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电视剧观后感

电视剧观后感

电视剧观后感

2022-12-18

电视剧少年派观后感受精选。

读后感大全相关专题:“电视剧观后感”。

电视剧少年派观后感受(篇1)

每年都有很多新的电视剧上映,比如火线三兄弟、精忠岳飞等。还记得那年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给我留下好多感受。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人民领袖毛泽东的一首催人奋进的一首词。

每每读到这首激励人心的词时,我的心就好似黄山的云雾,不停的翻腾,如钱塘江的大潮汹涌,如地里的岩浆……不禁想起了电视剧《恰同学少年》。

这部电视剧主要说了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勤奋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组织组织活动,谈天说地,说国说民;他们自创军队,锻炼身体,维护治安;他们把赞美袁世凯的书,偷偷地换成了袁世凯的声讨书,利国利民……其中,最令我记忆忧新的有两个片断:一个是毛泽东在学校前朗读诗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赶来,情不自禁地异口同声跟着毛泽东朗读起来,声音惊天动地。我也忍不住跟着他们朗读。沉浸在激人奋进的剧情中,心中洋溢着爱国的情感……二个是电视剧的最后几集,主要讲的是一只战败的队伍去侵略长沙。长沙城凶多吉少,千年古城可能夷为平地。就是这时,政府跑了,大大小小的人都跑了。可就是毛泽东这些第一师范涉世未深的学生军挺身而出,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200多人手无寸铁拿着木棒浩浩荡荡冲向3000多敌人的阵地,靠着自己超人的智慧,惊人的胆识,深深的爱国心,在警察的帮助下,使长沙化险为夷……为什么他们能在人去城空,十万火急的关头冒着生命危险去保护长沙城呢?是他们的爱国;是他们对中国深厚的感情;是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

再看看我们自己,哪一个是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个个都是依父母之命而读书,一个个都是为自己的美好前途而读书!与剧中的主人公真是天壤之别!

再看看童第周,他为了中国扬眉吐气而勤奋读书,哪怕被人嘲笑,哪怕历经无数挫折。就是靠着爱国的信念,他在漫漫学习路上,排除万难,阔步前进。最终解剖了青蛙卵。令中国人,气昂昂!

还不止这些人,周恩来、祖逖、刘琨,一个个为中国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学们,让我们像《恰同学少年》里的人物一样为中国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电视剧少年派观后感受(篇2)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的首《沁园春·长沙》不仅脍炙人口,而且激发了几代青年人的豪情壮志。部以“同学少年”为主题,以毛泽东在湖南第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的大型青春剧,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有很深刻的现实针对性和教育意义。

跟大多青春剧样,这部戏充满了俊男美女,但不同的是,剧中人物个个清新自然,造型朴实干净,行为大方坦然,没有矫揉造作“装酷耍帅”的各种“经典“青春剧的pose二十三集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以现代艺术的手段,把代领袖、伟人毛泽东的形象,鲜活的搬到了电视荧屏上。总感觉这个戏拍得特别好,观看时也觉得不亦乐乎,这部剧打破了传统讲述伟人传记过时的、僵硬的表现方式和手法,用生活化的、艺术的、情感化的方式把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同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催人奋进,使剧中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导演所说,“我们不追求形似,努力做到神似”。

该剧第个亮点是思想性强,讲了教育应该同社会相结合问题,讲了因才施教问题,讲了学为所用问题,特别是讲了青年学生要关心国家大事献身祖国和人民问题,无疑是对当前某些教育方针和方法进行了有力批判,是对读死书求高分的教育目的的有力声讨,是对“两耳不闻窗外事,心只读圣贤书”的无情嘲讽。该剧立足于青少年教育,相比今天的太平盛世,20世纪上半叶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正是在那样的年代,大批志存高远、心发愤图强、报效祖国的年轻人,上下求索,他们更多思考的是国家的命运、是民族的未来、是他人的需求。他们接受最新的观点,追求最新的东西,这些,放在任何时代对任何人都有激励作用。那个年代的那群优秀的年轻人,他们胸怀鸿鹄之志,饱含忧患情怀,他们的身上铸写着中华民族的魂,他们是那个时代最时尚的人!

该剧中,不知道是哪集,有这样个画面,群学生在起大声朗读《少年中国说》,他们读得豪气冲天,我当时就被震撼了,为他们的朝气震撼;为他们的气概震撼,更加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爱国情操在那刻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他们将改造旧中国,改造国民命运当作自己的责任,他们意气风发,激扬文字,奋发图强!这样的场面又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呢?平时听学校爱国讲座也没这种感觉,暂不说这电视剧拍得好坏,我坚信单是这个镜头定会感动很多人。看到这里我在想,许多报道都在通篇长论80后的我们年轻代,如何如何缺乏朝气、毅志,精神食粮匮乏等等,没有个好的教材或艺术形式能给我们以生动的启示。看完《恰同学少年》,我深深的感受到,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恰同学少年》还让我看到了陽光和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胸怀祖国的气魄,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有志青年的意气风发,看得人眼前亮。这部电视剧使我认识到在大学校园这段的光陰是最珍贵的,想想过来的两年的大学生活,点点,幕幕,两年大学生活的点滴在脑海中闪现。过去的两年是充满烂漫幻想的两年,我们有太多的憧憬,却自以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我们也曾有过那样的雄心壮志,也曾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理想,但缺少了那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气概。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梦里无数徜徉,却不能回头,这就是人生的无奈。《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给了我更多的诠释,那种久违的青春活力,那种久违的理想主义,那种不容陰暗的堂堂正气,那种强烈的责任感,让我深深体会到大学生活得可贵,我要珍惜现在的分秒,不要使大学生活留有遗憾。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生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句话的确是不可争辩的真理!这句话也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最好的见证,正是因为有了那样的批优秀少年,才有了那个时代之后的那个富强的中国,而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啊,我们这些青少年是不是有所思,有所悟呢?是不是要做些什么呢?我们不可能成为毛泽东,不可能成为蔡和森,但我们依然可以做好多事,只要我们敢作敢为,那我们定能为祖国的建设增光添彩,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成功不是偶然。这句话每个人都知道,英雄也不例外,从他们生的成长足迹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便是在少年时代也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时代不同了,我们不需要去效仿他们,但是那种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鼓舞我们前进的。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像这样的好作品,《恰同学少年》描述的是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希望以后,在荧屏上能以这种艺术再现的手法,看到更多的世界伟人、中国伟人,给年青代更多的启发和鼓舞。

电视剧少年派观后感受(篇3)

《恰同学少年》本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

年纪轻轻的毛泽东,就开始为国家的前程担忧,为社会混乱的秩序而烦恼。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学习方面非常的勤奋刻苦,他们的思想也非常的明朗。在民国时期,硝烟滚滚,战争连连的情况下,毛泽东等人并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停止学习,反而还开设了一些读书会等活动。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找来了一些关于袁世凯统治的书籍,在读书会上展开讨论,并对此开展了一些反袁的活动。例如:用“违禁”书《梁启超等先生论时局的主张》代替所谓的“洪宪皇帝圣谕”,使“洪宪皇帝登基庆祝大会”失败告终。毛泽东等人在湖南省里勇敢的揭开袁世凯腐败统治的面纱。

毛泽东在硝烟滚滚的环境下,都能刻苦学习。然而,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学习环境不再恶劣不堪,学习设备却十分的周全。为何前人为我们奠定了如此好的学习基础,我们却不能好好的利用,认真学习呢?是因为我们的学习环境、条件都太过优越,以致我们不懂珍惜,这些问题都是来自的城市里的孩子。在贫困的山区里,那些孩子如饥似渴的从书本上汲取丝毫的知识,他们的见识并不比我们广,但是他们那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同是生活在一片蓝天之下,同是生活在同一个国家里,却有着不同的两批孩子。一批是热爱学习的,另一批是在学校里混日子的。如果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们将他们的学习机会让给那些爱学习的孩子们,我想我们国家可能会出不少人才。无论如何,我向那些在学校混日子的同学们提出一个忠告:读书才是你们现在必须做的,而读书的结果是决定你们的前程,请你们三思而后行。

虽然,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但是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就读的成绩并不理想。文科则全优,而数科却不理想。面对这严重的偏科问题引起了教师们的争执。惜才如命的孔校长最终选择了尊重其个性,放手让其发展,毛泽东成了校长特许的“特殊学生”。

孔昭绶、杨昌济等老师是教育界里的翘楚,教师们的模范。他们的教育精神、教育理念是值得教师们去学习的。然而,现在的“成绩定好坏”大概就是普遍老师的观念。

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毛泽东也不例外。驱张运动的确是他的不对。他没有站在张干校长的角度来思考这些事情,只是愚昧地认为张校长的做法、作风是错误的,常常阻止他们的活动。然而,有谁想过,张校长这样做是有苦衷的,只是不想让学生、老师们担心而已。

当汤芗铭把学生的费用拿去当军饷,要学生上交10元当学杂费的时候,张校长是多么的犹豫不绝。但是,他为贫困的学生们着想过,并且自己掏钱出来,甚至将自己的怀表也当了。难道这不是一位优秀的教育者吗?

当毛泽东知道自己错了的时候,想跟张校长道歉。但是已经太迟了,张校长已辞职离开学校。待毛泽东长大了以后仍没有忘记此事,还将张校长接来北京道歉,并且为张校长支付生活费用。这说明了我们要尊重师长。

电视剧少年派观后感受(篇4)

《少年派》这部电视剧极其贴近现实,尤其是剧中体现出来的独属于高中学习的紧凑感和欢乐感更是莫名让人觉得熟悉和扎心,所以每次观看这部剧的时候我就会极其羡慕那群青春的、年少的、可爱的、志同道合的魅力学子,羡慕他们拥有那么真挚的友谊、那么纯粹的个性、那么珍贵的青春、那么无畏的梦想和那么璀璨的前途。

《少年派》中的每一位角色都是独一无二、个性十足的,尤其是以林妙妙为首的四人小团体更是让人喜爱的不得了,所以无论是妙妙的乐观开朗、幽默善良,林天昊的活力满满、谦逊和睦,钱三一的稳重内敛、聪慧诚挚,还是邓小琪的漂亮迷人、敏感自卑,这都让人觉得很现实和很真实,甚至于我都可以从这些演员身上找到昔日同学的样子,所以《少年派》这部剧用感同身受这个词来形容真是一点也不为过。当然,主角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迷茫、挫折、打击和失意也十分让人入戏,尤其是当林天昊家遇到破产危机的时候,几个小伙伴互帮互助、不离不弃、相互勉励、相互治愈的画面更是让人觉得窝心不已,所以《少年派》这部电视剧可以收视长虹、话题满满是名副其实的。

而剧中那些含辛茹苦的家长更是被刻画的活灵活现、淋漓尽致,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舒心、自在、安全、暖心、便利的学习环境,他们不仅会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和心血去学区房安家,而且可以心甘情愿放弃自己的工作、梦想和生活去照顾、关心、勉励和引导孩子,所以他们这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舍身忘记的精神着实让人觉得感动和羡慕。尤其是闫妮扮演的妙妙妈妈更是深入人心,在我看来她简直就是现实中最真实、最贴近、最典型的妈妈,所以为了孩子安心高考她可以做到无微不至、无所不知、无所畏惧,因此她这样的演绎让我觉得很有亲近感和亲切感。

《少年派》是一部很励志、很治愈、很温馨、很温情的电视剧,但愿每个观影人都可以从中得到一丝丝慰藉和抚慰。

电视剧少年派观后感受(篇5)

高考的“硝烟”刚刚散去,在家无事的我就看起同学推荐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这是一部绝好的励志电视剧。它的清新之风能吹去现在许多青春偶像剧的无聊和乏味,让人的心灵受到震撼,让人感叹到以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陶斯咏、向警予等为代表一批有志青年的积极求学的态度,让人感叹到湖南第一师范师生在国家危难时赤诚的爱国之心!这部电视剧对于正在休假的准大学生来讲,可谓价值无穷!下面我来讲讲给我印象最深同时也从中感悟颇多的几个人物:

一.毛泽东

毫无疑问,毛泽东是这部电视剧的男一号,他身上的闪光点最多。当看到毛泽东认识到不该在课堂上顶撞袁老师后,亲自去老师家道歉,站在滂沱大雨中淋了一夜的场景,我学到了对待老师要谦逊有礼和犯了错就要努力改正得好品质。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学生,他们常常与老师作对,无知地认为老师是他的“敌人”,其实他们都辜负了老师的一片好心!当看到毛泽东因为家里穷就节约生活费去买书,他的杨老师看到他的鞋子破了后慷慨地拿出钱给他买,他却又去买书读的场景,我认识到了物质生活的短缺不会让人感觉羞耻,而精神生活的短缺才真正让人羞耻!当看到毛泽东在雨中锻炼身体的情景,我深刻的理解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价值所在!现在的许多青年展现的是一种病态,一种毫无生气的样子,看到既有野蛮体魄又有文明精神的少年毛泽东,我就不难想象他日后的伟大成就!

二.蔡和森

电视中的他个不高,看似柔弱,但是看到他因为家里拮据,生活无法继续而背上木箱去大街上擦鞋的情景,我不禁流下热泪。他,不弱小,相反还很高大!想想现在的我们哪个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唯恐我们吃不饱、穿不暖,生活上无微不至,学习上“慷慨解囊”,我们也似乎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关爱,而生在当时的蔡和森还恳求母亲让他在周末去擦鞋,挣钱补贴家里!我们即将迈入大学的青年再也不能躲在父母这避风的港湾,我们要驾起我们自己的人生航船,向成功的彼岸进发!这一路上将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但是那些也是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珍惜好这三个月的假期,尝试着接触社会,为将来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三.刘俊卿

他是一个反面角色,我也从中找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开始的他很优秀,为什么他一步一步走向堕落,最终遭到大家的唾弃?嫉妒,这是最关键的因素!他的内心容不得其他人超越他,比他强!这是导致他一错再错的根本原因,他对此要负主要责任!是非感缺失,这让他的境况越来越糟,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压力,一个被人忽视的因素!这些压力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家人献身般的照顾、赵一贞父亲的势利、同学的排挤,积少成多,击溃了他的意志!适当的嫉妒是好的,他可让我们保持一种活力,一种向上的态度,一种赶超的动力!但是当嫉妒打败理智后,他将贻害无穷,因此要学会把握,使适当的嫉妒为我所用!

总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它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精彩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励我们的斗志,给我们向上的动力,让我们感悟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写到这里,我耳边又响起剧中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大声背书的声音:“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电视剧少年派观后感受(篇6)

最近疯狂恋上《恰同学少年》,本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教师应该怎样育人,学生应该怎样读书”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

首先,这部电视连续剧深刻揭示了“教师应该怎样育人”的现实主题,对今天的学校老师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教师怎样育人这个问题,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所展现的两种鲜明的老师育人形象对人很有启发意义。一种是以纪督学为代表的一类教师,他们把改变学生命运、提高学生社会地位作为育人的主要目的,换言之,就是为学生升官发财而育人,由于这种育人观,建立在私自利的基础之上,因此,育人实践中,就会倡导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考高分,从而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与这类老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杨昌济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中外教师,他们既教书又育人,把教育学生学习知识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承担救国救民社会义务联系起来,由于这种育人观是建立在国家民族利益之上的,因此,育人实践中,他们以培养为国为民培养人才为己任,在倡导学生多学书本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和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电视剧里,我们看到,毛泽东的勤奋好学与不凡天赋,深深打动了学贯中国的导师杨昌济,在他的关怀与教导下,毛泽东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学知识,并成为一个教育救国论的非暴力改良主义的信仰者。随着时局的变化,在孔昭绥校长和杨昌济等老师的支持下,一师开展了全面的学生自治运动,毛泽东当选为学友会负责人,同时,徒步游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一系列社会实践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的书本以外的知识,锻炼了他的社会活动能力,也使他更认识到,靠教育、靠改良救不了中国。毛泽东的这些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杨昌济老师的教育培养。正因为如此,我认为电视剧里所展现的以杨昌济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外老师的成功教育,对今天的教师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结合从这部优秀电视剧中的感悟,与我平时的心得,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教师在这一培养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的作用尤为明显,教师首先要育人,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然后才是教他们学科学知识,学技能本领。教与育,两者相比较,“育”字表现得更重要;换言之,应该把“教育”两字倒过来说——育教,将“育”字摆在前面。因此,教师应该摆正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对待学生时力求去掉一个“管”字,加上个“爱”字;并能积极预见学生发展的未来,悉心呵护学生的成长,将学生的成长看成是自己工作的最大成就。由于每个学生自身的条件不尽相同,所以必须因材施教,将问题细化,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去为每个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能够展现自我才能的舞台,并在精神上不断鼓励学生,使学生感到学校的的确确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四处洋溢着温馨的气氛。换句话说,就是不应该将学生看成是管理的对象,而要服务学生,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用自己的一颗爱心,去关怀学生成长的每一步,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两者无异于鱼和水的关系,是一种朋友和亲人的关系。如果没有学生,就无所谓教师,学校的工作就应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就应该育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将学生利益摆在首位。

其次,这部电视连续剧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的现实主题,对今天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当今学生中,为了将来发财致富而读书的有之,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的有之,为了升官发财而读书的也有之,而更多的则是为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或为一个饭碗而读书。由于缺乏崇高而又远大理想,有人便预言:“80后”是垮掉的一代。现在对“90”后学生的能力也颇有疑虑,对此,我虽然不赞成这种说法,但却认为,这种说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学生读书求学的精神状态。

在这种背景下,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向人们展现的是90多年以前,以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众多青年才俊把读书求学与国家和民族危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青年学生形象。“衡山西、岳麓东,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为挽救民族而读书,为改造中国而读书的远大革命理想,令人感叹,催人奋进,即便是在他们中间发生的爱情故事,如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与周南女子中学的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等女学生结下的友谊也是建立在共同志趣基础之上的。一个先进青年学生组成的读书会组织成了他们学习、交流与情感发展的纽带。所有这些,都对当今青年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因为他们身上所有的,正是当今青年学生所欠缺的。另外,剧中那个为了自己考上一师,不惜偷盗别人考卷,为了自己出人头地不惜出卖老师、出卖同学、出卖自己灵魂、最后落得个“不得好死”下场的刘俊卿,也具有重要的反面教育意义。

电视剧少年派观后感受(篇7)

起初听到《恰同学少年》这个电影名称的时候,我立刻想到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那时就有点奇怪,这电视剧怎么起一这样的名字?肯定和毛泽东有关吧!后来,我便怀着一种崇敬而又好奇的心情去细细观赏、品味它。

该剧是一部关于做人、立志题材的红色青春偶像剧。它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

当我把这部电视剧完完整整地看下来,内心深处便有一股激情在涌动,在沸腾,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地为当年那气宇轩昂、胸怀天下的少年学子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充满朝气的青春活力和豪迈的革命气慨所震憾,深刻地感受了时代伟人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非凡的风采。他们在对待学习、做人、立志等方面以其典范式的态度和行动感染激励着我,令我激情荡漾,热血沸腾……但在崇敬之余,我想到了自己,想到了现在的大学生……

现在的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做人、立志方面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则和目标,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对前途、未来很迷茫,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枯燥的大学课程令他们乏味,所以成天把“无聊”挂在嘴边,便想寻找一种脱离现实的刺激,于是乎网络游戏便成了他们迷恋的理想场所……这样,一些大学生在自由的大学生活中逐渐迷失了自我。

诚然,当前的教育制度、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和现行的大学教育管理制度有其难以推脱的责任,另外,物欲横流的竞争环境使整个社会都变的有点浮躁,有点物质化,有点拜金主义。但是,这只是一个客观原因,大学生成才的关键在于自身的自制与勤奋,毕竟,大学校园中也不乏栋梁之材。但是为什么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以后会有良才与庸才之分呢?

我想到了一个关于大学生的比喻:大学其实是一个“猪栏”,大学生就是里面成长的“猪崽”,老师们则是“饲养员”。大学给每个人一样的“猪栏”,“饲养员”也公平地给每头“崽猪”同样多的饲料,可四年后“猪崽们”的出路却各不相同:有些被送去进行加工制成上好的“猪肉成品”,有些直接被投入市场作“精肉”畅销,有些却因为销路不畅而臭掉,而有些却因为四年间只汲取了少量的“饲料”导致体型瘦小而出不了"栏"。

这个比喻虽然有失妥当,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还是比较贴切的。自由的大学生活在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大学生的自由竞争空间,强者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从而努力发展成为当中的佼佼者,引领竞争潮流,收获甚多,而弱者则不能正确为自己取材,从而畸形发展,在自由竞争中处于可悲的地位,收获甚少。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先辈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他们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国人过上了当家作主的日子。现在,中国正处在一个最关键的奔跑、飞跃时期,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们,你们还在彷徨什么?你们还有时间去“郁闷”、“无聊”吗?你们应义不容辞地担当建设祖国的重任,奋发图强,实现自己的最高理想!退一步从自身上来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人生何其宝贵,青少年时代又是塑造自身的最关键时期,现在如果不努力,那到老时真的就只能“徒悲伤”了!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古人的谆谆教诲我们不能轻视。青年们应该是有理想、有信念的一代。青年,应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陶冶其情操”。同学们,努力吧,在这最宝贵的时刻!做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让自己的青春、生命多一点豪迈与激情吧!切莫做等闲之辈,否则到老时只能感叹岁月的蹉跎,悔恨曾经的虚度年华、碌碌无为,只能“空悲切”了!

电视剧少年派观后感受(篇8)

这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却遭受到驻校“督学”的强烈反对。那怕是今天来看,也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改革,而不幸的是,当今各级各类学校普遍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为什么?因为这样教课最省事,无论教师的水平如何,也都能应付过去。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存在偏科问题,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在学校的发展,这就是归功于当时一师范先进的“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发挥其最大的优势,而没有压制其兴趣爱好,而没有把他们全部培养成“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就不会有伟人后来辉煌的成就。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这是值得一些人深思的。中国之教育将如何走,又该走向何方?“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发掘特长”我想这是教育界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应遵循的规律。剧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之处。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电视剧少年派观后感受1000字汇总6篇


可能因为工作需要,我们要提交各类文档材料,写作遇到困难时,可以搜寻范文的帮助,我们需要去借鉴一下同类的范文写作方法,千万不要认为范文随便应付就可以。我们的读后感大全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电视剧少年派观后感受,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视剧少年派观后感受【篇1】

起初听到《恰同学少年》这个电影名称的时候,我立刻想到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那时就有点奇怪,这电视剧怎么起一这样的名字?肯定和毛泽东有关吧!后来,我便怀着一种崇敬而又好奇的心情去细细观赏、品味它。

该剧是一部关于做人、立志题材的红色青春偶像剧。它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

当我把这部电视剧完完整整地看下来,内心深处便有一股激情在涌动,在沸腾,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地为当年那气宇轩昂、胸怀天下的少年学子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充满朝气的青春活力和豪迈的革命气慨所震憾,深刻地感受了时代伟人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非凡的风采。他们在对待学习、做人、立志等方面以其典范式的态度和行动感染激励着我,令我激情荡漾,热血沸腾……但在崇敬之余,我想到了自己,想到了现在的大学生……

现在的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做人、立志方面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则和目标,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对前途、未来很迷茫,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枯燥的大学课程令他们乏味,所以成天把“无聊”挂在嘴边,便想寻找一种脱离现实的刺激,于是乎网络游戏便成了他们迷恋的理想场所……这样,一些大学生在自由的大学生活中逐渐迷失了自我。

诚然,当前的教育制度、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和现行的大学教育管理制度有其难以推脱的责任,另外,物欲横流的竞争环境使整个社会都变的有点浮躁,有点物质化,有点拜金主义。但是,这只是一个客观原因,大学生成才的关键在于自身的自制与勤奋,毕竟,大学校园中也不乏栋梁之材。但是为什么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以后会有良才与庸才之分呢?

我想到了一个关于大学生的比喻:大学其实是一个“猪栏”,大学生就是里面成长的“猪崽”,老师们则是“饲养员”。大学给每个人一样的“猪栏”,“饲养员”也公平地给每头“崽猪”同样多的饲料,可四年后“猪崽们”的出路却各不相同:有些被送去进行加工制成上好的“猪肉成品”,有些直接被投入市场作“精肉”畅销,有些却因为销路不畅而臭掉,而有些却因为四年间只汲取了少量的“饲料”导致体型瘦小而出不了"栏"。

这个比喻虽然有失妥当,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还是比较贴切的。自由的大学生活在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大学生的自由竞争空间,强者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从而努力发展成为当中的佼佼者,引领竞争潮流,收获甚多,而弱者则不能正确为自己取材,从而畸形发展,在自由竞争中处于可悲的地位,收获甚少。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先辈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他们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国人过上了当家作主的日子。现在,中国正处在一个最关键的奔跑、飞跃时期,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们,你们还在彷徨什么?你们还有时间去“郁闷”、“无聊”吗?你们应义不容辞地担当建设祖国的重任,奋发图强,实现自己的最高理想!退一步从自身上来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人生何其宝贵,青少年时代又是塑造自身的最关键时期,现在如果不努力,那到老时真的就只能“徒悲伤”了!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古人的谆谆教诲我们不能轻视。青年们应该是有理想、有信念的一代。青年,应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陶冶其情操”。同学们,努力吧,在这最宝贵的时刻!做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让自己的青春、生命多一点豪迈与激情吧!切莫做等闲之辈,否则到老时只能感叹岁月的蹉跎,悔恨曾经的虚度年华、碌碌无为,只能“空悲切”了!

电视剧少年派观后感受【篇2】

《恰同学少年》这本书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它描写了毛泽东等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求学、生活经历过程,展现出了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优秀青年为追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和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

我从书中看到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它的意思是少年强大国家才能强大,少年无能国家也弱小。毛泽东刚进学校时偏科很严重,他文科很强,而数、理化、音乐、美术却很弱,但毛泽东却迎难而上,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书中毛泽东和他的同学、朋友等有志青年在努力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不忘强身健体。他们提倡:“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毛泽东自创的“毛氏六段操”就受到大家的欢迎,学校还在毛泽东等提议下进行了“书生练兵”活动,这次活动的进行为以后保卫长沙之战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电视剧少年派观后感受【篇3】

最近怀着几分留恋看完了毛泽东的少年记录片《恰同学少年》。内心从来没有如此澎湃过,不知是要感谢毛泽东本人还是要感谢编剧和导演,这部影剧的却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一个大学生应该做的是什么,什么是一个真正的大学生,这部影剧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

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就,除了带着努力和坚持上路外,我想就连上帝也不知道该带些什么了。为了克服注意力不集中,毛泽东每天带着书本在市场上朗读任他人来人往,终成过目不忘的本领。为了强健身体,毛泽东每天锻炼不说而且越是刮风下雨他锻炼的越精神。正式在这青年时锻炼的强健体魄,支撑着他从枪林弹雨中走来使的他在76岁的高龄畅游长江击水三千里。起早贪黑是他的惯性,求知好学是他的秉性,坚韧不屈是他的个性。

夫行非常之事,方有非常之功。毛泽东国文成绩开始很是糟糕,有一次毛泽东顶撞了国学老师,为了求得老师原谅他深夜拜访老师家,在外面一站就是一夜。那夜的雨下的很长很大。不过只有两个人晓得,第二天老师把他叫了进来,对他文章几句话的指点迷津,就领毛泽东茅塞顿开,随后老师把文学最有精华的《昌黎先生集》借给毛泽东,可以说毛泽东的文学成就无不与老师的指点有关。毛泽东带着同学游渡大河,洋溢着少年的激情;他带着同学身无分文的行走湖南,体味着游子的艰辛;他带着200多学生兵智斗3000溃败军阀,-露着少年的胆识。

一个人不仅要关注自己,也要关注他身边的人。与同学谈天说地,不失为一种乐趣,与同学塞外游玩,不失为一种情趣,与同学激扬争执,不失为一种交流,与同学共渡难关,不失为一种感动。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久然就会有一种井底之蛙的感觉。融入大家的群体才是人的社会。

被搁置的个人感情问题,为了理想而奋斗。花季的年龄谁不会心动,然而我们的毛泽东却将个人问题搁置了,只因为他心中一直有着远大的理想。他的心容不得半点杂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一个人要学会耐的住寂寞。不要让自己的内心骚动起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马不加疾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一个人过的不风华自如并不是钱少,而是指:才贫,智贫,德贫。才贫则智漏,智漏则德乏,德乏则社会不容。所以一个大学生真正应该追求的并不是金钱利禄,我们应该做的是修德,培智,增才。

回想自己在过去一年里的事情,可谓是感慨万千。身上的陋习与漏德不由而出。自己虽起的很早,但体育锻炼并没有一直坚持。自己虽每天看书,但并没有认真的钻研过思考过什么。虽多次豪言壮语的说要有胆有识,但自己又常常会怯懦和犹豫。虽多次要求自己要慷慨大方,可自己也不时自私狭隘,曾告诫自己愤怒激动的时候要沉着冷静,却也爆发了冲动和蛮横。

然而,一个人只要有理想他就不会堕落,有正确的理想他就不会走错误的路子。今观毛泽东少年时代,不禁感慨:大学生亦当如此;有个性而不失得体,有沉着而不失胆识,有挫折而不失激情,有游玩而不失奋斗,有自强而不失群体,有情义而不失理想。

未来的路还很长,然而有了方向并不遥远。生有何忧,死亦何患。如果未来还有更多的困难,那就让它们来的更猛烈些吧,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电视剧少年派观后感受【篇4】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长沙》不仅脍炙人口,而且激发了几代人豪情壮志。最近学校要求我们读一本《恰同学少年》这本书,这本书给我带来很大震撼,我相信也许很多同学和我一样已经被这本书深深的吸引着,感动着。

这是一本青春立志小说,描写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学习生活,展现了21世纪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同时也塑造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形象。这本书朦朦胧胧地唤醒了我心中的理想与斗志,并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同学情谊;什么是真正的师生情谊;什么是真正的豪情壮志;什么是真正的胸怀天下……

学生时代,一个爱国和进步思想和风云变幻的政治并存的岁月,一个自由和开放热思潮和封建守旧的习惯斗争的年代,毛泽东和他的同学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怎样救国,这一切都在少年毛泽东的脑海里回荡:我现在还找不到,但将来一定会找到!于是,勤奋学习,积极交流,开阔视野,关注国事,直至在学生中演变成了如火如茶的最初的革命实践活动,徒步游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毛泽东同志在学生时代已经给我们立下了楷模,相信学习,思想,服务人民,实现自我价值,奋斗的激情也会从我们向远方和未来无限的延展。

毛泽东是奋发读书.探讨社会出人生优秀的青年学子。清晨,当东方刚刚露出晨曦,毛泽东就走进了教室。这时,他已经做好了冷水浴,开始自习。上课了,他静静地听着,用心听着,咀嚼着。午饭后,他在阅览室读报。晚自习,他一头钻进自己爱好的书籍中去,熄灯了他还在读书。为了博览群书,他经常买书,无钱买书,就到旧书店买旧书,或借书.抄书。为了锻炼自己读书的能力,他故意来到马路边人声嘈杂的地方读书。他用对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意,莫过一日暴十日寒”勉励自己。毛泽东读书特点是具有独立的.批判的精神,广交师友,联系有名望和有学问的人。同时,毛泽东磨练筋骨意志,每天都做冷水浴,还有风浴.雪浴.日光浴。经常爬山,野外露宿,还喜欢长途步行。游泳更是他经常进行的活动方式,“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是当时他在江河中搏击的写照。毛泽东奋发读书,磨砺筋骨意志,目的就是为了改造中国。我想:正因为这样的努力,他才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强健的体魄,为今后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本书中,我处处感受到一种少年人身上的勃勃生机,知难而进,对理想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读完这本书,我联想到自己,不由深感惭愧,比起书中人物,我拥有无比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我不必像毛泽东那样为了买书而舍不得换脚上那双张着大嘴的布鞋,更不必像蔡和森为了凑足学费,去大街上给人擦皮鞋,吃.穿.学费这些事情从来不需要我去操心,就已经被父母安排得妥妥当当,可是,我好象从没有好好珍惜这一切,更缺乏他们那种刻苦求学的精神和远大的志向,也许,从现在起,我应该好好想一想,我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读书?为父母?为老师?还是仅仅是为了一个好的前程?这本书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作为新一代的少年中国人,我们应该以书中人物为榜样,树立远大志向,刻苦学习,做未来中国的栋梁。

电视剧少年派观后感受【篇5】

《恰同学少年》本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

年纪轻轻的毛泽东,就开始为国家的前程担忧,为社会混乱的秩序而烦恼。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学习方面非常的勤奋刻苦,他们的思想也非常的明朗。在民国时期,硝烟滚滚,战争连连的情况下,毛泽东等人并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停止学习,反而还开设了一些读书会等活动。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找来了一些关于袁世凯统治的书籍,在读书会上展开讨论,并对此开展了一些反袁的活动。例如:用“违禁”书《梁启超等先生论时局的主张》代替所谓的“洪宪皇帝圣谕”,使“洪宪皇帝登基庆祝大会”失败告终。毛泽东等人在湖南省里勇敢的揭开袁世凯腐败统治的面纱。

毛泽东在硝烟滚滚的环境下,都能刻苦学习。然而,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学习环境不再恶劣不堪,学习设备却十分的周全。为何前人为我们奠定了如此好的学习基础,我们却不能好好的利用,认真学习呢?是因为我们的学习环境、条件都太过优越,以致我们不懂珍惜,这些问题都是来自的城市里的孩子。在贫困的山区里,那些孩子如饥似渴的从书本上汲取丝毫的知识,他们的见识并不比我们广,但是他们那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同是生活在一片蓝天之下,同是生活在同一个国家里,却有着不同的两批孩子。一批是热爱学习的,另一批是在学校里混日子的。如果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们将他们的学习机会让给那些爱学习的孩子们,我想我们国家可能会出不少人才。无论如何,我向那些在学校混日子的同学们提出一个忠告:读书才是你们现在必须做的,而读书的结果是决定你们的前程,请你们三思而后行。

虽然,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但是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就读的成绩并不理想。文科则全优,而数科却不理想。面对这严重的偏科问题引起了教师们的争执。惜才如命的孔校长最终选择了尊重其个性,放手让其发展,毛泽东成了校长特许的“特殊学生”。

孔昭绶、杨昌济等老师是教育界里的翘楚,教师们的模范。他们的教育精神、教育理念是值得教师们去学习的。然而,现在的“成绩定好坏”大概就是普遍老师的观念。

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毛泽东也不例外。驱张运动的确是他的不对。他没有站在张干校长的角度来思考这些事情,只是愚昧地认为张校长的做法、作风是错误的,常常阻止他们的活动。然而,有谁想过,张校长这样做是有苦衷的,只是不想让学生、老师们担心而已。

当汤芗铭把学生的费用拿去当军饷,要学生上交10元当学杂费的时候,张校长是多么的犹豫不绝。但是,他为贫困的学生们着想过,并且自己掏钱出来,甚至将自己的怀表也当了。难道这不是一位优秀的教育者吗?

当毛泽东知道自己错了的时候,想跟张校长道歉。但是已经太迟了,张校长已辞职离开学校。待毛泽东长大了以后仍没有忘记此事,还将张校长接来北京道歉,并且为张校长支付生活费用。这说明了我们要尊重师长。

电视剧少年派观后感受【篇6】

暑假中,我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最先吸引我的,是这部电视剧的名字。《恰同学少年》,这名字怎么这么有意思呢?虽然我现在还是不太明白这名字有什么意思,但是看了这部电视剧后,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恰同学少年》讲的是我们新中国第一任主席――毛泽东(也就是毛润之)青年时代的故事。那时候,毛主席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念书。毛泽东是一个典型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聪明,能干,胸襟宽广,不管是同学还是老师,都很欣赏他。

有一次,他们学校让学生投票选举最聪明的学生。毛泽东的朋友蔡和森知道自己的票数可能会比毛泽东多,他不想让毛泽东失望,于是自动弃权当计票员。由于蔡和森事先没有告诉大家他弃权,所以还是有很多同学都选择了他,当蔡和森说自己放弃时,大家很失望,只能再选毛泽东。失去了竞争对手,应该是很高兴的事情,可是毛泽东没有高兴,反倒是很生气地瞪着蔡和森,而且在自己的票上仍然写上蔡和森!毛主席是一个胸襟多么宽广的人啊!我应该向他学习!

毛主席还是一个非常勇敢,很早就显现出了军事领导才能的人。有一次,一帮两千多人的土匪来到他们学校打劫。同学们吓得乱成一团,毛主席组织好他们,号召同学们和土匪拼一拼。他让同学们拿着假枪分散在四面八方假装声势地喊叫,还拿爆竹放在铁筒里引爆造成枪声炮声的假象。然后,他自己装成军师和土匪谈判,他告诉土匪们学校里有军队,告诉土匪们只要把枪放下就放他们走。土匪师长刚想答应,一个匪兵怀疑毛泽东他们没有枪,就说,如果你们有枪就朝我肚子射!话刚说完,赶来的警察枪一抬,射那匪兵肚子上。匪徒吓得半死。毛泽东笑了。是啊,这是一次难忘的胜利!如果当初怕了,当初没有想办法面对,又怎么会有这次胜利呢?遇到事情时,我们唯有面对,只要动动脑筋想想办法,那么总有解决的可能!

《恰同学少年》让我懂得了无穷的道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享受《恰同学少年》这道美餐吧!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精选


观看电视和电影是很多人都会选择的一种放松途径,在看完一部好影片后,我们可以试着去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是理性和感性大爆发之后的产物。观后感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写作品观后感的标准格式是怎样的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1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长沙》不仅脍炙人口,而且激发了几代人豪情壮志。最近学校要求我们读一本《恰同学少年》这本书,这本书给我带来很大震撼,我相信也许很多同学和我一样已经被这本书深深的吸引着,感动着。

这是一本青春立志小说,描写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学习生活,展现了21世纪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同时也塑造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形象。这本书朦朦胧胧地唤醒了我心中的理想与斗志,并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同学情谊;什么是真正的师生情谊;什么是真正的豪情壮志;什么是真正的胸怀天下……

学生时代,一个爱国和进步思想和风云变幻的政治并存的岁月,一个自由和开放热思潮和封建守旧的习惯斗争的年代,毛泽东和他的同学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怎样救国,这一切都在少年毛泽东的脑海里回荡:我现在还找不到,但将来一定会找到!于是,勤奋学习,积极交流,开阔视野,关注国事,直至在学生中演变成了如火如茶的最初的革命实践活动,徒步游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毛泽东同志在学生时代已经给我们立下了楷模,相信学习,思想,服务人民,实现自我价值,奋斗的激情也会从我们向远方和未来无限的延展。

毛泽东是奋发读书.探讨社会出人生优秀的青年学子。清晨,当东方刚刚露出晨曦,毛泽东就走进了教室。这时,他已经做好了冷水浴,开始自习。上课了,他静静地听着,用心听着,咀嚼着。午饭后,他在阅览室读报。晚自习,他一头钻进自己爱好的书籍中去,熄灯了他还在读书。为了博览群书,他经常买书,无钱买书,就到旧书店买旧书,或借书.抄书。为了锻炼自己读书的能力,他故意来到马路边人声嘈杂的地方读书。他用对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意,莫过一日暴十日寒”勉励自己。毛泽东读书特点是具有独立的.批判的精神,广交师友,联系有名望和有学问的人。同时,毛泽东磨练筋骨意志,每天都做冷水浴,还有风浴.雪浴.日光浴。经常爬山,野外露宿,还喜欢长途步行。游泳更是他经常进行的活动方式,“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是当时他在江河中搏击的写照。毛泽东奋发读书,磨砺筋骨意志,目的就是为了改造中国。我想:正因为这样的努力,他才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强健的体魄,为今后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本书中,我处处感受到一种少年人身上的勃勃生机,知难而进,对理想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读完这本书,我联想到自己,不由深感惭愧,比起书中人物,我拥有无比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我不必像毛泽东那样为了买书而舍不得换脚上那双张着大嘴的布鞋,更不必像蔡和森为了凑足学费,去大街上给人擦皮鞋,吃.穿.学费这些事情从来不需要我去操心,就已经被父母安排得妥妥当当,可是,我好象从没有好好珍惜这一切,更缺乏他们那种刻苦求学的精神和远大的志向,也许,从现在起,我应该好好想一想,我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读书?为父母?为老师?还是仅仅是为了一个好的前程?这本书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作为新一代的少年中国人,我们应该以书中人物为榜样,树立远大志向,刻苦学习,做未来中国的栋梁。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2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的首《沁园春·长沙》不仅脍炙人口,而且激发了几代青年人的豪情壮志。部以“同学少年”为主题,以毛泽东在湖南第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的大型青春剧,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有很深刻的现实针对性和教育意义。

跟大多青春剧样,这部戏充满了俊男美女,但不同的是,剧中人物个个清新自然,造型朴实干净,行为大方坦然,没有矫揉造作“装酷耍帅”的各种“经典“青春剧的pose二十三集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以现代艺术的手段,把代领袖、伟人毛泽东的形象,鲜活的搬到了电视荧屏上。总感觉这个戏拍得特别好,观看时也觉得不亦乐乎,这部剧打破了传统讲述伟人传记过时的、僵硬的表现方式和手法,用生活化的、艺术的、情感化的方式把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同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催人奋进,使剧中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导演所说,“我们不追求形似,努力做到神似”。

该剧第个亮点是思想性强,讲了教育应该同社会相结合问题,讲了因才施教问题,讲了学为所用问题,特别是讲了青年学生要关心国家大事献身祖国和人民问题,无疑是对当前某些教育方针和方法进行了有力批判,是对读死书求高分的教育目的的有力声讨,是对“两耳不闻窗外事,心只读圣贤书”的无情嘲讽。该剧立足于青少年教育,相比今天的太平盛世,20世纪上半叶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正是在那样的年代,大批志存高远、心发愤图强、报效祖国的年轻人,上下求索,他们更多思考的是国家的命运、是民族的未来、是他人的需求。他们接受最新的观点,追求最新的东西,这些,放在任何时代对任何人都有激励作用。那个年代的那群优秀的年轻人,他们胸怀鸿鹄之志,饱含忧患情怀,他们的身上铸写着中华民族的魂,他们是那个时代最时尚的人!

该剧中,不知道是哪集,有这样个画面,群学生在起大声朗读《少年中国说》,他们读得豪气冲天,我当时就被震撼了,为他们的朝气震撼;为他们的气概震撼,更加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爱国情操在那刻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他们将改造旧中国,改造国民命运当作自己的责任,他们意气风发,激扬文字,奋发图强!这样的场面又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呢?平时听学校爱国讲座也没这种感觉,暂不说这电视剧拍得好坏,我坚信单是这个镜头定会感动很多人。看到这里我在想,许多报道都在通篇长论80后的我们年轻代,如何如何缺乏朝气、毅志,精神食粮匮乏等等,没有个好的教材或艺术形式能给我们以生动的启示。看完《恰同学少年》,我深深的感受到,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恰同学少年》还让我看到了陽光和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胸怀祖国的气魄,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有志青年的意气风发,看得人眼前亮。这部电视剧使我认识到在大学校园这段的光陰是最珍贵的,想想过来的两年的大学生活,点点,幕幕,两年大学生活的点滴在脑海中闪现。过去的两年是充满烂漫幻想的两年,我们有太多的憧憬,却自以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我们也曾有过那样的雄心壮志,也曾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理想,但缺少了那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气概。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梦里无数徜徉,却不能回头,这就是人生的无奈。《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给了我更多的诠释,那种久违的青春活力,那种久违的理想主义,那种不容陰暗的堂堂正气,那种强烈的责任感,让我深深体会到大学生活得可贵,我要珍惜现在的分秒,不要使大学生活留有遗憾。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生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句话的确是不可争辩的真理!这句话也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最好的见证,正是因为有了那样的批优秀少年,才有了那个时代之后的那个富强的中国,而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啊,我们这些青少年是不是有所思,有所悟呢?是不是要做些什么呢?我们不可能成为毛泽东,不可能成为蔡和森,但我们依然可以做好多事,只要我们敢作敢为,那我们定能为祖国的建设增光添彩,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成功不是偶然。这句话每个人都知道,英雄也不例外,从他们生的成长足迹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便是在少年时代也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时代不同了,我们不需要去效仿他们,但是那种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鼓舞我们前进的。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像这样的好作品,《恰同学少年》描述的是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希望以后,在荧屏上能以这种艺术再现的手法,看到更多的世界伟人、中国伟人,给年青代更多的启发和鼓舞。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3

今天,我们组织看了《暖春》这部电影,其实之前我就已经看过电视剧版的《暖春》。至今,我仍然记得当时那个坐在电视机旁拿着毛巾擦眼泪的我,而现在,又一次看了电影版的《暖春》,我依然被小花和爷爷感动。

当小花被二蛋捡来时,大家只是一味的观望并没有伸出援手,只有爷爷二话不说,背着小花就朝家走去。当爷爷决定收养小花时,村长的一句“怎么,又心软了?”一个“又”不知道又有多少人情世故。而现在当我们走在路上,看见身边需要的.人,我们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他们,还是漠视走开?

当婶娘处处刁难小花时,我们看见的是婶娘的刁钻,无理取闹,对身世可怜的小花的同情。但是我们也要看见婶娘的苦处,她是在保守农村的一个不孕女人,残留的封建思想使她受到的是村里人的冷嘲热讽,身处这样的环境,当然会埋怨世态的不公。看见爷爷把小花领回家,当然会觉得这是对她的变相嘲讽,让她成为全村人的笑柄,所以她自然就会把这种情绪发泄在小花身上。《暖春》教会了我从事物的多角度看待问题,看见人心的好与坏。

当小花做好了饭焦急的等待着爷爷回来无果时,她毅然决然地顶个雨布去雨中寻找爷爷,她不顾风吹,不顾雨打,更不顾摔倒,只为爷爷!看见爷爷背着一大筐柳条,在泥泞的小路上艰难行走,甚至摔倒。看见小花飞奔过去扶住爷爷,我感动了。看见爷爷躺在床上,小花无力地趴在爷爷身旁痛哭的样子,我又深深地感动了,这个情景是我哭得最厉害的。

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很多。小花为了节约作业本,请求老师用铅笔批改作业;爷爷的一生都奉献给小花和宝柱,从来没有为自己着想;村民接济小花和爷爷,送个鸡蛋,送点大米,送件旧衣服。虽然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但都是大家的心意,一幅幅这样的情景构成了《暖春》,构成了我们的温暖人间。

让我们一起把爱洒满人间吧!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4

高考的“硝烟”刚刚散去,在家无事的我就看起同学推荐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这是一部绝好的励志电视剧。它的清新之风能吹去现在许多青春偶像剧的无聊和乏味,让人的心灵受到震撼,让人感叹到以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陶斯咏、向警予等为代表一批有志青年的积极求学的态度,让人感叹到湖南第一师范师生在国家危难时赤诚的爱国之心!这部电视剧对于正在休假的准大学生来讲,可谓价值无穷!下面我来讲讲给我印象最深同时也从中感悟颇多的几个人物:

一.毛泽东

毫无疑问,毛泽东是这部电视剧的男一号,他身上的闪光点最多。当看到毛泽东认识到不该在课堂上顶撞袁老师后,亲自去老师家道歉,站在滂沱大雨中淋了一夜的场景,我学到了对待老师要谦逊有礼和犯了错就要努力改正得好品质。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学生,他们常常与老师作对,无知地认为老师是他的“敌人”,其实他们都辜负了老师的一片好心!当看到毛泽东因为家里穷就节约生活费去买书,他的杨老师看到他的鞋子破了后慷慨地拿出钱给他买,他却又去买书读的场景,我认识到了物质生活的短缺不会让人感觉羞耻,而精神生活的短缺才真正让人羞耻!当看到毛泽东在雨中锻炼身体的情景,我深刻的理解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价值所在!现在的许多青年展现的是一种病态,一种毫无生气的样子,看到既有野蛮体魄又有文明精神的少年毛泽东,我就不难想象他日后的伟大成就!

二.蔡和森

电视中的他个不高,看似柔弱,但是看到他因为家里拮据,生活无法继续而背上木箱去大街上擦鞋的情景,我不禁流下热泪。他,不弱小,相反还很高大!想想现在的我们哪个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唯恐我们吃不饱、穿不暖,生活上无微不至,学习上“慷慨解囊”,我们也似乎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关爱,而生在当时的蔡和森还恳求母亲让他在周末去擦鞋,挣钱补贴家里!我们即将迈入大学的青年再也不能躲在父母这避风的港湾,我们要驾起我们自己的人生航船,向成功的彼岸进发!这一路上将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但是那些也是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珍惜好这三个月的假期,尝试着接触社会,为将来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三.刘俊卿

他是一个反面角色,我也从中找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开始的他很优秀,为什么他一步一步走向堕落,最终遭到大家的唾弃?嫉妒,这是最关键的因素!他的内心容不得其他人超越他,比他强!这是导致他一错再错的根本原因,他对此要负主要责任!是非感缺失,这让他的境况越来越糟,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压力,一个被人忽视的因素!这些压力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家人献身般的照顾、赵一贞父亲的势利、同学的排挤,积少成多,击溃了他的意志!适当的嫉妒是好的,他可让我们保持一种活力,一种向上的态度,一种赶超的动力!但是当嫉妒打败理智后,他将贻害无穷,因此要学会把握,使适当的嫉妒为我所用!

总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它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精彩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励我们的斗志,给我们向上的动力,让我们感悟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写到这里,我耳边又响起剧中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大声背书的声音:“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5

《恰同学少年》这本书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它描写了毛泽东等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求学、生活经历过程,展现出了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优秀青年为追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和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

我从书中看到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它的意思是少年强大国家才能强大,少年无能国家也弱小。毛泽东刚进学校时偏科很严重,他文科很强,而数、理化、音乐、美术却很弱,但毛泽东却迎难而上,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书中毛泽东和他的同学、朋友等有志青年在努力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不忘强身健体。他们提倡:“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毛泽东自创的“毛氏六段操”就受到大家的欢迎,学校还在毛泽东等提议下进行了“书生练兵”活动,这次活动的进行为以后保卫长沙之战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6

起初听到《恰同学少年》这个电影名称的时候,我立刻想到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那时就有点奇怪,这电视剧怎么起一这样的名字?肯定和毛泽东有关吧!后来,我便怀着一种崇敬而又好奇的心情去细细观赏、品味它。

该剧是一部关于做人、立志题材的红色青春偶像剧。它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

当我把这部电视剧完完整整地看下来,内心深处便有一股激情在涌动,在沸腾,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地为当年那气宇轩昂、胸怀天下的少年学子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充满朝气的青春活力和豪迈的革命气慨所震憾,深刻地感受了时代伟人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非凡的风采。他们在对待学习、做人、立志等方面以其典范式的态度和行动感染激励着我,令我激情荡漾,热血沸腾……但在崇敬之余,我想到了自己,想到了现在的大学生……

现在的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做人、立志方面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则和目标,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对前途、未来很迷茫,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枯燥的大学课程令他们乏味,所以成天把“无聊”挂在嘴边,便想寻找一种脱离现实的刺激,于是乎网络游戏便成了他们迷恋的理想场所……这样,一些大学生在自由的大学生活中逐渐迷失了自我。

诚然,当前的教育制度、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和现行的大学教育管理制度有其难以推脱的责任,另外,物欲横流的竞争环境使整个社会都变的有点浮躁,有点物质化,有点拜金主义。但是,这只是一个客观原因,大学生成才的关键在于自身的自制与勤奋,毕竟,大学校园中也不乏栋梁之材。但是为什么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以后会有良才与庸才之分呢?

我想到了一个关于大学生的比喻:大学其实是一个“猪栏”,大学生就是里面成长的“猪崽”,老师们则是“饲养员”。大学给每个人一样的“猪栏”,“饲养员”也公平地给每头“崽猪”同样多的饲料,可四年后“猪崽们”的出路却各不相同:有些被送去进行加工制成上好的“猪肉成品”,有些直接被投入市场作“精肉”畅销,有些却因为销路不畅而臭掉,而有些却因为四年间只汲取了少量的“饲料”导致体型瘦小而出不了"栏"。

这个比喻虽然有失妥当,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还是比较贴切的。自由的大学生活在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大学生的自由竞争空间,强者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从而努力发展成为当中的佼佼者,引领竞争潮流,收获甚多,而弱者则不能正确为自己取材,从而畸形发展,在自由竞争中处于可悲的地位,收获甚少。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先辈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他们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国人过上了当家作主的日子。现在,中国正处在一个最关键的奔跑、飞跃时期,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们,你们还在彷徨什么?你们还有时间去“郁闷”、“无聊”吗?你们应义不容辞地担当建设祖国的重任,奋发图强,实现自己的最高理想!退一步从自身上来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人生何其宝贵,青少年时代又是塑造自身的最关键时期,现在如果不努力,那到老时真的就只能“徒悲伤”了!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古人的谆谆教诲我们不能轻视。青年们应该是有理想、有信念的一代。青年,应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陶冶其情操”。同学们,努力吧,在这最宝贵的时刻!做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让自己的青春、生命多一点豪迈与激情吧!切莫做等闲之辈,否则到老时只能感叹岁月的蹉跎,悔恨曾经的虚度年华、碌碌无为,只能“空悲切”了!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7

暑假中,我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最先吸引我的,是这部电视剧的名字。《恰同学少年》,这名字怎么这么有意思呢?虽然我现在还是不太明白这名字有什么意思,但是看了这部电视剧后,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恰同学少年》讲的是我们新中国第一任主席――毛泽东(也就是毛润之)青年时代的故事。那时候,毛主席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念书。毛泽东是一个典型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聪明,能干,胸襟宽广,不管是同学还是老师,都很欣赏他。

有一次,他们学校让学生投票选举最聪明的学生。毛泽东的朋友蔡和森知道自己的票数可能会比毛泽东多,他不想让毛泽东失望,于是自动弃权当计票员。由于蔡和森事先没有告诉大家他弃权,所以还是有很多同学都选择了他,当蔡和森说自己放弃时,大家很失望,只能再选毛泽东。失去了竞争对手,应该是很高兴的事情,可是毛泽东没有高兴,反倒是很生气地瞪着蔡和森,而且在自己的票上仍然写上蔡和森!毛主席是一个胸襟多么宽广的人啊!我应该向他学习!

毛主席还是一个非常勇敢,很早就显现出了军事领导才能的人。有一次,一帮两千多人的土匪来到他们学校打劫。同学们吓得乱成一团,毛主席组织好他们,号召同学们和土匪拼一拼。他让同学们拿着假枪分散在四面八方假装声势地喊叫,还拿爆竹放在铁筒里引爆造成枪声炮声的假象。然后,他自己装成军师和土匪谈判,他告诉土匪们学校里有军队,告诉土匪们只要把枪放下就放他们走。土匪师长刚想答应,一个匪兵怀疑毛泽东他们没有枪,就说,如果你们有枪就朝我肚子射!话刚说完,赶来的警察枪一抬,射那匪兵肚子上。匪徒吓得半死。毛泽东笑了。是啊,这是一次难忘的胜利!如果当初怕了,当初没有想办法面对,又怎么会有这次胜利呢?遇到事情时,我们唯有面对,只要动动脑筋想想办法,那么总有解决的可能!

《恰同学少年》让我懂得了无穷的道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享受《恰同学少年》这道美餐吧!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通过观影欣赏优秀作品,将心得感悟沉淀下来,优秀的作品总会让我们受益匪浅,观影可以放松心情,体验不一样的感受。时不时的写观后感,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观后感写好呢?下面,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篇1】

《恰同学少年》这本书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它描写了毛泽东等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求学、生活经历过程,展现出了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优秀青年为追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和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

我从书中看到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它的意思是少年强大国家才能强大,少年无能国家也弱小。毛泽东刚进学校时偏科很严重,他文科很强,而数、理化、音乐、美术却很弱,但毛泽东却迎难而上,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书中毛泽东和他的同学、朋友等有志青年在努力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不忘强身健体。他们提倡:“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毛泽东自创的“毛氏六段操”就受到大家的欢迎,学校还在毛泽东等提议下进行了“书生练兵”活动,这次活动的进行为以后保卫长沙之战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篇2】

高考的“硝烟”刚刚散去,在家无事的我就看起同学推荐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这是一部绝好的励志电视剧。它的清新之风能吹去现在许多青春偶像剧的无聊和乏味,让人的心灵受到震撼,让人感叹到以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陶斯咏、向警予等为代表一批有志青年的积极求学的态度,让人感叹到湖南第一师范师生在国家危难时赤诚的爱国之心!这部电视剧对于正在休假的准大学生来讲,可谓价值无穷!下面我来讲讲给我印象最深同时也从中感悟颇多的几个人物:

一.毛泽东

毫无疑问,毛泽东是这部电视剧的男一号,他身上的闪光点最多。当看到毛泽东认识到不该在课堂上顶撞袁老师后,亲自去老师家道歉,站在滂沱大雨中淋了一夜的场景,我学到了对待老师要谦逊有礼和犯了错就要努力改正得好品质。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学生,他们常常与老师作对,无知地认为老师是他的“敌人”,其实他们都辜负了老师的一片好心!当看到毛泽东因为家里穷就节约生活费去买书,他的杨老师看到他的鞋子破了后慷慨地拿出钱给他买,他却又去买书读的场景,我认识到了物质生活的短缺不会让人感觉羞耻,而精神生活的短缺才真正让人羞耻!当看到毛泽东在雨中锻炼身体的情景,我深刻的理解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价值所在!现在的许多青年展现的是一种病态,一种毫无生气的样子,看到既有野蛮体魄又有文明精神的少年毛泽东,我就不难想象他日后的伟大成就!

二.蔡和森

电视中的他个不高,看似柔弱,但是看到他因为家里拮据,生活无法继续而背上木箱去大街上擦鞋的情景,我不禁流下热泪。他,不弱小,相反还很高大!想想现在的我们哪个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唯恐我们吃不饱、穿不暖,生活上无微不至,学习上“慷慨解囊”,我们也似乎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关爱,而生在当时的蔡和森还恳求母亲让他在周末去擦鞋,挣钱补贴家里!我们即将迈入大学的青年再也不能躲在父母这避风的港湾,我们要驾起我们自己的人生航船,向成功的彼岸进发!这一路上将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但是那些也是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珍惜好这三个月的假期,尝试着接触社会,为将来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三.刘俊卿

他是一个反面角色,我也从中找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开始的他很优秀,为什么他一步一步走向堕落,最终遭到大家的唾弃?嫉妒,这是最关键的因素!他的内心容不得其他人超越他,比他强!这是导致他一错再错的根本原因,他对此要负主要责任!是非感缺失,这让他的境况越来越糟,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压力,一个被人忽视的因素!这些压力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家人献身般的照顾、赵一贞父亲的势利、同学的排挤,积少成多,击溃了他的意志!适当的嫉妒是好的,他可让我们保持一种活力,一种向上的态度,一种赶超的动力!但是当嫉妒打败理智后,他将贻害无穷,因此要学会把握,使适当的嫉妒为我所用!

总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它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精彩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励我们的斗志,给我们向上的动力,让我们感悟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写到这里,我耳边又响起剧中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大声背书的声音:“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篇3】

每年都有很多新的电视剧上映,比如火线三兄弟、精忠岳飞等。还记得那年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给我留下好多感受。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人民领袖毛泽东的一首催人奋进的一首词。

每每读到这首激励人心的词时,我的心就好似黄山的云雾,不停的翻腾,如钱塘江的大潮汹涌,如地里的岩浆……不禁想起了电视剧《恰同学少年》。

这部电视剧主要说了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勤奋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组织组织活动,谈天说地,说国说民;他们自创军队,锻炼身体,维护治安;他们把赞美袁世凯的书,偷偷地换成了袁世凯的声讨书,利国利民……其中,最令我记忆忧新的有两个片断:一个是毛泽东在学校前朗读诗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赶来,情不自禁地异口同声跟着毛泽东朗读起来,声音惊天动地。我也忍不住跟着他们朗读。沉浸在激人奋进的剧情中,心中洋溢着爱国的情感……二个是电视剧的最后几集,主要讲的是一只战败的队伍去侵略长沙。长沙城凶多吉少,千年古城可能夷为平地。就是这时,政府跑了,大大小小的人都跑了。可就是毛泽东这些第一师范涉世未深的学生军挺身而出,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200多人手无寸铁拿着木棒浩浩荡荡冲向3000多敌人的阵地,靠着自己超人的智慧,惊人的胆识,深深的爱国心,在警察的帮助下,使长沙化险为夷……为什么他们能在人去城空,十万火急的关头冒着生命危险去保护长沙城呢?是他们的爱国;是他们对中国深厚的感情;是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

再看看我们自己,哪一个是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个个都是依父母之命而读书,一个个都是为自己的美好前途而读书!与剧中的主人公真是天壤之别!

再看看童第周,他为了中国扬眉吐气而勤奋读书,哪怕被人嘲笑,哪怕历经无数挫折。就是靠着爱国的信念,他在漫漫学习路上,排除万难,阔步前进。最终解剖了青蛙卵。令中国人,气昂昂!

还不止这些人,周恩来、祖逖、刘琨,一个个为中国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学们,让我们像《恰同学少年》里的人物一样为中国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篇4】

看了《恰同学少年我》被深深打动了,不仅因为剧情的曲折,更是因为一代伟人少年时代的豪情壮志,他的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使人钦佩,他的所做作为的胆量令感叹,他的破旧立新的精神令人折服。

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少年时的知趣往往预示着一个人的思想,而剧中所描述的毛泽东少年时期意气风发,张扬不逊,博览群书,雄才大略,敢想敢做,敢于追求的个性给了我无限的遐想无限的启示,更告诉我应该心怀在祖国志向甚远。毛泽东的少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他在文章中多次谈论天下大事提出自己的看法,虽然“张扬不逊”而多次被老师批评,但他心怀祖国和改变中国的伟大思想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也得到了同学们的钦佩。毛泽东的少年时代乐观而节俭,假期中无处可居而往在山上的亭子里即使这样也不能改变它的乐观心态,携友一同读书、游山、淋雨叫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虽然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刘俊卿一样,他的所作所为令人厌恶生活中的他所代表的思想问题不得不让我深深反思,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或许有人会问三人行中如果有个是杀人犯他怎么可能是老师呢?不就算他是杀人犯他照样可以是老师,因为他做了错事,他的事例告诉我们不能这样做让我引以为戒,所以依旧敲响警钟还不如说给我们提出了要求。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胜于地球则国胜于地球”这句话的确是不可真辨的真理。正是因为有了一师群优秀少年,才有了现在的富强中国。纵使当今社会社会我们不可能成为革命家,但放眼未来对于个人应该不断自我完善,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虽然《恰同学少年》只是电视剧,但它带给我的思考和启迪值得我回味,青年的毛泽东经历时代风风雨雨的磨练完成了自己伟大的理想事业,而现在的我们呢?亲爱的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合集


当我们观看最新的高水平影片时,在观看的时候就会产生许多的见解,看电影也好、看展览也好,主要的就是看收获,将内心的话写下来就是观后感。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现在你是否对写作品观后感一筹莫展呢?我们特别编辑了“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1

每年都有很多新的电视剧上映,比如火线三兄弟、精忠岳飞等。还记得那年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给我留下好多感受。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人民领袖毛泽东的一首催人奋进的一首词。

每每读到这首激励人心的词时,我的心就好似黄山的云雾,不停的翻腾,如钱塘江的大潮汹涌,如地里的岩浆……不禁想起了电视剧《恰同学少年》。

这部电视剧主要说了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勤奋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组织组织活动,谈天说地,说国说民;他们自创军队,锻炼身体,维护治安;他们把赞美袁世凯的书,偷偷地换成了袁世凯的声讨书,利国利民……其中,最令我记忆忧新的有两个片断:一个是毛泽东在学校前朗读诗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赶来,情不自禁地异口同声跟着毛泽东朗读起来,声音惊天动地。我也忍不住跟着他们朗读。沉浸在激人奋进的剧情中,心中洋溢着爱国的情感……二个是电视剧的最后几集,主要讲的是一只战败的队伍去侵略长沙。长沙城凶多吉少,千年古城可能夷为平地。就是这时,政府跑了,大大小小的人都跑了。可就是毛泽东这些第一师范涉世未深的学生军挺身而出,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200多人手无寸铁拿着木棒浩浩荡荡冲向3000多敌人的阵地,靠着自己超人的智慧,惊人的胆识,深深的爱国心,在警察的帮助下,使长沙化险为夷……为什么他们能在人去城空,十万火急的关头冒着生命危险去保护长沙城呢?是他们的爱国;是他们对中国深厚的感情;是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

再看看我们自己,哪一个是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个个都是依父母之命而读书,一个个都是为自己的美好前途而读书!与剧中的主人公真是天壤之别!

再看看童第周,他为了中国扬眉吐气而勤奋读书,哪怕被人嘲笑,哪怕历经无数挫折。就是靠着爱国的信念,他在漫漫学习路上,排除万难,阔步前进。最终解剖了青蛙卵。令中国人,气昂昂!

还不止这些人,周恩来、祖逖、刘琨,一个个为中国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学们,让我们像《恰同学少年》里的人物一样为中国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2

今天,我们组织看了《暖春》这部电影,其实之前我就已经看过电视剧版的《暖春》。至今,我仍然记得当时那个坐在电视机旁拿着毛巾擦眼泪的我,而现在,又一次看了电影版的《暖春》,我依然被小花和爷爷感动。

当小花被二蛋捡来时,大家只是一味的观望并没有伸出援手,只有爷爷二话不说,背着小花就朝家走去。当爷爷决定收养小花时,村长的一句“怎么,又心软了?”一个“又”不知道又有多少人情世故。而现在当我们走在路上,看见身边需要的.人,我们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他们,还是漠视走开?

当婶娘处处刁难小花时,我们看见的是婶娘的刁钻,无理取闹,对身世可怜的小花的同情。但是我们也要看见婶娘的苦处,她是在保守农村的一个不孕女人,残留的封建思想使她受到的是村里人的冷嘲热讽,身处这样的环境,当然会埋怨世态的不公。看见爷爷把小花领回家,当然会觉得这是对她的变相嘲讽,让她成为全村人的笑柄,所以她自然就会把这种情绪发泄在小花身上。《暖春》教会了我从事物的多角度看待问题,看见人心的好与坏。

当小花做好了饭焦急的等待着爷爷回来无果时,她毅然决然地顶个雨布去雨中寻找爷爷,她不顾风吹,不顾雨打,更不顾摔倒,只为爷爷!看见爷爷背着一大筐柳条,在泥泞的小路上艰难行走,甚至摔倒。看见小花飞奔过去扶住爷爷,我感动了。看见爷爷躺在床上,小花无力地趴在爷爷身旁痛哭的样子,我又深深地感动了,这个情景是我哭得最厉害的。

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很多。小花为了节约作业本,请求老师用铅笔批改作业;爷爷的一生都奉献给小花和宝柱,从来没有为自己着想;村民接济小花和爷爷,送个鸡蛋,送点大米,送件旧衣服。虽然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但都是大家的心意,一幅幅这样的情景构成了《暖春》,构成了我们的温暖人间。

让我们一起把爱洒满人间吧!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3

最近,有时间在家看了央视播放的《恰同学少年》。她讲叙的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湖南一师求学的故事。《恰同学少年》本无关政治,乃是一关于教育,关于做人,关于励志题材的红色青春偶像剧。

我不忍错过任何一集,即使电视里看完,也要跑到网上下载下来,温习,珍藏。因为,几乎每一集都会告诉我们一些现代人正在遗忘却是那最宝贵的人之所有而为人的道理,那里面老师的很多话,就象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和这部电视剧如此有共鸣?答案也许是:在当今这个过于重物质轻精神的时代里,我们都麻木的太久了!很多时候,其实我们也曾激情澎湃,我们也曾热血沸腾,我们也不乏忧国爱民之心,可是当我们看到我们的周围,当人人都在为私欲,为己利奔忙的时候,我们不禁迷惑了,我想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现实吧?我们的激情,我们的热血,我们的爱国,我们的理想等,就在这所谓的现实中随波逐流了。只不过每每当我们看到电视里,报纸上,那些令人感动与敬佩的人和事的时候,我们的心还是会被其感动,可是我们能做的更多的只是那个感动故事的观众而不是故事的主角。为什么?因为——放不下——私欲!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或许是善良的,但却永远无法做到崇高。而看了这部剧之后,我明白了,善良的人们啊,让我们都能把欲望满满的肉身看得淡一点吧!壁立千仞,无欲则高,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我们真的需要有一点精神,有一点舍已与奉献的精神,有一点崇高与纯净的精神!

看看那个年代的老师,行知合一,他们教育学生:学习,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升官,发财,不是成为什么所谓的“人上人”,而是成为一个对这个社会,对国家,对民族,对百姓有用的人。再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社会发展到今天,比起80多年前应该不知道进步了多少,可是为什么在我们却连起码的是非都不分了呢?那个时候,校长可以为了学生的吃饭问题把自己的表都卖了,那个时候的学校明白学校不是靠从学生身上发财的!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现在有的老师,还有多少真的算得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再看现在的学生,还有多少象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等等那样?是的,社会是不同了,不要求你再去抛头颅,洒热血,但是我们的祖国还并不富强,还真的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去建设。而现在的学生,有多少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出国,进外企,买大房子,买好车?有又多少人十年寒窗苦之后真的能踏踏实实的为老百姓,为社会干点实在的事?我们不要求人人都当苦行僧,追求良好的物质生活也本无可厚非。可是,现在的事实是,我们的身边,有太多太多的青年,他们的理想仅仅就是赚钱,买房子,结婚,生孩子。那位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可是有的人这一辈子就只知道扫他那屋子,从来也不会关心一下那屋子外的一点事。

那个年代,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多灾多难的中国却孕育了一群奋发向上的爱国青年。现在和平的年代,我们本来应该庆幸,应该感恩,生活在前辈为我们创造的安宁生活中。可是这年头,却有太多的人,整天只知道抱怨,抱怨政府,抱怨世道,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却永远不会付出任何真切的努力。

那个年代,我们的青年博览群书,好学不倦,大家以学识,道义来衡量、佩服一个人。再看看我们现在,整天盲目攀比的都是些什么?什么谁有钱了,什么谁上的饭店高档了,什么谁的衣服流行了,甚至什么谁的个高了,谁长得漂亮了……经常停留在这些表面的、肤浅的问题上,实在是可悲,可气,可笑!

唉……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4

高考的“硝烟”刚刚散去,在家无事的我就看起同学推荐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这是一部绝好的励志电视剧。它的清新之风能吹去现在许多青春偶像剧的无聊和乏味,让人的心灵受到震撼,让人感叹到以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陶斯咏、向警予等为代表一批有志青年的积极求学的态度,让人感叹到湖南第一师范师生在国家危难时赤诚的爱国之心!这部电视剧对于正在休假的准大学生来讲,可谓价值无穷!下面我来讲讲给我印象最深同时也从中感悟颇多的几个人物:

一.毛泽东

毫无疑问,毛泽东是这部电视剧的男一号,他身上的闪光点最多。当看到毛泽东认识到不该在课堂上顶撞袁老师后,亲自去老师家道歉,站在滂沱大雨中淋了一夜的场景,我学到了对待老师要谦逊有礼和犯了错就要努力改正得好品质。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学生,他们常常与老师作对,无知地认为老师是他的“敌人”,其实他们都辜负了老师的一片好心!当看到毛泽东因为家里穷就节约生活费去买书,他的杨老师看到他的鞋子破了后慷慨地拿出钱给他买,他却又去买书读的场景,我认识到了物质生活的短缺不会让人感觉羞耻,而精神生活的短缺才真正让人羞耻!当看到毛泽东在雨中锻炼身体的情景,我深刻的理解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价值所在!现在的许多青年展现的是一种病态,一种毫无生气的样子,看到既有野蛮体魄又有文明精神的少年毛泽东,我就不难想象他日后的伟大成就!

二.蔡和森

电视中的他个不高,看似柔弱,但是看到他因为家里拮据,生活无法继续而背上木箱去大街上擦鞋的情景,我不禁流下热泪。他,不弱小,相反还很高大!想想现在的我们哪个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唯恐我们吃不饱、穿不暖,生活上无微不至,学习上“慷慨解囊”,我们也似乎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关爱,而生在当时的蔡和森还恳求母亲让他在周末去擦鞋,挣钱补贴家里!我们即将迈入大学的青年再也不能躲在父母这避风的港湾,我们要驾起我们自己的人生航船,向成功的彼岸进发!这一路上将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但是那些也是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珍惜好这三个月的假期,尝试着接触社会,为将来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三.刘俊卿

他是一个反面角色,我也从中找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开始的他很优秀,为什么他一步一步走向堕落,最终遭到大家的唾弃?嫉妒,这是最关键的因素!他的内心容不得其他人超越他,比他强!这是导致他一错再错的根本原因,他对此要负主要责任!是非感缺失,这让他的境况越来越糟,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压力,一个被人忽视的因素!这些压力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家人献身般的照顾、赵一贞父亲的势利、同学的排挤,积少成多,击溃了他的意志!适当的嫉妒是好的,他可让我们保持一种活力,一种向上的态度,一种赶超的动力!但是当嫉妒打败理智后,他将贻害无穷,因此要学会把握,使适当的嫉妒为我所用!

总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它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精彩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励我们的斗志,给我们向上的动力,让我们感悟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写到这里,我耳边又响起剧中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大声背书的声音:“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5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长沙》不仅脍炙人口,而且激发了几代青年人豪情壮志。最近中央电视台正在热播的一部红色偶像剧《恰同学少年》给我带来很大震撼,我相信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已经被这部电视剧深深的吸引着,感动着……

这部电视剧中一个个朝气蓬勃p积极性上p鲜活明亮的年轻人深深的感染着我,当我看到毛泽东那一批年轻人的豪情壮志,那种志存高远,发奋图强,报效祖国的精神,我想他们那种意气风发、胸怀鸿鹄之志,饱含忧患情怀的精神是在任何时代都适用的,在任何时候都会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奋发向上的。

我认为他们那种满腔热血、奋发图强、忧国忧民的精神,不但在那种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有用,而且在今天这种国太民安的太平盛世的和平年代也同样适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的感受到,教书育人,不但教书重要,而育人更重要,试想如果我们现在教出的学生都象刘俊卿一样的话,那么,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未来的中国会是怎么样子,细细想起来是很可怕的事情。如果是那样的话中国还会有灿烂的明天吗?所以我认为育人比教书更重要,更必要。

我们可以看一看,我们现在的学生,也许是因为独生子女的缘故,大部分孩子都是自私自立,眼中只用自己,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和同学和睦相处,如何互相帮助;在任何时候集体的利益要高于一切,以集体的利益为重;根本不知道如何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试想如果连这些孩子们都做不到的话,何谈报效祖国呢!

所以,我们要从小就要培养孩子们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让他们从小就满腔热情的去学习,树立远大的人生观、价值观。但这些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上,如果只是仅仅靠生硬的教材来说话,靠教师天天口头上喊了一遍又一遍,那也是费工徒劳,只会让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

我觉得这种责任应该全社会来承担,家长、学校、社会一起来担负这一代孩子们的教育职责。应该想办法创设一些环境、一些机遇,让孩子们去切身体会一下,去亲身感受一下。真真切切让他们感受到他们就是未来的小主人,未来的中国要靠他们去建设,去规划。让他们感受到,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考个好学校,考上清华、北大好好找工作,有个好工作,以后的日子就会舒适一些挣的钱就会多一些;或者多学点知识,知识丰富一些以后就会成为老板,经理什么的。而是要从小就要有“国家兴完,匹夫有责”责任感,国家的强盛是自己息息相关的,我就是国家的一分子,我要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出力献策。要让孩子们从小就建立国荣我荣,国耻我耻、唇亡齿寒的时代使命感。

那样我们做教师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不至于成为刘俊卿那样社会的败类,只有聪明的脑袋瓜,而品质却极差的废品,要知道高智商的人犯起罪来更可怕。

所以,我认为和平年代更需要“热血青年”,更需要培养有远大理想,有正确人生观,正确价值观,胸怀大志、目光深远的一代年轻人!

我真希望更多的孩子们、年轻人能从这部红色偶像电视剧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受到更真切的感动。我觉得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就象一朵春天里绽开的迎春花,是那么的灿烂,那么的绚丽,而又那么的旺盛,那么的有生命力!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6

《恰同学少年》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的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同时,在这剧中又交织着以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爱国情为线索的主题。整部剧充满了以这些情感作基调的气氛,正是这些气氛才使人物活生生的出现在荧屏上,从而表现了青春这一主题。

青春,何谓青春?青春就是在冲动中成长、成熟的过程。就是剧中毛泽东的勤奋好问、他的不凡天赋、他的峥嵘个性及他如饥似渴的学习热情。青春不缺乏冲动的行为,又需要镇定的头脑。每一个青春年少的人,都有他冲动的理由,为友情,为亲情,为爱。冲动过后又少不了后果,随之而来的便是承担责任。毛泽东帮在萧子升写入学考卷时,显然违反了学校的校规,虽然理由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结果却是违反校规,必须受到惩罚,他也承担了责任。他知道了一点,友情是无价的,但在原则面前,又似乎得坚持自己的原则。

青春就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奋进,哪怕是在反对声中。那个时代的贫苦青年的求学道路是艰辛的、布满荆棘的。想上学必须自己找出路,求学若渴的青年们紧握手中的机会,珍惜现有的资源,努力在知识的象牙塔中汲取精华。青春之华彩在坎坷和曲折中绽放无限的光芒。“衡山西、岳麓东……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这是他们的校歌,也是每一个年轻人应时刻在心中的肥沃土壤,这句话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英雄。理想、信念、奋勇、拼搏被这些绽放青春之华彩的英雄们化作一步步艰难而沉重的脚步,这些脚步交织在一起共同承载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19xx底,在护法战争中被击溃的三千北洋军兵败往长沙,意欲洗劫全城,城中却空无一兵可资防守。危急时刻,毛泽东以惊人的胆略,率领二百名赤手空拳的一师学生军,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空城记”,一举将三千溃兵全部缴枪。长沙城保住了,生死较量中,青年们各自找到了他们灵魂归属。“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青春是人一生的主题,也是人最宝贵的钻石。青年们抓住了人生的主题,也就得到了这颗最精贵的钻石。

青春主题之一是师生之间最淳朴的情谊。《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飞来的花瓣》、《米兰》等刚扬起青春的风帆时无数次响起的赞歌,成就了多少莘莘学子的梦。我们冲动时,他们的谆谆教导;我们犯错时,他们的严厉批评;而我们成功时,他们默默的欣慰,给我们的青春年少涂抹上重重的一笔彩色,而他们留给自己的只是缕缕白发和丝丝皱纹。我们不曾怀疑他们的情,更不忍践踏他们的爱。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在孔校长的关怀与教导下,毛泽东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学知识,并成为一个教育救国论的非暴力改良主义的信仰者。然而,过于峥嵘的个性与严重的偏科现象也使他一再触犯校规,在对待如何处理毛泽东的偏科行为引发的教师争执中,惜才如命的孔校长最终选择了尊重其个性,放手让其发展,毛泽东成了校长特许的“特殊学生”。虽说是“严师出高徒”,但“因材施教”更是一位好伯乐,我们的青春正需要师生间情谊的灌溉才能成熟。

青春的永恒主题便是爱情。懵懂青涩的爱情便是青春的咖啡,香又苦,苦又妙。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誓言不一定就是爱情,但爱情一定有共同的理想追求信念。青春时真正的爱情不是调剂品,不是催眠剂,它是在最清醒的时刻青春的选择,应该是这样的。青春时无爱是不完美的,爱不在青春时是遗憾的。但爱的另一面又是复杂的,当情感的波澜悄悄在男女青年间泛起,陶斯咏暗恋上了毛泽东,向警予与蔡和森心心相映,而毛泽东却发现自己对一直视其为小妹妹的杨开慧其实有着不同于兄妹之情的一份牵挂,爱情给这群风华正茂的青年们带来了一份份剪不断、理还乱的喜悦、痛苦。喜悦、痛苦是伴随爱情更是伴随青春空气中的氧气,随时随地。爱情为青春添加了一份神秘,一份快乐,一份心情。青春的爱情,我们明白,过了就不会再回来。有时候爱情也是负担,但承担才会成长。青春爱情的意义不就这在于此吗?

你的青春谁做主?这与毛泽东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心情是一样的,但他的回答是坚定而有力的。看他的青春华彩如何演绎,如何写满,如何创造。青春的步伐不会因困难而停止,青春的旋律不会因风雨而阻挠。炫,青春的活力;甜,青春的滋味;美,青春的本质。汗,青春的营养物质,青春因汗水浸泡而显丰盈饱满;泪,青春的溶剂,青春因被溶解而稀释,只剩下一副刚强不屈的身躯。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7

《恰同学少年》本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

年纪轻轻的毛泽东,就开始为国家的前程担忧,为社会混乱的秩序而烦恼。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学习方面非常的勤奋刻苦,他们的思想也非常的明朗。在民国时期,硝烟滚滚,战争连连的情况下,毛泽东等人并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停止学习,反而还开设了一些读书会等活动。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找来了一些关于袁世凯统治的书籍,在读书会上展开讨论,并对此开展了一些反袁的活动。例如:用“违禁”书《梁启超等先生论时局的主张》代替所谓的“洪宪皇帝圣谕”,使“洪宪皇帝登基庆祝大会”失败告终。毛泽东等人在湖南省里勇敢的揭开袁世凯腐败统治的面纱。

毛泽东在硝烟滚滚的环境下,都能刻苦学习。然而,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学习环境不再恶劣不堪,学习设备却十分的周全。为何前人为我们奠定了如此好的学习基础,我们却不能好好的利用,认真学习呢?是因为我们的学习环境、条件都太过优越,以致我们不懂珍惜,这些问题都是来自的城市里的孩子。在贫困的山区里,那些孩子如饥似渴的从书本上汲取丝毫的知识,他们的见识并不比我们广,但是他们那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同是生活在一片蓝天之下,同是生活在同一个国家里,却有着不同的两批孩子。一批是热爱学习的,另一批是在学校里混日子的。如果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们将他们的学习机会让给那些爱学习的孩子们,我想我们国家可能会出不少人才。无论如何,我向那些在学校混日子的同学们提出一个忠告:读书才是你们现在必须做的,而读书的结果是决定你们的前程,请你们三思而后行。

虽然,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但是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就读的成绩并不理想。文科则全优,而数科却不理想。面对这严重的偏科问题引起了教师们的争执。惜才如命的孔校长最终选择了尊重其个性,放手让其发展,毛泽东成了校长特许的“特殊学生”。

孔昭绶、杨昌济等老师是教育界里的翘楚,教师们的模范。他们的教育精神、教育理念是值得教师们去学习的。然而,现在的“成绩定好坏”大概就是普遍老师的观念。

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毛泽东也不例外。驱张运动的确是他的不对。他没有站在张干校长的角度来思考这些事情,只是愚昧地认为张校长的做法、作风是错误的,常常阻止他们的活动。然而,有谁想过,张校长这样做是有苦衷的,只是不想让学生、老师们担心而已。

当汤芗铭把学生的费用拿去当军饷,要学生上交10元当学杂费的时候,张校长是多么的犹豫不绝。但是,他为贫困的学生们着想过,并且自己掏钱出来,甚至将自己的怀表也当了。难道这不是一位优秀的教育者吗?

当毛泽东知道自己错了的时候,想跟张校长道歉。但是已经太迟了,张校长已辞职离开学校。待毛泽东长大了以后仍没有忘记此事,还将张校长接来北京道歉,并且为张校长支付生活费用。这说明了我们要尊重师长。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8

最近疯狂恋上《恰同学少年》,本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教师应该怎样育人,学生应该怎样读书”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

首先,这部电视连续剧深刻揭示了“教师应该怎样育人”的现实主题,对今天的学校老师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教师怎样育人这个问题,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所展现的两种鲜明的老师育人形象对人很有启发意义。一种是以纪督学为代表的一类教师,他们把改变学生命运、提高学生社会地位作为育人的主要目的,换言之,就是为学生升官发财而育人,由于这种育人观,建立在私自利的基础之上,因此,育人实践中,就会倡导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考高分,从而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与这类老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杨昌济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中外教师,他们既教书又育人,把教育学生学习知识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承担救国救民社会义务联系起来,由于这种育人观是建立在国家民族利益之上的,因此,育人实践中,他们以培养为国为民培养人才为己任,在倡导学生多学书本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和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电视剧里,我们看到,毛泽东的勤奋好学与不凡天赋,深深打动了学贯中国的导师杨昌济,在他的关怀与教导下,毛泽东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学知识,并成为一个教育救国论的非暴力改良主义的信仰者。随着时局的变化,在孔昭绥校长和杨昌济等老师的支持下,一师开展了全面的学生自治运动,毛泽东当选为学友会负责人,同时,徒步游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一系列社会实践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的书本以外的知识,锻炼了他的社会活动能力,也使他更认识到,靠教育、靠改良救不了中国。毛泽东的这些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杨昌济老师的教育培养。正因为如此,我认为电视剧里所展现的以杨昌济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外老师的成功教育,对今天的教师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结合从这部优秀电视剧中的感悟,与我平时的心得,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教师在这一培养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的作用尤为明显,教师首先要育人,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然后才是教他们学科学知识,学技能本领。教与育,两者相比较,“育”字表现得更重要;换言之,应该把“教育”两字倒过来说——育教,将“育”字摆在前面。因此,教师应该摆正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对待学生时力求去掉一个“管”字,加上个“爱”字;并能积极预见学生发展的未来,悉心呵护学生的成长,将学生的成长看成是自己工作的最大成就。由于每个学生自身的条件不尽相同,所以必须因材施教,将问题细化,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去为每个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能够展现自我才能的舞台,并在精神上不断鼓励学生,使学生感到学校的的确确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四处洋溢着温馨的气氛。换句话说,就是不应该将学生看成是管理的对象,而要服务学生,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用自己的一颗爱心,去关怀学生成长的每一步,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两者无异于鱼和水的关系,是一种朋友和亲人的关系。如果没有学生,就无所谓教师,学校的工作就应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就应该育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将学生利益摆在首位。

其次,这部电视连续剧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的现实主题,对今天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当今学生中,为了将来发财致富而读书的有之,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的有之,为了升官发财而读书的也有之,而更多的则是为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或为一个饭碗而读书。由于缺乏崇高而又远大理想,有人便预言:“80后”是垮掉的一代。现在对“90”后学生的能力也颇有疑虑,对此,我虽然不赞成这种说法,但却认为,这种说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学生读书求学的精神状态。

在这种背景下,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向人们展现的是90多年以前,以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众多青年才俊把读书求学与国家和民族危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青年学生形象。“衡山西、岳麓东,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为挽救民族而读书,为改造中国而读书的远大革命理想,令人感叹,催人奋进,即便是在他们中间发生的爱情故事,如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与周南女子中学的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等女学生结下的友谊也是建立在共同志趣基础之上的。一个先进青年学生组成的读书会组织成了他们学习、交流与情感发展的纽带。所有这些,都对当今青年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因为他们身上所有的,正是当今青年学生所欠缺的。另外,剧中那个为了自己考上一师,不惜偷盗别人考卷,为了自己出人头地不惜出卖老师、出卖同学、出卖自己灵魂、最后落得个“不得好死”下场的刘俊卿,也具有重要的反面教育意义。

电视剧少年观后感合集9篇


在欣赏作品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剧中的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当看完电影,我们的内心激动不已,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来总结作品吧。观后感应该要情感真实,中心明确。可是观后感要怎么写才合适呢?为此,读后感大全编辑花时间整理了电视剧少年观后感,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电视剧少年观后感 篇1

每年都有很多新的电视剧上映,比如火线三兄弟、精忠岳飞等。还记得那年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给我留下好多感受。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人民领袖毛泽东的一首催人奋进的一首词。

每每读到这首激励人心的词时,我的心就好似黄山的云雾,不停的翻腾,如钱塘江的大潮汹涌,如地里的岩浆……不禁想起了电视剧《恰同学少年》。

这部电视剧主要说了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勤奋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组织组织活动,谈天说地,说国说民;他们自创军队,锻炼身体,维护治安;他们把赞美袁世凯的书,偷偷地换成了袁世凯的声讨书,利国利民……其中,最令我记忆忧新的有两个片断:一个是毛泽东在学校前朗读诗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赶来,情不自禁地异口同声跟着毛泽东朗读起来,声音惊天动地。我也忍不住跟着他们朗读。沉浸在激人奋进的剧情中,心中洋溢着爱国的情感……二个是电视剧的最后几集,主要讲的是一只战败的队伍去侵略长沙。长沙城凶多吉少,千年古城可能夷为平地。就是这时,政府跑了,大大小小的人都跑了。可就是毛泽东这些第一师范涉世未深的学生军挺身而出,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200多人手无寸铁拿着木棒浩浩荡荡冲向3000多敌人的阵地,靠着自己超人的智慧,惊人的胆识,深深的爱国心,在警察的帮助下,使长沙化险为夷……为什么他们能在人去城空,十万火急的关头冒着生命危险去保护长沙城呢?是他们的爱国;是他们对中国深厚的感情;是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

再看看我们自己,哪一个是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个个都是依父母之命而读书,一个个都是为自己的美好前途而读书!与剧中的主人公真是天壤之别!

再看看童第周,他为了中国扬眉吐气而勤奋读书,哪怕被人嘲笑,哪怕历经无数挫折。就是靠着爱国的信念,他在漫漫学习路上,排除万难,阔步前进。最终解剖了青蛙卵。令中国人,气昂昂!

还不止这些人,周恩来、祖逖、刘琨,一个个为中国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学们,让我们像《恰同学少年》里的人物一样为中国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电视剧少年观后感 篇2

《恰同学少年》这本书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它描写了毛泽东等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求学、生活经历过程,展现出了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优秀青年为追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和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

我从书中看到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它的意思是少年强大国家才能强大,少年无能国家也弱小。毛泽东刚进学校时偏科很严重,他文科很强,而数、理化、音乐、美术却很弱,但毛泽东却迎难而上,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书中毛泽东和他的同学、朋友等有志青年在努力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不忘强身健体。他们提倡:“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毛泽东自创的“毛氏六段操”就受到大家的欢迎,学校还在毛泽东等提议下进行了“书生练兵”活动,这次活动的进行为以后保卫长沙之战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电视剧少年观后感 篇3

这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却遭受到驻校“督学”的强烈反对。那怕是今天来看,也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改革,而不幸的是,当今各级各类学校普遍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为什么?因为这样教课最省事,无论教师的水平如何,也都能应付过去。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存在偏科问题,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在学校的发展,这就是归功于当时一师范先进的“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发挥其最大的优势,而没有压制其兴趣爱好,而没有把他们全部培养成“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就不会有伟人后来辉煌的成就。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这是值得一些人深思的。中国之教育将如何走,又该走向何方?“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发掘特长”我想这是教育界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应遵循的规律。剧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之处。

电视剧少年观后感 篇4

最近疯狂恋上《恰同学少年》,本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教师应该怎样育人,学生应该怎样读书”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

首先,这部电视连续剧深刻揭示了“教师应该怎样育人”的现实主题,对今天的学校老师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教师怎样育人这个问题,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所展现的两种鲜明的老师育人形象对人很有启发意义。一种是以纪督学为代表的一类教师,他们把改变学生命运、提高学生社会地位作为育人的主要目的,换言之,就是为学生升官发财而育人,由于这种育人观,建立在私自利的基础之上,因此,育人实践中,就会倡导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考高分,从而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与这类老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杨昌济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中外教师,他们既教书又育人,把教育学生学习知识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承担救国救民社会义务联系起来,由于这种育人观是建立在国家民族利益之上的,因此,育人实践中,他们以培养为国为民培养人才为己任,在倡导学生多学书本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和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电视剧里,我们看到,毛泽东的勤奋好学与不凡天赋,深深打动了学贯中国的导师杨昌济,在他的关怀与教导下,毛泽东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学知识,并成为一个教育救国论的非暴力改良主义的信仰者。随着时局的变化,在孔昭绥校长和杨昌济等老师的支持下,一师开展了全面的学生自治运动,毛泽东当选为学友会负责人,同时,徒步游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一系列社会实践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的书本以外的知识,锻炼了他的社会活动能力,也使他更认识到,靠教育、靠改良救不了中国。毛泽东的这些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杨昌济老师的教育培养。正因为如此,我认为电视剧里所展现的以杨昌济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外老师的成功教育,对今天的教师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结合从这部优秀电视剧中的感悟,与我平时的心得,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教师在这一培养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的作用尤为明显,教师首先要育人,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然后才是教他们学科学知识,学技能本领。教与育,两者相比较,“育”字表现得更重要;换言之,应该把“教育”两字倒过来说——育教,将“育”字摆在前面。因此,教师应该摆正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对待学生时力求去掉一个“管”字,加上个“爱”字;并能积极预见学生发展的未来,悉心呵护学生的成长,将学生的成长看成是自己工作的最大成就。由于每个学生自身的条件不尽相同,所以必须因材施教,将问题细化,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去为每个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能够展现自我才能的舞台,并在精神上不断鼓励学生,使学生感到学校的的确确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四处洋溢着温馨的气氛。换句话说,就是不应该将学生看成是管理的对象,而要服务学生,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用自己的一颗爱心,去关怀学生成长的每一步,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两者无异于鱼和水的关系,是一种朋友和亲人的关系。如果没有学生,就无所谓教师,学校的工作就应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就应该育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将学生利益摆在首位。

其次,这部电视连续剧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的现实主题,对今天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当今学生中,为了将来发财致富而读书的有之,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的有之,为了升官发财而读书的也有之,而更多的则是为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或为一个饭碗而读书。由于缺乏崇高而又远大理想,有人便预言:“80后”是垮掉的一代。现在对“90”后学生的能力也颇有疑虑,对此,我虽然不赞成这种说法,但却认为,这种说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学生读书求学的精神状态。

在这种背景下,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向人们展现的是90多年以前,以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众多青年才俊把读书求学与国家和民族危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青年学生形象。“衡山西、岳麓东,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为挽救民族而读书,为改造中国而读书的远大革命理想,令人感叹,催人奋进,即便是在他们中间发生的爱情故事,如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与周南女子中学的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等女学生结下的友谊也是建立在共同志趣基础之上的。一个先进青年学生组成的读书会组织成了他们学习、交流与情感发展的纽带。所有这些,都对当今青年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因为他们身上所有的,正是当今青年学生所欠缺的。另外,剧中那个为了自己考上一师,不惜偷盗别人考卷,为了自己出人头地不惜出卖老师、出卖同学、出卖自己灵魂、最后落得个“不得好死”下场的刘俊卿,也具有重要的反面教育意义。

电视剧少年观后感 篇5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的首《沁园春·长沙》不仅脍炙人口,而且激发了几代青年人的豪情壮志。部以“同学少年”为主题,以毛泽东在湖南第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的大型青春剧,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有很深刻的现实针对性和教育意义。

跟大多青春剧样,这部戏充满了俊男美女,但不同的是,剧中人物个个清新自然,造型朴实干净,行为大方坦然,没有矫揉造作“装酷耍帅”的各种“经典“青春剧的pose二十三集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以现代艺术的手段,把代领袖、伟人毛泽东的形象,鲜活的搬到了电视荧屏上。总感觉这个戏拍得特别好,观看时也觉得不亦乐乎,这部剧打破了传统讲述伟人传记过时的、僵硬的表现方式和手法,用生活化的、艺术的、情感化的方式把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同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催人奋进,使剧中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导演所说,“我们不追求形似,努力做到神似”。

该剧第个亮点是思想性强,讲了教育应该同社会相结合问题,讲了因才施教问题,讲了学为所用问题,特别是讲了青年学生要关心国家大事献身祖国和人民问题,无疑是对当前某些教育方针和方法进行了有力批判,是对读死书求高分的教育目的的有力声讨,是对“两耳不闻窗外事,心只读圣贤书”的无情嘲讽。该剧立足于青少年教育,相比今天的太平盛世,20世纪上半叶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正是在那样的年代,大批志存高远、心发愤图强、报效祖国的年轻人,上下求索,他们更多思考的是国家的命运、是民族的未来、是他人的需求。他们接受最新的观点,追求最新的东西,这些,放在任何时代对任何人都有激励作用。那个年代的那群优秀的年轻人,他们胸怀鸿鹄之志,饱含忧患情怀,他们的身上铸写着中华民族的魂,他们是那个时代最时尚的人!

该剧中,不知道是哪集,有这样个画面,群学生在起大声朗读《少年中国说》,他们读得豪气冲天,我当时就被震撼了,为他们的朝气震撼;为他们的气概震撼,更加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爱国情操在那刻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他们将改造旧中国,改造国民命运当作自己的责任,他们意气风发,激扬文字,奋发图强!这样的场面又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呢?平时听学校爱国讲座也没这种感觉,暂不说这电视剧拍得好坏,我坚信单是这个镜头定会感动很多人。看到这里我在想,许多报道都在通篇长论80后的我们年轻代,如何如何缺乏朝气、毅志,精神食粮匮乏等等,没有个好的教材或艺术形式能给我们以生动的启示。看完《恰同学少年》,我深深的感受到,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恰同学少年》还让我看到了陽光和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胸怀祖国的气魄,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有志青年的意气风发,看得人眼前亮。这部电视剧使我认识到在大学校园这段的光陰是最珍贵的,想想过来的两年的大学生活,点点,幕幕,两年大学生活的点滴在脑海中闪现。过去的两年是充满烂漫幻想的两年,我们有太多的憧憬,却自以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我们也曾有过那样的雄心壮志,也曾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理想,但缺少了那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气概。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梦里无数徜徉,却不能回头,这就是人生的无奈。《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给了我更多的诠释,那种久违的青春活力,那种久违的理想主义,那种不容陰暗的堂堂正气,那种强烈的责任感,让我深深体会到大学生活得可贵,我要珍惜现在的分秒,不要使大学生活留有遗憾。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生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句话的确是不可争辩的真理!这句话也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最好的见证,正是因为有了那样的批优秀少年,才有了那个时代之后的那个富强的中国,而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啊,我们这些青少年是不是有所思,有所悟呢?是不是要做些什么呢?我们不可能成为毛泽东,不可能成为蔡和森,但我们依然可以做好多事,只要我们敢作敢为,那我们定能为祖国的建设增光添彩,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成功不是偶然。这句话每个人都知道,英雄也不例外,从他们生的成长足迹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便是在少年时代也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时代不同了,我们不需要去效仿他们,但是那种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鼓舞我们前进的。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像这样的好作品,《恰同学少年》描述的是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希望以后,在荧屏上能以这种艺术再现的手法,看到更多的世界伟人、中国伟人,给年青代更多的启发和鼓舞。

电视剧少年观后感 篇6

暑假中,我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最先吸引我的,是这部电视剧的名字。《恰同学少年》,这名字怎么这么有意思呢?虽然我现在还是不太明白这名字有什么意思,但是看了这部电视剧后,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恰同学少年》讲的是我们新中国第一任主席――毛泽东(也就是毛润之)青年时代的故事。那时候,毛主席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念书。毛泽东是一个典型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聪明,能干,胸襟宽广,不管是同学还是老师,都很欣赏他。

有一次,他们学校让学生投票选举最聪明的学生。毛泽东的朋友蔡和森知道自己的票数可能会比毛泽东多,他不想让毛泽东失望,于是自动弃权当计票员。由于蔡和森事先没有告诉大家他弃权,所以还是有很多同学都选择了他,当蔡和森说自己放弃时,大家很失望,只能再选毛泽东。失去了竞争对手,应该是很高兴的事情,可是毛泽东没有高兴,反倒是很生气地瞪着蔡和森,而且在自己的票上仍然写上蔡和森!毛主席是一个胸襟多么宽广的人啊!我应该向他学习!

毛主席还是一个非常勇敢,很早就显现出了军事领导才能的人。有一次,一帮两千多人的土匪来到他们学校打劫。同学们吓得乱成一团,毛主席组织好他们,号召同学们和土匪拼一拼。他让同学们拿着假枪分散在四面八方假装声势地喊叫,还拿爆竹放在铁筒里引爆造成枪声炮声的假象。然后,他自己装成军师和土匪谈判,他告诉土匪们学校里有军队,告诉土匪们只要把枪放下就放他们走。土匪师长刚想答应,一个匪兵怀疑毛泽东他们没有枪,就说,如果你们有枪就朝我肚子射!话刚说完,赶来的警察枪一抬,射那匪兵肚子上。匪徒吓得半死。毛泽东笑了。是啊,这是一次难忘的胜利!如果当初怕了,当初没有想办法面对,又怎么会有这次胜利呢?遇到事情时,我们唯有面对,只要动动脑筋想想办法,那么总有解决的可能!

《恰同学少年》让我懂得了无穷的道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享受《恰同学少年》这道美餐吧!

电视剧少年观后感 篇7

《恰同学少年》本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

年纪轻轻的毛泽东,就开始为国家的前程担忧,为社会混乱的秩序而烦恼。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学习方面非常的勤奋刻苦,他们的思想也非常的明朗。在民国时期,硝烟滚滚,战争连连的情况下,毛泽东等人并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停止学习,反而还开设了一些读书会等活动。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找来了一些关于袁世凯统治的书籍,在读书会上展开讨论,并对此开展了一些反袁的活动。例如:用“违禁”书《梁启超等先生论时局的主张》代替所谓的“洪宪皇帝圣谕”,使“洪宪皇帝登基庆祝大会”失败告终。毛泽东等人在湖南省里勇敢的揭开袁世凯腐败统治的面纱。

毛泽东在硝烟滚滚的环境下,都能刻苦学习。然而,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学习环境不再恶劣不堪,学习设备却十分的周全。为何前人为我们奠定了如此好的学习基础,我们却不能好好的利用,认真学习呢?是因为我们的学习环境、条件都太过优越,以致我们不懂珍惜,这些问题都是来自的城市里的孩子。在贫困的山区里,那些孩子如饥似渴的从书本上汲取丝毫的知识,他们的见识并不比我们广,但是他们那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同是生活在一片蓝天之下,同是生活在同一个国家里,却有着不同的两批孩子。一批是热爱学习的,另一批是在学校里混日子的。如果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们将他们的学习机会让给那些爱学习的孩子们,我想我们国家可能会出不少人才。无论如何,我向那些在学校混日子的同学们提出一个忠告:读书才是你们现在必须做的,而读书的结果是决定你们的前程,请你们三思而后行。

虽然,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但是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就读的成绩并不理想。文科则全优,而数科却不理想。面对这严重的偏科问题引起了教师们的争执。惜才如命的孔校长最终选择了尊重其个性,放手让其发展,毛泽东成了校长特许的“特殊学生”。

孔昭绶、杨昌济等老师是教育界里的翘楚,教师们的模范。他们的教育精神、教育理念是值得教师们去学习的。然而,现在的“成绩定好坏”大概就是普遍老师的观念。

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毛泽东也不例外。驱张运动的确是他的不对。他没有站在张干校长的角度来思考这些事情,只是愚昧地认为张校长的做法、作风是错误的,常常阻止他们的活动。然而,有谁想过,张校长这样做是有苦衷的,只是不想让学生、老师们担心而已。

当汤芗铭把学生的费用拿去当军饷,要学生上交10元当学杂费的时候,张校长是多么的犹豫不绝。但是,他为贫困的学生们着想过,并且自己掏钱出来,甚至将自己的怀表也当了。难道这不是一位优秀的教育者吗?

当毛泽东知道自己错了的时候,想跟张校长道歉。但是已经太迟了,张校长已辞职离开学校。待毛泽东长大了以后仍没有忘记此事,还将张校长接来北京道歉,并且为张校长支付生活费用。这说明了我们要尊重师长。

电视剧少年观后感 篇8

前几天晚上打开电视机,正好播放《恰同学少年》这部反映毛主席青年生活的电视剧。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主席的一首《沁园春·长沙》不仅脍炙人口而且激发了几代青年人的豪情壮志。毛主席的许多思想与做法是现在青少年学习的榜样,看时正播放毛主席和萧子升徒步走湖南的情景,他们两个没有拿一分钱,徒步走到湖南的一个小镇后,萧子升写对联,毛主席卖对联,一个月回来的时候居然挣了不少钱。从这件事情上,看到了我们这一代,一遇到问题,就退缩,应该像毛主席他们一样,迎难而上,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应该一个问题多动动脑筋思考几次,说不定就有解决的好办法。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我们虽然没有毛主席的伟大气魄和胸襟,但我认为“与己斗,其乐无穷。”我们无法战胜天地,无法战胜别人,但我们可以战胜自己。自己战胜自己,也是一场伟大的胜利。

长沙城突遇一场大祸——19xx底,在护法战争中被击溃的三千北洋兵败往长沙,意欲洗劫全城,城中却空无一兵可资防守。危急时刻,毛主席以惊人的胆略,率领二百名赤手空拳的一师学生军,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空城记”,一举将三千溃兵全部缴枪。长沙城保住了,这真是一场胆的较量、智的生死较量。从这件事上,显示了毛主席惊人的军事才能和常人难比的胆略。为他以后率领红军击败国民党,领导解放全国人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件事看出,后天教育固然重要,先天的性格更是无法改变的。像毛主席这样的胆略是别人学也学不来的。

在此我想给家长提一点意见,培养孩子,更应该注重个性化的发展,不光要学习成绩好,还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将来才可能有一技之长,成年后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天赋,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毛主席就是因为有校长和杨老师的鼎立支持和帮助,所以成就了他青年时代就发挥出了自己的卓越的军事天才和领导才能,才能在以后更有信心和力量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电视剧少年观后感 篇9

《少年派》这部电视剧极其贴近现实,尤其是剧中体现出来的独属于高中学习的紧凑感和欢乐感更是莫名让人觉得熟悉和扎心,所以每次观看这部剧的时候我就会极其羡慕那群青春的、年少的、可爱的、志同道合的魅力学子,羡慕他们拥有那么真挚的友谊、那么纯粹的个性、那么珍贵的青春、那么无畏的梦想和那么璀璨的前途。

《少年派》中的每一位角色都是独一无二、个性十足的,尤其是以林妙妙为首的四人小团体更是让人喜爱的不得了,所以无论是妙妙的乐观开朗、幽默善良,林天昊的活力满满、谦逊和睦,钱三一的稳重内敛、聪慧诚挚,还是邓小琪的漂亮迷人、敏感自卑,这都让人觉得很现实和很真实,甚至于我都可以从这些演员身上找到昔日同学的样子,所以《少年派》这部剧用感同身受这个词来形容真是一点也不为过。当然,主角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迷茫、挫折、打击和失意也十分让人入戏,尤其是当林天昊家遇到破产危机的时候,几个小伙伴互帮互助、不离不弃、相互勉励、相互治愈的画面更是让人觉得窝心不已,所以《少年派》这部电视剧可以收视长虹、话题满满是名副其实的。

而剧中那些含辛茹苦的家长更是被刻画的活灵活现、淋漓尽致,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舒心、自在、安全、暖心、便利的学习环境,他们不仅会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和心血去学区房安家,而且可以心甘情愿放弃自己的工作、梦想和生活去照顾、关心、勉励和引导孩子,所以他们这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舍身忘记的精神着实让人觉得感动和羡慕。尤其是闫妮扮演的妙妙妈妈更是深入人心,在我看来她简直就是现实中最真实、最贴近、最典型的妈妈,所以为了孩子安心高考她可以做到无微不至、无所不知、无所畏惧,因此她这样的演绎让我觉得很有亲近感和亲切感。

《少年派》是一部很励志、很治愈、很温馨、很温情的电视剧,但愿每个观影人都可以从中得到一丝丝慰藉和抚慰。

功勋电视剧观后感精选


为满足你的需求,我们特地编辑了“功勋电视剧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我们对于电影的喜欢,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能从中看见自己的影子,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全情地投入,并有很多的感触。观后感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生发感想,怎么写出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名观后感呢。

功勋电视剧观后感【篇1】

最近观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展播的电视剧《功勋》,八个人物的真实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

李延年的事迹让我懂得了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那些战斗英雄们在那么艰苦的岁月中,为了保卫国家不让亲人们受到侵犯,即使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每次冲锋号的响起都让我热泪盈眶,细细想来,何其有幸,生在华夏。

于敏的事迹让我知道了是科研工作者他们的默默无闻地奉献,诠释了什么叫忠诚什么叫执着。

申纪兰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被写进了《宪法》,让中国妇女不再受到歧视。

张富清的默默无闻,让我看到了一个淡泊名利,扎根基层的好干部。

孙家栋的天路,让我们在太空中有了一双“眼睛”,为了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呕心沥血,奋斗不息。

黄旭华即使受到了委屈和不理解,为了国家,隐姓埋名保守秘密30年。

袁隆平为了我们能吃上饱饭,潜心研究杂交水稻,这不仅仅是让我们中国人不再忍饥挨饿,乃至全世界都受益。

屠呦呦的青蒿素让我们不再遭受疟疾的折磨,尽管研制过程不易,可她依旧没有被打垮,没有退缩。

这些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给了我很多的启迪,正如片头所写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他们就是我心中的英雄。是我一生的榜样!

功勋电视剧观后感【篇2】

袁隆平超过1000亿元的身价,足以让富豪榜上的大款们黯然失色。虽然这样的比较不那么崇高,但它对当代青年仍有启迪意义。袁隆平的千亿身价并不直接体现在他个人的财富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他为社会创造的财富中。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2.4亿亩左右,全中国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7000万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能掂出其中分量。

作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不管声誉、贡献还是身价都达到了别人难以望及的高度。而就是在这种纷至沓来的鲜花和掌声、赞叹和仰慕中,袁隆平用他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追求,坚守着自己的本色,不为浮躁所动,不为金钱所惑,不为名利所累,完美地解读了自己的人生真谤袁隆平就是袁隆平。

本色农民。审视袁隆平的衣着打扮,可能无人能将那黝黑单瘦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与世界顶级科学家联系起来。但正是这种朴实、憨厚的品性,铸就了袁隆平大功至伟的业绩。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袁隆平是农民的儿子,他的根在农村,他血液里沸腾的是农民的执着、坚韧与忍耐,崇尚的是农民的朴实、朴素与节俭。既使在他成为名人后,依然一副农民模样,一点也不讲究,上商场专挑便宜货买。一次他看到衬衫打折10块钱一件,一口气买了10多件,下田时穿起来方便,典型的中国最著名的农民形象。

本色院士。有人说学者和平民之间,隔着一片苍翠的原野,如果学者穿越这片原野,他就会成为一位圣贤。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圣贤之人,他对名利看得很轻很淡,常说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科学家那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道德情怀和志向操守在此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袁隆平看来,金钱的多少,无非是一个数字,一是不吝啬,二是不奢侈,只要能用就行。因而,他几乎将在国际上获得的所有大奖的奖金都捐赠给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及教育和慈善事业。

本色种子。袁隆平对人生的感悟就是人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作为世界农学泰斗,为使人类少一份饥饿、少一份困苦,他就像种子一样处处生根发芽,使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其带给他们的惠泽。从1981年至今,袁隆平先后举办了20多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科技人员,也应邀前往菲律宾、美国等几十个国家无私传授技术,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丰收的喜悦。

尽管袁隆平已是七十七岁高龄的老人了,但那颗奋进的心,永无休止的拼搏精神却一如既往,这就是本色袁隆平,全世界人民都为之景仰。

功勋电视剧观后感【篇3】

《功勋》在祖国72岁生日期间播出,意义非凡,它在告诉我们,经过了72年风风雨雨,今天中国的强大与繁荣来之不易,是靠千千万万个李延年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于敏和黄旭华们用智慧拼搏出来的,是像有张富清这样基层干部,面对困难百折不挠争取来的。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着这个时代的华彩乐章。不管是李延年还是张富清,不管是于敏还是黄旭华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祖国尽忠,为前辈尽孝,为人民服务。

我们从李延年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枚枚军功章,而是他那种为了新中国“舍我其谁”的大无畏英雄精神,和气壮山河英雄气概。

我们从于敏身上读懂了,体现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要实现人生价值就要不断地砥砺前行,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从张福清身上看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众多优秀品质。他不畏牺牲,国家危难民族危亡时,他可以挺身而出,不惧生死,奋勇杀敌。他不争名夺利,告别军旅退役转业时,他不恃功而傲,主动要求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地区奉献一生。

我们从黄旭华身上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体现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身残志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讲真,《功勋》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我们都知道,“共和国勋章”,是以共和国的名义对英雄与先锋致以的最为崇高的敬意,也是为了提醒我们不忘过去,不忘勋章背后的巨大贡献与艰苦付出。《功勋》以写实的手法,彰显着功勋们永不褪色的理想、信念与情怀。作品以“国家叙事、时代表达”的艺术表达,在每个单元剧中,用独特的人生“切片”展现英雄与先锋的高光时刻,让这些在国家史册上闪闪发光的名字走向普通大众。想到他们就令人肃然起敬,同时也让我们热泪盈眶。因为这才是真正中华脊梁!

功勋电视剧观后感【篇4】

小安东逃跑了,他想回家娶二妞,李延年问他,你回去,你能挡得住飞机大炮吗?我们在这儿,是为了保护千千万万个二妞。班长说,他有个弟弟,很像安东,他可能回不去了,让陈衍宗保护好小安东,让他回去娶二妞。陈衍宗说,自从他们听了小安东的故事,整个连都想让小安东回去娶二妞。他们实现不了的梦想生活啊,只要小安东能实现就好啦

陈衍宗,这个名字寄托了他爹对他的美好期望,早娶媳妇,多生孩子。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愿望,都实现不了。他天天念叨着,念叨着,最终,睡在了战场上,再也醒不过来了

罗厚才,一个热爱武器,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一个从国民党逃过来的兵,他也只是想早点回去生活,没想到碰上了抗美援朝,又一次在无奈中上了战场,他聪明,知道怎么开坦克,他知道坦克的弱点,他勇敢,想入党,想当战斗英雄,最后,他真的开上了坦克,他也真的,当上了,战斗英雄,开着敌人的坦克,打败了敌人的坦克

还有那个穿着美军军装,混入敌营,舍身炸毁敌人的弹药库的排长,那个抱着炮筒扑向美军的班长.......

虽然这一单元的主角是李延年,可一个高地的坚守,一场战役的成功,绝不仅仅是靠某一个指导员就能成功的。是每一个志愿军战士程度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了自己的战斗力,才有的一点一滴的胜利,是这一个个小胜利的累积,才有了一场战役的胜利。

突然就能理解,那些退役的志愿军,为何能坚守信仰,为人民服务。他们的命,是战友给的,好好活,才对得起战友们的命。

功勋电视剧观后感【篇5】

他执着追求,50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科学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卓越贡献。他就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一位农民朋友眼中的当代神农,离我们的生活如此遥远又如此接近,电影《袁隆平》通过再现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集中表现了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当代知识分子胸怀祖国、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袁隆平,为了实现绿色的梦,为了科学上的突破,为了解决饥荒的恐惧。他埋头苦干,不畏艰辛。他坚定、执着、饱含着激情,他立志要让载着生命根源的种子,长出累累的稻穗,养活一双双饥饿的眼眸。天道酬勤,穿越过50多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但是50多年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在梦想的力量下低了头,都在与梦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来。他对科学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是无论在什么时代背景,什么外界威胁下都不会变质的,因为他的一生在为科学研究而歌,为他的事业而唱。

袁隆平够执着,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执着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执着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执着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他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而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滴摸索总结出来的。他顶着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昼夜,从一般杂交稻研究到超级杂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学高峰攀登,为的是产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粮食,最终取得了成功,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当代神话。

功勋电视剧观后感【篇6】

《功勋》展现的是功勋人物真实的人生经历,也让观众看到了这些英雄、模范最生活化、最接地气的一面。李延年在烽火连天的前线能和战士打成一片,于敏会在家里和妻子畅想如何品尝北京烤鸭来解馋。原来,不平凡的英雄也很“平凡”;原来,他们离观众并不远。

不过,在最危险的地方,李延年从未退缩;为了祖国的科研事业,于敏毅然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哪里有需要,张富清就去哪里,不管条件有多艰苦。“平凡”的英雄在关键时刻,又是不平凡的。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里。

祖国的强大,让他们不会再身处战火纷飞的环境里,感受战争的恐惧和残酷;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富裕,也不会让他们再体会到粮食短缺的艰难,永远不用像于敏一样,去“偷”自家的鸡蛋给同事果腹。

看一看前辈们是怎样让自己的青春无悔,看一看当年的同龄人是怎样度过充实的一生,看一看他们在遇到生活的困难和挫折时,又是如何应对和克服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不会再有迷茫和彷徨,内心就会充满奋进的力量。新时代的“功勋”,正召唤着我们勇立潮头、奋楫争先、拼搏进取。

观后感《电视剧少年派观后感受精选》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电视剧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