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电影观后感

电影观后感

2022-12-25

[推荐]电影观后感(精选4篇)。

每当我们观看一部新的电影时,在有了自己的思考之后我们可以将其写成观后感。写观后感除了有作品内容,更要求结合自身和实际,不可夸大。撰写观后感要有真情实感,真实将心里的感情流露出来。写作品观后感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请你阅读栏目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电影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观后感 篇1

我今天看了《地道战》这部电影。1942年到1944年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实施了三大策略:杀光、抢光、烧光。 高家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的领导下,随机应变,因地制宜,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多口地道,而且一直挖到敌人的炮楼底下。某夜,小鬼子山田队长率日军在天黑之际偷袭高家庄,这事被老钟叔发现了,高老钟意识到鬼子进村将是老百姓的一场灾难。面对凶恶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来到村中的老槐树下,解开绳索,拉响了那口报警的大钟,就在钟声回荡在高家庄的上空时,山田的枪声也响了,这位忠诚的老钟叔倒在了山田的枪口下高家庄人民被激怒了,他们望着老钟叔的遗体,立下了铮铮誓言,他们要为老钟叔报仇!鬼子一出炮楼就会被藏在地道里的民兵发现,他们连忙告诉村里的老百姓,赶快下地道,敌人进村后,什么也发现不了,可是,民兵连长高传宝和他的所有民兵早已做好战斗准备,一声令下,四面开火,敌明我暗,战术自如,打得鬼子措手不及,乱窜乱跳。敌人在逃往炮楼的途中,被我埋伏在田野外的民兵从地下向神兵一样杀出,打得鬼子溃不成军。最后,活捉了日本鬼子小队长。高传宝揪着小鬼子的衣领说:你抬起头来看一看,这是什么?这是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六十几年后的今天,回望六十几年前的峥嵘岁月里,高家庄的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而我说冀中平原的劳动人民们才是奇迹!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战胜了的困难,用自己的生命扞卫了自己的家园和祖国!他们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电影观后感 篇2

《闪闪的红星》是红色大作家——李心田爷爷的作品之一,可是有名的红色经典少年文学作品,这几天,我在图书馆借了这本书,认真地读了这个故事。

书里讲了一个叫潘冬子的孩子,从一个七岁的儿童,成长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的故事。小冬子,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冬子的爸爸参加了赤卫队,将大地主、大坏蛋胡汉三抓获,却不慎让他逃走了。后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长征,冬子爸爸跟着红军走了,爸爸留给冬子一颗闪闪的红星。当红军刚刚走上长征的道路时,冬子妈妈却牺牲了,冬子被转移到了宋大爷家。但是不久,宋大爷不幸被捕,冬子又被转移到了茂源米店。可是,米店的沈老板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商,他不但往米里掺沙子,还囤米并高抬米价。为了不让愤怒的穷人们买米,就勾结官府,结果一个可怜的、饥饿的孩子被子弹活活打死……接着,沈老板又勾结上了胡汉三,冬子就在米店里放了一把愤怒的火焰,可惜没有烧死走狗胡汉三。后来,冬子被好心的姚公公收留了。这时内战爆发,冬子也渐渐长大了,成为了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当他回乡时,正好赶上了抓胡汉三的时候,冬子冲到最前面,勇擒胡汉三。最后这个杀死过无数革命战士的大刽子手,被正义的子弹处以死刑。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潘冬子真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好少年。他生活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吃尽了苦头却依然勇敢地和恶势力斗争,还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穷苦人民。再想想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在爸爸妈妈细心地呵护下长大的,可以在窗明几净的学校里学习,可以尝到美味的食品,可以感受到申奥成功的喜悦,可以看到神七飞天的壮观……,我们应该加倍珍惜现在的生活。我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加倍努力,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记得去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看到电视上那么多的人遭受不幸,特别是还有和我差不多大的同学被掩埋在废墟里,我很难过。我让妈妈带着我,把过年攒下的压岁钱都捐给了灾区的孩子,我希望他们能够坚强勇敢,重建家园!

同学们,如果你在玩电脑游戏、在看卡-通漫画、在听流行歌曲,请拿起这本红色经典吧!相信你会和我一样,在感受到潘冬子的聪明、坚强和勇敢后,会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会更加好好地学习知识和本领,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电影观后感 篇3

书里讲了一个叫潘冬子的孩子,从一个七岁的儿童,成长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的故事。小冬子,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冬子的爸爸参加了赤卫队,将大地主、大坏蛋胡汉三抓获,却不慎让他逃走了。后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长征,冬子爸爸跟着红军走了,爸爸留给冬子一颗闪闪的红星。当红军刚刚走上长征的道路时,冬子妈妈却牺牲了,冬子被转移到了宋大爷家。但是不久,宋大爷不幸被捕,冬子又被转移到了茂源米店。可是,米店的沈老板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商,他不但往米里掺沙子,还囤米并高抬米价。为了不让愤怒的穷人们买米,就勾结官府,结果一个可怜的、饥饿的孩子被子弹活活打死……接着,沈老板又勾结上了胡汉三,冬子就在米店里放了一把愤怒的火焰,可惜没有烧死走狗胡汉三。后来,冬子被好心的姚公公收留了。这时内战爆发,冬子也渐渐长大了,成为了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当他回乡时,正好赶上了抓胡汉三的时候,冬子冲到最前面,勇擒胡汉三。最后这个杀死过无数革命战士的大刽子手,被正义的子弹处以死刑。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潘冬子真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好少年。他生活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吃尽了苦头却依然勇敢地和恶势力斗争,还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穷苦人民。再想想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在爸爸妈妈细心地呵护下长大的,可以在窗明几净的学校里学习,可以尝到美味的食品,可以感受到申奥成功的喜悦,可以看到神七飞天的壮观……,我们应该加倍珍惜现在的生活。我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加倍努力,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记得去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看到电视上那么多的人遭受不幸,特别是还有和我差不多大的同学被掩埋在废墟里,我很难过。我让妈妈带着我,把过年攒下的压岁钱都捐给了灾区的孩子,我希望他们能够坚强勇敢,重建家园!

同学们,如果你在玩电脑游戏、在看卡-通漫画、在听流行歌曲,请拿起这本红色经典吧!相信你会和我一样,在感受到潘冬子的聪明、坚强和勇敢后,会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会更加好好地学习知识和本领,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电影观后感 篇4

是枝裕和导演清淡朴实、坚韧有味的人生态度和对影像作品的理解非常打动我,一边疗愈我,一边让我更清醒。如果用两个词去形容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和启发,我想是“日常”和“连结”两个词。

始终抱持着对日常生活的敬意,始终相信人与人之间应该形成连结,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说出“想好好讲述自己的生活是建立在哪些洞悉之上的,不再追逐时代和人的变化,而是从自己微小的生活中编织故事”,以及“无法取代的珍贵之物不在日常生活之外,而是蕴藏在日常的细节末节里”这样的话吧。

也许这种态度格外打动我,也正是因为我现在一头扎进日常里的生活状态。我恍惚觉得,这次之前被自己定义为“漫长假期”或“路边野餐”的裸辞,如今更有一种“进修”的意味,进修的科目正是日常生活。

在北京的日子,生活只剩下工作,这种单纯和疲惫时间久了便化为贫瘠,生活贫瘠得只剩工作。公司的免费三餐、自如的保洁和便捷维修,一天24小时随叫随到的各式食物日用速递,只要有钱,生活的安排只是在手机上按键。时间久了,我觉得自己仿佛已经被关在了一个真实的世界之外。

我没有反对技术进步的立场,但让我觉得可惜的是那些在技术如此细密地渗入日常之前,人与人直接的接触和互动中的对话、动作、语气、眼神,人与人之间短兵相接的情义。就拿买菜来讲,不管是去菜市场买菜时和熟识的摊贩聊天的轻松,还是第一次去菜市场不知道怎样挑选蔬菜的尴尬,偶然听到的旁边人明显有背景的聊天时感觉自己闯入了他人充满人情的世界的瞬间,看到年迈的大爷大妈拖着小推车蹒跚慢行时的辛酸和上去帮忙的冲动……这些都是在美团买菜上下单、开门接过袋子这样快速简单转瞬即逝的互动无法取代的,更令我兴奋和感觉自己在活着的。有些连结,只能在“慢”中产生。

一切都源于日常,一切都生发于日常。从日常中打捞秩序,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筛碎钻——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张网,我希望自己的网眼细一点、再细一点,不过“打捞”已经预设了某些东西是需要被舍弃的,所以想了想,我觉得毋宁说,我想让自己融化于日常,像某种我不熟悉的试剂一样,发生某种不可预期的反应,让某些元素自然靠拢,形成结晶。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电影《过年》观后感精选4篇


工作学习之余,我们都喜欢走进电影院欣赏好看的电影。我们的思维和事情情节一起跳跃,观后感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我们该从哪些角度写作品的观后感呢?为此,读后感大全花时间整理了电影《过年》观后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影《过年》观后感 篇1

看完电仪我们真正理解了“今天的幸福是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这句话,是多么地深刻而沉重啊!是啊,无数牺牲了的战士,连名字都无从知晓,他们都是为了祖国,为了我们而战斗,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流血和牺牲,才有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和我们现在安逸的生活。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的阳光下,享受着新中国的美好生活,但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曾经有七十几万中国年轻军人把永远定格在在了朝鲜战场,他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苦和骄傲!

在力量相差悬殊的_年前,中国人凭着一腔血勇,挺起胸膛冲上去,打败了美帝国主义者;今天,我们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更不会畏惧任何挑衅与侵犯。今天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昨天的艰苦卓绝;珍惜这静好的岁月,才无愧于先烈们打下的这片红色江山。守好这江山,建设好新中国,是我们必须永志不忘的历史重任。只有这样,才能告慰先烈,做合格的“新中国人”!

电影《过年》观后感 篇2

《唐人街探案》系列前两部片子的成功,让王宝强和刘昊然这对“唐探CP”深入人心。据悉,《唐人街探案3》中,这对“唐探CP”在推理热土东京不仅碰到了更难的案件,也迎来了更强的伙伴。妻夫木聪饰演的日本侦察野田昊、托尼贾饰演的泰国侦察杰克贾与唐仁、秦风组成“亚洲侦察同盟”,共破难案。

片子《唐人街探案3》全程使用ALEXAIMAX摄影机拍摄,陈思诚导演表示:“世界上最好的视听硬件我们都拿到了,剩下的剧情方面,我也非常有决心信念。但愿大家能多多支持,我们为观众做了一切能做的。”

《唐探》系列笑剧加探案的类型,一直深受观众喜爱。此次来到本格推理的热土——东京,陈思诚导演坦言会延续唐探的笑剧风格,但案件更加“烧脑”。刘昊然曾在发布会上表示,“大家关心的秦风黑化问题,片子《唐探2》已经给了大家一点点想象空间,在这一部中秦风也开始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之前挖的坑都会填上”,令人布满期待。

王宝强与刘昊然“雷打不动”的双人搭档,再加上其他“进级”主演几乎可以实现受众的全笼盖,几个人所辐射的核心受众在春秋上刚好是门路递进式的。而主演的受众笼盖是片子的基础,对于片子激发“增量”观众有着极大的匡助。

电影《过年》观后感 篇3

中国最隆重的节日,就是过春节,俗称过年。过年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有时也是一家人矛盾升级爆发的时候。

电影以东北一家人过年为代表,反映出中国家庭的诸多问题。东北天寒地冻,雪景优美中寒气逼人。爬犁飞驰,一位父亲外出打工归来,买了许多的礼物,带着喜悦的心情,回到自己的家中。各种年货冻在院子里,摆放着、悬挂着、僵硬着,他却只看到了自己的老婆,儿女们踪影全无,没有一个回来陪他们过年。

这位父亲很是气愤,把儿女们数落了一通,又把钱全部给了老婆,来哄她开心。这位母亲比丈夫大八岁,对丈夫照顾的无微不至,年龄上的这种婚姻观念,可能是童养媳时期留下来的旧思想。妻子像照顾孩子一样的照顾丈夫,并不讲究什么爱情,多年生活在一起,基于婚姻培养起来了一种特别的感情。

这位母亲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守望着一个家。丈夫年轻时在外面活泼了一阵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对家的依赖,他开始关心自己的老婆。这位母亲是中国乡土社会女人的缩影,善良、勤劳、为家为丈夫为孩子任劳任怨,听从丈夫这个一家之主的话。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儿女们的婚姻恋爱观念开始改变了。

大儿子教书,家里的一切都是老婆说了算,有一个儿子。二儿子是个研究生,找了一个官二代的女朋友。三儿子刚到了婚龄,就天天跟女朋友混在一起。大女儿却像旧式妇女一样守着家庭,委曲求全,任由丈夫在外面沾花惹草。二女儿与自己钟情的人私奔,之前的几年都没有回来过年。

儿女们在年后都回来给父母拜年了,刚见面都喜出望外,拿出各自准备的礼物,一家人欢欢喜喜,这位父亲哄着唯一的孙子,心里也是美滋滋的。但孩子们又各怀心事,家长里短的说起来,希望父母帮自己解决钱的问题。这位父亲唠叨咒骂着不孝的儿女,母亲左右为难地劝说着。矛盾不断升级,最后又是言辞激烈,气愤打砸,不欢而散的一个年。

过完年,老两口也离开了这个家。家庭本是温暖的巢穴,却成了是非之地。社会的发展,影响着家庭的发展,但人总是要独立起来,建立新的家庭。身心健康的长大成人了,但还不懂得生活的自立,要依靠着父母建立家庭,父母也愿意孩子遵从自己的意见成家立业,儿女也是缺少自由。

中国的父母从来都是把帮儿女结婚成家当做己任,所以也要求儿女在婚姻家庭的问题上听从父母的意见。于是爱与自由的冲突不断表现出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矛盾更是尖锐起来。

家庭也需要一场改革,应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改革,应是喜新厌旧的,新的观念是把爱与自由植入在家庭当中,一切都从互相尊重开始,一切也从独立自主出发。

电影《过年》观后感 篇4

看完_后,屏幕中的抗美援朝烈士们的故事一一在我脑海中浮现,一位位英雄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保家卫国,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也领悟出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和精神。

回想起抗美援朝战士们的英勇事迹,我就感到十分惭愧。作为一名共青团员,21世纪的接班人,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难题总是容易退缩,而抗美援朝英雄们为了世界的和平,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赴汤蹈火,为国捐躯。相比之下我遇到的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再说,正是因为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今天,我们的祖国一天比一天强大,作为中华名族的儿女,我们不应该忘记抗美援朝战争,更不应忘记那些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是他们让世界从新认识了中国,是他们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让中国人民免遭外国侵略者的再次侮辱。在和平年代成长的我们应铭记这段历史,以他们为榜样,时刻以祖国的强盛为己任,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为中国的发展和壮大作出自己的贡献。

电影鲜花观后感精选4篇


以下是读后感大全编辑为大家收集的“电影鲜花观后感”,你知道如何写一份观后感吗?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语言简练,感情真挚,逻辑清晰,写观后感,要从自己观赏影片的感受出发,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电影鲜花观后感(篇1)

那天晚上夜已经很深了,但迟迟不能入睡。于是起身打开电视,拿遥控器选中自己喜欢的电影频道,当时正在播放的影片是《鲜花》,看了没几分钟,我就喜欢上了这部电影中的小姑娘鲜花,她圆圆的脸胖乎乎的,一双大大的眼睛,睫毛又长又浓。小小的嘴巴,头上戴着个小毡帽,看上去很是天真可爱。电影中的女主人公鲜花,幼年时失语,受到了小同伴们的嘲笑,慈爱的老父亲鼓励并安慰她他相信鲜花长大后会成为一个女阿肯。在父亲去世送葬的那天,5岁的鲜花突然开口唱出了父亲一直-唱的歌。长大后的鲜花如父亲所愿成为一个优秀的女阿肯,经历了美好却注定要放弃的初恋,与一个平凡的乡村医生结婚,婚后感情融洽,丈夫却遭遇意外而身亡,鲜花再次失语,在得知自己已经怀有新生命后,又重新恢复了生存的勇气。

我喜欢影片中表现哈萨克族纯朴自然民俗风情的那些动人画面,喜欢那壮美辽阔的大草原春夏秋冬不同的景-如画卷一般充满诗意。

不仅是视觉美的享受让我喜欢这部影片,最打动我的还是鲜花受到同伴们的嘲笑后她父亲对她说的那句话说:“哦,我亲爱的小羊羔,人在幸福时流下的眼泪是最有价值的,在痛苦和悲伤是流下的眼泪只是带咸味的水。”,一句听似简单却含义深刻的话给幼小的鲜花莫大的信心和鼓励,因为她缺少的就是一份自信和勇气。这位没有多少文化只是会唱歌的中年阿肯用他的人生经历回答了人在面对困境时应该持什么样的生活态度这个问题。

一个人一辈子能坚持做好一件事也不是容易的。正如鲜花要成为阿肯一样。尽管生活总是给出她难题,她还是接受了上帝的安排,并没有放弃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她是个坚强的女子。但也有脆弱的时候,身边的亲人朋友给她力量和信心,使她一次次面对沉重打击后还能坚强的站起来。

在我们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总会或多或少的经历过挫折和失败,我们因自己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做过几件错事,不合时宜的说错了话,或者做了被人误会的事。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别人的理解和支持还有帮助,从而减少失误,降低自己所犯的错造成的严重后果。而在这个关键时刻谁是那个给我们力量的人?是谁给了我们从头再来的勇气,又是谁在我们跌倒之后帮助我们重拾往日自信,告诉我们要“坚强!要坚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天再黑也会有亮的时候”说这些话的人可能是朋友,也可能是亲人,也可能是老师,或是其它什么人。不管他是谁,我们都要感谢他出现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那么,我们同样也可以为身边的人做点什么,比如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都会让对方倍受鼓励。也许他们正需要的就这么简单。就像我们曾经也需要来自他人的宽慰一样。人与人之间多份理解真好!

电影鲜花观后感(篇2)

电影《鲜花》是“西部暖流”派的代表性导演谢尔扎提·牙合甫继《美丽家园》《吐鲁番情歌》《买买提的2008》之后执导又一部反映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鲜花》主要描写了居住在新疆阿勒泰和伊犁地区的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情感世界、哈萨克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哈萨克的传统音乐——阿伊特斯。

影片的主人翁鲜花出生在哈萨克草原的阿伊特斯大会上。被传统音乐包围的小精灵从小就充满着音乐的灵性。过继给祖父母后,备受族人尊重的阿肯和妈妈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五岁的鲜花虽然不能开口说话,可是慈祥的祖父依然坚信她会成为阿肯,并且一直为她唱着一首古老的哈萨克民歌。

这首民歌,经由几代阿肯传唱到今,曲调饱含深情,意蕴悠长,体现了哈萨克族人民对生活与生命最纯朴的热爱。祖父不幸去世。泪出痛肠的鲜花第一次开口了,即使从未说话却唱出了这首古老的哈萨克民歌。这首歌曲成为了电影中鲜花命运的主题曲。极具民族风味的哈萨克音乐始终贯穿着影片的始末。鲜花与卡德尔汗的青涩之恋便浸透着哈萨克民歌的美妙旋律。在这段略显苦涩的恋情,阿伊特斯的魅力被这对恋人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他们敏捷的才思、渊博的知识和出口成章的才华都让人惊叹不已。为了照顾年迈的祖母,孝顺的鲜花毅然选择了留在草原,选择了与心仪之人分手。在祖母的安排下,她嫁给了淳朴善良的草原医生。生活总是充满挫折和艰辛的。在经历了断指、丧夫等一系列打击后,坚韧的哈萨克姑娘并没有放弃对阿伊特斯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作为哈萨克草原音乐的使者,她将这一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也将哈萨克人民的坚强和哈萨克文化的精髓带给新的一代。

用音乐赋予影片独特的讲情画意,有歌声表达对生命的礼赞。影片在独特的诗情画意中传达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敬畏和赞许。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才能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传承下去,才能让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史上永不枯萎的奇葩。

电影鲜花观后感(篇3)

哈萨克族即兴弹唱表演的原生态文化形式——“阿依特斯”

哭嫁歌

春天来了树要开花 加尔加尔

女儿大了该找婆家 加尔加尔

草木开花才能结果 加尔加尔

姑娘嫁人才能生娃 加尔加尔

姑娘在家学绣花 加尔加尔

小伙子在外骑骏马 加尔加尔

你要到新的地方生活 加尔加尔

你要去的是善良人家 加尔加尔

五彩缤纷的嫁妆 难以迷惑我充满悲伤的双目

高朋满座的婚礼 难以安抚我孤独绝望的心灵

再见了我亲爱的家园

难以舍弃的情感无法遣散

再见了 我吉祥的门栏

挽歌

你是孩子们的长城 我失去了英武的骑士

瞬间变得茫然无措 我高高的城堡轰然倒塌

我盈盈的泪水滚滚而下 请你原谅我们的过失

祝你永驻美丽的天堂

你是金子闪闪的碎片 你是阿吾勒 耀眼的光彩

当我们身处困境失去理智 你使我们冷静和睦

生命的长河直直弯弯 有时平静有时波澜

珍惜生命的人啊 才能勇敢地跨越万水千山

(古尔邦节)对情歌

男:你是洁白的天鹅 既能在湖里栖息 也能展翅飞翔 请告诉我世上没有的七样东西

女:鸟儿没有乳汁 马没有胆囊 水没有骨头 石头没有根 天空没有撑杆 舌头没有支点 鱼没有声音 我是不是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

男:你今天使我败下阵来,明天我就让提亲的人上你家门

对智

女:我把一根羽毛放在卡车上 卡车竟拉不动它停在大路上 我让老鼠拉着大车走 那车竟像暴风吹向前方

男:我在寒冬的荒原锯倒一棵大树 我让黑色的甲壳虫充当车夫 我骑上最快的蚊子四处奔跑 去丈量每一处天空和土地 我让一千匹骏马游牧在我家屋顶 还有一千只老鼠和一千只苍蝇作伴 折下一根小草作牧羊鞭 一鞭子下去它们就会俯首听命

女:风干的羊肚挂在撑杆上飘动 大力士好不容易将它掀动

情歌

当有一天爱情降临 谁也挡不住 爱情是子弹射不死 群山隔不开 流水带不走的 我会对心爱的人说 我不会对你索要别的东西 把赛里木湖的一半给我就行

阿肯即兴歌

阿古尕依 阿古尕依 让我们唱起来啊 同声放歌 我们喜气洋洋

我会像枣驹一样飞奔绝不落后

电影鲜花观后感(篇4)

鲜花,这个名字并不符合影片的民族风格。哈萨克,很陌生的民族,生活在边疆草原,冬不拉和阿肯,整个影片给了我全新的异族风貌。厚厚的雪、辽阔的草原、草原上的鲜花点点、策马、歌声。。。。我们对西北草原的所有向往,它都有。影片在优美的风光里讲述着现代对传统的侵袭,一个女子对传统的坚持。

影片可以看到整个中国现状的影子。不仅在边疆,纵便是在江南的农村,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危机。如何保持古老的传统,如何融入奔腾的现代?我们常常在各类文字、各种荧幕上看到很多人对此的探讨。矛盾的《香市》就是其中之一,当然,香市 所表达的主题完全不同,不过我们倒也可以借此思考,现代对传统的侵蚀,背后宏大的时代主题是什么呢?

一个极富天赋的草原女子,为着唱歌,在爱情、亲情、传统之情之间。

这类影片有一个共同的旋律,抚平伤痛,抚平冲突,我想我们也可以理解,这么优美的风光里,再激烈的冲突也能缓下脚步。

鲜花在库尔邦节降生,这就像我们的神话传说,一个有特色的人出生总会有一个有特色的出生故事。父亲的突然去世,哑巴开口,第一句话是唱给父亲的哀歌,忙忙的雪,哀哀的歌,深深的情,在小鲜花的眸眼与皓齿中,叫人动人流泪。鸽子飞了,老阿肯走了。

在爱情的抉择上,王子和公主没有选择 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的路子,在现实面前,鲜花选择了 日子,选择了平静。爱,是可以培养的;情,是可以日月积累的。在生活面前,我们并不一定会选择 我们曾经的砰然心动,我们选择了细水长流。《鹰隼大队》中沙溢扮演的角色 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柴米油盐,才是生活的选择。

陌生而新鲜的旋律,优美而诗意的语言,在冬不拉的弹奏里,风情别样。一个民族的符号,总是值得我们钦佩的。我总感叹中华的博大,东南西北,同一个国度,风俗差距这么大。不过,本质却是相通的,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毡房里的对歌和刘三姐的对歌不是很相像吗?

同样的故事,如果放在我们的芝麻琐碎里,它一点都不值得谈起,当同样的故事用一个我们不了解充满好奇的瓶子装起时,它有了异样的光彩。所有的传统,无论哪个民族,都值得尊重,都值得我们品读。

电影鹿鼎记观后感精选(4篇)


记忆中难忘的事,经常是观看一些经典的影响记忆,我们会在观看的过程产生很多不一样的想法,在观赏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观后感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电影鹿鼎记观后感精选(4篇),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电影鹿鼎记观后感【篇1】

一周末回东莞聚会,无意中看到98版鹿鼎记,一看眼睛就移不开了,看得笑死我了,小时候电视经常播,我贪玩又要应付学习就没完整看完过,不过只要一看韦小宝就觉很欢乐,那天之后就燃起我追电视剧的欲望,这次想好好重温下经典,完整的看一遍。现在才看到20集没完,不过真的笑点超多,没有一集感到乏味,还是原版的好看(且要是粤语的才够意思)。

上个周末路过图书馆,翻到金庸原着,看到后记写着如无意外这是他最后一本小说,还说写的主要是时代而不是人物,叫读者不要学习韦小宝,除了他讲义气的一面。呵呵。其实韦小宝的优点何止讲义气呢,他风趣幽默,机智聪明,重感情,爱人爱己,实在太多了...要想学韦小宝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这的确与天赋有关。

金庸笔下的人物太多了,而且很多都为人所熟悉,我并不爱老实木纳的郭靖,也不爱民族大义凛然的大英雄萧峰,不爱只羡鸳鸯不羡仙的杨过,更不爱优柔寡断的张无忌,金庸笔下最惹人喜爱的就数韦小宝了,尤其是女人,更是无法不爱他。就算他有七个老婆又如何,他一样一心一意对她们,这般宠爱,有谁不愿?现在人都是很现实的,和韦小宝一起也许难免会争风吃醋,但是他愿意绞尽脑汁哄你开心,不用愁三餐,衣食无忧,养几个小孩,搓几盘麻将,再喝几口醋,你已经也没有多余的`空白思量太多,人生就这样闹哄哄,开心又忧心的过了,就算有时间细想,也不会后悔吧。

喜欢韦小宝的真实,他奸诈,圆滑世故,花心,谎话脏话连篇,地痞流氓样,但是这样的他却不改他的孝心,他的义气,他的韦式的爱,他的乐观,他的别人不仁他却不会不义,呵呵~太多了,他总算不再是金庸笔下的英雄,而是一个平常的人,喜怒哀乐形诸于色,但是这样的一个平凡人又有太不平凡的经历,所以这样的韦小宝能让人不爱么?我想其实金庸对他应该是很宠爱的吧,呵呵...

试想身边有个韦小宝般的人物,人生应该会多很多的乐趣与精彩吧,就像张康年说的:有了桂公公,生活就很轻松~任何困难在他面前都能迎刃而解,实在轻松!

说着说着,有种韦小宝就是中国版的哆啦A梦的感觉了,哈哈,我不要哆啦A梦啦,得一韦小宝足以!

电影鹿鼎记观后感【篇2】

陈小春《鹿鼎记》看到一半,正是高潮的时候,忽然就泄了气。

原因是中途杀进了梁朝伟版的《鹿鼎记》,经不住老牌帅哥的诱惑看了一集,结果破碎了我的全部激情。

是这样的,讲的是小桂子和小玄子闹翻了以后小玄子派人去杀小桂子。

我就难过的要死。

金庸的作品我看过的不多,在我看的进有几不电视里我就最爱《鹿鼎记》,因为它轻快的基调,明亮的情感。武侠的世界里有太多我无法理解的爱恨情仇,它们让我觉得无奈,我并不是武侠迷,可是我非常喜欢《鹿鼎记》。喜欢看小桂子的油腔滑调,喜欢看小玄子的大智若愚,喜欢看小宝老婆们的风情万种,喜欢看宫里官员们的众生百相……在这些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小桂子和小玄子打打闹闹中建立起的可贵友情。每次看见小桂子为小玄子打算就非常开心,看见小玄子为小桂子着想都很感动。只是据上次看的时间太久,几乎忘了故事情节,看见两个喜欢的朋友刀戎相见,我心里真的很难过。好象自己的友谊破碎了一样难过。

对我而言,如果是曾经这么好的朋友到最后要分开。这样的友谊,我不要。

朋友之间不就是信任的载体么。朋友之间不就是理解万岁么。朋友之间不就是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么。朋友之间不就是可以用来相互依靠的么。

作为朋友,不要怀疑对方。作为朋友,要时刻为对方着想。作为朋友,不能欺骗对方。作为朋友,不要让彼此感到孤单。

虽然和朋友的相处有时会遇到各种各样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挫折,信任和理解不就是需要在这种时候显现么。虽然有的时候知道谁在骗我,往日的情谊足以把这一切冲走。我们要自己劝慰自己,自己控制自己。在友谊的世界里,就算受点委屈,又算什么呢。

我只是痛恨那些拿友谊说事的人。讨厌那些打着朋友旗号招摇撞骗的人。厌恶那些报奇怪目的拥有友谊的人。

希望你们离我远点。

电影鹿鼎记观后感【篇3】

韦小宝是现代职场的偶像。

出身贫贱,大义上很少出错,全靠见风使舵,看人下菜取得辉煌的地位,观者都不讨厌他。而爱情就是看中的漂亮姑娘一定到手,并且他一个也没有抛弃。

年少的梁朝伟居然一点也没显露出日后的忧郁品味来,固然是讨人喜欢的小流氓,然而地痞气四溢,英俊比刘德华的康熙当然的弱,符合书里的描述。

这时候看老剧,很大的一个层面是看今天的红花昨日绿叶的样貌,许绍雄、关礼节、毛舜仪、刘青云的青涩先不说,但是那时的刘嘉玲其实不喜欢正在和她的密友曾华倩恋爱的梁朝伟,她那时想要嫁如豪门,饰演的也是对小宝本质上最不好的方怡,圆脸显达,苏州姑娘这个时候也只是外来妹。

最近的新闻是邵家无人愿意继承TVB,所以邵六叔只能出卖,据说央视和小超人有意联手收购。我想到同样的TVB演员到了大陆班底里的惨不忍睹,比如吴镇宇的《大冒险家》,于是暗自祈祷TVB得到善终。香港本是乐土,就好像突然冒出来的消费税,政治相关我是白痴,只是申斗小民都知道:切身利益不可让,要使香港都涨价了,我们以后去哪里shopping呢?出国可是有钱人的玩意啊,咱可是穷人家的孩子。

电影鹿鼎记观后感【篇4】

首先说说剧情吧,前期不错,很符合原著,不过后期结局比较无语,此剧我给了5星,因为太喜欢伟仔的韦小宝了。

再论论几个演员,伟仔演小宝,华仔演康熙,两大影帝年轻的时候还是挺搭配的,梁朝伟的韦小宝也算是众版韦小宝中最年轻的一版韦小宝,梁朝伟当时的演技还比较嫩,韦小宝就是少了点痞气,别的不错。

就说说这版的七个老婆吧,我之前说过,这版七个老婆都不美,糟蹋伟仔了,这么说确实有些偏激了,因为在86版《倚天屠龙记》,88版《绝代双骄》中和梁朝伟对戏的女子都是大美女,但是这版不同。不过周秀兰的双儿、景黛音的建宁公主(景黛音娃娃脸,当时景黛音太胖,化妆也太浓,后来瘦下来在85版《雪山飞狐》演的程灵素就比建宁公主好看多了)、刘嘉玲的方怡、毛舜筠的沐剑屏(如果毛舜筠在年轻几岁饰演小郡主就好了,毕竟比梁朝伟大四岁,看着更像梁朝伟的姐姐)还是不错的。只可惜这版阿珂(其实商天娥也不算丑,长相一般,算不上什么美女,但是演阿珂、陈圆圆这种大美女级别的人物太违和,所以就显得丑了)、苏荃(黄恺欣大妈当年是不是走了后门了?虽然只有28、9岁,不过也太显老了,像50多少一大妈,还不如韦春花漂亮)、曾柔实在是太丑,这三个在原著中美貌绝对是小宝七个老婆的前三甲!

这版的其余角色,,,陈近南是曾江演的,原著里陈近南是个30多岁的书生,曾江显然不合适,曾江没有书生气,不过值得一赞的是曾江演出了陈近南江湖大哥和父亲的一面。

要说这版的美女,吕有慧的太后、高妙思的董鄂妃和刘淑仪的蕊初都挺好看的,比韦小宝的老婆好看。

剧中女性人物选的整体比较失败,不过除去上面所说,刘丹的吴三桂、戴志伟的郑克爽(后来还在陈小春版中演过吴应熊)、关海山的鳌拜、刘兆铭的海大富、陈有后的洪安通还不错,茅十八也是秦煌演的,秦煌演过三次茅十八,分别是77佳视版《鹿鼎记》,1984TVB版《鹿鼎记》以及1998TVB版《鹿鼎记》,秦煌诙谐的一面有,就是不够狠。

总的来说如今几个版本的《鹿鼎记》,我最喜欢的韦小宝是1983年邵氏《鹿鼎记》中汪禹的韦小宝,无疑是最专神的,只可惜情节只拍了一点,可惜汪禹的活小宝无缘。84版中,伟仔的小宝就是少点痞气,其余不错。李小飞版韦小宝发型太雷人。周星驰电影版和张卫健版纯粹搞笑剧,陈小春版也有些过于搞笑。黄晓明版剧情场景什么的都不错,只不过黄晓明的韦小宝演得不好。最新的韩栋版,号称投资上亿,但是场景还不如TVB真实。

推荐!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简单 4篇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篇一】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荐看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抽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个人觉得还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较好,通片看下来,就觉得胸口涨涨的,想要发泄,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无法说出的无奈。看到最后尼尔被他的父亲逼的自杀,看到父亲一直在说他自己的想法——哈佛、医生,他终于憋不住了,向父亲怒吼出“I must tell you what I feel!”他的父亲说“Tell us what you feel!”我以为矛盾可以得此缓解,结果尼尔却父亲被告知如果是演戏的话想都别想,尼尔终于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也许从那一时刻起他就有了轻生的念头,因为他觉得活着没意思,没有价值。尼尔有如此想法也不是这一件事导致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从影片开始,尼尔的父亲勒令他退出校报社,就可以看出尼尔的无奈。最后的自杀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到尼尔的父亲,我就看到了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的父母,他们把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一厢情愿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认为这样走下去肯定没错。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一个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的个体,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不错,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但那只能是引导,只要他们没有往坏的方面发展,何不让他自己成长,或许他会更加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思想的宣泄,生命的价值。家长也会轻松点,与其一门心思的扑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时间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

再看看基丁老师最后被当做了替罪羊,成了牺牲者,也许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没有好下场。牺牲了基丁老师,这不是皆大欢喜吗——学校的荣誉可以保住,学校的稳定可以保住,学校的制度可以保住。于是就以退学逼迫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威胁他们让他们作伪证。他们还是孩子啊!努安达坚持不说谎,最后难逃退学命运。看到托德在校长那,在父母的旁边,他那无法申诉的眼神,他绝望了,我也绝望了。最后基丁老师终于要走了,托德终于忍不住了,他觉得必须要让老师知道真相,他们不想背叛老师,但他们无力反抗。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的站到课桌上,呼唤着“ohcaptain,mycaptain!”眼泪终于忍不住了,在眼眶里直转。基丁老师最后是带着笑离开的,因为他知道,有那么一群学生已经开始自己思考了。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篇二)

《死亡诗社》的剧情并没有很大的跌宕起伏,但是却让人感触良多。首先是在电影开始的那一幕,学校的校长在讲学校的丰功伟绩,然而却看不到新生脸上有一丝的兴奋。在一位家长向校长嘱咐一些自己孩子的状况时,校长的那种冷漠、不耐烦令人唏嘘。

其次,尼尔的爸爸阻挠尼尔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这令人很不解。学习,本应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父亲却仅凭自己的感觉认为孩子的课外活动太多而擅自帮孩子决定退出哪一个。我认为,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想法,或许先与孩子交流自己的想法、给孩子一些建议,再让孩子自己权衡利弊、自己做决定会更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喜欢的事情,父母并不是完全了解孩子。同时我认为父母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对未来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而是帮助孩子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再者,我对基廷老师的做法感到佩服。基廷老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打开了学生的新视角,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敢于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虽然这些改变对学生而言是好的,但是却引发了不好的结果。基廷鼓励尼尔遵循自己的内心,去表演戏剧。我本以为尼尔的父亲看到自己孩子的出色演出时会改变他原有的想法,让尼尔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但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尼尔的父亲要尼尔转学,一定要让尼尔当上医生。尼尔很好告诉父母自己的感受,然而尼尔的父亲并没有想要听的意思。尼尔在家得不到基本的尊重,没有人在意他的感受是什么,他想要做什么。父亲一直把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尼尔,却不管尼尔是否想要是否需要。最终尼尔选择了饮弹自尽。这让我想到早些时间的一个新闻“有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有些时候,父母觉得是为孩子好,认为孩子长大后就明白了,但有的时候这种“好”会适得其反,反而会害了孩子。由此也可以看出,打破陈规去教学固然是好,但是可能也需要考虑如何才能更好地去改变,如何改变才能让学生更愿意学习的同时又可以让家长接受。

除此之外,最令我感到莫名其妙的是、心寒的是,尼尔死后,父母并不是反思自己是否做错了些什么,却把错都归咎与基廷老师。尼尔的父亲并没有察觉到尼尔理想破灭时内心的绝望,没有一刻考虑过尼尔的感受。最终基廷老师被学校解雇了。

但令我感动的是,基廷老师收拾好东西走的那一刻,“死亡诗社”的成员陆陆续续地站起来喊着“Oh, caption, my caption!”。这让我感受到了学生对于基廷老师的尊敬以及他们的自信、力量,体会到了学生们的成长,态度的转变。

这部电影让我更多地去考虑父母、孩子、老师之间的关系,父母要如何听孩子说、孩子要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老师要如何去教学生,这一直都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篇三】

在美国一所著名预备教育学校的高中里,一个教英语文学的老师基丁,用特别的教学方法,引导一个班的高中生寻找自我。在充满激情与梦想的青春时期,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方式,开始释放自己的天性,不再被压抑。

基丁老师在第一节课时就带领学生们观看走廊里的伟人像,鼓励他们像伟人一样思考,一样抓紧时间,越早找到自我越好。我们也会想一想,其实伟人们都是各有天性,各不相同的,世界上哪有两个一样的天才呢?他们的成就与性格都很独特,他们很早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即使没有那么早,也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前行。抓紧时间找到自己热爱的是多么重要。

基丁老师在教诗歌的时候,让学生们把现实主义诗人的诗歌都撕掉,直接进入到浪漫主义诗歌的讲解上。就像他说的,我们读诗写诗不是为了好玩儿,而是要表达人类的激情,证明自身的.存在,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诗歌,人们要多关注自身的天性品质。人人都热爱戏剧,人人也都在上演戏剧。要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要浪漫,要活得有热情。站在平地上与站在桌子上能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要敢于站到桌子上去,要敢于飞得高远去看世界,更要敢于去开拓新的世界。

基丁老师在体育课上让学生看到从众的害处,人应该有自己的思想,独立思考,不能轻易跟随他人,要有主见,要努力保持自我。

基丁老师也毕业于这所著名的高中,考上了著名的大学,他的种种教学都是对那个时期被压抑的思考。他们那个时候成立了诗社,当时同学们所做的诗歌都被收录到一本厚厚的书里,放进了图书馆。如今基丁老师又回母校教课,他难以忘怀自己的高中时期,在教学中就光明正大的引导学生们释放天性,追寻自我。但这并没有得到校长与其他老师的赞美,而是要求他停止这种教学。现在比基丁老师在高中的那个时期还要现实,这所高中就是要送学生们去著名的大学,将来做律师、医生、银行家等。而且现在的教学都是以前反复使用过,验证过,保证能清洗学生们的头脑,最后达到学校与家长的要求,光荣毕业,无论学生的理想是什么,最内心的要求是什么,都将会被埋没起来。一套教育方法就这样形成了传统与经验,而忽视了因材施教。

基丁的学生们暗地里效仿基丁的时期,也成立了诗社,开始热热闹闹,学生们找到了快乐,在迷茫中探寻着自己前方的路。其中一个学生特别热爱戏剧,报名去参加了演出,但遭到了父亲的坚决反对,虽然同意他演完,尽管他那么有演戏的天赋,但他的父亲还是坚决把他带回家,要为他转学,一心让他上哈佛成为医生,当天晚上这个学生开枪自杀了。

这个悲剧发生以后,校长进行深入调查,叫停了诗社。把诗社成员的家长请来,在校长和家长的威严逼迫下,学生们一个一个的屈服了,最后的责任都要由所谓的基丁老师不当的教学来负。

基丁老师来教室取东西,其中一个寡言的学生,在基丁老师的教学中被激发了内心的热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诗歌,与同学们一起度过诗社快乐时光。突然站起来,大胆说出这不怪基丁老师,又突然站到桌子上,大胆说不是基丁老师的责任,紧接着,很多同学都站到了桌子上去。他们心里非常清楚,这一切的责任应该谁来负。

这部电影与我们如今的高考何其相似,学生们只能听从学校和家长为他们指定的路,没有多少其他路可以走,学生们只能压抑自己的热情,把热情虚伪地放到为高考的学习中去,于他们是一种痛苦,也许这是时代的痛苦,是生不逢时的痛苦。在过去的年代,可以不学习,天性释放,却少了引导。如今的年代,学习过重,甚至压抑天性,循规蹈矩。我们一直在走着两级的教育之路。

如今更少了基丁这样敢于改革的老师,传统与浪漫一直都在叫板,只是传统的势力越来越大,浪漫的时间都被吞噬了,看来浪漫只能在夹缝里生存下来了,但浪漫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一代一代的诗人在践行着浪漫的脚步,希望这个时代有人能跟着一起前行。

电影很是感动人,电影狠狠地印证了青春的魅力与冲动,学生们不但是热情的,但也是能分清是非的,只是所有的路上都会有错误与死亡的影子。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篇四】

看完电影《死亡诗社》觉得非常真实,前一秒孩子们喊这学校的口号“传统,荣誉,纪律,优秀”,后一分钟孩子们高喊自己的原创口号。孩子原始的天性细腻的在影片中表现,青春期蠢蠢的萌动真实的展现。影片中孩子的活泼,家长的专制,校长的古板,新教师的个性都强烈冲击我们的心灵。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喜欢这个非传统的老师,吹着口哨进课堂,将课堂搬到教室外的连廊,鼓励学生撕掉课本的前言…… 我们能看见他真诚善良,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帮助孩子超越自己。所以孩子都喜欢上他的课,因为自由,活跃,快乐,可以乘着想象的翅膀高飞。这是他们也是整所学校从未发生过的事,以学院为首的传统教育思想和以英文老师为首的现代教育的冲突和碰撞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这两种教育有点像我们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如何做好素质教育,认真执行二期课改,教师还需要勇气、智慧和实干精神。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孩子活出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基丁老师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鉴于国情和孩子的不同特点,我觉得尼尔的死在我们的身边可以避免。基丁老师教了怎样选择活着意义,但未教授如何热爱我们的生命,对生命负责。尼尔为反抗父母的意愿以自杀为代价,让我看后很震撼。我在想如果是我班级的孩子有像尼尔这么强烈的兴趣欲望,我们教师应该做好沟通工作,和孩子的心理辅导。不可能愿望现实不了就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对自己生命的极其不负责任。当然现在也有个别孩子心灵脆弱,为不弹琴绞断手筋,成绩不好跳楼等等,所以现行“两纲”教育中特别强调的生命教育。这也是我们教师不可忽略的方面,急需加强教育,希望悲剧不要在我们身边发生。

影片《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要离开学校时,班里最内向的学生,第一个站到了课桌上,陆续有其他同学也站了上去。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向基丁老师表达自已他的敬意和感激。看到这儿,我落泪了……老师的成功是什么?是孩子考出好成绩吗?这是一个太浅显的回答,我认为老师的成功应该是,作为老师你的思想、人品影响了孩子,指引孩子,而孩子正向着你期望的方向逐渐迈近,那种收获和满足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成功。“亲其师,信其道”,让我们先从关心、爱护身边的孩子做起,相信定会有不俗的收获。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4篇


随着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影片也受到人们的青睐,为了娱乐而观看的同时也会受益匪浅,观看完的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直接的知晓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孔子》电影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1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先生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先生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先生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最终,孔子先生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孔子先生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先生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先生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先生的弟子救回孔子先生家中。孔子先生同情这个小男孩并且反对这种没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会上请求君主赦免这个小男孩。孔子先生的这一举动在朝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虽然最终孔子先生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从这个情节中,我看到了孔子先生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孔子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仁者。

后来,孔子先生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先生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

孔子先生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先生过人的指挥才能。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先生。孔子先生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也让我印象颇深。南子妖艳而又清纯,她能够读懂孔子先生作为圣人的痛苦与寂寞。但面对这样一个女人,孔子先生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智。美色与权贵摆于眼前,孔子先生仍然坚守了内心的仁义道德。这种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先生师徒的周游之路也是异常艰辛。孔子先生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先生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先生。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先生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先生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先生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先生,孔子先生师徒才免于一死。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先生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先生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先生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先生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表现出了孔子先生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先生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先生归鲁。众人喜极而泣的场景让人感动。

电影《孔子》让我了解了孔子先生晚年的一段经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更让我了解了圣贤孔子先生的勇气和谋略,以及他对理想的坚持和他思想的伟大。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2

今天下班后,和坤儿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影片《孔子》拍得规规矩矩的,说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里面故事都有影儿,既没被捧成孔圣人,也没贬成孔老二。不像于丹,她说话太咋呼,搁她理解的论语里走出来的孔子,像个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连着,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说周润发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个有对有错,有血有肉,爱国爱家,疼老婆爱孩子的山东大汉。孔子穿得棉袍后现代,特软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么一灰面棉袍。到哪能买到棉花哈?

比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英雄》诚恳万分,比陈凯歌的《无极》和《刺秦》智商高,比冯小刚的《夜宴》讲故事讲得明白,那帮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们猫一顿狗一顿的,没常性,人家她拍的历史剧一贯高水平,影片《孔子》比她的电视剧《雍正》还要好得多。

其实,咱有五千年历史,题材不缺,有故事着呢。可是俺没捞着看过啥像模像样的正剧影片,就算你带上近代史在内,也都没啥好看的。《甲午风云》和《武训传》是俺看过的影片里,应该还算讲明白点儿事儿的,其他真想不出来啥,谁还拍过好历史片?你们帮忙想想?兴许有,俺忘了?

周润发不负众望,孔子演得好,有时候他能化腐朽为神奇,你比如,磕头,多让人反感的动作,可是周润发演得实在,潇洒。哎哟,和他在一起演这场影片,对其他那些演员,像陈建斌周迅和任泉,来说绝对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俺这么笨猜啦,人家那几个心里可能还不服捏。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3

“孔子”——一提起这个名字,就想起了此刻正在热映的电影——《孔子》,它没有美国片那么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么虚假,它只是一部记载着春秋时期的乱世英雄历史巨作。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情节,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

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当中孔子的聪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乱世中。让敌人防不胜防。但是人毕竟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孔子被绝情地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列国。这时,他的弟子颜回,抛弃了自我的金钱、地位、名誉、背井离乡与孔子一同流浪。没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弟子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之后,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尽苦头,受尽苦难,但是没有一个人放下,没有一个人说“不”。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天他们需渡过一条冰封的江面,在江心处,突然间,冰面崩裂,正驾驶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们撕心裂肺地喊着颜回的名字,告诉他快上岸。但是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抱住竹筒,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抛出水面。最钟爱的弟子永远离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我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我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之后,孔子和弟子们,理解鲁公的忏悔,又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在不一样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一个中国人若不懂点孔子,即便不说是不合格的中国人,起码是缺乏教育的中国人。”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读起琅琅上口的《论语》,就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在班上看了《孔子》这部电影,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孔子的了解,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涤。

孔子出身于鲁国,是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人,主张礼仪仁和。当时的社会极其混乱,孔子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没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随后的十四年,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传播其思想,并进行文献整理工作,他的思想和学说为后世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经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觉得这句话说的非常好。在当今社会,大家都爱面子,怕丢脸。因为爱“面子”,有的人在某些时候会变得不懂装懂。我以前也有这个缺点,有时候老师上课讲的题目,我似懂非懂,本想下课后去问老师或同学,可又怕他们说班干部还不认真听,所以,就一直把题目憋在心里,而导致成绩下降。后来,我发现这个缺点实在是太可怕了,它使我不会的题目越积越多,脑子里一片糊涂,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现在,我再也不会不懂装懂了,上课认真听,遇到难题先思考,实在想不出,就再去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把每一道题都想清想透,成绩也在一点点的上去。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当学习孔子对学问孜孜不倦的态度,对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以及刚正不阿的做人品格,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品德高尚的博学之人。

最新电影《哪吒》精彩观后感推荐(4篇)


看电影或者电视剧,在生活已是再稀松平常的事情了,作品的情节,经常让我们生出万般感慨,在观赏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写观后感的方式,我们在不知不觉是成长。从哪些角度写好一篇《哪吒》观后感呢?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最新电影《哪吒》精彩观后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最新电影《哪吒》精彩观后感 篇1

中秋节那天,我去观看了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很受感动。

小哪吒是一个魔丸变成的娃娃,生命只有三年,一直被大家称为妖怪。由于他是魔丸变的,他无法控制自己的力量,而且很容易生气、发怒、闯祸。其实,他的内心是善良的,只是因为他的力气太大了,而且他还不能好好控制,玩游戏的时候会误伤到他的妈妈,甚至在打坏人的时候经常会误伤其他人,因此,大家更认为小哪吒就是个妖怪,连小朋友也都不愿意和他玩踢毽子游戏。

后来,哪吒在救一个小女孩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朋友,名叫敖丙。敖丙是龙王的儿子,当他还在龙蛋里的时候,有个坏人为了当他的师傅,偷走了灵珠并“注射”到龙蛋里,然后变成了敖丙。按照约定,龙王就让那个坏人做了敖丙的师傅。最后,他们两个为了救大家,一起用生命去抵抗雷暴闪电。

电影中,哪吒知道自己是魔丸变的以后,说了一句名言:“我命由我不由天。”意思就是,自己的命运由自己决定,别人决定不了,所以,不要在意别人的眼神,做好自己,做最真实的自己,总有一天,别人会对你刮目相看的!

最新电影《哪吒》精彩观后感 篇2

这个暑假的电影对我的想法有很大的影响,让我对国漫认知有很大的变化。这个暑假看了第一个电影是小时候经常看的《哪吒传奇》的改编。电影比儿时的哪吒看起来要执着,不好接近,里面的剧情跟我们所熟知的却有些不同。

没有看那部电影的时候,看到哪吒的形象,会觉得他是个十足的小恶魔,他的黑眼圈给他的形象和“表面的性格”加了很多分。他在陈塘关闹了不少乱子,村民们都是抵触,惧怕,从不接近他。而哪吒的母亲并非弱女子,从她生下哪吒都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多活几年,她与哪吒的父亲四处斩妖除魔为儿子积德,虽然公务在身但会尽量抽时间陪儿子踢毽子。母子二人踢毽子的情景虽然有些搞笑,但可以足够的看出母亲对哪吒的爱。哪吒的父亲李靖为了让儿子躲过三年后的天劫,不惜去求符咒,让天雷来的时候替儿子受劫,这些都没有给哪吒说,甚至为了给儿子过三岁的生日,拉下面子去求他们一定要来,看了电影后我觉得李靖称得上是好父亲。

哪吒和敖丙因机缘巧合成了他们唯一的朋友,两人的友情在结局很感人,天雷的出现本来是会让哪吒魂飞魄散,但敖丙在关键时刻也替了哪吒承担了部分的能量,最后肉身没保住,但幸好灵魂保住了。

看完电影真的是回味无穷,印象最深刻的几句话是“别挣扎了,这是命中注定,去你的鸟命。”“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

最新电影《哪吒》精彩观后感 篇3

高热度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将于7月26日正式登陆全国院线。近日影片发布终极预告,呈现出哪吒“坚守自我、打破成见”的倔强成长经历:“生而为魔”却不断与命运抗争,“非黑即白”的正反派概念。同时,片方发布一款终极海报,展现出哪吒、敖丙两大主角亦敌亦友的人物关系。自点映以来,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直备受关注。影片多次登上微博、豆瓣、知乎等多平台热搜,引发观众广泛讨论;导演田晓鹏、演员姚晨发文给予影片好评,表示“绝对不容错过”!距离影片上映还有一天时间,截至目前,影片豆瓣评分8·8、淘票票评分9·6、猫眼评分9·7,口碑位居同期电影前列。

取材神话大胆改编哪吒&敖丙诠释“不认命”倔强少年

此番发布的终极预告和海报,向观众透露了更多包括哪吒个人命运,及哪吒、敖丙人物关系等全新内容,信息量巨大。可以看出,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传统神话英雄进行了性的改编。相比于原著中的“恶童”哪吒,无论是79版反抗父权的《哪吒闹海》,还是此次影片中反抗天命的“魔童”哪吒,都对原著进行了改编,与时代精神相符,有着独特的现实的意义。可以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哪吒。导演饺子表示“故事是一个外壳,里面的精神内核需要随着时代不断变化。每个时代的文化都应该符合当代精神,我们是本着服务当代观众的理念,对原著进行了改编。”

命运是会改变的,正反派不是绝对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所有角色都没有绝对的“非黑即白”。导演饺子表示,片中的反派其实是命运。影片极具讨论性的一点,便是哪吒与敖丙对待命运截然不同的态度。片中,哪吒虽是“魔童”,受尽世人偏见,但在李靖夫妇、师父太乙真人的帮助下,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命运;敖丙虽是“灵珠”,但却在承受整个龙族翻身期望等多重重压下,走上了邪路,甚至于“水淹陈塘关”。哪吒、敖丙看似水火不容,实则亦敌亦友。敖丙也正是在哪吒的影响下,学会敢于做自己、不认命,并与哪吒联手抵抗命运,成为对方“的朋友”。

富含深意的“”设定导演:制作完成是一个奇迹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历经66版剧本修改,片中许多看似“”的设定都富含导演饺子的深意。比如,影片特意把龙宫设定成“海底炼狱”,因为“炼狱”的存在更能凸显龙族饱受天庭偏见的委屈与不甘,也让敖丙拯救龙族的行为更具说服力;对于观众热议的“踢毽子”场景,导演表示,蹴鞠等运动的产生时间与哪吒所处年代不相符,没有确切产生年代的“毽子”,有趣又与情节相贴合,所以才选用了“毽子”。除此之外,包括说“川普”的太乙真人、没有“裤兜”的哪吒等,片中不少设定其实都与影片剧情、具体历史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经过导演饺子的反复研究和确认。

导演对于影片的考究,给观众呈现了更完美的作品,也成倍加大了影片的制作难度。导演饺子透露表示,影片制作后期找来一个执行制片,做过很多国产动画项目,直言影片绝不可能在上映日期之前做完。为了完成影片制作,可以说制作团队的每一个人“心里都憋着一口气,加班加点,不是996而是007地全力以赴”。被问及影片制作最困难的地方时,导演饺子感慨表示,“已经记不清哪一个最难了,整个过程都是硬挺过来的,每迈过一个坎回头看都是一个奇迹”。

最新电影《哪吒》精彩观后感 篇4

昨天刚看完《哪吒之魔童降世》,说实话,整部影片没有让我感到很惊艳。刚开始十几分钟,我甚至因为影片过于现代化的流行台词和没有幽默感却又幽默的风格让我想弃剧。所以看完整部影片,我没有太多的感受和激动的心情,但其中有几个场景却令我深思。

影片中,因为哪吒是魔丸转世,所以从一开始就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除了他父母,整个陈塘关百姓都害怕、讨厌、排斥、歧视、嘲笑、敌对他,毫不留情的骂他是个妖怪,哪怕他只是个无辜的孩子。好不容易有个小女孩亲近他,喜欢他,却被她的父母抱走了。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可想小哪吒的内心是多么的无助、惶恐和孤独。然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偏见却不少。好在哪吒是幸运的,他最终勇敢的打破了偏见和歧视,成了百姓心中的英雄,拥有了自己的朋友。

童话的结局总是圆满的,但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多少这样的幸运,仍有不少人在世人的偏见与歧视中苦苦挣扎。

所谓偏见,是指一个人在看待某个人或某件事是携带着主观意识和情感。这种有色眼镜往小了说是偏见,往大了说是歧视。比如:据报道,20xx年2月3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一篇题为“中国是真正的亚洲病夫”的歧视性专栏文章。这篇标题种族歧视信息非常明显的文章,引发了全球有良知人类的共同怒火。实际上,国际上对中国人、中国政府、中国抱有偏见甚至是歧视的事迹不计其数。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另外一部韩国影片《82年的金智英》。影片中女主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歧视女性”的成长环境中。家里重男轻女,好的东西都是弟弟的,长辈们也都宠爱弟弟。在公司,老板把重要的工作都交给男同事。后来,女主为了家庭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工作,回家照顾孩子,却被人嘲笑是个只会依附男人的“妈虫”。实际上,这个世界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是真的,且是残忍的。像中国古代“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让多少女性收到伤害。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偏见不胜枚举,比如:大人们对所谓“坏孩子”、“成绩差的孩子”的偏见;富人对穷人的偏见;文化人对文盲的偏见……

我希望所有深陷偏见的人,都能像哪吒一样不屈不挠勇敢的抵御住外界的洪水猛兽,听从内心的声音,行心中所爱,爱心中所想,不要被他人的偏见而阻碍。“若命运不济,就和他斗到底。”和哪吒一起勇敢的打破他人的偏见和歧视!我命由我不由天!

[精选推荐]电影上甘岭观后感


随着时间流逝,总有那么一些作品让我们记忆深刻。观赏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观后感。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选推荐]电影上甘岭观后感”,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电影上甘岭观后感【篇一】

著名作家魏巍曾写过一篇文章叫《谁是最可爱的人》,歌颂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士。我之前读这篇文章时,没能很好地理解,直到我看完《上甘岭》这部电影后,才深刻体会到《上甘岭》中战士的“可爱”。

影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为了保卫祖国领土不受侵犯,中国派军队到朝鲜支援作战。战士们忍饥挨饿,最终凭着顽强的毅力成功完成了保卫上甘岭的任务。

其中有一个情节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在严重缺水的情景下,司务长冒着生命危险给连长送来了两个苹果。连长摸了摸这两个红彤彤的苹果,咽了咽口水,把这两个苹果递给了一位重伤员。重伤员用鼻子嗅了嗅这散发着清香的苹果,舍不得吃,又把苹果传给下一个伤员。他们这样一个接一个地传,最终苹果又被传给了连长。连长被深深地感动了,只好决定把苹果切成几片,每人一片分着吃。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情景啊!战士们先人后己的精神让我联想到了自我。在生活中,我总是先为自我着想,这与上甘岭的战士构成了多大的反差啊!我决心改掉这不好的习惯,做事先研究别人的感受,多关心别人,多为别人着想。

最终,我想呼吁大家一齐像这群最可爱的人学习,把方便留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我,这样,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完美。

电影上甘岭观后感【篇二】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上甘岭战役》。我看后,久久不能入睡。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上级只给了主力部队40分钟的战斗时间把敌人一网打尽。可是我军兵力甚少,要想占领敌人的制高点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要想胜利那就是不可能的事。

这时,一名战士昂首挺胸走到首长面前,大声说:“报告!首长,我叫黄继光,我申请去前线,我要炸毁敌人的火力点!请首长批准这是我的申请书!”说罢,他掏出一封信,交给首长。首长读完信,对他露出了信任的笑容。于是黄继光上了前线。

他带着几个战士勇敢地跑上了阵地。看到这,我的心揪了起来,他们可以吗?能成功吗?我不禁为他们担起心来。只见他们一会跑跑藏藏,一会匍匐前进。突然一颗闪着寒光的子弹射进了一个小战士的胸膛里,另一个小战士也负伤了。我看到了这里,不禁感到压力好大,我回想起黄继光在首长面前夸下的海口,有点替他紧张,他能顺利完成任务吗?我又回到了电影中。这时黄继光到达了敌人火力点附近,举起右手,用力向敌人的火力点投去。我欣喜万分!因为任务就要完成了!可让我没想到的是两颗子弹趁虚而入射穿了黄继光的手臂,他也负伤。我暗暗为他加油打气:“黄继光,好样的!你一定要完成任务后活着回来,我等着你胜利的好消息!”只见黄继光趴在地上,看着敌人的机枪肆虐扫射,他再也忍不住了!他向上奋力一跃,张开双臂,挡在了机枪口上,为身后的战士挡住了火力!多么伟大的战士啊!他做出了常人无法做到的事,他把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献给了革命、献给了党!

看到这里,我鼻头酸酸的。我为黄继光的死感到悲痛而又为他伟大无私的精神感到敬佩。难道,我们不为国家有这样一个好儿子,好战士而感到自豪,感到骄傲吗?

电影上甘岭观后感【篇三】

电影《上甘岭》讲述了坚守上甘岭阵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与敌人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二十多次的疯狂进攻。此后,他们又根据上级指示,退入坑道坚守阵地,拖住敌人,使之无法前进一步。在坑道里,他们遇到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不仅与外界的联系被敌人切断,而且缺水缺粮,生存艰难。但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坚守了二十四天,从而赢得了时间,使中朝军队取得了大反攻的胜利,并使整个朝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展示了我军战士团结友爱,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生与死的较量中,勇于奉献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黑白的图片,高亢的战歌,带我们重温那段悲壮的历史。我不禁深深投入其中,并不只是因为电影的精彩,更是因为那一个个中弹而倒下的战士们黯然神伤;因为那一枚枚打向敌人的炮弹而欢呼雀跃;因为战士们顽强的毅力和团结而感动,浑身颤抖,呼吸凝重……

虽然上甘岭战役早已过去50多年了,但那银屏中的一幕幕让我再次重温了那段摧人泪下的历史。我又一次被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感染;为上甘岭被炸成一片焦土那触目惊心的场景而默默流泪;为英雄们的无所畏惧坚守阵地的气概和严重缺水时相互体谅的无私爱心而欢欣鼓舞;为那铁骨铮铮的志愿军而骄傲;更为那让人回肠荡气的英雄场景而激奋。当看到“同志们,共产党员们坚持!”七连指导员发出呼吁,却突然被他身边的炸弹而炸瞎双眼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啜泣。也许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永远也无法体会到那硝烟弥漫的……

谁没有年轻的生命?谁不珍惜这宝贵的年华?谁不渴望幸福的生活?可是在战场上,我们的英雄,却用他们年轻的热血与生命去换取了战斗的胜利。

为了保家为国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把鲜血洒在了异国他乡;为了捍卫伟大祖国的尊严,他们舍生忘死;为了战友他们不肯润喉,为了战友他们冒死送水。在最艰苦的时刻他们有歌声,他们有松鼠为伴,他们的乐观主义从始至终鼓舞着我们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发扬战天斗地的精神,树立不怕苦、不怕累的信念。

他们在烽火岁月里能够改天换地,我们没有理由在和平的年代不能建设好我们的家园;在利益面前,他们可以分享两个苹果而无怨,在死神面前,他们可以只润一下口唇,我们今天又有什么理由为利而失和呢?在生与死之间,他们尚有笛声和松鼠相伴,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在困难面前低头。

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风格,凡事以集体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做事率先 垂 范,树立模范作用。面对一切困难,要勇敢面对,虽不在硝烟弥漫的年代,但我们在小事中,在平凡的学习工作中体现我们新时代年轻人的风采。

电影上甘岭观后感【篇四】

毫无疑问,那是一场力量并不均衡的战争。新中国当时立足未稳,百废待兴,整个西方甚至不相信红色中国敢向朝鲜出兵。今日的少数中外学者也用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数据,试图证明新中国的第一次境外参战是“相当不值的”。但当时的西方猜错了,今日说“不值”的人,思想逻辑同样是混乱的。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突然遭遇的一次大考,有无数理由能够让这个国家被这场战争压垮。它有可能在朝鲜战场上直接被击败,然后溃败情绪蔓延全国,导致政权一蹶不振。还有可能赢了战争,输了经济,中国社会因民不聊生而危机四起。所幸这些都没有发生,中国上下在那场战争中空前团结。不仅仅实现了保家卫国,中国经济那几年还出现高速增长。

那场战争虽使新中国付出巨大代价,但对新中国敌人的打击一点也不小。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那场战争打出了中国的国威与军威,鼓舞了中国社会,为以后中国的独立自主以及战胜各种困难积聚了民意,拓展了国际空间。

中国是个不惧强权的国家,它有一支敢打并且必胜的军队。这个形象从朝鲜战争以后就定格在新中国的身上。在当时“弱中国,强周边”的大环境下,世界的这种认识构成了对中国的保护层。以后的几十年里,中国为稳定边界多次与大国摩擦甚至作战,但美苏都对与中国战略摊牌有所忌惮。

抗美援朝战争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有时不得不付出代价,但付出的代价必须有助于它的战略成长。朝鲜战争是二战后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开始,这场战争的成果将中国主权由虚变实,为它以后既独立于苏联集团,又独立于西方集团铺就了道路。

朝鲜战争尤其告诉今日的国人,中国这样的大国必须有战略勇气,有小国通常不具备的胆识。战争远矣,但道理并没有作废,中国仍须敢于在关键时刻出手,以西方想不到的方式或者量幅捍卫自我的核心利益。我们越是期望对外相安无事,越要促成外界的这种预期。

这与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不矛盾。和平的国策不仅仅指不主动侵犯别人的利益,这只是和平的一半。中国还要不断增加外部侵犯中国利益的成本。谁都不能用切香肠的方式对付中国,他们得明白,这样切是会切到自我手的。

一些西方国家认为,当前的中国为发展经济能够做任何让步,中国应以实际行动纠正他们的误判。只要确实是为自卫而采取行动,即使西方舆论大造“中国强硬论”,效果也不会持久。历史证明,捍卫自我的利益即使做过点头,比做得不足,给中国带来的坏处通常会小一些。

今日中国应对的凶险,至少不会比1950年时更大。当时我们没翻船,今日更不会。

电影上甘岭观后感【篇五】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这首《我的祖国》一直流传至今,可现在应该不大会有人去看一部名叫《上甘岭》的电影了。

在学校组织的周末影院活动中看到这样一部片子,我竟有一种久违的感动。

令我一直不能忘怀的就是——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杨德才把爆破筒插碉堡,却被不知道是被狗的还是日了狗的日本狗给扔了出来。身为志愿军战士的他毅然决然地捡起爆破筒,用胸口把它压进碉堡,堵住了枪眼。

记得看到这的时候,我的眼眶不禁微湿。电影中杨德才堵枪眼之前回过头看连长并高喊一声“连长”的那个面部特写也至今深深留映在了我的脑海里。

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故事人所共知,后来我上网查阅资料才知道电影中的杨德才就是以黄继光为原型创作的银幕形象。而作为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上甘岭战役远比电影中表现的要惨烈很多倍。

43天内,在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敌我双方投入兵力超过10万,每平方米遭受70次以上的轰炸。这些历史教科书上冷冰冰的数字,在历史上却是血淋林的。用膝盖想想也知道,当时战士们不是十死无生,就是九死一生。

对不起,战争历史不是故事,而是血涌的事故。

不管中国参与朝鲜战争是不是正确的选择,不管如果当时美韩占领整个半岛的结果会如何动摇中国未来的国防政策进而阻滞经济发展,不管现在某个半岛上是不是有2400万人被独裁统治着却仍然时常被独者感动得热泪盈眶,不管我此时此刻用键盘再次敲下“战士们”三个字会不会又被贴上抄袭的标签,中国人民都为抗美援朝战争付出了鲜血的代价。

在这场战争中有十五万志愿军战士的遗骨永远埋葬在了朝鲜三千里山川的靑谷之中。出生后裹上破布的黄继光战士堵了枪眼,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毛岸英战士也被飞机炸没了,还有名字叫的上的和叫不上的,老的和少的,高的和矮的,男的和女的……死者已矣,毕竟时光无法倒流,但会不会有一天,战士们留给世人的印象连这些体征都没有。

熬夜写到这里,耳边仿佛又响起了电影里王兰含着热泪唱起的《我的祖国》,然而上甘岭上却再也找不到在追赶小松鼠的战士们。

诚如您所见,我一直更爱用“战士们”来称呼这些英雄,而不是“烈士们”。因为一直觉得,“烈士”这个字眼天生就有阴阳属性,强行把“战士们”和我们分处天上人间,有种人鬼殊途的味道。

其实,“战士们”永远活在每个铭记历史的人儿心间。或者,如果真有天堂和地府,那么我相信在那些地方,“战士们”还是战士们。

观后感《[推荐]电影观后感(精选4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电影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