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汇集。

书像启明星,指引着我们前进的道路。在阅读了孔子及其弟子写的论语后,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读后感是概述文章的内容或者故事情节再简短发表观点。您是不是也想让自己的读后感出类拔萃呢?以下是编辑收集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摘抄”,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 篇1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首先由读友对这句的背景做简单介绍,孔子去曹适宋遇小人恶势力,身危情险之下说了这句话。在读各家注释的过程中,问题主要集中在“德”字如何理解,孔子为何说这句话的讨论上。郑玄注认为德为圣性,天欲使孔子制作法度。朱子注认为孔子说天赋我如是德,桓魋必不能违天害己。刘宝楠认为德为天所命,德合天地,吉无不利。戴望注解释为孔子受天命制作礼乐,将孔子视为素王。康有为注则从上天授予孔子改制换新使命的角度来阐发。

读友们同时针对“德”字是指天佑之德的一种自信还是孔子本身具备的一种圣人之德展开了讨论。赵老师认为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孔子代表正义自然不能惧怕邪恶,道是“体”,德是“用”,这里说“天生德于予”而未说是“道”,也体现了孔子作为贤圣对天道的敬畏和对自我认知限度的自觉。王老师阐发到,古语有云,上天有好生之德,这里的德也可能表达这方面意思。老师们也提到,这里也表达了孔子的一种天命观。从字面意思理解,“德”字是一种圣性。更深层次理解,它是一种天命、使命。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玆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这一节发生的背景是孔子在外被误认为恶人阳虎而被匡地人围困,在此境况下,孔子说出了文未丧,匡人终必不害我的话。读友们主要针对“文”字的理解以及孔子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展开了研读和讨论。郑玄注主要解释了孔子对天未丧文故我必不为害的论证。朱子注中“文”的解释为道之显者盖礼乐制度之谓,其余与郑玄注并无太大差别。刘逢禄《论语述何》中解释礼乐制度为三代损益,乃文王之法也。宋翔凤则认为此章言“五始”之在王也。皇侃中“文”解释为文章的意思。康有为解释文为文明之道统。

读友们展开了精彩的讨论,有同学提出了“文”和“知”的区别和联系,有同学提到,被人误解而身临险境时,当“内文明而外柔顺”,采取柔顺的手段去化解。最后,由李明老师为大家做一个跑步健身,阳光锻炼的活动宣传。

李明老师讲到,跑步健身运动和读书一样,在一个团体里,大家热爱并坚持下去,是多么美妙快乐的事,最后受益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健康的饮食,合理的读书和运动,心灵的成长。“没有能不能,只有想不想。”这是李明老师的体会和感悟。读书,运动,乃至于做任何有意义的事都是如此。赵海燕老师最后说到:“分享是种美,坚持更是美。”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 篇2

于丹老师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又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 篇3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 篇4

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于丹对《论语》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

人们从于丹的讲解中,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人们从于丹的讲解中,更多的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去理解《论语》中的一些教导,以帮助自己求得心灵的平安,帮助自己为人处事、去理解《论语》中的一些教导,以帮助自己求得心灵的平安,帮助自己为人处事、帮助自己教人处事育孩子。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育孩子。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人们更有对内心平安的追求,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的追求,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的确能给人某论语》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于丹《论语心得》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可以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宽容的友人。她可以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得变通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确实,在今天这么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今天这么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得更为重要。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只有站在个人心理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托的符合,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托的符合,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重要。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重要。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工作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就工作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同样,目标不能太小,不经一定困难能够实现的目标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勇气,同样,目标不能太小,不经一定困难能够实现的目标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勇气,即便是实现了目标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快乐。同样,对于一所学校目标的适切制订,将会增强教职员工标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快乐。同样,对于一所学校目标的适切制订,将会增强教职员工学校目标的适切制订的团队精神;远大的理想,将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勇往直前。的团队精神;远大的理想,将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勇往直前。前一段时间于丹教授到日本讲授论语心得,前一段时间于丹教授到日本讲授论语心得,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她的想像。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她的想像。这说明日本对儒家文化的重视超过中国。但现代日本等许多国家的政体和经济发展并非是靠儒家文化,靠对儒家文化的重视超过中国。但现代日本等许多国家的政体和经济发展并非是靠儒家文化,的是现代制度创新与文化继承两者并行,不是全面抛弃,也不是全面保留。国家拥有现代政体,的是现代制度创新与文化继承两者并行,不是全面抛弃,也不是全面保留。国家拥有现代政体,同时社会、家庭、个人也保留一些传统的价值观,这两者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同时社会、家庭、个人也保留一些传统的价值观,这两者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制度与文化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孔子《论语》国家来说,制度与文化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孔子《论语》等传统文化能帮助人得到一些内心平安以及一些处事之道。于丹论语心得的现象其实是向中国社会启示如何继承和保护传统内心平安以及一些处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的现象其实是向中国社会启示如何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并同时建立和维护民主、平等、法制的现代社会制度,文化,并同时建立和维护民主、平等、法制的现代社会制度,可以大力提倡传统文化中对个人价值观和修养有益的教导。价值观和修养有益的教导。于丹的心得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于丹对《论语》于丹的心得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

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这就是于丹心得带给人的美丽!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这就是于丹心得带给人的美丽!给人的美丽。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 篇5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记得读中学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地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并未真正读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

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于丹〈论语〉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

(一)为人之道。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二)处世之道。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人与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说人与人更远了。因为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

(四)理想之道。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因为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当然,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时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并在内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价值体系,做到淡定从容,那这样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义的生命。从《于丹〈论语〉心得》中,我读到了这份人生的价值体系。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 篇6

今天,我读背完了《论语》中的学而第一,使我深受感触。同时,也知道了其中的含义。

其中的第2条:有子日:“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的人,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产生了。所谓‘孝’‘悌’,可为‘仁’的根本吧。”从这句话中我明白了:在古代,人人都很孝敬父母,没有一个喜欢造反,就算喜欢冒犯父母的也很少见。每个人都很文明,尽职。

第6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与《弟子规》中总序里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此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意思是一样的,讲的是:“孩子们,在家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言行谨慎信实,博爱众人,亲进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我要在假期里多背《论语》,并且要理解其中的一些道理,用这些道理约束自己。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 篇7

我的爷爷由于父亲早逝,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看书,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读物,最重要的是不耻下问,我记得当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还是总是询问我们,虽然他有点孔乙己式的思想行为,喜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辈们都接受了在当时很好的教育,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没能上大学,可是这个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由于没能被推荐上大学留在了农村,但是他也没有随波逐流,不断学习农村新的种植技术,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种子、农药、化肥都是他引领的,好多人经常过来请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热心的讲清楚注意事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去报班学习农村财会知识想努力做好村里的会计。他尽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读书,当时村子里嘲笑父亲说“花费那么多钱读书,都可以养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个女儿”,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也许他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没能完成的梦想,也许是读书打开他开阔的思想,那时他就经常说:“你们学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哪怕留学我也尽力供”。曾经我的高中老师还有同学的爸爸(市里组织部长),问过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说农村种地的,他们都不信,觉得气质谈吐都像一个有学识身份的人。是的,我想这就是不断学习带给他外在的修养,虽然生命短现,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说:“我就佩服他一个。”我时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现在,也能很快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吧,可惜我没有继承他的优点。

刚毕业时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毕业,做的也是相关专业,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专业知识很强,我们很佩服他,他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动手做事的时候,他还是会问那些没有学历的老师傅“这个是怎么做的”,他也没感觉丢脸或怕别人看地他,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经验。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样)因为不自信,又由于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是我怎么聪明,上班后也是说我学东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时候不敢问,使自己失掉很多进步的机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明白很多道理,找到进步的动力,放飞自己的心里,所以说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 篇8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选自《论语》里面的《为政》,这是《论语》十则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则。是说:“教导你的话明白了么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智慧。”这句话虽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教育好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诚实,切不可不懂装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报以谦虚诚实的态度去对待,有不懂的问题,应当及时向别人求教,甚至是“不耻下问”,如果不懂装懂,敷衍塞责,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此刻社会上有很多闲杂人员整日靠骗人过日子。就那算命来说,明明是封建迷信,可算命的偏偏要揣着糊涂装明白,愣要给你的一生说出个所以然来,可笑至极。

再比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应当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师同学请教,而有些同学总是偷懒,想凑凑合合混过去,给自己找各种各样做错了的理由,总认为自己的错误仅仅是个失误,这样时间一长,就必然会漏洞百出。

让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一个于人于己都诚实的人吧!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 篇9

孔子说过好多的名言有关于友谊的,时间的,孝敬父母的等等。可我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的: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这句话让我们知道了做人要懂的仁。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仁——是世界上珍贵的的东西他最平凡可又珍贵,我们要获得它这样就可以让自己变得有品德,它就像大科学家爱迪生说的:仁慈是心灵美而不是行为美的体现。

有一天,子路身着戎装,全副武装地来拜见孔子,见到夫子后,拔起剑就舞了起来,问:「夫子,古时的君子,也是用剑来自卫的吧?」孔子答道:「古时的君子,以忠义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用仁爱作为自己的护卫,虽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却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来感化他;侵扰的人则用仁义来使他们安定。这样,又何须持剑使用武力呢?」子路听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听到这样的话,我愿从今以后,至诚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孔子你是伟大的人物,我要向你学习。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 篇10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同。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为他们知道时间是宝贵的。如果你会把握时间,你就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如果你虚度人生,那么在你虚度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里,你可能不会感觉到什么,然而有一天你去计算,你会觉得浪费的时间可以干很多你没时间干的事情。这时,有的人懊恼,有的人想祢弥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后后悔,那么现在你就要珍惜时间。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时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朋友约会,他站在桥头一边等一边在纸上写着,雨淋湿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觉。朋友来了满怀歉意的说“不好意思,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爱因斯坦却兴奋地说:“我非常有意义地度过了这段时间,因为在这些时候我又想起了一个出色的想法。”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你是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4论语读后感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

《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信念的人。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就是这么简单。《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

刚好前两周去听了场北大教授的《论语》讲座,听讲座的时候旁边陌生姑娘跟我说:“我读《论语》的时候,会觉得心是静下来的”

这不,回来又捧着读了两遍。(杨伯峻译版)

有惊喜也有失望,大概是年代过于久远,有些论调无法去附和,但依旧不影响这部作品应有的魅力。虽然没有醍醐灌顶,但是也有一些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体会。比如孔子对于君子的看法,他最喜欢的学生和不喜欢的学生,也有一些有趣的事情,一些让我觉得“这些原来是出现在这本书里啊”,一些自己觉得很喜欢的观点。

2.12子曰:“君子不器”

古代读书人通常知识面狭窄,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像器具,只有固定的用途,应该博学。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则相反。

4.1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之懂得利。

4.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应该在言语上迟钝,行动要敏捷。

6.4子曰:“君子周急而不继富”

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去锦上添花。

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朴实多余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与朴实配合得当,才是个君子。

12.4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君子不忧愁,不恐惧。自己问心无愧,有什么可以忧愁恐惧的呢。

15.2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路(在陈国断粮的时候看到很多人饿到爬不起床来时)很不高兴的问孔子“穷人也有穷的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答:“君子穷但有原则,小人穷就无所不为了”

15.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5.7子曰:“世道不好,我想乘个木排去海外,跟随我的最佳人选,应该是仲由了。”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补充道:“仲由这个人啊就是比我勇敢的多,其他也没啥优点了”

9.2达街的一个人说“孔子真伟大!学识广博,可惜没有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

孔子听了这话,对学生们说:“那我能干点啥呢?我赶马车?还是做个射击手?我还是赶马车好了。”

孔子也很自恋啊

7.19叶公想子路问孔子为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啥不这么跟他说:他的为人啊,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便忘记忧愁,不晓得衰老会要到来,如此罢了”作者:羊某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800字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800字: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白话释义:孔子说:“一个人没有祝鮀那样的花言巧语,仅有宋朝那样的美色,很难在当今社会不遭灾难了。”

解读:祝鮀(tuo)和宋朝都是人名,前者是卫国的大夫,非常有口才;后者是流亡在卫国的宋国公子,长得很帅,据说他与卫国的皇太后,皇后都有一腿,可见帅得无与伦比。

按理说漂亮是上天赋予的财富,为什么这都还不够,漂亮的人非要鬼话连篇才能混社会呢?原因是当时的社会风气糟糕。

现在我们常说,明明可以靠脸吃饭,缺非要靠实力。讽刺一个人不会利用优势,也就是说,帅哥靓女是可以靠脸吃饭的。没想到孔子那年代,光靠脸还不在,还要靠三寸不烂之舌。

孔子之所以点出来姿色和花言巧语,是糟糕风气的集中体现,因为这两个方面这是人性的丑恶中最容易发展和凸显的。

想一想也确实如此,当一个人没有真才实学的时候,他首先用语言来伪装,显得自己很有水平;当一个人长得不漂亮的时候,他首先总化妆甚至整容术来修饰自己,让自己变得漂亮。因此巧言令色和以貌悦人,最能体现我们的虚伪。读后感

·

道没想到的是,孔子所处的社会,居然要俩者需同时出现才能够风生水起。可见当时社会风气非常糟糕。当然,也许孔子稍微夸张了一点,目的在于用反面对比的方法,凸显“仁和道”的重要性。

我们还要领会的是:社会的丑恶与善良从古至今都有,人性本质的美与丑,恒古不变。孔子在回答“礼”的制度是否可以往前推知的时候,说了“十世可知也”的话。同样,与世俱来的人的善本性,包括良知与善良,恶的本性,包括美色和花言巧语,都是永恒不变的,也是“十世可知也”。

我们应该认识到,学《论语》不是学如何复古,如何完成时光穿梭,回到美好的世外桃源,而是要学习如何知道恒古不变的道理,从而在当下社会,提炼和提升恒古不变的人性。作者:可可光

玛蒂尔达读书笔记摘抄汇集5篇


学无止境对任何人来说都适用。在仔细的品味玛蒂尔达以后,感受到了作者的价值观带给我们的震撼那么现在动笔将自己的感悟写进读后感,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自己。你最近写过玛蒂尔达的读后感吗?经过收集,编辑整理了玛蒂尔达读书笔记摘抄,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玛蒂尔达读书笔记摘抄 篇1

最近看了一本不错的书,给大家推荐一下——《玛蒂尔达》。

《玛蒂尔达》是现代大师罗尔德。达尔的作品典藏,它是一本儿童魔幻小说,我非常喜欢它。我同时还购买了达尔的《小乔治的神奇魔药》、《独闯天下》,也是相当不错的,下次推荐给大家。

主人公玛蒂尔达是个爱读书的小神童,她有特异功能,可以远程控制东西来写字,用意念移动物体。但是她有非常庸俗的父母和校长,他们真是太坏了!为什呢?他们觉得小孩特别讨厌,尤其是校长特朗奇布尔小姐,她还觉得自己生来就是大人,小孩子都特别讨厌,尤其是小女孩就像一条恶心的毛毛虫,她百般刁难小孩,简直就是女魔头。不过幸运的是玛蒂尔达遇到了可爱的亨利小姐,亨利小姐从小就失去了母亲,他与他的父亲到姨妈家居住,不幸的是几年后她的父亲也去世了,她的姨妈很恶毒,你猜猜那位恶毒的姨妈是谁?就是校长特朗奇不尔小姐。亨利小姐给了孤独的玛蒂尔达很多的爱和照顾,让她不再感到孤独。

我想大家都希望特朗奇布尔小姐做的坏事会四处扬散,也会受到一定的惩罚。玛蒂尔达用她的战胜无人敌的特朗奇布尔小姐,并且跟亨利小姐在一起。结局就是我们希望的这样。

欲知详情赶紧还是去看书吧,读了一定会印象深刻哦。

玛蒂尔达读书笔记摘抄 篇2

《玛蒂尔达》是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位名叫玛蒂尔达的小女孩的故事。

玛蒂尔达4岁时就把大多数经典作家的作品读完了!不过她的爸爸妈妈是世界上最庸俗势利人了,他们甚至没发现他们的小女儿是如此的'聪明,还觉得她是个烦人的小虫子。相反,玛蒂尔达的哥哥迈克尔完全是个正常儿童,她的爸爸妈妈却觉得迈克尔比玛蒂尔达还要聪明。

再来说说玛蒂尔达的学校,她的学校的校长是全世界最最恶毒的校长了。不过玛蒂尔达有办法对付她。玛蒂尔达有一种很神奇的力量,可以把任何东西任意移动,她就是用这种神奇的力量战胜校长的。

当然,仅仅靠神奇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玛蒂尔达的成功与她的勇气是有很大的关系。她的勇气大的连有些大人都比不上,在与恶毒校长对战中,她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如果她没有勇气,就算是她可以让天塌下来,她也不敢去对抗恶毒校长,所以勇气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勇气,即使是能完成的事也不敢去做,自然不会成功;如果有勇气,即使看似难以完成的事也是可以通过努力去实现的!

玛蒂尔达读书笔记摘抄 篇3

读了《玛蒂尔达》这本书,我认识了聪明,具有超能力的玛蒂尔达。温柔善良的亨尼小姐和凶恶,无情的特朗齐布尔校长。

玛蒂尔达生下来就会说话,三岁能阅读家里的报纸杂志,四岁开始读《远大前程》,会做复杂的数学运算,后来上学时具有了一种超能力,眼睛有一种力能移动东西。我很羡慕她。我也想像她那样能读遍图书馆所有的书。我也想像她那样没有作业,天天能到图书馆去。不过如果我不做作业,就无法掌握基础知识,就读不懂书的含义。

亨尼小姐是玛蒂尔达的老师。她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她对玛蒂尔达的超能力很吃惊,去借别的老师的教科书给玛蒂尔达看。特朗齐布尔整治学生时,她不是当旁观者,而是劝阻校长放下那个孩子,否则会把孩子弄伤的。当校长不听时,她非常心疼。

特朗齐布尔是个非常凶恶的人。她喜欢拉着学生的辫子或耳朵把他们悬空在教室里。她还会用双手拉着学生的脚,倒提着把他们像扔铅球一样扔到操场上。她还告诉亨尼要是学生学习不进,就拿着锤子把知识敲进他们的脑子里。最后玛蒂尔达用一种超能力吓晕了校长。后来学校换了新校长。玛蒂尔达也升到了学校的最高班。

我觉得这本书太吸引人了。玛蒂尔达太神奇了,她脑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知识。作者太伟大了,能写出这样的好故事,让我爱不释手。

玛蒂尔达读书笔记摘抄 篇4

玛蒂尔达从小聪明伶俐、机智勇敢。五岁时就把大多数经典作家的作品读完了。不幸的是,这个聪明绝顶的小姑娘却遇到了世界上最庸俗势利的父母和最恶毒的校长。不过好在她有一个善良的老师——亨尼小姐。

先来看玛蒂尔达吧!玛蒂尔达的家里只有一本书,几次向爸爸提出买书的要求,都背拒绝了。但她并不气馁,去图书馆借书,五岁就读完了大多数有名作家的经典作品。

玛蒂尔达的爸爸——沃姆伍德先生。他是一个汽车商,通过各种手段对坏车进行维修,为了钱不择手段。

玛蒂尔达上学之后便显露出了她的才华,老师讲的知识,她几乎全会,以至于亨尼小姐让她读高年级的书。亨尼小姐也几次想说服校长让玛蒂尔达到高年级的班里去读书,但校长没有同意。

玛蒂尔达拥有一种魔力——用眼睛控制东西。

一次,亨尼小姐邀请玛蒂尔达到家里做客,在交谈中,玛蒂尔达得知了特朗奇布尔校长非法侵占了亨尼小姐的家庭财产后,就用自己的魔力把特朗奇布尔校长收拾了一顿。

故事的最后,玛蒂尔达的爸爸,被警察发现了,所以不得不逃往西班牙生活。玛蒂尔达不想再跟着他们了,就跟着亨尼小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读了这本书,我懂了做人要善良、诚实的道理。还有玛蒂尔达那么努力地学习,而我们有着关心自己的父母和爱护自己的老师、校长,不更应该努力学习吗?

玛蒂尔达读书笔记摘抄 篇5

最近我正在读世界著名奇幻文学大师罗尔德·达尔的作品,看完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女巫》后,又看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玛蒂尔达》,很想推荐给大家。

这本书讲述的是小女孩玛蒂尔达和她的校长特拉奇布尔小姐战斗的故事。玛蒂尔达这个小女孩,说她是天才或者神童都委屈了她。玛蒂尔达的哥哥迈克尔是个完全正常的孩子,可是他的妹妹,有些事情会让你目瞪口呆。可能许多人处在玛蒂尔达生活的环境中,都会整天以泪洗面,但玛蒂尔达把一切都看做是笑话。一岁半她就完全能说会道,懂得和词汇和大人一样多。可她的爸爸妈妈不是称赞她,却说她是个叽叽喳喳的多嘴丫头,狠狠地告诉她,小姑娘都应该是看得见人而听不到声音的。到了3岁,玛蒂尔达已经自己学会阅读家里的报纸杂志。到四岁,她已经读得又快又流利,自然开始渴望读书了。但在这整个有知识的家庭里,绝无仅有的一本书就是她妈妈的《简易食谱》。等到她把这本书的从头到尾读到滚瓜烂熟,背出了书中所有的菜谱以后,她决定要读些更有趣的东西。4岁时的玛蒂尔达就已经把家里的书读完了,但基本上都是杂志,因为她那个经商的爸爸和嗜赌的妈妈根本不读书,所以也想不到为异常聪明的女儿买书读。还是玛蒂尔达自己提出上学的要求,父母才把她送进康琴小学。校长特拉奇布尔小姐投铅球出身,哪个学生不听话,她就把孩子像铅球一样投出墙外,她最讨厌的就是小孩。全校师生都生活在她的阴影之下,玛蒂尔达也不例外。虽然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一年级老师珍妮小姐是小女孩心头的一缕阳光。老师欣赏玛蒂尔达的聪慧,鼓励她继续向上。在跟校长特拉奇布尔战斗的时候,玛蒂尔达发现了自己具有一项超能力,只要用自己的眼睛使劲盯着一个东西,那个东西就会跟她的眼球一起移动,最后,她利用校长特拉奇布尔小姐杀了珍妮老师的爸爸也就是她的姐夫后伪造遗嘱,而获得遗产的证据,把校长吓晕了过去,第二天就再也没有回来……

《玛蒂尔达》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在逆境中成长,要是跟父母或者老师发生矛盾的时候,我就会想一想玛蒂尔达是怎样做的。

《论语》读书笔记_关于论语读书笔记3000字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订的《论语》中保存,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璀璨的宝石。现如今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再学国学经典的热潮,当然,《论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孔子的思想的影响力使我们不容忽视。虽经千年,但其中的教育思想、和谐思想、仁者爱人的思想以及君子等各方面的思想不仅对古代的中国还是现代社会,乃至是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论语》中对于学习的看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为文也。(公冶长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中人之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之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学而不及,有恐失也。(泰伯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有教无类。(卫灵公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篇)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篇)孔子的学习思想分析要结合他所处时代背景来看。他之所以被成为伟大的教育家,一方面是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同时他还认为学习要时习之、不耻下问,也就是说学习者对于学习的态度要端正。虽然有教无类的概念现在的人们都很熟悉,但是在孔子那个时代被提出则成了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大突破。孔子对人十分谦逊,相传孔子曾拜比自己小的学者为师,而孔子的弟子颜渊的年纪也比孔子大许多,可见,孔子对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理解并没有局限于时代,这一点十分不易。孔子站在岸边感叹时间如流水般飞快逝去,告诫自己和弟子们要珍惜时间学习。同时,他认为学习应当处于一种乐知的状态才会是学习者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一点犹如现代社会所提出的要培养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一样,很有先见之明。并非每个人都是生而知之,孔子总结自己可以取得成就的经验就在于敏而好学,借此来教育自己的弟子应当努力勤奋。孔子的弟子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其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足可见孔子对于学习者的严格要求。此外,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所教授的内容也不一样,即用因人而异的方法。比如说,子张和颜渊在问到孔子关于仁的问题时,孔子就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孔子还认为诗、乐对人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例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弥之事父,远之事君;多事鱼鸟兽草木之名。等,在当代,我们又一次掀起了学习国学的热潮,同样是认识到它们是我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其教化作用仍有一定的意义所在。

其次,再来看看孔子对于君子的看法。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生,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欲讷言而敏于行。(里仁篇)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篇)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篇)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篇)在《论语》中,有很大篇幅叙述了孔子的君子思想。孔子认为,所谓君子,就应当有文、有义、有道、有思、有礼。有文,即有学问,要敏而好学,以礼为之,天资聪慧固然可贵,但后天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君子要文质彬彬有义,即要以义为质,行之以礼,对待别人要诚信,友好;有道,即有自身的行为方式和方法,勇于追求真理,为了自身修养品德的提高而不断完善自己;有思,即有自己的独到思想,孔子认为君子当有九思:看了要考虑清楚、听后要考虑明白、神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谈要考虑是否忠诚、做事要考虑是否谨慎、怀疑要考虑是否询问、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力是要考虑是否符合义;有礼,即对待别人要有礼貌,行为要符合礼。做到以上几点,应该称得上是君子了吧!再看孔子的君子之道,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就应当是人们对于自己的行为要有一定得约束,懂得进退的尺度以及不断完善自身。敏和明是孔子君子思想的核心,当代社会亦是如此,虽然有健全的法制制度,但还是会有一些不遵守法制的人出现,可以说现代的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有的人能够做到在庞杂的关系中保持着冷静的态度,可以分辨出正确和错误,即做到敏和明,那么这样的人还称不上是君子那谁是呢?

第三,简要分析一下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仁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在,因而在《论语》中有一定重要地位。例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篇)唯仁者能好人,焉得知?(里仁篇)什么样的人才是仁者?孔子作出了明确的答案: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篇)同时,孔子又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泰伯篇)贤者要将仁作为己任,树立远大的目标,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仁在这里成为了人们实现自己理想和愿望的催化剂。仲弓问孔子如何做到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篇)对待别人要小心谨慎如同宾客一般,心中没有怨恨,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句可谓是经典的名句,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闪现光辉,至今为人们所熟知,它所体现的思想核心就是仁。仁者爱人的思想我们都很熟悉,短短四个字,我想其中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其一,要做仁者,就应当学会关爱别人;其二,作为仁者,就要有相应的高尚品质,爱人就是最好的表现;其三,爱人,可以理解为友好的与周围的共处,这四个字无疑又是在教我们交友的方法。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篇)益友如纯良的美酒,愈品愈浓,和这样的人交往,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品德,去除内心的杂念,良师益友这样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因此要多多结交这样的人。此外,孔子认为能做到恭敬、宽容、诚信、聪敏、慈惠这五种品德的人也就可以称得上是仁者了。

最后,看看孔子的为政思想。首先,孔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施行仁政,用之义以礼,从而赢得民心,国家取得长治久安。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篇)即君以礼博得臣之忠。民无信不立。(颜渊篇)体现出了孔子民的思想,和唐太宗李世民所做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孔子认为治国要先正礼: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子路篇)为政要遵礼、爱民、施仁义、教化民众。在孔子对子张的问话中回答能够做到五美、摒弃四恶的人就可以为政了。(五美:君子惠而不费、自身劳苦但没有怨言、有欲望但不贪求、胸怀宽广但不傲慢、威严但不凶狠;四恶:不先教导就处罚,是虐待、不告诫就要成就,是暴、初始慢待突然严格,是贼、出手吝啬,是小气。)

论语读书笔记


【篇一:《论语》读书笔记】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有责任将这种精神弘扬光大,昭示世人!

【篇二:论语读书笔记作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现在有一些人办事,无论事大事小,总是要把前因后果,种种可能都考虑清楚。反反复复,举棋不定。用当今主流的眼光看来,这种人都是可以统领大事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谨慎,精打细算。由此看来,三思而后行是夸赞人谨言慎行的。

但是,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却并不赞成以季文子为例的三思而后行。三在古文中多作虚词,当多次讲。季文子是鲁国大夫,非常计较个人得失。这人考虑事情反复不定,办事过于谨慎。孔子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为什么是两次而不是多次考虑呢?我想,这就牵扯到前面孔子所云:敏于事而讷于言。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何谓君子?君子也是血肉之躯,但是办事讲究迅速敏捷,说话谨小慎微。这就是季文子的谨慎之所以不为孔子所称赞的缘故。

孔子所说的敏于行,并不是说毫不考虑后果地草草了事。孔子是要人们斟酌计划两次。因为有敏于行作为基础,所以第一次思考便应该定下了大致脉络,第二次思考只不过是锦上添花,查漏补缺罢了。由此看来,第三、第四次的的思量便纯数多余了。这种情况和我在考场上的境况大致相同。第一遍填完答卷,整个试卷就明白了打半。这时候的胜负其实几乎成了定局,只不过还应该检查一遍,以防有小节有亏。但是别说时间无多,就算有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下去,我也不会做。为什么?因为这时候第三次视察考卷,虽然更加细致谨慎,但是不免患得患失,特别是在一些改动过的大题目上,往往疑心大盛,先前的果断全都抛诸九霄云外了,当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反倒坏了事。

谨慎是人沉稳的表现,但是过于谨慎了,却是小器,拘泥于琐屑之中了。所谓物极必反,如此三思而后行,就只有坐失良机,自己吃自己种下的苦果了。

【篇三:论语读书笔记】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

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其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子夏谈诗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从而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称赞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信《诗》已矣。(《八佾》)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颜渊听老师讲学后亦足以发(《为政》),子贡也说他闻一以知十(《公冶长》),所以孔子特别称赞颜渊的聪明好学。这正是启发诱导式教育的必然结果。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三,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由此可见,孔子是以诗、书、礼、乐为普通教材教育学生的。至于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进行研究并付诸教学的内容,所以孔子说:五十以学《易》(《述而》)。也可能因为《易》、《春秋》是比较精深的学科,只有少数高材生才能学习,所以说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那么,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孔子最为重视的是什么呢?从《论语》的许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诗》《礼》是孔子教学的主要课程。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季氏》)诵《诗》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又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这些思想说明,孔子不仅重视《诗》《礼》的教育,而且重视这些内容的总结挖掘与研究,它对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四,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子张》)。正因如此,当季康子问他的弟子仲由、子贡、冉求能否从政的时候,孔子满口答应可以从政(《雍也》)。事实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门生中,从政者为数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对参政。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体现着阶级属性,但作为社会的人,孔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倡导的许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类共性的成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予以辩证地分析和扬弃。

【篇四:《论语》读书笔记】

读论语,感到收获颇多,让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学,然后知不足。

学,然后知不足,由此,我要进一步端正态度,持之以恒,在通读的基础上再加以精读,并学会结合实际进行研读,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后明目标。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有了知识,没有思想,就是不切实际的罔。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不是最终目标。我们还必须学会思考人生,人应当成为怎样的人?

一部《论语》,清晰地表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应当成为君子。君子,作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为内圣外王,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等,强调了作为君子既要有学问学识,还要有气魄修养,学问加修养所谓内圣才是君子。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达,我把它理解为德才兼备。

又如:天行渐,君子当自强不息,禹,吾无间然矣!这里可以看到孔子极为推崇大禹,挑不出他任何缺点,禹把黄河长江水利治好,把土地开发出来。中华民族奠定了农业社会的基础,发展成就了后来几千年农业国的民族精神,是从禹开始的。禹之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是真君子,就在于他做到了外王,即君子要不断努力开拓,去建功立业,个人的存在要对社会有所贡献。

思,然后明目标,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今天我们重温《论语》,应思考立身和处世的原则。内圣外王的君子,是我们做人做事的目标和准则,也许也是需要用毕生努力不断去接近的一个目标。

【篇五:《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古的散文小品,应可远溯自《论语》。普通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篇六: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甚施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摘抄读书笔记


摘抄读书笔记(一)

《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摘抄

我见到的第一个人形容枯搞,双手和脸都像烟一样的黑,头发、胡子很长,衣衫褴褛,而且有几处被火烧糊了。他的外衣、衬衫和皮肤全是一种颜色。八年以来他都在埋头设计从黄瓜里提出阳光来,密封在小玻璃瓶里,在阴雨湿冷的夏天,就可以放出来使空气温暖。他告诉我,再过八年他毫无疑问可以以合理的价格供给长官的花园足量的阳光;可是他抱怨原料不足,请求我捐助点什么来鼓励发明的才能,特别是因为在这个季节黄瓜价钱特别贵。我送了一份薄礼,好在我的贵族朋友特意为我准备了足够的钱,因为他知道他们惯于向参观的人要钱。我走进了另一间屋子,但是马上就要退出来,差点儿被一种可怕的臭气熏倒。我的向导催促我走进去,悄悄地告诉我:不要得罪他们,他们会恨你入骨。因此吓得我连鼻子都不敢堵。这个房间里的设计家是学院里资格最老的学者,他的面孔和下巴都是淡黄色的;手上、衣服上都涂满了污秽。我被介绍给他的时候,他紧紧地拥抱了我,当时我多么想找一个借口谢绝他这种亲热的礼仪啊。他自从到科学院工作以来,就是研究怎样把人的粪便还原为食物。他把粪便分成几部分,去掉从胆汁里得来的颜色,让臭气蒸发,再把浮着的唾液除去。每星期人们供给他一桶粪便,那种桶大约有一个布利斯脱酒桶那么大。还有一位最巧妙的建筑师,他发明了建筑房屋的新方法,就是先从屋顶开始建筑,自上而下一直盖到地基。他的根据是他的办法和两种最精明的昆虫蜜蜂和蜘蛛的方法相同。在另一个房间里,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一位设计家想出了一个用猪来耕地的方法。这个方法不用耕具、牲口和人力,只在一英亩的田地里,每隔六英寸,在深八英寸的地方埋上许多橡实、枣子、栗子和这种动物爱吃的其他榛子和蔬菜;然后把六百头或者更多的猪赶到田里去。几天以后为了找寻食物,它们就会把土全部掘起,不但适于下种,而且拉了满地的屎也上好了肥料。虽然经过实验,他们发现费用太大,也太费事,而且几乎得不到什么收成,但是大家都认为这种发明毫无疑问是大有改进的可能的。

摘抄读书笔记(二)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摘抄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刚一蒙亮,进了大车店,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

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的手被冻裂了。

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被冻在地上了。

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

叫唤。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的快,他喊的声音也大。可是过不了一会,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

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他走起来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的滚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会,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

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拣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好象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摘抄读书笔记(三)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摘抄

很难形容他在那些钟乐齐奏的日子里享有的那种欢乐。每当副主教放开他,向他说去吧的时候,他爬上钟楼的螺旋梯比别人下来还快。他气喘吁吁地跑进放那口大钟的房间,沉思地、爱抚地向那口大钟凝视了一会,接着就温柔地向它说话,用手拍拍它,好像对待一匹就要开始一次长途驰骋的好马,他对那口钟即将开始的辛劳表示怜惜。这样抚慰了一番之后,他便吼叫一声,召唤下一层楼里其余的钟开始行动,它们都在粗绳上挂着。绞盘响了,巨大的圆形金属物就慢慢晃动起来。哇!他忽然爆发出一阵疯狂的大笑和大叫,这时钟的动荡越来越快,当大钟的摇摆到了一个更大的幅度时,伽西莫多的眼睛也就睁得更大更亮。最后大合奏开始了,整座钟塔都在震动,木架、铅板、石块,全都同时咆哮起来,从底层的木桩一直响到塔顶的栏杆。于是伽西莫多快乐得嘴里冒出白沫,走过来又走过去,从头到脚都同钟塔一起战栗。那口大钟开放了,疯狂了,把它巨大的铜喉咙向钟塔的左右两廊晃动,发出一阵暴风雨般的奏鸣,四里之外都能听到,伽西莫多在那张开的喉咙跟前,随着钟的来回摆动蹲下去又站起来,他吸着它那令人惊讶的气息,一会儿看看离他二百法尺以下的那个深处,一会儿望望那每分钟都在他耳朵里震响的巨大的铜舌,那是他惟一听得见的话语,惟一能扰乱他那绝对寂静的心灵的声音,他在那里把自己舒展开来,就像鸟儿在阳光里展开翅膀一样。钟的狂热突然感染了他,他的眼光变得非常奇特,像蜘蛛守候虫豸一般,他等钟荡回来的时候一下子扑上去吊在钟上,于是他在空中高悬,同钟一道拼命地摇来荡去,抓住那空中怪物的两只耳朵,双膝靠着它,双脚踏着它,用自己身体的重量使那口钟摇荡得加倍的快。这时那座钟塔震动起来了,他呢,吼叫着,磨着牙齿,他的头发根根直竖,胸膛里发出拉风箱一般的响声,眼睛里射出光芒,那口古怪的大钟就在他下面喘息地嘶鸣,于是,那既不是圣母院的钟也不是伽西莫多了,却成了一个梦境,一股旋风,一阵暴雨,一种在喧嚣之上的昏晕,成了一个紧抓住飞行物体的幽灵,一个半身是人半身是钟的怪物,一个附在大铜怪身上的阿斯朵甫。

《论语.里仁篇》读书笔记_论语读书笔记3000字


第十五章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本章旨在讨论孔夫子的一贯之道。参是曾参,即曾子,论语中曾 皙(点)的儿子。按照本章语言情境理解,在场的有孔子、曾子以及门人,后人在解释门人时有两种主张,一种认为门人是孔子的门人,另一种主张则认为门人是曾子的学生。笔者认为前一种说法较合情理,因为曾子16岁初为孔子弟子时,孔子已经62岁了,曾子从学于孔子总共也就11年。《韩非子显学》篇说孔子死,儒分为八。孔子死时,曾子才27岁,按照此说,在孔子去世前曾子还没有开门立教,如果那时他已经开门立教,则与韩非子所言相矛盾。因此,吾道一以贯之章所言之门人应该是孔子的门人。如果按照师傅传道于首座弟子或者先进门弟子,先进门弟子再传于后进门弟子教习模式,先进门弟子与后进门弟子为师兄关系,最多也就是代师授业而已,曾子的父亲曾点就是孔子的学生,可见,曾子不是孔子的首座弟子或者先进弟子。那曾点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时,相对于后进门的弟子而言,他的身份就可能是先进门的弟子,他可以向后进门者解释夫子之道,这是一种可能,还有一种可能是曾子刚进孔门不久,夫子对他说夫子有自己的一贯准则,其他的师兄弟问曾子是否懂得夫子的意思呢?曾子说懂得,这个一贯之道就是忠恕吧。

通过以上分析,本章核心意思有两层,一是孔子告诉曾参孔子之道是一贯的;另一层是曾子认为孔子之道就是忠恕之道;由此可以推断孔子之道不一定就是曾子之道,曾子所理解的忠恕之道只是对孔子之道的一种解释,不能完全代表孔子的本意。

综上所述,孔子对曾参说他的道是一贯的、前后一致的,是没有矛盾的。曾子说是的,孔子走出后,同门师兄问曾参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孔子的道就是忠恕两个字。忠是中心,中在心上,不偏不倚心怀正义就是忠;恕是如心,德者得也,得其本心,一心一意就是恕,也就是不苛求于人,而在于主体自身内在的道德需要,从自己的德行出发宽恕他者即是恕。忠恕合起来说就是心怀正义,宽恕他者。曾子的理解可以解读为此,实际上,心怀正义、宽恕他者也就是仁吧。这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看看古代儒者的解读,是否可以印证我们的认识呢?

唐代韩愈、李翱之《论语笔解》曰:韩曰:说者谓忠与恕一贯、无偏执也;李曰:参也鲁,是其忠焉。参至孝,是其恕也。仲尼尝言忠必恕,恕必忠,阙一不可。故曾子闻道一以贯之,便晓忠恕而已。

宋代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二》曰:参乎者,呼曾子名而语之也。贯,通也。唯者,黙喻而深领之辞。门人者,曾子之门人也。又谓:这个不是事事物物上斗合得来。会得后,自然光明洞彻,无所不通,本一贯也。非贯之而后一也。夫子以一贯语曾子,直是指得清切。曾子以忠恕答门人,直是断得清切。不清切,后一唯字如何撰得出?后学不悟本一之旨,直向事物上逐项寻讨,安得曾子者而论忠恕哉?。他在卷十三又云:忠恕即道也。于此用力则去道不远,指初学者求道之方而言也。非谓别是一物也。苟忠恕矣,何违之可言哉?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即所以用力于忠恕者。

宋代朱熹与周公谨的一段对话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孔夫子的一贯之道。周公谨问:在内为忠,在外为恕,忠即体,恕即用。曰:忠恕是如此。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何故曾子曰忠恕而已矣?曰:是曾子晓得一贯之道,故以忠恕名之。先生曰:且去一贯上看忠恕,公是以忠恕解一贯。曰:一贯只是一理,其体在心。事父即为孝,事君即为敬,交朋友即为信此。只是一贯。曰:大概亦是,公更去子细玩味,治国、平天下有许多条目。夫子何故只说吾道一以贯之?公谨次日复问:吾道一以贯之,圣人之道见于日用之间,精粗小大,千条万目,未始能同,然其通贯则一。如一气之周乎天地之间,万物散殊虽或不同,而未始离乎气之一。曰:别又看得甚意思出。曰:夫子之告曾子,直是见他晓得,所以告他。曰:是也。所以告曾子时无他,只缘他晓得千条万目。他人连个千条万目尚自晓不得,如何识得一贯?如穿钱,一条索穿得,方可谓之一贯。如君之于仁,臣之于忠,父之于慈,子之于孝,朋友之于信,皆不离于此。问:门人是夫子之门人否?曰:是也。夫子说一贯时未有忠恕,及曾子说忠恕时未有体用,是后人推出来。忠恕是大本,达道所以为一贯。公谨复问:莫是曾子守约,故能如此?曰:不然,却是曾子件件曾做来,所以知。若不曾躬行践履,如何识得?公谨复问:是他用心于内,所以如此?曰:只是朴实头去做了。夫子告人不是见他不曾识,所以告他。曾子只是曾经历得多,所以告他;子贡是识得多,所以告他。忠如瓶中之水,恕如瓶中泻在盏中之水。忠是洞然明白,无有不尽。恕是知得,为君推其仁以待下,为臣推其敬以事君(泳)。

刘宗周在《论语学案》卷二说一贯之道即天地之道,非圣人所得而私也。圣人自任以为吾道者,圣人从自己心上看出此道,满盘流露,一实万分。盈天地间万事万物,各有条理。而其血脉贯通处,浑无内外,人已感应之迹,亦无精粗大小之殊,所谓一以贯之也。一本无体,就至不一中会得无二无杂之体。从此手提线索,一一贯通,才有壅于便与消融。才有偏枯便与圆满。时时澄彻,处处流行,直将天地万物之理打合一处,亦更无以我合彼之劳,方是圣学分量,此孔门求仁之旨也。求仁之旨,忠恕之说也。假令曾子未唯,更作何谓之问,则夫子必以忠恕答之,而谓曾子浅言之,以解门人之惑者,谬也。何也?天下无心外之道,圣人无心外之学也。此心本一实万分,无有内外。人已感应之迹,亦无精粗大小之殊。所谓忠恕也,故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一贯,真头面又以忠为一,恕为贯者,亦谬也。盖曾子于圣人之道,以身体之而实有得焉。一唯之下,得心应手,将圣人无限幽深、宏胜、不可思议妙道,只作布帛、菽粟承当。在所谓善?师门之藴也。一贯之宗,本之大《易》。其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因而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千变万化无穷而复于太极。周子《太极图说》更?其藴,此天地人至妙之理。然不必作一贯解,说是一贯反属安排,此盖圣人就自己心上言。心无死地则曰贯,无所不贯则曰一以贯之,非以一贯万也。一以贯之便还他天地自然本色,故曰天地无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曾子平日只在忠恕上做工夫,未有冥心合道之妙,故夫子就忠恕上指出道体。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者,忠恕是也。曾子一闻此言,如寐者得呼而醒,见得平日所用忠恕之功只在有思、有为上凑泊,一旦显在无尽藏如此渊渊浩浩,不觉心力俱堕,一切语言无可承当,直曰唯而已。一唯之下正好用工夫,便不必改头换面。要之,唯后之忠恕,不是唯前之忠恕矣。必以忠恕解一贯者,自门人分上,固下学之津梁,自圣人分上,亦上达之照影也。曾子质鲁,其为学也守约,一心一路一力作进步,便得水穷山尽,别有天地非人间,依旧是自家里住。曾子以忠恕解一贯,若未达则有《大学》一书在,可为深切着,明矣。

由唐至明,韩愈、李翱有开启宋学之功,《论语笔解》是耶。韩、李稍加发挥,以由忠而恕、缺一不可解一贯之道。至宋代时,陆氏心学传人钱时发挥做人为学先立其大的学术立场,发挥微言大义不同意朱熹的观点,认为门人即曾子之门人,而且强调主体自身的价值,忠恕即是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个体内在的贯通才是道,非外在一件一件地求理贯通后才能明白一贯之道。比陆九渊年长的朱熹却主张以一理万殊的理一分殊的道学思想解释一贯之道,认为曾子在知道一条条、一目目具体事物的道理才豁然贯通,以忠恕为做人之大本,通达事事物物本然存在的道理,即知一贯之道。而明代刘宗周继承前贤理论,发挥陆王心学之旨,认为一贯之道就是天地之道,就是良知,就是仁道,在忠恕上做功夫即可体悟天地万物一贯之道仁道。可见,无论儒家内部如何争论,儒学一贯之道就是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成人之道,所以儒学也就是人学,也就是做人的学问。无论是追求外在物质需要,还是追求内在的精神需要,前提仍然是做一个表里如一,人生立场坚定,价值鲜明的仁人,这才够得上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条件的。因此,无论是用仁、还是用忠恕或者理来解释孔子的一贯之道,其核心还是在于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同时我们也可以看见后世儒家对孔子思想的崇敬以及升华。今天如果我们回归到历史的本来性来解释孔子的思想,破去孔子思想的神圣性的遮蔽时,孔子的思想便获得了新的生命,其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一个符合社会发展的现代公民仍然有指导意义。没有那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那一种文化的传承是没有生命的延续性的,把孔子的思想格式化、僵死地定义化了都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理智的,更非历史的、哲学的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文化的合适态度。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篇一:《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我懂得了: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其实,这正是我们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东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是这个时代的召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不朽的追求。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教师的爱与众不同,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们一起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将一只只凝聚着师爱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平和的心态。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经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么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可以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因为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所以能够安于贫穷,正是因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因为他们的喜怒并不依赖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嬉戏时,他却赞许的点头。可见孔子在内心并不真的认为君子必须治国平天下,人生最终的追求,仍然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平静,要能够体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这些,其实都取决于心境。

《论语》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之前最应该学习的,也是我们教师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因为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今天这个充满了诱惑和选择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

【篇二:《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首推崇儒家,成为百家之首。要想了解中国文化,必先了解儒家文化;欲了解儒家文化,必先了解孔子;欲了解孔子,则必须从读《论语》开始。杨伯峻先生译注的《论语译注》,是在参考了古今考据注释《论语》的诸多著作之后,给《论语》中的每一条都加了相当恰当的现代译文,对我们这样的读者理解孔子的思想有极大的帮助,对于一些条目,还在注释里详尽的说明了该条目发生的背景。

孔子注重克己复礼的,何为礼?《论语》里有这样的话: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篇》)意思是礼啊礼啊,只是指玉帛的礼物吗?乐啊乐啊,只是指钟鼓等乐器吗?看得出相对于表面的现象,孔子对于礼的本质是更重视的。这种礼的本质就是仁,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八佾篇》)人如果不能做到仁,那么懂得礼仪的制度又能怎么样?;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篇》)能够以礼让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不能以礼让的精神治国,那礼仪的形式又有什么意义呢?孔子认为礼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没有仁、礼让的本质为内容,那么具体礼仪的形式是没有作用的。

由此可知,孔子是一个重视内容实质的人。《论语》里的一些记载可以让我们看到孔子的态度: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篇》);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古时候的人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害怕自己做不到;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篇》)司马牛问仁德,孔子说:仁人的言语迟钝。做起来不容易,(当初)说话(许诺)的时候能不(因为谨慎而)迟钝吗?;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篇》)君子以言过其行为耻。从这些话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相当实际的人,他认为应该言行一致,不能以胡乱的夸张来抬高自己、以不存在的事迹夸耀自己,相对于多说少做,他更支持少说多做。

总之,不断阅读《论语》,则对孔子的认识越充分。孔子是一个有血有肉,会哭会笑、会发怒、会骂人、立体丰满的,充满了人性光辉和人生情趣的普通人,这在《论语》中的字里行间中缓缓的透纸而出。

【篇三:《论语译注》读书笔记作文】

近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新崛起,对孔子的研究不仅是国内文化热点,而且也成为全球文化热点之一。孔子作为世思想闪烁着界十大文化民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人类的共同追求。世界文明的发展需要孔子的智慧。

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各代伟人的思想,而《论语译注》是一本必读书,里面记载着孔子对于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态度。下面我就着重说一我读了这本书后深刻的心得吧!

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孔子也曾经这样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大概的意思也就是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体会和理解,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但是现在的学生又有多少可以做到把温故而知新作为一种快乐呢?特别是现在的80、90后的大学生又有多少是在下课后去看书的呢?这样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是很难有人才的出现了,也是中国现在的一个状况吧。

但是我相信中国人可以做到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乐乎。因为中国人传统以来都是好客的,我们都喜欢热闹,喜欢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玩、说说话,这样的快乐,我想不会有人不喜欢吧。最后,人不知而不愠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我觉得90后是希望得到别人理解的一代,在被误解的时候,我们会苦恼,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篇第二十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亨犹犬羊之亨。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便够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礼节、哪些形式)干什么?子贡就说,先生这样地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假如把虎豹和犬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么这两类皮革就很少有区别了。

对于这段话,我的理解就是作为人,本质必定是很重要的,本质甚至可以衡量一个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是有思想的,能够完全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好的本质是从好的文采和好的礼节中体现出来的,那么着能够说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礼节吗?我认为不,礼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好的礼节可以使人们之间更加亲密和融合;而文采就是看出这个人的文化水平了。

读了《论语译注》之后,我真的获益匪浅。让我在为人处世,交友、学习、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感悟。

【篇四:《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我在《论语译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译注》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

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

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篇五:《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论语》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该书由孔子的弟子编撰而成,现在较为流行的看法是由孔子的弟子曾参的学生编写的,大概成书于春秋与战国之交。《论语》的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一些对话集。我们年轻人读书,应该做到读一部书,该要进一步了解此书的作者从事学问,不能只看重材料,若只看重材料,便可不要一部一部书地读。每一部书应作一全体看,不专是零碎材料的拼凑,不专为得些零碎知识而读书。我们必须了解每一书的作者,才懂得这一书中所蕴涵的一种活的精神。①文史之学背后,则每有一种艺术存在,或说精神存在,所以我们读文史方面每一书,必定要读到此书背后之人。②因此,我认为,读《论语》应该先了解一下孔子本人和《论语译注》一书的作者杨伯峻。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位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成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杨伯峻(1909~1990)语言学家。原名杨德崇,湖南省长沙市人。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的研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译注方面。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研究方面,他著有《中国文法语文通解》、《文言语法》、《文言文法》、《文言虚词》(、《古汉语虚词》、《春秋左传词典》等。在古籍的整理、注释和译注方面,著有《列子集解》、《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春秋左传注》等。在这里我们还必须提到一个人,杨伯峻的叔父杨树达,杨树达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经文学家,著有《论语疏证》等书,其人对杨伯峻影响极大。《论语译注》一书影响非常大,曾被香港、台湾翻印,日本的两所大学用做教材。该书译文明白流畅,注释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结论在集古今学者之大成的基础上颇多个人新见。因此,我认为杨伯峻版《论语译注》应该是了解孔子思想和《论语》精髓的一本教为权威的书。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论语》一书,《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了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我们可以得知,论语即为论纂语言的意思。今天我们讲的《论语》一书,共有20篇,495条语录,因此也称为论五百。《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言的;讲仁却109次。由此看来,孔子批判的继承春秋时代的思潮,不以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①但孔子的思想体系还是礼、和仁的统一。仁是内在的道德体系的最高范畴,礼是仁的外在标准。下面具体来谈一下仁,孔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这句话点明了孔子的中心思想,忠即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30)恕即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2)。仁的实践包含了为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这是仁的积极方面,尽己为人谓之忠。仁的含义并不仅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还有另一方面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方面合起来,称作忠恕之道②。另一方面,仁在我们具体的生活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222)。孔子说的仁就是爱人。但在这里应该要指出的是,孔子说的仁爱并不等于墨家的兼爱和西方的博爱。爱人的人在当时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指士以上的人物,并不包括下层的人民大众。爱在当时也是有等级的,有差别的。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

下面谈谈我读《论语》的一些感想,余读《论语》是从2003年开始的,当时经台湾中文大学一教授指导,研读此书。最初的形式主要是背诵全书,至于进一步理解则是在以后日常生活中去逐步体会。但是由于大多数语句不能及时理解。因此,于2005年购买杨伯峻版《论语译注》进行细读。另同时购买其他几个不同的版本作为比较参考书。几年的时间下来,《论语》一本并未完全读完。这本书总是看看停停、停停看看,当然更多时候还是在于将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作指导。余读《论语》,感觉《论语》是一本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要读的书,古代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可见,《论语》是一本具有人生大智慧和治国的书。读《论语》并非只是简简单单的看一遍,而是需要仔细的去体会其中的真谛,如现在市面上卖得很hot的于丹的《论语心得》,其实就是将《论语》的大智慧生活化,具体就是指导一个人如何为人处事。如此赞扬《论语》,并不是说《论语》中所说的都是好的,其中也有时代落伍的一面。如:《论语乡党》一篇中,就主要是涉及古代一些礼仪方面的事,在今天看来,则显得比较落伍。再如: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89)这句话被看作是孔子的一种愚民政策,在今天是一种历史的退步。总之,《论语》对于年轻人做到格物、致知、修身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我谈谈《论语》对我日常生活的影响。学了几年《论语》,吾尤爱三条:(1)、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17);(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2)。这三条我认为对本人的人生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时常拿来反省自己。第一条让我紧记作为一个追求知识的学子不应集中于吃、穿这种粗俗的东西上,而应该一心一意地志于追求真理、追求知识。即使平常吃、穿得很一般,但我可以乐在其中。做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716),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611)。后一条让我在看到贤者时,学习其长处,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更新自己,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看到不贤者时,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同类毛病,通过这样一步步的摒弃自己的陋习。第三条对于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了,因为大家在中学时都曾经学过。但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学了将近十年,有谁真正的去体会过着一句子,并在此后中应用过。我曾经说过《论语》是一部具有人生大智慧的书,如果每个人一生都能坚持做到论五百,必可以成为一代圣人、一个完人。退一步讲,即使我们一生之中只坚持做到几条精辟的论五百,我相信这对我们的人生也有巨大的改变。第三条与前面的第二条在某些意义上有相似的地方,这说明孔子本人也很注意这一点,孔子并非圣人也,其人也是在不断地向贤人学习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更应该如此。同时,这一条也教导我们这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应存在孰人优秀孰人不优秀的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第三、我谈谈《论语》与国际关系,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儒家与国际关系。《论语》是儒家的集大成的作品,其中也蕴涵了不少人性善的思想,儒家提出要以王道来治国。王道即圣王之道,即是靠道德教诲和教育来贯彻的,王道的力量来自于道德教化,相信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中国的法家则认为圣人治国是不是要使人人都自觉行善,而着眼于使大众不能作恶。儒家认为要靠礼乐和道德,而不是靠法律和刑法来治理百姓。而法家在这方面正好与儒家相反。可以看出,儒家代表的是理想主义,法家代表的是现实主义。在中国历史上,儒家一向指责法家卑鄙、粗野,而法家则总是指责儒家书生气、不切实际。①理想主义并非不好,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人治国其实还是靠道德与刑法。可以说,道德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而刑法只是防止社会不退步的力量。因此,理想主义在治国方面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在当今世界,中国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概念,这无疑反应了理想主义的色彩。虽然,表明上看和谐世界是很难以实现的,但从长远看,若整个世界都向这个方向前进,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后人从整个世界的历史体系再来看这个问题时,定能发现当时的人在处理问题时具有了何等的智慧。当下的国际关系就相当与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处于一种无政府的状态了,理想主义在当时虽不起什么大作用,但仍然是不可少的。

最后,我想说年轻人学习《论语》不应局限于何地、何时、何书。对于《论语》的学习应该是一生的,不应该局限于任何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学习欧阳修的三上,即枕上、厕上、马上随地都可以学习《论语》、思考《论语》。同时,也不应局限于任何时间,随时想起,随时都可以思考《论语》,学习《论语》。另外,学习《论语》也不能局限于任何版本,因为任何对《论语》的释注、解说都只是一种解释,其译文通常只能表达一种含义,而《论语》本书可能还有其他层次的含义。原文是提示性质的,译文则做不到这一点。每个译者都认为其他译书不够满意。无论一个译本如何力求完善,它总是不及原书。因此,我认为,应该多看不同译本的《论语》,待自己熟悉之后,再认真思考《论语》原文,得出自己的理解。

【篇六:《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每个人从小都受到了《论语》的熏陶,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等。其实,《论语》的道理都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它教会我们如何看待人生,如何做人,如何增强幸福感,感悟人生的真谛。尽管我对《论语》仍是一知半解,但读《论语译注》后,受益匪浅,感悟颇多。

心态决定一切。孔子告诉我们做人的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我们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遗憾,不能纠缠在里面,否则只能加重我们的苦痛;我们要尽可能地用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来弥补这个遗憾。虽然我们无法左右外面的世界,但是我们可以让我们内心的世界变得更加从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孔子在治学态度上,要求我们要有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治学方式上要求我们一定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孔子也是这样做的,他本人没有呆在家里研究人与人的关系,而是周游列国,四处讲学。他还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读过了千万本书后,悟出人世间的道理,写出了对中国发展至关重要的六本书:《诗》、《书》、《礼》、《乐》、《易经》和《春秋》。因此,我们在工作中,首先要勤奋学习,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再者要学以致用。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我们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提高我们在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才能使自己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多向身边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丰富的养分。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要想在本职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就要多听、多看、多问、多思,以我们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能使我们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孔子教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内心的安宁。而生活的快乐与否,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人、对事的看法。一个人的视力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看出去,无限宽广地拓展外部世界;另一个是向内看过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世界。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你的态度决定了你一生的高度,你认为自己贫穷,并且无可救药,那么你的一生将会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你认为贫穷是可以改变的,你将会积极主动地面对贫困。生命本来已经很短暂,何苦还要自寻烦恼?我们要学会选择,学会舍弃;人生有进有退,有加有减,进退自如,加减适当;不要灰心丧气,不要怨天忧人。《论语》这本书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对于《论语》的感悟每个人理解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但一本好书,可以慧智;一本好书,可以明心。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绿化精神荒园的绿草,是陶冶人格情操的花香。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明理,健康向上的书籍能让我们明辨是非,懂得礼仪廉耻,在好书的引导下调整我们奋进的方向,用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用信条来支配自己的行动,用事迹来引导我们的思想,在精神的世界里为自己建造一座无与伦比的心灵花园。这样,你就不会再为自己的困惑而担心,你将获得的是享受、是信心、是勇气、是成功。读书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就相当于我们长了一双飞向成功圣地的翅膀,防止我们的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能力退化。

【篇七:《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有点夸张。但论语的重要意义是不能忽视的。《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基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孔子对孝的理解,对现代社会的教育意义不减当初。近年来,空巢老人等词汇的问世,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一问题;还有文化名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也有孝敬之道这一篇节。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读: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看过如此之多孝敬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孝敬仍然现代社会道德素质的朴素的起点。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在现在这个经济,科学都非常发达的时代,最最基本的孝竟然被人们所忽视。小孩子们,在家都被宠着,哪里知道敬父母;在成年人们追逐自己梦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竟都忘记的自己的父母。忘了他们独自在家中,虽是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们并不幸福。他们一年到头也难见他们朝思暮想的子女一面,他们的心灵是空虚的。他们只求一声问候、一起吃个饭、常回家看看。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回头看看那为我们而白了的头发,为我们而皱了的脸颊。

论语中的孝让我们拾起那颗久违的孝心吧!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矗。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摘抄汇集”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论语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