绘制的全过程。木匠,石匠,画师,各方的配合,给人类留下了一系列珍贵瑰宝。李工还带来了大唐的佛像风采流行趋势,至此之后,这类风格更广为传播了。生动,不拘泥。盛世无疑。
第八集,会盟。促进藏汉交流的帝师八思巴及其前辈数代做的贡献传承。直到圆寂。
第九集,苍生。新疆开始战乱,林则徐,左宗棠以及数人为收复而做出的努力。如今每个版图的争取,丝丝点点,来之不易。所以,外国针对于中国地图哪怕一小块的绘制缺失,决不允许,这是尊严与底线。更是为前人生命的捍卫。
第十集,宝藏。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任命下,河西走廊地理方面石油的开采。以及西气东输等重要举措的开始,火车到高铁的变革,中国一步步的走起来了。
正如收尾所道,河西走廊,洒下过无数先辈的血汗,沉淀了太多期待与渴望。金戈铁马,别开生面,学者,僧人,古老典籍,经书,无数岁月,但思想跟信念始终不息。儒家,佛教,光芒闪耀。东西交流碰撞,博大宽容。在这条神奇的河西走廊上,一代又一代行者穿越时光,激情,欲望,喜悦,悲伤,重复轮回。造就了天下。河西走廊--早已成为一种使命。享誉世界。
作为中国人,上下五千年文明,我骄傲。我会永远眼含热泪。并为此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生生不息。
“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诗人王之涣和王维的名句中提到的玉门关和阳关连同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都是汉朝在取得河西走廊之后建立起来的。汉朝以这些郡和雄关为落脚点,在河西走廊站稳脚跟,有效的防止了匈奴人的反扑并将汉朝的影响力逐步扩散到了西域地区。
这些新建的雄关和郡都需要有士兵把守,但是这些士兵无疑要消耗大量的粮草,这对汉帝国来讲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桑弘羊提出了屯田轮台、渠犁的主张,在汉昭帝时期被霍光采纳。从此,驻防河西走廊的士兵就有了双重身份。若无战事,他们就是手持农具的农民,河西走廊的土地本就肥沃,辅以汉朝先进的种植技术,沉睡的土地很快就被唤醒,变得生机勃勃。一旦战争发生,这些士兵马上就可以披挂上阵,骑着优良战马、手持武器的他们让敌人望风而逃。
汉朝的屯田政策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一支兼具屯垦与戍边职责的军队。
公元前60年,汉帝国设立西域都护府,将今天新疆和中亚一带广大地区并入版图。至此,通向亚洲腹地和遥远地中海的商路完全打通。
河西走廊也从两军交战的战场,变成了连通汉帝国和西域各国的商路,站在玉门关的关塞之上,你可以听到由远及近传来的沙漠驼铃。这些汉朝的商队,将汉朝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产运送到西域各国;同时,也带回了西域的葡萄、石榴和胡萝卜等瓜果蔬菜以及骆驼、狮子和鸵鸟等物种以及炼钢术和掘井术。
最近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看了由央视团队制作的一部宏大、庄严的史诗巨片《河西走廊》。虽然我看的进度比较慢,基本上都是抽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来看,但是每次看后都让我受益匪浅的同时又惊叹不已,记录片所带来的感官认知要比书籍上更为的形象,它所带来的视觉、听觉上的冲击,无疑是对我在历史方面知识空缺的最好、最快的填补。
本片共分十集,从第一集的使者到第十集的宝藏,虽然每一集所呈现的历史内容各不相同,但是纵观整部纪录片,却是给大众描绘了一部中华文明史高度发展的宏伟巨篇。从历史、贸易、文化、资源等多方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汉武帝第一次派遣张骞出驶西域探索河西走廊开始,历代帝王将相、文儒墨客都与河西走廊紧密相连。两千多年来,河西走廊一直是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交通要道,通过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火药、印刷术等传入西方文明世界,而西方的葡萄、玉珠、音乐、绘画、雕塑、杂技等流入中原。最为典型的是西方佛教的传入和中方儒学的流出,使中西方文明交汇达到了顶峰。两千多年来在河西走廊里的金戈铁马、繁华昌盛的景象,让这片天然形成的贸易、军事,文化、资源之道,塑造了多个经典的历史遗迹。如敦煌莫高窟、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金张掖、银武威、“城下有泉,其水若酒”的酒泉市等等。
看完这部宏伟的纪录片后,仿佛也把我带入了河西走廊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去感受那汉武大帝的开拓、隋炀帝的经治、唐王朝盛世繁华的壁画、成吉思汗金戈铁马的一代雄风,以及那佛学无边的浩瀚。我想仅凭我的文化功底难以对这部伟大的作品做以深刻的观感,我只能感激生于这盛世,能让我利用最短的时间,让自己的脑子里对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有一些碎片性的记忆和知识上的积淀,同时也让我对踏上这片古道,游览各处景色的愿望充满了期待……
本片主要讲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今,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变化。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集、第三集和第九集。第二集中霍去病三度大败匈奴,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夺回河西走廊,这真的是一段波澜壮阔的铁血岁月,当他说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时,我真的是血脉贲张。
我也感慨于汉武帝的文韬武略,对河西局势是如此有远见,这个边疆要塞对以后乃至今日的发展都极其重要。我特别喜欢河西四郡的名字与意义。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汉武帝选择以这样一种方式将他经略西部的梦想留在了河西走廊上,传承千年的名字似乎仍映射着千年前那个站在黄河边极目远眺的身影,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第三集从悬泉置一个无名的置啬夫视角,讲述了常惠和解忧公主为河西奋斗的一生,那都是一段生机勃勃的岁月,常惠五次经过悬泉置,每次一都是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当他最后一次途径悬泉置,他多停留了一天,这是置啬夫最后一次看到这个老人。曾经的老兄弟相继离去,常惠舟车一生,辗转南北,他在悬泉置站在角楼遥望东方时,似乎看到了那座古老的长安城发出阵阵智慧之光,那是众任先贤栉风沐雨的一生,也是他,常惠,砥砺奋战的曾经
最近看完《河西走廊》被震撼到了,我整理了下笔记,分享给大家。
大西北,2020的旅行关键词。神秘的西域,广袤多彩的景观,璀璨的丝路文明,没有人不向往。若谈及大西北旅行,一千个旅行者有一千种玩法,但要说起河西走廊,除却地理书上的概念,对它的认识过于苍白,只有资深玩家才能道出一二。而大西北最不能错过的就是「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黄金段。
《国家地理》写道,河西走廊是交通要道,也是景观大道。戈壁沙滩,丹霞雅丹,雪山草原,除了海洋,汇集所有的地貌。它不仅是地理意义的长廊,更是中华历史上的文化长廊。从汉武帝开拓疆土,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西域的神秘面纱就此揭开,繁盛的丝绸之路由此而生。留下2000年华夏文明的缩影。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华夏文明延续至今,生于华夏长于中华的我如此自豪,因此更想一看河西走廊的文明与足迹,真正地认识什么是中国
我属于历史知识很差的一种,原因是最开始接触的历史是南京大屠杀,刚好我算半个逃避人格,就先入为主觉得历史都是这一种以鲜血为代价建立成的!所以不愿面对,好在后面纠正了这个错误的先入为主。我很庆幸!
改变我这种观念在几年前一个比较偶然在等待时间里,无意看到介绍秦始皇的一篇文章,觉得很是震撼,一开始还以为是小说,还特意去查了更多的资料,那时才惊觉自己这种先入为主的毛病需要强制性去改掉。不然之后还是在回避历史中,错过许多我该知道的历史!
后面去慢慢接触更多的历史知识,虽然算不上完全熟知,但现在不会只停留在那一个方面,反而有着更多的求知欲!
河西走廊是我休息时看到的纪录片,它里面拍摄的景与文案是非常吸引人,最让人着迷的是故事里过程,画面感配上文案,感觉自己也在那时代跟他们一去走过那岁月。
我们现在这时代交通很是方便的,但那时都是比较耽误时间!就像最开始的张骞他是靠自己走路骑马坚持探索,其中他还经历被囚禁在匈奴地段里,囚禁时间也是比较久,还好他的心智和使命感没有因此减掉,才有了后来这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河西走廊才进入我们的视野!
不过,我最爱的还是第二集(通道)里面讲述霍去病(冠军侯),谁会不爱一个战无不胜的少年将军?更何况霍去病还是17岁一战封侯的!19岁之前他就从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率部急速转战6天,连续扫荡了匈奴五个部落,斩杀了匈奴折兰王、卢胡王、歼灭匈奴军近万。还历经三次河西之战,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最让人难过的事,他23岁就离世了,弹幕都在说,要是这将军(霍去病)能再活30年,汉朝可以打到罗马去。就像网上常说的,多给些时间秦始皇,长城能修到国门口去!
最是热血还是霍去病那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22岁时,将近生命的末尾,还在“漠北大战”匈奴的圣地(狼居胥山)率大军进行了祭天仪式,史称“封狼居胥”从此匈奴再也没有能力和汉朝进行大规模的作战!因为河西走廊,彻底爱上了霍去病。
但河西走廊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第七集(敦煌),里面的壁画看上去就是栩栩如生!以前的胡旋舞,在今已经失传了,但在这石窟里,胡旋舞却是凝固在壁画之中,使人遐想无限!当然这胡旋舞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其他等等数不胜数的图案与佛像。
河西走廊跨越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看完这个纪录片,你们若有机会就去看看这陪过历史经历一代又一代的河西走廊,它也见证过前所未有视觉享受和繁华与衰落。
最后希望霍去病这位将军候,在他现在所在的生活里,没有打不完的匈奴,有的是完完全全属于那个少年的家。虽然不清楚这是不是你的遗憾,但总是希望你得偿所愿的!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部相当好看的记录片《河西走廊》,是真正的不看后悔系列。
首先,来说说该部记录片的良好口碑,豆瓣评分9.7,腾讯评分9.5,单凭这么高评分就知道该记录片的水准是相当高了。该纪录片不仅拍摄水平上等、配音旁白上等、情景复原上等,收获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而且最最厉害的是,《河西走廊》纪录片内容丰富,取材角度经典,记录的是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河西走廊》纪录片从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讲述了伴随朝代变迁的中国西部历史,展示了河西走廊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作为一个历史小白,通过观看该纪录片,将对中国历史的纵向脉络有初步了解。
记录片从张骞出使西域徐徐道来,通过各阶段历史最具影响人物展开描述,让人了解到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征途、商旅绵延的古道、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丝绸之路等多彩面貌。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路段,连接着亚欧非三大洲的文化贸易交流。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河西走廊作为佛教东传的要道,文物品类极其丰富,至今还保存着天梯山石窟、马蹄寺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闻名天下的文物古迹。
通过记录片的讲述,了解到河西走廊还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宝藏之地,拥有玉门石油、镜铁山铁矿、金昌镍矿等多处大型矿点,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十分丰富。
看完该部纪录片,对历史、地理、中西文化、政教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和思考,也为中华子民的探险精神、爱国情怀、人性之美所感叹!好想从西安启程,沿着丝绸之路的古道,去看看河西走廊上波澜壮阔的雄壮辉煌
看完《河西走廊》最大的感受就是:这辈子一定要走一遍大西北!这部纪录片放弃了通常纪录片的模式,没有学者专家访谈,完全用解说与音画牵引,用电影化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故事发生在河西走廊,从汉至今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十集纪录片里一瞬而过。
无论从画面、服装、表演、配乐或任何一个角度看,《河西走廊》都要高出其他所有历史纪录片一个档次。
本片从汉武帝开拓西域开始,一直讲到了共和国时代的铁人王进喜之所以起名“河西走廊”,而不是“丝绸之路”,因为那片地方只有汉唐才称得上丝绸之路,而河西走廊在其他历史阶段也都充满了故事。
没有冷冰冰的复述历史,而是把历史人物一个个鲜活的演了出来。既展现了先人们为了使命不屈不挠的一面,也展现了他们作为人的一面。张骞出逃时对妻子的不舍、少年霍去病的意气风发、年老汉武帝的回忆和恐惧...除了汉武、隋炀、左宗棠、林则徐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也讲述了很多小人物的故事,他们在历史上也许没有留下过姓名,却留下了足迹。
观众评论:只有亲身走在河西走廊,体会这苍茫大地,巍峨雪山,丹霞戈壁,大漠草原!才能感受霍去病将军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言是何等的悲壮!泱泱华夏,惟有这西部广阔的大地能带给我如此强烈的认同感。三千年丝绸之路的兴衰,河西走廊——这丝路的摇篮,如今又将沐浴着复兴的朝阳!
河西走廊不只是一个地理标记,更是一种历史,文化和使命。
在曾经的历史通道上,作为通往东西两地的咽喉,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洒下无数先辈的血汗。沉淀了太多的期待和渴望,而对于我们中国人,这条横贯东西的通道,战略地位愈发凸显,也肩负起更多使命。
两千年前,张骞义无反顾踏上西去的探索征程,才有了一个帝国。沿着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生动岁月,和这条通道日后的另一种独特风格。我观后印象最深的是张骞的决心和毅力,这使他在异国他乡饱受艰苦的情况下克服了各种逆境,仍然不忘自己的使命。从走廊东西两端走来的学者和僧人,携带着经书和古老的典籍,穿越乱世动荡的时代,思想和信念依然生生不息。儒家与佛教的光芒沿着这里照射至整个东亚,而东西文化的碰撞也让河西大地变得博大且宽容。河西走廊像一个引子,引入了中国广阔的西部,和平的使者接踵而来,以会谈和结盟的方式确立了今天的中国版图。身处广阔西部和遥远欧洲海岸的人们也怀着对未来生话的希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求,踏上了东行的旅程。
从此,穿越了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全面扩展,驮运货物的马队日夜兼程,黄金和琥珀,瓷器和丝绸,僧侣与经卷,成为慢慢旅途中坚持的决心。在这条河西走廊上,一代又一代行者穿越时光,激情,欲望,喜悦,悲伤反复轮回,把一个个遥远的国家笼络成更加宏伟的格局。
“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确实,正是那些已经发生的,才能铸就我们的现在。正是那些已经发生的,才能铺就我们走向未来的道路。历史总是在现在和未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演绎着,读古才能知今”
看一场不错的电影,就像踏上一场美妙的旅途,写一篇观后感最能体现当下的心情。在观看了以后,不禁为演员精湛的演技所钦佩,撰写观后感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可以锻炼我们的情商和共情能力。你知道如何写一份观后感吗?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2023河西走廊观后感,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诗人王之涣和王维的名句中提到的玉门关和阳关连同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都是汉朝在取得河西走廊之后建立起来的。汉朝以这些郡和雄关为落脚点,在河西走廊站稳脚跟,有效的防止了匈奴人的反扑并将汉朝的影响力逐步扩散到了西域地区。
这些新建的雄关和郡都需要有士兵把守,但是这些士兵无疑要消耗大量的粮草,这对汉帝国来讲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桑弘羊提出了屯田轮台、渠犁的主张,在汉昭帝时期被霍光采纳。从此,驻防河西走廊的士兵就有了双重身份。若无战事,他们就是手持农具的农民,河西走廊的土地本就肥沃,辅以汉朝先进的种植技术,沉睡的土地很快就被唤醒,变得生机勃勃。一旦战争发生,这些士兵马上就可以披挂上阵,骑着优良战马、手持武器的他们让敌人望风而逃。
汉朝的屯田政策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一支兼具屯垦与戍边职责的军队。
公元前60年,汉帝国设立西域都护府,将今天新疆和中亚一带广大地区并入版图。至此,通向亚洲腹地和遥远地中海的商路完全打通。
河西走廊也从两军交战的战场,变成了连通汉帝国和西域各国的商路,站在玉门关的关塞之上,你可以听到由远及近传来的沙漠驼铃。这些汉朝的商队,将汉朝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产运送到西域各国;同时,也带回了西域的葡萄、石榴和胡萝卜等瓜果蔬菜以及骆驼、狮子和鸵鸟等物种以及炼钢术和掘井术。
《河西走廊》,一部值得推荐的纪录片,结构和细节都非常完美。热泪盈眶,十分虔诚得看完了。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本是开疆扩土、安定边境,未曾想造就了一个个奇迹,诞生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在这部影片中,细细道出了一个个了不起的人物的故事。“封狼居胥”扫除匈奴说出“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为汉帝国解忧远嫁的解忧公主,陪同苏武出使却默默无闻的常慧,为传播儒家经典传承根脉坚守一生的郭荷、郭瑀、刘昞三师徒,致力翻译佛经的鸠摩罗什,西巡河西走廊过雪山的隋文帝,历经隋唐两朝的重臣裴矩,来自吐蕃的萨班、八思巴师徒,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意大利传教徒利玛窦,“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抬着自己的棺材保卫新疆的战士左公左宗棠……是他们,让河西走廊更加绚丽夺目。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些历史留下来的名字仍旧熠熠生辉,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有幸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来了一次“环游大西北”的旅行,敦煌石窟、沙漠骆驼、丹霞山、魔鬼城、扁都口油菜花等等,那时候的惊喜与感慨仍不能忘记,那也是我一生中最美的回忆之一。
河西走廊,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历史的代名词。这里的盛衰枯荣,亦是中华自古至今的缩影。
看完此纪录片,我心中有两大感受。
一是此纪录片的制作精良,恢弘大气,文辞解说优美,逻辑流畅,有趣易懂,对于像我这样喜欢历史的朋友,这无疑是一部十分佳作。
二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沉醉,被片中所记录的西北疆域无限向往和憧憬,被我国从古至今万千骁勇开疆阔土所感动,更是被那一位位英勇帝王作出的功在千秋的伟绩所感怀,万千思绪萦绕心中。
此片中讲述了从汉武帝刘彻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在河西走廊上发生的一系列历史变革以及繁盛过往,兴衰荣辱,起起伏伏,河西走廊用它宽容的姿态和胸襟见证了中国这一古老美丽国家的沧桑变化,见证了千年兴衰,也见证了中华儿女复兴抗争的不屈精神。
以河西走廊发展为主题,以朝代跟迭时间为主线,详细讲述了各个朝代帝王以及杰出谋略的政治家和文人墨客能工巧匠对河西走廊的发展,我也在影片中见证了曾经汉朝张骞的坚韧不拔,为丝绸之路的开创立下了不朽的功绩;见证了骁勇善战的霍去病大战匈奴王,最后收服投降的浑邪王,从而将河西走廊的版图纳入中原,见证了中原鼎盛万国朝和之景,也见证了河西走廊的包容与丰富多彩,儒道佛三种文化并存,来自西域的商人络绎不绝,空前繁华,见证了大唐盛世,同时也和河西走廊一起经历了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他就像一位长者,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之后,仍然屹立于那片广袤深邃的土地,宽容而博学,身上蕴藏着在历史的变迁中人类留下的文化瑰宝。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在见证历史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到,即使是从前万国朝和的中央帝国,闭关锁国,故步自封,也会使先辈基业开拓的江土被人侵占割据,因此无论何时,吾辈应当自强;但同时我又感怀祖国从1949年建国,从零开始,至今不足百年,便已得今日之泱泱大国风貌,可见我们中国人韧劲是多么强大,开拓创新是多么快速。虎父无犬子,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千古基业何其强大,相信不久的未来,我国必能实现宏伟构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河西走廊》讲述了从汉初开始,经历了三国,两晋,隋唐,明清,民国,新中国的发展历史。
1,有些人从一出生就是带着使命来的。比如张蹇,这个优秀的外交家和探险家,去程被匈奴囚禁了9年,给吃给穿给配老婆,9年的时光丝毫没有磨掉他的意志。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意志。2个人,凭2条腿,翻山越岭,穿越沙漠,历经数国。是怎么做到的,是心中的信念。回程又被匈奴囚禁了四年,最后带着匈奴老婆,千辛万苦回到中原。14年未见,他的出现,让朝野沸腾,让汉武帝大喜大惊。他的一生都用来探索河西走廊了。
2,比如,霍去病,19岁第一次上战场,用五年的时间,全面打通河西走廊。23岁去世。他是上天派来改变国运的。他的离开之时,就是完成使命之时。
3,比如,解忧公主,自古有多少公主,因为国家的不强大或者政治需要,而被迫和亲。又有多少公主,因受不了异族的文化,生活的不幸福,甚至郁郁而终,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解忧公主是一位优秀的女外交家和政治家,她的一生为国家和平作出了巨大牺牲,在他的运筹帷幄下,不止汉朝和乌孙得以建交,她的子子孙孙,都为汉与西域各国的和平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那个一夫多妻的封建王朝,解忧出嫁后,入乡随俗,先后嫁了三个丈夫。她的一生也经历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在70多岁的高龄,能够落叶归根,也算国家对她这一生的认可。同年,她跟汉宣帝一起去世。
4,那是一个政治环境非常宽松的年代,张蹇先后先后被匈奴囚禁了十四年。最终出逃成功。27岁奉命出使,14年后带着一个匈奴女人回来,汉武帝对他没有过多的猜忌。
常惠请求汉宣帝,出兵龟兹,汉宣帝,不想惹起事端,拒绝了。但是常惠获得了军方的支持,擅自发兵,并大获全胜。皇帝没有追究他,都是为了国家。
汉武帝非常有魄力,在他的主导下,对匈奴由守变为攻,在张蹇,卫青,霍去病的助力下,统一河西走廊的局面被全面打开。这就是明君+能臣。到了汉宣帝时期,就显得有些保守了。
5,说实话,我有被莫高窟的壁画所惊艳到。特别是片中讲的202窟,一个优秀的画师,一生的追求都是创造出优秀的壁画。那种纯粹和敬业,让人感动。
6,隋炀帝,一直以为这个二代是个昏君,在这里,第一次知道,他不止有过,还有功,是第一位踏上西域的皇帝,主导了万国博览会,对各国经济的进一步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是弊在当代,利在千秋。
7,萨迦班智达与阔瑞,萨迦班智达的凉州之行,使西藏和平归顺蒙古。也使阔瑞开始信仰佛教,两人同年而终,不得不说是宿命。
8,萨迦班智达的孙子八思巴,不光是一名优秀的佛教徒,更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
左宗棠的引路人竟然是林则徐。林则徐竟然作为替罪羊被贬河西走廊。
9,对于一个优秀的人来说,遇到一个什么样的领导很重要。就像鸠摩罗什,对佛法是天才级别的人才。被吕光在凉州半囚禁了17年。后秦国君姚兴,为了他,不惜出兵10万,讨伐凉州。得到这位高僧后,他开始大兴土木 ,让天下人因信仰而聚集。鸠摩罗什是幸运的,在被半囚禁的17年 ,虽然不抱任何希望,但是也没有气馁,终于等到了一个真正懂他的君王。
10,最后想谈一下通过看这部剧,对宗教和民族的理解。
蒙元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疆土面积达到历史最大,那时候的欧洲对蒙古铁骑心有余悸,不断请求停战。但是有关蒙元的史料却很少,墓地也很难被找到。他们的理念是弱肉强食,胜者为王。活在当下世界,活着的时候轰轰烈烈,死了之后就安安静静,不要被后人打扰,连成吉思汗这样的人物也不例外,他们的民族理念是弱肉强食,是武力。跟匈奴很像。
在古老的中国,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备受推崇。其实宗教不光是一种信仰,更是统治阶级的需要。几千年儒家文化,为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最开始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后来也为统治阶级所用。
有个问题,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有钱人和上层社会,有很多人都信仰佛教。是因为物质足够了,精神需要寄托吗。
比起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一味的崇拜钱,有信念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有钱又有信念,就是双赢了
一个秣马厉兵,峥嵘初现的汉帝国正冉冉升起,我沿着河西走廊的脉络,一点点还原了昔日走西域,开西疆的荡气回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十八披甲封帅,二十封狼居胥。这世间应无少年不想学霍骠骑,收复焉支山,弘不世之功。看这部恢弘的历史纪录片,我总觉得,无数忠骨销魂的汉家将士似就在眼前一般。
那是一段惊心动魄的铁血岁月,英雄的荣光浸润了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中原与西域世界互通的大门在无数将士的浴血奋战中被缓缓开启,这富足的土地终于向中原展现真容颜。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从武帝第一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到霍去病拿下河西走廊,从此,祁连山下的这条走廊正式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几个动人的名字开启了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征途,自此,千年丝绸之路的波澜壮阔才得以为人们所知晓。甘肃,敦煌。虽未能至,但的确叫人心向往之。
这里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风云,有无数的坚守,开创与信仰,还有数不清的战乱和残杀,这片土地蕴蓄了太多不为人所知的骁勇故事,也积淀了太多的骊歌传奇。河西走廊是在满目戈壁下在祁连山的雪水下被滋润的,它拥有雪莲遗世独立的气质,即使历史千百年的锉磨也没叫他蒙上风尘,反而更加坚挺。时间的脉络渐渐向前延伸,它不会驻足回望,或许,它永远也不会发现,这条走廊的生命的毅力早已超越了时间。
娓娓道来的是河西走廊的事迹,缓缓流淌的是祁连山的雪水,这是一部不可错过的纪录片,我也认为,这是关于西域的一首荡气回肠的启蒙诗。时任敦煌研究所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的沙武田教授及总撰稿邓建永表示,40万字的学术剧本几乎囊括了河西走廊在各个朝代的历史变迁,当我们翻开这幅画卷,发现它与中原王朝的国家经略息息相关。极致的美的享受和恢弘的历史基调共同造就了部历史纪录片,它历久弥新,久盛不衰。
几百字的话语根本说不尽这部纪录片的“骨相”,我能从这部片子里,轻易地衡量出历史的重量,河西走廊的真实地质地在我面前展露,这一刻,我似在玉门关。
“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这部纪录片的最后,给出了这样的结尾。这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是什么使这样的故事成为永恒?看完了这个记录片,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河西走廊的名字,早有耳闻,只感觉这是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名字。央视《河西走廊》记录片,以史诗般的表现形式,再现了两千年以来,河西走廊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发展演变史。我惊叹于编剧的巧妙构思,悠悠千年,用10集的篇子展现的恰到好处。我也感叹于河西走廊的精彩故事,每一个人物、事件,让人印象深刻,更加加深了对这片土地的向往。河西走廊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①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家喻户晓。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张骞是一位勇者,他有勇气,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有毅力,在逆境中不改变气节,终于完成使命,封博望侯,名垂史册。他是河西走廊的开辟者,他作为中华文明的使者,第一次将中国和中亚的一些国家联系起来,河西走廊的故事,也从这里,满满的开始。
②还记那个叱咤疆场,横扫千军的骠骑将军吗?还记的他为汉朝,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的杰出贡献吗?他是霍去病,一代军师奇才。在那个匈奴肆虐的时代,他以少胜多,出奇制胜,马踏匈奴,建立了一代功勋。是他,真正打开了中国通往西域的通道。
③常惠,西汉著名外交家,我的老本家,曾经多次出使西域,经过河西走廊。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他违反皇帝命令,出兵攻打曾经杀死汉朝使者的一个国家(地区),扬我大汉尊严。
④中原战火纷飞的岁月,河西走廊成为了儒家文化的保存站。郭瑀是在这样的时代中的一个大儒,他的学生刘昞后来成为了河西士林领袖。河西走廊为战火中的中华文化提供了传承的载体,为战乱之后儒学的复兴奠定了了希望。
⑤鸠摩罗什,曾经被软禁17年,命运之神眷顾他,最后被救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这是一个外国人。正是他,翻译佛经,为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⑥敦煌翟氏家族,他们是著名的莫高窟的修建家族。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被称为敦煌壁画艺术的极品。飞天的形象,美轮美奂,拥有很高的审美和历史价值。最早认识这个是从认识樊诗锦开始的,她曾是敦煌博物馆馆长,有机会一定要到莫高窟看看。
很遗憾我不是历史学家,没有能力为写这篇文章提供信手拈来的素材。或者也可以说故事太多,简略的笔触似乎更加合适,在这里,隋炀帝举行了盛大的万国集会,阔端(元朝河西地区领袖)和萨班(藏族领袖)通过会谈实现了蒙古帝国对西藏的管辖;在这里欧洲使者鄂本笃争取去北京大使的资格,最后遗憾的一病不起;在这里,明长城一直从嘉峪关延伸到了山海关,闭关锁国的政策也慢慢开始;在这里林则徐颠簸在流放的路上,但心中对于天下,从未忘记在这里;在这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现了石油、镍矿等宝贵的资源……
这里是河西走廊,这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记,更是一种历史、文化和使命——绵延不绝的中国历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和继承发展弘扬的光荣使命,也正是因为这些,这里的故事,有足够的理由,成为永恒。
再次重复片尾的那句话,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河西走廊加油,中国加油
怀着万重澎湃,复杂,赞叹,热眶的心情,看完了这部分篇十集,叙述了中国历代王朝战乱更迭的“史鉴珍宝”。该片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
片中无论时空如何交错挥变,中国西部--河西走廊,永远以其顽强的生命活力,不停的为所隶属朝代迸发着新的生机。该片针对不同的朝代,对相应的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传承等方面做了详细叙述。后人反观,每一次前人的每每细微举动,无一不改变着历史的动向,推动着中国历史的持续进步。
看完本片的期间及期后,我均沉思太久。我是西北甘肃人,然而对自己的省份却了解甚少。看完之后,一度为哺育我的这片土地而肃然起敬。听着如今熟悉的数个省内地名,均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观看如今平和存在于中国版图内的寸寸国土,那却是无数古人用鲜血拿回又失去再夺去的不易尸体奠基掌握。这些来之不易的版图,以及地名的来历,均寄托了历代君王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景。
同时,我也置身处地的去思索,倘若我是当时的历史人物,那我面对生与死的冲击,进与守的抉择,开拓还是封锁的意念,我的抉择做法是什么呢?我是否在几千年前会有当年历代君王及大臣不畏艰险的魄力勇气呢?所以,我开始理解每一位历史人物的所为。即便历史的长河中,后人对其声讨不一,但只要能做帝王,那势必就有他不同与众的风采。能站在那座王位台上,已经超过了我们如今的大多数。
说回片中,我们或许三五秒的镜头或一句旁白的带过,却是先辈们为之奋斗一生,几辈,甚至数百年的持续坚持不松懈才取得的成果,这让我无法平息。如今和平年代的我倘若站在曾经古人所在的那片土地,虽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但闭上眼睛,仿佛一场场厮杀,一匹匹战马,呼啸的战烟,就在眼前。例如如今我们技艺如此发展,但看到仍会大吃一惊的敦煌壁画,它的难度太高。但当它以数百上千冲击我们认知的情境出现时,却是几千年前毫无任何先进工匠技术,只能用最原始方法的吃苦耐劳中国人智慧结晶所修筑,这种冲击,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你也许去触摸,此时的你,能与当时修建的工人师傅触碰同一块地方,细想,那是一种跨时代的“交流”。
本片的第一集,使者。由汉武帝派遣前去出使西域的张骞,19年的历程堆砌,起伏坎坷。刚出汉就被匈奴关押九年,但得失都在此,正是此举,他也更为清晰匈奴的风俗以及习性,便于更好设计对策针对软肋。九年光景,匈奴也放松了警惕,为了让他更加有所羁绊,且强迫娶了匈奴之妻。虽典故少有提及,但也许这段感情,正是张骞能坚持下来的一份内心暖意吧。当然,最终回国也因为一次战略失误被贬为庶民,最终又被请出山,但早已年事已高。不得不说,伴君如伴虎。
第二集,通道。英姿飒爽,气度不凡,年轻有为的霍去病,深入漠北扫荡匈奴。一生功勋卓伟,但却英年早逝。但他面对汉武帝为他准备的豪华府第时一句“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更是留在了历史永远的里程碑上。后人永远为之赞叹。
第三集,驿站。悬泉置的出现,代表了当时各地的行政以及邮驿系统已初步形成。和亲乌孙的汉家解忧公主,三代外交元老常惠,一生为国之生死呕心沥血。体现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壮阔气魄,以及传承精神的厚重。
第四集,根脉。儒家文化在中原战乱之时被郭荷三代师徒传承的感人故事。
第五集,造像。鸠摩罗什以译经书,造佛像等方式将佛法中国化。虽自身也饱受多年囚禁,但终归给离乱中的人们以及数多往来中西的僧侣一束曙光。
第六集,丝路。隋炀帝杨广,饱受争议的这一人物。“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唯一亲历巡河西游,巨大花费,苦了当代,利了数代。亲临张掖,不惜天气原因损了一半嫔妃及将士还有姐姐。但最终,还是在如今张掖举行了外交与商贸盟会,可与如今上海世博会为比,各国首领来朝拜,无一不被大国风采所震撼。万人倘若想再入侵,也会思索三分。畅快。
第七集,敦煌。以李工小人物为代表的粉末画师为始,讲述了从开凿,装模,颜料制作以及绘制的全过程。木匠,石匠,画师,各方的配合,给人类留下了一系列珍贵瑰宝。李工还带来了大唐的佛像风采流行趋势,至此之后,这类风格更广为传播了。生动,不拘泥。盛世无疑。
第八集,会盟。促进藏汉交流的帝师八思巴及其前辈数代做的贡献传承。直到圆寂。
第九集,苍生。新疆开始战乱,林则徐,左宗棠以及数人为收复而做出的努力。如今每个版图的争取,丝丝点点,来之不易。所以,外国针对于中国地图哪怕一小块的绘制缺失,决不允许,这是尊严与底线。更是为前人生命的捍卫。
第十集,宝藏。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任命下,河西走廊地理方面石油的开采。以及西气东输等重要举措的开始,火车到高铁的变革,中国一步步的走起来了。
正如收尾所道,河西走廊,洒下过无数先辈的血汗,沉淀了太多期待与渴望。金戈铁马,别开生面,学者,僧人,古老典籍,经书,无数岁月,但思想跟信念始终不息。儒家,佛教,光芒闪耀。东西交流碰撞,博大宽容。在这条神奇的河西走廊上,一代又一代行者穿越时光,激情,欲望,喜悦,悲伤,重复轮回。造就了天下。河西走廊--早已成为一种使命。享誉世界。
作为中国人,上下五千年文明,我骄傲。我会永远眼含热泪。并为此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生生不息。
最近先后看完《觉醒年代》《天道》,又陪孩子一起看完纪录片《河西走廊》, 心中热血沸腾, 感慨万千, 想要写点什么, 摩拳擦掌, 即便输出水平有限, 也凑合两三字说说自己的感受.
今天便先来说说《河西走廊》, 以前对大西北的印象非常少, 看完这部纪录片, 整体了解了河西走廊从汉朝到如今的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 纪录片重点讲述了有关河西走廊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 从最开始, 张赛出使西域, 中途两次被匈奴人扣留先后9年, 又历时2年时间逃回大汉, 其所见所闻, 对西域的了解给当时正一筹莫展对付西北匈奴的汉武帝注入一剂良药, 可谓是及时雨. 张骞出赛可以说对中国国家版图的开拓, 对西北历史的布局犹如盘古开天辟地之同等的作用. 此后, 汉武帝, 卫青, 霍去病征服河西走廊, 设置自己的郡县. 随后的两位汉朝皇帝,汉昭帝, 汉宣帝用和亲的方式巩固了河西走廊的格局和地位. 汉朝之后直到隋朝期间, 河西走廊不断经历朝代的更迭, 确实当时继后晋时期避免最好的世外桃源之地, 为逃避战乱, 许多文人大家相继来到河西走廊避难, 当时的文人大家热衷推广儒家思想, 同时苦心研究儒家和当时他们带过去的经典著作. 因此儒家思想在河西走廊在隋朝统一全国之前的战乱的300年得到广泛的推广.
后隋炀帝杨广统一全国, 他意识到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在祁连山脚下举办历史上首次的万国盛会. 可谓使东西方的商贸得到空前的繁荣, 后唐朝入住中原, 成吉思汗横扫整个中亚和欧洲地区, 随后的几十年里, 当时蒙古国统领阔端和藏族部落首领的班智达进行和谈, 从此藏族归于元朝版图.
纵观历史变迁, 汉朝开拓, 元朝, 隋朝, 唐朝得到发展的鼎盛时期, 而在明朝和清朝时, 因政府闭关锁国政策, 河西走廊进入了最为萧条的几百年. 而这几百年的历史, 中国从过了文艺复兴, 也错过了欧洲的工业革命. 即便是当时开放国门, 没有当时很好的国民基础和卓越的领导统治, 中国即便知道文艺复兴, 估计也是hold不住的.
到新中国建立初期, 国家需要石油和大量的原材料进行工业改革, 而祁连山, 这座宝山, 给中国源源不断的输出了石油, 镍, 铁, 玉石, 水晶等重要的核心国家战略资源. 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和力量.
直至今日, 内陆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振兴中国的重要要塞.
读毕, 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感叹历史风云人物变幻, 感叹祖国的打好山河, 感叹历史先贤为这片土地注入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感叹这块巨大宝藏之地带给我国人民的用之不竭的财富
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河西走廊。喜马拉雅山系的运动使得海拔4000米的祁连山被顶推隆起,在祁连山北部得以自然形成了这条咽喉般的狭长走廊——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大自然的天工成就了这条横贯东西的天然通道,人类的耕耘又使得这片土地上多历史。观看“河西走廊”纪录片,体味历史别样的风采。
杨明昌同学对历史十分感兴趣,他对纪录片的理解是层层深入的,对历史故事的向往使他能从高处审视历史的变迁。他认为: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一开始知道这部央视纪录片是因为看到很多小红书博主在推荐,自己也去搜来看了一下。
本纪录片总共十集,一集大约都是47分钟,差不多每一集都回围绕一个人来讲,讲他们的故事和获得的成就。而他们都是与河西走廊这个关键地带有关的人物。
里面讲到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统一河西走廊等等故事。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儒学的传承,那些大儒会被当朝统治者邀请去帮助治理国家,但其实很多都没有受到重用,最后甚至以死表明自己的立场,这些也只是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罢了。“治国平天下”这几个字原来那么难做到,儒学者想要继续做学问,教授很多的弟子,但是“治国平天下”一直是儒学推崇的思想,最终他们还是要为国家献出自己。
同时,河西走廊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见证着历代王朝的兴衰。
一周看完了河西走廊,这种几天之内看一段几千年的历史的感觉,很震撼。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代皇帝也是有功有过,没有完人。如隋炀帝杨广这般的雄心大志开创了史上第一次中外博览会, 开凿隋唐大运河,改革管制,均田制,为以后唐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但是杨广的大力发展基建与征战苦了农民,以至于矛盾激化不可调和而隋朝迅速灭亡。这其中给我的感悟颇深:隋的各种发展为以后的唐兴盛奠定了基础,但却让自己走向灭亡。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选择,但是平衡之道却是关键。应用到我们普通人亦是如此,把握平衡是个大智慧。历代君王无不亡之于平衡,就如天平,我们要不断的调整两侧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若是任由一侧重量加下去将永远失去平衡而坠入深渊。
延伸到生活中亦是如此:工作生活学习的平衡要把握,若是觉察自己陷入了某一个执念里面,要及时抽身,切不可沉迷进去。所有的沉迷必有其害。
从中学到的几点:
1.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王朝的兴盛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前人做了对的决策,但是决策需要几十年才能看到作用,这也叫战略规划。所以看看历史可以让自己学到什么是远见,历史让我们学会了拉长时间看到分析一件事。
2.平衡之道
从中看到平衡很重要,度很难把握,以后慢慢学习这点。
3.要开放自己,封闭让国家走向灭亡,也让一个人走向灭亡。
汉、隋、唐、宋支持对外贸易,到明之后开始闭关锁国直到清朝,长期的封闭导致国家经济衰退,人也是如此吧。
4.人无完人,历代皇帝都有功过,犯错不要苛责有功也不要炫耀,无愧于心就好
读后感大全主题阅读推荐:“河西走廊观后感”。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愉悦我们的精神。令人难忘的故事情节让我们受益匪浅,在看完后,对于作品里的情节非常感兴趣,写观后感是为了记录我们的观看感受,因此在写作时一定要足够细致。一份优质的作品观后感是什么样的呢?你可以读一下读后感大全编辑整理的河西走廊观后感,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部相当好看的记录片《河西走廊》,是真正的不看后悔系列。
首先,来说说该部记录片的良好口碑,豆瓣评分9.7,腾讯评分9.5,单凭这么高评分就知道该记录片的水准是相当高了。该纪录片不仅拍摄水平上等、配音旁白上等、情景复原上等,收获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而且最最厉害的是,《河西走廊》纪录片内容丰富,取材角度经典,记录的是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河西走廊》纪录片从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讲述了伴随朝代变迁的中国西部历史,展示了河西走廊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作为一个历史小白,通过观看该纪录片,将对中国历史的纵向脉络有初步了解。
记录片从张骞出使西域徐徐道来,通过各阶段历史最具影响人物展开描述,让人了解到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征途、商旅绵延的古道、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丝绸之路等多彩面貌。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路段,连接着亚欧非三大洲的文化贸易交流。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河西走廊作为佛教东传的要道,文物品类极其丰富,至今还保存着天梯山石窟、马蹄寺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闻名天下的文物古迹。
通过记录片的讲述,了解到河西走廊还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宝藏之地,拥有玉门石油、镜铁山铁矿、金昌镍矿等多处大型矿点,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十分丰富。
看完该部纪录片,对历史、地理、中西文化、政教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和思考,也为中华子民的探险精神、爱国情怀、人性之美所感叹!好想从西安启程,沿着丝绸之路的古道,去看看河西走廊上波澜壮阔的雄壮辉煌
怀着万重澎湃,复杂,赞叹,热眶的心情,看完了这部分篇十集,叙述了中国历代王朝战乱更迭的“史鉴珍宝”。该片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
片中无论时空如何交错挥变,中国西部--河西走廊,永远以其顽强的生命活力,不停的为所隶属朝代迸发着新的生机。该片针对不同的朝代,对相应的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传承等方面做了详细叙述。后人反观,每一次前人的每每细微举动,无一不改变着历史的动向,推动着中国历史的持续进步。
看完本片的期间及期后,我均沉思太久。我是西北甘肃人,然而对自己的省份却了解甚少。看完之后,一度为哺育我的这片土地而肃然起敬。听着如今熟悉的数个省内地名,均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观看如今平和存在于中国版图内的寸寸国土,那却是无数古人用鲜血拿回又失去再夺去的不易尸体奠基掌握。这些来之不易的版图,以及地名的来历,均寄托了历代君王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景。
同时,我也置身处地的去思索,倘若我是当时的历史人物,那我面对生与死的冲击,进与守的抉择,开拓还是封锁的意念,我的抉择做法是什么呢?我是否在几千年前会有当年历代君王及大臣不畏艰险的魄力勇气呢?所以,我开始理解每一位历史人物的所为。即便历史的长河中,后人对其声讨不一,但只要能做帝王,那势必就有他不同与众的风采。能站在那座王位台上,已经超过了我们如今的大多数。
说回片中,我们或许三五秒的镜头或一句旁白的带过,却是先辈们为之奋斗一生,几辈,甚至数百年的持续坚持不松懈才取得的成果,这让我无法平息。如今和平年代的我倘若站在曾经古人所在的那片土地,虽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但闭上眼睛,仿佛一场场厮杀,一匹匹战马,呼啸的战烟,就在眼前。例如如今我们技艺如此发展,但看到仍会大吃一惊的敦煌壁画,它的难度太高。但当它以数百上千冲击我们认知的情境出现时,却是几千年前毫无任何先进工匠技术,只能用最原始方法的吃苦耐劳中国人智慧结晶所修筑,这种冲击,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你也许去触摸,此时的你,能与当时修建的工人师傅触碰同一块地方,细想,那是一种跨时代的“交流”。
本片的第一集,使者。由汉武帝派遣前去出使西域的张骞,19年的历程堆砌,起伏坎坷。刚出汉就被匈奴关押九年,但得失都在此,正是此举,他也更为清晰匈奴的风俗以及习性,便于更好设计对策针对软肋。九年光景,匈奴也放松了警惕,为了让他更加有所羁绊,且强迫娶了匈奴之妻。虽典故少有提及,但也许这段感情,正是张骞能坚持下来的一份内心暖意吧。当然,最终回国也因为一次战略失误被贬为庶民,最终又被请出山,但早已年事已高。不得不说,伴君如伴虎。
第二集,通道。英姿飒爽,气度不凡,年轻有为的霍去病,深入漠北扫荡匈奴。一生功勋卓伟,但却英年早逝。但他面对汉武帝为他准备的豪华府第时一句“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更是留在了历史永远的里程碑上。后人永远为之赞叹。
第三集,驿站。悬泉置的出现,代表了当时各地的行政以及邮驿系统已初步形成。和亲乌孙的汉家解忧公主,三代外交元老常惠,一生为国之生死呕心沥血。体现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壮阔气魄,以及传承精神的厚重。
第四集,根脉。儒家文化在中原战乱之时被郭荷三代师徒传承的感人故事。
第五集,造像。鸠摩罗什以译经书,造佛像等方式将佛法中国化。虽自身也饱受多年囚禁,但终归给离乱中的人们以及数多往来中西的僧侣一束曙光。
第六集,丝路。隋炀帝杨广,饱受争议的这一人物。“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唯一亲历巡河西游,巨大花费,苦了当代,利了数代。亲临张掖,不惜天气原因损了一半嫔妃及将士还有姐姐。但最终,还是在如今张掖举行了外交与商贸盟会,可与如今上海世博会为比,各国首领来朝拜,无一不被大国风采所震撼。万人倘若想再入侵,也会思索三分。畅快。
第七集,敦煌。以李工小人物为代表的粉末画师为始,讲述了从开凿,装模,颜料制作以及绘制的全过程。木匠,石匠,画师,各方的配合,给人类留下了一系列珍贵瑰宝。李工还带来了大唐的佛像风采流行趋势,至此之后,这类风格更广为传播了。生动,不拘泥。盛世无疑。
第八集,会盟。促进藏汉交流的帝师八思巴及其前辈数代做的贡献传承。直到圆寂。
第九集,苍生。新疆开始战乱,林则徐,左宗棠以及数人为收复而做出的努力。如今每个版图的争取,丝丝点点,来之不易。所以,外国针对于中国地图哪怕一小块的绘制缺失,决不允许,这是尊严与底线。更是为前人生命的捍卫。
第十集,宝藏。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任命下,河西走廊地理方面石油的开采。以及西气东输等重要举措的开始,火车到高铁的变革,中国一步步的走起来了。
正如收尾所道,河西走廊,洒下过无数先辈的血汗,沉淀了太多期待与渴望。金戈铁马,别开生面,学者,僧人,古老典籍,经书,无数岁月,但思想跟信念始终不息。儒家,佛教,光芒闪耀。东西交流碰撞,博大宽容。在这条神奇的河西走廊上,一代又一代行者穿越时光,激情,欲望,喜悦,悲伤,重复轮回。造就了天下。河西走廊--早已成为一种使命。享誉世界。
作为中国人,上下五千年文明,我骄傲。我会永远眼含热泪。并为此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生生不息。
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河西走廊。喜马拉雅山系的运动使得海拔4000米的祁连山被顶推隆起,在祁连山北部得以自然形成了这条咽喉般的狭长走廊——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大自然的天工成就了这条横贯东西的天然通道,人类的耕耘又使得这片土地上多历史。观看“河西走廊”纪录片,体味历史别样的风采。
杨明昌同学对历史十分感兴趣,他对纪录片的理解是层层深入的,对历史故事的向往使他能从高处审视历史的变迁。他认为: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河西走廊,第一集,出乎意料的好看,张骞出使西域,肩负着汉朝的使命,想要去往西域,必须经过匈奴的领地,他被俘虏了。匈奴人想要得到一些关于汉朝的情报,或许也被张骞的忠心打动,匈奴人非常宽恕他,并且让他娶了漂亮的匈奴妻子,这也是匈奴领地枯燥时的一抹光吧,支撑他前行。九年了,他决定出发,再次前往西域,他的妻子是知道的。熟悉了西域的地势和民族风情生活习性,他决定回长安,带着没有忘记的使命,出发。回程准备换条路线,没想到,已经成为了匈奴的地盘,所以他不幸的再次被俘虏,匈奴人仍然宽恕他,他也见到了自己的匈奴妻子,三年后,他决心回去,这一次,善良的匈奴妻子跟着他一起回长安。他给汉武帝讲述了自己十三四年以来的探索,想要通往西域见到更广阔的视野,就要跨过地势险峻的河西走廊,得到了汉武帝等人的赞扬,他的妻子一年后染病去世,史记相关记载很少很少,但是他的坚持,一定离不开妻子的支撑。如此的爱国情怀,如此的忠贞,我为之动容。
河西走廊不只是一个地理标记,更是一种历史,文化和使命。
在曾经的历史通道上,作为通往东西两地的咽喉,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洒下无数先辈的血汗。沉淀了太多的期待和渴望,而对于我们中国人,这条横贯东西的通道,战略地位愈发凸显,也肩负起更多使命。
两千年前,张骞义无反顾踏上西去的探索征程,才有了一个帝国。沿着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生动岁月,和这条通道日后的另一种独特风格。我观后印象最深的是张骞的决心和毅力,这使他在异国他乡饱受艰苦的情况下克服了各种逆境,仍然不忘自己的使命。从走廊东西两端走来的学者和僧人,携带着经书和古老的典籍,穿越乱世动荡的时代,思想和信念依然生生不息。儒家与佛教的光芒沿着这里照射至整个东亚,而东西文化的碰撞也让河西大地变得博大且宽容。河西走廊像一个引子,引入了中国广阔的西部,和平的使者接踵而来,以会谈和结盟的方式确立了今天的中国版图。身处广阔西部和遥远欧洲海岸的人们也怀着对未来生话的希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求,踏上了东行的旅程。
从此,穿越了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全面扩展,驮运货物的马队日夜兼程,黄金和琥珀,瓷器和丝绸,僧侣与经卷,成为慢慢旅途中坚持的决心。在这条河西走廊上,一代又一代行者穿越时光,激情,欲望,喜悦,悲伤反复轮回,把一个个遥远的国家笼络成更加宏伟的格局。
“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确实,正是那些已经发生的,才能铸就我们的现在。正是那些已经发生的,才能铺就我们走向未来的道路。历史总是在现在和未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演绎着,读古才能知今”
纪录片《河西走廊》是在当前"一路一带“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推出的国际制作的纪录片中的大片,看了张颐武、石述思等文化名人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和印象,更加觉得河西走廊战略地位在历史中的重要性。从雅丹开往敦煌的路上,我们穿越罗布泊耳垂的无人区和漫长的酷热。偶然回头,车后是一望无尽的戈壁,鲜红的落日和残颓的玉门关。颠簸不是来自唐诗中的战马,但是扬起的尘沙仿佛与古人有了一刻的心意相通。影片除去原汁原味的历史气息,其运用的艺术手法更是值得深究。
《河西走廊》这部纪录影片给我们展现了一场宏大的历史画卷,两千年前,张骞从刘彻帝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河西走廊》最精彩的莫过于将历史情景以表演的形式在荧幕上呈现出来。
如今中国纪录片的美学主体依旧是戏剧美学:充满矛盾冲突的情节编排、紧张激烈的悬念设置,与摄影特技技术的迷恋交织,为中国纪录片描绘了美学品貌。薇乐大道戏剧化效果,情景再现手段是非常普及的一种表现方式,使得纪录片从枯燥无味中华丽转身,变得富于趣味性与可看性,吸引更多受众。
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而言,由于讲述的事情时间上是不可逆的,所以缺乏影像资料,于是情景再现手段在重构历史事件的需求之下诞生。但是情景再现使用的是搬演而非扮演,既与传统的纪录片相比有所创新,有不同于剧情片的虚构。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结合历史事实真实再现历史原貌,将影片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更加直接的传达给观众。利用蒙太奇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把古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一带一路“精神和现代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结合,使得整部影片的价值体现更佳。
《河西走廊》将历史场景搬演到屏幕上,给我们呈现一个优美宏大的历史画卷,细节生动,既不背叛历史事实,又重构了历史场景,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同时又将其余现代审美与价值观融入其中,谱成了一幅荡气回肠的壮丽之歌。
我属于历史知识很差的一种,原因是最开始接触的历史是南京大屠杀,刚好我算半个逃避人格,就先入为主觉得历史都是这一种以鲜血为代价建立成的!所以不愿面对,好在后面纠正了这个错误的先入为主。我很庆幸!
改变我这种观念在几年前一个比较偶然在等待时间里,无意看到介绍秦始皇的一篇文章,觉得很是震撼,一开始还以为是小说,还特意去查了更多的资料,那时才惊觉自己这种先入为主的毛病需要强制性去改掉。不然之后还是在回避历史中,错过许多我该知道的历史!
后面去慢慢接触更多的历史知识,虽然算不上完全熟知,但现在不会只停留在那一个方面,反而有着更多的求知欲!
河西走廊是我休息时看到的纪录片,它里面拍摄的景与文案是非常吸引人,最让人着迷的是故事里过程,画面感配上文案,感觉自己也在那时代跟他们一去走过那岁月。
我们现在这时代交通很是方便的,但那时都是比较耽误时间!就像最开始的张骞他是靠自己走路骑马坚持探索,其中他还经历被囚禁在匈奴地段里,囚禁时间也是比较久,还好他的心智和使命感没有因此减掉,才有了后来这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河西走廊才进入我们的视野!
不过,我最爱的还是第二集(通道)里面讲述霍去病(冠军侯),谁会不爱一个战无不胜的少年将军?更何况霍去病还是17岁一战封侯的!19岁之前他就从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率部急速转战6天,连续扫荡了匈奴五个部落,斩杀了匈奴折兰王、卢胡王、歼灭匈奴军近万。还历经三次河西之战,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最让人难过的事,他23岁就离世了,弹幕都在说,要是这将军(霍去病)能再活30年,汉朝可以打到罗马去。就像网上常说的,多给些时间秦始皇,长城能修到国门口去!
最是热血还是霍去病那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22岁时,将近生命的末尾,还在“漠北大战”匈奴的圣地(狼居胥山)率大军进行了祭天仪式,史称“封狼居胥”从此匈奴再也没有能力和汉朝进行大规模的作战!因为河西走廊,彻底爱上了霍去病。
但河西走廊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第七集(敦煌),里面的壁画看上去就是栩栩如生!以前的胡旋舞,在今已经失传了,但在这石窟里,胡旋舞却是凝固在壁画之中,使人遐想无限!当然这胡旋舞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其他等等数不胜数的图案与佛像。
河西走廊跨越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看完这个纪录片,你们若有机会就去看看这陪过历史经历一代又一代的河西走廊,它也见证过前所未有视觉享受和繁华与衰落。
最后希望霍去病这位将军候,在他现在所在的生活里,没有打不完的匈奴,有的是完完全全属于那个少年的家。虽然不清楚这是不是你的遗憾,但总是希望你得偿所愿的!
最近,在公司组织的集中学习上,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记录片《河西走廊》。正是这样一部纪录片,赋予了历史鲜活的灵魂。它的出现让写在史书里、刻在壁画上、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名字变得有血有肉。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两千年前,张骞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一年,刘彻19岁,张骞27岁。而同样是二三十岁的年纪,我们却习惯了循规蹈矩,习惯了安于现状,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愿去改变,不愿去突破桎梏,打破固有的“安稳”的生活。
张骞是一位勇者,明知踏上西行的道路异常艰辛,但他依然勇于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鸠摩罗什被囚禁整整十六年,仍不忘弘扬佛法,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能无法表述史人开拓的步伐了,反倒觉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来的更为准确。
通过对纪录片的学习,让我深刻领悟到追求自己的目标、路途是充满艰辛的;学习知识,亦或是枯燥的、乏味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有各自努力奋斗的目标,但一路走来,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忘却了自己的目标,停下追逐的脚步。没有超世之才,就要有坚忍不拔之志。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竞争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即使面对逆境,也要有面对的勇气,在生活中要敢于拼搏,勇于改变,这样才能距成功更进一步。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一周看完了河西走廊,这种几天之内看一段几千年的历史的感觉,很震撼。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代皇帝也是有功有过,没有完人。如隋炀帝杨广这般的雄心大志开创了史上第一次中外博览会, 开凿隋唐大运河,改革管制,均田制,为以后唐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但是杨广的大力发展基建与征战苦了农民,以至于矛盾激化不可调和而隋朝迅速灭亡。这其中给我的感悟颇深:隋的各种发展为以后的唐兴盛奠定了基础,但却让自己走向灭亡。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选择,但是平衡之道却是关键。应用到我们普通人亦是如此,把握平衡是个大智慧。历代君王无不亡之于平衡,就如天平,我们要不断的调整两侧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若是任由一侧重量加下去将永远失去平衡而坠入深渊。
延伸到生活中亦是如此:工作生活学习的平衡要把握,若是觉察自己陷入了某一个执念里面,要及时抽身,切不可沉迷进去。所有的沉迷必有其害。
从中学到的几点:
1.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王朝的兴盛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前人做了对的决策,但是决策需要几十年才能看到作用,这也叫战略规划。所以看看历史可以让自己学到什么是远见,历史让我们学会了拉长时间看到分析一件事。
2.平衡之道
从中看到平衡很重要,度很难把握,以后慢慢学习这点。
3.要开放自己,封闭让国家走向灭亡,也让一个人走向灭亡。
汉、隋、唐、宋支持对外贸易,到明之后开始闭关锁国直到清朝,长期的封闭导致国家经济衰退,人也是如此吧。
4.人无完人,历代皇帝都有功过,犯错不要苛责有功也不要炫耀,无愧于心就好
《河西走廊》讲述了从汉初开始,经历了三国,两晋,隋唐,明清,民国,新中国的发展历史。
1,有些人从一出生就是带着使命来的。比如张蹇,这个优秀的外交家和探险家,去程被匈奴囚禁了9年,给吃给穿给配老婆,9年的时光丝毫没有磨掉他的意志。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意志。2个人,凭2条腿,翻山越岭,穿越沙漠,历经数国。是怎么做到的,是心中的信念。回程又被匈奴囚禁了四年,最后带着匈奴老婆,千辛万苦回到中原。14年未见,他的出现,让朝野沸腾,让汉武帝大喜大惊。他的一生都用来探索河西走廊了。
2,比如,霍去病,19岁第一次上战场,用五年的时间,全面打通河西走廊。23岁去世。他是上天派来改变国运的。他的离开之时,就是完成使命之时。
3,比如,解忧公主,自古有多少公主,因为国家的不强大或者政治需要,而被迫和亲。又有多少公主,因受不了异族的文化,生活的不幸福,甚至郁郁而终,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解忧公主是一位优秀的女外交家和政治家,她的一生为国家和平作出了巨大牺牲,在他的运筹帷幄下,不止汉朝和乌孙得以建交,她的子子孙孙,都为汉与西域各国的和平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那个一夫多妻的封建王朝,解忧出嫁后,入乡随俗,先后嫁了三个丈夫。她的一生也经历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在70多岁的高龄,能够落叶归根,也算国家对她这一生的认可。同年,她跟汉宣帝一起去世。
4,那是一个政治环境非常宽松的年代,张蹇先后先后被匈奴囚禁了十四年。最终出逃成功。27岁奉命出使,14年后带着一个匈奴女人回来,汉武帝对他没有过多的猜忌。
常惠请求汉宣帝,出兵龟兹,汉宣帝,不想惹起事端,拒绝了。但是常惠获得了军方的支持,擅自发兵,并大获全胜。皇帝没有追究他,都是为了国家。
汉武帝非常有魄力,在他的主导下,对匈奴由守变为攻,在张蹇,卫青,霍去病的助力下,统一河西走廊的局面被全面打开。这就是明君+能臣。到了汉宣帝时期,就显得有些保守了。
5,说实话,我有被莫高窟的壁画所惊艳到。特别是片中讲的202窟,一个优秀的画师,一生的追求都是创造出优秀的壁画。那种纯粹和敬业,让人感动。
6,隋炀帝,一直以为这个二代是个昏君,在这里,第一次知道,他不止有过,还有功,是第一位踏上西域的皇帝,主导了万国博览会,对各国经济的进一步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是弊在当代,利在千秋。
7,萨迦班智达与阔瑞,萨迦班智达的凉州之行,使西藏和平归顺蒙古。也使阔瑞开始信仰佛教,两人同年而终,不得不说是宿命。
8,萨迦班智达的孙子八思巴,不光是一名优秀的佛教徒,更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
左宗棠的引路人竟然是林则徐。林则徐竟然作为替罪羊被贬河西走廊。
9,对于一个优秀的人来说,遇到一个什么样的领导很重要。就像鸠摩罗什,对佛法是天才级别的人才。被吕光在凉州半囚禁了17年。后秦国君姚兴,为了他,不惜出兵10万,讨伐凉州。得到这位高僧后,他开始大兴土木 ,让天下人因信仰而聚集。鸠摩罗什是幸运的,在被半囚禁的17年 ,虽然不抱任何希望,但是也没有气馁,终于等到了一个真正懂他的君王。
10,最后想谈一下通过看这部剧,对宗教和民族的理解。
蒙元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疆土面积达到历史最大,那时候的欧洲对蒙古铁骑心有余悸,不断请求停战。但是有关蒙元的史料却很少,墓地也很难被找到。他们的理念是弱肉强食,胜者为王。活在当下世界,活着的时候轰轰烈烈,死了之后就安安静静,不要被后人打扰,连成吉思汗这样的人物也不例外,他们的民族理念是弱肉强食,是武力。跟匈奴很像。
在古老的中国,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备受推崇。其实宗教不光是一种信仰,更是统治阶级的需要。几千年儒家文化,为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最开始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后来也为统治阶级所用。
有个问题,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有钱人和上层社会,有很多人都信仰佛教。是因为物质足够了,精神需要寄托吗。
比起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一味的崇拜钱,有信念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有钱又有信念,就是双赢了
相信《河西走廊观后感怎么写(系列6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河西走廊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