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分享汇总。

读后感大全精选专题推荐:“《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分享(篇1)

她,掌控中国48年,中国在她手中日益腐败与衰微,她割出了苏联、朝鲜……她吸吮着民脂民膏――慈禧。咸丰无能,慈禧残暴,英法联军侵入中国,闯进了圆明园将这伟大的工程毁于一旦,昙花一现的圆明园早早夭折。

下流无耻!卑鄙肮脏!丧心病狂!丧尽天良!惨无人道!毫无人性!杀人放火,烧杀抢掠是所谓的“文明”?世界上岂能有强盗文明之理?这可恶的侵略者,毫无休止地蹂躏中国的土地,杀害生命而眼也不眨,还说“要文明地抢和放火”!从军长到士兵,个个草包!英法虽已与中国建交,可一个“sorry”也没,东西一个不还,欧元一个不赔,烧毁、抢走的不仅有宝物,更有中国5000年的文明与中国人民的尊严与性命。中国人的胸襟再广,早晚也会发怒;中国人再忍辱负重,早晚也要爆发。

圆明园在怒吼,中国人在怒吼,亚细亚在怒吼,世界在怒吼!

早晚英法会迎来四面楚歌的一天,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圆明园毁灭,中国遭受巨大的损失,蒙受巨大的耻辱。圆明园中的国宝,让中国花去大把金钱,而只有一片残垣断壁。满地被火烧掉的砖瓦石块,让我异常悲愤。

英法联军永远无耻,总统如何辩解都苍白无力。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不求复仇,只求出现第二个开元盛世。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分享(篇2)

本周历史课我们全系观看了数字纪录片《圆明园》,当已经成为废墟的圆明园像梦一般突然恢复她昔日的壮丽,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惊叹不已,但是随后,当我们发现,这所有的壮美都要化为泡影,都要被摧毁,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无限的惋惜!

该片以与《圆明园》的命运一起沉浮的人物为线索,从大清皇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圆明园从蓝图走向鼎盛的过程,而从咸丰皇帝那里,我们又目睹了圆明园被劫掠与焚毁的结局。

圆明园非常的美丽,圆明园有一些名胜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有狮子林、平湖秋月、安澜园……,而且里面的文物很多,很壮观。圆明园占地约5000亩,水面占十分之四,大小山峦起伏,各态湖泊星罗棋布,凌空俯视如千岛之国。本园占地210公顷,水域约4/10。东部为园内最大水面福海,外围环列10个小岛,构成一处大型园林景区,共有10座园中园和建筑风景群。福海略呈方形,东西皆宽五六百米,水面开阔。盛时每逢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先后在此举行龙舟竞渡和放河灯等民俗活动。我真想去圆明园游览一番啊!

但是,好景不长,英、法联军在1860年的时候让美丽的圆明园变成了灰烬。更让我气愤的是:他们竟然当场拍卖文物!一个青铜铁器3英镑卖掉了!一副图画则1英镑卖掉了!这……简直就是中国人的耻辱!!!

一代名园圆明园,毁灭了。它毁于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毁于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它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了也会挨打的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不想欺侮其他民族,但也决不允许别人欺侮我们。为了让圆明园的悲剧永远成为过去。为了使我们中国不再落后,不再受外国的欺压,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刻苦学习科学知识,让烈士用鲜血染成的国旗在高空飘扬,永不垂下。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分享(篇3)

圆明园这个令国人既自豪又痛惜的名字,以前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它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树木多达数万株。遗憾的是,经过法国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一向想去了解这段历史,可仅剩的断垣残壁却令我无法想象……记录片圆明园将这段历史清晰的展此刻我面前!

影片的序以生动的口吻向观众们提出构建一个梦,一个由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构建的梦,以一副副生动的而真实繁荣水墨画为背景,将那个美丽的梦展此刻观众的面前,音乐激昂而雄厚,深深的吸引着观众,调动了我们的心弦。这是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圆明园

在地图中的广阔疆域上透过镜头的拉近让北京一点点成为画面的中心,随即切入一匹匹奔腾的战马,向我们讲述公元1644一个北方民族的故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清,这个圆明园的主宰!然而半个多世纪后的罗马传教士-朗士宁,在中国50年的经历,见证的圆明园的兴衰变迁。只能故事他的一封封书信一点点记录给了我们回顾着段历史的依据。本片便是以一个外国人的经历为主题进行讲述的,这种手法在观众的眼中真实生动而吸引我们,不仅仅仅了解圆明园,更了解的这段历史,这个帝国,以及这个帝国背后的故事!

这个故事便丛他第一天冲忙的进宫开始了。这是以一个外国人口吻叙述开始的,画面与这种声音相协调一致,几个演员出此刻荧幕里,那一切真实的出现了,仿佛就在昨日!透过外国人的口吻提出问题,随即切入旁白,对关于圆明园的问题进行回答,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围绕在我们心中的种种问题。郎士宁的经历是那么戏剧性,是许与圆明园无关,但是这却暗含着明园内在的变迁,康熙的爱好天文,宠爱小孩,投其所好进入皇宫。康熙,一个独一无二的皇帝,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有着极大的成就,他对科学的态度在古代帝王中绝无仅有。牡丹园主孙三带的相会,影响了清帝国一个多实际的历史。这个园林就和大清帝国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齐。

雍正即位,对圆明园进行扩建,圆明园的设计既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几千年的审美情趣,又处处铭刻着总设计师雍正自我的理想和意志。圆明园的尽管来自中国南方迷人的自然风景和在先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意境。这些图纸在此刻看来已经不能成为现实,而这样一个建筑世家创造了这样的奇迹,一个雷姓的家族。这天我门只能从这些图纸来想象当年皇家原先内的建筑盛况。雍正将圆明园建成了一个帝国的缩影,充满了帝国象征。每座宫殿都有着他不一样的含义,建造因为是独特,这些也反映出统治者的统治方式!一幅幅图象是圆明园真实的写照!

乾隆刚刚即位就下令扩建圆明园,扩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圆明园的东面,扩建工程持续了9年!灿若白玉的台阶依水而建,碧辉煌的宫阙凭水而立,乾隆将东海的龙宫移到圆明园,雍正时期宫殿的外观都比较朴素,而在乾隆心中,不管是人间还是仙境,所有的美丽和奇迹他都就应拥有,圆明园越来越豪华,圆明园追求的和谐境界正在丧失。圆明园中有一个小城,太监们扮演着各种各样繁荣主角,集市上货物琳琅满目,丝绸,瓷器,古董。影片透过演员的表演将这一幕搬上了荧屏,着一切真实的出此刻我们的面前。中国式在欧洲成了时尚的代表。在圆明园建造西洋建筑,用动物12生肖来代替西洋的人体喷泉。透过电脑特技将圆明园的景色重现,一切是那么真实,美丽!罗马式立柱,巴洛克式拱门,勒洛特式的植物造型,五彩斑斓的琉璃瓦,这座中西合璧的花园能够和欧洲任何一座园林媲美。然而在乾隆时期,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使大清在鼎盛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忧患和灾难!只忙着建筑园林的皇帝不明白,世界以及功能变了,当乾隆陶醉于自我的丰功伟业时,以科学为先驱的西方礼貌蒸蒸日上!西方列强开始了依次有一次的侵入中国,大清帝国陷入风雨摇曳之中,有一个历史的口吻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

枪支,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军是那么不堪一击,一面是大炮的狂轰猛炸,一面却是皇帝悠闲的沐浴着,画面是多么另人辛酸,难受。清军的士兵在一个一个的到吓,这是横扫欧洲的蒙古骑兵最后的挽歌,也是大清帝国最后的一道防线。英法联军的进攻随着地图上红色的箭头一点一点的接近圆明园,当进入圆明园的那一刻,它的豪华另人震惊,再也找不到与之媲美的花园了。当英法联军走入花园内,那一个我们的心在滴雪,这是一个怎样的花园,无法形容。占领圆明园的第二天联军们变开始偷走圆明园中的东西,一件件珍宝就这样失去了,这样的场景惨不人睹,凡是能拿走的,一件也没有留下,拿不走的,毫不留情的毁掉。圆明园就这样消失了……

悲清帝国的腐朽无能,痛民族的冷漠和衰落,恨蛮夷的野蛮和无耻……留给我们的只是那一处处的残岩断壁杂草丛生……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分享(篇4)

纪录片《圆明园》让我们回顾历史,让我们了解圆明园从前的壮观辉煌,也让我们记住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巨大耻辱。

在看影片前,我们已经学过了《火烧圆明园》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了,对圆明园的历史已有部分了解。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们对圆明园这座伟大的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在看到皇家画院为圆明园所画的建筑图时,如此美丽,如此壮观的景象使大家为之惊叹,个性是在建造圆明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上,大家不禁感慨道:“这真不愧是在幻想艺术中有着崇高地位的世界奇迹。”可惜的是这个伟大的杰作于1860年10月被毁,从那时开始,这个伟大的杰作消失在地球上。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感受到了清代全盛时期的繁华与昌盛,脑海中映起了美仑美奂的圆明园倩影,这个集康熙、雍正、乾隆一生心血而建造的伟大建筑此刻只能成为梦影。而原因正是因为清朝末期的衰落,咸丰皇帝的昏庸和朝政的腐败。这让英法联军有机可乘,掠夺与烧毁了这个伟大的建筑。我对英法联军的残暴行径与毫无人道主义、对礼貌艺术的摧残表示强烈的愤慨,对大清国的衰落腐败表示无奈和同情。只能说是弱肉强食,谁叫我们当时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优秀的领导者。所以说,要想强国,则务必强民。

期望大家在和平年代好好学习,为祖国的昌盛作出自我的贡献。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分享(篇5)

这是一个闭塞国家最终的结局……

值得我们反思的不仅仅仅是一个园林,而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

影片以一种平实的读白和清晰的画面向我们展示着一个历史上伟大建筑的诞生与灭亡,也在展示着中华民族强大的清帝国的诞生与灭亡。

当看到西方以中式为时尚时,我的情绪是多么激动,我以我做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我以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文化而感到自豪。但当我看到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时,我无比的气愤却也无助。要是我能早生一个世纪,我也能够上战场必须会多杀几个敌人。

封闭则代表着落后的到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

所以,最后圆明园的灭亡并非偶然,圆明园最后被灭了,只但是它不是像阿房宫一样是毁在中国自我人手里而以,对于是什么样的人去做的这件事我不想去说什么?你没有别人强大你就无话可说,这不也正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吗?但是人们为什么要毁坏它呢?难道这真的是人们的天性!我不敢想象!然而在提出这些问题之前,容我们更加理性的应对这一切。

圆明园集中了清帝国一百年的精力与智慧,从建筑方面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像田字形与万字形的建筑,圆明园多以封闭与隐闭而展此刻我们的面前,这也能够看得出我们的国民是追求和平与安逸的生活的。他们不期望有太多的人明白自我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同样也是这个政府灭亡的包袱

圆明圆不仅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展示了我国古代封建文化的精萃。圆明园更像是一个宝库,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等,圆明园还是一座万圆之圆,有著名贵花末数百万株。可此刻已是一片废墟,只剩残壁了。能够体会到,一座皇家园林被外来者侵辱的种种人性场面。应对辉煌的东西,我们总难免有股破坏欲,这个欲望,被侵入者很好的表现出来。

圆明园作为一种向征东方近代礼貌硕果的成果被破坏掉,我感到气愤和怀念。能够想像,当时中国礼貌所到达的世界之峰有多么伟大。我甚至去假想,若没有外力因素,当时的清国经济发展,仍在处在那个时候不错的时期。较为搞笑的是,在中国各个朝代都有非凡的艺术杰作产生,而在这天,我们的艺术成果却很少。

但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东西是世界举世无双的。我不愿过多的回忆过去,只是偶同今感,想想当初的问题,这天是否也遇上了,只但是,这天的状况比过去更复杂,要探研事物的本来面目,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如我们国家以后到底怎样才能发展最好,又有谁能真正看清呢?一般看中国古代题材的纪录片,会唤起一种民族的自信心,相信我们有一颗十分神奇的脑袋。在世界礼貌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自我有时也能感觉到,中华传统对我的影响,以及我对它的极易适应,这正反映了,民族感情由何而来的源由。这说明,生活在这个土地上的人,有着自我习惯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能够表此刻我们的艺术品,建筑,雅,俗,智,技,当中。如今西方先进物质发展对我们的影响是能够理解的,但我感觉在欣赏的同时,却实有些东西,是只有自我才有的。比如我看中国人玩外国人一些很时尚的东西,老觉得有些别扭,像根本找不着调,似像非像,四不像。但我看公园里的老头们打打太极拳,还是有点味道的,它们也喜欢,而且上手也容易,那种对太极的心性理解,只因“太极”二字便可见一面。老外打太极拳,始终从一个悟字上方去学习理解,而且它们缺少东方人小巧柔情的一面,刘翔跑步的成功,更告诉我们,我们的身体素质,并不以追求

力量为第一要务。我们更能集中体现对整体与局部,对对立与统一的矛盾转换之中。所以说,中国特色,不是指红色,而是黄色。不是让人震悍,而是让人信服。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我们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保卫好我们的祖国,“落后就会被挨打”,如果你强,就不会怕别人欺侮你,如果你弱,就会被别人踩在脚底。只要我们国家科学发达了,就不会受别的国家的侵越。然而这一切将是我们肩负的历史性使命。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分享(篇6)

在北京发生过我认为非常让中国人难以忘记的两件大事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

至今还让我愤怒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我无法忘记《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画面。在这之前,他们要杀人放火,借口是主人他进屋偷盗,真是荒谬绝伦,还要恬不知耻的大声宣告。

一八六零年十月十八日,历史把额尔金这个名字永远钉在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上示众,这位英国的勋爵下了一道震惊世界的命令——三千五百名士兵以火焚了人类一座最大,最美,拥有最多珍宝的园林。

无数能工巧匠,付出了几个世纪的辛勤,终于把乾隆皇帝下江南带回来的一个园林之梦。在北国旷野上建成。可他们一把火就烧了这座耗时几百年的伟大工程。

十月十七日,英法联军司令就命令他们的军士对园中的陈设和珠宝玉器自由地,合法地,文明地选择。于是一场掠夺,野蛮得况左未闻。强盗你争我夺,分赃不匀。他们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拍卖赃物。哼,这就是侵略者所谓的文明。拍卖之后,他们又用三天三夜的大火来掩盖他们的滔天罪行欲盖弥补,举世震惊。火,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

当年的雄师已经沉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只任人欺负的猫。强大起来吧,中国!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分享(篇7)

说起圆明园,我对它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五年级上我曾学习过《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我从文中知道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还有许多景物是仿照各地名胜与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还知道了,圆明园惨遭侵略者的毁灭。可看完了《圆明园》纪录片,我感慨万千,片中讲述圆明园在清朝三代皇帝的努力下成为了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又因为这些皇帝不重视科学,使圆明园——万园之园,变成了一片灰烬。这使我更细致的了解了圆明园。

当我看到圆明园的建筑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画面时,不禁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充满智慧的头脑建造出了这座独一无二的园林艺术瑰宝!这是一项多么艰巨而又伟大的工程呀!这充分的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我为我们的伟大的民族而感到骄傲。但我看到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夺我财宝,烧我园林时,我的心情沉重,心里充满了仇恨。这些强盗们肆意毁坏园林,竟把圆明园化成了灰烬。看到这里,我恨不得将他们碎尸万段。

看完纪录片,我也为失去圆明园而感到无比伤心。这帮可恶的强盗,在我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侵略者毁于一旦。圆明园的毁灭警示着每一个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读书,振兴中华。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分享(篇8)

圆明园的创造是一部人类思维的结晶创造的历史史书,是人类历史上一大不可忘却的奇迹,它是美的化身,然而,它的毁灭也是人类的悲哀,是世界的悲哀,更是中国人的悲哀与耻辱。圆明园的断壁残骸是无声的控诉,这样一部凝结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巨献就这样成为了一片残骸,它的瑰丽就这样在世界上消失了,只有这种三维技术才能设计才能使我们一览这奇迹般的创造。然而它越是瑰丽,就会越引起中国人的哀叹与惋惜。这部纪录片唤醒了所有沉睡在美梦中的中国人,这是屈辱的历史,这是背叛的历史,也是我们不愿重演的历史。

大型史诗性纪录片《圆明园》为我们重现了辉煌的建筑,也是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虽然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的画卷。其实火烧的又哪只是圆明园呢,他烧的其实是精细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要比圆明园大得多。然而焚烧的又何止是建筑呢?焚烧的是一个个中国人的骄傲,世界的奇迹呀!

在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西合璧的欧洲式水法,它的规模之大与它的神奇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叹为观止。并且大清的皇帝还能够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去取悦一个自我喜欢的女子,为她建立它喜欢的草原与建筑。它的富丽堂皇就不言而喻了。似乎任何一个建筑都是美的化身。

当时大清帝国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统治者们以此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们目空一切,多次拒绝与其他国家互通有无,视科技为玩物丧志的东西,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时代。然而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就在此时西方国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先进的工业革命,正在一步一步地的超越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此,大清帝国注定要从瑰丽的天国中坠落,这样杯具性的命运是无法逃脱的!这天的我们只能在满目苍遗、断壁残垣中寻找那份失落的完美。正如那句古谚说的一样,历史的真相往往被繁华所遮掩。

鸦片战争之时,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双方大战,然而清军用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军勇士们仍然在用战马和弯刀冲锋。虽然他们的勇气让英法带兵的将军们感到震撼,但结果却是英法联军以五人的微小代价击败了帝国三万大军。最让人深思的是,英使马噶尔尼送来了最好的大炮和枪械,但他们在角落封闭的房间里一睡便是五十年。康熙皇帝是那么的喜欢自然科学,而后世的皇帝却是如此的无视科学的伟大力量,使中国失去了独领风骚的地位。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之后的两次大肆掠夺慰藉了他们饥渴的心灵,每一个战士都获得了丰厚的奖品。当我们看到圆明园中的财务在西方人的手中大肆公开的拍卖的时候,你是否感觉到一种耻辱呢?

法国作家雨果以前这样说过: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这一奇迹已经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评分赃物,然后他们手挽着收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格兰雨果直截了当地揭露了英法联军丑陋的嘴脸与无耻的行径。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荣与衰败。他奇特的建筑与想法是世人所无法想象的,虽然此刻也在重修圆明园,但是永远也无法弥补我们历史上的缺憾!圆明园的毁灭已经成了一段不可改变的历史,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却能够创造未来。在未来,这个崭新的世界里,我们能够建造更加辉煌、更加令人瞩目、更加欣欣向荣的新中国。为了不让历史再次重演,为了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谨记保卫祖国,振兴中华的誓言,努力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一份力量!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分享(篇9)

这个寒假,我观看了一部名为《圆明园》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由雨果观赏园后的诗意评价作为开头,将我们引入一个如同仙境般的世界,然后用大半的时间以一个传教士的角度描绘了圆明园以往的辉煌,紧接着便开始英法联军烧杀抢掠的镜头,这一幕幕让人心痛的景象,虽然很短,但已深深地刻入了我们的心中。最后的镜头便是现在的圆明园。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悲愤。在观看到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的镜头时,我想说:这是我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就这样在一片火海中化为灰烬,这圆明园,建造历时150余年,投入的经费更是可以用“无数”二字来形容,而且,圆明园中的更多东西是用钱换不来的,如古老的青铜礼器,精雕细琢的陶瓷花瓶,历代的名人书画……这些东西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了就永远没有了。所以英法联军焚烧的不仅是无数的汗水和金钱,还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化,更是全世界的一笔不可估量的历史遗产。

在悲愤的同时,我也深思:为什么中国自己的珍宝存放在清皇帝的离宫中,却能被西方人轻易地掠夺和焚烧呢?答案正是清政府太软弱无能,国力太衰败,使得西方列强的铁蹄能肆无忌惮地在中国领土上践踏,如入无人之境。为了不受外族的侵扰,我们的国家应该更加强大,而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争取为国家做贡献。电影圆明园观后感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400字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500字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分享(篇10)

1860年10月18日,这是所有中国人都不能忘记、也不敢忘记的一天。就在这一天,我们国家宛如仙境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了,里面的文物大多数到现在也不知所踪。这场圆明园的浩劫,一方面揭露了帝国主义的凶残,另一方面,也告诫我们后人落后就要挨打这一事实。

在观看了大型记录片《圆明园》以后,这些感受更是深刻。当我亲眼见证了圆明园的建立、圆明园的辉煌、圆明园的毁灭,内心是十分复杂的。前面我很骄傲,骄傲我泱泱华夏大国的几千年的辉煌,可是有多骄傲,最后就有多悲愤。

纪录片开头,雨果的描述,让我仿佛回到了圆明园一样,那些语句是多么美啊,让人不禁心生向往,心情也跟着美好起来。可是我知道,即使这么优美华丽的辞藻,也不能完全形容出圆明园的壮丽辉煌。

从纪录片中,我知道这圆明园主要是由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修建扩大的。三位皇帝对圆明园感情很深,圆明园是他们祖孙三人唯一一次三人相会的地方。对于设计图,三位皇帝都要自己亲自参与设计和审定。圆明园的设计,在现在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可就在那个时代,它出世了。雷氏家族的烫样体现出的中国式智慧,让世界惊叹。圆明园的设计,既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几千年等等审美情趣,有处处体现着皇权至上的意志。可以说圆明园是帝国的心脏、帝国的缩影,它是政治象征,但却没有影响它在园林艺术方面的成就,它是帝国建筑艺术的最高峰。

从纪录片,我也知道了,清朝面对近代科学的不以为然。18世纪初,近代科学在欧洲已经成为潮流,而在大清,只有年迈的康熙皇帝一人沉迷于天文研究,咱们伟大的帝国的基础仍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在乾隆皇帝大兴土木的时候,英国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工业革命。在三代皇帝统治期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科学就等于玩物丧志。这是多么可笑又可悲啊。中国曾一度成为世界时尚的标志,多少欧洲国家以用于中国物品而引以为傲,但是,就是因为我们闭关锁国,没有重视科技的力量,才让这些都变成了黄粱一梦。

终于,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在咸丰帝在位时,英法联军来了,这两个强盗,来抢我们的东西了。尽管中国的军队英勇无畏,但是终究没有办法和敌人先进的武器相对抗。这更是说明,技术和文明比认识更占优势。当英法联军打过来的时候,圆明园里我们的国家最高统治者皇帝跑了,奋起抵抗的竟只有几十个宫女太监,不禁令人心寒,多少亡魂死于这场抢劫。最后,强盗们抢了我们的东西,还不满足,为了证明他们所谓的胜利,竟放火烧毁了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烧毁了天朝。

雨果先生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多么讽刺啊。世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不是吗?

清政府制度的僵化,统治者的盲目自大等等都是圆明园被毁的主要根源。圆明园的被毁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奇迹的消亡,更是一个民族的耻辱。浓浓的硝烟背后是千万万中国人民的血泪与亡魂。这种痛人心肺的现实让中国人民曾几度抬不起头面对列强,但是,乌云终有散去的时候,乱世中会出英雄。受人凌辱不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独立自主才是黄炎子孙血统,在这个屈辱的历史中中国人民痛定思痛,从历史中反思自我,最终经过千挫万,终于向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人的生存张力与魅力,而且也正在阔步继续向前,当然,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历史,也时刻会反思历史,这样我们的脚步才能迈得稳重有力。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分享(篇11)

闭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烧圆明园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的犯着罪恶。我可以听到他们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

其实,这段历史是我最不愿意面对的历史,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屈辱,也是作为每个中国人心底最疼的地方。我想,是个中国人。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无避讳的烧杀抢掠的帝国主义吧!这不是我在夸大其词,而是他们的做法真的不能不让中国人气愤,不能不让全世界所苟同。

对于圆明园,我是心存骄傲的。不管它曾经是否被帝国摧毁,也不管它现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是呀!那毕竟已是历史,是不可改变的。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要再让这篇历史在以后重演。我们要把这篇羞辱的历史铭记于心。

所以,我们要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今天抽空看了一下这部听说过很久的片子,纪录片《圆明园》不止是拍摄好,我最喜欢的是解说,词写得好,解说也好。居然看哭了。中国近代史实是一部沉重的历史,中国人在这一百多年中所遭受的苦难,从圆明园被劫与被烧毁的过程中,可略窥一斑。民族的痛苦与伤害,也沉淀在我个人的记忆中,很小的时候做恶梦都不是什么鬼怪的,全是跟当年日本鬼子的杀戮有关的。当然不是我经历过,而是看抗日片的结果。

看这部片子,打开我一直不愿意触及的内心的一部分。信耶稣以后,个人的伤害什么,都已经饶恕放下了,只有民族国家的这一块,没有事情触动,并不觉得存在,但今天这片子却让我看到自己虽然远在天边,却从骨子里面仍然是中国人。看完《圆明园》,我知道我需要饶恕那些当年在中国的土地烧杀抢掠的,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愿神帮助我真的去饶恕,明白我们作为受欺压与受伤害的一方,与那些欺压伤害我们的,都同是罪人,同样需要神的恩典与怜悯。但愿福音广传,让听到的人都得救。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在试图通过想象来还原那场掠夺的时候,耳机里响起的是加勒比海盗的插曲。曲调雄浑豪勇,搅得人血脉贲张。可是当我想象当年英法联军耀武扬威的场面时,再辅以这首曲子就显得如此讽刺。在看纪录片的时候,大家对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控诉印象都很深刻,尤其是最后那句充满正义感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做英吉利,一个叫做法兰西”,足可以令我们对雨果凭生敬意。

雨果在这一历史场景中的表现之所以为人称道,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他所表现出的仗义执言的正义感,更在于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自己的祖国。也就是说,尽管他同样是一名法兰西公民,却在法国军队犯下恶行的时候丝毫没有护短之意,反而旗帜鲜明地指责自己那些犯罪的同胞。我想我们不能不深究雨果此举能够带给我们的思索。

我们在这里不妨做一个换位思考,如果当年入侵圆明园的也有一个中国(这个假设自然把圆明园假设到国外去了),并且也犯下了打砸烧抢的罪行,那么中国人民是否会如雨果一般对中国军队犯下的恶行毫不留情地进行声讨与问责?还是因为所谓的民族自尊拒绝承认中国这种行为属于赤裸裸地侵略,是天字第一号的强盗行为?中国人又是不是会在百年之后宣称,如果当初中国不去侵略,那么那个被侵略国便难以走上现代化的国家进程?

如果你问我,作为被侵略国而去假设自己是侵略国,这种假设有什么意义。我的回答是这么一句疑问:中国历史上自然有过极度煊盛的年代,也有过征服邻邦的履历,那么请问,中国历史上在攻击别国的时候,是否亦扮演过强盗,乃至杀手的角色?不要跟我说没有,因为中国人也是人类,不是圣徒,不是清心寡欲六根清净的方外之人,中国人也有欲望,也会抢夺,也有犯罪的资质。而且,中国的历史并不仅仅有一个近现代史;我们不是经常自豪于自己辉煌雄强的汉唐风采么?

我之所以提到这些,实在是因为我不觉得我们仅仅记住自己受到的屈辱就够了。因为倘使如此,如果有朝一日历史给我们一个掠夺他人的机会,我们便未见得不会转变为今天我们仇视的掠夺者转生。我觉得,倘若我们能够在记住所受的屈辱的同时,一并记住自己曾经给过别人的屈辱,那么我们便有理由自信,我们这里是一个有良知的民族。

写到这里必须补充的是,不难想象,雨果的指控必然与法国政府所希望的背道而驰。然而雨果仍旧能够秉笔直书,这种做法实在需要勇气。我们不妨再做一个假设:如果当时的法国政府对文字管制极为严苛,如果雨果会因为他对法国军政的批评而可能遭到跨省追捕并锒铛入狱,最后因为“躲猫猫”而惨死在监狱之中,他还能够拿出这样大的勇气来留下这段令中国人对其大生亲近的文字么?为了正义,或许他仍旧会写下自己的指责,但是否能够发表出来呢?倘使竟能发表,又会有多少人响应呢?这段文字最后又是否会被法国当局所消除湮灭呢?当然,我们应该为雨果庆幸,因为上述假设在历史上显然没有成立。

所以,雨果能够在今天仍旧令中国人为其勇敢正义而喝彩,恐怕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维克多。雨果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抢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洗劫的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一个把口袋装满,一个把箱子装满,然后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维克多。雨果

这是出现在《圆明园》里出现的两段话。前一段在片头,后一段在片尾。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给别人看。而这部数字电影沿承的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悲剧发展路线。

圆明园对我来说,永远都是个谜。不管看再多的资料或图片,仍然是个神秘的谜。它的神秘就在于它的不存在性和它的不可重复性,就如同《天方夜谈》里梦幻的东方城堡一样。因为再奇巧的工艺,再极至奢华的建筑,现在都只是荒烟蔓草/残垣断壁罢了。那曾经只属于全天下唯一一个人专用享乐的梦幻园子,现在则成为了万千普通百姓凭吊历史的遗迹。盛极而衰,中国两千年王权和奴性堆砌到顶峰而产生的标志就这样在一场火光中轰然崩塌。后人只能从故纸堆里翻出只言片语的叙述,妄自遐想。

《圆明园》是一部很精彩的记录片,它恢弘的画面和气势让人觉得50块的票价比《夜宴》值十倍。这是一部相当低调的片子,上映1个多月却几乎没做过什么宣传,要不是在机场大巴上的偶遇,我至今也不会知道它的存在。然而就是那惊鸿一瞥,却让它的美驻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那是怎样的一个画卷,当3D的模型从脚底的废墟里蹭蹭的拔地而起的时候,当立体的园林从二维平面图站立起来的时候,我觉得除了壮观还是壮观,除了震撼仍然震撼,除了激动惟有激动。于是,我一直寻觅着这部电影的芳踪,在得知网上无法下到,牒贩亦无货源的时候,我义无返顾的走进了影院。恐怕也只有宽银幕环绕立体声的小剧场才能完整的显示影片的精髓,才能真实的再现电脑特技所展现的圆明园无与伦比的梦幻效果……雨果还曾这样描述:在东方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叫作圆明园。几乎是神奇的人民运用想像能力创造的一切,在这里都得到了体现。你只管去想像那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如同月宫仙境一样的建筑。你尽管去想像这座建筑是精雕细刻出来的,全是用洋漆漆过的,上了珐琅的,镀金的,用最珍贵的宝物装饰起来的。四周全是花园,到处都有喷水的水池、天鹅、孔雀。艺术家,诗人,哲学家,个个都知道这座皇宫。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德嫩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大剧场,巴黎有圣母院,中国有圆明园。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是亚洲文明的一个剪影。而这部电影,真的可以带你感受到那种虚缈的梦幻。

这部记录片并不是以往那种唱高调的党中央宣传材料的教育片,到处都高唱着爱国主义的高调,它只是试图用最逼真的手段去还原一个万园之园从修建、扩建到焚毁的整个过程,去再现一段皇家林苑的历史,一段国家的历史,一段民族的历史。这部国产大型数字影片堪称史诗性的巨制,与荷马的《伊力亚特》所不同的是,后者用文字的描摹刺激着我们的想象,而前者则直接用直观的画面惊艳着我们的眼睛。这种感官上多方位全角度的移步换景似的立体刺激,比单看清宫画师创作的《圆明园四十景》的效果图的冲击力大的多。

150年的修建,耗费了6代皇帝的心血,囊括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它是整个东方灿烂文明的代表,是几十万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它不仅见证了康雍乾盛世的繁荣,甚至一度成为了类似罗斯福新政里的那个大坝,是政府花消银两促导货币正常流通的公共工程。盛世危言,但它同样奏向了一个王朝衰亡的挽歌,这颗东方明珠甚至同那个曾经叱诧在白山黑水之间征服了北戎南蛮的那个马背上的民族一起湮灭在了历史的尘埃里。难以想象,那些扩张奠定了中国超大版图的彪悍草原骑士的后代竟然能被鸦片蚕食的不成人形终日沉湎于花柳莺燕之间;难以想象,血性汉子皇太极的纯种基因世代遗传竟然孕育出了没有脊梁骨的无能懦夫胆小怕事的咸丰之流;难以想象,一国之君竟然能丢盔弃甲的舍下祖宗几百年开创的基业仓皇四逃抱头鼠窜;难以想象,当英法联军都在使用先进的远程大炮和来复枪的时候,我们奋勇的将士却还在拉弓射箭挥刀肉搏;更难以想象,耗费数十万劳力修建起来圆明园竟然最后只靠着20来个赤手空拳的小太监来保卫,150年财力基业所构建的洪篇巨制的神话世界竟然在三天三夜火光冲天的焚烧之后化为灰烬……华夏史上最后一代王朝的历代先王在专门供奉他们画像的庙堂之中冷眼看着这场世间浩劫,并随着庙堂的焚毁一起化为灰烬,变成了笼罩在北京城上空那遮天蔽日挥之不去的黑云,和着圆明园的阴魂始终不散。

以史为镜,鉴往知来。146年前的今天,正是英法联军进攻圆明园的日子。对于这段历史的反思我不想再费笔墨,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的教训我也不必再提,因为听的太多,也说的太多。仅仅就是走进影院吧,去体验一下东方夏宫卓尔不群万世瞩目的独特魅力,去感受一下八里桥一战数万蒙古铁骑在几千敌兵的洋枪大炮下几乎全军覆没的悲壮。历史总是波澜壮阔的奔涌向前,而我们需要历练自己的大气和智慧,才能从容的应对历史,平心静气的回顾过去,并淡定自若的面对未来。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800字


本周历史课我们全系观看了数字纪录片《圆明园》,当已经成为废墟的圆明园像梦一般突然恢复她昔日的壮丽,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惊叹不已,但是随后,当我们发现,这所有的壮美都要化为泡影,都要被摧毁,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无限的惋惜!

该片以与《圆明园》的命运一起沉浮的人物为线索,从大清皇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圆明园从蓝图走向鼎盛的过程,而从咸丰皇帝那里,我们又目睹了圆明园被劫掠与焚毁的结局。

圆明园非常的美丽,圆明园有一些名胜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有狮子林、平湖秋月、安澜园,而且里面的文物很多,很壮观。圆明园占地约5000亩,水面占十分之四,大小山峦起伏,各态湖泊星罗棋布,凌空俯视如千岛之国。本园占地210公顷,水域约4/10。东部为园内最大水面福海,外围环列10个小岛,构成一处大型园林景区,共有10座园中园和建筑风景群。福海略呈方形,东西皆宽五六百米,水面开阔。盛时每逢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先后在此举行龙舟竞渡和放河灯等民俗活动。我真想去圆明园游览一番啊!

但是,好景不长,英、法联军在1860年的时候让美丽的圆明园变成了灰烬。更让我气愤的是:他们竟然当场拍卖文物!一个青铜铁器3英镑卖掉了!一副图画则1英镑卖掉了!这简直就是中国人的耻辱!!!

一代名园圆明园,毁灭了。它毁于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毁于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它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了也会挨打的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不想欺侮其他民族,但也决不允许别人欺侮我们。为了让圆明园的悲剧永远成为过去。为了使我们中国不再落后,不再受外国的欺压,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刻苦学习科学知识,让烈士用鲜血染成的国旗在高空飘扬,永不垂下。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9篇


有时候读书对人的影响不如观影,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老师都提倡用写观后的方式来提升作文能力。你正准备写一篇观后感吗?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9篇,感谢您的参阅。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篇1】

在北京发生过我认为非常让中国人难以忘记的两件大事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

至今还让我愤怒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我无法忘记《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画面。在这之前,他们要杀人放火,借口是主人他进屋偷盗,真是荒谬绝伦,还要恬不知耻的大声宣告。

一八六零年十月十八日,历史把额尔金这个名字永远钉在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上示众,这位英国的勋爵下了一道震惊世界的命令——三千五百名士兵以火焚了人类一座最大,最美,拥有最多珍宝的园林。

无数能工巧匠,付出了几个世纪的辛勤,终于把乾隆皇帝下江南带回来的一个园林之梦。在北国旷野上建成。可他们一把火就烧了这座耗时几百年的伟大工程。

十月十七日,英法联军司令就命令他们的军士对园中的陈设和珠宝玉器自由地,合法地,文明地选择。于是一场掠夺,野蛮得况左未闻。强盗你争我夺,分赃不匀。他们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拍卖赃物。哼,这就是侵略者所谓的文明。拍卖之后,他们又用三天三夜的大火来掩盖他们的滔天罪行欲盖弥补,举世震惊。火,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

当年的雄师已经沉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只任人欺负的猫。强大起来吧,中国!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篇2】

纪录片《圆明园》让我们回顾历史,让我们了解圆明园从前的壮观辉煌,也让我们记住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巨大耻辱。

在看影片前,我们已经学过了《火烧圆明园》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了,对圆明园的历史已有部分了解。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们对圆明园这座伟大的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在看到皇家画院为圆明园所画的建筑图时,如此美丽,如此壮观的景象使大家为之惊叹,个性是在建造圆明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上,大家不禁感慨道:“这真不愧是在幻想艺术中有着崇高地位的世界奇迹。”可惜的是这个伟大的杰作于1860年10月被毁,从那时开始,这个伟大的杰作消失在地球上。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感受到了清代全盛时期的繁华与昌盛,脑海中映起了美仑美奂的圆明园倩影,这个集康熙、雍正、乾隆一生心血而建造的伟大建筑此刻只能成为梦影。而原因正是因为清朝末期的衰落,咸丰皇帝的昏庸和朝政的腐败。这让英法联军有机可乘,掠夺与烧毁了这个伟大的建筑。我对英法联军的残暴行径与毫无人道主义、对礼貌艺术的摧残表示强烈的愤慨,对大清国的衰落腐败表示无奈和同情。只能说是弱肉强食,谁叫我们当时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优秀的领导者。所以说,要想强国,则务必强民。

期望大家在和平年代好好学习,为祖国的昌盛作出自我的贡献。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篇3】

这是一个闭塞国家最终的结局……

值得我们反思的不仅仅仅是一个园林,而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

影片以一种平实的读白和清晰的画面向我们展示着一个历史上伟大建筑的诞生与灭亡,也在展示着中华民族强大的清帝国的诞生与灭亡。

当看到西方以中式为时尚时,我的情绪是多么激动,我以我做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我以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文化而感到自豪。但当我看到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时,我无比的气愤却也无助。要是我能早生一个世纪,我也能够上战场必须会多杀几个敌人。

封闭则代表着落后的到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

所以,最后圆明园的灭亡并非偶然,圆明园最后被灭了,只但是它不是像阿房宫一样是毁在中国自我人手里而以,对于是什么样的人去做的这件事我不想去说什么?你没有别人强大你就无话可说,这不也正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吗?但是人们为什么要毁坏它呢?难道这真的是人们的天性!我不敢想象!然而在提出这些问题之前,容我们更加理性的应对这一切。

圆明园集中了清帝国一百年的精力与智慧,从建筑方面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像田字形与万字形的建筑,圆明园多以封闭与隐闭而展此刻我们的面前,这也能够看得出我们的国民是追求和平与安逸的生活的。他们不期望有太多的人明白自我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同样也是这个政府灭亡的包袱

圆明圆不仅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展示了我国古代封建文化的精萃。圆明园更像是一个宝库,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等,圆明园还是一座万圆之圆,有著名贵花末数百万株。可此刻已是一片废墟,只剩残壁了。能够体会到,一座皇家园林被外来者侵辱的种种人性场面。应对辉煌的东西,我们总难免有股破坏欲,这个欲望,被侵入者很好的表现出来。

圆明园作为一种向征东方近代礼貌硕果的成果被破坏掉,我感到气愤和怀念。能够想像,当时中国礼貌所到达的世界之峰有多么伟大。我甚至去假想,若没有外力因素,当时的清国经济发展,仍在处在那个时候不错的时期。较为搞笑的是,在中国各个朝代都有非凡的艺术杰作产生,而在这天,我们的艺术成果却很少。

但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东西是世界举世无双的。我不愿过多的回忆过去,只是偶同今感,想想当初的问题,这天是否也遇上了,只但是,这天的状况比过去更复杂,要探研事物的本来面目,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如我们国家以后到底怎样才能发展最好,又有谁能真正看清呢?一般看中国古代题材的纪录片,会唤起一种民族的自信心,相信我们有一颗十分神奇的脑袋。在世界礼貌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自我有时也能感觉到,中华传统对我的影响,以及我对它的极易适应,这正反映了,民族感情由何而来的源由。这说明,生活在这个土地上的人,有着自我习惯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能够表此刻我们的艺术品,建筑,雅,俗,智,技,当中。如今西方先进物质发展对我们的影响是能够理解的,但我感觉在欣赏的同时,却实有些东西,是只有自我才有的。比如我看中国人玩外国人一些很时尚的东西,老觉得有些别扭,像根本找不着调,似像非像,四不像。但我看公园里的老头们打打太极拳,还是有点味道的,它们也喜欢,而且上手也容易,那种对太极的心性理解,只因“太极”二字便可见一面。老外打太极拳,始终从一个悟字上方去学习理解,而且它们缺少东方人小巧柔情的一面,刘翔跑步的成功,更告诉我们,我们的身体素质,并不以追求

力量为第一要务。我们更能集中体现对整体与局部,对对立与统一的矛盾转换之中。所以说,中国特色,不是指红色,而是黄色。不是让人震悍,而是让人信服。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我们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保卫好我们的祖国,“落后就会被挨打”,如果你强,就不会怕别人欺侮你,如果你弱,就会被别人踩在脚底。只要我们国家科学发达了,就不会受别的国家的侵越。然而这一切将是我们肩负的历史性使命。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篇4】

本周历史课我们全系观看了数字纪录片《圆明园》,当已经成为废墟的圆明园像梦一般突然恢复她昔日的壮丽,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惊叹不已,但是随后,当我们发现,这所有的壮美都要化为泡影,都要被摧毁,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无限的惋惜!

该片以与《圆明园》的命运一起沉浮的人物为线索,从大清皇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圆明园从蓝图走向鼎盛的过程,而从咸丰皇帝那里,我们又目睹了圆明园被劫掠与焚毁的结局。

圆明园非常的美丽,圆明园有一些名胜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有狮子林、平湖秋月、安澜园……,而且里面的文物很多,很壮观。圆明园占地约5000亩,水面占十分之四,大小山峦起伏,各态湖泊星罗棋布,凌空俯视如千岛之国。本园占地210公顷,水域约4/10。东部为园内最大水面福海,外围环列10个小岛,构成一处大型园林景区,共有10座园中园和建筑风景群。福海略呈方形,东西皆宽五六百米,水面开阔。盛时每逢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先后在此举行龙舟竞渡和放河灯等民俗活动。我真想去圆明园游览一番啊!

但是,好景不长,英、法联军在1860年的时候让美丽的圆明园变成了灰烬。更让我气愤的是:他们竟然当场拍卖文物!一个青铜铁器3英镑卖掉了!一副图画则1英镑卖掉了!这……简直就是中国人的耻辱!!!

一代名园圆明园,毁灭了。它毁于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毁于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它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了也会挨打的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不想欺侮其他民族,但也决不允许别人欺侮我们。为了让圆明园的悲剧永远成为过去。为了使我们中国不再落后,不再受外国的欺压,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刻苦学习科学知识,让烈士用鲜血染成的国旗在高空飘扬,永不垂下。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篇5】

闭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烧圆明园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的犯着罪恶。我可以听到他们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

其实,这段历史是我最不愿意面对的历史,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屈辱,也是作为每个中国人心底最疼的地方。我想,是个中国人。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无避讳的烧杀抢掠的帝国主义吧!这不是我在夸大其词,而是他们的做法真的不能不让中国人气愤,不能不让全世界所苟同。

对于圆明园,我是心存骄傲的。不管它曾经是否被帝国摧毁,也不管它现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是呀!那毕竟已是历史,是不可改变的。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要再让这篇历史在以后重演。我们要把这篇羞辱的历史铭记于心。

所以,我们要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篇6】

1860年10月18日,这是所有中国人都不能忘记、也不敢忘记的一天。就在这一天,我们国家宛如仙境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了,里面的文物大多数到现在也不知所踪。这场圆明园的浩劫,一方面揭露了帝国主义的凶残,另一方面,也告诫我们后人落后就要挨打这一事实。

在观看了大型记录片《圆明园》以后,这些感受更是深刻。当我亲眼见证了圆明园的建立、圆明园的辉煌、圆明园的毁灭,内心是十分复杂的。前面我很骄傲,骄傲我泱泱华夏大国的几千年的辉煌,可是有多骄傲,最后就有多悲愤。

纪录片开头,雨果的描述,让我仿佛回到了圆明园一样,那些语句是多么美啊,让人不禁心生向往,心情也跟着美好起来。可是我知道,即使这么优美华丽的辞藻,也不能完全形容出圆明园的壮丽辉煌。

从纪录片中,我知道这圆明园主要是由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修建扩大的。三位皇帝对圆明园感情很深,圆明园是他们祖孙三人唯一一次三人相会的地方。对于设计图,三位皇帝都要自己亲自参与设计和审定。圆明园的设计,在现在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可就在那个时代,它出世了。雷氏家族的烫样体现出的中国式智慧,让世界惊叹。圆明园的设计,既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几千年等等审美情趣,有处处体现着皇权至上的意志。可以说圆明园是帝国的心脏、帝国的缩影,它是政治象征,但却没有影响它在园林艺术方面的成就,它是帝国建筑艺术的最高峰。

从纪录片,我也知道了,清朝面对近代科学的不以为然。18世纪初,近代科学在欧洲已经成为潮流,而在大清,只有年迈的康熙皇帝一人沉迷于天文研究,咱们伟大的帝国的基础仍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在乾隆皇帝大兴土木的时候,英国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工业革命。在三代皇帝统治期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科学就等于玩物丧志。这是多么可笑又可悲啊。中国曾一度成为世界时尚的标志,多少欧洲国家以用于中国物品而引以为傲,但是,就是因为我们闭关锁国,没有重视科技的力量,才让这些都变成了黄粱一梦。

终于,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在咸丰帝在位时,英法联军来了,这两个强盗,来抢我们的东西了。尽管中国的军队英勇无畏,但是终究没有办法和敌人先进的武器相对抗。这更是说明,技术和文明比认识更占优势。当英法联军打过来的时候,圆明园里我们的国家最高统治者皇帝跑了,奋起抵抗的竟只有几十个宫女太监,不禁令人心寒,多少亡魂死于这场抢劫。最后,强盗们抢了我们的东西,还不满足,为了证明他们所谓的胜利,竟放火烧毁了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烧毁了天朝。

雨果先生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多么讽刺啊。世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不是吗?

清政府制度的僵化,统治者的盲目自大等等都是圆明园被毁的主要根源。圆明园的被毁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奇迹的消亡,更是一个民族的耻辱。浓浓的硝烟背后是千万万中国人民的血泪与亡魂。这种痛人心肺的现实让中国人民曾几度抬不起头面对列强,但是,乌云终有散去的时候,乱世中会出英雄。受人凌辱不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独立自主才是黄炎子孙血统,在这个屈辱的历史中中国人民痛定思痛,从历史中反思自我,最终经过千挫万,终于向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人的生存张力与魅力,而且也正在阔步继续向前,当然,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历史,也时刻会反思历史,这样我们的脚步才能迈得稳重有力。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篇7】

圆明园这个令国人既自豪又痛惜的名字,以前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它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树木多达数万株。遗憾的是,经过法国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一向想去了解这段历史,可仅剩的断垣残壁却令我无法想象……记录片圆明园将这段历史清晰的展此刻我面前!

影片的序以生动的口吻向观众们提出构建一个梦,一个由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构建的梦,以一副副生动的而真实繁荣水墨画为背景,将那个美丽的梦展此刻观众的面前,音乐激昂而雄厚,深深的吸引着观众,调动了我们的心弦。这是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圆明园

在地图中的广阔疆域上透过镜头的拉近让北京一点点成为画面的中心,随即切入一匹匹奔腾的战马,向我们讲述公元1644一个北方民族的故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清,这个圆明园的主宰!然而半个多世纪后的罗马传教士-朗士宁,在中国50年的经历,见证的圆明园的兴衰变迁。只能故事他的一封封书信一点点记录给了我们回顾着段历史的依据。本片便是以一个外国人的经历为主题进行讲述的,这种手法在观众的眼中真实生动而吸引我们,不仅仅仅了解圆明园,更了解的这段历史,这个帝国,以及这个帝国背后的故事!

这个故事便丛他第一天冲忙的进宫开始了。这是以一个外国人口吻叙述开始的,画面与这种声音相协调一致,几个演员出此刻荧幕里,那一切真实的出现了,仿佛就在昨日!透过外国人的口吻提出问题,随即切入旁白,对关于圆明园的问题进行回答,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围绕在我们心中的种种问题。郎士宁的经历是那么戏剧性,是许与圆明园无关,但是这却暗含着明园内在的变迁,康熙的爱好天文,宠爱小孩,投其所好进入皇宫。康熙,一个独一无二的皇帝,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有着极大的成就,他对科学的态度在古代帝王中绝无仅有。牡丹园主孙三带的相会,影响了清帝国一个多实际的历史。这个园林就和大清帝国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齐。

雍正即位,对圆明园进行扩建,圆明园的设计既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几千年的审美情趣,又处处铭刻着总设计师雍正自我的理想和意志。圆明园的尽管来自中国南方迷人的自然风景和在先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意境。这些图纸在此刻看来已经不能成为现实,而这样一个建筑世家创造了这样的奇迹,一个雷姓的家族。这天我门只能从这些图纸来想象当年皇家原先内的建筑盛况。雍正将圆明园建成了一个帝国的缩影,充满了帝国象征。每座宫殿都有着他不一样的含义,建造因为是独特,这些也反映出统治者的统治方式!一幅幅图象是圆明园真实的写照!

乾隆刚刚即位就下令扩建圆明园,扩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圆明园的东面,扩建工程持续了9年!灿若白玉的台阶依水而建,碧辉煌的宫阙凭水而立,乾隆将东海的龙宫移到圆明园,雍正时期宫殿的外观都比较朴素,而在乾隆心中,不管是人间还是仙境,所有的美丽和奇迹他都就应拥有,圆明园越来越豪华,圆明园追求的和谐境界正在丧失。圆明园中有一个小城,太监们扮演着各种各样繁荣主角,集市上货物琳琅满目,丝绸,瓷器,古董。影片透过演员的表演将这一幕搬上了荧屏,着一切真实的出此刻我们的面前。中国式在欧洲成了时尚的代表。在圆明园建造西洋建筑,用动物12生肖来代替西洋的人体喷泉。透过电脑特技将圆明园的景色重现,一切是那么真实,美丽!罗马式立柱,巴洛克式拱门,勒洛特式的植物造型,五彩斑斓的琉璃瓦,这座中西合璧的花园能够和欧洲任何一座园林媲美。然而在乾隆时期,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使大清在鼎盛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忧患和灾难!只忙着建筑园林的皇帝不明白,世界以及功能变了,当乾隆陶醉于自我的丰功伟业时,以科学为先驱的西方礼貌蒸蒸日上!西方列强开始了依次有一次的侵入中国,大清帝国陷入风雨摇曳之中,有一个历史的口吻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

枪支,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军是那么不堪一击,一面是大炮的狂轰猛炸,一面却是皇帝悠闲的沐浴着,画面是多么另人辛酸,难受。清军的士兵在一个一个的到吓,这是横扫欧洲的蒙古骑兵最后的挽歌,也是大清帝国最后的一道防线。英法联军的进攻随着地图上红色的箭头一点一点的接近圆明园,当进入圆明园的那一刻,它的豪华另人震惊,再也找不到与之媲美的花园了。当英法联军走入花园内,那一个我们的心在滴雪,这是一个怎样的花园,无法形容。占领圆明园的第二天联军们变开始偷走圆明园中的东西,一件件珍宝就这样失去了,这样的场景惨不人睹,凡是能拿走的,一件也没有留下,拿不走的,毫不留情的毁掉。圆明园就这样消失了……

悲清帝国的腐朽无能,痛民族的冷漠和衰落,恨蛮夷的野蛮和无耻……留给我们的只是那一处处的残岩断壁杂草丛生……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篇8】

她,掌控中国48年,中国在她手中日益腐败与衰微,她割出了苏联、朝鲜……她吸吮着民脂民膏――慈禧。咸丰无能,慈禧残暴,英法联军侵入中国,闯进了圆明园将这伟大的工程毁于一旦,昙花一现的圆明园早早夭折。

下流无耻!卑鄙肮脏!丧心病狂!丧尽天良!惨无人道!毫无人性!杀人放火,烧杀抢掠是所谓的“文明”?世界上岂能有强盗文明之理?这可恶的侵略者,毫无休止地蹂躏中国的土地,杀害生命而眼也不眨,还说“要文明地抢和放火”!从军长到士兵,个个草包!英法虽已与中国建交,可一个“sorry”也没,东西一个不还,欧元一个不赔,烧毁、抢走的不仅有宝物,更有中国5000年的文明与中国人民的尊严与性命。中国人的胸襟再广,早晚也会发怒;中国人再忍辱负重,早晚也要爆发。

圆明园在怒吼,中国人在怒吼,亚细亚在怒吼,世界在怒吼!

早晚英法会迎来四面楚歌的一天,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圆明园毁灭,中国遭受巨大的损失,蒙受巨大的耻辱。圆明园中的国宝,让中国花去大把金钱,而只有一片残垣断壁。满地被火烧掉的砖瓦石块,让我异常悲愤。

英法联军永远无耻,总统如何辩解都苍白无力。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不求复仇,只求出现第二个开元盛世。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篇9】

圆明园的创造是一部人类思维的结晶创造的历史史书,是人类历史上一大不可忘却的奇迹,它是美的化身,然而,它的毁灭也是人类的悲哀,是世界的悲哀,更是中国人的悲哀与耻辱。圆明园的断壁残骸是无声的控诉,这样一部凝结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巨献就这样成为了一片残骸,它的瑰丽就这样在世界上消失了,只有这种三维技术才能设计才能使我们一览这奇迹般的创造。然而它越是瑰丽,就会越引起中国人的哀叹与惋惜。这部纪录片唤醒了所有沉睡在美梦中的中国人,这是屈辱的历史,这是背叛的历史,也是我们不愿重演的历史。

大型史诗性纪录片《圆明园》为我们重现了辉煌的建筑,也是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虽然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的画卷。其实火烧的又哪只是圆明园呢,他烧的其实是精细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要比圆明园大得多。然而焚烧的又何止是建筑呢?焚烧的是一个个中国人的骄傲,世界的奇迹呀!

在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西合璧的欧洲式水法,它的规模之大与它的神奇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叹为观止。并且大清的皇帝还能够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去取悦一个自我喜欢的女子,为她建立它喜欢的草原与建筑。它的富丽堂皇就不言而喻了。似乎任何一个建筑都是美的化身。

当时大清帝国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统治者们以此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们目空一切,多次拒绝与其他国家互通有无,视科技为玩物丧志的东西,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时代。然而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就在此时西方国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先进的工业革命,正在一步一步地的超越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此,大清帝国注定要从瑰丽的天国中坠落,这样杯具性的命运是无法逃脱的!这天的我们只能在满目苍遗、断壁残垣中寻找那份失落的完美。正如那句古谚说的一样,历史的真相往往被繁华所遮掩。

鸦片战争之时,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双方大战,然而清军用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军勇士们仍然在用战马和弯刀冲锋。虽然他们的勇气让英法带兵的将军们感到震撼,但结果却是英法联军以五人的微小代价击败了帝国三万大军。最让人深思的是,英使马噶尔尼送来了最好的大炮和枪械,但他们在角落封闭的房间里一睡便是五十年。康熙皇帝是那么的喜欢自然科学,而后世的皇帝却是如此的无视科学的伟大力量,使中国失去了独领风骚的地位。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之后的两次大肆掠夺慰藉了他们饥渴的心灵,每一个战士都获得了丰厚的奖品。当我们看到圆明园中的财务在西方人的手中大肆公开的拍卖的时候,你是否感觉到一种耻辱呢?

法国作家雨果以前这样说过: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这一奇迹已经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评分赃物,然后他们手挽着收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格兰雨果直截了当地揭露了英法联军丑陋的嘴脸与无耻的行径。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荣与衰败。他奇特的建筑与想法是世人所无法想象的,虽然此刻也在重修圆明园,但是永远也无法弥补我们历史上的缺憾!圆明园的毁灭已经成了一段不可改变的历史,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却能够创造未来。在未来,这个崭新的世界里,我们能够建造更加辉煌、更加令人瞩目、更加欣欣向荣的新中国。为了不让历史再次重演,为了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谨记保卫祖国,振兴中华的誓言,努力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一份力量!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范文系列


从影视作品中汲取知识,是当代青年成长的一种途径,在观看了《烈火英雄》后,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浓浓的兴趣,这时我们最好专心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就是观看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您对撰写作品的观后感有什么好的想法吗?有请驻留一会,阅读我们为你整理的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范文【篇1】

闭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烧圆明园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的犯着罪恶。我可以听到他们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

其实,这段历史是我最不愿意面对的历史,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屈辱,也是作为每个中国人心底最疼的地方。我想,是个中国人。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无避讳的烧杀抢掠的帝国主义吧!这不是我在夸大其词,而是他们的做法真的不能不让中国人气愤,不能不让全世界所苟同。

对于圆明园,我是心存骄傲的。不管它曾经是否被帝国摧毁,也不管它现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是呀!那毕竟已是历史,是不可改变的。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要再让这篇历史在以后重演。我们要把这篇羞辱的历史铭记于心。

所以,我们要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范文【篇2】

在北京发生过我认为非常让中国人难以忘记的两件大事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

至今还让我愤怒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我无法忘记《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画面。在这之前,他们要杀人放火,借口是主人他进屋偷盗,真是荒谬绝伦,还要恬不知耻的大声宣告。

一八六零年十月十八日,历史把额尔金这个名字永远钉在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上示众,这位英国的勋爵下了一道震惊世界的命令——三千五百名士兵以火焚了人类一座最大,最美,拥有最多珍宝的园林。

无数能工巧匠,付出了几个世纪的辛勤,终于把乾隆皇帝下江南带回来的一个园林之梦。在北国旷野上建成。可他们一把火就烧了这座耗时几百年的伟大工程。

十月十七日,英法联军司令就命令他们的军士对园中的陈设和珠宝玉器自由地,合法地,文明地选择。于是一场掠夺,野蛮得况左未闻。强盗你争我夺,分赃不匀。他们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拍卖赃物。哼,这就是侵略者所谓的文明。拍卖之后,他们又用三天三夜的大火来掩盖他们的滔天罪行欲盖弥补,举世震惊。火,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

当年的雄师已经沉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只任人欺负的猫。强大起来吧,中国!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范文【篇3】

这个寒假,我观看了一部名为《圆明园》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由雨果观赏园后的诗意评价作为开头,将我们引入一个如同仙境般的世界,然后用大半的时间以一个传教士的角度描绘了圆明园以往的辉煌,紧接着便开始英法联军烧杀抢掠的镜头,这一幕幕让人心痛的景象,虽然很短,但已深深地刻入了我们的心中。最后的镜头便是现在的圆明园。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悲愤。在观看到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的镜头时,我想说:这是我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就这样在一片火海中化为灰烬,这圆明园,建造历时150余年,投入的经费更是可以用“无数”二字来形容,而且,圆明园中的更多东西是用钱换不来的,如古老的青铜礼器,精雕细琢的陶瓷花瓶,历代的名人书画……这些东西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了就永远没有了。所以英法联军焚烧的不仅是无数的汗水和金钱,还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化,更是全世界的一笔不可估量的历史遗产。

在悲愤的同时,我也深思:为什么中国自己的珍宝存放在清皇帝的离宫中,却能被西方人轻易地掠夺和焚烧呢?答案正是清政府太软弱无能,国力太衰败,使得西方列强的铁蹄能肆无忌惮地在中国领土上践踏,如入无人之境。为了不受外族的侵扰,我们的国家应该更加强大,而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争取为国家做贡献。电影圆明园观后感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400字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500字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范文【篇4】

1860年10月18日,这是所有中国人都不能忘记、也不敢忘记的一天。就在这一天,我们国家宛如仙境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了,里面的文物大多数到现在也不知所踪。这场圆明园的浩劫,一方面揭露了帝国主义的凶残,另一方面,也告诫我们后人落后就要挨打这一事实。

在观看了大型记录片《圆明园》以后,这些感受更是深刻。当我亲眼见证了圆明园的建立、圆明园的辉煌、圆明园的毁灭,内心是十分复杂的。前面我很骄傲,骄傲我泱泱华夏大国的几千年的辉煌,可是有多骄傲,最后就有多悲愤。

纪录片开头,雨果的描述,让我仿佛回到了圆明园一样,那些语句是多么美啊,让人不禁心生向往,心情也跟着美好起来。可是我知道,即使这么优美华丽的辞藻,也不能完全形容出圆明园的壮丽辉煌。

从纪录片中,我知道这圆明园主要是由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修建扩大的。三位皇帝对圆明园感情很深,圆明园是他们祖孙三人唯一一次三人相会的地方。对于设计图,三位皇帝都要自己亲自参与设计和审定。圆明园的设计,在现在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可就在那个时代,它出世了。雷氏家族的烫样体现出的中国式智慧,让世界惊叹。圆明园的设计,既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几千年等等审美情趣,有处处体现着皇权至上的意志。可以说圆明园是帝国的心脏、帝国的缩影,它是政治象征,但却没有影响它在园林艺术方面的成就,它是帝国建筑艺术的最高峰。

从纪录片,我也知道了,清朝面对近代科学的不以为然。18世纪初,近代科学在欧洲已经成为潮流,而在大清,只有年迈的康熙皇帝一人沉迷于天文研究,咱们伟大的帝国的基础仍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在乾隆皇帝大兴土木的时候,英国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工业革命。在三代皇帝统治期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科学就等于玩物丧志。这是多么可笑又可悲啊。中国曾一度成为世界时尚的标志,多少欧洲国家以用于中国物品而引以为傲,但是,就是因为我们闭关锁国,没有重视科技的力量,才让这些都变成了黄粱一梦。

终于,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在咸丰帝在位时,英法联军来了,这两个强盗,来抢我们的东西了。尽管中国的军队英勇无畏,但是终究没有办法和敌人先进的武器相对抗。这更是说明,技术和文明比认识更占优势。当英法联军打过来的时候,圆明园里我们的国家最高统治者皇帝跑了,奋起抵抗的竟只有几十个宫女太监,不禁令人心寒,多少亡魂死于这场抢劫。最后,强盗们抢了我们的东西,还不满足,为了证明他们所谓的胜利,竟放火烧毁了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烧毁了天朝。

雨果先生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多么讽刺啊。世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不是吗?

清政府制度的僵化,统治者的盲目自大等等都是圆明园被毁的主要根源。圆明园的被毁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奇迹的消亡,更是一个民族的耻辱。浓浓的硝烟背后是千万万中国人民的血泪与亡魂。这种痛人心肺的现实让中国人民曾几度抬不起头面对列强,但是,乌云终有散去的时候,乱世中会出英雄。受人凌辱不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独立自主才是黄炎子孙血统,在这个屈辱的历史中中国人民痛定思痛,从历史中反思自我,最终经过千挫万,终于向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人的生存张力与魅力,而且也正在阔步继续向前,当然,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历史,也时刻会反思历史,这样我们的脚步才能迈得稳重有力。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范文【篇5】

圆明园的创造是一部人类思维的结晶创造的历史史书,是人类历史上一大不可忘却的奇迹,它是美的化身,然而,它的毁灭也是人类的悲哀,是世界的悲哀,更是中国人的悲哀与耻辱。圆明园的断壁残骸是无声的控诉,这样一部凝结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巨献就这样成为了一片残骸,它的瑰丽就这样在世界上消失了,只有这种三维技术才能设计才能使我们一览这奇迹般的创造。然而它越是瑰丽,就会越引起中国人的哀叹与惋惜。这部纪录片唤醒了所有沉睡在美梦中的中国人,这是屈辱的历史,这是背叛的历史,也是我们不愿重演的历史。

大型史诗性纪录片《圆明园》为我们重现了辉煌的建筑,也是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虽然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的画卷。其实火烧的又哪只是圆明园呢,他烧的其实是精细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要比圆明园大得多。然而焚烧的又何止是建筑呢?焚烧的是一个个中国人的骄傲,世界的奇迹呀!

在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西合璧的欧洲式水法,它的规模之大与它的神奇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叹为观止。并且大清的皇帝还能够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去取悦一个自我喜欢的女子,为她建立它喜欢的草原与建筑。它的富丽堂皇就不言而喻了。似乎任何一个建筑都是美的化身。

当时大清帝国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统治者们以此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们目空一切,多次拒绝与其他国家互通有无,视科技为玩物丧志的东西,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时代。然而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就在此时西方国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先进的工业革命,正在一步一步地的超越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此,大清帝国注定要从瑰丽的天国中坠落,这样杯具性的命运是无法逃脱的!这天的我们只能在满目苍遗、断壁残垣中寻找那份失落的完美。正如那句古谚说的一样,历史的真相往往被繁华所遮掩。

鸦片战争之时,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双方大战,然而清军用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军勇士们仍然在用战马和弯刀冲锋。虽然他们的勇气让英法带兵的将军们感到震撼,但结果却是英法联军以五人的微小代价击败了帝国三万大军。最让人深思的是,英使马噶尔尼送来了最好的大炮和枪械,但他们在角落封闭的房间里一睡便是五十年。康熙皇帝是那么的喜欢自然科学,而后世的皇帝却是如此的无视科学的伟大力量,使中国失去了独领风骚的地位。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之后的两次大肆掠夺慰藉了他们饥渴的心灵,每一个战士都获得了丰厚的奖品。当我们看到圆明园中的财务在西方人的手中大肆公开的拍卖的时候,你是否感觉到一种耻辱呢?

法国作家雨果以前这样说过: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这一奇迹已经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评分赃物,然后他们手挽着收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格兰雨果直截了当地揭露了英法联军丑陋的嘴脸与无耻的行径。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荣与衰败。他奇特的建筑与想法是世人所无法想象的,虽然此刻也在重修圆明园,但是永远也无法弥补我们历史上的缺憾!圆明园的毁灭已经成了一段不可改变的历史,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却能够创造未来。在未来,这个崭新的世界里,我们能够建造更加辉煌、更加令人瞩目、更加欣欣向荣的新中国。为了不让历史再次重演,为了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谨记保卫祖国,振兴中华的誓言,努力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一份力量!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范文【篇6】

圆明园这个令国人既自豪又痛惜的名字,以前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它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树木多达数万株。遗憾的是,经过法国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一向想去了解这段历史,可仅剩的断垣残壁却令我无法想象……记录片圆明园将这段历史清晰的展此刻我面前!

影片的序以生动的口吻向观众们提出构建一个梦,一个由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构建的梦,以一副副生动的而真实繁荣水墨画为背景,将那个美丽的梦展此刻观众的面前,音乐激昂而雄厚,深深的吸引着观众,调动了我们的心弦。这是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圆明园

在地图中的广阔疆域上透过镜头的拉近让北京一点点成为画面的中心,随即切入一匹匹奔腾的战马,向我们讲述公元1644一个北方民族的故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清,这个圆明园的主宰!然而半个多世纪后的罗马传教士-朗士宁,在中国50年的经历,见证的圆明园的兴衰变迁。只能故事他的一封封书信一点点记录给了我们回顾着段历史的依据。本片便是以一个外国人的经历为主题进行讲述的,这种手法在观众的眼中真实生动而吸引我们,不仅仅仅了解圆明园,更了解的这段历史,这个帝国,以及这个帝国背后的故事!

这个故事便丛他第一天冲忙的进宫开始了。这是以一个外国人口吻叙述开始的,画面与这种声音相协调一致,几个演员出此刻荧幕里,那一切真实的出现了,仿佛就在昨日!透过外国人的口吻提出问题,随即切入旁白,对关于圆明园的问题进行回答,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围绕在我们心中的种种问题。郎士宁的经历是那么戏剧性,是许与圆明园无关,但是这却暗含着明园内在的变迁,康熙的爱好天文,宠爱小孩,投其所好进入皇宫。康熙,一个独一无二的皇帝,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有着极大的成就,他对科学的态度在古代帝王中绝无仅有。牡丹园主孙三带的相会,影响了清帝国一个多实际的历史。这个园林就和大清帝国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齐。

雍正即位,对圆明园进行扩建,圆明园的设计既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几千年的审美情趣,又处处铭刻着总设计师雍正自我的理想和意志。圆明园的尽管来自中国南方迷人的自然风景和在先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意境。这些图纸在此刻看来已经不能成为现实,而这样一个建筑世家创造了这样的奇迹,一个雷姓的家族。这天我门只能从这些图纸来想象当年皇家原先内的建筑盛况。雍正将圆明园建成了一个帝国的缩影,充满了帝国象征。每座宫殿都有着他不一样的含义,建造因为是独特,这些也反映出统治者的统治方式!一幅幅图象是圆明园真实的写照!

乾隆刚刚即位就下令扩建圆明园,扩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圆明园的东面,扩建工程持续了9年!灿若白玉的台阶依水而建,碧辉煌的宫阙凭水而立,乾隆将东海的龙宫移到圆明园,雍正时期宫殿的外观都比较朴素,而在乾隆心中,不管是人间还是仙境,所有的美丽和奇迹他都就应拥有,圆明园越来越豪华,圆明园追求的和谐境界正在丧失。圆明园中有一个小城,太监们扮演着各种各样繁荣主角,集市上货物琳琅满目,丝绸,瓷器,古董。影片透过演员的表演将这一幕搬上了荧屏,着一切真实的出此刻我们的面前。中国式在欧洲成了时尚的代表。在圆明园建造西洋建筑,用动物12生肖来代替西洋的人体喷泉。透过电脑特技将圆明园的景色重现,一切是那么真实,美丽!罗马式立柱,巴洛克式拱门,勒洛特式的植物造型,五彩斑斓的琉璃瓦,这座中西合璧的花园能够和欧洲任何一座园林媲美。然而在乾隆时期,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使大清在鼎盛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忧患和灾难!只忙着建筑园林的皇帝不明白,世界以及功能变了,当乾隆陶醉于自我的丰功伟业时,以科学为先驱的西方礼貌蒸蒸日上!西方列强开始了依次有一次的侵入中国,大清帝国陷入风雨摇曳之中,有一个历史的口吻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

枪支,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军是那么不堪一击,一面是大炮的狂轰猛炸,一面却是皇帝悠闲的沐浴着,画面是多么另人辛酸,难受。清军的士兵在一个一个的到吓,这是横扫欧洲的蒙古骑兵最后的挽歌,也是大清帝国最后的一道防线。英法联军的进攻随着地图上红色的箭头一点一点的接近圆明园,当进入圆明园的那一刻,它的豪华另人震惊,再也找不到与之媲美的花园了。当英法联军走入花园内,那一个我们的心在滴雪,这是一个怎样的花园,无法形容。占领圆明园的第二天联军们变开始偷走圆明园中的东西,一件件珍宝就这样失去了,这样的场景惨不人睹,凡是能拿走的,一件也没有留下,拿不走的,毫不留情的毁掉。圆明园就这样消失了……

悲清帝国的腐朽无能,痛民族的冷漠和衰落,恨蛮夷的野蛮和无耻……留给我们的只是那一处处的残岩断壁杂草丛生……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范文【篇7】

这是一个闭塞国家最终的结局……

值得我们反思的不仅仅仅是一个园林,而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

影片以一种平实的读白和清晰的画面向我们展示着一个历史上伟大建筑的诞生与灭亡,也在展示着中华民族强大的清帝国的诞生与灭亡。

当看到西方以中式为时尚时,我的情绪是多么激动,我以我做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我以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文化而感到自豪。但当我看到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时,我无比的气愤却也无助。要是我能早生一个世纪,我也能够上战场必须会多杀几个敌人。

封闭则代表着落后的到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

所以,最后圆明园的灭亡并非偶然,圆明园最后被灭了,只但是它不是像阿房宫一样是毁在中国自我人手里而以,对于是什么样的人去做的这件事我不想去说什么?你没有别人强大你就无话可说,这不也正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吗?但是人们为什么要毁坏它呢?难道这真的是人们的天性!我不敢想象!然而在提出这些问题之前,容我们更加理性的应对这一切。

圆明园集中了清帝国一百年的精力与智慧,从建筑方面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像田字形与万字形的建筑,圆明园多以封闭与隐闭而展此刻我们的面前,这也能够看得出我们的国民是追求和平与安逸的生活的。他们不期望有太多的人明白自我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同样也是这个政府灭亡的包袱

圆明圆不仅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展示了我国古代封建文化的精萃。圆明园更像是一个宝库,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等,圆明园还是一座万圆之圆,有著名贵花末数百万株。可此刻已是一片废墟,只剩残壁了。能够体会到,一座皇家园林被外来者侵辱的种种人性场面。应对辉煌的东西,我们总难免有股破坏欲,这个欲望,被侵入者很好的表现出来。

圆明园作为一种向征东方近代礼貌硕果的成果被破坏掉,我感到气愤和怀念。能够想像,当时中国礼貌所到达的世界之峰有多么伟大。我甚至去假想,若没有外力因素,当时的清国经济发展,仍在处在那个时候不错的时期。较为搞笑的是,在中国各个朝代都有非凡的艺术杰作产生,而在这天,我们的艺术成果却很少。

但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东西是世界举世无双的。我不愿过多的回忆过去,只是偶同今感,想想当初的问题,这天是否也遇上了,只但是,这天的状况比过去更复杂,要探研事物的本来面目,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如我们国家以后到底怎样才能发展最好,又有谁能真正看清呢?一般看中国古代题材的纪录片,会唤起一种民族的自信心,相信我们有一颗十分神奇的脑袋。在世界礼貌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自我有时也能感觉到,中华传统对我的影响,以及我对它的极易适应,这正反映了,民族感情由何而来的源由。这说明,生活在这个土地上的人,有着自我习惯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能够表此刻我们的艺术品,建筑,雅,俗,智,技,当中。如今西方先进物质发展对我们的影响是能够理解的,但我感觉在欣赏的同时,却实有些东西,是只有自我才有的。比如我看中国人玩外国人一些很时尚的东西,老觉得有些别扭,像根本找不着调,似像非像,四不像。但我看公园里的老头们打打太极拳,还是有点味道的,它们也喜欢,而且上手也容易,那种对太极的心性理解,只因“太极”二字便可见一面。老外打太极拳,始终从一个悟字上方去学习理解,而且它们缺少东方人小巧柔情的一面,刘翔跑步的成功,更告诉我们,我们的身体素质,并不以追求

力量为第一要务。我们更能集中体现对整体与局部,对对立与统一的矛盾转换之中。所以说,中国特色,不是指红色,而是黄色。不是让人震悍,而是让人信服。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我们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保卫好我们的祖国,“落后就会被挨打”,如果你强,就不会怕别人欺侮你,如果你弱,就会被别人踩在脚底。只要我们国家科学发达了,就不会受别的国家的侵越。然而这一切将是我们肩负的历史性使命。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范文【篇8】

说起圆明园,我对它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五年级上我曾学习过《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我从文中知道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还有许多景物是仿照各地名胜与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还知道了,圆明园惨遭侵略者的毁灭。可看完了《圆明园》纪录片,我感慨万千,片中讲述圆明园在清朝三代皇帝的努力下成为了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又因为这些皇帝不重视科学,使圆明园——万园之园,变成了一片灰烬。这使我更细致的了解了圆明园。

当我看到圆明园的建筑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画面时,不禁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充满智慧的头脑建造出了这座独一无二的园林艺术瑰宝!这是一项多么艰巨而又伟大的工程呀!这充分的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我为我们的伟大的民族而感到骄傲。但我看到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夺我财宝,烧我园林时,我的心情沉重,心里充满了仇恨。这些强盗们肆意毁坏园林,竟把圆明园化成了灰烬。看到这里,我恨不得将他们碎尸万段。

看完纪录片,我也为失去圆明园而感到无比伤心。这帮可恶的强盗,在我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侵略者毁于一旦。圆明园的毁灭警示着每一个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读书,振兴中华。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范文【篇9】

本周历史课我们全系观看了数字纪录片《圆明园》,当已经成为废墟的圆明园像梦一般突然恢复她昔日的壮丽,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惊叹不已,但是随后,当我们发现,这所有的壮美都要化为泡影,都要被摧毁,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无限的惋惜!

该片以与《圆明园》的命运一起沉浮的人物为线索,从大清皇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圆明园从蓝图走向鼎盛的过程,而从咸丰皇帝那里,我们又目睹了圆明园被劫掠与焚毁的结局。

圆明园非常的美丽,圆明园有一些名胜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有狮子林、平湖秋月、安澜园……,而且里面的文物很多,很壮观。圆明园占地约5000亩,水面占十分之四,大小山峦起伏,各态湖泊星罗棋布,凌空俯视如千岛之国。本园占地210公顷,水域约4/10。东部为园内最大水面福海,外围环列10个小岛,构成一处大型园林景区,共有10座园中园和建筑风景群。福海略呈方形,东西皆宽五六百米,水面开阔。盛时每逢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先后在此举行龙舟竞渡和放河灯等民俗活动。我真想去圆明园游览一番啊!

但是,好景不长,英、法联军在1860年的时候让美丽的圆明园变成了灰烬。更让我气愤的是:他们竟然当场拍卖文物!一个青铜铁器3英镑卖掉了!一副图画则1英镑卖掉了!这……简直就是中国人的耻辱!!!

一代名园圆明园,毁灭了。它毁于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毁于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它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了也会挨打的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不想欺侮其他民族,但也决不允许别人欺侮我们。为了让圆明园的悲剧永远成为过去。为了使我们中国不再落后,不再受外国的欺压,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刻苦学习科学知识,让烈士用鲜血染成的国旗在高空飘扬,永不垂下。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汇总


电影可以有效的把各类艺术进行整合,我们的思维和事情情节一起跳跃,而我们在观看后,应该把思考的内容写进自己的观后感。一篇观后感是不能写出所有感想的,而应该有所选择。如何写出相当有创意的作品观后感呢?经过收集,我们整理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1】

片子的内容很简单,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但故事反映的问题却不简单。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作为家长,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分享了观看《镜子》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2】

近期,央视12频道播出了教育记录片《镜子》,有多处的中小学校对家长统一做出要求,让孩子家长进行搜索观看。影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真实实例告诉我们,每个极端孩子的背后都存在一个问题家庭。孩子出了问题,首先家长难辞其咎。

人们认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学有所成。家长往往就简单粗暴的用自己价值观来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觉的就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可以说,没有去关心孩子内心是否快乐,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长。没有走进孩子内心的家长不是好家长,家长就要进《家长课堂》进行再学习、再提高。

家长认为:应该多照照镜子,找找自身原因,提升家长的水平。要和孩子交朋友,将心比心,交流沟通,变命令为商量。要以自己为表率,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好品质,不让孩子沾染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老师认为:家长和孩子不小心发生冲突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争取做到:态度不粗暴,语言不过激,从孩子角度来寻找对策,解决问题。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目标有差距时,家长首先要安慰并告诉孩子“比学不比强”,尽最大努力学习了就可以了,结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养孩子正面应对挫折的勇气。

舆论认为:教育无定法,永远在路上。有老师的正确指导,有学校的科学管理,加上孩子家长谦虚谨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们就一定会拥有快乐而又充实的学生生活,每个孩子的将来就能有一个光明的前程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3】

20xx年4月16日,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纪录单元的影片放映活动先期展开。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它将与另外四部优秀的纪录影片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4月16日下午13点30分,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镜子》这部影片经过《天网》栏目十年的酝酿与策划,两年的拍摄与制作,在中视前卫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下最终完成。

在影片放映之前,《镜子》总导演、《天网》栏目制片人卢钊凯,《镜子》导演范永东就创作初衷和创作感受做了专题发言。《镜子》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在受邀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之前,这部影片的推出首先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相关领导和同志的认可,在他们的组织协调下,《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于4月1日、4月5日和4月11日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活动,在此期间,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

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动,跟我有共鸣。两会刚完十九大之前推出这个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也很感谢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个时候适时推出这个片子。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家庭情感教育讲师钟晓琳

如果用关系思考爱这样一个主题,它可以跳出家庭,影片绝对不只给家长看,作为教育者,包括从事教育相关的文化工作者都需要看这个影片。因为关系是一个开放性的,包括老师对待孩子,包括领导对待员工,都可以从这里面折射。我觉得它可以让我们整个社会反思爱和关怀的主题。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

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

首都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处处长常建军

《镜子》这部片子反映出真实的社会现实问题,是关乎孩子成长、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这个片子播出,必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让全社会更加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应做好发行宣传活动,在学校、妇联、家长中广泛播出,扩大影响。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

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真实电影《镜子》放映之后,来自纪录片、教育、心理、传播等各领域的国内外专家针对如下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4】

《镜子》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由导演卢钊凯、范永东拍摄。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5】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整个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所在,恰恰是反映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做的不足。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味地强加,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对家长对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抵触,到最后出现基本无法正常沟通的局面。这个时候只能忍痛把孩子送进某些机构进行“特训”。面对图中的场景,家长心里肯定也是非常难受,他们也知道这一切本可以避免,但……

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过早的叛逆心理比同龄的孩子更强。当孩子渴望得到家长关心的时候,你们往往表现的是不耐烦?孩子对于家长的表现是最为在意的,你们的一些行为,一些语言都会对成长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知子花为您提供一对一心智辅导,帮您自我提升,解决婚姻关系,为您困惑、焦虑、愤怒等情绪提供支持和疏导,改善家庭模式,缓解教育压力。让您和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爱的连接滋养彼此的生命。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张馨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心理医院实习经历,在校期间丰富的心理咨询与教育,团体辅导经验。擅长青少年成长,亲子沟通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咨询与辅导。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6】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谈起她的小女儿。小姑娘已经上小学了,平时听老师和同学反应孩子很聪明,大家还是很喜欢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教训”同学,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对班里比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蔑视。

春游中,老师表扬一位同学:“某某今天表现很好,一直帮助同学,还帮家长拿东西。”

女儿就说:“什么呀!我也会,有什么好表扬的!”孩子表现出生气而且否认了同学的做法,还不承认自己没有做到。

女儿这样的表现,让妈妈非常担心。

我由于对妈妈比较了解,就说:“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看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你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严格?你对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围的紧张?”

妈妈喟然而叹,说最近由于大女儿学习问题以及自己的工作有点脾气不好,确实对小女儿严厉了些,也经常训斥老公。

无论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学习”还是心理学对应的“镜子效应”,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这位妈妈有所醒悟改变了自己待人刻薄和爱教训别人的毛病,还跟孩子进行了沟通,经常跟孩子聊聊学校、学习的事,渐渐地小女儿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欣赏孩子内在的纯真。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7】

4月16日下午,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让人重新审视当今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情感问题,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观看完影片说,“《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了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让社会更加和谐,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林丹华说,“家庭影响孩子最深,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长,才能让孩子能够有属于他们的天地。”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8】

影片以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複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央视网消息: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9】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亲,你有多久没有叫我妈妈了?”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xx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谈起她的小女儿。小姑娘已经上小学了,平时听老师和同学反应孩子很聪明,大家还是很喜欢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教训”同学,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对班里比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蔑视。

春游中,老师表扬一位同学:“某某今天表现很好,一直帮助同学,还帮家长拿东西。”

女儿就说:“什么呀!我也会,有什么好表扬的!”孩子表现出生气而且否认了同学的做法,还不承认自己没有做到。

女儿这样的表现,让妈妈非常担心。

我由于对妈妈比较了解,就说:“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看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你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严格?你对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围的紧张?”

妈妈喟然而叹,说最近由于大女儿学习问题以及自己的工作有点脾气不好,确实对小女儿严厉了些,也经常训斥老公。

无论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学习”还是心理学对应的“镜子效应”,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这位妈妈有所醒悟改变了自己待人刻薄和爱教训别人的毛病,还跟孩子进行了沟通,经常跟孩子聊聊学校、学习的事,渐渐地小女儿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欣赏孩子内在的纯真。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知子花为您提供一对一心智辅导,帮您自我提升,解决婚姻关系,为您困惑、焦虑、愤怒等情绪提供支持和疏导,改善家庭模式,缓解教育压力。让您和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爱的连接滋养彼此的生命。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10】

20xx年4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级停课半天。9点钟,在老师的带领下,三百多名学生列队进入学校大礼堂,同时,一百多名学生家长也纷纷落座,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一部还没有公映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镜子》是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与策划,两年拍摄和制作才最终完成。该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这是中国首部深刻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为了让社会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纪录电影《镜子》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开启了进校园活动的第一站。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在整整九十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对白都牵动着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情绪。

随着礼堂灯光的亮起,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创新人才研究会会长,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首先分享了她的观影感受:“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动,跟我有共鸣。两会刚完十九大之前推出这个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也很感谢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个时候适时推出这个片子。”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刘彭芝校长的强烈共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片中关于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刘彭芝近年来的倡议不谋而合。20xx年6月9日,刘彭芝校长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一篇署名文章《家庭教育,从教育家长开始——尊重孩子,解放孩子》。观影后,刘彭芝再次强调,“家庭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长,不要光说孩子。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一个“问题”的孩子就有一个“问题”的家庭。而且我们家长有很多不太懂教育。尤其独生子女家长,有些家长没有资格当家长,他有资格生孩子,但是没有资格教育孩子。”在《心理访谈》著名主持人沙玛阿果的主持下,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制片人、《镜子》总导演卢钊凯,《镜子》导演范永东与在座的师生和家长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一名高一的女生首先提问:“我对片子中的一句话特别有感触,‘人生不止只有学习这一条路’,但是我又在想,我们真的能选择其他路吗?”

一位家长对于当下孩子们能够选择的路径较为乐观:“我觉得社会越开放,选择机会越来越多。不像我们成长阶段,选择很少。”

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分享了自己把握人生阶段的感悟:“合理地把兴趣爱好放在不同阶段,这是学习最好的时期。”刘彭芝校长把选择和获得自由的基础联系在了一起:“全世界孩子都得念书,那么念的书比较多、知识比较广,将来进入社会就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一个人兴趣会不断提升、不断变化,所以你会有自由,但是自由也是为了我们社会、我们国家做更好的贡献,你的人生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在场的师生难抑观影后的激动心情,就影片内容积极提问求解。在问答中,主创团队还就创作背景和创作初心做了一一解答。《镜子》导演范永东透露了获取片中家庭支持的关键:“拍摄过程中也有很多理解上的冲突,但是我们团队每一个人在抱着真诚帮助这些家庭的信念上,获得了家长的信任。”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分享


编辑认为故宫纪录片观后感是一个值得一读的好文章,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名观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想要写好观后感,首先要在作品中得到感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篇1)

有这么一群人,当其他人在工作事业上浮躁喧嚣碌碌无为时,他们却在艰苦的环境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耐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奇迹。

有这么一群人,当其他人在学习生活上压力山大彷徨无助时,他们却抱着舍我其谁的信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复制出一个又一个国家骄傲。

他们是谁?他们就是那些犹如“扫地僧”般的故宫文物修补者,貌似普普通通而个个身怀绝技。

当我看完这部纪录片后,对大师们的只有敬佩和赞叹。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他们在修补各种文物上,付出了大量常人难以想象更难以做到的耐心。也正是靠着这份耐心,才修补好了许多原本破损的珍贵文物,是他们的勤劳和耐心,才让后人能有机会在故宫欣赏到许多精美绝伦的文物,让辉煌历史再次重现。

纪录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细心和信心;他们的眼睛锐利似鹰眼,细细的观察出这个文物器械无法启用的问题所在;用一双双巧手,自信的织出了精美的布匹,粘好了美丽的瓷器,修好了精致的器械……

我要向他们学习这份细心找到自己学习和生活上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和提高;我要向他们学习这份耐心,踏踏实实为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永不放弃;我要向他们学习这份信心,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优异的成绩。

这部纪录片有一句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解说词:“在这个喧嚣浮躁的当今社会,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是对这个世界的最好逆袭。”

刚从故宫旅游回来,便看了这部朋友推荐的纪录片。

介绍这一纪录片的文章中提到,故宫里的几个师傅曾经想让纪录片的制作人员删除一些太生活化的画面,比如说师傅之间互相的调侃,师徒之间扯个大帘子,接下树上摇下来的水果等等画面。师傅们觉得这些画面显得他们太不专业了。纪录片的制作人员执意留下了这些画面,而个人觉得,这些画面反而是这部纪录片最精彩的部分。

当师傅们在树下接水果,或者是在念叨谁抢走了种树的地盘时,感觉他们就像故宫里的主人;他们半只脚踏在过去,在沉寂了千百年的文物上凝固自己的心血,却又用着现代性的话语,做着与现代社会各个不符的悠闲事情——亲手从大院里摘水果。他们好像和这个世界的浮躁和繁华隔离, 一心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然而,他们的生活当然不是完全远离现今的;毕竟他们杰出手艺的观赏者,还是现代的人们。是那些打着缤纷的雨伞,举着大喇叭,在故宫喧喧闹闹,吵吵嚷嚷的人们。

文物修复后,展出的时间只是一小段;甚至,就如修复钟表的师傅所感叹的,花了那么长时间修好了钟,它们在展览的橱柜里还是一动不动。这些师傅所关注的细节,这些师傅所倾注的心血,恐怕是大多数游人,那些在文物面前用手机拍照3秒便匆匆赶往下一秒的人,所感受不到的。

因此,这个纪录片所传达的古典情怀,则更让人感叹和钦佩。故宫里的师傅大多一辈子都在修文物,他们想象文物的作用,想象当时的画面,让自己穿越到那个时代,模仿当时的技艺对文物进行修复。

之前,曾经和朋友讨论过,对于这种现代社会已经不需要的东西,是否还有保护的价值呢?

这个回答,恐怕因人而异。但起码在观看这种纪录片后,再去欣赏文物时,佩服于它们的价值和它们所搭载的那个时代。

看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季,我对片中陶瓷组完美修复唐三彩马的故事记忆深刻。影片中,王五胜和两个徒弟纪东歌、窦一村在安静的小屋里,面对破裂严重的唐三彩马,粘贴、磨平、上色,用自己的巧手使它恢复昔日的风采!

在这段影片中,大国工匠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内心热爱,静心钻研,追求极致,将艰难的文物修复工作做到最好。

工匠精神源于对工作对象的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影片中,他们就是以修复文物为乐,才把这件事做到极致。只有热爱,才会执着。在我7岁时,就能搭建议14岁+拼的乐高玩具。当时,我特别喜欢一艘大船,并全神贯注地玩了起来,楼下的小伙伴们叫我去踢足球,我也不去。最后,用几千个比指甲盖还小的积木搭成了半米长的大船。这就是热爱的成果。

工匠精神意味着耐性。在影片里,他们工作的西三所属于冷宫,空无一人。每天大清早骑着自行车穿过寂静的故宫,独自工作。修复文物是件很考验耐性的活儿。你可能要反复重做,每一处细节,马鞍、缰绳,都要一丝不苟地打磨。我在生活中也要有耐心,有一次我在做口算,却因为量太多(有10页),又想着待会儿要买新水杯新钢笔,晚上又要去吃米其林大厨烧的自助餐,便失去了耐心,胡乱做一通,结果书写极乱,错题也有一大堆。看了这段影片,我以后一定要静下心来,因为静能生慧、定能生智。

工匠精神需要不断地学习,虚心发问,拓宽知识边界。唐三彩马的尾巴完全消失了,为了更好地修复,王武胜三人向木器组求助,讨论马尾的形态,虽然他们都是专家,但工匠精神需要他们博采众长,借鉴采取别的专家的意见和作品。他们又到了博物馆,观察别的唐三彩马尾的造型,以运用在这匹上。看到他们的虚心求教。我想起语文老师在讲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时向同学们请教有关唐朝宵禁的问题。她的不耻下问让我十分敬佩。

《我在故宫修文物》加深了我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我要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致。

盼望很久的国产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终于要放映了!离家最近的天逸影城排片了,却只排了一天。虽然是在星期五下午,虽然是在六点到七点多的非黄金时间,而且我还有培训班,妈妈还是二话不说,跟老师请假带我去看。到了影院坐好,左右一看,一大片都是熟悉的朋友,大家都安静地期待着……

这是中国自己拍的一部非常成功的纪录片,主要讲了在故宫里维修文物的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他们对待繁琐、复杂、枯燥、无趣的文物修理工作,并没有烦躁、焦灼,而是耐心、认真、几十年如一日不厌其烦地做一件事。

他们还会给自己平淡的生活增添乐趣,就像在一碗清汤里撒盐。他们养了可爱的“御猫”、彩色的鹦鹉,打杏子、种樱桃,弹吉他、骑自行车,还有个师傅居然戴着特别高级的Goole眼镜修文物!看得我都十分羡慕他们“有趣”的故宫生活了。

我们要学习故宫文物修理师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持之以恒,慢慢地做好一件事。现在的人,都喜欢只求快,不求好,哪还有人像他们这样,修一个钟,八个月才修好;织一块布,每天只织几厘米——只为了保证质量。

我以前看过一部纪录片,叫《大国工匠》,讲的就是这种工匠才有的精神。里面讲到有一个造船工,要焊接数百块钢板,几十千米长的缝隙。可他一天最多也只焊个几十米,因为慢工出细活,质量才有保证。

我们要发扬这种工匠精神,跟故宫文物修理师一样,做事时不能急躁,要平心静气地对待每一件事、每一天,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过好每一天,不能焦灼,只有这样才能成功。我们一定要告诫自己:“学习工匠精神,一认真,你就赢了!”

昨晚一口气看完这三集的纪录片,时时有泪目的冲动,但那只是出于我一直以来对故宫的莫名深爱,以及对中国传统工艺的自豪和对这些大师们的敬佩。但是今天做家务时,一种慢悠悠、稳当当的节奏感支配了我,这时又一下子想起了这部纪录片,和那些闲散而踏实地生活在故宫的人们。

我特别喜欢这种淡然的、不慌不忙的节奏。在浮躁的生活里,能保持自己的本心,然后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去做好一件事,这真的难得,带来的也会是别样的成就感。这也是故宫里的大师们对待修文物的态度。修复精密的钟表,可能一坐就是半天、一天,要慢慢地让装饰盘上每一个翅膀、每一处关节动起来;修复漆器,每一滴漆都得在深夜去山里亲手采集;丝织品要亲自缂丝,女子不能涂香水、化妆,保持最本真的状态,用肉眼去调节每一点色差;面对陶器、青铜器,一点点的调色、上釉,做旧如旧,点滴也马虎不得;书画作品复原,拉起薄如蝉翼的纸张,稍有不慎就可能毁掉一幅无价之宝。。。年复一年地做着这样的工作,感觉纪录片里的大师个顶个儿地性子温和、耐心,心态分外平和。在故宫的偏院里,他们自己种树、种菜、打水、扫地、采果子、开开风趣的小玩笑,在纷纷扰扰的现代世界过着与世无争的古代生活。。。

从这部纪录片里,其实可以看出中国人祖辈的生活态度。上等的工艺品,绝不能靠急功近利的机械制造批量得到。中国人的书画、织品、器具,无一不是慢工出细活儿,这里面倾注的是时间、是精力、是金钱,更是情感和风骨。

而在今天的喧嚣世界,我们更该去留住这种心无旁骛的较真态度。我愿意相信,真能成事儿的,总会是能传承这种精神的一批人。此外,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做事,更好似平白多了股信心,好似在心里某处就是知道,这么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就能走到终点。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篇2)

让技艺背后的人“活起来”

10月,时值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故宫方面破例让摄制组将镜头对准最为保密、最为神秘的文物修复单位——故宫博物院科技部。据导演萧寒介绍,其实早在五年前他们就酝酿了做一部关于故宫文物修复纪录片的选题,让那些修复大师走到公众面前,“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被大家称为全世界最昂贵的工作,他们经手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无价之宝”。回忆去年马不停蹄、星夜兼程的拍摄经历,导演萧寒的脑海里至今依然盘桓着一个“赶”字。萧寒笑称,“当时是因为故宫院庆,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希望跟我们合作拍这部片子。最头疼的是工期太紧,包括后期都在赶。”

由于采用了长时间跟拍的方式,在人员配置方面,团队主创规模很小。用导演叶君的话来说就是,最多7个人,常态是5个人,“一个人在现场,两个摄影师各带两个助理。每个人要身兼数职,就像足球场上一个人要踢好多个位置一样”。主创团队又以80后、90后居多,正因为都是年轻人聚在一起,《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在叙事方法和剪辑节奏上颇具新意,它融合交叉了多门学科知识、技术和极富时代感的流行元素。导演萧寒表示:“在一件件冷冰冰的,几百上千岁的文物背后,其实是有鲜活的人,而这些人身上又有很鲜活的故事。我们拍文物,拍修复技艺,但我觉得更多的是希望这个技艺背后的人能够‘活起来’。”

导演叶君更爱用写作文来设喻,阐述他的创作理念。“小学语文课就就教我们怎么写好人文速写,怎样用寥寥几笔把一个人写得特别可爱。创作中,我们先描述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然后慢慢引导观众去意识到文物背后的人更有意思,再逐级给予这个人物以‘戏份’,观众投入的感情就会逐级递增,最后变得爱上它。”

实际上,早在开机之前,两位导演就用了5年时间去做田野调查,一趟趟地游故宫,光是调查资料便写足10万字。尤其是叶君在拍摄时总是秒变“十万个为什么”,故宫工作人员送他一个“叶问”的雅号。再次听到“叶问”的称号,叶君面呈赧颜,“拍摄涉及到十个工艺组,每个工艺组都要构思一个文本,很多问题要问。我就老是在各个工艺组串来串去,问来问去,我又姓叶,所以得名‘叶问’。”

即使提前五年功课做足,即便头顶“叶问”的大名,创作团队还是遇到了很多棘手难题,最头疼的.就是“突发事件”。导演萧寒举例称,也许团队在拍书画修复组的时候,瓷器修复组发生了一个特别棒的事,可错过了就只能是一个遗憾。再比如拟定拍摄星空的晚上,突然下起雨来,结果并不是推迟几天拍摄就可以解决的,“错过了这个时间,又要再去申请,因为故宫的安保非常的严格。你申报的拍摄周期错过了,又得重新再去申请。”这些都是萧寒在实拍过程中的真实境遇。

顾名思义,《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现的主人公就是一个个“我”,工作在故宫一线的文物修复者。导演萧寒表示,团队在人物跟拍上的手法就是融入到拍摄对象的寻常工作和生活中去。“差不多小半年的时间,我们和故宫工作人员工作、吃饭在一块儿。一开始他们也会觉得我们是一个闯入者,到我们拍完走了,他们甚至觉得少了点什么,因为每天相见就像同事打招呼似的。”萧寒说。

除了记录文物修复者在宫墙内施展精湛手艺,他们在宫墙外的日常生活也纳入拍摄的视野。导演叶君认为这是一种接地气的表达:“他们上班也会换乘五种交通工具,他们也会遭遇堵车,他们与我们是一样的现代人,只是他们在故宫这样的场所,从事着外人看起来非常穿越的工作”。

在与这些文物修复者长达半年的朝夕相处中,叶君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虽然这个直爽的汉子在表达起来有点欲说还休。“我觉得在故宫工作的女孩子气质很好。”追问其个中缘由,萧寒替叶君做了补充,“这个工作性质决定了她们对任何东西都是轻拿轻放的。她们的动作、仪态、气质,就像流水一样柔和的状态,而且认真细致工作中的人是美丽的,在文物修复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当中,你会觉得她特别的棒。”

在人物的选择上,纪录片第一集就把镜头对准了青铜组的王有亮师徒、陶瓷组的王五胜和两个80后年轻人、钟表组的王津师徒。纪录片播出后,像钟表组的王津,精湛的技艺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征服了很多网友,观众再次领略到了久违的“匠人精神”。谈起拍摄对象的遴选,叶君指出,三集纪录片主要是按照文物修复工艺的门类来划分,“某个主人公可能在这一集是主角,下一集就成为了配角。这是一个多线索并进的叙事结构。好比拧麻花,两三个拧成一团,然后再下一个。”

有豆瓣网友在观后感中感慨,“用来丈量他们一生的,不过是数量不超百的书画,或者器皿,这样的一生,走得好谨慎,好珍重,好讲究,又好舒服。”至于网友对纪录片主人公的热捧,萧寒认为这是当下凡事求快求高效的互联网时代,人们从“慢节奏”中收获到的感悟。“可能这个社会,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急功近利,浮躁。所以,看到这一刻的时候,大家才觉得显得珍贵,才会被打动”。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篇3)

让技艺背后的人“活起来”

2015年10月,时值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故宫方面破例让摄制组将镜头对准最为保密、最为神秘的文物修复单位——故宫博物院科技部。据导演萧寒介绍,其实早在五年前他们就酝酿了做一部关于故宫文物修复纪录片的选题,让那些修复大师走到公众面前,“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被大家称为全世界最昂贵的`工作,他们经手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无价之宝”。回忆去年马不停蹄、星夜兼程的拍摄经历,导演萧寒的脑海里至今依然盘桓着一个“赶”字。萧寒笑称,“当时是因为故宫院庆,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希望跟我们合作拍这部片子。最头疼的是工期太紧,包括后期都在赶。”

由于采用了长时间跟拍的方式,在人员配置方面,团队主创规模很小。用导演叶君的话来说就是,最多7个人,常态是5个人,“一个人在现场,两个摄影师各带两个助理。每个人要身兼数职,就像足球场上一个人要踢好多个位置一样”。主创团队又以80后、90后居多,正因为都是年轻人聚在一起,《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在叙事方法和剪辑节奏上颇具新意,它融合交叉了多门学科知识、技术和极富时代感的流行元素。导演萧寒表示:“在一件件冷冰冰的,几百上千岁的文物背后,其实是有鲜活的人,而这些人身上又有很鲜活的故事。我们拍文物,拍修复技艺,但我觉得更多的是希望这个技艺背后的人能够‘活起来’。”

导演叶君更爱用写作文来设喻,阐述他的创作理念。“小学语文课就就教我们怎么写好人文速写,怎样用寥寥几笔把一个人写得特别可爱。创作中,我们先描述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然后慢慢引导观众去意识到文物背后的人更有意思,再逐级给予这个人物以‘戏份’,观众投入的感情就会逐级递增,最后变得爱上它。”

5年做田野调查写10万字资料

实际上,早在开机之前,两位导演就用了5年时间去做田野调查,一趟趟地游故宫,光是调查资料便写足10万字。尤其是叶君在拍摄时总是秒变“十万个为什么”,故宫工作人员送他一个“叶问”的雅号。再次听到“叶问”的称号,叶君面呈赧颜,“拍摄涉及到十个工艺组,每个工艺组都要构思一个文本,很多问题要问。我就老是在各个工艺组串来串去,问来问去,我又姓叶,所以得名‘叶问’。”

即使提前五年功课做足,即便头顶“叶问”的大名,创作团队还是遇到了很多棘手难题,最头疼的就是“突发事件”。导演萧寒举例称,也许团队在拍书画修复组的时候,瓷器修复组发生了一个特别棒的事,可错过了就只能是一个遗憾。再比如拟定拍摄星空的晚上,突然下起雨来,结果并不是推迟几天拍摄就可以解决的,“错过了这个时间,又要再去申请,因为故宫的安保非常的严格。你申报的拍摄周期错过了,又得重新再去申请。”这些都是萧寒在实拍过程中的真实境遇。

顾名思义,《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现的主人公就是一个个“我”,工作在故宫一线的文物修复者。导演萧寒表示,团队在人物跟拍上的手法就是融入到拍摄对象的寻常工作和生活中去。“差不多小半年的时间,我们和故宫工作人员工作、吃饭在一块儿。一开始他们也会觉得我们是一个闯入者,到我们拍完走了,他们甚至觉得少了点什么,因为每天相见就像同事打招呼似的。”萧寒说。

除了记录文物修复者在宫墙内施展精湛手艺,他们在宫墙外的日常生活也纳入拍摄的视野。导演叶君认为这是一种接地气的表达:“他们上班也会换乘五种交通工具,他们也会遭遇堵车,他们与我们是一样的现代人,只是他们在故宫这样的场所,从事着外人看起来非常穿越的工作”。

故宫修复文物的女孩气质最好

在与这些文物修复者长达半年的朝夕相处中,叶君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虽然这个直爽的汉子在表达起来有点欲说还休。“我觉得在故宫工作的女孩子气质很好。”追问其个中缘由,萧寒替叶君做了补充,“这个工作性质决定了她们对任何东西都是轻拿轻放的。她们的动作、仪态、气质,就像流水一样柔和的状态,而且认真细致工作中的人是美丽的,在文物修复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当中,你会觉得她特别的棒。”

在人物的选择上,纪录片第一集就把镜头对准了青铜组的王有亮师徒、陶瓷组的王五胜和两个80后年轻人、钟表组的王津师徒。纪录片播出后,像钟表组的王津,精湛的技艺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征服了很多网友,观众再次领略到了久违的“匠人精神”。谈起拍摄对象的遴选,叶君指出,三集纪录片主要是按照文物修复工艺的门类来划分,“某个主人公可能在这一集是主角,下一集就成为了配角。这是一个多线索并进的叙事结构。好比拧麻花,两三个拧成一团,然后再下一个。”

有豆瓣网友在观后感中感慨,“用来丈量他们一生的,不过是数量不超百的书画,或者器皿,这样的一生,走得好谨慎,好珍重,好讲究,又好舒服。”至于网友对纪录片主人公的热捧,萧寒认为这是当下凡事求快求高效的互联网时代,人们从“慢节奏”中收获到的感悟。“可能这个社会,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急功近利,浮躁。所以,看到这一刻的时候,大家才觉得显得珍贵,才会被打动”。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篇4)

4月看这部片时,它已经红火一阵,评价9.4。起初看时心态摆得不正,对于被众人传呼其神的东西,难免会抱有过多期待,用批判的眼睛审视它,看这盛名之下是否有难副之处。但随着进度条推进,镜头在木器、铜器、漆器、钟表组的人和事间不断切换,那种硬要评个好坏的小儿心态便羞答答藏了起来。不管是为了庆祝九十周年庆还是招揽人员需要,或是给大众普及些文物常识,或是职业宣传,这部片已真正做到全面兼顾,且不失格不掉品,既没有用力过猛硬要灌输些什么,也不像以往纪录片那样沉闷严肃。总的评价:叙事逻辑稍有混乱,但胜在内容角度新颖别致,画面宜人,观赏舒适度高。一部纪录片该有的客观、科学、普及品质都不缺,有意无意输出的价值观也不让人反感,9分以上实至名归。

如果让我给这部片标记一些关键词的话,应该是联结、短暂、隔绝和矛盾。

这部片里,瓷器组的纪东歌在故宫骑单车的镜头是被点赞最多的。纪很符合大众眼里学艺术的古典女生的形象,面容淡然,气质超脱,笑起来有点现世安好的感觉。她穿线衫长裙在偌大的故宫里骑车的画面,一截图就是一张妥妥的宣传照,当时旁白说“”在她之前是溥仪在骑车。这让人产生一种奇妙的联想,好像透过纪看到了小小的溥仪在旁边玩耍,过和现实有一瞬紧紧结合在一起。这种用旁白和画面调动观众想象的手法,能够促使观众目光在过与现在之间往返,脑海里呈现的画面比现实所见丰富,视野延展向更深更远处,会有眼界大开的满足感。导演叶君在很多处用了这种方式,如他们走的路,就是当年妃子冷宫的地方,他们喂过的猫,可能就是当年御猫的子孙,还有说要啥头的时候,就是一场古今对话,一场现代匠人嬉笑古代匠人偷懒的日常对话。现在人常说活在当下,每时每刻关注现在,通过片子突然贯穿古今,目光在古今间往返,视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想这部片子让人觉得清新的原因之一。促使我想象,回味,可以说这几个镜头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我观后最常回忆起来的。

一人一生不能修几件东西,尤其是他们修的是记忆时间的钟表。当时看到这,看到温和瘦削的王师傅静静修钟表的样子,便有些人如沧海一粟的感慨。王师傅长的就是我想象中的钟表师傅样子,温和少话严肃,那么多人喜欢他,应该就是他匠人气质非常浓的缘故。用一个十年来描摹一副画,我看到这时,有些质疑这样做的意义,一个人能有几年啊,都耗在这上面有没有意义?我写这片文时,刚刚问了我同事一个问题,每天办案有没有意义,解决一个问题有没有意义,他说有时候人都要骗骗自己吧。这并没有根治我的迷茫,但这是在我迷茫时自我催眠的安眠药,意义什么的无所谓了。

看片时我会觉得时间很缓慢,对于观者如此对着他们更是如此。屈峰出观展时,就好像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她说进来的人都不适应,一天都在这上面好着,太静了。故宫仿佛是一个桃花源,与世隔绝进出就是一个世界。这门手艺是与过对话,即使用先进科技也没有改变他的本质,师徒值,原料,手工歌丝这样传承方式,与工业社会是流水作业是格格不入的。

说缺乏匠人精神,推崇起来,但匠人并不是终极目标,普通人都有跳脱格局的臆想,更不用说中央美院学艺术的学子,他们的抱负更是灼灼,最小干预,做旧如旧时他们的职责,也注定他们不能通过这份职责发挥自己创新的空间,或多或少会有遗憾吧。一个人自己标签的东西。

第一集里他说我们这些人的指甲里有泥巴,修铜器的有绿锈,笑得呵呵。陶渊明在数千年前说洞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部片为我们来了口子,让我们一窥故宫里这些匠人们在做什么,告诉我们这个职业身上的光。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篇5)

屈峰闲下来总是会刻点佛像,这个中央美院的硕士高材生、中央艺术研究院的博士,毕业后却不能创作自己的艺术,而是要顺着古人的思路去修复艺术。从开始的羡慕同学在外面大搞艺术创作,自己却只能憋在小屋里修复前人的东西,到有了上面的感悟,他的内心变化,又何尝不是都融入在了这个小佛像上面?

这样,主角其实不是“一生一死”,而是“一动一静”。看似师傅们修文物,实则文物也是挑人来修。不是每个人都“值得上”去修文物。而影院的这种封闭、黑暗的空间,正如同一个时光飞船,在观影的时候,让你经常会有“穿越”的感觉,仿佛你也回到了文物制造的年代,不光能看到工匠们如何制造文物,更能让你去体悟工匠们是把一个什么样的自己融入到了文物当中。

2、耐心和静谧。

故宫修复文物的师傅们,严格朝九晚五,不能加班,怕的就是你加班赶点,状态不好,反而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损害了文物。在他们的身上你们能看到耐心、沉稳。进故宫当学徒,前三年,有一年半是磨性子。铜器组的师傅说:“刚来的时候,就扔给你一个氧化的浑身绿色的青铜器,就让你在那磨,一点儿一点儿地磨,把铜器上的氧化物磨掉了,你的性子也就磨出来了”。凡事不能急,这和目前高速化信息时代的社会所倡导的“高效”格格不入。但这也是工作上的要求,修复文物这个事情,急不得,急了,就成破坏文物了。你就得慢慢来,一点儿一点儿地把铜器磨光亮了,也把自己磨稳了。

进到影院,灯光一关,看着荧幕上那么有耐心的师傅们一点一点的在那儿修复文物,也算是远离一下外界的喧嚣,找到一份自己内心向往的那份宁静吧。

3、成就感和失落的冲突。

钟表组的王津王师傅,已然成了“国民男神”,但凡看过纪录片的妹子没有不喜欢的。长得帅,性格好,手艺好。面对一个那么大的,已经七零八落的大型钟表,没有替换零部件,没有图纸,没有前辈指导,只有四个字的任务“恢复机能“,他就要把一个七零八落的宫廷钟表修好。这其中的付出可想而知。

用时八个月,修复好一个钟表,成就感可想而知,但随之而来的是另一种感觉:失落。

片尾王津师傅在故宫看到他修好的钟表在橱窗中展览时,脸上那种成就感和失落感的冲突,他说:“钟表和其他文物不一样,它是会动的,我辛辛苦苦修复了这么久,到最后还是只能安静的摆在那里,不能把它最精彩的一面展现给游客,实在是太可惜了”。

这种成就感和失落感的冲突,多少有些感同身受吧,每个人也都有这样的时刻,但是面对镜头前王津师傅的自豪和无奈,强烈的共鸣还是有些让人眼眶湿润。

电影版删除了旁白,有大量的留白,让你去感受文物修复者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也为故宫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平常去游玩的时候看不到的那些屋子里,有着这样的大国工匠在做着这样的事情,过着另一种生活,只让人心生羡慕。

最后,沿用一句李笑来老师的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并没有爆炸。那些你喜欢的,对你有用的东西,你不但不会错过,甚至会发现你根本无法错过,因为他们太重要了,以至于总会被你发现。

感谢导演萧寒,为我带来了这样一部纪录片和电影。

特别感谢纪录片中木器组的屈峰老师和书画修复组的杨泽华老师,短短的纪录片,从你们身上学会了很多。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篇6)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故宫博物院联合出品,中央广播电视 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姊妹篇,纪念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将于12 月31 晚登陆央视纪录频道。该片以丹宸永固大展、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古建岁修 保养为线索,通过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修缮技艺部、工程处、文 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宫人的工作视角,踏上故宫再发现之旅。 纪录片聚焦古建修缮保护,记录宫墙之内悉心呵护故宫的匠人, 展现宫墙之外的天下人与这座城池发生奇妙的关联,讲述紫禁城 青春永驻的故事。

《我在故宫六百年》回眸故宫600 年的时光流传,以代表性 的故宫建筑、故宫文物以及一代代的故宫人,来寻找故宫的历史 坐标和岁月记忆,通过我在开启故宫再发现之旅,于细微处探 索紫禁城的奥秘。这些奥秘既有故宫深处的大历史,也有故宫古 建上的趣闻故事,更有紫禁城每块砖瓦、每根梁枋所发出的文 明之声。 20XX 年,展现故宫匠人修复故宫文物的纪录片《我在故宫 修文物》一经播出,便风靡网络,掀起了对于文物修复的关注。 如今,《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宫六百年》再 次聚焦故宫匠人与学者,呈现故宫古建修缮的过程和技术。 在《我在故宫六百年》中,故宫人痴心寻访海月贝壳,按照 传统工艺绘制保存彩画小样,在换好的构件上标注更换日期 这些,都体现了匠心。长春宫游廊彩画绘制;养心殿扶脊木更换; 角楼、乾隆花园古华轩修缮等,则展现了匠人的技艺和智慧。 片中故宫的丹宸永固大展、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古建 岁修保养的背后,站着的是几代故宫人,也正是因为这些人,古 老宫殿修缮的技艺和智慧才得以丰富发展,代代延续。

历史纪录片观后感汇总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很多优秀电影,大家都被精彩的电影作品所深深折服。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观后感,观后感写的多了,便会总结点题,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升华情感及主题。相信一些人会觉得作品读后感很难写吧!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历史纪录片观后感"这样的内容,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历史纪录片观后感 篇1

今天收看了纪录片《世界史的文艺复兴篇》,十四世纪开始,意大利佛罗伦萨,工业开始复苏,瘟疫犯懒,黑死病肆虐传播,伴随而来是战争,疾病,混乱,欧洲开始变得动荡,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这片阳光土地有另一番景象,历史已经在这里开始了新的篇章。

欧洲许多城市延续着经济成就和浪漫情调,文艺复兴展现了一些列成果,涉猎了很多不同领域,画家,雕塑家开始对人进行创作,人文主义科学随之而来,目的是开拓新生活,知识就是力量而不是神来改变。人们是自由的,当代的艺术家绘画的大部分都是反应这些内容。

米开朗基罗的《胜利》,《晨》,《暮》等都是反应这些宗旨。

意大利的圣母百花教堂,八角形圆屋顶和宇宙相结合,阳光可以射进来,让人们摆脱束缚。远观可以看出他的整体造型是多面型。从教堂上可以看到各种新政府下的社会形态,人们劳作的景象。一个教堂的墙面的浮雕可以看出很多内容。

诗人但丁《神曲》《新生》都是文艺复兴时的作品,薄伽丘《十日谈》,彼特拉克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人物。

哥伦布《地理大发现》,伽利略的《新宇宙观》,开始对宇宙的研究。

文艺复兴时期的色彩逐渐变得明朗,鲜艳,正是人们思想改变的体现。人们变得热情,主动。达芬奇的《微笑的蒙娜丽莎》,是一个商人的妻子,暗示着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是当时的一个时期的象征。

与此同时伦敦也在发生变化,莎士比亚的剧作和弥尔顿,是文艺复兴的两颗璀璨明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十五十六世纪开始整合政治基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新君主制开始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变化了。知识分子开始运用科学方式进行思考。威尼斯玻璃器皿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一直延续至今仍在生产使用。修道院开始衰落,天堂已经不再是人们根深蒂固的印象了。证明人们开始摆脱神学。人们都在研究历史,探索真理,他们开始追求公正,秩序,公正和美感,文艺复兴运动改变了他们未来的生活。

欧洲人开始研究地心说和地圆说,探险家出现了,他们探寻东方国家和东方财富。马可波罗在十三世纪末来到神秘的中国,为西方提供了很好的证明。哥伦布穿过大西洋接近北美洲大陆,登录古巴,他以为到了中国,后来越来越多探险家出现了。麦哲伦环球之旅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新航线也随之开辟出来,欧洲和东方的经济,贸易,转变起到了作用。

历史纪录片观后感 篇2

自从看了《中国通史》这个100集的电视纪录片后,我对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故事越来越有所了解了。

这个纪录片从我们中国的古猿人开始讲起,讲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我感觉它里面讲的都是正史,没有一个地方与民间神话扯上关系。

在看到世人都称赞的孔子那一集时,我才知道,孔子还当过鲁国的大夫。

在“六艺”中,孔子非常尊崇“礼”。这礼就是周礼,因为孔子的偶像是大名鼎鼎的周公姬旦。

在看到学生子路在战争中被人剁成了肉泥时,孔子很伤心,为了不让他一看到肉酱就想起子路,他连忙让家里人把厨房里剩下的肉酱全部倒掉。

在看到鲁国的马厩起火了那一段时,孔子一听到这件事,还去问了这火伤到了人没有。可见,孔子还是一个无比爱民的一位学者。

在他的弟子们看到了一个苦女子在坟墓旁哭的时候,弟子们问那个可怜的女人为什么悲伤?可怜的女人说她的父亲、她的母亲、她的丈夫、她的儿子相继被林间的老虎咬死后吃了。”那这位受够了老虎的苦的女人,为什么不离开那个地方呢?因为那个地方没有比老虎还凶的卿大夫专权。孔子便对他的弟子说:“你们记住了,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

孔子这句话说得非常对!

看了这集关于孔子的故事,我就想要读读《论语》这一本书了。因为我想多领悟一点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们给后人们的那些人生哲理。

历史纪录片观后感 篇3

今天,我在b站上观看了“中国通史”第27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吧,想必大家对它也不陌生,你们了解过丝绸之路吗?

从建立伊始,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后来还运其他东西。

前200年,虽然此时汉高祖刘邦已完胜了最大的对手项羽,然而强悍的匈奴人,榕对汉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公元前138年,一支一百多人组成的使团从长安启程,踏上了西行之旅。然而,他的内心充有着强烈的探险精神,他喜欢开拓未知的领域,不想一生碌碌无为,他就是张骞。而要躲避匈奴的阻挠也不简单,必须绕过匈奴的地盘。果然不出所料,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从陇西郡出境不久,即被匈奴拦截,为了使张骞屈服,匈奴人采取了威逼利诱的手段,张骞始终不为所动。

现在想想,我们的祖先为了与西方沟通好,不知道费了多少人力;用了多少财物;有多少人为这一次累的精疲力尽。他们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是为了靠这些东西,让国家一次次突破难关。不是为了一己私利,不是为了金钱和地位。这条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

这就是丝绸之路的来历。

历史纪录片观后感 篇4

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老师,也会刻苦学艺。师生情谊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依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

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终于回来了。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剧色彩?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礼乐来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样追慕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男守本分,女有归宿,老有所依,子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得多好啊!

颜回说,孔子错在将全部理想都寄托在鲁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自己也错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义了,没有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而是将希望建立在一个美好的伟大的理想之中。可是无论怎样依旧不能放弃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希望能够通过完善个人道德,而不是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拿法来治国,是人们出于无奈才做的,人们不犯法是因为害怕法律,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我约束。

然而有一天,我无意在书上看到这是一种鲜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倾向。调节伦理关系,要诉诸人们的道德自觉,但并非人人都能达到高度的道德自觉,即使一个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动的表现出道德自觉。

在子见南子一节中,面对巨大的诱惑,孔子的眼神和身体也有颤动,他是圣人,作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何况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样,会遭小人的算计与嫉妒,也会被世人误解。无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谁又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呢?便称其为知己了。显然,仅仅依靠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过于抬高道德,将发现无力控制社会秩序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行政观念和伦理价值意识等都与当时和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鲁君那样装点疯,卖点傻充当一个见风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样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读读《论语》吧,充实自己,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

历史纪录片观后感 篇5

《敦煌》这电影被我想起来是前几天,那时候在看李乾朗的书,讲到莫高窟,我忽然想起了敦煌。

是儿时的一个下午,很慵懒的气氛,一个古代将军在特效制作的火焰天空背景下浑身插着箭暴烈的死去,一个男人似乎学习了什么少数民族的文字,一个封起来的洞口,在最后一刻放进去一串漂亮的项链。我只记得这三个镜头,以及一种无法言明的感觉,那是第一次看到意识流的镜头,也是第一次了解一个叫做敦煌的地方,也是从一串项链上感觉到一种莫名的伤心。这就是全部,然后忽然发现我已经记了三十年,当然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了,小虎队已经老了,6点半也不会有米老鼠唐老鸭了,有些一起看电影的人已经去世了。

重看这部片,在一会汉语一会日语中我默默无语甚至有点混乱,慢节奏和变焦的手法,还有当时的表演体系,都让人感觉到了些许陈旧,我一直没能入戏。

直到城破,朱王礼去冲李元昊的阵,漫天烟尘,10骑人马被很多很多人包围,在沙漠里死啊死,直到太守要烧掉那些经卷字画,直到他们封起来那个洞穴,我承认我真是被打动了,在这些表演背后的那种情怀,是一些人一定要到沙漠里拍电影,是他们在1988年耗资2700万搭建一座城,是他们死磕连盔甲都要做旧看来非常逼真,是他们设置各种百姓逃难的细节,当然还有很多日本演员用力过度的表演,从这里面能感觉到那种对美好事物要毁灭时候的无能为力和不舍,而主人公最后爬到水边,看到水中的小鱼,那是新生命,经历了无数千疮百孔的生活和动荡之后,生命本身就是活下去的动力。

人为什么会为了不能吃不能穿不能用的东西豁出命去,就像字画,就像经书,是不是人类进化错了,做一只海底的珊瑚或小鱼,张着嘴吃就好了,死了做肥料,没有渴望也就不会受伤。

而战争、贪婪、欲望这些东西造成的伤害,是不是就是人类对抗错误进化必须付出的代价。

历史纪录片观后感 篇6

中国之历史,源远流长,贯穿在其中所流淌下来的精神也历久弥新,这样一股精神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也正是这样一股子精神,撑起了中国得以历经千年的岁月流转,依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孔子,乃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行整理成为《论语》,这位儒家始祖的一生却并不顺利。

孔子一生都在推崇他的儒家思想,四处奔波:卫国、晋国、宋国、楚国......但他最后只能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鲁国。记得有一次,孔子在卫国被监视了,这当然被孔子察觉到了。为此,孔子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不尊重。还不仅仅是这样,贵族甚至还来驱赶孔子,孔子不得不为此而感到厌烦。即便这样,孔子依然竭力推崇自己的儒家思想,让它能有栖身之地。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源远流长,我对孔老夫子一些关于学习方法的教诲受益匪浅。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只死记硬背而不思考,就不能融会贯通,没有效果。但只是成天空想而不学习新知识,也会因为知识的积累稀少而一无所成。子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只有多复习,才能从已得到的知识中悟到新知识,能像老师一样熟练。子还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要取长补短、虚心学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不光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从实践中学习知识。我们要学、思结合,打牢基础功,认真请教别人的长处,才能培养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

历史纪录片观后感 篇7

观看了《西南联大》历史纪录片之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要知道,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他们在校舍被摧毁后没有就此放弃学习,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机会。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学习,真的让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艰苦的时代,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联大师资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

联大也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学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也在他们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所成就,例如:邹承鲁、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出于此。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

历史纪录片观后感 篇8

元旦这几天,我一时来了兴致,一口气看完了纪录片前清秘史。这部片子拍得非常好,能引发人的深思。

这个纪录片由学者李亚平撰写,一次偶然的谈话,他认识了导演尤小刚,两人情投意合,就制作了这部片子。

我特别佩服李亚平这样的人。现在他已经写了很多史学着作,但他本人的身份却是个大商人。资料说,他是山东人,很小的时候便随父亲去了辽宁农村,干种田,养梅花鹿的事情,直到21岁考上人民大学。按说八十年代大学毕业是很好找个好位子的,结果他去西藏日报社工作了五年。然后又读了三年研究生,按说又可以选择更好的金饭碗了,结果他又下海经商。结果成功的做到一个跨国公司的美国市场总负责人的份。作为商人,有没有铜臭气;作为读书人,又没有读书人的迂腐,虚伪和贱骨头,空谈。

李先生看到当今的史学界一派乌烟瘴气,学者全然丧失了自己的良知。尤其是阎崇年这样的人,美化专制,赞叹皇权,把人类历史的大屠杀解读为民族融合的必须。李先生不但认为这些人缺德,而且简直犯了反人类罪。所以,他自己有简直写史了。没想到也写的那么好,那么人性化。

我就佩服这样的人才。呵呵。中国当今这样的人才还真是不少。

历史纪录片观后感 篇9

《丝绸之路传奇》电视连续剧共30集,是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献礼剧,以新疆的色彩、新疆的声音、新疆的感情讲述了中国梦的新疆故事。这部剧首次将维吾尔族传世瑰宝艾德莱斯绸搬上荧屏。艾德莱斯是维吾尔族的传统手工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有着21世纪最后的丝绸手工制作工艺?丝绸之路上的活化石?称号,2008年还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扎染技术独特,质地柔软,轻盈飘逸,图案层次分明,组合严谨,色彩艳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该剧的主人公艾拉提(巴哈提亚尔?艾则孜饰)在各民族同胞的帮助下,将古老的手工作坊生产艾德莱斯发展成先进的工厂机织艾德莱斯,他本人也从一名贫苦的艾德莱斯纺织传人,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高级纺织专家。他的爱人、女一号梅里古丽(阿孜古丽?热西提饰)是一个维吾尔族孤儿,从小被从江南来新疆的桑蚕养殖专家卫守仁(王诗槐饰)收养,卫守仁一家与苏莱曼(吾守尔?赛来饰)一家相知相识,共同生活十多年,结成世代友谊。该剧剧情跨度约40年,从新疆解放初期,国家选送维吾尔族和各民族年轻人去江南纺织学院新疆班学习,再回到新疆中国西北最大的丝绸厂工作,直到改革开放的上世纪90年代后,昆仑丝绸厂成为丝绸之路的一颗明珠。该剧正是通过一个大时代中的民族人物故事,向观众呈现了最真挚的民族团结之情。

10月15日晚上观看了央视《丝绸之路传奇》后感受颇深。通过观看这部电视剧展现了新疆各族人民建设美好家园、振兴丝绸之路现代文明的故事。能让更多观众一同感受新疆的大好风光,风情美食和民俗文化以及最为闪亮的‘艾德莱斯绸’服饰,很值得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多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让各民族同志多了解、多接触,增进彼此间的友谊,促进民族团结,

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在新疆这个大家庭中。

历史纪录片观后感 篇10

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历史。寒假期间,朱老师推荐我们看了一部纪录片——《中国通史》。看了这部纪录片完全改变了我心中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偏见,或者说,终于满足了我内心对于历史的需求。它让我看到了一段生动的历史,一个生动的中国。

《中国通史》以丰富的视听手段再现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了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每看完一集后都会有不同的感触,每一个王朝的兴衰更替、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都是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造成的。

在《中国通史》中,背景、事件、人物彼此的关系交代得非常清楚,采用专家访谈,民风采集,史料呈现,3D动画造景等多种手段为我们还原了那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复活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特别是隋文帝杨坚再造统一的那一集,军队、战船、天险、宫殿、城池,在3D技术的应用下,那么立体,那么现代,又那么富有古典韵味。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发明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存在着影响。地动仪,圆周率引领了科学的发展,都江堰,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可以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中获得自己的感悟,然后以史为鉴,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这才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历史纪录片观后感 篇11

随着丝绸之路顺流而下的是伴着漫天黄沙的驼铃悠悠,是石窟画壁上佛祖拈花微笑,是明月照耀下的生死楼兰,是法门寺大雁塔里供奉的舍利,是将士出征前的酒宴:“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是那宛若冠上明日,剑上星辰的盛唐。

如黄钟大吕般厚重而尊贵的长安城,用它恢弘的气势和大度的胸怀接纳来自遥远西方世界的文明,最后融入到中华大地浩瀚的文化中,就像一把折扇,把无数色彩汇集到一起牵出一个美丽的画卷。 不知道古人望着映在玲珑夜光杯上的陇西高原,河西走廊,重重高山峡谷会不会像今人一样满怀着敬畏和惊叹。不知道那一眼望不到尽头大漠黄沙掩盖了多少来来往往行人的.脚印,埋藏了多少先人生活的痕迹和宝藏。不知道那片瑰丽土地上的哪一块石子上记录了一代数不清的无名画师工匠日日夜夜在幽暗狭小的窟洞中忙碌的身影。

多少年过去了,曾经这条路上的血雨腥风,曾将这条路上的欢声笑语,曾经这条路上的刀光剑影,曾经这条路上的莺歌燕舞都成了如海市蜃楼遥不可及的美好,只有那声声驼铃穿越时空的思念为我们描绘过往的美丽动人。

流光容易把人抛。时光如白驹过隙,顷刻之间,已为陈迹。丝绸之路在经过了他的全盛时代之后,逐渐失去了往昔的笑容,逐渐淡去了视线中的身影,逐渐成为了遥远的神话。

观后感《《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分享汇总》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