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与之还有他的想法。记录好眼睛看见的事,说出内心的感受,就是观后感。只有认真观看,才能对作品有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那么,写观后感真的较难吗?以下是由读后感大全编辑为你整理的《河西走廊观后感作文》,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一开始知道这部央视纪录片是因为看到很多小红书博主在推荐,自己也去搜来看了一下。
本纪录片总共十集,一集大约都是47分钟,差不多每一集都回围绕一个人来讲,讲他们的故事和获得的成就。而他们都是与河西走廊这个关键地带有关的人物。
里面讲到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统一河西走廊等等故事。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儒学的传承,那些大儒会被当朝统治者邀请去帮助治理国家,但其实很多都没有受到重用,最后甚至以死表明自己的立场,这些也只是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罢了。“治国平天下”这几个字原来那么难做到,儒学者想要继续做学问,教授很多的弟子,但是“治国平天下”一直是儒学推崇的思想,最终他们还是要为国家献出自己。
同时,河西走廊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见证着历代王朝的兴衰。
最近先后看完《觉醒年代》《天道》,又陪孩子一起看完纪录片《河西走廊》, 心中热血沸腾, 感慨万千, 想要写点什么, 摩拳擦掌, 即便输出水平有限, 也凑合两三字说说自己的感受.
今天便先来说说《河西走廊》, 以前对大西北的印象非常少, 看完这部纪录片, 整体了解了河西走廊从汉朝到如今的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 纪录片重点讲述了有关河西走廊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 从最开始, 张赛出使西域, 中途两次被匈奴人扣留先后9年, 又历时2年时间逃回大汉, 其所见所闻, 对西域的了解给当时正一筹莫展对付西北匈奴的汉武帝注入一剂良药, 可谓是及时雨. 张骞出赛可以说对中国国家版图的开拓, 对西北历史的布局犹如盘古开天辟地之同等的作用. 此后, 汉武帝, 卫青, 霍去病征服河西走廊, 设置自己的郡县. 随后的两位汉朝皇帝,汉昭帝, 汉宣帝用和亲的方式巩固了河西走廊的格局和地位. 汉朝之后直到隋朝期间, 河西走廊不断经历朝代的更迭, 确实当时继后晋时期避免最好的世外桃源之地, 为逃避战乱, 许多文人大家相继来到河西走廊避难, 当时的文人大家热衷推广儒家思想, 同时苦心研究儒家和当时他们带过去的经典著作. 因此儒家思想在河西走廊在隋朝统一全国之前的战乱的300年得到广泛的推广.
后隋炀帝杨广统一全国, 他意识到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在祁连山脚下举办历史上首次的万国盛会. 可谓使东西方的商贸得到空前的繁荣, 后唐朝入住中原, 成吉思汗横扫整个中亚和欧洲地区, 随后的几十年里, 当时蒙古国统领阔端和藏族部落首领的班智达进行和谈, 从此藏族归于元朝版图.
纵观历史变迁, 汉朝开拓, 元朝, 隋朝, 唐朝得到发展的鼎盛时期, 而在明朝和清朝时, 因政府闭关锁国政策, 河西走廊进入了最为萧条的几百年. 而这几百年的历史, 中国从过了文艺复兴, 也错过了欧洲的工业革命. 即便是当时开放国门, 没有当时很好的国民基础和卓越的领导统治, 中国即便知道文艺复兴, 估计也是hold不住的.
到新中国建立初期, 国家需要石油和大量的原材料进行工业改革, 而祁连山, 这座宝山, 给中国源源不断的输出了石油, 镍, 铁, 玉石, 水晶等重要的核心国家战略资源. 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和力量.
直至今日, 内陆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振兴中国的重要要塞.
读毕, 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感叹历史风云人物变幻, 感叹祖国的打好山河, 感叹历史先贤为这片土地注入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感叹这块巨大宝藏之地带给我国人民的用之不竭的财富
最近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看了由央视团队制作的一部宏大、庄严的史诗巨片《河西走廊》。虽然我看的进度比较慢,基本上都是抽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来看,但是每次看后都让我受益匪浅的同时又惊叹不已,记录片所带来的感官认知要比书籍上更为的形象,它所带来的视觉、听觉上的冲击,无疑是对我在历史方面知识空缺的最好、最快的填补。
本片共分十集,从第一集的使者到第十集的宝藏,虽然每一集所呈现的历史内容各不相同,但是纵观整部纪录片,却是给大众描绘了一部中华文明史高度发展的宏伟巨篇。从历史、贸易、文化、资源等多方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汉武帝第一次派遣张骞出驶西域探索河西走廊开始,历代帝王将相、文儒墨客都与河西走廊紧密相连。两千多年来,河西走廊一直是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交通要道,通过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火药、印刷术等传入西方文明世界,而西方的葡萄、玉珠、音乐、绘画、雕塑、杂技等流入中原。最为典型的是西方佛教的传入和中方儒学的流出,使中西方文明交汇达到了顶峰。两千多年来在河西走廊里的金戈铁马、繁华昌盛的景象,让这片天然形成的贸易、军事,文化、资源之道,塑造了多个经典的历史遗迹。如敦煌莫高窟、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金张掖、银武威、“城下有泉,其水若酒”的酒泉市等等。
看完这部宏伟的纪录片后,仿佛也把我带入了河西走廊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去感受那汉武大帝的开拓、隋炀帝的经治、唐王朝盛世繁华的壁画、成吉思汗金戈铁马的一代雄风,以及那佛学无边的浩瀚。我想仅凭我的文化功底难以对这部伟大的作品做以深刻的观感,我只能感激生于这盛世,能让我利用最短的时间,让自己的脑子里对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有一些碎片性的记忆和知识上的积淀,同时也让我对踏上这片古道,游览各处景色的愿望充满了期待……
纪录片《河西走廊》是在当前"一路一带“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推出的国际制作的纪录片中的大片,看了张颐武、石述思等文化名人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和印象,更加觉得河西走廊战略地位在历史中的重要性。从雅丹开往敦煌的路上,我们穿越罗布泊耳垂的无人区和漫长的酷热。偶然回头,车后是一望无尽的戈壁,鲜红的落日和残颓的玉门关。颠簸不是来自唐诗中的战马,但是扬起的尘沙仿佛与古人有了一刻的心意相通。影片除去原汁原味的历史气息,其运用的艺术手法更是值得深究。
《河西走廊》这部纪录影片给我们展现了一场宏大的历史画卷,两千年前,张骞从刘彻帝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河西走廊》最精彩的莫过于将历史情景以表演的形式在荧幕上呈现出来。
如今中国纪录片的美学主体依旧是戏剧美学:充满矛盾冲突的情节编排、紧张激烈的悬念设置,与摄影特技技术的迷恋交织,为中国纪录片描绘了美学品貌。薇乐大道戏剧化效果,情景再现手段是非常普及的一种表现方式,使得纪录片从枯燥无味中华丽转身,变得富于趣味性与可看性,吸引更多受众。
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而言,由于讲述的事情时间上是不可逆的,所以缺乏影像资料,于是情景再现手段在重构历史事件的需求之下诞生。但是情景再现使用的是搬演而非扮演,既与传统的纪录片相比有所创新,有不同于剧情片的虚构。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结合历史事实真实再现历史原貌,将影片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更加直接的传达给观众。利用蒙太奇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把古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一带一路“精神和现代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结合,使得整部影片的价值体现更佳。
《河西走廊》将历史场景搬演到屏幕上,给我们呈现一个优美宏大的历史画卷,细节生动,既不背叛历史事实,又重构了历史场景,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同时又将其余现代审美与价值观融入其中,谱成了一幅荡气回肠的壮丽之歌。
每个人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看待事物的眼光也会有所不同。当我们高高兴兴看完电影后,就有一篇观后感等着我们去完成,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丰富。你感觉对写观后感毫无头绪吗?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河西走廊观后感600字,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怀着万重澎湃,复杂,赞叹,热眶的心情,看完了这部分篇十集,叙述了中国历代王朝战乱更迭的“史鉴珍宝”。该片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
片中无论时空如何交错挥变,中国西部--河西走廊,永远以其顽强的生命活力,不停的为所隶属朝代迸发着新的生机。该片针对不同的朝代,对相应的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传承等方面做了详细叙述。后人反观,每一次前人的每每细微举动,无一不改变着历史的动向,推动着中国历史的持续进步。
看完本片的期间及期后,我均沉思太久。我是西北甘肃人,然而对自己的省份却了解甚少。看完之后,一度为哺育我的这片土地而肃然起敬。听着如今熟悉的数个省内地名,均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观看如今平和存在于中国版图内的寸寸国土,那却是无数古人用鲜血拿回又失去再夺去的不易尸体奠基掌握。这些来之不易的版图,以及地名的来历,均寄托了历代君王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景。
同时,我也置身处地的去思索,倘若我是当时的历史人物,那我面对生与死的冲击,进与守的抉择,开拓还是封锁的意念,我的抉择做法是什么呢?我是否在几千年前会有当年历代君王及大臣不畏艰险的魄力勇气呢?所以,我开始理解每一位历史人物的所为。即便历史的长河中,后人对其声讨不一,但只要能做帝王,那势必就有他不同与众的风采。能站在那座王位台上,已经超过了我们如今的大多数。
说回片中,我们或许三五秒的镜头或一句旁白的带过,却是先辈们为之奋斗一生,几辈,甚至数百年的持续坚持不松懈才取得的成果,这让我无法平息。如今和平年代的我倘若站在曾经古人所在的那片土地,虽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但闭上眼睛,仿佛一场场厮杀,一匹匹战马,呼啸的战烟,就在眼前。例如如今我们技艺如此发展,但看到仍会大吃一惊的敦煌壁画,它的难度太高。但当它以数百上千冲击我们认知的情境出现时,却是几千年前毫无任何先进工匠技术,只能用最原始方法的吃苦耐劳中国人智慧结晶所修筑,这种冲击,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你也许去触摸,此时的你,能与当时修建的工人师傅触碰同一块地方,细想,那是一种跨时代的“交流”。
本片的第一集,使者。由汉武帝派遣前去出使西域的张骞,19年的历程堆砌,起伏坎坷。刚出汉就被匈奴关押九年,但得失都在此,正是此举,他也更为清晰匈奴的风俗以及习性,便于更好设计对策针对软肋。九年光景,匈奴也放松了警惕,为了让他更加有所羁绊,且强迫娶了匈奴之妻。虽典故少有提及,但也许这段感情,正是张骞能坚持下来的一份内心暖意吧。当然,最终回国也因为一次战略失误被贬为庶民,最终又被请出山,但早已年事已高。不得不说,伴君如伴虎。
第二集,通道。英姿飒爽,气度不凡,年轻有为的霍去病,深入漠北扫荡匈奴。一生功勋卓伟,但却英年早逝。但他面对汉武帝为他准备的豪华府第时一句“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更是留在了历史永远的里程碑上。后人永远为之赞叹。
第三集,驿站。悬泉置的出现,代表了当时各地的行政以及邮驿系统已初步形成。和亲乌孙的汉家解忧公主,三代外交元老常惠,一生为国之生死呕心沥血。体现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壮阔气魄,以及传承精神的厚重。
第四集,根脉。儒家文化在中原战乱之时被郭荷三代师徒传承的感人故事。
第五集,造像。鸠摩罗什以译经书,造佛像等方式将佛法中国化。虽自身也饱受多年囚禁,但终归给离乱中的人们以及数多往来中西的僧侣一束曙光。
第六集,丝路。隋炀帝杨广,饱受争议的这一人物。“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唯一亲历巡河西游,巨大花费,苦了当代,利了数代。亲临张掖,不惜天气原因损了一半嫔妃及将士还有姐姐。但最终,还是在如今张掖举行了外交与商贸盟会,可与如今上海世博会为比,各国首领来朝拜,无一不被大国风采所震撼。万人倘若想再入侵,也会思索三分。畅快。
第七集,敦煌。以李工小人物为代表的粉末画师为始,讲述了从开凿,装模,颜料制作以及绘制的全过程。木匠,石匠,画师,各方的配合,给人类留下了一系列珍贵瑰宝。李工还带来了大唐的佛像风采流行趋势,至此之后,这类风格更广为传播了。生动,不拘泥。盛世无疑。
第八集,会盟。促进藏汉交流的帝师八思巴及其前辈数代做的贡献传承。直到圆寂。
第九集,苍生。新疆开始战乱,林则徐,左宗棠以及数人为收复而做出的努力。如今每个版图的争取,丝丝点点,来之不易。所以,外国针对于中国地图哪怕一小块的绘制缺失,决不允许,这是尊严与底线。更是为前人生命的捍卫。
第十集,宝藏。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任命下,河西走廊地理方面石油的开采。以及西气东输等重要举措的开始,火车到高铁的变革,中国一步步的走起来了。
正如收尾所道,河西走廊,洒下过无数先辈的血汗,沉淀了太多期待与渴望。金戈铁马,别开生面,学者,僧人,古老典籍,经书,无数岁月,但思想跟信念始终不息。儒家,佛教,光芒闪耀。东西交流碰撞,博大宽容。在这条神奇的河西走廊上,一代又一代行者穿越时光,激情,欲望,喜悦,悲伤,重复轮回。造就了天下。河西走廊--早已成为一种使命。享誉世界。
作为中国人,上下五千年文明,我骄傲。我会永远眼含热泪。并为此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生生不息。
独特的审美内涵。跟随《河西走廊》的镜头下,大片像绿毯一样的草原上,奔跑着膘肥体壮的马匹;潺潺流水,绿草茫茫,靠着祁连山的雪水滋润,漫山不知名的野草开得肆意妄为;飞翔着水鸟的张掖湿地,胜似江南,像一颗绿宝石一样镶嵌在西北。千百年来,绿洲、草场、丹霞地貌就在这里,不远不近。只是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它们第一次呈现出这样极致的美感。
这样极致的美感体现着双重的美学意蕴。作品中的景物突破了传统影像的造型功能,具有了双重作用,除了起环境造型的基本作用外,更成为了具有独立存在价值和深厚美学意蕴的自然荧屏形象。既有粗犷的大漠戈壁、辽阔的草原牧场、伟岸的天下雄关、繁荣的集市商队等自然景观,也有神秘的佛教卷宗、明长城、天下雄关嘉峪关等深沉厚重的人文景观,这些都极力向观众展示着如诗如画的河西走廊风景。这些场景不仅给受众带来了视觉奇观,而且具有深厚的纪实美学意蕴。
这样极致的美感呈现了影像风格的多元化。节奏舒缓的镜头,扮演的情景再现,快速摄影的特技运用,奇特的画面构图造型,在追求纪录片空间真实、整体真实和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传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意蕴,较好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民族团结、仁义诚信、不屈不挠、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儿女特有的个性张扬、粗犷豪放、风风火火的性格以及“大情大义,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干脆洒脱与“开荒拓野,一腔热血溅荒原”的奋斗精神,不但显示出一种豪气冲天的阳刚之美,更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合之美”的共同价值观。
纪录片《河西走廊》留给观众的震撼在继续……陆上丝绸之路的续写,还在继续……
致敬河西走廊,不仅是对辉煌的历史,更是对美好的未来。
2021年,经历多次心理煎熬和情绪崩溃,把读书和电影这两个最大的兴趣爱好全都抛掷脑后。值得庆幸的是,周边的人都在帮助和温暖自己。既是前辈、领导,又是一位贴心的大姐姐,给我推荐了纪录片《河西走廊》。向来没有耐心的我,利用半个月的闲暇时间,终于看完了,震撼感动之余,又羞愧于自己的无知。
恢宏大气的磅礴解说,跨越千年的风雨洗礼,惊奇艳丽的敦煌壁画,河西走廊资源禀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嘉峪关、金昌,从汉代到新中国,从探索到兴盛,河西走廊始终作为西部大通道链接中国与世界,源源不断的给予文化滋养与资源输出。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祁连山脉巍峨屹立,河西走廊的历史厚重而又深远。
始于张骞出使西域,茫茫沙漠滩,浩瀚大戈壁,一主一仆,虽满眼沧桑,脚步却轻盈稳健。之后霍去病率大军打通河西走廊大通道,自此,金戈铁马的烽烟岁月正在远去,蜚声世界的丝绸之路已经启程。繁荣发达的经济贸易,来来往往的商人车队,漫天卷地的飞扬黄沙,共同绘出一幅壮观的河西走廊大地图。文化往来,精神传承,遥远的大西北给人留下无限遐思。历史沉浮,通道经济兴起衰败不断轮回,但河西走廊作为陆上丝绸之路,毗邻中亚,成为西部通往欧洲的必经之道。陆运物流价格高于海运,陆上丝绸之路贸易优势已不在凸显,但构建中亚欧外循环经济圈,河西走廊的通道价值意义非凡。
看完十集纪录片,惊讶于自己的无知与迟钝,马踏飞燕、雷台汉墓…,虽亲身所到,但内心却毫无波澜,没有学习与积淀的走马观花,似乎是毫无意义的摇摇晃晃。在这里,也立个小小的flag,毕业旅行能够沿着河西走廊走一遭
《河西走廊》跨越了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蒙元、明清、民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今天的西气东输工程等,始终在为中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从张骞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等人,历经艰难万险,河西走廊终于被打通。它不仅是中原王朝通往西域,西亚,欧洲进行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的唯一塞道,也是古代商贸文化的必经之路。张骞出使,霍去病卫青击退匈奴,儒家文化的沉淀,佛教的造像,27国商盟会议,敦煌的洞窟壁画,凉州会盟,朝代更替的沉寂到稀缺矿产资源的发现,历史的鸿崖里,河西走廊成就了无数的帝王使臣,起起伏伏。而背景音乐也格外的引人入胜,雄浑壮阔,苍凉悠远、还有种淡淡的忧伤,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在耳边讲述他所经历过的沧桑岁月。
有人说过,人因独特而存在。观后感,就是简要概括所看主要内容,再谈具体谈感受。写作观后感时,结构层次一定要鲜明,观和感结合,重点在“感”上。相信你此时在为写观后感而犯愁了吧!为此,读后感大全花时间整理了河西走廊观后感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现在怎么不爱写东西了,书看多了该想要输出才是,许多观点总觉得它们还未形成,因为我没有系统地思考过就不敢说,怕它们漏洞百出,比如上一篇未完成。所以就在博客写一写吧,这大概是个只有韩寒还在怀念的地方。下午没去和朋友们K歌而是看完了这部十集纪录片,其中多次感动流泪,现在写读后感的冲动已经过去了,就是和自己聊一聊。
西北是我的家乡。之前长安与河西走廊是对立的,一个是中原都城,一个是被征服被统治的对象,宋迁都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长安和河西走廊就成一体了,落后的西北五省。虽然作为一个西安人,从小并没有对故乡感到有什么自豪的,生长在古城又不是就代表我有底蕴有文化,相反我倒是觉得身边的人天然有种固步自封,毕竟八百里秦川是富饶安逸之地,人们对外面的世界没多大兴趣也情有可原。可是每每看到唐朝的文字或者画面,总是忍不住落泪,好怀念那个我并没有经历过的时代,我几乎确信现在这里的人没有把当时的精神继承下来,虽然城墙还在,不是唐朝的,虽然西市重新建起来了,但只觉得蹩脚,还有曲江、大唐芙蓉园,即便就是大明宫也被复原出来,这个城市还是不及当年长安的十一,因为她的精神内核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长安,包容万象,万国来朝,天下第一。当年长安城的少年,一胸腔的山河锦绣,心系苍生,广博而自由。那种自信是因为大唐引领时代的风潮,代表最先进的思想和最发达的生产力,就如现今的欧美。人类文明数千年,多少朝代更替,人们还是在不懈地违反着发展和繁荣的定律,也许就是人性吧,然而世界大势偏偏是逆着人性而行的,所以繁荣和倒退才能如此匪夷所思地不断更替。
我总希望那股千年前的汉唐心气还是存在在自己内心深处的,虽然也说不上那到底是什么,就比如大唐的自信豪迈如今体现为不卑不亢,自由广博体现为温和宽厚,虽然被时代被环境压抑制约,但内核的东西还是一路的。只要内核的东西还在,千百年后仍能回到文明的最前列,但如今这内核已经不见了,我再没有见过心中山河锦绣的少年,人们竟不再宽容自由而是相信绝对真理,不再勇敢探索追求真知而是习惯于照抄照搬,感觉像是自折双翼而不觉其痛。
最近先后看完《觉醒年代》《天道》,又陪孩子一起看完纪录片《河西走廊》, 心中热血沸腾, 感慨万千, 想要写点什么, 摩拳擦掌, 即便输出水平有限, 也凑合两三字说说自己的感受.
今天便先来说说《河西走廊》, 以前对大西北的印象非常少, 看完这部纪录片, 整体了解了河西走廊从汉朝到如今的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 纪录片重点讲述了有关河西走廊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 从最开始, 张赛出使西域, 中途两次被匈奴人扣留先后9年, 又历时2年时间逃回大汉, 其所见所闻, 对西域的了解给当时正一筹莫展对付西北匈奴的汉武帝注入一剂良药, 可谓是及时雨. 张骞出赛可以说对中国国家版图的开拓, 对西北历史的布局犹如盘古开天辟地之同等的作用. 此后, 汉武帝, 卫青, 霍去病征服河西走廊, 设置自己的郡县. 随后的两位汉朝皇帝,汉昭帝, 汉宣帝用和亲的方式巩固了河西走廊的格局和地位. 汉朝之后直到隋朝期间, 河西走廊不断经历朝代的更迭, 确实当时继后晋时期避免最好的世外桃源之地, 为逃避战乱, 许多文人大家相继来到河西走廊避难, 当时的文人大家热衷推广儒家思想, 同时苦心研究儒家和当时他们带过去的经典著作. 因此儒家思想在河西走廊在隋朝统一全国之前的战乱的300年得到广泛的推广.
后隋炀帝杨广统一全国, 他意识到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在祁连山脚下举办历史上首次的万国盛会. 可谓使东西方的商贸得到空前的繁荣, 后唐朝入住中原, 成吉思汗横扫整个中亚和欧洲地区, 随后的几十年里, 当时蒙古国统领阔端和藏族部落首领的班智达进行和谈, 从此藏族归于元朝版图.
纵观历史变迁, 汉朝开拓, 元朝, 隋朝, 唐朝得到发展的鼎盛时期, 而在明朝和清朝时, 因政府闭关锁国政策, 河西走廊进入了最为萧条的几百年. 而这几百年的历史, 中国从过了文艺复兴, 也错过了欧洲的工业革命. 即便是当时开放国门, 没有当时很好的国民基础和卓越的领导统治, 中国即便知道文艺复兴, 估计也是hold不住的.
到新中国建立初期, 国家需要石油和大量的原材料进行工业改革, 而祁连山, 这座宝山, 给中国源源不断的输出了石油, 镍, 铁, 玉石, 水晶等重要的核心国家战略资源. 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和力量.
直至今日, 内陆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振兴中国的重要要塞.
读毕, 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感叹历史风云人物变幻, 感叹祖国的打好山河, 感叹历史先贤为这片土地注入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感叹这块巨大宝藏之地带给我国人民的用之不竭的财富
我属于历史知识很差的一种,原因是最开始接触的历史是南京大屠杀,刚好我算半个逃避人格,就先入为主觉得历史都是这一种以鲜血为代价建立成的!所以不愿面对,好在后面纠正了这个错误的先入为主。我很庆幸!
改变我这种观念在几年前一个比较偶然在等待时间里,无意看到介绍秦始皇的一篇文章,觉得很是震撼,一开始还以为是小说,还特意去查了更多的资料,那时才惊觉自己这种先入为主的毛病需要强制性去改掉。不然之后还是在回避历史中,错过许多我该知道的历史!
后面去慢慢接触更多的历史知识,虽然算不上完全熟知,但现在不会只停留在那一个方面,反而有着更多的求知欲!
河西走廊是我休息时看到的纪录片,它里面拍摄的景与文案是非常吸引人,最让人着迷的是故事里过程,画面感配上文案,感觉自己也在那时代跟他们一去走过那岁月。
我们现在这时代交通很是方便的,但那时都是比较耽误时间!就像最开始的张骞他是靠自己走路骑马坚持探索,其中他还经历被囚禁在匈奴地段里,囚禁时间也是比较久,还好他的心智和使命感没有因此减掉,才有了后来这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河西走廊才进入我们的视野!
不过,我最爱的还是第二集(通道)里面讲述霍去病(冠军侯),谁会不爱一个战无不胜的少年将军?更何况霍去病还是17岁一战封侯的!19岁之前他就从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率部急速转战6天,连续扫荡了匈奴五个部落,斩杀了匈奴折兰王、卢胡王、歼灭匈奴军近万。还历经三次河西之战,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最让人难过的事,他23岁就离世了,弹幕都在说,要是这将军(霍去病)能再活30年,汉朝可以打到罗马去。就像网上常说的,多给些时间秦始皇,长城能修到国门口去!
最是热血还是霍去病那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22岁时,将近生命的末尾,还在“漠北大战”匈奴的圣地(狼居胥山)率大军进行了祭天仪式,史称“封狼居胥”从此匈奴再也没有能力和汉朝进行大规模的作战!因为河西走廊,彻底爱上了霍去病。
但河西走廊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第七集(敦煌),里面的壁画看上去就是栩栩如生!以前的胡旋舞,在今已经失传了,但在这石窟里,胡旋舞却是凝固在壁画之中,使人遐想无限!当然这胡旋舞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其他等等数不胜数的图案与佛像。
河西走廊跨越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看完这个纪录片,你们若有机会就去看看这陪过历史经历一代又一代的河西走廊,它也见证过前所未有视觉享受和繁华与衰落。
最后希望霍去病这位将军候,在他现在所在的生活里,没有打不完的匈奴,有的是完完全全属于那个少年的家。虽然不清楚这是不是你的遗憾,但总是希望你得偿所愿的!
最近看完《河西走廊》被震撼到了,我整理了下笔记,分享给大家。
大西北,2020的旅行关键词。神秘的西域,广袤多彩的景观,璀璨的丝路文明,没有人不向往。若谈及大西北旅行,一千个旅行者有一千种玩法,但要说起河西走廊,除却地理书上的概念,对它的认识过于苍白,只有资深玩家才能道出一二。而大西北最不能错过的就是「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黄金段。
《国家地理》写道,河西走廊是交通要道,也是景观大道。戈壁沙滩,丹霞雅丹,雪山草原,除了海洋,汇集所有的地貌。它不仅是地理意义的长廊,更是中华历史上的文化长廊。从汉武帝开拓疆土,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西域的神秘面纱就此揭开,繁盛的丝绸之路由此而生。留下2000年华夏文明的缩影。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华夏文明延续至今,生于华夏长于中华的我如此自豪,因此更想一看河西走廊的文明与足迹,真正地认识什么是中国
这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观后感,围绕主题或感点写出来的文章,写观后感时,我们可以谈一谈自己的具体感受。你是否正为写观后感而犯难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河西走廊观后感500字范文,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一个秣马厉兵,峥嵘初现的汉帝国正冉冉升起,我沿着河西走廊的脉络,一点点还原了昔日走西域,开西疆的荡气回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十八披甲封帅,二十封狼居胥。这世间应无少年不想学霍骠骑,收复焉支山,弘不世之功。看这部恢弘的历史纪录片,我总觉得,无数忠骨销魂的汉家将士似就在眼前一般。
那是一段惊心动魄的铁血岁月,英雄的荣光浸润了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中原与西域世界互通的大门在无数将士的浴血奋战中被缓缓开启,这富足的土地终于向中原展现真容颜。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从武帝第一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到霍去病拿下河西走廊,从此,祁连山下的这条走廊正式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几个动人的名字开启了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征途,自此,千年丝绸之路的波澜壮阔才得以为人们所知晓。甘肃,敦煌。虽未能至,但的确叫人心向往之。
这里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风云,有无数的坚守,开创与信仰,还有数不清的战乱和残杀,这片土地蕴蓄了太多不为人所知的骁勇故事,也积淀了太多的骊歌传奇。河西走廊是在满目戈壁下在祁连山的雪水下被滋润的,它拥有雪莲遗世独立的气质,即使历史千百年的锉磨也没叫他蒙上风尘,反而更加坚挺。时间的脉络渐渐向前延伸,它不会驻足回望,或许,它永远也不会发现,这条走廊的生命的毅力早已超越了时间。
娓娓道来的是河西走廊的事迹,缓缓流淌的是祁连山的雪水,这是一部不可错过的纪录片,我也认为,这是关于西域的一首荡气回肠的启蒙诗。时任敦煌研究所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的沙武田教授及总撰稿邓建永表示,40万字的学术剧本几乎囊括了河西走廊在各个朝代的历史变迁,当我们翻开这幅画卷,发现它与中原王朝的国家经略息息相关。极致的美的享受和恢弘的历史基调共同造就了部历史纪录片,它历久弥新,久盛不衰。
几百字的话语根本说不尽这部纪录片的“骨相”,我能从这部片子里,轻易地衡量出历史的重量,河西走廊的真实地质地在我面前展露,这一刻,我似在玉门关。
河西走廊不只是一个地理标记,更是一种历史,文化和使命。
在曾经的历史通道上,作为通往东西两地的咽喉,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洒下无数先辈的血汗。沉淀了太多的期待和渴望,而对于我们中国人,这条横贯东西的通道,战略地位愈发凸显,也肩负起更多使命。
两千年前,张骞义无反顾踏上西去的探索征程,才有了一个帝国。沿着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生动岁月,和这条通道日后的另一种独特风格。我观后印象最深的是张骞的决心和毅力,这使他在异国他乡饱受艰苦的情况下克服了各种逆境,仍然不忘自己的使命。从走廊东西两端走来的学者和僧人,携带着经书和古老的典籍,穿越乱世动荡的时代,思想和信念依然生生不息。儒家与佛教的光芒沿着这里照射至整个东亚,而东西文化的碰撞也让河西大地变得博大且宽容。河西走廊像一个引子,引入了中国广阔的西部,和平的使者接踵而来,以会谈和结盟的方式确立了今天的中国版图。身处广阔西部和遥远欧洲海岸的人们也怀着对未来生话的希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求,踏上了东行的旅程。
从此,穿越了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全面扩展,驮运货物的马队日夜兼程,黄金和琥珀,瓷器和丝绸,僧侣与经卷,成为慢慢旅途中坚持的决心。在这条河西走廊上,一代又一代行者穿越时光,激情,欲望,喜悦,悲伤反复轮回,把一个个遥远的国家笼络成更加宏伟的格局。
“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确实,正是那些已经发生的,才能铸就我们的现在。正是那些已经发生的,才能铺就我们走向未来的道路。历史总是在现在和未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演绎着,读古才能知今”
《河西走廊》讲述了从汉初开始,经历了三国,两晋,隋唐,明清,民国,新中国的发展历史。
1,有些人从一出生就是带着使命来的。比如张蹇,这个优秀的外交家和探险家,去程被匈奴囚禁了9年,给吃给穿给配老婆,9年的时光丝毫没有磨掉他的意志。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意志。2个人,凭2条腿,翻山越岭,穿越沙漠,历经数国。是怎么做到的,是心中的信念。回程又被匈奴囚禁了四年,最后带着匈奴老婆,千辛万苦回到中原。14年未见,他的出现,让朝野沸腾,让汉武帝大喜大惊。他的一生都用来探索河西走廊了。
2,比如,霍去病,19岁第一次上战场,用五年的时间,全面打通河西走廊。23岁去世。他是上天派来改变国运的。他的离开之时,就是完成使命之时。
3,比如,解忧公主,自古有多少公主,因为国家的不强大或者政治需要,而被迫和亲。又有多少公主,因受不了异族的文化,生活的不幸福,甚至郁郁而终,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解忧公主是一位优秀的女外交家和政治家,她的一生为国家和平作出了巨大牺牲,在他的运筹帷幄下,不止汉朝和乌孙得以建交,她的子子孙孙,都为汉与西域各国的和平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那个一夫多妻的封建王朝,解忧出嫁后,入乡随俗,先后嫁了三个丈夫。她的一生也经历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在70多岁的高龄,能够落叶归根,也算国家对她这一生的认可。同年,她跟汉宣帝一起去世。
4,那是一个政治环境非常宽松的年代,张蹇先后先后被匈奴囚禁了十四年。最终出逃成功。27岁奉命出使,14年后带着一个匈奴女人回来,汉武帝对他没有过多的猜忌。
常惠请求汉宣帝,出兵龟兹,汉宣帝,不想惹起事端,拒绝了。但是常惠获得了军方的支持,擅自发兵,并大获全胜。皇帝没有追究他,都是为了国家。
汉武帝非常有魄力,在他的主导下,对匈奴由守变为攻,在张蹇,卫青,霍去病的助力下,统一河西走廊的局面被全面打开。这就是明君+能臣。到了汉宣帝时期,就显得有些保守了。
5,说实话,我有被莫高窟的壁画所惊艳到。特别是片中讲的202窟,一个优秀的画师,一生的追求都是创造出优秀的壁画。那种纯粹和敬业,让人感动。
6,隋炀帝,一直以为这个二代是个昏君,在这里,第一次知道,他不止有过,还有功,是第一位踏上西域的皇帝,主导了万国博览会,对各国经济的进一步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是弊在当代,利在千秋。
7,萨迦班智达与阔瑞,萨迦班智达的凉州之行,使西藏和平归顺蒙古。也使阔瑞开始信仰佛教,两人同年而终,不得不说是宿命。
8,萨迦班智达的孙子八思巴,不光是一名优秀的佛教徒,更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
左宗棠的引路人竟然是林则徐。林则徐竟然作为替罪羊被贬河西走廊。
9,对于一个优秀的人来说,遇到一个什么样的领导很重要。就像鸠摩罗什,对佛法是天才级别的人才。被吕光在凉州半囚禁了17年。后秦国君姚兴,为了他,不惜出兵10万,讨伐凉州。得到这位高僧后,他开始大兴土木 ,让天下人因信仰而聚集。鸠摩罗什是幸运的,在被半囚禁的17年 ,虽然不抱任何希望,但是也没有气馁,终于等到了一个真正懂他的君王。
10,最后想谈一下通过看这部剧,对宗教和民族的理解。
蒙元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疆土面积达到历史最大,那时候的欧洲对蒙古铁骑心有余悸,不断请求停战。但是有关蒙元的史料却很少,墓地也很难被找到。他们的理念是弱肉强食,胜者为王。活在当下世界,活着的时候轰轰烈烈,死了之后就安安静静,不要被后人打扰,连成吉思汗这样的人物也不例外,他们的民族理念是弱肉强食,是武力。跟匈奴很像。
在古老的中国,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备受推崇。其实宗教不光是一种信仰,更是统治阶级的需要。几千年儒家文化,为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最开始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后来也为统治阶级所用。
有个问题,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有钱人和上层社会,有很多人都信仰佛教。是因为物质足够了,精神需要寄托吗。
比起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一味的崇拜钱,有信念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有钱又有信念,就是双赢了
看完此纪录片,我心中有两大感受。
一是此纪录片的制作精良,恢弘大气,文辞解说优美,逻辑流畅,有趣易懂,对于像我这样喜欢历史的朋友,这无疑是一部十分佳作。
二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沉醉,被片中所记录的西北疆域无限向往和憧憬,被我国从古至今万千骁勇开疆阔土所感动,更是被那一位位英勇帝王作出的功在千秋的伟绩所感怀,万千思绪萦绕心中。
此片中讲述了从汉武帝刘彻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在河西走廊上发生的一系列历史变革以及繁盛过往,兴衰荣辱,起起伏伏,河西走廊用它宽容的姿态和胸襟见证了中国这一古老美丽国家的沧桑变化,见证了千年兴衰,也见证了中华儿女复兴抗争的不屈精神。
以河西走廊发展为主题,以朝代跟迭时间为主线,详细讲述了各个朝代帝王以及杰出谋略的政治家和文人墨客能工巧匠对河西走廊的发展,我也在影片中见证了曾经汉朝张骞的坚韧不拔,为丝绸之路的开创立下了不朽的功绩;见证了骁勇善战的霍去病大战匈奴王,最后收服投降的浑邪王,从而将河西走廊的版图纳入中原,见证了中原鼎盛万国朝和之景,也见证了河西走廊的包容与丰富多彩,儒道佛三种文化并存,来自西域的商人络绎不绝,空前繁华,见证了大唐盛世,同时也和河西走廊一起经历了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他就像一位长者,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之后,仍然屹立于那片广袤深邃的土地,宽容而博学,身上蕴藏着在历史的变迁中人类留下的文化瑰宝。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在见证历史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到,即使是从前万国朝和的中央帝国,闭关锁国,故步自封,也会使先辈基业开拓的江土被人侵占割据,因此无论何时,吾辈应当自强;但同时我又感怀祖国从1949年建国,从零开始,至今不足百年,便已得今日之泱泱大国风貌,可见我们中国人韧劲是多么强大,开拓创新是多么快速。虎父无犬子,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千古基业何其强大,相信不久的未来,我国必能实现宏伟构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正所谓,万物各有千秋。观后感是一种特殊的应用文,是指看过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常写观后感,可以帮助自己形成爱思考的好习惯。你是否正为写观后感而犯难呢?下面是栏目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河西走廊观后感心得”,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诗人王之涣和王维的名句中提到的玉门关和阳关连同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都是汉朝在取得河西走廊之后建立起来的。汉朝以这些郡和雄关为落脚点,在河西走廊站稳脚跟,有效的防止了匈奴人的反扑并将汉朝的影响力逐步扩散到了西域地区。
这些新建的雄关和郡都需要有士兵把守,但是这些士兵无疑要消耗大量的粮草,这对汉帝国来讲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桑弘羊提出了屯田轮台、渠犁的主张,在汉昭帝时期被霍光采纳。从此,驻防河西走廊的士兵就有了双重身份。若无战事,他们就是手持农具的农民,河西走廊的土地本就肥沃,辅以汉朝先进的种植技术,沉睡的土地很快就被唤醒,变得生机勃勃。一旦战争发生,这些士兵马上就可以披挂上阵,骑着优良战马、手持武器的他们让敌人望风而逃。
汉朝的屯田政策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一支兼具屯垦与戍边职责的军队。
公元前60年,汉帝国设立西域都护府,将今天新疆和中亚一带广大地区并入版图。至此,通向亚洲腹地和遥远地中海的商路完全打通。
河西走廊也从两军交战的战场,变成了连通汉帝国和西域各国的商路,站在玉门关的关塞之上,你可以听到由远及近传来的沙漠驼铃。这些汉朝的商队,将汉朝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产运送到西域各国;同时,也带回了西域的葡萄、石榴和胡萝卜等瓜果蔬菜以及骆驼、狮子和鸵鸟等物种以及炼钢术和掘井术。
最近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看了由央视团队制作的一部宏大、庄严的史诗巨片《河西走廊》。虽然我看的进度比较慢,基本上都是抽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来看,但是每次看后都让我受益匪浅的同时又惊叹不已,记录片所带来的感官认知要比书籍上更为的形象,它所带来的视觉、听觉上的冲击,无疑是对我在历史方面知识空缺的最好、最快的填补。
本片共分十集,从第一集的使者到第十集的宝藏,虽然每一集所呈现的历史内容各不相同,但是纵观整部纪录片,却是给大众描绘了一部中华文明史高度发展的宏伟巨篇。从历史、贸易、文化、资源等多方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汉武帝第一次派遣张骞出驶西域探索河西走廊开始,历代帝王将相、文儒墨客都与河西走廊紧密相连。两千多年来,河西走廊一直是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交通要道,通过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火药、印刷术等传入西方文明世界,而西方的葡萄、玉珠、音乐、绘画、雕塑、杂技等流入中原。最为典型的是西方佛教的传入和中方儒学的流出,使中西方文明交汇达到了顶峰。两千多年来在河西走廊里的金戈铁马、繁华昌盛的景象,让这片天然形成的贸易、军事,文化、资源之道,塑造了多个经典的历史遗迹。如敦煌莫高窟、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金张掖、银武威、“城下有泉,其水若酒”的酒泉市等等。
看完这部宏伟的纪录片后,仿佛也把我带入了河西走廊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去感受那汉武大帝的开拓、隋炀帝的经治、唐王朝盛世繁华的壁画、成吉思汗金戈铁马的一代雄风,以及那佛学无边的浩瀚。我想仅凭我的文化功底难以对这部伟大的作品做以深刻的观感,我只能感激生于这盛世,能让我利用最短的时间,让自己的脑子里对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有一些碎片性的记忆和知识上的积淀,同时也让我对踏上这片古道,游览各处景色的愿望充满了期待……
怀着万重澎湃,复杂,赞叹,热眶的心情,看完了这部分篇十集,叙述了中国历代王朝战乱更迭的“史鉴珍宝”。该片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
片中无论时空如何交错挥变,中国西部--河西走廊,永远以其顽强的生命活力,不停的为所隶属朝代迸发着新的生机。该片针对不同的朝代,对相应的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传承等方面做了详细叙述。后人反观,每一次前人的每每细微举动,无一不改变着历史的动向,推动着中国历史的持续进步。
看完本片的期间及期后,我均沉思太久。我是西北甘肃人,然而对自己的省份却了解甚少。看完之后,一度为哺育我的这片土地而肃然起敬。听着如今熟悉的数个省内地名,均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观看如今平和存在于中国版图内的寸寸国土,那却是无数古人用鲜血拿回又失去再夺去的不易尸体奠基掌握。这些来之不易的版图,以及地名的来历,均寄托了历代君王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景。
同时,我也置身处地的去思索,倘若我是当时的历史人物,那我面对生与死的冲击,进与守的抉择,开拓还是封锁的意念,我的抉择做法是什么呢?我是否在几千年前会有当年历代君王及大臣不畏艰险的魄力勇气呢?所以,我开始理解每一位历史人物的所为。即便历史的长河中,后人对其声讨不一,但只要能做帝王,那势必就有他不同与众的风采。能站在那座王位台上,已经超过了我们如今的大多数。
说回片中,我们或许三五秒的镜头或一句旁白的带过,却是先辈们为之奋斗一生,几辈,甚至数百年的持续坚持不松懈才取得的成果,这让我无法平息。如今和平年代的我倘若站在曾经古人所在的那片土地,虽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但闭上眼睛,仿佛一场场厮杀,一匹匹战马,呼啸的战烟,就在眼前。例如如今我们技艺如此发展,但看到仍会大吃一惊的敦煌壁画,它的难度太高。但当它以数百上千冲击我们认知的情境出现时,却是几千年前毫无任何先进工匠技术,只能用最原始方法的吃苦耐劳中国人智慧结晶所修筑,这种冲击,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你也许去触摸,此时的你,能与当时修建的工人师傅触碰同一块地方,细想,那是一种跨时代的“交流”。
本片的第一集,使者。由汉武帝派遣前去出使西域的张骞,19年的历程堆砌,起伏坎坷。刚出汉就被匈奴关押九年,但得失都在此,正是此举,他也更为清晰匈奴的风俗以及习性,便于更好设计对策针对软肋。九年光景,匈奴也放松了警惕,为了让他更加有所羁绊,且强迫娶了匈奴之妻。虽典故少有提及,但也许这段感情,正是张骞能坚持下来的一份内心暖意吧。当然,最终回国也因为一次战略失误被贬为庶民,最终又被请出山,但早已年事已高。不得不说,伴君如伴虎。
第二集,通道。英姿飒爽,气度不凡,年轻有为的霍去病,深入漠北扫荡匈奴。一生功勋卓伟,但却英年早逝。但他面对汉武帝为他准备的豪华府第时一句“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更是留在了历史永远的里程碑上。后人永远为之赞叹。
第三集,驿站。悬泉置的出现,代表了当时各地的行政以及邮驿系统已初步形成。和亲乌孙的汉家解忧公主,三代外交元老常惠,一生为国之生死呕心沥血。体现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壮阔气魄,以及传承精神的厚重。
第四集,根脉。儒家文化在中原战乱之时被郭荷三代师徒传承的感人故事。
第五集,造像。鸠摩罗什以译经书,造佛像等方式将佛法中国化。虽自身也饱受多年囚禁,但终归给离乱中的人们以及数多往来中西的僧侣一束曙光。
第六集,丝路。隋炀帝杨广,饱受争议的这一人物。“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唯一亲历巡河西游,巨大花费,苦了当代,利了数代。亲临张掖,不惜天气原因损了一半嫔妃及将士还有姐姐。但最终,还是在如今张掖举行了外交与商贸盟会,可与如今上海世博会为比,各国首领来朝拜,无一不被大国风采所震撼。万人倘若想再入侵,也会思索三分。畅快。
第七集,敦煌。以李工小人物为代表的粉末画师为始,讲述了从开凿,装模,颜料制作以及绘制的全过程。木匠,石匠,画师,各方的配合,给人类留下了一系列珍贵瑰宝。李工还带来了大唐的佛像风采流行趋势,至此之后,这类风格更广为传播了。生动,不拘泥。盛世无疑。
第八集,会盟。促进藏汉交流的帝师八思巴及其前辈数代做的贡献传承。直到圆寂。
第九集,苍生。新疆开始战乱,林则徐,左宗棠以及数人为收复而做出的努力。如今每个版图的争取,丝丝点点,来之不易。所以,外国针对于中国地图哪怕一小块的绘制缺失,决不允许,这是尊严与底线。更是为前人生命的捍卫。
第十集,宝藏。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任命下,河西走廊地理方面石油的开采。以及西气东输等重要举措的开始,火车到高铁的变革,中国一步步的走起来了。
正如收尾所道,河西走廊,洒下过无数先辈的血汗,沉淀了太多期待与渴望。金戈铁马,别开生面,学者,僧人,古老典籍,经书,无数岁月,但思想跟信念始终不息。儒家,佛教,光芒闪耀。东西交流碰撞,博大宽容。在这条神奇的河西走廊上,一代又一代行者穿越时光,激情,欲望,喜悦,悲伤,重复轮回。造就了天下。河西走廊--早已成为一种使命。享誉世界。
作为中国人,上下五千年文明,我骄傲。我会永远眼含热泪。并为此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生生不息。
现在怎么不爱写东西了,书看多了该想要输出才是,许多观点总觉得它们还未形成,因为我没有系统地思考过就不敢说,怕它们漏洞百出,比如上一篇未完成。所以就在博客写一写吧,这大概是个只有韩寒还在怀念的地方。下午没去和朋友们K歌而是看完了这部十集纪录片,其中多次感动流泪,现在写读后感的冲动已经过去了,就是和自己聊一聊。
西北是我的家乡。之前长安与河西走廊是对立的,一个是中原都城,一个是被征服被统治的对象,宋迁都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长安和河西走廊就成一体了,落后的西北五省。虽然作为一个西安人,从小并没有对故乡感到有什么自豪的,生长在古城又不是就代表我有底蕴有文化,相反我倒是觉得身边的人天然有种固步自封,毕竟八百里秦川是富饶安逸之地,人们对外面的世界没多大兴趣也情有可原。可是每每看到唐朝的文字或者画面,总是忍不住落泪,好怀念那个我并没有经历过的时代,我几乎确信现在这里的人没有把当时的精神继承下来,虽然城墙还在,不是唐朝的,虽然西市重新建起来了,但只觉得蹩脚,还有曲江、大唐芙蓉园,即便就是大明宫也被复原出来,这个城市还是不及当年长安的十一,因为她的精神内核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长安,包容万象,万国来朝,天下第一。当年长安城的少年,一胸腔的山河锦绣,心系苍生,广博而自由。那种自信是因为大唐引领时代的风潮,代表最先进的思想和最发达的生产力,就如现今的欧美。人类文明数千年,多少朝代更替,人们还是在不懈地违反着发展和繁荣的定律,也许就是人性吧,然而世界大势偏偏是逆着人性而行的,所以繁荣和倒退才能如此匪夷所思地不断更替。
我总希望那股千年前的汉唐心气还是存在在自己内心深处的,虽然也说不上那到底是什么,就比如大唐的自信豪迈如今体现为不卑不亢,自由广博体现为温和宽厚,虽然被时代被环境压抑制约,但内核的东西还是一路的。只要内核的东西还在,千百年后仍能回到文明的最前列,但如今这内核已经不见了,我再没有见过心中山河锦绣的少年,人们竟不再宽容自由而是相信绝对真理,不再勇敢探索追求真知而是习惯于照抄照搬,感觉像是自折双翼而不觉其痛。
以下是读后感大全花时间整理的《河西走廊精品观后感》。俗话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记录好眼睛看见的事,说出内心的感受,就是观后感。优秀的观后感,“感”要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努力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最近看完《河西走廊》被震撼到了,我整理了下笔记,分享给大家。
大西北,2020的旅行关键词。神秘的西域,广袤多彩的景观,璀璨的丝路文明,没有人不向往。若谈及大西北旅行,一千个旅行者有一千种玩法,但要说起河西走廊,除却地理书上的概念,对它的认识过于苍白,只有资深玩家才能道出一二。而大西北最不能错过的就是「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黄金段。
《国家地理》写道,河西走廊是交通要道,也是景观大道。戈壁沙滩,丹霞雅丹,雪山草原,除了海洋,汇集所有的地貌。它不仅是地理意义的长廊,更是中华历史上的文化长廊。从汉武帝开拓疆土,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西域的神秘面纱就此揭开,繁盛的丝绸之路由此而生。留下2000年华夏文明的缩影。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华夏文明延续至今,生于华夏长于中华的我如此自豪,因此更想一看河西走廊的文明与足迹,真正地认识什么是中国
2021年,经历多次心理煎熬和情绪崩溃,把读书和电影这两个最大的兴趣爱好全都抛掷脑后。值得庆幸的是,周边的人都在帮助和温暖自己。既是前辈、领导,又是一位贴心的大姐姐,给我推荐了纪录片《河西走廊》。向来没有耐心的我,利用半个月的闲暇时间,终于看完了,震撼感动之余,又羞愧于自己的无知。
恢宏大气的磅礴解说,跨越千年的风雨洗礼,惊奇艳丽的敦煌壁画,河西走廊资源禀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嘉峪关、金昌,从汉代到新中国,从探索到兴盛,河西走廊始终作为西部大通道链接中国与世界,源源不断的给予文化滋养与资源输出。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祁连山脉巍峨屹立,河西走廊的历史厚重而又深远。
始于张骞出使西域,茫茫沙漠滩,浩瀚大戈壁,一主一仆,虽满眼沧桑,脚步却轻盈稳健。之后霍去病率大军打通河西走廊大通道,自此,金戈铁马的烽烟岁月正在远去,蜚声世界的丝绸之路已经启程。繁荣发达的经济贸易,来来往往的商人车队,漫天卷地的飞扬黄沙,共同绘出一幅壮观的河西走廊大地图。文化往来,精神传承,遥远的大西北给人留下无限遐思。历史沉浮,通道经济兴起衰败不断轮回,但河西走廊作为陆上丝绸之路,毗邻中亚,成为西部通往欧洲的必经之道。陆运物流价格高于海运,陆上丝绸之路贸易优势已不在凸显,但构建中亚欧外循环经济圈,河西走廊的通道价值意义非凡。
看完十集纪录片,惊讶于自己的无知与迟钝,马踏飞燕、雷台汉墓…,虽亲身所到,但内心却毫无波澜,没有学习与积淀的走马观花,似乎是毫无意义的摇摇晃晃。在这里,也立个小小的flag,毕业旅行能够沿着河西走廊走一遭
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河西走廊。喜马拉雅山系的运动使得海拔4000米的祁连山被顶推隆起,在祁连山北部得以自然形成了这条咽喉般的狭长走廊——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大自然的天工成就了这条横贯东西的天然通道,人类的耕耘又使得这片土地上多历史。观看“河西走廊”纪录片,体味历史别样的风采。
杨明昌同学对历史十分感兴趣,他对纪录片的理解是层层深入的,对历史故事的向往使他能从高处审视历史的变迁。他认为: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诗人王之涣和王维的名句中提到的玉门关和阳关连同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都是汉朝在取得河西走廊之后建立起来的。汉朝以这些郡和雄关为落脚点,在河西走廊站稳脚跟,有效的防止了匈奴人的反扑并将汉朝的影响力逐步扩散到了西域地区。
这些新建的雄关和郡都需要有士兵把守,但是这些士兵无疑要消耗大量的粮草,这对汉帝国来讲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桑弘羊提出了屯田轮台、渠犁的主张,在汉昭帝时期被霍光采纳。从此,驻防河西走廊的士兵就有了双重身份。若无战事,他们就是手持农具的农民,河西走廊的土地本就肥沃,辅以汉朝先进的种植技术,沉睡的土地很快就被唤醒,变得生机勃勃。一旦战争发生,这些士兵马上就可以披挂上阵,骑着优良战马、手持武器的他们让敌人望风而逃。
汉朝的屯田政策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一支兼具屯垦与戍边职责的军队。
公元前60年,汉帝国设立西域都护府,将今天新疆和中亚一带广大地区并入版图。至此,通向亚洲腹地和遥远地中海的商路完全打通。
河西走廊也从两军交战的战场,变成了连通汉帝国和西域各国的商路,站在玉门关的关塞之上,你可以听到由远及近传来的沙漠驼铃。这些汉朝的商队,将汉朝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产运送到西域各国;同时,也带回了西域的葡萄、石榴和胡萝卜等瓜果蔬菜以及骆驼、狮子和鸵鸟等物种以及炼钢术和掘井术。
喜欢《河西走廊观后感合集》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河西走廊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