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关于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分享1500字通用。

我们在学习中,读完书或文章,都可以去尝试写一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相信您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一定有许多想法。读后感重在“感”。引用原文要少而精,抒发感想要详而实。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编辑为大家整理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分享”,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分享【篇1】

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800字:

教育,总是让人感觉是那么远大又似沉重的话题,能让教育自由呼吸,那是多么令人向往啊!最初也是这个原因,吸引我要认真读一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走进李希贵老师的教育课堂,深深的感到:原来教师可以这般自由,学生也可以这样自由,如此自由的教师和学生,怎会没有教育的自由呼吸呢?

“教育”,这个内容好像有点大了。是啊,虽然自己是教师,可真的一直不敢轻言教育,总感觉“教育”是领导者的事儿,而自己只是从事着与教育有关的一份工作而已。但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让我觉得,我所从事的不是与教育有关,而是就是教育!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就是这句话,让自己瞬间有份感动和责任,有点微微波澜和“蠢蠢欲动”。虽然我知道真爱和宽容背后的辛苦和付出,但我还是庆幸自己在教育的轨道上不曾脱轨。

“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师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身为教师,对教育的万分热爱和忠诚,不如对学生的十分真心和爱护更有意义!

“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中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受益终身。每一位善于思考的老师,都应当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我们究竟该怎样把这种‘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结合起来”。读后感·真所谓“言传不如身教”,绞尽脑汁追寻课堂环节的完美,不如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给学生一份本真的生活课堂,真爱为基础的“无心插柳”怎能不是“柳成荫”呢?

“其实,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习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和道德品质并没有多大关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给予孩子一份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的宽容”。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学校是每个人可以犯错误的地方”,那么我想,老师就应该是能给予犯错误的学生最大宽容的人。“让孩子们学会从自己的差错中获得真知是教师的本分”。

如此看来,教育并非空口而谈,也不是高高在上,更不是遥不能及,只要我够真诚,有真爱;够善良,有宽容,那么,身为教师的我每一天都在与教育同行。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分享【篇2】

再次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翻开来,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如同读小说般欲罢不能的感觉。读罢,不仅想:一本教育类的书籍,何以有此魅力?在我看来,书中最吸引人的,应该是发生在李希贵身上的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李希贵的教育魅力之一在于他把教育中最常见的也最棘手的问题推到我们的面前,然后用自己的智慧将这些问题变成了精彩。读一个个案例,就像在品一场场思想的大餐、一次次精神的美味,不断让你进入一方新的天地,产生一种新的期待。细细品之,书中所包含的思想便会化为丰富的营养,深入心灵,引你深思。阅读中,你会不由自主地开始思考和审视——思考自己,审视自己,思考教育,审视教育,并且会逐步内化为一种行动的力量——向着“以人为本”的教育靠近。因此,掩卷之余,我想说,这是一本既适合一线教师阅读,更值得管理者细细品味的好书。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走进《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也就走进了李希贵。在我的眼中,李希贵的精彩,不是因为他有高深的教育理论,也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头顶上罩满了光环的教育名家,而是因为他不是靠空洞的说教,强迫式地让你认同或执行,而是以自己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你,让你不由得感动和佩服。李希贵的魅力在于他的探索和实践,一个个精彩的教育案例,就是对一位智慧的教育行者行走历程的最生动诠释。随着阅读的深入,深深的敬意也油然而生,李希贵堪称当代一位真正的教育大家!

是否能称得上教育家,我想最重要的莫过于他是否有主见的思想,是否有开阔的眼界。而李希贵的可贵之处是他不仅仅拥有这两点,相对于某些只有理论研究而无实践教育的教育专家而言,他更有独属于专家的一笔无比宝贵的财富——作为教师,作为校长,作为局长,他一路走来的锐意改革,大胆探索,他充满教育智慧的教育行走历程,在我们面前编织出了一道别样的教育风景。

非常欣赏肖川教授的观点,他说:“眼界决定境界,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活。”对于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李希贵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一切制度必须从关注人本身的需要出发,脱离人文关怀的制度只能成为束缚手脚的镣铐。”

我想,也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为做一切工作的核心和支撑点,李希贵才演绎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精彩。不论作为一个校长还是局长;不论是对待学生,还是老师,他都怀有一种尊重,一种对所有人的都是生命的个体平等视之的尊重。他所有的改革,也无不是被这一根线所贯穿着的。他的改革,是改“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为“解放人”的。所以他在高中这个无人敢涉及的“雷区”,带着镣铐舞蹈,也同样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对他所言:“素质教育真正搞好了,没有理由不成功!”

阅读中,最令我敬佩的是李希贵一次次的大胆创新和改革。改革就意味着风险,意味着随时就会有失败的危险。所以,打破旧有的模式,创建全新的格局,若非有超出常人的胆识和魅力,绝对不敢为之。而李希贵却一路敲着改革的鼓点,踏出了一串串精彩的足印,堪称为智慧的教育行者。

做为教育工作者,无论你是哪种角色,有一种努力可以相同——我们奋斗,是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分享【篇3】

初读这本书时,油然而生的是心灵的一次次震撼和感动。再次沉浸其中,给我带来的则是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奋斗的欲望。 真的,就如李希贵老师在书中提及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后的切实感受:“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时,我真的感到‘眼前一亮’。苏霍姆林斯基像一位长者,与我们促膝而坐,娓娓叙来,你丝毫觉察不出一位教育家的居高临下,他用非常朴素的语言,说了一些我们每天都经历着的事情,讲了许多令我们恍然大悟却又浅显易懂的道理。那时我的感觉,犹如置身雾气弥漫的原野,找不到路径,看不清方向,忽然间,云开日出,阳光明媚,我这才惊喜的发现了虽和自己近在咫尺,而先前却视而不见的真实的教育风景……我终于为自己的漫漫教育旅途找到了一位真正的引领者。”

这也正是我阅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后的真实内心写照啊!文章语言朴实真切,道理深入浅出。李希贵老师将抽象的理论、先进的理念融会到每一个具体的教育细节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他教育无痕的艺术魅力和个人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读罢让人感叹不已。在本书中有几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为四十岁作准备!”这是李希贵老师在介绍高密一中的时候提到的该校校训。“为四十岁作准备!”心中豁然一亮,同时又萌生一种紧迫感——越来越接近四十岁了,我准备好了吗?列宁说:“四十岁以前的面容归上帝负责,四十岁以后的面容归自己负责。”—联想到由于年少时没有好好读书,工作后又总是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借口,导致文化底蕴欠缺,教学业务不够扎实而带来的无穷遗憾。此时,每每沉浸于书中,就犹如置身于生命的林子,震撼与感动,激情与希望时时涌上心头。

通过阅读的深入,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读书对一位老师的个人成长起着深远的影响。李希贵老师告诉我们:“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他感慨道:“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与教育名师相比,我们比较多的只是抱着学以致用的思想、囿于操作层面的专业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匠气,而往往缺少一种基于文化底蕴和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立足当下,着眼一生,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

可每当动起笔来,却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样的笨拙,有时心里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却很“蹩脚”,常常会很苦恼。后来静心细想,这文字吐纳的过程也应该是文笔漫长的、艰苦的修炼过程吧!重要的是:我在成长,我在写,我的文字印刻着我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一定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命形态,找到一条属于我自己的道路。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书中,李老师以他最为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教育案例。每一个案例中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折射出他教育无痕的艺术魅力。对待学生成长中的犯错,他没有用成人的是非观念判断学生,也没有用道德的标尺衡量学生。而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深入的了解,以宽容的心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采取各种方法,帮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改正了错误。他告诉我们: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经经历过的一个教育案例,那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向来喜欢男孩子打扮,下课也都是和男孩子一起玩。性格外向,但报复心很强,谁要是得罪了她,她就会千方百计的找机会报复一下,或语言打击别人,或向老师打小报告。在我发现这个现象后,意识到这个孩子可能很严重的心理问题。

我于是找到孩子的家长,原来她的父母四十多岁才晚年得女,对她自是溺爱异常。家族里的兄弟都宠着她,不但带着她疯玩,而且极度偏爱,慢慢地就造就了她男孩子般好强顽皮而又霸道的性格。家长还告诉我,上了幼儿园后,因为她个头瘦小,父母怕她被人欺负,就告诉她:“别人要打你,你就打她。”可是现在每天放学,总有几个家长向他们告状:“你们家孩子欺负人。”搞的他们现在都不敢接孩子了。

看来,问题就出在 “不能被人欺负,别人要是打你,你也打他”这样的一句话上。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教育态度。一方面是宠爱、溺爱、“不能被欺负”,导致孩子与人相处,形成不吃亏的心理暗示。另一方面,是性别认同问题,社会对女孩子的要求是温柔、善良,对男孩子的要求是勇敢、坚强。这位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点偏向于男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也自然而然的向这个方向发展。

了解这些情况后,我采取了相应对策:参加小组活动,让她多和班里表现出色的女孩子一组,互帮互助,从她们身上多发现优点,老师也相机的表扬这些孩子,无形中给她树立榜样。善于发现她的闪光点,在表扬的同时,再给她提一些小小的建议,这样她就很乐意的接受了。

另外,告诉她的父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从自己的言行上影响孩子,爱和管要分清。经过大半学期的努力,她的言行有了很大的改变。有一天竟然穿了一条漂亮的裙子上学了,我从中感受到了教育的成就感。由此,我不由得感悟到:我们对教育不仅要付出满腔的挚爱,还更应以理性、期待的目光关注着每个孩子的成长,就一定会看到一朵朵花儿次第开放的美丽风景。

“把成功设计成一种危机。”这是李希贵老师引领我们以另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重新解剖成功的内涵,加深对成功的理解。是的,当我们在工作中的某个阶段取得些许进步或成功时,往往心情是那么的愉悦,甚至有些陶醉。很少冷静的思考不足之处,而这在以后的工作中就隐藏着无形的危机。把成功设计成一种危机,将会给自己每一个新的起点前,作一个善意的提醒,让前行的每一步都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其实这也是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最佳路径呀!

“管理,应当从提倡什么切入。”我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并尝试从实践中寻找最佳方式。记得我刚到一所农村小学支教不久,看到每次收上来的作业,大都是脏乱的页面,屡次三番的要求学生书写要认真,页面要保持干净。可收效甚微,心情很恼火。究其原因,大多数低年级孩子课间喜欢玩拍纸牌游戏,玩的那个尽兴呀,等一上课再看看他们的小手,都已经是脏兮兮的了。找到了原因,就要想对策。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可如何把规定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在一次检查家庭作业后,我拿出手工做的小礼物,对孩子们说:“我要把这个小礼物送给郭子叶,我呀最喜欢郭子叶的手了。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看着孩子们满脸的疑惑,我叫郭子叶走到讲台前,举起她的手,笑眯眯地对孩子们说:“郭子叶的手最干净,最漂亮,所以每次写作业也最干净、最认真!这就叫‘字如其人’”。此时,我把小礼物放到了郭子叶的手里。看到班里学生脸上都流露出羡慕的神情,我趁热打铁:“其实,我们班每个孩子都有一双美丽的手,我要看看谁最聪明,让我在批改下次作业中,仿佛看到你干净漂亮的手”。从那以后,上课之前,孩子们都争着到水池前洗手,脏乱差的作业在我们班逐渐消失了。此时我真切的体会到了“只有当规定演化为学生发自生命自觉地习惯,教育管理才能达到它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块巨大的教育磁石,深深吸引着教育战线上的你我他,它给我们的身心注入一股股新生的力量,我们也必将传递着力量,和着行动的步伐一起走向“自由呼吸”的教育明天!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分享【篇4】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闲暇之余,我终于读完了这本教育专着《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由此我认识了李希贵老师,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着,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他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在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习。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习,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

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分享【篇5】

但或许是我低估了四年级的教学难度,没能做好充分的思想及心理准备,有时真的觉得,自己就如同一台工作机器,要面对处理不完的工作和突如其来的“纠纷”。面对41个古灵精怪的小家伙,我居然开始有些束手无策了。无奈之下,我学着“伪装”自己,戴上“严厉”的面具。孩子们每一个细微的小动作,都会立刻尽收我的眼底,哪怕只是动动铅笔,诸如此类的“小细节”我都是不被允许的。但是我渐渐发现自己的方法有些顾此失彼,我忽略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现在的他们,好动、好玩儿、都是他们的特点。在这一时期,我若硬是要求他们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他们自然无法达到我的要求,这不仅会让孩子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也会使我和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和隔阂,百害而无一利!

而李希贵老师所说的“有点落叶怕什么”却使我茅塞顿开。是呀,树叶,随风而落,会飘到屋顶、会飘去湖边、哪有捡完的道理!试想一下,一名年轻的教师怎么还能拿着老一套的教育理念来育人呢?太落后了!再试想一下,有点落叶怕什么,那么孩子们在课堂上有点不违纪的小动作又怕什么呢?

素质教育,除了学习,还有很多可开发可创造的地方。我们班的学生是多才多艺的,但我把优秀的标准单纯定为学习,导致很多孩子只能是偷着画画、折纸。李希贵老师再次为我带来了一方清泉: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我们班有一名男孩,特别调皮,甚至有些多动,我疲于对他错误的纠正,对他特长的开发很疏忽,但有一点,这个孩子画画非常棒,在班里数一数二。现在想来,这名学生不正是未来的达芬奇吗,我评价学生的标尺太窄了,差点扼杀了他。

教育是一门艺术,人人都在探索。我是一名新教师,拥有书本上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细节要慢慢体会、琢磨,在实践中慢慢成长。努力使我的学生在自由呼吸下成长,使我的学生成长为幸福的人。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分享【篇6】

在阅读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时,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以时间为序,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诠释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他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读书学习、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习惯。

一、阅读丰富自我

李老师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经营人生的智慧》;从约翰·基西克的《理解艺术》,到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从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到拿破仑的《成功的策略》……从教育理论专著到其它各类书籍,李老师从不同种类的书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将其用于教学、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这些思想,李老师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有了“每天十分钟”、“朝阳读书计划”、“百万人家尽读书”、“亲子共成长”等一系列别具一格的读书活动。李老师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二、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李老师的一句话读了以后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不重复自己,需要可贵的自醒;不重复别人,则更需要自信。”

三、“终点思考”成就幸福人生

李老师又说:“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他讲到,我们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再推想50岁、40岁直到今天。他特别举到了一个鲜活的事例。那就是央视名主持人杨澜,在她最红的时候,突然从央视节目中消失,到国外进修去了。今天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了观众,靠得是自身修养,从战略的角度讲,是“终点思考”的人生韬略帮了杨澜的忙。

我们的老师没有进行“终点思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那样,迟迟不发,或者是出发之后又犹豫不决,瞪眼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这也验证了一句哲理: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试想我们今天的教师,如果我们每天埋头于烦琐的工作,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十年、二十年后的我们抑或就是一个平庸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教师、教育家。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缺乏“终点思考”。

四、博爱每一位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想做一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尚教师,更要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润万物,但是,爱并不意味着迁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曾记得一位优秀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来观查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满腔热忱地欢迎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教师一味苛求学生,以猫对老鼠的姿态而自居,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在教育现实中,经常看到许多活泼好动,虽有些毛病,但浑身上下充满灵气的学生被一些“严师”训教之后,“效果”显著,这些学生变得温顺安静了,由“敢想敢说敢做”变得“叫我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让做的事不做”,或者干脆“做了也不让你知道”。有些教师把这种转变效果视为成绩,至于学生们的将来如何,他们则很少考虑。像这样,教师只是把活泼变得安静,把学生个性的东西“压榨”成共性的东西还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的这种教育抑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阻碍了学生智能的提高,扼制一代创新人才的产生。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好动的、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过了不久,他就变得沉默寡言,过分地守纪律,听话和胆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的女老师经常愤怒和过分地严格,并把他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广为宣传,直到小巴甫里克小学四年级毕业时也没有什么好转。到了中学以后,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学老师才把小巴甫里克的才能发挥出来,后来巴甫里克成为一位农艺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小巴甫里克从一入学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就受到公正的待遇,潜能得到开发,也许他还有可能成为巴甫洛夫式的大科学家呢。

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让我们都捧起书来吧!做一个阅读者,远离浮躁与平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教育的发展;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民族的崛起!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分享【篇7】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没有谁,因为身高不如姚明就自怨自艾,没有谁因为不如比尔盖茨就放弃自我。作为教师,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记得那是一个开学季,五年级刚从外地转来一个学生,小姑娘比较聪明,但由于是外地生,带有很重的地方口音,学习起来英语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其它学科比较起来还算可以,尤其是绘画特别出色,画起来的小动物都栩栩如生,画起来的人物都跟活了似的,与他人也不太合群,对班级的各项工作也不是很上心,积极性也不太高。于是利用活动课的时间,班上举行了一个小小的绘画比赛,此刻小姑娘的眼睛都充满了光芒,一下子找到的目标,我利用此次活动,大力表扬了她,在班上形成了向她学习的良好风气,小姑娘也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以后各项工作都积极地参与其中,感受到了大家的温暖,与班上同学都融合在一起,慢慢地学习等各项工作都积极起来,直到现在她都已经毕业了,还时常到学校来看望曾帮助她的所有老师,感谢曾经地付出。作为老师这也是我们教育的最大魅力所在吧!所以每位教师都应该尊重每个学生,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这也是我们要尊重的地方!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分享【篇8】

暑假里,从学校推荐三本书中,我选择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是因为被书名所吸引,我看书有个爱好,喜欢先看书名,再看目录,然后看内容。这本书名的“自由”二字让我向往,我们的教育可以自由,那是多么值得期待的事啊,带着这个期待,我开始阅读此书。

首先来看看本书的目录吧:“教育,从平等开始”“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管理,以应当从提倡什么切入”“矛盾消化在机制之中”“经营学校文化”“让每个人都感觉自己中药”“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寻求语文教学的原生态”“让教育从细节入手”“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用考试指挥一台交响乐”“背负压力前行快”“超常规要用超常规的措施换取”“让教育资源流动起来”等,从这些题目折射出作者作为教师,作为教委主任的关于教育的独特思考和超常规的实践,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把当时落后的三流中学高密四中硬是办成了山东省一流中学。

看完目录我以完全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这本书值得一看。这本书不是一本理论书籍,而是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比如书中的经典话语之一:让教育从细节入手。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关头才能表现出来,但它却是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和我平时的教学联系起来,我觉得很有道理。

在一节美术课上,学生的任务是利用一些废弃的材料完成一件会游的玩具的手工制作,各各做得都很投入,件件作品都与众不同,而有一位同学做的不但精致而且很有创意,这件手工顿时就把我给吸引住了,我立刻弯下腰来低声对她说:“你这件手工作品做得真有创意,一下子就把我给吸引住了,你愿意赠送给王老师吗?她面带微笑地说:可以的。更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她说:“这些废弃的材料我还收集了很多,回家还可以再做。”我当即就表扬了她对美术学习的热爱。写到这儿我就想到一个问题,如果当时我不去亲切地向她要那件作品,也是可以很容易拿到的,只要作业交上来,不还给她就是了。可是我没有,因为尊重告诉我该那样做,而不该这样做。所以每次学生的作业我都是完完整整的交还给他们,除了优秀的展出外。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孩子也是如此。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全体学生,让课堂响着不同的声音。让孩子敢于打破权威,具有批判精神,是尊重生命,发展个性的价值取向。

美术活动时,有位同学画了一个黑太阳。当时我一看就有些生气,明明知道太阳可以画成红色或黄色,可他却偏偏画成黑色。但我没有立即训斥他,也许他有他的道理。于是,我问他:你为什么把太阳画成黑色,要是画成红色该多漂亮呀!他告诉我:老师,我的太阳让黑云遮住了,所以它变成黑色的了?看来他真的有自己的想法,我应该尊重他的想法。当时,我就鼓励了他的做法。

还有一次,我准备给孩子们讲个故事,我像往常一样说出了故事的名字,但当我刚要往下讲时,有的孩子打断了我的话。

老师,我不想听这个故事。

老师,我想听伟人的故事。……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发表着自己的意见。为了增强他们听故事的兴趣,我尊重了他们。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选了一个大多数孩子爱听的故事,结果他们听得非常认真。

儿童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选择权。我们一定要尊重他们的这种权利,让他们有自己的主见并敢于表达自己的主见。只要孩子的意见是正确的,解释是恰当的,我们一定要给予鼓励。

读完此书,我不禁也自由呼吸了一回,希望我以后的教育路也能真正的“自由呼吸”。

最后我想借用李老师的话来说: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善于发现,有一颗敏感的心,而这种敏感来源于我们内心的爱和责任感。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分享【篇9】

寒假,我终于读完了这本教育专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由此我认识了李希贵老师,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

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

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他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

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在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习。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

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习,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

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关于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1500字6篇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关于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1500字6篇,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关于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篇1】

读了当代教育家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越来越清楚的是,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一、教育,从平等开始

学生渴望的是平等、公平、公正。教师完全可以向学生道歉,和学生平等地坐下交流,平等的师生关系才是有助于教育成功、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教育活动应当建立在平等的人际关系框架里才是真正高效的和有活力的,教师的民主意识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有裨益。

二、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受益终身。每一位善于思考的老师,都应当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我们究竟该怎样把这种“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结合起来。

书中讲到学习语文时“让学生当一当老师”,让学生把语文课当成自己的自留地,让学生参与语文教与学的全过程,从备课、讲课、疑难问题解答、命题考试、讲评,全有学生自己“演戏”。年底考试,语文成绩却非常好!在语文课上试验的“包产到户”,解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问题。由此看来,一切的教育都应当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

我们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老师在课堂上到底有多大作用?语文到底是怎么学会的?不正是因为没有了教师“口若悬河”的分析讲解,没有了教师填鸭式的机械训练,才有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吗?就像幼儿学走路,的确需要扶持,但决不能一味地扶持,孩子真正学会行走和奔跑,都是在大人松开扶持的双手以后。

关于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篇2】

寒假,我终于读完了这本教育专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由此我认识了李希贵老师,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

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

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他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

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在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习。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

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习,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

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关于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篇3】

初读这本书时,油然而生的是心灵的一次次震撼和感动。再次沉浸其中,给我带来的则是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奋斗的欲望。 真的,就如李希贵老师在书中提及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后的切实感受:“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时,我真的感到‘眼前一亮’。苏霍姆林斯基像一位长者,与我们促膝而坐,娓娓叙来,你丝毫觉察不出一位教育家的居高临下,他用非常朴素的语言,说了一些我们每天都经历着的事情,讲了许多令我们恍然大悟却又浅显易懂的道理。那时我的感觉,犹如置身雾气弥漫的原野,找不到路径,看不清方向,忽然间,云开日出,阳光明媚,我这才惊喜的发现了虽和自己近在咫尺,而先前却视而不见的真实的教育风景……我终于为自己的漫漫教育旅途找到了一位真正的引领者。”

这也正是我阅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后的真实内心写照啊!文章语言朴实真切,道理深入浅出。李希贵老师将抽象的理论、先进的理念融会到每一个具体的教育细节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他教育无痕的艺术魅力和个人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读罢让人感叹不已。在本书中有几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为四十岁作准备!”这是李希贵老师在介绍高密一中的时候提到的该校校训。“为四十岁作准备!”心中豁然一亮,同时又萌生一种紧迫感——越来越接近四十岁了,我准备好了吗?列宁说:“四十岁以前的面容归上帝负责,四十岁以后的面容归自己负责。”—联想到由于年少时没有好好读书,工作后又总是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借口,导致文化底蕴欠缺,教学业务不够扎实而带来的无穷遗憾。此时,每每沉浸于书中,就犹如置身于生命的林子,震撼与感动,激情与希望时时涌上心头。

通过阅读的深入,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读书对一位老师的个人成长起着深远的影响。李希贵老师告诉我们:“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他感慨道:“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与教育名师相比,我们比较多的只是抱着学以致用的思想、囿于操作层面的专业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匠气,而往往缺少一种基于文化底蕴和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立足当下,着眼一生,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

可每当动起笔来,却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样的笨拙,有时心里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却很“蹩脚”,常常会很苦恼。后来静心细想,这文字吐纳的过程也应该是文笔漫长的、艰苦的修炼过程吧!重要的是:我在成长,我在写,我的文字印刻着我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一定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命形态,找到一条属于我自己的道路。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书中,李老师以他最为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教育案例。每一个案例中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折射出他教育无痕的艺术魅力。对待学生成长中的犯错,他没有用成人的是非观念判断学生,也没有用道德的标尺衡量学生。而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深入的了解,以宽容的心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采取各种方法,帮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改正了错误。他告诉我们: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经经历过的一个教育案例,那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向来喜欢男孩子打扮,下课也都是和男孩子一起玩。性格外向,但报复心很强,谁要是得罪了她,她就会千方百计的找机会报复一下,或语言打击别人,或向老师打小报告。在我发现这个现象后,意识到这个孩子可能很严重的心理问题。

我于是找到孩子的家长,原来她的父母四十多岁才晚年得女,对她自是溺爱异常。家族里的兄弟都宠着她,不但带着她疯玩,而且极度偏爱,慢慢地就造就了她男孩子般好强顽皮而又霸道的性格。家长还告诉我,上了幼儿园后,因为她个头瘦小,父母怕她被人欺负,就告诉她:“别人要打你,你就打她。”可是现在每天放学,总有几个家长向他们告状:“你们家孩子欺负人。”搞的他们现在都不敢接孩子了。

看来,问题就出在 “不能被人欺负,别人要是打你,你也打他”这样的一句话上。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教育态度。一方面是宠爱、溺爱、“不能被欺负”,导致孩子与人相处,形成不吃亏的心理暗示。另一方面,是性别认同问题,社会对女孩子的要求是温柔、善良,对男孩子的要求是勇敢、坚强。这位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点偏向于男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也自然而然的向这个方向发展。

了解这些情况后,我采取了相应对策:参加小组活动,让她多和班里表现出色的女孩子一组,互帮互助,从她们身上多发现优点,老师也相机的表扬这些孩子,无形中给她树立榜样。善于发现她的闪光点,在表扬的同时,再给她提一些小小的建议,这样她就很乐意的接受了。

另外,告诉她的父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从自己的言行上影响孩子,爱和管要分清。经过大半学期的努力,她的言行有了很大的改变。有一天竟然穿了一条漂亮的裙子上学了,我从中感受到了教育的成就感。由此,我不由得感悟到:我们对教育不仅要付出满腔的挚爱,还更应以理性、期待的目光关注着每个孩子的成长,就一定会看到一朵朵花儿次第开放的美丽风景。

“把成功设计成一种危机。”这是李希贵老师引领我们以另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重新解剖成功的内涵,加深对成功的理解。是的,当我们在工作中的某个阶段取得些许进步或成功时,往往心情是那么的愉悦,甚至有些陶醉。很少冷静的思考不足之处,而这在以后的工作中就隐藏着无形的危机。把成功设计成一种危机,将会给自己每一个新的起点前,作一个善意的提醒,让前行的每一步都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其实这也是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最佳路径呀!

“管理,应当从提倡什么切入。”我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并尝试从实践中寻找最佳方式。记得我刚到一所农村小学支教不久,看到每次收上来的作业,大都是脏乱的页面,屡次三番的要求学生书写要认真,页面要保持干净。可收效甚微,心情很恼火。究其原因,大多数低年级孩子课间喜欢玩拍纸牌游戏,玩的那个尽兴呀,等一上课再看看他们的小手,都已经是脏兮兮的了。找到了原因,就要想对策。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可如何把规定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在一次检查家庭作业后,我拿出手工做的小礼物,对孩子们说:“我要把这个小礼物送给郭子叶,我呀最喜欢郭子叶的手了。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看着孩子们满脸的疑惑,我叫郭子叶走到讲台前,举起她的手,笑眯眯地对孩子们说:“郭子叶的手最干净,最漂亮,所以每次写作业也最干净、最认真!这就叫‘字如其人’”。此时,我把小礼物放到了郭子叶的手里。看到班里学生脸上都流露出羡慕的神情,我趁热打铁:“其实,我们班每个孩子都有一双美丽的手,我要看看谁最聪明,让我在批改下次作业中,仿佛看到你干净漂亮的手”。从那以后,上课之前,孩子们都争着到水池前洗手,脏乱差的作业在我们班逐渐消失了。此时我真切的体会到了“只有当规定演化为学生发自生命自觉地习惯,教育管理才能达到它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块巨大的教育磁石,深深吸引着教育战线上的你我他,它给我们的身心注入一股股新生的力量,我们也必将传递着力量,和着行动的步伐一起走向“自由呼吸”的教育明天!

关于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篇4】

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01

心中有人眼中有爱

今天下午我把李希贵校长《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从57页读至106页,在这其中我有了一番感悟,现将所读所思一一道来。

1995年7月5日,李校长新任高密一中校长。在他上任的第一周便连降了两天大雨。由于学校地势落差大,校园北边地势低,排水系统也不完善,处在北边的食堂深受影响,一到下雨天,就会形成一个最深处近一米的大水湾。学生打饭时,纷纷卷起裤腿蹚水进食堂。这一道风景线,苦煞了李校长。他找炊事班的班长,又找管理生活的老师,听他们的言辞好像都没有办法解决。于是,李校长把他们都召集起来开会,同他们一起算了两笔账。

第一笔账:一顿饭过河的人次。如果把饭提前运到河对岸,只要十个人过河就可以了,而按原来的过河方式,就有一千多人涉水过河。

第二笔账:湿掉裤子的数量。一次降水,是只湿我们炊事班人员的十条裤子,还是让全校一千多条裤子全湿掉?

李校长的这个会,在我看来,他涵有两层含义。从表层来看,他是向大家传达在自然灾害下,我们的损失怎样降至最低。他在教会大家用经济学的头脑分析效益与损失。当然,这两笔账的思路想通了,事情也就看明白了。从深层来看,他心中有人,有老师有学生。也从侧面看出他有一颗仁心,这颗仁心使他不忍看到老师和学生为了吃顿饭使裤子湿漉漉的去上课,他能体会到那种难受。他看得更高,他的境界更远。李校长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把周遭的世界,变得靓丽可寻,暖意融融。

就这样,经他的点拨与开发,学校的工作者们顺利地站在了以学生在我心中为主题来思考工作的着眼点。我们提倡适合学生的教育,不就应该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着眼点吗?我看李校长做的就很好。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令我感动及尊敬的白沙中学。恰好我们学校与李校长笔下的四中有着意外的相似。每逢暑假,也是夏季降水量比较多的季节,我们白沙中学的校园里低外高,所以,我们的主干道以及左右两边道路的积水不易排出。我们学校领导班子和后勤老师们在开学前两周就着手动工清理雨水、污水、电线、电缆等工作,为我们顺利开学创造了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当然,这都是他们竭尽全力努力付出换来的。而今我脑海中依然能清晰地再现出我们白沙中学的老师们在正能量群里为他们无私的付出纷纷点赞、深受感动的画面。

学校站在方便教职工和学生生活、学习的角度来管理,这样的管理本身就体现着为公、为善、为人的光芒,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怎能不愉快!怎会不幸福!

02

放开孩子的手和脚吧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这句话是李希贵校长在无事可做的班主任一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同时,我也看到在他后面三篇文章中(学生十大自我锻造工程、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和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第一次)也印证了这句话是十足的正确。

在没有家长与老师的约束下,孩子感受到的不仅是尊重,更是信任。比如艺术节全权交给孩子组织策划与举办、无人监考、足球俱乐部、李大为的意外收获,全程都没有老师的引领、插足与帮助,孩子们淋漓尽致地得到了身与心与脑的锻炼,他们收获失败与挫折,他们也收获坚强与无畏;他们收获自信与信任,他们也收获新奇与活力。

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应该给他们更新的机会、我们也应该给他们成长的平台。让他们自己去领略生长中的阳光与雾霾、风沙与雨雪、电闪与雷鸣,个中的成与败、兴与哀、喜与怒,一遍遍去体验去承受去打磨,然后一次次去总结去完善去丰盈自己。

我为什么会有这般触动?首先缘起我的儿子一森。他在一岁七个月大的时候,我给他买了一套牙具,刚开始我和岳刚教他怎么刷牙,他那时候能听懂我们说的话,模仿得很好,自己刷。可在一旁的我就是担心他不会刷,于是我从他手里夺了过来,说:妈妈帮你刷。可一森立马就回驳我说:不!我刷!后来,慢慢我放手,他果真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再后来上厕所提裤子、退裤子、吃饭、修理玩具,也都是一副自信的架势我弄!直到现在,我若插手帮他干什么的话,他会反过来问我说:不是我弄吗?给你说了我弄,你还弄!每每听到被儿子训斥的话,我心里竟可笑地喜滋滋甜滋滋。

从一森他乐于尝试自己做事情,做完以后还要再夸一夸自己做的如何,我知道他体验到的是自信。一个内心充满自信的孩子,对生活也一定充满了向往。

其实,教育自己的孩子和教育自己的学生是一样的道理一样的路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放开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在自由与尊重的大天地里,更新自己!完善自己!绽放自己!

关于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篇5】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由衷地佩服李老师的智慧与努力。这些都让我感觉到,作为一名教师,最可宝贵的并不是他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而是有一个健全、发展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力量会使教师成长出一种爱和责任,正是这种爱心和责任心,才能够在专业上不断的促成教师的成长。在李老师的书中,我们所读到的他关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正是他的人格魅力在教学活动中的真实体现。在我看来,《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不仅仅是李老师教育思想和教学技术的总结,更是教师个人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典范。

现代社会的许多作者在著述立说中不免有些浮华,很少能看到李希贵这样的作者写出来的东西都源自自己的切身感受、生活点滴小事。也许正是因为此,此书的内容才显得有血有肉,给人毫无造作之感。比如他写道“爱书的'爷爷”、“父亲和母亲”以及童年、青年时代的经历都给人一种亲切感!其中他总结给他的家庭环境给与他的影响总结道“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方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环境。失去了他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想一想我们每个长大成才的人无不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社会氛围的影响。这给我的启发是在班级管理上一定要营造一个和谐、团结的班集体,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李希贵老师说“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李老师做到了。“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李西贵老师的这句话更道出了我们教育的真谛。

很多来潍坊四中参观的人,问李希贵校长四中的“真经”到底是什么?李校长实在想不出什么“真经”,但有一点他还是蛮有体会的,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

一位同行听了,若有所思地叫了出来:“噢,那就不简单!”

听完此话,我颇有同感。作为一位教师我们天天做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情。每天督促孩子们遵守纪律,注意安全,走路要靠右边走……这些简单琐碎的小事构成了我们一天的教学生活。但是我们如果天天能够把这些小事游刃有余地做好,那我们就是一位称职的老师。

透过我们所做的这些简单的事情,我们就发现简单的工作中透射出的意义与不平凡。

我们让孩子们捡起随意丢弃的一张纸屑,看似一件小事,但是却让孩子拾起了一个美德,还大地一份整洁;让我们的孩子,工工整整地写好每一份作业,看似一件小事,却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为自己的未来增添了一份希望;让我们的孩子学会礼让,看似一件小事,却弘扬了我们的中华美德……一件件的小事,一个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无不诠释着这样一个道理:把简单事情天天做好,那就不简单!

其实这本书给予我的感动与触动是难以一一例举的,我认为人在年轻的时候,特别是年轻老师真的要多看书、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我想时间久了年轻教师自会不断成熟起来,更快的掌握教育规律,为园所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关于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篇6】

本书是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的呕心之作。全书共分四个篇章,由三条主线贯穿始终。一条主线是教学线,主要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主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作者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主线是管理线,主要写作者从管理一所学校到管理一个县的教育,进而到管理一个市的教育。这三条线都体现了人文化的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的零距离共呼吸中,李希贵先生逐渐生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信仰亦或追求,那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把能够交给学生的活动组织权,全交给学生做,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结果学生把各项活动都搞得有声有色,老师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除课本、教学用书和练习册外,更应该博览群书,心中没有渊博的知识怎么能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中有《寻找语文教学的原生态》一节。读罢该节,感触颇深,对我的语文教学很有启发。

“语文呀,你千万不要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课上搞的那一套统统不顶用。”这是一位刚考入大学的学生给正在上高三的朋友写的一封信中的话。这封信深深刺痛了语文教师。我们整天忙忙碌碌,备课、批改作文、试题训练等,到头来瞎忙,净做的是无用功,有时还起反作用。这让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会感到沮丧。为了改变语文教学,为了说服老师,身为校长的李希贵让两个初中生参加高三的语文考试。结果让教师们大吃一惊,他们的成绩接近或超过高三学生的平均水平。为什么初中学生和高三学生考分相差不大?原来是他们有自己的大量是阅读。中外名著,著名童话等都在他们的阅读范围,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当然他们的语文成绩很好了。

这给我们语文教师一个启示,语文课讲得再好,那也只是教师的精彩表演,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多阅读,扩大知识面,加深文化积淀,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陶渊明曾说他的学习方法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好读书”就是广泛博览群书,多看书,勤读书,读好书。这是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不求甚解”就是不要钻牛角尖,不要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以设计习题,要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好读书不解甚解”是语文学习的正确途径,然而现在语文教学恰恰走的是相反的道路:不读书,求甚解。这或许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

想一想我自己不也正是这样教语文的吗?对一篇课文不厌其烦的分析,一篇课文用上两、三节课在所不惜,殊不知,学生宝贵的时光都被浪费掉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非但没有得到提高,而且应试能力也不会提高多少。

于是,在李希贵校长的领导下高密高一中开始了“语文实验室计划”。让学生从语文课堂上解放出来,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是一个冒险的计划,有教师担心起来。事实证明,这样学习语文成效非常明显,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李希贵说,“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近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没有理由失败。”

但愿我们也能从繁琐的分析讲解中解脱出来,让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堆里解脱出来,把学生的阅读当成重中之重,把时间还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享受自由呼吸的教育!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寒假期间,我从学校推荐的三本书中选择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来充实自己。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被封面上的“自由”二字深深吸引,——我们的教育可以自由,那是多么值得期待的事啊。带着这个期待,我开始阅读此书。

起初,当我只读了几页的时候,我就被李老师的真诚与朴实打动了、震撼了。这种感觉引导着我继续往下读,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我享受着、思索着,越发感受到吸引我的不仅仅是书名,更具吸引力的是这本书中所折射出的一位教育改革家的崭新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智慧。他是真正地在用“心”做教育,真正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着想。我想能成为李校长的学生一定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呼吸”。从李校长的教育故事中,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教师去学习与琢磨,那就是“方法总比困难多”。李校长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只是我们通常的做法无非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本来应该多想想再采取行动,却从来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

这本书是由多个教育故事组成的,每一个故事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这本书并非是一本深奥的教育理论书籍,相反它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他曾经经历过的教育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热爱与向往,从中他也向读者传达了他独特的感悟与深沉思考。我想一个人真正的能力与魄力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关头才能表现出来,但它却是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因此我们教师应该重视日常平凡的教育生活,着眼于日积月累,多思考、多总结,这样的教师生涯、教育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其中有一则教育故事名曰“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对我触动很大,并在此后的教学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大影响与启发。

有一次课间,我从三楼往二楼正厅走,三楼的正厅恰巧有一群中学生在用自己的手机播放音乐排练舞蹈。由于舞蹈的动作非常滑稽,所以我驻足观看了一会儿。就在这时,一个六年级男同学从这群人身边飞快跑过,同时将崭新的手机从地上迅速捡起揣进了上衣的口袋里。此时此景被我目睹了个正着,当时我的大脑在飞速地运转,想我是当场抓住他还是装作没看见呢?就在我犹豫时,一句平实的言语立刻跳入我的眼前——“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李希贵)我豁然放松下来,心中已有对策。但就在我愣神的一刻,那位学生像射出去的箭一般消失在热闹的楼道里。最终我费了很大劲在操场找到了他,见他身边没人,我便很自然地走过去微笑着和他打招呼,并温和地对他说:“刚才不知道哪位学生在三楼捡到了一个手机,失主非常着急,想通过监控录像看看手机被谁捡去了,送到了哪个办公室好去认领。”这名学生听后,顿时脸色煞白,微微颤抖着、小声对我说:“老师,我捡的,我还没想好送到体育组还是大队部呢,现在交给你吧。”我微笑着说:“你真是个拾金不昧的孩子,是咱们同学学习的好榜样,老师看到你的班主任一定告诉她,她会在全班表扬你的。”但他什么也没说,就一溜烟地跑掉了。在我将手机交给失主后不久,突然收到了一条不知名的短信,短信的内容是:“老师,请不要告诉我的班主任,是我错了,谢谢你没当场把我抓住,不然我真不知道会是什么后果。谢谢你给了我一次做好学生的机会,我会像你表扬我那样,做一个真正的拾金不昧的好孩子,成为同学们的学习榜样。”

是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

随着深读这本书,我的思绪渐趋明朗。我明白了为何这么多年来有的学校学习魏书生、学杨思、学杜朗口,其结果都不尽如人意,草草收场,是因为那都是从名师那儿学皮毛,借鉴者看到的只是别人的成果、经验,并没有过多地关注、体验教育的过程,感悟名师的内在文化底蕴。

读着李希贵老师的书,如同与一位智者促膝长谈,从我们每天都经历着的事情娓娓道来,讲了许多令我恍然大悟却又浅显易懂的道理。细细品位书中的每个经典片段,让我感触颇深。作为教师,我们一路走来,是否也应该多思考一些,多自省一些,让自己成为有思想、有个性的教育者。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早地体验到教育的成就感,找到作为教育者的幸福感,才会有更多机会和学生一起自由呼吸。

阅读这本书,还让我清晰地明确了教学的方法、教育的方针、管理的体制,更重要的是让我再一次端正了人生态度。

在书中,李希贵老师分别以教学、教育、管理这样三条主线,把源于自己教育实践中的小故事串联起来,同时融入自己对教育的独特体悟与深思。而尊重人、欣赏人、珍爱人的“人本”理念则贯穿三条主线始终。“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的管理艺术、“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评价观、“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的育人观等等,这一切都是李希贵老师“人本”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

读完此书,我不禁也自由呼吸了一回,希望我以后的教育之路也能真正地“自由呼吸”。

最后我想借用李老师的话:“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善于发现,有一颗敏感的心,而这种敏感来源于我们内心的爱和责任感。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一)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当代教育家李希贵在新课程背景下奉献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新作。书中把自己多年来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原生态的东西提供给读者。读完此文,我深深地被作者对教育的真诚,真挚,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探寻教育教学规律的科学态度所感动。

"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 这是老师对" 管理" 一词的诠释。作文一名小学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我面队的是一群没有多大自控能力的孩子,正是这些孩子们对世事似懂非懂的时候,因此,在我们进行班级管理时,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其实,不管是多大的孩子,他都需要尊重,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大班级管理中来,让他们都感到自己重要,这会使我们的教育和管理事半功倍。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思想,抛弃以权压人的传统管理理念,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实现真正自由呼吸的教育。

在书中,李校长就明确地告诉读者们,学生语文的学习,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他是通过" 语文实验室计划" 和" 自修楼里自主学习" 来实现上述目标的,而且成果非常喜人,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显著提高,最主要的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铺下了坚实的地基,让学生永远站在高处统领全局而立于不败之地。

李校长讲的是高中,小学同样适应。让孩子广泛地阅读,在他们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里,有着自己懵懂的感悟,在他们无忧无虑的童年中,有着自己对世事的评判和积淀。苏霍姆林斯基说:" 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读到《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我心灵的震撼非常强烈。作为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我们谁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而且这种事情总让我们左右为难: 如果揪出" 小偷" 无疑可以在班级中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但是这样做又担心会伤害孩子以及家长的自尊心,况且很多孩子只是觉得好玩并没有意识到" 偷" 的严重性; 任其不管又没办法对失者交待,更怕在班级中形成不良的风气。

孩子是单纯,稚嫩,有着独特人格的群体,他们需要关心,呵护,帮助,更需要尊重。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了解,尊重学生,对学生的过错不要妄加责骂,挖苦,嘲讽,而应宽容,理解,呵护学生。老师的话语应是催人奋进,激发向上的,如同和风细雨,春日阳光般地撒在学生的心田里。

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学习,享用李希贵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不断丰富,拓展李希贵的教育理念,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做教育的人,一个真正懂教育的人。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二)

什么是教育?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可是,处于一线的老师,到底缺什么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原以为所谓的教育类专著大都是一些熬成了"家"的人编排的许多深奥且空洞的理论,一向嗤之以鼻。读教育家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方后悔自己其实曾错过了无数的收获与感动。

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李先生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在书中,李先生紧紧抓住三条主线:一条线是教学线,主要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作者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

一、善于读书,使人明智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经营人生的智慧》;从约翰·基西克的《理解艺术》,到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从教育理论专著到别类书籍,李老师从不同种类的艺术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将其用于教学、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这些思想,李老师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他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二、善于悟道,创新出彩

悟,奠定了他的教育理想的"底色",最可贵的则是其中闪耀的人文思想的火花。正如他所言:"长期以来,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验,水平便不可能提高。"他指出:"不好‘读书’,而好‘甚解’正是当前教学的最大弊端。"他的"每天十分钟"让阅读成了孩子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切实拥有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权和阅读选择权,他还提倡"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让写作成为情感的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成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需要。"因为他相信,"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近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没有理由失败!"

在教育中,他深刻反思了自己学生观的渐变过程,那是一个在无数次错误和失败中摸索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与大师对话,从阅读中汲取养分的过程。正是一颗好学又善于深思的心灵,让他一步步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全面地融入自己的学生观中。他眼中的学生是天真可爱的,有灵性、有梦想的一群;他们会常常犯错,常常摔跟头,但在错误中成长、在摔倒后爬起来是他们必须学习的功课;他们的心灵美丽而稚嫩,需要我们去呵护、去理解;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容不得我们贸然闯入……他们的身上都流淌着渴望尊重、渴望认可、追求公平、追求自主的血液,而这些恰恰是教育得以萌芽的种子。那就是用情感改变一个孩子的心。

三、善于改革,无所畏惧

他注重经营学校文化,在高密四中提出了"永不屈服"、在高密一中提出了"为四十岁做准备"的极具个性化的校训,以振奋师生的斗志,内化为每一个人的生命动力。他始终站在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经常思考教育应给学生留下什么?提倡民主从课堂开始,着力造就一个"选择的校园",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第一次",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对于一位校长而言,成就教师与成就学生一样重要,因为"教师以什么样的心态理解生活,就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教学",在当代的中国,让师生们在考试的重压下自由地呼吸、自主地发展才是需要永恒探索的课题。

在管理中,他以营造"自由呼吸的教育"为使命,进行了一系列领潮流之先的探索。首先,他明确指出,"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把矛盾消化在机制之中。他以中考改革为突破口,带动初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的管理信条,同时探索出一系列诸如"制造一杆公平秤","将竞争的机制引入学校","让聘任制软着陆"等管理原则,率他非常强调体制的重要性,也一直致力于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强调把最重要的事情首先做好,将教育领导者真正地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将智慧和时间投入到其真正的职责——"经销希望"、"组织才华和开发才华"

边读书,边让我佩服起李先生来,他是真正的用"心"在做教育,真正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我想能成为李校长的学生一定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呼吸".还有一点在李校长身上也深深的体现出来了,那就是"方法总比困难多",李先生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可是,往往是草草了事,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三)

什么是教育?韩愈说的" 传道、授业、解惑也" ,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 教书匠" ,更应是心灵的" 引路人" ," 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 ,可是,处于一线的老师,到底缺什么呢?我一直在思索着。这几天,一口气读完了教育家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方后悔自己其实曾错过了无数的收获与感动。

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 李先生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在书中,李先生紧紧抓住三条主线:一条线是教学线,主要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作者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细细读来,从李老师的成长经历中,我获益匪浅。

一、学习中,让读书滋养心灵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 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 我国也自古就有" 读书改变命运" 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经营人生的智慧》;从约翰? 基西克的《理解艺术》,到玛丽? 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 从教育理论专著到别类书籍,李老师从不同种类的艺术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将其用于教学、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这些思想,李老师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他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二、教学中,让思维自由飞翔

李老师善于自我反思。悟,奠定了他的教育理想的" 底色" ,最可贵的则是其中闪耀的人文思想的火花。正如他所言:" 长期以来,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验,水平便不可能提高。" 他指出:" 不好‘ 读书’ ,而好‘ 甚解’ 正是当前教学的最大弊端。" 他的" 每天十分钟" 让阅读成了孩子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切实拥有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权和阅读选择权,他还提倡" 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让写作成为情感的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成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需要。" 因为他相信," 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近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没有理由失败!"

在教育中,他深刻反思了自己学生观的渐变过程,那是一个在无数次错误和失败中摸索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与大师对话,从阅读中汲取养分的过程。正是一颗好学又善于深思的心灵,让他一步步将" 以人为本" 的思想全面地融入自己的学生观中。他眼中的学生是天真可爱的,有灵性、有梦想的一群;他们会常常犯错,常常摔跟头,但在错误中成长、在摔倒后爬起来是他们必须学习的功课;他们的心灵美丽而稚嫩,需要我们去呵护、去理解;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容不得我们贸然闯入…… 他们的身上都流淌着渴望尊重、渴望认可、追求公平、追求自主的血液,而这些恰恰是教育得以萌芽的种子。那就是用情感改变一个孩子的心。

三、管理上,让学生自由呼吸

他注重经营学校文化,在高密四中提出了" 永不屈服" 、在高密一中提出了" 为四十岁做准备" 的极具个性化的校训,以振奋师生的斗志,内化为每一个人的生命动力。他始终站在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经常思考教育应给学生留下什么? 提倡民主从课堂开始,着力造就一个" 选择的校园"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 第一次" ,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让学生在校园里" 自由呼吸" .对于一位校长而言,成就教师与成就学生一样重要,因为" 教师以什么样的心态理解生活,就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教学" ,在当代的中国,让师生们在考试的重压下自由地呼吸、自主地发展才是需要永恒探索的课题。

在管理中,他以营造" 自由呼吸的教育" 为使命,进行了一系列领潮流之先的探索。首先,他明确指出," 教育不需要‘ 目中无人’ 的管理" ,把矛盾消化在机制之中。他以中考改革为突破口,带动初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的管理信条,同时探索出一系列诸如" 制造一杆公平秤" ," 将竞争的机制引入学校" ," 让聘任制软着陆" 等管理原则,率他非常强调体制的重要性,也一直致力于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强调把最重要的事情首先做好,将教育领导者真正地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 解放" 出来,使他们将智慧和时间投入到其真正的职责——" 经销希望" 、" 组织才华和开发才华" .

四、志向上,让自己不同常人般生活

如李老师所言,当大多数的教师忙着经营自己的职业,比如级别、待遇、房子等,他却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刷新自己。当大家都" 在其位,谋其政" 而已时,他却除此之外,种好了自己的一片" 自留地" ,并在" 自留地" 里,收获了个性化的花草。当我们都在学校里学习知识,到社会上运用知识,李老师却从参加工作之初,就开始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实践求教,这其中的收益岂可以车载斗量?因为他一直在做着不同于一般人的事情,所以他也就理所当然不会成为一般的人。

边读书,边让我佩服起李先生来,他是真正的用" 心" 在做教育,真正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我想能成为李校长的学生一定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因为可以" 自由呼吸" !

为了自由呼吸教育读后感1500字7篇


书读得多了,无形中会为我们披上一身铠甲。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认知能力。写读后感时,一定要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您抓住了作品哪些唯美的画面呢?读后感大全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为了自由呼吸教育读后感,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为了自由呼吸教育读后感 篇1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升旗仪式帮他们写稿,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考试场上成了老师的刑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为了自由呼吸教育读后感 篇2

去年八月二十五日暑期学习的时候,可能是第一次如此动真格的学习,似乎很紧张,紧促的三天时间由中学辗转到小学,紧接着忙于开学工作,隐约听到任董事送我们一本书,期盼的是书名,想到多年前在长沙听专家讲座,课时安排倒不多,同时也安排了专家签名售书活动,似乎比讲座来得更隆重热烈,同行的一些老师需要亦或是听从校长建议多看书从而买了一些,其实是他们的团队总结的经验之谈或者是教学案列,再就是心理咨询团队编撰的亲子教育类的案列。很多老师翻过后认为有地域差异性或者学生个体差异性大,或者大同小异,功能性的书籍实用性不强,随后便束之高阁了。向来书对于我来说,买必定要看完,要么不买。推荐的书倒是必看,领到书是忙完开学工作一周后,闲暇片刻才捧起书打开首页读起来,才知作者来自一线,便有了想一口气读下去的愿望,忙是学校常态,好在学校推出读书活动,竟然对每天的阅读时间有了期待,看完感受颇深,一位真正的教育者的胸襟和智慧,由于出自一线教师亲身经历,所以特别接地气!原来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把无形的尺子,很多学校追求安全第一而活泼的体育课都小心翼翼;追求特色而舍本求末;追求高分而倾听不到孩子们内心的声音……只有这把尺子度量得当,注入教师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温润的爱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这不由勾起我曾经的记忆,很多人都说陪伴是孩子成长中最好的教育,我觉得不仅仅是父母的陪伴,老师的陪伴同样是孩子们最好的教育!一晃二十年了,那年我从李家铺一村小学换到另一村小学,这个村四面环山,一条土公路从中贯穿而过连结着新洲和白衣,为了方便我坐车,教办安排的这所学校就在公路旁边一里地的距离,由旧村部一栋二层的楼房改成的,一共四间教室:根据学生人数分为幼儿园(那时叫学前班),二年级,四年级,一、三年级混合(那时叫复式班),我带了那个(听说是全市最后一个)复式班,二十二名一年级学生和二十八名三年级学生,所任教的课程有本班语文、音乐、活动、体育还有四年级的思品课。连教参都找不齐的情况下开始了一期的教学工作,我周一至周四住校,每周一五点多起床迎着朝霞出发骑自行车一个多小时赶到学校然后整理教室准备迎接孩子们,周五完成一周所有的事情然后踩着自行车踏着夕阳风尘仆仆回津市的家,那时刚刚会说话的女儿跟着爸爸喊我“飞人”(灰人)、“夸父”,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日子远远超过自己的家人,几乎朝夕相处,孩子们每天除了上课总是在我身边叽叽喳喳,谁家母鸡下了个双黄蛋、谁家狗狗下了几个崽、谁家栽了几颗蜜柚树、谁家爷爷生病了、谁家新买了彩电、甚至谁家爸妈吵架妈妈回了外婆家……都毫不避讳的告诉我,我此刻唯一感受到的是无邪的童心和无比的信任!我总是很认真的微笑着做一名安静的倾听者,快乐和他们一起乐、沮丧和他们一起抚慰,他们特别喜欢上活动和体育课,几乎每次都疯玩在一起,一起自己用塑料编织带做毽子、一起搓跳绳、一起做沙包、一起画格子……真的,我这样教着教着就没有了欲望,年轻的女校长总是善意的提醒我收敛一点别玩过了,失了威信,避免家长说闲话。我总是笑着点头,依然和孩子们一起不亦乐乎,我似乎每次上课都对孩子们说好好听讲,只要出色的完成学习任务才能玩,挂在嘴边一句话:毛主席说过学习的时候好好学习,玩耍的时候好好玩耍!我也一直这样要求他们。

日子像流水一样,在我做了一个学期保护小鸡的鸡妈妈,又做了一个学期凶恶的老鹰之后,秋天一个雨后初晴的午后,和孩子们坐在操坪上休息,我望着瓦蓝瓦蓝的天、洁白的云如丝絮般飘着,学校后面青山绿水环绕,“我们登山去吧!”我如痴如醉的看着,不禁脱口而出,孩子们雀跃欢呼起来。我抱着良辰美景不可辜负的决心和勇气向校长提起登山的事情,校长虽然是女性但是处事泼辣、为人爽直,那天心情似乎很好,正快速的扒着饭粒,听了我的话立刻停下了手中的筷子,“安全怎么办?”语气十分严肃。于是我什么也没有说,该干嘛干嘛去了,但是孩子们特别期望,不停的问我什么时候去登山?我说校长担心我们的安全没有同意,看着他们无比沮丧的表情,我不忍心当时也出于激励而灵机一动说:“校长说只要你们表现好就去!”“真的!”孩子们又蹦了起来,接下来的日子,只听三年级的小哥哥姐姐们告诫一年级的小弟弟妹妹们要认真学习、遵守纪律……俨然已经成为契约只等实现一样!他们自治到班级可以无人管理!越是这样我越内心不安,自己撒了一个弥天大谎,而孩子们为了这个谎言都在用自己的行动积极的去实现!我忍不住鼓起勇气对校长说:“我要带他们去登山,安全我来负责!”校长盯了我半响说:“你负!?”我坚定地说:“我负!”说完就走了。回教室和班干部制定了周密的计划,领队开路、一盯一、一带一、医药护理、特殊照顾、后续盯着、组长负责随时清点人数等等就绪,把方案交给校长之后,强调了几天的安全纪律,选了一个秋高气爽、云淡风轻的日子,下午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出发了,一路高歌、一路欢笑来到山脚下,上了一段路,我才知道原来这不是风景名胜区而是村民采茶籽、茶叶或者砍柴的路,现在全烧煤砍柴的都没了,小路荆棘密布,几乎看不到路,我在想着回去的话怎么说,两个开路先锋挥着手里的木棒奋力向前拨开荆棘,孩子们一个个手拉着手前行,不停地喊老师加油!我说能上去吗?他们异口同声说能,我交代了一下纪律继续前进,这时一个孩子提醒我别踩着蛇蜕的皮,他们见的多,一个孩子拿着蛇皮放一边安慰我不要怕。这时有孩子高兴的叫着:“好多蘑菇!老师,我们捡回去吧”“不要跑远了”有的孩子机灵,把脱下的外裤在裤脚打个结做成袋子装蘑菇,就这样我们一边捡蘑菇一边上山,到达山顶休息清点人数,一会儿我们原路返回,远远的我们就看到校长站在学校门口望着我们回来的路,我们在操坪清点人数及检查孩子们情况,除了几个孩子胳膊露在外面被树枝划着的划痕没有流血,但都说不碍事,校长没有说话扭头就走了。我回去后布置一年级学生口头说、三年级的学生写作文《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都完成得十分出色。以后一段日子很少听到校长爽朗的笑声,我们也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直到期末考试结束后,校长去教办开期末表彰会回来又响起了她熟悉的笑声,原来我带的班级语文成绩由全乡倒数一、二名排到第一、第二名!听说是学校最好的成绩,我傻傻的笑着,校长瞪着我说:“以后你少吓我!”后来四年级的李老师告诉我,你们前脚走,校长就一直守在门口望着,直到你们回来。也直到后来我回到津市,随着新闻媒体的发达,不断有报道校园安全事故处理才知道校园安全是至关重要的!直到现在我总觉得愧对英年早逝的女校长!

多年以后,孩子们长大了依然津津乐道儿时的陪伴,他们觉得那陪伴永远是最好的教育!现在我想着那到底是不是自由呼吸的教育?

为了自由呼吸教育读后感 篇3

本书是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的呕心之作。全书共分四个篇章,由三条主线贯穿始终。一条主线是教学线,主要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主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作者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主线是管理线,主要写作者从管理一所学校到管理一个县的教育,进而到管理一个市的教育。这三条线都体现了人文化的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的零距离共呼吸中,李希贵先生逐渐生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信仰亦或追求,那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把能够交给学生的活动组织权,全交给学生做,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结果学生把各项活动都搞得有声有色,老师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除课本、教学用书和练习册外,更应该博览群书,心中没有渊博的知识怎么能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中有《寻找语文教学的原生态》一节。读罢该节,感触颇深,对我的语文教学很有启发。

“语文呀,你千万不要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课上搞的那一套统统不顶用。”这是一位刚考入大学的学生给正在上高三的朋友写的一封信中的话。这封信深深刺痛了语文教师。我们整天忙忙碌碌,备课、批改作文、试题训练等,到头来瞎忙,净做的是无用功,有时还起反作用。这让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会感到沮丧。为了改变语文教学,为了说服老师,身为校长的李希贵让两个初中生参加高三的语文考试。结果让教师们大吃一惊,他们的成绩接近或超过高三学生的平均水平。为什么初中学生和高三学生考分相差不大?原来是他们有自己的大量是阅读。中外名著,著名童话等都在他们的阅读范围,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当然他们的语文成绩很好了。

这给我们语文教师一个启示,语文课讲得再好,那也只是教师的精彩表演,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多阅读,扩大知识面,加深文化积淀,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陶渊明曾说他的学习方法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好读书”就是广泛博览群书,多看书,勤读书,读好书。这是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不求甚解”就是不要钻牛角尖,不要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以设计习题,要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好读书不解甚解”是语文学习的正确途径,然而现在语文教学恰恰走的是相反的道路:不读书,求甚解。这或许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

想一想我自己不也正是这样教语文的吗?对一篇课文不厌其烦的分析,一篇课文用上两、三节课在所不惜,殊不知,学生宝贵的时光都被浪费掉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非但没有得到提高,而且应试能力也不会提高多少。

于是,在李希贵校长的领导下高密高一中开始了“语文实验室计划”。让学生从语文课堂上解放出来,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是一个冒险的计划,有教师担心起来。事实证明,这样学习语文成效非常明显,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李希贵说,“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近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没有理由失败。”

但愿我们也能从繁琐的分析讲解中解脱出来,让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堆里解脱出来,把学生的阅读当成重中之重,把时间还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享受自由呼吸的教育!

为了自由呼吸教育读后感 篇4

初读这本书时,油然而生的是心灵的一次次震撼和感动。再次沉浸其中,给我带来的则是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奋斗的欲望。 真的,就如李希贵老师在书中提及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后的切实感受:“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时,我真的感到‘眼前一亮’。苏霍姆林斯基像一位长者,与我们促膝而坐,娓娓叙来,你丝毫觉察不出一位教育家的居高临下,他用非常朴素的语言,说了一些我们每天都经历着的事情,讲了许多令我们恍然大悟却又浅显易懂的道理。那时我的感觉,犹如置身雾气弥漫的原野,找不到路径,看不清方向,忽然间,云开日出,阳光明媚,我这才惊喜的发现了虽和自己近在咫尺,而先前却视而不见的真实的教育风景……我终于为自己的漫漫教育旅途找到了一位真正的引领者。”

这也正是我阅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后的真实内心写照啊!文章语言朴实真切,道理深入浅出。李希贵老师将抽象的理论、先进的理念融会到每一个具体的教育细节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他教育无痕的艺术魅力和个人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读罢让人感叹不已。在本书中有几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为四十岁作准备!”这是李希贵老师在介绍高密一中的时候提到的该校校训。“为四十岁作准备!”心中豁然一亮,同时又萌生一种紧迫感——越来越接近四十岁了,我准备好了吗?列宁说:“四十岁以前的面容归上帝负责,四十岁以后的面容归自己负责。”—联想到由于年少时没有好好读书,工作后又总是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借口,导致文化底蕴欠缺,教学业务不够扎实而带来的无穷遗憾。此时,每每沉浸于书中,就犹如置身于生命的林子,震撼与感动,激情与希望时时涌上心头。

通过阅读的深入,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读书对一位老师的个人成长起着深远的影响。李希贵老师告诉我们:“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他感慨道:“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与教育名师相比,我们比较多的只是抱着学以致用的思想、囿于操作层面的专业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匠气,而往往缺少一种基于文化底蕴和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立足当下,着眼一生,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

可每当动起笔来,却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样的笨拙,有时心里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却很“蹩脚”,常常会很苦恼。后来静心细想,这文字吐纳的过程也应该是文笔漫长的、艰苦的修炼过程吧!重要的是:我在成长,我在写,我的文字印刻着我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一定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命形态,找到一条属于我自己的道路。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书中,李老师以他最为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教育案例。每一个案例中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折射出他教育无痕的艺术魅力。对待学生成长中的犯错,他没有用成人的是非观念判断学生,也没有用道德的标尺衡量学生。而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深入的了解,以宽容的心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采取各种方法,帮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改正了错误。他告诉我们: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经经历过的一个教育案例,那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向来喜欢男孩子打扮,下课也都是和男孩子一起玩。性格外向,但报复心很强,谁要是得罪了她,她就会千方百计的找机会报复一下,或语言打击别人,或向老师打小报告。在我发现这个现象后,意识到这个孩子可能很严重的心理问题。

我于是找到孩子的家长,原来她的父母四十多岁才晚年得女,对她自是溺爱异常。家族里的兄弟都宠着她,不但带着她疯玩,而且极度偏爱,慢慢地就造就了她男孩子般好强顽皮而又霸道的性格。家长还告诉我,上了幼儿园后,因为她个头瘦小,父母怕她被人欺负,就告诉她:“别人要打你,你就打她。”可是现在每天放学,总有几个家长向他们告状:“你们家孩子欺负人。”搞的他们现在都不敢接孩子了。

看来,问题就出在 “不能被人欺负,别人要是打你,你也打他”这样的一句话上。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教育态度。一方面是宠爱、溺爱、“不能被欺负”,导致孩子与人相处,形成不吃亏的心理暗示。另一方面,是性别认同问题,社会对女孩子的要求是温柔、善良,对男孩子的要求是勇敢、坚强。这位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点偏向于男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也自然而然的向这个方向发展。

了解这些情况后,我采取了相应对策:参加小组活动,让她多和班里表现出色的女孩子一组,互帮互助,从她们身上多发现优点,老师也相机的表扬这些孩子,无形中给她树立榜样。善于发现她的闪光点,在表扬的同时,再给她提一些小小的建议,这样她就很乐意的接受了。

另外,告诉她的父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从自己的言行上影响孩子,爱和管要分清。经过大半学期的努力,她的言行有了很大的改变。有一天竟然穿了一条漂亮的裙子上学了,我从中感受到了教育的成就感。由此,我不由得感悟到:我们对教育不仅要付出满腔的挚爱,还更应以理性、期待的目光关注着每个孩子的成长,就一定会看到一朵朵花儿次第开放的美丽风景。

“把成功设计成一种危机。”这是李希贵老师引领我们以另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重新解剖成功的内涵,加深对成功的理解。是的,当我们在工作中的某个阶段取得些许进步或成功时,往往心情是那么的愉悦,甚至有些陶醉。很少冷静的思考不足之处,而这在以后的工作中就隐藏着无形的危机。把成功设计成一种危机,将会给自己每一个新的起点前,作一个善意的提醒,让前行的每一步都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其实这也是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最佳路径呀!

“管理,应当从提倡什么切入。”我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并尝试从实践中寻找最佳方式。记得我刚到一所农村小学支教不久,看到每次收上来的作业,大都是脏乱的页面,屡次三番的要求学生书写要认真,页面要保持干净。可收效甚微,心情很恼火。究其原因,大多数低年级孩子课间喜欢玩拍纸牌游戏,玩的那个尽兴呀,等一上课再看看他们的小手,都已经是脏兮兮的了。找到了原因,就要想对策。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可如何把规定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在一次检查家庭作业后,我拿出手工做的小礼物,对孩子们说:“我要把这个小礼物送给郭子叶,我呀最喜欢郭子叶的手了。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看着孩子们满脸的疑惑,我叫郭子叶走到讲台前,举起她的手,笑眯眯地对孩子们说:“郭子叶的手最干净,最漂亮,所以每次写作业也最干净、最认真!这就叫‘字如其人’”。此时,我把小礼物放到了郭子叶的手里。看到班里学生脸上都流露出羡慕的神情,我趁热打铁:“其实,我们班每个孩子都有一双美丽的手,我要看看谁最聪明,让我在批改下次作业中,仿佛看到你干净漂亮的手”。从那以后,上课之前,孩子们都争着到水池前洗手,脏乱差的作业在我们班逐渐消失了。此时我真切的体会到了“只有当规定演化为学生发自生命自觉地习惯,教育管理才能达到它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块巨大的教育磁石,深深吸引着教育战线上的你我他,它给我们的身心注入一股股新生的力量,我们也必将传递着力量,和着行动的步伐一起走向“自由呼吸”的教育明天!

为了自由呼吸教育读后感 篇5

偶然在手机晚报看到这样一句话:“学习这事给我留下来的基本上全是耻辱”,我不知道说这话的是什么人,但无论如何走出校门的人这样评价自己的学习生活,确实令老师尴尬。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应该给受教育者留下什么?学校教育如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奠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坦率地说,这些问题我们(所有教育相关人士)都思考了几十年,但我们真的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教育的不均衡愈演愈烈、老师和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钱学森之问使“教育人”无言以对……

最近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很舒服。“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朴实的语言诠释了教育。书中那些小故事道出了浅显易懂的道理,能启迪人们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书作者李希贵先生现在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我就称他李校长。这本书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教学线,回顾李校长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重点记述了李校长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介绍了做中学校长、县教育局长和地级市教育局长时的思考和实践。作为校长,在读这本书时,格外认真地“研读”了李校长在任高密四中校长时的经历。

选取这一段还有特别的考虑:这是李希贵初做校长的五年,而我本人到现在也刚刚做了四年多的校长;时代不同了,今天的我“研究”20xx年前的李希贵仍然充满深深地敬意,他的管理理念和实践仍然鲜活。

1990年,高密四中历史上最灰暗的一年,高考失利使“整个学校沉浸在压抑之中”,不满30岁的李希贵“受命于危难之中”,成为校长。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0xx年、从语文教师到教务主任直至教学副校长,李校长对这所学校可谓了如指掌,他知道老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上任之后的“头三脚”踢得很准: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五子登科”、统一干部思想的“三心换一心”、确实发挥教代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制造一杆公平秤”、“分层聘任、双向选择”的聘任机制及“安全软着陆”的实施过程、符合学校的实际和所处环境的学校文化经营策略等举措都显示了李校长高超的管理艺术,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校长,经营好自己的班子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在我校中心组学习时我们曾研读过李校长为领导班子起草的《领导干部日日思》和《高密四中领导干部修养要则》,20xx年前的“小立法”,今天仍觉得受益匪浅。

通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自始至终有这样的感受,李希贵从做老师、校长到局长,很好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李校长对“管理”一词的解释既简单有实在:“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

最初的保障教师生存需求的“五子登科”做起,唤醒人们的爱校爱岗的工作热情;“从热爱水井到热爱学校”、“三朝元老”、“首席接待”和“功勋四中人”这些小故事读来很温馨,李校长“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从心灵和精神层面培养四中人的责任意识,激励不同岗位上的人为学校做好本职工作。

学校管理中经销“希望”是李校长的过人之处。把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和教职工的“个人愿景”结缘,具体讲就是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和老师的专业化成长结缘,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制定一份个人学年发展目标,教师在帮助学生成才的同时规划自身的成长,这在目前关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大环境下,已经属于常规工作了,可在20xx年前,这是需要智慧和胆量的举动。回忆一下那个时候校长主任们一味地都是用在带领、督促老师们提高中高考成绩,学校的各项制度特别是评价奖励制度都是“以分数论英雄”,校长、教师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苦不堪言,“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子,也是老师的命根子,是学校的荣誉,更是校长的政绩。李校长认为“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不赞成把教师仅仅看做蜡烛、春蚕、铺路石一类的角色”而那时我们总是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感到自豪和骄傲的。教育家的远见得以完美展示,李校长领导的四中人“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在主动积极地塑造自我-师生共同成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时教学成绩的提高水到渠成,形成“高密四中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

做高密四中的校长只是李希贵教育生涯的一小部分,也不是教育家的“精彩乐章”,但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了。

为了自由呼吸教育读后感 篇6

寒假,我终于读完了这本教育专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由此我认识了李希贵老师,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

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

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他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

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在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习。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

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习,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

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为了自由呼吸教育读后感 篇7

早就听说过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刚好办公室集体阅读的书目正是此,这正符合我愿。

看书前,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教育是自由呼吸的教育?李希贵老师又是用什么神奇的力量塑造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呢?怀着几分疑问,也怀着几分求知的迫切,我认真畅读了这本珍贵的教育专着,从中感悟到教育的自由原来是这般不易和美妙,李希贵老师就是这样用心、用情、用爱、用智慧创造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充满了教育的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也没有呆板的说教,李希贵老师用朴实而真挚的语言,创造了一部教育专着,从题目到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位教育家、改革家教育教育智慧的风采。

书中又这样一句话“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尊重了孩子的个性,也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李希贵老师的“语文试验计划”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他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对孩子多一份尊重,我们就不会让生动活泼的孩子,按我们老师的想法做他们根本不喜欢做的事;对孩子多一份尊重,当我们老师有错时,是完全可以向学生道歉的;对孩子多一份尊重,我们就不会剥夺学生自己的时间,侵占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尊重是相互的,你尊重孩子了,孩子心又怎么会不尊重你呢?

教育本来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只是我们人为的把它搞复杂了。如果把孩子们当做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来看待,让孩子在校园里自由呼吸,教育就不会有多少问题了。

一本书的容量是有限的,但李希贵老师的教育理念给我的启迪却是无限的,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我,在享用他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用心读书,用心做事,用心做人,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做教育的人,一个珍重懂教育的人,一个在教育中“自由呼吸”的灵者!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随感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随感

--做会自由呼吸的教师

李希贵这个名字2024是从我们教学副校长口中得知的,当时校长对此人的评价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能称为家的教育工作者。我因而买了两本李希贵的着作《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和《学生第一》。在看完第一本着作的时候,我不禁感叹于作者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他总能从最小的切入口来展现隐藏在背后的深刻教学思想,李老师的笔墨更多的是用在叙事论事,全然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和独断。这大体也是为什么我愿意读完这本书,并有冲动为他写点文字2024的原因吧!

这本书按作者的意思是由三条线索铺陈开来:一条线是教学线,主要是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是教育线,主要写了作者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则是管理线,主要讲述了作者如何从管理一所小学校到管理一个县,再大到管理一个市的教育。但不管是哪一条线索来看,我都可以感受到作者是秉着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目标去实践和奋斗的。

自由呼吸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这个问题在我看到封面时就想知道答案的。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一个有趣又发人深省的案例:在他管理的学校曾经因为师资原因,无法为其中两个班级配备语文教师。因此,这两个班级在语文课的大多时间里就是去阅览室读自己喜欢的书。可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这两个班级在语文阶段性考核的表现丝毫不亚于其他有专门语文教师执教的班级,而且在写作这块的得分还高于对方。像类似的案例在书中还能找出不少来。所谓自由呼吸的教育就是还学于生,学习本就是学生的事情,学生有学习的自由,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教师应该尊重规律、尊重事实、尊重学生。自由呼吸的教育还提倡要让教师懂得自由呼吸。教师只有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呼吸才能明白学生需要怎样自由呼吸的教育。

阅读是帮助教师走出封闭空间,呼吸到自由的不二法门。做会自由呼吸的教师就要学会如何通过阅读来解放束缚自己思想的枷锁。很多时候,我总是抱怨没有时间阅读,原因是我要批改很多作业,找很多学生谈话,还要备数不完的课以及处理生活中无止境的琐事。但,李希贵老师在结束部分写道:做人做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啊,作为教师必须在乱麻重生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重心,有时候我应该舍得停下手中的活儿,静下心来去阅读几段有关教育的体悟和经验的文字2024,或许这样会大大提高自己办事的效率,因为方向明确了,思路清晰了。

自由究竟是什么样的味道?我想,自由应当是我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知道如何得到;自由还是我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并且知道应该断然舍弃。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分享1000字精选


读后感大全相关专题:“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每当看完作者写的作品,总能在书里学到新的知识,随之我们需要的是将自己的感触记录进我们的读后感里。写作品的读后感,你有什么体会呢?也许下面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分享”正合你意!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分享【篇1】

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01

心中有人眼中有爱

今天下午我把李希贵校长《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从57页读至106页,在这其中我有了一番感悟,现将所读所思一一道来。

1995年7月5日,李校长新任高密一中校长。在他上任的第一周便连降了两天大雨。由于学校地势落差大,校园北边地势低,排水系统也不完善,处在北边的食堂深受影响,一到下雨天,就会形成一个最深处近一米的大水湾。学生打饭时,纷纷卷起裤腿蹚水进食堂。这一道风景线,苦煞了李校长。他找炊事班的班长,又找管理生活的老师,听他们的言辞好像都没有办法解决。于是,李校长把他们都召集起来开会,同他们一起算了两笔账。

第一笔账:一顿饭过河的人次。如果把饭提前运到河对岸,只要十个人过河就可以了,而按原来的过河方式,就有一千多人涉水过河。

第二笔账:湿掉裤子的数量。一次降水,是只湿我们炊事班人员的十条裤子,还是让全校一千多条裤子全湿掉?

李校长的这个会,在我看来,他涵有两层含义。从表层来看,他是向大家传达在自然灾害下,我们的损失怎样降至最低。他在教会大家用经济学的头脑分析效益与损失。当然,这两笔账的思路想通了,事情也就看明白了。从深层来看,他心中有人,有老师有学生。也从侧面看出他有一颗仁心,这颗仁心使他不忍看到老师和学生为了吃顿饭使裤子湿漉漉的去上课,他能体会到那种难受。他看得更高,他的境界更远。李校长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把周遭的世界,变得靓丽可寻,暖意融融。

就这样,经他的点拨与开发,学校的工作者们顺利地站在了以学生在我心中为主题来思考工作的着眼点。我们提倡适合学生的教育,不就应该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着眼点吗?我看李校长做的就很好。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令我感动及尊敬的白沙中学。恰好我们学校与李校长笔下的四中有着意外的相似。每逢暑假,也是夏季降水量比较多的季节,我们白沙中学的校园里低外高,所以,我们的主干道以及左右两边道路的积水不易排出。我们学校领导班子和后勤老师们在开学前两周就着手动工清理雨水、污水、电线、电缆等工作,为我们顺利开学创造了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当然,这都是他们竭尽全力努力付出换来的。而今我脑海中依然能清晰地再现出我们白沙中学的老师们在正能量群里为他们无私的付出纷纷点赞、深受感动的画面。

学校站在方便教职工和学生生活、学习的角度来管理,这样的管理本身就体现着为公、为善、为人的光芒,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怎能不愉快!怎会不幸福!

02

放开孩子的手和脚吧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这句话是李希贵校长在无事可做的班主任一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同时,我也看到在他后面三篇文章中(学生十大自我锻造工程、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和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第一次)也印证了这句话是十足的正确。

在没有家长与老师的约束下,孩子感受到的不仅是尊重,更是信任。比如艺术节全权交给孩子组织策划与举办、无人监考、足球俱乐部、李大为的意外收获,全程都没有老师的引领、插足与帮助,孩子们淋漓尽致地得到了身与心与脑的锻炼,他们收获失败与挫折,他们也收获坚强与无畏;他们收获自信与信任,他们也收获新奇与活力。

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应该给他们更新的机会、我们也应该给他们成长的平台。让他们自己去领略生长中的阳光与雾霾、风沙与雨雪、电闪与雷鸣,个中的成与败、兴与哀、喜与怒,一遍遍去体验去承受去打磨,然后一次次去总结去完善去丰盈自己。

我为什么会有这般触动?首先缘起我的儿子一森。他在一岁七个月大的时候,我给他买了一套牙具,刚开始我和岳刚教他怎么刷牙,他那时候能听懂我们说的话,模仿得很好,自己刷。可在一旁的我就是担心他不会刷,于是我从他手里夺了过来,说:妈妈帮你刷。可一森立马就回驳我说:不!我刷!后来,慢慢我放手,他果真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再后来上厕所提裤子、退裤子、吃饭、修理玩具,也都是一副自信的架势我弄!直到现在,我若插手帮他干什么的话,他会反过来问我说:不是我弄吗?给你说了我弄,你还弄!每每听到被儿子训斥的话,我心里竟可笑地喜滋滋甜滋滋。

从一森他乐于尝试自己做事情,做完以后还要再夸一夸自己做的如何,我知道他体验到的是自信。一个内心充满自信的孩子,对生活也一定充满了向往。

其实,教育自己的孩子和教育自己的学生是一样的道理一样的路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放开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在自由与尊重的大天地里,更新自己!完善自己!绽放自己!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分享【篇2】

一个多月前,学校为我们每位教师购买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刚开始读也没觉得太特别,随着读的越多,越来越被吸引。这就是名家的魅力吧,更是让我认识到:用心做教育才是我们教师最好的选择。

李希贵老师就是真正地在用"心"做教育,真正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着想。他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只是我们通常的做法无非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本来应该多想想再采取行动,却可能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

相信读过这本书的都还记得一则名为《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的故事,它对我的触动很大。故事是这样的:在课间有学生用手机播放音乐排练舞蹈,一名学生在飞快跑过时顺手牵羊,把手机捡起来揣兜里走了。正好被李老师看见,现场抓住还是假装没见呢?最终在操场见到了真人,并完美解决了此事。学生丢东西,这样的事情我也经历过,不过是费了很大周折才解决事情,却又丢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虽然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孩子要多一份宽容,我却在遇到事情时解决的依然是不那么完美。

不断地阅读,我明白了十多年来,学习过远处的扬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白潭中学,近处的学校也去了好多,其结果都不尽如人意,那是因为看到的听到的只是别人的成果、经验,而我们没有过多地关注、体验教育的过程,感悟名师的内在文化底蕴。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但是一定会坚持用心读下去,最后借李老师的一句话:“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来激励自己:作为教师必须善于发现,有一颗敏感的心,而这种敏感来源于我们内心的爱和责任感。教育事关千家万户,关乎国家未来,作为老师我责任在肩。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分享【篇3】

寒假,我终于读完了这本教育专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由此我认识了李希贵老师,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

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

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他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

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在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习。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

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习,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

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分享【篇4】

在阅读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时,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以时间为序,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诠释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他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读书学习、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习惯。

一、阅读丰富自我

李老师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经营人生的智慧》;从约翰·基西克的《理解艺术》,到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从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到拿破仑的《成功的策略》……从教育理论专著到其它各类书籍,李老师从不同种类的书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将其用于教学、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这些思想,李老师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有了“每天十分钟”、“朝阳读书计划”、“百万人家尽读书”、“亲子共成长”等一系列别具一格的读书活动。李老师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二、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李老师的一句话读了以后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不重复自己,需要可贵的自醒;不重复别人,则更需要自信。”

三、“终点思考”成就幸福人生

李老师又说:“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他讲到,我们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再推想50岁、40岁直到今天。他特别举到了一个鲜活的事例。那就是央视名主持人杨澜,在她最红的时候,突然从央视节目中消失,到国外进修去了。今天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了观众,靠得是自身修养,从战略的角度讲,是“终点思考”的人生韬略帮了杨澜的忙。

我们的老师没有进行“终点思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那样,迟迟不发,或者是出发之后又犹豫不决,瞪眼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这也验证了一句哲理: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试想我们今天的教师,如果我们每天埋头于烦琐的工作,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十年、二十年后的我们抑或就是一个平庸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教师、教育家。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缺乏“终点思考”。

四、博爱每一位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想做一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尚教师,更要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润万物,但是,爱并不意味着迁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曾记得一位优秀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来观查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满腔热忱地欢迎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教师一味苛求学生,以猫对老鼠的姿态而自居,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在教育现实中,经常看到许多活泼好动,虽有些毛病,但浑身上下充满灵气的学生被一些“严师”训教之后,“效果”显著,这些学生变得温顺安静了,由“敢想敢说敢做”变得“叫我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让做的事不做”,或者干脆“做了也不让你知道”。有些教师把这种转变效果视为成绩,至于学生们的将来如何,他们则很少考虑。像这样,教师只是把活泼变得安静,把学生个性的东西“压榨”成共性的东西还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的这种教育抑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阻碍了学生智能的提高,扼制一代创新人才的产生。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好动的、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过了不久,他就变得沉默寡言,过分地守纪律,听话和胆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的女老师经常愤怒和过分地严格,并把他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广为宣传,直到小巴甫里克小学四年级毕业时也没有什么好转。到了中学以后,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学老师才把小巴甫里克的才能发挥出来,后来巴甫里克成为一位农艺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小巴甫里克从一入学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就受到公正的待遇,潜能得到开发,也许他还有可能成为巴甫洛夫式的大科学家呢。

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让我们都捧起书来吧!做一个阅读者,远离浮躁与平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教育的发展;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民族的崛起!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分享【篇5】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部轻松愉快的书,是一部教育智慧积厚流广的书。它很丰盈内容上到处洋溢着教育的美和对教育的反思,浓浓的教育美学与教育哲学两者一同把这本书滋养得丰富厚实。翻开它、心头涌起暖流、有如沐春风之感,这部书明晰了我头脑中活跃而纷乱的教育思想。

它摒弃了我对教育硬伤所在的错误看法,让对教育生活充满理想之美,产生一种新的体验、想象,与追问。透过那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文字结构,我看到了生命化教育的回归,看到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悄悄流淌。它安静地召唤我回到教育的源初、回到童心的居所、回到感动发生的地方。是它、让我重新想起并懂得尊重那些常常被我遗忘的一切。

李希贵老师之点睛妙语:

1、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2、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情感的种子总是播下的越早越好。

3、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是徒劳。

4、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依旧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成长。

5、人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就应该读特定的名家名作,一旦错过了这个阅读阶段,我们不但会失去阅读的愿望,而且也难以收到特定成长阶段所需要的“精神营养”。

6、把教师当作学校的主人。

7、可见,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师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8、其实,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同龄的伙伴互相影响之外,一定要有那么一两位亦师亦友的长者,用他们的人格,用他们的精神智慧,用他们宽阔的胸襟,用他们对后生真诚的欣赏和尊重,来引领年轻人开始漫漫的人生之旅。对一个成长中的生命来说,这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的零距离共呼吸中,李希贵先生逐渐生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信仰亦或追求,那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在书中,李希贵先生曾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如此睿智的分析,真让人爱不释手!与此书作伴,从阅读中我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与动力、心里好象开启了一扇朝向原野的窗户。阅读的同时自己也享受着良好的教育,感受人性光辉的沐浴。心灵因细腻而伟大。

要多读书,不仅要让学生多读书,作为老师更应多读书。李希贵老师在他的人生感言部分曾经谈到: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阅读不但可以改变教师匮乏、劳累、繁琐的人生状态,而且阅读积累得越多,越是给孩子们攀爬的阶梯搭建得更结实,更长远。多读教育理论书籍,广泛阅读名人著作,丰富自己的知识,历练自己的语言,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是啊,一个老师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那么他的课一定非常的乏味,那如何去吸引他的学生?读到这,不禁想起自己,上学的时候,还经常读读小说,散文。自从毕业工作后,每天忙于工作,即使有些时间,也只是翻翻报纸,杂志,再无心去认真读书了。因为所教的科目是体育,有时也自认为读不读书无所谓。读了李希贵老师的书,想想现在的体育教学,其实很多的考题并不只是局限于书本。体育教学的很多方面都是和我们的生活,文化思想密切相关。而要及时的全面的了解这些,就需要我们多读书,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这样,在上课时,老师就不用总是枯燥的讲知识点,这其实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好方法。

感谢李希贵老师的这本书它让我更好地领会了教育哲学教育美学和教育之诗!作为教师,一定要自己对自己负责任,把精力放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上,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多读书,多研究,保持对教育的热情和干劲,这样才会使自己的教育生命长青!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分享【篇6】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没有谁,因为身高不如姚明就自怨自艾,没有谁因为不如比尔盖茨就放弃自我。作为教师,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记得那是一个开学季,五年级刚从外地转来一个学生,小姑娘比较聪明,但由于是外地生,带有很重的地方口音,学习起来英语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其它学科比较起来还算可以,尤其是绘画特别出色,画起来的小动物都栩栩如生,画起来的人物都跟活了似的,与他人也不太合群,对班级的各项工作也不是很上心,积极性也不太高。于是利用活动课的时间,班上举行了一个小小的绘画比赛,此刻小姑娘的眼睛都充满了光芒,一下子找到的目标,我利用此次活动,大力表扬了她,在班上形成了向她学习的良好风气,小姑娘也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以后各项工作都积极地参与其中,感受到了大家的温暖,与班上同学都融合在一起,慢慢地学习等各项工作都积极起来,直到现在她都已经毕业了,还时常到学校来看望曾帮助她的所有老师,感谢曾经地付出。作为老师这也是我们教育的最大魅力所在吧!所以每位教师都应该尊重每个学生,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这也是我们要尊重的地方!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分享【篇7】

偶然在手机晚报看到这样一句话:“学习这事给我留下来的基本上全是耻辱”,我不知道说这话的是什么人,但无论如何走出校门的人这样评价自己的学习生活,确实令老师尴尬。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应该给受教育者留下什么?学校教育如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奠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坦率地说,这些问题我们(所有教育相关人士)都思考了几十年,但我们真的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教育的不均衡愈演愈烈、老师和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钱学森之问使“教育人”无言以对……

最近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很舒服。“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朴实的语言诠释了教育。书中那些小故事道出了浅显易懂的道理,能启迪人们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书作者李希贵先生现在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我就称他李校长。这本书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教学线,回顾李校长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重点记述了李校长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介绍了做中学校长、县教育局长和地级市教育局长时的思考和实践。作为校长,在读这本书时,格外认真地“研读”了李校长在任高密四中校长时的经历。

选取这一段还有特别的考虑:这是李希贵初做校长的五年,而我本人到现在也刚刚做了四年多的校长;时代不同了,今天的我“研究”20xx年前的李希贵仍然充满深深地敬意,他的管理理念和实践仍然鲜活。

1990年,高密四中历史上最灰暗的一年,高考失利使“整个学校沉浸在压抑之中”,不满30岁的李希贵“受命于危难之中”,成为校长。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0xx年、从语文教师到教务主任直至教学副校长,李校长对这所学校可谓了如指掌,他知道老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上任之后的“头三脚”踢得很准: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五子登科”、统一干部思想的“三心换一心”、确实发挥教代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制造一杆公平秤”、“分层聘任、双向选择”的聘任机制及“安全软着陆”的实施过程、符合学校的实际和所处环境的学校文化经营策略等举措都显示了李校长高超的管理艺术,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校长,经营好自己的班子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在我校中心组学习时我们曾研读过李校长为领导班子起草的《领导干部日日思》和《高密四中领导干部修养要则》,20xx年前的“小立法”,今天仍觉得受益匪浅。

通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自始至终有这样的感受,李希贵从做老师、校长到局长,很好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李校长对“管理”一词的解释既简单有实在:“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

最初的保障教师生存需求的“五子登科”做起,唤醒人们的爱校爱岗的工作热情;“从热爱水井到热爱学校”、“三朝元老”、“首席接待”和“功勋四中人”这些小故事读来很温馨,李校长“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从心灵和精神层面培养四中人的责任意识,激励不同岗位上的人为学校做好本职工作。

学校管理中经销“希望”是李校长的过人之处。把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和教职工的“个人愿景”结缘,具体讲就是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和老师的专业化成长结缘,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制定一份个人学年发展目标,教师在帮助学生成才的同时规划自身的成长,这在目前关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大环境下,已经属于常规工作了,可在20xx年前,这是需要智慧和胆量的举动。回忆一下那个时候校长主任们一味地都是用在带领、督促老师们提高中高考成绩,学校的各项制度特别是评价奖励制度都是“以分数论英雄”,校长、教师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苦不堪言,“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子,也是老师的命根子,是学校的荣誉,更是校长的政绩。李校长认为“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不赞成把教师仅仅看做蜡烛、春蚕、铺路石一类的角色”而那时我们总是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感到自豪和骄傲的。教育家的远见得以完美展示,李校长领导的四中人“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在主动积极地塑造自我-师生共同成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时教学成绩的提高水到渠成,形成“高密四中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

做高密四中的校长只是李希贵教育生涯的一小部分,也不是教育家的“精彩乐章”,但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了。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分享【篇8】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升旗仪式帮他们写稿,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考试场上成了老师的刑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分享【篇9】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闲暇之余,我终于读完了这本教育专着《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由此我认识了李希贵老师,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着,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他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在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习。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习,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

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分享【篇10】

早就听说过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刚好办公室集体阅读的书目正是此,这正符合我愿。

看书前,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教育是自由呼吸的教育?李希贵老师又是用什么神奇的力量塑造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呢?怀着几分疑问,也怀着几分求知的迫切,我认真畅读了这本珍贵的教育专着,从中感悟到教育的自由原来是这般不易和美妙,李希贵老师就是这样用心、用情、用爱、用智慧创造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充满了教育的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也没有呆板的说教,李希贵老师用朴实而真挚的语言,创造了一部教育专着,从题目到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位教育家、改革家教育教育智慧的风采。

书中又这样一句话“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尊重了孩子的个性,也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李希贵老师的“语文试验计划”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他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对孩子多一份尊重,我们就不会让生动活泼的孩子,按我们老师的想法做他们根本不喜欢做的事;对孩子多一份尊重,当我们老师有错时,是完全可以向学生道歉的;对孩子多一份尊重,我们就不会剥夺学生自己的时间,侵占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尊重是相互的,你尊重孩子了,孩子心又怎么会不尊重你呢?

教育本来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只是我们人为的把它搞复杂了。如果把孩子们当做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来看待,让孩子在校园里自由呼吸,教育就不会有多少问题了。

一本书的容量是有限的,但李希贵老师的教育理念给我的启迪却是无限的,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我,在享用他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用心读书,用心做事,用心做人,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做教育的人,一个珍重懂教育的人,一个在教育中“自由呼吸”的灵者!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分享【篇11】

读了当代教育家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越来越清楚的是,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一、教育,从平等开始

学生渴望的是平等、公平、公正。教师完全可以向学生道歉,和学生平等地坐下交流,平等的师生关系才是有助于教育成功、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教育活动应当建立在平等的人际关系框架里才是真正高效的和有活力的,教师的民主意识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有裨益。

二、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受益终身。每一位善于思考的老师,都应当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我们究竟该怎样把这种“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结合起来。

书中讲到学习语文时“让学生当一当老师”,让学生把语文课当成自己的自留地,让学生参与语文教与学的全过程,从备课、讲课、疑难问题解答、命题考试、讲评,全有学生自己“演戏”。年底考试,语文成绩却非常好!在语文课上试验的“包产到户”,解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问题。由此看来,一切的教育都应当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

我们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老师在课堂上到底有多大作用?语文到底是怎么学会的?不正是因为没有了教师“口若悬河”的分析讲解,没有了教师填鸭式的机械训练,才有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吗?就像幼儿学走路,的确需要扶持,但决不能一味地扶持,孩子真正学会行走和奔跑,都是在大人松开扶持的双手以后。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范文1000字通用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作者写的作品中的情节让我有很深的感触。读后感应该含着深刻的感情。怎么样写出一篇可以体现自己心境的作品呢?于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范文。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范文 篇1

暑假里,从学校推荐三本书中,我选择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是因为被书名所吸引,我看书有个爱好,喜欢先看书名,再看目录,然后看内容。这本书名的“自由”二字让我向往,我们的教育可以自由,那是多么值得期待的事啊,带着这个期待,我开始阅读此书。

首先来看看本书的目录吧:“教育,从平等开始”“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管理,以应当从提倡什么切入”“矛盾消化在机制之中”“经营学校文化”“让每个人都感觉自己中药”“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寻求语文教学的原生态”“让教育从细节入手”“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用考试指挥一台交响乐”“背负压力前行快”“超常规要用超常规的措施换取”“让教育资源流动起来”等,从这些题目折射出作者作为教师,作为教委主任的关于教育的独特思考和超常规的实践,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把当时落后的三流中学高密四中硬是办成了山东省一流中学。

看完目录我以完全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这本书值得一看。这本书不是一本理论书籍,而是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比如书中的经典话语之一:让教育从细节入手。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关头才能表现出来,但它却是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和我平时的教学联系起来,我觉得很有道理。

在一节美术课上,学生的任务是利用一些废弃的材料完成一件会游的玩具的手工制作,各各做得都很投入,件件作品都与众不同,而有一位同学做的不但精致而且很有创意,这件手工顿时就把我给吸引住了,我立刻弯下腰来低声对她说:“你这件手工作品做得真有创意,一下子就把我给吸引住了,你愿意赠送给王老师吗?她面带微笑地说:可以的。更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她说:“这些废弃的材料我还收集了很多,回家还可以再做。”我当即就表扬了她对美术学习的热爱。写到这儿我就想到一个问题,如果当时我不去亲切地向她要那件作品,也是可以很容易拿到的,只要作业交上来,不还给她就是了。可是我没有,因为尊重告诉我该那样做,而不该这样做。所以每次学生的作业我都是完完整整的交还给他们,除了优秀的展出外。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孩子也是如此。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全体学生,让课堂响着不同的声音。让孩子敢于打破权威,具有批判精神,是尊重生命,发展个性的价值取向。

美术活动时,有位同学画了一个黑太阳。当时我一看就有些生气,明明知道太阳可以画成红色或黄色,可他却偏偏画成黑色。但我没有立即训斥他,也许他有他的道理。于是,我问他:你为什么把太阳画成黑色,要是画成红色该多漂亮呀!他告诉我:老师,我的太阳让黑云遮住了,所以它变成黑色的了?看来他真的有自己的想法,我应该尊重他的想法。当时,我就鼓励了他的做法。

还有一次,我准备给孩子们讲个故事,我像往常一样说出了故事的名字,但当我刚要往下讲时,有的孩子打断了我的话。

老师,我不想听这个故事。

老师,我想听伟人的故事。……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发表着自己的意见。为了增强他们听故事的兴趣,我尊重了他们。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选了一个大多数孩子爱听的故事,结果他们听得非常认真。

儿童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选择权。我们一定要尊重他们的这种权利,让他们有自己的主见并敢于表达自己的主见。只要孩子的意见是正确的,解释是恰当的,我们一定要给予鼓励。

读完此书,我不禁也自由呼吸了一回,希望我以后的教育路也能真正的“自由呼吸”。

最后我想借用李老师的话来说: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善于发现,有一颗敏感的心,而这种敏感来源于我们内心的爱和责任感。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范文 篇2

但或许是我低估了四年级的教学难度,没能做好充分的思想及心理准备,有时真的觉得,自己就如同一台工作机器,要面对处理不完的工作和突如其来的“纠纷”。面对41个古灵精怪的小家伙,我居然开始有些束手无策了。无奈之下,我学着“伪装”自己,戴上“严厉”的面具。孩子们每一个细微的小动作,都会立刻尽收我的眼底,哪怕只是动动铅笔,诸如此类的“小细节”我都是不被允许的。但是我渐渐发现自己的方法有些顾此失彼,我忽略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现在的他们,好动、好玩儿、都是他们的特点。在这一时期,我若硬是要求他们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他们自然无法达到我的要求,这不仅会让孩子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也会使我和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和隔阂,百害而无一利!

而李希贵老师所说的“有点落叶怕什么”却使我茅塞顿开。是呀,树叶,随风而落,会飘到屋顶、会飘去湖边、哪有捡完的道理!试想一下,一名年轻的教师怎么还能拿着老一套的教育理念来育人呢?太落后了!再试想一下,有点落叶怕什么,那么孩子们在课堂上有点不违纪的小动作又怕什么呢?

素质教育,除了学习,还有很多可开发可创造的地方。我们班的学生是多才多艺的,但我把优秀的标准单纯定为学习,导致很多孩子只能是偷着画画、折纸。李希贵老师再次为我带来了一方清泉: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我们班有一名男孩,特别调皮,甚至有些多动,我疲于对他错误的纠正,对他特长的开发很疏忽,但有一点,这个孩子画画非常棒,在班里数一数二。现在想来,这名学生不正是未来的达芬奇吗,我评价学生的标尺太窄了,差点扼杀了他。

教育是一门艺术,人人都在探索。我是一名新教师,拥有书本上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细节要慢慢体会、琢磨,在实践中慢慢成长。努力使我的学生在自由呼吸下成长,使我的学生成长为幸福的人。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范文 篇3

寒假,我终于读完了这本教育专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由此我认识了李希贵老师,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

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

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他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

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在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习。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

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习,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

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范文 篇4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部轻松愉快的书,是一部教育智慧积厚流广的书。它很丰盈内容上到处洋溢着教育的美和对教育的反思,浓浓的教育美学与教育哲学两者一同把这本书滋养得丰富厚实。翻开它、心头涌起暖流、有如沐春风之感,这部书明晰了我头脑中活跃而纷乱的教育思想。

它摒弃了我对教育硬伤所在的错误看法,让对教育生活充满理想之美,产生一种新的体验、想象,与追问。透过那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文字结构,我看到了生命化教育的回归,看到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悄悄流淌。它安静地召唤我回到教育的源初、回到童心的居所、回到感动发生的地方。是它、让我重新想起并懂得尊重那些常常被我遗忘的一切。

李希贵老师之点睛妙语:

1、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2、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情感的种子总是播下的越早越好。

3、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是徒劳。

4、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依旧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成长。

5、人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就应该读特定的名家名作,一旦错过了这个阅读阶段,我们不但会失去阅读的愿望,而且也难以收到特定成长阶段所需要的“精神营养”。

6、把教师当作学校的主人。

7、可见,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师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8、其实,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同龄的伙伴互相影响之外,一定要有那么一两位亦师亦友的长者,用他们的人格,用他们的精神智慧,用他们宽阔的胸襟,用他们对后生真诚的欣赏和尊重,来引领年轻人开始漫漫的人生之旅。对一个成长中的生命来说,这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的零距离共呼吸中,李希贵先生逐渐生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信仰亦或追求,那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在书中,李希贵先生曾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如此睿智的分析,真让人爱不释手!与此书作伴,从阅读中我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与动力、心里好象开启了一扇朝向原野的窗户。阅读的同时自己也享受着良好的教育,感受人性光辉的沐浴。心灵因细腻而伟大。

要多读书,不仅要让学生多读书,作为老师更应多读书。李希贵老师在他的人生感言部分曾经谈到: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阅读不但可以改变教师匮乏、劳累、繁琐的人生状态,而且阅读积累得越多,越是给孩子们攀爬的阶梯搭建得更结实,更长远。多读教育理论书籍,广泛阅读名人著作,丰富自己的知识,历练自己的语言,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是啊,一个老师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那么他的课一定非常的乏味,那如何去吸引他的学生?读到这,不禁想起自己,上学的时候,还经常读读小说,散文。自从毕业工作后,每天忙于工作,即使有些时间,也只是翻翻报纸,杂志,再无心去认真读书了。因为所教的科目是体育,有时也自认为读不读书无所谓。读了李希贵老师的书,想想现在的体育教学,其实很多的考题并不只是局限于书本。体育教学的很多方面都是和我们的生活,文化思想密切相关。而要及时的全面的了解这些,就需要我们多读书,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这样,在上课时,老师就不用总是枯燥的讲知识点,这其实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好方法。

感谢李希贵老师的这本书它让我更好地领会了教育哲学教育美学和教育之诗!作为教师,一定要自己对自己负责任,把精力放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上,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多读书,多研究,保持对教育的热情和干劲,这样才会使自己的教育生命长青!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范文 篇5

一本书,打开了思维的空间,曾几何时,未静下心来完整地看完一本书了。也只有《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让我好奇不断,惊喜不断。入行也有七八年了,对教育的认知还真是没有过深入的思考,是你帮我打开了深思教育的窗。

是你让我知晓,教育的真谛在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不是车间生产商品,每一个人都有其特性,没有好坏之分、没有优劣之分、没有高低之分,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有其个性,不能千篇一律地去评价一个人,不能拿一把成绩的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有的学生善于学习、有的学生善于画画、有的学生善于设计、有的学生善于组织。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人生,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去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去发掘自己的独有的人生潜能,掌握自我提升的核心素养,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培养考试机器。那么在现实的德育管理之中,面对犯错了的学生不是一味地批评惩戒,而应以平等的身份去处理,弄清来龙去脉,找到错误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不是表面原因,让犯错了的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教育。面对品困生,更应该要有耐心、爱心、细心,因为他们的发展更需要教师的关注与引领,更需要家校教育的结合,更需要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只有平等的教育才能对应尊重的教育,只有尊重的教育才能发展为自由呼吸的教育。

是你让我知晓,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肯给学生发挥的舞台,再难的问题抛给学生,总有意想不到的答案;再难的活动,只要交给学生,总有出奇的效果。在你的世界里,我看到了校园里整个都是学生的舞台,学生自己设计考评制度、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班级、学生自己进行自修课堂,好生热闹,好生自由,就行拥抱自然的呼吸,舒畅省人。教育就是要回归本位,以人为本,让学生自己呼吸教育的内涵,让学生自己去品尝教育的酸甜苦辣,那样的感受才是深刻的、那样的思考才是深化的、那样的收获才是铭记的、那样的成长才是自由的。回到我的世界,少点指手画脚,多点你们自己来,胆子要大点,小学生也是完全可以探索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次次亲子活动,小学生的智慧就会迸发,一次次树叶贴画活动,小学生的美妙世界会让我惊叹,只有让学生的思维自由了,教育的发展才会百花齐放,自由不代表放纵,自由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也是你让我懂得阅读真的很重要。很欣赏你对儿子的启发教育,那么小,已博览群书;那么小,已会洞察秋毫;那么小,思维已深邃到不可及。通过看书,可以去到自己去不了的地方;通过看书,可以想到自己想不到的世界;通过看书,可以与古人对话,与未来畅聊。读书需要大脑的深入思考,比其它信息传递对于人的思维深度都要高,读了再写,那就更好了,它可以活化为自己的思想,让我们一起阅读下去吧。

为了自由的呼吸,愿解开思维的枷锁,放飞思维的空间,让我们一起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自由。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范文 篇6

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01

心中有人眼中有爱

今天下午我把李希贵校长《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从57页读至106页,在这其中我有了一番感悟,现将所读所思一一道来。

1995年7月5日,李校长新任高密一中校长。在他上任的第一周便连降了两天大雨。由于学校地势落差大,校园北边地势低,排水系统也不完善,处在北边的食堂深受影响,一到下雨天,就会形成一个最深处近一米的大水湾。学生打饭时,纷纷卷起裤腿蹚水进食堂。这一道风景线,苦煞了李校长。他找炊事班的班长,又找管理生活的老师,听他们的言辞好像都没有办法解决。于是,李校长把他们都召集起来开会,同他们一起算了两笔账。

第一笔账:一顿饭过河的人次。如果把饭提前运到河对岸,只要十个人过河就可以了,而按原来的过河方式,就有一千多人涉水过河。

第二笔账:湿掉裤子的数量。一次降水,是只湿我们炊事班人员的十条裤子,还是让全校一千多条裤子全湿掉?

李校长的这个会,在我看来,他涵有两层含义。从表层来看,他是向大家传达在自然灾害下,我们的损失怎样降至最低。他在教会大家用经济学的头脑分析效益与损失。当然,这两笔账的思路想通了,事情也就看明白了。从深层来看,他心中有人,有老师有学生。也从侧面看出他有一颗仁心,这颗仁心使他不忍看到老师和学生为了吃顿饭使裤子湿漉漉的去上课,他能体会到那种难受。他看得更高,他的境界更远。李校长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把周遭的世界,变得靓丽可寻,暖意融融。

就这样,经他的点拨与开发,学校的工作者们顺利地站在了以学生在我心中为主题来思考工作的着眼点。我们提倡适合学生的教育,不就应该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着眼点吗?我看李校长做的就很好。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令我感动及尊敬的白沙中学。恰好我们学校与李校长笔下的四中有着意外的相似。每逢暑假,也是夏季降水量比较多的季节,我们白沙中学的校园里低外高,所以,我们的主干道以及左右两边道路的积水不易排出。我们学校领导班子和后勤老师们在开学前两周就着手动工清理雨水、污水、电线、电缆等工作,为我们顺利开学创造了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当然,这都是他们竭尽全力努力付出换来的。而今我脑海中依然能清晰地再现出我们白沙中学的老师们在正能量群里为他们无私的付出纷纷点赞、深受感动的画面。

学校站在方便教职工和学生生活、学习的角度来管理,这样的管理本身就体现着为公、为善、为人的光芒,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怎能不愉快!怎会不幸福!

02

放开孩子的手和脚吧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这句话是李希贵校长在无事可做的班主任一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同时,我也看到在他后面三篇文章中(学生十大自我锻造工程、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和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第一次)也印证了这句话是十足的正确。

在没有家长与老师的约束下,孩子感受到的不仅是尊重,更是信任。比如艺术节全权交给孩子组织策划与举办、无人监考、足球俱乐部、李大为的意外收获,全程都没有老师的引领、插足与帮助,孩子们淋漓尽致地得到了身与心与脑的锻炼,他们收获失败与挫折,他们也收获坚强与无畏;他们收获自信与信任,他们也收获新奇与活力。

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应该给他们更新的机会、我们也应该给他们成长的平台。让他们自己去领略生长中的阳光与雾霾、风沙与雨雪、电闪与雷鸣,个中的成与败、兴与哀、喜与怒,一遍遍去体验去承受去打磨,然后一次次去总结去完善去丰盈自己。

我为什么会有这般触动?首先缘起我的儿子一森。他在一岁七个月大的时候,我给他买了一套牙具,刚开始我和岳刚教他怎么刷牙,他那时候能听懂我们说的话,模仿得很好,自己刷。可在一旁的我就是担心他不会刷,于是我从他手里夺了过来,说:妈妈帮你刷。可一森立马就回驳我说:不!我刷!后来,慢慢我放手,他果真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再后来上厕所提裤子、退裤子、吃饭、修理玩具,也都是一副自信的架势我弄!直到现在,我若插手帮他干什么的话,他会反过来问我说:不是我弄吗?给你说了我弄,你还弄!每每听到被儿子训斥的话,我心里竟可笑地喜滋滋甜滋滋。

从一森他乐于尝试自己做事情,做完以后还要再夸一夸自己做的如何,我知道他体验到的是自信。一个内心充满自信的孩子,对生活也一定充满了向往。

其实,教育自己的孩子和教育自己的学生是一样的道理一样的路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放开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在自由与尊重的大天地里,更新自己!完善自己!绽放自己!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范文 篇7

早就听说过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刚好办公室集体阅读的书目正是此,这正符合我愿。

看书前,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教育是自由呼吸的教育?李希贵老师又是用什么神奇的力量塑造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呢?怀着几分疑问,也怀着几分求知的迫切,我认真畅读了这本珍贵的教育专着,从中感悟到教育的自由原来是这般不易和美妙,李希贵老师就是这样用心、用情、用爱、用智慧创造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充满了教育的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也没有呆板的说教,李希贵老师用朴实而真挚的语言,创造了一部教育专着,从题目到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位教育家、改革家教育教育智慧的风采。

书中又这样一句话“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尊重了孩子的个性,也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李希贵老师的“语文试验计划”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他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对孩子多一份尊重,我们就不会让生动活泼的孩子,按我们老师的想法做他们根本不喜欢做的事;对孩子多一份尊重,当我们老师有错时,是完全可以向学生道歉的;对孩子多一份尊重,我们就不会剥夺学生自己的时间,侵占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尊重是相互的,你尊重孩子了,孩子心又怎么会不尊重你呢?

教育本来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只是我们人为的把它搞复杂了。如果把孩子们当做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来看待,让孩子在校园里自由呼吸,教育就不会有多少问题了。

一本书的容量是有限的,但李希贵老师的教育理念给我的启迪却是无限的,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我,在享用他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用心读书,用心做事,用心做人,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做教育的人,一个珍重懂教育的人,一个在教育中“自由呼吸”的灵者!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范文 篇8

一个多月前,学校为我们每位教师购买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刚开始读也没觉得太特别,随着读的越多,越来越被吸引。这就是名家的魅力吧,更是让我认识到:用心做教育才是我们教师最好的选择。

李希贵老师就是真正地在用"心"做教育,真正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着想。他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只是我们通常的做法无非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本来应该多想想再采取行动,却可能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

相信读过这本书的都还记得一则名为《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的故事,它对我的触动很大。故事是这样的:在课间有学生用手机播放音乐排练舞蹈,一名学生在飞快跑过时顺手牵羊,把手机捡起来揣兜里走了。正好被李老师看见,现场抓住还是假装没见呢?最终在操场见到了真人,并完美解决了此事。学生丢东西,这样的事情我也经历过,不过是费了很大周折才解决事情,却又丢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虽然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孩子要多一份宽容,我却在遇到事情时解决的依然是不那么完美。

不断地阅读,我明白了十多年来,学习过远处的扬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白潭中学,近处的学校也去了好多,其结果都不尽如人意,那是因为看到的听到的只是别人的成果、经验,而我们没有过多地关注、体验教育的过程,感悟名师的内在文化底蕴。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但是一定会坚持用心读下去,最后借李老师的一句话:“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来激励自己:作为教师必须善于发现,有一颗敏感的心,而这种敏感来源于我们内心的爱和责任感。教育事关千家万户,关乎国家未来,作为老师我责任在肩。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范文 篇9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此书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教学线,主要是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他对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主要写了他从管理学校到管理全县的教育,进而到管理全市的教育。这三条线都体现了人文化的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学中,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语文老师做起,开始了对语文教育的实践与反思。他在书中说:“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感悟和体验,语文水平就不可能得到提高。”书中还引用了东晋大诗人陶渊铭说过的话“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好读书”,也就是广览博读,正是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必由之路。而今天的语文教学实际情形却走的是与之相反的路:不“好读书”,而好求“甚解”,这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面对这种情形,他大胆实行了语文实验室计划,这种开放式的阅读和写作,把阅读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权。

身为一名教师,我也感同身受,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练习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作为一名学校的中层,作为一名教师,我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阅读充盈学生的心灵,让阅读使学生成长的岁月充满快乐,引领孩子们走进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广泛的阅读是一种积淀,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应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读完此书,我的另一个感受是:作为一名教师,除课本、教学用书和练习册外,更应该博览群书,心中没有渊博的知识怎么能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

李希贵老师在他的人生感言部分曾经谈到: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阅读不但可以改变教师匮乏、劳累、繁琐的人生状态,而且阅读积累得越多,越是给孩子们攀爬的阶梯搭建得更结实,更长远。多读教育理论书籍,广泛阅读名人著作,丰富自己的知识,历练自己的语言,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这是读此书的又一收获。李希贵老师在书中说:“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轮美奂。”不要再用单一的学习成绩去评价每个学生,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为孩子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通过我们的学校教育,让学生充满自信,这是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责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范文 篇10

再次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翻开来,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如同读小说般欲罢不能的感觉。读罢,不仅想:一本教育类的书籍,何以有此魅力?在我看来,书中最吸引人的,应该是发生在李希贵身上的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李希贵的教育魅力之一在于他把教育中最常见的也最棘手的问题推到我们的面前,然后用自己的智慧将这些问题变成了精彩。读一个个案例,就像在品一场场思想的大餐、一次次精神的美味,不断让你进入一方新的天地,产生一种新的期待。细细品之,书中所包含的思想便会化为丰富的营养,深入心灵,引你深思。阅读中,你会不由自主地开始思考和审视——思考自己,审视自己,思考教育,审视教育,并且会逐步内化为一种行动的力量——向着“以人为本”的教育靠近。因此,掩卷之余,我想说,这是一本既适合一线教师阅读,更值得管理者细细品味的好书。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走进《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也就走进了李希贵。在我的眼中,李希贵的精彩,不是因为他有高深的教育理论,也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头顶上罩满了光环的教育名家,而是因为他不是靠空洞的说教,强迫式地让你认同或执行,而是以自己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你,让你不由得感动和佩服。李希贵的魅力在于他的探索和实践,一个个精彩的教育案例,就是对一位智慧的教育行者行走历程的最生动诠释。随着阅读的深入,深深的敬意也油然而生,李希贵堪称当代一位真正的教育大家!

是否能称得上教育家,我想最重要的莫过于他是否有主见的思想,是否有开阔的眼界。而李希贵的可贵之处是他不仅仅拥有这两点,相对于某些只有理论研究而无实践教育的教育专家而言,他更有独属于专家的一笔无比宝贵的财富——作为教师,作为校长,作为局长,他一路走来的锐意改革,大胆探索,他充满教育智慧的教育行走历程,在我们面前编织出了一道别样的教育风景。

非常欣赏肖川教授的观点,他说:“眼界决定境界,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活。”对于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李希贵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一切制度必须从关注人本身的需要出发,脱离人文关怀的制度只能成为束缚手脚的镣铐。”

我想,也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为做一切工作的核心和支撑点,李希贵才演绎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精彩。不论作为一个校长还是局长;不论是对待学生,还是老师,他都怀有一种尊重,一种对所有人的都是生命的个体平等视之的尊重。他所有的改革,也无不是被这一根线所贯穿着的。他的改革,是改“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为“解放人”的。所以他在高中这个无人敢涉及的“雷区”,带着镣铐舞蹈,也同样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对他所言:“素质教育真正搞好了,没有理由不成功!”

阅读中,最令我敬佩的是李希贵一次次的大胆创新和改革。改革就意味着风险,意味着随时就会有失败的危险。所以,打破旧有的模式,创建全新的格局,若非有超出常人的胆识和魅力,绝对不敢为之。而李希贵却一路敲着改革的鼓点,踏出了一串串精彩的足印,堪称为智慧的教育行者。

做为教育工作者,无论你是哪种角色,有一种努力可以相同——我们奋斗,是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在图书室寻找良久,突然一本书的书名闪入眼帘——《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好别致的名字啊!我毫不犹豫地借了过来,事后才知道,这本书就是教育局推荐的100部教育书籍中的一本。

我如饥似渴地读着,一章“寻找语文原生态”的章节引起了我的关注。

在书中,一位刚刚考入大学的的学生给他正在高三的朋友写来了一封信,介绍了学习方法。信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数学、外语、历史等学科的学习方法,但谈到语文的时候,他只说了一句:语文呀,你可千万不要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课上搞的那一套统统不顶用。看到这里,我的心头好象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们辛辛苦苦是为谁做嫁衣裳啊?

同时我想到了自己读师范时上文选课的情景:因为受小时候自己喜欢吃甜食的习惯,牙齿经受不住蛀虫的侵蚀,疼得十分厉害。没想到,补牙还不是那么轻松。要先洗干净,再除垢,最后才能补。时间整整花了三个星期,因为周六、周日医院也没有上班,所以我都只能选择上课的时候去,由于自己的数学基础差,于是,我都选择文选课的时候出去补牙。更没有想到的事是,全班三次都考85分以上的就只有我一个人。当时就觉得很奇怪,自己没有认真听,怎么反而考的最好呢?看到书中这位同学的话,心中似乎也有同感。可能语文老师要死要活的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一点用都没有。

那应该怎么学习语文呢?不先急着说答案,先举两个例子:一个读初一的李大伟和初四的王庆玲参加了当时的高三语文考试,结果是高三全年级的平均分是84.5分,李大伟考了82分,初四的王庆玲考了85分,这能说明什么?

唱歌是件让人很“舒服”的事,对于全天下以唱歌为职业或想从事唱歌这份职业的人来说,恐怕很少有用“舒服”二字来形容自己的这份工作或爱好的吧。但在2008年3月26日星期三CCTV第十三届青歌赛团体组复赛第七场的比赛场上,“阿鹏”,一位来自云南的原声态歌手,却用他最质朴最单纯的全身心的演唱风格,完美而透彻的诠释了他用“舒服”的感觉来演唱的他家乡的民谣,在充满蓝色灯光的舞台中央,他就像是一个歌唱精灵,瘦小的身躯却蕴藏着无限的激情,随着歌曲的发展,他的歌声由倾诉般的低吟渐渐变得激情缠绵,其间迂回婉转情难自制,时而如鹿鸣马嘶,时而如虎啸龙吟,直至高亢嘹亮,婉转入云……那种酣畅淋漓、激情迸发的演唱,牢牢抓住了每一位看到他的人的视线,掌声在阿鹏结束他的演唱数秒之后才猛然爆发,观众们已随着他的演唱完全忘记了自我,意犹未尽,真想再继续听下去,而阿鹏接下来说的“唱歌是件很舒服的事”这句话让大家更觉他的朴实和可爱。阿鹏用他最直接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一名歌者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唱者要唱得舒服,听者才听得舒服。没有经过正规严格的训练,没有经过名家悉心的指导,他凭什么拿走了这么高的分数,他凭什么打动全国这么多听众的心?

第一个例子说明,学生受老师教育时间的长短与学生的成绩并没有直接成正比,第二个例子说明没有经过名家指导的“土包子”照样可以“唱歌”。

很多书中多言,“教育其实很简单”。特级教师于永正也曾写过一篇文章《简简单单教语文》,从两位大师身上我们也不难看出,语文的学习其实可以很简单。现在的语文标准也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觉得,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一定是专靠老师教育才会有的,还可以是他们自己去广阔的语文天地里和社会生活中受滋养和熏陶的。比如,学生在与朋友、长辈、同学交流时的点滴感悟;或者是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电视媒体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滋养;亦或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阅读所积累的文学素养等等。老教育家前辈叶圣陶就曾明确地指出:“生活既教育”。我想当然也包括语文的教育吧!

在书中,李校长就明确地告诉读者们,学生语文的学习,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他是通过“语文实验室计划”和“自修楼里自主学习”来实现上述目标的,而且成果非常喜人,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显著提高,最主要的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铺下了坚实的地基,让学生永远站在高处统领全局而立于不败之地。

李校长讲的是高中,那么教小学是否同样适应呢?我想应该八九不离十了吧!音乐尚且提倡原生态唱法,我们的教育为何还要舍本求末,弃简就繁呢?让孩子广泛地阅读,在他们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里,有着自己懵懂的感悟,在他们无忧无虑的童年中,有着自己对世事的评判和积淀。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也曾说“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好读书”,也就是广览博读,正是学好、用好语文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我想,语文的学习,就让孩子自己鼓帆自己前行吧!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


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光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但是,此刻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向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十分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以前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就应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期望学生按照自我期望的方向生长,更期望他们在最短的时光内成熟,不断地把自我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期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必须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我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完美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完美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我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我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其实教育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700字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看了,我被吸引住了,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一个无知的不懂事的孩子对待。决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孩子。这样对孩子不公平,我们要善待孩子的错误和缺点。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练习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难免会碰到一些成绩不好,又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说实话,这些学生很让老师头疼,有时候像 你还上吗?赶快回家吧﹗之类的气话也会用在这些学生身上,书中有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600字


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文章中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作者用最朴实的语言,每章每节的标题和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个改革的实践家、一个创新的实践家崭新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智慧,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大都是作者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他的鲜活理念,揭示了教育的本质规律。
其中有一篇文章《为孩子的思维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李老师列举了四位老师的课,并进行了分析,我感受颇深。能否为孩子们扬起思维的风帆,插上思维的翅膀,才是教育者的天职,要给孩子们以想象的空间,思维的余地。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和人的天赋有一定联系,但基本上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在课堂教学这一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李老师一路走来,他走到哪里,阅读的种子就播到哪里。李希贵老师说:教育是与读书联系在一起的,书籍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一个学生在他相应的年龄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读的书,那是人生无法弥补的遗憾。应该让读书活动伴随孩子一生!从爱书的爷爷到连环画的魅力、从每天10分钟到ACT语文教改实验,从千万不要上语文老师的当到文章是流出来的,最后到百万人家竞读书,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李老师的这种教育思想,我从真正意识到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必须要有大量的课外阅读。读此书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还给我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索。很是为其中的先进教育理念、观点、方法、做法所深深打动与触动。

读后感《关于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分享1500字通用》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