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黑天鹅

观后感黑天鹅

观后感黑天鹅

2023-01-08

[最新]观后感黑天鹅900字模板5篇。

博览群书是好的,博览好电影也是我们提倡的,从一个好的作品通常有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地方,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的,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老师们经常会安排我们来写观后感作文,你是否为写观后感而苦恼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最新]观后感黑天鹅900字模板5篇,感谢您的参阅。

观后感黑天鹅 篇1

好多感觉但没有头绪不知从何写起,那就从完美主义说起吧,完美主义的确是一种失败的人格学说,直接导致走火入魔丧心病狂,因为不风魔不成活,不只是戏,是所有的东西,只有把自己迷失其中,才能捷近完美。个人认为越是完美的东西牺牲越大。中国的中庸之道确有其道理,凡事有个度,适可而止。越度总会付出代价,小则伤心失望,大则极度崩溃,丧失生命。从她母亲这个角度上来看给我的启示是把孩子当做自己实现梦想的工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非常非常懦弱无力的。在她那追求完美到几近病态的妈妈的“精心呵护”下,Nina的精神世界其实早已十分脆弱,充满了挣扎。其实儿孙自有儿孙福,吃哪碗饭就是吃哪碗饭,不要让你的爱成为孩子的负担,在伤害孩子身心健康的同时,也会伤了你历经世事沧桑的希望。

最近在翻看一些人的文章,无论大小人物,无论影视还是文学作品,有感而发的人越来越多,包括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世界开放了,还是我们大胆了,反正时代是进步了,言论自由了。

观后感黑天鹅 篇2

今天闲的没事就写起了观后感。

看完了《黑天鹅》觉得很不错,比国王的演讲好多了,主人公的表演很到位,人物的内心世界演绎的淋漓尽致,使我完全被感染了。的确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好的片子了。

可是看完内心很压抑,在我看来毕竟太残酷了,即使最终能追求到完美,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毕竟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没有那样的毅力,也没有那样的野心。我们也许并不想作为舞台上光彩夺目的那颗星,站得越高,摔下来就可能是粉身碎骨,付出生命的代价,最后只得到一句:我看到了Perfect。真的值得吗?我只想做一个普通的人,淡泊名利也好,胸无大志也好,这就是我!但我的人生并不一定没有成功,也许我会为了这个简单的梦,而努力,但是我希望所有最终的美好不要变成一种折磨,而只是我的简单人生的一种点缀。我不追求完美,事实上对于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我一向不苛求。或者可以说完美只是内心的一种感受,只要明白有些东西根本就不属于你,那么是不是觉得自己的人生其实很真实也很完美呢!不管是拥有的还是失去的,总觉得自己是最好的,所以总会有幸福的感觉萦绕在身旁,这就是完美。明明唾手可得的东西,却要去苦苦追寻,又是为何!

你高贵、纯洁、是真正的公主。你是翩翩起舞的白天鹅,是任何人难以企及的梦。可是眷恋未知的世界,却偏偏偷食苦果。难道看到更多的东西,了解人间的痛苦就是完美。不食人间烟火的白天鹅,你又是何苦!

看的时候,我一直为公主纠结,难道白天鹅就这样毁灭,就这样蜕变成黑天鹅?还好最终作者给观众留下了一点可怜的希望。

我看得的是,所谓的艺术,变成了一种杀人凶器,是对艺术家的极度摧残。为了追求艺术,不惜扭曲自己的人格,变卖自己的灵魂,最后除了一个光鲜的空壳变得一无所有。就像演艺界,我们曾经以为腐败并不是大多数,虚伪也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我们曾因为某人而坚持以为这爱存在,可是随着一次次婚姻告危,曾经见证这个金童玉女的神话升起的我们不得不看着它慢慢破碎,最终愕然。

到底是什么使一切变得如此悲哀?现实!偌大的世界,我们每个人只是沧海一粟,只是滚滚红尘里的一粒尘埃。为了生存我们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演绎成了不同的悲剧和喜剧!

但是,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不是吗?

观后感黑天鹅 篇3

我总是慢一拍,直到现在才被推荐看《黑天鹅》,这确是一部准确反映当今社会人性的经典影片。导演采用芭蕾舞剧天鹅湖的一个悲观版本:白天鹅因绝望而跳下悬崖,在这一背景下,充分运用音箱和色彩的细致变化,再配上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成功地提出了一个矛盾的问题“人性有恶(黑)和善(白)两面,当恶的一面完全被排斥,人的生命呈现机械、没有活力,当恶回到个体身上时,生命那么有张力,舞动全世界,可是个体却倒在了血泊中:死亡,完美就意味着死亡?”

我作为心理咨询师,多年与访客的共同实践证明:完美不仅不是死亡,而且是一个新生的过程。老子有言“天之道,利而不害”,道就是事物本身的规律,无法用言语表达,但可以体悟到;我们每个人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唯一的“自我(道)”,当我们转向这个“道”,一定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我们的美好生活就此开启,生命一定从此辉煌而持久。

问题是妮娜的生活完全被她母亲以“爱的名义”完全控制了,你那没有选择的成为母亲的“Sweetgirl”,背负着母亲“罪恶(失身而葬送舞者前途)”的后果,妮娜只允许自己是“圣洁的白天鹅”,拼命地压抑那本能的“黑天鹅”,但本能的力量是无限的,最后,无奈的妮娜只能选择把辉煌的生命还给母亲(死亡),但是实现了母亲的愿望。

另外一种假设:倒下的妮娜仅是皮外伤,在医院小住一段时间后回到芭蕾舞团,并且主动寻找一位咨询时陪伴,和咨询师一起向着“成为本质上的真实自我转变”,远离母亲设定的虚假样式,远离幼年的面具,日益听从自己的生理存在和情感存在最深处的声音,并且发现自己带着更大的准确性和深度,原来越愿意成为自己最真实的自我,那她就是涅槃重生了。

观后感黑天鹅 篇4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Lily,其次是Tina。Lily热情奔放,不加掩饰,举手投足间流露完美。Tina心理压力极大,无论是母亲加压还是自己施压,都使她越来越怯懦。黑天鹅是Tina长期以来一直被压抑的自我。最后白天鹅与黑天鹅的完美结合象征她的超我的实现。

在表演的最后,Tina不再压抑自己,选择了释放,从而也获得了所有人对她的认可。

面对压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宣泄手段,片中多次出现这句话:人要活得轻松些。Tina本身就已经很努力很优秀,她所需要的'只是克服自己。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Tina最终战胜了自己。她成功了。

有关心理分裂、人格分裂,一直是让人惧怕的话题,因为有太多的恐怖事件涉及心理问题。有时我在想,如果在古代出现这些情况,人们顶多把他们叫做疯子,至于精神病人、人格分裂等听起来就很吓人的名词,恐怕古人们都还闻所未闻。看来,活得简单些就会相对幸福些。

人的发展,遗传占一部分,教育占一部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占大部分;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管生命线、事业线还有爱情线是长是短,是好是坏,最终仍在自己手上,仍在自己的掌控中。每一刻,我们都是自己的主人,都掌握着自己这片领土。

每个人都是上帝精心创造,然后丢弃到世界上来的。上帝对人如此放心,我们也应该对自己有信心,相信只要努力,一定会活出自己的价值。

凶杀、暴力、滥交、嫉恨这些仍然存在,牺牲、和平、忠诚、友谊这些却是更让人向往的。人心趋向,在这一瞬就可看出。

对《黑天鹅》的观后感颇多,如果用一句话加以概括,那就是:直面压力,升华压力。

观后感黑天鹅 篇5

这是几乎由娜塔莉。波特曼的个人表演支撑起来的电影,娜塔莉扮演的Nina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挣脱内心的压抑,演绎出最完美的黑天鹅,同时也在舞着自己的白天鹅之亡。

美丽、脆弱、略带恐惧,凡事追求完美的乖巧女孩儿Nina无疑是白天鹅的候选者,而在导演Thomas和竞争对手Lily的刺激下,Nina内心的黑天鹅一点一点苏醒,欲望、嫉妒、憎恨和猜疑一点点腐蚀着Nina内心的防护墙。蜕变彻底完成前的极端的不确定和不自信给Nina带来极大的压力和恐惧,Nina临近崩溃。

终于,表演当天,在化妆间,Nina与Lily发生冲突,并用玻璃碎片扎进“Lily”的身体的时候,她其实杀死的是原来的那个自己。此时的Nina终于做到了Lose control,让黑天鹅完全占领了她的灵魂。最后的那场演出,黑天鹅充满邪气和杀气的眼神摄人心魄,而Nina周身弥漫的骄傲和和狂妄的气质也已经让我们完全找不到之前那个sweetgirl的影子。

灵魂的煎熬是痛苦的,可一旦善或恶的一面发泄而出,体内就会有如释重负的快感。只是它所造成的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善的结果是幸福,恶的结果是悲剧。所以,虽然Nina最终领略了“完美”,但或许连她自己都不能接受改变后的自己,而原来的那只白天鹅已经被杀死,再也活不过来,Nina只能用生命结束这“完美”的蜕变。是否可以说是Nina自己锁住了自己。

这是一个成长故事,而且不是特例,是很具典型性的成长故事,白天鹅向黑天鹅的蜕变正是Nina被动寻找和挖掘自我的过程,但渴望和现实的巨大差距,让这一过程变得格外痛苦和极端。试想如果Nina的母亲没有过度的庇护她,Nina是不是就不会纯洁的如一块水晶,欲望和野心就不会在压抑中被无限放大?如果导演Thomas没有用一种充满诱惑的引导方式,是不是Nina的欲望就不会被启蒙?如果Nina在寻找黑天鹅的气质时,碰到的不是贝丝和Lily,就不会感到压力和恐惧,更不会潜意识里把他们当榜样来找寻黑天鹅危险、魅惑的气质?

或许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哪位母亲的控制和溺爱不是出于无私的母爱(世间最不容置疑的真情)?!我们怎么能埋怨一颗如此善良伟大的心!身边的导演、贝丝、Lily难道不是真实存在的吗!碰见什么样的人不是我们能掌控的,大千世界,本就有形形色色的人,指责和逃避都不能避免我们会接触花花世界,只要处在社会中就会碰到好的不好的人和事,而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对好和坏的定义又有很大区别。

也许是Nina蜕变的时间或环境错了。埃里克森说,青少年12到18岁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最佳时期,在这期间,青少年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去寻找内在我和外在我的平衡,最终成为一个真实统一的自我。否则就容易发生角色的混乱,矛盾始终会纠缠着内心,直到找到自我同一性便会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

记得有一次跟半仙聊天,半仙说“我们都是我”。如果Nina在接触黑天鹅前就接受内我和外我,是不是就不会被动的寻找黑天鹅的气质,更不会释放了自我却又接受不了蜕变的自己,而只能用生命表明自己的立场?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最新]电影《黑天鹅》观后感汇总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作品中有非常打动人的地方,让我们感慨万端,当不同的人在看完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整理我们的思维,写观后感不啻为一种好的方式。你是否为写观后感而苦恼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最新]电影《黑天鹅》观后感汇总》,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电影《黑天鹅》观后感【篇1】

《黑天鹅》是20xx年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美国电影。娜塔莉波特曼,文森特卡索和米拉库妮丝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xx年9月1日在威尼斯电影节率先放映。

围绕娜塔莉波曼饰演的妮娜,一位纽约的芭蕾舞演员展开,她与母亲退休的芭蕾舞演员艾丽卡居住在一起,她的生活只有舞蹈以及野心勃勃的职业目标。好机会终于降临,当导演托马斯(文森特卡塞尔)决定为新一季《天鹅湖》挑选新演员时,妮娜成为了第一候选人。不过,她还有一个竞争者,莉莉(米拉库妮丝),托马斯要求舞者不仅仅能演出白天鹅的无辜与优雅,更要能演出黑天鹅的诡诈与淫荡。妮娜是完美的白天鹅而莉莉却是黑天鹅的化身,渐渐的,两位舞蹈演员的竞争与对抗进入扭曲的状态,妮娜开始鲁莽、不顾一切的探索起自己黑暗的一面,这也将毁掉她。

整个影片完全没有外景拍摄,训练厅、化妆间的长廊、黑暗的地铁、舞台、晃动的镜头,没有白天明亮的光线,没有天空。从开始到结束,故事始终被拘纳在昏暗甚至黑暗中,正如情节对主人公内心的反复压迫。娜塔莉波特曼以瘦骨嶙峋的身体、苍白的脸、惊恐不安的眼神,完美地诠释了那个清教徒般的舞者妮娜。影片舞台上的分裂促成了现实中隐性人格的曝露,现实中的裂变反过来成就了舞台上两种极端角色的塑造。而芭蕾舞者追求至纯至美艺术境界的疯魔劲头,令故事的主题更加浓缩经典。

电影《黑天鹅》观后感【篇2】

在Z的推荐下去看了电影《黑天鹅》,想来写写感想之类的东西曾经是语文老师那么津津乐道于布置的回家作业,今天我也忽然来了兴致,想提起笔写点什么了。

女主角妮娜二十八岁了,是一名普通的舞蹈演员,她勤奋刻苦,她的梦想是有一天站在舞台的中央当一次主角。一年一度的选角又开始了,主角的重任需要分饰两角,至善的白天鹅和充满诱惑的黑天鹅。老艺人的退出和新同事莉莉的到来都让妮娜措手不及。面对老师“你没有激情”的苛责,面对和她个性截然相反的竟争对手奔放的莉莉,面对视她为浮木极力想抓住她的母亲,胆怯、脆弱、爱哭的妮娜能否完成她华丽的蜕变呢?

很庆幸的是故事的结尾我们看到了白天鹅的委婉与凄美也同样看到了黑天鹅的诱惑与邪恶。然而这并不是一部简单的励志电影,当看到主角最后用生命舞动眼里散开病态的光芒,当看到奄奄一息的她却又无限满足的一句我曾经完美过,我的心里一片唏嘘,对我来说,这个过程太凝重,这个代价太惨烈。

是的,就像Z推荐时说的,影片带一点惊悚,带一点激情,然后Z为了推荐我去看还特地加了句,不要紧的呀,这个是追求艺术呀。而我却笑而不语,我的心里却不喜欢这样的追求方式,我和所有的观众一样,希望妮娜能站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光芒,但我更羡慕莉莉,舞技一般,长相一般,却如此轻舞飞扬,将人生洒脱地淋漓尽致。所以,当妮娜精致的脸庞挣狞地出现在镜中,当现实与虚幻不分,她被各式各样的恶魔追逐,当故事结尾时,她后背普通的泡疹被抓出了黑色的羽翼,让我来告诉你,她已经疯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黑天鹅》还是不失为一部好电影,女主角华丽丽地蜕变,而我也在些些的小惊恐中淡定了下来。突然就想轻轻地哼哼一声:活着其实很好,请再吃一颗苹果…

电影《黑天鹅》观后感【篇3】

由张译、赵子琪、张昊唯等主演的网剧《重生》“又一次”来到了大结局,相信不少观众也已经看完这整部剧,不知道对于这大结局大家可还满意?个人感觉这个结局虽略显仓促,一些悬念都还没揭开就完结了,但是这个尾收得还是不错的,至少能圆的剧情都圆回来了。

特别是最后一集里秦驰在串串店的那段戏十分精彩,虽然最后没有交代清楚他是否领便当了,但是这角色的剧情定格在那个瞬间,给我的感觉很圆满!说到这里,又想夸夸张译的演技,以前都知道他的演技好,但是这一次他把秦驰这角色塑造得十分生动,确实为整部剧加了不少分。

回头看看《重生》这部剧,虽然已经大结局了,但也确实留下了不少谜题,而它们可能已经没有答案了。除此之外,有一些剧情明明已经讲得挺清楚了,但是不少观众依旧“天马行空”,总觉得这些剧情的背后还有反转,比如说陈夕的身份,其实后半段已经解释得蛮清楚了,但是大家对此还是颇为执着,这是为何?

客观说,在一开始追《重生》的时候,因为关于陈夕的片段很少,有他的画面都是那场枪战,除此之外就是在其他角色的台词里出现了,所以大家对于这个角色很感兴趣,都在猜他会不会是卧底之类的?毕竟类似的剧情,在《白夜追凶》其实也有过,而且,这部剧赵今麦饰演的陈蕊戏份颇多,明明这角色作用不大,但导演依旧给到这么多的镜头,会让观众觉得这是在为陈夕的身份反转做铺垫!

不过,随着剧情的发展,有关陈夕的片段越来越多,从九年前体育馆那案子,再到714案件还原,这些片段都能看出来,陈夕肯定不是卧底,充其量是个线人之类的设定。所以,看完大结局后,应该可以确定陈夕这角色本身就是坏人,只是因为陈蕊的缘故,让大家觉得他可能是好人!

其实,在一部悬疑剧里,剧情反转是很常见的事,所以一开始大家猜陈夕是不是卧底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剧情已经交代得蛮清楚了,还去想会不会有反转的之类的,感觉就有些多了,毕竟强行来个反转的话,剧情本身也会有硬伤。

当然,《重生》本身确实有一些剧情衔接做得不是很到位,可能是剧本改过,也可能是剪辑的考虑之类的,所以观众对于陈夕这角色的理解会有几个不同的版本,不知道你觉得他是好是坏呢?

电影《黑天鹅》观后感【篇4】

看完鹰之重生的视频,我不禁想到的与之类似的凤凰涅。凤凰的神话更显神秘、遥远;而鹰的真实事例,更能和我们产生共鸣。

鹰,是天空之子,它盘旋天宇,俯瞰着大地的芸芸众生,它拥有者骄傲的资本,它是大自然的王者,是人们值得学习的生灵。我惊叹,一只大鸟居然能够活七十年,我钦佩,它的一切。

鹰的大脑只有人的几十分之一大,所以它没有人们复杂的私念,鹰的思想可能一直都是很单纯的,一心一意地翱翔,专心致志地捕猎。一生之中,也就只有在三十岁的时候,它才会面临一个,在外人看来很严峻的一个抉择――死亡或者重生。

在鹰的面前,它似乎并不会犹豫,它仍然只有一个年头:在痛苦中重生。

人类有着发达的大脑,也无时不刻的面临只多条岔路。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件小事儿犹豫不决,浪费大量的时间和感情。如果我们学着像鹰一样的单纯,凭着自己的信念去选择,那么生活就会变得简单、轻松。

而在重大抉择面前,我们需要慎重。把自己的喙、爪、翼去除比起安逸地死去,确实困难得许多。但当新的装备出现在自己的身体上,重新能够披靡上阵、笑傲蓝天的时候,那感觉又是别样的酣畅淋漓。重生,是一个理智的选择、是一个伟大的抉择。

鹰能够在自己的拼搏下,获得重生,是令人羡慕的。每个现在身处低落的人都希望自己改变现状,改变自己。也许,是时候对自己大刀阔斧了。用比较官方的话说,叫做辩证的否定,我们要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那些曾经使你暂时快乐的懒惰,我们要鹰拔去羽毛般,对自己狠一点・・・・・・

重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鹰需要五个月。人,需要的时间也许更加漫长。

我们必须足够耐心,事物的发展是光明的,对未来,要充满信心。同时也要做好思想准备,鼓足勇气,迎接蜕变道路上的挫折。化蝶,每个人都是渴望的、可能的。

抉择,重生。

电影《黑天鹅》观后感【篇5】

深夜看完《黑天鹅》,久久无法入睡,感触很大。

影片讲诉一个芭蕾舞团中的一个认真的芭蕾舞演员Nina,为了演绎新版天鹅湖中黑白天鹅突破自我释放自我,甚至因为压力在精神分裂的双重人格中挣扎着,出现可怕的幻觉,最终以在自己演绎完美的巅峰,倒在自己血泊中的画面结束。这部影片是20xx年拍的,这种意识流影片非常新颖,把Nina的幻想和自我挣扎全部用画面和情结来表现,没有旁白,言语也不多。在那些她自我挣扎的画面中,甚至有些惊悚,所以也有标签把它标榜为剧情惊悚片。如果不认真看,不结合前后剧情还会以为Nina真的杀死了她的对手Lily,其实那只是她的幻觉,她是杀死了那个懦弱的自己。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部很好的讲诉自我释放,人性释放的电影。

Nina的母亲也是一位芭蕾舞演员,影片中可以看出她对芭蕾舞的渴望甚至把这种渴望加注到女儿的培养上。她大概是因为生Nina而放弃了自己的事业生涯,把全部的希望加注于女儿。她强制性的严格管教把女儿培养成了一个优秀的芭蕾舞演员。但其实她们两个都是有缺陷的,她的病态表现在强势的管教女儿,除了管女儿就是画自画像。影片中没有出现爸爸这个人物,所以这对母女应该是相依为命的。而女儿中这样强制的高压下甚至出现了精神分裂,常常挠伤自己的背,想象自己撕破自己手上的皮。Nina房间里全是粉红色的娃娃,28岁小女孩被妈妈悉心照料着。这也是造成她性格的原因吧。

她柔美克制,优雅好看。似乎天生就是演白天鹅的。Thoms团长一开始不太愿意她来演这个角色因为怕她演不好蜕变成黑天鹅的第四幕。而她的对手Lily,虽然技巧不如她但很轻盈灵巧,热情奔放特别适合演黑天鹅。但这部舞剧需要一人饰两角,所以Lily成了Nina的最大竞争对手。在结果出来以前她找到Thoms,表达了自己想要这个角色的愿望。Thoms告诉她,你很优秀但你无法胜任黑天鹅的角色,你太克制自己了,我在你的表演中看不到激情。Nina说我想要完美。Thoms强吻了她,希望唤起她的一点儿激情,她咬了他一口逃走了。她以为自己失去机会了,没想到Thoms最后还是选了她。

她看到一身黑衣的Lily,其实内心是渴望变成这样的,但她一直一直刻意成为妈妈眼中的sweetgirl,因为这样才不辜负她。28岁的她,人生除了舞蹈和野心勃勃好像就没有其他了。难怪Thoms要给她布置回家自慰的作业。当Lily主动接近她,带她去酒吧去疯去做爱,她大声对妈妈撕吼,所以你永远只是个跑龙套的我才是天鹅女王。可事后又怀疑是Lily心机的企图杀了她夺取她的位置,还癫狂的告诉Thoms不能拿Lily当备用演员。

还有这里面表现出来的性压抑,一个28岁的女人甚至不敢有对性的幻想,也是一种病态吧。她的确太优美优雅,但这是真正的她吗?她时刻恐惧着,担心Lily夺取她的位置担心妈妈看不到最完美的她。整日整日的认真练习,成为了团里最优秀的演员。她妈妈当然知道也知道她精神脆弱。所以最终大演那一天把她关在家里不让她去演,她说别去,这个角色会毁了你,可她不管不顾一定要去,打伤了母亲自己跑去了。大气而镇定的对团长说我来了,让我演。在演绎过程中心中那个白天使和黑天使还在打架,她甚至出现幻觉看到Lily和thmos调情,自己杀死了Lily。还想象自己把她尸体拖到换衣间藏起来,她的眼睛变得绯红。这个场景非常逼真,如果不是后来真实的Lily走过来对她喝彩祝贺,估计所以观影者都以为她已经杀了Lily。终于她在最后第四幕黑天鹅的演绎中成功突破自我,黑色的翅膀长了出来,她充满自信的傲视全场,她成功了,演的十分完美,全场为她喝彩。可她想象的把玻璃片插入Lily体内杀死她的幻觉实际上是她把刀片插入了自己的体内。我想此次应该是象征性的预示着Nina杀死了过去那个软弱的自己吧。

在演出结束的最后一刻鲜红的血从她体内流了出来,染成一朵妖艳多姿的红花~影片以最后她对Thoms的三句话结束Thoms,IfeelsitThoms:what?perfect.我觉得这是整个影片在这样的高潮中结束,她终于懂得了完美的真正含义。

别有深意的结束。有些人觉得这是毁灭因为血流完了她就死了。但我认为不是毁灭,这是重生,影片以一个这样的镜头结束但并没有说明Nina有没有死,万一她被救活了呢?她完全的释放了自我,释放了人性,她的人生正在这样的释放中达到事业的高峰和人生的高峰。

我想这部影片想告诉我们的应该不仅仅是压力来带的精神伤害吧。还有人性,那些优雅美好值得所有人称赞的品质,圣女一样的美好,是真的完美美好吗?难道不是违背人性的吗?人性是有欲望的,是黑与白的统一体而不是非黑即白。这种黑白一体的东方哲学在这部影片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站在艺术家的角度看,Nina无疑是成功的,她完全把自己融入这个黑白天鹅的角色,甚至说这个角色就是她,她是在用生命和灵魂在诠释这个角色,最终演好这个角色的同时她也获得了重生。在与母亲的抗战中她学会了独立,在与Lily的斗争之中她释放了性压抑,在与自己的斗争之中,她获释放了自我得了重生。

这个影片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空间,比如家庭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压力的巨大动力,人性与美好,艺术与生活是一部难得的好片。

电影《黑天鹅》观后感【篇6】

认认真真看完了电影《黑天鹅》,实在让我震撼,疯狂完美的舞者,黑白交替的人性,压抑束缚的欲望,真真假假的梦想,自我毁灭还是自我救赎?人格分裂、自我扭曲后的完美诀别,该嗟叹还是赞美?

正如影评人士所说:白天鹅代表着日神精神,强调适度、节制、美德和优雅;黑天鹅所代表的酒神精神则更为原始、更为蛮夷,却也更逼近本质,它追求的是忘我之境,致力于摧毁日神式的清规戒律,是生命与其本质的全面融合。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黑天鹅。那只黑天鹅代表释放激情,也是人性中诡谲狡诈的阴暗面。白天鹅,脆弱、敏感,自我保护和自我封闭意识强,但潜藏的黑天鹅却渴望着爆发,在欲望的觉醒中蠢蠢欲动。白天鹅是那么的脆弱,黑天鹅是那么的强势。可是走向黑天鹅张开翅膀那一刻的路却是如此的艰难。白天鹅和黑天鹅在一起代表着一个人矛盾的天性。

很多时候,我们游走在黑白之间,即所谓的灰色地带。黑与白的争斗不停的折磨着我们。致黑致白都是极端的,走向极致的道路是痛苦的。追求极致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或成魔,或成神,结果也是极致的。也许,游走在黑白之间或许是一个安全的选择,张敛兼具,在矛盾中的挣扎的点点滴滴成就一个人最终的个性,决定人生的胜负。

黑天鹅易让人迷失,稍不慎则陷入其中无法自拔,迷失自我,虽能释放欲望,但纵欲也是危险的。而白天鹅相对安全,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虽然生活无法充满激情,如一潭死水,却也不至于淹没自我,只是生命无法到达更高境界,或无聊之至的生活令人厌倦而毫无生气,压抑久了也会疯狂。穿越酒神式的迷狂挣脱日神式的压抑,生命便可达至一种随心随性的境界。

而这个境界,尼娜最终达到了——付出生命为代价,却没来得及享受。白天鹅是她成为一个完整的舞者,黑天鹅的出现却让她释放激情,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家。代价是惨重的,这种追求完美的方式过于残酷急促,以至于没有时间去接受以及享受。

生活中,作为我们自己,我们会为我们的追求或是说以父母的期望作为唯一生存目的吗,不论付出什么代价?是偏执还是坚持?追求完美,方式真的需要如此极致?女主角尼娜是达到艺术的完美,但她的 人生确实一塌糊涂,生活与梦想,孰轻孰重?也许,梦想就是他的全部生活,那么太过于苍白可悲以及脆弱。

还是游走于黑白之间,呆在灰色地带最为安全。 观后感》

电影《黑天鹅》观后感【篇7】

重温黑天鹅,又是另一番感觉,关键词:多重人格,自我同一性,完美主义。注在本文末附百度来的影视简介。

好多感觉但没有头绪不知从何写起,那就从完美主义说起吧,完美主义的确是一种失败的人格学说,直接导致走火入魔丧心病狂,因为不风魔不成活,不只是戏,是所有的东西,只有把自己迷失其中,才能捷近完美。个人认为越是完美的东西牺牲越大。中国的中庸之道确有其道理,凡事有个度,适可而止。越度总会付出代价,小则伤心失望,大则极度崩溃,丧失生命。从她母亲这个角度上来看给我的启示是把孩子当做自己实现梦想的工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非常非常懦弱无力的。在她那追求完美到几近病态的妈妈的“精心呵护”下,Nina的精神世界其实早已十分脆弱,充满了挣扎。其实儿孙自有儿孙福,吃哪碗饭就是吃哪碗饭,不要让你的爱成为孩子的负担,在伤害孩子身心健康的同时,也会伤了你历经世事沧桑的希望。

最近在翻看一些人的文章,无论大小人物,无论影视还是文学作品,有感而发的人越来越多,包括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世界开放了,还是我们大胆了,反正时代是进步了,言论自由了。

电影《黑天鹅》观后感【篇8】

最近看了一些电影,《黑天鹅》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也产生无限联想。

影片讲的是一个芭蕾舞演员Nina的故事,她外表美丽、性格单纯,自幼练习芭蕾舞,在母亲的细心关照和期盼下,技艺不断提升。她们的剧团准备重拍《天鹅湖》,在《天鹅湖》中,有两只天鹅:一只是美丽单纯的白天鹅;另一只是外表和白天鹅一样美丽,但内心却充满邪恶的黑天鹅。剧团总监Thomas决定今年选出新的一个领舞者,并要求领舞者同时扮演黑天鹅和白天鹅。Nina非常希望自己能被选中,她也非常的努力,在选拔中,她的白天鹅表演的无可挑剔,总监非常满意,但她黑天鹅的把握却很理想,另总监失望,由于压力太大,她发现自己身体也出现了一些异常,她感到身心俱疲。后来,她一个人去找到总监,希望争取一下,总监向她强调黑天鹅的激情,并趁机亲吻她,却被她拒绝。但总监还是选定她为领舞者。队友们都怀疑她是靠出卖色相争取到这个角色。在酒会上,宣布这一结果时,前领舞Beth情绪激动,愤怒的离去。经过几次排练,总监对她的黑天鹅角色还是很不满意,因为她怎么也把握不好如何去诱惑男人,而且也找不到那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邪恶感觉。总监想尽办法启发她,先是提示她唤醒自己内心的欲望,启发她要学着释放激情;后是诱惑她并使她产生欲望,但随后批评她说,现在是我在诱惑你!言外之意,你的黑天鹅角色应该是诱惑男人才对。尽管总监一再启发,她还是找不到感觉,并开始更加紧张,这种压力外加伤病,一直影响着她的发挥。这时,她还发现心机颇重的女友Lily是自己的强劲对手,Lily的黑天鹅演的比她好。在强大的心理暗示下,她开始连续产生幻觉,她的内心也开始发生变化,最后,她为了争取角色,在化装间杀死了女友Lily,成功的扮演了黑天鹅似,并获得观众的认可,等她回来换装间准备再次扮演白天鹅的时候,Lily却敲门来祝贺她,等Lily走后,她再去找之前杀死的Lily尸体,却不见了,原来,杀死Lily是她的幻觉,但她随后发现,在那场虚幻的搏斗中,真正受伤的其实是自己,但她还是换上白天鹅的服装,演完了精彩的最后一幕,当观众的掌声响起时,当总监激动的跑过来,领她去谢幕的时候,大家才发现,她已经在血泊中......

每个人的内心中都包含着不同的潜质和侧面,环境使我们内心不同的侧面被唤醒并开发,多数人都会定格为稳定的性格取向,因为一个身体里很难容纳太多互相矛盾的精神和信念,那很容易使人陷入精神的分裂。但是,对于一个具有更高目标的人来说,却要求具有这种容纳的能力。

拿一个演员来说,要扮演一个本真的角色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去扮演一个和自己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因为扮演和自己内在人格相似的角色时,她只要展现出她本来的样子就可以了。但扮演一个与自己内心人格完全不同的人物时,本来的自我和扮演的角色之间就会发生冲突,只有把自我忘记,将自己的灵魂完全置身于所扮演的角色中去,才能真正展现出角色本身的风格,否则,就会失去所扮演角色的灵魂。

其实,扮演背离自己人格的角色还不算最难,最难的是在同一个剧情中同时扮演好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角色。就好象本片中的白天鹅与黑天鹅一样,一个是善,一个是恶,能将这两个灵魂统一到一个身体里是最难的,而优秀的演员就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

其实,不只是演员,那些改变历史的政治家,也往往具备这种能力。他们在公众面前,不断展现善良和仁慈的一面,但私下里,却对自己的竞争对手采取非常残忍的打击。远的不说,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身边那些风光无限的人物,也很容易在他们身上发现类似的特征。如果一个思想单纯的人,想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取得卓越的成绩,也经常要面对角色与自我的背离问题。

尼采在《曙光》和《超越善恶》中,都提到真正的伟人要超越世俗的善与恶。我猜想,希特勒之所以看了尼采的书就爱不释手,并整天放在枕头边翻看,鼓励自己,把书中的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可能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也提到伟大的君王必须同时具有狮子的勇猛和狐狸的智慧。他说:“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

可见,把分裂的人格统一到一个身体里,的确是一种稀有的特殊才能,我们多数人之所以一生都注定是一个小人物,可能就是因为我们不具备这种超越善恶的能力。

应该说,所有的人,都在本性中或多或少具有某些这方面的潜能,但为什么多数人发挥不出来呢?我想,一是环境因素,也就是历史机遇;二是价值取向,也就是人生观问题,即:你看重的是什么?;三就是潜质和运气了,说白了:你是那块料,也要有那个运气。

不同的价值取向决定我们采取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决定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命运。在价值判断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的对风险的态度,想超越善恶就必须面对很多的风险,这个风险,一方面来自外部;另一方面来自内心。从外部看,当你的行为超出一般人的道德观念时,就要面临很多的风险,各种不确定的压力和打击可能随时光临。从内在讲,历史上,邯郸学步,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故事很多,如影片中展现的,人格的分裂是最大的风险。

所以,无论我们做出什么选择,都会有不同的得失。做一个普通人,我们就失去了许多创造辉煌的机会,但也避免了很多精神的煎熬与折磨。生活中,虽然我们也要扮演很多角色,但能够以本真的自我坦然的面对人生,确实不失为一种幸福。

观后感黑天鹅1000字5篇


有很多经典的电影值得我们去观看,每次观看我们都能获得不一样的体验,观后感就是为了将这份感动保留下来所做的最好的事情。观后感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怎样才能突出这篇观后感的特别呢?下面是我们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观后感黑天鹅,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观后感黑天鹅 篇1

这是几乎由娜塔莉。波特曼的个人表演支撑起来的电影,娜塔莉扮演的Nina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挣脱内心的压抑,演绎出最完美的黑天鹅,同时也在舞着自己的白天鹅之亡。

美丽、脆弱、略带恐惧,凡事追求完美的乖巧女孩儿Nina无疑是白天鹅的候选者,而在导演Thomas和竞争对手Lily的刺激下,Nina内心的黑天鹅一点一点苏醒,欲望、嫉妒、憎恨和猜疑一点点腐蚀着Nina内心的防护墙。蜕变彻底完成前的极端的不确定和不自信给Nina带来极大的压力和恐惧,Nina临近崩溃。

终于,表演当天,在化妆间,Nina与Lily发生冲突,并用玻璃碎片扎进“Lily”的身体的时候,她其实杀死的是原来的那个自己。此时的Nina终于做到了Lose control,让黑天鹅完全占领了她的灵魂。最后的那场演出,黑天鹅充满邪气和杀气的眼神摄人心魄,而Nina周身弥漫的骄傲和和狂妄的气质也已经让我们完全找不到之前那个sweetgirl的影子。

灵魂的煎熬是痛苦的,可一旦善或恶的一面发泄而出,体内就会有如释重负的快感。只是它所造成的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善的结果是幸福,恶的结果是悲剧。所以,虽然Nina最终领略了“完美”,但或许连她自己都不能接受改变后的自己,而原来的那只白天鹅已经被杀死,再也活不过来,Nina只能用生命结束这“完美”的蜕变。是否可以说是Nina自己锁住了自己。

这是一个成长故事,而且不是特例,是很具典型性的成长故事,白天鹅向黑天鹅的蜕变正是Nina被动寻找和挖掘自我的过程,但渴望和现实的巨大差距,让这一过程变得格外痛苦和极端。试想如果Nina的母亲没有过度的庇护她,Nina是不是就不会纯洁的如一块水晶,欲望和野心就不会在压抑中被无限放大?如果导演Thomas没有用一种充满诱惑的引导方式,是不是Nina的欲望就不会被启蒙?如果Nina在寻找黑天鹅的气质时,碰到的不是贝丝和Lily,就不会感到压力和恐惧,更不会潜意识里把他们当榜样来找寻黑天鹅危险、魅惑的气质?

或许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哪位母亲的控制和溺爱不是出于无私的母爱(世间最不容置疑的真情)?!我们怎么能埋怨一颗如此善良伟大的心!身边的导演、贝丝、Lily难道不是真实存在的吗!碰见什么样的人不是我们能掌控的,大千世界,本就有形形色色的人,指责和逃避都不能避免我们会接触花花世界,只要处在社会中就会碰到好的不好的人和事,而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对好和坏的定义又有很大区别。

也许是Nina蜕变的时间或环境错了。埃里克森说,青少年12到18岁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最佳时期,在这期间,青少年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去寻找内在我和外在我的平衡,最终成为一个真实统一的自我。否则就容易发生角色的混乱,矛盾始终会纠缠着内心,直到找到自我同一性便会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

记得有一次跟半仙聊天,半仙说“我们都是我”。如果Nina在接触黑天鹅前就接受内我和外我,是不是就不会被动的寻找黑天鹅的气质,更不会释放了自我却又接受不了蜕变的自己,而只能用生命表明自己的立场?

观后感黑天鹅 篇2

"又看了一部电影,《黑天鹅》,貌似还是奥斯卡获奖的电影。

怎么说呢,中规中矩的一部电影吧。算不上出彩,但也不是很难看。

整部电影看得我挺烦躁挺压抑的。女主角的手脚各种受伤流血的镜头让我生理上难受。这种故事其实真的挺常见,我似乎都能猜到个大概。渴望变强最终变疯的套路。

我能过来写篇观后感,是因为看的过程中也的确受到了触动。女主角妮娜可能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起码我觉得她的懦弱,无趣,担忧,压力,癫狂,我也正在经历。

一直很懦弱的人,最终挣脱桎梏,到达完美,却是付出了毁灭的代价。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大概就是因为晚了吧。很多东西,领悟的晚了,就是这样的'结局。

妮娜发现之前血淋淋的场面不过是自己的幻觉,她真正把玻璃插入的,是自己的身体,然后她哭了,一边哭一边化妆,那一刻我也哭了。我觉得那才是这部电影里真正的精华。

经历过的人自然懂。

观后感黑天鹅 篇3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时刻在同一个人心中也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能给人这样感觉的作品肯定是成功的。两年前的我,看这部影片,把影片当成了恐怖片,两年后的我,看到了自我的觉醒。

影片中的女主Nina,是纽约芭蕾舞公司的一名28岁的芭蕾舞者,刚开始崭露头角,欲出演‘天鹅湖’的女主角。此次‘天鹅湖‘的女主,需要扮演双重角色-善良单纯的白天鹅和魅惑邪恶的黑天鹅。导演Tomas认为Nina出演白天鹅绝对是本色出演,温柔顺从,但是Nina难以塑造‘黑天鹅’的形象,因为在Nina身上完全看不到黑天鹅的魅惑、邪恶和攻击。影片围绕Nina争取出演‘天鹅湖’的女主角的脉络展开。

初次看《黑天鹅》,聚焦在Nina和Tomas两人的对弈中,不解Tomas为什么要求芭蕾舞演员具有攻击和魅惑特点。再次观看,影片中Nina与母亲的纠缠才是最让人回味与思索的。

Nina的母亲也是一名芭蕾舞者,年轻的时候因为怀上了Nina而放弃了芭蕾。此后所有关于芭蕾舞的希望,都交给了Nina.影片中没有Nina的父亲的信息,据剧情推断应该是Nina是父母一夜情的产物。Nina与母亲处于一种融合共生的状态中:28岁的Nina,母亲帮她挑选甚至帮她穿上内衣,母亲临睡前在Nina的床头放置旋转的音乐盒,俯身亲吻Nina道晚安。这个场景,也许是每个小女孩期待的母亲的陪伴。但是影片中,28岁的Nina与母亲如此融合的相处模式,让人觉得别扭。毫无疑问,Nina在婴儿或儿童时期,与母亲融合的模式对Nina是极其重要的,这样母亲能准确理解到婴儿Nina的需要。但是随着Nina身体的成长,她有能力去探索世界,也是她的心理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时候母亲放手并支持Nina去探索就尤为重要。

遗憾的是,母亲死死地拽住了Nina欲跨出去的活出自我的双腿。她的梦想和想法占据着女儿,侵犯着Nina的边界,没给Nina留一个角落塑造自我。Nina的卧室没锁,母亲随时推门而入。Nina下班后需马上回家。长期的控制导致Nina越来越像个美丽柔顺芭比娃娃,芭比娃娃是小女孩喜欢的但无生命力的玩具呀。而黑天鹅要利用自己的妖媚来诱惑男主,缺乏自我的Nina与黑天鹅的形象极不符合,是公司导演Tomas不想选Nina的原因。

毋庸置疑,发展自我是本能的需求,即便被压抑,也会有各种其他形式的象征形式或者病理形式地表达。女主Nina有挠抓自己皮肤甚至挠到出血的习惯,这是Nina表达对自我边界抗卫一种病态形式。

随着剧情进展,影片中有这样的情节。Nina的同事Lily来Nina家找她,母亲在门后偷听,当听到Lily要约Nina出去吃饭时,母亲立马涉入表示Nina该睡觉了,阻拦Nina赴约。Nina在母亲的阻挠和自己的欲望中踌躇时,母女关系中的局外人洞悉了其中的关系,嘲讽地对Nina说‘回去做个宝宝吧‘。这句嘲讽激发了Nina对母亲反抗的决心,不顾阻拦,摔门与Lily扬长而去。

影片最终,Nina与母亲实现了初步的分离,随着出演黑天鹅,自我逐渐萌芽并慢慢壮大。

成年人自我的觉醒和发展无疑是一条道阻且长的路。摆脱熟悉的依赖模式,违背母亲的愿望,自己选择要过的生活。一方面要承受背叛母亲产生的内疚感,也要处理因着背叛,母亲可能抛弃自己的恐惧感;另一方面,进入新的模式中,无法预测可能到来的困境,对未知的恐惧会挑战着想要活出自我的人,更要命的是,自己选择后出现的困境,没理由去责任别人,无尽的挫败感也会随之而来。

即便重重险阻,为什么Nina还有我们依旧选择活出自我呢?在上面描述的各种艰难险阻种,也可以看到,路虽不好走,但是我自己选的呀,自己选的无怨无悔。如果这条路行不通,由自己决定再换条路,也心甘情愿。也毕竟成年了,挫败感和恐惧感等也是要接住的,经历过破茧的痛,才有展开的翅膀飞向自由的天空。

观后感黑天鹅 篇4

希腊神话里,天鹅雪白、长颈、柔美的羽毛、肉感的躯体,代表纯洁,也是肉yu的化身。而黑天鹅并不是彻底的邪恶象征。它代表欲望、挣扎、执着追求。

我不太明白,这个电影为何这么多拥趸。总的来说,我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尽管女主角的演绎近乎“完美”,音乐得助于老柴的原创。但以我(我的父亲就是一位芭蕾舞者)的理解,这样的精神分裂者不可能完美演绎黑、白天鹅,尤其她一直在最后关头都还没有进入状态,然后不小心就“完美”了。实在不能令我信服。而这部电影放弃了更深刻的人性探索而透露出媚俗的嫌疑。在这一点明显逊于《国王的演讲》。

以我个人的看法,这只不过是一部貌似大师的作品:慢节奏、深寓意,低沉叙事、气息诡异,虚实相间,含糊且深奥的主题……你还需要注意剧中人物服饰色彩的变幻的隐喻。呵呵,不过定睛一看,其实是导演在故弄玄虚罢了。也许我这么说有点过,但是起码我感觉他的条理不清,抑或是整体设计没有把握到位。你看,电影几乎整个时间都是在铺垫,装神弄鬼还稀里糊涂;尤其最后妮娜的各种幻觉体现得十分混乱,使得情节始终让人想抓却抓不住的感觉。

对惊悚的过分营造,对恐怖场面的刻意渲染,使得整部电影感觉太压抑和牵强,结尾方得以不完全的释放。也许这正是导演所要的效果。可是,近两小时的前戏,到头来急急忙忙,又有点冲咋咋完工买单的意思。嘿嘿,高潮到来的时候已经让人累得虚脱。到了最后才勉强看出点端倪,而且没有什么惊喜。而且我本以为妮娜身上缺少的那份魅惑与性感,需要一场与托马斯的激情戏中得以升华,然而她却是通过自wei与性幻想包括幻想杀人找到了那份邪恶!

或许,我的口味过于清淡了。或许我太庸俗了。

好了,我总是那样,别人一致叫好的,我偏要反对一下。说完了我的见解,别人的你们自己去百度搜。

这里,我还想特别说一下唯一男主角托马斯。

尼娜“完美”的背后是一位伟大的导演,导演强吻尼娜被咬,他不仅没有挟私报复,给妮娜穿小鞋。相反洞察她内心的反叛,给予她出演的机会。(仅凭这一点托马斯的人格是多么伟大。)“给我更多的展示,就像你咬我的那口”。

他亲自与妮娜共舞,手掌娴熟地上下其手,嘴上也没闲着,托马斯反复说“开嘴、开嘴。”,他用最原始的肢体语言成功地唤起妮娜的迷狂。他引诱尼娜也是为了激发尼娜内心更多的欲望,“这次是我引诱你,我要的是你引诱我”。并且给她布置了家庭作业:回家手ying。

托马斯的举动,我开始曾一度庸俗地以为他会跟国内的傻*导演一样,想把妮娜潜规则、趁人之危的小人,其实他绝非用心龌龊,而是他希望通过爱欲的启迪,令她完善升华。

托马斯对妮娜或许存在暧昧感情,而且似乎有悖道德。但是他从艺术角度去引导妮娜的性心理却是具有科学性的。只有当妮娜完全释放了自己对性的幻想和认知,她才能从灵魂深处完美诠释邪恶放荡的黑天鹅。艺术就是释放欲望,展现欲望,并且将之高雅化。我理解托马斯的理解是:舞者必定要散发出性的魅惑,才能让观众爱上你。

“你听到了吗?他们爱你。”——最终妮娜感受到了“完美”,而完美是有代价的。

观后感黑天鹅 篇5

今天闲的没事就写起了观后感。

看完了《黑天鹅》觉得很不错,比国王的演讲好多了,主人公的表演很到位,人物的内心世界演绎的淋漓尽致,使我完全被感染了。的确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好的片子了。

可是看完内心很压抑,在我看来毕竟太残酷了,即使最终能追求到完美,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毕竟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没有那样的毅力,也没有那样的野心。我们也许并不想作为舞台上光彩夺目的那颗星,站得越高,摔下来就可能是粉身碎骨,付出生命的代价,最后只得到一句:我看到了Perfect。真的值得吗?我只想做一个普通的人,淡泊名利也好,胸无大志也好,这就是我!但我的人生并不一定没有成功,也许我会为了这个简单的梦,而努力,但是我希望所有最终的美好不要变成一种折磨,而只是我的简单人生的一种点缀。我不追求完美,事实上对于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我一向不苛求。或者可以说完美只是内心的一种感受,只要明白有些东西根本就不属于你,那么是不是觉得自己的人生其实很真实也很完美呢!不管是拥有的还是失去的,总觉得自己是最好的,所以总会有幸福的感觉萦绕在身旁,这就是完美。明明唾手可得的东西,却要去苦苦追寻,又是为何!

你高贵、纯洁、是真正的公主。你是翩翩起舞的白天鹅,是任何人难以企及的梦。可是眷恋未知的世界,却偏偏偷食苦果。难道看到更多的东西,了解人间的痛苦就是完美。不食人间烟火的白天鹅,你又是何苦!

看的时候,我一直为公主纠结,难道白天鹅就这样毁灭,就这样蜕变成黑天鹅?还好最终作者给观众留下了一点可怜的希望。

我看得的是,所谓的艺术,变成了一种杀人凶器,是对艺术家的极度摧残。为了追求艺术,不惜扭曲自己的人格,变卖自己的灵魂,最后除了一个光鲜的空壳变得一无所有。就像演艺界,我们曾经以为腐败并不是大多数,虚伪也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我们曾因为某人而坚持以为这爱存在,可是随着一次次婚姻告危,曾经见证这个金童玉女的神话升起的我们不得不看着它慢慢破碎,最终愕然。

到底是什么使一切变得如此悲哀?现实!偌大的世界,我们每个人只是沧海一粟,只是滚滚红尘里的一粒尘埃。为了生存我们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演绎成了不同的悲剧和喜剧!

但是,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不是吗?

影片《黑天鹅》观后感


影片《黑天鹅》观后感

杜云 新月April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时刻在同一个人心中也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能给人这样感觉的作品肯定是成功的。两年前的我,看这部影片,把影片当成了恐怖片,两年后的我,看到了自我的觉醒。

影片中的女主Nina,是纽约芭蕾舞公司的一名28岁的芭蕾舞者,刚开始崭露头角,欲出演‘天鹅湖’的女主角。此次‘天鹅湖‘的女主,需要扮演双重角色-善良单纯的白天鹅和魅惑邪恶的黑天鹅。导演Tomas认为Nina出演白天鹅绝对是本色出演,温柔顺从,但是Nina难以塑造‘黑天鹅’的形象,因为在Nina身上完全看不到黑天鹅的魅惑、邪恶和攻击。影片围绕Nina争取出演‘天鹅湖’的女主角的脉络展开。

初次看《黑天鹅》,聚焦在Nina和Tomas两人的对弈中,不解Tomas为什么要求芭蕾舞演员具有攻击和魅惑特点。再次观看,影片中Nina与母亲的纠缠才是最让人回味与思索的。

Nina的母亲也是一名芭蕾舞者,年轻的时候因为怀上了Nina而放弃了芭蕾。此后所有关于芭蕾舞的希望,都交给了Nina.影片中没有Nina的父亲的信息,据剧情推断应该是Nina是父母一夜情的产物。Nina与母亲处于一种融合共生的状态中:28岁的Nina,母亲帮她挑选甚至帮她穿上内衣,母亲临睡前在Nina的床头放置旋转的音乐盒,俯身亲吻Nina道晚安。这个场景,也许是每个小女孩期待的母亲的陪伴。但是影片中,28岁的Nina与母亲如此融合的相处模式,让人觉得别扭。毫无疑问,Nina在婴儿或儿童时期,与母亲融合的模式对Nina是极其重要的,这样母亲能准确理解到婴儿Nina的需要。但是随着Nina身体的成长,她有能力去探索世界,也是她的心理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时候母亲放手并支持Nina去探索就尤为重要。

遗憾的是,母亲死死地拽住了Nina欲跨出去的活出自我的双腿。她的梦想和想法占据着女儿,侵犯着Nina的边界,没给Nina留一个角落塑造自我。Nina的卧室没锁,母亲随时推门而入。Nina下班后需马上回家。长期的控制导致Nina越来越像个美丽柔顺芭比娃娃,芭比娃娃是小女孩喜欢的但无生命力的玩具呀。而黑天鹅要利用自己的妖媚来诱惑男主,缺乏自我的Nina与黑天鹅的形象极不符合,是公司导演Tomas不想选 Nina的原因。

毋庸置疑,发展自我是本能的需求,即便被压抑,也会有各种其他形式的象征形式或者病理形式地表达。女主Nina有挠抓自己皮肤甚至挠到出血的习惯,这是Nina表达对自我边界抗卫一种病态形式。

随着剧情进展,影片中有这样的情节。Nina的同事Lily来Nina家找她,母亲在门后偷听,当听到Lily要约Nina出去吃饭时,母亲立马涉入表示Nina该睡觉了,阻拦Nina赴约。Nina在母亲的阻挠和自己的欲望中踌躇时,母女关系中的局外人洞悉了其中的关系,嘲讽地对Nina说‘回去做个宝宝吧‘。这句嘲讽激发了Nina对母亲反抗的决心,不顾阻拦,摔门与Lily扬长而去。

影片最终,Nina与母亲实现了初步的分离,随着出演黑天鹅,自我逐渐萌芽并慢慢壮大。

成年人自我的觉醒和发展无疑是一条道阻且长的路。摆脱熟悉的依赖模式,违背母亲的愿望,自己选择要过的生活。一方面要承受背叛母亲产生的内疚感,也要处理因着背叛,母亲可能抛弃自己的恐惧感;另一方面,进入新的模式中,无法预测可能到来的困境,对未知的恐惧会挑战着想要活出自我的人,更要命的是,自己选择后出现的困境,没理由去责任别人,无尽的挫败感也会随之而来。

即便重重险阻,为什么Nina还有我们依旧选择活出自我呢?在上面描述的各种艰难险阻种,也可以看到,路虽不好走,但是我自己选的呀,自己选的无怨无悔。如果这条路行不通,由自己决定再换条路,也心甘情愿。也毕竟成年了,挫败感和恐惧感等也是要接住的,经历过破茧的痛,才有展开的翅膀飞向自由的天空。

电影《黑天鹅》观后感


电影《黑天鹅》观后感

认认真真看完了电影《黑天鹅》,实在让我震撼,疯狂完美的舞者,黑白交替的人性,压抑束缚的欲望,真真假假的梦想,自我毁灭还是自我救赎?人格分裂、自我扭曲后的完美诀别,该嗟叹还是赞美?

正如影评人士所说:白天鹅代表着日神精神,强调适度、节制、美德和优雅;黑天鹅所代表的酒神精神则更为原始、更为蛮夷,却也更逼近本质,它追求的是忘我之境,致力于摧毁日神式的清规戒律,是生命与其本质的全面融合。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黑天鹅。那只黑天鹅代表释放激情,也是人性中诡谲狡诈的阴暗面。白天鹅,脆弱、敏感,自我保护和自我封闭意识强,但潜藏的黑天鹅却渴望着爆发,在欲望的觉醒中蠢蠢欲动。白天鹅是那么的脆弱,黑天鹅是那么的强势。可是走向黑天鹅张开翅膀那一刻的路却是如此的艰难。白天鹅和黑天鹅在一起代表着一个人矛盾的天性。

很多时候,我们游走在黑白之间,即所谓的灰色地带。黑与白的争斗不停的折磨着我们。致黑致白都是极端的,走向极致的道路是痛苦的。追求极致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或成魔,或成神,结果也是极致的。也许,游走在黑白之间或许是一个安全的选择,张敛兼具,在矛盾中的挣扎的点点滴滴成就一个人最终的个性,决定人生的胜负。

黑天鹅易让人迷失,稍不慎则陷入其中无法自拔,迷失自我,虽能释放欲望,但纵欲也是危险的。而白天鹅相对安全,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虽然生活无法充满激情,如一潭死水,却也不至于淹没自我,只是生命无法到达更高境界,或无聊之至的生活令人厌倦而毫无生气,压抑久了也会疯狂。穿越酒神式的迷狂挣脱日神式的压抑,生命便可达至一种随心随性的境界。

而这个境界,尼娜最终达到了——付出生命为代价,却没来得及享受。白天鹅是她成为一个完整的舞者,黑天鹅的出现却让她释放激情,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家。代价是惨重的,这种追求完美的方式过于残酷急促,以至于没有时间去接受以及享受。

生活中,作为我们自己,我们会为我们的追求或是说以父母的期望作为唯一生存目的吗,不论付出什么代价?是偏执还是坚持?追求完美,方式真的需要如此极致?女主角尼娜是达到艺术的完美,但她的 人生确实一塌糊涂,生活与梦想,孰轻孰重?也许,梦想就是他的全部生活,那么太过于苍白可悲以及脆弱。

还是游走于黑白之间,呆在灰色地带最为安全。

电影黑天鹅观后感


《黑天鹅》观后感

这是几乎由娜塔莉。波特曼的个人表演支撑起来的电影,娜塔莉扮演的Nina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挣脱内心的压抑,演绎出最完美的黑天鹅,同时也在舞着自己的白天鹅之亡。

美丽、脆弱、略带恐惧,凡事追求完美的乖巧女孩儿Nina无疑是白天鹅的候选者,而在导演Thomas和竞争对手Lily的刺激下,Nina内心的黑天鹅一点一点苏醒,欲望、嫉妒、憎恨和猜疑一点点腐蚀着Nina内心的防护墙。蜕变彻底完成前的极端的不确定和不自信给Nina带来极大的压力和恐惧,Nina临近崩溃。

终于,表演当天,在化妆间,Nina与Lily发生冲突,并用玻璃碎片扎进Lily的身体的时候,她其实杀死的是原来的那个自己。此时的Nina终于做到了Lose control,让黑天鹅完全占领了她的灵魂。最后的那场演出,黑天鹅充满邪气和杀气的眼神摄人心魄,而Nina周身弥漫的骄傲和和狂妄的气质也已经让我们完全找不到之前那个sweetgirl的影子。

灵魂的煎熬是痛苦的,可一旦善或恶的一面发泄而出,体内就会有如释重负的快感。只是它所造成的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善的结果是幸福,恶的结果是悲剧。所以,虽然Nina最终领略了完美,但或许连她自己都不能接受改变后的自己,而原来的那只白天鹅已经被杀死,再也活不过来,Nina只能用生命结束这完美的蜕变。是否可以说是Nina自己锁住了自己。

这是一个成长故事,而且不是特例,是很具典型性的成长故事,白天鹅向黑天鹅的蜕变正是Nina被动寻找和挖掘自我的过程,但渴望和现实的巨大差距,让这一过程变得格外痛苦和极端。试想如果Nina的母亲没有过度的庇护她,Nina是不是就不会纯洁的如一块水晶,欲望和野心就不会在压抑中被无限放大?如果导演Thomas没有用一种充满诱惑的引导方式,是不是Nina的欲望就不会被启蒙?如果Nina在寻找黑天鹅的气质时,碰到的不是贝丝和Lily,就不会感到压力和恐惧,更不会潜意识里把他们当榜样来找寻黑天鹅危险、魅惑的气质?

或许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哪位母亲的控制和溺爱不是出于无私的母爱(世间最不容置疑的真情)?!我们怎么能埋怨一颗如此善良伟大的心!身边的导演、贝丝、Lily难道不是真实存在的吗!碰见什么样的人不是我们能掌控的,大千世界,本就有形形色色的人,指责和逃避都不能避免我们会接触花花世界,只要处在社会中就会碰到好的不好的人和事,而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对好和坏的定义又有很大区别。

也许是Nina蜕变的时间或环境错了。埃里克森说,青少年12到18岁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最佳时期,在这期间,青少年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去寻找内在我和外在我的平衡,最终成为一个真实统一的自我。否则就容易发生角色的混乱,矛盾始终会纠缠着内心,直到找到自我同一性便会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

记得有一次跟半仙聊天,半仙说我们都是我。如果Nina在接触黑天鹅前就接受内我和外我,是不是就不会被动的寻找黑天鹅的气质,更不会释放了自我却又接受不了蜕变的自己,而只能用生命表明自己的立场?

喜欢《[最新]观后感黑天鹅900字模板5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黑天鹅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