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000字(汇总10篇)。

博览群书是好的,博览好电影也是我们提倡的,在观看过程,会不断的各种想法迸发出来,观看完的以后,你会被作品描绘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写观后感是一种提升我们作文能力的捷径。从哪些角度写好一篇观后感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000字(汇总10篇),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篇1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谈起她的小女儿。小姑娘已经上小学了,平时听老师和同学反应孩子很聪明,大家还是很喜欢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教训”同学,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对班里比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蔑视。

春游中,老师表扬一位同学:“某某今天表现很好,一直帮助同学,还帮家长拿东西。”

女儿就说:“什么呀!我也会,有什么好表扬的!”孩子表现出生气而且否认了同学的做法,还不承认自己没有做到。

女儿这样的表现,让妈妈非常担心。

我由于对妈妈比较了解,就说:“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看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你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严格?你对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围的紧张?”

妈妈喟然而叹,说最近由于大女儿学习问题以及自己的工作有点脾气不好,确实对小女儿严厉了些,也经常训斥老公。

无论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学习”还是心理学对应的“镜子效应”,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这位妈妈有所醒悟改变了自己待人刻薄和爱教训别人的毛病,还跟孩子进行了沟通,经常跟孩子聊聊学校、学习的事,渐渐地小女儿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欣赏孩子内在的纯真。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篇2

20xx年4月16日,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纪录单元的影片放映活动先期展开。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它将与另外四部优秀的纪录影片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4月16日下午13点30分,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镜子》这部影片经过《天网》栏目十年的酝酿与策划,两年的拍摄与制作,在中视前卫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下最终完成。

在影片放映之前,《镜子》总导演、《天网》栏目制片人卢钊凯,《镜子》导演范永东就创作初衷和创作感受做了专题发言。《镜子》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在受邀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之前,这部影片的推出首先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相关领导和同志的认可,在他们的组织协调下,《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于4月1日、4月5日和4月11日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活动,在此期间,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

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动,跟我有共鸣。两会刚完十九大之前推出这个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也很感谢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个时候适时推出这个片子。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家庭情感教育讲师钟晓琳

如果用关系思考爱这样一个主题,它可以跳出家庭,影片绝对不只给家长看,作为教育者,包括从事教育相关的文化工作者都需要看这个影片。因为关系是一个开放性的,包括老师对待孩子,包括领导对待员工,都可以从这里面折射。我觉得它可以让我们整个社会反思爱和关怀的主题。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

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

首都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处处长常建军

《镜子》这部片子反映出真实的社会现实问题,是关乎孩子成长、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这个片子播出,必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让全社会更加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应做好发行宣传活动,在学校、妇联、家长中广泛播出,扩大影响。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

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真实电影《镜子》放映之后,来自纪录片、教育、心理、传播等各领域的国内外专家针对如下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篇3

影片以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複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央视网消息: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篇4

孩子身上的问题到底是谁造成的?父母说是不是他们自己。他们爱孩子,甚于爱自己。但是孩子说,真正应该受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感觉他们身上有相同点:那就是自己是委屈的。谁的说法更接近真相?

通过三集视频,我们听到孩子心底的声音,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关注、被温柔相待。可是父母对孩子的内心诉求感受迟缓,处理信息偏差很大。说劳累,懒得回应,大嗓门,简单粗暴,揪住一点不依不饶,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总是翻出来絮叨,总是觉得自己是正确无比的,事无巨细安排孩子生活,设计他的未来,把自己的意愿毫不商量强加在孩子身上,并且打着爱孩子的旗帜。即使错误,也不会低头致歉。当孩子用过激的方式表达的时候,才惊悚不安起来,当孩子彻底不能驯服,完全对峙,伤人害己的时候,才想到求助他人。

你分明能够感受到孩子的问题多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悲哀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改正自然就无从谈起。没有省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偏执一端,零件坏了,委屈非常,怨命不好,就是不说自己的错处。有错的人才需要改正自己的错误。罗曼罗兰说:倘若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克服我们的偏见,扩大我们的心胸和思想,那么我们活着又有什么用?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这是一生的功课。

父母如何开启学习篇章呢?首先要认识到人是有局限的。有局限却看不到局限,还以为真理在握,那么思想就会越来越偏狭。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才有可能反省自我。

其次,需要借孩子的一双慧眼。孩子需要什么,你不清楚,他们自己最清楚。俯下身来,倾听他们的心声,才可能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当你和孩子的心灵世界链接的时候,才能见证他的成长。

再次,要虚心向学。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缺少知识,而是缺少对爱的认知的教育。适当涉猎心理学、教育学,或者参加家庭教育培训班、父母课堂等,主动学习的父母比那些拒绝学习的家长,思想教育封闭的家长更早一点理解孩子的内心动态,参与孩子的成长。

没有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事业,孩子如果没有教育好,即使自己的事业很成功,人生也是晦暗的,那是难以愈合的隐痛。作家麦家用十八年的时光,给远行的儿子写家书。其实他的爱从来没有削减一分,就是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这样的心伤追溯到自己的成长,他和父亲之间也是隔着交流的沟壑。说明不恰当的教育对人生影响深远,有的可以修缮,有的却一直风雨飘摇,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成为决然的陌生人。这将是怎样的悲哀。

世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改变。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父母改变,孩子可能因之改变,而后者影响深远。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影响,对一个家庭的影响,它也关系着民族的明天。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篇5

看完三集《镜子》,我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难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没有一个“问题”家庭?究竟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的责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难道这些孩子不想做一个阳光少年?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可以放弃一切,对孩子永不放弃,永不言败,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做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是学会感恩。同时教育孩子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决不能让孩子成为知识丰富而性格古怪的人。要让孩子知难、知苦,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适当的`时候让孩子决定自己的前途,相信孩子自己会长大,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镜子》里有几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家长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李老师说:“我们做律师需要执照,开车需要考驾照,可是我们做父母却不需要,但这是我们要做一辈子的职业,父母们都没有意识到我们也需要学习。”

我认为家长需要学习的有以下几点:

1.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因为他们除了是我们的孩子,还是他们自己,要象尊重你的朋友一样尊重他们,包括尊重他们的感觉。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相信他们,要和他们做朋友。做到教育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欣赏孩子。

2.善于沟通,正确表达人世间的爱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高兴;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这样,孩子便乐意向您倾诉,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3.请把指责变成鼓励,把命令变成启发式提问

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用脑子想问题解决问题,哪怕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更糟,要给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的好机会。无论犯有多大的错误,要和他讲道理。我对孩子一直是坚持这个教育原则,让他们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下,从小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镜子》影片里有个六年级的小女孩说,现在少年儿童的快乐是何其的少,除了读书,就是补课,全是学习读书,变书呆子,哪里还有快乐童年、童心了呢,小孩也是人,不是中了病毒,而是有自己的感受,是不想受父母所控制。让孩子一直快乐,做喜欢做的事,有哪些家长能做得到呢?是值得我们家长、学校、社会一起深思……

人生是一条风雨同路的过程,家长对爱的认知教育还是有一定的空白,演绎着“你是我的孩子,爱就是控制,满满的爱就变成了满满的伤害”。如何将命令变成启发式,就是让孩子认识到,要为自己的成长负责任,有担当。

4.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家庭环境是竞争的还是友好的,取决于父母。孩子从一出生就通过观察在学习处理关系,看到父母总是指责对方他学到的是什么?所以一个问题学生背后,肯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至少是有问题的父母。用自己的方式去爱,是自私的爱,是对爱的占有和绑架,自我而狭隘;用他人的方式去爱,是无私的爱、是付出与关怀,博大而有的境界,对正在进步的孩子,要学会鼓励,说再努力一点,也许会更好一点,对退步的孩子或自卑的孩子,要学会永不放弃,永不言败。

尊敬师长是关键。老师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系统教育的主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孩子们幸福的缔造者,心灵的抚慰者和医治者。感谢《镜子》,令家长看到自己。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篇6

近期,央视12频道播出了教育记录片《镜子》,有多处的中小学校对家长统一做出要求,让孩子家长进行搜索观看。影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真实实例告诉我们,每个极端孩子的背后都存在一个问题家庭。孩子出了问题,首先家长难辞其咎。

人们认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学有所成。家长往往就简单粗暴的用自己价值观来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觉的就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可以说,没有去关心孩子内心是否快乐,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长。没有走进孩子内心的家长不是好家长,家长就要进《家长课堂》进行再学习、再提高。

家长认为:应该多照照镜子,找找自身原因,提升家长的水平。要和孩子交朋友,将心比心,交流沟通,变命令为商量。要以自己为表率,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好品质,不让孩子沾染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老师认为:家长和孩子不小心发生冲突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争取做到:态度不粗暴,语言不过激,从孩子角度来寻找对策,解决问题。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目标有差距时,家长首先要安慰并告诉孩子“比学不比强”,尽最大努力学习了就可以了,结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养孩子正面应对挫折的勇气。

舆论认为:教育无定法,永远在路上。有老师的正确指导,有学校的科学管理,加上孩子家长谦虚谨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们就一定会拥有快乐而又充实的学生生活,每个孩子的将来就能有一个光明的前程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篇7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整个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所在,恰恰是反映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做的不足。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味地强加,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对家长对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抵触,到最后出现基本无法正常沟通的局面。这个时候只能忍痛把孩子送进某些机构进行“特训”。面对图中的场景,家长心里肯定也是非常难受,他们也知道这一切本可以避免,但……

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过早的叛逆心理比同龄的孩子更强。当孩子渴望得到家长关心的时候,你们往往表现的是不耐烦?孩子对于家长的表现是最为在意的,你们的一些行为,一些语言都会对成长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知子花为您提供一对一心智辅导,帮您自我提升,解决婚姻关系,为您困惑、焦虑、愤怒等情绪提供支持和疏导,改善家庭模式,缓解教育压力。让您和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爱的连接滋养彼此的生命。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张馨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心理医院实习经历,在校期间丰富的心理咨询与教育,团体辅导经验。擅长青少年成长,亲子沟通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咨询与辅导。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篇8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亲,你有多久没有叫我妈妈了?”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xx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谈起她的小女儿。小姑娘已经上小学了,平时听老师和同学反应孩子很聪明,大家还是很喜欢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教训”同学,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对班里比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蔑视。

春游中,老师表扬一位同学:“某某今天表现很好,一直帮助同学,还帮家长拿东西。”

女儿就说:“什么呀!我也会,有什么好表扬的!”孩子表现出生气而且否认了同学的做法,还不承认自己没有做到。

女儿这样的表现,让妈妈非常担心。

我由于对妈妈比较了解,就说:“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看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你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严格?你对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围的紧张?”

妈妈喟然而叹,说最近由于大女儿学习问题以及自己的工作有点脾气不好,确实对小女儿严厉了些,也经常训斥老公。

无论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学习”还是心理学对应的“镜子效应”,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这位妈妈有所醒悟改变了自己待人刻薄和爱教训别人的毛病,还跟孩子进行了沟通,经常跟孩子聊聊学校、学习的事,渐渐地小女儿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欣赏孩子内在的纯真。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知子花为您提供一对一心智辅导,帮您自我提升,解决婚姻关系,为您困惑、焦虑、愤怒等情绪提供支持和疏导,改善家庭模式,缓解教育压力。让您和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爱的连接滋养彼此的生命。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篇9

看完了《镜子》这部纪录片,引发的是更长时间的思考,没有思考的片子,不是好片子。片子更适合父母观看看,讨论的就是家庭教育问题。一些平时生活里的非常常见的家教观念、方法、习惯,在一些孩子身上发生了那么严重的后果,日积月累,最后成了父母和孩子的互相绝望。镜头记录了这一个个就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家庭样本。那种郁闷、迷茫、挣扎、绝望,让观看片子的也身为父母的人,产生内心共鸣,去思考。

把片子作为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面对这面“镜子”,自问“我身为父母,也有这样的问题吗?”

思考1:“最该进培训营的是我爸妈,不是我!”

思考2:“孩子要去做背包客,换了你,你说你可能同意吗?”

思考3:“我们家孩子是留守儿童,出了问题,没啥说的;可他们家可不是啊,都是天天能陪着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有文化,居然也出这么严重的问题,这怎么说?”

思考4:“我小时候家里穷,我奋斗打拼,我有今天不容易,我一时一刻不敢懈怠,我希望孩子和我一样,我错了吗?”

思考5: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连石头都能被打动,为什么不被孩子理解接受?

思考6:孩子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一件物品?若是人的话,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人还是父母的附庸?

思考7: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教育理论和名言,真是多如牛毛;对于教育的研究,几千年的探讨,不可谓不深入;那为什么还是争论不减?教育问题有答案吗?为什么今天还是有问题少年?问题出在哪里?

思考8:孩子和父母的想法,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对孩子的引导,当和孩子的发生冲突时,怎么办?都知道要多倾听和沟通。那当沟通不成时,又该怎么办?

思考9:“他们是未成年人,教育他们是父母的权利和责任,错了吗?我给孩子指出正确的路,错了吗?我都是教他学好,他偏偏不学好,是我的错吗?”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篇10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孩子更是家庭的镜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在中国,不如说父母是孩子的模板,他们制定出一套方式,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向自己心目中的“成功”。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失败者对自我的救赎。家长忽视了对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一味地强调“分数”,使得孩子对人生原本的美好、积极的向往和期待被无情地抹杀。

我的家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我的父母对我要求十分严厉,我知道他们爱我,但却时常遭受他们爱的“创伤”。在我成绩不如意时,他们并不会选择给我安慰与鼓励。反之,斥责、脸色、冷战,这让我曾经许多次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心,但我明白我心中有梦,于是我坚持。我母亲脾气暴躁,所以我努力使自己尽量温和。

像我这样的孩子何其多,能够自我调节的何其少!

或许成为家庭的镜子,不一定要将好的与坏的尽皆呈现出来。也许你仍在努力之中,也许你有自己的思维与梦,也许你的父母不会改变,然而你却决不能让你的孩子也成为这样的下一个……

这是中国首部情感教育纪录片,由《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两年拍摄和制作而成。《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故事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一)

不一样的“爱”

高二八班 邳雨辰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辍学、早恋、殴打父母、轻生,不同类型的叛逆少年站在镜子面前,我看到的却不是那张年轻的脸庞,而是布满皱纹的父母的面容。

人之初生,性本单纯。

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从第一次睁开双眼到熟识数字,是孩子一生的地基,很大程度决定他们未来的性格秉性。就像白绢一展,任由父母书写。你所谓善与恶,所谓好与坏,毫无保留地灌注在孩子脑海里。

影片中有所体现,时常因为母亲送水果饭菜打扰他下军棋而殴打母亲的泽青,年仅十四的他为什么对爱母如此狠心?影片后边讲述说到泽青的父亲一直有家暴的恶习,所以目睹一次次的家庭暴力后的泽青也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殴打母亲天经地义,是件常事,可怕却又引人深思。

思想的深度或许可以凭借年龄衡量一二,但思想的复杂是无关年龄的。父母却认为孩子就只是孩子,思想简单不成熟幼稚,所以父母总是忽视孩子的思想,认为小孩也想不到什么,但是成长阶段是一个塑造性格的时期,尤为关键又十分敏感,外界的一件小事可能蝴蝶效应似得颠覆一生。家长为了生计为了家庭,日夜操劳,自然不可能注意到孩子的小情绪,青春期的孩子不愿对父母吐露心思,双方如果也不及时沟通,那么隔阂和摩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当孩子开始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有些父母天生控制狂,不容许孩子有一点偏差在他规划好的最好看的道路上。读书、中考、高考、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然后仿佛就圆满了。可人生不止一条路,大多数人的幸福可能不是你想要的,看似幸福的大多数人其实也在黑暗处厌恶这平淡枯燥的生活。可这种思维惯性牢固了三四十年,就变成对的了。自认为的正路,这与思想跳脱异想天开的孩子的思维有极大的矛盾,开始了冷战,吵架,离家出走,甚至以爱相连的两代人变得刀剑相向,缺少的是沟通和理解。

中国人是含蓄的,年纪稍大的父母更是这样,他们从不说爱,却时时都在爱着。他们的爱隐形在每天三顿平淡的饭菜中,隐形在十几年如一日的叮嘱与唠叨中,隐形在每一次争吵后滚烫的泪水中,隐形在每一次他看你的眼神中,隐形而伟大,常见却无价。

语言这一最适合表达爱的产物或许失去本意变成了负累。当语言失去美丽,变成冰冷的铁锤,伤害的不止一个人,那心与心之间的爱的羁绊也变得摇摇欲碎了,有些或许已经粉碎。碎满地的玻璃,扎身!更扎心!留下难以弥补的伤疤。

深爱着的爸爸啊,你怎忍心挥下手掌,打碎孩子脆弱的心灵,毁坏家庭的和谐?

亲爱的孩子啊,你怎么让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父母每日每夜的操劳上?

深爱着的妈妈啊,你怎能让一个爱心变成束缚孩子自由飞翔的牢笼,只做你乖巧的小宝贝?

亲爱的孩子啊,你怎能无视那伟大纯洁的爱,带给他们痛苦与折磨?

亲爱的,深爱的,你们都是对方最最亲爱的人啊!又怎能让痛苦代替欢笑,让麻木代替温柔!

孩子像风筝,父母是你的牵线人,任你在风中飞舞。

当有一天,风足够大,风筝足够结实,便是父母撒开线的时候了。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二)

从镜子中看生活

高二八班 孙洁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看到的周围环境,正是你内心的倒影。镜子是诚实的,它能清楚地映射出你的一切。

小时候,我们也像纪录片中的孩子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被父母用双手筑好的防护墙安全地保护着。那个时候的我们,经不起挫折与失败的考验。后来,时间的刀笔无情地在父母的额头上刻画出几丝皱纹,而我们仍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我们与父母的沟通少了,矛盾多了,见面的次数少了,距离远了,心与心之间在无形中产生了一条鸿沟。我们开始觉得父母管得太多、太频繁,我们开始觉得父母限制了我们的自由,我们开始觉得,自己已经可以照顾自己了。

是啊,我们长大了。

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刻,我们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为了一个目标,为了一份责任去选择拼搏,去选择付出。我们必须要经受一些沉重的打击,吞下一些苦涩的泪水,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去告诉父母,我们长大了,去告诉父母,不用再为我们操心了。

可是,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与父母沟通;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与父母吵架;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爱父母,不关心父母。也许,你有时会感到对不起父母,会感到内心深处的不安。但是,别忘了,至于未来会怎样,我们只有努力走下去才会知道。唯有行动,才能变成更好的自己,才能解除你所有的不安。

在镜子中看生活,在生活中看自己。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三)

不是镜子

高二八班 朱嘉鹏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孩子更是家庭的镜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在中国,不如说父母是孩子的模板,他们制定出一套方式,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向自己心目中的“成功”。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失败者对自我的救赎。家长忽视了对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一味地强调“分数”,使得孩子对人生原本的美好、积极的向往和期待被无情地抹杀。

我的家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我的父母对我要求十分严厉,我知道他们爱我,但却时常遭受他们爱的“创伤”。在我成绩不如意时,他们并不会选择给我安慰与鼓励。反之,斥责、脸色、冷战,这让我曾经许多次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心,但我明白我心中有梦,于是我坚持。我母亲脾气暴躁,所以我努力使自己尽量温和。

像我这样的孩子何其多,能够自我调节的何其少!

或许成为家庭的镜子,不一定要将好的与坏的尽皆呈现出来。也许你仍在努力之中,也许你有自己的思维与梦,也许你的父母不会改变,然而你却决不能让你的孩子也成为这样的下一个……

这是中国首部情感教育纪录片,由《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两年拍摄和制作而成。《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故事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摘自中央电视台官网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四)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成长记录着家庭的特质,孩子的问题其实反映了家庭的问题,为什么孩子会有网瘾?为什么孩子不愿上学?为什么孩子不听父母的话?焦虑的父母们永远只会在孩子身上找问题,却看不见自己的问题。

央视经过十年酝酿、两年拍摄和制作,完成了中国深度探讨家庭教育的纪录片《镜子》。这部纪录片通过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进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的故事,讲述了心灵回家的旅程,一部纪录片,一次关于爱的启蒙教育,揭示了中国现阶段教育中爱的能力严重缺失。

4月16日,应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邀请,纪录片《镜子》在国家图书馆举办首映礼暨交流会,影片得到众多嘉宾及观众一致好评,并获得电影节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提名。

北京国际电影节对该片的评价: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张同道教授认为,该片很多场景将成为电影史上不能忘记的片断。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原会长刘效礼、电影节纪录单元执行主席陈大立等专家对《镜子》的艺术水准和主题内容予以高度评价。纪录片《镜子》通过对三个家庭真实地纪录,以情感教育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我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问题,传播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的新理念。

那么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呢?

1.尊重个体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因为他们除了是我们的孩子,还是他们自己,要象尊重你的朋友一样尊重他们,包括尊重他们的感觉。

2.正确表达爱

当江老师带着两个教官去接家明的时候,大家看到一个细节,家明在家里声嘶力竭的喊着“让我见他们!让我见我爸妈!”,而门外的父母拿掉眼镜趴在墙边掉眼泪。

他们不爱对方么?爱,只是用这样扭曲的形式表达出来了,反弹回去让他们自己也难受。爱的正确表达,就是带着爱一点点的放手,让孩子在引导而非控制的环境下寻找自己的人生。

3.纠正行为前先连接感情

邻居有个老太太想要老头名下的房子,未果,这个老太太天天有一空就坐在窗户前大骂老头子,几乎没有间断过,左邻右里不甚其烦。大家觉得这个挨了骂的老头子会开开心心的把房子给老太太么?你自己会对批评你的领导说:领导你批评的太对了,我真是等不及要照你的话去做了,你对我太有帮助了”你不会的,所以也不要指望你的孩子会在被批评指责的情况下心甘情愿去改正错误。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相信他们,要和他们做朋友。

4.请把指责变成鼓励,把命令变成启发式提问

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用脑子想问题解决问题,哪怕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更糟,要给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的好机会。

5.言传身教

家庭环境是竞争的还是友好的,取决于父母。孩子从一出生就通过观察在学习处理关系,看到父母总是指责对方他学到的是什么?所以一个问题学生背后,肯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至少是有问题的父母。

“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一个突破把人和其他同伴分离之围墙的能力,一种使人和他人相联合的能力,爱使人克服了孤独和分离和感觉,但他允许他成为他自己,允许他保持他的完整性。”——弗洛姆

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爱,无论怎么样都在那里,与生俱来,但爱的能力是要历经学习和修炼,才得以驾驭的能力,有了爱的能力,才会去爱自己,并推己及人,以他人的方式去爱你的爱人、你的孩子,甚至你身边的人,允许他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我们心中的那个他。不要再用爱的名义残忍的撕裂你的爱情、亲情和友情。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000字11篇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能给人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观看时结合自身的经历,总会有许多不一样的想法,写观后感的过程也是记录自己观看时内心收获的过程,观后感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想写好作品观后感要明白哪些关键点呢?请你阅读读后感大全辑为你编辑整理的《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1】

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镜子》,讲述的是我是这个年龄段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青春期的叛逆行为。

类似的片子有很多,只是这一部有所不同,更多的是将视线放在家长的身上。 影片中的孩子多数已经辍学在家还几个月了,节目的开始,便是家长们那充满焦虑无奈的眼神,在那气氛的背后还充斥着希望。当一组又一组的问题家庭出现在节目中,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少年,一句又一句的伤人话语,一滴又一滴的泪水落满家长的脸颊。问题少年无一例外的被送到心理教育学校(在我看来就是所谓纠偏所)。而家长们也被要求为期6天的教育课程。

教育过程中,家长们的问题暴露无遗,孩子不是机器人,家长们这一代人无情的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的身上,不管是不适合他们的发展,而这些家长也大多是中上阶层的商人亦或是领导,更多的时间是在工作而不是陪孩子。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都存在了,“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丈夫”仿佛人已经变成一件物品,这与一个瓶子无异。

他们教育方针中都出现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这一据传承了几代人的理念,就是在给孩子们划定一条线—你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我不禁大为感慨,作为同样处在这一理念下成长的人,人生目标已经潜移默化的转变为——读书,学习,考大学。确实,一个没有背景的人,想要成功,捷径就是读书,这无可厚非,不可置疑。类似的纪录片竟引发了对于传统教育的反思,质疑。在我看来,理念并没有错,几代人对于教育的剖析已经极言深刻,这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追求的与日俱增相辅相成。只是在这样一群少年的身上,这样的问题被无限放大,厌烦读书,想要自由,(博众乐罢了)。我并没有涉猎多少概念,只是有感而发,浅思简言,难登大雅之堂。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2】

当我点击进去看《镜子》这个记录片断时,我震憾了,揪心的痛。原来温馨的家如今变成了孩子把自己的父母视同为仇敌,威胁,歇斯底里,甚至是拳打相加。对抗、无法沟通、敌对是这群小孩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父母相处的现状。父母亲的唉叹声,那种无奈,无助,迷茫全部刻画在脸上。

家长课堂学校的介入,带给了他们希望,带给了他们对爱的诠释与新的认知。张钊的爸爸说:“如果我早五年进入家长课堂学校,也不会到今天的这个地步”。看到这些片断,我觉察我也有影片中父母对小孩的类似错误教育。我恐慌了,我害怕了,我担心我家的小孩是否最终也会演变成这样的悲剧。透过这个影片,我总结了这几个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我得在这些故事中汲取教训,不要让这种物化的爱发生在我身上。

首先是家明的家庭,爸爸出身于穷苦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获得了今天的成就。所以他的教育理念是: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这似乎也没有错,错就错在他没学会放手。家明在家长课堂上倾诉,他已经16岁了,爸爸妈妈在衣食住行方面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所有的事情都代办了,从来没有机会让他尝试。他认为爸妈总是在逗他,欺骗他,明明说若你写完作业你就可以自由的玩,但当真的作业写完了,爸妈又有新的任务布置,拒绝他去玩。

年复一年,他觉得他自己就是活在爸爸的影子里,爸爸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他身上。家长学校的江校长说:“没有人愿意一辈子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哪怕这个人是你的父亲”。这个家庭的教育盲区是:应学会放手,让孩子有参与感,鼓励孩子大胆地追求,父母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从小就要培养,而不是到了小孩的性格已初长成的时候父母再去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为时晚矣。

其次是张钊的家庭,他爸妈是个体经营者,平时忙于生意,疏忽了对张钊的教育。他辍学的原因是:早恋,厌学。看他们的短片,我觉得很悲哀,他们双方对彼此都缺乏信任,挺可怕的。儿子在家长学校说,想要上进,想要改变目前这个境况。他说爸妈在一起不是吵架就是吵架,家庭不和影响了他的性格的发展。爸爸说出的话更使我大吃一惊,他认为小孩是在骗老师的,是在给自己找一个借口。而儿子对父亲的看法亦然,张钊从家长学校归来,爸爸作了很大的改变,而他也认为爸爸是暂时性的,不会持久的,是在演戏。这真的很可悲呀,父子关系闹到这般地步,这中间该是发生了多大的事情呀!这个家庭教育盲区是:互相信任是爱的基础,家庭和睦是给小孩最好的教育,小孩的成长道路少不了家长的陪伴。

最后是泽清的家庭,他的爸妈是高知分子,在社会上都是有一定成就的人,而且他的家族都是在社会的各自领域里都占有一席之地的人。自然这个家庭对泽清的期望值很高,也想让他像他们一样出色。泽清在家长学校里说,他觉得他的家庭对他压力很大,他想逃避。他说的一句话使我很揪心,他说:“我觉得这里很好,虽然在物质方面不如外界好,但是在精神方面这里比外界好的很”。泽清的妈妈,在片头哭着说:“儿子,你有多久没喊过妈妈了。”听到这里,我已经是泪如雨下,难道母子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却如同陌路人吗?仇恨到这种地步?这个孩子很有主见,也很有思想,结营的话剧是他提议的,他朗诵的《镜子》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这么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会沦落到今天这个样子。家长学校的老师说,他开始到营地的时候,很排斥,很敌对,很抗拒,但相处久了,发现了孩子的童心一面,最终老师都喜欢上他了。我在想,要是爸爸妈妈也像老师一样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而不要盲目的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定做孩子的人生,这个孩子或许会活得很快乐。

《镜子》看完了,满满的爱却变成了满满的伤害。江校长说:一个问题的孩子后面一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现在的教育,对知识不欠缺,欠缺的是对爱的教育。我们不要再用爱的名义去控制小孩的发展,他是一个个体,而非你的私有物品。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3】

大致把央视拍的《镜子》这部纪实的纪录片看完了。总长两个小时的纪录片的信息含量是相当大的。

有点题外话,这部纪录片已经相当震撼了,能够把很多不忍直视的问题披露出来,这个相当难得了。而且是在央视这样的主流媒体!是不是说明有关方面已经对当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开始了反思,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啊!所以说是首都的一部分学校甚至听课来看这部片子。其实这部片子跟我们大武汉有很大的关系,片中的这个学校就在咱们武汉,里面涉及的孩子就是武汉的孩子,很多场景画面都让人十分眼熟,比如光谷步行街这块。不知道我们武汉的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有没有看过这个片子,咱不停课看一看?其中的泽清的爷爷还是湖北大学的副教授,与我也扯的上一点点关系。可能这样的片子的负面信息太大了,让咱们武汉有点丢脸?也许吧,无论如何,这部纪录片确实是值得家长和孩子一起收看的。不光只是让家长反思,其实里面包含的内容囊括了方方面面。应该是值得整个社会的反思。

这个学校收录的都是所谓的“问题少年”逃学,叛逆,迷恋网络等等。家长和学校已经束手无策了,只能借助于第三方力量。而从片中所透漏的信息主要是聚焦在家庭,孩子都是在对父母的控诉,这个是主线。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个其实不光是片子中的这些家庭的问题,应该来讲是代表了我们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的家庭教育的思维模式。只是这些孩子所遭遇的情况比较严重而已,走了一点极端而已,与他们的个性和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其实不用庆幸自己的孩子没有向片中的孩子一样,个人感觉这个比例不会是少数,而心理问题都暗藏于很多类似遭遇的孩子心中,只是没有一个诱因和条件来爆发而已!或者是在一些情形下,在消解了一点。我们只能说是感到庆幸吧。而目前的所谓的“安全问题”形式的严峻,已经是我们当前教育的“警报”在拉响了!如果长此以往,只能会让家长和学校焦头烂额,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更复杂的问题!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4】

20xx年4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级停课半天。9点钟,在老师的带领下,三百多名学生列队进入学校大礼堂,同时,一百多名学生家长也纷纷落座,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一部还没有公映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镜子》是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与策划,两年拍摄和制作才最终完成。该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这是中国首部深刻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为了让社会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纪录电影《镜子》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开启了进校园活动的第一站。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在整整九十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对白都牵动着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情绪。

随着礼堂灯光的亮起,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创新人才研究会会长,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首先分享了她的观影感受:“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动,跟我有共鸣。两会刚完十九大之前推出这个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也很感谢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个时候适时推出这个片子。”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刘彭芝校长的强烈共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片中关于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刘彭芝近年来的倡议不谋而合。20xx年6月9日,刘彭芝校长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一篇署名文章《家庭教育,从教育家长开始——尊重孩子,解放孩子》。观影后,刘彭芝再次强调,“家庭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长,不要光说孩子。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一个“问题”的孩子就有一个“问题”的家庭。而且我们家长有很多不太懂教育。尤其独生子女家长,有些家长没有资格当家长,他有资格生孩子,但是没有资格教育孩子。”在《心理访谈》著名主持人沙玛阿果的主持下,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制片人、《镜子》总导演卢钊凯,《镜子》导演范永东与在座的师生和家长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一名高一的女生首先提问:“我对片子中的一句话特别有感触,‘人生不止只有学习这一条路’,但是我又在想,我们真的能选择其他路吗?”

一位家长对于当下孩子们能够选择的路径较为乐观:“我觉得社会越开放,选择机会越来越多。不像我们成长阶段,选择很少。”

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分享了自己把握人生阶段的感悟:“合理地把兴趣爱好放在不同阶段,这是学习最好的时期。”刘彭芝校长把选择和获得自由的基础联系在了一起:“全世界孩子都得念书,那么念的书比较多、知识比较广,将来进入社会就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一个人兴趣会不断提升、不断变化,所以你会有自由,但是自由也是为了我们社会、我们国家做更好的贡献,你的人生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在场的师生难抑观影后的激动心情,就影片内容积极提问求解。在问答中,主创团队还就创作背景和创作初心做了一一解答。《镜子》导演范永东透露了获取片中家庭支持的关键:“拍摄过程中也有很多理解上的冲突,但是我们团队每一个人在抱着真诚帮助这些家庭的信念上,获得了家长的信任。”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5】

看完了《镜子》这部纪录片,引发的是更长时间的思考,没有思考的片子,不是好片子。片子更适合父母观看看,讨论的就是家庭教育问题。一些平时生活里的非常常见的家教观念、方法、习惯,在一些孩子身上发生了那么严重的后果,日积月累,最后成了父母和孩子的互相绝望。镜头记录了这一个个就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家庭样本。那种郁闷、迷茫、挣扎、绝望,让观看片子的也身为父母的人,产生内心共鸣,去思考。

把片子作为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面对这面“镜子”,自问“我身为父母,也有这样的问题吗?”

思考1:“最该进培训营的是我爸妈,不是我!”

思考2:“孩子要去做背包客,换了你,你说你可能同意吗?”

思考3:“我们家孩子是留守儿童,出了问题,没啥说的;可他们家可不是啊,都是天天能陪着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有文化,居然也出这么严重的问题,这怎么说?”

思考4:“我小时候家里穷,我奋斗打拼,我有今天不容易,我一时一刻不敢懈怠,我希望孩子和我一样,我错了吗?”

思考5: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连石头都能被打动,为什么不被孩子理解接受?

思考6:孩子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一件物品?若是人的话,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人还是父母的附庸?

思考7: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教育理论和名言,真是多如牛毛;对于教育的研究,几千年的探讨,不可谓不深入;那为什么还是争论不减?教育问题有答案吗?为什么今天还是有问题少年?问题出在哪里?

思考8:孩子和父母的想法,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对孩子的引导,当和孩子的发生冲突时,怎么办?都知道要多倾听和沟通。那当沟通不成时,又该怎么办?

思考9:“他们是未成年人,教育他们是父母的权利和责任,错了吗?我给孩子指出正确的路,错了吗?我都是教他学好,他偏偏不学好,是我的错吗?”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6】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亲,你有多久没有叫我妈妈了?”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xx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谈起她的小女儿。小姑娘已经上小学了,平时听老师和同学反应孩子很聪明,大家还是很喜欢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教训”同学,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对班里比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蔑视。

春游中,老师表扬一位同学:“某某今天表现很好,一直帮助同学,还帮家长拿东西。”

女儿就说:“什么呀!我也会,有什么好表扬的!”孩子表现出生气而且否认了同学的做法,还不承认自己没有做到。

女儿这样的表现,让妈妈非常担心。

我由于对妈妈比较了解,就说:“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看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你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严格?你对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围的紧张?”

妈妈喟然而叹,说最近由于大女儿学习问题以及自己的工作有点脾气不好,确实对小女儿严厉了些,也经常训斥老公。

无论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学习”还是心理学对应的“镜子效应”,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这位妈妈有所醒悟改变了自己待人刻薄和爱教训别人的毛病,还跟孩子进行了沟通,经常跟孩子聊聊学校、学习的事,渐渐地小女儿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欣赏孩子内在的纯真。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知子花为您提供一对一心智辅导,帮您自我提升,解决婚姻关系,为您困惑、焦虑、愤怒等情绪提供支持和疏导,改善家庭模式,缓解教育压力。让您和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爱的连接滋养彼此的生命。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7】

孩子身上的问题到底是谁造成的?父母说是不是他们自己。他们爱孩子,甚于爱自己。但是孩子说,真正应该受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感觉他们身上有相同点:那就是自己是委屈的。谁的说法更接近真相?

通过三集视频,我们听到孩子心底的声音,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关注、被温柔相待。可是父母对孩子的内心诉求感受迟缓,处理信息偏差很大。说劳累,懒得回应,大嗓门,简单粗暴,揪住一点不依不饶,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总是翻出来絮叨,总是觉得自己是正确无比的,事无巨细安排孩子生活,设计他的未来,把自己的意愿毫不商量强加在孩子身上,并且打着爱孩子的旗帜。即使错误,也不会低头致歉。当孩子用过激的方式表达的时候,才惊悚不安起来,当孩子彻底不能驯服,完全对峙,伤人害己的时候,才想到求助他人。

你分明能够感受到孩子的问题多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悲哀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改正自然就无从谈起。没有省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偏执一端,零件坏了,委屈非常,怨命不好,就是不说自己的错处。有错的人才需要改正自己的错误。罗曼罗兰说:倘若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克服我们的偏见,扩大我们的心胸和思想,那么我们活着又有什么用?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这是一生的功课。

父母如何开启学习篇章呢?首先要认识到人是有局限的。有局限却看不到局限,还以为真理在握,那么思想就会越来越偏狭。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才有可能反省自我。

其次,需要借孩子的一双慧眼。孩子需要什么,你不清楚,他们自己最清楚。俯下身来,倾听他们的心声,才可能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当你和孩子的心灵世界链接的时候,才能见证他的成长。

再次,要虚心向学。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缺少知识,而是缺少对爱的认知的教育。适当涉猎心理学、教育学,或者参加家庭教育培训班、父母课堂等,主动学习的父母比那些拒绝学习的家长,思想教育封闭的家长更早一点理解孩子的内心动态,参与孩子的成长。

没有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事业,孩子如果没有教育好,即使自己的事业很成功,人生也是晦暗的,那是难以愈合的隐痛。作家麦家用十八年的时光,给远行的儿子写家书。其实他的爱从来没有削减一分,就是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这样的心伤追溯到自己的成长,他和父亲之间也是隔着交流的沟壑。说明不恰当的教育对人生影响深远,有的可以修缮,有的却一直风雨飘摇,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成为决然的陌生人。这将是怎样的悲哀。

世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改变。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父母改变,孩子可能因之改变,而后者影响深远。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影响,对一个家庭的影响,它也关系着民族的明天。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8】

近期,央视12频道播出了教育记录片《镜子》,有多处的中小学校对家长统一做出要求,让孩子家长进行搜索观看。影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真实实例告诉我们,每个极端孩子的背后都存在一个问题家庭。孩子出了问题,首先家长难辞其咎。

人们认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学有所成。家长往往就简单粗暴的用自己价值观来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觉的就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可以说,没有去关心孩子内心是否快乐,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长。没有走进孩子内心的家长不是好家长,家长就要进《家长课堂》进行再学习、再提高。

家长认为:应该多照照镜子,找找自身原因,提升家长的水平。要和孩子交朋友,将心比心,交流沟通,变命令为商量。要以自己为表率,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好品质,不让孩子沾染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老师认为:家长和孩子不小心发生冲突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争取做到:态度不粗暴,语言不过激,从孩子角度来寻找对策,解决问题。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目标有差距时,家长首先要安慰并告诉孩子“比学不比强”,尽最大努力学习了就可以了,结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养孩子正面应对挫折的勇气。

舆论认为:教育无定法,永远在路上。有老师的正确指导,有学校的科学管理,加上孩子家长谦虚谨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们就一定会拥有快乐而又充实的学生生活,每个孩子的将来就能有一个光明的前程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9】

4月16日下午,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让人重新审视当今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情感问题,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观看完影片说,“《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了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让社会更加和谐,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林丹华说,“家庭影响孩子最深,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长,才能让孩子能够有属于他们的天地。”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10】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谈起她的小女儿。小姑娘已经上小学了,平时听老师和同学反应孩子很聪明,大家还是很喜欢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教训”同学,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对班里比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蔑视。

春游中,老师表扬一位同学:“某某今天表现很好,一直帮助同学,还帮家长拿东西。”

女儿就说:“什么呀!我也会,有什么好表扬的!”孩子表现出生气而且否认了同学的做法,还不承认自己没有做到。

女儿这样的表现,让妈妈非常担心。

我由于对妈妈比较了解,就说:“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看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你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严格?你对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围的紧张?”

妈妈喟然而叹,说最近由于大女儿学习问题以及自己的工作有点脾气不好,确实对小女儿严厉了些,也经常训斥老公。

无论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学习”还是心理学对应的“镜子效应”,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这位妈妈有所醒悟改变了自己待人刻薄和爱教训别人的毛病,还跟孩子进行了沟通,经常跟孩子聊聊学校、学习的事,渐渐地小女儿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欣赏孩子内在的纯真。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11】

片子的内容很简单,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但故事反映的问题却不简单。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作为家长,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分享了观看《镜子》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纪录片镜子教师观后感


纪录片镜子教师观后感(一)

李新菊

前几天学校给全体教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观看央视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三集共90分钟的片子,我和十四岁的大儿子、四岁半的小儿子一气追完了,看后感慨万千。

这是一部纪录片,它所记录的现象和事例其实早已在各种新闻媒体中反复地重演着。问题孩子的现象,亲子关系的断裂都是老生常谈的内容,毫无新意可言,可是片子的结尾却让我只有叹息和满满的沉重感,片子的结尾是3个在特殊学校生活了三个月后的孩子,最终仍是选择了与父母期望值完全不一致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离开了父母独自游历,他们中只有一个满18岁才刚成年。我想,这是大部分中国父母都不愿接受的结局吧。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镜子。片子里的父母用尽一切办法希望孩子能回归原来的样子,足以证明父母对孩子浓浓的关爱,可为什么结果还是有违人愿?为什么"镜子"反映出来的是孩子对父母满满的抱怨呢?我想是因为父母一直都以自已的方式去付出爱,却忽略了接受爱的一方的感受和反馈吧。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父母的监护下逐渐形成自已的个性并成长,即使同胞所出,父母也做不到付出两份完全相同的爱,培养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所以应因孩子的个性付出爱,是每个父母需要学习、摸索和积累的工作,孩子的感受和反馈,是让父母不断地调整和改善付出爱的方式,这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努力和关注的事业,而不是日常里苍白无力地嘴里念叨几句:爸妈很爱你,你该去做功课了之类的句子。爱,也是需要滋养和成长。

太多的父母忙着上班,忙着应酬,忙着应付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从小就给孩子一部手机或平板,把孩子送到游乐场或别人家中,他们用自已认为最合适的方式来养育孩子,却不知道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向父母倾诉,需要更多更多的家庭活动时间。父母极少与孩子分享爱,分享彼此的生活,最终,孩子也如"镜子"一般,不再与父母分享自已的生活。孩子与父母的精神交流一旦断裂,绝不是三个月的特殊学校生活和心理咨询能够挽回的,亲子关系断裂的心灵创伤也许伴随孩子一辈子,甚至可能延续到孩子的后代,并扩大影响到社会。

90分钟的片子里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心理咨询师李品宽老师所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这三十年……我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成果的同时,精神的构建是滞后了。确实,特别是家庭关系的精神构建大大落后了。从片子里,我注意到一个小数据,进入特殊学校生活的孩子多数是男孩子,从教育角度来看,父亲在孩子特别是儿子的教育中的榜样作用不可取代。多希望我们的父母,不要再堂而皇之的以工作为理由,委托其中一方作代表,母代父职或父代母职地陪伴孩子成长,孩子需要父母不同身份的爱,需要真实有效的陪伴,更需要社会的支持、鼓励和正面宣传。孩子们需要在父母身上学习爱的能力,了解爱也需要滋养和成长,才会在日后的生活中传播爱,并在付出爱的时候获得幸福感。

临睡前,我抱着小儿子与大儿子讨论着片中的各种细节,我很庆幸在陪伴他们成长的时候,我收获了他们对我的信任和每天的笑容。

愿天下父母都能早一点、再早一点,多一点、再多一点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

纪录片镜子教师观后感(二)

肖俊

《镜子》第一集开场"教育培训机构"的出现,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的一个节目:对"临沂四院杨永信"的"电击疗法"治疗学生网瘾、早恋、辍学等。当时一起看节目的儿子说:"妈妈,如果我也叛逆了,有了各种问题,你会把我送去吗?"我含着眼泪坚定地说:"儿子,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是很正常的,妈妈会陪你一起成长!放心,妈妈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我相信你是个好孩子,妈妈也努力做一个好妈妈!"记得很清楚,我和儿子抱在一起哭了一会儿,为了电视中哭诉自己被父母送去"四院"遭受了"惨绝人寰"的孩子们而哭,也为了那些打着"爱"的名义控制折磨孩子的无知的家长们而哭!!

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想起节目中孩子们哭诉自己恶魔般的经历,我都会心痛到泪流满面,不能自已。《镜子》中18岁的宴恒在培训结束时的一段话直击人的心灵,扪心自问,我们家长—所谓孩子们眼中的"主人",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宴恒说:"我是一个听话的机器人,18年来,我一直很听话,什么事情都照主人的吩咐乖乖去做。直到有一天,我感染了病毒(叛逆,机器人长大了!),主人手足无措了,将我所有好的、坏的程序全部删除。于是,机器人慢慢地走向灭亡".孩子是我们终将要培养成才的"机器人"吗?只要乖乖听话,一切OK;只要学习成绩好,一切OK;只要顺着家长的指路前行,一切OK!可是"主人们","机器人"是会长大的,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有了自己的梦想,他们有权选择属于自己的理想之路。在这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成才之路上,家长和学生如何携手快乐前行,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镜子》中的三个主人公:14岁的泽清,16岁的家明,17岁的张钊。本是风华正茂的年龄,本是为理想奋斗的年龄。可是,他们却走进了一片荒野,这里没有关爱,没有春天,这里只有四面楚歌,这里只有带着"爱的枷锁"等你出现的父母。《镜子》中的"教育培训机构"或许有几分可信,可是,其它任何打着"管教"、"教育"幌子的机构都是一群恶狼般的帮凶!

家明父亲(大学本科,教育文盲)说:儿子要唱歌、画画、做一个自由的人,那怎么行呢?教育机构去接(抓)孩子时,父母在室外哭泣,房间里传出声嘶力竭地喊声:"放开我!放开我……"(写作一度停止,不能控制的哽咽,很想对家明的父母说,就在"放开我"的撕裂声传来时,你们本应该冲进房间,冲进"荒野"拥抱自己的孩子……)

心理辅导老师对家明父亲的评价是"死不悔改",说父亲是一头一直在拉磨(磨指孩子)的驴。老师问父亲累吗?父亲说:"不累,很充实!"但是有一天磨累了,不转了,于是,驴就彻底疯狂了。(评价:家长不要做"死不悔改"、一直低头拉磨的倔驴!"磨"也是有生命的!)

《镜子》中折射出孩子们共同认为的三条不能碰的高压线是:1.网瘾 2.早恋 3.辍学。可是,高强度极端家庭环境下,这三条高压线变成了孩子回击家长最有力的武器,可悲可叹啊!片中家长说:要让家长改变,难道永远不让孩子上学吗?这永远做不到。脑中浮现某视频中因父亲把儿子手机扔到楼下,儿子随即跳楼而亡,顿时阴阳两隔,父亲与儿子永远也不能再做"父子"了。孩子健康地来到我们身边,本是一件多么感恩的事情。为什么在成长的道路上,家长反而变成了使"健康"不再的"刽子手".

引用俞敏洪的一句话点评结尾: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文中观点仅代表自己,一个身为妈妈和老师双重身份的自己。与大家共勉,我思故我在!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5篇


好的影视作品不仅给我们带来视觉享受,更可以提升我们,欣赏作品的同时,内心深处也会得到一些感触,观后感是理性和感性大爆发之后的产物。在写观后感作文过程中,纷繁杂乱的思维可以被很好地梳理。您是否对撰写优秀的作品观后感依旧保持疑惑呢?为此,读后感大全花时间整理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篇1

4月16日下午,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让人重新审视当今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情感问题,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观看完影片说,“《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了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让社会更加和谐,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林丹华说,“家庭影响孩子最深,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长,才能让孩子能够有属于他们的天地。”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篇2

大致把央视拍的《镜子》这部纪实的纪录片看完了。总长两个小时的纪录片的信息含量是相当大的。

有点题外话,这部纪录片已经相当震撼了,能够把很多不忍直视的问题披露出来,这个相当难得了。而且是在央视这样的主流媒体!是不是说明有关方面已经对当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开始了反思,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啊!所以说是首都的一部分学校甚至听课来看这部片子。其实这部片子跟我们大武汉有很大的关系,片中的这个学校就在咱们武汉,里面涉及的孩子就是武汉的孩子,很多场景画面都让人十分眼熟,比如光谷步行街这块。不知道我们武汉的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有没有看过这个片子,咱不停课看一看?其中的泽清的爷爷还是湖北大学的副教授,与我也扯的上一点点关系。可能这样的片子的负面信息太大了,让咱们武汉有点丢脸?也许吧,无论如何,这部纪录片确实是值得家长和孩子一起收看的。不光只是让家长反思,其实里面包含的内容囊括了方方面面。应该是值得整个社会的反思。

这个学校收录的都是所谓的“问题少年”逃学,叛逆,迷恋网络等等。家长和学校已经束手无策了,只能借助于第三方力量。而从片中所透漏的信息主要是聚焦在家庭,孩子都是在对父母的控诉,这个是主线。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个其实不光是片子中的这些家庭的问题,应该来讲是代表了我们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的家庭教育的思维模式。只是这些孩子所遭遇的情况比较严重而已,走了一点极端而已,与他们的个性和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其实不用庆幸自己的孩子没有向片中的孩子一样,个人感觉这个比例不会是少数,而心理问题都暗藏于很多类似遭遇的孩子心中,只是没有一个诱因和条件来爆发而已!或者是在一些情形下,在消解了一点。我们只能说是感到庆幸吧。而目前的所谓的“安全问题”形式的严峻,已经是我们当前教育的“警报”在拉响了!如果长此以往,只能会让家长和学校焦头烂额,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更复杂的问题!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篇3

看完三集《镜子》,我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难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没有一个“问题”家庭?究竟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的责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难道这些孩子不想做一个阳光少年?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可以放弃一切,对孩子永不放弃,永不言败,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做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是学会感恩。同时教育孩子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决不能让孩子成为知识丰富而性格古怪的人。要让孩子知难、知苦,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适当的`时候让孩子决定自己的前途,相信孩子自己会长大,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镜子》里有几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家长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李老师说:“我们做律师需要执照,开车需要考驾照,可是我们做父母却不需要,但这是我们要做一辈子的职业,父母们都没有意识到我们也需要学习。”

我认为家长需要学习的有以下几点:

1.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因为他们除了是我们的孩子,还是他们自己,要象尊重你的朋友一样尊重他们,包括尊重他们的感觉。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相信他们,要和他们做朋友。做到教育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欣赏孩子。

2.善于沟通,正确表达人世间的爱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高兴;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这样,孩子便乐意向您倾诉,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3.请把指责变成鼓励,把命令变成启发式提问

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用脑子想问题解决问题,哪怕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更糟,要给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的好机会。无论犯有多大的错误,要和他讲道理。我对孩子一直是坚持这个教育原则,让他们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下,从小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镜子》影片里有个六年级的小女孩说,现在少年儿童的快乐是何其的少,除了读书,就是补课,全是学习读书,变书呆子,哪里还有快乐童年、童心了呢,小孩也是人,不是中了病毒,而是有自己的感受,是不想受父母所控制。让孩子一直快乐,做喜欢做的事,有哪些家长能做得到呢?是值得我们家长、学校、社会一起深思……

人生是一条风雨同路的过程,家长对爱的认知教育还是有一定的空白,演绎着“你是我的孩子,爱就是控制,满满的爱就变成了满满的伤害”。如何将命令变成启发式,就是让孩子认识到,要为自己的成长负责任,有担当。

4.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家庭环境是竞争的还是友好的,取决于父母。孩子从一出生就通过观察在学习处理关系,看到父母总是指责对方他学到的是什么?所以一个问题学生背后,肯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至少是有问题的父母。用自己的方式去爱,是自私的爱,是对爱的占有和绑架,自我而狭隘;用他人的方式去爱,是无私的爱、是付出与关怀,博大而有的境界,对正在进步的孩子,要学会鼓励,说再努力一点,也许会更好一点,对退步的孩子或自卑的孩子,要学会永不放弃,永不言败。

尊敬师长是关键。老师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系统教育的主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孩子们幸福的缔造者,心灵的抚慰者和医治者。感谢《镜子》,令家长看到自己。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篇4

影片以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複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央视网消息: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篇5

孩子身上的问题到底是谁造成的?父母说是不是他们自己。他们爱孩子,甚于爱自己。但是孩子说,真正应该受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感觉他们身上有相同点:那就是自己是委屈的。谁的说法更接近真相?

通过三集视频,我们听到孩子心底的声音,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关注、被温柔相待。可是父母对孩子的内心诉求感受迟缓,处理信息偏差很大。说劳累,懒得回应,大嗓门,简单粗暴,揪住一点不依不饶,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总是翻出来絮叨,总是觉得自己是正确无比的,事无巨细安排孩子生活,设计他的未来,把自己的意愿毫不商量强加在孩子身上,并且打着爱孩子的旗帜。即使错误,也不会低头致歉。当孩子用过激的方式表达的时候,才惊悚不安起来,当孩子彻底不能驯服,完全对峙,伤人害己的时候,才想到求助他人。

你分明能够感受到孩子的问题多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悲哀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改正自然就无从谈起。没有省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偏执一端,零件坏了,委屈非常,怨命不好,就是不说自己的错处。有错的人才需要改正自己的错误。罗曼罗兰说:倘若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克服我们的偏见,扩大我们的心胸和思想,那么我们活着又有什么用?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这是一生的功课。

父母如何开启学习篇章呢?首先要认识到人是有局限的。有局限却看不到局限,还以为真理在握,那么思想就会越来越偏狭。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才有可能反省自我。

其次,需要借孩子的一双慧眼。孩子需要什么,你不清楚,他们自己最清楚。俯下身来,倾听他们的心声,才可能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当你和孩子的心灵世界链接的时候,才能见证他的成长。

再次,要虚心向学。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缺少知识,而是缺少对爱的认知的教育。适当涉猎心理学、教育学,或者参加家庭教育培训班、父母课堂等,主动学习的父母比那些拒绝学习的家长,思想教育封闭的家长更早一点理解孩子的内心动态,参与孩子的成长。

没有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事业,孩子如果没有教育好,即使自己的事业很成功,人生也是晦暗的,那是难以愈合的隐痛。作家麦家用十八年的时光,给远行的儿子写家书。其实他的爱从来没有削减一分,就是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这样的心伤追溯到自己的成长,他和父亲之间也是隔着交流的沟壑。说明不恰当的教育对人生影响深远,有的可以修缮,有的却一直风雨飘摇,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成为决然的陌生人。这将是怎样的悲哀。

世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改变。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父母改变,孩子可能因之改变,而后者影响深远。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影响,对一个家庭的影响,它也关系着民族的明天。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1000字通用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欣赏优秀的作品。每次观看的过程都想要吐露内心的想法,观影结束后,我们可以将脑海里活跃的想法记录在观后感中。写作能力的提升,可能呈现在写观后感方面。你是否对写作品观后感感到毫无头绪吗?以下是由栏目小编为你整理的《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篇1)

《镜子》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由导演卢钊凯、范永东拍摄。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篇2)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谈起她的小女儿。小姑娘已经上小学了,平时听老师和同学反应孩子很聪明,大家还是很喜欢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教训”同学,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对班里比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蔑视。

春游中,老师表扬一位同学:“某某今天表现很好,一直帮助同学,还帮家长拿东西。”

女儿就说:“什么呀!我也会,有什么好表扬的!”孩子表现出生气而且否认了同学的做法,还不承认自己没有做到。

女儿这样的表现,让妈妈非常担心。

我由于对妈妈比较了解,就说:“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看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你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严格?你对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围的紧张?”

妈妈喟然而叹,说最近由于大女儿学习问题以及自己的工作有点脾气不好,确实对小女儿严厉了些,也经常训斥老公。

无论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学习”还是心理学对应的“镜子效应”,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这位妈妈有所醒悟改变了自己待人刻薄和爱教训别人的毛病,还跟孩子进行了沟通,经常跟孩子聊聊学校、学习的事,渐渐地小女儿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欣赏孩子内在的纯真。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篇3)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亲,你有多久没有叫我妈妈了?”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xx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谈起她的小女儿。小姑娘已经上小学了,平时听老师和同学反应孩子很聪明,大家还是很喜欢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教训”同学,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对班里比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蔑视。

春游中,老师表扬一位同学:“某某今天表现很好,一直帮助同学,还帮家长拿东西。”

女儿就说:“什么呀!我也会,有什么好表扬的!”孩子表现出生气而且否认了同学的做法,还不承认自己没有做到。

女儿这样的表现,让妈妈非常担心。

我由于对妈妈比较了解,就说:“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看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你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严格?你对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围的紧张?”

妈妈喟然而叹,说最近由于大女儿学习问题以及自己的工作有点脾气不好,确实对小女儿严厉了些,也经常训斥老公。

无论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学习”还是心理学对应的“镜子效应”,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这位妈妈有所醒悟改变了自己待人刻薄和爱教训别人的毛病,还跟孩子进行了沟通,经常跟孩子聊聊学校、学习的事,渐渐地小女儿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欣赏孩子内在的纯真。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知子花为您提供一对一心智辅导,帮您自我提升,解决婚姻关系,为您困惑、焦虑、愤怒等情绪提供支持和疏导,改善家庭模式,缓解教育压力。让您和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爱的连接滋养彼此的生命。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篇4)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镜子》走进石家庄第二中学活动中表示,"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以下是我个人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

一、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师都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接受和成长。可是周末的两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长的溺爱,没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把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习惯给忘掉了。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让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会照你说的做吗?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却目不转睛的看着放大音量的电视节目或坐在电脑旁忘我地玩着各种游戏,孩子的心里会怎么想,能感觉到平衡呢?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写作业,或者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看看书,读读报,轻声地做些家务,让孩子感觉到他(她)写作业时父母也没有清闲,这样孩子的心里会有一种平衡感,也愿意写作业了。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高兴;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这样,孩子便乐意向您倾诉,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篇5)

看完三集《镜子》,我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难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没有一个“问题”家庭?究竟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的责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难道这些孩子不想做一个阳光少年?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可以放弃一切,对孩子永不放弃,永不言败,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做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是学会感恩。同时教育孩子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决不能让孩子成为知识丰富而性格古怪的人。要让孩子知难、知苦,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适当的`时候让孩子决定自己的前途,相信孩子自己会长大,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镜子》里有几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家长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李老师说:“我们做律师需要执照,开车需要考驾照,可是我们做父母却不需要,但这是我们要做一辈子的职业,父母们都没有意识到我们也需要学习。”

我认为家长需要学习的有以下几点:

1.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因为他们除了是我们的孩子,还是他们自己,要象尊重你的朋友一样尊重他们,包括尊重他们的感觉。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相信他们,要和他们做朋友。做到教育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欣赏孩子。

2.善于沟通,正确表达人世间的爱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高兴;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这样,孩子便乐意向您倾诉,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3.请把指责变成鼓励,把命令变成启发式提问

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用脑子想问题解决问题,哪怕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更糟,要给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的好机会。无论犯有多大的错误,要和他讲道理。我对孩子一直是坚持这个教育原则,让他们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下,从小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镜子》影片里有个六年级的小女孩说,现在少年儿童的快乐是何其的少,除了读书,就是补课,全是学习读书,变书呆子,哪里还有快乐童年、童心了呢,小孩也是人,不是中了病毒,而是有自己的感受,是不想受父母所控制。让孩子一直快乐,做喜欢做的事,有哪些家长能做得到呢?是值得我们家长、学校、社会一起深思……

人生是一条风雨同路的过程,家长对爱的认知教育还是有一定的空白,演绎着“你是我的孩子,爱就是控制,满满的爱就变成了满满的伤害”。如何将命令变成启发式,就是让孩子认识到,要为自己的成长负责任,有担当。

4.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家庭环境是竞争的还是友好的,取决于父母。孩子从一出生就通过观察在学习处理关系,看到父母总是指责对方他学到的是什么?所以一个问题学生背后,肯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至少是有问题的父母。用自己的方式去爱,是自私的爱,是对爱的占有和绑架,自我而狭隘;用他人的方式去爱,是无私的爱、是付出与关怀,博大而有的境界,对正在进步的孩子,要学会鼓励,说再努力一点,也许会更好一点,对退步的孩子或自卑的孩子,要学会永不放弃,永不言败。

尊敬师长是关键。老师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系统教育的主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孩子们幸福的缔造者,心灵的抚慰者和医治者。感谢《镜子》,令家长看到自己。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篇6)

看完了《镜子》这部纪录片,引发的是更长时间的思考,没有思考的片子,不是好片子。片子更适合父母观看看,讨论的就是家庭教育问题。一些平时生活里的非常常见的家教观念、方法、习惯,在一些孩子身上发生了那么严重的后果,日积月累,最后成了父母和孩子的互相绝望。镜头记录了这一个个就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家庭样本。那种郁闷、迷茫、挣扎、绝望,让观看片子的也身为父母的人,产生内心共鸣,去思考。

把片子作为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面对这面“镜子”,自问“我身为父母,也有这样的问题吗?”

思考1:“最该进培训营的是我爸妈,不是我!”

思考2:“孩子要去做背包客,换了你,你说你可能同意吗?”

思考3:“我们家孩子是留守儿童,出了问题,没啥说的;可他们家可不是啊,都是天天能陪着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有文化,居然也出这么严重的问题,这怎么说?”

思考4:“我小时候家里穷,我奋斗打拼,我有今天不容易,我一时一刻不敢懈怠,我希望孩子和我一样,我错了吗?”

思考5: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连石头都能被打动,为什么不被孩子理解接受?

思考6:孩子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一件物品?若是人的话,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人还是父母的附庸?

思考7: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教育理论和名言,真是多如牛毛;对于教育的研究,几千年的探讨,不可谓不深入;那为什么还是争论不减?教育问题有答案吗?为什么今天还是有问题少年?问题出在哪里?

思考8:孩子和父母的想法,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对孩子的引导,当和孩子的发生冲突时,怎么办?都知道要多倾听和沟通。那当沟通不成时,又该怎么办?

思考9:“他们是未成年人,教育他们是父母的权利和责任,错了吗?我给孩子指出正确的路,错了吗?我都是教他学好,他偏偏不学好,是我的错吗?”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篇7)

20xx年4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级停课半天。9点钟,在老师的带领下,三百多名学生列队进入学校大礼堂,同时,一百多名学生家长也纷纷落座,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一部还没有公映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镜子》是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与策划,两年拍摄和制作才最终完成。该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这是中国首部深刻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为了让社会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纪录电影《镜子》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开启了进校园活动的第一站。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在整整九十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对白都牵动着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情绪。

随着礼堂灯光的亮起,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创新人才研究会会长,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首先分享了她的观影感受:“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动,跟我有共鸣。两会刚完十九大之前推出这个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也很感谢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个时候适时推出这个片子。”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刘彭芝校长的强烈共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片中关于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刘彭芝近年来的倡议不谋而合。20xx年6月9日,刘彭芝校长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一篇署名文章《家庭教育,从教育家长开始——尊重孩子,解放孩子》。观影后,刘彭芝再次强调,“家庭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长,不要光说孩子。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一个“问题”的孩子就有一个“问题”的家庭。而且我们家长有很多不太懂教育。尤其独生子女家长,有些家长没有资格当家长,他有资格生孩子,但是没有资格教育孩子。”在《心理访谈》著名主持人沙玛阿果的主持下,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制片人、《镜子》总导演卢钊凯,《镜子》导演范永东与在座的师生和家长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一名高一的女生首先提问:“我对片子中的一句话特别有感触,‘人生不止只有学习这一条路’,但是我又在想,我们真的能选择其他路吗?”

一位家长对于当下孩子们能够选择的路径较为乐观:“我觉得社会越开放,选择机会越来越多。不像我们成长阶段,选择很少。”

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分享了自己把握人生阶段的感悟:“合理地把兴趣爱好放在不同阶段,这是学习最好的时期。”刘彭芝校长把选择和获得自由的基础联系在了一起:“全世界孩子都得念书,那么念的书比较多、知识比较广,将来进入社会就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一个人兴趣会不断提升、不断变化,所以你会有自由,但是自由也是为了我们社会、我们国家做更好的贡献,你的人生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在场的师生难抑观影后的激动心情,就影片内容积极提问求解。在问答中,主创团队还就创作背景和创作初心做了一一解答。《镜子》导演范永东透露了获取片中家庭支持的关键:“拍摄过程中也有很多理解上的冲突,但是我们团队每一个人在抱着真诚帮助这些家庭的信念上,获得了家长的信任。”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000字精选3篇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欣赏优秀的作品。每次看完电影,我们都会有自己的感悟,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观后感来记录我们的真情实感,老师都提倡用写观后的方式来提升作文能力。如何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在作品的观后感里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1)

大致把央视拍的《镜子》这部纪实的纪录片看完了。总长两个小时的纪录片的信息含量是相当大的。

有点题外话,这部纪录片已经相当震撼了,能够把很多不忍直视的问题披露出来,这个相当难得了。而且是在央视这样的主流媒体!是不是说明有关方面已经对当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开始了反思,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啊!所以说是首都的一部分学校甚至听课来看这部片子。其实这部片子跟我们大武汉有很大的关系,片中的这个学校就在咱们武汉,里面涉及的孩子就是武汉的孩子,很多场景画面都让人十分眼熟,比如光谷步行街这块。不知道我们武汉的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有没有看过这个片子,咱不停课看一看?其中的泽清的爷爷还是湖北大学的副教授,与我也扯的上一点点关系。可能这样的片子的负面信息太大了,让咱们武汉有点丢脸?也许吧,无论如何,这部纪录片确实是值得家长和孩子一起收看的。不光只是让家长反思,其实里面包含的内容囊括了方方面面。应该是值得整个社会的反思。

这个学校收录的都是所谓的“问题少年”逃学,叛逆,迷恋网络等等。家长和学校已经束手无策了,只能借助于第三方力量。而从片中所透漏的信息主要是聚焦在家庭,孩子都是在对父母的控诉,这个是主线。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个其实不光是片子中的这些家庭的问题,应该来讲是代表了我们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的家庭教育的思维模式。只是这些孩子所遭遇的情况比较严重而已,走了一点极端而已,与他们的个性和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其实不用庆幸自己的孩子没有向片中的孩子一样,个人感觉这个比例不会是少数,而心理问题都暗藏于很多类似遭遇的孩子心中,只是没有一个诱因和条件来爆发而已!或者是在一些情形下,在消解了一点。我们只能说是感到庆幸吧。而目前的所谓的“安全问题”形式的严峻,已经是我们当前教育的“警报”在拉响了!如果长此以往,只能会让家长和学校焦头烂额,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更复杂的问题!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2)

20xx年4月16日,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纪录单元的影片放映活动先期展开。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它将与另外四部优秀的纪录影片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4月16日下午13点30分,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镜子》这部影片经过《天网》栏目十年的酝酿与策划,两年的拍摄与制作,在中视前卫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下最终完成。

在影片放映之前,《镜子》总导演、《天网》栏目制片人卢钊凯,《镜子》导演范永东就创作初衷和创作感受做了专题发言。《镜子》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在受邀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之前,这部影片的推出首先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相关领导和同志的认可,在他们的组织协调下,《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于4月1日、4月5日和4月11日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活动,在此期间,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

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动,跟我有共鸣。两会刚完十九大之前推出这个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也很感谢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个时候适时推出这个片子。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家庭情感教育讲师钟晓琳

如果用关系思考爱这样一个主题,它可以跳出家庭,影片绝对不只给家长看,作为教育者,包括从事教育相关的文化工作者都需要看这个影片。因为关系是一个开放性的,包括老师对待孩子,包括领导对待员工,都可以从这里面折射。我觉得它可以让我们整个社会反思爱和关怀的主题。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

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

首都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处处长常建军

《镜子》这部片子反映出真实的社会现实问题,是关乎孩子成长、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这个片子播出,必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让全社会更加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应做好发行宣传活动,在学校、妇联、家长中广泛播出,扩大影响。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

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真实电影《镜子》放映之后,来自纪录片、教育、心理、传播等各领域的国内外专家针对如下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3)

孩子身上的问题到底是谁造成的?父母说是不是他们自己。他们爱孩子,甚于爱自己。但是孩子说,真正应该受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感觉他们身上有相同点:那就是自己是委屈的。谁的说法更接近真相?

通过三集视频,我们听到孩子心底的声音,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关注、被温柔相待。可是父母对孩子的内心诉求感受迟缓,处理信息偏差很大。说劳累,懒得回应,大嗓门,简单粗暴,揪住一点不依不饶,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总是翻出来絮叨,总是觉得自己是正确无比的,事无巨细安排孩子生活,设计他的未来,把自己的意愿毫不商量强加在孩子身上,并且打着爱孩子的旗帜。即使错误,也不会低头致歉。当孩子用过激的方式表达的时候,才惊悚不安起来,当孩子彻底不能驯服,完全对峙,伤人害己的时候,才想到求助他人。

你分明能够感受到孩子的问题多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悲哀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改正自然就无从谈起。没有省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偏执一端,零件坏了,委屈非常,怨命不好,就是不说自己的错处。有错的人才需要改正自己的错误。罗曼罗兰说:倘若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克服我们的偏见,扩大我们的心胸和思想,那么我们活着又有什么用?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这是一生的功课。

父母如何开启学习篇章呢?首先要认识到人是有局限的。有局限却看不到局限,还以为真理在握,那么思想就会越来越偏狭。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才有可能反省自我。

其次,需要借孩子的一双慧眼。孩子需要什么,你不清楚,他们自己最清楚。俯下身来,倾听他们的心声,才可能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当你和孩子的心灵世界链接的时候,才能见证他的成长。

再次,要虚心向学。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缺少知识,而是缺少对爱的认知的教育。适当涉猎心理学、教育学,或者参加家庭教育培训班、父母课堂等,主动学习的父母比那些拒绝学习的家长,思想教育封闭的家长更早一点理解孩子的内心动态,参与孩子的成长。

没有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事业,孩子如果没有教育好,即使自己的事业很成功,人生也是晦暗的,那是难以愈合的隐痛。作家麦家用十八年的时光,给远行的儿子写家书。其实他的爱从来没有削减一分,就是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这样的心伤追溯到自己的成长,他和父亲之间也是隔着交流的沟壑。说明不恰当的教育对人生影响深远,有的可以修缮,有的却一直风雨飘摇,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成为决然的陌生人。这将是怎样的悲哀。

世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改变。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父母改变,孩子可能因之改变,而后者影响深远。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影响,对一个家庭的影响,它也关系着民族的明天。

[荐]镜子纪录片观后感模板


在欣赏作品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到作品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把心里的真实想法写下来,汇聚成一篇观后感。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有没有好的作品观后感模板呢?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作品观后感记录下呢?根据你的需要,编辑精心整理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篇1

20xx年4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级停课半天。9点钟,在老师的带领下,三百多名学生列队进入学校大礼堂,同时,一百多名学生家长也纷纷落座,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一部还没有公映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镜子》是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与策划,两年拍摄和制作才最终完成。该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这是中国首部深刻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为了让社会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纪录电影《镜子》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开启了进校园活动的第一站。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在整整九十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对白都牵动着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情绪。

随着礼堂灯光的亮起,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创新人才研究会会长,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首先分享了她的观影感受:“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动,跟我有共鸣。两会刚完十九大之前推出这个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也很感谢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个时候适时推出这个片子。”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刘彭芝校长的强烈共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片中关于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刘彭芝近年来的倡议不谋而合。20xx年6月9日,刘彭芝校长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一篇署名文章《家庭教育,从教育家长开始——尊重孩子,解放孩子》。观影后,刘彭芝再次强调,“家庭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长,不要光说孩子。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一个“问题”的孩子就有一个“问题”的家庭。而且我们家长有很多不太懂教育。尤其独生子女家长,有些家长没有资格当家长,他有资格生孩子,但是没有资格教育孩子。”在《心理访谈》著名主持人沙玛阿果的主持下,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制片人、《镜子》总导演卢钊凯,《镜子》导演范永东与在座的师生和家长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一名高一的女生首先提问:“我对片子中的一句话特别有感触,‘人生不止只有学习这一条路’,但是我又在想,我们真的能选择其他路吗?”

一位家长对于当下孩子们能够选择的路径较为乐观:“我觉得社会越开放,选择机会越来越多。不像我们成长阶段,选择很少。”

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分享了自己把握人生阶段的感悟:“合理地把兴趣爱好放在不同阶段,这是学习最好的时期。”刘彭芝校长把选择和获得自由的基础联系在了一起:“全世界孩子都得念书,那么念的书比较多、知识比较广,将来进入社会就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一个人兴趣会不断提升、不断变化,所以你会有自由,但是自由也是为了我们社会、我们国家做更好的贡献,你的人生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在场的师生难抑观影后的激动心情,就影片内容积极提问求解。在问答中,主创团队还就创作背景和创作初心做了一一解答。《镜子》导演范永东透露了获取片中家庭支持的关键:“拍摄过程中也有很多理解上的冲突,但是我们团队每一个人在抱着真诚帮助这些家庭的信念上,获得了家长的信任。”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篇2

20xx年4月16日,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纪录单元的影片放映活动先期展开。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它将与另外四部优秀的纪录影片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4月16日下午13点30分,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镜子》这部影片经过《天网》栏目十年的酝酿与策划,两年的拍摄与制作,在中视前卫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下最终完成。

在影片放映之前,《镜子》总导演、《天网》栏目制片人卢钊凯,《镜子》导演范永东就创作初衷和创作感受做了专题发言。《镜子》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在受邀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之前,这部影片的推出首先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相关领导和同志的认可,在他们的组织协调下,《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于4月1日、4月5日和4月11日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活动,在此期间,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

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动,跟我有共鸣。两会刚完十九大之前推出这个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也很感谢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个时候适时推出这个片子。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家庭情感教育讲师钟晓琳

如果用关系思考爱这样一个主题,它可以跳出家庭,影片绝对不只给家长看,作为教育者,包括从事教育相关的文化工作者都需要看这个影片。因为关系是一个开放性的,包括老师对待孩子,包括领导对待员工,都可以从这里面折射。我觉得它可以让我们整个社会反思爱和关怀的主题。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

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

首都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处处长常建军

《镜子》这部片子反映出真实的社会现实问题,是关乎孩子成长、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这个片子播出,必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让全社会更加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应做好发行宣传活动,在学校、妇联、家长中广泛播出,扩大影响。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

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真实电影《镜子》放映之后,来自纪录片、教育、心理、传播等各领域的国内外专家针对如下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篇3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镜子》走进石家庄第二中学活动中表示,"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以下是我个人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

一、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师都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接受和成长。可是周末的两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长的溺爱,没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把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习惯给忘掉了。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让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会照你说的做吗?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却目不转睛的看着放大音量的电视节目或坐在电脑旁忘我地玩着各种游戏,孩子的心里会怎么想,能感觉到平衡呢?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写作业,或者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看看书,读读报,轻声地做些家务,让孩子感觉到他(她)写作业时父母也没有清闲,这样孩子的心里会有一种平衡感,也愿意写作业了。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高兴;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这样,孩子便乐意向您倾诉,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篇4

影片以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複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央视网消息: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篇5

4月16日下午,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让人重新审视当今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情感问题,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观看完影片说,“《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了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让社会更加和谐,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林丹华说,“家庭影响孩子最深,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长,才能让孩子能够有属于他们的天地。”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篇6

近期,央视12频道播出了教育记录片《镜子》,有多处的中小学校对家长统一做出要求,让孩子家长进行搜索观看。影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真实实例告诉我们,每个极端孩子的背后都存在一个问题家庭。孩子出了问题,首先家长难辞其咎。

人们认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学有所成。家长往往就简单粗暴的用自己价值观来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觉的就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可以说,没有去关心孩子内心是否快乐,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长。没有走进孩子内心的家长不是好家长,家长就要进《家长课堂》进行再学习、再提高。

家长认为:应该多照照镜子,找找自身原因,提升家长的水平。要和孩子交朋友,将心比心,交流沟通,变命令为商量。要以自己为表率,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好品质,不让孩子沾染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老师认为:家长和孩子不小心发生冲突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争取做到:态度不粗暴,语言不过激,从孩子角度来寻找对策,解决问题。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目标有差距时,家长首先要安慰并告诉孩子“比学不比强”,尽最大努力学习了就可以了,结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养孩子正面应对挫折的勇气。

舆论认为:教育无定法,永远在路上。有老师的正确指导,有学校的科学管理,加上孩子家长谦虚谨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们就一定会拥有快乐而又充实的学生生活,每个孩子的将来就能有一个光明的前程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篇7

片子的内容很简单,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但故事反映的问题却不简单。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作为家长,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分享了观看《镜子》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篇8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却会造成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是否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入围影片《镜子》昨天在国家图书馆举行了首映典礼暨交流会。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该片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经过《天网》栏目十年酝酿与策划、两年拍摄与制作完成。

《镜子》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的故事。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镜子》总导演卢钊凯介绍,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每一个人都是孩子”。与卢钊凯一同合作执导该片的导演范永东说,这部片子的故事是讲述关于家庭情感教育这个话题,但实际上在故事背后融入了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他和卢钊凯力图通过影片找到一条线索,一个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精选8篇)


养成喜欢看电影的好习惯对我们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人的思维不是静止的,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跳跃。在观看了以后,不禁为演员精湛的演技所钦佩,梳理纷繁的思维,可能用写观后感的方式来实现。您对于作品的观后感有哪些自己的看法吗?栏目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 篇1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谈起她的小女儿。小姑娘已经上小学了,平时听老师和同学反应孩子很聪明,大家还是很喜欢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教训”同学,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对班里比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蔑视。

春游中,老师表扬一位同学:“某某今天表现很好,一直帮助同学,还帮家长拿东西。”

女儿就说:“什么呀!我也会,有什么好表扬的!”孩子表现出生气而且否认了同学的做法,还不承认自己没有做到。

女儿这样的表现,让妈妈非常担心。

我由于对妈妈比较了解,就说:“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看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你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严格?你对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围的紧张?”

妈妈喟然而叹,说最近由于大女儿学习问题以及自己的工作有点脾气不好,确实对小女儿严厉了些,也经常训斥老公。

无论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学习”还是心理学对应的“镜子效应”,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这位妈妈有所醒悟改变了自己待人刻薄和爱教训别人的毛病,还跟孩子进行了沟通,经常跟孩子聊聊学校、学习的事,渐渐地小女儿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欣赏孩子内在的纯真。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 篇2

20xx年4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级停课半天。9点钟,在老师的带领下,三百多名学生列队进入学校大礼堂,同时,一百多名学生家长也纷纷落座,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一部还没有公映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镜子》是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与策划,两年拍摄和制作才最终完成。该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这是中国首部深刻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为了让社会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纪录电影《镜子》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开启了进校园活动的第一站。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在整整九十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对白都牵动着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情绪。

随着礼堂灯光的亮起,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创新人才研究会会长,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首先分享了她的观影感受:“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动,跟我有共鸣。两会刚完十九大之前推出这个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也很感谢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个时候适时推出这个片子。”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刘彭芝校长的强烈共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片中关于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刘彭芝近年来的倡议不谋而合。20xx年6月9日,刘彭芝校长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一篇署名文章《家庭教育,从教育家长开始——尊重孩子,解放孩子》。观影后,刘彭芝再次强调,“家庭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长,不要光说孩子。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一个“问题”的孩子就有一个“问题”的家庭。而且我们家长有很多不太懂教育。尤其独生子女家长,有些家长没有资格当家长,他有资格生孩子,但是没有资格教育孩子。”在《心理访谈》著名主持人沙玛阿果的主持下,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制片人、《镜子》总导演卢钊凯,《镜子》导演范永东与在座的师生和家长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一名高一的女生首先提问:“我对片子中的一句话特别有感触,‘人生不止只有学习这一条路’,但是我又在想,我们真的能选择其他路吗?”

一位家长对于当下孩子们能够选择的路径较为乐观:“我觉得社会越开放,选择机会越来越多。不像我们成长阶段,选择很少。”

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分享了自己把握人生阶段的感悟:“合理地把兴趣爱好放在不同阶段,这是学习最好的时期。”刘彭芝校长把选择和获得自由的基础联系在了一起:“全世界孩子都得念书,那么念的书比较多、知识比较广,将来进入社会就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一个人兴趣会不断提升、不断变化,所以你会有自由,但是自由也是为了我们社会、我们国家做更好的贡献,你的人生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在场的师生难抑观影后的激动心情,就影片内容积极提问求解。在问答中,主创团队还就创作背景和创作初心做了一一解答。《镜子》导演范永东透露了获取片中家庭支持的关键:“拍摄过程中也有很多理解上的冲突,但是我们团队每一个人在抱着真诚帮助这些家庭的信念上,获得了家长的信任。”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 篇3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镜子》走进石家庄第二中学活动中表示,"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以下是我个人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

一、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师都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接受和成长。可是周末的两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长的溺爱,没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把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习惯给忘掉了。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让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会照你说的做吗?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却目不转睛的看着放大音量的电视节目或坐在电脑旁忘我地玩着各种游戏,孩子的心里会怎么想,能感觉到平衡呢?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写作业,或者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看看书,读读报,轻声地做些家务,让孩子感觉到他(她)写作业时父母也没有清闲,这样孩子的心里会有一种平衡感,也愿意写作业了。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高兴;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这样,孩子便乐意向您倾诉,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 篇4

当我点击进去看《镜子》这个记录片断时,我震憾了,揪心的痛。原来温馨的家如今变成了孩子把自己的父母视同为仇敌,威胁,歇斯底里,甚至是拳打相加。对抗、无法沟通、敌对是这群小孩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父母相处的现状。父母亲的唉叹声,那种无奈,无助,迷茫全部刻画在脸上。

家长课堂学校的介入,带给了他们希望,带给了他们对爱的诠释与新的认知。张钊的爸爸说:“如果我早五年进入家长课堂学校,也不会到今天的这个地步”。看到这些片断,我觉察我也有影片中父母对小孩的类似错误教育。我恐慌了,我害怕了,我担心我家的小孩是否最终也会演变成这样的悲剧。透过这个影片,我总结了这几个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我得在这些故事中汲取教训,不要让这种物化的爱发生在我身上。

首先是家明的家庭,爸爸出身于穷苦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获得了今天的成就。所以他的教育理念是: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这似乎也没有错,错就错在他没学会放手。家明在家长课堂上倾诉,他已经16岁了,爸爸妈妈在衣食住行方面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所有的事情都代办了,从来没有机会让他尝试。他认为爸妈总是在逗他,欺骗他,明明说若你写完作业你就可以自由的玩,但当真的作业写完了,爸妈又有新的任务布置,拒绝他去玩。

年复一年,他觉得他自己就是活在爸爸的影子里,爸爸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他身上。家长学校的江校长说:“没有人愿意一辈子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哪怕这个人是你的父亲”。这个家庭的教育盲区是:应学会放手,让孩子有参与感,鼓励孩子大胆地追求,父母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从小就要培养,而不是到了小孩的性格已初长成的时候父母再去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为时晚矣。

其次是张钊的家庭,他爸妈是个体经营者,平时忙于生意,疏忽了对张钊的教育。他辍学的原因是:早恋,厌学。看他们的短片,我觉得很悲哀,他们双方对彼此都缺乏信任,挺可怕的。儿子在家长学校说,想要上进,想要改变目前这个境况。他说爸妈在一起不是吵架就是吵架,家庭不和影响了他的性格的发展。爸爸说出的话更使我大吃一惊,他认为小孩是在骗老师的,是在给自己找一个借口。而儿子对父亲的看法亦然,张钊从家长学校归来,爸爸作了很大的改变,而他也认为爸爸是暂时性的,不会持久的,是在演戏。这真的很可悲呀,父子关系闹到这般地步,这中间该是发生了多大的事情呀!这个家庭教育盲区是:互相信任是爱的基础,家庭和睦是给小孩最好的教育,小孩的成长道路少不了家长的陪伴。

最后是泽清的家庭,他的爸妈是高知分子,在社会上都是有一定成就的人,而且他的家族都是在社会的各自领域里都占有一席之地的人。自然这个家庭对泽清的期望值很高,也想让他像他们一样出色。泽清在家长学校里说,他觉得他的家庭对他压力很大,他想逃避。他说的一句话使我很揪心,他说:“我觉得这里很好,虽然在物质方面不如外界好,但是在精神方面这里比外界好的很”。泽清的妈妈,在片头哭着说:“儿子,你有多久没喊过妈妈了。”听到这里,我已经是泪如雨下,难道母子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却如同陌路人吗?仇恨到这种地步?这个孩子很有主见,也很有思想,结营的话剧是他提议的,他朗诵的《镜子》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这么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会沦落到今天这个样子。家长学校的老师说,他开始到营地的时候,很排斥,很敌对,很抗拒,但相处久了,发现了孩子的童心一面,最终老师都喜欢上他了。我在想,要是爸爸妈妈也像老师一样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而不要盲目的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定做孩子的人生,这个孩子或许会活得很快乐。

《镜子》看完了,满满的爱却变成了满满的伤害。江校长说:一个问题的孩子后面一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现在的教育,对知识不欠缺,欠缺的是对爱的教育。我们不要再用爱的名义去控制小孩的发展,他是一个个体,而非你的私有物品。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 篇5

看完三集《镜子》,我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难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没有一个“问题”家庭?究竟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的责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难道这些孩子不想做一个阳光少年?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可以放弃一切,对孩子永不放弃,永不言败,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做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是学会感恩。同时教育孩子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决不能让孩子成为知识丰富而性格古怪的人。要让孩子知难、知苦,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适当的`时候让孩子决定自己的前途,相信孩子自己会长大,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镜子》里有几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家长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李老师说:“我们做律师需要执照,开车需要考驾照,可是我们做父母却不需要,但这是我们要做一辈子的职业,父母们都没有意识到我们也需要学习。”

我认为家长需要学习的有以下几点:

1.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因为他们除了是我们的孩子,还是他们自己,要象尊重你的朋友一样尊重他们,包括尊重他们的感觉。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相信他们,要和他们做朋友。做到教育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欣赏孩子。

2.善于沟通,正确表达人世间的爱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高兴;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这样,孩子便乐意向您倾诉,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3.请把指责变成鼓励,把命令变成启发式提问

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用脑子想问题解决问题,哪怕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更糟,要给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的好机会。无论犯有多大的错误,要和他讲道理。我对孩子一直是坚持这个教育原则,让他们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下,从小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镜子》影片里有个六年级的小女孩说,现在少年儿童的快乐是何其的少,除了读书,就是补课,全是学习读书,变书呆子,哪里还有快乐童年、童心了呢,小孩也是人,不是中了病毒,而是有自己的感受,是不想受父母所控制。让孩子一直快乐,做喜欢做的事,有哪些家长能做得到呢?是值得我们家长、学校、社会一起深思……

人生是一条风雨同路的过程,家长对爱的认知教育还是有一定的空白,演绎着“你是我的孩子,爱就是控制,满满的爱就变成了满满的伤害”。如何将命令变成启发式,就是让孩子认识到,要为自己的成长负责任,有担当。

4.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家庭环境是竞争的还是友好的,取决于父母。孩子从一出生就通过观察在学习处理关系,看到父母总是指责对方他学到的是什么?所以一个问题学生背后,肯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至少是有问题的父母。用自己的方式去爱,是自私的爱,是对爱的占有和绑架,自我而狭隘;用他人的方式去爱,是无私的爱、是付出与关怀,博大而有的境界,对正在进步的孩子,要学会鼓励,说再努力一点,也许会更好一点,对退步的孩子或自卑的孩子,要学会永不放弃,永不言败。

尊敬师长是关键。老师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系统教育的主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孩子们幸福的缔造者,心灵的抚慰者和医治者。感谢《镜子》,令家长看到自己。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 篇6

看完了《镜子》这部纪录片,引发的是更长时间的思考,没有思考的片子,不是好片子。片子更适合父母观看看,讨论的就是家庭教育问题。一些平时生活里的非常常见的家教观念、方法、习惯,在一些孩子身上发生了那么严重的后果,日积月累,最后成了父母和孩子的互相绝望。镜头记录了这一个个就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家庭样本。那种郁闷、迷茫、挣扎、绝望,让观看片子的也身为父母的人,产生内心共鸣,去思考。

把片子作为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面对这面“镜子”,自问“我身为父母,也有这样的问题吗?”

思考1:“最该进培训营的是我爸妈,不是我!”

思考2:“孩子要去做背包客,换了你,你说你可能同意吗?”

思考3:“我们家孩子是留守儿童,出了问题,没啥说的;可他们家可不是啊,都是天天能陪着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有文化,居然也出这么严重的问题,这怎么说?”

思考4:“我小时候家里穷,我奋斗打拼,我有今天不容易,我一时一刻不敢懈怠,我希望孩子和我一样,我错了吗?”

思考5: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连石头都能被打动,为什么不被孩子理解接受?

思考6:孩子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一件物品?若是人的话,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人还是父母的附庸?

思考7: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教育理论和名言,真是多如牛毛;对于教育的研究,几千年的探讨,不可谓不深入;那为什么还是争论不减?教育问题有答案吗?为什么今天还是有问题少年?问题出在哪里?

思考8:孩子和父母的想法,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对孩子的引导,当和孩子的发生冲突时,怎么办?都知道要多倾听和沟通。那当沟通不成时,又该怎么办?

思考9:“他们是未成年人,教育他们是父母的权利和责任,错了吗?我给孩子指出正确的路,错了吗?我都是教他学好,他偏偏不学好,是我的错吗?”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 篇7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亲,你有多久没有叫我妈妈了?”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xx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谈起她的小女儿。小姑娘已经上小学了,平时听老师和同学反应孩子很聪明,大家还是很喜欢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教训”同学,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对班里比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蔑视。

春游中,老师表扬一位同学:“某某今天表现很好,一直帮助同学,还帮家长拿东西。”

女儿就说:“什么呀!我也会,有什么好表扬的!”孩子表现出生气而且否认了同学的做法,还不承认自己没有做到。

女儿这样的表现,让妈妈非常担心。

我由于对妈妈比较了解,就说:“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看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你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严格?你对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围的紧张?”

妈妈喟然而叹,说最近由于大女儿学习问题以及自己的工作有点脾气不好,确实对小女儿严厉了些,也经常训斥老公。

无论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学习”还是心理学对应的“镜子效应”,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这位妈妈有所醒悟改变了自己待人刻薄和爱教训别人的毛病,还跟孩子进行了沟通,经常跟孩子聊聊学校、学习的事,渐渐地小女儿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欣赏孩子内在的纯真。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知子花为您提供一对一心智辅导,帮您自我提升,解决婚姻关系,为您困惑、焦虑、愤怒等情绪提供支持和疏导,改善家庭模式,缓解教育压力。让您和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爱的连接滋养彼此的生命。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 篇8

《镜子》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由导演卢钊凯、范永东拍摄。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900字(精选8篇)


好的影响也是人进步的阶梯,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观后感。老师们经常会安排我们来写观后感作文,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的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纪录片《镜子》观后感900字(精选8篇)",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1】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镜子》走进石家庄第二中学活动中表示,"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以下是我个人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

一、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师都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接受和成长。可是周末的两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长的溺爱,没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把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习惯给忘掉了。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让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会照你说的做吗?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却目不转睛的看着放大音量的电视节目或坐在电脑旁忘我地玩着各种游戏,孩子的心里会怎么想,能感觉到平衡呢?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写作业,或者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看看书,读读报,轻声地做些家务,让孩子感觉到他(她)写作业时父母也没有清闲,这样孩子的心里会有一种平衡感,也愿意写作业了。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高兴;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这样,孩子便乐意向您倾诉,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2】

孩子身上的问题到底是谁造成的?父母说是不是他们自己。他们爱孩子,甚于爱自己。但是孩子说,真正应该受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感觉他们身上有相同点:那就是自己是委屈的。谁的说法更接近真相?

通过三集视频,我们听到孩子心底的声音,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关注、被温柔相待。可是父母对孩子的内心诉求感受迟缓,处理信息偏差很大。说劳累,懒得回应,大嗓门,简单粗暴,揪住一点不依不饶,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总是翻出来絮叨,总是觉得自己是正确无比的,事无巨细安排孩子生活,设计他的未来,把自己的意愿毫不商量强加在孩子身上,并且打着爱孩子的旗帜。即使错误,也不会低头致歉。当孩子用过激的方式表达的时候,才惊悚不安起来,当孩子彻底不能驯服,完全对峙,伤人害己的时候,才想到求助他人。

你分明能够感受到孩子的问题多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悲哀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改正自然就无从谈起。没有省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偏执一端,零件坏了,委屈非常,怨命不好,就是不说自己的错处。有错的人才需要改正自己的错误。罗曼罗兰说:倘若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克服我们的偏见,扩大我们的心胸和思想,那么我们活着又有什么用?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这是一生的功课。

父母如何开启学习篇章呢?首先要认识到人是有局限的。有局限却看不到局限,还以为真理在握,那么思想就会越来越偏狭。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才有可能反省自我。

其次,需要借孩子的一双慧眼。孩子需要什么,你不清楚,他们自己最清楚。俯下身来,倾听他们的心声,才可能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当你和孩子的心灵世界链接的时候,才能见证他的成长。

再次,要虚心向学。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缺少知识,而是缺少对爱的认知的教育。适当涉猎心理学、教育学,或者参加家庭教育培训班、父母课堂等,主动学习的父母比那些拒绝学习的家长,思想教育封闭的家长更早一点理解孩子的内心动态,参与孩子的成长。

没有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事业,孩子如果没有教育好,即使自己的事业很成功,人生也是晦暗的,那是难以愈合的隐痛。作家麦家用十八年的时光,给远行的儿子写家书。其实他的爱从来没有削减一分,就是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这样的心伤追溯到自己的成长,他和父亲之间也是隔着交流的沟壑。说明不恰当的教育对人生影响深远,有的可以修缮,有的却一直风雨飘摇,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成为决然的陌生人。这将是怎样的悲哀。

世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改变。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父母改变,孩子可能因之改变,而后者影响深远。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影响,对一个家庭的影响,它也关系着民族的明天。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3】

4月16日下午,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让人重新审视当今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情感问题,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观看完影片说,“《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了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让社会更加和谐,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林丹华说,“家庭影响孩子最深,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长,才能让孩子能够有属于他们的天地。”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4】

最近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央视CCTV-12频道《天网》栏目上映,该纪录片分三集讲述了各种“问题”孩子被强制带入训练营的事情,让人感受颇多。笔者并非心理专家、也非教育相关职业,所以本文仅仅是带大家了解一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以下内容为业余观点。

看完前两集,笔者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难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没有一个“问题”家庭?究竟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的责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难道这些孩子不想做一个阳光少年?为什么我的童年和别人不一样?本纪录片都给您带来详细解答!

笔者记得片中有这样的情节“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有的孩子甚至才上小学,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也许,纪录片《镜子》能给你带来更多思考。

正如片名《镜子》一样,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整个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所在,恰恰是反映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做的不足。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味地强加,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对家长对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抵触,到最后出现基本无法正常沟通的局面。这个时候只能忍痛把孩子送进某些机构进行“特训”。面对图中的场景,家长心里肯定也是非常难受,他们也知道这一切本可以避免,但……

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过早的叛逆心理比同龄的孩子更强。当孩子渴望得到家长关心的时候,你们往往表现的是不耐烦?孩子对于家长的表现是最为在意的,你们的一些行为,一些语言都会对成长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家长总在用自己的思想去揣摩孩子的心理,而不是真诚的去和他去沟通,去弄懂他真正在想什么。但是这些始终是片面的猜测。

孩子也认为家长过于意识强加,让自己在生活中没有自己的主见。自己买的东西回家就被家长丢掉,自己的想法还没说完,就被他们否决。

其实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是家长的理解,得到家长的爱,但是家长的错爱往往造就了这些“问题”孩子。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5】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整个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所在,恰恰是反映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做的不足。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味地强加,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对家长对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抵触,到最后出现基本无法正常沟通的局面。这个时候只能忍痛把孩子送进某些机构进行“特训”。面对图中的场景,家长心里肯定也是非常难受,他们也知道这一切本可以避免,但……

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过早的叛逆心理比同龄的孩子更强。当孩子渴望得到家长关心的时候,你们往往表现的是不耐烦?孩子对于家长的表现是最为在意的,你们的一些行为,一些语言都会对成长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知子花为您提供一对一心智辅导,帮您自我提升,解决婚姻关系,为您困惑、焦虑、愤怒等情绪提供支持和疏导,改善家庭模式,缓解教育压力。让您和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爱的连接滋养彼此的生命。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张馨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心理医院实习经历,在校期间丰富的心理咨询与教育,团体辅导经验。擅长青少年成长,亲子沟通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咨询与辅导。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6】

看完了《镜子》这部纪录片,引发的是更长时间的思考,没有思考的片子,不是好片子。片子更适合父母观看看,讨论的就是家庭教育问题。一些平时生活里的非常常见的家教观念、方法、习惯,在一些孩子身上发生了那么严重的后果,日积月累,最后成了父母和孩子的互相绝望。镜头记录了这一个个就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家庭样本。那种郁闷、迷茫、挣扎、绝望,让观看片子的也身为父母的人,产生内心共鸣,去思考。

把片子作为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面对这面“镜子”,自问“我身为父母,也有这样的问题吗?”

思考1:“最该进培训营的是我爸妈,不是我!”

思考2:“孩子要去做背包客,换了你,你说你可能同意吗?”

思考3:“我们家孩子是留守儿童,出了问题,没啥说的;可他们家可不是啊,都是天天能陪着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有文化,居然也出这么严重的问题,这怎么说?”

思考4:“我小时候家里穷,我奋斗打拼,我有今天不容易,我一时一刻不敢懈怠,我希望孩子和我一样,我错了吗?”

思考5: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连石头都能被打动,为什么不被孩子理解接受?

思考6:孩子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一件物品?若是人的话,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人还是父母的附庸?

思考7: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教育理论和名言,真是多如牛毛;对于教育的研究,几千年的探讨,不可谓不深入;那为什么还是争论不减?教育问题有答案吗?为什么今天还是有问题少年?问题出在哪里?

思考8:孩子和父母的想法,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对孩子的引导,当和孩子的发生冲突时,怎么办?都知道要多倾听和沟通。那当沟通不成时,又该怎么办?

思考9:“他们是未成年人,教育他们是父母的权利和责任,错了吗?我给孩子指出正确的路,错了吗?我都是教他学好,他偏偏不学好,是我的错吗?”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7】

近期,央视12频道播出了教育记录片《镜子》,有多处的中小学校对家长统一做出要求,让孩子家长进行搜索观看。影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真实实例告诉我们,每个极端孩子的背后都存在一个问题家庭。孩子出了问题,首先家长难辞其咎。

人们认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学有所成。家长往往就简单粗暴的用自己价值观来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觉的就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可以说,没有去关心孩子内心是否快乐,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长。没有走进孩子内心的家长不是好家长,家长就要进《家长课堂》进行再学习、再提高。

家长认为:应该多照照镜子,找找自身原因,提升家长的水平。要和孩子交朋友,将心比心,交流沟通,变命令为商量。要以自己为表率,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好品质,不让孩子沾染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老师认为:家长和孩子不小心发生冲突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争取做到:态度不粗暴,语言不过激,从孩子角度来寻找对策,解决问题。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目标有差距时,家长首先要安慰并告诉孩子“比学不比强”,尽最大努力学习了就可以了,结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养孩子正面应对挫折的勇气。

舆论认为:教育无定法,永远在路上。有老师的正确指导,有学校的科学管理,加上孩子家长谦虚谨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们就一定会拥有快乐而又充实的学生生活,每个孩子的将来就能有一个光明的前程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8】

大致把央视拍的《镜子》这部纪实的纪录片看完了。总长两个小时的纪录片的信息含量是相当大的。

有点题外话,这部纪录片已经相当震撼了,能够把很多不忍直视的问题披露出来,这个相当难得了。而且是在央视这样的主流媒体!是不是说明有关方面已经对当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开始了反思,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啊!所以说是首都的一部分学校甚至听课来看这部片子。其实这部片子跟我们大武汉有很大的关系,片中的这个学校就在咱们武汉,里面涉及的孩子就是武汉的孩子,很多场景画面都让人十分眼熟,比如光谷步行街这块。不知道我们武汉的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有没有看过这个片子,咱不停课看一看?其中的泽清的爷爷还是湖北大学的副教授,与我也扯的上一点点关系。可能这样的片子的负面信息太大了,让咱们武汉有点丢脸?也许吧,无论如何,这部纪录片确实是值得家长和孩子一起收看的。不光只是让家长反思,其实里面包含的内容囊括了方方面面。应该是值得整个社会的反思。

这个学校收录的都是所谓的“问题少年”逃学,叛逆,迷恋网络等等。家长和学校已经束手无策了,只能借助于第三方力量。而从片中所透漏的信息主要是聚焦在家庭,孩子都是在对父母的控诉,这个是主线。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个其实不光是片子中的这些家庭的问题,应该来讲是代表了我们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的家庭教育的思维模式。只是这些孩子所遭遇的情况比较严重而已,走了一点极端而已,与他们的个性和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其实不用庆幸自己的孩子没有向片中的孩子一样,个人感觉这个比例不会是少数,而心理问题都暗藏于很多类似遭遇的孩子心中,只是没有一个诱因和条件来爆发而已!或者是在一些情形下,在消解了一点。我们只能说是感到庆幸吧。而目前的所谓的“安全问题”形式的严峻,已经是我们当前教育的“警报”在拉响了!如果长此以往,只能会让家长和学校焦头烂额,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更复杂的问题!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一)

六4班卢帼姿家长

“我是一面镜子……”,日前观看一了部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制频道十年策划,耗时两年摄制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 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心理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处不在;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深刻的,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他们默默付出,揭尽所能的最自己最大的努力……但因为这满满的爱,有时却给孩子造成了伤害,怎样的爱才不会给孩子带来了伤害?!我看完后,自己也陷入了“迷茫”,脑海里不停重复着过往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不停的检查自已与孩子生活中的行为有没有走向偏轨?怎样的爱才是最适合我们家孩子的呢?

我家孩子今年刚好十二岁,也正是叛逆期的开始,我要怎样引导与表达我的爱,才可以让她健康快乐的走得更高更远?无可否认,我们家孩子是一个善良、聪明的孩子,她无论学校的成绩与外面机构补习,她都能取得好成绩,同时受到老师们对她的一致表扬。我希望她能一直保持这个状态,小学毕业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因接下来将会有很多新的挑战需要你去面对,不管结果是好的,坏的,都要你能勇敢的面对,调整个人心态,找出适合自己而又健康的解决方式来勇敢的面对不好的结果;同时想出健康的解决方式来进行下一个挑战,只有不断调整自己受挫折的心态,只有勇敢的面对任何困难,遇到事情,要多方面思考问题,因问题的存在,一定不是单向的,它是根据你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做法而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只有自己在学习上找到正确的方向,不停的强大,你才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一份贡献!

我只希望你能明白,父母的爱是无处不在, 我们是你最坚固的后盾,当出现困难时,你可以找我们咨询或聊天,我们将会以我们曾经走过的经验给你提供解决困难的选择;我们是你最亲近的亲人,不希望你会用刺激的语言,或过激的行为去伤害他们,因为他们也是人, 是人也会受伤,更不希望你会隐瞒、逃避现实,这样很容易受自己的心魔限制与操控,伤害了自己同时,更伤害了你身边最亲近,最爱你的父母。理所当然,父母也有可能会有做错事情的时候,如果你能接受你身边的同学或朋友的原谅,那么,也请你可以原谅你的父母,因他们的犯错是因为他们是你“唯一”的父母,你身边的同学、朋友可以有很多很多,但父母是你的“唯一”,这是永恒不变的事实!试想一下,当你范错的时候,你也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谅解,如果采取错误的方式伤害了身边爱你的人,同样也伤害了自己!

最后,我只希望孩子你能戒骄戒躁,遇到什么矛盾的时候,学会倾听,学会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换位思考,很多问题其实并非无法解决,事在人为,关键是自己想与不想,多理解对方,多一丝宽恕,你将会得到更多,你的人生会更美好!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二)

所幸,一切还来得及

云云

近来朋友圈被一部纪录片刷爆了,没有偶像、没有明星,主角是三个普通的家庭。这部纪录片叫《镜子》。

这是一部由央视用十年时间策划、两年跟拍最后剪辑出来的三集纪录片,耗时90分钟。

讲述三个家庭里出了三个辍学的问题少年,家人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他们送进武汉一家教育机构接受三个月的“改造”,结果有了意外的收获。

纪录片一开始的画面是这样的,少年发现家里人要把自己强行送往机构“改造”,和在场的工作人员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再配上撕心裂肺的吼叫,父母在屋外默默地流泪。

有那么一瞬间,我不想看了。一般这题材都有套路,煽情夸张的开端,然后孩子进入教育机构后被驯化了,父母看到了很欣慰,高高兴兴把家还。

当我看到第二集,却被震撼到了。纪录片不着重于孩子在教育机构的训练情况,而是放在父母一定要去上的家长学堂。原因是,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孩子不会改变,有可能之后会更糟。

一个作为企业管理人员的爸爸,不愿意请假去上课。他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可是不愿付出时间。

一个国企事业单位的爸爸,自信问题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而且也不需要改变太多。

在家长学堂上,爸爸认为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是早恋,孩子却说与早恋无关,是学校的环境太压抑了,然而家长却不理解。

孩子想要自由,想去做背包客,想去画画,想去唱歌。爸爸说希望孩子过得好,能够实现理想,但这个理想要纠正。校长一语中的,你说的理想,都是爸爸你自己的理想!

其实孩子为什么急迫想要自由,都是父母给的。因为受到过多的保护和禁锢,所以希望能够走出父母的怀抱,靠自己走人生之路。

一个问题的孩子背后,一定是个问题的家庭,虽然表面上是孩子需要受教育,但实际上,最需要的其实是父母。

所幸,妈妈们是首先开始反思的人,孩子性格的形成是家庭成员性格的一个综合体。这说明一切都不是算晚。

上完家长学堂后,曾经固执的一位爸爸选择了改变,相信一切都来得及。

影片的最后一集,家长的变化明显要比孩子多,不强迫孩子上学,让他去做背包客,去旅行;不干涉孩子的恋爱,让他自己理智处理;不限制孩子购物,同意买了宠物回家;不拒绝也不一味迎合孩子的要求,给孩子一笔钱自己学会消费……

纪录片之所以取名叫《镜子》,正是因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照出父母和家庭的所有身影。如果参照物不改,镜子也没法改。

很多时候,我们把爱和家人物化了,变成自己的物品,这是我的老公、这是我的老婆、这是我的孩子。

却没有意识到TA其实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思想、有梦想、有个性。

TA需要你的尊重和爱,但不是控制,也不是复制。没有人想过别人的人生,包括自己的爸爸。

所幸,只要能意识到这一点,只要一切没有变得更糟, 都不算太晚。

作为家长,你将用一生的时间来当这个角色,请不要吝惜这90分钟来看这部片,因为它可以帮你成为更好的父母。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三)

爱,需要滋养和成长

六1班徐嘉仪家长 广州市荔湾区乐贤坊小学

今晚学校安排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家长陪同孩子观看央视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三集共90分钟的片子,母女俩一气追完了,片子终结时我俩相对无语,过了两分钟,12岁的女儿天真无邪地对我说:“妈妈,这片子我没看懂,但是我也想养一只片子里那种二哈狗……”我的心“咯噔”了一下,竟摸不透她的意思,她究竟是真没看懂呢,还是马上就运用了片子里孩子的方法,要求家长满足她的愿望来考验父母的爱呢?想起片子里的孩子们撕心裂肺地控诉:父母总在“逼迫”、总在“控制”他们……我小心翼翼地探问女儿:“妈妈有逼迫你吗?妈妈有控制你吗?你快乐吗”?女儿一本正经地回答:“没有逼迫,没有控制,但是如果你能让我养一只二哈狗狗的话,我会更快乐的……”呵呵,我那小小的担心才消失殆尽。

这是一部纪录片,它所记录的现象和事例其实早已在各种新闻媒体中反复地重演着。问题孩子的现象,亲子关系的断裂都是老生常谈的内容,毫无新意可言,可是片子的结尾却让我只有叹息和满满的沉重感,片子的结尾是3个在特殊学校生活了三个月后的孩子,最终仍是选择了与父母期望值完全不一致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离开了父母独自游历,他们中只有一个满18岁才刚成年。我想,这是大部分中国父母都不愿接受的结局吧。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镜子。片子里的父母用尽一切办法希望孩子能回归原来的样子,足以证明父母对孩子浓浓的关爱,可为什么结果还是有违人愿?为什么“镜子”反映出来的是孩子对父母满满的抱怨呢?我想是因为父母一直都以自已的方式去付出爱,却忽略了接受爱的一方的感受和反馈吧。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父母的监护下逐渐形成自已的个性并成长,即使同胞所出,父母也做不到付出两份完全相同的爱,培养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所以应因孩子的个性付出爱,是每个父母需要学习、摸索和积累的工作,孩子的感受和反馈,是让父母不断地调整和改善付出爱的方式,这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努力和关注的事业,而不是日常里苍白无力地嘴里念叨几句:爸妈很爱你,你该去做功课了之类的句子。爱,也是需要滋养和成长。

太多的父母忙着上班,忙着应酬,忙着应付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从小就给孩子一部手机或平板,把孩子送到游乐场或别人家中,他们用自已认为最合适的方式来养育孩子,却不知道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向父母倾诉,需要更多更多的家庭活动时间。父母极少与孩子分享爱,分享彼此的生活,最终,孩子也如“镜子”一般,不再与父母分享自已的生活。孩子与父母的精神交流一旦断裂,绝不是三个月的特殊学校生活和心理咨询能够挽回的,亲子关系断裂的心灵创伤也许伴随孩子一辈子,甚至可能延续到孩子的后代,并扩大影响到社会。

90分钟的片子里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心理咨询师李品宽老师所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这三十年……我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成果的同时,精神的构建是滞后了。确实,特别是家庭关系的精神构建大大落后了。我曾在周日游历悉尼市,当地的友人告诉我,悉尼在周日提供家庭交通票,只须购买一张家庭票,家长可以携带儿童乘坐当天的各类交通工具,这项举措分明就是鼓励家庭的周日活动。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才会有类似的举措呢?从片子里,我还注意到一个小数据,进入特殊学校生活的孩子多数是男孩子,从教育角度来看,父亲在孩子特别是儿子的教育中的榜样作用不可取代。多希望我们的父母,不要再堂而皇之的以工作为理由,委托其中一方作代表,母代父职或父代母职地陪伴孩子成长,孩子需要父母不同身份的爱,需要真实有效的陪伴,更需要社会的支持、鼓励和正面宣传。孩子们需要在父母身上学习爱的能力,了解爱也需要滋养和成长,才会在日后的生活中传播爱,并在付出爱的时候获得幸福感。

临睡前,我与女儿讨论着片中的各种细节,说起那只二哈小狗狗,我提醒她,妈妈从来没有拒绝过她养小宠物,但是,妈妈一直都有言在先,要养一只小宠物,你要同时承担照顾狗狗的责任,喂养、清便,遛狗、洗澡等等,如果你不能证实你自已有这个能力,也不能说服我,那么我不会无条件的满足你的愿望。爱是有条件的,希望孩子自立更要教养她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我很庆幸我的孩子没太看懂这个纪录片,对于她来说,问题少年们经常玩游戏、打架、嘶吼、抱怨……不如她看一本精彩的好书、一场电影、一次滑雪或她喜爱的各类活动。我也很庆幸,在陪伴她成长的时候,我收获了她对我的信任和每天的笑容。

愿天下父母都能早一点、再早一点,多一点、再多一点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

纪录片《盛会》观后感10篇


你读过哪些作品名的观后感范文呢?看电影成了现代青年最热爱的社交方式之一,再次观看的时候,心里仍会有新的感悟和感动。 观影之后,我对影片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内容“纪录片《盛会》观后感”是由读后感大全编辑给您提供的,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纪录片《盛会》观后感 篇1

有一种火焰起于繁华之中,经几万里山河不灭,传递着和平的信仰,点燃着成功的希望;有一种竞技蔓延于和平之时,经数万次胜负不愠,传递着坚持不懈的精神,歌唱着棋逢对手的佳话。奥林匹克运动将乐观坚强的奥运精神传播到五湖四海。2015年7月31日,在祖国不懈的努力下,在14亿人民的期盼中,2022冬奥会申办成功,北京光荣地成为“双奥”城市。

伴随着申奥成功的,是紧张刺激的申办答辩,是为了营造合适比赛环境而夜以继日的人工造雪,是本着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原则精心设计的奥运场馆。无数的中华儿女为了冬奥会的顺利举办,为了中华民族的荣誉,努力奋斗,成功建立了北京—张家口—延庆赛场。

站在距冬奥会不足百天的时间点,回望五年来的筹办时光。我们惊叹于场馆建筑的宏伟壮阔,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流畅的外形线条,完美预示了速滑运动员在冰上的英姿飒爽,冲锋向前的优美而又刚毅的身影;我们感叹中国工人的工匠精神,一个个场馆一条条赛道,精益求精不差一毫一厘,成功打造了华美的冰雪王国;我们敬佩于中国的奥运打造团队,才思泉涌妙笔生花,勾勒出冬奥会的宏伟蓝图。冬奥会不易与精细的筹备过程,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国对此次冬奥会的重视,对传递健康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视,对各国运动员的尊重,对竞技体育的尊重。

冬奥会的举办增强了人们对冰雪运动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冰雪运动的热爱。短道速滑比赛中,运动员们在冰场上身轻如燕,来去自如,挥舞着双臂勇往直前,速度与激情的冲击给观众带来极佳的观看体验。本次冬奥会,中国运动员们作为东道主,更会将公平正义的比赛精神向世界传递。本次冬奥会,让世界各国人民看到中国对奥运工作的严谨态度,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多姿多彩。

在万众瞩目中,北京冬奥会的“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充分印证了中华民族团结各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展示着中国和平负责的大国形象,传递着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平共赢,实现人类真正幸福的美好愿望。七十多年来中国致力于世界和平的脚步从未停歇,而中国人民更会传承并发扬这种精神。北京冬奥会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获得奖牌、为国争光、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更是海纳百川,求同存异,促进全世界共同发展的大爱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深刻领悟冬奥会精神,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传冬奥圣火,书冰雪华章,让我们为冬奥会自豪,为运动健儿们喝彩!

纪录片大国盛会观后感心得2

今年的冬奥会格外引人瞩目,不仅因为它在北京举行,更因为冬奥会和夏季奥运会不同,冰雪上的比赛更具观赏性和偶然性。不到最后一刻,输赢就未定,赛场上一个小差错就可以改变最后的结果,让人的心情总是随着比赛的发展跌宕起伏。

中国对美国的冰壶混双比赛就在这样“紧张”中开始了。早就听说冰壶这项运动被誉为“冰上国际象棋”,不仅要用“力”,投掷壶、扫冰,把冰壶推到离圆心最近的位置;还要动“脑”,运用战略和战术,每一次投掷都要步步为营,想着怎么排兵布阵,既保住自己的壶努力扩大比分,又阻挡对方的壶完成防守任务。因此,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新奇又兴奋。中国队出战的是范苏圆和凌智,他们都是年轻的小将,但表现得很沉稳,配合也很默契。赛场上传来他们的交流声、呼喊声,前三局结束时中国队1:3暂时落后于美国队。我内心也为他们加油鼓劲,“一定要坚持下去,我们可以追回来的!”

第四局开始了,范苏圆和凌智转变战术向美国冰壶位置发起撞击。冰壶从范苏圆手中推向美国冰壶的站位,凌智用冰壶刷使劲在冰壶前不停地“擦冰”,好减少摩擦力,让冰壶朝理想的方向滑行得更远。眨眼之间,中国队的红色冰壶撞到对方黄色冰壶,紧接着又反弹把另一个黄色冰壶撞出界限。“好一个双飞,两分!”这一步,为中国队赢得了来之不易的两分,两队比分在第四局追平!后面的赛程发展并不好,最后一局,中国队的两位选手做出了放弃最后一投的决定,保留力气为下一场做准备。

虽然中国队输了,但冰壶这项冬奥会项目,让我感悟到在冰壶这项运动中,心态、理智、谋略、技术都是取得胜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也在运动员每一次投掷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纪录片大国盛会观后感心得3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良好形象。而此次北京冬奥会的筹备和举办,更是推动中国文化传播和塑造国家形象的契机。

彰显创新大国形象。全球第一条360度回旋的雪车雪橇赛道、帮助运动员备战的风洞实验室、首都体育馆声光电技术打造的“最美的冰”......着眼科技创新,中国用更高的标准为冬奥皇冠镶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从冬奥会所有竞赛场馆完工,到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线通车;从众多冰雪项目从无到有,到部分项目从有到强,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成为中国最闪亮的名片,向世界展现着中国科技的魅力。

俗话说“不出正月都是年”,2022年北京冬奥会正好在正月里举办,这是中国在邀请世界各地的朋友们来“家里”过年,感受一场中国元素的文化盛宴。从会徽“冬梦”到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从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到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一幕幕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形象景观,讲述着中国发展故事,传递着中国价值。

展现文明友好形象。“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作为东道主,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北京冬奥会计划招募志愿者2.7万名,61.6万人积极报名,各省市包括海外青年学生占到了81%,他们将以优质的服务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以最饱满的热情展现中国文明友好形象。

“三亿人上冰雪”的愿景正在走向现实,让我们携手走进冬奥会的“北京时间”,讲好中国故事,塑好中国形象,一起拥抱美好未来。

纪录片大国盛会观后感心得4

昨天是一个激动人心时刻,冬奥会在北京鸟巢如约举行,20:00点我便守在手机,寸步不离。

24节气中,首位的立春成了本次比赛的倒计时,随着一个个数字,比赛开始。

在欢迎会上出现了一根根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得正是这一个个顽强的小草。

最后各国代表用用纷出场,有土耳其、瑞典……那一个个充满精神气的奥远健儿们,成了奥运会上最闪亮的星,紧接着中国队出场了,他们穿着红色队服,让人想到一句话,最燃还是中国红。

这一次我们国家的吉祥物——冰墩墩,祥征着我们的国家国宝,最是让人们喜爱。

中国奥运健儿们,每一个拼搏的瞬间都是英雄,希望奥运健儿们能够洒热汗,挥热血。祝我们的奥运健儿们在冬奥会上取得圆满成功。

纪录片大国盛会观后感心得5

自我得知2022年冬奥会要在北京举行之时,心中的激动便已难以抑制。漫长的时光里,我曾不止一次幻想过冬奥开幕时的盛景,而今日,我终于坐于电视前,与家人一起,与世界人民一起,共同迎接冬季奥运会的到来。

节目一开始,映入我眼帘的,便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图文清新雅致,美轮美奂。紧接着便是“惊蛰”,随着时间的流逝,景色与节气不断变换,屏幕上的倒计时也不断减少,最终定格在“立春”。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立春,在二十四节气之首,不仅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更预示着万物的更新,在这一年伊始之际,冬奥会正式开幕了。

小孩子将蒲公英吹散,漫天的蒲公英种子飘向空中,在天空显现蒲公英的焰火;一滴冰蓝之墨,化为绵绵不断的黄河水倾泻而下……一幅幅画面深深震撼了屏幕前的我,我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屏幕,唯恐错过每一个美丽瞬间。

当五环破冰而出的那一瞬间,我的心中已然是热血沸腾,激动之情汹涌澎湃。打破隔阂,相互走近,这不正是我们,是世界人民所希望的吗?通过体育的纽带,将世界相连,在竞技中增进彼此情谊,我想这才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真正所在。

回望过去,在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第一次来到中国,为世界留下了别样的中国记忆。

立足现在,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顺利举行,北京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双奥之城”,再次为世界准备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惊喜。

展望未来,中华文化必然会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世界会因体育变得更加团结一心,交流互鉴。

“世界期待中国,中国已做好了准备。”

纪录片大国盛会观后感心得6

2019年9月17日晚,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区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冰球馆揭开神秘面纱。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名为“冰墩墩”,形象来源于国宝大熊猫。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形象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大红灯笼。

熊猫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国宝,形象友好可爱、憨态可掬,深受各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特点。头部外壳造型取自冰雪运动头盔,装饰彩色光环,其灵感源自于北京冬奥会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象征着冰雪运动的赛道和5G高科技;左手掌心的心形图案,代表着主办国对全世界朋友的热情欢迎。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灯笼,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公认的“中国符号”。它是欢乐喜庆节日气氛和“瑞雪兆丰年”美好寓意的完美结合,表达了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享有的办奥理念。

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以灯笼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灯笼代表着收获、喜庆、温暖和光明。顶部的如意造型象征吉祥幸福;和平鸽和天坛构成的连续图案,寓意着和平友谊,突出了举办地的特色;装饰图案融入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面部的雪块既代表“瑞雪兆丰年”的寓意,又体现了拟人化的设计,凸显吉祥物的可爱。灯笼以“中国红”为主色调,渲染了2022年中国春节的节日气氛,身体发出光芒,寓意着点亮梦想,温暖世界,代表着友爱、勇气和坚强,体现了冬残奥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激励世界的冬残奥会理念。

纪录片大国盛会观后感心得7

时间飞快,北京奥运的开幕日进入倒计时,此时的中华儿女更应该围着“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这个根本目标,来体现出中国的特色,把我们的传统文明。精神弘扬,同时向世界展现出华夏的魅力。让全世界的人都通过奥运会这巨大的窗口里看到,并肯定我们的思想。文明程度。公德意识!令昔日耻辱的伤口愈合,化作珠光润滑的肌肤。

千百年来礼仪之风传承至今,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之邦。此时我们就应该借举办奥运会这次机会把我们中华儿女的气质和修养发扬光大。我想,我们只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努力点,从现在开始,就从我做起,爱护我们的环境,爱护我们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的家园美的像个花园一样。详细点就是我们不乱扔垃圾,不践踏草坪,爱护小动物,不讲粗话,不破坏公共场所的设施。在公共场所不喧闹。做到成绩争先虽重要,文明礼貌也要好,相关规定遵守,见到朋友有礼貌,爱护公物放心上,树立新风我做到其次,我们要在实践中用文明礼貌的道德标准来要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从我们的服饰言谈。谦虚礼让。谈吐文明。举止端庄。讲究文明。坐姿。站姿等小小的方面体现。只要我们做到以上几点,也不愧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成员了。现在离奥运会开幕式其次,我们要在实践中用文明礼貌的道德标准来要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从我们的服饰言谈。谦虚礼让。谈吐文明。举止端庄。讲究文明。坐姿。站姿等小小的方面体现。只要我们做到以上几点,也不愧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成员了。

现在离奥运会开幕式以经是屈指可数,“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我参考。我奉献。我快乐”这口号大家都会喊,而有几人有做到并坚持着呢

希望我们从现在开始,我们不再当“语言的巨人,行行的矮人”成为传播友谊和文明的使者。

“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迎奥运”都是一个一个文明的体现,文明虽然很小很小,但是只要每一个人都做一件好事,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在社会上迈出一小步也许微不足道,但是用处却很大很大。每一份文明就是一份力量,无数文明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这种力量如破土的小苗,在每一个人的心里萌发。一份文明好像一滴水,可以穿石’许多滴水。许多文明就是一片海洋;一份文明好似一盏灯,照亮一个热情,一份文明好像星星之火,许多文明可成燎原之势。

纪录片大国盛会观后感心得8

奥运精神是什么?是“自信、自强、自尊”。 三者中缺一不可。

自强是什么?是努力向上,是奋发进取,是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和不懈追求。自强者的精神所以可贵,在其依靠的是自己的拼搏奋斗,而非靠别人的帮忙。自强是自立的前提,不自强无以自立;自立是奉献的前提,不自立何谈奉献。自胜者强,自强者胜。有人说:“战胜别人的人只是有力量,而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自强与成功有着内在的联系,虽然自强者未必都能成功,但“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

美国作家爱默生也曾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在成功过程中,有困难也有挫折,因此,选择了一件事,就等于选择了挑战自我。保持一个健康稳定的心理,是事物成功的关键。成功靠自信。自信多一分,成功多十分。坚持自学,不言放弃是成功者共同的成功特点。如果一个人抱着试试看、随大溜,甚至凭一时的冲动加入到一件事中来,想象不到自学的艰难和曲折,这样的动机难以产生持续的自我激励力,事情就不会成功。

只要不气馁,不灰心,不放弃,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尊重自己,我们就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别人的尊敬,感受自尊的快乐

奥运精神也是这样,只要努力向上做到自强、不言放弃做到自信、不灰心,不放弃做到自尊。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

纪录片大国盛会观后感心得9

我热爱的不止是冬奥会,我热爱的是冬奥会的精神,胜过热爱我喜欢的运动,到底什么才是冬奥精神?

冬奥精神是什么?是运动员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之所以能在赛场上看到运动员们一个接一个完美的动作,是因为在无人看见的背后是一次次的摔倒和受伤,但他们坚持着。也许想过放弃,但经过自我激励后又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训练时汗流浃背,但仍旧坚持着,这就是冬奥精神。

冬奥精神是什么?是裁判员们清正廉洁。公平公正的精神。为了给选手们一个公平的赛场,为了不给他们留下遗憾,短道速滑场装上了能开90码的摄像头,精确抓捕。裁判零容忍,不放过任何不公平的瞬间,让运动员们展现真正的实力,公平公正每一场比赛,这就是冬奥精神。

冬奥精神是什么?是只为集体的团结。在短道速滑比赛中,武大靖一直领滑,但一直有犯规情况发生,召回5次后,武大靖体力不支,主动让道给任子威去夺冠,并握手给他加油,自己却帮任子威挡住后面的选手,打起了配合战,并最终夺冠。团结的并肩作战,这就是冬奥精神。

冬奥的精神永不磨灭,那是冬奥会的灵魂,冬奥会还有很多:拼搏、坚持,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无论哪一种精神,都是伟大的,缺一不可,中国健儿们恰恰有了这些品质,才铸造了今天的辉煌,我希望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纪录片大国盛会观后感心得10

北京冬奥会,有高亭宇更快的突破,有苏翊鸣更高的飞跃,有徐梦桃更强的坚守。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总有一种品格让人景仰,总有一种精神令人鼓舞。冬奥精神鼓舞我们顽强拼搏、紧密团结、不懈奋斗,着力推进“四个创建”,努力做到“四个走在前列”。

顽强拼搏,争当“四个走在前列”的排头兵。

冰雪运动是“人类极限的比拼”,不仅要尽力而为,而且要全力以赴。只有拼到不留余力,才能赢得热“雪”沸腾。“四个创建”也一样,爱拼才会赢,以紧迫感拼出创建“加速度”,以责任感拼出创建“高质量”,以时代感拼出创建“新未来”。这就要求我们激发“拼”的精神,鼓足“拼”的劲头,保持“拼”的姿态,以抓好“四件大事”把牢“拼”的方向,以推进“四个创建”抗起“拼”的责任,以实现“四个确保”凝聚“拼”的力量。努力做到“四个走在前列”,既要传导压力“拼”,又要增添动力“拼”,还要保持定力“拼”,“拼”在实处、“拼”出实效、“拼”来实绩,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接续奋力拼搏。

紧密团结,争当“四个走在前列”的生力军。

“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团结的灯塔。”北京冬奥会有赛道上“接力与配合”的团结协作,有赛场上“信任与鼓励”的团结拼搏,有赛手间“敬佩与赞赏”的团结友爱。“更团结”不仅是响亮的口号,而且是有力的行动,激励我们为“四件大事”团结一心,为“四个创建”团结奋斗,为“四个确保”团结向前,像“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一样亲密团结,像“特别能团结”的“老西藏精神”一样紧密团结。“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只有同心合力,才能做到“四个走在前列”。因此,我们还要进一步营造“共居共学”的团结氛围,创造“共建共享”的团结条件,塑造“共事共乐”的团结力量,让各族群众共建美好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共促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不懈奋斗,争当“四个走在前列”的先锋队。

从2008年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2022年的“一起向未来”,中国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坚持不懈”地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也弘扬“坚持不懈”的奥林匹克精神。多少人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追求,多少人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成长,多少人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精神奋斗。其中就有来自西藏的拥青拉姆、次仁占堆、旦增旺堆等,他们作为西藏各族群众的优秀代表在冰雪的世界战冰斗雪、舞冰弄雪、追冰逐雪,为西藏发展注入精神动力和奋斗活力,必将凝聚起360多万西藏人民团结奋进的磅礴伟力,做到“四个走在前列”,为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藏篇章而不懈奋斗。

纪录片《盛会》观后感 篇2

xx年的8月8日的中国奥运会,即将来到!这是一个普天同庆的欢喜日子,人们都聚在一起,有来自世界各国或各个民族的人,大家不分你我,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激情的聊天、欢呼、雀跃。在这欢呼声片片的时刻,我不禁想起了中国是走过怎样的路,才获得今天这光辉时刻的……“1908—xx”,整整一百年。100年前,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内忧外患;100年后,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1932年,刘长春选手代表中国参加了洛杉矶的第十届奥运会的男子100米赛跑……1936年,在柏林举办的第十一届奥运会,进入撑竿跳决赛的中国运动员符保卢,竟买不起比赛用的竿,这代表了什么?代表了那时候中国的处境,中国的困难……1948年,伦敦举办的第十四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是参赛团中唯一住不起奥运村的。在那个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的时代,中国的奥运之路和国运一样,写满了深深的屈辱,留下了重重的悲壮……1949年10月1日,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门徐徐开启,古老的中国加速汇入世界文明的潮流,中华民族真正走向伟大复兴之路。1979年,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得到公正、圆满的解决。

1984年7月29日,在洛杉矶举办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中国的奥运之路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许海峰一声枪响,中国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巧合:这个城市,就是52年前刘长春代表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地方。52年,一个民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奥运会的历史在洛杉矶,对中国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记录。1990年,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在中国北京举办并取得圆满成功,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举办大型综合体育运动会的越来越强大的物质基础与组织能力。1991年12月,向国际奥委会正式提出申请。xx年1月,当时的北京奥申委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三大本北京《申办报告》。

xx年8月8日,奥运圣火将在中国北京熊熊燃烧。为了这个梦想,一个不畏艰难的民族走了整整100年,走过了一个世纪之远,才获得了今天这光辉灿烂的时刻……这是一个多么坚强的民族啊?这次的xx北京奥运会对中国来说,是多么的来之不易的啊?中国的奥运会,在外人眼里看来,可能和别的奥运会没什么不同;但真正知道这个奥运会的珍贵的,是我们这些历尽苦难的中国人。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这次的北京奥运会,是跨越了一个世纪,才来到我们面前的!当我看到传递的祥云圣火时,总会想起我们中国以前的道路,总会看到奥运会的珍贵。xx年的中国奥运会,我期待着你的到来!

纪录片《盛会》观后感 篇3

东京奥运会上,中国奥运代表团共斩获38金32银18铜,取得可喜的好成绩。在奥运赛场上,中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精神一次次为国人带来荣耀与感动,一次次为中国体育书写新的传奇。

一.敢打敢拼!中国拳击姑娘们永不言弃、超越自我。

奥运会上的力量对决,拳击绝对榜上有名。那一拳拳积蓄全身力量的出击;那灵活多变的辗转腾挪……东京奥运会,中国姑娘拳击队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拿到两枚银牌。

二.最令人感动的未必是夺金牌,而是体现奥运精神,超越自我就是胜利!

东京奥运赛场上,一些选手虽未拿到金牌,却创造了历史。从苏炳添、王春雨分别成为首位冲进男子百米、女子八百米决赛的中国人,到中国女子三人篮球队历史性获得铜牌。成绩足够惊艳,让亿万国人惊喜。

本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共打破4项世界纪录,创造21项奥运会纪录。这些突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体育的无限可能,勇于拼搏、超越自我,中国奥运的新传奇正在书写。正是这样的奥运精神,引领人类走向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

纪录片《盛会》观后感 篇4

奥运的脚步一天天近了,“祥云”圣火正在神州大地激情传递!电视新闻不断播放圣火的传递情况,整个中国都为奥运沸腾了!这是值得每个中华儿女铭记和珍藏的一年。百年的争取,百年的努力,终于换来了今天的机遇。国人的奥运梦想,终为我们实现。这一切使我激动不已,也让我对奥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众所周知,奥运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六个字简练精辟地传达出了奥运精神的重要内容,不满足!

对个人来说,“不满足”成就人生。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每位伟人都拥有这种高贵的精神。“不满足”其实包含着积极进取、奋斗不息、谦虚有礼等美好的品质。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都不一样,但无论哪种职业,若想成功,“不满足”绝对不可少。“不满足”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正是“不满足”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一个满足于现状的运动员,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成功,因为他没有奋斗的勇气,没有前进的动力,更没有追求更高目标的雄心壮志。这条定则适用于每一个人。那些人群中的佼佼者,最初也是从平凡开始做起的,是什么促使他们跟别人不一样呢?不是过人的才智,不是妒人的运气,也不是偶然的'机遇,——是“野心”,是“不满足”!可以期待,“不满足”会带你超越自身极限,摘取人生成功的金牌。对国家来说,“不满足”成就一切。新中国能在短短的几十年,从一个积弱积贫的“东亚病夫”成为一个雄立于世界东方的巨人,最主要的推动力就是“不满足”!今天我们应当清楚: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自然环境、人均收入、国民素质、科学教育水平等领域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还不够强大,我们应以理性的目光看待祖国的发展,用真诚的笑容面对世界,用“不满足”的态度追求新的成功!

纪录片《盛会》观后感 篇5

2008年8月8日20点,是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时候,北京奥运会将在此时开始。奥运会以开幕式拉开了帷幕,奥运圣火点燃了。

奥运会本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传递着,竞争着,创造者一个又一个的世界纪录,代表着体育运动的发展与突破。

运动员们在4年的时间里,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付出了多少的汗水与努力,都在4年后发挥出超强的水平,人们为这汗水欢呼着、喊叫着,运动员为这水平微笑着,流出高兴的泪水、成功的泪水。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人们抱着同一个梦想,平等,公平,公平的竞争。“更高、更快、更强”勤奋进取,靠着自己的努力不断向上。

燃烧了整整16天的火炬熄灭了,奥运会的精神仍然留在人们的心里,奥运的精神: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更高、更快、更强。勤奋自取,不断向上。奥运精神永远激励着我。

纪录片《盛会》观后感 篇6

从一开始的国旗传递,由朝气可爱的小孩子传递给各行各业各个民族的脊梁,最后郑重地递到守卫国家的子弟兵手中,最后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国旗冉冉升起,所以人眼中都饱含热泪,内心满溢着震撼和感动,这便是清澈而热忱的爱意吧。 后来,一群山区小朋友用没有经过修饰的嗓音唱出奥林匹克最本真的意义,手中举着和平鸽的小孩子们自由奔跑在场地上此类种种,让我觉得,这次的盛会就是一个中国送给世界的冬日童话,童话的含义在于,纯粹,本真,浪漫。 太美好了,以至于我在看背后的故事的时候,好多次都想要流泪,因为太不容易了,每个人都付出了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克服着无数困难和压力,张导在片子里面讲过一个词,叫破局,我觉得缔造盛会的过程就是一个打破又重塑的过程,每个人都实现了蜕变,我真的敬佩! 现在想到自己的经历反而有些汗颜,年纪不大正是该努力的时候,却常常因为科研太难而想要放弃,现在觉得不该这样,至少在没有完成学业之前,应该多付些责任,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完成好,每一天都用力努力活着,才能不辜负这盛世。

纪录片《盛会》观后感 篇7

近期,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落幕,最终中国选手谷爱凌以总成绩188.25分获得冠军,法国选手泰丝·勒德仅以0.75分之差获得银牌。赛后,泰丝·勒德掩面而泣,看到这一场景后,谷爱凌和铜牌得主格雷莫德一同上前,友好地拥抱并安慰着泰丝·勒德,这成为现场最温暖的一幕。

很快,“谷爱凌赛后拥抱安慰泰丝·勒德”的场景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认为,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个很平常的安慰动作,但正是这样不经意间的暖心行为,才体现了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其所传达出来的理解、友谊和团结等理念,正是奥林匹克的应有之义。

事实上,作为该项目的世界级高手,谷爱凌与泰丝·勒德等外国选手之间都相互熟悉,在世界各大比赛上常常“一较高下”。“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的情况,在运动员之间可以说是常态,虽然他们可能国籍不同,但因为“体育无国界”,比赛之外的交流、切磋,都让他们得以成为朋友。

类似的例子,在以往的国际体育赛事中不胜枚举。比如,最为国内公众熟知的“中国乒乓球队与福原爱”的故事,虽然他们在赛场上代表了不同的国家,但他们并未因彼此在赛场上是对手便抛弃友谊。这一度被传为佳话,诠释了竞技体育的魅力。

其实,体育赛事正是因为有了运动员之间的竞争、角逐与惺惺相惜,才更加精彩。比赛在为观众带来刺激的观赛体验外,对手之间还能相互激发潜能。谷爱凌赛后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看完泰丝·勒德的动作,也促使我想去尝试另一个方向的1620。”
这就是竞技体育的魅力,选手之间相互比拼,又良性竞争,进而呈现更高水平的表演。这种比拼,虽然会有胜负输赢,但并非一定是剑拔弩张、互相为敌的。在对手奉献精彩表现时送上掌声,在他们失利时送上安慰,在竞争与角逐中享受比赛,这才是奥林匹克的精神。

在这场比赛中,没能拿到金牌,泰丝·勒德心中难免遗憾,谷爱凌看到此情此景自然会感同身受,给对方一个拥抱,这也是一个成熟运动员应该有的胸怀。正如她所言,这个拥抱是安慰也是感谢,更有彼此欣赏的惺惺相惜。“为她感到骄傲。”谷爱凌这句暖心的话语,无疑会让两个热爱滑雪的女孩变得更加亲近。在颁奖仪式上,泰丝·勒德主动拥抱了谷爱凌,还露出了甜美的笑容。这一细节也说明,比赛胜负之外,还有更为宝贵的友谊。而友谊和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不分国界,无关输赢。

纪录片《盛会》观后感 篇8

我所理解的奥运精神:自强、创新、进取、仁爱、责任等都在这次盛会中表露无遗,它既古老绵长,又闪现着现代文明的时代特征,奥运精神传递着胜利、和平的信息,倡导敢于追求胜利、追求和谐共处、追求健康成长的精神,这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是我们一直倡导的理念。

奥运精神充分体现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追求和谐的美好愿望,这种精神我相信在今后一直会激励着我们前行。我们之所以理解奥运精神,学习奥运精神,就是要把奥运精神作为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来永远激励我们创造出更出色的业绩,回报我们的国家,回报社会,回报生育我们的.父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都有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我们应该像运动员们一样为了事业舍弃一切,追求更高的目标,要把精力用到事业上,事业之于人生,就像鲜花之于绿叶,绿叶因鲜花倍增光辉,人生因事业而更加精彩。人生苦短,干事业的最佳期不过二十年,要把人生的最佳状态用在事业的追求中,人生才会更精彩,更有意义,更加辉煌。我们要立志做一个志存高远、胸怀抱负的人,做一个立志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切实为人生增添一份亮丽的光彩。

奥运精神激励我们前行,激励我们创新,不断的超越自我,超越前人,超越记录,创造更新的记录。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人生不变的追求,唯有创新才能超越,才能发展。要践行创新需要沉甸甸的责任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重于泰山,勇于承担责任,埋头苦干,无私奉献,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一步一个脚印,创造出更好的成绩,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必须做到的,创新任重道远,永无止境,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谁都不甘示弱,谁都唯恐落后,没有人会停下来等你追赶,成功就在彼岸,徘徊、驻足将永远无法到达。

奥运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纪录片《盛会》观后感 篇9

“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获得了举办奥运会的权力,那么这个城市和这个国家的人民,该有多么欢乐!那一刻你就会明白,奥运会不仅是世界性的体育竞技比赛,还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推动了世界的和平、友谊和进步,它表现的更是体育的精神!”没错,我们黄皮肤黑眼睛的炎黄子孙,是五环中的黄环,它代表了我们,代表了北京。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长期以来都是奥林匹克运动最积极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早在1991年我们就首次提出了申奥的请求,但是那一次,我们输了,我们虽然没有成功,但我们北京的申奥热情,是任何国家所望尘莫及的。1993年9月23日,中国北京申办奥运落空,仅差一票而落选,多少中国人因此而落泪。终于,在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那就是中国首都北京!那一刻,全中国都沸腾了,中国人民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在今年的8月8日晚上8时,这对每个中国人都是一种光荣,都是一种荣耀。这万人瞩目的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拉开大幕。在这次的比赛中,中国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个口号喊响了这次奥运会,奥林匹克的宗旨“和平、友谊、进步,”概括了这次奥运会运动员的表现,又正像奥林匹克口号说的那样“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虽然我们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但这妨碍不了我们之间的交流,共同为奥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如今,奥运会已经结束,但回想起曾经我们全国都在为奥运加油,都在为构建和谐而努力,真是“中华儿女齐努力,各族人民共奋进”,大家都在奔着一个目标,那就是“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有时,多一点耐心的等待,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关爱。还有时,多一个手势,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体谅。有时,多一点分享,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温暖。文明是一种力量,就像奥运火炬传递一样,在每个人心中传递,也能够汇聚所有人的热情。大家的每一个行动,都是文明的表现。

奥运会场里,运动员们展现着力量、意志、技巧和自然的美,以及生理上的极限,为我们展示体育的精神。人们为胜利欢呼,为失利惋惜,为参与加油。冠军们在会场上是幸运的、是让人敬慕的,可是,我们只是看到了运动员们成功的那一刻,并没有看到那耀眼的桂冠下用汗水和努力编制的荆棘。在冠军奖台上,当冠军听着自己国家的国歌,热泪盈眶的时候,他就忘记了训练时的悲痛,忘记了身体上的疼痛,数年来伤病的困扰和艰苦的训练。那种不屈不挠、挑战自我、勇攀高峰的奥运精神是多么的需要我们学习!

只有努力才会有成功,只有付出汗水才会有收获!让我们发扬奥运精神,发扬文明健康,共创“和谐中国”的新形象!

纪录片《盛会》观后感 篇10

北京冬奥会,有高亭宇更快的突破,有苏翊鸣更高的飞跃,有徐梦桃更强的坚守。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总有一种品格让人景仰,总有一种精神令人鼓舞。冬奥精神鼓舞我们顽强拼搏、紧密团结、不懈奋斗,着力推进“四个创建”,努力做到“四个走在前列”。

顽强拼搏,争当“四个走在前列”的排头兵。

冰雪运动是“人类极限的比拼”,不仅要尽力而为,而且要全力以赴。只有拼到不留余力,才能赢得热“雪”沸腾。“四个创建”也一样,爱拼才会赢,以紧迫感拼出创建“加速度”,以责任感拼出创建“高质量”,以时代感拼出创建“新未来”。这就要求我们激发“拼”的精神,鼓足“拼”的劲头,保持“拼”的姿态,以抓好“四件大事”把牢“拼”的方向,以推进“四个创建”抗起“拼”的责任,以实现“四个确保”凝聚“拼”的力量。努力做到“四个走在前列”,既要传导压力“拼”,又要增添动力“拼”,还要保持定力“拼”,“拼”在实处、“拼”出实效、“拼”来实绩,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接续奋力拼搏。

紧密团结,争当“四个走在前列”的生力军。

“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团结的灯塔。”北京冬奥会有赛道上“接力与配合”的团结协作,有赛场上“信任与鼓励”的团结拼搏,有赛手间“敬佩与赞赏”的团结友爱。“更团结”不仅是响亮的口号,而且是有力的行动,激励我们为“四件大事”团结一心,为“四个创建”团结奋斗,为“四个确保”团结向前,像“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一样亲密团结,像“特别能团结”的“老西藏精神”一样紧密团结。“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只有同心合力,才能做到“四个走在前列”。因此,我们还要进一步营造“共居共学”的团结氛围,创造“共建共享”的团结条件,塑造“共事共乐”的团结力量,让各族群众共建美好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共促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不懈奋斗,争当“四个走在前列”的先锋队。

从xx年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xx年的“一起向未来”,中国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坚持不懈”地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也弘扬“坚持不懈”的奥林匹克精神。多少人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追求,多少人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成长,多少人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精神奋斗。其中就有来自西藏的拥青拉姆、次仁占堆、旦增旺堆等,他们作为西藏各族群众的优秀代表在冰雪的世界战冰斗雪、舞冰弄雪、追冰逐雪,为西藏发展注入精神动力和奋斗活力,必将凝聚起360多万西藏人民团结奋进的磅礴伟力,做到“四个走在前列”,为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藏篇章而不懈奋斗。

观后感《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000字(汇总10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