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历史书的读后感

历史书的读后感

历史书的读后感怎么写精选。

在读了作者的作品后,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写出来呢?当我们仔细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们会产生很多想法,我们在仔细阅读这种精品佳作后,往往可以书写一篇读后感。经过整理,读后感大全为你呈上历史书的读后感怎么写,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历史书的读后感怎么写(篇1)

我想大家一定都读过《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吧,它让我们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就让我们去翻开《上下五千年》去看一看。

书里有许多小故事:有的故事惊心动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无穷。首先向我们介绍的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书里说了,神话终究神话,我们了解到,人类的祖先是一种古代的生物“猿猴”。还讲了《神农尝百草》,神农是古代的一位部落首领,有一次,他看到自己的族人因病而死去,别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人痛苦地死去,无可奈何。神农因此下定决心,要走遍天下,尝百草,他准备了两个袋子,右边的袋子放可以治病的药,左边的袋子放可以食用的草,让族人就不会误食有毒的草,有一天,他找到了一种草,他便尝了一下,刚吃下去的时候,感觉胃很清爽。但好景不长,一次神农因为误食了“断肠草”,还没来的急吃解药,就毒性发作死了。我非常敬佩他,为了大家的健康,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人们本来是不知道的,但是,只要通过一点点的尝试,就会慢慢地积累出许多经验。

这本书告诉我们了许许多多的中国文化知识,从盘古开天辟地到改革开放,经历了五千年,我非常喜欢读。

历史书的读后感怎么写(篇2)

一直以来就很喜欢读历史,感觉可以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与那些历史中有趣的人们进行交流。陆续的看了很多与历史有关的书籍,但都是片段式的,就连初中、高中上历史课所学到的历史,也是明确的划分出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这次阅读《全球通史》这本书算是连贯性的对整个人类的历史做一次梳理,把以前看不清楚弄不明白的一些历史事件的关联性,看得更加通透。

这本书的时间跨度是从史前史到__世纪,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已于20xx年去世,这本书是其最后的版本。

《全球通史》这本书有意识的淡化世界史中政治方面的内容,而把全人类的文化、社会生活的演进作为史学考察的重点,尽量以更加客观的角度来描写历史,让读者真正进入到整体世界史的思考境界,而不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对现实世界具有启发意义的思考,便于读者理解民族国家形式遮盖下的真实世界。

这本书从人类还是食物的采集者讲起,到人类进化为食物的生产者,进而人类发展出古典文明,欧亚大陆上的中世纪文明,也没有忘记非洲大陆上的人类文明演进,以及一些在灿烂文化边缘的被孤立的文明,最终讲到新兴西方世界的兴起与衰落,宏观上十分的全面。

这本书的每一个篇章的最后一节内容都是历史对今天的启示,这些启示带给我们的思考都非常的有意思,和我们上中学时死记硬背的历史意义很不一样,这些启示与思考并没有一个很准确的结论,它涉及方方面面,却带给人很多思考的空间。比如第一篇讲述了人类作为食物的采集者,可以采集到的食物种类很繁多,那时的人类死亡多是因为意外和医疗条件的落后,如果一个人顺利的活着,寿命并不比现在人类寿命短,这与他们丰富而又健康的饮食,以及适量的运动是相关的,现在的营养学家推荐给人们的健康饮食与当时以采集为生的人们所获得的食物结构是十分相似的,那个时候人们也主要以植物的果实为主,肉食的摄入量十分有限,而且那时人类的食物种类远比现在丰富,结构也更加合理,书中引haha者以此来反思现在生活中人类的饮食结构。诸如此类对于生活方方面面的思考还有很多,这也正是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和意义所在。

讲到有关非洲大陆的章节,也在叙述历史的同时引导人们思索曾经有着灿烂文明的非洲,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书中提供了史实和其关联性,但把思索的部分留给了读者。所以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去读,慢慢去想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给我带来不同的收获,因为今天的我们也在进步,随着文明的进步我们对历史的思考也会更有深度、更有广度。

人类学为人类提供了一面巨大的镜子,使他们能够从中窥见自身无尽的变化。

历史书的读后感怎么写(篇3)

以我的水平和能力,是没有多大兴趣读文言文的,懒而笨的原因。

《阅微草堂笔记》是闲逛超市时买的,不厚,原文后带译文,印刷很精美。仔细看了下目录和封面,是《阅微草堂笔记》其中的一部分文章,是哈尔滨出版社“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丛书中的一册。特意选择了深夜,一字一句的读完了此书,时而如古时私塾读书一般,朗朗读出声。其中多是鬼妖之词,夜里读来,稍有胆怯之心。没有对纪老先生的一丝不敬之意,只是夜太静了

了解纪晓岚,当从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说起,这部不是历史的电视剧,因了演员的精彩演技和剧情的亦庄亦谐,吸引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当然,仅从一部不是历史的电视剧中了解纪晓岚,是不能够的,但正是这部电视剧,让我对纪晓岚有了浓厚兴趣(兴趣二字可能有所不妥,不知该用一个怎样恰当的字眼),从而对有关纪先生的书有了兴趣。

我一向如此,择人读书,依喜好读书,读书的面有些狭窄,我已经意识到了,也许以后会改正有文说:《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一部撷录中华文化史料的笔记,是纪晓岚在文津阁编修《四库全书》时,从库藏的无数秘本珍籍以及禁毁书中抢救采撷下来的,有的还加上自己的评注。又说因纪先生遭和珅记恨,私录的秘册《阅微笔记》被和珅的耳目毕庸窥知,于是密报和珅,幸有幸有一位名叫王丁的义士,凭着一身轻功,赶在和珅搜抄之前的一个深夜潜入文津阁,把这部《阅微笔记》取出秘密隐埋在野外双塔山上。纪晓岚避去了一场灭门之祸。但是后来王丁死去,这部《阅微笔记》孤本再也寻找不到了。现在流传下来的《阅微草堂笔记》是《阅微笔记》失落之后纪晓岚追忆重写而得的。断断续续“追录见闻,忆及即书”,积十年才成此书,但所记事迹中史料还不到原笔记的十分之一,内容远不及原笔记丰实,全书仅以记述狐鬼神怪为主。

全书共二十四卷,分《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纪晓岚六十五岁后的十年间,即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1789-1798)陆续写成。

我读到的这本书,只是前三卷,因为没读过全书,故不知所读过的是全书文章的多大比例。仅就读过的文章,就足以反映出纪先生的用心良苦,书中大都劝戒的文字,几十字到几百字的简短小文,读后却大有畅快淋漓之感。

所见所闻,街头巷议,均被纪先生入文,每篇文的开首或尾末,纪先生都有议论,因此每篇文的格式基本都是故事加议论,当然,依我们现在的观点和思考角度,有些议价未必我们会接受。看似随意的简短文字,蕴涵丰富,显现了纪先生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依我看,就是一篇篇小杂文,不同于杂文的是,纪先生的文不是生硬的论理说教,读时,便不觉得枯燥乏味,间或会心一笑,意味深长。

鬼,狐,妖出现在文章中,想来是环境所致。明清流行志怪类笔记小说,文人不能光明正大的随心而写,随意而论,便“鬼话”连篇,以狐说人,借妖说事。不知有着高深学问,一生只编书,不写书,只留有这部《阅微草堂笔记》和《纪文达公遗集》的纪先生,是不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余一侍姬,平生未尝出詈语。自云亲见其祖母善詈,后了无疾病,忽舌烂至喉,饮食言语皆不能,宛转数日而死”。这一篇是书中最短的文章,廖廖数语,干脆利落,主题鲜明,寓意深刻。

“南皮疡医某,艺颇精,然好阴用毒药,勒索重资。不餍所欲,则必死。盖其术诡秘,他医不能解也。一日,其子雷震死。今其人尚在,亦无敢延之者矣。或谓其杀人至多,天何不殛其身而殛其子?有佚罚焉。夫罪不至极,刑不及孥。恶不至极,殃不及世。殛其子,所以明祸延后嗣也

这两篇皆意在以善为人,言及因果报应。

我倒是希望人人都能好自为之,良善为人处世,但当今是功利的社会,浮躁的人心使良善蒙羞。有个词叫做积德,如今,这个德字已经不是为人之本,长此下去,我倒是担心这个德字会被遗忘在某个角落。而“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老话,怕是也会记不得了。

如果真的有因果报应,相信这世上就能少了很多的“恶”人。有时候想起一些话,象是封建迷信,似乎有伤现代文明人的风雅之气,可社会在进步,却都在说人情淡薄,不知为什么

“此二君者,其一世故太深,酣酢太熟。相见必有谀词数百句。云水散人,拙于应付,不如避之为佳。其一心思太密,礼数太明,甚与人语恒字字推敲,责备无已。闲云野鹤,岂能耐此苛求,故逋逃尤恐不速耳。”这段文字,写出了做一个真人的必要性,太世故圆滑,太拘于礼数,事事俱细的人,都不为人所喜欢。当今的人和事何尝不是如此?真诚,才会以心换心。

《阅微草堂笔记》,涉及面广,细细读来,你会从种体会到很多有益的道理。通俗易通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语,一篇篇故事娓娓道来,即使不懂文言文的人,也很容易理解。我不了解古文,不能说出这部书的文学价值,单从纪先生的才气学识,我就可以肯定,这是一部文学性,趣味性,哲理性丰厚的着作。希望有机会可以读到完整的《阅微草堂笔记》。

历史书的读后感怎么写(篇4)

《汉书》分为两部,一部是西汉的《汉书》,另一部则为东汉的《后汉书》。

西汉时,刘邦称帝去世不久,吕后便开始排除异己,老臣陈平、周勃等力挽狂澜,迎代王刘恒即位,是为汉文帝西汉开始复兴,到孝文帝,已十分强盛。再到汉武帝已开始与西域交流,此后数百年,西汉已是安定强盛的雄大帝国。但因王莽夺取,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了。

但不久,刘秀成为东汉首位帝王,此时东汉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项科技成果问世,东汉在那时已是百姓兴旺、城镇繁荣,万余城池、百余座郡县。百郡千县,都卷入了商品流通的范围。首都洛阳车船贾贩,周于四方,货物积贮,满于都城。因邓晨修复了鸿谷陂,王景修通了芍陂,王景、王吴疏竣黄河,各项水利工程的建设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水陆运输,数月间,几十万艘船只,几万乘车辆,将百万袋粮食、千万匹布帛及各类物资达千万之多,全部运往正在饱受旱涝之难的洛阳,使洛阳一夜之间最富有的城市。但末年,宦官掌握朝政,发生了党人之祸,黄巾军起义,东汉也灭亡了。

看两汉的兴起,我感叹两汉灭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两汉大业都因为帝王身边的人而亡,汉朝兴旺时因为有贤臣明君,败落时也因为臣子君王自己。

历史书的读后感怎么写(篇5)

寒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字叫做《鲁宾逊漂流记》。

故事的主人公是鲁宾逊。克罗伊茨内。他从小就有航海的志向,但是父母反对,希望他学习法律。鲁宾逊离家出走,开始了他的航海生涯。在一次事故后,自己在孤岛上自力更生,凭着他对求生的欲望,依靠顽强的毅力在岛上生活了28年,最终得以获救。

鲁宾逊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自力更生,每天都很辛劳。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后变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宠物养,有种植园有牧场,还有两栋较“豪华”的住所,这些都是靠勤劳的汗水换来的,可以看出鲁宾逊是多么的坚强啊!

他还把一些豹子肉分给一些穷人们,很善良。

鲁宾逊以坚强的信念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我坚信只要我们向着它去奋斗,去拼搏,永不放弃,总有一天,我们的理想一定会变成现实的。

我却恰好相反,遇到不懂的问题不问家长,也不问老师,如果我到了那个孤岛上,一定会失去信心,无法生存。我一定要改掉这个坏毛病,向鲁宾逊学习,像我的人生目标去努力,决不让我的生命白白流失!

历史书的读后感怎么写(篇6)

在读完了《品三国》之后,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三国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当中的那些主要人物?

在《品三国》的开场白《大江东去》中易中天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实际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面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所谓历史形象就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但历史形象不代表历史真相。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的真相,但要弄清楚却相当困难,因为历史离我们太遥远了。

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例如《三国演义》。

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形象,我们称为民间形象。对于同一个历史人物,也许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也会有不同的民间形象。例如一部历史剧拍出来以后,对于扮演某个历史人物的演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说那个演员扮演得非常好,有的人却说扮演得一点也不像。那你又凭什么判定呢?你知道真正的历史人物是什么样子吗?

在我看来,一个人判断一个演员扮演的历史人物的好坏,在于他平时对那个历史人物的了解,他了解那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气质,再结合演员的相貌来断定他像不像是具有那种性格和气质的人。但是我坚持人不可貌相这个原则,因此我不大爱评价历史剧中的人物。

历史书的读后感怎么写(篇7)

第一次在那厚实的书架上抽出《童年》,就被那封面上的插图吸引了。一幢豪华的红瓦房子前,有一位男孩,他那沾了泥土的稚嫩的脸上,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坚定力量。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它以“小市民”们庸俗自私、空虚无聊,揭示了沙俄专制的黑暗和罪恶。

小主人公阿廖沙三岁丧父,寄养在外公家。而外公的残暴、黑暗、虚伪让他不解,只有慈爱的外婆像天使一般,笼罩着他一次次搬家,让他结识了人生里的许多匆匆过客。尽管他的生活充满了压抑,但总有那么多令人愉快的事。随着外公家的愈加落魄,他那苦乐交织的生活也一点点逝去。

最初的那些日子,阿廖沙的生活是一片阴暗,三岁的他在这陌生而又紧张的大家庭中,显得绰绰有余,而这个大家庭对于这位不速之客,并没有太多的热情款待,而老顽固外公却时不时的找借口让阿廖沙挨打。面对大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拳脚相加,让幼小的他很不理解。现实与幻想的差距,让小小的他变得坚强、正义。外公的不幸遭遇与逐渐成功让他同情感慨。丧父的让他大为吃惊。在他的世界里,上帝已不再是上帝,而是一位心灵的倾听者,他总是站在最上方,俯视这个世界。当然,上帝也不只是一位上帝,他更是人的灵魂,有至高无上的,也有罪恶的。在岁月的磨砺下,阿廖沙学会了很多很多,生活的堕落让他体会到了下层人民的艰辛,更让看清了是非面目。我至今还记得那句话:我要先杀死他,然后再杀死我自己。这是一位年仅十岁的小男孩所讲出的。同伴们的嘲笑,教父的嫌弃,并没有让他放弃自己的生活,而继父对母亲的残暴却让他忍无可忍。渐渐的,他懂了,由原本的无知变得懂事。有幸他遇到了无数的上帝,使他的心中开始萌芽。

小阿廖沙的遭遇时无数俄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或许那个年代已不被人所记忆,但阿廖沙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去学习。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需要他有一个艰苦的童年,但拥有一个艰苦童年的人,必定会有一段不一样的感悟。

上帝赐予了我们不一样的命运,他砸开水晶球,抛向人间,有的人见到了幸福,有的人只捡到了痛苦。然而这些都是我们珍贵的财富,不一样的人生感悟,体验,就会有不一样光彩。幸福是靠自己用双手创造的。在那个时代,不幸就是节日,闹火灾就是娱乐,在空洞的面孔上,连伤痕也成了一种装饰。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想要创造出幸福,也并非易事,书中的阿廖沙,却担起了这份厚重的责任。

由此又不得不让我回忆起美国现任总统。或许很难想象,几百年来都受到白人歧视的黑色人种,也会登上美国政权的最高宝座。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量,回首的心路历程,宛如一部生动的励志教材。对于他的青少年时代,闪光之处并不多,相反,放浪的生活曾将青年时代的奥推向吸毒的悬崖。这颗不被人注意的种子,终究还是从石缝中抽出小芽,开成一朵成功的花。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理想,或者说那是你的梦想,但为什么不去尝试呢?成功总是需要经历无数的失败,彩虹总是在雨后出现,这就是这个世界的逻辑。

还记得春天时,野花上那缤纷的蝴蝶吗?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它不惜自掘坟墓,在茧中挣扎,才蜕变成如今的蝴蝶。事情总是有那么不完美的一面,这个世界也没那么多公平。给你一条路,你别无选择,命运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尽可能的改善命运。我想,每一条路的尽头,都是满满的收获,只是在于我们是否愿意走下去。

成功的花,它的芽是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历史书的读后感怎么写(篇8)

翻开历史书的第一页见到的是北京人头复原像,这个复原头的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鼻子宽扁,嘴巴突出。

这就是北京人头部复原像,他的生活在距今70~30万年的北京人。北京人采集野果能用简单的石器使用天然火,人类是多么的聪明!在春秋时期,也流传一个成语叫卧薪尝胆,那时叫勾践尝胆。越王每天吃饭前都会尝胆的味道,因为越王战败,所以他就记下了这次,天天激励自己,最后终于成功!这就是一个祖国的故事。还有,那时在秦国就有铁器,你说祖国的人民能不聪明吗?

祖国啊祖国!你是多么的伟大!从神州5号到去年的奥运会的举办成功,这都是您的功劳啊!没有你就算可以拥有整个地球,也没乐趣;没有你,就算世界的某个地方有好玩的,也没兴趣,没有你就没有我的未来!没有你就没有欢声笑语!

最后,祝您60周年生日快了!

历史书的读后感怎么写(篇9)

今天,我读了《乌塔》这篇课文,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趁暑假独自一人游历欧洲,已经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在意大利去了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最后还要去希腊。为了挣旅费,每个周未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我非常惊讶,没想到小乌塔的独立能力这么强。如果我和小乌塔比较,我还差得远呢!

记得有一次,妈妈试着让我去万购超市买油和猪肉,到了调味品货架前,望着各种品牌的食用油,我一下子愣住了,心想:是买菜籽油呢?还是买调和油呢?是买金龙鱼还是福临门呢?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脑海里浮现。正在这时,妈妈赶了过来,笑眯眯地说:“不知道买什么油了吧!”我扑到妈妈的怀里,愁眉苦脸地说:“妈妈,快来帮我选一下,我不知道买哪种了?”妈妈看了看菜籽油和调和油说:“我们家菜籽油刚用完,就买金龙鱼调和油吧!”

我深深地体会到,德国小女孩乌塔是一个多么有意志力的人啊!要是在我们中国,不要说是去中国名胜古迹玩,就是独自一人去城里玩,家长也不放心。从现在开始,我也要给自己订一个学习目标,一步一步去实现。

历史书的读后感怎么写(篇10)

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我们难以“行万里路”,但只要不读死书,好书亦可开阔我们的视野,更能启发我们的思考。不同往年的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今年暑假我将视野横向展开至全球,纵向延伸数万年,站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肩膀上,进行了一场思想的出游。

本以为这部长达一百万多字的通史会是一段相当枯燥的旅程,且充满了尴尬的翻译,没想到开卷伊始这本书就给我上了一课——凡事不能想当然,更不能有偏见。这本书与我的预想大相径庭,翻译绝不生涩,生动的文字瞬间吸引了我,实在忍不住为它打call。

讲了这么多我的感受还没切入正题,毕竟历史不只是故事的延续,我们更需要以史为鉴,将其作为辅助自己审视事物的工具。

首先从作者著书的初衷来看,他认为传统的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是具有误导性的,作者尽力以整个世界的角度,表达全球不同地域间的相互影响,且目前史学史对此观点一致认可。这证明了从全球角度看世界才是当今趋势,不可能以某个独立的区域为重心。回望历史,我们从近代说起,清朝自认天朝,鄙夷其他国家,最终下场就是固步自封,使这个千年来领先的国家落伍于世界发展的进程。杠精这时可能会说了:“现在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国发展得如何谁还不知道呢?”那二战时的轴心国呢,退一步还有欧洲的传统列强呢?德国曾雄踞大半个欧洲,日本占领了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意大利风头也不可一世。曾自居轴心国的他们可曾想到:德国一路猛攻苏联竟止于斯大林格勒,又被一路反攻;偷袭珍珠港的日本,野心被两颗原子弹彻底摧毁;意大利由于轻敌竟在希腊就已吃瘪。二战过后十年内,亚洲殖民地纷纷独立,二十年内非洲殖民地也获得了解放,那些所谓的“高等民族”早已失去当时四处扩张领土的“辉煌”。这些国家即使曾列世界的前沿,但从不代表是世界的霸主。

让我们将视线拉回到当今,美国所谓的美国至上纯粹与上述例子大同小异,没有哪个国家能成为世界的轴心。美国所强调的国家利益是有悖于历史发展大趋势的。无数事实证明:只有能吸取他国的长处,才能保持在世界前列。欧洲若没得到造纸术和印刷术,文化就无法很好传播;若没有指南针,就不存在地理大发现以及大规模殖民,更不知道现在能否有美国的存在;若没有火药,美国也不可能拥有如今的军事地位,可能都还在冷兵器时代呢。

我尚不懂史学更不通政治,只在此表达一点拙见。然而这点拙见却是我表达对学习历史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的媒介。其实,读史学史重要的就是有自己的一点思考和一点感悟,不求精深不求完确,作为一名学生更不需成为一部活史书,但凭兴趣和热爱尽情涉猎罢了。读完《全球通史》,我感觉脑袋里并未塞满艰涩的知识,而思想却更加丰满,自以为大有所益,足矣!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历史书读后感


历史书读后感(一)

在这个暑假妈妈给我买了很多的书。其中就有我最爱的《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里,我看到了很多英雄豪杰,比如说:智勇双全的赵云、侠肝义胆的关羽、鲁莽的张飞、仁慈的刘备、冰雪聪明的诸葛亮等等。

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赵云,因为他英勇善战。没有张飞的鲁莽,没有关羽的大意。在赵云英勇救阿斗的场景中,更是惊心动魄。看着赵云的奋不顾身,仿佛就是现代的舍己为人。赵子龙就像一棵坚强、生命力旺盛的大白杨树。

我最看不惯的就是刘备了。虽然他是一国之君,可我还是不喜欢他。他为了自己所谓的仁慈,让多少人丧失了性命。在荆州时,庞统劝他夺荆州,可他却在乎别人的眼光,认为这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事。迟迟不肯下手。认为需要一个台阶上。就这样庞统给了他这个台阶,用性命为他换来了这个台阶。

诸葛亮真的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军师,最让我难忘的就是,他大摆空城阵,吓跑了司马懿近二十万的大军,真让我敬佩。

各位同学,有机会一定要看看《三国演义》,这真的是一本令人回味无穷的书。


历史书读后感(二)

《汉书》分为两部,一部是西汉的《汉书》,另一部则为东汉的《后汉书》。

西汉时,刘邦称帝去世不久,吕后便开始排除异己,老臣陈平、周勃等力挽狂澜,迎代王刘恒即位,是为汉文帝西汉开始复兴,到孝文帝,已十分强盛。再到汉武帝已开始与西域交流,此后数百年,西汉已是安定强盛的雄大帝国。但因王莽夺取,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了。

但不久,刘秀成为东汉首位帝王,此时东汉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项科技成果问世,东汉在那时已是百姓兴旺、城镇繁荣,万余城池、百余座郡县。百郡千县,都卷入了商品流通的范围。首都洛阳车船贾贩,周于四方,货物积贮,满于都城。因邓晨修复了鸿谷陂,王景修通了芍陂,王景、王吴疏竣黄河,各项水利工程的建设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水陆运输,数月间,几十万艘船只,几万乘车辆,将百万袋粮食、千万匹布帛及各类物资达千万之多,全部运往正在饱受旱涝之难的洛阳,使洛阳一夜之间最富有的城市。但末年,宦官掌握朝政,发生了党人之祸,黄巾军起义,东汉也灭亡了。

看两汉的兴起,我感叹两汉灭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两汉大业都因为帝王身边的人而亡,汉朝兴旺时因为有贤臣明君,败落时也因为臣子君王自己。


历史书读后感(三)

最近,我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作者风趣幽默的话语令我十分喜爱这部书。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对斗争的描述淋漓尽致,对情节的把握炉火纯青,真的很令我钦佩。在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个出身于农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当上皇帝。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家中十分贫苦,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能直接带领千军万马争夺王位,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对于这种情况,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静的湖面,练不出不畏风浪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宁静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成为一个伟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朱元璋,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种本领:果断、让朱元璋能在危险的情况下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冷静、能让他有准确的策略。这三样宝物、合起来,能让你在战场上完美地指挥出应敌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备果断、冷静和坚持会让你在困境中发现机会。在这三个本领前,相信无论怎样的困难都回迎刃而解,最后将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还教会了我自信,他曾经说过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胜利之门。当你引领大军作战,当百万生灵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当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没有多少人能不紧张,而在战争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却在关键时刻毫不紧张,他相信了自己的决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朱元璋成为了我生活中的老师,他教会了我果断、冷静、坚持、自信等等必会的本领,他仿佛和我说:乱世之中本身是没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种本领,你就是一定会成功,本领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峰。

历史书的读后感


历史书的读后感(一)

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回顾历史

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

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

正是这些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读历史书的读后感读历史书的读后感。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历史书的读后感(二)

在读完了《品三国》之后,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三国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当中的那些主要人物?

在《品三国》的开场白《大江东去》中易中天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实际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面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所谓历史形象就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但历史形象不代表历史真相。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的真相,但要弄清楚却相当困难,因为历史离我们太遥远了。

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例如《三国演义》。

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形象,我们称为民间形象。对于同一个历史人物,也许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也会有不同的民间形象。例如一部历史剧拍出来以后,对于扮演某个历史人物的演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说那个演员扮演得非常好,有的人却说扮演得一点也不像。那你又凭什么判定呢?你知道真正的历史人物是什么样子吗?

在我看来,一个人判断一个演员扮演的历史人物的好坏,在于他平时对那个历史人物的了解,他了解那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气质,再结合演员的相貌来断定他像不像是具有那种性格和气质的人。但是我坚持人不可貌相这个原则,因此我不大爱评价历史剧中的人物。


历史书的读后感(三)

这是一部令我荡气回肠的书籍,这本《三国演义》是我的最爱。在书里描绘得令人心潮起伏的战争,无数的豪杰英雄,血洒疆场的将军美人无不让人怦然心动。可是细细的品位三国,就能感受到这是人性的五味杂陈。生动的描绘了在那个时代政客枭雄们对于国家,地位的人性披露。

我喜欢武圣关羽,在我的感受中他是一个正义的化身。勇猛且充满了智慧,刚毅中带着一位将军的英雄气概。我喜欢他的义气,可以为了兄弟付出一切的精神。自从和刘备结拜后,便死心塌地的为他征战,数十年来立下了赫赫战功。

对于他的朋友他能够坦诚相待,推心置腹,从不耍奸计。对于敌人他能够常怀仁德之心,以德报怨,铭恩于心,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故事彰显了他的大义。最终以勇猛善战,义薄云天,忠心护国而成为一代名将。

我十分敬佩关羽,他是我学习的榜样。他让我学会了正义,为一切不平事挺身而出的品格。对于朋友,要真诚相待,以心相交。对于国家我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忠于祖国,要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做一个像他一样爱国的人。

历史书读后感1000字精选


读后感大全精选专题推荐:“历史书读后感”。

写作品读后感时有什么具体的模板吗?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的心里有了新的看法,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去感受,学会去记录。为满足你的需求,读后感大全特地编辑了“历史书读后感”,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历史书读后感【篇1】

《三国演义》主要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书中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在此之中,我最欣赏的人非曹操莫数了。许攸评价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只是在三国中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狡猾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我认为他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得到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这样一来,扩大了人才来源的基础,便于在全社会内得到更多由真才实干而被埋没的人才。于公元2xx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与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xx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策略。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关羽,这是给我留下的影响最深刻的将。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往投。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作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我最喜欢的文臣是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个个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个个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历史书读后感【篇2】

《汉书》分为两部,一部是西汉的《汉书》,另一部则为东汉的《后汉书》。

西汉时,刘邦称帝去世不久,吕后便开始排除异己,老臣陈平、周勃等力挽狂澜,迎代王刘恒即位,是为汉文帝西汉开始复兴,到孝文帝,已十分强盛。再到汉武帝已开始与西域交流,此后数百年,西汉已是安定强盛的雄大帝国。但因王莽夺取,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了。

但不久,刘秀成为东汉首位帝王,此时东汉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项科技成果问世,东汉在那时已是百姓兴旺、城镇繁荣,万余城池、百余座郡县。百郡千县,都卷入了商品流通的范围。首都洛阳车船贾贩,周于四方,货物积贮,满于都城。因邓晨修复了鸿谷陂,王景修通了芍陂,王景、王吴疏竣黄河,各项水利工程的建设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水陆运输,数月间,几十万艘船只,几万乘车辆,将百万袋粮食、千万匹布帛及各类物资达千万之多,全部运往正在饱受旱涝之难的洛阳,使洛阳一夜之间最富有的城市。但末年,宦官掌握朝政,发生了党人之祸,黄巾军起义,东汉也灭亡了。

看两汉的兴起,我感叹两汉灭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两汉大业都因为帝王身边的人而亡,汉朝兴旺时因为有贤臣明君,败落时也因为臣子君王自己。

历史书读后感【篇3】

中华民族素以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着称于世。在华夏大地上,炎黄子孙的辛勤劳动和艰苦斗争,创造了斑斓多彩的历史画卷,汇聚成汹涌的历史长河。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的同时,还产生一种巨大的凝聚力,最终形成现在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你看从原始社会猿人的生活、活动、生产,后来一步一步发展到工具、房屋的制作,到手工业、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大汶口文化的开始,体现了中国原始社会从此由解体到崩溃,体现了历史大踏步地迈向文明时代。到后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开来的劳动大分工、私有制的出现、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最终到原始社会的消亡直至炎帝黄帝后形成了国家,称为唐虞时代,这一时代氏族制度逐渐解体,时代通向文明的道路已经打开。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成就辉煌,在人类文明中起着骨干作用。是呀!正因为文明的进步使天地之间的事物在不断变化,中华民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你看氏族制度的瓦解后又陆续建立了夏朝、商朝、西周,之后各个朝代的君主为了驾驭控制别人,彼此发生了激烈的战争,战争结束了,那么更换朝代势在必行,于是就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后越王称霸,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然后秦国为了加强专制集权,统一了度量衡,同时统治者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进行争论,愈演愈烈演变成震惊全国的焚书坑儒,之后秦朝为了修筑长城,由于繁刑酷法,赋役无休止,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纷纷起来反抗,以陈胜、吴广带头的农民起义开始,然后农民起义不断发生,以刘邦、项羽为首的起义军消灭了秦军,最后残暴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汪洋大海中覆灭了。刘邦、项羽两人又为争夺天下,战争频繁,最后刘邦获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楚汉相争。

书里面的英雄人物很使我佩服、敬仰,很多人物的性格告诉我们怎么去做人,怎么去面对现实。如品德高尚、功绩卓着的尧,刘邦的高明,秦二世的残暴,韩信的自持功高等。是呀,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辨,读史书使人明智,使人清醒,使人智慧。因为知识使人文雅,使人谦逊,使人谨慎,使人快乐,又使人能塑造良好的性格,所以我们作为老师要多看书,多学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学富五车的人。

历史书读后感【篇4】

首先摘抄一些徐祥贵的《历史的天空》中一些好词好句:

你要记住,军旅之事,胆气为先;壮胆之道,技艺为先。技湛则胆壮——也就是常言说的艺高人胆大,胆壮则兵强。你如今身为抗日军人,军人要有一股豪气,既然报国,生死自然置之度外,大丈夫生当人杰,死做鬼雄。有此胆气,练兵习武概无畏惧。砍头只作风吹帽,世上岂有可怕之事?这样的军人,才是真的军人。

国破何以谈家,家破命何足惜?

梁大牙你要记住一条,你要依靠组织,组织是由人组成的,革命是由人进行的。没有了人,一切都是办不到的。要学会团结人,掌握人,控制人,使用人。做到这几条,工作就好开展了。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革命是政治,政治是暴力行动,而书生气是不能成大事的啊,这个道理你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呢?

再厉害的女人也斗不过一个情字。

以史为鉴,煮豆燃萁的事情比比皆是啊。《六韬-论将》说将有五材:勇、智、仁、信、忠,此仁此信此忠乃是施于部属袍泽。五材之中独无“义”,君子与非君子之战乃你死我活,“义”乃乱军之物,义不掌兵乃千年古训,以义之心度非义之腹,岂有不被暗算之理!

辨别一个人是不是爱上了另一个人,只看一点就行,那就是看他会不会为他担忧为他心跳。

不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那个革命就是假的。

胸中小不平,可以以酒消之;世上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

爱情和喜欢确实不是一回事,喜欢一个女人,就想要他,想占有她,要她伺候你服从你;爱一个人,老想护着她,捧着她,不能看她受委屈,不能看她作难,更不能看她吃苦,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她。

什么叫得过且过?这也是战术手段。把日子过舒坦了,就是保存自己,只有先保存了自己,有了出头之日,才能消灭敌人。

历史书读后感【篇5】

寒假里,我看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书中刻画了很多英雄人物,有岳飞、关云长等。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他自幼跟母亲学习写字,因为买不起笔和纸,岳飞就端来一盘散沙,又拿了一根柴枝,跟母亲学作诗。长大后,母亲在岳飞背上刺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又拜师学艺,学成武艺后,当上了大将军。当年正是金兵攻打京城的时候,宋高宗赵构派岳飞去镇守边关,抗击金兵力量,岳飞先把金兵打了落花流水,他们退到了边关外,但仍然不敢轻易与岳飞交战,怕再次惨败,就一直和岳飞对峙着。丞相秦桧向赵构进谗言,说以后岳飞要是抗金成功,一定会对他们造成威胁的,要皇上把岳飞召来,再杀掉。赵构说:“那有什么罪名呢?”秦桧说:“不需要罪名,‘莫须有’三个字足够了!”于是,宋高宗下了十二道加急金牌,让岳飞立即回京,岳飞回京后,就被关在了牢狱之中,又被秦桧在牢中杀害。一代抗金名将,竟会死在秦桧这等奸臣手下,罪名还没有!

文天祥是一个坚强的人中豪杰,他在皇上投降敌人时,他却致死不屈,结果定了死刑。死前,文天祥朝南拜了三拜,写下了《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成了千古名句。大家也来看这本书吧!

历史书读后感【篇6】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套具有历史特色的书,讲述的是古代历史发生的大事,许多故事耳熟能详。

《上下五千年》先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到炎帝,黄帝,再到大禹治水,到刘邦项羽,到三国,最后到清。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很伟大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悠久,拥有灿烂文化的民族,了解祖国的过去,才能更加热爱祖国的现在和未来,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生过许多有意义的事件,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人物。

在这262个故事里面百里挑一,我最喜欢其中的王允计董卓,董卓,大家都知道,他可是出了名的恶霸,他乱砍乱杀,还抢夺百姓们的钱粮。那些被他杀死的百姓不计其数,抢夺来的粮食可以吃整整三年,得罪他的人都保不住性命,大家一心想除掉董卓,但董卓身边有一个干儿子,他力气特别大,射箭骑马的武艺,十分高强,他就是吕布,董卓每次出去,都要带着吕布,做他的保镖,大臣们看吕布在身边,没有机会下手,但是,司徒王允却想到了一个计谋,虽然吕布是董卓的干儿子,但他一不小心得罪了董卓,董卓也毫不留情直接拿刀刺向吕布,吕布好在眼疾手快,躲了过去,吕布十分气愤,就去找王允商量,王允见时机成熟,王允提出了杀董卓的计谋,吕布决定跟王允一起干,董卓进长安城那天,董卓一下车,吕布举起长矛,把董卓刺死了,大家兴高采烈,把自己的钱拿去买大鱼大肉,庆祝一下。

在《上下五千年》这本书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名人,英雄,其中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是个博学多才,鞠躬尽瘁,有勇有谋的人,他还是个十传百,百传千的“智多星”。

《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赞美了古代人的勤劳与智慧,也赞美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看看这本书吧,那惊心动魄的故事,令你回味无穷。

历史书读后感【篇7】

以我的水平和能力,是没有多大兴趣读文言文的,懒而笨的原因。

《阅微草堂笔记》是闲逛超市时买的,不厚,原文后带译文,印刷很精美。仔细看了下目录和封面,是《阅微草堂笔记》其中的一部分文章,是哈尔滨出版社“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丛书中的一册。特意选择了深夜,一字一句的读完了此书,时而如古时私塾读书一般,朗朗读出声。其中多是鬼妖之词,夜里读来,稍有胆怯之心。没有对纪老先生的一丝不敬之意,只是夜太静了

了解纪晓岚,当从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说起,这部不是历史的电视剧,因了演员的精彩演技和剧情的亦庄亦谐,吸引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当然,仅从一部不是历史的电视剧中了解纪晓岚,是不能够的,但正是这部电视剧,让我对纪晓岚有了浓厚兴趣(兴趣二字可能有所不妥,不知该用一个怎样恰当的字眼),从而对有关纪先生的书有了兴趣。

我一向如此,择人读书,依喜好读书,读书的面有些狭窄,我已经意识到了,也许以后会改正有文说:《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一部撷录中华文化史料的笔记,是纪晓岚在文津阁编修《四库全书》时,从库藏的无数秘本珍籍以及禁毁书中抢救采撷下来的,有的还加上自己的评注。又说因纪先生遭和珅记恨,私录的秘册《阅微笔记》被和珅的耳目毕庸窥知,于是密报和珅,幸有幸有一位名叫王丁的义士,凭着一身轻功,赶在和珅搜抄之前的一个深夜潜入文津阁,把这部《阅微笔记》取出秘密隐埋在野外双塔山上。纪晓岚避去了一场灭门之祸。但是后来王丁死去,这部《阅微笔记》孤本再也寻找不到了。现在流传下来的《阅微草堂笔记》是《阅微笔记》失落之后纪晓岚追忆重写而得的。断断续续“追录见闻,忆及即书”,积十年才成此书,但所记事迹中史料还不到原笔记的十分之一,内容远不及原笔记丰实,全书仅以记述狐鬼神怪为主。

全书共二十四卷,分《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纪晓岚六十五岁后的十年间,即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1789-1798)陆续写成。

我读到的这本书,只是前三卷,因为没读过全书,故不知所读过的是全书文章的多大比例。仅就读过的文章,就足以反映出纪先生的用心良苦,书中大都劝戒的文字,几十字到几百字的简短小文,读后却大有畅快淋漓之感。

所见所闻,街头巷议,均被纪先生入文,每篇文的开首或尾末,纪先生都有议论,因此每篇文的格式基本都是故事加议论,当然,依我们现在的观点和思考角度,有些议价未必我们会接受。看似随意的简短文字,蕴涵丰富,显现了纪先生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依我看,就是一篇篇小杂文,不同于杂文的是,纪先生的文不是生硬的论理说教,读时,便不觉得枯燥乏味,间或会心一笑,意味深长。

鬼,狐,妖出现在文章中,想来是环境所致。明清流行志怪类笔记小说,文人不能光明正大的随心而写,随意而论,便“鬼话”连篇,以狐说人,借妖说事。不知有着高深学问,一生只编书,不写书,只留有这部《阅微草堂笔记》和《纪文达公遗集》的纪先生,是不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余一侍姬,平生未尝出詈语。自云亲见其祖母善詈,后了无疾病,忽舌烂至喉,饮食言语皆不能,宛转数日而死”。这一篇是书中最短的文章,廖廖数语,干脆利落,主题鲜明,寓意深刻。

“南皮疡医某,艺颇精,然好阴用毒药,勒索重资。不餍所欲,则必死。盖其术诡秘,他医不能解也。一日,其子雷震死。今其人尚在,亦无敢延之者矣。或谓其杀人至多,天何不殛其身而殛其子?有佚罚焉。夫罪不至极,刑不及孥。恶不至极,殃不及世。殛其子,所以明祸延后嗣也

这两篇皆意在以善为人,言及因果报应。

我倒是希望人人都能好自为之,良善为人处世,但当今是功利的社会,浮躁的人心使良善蒙羞。有个词叫做积德,如今,这个德字已经不是为人之本,长此下去,我倒是担心这个德字会被遗忘在某个角落。而“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老话,怕是也会记不得了。

如果真的有因果报应,相信这世上就能少了很多的“恶”人。有时候想起一些话,象是封建迷信,似乎有伤现代文明人的风雅之气,可社会在进步,却都在说人情淡薄,不知为什么

“此二君者,其一世故太深,酣酢太熟。相见必有谀词数百句。云水散人,拙于应付,不如避之为佳。其一心思太密,礼数太明,甚与人语恒字字推敲,责备无已。闲云野鹤,岂能耐此苛求,故逋逃尤恐不速耳。”这段文字,写出了做一个真人的必要性,太世故圆滑,太拘于礼数,事事俱细的人,都不为人所喜欢。当今的人和事何尝不是如此?真诚,才会以心换心。

《阅微草堂笔记》,涉及面广,细细读来,你会从种体会到很多有益的道理。通俗易通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语,一篇篇故事娓娓道来,即使不懂文言文的人,也很容易理解。我不了解古文,不能说出这部书的文学价值,单从纪先生的才气学识,我就可以肯定,这是一部文学性,趣味性,哲理性丰厚的着作。希望有机会可以读到完整的《阅微草堂笔记》。

历史书读后感【篇8】

在这个暑假妈妈给我买了很多的书。其中就有我最爱的《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里,我看到了很多英雄豪杰,比如说:智勇双全的赵云、侠肝义胆的关羽、鲁莽的张飞、仁慈的刘备、冰雪聪明的诸葛亮等等。

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赵云,因为他英勇善战。没有张飞的鲁莽,没有关羽的大意。在赵云英勇救阿斗的场景中,更是惊心动魄。看着赵云的奋不顾身,仿佛就是现代的舍己为人。赵子龙就像一棵坚强、生命力旺盛的大白杨树。

我最看不惯的就是刘备了。虽然他是一国之君,可我还是不喜欢他。他为了自己所谓的仁慈,让多少人丧失了性命。在荆州时,庞统劝他夺荆州,可他却在乎别人的眼光,认为这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事。迟迟不肯下手。认为需要一个台阶上。就这样庞统给了他这个台阶,用性命为他换来了这个台阶。

诸葛亮真的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军师,最让我难忘的就是,他大摆空城阵,吓跑了司马懿近二十万的大军,真让我敬佩。

各位同学,有机会一定要看看《三国演义》,这真的是一本令人回味无穷的书。

有关历史书的读后感


有关历史书的读后感(一)

世界的历史文卷中,中华民族必定被其列于首位。只要对历史略知皮毛的人都会知道,中国拥有着长达五千年历史文化,二十余个朝代。他们所代表的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形象、尊严与威严!各朝各代的文化教育,各国各军的你征我伐,都成为了人们眼中的主要旋律。可以说在所有人的眼中都只有传奇战事、诸侯形式与琴棋书画、兵书诗词,其余的东西完全被忽视与人们的视野之外。而更重要是人们因此对问题思考的多样性、深度也都受到了更大的限制,使自己的生活、处事都面临着不尽的麻烦。

当我重展书卷,再次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之时,我顿时恍然大悟,中国的历史所有的不仅仅只有军、政、文、词,更有各大战事共同的战略重点策划。

当炎黄两帝分立两邦之时起,这个世界上就有了战争。不论是为了实现民族统一、全国统一,还是为了一雪丧权辱国之耻,甚至是老百姓推翻腐败政府,无不使用这种血肉横飞、残忍无情的行为。可以说,从夏朝建立以来,战争已成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侵略扩张、解决问题的一种必要方式。但最重要的,却不是战争的胜负成败,而是战前的策划与过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一时期的中国,百家争鸣,群雄争霸。战争年代就此来临,大国吞小国,小国寻谋士,谋士拜大国。这已经成为了春秋战国千古不变的定律。在这个国际性食物链中,最弱小的一环谋士,却是最关键的一节。

不论是傲慢强大的秦、晋、楚、宋、齐,还是后起之秀的魏、韩、赵、燕。都因谋臣为其效力,而日渐壮大。越国大夫范蠡。当越王勾践要先发制吴时,范蠡竭力劝阻。可勾践不听,才招致大败。而勾践被吴王围困之时,范蠡定计使勾践得救,并同勾践卧薪尝胆,深谋二十余载,最终灭吴,越王才得以称霸。后又有兵家孙膑向田忌献赛马之策,与国王和诸公子赌以千金。结果三战两胜。由此而得重用,率齐军威慑天下。随后还有西汉的曲逆侯陈平,曾经是策士,起为策士,辅成帝国。三国时期的一代圣贤卧龙诸葛亮,与刘备共商天下大事,定以三分天下之良策。后来的空城计、七擒六纵、智夺瓦口隘、智取定军山等,都是策划高手的杰作。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如同郭隗也是一个策士,他引用千金市骨这个典故,为燕王献计厚币而招贤。燕王依其言,在易水之旁,筑起高台,积黄金于台上,以奉四方贤士,号为招贤台。后人因此用千金市骨来比喻求才若渴。秦攻赵,赵派平原军从门下选二十随从赴楚求援,但选来选去差一人,此时有一个叫毛遂之人以囊锥为喻,说如让自己处于囊中,早已脱颖而出,等不到今天。果然,在楚国谈判时,毛遂威言而加,才华毕露,致楚王立定合从之约。还有一位最年轻的策士,十二拜上卿的甘罗,小小年纪出使赵国,赵王嘲笑他,他则说:秦王用人,各因其任。年长者任以大事,年幼者任以小事,臣年最幼,故为使于赵耳。

至今为止,各种谋士以各种方式把自己的名字2020载入史册。古人因此而云: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齐。

当我合书而思时,仿佛感受到了一种恐怖的力量。中华历史拥有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面或者是几面,而是多样性的。很多方面的问题我们都没有去关注过,因而也很少获得更大的收益。事实上,人们很少注意到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这致使我们对过去历史学习的方方面面难以扩大、深入。而不光是历史,就连我们现在生活的各方各面,我们也未能看透,更导致了许多机会从我们的眼前溜过。因而,对于过去与现在乃至将来,我们所该考虑的事情与问题,不能仅仅是单一的一面,而必须是多样性的,要有更深入、广阔的见解才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有关历史书的读后感(二)

两千多年前,有这样一个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着作。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着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难以企及更无法超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死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后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发愤着书,全力写作《史记》。

我相信现在的人很少有他这种毅力和勇气。常人从狱中出来,就自甘堕落,萎靡不振,别说做点有用的事了,就是活出精彩的自己都有点。

史记虽然没读明白,很多古文都看不明白什么意思,可总是读过一遍了。本纪,世家,记住了一个个人物,可是要表达什么也看不明白。唯有太史公曰让我记忆在心。

我看,苦,吃的太多容易让人对生活比较畏惧。如果不吃苦,就回不珍惜生活,不为生活付出努力。我长这么大,没吃过什么苦,太懒,相信如果让我放弃现在父母给我的一切,自己的生活都会成问题。

他成功了!

向司马迁学习,不求名垂千古,只求无愧于心。


有关历史书的读后感(三)

翻开历史的长卷,多少英雄人物为我震撼,多少历史事件使我诧异。

有人说,一本书是一片叶,一叶知秋;有人说,一本书是一场戏,一戏人生;有人说,一本书是一杯水,一杯沧海。就像《三国演义》一样,它作为一本书,可知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也像是在演义一场戏,让人着迷。

站在历史的海岸上看着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也要仰天长笑,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如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在一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在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总的说来应该是开卷有益吧!我读到了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友谊董卓祸国殃民的奸毒;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智慧;曹操赋诗的奸诈,但又有雄才大略的心怀。我还读了草船借箭,蒋干中计,曹操赋诗,借东风,七擒孟获等精彩的历史事件。

在《三国演义》所有的人物和事件中,我最喜欢诸葛亮和草船借箭。

诸葛亮草船借箭,不战而胜,为什么诸葛亮不费力地轻而易举得到十万只箭呢?我想,罗贯中把诸葛亮塑造成一个有智慧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向周瑜保证三天之内必定造出十万只箭,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只是周瑜想故意找诸葛亮的茬。但是,诸葛亮却能运用三天中雾最大的一天来借箭。是敌人万万没有想到,让曹操以失败而告终。在当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有计谋与智慧的人可以说几乎没有,而诸葛亮作为这一种人物形象让人回味无穷。

大家都知道在三国纷争的背景下,刘备代表了蜀国,曹操代表了魏国以及孙权代表了吴国,他们展开了三国鼎立,三方角逐的场面。在历史上,人们都有拥刘反曹的倾向,这一倾向导致了后来刘备胜利为王的结果,我在想,为什么人们要拥刘反曹呢?在我看来三方争霸,各自都有优劣,都应该有公平的机会去争霸,应该体现当今的奥运精神:公平、公正、公开。可是人们却单一的拥刘反曹。我认为曹操和刘备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对于评价任何一个人,即使是他们天差地别,也应从好与环,优缺点去考虑。正如曹操亲帅大军征战,为争取民心,下令军队沿途不得践踏百姓的庄稼,违者格杀勿论。可偏偏就是曹操自己的坐骑受惊吓后进了老百姓的田地,他虽经众将苦劝没有取下自己头,但也割下了自己的头发以示惩罚,中国古代,视发如首,把头发割掉,在当时已算是一种不轻的刑罚,曹操能割发,以示自刑,体现出他纪律严明和体裇百姓所以说人是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的。所以说人们都是有自己的优点,评价一个人应全面评价。

诸葛亮是在三国中的一个亮点人物,三国时期,诸葛亮领兵评定了南方部落(云南一带的少数民族)的叛乱后,想要任命当地的土人担任官吏来管理。有人进言反对诸葛亮说:如果留下外地人在这里当官就要留军队,留下了军队,军粮无法解决,这就是一难我们刚刚打败夷人他们有的父兄死在战场,留下外地人而没有军队保护,必然会有仇杀之恨之类的祸患发生,这是二难。以前夷人常有废除或杀害朝廷官员的事,他们自己感到罪孽深重,他们留下外地官员,也是始终不会得到他们拥戴的,这是三难。现在,我打算不留官员,不留军队,不远送粮食,是考虑到各种典章制定已基本制定社会次序已得到初步整顿,夷汉王间大致可以相安无丰了。

总之,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有多少英雄人物,各有各的特色,我从书中学到了诸葛亮的智慧智绝。关羽的义绝。曹操的雄才大略,豪放。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世最重要的义气,百万史书,我选择了经典的一本《三国演义》。

若人生是一片土地,那么读书便是耕耘,想收获生活的人,要学会读书;若人生是一个海洋,那么读书便是舟楫,想到达生活彼岸的人,要学会读书。因为一本书,是一种人生。人生即沧海。

书是精神的食粮我想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妇孺皆知,但若要领悟其中的真谛,唯有到书中去领悟,亦要坚持读书

让我们一起坚持读书,让书融入我们的机体吧!

历史书读后感通用


读后感,最重要的就是感受到这本书带给自己的感受,阅读作品后,我们可能会对作品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你是否遇到过需要写读后感的情况呢?我们的读后感大全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历史书读后感,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历史书读后感 篇1

这是一部令我荡气回肠的书籍,这本《三国演义》是我的最爱。在书里描绘得令人心潮起伏的战争,无数的豪杰英雄,血洒疆场的美人无不让人怦然心动。可是细细的品位三国,就能感受到这是人性的五味杂陈。生动的描绘了在那个时代政客枭雄们对于国家,地位的人性披露。

我喜欢武圣关羽,在我的感受中他是一个正义的化身。勇猛且充满了智慧,刚毅中带着一位的英雄气概。我喜欢他的义气,可以为了兄弟付出一切的精神。自从和刘备结拜后,便死心塌地的为他征战,数十年来立下了赫赫战功。

对于他的朋友他能够坦诚相待,推心置腹,从不耍奸计。对于敌人他能够常怀仁德之心,以德报怨,铭恩于心,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故事彰显了他的大义。最终以勇猛善战,义薄云天,忠心护国而成为一代名将。

我十分敬佩关羽,他是我学习的榜样。他让我学会了正义,为一切不平事挺身而出的品格。对于朋友,要真诚相待,以心相交。对于国家我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忠于祖国,要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做一个像他一样爱国的人。

历史书读后感 篇2

以我的水平和能力,是没有多大兴趣读文言文的,懒而笨的原因。

《阅微草堂笔记》是闲逛超市时买的,不厚,原文后带译文,印刷很精美。仔细看了下目录和封面,是《阅微草堂笔记》其中的一部分文章,是哈尔滨出版社“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丛书中的一册。特意选择了深夜,一字一句的读完了此书,时而如古时私塾读书一般,朗朗读出声。其中多是鬼妖之词,夜里读来,稍有胆怯之心。没有对纪老先生的一丝不敬之意,只是夜太静了

了解纪晓岚,当从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说起,这部不是历史的电视剧,因了演员的精彩演技和剧情的亦庄亦谐,吸引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当然,仅从一部不是历史的电视剧中了解纪晓岚,是不能够的,但正是这部电视剧,让我对纪晓岚有了浓厚兴趣(兴趣二字可能有所不妥,不知该用一个怎样恰当的字眼),从而对有关纪先生的书有了兴趣。

我一向如此,择人读书,依喜好读书,读书的面有些狭窄,我已经意识到了,也许以后会改正有文说:《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一部撷录中华文化史料的笔记,是纪晓岚在文津阁编修《四库全书》时,从库藏的无数秘本珍籍以及禁毁书中抢救采撷下来的,有的还加上自己的评注。又说因纪先生遭和珅记恨,私录的秘册《阅微笔记》被和珅的耳目毕庸窥知,于是密报和珅,幸有幸有一位名叫王丁的义士,凭着一身轻功,赶在和珅搜抄之前的一个深夜潜入文津阁,把这部《阅微笔记》取出秘密隐埋在野外双塔山上。纪晓岚避去了一场灭门之祸。但是后来王丁死去,这部《阅微笔记》孤本再也寻找不到了。现在流传下来的《阅微草堂笔记》是《阅微笔记》失落之后纪晓岚追忆重写而得的。断断续续“追录见闻,忆及即书”,积十年才成此书,但所记事迹中史料还不到原笔记的十分之一,内容远不及原笔记丰实,全书仅以记述狐鬼神怪为主。

全书共二十四卷,分《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纪晓岚六十五岁后的十年间,即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1789-1798)陆续写成。

我读到的这本书,只是前三卷,因为没读过全书,故不知所读过的是全书文章的多大比例。仅就读过的文章,就足以反映出纪先生的用心良苦,书中大都劝戒的文字,几十字到几百字的简短小文,读后却大有畅快淋漓之感。

所见所闻,街头巷议,均被纪先生入文,每篇文的开首或尾末,纪先生都有议论,因此每篇文的格式基本都是故事加议论,当然,依我们现在的观点和思考角度,有些议价未必我们会接受。看似随意的简短文字,蕴涵丰富,显现了纪先生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依我看,就是一篇篇小杂文,不同于杂文的是,纪先生的文不是生硬的论理说教,读时,便不觉得枯燥乏味,间或会心一笑,意味深长。

鬼,狐,妖出现在文章中,想来是环境所致。明清流行志怪类笔记小说,文人不能光明正大的随心而写,随意而论,便“鬼话”连篇,以狐说人,借妖说事。不知有着高深学问,一生只编书,不写书,只留有这部《阅微草堂笔记》和《纪文达公遗集》的纪先生,是不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余一侍姬,平生未尝出詈语。自云亲见其祖母善詈,后了无疾病,忽舌烂至喉,饮食言语皆不能,宛转数日而死”。这一篇是书中最短的文章,廖廖数语,干脆利落,主题鲜明,寓意深刻。

“南皮疡医某,艺颇精,然好阴用毒药,勒索重资。不餍所欲,则必死。盖其术诡秘,他医不能解也。一日,其子雷震死。今其人尚在,亦无敢延之者矣。或谓其杀人至多,天何不殛其身而殛其子?有佚罚焉。夫罪不至极,刑不及孥。恶不至极,殃不及世。殛其子,所以明祸延后嗣也

这两篇皆意在以善为人,言及因果报应。

我倒是希望人人都能好自为之,良善为人处世,但当今是功利的社会,浮躁的人心使良善蒙羞。有个词叫做积德,如今,这个德字已经不是为人之本,长此下去,我倒是担心这个德字会被遗忘在某个角落。而“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老话,怕是也会记不得了。

如果真的有因果报应,相信这世上就能少了很多的“恶”人。有时候想起一些话,象是封建迷信,似乎有伤现代文明人的风雅之气,可社会在进步,却都在说人情淡薄,不知为什么

“此二君者,其一世故太深,酣酢太熟。相见必有谀词数百句。云水散人,拙于应付,不如避之为佳。其一心思太密,礼数太明,甚与人语恒字字推敲,责备无已。闲云野鹤,岂能耐此苛求,故逋逃尤恐不速耳。”这段文字,写出了做一个真人的必要性,太世故圆滑,太拘于礼数,事事俱细的人,都不为人所喜欢。当今的人和事何尝不是如此?真诚,才会以心换心。

《阅微草堂笔记》,涉及面广,细细读来,你会从种体会到很多有益的道理。通俗易通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语,一篇篇故事娓娓道来,即使不懂文言文的人,也很容易理解。我不了解古文,不能说出这部书的文学价值,单从纪先生的才气学识,我就可以肯定,这是一部文学性,趣味性,哲理性丰厚的着作。希望有机会可以读到完整的《阅微草堂笔记》。

历史书读后感 篇3

第一次在那厚实的书架上抽出《童年》,就被那封面上的插图吸引了。一幢豪华的红瓦房子前,有一位男孩,他那沾了泥土的稚嫩的脸上,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坚定力量。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它以“小市民”们庸俗自私、空虚无聊,揭示了沙俄专制的黑暗和罪恶。

小主人公阿廖沙三岁丧父,寄养在外公家。而外公的残暴、黑暗、虚伪让他不解,只有慈爱的外婆像天使一般,笼罩着他一次次搬家,让他结识了人生里的许多匆匆过客。尽管他的生活充满了压抑,但总有那么多令人愉快的事。随着外公家的愈加落魄,他那苦乐交织的生活也一点点逝去。

最初的那些日子,阿廖沙的生活是一片阴暗,三岁的他在这陌生而又紧张的大家庭中,显得绰绰有余,而这个大家庭对于这位不速之客,并没有太多的热情款待,而老顽固外公却时不时的找借口让阿廖沙挨打。面对大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拳脚相加,让幼小的他很不理解。现实与幻想的差距,让小小的他变得坚强、正义。外公的不幸遭遇与逐渐成功让他同情感慨。丧父的让他大为吃惊。在他的世界里,上帝已不再是上帝,而是一位心灵的倾听者,他总是站在最上方,俯视这个世界。当然,上帝也不只是一位上帝,他更是人的灵魂,有至高无上的,也有罪恶的。在岁月的磨砺下,阿廖沙学会了很多很多,生活的堕落让他体会到了下层人民的艰辛,更让看清了是非面目。我至今还记得那句话:我要先杀死他,然后再杀死我自己。这是一位年仅十岁的小男孩所讲出的。同伴们的嘲笑,教父的嫌弃,并没有让他放弃自己的生活,而继父对母亲的残暴却让他忍无可忍。渐渐的,他懂了,由原本的无知变得懂事。有幸他遇到了无数的上帝,使他的心中开始萌芽。

小阿廖沙的遭遇时无数俄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或许那个年代已不被人所记忆,但阿廖沙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去学习。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需要他有一个艰苦的童年,但拥有一个艰苦童年的人,必定会有一段不一样的感悟。

上帝赐予了我们不一样的命运,他砸开水晶球,抛向人间,有的人见到了幸福,有的人只捡到了痛苦。然而这些都是我们珍贵的财富,不一样的人生感悟,体验,就会有不一样光彩。幸福是靠自己用双手创造的。在那个时代,不幸就是节日,闹火灾就是娱乐,在空洞的面孔上,连伤痕也成了一种装饰。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想要创造出幸福,也并非易事,书中的阿廖沙,却担起了这份厚重的责任。

由此又不得不让我回忆起美国现任总统。或许很难想象,几百年来都受到白人歧视的黑色人种,也会登上美国政权的最高宝座。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量,回首的心路历程,宛如一部生动的励志教材。对于他的青少年时代,闪光之处并不多,相反,放浪的生活曾将青年时代的奥推向吸毒的悬崖。这颗不被人注意的种子,终究还是从石缝中抽出小芽,开成一朵成功的花。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理想,或者说那是你的梦想,但为什么不去尝试呢?成功总是需要经历无数的失败,彩虹总是在雨后出现,这就是这个世界的逻辑。

还记得春天时,野花上那缤纷的蝴蝶吗?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它不惜自掘坟墓,在茧中挣扎,才蜕变成如今的蝴蝶。事情总是有那么不完美的一面,这个世界也没那么多公平。给你一条路,你别无选择,命运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尽可能的改善命运。我想,每一条路的尽头,都是满满的收获,只是在于我们是否愿意走下去。

成功的花,它的芽是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历史书读后感 篇4

翻开历史书的第一页见到的是北京人头复原像,这个复原头的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鼻子宽扁,嘴巴突出。

这就是北京人头部复原像,他的生活在距今70~30万年的北京人。北京人采集野果能用简单的石器使用天然火,人类是多么的聪明!在春秋时期,也流传一个成语叫卧薪尝胆,那时叫勾践尝胆。越王每天吃饭前都会尝胆的味道,因为越王战败,所以他就记下了这次,天天激励自己,最后终于成功!这就是一个祖国的故事。还有,那时在秦国就有铁器,你说祖国的人民能不聪明吗?

祖国啊祖国!你是多么的伟大!从神州5号到去年的奥运会的举办成功,这都是您的功劳啊!没有你就算可以拥有整个地球,也没乐趣;没有你,就算世界的某个地方有好玩的,也没兴趣,没有你就没有我的未来!没有你就没有欢声笑语!

最后,祝您60周年生日快了!

历史书读后感 篇5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套具有历史特色的书,讲述的是古代历史发生的大事,许多故事耳熟能详。

《上下五千年》先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到炎帝,黄帝,再到大禹治水,到刘邦项羽,到三国,最后到清。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很伟大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悠久,拥有灿烂文化的民族,了解祖国的过去,才能更加热爱祖国的现在和未来,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生过许多有意义的事件,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人物。

在这262个故事里面百里挑一,我最喜欢其中的王允计董卓,董卓,大家都知道,他可是出了名的恶霸,他乱砍乱杀,还抢夺百姓们的钱粮。那些被他杀死的百姓不计其数,抢夺来的粮食可以吃整整三年,得罪他的人都保不住性命,大家一心想除掉董卓,但董卓身边有一个干儿子,他力气特别大,射箭骑马的武艺,十分高强,他就是吕布,董卓每次出去,都要带着吕布,做他的保镖,大臣们看吕布在身边,没有机会下手,但是,司徒王允却想到了一个计谋,虽然吕布是董卓的干儿子,但他一不小心得罪了董卓,董卓也毫不留情直接拿刀刺向吕布,吕布好在眼疾手快,躲了过去,吕布十分气愤,就去找王允商量,王允见时机成熟,王允提出了杀董卓的计谋,吕布决定跟王允一起干,董卓进长安城那天,董卓一下车,吕布举起长矛,把董卓刺死了,大家兴高采烈,把自己的钱拿去买大鱼大肉,庆祝一下。

在《上下五千年》这本书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名人,英雄,其中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是个博学多才,鞠躬尽瘁,有勇有谋的人,他还是个十传百,百传千的“智多星”。

《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赞美了古代人的勤劳与智慧,也赞美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看看这本书吧,那惊心动魄的故事,令你回味无穷。

历史书读后感 篇6

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回顾历史

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

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

正是这些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读历史书的读后感读历史书的读后感。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历史书读后感 篇7

《难忘历史》是我觉得本暑假最好的一本书。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中国人的光辉历程。这本书主要是一些从古到今的历史典故。比如它有三国之事,也有现代的红军征途。其中我喜欢三国的一篇故事,由林汉达编写而成,名叫《一身是胆》。

这个故事,讲的是刘备夺取汉中与曹军决战,他派黄忠去战,夏侯渊因黄忠不下山,于是不再管他。但这时候黄忠立马冲下去,把夏候渊杀了。希了夏侯渊后,打听到北山有敌军粮食,便去夺取。半路却遇敌人突击而失败。赵云听到北山有动静,便去看。他看到黄忠被追杀时,立刻冲上去把敌人解决而且用”空营计”吓跑了敌人。第二天刘备得知,来到赵云营里来看他,将士们让他看了夜里交战的地方,便说:赵将军真是有勇有谋啊!"“是啊是。

他可真是一身是胆。"将士们说。说罢,刘备便给赵云庆功。庆完功说:“敌军坚持不了多久了”。最后因天越来越热,闹了疾病,粮食也不足,手下也跑了不少,就退兵回长安了。从此汉中是刘备的地盘。

闭上眼,脑海中浮现的是赵云杀退曹军的场面,对赵云有几分敬畏,也非常佩服。我佩服赵云是因为他有勇有谋,能够用计将敌军赶走。我喜欢这本书就因为这里面有太多的伟大的英雄故事值得我们学习,有太多的谋略与太多的智慧。用知识去积累,让事实去验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用知识和视野去战胜一切!

关于历史书的读后感


关于历史书的读后感(一)

开始阅读《资治通鉴》,浅尝第一卷,并且拜读了一下柏杨版的评说,倒不像是在读一本史书,而是臣光曰和柏杨曰两个政治家的口舌之纷。

《通鉴》从魏、赵、韩三家分晋开始编年叙述。在司马光眼中,这是一个周道衰落,纲纪败坏的年代,三家能够堂而皇之位列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司马光借此欲阐述的是一种正统儒家的正名理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就是这种理论的核心。君臣之位,如天地不可易位一样牢固。所以,虽然微子有德,他不能取代纣这样的暴君;虽然姬重耳功大,死后不能隧葬;虽然齐、楚、晋、秦势强于周,不敢轻易取而代之。在柏杨先生眼中,这种极端的传统就是一种反动,在历史的潮流中一次又一次的被强权羞辱(宋为金所驱就是一个最大的讽刺)。而我觉得,今天的中国恰恰需要这样的一种礼教和名器。混乱的价值取向,拜金的社会潮流,贫瘠的文化涵养,道德底线崩溃,导致国人在人生观中太需要一种共同的正统的思想来领导,并且给所有人以福祉。今天,西方文化占据着主流,接受的成本低,回报高。不要怪国人崇洋,而是名不正则-民手足无措。

在时间顺序上,三家分晋之前的大事是智伯之亡。用司马光的形容,其人美须鬓长,射御力足,伎艺毕,巧文辩惠,强毅果敢,缺少的仅仅是一点仁君之德。最终,智伯帅韩、魏攻赵,为三家所杀灭族。战场中最经典的一个场面是,智伯决水淹晋阳,赵指日可下,他得意忘形而道吾今乃知水可以亡人过也。听者有意,汾水可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一旁的韩康子和魏恒子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打算。唇亡齿寒,这不是把盟友推向敌营么?二家终叛,智氏遂亡。不过,从智伯的表现看,固然其是无德之君,我倒有点怀疑他的智力问题。此篇末,司马光遂展开关于才和德矛盾关系的讨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在我看来,司马光的思维简直就是最天真的二分法了。岂知,人性本来就包括善恶,一个好的社会和制度能够压制人性中恶的部分,发掘人性善的那面。过分强调品德,使很多朝代的根基毁于庸才之手。

读史书,让我对那一个时代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无比的好奇。比如豫让为刺杀赵襄子,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聂政杀韩宰相侠累后,为不牵连其姐姐,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一个血雨腥风,死士辈出的时代,无论是为义还是为利,都让我敬畏,因为无法接触到其内心世界,也许这也是中国史书的一种缺憾吧。

这一段历史还有一个伟大的人物就是吴起,背负母死不奔丧,杀妻以求将的这样一种坏名声,吴起仕鲁,大败齐军;投靠魏后,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图谋,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后为武侯所疑,往楚国为相,南平白越(江浙,福建一带), 北却三晋,西伐秦,强盛一时。可怜吴起英雄一世,最终还是死于非命,为楚贵族所杀,死前躲在悼王的尸体后面躲避乱箭。叛乱者后来因为射王尸也没有好的下场,死后复仇,我不禁惊叹于吴起的智慧,然后不免辛酸,这种将相全才,在哪里都是改变全局的人物,可怜英雄惹人妒,犹得后世读者怜。


关于历史书的读后感(二)

我在品读《史记》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历史中充塞的豪迈、悲壮与辛酸。不过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读书,读史,读人,亦是解读一种精神,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品味全书,我心中只有一个人可谓为英雄项羽。是的,就是那个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但我想项羽是个例外,遭汉军重围,一人杀敌数百,死战到底。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然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遗恨千古。然而,刘邦违背鸿沟和约终究成为其一生难以拭去的污点,他终究是个不顾手足之情的刽子手。于他,项羽不过就是冗长而虚渺的过渡之梦。梦醒之时,天下尽在咫尺。于我,他终只是个鸟尽弓藏、为权势而活的枭雄。成王败寇,战争俨然成为解救之法,英雄与枭雄无数次站在风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败便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成功。然而英雄无所谓清贫抑或富贵,不为名利所趋,所欲追寻的不过正义二字2020,为的只是黎民百姓与江山社稷安危。姬昌父子起兵反商,为的是因炮烙之刑无辜惨死的冤魂,为的是不让比干一颗赤胆忠心付诸东流,为的是维持天下秩序,国家需要周武王这样一位领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刘长醉心权势,不满已有的封地,引发战乱,最终也不过是不成气候的过江龙。

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迷离了我的双眼;百转千回,人情冷暖,一点点冰封我的思绪。可我从不曾怀疑这个缤纷的世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载,却终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报了灭国之仇;孙膑膑足,撰述了《孙膑兵法》;吕不韦流放蜀地,留下了《吕氏春秋》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战争亦有和平,事物总有两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


关于历史书的读后感(三)

读完了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全册(上下册),其中有大概六分之一的阅读时间都花在了查阅文中繁体字2020上。好在自认为读的还算认真,于是就想写点读后感作为对自己初读此着作后的一个小结。当然,钱穆先生的这套书值得再次精读,我保证再读的时候如果不看注释,很多字2020和词我仍不知如何发音,作何解释。

《国史大纲》是一本通史性论着,着于抗日战争时期。全书在内容取材上详述汉、唐时期而略写辽、金、元、清,详写中原地区而略写周边少数民族,详于阐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而略于具体的人与事,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

就个人整体的观感而言,首先非常佩服大师们视野之广阔、学识之丰富,旁征博引、引经据典都有信手拈来之感。历史如同一张刻在他们脑中的画卷,似乎每一个细节他们都熟谙于心,对每一历史事件得失总结、评论观点独到而犀利。这也是长期积累和思考的结果。大家的大师之作,尽管读起来略微吃力,但正因吃力才读的慢且细,细细品读让人受益匪浅的一点在于,不但开拓视野,更重要是启发思考。

其次,当我读到那些描述浩瀚如烟的历史进程的文字2020时,过往时空中一些片段就会如电影桥段般跃然眼前。我知道它们并不是电影桥段,它们有的也许曾真实发生,过程被亲历者拿笔记下而流传下来;有的也许只是来自历代人们的口口相传,真相在传播过程中经或多或少的加工而变得模糊不清;有的来自于今人通过学术研究及科技手段,对历史进行还原、推断或假设。

无论如何,历史本来的面目对于我们来讲,只能是一种隔着时空之窗的遥望。但我认为,我们仍要多读历史,不仅是因为通过这扇窗,我们可以在历史浩瀚的遗物中尽可能寻找线索,对于自己所属的民族、国家以及我们自身进行追根溯源。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有趣的探索过程中,我们置身其中的每个人,对于自身与过去,自身与当下,自身与未来这三层关系将会有更多的思考。因为只读了一遍,我可能还做不到就书中内容的解读或延伸来分享自己的拙见,仅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谈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大事与小事

在历史整个语境下,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这个需要从不同维度来看。对于君民二元关系来讲,皇帝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制定的一条国家政策,任命一个地方官员,在天下黎民百姓看来是事关自身命运的大事。开明的统治者能明察秋毫,感受到社会中变化,民情的动向,他们不是不犯错,只是能掌控事态,在小事演变成大事之前及时解决。所以历史上那些所谓盛世,都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所绝对领导。相反,那些亡国的君主既看不到这些变化,又掌控不了局势。秦二世制定《七科谪》与《闾左戍》时,陈胜、吴广只是千万劳役中不起眼的角色,履行着在皇帝看来为民者天生的义务。最终他们不堪忍受徭役,燎起了社会反抗革命的星星之火,导致了一个大帝国的灭亡。

细细想来,那些决定历史进程的大事件,并非突然爆发出来,追根刨底可能都是由各种小矛盾聚合而成的。如果其中的一些小矛盾能被及时处理,这些大的事件就可能不会发生。那历史是不是该是另外一番模样?从这个意义讲,历史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决定我们今天这个时代面貌的因素之一。尽管,只有那些大事件能被记住。

许多人的小事情,加在一起就是国家的大事件,这大概就是民心的含义。

多数与少数

《国史大纲》里有相当的篇幅都在讲民族关系,也就是华夏民族与 蛮狄戎夷的关系。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春秋》)大概就是中国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总指导思想。在中原华夏文化语境中,我们华夏民族不但人数比少数民族多,文明程度还比他们高,于是我们就跟他们取一些特难听的名字2020恶心他们。这不仅是一种文化上的鄙视,更多是一种防卫的心理,从一开始就说明你跟我不一样。但是,当低文明程度的少数民族通过武力征服取得高文明程度地区的统治权之后,如何维持统治就成了统治阶层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少数统治多数,光靠武力显然不行,吸收、融入中原文化,然后尽量把自己变得和华夏民族一样,所谓同化,是必由之路。这个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不言而喻,不但是民族间融合的矛盾,更有本民族内各势力间关于汉化的分歧而导致的矛盾。对于数量占有、文化占优的华夏民族来讲,被异族统治在文化上是不可接受的,开始的反抗很激烈,反抗不过就慢慢妥协,最后从文化上同化异族,能被同化的最后都变成了华夏的一部分,不能被同化的统治也维持不了多久(比如元朝)。

总之,从历史上看,民族问题背后都是文化冲突,这种冲突往往伴随着大规模人口减少,甚至有些民族被灭亡。但同时,民族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而正是因为融合多于冲突,才能让我们中华文明延续下来。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完整与断裂

有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大概是说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汉人的朝代吧。以前也有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比如五胡乱华时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不过其疆域只是局部,远不比元朝统治全境。关于元朝算不算中国这个问题我暂且不做谈论,我想如果把历史比作一个链条,中国自有历史记载以来的历史,更像是一次次链条节点的断裂,然后又组成新的链条的过程。历史上各个朝代更替,新的当朝者在执政中既会学习前朝,也有自己创新,但这些创新不足以推动社会发生根本性的跨时代的变革,顶多算是前朝的plus版。如果对比唐代和清代两个时代的社会情况,从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生产力水平等方面做一个全面对比,相隔几百年的两个朝代,不过是同处在农业社会的不同阶段而已。看看从19世纪以来的200多年间人类社会发生巨大社会变革,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现在信息时代,如果19世纪以前的中国社会也发生了这些巨变,现在的中国又是何种面貌?

从另一个角度讲,中国社会之所以几千年历经各种变乱而文化不断的原因,也许就是太过于稳定,我们的文化一脉传承,导致社会变革的结果只是后来者沿着前人的方向和脚步在走。社会变乱只是打断了原来生锈的链条,社会思想和文化让链条重新连接,于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又重新开始工作,社会又按照原来的轨迹在运行。如此循环,直到近代才被打破。

温情与敬意

钱穆先生说: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的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当我们读到史书里每一段寥寥数语的记载,更应该透过那些冷冰冰的数字2020和文字2020,看到它们背后可能是一大群人的故事,有生有死,有血有泪,有痛苦欢笑,有喜乐哀伤。厚厚的历史卷本,记录的那些征战杀伐中的善恶选择,艰难岁月里的人性光辉,至今读来仍震撼和敬佩的人生故事,以及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它们穿越历史的时空,跳过冰冷的文字2020,直抵我们脑海,让我们有感受到历史中的不同一面。

还有一些人,我们读他们的故事时可能不那么欣赏,甚至有些厌恶。面对他们,我们不妨少些痛斥和辱骂,多些批判和反思。如果我们是他们,我们在面对他们遇到的那些状况时又将如何选择?

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同样也没有毫无污点的历史,有的只是各种各样的选择。

古代与当今

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如果用当今的价值取向去判断古代人们的一些选择,也许会觉得古人有时难以理喻。可是,当我们以当时的视角,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如果可以的话)来看待那些事情,也许会对他们那些选择一些保留态度和理解。不同的历史时期,如同我们人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我们长大了看小时候的事,有多少是觉得不可思议?可是,在我们当时做那些事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不妥。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历史中的是非曲直自有后人的定论,我们当然也有权力去评判我们先民的一些做法。只是,以史为鉴,过去的事情不正是我们当下所作所为的一个参照吗?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抬头望向照耀千古的皓月繁星的时候,是否也曾想过,多少年后,我们的后人是否会记得我们?将以何提起我们?该如何评价我们?

读历史书的读后感


读历史书的读后感范文一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回顾历史

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

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

正是这些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抒情点题

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读历史书的读后感范文二

中华民族素以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着称于世。在华夏大地上,炎黄子孙的辛勤劳动和艰苦斗争,创造了斑斓多彩的历史画卷,汇聚成汹涌的历史长河。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的同时,还产生一种巨大的凝聚力,最终形成现在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你看从原始社会猿人的生活、活动、生产,后来一步一步发展到工具、房屋的制作,到手工业、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大汶口文化的开始,体现了中国原始社会从此由解体到崩溃,体现了历史大踏步地迈向文明时代。到后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开来的劳动大分工、私有制的出现、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最终到原始社会的消亡直至炎帝黄帝后形成了国家,称为唐虞时代,这一时代氏族制度逐渐解体,时代通向文明的道路已经打开。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成就辉煌,在人类文明中起着骨干作用。是呀!正因为文明的进步使天地之间的事物在不断变化,中华民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你看氏族制度的瓦解后又陆续建立了夏朝、商朝、西周,之后各个朝代的君主为了驾驭控制别人,彼此发生了激烈的战争,战争结束了,那么更换朝代势在必行,于是就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后越王称霸,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然后秦国为了加强专制集权,统一了度量衡,同时统治者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进行争论,愈演愈烈演变成震惊全国的焚书坑儒,之后秦朝为了修筑长城,由于繁刑酷法,赋役无休止,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纷纷起来反抗,以陈胜、吴广带头的农民起义开始,然后农民起义不断发生,以刘邦、项羽为首的起义军消灭了秦军,最后残暴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汪洋大海中覆灭了。刘邦、项羽两人又为争夺天下,战争频繁,最后刘邦获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楚汉相争。

书里面的英雄人物很使我佩服、敬仰,很多人物的性格告诉我们怎么去做人,怎么去面对现实。如品德高尚、功绩卓着的尧,刘邦的高明,秦二世的残暴,韩信的自持功高等。是呀,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辨,读史书使人明智,使人清醒,使人智慧。因为知识使人文雅,使人谦逊,使人谨慎,使人快乐,又使人能塑造良好的性格,所以我们作为老师要多看书,多学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学富五车的人。

历史书籍的读后感


历史书籍的读后感范文一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历史书籍的读后感范文二

恩,一下很奢侈的多出了这么多的时间,开始好好阅读《资治通鉴》。今天浅尝第一卷,并且拜读了一下柏杨版的评说,倒不像是在读一本史书,而是臣光曰和柏杨曰两个政治家的口舌之纷。

《通鉴》从魏、赵、韩三家分晋开始编年叙述。在司马光眼中,这是一个周道衰落,纲纪败坏的年代,三家能够堂而皇之位列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司马光借此欲阐述的是一种正统儒家的正名理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就是这种理论的核心。君臣之位,如天地不可易位一样牢固。所以,虽然微子有德,他不能取代纣这样的暴君;虽然姬重耳功大,死后不能隧葬;虽然齐、楚、晋、秦势强于周,不敢轻易取而代之。在柏杨先生眼中,这种极端的传统就是一种反动,在历史的潮流中一次又一次的被强权羞辱(宋为金所驱就是一个最大的讽刺)。而我觉得,今天的中国恰恰需要这样的一种礼教和名器。混乱的价值取向,拜金的社会潮流,贫瘠的文化涵养,道德底线崩溃,导致国人在人生观中太需要一种共同的正统的思想来领导,并且给所有人以福祉。今天,西方文化占据着主流,接受的成本低,回报高。不要怪国人崇洋,而是名不正则-民手足无措。

在时间顺序上,三家分晋之前的大事是智伯之亡。用司马光的形容,其人美须鬓长,射御力足,伎艺毕,巧文辩惠,强毅果敢,缺少的仅仅是一点仁君之德。最终,智伯帅韩、魏攻赵,为三家所杀灭族。战场中最经典的一个场面是,智伯决水淹晋阳,赵指日可下,他得意忘形而道吾今乃知水可以亡人过也。听者有意,汾水可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一旁的韩康子和魏恒子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打算。唇亡齿寒,这不是把盟友推向敌营么?二家终叛,智氏遂亡。不过,从智伯的表现看,固然其是无德之君,我倒有点怀疑他的智力问题。此篇末,司马光遂展开关于才和德矛盾关系的讨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在我看来,司马光的思维简直就是最天真的二分法了。岂知,人性本来就包括善恶,一个好的社会和制度能够压制人性中恶的部分,发掘人性善的那面。过分强调品德,使很多朝代的根基毁于庸才之手。

读史书,让我对那一个时代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无比的好奇。比如豫让为刺杀赵襄子,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聂政杀韩宰相侠累后,为不牵连其姐姐,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一个血雨腥风,死士辈出的时代,无论是为义还是为利,都让我敬畏,因为无法接触到其内心世界,也许这也是中国史书的一种缺憾吧。

这一段历史还有一个伟大的人物就是吴起,背负母死不奔丧,杀妻以求将的这样一种坏名声,吴起仕鲁,大败齐军;投靠魏后,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图谋,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后为武侯所疑,往楚国为相,南平白越(江浙,福建一带), 北却三晋,西伐秦,强盛一时。可怜吴起英雄一世,最终还是死于非命,为楚贵族所杀,死前躲在悼王的尸体后面躲避乱箭。叛乱者后来因为射王尸也没有好的下场,死后复仇,我不禁惊叹于吴起的智慧,然后不免辛酸,这种将相全才,在哪里都是改变全局的人物,可怜英雄惹人妒,犹得后世读者怜。

历史书籍读后感


历史书籍读后感范文一

翻看《史记》,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那些在历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着作。此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着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个文人就是司马迁,而这部无与伦比的史学着作就是《史记》。

司马迁原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样,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然而命运的捉弄,使得他饱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备受屈辱。但值得赞叹的是,在那般恶劣的境况下,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辱奋进,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数倍心血,终于出色的完成了作为一个史学家最顶尖的杰作《史记》。单凭这一点,我就由衷地敬佩司马迁先生,他的执着,他的毅力,他的韧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样受人景仰。

在阅读《史记》之时,有如穿越时空,遥望古老中国的风雨。而能够有这样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主要凭借着司马迁在《史记》里倾注了丰厚的情感,融入了对英雄的讴歌,也有对封建帝王的批判,使它充满了强烈的爱憎之情。本来一个史学家记述历史,只要求客观的,公正的记述,不要求抒发情感。然而读着《史记》,你会很容易的跟着司马迁的思绪,为那些泪满襟的悲剧英雄感动,惋惜;又为那些奸佞的小人愤慨,汗颜。

而最让我感慨的是,《史记》中有其他史学家想都不敢想,写都不敢写的内容对开国皇帝刘邦和当朝皇帝汉武帝的揭露及批判。记录当朝皇帝的历史已经是一些史学家不敢恭维的事了,更何况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负面的事迹,这很容易就会招致杀身之祸。然而《史记》却完完整整的将他们一一收入书中,犀利,深刻地把他们内心的隐秘剖析得十分清楚,让我看到了最最真实的朝代,绝不带半点阿谀奉承之味。这可是史无前例的啊。这也许正是《史记》为何如此珍贵的原因所在。

所以读像《史记》这类的经典史学着作,首先要学会领悟人生,领悟社会,领悟的越深刻,越能通过《史记》去体会司马迁的心理感受,以及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这也正是我读《史记》之时,最大的收获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曾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但他们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们将化为炎黄子孙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皆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在历史的长河留下自己的影子,也许这也是一种荣耀吧。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历史书籍读后感范文二

以我的水平和能力,是没有多大兴趣读文言文的,懒而笨的原因。

《阅微草堂笔记》是闲逛超市时买的,不厚,原文后带译文,印刷很精美。仔细看了下目录和封面,是《阅微草堂笔记》其中的一部分文章,是哈尔滨出版社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丛书中的一册。特意选择了深夜,一字一句的读完了此书,时而如古时私塾读书一般,朗朗读出声。其中多是鬼妖之词,夜里读来,稍有胆怯之心。没有对纪老先生的一丝不敬之意,只是夜太静了

了解纪晓岚,当从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说起,这部不是历史的电视剧,因了演员的精彩演技和剧情的亦庄亦谐,吸引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当然,仅从一部不是历史的电视剧中了解纪晓岚,是不能够的,但正是这部电视剧,让我对纪晓岚有了浓厚兴趣(兴趣二字可能有所不妥,不知该用一个怎样恰当的字眼),从而对有关纪先生的书有了兴趣。

我一向如此,择人读书,依喜好读书,读书的面有些狭窄,我已经意识到了,也许以后会改正有文说:《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一部撷录中华文化史料的笔记,是纪晓岚在文津阁编修《四库全书》时,从库藏的无数秘本珍籍以及禁毁书中抢救采撷下来的,有的还加上自己的评注。又说因纪先生遭和珅记恨,私录的秘册《阅微笔记》被和珅的耳目毕庸窥知,于是密报和珅,幸有幸有一位名叫王丁的义士,凭着一身轻功,赶在和珅搜抄之前的一个深夜潜入文津阁,把这部《阅微笔记》取出秘密隐埋在野外双塔山上。纪晓岚避去了一场灭门之祸。但是后来王丁死去,这部《阅微笔记》孤本再也寻找不到了。现在流传下来的《阅微草堂笔记》是《阅微笔记》失落之后纪晓岚追忆重写而得的。断断续续追录见闻,忆及即书,积十年才成此书,但所记事迹中史料还不到原笔记的十分之一,内容远不及原笔记丰实,全书仅以记述狐鬼神怪为主。

全书共二十四卷,分《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纪晓岚六十五岁后的十年间,即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1789-1798)陆续写成。

我读到的这本书,只是前三卷,因为没读过全书,故不知所读过的是全书文章的多大比例。仅就读过的文章,就足以反映出纪先生的用心良苦,书中大都劝戒的文字,几十字到几百字的简短小文,读后却大有畅快淋漓之感。

所见所闻,街头巷议,均被纪先生入文,每篇文的开首或尾末,纪先生都有议论,因此每篇文的格式基本都是故事加议论,当然,依我们现在的观点和思考角度,有些议价未必我们会接受。看似随意的简短文字,蕴涵丰富,显现了纪先生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依我看,就是一篇篇小杂文,不同于杂文的是,纪先生的文不是生硬的论理说教,读时,便不觉得枯燥乏味,间或会心一笑,意味深长。

鬼,狐,妖出现在文章中,想来是环境所致。明清流行志怪类笔记小说,文人不能光明正大的随心而写,随意而论,便鬼话连篇,以狐说人,借妖说事。不知有着高深学问,一生只编书,不写书,只留有这部《阅微草堂笔记》和《纪文达公遗集》的纪先生,是不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余一侍姬,平生未尝出詈语。自云亲见其祖母善詈,后了无疾病,忽舌烂至喉,饮食言语皆不能,宛转数日而死。这一篇是书中最短的文章,廖廖数语,干脆利落,主题鲜明,寓意深刻。

南皮疡医某,艺颇精,然好阴用毒药,勒索重资。不餍所欲,则必死。盖其术诡秘,他医不能解也。一日,其子雷震死。今其人尚在,亦无敢延之者矣。或谓其杀人至多,天何不殛其身而殛其子?有佚罚焉。夫罪不至极,刑不及孥。恶不至极,殃不及世。殛其子,所以明祸延后嗣也

这两篇皆意在以善为人,言及因果报应。

我倒是希望人人都能好自为之,良善为人处世,但当今是功利的社会,浮躁的人心使良善蒙羞。有个词叫做积德,如今,这个德字已经不是为人之本,长此下去,我倒是担心这个德字会被遗忘在某个角落。而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老话,怕是也会记不得了。

如果真的有因果报应,相信这世上就能少了很多的恶人。有时候想起一些话,象是封建迷信,似乎有伤现代文明人的风雅之气,可社会在进步,却都在说人情淡薄,不知为什么

此二君者,其一世故太深,酣酢太熟。相见必有谀词数百句。云水散人,拙于应付,不如避之为佳。其一心思太密,礼数太明,甚与人语恒字字推敲,责备无已。闲云野鹤,岂能耐此苛求,故逋逃尤恐不速耳。这段文字,写出了做一个真人的必要性,太世故圆滑,太拘于礼数,事事俱细的人,都不为人所喜欢。当今的人和事何尝不是如此?真诚,才会以心换心。

《阅微草堂笔记》,涉及面广,细细读来,你会从种体会到很多有益的道理。通俗易通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语,一篇篇故事娓娓道来,即使不懂文言文的人,也很容易理解。我不了解古文,不能说出这部书的文学价值,单从纪先生的才气学识,我就可以肯定,这是一部文学性,趣味性,哲理性丰厚的着作。希望有机会可以读到完整的《阅微草堂笔记》。

读后感《历史书的读后感怎么写精选》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历史书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