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易经读后感

易经读后感

易经读后感

2023-01-22

易经读后感范文分享通用。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在书中漫步,品味诗与远方。阅读了作品之后,其实很多人都会有着自己的内心感悟。写读后感可以促进我们对这本作品的理解。我们要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有请驻留片刻,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你推荐易经读后感范文分享,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易经读后感范文分享(篇1)

今天把《易经的奥秘》这本书看完了,大概用了两三天的时间,包括在地铁里的时间。这本书讲的道理比较浅显,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读物。以前我还买过一本《周易入门》,可是好像有点看不懂,就没继续看下去。据一个同学说,南怀瑾的《易经杂说》也是本不错的书。哪天有时间找来看看。

读完曾仕强的这本书,有以下几个观念得到了纠正:

一、阴阳相对立。其实易经中的阴阳是不可分的,而且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二、卦有好坏之分。以前我认为有些卦是好的,有些卦是不好的。其实,没有好坏之分。比如大过,初看好像是犯了大错误,是凶险。但是大过也意味着改革和冒险,如果度过了险关,就会有一片新天地。对于创新来说,有时候必须要度过大过这一关。

三、易经是用来算命的。其实易经讲的是自然规律,是演化,是过程,而不是算结果。算命其实是周易的很小的一个部分。如果你算出了结果,那么如果是好结果,你要不要继续努力?如果是坏结果,你难道要等死吗?你算的是心态,是调整的方式。易经的作用绝不至于算命。

四、命是不可把握的。其实,时也,命也。命并非是自己不能把握的。命,要靠你自己去造,种什么花,将什么果,这就是命。因果规律就是命。

易经读后感范文分享(篇2)

易经,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熟悉到从小挺起,陌生到对其一点也不了解。现在,借着团校视频授课,有机会看了曾仕强的《易经的奥秘》,突然发现一些最基本的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事事物物都与易经相关,而现在科技的发达也归于易经,真得感觉很惊讶。

一阴一阳,亦阳亦阴,阳中含有阴,阴中亦含有阳,看着自己的手就想到了他的阴阳说,有时想想也不无道理,阴不能缺少阳,而阳亦不能缺少阴存在,就像大拇指与四个手指一样,一奇一偶,一阳一阴,对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人生来其实就已经于已经相关。

听着他的阴阳说,感触很深,手指的活动也不自觉的多了起来,感觉到了手上的神经均与大脑相连,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父亲让我多活动手指,当初不明白,也不知道该怎么让我的手指活动起来,因此有空没空就帮妈妈做做家务。现在了解了,原来他是想让我的大脑发育起来。想着老一辈人都有这种思想,他们没有读过书,更何况读易经,却知道的比我们读书人还多,我们还得借着他人的讲解才能理会到,不知道是他们的经验还是祖父辈人的潜移默化。不过这确实管用,手指经常活动,发现自己灵活了很多。

看着曾仕强的讲解,听着他的解读,理解了很多小时候父辈人的教育,因此现在要多活动活动,特别是手指活动,虽然大脑已发育的差不多,但相信还是会有助于大脑灵活。

易经读后感范文分享(篇3)

看了曾仕强先生写的《易经的奥秘》,吃惊不小,易经的最高追求居然不是大吉大利,而是无咎!咎是过错之意。人一辈子当然不可能不犯错,但尽量不要犯大的过错。

曾先生告诉我们,易经中的吉凶观和我们通常的理解是有区别的。我们所指的吉与凶其实就是好与坏,而易经中的吉与凶对应的是得与失。顺应自然就能得,也就是吉;反之就会失,也就是凶。是故,拔苗助长谓之凶;日上三竿鼾如雷,夜半歌声冲云霄同样是凶,我想。

为什么易经的最高追求不是大吉大利呢?曾先生的分析令人信服:“大吉大利有什么用?吉的后面一定是凶,因为吉凶是连带的。当你得到某些好处的时候,也定会失去一些东西,不可能只占便宜,而不吃一点亏。比如你做生意,如果生意很好,那你就很忙,根本没有时间看电影;如果生意不好,那就赚不着钱,但却有时间看电影。这就看你自己要选哪一个了,不可能是什么好事你都要,而所有不好的`事都跟你无关,有一得必有一失。”基于这样的认识,曾先生提倡别勉强追求任何事情,但是要尽力。

曾先生还写了本书——《胡雪岩的启示》,字里行间也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

易经读后感范文分享(篇4)

老师一直推荐,让我们看曾仕强教授讲的《易经的奥秘》,本来不屑一顾,今天试着看了,真让人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一直错误的认为《易经》只是一部八卦书,上讲天文,下讲地理,但没想到里面蕴含着如此众多的内容!真正的广大精微,无所不包!!!

我觉得,《易经》与地球人大学这个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后者更需不断完善!而且,前者是古人所作的精髓,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学习、理解、借鉴和运用,而后者可以在此基础上添加现代社会的信息,虽然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但是我认为,肯定有不足的地方,并不像有些爱国主义者推崇的那样完美无缺,而且,世界也在不断地进步,因此,无论是对外来文化还是我们的民族文化,都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所以,如果西方文化的精华,新时代的新信息也能融入其中,那就是现代人的《易经》了!

《易经》首先体现了一个世界大同的思想,这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据曾教授所述,学习《易经》有三大意义,其中一个便是求同存异,这是在全球化中发扬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的最好方式!不知道周恩来总理是否读过《易经》,当年他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赢得了各国的支持,相信现在有这个理念,中华文化也定会源远流长!

第二个令我深有感触的就是三个方法:1、仰视2、俯视3、广角。仰视就是要抬头看天,即关注外界;俯视就是低头看自己;广角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只停留在一个点上。这和任老师提倡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谋而合,但是顺序不同,不知道有没有影响???

第三个,最令我感动,曾教授说,伏羲(包括孔子等)并不是我们推崇的偶像,他们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所以被人们永记心中,获得永生!所以我觉得,地球人大学的理念要被人理解,要流传应该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出发点,为人所用才能被人所记。

总之,《易经》里面有好多深刻的意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以前没听老师的话,早点去读,真是一大遗憾啊

易经读后感范文分享(篇5)

易经的奥秘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易经》对于东方人心理来说是一本非常复杂的著作。它古老。古老的距离现代文化已经遥远的不能太遥远了,文字的含义、语法的构成与断句已经发生变化,写法也由繁体变为简体,曾经意义深远的方块字今天只是沟通和记录的工具了,因此《易经》对于现代人来说非常的晦涩与陌生,读起来经常会发生字义理解上的偏差,甚至得到相反的结论。它简洁。《易经》把人作为宇宙的一分子来考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关系,注重整体对于局部的掌控与影响,又不排斥个体的奋斗,把这种最为深奥与复杂的关系用最简单的语言和图画来表述。但是千年的时光流逝最简单的真理被层层代代解读变成庞大的东方世界与宇宙观的体系,最简单的本质呈现最复杂的表征,令世人解不断理还乱。作为东方哲学之源的《易经》也成了迷信与算卦的葵花宝典。它近在眼前。《易经》时时刻刻显身于东方人的言行之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几乎都可以从《易经》找到根源,它已经深深的融化在东方人的血液与基因中,可谓“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反之我们也在举一反三的用实际行动、实践结果来印证它、丰富它。曾仕强教授的这本《易经的奥秘》从易经的根源给我们还原它所表达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理。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给予我解读易经的工具与钥匙,虽然可能与曾教授根据这些卦象解读的世间现象出现迥然不同的答案,但是至少我有了清晰的思考与思路,有了自己的判断原则,不会再对《易经》无所适从、无从入手、迷茫甚至恐惧。也许我永远不会弄清《易经》的奥秘,但我能够正视奥秘,《易经》就是人生,随着岁月的增长,回首来时路,《易经》的奥秘已然逐步自动解开。人是自然的一分子,物质与科技的极大进步使的人类有了移山填海的能力与无限雄心,相反也使人类离自然渐行渐远,人类已经很少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很少为自然的魅力而心醉不已,“城市使人类生活更美好”到头来只不过是一句自欺欺人或者物质狂妄的空话,因此《易经》也离我……

易经读后感范文分享(篇6)

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妈妈就陪着我一起读经典,妈妈即使在怀和生弟弟的时候也从来没间断过,现在我们读完了《易经》《孝经》《大学》《老子》《孝经,国风》《百家姓》《三字经》《德育启蒙》《千字文》《论语》《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对韵》

《弟子规》《中庸》《成语接龙》《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增广贤文》《孙子兵法》《少年儿童诗词启蒙》《庄子》,现在我们正在读的经典:《诗经,小雅》《孟子》《文学启蒙》

我妈妈更是把《易经》读了149遍,《老子》读了160遍,《孝经》100遍,《大学》100遍,《黄帝内经,素问》10遍,为我和弟弟做了好榜样。现在我也在挑战100遍,现已通读了七遍。

刚开始读经典时,我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要让我们读经典,我很反感。我曾经对妈妈说:妈妈,我们班的孩子都不读经典,为什么偏偏让我读?妈妈很淡定的说:孩子,妈妈告诉你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我们是要学圣贤,我们要做有智慧的人,特别是《易经》更是教我们如何做幸福的人,用变易的思维来面对我们的生活虽然我对妈妈的这番话还是朦朦胧胧不太明白,但我也明白了妈妈的用心良苦,她希望我和弟弟更优秀,更出类拔萃。

坚持读了一段时间后,我是越来越喜欢上读经典了,特别是《易经》我读起她朗朗上口,美妙无比,我读完《易经》明白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美妙诗句。

《易经》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每古三千年,所以易经将近有九千年的历史;而这个三圣事实上远远不止三圣,最早写易经的人是伏羲氏,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氏死了以后呢?神农氏做;神农氏死了以后呢?黄帝作;黄帝死了以后尧帝接着作;尧帝死了以后舜帝接着作;舜帝死了以后大禹接着作;大禹死了以后周文王接着完成;周文王死了,他的儿子周公接着往下作,这个过程大家可以数一数,八九位圣人,周公死了以后孔子接着往下作。我想易经应该是我的老老老老……老祖宗了吧!

读《易经》让我明白圣贤其实是内心强大的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是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能快乐幸福的人;是遇到什么困难,都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的人;是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委屈磨难,都能从最合适的角度去看待的人;是无论到哪里,都能与人和谐相处的人;圣人,是无论做高官还是普通人,都能够幸福的人。这也是妈妈让你们读经最大的心愿,愿你们今后可以做个幸福的人!幸福的人,是具备幸福力的人,幸福的人,是有教养的人,让他人感觉到舒服顺眼的人。

感恩我们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如此好的经典,让我们有如此多的精神营养,我和妈妈还会继续将经典读下去,我要为天地立命,为往圣继国学,为天下开太平,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易经读后感范文分享(篇7)

最初认识《易经》是从爸爸那里。爸爸喜欢《易经》,没事的时候也喜欢卜两卦,我当时因为好奇,拿着他的书翻了翻,但完全看不懂,也就没再看过。直到高三暑假,我在《百家讲坛》上看到了曾仕强教授讲的《易经的奥秘》是那么的通俗易懂,渐渐地才了解了它,也深深死喜欢上了《易经》这部凝聚着古圣先贤智慧的著作。听讲座仍意犹未尽,我又买了《易经的奥秘》这本书继续回味着。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和自己的一些感受,同时也希望不了解《易经》的同学能够借此对其里哦啊接一点儿。

很多文献中都记载有:《易》是群经之首。按照曾仕强教授的观点,应该是:《易》乃群经之始。因为它是中华文化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易经》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其中包含可许多古圣先贤的智慧。《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易经》的完成也经历了三位圣人:伏羲、周文王和周公父子(他们一家算是一个)、孔子。伏羲在上古,周文王在下古,孔子在近古。

众所周知,伏羲一画开天,创立八卦。但一提到八卦我们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占卜、迷信等等。其实这只是《易经》中的一小部分,甚至是有所误解。伏羲氏时期,人们主要靠打渔、狩猎过日子,这其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天气的好坏。伏羲当时根据自己的一些判断告诉人们未来天气的状况。刚开始人们还将信将疑,可是随着验证次数的增加,人们信任了伏羲,复习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就创立了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当时的天气状况,把它交给了大家。这一符号系统就是八卦,它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无字天书。最初,是通过符号来预测天气的变化的,可是,后来慢慢觉得除了气象,很多与生活有福安的东西都可以从中开发出来。也正是因此,文王才从八卦中演绎出了六十四卦。

周文王六十四卦,正是宇宙中揭开宇宙万物的六十四个密码,我们也称其为《周易》,但这个周字应该和周朝没有多大关系,而应该是周全,周到的意味。而这个六十四,也并非数学意义上的数字,而应该是宇宙中的数。因为前者是死的,而后者是活的、会变动的。而且这六十四卦也正是有伏羲八卦完全排列组合后得到的。后人们占卜时用的就是周文王的六十四卦。说到占卜,我们都应该要清楚它是有道理的,但是不科学。因为,它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它是一种事情发生什么结果的一种概率,而这个概率只有六十四分之一。其实,并不是逢事都要去占卜,它只是在我们遇到事情的确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给我们的一种参考。而这是我们也可以多画几个卦来作为参考,这样考虑问题会更周全一些。从这个方面讲,这六十四卦也确实为我们后人提供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实,真正让《易经》拥有灵魂的是孔子。孔子晚而好易,并且在读完《易经》之后还赚没为它写了《易传》,也称《十翼》。他就像是《易经》的翅膀,孔子希望有朝一日,这部伟大的著作够飞起来。但到现在,他老人家的愿望还没有实现。我们在此祝愿这部凝聚着先贤们智慧的《易经》能够早日飞起来吧。在今天看来,《易经》可以说是一门自然学科,但在孔子之后,又加上了人伦道德才使得它得以完整。

《易经》的初步完成基本上就经历了以上三个时期。有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之后,就是后人们对它的运用了。(当然,也有可能在今后也会有人在对《易经》加以补充)六十四卦是人们的参考对象,当然不能一一列举说明,但每一个卦都有一个共同的内容,这便是吉、凶、元、亨、利、贞。

当我们看《易经》时,几乎每个卦的卦辞中都会出现这样则吉,这样则凶的字眼。其实易经中根本没有吉凶。而所谓的吉凶,就是:顺易理者,有所得(吉);违反易理,有所失(凶)。而这个易理,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道自然规律。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又应该以自然规律为标准,而不能凭人的意念,为所欲为。我想明白了这一点后,或许在我们的生活中,再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太纠结了。《易经》中,开篇便提到了元、亨、利、贞,乃君子之四德也。关于元、亨、利、贞的解释有好多。在这里,我想就增教授的解读来对此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元、亨、利、贞这四个字在《易经》中广泛出现,可以推断,它们其实是当时的通俗用语。元,即开始,合在一起叫元始,例如中国最古老的神就叫元始天尊。一个地方最早的寺庙也一定就叫开元寺了。亨,即为亨通、顺利。利,即利益,亨通之后当然要获利了嘛。贞,就是正的意思。这四个字合在一块儿的意思是说: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开始要小心谨慎,做好充分的准备,那样办起事来才会顺利亨通,然后才会得到收益。可是当我们获益之后,就要看这利来的是否正当,若是正当的话,就会贞下起元,元亨利贞,循环往复地把事情做大,否则就要小心了。我觉得这就是《易经》教我们的很好的办事的智慧。

《易经》中还有一句话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和辩证法是一样的,都是在叫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考虑它的阴阳两面,只不过这里的阴阳是变动的,正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样。而道,就是事物的本质,即自然规律,它正是阴阳所组成的。

《易经》对于刚接触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一本书,但它却是包含了很多的处世哲学,而这些其实都是我们经常用的,只不过我们是一种无意识的使用罢了。我们中国人在看待问题时,有许多看法都与西方人有很大区别,可能也是受到了《易经》的影响吧。在西方的文化霸权盛行全球的今天,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对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易经》作为这一切智慧的源泉,更不能被我们所忘记。建设文化大国,每个知识分子都有责任。

易经读后感范文分享(篇8)

《易经》在大多数人心中总是显得很神秘,因为它总是和占卜、算命联系在一起。《易经》是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是一部千古经典,它汇集了古人无穷的智慧,其中第一卦就向世人展现了人类自强不息的道理。“乾”,象征天,代表原始、亨通、和谐、贞正(元、亨、利、贞)。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解释便为: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停息,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其精华就在于君子当自强不息!

第一卦中,作者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有个叫乔治的德国教师,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一沓本子,是50年前幼儿园一个班孩子写的春季作文,题目为《我的未来……》,稍稍略读,他便被50年前孩子们千奇百怪的想法迷住了,他决定把31本本子重新发挥到同学们的手里……

这个故事大家都读过,而我最欣赏的是那位内阁教育大臣所说的那段话:“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就一直在我的脑子里,从未放弃过。5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经实现了那个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其他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面前!”

是啊!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面前!多么深刻的名言!很显然,成功实现梦想的关键就是不放弃梦想,可以将一个梦想保留50年,以50年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个伟大的梦想。然而,不放弃梦想也好,付出心血也罢,这一切,都是源于他心中的那份坚定与执著,那份自强不息!惟有自强不息,才是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易经〈乾卦〉》告诉我们——惟自强是成功之道!

易经读后感范文分享(篇9)

易经杂说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南怀瑾先生自称所述与常人有异,或言与正统阐述所不同,实则未必,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如观一部《菜根谭》,被儒解、道解、释解的版本颇多,究其根本不过一笔记而已,如严氏家训差不多,内容更杂一点,范围更广一点——更何况上古三大奇书之易经呢?南怀先生对儒学专研是比较深入的,再来释易则并非相悖,正如子曰:假我五十年学易,则彬彬矣。圣人对易之推崇却叹生命将尽,不能尽心。而此书与其它又有不同,并非以卜者来讲,更多是上升到哲学高度。而在通常人的眼中,易经应该是很玄学的,问卜的根源。若如此,则五行阴阳之说必须掌握,才能解。再加之术数,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不同,纷繁演绎,奥妙无穷。有时天真的想,这东东如此神奇,是否是天外来物?周钦文有本《周易预测全书通解》,也算是我的易经启蒙书,天干、地支、纳甲,最喜欢的是五行之说,并非简单生克,更有相乘相侮,如金克木,若是春天,木旺,则土死,从而金囚,那么金便无法克木,木则反侮之。那本书则更多停留在“预测”二字,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类的天性和优良基因,否则人类社会难以进步,以易经为蓝本的预测学说可谓光彩照人,与国外之星相学更严密、更系统。既为杂说,则并不是循序渐进地系统讲解,有统筹部分,有细节部分,但并不是从头至尾的注释,所以还不适合初接易经的人,若读本书,需要对易经已经有一定的概念,南怀先生的博学自非我们这些小辈们能将其说运用自如的,信手一笔,可能多少墨点都将我们蒙倒了,还是要另寻其它工具书。书中提到了邵康节,这是一位术数学的大人物,代表成就为梅花易,他与司马光是好朋友。国内名气最大的邵伟华,自称是其子孙。整书的探究是很精到的,如果全面系统就好了。前日在公交车上看有人在看,其实此书非其它书,要静中细观,方有所悟,动荡之时,噪杂之中焉有所得?我更倾向于此人装腔作势,招摇而已。姑且不论文王拘而演周易,就其八八六十四卦的卦辞,每个六爻乘以六十四,得三百八……

易经读后感范文分享(篇10)

《易经》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我还没上学的时候,家里一套厚厚的精装书,上面的两个大字,便是易经,这是爸爸最喜欢的书之一,听爸爸说,他小时候很穷,买不起书,便把老师的书借来,手抄了一本,连插图都是仔细的画上去的,我便觉得这是一本绝世好书,但当我认字了之后,却怎么也看不懂易经,总是翻着翻着就睡着了,而父亲却一遍又一遍的翻阅,从中领悟到了很多,有时候,爸爸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不记得东西放在了什么地方,都会用其中的卦象占上一卦,结果还很准,也许会有人说我迷信,但《易经》的卦象是有根据的,是科学的,有道理的,因此,真的好佩服爸爸可以把易经看的那么透,遇到难题,只要给他一个字,一个笔画数,就可以由此知道事物的好坏。而我却连《易经》的大概内容都不太理解,这学期有幸选了中国传统文化赏析这门课,也给我一个名正言顺的读《易经》的机会。

《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是群经之首。六十四卦是易经的总精脉,它具有象、数、理、卦象、卦德、卦辞的丰富哲理,自始至终是,六十四卦分八个组,以宇宙万物自然之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以阴阳互变为导线,象征天体运动是昼夜永不停息的。又演绎出社会和人生万事的变化。它又具数的深邃特征太极生两仪阴阳,在阴阳两态中,再加上一个阴态或者一个阳态,使三个态的阴和阳重叠连成一小卦,共有八个不同组合,便称为八卦,卦的形成是离不2开三的互相变通,三生万物的作用。三个小卦再加三个小卦重叠成一个双重六爻卦象,不同的卦象排列出有八组,八组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万事万物的类象,其中有千变万化的易理,所以六十四卦是智慧的哲理学。看着里面的配图,以及对历史的简要介绍,我渐渐的对此产生兴趣,开始对神话产生向往,不由的把他和《山海经》,以及龙生九子等传说联系在一起,但是,从学术角度来说,《易经》是一门科学,《易经》的形成过程是几千年历程,从伏羲先始画八卦,以后经过炎帝、黄帝,双从夏周三代,不断地演化,到周文王重新画后天八卦图,整理卦辞、爻辞,后来又经过孔子作《十翼》上下几千年中文化的结晶。它是源自历史各时期中统治者的权术经验、教训、功、利、德、贞的总结,也曾是历史朝代中的帝王国权者行使统治和执政朝纲时的《经论》和教诲书。但曾因六十四卦被视为占筮之辞,披上了迷信的外衣,作为预测吉凶的辞令,六十四卦成了古代头领们掌权和使用权力必定要使用的秘密的摇卦占卜。而早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各学派为它正名,他们认为是可生以史为鉴灵警奇奥的奇书。

易经是一门最高的哲学,不是算命学,所以路边的算命先生根本不代表易经学说。易经分为三种方式解释了整个社会三类人。道家的老子学说是易经中最难,也是最高的学问,它是代表社会最高层阶级的利益和生活态度;儒家的孔子代表中层阶级的利益和生活态度;墨子是代表我们普通百姓的利益和生活态度。这就是易经成为哲学之3父。易经是一门预测科学,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易经里有卦象,就是说8*8=64个卦象分别解释了不同的结果。那就是说卦是预测你现在可能会面临的一种生活的现象,不是本质;也解释了这样的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去解决这个现象带来的后果。在这里,人们都会把它解释成命理,运气然后怎么怎么去化解。其实,对于命跟运易经有很好的解释,因为卦只代表现象,你自己想想看一个现象能包括了你的真实的本质内容吗。

能解决掉你发生的不好的一切事情吗。能成为你心灵安慰的一种寄托吗。不能的!易经就告诉你一些为人的道理,孔子的理论以及墨子的理论是我们要学习的。学习这些理论后你才能很好的去理解易经讲的卦象是唯物主义哲学,不是算命的。它是可以预测到人生某些阶段一些不顺利的事情以及灾难的事情,但是要变的。卦根据你行为的方式以及实践的经历要产生改变的。易经中易本身解释就是变的意思。就是说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才是真正的道理。我们学习易经就是要学习孔子的做人理论以及墨子的做事理论,一个人能很好的做人,很好的做事情,有非常好的修为,那么有可能成为有作为的人,那就是高层阶级的领域,才能去学习道家的道理。学习易经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所处环境所产生的很多现象,然后好好总结研究,改变它,改变了这些现象,让它往好的方向发展,那就改变了你的运。唯物主义哲学讲,命不可变,运是可变的。其实,运的不断改变,也能导致小阶段的命的改变。阴和阳总是处于一个平4衡的阶段,好坏循环往复!学习易经的态度是积极的,不能总拿那个预测现象来对自己的命,整天不做事,整天乱想,那什么运都不会来。积极的学习其中的精华,积极的吸收于利用,易经它只是能帮助你看到你将要发生的现象,所以真正解决事物还是靠自己的品质和意志。

学习易经不是说我预测出来命不好,我就不努力了,我今年婚姻不好,我就不结婚了。不是这样的,易经它是告诉我们万事要中庸,中庸不是极端的意思,解释为恰到好处。事物要符合规律,符合现实要求。就象婚姻好坏,其两个人的结合,最好的结合是门当户对。这个是古代人智慧,有他一定的道理。现在人不是要求这个,要求哪个,最终只有门当户对的婚姻幸福可能性最大,婆媳关系也最容易融洽。为什么现代单身大龄青年这么多啊,就是没有处理好自己的位置,你到底适合哪个位置,有些人经常说:宁缺勿滥!这种不符合规律的盲目要求怎么能找到幸福!学习易经这要看你带着什么目的读它。它关系到哲学思想、天文地理、政治策略、军事计谋、伦理道德、行为科学、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医学养生、信息预测、文艺美学等等,甚至现代的前沿科学如计算机软件、遗传密码、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等等,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真是仁者见之谓仁,智者见之谓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总的说来,它当然是一部揭示万事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哲理着作。《易经》,在古代是士大夫必读的高深教科书;书中提到,全世界中国人的脑筋最好,最活,因为中国人最懂得5变通其实,自然辩证法很大程度上也在讲变通。好中有坏,坏中有好,不好不坏,不坏不好,由坏变好,由好变坏,反反复复,无穷尽也。《易经》中有的道理是深刻的,亘古不变的。你看,易经说宇宙万物归根到底是由两种因素构成的:阴,阳。仔细想想,它的高明简直超出人类智慧了。你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接近的证明这一点,从我们知道原子是可分的开始,就已经往这个方向迈步了。因为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是物理不可分的,分到最后是什么呢?说的好,就是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生万物!我们的祖先,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因为他们追求的是智慧,从本质上说,我们的祖先重视的智慧,他们不怎么重视知识。最开始说的读书,实际上指的是明理,读书读的是道理,道理是与智慧相关的东西。然而现在,读书是去学知识,学一些谁也不知道能不能用,对不对的东西,尤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读书早已经不再是它最初的含义了。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易经》是完全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外国人提自然辩证法,其实在科学面前他们欠缺让自然引导他们的科学,我们讲师法自然,不是没有道理的。其实,我觉得我们学的课程是不能叫自然辩证法的,叫辩证法还可以。宇宙中唯一的东西是什么?就是自然,自然是不能加界的,加了界,就讲不通了,只有国家才有界,地区才有界,植物界,动物界也可以。自然是整合的东西,如果自然可以再加界,就表示自然之外还有东西,那就不对了。所以我觉得,我们学的辩证法充其量也只是《易经》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冠之以自然是很6不合适的。看过《易经》后变的非常乐观,不管什么样糟糕的事情我都似乎不在乎,就像其中的一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有什么大不了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在我阅读《易经》时,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世界并不那么黑暗,不管有多糟糕都会慢慢好起来,这就是穷则变吧!又应一句老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看的那六十四卦,倒不像算命,更像是人生处在什么阶段应采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当你春风得意时,不要忘乎所以,当你悲痛欲绝时,应该告知自己,新的历程即将开始;当你青春焕发却一无所有,别要忘了你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创造一切;当你的事业初成却不堪一击,别忘了自己的能力正处人生之鼎盛时期;当你为自己的身体与精力的衰竭而彻夜难眠时,别忘了你拥有的物质财富是一般人所不敢与之的;当你步入人之末年而感叹生之短暂时,别忘自己是饱经世事的老者,受到族人的尊敬。

当然,人的一生充满各种变数,但我相信《易经》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当我读完此书,我深深地体会到《易经》给人的世界观带来的影响。抗迫害能力特强,很多事情别人认为不可能的,自己居然能忍受的了。起初,自己读《易经》充其量只是想了解一下中医理论的源头,没想到居然让《易经》深深地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大概就是天意吧!不过,我得感谢《易经》,给我如此大的精神力量去面对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易经读后感范文系列6篇


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的书等于废纸,当读完作品后,我们内心会获得极大的满足。读后感实际上就是记录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具体感想。以下内容是读后感大全编辑特地整理的“易经读后感范文”,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大家!

易经读后感范文【篇1】

自己初读《易经》的肤浅认识,从人最初接受启蒙教育到最后有所成就时应谦虚谨慎、居安思危的发展过程进行简要分析,和大家共同学习。

一、蒙学习改变命运

蒙,是《易经》中的第四卦,《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思是说,山下有泉水,但要想发现甘泉,必须设法准确地找出泉水的位置,即意味着必须先进行启蒙教育。君子必须行动果断,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品德。蒙的本意就是事态不明朗,前景蒙昧不清,看不到真相,象征幼稚愚昧。有蒙昧则必须要启发,大自然依赖阳光和清风来化解蒙昧,而引用到人类本身的成长过程,就突出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蒙卦的中心内容,是讲述如何对待幼稚和蒙昧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对待学习的问题。

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蒙开宗明义就说了出来:亨。蒙卦卦辞第一个字就是亨,蒙昧怎么能亨通呢?《易经》是以此告诉人们,人处在童稚蒙昧状态,只要加以恰当的教育,就可以得到启蒙,不断学习就会不断进步,前途就必然是亨通的。

回到现实世界,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的一无所知,到入学接受教育,再到参加工作,这个过程让我们学到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业务知识及社会知识,不断的知识学习和经验积累,渐渐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那是不是参加工作以后就可以不学习了呢?当然不是。世界在前进,环境在变化,故步自封、停止不前,无疑会被时代所抛弃。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不落后于时代,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学习的意识深深植根于大脑,向前辈学、向同事学、向工人学、向书本学,努力营造学习氛围,争做学习型员工,创建学习型组织。在学习意识的推动下,给自己搭建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舞台,为公司发展做贡献。

二、需机会在等待中出现

当我们通过启蒙教育和自发学习学有所成时,就希望有一个合适的平台让自己施展才华。但每个人的机遇有所不同,人的一生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或时机不成熟时学会耐心等待。《易经》中的第五卦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等待的问题。

需卦的卦象是上为坎为水,下为乾为天,为水在天上之表象。《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其寓意就是云在天上但雨还没有落下来,因此不能急进,只能静静地等待时机。在事物的发展进程中遇到艰险时,要审时度势,耐心地等待时机。能进则进,如果暂时不能前进,那么就要善于等待,在等待中伺机蜕变。但是,等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急功近利者不会等待,往往慌不择路,落得一败涂地;狭隘自私者不善等待,常常锱铢必较,而失去了许多机会。

等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策略。古时候有唐顺宗在太子的位子上等待二十六年终成正果,诸葛亮高卧隆中等来了一代明主贤君才使其才华得以充分施展,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积蓄力量才攻灭吴王夫差,这些都是历史上关于等待的最好的例子。反观我们,消费至上的浮华世界造就了我们急于求成的功利心态,缺少耐心、迫不及待地追逐功成名就。真应该好好学习古人那种意境在机会没有到来之前只需饮酒作乐,何其洒脱,何其自然!这并不是要我们在机会没有到来之际一味吃喝享乐,恰恰相反,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因此在等待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持一种自然和超脱的耐心,又要时刻不忘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乐观地投身于工作和学习之中,以昂扬的热情和扎实的基本功迎接机会的垂青。

三、谦满招损、谦受益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行为修养。当我们抓住机遇在事业上有所发展的时候,保持冷静的头脑和谦虚谨慎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

谦,是《易经》中的第十五卦,《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意思是说,高山潜伏于地下,象征着高才美德隐藏于心中而不外露,所以称作谦。君子总是损多益少,衡量各种事物,然后取长补短,使其平均。对于谦卦,周公是大力推崇的: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小足以守其身。在《易经》六十四卦中,谦卦是很特殊的一卦,因为只有谦卦的六个爻辞中没有一个爻辞言凶,没有一个爻辞言害,统统吉利,处处通达。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社会对谦逊心态的重视,也充分肯定了它在提高自我修养、融洽人际关系方面的重要性。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自负的青年和尚,听说有一位高僧如何了不起,心里很不服气,就到高僧那里去讨教。高僧什么也不说,只是一个劲地为他斟茶,茶水溢出来了,还继续斟。青年和尚说,大师,茶水溢出来了。大师说,是啊,杯子满了,什么也装不下了。青年和尚一听,顿时开悟了:自满和骄傲,就是一个已经装满茶水的杯子,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了,还能有进步吗?青年和尚得到了高僧的点化,开悟了,可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现实生活中像青年和尚一样的人是不少的,他们总是抱着惟我独尊的清高心态,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最终将被时代所淘汰。要知道,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虚心学习,努力寻找不足,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一项必修课。

四、既济成功后要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能够健康地向前发展,是因为始终有一种忧患意识在促使其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缺乏这种忧患意识,终将会被时代淘汰。尤其是在我们小有成就之时,更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忘记居安思危。《易经》中第六十三卦既济,就是要告诉我们在成功之时要居安思危,才能永葆太平。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意思是说,水在火上,比喻用火煮食物,食物已熟,象征事情已经成功;君子据此要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弊端,采取预防措施。本卦坎卦在上,坎为险,寓意是:虽然成功了,但危险仍高悬在头上,稍不留神,内忧外患就会接踵而来,导致混乱不堪甚至土崩瓦解。因此,在事情成功之后,要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种种弊端,防患于未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古人是以此来告诉我们,在成功的时候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二章》里的这句话说的是,一个国家只有始终铭记自己的内忧外患并逐一去克服它,才能生存下来,才能逐渐走向强大。同样道理,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应该时刻持有忧患意识,成功的时候更应如此。 因为忧患意识可以提醒我们,未来的竞争是如何残酷;忧患意识可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相对未来还有哪些不足,应该怎样去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我们惟有时时刻刻不忘用心学习,谦虚谨慎,居安思危,才能与时俱进,保证个人与公益的持续发展。

易经读后感范文【篇2】

《易经杂说》读后感1000字:

南师的《易经杂说》,讲解通俗易懂,循循善诱,使初读者流连忘返,欲罢不能。

中国人的一般观念,说道《易经》就想到八卦,就想到穿八卦道袍的江湖术士,好像学了《易经》就能把握现在,预测未来,其实不然。

在中国本土的文化思想中,儒家与道家是主流,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各种思潮,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向前追溯这些思潮的来源,便是“易”。

“易”的意思是变化,将“易”字分开来看便是“日”与“月”。在不断的变化中总有不变的东西,如时间的流逝、日月的运行,这就是变化的法则。古语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用阴阳两爻来解开宇宙运行的法则,囊括了为人处事的法则,这也正是古人的过人之处,这本书给我的感触也颇深。

“易”的本意,宇宙星辰,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易的卦象告诉我们,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当一件事情发展到极点,便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物极必反”。所以,为人处事,恰到好处,把握好“度”,做到中庸。

由乾卦到坤卦,是一爻一爻变过来的,并非一蹴而就,也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万事不可操之过急。《易经杂说》中说:“《易经》的原则只能渐变,没有突变的事,那种看来是突变的现象,也是渐渐来的。所以鼎革的道理,一个新的办法,认为很有道理,要用来变更旧东西的时候,千万要根据历史的经验,慢慢来。”所以,做一件事,要有长远可行的计划,一步步改变。同样,当生活中出现某种问题、冲突或者矛盾时,要清楚这些问题也不是突然涌出的,而是往日一点点小问题、小冲突、小矛盾慢慢积累起来的,若要避免这些麻烦,就要防微杜渐,同时,有些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未雨绸缪。对于人来讲,“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所以,十年寒窗,才腹有诗书,气才自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都是渐变的道理。

分宫卦象图的变化都是由下而上,由内而外的,这就说明“宇宙事物的变,是内在开始变,如人的变,是内在的思想先变,一个公司机构出问题,必然是内部先出了问题”,所以,“一切东西从内变开始”。同时不可否认,外卦的变化也会引起内卦的变化,即外影响内,就像今天常说:“你成为今天的你,定是因为一些事的发生。”所以才要多经历一些事情,来充实自己的内在,内在充实了,思想观念端正了,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才会深刻,才有可能改变外部的环境。

本书引人入胜,透过南师渊博的知识,将人事与自然法则、历史规则结合为一。南师以其极为严肃的治学态度,轻松的口吻,网络逸闻,探玄寻秘,教我们如何读懂《易经》,从而学以致用,趋吉避凶,走上成功之路。

易经读后感范文【篇3】

内容简介:《易经大全会解——易经的智慧》的目的,正在于解析易经智慧对于成就人生事业的重要意义。本书对照易经中的卦象、卦辞、爻辞、彖传、象传等内容,将易学家的代表性阐释集在一处,可以说是一本易经智慧解读大全,十分便于读者阅读和了解易经全貌。

易经的智慧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易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易经》是古老的智慧书,亦是现实生活的指导书。从古至今,很多人通过研读《易经》获得成功的智慧和方法。从易经中,哲学家看到辩证思维,史学家看到历史兴衰,政治家看到治世方略,数理家领悟宇宙奥秘,军事家参悟兵法谋略,企业家亦从中找到经营方略……同样,芸芸众生也可将其视作为人处世、规避风险的不二法宝。

易经的智慧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怀着一种心情前往,却将另一种心情带离.. 我不知道是否总有这种事件... 荀子一句话,彷佛点醒了很多:善易者不占.. 确实,《易经》讲的是世间万物.. 卦象的使然,涵盖万物,绝非占卜如此肤浅...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或许,真谛总是如此显隐.. 放在眼前,却需要自己寻求《易经》有太独特的地方......

易经读后感范文【篇4】

今天把《易经的奥秘》这本书看完了,大概用了两三天的时间,包括在地铁里的时间。这本书讲的道理比较浅显,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读物。以前我还买过一本《周易入门》,可是好像有点看不懂,就没继续看下去。据一个同学说,南怀瑾的《易经杂说》也是本不错的书。哪天有时间找来看看。

读完曾仕强的这本书,有以下几个观念得到了纠正:

一、阴阳相对立。其实易经中的阴阳是不可分的,而且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二、卦有好坏之分。以前我认为有些卦是好的,有些卦是不好的。其实,没有好坏之分。比如大过,初看好像是犯了大错误,是凶险。但是大过也意味着改革和冒险,如果度过了险关,就会有一片新天地。对于创新来说,有时候必须要度过大过这一关。

三、易经是用来算命的。其实易经讲的是自然规律,是演化,是过程,而不是算结果。算命其实是周易的很小的一个部分。如果你算出了结果,那么如果是好结果,你要不要继续努力?如果是坏结果,你难道要等死吗?你算的是心态,是调整的方式。易经的作用绝不至于算命。

四、命是不可把握的。其实,时也,命也。命并非是自己不能把握的。命,要靠你自己去造,种什么花,将什么果,这就是命。因果规律就是命。

易经读后感范文【篇5】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可以看得懂的《易经》”。傅佩荣教授将《易经》的六十四卦视做一套完整的人生密码,并用现代白话对其进行了详尽而又明白的解说。在解读中,作者参考了传统注疏与历代学者的译注成果,同时又力求将其通俗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阅读本书,开启《易经》无限宽广与丰富的世界,读者必对此心领神会,达到豁然开朗的人生境界。

解读易经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易经》是伏羲氏、周文王、孔子这三位古代圣人合作的成果。我们从今天的眼光,对此再作简单的说明。《易经》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内容极少,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象以及卦辞与多爻辞;这是伏羲氏与周文王的贡献所在。二是“传”,原是为经作注解的,称为“十翼”(翼为辅助)。《易经》位列《十三经注疏》之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为古老而又成熟的伟大经典。其内容涵盖天道,人道,地道,亦即要在天地之间让人类安身立命。其方法则是设卦观象,描绘自然造化的奥妙情境,展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与因应之道。

解读易经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对于像我这样没有读过易经,而且对那本中国最难懂书有敬畏之心而不敢随便尝试去看的人,以本书为入门还是不错的,因为很浅显,而且说得非常详细。 但是读到后来会觉得很啰嗦……其实里面很多的话不过就是把白话说一遍然后告诉你每一卦或者每一爻为什么会是这么奇怪的解释,为什么莫名奇妙地会有猪啊羊啊的跑出来,为什么这个就是凶那个就......

易经读后感范文【篇6】

一日,与朋友小聚,听他说起最近《百家讲坛》里有曾仕强教授的讲座《易经的奥秘》,不由得引起了我的兴趣。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外公家里曾经有过一本《白话易经》,出于对书的钟爱,喜欢触摸那种或厚厚的,或精致的书籍。那本书厚厚的,手感真好。里面的内容尽管是白话,但是还是有些艰涩难懂,也正因为此,对《易经》更加引发了神秘和敬重。后来也收藏过几本关于易经的书,但都大致翻阅,没有细读。

终于等到百家讲座讲完了,在网上搜集到相关视频,又买了一本书,对照书、看着视频,边听边看,边做记录,用了几天的时间,完整得听读完。也不由得获得了跟多感悟。再次打开曾经收藏的易经读本,明白了许多。

中国古代文化真是了得,当初如果没有焚书坑儒,今天的中国该是什么样子?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使用各种方法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但是直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宇宙对于人类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那么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之前,怎么能够得到破解宇宙的密码呢?

《易经》是什么?所有文献都这么记载的,易是群经之首。实际上这句话太客气了,应该是易是群经之始。为什么说《易经》是群经之始呢?因为不管是五经还是六经,都会把《易经》摆在最前面,所以叫群经之首。实际上,它是群经之始,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从这里发源出来,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它是诸子百家的开始,所以叫做群经之始。所以这本书非常值得我们一起来探讨。

可以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易经》,是三位古圣先贤共同创造出来的,伏羲创造了八卦图;周文王创造了64卦,后被称为《易经》;而孔子为《易经》作了《十翼》也称《易传》。那么《易经》的首创人伏羲是谁,他又为什么要创造八卦呢?

伏羲八卦图这部无字天书,能够历经7000年的岁月,一直流传到今天,足以证明真理永存的道理。那么在蛮荒的原始时期,伏羲怎么能够发现宇宙的奥秘?又是怎么画出八卦图来的呢?

伏羲八卦图是由数字和图像组成的,而现代高科技的电子计算机,也是由数字组成的,由此而论,中国7000年前的伏羲氏,可以说是电脑的鼻祖。那么古老的《易经》和现代科学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易经》是完全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为什么后来成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总源头?那么《易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我们又如何才能够读懂《易经》?我们现代人学习《易经》,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阴阳是一体两面,如影随形,合一的意思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样才有生命力,完全是阳也没有用。

在宇宙中,除了自然之外,没有任何东西是主宰。

吉,就是顺乎自然;凶,就是不顺乎自然。

道理是直的,路永远是弯的。只会走直路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因为自然本来就是弯弯曲曲的。我们中国的大江大河都是由西发源,然后向东流,但没有一条是笔直入海的,因为那样我们就没有资源可用了。河流弯弯曲曲,有时流得很慢,有时流得很快,这样我们才有各种资源可以利用。山脉也不是笔直的,不然谁也爬不上去,它弯弯曲曲,这样人随着山势转来转去,慢慢就上去了。

《论语》里都是一句话,没头没尾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后面就不讲了。很多人把这句话解释为知道你就说我知道,不知道你就说我不知道。这样讲就太小看孔子了,如果真是这样,那整本《论语》不都是在讲废话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意思是说,就算你知道,如果问你的人不该知道,你也不能说你知道。要按照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回答。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是投机取巧,而是随机应变。

易经读后感


易经,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熟悉到从小挺起,陌生到对其一点也不了解。现在,借着团校视频授课,有机会看了曾仕强的《易经的奥秘》,突然发现一些最基本的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事事物物都与易经相关,而现在科技的发达也归于易经,真得感觉很惊讶。

一阴一阳,亦阳亦阴,阳中含有阴,阴中亦含有阳,看着自己的手就想到了他的阴阳说,有时想想也不无道理,阴不能缺少阳,而阳亦不能缺少阴存在,就像大拇指与四个手指一样,一奇一偶,一阳一阴,对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人生来其实就已经于已经相关。

听着他的阴阳说,感触很深,手指的活动也不自觉的多了起来,感觉到了手上的神经均与大脑相连,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父亲让我多活动手指,当初不明白,也不知道该怎么让我的手指活动起来,因此有空没空就帮妈妈做做家务。现在了解了,原来他是想让我的大脑发育起来。想着老一辈人都有这种思想,他们没有读过书,更何况读易经,却知道的比我们读书人还多,我们还得借着他人的讲解才能理会到,不知道是他们的经验还是祖父辈人的潜移默化。不过这确实管用,手指经常活动,发现自己灵活了很多。

看着曾仕强的讲解,听着他的解读,理解了很多小时候父辈人的教育,因此现在要多活动活动,特别是手指活动,虽然大脑已发育的差不多,但相信还是会有助于大脑灵活。

易经的读后感


易经的读后感一:《易经》读后感

(2741字)

《易经》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起源,是万经之首,《易经》读后感。它充满着神秘的色彩,许多人都对其充满了好奇心。种种感情,我阅读了。

其实,我并非直接阅读的《易经》,我文言文水平较差,我阅读的是曾仕强教授对《易经》的解析,间接阅读了《易经》。曾仕强教授是台湾的著名学者,也是我非常关注的学者。感触颇多,其中《胡雪岩的启示》尤甚。

这次阅读曾教授的解析,认为观点都比较符合自然辩证法的!现在,许多人对易经有不少误解,当然,更多的人是对易经不了解,尽管他们血液中有着易经的基因!

《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虽然是曲折的,但我们还必须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走起,该受的苦你必须要受,该喝的蜜你必须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书中提到,全世界中国人的脑筋最好,最活,因为中国人最懂得变通其实,自然辩证法很大程度上也在讲变通。好中有坏,坏中有好,不好不坏,不坏不好,由坏变好,由好变坏,反反复复,无穷尽也。

都说是外国人提出的自然辩证法,其实不是的,也有人觉得是近代我们中国处处落后,又不求进取造成的这种想法。其实,《易经》它包含了全世界最好的辩证法,而且它的提出比外国早了好几千年,并且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东西,易经不光是辩证法,它是一个系统,一个有机的系统,一个全世界最大的系统,比当今的网络系统还要大,网络的发明归根到底也是与《易经》有关系的。

《易经》中有的道理是深刻的,亘古不变的。易经说宇宙万物归根到底是由两种因素构成的:一陰一,一陽一。仔细想想,它的高明简直超出人类智慧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接近的证明这一点,从我们知道原子是可分的开始,就已经往这个方向迈步了。因为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是物理不可分的,分到最后是什么呢?就是一陰一一陽一,一陰一中有一陽一,一陽一中有一陰一,一陰一一陽一生万物!

什么叫知识?知识是会被时间否定的东西。

什么叫智慧?智慧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

外国人做的东西,从本质上说他们追求的是知识,所以,他们有那么多的专利知识产权。

我们的祖先,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他们追求的是智慧,从本质上说,我们的祖先重视的智慧,他们不怎么重视知识。最开始说的读书,实际上指的是明理,读书读的是道理,道理是与智慧相关的东西。然而现在,读书是去学知识,学一些谁也不知道能不能用,对不对的东西,尤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读书早已经不再是它最初的含义了。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易经》是完全一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外国人提自然辩证法,其实在科学面前他们欠缺让自然引导他们的科学,我们讲师法自然,不是没有道理的。

1:养一精一蓄锐把握机会-----学会定位

2:心有乾坤神闲气定----戒除浮躁

3:锲而不舍奋发进取----磨掉幼

4:目标明确果断前行----战胜疏懒

5:等待时机慧眼明察----走向成熟

6:冷静反省心安理得----避免争执

7:伸张正义宽厚仁慈----化干戈为玉帛

8:相亲相一爱一和平共处----赶走孤独

9:以退为进蓄势待发----鼓足干劲

10:奋勇前行坚持真理----靠近成功

11:善于沟通诚信待人----增进了解

12:顺应自然顺水推舟----懂得顺从

13:和睦相处平易近人----融入一团一体

14:柔顺谦逊一精一中求细----稳妥一操一办大事

15:谦虚谨慎虚若怀谷----切忌得意忘形

16:有备无患奉献一爱一心----分享快乐

17:随机应变开阔视野----灵活变通

18: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冷静纠正错误

19:智慧感化德行育人----因势利导

20:审视自我观察别人-----完善自我

21:大事花小小事化了-----消除阻梗

22:树立形象提高修养----学会包装自我

23:顺应时势寻求帮助----正确对待衰败

24:有错必纠改邪归正----学会做聪明人

25:光明磊落脚踏实地----战胜虚伪

26:积善行德招贤纳士----揽人才笼人

27:自食其力养人养德----学会养家糊口

28:敢闯敢干不怕失败----过流时期坚强如刚

29:流而不盈持中守正----直面坎坷

30:选择依靠知命乐天----保存退路

31:相感以情坦诚相待-----寻找朋友

32:人贵有恒积极主动-----持之以恒

33:远离小人敬而远之-----保护自己有学问

34:目标正确懂得放弃-----稳步壮大自

35:一爱一岗敬业以德服人----缓步晋升

36:退而自保锋芒不露----心怀远大抱负

37:端正家风教子有方----创建美好家园

38:求同存异信而不疑----学会与不同人相处

39:追思反省刚健中正----摆脱困境

40:养一精一蓄锐改过自新----平安渡过险境

41:吃亏是福有失必得----获得利益

42:乐善好施惠人惠己-----一爱一别人就是一爱一自己

43:当机立断胜卷在握------处理事情要果断

44:珍惜缘分选择朋友------慧眼识他人

45:聚集英才用人所长-----开创光明

46:积累资本寻找贵人-----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

47:卧薪尝胆笑看人生-----摆脱潦倒

48:求贤若渴善待英才----做合格的老板

49:破旧立新与时俱进----改变自我

50:厚积薄发堪当重任-----干大事要人才

51:笑容坦然言行自若-----遵循行为的规则

52: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做事有分寸

53:循序渐进德厚载物----提升自我实现目标

54:专心如一白头偕老----寻找如意伴侣

55:扶危济困泽被后世----达则兼济天下

56:走出家们闯荡世界-----寻找发展之

57:过谦不及有始有终----实现志向

58:开怀豁达齐心协力-----共同进步

59:凝聚人心增强实力----一盘散沙是大害

60:洁身自保无欲则刚-----懂得节制

61:诚实守信专心致志----推动事业发展

62:小过无错大过难容----正确对待过失

63:居安思危防患未然----保护成功果实

64:永不懈怠消除悔恨----迎接胜利

不要因生活中的一些细小过失而后悔,如果事事追悔,恐怕一个人一辈子都会生活在数不清的悔恨之中。如果错已铸成,且又无法弥补,要当机立断:吸取教训,以后不要再犯。这种很干脆的自我警告,比放在心里悔恨更有用。

古人的智慧结晶。只能用这些来表达;我把上天所赐予的沧桑和考验,都铭刻在这如石头般的坚一硬。刻入我的追求,刻入我的所一爱一。它在一个不为人知的所在,无所不在。以一个昏昏噩噩的身影和无灯无烛夜自明的无我境界。也许到你死时也不会明白这些文字所在的光芒。千百年后人们翻开这些曾经的思想,这些在漫漫长夜中并射一出的火花还在我们面前,光芒万丈,人们无法解释这黑暗划过的每一道光闪,令这凿穿倍感光芒,而那些不朽的文字。才是无边的痛苦。

来时欢乐去时悲,空往人间来一回。我生之前谁是我。我死之后我是谁,不如不来也不往,也无欢乐也无悲。

易经的读后感二:易经读后感

(3677字)

《易经》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我还没上学的时候,家里一套厚厚的一精一装书,上面的两个大字,便是“易经”,这是爸爸最喜欢的书之一,听爸爸说,他小时候很穷,买不起书,便把老师的书借来,手抄了一本,连插图都是仔细的画上去的,我便觉得这是一本绝世好书,但当我认字了之后,却怎么也看不懂易经,总是翻着翻着就睡着了,而父亲却一遍又一遍的翻阅,从中领悟到了很多,有时候,爸爸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不记得东西放在了什么地方,都会用其中的卦象占上一卦,结果还很准,也许会有人说我迷信,但《易经》的卦象是有根据的,是科学的,有道理的,因此,真的好佩服爸爸可以把易经看的那么透,遇到难题,只要给他一个字,一个笔画数,就可以由此知道事物的好坏。而我却连《易经》的大概内容都不太理解,这学期有幸选了“中国传统文化赏析”这门课,也给我一个名正言顺的读《易经》的机会。

《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精一髓和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是“群经之首”。六十四卦是易经的总一精一脉,它具有象、数、理、卦象、卦德、卦辞的丰富哲理,自始至终是,六十四卦分八个组,以宇宙万物自然之“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以一陰一一陽一互变为导线,象征天体运动是昼夜永不停息的。又演绎出社会和人生万事的变化。它又具“数”的深邃特征——太极生两仪一陰一一陽一,在一陰一一陽一两态中,再加上一个一陰一态或者一个一陽一态,使三个态的一陰一和一陽一重叠连成一小卦,共有八个不同组合,便称为八卦,卦的形成是离不2开“三”的互相变通,“三生万物”的作用。三个小卦再加三个小卦重叠成一个双重六爻卦象,不同的卦象排列出有八组,八组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万事万物的类象,其中有千变万化的易理,所以六十四卦是智慧的哲理学。看着里面的配图,以及对历史的简要介绍,我渐渐的对此产生兴趣,开始对神话产生向往,不由的把他和《山海经》,以及龙生九子等传说联系在一起,但是,从学术角度来说,《易经》是一门科学,《易经》的形成过程是几千年历程,从伏羲先始画八卦,以后经过炎帝、黄帝,双从夏周三代,不断地演化,到周文王重新画后天八卦图,整理卦辞、爻辞,后来又经过孔子作《十翼》上下几千年中文化的结晶。它是源自历史各时期中统治者的权术经验、教训、功、利、德、贞的总结,也曾是历史朝代中的帝王国权者行使统治和执政朝纲时的《经论》和教诲书。但曾因六十四卦被视为“占筮之辞”,披上了迷信的外衣,作为预测吉凶的辞令,六十四卦成了古代头领们掌权和使用权力必定要使用的秘密的摇卦占卜。而早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各学派为它正名,他们认为是可生“以史为鉴”“灵警奇奥”的奇书。

易经是一门最高的哲学,不是算命学,所以路边的算命先生根本不代表易经学说。易经分为三种方式解释了整个社会三类人。道家的老子学说是易经中最难,也是最高的学问,它是代表社会最高层阶级的利益和生活态度;儒家的孔子代表中层阶级的利益和生活态度;墨子是代表我们普通百姓的利益和生活态度。这就是易经成为哲学之3父。易经是一门预测科学,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易经里有卦象,就是说8*8=64个卦象分别解释了不同的结果。那就是说卦是预测你现在可能会面临的一种生活的现象,不是本质;也解释了这样的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去解决这个现象带来的后果。在这里,人们都会把它解释成“命理“,“运气“然后怎么怎么去化解。其实,对于“命“跟“运“易经有很好的解释,因为卦只代表现象,你自己想想看一个现象能包括了你的真实的本质内容吗。

能解决掉你发生的不好的一切事情吗。能成为你心灵安慰的一种寄托吗。不能的!易经就告诉你一些为人的道理,孔子的理论以及墨子的理论是我们要学习的。学习这些理论后你才能很好的去理解易经讲的卦象是唯物主义哲学,不是算命的。它是可以预测到人生某些阶段一些不顺利的事情以及灾难的事情,但是要变的。“卦“根据你行为的方式以及实践的经历要产生改变的。易经中“易“本身解释就是“变“的意思。就是说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才是真正的道理。我们学习易经就是要学习孔子的做人理论以及墨子的做事理论,一个人能很好的做人,很好的做事情,有非常好的修为,那么有可能成为有作为的人,那就是高层阶级的领域,才能去学习道家的道理。学习易经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所处环境所产生的很多现象,然后好好总结研究,改变它,改变了这些现象,让它往好的方向发展,那就改变了你的“运“。唯物主义哲学讲,“命”不可变,“运”是可变的。其实,“运”的不断改变,也能导致小阶段的“命”的改变。一陰一和一陽一总是处于一个平4衡的阶段,好坏循环往复!学习易经的态度是积极的,不能总拿那个预测现象来对自己的“命”,整天不做事,整天乱想,那什么“运”都不会来。积极的学习其中的一精一华,积极的吸收于利用,易经它只是能帮助你看到你将要发生的现象,所以真正解决事物还是靠自己的品质和意志。

学习易经不是说我预测出来命不好,我就不努力了,我今年婚姻不好,我就不结婚了。不是这样的,易经它是告诉我们万事要“中庸“,中庸不是极端的意思,解释为恰到好处。事物要符合规律,符合现实要求。就象婚姻好坏,其两个人的结合,最好的结合是“门当户对“。这个是古代人智慧,有他一定的道理。现在人不是要求这个,要求哪个,最终只有“门当户对“的婚姻幸福可能一性一最大,婆媳关系也最容易融洽。为什么现代单身大龄青年这么多啊,就是没有处理好自己的位置,你到底适合哪个位置,有些人经常说:宁缺勿滥!这种不符合规律的盲目要求怎么能找到幸福!学习易经这要看你带着什么目的读它。它关系到哲学思想、天文地理、政治策略、军事计谋、伦理道德、行为科学、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医学养生、信息预测、文艺美学等等,甚至现代的前沿科学如计算机软件、遗传密码、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等等,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真是“仁者见之谓仁,智者见之谓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总的说来,它当然是一部揭示万事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哲理著作。《易经》,在古代是士大夫必读的高深教科书;书中提到,全世界中国人的脑筋最好,最活,因为中国人最懂得5变通其实,自然辩证法很大程度上也在讲变通。好中有坏,坏中有好,不好不坏,不坏不好,由坏变好,由好变坏,反反复复,无穷尽也。《易经》中有的道理是深刻的,亘古不变的。你看,易经说宇宙万物归根到底是由两种因素构成的:一陰一,一陽一。仔细想想,它的高明简直超出人类智慧了。你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接近的证明这一点,从我们知道原子是可分的开始,就已经往这个方向迈步了。因为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是物理不可分的,分到最后是什么呢?说的好,就是一陰一一陽一,一陰一中有一陽一,一陽一中有一陰一,一陰一一陽一生万物!我们的祖先,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因为他们追求的是智慧,从本质上说,我们的祖先重视的智慧,他们不怎么重视知识。最开始说的读书,实际上指的是明理,读书读的是道理,道理是与智慧相关的东西。然而现在,读书是去学知识,学一些谁也不知道能不能用,对不对的东西,尤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读书早已经不再是它最初的含义了。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易经》是完全一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外国人提自然辩证法,其实在科学面前他们欠缺让自然引导他们的科学,我们讲师法自然,不是没有道理的。其实,我觉得我们学的课程是不能叫自然辩证法的,叫辩证法还可以。宇宙中唯一的东西是什么?就是自然,自然是不能加界的,加了界,就讲不通了,只有国家才有界,地区才有界,植物界,动物界也可以。自然是整合的东西,如果自然可以再加界,就表示自然之外还有东西,那就不对了。所以我觉得,我们学的辩证法充其量也只是《易经》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冠之以自然是很6不合适的。看过《易经》后变的非常乐观,不管什么样糟糕的事情我都似乎不在乎,就像其中的一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有什么大不了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在我阅读《易经》时,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世界并不那么黑暗,不管有多糟糕都会慢慢好起来,这就是“穷则变”吧!又应一句老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看的那六十四卦,倒不像算命,更像是人生处在什么阶段应采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当你春风得意时,不要忘乎所以,当你悲痛欲绝时,应该告知自己,新的历程即将开始;当你青春焕发却一无所有,别要忘了你有足够的时间与一精一力去创造一切;当你的事业初成却不堪一击,别忘了自己的能力正处人生之鼎盛时期;当你为自己的身一体与一精一力的衰竭而彻夜难眠时,别忘了你拥有的物质财富是一般人所不敢与之的;当你步入人之末年而感叹生之短暂时,别忘自己是饱经世事的老者,受到族人的尊敬。

当然,人的一生充满各种变数,但我相信《易经》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当我读完此书,我深深地体会到《易经》给人的世界观带来的影响。抗“迫害”能力特强,很多事情别人认为不可能的,自己居然能忍受的了。起初,自己读《易经》充其量只是想了解一下中医理论的源头,没想到居然让《易经》深深地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大概就是“天意”吧!不过,我得感谢《易经》,给我如此大的一精一神力量去面对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

易经的读后感三:易经读后感

(2731字)

在历史的长河里,人的一生有如白驹过隙,十分短暂。我们应如何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而不虚度,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下面我仅就自己初读《易经》的肤浅认识,从人最初接受启蒙教育到最后有所成就时应谦虚谨慎、居安思危的发展过程进行简要分析,和大家共同学习。

一、蒙——学习改变命运

蒙,是《易经》中的第四卦,《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思是说,山下有泉水,但要想发现甘泉,必须设法准确地找出泉水的位置,即意味着必须先进行启蒙教育。君子必须行动果断,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品德。蒙的本意就是事态不明朗,前景蒙昧不清,看不到真相,象征幼稚愚昧。有蒙昧则必须要启发,大自然依赖一陽一光和清风来化解蒙昧,而引用到人类本身的成长过程,就突出体现了教育的重要一性一。所以蒙卦的中心内容,是讲述如何对待幼稚和蒙昧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对待学习的问题。

对于学习的重要一性一,蒙开宗明义就说了出来:亨。蒙卦卦辞第一个字就是“亨”,蒙昧怎么能亨通呢?《易经》是以此告诉人们,人处在童稚蒙昧状态,只要加以恰当的教育,就可以得到启蒙,不断学习就会不断进步,前途就必然是亨通的。

回到现实世界,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的一无所知,到入学接受教育,再到参加工作,这个过程让我们学到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业务知识及社会知识,不断的知识学习和经验积累,渐渐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那是不是参加工作以后就可以不学习了呢?当然不是。世界在前进,环境在变化,故步自封、停止不前,无疑会被时代所抛弃。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不落后于时代,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学习的意识深深植根于大脑,向前辈学、向同事学、向工人学、向书本学,努力营造学习氛围,争做学习型员工,创建学习型组织。在学习意识的推动下,给自己搭建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舞台,为公司发展做贡献。

二、需——机会在等待中出现

当我们通过启蒙教育和自发学习学有所成时,就希望有一个合适的平台让自己施展才华。但每个人的机遇有所不同,人的一生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或时机不成熟时学会耐心等待。《易经》中的第五卦——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等待的问题。

需卦的卦象是上为坎为水,下为乾为天,为水在天上之表象。《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其寓意就是云在天上但雨还没有落下来,因此不能急进,只能静静地等待时机。在事物的发展进程中遇到艰险时,要审时度势,耐心地等待时机。能进则进,如果暂时不能前进,那么就要善于等待,在等待中伺机蜕变。但是,等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急功近利者不会等待,往往慌不择路,落得一败涂地;狭隘自私者不善等待,常常锱铢必较,而失去了许多机会。

等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策略。古时候有唐顺宗在太子的位子上等待二十六年终成正果,诸葛亮高卧隆中等来了一代明主贤君才使其才华得以充分施展,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积蓄力量才攻灭吴王夫差,这些都是历史上关于等待的最好的例子。反观我们,消费至上的浮华世界造就了我们急于求成的功利心态,缺少耐心、迫不及待地追逐功成名就。真应该好好学习古人那种意境——在机会没有到来之前只需饮酒作乐,何其洒脱,何其自然!这并不是要我们在机会没有到来之际一味吃喝享乐,恰恰相反,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因此在等待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持一种自然和超脱的耐心,又要时刻不忘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乐观地投身于工作和学习之中,以昂扬的热情和扎实的基本功迎接机会的垂青。

三、谦——满招损、谦受益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行为修养。当我们抓住机遇在事业上有所发展的时候,保持冷静的头脑和谦虚谨慎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

谦,是《易经》中的第十五卦,《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意思是说,高山潜伏于地下,象征着高才美德隐藏于心中而不外露,所以称作谦。君子总是损多益少,衡量各种事物,然后取长补短,使其平均。对于谦卦,周公是大力推崇的: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小足以守其身。在《易经》六十四卦中,谦卦是很特殊的一卦,因为只有谦卦的六个爻辞中没有一个爻辞言凶,没有一个爻辞言害,统统吉利,处处通达。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社会对谦逊心态的重视,也充分肯定了它在提高自我修养、融洽人际关系方面的重要一性一。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自负的青年和尚,听说有一位高僧如何了不起,心里很不服气,就到高僧那里去讨教。高僧什么也不说,只是一个劲地为他斟茶,茶水溢出来了,还继续斟。青年和尚说,大师,茶水溢出来了。大师说,是啊,杯子满了,什么也装不下了。青年和尚一听,顿时开悟了:自满和骄傲,就是一个已经装满茶水的杯子,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了,还能有进步吗?青年和尚得到了高僧的点化,开悟了,可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现实生活中像青年和尚一样的人是不少的,他们总是抱着惟我独尊的清高心态,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最终将被时代所淘汰。要知道,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虚心学习,努力寻找不足,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一项必修课。

四、既济——成功后要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能够健康地向前发展,是因为始终有一种忧患意识在促使其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缺乏这种忧患意识,终将会被时代淘汰。尤其是在我们小有成就之时,更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忘记居安思危。《易经》中第六十三卦——既济,就是要告诉我们在成功之时要居安思危,才能永葆太平。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意思是说,水在火上,比喻用火煮食物,食物已熟,象征事情已经成功;君子据此要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弊端,采取预防措施。本卦坎卦在上,坎为险,寓意是:虽然成功了,但危险仍高悬在头上,稍不留神,内忧外患就会接踵而来,导致混乱不堪甚至土崩瓦解。因此,在事情成功之后,要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种种弊端,防患于未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古人是以此来告诉我们,在成功的时候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二章》里的这句话说的是,一个国家只有始终铭记自己的内忧外患并逐一去克服它,才能生存下来,才能逐渐走向强大。同样道理,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应该时刻持有忧患意识,成功的时候更应如此。 因为忧患意识可以提醒我们,未来的竞争是如何残酷;忧患意识可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相对未来还有哪些不足,应该怎样去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我们惟有时时刻刻不忘用心学习,谦虚谨慎,居安思危,才能与时俱进,保证个人与公益的持续发展。

[荐]易经读后感范文1000字精选


读后感大全特别为你收集的“易经读后感范文”,读过作者的作品后,我被其中的情节所打动了。写读后感的重点是当下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感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易经读后感范文【篇1】

易经,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熟悉到从小挺起,陌生到对其一点也不了解。现在,借着团校视频授课,有机会看了曾仕强的《易经的奥秘》,突然发现一些最基本的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事事物物都与易经相关,而现在科技的发达也归于易经,真得感觉很惊讶。

一阴一阳,亦阳亦阴,阳中含有阴,阴中亦含有阳,看着自己的手就想到了他的阴阳说,有时想想也不无道理,阴不能缺少阳,而阳亦不能缺少阴存在,就像大拇指与四个手指一样,一奇一偶,一阳一阴,对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人生来其实就已经于已经相关。

听着他的阴阳说,感触很深,手指的活动也不自觉的多了起来,感觉到了手上的神经均与大脑相连,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父亲让我多活动手指,当初不明白,也不知道该怎么让我的手指活动起来,因此有空没空就帮妈妈做做家务。现在了解了,原来他是想让我的大脑发育起来。想着老一辈人都有这种思想,他们没有读过书,更何况读易经,却知道的比我们读书人还多,我们还得借着他人的讲解才能理会到,不知道是他们的经验还是祖父辈人的潜移默化。不过这确实管用,手指经常活动,发现自己灵活了很多。

看着曾仕强的讲解,听着他的解读,理解了很多小时候父辈人的教育,因此现在要多活动活动,特别是手指活动,虽然大脑已发育的差不多,但相信还是会有助于大脑灵活。

易经读后感范文【篇2】

既见君子,元亨利贞——《易经与老子》读后感2500字:

这本书,其实是胡兰成先生在报刊上的文章,原是中文写成,翻译成日文发表。由于原稿遗失,小北先生便从日文又翻译成中文。行文风格倒是与胡兰成有个六七成的相似,然而这样翻来翻去,难免失却最初的味道。并且颇有一些句子翻得不是很通。不过会意即可,无需强求字斟句酌。难得的是,封面是由陈丹青先生题的字。

如果这本书算是《易经》读后感,那么我所写的,只能勉强算是读《〈易经〉读后感》之后感了。并不讨论太极阴阳、小畜吉凶。

其实完全不通《易经》。单单是看文字,也是只认识大部分而已,有些字索性看得面面相觑,仿佛理应熟知而偏偏认不出来的故人,真是惭愧得想要掩面躲到桌子底下。承蒙滕大师点拨多次,然而资质驽钝,非但没有恍然大悟,反而越发糊涂起来,并怀疑自己的项上长的并不是那颗自以为聪明的脑袋,而是一块榆木疙瘩。

是故即使读了这本书,更多的,是明了了作者读《易经》时的跌宕自喜,对于《易经》本经的感悟,倒尚未见得深厚许多。诸君中多有识之士,还望宽宥这篇胡言乱语,一笑置之即可。

1.关于宗教和哲学

很奇怪,生活在迷信的环境里,却从小就对各种宗教免疫。总觉得宗教是懒人的信仰。毕竟相信一件难以解释的事情是由于某种神灵所为,比相信其背后存在复杂抽象的科学,要容易得多。人类都是免不了喜欢走捷径。

万叔认可坊间的说法:理科走到极致是数学,而人文学科走到极致是哲学。不过他老人家认为,哲学这座金字塔的顶端,是宗教。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如何诞生?在我看来,不过是为了解释我们所看到或者目力无法看到的这个世界。与科学在本质上并无不同,殊途同归而已。然而科学最无能为力的,就是如何去解释人的精神和意志。科学发展到今天,可以用数学、物理学的方法去探寻宇宙的起源和终结,却无法回答为什么世界是现在这个样子。科学可以发现规律,却无法告诉我们为什么这规律是这规律,而不是另外的样子。

而哲学弥补了这个空缺。

2.关于占卜

并不是很相信占卜。尽管在心虚忐忑的时候,会希望窗外的喜鹊叫声是吉兆。然而非要说发生在千里之外数年之后的某件事,与眼前的爻乂龟板竹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在难以说服我。占卜的任何结果,都是随机事件之一而已,而对于单次的行为,概率又没有任何意义。生辰八字与紫微斗数也是不信的。宁愿相信世间所有生命物或非生命物都有自己的磁场,相互作用相互干扰,或有特定规律与走向,但因为个体的一念一息,有着万千的可能性。

幸好《易经》的占卜,并不是告诉我们,一卦既出,吉凶已定。而是告诉我们,“人生有着余裕,世事变化还多着呢。”

算卦先生往往先天花乱坠讲些人云亦云的话,到了关键处,又喜欢故弄玄虚,来一句“天机不可泄露”。其实何谓天机?

“一曰知警,二曰妙悟。…凶之预感为知警,吉之预感为妙悟。”

这种预感,并非未卜先知,并非什么神秘的第六感,而是对于自身与自然联系的感知与敬畏。但现代人这种知警的本能,已被重叠的知识所覆盖。人类依靠机械去探索太空、高山、深海,然而最精密的机器,也许都比不上海豚自然演化的超音波。

3.关于点线

中国的文章、绘画、书法,都是有着独特的时间和空间的布局结构。美与数学有着难以言说的联系。八卦亦如是。

“《易经》重视位。卦爻之位,阴阳的交错,是几何学的。”

即使从未看过《易经》的人,见到八卦的画法,只怕也要惊叹,两种线条的排列组合,竟然如此美而玄妙。不同的卦象分布在不同的方位,又代表着不同的时空和机缘,偏偏不是异想天开,而是有着严密的逻辑和演变。

胡兰成则赞同一个说法:宇宙间的一切运动皆是点与线。而《易经》的阳亦可看做—,即数学的点;阴则是——,即数学的线。线是点的演绎,最短的线在两点之间,其中有太极,即是0。以点成线,以线成面。天下万事,归根结底,不过是如此简单质朴的道理。

飞哥曾说起他读书的心得:读书不见得要一字一句,有些内容是可以用“航拍”的视角去看的。这也是点线面的道理。我们习惯于按部就班,却不曾想,读后感.从面回归到线,从线还原到点,亦别有一番滋味——物理学界的还原论,也是这个原理。只是此等境界,非游刃有余者不可得。一方面要靠练习,另一方面只怕也要靠悟性了。

3.关于天命与历史

《易经》里说:“天地不与圣人同忧。”正如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中国人总是习惯说“凡事天定”,然而想到自然夏花冬雪、历史兴衰罔替、人生颠沛流离,竟是从一开始就写好了剧本容不得更改的,即使嘴上说着“乐天知命”,却何尝甘心逆来顺受?

“历史从来就包含有限与无限。有限的一面是历史的形态,无限的一面是历史的机能。”

“凡最好的东西都是偶然的。…好文思与数学上的发现,皆非顺理成章,而是断续飞跃的。国家大事历史上天命移易之际,即非连续的,而是飞跃的革命。”

说的都是必然和偶然。直到现在,科学家们仍然争执不休:生命的诞生,地球的形成,乃至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到底是必然的结果,还是偶然的意外。不过科学家们大都相信,让我们眼花缭乱的这个宇宙,埋藏在万千规律和公式的背后,应该是极其简单的原理。大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universalprinciple,类似于《易经》里的天命。

现代福祉社会的人们,早已不知“畏天命”这一句。不知是件好事,证明我们已经无所畏惧去追寻终极真理?还是件不那么好的事,因为我们太过自以为是。

4.关于阅读

“近来于《易经》,死心塌地的读。”

这个“死心塌地”一词用得极妙。在我看来,不管读书是为了做学问,抑或只是兴趣,总要凝神静气才好。自然,这种动不动就容易皱着眉头板起面孔的态度,屡被滕大师大摇其头。在他看来,无论什么书都是好玩的,也是可以玩的,因为文字里有着许多起承转合拆并聚散的趣味。哪怕只是放在那里,盯着书的封面发一下午呆,也是好玩的——谓之“坐忘”。

只是我眼中的“死心塌地”,更多意味着心无旁骛。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喝茶、饮酒、吹风,甚至嗑瓜子、吃冰糕、啃个兔头猪脚。然而每个字印到脑子里的时候,并无功利之念,只是自喜。

如今连认真看一场文艺片都鲜少机会的时代,我很难告诉你,读书是一件怎样喜悦与贞静的事。只是希望这样的欢喜,还留在现实,不仅仅只是回忆。

语言是个神奇的东西。我们需要语言,去思考,去理解,去表达。却又时常感到语言的无力,甚至束缚。母语属性,造成了逻辑的暴力,我们囿于其中不堪其苦,却往往没有出路。

而读《易经》,更加觉得语言文字的虚无,所以是需要一点“气”的。这气,必然不可像孔子的端然肃谨,也不可像庄子的逍遥不经,大约最好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加一些老子的悠然玄妙。

最后引用滕大师的一句话:经典之所以是经典,自然有它的好,只是之前且把无知当做了骄傲。

易经读后感范文【篇3】

最初认识《易经》是从爸爸那里。爸爸喜欢《易经》,没事的时候也喜欢卜两卦,我当时因为好奇,拿着他的书翻了翻,但完全看不懂,也就没再看过。直到高三暑假,我在《百家讲坛》上看到了曾仕强教授讲的《易经的奥秘》是那么的通俗易懂,渐渐地才了解了它,也深深死喜欢上了《易经》这部凝聚着古圣先贤智慧的著作。听讲座仍意犹未尽,我又买了《易经的奥秘》这本书继续回味着。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和自己的一些感受,同时也希望不了解《易经》的同学能够借此对其里哦啊接一点儿。

很多文献中都记载有:《易》是群经之首。按照曾仕强教授的观点,应该是:《易》乃群经之始。因为它是中华文化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易经》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其中包含可许多古圣先贤的智慧。《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易经》的完成也经历了三位圣人:伏羲、周文王和周公父子(他们一家算是一个)、孔子。伏羲在上古,周文王在下古,孔子在近古。

众所周知,伏羲一画开天,创立八卦。但一提到八卦我们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占卜、迷信等等。其实这只是《易经》中的一小部分,甚至是有所误解。伏羲氏时期,人们主要靠打渔、狩猎过日子,这其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天气的好坏。伏羲当时根据自己的一些判断告诉人们未来天气的状况。刚开始人们还将信将疑,可是随着验证次数的增加,人们信任了伏羲,复习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就创立了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当时的天气状况,把它交给了大家。这一符号系统就是八卦,它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无字天书。最初,是通过符号来预测天气的变化的,可是,后来慢慢觉得除了气象,很多与生活有福安的东西都可以从中开发出来。也正是因此,文王才从八卦中演绎出了六十四卦。

周文王六十四卦,正是宇宙中揭开宇宙万物的六十四个密码,我们也称其为《周易》,但这个周字应该和周朝没有多大关系,而应该是周全,周到的意味。而这个六十四,也并非数学意义上的数字,而应该是宇宙中的数。因为前者是死的,而后者是活的、会变动的。而且这六十四卦也正是有伏羲八卦完全排列组合后得到的。后人们占卜时用的就是周文王的六十四卦。说到占卜,我们都应该要清楚它是有道理的,但是不科学。因为,它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它是一种事情发生什么结果的一种概率,而这个概率只有六十四分之一。其实,并不是逢事都要去占卜,它只是在我们遇到事情的确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给我们的一种参考。而这是我们也可以多画几个卦来作为参考,这样考虑问题会更周全一些。从这个方面讲,这六十四卦也确实为我们后人提供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实,真正让《易经》拥有灵魂的是孔子。孔子晚而好易,并且在读完《易经》之后还赚没为它写了《易传》,也称《十翼》。他就像是《易经》的翅膀,孔子希望有朝一日,这部伟大的著作够飞起来。但到现在,他老人家的愿望还没有实现。我们在此祝愿这部凝聚着先贤们智慧的《易经》能够早日飞起来吧。在今天看来,《易经》可以说是一门自然学科,但在孔子之后,又加上了人伦道德才使得它得以完整。

《易经》的初步完成基本上就经历了以上三个时期。有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之后,就是后人们对它的运用了。(当然,也有可能在今后也会有人在对《易经》加以补充)六十四卦是人们的参考对象,当然不能一一列举说明,但每一个卦都有一个共同的内容,这便是吉、凶、元、亨、利、贞。

当我们看《易经》时,几乎每个卦的卦辞中都会出现这样则吉,这样则凶的字眼。其实易经中根本没有吉凶。而所谓的吉凶,就是:顺易理者,有所得(吉);违反易理,有所失(凶)。而这个易理,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道自然规律。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又应该以自然规律为标准,而不能凭人的意念,为所欲为。我想明白了这一点后,或许在我们的生活中,再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太纠结了。《易经》中,开篇便提到了元、亨、利、贞,乃君子之四德也。关于元、亨、利、贞的解释有好多。在这里,我想就增教授的解读来对此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元、亨、利、贞这四个字在《易经》中广泛出现,可以推断,它们其实是当时的通俗用语。元,即开始,合在一起叫元始,例如中国最古老的神就叫元始天尊。一个地方最早的寺庙也一定就叫开元寺了。亨,即为亨通、顺利。利,即利益,亨通之后当然要获利了嘛。贞,就是正的意思。这四个字合在一块儿的意思是说: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开始要小心谨慎,做好充分的准备,那样办起事来才会顺利亨通,然后才会得到收益。可是当我们获益之后,就要看这利来的是否正当,若是正当的话,就会贞下起元,元亨利贞,循环往复地把事情做大,否则就要小心了。我觉得这就是《易经》教我们的很好的办事的智慧。

《易经》中还有一句话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和辩证法是一样的,都是在叫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考虑它的阴阳两面,只不过这里的阴阳是变动的,正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样。而道,就是事物的本质,即自然规律,它正是阴阳所组成的。

《易经》对于刚接触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一本书,但它却是包含了很多的处世哲学,而这些其实都是我们经常用的,只不过我们是一种无意识的使用罢了。我们中国人在看待问题时,有许多看法都与西方人有很大区别,可能也是受到了《易经》的影响吧。在西方的文化霸权盛行全球的今天,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对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易经》作为这一切智慧的源泉,更不能被我们所忘记。建设文化大国,每个知识分子都有责任。

易经读后感范文【篇4】

《易经》在大多数人心中总是显得很神秘,因为它总是和占卜、算命联系在一起。《易经》是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是一部千古经典,它汇集了古人无穷的智慧,其中第一卦就向世人展现了人类自强不息的道理。“乾”,象征天,代表原始、亨通、和谐、贞正(元、亨、利、贞)。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解释便为: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停息,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其精华就在于君子当自强不息!

第一卦中,作者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有个叫乔治的德国教师,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一沓本子,是50年前幼儿园一个班孩子写的春季作文,题目为《我的未来……》,稍稍略读,他便被50年前孩子们千奇百怪的想法迷住了,他决定把31本本子重新发挥到同学们的手里……

这个故事大家都读过,而我最欣赏的是那位内阁教育大臣所说的那段话:“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就一直在我的脑子里,从未放弃过。5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经实现了那个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其他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面前!”

是啊!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面前!多么深刻的名言!很显然,成功实现梦想的关键就是不放弃梦想,可以将一个梦想保留50年,以50年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个伟大的梦想。然而,不放弃梦想也好,付出心血也罢,这一切,都是源于他心中的那份坚定与执著,那份自强不息!惟有自强不息,才是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易经〈乾卦〉》告诉我们——惟自强是成功之道!

易经读后感范文【篇5】

内容简介:《易经大全会解——易经的智慧》的目的,正在于解析易经智慧对于成就人生事业的重要意义。本书对照易经中的卦象、卦辞、爻辞、彖传、象传等内容,将易学家的代表性阐释集在一处,可以说是一本易经智慧解读大全,十分便于读者阅读和了解易经全貌。

易经的智慧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易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易经》是古老的智慧书,亦是现实生活的指导书。从古至今,很多人通过研读《易经》获得成功的智慧和方法。从易经中,哲学家看到辩证思维,史学家看到历史兴衰,政治家看到治世方略,数理家领悟宇宙奥秘,军事家参悟兵法谋略,企业家亦从中找到经营方略……同样,芸芸众生也可将其视作为人处世、规避风险的不二法宝。

易经的智慧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怀着一种心情前往,却将另一种心情带离.. 我不知道是否总有这种事件... 荀子一句话,彷佛点醒了很多:善易者不占.. 确实,《易经》讲的是世间万物.. 卦象的使然,涵盖万物,绝非占卜如此肤浅...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或许,真谛总是如此显隐.. 放在眼前,却需要自己寻求《易经》有太独特的地方......

孔乙己读后感范文分享通用


读书可以保持大脑的活跃。防止它失去能力。每次读完作品,我们都有新的收获,此时可以留出一些时间写下感受了。写读后感时怎样才可以写出动人的内容呢?我们特别为你收集的“孔乙己读后感范文分享”,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孔乙己读后感范文分享 篇1

近日,浙江绍兴邮友方建新寄来鲁迅作品《孔乙己》纪念封1枚,此封为宣扬鲁迅作品、传承鲁迅精神而印制的。封的左下方印有咸亨酒店的门面和穿着长衫的孔乙己手端酒碗,另一只手抓着碗里茴香豆的情景。右上角盖有彩色邮资机戳,下边的纪念邮戳也是孔乙己手端酒和抓茴香豆的画面,三者图案十分巧合。记得我上中学时曾读过此文。为了加深印象,特又从书柜中找出鲁迅的作品《呐喊》一书,再次重温《孔乙己》这篇文章。

《孔乙己》是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写于1919年3月,同年4月发表在《新青年》月刊,后编入小说集《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这篇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病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及封建教育的檄文。小说以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形象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麻木冷淡、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小说从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含蓄地说明他显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唯一的”说明他和酒店里的上层人和下层人都有距离。身份特殊。预示着他悲剧命运的必然发生。肖像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刻画出一个贫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对比,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服饰的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说明孔乙己已很穷,只此一件长衫。他和范进都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都是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读书人,都是不会营生的牺牲品。他们信奉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孔乙己不能进学,穷酸迂腐,抱残守缺,好喝懒做,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对人物动作,生态的描写,显示了孔乙己心地善良。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排出九文大钱”表示他不会欠酒店钱。自己是规矩人,同时也想在“短衣帮”面前炫耀一下。

孔乙己唯一被人记起的理由,就是他还拖欠了酒店老伴的十九个铜钱。作品中一再出现的“哄笑声”,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可有可无而又可笑可伶的多余人。孔乙己虽未曾进学,却具有几分清高,喜欢孤芳自赏,他虽然饿得脸色青白,却始终不肯脱下又破又脏的长衫。自己认识几个无用的字,却沾沾自喜,并以自己是个读书人而自命不凡,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别人取笑他时,他还要用“四书”“五经”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当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却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同时,他还固守“君子因穷”的道德理念。以上诸多分析都可以说明孔乙己也自视清高,从而使他不能正确地认清自己。

语言描写表现是迂腐的。孔乙己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动辄“之乎者也”。再给孩子们分茴香豆时,他有一句经典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陈腐的语言便是他迂腐性格的表现。孔乙己抱着过时的陈腐观念不放,生活在一个激昂不安却已前进的社会里,难免不会显出他的迂腐可笑,孔乙己已成为一个典型的抱残守缺的形象人物。

鲁迅的这篇《孔乙己》一文,一方面在于写出孔乙己这个人物,另一方面,更是用一种黑色幽默的笔法来描述这一平常而不忍目睹的赤裸惨剧。

孔乙己读后感范文分享 篇2

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是初中的一篇课文,现在还隐约记得老师抠字眼给我们讲某个字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当时为鲁迅写出的精辟的字句所震撼,如今再读,更多的,是对这篇文章所架构出来的旧中国社会的悲哀所感叹。整篇文章都充斥着对旧中国社会和旧教育制度的控诉,如同成千上万个人透过这篇文章呐喊一般,惊醒人们。

最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孔乙己,是一个邋遢的人,却身着象征富贵的长衫和那些贫困的短衫帮一起站在酒店喝酒,那象征这富贵的长衫却也破破烂烂,还要在喝酒的时候结结巴巴地反驳掌柜和短衫帮的取笑。明明就是穷人,却固守阔绰的姿态,连给钱也要做作地出,表现表现出人炫耀的心态,孔乙己拼命地想与短衫帮划清界线,故以读书人自居,但实际上,孔乙己自始自终都没有逃脱贫穷的命运,孔乙己是封建教育的一个牺牲品,本应被人同情,却被众人嘲笑,足以说明当时社会的阴暗,故事就以此开始,我可以理解孔乙己的心情,读破万卷书,却无法获得官位,到最后甚至因此被人所嘲笑,不禁自问:我读了数十年的书,连读书是对是错都分不清楚,几十年枯燥的日子到最后什么都没有换来,剩下的,只有禁不住内心拷问的心。这就是当时的教育所致,所以,孔乙己从头到尾都是以一个牺牲品的角色空虚地活着。

之后被人嘲笑的孔乙己,嘴中念着什么之乎者之类的话语,他人听不懂,只是不停地取笑他,甚至越加的厉害,更显出孔乙己被教育所禁锢、毒害的心,孔乙己好吃懒做,以至于弄到讨饭、偷窃维持生计的地步,有怪得他人孔乙己好心教我茴字的写法,却被我置之不理,叹了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那无用的知识,原以为还可以教小孩子。但连小孩都不愿学,又一次加深了对封建教育的批判。

最后被丁举人打到残了条腿,掌柜和酒客之间用漠不关心、事不关己的语气谈到被暴政压迫的孔乙己,让我感受到深深的悲哀,在熟悉的酒店却得不到应有的打抱不平和关心,丁举人的暴行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制裁,周围的人们如同习惯了这类事情的发生一般,然我感到寒心,当孔乙己用手艰难爬到酒店要酒喝时,掌柜依然向他要欠下的钱,如同被钱蒙蔽了眼睛一般,而之后掌柜又用平常一样的调侃的语气笑着说道: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孔乙己却没有像平时那样辩驳,却如同用尽了全身力气一般说道:不要取笑!紧接着掌柜说道: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掌柜不愿意给一点点的关心,却还要抹杀掉孔乙己仅有的一点尊严,从这些,鲁迅深刻地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孔乙己读后感范文分享 篇3

当我读完《孔乙己》这篇短篇小说时,深深地感到鲁迅先生不愧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小说的每字每句看似简单,可这都是鲁迅先生字斟句酌的成果,细读起来,可谓内含之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首先从《孔乙己》这题目说起,孔乙己是小说主人公的绰号,他做为“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物名称,这是对这一个人物迂腐可笑的性格的嘲弄,以这一绰号为题,无疑是给作品定下讽刺性的基调,还具有鲜明地反孔色彩。其次就落实到文章的每个段落,甚至每个词,都是无可挑剔的。小说开头介绍店的格局,是想通过它深一层的为下文穷人与富人的区别埋下伏笔。至于孔乙己第一次到店里掏钱时“排出九文大钱”中“排”这慢吞吞的动作,既掩饰了他内心的不安,也表示他对几文钱的珍惜,认真清点数目,等等。词句的精湛无疑把文章中心内容更形象地表现出来。

《孔乙己》篇幅不到3000字的小说,极其深刻的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心态,让我们分明看到了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一串长长的足迹,那么在社会芸芸众生中,人们为什么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有哄笑取乐呢?孔乙己是一个艺术形象,而他的艺术形象体现在店里那麻木不仁的哄笑声中。由此揭示了孔乙己的一生活着无人关心,死后无人过问的悲惨命运。他,世界一个匆匆过客,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留下的只是人们对他的嘲笑。

由此不由想起了自己身边的生活,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已不再是什么亮丽的风景线,更象是人们生活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奉献爱心,盛意款款,已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尊敬老人与互相友爱,应是每个人的高尚情操的表现,这样的社会环境与那时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啊!不管怎样,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让我们接受以前的教训,面对明天的光阴,携手走进二十一世纪!

孔乙己读后感范文分享 篇4

在了解了孔乙己那悲惨的经历后,便对这位酸酸的穷书生感到很是可怜,但仔细想想,又感到他可气又可笑。如果当初孔乙己刻苦读书,说不定满腹经论,学富五车的他当了官,生活也就不会那么落魄。但这仅仅是个假设。自满但又贫穷的孔乙己自以为自己有点文化,又不能用这点文化来付出劳动,自食其力,最终因为好吃懒做而走上偷窃之路,被人打断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很可怜他因为没有正当工作而越过越穷,从而误入歧途。别人嘲笑他,他从不理会。而且他虽穷却十分讲信用。他活得让人心酸让人揪心。

我又感到可气又可笑,气的是他不用功读书,不争气,好逸恶劳,颓唐一生;笑的是他骄傲自满,穿着又破又脏的长衫,过着比短衣族还穷的日子还自感清高,甚至自以为窃书不能算偷。

其实,在那个时代很多象孔乙己那样的书生,由于考不上官而沦落一辈子。他们不如健壮的庄稼汉,更不如巧舌如簧的商人。他们读书,就象是用一生下赌注,赢者升官发财享受荣华富贵,而输者有的就贫穷撩倒,落魄一生。孔乙己就是一个代表,也算一个特例。

《易经的奥秘》读后感


《易经的奥秘》读后感范文1

老师一直推荐,让我们看曾仕强教授讲的《易经的奥秘》,本来不屑一顾,今天试着看了,真让人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一直错误的认为《易经》只是一部八卦书,上讲天文,下讲地理,但没想到里面蕴含着如此众多的内容!真正的广大精微,无所不包!!!

我觉得,《易经》与地球人大学这个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后者更需不断完善!而且,前者是古人所作的精髓,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学习、理解、借鉴和运用,而后者可以在此基础上添加现代社会的信息,虽然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但是我认为,肯定有不足的地方,并不像有些爱国主义者推崇的那样完美无缺,而且,世界也在不断地进步,因此,无论是对外来文化还是我们的民族文化,都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所以,如果西方文化的精华,新时代的新信息也能融入其中,那就是现代人的《易经》了!

《易经》首先体现了一个世界大同的思想,这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据曾教授所述,学习《易经》有三大意义,其中一个便是求同存异,这是在全球化中发扬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的最好方式!不知道周恩来总理是否读过《易经》,当年他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赢得了各国的支持,相信现在有这个理念,中华文化也定会源远流长!

第二个令我深有感触的就是三个方法:1、仰视2、俯视3、广角。仰视就是要抬头看天,即关注外界;俯视就是低头看自己;广角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只停留在一个点上。这和任老师提倡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谋而合,但是顺序不同,不知道有没有影响???

第三个,最令我感动,曾教授说,伏羲(包括孔子等)并不是我们推崇的偶像,他们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所以被人们永记心中,获得永生!所以我觉得,地球人大学的理念要被人理解,要流传应该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出发点,为人所用才能被人所记。

总之,《易经》里面有好多深刻的意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以前没听老师的话,早点去读,真是一大遗憾啊

易经的奥秘读后感范文2

昨天,一直沉浸在曾仕强教授的《易经的奥秘》中,这本书以通俗的语言给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易经》的大门。虽是初识《易经》真面目,但感觉获益匪浅。

接触心理咨询后,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是心理咨询不可缺少的知识基础,于是尝试接触相关书籍。《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虽难懂,但对其仰慕已久,便打算借助《易经的奥秘》走近这本字字皆智慧的经书。

前天下午,一翻开这本书便被曾仕强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吸引了。一种久未有过的感觉涌上来:只想一直读下去,不想吃饭,不想休息。昨天傍晚时分,我读完了全书,回味阅读过程,对《易经》的敬畏中多了几分亲切。原来也曾多次想读《易经》,但每次都是刚打开书就放弃了,艰涩难懂成为了阅读《易经》最大障碍。曾仕强教授对《易经》解读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揭开了《易经》神秘的面纱,解开了困扰自己的种种疑问。

和前两天《登天的感觉》的阅读相比,《易经的奥秘》能引起更多的思考,能激发更大的阅读欲望。这本书虽只是对《易经》解读的一家之言,但它丰富的内涵已足以让我回味良久,促使我进一步阅读《易经》,以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

以后的日子,《易经》会常伴我左右!

骆驼祥子读后感范文分享通用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们的内心被故事里的剧情深深折服,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这个读后感要记录哪些方面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骆驼祥子读后感范文分享,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骆驼祥子读后感范文分享(篇1)

但接下来老舍却让我明白了生活不是童话,我们看到了他遭遇的种种不公,受到了种种欺辱和压迫。但他却在无尽的黑暗中挣扎摆脱。我们又看到了祥子的梦想,并且更为深刻。痛苦,挣扎,不屈,呐喊,祥子的血液里到处流淌着对梦想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屈。梦想的力量竟可以如此伟大,伟大到让一个人忘掉一切痛苦宁愿伴着淌血的心为梦想继续向前游走。而最后祥子还是被残酷的现实磨平了梦想的棱角,让人深思,让人悲痛。

从“祥子”的身上我们明白了梦想的完美性和毁灭性。“祥子”是伟大的,他把自身与梦想结合为一体,这是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这是一种自信,一种勇气。

“祥子”也告诉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苦难挫折等着我们,从我们带着梦想出发的时候,就注定走上了一条不回头的路,我们只有咬牙坚持,不放弃,经历多少暴风雨的洗礼后,才能获得成功,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起,怀揣梦想,去拼搏,去努力,去奋斗,去坚持。因为路上景色正好,窗外太阳正晴!

骆驼祥子读后感范文分享(篇2)

看完《骆驼祥子》后,我不禁感慨万千。我感慨于祥子由诚实守信转化为颓废狡猾。我感慨于刘四爷坐拥豪华家产到一个连女儿的葬处都不得知的孤独老人。我感慨于小福子从出身贫穷被卖钱的命运,到最后默默死于树杈。我感慨于二强子的自暴自弃,当然追根问底,这一切都与当时风气不正的社会有关。

初读本书,我被祥子为追求自己“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的梦所付出的努力而不禁赞叹,他是如此的坚强,如此的乐观。凭着这股劲奋斗下去,他最后还不成了一个大富翁!可现实往往与幻想背道而驰,祥子历经千辛万苦换来的车被乱军劫掠而空,身无分文的他不甘失败,还是向开始那样精神向上,又一如既往地奋斗起来。

但说实话,他的思想太落后,眼光太狭隘了。他总是觉得钱放在手中才舒服、安全,尽管高妈一再劝他放进银行或高利贷,他还是认为自己的做法保险。可也许就是他这种“小农村”和意识成就了他许多朴实的性格。他干活总是干得最周道、最利索,以至于让同行都认为他在献殷勤。他破天荒地花了钱买了十个羊肉饺子——这对于他可不是笔小数目,给的是一个素不相识却“在索了全部钱财后还舍身来看曹家人的安全。并在曹家空无一人时没有多拿一个小子儿……

可他这儿一个富有同情心、宽容、知恩图报、勤快的人怎会伦落到最后那种地步呢?首先是社会因素,令他的希望一次次破灭,尝尽了苦辣人间,明白了穷人“就像是被小孩拴住的蚂蚱,就算有翅膀也逃不出来”的命运,不得以才会放弃了梦想。但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者——虎妞。这个大大咧咧的富家剩女飞扬跋扈,虽然是真心喜欢祥子,可恋爱方式令我不禁汗颜。

祥子只想逃避她,可她穷追不舍,往肚子里装个枕头后以“怀孕”为借口使祥子进退维艰,只能娶了这个自己一点也不爱的人。从此以后他要拼命的挣钱,虎妞的强悍令他都不想踏进家半步,认为家是一个魔鬼地样的地方。可虎妞又不是一个单纯的“女汉子”,又十分自私贪婪,“不想与同院的穷人沾上半点关系,”甚至还十分变态。

在听小福子讲自己被侮辱的过程时听得津津有味,还想听第二遍。她非但没有帮小福子,却建议让小福子在自己家卖身,还从中获利,甚至还偷看。这种非正常的思维的她令祥子受尽了折磨,就像是被她用钱来收买的玩物似的。变本加厉地对祥子控制,令他痛不欲生。

她和祥子的婚姻本来就是一个错误。也许祥子和小福子结婚,结果就不会那么糟了。两个都有负担的人在一起才有更多聊得来的话,会给祥子向前的希望。也许是天意吧,那个时候的贫苦人民,谁都逃不出愤世嫉俗的魔爪。一个淡香的花朵,在一次又一次的摧残后,一次又一次地凋零,只有死去的命运。

骆驼祥子读后感范文分享(篇3)

被压榨的祥子——骆驼祥子读后感400字:

《骆驼祥子》是著名文学家老舍的代表作,这本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是每个爱读书的人都应该阅读的,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必读书目。这本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位高权重者的丑恶,对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直想阅读这本书,无奈没有空闲,今天,我终于拿到了这本优秀的小说。翻开书页,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很快的就进入了那个吃人的时代,而我对祥子的生活和人生经历感到同情,而这一切都是社会制度带来的罪恶。

祥子一开始是一个很努力很善良的人,他非常的努力,也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一辆自己的车,这样就不需要再为被人打工,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发家致富,也有了可能。在那个时代,拉车的车夫就好比当今的出租车司机,挣的钱多数都被公司或东家拿走了。读后感.祥子为此一直努力着,并且也买了一辆车,但因为处于社会底层,统治阶层压迫和欺压,结果车被这些恶人找理由无情的没收了,祥子情绪低落,失去了希望,感觉天已经塌下来了,再也没有了创业的激情。

但峰回路转,祥子遇到了虎妞,娶了虎妞为妻,他有重新燃起了希望,觉得应该为家人奋斗,也拥有了斗志。没过多久,虎妞因为难产死了,祥子极度悲伤,遭遇生活和家庭灾难的双重打击,祥子彻底的失去了对生活的期望,沦落为一个吃喝嫖赌之徒,成为云云大众的一员。

读了这本书,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打起精神努力学习,为理想而奋斗一生!

骆驼祥子读后感范文分享(篇4)

人的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事,有时让我们充满对生活美好的渴望,有时会让一个精力充沛的人失去自我,再也精神不起来,把大好的年华浪费了在不尽人意中,一定不要忘那个有梦想有活力的最初的自己。

《骆驼祥子》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描绘了一个在北平的青年祥子,他很普通,只是个拉车的,但我觉得他代表了北平最阴暗与明亮的一类人。阴暗在于他最后成为了金钱的附属品,明亮在于他以前年轻、活力,有着自己的打算与勤勤恳恳的过日子。

在那个时代的他,经历了生离死别、人性最阴暗的一面,他最爱的人都离他而去,而他一再颓废下去,变成了以前认为他最讨厌的二强子,整天骗钱喝酒。生活的包袱太重了,他不想扛,也再也没有了信心,他以前是那么的在乎体面,他还后悔淡当初他为什么那么要强,那么谨慎,那么老实。

看着这个本从农村来的的活力大个子变成这样,我只能说是时代所迫。生活是那么无情的,但从心底要打压,只需要一个,那就是希望。只要有宽大的心胸,苦难是打不倒的。

从虎妞诱惑祥子的那一刻开始,我看到一个女子强有力的占有欲,她狠毒。虎妞就像生活中的很多诱惑,虽然好看,但很凶险,只要心中足够坚定,遇到诱惑绕道而行,那么祥子就不会成为虎妞的丈夫。虽然虎妞狠毒,但是她可以为了祥子不要那个富裕的家,说明他足够爱祥子。他为了祥子她帮他治病花钱,况且还是仅有的钱,她也常常帮小福子

小福子的经历很悲惨与无奈,她长大了就被二强子给卖了,况且二强子还是小福子的父亲,他,为了一时的贪婪而不惜自己的女儿。其实也是时代所迫,在穷人家里,好看的女儿连自己都知道有一天会被卖出去。当时的时代背景,让我这个生活在21世纪的学生倍感震惊与痛心,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真的很幸福。

祥子的这一生我们是体会不到的,他的那个时代,穷人注定要被欺负与挨饿。我想要是样子第一次谨慎一点,会不会就不会像结局那么悲惨,其实该来的还是回来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活得不伟大,但一定不要输给了自己,战胜自己心中的魔,有希望的,有欢乐地活下去。

骆驼祥子读后感范文分享(篇5)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著作之一,写的是祥子一生的踏踏实实却一波三折,开始,他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埋头苦干三年,毫无懈怠之意,一点一滴地凑钱,终于凑足了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正当他兴奋不已的时候,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次冒险过城墙的时候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了。理想在他的心中第一次破灭了。他在逃跑的时候顺手带了几头骆驼,买了一笔钱,有拼命拉车,省吃俭用准备攒钱重新买一辆新车。可是,不幸再次降临在了这可怜的阶级劳动人民身上,在他干包月时,遭到了一次搜捕,祥子辛辛苦苦攒了长时间的钱再一次被抢去,希望在他的心中再一次地破灭。不过,虎妞又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再次有了车。最后虎妞死了,祥子记住她对他的恩情,便又卖掉了车。祥子的新车梦就被这样最后一次地破灭了。然而,尽管希望经历了一次次破灭,祥子还是始终不言放弃,为了这个理想,他奋斗了一生,虽然最后结果依然是悲惨的——没有车,但是祥子身上的这一系列的事情难道不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吗?这一场悲剧归根究底还是由于当时的社会腐败,地主以及贵族对阶级的劳动人民实施了欺压,多少渴望上进的心都被这样摧毁而逝去了,这是一场中华民族的悲剧,发人深省!

骆驼祥子读后感范文分享(篇6)

读了《骆驼祥子》这本书后,我的内心深有感触。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的深切同情。

主人公是一个正直、好强、善良、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他相貌一般,块头大,跑得快,不怕吃苦。他有理想的职业——拉车。他有追求的目标——买车。流了三年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一辆自己的新车。厂主刘四爷的闺女虎妞,都三十都了还没找到婆家,因为她太泼辣了。因为祥子的朴实、勤劳,使虎妞喜欢上了祥子,祥子后悔了,准备一刀两断。但虎妞骗他,而此时的祥子又被骗光了所有的积蓄,因此被迫和虎妞结婚,用虎妞的钱又买了新车,但不久虎妞因难产死了。从此,祥子憎恨任何人。他染上了恶习,吃喝嫖赌 他开始骗钱,借钱不还,甚至为钱出卖别人。祥子彻底堕落了。

我仿佛看到了天桥、鼓楼、白塔,是牌楼、街道、小巷,是车厂、大杂院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这就是几十年前的老北京,但是这儿没有丝毫田园诗一般的快乐, 而是祥子的那双大脚马不停蹄地跑过大街,穿过小巷,烈日下,雨雪中处处有他艰难的身影。兵匪的鞭子,杨先生的盘剥,刘四爷的臭骂,孙侦探的明抢,洋大夫的冷漠,这是一座千真万确的地狱!最后虎妞惨死了,小福子上吊了,老马头倒毙在街头,祥子也终于穷途潦倒,逐渐消失在一座城门洞里……这就是一二十年代北京底层广大劳动大众的生活,这逼真的描写让我体会到了人力车夫们不可逾越的悲惨命运,让我深刻地认识了“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

老舍先生用一种“正视血淋淋事实”的写作态度,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正直美好的灵魂被残酷的过程。作为一个破产的农民,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首先被市民化,成了一个拉人力车的工人,然后又很快被残酷地毁灭。在我们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时候,也有一批“现代祥子”。他们和祥子一样的是他们也都靠卖力气挣钱,而和祥子不一样的是他们生逢盛世,过的是安定平和的生活,也是有人格尊严的生活。而老舍笔下这可怜的祥子呢?一直拼死拼活的拉车,可最终落得那样悲惨结局。这是一个可悲的故事,讲述了北平老城里活生生的一幕。祥子,这么一个像骆驼一样善良老实又魁梧健壮的年轻人,在不幸的命运中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终于绝望了、沉沦了。

现在的社会稳定,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作为青少年,有书读,而且到处都有人维护着,鼓励着。所以我们不能辜负新中国对我们的期望。虽然祥子堕落了,但是,我们要学习骆驼祥子奋发向上的精神。

有关《易经》读后感精选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有关《易经》读后感精选》,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易经》读后感(篇1)

易经致用精义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我当年是在沪江买的这本书的。因为感情较深,所以还是发个评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关于周易的书籍一窝蜂地涌向了书店。但就像所谓的“禅学智慧”“人生策略计谋”之类的书籍一样,多半是披着周易外壳的故事集罢了。空谈甚多,参杂着俗不可耐的世俗心计,励志之言。如粪便般污秽。连智慧的边都不沾。离易之大道远矣。最先接触开新先生的著作,是那本《易学与人生成败》。正因为那本书,对易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执着热情。对易学的理解,也深入了很多。受益极深。可谓是我的入门书籍。后来为了深入探究易道的运用之道,就买了这本《易经致用精义》。果然没买错。书中不仅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有关易学的理法,更是详实地写下了有关占筮的实践操作方法及要领。简易,却无比深邃,引人深思,而且清晰明了,没有含糊之词,凝结了作者大量的心血。其思路,与实践效果,都令我耳目一新,大为振奋。所谓“大道至简至易”,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吧。作为易学的入门读物之一,觉得当是较为合适的。国学,本来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新先生的著作,或许未必是最辉煌的。却独一无二,不失为一家之言,好易者不妨一阅……

《易经》读后感(篇2)

最初认识《易经》是从爸爸那里。爸爸喜欢《易经》,没事的时候也喜欢卜两卦,我当时因为好奇,拿着他的书翻了翻,但完全看不懂,也就没再看过。直到高三暑假,我在《百家讲坛》上看到了曾仕强教授讲的《易经的奥秘》是那么的通俗易懂,渐渐地才了解了它,也深深死喜欢上了《易经》这部凝聚着古圣先贤智慧的著作。听讲座仍意犹未尽,我又买了《易经的奥秘》这本书继续回味着。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和自己的一些感受,同时也希望不了解《易经》的同学能够借此对其里哦啊接一点儿。

很多文献中都记载有:《易》是群经之首。按照曾仕强教授的观点,应该是:《易》乃群经之始。因为它是中华文化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易经》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其中包含可许多古圣先贤的智慧。《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易经》的完成也经历了三位圣人:伏羲、周文王和周公父子(他们一家算是一个)、孔子。伏羲在上古,周文王在下古,孔子在近古。

众所周知,伏羲一画开天,创立八卦。但一提到八卦我们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占卜、迷信等等。其实这只是《易经》中的一小部分,甚至是有所误解。伏羲氏时期,人们主要靠打渔、狩猎过日子,这其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天气的好坏。伏羲当时根据自己的一些判断告诉人们未来天气的状况。刚开始人们还将信将疑,可是随着验证次数的增加,人们信任了伏羲,复习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就创立了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当时的天气状况,把它交给了大家。这一符号系统就是八卦,它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无字天书。最初,是通过符号来预测天气的变化的,可是,后来慢慢觉得除了气象,很多与生活有福安的东西都可以从中开发出来。也正是因此,文王才从八卦中演绎出了六十四卦。

周文王六十四卦,正是宇宙中揭开宇宙万物的六十四个密码,我们也称其为《周易》,但这个周字应该和周朝没有多大关系,而应该是周全,周到的意味。而这个六十四,也并非数学意义上的数字,而应该是宇宙中的数。因为前者是死的,而后者是活的、会变动的。而且这六十四卦也正是有伏羲八卦完全排列组合后得到的。后人们占卜时用的就是周文王的六十四卦。说到占卜,我们都应该要清楚它是有道理的,但是不科学。因为,它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它是一种事情发生什么结果的一种概率,而这个概率只有六十四分之一。其实,并不是逢事都要去占卜,它只是在我们遇到事情的确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给我们的一种参考。而这是我们也可以多画几个卦来作为参考,这样考虑问题会更周全一些。从这个方面讲,这六十四卦也确实为我们后人提供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实,真正让《易经》拥有灵魂的是孔子。孔子晚而好易,并且在读完《易经》之后还赚没为它写了《易传》,也称《十翼》。他就像是《易经》的翅膀,孔子希望有朝一日,这部伟大的著作够飞起来。但到现在,他老人家的愿望还没有实现。我们在此祝愿这部凝聚着先贤们智慧的《易经》能够早日飞起来吧。在今天看来,《易经》可以说是一门自然学科,但在孔子之后,又加上了人伦道德才使得它得以完整。

《易经》的初步完成基本上就经历了以上三个时期。有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之后,就是后人们对它的运用了。(当然,也有可能在今后也会有人在对《易经》加以补充)六十四卦是人们的参考对象,当然不能一一列举说明,但每一个卦都有一个共同的内容,这便是吉、凶、元、亨、利、贞。

当我们看《易经》时,几乎每个卦的卦辞中都会出现这样则吉,这样则凶的字眼。其实易经中根本没有吉凶。而所谓的吉凶,就是:顺易理者,有所得(吉);违反易理,有所失(凶)。而这个易理,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道自然规律。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又应该以自然规律为标准,而不能凭人的意念,为所欲为。我想明白了这一点后,或许在我们的生活中,再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太纠结了。《易经》中,开篇便提到了元、亨、利、贞,乃君子之四德也。关于元、亨、利、贞的解释有好多。在这里,我想就增教授的解读来对此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元、亨、利、贞这四个字在《易经》中广泛出现,可以推断,它们其实是当时的通俗用语。元,即开始,合在一起叫元始,例如中国最古老的神就叫元始天尊。一个地方最早的寺庙也一定就叫开元寺了。亨,即为亨通、顺利。利,即利益,亨通之后当然要获利了嘛。贞,就是正的意思。这四个字合在一块儿的意思是说: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开始要小心谨慎,做好充分的准备,那样办起事来才会顺利亨通,然后才会得到收益。可是当我们获益之后,就要看这利来的是否正当,若是正当的话,就会贞下起元,元亨利贞,循环往复地把事情做大,否则就要小心了。我觉得这就是《易经》教我们的很好的办事的智慧。

《易经》中还有一句话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和辩证法是一样的,都是在叫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考虑它的阴阳两面,只不过这里的阴阳是变动的,正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样。而道,就是事物的本质,即自然规律,它正是阴阳所组成的。

《易经》对于刚接触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一本书,但它却是包含了很多的处世哲学,而这些其实都是我们经常用的,只不过我们是一种无意识的使用罢了。我们中国人在看待问题时,有许多看法都与西方人有很大区别,可能也是受到了《易经》的影响吧。在西方的文化霸权盛行全球的今天,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对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易经》作为这一切智慧的源泉,更不能被我们所忘记。建设文化大国,每个知识分子都有责任。

《易经》读后感(篇3)

既见君子,元亨利贞——《易经与老子》读后感2500字:

这本书,其实是胡兰成先生在报刊上的文章,原是中文写成,翻译成日文发表。由于原稿遗失,小北先生便从日文又翻译成中文。行文风格倒是与胡兰成有个六七成的相似,然而这样翻来翻去,难免失却最初的味道。并且颇有一些句子翻得不是很通。不过会意即可,无需强求字斟句酌。难得的是,封面是由陈丹青先生题的字。

如果这本书算是《易经》读后感,那么我所写的,只能勉强算是读《〈易经〉读后感》之后感了。并不讨论太极阴阳、小畜吉凶。

其实完全不通《易经》。单单是看文字,也是只认识大部分而已,有些字索性看得面面相觑,仿佛理应熟知而偏偏认不出来的故人,真是惭愧得想要掩面躲到桌子底下。承蒙滕大师点拨多次,然而资质驽钝,非但没有恍然大悟,反而越发糊涂起来,并怀疑自己的项上长的并不是那颗自以为聪明的脑袋,而是一块榆木疙瘩。

是故即使读了这本书,更多的,是明了了作者读《易经》时的跌宕自喜,对于《易经》本经的感悟,倒尚未见得深厚许多。诸君中多有识之士,还望宽宥这篇胡言乱语,一笑置之即可。

1.关于宗教和哲学

很奇怪,生活在迷信的环境里,却从小就对各种宗教免疫。总觉得宗教是懒人的信仰。毕竟相信一件难以解释的事情是由于某种神灵所为,比相信其背后存在复杂抽象的科学,要容易得多。人类都是免不了喜欢走捷径。

万叔认可坊间的说法:理科走到极致是数学,而人文学科走到极致是哲学。不过他老人家认为,哲学这座金字塔的顶端,是宗教。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如何诞生?在我看来,不过是为了解释我们所看到或者目力无法看到的这个世界。与科学在本质上并无不同,殊途同归而已。然而科学最无能为力的,就是如何去解释人的精神和意志。科学发展到今天,可以用数学、物理学的方法去探寻宇宙的起源和终结,却无法回答为什么世界是现在这个样子。科学可以发现规律,却无法告诉我们为什么这规律是这规律,而不是另外的样子。

而哲学弥补了这个空缺。

2.关于占卜

并不是很相信占卜。尽管在心虚忐忑的时候,会希望窗外的喜鹊叫声是吉兆。然而非要说发生在千里之外数年之后的某件事,与眼前的爻乂龟板竹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在难以说服我。占卜的任何结果,都是随机事件之一而已,而对于单次的行为,概率又没有任何意义。生辰八字与紫微斗数也是不信的。宁愿相信世间所有生命物或非生命物都有自己的磁场,相互作用相互干扰,或有特定规律与走向,但因为个体的一念一息,有着万千的可能性。

幸好《易经》的占卜,并不是告诉我们,一卦既出,吉凶已定。而是告诉我们,“人生有着余裕,世事变化还多着呢。”

算卦先生往往先天花乱坠讲些人云亦云的话,到了关键处,又喜欢故弄玄虚,来一句“天机不可泄露”。其实何谓天机?

“一曰知警,二曰妙悟。…凶之预感为知警,吉之预感为妙悟。”

这种预感,并非未卜先知,并非什么神秘的第六感,而是对于自身与自然联系的感知与敬畏。但现代人这种知警的本能,已被重叠的知识所覆盖。人类依靠机械去探索太空、高山、深海,然而最精密的机器,也许都比不上海豚自然演化的超音波。

3.关于点线

中国的文章、绘画、书法,都是有着独特的时间和空间的布局结构。美与数学有着难以言说的联系。八卦亦如是。

“《易经》重视位。卦爻之位,阴阳的交错,是几何学的。”

即使从未看过《易经》的人,见到八卦的画法,只怕也要惊叹,两种线条的排列组合,竟然如此美而玄妙。不同的卦象分布在不同的方位,又代表着不同的时空和机缘,偏偏不是异想天开,而是有着严密的逻辑和演变。

胡兰成则赞同一个说法:宇宙间的一切运动皆是点与线。而《易经》的阳亦可看做—,即数学的点;阴则是——,即数学的线。线是点的演绎,最短的线在两点之间,其中有太极,即是0。以点成线,以线成面。天下万事,归根结底,不过是如此简单质朴的道理。

飞哥曾说起他读书的心得:读书不见得要一字一句,有些内容是可以用“航拍”的视角去看的。这也是点线面的道理。我们习惯于按部就班,却不曾想,读后感.从面回归到线,从线还原到点,亦别有一番滋味——物理学界的还原论,也是这个原理。只是此等境界,非游刃有余者不可得。一方面要靠练习,另一方面只怕也要靠悟性了。

3.关于天命与历史

《易经》里说:“天地不与圣人同忧。”正如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中国人总是习惯说“凡事天定”,然而想到自然夏花冬雪、历史兴衰罔替、人生颠沛流离,竟是从一开始就写好了剧本容不得更改的,即使嘴上说着“乐天知命”,却何尝甘心逆来顺受?

“历史从来就包含有限与无限。有限的一面是历史的形态,无限的一面是历史的机能。”

“凡最好的东西都是偶然的。…好文思与数学上的发现,皆非顺理成章,而是断续飞跃的。国家大事历史上天命移易之际,即非连续的,而是飞跃的革命。”

说的都是必然和偶然。直到现在,科学家们仍然争执不休:生命的诞生,地球的形成,乃至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到底是必然的结果,还是偶然的意外。不过科学家们大都相信,让我们眼花缭乱的这个宇宙,埋藏在万千规律和公式的背后,应该是极其简单的原理。大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universalprinciple,类似于《易经》里的天命。

现代福祉社会的人们,早已不知“畏天命”这一句。不知是件好事,证明我们已经无所畏惧去追寻终极真理?还是件不那么好的事,因为我们太过自以为是。

4.关于阅读

“近来于《易经》,死心塌地的读。”

这个“死心塌地”一词用得极妙。在我看来,不管读书是为了做学问,抑或只是兴趣,总要凝神静气才好。自然,这种动不动就容易皱着眉头板起面孔的态度,屡被滕大师大摇其头。在他看来,无论什么书都是好玩的,也是可以玩的,因为文字里有着许多起承转合拆并聚散的趣味。哪怕只是放在那里,盯着书的封面发一下午呆,也是好玩的——谓之“坐忘”。

只是我眼中的“死心塌地”,更多意味着心无旁骛。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喝茶、饮酒、吹风,甚至嗑瓜子、吃冰糕、啃个兔头猪脚。然而每个字印到脑子里的时候,并无功利之念,只是自喜。

如今连认真看一场文艺片都鲜少机会的时代,我很难告诉你,读书是一件怎样喜悦与贞静的事。只是希望这样的欢喜,还留在现实,不仅仅只是回忆。

语言是个神奇的东西。我们需要语言,去思考,去理解,去表达。却又时常感到语言的无力,甚至束缚。母语属性,造成了逻辑的暴力,我们囿于其中不堪其苦,却往往没有出路。

而读《易经》,更加觉得语言文字的虚无,所以是需要一点“气”的。这气,必然不可像孔子的端然肃谨,也不可像庄子的逍遥不经,大约最好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加一些老子的悠然玄妙。

最后引用滕大师的一句话:经典之所以是经典,自然有它的好,只是之前且把无知当做了骄傲。

《易经》读后感(篇4)

一日,与朋友小聚,听他说起最近《百家讲坛》里有曾仕强教授的讲座《易经的奥秘》,不由得引起了我的兴趣。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外公家里曾经有过一本《白话易经》,出于对书的钟爱,喜欢触摸那种或厚厚的,或精致的书籍。那本书厚厚的,手感真好。里面的内容尽管是白话,但是还是有些艰涩难懂,也正因为此,对《易经》更加引发了神秘和敬重。后来也收藏过几本关于易经的书,但都大致翻阅,没有细读。

终于等到百家讲座讲完了,在网上搜集到相关视频,又买了一本书,对照书、看着视频,边听边看,边做记录,用了几天的时间,完整得听读完。也不由得获得了跟多感悟。再次打开曾经收藏的易经读本,明白了许多。

中国古代文化真是了得,当初如果没有焚书坑儒,今天的中国该是什么样子?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使用各种方法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但是直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宇宙对于人类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那么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之前,怎么能够得到破解宇宙的密码呢?

《易经》是什么?所有文献都这么记载的,易是群经之首。实际上这句话太客气了,应该是易是群经之始。为什么说《易经》是群经之始呢?因为不管是五经还是六经,都会把《易经》摆在最前面,所以叫群经之首。实际上,它是群经之始,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从这里发源出来,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它是诸子百家的开始,所以叫做群经之始。所以这本书非常值得我们一起来探讨。

可以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易经》,是三位古圣先贤共同创造出来的,伏羲创造了八卦图;周文王创造了64卦,后被称为《易经》;而孔子为《易经》作了《十翼》也称《易传》。那么《易经》的首创人伏羲是谁,他又为什么要创造八卦呢?

伏羲八卦图这部无字天书,能够历经7000年的岁月,一直流传到今天,足以证明真理永存的道理。那么在蛮荒的原始时期,伏羲怎么能够发现宇宙的奥秘?又是怎么画出八卦图来的呢?

伏羲八卦图是由数字和图像组成的,而现代高科技的电子计算机,也是由数字组成的,由此而论,中国7000年前的伏羲氏,可以说是电脑的鼻祖。那么古老的《易经》和现代科学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易经》是完全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为什么后来成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总源头?那么《易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我们又如何才能够读懂《易经》?我们现代人学习《易经》,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阴阳是一体两面,如影随形,合一的意思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样才有生命力,完全是阳也没有用。

在宇宙中,除了自然之外,没有任何东西是主宰。

吉,就是顺乎自然;凶,就是不顺乎自然。

道理是直的,路永远是弯的。只会走直路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因为自然本来就是弯弯曲曲的。我们中国的大江大河都是由西发源,然后向东流,但没有一条是笔直入海的,因为那样我们就没有资源可用了。河流弯弯曲曲,有时流得很慢,有时流得很快,这样我们才有各种资源可以利用。山脉也不是笔直的,不然谁也爬不上去,它弯弯曲曲,这样人随着山势转来转去,慢慢就上去了。

《论语》里都是一句话,没头没尾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后面就不讲了。很多人把这句话解释为知道你就说我知道,不知道你就说我不知道。这样讲就太小看孔子了,如果真是这样,那整本《论语》不都是在讲废话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意思是说,就算你知道,如果问你的人不该知道,你也不能说你知道。要按照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回答。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是投机取巧,而是随机应变。

《易经》读后感(篇5)

易经杂说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南怀瑾先生自称所述与常人有异,或言与正统阐述所不同,实则未必,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如观一部《菜根谭》,被儒解、道解、释解的版本颇多,究其根本不过一笔记而已,如严氏家训差不多,内容更杂一点,范围更广一点——更何况上古三大奇书之易经呢?南怀先生对儒学专研是比较深入的,再来释易则并非相悖,正如子曰:假我五十年学易,则彬彬矣。圣人对易之推崇却叹生命将尽,不能尽心。而此书与其它又有不同,并非以卜者来讲,更多是上升到哲学高度。而在通常人的眼中,易经应该是很玄学的,问卜的根源。若如此,则五行阴阳之说必须掌握,才能解。再加之术数,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不同,纷繁演绎,奥妙无穷。有时天真的想,这东东如此神奇,是否是天外来物?周钦文有本《周易预测全书通解》,也算是我的易经启蒙书,天干、地支、纳甲,最喜欢的是五行之说,并非简单生克,更有相乘相侮,如金克木,若是春天,木旺,则土死,从而金囚,那么金便无法克木,木则反侮之。那本书则更多停留在“预测”二字,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类的天性和优良基因,否则人类社会难以进步,以易经为蓝本的预测学说可谓光彩照人,与国外之星相学更严密、更系统。既为杂说,则并不是循序渐进地系统讲解,有统筹部分,有细节部分,但并不是从头至尾的注释,所以还不适合初接易经的人,若读本书,需要对易经已经有一定的概念,南怀先生的博学自非我们这些小辈们能将其说运用自如的,信手一笔,可能多少墨点都将我们蒙倒了,还是要另寻其它工具书。书中提到了邵康节,这是一位术数学的大人物,代表成就为梅花易,他与司马光是好朋友。国内名气最大的邵伟华,自称是其子孙。整书的探究是很精到的,如果全面系统就好了。前日在公交车上看有人在看,其实此书非其它书,要静中细观,方有所悟,动荡之时,噪杂之中焉有所得?我更倾向于此人装腔作势,招摇而已。姑且不论文王拘而演周易,就其八八六十四卦的卦辞,每个六爻乘以六十四,得三百八……

《易经》读后感(篇6)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可以看得懂的《易经》”。傅佩荣教授将《易经》的六十四卦视做一套完整的人生密码,并用现代白话对其进行了详尽而又明白的解说。在解读中,作者参考了传统注疏与历代学者的译注成果,同时又力求将其通俗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阅读本书,开启《易经》无限宽广与丰富的世界,读者必对此心领神会,达到豁然开朗的人生境界。

解读易经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易经》是伏羲氏、周文王、孔子这三位古代圣人合作的成果。我们从今天的眼光,对此再作简单的说明。《易经》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内容极少,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象以及卦辞与多爻辞;这是伏羲氏与周文王的贡献所在。二是“传”,原是为经作注解的,称为“十翼”(翼为辅助)。《易经》位列《十三经注疏》之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为古老而又成熟的伟大经典。其内容涵盖天道,人道,地道,亦即要在天地之间让人类安身立命。其方法则是设卦观象,描绘自然造化的奥妙情境,展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与因应之道。

解读易经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对于像我这样没有读过易经,而且对那本中国最难懂书有敬畏之心而不敢随便尝试去看的人,以本书为入门还是不错的,因为很浅显,而且说得非常详细。 但是读到后来会觉得很啰嗦……其实里面很多的话不过就是把白话说一遍然后告诉你每一卦或者每一爻为什么会是这么奇怪的解释,为什么莫名奇妙地会有猪啊羊啊的跑出来,为什么这个就是凶那个就......

《易经》读后感(篇7)

《易经》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我还没上学的时候,家里一套厚厚的精装书,上面的两个大字,便是易经,这是爸爸最喜欢的书之一,听爸爸说,他小时候很穷,买不起书,便把老师的书借来,手抄了一本,连插图都是仔细的画上去的,我便觉得这是一本绝世好书,但当我认字了之后,却怎么也看不懂易经,总是翻着翻着就睡着了,而父亲却一遍又一遍的翻阅,从中领悟到了很多,有时候,爸爸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不记得东西放在了什么地方,都会用其中的卦象占上一卦,结果还很准,也许会有人说我迷信,但《易经》的卦象是有根据的,是科学的,有道理的,因此,真的好佩服爸爸可以把易经看的那么透,遇到难题,只要给他一个字,一个笔画数,就可以由此知道事物的好坏。而我却连《易经》的大概内容都不太理解,这学期有幸选了中国传统文化赏析这门课,也给我一个名正言顺的读《易经》的机会。

《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是群经之首。六十四卦是易经的总精脉,它具有象、数、理、卦象、卦德、卦辞的丰富哲理,自始至终是,六十四卦分八个组,以宇宙万物自然之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以阴阳互变为导线,象征天体运动是昼夜永不停息的。又演绎出社会和人生万事的变化。它又具数的深邃特征太极生两仪阴阳,在阴阳两态中,再加上一个阴态或者一个阳态,使三个态的阴和阳重叠连成一小卦,共有八个不同组合,便称为八卦,卦的形成是离不2开三的互相变通,三生万物的作用。三个小卦再加三个小卦重叠成一个双重六爻卦象,不同的卦象排列出有八组,八组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万事万物的类象,其中有千变万化的易理,所以六十四卦是智慧的哲理学。看着里面的配图,以及对历史的简要介绍,我渐渐的对此产生兴趣,开始对神话产生向往,不由的把他和《山海经》,以及龙生九子等传说联系在一起,但是,从学术角度来说,《易经》是一门科学,《易经》的形成过程是几千年历程,从伏羲先始画八卦,以后经过炎帝、黄帝,双从夏周三代,不断地演化,到周文王重新画后天八卦图,整理卦辞、爻辞,后来又经过孔子作《十翼》上下几千年中文化的结晶。它是源自历史各时期中统治者的权术经验、教训、功、利、德、贞的总结,也曾是历史朝代中的帝王国权者行使统治和执政朝纲时的《经论》和教诲书。但曾因六十四卦被视为占筮之辞,披上了迷信的外衣,作为预测吉凶的辞令,六十四卦成了古代头领们掌权和使用权力必定要使用的秘密的摇卦占卜。而早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各学派为它正名,他们认为是可生以史为鉴灵警奇奥的奇书。

易经是一门最高的哲学,不是算命学,所以路边的算命先生根本不代表易经学说。易经分为三种方式解释了整个社会三类人。道家的老子学说是易经中最难,也是最高的学问,它是代表社会最高层阶级的利益和生活态度;儒家的孔子代表中层阶级的利益和生活态度;墨子是代表我们普通百姓的利益和生活态度。这就是易经成为哲学之3父。易经是一门预测科学,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易经里有卦象,就是说8*8=64个卦象分别解释了不同的结果。那就是说卦是预测你现在可能会面临的一种生活的现象,不是本质;也解释了这样的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去解决这个现象带来的后果。在这里,人们都会把它解释成命理,运气然后怎么怎么去化解。其实,对于命跟运易经有很好的解释,因为卦只代表现象,你自己想想看一个现象能包括了你的真实的本质内容吗。

能解决掉你发生的不好的一切事情吗。能成为你心灵安慰的一种寄托吗。不能的!易经就告诉你一些为人的道理,孔子的理论以及墨子的理论是我们要学习的。学习这些理论后你才能很好的去理解易经讲的卦象是唯物主义哲学,不是算命的。它是可以预测到人生某些阶段一些不顺利的事情以及灾难的事情,但是要变的。卦根据你行为的方式以及实践的经历要产生改变的。易经中易本身解释就是变的意思。就是说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才是真正的道理。我们学习易经就是要学习孔子的做人理论以及墨子的做事理论,一个人能很好的做人,很好的做事情,有非常好的修为,那么有可能成为有作为的人,那就是高层阶级的领域,才能去学习道家的道理。学习易经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所处环境所产生的很多现象,然后好好总结研究,改变它,改变了这些现象,让它往好的方向发展,那就改变了你的运。唯物主义哲学讲,命不可变,运是可变的。其实,运的不断改变,也能导致小阶段的命的改变。阴和阳总是处于一个平4衡的阶段,好坏循环往复!学习易经的态度是积极的,不能总拿那个预测现象来对自己的命,整天不做事,整天乱想,那什么运都不会来。积极的学习其中的精华,积极的吸收于利用,易经它只是能帮助你看到你将要发生的现象,所以真正解决事物还是靠自己的品质和意志。

学习易经不是说我预测出来命不好,我就不努力了,我今年婚姻不好,我就不结婚了。不是这样的,易经它是告诉我们万事要中庸,中庸不是极端的意思,解释为恰到好处。事物要符合规律,符合现实要求。就象婚姻好坏,其两个人的结合,最好的结合是门当户对。这个是古代人智慧,有他一定的道理。现在人不是要求这个,要求哪个,最终只有门当户对的婚姻幸福可能性最大,婆媳关系也最容易融洽。为什么现代单身大龄青年这么多啊,就是没有处理好自己的位置,你到底适合哪个位置,有些人经常说:宁缺勿滥!这种不符合规律的盲目要求怎么能找到幸福!学习易经这要看你带着什么目的读它。它关系到哲学思想、天文地理、政治策略、军事计谋、伦理道德、行为科学、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医学养生、信息预测、文艺美学等等,甚至现代的前沿科学如计算机软件、遗传密码、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等等,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真是仁者见之谓仁,智者见之谓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总的说来,它当然是一部揭示万事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哲理着作。《易经》,在古代是士大夫必读的高深教科书;书中提到,全世界中国人的脑筋最好,最活,因为中国人最懂得5变通其实,自然辩证法很大程度上也在讲变通。好中有坏,坏中有好,不好不坏,不坏不好,由坏变好,由好变坏,反反复复,无穷尽也。《易经》中有的道理是深刻的,亘古不变的。你看,易经说宇宙万物归根到底是由两种因素构成的:阴,阳。仔细想想,它的高明简直超出人类智慧了。你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接近的证明这一点,从我们知道原子是可分的开始,就已经往这个方向迈步了。因为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是物理不可分的,分到最后是什么呢?说的好,就是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生万物!我们的祖先,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因为他们追求的是智慧,从本质上说,我们的祖先重视的智慧,他们不怎么重视知识。最开始说的读书,实际上指的是明理,读书读的是道理,道理是与智慧相关的东西。然而现在,读书是去学知识,学一些谁也不知道能不能用,对不对的东西,尤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读书早已经不再是它最初的含义了。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易经》是完全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外国人提自然辩证法,其实在科学面前他们欠缺让自然引导他们的科学,我们讲师法自然,不是没有道理的。其实,我觉得我们学的课程是不能叫自然辩证法的,叫辩证法还可以。宇宙中唯一的东西是什么?就是自然,自然是不能加界的,加了界,就讲不通了,只有国家才有界,地区才有界,植物界,动物界也可以。自然是整合的东西,如果自然可以再加界,就表示自然之外还有东西,那就不对了。所以我觉得,我们学的辩证法充其量也只是《易经》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冠之以自然是很6不合适的。看过《易经》后变的非常乐观,不管什么样糟糕的事情我都似乎不在乎,就像其中的一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有什么大不了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在我阅读《易经》时,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世界并不那么黑暗,不管有多糟糕都会慢慢好起来,这就是穷则变吧!又应一句老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看的那六十四卦,倒不像算命,更像是人生处在什么阶段应采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当你春风得意时,不要忘乎所以,当你悲痛欲绝时,应该告知自己,新的历程即将开始;当你青春焕发却一无所有,别要忘了你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创造一切;当你的事业初成却不堪一击,别忘了自己的能力正处人生之鼎盛时期;当你为自己的身体与精力的衰竭而彻夜难眠时,别忘了你拥有的物质财富是一般人所不敢与之的;当你步入人之末年而感叹生之短暂时,别忘自己是饱经世事的老者,受到族人的尊敬。

当然,人的一生充满各种变数,但我相信《易经》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当我读完此书,我深深地体会到《易经》给人的世界观带来的影响。抗迫害能力特强,很多事情别人认为不可能的,自己居然能忍受的了。起初,自己读《易经》充其量只是想了解一下中医理论的源头,没想到居然让《易经》深深地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大概就是天意吧!不过,我得感谢《易经》,给我如此大的精神力量去面对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

易经的奥秘读后感


《易经》对于刚接触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一本书,但它却是包含了很多的处世哲学,而这些其实都是我们经常用的,只不过我们是一种无意识的使用罢了。

一日,与朋友小聚,听他说起最近《百家讲坛》里有曾仕强教授的讲座《易经的奥秘》,不由得引起了我的兴趣。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外公家里曾经有过一本《白话易经》,出于对书的钟爱,喜欢触摸那种或厚厚的,或精致的书籍。那本书厚厚的,手感真好。里面的内容尽管是白话,但是还是有些艰涩难懂,也正因为此,对《易经》更加引发了神秘和敬重。后来也收藏过几本关于易经的书,但都大致翻阅,没有细读。

终于等到百家讲座讲完了,在网上搜集到相关视频,又买了一本书,对照书、看着视频,边听边看,边做记录,用了几天的时间,完整得听读完。也不由得获得了跟多感悟。再次打开曾经收藏的易经读本,明白了许多。

中国古代文化真是了得,当初如果没有焚书坑儒,今天的中国该是什么样子?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使用各种方法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但是直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宇宙对于人类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那么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之前,怎么能够得到破解宇宙的密码呢?

《易经》是什么?所有文献都这么记载的,易是群经之首。实际上这句话太客气了,应该是易是群经之始。为什么说《易经》是群经之始呢?因为不管是五经还是六经,都会把《易经》摆在最前面,所以叫群经之首。实际上,它是群经之始,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从这里发源出来,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它是诸子百家的开始,所以叫做群经之始。所以这本书非常值得我们一起来探讨。

可以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易经》,是三位古圣先贤共同创造出来的,伏羲创造了八卦图;周文王创造了64卦,后被称为《易经》;而孔子为《易经》作了《十翼》也称《易传》。那么《易经》的首创人伏羲是谁,他又为什么要创造八卦呢?

伏羲八卦图这部无字天书,能够历经7000年的岁月,一直流传到今天,足以证明真理永存的道理。那么在蛮荒的原始时期,伏羲怎么能够发现宇宙的奥秘?又是怎么画出八卦图来的呢?

伏羲八卦图是由数字和图像组成的,而现代高科技的电子计算机,也是由数字组成的,由此而论,中国7000年前的伏羲氏,可以说是电脑的鼻祖。那么古老的《易经》和现代科学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易经》是完全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为什么后来成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总源头?那么《易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我们又如何才能够读懂《易经》?我们现代人学习《易经》,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阴阳是一体两面,如影随形,合一的意思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样才有生命力,完全是阳也没有用。

在宇宙中,除了自然之外,没有任何东西是主宰。

吉,就是顺乎自然;凶,就是不顺乎自然。

道理是直的,路永远是弯的。只会走直路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因为自然本来就是弯弯曲曲的。我们中国的大江大河都是由西发源,然后向东流,但没有一条是笔直入海的,因为那样我们就没有资源可用了。河流弯弯曲曲,有时流得很慢,有时流得很快,这样我们才有各种资源可以利用。山脉也不是笔直的,不然谁也爬不上去,它弯弯曲曲,这样人随着山势转来转去,慢慢就上去了。

《论语》里都是一句话,没头没尾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后面就不讲了。很多人把这句话解释为知道你就说“我知道”,不知道你就说“我不知道”。这样讲就太小看孔子了,如果真是这样,那整本《论语》不都是在讲废话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意思是说,就算你知道,如果问你的人不该知道,你也不能说你知道。要按照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回答。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是投机取巧,而是随机应变。

《易经》读后感200字


国人的思维方式:实体式思维模式,关系式思维模式。

实体与关系,彼此不同,但又相互融合,万事万物拆开来是关系,合起来是实体。整个世界中所有的现象,归为八卦。

换算八卦,就可以了解宇宙中各种关系变化的可能性,这种变化,不是性质上进行分析,而是数理上进行计算机换算,很严密,很数理,很量化。

《易经》,是中国人关系式实体思维模式的体现,是中国人在用数学化的思维看世界。关系式实体思维模式,是《易经》的核心。

读《易经》有感


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妈妈就陪着我一起读经典,妈妈即使在怀和生弟弟的时候也从来没间断过,现在我们读完了《易经》《孝经》《大学》《老子》《孝经,国风》《百家姓》《三字经》《德育启蒙》《千字文》《论语》《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对韵》

《弟子规》《中庸》《 成语接龙》《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增广贤文》《孙子兵法》《少年儿童诗词启蒙》《庄子》,现在我们正在读的经典:《诗经,小雅》《孟子》《文学启蒙》

我妈妈更是把《易经》读了149遍,《老子》读了160遍,《孝经》100遍,《大学》100遍,《黄帝内经,素问》10遍,为我和弟弟做了好榜样。现在我也在挑战100遍,现已通读了七遍。

刚开始读经典时,我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要让我们读经典,我很反感。 我曾经对妈妈说:妈妈,我们班的孩子都不读经典,为什么偏偏让我读? 妈妈很淡定的说:孩子,妈妈告诉你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我们是要学圣贤,我们要做有智慧的人,特别是《易经》更是教我们如何做幸福的人,用变易的思维来面对我们的生活虽然我对妈妈的这番话还是朦朦胧胧不太明白,但我也明白了妈妈的用心良苦,她希望我和弟弟更优秀,更出类拔萃。

坚持读了一段时间后,我是越来越喜欢上读经典了,特别是《易经》我读起她朗朗上口,美妙无比,我读完《易经》明白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美妙诗句。

《易经》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每古三千年,所以易经将近有九千年的历史;而这个三圣事实上远远不止三圣,最早写易经的人是伏羲氏,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氏死了以后呢?神农氏做;神农氏死了以后呢?黄帝作;黄帝死了以后尧帝接着作;尧帝死了以后舜帝接着作;舜帝死了以后大禹接着作;大禹死了以后周文王接着完成;周文王死了,他的儿子周公接着往下作,这个过程大家可以数一数,八九位圣人,周公死了以后孔子接着往下作。我想易经应该是我的老老老老。。。。。。老祖宗了吧!

读《易经》让我明白圣贤其实是内心强大的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 是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能快乐幸福的人; 是遇到什么困难,都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的人; 是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委屈磨难,都能从最合适的角度去看待的人; 是无论到哪里,都能与人和谐相处的人; 圣人,是无论做高官还是普通人,都能够幸福的人。 这也是妈妈让你们读经最大的心愿,愿你们今后可以做个幸福的人! 幸福的人,是具备幸福力的人,幸福的人,是有教养的人,让他人感觉到舒服顺眼的人。

感恩我们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如此好的经典,让我们有如此多的精神营养,我和妈妈还会继续将经典读下去,我要为天地立命,为往圣继国学,为天下开太平,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易经》读后感,整部《易经》只讲3个字:上、止、正


《易经》的读后感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作品这本书在阅读后让人有着颇多的生活感悟。我们从读书中领悟到的道理是我们读后感的索引。读后感大全编辑特意为你呈上“《易经》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易经》的读后感 篇1

最初认识《易经》是从爸爸那里。爸爸喜欢《易经》,没事的时候也喜欢卜两卦,我当时因为好奇,拿着他的书翻了翻,但完全看不懂,也就没再看过。直到高三暑假,我在《百家讲坛》上看到了曾仕强教授讲的《易经的奥秘》是那么的通俗易懂,渐渐地才了解了它,也深深死喜欢上了《易经》这部凝聚着古圣先贤智慧的著作。听讲座仍意犹未尽,我又买了《易经的奥秘》这本书继续回味着。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和自己的一些感受,同时也希望不了解《易经》的同学能够借此对其里哦啊接一点儿。

很多文献中都记载有:《易》是群经之首。按照曾仕强教授的观点,应该是:《易》乃群经之始。因为它是中华文化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易经》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其中包含可许多古圣先贤的智慧。《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易经》的完成也经历了三位圣人:伏羲、周文王和周公父子(他们一家算是一个)、孔子。伏羲在上古,周文王在下古,孔子在近古。

众所周知,伏羲一画开天,创立八卦。但一提到八卦我们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占卜、迷信等等。其实这只是《易经》中的一小部分,甚至是有所误解。伏羲氏时期,人们主要靠打渔、狩猎过日子,这其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天气的好坏。伏羲当时根据自己的一些判断告诉人们未来天气的状况。刚开始人们还将信将疑,可是随着验证次数的增加,人们信任了伏羲,复习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就创立了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当时的天气状况,把它交给了大家。这一符号系统就是八卦,它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无字天书。最初,是通过符号来预测天气的变化的,可是,后来慢慢觉得除了气象,很多与生活有福安的东西都可以从中开发出来。也正是因此,文王才从八卦中演绎出了六十四卦。

周文王六十四卦,正是宇宙中揭开宇宙万物的六十四个密码,我们也称其为《周易》,但这个周字应该和周朝没有多大关系,而应该是周全,周到的意味。而这个六十四,也并非数学意义上的数字,而应该是宇宙中的数。因为前者是死的,而后者是活的、会变动的。而且这六十四卦也正是有伏羲八卦完全排列组合后得到的。后人们占卜时用的就是周文王的六十四卦。说到占卜,我们都应该要清楚它是有道理的,但是不科学。因为,它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它是一种事情发生什么结果的一种概率,而这个概率只有六十四分之一。其实,并不是逢事都要去占卜,它只是在我们遇到事情的确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给我们的一种参考。而这是我们也可以多画几个卦来作为参考,这样考虑问题会更周全一些。从这个方面讲,这六十四卦也确实为我们后人提供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实,真正让《易经》拥有灵魂的是孔子。孔子晚而好易,并且在读完《易经》之后还赚没为它写了《易传》,也称《十翼》。他就像是《易经》的翅膀,孔子希望有朝一日,这部伟大的著作够飞起来。但到现在,他老人家的愿望还没有实现。我们在此祝愿这部凝聚着先贤们智慧的《易经》能够早日飞起来吧。在今天看来,《易经》可以说是一门自然学科,但在孔子之后,又加上了人伦道德才使得它得以完整。

《易经》的初步完成基本上就经历了以上三个时期。有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之后,就是后人们对它的运用了。(当然,也有可能在今后也会有人在对《易经》加以补充)六十四卦是人们的参考对象,当然不能一一列举说明,但每一个卦都有一个共同的内容,这便是吉、凶、元、亨、利、贞。

当我们看《易经》时,几乎每个卦的卦辞中都会出现这样则吉,这样则凶的字眼。其实易经中根本没有吉凶。而所谓的吉凶,就是:顺易理者,有所得(吉);违反易理,有所失(凶)。而这个易理,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道自然规律。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又应该以自然规律为标准,而不能凭人的意念,为所欲为。我想明白了这一点后,或许在我们的生活中,再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太纠结了。《易经》中,开篇便提到了元、亨、利、贞,乃君子之四德也。关于元、亨、利、贞的解释有好多。在这里,我想就增教授的解读来对此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元、亨、利、贞这四个字在《易经》中广泛出现,可以推断,它们其实是当时的通俗用语。元,即开始,合在一起叫元始,例如中国最古老的神就叫元始天尊。一个地方最早的寺庙也一定就叫开元寺了。亨,即为亨通、顺利。利,即利益,亨通之后当然要获利了嘛。贞,就是正的意思。这四个字合在一块儿的意思是说: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开始要小心谨慎,做好充分的准备,那样办起事来才会顺利亨通,然后才会得到收益。可是当我们获益之后,就要看这利来的是否正当,若是正当的话,就会贞下起元,元亨利贞,循环往复地把事情做大,否则就要小心了。我觉得这就是《易经》教我们的很好的办事的智慧。

《易经》中还有一句话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和辩证法是一样的,都是在叫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考虑它的阴阳两面,只不过这里的阴阳是变动的,正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样。而道,就是事物的本质,即自然规律,它正是阴阳所组成的。

《易经》对于刚接触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一本书,但它却是包含了很多的处世哲学,而这些其实都是我们经常用的,只不过我们是一种无意识的使用罢了。我们中国人在看待问题时,有许多看法都与西方人有很大区别,可能也是受到了《易经》的影响吧。在西方的文化霸权盛行全球的今天,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对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易经》作为这一切智慧的源泉,更不能被我们所忘记。建设文化大国,每个知识分子都有责任。

《易经》的读后感 篇2

内容简介:《易经大全会解——易经的智慧》的目的,正在于解析易经智慧对于成就人生事业的重要意义。本书对照易经中的卦象、卦辞、爻辞、彖传、象传等内容,将易学家的代表性阐释集在一处,可以说是一本易经智慧解读大全,十分便于读者阅读和了解易经全貌。

易经的智慧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易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易经》是古老的智慧书,亦是现实生活的指导书。从古至今,很多人通过研读《易经》获得成功的智慧和方法。从易经中,哲学家看到辩证思维,史学家看到历史兴衰,政治家看到治世方略,数理家领悟宇宙奥秘,军事家参悟兵法谋略,企业家亦从中找到经营方略……同样,芸芸众生也可将其视作为人处世、规避风险的不二法宝。

易经的智慧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怀着一种心情前往,却将另一种心情带离.. 我不知道是否总有这种事件... 荀子一句话,彷佛点醒了很多:善易者不占.. 确实,《易经》讲的是世间万物.. 卦象的使然,涵盖万物,绝非占卜如此肤浅...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或许,真谛总是如此显隐.. 放在眼前,却需要自己寻求《易经》有太独特的地方......

《易经》的读后感 篇3

自己初读《易经》的肤浅认识,从人最初接受启蒙教育到最后有所成就时应谦虚谨慎、居安思危的发展过程进行简要分析,和大家共同学习。

一、蒙学习改变命运

蒙,是《易经》中的第四卦,《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思是说,山下有泉水,但要想发现甘泉,必须设法准确地找出泉水的位置,即意味着必须先进行启蒙教育。君子必须行动果断,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品德。蒙的本意就是事态不明朗,前景蒙昧不清,看不到真相,象征幼稚愚昧。有蒙昧则必须要启发,大自然依赖阳光和清风来化解蒙昧,而引用到人类本身的成长过程,就突出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蒙卦的中心内容,是讲述如何对待幼稚和蒙昧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对待学习的问题。

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蒙开宗明义就说了出来:亨。蒙卦卦辞第一个字就是亨,蒙昧怎么能亨通呢?《易经》是以此告诉人们,人处在童稚蒙昧状态,只要加以恰当的教育,就可以得到启蒙,不断学习就会不断进步,前途就必然是亨通的。

回到现实世界,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的一无所知,到入学接受教育,再到参加工作,这个过程让我们学到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业务知识及社会知识,不断的知识学习和经验积累,渐渐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那是不是参加工作以后就可以不学习了呢?当然不是。世界在前进,环境在变化,故步自封、停止不前,无疑会被时代所抛弃。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不落后于时代,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学习的意识深深植根于大脑,向前辈学、向同事学、向工人学、向书本学,努力营造学习氛围,争做学习型员工,创建学习型组织。在学习意识的推动下,给自己搭建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舞台,为公司发展做贡献。

二、需机会在等待中出现

当我们通过启蒙教育和自发学习学有所成时,就希望有一个合适的平台让自己施展才华。但每个人的机遇有所不同,人的一生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或时机不成熟时学会耐心等待。《易经》中的第五卦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等待的问题。

需卦的卦象是上为坎为水,下为乾为天,为水在天上之表象。《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其寓意就是云在天上但雨还没有落下来,因此不能急进,只能静静地等待时机。在事物的发展进程中遇到艰险时,要审时度势,耐心地等待时机。能进则进,如果暂时不能前进,那么就要善于等待,在等待中伺机蜕变。但是,等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急功近利者不会等待,往往慌不择路,落得一败涂地;狭隘自私者不善等待,常常锱铢必较,而失去了许多机会。

等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策略。古时候有唐顺宗在太子的位子上等待二十六年终成正果,诸葛亮高卧隆中等来了一代明主贤君才使其才华得以充分施展,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积蓄力量才攻灭吴王夫差,这些都是历史上关于等待的最好的例子。反观我们,消费至上的浮华世界造就了我们急于求成的功利心态,缺少耐心、迫不及待地追逐功成名就。真应该好好学习古人那种意境在机会没有到来之前只需饮酒作乐,何其洒脱,何其自然!这并不是要我们在机会没有到来之际一味吃喝享乐,恰恰相反,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因此在等待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持一种自然和超脱的耐心,又要时刻不忘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乐观地投身于工作和学习之中,以昂扬的热情和扎实的基本功迎接机会的垂青。

三、谦满招损、谦受益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行为修养。当我们抓住机遇在事业上有所发展的时候,保持冷静的头脑和谦虚谨慎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

谦,是《易经》中的第十五卦,《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意思是说,高山潜伏于地下,象征着高才美德隐藏于心中而不外露,所以称作谦。君子总是损多益少,衡量各种事物,然后取长补短,使其平均。对于谦卦,周公是大力推崇的: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小足以守其身。在《易经》六十四卦中,谦卦是很特殊的一卦,因为只有谦卦的六个爻辞中没有一个爻辞言凶,没有一个爻辞言害,统统吉利,处处通达。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社会对谦逊心态的重视,也充分肯定了它在提高自我修养、融洽人际关系方面的重要性。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自负的青年和尚,听说有一位高僧如何了不起,心里很不服气,就到高僧那里去讨教。高僧什么也不说,只是一个劲地为他斟茶,茶水溢出来了,还继续斟。青年和尚说,大师,茶水溢出来了。大师说,是啊,杯子满了,什么也装不下了。青年和尚一听,顿时开悟了:自满和骄傲,就是一个已经装满茶水的杯子,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了,还能有进步吗?青年和尚得到了高僧的点化,开悟了,可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现实生活中像青年和尚一样的人是不少的,他们总是抱着惟我独尊的清高心态,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最终将被时代所淘汰。要知道,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虚心学习,努力寻找不足,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一项必修课。

四、既济成功后要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能够健康地向前发展,是因为始终有一种忧患意识在促使其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缺乏这种忧患意识,终将会被时代淘汰。尤其是在我们小有成就之时,更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忘记居安思危。《易经》中第六十三卦既济,就是要告诉我们在成功之时要居安思危,才能永葆太平。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意思是说,水在火上,比喻用火煮食物,食物已熟,象征事情已经成功;君子据此要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弊端,采取预防措施。本卦坎卦在上,坎为险,寓意是:虽然成功了,但危险仍高悬在头上,稍不留神,内忧外患就会接踵而来,导致混乱不堪甚至土崩瓦解。因此,在事情成功之后,要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种种弊端,防患于未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古人是以此来告诉我们,在成功的时候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二章》里的这句话说的是,一个国家只有始终铭记自己的内忧外患并逐一去克服它,才能生存下来,才能逐渐走向强大。同样道理,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应该时刻持有忧患意识,成功的时候更应如此。 因为忧患意识可以提醒我们,未来的竞争是如何残酷;忧患意识可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相对未来还有哪些不足,应该怎样去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我们惟有时时刻刻不忘用心学习,谦虚谨慎,居安思危,才能与时俱进,保证个人与公益的持续发展。

《易经》的读后感 篇4

既见君子,元亨利贞——《易经与老子》读后感2500字:

这本书,其实是胡兰成先生在报刊上的文章,原是中文写成,翻译成日文发表。由于原稿遗失,小北先生便从日文又翻译成中文。行文风格倒是与胡兰成有个六七成的相似,然而这样翻来翻去,难免失却最初的味道。并且颇有一些句子翻得不是很通。不过会意即可,无需强求字斟句酌。难得的是,封面是由陈丹青先生题的字。

如果这本书算是《易经》读后感,那么我所写的,只能勉强算是读《〈易经〉读后感》之后感了。并不讨论太极阴阳、小畜吉凶。

其实完全不通《易经》。单单是看文字,也是只认识大部分而已,有些字索性看得面面相觑,仿佛理应熟知而偏偏认不出来的故人,真是惭愧得想要掩面躲到桌子底下。承蒙滕大师点拨多次,然而资质驽钝,非但没有恍然大悟,反而越发糊涂起来,并怀疑自己的项上长的并不是那颗自以为聪明的脑袋,而是一块榆木疙瘩。

是故即使读了这本书,更多的,是明了了作者读《易经》时的跌宕自喜,对于《易经》本经的感悟,倒尚未见得深厚许多。诸君中多有识之士,还望宽宥这篇胡言乱语,一笑置之即可。

1.关于宗教和哲学

很奇怪,生活在迷信的环境里,却从小就对各种宗教免疫。总觉得宗教是懒人的信仰。毕竟相信一件难以解释的事情是由于某种神灵所为,比相信其背后存在复杂抽象的科学,要容易得多。人类都是免不了喜欢走捷径。

万叔认可坊间的说法:理科走到极致是数学,而人文学科走到极致是哲学。不过他老人家认为,哲学这座金字塔的顶端,是宗教。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如何诞生?在我看来,不过是为了解释我们所看到或者目力无法看到的这个世界。与科学在本质上并无不同,殊途同归而已。然而科学最无能为力的,就是如何去解释人的精神和意志。科学发展到今天,可以用数学、物理学的方法去探寻宇宙的起源和终结,却无法回答为什么世界是现在这个样子。科学可以发现规律,却无法告诉我们为什么这规律是这规律,而不是另外的样子。

而哲学弥补了这个空缺。

2.关于占卜

并不是很相信占卜。尽管在心虚忐忑的时候,会希望窗外的喜鹊叫声是吉兆。然而非要说发生在千里之外数年之后的某件事,与眼前的爻乂龟板竹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在难以说服我。占卜的任何结果,都是随机事件之一而已,而对于单次的行为,概率又没有任何意义。生辰八字与紫微斗数也是不信的。宁愿相信世间所有生命物或非生命物都有自己的磁场,相互作用相互干扰,或有特定规律与走向,但因为个体的一念一息,有着万千的可能性。

幸好《易经》的占卜,并不是告诉我们,一卦既出,吉凶已定。而是告诉我们,“人生有着余裕,世事变化还多着呢。”

算卦先生往往先天花乱坠讲些人云亦云的话,到了关键处,又喜欢故弄玄虚,来一句“天机不可泄露”。其实何谓天机?

“一曰知警,二曰妙悟。…凶之预感为知警,吉之预感为妙悟。”

这种预感,并非未卜先知,并非什么神秘的第六感,而是对于自身与自然联系的感知与敬畏。但现代人这种知警的本能,已被重叠的知识所覆盖。人类依靠机械去探索太空、高山、深海,然而最精密的机器,也许都比不上海豚自然演化的超音波。

3.关于点线

中国的文章、绘画、书法,都是有着独特的时间和空间的布局结构。美与数学有着难以言说的联系。八卦亦如是。

“《易经》重视位。卦爻之位,阴阳的交错,是几何学的。”

即使从未看过《易经》的人,见到八卦的画法,只怕也要惊叹,两种线条的排列组合,竟然如此美而玄妙。不同的卦象分布在不同的方位,又代表着不同的时空和机缘,偏偏不是异想天开,而是有着严密的逻辑和演变。

胡兰成则赞同一个说法:宇宙间的一切运动皆是点与线。而《易经》的阳亦可看做—,即数学的点;阴则是——,即数学的线。线是点的演绎,最短的线在两点之间,其中有太极,即是0。以点成线,以线成面。天下万事,归根结底,不过是如此简单质朴的道理。

飞哥曾说起他读书的心得:读书不见得要一字一句,有些内容是可以用“航拍”的视角去看的。这也是点线面的道理。我们习惯于按部就班,却不曾想,读后感.从面回归到线,从线还原到点,亦别有一番滋味——物理学界的还原论,也是这个原理。只是此等境界,非游刃有余者不可得。一方面要靠练习,另一方面只怕也要靠悟性了。

3.关于天命与历史

《易经》里说:“天地不与圣人同忧。”正如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中国人总是习惯说“凡事天定”,然而想到自然夏花冬雪、历史兴衰罔替、人生颠沛流离,竟是从一开始就写好了剧本容不得更改的,即使嘴上说着“乐天知命”,却何尝甘心逆来顺受?

“历史从来就包含有限与无限。有限的一面是历史的形态,无限的一面是历史的机能。”

“凡最好的东西都是偶然的。…好文思与数学上的发现,皆非顺理成章,而是断续飞跃的。国家大事历史上天命移易之际,即非连续的,而是飞跃的革命。”

说的都是必然和偶然。直到现在,科学家们仍然争执不休:生命的诞生,地球的形成,乃至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到底是必然的结果,还是偶然的意外。不过科学家们大都相信,让我们眼花缭乱的这个宇宙,埋藏在万千规律和公式的背后,应该是极其简单的原理。大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universalprinciple,类似于《易经》里的天命。

现代福祉社会的人们,早已不知“畏天命”这一句。不知是件好事,证明我们已经无所畏惧去追寻终极真理?还是件不那么好的事,因为我们太过自以为是。

4.关于阅读

“近来于《易经》,死心塌地的读。”

这个“死心塌地”一词用得极妙。在我看来,不管读书是为了做学问,抑或只是兴趣,总要凝神静气才好。自然,这种动不动就容易皱着眉头板起面孔的态度,屡被滕大师大摇其头。在他看来,无论什么书都是好玩的,也是可以玩的,因为文字里有着许多起承转合拆并聚散的趣味。哪怕只是放在那里,盯着书的封面发一下午呆,也是好玩的——谓之“坐忘”。

只是我眼中的“死心塌地”,更多意味着心无旁骛。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喝茶、饮酒、吹风,甚至嗑瓜子、吃冰糕、啃个兔头猪脚。然而每个字印到脑子里的时候,并无功利之念,只是自喜。

如今连认真看一场文艺片都鲜少机会的时代,我很难告诉你,读书是一件怎样喜悦与贞静的事。只是希望这样的欢喜,还留在现实,不仅仅只是回忆。

语言是个神奇的东西。我们需要语言,去思考,去理解,去表达。却又时常感到语言的无力,甚至束缚。母语属性,造成了逻辑的暴力,我们囿于其中不堪其苦,却往往没有出路。

而读《易经》,更加觉得语言文字的虚无,所以是需要一点“气”的。这气,必然不可像孔子的端然肃谨,也不可像庄子的逍遥不经,大约最好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加一些老子的悠然玄妙。

最后引用滕大师的一句话:经典之所以是经典,自然有它的好,只是之前且把无知当做了骄傲。

《易经》的读后感 篇5

老师一直推荐,让我们看曾仕强教授讲的《易经的奥秘》,本来不屑一顾,今天试着看了,真让人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一直错误的认为《易经》只是一部八卦书,上讲天文,下讲地理,但没想到里面蕴含着如此众多的内容!真正的广大精微,无所不包!!!

我觉得,《易经》与地球人大学这个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后者更需不断完善!而且,前者是古人所作的精髓,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学习、理解、借鉴和运用,而后者可以在此基础上添加现代社会的信息,虽然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但是我认为,肯定有不足的地方,并不像有些爱国主义者推崇的那样完美无缺,而且,世界也在不断地进步,因此,无论是对外来文化还是我们的民族文化,都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所以,如果西方文化的精华,新时代的新信息也能融入其中,那就是现代人的《易经》了!

《易经》首先体现了一个世界大同的思想,这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据曾教授所述,学习《易经》有三大意义,其中一个便是求同存异,这是在全球化中发扬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的最好方式!不知道周恩来总理是否读过《易经》,当年他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赢得了各国的支持,相信现在有这个理念,中华文化也定会源远流长!

第二个令我深有感触的就是三个方法:1、仰视2、俯视3、广角。仰视就是要抬头看天,即关注外界;俯视就是低头看自己;广角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只停留在一个点上。这和任老师提倡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谋而合,但是顺序不同,不知道有没有影响???

第三个,最令我感动,曾教授说,伏羲(包括孔子等)并不是我们推崇的偶像,他们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所以被人们永记心中,获得永生!所以我觉得,地球人大学的理念要被人理解,要流传应该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出发点,为人所用才能被人所记。

总之,《易经》里面有好多深刻的意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以前没听老师的话,早点去读,真是一大遗憾啊

《易经》的读后感1000字


栏目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易经》的读后感”。在阅读书籍后,我们都会产生许多自己的见解,在我们看完了作者写的作品,我们心里会产生一些自己的见解。写下心里的感受吧,别让那些闪烁着的思想光芒无处安放。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易经》的读后感(篇1)

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妈妈就陪着我一起读经典,妈妈即使在怀和生弟弟的时候也从来没间断过,现在我们读完了《易经》《孝经》《大学》《老子》《孝经,国风》《百家姓》《三字经》《德育启蒙》《千字文》《论语》《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对韵》

《弟子规》《中庸》《成语接龙》《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增广贤文》《孙子兵法》《少年儿童诗词启蒙》《庄子》,现在我们正在读的经典:《诗经,小雅》《孟子》《文学启蒙》

我妈妈更是把《易经》读了149遍,《老子》读了160遍,《孝经》100遍,《大学》100遍,《黄帝内经,素问》10遍,为我和弟弟做了好榜样。现在我也在挑战100遍,现已通读了七遍。

刚开始读经典时,我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要让我们读经典,我很反感。我曾经对妈妈说:妈妈,我们班的孩子都不读经典,为什么偏偏让我读?妈妈很淡定的说:孩子,妈妈告诉你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我们是要学圣贤,我们要做有智慧的人,特别是《易经》更是教我们如何做幸福的人,用变易的思维来面对我们的生活虽然我对妈妈的这番话还是朦朦胧胧不太明白,但我也明白了妈妈的用心良苦,她希望我和弟弟更优秀,更出类拔萃。

坚持读了一段时间后,我是越来越喜欢上读经典了,特别是《易经》我读起她朗朗上口,美妙无比,我读完《易经》明白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美妙诗句。

《易经》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每古三千年,所以易经将近有九千年的历史;而这个三圣事实上远远不止三圣,最早写易经的人是伏羲氏,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氏死了以后呢?神农氏做;神农氏死了以后呢?黄帝作;黄帝死了以后尧帝接着作;尧帝死了以后舜帝接着作;舜帝死了以后大禹接着作;大禹死了以后周文王接着完成;周文王死了,他的儿子周公接着往下作,这个过程大家可以数一数,八九位圣人,周公死了以后孔子接着往下作。我想易经应该是我的老老老老……老祖宗了吧!

读《易经》让我明白圣贤其实是内心强大的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是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能快乐幸福的人;是遇到什么困难,都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的人;是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委屈磨难,都能从最合适的角度去看待的人;是无论到哪里,都能与人和谐相处的人;圣人,是无论做高官还是普通人,都能够幸福的人。这也是妈妈让你们读经最大的心愿,愿你们今后可以做个幸福的人!幸福的人,是具备幸福力的人,幸福的人,是有教养的人,让他人感觉到舒服顺眼的人。

感恩我们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如此好的经典,让我们有如此多的精神营养,我和妈妈还会继续将经典读下去,我要为天地立命,为往圣继国学,为天下开太平,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易经》的读后感(篇2)

看了曾仕强先生写的《易经的奥秘》,吃惊不小,易经的最高追求居然不是大吉大利,而是无咎!咎是过错之意。人一辈子当然不可能不犯错,但尽量不要犯大的过错。

曾先生告诉我们,易经中的吉凶观和我们通常的理解是有区别的。我们所指的吉与凶其实就是好与坏,而易经中的吉与凶对应的是得与失。顺应自然就能得,也就是吉;反之就会失,也就是凶。是故,拔苗助长谓之凶;日上三竿鼾如雷,夜半歌声冲云霄同样是凶,我想。

为什么易经的最高追求不是大吉大利呢?曾先生的分析令人信服:“大吉大利有什么用?吉的后面一定是凶,因为吉凶是连带的。当你得到某些好处的时候,也定会失去一些东西,不可能只占便宜,而不吃一点亏。比如你做生意,如果生意很好,那你就很忙,根本没有时间看电影;如果生意不好,那就赚不着钱,但却有时间看电影。这就看你自己要选哪一个了,不可能是什么好事你都要,而所有不好的`事都跟你无关,有一得必有一失。”基于这样的认识,曾先生提倡别勉强追求任何事情,但是要尽力。

曾先生还写了本书——《胡雪岩的启示》,字里行间也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

《易经》的读后感(篇3)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可以看得懂的《易经》”。傅佩荣教授将《易经》的六十四卦视做一套完整的人生密码,并用现代白话对其进行了详尽而又明白的解说。在解读中,作者参考了传统注疏与历代学者的译注成果,同时又力求将其通俗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阅读本书,开启《易经》无限宽广与丰富的世界,读者必对此心领神会,达到豁然开朗的人生境界。

解读易经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易经》是伏羲氏、周文王、孔子这三位古代圣人合作的成果。我们从今天的眼光,对此再作简单的说明。《易经》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内容极少,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象以及卦辞与多爻辞;这是伏羲氏与周文王的贡献所在。二是“传”,原是为经作注解的,称为“十翼”(翼为辅助)。《易经》位列《十三经注疏》之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为古老而又成熟的伟大经典。其内容涵盖天道,人道,地道,亦即要在天地之间让人类安身立命。其方法则是设卦观象,描绘自然造化的奥妙情境,展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与因应之道。

解读易经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对于像我这样没有读过易经,而且对那本中国最难懂书有敬畏之心而不敢随便尝试去看的人,以本书为入门还是不错的,因为很浅显,而且说得非常详细。 但是读到后来会觉得很啰嗦……其实里面很多的话不过就是把白话说一遍然后告诉你每一卦或者每一爻为什么会是这么奇怪的解释,为什么莫名奇妙地会有猪啊羊啊的跑出来,为什么这个就是凶那个就......

《易经》的读后感(篇4)

自己初读《易经》的肤浅认识,从人最初接受启蒙教育到最后有所成就时应谦虚谨慎、居安思危的发展过程进行简要分析,和大家共同学习。

一、蒙学习改变命运

蒙,是《易经》中的第四卦,《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思是说,山下有泉水,但要想发现甘泉,必须设法准确地找出泉水的位置,即意味着必须先进行启蒙教育。君子必须行动果断,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品德。蒙的本意就是事态不明朗,前景蒙昧不清,看不到真相,象征幼稚愚昧。有蒙昧则必须要启发,大自然依赖阳光和清风来化解蒙昧,而引用到人类本身的成长过程,就突出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蒙卦的中心内容,是讲述如何对待幼稚和蒙昧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对待学习的问题。

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蒙开宗明义就说了出来:亨。蒙卦卦辞第一个字就是亨,蒙昧怎么能亨通呢?《易经》是以此告诉人们,人处在童稚蒙昧状态,只要加以恰当的教育,就可以得到启蒙,不断学习就会不断进步,前途就必然是亨通的。

回到现实世界,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的一无所知,到入学接受教育,再到参加工作,这个过程让我们学到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业务知识及社会知识,不断的知识学习和经验积累,渐渐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那是不是参加工作以后就可以不学习了呢?当然不是。世界在前进,环境在变化,故步自封、停止不前,无疑会被时代所抛弃。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不落后于时代,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学习的意识深深植根于大脑,向前辈学、向同事学、向工人学、向书本学,努力营造学习氛围,争做学习型员工,创建学习型组织。在学习意识的推动下,给自己搭建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舞台,为公司发展做贡献。

二、需机会在等待中出现

当我们通过启蒙教育和自发学习学有所成时,就希望有一个合适的平台让自己施展才华。但每个人的机遇有所不同,人的一生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或时机不成熟时学会耐心等待。《易经》中的第五卦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等待的问题。

需卦的卦象是上为坎为水,下为乾为天,为水在天上之表象。《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其寓意就是云在天上但雨还没有落下来,因此不能急进,只能静静地等待时机。在事物的发展进程中遇到艰险时,要审时度势,耐心地等待时机。能进则进,如果暂时不能前进,那么就要善于等待,在等待中伺机蜕变。但是,等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急功近利者不会等待,往往慌不择路,落得一败涂地;狭隘自私者不善等待,常常锱铢必较,而失去了许多机会。

等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策略。古时候有唐顺宗在太子的位子上等待二十六年终成正果,诸葛亮高卧隆中等来了一代明主贤君才使其才华得以充分施展,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积蓄力量才攻灭吴王夫差,这些都是历史上关于等待的最好的例子。反观我们,消费至上的浮华世界造就了我们急于求成的功利心态,缺少耐心、迫不及待地追逐功成名就。真应该好好学习古人那种意境在机会没有到来之前只需饮酒作乐,何其洒脱,何其自然!这并不是要我们在机会没有到来之际一味吃喝享乐,恰恰相反,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因此在等待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持一种自然和超脱的耐心,又要时刻不忘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乐观地投身于工作和学习之中,以昂扬的热情和扎实的基本功迎接机会的垂青。

三、谦满招损、谦受益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行为修养。当我们抓住机遇在事业上有所发展的时候,保持冷静的头脑和谦虚谨慎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

谦,是《易经》中的第十五卦,《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意思是说,高山潜伏于地下,象征着高才美德隐藏于心中而不外露,所以称作谦。君子总是损多益少,衡量各种事物,然后取长补短,使其平均。对于谦卦,周公是大力推崇的: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小足以守其身。在《易经》六十四卦中,谦卦是很特殊的一卦,因为只有谦卦的六个爻辞中没有一个爻辞言凶,没有一个爻辞言害,统统吉利,处处通达。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社会对谦逊心态的重视,也充分肯定了它在提高自我修养、融洽人际关系方面的重要性。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自负的青年和尚,听说有一位高僧如何了不起,心里很不服气,就到高僧那里去讨教。高僧什么也不说,只是一个劲地为他斟茶,茶水溢出来了,还继续斟。青年和尚说,大师,茶水溢出来了。大师说,是啊,杯子满了,什么也装不下了。青年和尚一听,顿时开悟了:自满和骄傲,就是一个已经装满茶水的杯子,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了,还能有进步吗?青年和尚得到了高僧的点化,开悟了,可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现实生活中像青年和尚一样的人是不少的,他们总是抱着惟我独尊的清高心态,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最终将被时代所淘汰。要知道,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虚心学习,努力寻找不足,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一项必修课。

四、既济成功后要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能够健康地向前发展,是因为始终有一种忧患意识在促使其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缺乏这种忧患意识,终将会被时代淘汰。尤其是在我们小有成就之时,更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忘记居安思危。《易经》中第六十三卦既济,就是要告诉我们在成功之时要居安思危,才能永葆太平。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意思是说,水在火上,比喻用火煮食物,食物已熟,象征事情已经成功;君子据此要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弊端,采取预防措施。本卦坎卦在上,坎为险,寓意是:虽然成功了,但危险仍高悬在头上,稍不留神,内忧外患就会接踵而来,导致混乱不堪甚至土崩瓦解。因此,在事情成功之后,要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种种弊端,防患于未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古人是以此来告诉我们,在成功的时候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二章》里的这句话说的是,一个国家只有始终铭记自己的内忧外患并逐一去克服它,才能生存下来,才能逐渐走向强大。同样道理,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应该时刻持有忧患意识,成功的时候更应如此。 因为忧患意识可以提醒我们,未来的竞争是如何残酷;忧患意识可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相对未来还有哪些不足,应该怎样去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我们惟有时时刻刻不忘用心学习,谦虚谨慎,居安思危,才能与时俱进,保证个人与公益的持续发展。

《易经》的读后感(篇5)

易经,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熟悉到从小挺起,陌生到对其一点也不了解。现在,借着团校视频授课,有机会看了曾仕强的《易经的奥秘》,突然发现一些最基本的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事事物物都与易经相关,而现在科技的发达也归于易经,真得感觉很惊讶。

一阴一阳,亦阳亦阴,阳中含有阴,阴中亦含有阳,看着自己的手就想到了他的阴阳说,有时想想也不无道理,阴不能缺少阳,而阳亦不能缺少阴存在,就像大拇指与四个手指一样,一奇一偶,一阳一阴,对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人生来其实就已经于已经相关。

听着他的阴阳说,感触很深,手指的活动也不自觉的多了起来,感觉到了手上的神经均与大脑相连,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父亲让我多活动手指,当初不明白,也不知道该怎么让我的手指活动起来,因此有空没空就帮妈妈做做家务。现在了解了,原来他是想让我的大脑发育起来。想着老一辈人都有这种思想,他们没有读过书,更何况读易经,却知道的比我们读书人还多,我们还得借着他人的讲解才能理会到,不知道是他们的经验还是祖父辈人的潜移默化。不过这确实管用,手指经常活动,发现自己灵活了很多。

看着曾仕强的讲解,听着他的解读,理解了很多小时候父辈人的教育,因此现在要多活动活动,特别是手指活动,虽然大脑已发育的差不多,但相信还是会有助于大脑灵活。

《易经》的读后感(篇6)

《易经杂说》读后感1000字:

南师的《易经杂说》,讲解通俗易懂,循循善诱,使初读者流连忘返,欲罢不能。

中国人的一般观念,说道《易经》就想到八卦,就想到穿八卦道袍的江湖术士,好像学了《易经》就能把握现在,预测未来,其实不然。

在中国本土的文化思想中,儒家与道家是主流,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各种思潮,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向前追溯这些思潮的来源,便是“易”。

“易”的意思是变化,将“易”字分开来看便是“日”与“月”。在不断的变化中总有不变的东西,如时间的流逝、日月的运行,这就是变化的法则。古语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用阴阳两爻来解开宇宙运行的法则,囊括了为人处事的法则,这也正是古人的过人之处,这本书给我的感触也颇深。

“易”的本意,宇宙星辰,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易的卦象告诉我们,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当一件事情发展到极点,便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物极必反”。所以,为人处事,恰到好处,把握好“度”,做到中庸。

由乾卦到坤卦,是一爻一爻变过来的,并非一蹴而就,也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万事不可操之过急。《易经杂说》中说:“《易经》的原则只能渐变,没有突变的事,那种看来是突变的现象,也是渐渐来的。所以鼎革的道理,一个新的办法,认为很有道理,要用来变更旧东西的时候,千万要根据历史的经验,慢慢来。”所以,做一件事,要有长远可行的计划,一步步改变。同样,当生活中出现某种问题、冲突或者矛盾时,要清楚这些问题也不是突然涌出的,而是往日一点点小问题、小冲突、小矛盾慢慢积累起来的,若要避免这些麻烦,就要防微杜渐,同时,有些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未雨绸缪。对于人来讲,“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所以,十年寒窗,才腹有诗书,气才自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都是渐变的道理。

分宫卦象图的变化都是由下而上,由内而外的,这就说明“宇宙事物的变,是内在开始变,如人的变,是内在的思想先变,一个公司机构出问题,必然是内部先出了问题”,所以,“一切东西从内变开始”。同时不可否认,外卦的变化也会引起内卦的变化,即外影响内,就像今天常说:“你成为今天的你,定是因为一些事的发生。”所以才要多经历一些事情,来充实自己的内在,内在充实了,思想观念端正了,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才会深刻,才有可能改变外部的环境。

本书引人入胜,透过南师渊博的知识,将人事与自然法则、历史规则结合为一。南师以其极为严肃的治学态度,轻松的口吻,网络逸闻,探玄寻秘,教我们如何读懂《易经》,从而学以致用,趋吉避凶,走上成功之路。

《易经》的读后感(篇7)

易经致用精义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我当年是在沪江买的这本书的。因为感情较深,所以还是发个评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关于周易的书籍一窝蜂地涌向了书店。但就像所谓的“禅学智慧”“人生策略计谋”之类的书籍一样,多半是披着周易外壳的故事集罢了。空谈甚多,参杂着俗不可耐的世俗心计,励志之言。如粪便般污秽。连智慧的边都不沾。离易之大道远矣。最先接触开新先生的著作,是那本《易学与人生成败》。正因为那本书,对易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执着热情。对易学的理解,也深入了很多。受益极深。可谓是我的入门书籍。后来为了深入探究易道的运用之道,就买了这本《易经致用精义》。果然没买错。书中不仅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有关易学的理法,更是详实地写下了有关占筮的实践操作方法及要领。简易,却无比深邃,引人深思,而且清晰明了,没有含糊之词,凝结了作者大量的心血。其思路,与实践效果,都令我耳目一新,大为振奋。所谓“大道至简至易”,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吧。作为易学的入门读物之一,觉得当是较为合适的。国学,本来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新先生的著作,或许未必是最辉煌的。却独一无二,不失为一家之言,好易者不妨一阅……

《易经》的读后感(篇8)

今天看了百家讲坛曾仕强先生读易经,虽只是部分片段也足以让人收益终生,曾仕强是国学大师,他对易经的了解不是我辈可以启及,但我有一些感受结合近年学习哲学一些心得在这里对于老先生的观点想提出认同,提出异议。

恐要见笑。一:是阴和阳的问题,曾先生以计算机的0和1加以比较论述,我认为是非常正确,并且本人前些时间也以相同观点和同事谈及,只可惜同事都是对思想漠不关心的工人,只当时对风而言了,曾先生的观点恰与我的观点相同,让我内心平添了许多自信。引用曾仕强中文网-百家讲坛素质教育探索发现奥斯卡陈安之余世维易经言阴阳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主凶吉,阴为虚''阳为实''其中包含了对自然万物的形成现象的理解。

而计算机是由0和1为基本构成单位,0和1之间的不同组合形成数据链演化为程序,发展构成了我们现在的数字光影虚拟世界。这恰恰印证了易经的阴阳互补不可或却的哲学理念。二:就是曾仕强的持经达变的理念,使我收益良多,这就是保持原则,适时改变曾先生说:我们不一定要相同,但要彼此互相尊重其中重要对中展开论述,中庸就是恰倒好处,就是合理,中和的中的立场也就是要始终保持正确的''辨证的观点。对此本人也严重同意,这是用于人际交往四海皆准的道理。引用曾仕强中文博客-百家讲坛素质教育探索发现奥斯卡陈安之余世维而对于曾先生对经的解释小我不得不说些个人的看法,那就是不变与变的问题,曾先生说经是永恒不变的东西,就以我前数年学习辨证唯物的经验来看,世界是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的。

不变是相对的,之所以说不变是为了比较变,不变是变的参照物而以。不是不变而是相对我们的时间价值观的不变。所谓的不变只是慢慢在变,是量变现象,实际它是不断在变化,只是到形成质变的时间较为漫长而已,比方说,地质的变迁就经历了无数万年,不是我们以现实人生的标准可以痕量经见的。其他对于曾仕强提出的谦卦等等问题我一部分表示赞同,一部分限于学识不很理解,今后会在学习的道路上继续发问。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易经读后感范文分享通用”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易经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