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投资者的未来读后感

投资者的未来读后感

关于投资者的未来读后感3篇。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无论读多少次作者写的作品,心里都会有很多想法,从读后感中可以看出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你看过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吗?考虑到你的需求,编辑特意整理了“投资者的未来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投资者的未来读后感 篇1

投资者的未来》的作者西格尔(JeremyJ.Siegel)是美国沃顿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也是美国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的得意门生。萨缪尔森认为,西格尔教授的另外一本书《StocksfortheLongRun》(2002年第三版的中译本取名为《股史风云话投资》),令人信服地论证了长期投资中采用“买入持有”策略进行股票投资的好处。《投资者的未来》则是《StocksfortheLongRun》一书的自然延伸,揭示了投资什么样的股票会在长期中获利。

《投资者的未来》第12章“1802——2003年总实际收益率指数”图表中,展示了过去两个世纪里,股票、长期政府债券、票据、黄金以及美元的累计收益率(包括资本利得、股利和利息,剔除了通货膨胀的影响)。西格尔教授的结论是,相对其他资产,股票的优势是巨大的。在过去200年里,剔除通货膨胀后的股票长期年均收益维持在6.5%——7%之间。这个6.5%——7%的长期实际股票收益率被称为“Siegel常量”。

为长期投资者提供选股框架

《投资者的未来》成为长期价值投资理论的必读经典,主要是因为西格尔教授为那些力图在长期成为赢家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选择股票的框架。他在这本书所做的最重要的一项研究是对标准普尔500指数整个历史的剖析,揭示了挑选值得长期投资的优秀个股的基本原则。

(一)对投资者而言,表现最好的公司来自拥有知名品牌的日常消费品行业和制药行业。西格尔通过对1957-2003年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份股的数据分析,找出了长期投资中成为赢家的三个部门,它们是卫生保健部门、日常消费品部门和能源部门。前两者占据了标准普尔500指数20家最佳幸存公司90%的名额。

(二)寻找伟大公司,首先要理解投资者收益的基本原理。西格尔得出的投资者收益的基本原理:股票的长期收益并不依赖于实际的利润增长情况,而是取决于实际的利润增长与投资者预期的利润增长之间存在的差异。投资者对于增长的不懈追求——寻找激动人心的高新技术、购买热门股票、追逐扩张产业、投资于快速发展的国家,常常带给投资者糟糕的回报(西格尔教授称之为“增长率陷阱”)。显然,增长率陷阱是投资者通向投资成功之路上最难逾越的一道障碍。

(三)大部分表现最好的公司特征:1,略高于平均水平的市盈率;2,与平均水平持平的股利率;3,远高于平均水平的长期利润增长率。

(四)表现最好的股票名单中找不到科技或电信类公司的名字。

(五)投资市盈率最低的股票,投资于增长预期较温和的股票的投资组合,远远强过投资高价格、高预期股票的投资组合。

(六)准备好为好股票掏钱,不过要记住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在任何价格下买入”。

价值投资精髓:买入价够便宜

西格尔指出增长率并不能单独决定一只股票长期收益的高低,只有当增长率超过投资者对股价过于乐观的预期时,高收益率才能实现。根据这个原理,只要真实的利润增长率超过了市场预期的水平,投资者就能赢得高额收益。

投资者对增长率的期望都体现在股票价格之中,市盈率是衡量市场预期水平的最好指标。高市盈率意味着投资者预期该公司的利润增长率会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西格尔在书中指出,记住,不管泡沫是否存在,定价永远是重要的。那些为了追求增长率舍得付出任何代价的人,最终将会被市场狠狠地惩罚。定价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影响到股利的再投资。股利的再投资是长期股票投资获利的关键因素。股利的再投资策略将会是你的“熊市保护伞”和牛市中的“收益加速器”。

总之,价值投资如果只用一个词来描述其精髓,那就是“安全边际”这个词。而西格尔教授“定价永远是重要的”忠告,正好说明了《投资者的未来》用历史数据验证了价值投资的精髓。

投资者的未来读后感 篇2

最近看了一本书,名为《投资者的未来》,感觉还是有些启发,书中的观点有一些新意,能够获得一些启发。

主要思想:选择股票的最大误区可能算是增长率陷阱,在我们以往的投资理念中,选择具有远大前景,每年可以快速增长的股票,买进并持有到价值兑现,可能是最常规的一种对价值投资的理解,然而,通过该作者对长期(美国股市以及其他各国股市为样本,一百年的跨越时间)上市公司的股票回报进行跟踪和比对分析,作者得出一个特别的结论,那就是,持有高成长公司,其长期收益仅比标准普尔指数略高,而回报最高的组合,是一些增长率并不高,有些甚至被看作夕阳产业的公司。作者经过分析认为,要获得最佳回报,应该综合考虑两个因素,即预期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如果一个公司实际增长率虽然很高,但是投资者的预期增长率更高,那么可能表现出公司的股价被严重炒高,从而拉低了整体收益,如果另外一个公司能够稳定增长,但是投资者都不看好该公司,那么投资的机会就来了。前者典型的例子是80年代的IBM公司,而后者,如万宝路和一些石油公司。

除了预期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造成了一个公司股票的价格高低,另外一个影响长期投资回报的重要指标是公司分红,一个保持高分红的公司,回报率要远远高于长期不分红的公司,前提是红利被用于再买入该公司股票。这样的原因,一个是坚持分红的公司,相对来说对股东需要有一个交代,而不分红的公司,谁也不知道公司利润去了哪里(尤其是缺乏信息披露和监管的公司)。有一个特殊的例子,巴菲特的哈撒维公司,保持不分红,但是巴菲特有长期的投资收益做保证,因此股东们都很信任他。这种信任是无法推广到所有的上市公司的,因此,对管理层报以警惕的眼光是非常有必要的。

该书还对当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和未来全球经济做了一定的分析。在该作者看来,未来50年,西方发达国家将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也就是人口老龄化问题,退休的人越来越多,工作的人相对来说负担将迅速增加。为了保证生活水平不下降,退休的人可能会不得不卖出自己工作时积累的有价证券甚至不动产,当平衡打破时,就会带来资本价格的极速下降和贬值。作者给出的解决老龄化危机的方法就是全球化,发达国家退休人员把资本出售给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以保证自己的生活。看到这里,我有一个疑问,中国也在逐渐向老龄化国家过度,自己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是否还有能力支撑起发达国家,还需要打个问号。

总的来说,该书的新思路是值得认真思索的,尤其是在投资股票,选择行业和公司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标准来筛选公司,是一个非常重要都问题。毕竟,长线投资的时间周期太长,很多年之后,你的投资策略是正确是错误,可以得到检验,但是已经失去意义了。

投资者的未来读后感 篇3

人们总是热衷于投资那些快速成长的公司、行业、地区和国家,但是其长期投资收益却往往还不如市场的平均水平。对投资者而言,增长并不意味着收益!更加令人惊讶的是,投资于低增长行业和衰退行业的长期收益却往往能够超越对高增长行业的投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定价:人们为高增长支付的价格已经远远超出高增长本身所带来的价值。高增长让人感觉前途一片光明,人们往往非常愿意为高成长支付高价格,但公司业绩的增长远远赶不上人们预期的增长,价格在短期内大幅上涨而大大高于股票的内在价值;由于公司良好的经营状况,这种价值高估往往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公司的业绩无法继续支撑如此之高的价格而导致股价暴跌,那些支付高价的投资者将损失惨重。其次,高成长的公司现金股利支付率往往要低于低成长和处于衰退行业的公司,由于其高高在上的价格,高成长公司的现金股利收益率要大大低于低成长和处于衰退行业的公司。对于后者,投资者如果把现金股利用于再投资,继续购买所持有的公司的股份,就能积累非常可观的增量股份。

正是这些增持的股份随着岁月的积累为投资者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相当多的公司的成长是以持续的高投资来维持的,他们不仅不是价值的创造者,而是价值的毁灭者,这些公司毫无投资价值可言,更别说他们高高在上的股价了。巴菲特也曾经举过一个债券投资的例子来说明价值与成长的悖论。假如你买入一家公司的十年期债券,票面利率为10%,然后你每年都用获得的利息继续买入这支债券。你可以把这支债券看作一家公司,这样在这支债券存续的十年期内你就拥有了一家零成长的公司,却获得了年复合成长率……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投资者的未来》读后感1500字


前几天看了一段视频,主讲人谈到几乎100%的投资问题都可以在经典书籍中找到答案。这一观点强调了看经典投资书籍的重要性,目前很多文章的观点基本都是从这些经典书籍里产生的,有很多是搬运工。读一手的经典书籍,可以更能理解很多投资行为和结果背后的原因,所以考拉近期所看书籍基本锁定在经典的投资类书籍。

本周看完了《投资者的未来》,作者是《股市长线法宝》的作者---杰里米.J.西格尔,此前看完有写一篇读后感,这两本都十分推荐。

作者在《股市长线法宝》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他认为大部分普通投资者应该以指数基金为主,辅以个股投资,来获取较高的收益率。

作者惯用的方法便是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来证明其观点,这一次也不例外,阅读完后得到很多启发,我也来做一做知识的搬运工。

1、增长率陷阱

从第1章开始就阐述增长率的陷阱,连续几章均在说明,是整本书重要观点,这一观点适用于行业,也适用于国家。

高新技术企业的股票长期不一定能取得稳定的较高的收益,这一观点让我有些吃惊,因为在固有的思维之下,认为增长率高的行业,应该会取得较高的收益,但作者告诉我们实际并非如此。

事实上,历史表明那些业绩最好的投资往往出现在正在萎缩的产业和发展缓慢的国家。

《投资者的未来》

作者选取美股53年历史数据来说明,那些增长率高的股票反而没有股利高的股票赚钱,因为股利高时,如果在它的市盈率低时,价格又不贵的时候,股利拿来再投资,就可以买入更多的股票。这里,他拿美国标准石油和IBM来举例子,大家可以去找来看看,通过这个例子比较直观理解。

了解了股利对获得较高股票收益的重要性以及增长率陷阱之后,我们投资指数基金时,是否要重视红利基金的占比?毕竟红利基金的选取标准便是股息率高的个股。考拉发现不少大v的投资较多红利类基金确实侧面应证这一原则。毕竟我们获取收益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企业盈利分红嘛。

2、优秀个股的特征

在第3章里,作者挑选了标准普尔500里边最原始的公司,也就是现在的幸存者,如果最开始有人持有这些股票至今,那么收益率将远高于平均水平。

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个股的选择应当依据什么样的标准?如何获得超额收益?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

一只股票的长期收益并不依赖于该公司实际的利润增长率,而是取决于该增长率与投资者预期的比较。

《投资者的未来》

衡量市场预期水平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观察股票的市盈率。还提到peg指标,peg=市盈率/利润增长率。似乎可以理解为,如果预期大于实际增长率,则peg就大于1;如果预期小于实际增长率,则是超预期了,peg1。那么我们要追求的就是这种要超预期的个股,也就是peg1的个股。

道理比较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变量很多。作者给出了大部分表现最好公司所拥有的一特征,并将这些特征列示出来,将对我们投资A股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书中介绍了一个彼得林奇的那个成长投资的策略,就是投资高品质的、知名度高的消费类和制药类企业即可以获得超额收益的。

因此,如果在指数基金投资以外,选择几只消费及医疗类股票进行长期投资,是可以获得超额收益的。

3、资产配置

成熟市场,如美国、德国股市,并不会比新兴市场差。美国、德国有很多家伟大的公司,虽然很多企业并非高科技企业,比如可口可乐,以简单的配方生产。但仍然有稳定的盈利。

增长率陷阱适用于单个国家,也适用于单个公司。快速增长的国家例如中国不一定拥有表现最好的股票。在一个大范围基础上达到多样化是从全球增长中获得收益的关键。

《投资者的未来》

历史证明,那些较为平和的、经得起考验的、管理上坚持成功的原则并在扩张的全球市场上销售产品的公司将会是更好的投资对象。

作者建议美国投资者,需要投资40%到非美国市场。反过来,国内投资者,可以投资部分到海外成熟市场。

当然资产的配置是一个难题,应该拿出资产多少比例投资国内,多少比例投资国外市场,都因人而异。

另外,针对指数化投资和收益提高策略,他给了一个5:5的建议。这里涉及到精力于能力的问题。对于个股的选择的投资,技术含量较高,考拉觉得在没有能力选择个股的情况下,指数化投资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现阶段考拉是7:3的比例。

读完此书后,确实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再次推荐。

聪明的投资者读后感


导语:《聪明的投资者》是巴菲特的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经典之作,此书写得实在太棒。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聪明的投资者读后感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聪明的投资者读后感

要想在一生中获得投资的成功,并不需要顶级的智商、超凡的商业头脑或秘密的信息,而是需要一个稳妥的知识体系作为决策的基础,并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不会对这种体系造成侵蚀。

市场就像一只钟摆,永远在短命的乐观(它使得股票过于昂贵)和不合理的悲观(它使得股票过于廉价)之间摆动。聪明的投资者则是现实主义者,他们向乐观主义者卖出股票,并从悲观主义者手中买进股票。

本书的目的在于,指导读者避免陷入严重的错误,并建立一套令其感到安全放心的投资策略。

投资者能够指望的回报,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其承担的风险成正比的,对此我们不能苟同。投资者的目标收益率,更多地是由他们乐于且能够为其投资付出的智慧所决定的;图省事且注重安全性的消极投资者,理应得到最低的报酬,而那些精明且富有经验的投资者,由于他们付出了最大的智慧和技能,则理应得到最大的回报。

如果你以60美分买进了1美元的东西,你承受的风险会比你仅用40美分买进时更大,但回报却是后一种情况更高。价值组合潜在的回报越大,其风险就越小。

道氏理论在某个时期表现得很好,或者它们似乎能够与以往的统计记录相适应。但是,随着它们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其可靠性一般会下降。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带来一些以前的方法无法适应的新情况。其次,在股市交易方面,某一理论广受欢迎这种现象本身会对市场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削弱这种理论的长期盈利能力。(价值投资也是?)

首先,股票很大程度上使投资者得以免受通货膨胀的损失,而债券却完全不能提供这种保护。普通股的第二个优点在于,它可为投资者提供较高的多年平均回报;这不仅来自其较优质债券利息更高的平均红利水平,也来自因未分配利润的再投资而产生的市场价值上扬的长期趋势。

如果投资者以过高的价格买进股票,这些优势就会烟消云散。

普通股的投资规则:1、适当但不要过分的分散化,你的持股数应限制在最少10只,最多30只不同的股票之间。2、你挑选的每一家公司应该是大型的、知名的、在财务上是稳健的。3、每一家公司都应具有长期连续支付股息的历史。4、投资者应将其买入股票的价格限制在一定的市盈率范围,其参照的每股利润,应取过去7年的平均数。

无论证券价格出现怎样的波动,这种投资法都能使人满怀信心地取得最终的成功;迄今为止,尚无任何可与美元成本平均法相媲美的投资法问世。

人们往往会把风险的概念,扩展到所持有的证券可能会出现下跌的情况,即使这种下跌只是周期性的和暂时性的,而且他无需在此时卖出。就真正的投资者而言,单是市场价格的下跌,并不会导致他的亏损;因此,市场可能出现下跌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他面临着实际的亏损风险。(风险是价值的损失,包括证券的实际售出、公司地位恶化、过高买价,而不是波动性)

我们在普通股选择方面留下了很大的余地,这种余地使得那些对一般市场水平的风险或吸引力有强烈判断的人可以做出选择。

股市上的任何赚钱方法,只要它容易理解并且被许多人采纳,那么,这种方法本身就会因太简单、太容易而无法持久。

在华尔街,人们不能指望任何重要的东西会完全像以前那样再次发生。

我们这么说的意思是,从长远看,大多数经纪公司客户的投机性业务都是不可能赚钱的。但是,如果他们的业务类似于真正的投资,那么其投资回报可能会超出投机性亏损。

证券购买者不能轻易相信销售者的判断。

只有当企业的盈利能力高于平均水平时,才能维持较高的市盈率。

我们建议用安全边际这一概念为标准来区分投资业务和投机业务。

我们认为,足够低的价格能够使得质量等级一般的证券变成稳健的投资机会。假如购买者了解信息,有一定的经验,并且能够做到适当的分散化。因为,如果价格低到足以提供很大的安全边际,那么这种证券就能达到我们的投资标准。

这个故事对聪明的投资者有什么教育意义吗?一个明显的意义在于,华尔街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赚钱和投资方式。另一个不太明显的意义是,一次幸运的机会,或者说一次极其英明的决策(我们能将两者分开吗?)所获得的结果,有可能超过一个熟悉业务的人一辈子的努力。可是,在幸运或关键决策的背后,一般都必须存在着有准备和具备专业能力等条件。人们必须在打下足够的基础并获得足够的认可以后,这些机会之门才会向其敞开。人们必须具备一定的手段、判断力和勇气,才能去利用这些机会。

通常,人们认为数学能够带来精确和可靠的结果,但是,在股市上,越使用复杂和深奥的数学,所得出的结论就越是不确定、越是具有投机性。每当有人用到微积分或高等代数时,你就应该保持警觉。

【篇二】聪明的投资者读后感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5年,10年)专门投资基金的人所获得的收益要优于直接购买普通股的人。

很多人在开通投资账户的时候,都是奔着长期投资去的,但是受到股票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在交易操作上渐渐偏离之前的原则,进而就变成了一名投机者。失去理智地盲目操作,从而产生巨大的损失。相比而言,基金的的波动比较小,每次买卖操作的成本也比股票操作要高,因而投资者在买卖基金的时候,会进行比较慎重的考虑,反而会获得较好的收益。

市场很容易产生对业绩基金的追捧,近一周收益,近一月收益,近半年收益,近一年收益...一般都是属于地位不稳固的基金。是由于部分基金管理者通过短期的激进操作来获取高额的收益,而这种高收益不具有持续性,但是却可以提升基金的知名度。总之,基金经理在寻求更好的业绩时,一般会涉及到一些特殊的风险,风险的种类越多,高收益就越容易终止。

购买基金充分了解基金的各种费用,费用越高,回报就越低;与股票交易一样,基金交易越频繁,其赚钱的机会也就越低;一般的人购买基金,首先看业绩,再看基金经理的声誉,再次是基金的风险状况,最后才是基金的相关费用。而真正的投资者是反过来看的。

【篇三】聪明的投资者读后感

作为投资的经典,只有一两百人的评分,相比类似《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两千人的评分,可见其流行并不广泛。

彼得林奇的作品,属于那种看完后让你感觉自己也可以的风格,且行文非常口语化,因此阅读起来难度较小。

《聪明的投资者》读后感


导语:《聪明的投资者》告诉我们投资,更重要的是投资自己、了解自己、控制自己,甚于外部环境、外部分析师的判断。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聪明的投资者》读后感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聪明的投资者》读后感

作为投资的经典,只有一两百人的评分,相比类似《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两千人的评分,可见其流行并不广泛。

彼得林奇的作品,属于那种看完后让你感觉自己也可以的风格,且行文非常口语化,因此阅读起来难度较小。

而格雷厄姆的风格,则非常严谨、学术化,读起来就像是在大学课堂听教授在授课(格雷厄姆确实是教授),阅读起来可能会有些枯燥、晦涩。在此书中,你会发现格雷厄姆针对任何观点,都会予以佐证,且尽量不做任何的夸大、偏颇、误导之词。

格雷厄姆给出的结论不令人兴奋。

如果想获得满意的投资绩效(这个满意偏向于指和指数符合的收益),则有较为简单的方法。而如果想获得优异(大部分人都想获得优异的收益)投资绩效,则非常之困难。

基于人之本性,格雷厄姆的结论自然不太讨好。虽然其给出了尝试获得优异投资绩效的可行之思路,但格雷厄姆的例证也并未告知读者此方法是必胜战略,相对于习惯寻求秘籍的读者,自然又接受到一次失望。

但如果从流行书籍的狂热中抽身出来,以现实的心态来看此书,应该会发现此书字字珠玑,作者在很多情况下没有给出定论和具体方法,是因为没有一成不变的具体办法,而只有可以长期行之有效的思路。

在保持长期可靠性的基础上,作者给出的进行过一定程度抽象化的投资思路是一个可以应用在实际中的指导,在这个指导下,投资者可以发展出自己的投资方法。

而如果想更简单一些,则作者也给出了防御性投资者的两种投资思路,完全可以导到满意的投资绩效(恐怕这个满意达不到大部分人心理预期)。

此书之所以被称为投资经典,个人认为是因为其对投资理论的抽象化和理论化。从而使成功投资从一件需要摸索前进的事情变为一件有具体指导思想的事情。

投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特别是当你想要获得更优异的成绩之时。

【篇二】《聪明的投资者》读后感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5年,10年)专门投资基金的人所获得的收益要优于直接购买普通股的人。

很多人在开通投资账户的时候,都是奔着长期投资去的,但是受到股票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在交易操作上渐渐偏离之前的原则,进而就变成了一名投机者。失去理智地盲目操作,从而产生巨大的损失。相比而言,基金的的波动比较小,每次买卖操作的成本也比股票操作要高,因而投资者在买卖基金的时候,会进行比较慎重的考虑,反而会获得较好的收益。

市场很容易产生对业绩基金的追捧,近一周收益,近一月收益,近半年收益,近一年收益...一般都是属于地位不稳固的基金。是由于部分基金管理者通过短期的激进操作来获取高额的收益,而这种高收益不具有持续性,但是却可以提升基金的知名度。总之,基金经理在寻求更好的业绩时,一般会涉及到一些特殊的风险,风险的种类越多,高收益就越容易终止。

购买基金充分了解基金的各种费用,费用越高,回报就越低;与股票交易一样,基金交易越频繁,其赚钱的机会也就越低;一般的人购买基金,首先看业绩,再看基金经理的声誉,再次是基金的风险状况,最后才是基金的相关费用。而真正的投资者是反过来看的。

【篇三】《聪明的投资者》读后感

要想在一生中获得投资的成功,并不需要顶级的智商、超凡的商业头脑或秘密的信息,而是需要一个稳妥的知识体系作为决策的基础,并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不会对这种体系造成侵蚀。

市场就像一只钟摆,永远在短命的乐观(它使得股票过于昂贵)和不合理的悲观(它使得股票过于廉价)之间摆动。聪明的投资者则是现实主义者,他们向乐观主义者卖出股票,并从悲观主义者手中买进股票。

本书的目的在于,指导读者避免陷入严重的错误,并建立一套令其感到安全放心的投资策略。

投资者能够指望的回报,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其承担的风险成正比的,对此我们不能苟同。投资者的目标收益率,更多地是由他们乐于且能够为其投资付出的智慧所决定的;图省事且注重安全性的消极投资者,理应得到最低的报酬,而那些精明且富有经验的投资者,由于他们付出了最大的智慧和技能,则理应得到最大的回报。

如果你以60美分买进了1美元的东西,你承受的风险会比你仅用40美分买进时更大,但回报却是后一种情况更高。价值组合潜在的回报越大,其风险就越小。

道氏理论在某个时期表现得很好,或者它们似乎能够与以往的统计记录相适应。但是,随着它们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其可靠性一般会下降。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带来一些以前的方法无法适应的新情况。其次,在股市交易方面,某一理论广受欢迎这种现象本身会对市场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削弱这种理论的长期盈利能力。(价值投资也是?)

首先,股票很大程度上使投资者得以免受通货膨胀的损失,而债券却完全不能提供这种保护。普通股的第二个优点在于,它可为投资者提供较高的多年平均回报;这不仅来自其较优质债券利息更高的平均红利水平,也来自因未分配利润的再投资而产生的市场价值上扬的长期趋势。

如果投资者以过高的价格买进股票,这些优势就会烟消云散。

普通股的投资规则:1、适当但不要过分的分散化,你的持股数应限制在最少10只,最多30只不同的股票之间。2、你挑选的每一家公司应该是大型的、知名的、在财务上是稳健的。3、每一家公司都应具有长期连续支付股息的历史。4、投资者应将其买入股票的价格限制在一定的市盈率范围,其参照的每股利润,应取过去7年的平均数。

无论证券价格出现怎样的波动,这种投资法都能使人满怀信心地取得最终的成功;迄今为止,尚无任何可与美元成本平均法相媲美的投资法问世。

人们往往会把风险的概念,扩展到所持有的证券可能会出现下跌的情况,即使这种下跌只是周期性的和暂时性的,而且他无需在此时卖出。就真正的投资者而言,单是市场价格的下跌,并不会导致他的亏损;因此,市场可能出现下跌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他面临着实际的亏损风险。(风险是价值的损失,包括证券的实际售出、公司地位恶化、过高买价,而不是波动性)

我们在普通股选择方面留下了很大的余地,这种余地使得那些对一般市场水平的风险或吸引力有强烈判断的人可以做出选择。

股市上的任何赚钱方法,只要它容易理解并且被许多人采纳,那么,这种方法本身就会因太简单、太容易而无法持久。

在华尔街,人们不能指望任何重要的东西会完全像以前那样再次发生。

我们这么说的意思是,从长远看,大多数经纪公司客户的投机性业务都是不可能赚钱的。但是,如果他们的业务类似于真正的投资,那么其投资回报可能会超出投机性亏损。

证券购买者不能轻易相信销售者的判断。

读了《聪明的投资者》有感


导语: 通本书中,关于普通股的价格折扣的事宜着墨不多(债券和优先股倒不少),不过加上市盈率的倒数(即收益率),也许可以当做价格折扣的一种例证。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读了《聪明的投资者》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聪明的投资者》读后感

价值投资从单身以来,其令人困惑程度有增无减,其中有两个点是很多人搞不清楚,说不明白的。

第一、价值投资是否包含成长性。

第二、价值投资是否包含预测性。

应该说,格雷厄姆非常可惜的没有将价值投资的核心理念完整的,毫无保留的告诉读者。不管是阅读《证券分析》还是《聪明的投资者》时,明显可以感觉到格雷厄姆的谨慎态度,他总是欲言又止,而他早起的一些文章反而更显直率。格雷厄姆愿意分享方法心得,但他却是一股脑的抛洒,拜读者往往是应接不暇,东挑西拣,无所适从。因此,后人写手便开始了重新诠释价值投资的工作。

这样的结果就是一大堆讲述价值投资的书籍直接将自己置身于心灵鸡汤的地位。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在《聪明的投资者》中,格雷厄姆始终是忧心忡忡,随时穿插警告读者,让读者位于保守主义的区间,多学习技巧、方法,少定位,少做无谓的思辨。但是随后的著作则是放弃了格雷厄姆的干货,转而对价值投资进行概念炒作。结果和很多技术分析的书一样,读起来有种心灵鸡汤的感觉,写手们无时无刻不在兜售一种理念,他们不是教你投资,他们只是一个销售员,目的是在读者的心中塑造一种理念。结果就成了霸王硬上弓。和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精神一样,只要你使用价值投资,你就能成为第二个巴菲特。

不管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书籍,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抛弃了格雷厄姆分析的手法,或者对其进行简化再简化,然后用大量成功典范,将价值投资塑造成为一种科学的投资方法。甚至连我们的官方也会讲价值投资。尤其是郭树清上台的时候,满满的都是价值投资。

这是格雷厄姆留下的后遗症。与现代金融理论不同的是,格雷厄姆没有纠结于严谨的定义和数理化,很多时候格雷厄姆的话有些许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格雷厄姆希望读者能够建立度量或者量化的观念,但他同时也认为任何使用深奥数学方法的人是在用理论去替代现实,必须警惕这种做法。问题就在于,这个量化的度在哪里,格雷厄姆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数学方法才算用理论替代现实,这个就因人而异了。

由于格雷厄姆本身就是从学院中来,因此他也算是见证了现代金融理论的诞生,应该说他是非常了解现代金融理论的核心的。在《聪明的投资者》中,可以看出他在某种程度上对有效市场假说的认同。正如他所说普通投资者只需付出很小的努力和具备很小的能力,就可以取得一种可靠地成果;但是,要想提高这一可轻易获得的成果,却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非同小可的智慧。这其实就是在说有效市场假说。你可以买指数基金,一点点的智力支出就可以拥有不错的回报,但是想要超出市场的回报,就算是1%,也是不容易的,尤其是长期而言,更是如此。如果你能保证20年战胜市场,甚至是绝对回报,那么你肯定已经是中国最富有的那一批人了。但这显然是非常难的,从各种富豪榜也可以看出,在中国,还没有谁能够靠在资本市场投资上榜,至少地产商首先就把投资者比下去了。再加上中国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和众所周知的原因,妄想靠炒股致富的想法真的是可以重新检讨检讨了。不过格雷厄姆还是认为,学院派的一些理论站不住脚,比如他尤其反对用波动率作为风险的定义,比起高等级的债券,普通股的波动幅度会更大。但从实际意义上来看,我们认为这并非真正的风险。格雷厄姆认为风险应该是价值的损失,而不是价格的波动。学院派总是将价值和价格等同,价格反映所有信息。但格雷厄姆却认为,市场先生总有不理性的时候,投资者应该主动去发现价格背离价值的机会。

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格雷厄姆尽量避免吹嘘自己的方法,他总是用一些折中的口吻进行讲解。问题就在于,格雷厄姆的价值定义在随后的发展中发生了很多分歧,是公司的净资产呢?是股息吗?还是未来自由现金流呢?还是所谓的营运资本呢?又或是每股利润?上述几种其实是很多价值投资书籍或者论文提及的一些判定标准,学院派爱用自由现金流,这样他们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就可以派上用场了,畅销书作者喜欢用每股利润(当然还有市盈率和各种简单的比率),这样最大限度的降低了阅读门槛。

关于什么是一直股票的价值真可谓总说纷纭,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静态价值和动态价值。格雷厄姆拒绝进行预测,他更看中过去10年间公司的财务状况,在他看来,已发生的更可靠。而另一种则是所谓的GARp,其实就是一种融入成长性的做法,彼得林奇就是这一种方法的代表,还有那个毁誉参半的pEG指标。事实上,现在有一派所谓的价值投资拥趸认为不能仅仅捡烟头,而是要注重长期的可增长性。显然,格雷厄姆恰恰认为这是极具投机性的行为。但恰恰是他的门徒巴菲特做的股票早期有价值特性,后期有成长特性,使得很多不明真相的初学者一头雾水。

甚至是连学院派的一些估值专家也宣称自己是价值投资。但是这些学院派方法无一不是靠预测吃饭。一堆估值模型,计算未来现金流的现值,这也算是一种价值投资。不过显然,格雷厄姆是不认同这种价值的,原因也是巨大的投机性。我看过很多估值案例和报告,无一例外的将现金流置于长期增长的状态。事实上,我们知道公司经营不可能很稳定,现金流不可能一直增长,但是诡异的是,所谓的估值模型往往是给一个时期的现金流增长进行贴现,我不禁要问,你怎么就知道以后的现金流就一定是增长的,万一是负增长呢?最经典的是记得贝因美13年屡创新高时,一券商报告用了FCFF模型估计贝因美至少有60元,而当时贝因美还是40多元,这也算低估了。结果贝因美三季度报大跌眼镜,之后股价是一蹶不振,60元价值不知道去哪了!

可以很明显的感到,很多人想突破格雷厄姆的禁区。格雷厄姆说不要买超过15倍市盈率的股票。这就直接否决了很多科技股,传媒股。在13年的结构性牛市中,恰恰是这些格雷厄姆要你不要买的股票涨的最狠,而符合格雷厄姆标准的股票却萎靡不振。

很多投资者到这里已经是貌合神离,对价值投资有点敬而远之。

事实上,格雷厄姆从来没说他的方法能够赚很多钱,他只是告诉投资者,这样做可以保住你的财富,这些方法不是下一个百万富翁的致富秘籍。

之所以说价值投资是摇摆不定的,其实还是那个古老的原因啦,人性的贪婪。许多读者一定会忘记格雷厄姆保守的口吻,而专研任何可能出现的所谓的致富秘籍。能坚持价值投资的人少之又少,不仅仅是因为很多人就知道价值投资,而不知道其分析技法(这和格雷厄姆散文般的文风有关,名曰鸡零狗碎写法),更因为中国是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价值投资,依然摇摆不定。

【篇二】《聪明的投资者》读后感

《聪明的投资者》是股神巴菲特的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结合自己投资实践、历尽几十年反复修订的一本经典投资书籍。

《聪明的投资者》告诉我们投资,更重要的是投资自己、了解自己、控制自己,甚于外部环境、外部分析师的判断。认为自己是防御型投资者,还是进攻型定投资者,本身需要自我的一个聪明的自我认知。在投资成绩得乎所已是,认为自己是个进攻型,大肆满仓,最后损失惨重;在投资小有亏损时,认为自己是防御型,畏首畏尾,错失最佳入手时机;而这些都是格雷厄姆认为愚蠢的。

聪明的投资者应有自己的投资思维和投资习惯,要建立自己定投资成功所需的心理约束。所谓投资和投机,或许就是拿捏不住自己,诱惑于外部,而区分出来的两种投资行为,前者一贯如一,后者千变万化。格雷厄姆对此下了个定义:投资是以深入分析为基础,确保本金安全,并获得适当的回报。而投机则不是,投机追求回报,而丧失了投资分析和本金安全意识。

雪球投资:一个价值投资者的股市札记 读后感(3)篇


雪球投资:一个价值投资者的股市札记 读后感 第(1)篇

人类行为是滚雪球的,也必须得滚雪球。你获取的资源都是为了让你更有利于去获取更大的资源,相反,如果你拥有的资源并不能让自己及周边的人过得更好则没有获取资源的动力,没有动力社会谈何发展谈何未来。书中举的读书考试例子,小时候村里读书考试最好的TOp10,中考高考极大概率还是这十个人考得最好,即使出了黑马或有人掉队,想想确实如此。创业的小团队或小作坊是极大概率失败的,抵抗风险的能力远远不如龙头老大,毕竟我们看到的都是活下来的人,但创业更能实现自我价值或者其他的高级需求,对这些人是满满的敬佩跟感恩。换个角度看跟你操作实现完全不一样的东西,理解并接纳。例如投资或投机,并没有哪个好哪个坏,强如股神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十多年来的收益比推崇技术分析量化操作的西蒙斯低得太多太多,而且也是因为人们的操作不一看法不一才有了股市价格的波动,也才给了我们更好的交易时机。就像当前互联网两极的掌门人,一个高调得如网红天天谈理想灌鸡汤的马云,一个低调做事极少露脸的马化腾,这些完全相反的性格都跟成功有关系也可以说没关系。书中并未提及货币超发的话题,货币超发也是个必须执行的事情,否则钱就会集中在先拿到钱的人或群体里边,而这部分必然是社会的老人或传统行业,或因为消费欲望低或不想改革,社会只会变得死气沉沉,年轻人工作一眼望到头而没了工作的激情澎湃,创业也就低迷不振了。货币超发虽然一直在稀释我们的货币含金量但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最终也是更有利于所有人。货币的影响是像涟漪一波一波的,最先接触的获益最高,而后逐步递减,最爽的当然是印钱的国家,然后是银行证券,大公司,配套公司,到我们老百姓这一层已经是聊胜于无了。投资貌似极其简单,因为滚雪球的本质,也因为国家的货币超发,更因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但实际上很难,因为每个人在实际操作自己的钱的时候心态就变了,容易追涨杀跌,瞬间爆炸,贪婪与恐惧无不更容易看到真实的自己。有句话叫虽然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只能说未做到知行合一的懂就是不懂。自古名言就那么几种一直在重复,无论是多么牛逼的大文豪,有点怎么说呢,历史一直在轮回,从来没有进步,因为人性没变过,进步的只是科技。学习投资或投机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一个人的生活圈子有限,工作的影响力也很有限,好像很多事情跟你并没有什么关系,三点一线。相反就不一样,大到特拉普竞选总统成功中印对峙都跟你有关系了,会激发你对更多事情的关注,去进一步思考里边的关联与本质,也许唯一有可能比投资人更关心社会发展的也就政客了,这是一种极好的情绪体验,比游戏更为吸引人。

雪球投资:一个价值投资者的股市札记 读后感 第(2)篇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作为一个炒股小白,最初读的两本书就是林起和邱国鹭的两本书。

书中对我建立起适合自己的投资理念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们都是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以巴菲特为偶像,并付诸实践十余年。他们说价值投资者在生活中都非常简朴,做任何交易都讲究性价比。看着这么抠的自己,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我也是个价值投资者……

虽然未曾炒股,但我始终坚信股市之所以赢家少输家多,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是赌股而不是炒股,在未做过足够的分析时就凭着自己的感觉任意买股,这样只能说赚了是运气好,不赚才是常态。

不过对于股市那些复杂的分析方法,我觉得自己力有未逮,所以一直敬而远之。

最近一直在研究基金,然后发现了两位老师的书,顿然开悟,原来我的想法一直都没错,而且对于分析股票的方法,也了解了适合自己的方式。

股票技术分析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问,但是不会分析也不要紧,只要会分析公司就好。这样正好深得我意。

我的钱都投在基金市场,今年是时候拿出一部分钱来进行股票投资了。但我不急,首先要做的是学会公司基本面的分析和掌握一些必要的财务知识。

有些知识只适用一时,有些知识会真的终生受用,我想投资理财和财务知识应该就属于可以做一辈子的事情。人多学一些可以应用一生的知识,终归不是一件坏事。


本书关于财务知识的那一章,读起来着实有些晦涩,只因自己知识储备不够,今年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咯~

共勉


雪球投资:一个价值投资者的股市札记 读后感 第(3)篇

多年前的我做梦也想不到,今天的我在津津有味地看这样一本关于股市的书。作者在二十七岁时写下这样一本书,有独立思考,自信,信仰,和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令人钦佩,也令我这样过了而立之年仍碌碌无为的凡人自惭形秽。但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成长是贯穿一生的漫长过程,能有机会拓展眼界,破除偏见,汲取他人的智慧就是一种幸运。以往看书偏爱看译本,因为总觉得老外做事认真不糊弄。关于价值投资有许多名人译作,但因为翻译信达雅的差距,历史背景知识的缺失,文化的差异,译作读起来有时令人觉得费力。这本书纯中国制造,亲切易懂,内容原创而非拼凑,列举的例子都取自中国a股市场,许多名称即使不是股民也耳熟能详,对股市中国特色也有到位的解析。看完十分感动,门外汉居然也看懂了!价值投资零基础入门应首推!

读后感《关于投资者的未来读后感3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投资者的未来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