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苏东坡》观后感

《苏东坡》观后感

《苏东坡》观后感怎么写1000字5篇。

读后感大全精选专题推荐:“《苏东坡》观后感”。

当一部影片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时,作品中的情节触动了我们的思维,产生了许多想法,写观后感除了有作品内容,更要求结合自身和实际,不可夸大。写观后感能显著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您知道从哪些角度写作品的观后感比较好呢?我们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苏东坡》观后感怎么写,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苏东坡》观后感怎么写【篇1】

读苏东坡,感慨最深的就是他的真性情。做人真实,待人真诚,追求真理。他不伪装,也不妥协。在诡谲多变的宦海中,他浮浮沉沉,虽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但却一直主宰着自己的灵魂和良知。他备受打击,九死一生,但真诚依然,胸中跳动的仍是那颗赤子之心。问世间,有几人可比?

也正因为他的真,他方能创作出那么多的美来。他的洒脱遒劲的书法,他的自成一家的“黑竹”,他的无懈可击的政论,他的豪迈奔放的词章……他就像一个艺术的宝库,蕴藏着数不胜数的宝藏。

看过许多传记,或产生向往之情,或生出崇敬之意,但是还有一个人能像苏东坡这样,引发我这样复杂的感情。当然有崇敬、有向往,但是更多的却是感受到他的可亲,可爱,而且,一个古人,第一次就那么久地那么深地走进了我的内心深处。也正因此,极喜欢林语堂先生的这段话“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不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镒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我不敢说我了解他,但是,通过读他的诗文,通过林语堂先生的介绍,我得以走近他,并试着去揣摩他的内心,在他的故事中,我流泪,我扼腕叹息,我拍案而起,更多的是低头沉思。

我不自量力地在和自己敬仰的这位伟人相比。才华自是不敢提及,所以比较的就是性情和为人处事的原则。我越发觉得自己是卑微的。在不公正面前,无论是在苏州还是在海南,无论是当官还是为民,他的心里都装着苍生,他为百姓殚精竭虑,却处处受打击,遭陷害,而他却依然故我。他的确是“不合时宜”啊!和那些见风使舵的政客比,他真的不适于做官,在如此恶浊的官场中,他能够保住性命,没英年早逝,实属造化。既然如此,自己不见容于朝廷,何不思退?保全自己,退隐林泉,保持沉默?在他的心中,儒家的匡世救民思想是占上风的,所以他以有用之身,不避刀斧,每到一处,都竭力为民请命,救百姓于困厄。这种精神常让我有泪欲流。如果换做是我,不用说屡次,一次都足以让我心灰意懒吧。或者我会改变自己,去随波逐流,也未可知。苏轼,在我眼前矗立起一座人格的高峰。

在心胸上,我也从苏轼身上,看到自己的狭隘。他对于拼命往死里整自己的政敌章惇能够真诚宽宥,让我极为震动。我以前是喜欢鲁迅的那句话的,对于自己的敌人,死也不宽恕。我当然没有敌人,但是,遇事时缺少豁达之心,爱较真,认死理。尤其是自己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气冲斗牛,会记仇。从苏轼身上,我看到了宽容的魅力。做人理应如此啊。一个怀着怨气生活的人,会快乐吗?一个心怀恨意的人,能有平和的心态去做事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定风波》,一直贴在案头。或者说,一直在心灵深处置顶。失意时,恐惧时,落魄时,抑郁时……吟诵几遍,顿觉一股豪气渐渐盈绕于胸。于是,前行的步子就走得更加沉稳,也更多了一点洒脱。

《苏东坡》观后感怎么写【篇2】

他没有李白一身白衣任意飘于雨雾间的仙气,也没有杜甫忧国忧民古朴笔墨中寄托的深厚情思,但他大江东去,自比闲人的豁达豪迈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林语堂先生说: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不错,一提到苏东坡,必会让人感叹这文人活得精彩,他拥有文坛上首屈一指的地位,政坛上的巧舌如簧,高瞻远瞩,着实是难得的才干,家庭中有一个有思想的父亲,有肯为自己操劳的妻子。当然,人生中难免会有波折,但贬谪途中的他,一直把着乐观上进的心态,让他的人生又得到了升华。

他的诗词不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圆时的仰望,醉意中的苦闷,最后都化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亲切祝愿,如茶香般的'淡雅,如绸缎般的朦胧,让这首诗的芳华缓缓流入人们的心田。笔锋下的百变,不得不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又是一千古不朽的佳作。赤壁战场上的烽火狼烟,惊涛乱石;公瑾谈笑风生中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在他的笔下淋漓尽致。苏东坡,他有闺秀之细腻,浪子之气概,诗词的两极变化,让他成为世人口中的神话,不朽的经典。

他的精神不朽,饱经忧患拂逆,人性却更趋温厚,并没有丝毫尖酸刻薄。在贬谪途中,难免会有苦闷与不满,但经心灵的洗净后,都转变为阳光的正能量。自比院中闲人,心中可是何等的随遇而安,他视一切痛苦为过往云烟,看淡世间凡俗,留给自己的只有心中的一方净土和一抹斜阳。他一生清贫,为人坦荡,处处为百姓着想,他对权利视而不见,只求自己舒服安逸,百姓安乐太平。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入仕途看作一生的抱负,他也比辛弃疾拿得起放得下,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始终拥有浩然之气。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世人都知道苏东坡,但并非真正了解他,我也一样,一本书不能真正诠释一个伟人,也许一个伟人还犯过错,还有很多的事情没有被记载,但他有公认的不朽之作,不朽之人格,这是值得尊敬的。

我们怀念苏东坡,怀念曾经拥有他的一段历史,更怀念他与世无争的怡然自得,更怀念他将涓涓苦水和人生的压抑融于笔尖下一股清流的不羁,我们将把这份怀念传承下去,将他们成为不朽的佳话。

《苏东坡》观后感怎么写【篇3】

如果真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苏东坡,我想可能并没有这样一个词语能够完美诠释。他喜于创作,敢于谏言,勇于效力,棱角分明而诙谐幽默,风流倜傥而用情专一。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苏东坡,我想“真性情”一词是苏轼一生的关键。他的真性情使他对治理国家抱有满腔的热血与决心,因为真性情而与新党毅然对立,与朋友直言不讳,被政敌抓住把柄;又因为真性情在之后的人生中结交了各路好友,笑谈古今轶事,留下种种脍炙人口的佳话。

仕途风云

由于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青年时期便鹤立鸡群,声名鹊起。在他进京应试那年,他凭着《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赢得榜眼。在那一年中,他先后获得了欧阳修和宋仁宗的赏识,称他具有宰相之才,可见对他的器重。但我认为苏东坡对于政治的理想和抱负可能比宰相一职还要更甚。

在神宗时期,正值王安石得志之时,他的新法改革过于激进,不说为了国库增收而加重的赋税使百姓纷纷逃亡异乡,甚至连青苗法,这本是为改善民生而推出的政策,也成了很多地方官员用强制要求人民借款去讨好王安石的工具。在司马光、范镇等人的影响下,苏东坡也成了反对派的一员。在熙宁三年和次年的二月,他先后给神宗上奏两次,其中《万言书》最为著名。在这篇长文之中,他最后一次尽其所能恳求皇帝改变主意,他从真正的公众意见出发,对皇帝阐述当下的局面所引发的后果。

从这篇文章,我们能看到他之所以一生留连官场,绝非为了功名,而是希望以己之力使皇帝认同自己的观点,从而改变当时政治的面貌与风气,真正做到“为民”而不是“为己”。为了在那个浑浊的朝廷刻出清流的影子,他不惜赌上自己的前程,甚至生命。

在另一段当权的日子,他根据神宗的遗诏,成了翰林,任知制诰。他极为诚心的为皇太后服务,经常一坐就是天黑。在之后担任杭州知州期间,由于暴雨而产生的饥荒具有很大的隐患,他赶忙向皇太后汇报民间的实情,试图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林语堂形容苏东坡为“单枪匹马”,我认为再恰当不过。当时,政敌利用京都并未暴雨连连的因素,斥责苏轼谎报灾情,尽管质疑声不断,苏东坡却还是独自一人奋战。他不断上书,请求拨款,购足粮食。可是,他却尝试未果,甚至被扣上了“灾伤不实”的帽子,弹劾的表章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尽管如此,在之后的任职岁月中,他还是尽力阐明百姓所受的饥荒与灾难,在一次次驳回中奋勇争辩,从这当中,足以能证明他对改变新法的决心,对百姓的关心,以及在这趟浑水中直冲向前的恒心。

命运多舛

纵使苏东坡曾任翰林这样的三品高位,他一生坎坷多舛,失势的日子远多于得志的时光。可他的智慧远超常人,又对朝廷一片忠心,而下场却不尽人意,这究竟是为何呢?

是他为百姓做事不够尽责吗?不是的,他虽然官途浮沉,但不能否认,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位好官员,他为百姓做的事例足以达到彪炳史册的地步。尤其是在杭州的那段时间,他修建了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完善了杭州城的水运体系,整治了西湖,修建了三潭印月和苏堤春晓的美景。正如他自己所认为的,他足以与白居易在任的那段时间媲美。

是他人脉不广吗?不是的,纵使他曾有两段时间站在当权派的对立面,但他却与欧阳修、文彦博、范镇、司马光这样的大臣私交甚好,与范纯仁、吕大防这样常年身居高位的官员也有一定的交情,甚至还与晚年的王安石交情匪浅,这种说法显然不通。

我想他之所以几度流放,是因为他的个人气质本就与当时官场的风气不符,他十足的真性情。

这可以使他深受百姓的爱戴,也可以结交诸多真心朋友,但也因为他过于固执己见,过于追求完美,而造成他的官途不利。他横冲直撞、善于争辩的性格,而与政见不合的人针锋相对,因此得罪了不少官员。他在皇帝面前过于直率,不会去讨好,甚至在太后身边独受恩宠时,也没有抓住升任宰相的机遇。当然,这只是一部分的因素,他之所以奔走官场,绝非为了功名利禄。林语堂对他任知制诰时的评价是“在皇太后对他的恩宠下,他若是一心想要成为宰相,早就如愿以偿了”。起到最本质作用的,应当是他的笔。

《苏东坡》观后感怎么写【篇4】

苏东坡亲历五朝,而在这悠悠五朝之间,除去童年和青年时春风得意,自神宗之后,一直到苏东坡身死,苏轼一生可以说是坎坷动荡,政治上小人,为了打击这一代文豪,不惜使尽万般手段,一次次贬谪,离中原愈发遥远,到最后,甚至有了元祐党人碑出现,被刻上党人碑官员,重者关押,轻者贬放远地,非经特许,不得内徒,而苏轼,与司马光一起,名列黑名单前列。但就是这样政治上迫害,苏东坡丝毫不以为意。“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苏轼以他坦荡胸怀,尽情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即使刚因诗文而遭逢牢狱之灾,诗人身份已融于苏东坡血液深处,释放当天,他又写了两首诗,诗里说:“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而另一首诗里嵌有“窃禄”,意为自己无才为官,但“窃禄”一词却源于一份写给曹操信件,写完这首诗,苏轼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在他一生里,苏轼永远自由自在,正如他行文一般,那些迫害,打击,在他眼中似乎就从未发生过,他所关心,只有民生,即使在贬谪之地,他政绩依然出类拔萃。

孟子曾经说过,人要有“浩然之气”,如果你是正确,那么,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勇气,而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于旧党和新党之间,因而再度自求外调,这一次,他回到了杭州。在那里,他过得依然很惬意,自比白居易,甚至有了朝云这样知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苏东坡不以形所累,他在《记游松风亭》里写道:“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要登亭子,亭子还在远处,人却已累极,苏东坡却忽然想到,为什么不能就地歇息呢?是啊,何处不可安歇,何必要到亭子里去呢?有了这样心境,他才能纵情山水之间,不以为贬谪为忧。有了这样心境,即使在穷山恶水岭南,依旧可以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有了这样心境,他才可以在瘴气重重海外,完成了《论语》、《尚书》、《易经》注解。

《苏东坡》观后感怎么写【篇5】

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零星地洒在书上,一阵微风吹来,书轻轻地打开了。一个积极向上的苏东坡在我眼前展现出来。

在林语堂的笔下,我在书中看到了不一样的苏东坡。一位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一位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位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留在我脑海的是他积极乐观的心态。

苏东坡三番五次遭到小人陷害,关监狱,被贬他乡。出监狱后,他并没有一蹶不振,却不改习性,依旧作诗,自我解嘲道“我真是不可救药。”被贬到海南岛之后,他几乎只有一栋房子,朝廷欠俸不发,境况十分凄凉。海南岛根本不适合居住,但是他达观的人生哲学却让他没有失去快乐,让小人们也无可奈何。他和农民们交谈,自己制墨,自己酿酒,自己做菜,如东坡肉。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这都源于他达观的人生态度。苏东坡遭遇这么大的挫折,却仍积极乐观,在挫折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通往黑暗的大道,一条是通往光明的羊肠小道。关键就看我们自己会选择哪条道路,不同的人生态度决定不同的人生。这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三个人在砌同一堵墙,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人头也没抬,不耐烦地说:“你没看到吗?在砌墙。”第二个人抬起头说:“我们当然是要盖栋房子。”第三个人边干活边唱歌笑着说:“我在盖一栋漂亮的大房子,不久这里将变成一个美丽的花园,人们会在这过上幸福的生活。”过了很多年后,第一个人是工人,第二个人成了经理,第三个人成了老板。由此可见,心态是多么重要。

塞缪尔说过: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平时的学习生活也应该保持向上的态度。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抱怨作业多,老师严厉,父母唠叨,为何不换一种心态去想呢?没有他们的默默奉献如何让我们取得优异的成绩?做题时,看到题目文字多,便会认为题目十分难,不如,抱着跃跃欲试的心态,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考诚后成绩不理想,整个人郁郁寡欢,想到了苏东坡面对困难时的笑脸,和苏东坡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换个角度想,这次的失败只是在为下次的成功奠基,顿时又有了扬起风帆前行的勇气。苏东坡的乐观心态不断鼓舞着我,带着笑容去迎接风雨,让我在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笑;你对它哭,它就哭。其实,人与人之间本无太大的差别,关键的差别就在于心态。做好心态的主人,成功和幸福也就离你不远了。

我抬了抬头,望着窗外,手中翻阅着《苏东坡传》,脑海中回忆着苏东坡,面对困难时的笑容,凄惨环境中的向上态度。我不禁感慨到:“生活是多么美好,我是多么幸福,我要做心态的主人。”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苏东坡》观后感怎么写1000字


快乐来自于视觉,观影即是如此,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对于欣赏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观后感记录下来。没有比写观后感的这种形式,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多。怎么才能防止将观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苏东坡》观后感怎么写1000字。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苏东坡》观后感怎么写 篇1

喜欢苏东坡,甚于诗仙李白,也甚于诗圣杜甫,所以对有同样感受的林语堂先生的著作平添亲切感,从《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而到《苏东坡传》,多次阅读,爱不释手。

推究起来,收获几何,恐怕不是篇把读后感所能尽言。阅读本身是快乐的。将阅读所得内化成精神养分,进而收获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处事习惯乃至点点滴滴,是我阅读的真正意义。

少年时代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没来由地会热血奔涌,仿佛看到同样是风流人物的苏轼行舟江上,他思接三国、神交公瑾,与英雄风云际会,却又不得不把酒酹月,几多豪壮,几多遗恨。而今再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却不免块垒在胸。——给无数读者无限阅读快乐的人,他所历宋朝的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但他却屡遭贬降,甚至受到逮捕,“乌台诗案”令他忍辱含垢,险些丧生。千载相隔,依然让人有心痛的感觉。可林语堂先生却了解,他说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于是这部《苏东坡传》,犹如佳酿,消融了我心中的块垒,让“痛”变成通,通畅、通达、通泰!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

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现在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一种境界。不过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成语置之度外:度:考虑。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如:《后汉书·隗嚣传》:“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又如:七十老翁,死生早置之度外,由他去吧。——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

成语风云际会:风云:比喻难得的机会;际会:遇合。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如:《周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万物睹。”汉·王充《论衡·偶会》:“良辅超拔于际会。”又如:盖圣上既奉天运承了大统,天下闺中自应广育英才,以为辅弼,亦如古之八元、八恺,风云际会。——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

《苏东坡》观后感怎么写 篇2

我印象中的第一次接触到苏东坡的诗词,是我在小学的时候。当时大概是学习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下学回来,给父亲背诵时,父亲给我背了苏学士的那首《临江仙》,还给我解释了词中的每一句话。而幼时的我只记得“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至于初中,便又在读《宋词三百首》时读到苏东坡的词,印象并不为深,但记得“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句子,因为后半句尤为出名。那时已知,苏东坡是北宋豪放派词人。到了高中,读前后赤壁赋还有《念奴娇》或者说《酹江月》时,自己的文学欣赏素养还不存在,评论之处,往往拾人牙慧。

而今,从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我了解了一个更为完整的苏轼。他的一生不可不谓波折,而他的心灵不可不谓纯真。

从《苏东坡传》里了解苏东坡,从苏东坡也可了解林语堂。两个人仿佛时隔千年而达到一部分灵魂的契合。

苏轼语“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的人生无疑处处有味,他无处不可幽默,多难还能自嘲,嘴欠难治,积习不改。到哪都要舒舒服服,把政敌气得牙根痒痒。所以林语堂先生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我读此书,也是有目的性的。我想看苏东坡是如何写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我想知道他是如何应对生活的挫折的;我想了解经营自己的情感,把自己内心深入剖析的。我做这些,只是因为我心中有解不开的心结,有难以释怀的忧伤。我心知自己难以逃脱,只能寻求应对之法。纵览此书,我得到的只是对先贤万分敬慕心向往之的感觉而已。

《苏东坡》观后感怎么写 篇3

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写苏东坡传,他说没有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我在图书馆遇到这本书时,出于对苏东坡的敬佩与喜爱,拿来看看,再看是林语堂先生所著,更是来了兴趣,这大概又是精神盛宴。

林先生讲: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是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看到这些描述,大家或许和我一样,想要再一次去了解这位多才多艺,品性正直,深得大家所喜爱的大诗人。

本书共二十八章,从苏东坡的童年写到终了。读林先生的作品让你真正的理解什么叫:行云流水、妙笔生花、酣畅淋漓,阅读的过程真是一种享受。

不过读这本书,并不顺利,文中摘录了一些诗词,遇到诗词,不得不停下来想去弄明白诗词的含义,所以目前还没有读完一整本。

苏东坡的一生很曲折,也可以说很精彩。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任妻子,我最喜欢他与王弗的感情,只是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短暂,王弗身故后在苏东坡的诗词中,能感受到苏东坡对王弗的思念以及深厚的情感。

除了夫妻之情,苏东坡与兄弟子由的感情也让我特别羡慕和喜欢,两人不只是兄弟,还是良师益友,如果有两个宝宝,培养出他们那样的感情,也无憾了。

书中还有一些育儿方法,比如:东坡小时候努力苦读经典名著,抄写背诵;父母与孩子,晚辈高声朗读,老辈倚床而听,帮小朋友纠正错误等,很多美好的小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

一本传记,有政治,有情感,有生活,有欢喜,有苦闷......阅读的同时心情也随着文字此起彼伏,合上书,回味无穷。

《苏东坡》观后感怎么写 篇4

其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土。诗人,政治家,思想家。

宋代第一才子。他的政坛生涯并不走运,不同于在文坛上的一帆风烦,他这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三次返回政治中心。第一次因不同意改革派并得罪其,被贬黄州;第二次回归得益于保守派的到来,却又因不满其做风,自请离京;第三次在归京途中长别世人。

自此可以发现他不满于改革派与保守派也是因为平民百姓。被贬黄州、自请离京他都是为了造福百姓,在基层生活让他看到百姓生活中的苦难,让他能深入了解,去想方设法改变其困局。

他造福了百姓,但他也“贪生怕死”,面对对手的陷害,他害怕了,他害怕死,也害怕以后无法造福百姓。

在《水调歌头》中他曾写过“但愿人长久”,很多人都以为他写的是希望亲情能够长长久久,但非也,他希望的是生命能再长一点。苏轼是现实的,他清楚地知道只有长寿,亲情才能长久,他的才华才能展现。

苏轼是豪放派诗人,他的豪放中又带着一点细腻的情感,他与别的诗人词人又不同,他能描绘家庭小事,也能挥笔写下国家大事,似乎世间万物都能融入他的文中,汇聚在他的笔下。

苏轼与李白有着很大的差别,李白一生似乎只有喝酒玩乐写诗交朋友,一生好不洒脱,但苏轼虽也爱玩爱写诗,但他心系天下,一心想为百姓造福,能亲临抗洪前线,能指挥改造西湖让她名扬天下。李白能吗?

苏轼若一心写诗,他定能超跃李白、杜甫成为一个无人能比的大诗人,而事实是文坛因为他的词又迎来一座不可超过的高峰。

苏轼若一心步入政坛,他定能使朝廷改头换面,成为一代政坛奇人。

苏轼何许人也?我如是认为。

《苏东坡》观后感怎么写 篇5

我读苏东坡,并不是读他的悲天悯人、他的诗词书画、他的幽默诙谐,而是读他豁达的情怀。——题记

“以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文忠公……这就是苏东坡。他有着超凡的文学天赋,但他的天赋不仅仅拘限于诗歌,还有词、散文、书法、绘画等。他的豁达——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苏东坡曾对其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由此观之,苏东坡豁达情怀可见一斑。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都过得很快乐,无所忧戚,好似一阵清风拂过。而他豁达的情怀刻在他饱满的精神丰碑上,终将不朽。

苏东坡交友广泛,皇帝、官宦、文人……都是他的朋友。苏东坡死的时候,有人曾冒着杀身之祸为苏东坡送葬,其中还包括百姓、书生、歌女等。苏东坡生性放荡不羁,与黄庭坚、秦观、王诜、米芾等文人墨客、朝廷命官乃是至交。他们会聚一堂,在宣纸上展示自己的飘逸才华,放飞自身的文采。苏东坡有如此好友,我的羡慕之情油然而生。我深刻领悟到,友谊十分宝贵,要好好地去珍惜它,结交更多的朋友。苏东坡不正是因为他豁达的情怀,得到譬如泰山厚重般的友谊吗?

在黄州的安适田园生活是他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他厌恶宦海的凶险,看透了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苏轼手持锄头、戴着斗笠在东坡上种菜,脸上洋溢着笑容,还哼唱着自己写的小曲,好不自在!抬望眼眸,苏轼的居所是山顶的三间房子。从山顶俯见茅亭,亭下就是小有名气的雪堂。做田务累了,他便坐在田埂上,拿起身旁的浊酒,环视着自己经营的“东坡农场”,开怀畅饮。此时此刻的他,抛下了所有的困扰与烦恼,真正的适应了田园生活,那个天真淳朴、始终不渝的苏轼,也从此成为了名闻历史的“东坡居士”。

苏东坡在政治的风暴中,被政敌贬到海南岛,那时还是一个穷乏荒凉的孤岛。但是,苏东坡并没有气馁,他以“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乐观地看待生活的困难境遇。他自己搭建房子、种菜、治病……一切自食其力,他却依然乐天达观,忘怀得失。面对苏东坡的遭遇和态度,我不禁想到自己。我有一次单元测验数学考了92分,上课都无精打采,深陷一片悲伤与茫然中,对我内心打击很深。而后我又转念仔细一想:我并没有考多差呀!这只是一场测验而已,又不是大考。如果再不抓紧,必将在大考上失利!似乎觉得那时的我拥有了苏东坡的豁达,能够积极地看待问题了。

豁达——这高深的人生境界修养,相信我也能做到。聚会娱乐应当谦让他人,生活学习更需忍人忍事。当别人指出我的错误时,更要接受建议,并立即改正。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超然的豁达,化作缕缕轻烟,始终萦绕着这本《苏东坡传》。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页,豁达不经意间扑面而来,袭卷我的身心,令我受益无穷。

《苏东坡》观后感怎么写 篇6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几千年来才才一出的奇才。他曾这样评价苏东坡:“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抱紧忧患拂逆,但他的人性却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始终富有青春活力。纵观他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心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与大***家王安石斗志斗法。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他热爱生活,情感丰富;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与其弟子子由的感情可谓患难与共。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己的***哲学,也表现出他的气质风格和大无畏精神。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空灵。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虽然苏东坡的人生道路是坎坷泥泞的,但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他的生活见闻中可以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林语堂作结时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已去,其浩然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观后感怎么写 篇7

首先林语堂写这本书肯定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从附录里这些资料的来源,可以知道他充分了解了他的诗集和文章。

从小读苏轼的诗长大,一直对于这个人物非常好奇,对于宋朝年间的一些事情也颇有兴趣。

从这本书我了解到,苏轼的人生是非常坎坷的,特别是他中年以后,一直过着颠沛流离,在一个地方待不了多久,不知道自己在这的日子什么时候到头。但是他还是能从当中找到趣味,以一种超脱,乐观的精神状态融入到他的作品以及为人处世当中。

苏轼当过很多地方的地方太守,而且当地的居民很喜欢这位太守。他很亲民,常常请别人或去别人家吃饭喝酒谈国事。他非常为百姓着想,他整治西湖,在谷物歉收时,拼命为百姓想办法,多谋取一点粮食,即便这样会让那些小人更讨厌他,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做了。

同样,他和他弟弟苏辙的关系以及相处方式非常让我羡慕。这样一对兄弟,相处如此融洽,分别时格外的依依不舍。他们在官场上的立场相同,可以随时为对方付出一切。他们俩的性格截然不同,但相处时却又如此融洽。在彼此遇到官场上的低谷时,会相互陪伴,相互帮助,相互安慰。每次苏东坡写完一首诗,总会把它第一个寄给他的弟弟子由,与他分享。

虽然在这本书中,有很多政治方面的,比较难理解,但是这本书确实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了那个时代以及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还如此乐观,还笑迎人生的这样一位特别时期的伟大诗人!

《苏东坡》观后感怎么写 篇8

如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整部书,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以及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其中我能读出他的品性。他思想透彻,善于思考,但有时候又口不择言,心直口快。这不禁令我不解,这似乎,是矛盾,然而这矛盾,却又塑造了这么个伟人。或许,矛盾就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吧。

我佩服苏东坡,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的真谛,但他却不接受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他用印度教的思想学习玄学,但气质上确是地道的中国人。从第一次读苏东坡的诗词开始,我便被这个谜一样的大文豪给吸引了。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畅的华彩;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洒脱的旋律;他将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总之,他的作品里总是饱含着情思,总是充溢着豁达,总是蕴藏着深沉。自此我便对这位乐天派大诗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了一些他的资料,找来了一些他的作品阅读,尽管有些我不明白,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

我敬仰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无可比拟的才华。因为他的才华横溢。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他的诗,带我领略了中华文化的一角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林语堂先生说:“我理解苏东坡,是因为我喜爱他的缘故。”我想,这也是我选读苏东坡传的原因吧。从小,就一直听着他的名字长大,不断的幻想他是什么模样,缺又不断更新他的模样。我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豁达乐观的胸襟和积极处世的态度。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纵然经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痛苦。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似乎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他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如此积极乐观之人,难怪林语堂会如此评价他:“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种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才会如此奔放灵动,豪迈不羁。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态度,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至情至性的品格。苏东坡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他对亲人、朋友更是有着深厚的情义。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苏东坡爱好游山玩水,吟诗作文,还常饮酒作乐,生活十分惬意!

诚如林语堂所言: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一切精神和思想,都将如同他的诗词一样永垂千古!

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苏东坡观后感怎么写1000字精选


编辑为你整理了以下的“《苏东坡观后感怎么写》”,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随着时间流逝,总有那么一些作品让我们记忆深刻,欣赏电影的过程中,我们能领略到不一样的感悟。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写观后感的方式来记录我们的新想法,写好一篇观后感,也是人生中很有意思的一次经历。

苏东坡观后感怎么写(篇1)

如果真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苏东坡,我想可能并没有这样一个词语能够完美诠释。他喜于创作,敢于谏言,勇于效力,棱角分明而诙谐幽默,风流倜傥而用情专一。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苏东坡,我想“真性情”一词是苏轼一生的关键。他的真性情使他对治理国家抱有满腔的热血与决心,因为真性情而与新党毅然对立,与朋友直言不讳,被政敌抓住把柄;又因为真性情在之后的人生中结交了各路好友,笑谈古今轶事,留下种种脍炙人口的佳话。

仕途风云

由于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青年时期便鹤立鸡群,声名鹊起。在他进京应试那年,他凭着《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赢得榜眼。在那一年中,他先后获得了欧阳修和宋仁宗的赏识,称他具有宰相之才,可见对他的器重。但我认为苏东坡对于政治的理想和抱负可能比宰相一职还要更甚。

在神宗时期,正值王安石得志之时,他的新法改革过于激进,不说为了国库增收而加重的赋税使百姓纷纷逃亡异乡,甚至连青苗法,这本是为改善民生而推出的政策,也成了很多地方官员用强制要求人民借款去讨好王安石的工具。在司马光、范镇等人的影响下,苏东坡也成了反对派的一员。在熙宁三年和次年的二月,他先后给神宗上奏两次,其中《万言书》最为著名。在这篇长文之中,他最后一次尽其所能恳求皇帝改变主意,他从真正的公众意见出发,对皇帝阐述当下的局面所引发的后果。

从这篇文章,我们能看到他之所以一生留连官场,绝非为了功名,而是希望以己之力使皇帝认同自己的观点,从而改变当时政治的面貌与风气,真正做到“为民”而不是“为己”。为了在那个浑浊的朝廷刻出清流的影子,他不惜赌上自己的前程,甚至生命。

在另一段当权的日子,他根据神宗的遗诏,成了翰林,任知制诰。他极为诚心的为皇太后服务,经常一坐就是天黑。在之后担任杭州知州期间,由于暴雨而产生的饥荒具有很大的隐患,他赶忙向皇太后汇报民间的实情,试图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林语堂形容苏东坡为“单枪匹马”,我认为再恰当不过。当时,政敌利用京都并未暴雨连连的因素,斥责苏轼谎报灾情,尽管质疑声不断,苏东坡却还是独自一人奋战。他不断上书,请求拨款,购足粮食。可是,他却尝试未果,甚至被扣上了“灾伤不实”的帽子,弹劾的表章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尽管如此,在之后的任职岁月中,他还是尽力阐明百姓所受的饥荒与灾难,在一次次驳回中奋勇争辩,从这当中,足以能证明他对改变新法的决心,对百姓的关心,以及在这趟浑水中直冲向前的恒心。

命运多舛

纵使苏东坡曾任翰林这样的三品高位,他一生坎坷多舛,失势的日子远多于得志的时光。可他的智慧远超常人,又对朝廷一片忠心,而下场却不尽人意,这究竟是为何呢?

是他为百姓做事不够尽责吗?不是的,他虽然官途浮沉,但不能否认,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位好官员,他为百姓做的事例足以达到彪炳史册的地步。尤其是在杭州的那段时间,他修建了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完善了杭州城的水运体系,整治了西湖,修建了三潭印月和苏堤春晓的美景。正如他自己所认为的,他足以与白居易在任的那段时间媲美。

是他人脉不广吗?不是的,纵使他曾有两段时间站在当权派的对立面,但他却与欧阳修、文彦博、范镇、司马光这样的大臣私交甚好,与范纯仁、吕大防这样常年身居高位的官员也有一定的交情,甚至还与晚年的王安石交情匪浅,这种说法显然不通。

我想他之所以几度流放,是因为他的个人气质本就与当时官场的风气不符,他十足的真性情。

这可以使他深受百姓的爱戴,也可以结交诸多真心朋友,但也因为他过于固执己见,过于追求完美,而造成他的官途不利。他横冲直撞、善于争辩的性格,而与政见不合的人针锋相对,因此得罪了不少官员。他在皇帝面前过于直率,不会去讨好,甚至在太后身边独受恩宠时,也没有抓住升任宰相的机遇。当然,这只是一部分的因素,他之所以奔走官场,绝非为了功名利禄。林语堂对他任知制诰时的评价是“在皇太后对他的恩宠下,他若是一心想要成为宰相,早就如愿以偿了”。起到最本质作用的,应当是他的笔。

苏东坡观后感怎么写(篇2)

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零星地洒在书上,一阵微风吹来,书轻轻地打开了。一个积极向上的苏东坡在我眼前展现出来。

在林语堂的笔下,我在书中看到了不一样的苏东坡。一位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一位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位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留在我脑海的是他积极乐观的心态。

苏东坡三番五次遭到小人陷害,关监狱,被贬他乡。出监狱后,他并没有一蹶不振,却不改习性,依旧作诗,自我解嘲道“我真是不可救药。”被贬到海南岛之后,他几乎只有一栋房子,朝廷欠俸不发,境况十分凄凉。海南岛根本不适合居住,但是他达观的人生哲学却让他没有失去快乐,让小人们也无可奈何。他和农民们交谈,自己制墨,自己酿酒,自己做菜,如东坡肉。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这都源于他达观的人生态度。苏东坡遭遇这么大的挫折,却仍积极乐观,在挫折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通往黑暗的大道,一条是通往光明的羊肠小道。关键就看我们自己会选择哪条道路,不同的人生态度决定不同的人生。这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三个人在砌同一堵墙,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人头也没抬,不耐烦地说:“你没看到吗?在砌墙。”第二个人抬起头说:“我们当然是要盖栋房子。”第三个人边干活边唱歌笑着说:“我在盖一栋漂亮的大房子,不久这里将变成一个美丽的花园,人们会在这过上幸福的生活。”过了很多年后,第一个人是工人,第二个人成了经理,第三个人成了老板。由此可见,心态是多么重要。

塞缪尔说过: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平时的学习生活也应该保持向上的态度。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抱怨作业多,老师严厉,父母唠叨,为何不换一种心态去想呢?没有他们的默默奉献如何让我们取得优异的成绩?做题时,看到题目文字多,便会认为题目十分难,不如,抱着跃跃欲试的心态,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考诚后成绩不理想,整个人郁郁寡欢,想到了苏东坡面对困难时的笑脸,和苏东坡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换个角度想,这次的失败只是在为下次的成功奠基,顿时又有了扬起风帆前行的勇气。苏东坡的乐观心态不断鼓舞着我,带着笑容去迎接风雨,让我在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笑;你对它哭,它就哭。其实,人与人之间本无太大的差别,关键的差别就在于心态。做好心态的主人,成功和幸福也就离你不远了。

我抬了抬头,望着窗外,手中翻阅着《苏东坡传》,脑海中回忆着苏东坡,面对困难时的笑容,凄惨环境中的向上态度。我不禁感慨到:“生活是多么美好,我是多么幸福,我要做心态的主人。”

苏东坡观后感怎么写(篇3)

苏东坡亲历五朝,而在这悠悠五朝之间,除去童年和青年时春风得意,自神宗之后,一直到苏东坡身死,苏轼一生可以说是坎坷动荡,政治上小人,为了打击这一代文豪,不惜使尽万般手段,一次次贬谪,离中原愈发遥远,到最后,甚至有了元祐党人碑出现,被刻上党人碑官员,重者关押,轻者贬放远地,非经特许,不得内徒,而苏轼,与司马光一起,名列黑名单前列。但就是这样政治上迫害,苏东坡丝毫不以为意。“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苏轼以他坦荡胸怀,尽情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即使刚因诗文而遭逢牢狱之灾,诗人身份已融于苏东坡血液深处,释放当天,他又写了两首诗,诗里说:“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而另一首诗里嵌有“窃禄”,意为自己无才为官,但“窃禄”一词却源于一份写给曹操信件,写完这首诗,苏轼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在他一生里,苏轼永远自由自在,正如他行文一般,那些迫害,打击,在他眼中似乎就从未发生过,他所关心,只有民生,即使在贬谪之地,他政绩依然出类拔萃。

孟子曾经说过,人要有“浩然之气”,如果你是正确,那么,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勇气,而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于旧党和新党之间,因而再度自求外调,这一次,他回到了杭州。在那里,他过得依然很惬意,自比白居易,甚至有了朝云这样知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苏东坡不以形所累,他在《记游松风亭》里写道:“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要登亭子,亭子还在远处,人却已累极,苏东坡却忽然想到,为什么不能就地歇息呢?是啊,何处不可安歇,何必要到亭子里去呢?有了这样心境,他才能纵情山水之间,不以为贬谪为忧。有了这样心境,即使在穷山恶水岭南,依旧可以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有了这样心境,他才可以在瘴气重重海外,完成了《论语》、《尚书》、《易经》注解。

苏东坡观后感怎么写(篇4)

近日读了林语堂版的《苏东坡传》,不愧是语言大师,活现了一个更加真实、鲜活的苏东坡。大师为大师写传,这点很吸引人。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苏东坡观后感怎么写(篇5)

首先林语堂写这本书肯定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从附录里这些资料的来源,可以知道他充分了解了他的诗集和文章。

从小读苏轼的诗长大,一直对于这个人物非常好奇,对于宋朝年间的一些事情也颇有兴趣。

从这本书我了解到,苏轼的人生是非常坎坷的,特别是他中年以后,一直过着颠沛流离,在一个地方待不了多久,不知道自己在这的日子什么时候到头。但是他还是能从当中找到趣味,以一种超脱,乐观的精神状态融入到他的作品以及为人处世当中。

苏轼当过很多地方的地方太守,而且当地的居民很喜欢这位太守。他很亲民,常常请别人或去别人家吃饭喝酒谈国事。他非常为百姓着想,他整治西湖,在谷物歉收时,拼命为百姓想办法,多谋取一点粮食,即便这样会让那些小人更讨厌他,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做了。

同样,他和他弟弟苏辙的关系以及相处方式非常让我羡慕。这样一对兄弟,相处如此融洽,分别时格外的依依不舍。他们在官场上的立场相同,可以随时为对方付出一切。他们俩的性格截然不同,但相处时却又如此融洽。在彼此遇到官场上的低谷时,会相互陪伴,相互帮助,相互安慰。每次苏东坡写完一首诗,总会把它第一个寄给他的弟弟子由,与他分享。

虽然在这本书中,有很多政治方面的,比较难理解,但是这本书确实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了那个时代以及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还如此乐观,还笑迎人生的这样一位特别时期的伟大诗人!

苏东坡观后感怎么写(篇6)

第二十八章终了:元符三年,哲宗驾崩,国事混乱。五月以后苏东坡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日下,在最后的日子中他每天以写作为乐,直到安详离去。

小时候只是知道他的词作很好,却不知好在哪里。读完苏东坡传之后我发现,他的词作中,写清新的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能给人心旷神怡之感,一副副生动的景象跃然纸上;悼亡词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使人为之情动;豪放派词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他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在这些作品中也融入了他面对人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结语:

每个人的选择容易受到周遭事物和环境的影响,有点人消沉、有的人玩世不恭,有的人平心静气,有的人坚持自我。终其一生才会发现,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成就或伤害的只是自己!应该像苏轼先生那样躬耕于东坡而怡然自乐,应该像苏东坡那样休憩河道造福后市;应该像苏老先生那样有发自笔端的衷情诉说!千百年年来再无苏东坡,千百年后再现苏东坡。

苏东坡观后感怎么写(篇7)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就是苏东坡。

纵观着苏东坡颠沛流离的一生,即便是在环境极其恶劣,食物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他都能过着快乐的日子。他是一个实打实的乐天派。他曾对子由说道:“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也正是他过得快乐,无所畏惧的缘故。

但是,我从不认为苏轼和苏东坡是同一个人,前者是睿智与冲动,后者是豁达与沉着。可以说,初醒是苏轼,大彻是东坡。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十九日,一个婴儿脚踢着襁褓的包布,伴随着响亮的哭啼声,降生在了苏家。他们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将会成为一个文学天才。

在苏轼兄弟年二十岁左右,他们进京赶考。年轻、尚未褪去稚气的苏轼第一次进京,这将会成为他人生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在仁宗嘉祐二年(1057)四月八日,苏轼考中,在二十岁那年,成为进士。他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苏轼此时轻松愉快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

在26岁那年,他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兄弟二人平生第一次分手,每月经常互寄诗一首。在一首和诗之中,苏轼如此写道:

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执笔深思,联想到了这二十多年的岁月,在心里已然有了对人生深刻的思考。苏轼认为,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留下一些痕迹,就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这不禁的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从幼稚园,到小学,再到如今快要结束的初中,当我毕业后,除了同学册上的名字,毕业照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实质的痕迹,一切就好像偶然发生的一样,又如此偶然地结束。但无论如何,生活就是前进的车轮,生活是永不息的。也许,苏轼这颗伟大的心灵也是在如此偶然的情况下,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偶然的,不可磨灭的足迹罢了。从这首七律中,已然可以看出了苏轼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晴天,西湖。荡漾的水波在阳光的照耀下,光彩熠熠。一艘小船在湖上随心所欲地漂着。

苏轼坐在其中,也许衣冠松散,也许半梦半醒。他喝着也许不是很名贵但却够辣够猛的酒。突然,天上飘下些细细的雨丝。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朦胧。苏轼醉醺醺的在这烟雨中,吟咏着这首七言绝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仅仅四行诗句,就表现了杭州的精粹、气象、美丽,巧妙绝伦。1071年,苏轼任杭州通判,在十八年之后,他又再次任杭州太守。在杭州的这段日子,可谓是他人生中最快活的日子。但即便是在如人间天堂的杭州,也不是处处都是美好的。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新政实施期间,有不少农民因无力还债而入狱。在看见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应当不应当不顾后果,坦率表示自己的感慨,这是一个问题。但不够圆滑,一心想着百姓的苏轼为百姓伸张正义,写了不少抗暴诗,而这些诗也为他颠沛流离的一生埋下了祸根。

试问,如果我是苏轼,在王安石新政期间,是否会因局势而坦率感慨?我想,我不会。我可能会因为明哲保身而闭口不言。也许,这就是苏轼与常人最不同的地方。他是真正的富有同情心的,感性胜于理性的,有着舍己为人的,富有民主精神的诗人。但这种精神可谓是使他人生颠沛流离的幕后主使。但我坚信,苏轼是从未后悔过的,他的那颗伟大心灵,看到了常人所能看到的美好,亦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丑恶与残暴。但人们真的看不出那丑恶残暴吗?不,不是的,他们只是不愿看到,不敢看到罢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真正的变成苏东坡,是在黄州。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是苏轼心灵成长所达到的最高峰。那一年,苏轼四十五岁,儿子迈二十一岁。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苏东坡的生活,可谓是十分困难。由现在起,他要一变而为农夫,过着田园生活,这也算是如了苏东坡的意。元丰三年(1080),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开始享受这神仙般的生活,虽然环境恶劣,但是无限的遐想、对美酒的迷恋、对风景的热爱使他的生活美满舒坦。

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东坡开始思考人生。在六月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在这个时候,苏东坡的思想境界开始升华,他的乐天秉性在此时完全的暴露了出来,并不只是在年轻时的诗句里蛰伏着。此时他便再也不是冲动、满怀雄心壮志的苏轼了,他已然成为了豁达乐观、领悟到人生的意义的苏东坡。他在一首词里写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仕途的不顺,似乎在苏东坡的眼中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足以为他伤心忧愁,而停下人生的脚步。他只是放慢脚步,缓缓前进,泰然处之。此时的苏东坡,已经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每个人的心中,都活着一个苏东坡。

每个人,都渴望像苏东坡一样成为人生的大彻大悟者,活得豁达,活得透彻。

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人生醒悟的阶段,或是磨难,或是选择,或是打击。不要感到悲伤忧愁,只需选择一条路坚定的、泰然的走下去,相信我们都将等到成为大彻大悟者的一天。

——初醒是苏轼,大彻是东坡。

《苏东坡》观后感1000字


读后感大全主题栏目精选:“《苏东坡》观后感”,敬请访问。

在闲暇时间,我们通常会看一些影视剧,在观赏影片时,脑海中不停的有新的感受和想法,此时需要将脑海中不断涌现出的新想法总结成观后感,写观后感的过程同样也是我们增进对作品理解的过程,什么样的作品观后感值得一看呢?也许下面的“《苏东坡》观后感”正合你意!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苏东坡》观后感【篇1】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几千年来才才一出的奇才。他曾这样评价苏东坡:“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抱紧忧患拂逆,但他的人性却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始终富有青春活力。纵观他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心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与大***家王安石斗志斗法。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他热爱生活,情感丰富;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与其弟子子由的感情可谓患难与共。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己的***哲学,也表现出他的气质风格和大无畏精神。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空灵。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虽然苏东坡的人生道路是坎坷泥泞的,但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他的生活见闻中可以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林语堂作结时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已去,其浩然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观后感【篇2】

如果真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苏东坡,我想可能并没有这样一个词语能够完美诠释。他喜于创作,敢于谏言,勇于效力,棱角分明而诙谐幽默,风流倜傥而用情专一。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苏东坡,我想“真性情”一词是苏轼一生的关键。他的真性情使他对治理国家抱有满腔的热血与决心,因为真性情而与新党毅然对立,与朋友直言不讳,被政敌抓住把柄;又因为真性情在之后的人生中结交了各路好友,笑谈古今轶事,留下种种脍炙人口的佳话。

仕途风云

由于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青年时期便鹤立鸡群,声名鹊起。在他进京应试那年,他凭着《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赢得榜眼。在那一年中,他先后获得了欧阳修和宋仁宗的赏识,称他具有宰相之才,可见对他的器重。但我认为苏东坡对于政治的理想和抱负可能比宰相一职还要更甚。

在神宗时期,正值王安石得志之时,他的新法改革过于激进,不说为了国库增收而加重的赋税使百姓纷纷逃亡异乡,甚至连青苗法,这本是为改善民生而推出的政策,也成了很多地方官员用强制要求人民借款去讨好王安石的工具。在司马光、范镇等人的影响下,苏东坡也成了反对派的一员。在熙宁三年和次年的二月,他先后给神宗上奏两次,其中《万言书》最为著名。在这篇长文之中,他最后一次尽其所能恳求皇帝改变主意,他从真正的公众意见出发,对皇帝阐述当下的局面所引发的后果。

从这篇文章,我们能看到他之所以一生留连官场,绝非为了功名,而是希望以己之力使皇帝认同自己的观点,从而改变当时政治的面貌与风气,真正做到“为民”而不是“为己”。为了在那个浑浊的朝廷刻出清流的影子,他不惜赌上自己的前程,甚至生命。

在另一段当权的日子,他根据神宗的遗诏,成了翰林,任知制诰。他极为诚心的为皇太后服务,经常一坐就是天黑。在之后担任杭州知州期间,由于暴雨而产生的饥荒具有很大的隐患,他赶忙向皇太后汇报民间的实情,试图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林语堂形容苏东坡为“单枪匹马”,我认为再恰当不过。当时,政敌利用京都并未暴雨连连的因素,斥责苏轼谎报灾情,尽管质疑声不断,苏东坡却还是独自一人奋战。他不断上书,请求拨款,购足粮食。可是,他却尝试未果,甚至被扣上了“灾伤不实”的帽子,弹劾的表章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尽管如此,在之后的任职岁月中,他还是尽力阐明百姓所受的饥荒与灾难,在一次次驳回中奋勇争辩,从这当中,足以能证明他对改变新法的决心,对百姓的关心,以及在这趟浑水中直冲向前的恒心。

命运多舛

纵使苏东坡曾任翰林这样的三品高位,他一生坎坷多舛,失势的日子远多于得志的时光。可他的智慧远超常人,又对朝廷一片忠心,而下场却不尽人意,这究竟是为何呢?

是他为百姓做事不够尽责吗?不是的,他虽然官途浮沉,但不能否认,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位好官员,他为百姓做的事例足以达到彪炳史册的地步。尤其是在杭州的那段时间,他修建了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完善了杭州城的水运体系,整治了西湖,修建了三潭印月和苏堤春晓的美景。正如他自己所认为的,他足以与白居易在任的那段时间媲美。

是他人脉不广吗?不是的,纵使他曾有两段时间站在当权派的对立面,但他却与欧阳修、文彦博、范镇、司马光这样的大臣私交甚好,与范纯仁、吕大防这样常年身居高位的官员也有一定的交情,甚至还与晚年的王安石交情匪浅,这种说法显然不通。

我想他之所以几度流放,是因为他的个人气质本就与当时官场的风气不符,他十足的真性情。

这可以使他深受百姓的爱戴,也可以结交诸多真心朋友,但也因为他过于固执己见,过于追求完美,而造成他的官途不利。他横冲直撞、善于争辩的性格,而与政见不合的人针锋相对,因此得罪了不少官员。他在皇帝面前过于直率,不会去讨好,甚至在太后身边独受恩宠时,也没有抓住升任宰相的机遇。当然,这只是一部分的因素,他之所以奔走官场,绝非为了功名利禄。林语堂对他任知制诰时的评价是“在皇太后对他的恩宠下,他若是一心想要成为宰相,早就如愿以偿了”。起到最本质作用的,应当是他的笔。

《苏东坡》观后感【篇3】

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写苏东坡传,他说没有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我在图书馆遇到这本书时,出于对苏东坡的敬佩与喜爱,拿来看看,再看是林语堂先生所著,更是来了兴趣,这大概又是精神盛宴。

林先生讲: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是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看到这些描述,大家或许和我一样,想要再一次去了解这位多才多艺,品性正直,深得大家所喜爱的大诗人。

本书共二十八章,从苏东坡的童年写到终了。读林先生的作品让你真正的理解什么叫:行云流水、妙笔生花、酣畅淋漓,阅读的过程真是一种享受。

不过读这本书,并不顺利,文中摘录了一些诗词,遇到诗词,不得不停下来想去弄明白诗词的含义,所以目前还没有读完一整本。

苏东坡的一生很曲折,也可以说很精彩。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任妻子,我最喜欢他与王弗的感情,只是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短暂,王弗身故后在苏东坡的诗词中,能感受到苏东坡对王弗的思念以及深厚的情感。

除了夫妻之情,苏东坡与兄弟子由的感情也让我特别羡慕和喜欢,两人不只是兄弟,还是良师益友,如果有两个宝宝,培养出他们那样的感情,也无憾了。

书中还有一些育儿方法,比如:东坡小时候努力苦读经典名著,抄写背诵;父母与孩子,晚辈高声朗读,老辈倚床而听,帮小朋友纠正错误等,很多美好的小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

一本传记,有政治,有情感,有生活,有欢喜,有苦闷......阅读的同时心情也随着文字此起彼伏,合上书,回味无穷。

《苏东坡》观后感【篇4】

论自古以来,有哪个多愁善感之人在被屡遭贬嫡之后,仍能豁达乐观?苏东坡做到了。而谁又能将这样一个具有丰富情感的人跃然纸上?林语堂做到了。而谁又能从一本书中真正读懂一个人?这便是我一直以来想要做到的。

苏东坡的一生可谓辗转波折,这书若是由我来写,必将索然无味。虽有史册可供参考,可在细节的把握之上,林语堂先生可要比我好上一万倍。就拿苏东坡晚年在惠州盖房子的事来说,书中有:“他种了桔子树、柚子树、荔枝树、杨梅树、枇杷树、几株桧树和栀子数。”我读至此,心中不由得感到钦佩。这等细节,史料焉能记载如此详细。由此看,林语堂先生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适当的添加了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如此,这本书便骨肉俱全了。

书中一句甚好“人生如梦,一出戏演的如何,只有在幕落之时才可以下断语。”苏东坡如同陶渊明那样,早年胸怀大志,想要兼济天下。只可惜陶渊明未曾有苏东坡那样宽广的胸襟,因而罢官隐居。苏东坡不然,他一面感叹世事无常,一面重新振作精神,因此从他身上,我们几乎看不到一点消极的情绪,反而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激励着后人,这便是苏东坡不同于其他诗人的地方。也是他被世人广为称赞的地方。

苏东坡的一生,波折之处就在于他屡遭贬官。他因不满于新政,而遭小人陷害。在他少有大志时,朝堂上皆为贤臣,而到了他被贬之时,忠良之臣大多不复存在了,于是读此书就形同于读北宋的兴亡史。这也在他的诗文上体现了出来

苏东坡比其他文人更乐观。在他最初的流放岁月,他谪居惠州,只是一个普通的国民,不仅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去想着如何让别人过得更好。甚至他在之后被流放到更远的地方时,自己最后的钱也化作了别人的幸福。

苏东坡的诗词其微妙之境,难以捉摸,就如下面这句,“旅枕梦残,渐月华收敛”,其意境极其微妙。此诗是他由杭州到密州途中,怀念其弟子由时作的。如若译为现代文,大约如此:途中,枕席残梦,如水月光渐渐收敛。残梦,月华,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卷。

《水调歌头》等名作,暂且不提。忽观这句“天浴血,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押韵,就不必再说,但就这一句铿锵有力,宛若大江东流。不仅气势磅礴,用词方面也极其到位。“明灭”“有无”两词生动传神,烘托了“天欲雪”的阴沉气氛,也暗示他百感交集的心境。于是用丝柔若奔来形容,我认为再好不过了。他的诗词往往暗含讽刺,《吴中田妇叹》就写出了赋税之沉重,灾情之严重,以及政府之腐败,官吏之残暴,饱含对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苏东坡的诗词、文、书、画皆登峰造极。像东坡先生这样的全才不可不为之世所罕见。

最后我想用此书后记中的一段话来结尾,因为他评判的十分到位: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正是他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苏东坡》观后感【篇5】

读苏东坡,感慨最深的就是他的真性情。做人真实,待人真诚,追求真理。他不伪装,也不妥协。在诡谲多变的宦海中,他浮浮沉沉,虽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但却一直主宰着自己的灵魂和良知。他备受打击,九死一生,但真诚依然,胸中跳动的仍是那颗赤子之心。问世间,有几人可比?

也正因为他的真,他方能创作出那么多的美来。他的洒脱遒劲的书法,他的自成一家的“黑竹”,他的无懈可击的政论,他的豪迈奔放的词章……他就像一个艺术的宝库,蕴藏着数不胜数的宝藏。

看过许多传记,或产生向往之情,或生出崇敬之意,但是还有一个人能像苏东坡这样,引发我这样复杂的感情。当然有崇敬、有向往,但是更多的却是感受到他的可亲,可爱,而且,一个古人,第一次就那么久地那么深地走进了我的内心深处。也正因此,极喜欢林语堂先生的这段话“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不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镒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我不敢说我了解他,但是,通过读他的诗文,通过林语堂先生的介绍,我得以走近他,并试着去揣摩他的内心,在他的故事中,我流泪,我扼腕叹息,我拍案而起,更多的是低头沉思。

我不自量力地在和自己敬仰的这位伟人相比。才华自是不敢提及,所以比较的就是性情和为人处事的原则。我越发觉得自己是卑微的。在不公正面前,无论是在苏州还是在海南,无论是当官还是为民,他的心里都装着苍生,他为百姓殚精竭虑,却处处受打击,遭陷害,而他却依然故我。他的确是“不合时宜”啊!和那些见风使舵的政客比,他真的不适于做官,在如此恶浊的官场中,他能够保住性命,没英年早逝,实属造化。既然如此,自己不见容于朝廷,何不思退?保全自己,退隐林泉,保持沉默?在他的心中,儒家的匡世救民思想是占上风的,所以他以有用之身,不避刀斧,每到一处,都竭力为民请命,救百姓于困厄。这种精神常让我有泪欲流。如果换做是我,不用说屡次,一次都足以让我心灰意懒吧。或者我会改变自己,去随波逐流,也未可知。苏轼,在我眼前矗立起一座人格的高峰。

在心胸上,我也从苏轼身上,看到自己的狭隘。他对于拼命往死里整自己的政敌章惇能够真诚宽宥,让我极为震动。我以前是喜欢鲁迅的那句话的,对于自己的敌人,死也不宽恕。我当然没有敌人,但是,遇事时缺少豁达之心,爱较真,认死理。尤其是自己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气冲斗牛,会记仇。从苏轼身上,我看到了宽容的魅力。做人理应如此啊。一个怀着怨气生活的人,会快乐吗?一个心怀恨意的人,能有平和的心态去做事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定风波》,一直贴在案头。或者说,一直在心灵深处置顶。失意时,恐惧时,落魄时,抑郁时……吟诵几遍,顿觉一股豪气渐渐盈绕于胸。于是,前行的步子就走得更加沉稳,也更多了一点洒脱。

《苏东坡》观后感【篇6】

如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整部书,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以及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其中我能读出他的品性。他思想透彻,善于思考,但有时候又口不择言,心直口快。这不禁令我不解,这似乎,是矛盾,然而这矛盾,却又塑造了这么个伟人。或许,矛盾就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吧。

我佩服苏东坡,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的真谛,但他却不接受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他用印度教的思想学习玄学,但气质上确是地道的中国人。从第一次读苏东坡的诗词开始,我便被这个谜一样的大文豪给吸引了。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畅的华彩;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洒脱的旋律;他将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总之,他的作品里总是饱含着情思,总是充溢着豁达,总是蕴藏着深沉。自此我便对这位乐天派大诗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了一些他的资料,找来了一些他的作品阅读,尽管有些我不明白,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

我敬仰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无可比拟的才华。因为他的才华横溢。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他的诗,带我领略了中华文化的一角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林语堂先生说:“我理解苏东坡,是因为我喜爱他的缘故。”我想,这也是我选读苏东坡传的原因吧。从小,就一直听着他的名字长大,不断的幻想他是什么模样,缺又不断更新他的模样。我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豁达乐观的胸襟和积极处世的态度。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纵然经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痛苦。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似乎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他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如此积极乐观之人,难怪林语堂会如此评价他:“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种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才会如此奔放灵动,豪迈不羁。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态度,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至情至性的品格。苏东坡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他对亲人、朋友更是有着深厚的情义。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苏东坡爱好游山玩水,吟诗作文,还常饮酒作乐,生活十分惬意!

诚如林语堂所言: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一切精神和思想,都将如同他的诗词一样永垂千古!

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观《苏东坡》有感1000字《苏东坡》观后感范文


观《苏东坡》有感1000字 《苏东坡》观后感范文

这首《念奴娇》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和友人坐船夜游赤壁之时。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也表达了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怀古抒情,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以前对苏东坡的作品感受多的是他的感慨,今年春节,在观看了央视人文纪录片《苏东坡》后,对苏东坡的作品和他的人生有了全面的感悟和认知。纪录片从苏东坡贬谪黄州开始,讲解了他一生心路历程,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维度,解读了他的生命感悟、精神嬗变和艺术升华的过程。再现了一个最丰富、最接近本真的苏东坡形象。

每个人生来都不是大彻大悟的,更多的都要经过"凤凰涅槃".秉性乐天的人也是如此。古今中外,文人志士对苏东坡的评价都很高。苏轼在二十岁考取进士,欧阳修在看过他的作品后对苏轼寄予厚望,认为三十年后会取代自己。仕途平坦,意气风发的苏轼也有过少不更事,陈希虎让他写的《凌虚台记》暗含讽刺,却没成想被一字不动的刻在石碑上。面对王安石变法的节奏之快,苏轼的辞官隐退也有着文人的"清高".但"乌台诗案"使他深切地领略了朝廷的黑暗,经历了精神的炼狱。那时的他是感性的,面对生死,再清高的人也会折腰。黄州是他的精神地标,一蓑烟雨任平生给了他喘息的机会,领悟了道家和佛家的智慧,使他的精神世界多了宗教的宁静和超脱。

解决了思想困扰的他,耕种着东面山坡田地改变着经济困境,并从此以东坡自居。深夜出城,喝酒吃肉,寺庙夜谈,发明"东坡饼",后来的"东坡肉",火烤羊脊骨,"东坡笠"足以看出他虽身处逆境、却让贫困生活多了兴趣盎然的境界。面对逆境,他将别人嘲讽转化为人性的宽容和温暖。他任由大自然变化,定风坡的雨使他将自我突破和超越。

有人说苏东坡是流行歌的先驱者,他改变了北宋"流行曲歌王"柳永的词风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对词赋予了自由洒脱的定义。他的人生是可乐的,夜游赤壁问自然,大自然的回应使他发怵。半夜敲门不应,重回江边的《临江仙》,使他的监管官以为他"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些乌龙也是他在死亡边缘获得重生后的了悟。

四十六岁他了悟,艺术之难,不是难在技巧,难在不粉饰、不卖弄,自由准确的呈现人的内心世界。《枯木怪石图》,成竹在胸成就了他绘画的成就;柔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给了他全新的价值观;对朝云写的词和墓志铭抒发了他的眷爱和感激之情;王安石的江边相迎、彻夜长谈政见,怼了一辈子,临了评价苏轼"不知更几百年才出此人物".

也有人说苏东坡是网络语言的鼻祖,"呵呵"在他流放儋州期间写给友人的信里出现多次,"呵呵"是他不加掩饰的自得,是他心里不得志的豁达。

我敬佩苏东坡,敬佩他热爱生活,敬佩他把自视甚高的理想主义置换为温暖的人间情怀。弥留之际,面对生死,他说用心过了每一天,西方的极乐世界就存在每一天。他为官救世济民,兴修水利;为兄"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为情"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他是散文作家、新派画家、美食家、伟大的工程师、诗人……

当一个伟大的人物成为过去的时候,人们总是追寻他的踪迹,发一种遥远的幽古之思。他身处逆境超越苦难,善于思考的旷达情怀是我们当代人需要学习的生活态度。

(韩城公司 薛晓瑞)

《苏东坡》观后感简短1000字


和书一样,观看电影或者视频也可促进人的成长,看电影时,仿佛徜徉在一个优美的梦境中。记录好眼睛看见的事,说出内心的感受,就是观后感。在写观后感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在不断的得到提升。您是否对写作品的观后感有所疑问呢?以下是读后感大全编辑收集整理的“《苏东坡》观后感简短”,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苏东坡》观后感简短 篇1

说起苏轼,我最初的印象是听妈妈唱的《明月几时有》,其次是在牛毛细雨中沿着苏堤漫行,去楼外楼品尝“东坡肉”,然后是对苏家父子三人并列“唐宋八大家”的艳羡。其实,我曾经在课本中学习了很多苏轼的诗词,对他的豪放派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直至这次认真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才能算真正地认识了苏轼。

我最喜欢的是苏轼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他用最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眼光独到地发现世间之美并安然享受。他在《赤壁赋》中的那句“得失不计定白驹”想必是他的信条。人的一生会拥有很多荣耀,更会经历无数挫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该是最适合的人生方式。

我最佩服的是苏轼的多才多艺。他不仅在诗、词、散文上留名千古,还擅长书法,精于绘画,会酿酒,会修堤,简直无所不能。他在六十余年的人生中,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几千首可圈可点的作品,尽管他在每一个领域都不是最顶级的人物,但是,没有人能够像苏轼一样在文学、史学和艺术上都有杰出表现。

可是,再完美的人也不一定就有最完美的人生,让我最感动的是他的感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一直住在他心底的那个人,纵是梦中相逢也“相顾无言”,到了“鬓如霜”的年纪,哀叹“千里孤坟”,那该是怎样的一种遗憾与凄凉。

“海市蜃楼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这是苏轼题在蓬莱阁上的一副对联。当初看到的时候,只是觉得字漂亮,读过《苏东坡传》,突然就体会到了他空有一身才华,却无人赏识,空有一腔热血,却不能用于朝堂,空有满腹经纶,却不能造福人民的不甘。

苏东坡在学术、人格等各方面都堪称“典范”。我想,纵使究我一生,也不可能触及他的高度,但他仍是我追寻的方向吧!

《苏东坡》观后感简短 篇2

近日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中颇有感触。苏东坡虽文章名满天下,仕途却历经艰险,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立于尖峰位置;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

比之于李白,他多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一生都在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劳累,被贬黄州时他虽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系百姓,为了改变黄州丢弃女婴的习俗更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儿院,使那些刚出生的女婴享有了生存的权利。出任杭州太守时他不仅整顿西湖,平衡粮价,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时为了解决农民因药价贵而没钱买药的问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医院。甚至在高龄谪居海南时他仍然没忘了百姓,他教当地人读书写字,耕地种田,打井采药,为海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之于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旷达,他喜欢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日子,在被贬为农时安于田园生活,他曾写道:吾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只是因为劳而有获,衣食能够自给,他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他的达观思想。他还喜欢做菜,也乐于自己做菜吃,吃饭乃人生一大乐事也,这点倒是和我很像呢,从来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吃饭是一种任务。苏东坡做的菜肴至今仍然有好多流传下来了,最有名的当属东坡肉了吧,杭州楼外楼的东坡肉有幸吃过一次真的是名不虚传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经过现在的厨师改良过。

个人总觉得会吃的人总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苏东坡,不管朝廷怎么贬都贬不倒他,因为不管在哪里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总能找到自己该做的事情总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人似鸿雁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时间总是转瞬即逝,一切经历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么深刻而坚决的爱好人生。

读罢全书,留给我最深刻的感触是“尘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们应该趁着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努力让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有价值!

《苏东坡》观后感简短 篇3

他没有李白一身白衣任意飘于雨雾间的仙气,也没有杜甫忧国忧民古朴笔墨中寄托的深厚情思,但他大江东去,自比闲人的豁达豪迈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林语堂先生说: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不错,一提到苏东坡,必会让人感叹这文人活得精彩,他拥有文坛上首屈一指的地位,政坛上的巧舌如簧,高瞻远瞩,着实是难得的才干,家庭中有一个有思想的父亲,有肯为自己操劳的妻子。当然,人生中难免会有波折,但贬谪途中的他,一直把着乐观上进的心态,让他的人生又得到了升华。

他的诗词不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圆时的仰望,醉意中的苦闷,最后都化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亲切祝愿,如茶香般的'淡雅,如绸缎般的朦胧,让这首诗的芳华缓缓流入人们的心田。笔锋下的百变,不得不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又是一千古不朽的佳作。赤壁战场上的烽火狼烟,惊涛乱石;公瑾谈笑风生中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在他的笔下淋漓尽致。苏东坡,他有闺秀之细腻,浪子之气概,诗词的两极变化,让他成为世人口中的神话,不朽的经典。

他的精神不朽,饱经忧患拂逆,人性却更趋温厚,并没有丝毫尖酸刻薄。在贬谪途中,难免会有苦闷与不满,但经心灵的洗净后,都转变为阳光的正能量。自比院中闲人,心中可是何等的随遇而安,他视一切痛苦为过往云烟,看淡世间凡俗,留给自己的只有心中的一方净土和一抹斜阳。他一生清贫,为人坦荡,处处为百姓着想,他对权利视而不见,只求自己舒服安逸,百姓安乐太平。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入仕途看作一生的抱负,他也比辛弃疾拿得起放得下,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始终拥有浩然之气。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世人都知道苏东坡,但并非真正了解他,我也一样,一本书不能真正诠释一个伟人,也许一个伟人还犯过错,还有很多的事情没有被记载,但他有公认的不朽之作,不朽之人格,这是值得尊敬的。

我们怀念苏东坡,怀念曾经拥有他的一段历史,更怀念他与世无争的怡然自得,更怀念他将涓涓苦水和人生的压抑融于笔尖下一股清流的不羁,我们将把这份怀念传承下去,将他们成为不朽的佳话。

《苏东坡》观后感简短 篇4

苏东坡亲历五朝,而在这悠悠五朝之间,除去童年和青年时春风得意,自神宗之后,一直到苏东坡身死,苏轼一生可以说是坎坷动荡,政治上小人,为了打击这一代文豪,不惜使尽万般手段,一次次贬谪,离中原愈发遥远,到最后,甚至有了元祐党人碑出现,被刻上党人碑官员,重者关押,轻者贬放远地,非经特许,不得内徒,而苏轼,与司马光一起,名列黑名单前列。但就是这样政治上迫害,苏东坡丝毫不以为意。“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苏轼以他坦荡胸怀,尽情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即使刚因诗文而遭逢牢狱之灾,诗人身份已融于苏东坡血液深处,释放当天,他又写了两首诗,诗里说:“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而另一首诗里嵌有“窃禄”,意为自己无才为官,但“窃禄”一词却源于一份写给曹操信件,写完这首诗,苏轼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在他一生里,苏轼永远自由自在,正如他行文一般,那些迫害,打击,在他眼中似乎就从未发生过,他所关心,只有民生,即使在贬谪之地,他政绩依然出类拔萃。

孟子曾经说过,人要有“浩然之气”,如果你是正确,那么,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勇气,而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于旧党和新党之间,因而再度自求外调,这一次,他回到了杭州。在那里,他过得依然很惬意,自比白居易,甚至有了朝云这样知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苏东坡不以形所累,他在《记游松风亭》里写道:“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要登亭子,亭子还在远处,人却已累极,苏东坡却忽然想到,为什么不能就地歇息呢?是啊,何处不可安歇,何必要到亭子里去呢?有了这样心境,他才能纵情山水之间,不以为贬谪为忧。有了这样心境,即使在穷山恶水岭南,依旧可以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有了这样心境,他才可以在瘴气重重海外,完成了《论语》、《尚书》、《易经》注解。

《苏东坡》观后感简短 篇5

花开成了云,云也开成了花的模样;花的故乡,是土壤深处的土壤;云的老家,是远方已远的远方。 ——题记

一声腊梅一声冬,一点白雪一点愁,一更梦醒一更后。伫立于群山之上,静观落日之景。逐渐浓稠的光圈,是逐渐积蓄的思念。人言落日是天涯,可笑至极的是,望极天涯不见家。

直到最后一点光芒也即将殆尽,我才缓过神来,对着若隐若现的残阳,向遥远的天边大喊:“你也在这里吗?”我知道他肯定不在,但他又肯定也在。苏东坡,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是我少年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依托。他带给我的太多,太多。

苏轼年少成名,才华横溢,名动京师,本可以凭借年轻气盛一展宏图,却接连收到家人离世的噩耗,只能回到眉山守孝。“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片土地,是他所爱之人的坟墓,他曾在此种下三万棵松树以表思念。这个地方是他悲痛所在,欢乐所在,思念所在。

当苏轼渐渐走出悲伤的阴影后,又不合时宜地碰上王安石变法,他的贬官之路就此拉开序幕。但苏东坡总是一副处变不惊的微笑,带着那份自由潇洒,一次次去向远方。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是他新的起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的清新怡人,唯美朦胧,带他逃离官场泥淖,寄身山水。心怀民生的他,带领百姓们挖大堤,将西湖的水治理得井井有条,为后人留下“苏堤春晓”的美景。他已然醉心于杭州,淡却了亲人离世之悲伤,释怀了贬官至此的郁闷。杭州,如同一位倾国倾城的江南美人,令苏东坡魂牵梦绕,铭记心头,终生不忘。

身处密州,他与百姓苦乐共享,和人们捕捉蝗虫,度过蝗灾。他仍是那个轻狂傲物,不拘礼节的少年,也会任性撒泼地写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他一改柳永式的悲悲切切,儿女情长,开创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类豪放蓬勃的诗词。

以笔为戎。以笔为戎,笔也可舞出刀光剑影,鼓角筝鸣。正是因为率性而为的苏轼将所有情绪都流露于文字之间,才有了历史上震惊八方的“乌台诗案”。尝尽苦果的他,却仍是一副乐观豁达的模样,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的自我嘲讽。林语堂在《我的愿望》中写道:“我要有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胆量。”想来便是苏轼这般模样。

被贬密州,他就欣然享受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悠闲生活,发出不辞长作岭南人赞叹。

被贬黄州,他脱下文人的长袍,穿上农夫的短褂,在自己的东坡上开荒耕种,哪怕相识之人调侃他几句,他也是神情自若,笑而不语。他会和朋友半夜跑到东坡喝酒,没有下酒菜,便忽悠青年将自家的病牛宰了,烤着牛肉喝酒,喝得酩酊大醉时,半夜翻墙爬入城门。他还会把一个大西瓜顶在头上,在田地里边走边唱......他已然成为一个烟火气十足的农夫。

哪怕到最后,被调去最偏远的海南岛,苏东坡依旧是悠然自得,安居乐业,致力于改善民生。弥留之际,他身处常州,却不曾悲叹一句,只可惜未能见弟弟最后一面。

他痛苦吗?当然痛苦,但只是曾经痛苦。他快乐吗?当然快乐,因为眼下快乐。他追求的不是超然物外,而是穷达融通的从容风度,他享受大自然丰厚的赐予和每一个日子的幸福快乐。心灵的温度决定了世界的冷暖。苏东坡如同一炉温火,慢慢消融寒冰,让这个世界情不自禁地,待他柔情似水。

他用超然的内心表达出外物不足萦怀的人生态度,在困窘的谷底,获得重生。他脱胎换骨,自我突破,证悟涅槃,浴火重生。他醉醒全无,无喜无忧,回归于清纯空灵,疏狂浪漫,倾荡磊落如天风寒雨。

从成名时的万众瞩目到被命运夺走一切后的山穷水尽,经历大起大落之后,他学会知足常乐。被贬何处,被谪何官,于他而言,并不重要,他只是欣然归往。毕竟,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他很清楚自己究竟为谁而活。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远处传来几声大雁的鸣叫,将我的思绪从几千年前拉回现实,我空洞地望着色如紫罗兰的天空,怅惘地叹了口气。

许是近乡情怯过于浓厚,每到一个新的环境,我都无法很好地适应。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有一种忧愁的心绪挥之不去,颇有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感。眼下是来洱海的第二天,这片土地宁静幽美、清新脱俗的气质,实在令人沉醉。正是这空气中弥漫着的风信子的淡香,让我久久忘神。

云南,多么美丽的地方啊!洱海空灵的湖水同精心雕琢的蓝宝石,青空之上柔和的云朵似甜蜜的棉花糖。碧水蓝天共一色,像画家调色盘里的颜料,纯粹又富有层次感。大理的空气总是温暖的,慵懒的,让人舒心得一觉睡到天明。只有在斗南,还能看见寒冬中的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一片片色彩斑斓的花海,使人的心情,也同朵朵娇嫩的鲜花灿烂开放。丽江的人们,总是热情地同游客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带他们领略这座古城的文化之美。云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啊!故乡,自是不能相忘,但云南美景,又何尝不能安慰我的愁绪?

自从上了初中,学业生活的紧迫感就愈加明显,龙应台所过的宁静淡雅,怡然自得的慢节奏生活,成了我心心念念却又求之不得的梦。云南,却给了我这样的生活。这是第一次,明显地感觉到,心真正地平静下来。《长街短梦》中有这样一句话:“假若人生如一条长街,我不愿意错过这街上的每一处细小的风景。假若人生不过是长街上的一个短梦,我愿意把这短梦做得生机盎然。”

已经全黑的夜幕上,挂着几颗闪烁的零星,美得令人恍神。原来,苏东坡早就告诉我答案了。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观后感简短 篇6

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零星地洒在书上,一阵微风吹来,书轻轻地打开了。一个积极向上的苏东坡在我眼前展现出来。

在林语堂的笔下,我在书中看到了不一样的苏东坡。一位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一位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位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留在我脑海的是他积极乐观的心态。

苏东坡三番五次遭到小人陷害,关监狱,被贬他乡。出监狱后,他并没有一蹶不振,却不改习性,依旧作诗,自我解嘲道“我真是不可救药。”被贬到海南岛之后,他几乎只有一栋房子,朝廷欠俸不发,境况十分凄凉。海南岛根本不适合居住,但是他达观的人生哲学却让他没有失去快乐,让小人们也无可奈何。他和农民们交谈,自己制墨,自己酿酒,自己做菜,如东坡肉。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这都源于他达观的人生态度。苏东坡遭遇这么大的挫折,却仍积极乐观,在挫折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通往黑暗的大道,一条是通往光明的羊肠小道。关键就看我们自己会选择哪条道路,不同的人生态度决定不同的人生。这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三个人在砌同一堵墙,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人头也没抬,不耐烦地说:“你没看到吗?在砌墙。”第二个人抬起头说:“我们当然是要盖栋房子。”第三个人边干活边唱歌笑着说:“我在盖一栋漂亮的大房子,不久这里将变成一个美丽的花园,人们会在这过上幸福的生活。”过了很多年后,第一个人是工人,第二个人成了经理,第三个人成了老板。由此可见,心态是多么重要。

塞缪尔说过: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平时的学习生活也应该保持向上的态度。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抱怨作业多,老师严厉,父母唠叨,为何不换一种心态去想呢?没有他们的默默奉献如何让我们取得优异的成绩?做题时,看到题目文字多,便会认为题目十分难,不如,抱着跃跃欲试的心态,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考诚后成绩不理想,整个人郁郁寡欢,想到了苏东坡面对困难时的笑脸,和苏东坡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换个角度想,这次的失败只是在为下次的成功奠基,顿时又有了扬起风帆前行的勇气。苏东坡的乐观心态不断鼓舞着我,带着笑容去迎接风雨,让我在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笑;你对它哭,它就哭。其实,人与人之间本无太大的差别,关键的差别就在于心态。做好心态的主人,成功和幸福也就离你不远了。

我抬了抬头,望着窗外,手中翻阅着《苏东坡传》,脑海中回忆着苏东坡,面对困难时的笑容,凄惨环境中的向上态度。我不禁感慨到:“生活是多么美好,我是多么幸福,我要做心态的主人。”

《苏东坡》观后感简短1000字6篇


有时候读书对人的影响不如观影,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相信大家看完作品后一定会有不少感慨,这时我们可以把新想法记录在观后感上,写一篇观后感,就能让我们的内心有一个抒发的缺口,此时你或许正为写作品观后感而烦恼吧?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苏东坡》观后感简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苏东坡》观后感简短 篇1

今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是去年遗留了一半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一定不是因为小时候背了很多他的诗词,所以对他一直抱有好感。是因为爱慕他骨子里的豪放豁达,洒脱不羁。

过去对苏东坡的印象,停留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细腻情感,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

通读全书后,他的形象更立体了一些。

天纵奇才,这点毋庸置疑,在我心中,苏东坡是继李白之后中国第二位天赋卓绝的诗人。早上刷帖子看到一篇问为什么写诗很多人学杜甫不学李白,这简直无需提问,因为形制好模仿,才气难以复制。但是才华不仅仅是老天爷给的灵光一闪,更是博古通今后智慧的贯通。书中有两处让我震撼于苏东坡的厚重积累。一为苏东坡起复之后一度负责草拟圣旨,由他手中所出圣旨不少于七八百道,他用典娴熟,辞藻优美,一时为人称道。后又一官员任此职,自负也是才华横溢,便询问草拟处伺候过苏东坡的老仆人,我比之苏轼如何?老仆答曰,内容可能相去不大,但是苏轼从不用翻书。高下立判。

二为苏东坡已被贬谪到x儋州,此时苏东坡已约6旬,是个老人家了,陪在他左右侍奉的是他的三子过,三子在父亲的教导下,也是学问大家,书法绘画五一不精,常在父亲身侧背《唐书》《汉书》,苏东坡在一旁听,他读过的每一行史书都记得。且不说人到晚年记忆力会衰退,又有几个人能将这许多书倒背如流呢?

读到此处不经惭愧,不论自己是否有才气,但是确实还没努力到,需要去比拼才气的地步吧。

虽然一直从苏东坡的诗词里感受到他是个洒脱的人,可更深入了解他一点点,就更为他这份乐观豁达感到可爱。贬谪到黄州就做老农种地,和周围的乡里乡亲做好朋友。贬谪到xx,这时他也老了,自觉北回无望,却没有沉浸在郁郁不得的不快乐中,还在给友人的信中写,我已经决定做个x人啦,我没离开过x,出生在西蜀不过是梦一场。读到这里,虽然心酸他的际遇,但是又实在感叹他的可爱。可此时的宰相章淳读到苏东坡在x所作的诗,说看来他在x过得很好?遂又把苏东坡贬谪至x儋州去了。豁达洒脱的他永远不是他的敌人想看到的,他们希望苏东坡郁郁不得志而苦闷,但是一个人可以被拿走所有身外之物。地位,金钱,被迫与家人分离,充实丰满的内在却永远不会被夺走,伟大的诗人会着眼于民生,沉浸于自然风光,追寻这万事万物的哲理。

浪漫洒脱是他的天性,可是他也有极高的人道主义的精神。不论他在何处为官,担任多小的官职,他都在尽力改善民生,想方设法帮助在青苗法的压迫下贫穷的百姓减免债务,设置古来第一所公立医院,预防饥荒。任京官时候,他又想尽办法让皇上太后广开言路,力陈王安石排他的弊端。在黄州做老农时,他发现当地很多穷苦人家有杀婴的做法,特别是女婴,他看到此心甚痛,虽然此时无圈职在身,他还是想尽办法组建了一个慈善会,去救济当地穷苦人家,只要不杀婴,就可以得到一些抚恤金,帮助他们一起抚养孩子。很多传奇话本子里都有苏东坡为官时候的小故事。如在x任上,一书生家中做折扇生意,却因故积累债务,求得苏东坡帮助,苏东坡在他折扇上作画题词,让他拿去变卖,苏东坡是当时备受追捧的诗人,一下子就卖完了,还清了债务。

谈到做官,他绝对是一个有能力有责任心的能吏,谈到艺术,他又是才思敏捷,书画均佳,谈到哲学,他又参研儒释道三家,胸中自有丘壑。

越是回顾这本书,回顾他的一生,发现越是喜爱钦佩这个人。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也在听曾国藩的家训,也曾暗暗的比较过二人,其实是没什么可比的。可也会忍不住想,如果他有一些曾国藩做人的隐忍智慧,会不会有更好的一生呢?可我想我是多虑了,正因为他的锋利,他才是他,也许他的际遇,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他。他便中国的大江南北,看遍自然风光,体会世情冷暖,却还是那个他。

想到他那篇小品文章,长大后再读却觉得充满着大智慧。“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东坡》观后感简短 篇2

今天我写的是大文豪苏东坡,我上初二了,张老师是我们的新老师她是很棒的老师我们都很喜欢她。她刚一上任就让我们读一本书《苏东坡传》从开学开始到现在我们已经读完了这本书了。读完了这本书我有很多感想.........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

苏东坡他一生有许多的坎坷与悲哀。说到底,在于苏东坡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富贵荣华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可恶的事情,他的奋斗目标是在百姓的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百姓他们的愉悦和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阻碍,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一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坎坷与泥泞,可从他的诗中,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苏东坡不管怎样他依然能够挺起胸膛向前走。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观后感简短 篇3

论自古以来,有哪个多愁善感之人在被屡遭贬嫡之后,仍能豁达乐观?苏东坡做到了。而谁又能将这样一个具有丰富情感的人跃然纸上?林语堂做到了。而谁又能从一本书中真正读懂一个人?这便是我一直以来想要做到的。

苏东坡的一生可谓辗转波折,这书若是由我来写,必将索然无味。虽有史册可供参考,可在细节的把握之上,林语堂先生可要比我好上一万倍。就拿苏东坡晚年在惠州盖房子的事来说,书中有:“他种了桔子树、柚子树、荔枝树、杨梅树、枇杷树、几株桧树和栀子数。”我读至此,心中不由得感到钦佩。这等细节,史料焉能记载如此详细。由此看,林语堂先生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适当的添加了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如此,这本书便骨肉俱全了。

书中一句甚好“人生如梦,一出戏演的如何,只有在幕落之时才可以下断语。”苏东坡如同陶渊明那样,早年胸怀大志,想要兼济天下。只可惜陶渊明未曾有苏东坡那样宽广的胸襟,因而罢官隐居。苏东坡不然,他一面感叹世事无常,一面重新振作精神,因此从他身上,我们几乎看不到一点消极的情绪,反而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激励着后人,这便是苏东坡不同于其他诗人的地方。也是他被世人广为称赞的地方。

苏东坡的一生,波折之处就在于他屡遭贬官。他因不满于新政,而遭小人陷害。在他少有大志时,朝堂上皆为贤臣,而到了他被贬之时,忠良之臣大多不复存在了,于是读此书就形同于读北宋的兴亡史。这也在他的诗文上体现了出来

苏东坡比其他文人更乐观。在他最初的流放岁月,他谪居惠州,只是一个普通的国民,不仅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去想着如何让别人过得更好。甚至他在之后被流放到更远的地方时,自己最后的钱也化作了别人的幸福。

苏东坡的诗词其微妙之境,难以捉摸,就如下面这句,“旅枕梦残,渐月华收敛”,其意境极其微妙。此诗是他由杭州到密州途中,怀念其弟子由时作的。如若译为现代文,大约如此:途中,枕席残梦,如水月光渐渐收敛。残梦,月华,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卷。

《水调歌头》等名作,暂且不提。忽观这句“天浴血,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押韵,就不必再说,但就这一句铿锵有力,宛若大江东流。不仅气势磅礴,用词方面也极其到位。“明灭”“有无”两词生动传神,烘托了“天欲雪”的阴沉气氛,也暗示他百感交集的心境。于是用丝柔若奔来形容,我认为再好不过了。他的诗词往往暗含讽刺,《吴中田妇叹》就写出了赋税之沉重,灾情之严重,以及政府之腐败,官吏之残暴,饱含对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苏东坡的诗词、文、书、画皆登峰造极。像东坡先生这样的全才不可不为之世所罕见。

最后我想用此书后记中的一段话来结尾,因为他评判的十分到位: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正是他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苏东坡》观后感简短 篇4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几千年来才才一出的奇才。他曾这样评价苏东坡:“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抱紧忧患拂逆,但他的人性却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始终富有青春活力。纵观他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心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与大***家王安石斗志斗法。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他热爱生活,情感丰富;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与其弟子子由的感情可谓患难与共。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己的***哲学,也表现出他的气质风格和大无畏精神。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空灵。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虽然苏东坡的人生道路是坎坷泥泞的,但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他的生活见闻中可以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林语堂作结时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已去,其浩然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观后感简短 篇5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阕《念奴娇.赤壁怀古》光耀千年,世人赞叹。每每读到苏东坡的诗词文章,总是叹息不已,感叹天赋奇才,唯有仰望。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才知道原来并非完全如此,苏东坡除了天赋异秉,更有过人的努力,才有如此辉煌的文学成就。天才非天成也。

苏东坡从小聪明绝顶,可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秉赋颖异而在学习上有所松懈,还是像普通人一样认真读书,甚至比一般人还要努力许多。

古时,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必须熟读经史诗文至能背诵,发愤努力的学生则把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艰难而费力的苦事。而苏东坡不仅熟读背诵,还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的理解要比仅仅阅读多次深刻得多。所以,每当苏东坡向皇帝进谏或替皇上草拟圣旨之际,或书写诗词文章之时,就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不会茫无头绪。而且苏东坡还利用抄写经史之时练习书法,成就了一手好字。

天资聪颖、家学渊源如苏东坡,尚且如此努力,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唯有更加努力,方能有所收获。小学时,我在陈岳叔叔处学国学,陈岳叔叔要求每课必须背诵,期末时进行统一考试。同学妈妈看我每次考第一,便说我遗传了父母的好记性,其实她不知道我每次上完课都会很认真地反复诵读课文,直至出口成诵,烂熟于心,期末考试前还要把一学期的课文全部集中背诵一次,所以决不只是因为遗传的好记性。背书的时候的确很枯燥,那些拗口的字词,晦涩的诗句,都会花去我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却很好地锻炼了我的记忆能力,也让我更深地体会到古典文学恒久悠远的魅力所在。

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南极的漂泊信天翁天生一对鸟类中最大的翅膀,也要经过两周的艰苦练习才能学会飞翔。所以,所有的天才都不是天成的,唯有不懈的努力和百分百的认真才能化茧成蝶,展翅翱翔。

《苏东坡》观后感简短 篇6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沉淀着悠悠岁月的分量。

看后我回首了苏东坡的童年、壮年、老年,认为苏东坡比李白更崇高,比杜甫更伟大,他的人格魅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千年来,为什么中国历代有那么多人热爱这位大文学家?我认为是因为天真直率这种力量强而有力的在他身上运行。

他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般。他能狂妄怪癖,也能庄重严肃,能轻松开玩笑,也能郑重庄严。

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般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

他享受宴饮、享受美酒,总是热诚而友善。他自称生性急躁,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

一次,他厌恶某人之诗,就直说那“正是东京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

他的直率在玩笑中,他开起玩笑不分敌友。

有一次在朝廷盛典中,在众大臣之前,他向一位道学家开玩笑,用一个文辞把他刺痛,为此酿成大祸,他不得不承担后果。但东坡并不悔改,仍和大家说说笑笑,苏东坡是真性情,他敢说,只要是对的。

他的真性情隐藏在对敌人的态度中。他恨邪恶之事,但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于心中,只是不喜欢罢了。他认为恨别人是无能的表现,所以他的一生是开朗旷达的。

他的真性情更体现在他的诗歌辞赋中。他的诗歌文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的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

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秋虫之声”也未尝不可比作他的诗句“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中,但东坡却尤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政治勾

当之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感,至于有何利害便置之度外。

一直到今天,读者仍以他的作品为乐。因为像他这类人,一心关心世事,始终亢言直论不稍隐讳,他的文章遒健朴茂,字字自真纯心肺间流出。

而观今天,有多少人像苏东坡般真挚率达呢?或隐居避世一言不发,或“多磕头少说话”,凡是对于自己有害的一声不吭。更有谁能像苏东坡一般秉承着天性,无拘无束过完一生呢?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敢或者是不能,他们都只心怀忌仇,为官权羁绊,无一人敢说真话。

最后,我想用林语堂一段经典话收尾:

“我们未尝不可以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画家,是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反对派,是瑜伽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一切了。”

苏东坡观后感1000字汇总10篇


读后感大全专题“苏东坡观后感”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苏东坡观后感。一部优秀的电影可以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在欣赏时,我们都会与作品产生一些共鸣。我们可以通过观后感深度挖掘作品的内涵与感悟,撰写观后感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养成写作的好习惯。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苏东坡观后感 篇1

喜欢苏东坡,甚于诗仙李白,也甚于诗圣杜甫,所以对有同样感受的林语堂先生的著作平添亲切感,从《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而到《苏东坡传》,多次阅读,爱不释手。

推究起来,收获几何,恐怕不是篇把读后感所能尽言。阅读本身是快乐的。将阅读所得内化成精神养分,进而收获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处事习惯乃至点点滴滴,是我阅读的真正意义。

少年时代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没来由地会热血奔涌,仿佛看到同样是风流人物的苏轼行舟江上,他思接三国、神交公瑾,与英雄风云际会,却又不得不把酒酹月,几多豪壮,几多遗恨。而今再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却不免块垒在胸。——给无数读者无限阅读快乐的人,他所历宋朝的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但他却屡遭贬降,甚至受到逮捕,“乌台诗案”令他忍辱含垢,险些丧生。千载相隔,依然让人有心痛的感觉。可林语堂先生却了解,他说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于是这部《苏东坡传》,犹如佳酿,消融了我心中的块垒,让“痛”变成通,通畅、通达、通泰!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

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现在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一种境界。不过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成语置之度外:度:考虑。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如:《后汉书·隗嚣传》:“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又如:七十老翁,死生早置之度外,由他去吧。——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

成语风云际会:风云:比喻难得的机会;际会:遇合。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如:《周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万物睹。”汉·王充《论衡·偶会》:“良辅超拔于际会。”又如:盖圣上既奉天运承了大统,天下闺中自应广育英才,以为辅弼,亦如古之八元、八恺,风云际会。——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

苏东坡观后感 篇2

工作以来,尤其结婚生子之后,很少有时间读书,此次教研组安排读书任务,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我本来想草草看完,想着无非就是一本人物传记而已,但是,读完以后,脑海中苏东坡泰然自若的形象却怎么也抹不掉。我承认,我被这样一个纯粹的人触动了。

简单来说,《苏东坡传》一书中林语堂先生详尽地介绍了历经磨难的苏东坡的一生。说苏东坡历经磨难真的一点也不为过,因为他的一生大半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正当盛年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杭州任通判,从此开始了他的贬谪的生活,按时间顺序,苏东坡接连被贬到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等地方。

面对无耻政客的陷害,苏轼不屑反驳,只是泰然处之,奔赴一个接一个的流放地。尽管遭遇如此多的不公,他却没有因此颓废,正是在被流放的这些年里,他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在密州,他写出了《水调歌头》这样的千古名篇,在文化荒漠的南方,他看到的是“岭南万户皆春色”,感受到的是“鸡犬识东坡”,希望可以“不辞长做岭南人”,即使是湿热的海南,他也为“唯有一幸,无甚療也”而倍感欣慰。“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虽然是赞歌女柔奴,其实更是在自嘲。在黄州时,苏轼仍能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传世之作。甚至,在生命的最后,苏东坡还不忘调侃“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毕业工作结婚这两年,我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照顾一家的生活起居,忽然发现原来生活本身其实就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够平平淡淡守护一份简单的小幸福也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更不要说想要真真切切为了自己心中的希冀去做一点事情,更是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倘若努力的去付出却因为一些无端的中伤而终止,这样的挫折放在我这里,我估计怎么都做不到如此洒脱的吧!但是,苏轼没有意难平,苏轼泰然自若,恰似彻悟了一般。苏轼的伟大就在这里,因为他就是一个纯粹的人,纯粹到面对中伤不去辩解,纯粹到只关注自己的追求,纯粹到毫无私心!这份洒脱,这份随性,这份坦然,古往今来少有人能比拟,真的值得人敬佩。

前段时间看了《银河补习班》,片子中的马皓文也是一个纯粹的人,明明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建筑师,却因为别人的错误而锒铛入狱,从而错过了儿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就算是出狱了,他还要因为这件事情不能有好的发展,为了儿子的成绩,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从未放弃,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努力。影片中的马皓文和苏轼一样,都是一个被现实社会排挤的人,也都是一个被时间承认的人,更都是一个纯粹的人!

当今社会,面对家庭,面对工作,面对社会,每个人面临的诱惑很多,可以选择的机会也很多,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而改变一些东西,或者放弃一些东西,如何才能坚守本心,做自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苏轼和马皓文能够坚持做一个纯粹的人,最终被时间承认,这种乐观豁达的人生哲学,值得我们去深思。

苏东坡观后感 篇3

他没有李白一身白衣任意飘于雨雾间的仙气,也没有杜甫忧国忧民古朴笔墨中寄托的深厚情思,但他大江东去,自比闲人的豁达豪迈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林语堂先生说: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不错,一提到苏东坡,必会让人感叹这文人活得精彩,他拥有文坛上首屈一指的地位,政坛上的巧舌如簧,高瞻远瞩,着实是难得的才干,家庭中有一个有思想的父亲,有肯为自己操劳的妻子。当然,人生中难免会有波折,但贬谪途中的他,一直把着乐观上进的心态,让他的人生又得到了升华。

他的诗词不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圆时的仰望,醉意中的苦闷,最后都化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亲切祝愿,如茶香般的'淡雅,如绸缎般的朦胧,让这首诗的芳华缓缓流入人们的心田。笔锋下的百变,不得不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又是一千古不朽的佳作。赤壁战场上的烽火狼烟,惊涛乱石;公瑾谈笑风生中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在他的笔下淋漓尽致。苏东坡,他有闺秀之细腻,浪子之气概,诗词的两极变化,让他成为世人口中的神话,不朽的经典。

他的精神不朽,饱经忧患拂逆,人性却更趋温厚,并没有丝毫尖酸刻薄。在贬谪途中,难免会有苦闷与不满,但经心灵的洗净后,都转变为阳光的正能量。自比院中闲人,心中可是何等的随遇而安,他视一切痛苦为过往云烟,看淡世间凡俗,留给自己的只有心中的一方净土和一抹斜阳。他一生清贫,为人坦荡,处处为百姓着想,他对权利视而不见,只求自己舒服安逸,百姓安乐太平。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入仕途看作一生的抱负,他也比辛弃疾拿得起放得下,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始终拥有浩然之气。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世人都知道苏东坡,但并非真正了解他,我也一样,一本书不能真正诠释一个伟人,也许一个伟人还犯过错,还有很多的事情没有被记载,但他有公认的不朽之作,不朽之人格,这是值得尊敬的。

我们怀念苏东坡,怀念曾经拥有他的一段历史,更怀念他与世无争的怡然自得,更怀念他将涓涓苦水和人生的压抑融于笔尖下一股清流的不羁,我们将把这份怀念传承下去,将他们成为不朽的佳话。

苏东坡观后感 篇4

生活是一台织布机,将困苦与幸福交错排放,织出一张生活之网。看着那交叉产生的纹理,一个人的一生过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就将那古老的布拆开,在那“回首向来萧瑟处”的每一个交织点,看到的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观。一生从一个状元落到天涯海角,一切都像被赤壁之水冲着前进的,泥泞虽多,但他踩在了上面,踏进文学。

在那一个下着大雨的日子,看着一只只乌鸦叼走纸钱,留下的却不是什么绝望,而是一片乐观。因为当他说“死灰吹不起”时,就把自己吹起了。那些乌鸦是否是诗中的大力神。纸钱是否就是苏东坡的青春,也无人知道。但无论如何,黄州就是他生命上的一条横线,痛苦之线。

而苏东坡一生,当然也有竖线,那中状元的那一刻,那仅六个月的朝廷时光。烘出了那竖线,那欢乐之线。

欢乐与痛苦,才能织出一张生活之网。一个新中国,不就是经历了许多耻辱之火的练就,才爬上了如今窗高台,俯瞰世界。司马迁也经历了耻辱与皇帝的赞承,才飞进了二十四史。拿破仑是经历了早年得意与晚年失意,才被人记住。一个完全成功者是与美相违的。网不堪后人一击。就连苏东坡政敌王安石也有晚年的“骑驴时代”。

苏东坡的命运令我想起自己。上个学期银奖没考上,但妈妈鼓励我说,只有把这当成一个检查自己的机会,才能进步,我就用这个困难治“网”,取得了一些进步。

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或许有人连记忆都不是,只是空虚。苏东坡之所以能留下都是因为那一张苦乐交加的网,网住了他的名字。

苏东坡观后感 篇5

读完《苏东坡传》,我知道了苏东坡之所以被人们记住,是因为他那乐观的心态,就算太苦太累,他也总能在苦中品甜,在累中放松自己。

苏东坡在一生中大量地写诗写词,诗、词的每一句话都是苏东坡的感情。比如:苏东坡的弟弟子由,子由住的房子又小又矮,苏东坡常常对弟弟高大取笑,写下两句: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大头。

这两句的意思是这样的,经常吟诵诗句,忽然一抬头,头撞在了头顶的墙上。

苏东坡的一生被称为风雨人生,他经常被赶到偏远的小城市,做一个小地方官。他被赶到一个地方,他就跟那里的人和平相处,帮助别人,同时也些出了许多美妙的诗句。

苏东坡在哪,别人就因为他的存在赶到幸福。他的快乐能感染身边的每个人。当他要离开莫个地方时,那里的村民都会依依不舍。

我们应该学习他乐观的心态,无私奉献,理解他人的美好的品质!

苏东坡观后感 篇6

我读苏东坡,并不是读他的悲天悯人、他的诗词书画、他的幽默诙谐,而是读他豁达的情怀。——题记

“以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文忠公……这就是苏东坡。他有着超凡的文学天赋,但他的天赋不仅仅拘限于诗歌,还有词、散文、书法、绘画等。他的豁达——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苏东坡曾对其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由此观之,苏东坡豁达情怀可见一斑。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都过得很快乐,无所忧戚,好似一阵清风拂过。而他豁达的情怀刻在他饱满的精神丰碑上,终将不朽。

苏东坡交友广泛,皇帝、官宦、文人……都是他的朋友。苏东坡死的时候,有人曾冒着杀身之祸为苏东坡送葬,其中还包括百姓、书生、歌女等。苏东坡生性放荡不羁,与黄庭坚、秦观、王诜、米芾等文人墨客、朝廷命官乃是至交。他们会聚一堂,在宣纸上展示自己的飘逸才华,放飞自身的文采。苏东坡有如此好友,我的羡慕之情油然而生。我深刻领悟到,友谊十分宝贵,要好好地去珍惜它,结交更多的朋友。苏东坡不正是因为他豁达的情怀,得到譬如泰山厚重般的友谊吗?

在黄州的安适田园生活是他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他厌恶宦海的凶险,看透了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苏轼手持锄头、戴着斗笠在东坡上种菜,脸上洋溢着笑容,还哼唱着自己写的小曲,好不自在!抬望眼眸,苏轼的居所是山顶的三间房子。从山顶俯见茅亭,亭下就是小有名气的雪堂。做田务累了,他便坐在田埂上,拿起身旁的浊酒,环视着自己经营的“东坡农场”,开怀畅饮。此时此刻的他,抛下了所有的困扰与烦恼,真正的适应了田园生活,那个天真淳朴、始终不渝的苏轼,也从此成为了名闻历史的“东坡居士”。

苏东坡在政治的风暴中,被政敌贬到海南岛,那时还是一个穷乏荒凉的孤岛。但是,苏东坡并没有气馁,他以“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乐观地看待生活的困难境遇。他自己搭建房子、种菜、治病……一切自食其力,他却依然乐天达观,忘怀得失。面对苏东坡的遭遇和态度,我不禁想到自己。我有一次单元测验数学考了92分,上课都无精打采,深陷一片悲伤与茫然中,对我内心打击很深。而后我又转念仔细一想:我并没有考多差呀!这只是一场测验而已,又不是大考。如果再不抓紧,必将在大考上失利!似乎觉得那时的我拥有了苏东坡的豁达,能够积极地看待问题了。

豁达——这高深的人生境界修养,相信我也能做到。聚会娱乐应当谦让他人,生活学习更需忍人忍事。当别人指出我的错误时,更要接受建议,并立即改正。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超然的豁达,化作缕缕轻烟,始终萦绕着这本《苏东坡传》。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页,豁达不经意间扑面而来,袭卷我的身心,令我受益无穷。

苏东坡观后感 篇7

论自古以来,有哪个多愁善感之人在被屡遭贬嫡之后,仍能豁达乐观?苏东坡做到了。而谁又能将这样一个具有丰富情感的人跃然纸上?林语堂做到了。而谁又能从一本书中真正读懂一个人?这便是我一直以来想要做到的。

苏东坡的一生可谓辗转波折,这书若是由我来写,必将索然无味。虽有史册可供参考,可在细节的把握之上,林语堂先生可要比我好上一万倍。就拿苏东坡晚年在惠州盖房子的事来说,书中有:“他种了桔子树、柚子树、荔枝树、杨梅树、枇杷树、几株桧树和栀子数。”我读至此,心中不由得感到钦佩。这等细节,史料焉能记载如此详细。由此看,林语堂先生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适当的添加了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如此,这本书便骨肉俱全了。

书中一句甚好“人生如梦,一出戏演的如何,只有在幕落之时才可以下断语。”苏东坡如同陶渊明那样,早年胸怀大志,想要兼济天下。只可惜陶渊明未曾有苏东坡那样宽广的胸襟,因而罢官隐居。苏东坡不然,他一面感叹世事无常,一面重新振作精神,因此从他身上,我们几乎看不到一点消极的情绪,反而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激励着后人,这便是苏东坡不同于其他诗人的地方。也是他被世人广为称赞的地方。

苏东坡的一生,波折之处就在于他屡遭贬官。他因不满于新政,而遭小人陷害。在他少有大志时,朝堂上皆为贤臣,而到了他被贬之时,忠良之臣大多不复存在了,于是读此书就形同于读北宋的兴亡史。这也在他的诗文上体现了出来

苏东坡比其他文人更乐观。在他最初的流放岁月,他谪居惠州,只是一个普通的国民,不仅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去想着如何让别人过得更好。甚至他在之后被流放到更远的地方时,自己最后的钱也化作了别人的幸福。

苏东坡的诗词其微妙之境,难以捉摸,就如下面这句,“旅枕梦残,渐月华收敛”,其意境极其微妙。此诗是他由杭州到密州途中,怀念其弟子由时作的。如若译为现代文,大约如此:途中,枕席残梦,如水月光渐渐收敛。残梦,月华,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卷。

《水调歌头》等名作,暂且不提。忽观这句“天浴血,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押韵,就不必再说,但就这一句铿锵有力,宛若大江东流。不仅气势磅礴,用词方面也极其到位。“明灭”“有无”两词生动传神,烘托了“天欲雪”的阴沉气氛,也暗示他百感交集的心境。于是用丝柔若奔来形容,我认为再好不过了。他的诗词往往暗含讽刺,《吴中田妇叹》就写出了赋税之沉重,灾情之严重,以及政府之腐败,官吏之残暴,饱含对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苏东坡的诗词、文、书、画皆登峰造极。像东坡先生这样的全才不可不为之世所罕见。

最后我想用此书后记中的一段话来结尾,因为他评判的十分到位: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正是他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苏东坡观后感 篇8

今天我写的是大文豪苏东坡,我上初二了,张老师是我们的新老师她是很棒的老师我们都很喜欢她。她刚一上任就让我们读一本书《苏东坡传》从开学开始到现在我们已经读完了这本书了。读完了这本书我有很多感想.........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

苏东坡他一生有许多的坎坷与悲哀。说到底,在于苏东坡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富贵荣华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可恶的事情,他的奋斗目标是在百姓的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百姓他们的愉悦和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阻碍,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一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坎坷与泥泞,可从他的诗中,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苏东坡不管怎样他依然能够挺起胸膛向前走。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观后感 篇9

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写苏东坡传,他说没有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我在图书馆遇到这本书时,出于对苏东坡的敬佩与喜爱,拿来看看,再看是林语堂先生所著,更是来了兴趣,这大概又是精神盛宴。

林先生讲: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是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看到这些描述,大家或许和我一样,想要再一次去了解这位多才多艺,品性正直,深得大家所喜爱的大诗人。

本书共二十八章,从苏东坡的童年写到终了。读林先生的作品让你真正的理解什么叫:行云流水、妙笔生花、酣畅淋漓,阅读的过程真是一种享受。

不过读这本书,并不顺利,文中摘录了一些诗词,遇到诗词,不得不停下来想去弄明白诗词的含义,所以目前还没有读完一整本。

苏东坡的一生很曲折,也可以说很精彩。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任妻子,我最喜欢他与王弗的感情,只是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短暂,王弗身故后在苏东坡的诗词中,能感受到苏东坡对王弗的思念以及深厚的情感。

除了夫妻之情,苏东坡与兄弟子由的感情也让我特别羡慕和喜欢,两人不只是兄弟,还是良师益友,如果有两个宝宝,培养出他们那样的感情,也无憾了。

书中还有一些育儿方法,比如:东坡小时候努力苦读经典名著,抄写背诵;父母与孩子,晚辈高声朗读,老辈倚床而听,帮小朋友纠正错误等,很多美好的小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

一本传记,有政治,有情感,有生活,有欢喜,有苦闷......阅读的同时心情也随着文字此起彼伏,合上书,回味无穷。

苏东坡观后感 篇10

如果真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苏东坡,我想可能并没有这样一个词语能够完美诠释。他喜于创作,敢于谏言,勇于效力,棱角分明而诙谐幽默,风流倜傥而用情专一。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苏东坡,我想“真性情”一词是苏轼一生的关键。他的真性情使他对治理国家抱有满腔的热血与决心,因为真性情而与新党毅然对立,与朋友直言不讳,被政敌抓住把柄;又因为真性情在之后的人生中结交了各路好友,笑谈古今轶事,留下种种脍炙人口的佳话。

仕途风云

由于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青年时期便鹤立鸡群,声名鹊起。在他进京应试那年,他凭着《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赢得榜眼。在那一年中,他先后获得了欧阳修和宋仁宗的赏识,称他具有宰相之才,可见对他的器重。但我认为苏东坡对于政治的理想和抱负可能比宰相一职还要更甚。

在神宗时期,正值王安石得志之时,他的新法改革过于激进,不说为了国库增收而加重的赋税使百姓纷纷逃亡异乡,甚至连青苗法,这本是为改善民生而推出的政策,也成了很多地方官员用强制要求人民借款去讨好王安石的工具。在司马光、范镇等人的影响下,苏东坡也成了反对派的一员。在熙宁三年和次年的二月,他先后给神宗上奏两次,其中《万言书》最为著名。在这篇长文之中,他最后一次尽其所能恳求皇帝改变主意,他从真正的公众意见出发,对皇帝阐述当下的局面所引发的后果。

从这篇文章,我们能看到他之所以一生留连官场,绝非为了功名,而是希望以己之力使皇帝认同自己的观点,从而改变当时政治的面貌与风气,真正做到“为民”而不是“为己”。为了在那个浑浊的朝廷刻出清流的影子,他不惜赌上自己的前程,甚至生命。

在另一段当权的日子,他根据神宗的遗诏,成了翰林,任知制诰。他极为诚心的为皇太后服务,经常一坐就是天黑。在之后担任杭州知州期间,由于暴雨而产生的饥荒具有很大的隐患,他赶忙向皇太后汇报民间的实情,试图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林语堂形容苏东坡为“单枪匹马”,我认为再恰当不过。当时,政敌利用京都并未暴雨连连的因素,斥责苏轼谎报灾情,尽管质疑声不断,苏东坡却还是独自一人奋战。他不断上书,请求拨款,购足粮食。可是,他却尝试未果,甚至被扣上了“灾伤不实”的帽子,弹劾的表章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尽管如此,在之后的任职岁月中,他还是尽力阐明百姓所受的饥荒与灾难,在一次次驳回中奋勇争辩,从这当中,足以能证明他对改变新法的决心,对百姓的关心,以及在这趟浑水中直冲向前的恒心。

命运多舛

纵使苏东坡曾任翰林这样的三品高位,他一生坎坷多舛,失势的日子远多于得志的时光。可他的智慧远超常人,又对朝廷一片忠心,而下场却不尽人意,这究竟是为何呢?

是他为百姓做事不够尽责吗?不是的,他虽然官途浮沉,但不能否认,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位好官员,他为百姓做的事例足以达到彪炳史册的地步。尤其是在杭州的那段时间,他修建了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完善了杭州城的水运体系,整治了西湖,修建了三潭印月和苏堤春晓的美景。正如他自己所认为的,他足以与白居易在任的那段时间媲美。

是他人脉不广吗?不是的,纵使他曾有两段时间站在当权派的对立面,但他却与欧阳修、文彦博、范镇、司马光这样的大臣私交甚好,与范纯仁、吕大防这样常年身居高位的官员也有一定的交情,甚至还与晚年的王安石交情匪浅,这种说法显然不通。

我想他之所以几度流放,是因为他的个人气质本就与当时官场的风气不符,他十足的真性情。

这可以使他深受百姓的爱戴,也可以结交诸多真心朋友,但也因为他过于固执己见,过于追求完美,而造成他的官途不利。他横冲直撞、善于争辩的性格,而与政见不合的人针锋相对,因此得罪了不少官员。他在皇帝面前过于直率,不会去讨好,甚至在太后身边独受恩宠时,也没有抓住升任宰相的机遇。当然,这只是一部分的因素,他之所以奔走官场,绝非为了功名利禄。林语堂对他任知制诰时的评价是“在皇太后对他的恩宠下,他若是一心想要成为宰相,早就如愿以偿了”。起到最本质作用的,应当是他的笔。

观后感《《苏东坡》观后感怎么写1000字5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苏东坡》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