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争辩,当我们化身为孩子们的老师,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教育学情况和效果进行分析和思考,而教育笔记有助于提高老师的教育水平。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会如何去写教育笔记呢?以下是读后感大全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 ”,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开课中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的言行举止――普通话标准、咬字清晰、教态自然、有亲和力、身资优美的教师,总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给自己的教学课加分。因此,幼儿教师要在每一个环节注意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协调配合,用眼神、动作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但不要过分表现,以免让听课者看着紧张,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教师的镜面示范――对于幼儿,区分左右手还是有定难度的,教师在示范时,一定要做镜面示范,比如“敬礼、刷牙”等动作教师要用左手,而基本动作顺序,教师则要从右面开始,不要太随便,因为我们要做好幼小衔接,顺应学校的教育,从左到右,由内向外等动作。
3、配班老师――配班老师协助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公开课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配班老师也要熟悉教案,熟悉玩教具的用法与操作。在上公开课时,配班老师要注意巡视每一位幼儿的状态,帮助组织幼儿活动,维持活动秩序,并帮助主班递送教具等,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是这些不是说明一位主课教师要完全依赖配班教师,主班教师要有完全的控制能力自己把课上完。
4、指导语――指导语规范要体现在每一环节当中,思路清晰、明确的指导语,能让幼儿愉快的接受,避免说话太快、指导语嗦,造成环节不紧凑。有的教师上课习惯用“这儿、那儿、啊、呀、好了宝贝”等等,在公开课里要尽量避免,可以用一些空间词,如“左右、前后、上下”等来代替,尤其是指导幼儿指读、拿笔、用剪刀、折纸等操作性环节的时候,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双语教学是我们的重要目标与任务,每个环节要渗透、利用英语,比如:“好了、过来、回去、起立、坐下”等等日常用语,运用起来会得心应手。
5、板书――即排版和书写得很漂亮。板书是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一定要经常练习。要在白板上书写,一定要做到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假如写字就是很难看,或没有把握写好,在制作卡片、字卡之前,可以通过打印的来进行,以保证在课堂上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你备课之外出现的情况,比如:意料之外孩子说的字、词,老师就要马上在黑板上写出来,不能置之不理。
6、课堂常规――课堂中不要反复强调常规,用限制性语言过多,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并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浪费时间。教师在公开课中的一切语言都要紧凑、严谨,还有课堂应变能力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的脑子要灵活、机动。也是体现我们平时教学常规训练成果的一部分。
7、游戏――游戏环节,一定要作为巩固知识点的一个环节,不要随便什么都是游戏,而且游戏是充满神秘感的。比如:百宝箱、神秘盒子、走迷宫等等。也是树立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的一个方面,老师什么都会!
8、站位/蹲位――课堂中的站位,作为主班教师要考虑到你所讲、所做的是否在孩子视线范围内。
9、幼儿状态――幼儿状态直接决定你这节课的好坏,抽孩子回答问题,孩子声音小,老师要鼓励孩子声音响亮,并且要知道回答问题不是检测孩子学的好坏,而是带动孩子,互动全班的一个过程。
一节高质量的幼儿园公开课,需要幼儿教师们用心备课,用平常心对待,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毕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只要用心了,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就是一堂有价值的公开课。
融入故事情境,循序渐进式提问
小班孩子喜欢参加富有童话色彩、游戏性、情境性较强地集体活动,虽然主题活动中有很多的生成和预设活动都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但更多的却是经过教师加工、润色之后,把孩子带入到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来学习,这样才更适合小班幼儿。如教学中出现的提问:1、你看这本打书的封面上,画的是一个什么呀?(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出了很多圆形的东西)2、有一只小乌龟静静的趴在月亮下面,你们觉得它在想什么呀?(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象说出了很多不一样的答案,有的甚至是孩子们自己想做的事情,此时孩子们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
二、多角度设疑,多元开放式提问
问题的设计,还要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小班孩子的回答和交谈内容,应该是多角度的选择和设计问题,开放式的提问,而不是单向的、自始自终的包含。如教学中出现的提问:1、它怎样才能尝到月亮呢?(孩子根据自己的经验想出了很多办法,搭梯子、爬高楼......)2、小乌龟想请小动物帮忙,你们说请谁好呢?为什么?3、小乌龟请小动物帮忙应该说什么呢?(学习故事中的对话)
三、积极有效追问,层层递进式提问
在集体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孩子的回答往往是出人意料的,这会使我们青年教师很着急,有时教师会临时乱了阵脚。其实针对孩子可能千变万化的地回答,我们只需要不离其“宗”。一般这时我们可以运用的策略是:积极有效的追问。如教学中出现的提问:1、小老鼠终于把月亮给掰到了,自己一个人吃吗?2、小老鼠应该把月亮分给谁吃呢?为什么?3、大家都尝到了月亮的味道心里是怎么想的?《纲要》中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流,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这堂课结束后,应该有一个延伸活动,即在幼儿理解整个故事后,进行情景表演,或者是放在区域活动的表演区内让幼儿自由表演,让幼儿进一步理解人物表情和语言的统一性,为幼儿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3-4岁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的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往往可以从他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中看出。因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宽松的谈话氛围;在日常谈话中、在家庭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必须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做一名善听的教师,这样,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得到健康地发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句话被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熟悉。它可以使幼儿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感觉,感受或需要,让成人或同伴了解自己,或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在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3至4岁的幼儿发音机制已开始定形。也就是说3-4岁的幼儿是学习发音和口语表达的最最关键时期。但通过与3-4岁幼儿的接触后发现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在口语表达方面存在以下现象:3-4岁的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不均衡:有的幼儿能较好的用口语表达自己的需求,有的幼儿在进行口语表达时却存在发音不清晰、语序颠倒、代词使用混乱、发单音节多于发多音节、用词不规范、语句不完整等现象。针对以上的现象,结合自己对语言教学活动的探讨,个人认为采用“谈话法”可以有效的促进3-4岁幼儿口语的发展。谈话是以对话形式进行的语言交往,即以提出问题及回答问题、或讲等的方式,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它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日常生活中的谈话,一种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谈话活动。基于3-4岁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年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创设宽松的氛围使用谈话方法更有利于幼儿口语的发展。
一、创设宽松的谈话氛围
刚刚入园的幼儿,由于环境的变化,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感到陌生此时的孩子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导致有些幼儿变得“沉默寡言”这时教师应善于发现,将他们安置在自己的身边,亲近他们、抚爱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谈话氛围,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跟他们交谈,使幼儿在感情上得到满足,陌生感、胆怯情绪就会逐渐消失,对老师、同伴发生兴趣,同时也产生了说话的愿望。教师要抓住时机,激发他们的说话的兴趣,使幼儿有话愿意说,有事愿意讲。
二、在日常谈话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是发展幼儿口语的重要途径,通过谈话可以了解幼儿发音正确与否,词汇的掌握情况,语言的表达能力发展的层度。同时也可以通过谈话纠正幼儿的语言错误,发展幼儿的口语。
(一)教师通过与单独或少数幼儿谈话发展其口语表达能力教师与单个幼儿或少数幼儿谈话中,可以比较具体的掌握每个幼儿的口语发展水平,增加指导幼儿练习说话的机会,及时发现幼儿口语中的错误并给予纠正。以下谈谈在个别谈话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1、幼儿发音不清晰、发单音节多于多音节幼儿虽然已有3-4岁,但仍有个别幼儿口语发展较慢,出现发音不清晰或只发一个单词句。如我班有的小朋友,发音含糊不清,对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常说“不”“打”。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指导幼儿慢慢的从发单音节的词发展到发多音节的词并放慢讲话的速度,要求幼儿将事情的大意用一句话讲清楚。
2、代词使用混乱代词的使用对3-4岁的幼儿来说相对较抽象和较困难。他们较分不清“你”、“我”、“他”的关系。如:我班的小朋友在开学初哭着要找妈妈,可他却说“我要找你妈妈啦!”针对他的这种情况,我们单独与他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我们拿出各自喜欢的东西吸引他的注意力,指导孩子学说短句:“这是我的__,“那是你的__,“这是他的__。从而让他分清三个代词分别所代表的对象。
3、语句不完整、语序颠倒语句不完整,语序颠倒是幼儿较常出现的一种语病。而语言又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在思维活动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形成思维,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由于3-4岁的幼儿思维能力较差,以至出现语言构思不严谨、逻辑性差、语言表达不正确等现象。如:有一个4岁的幼儿对我说“我有新笔,妈妈买的,昨天。”这就是幼儿因上述原因出现的现象,根据这种情况,我们通过指导教幼儿学习说话时应先想好,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顺序来讲述一件事情,慢慢地幼儿会讲较短的一句完整的话了。
(二)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在幼儿园中,同伴之间的交流是幼儿发展口语的另一主要的途径。在同伴的当中幼儿说话不受到任何的限制,氛围更为轻松。一些口语发展得比较好的幼儿还将在其中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年龄越小的幼儿越喜好模仿,当同伴说出一个较好听的词时,他们就会跟着模仿或纠正同伴的错误发音及病句。教师可借此机会倾听幼儿的交谈,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发音或纠正病句,促进幼儿口语的发展。
三、家庭中的日常谈话对幼儿口语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环境,同时,日常生活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基本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有着丰富词汇、发展口语的很多有利条件。如:幼儿接触到的词句都是与具体事物、具体动作同时出现的,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语言多是常用的、反复出现的易于加深幼儿印象和理解。家长应善于抓住对幼儿进行语言培养的时机:在教幼儿穿衣服时,教幼儿正确叫出各种衣服的名称;在盥洗时,教幼儿说出盥洗用具、盥洗动作、面部或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带幼儿外出时,主动与幼儿交谈,向幼儿介绍所见到的能理解的事物,同时丰富有关词句。
四、做一名善听的老师
老师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讲述,从孩子的讲述中,你可以了解到他在想什么,在关心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予关心和帮助,通过与孩子的交流,来提高他的表达能力。首先要细心,并善于引导孩子对你讲心里话的欲望孩子的情感都是直接而且外露的,从他们的面部表情、动作、身体的姿势、行为的变化等方面,都可以了解到其内心情绪的变化。如一向活蹦乱跳的小朋友忽然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此时我没有不理不睬或急于哄孩子开心,而是引导他将内心的情感倾诉出来。我轻轻的跟他说,“告诉我今天和小朋友玩得怎样?”“为什么今天没有玩自己喜欢的玩具?你有什么话要对老师说吧?”其次,当孩子向你倾诉时,你应该当一名好听众,先让他尽情地宣泄一番,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语,千万不要表露出不耐烦的精神。要知道孩子对十分敏感。为了表达自己对孩子谈话内容的关注,我经常在孩子说话时使用“噢”“是吗”“后来呢”等词语,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有时还进一步询问有关细节,这会让孩子觉得你确实是在关注他,这样,他才会更乐意地向你倾诉。平时,为培养孩子向老师倾诉的好习惯,我注意在平时发展与孩子亲密友好、互相信任的关系。有时还向孩子透露自己的需要及情绪,让孩子知道:原来老师的“心理话”都会对我说呀,我的话也要对老师说。最后我想说“做个善听的老师真好!
尽管,那不是我当初的心愿
说实话,做“孩子王”并不是我当初的心愿。那时候,“幼儿教师”这个概念在我头脑里既不清晰也没在意。直到有一天,实实在在做了幼儿教师,才体会到这个概念由抽象到具体竟有些难了。
第一次应对孩子们那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听到他们一声声的喊“教师好”,真有些不知所措。上课时颇有感情的给这些小听众讲故事,自觉讲的娓娓动听,可故事还没讲一半,就有人举手报告:
“教师,我要上厕所!”
“教师,我也要去!”
“教师,.....”
我还没决定怎样回答他们,举手的却越来越多。哎!怎样办?厕所总得上,尽管从他们的表情上已看出上厕所是假,不愿上课是真。
“团体上厕所事件”发生之后,心里总也不是滋味。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学习了解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懂得了教师应和幼儿共同担任活动中的主角,并且要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幼儿的进取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尽管,做“孩子王”不是我当初的心愿,但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确是我此刻唯一的心愿。
从兴趣入手儿歌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幼儿往往对喜欢的事物个性感兴趣,而且用心参与,如果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是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资料,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在组织活动时,我认为只有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才能做好因材施教,才能实现“每个儿童都能主动发展”的教学思想。
经验证明:一堂生动活泼、形象搞笑的课,必然能调动幼儿学习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我极力追求言语、动作、表情在教学方法上的适度运用,寓乐于学,寓学于乐。我从一下两点教授幼儿简单容易的学习儿歌:
追求声情并茂,强化文学作品中的语气语调如果将文学作品平平淡淡地呈现于幼儿面前,是不会调动幼儿的用心性,为了让幼儿很快地溶入文学作品中,我很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我会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在朗诵过程中时快时慢,抑扬顿挫,让幼儿处身于一种亲切、完美的语感环境中,同时,再配上优美、动听、富有想象的音乐,以及形象生动的教具运用,使幼儿在融融的气氛中,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根据语言加动作表演,带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在教授诗歌“春天的秘密”时,发现这首诗歌重复较多,而且很长,所以孩子们学习这首诗歌有点难,首先分段让幼儿自己创编动作表演,我对幼儿的动作加以纠正,让每段都有标准的动作,我把自己创编的进行示范表演,幼儿根据诗歌和教师的动作进行朗诵,引导幼儿能够做和老师不一样的动作,这样来表现出自己的风格,有的幼儿动作形象,有的动作滑稽逗人,这首诗歌用了十几分钟,幼儿就能表演和朗诵了。
一天早上,小囡的奶奶把我叫到一边,告诉我这几天多注意一点小囡。因为最近几天接她回家时,她都会满头大汗。留心的家人还发现,只要是在家里没有事情时,她也会把两条腿放在一齐用力摩擦,并且一会就浑身出汗。家里人明白这是不良行为,但不明白怎样帮她纠正,请我们帮忙她改正这个坏毛病。
我明白,她的这种行为只可是是偶然碰到了身体的某个部位,喜欢那种异常的感觉,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但也要注意纠正的方法。如果有几天让她没有继续受到这样的刺激,很快就会忘掉的,但如果纠正不当,反而会加深她的印象,促使不良行为养成不良习惯,到那时就不容易再纠正了。
听了我的解释,小囡的奶奶松了一口气。我之后告诉小囡的奶奶,应尽量多注意小囡的举动,一经发现,要立即采取做其它动作或活动的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尤其是睡觉前等孩子独处的时间里,注意陪伴她,和她说话或讲故事给她听,分散她注意力,使之自然入睡,减少她不自觉行为的机会。平时应坚持多一份关心,多充实孩子的生活资料,减少责备、埋怨与压力,更不能呵斥或打骂。
表扬也是鼓励
我班的小不点壮壮聪明伶俐、活泼可爱,但却是个“捣蛋鬼”。一会儿把小朋友打哭了,一会儿抢小朋友的玩具,一会儿折树枝、采花叶,一会儿又把尿撒到小朋友的脚上。说他“无恶不作”一点也可是分。为此,我们班三位教师使出浑身解数,费劲心机,却收效甚微
今日午睡时,孩子们把鞋子脱在走廊内走进了寝室,壮壮最终一个脱鞋子。他看到小朋友都进了寝室,便拿起了一双女孩的凉鞋,刚想把鞋子扔出去被我看到了。我灵机一动,何不表扬他一下呢?于是我笑着说:“壮壮,你是不是想把小朋友的鞋子拿出去晒晒太阳?”这个小机灵鬼说:“我看到这鞋子上有水,想放到外面晒晒。
”我顺势表扬了他一翻,然后把一朵小红花贴到了他的手背上,对他说:“壮壮这么懂事,你看,小红花都笑了。”他望着手背上的小红花高兴的笑了,睡觉时脸上还始终挂着微笑。
从这以后,我每次看到他有要捣乱的苗头,都会“变坏为好”及时表扬他。如看到他要打小朋友,我会说:壮壮真是讲卫生的好孩子,要帮小朋友把身上的土拍干净;看到他想摘花我会说:壮壮要给花捉虫子,大家要向他学习哟;看到他抢小朋友的玩具我会说:壮壮要把自我的玩具跟小朋友换着玩……每次还要奖给他一个小贴图。
在我有的放矢的表扬中,壮壮逐渐改掉了坏毛病,连他的家长也反映他在家表现越来越好了。夸奖孩子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不要吝啬表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以后我一向用这句话指导我的教育实践。
##结束吃饭进餐,无疑是幼儿生活中的大事。很多家长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以及入园后,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就是“吃”。不但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因此,常常会听到离园时家长问孩子:“今天吃什么?你吃饱了吗?”在幼儿园每学期所做的调查问卷中,关于“吃”的问题,也是家长们讨论的重点。
同时,吃饭进餐也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教育与发展价值。如何让幼儿爱吃饭,吃好饭,是幼儿园保育和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红黄蓝幼教集团管理与研究的重点。
反思日常餐桌现象,孩子们出现最多的问题就是:不爱吃饭、吃饭慢、挑食、掉饭粒、餐具使用不当、卫生习惯不佳,等等。虽然老师们在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进餐环境,比如,进餐时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但幼儿进餐始终处于被动管理中,教师会催促幼儿“快吃”、“吃完”,也会不断提醒幼儿注意“规则”,导致幼儿体验不到品尝美食以及进餐本身的快乐,也无法发自内心地遵守各种文明进餐的礼仪和规范。
为了充分发挥进餐环节独特的教育和发展价值,我们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关注每个孩子出发,了解并尊重每个孩子的问题和需要,采取各种不同的教育措施,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进餐、文明进餐。
不爱咀嚼的丁丁“老师,我家丁丁吃饭是我最头疼的事情,麻烦您了!”从我刚接手这个新班的第一天,丁丁妈妈的这句话就一直记在我的心里。每次喂丁丁吃饭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饭菜刚到他的嘴里,他就用舌头使劲地把饭菜顶出来,嘴里还说着:“不吃不吃,就是不吃。”时间久了,丁丁甚至因为吃饭问题不爱上幼儿园了。经过了解才知道,妈妈对丁丁照顾得格外细致,家里只做很软的馒头和面条,水果也只吃香蕉泥和苹果泥。看来丁丁不是不爱吃饭,是因为他长期吃软烂的食物,咀嚼能力下降,嚼东西对他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知道了原因,我们决定从“牙齿的故事”人手,先解决他不爱咀嚼的问题。我们邀请幼儿园的保健医带来了牙齿的模型,给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讲了用牙齿嚼东西的重要性。孩子们一个个睁着好奇的大眼睛,看得特别认真。丁丁还主动问:“老师,要是牙齿不能嚼东西会怎么样啊?”保健老师说:“牙齿会生病呀!它会不高兴,不愿意和小朋友做朋友了。你看看,大老虎最厉害吧,它的牙齿就经常用,丁丁也要像大老虎一样吃饭啊。”听了这些,丁丁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接下来我们采取小步递进的方法,逐渐调整食物的种类。丁丁能喝汤,我们就先从汤人手,给他盛的汤稠一些,过段日子再往汤里加米饭,然后慢慢过渡到吃正常的主食。同时,请家长相应地改变烹饪方法,增加饭菜的硬度,水果不再做成泥状,可以先切成小小的丁,然后再大点。家园一致,孩子自然就适应得更快,来园时和进餐时的情绪也渐渐变得更加自然。
当然,每个孩子的适应都需要一个过程,每当丁丁看到食物的种类发生变化时,都会表现出不愿意接受的情绪。这时,老师就会对他说:“丁丁最棒了,我们的牙齿就像大老虎,啊呜一口就吃掉。”经过两个月的共同努力,丁丁进餐的情绪和对食物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改善,他不仅能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高高兴兴地吃饭,有时还会说:“老师,我还要吃!”丁丁妈妈也告诉我们,孩子回家后也是自己吃饭,还要肉吃呢,以前这都是不敢想的事情。听到孩子在家里的进步,看到孩子红扑扑的小脸蛋儿和他吃饭时快乐的样子,我们由衷地感到欣慰。
把青菜留给小兔子的天天平时特别爱吃青菜的天天今天却不吃了,还说:“青菜是小兔子最爱吃的,我不要吃。”边说边用勺子把青菜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还说要把切好的青菜送给小兔子吃。老师走过去,轻声对他说:“小兔子有青菜吃,这些菜是厨房老师给你做的,你吃吧。”听了老师的话,天天不但没有高兴起来,反倒急得哭了,边哭边说:“不行、不行,小兔子不够吃了,就要留给小兔子,谁也不能吃,呜呜……”看了天天的反应,老师也糊涂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虽然不明白原因,但老师没勉强他继续吃完,而是决定先和家长沟通一下。
原来,周末时妈妈带他去了农家院,天天喂小兔子吃青菜,可是喂到一半,青菜没有了。当时,为了赶时间,家长和农家院的主人就告诉天天,青菜吃完了,没有了。没想到,天天可认真了,他惦记着小兔子,回家后无论如何也不吃青菜了,就连家里其他人也不许吃青菜,说要留给小兔子。妈妈为此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
听了妈妈的话我们释然了,也不禁为天天的爱心而感动。但是,怎样做才能既保护孩子的爱心,又能让他高高兴兴地吃青菜呢?
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请小兔子来帮忙了。结合3岁幼儿常把假象当真实的年龄特点,我和老师们精心排练了“小兔子送青菜”的手偶剧。主要情节就是:小兔子吃了天天送来的青菜,长得又肥又壮,身体可棒了。为了感谢天天,它也为天天和小朋友们送来了一大筐青菜,希望大家都能像它一样长得又快又好。故事结束后,我们带着小朋友一起把青菜送到了厨房,天天激动地对厨房的叔叔说:“叔叔,您要把青菜炒得香香的,我今天要吃好多。”通过这个故事,天天又开始爱吃青菜了,而且每次看到青菜都非常高兴,边吃边说:“小兔子爱吃,我也爱吃!”看到他红扑扑的小脸儿,妈妈也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玩具是幼儿学习的工具,使幼儿认识世界的教科书,也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积极为幼儿提供各式各样的玩具。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好动、好模仿、爱游戏的心理需要。
有一次,我逛超市,来到玩具柜前,看到一个孩子正缠着父母给他买电动的玩具,边上围观了不少人,并有许多父母抱怨,花了几十元钱给孩子买的玩具,刚玩了几天就扔到一边去了,上班挣这点钱怎么买的起呢?是呀,玩具是买不完的,况且很多玩具价钱昂贵,买这些玩具对许多家庭来说,无疑是个经济负担,怎样才能使幼儿的玩具即经济又玩的久远呢?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我把眼光投向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中的风、沙、石、水、雨等,培养幼儿的创造才能,使幼儿的智力在游戏中得到开发和发展。
风:你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感觉到,微风是什么感觉?刮大风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春风与秋风、冬天的寒风都是什么感觉,带幼儿出来走走,仔细体味,观察,边走便让幼儿描述,并指导孩子制作简易的风车、风筝和飞机等,当看到孩子们举着自己制作的风车等玩具在风中尽情地跑,尽情地叫时,我便又结合社会《不同的风》这一课,让幼儿知道风的起因,风对人类生活的用处和危害等,让孩子在玩中长了知识,有培养了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
沙:小小沙粒,在成人眼里不过是建筑用的材料而已,可孩子们却不这么想,我常常看到沙堆旁围满了孩子,有的挖洞,有的堆山,还有的爬到上面当碉堡,下面的孩子攻,玩《攻碉堡》的游戏,在日常生活中,我引导孩子在沙子里掺上土做馒头、烤饼,在沙子里插上冰糕棒,树叶等做公园里的树木、花草,用砖摆成滑梯……有一种巧夺天工的感觉,沙子使幼儿的创造才能得以发挥,而这一点正是许多昂贵的成品玩具所不及的。
水:对孩子们来说是亲密的伙伴,玩水是孩子的天性,水可以带给孩子无穷的乐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结合教学折一些船、小鸭等放在水中,让它们在“海上”航行,在“池塘”里嬉戏,并找些木块、泡沫、铁钉、纸片等放在水中,让幼儿玩,在玩中许多幼儿问我:“老师,木块、泡沫、铁钉、纸片为什么飘在水上,而铁钉却沉到水底去了”,这是,我就结合教幼儿认识《水》这一课,使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雨:雨过天晴,孩子们象出笼的小鸟,呼啦啦一齐“飞”到院子里,寻食般的穿梭在被细雨打湿的各种花、草、树木中间,不时地大声宣布着,争论着他们的发现,这时我一边观赏,一边引导幼儿对各种景物进行雨前和雨后的比较性观察,并给幼儿讲一些雨、雪间的自然变化常识,这样,既丰富了幼儿的自然常识和生活常识,又促进了认识能力的发展。
另外,我还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指导孩子制作一些简单的玩教具,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如:各种饮料瓶、罐、盒、各种皮制与塑料制的管、袋、碎布、旧挂历、泡沫等,都是我与孩子们收集的物品,我引导幼儿利用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出了一些用金钱难以买成的“土”玩具,如用泡沫做成各种动物的头型,用彩笔画上五官,挂在房子里或游戏时当头饰,用易拉罐做成小动物,娃娃家居(桌子、椅子)、花瓶、花盆、吊篮等,弃之不用的酒瓶盖用细绳把一些碎布条与瓶盖栓在一起制成“毽子”,用铁丝穿上瓶盖当手铃做手玲操用,还用来代替铁片,在磁铁黑板上固定挂图,既方便,又经济实用。
小小冰糕棒,一般人们弃至一边,我引导幼儿把冰棒洗净晾干后当计算棒,学习计算时作分解、组成用,做角色游戏时当娃娃家的筷子,还用来组字,拼图等。
为什么孩子特别偏爱自然界和生活中的这些废旧物品呢?原因在于,无论是沙土、石、水、还是废旧物品,他们的可塑性都很强,一只玩具“猫”只能是一只猫,它不可能变成别的,而一捧沙土,在孩子手里既可以变成高山,又可以变成别的,这些“玩具”本身,没有固定的形态,正因为它是不成型的,为了让它变成有形,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只有在创造中才能真正的乐趣。
幼儿在自制玩具过程中,由于两只小手不停地做着各种动作,折、拉、压、翻、剪、捏等,这些动作的多次重复出现,促进了幼儿手腕、手指小肌肉的发展,提高了手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精确性,既锻炼了手和脑,又锻炼了身体,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并使幼儿亲身体会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是来之不易的,从而养成爱护公物和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这些“玩具”还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它们都是大自然无偿赠送的,只要想玩,随时可以取。
千百年来,人类制作的玩具在不断更新、发展,也在不断被淘汰,而大自然中的“玩具”和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玩具”却一直为孩子们所喜爱,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当您被商店里琳琅满目地玩具弄得眼花缭乱,又囊中羞涩时和不改变一下途径,放手让您的孩子自个儿制作玩具!柜台上的玩具虽精致,却不及自个儿做的玩的有兴趣,玩的出智慧,玩的久远呢。
工作的第一天,就遇到一个幼儿因为吃了凉的饭菜而呕吐。吓坏的我马上带幼儿到洗漱间进行清洗,并告诉了其他的教师,而大家却觉得这个是很正常的事情,熟视无睹。当时给了我很大的刺激。由于幼儿吃饭比较慢,冬天饭菜没有吃完就已经冰凉。加之教师不停督促让幼儿吃干净,有的甚至一天吃三顿凉饭。所以我从那时起坚持每个中午晚回家一个小时,对平常吃饭慢的幼儿直接进行喂食。
我以为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去照顾好了孩子,是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做的。殊不知,由于我的喂食而剥夺了幼儿自己进食技能的培养。代劳不是帮助幼儿。
我们老师平时在工作的时候,往往是关心幼儿吃饭的多少,快慢、挑食等问题。很少考虑到幼儿进食时的心情,胃口等。这样一味的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幼儿,所以才会出现催食、喂食等现象。有时,教师在反复催食,或着特殊强调照顾时,也会给幼儿小小心灵带来无形的压力。进而更加恐惧甚至厌恶吃饭。
对待吃饭慢的,可以先给幼儿少盛,循序渐进。不要刻意的强调或者批评幼儿吃饭慢,少。或者直接代劳,拿过碗勺喂饭。但是我绝不让幼儿吃凉了的饭菜。饭前食欲的调动,舒适进餐环境的培养,及时的表扬等等方面做足功夫,也会有利于幼儿的进食。看似无所为,其实功效卓著。
面对书籍,我们要做的是将书本中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我想您读了作品之后,受书中的内容启发会引起思考与联想。写读后感时,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下面的“白说读后感”是栏目小编收集整理供你借鉴的内容,本网页内容仅为您提供参考!
几天前读完这本书,今天随便写点吧,娃在怀里睡了,一手抱娃一手拿手机打字,还得时刻准备他醒来不乐意,立马放下手机站起来哄,养娃的过程不容易,但总是充满幸福感。白岩松的上一本书《幸福了吗》大概在20xx年看过,是一个冬天的傍晚,在北京的路边摊看到那本书,书名吸引了我,刚刚大学毕业怀着梦想在异地,有激情,有斗志,又有彷徨与苦闷,心无法安静下来,书具体的内容都已忘记,只记得当时感慨多多。时隔七年,人事境迁,前天是母亲节,我一遍遍听着Carey的《ByeBye》这首歌,把无尽的思念传到无尽的远方,愿她在另一个世界安好。回到熟悉的小城结婚生子,内心无波澜,人生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要心平静气努力地把它过好。就像《白说》书中所说“接受平淡,就是接受生活的真相”。
跟生活握手言和,少些抱怨,如书中所说“此时此刻中国人最大的特质是抱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如果能够换位思考,礼成相待,也许就会少些抱怨,当我们真的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和事,会发现世界好像变得美好多了,“比世界更大的世界在人的内心”。
书中还写到不用急,慢慢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似乎也变得越来急躁,排队加塞,加速超车,急匆匆从一个目的地奔向另一个目的地,却无心欣赏路边的美景,春天的脚步已走远,才发现美景已错过。
白岩松自己说《白说》不是演讲稿,更像是他的自传。全书的确是由许多篇演讲稿组成[偷笑],大到国家政治、新闻媒体、中国梦,下到个人的发展、老子的《道德经》、古典音乐……16年底,他来我们学校演讲,学校里水泄不通,可惜我那天下午有课,也没有像看完书之后这样了解他,所以没有到现场听,现在有点遗憾~在那次演讲中他也提到道德经、说年轻人应该多跟老人交谈等等……他的话还是让人受益匪浅,正如以下书摘:
我是个比较懒的人,平时懒得思考,懒得动笔,懒得表达。但是看完之后,我觉得自己有必要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来,尽管可能词不达意,可能没有多大价值。但是应了白岩松的那句说了可能也白说,不说,白不说。
说实话,很少有这样一本书能够让我读得如痴如醉,让我能够感受到如死水的内心有了波澜。“会讲故事者,得天下。”他就是在述说关于自己的故事,自己所见的人或事,还有自己对于它们的思考,有着它对于这个时代的思考。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快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磨着石头过河,但是最后一张却忘了过河,就好比他所说的,刚开始大家因为追求幸福努力挣钱,拼命工作,但是到了最后,连花钱的时间都没有了,何谈幸福?我们在快速的追逐之中,遗失了最宝贵最重要的东西。
首先,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大部分的人,当然,包括自己在内,已经丧失了最思考的能力。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我们选择的大多是接受,可能这也是一种无声的妥协,不接受我们能够怎么样,改变得了吗?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那么渺小,慢慢地,就养成了不思考的习惯,有的问题想也想不明白,想明白了又有什么用?所以大概是处于温水煮青蛙的状态,但是,仔细想想,这样的日子,有什么意思呢?等到垂暮之年的时候,发现自己稀里糊涂地过完了一生,我到底是因为什么生活着,因为什么而在坚持着,我一直以来所坚持的所适应的觉得习以为常的事情,你有认真地去了解过它们之间的联系吗?思考和表达一样,看似无用,但是却大有用,没有这两点,我们还能义正言辞地对别人说我们是拥有着“人性”的人吗?
其次,里面还有一句好印象非常深刻。中国人在其它国家建立很多孔子学校,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首先,我们自己有真正地去了解过我们自己的文化吗?说实话,我就没有,从小到大,我很怕学习文言文,那时候会去纠结,我们为什么要学文言文,语言不就是相互之间可以沟通就好了吗?那种刻板,复杂的文字为什么要去了解?现在回头想想自己是多么无知,如此美妙、充满深度的文字,你却没有了解的兴趣。白岩松采访时问过认为现在北京的建筑怎么样,回答是北京的建筑非常好,拆起来特别容易。在什么都追求快的过程中,我们把好的值得保留值得发扬的东西也一并抛弃了。言归正传,我们对于以前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东西,有认真地研究吸收过吗?譬如道德经中的文字,看似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其实里面却大有文章,但是我之前对这类的没有任何了解的兴趣,看了白岩松的解读,才知道短短的几个字,对我的人生都大有帮助。现在存在的很多问题,可能都是因为忽视了很多本该作为信仰的东西,例如“品德、人性…”我们到底应该要让全世界看到一个怎样的中国,需要的是每个中国公民的努力,文中也提到了,中国游客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但是在印象却都不怎么样,假如在国外你发现身边有人大声喧哗的话,那么可能十有八九是中国人,还记得有一次,排队进安检的时候,当时的排队,没有任何人组织纪律,是由几根塑料袋类的栅栏隔开的,前面的人都是顺序耐心地等着,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一名中国越过栅栏插队到前面那种胜利者的笑容,还转身回头向自己的同伴炫耀自己的成果,但是他并不知道同时投来还有外国人嘲讽的眼神。要让每个人不管任何时刻在无人监督的环境下把握好应有的度很难,我自己也是,可能也只是现在刚吸收完觉得内心澎湃,过段时间大概也就无影无踪了,但是好歹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慢慢改变,交给时间吧。
最后呢,对于“国家、祖国、中国……”这样词汇的概念其实在这之前,我不是很在意也不是很了解。有的东西说得多了,太泛指了,太强势灌输给你,你反而越排斥,越不想去了解。民主,其实活了二十多年,我也没有体会到民主到底是怎样的意思。白岩松说中国发展的这条道路上,有的人在往后推,有的在两侧推,还有大部分的人其实是坐在车顶上,与已无关。很不幸,我就是坐在车顶上的一份子,而且是看了之后才发觉,原来自己一直是坐在车顶上的,这可能就是阅读的好处,总能让你发现你不知道的一面,总是能让你茫然的时候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所以,对于身处的祖国,以后我应该多点关注度。
稀稀拉拉,乱七八糟,说着说着,也说了一大堆。这本书,确实不错,它带给我们的不是句号,而且问号。在生活中,值得我们反思与改进的地方有很多,慢慢进步吧,进一步退半步,必然趋势。
世上本没有路,说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在这个习惯沉默的时代中不妨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你在表达,说明你就在思考。
白说,说一个更好的未来。看看听听,听听停停,总算看完了,就在刚才,花了三十分钟又从头到尾浏览一遍,形成以下读书笔记,不敢称点评,只能是笔记。
文中不止一次引用柏拉图说的这样一句话:“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我要说,这本书,这些个故事,老白讲得好、讲得客观、讲得有深度,让我能清醒的认识现在的小人性和大国情,更有利于把握未来。
本书由多篇演讲汇集而成,对象有国内大学生、媒体人,国外大学,发改委等。主题很多,凭印象做个笔记归纳:
劝勉年轻人,不挣扎不绝望不叫青春,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受得了挫折,面对起失败。其实青年时代的失败不过是人生历程中的沧海一粟,回头看看,不算什么,失败催生变局,变则通。失败意味着更好的开始。
探讨幸福是什么,幸福不仅和国家有关,和环境、制度有关,更和自己的心态有关。
做点无用的事,不要太功利。无用之处有大用。无用是最昂贵的,闲下来,思考自己。所以未来中国的创造力,一定是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发呆、开始思想、开始与众不同、开始另辟蹊径、开始被鼓励并乐于做无用的事情。
感触和表达之间还有追寻,要注重过程,多思。
多读书,不同阶段读不同的书。读高于自己的书成长更快。作者也说出了自己的读书历程,举出了四个时期的代表读物。(1)人生最初十年的新华字典,让他发现另一个世界的美好。(2)第二个十年《朦胧诗选》,发现语言美,理发了想写的欲望。(3)第三个十年《曾国藩》,读别人的故事,丰富自己的人生。(4)第四个十年《道德经》,让他豁然开朗,内心更加平静。这些不能再同意,特别是道德经,值得反复读,确实能帮你打开世界,带你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它与你的情绪产生共鸣,陪伴你度过一段时光,让你品味出无用为大用的乐趣。它带你面对内心,面对人性,面对生命。它还可以提供智慧、抚慰和解决之道,在你行走艰难时,为无门之处开门,让无光之处有光。”
古典音乐鉴赏,古典音乐其实不古典,它演绎的依然是当下。第一是那种现代生活所不具备的田园般的纯净;第二是人性,最本质的人性。反映的还是拯救和希望。希望我们都能产生共鸣,不是听懂。
作者专门辟出一讲来讲《道德经》。这张没细看,老白是为它平了反,赞成!因为我也强烈推荐老子的五千余文,真是包罗万象。81章每章都让人深思,读完会让人厚重,沉静,通达: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江海居下,为百谷王;生性柔弱,死性坚强等等。
讲一个新闻人,媒体人应具有的素质。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传播有一个重要规律:没有细节就没有公信力。细节是一切文化产品的立命之本。
谈文化,有学历没文化的太多了。我总结一句就是“德”字当头,无德,学历就是草纸。
老白对新媒体的注解很到位:新媒体之“新”,可不是体现在互联网的形式本身,而是互联网背后的机制:进人、奖励、速度、自发工作、没有上下班的概念等。关键是激励机制,对人的活力与能力的调动,并自觉按规律办事。
教育,人性,每个人心中都并存着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制度和人,激活了你的哪一面。
医疗,医患关系。如果医生的科研成果和高收入水平可以得到制度上的认可和保障,您认为他愿意做这件事吗?没人愿意,他是被逼的。可能相当多的一流人才,不愿再进入这个行业当中。将来,难道我们不得不接受二三流的人才,来为我们保障健康吗?历史的演进中,人性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环境。如果环境激活了人性中向善的一面,每个人都形成自我约束,展现出更多的道德感,集合在一起就是正能量。
中肯客观的谈了中国现状,弊端,客观的评价政策。他把国家的发展方向定位为:四个年份、四个数字,或者说四个跨度去定,即百年中国、六十年中国、十年中国和20xx年的中国。说到了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和影响,以及要塑造什么样的形象于国际。
正如他后记中说的一样,本书题目千差万别,不过是在说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现实也许还有很多的无奈与失望,能支撑我们前行的依然是明天。
他谦称:我和同行只是偶尔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大多数时间,都是想办法不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坏。
白岩松是一个相对公正客观的人,制于身份又不止于良知,在他不被所谓的“法办”情况下,分享更多的现实和方法,这关乎胸怀和坦荡,我等该鼓掌喝彩。
愿我们都有个好的未来吧!
白岩松的《白说》看完有一段时间了,因为单位主要领导推荐过这本书不止3次,微读圈里前段时间大家分享书摘、写想法的也很多,所以挤牙膏似的挤时间,忙里偷闲,总算是看完了,也颇有些感触,但是书评却拖了好久。
白岩松是一个有良知的新闻人,一直这么认为,我也觉得他不会从中央电视台离开,若是他离开,恐怕会后无来者。他的文章里很少有动情,都是客观理性的分析,这与柴静的《看见》不一样。能够在每一个事件中,抓住重点,不偏不倚,不以偏概全,让受众认可,很难得。也许大家会觉得,他是官方的喉舌,说一些问题总是正面的,会把一些痛点不戳穿,但是在我看来,这未尝不可,若是口无遮拦,真得不可控制了!
有的书当你很年轻的时候就把它读了,以为是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太年轻的时候,有些书的味道你是读不出来的。而在你真到了需要它的年纪,却没再次跟它相缝,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写古典音乐那篇文章,本来想要跳过去不读的,因为这是自己从未触碰过的领域,习惯了流行音乐,但是看完之后,打算找贝多芬、肖邦、莫扎特、柴可夫斯基、巴赫的音乐来听,此刻写书评就在听着莫扎特的《小夜曲》,今后闲暇时多听听古典音乐,或许真的会有所收获。《道德经》那章看完,满心期待着要好好的找来读一读,里面的大道理在现在用都不过时,而且会很先进,温故而知新,不用总想着创新,老祖宗留下来的用好了,就很难得。
想要改变未来,先从做好眼前的事情开始。如果总在为未来忧虑,而不能享受此时此刻的时光,你可以把整个余生都搭进去,但你真的打算这么过一辈子吗?要知道,你所担心的事情,只有不超过10%会变成现实,其余的都是自己吓自己。而且生命中有一个很奇妙的逻辑,如果你真的过好今天,明天也还不错。这两段话都是提醒人们,不要光有远大理想,不要对未来过于恐惧,把握好当下,未来一定会美好。这是《白说》里面的,值得自己好好思考,也值得自己铭记。
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急于表达已成当今社会多数人的通病,我们往往依据第一印象就判定事物的真伪曲直,并急于发声。我理解追寻的意义在于勤思考多求证。在一个畅所欲言的信息时代,内心安定,保持耐心,坚持理性,难能可贵。
本书提到感兴趣的书:房龙《宽容》、《朦胧诗选》、唐浩明《曾国藩》、《道德经》。本书提到到古典音乐:巴赫的《平均律》、肖邦的《夜曲》,以及他的大提琴协奏曲,都是最美的旋律。另外还有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舒伯特的《音乐瞬间》《即兴曲》,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曲、重奏,尤其是《如歌的行板》。
“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人们格外需要学会在不完美中让内心得到纾缓和解脱,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
前两天读了一本书,白岩松的《白说》。印象很深刻,感觉说的很符合现在的社会,也很符合我们这些当代的大学生。里面的话很朴实,就像对话一样,在彼此的对话中讲述一些道理,而这些道理,似乎就是当代社会的真实写照,道出了社会的现状,人心的冷暖。
里面使我印象深刻的一篇就是对于幸福的看法。我记得以前看过这样一句话: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虽说有一些调侃的意味,但是好像也确实是这样的。社会上有很多关于幸福的调查,而调查显示,现在的人虽然生活条件变好了,但是幸福感却没有以前高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我只能说一些自己有的想法,或许很多人的想法也和我一样。
社会的发展使社会的贫富差距变大,而这就导致仇富心理的诞生。穷人羡慕富人的生活,但是有可能一辈子的奋斗都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于是便会自惭形秽,导致了心理的变化,失去了奋斗的欲望,便在堕落的深渊中羡慕富人的生活。现实的差距使穷人看不到希望,于是便失去了奋斗路上的快乐与幸福。而富人呢?或许很多人看到了他们光鲜亮丽的外表,充盈的生活,但是往往美好的外表下都隐藏着一颗时刻提着的心。患得患失,忧心忡忡,害怕失去眼前的一切,于是时时刻刻生活在提心吊胆的氛围里,试想这样的生活幸福吗?
在年轻人看来,幸福很复杂,经济,地位,权力,或许这些都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不幸福。而在老人的眼中,幸福很简单,看着后辈幸福快乐的成长,然后享受生活的美好,一家团聚的幸福。而科技的发展改变了这一切,过年的相聚有几人愿意陪着老人侃大山呢?也许陪他们说说话他们就会满足,但是有的人饭桌上都是抱着个手机,似乎手机就是自己的亲人,老人会幸福吗?
手机进入千家万户,带来了方便,也带来了危险,手机腐蚀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迷于手机闹成的笑话比比皆是。虽然很方便,但是也没必要时时刻刻握在手里吧。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困在网络的陷阱里无法自拔。沉迷于虚拟的快感中,失去了欣赏阳光绿草的心。只知道手机里能带给自己需要的快乐,但是这个快乐是真正的快乐吗?
一本好书,或许不是销量最好的,但是却是最贴切社会的,从书中便可看出社会的人生百态,从中得出人生的道理。读完这本书,真的很有感觉,这种感觉说不出,道不明,却是确确实实可以感受到的。它仿佛一个看透世间繁华,超脱世外的高人,带来的道理,或许现在感受不到,但是我认为在以后的人生征途中,用的到的不在少数。
这便是我看这本书的拙见,也许有人不认同我的观点,但是这确实是我真的感受到的。白岩松一直作为一个偶像存在于我的世界。而这本书更是让我感受的他的品格之高尚,我相信这本书带给我的道理会伴随我的一生,在我误入歧途的关键时候拉我一把,重新点亮我人生的灯塔。
赵亚斌
花了快两个周看完这本书,很奇妙的是,我喜欢上白老师是因为高中语文老师给我们看过当时在耶鲁大学的演讲,而恰巧整本书的最后一章也就是耶鲁大学的部分。在高中看完视频之后,全班同学都在讨论白岩松老师说的那些关于中国梦的话,明明中国梦很遥远,但是为什么他说完之后感觉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都代表着中国以及背后的中国梦。
看他的这些话,总给我一种原来国家颁布的那些规程啊,计划啊,都是国家在关注着我们每个公民需要的东西。我们需要理性,民主,民生,公平,那国家也在慢慢的改变来变得更好。我非常喜欢里面的一句话,前进一步,后退半步,前进一步再后退半步,但总归是前进着的。妈妈总说中国现在越来越没有以前好了。但我总觉得,中国她在变得越来越好,她先是让我们吃饱喝足,再让我们去思考,中国到底有没有变好,这就是她变好的证明。而且一代一代的人,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有着不一样的但都是好的改变。
先是读完蔡崇达的《皮囊》,而后再读这本书,都给我一种以一个普通人的成长,见证着中国崛起的路。同样的新闻工作者,可能在这一点同样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更能让我们对中国有着自豪感和信心。
总归还是那句话,给未来说点儿好的。
要对未来有信心,无论是中国,还是自己。
书看完了,给了四颗星,给老白的。晚上看的时候,眼看着就要看完了,故意放慢了点速度,也试图回头想想,我学到了什么?看的过程中留下那么多只言片语的感想和触动,如果汇总起来呢?
可以说,我是喜欢这本书的。那么喜欢总是有理由的吧?在以前有段自以为是的阶段时,不太喜欢这种有点演讲,看着像要说教的书。现在却完全改变了看法。或许如老白在后记里所说的,虽然很多文章都是他在一些场合的演讲稿,可是它们更像是他真诚地与大家聊聊,说说。老白说,合上这本书,想想它在说些什么,其实是在描绘一个希望,对未来的希望。
知道老白是个政协委员的时候,其实我多少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来看这本书的,可看下去才知道,老白是有他自己的态度和信仰的。就像很多人离开央视,而他选择坚守一样,不是他看不到体制里存在的很多问题,也绝对不是他没吃过亏,更不是他一心想在体制里混个风光的位置。而是因为,他清楚的经历并感受着各种变化,且坚信一切会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只要大家都如他一样做个历史车轮的推动者。
真如老白所希望的,从这本书里我确实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另一种坚守的智慧。不管是国家也好,还是个人也好,都必须要解放思想,要开放,开明,兼收并蓄,要自信,并付出真心,用真诚赢得真诚,赢得尊重。
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真正”,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自己的心灵对话”,适合青年人阅读的作品,让我产生了很多新颖的想法。我们不妨将作品对我们的启发记录下来,写成读后感。
感谢尹老师布置的这个寒假作业,给了我读完这本书的动力,利用碎片时间看完《真正的陪伴》。作者——教育记者张贵勇通过阅读、运动、陪伴、榜样,游戏、情商、学习、大自然及学校教育这九个关键词阐述自己的亲身育儿经历。全书观点明确,质朴、坦诚、用心记录了大量父子间的趣事。书中哲哲是幸运的,童年有一位有着与众不同的视角和判断、善于观察生活细节、用心陪伴与引导的爸爸全程呵护。反观自己,差距巨大,有幸读到这本书,抓住妮妮童年的尾巴,再挽回那么一丁点,今天我也从这九个关键词谈谈我育儿的现状及期望:
阅读是孩子一生的伙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我平常基本不看书,没有阅读习惯,妮妮的阅读多亏尹老师的要求和引导。我经常看到她阅读时能专心的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时而开怀大笑,有趣的段子还不忘念给爸妈听。以后妮妮阅读时我也尽量拿起书看看,做到不打扰,不看手机,不葛优躺,力争不负面影响她。
运动:我一直希望妮妮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我户外活动都希望带上她,小姑娘对爬山兴趣很高,每次都是乐此不疲,但对一些枯燥的基础耐力训练,练上几次就不感兴趣,我也只能用她最喜欢的互动游戏激励她。去年走娃亲子徒步活动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她希望今年继续参加,我告诉她今年晋升中将组,竞争更激烈,好成绩都是平时的积累,得打好耐力基础,多做基础力量练习。寒假期间运动情绪很高,愿意同爸爸户外慢跑,上周日我加班,晚上8点打电话给我,“爸爸你什么时候到家?我晚上还没有运动呢!”。我认为健康是第一位,我愿意和你一起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用脚步去丈量一座城市,去攀爬一座高山。今年我们一起参加长沙马拉松亲子跑吧!
陪伴:童年需要陪伴,现在是黄金时期,陪伴需要高质量,不能心不在焉。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多聆听孩子的声音,尊重孩子的想法,做到真正的平等沟通。我平时尝试蹲下聆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呼唤及时回应。妮妮在需要抱抱时,我都会满足她,有时和她开玩笑,“8岁了还要抱,你要爸爸抱你到多少岁?"“20岁”。作为一个只陪玩的爸爸,觉得陪伴还行,只是因工作原因时间不多,以后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得更好!
榜样:言传身教一点都没错,妮妮学我那是一点都没漏,引用她妈妈的一句话“你崽身上的那些坏习惯全部都是你的”。记得有次和妮妮做父女角色互换游戏,当爸爸的她对我提出的要求、语气、方法都和我如出一辙,平时我们生活中点点滴滴都深深刻在孩子的脑海里。让我深刻认识到育儿界金典的一句话,“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先要成为那样的人”。以长者的姿态说教都毫无意义,孩子也不愿意听,即使表面服从,心里也不服气。生活中我们要求孩子诚实,家长却在撒谎;要求孩子守信,却时常失信于他们,不遵守对她的承诺;和孩子说阅读很重要,自己却在一旁刷抖音。试问他们能学会吗?我认为做好自己,即使你不说出来,孩子也能领悟到。
游戏是平时妮妮最喜欢和爸爸做的事情,我们有:炒花生、海盗船、青蛙跳跳、奥特曼打怪兽以及妮妮自导自演的即兴段子,每次都玩的不亦乐乎。我觉得现阶段孩子乐于和我玩是幸运的,不要觉得烦,再过几年估计是希望我们离她们远点,珍惜并享受当下吧!
情商高比智商高更容易获得成功,更能享受生活的乐趣,情商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对孩子来说,父母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就是无可救药的乐观心态。心理学研究发现,只要孩子对自己持积极的看法,对未来有乐观的态度,那父母大可放心,您的孩子这辈子不会离幸福太远。
学习是人一生一直要做的事情,父母都希望孩子能高效率的学习。首先得让他们对学习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小朋友对感兴趣的事物过目不忘。不提倡家长实施高压或威逼利诱的学习措施,孩子一旦有抵触心理,产生厌学,往后会越走越艰难。多沟通,讲道理,在和谐的气氛中引导孩子开心的学习。
大自然是城市的孩子最缺的,他们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实在太少啦!但他们还是非常渴望探索大自然。妮妮爬山最喜欢走小路,热衷于去湘江边寻宝,在乡下喜欢去菜地里摘菜,观察母鸡下蛋,给小黄狗喂食……。在大自然中,孩子不仅能得到快乐,还得到了发展,大自然是孩子天然的教育场所,有时间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吧!
学校教育全程由老师和妮妮妈妈沟通并全程辅导。感谢妮妮妈妈和老师的辛勤付出!我水平受限,不敢误导她。在家妮妮喜欢当我的老师,纠正我发音,希望这种方式也能提升她。
妮妮评价我在阅读、运动、陪伴、游戏、大自然方面可以及格,谢谢她的褒奖!我觉得育儿方法千万种,选择适合自己的并付出实际行动最重要。
今天,我读了《真正的贼》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只叫加文的鹅和一只叫德克的老鼠。
故事是这样的:加文是一只忠诚的鹅,国王任命它为皇家金库侍卫长。国王是一只熊,所以加文不得不答应当皇家金库侍卫长,因为加文以前是一只小有名气的建筑师,它曾经有个愿望,那就是为国王盖一幢鹅蛋形的大宫殿。
加文对工作很认真,干侍卫长好多年了都没有丢过东西,后来金库的珠宝被人偷了,当国王发现钻石丢了的时候大惊失色,不知道该怎么办,国王怀疑是加文干的,因为金库的钥匙只有国王和加文有。大家也都怀疑珠宝是加文偷的,全国上下都在讨论加文偷珠宝要受审的消息,国王也要处罚加文,加文一气之下只好飞走了,加文开始了逃亡生活,这些天来,它积累了好多的经验,心情也一天天好了起来。
其实真正的贼不是加文,是德克。金库很严密,德克是怎么进去的呢?原来德克发现紧挨着地面的一块石头松了,露出了一点小空,那点小空足够让它钻进去,所以它就进去来来回回搬了好几个钻石。德克看着这些闪着美丽光芒的钻石,心想:这钻石多漂亮啊,我多拿几个多好啊!它安慰自己:我这不是偷,只是借来用用嘛!德克在清醒的时候也告诫过自己:不要再去金库拿钻石了,会闯祸的!可是它总是一时冲动一次次的去拿珠宝。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德克天天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只是呆呆的看着这些金银珠宝。一天它走在路上,听着路上的人讨论着加文,才知道国王一直没放弃在找加文,派大量的士兵去搜捕加文。德克心情特别沉重,很是为加文着急,加文生活的肯定不如意。德克忽然想了一个好办法,它要证明加文是清白的。它决定继续从金库偷走东西,这样人们就不会认为加文是小偷了。于是一连三天德克都去金库偷出珠宝,国王这才发现自己错怪了加文,心里充满了自责。在证明了加文的清白后,德克又把珠宝搬回了金库。它走在路上打听消息,人们告诉它,珠宝失而复得的消息并没有让人高兴,而是更加想念加文,国王呢,也在加紧的寻找加文。德克看着空空的房子,心里感到舒服多了,可是他仍然不开心,它让好朋友加文过得很惨,它能不惭愧吗?他懊悔的流下了眼泪。
后来,德克找到了加文,向加文坦白了一切,并向加文道谦,两个人又成为了好朋友,又回到皇宫。国王向加文忏悔,并惭愧地说:是我错怪了你,你一直是个最最诚实的人!加文回来后并没有再担任侍卫长的职务,国王已经命令它做皇家总建筑师筹备一个宏大的工程皇家大剧院。德克呢,一回到家就和好了水泥,偷偷来到了金库,把石头的小缝用水泥封得严严实实。他觉得自己为整个金库失窃的案子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心里舒服多了。
这个故事让我很感动,我相信只要是永远真诚的人就不会做出那些丢脸的事情。我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也向德克学习它那种知错就改的精神。
《真正的贼》这本书讲了一只叫加文的忠诚的鹅,他被国王任命为皇家金库的侍卫长。
皇家金库的防守相当坚固,一英尺厚的墙壁,四把大铁锁,里面是一个大山洞。忽然有一天加文发现皇家金库里有一些红宝石从自己的眼皮下不翼而飞。而金库的钥匙只有国王和加文两个人有,国王自己不会偷自己的东西,金库的大门也完好无损,这种种迹象表明加文就是这个案子唯一的嫌疑犯。所以,国王下令将加文逮捕起来,加文经常在牢里不吃不喝,因为它没有偷窃金库。到了审判加文的那一天真正的贼老鼠德克来到了现场,他看着自己的好朋友加文那苍白的面孔,心里不由得感到一阵剧痛,因为是自己拖累了加文,就在这时,加文突然飞出了法庭,自己远走高飞。老鼠德克这时心里也不好受,他就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把金子还回去,这样既让加文摆脱了罪名,自己又没被抓。德克最后找到了加文,他们两个一起回到了皇宫,受到了大家的热情招待,加文也当上了自己理想中的建筑师。
这本书我读完了,我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因为加文忠诚、善良的做人品质深深地感动了我。一个人要勇于承认错误也是至关重要的,也许你的罪行就会拖累别人。别人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你可以去拼搏、努力获得!
学无止境对任何人来说都适用。作品令我感慨居多,我们在写读后感的时候,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那么什么样的作品读后感才值得与他人分享呢?经过整理,栏目小编为你呈上罪与罚读后感,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看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情节不是很曲折。主要线索是主人公以一种不平凡人可以杀死平凡人的想法(精英社会),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但是当他杀死她之后发现了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其中有很多让人感到刺激的地方。里面的心理描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特别是主人公在警察局的时候,那种智斗,更是让人惊叹。但是看完这本书想到得更多的是里面人们那种受苦的精神。我们经常说中国人艰苦奋斗,能忍能吃苦之类的。从某一方面也许是这样。但是和这本书里面的那种“受苦与忍受”却有本质的区别。这本书里面的人,或者说俄罗斯人的忍受与受苦精神主要是来自一种道德和宗教精神。他们“渴望”受苦,因为这样能够让他们心安。也许心里的安慰比来自物质上的安慰更让人愿意接受吧。当然还有宗教精神所在。但是,我所想到的中国人的那种忍受与受苦更多的是来自于一种生存的“智慧”。一种隐忍,一种“独善其身”的想法,一种为了生存,可以放弃放弃很多东西,甚至自尊的“劣根性”。好比我们一直推崇韩信的胯下之辱,甚至还将其放到教科书里面。它一直在告诉我们,为了生存,其他一切都是浮云。怪不得中国人的那种“拓荒”能力那么强。怪不得在全世界各地中国华人都能很好的生存着。当然还有一个就是“独善其身”。个人各扫门前雪,不是我的事我就不理。以至于我们能够围观落水的人而不去救援。甚至还当做娱乐来看。无事生非,惹来一身骚又何苦呢?唯有生存才是硬道理。
开始,它看上去非常枯燥,有点像论文,而不是小说。不过看完一半以后,故事情节就陆续出来了,开始显得有些趣味了。所以,如果你还没有看完一半的话,不要因为枯燥,而把它停下。因为精彩的在后面。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叫拉斯科利尼可夫的青年杀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行凶以后,被她的妹妹发现了,所以他连着她妹妹也杀了。之后,凶手陷于痛苦之中。但是他不断地为自己辩护,认为他杀了那个老太婆是为了行侠仗义,是合理的,也是公义的。
他想办法逃脱警方的追捕,但是心理却无法得到平安。他写了论文说明他是属于那类改变世界的,不服从律法的人。但是,他仍然十分痛苦。他只有向一个身世可怜的女子索尼雅忏悔过。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告诉了她一切。
随着案情的发展,他逐渐逃离了警方的调查。证据都显得对他的逃脱有利。但是,他最后决定自首,去服苦役。因为他坦白承认,又因为他犯罪以前表现良好,才被判了7年。
不过即使在服苦役的期间,他开始并没有悔改,还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他所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他不应该自首。索尼雅在这段时间里面,常常去探望他。最后,他发现他爱上索尼雅了。从此以后,他开始了正确的反思,比起之后永远幸福地跟索尼雅生活在一起,7年的苦役就没什么了。在监狱里,他开始阅读索尼雅给他的那本福音书。
整本小说里面还卷入了很多人和事。有爱他的母亲和纯洁善良的妹妹,也有阴险的彼得比特罗维奇,也有他的好朋友……等等等等。
这本小说给了我一个信息,那就是,当人犯罪以后,不管你怎么为自己辩护,你的良心并不会轻易放过你。所以,与其争辩,不如谦卑下来,决心悔改。当人决志悔改之后,所有的心理负担都会立刻消失。所以,解除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认罪。
《罪与罚》是由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66年写的,小说以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拉斯科利尼科夫内心的“罪罚观念”为中心,体现了沙俄当时秩序的混乱。
每次读完一部小说,心里都会空空的,这部小说也一样,结局很好,一个人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却深深的被小说中的人物震撼。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诚然,认识不能用简单的好坏来形容的。
拉斯科利尼科夫
这就是小说中抱负青年,一方面,他认为人是可以分为两类的:平凡人和不平凡人。而不平凡人是有权利犯罪的,他以拿破仑为例,怀着去实践自己的梦想,去杀一个有钱老太太,这一点,他是从来都不会后悔的,可是他又杀了老太太的妹妹莉扎薇塔,而莉扎薇塔实善良弱小群体的代表,这是是他后悔导火索;另一方面,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他杀老太太是为了得到钱,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妈妈和妹妹过上很好的生活。他总是处在忧虑之中,他愤世嫉俗,他怀有梦想,他学拿破仑下定决心杀人完成事业,可是他却做不到拿上钱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相反,他总是处在自责和自我原谅,自首与悔罪中。他说:“我只不过是不愿攥紧自己口袋里的一个卢布,坐等“普遍幸福”的到来,而看不见自己的母亲在挨饿。”看到这里,读者也会为他的遭遇叹一口气,没有办法,或许,如果我们处在那个时代,也会像他一样的。即使后来莫名其妙的自首入狱,他都不觉得自己有罪,他说:“只要以完全独立、全面摆脱世俗观念的观点来看问题,那么我的思想当然就根本不是那么奇怪了。”可是,这只是一种最幼稚的想法。他不懂为什么自己要自责,不懂为什么要忧虑,为什么没有人理解。或许这只是成长的烦恼。小说最后,说他是因为爱情获得了新生,而我认为他只是找到了新的希望罢了。正如他所说有希望的人就是“不平凡的人”。
索尼亚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弱女子,她甘愿付出,她一生都在付出,为了家人,变成妓女,养家糊口;为了爱人,她同拉斯科列尼科夫一同流放到西伯利亚。她因为当过妓女,一直认为自己是有罪的,愿意陪拉斯科列尼科夫一起赎罪。爱情,是他们获得了新生,这一个人的心包含另一颗心的无穷无尽的生活源泉,他获得了新生,而她-她只是为了使他活下去而活着。
斯维德里盖洛夫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在我读完书之后,我觉得他是一个谜一样的人。我不讨厌这个人,尽管他是以反面人物出现的,从某一方面来看,他是拿了钱逃跑后有钱的拉斯科利尼科夫,他成熟,他世故,他圆滑,他善良,却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他的“爱情观”“处世观”深深把我打动了。第一,“爱情观”:要知道,女人就是这样,爱你也是她,害你也是她,两者并行不悖;对夫妻间或情人间的事,您永远也不能担保,这儿总是有那么一个角落,对全世界始终是个秘密,只有他们两个才知道。写道这里,我突然想起他却好似和阿喀琉斯挺像的,他们很有能力,但同为情种,当杜尼亚用枪指着他的时候,他一点也不害怕,到有点像阿喀琉斯,后来善心大发,把钱都分给那些需要用钱的人,也有点像阿喀琉斯的风格。第二,“处世观”: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直言不讳更能难,也没有什么比阿谀奉承更容易了。直言不讳,即使其中有百分之一的音调是虚假的,那么,立刻就会发生不和谐,随之而来的就是争吵,而阿谀奉承,即使从头到尾全部音调都是虚假的,可还是让人高兴,听着不会觉得不愉快,哪怕这愉快有点儿肉麻,可还是会感到愉快,而且不管阿谀奉承多么肉麻,其中却至少有一半让人觉得好像是真实的。他似乎看透了人世间的真真假假,一心追求自己的爱情,可是当杜尼亚拒绝他之后,尽管杜尼亚也很喜欢他,他就觉得再也没有什么留恋的了,选择了自杀。
拉祖米欣
最感动的是他对拉斯科利尼科夫的不离不弃,他们的友情实在太让人感动了,尽管拉斯科利尼科夫总是骂他,但他总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他让我知道一个道理:当你的朋友伤心时,闲你烦的时候,千万不要离开,也不要一直问他,只是默默的跟在他后面,让他知道有人关心就对了。
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读后感有所提升呢?我们需要耐心的阅读作品,这样会有更多感触,此时最好的选择就是将自己的感受,印象全部写进我们的读后感里。经过收集,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您献上读后感书籍,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暑假里我看了刘胡兰。董存瑞等许多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看完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刘胡兰年仅十五岁就死在了敌人的铡刀下。她在敌人的威胁和严刑拷打面前,坚贞不屈,大义禀然地说:"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还说:"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她豪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壮烈牺牲。毛主席为她提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还有我们的英雄董存瑞。部队应遭敌人隐蔽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无法前进,董存瑞挺身而出,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由于桥型暗堡离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用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型碉堡,右手猛地拉开了导火索,导火索燃烧着,冒着黑烟哧哧作响,他高喊着:"为了新中国,冲啊!"接着一声巨响,天崩地裂,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十九岁。
看了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我知道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以后,我在学习。生活上有困难或挫折,就求助于父母,我羞愧万分。今后一定要以先烈们的精神为动力,勤奋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小兵张嘎》中的嘎子这个人物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吧?他的形象无论在电视上、电影上和书籍上都经常会出现。他是中华儿女心中的英雄,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不仅看过了《小兵张嘎》这本书,也看了几集关于他的电视连续剧,他的故事让我感动,他的精神让我敬佩。
张嘎子生长在抗战时期,和奶奶相依为命。因为奶奶的原因(奶奶为了掩护八路而壮烈牺牲在日本军的刀下),他痛恨日本人,痛恨他们杀害我们无辜的中国同胞,他要为奶奶报仇,为无辜牺牲的八路和亲人们报仇。他立志要当红军,参加抗日战争。书上主要写了嘎子的机智、勇敢,和红军配合得天衣无缝,救出了老钟叔,最后打倒了日本鬼子。他不仅为奶奶报了仇,而且胜利之后队长为了鼓励他,送给他一把一直以来他梦寐以求的枪的故事。
这本书主要表现了嘎子的机智和勇敢。一个英雄少年的形象。他能想出用柳条绑在小狗“小虎”的尾巴上,然后点燃后使的小狗到处乱窜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从而使红军安全逃脱;他为了帮助红军解救老钟叔,吸引敌人的视线,在冲锋的时候被子弹把小腿打伤。别看他年纪小,可他却表现出了长于我们孩子所能做到的事情。
嘎子的嘎气、顽皮,这都是一个孩子应有的性格,可他的嘎气和顽皮同样也用在了抗战上面。他的有些点子也是其他孩子所想不到的,有些确实也派上了用场。他表现出了对自己同志的忠诚和热爱,对敌人的轻视和仇恨。嘎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虽然我们现在不是处于战争时期。我们要学习他的坚强,学习他的勇往直前。
本书主要讲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给中国CEO的四堂必修课,包括:第一堂课人性比技术更重要、第二堂课眼光独到的产品挑选人、第三堂课乔布斯的品牌秘方、第四堂课乔布斯的竞争哲学。通过这些内容讲述更多苹果公司的成长史以及乔布斯的传记,让我们认识到苹果公司一直保持顶尖科技公司这一地位,本书中的每一堂课、每一个节点均对我们有着启发作用。
在本书中第一堂课对我的影响最大,也让我更加认识到人性比技术更为重要,通过一批有热情、有理想的伙伴一起做着独一无二的工作,让大家能有企业归属感、能确认自己在这里是能干一番事业的。在这节课里面有一点讲乔布斯这一辈子经过手的招聘人数在5000人以上,并且对待此事是非常认真的态度,而乔布斯最大的困惑是:他们会爱上苹果公司吗?如果他们热爱苹果公司,那么其他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而在这一点上,应该每一个企业都有这样的困惑,当然,在我看来,在思考员工是否热爱企业的时候,企业必须能为员工提供一种值得员工热爱的理由,否则企业无法寻找到这样热爱企业、充满激-情的好员工!
在确认企业可以给员工提供值得热爱、值得充满激-情的去朝着既定目标和企业文化上发展,那么在第一步的招聘人才上,就必须千方百计的思考到底什么样的人符合这种情况,通过怎么样的观察可以了解到是真正的热爱该行业、该企业,认同企业的共同价值观,通过这种仔细的寻找,找到企业需要的人才,并且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个事业中,才有可能做出更为惊人的成绩。这些都是在本书的第一章中能了解到的!
而对于乔布斯来说,本书有需要是介绍他本人在苹果公司的一些决策性问题,并且充满激-情的去考虑用户需求以及用户体验,在用户体验上,乔布斯把产品打造成让消费者爱不释手,每一个细节化上的用户体验,都做到了极致,当一个产品被苹果公司的工程师和设计师打造成一件爱不释手的物件,那么你有什么理由不去喜欢这件产品呢?对于这一点上,企业的服务也体现在用户体验上,只是体验的方法不一样,一对一的服务,更多的是给予用户帮助与关心,当一些非常细小的服务都被重视起来,这样的用户体验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用户口碑,更多的体现企业和个人的价值。
今日,我读了《英雄故事》中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觉得王二小真是个了不起的人。我很佩服他。王二小小小年纪,不知哪来的勇气和智慧,歼灭了日本鬼子,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虽然,他之后他被日本人杀害了,但他那光辉的形象却牢牢地印在了我的心上。
王二小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在他十一岁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都被日本侵略者杀害了。于是他不得不到地主家干活养活自我,可是地主对他很凶,常常不是骂他,就是打他。从此,王二小恨透了日本鬼子和地主们。自从他参加共青团员后,他变得很欢乐很进取,什么站岗、放哨、观察敌情、回报情景……都抢着干。
报仇的机会最之后了。村外传来了一个消息:日本鬼子要进犯村子。王二小假装不经意遇见了鬼子,然后带鬼子进入八路军的埋伏圈,日本鬼子发现自我中计后,就残忍地杀害了他,就这样王二小光荣地牺牲了。
看完了故事,我觉得王二小很机智勇敢。因为他那年才十三岁(比我们才大三岁),一个小孩应对一大群手握钢qiāng和明晃晃刺刀的敌人一点儿也不紧张,不害怕,那么沉着冷静,还偷偷设计把狡猾的敌人骗入红军的埋伏圈,真是了不起。
另外,我还觉得我们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因为王二小从十一岁起,他就成了孤儿。他没有亲人,乡亲们也很穷,只能依靠自我。到地主家放牛、干杂活养活自我。他吃不饱,穿不暖,没日没夜地干活,还常常遭受打骂,真可谓是苦海无边。而我们呢,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有爸爸妈妈爱护着。我们的生活真比蜜儿还要甜。我们必须要珍惜今日的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报答父母,报效祖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红军们走了很多的地方,也留下了很多的"足迹",比如说;爱打黑骡子,但更爱红军们的彭德怀,不打麻醉酒,治眼睛的刘伯承,忍痛治伤口的陈毅……
理念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
他告诉我们,教育既要满足学生最基本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与被爱的需要等,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层次的需要,如爱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等等。新教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
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与完整,成为新教育最为饱满的两枚理想种子。因为它们的存在,教师挣脱一切标签脸谱与定型,悄然还原成真实的生命,真实的人,以幸福成全生命的人。
如何做一个幸福教育的人呢?
1、要对教育生涯充满理想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动态的追求,反映了人的当下的一种心态。而教师的幸福又是什么?教师的幸福就是: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身边有亲友,家中有积蓄。如果仅仅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那么在当下,它可能未必是一种让人感到轻松愉悦幸福的职业。
如果没有理想,任何一种职业都会是无趣的,更何况是教育。教育不能没有理想,有理想的教育注定精彩纷呈。教师职业毕竟比其他职业有更多憧憬,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也许我们的工作不像一些人说得那样有诗意,但是当我们想到,我们的工作会在不久的将来起作用,就能使我们感到美和幸福。看到那些参天大树时,常常想到曾经它们和所有的树都一样,曾经都是株幼苗,在经历了百年、千年后,依然挺立于世,让所有人都能接受它的庇荫,让所有人敬仰它的活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同每一位诗人那样,都是因为有梦有理想,有梦有理想的教师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了意义。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教师的忙与苦是勿庸置疑。教师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故太多,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只有当你理解了记忆的方法与过程,才不会为学生背不出科文而生气了,你也就不苦了;当你理解人的能力差异和发展差异,理解了所谓差生的形成过程时,就不会为差生的存在而生气了,你也就不累了;当你理解了少儿多动症时,就不会把学生的动当作对上课的反抗,也不会简单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产生否定,你也就幸福并快乐着。恨铁不成钢,这个恨是不理性的爱,因为教师没有掌握铁如何成钢的规律;从专家型教师身上可以看到,他们面对教育教学事故时,是那么的自信与从容,是那么的驾轻就熟。这是因为他们见多了,把握了规律,从而让事故变成了故事。
2、要有自己的特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的给自己提出追求目标,同时又要有激情,要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今天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特教学个性。那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主张。老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个性和业务方面的独到优势,在夯实自己教学能力的基础的同时,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个性,要求老师对于自身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善于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在学校环境和个人条件之间寻求平衡。当今教育,教师最缺少的就是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导致培养出的孩子千人一面,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特气质。教学个性本身就意味着创造力。
3、要对学生一视同仁
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等存在着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都是绝对相等的。作为老师要有一颗平等之心,对学生必须一视同仁,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一个老师通常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学生性格有好有坏,成绩有优有劣,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并爱护每个学生,是这一类老师所具备的能力。把学生当学生看,把人当人看,不惟成绩论素质,不惟喜好论好恶,不惟家境论高低。有人说,关注每一个学生,就是要做到关注成绩最差的学生。我想补充一句,关注每一个学生,也要做到关注你最讨厌的学生。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这让我想起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当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这些资质平平却被实验者认为是未来的花朵的学生抱有期望,而且也会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态度、表情与行动方式将这种暗含的期待微妙地传递给他们,其中包括更多的提问、辅导等。当这些学生获得期望的信息后,也会产生鼓励的效应,更加努力地学习。长此以往,不仅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近了,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和对老师的感激与回报也会逐步提高。
教师,不是那些靠手艺吃饭的人,也不是单靠体力就能完成的工作,作为教师,朱老师在第二辑阅读提示中说仅有爱是不够的,或者说,真正的爱里,一定包含着智慧。我个人也觉得,新时代下的教师,不光要给孩子一碗红烧肉,而且要赋予受教育者以知识。我们必须关注,总结,分享。特别地,要关注自己,总结自己,分享自己。
书中写信的15位教师,在纷扰的都市或者乡村里为自己未来拼搏,他们的问题可以折射出教师的工作和无尽的辛劳和烦忧形影相伴:疲于上课、工资不高、压力山大、生活单调、闲暇稀少、困扰重重、前途渺茫......可以想象,很多一线老师的工作强颜欢笑,说教师是一个值得向往的工作显然过于梦幻。而朱永新老师从来不回避问题,一对一帮老师们排忧解难。他的文字似乎告诉我们:生活的天平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砝码,要维系心灵的平衡,沿着最初的梦想勇敢地走下去。
面对教育科研不自信的老师时,朱永新老师明确表态,教育科研不是学者的专利,教育一线的广大教师应该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原因很简单,我们才是最贴近教育实际、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人。他认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往往是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的,这是与学者做科研最大的区别。追求卓越,渴望优秀,走向成熟,创造性地工作,教育科研是必由之路。朱永新老师用了一个比喻:教育科研,如同人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不仅在水里学,也要在岸上学。
书中还提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从29岁开始,一直担任乌克兰一所农村xx年制学校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他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每天早晨5点至8点从事写作,白天去课堂上课、听课、当班主任,晚上整理笔记,思考一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他一生中写了40本书,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他的著作被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他也认为教育科研是教师摆脱机械化生活的必经之路。我们的工作与未成年的孩子息息相关,我们必须要潜下心来研究他们。今天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过,由谁携手带路,周围世界的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做到了。他全面、丰富、深刻、独特的教育思想与他持续35年关注和研究教育、研究儿童一脉相连。朱永新老师说,做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坚持,即使成就不了伟大的人物,至少也可以成为精致的专家。他呼吁一线教师,扎根在教室之中,扎根在教育的田野养分里,扎根在经典书籍的灌溉中,坚持阅读与写作,一定能够成为科研型教师。另一方面,朱永新老师非常细致地介绍了一线教师如何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出发提出问题,如何写论文,如何做课题研究。他认为,教师教育科研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文章或者出版著作,而是为了切实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教师是什么?教育学上已有答案,不过仍然有很多人还在探究。毫无疑问,教师是份生存的职业,平凡中彰显伟大,普通中蕴藏幸福。
教师的伟大,人们往往归结为:奉献和牺牲。我们都渴望自己变得伟大起来,都希望被肯定,被赞赏。但我们的内心却非常抵触一味地奉献和牺牲,因为我们不是神仙,我们生活在真实的土地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精神领域,我们有寻找幸福的权利。
教育归根结底是人和人之间发生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的生命带来不同。教师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在于,我们不仅仅把教师当做谋生的职业,还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着别人的生命。在从教生活中,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了不起的好老师符号,赋予自己一个自由心灵的躯体,勇敢、大胆地带着智慧去面对困难和挑战。简言之,教师的幸福感首先来自于信仰。
《曼德拉传》塑造了一个人类共同的英雄曼德拉。朱永新老师说:曼德拉就是一本教科书,就是一位好老师。受过27年的牢狱之灾,历尽磨难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然在狱中。这样强大的心灵的形成离不开苦难和痛苦中的挣扎,更离开不了对生命执着的爱。
爱,不论在何时总比恨来得更加自然。教师这个职业的底色依旧是她。有了爱,教师才能有能力欣赏这条道路上的沿途风景,才能攀登更多的山峰,才能拥有强有力的武器去改变世界。有了爱的信仰,才可能不徘徊,不犹豫,不后悔,才可能真正拥有梦想。
朱永新老师的信中还提到,做好老师应该具备的四种能力:口才;风格;创新;提问。
在我看来,一个不善于口头表达的教师,其背后是思想性格的缺陷。好口才绝对能够训练出来。朱永新老师坦言自己当学生时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结巴、不善言谈,后来因为读到一本传记,通过训练,慢慢地会说了,而且自信了。有人说老师就是用嘴巴吃饭,这个观点一点不为过。做一名好老师,要巧舌如簧、能说会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同时,好的口才要伴随好的思想,没有思想的说话内容是不能够感动人的。另外,好的口才必定伴随行动。真实做出来的事情,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比任何语言都更能打动人。
其次,风格的形成取决于卓绝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也就是说,风格不是模仿来的,而是自我更新、博采众长、用其所长、不断摸索、不断试错中凝练出来的独特的优势。风格并非一朝一夕,它会在某个时候给你带来一片黑暗,再从黑暗里去甄别优劣。如果半途而废,便永远不知道默默等待的下一秒带给我们的精彩,执着等待的人,风格总会为他升起一轮照亮他的红日。朱永新老师说,追求风格要沉下心来修炼,当修炼到家了,自然会蓦然回首,风格自在灯火阑珊处。
爱是默默地付出,是无言地体贴。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体验。没有爱的付出,又如何谈得上幸福的感觉呢。虽然我只是一名工作刚满一年的新教师,但我也曾感受过教师的美丽与荣耀,而且也体验到教师的辛苦与酸楚,但是我仍然坚信,教育其实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享受职业幸福,关键就在于找对人生的坐标,默默地付出,幸福自会款款而来。
也许职场竞争,工作压力,十年一日,再加上学生的调皮捣蛋,屡教不改,都曾让我们产生职业倦怠,但我相信心中常怀爱永远将是我们幸福的秘密武器。
心中常怀爱,首先就要做到爱自己。爱护自己的身体。有了健康的身体,就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就能时时精神抖擞的应对学生的各类问题。爱护自己的专业。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工作得失,总结经验,下笔成文。
心中常怀爱,其次要爱学校。爱护学校的荣誉,爱护学校的同事。
心中常怀爱,最重要的当然还是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但是我们却常常是以我是恨铁不成钢来宽容自己在教育方法上的简单甚至粗暴,认为只要出发点对,是爱学生,是为学生好,方法上就可以不去计较。于是就出现了不问青红皂白的斥责,甚至打骂学生的现象,而在学生这方面,除了对老师产生害怕心理之外,还产生了对立甚至仇恨情绪。作为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在塑造学生的灵魂,我们不希望我们倾注了全部心血和爱的作品是畸形的,丑陋的,我们希望他们光彩夺目,所以我们只强调有好心是不够的,我们必须重视和研究教育的艺术,以便艺术地教育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的感受到教师的爱,也许只需要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幽默的小故事,这都将比简单粗暴的斥责要有效的多。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我们的老师很平凡,却很执着。当我们看着孩子们在自己的关爱下一天天成长,他们的眼睛里逐渐展露智慧的光芒时,那是怎样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那是怎样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呀!
教育的世界是美丽的,为了我从事的这一份神圣的事业,我庆幸着;为了我所拥有的那一份爱心,我快乐着;为了能与孩子们为友,我幸福着。愿大家都能静静地品味这平凡中的幸福。
《特殊儿童个案研究》分上、下两篇。上篇收集了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和相关成果,并予以分析、概括和梳理,全面、系统、深入介绍了特殊儿童个案研究方法的有关理论和具体技术,观点阐述正确、内容结构合理、资料介绍详实、方法可行性强、行文条理清晰。下篇汇集了30个接受教育干预的各类特殊儿童典型案例。这些案例都是来自特殊教育的实践,贴近鲜活的生活和特殊教育实际,能为读者尤其是特殊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提供丰富的有关各类特殊儿童特点、教育评估以及康复训练的成功经验。
下篇的案例分析“小魔王”转变法、松开紧咬着的嘴,通过对文中小彬、小军的训练,使我体会到了对待这样的孩子,在训练时要综合运用多种治疗和训练手段,不仅从儿童本人、班级集体、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着手,而且将各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向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并能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及时纠正,使儿童的不良行为得以消退。
又如案例肚子疼痛的背后,通过读这一案例,让我体会到了对于轻度弱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功能,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增强自信;要运用集体的力量,让学生感到同学的关心,消除交往的顾虑;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理解孩子的想法,维护孩子的心理需要,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另外,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训练要持之以恒,因为智力落后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作为老师要有充分的耐心。
再如案例我也会打电脑,文中小青学电脑收获的知识,改变了我认为弱智儿童学电脑是不可能的错误观点。首先,弱智儿童虽然学习能力差,身心各方面存在缺陷,但是具有学习电脑的能力。通过以上事实也证明,弱智儿童学电脑是完全可行、可信的。其次,他们有掌握和使用现代化工具的权利。全社会要爱护、欣赏他们,为他们提供尝试现代化工具的机会。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注重他们的发展,爱护、欣赏他们,为他们今后能适应、融入信息化社会打下基础。
案例学习成绩提高了,给了我以下几点启示。首先,教育者自己要树立信心,认识到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所以要避免急躁,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宽容地对待学习困难学生,并且信任他们。在教育中,要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帮教,使学习困难学生获得进步。其次,帮教应该从重新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自信心开始。判定一个学生有学习困难后,要找出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也要发掘其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对学习的自信心。最后,要为学习困难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接纳的学习氛围。
其他案例分析也都带给我不小的收获和不同的感受,但由于时间仓促,我只是大略地浏览了一遍,没能够进行深入思考。今后,我会继续研读这本书,让书中成功的经验来指导我的工作,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更好地学生服务。
读《沙漏哲学》,对我真的有很大触动,即使它所阐述的道理我也明白,但是却未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中,读过之后,耳目一新,确有励志功效。
把自己的生命想象成一个沙漏。在沙漏的上半部,有成千上万的沙子,他们在流过中间那条细缝时,都是平均而且缓慢,除了弄坏它,你跟我都没有办法昂更多的沙粒同时通过那条窄缝。人也一样,每个人都像一个沙漏,每天都是一大堆的工作,等着去做,但是我们必须一次一件慢慢来,否则我们的精神绝对承受不了。
如今,我们被越来越多的各种压力所困扰,压力让我们睡眠紊乱,记忆力衰退,请绪偏激……健康状况江河日下。
面对生活,工作的重重压力,"沙漏哲学"应该对我们有所裨益。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担当,既然躲避不了压力,就该学会主动拥抱压力,调节心灵旋钮,调整对压力的认识角度和处理方式,以最佳的状态,带着饱满的精力去迎接各种挑战。
想起当初的梦想,止不住黯然神伤。因为梦想太高,反而让我前行的包袱太重,因为梦想太大,反而让我瞄准的目标太空。在自己的生活的半径内散步,我认真地想,使该百自己的梦想变小了,从我能够伸出手抬起腿的地方,一步一步往前行。
在英国的伦敦的威尼斯特教堂旁边,一块墓碑上刻着一段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的时候,我把目光缩短了些,我试着改变我自己,再去改变我的家庭。"
陈鹤琴老先生说,孩子是充满活力和成长的,有潜力和创造力,只要善于引导就可以成才,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所以记住了这句话。今后,我将以此为教学指导,通过生动的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之一是,在学校的所有活动中,孩子应该被允许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没有哪个孩子不爱活动,也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自己做的事情。
当他自己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与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有了实践的经验,他知道做事情的困难,从而认识到事情的本质。
当一个孩子知道动手的好处时,他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强烈,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想做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这样他做事情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他整个人就会越来越自信。
“生教育”的教学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积极的鼓励胜过消极的制裁。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别人说他的好话,也没有一个人喜欢别人说他的坏话。这种心理是每个人都有的,我们可以用这种心理来鼓励孩子如何表现,如何学习。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应该像春风化雨露一样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小学语文教学涉及面广,知识点琐碎,学生的教育可以从细节入手,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入手。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有的同学成绩不好,但是声音条件很好,可以让他带同学去读课文。一些学生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可以提前布置作业。让他们在课前五分钟讲一个小故事。有些同学性格内向,但字迹工整干净,对于这些好地方应该及时表扬。
人生最大的乐事,就是在成长的关键时期遇上一个好老师,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语言艺术。让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找出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孩子才是真正爱孩子的。
《活教育》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值得仔细阅读下载。
终于把《谈建筑的故事》这本书看完了说来这本书还是跟静静在三联书店买的不知道在北京有米有人陪亲爱的静静同学逛书店。
书籍装帧很有特色,不张扬但又能够让人感到奇特。每篇文章都没有分段,只是用横线把段落分隔开~美中不足是有的图片太小……在理解文章方面没有起到图解的作用……
关于内容
“ 不做雕梁画栋的猥琐细节,不抄袭古典建筑的结构形式,却要体现传统的精神和审美特征,我们面前的功课还有很多很多”是读完这本书后最令我深思的一句话。让我回想到大学时期学家具设计时。我们总是在强调发掘传统的元素,设计有中国特色的家具。但跟安腾的建筑比,我们差太远,我们思考的太少。那时的我们太稚嫩。
一直很喜欢王受之老师的书老先生语言诙谐幽默,看事物很有独特的见解。
书中谈到了很多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建筑设施比如说 地铁站 火车站 飞机场也有很多有名的建筑设计师,安腾忠雄、Frank gehry(膜拜)通过王老师对建筑的讲解同时也了解到了某个城市或者某个国家的建筑状态。原来 建筑设计无处不在 只是总被我们所忽略
生活中的我们多多发现 多说收集 多多去观察、留心身边的事物 一定也可以跟他一样的吧
读后感《读后感教育方面1000字汇总》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教育方面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