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苏东坡有感

苏东坡有感

苏东坡有感

2023-01-27

观苏东坡有感精选。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观苏东坡有感精选”,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观苏东坡有感【篇1】

又是农历十五日,我抬头望向夜空中温润的圆月,不禁想起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想起这样一位翩翩立于世间的旷达才子——苏东坡。从小我便喜爱读苏轼的诗词,若是能有一本书带我穿越时空,真正领略他的作品与人生,那便是这本荡气回肠的《苏东坡传》。

何人坎坷能比苏东坡的一生呢?乌台诗案,《湖州谢表》才情难抑,险些丧命于新党之手;朝政动荡,针砭时弊忠心进谏,却屡屡遭到放逐。不断在重用与贬谪的苏东坡,甚至生命将逝之时也是在回京的路途中奔波着。

文人墨客的作品,总是与他们的经历与心境有关。经历过如此坎坷的他又写出了怎样的文字?充满坎坷的生活,本应该对应着悲伤凄凉的作品,可苏轼呢?政绩斐然、才情过盛,招来多少人的妒忌与陷害;耿直纯良,却成为他人利用的把柄。即使屡遭迫害,苏东坡仍选择不苟同,依然高声吟诵着:“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样的勇敢与正直,本就已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品格。他可以去抱怨遭受贬谪之苦,但却选择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竟能将贬谪称为“此生最为奇绝的远游”,竟能将九死不悔书写而出。他可以去畅谈怀才不遇之情,但却选择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竟能劝服自己不要过多沉浸在悲伤之中,反而要及时享乐,与长江共饮。这又是怎样的乐观与旷达!生于人间而又高于人间,不可不谓之超凡!

苏轼曾为他刚出生的儿子写下这样的诗句:“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不免让我有些许诧异,没有望子成龙的期盼,没有要其出人头地的要求,却只希望孩子“愚且鲁”,为何如此?细细一想,却也了然。这不仅仅是父亲对孩子真切的祝福、希望孩子一生顺遂,更是一种超脱的思想与观念。苏东坡尝尽了人生的艰辛,在这样动荡的背景下,才智为自己带来了多少的波折与苦痛。位高权重也好,才情过人也罢,“老来事业转荒唐”又怎比得上“诗酒趁年华”!

东坡之词,壮者阔如海,恬者淡如茶,灿烂地屹立于文学之巅。东坡其人也正如其文,豪气而旷达。合上这本《苏东坡传》,他那回荡的正气与豁达的吟唱,依然萦绕在当今的人世间。

观苏东坡有感【篇2】

近日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中颇有感触。苏东坡虽文章名满天下,仕途却历经艰险,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立于尖峰位置;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

比之于李白,他多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一生都在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劳累,被贬黄州时他虽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系百姓,为了改变黄州丢弃女婴的习俗更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儿院,使那些刚出生的女婴享有了生存的权利。出任杭州太守时他不仅整顿西湖,平衡粮价,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时为了解决农民因药价贵而没钱买药的问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医院。甚至在高龄谪居海南时他仍然没忘了百姓,他教当地人读书写字,耕地种田,打井采药,为海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之于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旷达,他喜欢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日子,在被贬为农时安于田园生活,他曾写道:吾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只是因为劳而有获,衣食能够自给,他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他的达观思想。他还喜欢做菜,也乐于自己做菜吃,吃饭乃人生一大乐事也,这点倒是和我很像呢,从来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吃饭是一种任务。苏东坡做的菜肴至今仍然有好多流传下来了,最有名的当属东坡肉了吧,杭州楼外楼的东坡肉有幸吃过一次真的是名不虚传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经过现在的厨师改良过。

个人总觉得会吃的人总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苏东坡,不管朝廷怎么贬都贬不倒他,因为不管在哪里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总能找到自己该做的事情总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人似鸿雁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时间总是转瞬即逝,一切经历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么深刻而坚决的爱好人生。

读罢全书,留给我最深刻的感触是“尘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们应该趁着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努力让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有价值!

观苏东坡有感【篇3】

《巨人传》中曾写道:“人与人之间最使人心痛的,莫过于自己以诚恳的态度希望得到别人的善意和友好,结果却得到了恶意和伤害。”用这句话来形容苏轼在合适不过了。

一位既平凡有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书法家,诗人等诸如此类称号不胜枚举。就是这么一个旷世英才,在失败和不幸中越挫越勇,越挫越可爱,全身散发着耀眼光芒,让人不敢亵渎他的高洁圣雅,走向了历史中邪恶和悲惨的聚集地,被邪灵束缚的灵魂、肉体无法挣脱命运的枷锁。一步步紧逼自己到逃无可逃的境地,无情的剖析这媚俗的约束。随着清风、大地、河流汇聚于他的哲思里,滚烫的血液里,嵌进他的骨子里。

黄州成为了他一生之中不可磨灭的回忆。从直系朝廷命官到一个芝麻的小官只源于一场陷害,实则是被流放的罪犯。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脏水向着黄州走去,毅然已于人世之间,无可非议,他让那些丑态尽出的政治家和小人哑口无言,瞠目结舌,甚至嫉妒不已。他以深层次的哲思表现自我人生,令人刮目相看的他的态度上是史无前例的通透豁达,力求在对待残酷人生现实与挫折时达到上善若水的至高无上境界。而不是因为人生不如意而轻易否定人生,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而游戏人生。

乌台诗案是史上最令人啼笑皆非而又匪夷所思的案件,端坐于台上的统治者和其走狗经冠冕堂皇的冠以文学之名,糟蹋了如诗如画般高贵清冷的人儿,并且无赖之无止境,导致那样风华绝代的人儿从此远离高堂身边,从此便是奸佞小人当道的时代。充当被告的他端坐于法庭之上,法官和审判员却竞相审视和批评那文采飞扬的人。他们不但不知悔改,更加变本加厉,曾藏于面具下的恶魔之心终于被撕下,可惜那美好纯真无邪的诗人早已被折磨的遍体鳞伤、身心俱疲。于是造就里一代伟人,终于他破茧而出。想必那时他必是骄傲的向那些挤眉弄眼的小人高调宣布:感谢你们的挑衅,让我更有涵养、有气质、有故事;感谢你们的蔑视和冷眼,让我更有勇气站起来,让你们看到我的光芒,为自己曾向我犯下的错饱受煎熬;感谢你们的污蔑,让曾经不自信的我挺起了脊梁。

最有趣的莫过于他竟然是个吃货,在这个物欲横流吃货当道的时代,谁不对他崇敬有加?自然又冒出一堆仰慕他之人,想必这也是当时的东坡先生所始料未及的吧!什么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饼、东坡羹、东坡肉等,口水都流出来了。他不仅是个吃货,还是个行动派,自己经常做出美味的食物,是个了不起的美食大咖。就是这些构不成社会影响力也构不成自我号召力的行为,影响力一代又一代文人、政客甚至是寻常百姓家。

他是天生的救世主。在杭州率领众人疏通西湖,建立三塔,筑建苏堤。流落儋州时办学堂,成为儋州文化的传播者。不仅如此,还向当地居民请教栽种,酿酒,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位巨子,成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内心强大到无可撼动,一步步东山再起,用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韬武略,琴棋书画,无所不知的才华向世人证明痛苦所成就的伟大有多麽不可思议。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我们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否被埋没,无论是否有千里马,也要如他般坚强不屈,不可埋汰命运的不公,因为成功是留给永远坚持真理的英雄。

在时空交错的季节里,温文如玉般的男子如一粒微小的星辰般存在着,为世界万物记录下灵感闪动的刹那。那惊鸿一瞥早已使人迸发全部的热情与爱意,将所有的苦难转化为光明、微笑,使人爆发出令人咋舌的力量。现实中的我们应该勇敢而又执着,坚定而又强大,面对一切苦难笑而不语,可以用微笑击退一切敌人。用自己对生活的爱意,巧妙地除去一切困厄与黑暗。既然我不能选择最好的,就让最好得的来选择我,不断强大自己。

生活总是在你不经意间给你最大的惊喜,命运给他的厄运逼他走向悬崖,他风轻云淡,从名动京师到乌台诗案再到被贬黄州,一路坚强不催,采菊于东南,悠然于南山。他骨子里流动的血液,思想里流动的哲思不容许他对自己的背叛。命运的齿轮转动,他的尊严不容许他的轻浮狂躁。他只有克制自己,放空自己,达到超然于物外境界。他的淡泊宁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如异世雪莲般傲然立于世间,谁又能说这么一个温和宽厚之人,是流放的罪犯呢?在那抹残酷的刑罚下,保持清明的思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于诽谤充耳不闻,一心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才华和精神,世人几人能做到呢?

也许没有身边知己,没有爱情,甚至没有亲人,更甚者没有一丝值得骄傲的资本,还会在天黑时独自徘徊。请不必悲伤,何不让书籍充当伴侣,与大自然惺惺相惜。努力成为有责任感有能力的人,成为思想有厚度内心有深度的人,成为外表玩世不恭骨子里豪迈潇洒的人,成为看淡名利仍热爱生活的人,成为不拘小节仍举止文雅的人。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情人缠绵,行人匆匆,美好的一切,记得勿忘心安。

观苏东坡有感【篇4】

《苏东坡传》从苏东坡的童年到暮年,从人生的顶峰到谷底,写了这位大人物辛酸的一生。

苏东坡的一生,可以说是相当坎坷不幸。他曾多次被贬官,就连他的至交好友章惇日后都成了他的政敌,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升了官,那就尽自己所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在杭州做高官时,他利用太后的赏识,用朝廷的拨款在杭州兴建水利工程,建了成为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贬了官,那就快快乐乐地过农家生活,在黄州时,他还当上了农夫,自己种菜、盖房,过着“淡而有味”的日子,即使被贬到了海南岛,他还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再糟糕的事,在他的眼中,都能变成好事。正是这样的性格,塑造了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如果他遇到一点挫折就心灰意冷,那就不会有美丽的苏堤,不会有“黄楼”,更不会有那么多篇或优美或豪迈的诗词流传千古。

生活肯定不是事事顺利的,难免会遇到挫折。如果一味的为一个挫折难过,你将会遭遇更多的挫折,有句话说得好:“当你为错过太阳而伤心时,也会错过星星和月亮。”难过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乐观面对,积极想办法,困难才能被解决。要知道,许多事情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糟糕。遇到不幸的时候,就想想苏东坡吧,他尝尽人间辛酸,可是他仍然乐观的面对生活。与他相比,我们这点不幸又算什么呢?当你事业顺利时也不需要得意忘形,“乐极”同样会“生悲”。要好好利用来之不易的机会去做有意义的事。交好运时也同样用苏东坡来提醒自己,如果苏东坡成为高贵时贪图享受,不为民办事,他也不会有今天的盛名。

要知道,如果你笑看生活,同样的,生活也会向你微笑。

观苏东坡有感【篇5】

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给古人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几本,然而大都工于学术,读起来如同应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老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比如有梁启超先生著,叫做《王荆公传》的,叫浅学很是自愧于学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

和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仰慕,想必林语堂先生是深晓此理的。所以他才会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有那么点英雄惜英雄的心境为子瞻作传吧。托了老外的福,这书里是见不到之乎者也一类了。我们也应此得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形象。这一点,怕是前无古人的吧。

在静寂的夜晚,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齐走遍中国大半个中国,与他一道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在苏看来,贬谪实在只是换个地方,他的职责实在一分未减。他见不得大宋农民在丰收的日子也必须举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后人谈苏轼,多敬佩他的旷达,却不知这份旷达只用以应对他自我的苦难,对他人的苦难,苏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但我想,这句玩笑话必是含泪说的吧。

观苏东坡有感【篇6】

近日偶得一本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开卷以后,爱不释手,颇有感触。苏东坡这位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在书中竟如此和蔼可亲。透过林语堂先生细腻而平实的文字,窥探大文豪苏东坡的内心世界。

心中有百姓,胸中有山河

苏东坡的一生,是与百姓相依的。他向往官宦的荣耀,但更令他在意的,是民生疾苦,百姓安危。三十载漂泊生涯,十余次惨遭贬谪,三品至七品的官位变换,却撼动不了他百姓之友的地位。身居翰林学士知制浩,心中却想的是杭州百姓生活怎么样;被贬到偏远的海南儋州,仍不忘兴办教育,开化民众。

苏东坡没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般的宏大胸襟;也不及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般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他愿做的,只是保护农民在新政压迫下少受些苦,在旱涝灾害时少挨些饿。

护佑一方黎民,守住万家灯火。这,便是苏东坡。

豁达以处世,真诚以待人

宋神宗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政,与许多莫逆之交反目成仇。而苏东坡以他坦诚率真的性格,结交了一大批挚友,这是他在与王安石的政治博弈中最终反败为胜的关键因素。

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东坡,性格也变得愈发沉稳了。名利,生死,在他心中早已置之度外。苏东坡的乐观,使他的晚年生活过得舒适而惬意。当朝的小人畏惧他的才能,不顾一切地将他贬到偏远之地,甚至让他客死他乡。然而,在蛮荒之地儋州,苏东坡将美食吃出了极致,引得一些身在东京的官员,纷纷上书请求贬谪海南。一○一一年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在常州终了,享年65岁。或许,苏东坡真的是玉皇大帝的文曲星下凡,天宫净土,才是东坡居士最终的归宿。

在我看来,苏东坡或许只是一个凡人,只不过多了一点才气,一片善心,几分豪迈,几番曲折苏东坡早已仙逝,他思想的高洁,心灵的纯净,为民生谋的福祉,才是万古所不朽的。

苏东坡是个信徒,以道教释自然,以佛教养身心;苏东坡是个乐天派,以穷苦为快乐,用悲愤化动力;苏东坡是个月下徘徊者,以月光为寄托,用皎洁以明志。他是真正的豪杰,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守得住,在复杂的人性中编织起人生的华章,这才是真正令世人敬仰的东坡精神。

观苏东坡有感【篇7】

他没有李白一身白衣任意飘于雨雾间的仙气,也没有杜甫忧国忧民古朴笔墨中寄托的深厚情思,但他大江东去,自比闲人的豁达豪迈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林语堂先生说: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不错,一提到苏东坡,必会让人感叹这文人活得精彩,他拥有文坛上首屈一指的地位,政坛上的巧舌如簧,高瞻远瞩,着实是难得的才干,家庭中有一个有思想的父亲,有肯为自己操劳的妻子。当然,人生中难免会有波折,但贬谪途中的他,一直把着乐观上进的心态,让他的人生又得到了升华。

他的诗词不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圆时的仰望,醉意中的苦闷,最后都化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亲切祝愿,如茶香般的'淡雅,如绸缎般的朦胧,让这首诗的芳华缓缓流入人们的心田。笔锋下的百变,不得不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又是一千古不朽的佳作。赤壁战场上的烽火狼烟,惊涛乱石;公瑾谈笑风生中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在他的笔下淋漓尽致。苏东坡,他有闺秀之细腻,浪子之气概,诗词的两极变化,让他成为世人口中的神话,不朽的经典。

他的精神不朽,饱经忧患拂逆,人性却更趋温厚,并没有丝毫尖酸刻薄。在贬谪途中,难免会有苦闷与不满,但经心灵的洗净后,都转变为阳光的正能量。自比院中闲人,心中可是何等的随遇而安,他视一切痛苦为过往云烟,看淡世间凡俗,留给自己的只有心中的一方净土和一抹斜阳。他一生清贫,为人坦荡,处处为百姓着想,他对权利视而不见,只求自己舒服安逸,百姓安乐太平。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入仕途看作一生的抱负,他也比辛弃疾拿得起放得下,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始终拥有浩然之气。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世人都知道苏东坡,但并非真正了解他,我也一样,一本书不能真正诠释一个伟人,也许一个伟人还犯过错,还有很多的事情没有被记载,但他有公认的不朽之作,不朽之人格,这是值得尊敬的。

我们怀念苏东坡,怀念曾经拥有他的一段历史,更怀念他与世无争的怡然自得,更怀念他将涓涓苦水和人生的压抑融于笔尖下一股清流的不羁,我们将把这份怀念传承下去,将他们成为不朽的佳话。

观苏东坡有感【篇8】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就是苏东坡。

纵观着苏东坡颠沛流离的一生,即便是在环境极其恶劣,食物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他都能过着快乐的日子。他是一个实打实的乐天派。他曾对子由说道:“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也正是他过得快乐,无所畏惧的缘故。

但是,我从不认为苏轼和苏东坡是同一个人,前者是睿智与冲动,后者是豁达与沉着。可以说,初醒是苏轼,大彻是东坡。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十九日,一个婴儿脚踢着襁褓的包布,伴随着响亮的哭啼声,降生在了苏家。他们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将会成为一个文学天才。

在苏轼兄弟年二十岁左右,他们进京赶考。年轻、尚未褪去稚气的苏轼第一次进京,这将会成为他人生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在仁宗嘉祐二年(1057)四月八日,苏轼考中,在二十岁那年,成为进士。他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苏轼此时轻松愉快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

在26岁那年,他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兄弟二人平生第一次分手,每月经常互寄诗一首。在一首和诗之中,苏轼如此写道:

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执笔深思,联想到了这二十多年的岁月,在心里已然有了对人生深刻的思考。苏轼认为,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留下一些痕迹,就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这不禁的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从幼稚园,到小学,再到如今快要结束的初中,当我毕业后,除了同学册上的名字,毕业照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实质的痕迹,一切就好像偶然发生的一样,又如此偶然地结束。但无论如何,生活就是前进的车轮,生活是永不息的。也许,苏轼这颗伟大的心灵也是在如此偶然的情况下,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偶然的,不可磨灭的足迹罢了。从这首七律中,已然可以看出了苏轼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晴天,西湖。荡漾的水波在阳光的照耀下,光彩熠熠。一艘小船在湖上随心所欲地漂着。

苏轼坐在其中,也许衣冠松散,也许半梦半醒。他喝着也许不是很名贵但却够辣够猛的酒。突然,天上飘下些细细的雨丝。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朦胧。苏轼醉醺醺的在这烟雨中,吟咏着这首七言绝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仅仅四行诗句,就表现了杭州的精粹、气象、美丽,巧妙绝伦。1071年,苏轼任杭州通判,在十八年之后,他又再次任杭州太守。在杭州的这段日子,可谓是他人生中最快活的日子。但即便是在如人间天堂的杭州,也不是处处都是美好的。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新政实施期间,有不少农民因无力还债而入狱。在看见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应当不应当不顾后果,坦率表示自己的感慨,这是一个问题。但不够圆滑,一心想着百姓的苏轼为百姓伸张正义,写了不少抗暴诗,而这些诗也为他颠沛流离的一生埋下了祸根。

试问,如果我是苏轼,在王安石新政期间,是否会因局势而坦率感慨?我想,我不会。我可能会因为明哲保身而闭口不言。也许,这就是苏轼与常人最不同的地方。他是真正的富有同情心的,感性胜于理性的,有着舍己为人的,富有民主精神的诗人。但这种精神可谓是使他人生颠沛流离的幕后主使。但我坚信,苏轼是从未后悔过的,他的那颗伟大心灵,看到了常人所能看到的美好,亦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丑恶与残暴。但人们真的看不出那丑恶残暴吗?不,不是的,他们只是不愿看到,不敢看到罢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真正的变成苏东坡,是在黄州。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是苏轼心灵成长所达到的最高峰。那一年,苏轼四十五岁,儿子迈二十一岁。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苏东坡的生活,可谓是十分困难。由现在起,他要一变而为农夫,过着田园生活,这也算是如了苏东坡的意。元丰三年(1080),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开始享受这神仙般的生活,虽然环境恶劣,但是无限的遐想、对美酒的迷恋、对风景的热爱使他的生活美满舒坦。

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东坡开始思考人生。在六月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在这个时候,苏东坡的思想境界开始升华,他的乐天秉性在此时完全的暴露了出来,并不只是在年轻时的诗句里蛰伏着。此时他便再也不是冲动、满怀雄心壮志的苏轼了,他已然成为了豁达乐观、领悟到人生的意义的苏东坡。他在一首词里写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仕途的不顺,似乎在苏东坡的眼中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足以为他伤心忧愁,而停下人生的脚步。他只是放慢脚步,缓缓前进,泰然处之。此时的苏东坡,已经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每个人的心中,都活着一个苏东坡。

每个人,都渴望像苏东坡一样成为人生的大彻大悟者,活得豁达,活得透彻。

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人生醒悟的阶段,或是磨难,或是选择,或是打击。不要感到悲伤忧愁,只需选择一条路坚定的、泰然的走下去,相信我们都将等到成为大彻大悟者的一天。

——初醒是苏轼,大彻是东坡。

观苏东坡有感【篇9】

秋天的夜,静谧而安详,融化了所有的不安。柔柔的银辉浸汲了你的全身,任凉风吹乱了头发,却拂不乱心中牵挂。泛光的湖面与天边的皓月相接,唯美的弧线,浪漫的光点。你醉了,眼睛却空洞地望着婵娟,以此寄托哀思。林语堂就这样与苏东坡相遇了。

一曰苏子: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林语堂言:“苏轼是一位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苏子用一生把世人的苟且活成潇洒,把潇洒活成诗意。这是他在经历无数风雨后的坦然。一点浩然气,快哉千里风。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造就了苏轼。一路艰辛,一路坎坷,一路无奈,

苏子没有消沉。于赤壁之下吟诵赤壁赋,巨星之陨落只为再次燃烧自我。满世污

浊只为托出这一朵青莲花。粗布一生又如何?只要心中有诗,哪里都是远方。

苏子一人悲伤,是触及灵魂深处的痛,鲜有人能理解这样的悲伤。纵有佛印与东坡共醉,也只是稍纵即逝罢了。

二曰苏子: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不惑之年,身陷乌台诗案,政敌虎视眈眈。无力回天,谪居黄城中,把酒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长江风光处,寸步难移,成败任西东。此恨无解,一蓑烟雨任平生,踏雪飞鸿。何人能懂你“千里共婵娟”的豪情与胸怀?何人能体会你“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凄凉,世人所见没有你那“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的寂寞,只有“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的超脱豁达。

林语堂与苏轼二人成对,是两位文豪的碰撞,林语堂以笔尖会东坡,而东坡早已在千年之前预留了人生空白,《东坡传》和盘托出,造就了两位文学巨匠的一生。

三曰苏子: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风流已逝,大江东去,举酒还酹江月。料峭春风,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人生。

将达观与悲悯放入酒壶,酿出甘露饮入豪肠,留下的意蕴便足以影响后世千年。苏子将春色裁为三截,二分尘土飞人世,一分流水予世人。做人当如苏子,三分悲悯观天下,七分达观笑人生。举手间戏笑荆公惹人妒,谈笑间成就千古遗万代。

我与林、苏同台,以语堂为纽带看东坡,以东坡为契机换语堂。透过字里,穿过行间。我可以看到苏东坡从历史的风尘仆仆中走来,这就是阅读的力量。

吟诗颂歌有客弄萧音如怨,饮酒凭窗苏子遗世羽化仙。

辉煌也罢,落寞也罢,宠辱不惊,自适其中。苏轼总能感受生活的美与快乐,

他对生活了解得太过透彻,透彻到看破尘世真相后依旧乐观,以纯真智慧面对浊世这便是他最强大的武器。

这般豁达的胸襟你我可曾洞明,这般强大的武器你我可曾拥有。让我们翻开书本,走进东坡,走进语堂。让阅读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强大的武器。

观苏东坡有感【篇10】

回想我对苏轼的记忆,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他,中学时期更多的诗词,说起来人人会唱的《但愿人长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着名书法家、画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初三那年一位讲作文的语文教师的讲述了吧。教师十分喜欢苏轼,仔细的讲述了苏轼的生平,讲到最终竟声泪俱下,让人动容,给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后想想也并没有什么实感。

这次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颇有感触。为东坡潇洒之诗词所倾倒,为东坡人生之坎坷而叹息,为东坡不羁之情怀而钦佩,为东坡之真性情而感动。林语堂先生形容东坡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以为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所有这些都能够和东坡一生的轨迹吻合。在这所有中,我觉得真性情的乐天派最能形容东坡。他是那种心中有感触不得不吐之为快的人,所以后代有了无数的好诗词,也所以他自我一生都被小人诽谤,但也不知“悔改”情动嘴开,自我也说“我真是不可救药”;他是那种游离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的人,从年轻时的进取入世为官,到几经升迁贬职最终只想卸甲归田,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职的一方为百姓造福也为自我修炼;他是那个一生都不缺乏声誉的人,既以此享过好处同时也牵累过不少人,然而却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同农人谈天说地纵使农人并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他是那个纵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纵情山水的同时也装点山水,这便有了苏堤,品酒之时

也尝试酿酒,虽然只是在酿酒过程中把自我灌醉而已;他是那个能够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泪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气和的喜悦,每到一处地方,他都与自然融合与当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个然落拓的浪漫主义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游,在月下饮酒赋诗;他是那个深得几代皇后喜爱的诗人,让我对这几位女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如海的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触,其实都能是一个真性情的表现吧--仅有最纯真、最率性、最真实的人才能如此的可爱、如此的潇洒、如此的热爱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动。从东坡的身上,我能够感受到一种爱、喜悦、欢乐、平和的力量,从他的诗中,从他的经历中散发出来。我彷佛能够看到他举着酒杯漫步在月下、拿着锄头欢乐的耕耘并自比陶潜。在人的一生中,总要有几个精神偶像的,苏东坡就应当是其中一个。在应对人生的坎坷的时候,我们自我的态度很重要,是笑对苦难呢?还是一蹶不振?有的时候是我们自我圈住了自我的心,慢慢得使自我不能放开,不能释怀,不能真真实实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难,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仅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什么,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从今日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观苏东坡有感【篇11】

今天,当提到苏东坡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宋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散文作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他不仅诗作得好,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但相比之下,苏诗更为著名。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他在北宋最好的皇帝当政期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在为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所以读《苏东坡传》同时也是在了解关于北宋盛衰的一部史诗。提到苏东坡,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和他有很大关系的人——王安石。众所周知,王安石是当时很著名的诗人,而且还是苏东坡政治上的对头。在当时的腐朽政治之下,王安石为了实施自己那套社会改革新法而不择手段,将倡异议之人全予罢黜。然而广事宣传新政的结果却是:在五谷丰登的年月,农民的生活却苦不堪言,他们为了躲避官兵的追杀不得不逃离乡里。然而苏东坡只能为他们呼天求救,但是却无法一施援手。由此可见,当时淳儒贤臣遭到迫害、小人当政的朝廷是多么可怕啊!

苏东坡之所以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他诗文书画上的卓绝之美。苏东坡很巧妙地描写了他自己的为文之道,其行止如“行云流水”。也许,用“能使读者快乐”六字来评价苏东坡的作品最恰当不过了。

观苏东坡有感【篇12】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照古时人

望着夜幕中的那轮月,深邃的黑幕将我引向千年前的那抹身影。空明的月光如积水满溢整个庭院,影影绰绰的是似荇藻般交叉错杂的竹与柏的影。似乎才情总与美酒为伴,他在月下举杯邀饮,衣角被清风带起,空气中久久回响那空灵的诗。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位月下的漫步者,正是苏东坡。

最先知晓苏东坡,是从他的诗、他的词开始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简简单单的几处景物便描绘出一幅江南的早春图;“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洋溢青春乐观的精神;“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人生的哲理。他的诗词始终大气磅礴,一如他的人。苏轼的一生,交织着才情与坎坷,亦是一首令人回味的诗。一首带着画,隐着情,有时天真,有时老练的史诗。

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的笔下,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生动的`苏东坡。最吸引我的却是他刚正不阿,一心为民的品性。他在面对邪恶,面对错误,勇于提出,敢于批评。在他看来,荣华富贵,安宠荣辱不过是一己私欲,过眼云烟。他虽身在官场,心却在田野。他的双眼,关注的是百姓的愉悦与疾苦;他的目标,定位在百姓民生之上。就如西湖的苏堤,原来是苏轼在杭州做太守时,发现西湖中有一种水草,破坏了湖的水质,影响了杭州百姓的生活用水。于是他带领大家清除水草。然而清除的水草无处可放,他便想到了在西湖中建堤。这样既为这些水草找到合适放置的地方,同时还可以方便人们在西湖的出行。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举措。

苏东坡也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真是好一个“无一个不好人”啊!人之初,性本善。即使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也会有他善良的一面。但放眼现在,谁能说自己相信“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最多也不过是认为天下并非全都是恶人罢了。不过这也有无可奈何之处,现如今,我们无法辨认他人脸上的表情是出于真心,亦或是假意。于是,我们不再相信陌生人,乃至于身边的亲近之人。说到底,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吧。因此,现在的我们或许无法理解古人是以怎样的心态说出这样的话,那份淳朴、挚诚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

为人父母,苏轼却曾为他刚出生的儿子写下这样的诗句:“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不免让我有些许诧异,没有望子成龙的期盼,没有要其出人头地的要求,却只希望他儿子“愚且鲁”,这是为何?细细一想,却也了然。他是明白的,他知道自己此生的多灾多难,多是由于他的才智。能力越高,身上的担子也就越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人向来就多了一份责任,那兼济天下,关护黎民的责任。是了,或许糊涂是福啊。他自然不愿他的孩子如他般艰辛,这也是一个父亲最真切的祝福吧。

他一生都处于政治漩涡之中,却并不精于自谋,应该说他是放任不羁、风光霁月的。“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苏轼的《留侯论》中的话,不也是他自身的写照吗?这样的他,是那般的令人倾倒而又望尘莫及。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苏轼的绝命诗,写尽了他一生坎坷。他的一生就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般大起大落,虽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却更趋温厚,而无尖酸刻薄。我想,我无法走近这位伟人,却也愿在这千年之后探寻他的足迹。

春去秋来,朝午暮夜时,弹指间,流年暗换,物转星移,为之奈何。逝者如斯,惟余沧海桑田中的翩然一角。凝望那千年前的身影,泛舟湖上,谈笑风生间,淡看宦海沉浮。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观大型人文记录片《苏东坡》有感


观大型人文记录片《苏东坡》有感

近期,为纪念苏轼诞辰980周年之际,央视纪录频道推出了大型人文记录片《苏东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苏东坡。提起苏东坡,人们总会以文学家冠之,豪放潇洒、超然物外,可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然而,我更愿意相信,千百年来,苏东坡除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功绩外,留给世人更多的是他的“遗爱情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何为“遗爱”?在他的《遗爱亭记》一文中,苏东坡这样诠释:“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说的是,一个人为官一任,没有显赫的声名,离开之后,却深得百姓思念,这就是所谓的“遗爱”。我们都知道,《遗爱亭记》是苏东坡代巢元修所作,歌颂其好友徐君猷的为政之德。回望古今,苏东坡所赞又何尝不是他自己为官的追求?

幼学之年立济世之心。苏轼十来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程夫人带着他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代一个清廉刚正、铁面无私的官员,他办案不讲人情,后来被诬告判了死刑。临刑前他跟目前告别,说孩儿不能在母亲膝下尽孝,要去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过悲伤。范滂的母亲说,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呢?你为了理想舍弃自己的性命,我这当妈的支持你。听完这个故事,苏轼马上对他母亲说:我希望长大以后也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少年时代的苏轼能有如此济世之心,可以说与他良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致仕之初露仁义之怀。1056年,不满二十岁的苏轼离开眉山前往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在礼部组织的考试中,出考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要求考生对于刑罚与奖赏提出个人想法。在答题中苏轼援引古代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文章受到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的大力赞赏,称其立意高远,颇有大家风范。欧阳修恐其为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故点为第二名。虽然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出人意料的获得了第二名,但在这次考试中,年仅二十岁的苏轼却道出了他个人的从政准则。

贬谪之时显遗爱之境。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曾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等七个地方担任知州,每到一处都会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在杭州,他修复坍塌废置的水井、治理西湖,才有了今日享誉世界的“苏堤春晓”、“三潭印月”;在密州,他走进田间地头,和百姓一起研究治理蝗虫灾害的方法;在徐州,他冒着城墙被洪水冲垮的危险,戴斗笠披蓑衣穿木屐拄木杖,和群众一起抗洪修坝、治理黄河水患;在颍州,遇到严重雪灾时,向朝廷申请减免百姓税收,开仓放米和柴,救助饥寒的贫民,等等。正是他这种“遗爱”境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出现了在密州出猎时“倾城随太守”的盛况,在乡下视察时百姓“旋抹红妆看使君,相挨踏破茜罗裙”的热情。

江湖之远展为民之情。不管苏轼身处何种境地,他为名的“遗爱”之情从未丢失过:在被贬谪到惠州无权过问公事的情况下,仍然为闹饥荒的农民向圣上呼吁;在惠州开凿石槽,实施引水工程,解决百姓饮水困难;为了给当地建桥,捐出皇帝御赐的犀带;把黄州的先进插秧工具“秧马”介绍给惠州百姓;让亲友寄药给当地百姓;被贬谪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后,他劝导黎民爱惜耕牛、移风易俗,并推广和引进中原优良品种和农业耕种方法;凭借一己之力在儋州以诗书礼乐教授汉黎各组学生,传播中原文化。

苏轼学贯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深谙儒家思想,但他突破了文人“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事态度,用一种与众不同的人生态度来成就一份非同寻常的“遗爱”情怀——不论穷达都要兼济天下,不论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心忧其民。东坡在自题画像上曾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虽然一生坎坷曲折,屡屡贬谪降职,但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冲破藩篱,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突围,不仅成就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天才,更将逆境之中不忘民的“遗爱”情怀流传至今。

《苏东坡传》(精选范文)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是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的所作,该书以文献资料为基础讲诉了东坡颠沛流离又充满潇洒传奇的一生。 提起东坡,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大多带着亲切会心一笑,随口都能吟上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坡的作品之中无不流露出他至真至诚的本性,诙谐而有趣,文字间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传颂至今,广为人知。李白潇洒自如,从心所欲,遨游天地之间,不为凡尘琐事羁绊;杜甫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沉浮官场争斗,终身郁郁寡欢。李杜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或太过不羁洒脱,或太过忧愁苦闷,只选其一,未免太过单一。而东坡恰好将这两者合二为一,他的一生既忧且乐,美痛兼具,此乃真正的快意人生。 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文学、书法、绘画等各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诣。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词作上与同为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作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理念。 苏轼的才情虽名闻天下,但他一生卷在政治旋涡之中,仕途上历尽艰辛,乌台诗案屡遭贬谪,然而他始终光风霁月,淡然处之,真乃“一蓑烟雨任平生”。 岁月如流沙,弹指间,韶华易逝。东坡就如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永远散发着光与热,吸引我们去探寻他深厚的文学宝藏。 提起东坡,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大多带着亲切会心一笑,随口都能吟上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坡的作品之中无不流露出他至真至诚的本性,诙谐而有趣,文字间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传颂至今,广为人知。李白潇洒自如,从心所欲,遨游天地之间,不为凡尘琐事羁绊;杜甫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沉浮官场争斗,终身郁郁寡欢。李杜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或太过不羁洒脱,或太过忧愁苦闷,只选其一,未免太过单一。而东坡恰好将这两者合二为一,他的一生既忧且乐,美痛兼具,此乃真正的快意人生。 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文学、书法、绘画等各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诣。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词作上与同为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作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理念。 苏轼的才情虽名闻天下,但他一生卷在政治旋涡之中,仕途上历尽艰辛,乌台诗案屡遭贬谪,然而他始终光风霁月,淡然处之,真乃“一蓑烟雨任平生”。 岁月如流沙,弹指间,韶华易逝。东坡就如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永远散发着光与热,吸引我们去探寻他深厚的文学宝藏。

《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又名苏轼,苏子瞻。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

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家,一生是极其坎坷的。24岁时考取功名,先后在凤翔,杭州,徐州等地任职。他心系民众,所到之处,皆建树颇丰。他生性耿直,遇到不平事,总要说一说,"如蝇在喉,不吐不快".

作为一方父母官,视黎民百姓之幸福为己任,遭遇不良政法,势必提出异议。终究惹得小人嫉恨,遭遇陷害。他爱诗作诗,因此闻名,却也因此得祸。朝中奸臣无法找到苏东坡任职期间有何错处,只能在其诗中"挖掘"忤逆之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被发配至黄州。

在皇帝驾崩之后,由皇太后摄政,被昭回京都,予以重用,一路直升至宰相。可他不是政治家,却身在政治漩涡中心,面对长久以来的清议弹劾,觉得无比烦累,自愿请辞至地方。又到杭州,他称之为"第二故乡",开始大刀阔斧,建医院,修苏堤,清理河道。

看到终日不停的暴雨,他建议提前预备粮食,以防灾荒,然而,这又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建议没能被采纳,反倒为自己埋下祸根。灾难终究如期而至,许多地区,人民死亡半数。"小人浅见,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这位大诗人,除了感叹"呜呼,天下苍生,奈何!奈何!",别无他法。

银色金属分割线

皇太后去世之后,一个18岁的昏庸皇帝执政,一些被打压的奸佞小人,死灰复燃,重新回到朝野,开始大幅度的报复,多数忠臣都被归为"元祐派",被降职贬谪,连一些死去的老臣都不放过,削官降爵,打压其后代。章惇甚至奏请皇帝给司马光挖棺鞭尸,并毁其《资治通鉴》。幸而,此次皇帝觉得太为过分,并未听信谗言。

当然,苏轼兄弟难免其黑手。苏东坡先被贬谪至广东惠州,发现他在广东生活甚好,又被流放至海南。海南当时还处于境外,苏东坡是唯一被发配境外的官员。那时的他已60多岁,海南气候闷热潮湿,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艰难。

苏东坡一生漂泊,有时舟车劳顿几个月,刚刚到一个新城市,还未休整踏实,又接到新的任命,匆忙上路,赶往下一发配地。好在他的才气人品,极为世人钦佩敬仰,所到之处,总有一些良善之士接济,总有一些文人知己陪伴,所以他并不孤寂,生活再困苦,也能把酒言欢,日子再艰难,也能吟诗高歌。

终于这位昏庸的哲宗皇帝只活到24岁,之后由其母亲皇太后摄政几个月,那些元祐老臣得以赦免,苏东坡才有机会返回本土。然而,在北返途中染上疾病,刚刚返回常州后,就结束了他颠沛流离,却也丰富多彩的一生。

苏东坡的一生多数时间都在朝为官,虽然他具备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但却不是政治家,因为他无心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他没有权倾天下的利欲熏心。他只是个一心为民的父母官,时时刻刻只想为民谋利,为民除害。他只是渴望自由的诗人,是心胸豁达的仙野道人,是童叟无欺的邻家老翁。他亦是百折不挠的斗士,刚正不阿的英雄。他是那个时代的伟人,亦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说到苏东坡,必绕不开王安石。小时教科书中提及王安石,只记得"政治家,王安石变法,青苗法"这些只言片语的概念,未曾想,他的影响如此"深远".王安石是个怪人,不修边幅,生活自理能力差,但在政见上却极其自我。有人评价他坦率真诚,洁身自好,只是刚愎自用。为推行新政,凡是反对者,全部被撤职贬谪。他自身并没有想要权倾一方的功利之心,只是为了疆域辽阔的强国之梦,付出再多代价在所不惜。

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主要在两方面,其一,由于青苗法贷款利息太高,各项苛捐杂税压力太重,致使民不聊生。有家不敢回,有谷不敢收,甚至出现横尸遍野之惨状。王安石死后多年,民众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只有两条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饥挨饿;一是遇丰年,锒铛入狱。"其二,推行新政之时,多数人持反对意见,贤臣遭遇罢免之时,王安石启用了许多小人。小人一旦当权,后果十分严重。虽一度被打压,但"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在哲宗皇帝年间,先后被他们诬陷惩办官吏830人,辐射范围之广,其可耻可恨程度,令人发指。至徽宗年间,王安石新政仍在推行,罢黜流放的贤良忠臣,老的老,死的死,皇帝昏庸,小人当道,民间疾苦,无人体恤,直至最终,宋朝走向灭亡。王安石算不算是宋朝的罪人?

想来,苏东坡与王安石都是闻名于世,但他们于国,于民,于历史的意义,却是截然不同。

《苏东坡传》是十分丰厚的一本书。作者林语堂对相关资料考证详尽细致,这不只是关于苏东坡个人的传记,也是宋朝后期历史的综合呈现。与苏东坡相关的人物关系,社会背景描述细致入微,分析透彻深刻。而且,作者语言精炼优美,尤其许多景物描写,绘声绘色,仿佛身临其境,令人神往,读来真是一大享受。

[最新]观苏东坡有感1000字模板


一个文档的诞生,通常能代表的编辑者的水平,范文会是我们的帮手,阅读范文可以学习新的行文结构。想必你也想写出范文的水平吧!经过收集并整理,编辑为你呈上观苏东坡有感,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观苏东坡有感 篇1

近日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中颇有感触。苏东坡虽文章名满天下,仕途却历经艰险,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立于尖峰位置;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

苏轼,一个天生的乐天派主义者,在林语堂的笔下是那么的明显。对苏轼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化,我不感去亵渎他那近乎完美的人格,更不可能拥有如他般史诗般的人生,我只能静静的去体味这本书的深意。

苏子,他的达观是我最欣赏的,从他仕途坎坷,命运多劫中依然能在美食中找到乐趣。再想想我们总是抱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不懂得用乐观去化解,请记住乐观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苏轼却用一生诠释了这一点。朝云的有趣问答,苏轼的反映,满肚子的不和适宜。富有哲理而风趣。书中的字字句句无不体现这点。

林语堂笔下的苏轼是更是一个大文豪。他没有李白的魄力,更没有杜甫深沉,他有的是贴近百姓生活的人。他的词他的诗是给每个人最好的祝福。苏东坡的《苏》中说:“杰作之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所淹没,甚至读他他的经历久而弥新,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而正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真纯”的一部分,表现在其文章与事迹中,才得以传得千古美名。当代的我们也许没有杰出的事迹,但我们能做的是回归自然悟生活的美好。苏子尚且如此,更何况如今的我们。

苏轼更是一位富有感情的人。他与三位妻子的美谈佳话固然其中富有许多时代的局限,但都是真情实感的体现。他的江城子,他的水龙吟。无不令人动心,而书中都详细表现出来。乌台诗后的东坡跌入了人生的谷地但他没有就此一决不醒。《苏》中写道:“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我想,这便是苏东坡的超脱。

我并非一味的夸大苏轼的魅力,固然他的缺点也显露在其中。我们所能作的仅仅是品位这样一味传奇人物,而这本书也传达了这样的意旨。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虽然我仅仅是一名高中生,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你!

观苏东坡有感 篇2

小时候不求甚解地背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道不明为何身在庐山中就不能识其真面目。慢慢地,我读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沉痛凄凉,领略了赤壁当年的风云迭起,也曾在中秋月圆之时,有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完美祈愿。

作为苏东坡的半个老乡,一向以家乡东坡故里眉山为傲,不满足于仅从诗词作品中了解这位历史人物,于是我翻开《苏东坡传》,跟随着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笔触,从质朴而睿智的文字中,品读苏东坡坎坷而伟大的一生。

全书以时间为序,共分为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年、流放岁月。该书不是单纯地讲苏东坡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作品,去了哪些地方,而是在讲述苏东坡生平事迹的同时,分析宋史,阐明当时多变的政治时局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并附有其他相关人物典型事迹的叙述,或正面彰显,或侧面烘托。可谓是由讲史以写人,由写人以传道。

的确,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割不开的,仅写人物则不足以动情,单写背景则颇显空虚。作者的生花妙笔,在北宋厚重的政坛风云画卷上叙写着苏东坡一生的诗情词意。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苏家的家风淳厚优良,父母赐予了苏东坡童年良好的诗书教育,他少年才俊,高中科举,壮志凌云,才华纵横,在中国文坛上一向拥有着有无可替代的高位。作者在传记中也对苏东坡的才华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作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轼兼修儒、释、道,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到达了登封造极的程度,他还大胆地尝试酿酒、制墨,修炼瑜伽术,亦同历代众多文人、君王一样追求着长生的境界。

观苏东坡有感 篇3

今年夏天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熬的把《苏东坡传》看完了。

很奇怪,我看了这本书,反而越加的讨厌苏东坡,甚至连书都不想看下去了。

苏东坡盛名于世,但他对曹操的这一番“高论”,确实在不敢恭维,曹操是疾病发作而死的,又不是拉去刑场砍头,你叫他如何“临危不惧”?曹操并没有呼天抢地的不肯去死,又怎么不英雄?老话说的好:“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曹操虽非去就义,但死的的还算从容能,絮絮叨叨的安排这些事就是从容的表现。不错,和许多英雄相比,曹操的这份《遗令》一点也不好,但这份《遗令》却普普通通,是在比那些有政治口号、写满官腔套话的遗嘱要可爱的多真实的多。反倒是“了不起”的苏东坡,多少露出了点庸人的尾巴。

再说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这件事吧,郑侠所上交的画中农民为了还春时欠下的债,死命的砍树卖钱,而他们却没考虑到,如果不放这份债,农民们会更加痛苦!

这本书,我再也不会看第二遍了。

观苏东坡有感 篇4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我对苏轼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从小,“苏轼”这一名字就在教材中徘徊,随着年龄的增长,苏轼不再只是诗词题目下面的两个字,而是一种节气、一种文体,是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的一次奇迹。

《苏东坡传》极为详细地描写了苏东坡的一生,从他出生到参加科举考试,从王安石变法到被贬受挫,直到他的生命结束,这本书也就完结。但苏东坡的杰作与他的精神并未从此就画上句号,反之,为世人代代传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些诗词乃是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稚子都十分熟悉的绝世佳作。这些出诗词都出自一人之手——苏东坡,而这又是何等的壮举。他的诗词或乐观,或悲壮,或豪放,或愉悦。字里行间无不让人感受到他的狂放不羁。他,他是一位文人。是一位能摆脱时空限制,在古人和现代人的记忆中打下独有印记的人。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这是苏轼当年讽刺王安石变法写的一首诗。王安石变法是历史上的一大事件。王安石出台的一系列“理想主义”的政策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而总有些懦夫大臣为保全自己,去帮助王安石,谎报实情,蒙蔽天子的双眼。这当这群庸臣在梦中呓语时,苏东坡却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将实情向天子上报,动摇了他们的地位。

这一举动的后果会是如何,苏东坡心里一清二楚,可他就是不硬咽下这一到嘴边的话。他直率的性格,使得他被一贬再贬,但乐天派的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苦中作乐。发明美食,月下漫步,钻研书法,谈笑风生。他用行动告诉了所有试图将他的意志挫败的人:你能奈我何!

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一个自由洒脱的人,一个顽强而富有活力的人,一个旷古奇才乐天派。他正直,绝不做任何欺骗他人的事;他率真,想到的事情都会直接说;他勇敢,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正是因为他不畏坎坷,才能做到我行我素,才能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而在当代,能做到向他一样的,又有几人?纵使不被别人迎合,纵使被人针对,但苏轼的一生是无悔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前方,苏轼正穿着蓑衣,欢快地吟诗漫步。此时,我已披上了那件蓑衣,向前迈步……

观苏东坡有感 篇5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就是苏东坡。

纵观着苏东坡颠沛流离的一生,即便是在环境极其恶劣,食物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他都能过着快乐的日子。他是一个实打实的乐天派。他曾对子由说道:“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也正是他过得快乐,无所畏惧的缘故。

但是,我从不认为苏轼和苏东坡是同一个人,前者是睿智与冲动,后者是豁达与沉着。可以说,初醒是苏轼,大彻是东坡。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十九日,一个婴儿脚踢着襁褓的包布,伴随着响亮的哭啼声,降生在了苏家。他们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将会成为一个文学天才。

在苏轼兄弟年二十岁左右,他们进京赶考。年轻、尚未褪去稚气的苏轼第一次进京,这将会成为他人生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在仁宗嘉祐二年(1057)四月八日,苏轼考中,在二十岁那年,成为进士。他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苏轼此时轻松愉快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

在26岁那年,他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兄弟二人平生第一次分手,每月经常互寄诗一首。在一首和诗之中,苏轼如此写道:

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执笔深思,联想到了这二十多年的岁月,在心里已然有了对人生深刻的思考。苏轼认为,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留下一些痕迹,就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这不禁的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从幼稚园,到小学,再到如今快要结束的初中,当我毕业后,除了同学册上的名字,毕业照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实质的痕迹,一切就好像偶然发生的一样,又如此偶然地结束。但无论如何,生活就是前进的车轮,生活是永不息的。也许,苏轼这颗伟大的心灵也是在如此偶然的情况下,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偶然的,不可磨灭的足迹罢了。从这首七律中,已然可以看出了苏轼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晴天,西湖。荡漾的水波在阳光的照耀下,光彩熠熠。一艘小船在湖上随心所欲地漂着。

苏轼坐在其中,也许衣冠松散,也许半梦半醒。他喝着也许不是很名贵但却够辣够猛的酒。突然,天上飘下些细细的雨丝。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朦胧。苏轼醉醺醺的在这烟雨中,吟咏着这首七言绝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仅仅四行诗句,就表现了杭州的精粹、气象、美丽,巧妙绝伦。1071年,苏轼任杭州通判,在十八年之后,他又再次任杭州太守。在杭州的这段日子,可谓是他人生中最快活的日子。但即便是在如人间天堂的杭州,也不是处处都是美好的。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新政实施期间,有不少农民因无力还债而入狱。在看见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应当不应当不顾后果,坦率表示自己的感慨,这是一个问题。但不够圆滑,一心想着百姓的苏轼为百姓伸张正义,写了不少抗暴诗,而这些诗也为他颠沛流离的一生埋下了祸根。

试问,如果我是苏轼,在王安石新政期间,是否会因局势而坦率感慨?我想,我不会。我可能会因为明哲保身而闭口不言。也许,这就是苏轼与常人最不同的地方。他是真正的富有同情心的,感性胜于理性的,有着舍己为人的,富有民主精神的诗人。但这种精神可谓是使他人生颠沛流离的幕后主使。但我坚信,苏轼是从未后悔过的,他的那颗伟大心灵,看到了常人所能看到的美好,亦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丑恶与残暴。但人们真的看不出那丑恶残暴吗?不,不是的,他们只是不愿看到,不敢看到罢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真正的变成苏东坡,是在黄州。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是苏轼心灵成长所达到的最高峰。那一年,苏轼四十五岁,儿子迈二十一岁。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苏东坡的生活,可谓是十分困难。由现在起,他要一变而为农夫,过着田园生活,这也算是如了苏东坡的意。元丰三年(1080),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开始享受这神仙般的生活,虽然环境恶劣,但是无限的遐想、对美酒的迷恋、对风景的热爱使他的生活美满舒坦。

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东坡开始思考人生。在六月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在这个时候,苏东坡的思想境界开始升华,他的乐天秉性在此时完全的暴露了出来,并不只是在年轻时的诗句里蛰伏着。此时他便再也不是冲动、满怀雄心壮志的苏轼了,他已然成为了豁达乐观、领悟到人生的意义的苏东坡。他在一首词里写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仕途的不顺,似乎在苏东坡的眼中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足以为他伤心忧愁,而停下人生的脚步。他只是放慢脚步,缓缓前进,泰然处之。此时的苏东坡,已经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每个人的心中,都活着一个苏东坡。

每个人,都渴望像苏东坡一样成为人生的大彻大悟者,活得豁达,活得透彻。

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人生醒悟的阶段,或是磨难,或是选择,或是打击。不要感到悲伤忧愁,只需选择一条路坚定的、泰然的走下去,相信我们都将等到成为大彻大悟者的一天。

——初醒是苏轼,大彻是东坡。

观苏东坡有感 篇6

他没有李白一身白衣任意飘于雨雾间的仙气,也没有杜甫忧国忧民古朴笔墨中寄托的深厚情思,但他大江东去,自比闲人的豁达豪迈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林语堂先生说: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不错,一提到苏东坡,必会让人感叹这文人活得精彩,他拥有文坛上首屈一指的地位,政坛上的巧舌如簧,高瞻远瞩,着实是难得的才干,家庭中有一个有思想的父亲,有肯为自己操劳的妻子。当然,人生中难免会有波折,但贬谪途中的他,一直把着乐观上进的心态,让他的人生又得到了升华。

他的诗词不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圆时的仰望,醉意中的苦闷,最后都化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亲切祝愿,如茶香般的'淡雅,如绸缎般的朦胧,让这首诗的芳华缓缓流入人们的心田。笔锋下的百变,不得不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又是一千古不朽的佳作。赤壁战场上的烽火狼烟,惊涛乱石;公瑾谈笑风生中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在他的笔下淋漓尽致。苏东坡,他有闺秀之细腻,浪子之气概,诗词的两极变化,让他成为世人口中的神话,不朽的经典。

他的精神不朽,饱经忧患拂逆,人性却更趋温厚,并没有丝毫尖酸刻薄。在贬谪途中,难免会有苦闷与不满,但经心灵的洗净后,都转变为阳光的正能量。自比院中闲人,心中可是何等的随遇而安,他视一切痛苦为过往云烟,看淡世间凡俗,留给自己的只有心中的一方净土和一抹斜阳。他一生清贫,为人坦荡,处处为百姓着想,他对权利视而不见,只求自己舒服安逸,百姓安乐太平。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入仕途看作一生的抱负,他也比辛弃疾拿得起放得下,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始终拥有浩然之气。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世人都知道苏东坡,但并非真正了解他,我也一样,一本书不能真正诠释一个伟人,也许一个伟人还犯过错,还有很多的事情没有被记载,但他有公认的不朽之作,不朽之人格,这是值得尊敬的。

我们怀念苏东坡,怀念曾经拥有他的一段历史,更怀念他与世无争的怡然自得,更怀念他将涓涓苦水和人生的压抑融于笔尖下一股清流的不羁,我们将把这份怀念传承下去,将他们成为不朽的佳话。

观苏东坡有感 篇7

今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是去年遗留了一半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一定不是因为小时候背了很多他的诗词,所以对他一直抱有好感。是因为爱慕他骨子里的豪放豁达,洒脱不羁。

过去对苏东坡的印象,停留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细腻情感,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

通读全书后,他的形象更立体了一些。

天纵奇才,这点毋庸置疑,在我心中,苏东坡是继李白之后中国第二位天赋卓绝的诗人。早上刷帖子看到一篇问为什么写诗很多人学杜甫不学李白,这简直无需提问,因为形制好模仿,才气难以复制。但是才华不仅仅是老天爷给的灵光一闪,更是博古通今后智慧的贯通。书中有两处让我震撼于苏东坡的厚重积累。一为苏东坡起复之后一度负责草拟圣旨,由他手中所出圣旨不少于七八百道,他用典娴熟,辞藻优美,一时为人称道。后又一官员任此职,自负也是才华横溢,便询问草拟处伺候过苏东坡的老仆人,我比之苏轼如何?老仆答曰,内容可能相去不大,但是苏轼从不用翻书。高下立判。

二为苏东坡已被贬谪到x儋州,此时苏东坡已约6旬,是个老人家了,陪在他左右侍奉的是他的三子过,三子在父亲的教导下,也是学问大家,书法绘画五一不精,常在父亲身侧背《唐书》《汉书》,苏东坡在一旁听,他读过的每一行史书都记得。且不说人到晚年记忆力会衰退,又有几个人能将这许多书倒背如流呢?

读到此处不经惭愧,不论自己是否有才气,但是确实还没努力到,需要去比拼才气的地步吧。

虽然一直从苏东坡的诗词里感受到他是个洒脱的人,可更深入了解他一点点,就更为他这份乐观豁达感到可爱。贬谪到黄州就做老农种地,和周围的乡里乡亲做好朋友。贬谪到xx,这时他也老了,自觉北回无望,却没有沉浸在郁郁不得的不快乐中,还在给友人的信中写,我已经决定做个x人啦,我没离开过x,出生在西蜀不过是梦一场。读到这里,虽然心酸他的际遇,但是又实在感叹他的可爱。可此时的宰相章淳读到苏东坡在x所作的诗,说看来他在x过得很好?遂又把苏东坡贬谪至x儋州去了。豁达洒脱的他永远不是他的敌人想看到的,他们希望苏东坡郁郁不得志而苦闷,但是一个人可以被拿走所有身外之物。地位,金钱,被迫与家人分离,充实丰满的内在却永远不会被夺走,伟大的诗人会着眼于民生,沉浸于自然风光,追寻这万事万物的哲理。

浪漫洒脱是他的天性,可是他也有极高的人道主义的精神。不论他在何处为官,担任多小的官职,他都在尽力改善民生,想方设法帮助在青苗法的压迫下贫穷的百姓减免债务,设置古来第一所公立医院,预防饥荒。任京官时候,他又想尽办法让皇上太后广开言路,力陈王安石排他的弊端。在黄州做老农时,他发现当地很多穷苦人家有杀婴的做法,特别是女婴,他看到此心甚痛,虽然此时无圈职在身,他还是想尽办法组建了一个慈善会,去救济当地穷苦人家,只要不杀婴,就可以得到一些抚恤金,帮助他们一起抚养孩子。很多传奇话本子里都有苏东坡为官时候的小故事。如在x任上,一书生家中做折扇生意,却因故积累债务,求得苏东坡帮助,苏东坡在他折扇上作画题词,让他拿去变卖,苏东坡是当时备受追捧的诗人,一下子就卖完了,还清了债务。

谈到做官,他绝对是一个有能力有责任心的能吏,谈到艺术,他又是才思敏捷,书画均佳,谈到哲学,他又参研儒释道三家,胸中自有丘壑。

越是回顾这本书,回顾他的一生,发现越是喜爱钦佩这个人。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也在听曾国藩的家训,也曾暗暗的比较过二人,其实是没什么可比的。可也会忍不住想,如果他有一些曾国藩做人的隐忍智慧,会不会有更好的一生呢?可我想我是多虑了,正因为他的锋利,他才是他,也许他的际遇,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他。他便中国的大江南北,看遍自然风光,体会世情冷暖,却还是那个他。

想到他那篇小品文章,长大后再读却觉得充满着大智慧。“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观苏东坡有感 篇8

论自古以来,有哪个多愁善感之人在被屡遭贬嫡之后,仍能豁达乐观?苏东坡做到了。而谁又能将这样一个具有丰富情感的人跃然纸上?林语堂做到了。而谁又能从一本书中真正读懂一个人?这便是我一直以来想要做到的。

苏东坡的一生可谓辗转波折,这书若是由我来写,必将索然无味。虽有史册可供参考,可在细节的把握之上,林语堂先生可要比我好上一万倍。就拿苏东坡晚年在惠州盖房子的事来说,书中有:“他种了桔子树、柚子树、荔枝树、杨梅树、枇杷树、几株桧树和栀子数。”我读至此,心中不由得感到钦佩。这等细节,史料焉能记载如此详细。由此看,林语堂先生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适当的添加了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如此,这本书便骨肉俱全了。

书中一句甚好“人生如梦,一出戏演的如何,只有在幕落之时才可以下断语。”苏东坡如同陶渊明那样,早年胸怀大志,想要兼济天下。只可惜陶渊明未曾有苏东坡那样宽广的胸襟,因而罢官隐居。苏东坡不然,他一面感叹世事无常,一面重新振作精神,因此从他身上,我们几乎看不到一点消极的情绪,反而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激励着后人,这便是苏东坡不同于其他诗人的地方。也是他被世人广为称赞的地方。

苏东坡的一生,波折之处就在于他屡遭贬官。他因不满于新政,而遭小人陷害。在他少有大志时,朝堂上皆为贤臣,而到了他被贬之时,忠良之臣大多不复存在了,于是读此书就形同于读北宋的兴亡史。这也在他的诗文上体现了出来

苏东坡比其他文人更乐观。在他最初的流放岁月,他谪居惠州,只是一个普通的国民,不仅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去想着如何让别人过得更好。甚至他在之后被流放到更远的地方时,自己最后的钱也化作了别人的幸福。

苏东坡的诗词其微妙之境,难以捉摸,就如下面这句,“旅枕梦残,渐月华收敛”,其意境极其微妙。此诗是他由杭州到密州途中,怀念其弟子由时作的。如若译为现代文,大约如此:途中,枕席残梦,如水月光渐渐收敛。残梦,月华,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卷。

《水调歌头》等名作,暂且不提。忽观这句“天浴血,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押韵,就不必再说,但就这一句铿锵有力,宛若大江东流。不仅气势磅礴,用词方面也极其到位。“明灭”“有无”两词生动传神,烘托了“天欲雪”的阴沉气氛,也暗示他百感交集的心境。于是用丝柔若奔来形容,我认为再好不过了。他的诗词往往暗含讽刺,《吴中田妇叹》就写出了赋税之沉重,灾情之严重,以及政府之腐败,官吏之残暴,饱含对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苏东坡的诗词、文、书、画皆登峰造极。像东坡先生这样的全才不可不为之世所罕见。

最后我想用此书后记中的一段话来结尾,因为他评判的十分到位: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正是他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观苏东坡有感 篇9

记得林语堂对苏轼的作品有一句评价:“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大异其趣指的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他备受喜欢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诚恳,对待自己很诚恳,所以作品写得也很真实,尽管受了“乌台诗案”的影响,避讳一些,不过他还是很能直接面对自己,所以遒健朴茂。

读完这本书,对于苏东坡的人生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时间轴,感觉只是一堆耳熟能详的事件串在一起,看起来热闹,所组成的。虽然陈词泛滥,也有几句话能够牵住我的心,在“瑜伽与炼丹”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说到:“蚂蚁爬上了一个磨盘,以为这块巨大的石头是稳如泰山的,哪知道又开始转动了。”很巧妙的表述了命运对苏轼的嘲弄,好不容易归到红尘世俗快要修炼成仙,又被卷进命运的漩涡。还是不得不称赞林老的智慧与才气。

苏轼的政治理想和文章都是相匹配的,澄明,深湛。苏轼这个人不复杂,单枪匹马走在自己的独木桥上,有着远大报复也能安于世俗,正因如此,所以他的文章才会更加有意味,作者赋予它们的意义在于背景,更在于作者的内心,文人写东西说是给自己看,那是日记,可文章就是给外人看,要证明自己,自己的报复也好,还是清白。所以就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有“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过,江海寄余生”的洒脱超凡,有“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

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的自持己见,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悲凉,有“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的清高卓绝……

观《苏东坡》有感1000字(模板11篇)


文档是帮助我们工作学习的一种驱动性力量,学习范文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多多分析范文整体的架构,怎么样才能高效率地写出一篇范文呢?读后感大全编辑花时间为你编辑了观《苏东坡》有感,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观《苏东坡》有感 篇1

今天,当提到苏东坡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宋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散文作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他不仅诗作得好,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但相比之下,苏诗更为著名。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他在北宋最好的皇帝当政期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在为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所以读《苏东坡传》同时也是在了解关于北宋盛衰的一部史诗。提到苏东坡,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和他有很大关系的人——王安石。众所周知,王安石是当时很著名的诗人,而且还是苏东坡政治上的对头。在当时的腐朽政治之下,王安石为了实施自己那套社会改革新法而不择手段,将倡异议之人全予罢黜。然而广事宣传新政的结果却是:在五谷丰登的年月,农民的生活却苦不堪言,他们为了躲避官兵的追杀不得不逃离乡里。然而苏东坡只能为他们呼天求救,但是却无法一施援手。由此可见,当时淳儒贤臣遭到迫害、小人当政的朝廷是多么可怕啊!

苏东坡之所以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他诗文书画上的卓绝之美。苏东坡很巧妙地描写了他自己的为文之道,其行止如“行云流水”。也许,用“能使读者快乐”六字来评价苏东坡的作品最恰当不过了。

观《苏东坡》有感 篇2

论自古以来,有哪个多愁善感之人在被屡遭贬嫡之后,仍能豁达乐观?苏东坡做到了。而谁又能将这样一个具有丰富情感的人跃然纸上?林语堂做到了。而谁又能从一本书中真正读懂一个人?这便是我一直以来想要做到的。

苏东坡的一生可谓辗转波折,这书若是由我来写,必将索然无味。虽有史册可供参考,可在细节的把握之上,林语堂先生可要比我好上一万倍。就拿苏东坡晚年在惠州盖房子的事来说,书中有:“他种了桔子树、柚子树、荔枝树、杨梅树、枇杷树、几株桧树和栀子数。”我读至此,心中不由得感到钦佩。这等细节,史料焉能记载如此详细。由此看,林语堂先生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适当的添加了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如此,这本书便骨肉俱全了。

书中一句甚好“人生如梦,一出戏演的如何,只有在幕落之时才可以下断语。”苏东坡如同陶渊明那样,早年胸怀大志,想要兼济天下。只可惜陶渊明未曾有苏东坡那样宽广的胸襟,因而罢官隐居。苏东坡不然,他一面感叹世事无常,一面重新振作精神,因此从他身上,我们几乎看不到一点消极的情绪,反而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激励着后人,这便是苏东坡不同于其他诗人的地方。也是他被世人广为称赞的地方。

苏东坡的一生,波折之处就在于他屡遭贬官。他因不满于新政,而遭小人陷害。在他少有大志时,朝堂上皆为贤臣,而到了他被贬之时,忠良之臣大多不复存在了,于是读此书就形同于读北宋的兴亡史。这也在他的诗文上体现了出来

苏东坡比其他文人更乐观。在他最初的流放岁月,他谪居惠州,只是一个普通的国民,不仅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去想着如何让别人过得更好。甚至他在之后被流放到更远的地方时,自己最后的钱也化作了别人的幸福。

苏东坡的诗词其微妙之境,难以捉摸,就如下面这句,“旅枕梦残,渐月华收敛”,其意境极其微妙。此诗是他由杭州到密州途中,怀念其弟子由时作的。如若译为现代文,大约如此:途中,枕席残梦,如水月光渐渐收敛。残梦,月华,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卷。

《水调歌头》等名作,暂且不提。忽观这句“天浴血,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押韵,就不必再说,但就这一句铿锵有力,宛若大江东流。不仅气势磅礴,用词方面也极其到位。“明灭”“有无”两词生动传神,烘托了“天欲雪”的阴沉气氛,也暗示他百感交集的心境。于是用丝柔若奔来形容,我认为再好不过了。他的诗词往往暗含讽刺,《吴中田妇叹》就写出了赋税之沉重,灾情之严重,以及政府之腐败,官吏之残暴,饱含对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苏东坡的诗词、文、书、画皆登峰造极。像东坡先生这样的全才不可不为之世所罕见。

最后我想用此书后记中的一段话来结尾,因为他评判的十分到位: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正是他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观《苏东坡》有感 篇3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北宋词人苏东坡——旷达超脱。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高傲的苏东坡,因为世上仅此一个苏东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闪耀在中国的星空。

青春盛开,美好凝眸;青春为畔,永恒的河。东坡的第一位妻子王弗容纳他的年少轻狂,指导他该如何为人处世,伴他走过青春年少。在她十周年忌日时,苏东坡为你她作诗一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从子儋的十八岁到二十九岁,二人在侧,佳人共度青春。苏轼对于这个追随自己十一年的人,怀有不舍的深情与刻骨的感激。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代少年,壮志凌云,抱负不凡。所谓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都在这个少年身上体现了——“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他是他灵魂上的双胞胎,是莫逆之交。与“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曹氏兄弟截然不同的是,他与胞弟子由的手足之情,令人心生羡慕。他们政见同一,子由教子儋沉稳,子儋教子由学识。记得东坡因乌台诗案入狱,子由天天给兄长送饭。中秋月夜醉后,子儋怀想的还是子由。本说兄弟只是血缘上的亲近相似,但他们由貌至气质无一不随时产生共鸣。只是可惜的是,东坡死前都未能在见子由一面。但所幸这首词流芳百世——《水调歌头61明月几时有》。

苏轼对于病故妻子的悼亡,对于兄弟的亲情,对于国家的热爱与渴望报效,还是对于黎民百姓的造福——赈济难中的百姓,帮助百姓饮水解渴,建设公立医馆,这都是他人格高尚的所在。

自然,他也有一具有趣的皮囊。

贬谪他乡,穷乡僻壤,不比京都的繁华,一切都如烟云般消逝了。但东坡居士的日子从来没有寂寞过。清水煮猪肉,研制墨水,酿造酒饮,吃羊脊,种田,料理园子,这是他随处可栖的江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有趣的皮囊与高尚的灵魂相结合,是我们所景仰的苏东坡。

大江东去矣,东坡已逝矣。东坡曾追求长生不死药,但未得愿,他的肉体已归西。但我仍将他之魂铭记于心。没有了皮囊的束缚,东坡来往世间岂不易哉?

我相信他在时空以外凝望着我们,在骨肉之中指导我们。

观《苏东坡》有感 篇4

今天我写的是大文豪苏东坡,我上初二了,张老师是我们的新老师她是很棒的老师我们都很喜欢她。她刚一上任就让我们读一本书《苏东坡传》从开学开始到现在我们已经读完了这本书了。读完了这本书我有很多感想.........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

苏东坡他一生有许多的坎坷与悲哀。说到底,在于苏东坡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富贵荣华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可恶的事情,他的奋斗目标是在百姓的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百姓他们的愉悦和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阻碍,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一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坎坷与泥泞,可从他的诗中,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苏东坡不管怎样他依然能够挺起胸膛向前走。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观《苏东坡》有感 篇5

《苏东坡传》从苏东坡的童年到暮年,从人生的顶峰到谷底,写了这位大人物辛酸的一生。

苏东坡的一生,可以说是相当坎坷不幸。他曾多次被贬官,就连他的至交好友章惇日后都成了他的政敌,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升了官,那就尽自己所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在杭州做高官时,他利用太后的赏识,用朝廷的拨款在杭州兴建水利工程,建了成为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贬了官,那就快快乐乐地过农家生活,在黄州时,他还当上了农夫,自己种菜、盖房,过着“淡而有味”的日子,即使被贬到了海南岛,他还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再糟糕的事,在他的眼中,都能变成好事。正是这样的性格,塑造了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如果他遇到一点挫折就心灰意冷,那就不会有美丽的苏堤,不会有“黄楼”,更不会有那么多篇或优美或豪迈的诗词流传千古。

生活肯定不是事事顺利的,难免会遇到挫折。如果一味的为一个挫折难过,你将会遭遇更多的挫折,有句话说得好:“当你为错过太阳而伤心时,也会错过星星和月亮。”难过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乐观面对,积极想办法,困难才能被解决。要知道,许多事情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糟糕。遇到不幸的时候,就想想苏东坡吧,他尝尽人间辛酸,可是他仍然乐观的面对生活。与他相比,我们这点不幸又算什么呢?当你事业顺利时也不需要得意忘形,“乐极”同样会“生悲”。要好好利用来之不易的机会去做有意义的事。交好运时也同样用苏东坡来提醒自己,如果苏东坡成为高贵时贪图享受,不为民办事,他也不会有今天的盛名。

要知道,如果你笑看生活,同样的,生活也会向你微笑。

观《苏东坡》有感 篇6

《巨人传》中曾写道:“人与人之间最使人心痛的,莫过于自己以诚恳的态度希望得到别人的善意和友好,结果却得到了恶意和伤害。”用这句话来形容苏轼在合适不过了。

一位既平凡有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书法家,诗人等诸如此类称号不胜枚举。就是这么一个旷世英才,在失败和不幸中越挫越勇,越挫越可爱,全身散发着耀眼光芒,让人不敢亵渎他的高洁圣雅,走向了历史中邪恶和悲惨的聚集地,被邪灵束缚的灵魂、肉体无法挣脱命运的枷锁。一步步紧逼自己到逃无可逃的境地,无情的剖析这媚俗的约束。随着清风、大地、河流汇聚于他的哲思里,滚烫的血液里,嵌进他的骨子里。

黄州成为了他一生之中不可磨灭的回忆。从直系朝廷命官到一个芝麻的小官只源于一场陷害,实则是被流放的罪犯。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脏水向着黄州走去,毅然已于人世之间,无可非议,他让那些丑态尽出的政治家和小人哑口无言,瞠目结舌,甚至嫉妒不已。他以深层次的哲思表现自我人生,令人刮目相看的他的态度上是史无前例的通透豁达,力求在对待残酷人生现实与挫折时达到上善若水的至高无上境界。而不是因为人生不如意而轻易否定人生,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而游戏人生。

乌台诗案是史上最令人啼笑皆非而又匪夷所思的案件,端坐于台上的统治者和其走狗经冠冕堂皇的冠以文学之名,糟蹋了如诗如画般高贵清冷的人儿,并且无赖之无止境,导致那样风华绝代的人儿从此远离高堂身边,从此便是奸佞小人当道的时代。充当被告的他端坐于法庭之上,法官和审判员却竞相审视和批评那文采飞扬的人。他们不但不知悔改,更加变本加厉,曾藏于面具下的恶魔之心终于被撕下,可惜那美好纯真无邪的诗人早已被折磨的遍体鳞伤、身心俱疲。于是造就里一代伟人,终于他破茧而出。想必那时他必是骄傲的向那些挤眉弄眼的小人高调宣布:感谢你们的挑衅,让我更有涵养、有气质、有故事;感谢你们的蔑视和冷眼,让我更有勇气站起来,让你们看到我的光芒,为自己曾向我犯下的错饱受煎熬;感谢你们的污蔑,让曾经不自信的我挺起了脊梁。

最有趣的莫过于他竟然是个吃货,在这个物欲横流吃货当道的时代,谁不对他崇敬有加?自然又冒出一堆仰慕他之人,想必这也是当时的东坡先生所始料未及的吧!什么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饼、东坡羹、东坡肉等,口水都流出来了。他不仅是个吃货,还是个行动派,自己经常做出美味的食物,是个了不起的美食大咖。就是这些构不成社会影响力也构不成自我号召力的行为,影响力一代又一代文人、政客甚至是寻常百姓家。

他是天生的救世主。在杭州率领众人疏通西湖,建立三塔,筑建苏堤。流落儋州时办学堂,成为儋州文化的传播者。不仅如此,还向当地居民请教栽种,酿酒,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位巨子,成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内心强大到无可撼动,一步步东山再起,用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韬武略,琴棋书画,无所不知的才华向世人证明痛苦所成就的伟大有多麽不可思议。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我们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否被埋没,无论是否有千里马,也要如他般坚强不屈,不可埋汰命运的不公,因为成功是留给永远坚持真理的英雄。

在时空交错的季节里,温文如玉般的男子如一粒微小的星辰般存在着,为世界万物记录下灵感闪动的刹那。那惊鸿一瞥早已使人迸发全部的热情与爱意,将所有的苦难转化为光明、微笑,使人爆发出令人咋舌的力量。现实中的我们应该勇敢而又执着,坚定而又强大,面对一切苦难笑而不语,可以用微笑击退一切敌人。用自己对生活的爱意,巧妙地除去一切困厄与黑暗。既然我不能选择最好的,就让最好得的来选择我,不断强大自己。

生活总是在你不经意间给你最大的惊喜,命运给他的厄运逼他走向悬崖,他风轻云淡,从名动京师到乌台诗案再到被贬黄州,一路坚强不催,采菊于东南,悠然于南山。他骨子里流动的血液,思想里流动的哲思不容许他对自己的背叛。命运的齿轮转动,他的尊严不容许他的轻浮狂躁。他只有克制自己,放空自己,达到超然于物外境界。他的淡泊宁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如异世雪莲般傲然立于世间,谁又能说这么一个温和宽厚之人,是流放的罪犯呢?在那抹残酷的刑罚下,保持清明的思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于诽谤充耳不闻,一心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才华和精神,世人几人能做到呢?

也许没有身边知己,没有爱情,甚至没有亲人,更甚者没有一丝值得骄傲的资本,还会在天黑时独自徘徊。请不必悲伤,何不让书籍充当伴侣,与大自然惺惺相惜。努力成为有责任感有能力的人,成为思想有厚度内心有深度的人,成为外表玩世不恭骨子里豪迈潇洒的人,成为看淡名利仍热爱生活的人,成为不拘小节仍举止文雅的人。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情人缠绵,行人匆匆,美好的一切,记得勿忘心安。

观《苏东坡》有感 篇7

还记得郎平在参加《朗读者》节目时提到:"女排队员们或许会不断老去,但一代代传承下的女排精神却是亘古不变的。"听到这句话,不由自主地,我想起了苏轼。

苏轼的精神也是亘古不变的。

在许多国人甚至世人的眼中,苏轼早已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历史人物,而是中国化的一个象征。人们永远不会遗忘那个高唱着"大江东去"的才子,那个"江海寄余生"的雅士以及那个"醉笑陪公三万场"的狂生。苏轼在诗词书画方面卓越的成就,是古往今任何一个人墨客都无法企及的。他是华夏化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点。

苏轼爱笑。似乎读完整个《苏东坡传》,都不曾看到过苏轼痛哭流涕的场面。即使被贬,即使被捕,即使在某些时候有些惆怅、有些慌张,他从不曾落下一滴泪。被贬了,他"老夫聊发少年狂",欢笑游玩;被捕了,他笑吟吟地从家里出接待使者;中秋佳节无法团圆,他也挥毫一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乐观是苏轼生命的主旋律,为他的人生奏响了一支高昂激越的壮歌。

苏轼豁达。正所谓"生活吻我以痛,我必报之以歌",苏轼一生历尽千辛万苦,忍受百般折磨,但他只是微微一笑,烦恼随即抛于脑后。他写诗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似乎这一切的荣华或是落魄与他毫不相关。面对舟客的发难,他毫不在意,甚至还劝慰客人不要在意时光的流逝。雨天,他"何妨吟啸且徐行";晴天,他"煮芹烧笋饷春耕"他不是隐士,却如同隐士般超脱出物质的拘束,漫游于精神的海洋。

苏轼有思想。在最凄苦的日子,他仍然在不断地思索着人生的意义,思索着自己的过去、现在、将。于是,我们看到了一颗闪亮的星在神州大地上升起,我们看到了"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看到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看到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最大的成就,也莫过于此。

然而,这位爱笑、豁达、有思想的天才却因为各种打击早生了华发,在归京的途中因病逝世。

纵观苏轼的一生,他没有太白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也没有杜少陵忧国忧民的沉郁悲壮。他不曾遭遇战乱,不曾眼见河破碎,却因政治上的排挤郁郁终身。学家、史学家不曾封给他"诗仙""诗圣"的名号,他也不曾像王安石一样权倾朝野。功不成名不就,这是读书人最大的悲哀。

但是,这些在苏轼眼里,都是过眼云烟。他只是轻轻端起茶盏,"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观《苏东坡》有感 篇8

苏东坡,也就是苏轼,是这本书、也是公元11世纪中国文坛主角。他的一生就好似一卷长画,从他的童年开始描绘,又在他的晚年落笔。慢慢一生,便已走过。

热爱生活的苏东坡

不仅仅在书中,历史上的苏东坡也同样热爱生活。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他虽有些郁闷之情,但很快便振作了起来,又变回了原先热火朝天的模样,与好友以书信为凭,以酒当歌,好不惬意!

此外,他热爱生活还体现在研究美食这一方面。在黄州时,他研究出了东坡肉;在惠州时,他制成了梅菜扣肉;在儋州时,他发明了椰子鸡……每一道跟他有关的菜肴,都凝聚了他对美食和生活的热爱,这也是他长寿的秘诀吧!热爱生活,用心生活。

爱民如子的苏东坡

除了文学家这个身份,苏东坡还是一位政治家。在书中,苏东坡反对变法的原因是“青苗法”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时间长了会使更多老百姓破产,深受其害。从中便可以看出他对民众的关心,他死后才赢得了一世清白。

他在杭州修西湖,使杭州重新成为天堂;他在徐州修断桥,使得交通便利的徐州恢复正轨;他在黄州修寺庙,使得寺庙焕然一新……他的政绩多到2难以数尽,他为人民而服务,爱民如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尔乐。”是对他最真实的写照。

感情丰富的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一曲《江城子》,是苏东坡写给亡妻王弗的哀歌。十一年的相濡以沫一瞬破灭,怎么能够忘却呢?只能掩面而泣,对什么来长相思,长相守呢?

续弦的故妻堂妹和侍妾王朝云,也只是过客一般划过属于他的天空,他的内心,早已被一个人给装满了。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那段两小无猜的美好生活终究只能成为脑海中的回忆,消逝在往事中……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不知经历了多少愁苦,也不知度过了多少欢乐。“人间有味是清欢。”一曲悲壮的歌谣,静静地刮过凡间。他那浩然正气与乐观热情,终究万古不朽!

观《苏东坡》有感 篇9

近日偶得一本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开卷以后,爱不释手,颇有感触。苏东坡这位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在书中竟如此和蔼可亲。透过林语堂先生细腻而平实的文字,窥探大文豪苏东坡的内心世界。

心中有百姓,胸中有山河

苏东坡的一生,是与百姓相依的。他向往官宦的荣耀,但更令他在意的,是民生疾苦,百姓安危。三十载漂泊生涯,十余次惨遭贬谪,三品至七品的官位变换,却撼动不了他百姓之友的地位。身居翰林学士知制浩,心中却想的是杭州百姓生活怎么样;被贬到偏远的海南儋州,仍不忘兴办教育,开化民众。

苏东坡没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般的宏大胸襟;也不及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般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他愿做的,只是保护农民在新政压迫下少受些苦,在旱涝灾害时少挨些饿。

护佑一方黎民,守住万家灯火。这,便是苏东坡。

豁达以处世,真诚以待人

宋神宗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政,与许多莫逆之交反目成仇。而苏东坡以他坦诚率真的性格,结交了一大批挚友,这是他在与王安石的政治博弈中最终反败为胜的关键因素。

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东坡,性格也变得愈发沉稳了。名利,生死,在他心中早已置之度外。苏东坡的乐观,使他的晚年生活过得舒适而惬意。当朝的小人畏惧他的才能,不顾一切地将他贬到偏远之地,甚至让他客死他乡。然而,在蛮荒之地儋州,苏东坡将美食吃出了极致,引得一些身在东京的官员,纷纷上书请求贬谪海南。一○一一年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在常州终了,享年65岁。或许,苏东坡真的是玉皇大帝的文曲星下凡,天宫净土,才是东坡居士最终的归宿。

在我看来,苏东坡或许只是一个凡人,只不过多了一点才气,一片善心,几分豪迈,几番曲折苏东坡早已仙逝,他思想的高洁,心灵的纯净,为民生谋的福祉,才是万古所不朽的。

苏东坡是个信徒,以道教释自然,以佛教养身心;苏东坡是个乐天派,以穷苦为快乐,用悲愤化动力;苏东坡是个月下徘徊者,以月光为寄托,用皎洁以明志。他是真正的豪杰,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守得住,在复杂的人性中编织起人生的华章,这才是真正令世人敬仰的东坡精神。

观《苏东坡》有感 篇10

小时候不求甚解地背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道不明为何身在庐山中就不能识其真面目。慢慢地,我读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沉痛凄凉,领略了赤壁当年的风云迭起,也曾在中秋月圆之时,有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完美祈愿。

作为苏东坡的半个老乡,一向以家乡东坡故里眉山为傲,不满足于仅从诗词作品中了解这位历史人物,于是我翻开《苏东坡传》,跟随着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笔触,从质朴而睿智的文字中,品读苏东坡坎坷而伟大的一生。

全书以时间为序,共分为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年、流放岁月。该书不是单纯地讲苏东坡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作品,去了哪些地方,而是在讲述苏东坡生平事迹的同时,分析宋史,阐明当时多变的政治时局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并附有其他相关人物典型事迹的叙述,或正面彰显,或侧面烘托。可谓是由讲史以写人,由写人以传道。

的确,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割不开的,仅写人物则不足以动情,单写背景则颇显空虚。作者的生花妙笔,在北宋厚重的政坛风云画卷上叙写着苏东坡一生的诗情词意。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苏家的家风淳厚优良,父母赐予了苏东坡童年良好的诗书教育,他少年才俊,高中科举,壮志凌云,才华纵横,在中国文坛上一向拥有着有无可替代的高位。作者在传记中也对苏东坡的才华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作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轼兼修儒、释、道,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到达了登封造极的程度,他还大胆地尝试酿酒、制墨,修炼瑜伽术,亦同历代众多文人、君王一样追求着长生的境界。

观《苏东坡》有感 篇11

回想我对苏轼的记忆,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他,中学时期更多的诗词,说起来人人会唱的《但愿人长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着名书法家、画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初三那年一位讲作文的语文教师的讲述了吧。教师十分喜欢苏轼,仔细的讲述了苏轼的生平,讲到最终竟声泪俱下,让人动容,给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后想想也并没有什么实感。

这次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颇有感触。为东坡潇洒之诗词所倾倒,为东坡人生之坎坷而叹息,为东坡不羁之情怀而钦佩,为东坡之真性情而感动。林语堂先生形容东坡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以为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所有这些都能够和东坡一生的轨迹吻合。在这所有中,我觉得真性情的乐天派最能形容东坡。他是那种心中有感触不得不吐之为快的人,所以后代有了无数的好诗词,也所以他自我一生都被小人诽谤,但也不知“悔改”情动嘴开,自我也说“我真是不可救药”;他是那种游离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的人,从年轻时的进取入世为官,到几经升迁贬职最终只想卸甲归田,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职的一方为百姓造福也为自我修炼;他是那个一生都不缺乏声誉的人,既以此享过好处同时也牵累过不少人,然而却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同农人谈天说地纵使农人并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他是那个纵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纵情山水的同时也装点山水,这便有了苏堤,品酒之时

也尝试酿酒,虽然只是在酿酒过程中把自我灌醉而已;他是那个能够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泪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气和的喜悦,每到一处地方,他都与自然融合与当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个然落拓的浪漫主义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游,在月下饮酒赋诗;他是那个深得几代皇后喜爱的诗人,让我对这几位女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如海的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触,其实都能是一个真性情的表现吧--仅有最纯真、最率性、最真实的人才能如此的可爱、如此的潇洒、如此的热爱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动。从东坡的身上,我能够感受到一种爱、喜悦、欢乐、平和的力量,从他的诗中,从他的经历中散发出来。我彷佛能够看到他举着酒杯漫步在月下、拿着锄头欢乐的耕耘并自比陶潜。在人的一生中,总要有几个精神偶像的,苏东坡就应当是其中一个。在应对人生的坎坷的时候,我们自我的态度很重要,是笑对苦难呢?还是一蹶不振?有的时候是我们自我圈住了自我的心,慢慢得使自我不能放开,不能释怀,不能真真实实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难,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仅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什么,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从今日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读苏东坡传有感


以下读后感范文由读后感栏目为您精心提供的,希望您在此能找到所需要的相关信息。祝您生活愉快!更多资讯请收藏本站(ctrl+D即可收藏)。

林语堂绝对也是敢说真话的文人,那句你虽然是个官,看起来也还像个人。(Althoughyouareanofficial,youstilllooklikeaman.)的名言,未知他老先生是用中文还是用英文写出来的,只是感到他嘲弄政府官员的尖刻程度已经到了极致!林语堂深谙中西文化,想必从欧美文学中也吸收了诸多讽刺与幽默的元素。印象中马克吐温(MarkTwain)有一次痛骂国会议员,说:美国国会的某些议员是婊子养的,后来招致众怒,他被迫公开道歉,并更正:美国国会的某些议员不是婊子养的,你马克吐温可以这样骂国会议员婊子养的,我林语堂一样可以这样骂政府官员不是人,只是骂法稍嫌雷同,未知是借鉴还是殊路同归?

林语堂先生应该是非常喜爱苏东坡的,在他的《国学拾遗》中就曾提过换句话说,庄子是中国最重要的作家;经过一千四百多年之后,才有一位可以和他比较的天才,苏东坡。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数数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如果按照林语堂先生在TheImportanceofLiving(《生活的艺术》)一书中的公式,他认为苏东坡的性格应当为R3D2H4S3(Rstandsforasenseofreality(orrealism),Dfordreams(oridealism),Hforasenseofhumor,andSforsensitivity.4standsforabnormallyhigh,3forhigh,2forfair,and1forlow.)。而读过《苏东坡传》后甚至不必读《苏东坡传》,但只对苏东坡生平、才情多一些了解便知林语堂先生上述所言非虚。

谈及东坡居士,恐不喜其者少矣。其诗词书画,造诣少有人能及;其幽默达观,即便身处逆境,亦不以为意;其关心百姓疾苦,至一处为官,必竭力造福当地;其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亡妻;其不畏权贵,每每对之戏谑不已;其平易近人,即令引车卖浆者,亦可成为知己。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著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2024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2024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东坡之后再无东坡——读《苏东坡传》有感


李孟谭
八年级九班

“众说纷纭皆无惧,好自为之独自清。”这大概可以概括苏家老大的一生吧。轻轻合上这本书,一句话突然从脑中闪现,挥之不去——东坡之后再无东坡。也许吧,看过这些古代文学家的传记,可能是因我读得不精,但真的只有他的诗词、事件在我脑海中余音绕梁、经久不散。
苏东坡富有才华,尤其在作词写诗方面。往大里讲,突破了词为“艳科”,拿不上大雅之堂的传统格局;往小里说,既可抒发“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婉约,还可以爆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
也许你不知道,苏东坡还是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作品有 “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贴》;又是一名坚持己见的政客、一位发明了东坡肘子的“苏大厨”、一位瑜伽修炼者、一位好丈夫……
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心中抑郁悲愤,但当他注视格外皎洁的玉盘良久后,积攒已久的不满与无奈竟烟消云散,转变为一种骄傲,将夜景临摹得那样惟妙惟肖,到底是一汪清泉还是寺庙庭院,也令人分不明了。另外也不在意他人的讽刺,“莫听穿林打叶声”,那其实就是对身边纷扰话语的一种暗喻;写给他人的信中也到处透露着豁达,他曾对弟弟子由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可见即使得不到重用,为乐观的生活点燃的火焰也从未熄灭,且光芒四射。从中,我读出了一个真诚待人、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苏东坡不藏着掖着,不矫揉造作。他的诗词散文,不管是否为即兴之作,大部分都是自然流露,顺应天性,从不刻意有所追求。他即使会因事而怒,但不太会因事恨人,就算是对某个人的讽刺也是句句在实,少有污蔑和欺骗。他的诗句“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未尝不可体现。然而也正因为这份直白,他一直被挟在政治那黑色、不见底的漩涡之中,被贬数次。他呢,却自然而然地,在流放期间研其欲思之方,行其欲做之事,发其欲言之语,将那些营营苟苟的政治勾当远远撇开,自顾自地过上那身着竹杖芒鞋,“江海寄余生”的逍遥自在生活。
有些时候正直与真诚是挂钩的。他颇具对事不对人的处事原则。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宋哲宗命令苏轼代拟敕书。按说,被政敌打压数年之久,反攻的时刻终于来之不易地出现,本该拼尽全力偿还这几年的苦痛,令他也感受体味……但苏轼是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或是坑害过他公报私仇,反倒客观地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宿敌,说他本意是好的,所提出的政策在理论上行得通,本可以惠及民生,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少了些在现实中的实践。
苏东坡在天赋、真诚、乐观方面已然成为了代名词,但在慨叹“东坡之后再无东坡”的同时,我又不禁在想,是否某个时刻,会突然冒出来个“张东坡”、“王东坡”,将其代替?当然,这个念头,只是瞬间,然后我便摇头将其否定了。
因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前有苏东坡,后怎可能再有来者!

读《苏东坡传》有感


读后感是你看完一本书之后的感受,每个人的感受可能都会不一样。下面是编辑为您推荐的读《苏东坡传》有感,欢迎阅读。

【《苏东坡传》有感一】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2024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苏东坡传》有感二】

谁说的和原话都记不得了,大意是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像林语堂一样,他是能用英文写作的少数中国作家。此前我只读过林语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书这是第一次读。选了他的《苏东坡传》。看了前言他对苏东坡的喜爱,我就完全可以确信,这是一本一等的书,毕竟作者的全部热情都在其中。

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彩。

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我最敬佩东坡的是他的真旷放,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出世作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末选,也不像辛弃疾一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

在苏轼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还是牢狱,似乎都不能成为击倒他的箭矢。谪居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专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发配到岭南,一片蛮荒之地,也能因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读完后对照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个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观苏东坡有感精选》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苏东坡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