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积极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1】

《课堂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读后感1000字:

人类为什么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关于这个哲学问题人们展开了激烈而深刻的讨论,最终知道人类活着就是为了获得幸福。这学期学校提供了许多书,希望每一位老师仔细研读可以将其精髓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我选择的第一本书就是《课堂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有内涵的心理学书籍。之前我有读过《微表情心理学》的书,在那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可以从不同的表情中了解每个人真实的内心世界,了解每一种情绪背后所掩藏的秘密。那么如今的这本书却给了我,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也让我习得了在课堂上如何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从而更好地教学。

这本书描述的非常全面。这本书有七个专题,主要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概述、积极心理学与师生的关系、积极心理学与课堂氛围创设、积极心理学与自我效能感、积极心理学与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积极心理学与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积极心理学应用典型案例解析。此书把心理学运用于学生与老师之中,恰如其分地教老师如何把握学生心理,如何更好地从教。积极心理学不仅对个人心理状态调节和健康心理塑造有很大的帮助,对于营造积极的教。

毕业后第一次从教的我,第一次教心理学的我,起初有些迷茫,但后来伴随着我对这门课有了兴趣。我开始了解心理学,从最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入手,逐渐加深对它的了解,直到现在对这门课有了浓浓的喜爱之情。我觉得在这门课中我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外表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每个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所需要的知识及经验不同。比如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过重的学习压力、时常出现的焦虑情绪、习得性无助感都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的效果。而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教育者改变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课堂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中的幸福感,从而拾起学习的信心,激发自身潜在的积极力量,更好的提高学习效果。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作为教师不管我们教的是哪一门课,要想把这门课教的好就必须在教学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某一门课产生了兴趣,他才能够去学习去阅读所喜爱的这门课。从上学期教心理学直到现在,不敢说自己教的有多么的好。虽然每次准备一节课会花费我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每当我在课堂上呈现自己的教学成果时,总能看到同学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心里还是非常开心的。在上学期期末我还让学生们做了测试,试卷最后一题写这学期的收获。同学们都写的比较好,清楚的记得一个同学写到:虽然老师不为我们传授课本的知识,但老师却教会了我们在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就是简单的一句话却给了我温暖,这个时候总会想自己的辛苦没有白付出,还是有人能理解老师为他们做的事情。

总之,这本书还有许多精髓的内容值得我在日后的教学中慢慢去体验、去实践,我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依然可以做到问心无愧,有益于自己更有益于我的学生。文\李晓霞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2】

近期,我在图书馆借来了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积极心理学》。在读这本《积极心理学》之前,我觉得心理学的书,往往会联想到心理疾病、障碍等问题!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心理学包括还包括许多另外的方面的,其中的一些面对人生、社会的态度以及对人对己是很有道理!

本书主要描述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况以及内化动机。第一是介绍人们获得积极体验的方法。第二是指导人们如何增强这种积极体验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第三是如何运用到建设积极的人性化的社会制度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是教人如何积极面对人生,如何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这才是现代社会的芸芸众生日益荒漠化的心灵最需要的甘露。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正如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起者、美国当代着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说:“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

在学习了积极心理学之后,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认识自己方面。人们总是要面对恐惧、悲伤、焦虑等各种积极或负面的情绪。因此,在遇到这些负面的情绪要积极地面对!第二、活动方面。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在参与的活动时要积极做好本分,这才能体现活动时既愉快又有意义。第三、态度方面。快乐与否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主观意识。态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要努力纠正自己身上所出现的各类情绪和行为问题,来改变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往正确的方向努力,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第四、做事方面。人们往往希望在越来越短的时间里完成越来越多的事务,却忽视了“数量会影响质量”,人们可能会因参与过多活动而牺牲掉快乐。因此我们必须实行小步走的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做完一件再一件!第五、身体方面。身心需要和谐发展,因而坚持锻炼、充足睡眠、健康饮食习惯都会对身体和精神健康大有益处。没有键康身体就不能积极地去面对生活,因此要改正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因而,学习、研究“积极心理学”,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大有很大的益处的。有健康的心灵,才会有真正健康的人生,所以学习和研究积极心理学,是我们每个人必需做的事。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3】

这个月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翻开书,我就被序言中的一段话吸引: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气力:积极气力和消极气力。这两股气力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披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里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通常,幸福的人大多热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轮回。假如教师能够成为播种幸福的人,则不仅自身可以拥有幸福,在糊口当中布满活力,培养出的学生也将更有幸福感和立异活力。

那读了这本书之后,播种幸福是教师存在的价值,让我感慨特别大。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幸福不单单只有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品德、理想、激情和乐观的心态。所有能让孩子感觉幸福的体验,都能体现我们的价值,所以很惭愧的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而吝啬于自己的微笑。所以,在接下的教授教养时光,我但愿能成为一个传播幸福的人,让我的学生由于老师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教师的人生是有榜样效应的,某种意义说教师的糊口对全社会的人说是一面镜子,当教师糊口幸福、工作顺利的时候说明我们的社会发展明和谐。

后看了这本书,书中说:对于所有的教师说,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是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规划自己的人生的。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4】

1、积极、有规律地锻炼身体

2、保持规律而充足的睡眠

3、保持不乱的情谊

4、常常与挚友聚会

5、为自己认定的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教育培养人是促进一个人更好地更快地适应社会的要乞降社会规范,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逐步走向合情合理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比价复杂的心理成熟过程。一个人较成熟,让他人觉得是合情合理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懂事

教师困惑:古人说家有五斗粮,不做孩子王,的确自古以管教孩子是麻烦的事,尤其是因为他们不懂事,甚至比较顽劣,教育管教就碰到了麻烦。也暗示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长短常不收留易的,由于我们必定会碰到这些和那些的麻烦。

案例糊口中:现实糊口中,我就碰到了这样一位不懂事的孩子,他的不懂事体现在:1、不知道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需要,固然成绩还可以,但是习惯比较差,他常常会做一些比较异常额步履吸引留意。

2、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以自我为中央,没有自我控制能力。、没有合作意识,在团队中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和角色,行为特殊。常常无理取闹、不讲道理。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5】

做专业的教育——陶新华《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本书主要是案例、案例分析、应对策略的结构组成方式,围绕“关注积极情绪,实现师生幸福”主题展开叙述,整理之后,记录如下:

一、积极心理学是什么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人本身拥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主要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的人获得幸福为目标。当我们聚焦积极面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进步和希望。

赛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中提出幸福有5个因素决定——积极情绪、投入地工作和生活,目标和意义,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就感。

二、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教育教学

1.人的情绪情感体验总是优先于大脑皮层的智力活动,当学生认为自己在做无意义、无价值的工作之后,他们对生活会产生负面评价,从而对未来人生产生不良影响。杏仁核是记忆中的情绪成分存储地,受到刺激后被唤起的情绪85%是消极情绪记忆。而长期的压力状态下,免疫系统会受到危害,得病几率上升。

人脑的基本功能依次是生存反应,满足情绪的需要,认知学习,这三者功能的顺序的不可变更的。只有在生存反应感到安全、情绪体验愉快的时候,大脑才能较好地发挥认知学习功能。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大脑中比较容易遗忘,因此快乐的时间总是显得很短暂。

因此我们应当给学生安全、愉快的体验。教师的主要人物就是在工作、生活中寻找快乐,与学生一起克服困难。教育的主要工作就是引导,唤起学生的积极情绪。适当的体育锻炼,良好的学习兴趣,优势的肯定,适度的压力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2.神经元工作有关键期,语言学习能力第一个关键期是出生到5岁左右,第二个关键期是12岁左右。当然,人的一生任何时候都可以学习,大脑的神经元可塑性很强。

长时程增强效应是指反复激活次数越多,神经元的连接就月有效。

适应于再生效应是指生存环境越丰富,越能够刺激大脑神经元发育。

因此教师应当涉及好的教学方法,持续吸引学生努力学习。因此教育要抓准时间,反复训练,不断优化。

3.初二数学老师王维克批改作业时发现华罗庚练习本字很不公正,做了很多涂改,涂改支出正反映了华罗庚在演算时是如何探索的。其他老师讥讽华罗庚的字像螃蟹,王老师看到了华罗庚的天赋,鼓励之后华的数学兴趣越来越浓。

千万别把松苗当蓬蒿。慧眼识人已经逐渐成为教师的核心能力之一,应当敏锐地发现每个学生的才能、优秀品德,并在互动过程中进行培养,强化。因此,教师应当调整情绪,爱和包容;应当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共同学习和探索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关注情感需要,实施差异化的鼓励与赞扬,让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体验。每个学生都是人才,不过我认为,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总被否定的后进行更适合赞赏鼓励,也有一批人更适合适当施压与批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多沟通,多做有效沟通。尊重学生独特性,扩展自己知识面。

4.快乐和幸福是伴随痛苦和烦恼而共生的。积极性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提出幸福公式:幸福=遗传(50%)+生活环境(10%)+个体可控行为(40%)。生活环境中金钱、健康状况对幸福感的提升几乎没什么影响,其中最重要的社交生活和婚姻满意度。“心流”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特米哈伊研究认为,最愉悦的一刻同行体现在一个人为了一件充满挑战但自认为是最值得努力的事,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刻,这就是幸福流,是最接近幸福的状态,是生活中的最优体验。

因此,和学生一起播种幸福。一是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交活动,改善自己与家人关系。更重要的是,聚焦积极面,增强成就感。“给镜子一缕阳光,它能反射一片天空;给心灵一缕阳光,它能反应出一个天堂。”二是各类活动,如写感恩信,每天回忆三件不错的事,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发挥自己的优势,分享成就感。

5.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模型告诉我们,积极情绪体验不是别人基于的,而是自己创造和努力追寻获得的。

因此,首先在认知上乐观地看到学生的进步,积极组织各类教学活动。快乐生活,积极工作,锻炼身体,保证睡眠,经常聚会,为了目标努力,自我调节,主动提升。

6.研究发现,影响师生关系有五个要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彼此理解,学生的解释风格,学生老师彼此的接纳和互相尊重,彼此的互惠关系体验,这样的关系可以持续的时间。接纳与尊重是建立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因此,接纳表现异常的学生,关注他们被忽视的内在需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尤其要注意,机智灵活地严格要求,原则问题不让步。用可接受的方式指出缺点,及时给予肯定,提升自尊和成就感,与学生互动交流直接对话,这种交流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1)了解学生,2)让学生指导课堂、学习的意义和价值,3)让学生了解老师的底线在哪里。4)用每次活动润物无声。

7.叙事治疗法,可以记录学生进步,进行叙事治疗,挖掘积极功能的自我,促进学生自我修正,自我成长。

因此,及时征集个人问题及班级问题,保持师生情感及时沟通。选择合适的对象,贯彻始终地关注其积极面,保持沟通接触。不能急功近利,坚持,不急不躁。

8.高分低承受力学生,自我中心类学生: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追求完美会走向反面,而以积极心态追求幸福则是人类最有价值的人生目标。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去发现自我的优点,进行充分发挥,用毕生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少做被迫的事情。“老师一说就懂,一讲就会,一考就是高分”是自欺欺人,要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试错乐趣。保持学习东西,承认试错本身就是学习经验获取的过程。

因此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追求幸福人生的意义,探索自己生命中最需要什么;重视学习过程,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就,获得积极的“沉浸体验”,这是最好的奖赏和冬季,努力培养学生的求知热情。在交往互动中表达爱和赏识;关注个性化特点,与学生达成共识;和学生一起建立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在过程中体验快乐和成就感;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9.网络沉迷:儿童内在动机的发展部分取决于其交往需要、胜任需要和自主需要,以及让父母、老师、教练或生活中的重要的人满意的程度。

因此做师生有效沟通,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接受和适应网络。学习网络游戏具备吸引力的成功经验,增强教学吸引力,给予学生挑战和成就感。给可以胜任的任务,提高自我控制的感觉。倾听+原则问题不让步。帮助关注学生规划人生,使用综合方法而非一招一式。

10.早恋:心理学家霍林沃斯将青春期到青年早起成为心理上的断乳期。他们渴望亲密关系,期待建立自我同一性。“自我决定理论”——人先天有三种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关系需要。恋爱可以带来这样的积极体验。“镜像自我理论”——我是与他人面对面的产物,他人是一面镜子,我的自我意识来源于他人怎么看我。青春期有性别认同。

因此,“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告诉我们越干扰,学生会越坚定。喜欢异性时,他们会更敏感,更在意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是很好的教育引导时机。教导学生要想收到青睐,要使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男孩要成为有责任心的男人,女孩要成为善良独立的女人,这样才能为一段感情提供坚实的基础。还要教学她们妥善地处理矛盾、冲突和分手,不因问题处理不当受到伤害,积极归因,把握分寸。教导女孩学会自我保护。

11.抑郁:解释风格分为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人格化。抑郁的人认为坏事是永久性的。反复思考越感无助。乐观性解释风格更认为失败是暂时的。学生的解释风格是可以改变的。

因此教导学生改变看问题角度,学会健康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失败给予公正合理、恰到好处的分析。

12:焦虑、压力:紧张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呈倒U型曲线,焦虑水平过低,动机过弱不能激起学习积极性,过强的动机反而会引起学习效率降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与消极力量,此消彼长。

因此,努力减少消极情绪体验,反复品味快乐,养成与别人分享习惯。优势学科迁移。

13.乐观是心理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品质。我们要做乐观的教师,教乐观的学生。让学生拥有乐观的心态,培养学生的征服感,避免无助感,多参与活动。帮助提供自尊心,在成功的时候给与适当的表扬。

14,其他:人不能脱离他者存在,性格优势是可以培养的,及时肯定很重要,

总之,理解学生,接受学生,设立可达到的标准,体会强化成功体验,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理解。谁站在讲台前,谁就决定教育的品质,决定孩子的命运。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6】

教师这一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所以,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使我认识到,一个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但教师职业存在着成就需要与成功的冲突,责任感与工作感及自尊心的冲突,教师内心也发生波动,加剧内心的冲突。这些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就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把教师的一切视为自己模仿的榜样。所以教师不仅是传授文化知识,还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设计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因此,教师的人格从某种程度上说比他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

因此,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和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康的心理。我们要学会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才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一个快乐幸福的教师,一定能给自己的学生带来更多的幸福和快乐。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要干一行爱一行;放下权威与学生沟通交流,劳逸结合;保持充实、和睦的家庭生活;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培养良好个性。

在当今社会,面对各种压力和激烈的竞争,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在教学中,作为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作为学生言行举止榜样的我们,更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远离体罚、冲动、喜怒无常、语言暴力等一些不良的行为,并做到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反省、评价自己,勤奋学习,以心养智。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7】

《积极心理学》一书中自卑与超越的话题,令我感触颇深。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过:“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假如因自卑而将自己孤立,我们必将自取灭亡。我们必须超越自卑”

我的自卑感,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越来越明显的呢?

小学的时候成绩并没有特别好却天天乐得像傻子,明明不是很高的荣誉却也可以高兴三四天。随着我越来越大,接触的人多了,视野拓宽了,总会在不经意的比较中,我看到了越来越多自己的缺点,而过去引以为豪的优势变得黯淡无光,自我否定心理出现得越来越频繁,挥之不去,难以忘却。“我对自己没信心”便成了脱口而出的话。

起初我将自卑感看做为一种合理的自知之明,但缺少自信的做事理念给我带来了许多困难。由于自卑我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机会与我失之交臂;由于害怕,我在怀疑自己的那瞬间,错失了很多机会。

“如果我能勇敢自信一点就好了”。我总是后知后觉的这样想。

我记得我每回交题的时候。都心惊胆战的,看到老师就害怕,而老师每次给我讲解完之后都会说一句,“你做的挺好的,继续加油”我还记得在放假前,曾经教过我的老师碰见我给我了一盒笔。我很差异问道:“诶!突然这么好?她笑着跟我说,“那肯定,你可是我的宝藏女孩。”这让我想起父母都是鼓励我,从来不拿我跟别的比我优秀的人比较,父母也常常把我视为他们的骄傲。明明原来是父母和老师的骄傲的,为什么要自卑?我之前总是将这些话抛之脑后,却从没想过,我其实真的可以做到的,我也是优秀的。

这次我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领悟到:很多时候,对于令自己自卑的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接受它,并且提醒自己,这件事改变不了,但我可以尽力做到最好。另外解决自己自卑不自信的问题,就是对于你心中那个脆弱的“小孩”,亲近“他”,拥抱“他”。

自卑是一把双刃剑。这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好方式,所以你需要超越自卑,活出全新的自己!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8】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最大弊病在于过分关注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只是消除症状,修补缺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着重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意味着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积极向上的自我力量,自身的性格优势。借助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对抗心理困扰、消除问题行为、建立抵御挫折、心理创伤和障碍的预防机制。“个人优势”概念的提出将让教师和学生都习惯去发现优势,而不是刻意寻找缺点。学校育人环境中不再是注重克服人的缺点,而是鼓励人人都精彩、人人都自信的人文精神。

在《积极心理学—团队活动课操作指南》第一章中,主要围绕“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两方面来设计班队活动,从中可以看出设计活动的老师处心积虑的要学生认识自我,不仅要自我挖掘,还要让同伴挖掘。在学生对自己优势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些优势发挥的余地和控制不好的后果。最后还以“模拟招聘”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的优势和社会职业联系起来,从实际出发分析和鼓励学生如何正确的运用自己的优势立足社会。这一系列的活动设计不得不让我佩服这位老师,如此用心良苦的为学生树立心目中的微小自信。

回顾自己开学以来在七1班的活动设计,自己也一直在努力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贴标语、做战旗、标榜样等,只是形式多停留在浅层次,没有太多的深化作用。记得在开学初分小组时,让每一位同学写一下“我能为小组做什么?”大多数学生们的答案十分空洞,有的说:“我可以为小组争光。”“我可以为小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能为小组加分。”回答中丝毫看不到学生对于自己优势长处的描述。最让我感到欣慰的一个回答就是“我能给小组人员提出他们想不到的阴谋诡计,我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最新的信息,还能为大家创造出一些好玩的东西。”至少我能从这个学生的回答中看出他很自信自己的鬼点子和鬼把戏。

第一次阶段考试后,我觉着学生们彼此之间应该有更多地认识了,就重新规划他们书写小组的档案表,同样的列出了一项必填栏目:“你的优势”。结果仍然让我觉得孩子们意识不到自己在集体中的特殊性。很多学生甚至将自己的优势直接就表达成学科优势,“我数学好。”当然我不能否定他的这方面优势,可是总觉得我们的孩子缺乏对自己性格优势的判定和肯定。我想也许我们老师和家长也是有很大责任的,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路途中也许受到过老师的压制、也许受到过家长的谴责,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某些特性到底是优势还是劣势,长久之后,他们就失去了对自己这份特性的认同和骄傲,他们慢慢地变得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我班的何先文学生,先天的乐天派,无论何时都是咧着嘴乐呵呵的,哪怕批评他,它具备一般学生没有的抗打击能力,也许会被一般人看成是傻乎乎的,但是我觉得这就是他的优势。他喜欢笑,我鼓励他学会各种类型的笑,告诉他要找机会在班里为他开一次个人表演会;他喜欢古代历史故事,我鼓励他看《三十六计》,告诉他要让他在班里搞一次三十六计的故事会;我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到底会换来他多大的变化,但是我觉得这样做还是有必要的,毕竟这些都是他乐意去做的,这是他的个人优势。在我个人的教育理念中,我不拒绝个性,我更不会拒绝一些有特殊优点的学生,我的目标就是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挥他们的这种优势,同时也让他们明白自己具有这样的优势,相信自己可以出色。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9】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教师这一门职业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的知识已经无法胜任教学工作,应对新时代学生的变化。作为新时代的一名九零后老师,更加要积极学习进修。其中心理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并加以实践,才能更好的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教学也会事倍功半。所以空闲时间我积极阅读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尤其是陶新华老师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完之后受益匪浅。我深感教师有的时候真的要回到教育的起点,接纳学生们的一切,好与坏,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也才能够真正找到帮助孩子的方法。就像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成功的关键不是消除各项弱点,而是充分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性的建设性力量和美德。投入、活力、奉献、专注是人类共同的美德,教师更应该具有这样的美德,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这些美德,一定可以培养出更多幸福生活的学生,让自己的职业人生也丰富多彩,蓬勃发展。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班级小胖的故事。这个班我是在初二接的,在初一只是担任他们的地理老师,所以对小胖唯一的印象就是:他就是那个老是说yellow的地理课睡觉的捣蛋鬼。

接班后,我对班级的同学做了大概的了解,尤其关注了小胖。我发现其实他不是一个没有上进心和目标的人,反而存在着很多的优点。比如他值日工作一直很负责,每天早中晚都可以看到小胖拿着扫帚,弯着腰,打扫着教室外的那条走廊。再如每次换位置时,他总是会去帮助旁边的同学一起来搬桌子椅子,可见也是个热心的小伙子呢。小胖在语数外课堂上也尤其认真,书本上的笔记也是工工整整,初一的成绩也处在上游水平。但是情绪却时常大起大落,时而疯癫,时而悲伤。在班级中不惜牺牲自己的形象,哗众取宠。还喜欢说一些不好的话。我就问自己:难道他真的天生如此,背后有没有原因呢?

为了更好的去帮助小胖,我尝试着去了解他,发现他的优点,并在班级表扬他,告诉他,原来他可以做的很好。可能是我对他一开始表扬多于批评,他开始纵容自己。在一次跑操中违反纪律,在两个班级之间来回穿梭,经多次提醒却无效。我一怒之下,朝他吼道:你要么在班级的队伍中好好跑,要么滚出去。然后他就真的跑了。跑操结束后回到教室,我就在班级严厉的批评了他的这个行为,告诉他:你既然身为班级的一份子,就必须为班级出力,维护班级的荣誉。他愤愤的说:我不是4班的,我转班。我回答到:不可能,在娄江你只能是4班的学生,要么让你爸转学。生气的两个人,注定是没有什么好话的。小胖也没再讲话,可能也是第一次见到我这么严厉的对他。放学后我看到他一个人在走廊游荡,便把他喊了过来,问道:为什么跑操的时候跑掉呢?他赌气回答到:不是你让我滚的吗?我对他说:跑操时提醒了你多少次,你却还在捣乱,老师也不想说这话,你想想看这是不是你自己造成的?小胖沉默了。我接着说道:老师知道你可以做好,你也有一颗为班级的心,我们把这表现出来不好吗,为什么要用那种不好的行为来掩饰呢。以后如果你有不好的行为,老师还会严厉的批评,但是只针对你做的事情,不是对你这个人,希望你能接受,然后让自己更优秀。

我不知道这个行为这番谈话有没有效果,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让人欣慰的是某天早上的一次跑操,在我们跑了一半之后我看到小胖跟上来了,那一刻我真的觉得很开心,为小胖开心。此后每次跑操,小胖再也不会像之前那样捣乱了。即使偶尔调皮,稍微提醒一下也可以做好了。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一年来,我和小胖,小胖和同学之间,总有这样那样的小摩擦小感动,但是信任也在慢慢建立,情感也在逐渐加深。到后来我才慢慢了解到,小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情绪起伏,看似倔强却又敏感脆弱,其实和他的家庭有关系,父母的离异是他不能接受的事情,找不到宣泄的口岸,所以他用这样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诉求,可能没有人真正关心过他需要什么,他哪里不开心了。我却越来越心疼他,也更加明确他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他渴望家庭和睦,他需要关爱。虽然我们无法帮他改变家庭的状况,但是我愿意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接纳他所有的行为和情绪,到后来他也慢慢愿意在班级里分享自己的快乐与悲伤,甚至是家庭的情况。庆幸的是他并没有成为班级的另类,同学们也发现了他的可爱之处。当然现在小胖行为上情绪上还是有一些问题,但是我愿意继续去努力。哪怕不能改变什么,我希望我们这个集体也能成为他心里的一束光,以后在遇到难过时有些许温暖。因为我相信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正直只能以正直来铸造。这也是班主任工作最大的魅力,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正如书中所说,教师存在的价值是播种幸福,而幸福的人大多乐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我愿意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成为传播幸福的人,在生活中充满活力,让我的学生也收获幸福感和创新的活力。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通用10篇)


为了消磨时间,我们经常会读一些书籍,不少人看完作者的作品后都能从中收获很多,读后感应该写出自己的新意。在写作品读后感时你有什么感悟?栏目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积极心理学读后感,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篇1

1、积极、有规律地锻炼身体

2、保持规律而充足的睡眠

3、保持不乱的情谊

4、常常与挚友聚会

5、为自己认定的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教育培养人是促进一个人更好地更快地适应社会的要乞降社会规范,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逐步走向合情合理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比价复杂的心理成熟过程。一个人较成熟,让他人觉得是合情合理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懂事

教师困惑:古人说家有五斗粮,不做孩子王,的确自古以管教孩子是麻烦的事,尤其是因为他们不懂事,甚至比较顽劣,教育管教就碰到了麻烦。也暗示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长短常不收留易的,由于我们必定会碰到这些和那些的麻烦。

案例糊口中:现实糊口中,我就碰到了这样一位不懂事的孩子,他的不懂事体现在:1、不知道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需要,固然成绩还可以,但是习惯比较差,他常常会做一些比较异常额步履吸引留意。

2、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以自我为中央,没有自我控制能力。、没有合作意识,在团队中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和角色,行为特殊。常常无理取闹、不讲道理。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篇2

做专业的教育——陶新华《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本书主要是案例、案例分析、应对策略的结构组成方式,围绕“关注积极情绪,实现师生幸福”主题展开叙述,整理之后,记录如下:

一、积极心理学是什么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人本身拥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主要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的人获得幸福为目标。当我们聚焦积极面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进步和希望。

赛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中提出幸福有5个因素决定——积极情绪、投入地工作和生活,目标和意义,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就感。

二、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教育教学

1.人的情绪情感体验总是优先于大脑皮层的智力活动,当学生认为自己在做无意义、无价值的工作之后,他们对生活会产生负面评价,从而对未来人生产生不良影响。杏仁核是记忆中的情绪成分存储地,受到刺激后被唤起的情绪85%是消极情绪记忆。而长期的压力状态下,免疫系统会受到危害,得病几率上升。

人脑的基本功能依次是生存反应,满足情绪的需要,认知学习,这三者功能的顺序的不可变更的。只有在生存反应感到安全、情绪体验愉快的时候,大脑才能较好地发挥认知学习功能。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大脑中比较容易遗忘,因此快乐的时间总是显得很短暂。

因此我们应当给学生安全、愉快的体验。教师的主要人物就是在工作、生活中寻找快乐,与学生一起克服困难。教育的主要工作就是引导,唤起学生的积极情绪。适当的体育锻炼,良好的学习兴趣,优势的肯定,适度的压力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2.神经元工作有关键期,语言学习能力第一个关键期是出生到5岁左右,第二个关键期是12岁左右。当然,人的一生任何时候都可以学习,大脑的神经元可塑性很强。

长时程增强效应是指反复激活次数越多,神经元的连接就月有效。

适应于再生效应是指生存环境越丰富,越能够刺激大脑神经元发育。

因此教师应当涉及好的教学方法,持续吸引学生努力学习。因此教育要抓准时间,反复训练,不断优化。

3.初二数学老师王维克批改作业时发现华罗庚练习本字很不公正,做了很多涂改,涂改支出正反映了华罗庚在演算时是如何探索的。其他老师讥讽华罗庚的字像螃蟹,王老师看到了华罗庚的天赋,鼓励之后华的数学兴趣越来越浓。

千万别把松苗当蓬蒿。慧眼识人已经逐渐成为教师的核心能力之一,应当敏锐地发现每个学生的才能、优秀品德,并在互动过程中进行培养,强化。因此,教师应当调整情绪,爱和包容;应当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共同学习和探索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关注情感需要,实施差异化的鼓励与赞扬,让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体验。每个学生都是人才,不过我认为,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总被否定的后进行更适合赞赏鼓励,也有一批人更适合适当施压与批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多沟通,多做有效沟通。尊重学生独特性,扩展自己知识面。

4.快乐和幸福是伴随痛苦和烦恼而共生的。积极性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提出幸福公式:幸福=遗传(50%)+生活环境(10%)+个体可控行为(40%)。生活环境中金钱、健康状况对幸福感的提升几乎没什么影响,其中最重要的社交生活和婚姻满意度。“心流”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特米哈伊研究认为,最愉悦的一刻同行体现在一个人为了一件充满挑战但自认为是最值得努力的事,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刻,这就是幸福流,是最接近幸福的状态,是生活中的最优体验。

因此,和学生一起播种幸福。一是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交活动,改善自己与家人关系。更重要的是,聚焦积极面,增强成就感。“给镜子一缕阳光,它能反射一片天空;给心灵一缕阳光,它能反应出一个天堂。”二是各类活动,如写感恩信,每天回忆三件不错的事,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发挥自己的优势,分享成就感。

5.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模型告诉我们,积极情绪体验不是别人基于的,而是自己创造和努力追寻获得的。

因此,首先在认知上乐观地看到学生的进步,积极组织各类教学活动。快乐生活,积极工作,锻炼身体,保证睡眠,经常聚会,为了目标努力,自我调节,主动提升。

6.研究发现,影响师生关系有五个要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彼此理解,学生的解释风格,学生老师彼此的接纳和互相尊重,彼此的互惠关系体验,这样的关系可以持续的时间。接纳与尊重是建立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因此,接纳表现异常的学生,关注他们被忽视的内在需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尤其要注意,机智灵活地严格要求,原则问题不让步。用可接受的方式指出缺点,及时给予肯定,提升自尊和成就感,与学生互动交流直接对话,这种交流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1)了解学生,2)让学生指导课堂、学习的意义和价值,3)让学生了解老师的底线在哪里。4)用每次活动润物无声。

7.叙事治疗法,可以记录学生进步,进行叙事治疗,挖掘积极功能的自我,促进学生自我修正,自我成长。

因此,及时征集个人问题及班级问题,保持师生情感及时沟通。选择合适的对象,贯彻始终地关注其积极面,保持沟通接触。不能急功近利,坚持,不急不躁。

8.高分低承受力学生,自我中心类学生: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追求完美会走向反面,而以积极心态追求幸福则是人类最有价值的人生目标。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去发现自我的优点,进行充分发挥,用毕生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少做被迫的事情。“老师一说就懂,一讲就会,一考就是高分”是自欺欺人,要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试错乐趣。保持学习东西,承认试错本身就是学习经验获取的过程。

因此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追求幸福人生的意义,探索自己生命中最需要什么;重视学习过程,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就,获得积极的“沉浸体验”,这是最好的奖赏和冬季,努力培养学生的求知热情。在交往互动中表达爱和赏识;关注个性化特点,与学生达成共识;和学生一起建立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在过程中体验快乐和成就感;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9.网络沉迷:儿童内在动机的发展部分取决于其交往需要、胜任需要和自主需要,以及让父母、老师、教练或生活中的重要的人满意的程度。

因此做师生有效沟通,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接受和适应网络。学习网络游戏具备吸引力的成功经验,增强教学吸引力,给予学生挑战和成就感。给可以胜任的任务,提高自我控制的感觉。倾听+原则问题不让步。帮助关注学生规划人生,使用综合方法而非一招一式。

10.早恋:心理学家霍林沃斯将青春期到青年早起成为心理上的断乳期。他们渴望亲密关系,期待建立自我同一性。“自我决定理论”——人先天有三种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关系需要。恋爱可以带来这样的积极体验。“镜像自我理论”——我是与他人面对面的产物,他人是一面镜子,我的自我意识来源于他人怎么看我。青春期有性别认同。

因此,“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告诉我们越干扰,学生会越坚定。喜欢异性时,他们会更敏感,更在意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是很好的教育引导时机。教导学生要想收到青睐,要使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男孩要成为有责任心的男人,女孩要成为善良独立的女人,这样才能为一段感情提供坚实的基础。还要教学她们妥善地处理矛盾、冲突和分手,不因问题处理不当受到伤害,积极归因,把握分寸。教导女孩学会自我保护。

11.抑郁:解释风格分为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人格化。抑郁的人认为坏事是永久性的。反复思考越感无助。乐观性解释风格更认为失败是暂时的。学生的解释风格是可以改变的。

因此教导学生改变看问题角度,学会健康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失败给予公正合理、恰到好处的分析。

12:焦虑、压力:紧张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呈倒U型曲线,焦虑水平过低,动机过弱不能激起学习积极性,过强的动机反而会引起学习效率降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与消极力量,此消彼长。

因此,努力减少消极情绪体验,反复品味快乐,养成与别人分享习惯。优势学科迁移。

13.乐观是心理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品质。我们要做乐观的教师,教乐观的学生。让学生拥有乐观的心态,培养学生的征服感,避免无助感,多参与活动。帮助提供自尊心,在成功的时候给与适当的表扬。

14,其他:人不能脱离他者存在,性格优势是可以培养的,及时肯定很重要,

总之,理解学生,接受学生,设立可达到的标准,体会强化成功体验,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理解。谁站在讲台前,谁就决定教育的品质,决定孩子的命运。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篇3

教师这一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所以,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使我认识到,一个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但教师职业存在着成就需要与成功的冲突,责任感与工作感及自尊心的冲突,教师内心也发生波动,加剧内心的冲突。这些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就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把教师的一切视为自己模仿的榜样。所以教师不仅是传授文化知识,还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设计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因此,教师的人格从某种程度上说比他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

因此,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和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康的心理。我们要学会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才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一个快乐幸福的教师,一定能给自己的学生带来更多的幸福和快乐。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要干一行爱一行;放下权威与学生沟通交流,劳逸结合;保持充实、和睦的家庭生活;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培养良好个性。

在当今社会,面对各种压力和激烈的竞争,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在教学中,作为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作为学生言行举止榜样的我们,更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远离体罚、冲动、喜怒无常、语言暴力等一些不良的行为,并做到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反省、评价自己,勤奋学习,以心养智。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篇4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最大弊病在于过分关注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只是消除症状,修补缺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着重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意味着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积极向上的自我力量,自身的性格优势。借助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对抗心理困扰、消除问题行为、建立抵御挫折、心理创伤和障碍的预防机制。“个人优势”概念的提出将让教师和学生都习惯去发现优势,而不是刻意寻找缺点。学校育人环境中不再是注重克服人的缺点,而是鼓励人人都精彩、人人都自信的人文精神。

在《积极心理学—团队活动课操作指南》第一章中,主要围绕“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两方面来设计班队活动,从中可以看出设计活动的老师处心积虑的要学生认识自我,不仅要自我挖掘,还要让同伴挖掘。在学生对自己优势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些优势发挥的余地和控制不好的后果。最后还以“模拟招聘”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的优势和社会职业联系起来,从实际出发分析和鼓励学生如何正确的运用自己的优势立足社会。这一系列的活动设计不得不让我佩服这位老师,如此用心良苦的为学生树立心目中的微小自信。

回顾自己开学以来在七1班的活动设计,自己也一直在努力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贴标语、做战旗、标榜样等,只是形式多停留在浅层次,没有太多的深化作用。记得在开学初分小组时,让每一位同学写一下“我能为小组做什么?”大多数学生们的答案十分空洞,有的说:“我可以为小组争光。”“我可以为小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能为小组加分。”回答中丝毫看不到学生对于自己优势长处的描述。最让我感到欣慰的一个回答就是“我能给小组人员提出他们想不到的阴谋诡计,我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最新的信息,还能为大家创造出一些好玩的东西。”至少我能从这个学生的回答中看出他很自信自己的鬼点子和鬼把戏。

第一次阶段考试后,我觉着学生们彼此之间应该有更多地认识了,就重新规划他们书写小组的档案表,同样的列出了一项必填栏目:“你的优势”。结果仍然让我觉得孩子们意识不到自己在集体中的特殊性。很多学生甚至将自己的优势直接就表达成学科优势,“我数学好。”当然我不能否定他的这方面优势,可是总觉得我们的孩子缺乏对自己性格优势的判定和肯定。我想也许我们老师和家长也是有很大责任的,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路途中也许受到过老师的压制、也许受到过家长的谴责,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某些特性到底是优势还是劣势,长久之后,他们就失去了对自己这份特性的认同和骄傲,他们慢慢地变得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我班的何先文学生,先天的乐天派,无论何时都是咧着嘴乐呵呵的,哪怕批评他,它具备一般学生没有的抗打击能力,也许会被一般人看成是傻乎乎的,但是我觉得这就是他的优势。他喜欢笑,我鼓励他学会各种类型的笑,告诉他要找机会在班里为他开一次个人表演会;他喜欢古代历史故事,我鼓励他看《三十六计》,告诉他要让他在班里搞一次三十六计的故事会;我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到底会换来他多大的变化,但是我觉得这样做还是有必要的,毕竟这些都是他乐意去做的,这是他的个人优势。在我个人的教育理念中,我不拒绝个性,我更不会拒绝一些有特殊优点的学生,我的目标就是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挥他们的这种优势,同时也让他们明白自己具有这样的优势,相信自己可以出色。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篇5

近期,我在图书馆借来了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积极心理学》。在读这本《积极心理学》之前,我觉得心理学的书,往往会联想到心理疾病、障碍等问题!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心理学包括还包括许多另外的方面的,其中的一些面对人生、社会的态度以及对人对己是很有道理!

本书主要描述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况以及内化动机。第一是介绍人们获得积极体验的方法。第二是指导人们如何增强这种积极体验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第三是如何运用到建设积极的人性化的社会制度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是教人如何积极面对人生,如何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这才是现代社会的芸芸众生日益荒漠化的心灵最需要的甘露。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正如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起者、美国当代着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说:“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

在学习了积极心理学之后,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认识自己方面。人们总是要面对恐惧、悲伤、焦虑等各种积极或负面的情绪。因此,在遇到这些负面的情绪要积极地面对!第二、活动方面。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在参与的活动时要积极做好本分,这才能体现活动时既愉快又有意义。第三、态度方面。快乐与否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主观意识。态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要努力纠正自己身上所出现的各类情绪和行为问题,来改变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往正确的方向努力,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第四、做事方面。人们往往希望在越来越短的时间里完成越来越多的事务,却忽视了“数量会影响质量”,人们可能会因参与过多活动而牺牲掉快乐。因此我们必须实行小步走的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做完一件再一件!第五、身体方面。身心需要和谐发展,因而坚持锻炼、充足睡眠、健康饮食习惯都会对身体和精神健康大有益处。没有键康身体就不能积极地去面对生活,因此要改正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因而,学习、研究“积极心理学”,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大有很大的益处的。有健康的心灵,才会有真正健康的人生,所以学习和研究积极心理学,是我们每个人必需做的事。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篇6

《课堂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读后感1000字:

人类为什么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关于这个哲学问题人们展开了激烈而深刻的讨论,最终知道人类活着就是为了获得幸福。这学期学校提供了许多书,希望每一位老师仔细研读可以将其精髓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我选择的第一本书就是《课堂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有内涵的心理学书籍。之前我有读过《微表情心理学》的书,在那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可以从不同的表情中了解每个人真实的内心世界,了解每一种情绪背后所掩藏的秘密。那么如今的这本书却给了我,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也让我习得了在课堂上如何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从而更好地教学。

这本书描述的非常全面。这本书有七个专题,主要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概述、积极心理学与师生的关系、积极心理学与课堂氛围创设、积极心理学与自我效能感、积极心理学与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积极心理学与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积极心理学应用典型案例解析。此书把心理学运用于学生与老师之中,恰如其分地教老师如何把握学生心理,如何更好地从教。积极心理学不仅对个人心理状态调节和健康心理塑造有很大的帮助,对于营造积极的教。

毕业后第一次从教的我,第一次教心理学的我,起初有些迷茫,但后来伴随着我对这门课有了兴趣。我开始了解心理学,从最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入手,逐渐加深对它的了解,直到现在对这门课有了浓浓的喜爱之情。我觉得在这门课中我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外表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每个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所需要的知识及经验不同。比如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过重的学习压力、时常出现的焦虑情绪、习得性无助感都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的效果。而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教育者改变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课堂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中的幸福感,从而拾起学习的信心,激发自身潜在的积极力量,更好的提高学习效果。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作为教师不管我们教的是哪一门课,要想把这门课教的好就必须在教学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某一门课产生了兴趣,他才能够去学习去阅读所喜爱的这门课。从上学期教心理学直到现在,不敢说自己教的有多么的好。虽然每次准备一节课会花费我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每当我在课堂上呈现自己的教学成果时,总能看到同学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心里还是非常开心的。在上学期期末我还让学生们做了测试,试卷最后一题写这学期的收获。同学们都写的比较好,清楚的记得一个同学写到:虽然老师不为我们传授课本的知识,但老师却教会了我们在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就是简单的一句话却给了我温暖,这个时候总会想自己的辛苦没有白付出,还是有人能理解老师为他们做的事情。

总之,这本书还有许多精髓的内容值得我在日后的教学中慢慢去体验、去实践,我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依然可以做到问心无愧,有益于自己更有益于我的学生。文\李晓霞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篇7

这个月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翻开书,我就被序言中的一段话吸引: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气力:积极气力和消极气力。这两股气力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披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里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通常,幸福的人大多热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轮回。假如教师能够成为播种幸福的人,则不仅自身可以拥有幸福,在糊口当中布满活力,培养出的学生也将更有幸福感和立异活力。

那读了这本书之后,播种幸福是教师存在的价值,让我感慨特别大。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幸福不单单只有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品德、理想、激情和乐观的心态。所有能让孩子感觉幸福的体验,都能体现我们的价值,所以很惭愧的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而吝啬于自己的微笑。所以,在接下的教授教养时光,我但愿能成为一个传播幸福的人,让我的学生由于老师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教师的人生是有榜样效应的,某种意义说教师的糊口对全社会的人说是一面镜子,当教师糊口幸福、工作顺利的时候说明我们的社会发展明和谐。

后看了这本书,书中说:对于所有的教师说,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是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规划自己的人生的。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篇8

幸福,有人把它编在歌里,有人把它写在书籍中。美国哈佛大学把它搬进教室里。不仅如此,沙哈尔博士讲授的有关幸福的积极心理学还成为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超越了长期排名第一的经济学原理,这是在历史上首次以科学来论证幸福是什么。曹校推荐给大家的就是这本-------《哈佛积极心理学》。

书中讲到,沙哈尔给哈佛学生的十条幸福忠告;讲到哈佛幸福课的四个目标;通往更快乐、更幸福的门径等等。其中,有一句话使我感触很深。如果星星一千年内才闪耀一次,当它闪烁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会仰望它,可正因为它每晚都闪烁在星空,所以我们认为那是种理所应当的。如果一个人把一切都当做是理所应当,那他就不会懂得感恩和珍惜,自然也就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

感受幸福的人往往心怀一种信念和动力,这种信念和动力既能够激励自己不断地前进,也能够感动和改变周围的人。感受幸福,会让自己与幸福的联系更紧密。当面对孩子那天真无邪的笑脸时,所有的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清晨,当迎着第一缕阳光,迈着从容的脚步踏进校园时,孩子们一声声老师好!,幸福的一天开始了!

感受幸福校园

法国小说家雨果曾说过: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有人爱我们。其实, 教师的幸福有时就是一种感动, 外界并没有改变什么, 只是你的内心改变了,幸福是一种感觉,在美丽的校园里,在和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天,在看着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自己也会感受到幸福。也为我们的校园注入了幸福的源泉!

感受幸福课堂

课堂是教师生命舞台,在电子白板整合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沉浸在课堂的氛围中,游动的各种各样的鱼、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的穿越、神话故事的美妙世界------这是一个美妙的世界!在这里,老师和学生一起悲伤,一起欢乐,弗洛姆曾说: 幸福本身不是结果, 而是伴随着力量增长的体验。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中, 看到学生们一个个高举的小手,激动的小脸,教师体验到了喜悦和收获的幸福。

感受幸福生活

感受幸福生活,就是要以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念, 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高雅的生活情趣, 从平凡的教学工作中感受生活, 享受生活, 获得职业幸福感。以平平常常的心态, 高高兴兴的心情, 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校长的话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个体获得幸福体验, 提升幸福指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就是一种状态, 一种主观感受。沉浸于自己的工作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感。在付出、理解、尊重、信任中, 教师才会感悟到自己的价值, 享受到作为教师的幸福,体味到对生活和事业的挚爱, 感受到一种奋发向上、不断前进的动力。

感受幸福,当和学生一起徜徉在美丽的校园时,我们幸福;当和他们共享一本好书时,我们幸福;当看到他们犯错后不好意思低下头时,我们幸福;当接到教师节他们用稚嫩的小手绘制的贺卡时,我们幸福;当看到课堂上他们一个个高举的小手,激动的小脸时,我们幸福;我们从学生的身上体验到教育的成就;在幸福中我们的个性得到张扬,理念得到提升,品性得到净化,心境得到调和,让我们都能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篇9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教师这一门职业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的知识已经无法胜任教学工作,应对新时代学生的变化。作为新时代的一名九零后老师,更加要积极学习进修。其中心理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并加以实践,才能更好的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教学也会事倍功半。所以空闲时间我积极阅读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尤其是陶新华老师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完之后受益匪浅。我深感教师有的时候真的要回到教育的起点,接纳学生们的一切,好与坏,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也才能够真正找到帮助孩子的方法。就像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成功的关键不是消除各项弱点,而是充分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性的建设性力量和美德。投入、活力、奉献、专注是人类共同的美德,教师更应该具有这样的美德,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这些美德,一定可以培养出更多幸福生活的学生,让自己的职业人生也丰富多彩,蓬勃发展。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班级小胖的故事。这个班我是在初二接的,在初一只是担任他们的地理老师,所以对小胖唯一的印象就是:他就是那个老是说yellow的地理课睡觉的捣蛋鬼。

接班后,我对班级的同学做了大概的了解,尤其关注了小胖。我发现其实他不是一个没有上进心和目标的人,反而存在着很多的优点。比如他值日工作一直很负责,每天早中晚都可以看到小胖拿着扫帚,弯着腰,打扫着教室外的那条走廊。再如每次换位置时,他总是会去帮助旁边的同学一起来搬桌子椅子,可见也是个热心的小伙子呢。小胖在语数外课堂上也尤其认真,书本上的笔记也是工工整整,初一的成绩也处在上游水平。但是情绪却时常大起大落,时而疯癫,时而悲伤。在班级中不惜牺牲自己的形象,哗众取宠。还喜欢说一些不好的话。我就问自己:难道他真的天生如此,背后有没有原因呢?

为了更好的去帮助小胖,我尝试着去了解他,发现他的优点,并在班级表扬他,告诉他,原来他可以做的很好。可能是我对他一开始表扬多于批评,他开始纵容自己。在一次跑操中违反纪律,在两个班级之间来回穿梭,经多次提醒却无效。我一怒之下,朝他吼道:你要么在班级的队伍中好好跑,要么滚出去。然后他就真的跑了。跑操结束后回到教室,我就在班级严厉的批评了他的这个行为,告诉他:你既然身为班级的一份子,就必须为班级出力,维护班级的荣誉。他愤愤的说:我不是4班的,我转班。我回答到:不可能,在娄江你只能是4班的学生,要么让你爸转学。生气的两个人,注定是没有什么好话的。小胖也没再讲话,可能也是第一次见到我这么严厉的对他。放学后我看到他一个人在走廊游荡,便把他喊了过来,问道:为什么跑操的时候跑掉呢?他赌气回答到:不是你让我滚的吗?我对他说:跑操时提醒了你多少次,你却还在捣乱,老师也不想说这话,你想想看这是不是你自己造成的?小胖沉默了。我接着说道:老师知道你可以做好,你也有一颗为班级的心,我们把这表现出来不好吗,为什么要用那种不好的行为来掩饰呢。以后如果你有不好的行为,老师还会严厉的批评,但是只针对你做的事情,不是对你这个人,希望你能接受,然后让自己更优秀。

我不知道这个行为这番谈话有没有效果,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让人欣慰的是某天早上的一次跑操,在我们跑了一半之后我看到小胖跟上来了,那一刻我真的觉得很开心,为小胖开心。此后每次跑操,小胖再也不会像之前那样捣乱了。即使偶尔调皮,稍微提醒一下也可以做好了。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一年来,我和小胖,小胖和同学之间,总有这样那样的小摩擦小感动,但是信任也在慢慢建立,情感也在逐渐加深。到后来我才慢慢了解到,小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情绪起伏,看似倔强却又敏感脆弱,其实和他的家庭有关系,父母的离异是他不能接受的事情,找不到宣泄的口岸,所以他用这样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诉求,可能没有人真正关心过他需要什么,他哪里不开心了。我却越来越心疼他,也更加明确他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他渴望家庭和睦,他需要关爱。虽然我们无法帮他改变家庭的状况,但是我愿意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接纳他所有的行为和情绪,到后来他也慢慢愿意在班级里分享自己的快乐与悲伤,甚至是家庭的情况。庆幸的是他并没有成为班级的另类,同学们也发现了他的可爱之处。当然现在小胖行为上情绪上还是有一些问题,但是我愿意继续去努力。哪怕不能改变什么,我希望我们这个集体也能成为他心里的一束光,以后在遇到难过时有些许温暖。因为我相信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正直只能以正直来铸造。这也是班主任工作最大的魅力,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正如书中所说,教师存在的价值是播种幸福,而幸福的人大多乐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我愿意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成为传播幸福的人,在生活中充满活力,让我的学生也收获幸福感和创新的活力。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篇10

《积极心理学》一书中自卑与超越的话题,令我感触颇深。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过:“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假如因自卑而将自己孤立,我们必将自取灭亡。我们必须超越自卑”

我的自卑感,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越来越明显的呢?

小学的时候成绩并没有特别好却天天乐得像傻子,明明不是很高的荣誉却也可以高兴三四天。随着我越来越大,接触的人多了,视野拓宽了,总会在不经意的比较中,我看到了越来越多自己的缺点,而过去引以为豪的优势变得黯淡无光,自我否定心理出现得越来越频繁,挥之不去,难以忘却。“我对自己没信心”便成了脱口而出的话。

起初我将自卑感看做为一种合理的自知之明,但缺少自信的做事理念给我带来了许多困难。由于自卑我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机会与我失之交臂;由于害怕,我在怀疑自己的那瞬间,错失了很多机会。

“如果我能勇敢自信一点就好了”。我总是后知后觉的这样想。

我记得我每回交题的时候。都心惊胆战的,看到老师就害怕,而老师每次给我讲解完之后都会说一句,“你做的挺好的,继续加油”我还记得在放假前,曾经教过我的老师碰见我给我了一盒笔。我很差异问道:“诶!突然这么好?她笑着跟我说,“那肯定,你可是我的宝藏女孩。”这让我想起父母都是鼓励我,从来不拿我跟别的比我优秀的人比较,父母也常常把我视为他们的骄傲。明明原来是父母和老师的骄傲的,为什么要自卑?我之前总是将这些话抛之脑后,却从没想过,我其实真的可以做到的,我也是优秀的。

这次我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领悟到:很多时候,对于令自己自卑的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接受它,并且提醒自己,这件事改变不了,但我可以尽力做到最好。另外解决自己自卑不自信的问题,就是对于你心中那个脆弱的“小孩”,亲近“他”,拥抱“他”。

自卑是一把双刃剑。这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好方式,所以你需要超越自卑,活出全新的自己!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近段时间,拜读了陶新华老师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前言及第一章部分,收获颇多。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

在书中,陶老师为我们介绍脑科学的知识,讲如何慧眼识人,如何积极投入,如何播种幸福,如何快乐生活,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如何陪伴学生成长。

我们常说,尊其师,才能信其道,爱其师,才能乐其课。在我们的课堂上,如果我们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可能会让学生更积极的投入学习中。

小薇,一个黑黑胖胖的小男生,是我班公认的捣蛋大王,只要班里有违法乱纪的事,那肯定少不了他。平时听到最多的告状声音就是“老师,小薇打我。”“老师,小薇把谁谁打哭了。”“老师,小薇把扫帚把弄折了。”“老师,小薇把抹布扔到房梁上了。”……

当我一听到这种声音,血压就开始往上飙,一开始就是各种批评,后来吵疲了,效果甚微。我又采用怀柔态度,有点成效。

带了孩子们两年多,每天和他们朝夕相处,对他们的了解更加的深入,特别是小薇。他看起来是个什么都不在乎的孩子,别人得到什么奖励,他还嘲笑一番。我知道他内心是最想得到奖励的那一个,因为他偶尔得一次奖励,会炫耀得全班人都知道。他是一个自制力很差的孩子,上一刻的表扬余温还没下去,下一刻他能马上犯个错误。

我看过很多的案例,知道越是调皮的孩子,越是想得到更多的关注,小薇也是这样。这不,晚自习放学了,我去班里带孩子们回宿舍就寝,结果看到的却是小薇和数学老师僵持的局面。不用说,小薇又犯错了!数学老师向我诉苦,这个孩子又不好好听课,还搅得别的同学上不成课。劝走数学老师,我把小薇单独叫到教室外,问他原因,一开始,他态度还特别硬,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后来看到我真的生气了,就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说数学老师一节课都没看他,昨天一天都没理他。看着他哭的那叫一个委屈,我无良的笑了,这个理由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我告诉他想要得到老师的关注,可以用问问题的方法,不能用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方法。

笑归笑,这件事也让我沉思了好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他是特别想要老师关注的,只是采取的方法不得当。如果作为老师,我们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所想,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那么我们的课堂就是和谐的课堂,学生才能乐其课,爱其师。

因此,当我们遇到越来越难教的学生的时候,需要反思,有没有以新的眼光和视野来看待这些现象和问题?只有努力学习积极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开启新思维新方法,并运用于实践才能创新,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

陶新华老师的这本书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让我们做教师的知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改变自己的教育与理念和方法,获取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享受幸福的教育人生也是我们终身的追求。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读后感范文)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最近,我在看《积极心理学》一书,了解了它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再回顾自身的日常教学经验,发现积极心理学所强调的重点内容的确可以使学生不断的进步与成长。那么,下面,我将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自身的德育经验来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积极引领,促进他们正面向上,更好地面对学习的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积极情感的形成促使学生保持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积极情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情感是我们重要的生活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情感状态下,不仅无法学习,而且要经常处理情绪问题,这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对待过去方面,提高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当前方面,提高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提高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二、积极人格特质的塑造促进学生的理性思考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有助于人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积极心理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物质,其中成熟的防御机制是一方面。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往往会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如退缩、压抑、文饰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积极、理性地思考问题,甚至导致其出现消极的行为,一厥不振的心理状态,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努力塑造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有利于学生成熟防御机制的形成,学会理性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模式的形成。

三、积极社会环境的营造促进学生幸福感的产生

马斯洛等人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最有可以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当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肯定信息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良的行为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验证了这一点。当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是幸福的,开心的,家人给予的是鼓励与支持,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谐的话,学生所表现出的情绪状态都较为稳定,而且行为方式都会是积极向上的。所以,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更多地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与帮助,让他能在自己可能的范围内得到最大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许多理念与方法都影响着我对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如何更好地进行德育工作等问题的思考,为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我会继续将不同的方法用于实际工作中,积极引领学生前进,促使学生正面向上,努力成长!(李君亮)

一盏台灯,一杯清茶,捧着一本《积极心理学》,不知不觉沉浸期间。数千年来,师者传道受业解惑,对学生都有一副慈爱心,但也有霹雳手,批评责骂不少见,严格甚至严酷,给世人留下了教师的立体画像:一副冰霜脸,眼里寒光现,恍如鬼见愁,学生怕来见。虽有调侃之意,但在今天追求教育高质量的压力下,似乎这应该是教师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状态。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

家长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校要升学率、优秀率,班级要达标考核、管理有方,这些无形中给教师心理带来显而易见的影响,既困扰了工作与生活,更影响了幸福指数。教育心态一旦失衡,教师的行为往往会出格,于是体罚打骂学生的事件时不时惊现媒体,或者学生受不了教师言语责骂而做出暴力倾向的极端行为。相信每个教师都迫切希望学生都能成材成功,但教育是有规律的,是循序渐进的,急于求成往往会适得其反,弄的自己忙得一团乱麻,结果却是一地鸡毛。

其实,教师可以不必那么苦、也不必那么累,教育的幸福堡垒全靠自己一点一滴去堆垒。《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答案,幸福是教师一生的必修课,每个教师都应该过得幸福。该书每一章、每一节、每一段内容,都是解开内心困扰的钥匙,画龙点睛般使你有参禅顿悟的感觉。如“积极优势”提到要学会感恩,让你对工作和生活有更包容的心态;“积极情绪”提到要享受当下,让你学会创造心流可以更加专注;“积极关系”提到要良师益友,让你掌握更多与学生沟通的方法等等……这些内容启发了我们的认知观、价值观、人生观,引起我们的反思,是否陷入自我焦虑的怪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为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教?批评学生过多而疏于引导?以成绩好坏评判学生?

带着这些问题,捧读这本《积极心理学》,掩卷沉思,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这本书不仅说理透彻,还设计了操作性很强的实践内容,有很好的现实借鉴意义。我很庆幸能拜读这本书,让我找到了一个良师,找到做一个幸福教师的密码。

第一个密码是充满爱心。叶圣陶先生说:“师爱是教育的核心。”这是实现师生积极关系的最有效通道,要让学生生活在关爱、信任、鼓励、认可、高期望环境之中,才会不断激发其自身积极优势,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老师会从学生点滴的进步中感受自我价值实现。多年后学生一句真诚的感谢,诠释了教师幸福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二个密码是充满激情。教师需要发现并利用个人特长,发挥自身积极优势,只有点燃教师旺盛的生命之火,才能点燃学生成长之火;只有唤醒自己充沛的生命激情,才能唤醒学生充沛的生命激情:教师只有用高雅的人格,才能熏陶、浸润学生高尚的人格。所以说,教师要拥有激情,才能更好地把学习的快乐传播给学生,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才会让教育教学演奏出一首首流畅、和谐、动人的乐章。

第三个密码是充满智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幸福的教师,要学会研究,才能得到智慧。怎样才可以让学生快乐学习,怎样才能让学生最清晰地掌握方法,怎样使学生的记忆力提升,怎样让学生学会做人,是的,如果我们用心地研究,尽快地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成熟的,具有丰富学科素养的智慧教师,教育的道路会轻松许多。

三尺讲台一辈子。教育家陶行知说:“唯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学无止境,需要精益求精,需要多思笃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学习与工作有了契合点时,振衣千仞岗、濯足万古流的教育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积极心理学》让我心灵更加宁静祥和,精神深处诗意流淌,遍洒阳光,我相信,做一个教师是幸福的!当然,幸福的密码很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我的解读可能浅显,随着书越读越薄,我希望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能不断探索出更多的幸福密码,积极寻求为人师表的幸福育人之路!(陆惠莲)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

积极恋爱心理学读后感(3)篇


积极恋爱心理学读后感 第(1)篇

     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包括如何恋爱,如何拥有幸福的婚姻等等。积极恋爱心理学,挺有趣的,从一些男女角度思考思考如何恋爱;如何战胜自己的消极心理,积极主动的恋爱;制作一份专属自己的择偶计划等等。

一有感觉是一种能力,找不到感觉怎么办

二积极恋爱

积极情绪的人对自己的评价更高,本身有着更多的自信

影响幸福三因素

5年后——各自承担的角色。

幸福七标准

1.彼此了解对方的过去。

2.彼此在空间和时间上是透明的。

3.彼此在经济上是透明的。

4.相互是欣赏和尊重的。

5.相互获得双方家人的认可。

6.在家庭角色的分配上达成一致。

真正的爱,就是接纳、认可、欣赏、呵护、信任、理解、允许,这些都不是对方给自己的,而是自己心里本来就有的。因为有爱的人才会积极,才会愿意打开心接纳、认可、欣赏、呵护、理解、信任。

如果人们表现得像更开心一样,就真的会更开心;如果人们表现得更坚强,就真的会更坚强;如果人们表现得更自信,就真的会更自信。




积极恋爱心理学读后感 第(2)篇

如果让我选择这一生怎样来度过,我希望是感恩。

打算回头抽出时间把这本书做个知识的思维导图,因为看完一遍以后你会发现好东西太多,很难一遍就全部消化。

但是在这里就我读了这本书以后的收获谈一下,希望你们有时间也能看看这本书,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私信我,我可以赠送一本。

作者许是心理学专业人士,所以里面有很多的专业技巧,但作者都通俗易懂的诠释出来了。至于比如“情绪宣泄”的技巧背后的原理,也许有些读者看了会不明白,但没关系,可以先试一试,如果觉得有效那么可以继续用,如果觉得无效不理便罢,若因为一次小小的尝试可能会收获到心理上的不小受益的话,我觉得是值得的。

现在市场上两性关系的书籍太多太多,以至于玲琅满目却让人无从下手,尤其是众多的读者也会如我一样在面对这么多的作者,看着名字不熟悉,也不知道该把有限的时间如何挑选出更好的来。这里我建立,挑书需谨慎,因为两性关系类书籍大多都是抽象的语言概括,道理一说就是一箩筐。且不说作者是否表达到位,读者对文字的理解也是建立在自己的旧有知识体系上的。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幢房屋,不选择的吸收会导致我们的房屋架构乱且杂。等到发现搭歪了,某部分有问题了,可能就要把有问题的部分抽出来。但是这个发现极为的艰难,一旦某个知识被认同进去以后,我想,自我怀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因为走过错路,试过错过又千辛万苦的纠正过,深知其中的艰难苦痛。所以便想多说一些,如果你看到了兴许有所收获,那便是我写这些最大的动力了。

两性关系类书籍,如何挑选我建议两点:

1.从作者是专业人士下手,理由之一便是专业人士有理论基础,也有专业道德,感性发言或者胡驺的概率相对来说低一些。

2.认同某个道理之前,先思考是否有证据支持。就我所知,个人的经验所得在没有情绪的干扰下,理性的分析下得出的结论也许都会有失偏颇。

最后我想说,看书要走心,也要怀疑和批判,走心和怀疑批判并不冲突。走心是你愿意去相信作者说的,怀疑和批判是不丢弃该有的谨慎和舍弃。

这本书总体而言,有作者大量的案例研究作支撑,也有深厚的心理学理论作背景。虽然这本书还有可精炼的空间,但我想,取其精华便是没有辜负你阅读的时光。

教你如何对待感情,对我而言最妙的部分是关于情绪宣泄的技巧部分,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这里多说几句,我觉得心理学和瑜伽是绝配,瑜伽体式的练习刚开始是有着来源于身体的巨大痛楚的,如何与身体的痛楚和平相处,如何用呼吸去缓解去安慰。当你选择了瑜伽,痛楚变成了必须要面对的东西,成长必然伴随着痛楚。对应到生活中,我们的痛楚大多来源于心灵,我们的成长也必然伴随着痛楚,如果只停留在指责痛楚的层面上,我们的心灵会承受更多的伤害和压力;如果只停留在忍受、控制的层面上,我们的心灵会不堪负重,最终通过其他的破坏方式释放出来;如果可以去接纳痛楚,去拥抱痛楚,那么痛楚之于你而言将不再是生活的毒药,破坏你幸福的凶手,它会成为你的朋友,帮助你成长,见证你的进步。如何对待痛楚不是一个是非题,而是一个选择题,而做这个选择的人正是你自己。

我觉得我来到世界上,就像宇宙陪伴我玩一个叫“爱自己”的游戏,听说我们生来就知道如何爱自己,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的在经历中渐渐的遗忘了,然后游戏开始了,宇宙给我安排了各种各样的会给我带来痛苦的事情,当我勇敢的去面对这些事情并化解了这个痛苦,我就会离爱自己更近一点。幸好,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我真诚的祝愿,每个人都能实现对自己的爱,拥抱内在的那个你,别忘了,他需要你的呵护与关注。

如果让我选择这一生怎样来度过,我希望是感恩。

积极恋爱心理学读后感 第(3)篇

书的内容有点单薄,这种书可能总会有一丢丢鸡汤的成分。

全书立论的根本是一个人必须要找到伴侣,必须要结婚,才有了后面的分析与建议。要改变理想择偶观即按照自己心中理想的配偶形象去择偶,变成现实择偶观即多中选优。这样的择偶观或许会有幸福的婚姻生活,但是未免不会有遗憾。就像一个人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感到一种平淡中的幸福,但是其实他内心有更高的追求,总想要去创业,虽然可能会失败,会失去现在的幸福,结果可能不比现在好,但是他还是要去试试,不然会有遗憾,会后悔终生。婚姻也是一样,人人都知道结婚久了日子变得平淡,两个人相处久了最后爱情变亲情。有人满足如此觉得很幸福,有人觉得很幸福但是还是坚持去追求她新的爱情。所以我相信最后两性长期关系的形式会变得多样化[呲牙]

比较《积极恋爱心理学》个《男人这东西》虽然讲的主题不太一样,但是两书的婚姻观完全不一样,这本书主要是在现有的一夫一妻制度下寻找让人们找到幸福婚姻的方法,而渡边淳一是提倡打破现有制度,另寻制度让人们获得幸福。

让我想起了洋务运动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基础上进行的救亡图存的运动,虽取得成效但是封建制度的崩塌是必然。但是制度一旦运行惯性很强大,只有到实在维持不下去时才会被人们主动改变。

心理学读后感范文(汇总9篇)


只有读书才能使我们变成精神上坚强的、真正的、有理性的人。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读后感要写出自己的真实体验。你有阅读过一篇优质的作品嘛?你可以读一下读后感大全整理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1)

在疫情期间无意中翻到了《管理懂点心理学》这本书,本书作者田秋,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专长于管理、心理、生活、家庭教育、文化等领域。曾出版过《影响生活的77条心理定律》《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等多本心理学图书。

下面我将对本书内容做一简介:本书在内容上选取了心理学理论体系中的知识精华,在阐述方式上将心理学知识与管理者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让管理者迅速学会如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决策智慧,做好自我心理保健,并灵活运用心理学方法来管理和影响下属,激发下属的内在潜力,打造具有执行力、战斗力的团队,达到快速、高效的管理目标。

当时我看了这本书的简介以后,我就在想,我们管理学生是不是也应该懂点心理学呢,对于现在的孩子,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种,但是用怎样的方法才更有效呢?我想只有走进他们的心里,用对方法,对症下药。才是我们老师今后更应该努力的方向。抱着这样的心态,我走进了本书,对本书进行了详读。现在,我将分享一下我读后的收获。

1.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强烈的成功欲望,是管理者的动力,它关系着一个人的自我价值观,成就动机是每个成功的管理者首要的心理素质,有了强烈的成就动机,管理者才会不断的去寻找新的目标,有了强烈的成就动机,在工作中才会激情飞扬,乐观向上,才会感染和激励同事和下属,有了强烈的成就动机,管理者才会一直坚定,才会促使自己千方百计地抓住每一个成功的机会,为成功铺道路,为成功定计划,为成功谋人事。

2.意志心理,坚强的意志是管理者完成工作的保证,所谓意志就是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标的心理品质,人们为了实现自己预想的目标,根据自己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自觉的、能动的、坚决地克服困难,去变革客观现实的活动,叫做意志活动,在意志活动过程中。个人形成的意志特点就是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工作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才能不断进取、变革创新。书中通过大量示例,如吉利剃须刀的创始人通过克服困难,最终取得伟大成就等实例告诉我们,人的意志品质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而改善的,关键在于要认识到意志品质自我培养的重要性,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的进行自我磨炼。

3.乐观自信,这块内容我特别的喜欢,我是反复的读了几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抱着负面思维的人有很多,而且有时候这种负面的思维常常是下意识的,人们意识不到这些想法是不正确的。心理学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主要就是把这些负面的思想方法纠正过来,让人们换一个角度,用正面的眼光看问题。本书中提到,判断事物的好与坏,除了以客观事实为判断标准,还应该以成功、健康、幸福这几方面为判断标准,要想让自己更加快乐,就应该多注重积极的元素,形成正面思维,避免负面思维。

4.注意力的调节,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只有善于分配注意力,才会使工作效率更高。

5.气质心理,按照心理学的传统理论,人典型气质可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气质是影响工作的心理因素之一,其实人的气质并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利有弊,不同的气质类型,对领导工作的影响都具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所以这就使得我们必须进行气质修养,然后主要就是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了解自己气质上的优缺点,然后采用各种方式对自己的气质加以测定,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还要清楚自己的气质类型在工作中的表现,看其长处发挥的如何,做到心中有数,找到努力方向。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自觉地进行气质修养,努力做到扬长避短。

6.情绪与理智,管理者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书中是这样说的,一个高情商的人通常情绪稳定,不会因小事产生剧烈的波动,而且在产生情绪反应时,能恰当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对事与对人能有合理的想法,同时表现出合宜的行为。看完这块内容使我联想到,我们经常说得一句话是。老师决不能带着情绪进入教室,如果我们在上课前不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对待学生时就很容易受情绪左右,表现出冲动的行为,从而破坏师生关系。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有这样的态度:先理心情,再理事情。

以上是我读本书的一些所思所感。感兴趣的你还是自己读一下这本书吧。

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2)

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中,如何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这涉及到教育要求的准度问题,朱智贤教授提出:只有那些高于儿童原有水平,经过他们的主观努力后才能达到的要求,才是最合适的要求。

是的,任何事和物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做一件衣服要掌握好尺度,做饭要把握好火候,一个人不能太老实,但一个人也不能太精明……这里我想说一说关于教师提问的“度”。提问的“度”有好多,如亮度、梯度、新度……但我认为提出问题的难度最重要。提出问题的难度合适,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燃起学生的思维火花,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把握好问题提出的难度呢?下面来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

布鲁姆曾经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在设计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是必须的,但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新课的知识,教师还在不停的问这问那,强迫他们从“零”开始学习,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

还清楚的记得我在教学4的分与合时,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让学生操作小棒自己得出4的分与合,我想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一定学习很热情,但面对我的提问,他们总是带着懒洋洋的,不屑一顾的表情。课后经过了解,他们在幼儿园已经渗透了,怪不得他们上课时提不起劲。

二、问题难度要适度,不可太小或太大

我们以学生的学习起点为参照物,那在提问时就要和这个参照物保持相对适宜的“距离”。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个人面临问题情景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当问题解决错误或失败时会引起苦恼,可能阻碍进一步的智力活动;当解决的问题得到肯定,就会产生喜悦和自豪感,这种积极的情感能够激励人完成更艰难更复杂的任务。因此,如果问题的难度太小,就不能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学生不会好好的去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将养成懒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无论对学生的成长,还是老师的教学都是极为不利的;问题的难度太大,学生会感觉高不可攀,产生畏惧心理,这样的课堂提问就像花瓶一样,只是一种摆设,只能成为教师的“个人专利”,只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失去信心;只有问题难度适宜的,使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样学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更好的把握问题的难度,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尝试和研究。同仁们,好好加油吧!

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3)

我当然不敢说《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晦涩的书,因为人人都说它太经典了。但是不知是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局限还是耐心的缺乏,我几乎可以说是很痛苦地读完了这本设计界的经典大作,然后,一头雾水。

读完这本书扔在一边,下楼的时候,现实却让我不得不又想起了这本书,因为我遇到了一扇每天都必须面对的,难以开启的“诺曼门”,一扇把开关设计在很远的墙上的玻璃门,它的开关与2个电灯开关并列,样子也同电灯开关一样,按了它以后,必须立即跑向玻璃门,并向外推开它,否则5秒钟后它会自动闭合,门上的把手是竖立的,诺曼说,这样的把手通常是用来拉,而不是用来推的。

像诺曼那本书一样经典的很多交互设计大作一样,比如《ABOUTFACE》,我觉得中文翻译的很不好,事情本应像书的思想那样,对用户有个仔细周密的论证和认识,读者的环境有所了解,而不是把本来很精密的思想,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2个名人的书腰,也弄得好像出版社的代言人一样。

不过当我们穿过出版社和翻译者给我们营造的迷雾,《设计心理学》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思想,也就像那海边弥漫雾气中的灯塔,给人温暖和信心。通读全书,个人感觉作者并非在讨论某一个问题和某一个设计的秘诀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透过表象,直达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那就是抓住本质,抓住用户需求和事实发展的最本源。也许大师的思想是相通的,这种对人性的关怀与顺从,对自然和事物的理解和宽容,在畏研吾的《负建筑》里也有类似的阐述,不同的是,畏研吾尊重的现实更多的是自然和环境,他认为人性顺服于自然的规律,也就顺服了自己的本性,而诺曼更注重人需求的重要性,必须改变“错误”的事实,顺从人的惯性,甚至是惰性。当然这里没有对错,东西方不同的人文自然环境,以及历史等因数使之成为2种不同的真理。

现代的设计面对的是残酷的市场法则,满足用户的需求、尊重用户的习惯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未经正确设计的事物,满足用户的表面需求,却永远失去了更多的潜在用户,甚至到头来连最初的用户也自然地“背叛”了它。诺曼举了个例子,就是那个有电话、电视、闹钟等等功能的一个电器,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一个带xxx功能的XXX,首先重要的是后面那个定语,而不是之前的附属功能,如果把用户的一切附属需求都一个不漏的摆出来、按上去,那是一件舍本逐末的事情,结果自然是造就一个机器怪兽,吓得连最初提出需求的用户也不敢照面。为什么当黑莓和诺基亚推出“全键盘”手机的时候,apple却敢推出没有键盘的iphone呢?道理也同上面是一样的。

说到诺基亚,想起了它的“科技以人为本”,豆瓣上有更高明的变种“科技以懒人为本”。

我曾经也畅想过诺基亚和APPLE同时推出洗衣机,然后“thinkdeffrent”的APPLE决不会让你想得更多,只会让你做的更少,然而诺基亚牌洗衣机会给你25种自由的选择,以及用来控制更多功能的10多个按钮,以便于您在洗衣服的时候还能用该洗衣机听MP3、上网、煮咖啡,这不是胡说,同样“智能”的冰箱三星已经投放市场了,市场的销量自然会印证诺曼说的限制功能、预设用途的设计原则的对错。这2个设计原则是说,要想让某件物品用起来不出错,那就不要让它具有其他功能,或者说是在用户平时接触时,隐藏掉其他众多功能。

设计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有一种让产品更美的使命感,这使好多产品变得精美绝伦,同时也让更多的产品脱离了现实和用户,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表达自己的理念,更是用设计来引导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自己的设计思维也应该向这个任务深入挺进。然而也有一种极端,就是为了易用性、或科技的局限性而牺牲了绝大部分审美,同样是诺基亚和APPLE的例子,手机屏幕诺基亚坚守了320X240多久了?是诺基亚的技术不行么?当然不是。那为什么是APPLE先推出Retina显示屏呢?这个同之前的误区一样,诺基亚尊重了技术和用户的习惯,却破坏了品牌在用户心目中的投影,而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像《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表述的那样,设计师和客户都不是最终用户,我们不能了解每一个用户的想法,

每个事物的原理,然而我们可以学会抓住设计的本质、还事物以本源,这样即使世界变幻莫测,时代脚步永不停息,设计却也将会是永恒的。

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4)

假期里,我浏览了与本人工作中相关的书籍——《教育心理学》,感到很有播种,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下面是我对书中内容的接收和思考:

我在书中不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白定义,而是通过先容教学过程,通过与附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现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思。

对教学过程,我是深入的领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彼此影响和促进的过程,我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全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该有准确的理论去领导,这样才干更好地促进教学。

教导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础规律,而绝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讨在教育教学前提下学生心理运动的法则及利用。这两个学科比拟好辨别,我的意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咱们的教育教养,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一般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联能够说是非常亲密。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本的,却不好说谁包括了谁,谁附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辅助了我对学习进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治理跟评估的实践和实际。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宗旨,研究方向,起因及研究方式有了一定的懂得,另外关于书中波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常识,对我在懂得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赞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景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盛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系统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晓得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须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核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因为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严密相干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接洽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先生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而,对于老师的心理学识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别范畴。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当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议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天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沿迷信”。不同社会轨制国度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独特点和不同点,这在必定水平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规模。依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畴是完整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请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义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增进全部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起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知识题为目标的。

教师为什么必需学习教育心理学呢?

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5)

在听胡媛艳和葛缨两位老师讲课的时候,总会多次听到两位老师谈到《积极心理学》这本书,于是我对它产生了一些兴趣,这个月把它从图书馆借出来,阅读一番,并写下这篇读后感。

积极心理学,以“愉悦与幸福”为主题、关于美好生活的一门科学,着重研究那些能使生命更有价值意义的东西。这本书主要描述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况以及内化动机,第一是介绍人们获得积极体验的方法,第二是指导人们如何增强这种积极体验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第三是如何运用到建设积极的人性化的社会制度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在看了这本书之后,还是思考了一些东西:第一是认识自己方面。人们总是要面对恐惧、悲伤、焦虑等各种情绪,因此,在遇到这些负面的情绪时要积极地面对。就像这学期,事情多且杂乱,基本上每门课都要做课堂报告,还有实验课的实验,水电校的工作,对于各种考核的准备。难免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但还得去面对,面对了才能做好。第二,活动方面。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在参与活动时要积极做好本分工作,这才能使活动既愉快又有意义。还是以这学期为例,各种任务都是分组完成,只有先做好自己本分才能去帮助别人,促进团队任务的完成。

第三,态度方面。快乐与否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意识。态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要努力纠正自己身上所出现的各类情绪和行为问题,来建构完善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确的方向努力,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第四,身体方面。身心需要和谐发展,因而坚持锻炼、充足睡眠、健康饮食习惯都会对身体和精神健康大有益处。没有键康的身体就不能积极地去面对生活,尤其是到了大三,没有了早、晚自习的限制,就更加颓废,也没有锻炼。因此要改正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除了对自己的思考,这本书还引导我对社会层面的思考,我觉得当前的大众文化,及主流媒体取向,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是过于关注、赞扬,以金钱为意义核心的成功标准,并以此为基础的成就建设、工作取向、物质享乐;忽视了对于道德修养、灵魂信仰、生命归属感等精神世界的思考与讨论。整个社会,多了一些浮华,少了一些深刻。

第二是太过局限于对社会、人性问题,缺点及阴暗面的发掘与批判,就像一个演员的出轨,一个知名运动员的出轨,弄到全国人民都知道,沸沸扬扬。

整个社会,多了一些阴郁,而少了一些对于美好生命的关注。在科技极速进步、物质极大繁荣、人类愈加富裕的同时,生命厚重感的缺失,以及幸福快乐的减少。这说明了人们在不断满足自身欲望的过程中,心灵却更加空虚起来,只能再次投身到谈论批判别人的过错,成为一些制造网络暴力的键盘侠。而炫耀、攀比性的物质消费,便似乎成了主要的精神安慰。

家庭、爱情、友谊、人际关系,在金钱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走向功利、淡漠。在人际关系圈不断扩大的同时,是更多的寂寞与孤独。在社交媒体网络泛滥的今天,是我们明辨是非能力的下降。我们的思考能力在不断地丧失,变得轻信、盲目。

在对待社会问题及自身的幸福感缺失的过程中,我们已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形成习惯性抱怨、随性地批判的行为模式。却没有思考问题的产生本质,以及如何解决自身存在的缺陷。社会财富大量累积,却使得生活安全感在不断丧失、生存压力在迅速增大。在为工作、生存而愈加勤奋、辛苦的同时,身体、思考、道德、灵魂的惰性,却在工作之余的生活中不断增加。

金钱,已成为信仰。而这种信仰,存在于整个社会,甚至充满着我们国家整个教育体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可以体现。从小爸妈让我们努力读书,读书的目的呢?是为了挣钱。从小老师让我们努力读书,读书的目的呢?是为了提高升学率,好挣钱,当然也为了我们以后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的目的呢?是为了更好的挣钱。现在到了大学,满眼是各种技能训练,训练当然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厉害,可目的呢?是为了学校的名气,为了挣钱。技能训练当然是重要的,可是思想的教育更不能缺少啊。

金钱,已成为信仰。而这种信仰,却不能成为我们灵魂的归宿。待到生命的临终之时,也许才终会发现,什么样的东西,是美好的。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我想要什么?我究竟应该怎么活?也许只有明白了这些,在生命终了时,才不会为了虚度光阴、错过了什么而悔恨。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我想要什么?我究竟应该怎么活?也许只有明白了这些,在生命终了时,才不会为了虚度光阴、错过了什么而悔恨。

求不得,放不下,欲海无涯,一切皆为虚幻。我们则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好似沉迷在一个巨大的人生游戏中,而这游戏规则由极少数人所制定。绝大多数都从未怀疑过这套游戏规则,至始至终,在痛苦中挣扎。

我,偶尔思考。

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6)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一些教育原则,明白教育规律,使自己的教育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我读了英国心理学家布丽姬特。贾艾斯的《发展心理学》。本书是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它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和医学等各个领域知名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胎儿的发展、婴儿的认知、知觉发展、发展阶段、记忆的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应用和未来的挑战等方面,全面介绍人一生的心理发展进程、各个阶段的特点,系统阐述了发展心理学的历史、重要人物、重要理论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更深入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具有指导意义。

书中第一章和第四章的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感受也多些。第一章胎儿的发展让我更深入地意识到胎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认为起跑线应该指受孕的那一刻起。一个胎儿在子宫中就已经开始学习了。胎儿时期,认知能力、视觉能力、味觉嗅觉、听觉、运动能力都在发展。很多认知技能都有自己的关键时期,一旦关键时期错过了,一些认知技能将不能以同样的熟练程度被学会。胎教的内容多少会被胎儿记住,也就是说胎儿有记忆。

例如:对新生儿地研究明确显示,他们仍然记得在子宫里的经验。在出生之前一直听的音乐会阻止他的哭声,因为这个音乐并不是婴儿第一次听到。莱斯艾略特博士曾说:“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我们就已经具备了智力技巧和抵抗易患病的体质,以及独一无二的适应早期生活的关键要求。”因此,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们应从胎教开始努力。第四章详细论述了发展的阶段。关于儿童心智和认知发展与两个最重要的理论。

一个是俄国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是跟更有经验的人学习的“学徒”。维果茨基通过实验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是最近发展区刺激了儿童的发展。我明白了要想让学生发展,就得弄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促使学生发展。促使学生发展的关键是更有经验的人恰当帮助。另一个是皮亚杰的发展理论。与列夫·维果茨基观点不同的是皮亚杰把儿童看做体验其周围环境的“探索中的科学家”。皮亚杰的观点更突出了儿童的自主性,因此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及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经过了四个不同的阶段。感觉运动期(从出生到两岁)、前期运思期(从两岁开始到七岁结束)、具体运思期(从七岁开始到十一岁结束)、形式运思期(大概从十一岁开始到成年时期确立)。

每个儿童都是有差别的,他们将会以自己的速度经历不同的阶段。中国的小学生从六岁入学十二岁毕业,经历着前期运思期、具体运思期、形式运思期。皮亚杰认为学龄前儿童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他们很难理解别人的观点,并不是他们只关心自己。儿童在整个前运思期过程中都在学习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大约七岁时确实学会这个本领。由此我明白了,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上课为什么注意力那么容易分散,上课总喜欢王子窗外和摆弄自己的物品,总是不由自主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就连和老师谈话时也总喜欢说自己有关的事情,而把老师的提醒抛到脑后。本来我很生气总想:真可气,这些小不点儿竟不把老师放眼里,真是不长记性,前面左耳朵听后面右耳朵就扔了。现在我明白了,我生气也是白费功夫,他们本来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很难理解别人的观点,今后再教低年级的学生时要多理解孩子并且引导他们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具体运思期的儿童出现了心智运思,懂得了守恒概念,可以同时探索同一事物的不同属性,但只能思考具体的事物。

当碰到复杂的问题是,他们处理问题的程序仍然存在相当多的试错成分,所以他们常常会重复前面已经做过的步骤。了解了具体运思期的儿童的特点后,教师们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因为学生常常重复已有的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必然会出现许多错误,老师们也经常埋怨道:怎么搞得,原来会的知识需要在新的知识中运用孩子反而不会了,讲过好几遍的东西就是容易错。

也真不知道这些孩子是怎么搞的?有时火大了,直接发到了学生身上,既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也破坏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十一岁的儿童和成年人才可以用形式运思去思考那些存在的事物,抽象思维才得以发展,做事情解决问题会制定出有效的计划。教师此时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制定各种有效计划促进学生不断地发展。

读完《发展心理学》后,我想到了教育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我对一个人的发展阶段有了清醒的认识,也更多地了解了小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同时也明白了,在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迁怒。

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7)

梦是什么?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坐靠边的座椅?见到有困难的人,为什么旁观者越多时,越是不愿出手相救?在竞选领导人的时候,候选人为自己拉票为什么能有效果……

读完这本书,让我弄懂了很多之前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背后所隐藏的规律。梦是什么?梦,能让我们发现真实的自我。当心理可能存在某种不安和恐惧时,我们常会做坠落的梦;当人生得意、事业成功、爱情顺利时,常会做飞翔的梦;当发生不安或陷入纷争时,大多会做被追赶的梦。而有时,当我们处于睡眠状态时,并没有尿急,却在梦中拼命寻找厕所。做这种梦的,很多都是有话不敢说,把它埋藏在心里。想说却说不出口的紧张感,在梦中就转化成了寻找厕所的行为。梦很多时候都能给作梦者以某方面的信息,以前不懂这些规律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些梦很不可思议,有时做了噩梦,还整天担心会发生什么事呢,而如果过几天发生了一件不幸的小事后,便总是把它联系到这个噩梦上。之后再做噩梦就又会开始担心了。而明白了梦的规律之后,做噩梦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了。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坐靠边的座椅?因为大家都希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间,靠边坐能少接触一个人,也就更能够保护自己的私人空间。当初去学校的一课复习时,看到课室里有很多空位,但是都不会有人去坐,为什么呢?那是因为那些先到的同学,都是隔着一个空位坐的,这样就能让他人无法进入自己的私人空间范围,而每个人都是这样想的,所以大家也不愿意去坐那些空着的座位,因为坐进去后,左右两边都是人,让他人进入了自己的私人空间,而自己也进入了他人的私人空间,惹人讨厌。

见到有困难的人,为什么旁观者越多时,越是不愿出手相救?因为大家都有依赖性,都以为别人会出手相救,大家都在围观,我们心里都在想:“即使我们不去帮助他,也应该有人会出手相助。”可是大家都这么想,就不会有人出手相救了。如果你在居民区遭人打劫或殴打,如果喊“救命”没用,不如喊“救火”。因为救命的时候,也许大家都在依赖别人去救,而救火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大家不努力出来救会造成大家的损失的。

在竞选领导人的时候,候选人为自己拉票为什么能有效果?因为很多人都更愿意站在胜利者的一方。也就是说,他们选择的,并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而是更有胜算的。谁有胜算,我就投谁。班里在进行优秀团员投票,想必也有一些人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呵呵!

多读一点心理学,对自己了解自己,了解这个社会是很有帮助的,有时间还会再找些有用的心理学书来看,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些。

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8)

作为一名在校老师,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或活泼外向,或沉稳内敛。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种人”,学生们虽然青春无敌,大部分是健康而积极向上的,但也有些受各种因素影响的问题学生。

学生们都是唯一而不可复制的,所以如何因材施教这个问题经常困扰我。

虽然做不到学生“肚子里的蛔虫”,但了解他们,对症下药是很有必要的。

可是,我常常感觉大学的知识不够用,当年学的《教育学》和《心理学》都比较笼统。

这两门学科都有很多分枝。

所以冲着“有助于了解学生”这个目的,我看了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郑雪主编的《人格心理学》。

这本书是心理学主干课程系列教材之一,所以它也免不了心理学教材的套路。

先是介绍了人格与人格心理学的概念和历史,然后说到原欲、文化、特质、学习、人本、认知等各方面与人格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介绍各个关于人格心理学的流派和各家之理论的研究。

从理论的产生,社会背景,到实例分析。

在其中我找到了一些可以参考的性格产生的根源和其支撑的理论。

我最细看的是《学习与人格》这一章,如何让学生爱学习这可是所有老师都关心的。

其中一句话是多拉德和米勒的观点:“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只有当一个人想要些什么(内驱力)、注意些什么(线索)、做些什么(反应)以及获得些什么(强化)时,学习才能发生。”这让我联想到我自己的学生,一一对应,他们的四要素到底是什么呢?到底缺了什么?而在书的后面,还有人格测量和行为观察法、人格障碍及其矫治和人格教育等三大章实用的内容。

内容很专业,很有指导意义,就是感觉太笼统了些。

阖上这本书,我由衷地感觉心理学知识真是浩如烟海,一本书只是提纲挈领,有太多的细枝末节可以去延伸,还可以有更多的例子去佐证。

光是“人格教育”这方面就还需要再深入了解下去。

不得不说,《人格心理学》高屋建瓴,让人性行为有所归依,也可让我们做老师的顺藤摸瓜,辩证教育学生。

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篇9)

初识心理学,我懂的并不多,看了一些书后我才有略微的见解。先从最基本的基础常识谈谈吧。

有心理学就有心理医生,作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学医生,或者说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倾听。心理咨询师要用全身心来倾听,脑子要不停的运作,用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期间酌情插少许的提问,使求助者在倾诉的过程中,宣泄自己的情绪,通过咨询师的帮助,逐渐自己发现症结所在,而不是直接告诉她问题处在哪里。心理咨询师的有效倾听,化解了求助者的症结。

在一次谈话节目中,一位女性听众咨询自己为什么老师学不好英文,不能跟外国人是很好的交流,而她的专业又恰恰是医疗英语。在经过交流后才发现,这位女士因为当初一段美好的跨国恋情被阻断之后,出现了一种抵触的清洁,不愿再说英语,尤其是不愿听到外国异性对她说英语,实际上她碰到的是一个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全新的聆听求助者的倾诉,要聪明的问问题,要关注她自己的意识不愿意承担的那部分,而不要将太多的精力放在树立自己的业界权威上。

还有一种是,咨询人员听到求助者说自己好了一点了,就高兴了,觉得自己有能力。其实,这时候很多心理咨询师不明白,求助者正在为他们服务,这是求助者特别容易办到的一件事。心理咨询师就像家长、老师一样,求助者希望让心理咨询师高兴,这样心理咨询师才能对他好,他才能得到更多的关注。所以,求助者就希望让心理咨询师高兴一点。这说明,人人都是生活中的求助者,只是在于角色转换之间。

还有,在与求助者探讨问题时,心理咨询师很同意把应该放在求助者身上的关注转移到求助者所说的我想使什么什么改变上,这时需要让求助者明白,心理咨询师只能帮助他本人。比如,以为母亲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很焦虑,此时心理咨询师应该抓住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其实母子,父子的关系就像在跷跷板上,父母想改变孩子未来的平衡跷跷板,心理咨询师要告诉他们,孩子是无法改变的,只有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孩子行为的认识,然后做出对孩子的行为的反应,这样孩子才有可能改变。其实这根本不应该是父母担心的事情,父母应该后退,给孩子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体会、经历生活。

其实,心理治疗不只可以给心理疾患者带来福音,心理知识的普及完全可以预防许多心理问题的发生,而适时的心理指导更是有助于一个人挖掘潜能,增加才干,最大幅度地提高生命质量和事业成功的机率,为富有和幸福创造条件。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心灵的指引,人生的每一种历险和每一次跨越都需要心灵的能量和机智,而心理指导正可以使心灵的各个侧面协同发展,使心灵的结构呈优化趋势。当一个人的内心变得强大而又灵动、宽厚而又坚毅时,那么任何力量便都无法阻挡了。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精选9篇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精选9篇”,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篇1)

大部分的成果都在完美与糟糕之间,每次都想做出令人惊奇的东西,会让人什么也干不了。公司里常常说“现有东西,再做好”,跟咱们这个理念的道理是相通的。要战胜“过分追求完美”的错误观念,就要以发展的理念去看问题。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可以不断进步的,不懂的知识可以学习,不懂的技能可以培养。

另一方面,有些人担心努力工作取得成功,会让我们变成工作狂,会让我们远离人群(就像独孤求败那样,太成功了以至于找不到对手所以每天特别痛苦。对这个问题我认真想过,不需要担心我们成功了会不快乐,只要是走正道,是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取得成功就没什么问题。这样的成功就会让自己更加快乐,只有太短期成功才会有问题。

今后我该怎么做呢?除了上面说的与心态相关的问题,还可以尝试对于某些琐事每周设置一个固定时间来处理,或者像书中提到的服务生那样思考,不让事情积压,处理完事情马上转向下一件。总之,要在实践中学习,活在当下,把生活当做道场。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篇2)

继续找,不停步

Theheartaskspleasurefirst,keeplooking,don’tsettle.

乔布斯有个著名的“Stayfoolish,stayhungry”的演讲,听了让人激动不已,他说生命短暂(的确),在你有生之年就要做你真心喜欢的事情,千万不要只是为了钱,或是别人的想法而工作。然而过了一阵想想,只是觉得他很幸运,很早就找到了自己喜欢并为之奋斗一生矢志不渝的事业,并不见得适用于每个人。

偶然间看到《拖延心理学》,看看停停,好像看这本书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什么是拖延。这本书从行为,心理,大脑等方面聊了很多拖延方面的问题,研究结论等等,并给出了很多不错的建议。但结合我多年的运动,坚持了一年多的健身,读书习惯的改变,以及工作、创业等方面的看法,总觉得有些似乎有道理,有些又不见得适用。不断往下看,思考,总结,看到最后似有所悟,但又有如雾里看花,觉得一个个的建议好像就是一个个的点,散落在那里,串不起来。知识如果不能拿来改变行为,岂不是就成了高谈阔论?

终于在最后,在看《拖延心理学》附录的时候,看到了一句平淡无奇的话:“强调事情本身,而不是事情的结果,所带来的快乐与回报,是战胜拖延的核心”,一点都不壮怀激烈,却令我豁然开朗。正是这句话,让我体悟到了乔帮主的意思,也终于能把这本书的一些结论和自己的体会串了起来。

记得之前根据自己的经验提过对付拖延的三个办法:认识,目标和方法,并认为找到合适的方法是关键。现在看来,itworksforme。就是这个系统性的方法,能让人找到喜欢做的事儿,或是喜欢上想要做的事儿,不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其他方面。拖延的各种原因,种种复杂的心理根源,什么自我约束差,容易分神,意愿不强烈,恐惧失败等等,在热爱面前,就都不是个事儿了。

细细想来,这样做背后的的心理原因有三点,一是事情本身带来的心流时刻,成就感,快乐,快感能让人愿意一再重复这样的体验。二是感到自己在成长和提高,认为努力有价值,得到了回报。三是认为没有虚度光阴,是在自我实现。人们都渴望交流,渴望得到周围的人和社会的认可,然而为了表现,证明,别人的夸奖而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最终还是会反噬自己,人可以欺骗所有人,但夜深人静的时候还是要面对自己。自己的智慧,认识的提高等所带来的快乐是根本,钱,名誉,认可等等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

这个找到系统性方法(即最后找到喜欢做的事,或是喜欢上要做的事)的重要性是全局性,战略性的,相对其他的比如正念内观,冥想,细分目标,降低期望,自我分析等等并非无用,但都是局部性,战术性的手段,服务于找到喜欢做的事这个最终目标。所以,如果还没有找到好方法,从而最终指向自己喜欢的事,那么keeplooking,don’tsettle。

这本书读完了,现在对拖延可能算是有了一点认识,有点意思。有很多道理,人一开始可能就知道了,然而不经历一番挣扎思考涉猎,努力的求解,亲历亲为的实践,这些道理就还没有成为真知,融入到三观和血液里。这本《拖延心理学》,让我遇见了那句话和那个道理,有所顿悟,不错不错。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篇3)

看了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最大的收获是意识到了:拖延的背后是恐惧。

一直以来,我以为拖延是一种对主观客观时间的认知错位(是对的,书中也提到了),是个人难以避免的一种天性。但当看到下面几种拖延-恐惧关系时,我在自己的行为找到了相符合的拖延动机:

对失败的恐惧,对成功的恐惧,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对被控制的恐惧。主要影响我的,就是1对失败的恐惧,2对被控制的恐惧,以及少部分的对成功的恐惧。

我简直可以作为理解此书的典型案例。举个例子吧。

我从去年开始,就和一个朋友一起做一个创业项目。我一直想着要专心做这个项目,但是我的行为却处处拖着这件事相关的一切。比如,我想着“等我找到了纽约的工作,就可以和朋友在一个地方一起干了”,但自己却并没有认真去找纽约的工作,总在对自己说“我需要多准备”。又比如,我想着“我们做的这个项目,需要数据分析,需要内容管理”。我去找了一个在纽约的媒体教育创业公司做志愿者,给他们翻译文章,管理产品,做客户数据分析。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我没给自己出了钱的,有几个成员的,在纽约的,媒体内容创业公司做事;相反,我找了一个有几个成员的,在纽约的,媒体内容创业公司无偿干活。

当我今年来到纽约见我的伙伴时,我还在做着另外一家公司数据分析的活,并且已经因为拖延逾期未交许久了。我的伙伴就非常困惑:你为什么放着自己的投资不管给别人无偿干活啊?!

看了《拖延心理学》对失败的恐惧一章,我立刻意识到,说的不就是我嘛!我产生了一种“只要这件事和我有关,那就会失败”的认知扭曲,并永远以“我在为了做真正重要的事情准备着”拖延着。意识到这点后,我也尽快结束了另外的活,和朋友交流了一年以来我们的教训。朋友告诉我,“你是我们项目能走到现在的重要一员,你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责任、和影响力”。于是我逐渐调整自己的定位,正视了自己想要做的这件事和它的挑战。

另外一个例子可能很多人都有过体会,就是对被控制的恐惧。我小时候父母永远是在管着我写作业的。周五放学回家后,我会自己看书、玩,周六上午看球,玩,周六下午开始写作业,周日下午甚至晚上才完成。有过几次,我尝试周六上午甚至周五晚上就开始写作业,但父母会说:“你为什么不周五晚上都写完呢?”于是我觉得既然我早做了也不会得到表扬,而周五晚上都做完又基本不可能,我怎样都得不到表扬,还不如趁着爸妈不在的时候尽量玩,作文反正最后也会被他们催的。平时早上,我也经常被父母大吼“都8:30了快起床了!”,结果过15分钟后起床后一看才8:20.在大学离开家之前,我周末从来没有在9:00后起来过,因为父母都会要我尽早起床。

现在想来,其实早做完事,早点起床,都是好习惯。但问题在于这些习惯在当时都不是我自愿的,甚至有些是被父母欺骗下的。于是在我长大后,面对deadline我就非常的抗拒,不到deadline不做事。此外,当女朋友劝我做事时,原本本想做事的我也会产生逆反心理。只要是别人告诉我要做的,即使我本来想做,也不愿去做。

觉察和理解了自己拖延背后的原因,最近我感觉自己也更容易从拖延的心态中调整出来了。在自己产生拖延情绪时,可以反问自己,这是因为你对什么的恐惧所以才拖延的吗?这种恐惧合理吗?符合你的目标吗?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篇4)

我是一个拖延症很严重的人,书里的很多问题也都中了枪。比如:通过拖延,不用再面对自己能力的限制;用拖延代替选择

本书中的很多观点都不是很新奇,一个结论还要翻来覆去的说好几遍。不过早期记忆(三岁之前)作为一个无法触摸的的恐惧来源,潜伏在人的余生中,经常被无意识激活从而引发拖延行为的这一观点很有趣。

喜欢的一段话:“你带着独一无二的DNA、独一无二的大脑以及与生俱来的先天气质,从你母亲的子宫降生到这个世界上。你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降生在一个特定而家庭中。你的先天条件加上后天培育共同催生了人跟环境的一系列复杂的互动,从而造就了今天的你。”想起弗洛姆所说的“人的本质在囿于自然与超越自然这样一对矛盾中”

先天基因所带的特质,体内化学激素的驱动,再加上后天的学习和改变能力,构成了人类复杂的行为。学会接受我们的的生物性现实并恰当地对待它,则又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篇5)

第一部分

先来看看什么是拖延症。

有些人做事拖拖拉拉,但是他不难受,不自责,不纠结,也不想变得更有效率,这种情况就不叫拖延症。

有些人做事拖拖拉拉,而且在心理上他不能接受自己现在这个样子,想要改变而没有改变,这种心理矛盾导致的痛苦,影响了自己正常的生活。这种情况就被称为拖延症。

有拖延症的人,他在做事的时候,会掉入一个叫做拖延怪圈的陷阱:在面对一个新任务的时候,他先是对自己有一个很高的预期,想要早早地开始,充分地准备,最后漂亮地完成任务。但是他一直处在这种想的状态里,就是作者所说的一种脑锁住的状态,他就是开始不了,不肯行动,他一边拖一边伴有极度的焦虑,到最后截止日期快到的时候,他要么把它一口气干完,要么就直接放弃,这整个过程特别的痛苦。

这种状态久了之后,会产生一种自我攻击、自我毁灭、破罐子破摔的倾向,越做不好,越完成不了目标,他对自己下一个目标的要求反而越来越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我挫败的闭环,到最后这种心境它会投射到外部,开始对外界的环境产生强烈的不满。如果到了这种情况,这个人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觉得身在地狱一样。

有人对拖延症下了这么一个定义:它是一种没有任何的原因毁掉自己生活的一种行为。

第二部分

1.生理上的原因

在150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只需要一个遇到东西就吃、吃了就睡,遇到奇怪的东西就怕,遇到不舒服的情境本能的就躲,没有任何追求,不需要自控力的大脑。

所以,在遇到一件困难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拖是一种本能的反应。首先要树立起的第一个观念就是不要自责,因为这就是我们大脑天生的操作系统,谁都一样,没啥特别的。

2.心理上的原因

这本书的作者分析,是恐惧,也就是害怕。

害怕本来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很好的一种工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不管是在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我估计他都活不了多久,要么他已经挂了,要么他就在监狱里面。

A.害怕失败

拖延的人有一个典型的错误观念:

自身的表现=能力

这是一种典型的应试制度下的观念,就是一次考好了,所有人都说你厉害,聪明,有出息,感觉以后就要飞黄腾达了。一次考不好,这个人瞬间就被踩成肉饼,就是无能,不用功,蠢货。

其实我们现在都知道,表现上的浮动太正常了,所有的事情都是经过无数次的试错、失败之后它才能出成绩。

错误观点引起的害怕,这样他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故意拖着把事情搞砸,到最后他们就开始告诉自己说,你看,我不是没有能力,我只不过没有全力以赴罢了,这样他们就可以避免看到那个真实的自己。

B.害怕成功

这种类型通常都是有家庭问题,这样的家庭他倾向于怀疑一个孩子的能力,这样慢慢的就会让这个孩子也开始自我怀疑。

这就导致他们做事情的时候都有一个惯性,就是每次在快要完成的时候,快要成功的时候,就开始担心了,万一父母说的是真的咋办,万一自己真的不是那块料咋办。那为了不看到最后的结果,他们就开始拖,拖着不完成。

C.对掌控权的恐惧

当我们被强加着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就倾向于躲避,这个问题其实也挺简单的,就是一个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问题。

你看我们在做自己心里想做,自己决定做的那件事情的时候,这就是有内部动机;用外力强加着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不管是父母说的还是别人给钱,或者是形势所迫,这都是外部动机。

我们行动的所有的原因都是去满足这个动机。

如果是内部动机,那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去做,那我们肯定就有动力去做。

可是一旦对方要求你做,这件事情的内部动机就转化成了外部动机,那么问题就是从我们是要满足自己还是要满足别人,如果这个需要满足的人他不是你喜欢的人,是一个你很讨厌的人,这个时候动机就会彻底消失,没有动机自然就不想做,就开始拖。

简单说就是,我们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是我们喜欢的人让我们做的事情,我们就很有动力;但是我们讨厌的人让我们做事情,我们肯定就要拖嘛,是吧?

3.思想上的原因

完美主义听起来是个很美好的词,但是它也分行动上的完美主义和思想上的完美主义。

这两个差距非常地大,就是完全不同的两套心理机制和行为习惯。

行动上的完美主义是说,他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地用行动持续改进,最后获得一个接近完美的结果。

而思想上的完美主义可就惨了,他们只是盯着那个完美的画面,那个脑海中根本不可能达到的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但是他们就是不愿意面对眼前这个东西。

比如雕刻一样,同样是一块石头,行动的完美主义者他脑袋里面有一个画面,然后就开始动手雕,一点一点地磨。到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可能和脑子里面的想的不太一样,但是也会是一个很不错的作品。

那第二种就不一样了,他不做,他一直想,而且他一看到这个石头他就烦,因为这和他脑海中那个完美的雕像还差个十万八千里呢。所以到最后时间到的时候,他连石头碰都没有碰一下就决定放弃。然后他就相信,在遇到下一块石头的时候,一定要雕得比第一块石头还要漂亮。

你看,他又定出了一个更高的更不可能达到的要求。他们对每件事情都有很高的期望,在行动的过程中却发现总是达不到这个要求,从而产生一种持续的挫败感。他越痛苦,越没自信,他的行动力就越差,那做得越差,他就越容易放弃,最后形成一个闭环的自我挫败机制。

最最可怕的就是这种持续的自我挫败,自我挑衅,自我挑剔,最后他会投射到外部的环境,成为他应对外界世界的一种行为习惯,看什么事情他都不顺眼,像这种情况就比较惨了。

所以一个深度的拖延症患者都是很难相处的,你看他们对自己就很讨厌,和自己就不能好好地相处,就更不可能去爱别人了。

说到底,拖延症它就是一个怎么面对自己,怎么和自己相处的一个问题。

第三部分

那怎么样调动这个我的智慧,改善拖延症呢?这本书的作者给我们给出了三点建议,也是克服拖延症的三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设立截止日期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截止日期它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你看我们所有的劳动,特别是脑力劳动,那种从无到有要创造一个东西的劳动,如果没有截止日期的话真的是能给多久拖多久。

就像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的时候,因为没有截至日期呀,他就整整拖了二十年。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二十年是怎么过来的呀。

没有截止日期啊,就很容易陷到一种无限改进的陷阱里面,他感受不到一种完成一件作品之后的瞬间的成就感。

所以说设置截止日期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快速地按时地完成任务,它也是对我们心理的一种保护。

第二个方法是改变环境

就跟七八岁的小孩子一样。如果我们想让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认真写作业怎么办?肯定是把他放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面,旁边肯定也不能放动画片,不然的话他就坐不住。

所以我们在需要完成一些高度专注的事情的时候,首先就要把我们自己放在一个没有干扰的环境里面。

人的精神和意志力还有限的,抵制诱惑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意志力,我们用意志力来抵制诱惑了,我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做眼前的事情。

所以说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环境,会让我们省很多力气。

第三个方法是心法的转变

拖延症的人他往往就是对这件事情的预期太高了,那我们就要做一种心理上的转换,就是从我要做一个完美的东西转换到我要做一个最烂的东西。

其实,拖延症的人他并不是能力弱,往往他们都挺强的。他们最难的就是没有办法开始,一旦他们开始,他们的工作效率其实还挺高的,所以对拖延症的人来说,降低预期特别重要。

比如说我要炒个菜,就告诉自己,我要炒一盘最难吃的菜;如果说要写一篇文章,就告诉自己,我要写一个废话连篇,让所有人都抓狂的文章。

这样预期一调整,他就很容易开始,心理就容易放松,反正就这样,也没啥,是吧?认真,尽力就行了,最后的结果到底是什么样,根本就不是能控制的事。

像这样把对结果负责的这个责任推出去,我们只对过程负责,如果用这个心法就可以让拖延症的心理压力减轻很多,好多事情它就水到渠成了。

其实我想说的是,拖延症它本身就不是个病,它也不是个时间管理的问题,它其实是精力管理的问题。

就是我们能不能及时地调动我们的精力,调动脑袋里面那个理智,让它来帮我们做事。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篇6)

大家好,我是二宝妈妈!

最近在看一本书叫《拖延心理学》,虽然现在还没有完全看完。但给我的感觉这本书看起来相对还是比较轻松的,因为之前看到有“心理”二字,觉得应该是很难看懂的一本书吧。

至买回来也有差不多应该有小半年的时间,这本书都属于没有撕开塑封的状态,偶然一次我打开它,发现这本书没有我当时想得那么难啃。

就像书里说的,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未发生的事情上焦虑,弄得自己很多的事情就这样错失了。

在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喜欢为自己暂时不愿做的事情而找过一些借口。但至少现在我希望以后找借口的时候更少,我发现立马去做。不管成效如何,却让自己不会有那么多“后悔”。

最近爸爸让我坚持每天给大宝念一首诗,或者讲些故事,题材不限吧。如果是之前我肯定是拒绝的,我肯定也会觉得这哪里有时间?一天天我多忙啊!

但现在我不再有焦虑的去抵触,而是我想我能够坚持。这样的想法,让我和大宝之间配合的很好!大宝也会收到我这种积极的情绪所感染,至少我觉得他现在很开心的去做这个事情。

发现你的一些行为对孩子的影响真的特别大,最近看书的频率多了,大宝对看电视的“欲望”不再那么强烈,甚至很多时候,他安静下来的时候还喜欢带着小宝,充当一个小老师,给小宝说着书里的他认为很有趣的画面。

我很喜欢这样的画面,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一位不拖延的好“宝宝”,很感谢爸爸一直以来对我满满正能量的感染!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篇7)

看了这本书还是无法彻底治愈自己的“拖延症“,不过没有以前那么自责、抓耳挠腮了,可能是看了这本书后,对拖延有了一些比较清醒的认知吧,有些拖延简直就是与生俱来……不过还是有很多科学的战拖方法与小技巧来应对,不用担心。读这本书也搞清楚了自己现阶段拖延的原因、拖延的领域、常用的拖延借口,接下来就是好好治疗了。

大脑其实无法同时胜任多个任务(每次转移注意力的时间大概只有0.7秒),如果过那么一分钟就刷刷手机、看个朋友圈动态、收收邮件,肯定无法正真集中注意力做事儿。

一个小技巧,尝试在非常短的一小段时间内为自己的目标做一点点事儿。比如每次花15分钟的时间往前迈一步,或者10分钟、5分钟,最最重要的是去做!制作一些适合自己的小便签进行视觉提示,放在自己一眼能看到的地方,提示鼓励自己先坚持做几分钟正事儿。太过沉迷网络的无法自拔的朋友,可以在做正事儿的时候试试关掉网络。

PS:如果忙的飞起来,哪儿有那么多时候沉迷网络呀。也不能瞎忙,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和可行性的执行计划。

1、拖延者的信条(和完美主义有很大关系)。

我必须要做到完美。

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

什么也不做要比冒失败的风险更为安全。

没有什么是我无法做到的。

如果不能把事情做好,那么它就根本不值得去做。

我必须避开挑战。

如果我成功,有人就会受到伤害。

如果这一次我做得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做得很好。

按照别人的规定做事意味着屈服和失去掌控。

我不能承受失去任何人或任何事物。

如果我展现真实的自己,人们不会喜欢我的。

总有一个正确答案,我将一直等待直到发现它。

2、从拖延信条中解放出来(去做、去行动)

万事无完美。

努力尝试是一件好事儿,而不是愚蠢或软弱的表现。

失败并不危险。失败是正常的,这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真正的失败是不敢去经历。

每个人都有局限,包括我自己。

如果那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那么为它犯错也是值得的。

挑战有助于我的成长。

我有成功的权利,我也能应对别人对此的反应。

如果这一次没有做好,下一次我还有机会。

遵守别人的规则去做事并不代表我一点权利也没有。

当我展现出真实的自我,真正喜欢我的人就会跟我坦诚相待。

答案很多,但我需要找到那个最符合我感觉的答案。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篇8)

好长时间没上来写点啥,因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实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个人生的瓶颈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况下,感到有心无力。知道自己的问题之一是拖延,于是终于前些日子读了《拖延心理学》,找到了症结所在。

自我帮助类的书我现在看了几本之后,把他们划分为三类,或者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说教式的,通过讲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长者给年轻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这个方法在个别想不通的问题上,有时候可以个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有些道理你先前是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这个类型的有个问题,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时候管用。那么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问题有时候还是解决不了怎么办?这就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二层是方法式的,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标,却不知道怎么能达到,这类书就注重于教你实际操作的方法。比如教你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放松精神……但有了目标,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不一定能!

第三层是学术式的,它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你有了目标,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么,又知道如何做,为什么不行动?这问题一点也不荒谬,它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问题出在内心和大脑。帮你解决“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就是……”里那个不知道的为什么。《拖延心理学》就是这个层次的书。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把自己当成活体标本,科研项目来研究!

看了《精子战争》之后,内容虽不能尽信,但是它的一个主旨是人类终究是一种动物。要从生物的角度来观测研究。

确实如此,不能因为人类掌握了科学道理,就认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驾于科学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事实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学事实不管人类掌握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用科学道理分析。

根据学习,我终于意识到我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都是有深远的源头的。我拖延的行为方式,和一些惯性思维,形成于早年、多年的个人经历之中,汇聚于潜意识的神经通路之中。好消息是,人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识形成,然后去斩断那些错误的联系。

通过那本书,和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我这一个多礼拜,明显的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我相信长此以往,必将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首先,我感到自己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几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之后觉得很轻松,很自豪。其次,即使我的学习量没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学习带来的负面的感觉,如疲惫不堪,日子混沌,空虚,内疚等这次都没有了,有的是充实和满足。

今天感到身体不适,而且我的学习刚好告一段落,今天给自己一个充分的休息。早上做了一点正事,后来又出门捐书,处理旧衣服,剪头,买定时器,买菜,洗衣服,剩下时间就是看看书上上网。其实刚刚那么一列举,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尤其是捐出去那两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后,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很神奇,只是几本书而已。想来我心里大约早就想处理他们,又放不下,收着占地方又闹心,今天终于决定并行动了,清除了不知不觉占据我内心角落的一个烦恼。往常我在家什么也不干还觉得时间过得超快,今天却觉得时间变得非常的长,很神奇。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篇9)

在翻开《拖延心理学》之前,本人一直对自身在习惯养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拖延深恶痛绝,并对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症患者深信不疑,且颇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思,深恐将不断为此生以及此生中的若干年甚或几个星期的碌碌无为而追悔莫及,于是便一厢情愿地将治愈希望寄托在了广受推崇的《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上。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细读之下,方知拖延这个问题竟然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脑共同作用力之下的产物。正如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当读到对各类拖延行为模式的法庭大调查这一章节时,书中提到:拖延会激起类似自责或者厌恶这样的情感反应,但是它很可能同时也在帮你躲避其他更为焦灼的情感。这突然就让我想到了自己在写稿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拖延。那时候,总会一边反复计算已完成字数和最后交稿期的距离,一边为自己无法按部就班却总在不断往后拖延,而无比自责和懊恼;那时候,自己简直就像掉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在拖延,一方面又在焦虑和自责中痛苦度日;那时候,即使现在想起来,自己也会禁不住起上一身鸡皮疙瘩。

如今,是本书启发我找到了个中答案。那时之所以那样,是因为在拖延中写稿和在写稿中拖延的我,无论有多么令人厌恶,也比不上作品完成后却得不到认可或不能发表的那种挫败感更令人痛苦。所以,那时候的拖延源自于我对失败的惧怕,担心得不到认同和肯定会就此失去自身价值(本书指出,这种就个人表现论个人价值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继而推论出,这可能跟我成长于一个具有怀疑倾向的家庭中有关。当然,探讨这些并非是为了逃避或者指责又或者抱怨什么,何况即使这样也根本于事无补。我要说的是,在这个对自身艰难的探索过程中,自始至终,你都要怀抱真诚和勇气,否则,很难发现真正有用的东西。

所幸,经过彻底反省分析,虽然拖延症的对治简直称得上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本人总算不是无可救药。书中所提出的一些拖延处理技巧,也确实具体而实用。例如,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我要在今天睡觉前完成这篇读后感。而不是:我要停止拖延;再例如,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我要打扫房间。即使打扫房间又无聊又辛苦,但我起码可以忍受15分钟,而且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完成一件事;还有,要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也许最近投出的一篇稿子,又没有出现在编辑公布的过稿名单中,但这并非我个人价值和能力的反映,我只需开始着手下篇的写作就可以了。

起码《拖延心理学》给了像我这样,受拖延顽疾拖累的拖延者一个希望,只要有意愿改变,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复实践,总有一天,我会心甘情愿接受犒赏。这些犒赏,也许来自于我如愿完成的一篇文稿,也许得益于我花数十年持续经营的生活,甚至多亏我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为健康所带来的珍贵回报总之,连一向追求完美的我(据说大多数拖延者都有完美主义的倾向),都不得不佩服自己为开启新生活所经历的这一切了。这一切,包括拖延,但拖延已不再是一种失败。只有不敢去经历,才是真正的失败。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书主要是案例、案例分析、应对策略的结构组成方式,围绕“关注积极情绪,实现师生幸福”主题展开叙述,整理之后,记录如下:

一、积极心理学是什么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人本身拥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主要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的人获得幸福为目标。当我们聚焦积极面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进步和希望。

赛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中提出幸福有5个因素决定——积极情绪、投入地工作和生活,目标和意义,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就感。

二、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教育教学

1.人的情绪情感体验总是优先于大脑皮层的智力活动,当学生认为自己在做无意义、无价值的工作之后,他们对生活会产生负面评价,从而对未来人生产生不良影响。杏仁核是记忆中的情绪成分存储地,受到刺激后被唤起的情绪85%是消极情绪记忆。而长期的压力状态下,免疫系统会受到危害,得病几率上升。

人脑的基本功能依次是生存反应,满足情绪的需要,认知学习,这三者功能的顺序的不可变更的。只有在生存反应感到安全、情绪体验愉快的时候,大脑才能较好地发挥认知学习功能。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大脑中比较容易遗忘,因此快乐的时间总是显得很短暂。

因此我们应当给学生安全、愉快的体验。教师的主要人物就是在工作、生活中寻找快乐,与学生一起克服困难。教育的主要工作就是引导,唤起学生的积极情绪。适当的体育锻炼,良好的学习兴趣,优势的肯定,适度的压力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2.神经元工作有关键期,语言学习能力第一个关键期是出生到5岁左右,第二个关键期是12岁左右。当然,人的一生任何时候都可以学习,大脑的神经元可塑性很强。

长时程增强效应是指反复激活次数越多,神经元的连接就月有效。

适应于再生效应是指生存环境越丰富,越能够刺激大脑神经元发育。

因此教师应当涉及好的教学方法,持续吸引学生努力学习。因此教育要抓准时间,反复训练,不断优化。

3.初二数学老师王维克批改作业时发现华罗庚练习本字很不公正,做了很多涂改,涂改支出正反映了华罗庚在演算时是如何探索的。其他老师讥讽华罗庚的字像螃蟹,王老师看到了华罗庚的天赋,鼓励之后华的数学兴趣越来越浓。

千万别把松苗当蓬蒿。慧眼识人已经逐渐成为教师的核心能力之一,应当敏锐地发现每个学生的才能、优秀品德,并在互动过程中进行培养,强化。因此,教师应当调整情绪,爱和包容;应当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共同学习和探索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关注情感需要,实施差异化的鼓励与赞扬,让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体验。每个学生都是人才,不过我认为,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总被否定的后进行更适合赞赏鼓励,也有一批人更适合适当施压与批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多沟通,多做有效沟通。尊重学生独特性,扩展自己知识面。

4.快乐和幸福是伴随痛苦和烦恼而共生的。积极性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提出幸福公式:幸福=遗传(50%)+生活环境(10%)+个体可控行为(40%)。生活环境中金钱、健康状况对幸福感的提升几乎没什么影响,其中最重要的社交生活和婚姻满意度。“心流”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特米哈伊研究认为,最愉悦的一刻同行体现在一个人为了一件充满挑战但自认为是最值得努力的事,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刻,这就是幸福流,是最接近幸福的状态,是生活中的体验。

因此,和学生一起播种幸福。一是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交活动,改善自己与家人关系。更重要的是,聚焦积极面,增强成就感。“给镜子一缕阳光,它能反射一片天空;给心灵一缕阳光,它能反应出一个天堂。”二是各类活动,如写感恩信,每天回忆三件不错的事,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发挥自己的优势,分享成就感。

5.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模型告诉我们,积极情绪体验不是别人基于的,而是自己创造和努力追寻获得的。

因此,首先在认知上乐观地看到学生的进步,积极组织各类教学活动。快乐生活,积极工作,锻炼身体,保证睡眠,经常聚会,为了目标努力,自我调节,主动提升。

6.研究发现,影响师生关系有五个要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彼此理解,学生的解释风格,学生老师彼此的接纳和互相尊重,彼此的互惠关系体验,这样的关系可以持续的时间。接纳与尊重是建立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因此,接纳表现异常的学生,关注他们被忽视的内在需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尤其要注意,机智灵活地严格要求,原则问题不让步。用可接受的方式指出缺点,及时给予肯定,提升自尊和成就感,与学生互动交流直接对话,这种交流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1)了解学生,2)让学生指导课堂、学习的意义和价值,3)让学生了解老师的底线在哪里。4)用每次活动润物无声。

7.叙事治疗法,可以记录学生进步,进行叙事治疗,挖掘积极功能的自我,促进学生自我修正,自我成长。

因此,及时征集个人问题及班级问题,保持师生情感及时沟通。选择合适的对象,贯彻始终地关注其积极面,保持沟通接触。不能急功近利,坚持,不急不躁。

8.高分低承受力学生,自我中心类学生: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追求完美会走向反面,而以积极心态追求幸福则是人类最有价值的人生目标。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去发现自我的优点,进行充分发挥,用毕生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少做被迫的事情。“老师一说就懂,一讲就会,一考就是高分”是自欺欺人,要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试错乐趣。保持学习东西,承认试错本身就是学习经验获取的过程。

因此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追求幸福人生的意义,探索自己生命中最需要什么;重视学习过程,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就,获得积极的“沉浸体验”,这是的奖赏和冬季,努力培养学生的求知热情。在交往互动中表达爱和赏识;关注个性化特点,与学生达成共识;和学生一起建立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在过程中体验快乐和成就感;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9.网络沉迷:儿童内在动机的发展部分取决于其交往需要、胜任需要和自主需要,以及让父母、老师、教练或生活中的重要的人满意的程度。

因此做师生有效沟通,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接受和适应网络。学习网络游戏具备吸引力的成功经验,增强教学吸引力,给予学生挑战和成就感。给可以胜任的任务,提高自我控制的感觉。倾听+原则问题不让步。帮助关注学生规划人生,使用综合方法而非一招一式。

10.早恋:心理学家霍林沃斯将青春期到青年早起成为心理上的断乳期。他们渴望亲密关系,期待建立自我同一性。“自我决定理论”——人先天有三种需要,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关系需要。恋爱可以带来这样的积极体验。“镜像自我理论”——我是与他人面对面的产物,他人是一面镜子,我的自我意识来源于他人怎么看我。青春期有性别认同。

因此,“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告诉我们越干扰,学生会越坚定。喜欢异性时,他们会更敏感,更在意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是很好的教育引导时机。教导学生要想收到青睐,要使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男孩要成为有责任心的男人,女孩要成为善良独立的女人,这样才能为一段感情提供坚实的基础。还要教学她们妥善地处理矛盾、冲突和分手,不因问题处理不当受到伤害,积极归因,把握分寸。教导女孩学会自我保护。

11.抑郁:解释风格分为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人格化。抑郁的人认为坏事是永久性的。反复思考越感无助。乐观性解释风格更认为失败是暂时的。学生的解释风格是可以改变的。

因此教导学生改变看问题角度,学会健康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失败给予公正合理、恰到好处的分析。

12:焦虑、压力:紧张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呈倒U型曲线,焦虑水平过低,动机过弱不能激起学习积极性,过强的动机反而会引起学习效率降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与消极力量,此消彼长。

因此,努力减少消极情绪体验,反复品味快乐,养成与别人分享习惯。优势学科迁移。

13.乐观是心理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品质。我们要做乐观的教师,教乐观的学生。让学生拥有乐观的心态,培养学生的征服感,避免无助感,多参与活动。帮助提供自尊心,在成功的时候给与适当的表扬。

14,其他:人不能脱离他者存在,性格优势是可以培养的,及时肯定很重要,

总之,理解学生,接受学生,设立可达到的标准,体会强化成功体验,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理解。谁站在讲台前,谁就决定教育的品质,决定孩子的命运。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500字读书感悟


自尊就是感到自己的人生过的有价值、有意义,而价值和意义则来源于每个人与众不同的文化世界观。

这节读书会刚好读到了物质世界观与文化世界观。在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假如未来生命时光中,你还剩余100份精力,你会怎样分配?其中列举了具体的物质世界观中的部分:谋生、享受财富;抽象的文化世界观中的部分:亲人、审美、服务社会民众、求知和政治理想。

让我最想说、最有感触的是文化世界观中“服务社会民众”这一部分。最近河南郑州的水灾尤为使人忧心,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河南同胞。据有关报道:其中一些老牌企业,如,鸿星尔克每年都是负收益,还是拿出五千万捐给灾区、汇源果汁濒临破产,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凑出一百万捐给灾区,还有总部位于河南的蜜雪冰城也捐出巨资,当然不止这些企业,也不止这些人,还有很多网络博主也捐出各种物资来帮助河南同胞度过这次灾情。还有很多消防救灾人员,就算脚被水泡的浮肿发白,也没想过放弃,有很多消防员和我们一样大,很多大学生志愿者也尽自己所能去参与救援。所以我也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哪怕只能起到一点点作用,我找到了微信的捐助平台,捐助了300元,虽然很少,至少也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觉得我们既然出生在这个和平、互帮互助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回馈于社会。投身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读《哈佛积极心理学》有感作文1500字


幸福,有人把它编在歌里,有人把它写在书籍中。美国哈佛大学把它搬进教室里。不仅如此,沙哈尔博士讲授的有关幸福的积极心理学还成为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超越了长期排名第一的经济学原理,这是在历史上首次以科学来论证幸福是什么。曹校推荐给大家的就是这本-------《哈佛积极心理学》。

书中讲到,沙哈尔给哈佛学生的十条幸福忠告;讲到哈佛幸福课的四个目标;通往更快乐、更幸福的门径等等。其中,有一句话使我感触很深。如果星星一千年内才闪耀一次,当它闪烁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会仰望它,可正因为它每晚都闪烁在星空,所以我们认为那是种理所应当的。如果一个人把一切都当做是理所应当,那他就不会懂得感恩和珍惜,自然也就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

感受幸福的人往往心怀一种信念和动力,这种信念和动力既能够激励自己不断地前进,也能够感动和改变周围的人。感受幸福,会让自己与幸福的联系更紧密。当面对孩子那天真无邪的笑脸时,所有的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清晨,当迎着第一缕阳光,迈着从容的脚步踏进校园时,孩子们一声声老师好!,幸福的一天开始了!

感受幸福校园

法国小说家雨果曾说过: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有人爱我们。其实, 教师的幸福有时就是一种感动, 外界并没有改变什么, 只是你的内心改变了,幸福是一种感觉,在美丽的校园里,在和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天,在看着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自己也会感受到幸福。也为我们的校园注入了幸福的源泉!

感受幸福课堂

课堂是教师生命舞台,在电子白板整合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沉浸在课堂的氛围中,游动的各种各样的鱼、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的穿越、神话故事的美妙世界------这是一个美妙的世界!在这里,老师和学生一起悲伤,一起欢乐,弗洛姆曾说: 幸福本身不是结果, 而是伴随着力量增长的体验。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中, 看到学生们一个个高举的小手,激动的小脸,教师体验到了喜悦和收获的幸福。

感受幸福生活

感受幸福生活,就是要以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念, 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高雅的生活情趣, 从平凡的教学工作中感受生活, 享受生活, 获得职业幸福感。以平平常常的心态, 高高兴兴的心情, 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校长的话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个体获得幸福体验, 提升幸福指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就是一种状态, 一种主观感受。沉浸于自己的工作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感。在付出、理解、尊重、信任中, 教师才会感悟到自己的价值, 享受到作为教师的幸福,体味到对生活和事业的挚爱, 感受到一种奋发向上、不断前进的动力。

感受幸福,当和学生一起徜徉在美丽的校园时,我们幸福;当和他们共享一本好书时,我们幸福;当看到他们犯错后不好意思低下头时,我们幸福;当接到教师节他们用稚嫩的小手绘制的贺卡时,我们幸福;当看到课堂上他们一个个高举的小手,激动的小脸时,我们幸福;我们从学生的身上体验到教育的成就;在幸福中我们的个性得到张扬,理念得到提升,品性得到净化,心境得到调和,让我们都能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后感:积极的力量——微笑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后感:积极的力量——微笑

杨丽娜

暑假里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翻开书,我就被序言中的一段话吸引: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好奇、幽默、善良等)和消极力量(愤怒、怨恨、自卑等)。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披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里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这段话促使着我不断地向后翻,里面一个个案例,仿佛就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似的,竟是如此的契合。作者用他的积极心理学,对一个个案例进行分析,并给出应对策略,我被作者的智慧所折服,猛然想起,曾经,我无意中也用他积极心理学去开展纠错教育,并且效果还不错呢。

那时,我刚从事教育工作没多久,不知道怎么去管理,每天板着脸,要树威信,直到有一天,我从孩子的日记中看到了:“杨老师极少笑,老是板着一张冷面孔,有时候想跟老师多说一句话都不敢”。当我们班得到流动红旗,获得“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时,杨老师的脸依然那么严肃,似乎这些荣誉的得来本来就是应该的;当我们做错了事,杨老师的脸还是那么严肃,但严肃中更多的是斥责。虽然我们知道杨老师都是为了我们好,但是她为什么总是不笑一笑呢?”当看到学生的这篇日记时,我感到有根无形的鞭子在抽打着我的心灵。我也何尝不想“一笑泯恩仇“呢?但总感觉一“笑“会让学生爬到我头上来,班级纪律就会松散。

日记之后的某天,放学好一会了,我在教室门口环顾了一下教室,发现值日生没在值日,有几个男孩子竟然还拿着扫把在打闹。一看这情景,我的火气上来了,值日生竟然在我眼皮底下“失职”,当我准备要批评失职的人员时,发现平时动作慢吞吞的超伦拿起了扫把,开始扫地。这孩子平时动作慢吞吞影响自己就算了,如今失职,我更火了。

我正准备走进教室,没想到,半路班长子潇“杀”出来,只听他对正在认真扫地的超伦没好气地说:“抢了我扫把啦,走开,今天是我值日的!那么勤劳干嘛哦。”超伦只应了一声“哦”,低着头走开了。霎那间,我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回家路上,我一直在回想着刚才的情景:子潇自己失职了不说,还讽刺勤劳的超伦,这样子以后超伦还会干好事?可是怎么样才能让她比较心服地接受教育,同时保住她的自尊心呢,头脑中出现了好几种对策:严肃的批评一顿?似乎治标不治本。通知她父母,让她当教师的父母教育?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但如果不借此好好教育她一番,难保班级里的好事都被她给“扼杀”了。该怎么办呢?突然我灵机一动,有办法了!

第二天通过同学把子潇请到了办公室,但我没有像以往那样摆着一张严肃的面孔,(在学生面前我很少笑)而是温和地和她聊起天来。讲起了昨天值日的事,我也没有狠狠地批评她,而是用微笑,用真诚,既肯定她做得对的,又慢慢引导,让她真心知道自己的错误,

当她离开时,只见她也冲我微微一笑,我感到了一丝欣慰,这是有史以来师生对话中最轻松的一次。

以往遇到类似事件,我通常会摆着一张严肃的面孔,摆出老师高高在上的架子。总以为老师充满斥责的话是学生心中的一根刺,让他们可以有所警惕,但今天我把“架子”放下了,跟学生站在了同一条线上,至始至终都保持着“微笑”的面容,尽管是“笑”中藏“话”。但是尝试的微笑教育不知道是否有效呢?

后来在她《感谢母校,感谢老师》的读后感中,我找到了答案。

老师教育了我很多次,印象最深的那次让我难忘……

放学后,正好轮到我们这组值日。超伦不是我们这组,可他却在那“装勤劳”我走上前,说:“抢了我扫把啦,走开,今天是我值日的!那么勤劳干嘛哦。”“哦……”超伦应了一声,放下扫把就走开了。杨老师正好也在旁边。

第二天,杨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我本以为会被这个严肃的老师骂惨,我忐忑不安地走进办公室,小声地喊了声:“报告!”“进来!”没想到老师竟然面带微笑地看着我。谁知老师提到了超伦,我心里紧张啊,肯定要被“骂”了。可又一次出乎我意料,老师好像跟我闲聊一样,让我想想,超伦前一天被我讽刺了后,他以后还会‘抢事’干吗?也许正如老师所说的:“你太辛苦了,我来,你去休息一下?” 不仅没打击他的自信心,还称赞了他。

我看着杨老师一直在笑,受宠若惊,让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真是虚惊一场。“好了,你去教室吧!叫同学们自习。”老师亲切地说。“嗯,知道了老师。”离开办公室时,我心里可高兴了。平时凶巴巴,老板着脸的杨老师,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太棒了!回去后, 我跟几个女同学讲了这件事,她们都羡慕我有如此厚待,哈哈。

我感到老师真是和蔼可亲……

不久就要离开母校了,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对我的教导,特别是那次的教育让我知道了如何做一名称职的班长。我想对杨老师说:“老师,你辛苦了,为了教育我,你花了那么多心思,我会牢记你当时的话,还有你的笑容,很好看!…

谢谢你,老师!

看到这里,我内心深处那一座“冰山”似乎被融化了,有着说不出的感动,“微笑”两字的力量真大,真是“育生细无声”。正如诗人所说的:微笑是阳光。的确,微笑会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健康成长。每天给学生一脸灿烂的微笑,会让学生的身心感到愉快,智能得到发展。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吧!

读后感心理学精选


在读作品时,您一定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我们就可以让写作来表现我们的所感所想。那么怎样将作品当中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记录呢?也许以下内容“读后感心理学”合你胃口!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读后感心理学 篇1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它运用非常广泛,医学、政治、哲理等等。它阐述的就是类似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互动原因。也就是说是基于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个体基于环境和社会中的发展过程的剖析。社会心理学最基本的是阐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个人或者国家世界环境的影响互动等。分析一种群体,就必然要先知道哪国的,哪省的,说什么话,有什么风土人情。这一群体都有些什么人,做什么事等。 群体内部的关系错综复杂,这里主要简单地说下大概。群体关系不管友情爱情亲情为基础,都以利益为中心。当然好听的说多了有时候会否认这种观点,但是超过了限度,最基本和最自然的本能就会显现出来的。在群体关系中各种不同阶层,其利益中心不一样,最大的限度也不一样的。

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民族心理学、群众心理学、本能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直接来源于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它们构成了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态。 早在1807年,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就曾论及不同于个体精神的绝对精神,此后哲学家拉扎勒斯和语言学家斯泰因塔尔提出,历史的主要力量是民族精神,并由此成为民族心理学的直接缔造者,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深受黑格的影响,他历时二十年写出了《民族心理学》,他认为民族心理学的较为合适的研究领域涉及到由共同的人类生活所创造的那些精神产品,因此仅凭个体意识是无法对它加以说明的,它为创设现代社会心理学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群众心理学是法国早期社会学的直接产物,塔德的思想构成了它的主干,他用模仿理论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认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连犯罪也是通过暗示,模仿和欲望等社会原因产生的,他认为对群体行为最为成功的说明应该是个体的或心理学的,而不是社会学的。另一位学者迪尔恺姆的看法则恰恰相反,他认为社会的事情是无法还原到个人水平的,群体是一种结构形式,一种能够以不同于组成它的个人的方式进行思考,感受和行动的整体,因此社会心理学只能从群体开始并终至于群体。古斯塔夫的群众心理学是这两者折中的产物,他的观点在美国社会学家罗斯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并最终形成《社会心理学》一书。

本能心理学的创始人是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表现出从遗传因素而不是社会因素出发解释社会行为的倾向,而且体现出了浓厚的个体主义色彩。他沿着达尔文的进化论线索,探讨个体行为的动力问题,并将这种动力毫不犹豫地归为人的本能,他列举了求食,逃避,性与生殖,母爱等12种本能,并认为其中衍生出全部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上述便是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三大来源。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读后感心理学 篇2

最近我读了《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第八章如何运用奖励和惩罚?读完后,受益匪浅,感悟颇多。以下是我的读书体会:奖励和惩罚是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奖励会带给孩子自信,带来满足,激发追求更高目标,但也会带来自满,带来盲目自信,从而阻碍孩子的进步。惩罚可以引起孩子内疚和悔恨,让孩子明白这种思想和行为是不对的,从而吸取教训,下决心克服和纠正。因此要正确应用奖励与惩罚。

一、奖励、惩罚学生要适当

奖励:成绩很好的学生,取得学习成绩进步的学生,学习态度转变的学生,做了好人好事的学生。惩罚:一是觉得这个学生能够做好的事但是没有做好。老师会怀着一种失望的心态惩罚学生。二是对待那些问题学生,因为他们屡犯错误,屡教不改,老师会怀着一种无奈的心态对他们严厉惩罚。

事实上差生不仅很少有受奖励的机会,反而是受惩罚的主要对象。为了试着给每一位学生提供或寻找受奖励的机会,为了让更多层面的学生得到奖励,每学期评选一次“校园之星”活动,诸如“学习之星”“文学之星”“文明之星”“励志之星”“才艺之星”“进步之星”“体育之星”等等。

二、奖励和惩罚要能触动学生

现阶段,提倡赏识教育的多、惩罚教育的人少。原因之一是“惩罚”一旦运用不好就容易留下体罚学生的嫌疑。在夸奖声中长大的孩子有的会越来越自信,有的可能会越来越经受不起挫折、越来越不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在想,赏识教育没有错,关键在于我们不能走极端,表扬和奖励、批评和惩罚都是教育学生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两者不可偏废。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表扬学生,赏识学生,也应该大胆且慎重的惩罚学生。

在某些方面受表扬的学生会得到肯定与激励,让他更有信心地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如果在班级等集体场合表扬一个学生,还能对整个集体的学生起到导向的作用。当众批评一个学生,也会起到警示全班的作用,但也可能会让这个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让他不在乎。

因此奖惩要注意时效,不等于凡事都要在第一时间内处理,需要捕捉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时机,有时甚至需要等待时机,尤其是对学生实施惩罚。比如,某老师讲课时发现某同学正看课外书,教师立即停下课来呵斥,或者没收书籍,甚至当众把书撕掉,势必会伤害该学生自尊,甚至激怒学生而引发激烈的冲突,当然,也会影响其他同学的情绪,不利于教学顺利进行。因此,此时教师不宜“趁热打铁”,可暗示学生停止看课外书,冷静下来,课后找恰当的时机耐心帮助学生。

三、奖惩措施要合理

有的教师认为奖励的量越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越强烈,积极性就越高;有的教师认为惩罚的力度越大,学生的不良习惯就改得越彻底。但事实上,过量的奖励,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后果,如骄傲、轻视他人等;过量的惩罚会引起学生的过度焦虑,易使学生产生对教育教学的反感,甚至逃避教育,厌弃学习。因此,奖罚要适度。

奖励要适度。要注意奖励面适度,面过小会使人觉得可望不可及,失去主动性、积极性;面过大,会让人感到来得容易,成功感不强,从而不珍惜,表现出对奖励的无所谓的态度。还要注意奖励不求全,不能等到一个人各方面都优秀才去奖励,只要取得了某项成就就应予以某方面的奖励,纵然被奖励的学生还存在其它缺点也无妨。

惩罚要适度。教师应该明白运用惩罚的目的是要转变学生的态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又持久的转变。尤其对学习上的中差生使用惩罚要特别注意防止过度。如果过度,学生的行为会变得消极,反过来又会增大他们产生学习过失的可能性,这时教师往往会感到有进一步使用惩罚的必要,这样就会形成经常对中差生使用惩罚的倾向。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的钻研,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使我们的教育能起到实效性。

读后感心理学 篇3

《设计心理学》这本书是作为一个设计师必读的书籍,这一部书籍作者是唐纳德A诺曼,美国西北大学计算机技术系教授,尼尔森诺曼集团的灵魂人物、联合创办人(该公司以提升消费者感受的智囊团着称),历任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认识科学系和心理学系教授、苹果公司先进技术小组副总裁,主要着作包括:《记忆和注意力》、 《使我们变聪明的事物》、《隐形计算机》等。

诺曼的这本书主要从概念模型、预设用途、可视性、匹配、反馈提出了设计心理学观点。特别是举了很多设计的例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很多原本比较深奥的设计心理学知识,看了以后很有感触。

我们也许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看着眼前美观豪华的门却不知如何打开;颇具现代感的水龙头却把你弄得手忙脚乱;因为不会使用家里的组合音响而生出跟不上时代的挫折感这些人前的尴尬、人后的沮丧,其实问题全然不在我们!全怪设计者考虑不周。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为找不到正确的使用方法而错误的怪罪自己,因为那不是我们的错。然而作为一个设计者必须全面的去考虑问题。

一个好的设计必须具备它的可视性,正确的操作部位必须显而易见,必须正确的传递给使用者信息。往往设计的失误会导致错误才发生。其实设计本身也是一种不断犯错误且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交流的过程。

一个好的设计还必须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操作意图与可能的操作行为之间的关系,操作行为与操作效果之间的关系,系统实际状态与用户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所感知的系统状态这两者间的关系所感知这两者间的关系, 所感知到的系统状态与用户的需求、意图和期望之间的关系。

这本书虽然没有完全透彻的去理解和领悟一些道理,但是深深的觉得中国的设计实在是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反思的地方。

读后感心理学 篇4

你是否在走廊里遇见自己的老板,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在接任一项新的工作任务后,你会不会担心自己可能无法胜任,因此每日茶饭不思,辗转反侧。甚至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但你还觉得隐隐的焦虑,会忍不住猜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自己能不能解决?如果你有这样的“症状”,那么你焦虑了。心理学研究表明,95%以上的人存在典型的焦虑症状,将近40%的人被严重的焦虑困扰,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让如此的多人开始焦虑,一部分人甚至陷入了集体性焦虑。《焦虑心理学》这本书对现代人所产生的普遍性焦虑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并结合多名心理学家的治疗经验和大量临床案例,得出很多简单、实用、有效的战胜焦虑的方法,让你在阅读和实践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摆脱焦虑困扰。

与抑郁、伤痛、愤怒等单一化的负面情绪不同,焦虑相对更微妙、更复杂,甚至更难以形容,其实,适当的担忧是正常的,毕竟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但过度焦虑影响了生活和工作这就有些病态了,这样的你需要找到自己焦虑的根本原因。书中提到了焦虑的多个诱因,归纳起来,重点有以下几种。

一是认同危机。即别人眼中的你,从小到大,我们难免被家长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那个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会让你有落差感,然而这种落差并没有随着你的成长而消失,工作后,别人家的孩子依旧围绕着你,让你觉得自己挫败感越来越强,此时你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低自尊感,你非常依赖外界的肯定,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认同危机。

二是失败恐惧。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这在我们的人生中都只不过是一个瞬间的记录,但有些人,却因为这瞬间的变化而沮丧、紧张、焦虑以至绝望,有些极端的人,选择了更为极端的方式来逃避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失败之后产生焦虑情绪也很正常,但我们要学会自觉质疑和辩论,告诉自己,失败只是提醒我,下次做的更好。

三是完美主义。你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达到你预期的结果,你必须保证你的聚会完美无缺,你的工作必须完全符合你的心意,你的伴侣必须是最好的那一个,等等,然而这个世界大多数事情都不会轻易对你俯首听命,他们不会事事顺着你,此刻的你非常脆弱,你会痛苦,你会异常焦虑、沮丧的压抑。事实上,你之所以觉得世界不完美,是应为你各种不切实际的期待,如果你能不再过于坚持执念,你会变得强大、自由。

四是自我贬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我贬低心理,知识程度轻重不同,心理学对自我贬低的定义是,当一个人面对他无法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现出来的就是自卑和无助。

了解了焦虑的诱因,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斩断焦虑的思维,打破自我折磨的死循环。莎士比亚说:事情没有好坏,全在于你怎么看。同样的困境,对于不同的人,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一颗强大的内心,是你战胜焦虑的最好武器。培养积极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宁静,让我们一起赶走焦虑,让生活充满阳光。(莫青青)

读后感心理学 篇5

放假期间有幸阅读《小学教学心理学》一书。读着读着,真的被教育大家的理念所吸引了,后来的每次阅读都感觉到自己在汲取很丰富的营养。

这本书,我认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看完这本书,我良久无言。内心的感受已非“受益匪浅”所能概括得了的,选印象深刻的两点内容及一些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优化教室环境,支持学生学习,这是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前提。

当我们提到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时,很少人会把它与设置教室环境相联系。本书中明确论述了设置教室环境的重要性。在一所加入开放计划的小学里,有个六年级的孩子这样评论自己的教室:教室很好,看上去很漂亮,每一面墙都挂满了图画和模型。它漂亮又温暖,地上还有柔软的地毯,就是有人跌倒也不会受伤。我最喜欢那些摆在教室一面的设施,可以方便我们自主学习。可见,孩子们也会对每天学习的场所有自己的印象和感受。教室布置要服务于学生、教育、社会化和个体心理发展的多方面要求,因此可以把它设为一个课题。调动学生全体参与,向学生征询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们应该审视教室环境,而不是想当然地接受。参与教室环境的思考与设计能唤起并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自我理解能力。

二、师生平等,突出学生主体,这是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中,师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既是长者,又是朋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给学生有陈述意见,质疑问难的时间和权力,同时,学生也要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在接受教师启发,引导的同时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课堂的主体是学生,然而,主体是不能恩赐的,主体必须要有会学的本领。这就需要老师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将这些本领传授给学生。本书中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交流”理论,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控程序,发现交流”的教学方法,如在语文课中我们可以按“感知——理解——评价”将其分为“导入初读、精读、深读、总结”几个环节,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强化这些程序,使之为学生所掌握,并能运用这些程序自己进行学习,进行发现交流,教师精讲、重点点拨,释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回顾这本书的章章节节,感受颇多,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差距很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掌握教学心理学知识是必须的。本书中提及的一些理念,已经做了的,我们要继续坚持,还没做到的,我们要争取做到。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立即出发构建真正的课堂,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读后感心理学 篇6

天半的时间看完这本书。

看前半部分的时候觉得很多话语都直切我的要害,发现了很多以往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的拖延问题。完美主义,对失败的恐惧。给自己诸多借口。

今年才看了14本书,一半以上还都是中篇,才发现自己拖延症有多么的严重,看这本书的过程中,给自己制定了不去浏览新闻,不进贴吧,空间,等等一些影响阅读的事情。

同时每次想要给自己借口拖延时,都会在心里面说上一句:不要拖延,开始阅读。

给自己制定了一天阅读两百页的任务,所以每次想要偷懒拖延时,就会很急迫的想我还有多少任务没有完成呢!

就这样,自己也没想到的两天半时间,看完了这本书。

清晰的小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大的笼统的目标,相当于没有目标。

积极心态非常重要,以往遇到不想干的事情时,总是很消极很不满的情绪,可是又不得不去做,现在再遇到这些情况时,我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凡事向好的开心的有益的方面去想,同样一件事,消极心态面对和积极心态面对完全是两个不一样的结果。

消极心态下,事情做的不情不愿,心情还会很不好,积极心态下,发现原来让自己生气的事情原来并没有那么可气,并且心情好了,接下来做什么事情都会很顺畅。

读后感心理学 篇7

新一期的共读营即将开启之际,领读老师对《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做了详细的介绍,我已经迫不及待地去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这本书的作者让·皮亚杰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过程是教育者们所熟知的,但对于他的著作,说实话,这是第一次拜读。

这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小书,每一章的阅读都有些费劲,但我也努力通过快速浏览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对于不懂的地方反复咀嚼,还通过阅读共读群里小伙伴们的观点进行思考,一遍读完,虽感觉只学到了皮毛,却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享。

一、突破舒适区践行终身学习

在阅读了第一章的内容就让我不禁感叹,在教育发展的这几十年间,似乎人们并没有改变对教育的认知,大家都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包括我们教师自己。而在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猛的当下,基本上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书籍、网络找到,我们让孩子们背诵记忆的知识最终又剩下了多少?

如果一个老师始终用自己过时的经验去教育新时代的学生,那么各种问题就会接连发生。医生、工程师等职业每年都会有知识的更新及各种考核,那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是否也坚持学习,跟随时代的脚步呢?

这本书的阅读,用杨老师的话说,就是跳出阅读的舒适区,磨一磨自己的脑子。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用所学联系实际,指导实际教学,才会受益,而且会进入良性循环。

我一直认为,老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最好践行者,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不断研究、不断发现,用自己的学影响带动孩子的学,不要当学生发展的天花板,而是要做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学会成为引导员,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遵循规律科学引导

既然要做引导员,那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就一定要学习儿童心理学。本书中介绍了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我的理解就是,儿童的发展跟年龄和身心发展分不开,我们不能要求一个7岁的孩子去做10岁孩子做的事情,可能他的认知达不到,不能很好地完成,甚至会产生压迫感,从而产生抗拒心理。所以针对不同阶段的孩子,我们要去创设合适的情境去帮助他达成目标,也就是跳一跳能够着树上的苹果即可。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做到就是遵循孩子认知发展规律,设计适合的课程和互动体验,在让他保有对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激发他对相关科目的好奇心,通过游戏、动手实践、表演、合作等方式让学生获得相关学科的学科素养,培养相对应学科的学习能力。

所以在这里,老师要做研究员,研究每个孩子的特点,从而提供适合个体的精准引导,正如我校今年提出的“看见每一个孩子”,只有看见他,不断发现他的优点,才会让他更加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

三、自主学习发展创新

本书揭示了儿童认知原理,也就是学习是怎么发生的。教师只有对儿童心理学有所了解,就能理解儿童自发的反应过程,从而加以利用、引导,促进儿童自主学习。学习终究是自己的事情,要激发学习的内驱力,把学习的永动机装在每一个人心中,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在一次次的实践体验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促进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从而提出创新的思考或成果,这难道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这也注定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当然,前提是要有教育的大环境,老师、家长都必须懂得儿童心理学,只有这样,才能家校合力,助力孩子自主发展,创造美好未来。所以,从当下开始,去学习、去读懂每一个孩子、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智慧引导,助力成长。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阅读专业论著,提升自身素养,做新时代教师,育时代新人。

读后感心理学 篇8

作为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非常“不懂事”的学生,他们有的会经常违反学校纪律,把老师的叮嘱当成耳旁风;有的会在同学交往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显露出自私、不为别人着想的特点;还有的竟敢与老师顶撞,毫无尊师重道之言。这些学生令老师非常头疼,费了很大的劲儿,收效却甚微。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书中讲到,“不懂事往往是没有能够将社会规范和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在交往和沟通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人的成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通过社会实践,得到了许多不同体验的过程。那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够遵守社会规则,有的就很困难呢?“不懂事的孩子大多是被宠坏了,或者与现实社会过度隔离造成的。”联想一下曾遇到的“不懂事”的学生,的确大多属于这两种情况。

记得有一个叫小江的学生,经常和同学闹矛盾,每次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从来都不让步,从不认为自己是错的。个人的自理能力很差,不会擦桌子,不会系鞋带,衣服总是穿得歪歪扭扭的。后来得知,他上小学之前跟奶奶一起过,奶奶非常宠他,事事以他为中心,所以才养成他不知道考虑别人感受的不良习惯。对于这类学生,他其实本质上并不坏,只是缺少自我控制的训练,在家庭教育中,从没有明确生活中的原则,所以要在生活小事中训练他的规则意识和合作能力。教师在原则问题上决不让步,必要时严格执行,强化认识,让社会规范入脑入心。

还有一类学生与之相反,不是被宠溺过度,而是被隔离过度。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过于严格,与社会接触较少,对周围环境产生畏惧、恐惧或者敌意的心理。他们很敏感,一个微笑有可能被理解为挖苦嘲笑,一个动作可以被误解为攻击,他们自我防御机制非常不成熟,常常以攻击性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环境。记得有个学生叫小可,家教很严,在家写完作业,就是随便玩玩,但不允许去别人家玩,也不能带朋友来自己家,如果出去玩,就会招来家长的辱骂。有一次上课时,有位同学冲他笑了笑,课下他就把那位同学打了,问原因,他说是因为他被人嘲笑了。还有一位同学,和同学发生争执,拉都拉不住,嘴里还振振有词:“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两天不抽,皮肉发馊。”对于这类学生,不要指望短时间内就能改变。首先要从家庭开始改变,创设一个安全有爱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孩子有了安全感,便会卸下很多防备。在学校里,要进行规范化要求,让他们在合作交往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继而总结经验,改变之前的错误做法。

对于“不懂事”的学生,有时真得很上火,也很无奈,但终须要面对的,无论如何,不能放弃,不能贴标签,以积极的心态、积极的方法去获得积极的体验,理解学生独特行为和背后的原因,找到解决方法,才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读后感心理学 篇9

这次读书会我学习了情绪ABC理论的知识,其中十三类常见的不合理信念中的“偏好确定”既“如果对明天要做的事情没有把握,我就会感到焦虑”。这可能是符合大部分有能力却对自己不自信的人。以我为例,我有完成任务的能力,但又害怕会因为我的小失误而造成任务的失败,所以我往往会因此而感到焦虑。通过读书,我明白这是正常的状态,因此,我就会查找更多的和任务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以此来增加我的信心,让我能更好的完成任务。

回顾过往,因为自己的不自信失去过很多的机会,往往再去回想的时候总会后悔自己没有勇敢的站出来,明明有能力却不信任自己。从小到大我最勇敢的几次都是在大一的时候,勇敢的主动申请加入心委会,其实当时有紧张到肚子痛,甚至想过偷偷离开,但我坚持了下来。

再一个就是情景剧大赛,我作为主演台词也是最多的我对自己非常没有信心,为此我偷偷哭过好多次,但在学哥、学姐和老师、朋友们不断的鼓励下,我努力的练习,终于在最后的演出中发挥出了我最高的水平完成了表演,在完成表演的那一刻我激动、开心,甚至于有想哭的冲动。

虽然在平时还是会有不自信的时候,但我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变化,慢慢有了自信。我也在努力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此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自信。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读后感心理学 篇10

我认为《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体非常有实战指导意义的书籍,它完全打破了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教材所沿袭的体系,能告诉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好知识和技能,以及如何在单项知识技能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形成综合能力的一般规律。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获得教学专长时,也关注到了教师的职业感受和体验,对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性的意见与建议。有句话说:坏人不可怕,就怕坏人有文化,文化水平高的人,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得高,看得远,智慧也高于一般人,如果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是社会的栋梁,如钱学森,屠呦呦等,他们的能量与贡献是难以估量的。

读《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一个感受是学到了很多东西,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观点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若有学识的人,道德品质不好,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如美国高级智囊人物中就有一位毕业于南开大学的华人败类:余茂春,因为他熟悉我国的情况,又有很高的学识,才智超群但却品质恶劣,当上了蓬佩奥与特朗普的智囊人物,帮助他们制定了不少打击我国的各种重要决策,因此,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必须是立德树人。

读后感心理学 篇11

今年3月学校给每位班主任发了《班主任最需要的心理学》一书。当第一次手捧着这本溢满书墨香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经典书籍时,我细细品味着封面上引用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说过:“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学家。” 的确,作为优秀班主任,要想真正了解学生、真正有效地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就一定要懂心理学,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因此,班主任要在了解学生和自身心理的基础上不断探寻心灵教育的规律,让我们的教育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这才是最打动人心的教育。

《班主任最需要的心理学》这本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班主任自身最需要的心理学;第二部分是班主任教育最需要的心理学;第三部分是班主任管理最需要的心理学。通过阅读本书,我们收获了一种情感、一种声音、和一种魅力。

一、读到一种师爱的情感

在长期的一线教育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出现职业倦怠:怨自己的教学没有成效,怨自己的孩子任性调皮,怨自己的教育没有止尽……,在埋怨身边一切不顺眼、一切不如意的时候,自己的心胸逐渐狭隘,这样的老师肯定不会受孩子的欢迎。孩子需要的是知识渊博、内涵丰富、快乐向上的老师。书中的第一章就向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做一名快乐的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老师如何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站在教学的舞台上,我们认为,首先老师要爱每一个孩子,因为孩子需要爱,教育需要爱,其实爱是需要平等、理解和尊重,教育也是这样。正如书中有写到“让孩子学会触摸幸福”,幸福快乐每时每刻都伴随着我们左右,关键是如何去发现它、感受它,对于孩子,幸福其实很简单,一个鼓励、一句表扬、一个微笑……都会让孩子们幸福一整天。这种幸福就是体会到了师爱。

二、听到一种沟通的声音

走进孩子心灵除了要有师爱之外,还要多和孩子沟通,而沟通的重要环节是倾听,倾听是一种修养,更是班主任在班级教育管理中的一门艺术。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我们已经意识到在班级教育管理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是互相平等与合作的关系。班主任倾听学生、与学生沟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作为一位班主任,确实需要从心理学的视角细心聆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可能就是由于一些特别微小的事情造成的,学生身上无小事,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往往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信息,最终导致悲剧性事件的发生。书中这样写到:“倾听是一种热情的期待,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个性的差异,饱含期望地等待,会促成心灵的共鸣。”正是如此,我们班主任应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要学会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要能读懂学生的心声,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他们。这种沟通的声音是如此美好。

三、悟到一种反思的魅力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古到今,我们都是倡导反思。面临现在日益发展的教育教学,我们更需反思。于是,反思成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每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教学体验,教案初成,往往难以发现毛病,活动结束,教学设计的疏漏之处不找自见。再优秀的老师,再成功的教学,也难掩瑕疵。经历促进积累,反思成就希望。写反思是对自己工作很有帮助的一件事。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反思是一种理念、一种方法、一种技能、也是一种境界。反思内容有很多,如对教学场景的突发事反思。对活动中师生互动的过程的反思。组织活动结束后我们应及时反馈,再如,深度反思——写教育随笔。这些也许就是我们平时工作中最真实、最受益的教育反思随笔。其次做最好的班主任要爱学习。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师,还是要继续的“学而不厌”。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多看书,多学习,及多反思,总有一天,相信自己也会成为既有魅力,又有内涵的优秀班主任!

在《班主任最需要的心理学》的书中还提到如果在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能经常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相信师生间的关系会更融洽,学生的心理能更健康,平日的教育能更显成效。总之,我们班主任要管好、教育好学生,就一定要懂心理学,要掌握和应用好心理学。此书是我们班主任的良师益友,它在班主任如何了解把握心理学方面给出了有益的建议,值得学习和借鉴。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9篇


读后感大全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作品中有不少让自己感慨万千、感触颇多的情节值得分享。只要我们认真阅读,一定会有所感悟,有所进步的,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篇1)

心理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心理学。

对于大学的生活,我们都曾有过着那么强烈的渴望,那么美好的憧憬。以往一切都只能说明过去,我必须接受眼前的一切,开始新的生活。大学生活将会是一段全新的生活,每个人站在起点上都要自己决定未来。谁都有可能成功,谁都有可能遇到坎坷,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只有自己才能使一切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

或许我们正为进入大学而沾沾自喜,也许我们正为过了学生会的面试而庆祝。但想到以后的路还很长,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尽的压力和挑战。现在的虚度或许我们还很满足,但真正让我们再回首往事时,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伤感和悔恨。死亡,一个可怕的字眼。但它却是非常现实的。我们如果一味的沉沦和堕落,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尽的黑暗和可怕的死亡。我们正直青春年少,大好的机遇等着我们,只要我们掌握现在,做到问心无愧,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去悔恨的了。我们一定能迎着大浪勇敢向前,踏着坚实的步伐永往向前,胜利的明天在等待着我们!

大学生活是缤纷多彩的,你可以参加各类社团,可以出去爬山野炊旅游等,心情好时还能邀上几个老同学一起出去聚一聚,就这样我慢慢地爱上了这种生活,喜欢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里享受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探索一切未知的领域;喜欢拎上小包,挎着同学漫步街头感受城市的繁华,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也喜欢和室友们坐在一起闲聊,谈理想谈未来,诉说自己的伟大抱负;更喜欢感受自己在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那种无比的充实,无比喜悦的心情。

当然大学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轻松自在,也还有着其紧张的一面。看着身旁匆匆而过,为英语过级或是其他证书忙碌的师兄师姐们,我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不断努力,不断拼搏。前途是自己的,自己不努力谁也帮不了,高中时老师就一再告诫过我们,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我希望当我划过大学天空后,我能大声对自己说:“我无悔!”然而在摸索中我渐渐明白,大学的学习贵在自觉,大学的生活也得要靠自己计划。

大学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以外,还会有很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学生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资源要充分的利用,选择适合自己的积极参与,从中培养和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必要的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学会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认知别人、尊重别人,与人互助合作,从而给自己创建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围。在学习中健康成长,从求知中获取快乐。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我们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帮助。所以,认真学习心理学非常重要。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篇2)

心理学与生活,其实不然,心理学的发展与人类的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的发展与人类的心理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的发展是在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是在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我们对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是一个对社会,对人类发展,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的学科。心理学的发展与人类的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在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它是一个以人为本,以人的个性发展为本的理化体系。人与人之间,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的个性心理。人的个性在于内心世界的平等,个性在于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对自己的价值观的追求。

我觉得,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时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更好的为人类社会服务。心理学与生活,其实不然,心理学与生活,其实不然,人的个性心理发展也会受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而且,我们在学习中不能忽略的一点就是心理学,人的个性心理发展,对人的一生产生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努力:

一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新人。

二是要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从人与人之间来开始,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与人沟通,可以了解对方的心理需要,从他们身上了解到对方的需求,从而使自己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

三是要学会自己去选择,选择自己的事业。人生是需要自己的,不是别人给出来给出来的。人的一辈子总要有这样一些时间去选择,所以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人会因为自己的失败而失败。

人生不可能存在一帆风顺的事,只有自己去面对才能更好的成长和成功。

这次心理健康培训让我学到了许多以前所没有学到的东西,也得到了许多新的认识和启发,对我以后的生活、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我再一次衷心感谢公司能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感谢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教育,感谢各个老师的热情参与和无私关怀,感谢你们给我们无尽的帮助和指导,祝愿我们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篇3)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取。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潜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先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资料。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个性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明白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好处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先,你每一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能够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能够自我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我明白自我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取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十分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忙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篇4)

刚刚阅读完了《心理学与生活》中的相关内容:关于世界的感觉知识。

作者指出,早期的关于感觉的心理学研究是考察外界环境中的事件和经历这些事件的人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的中心任务是研究物理刺激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行为和体验的关系。心理物理学是心理科学中最古老的领域。心理测量曲线通常是S型曲线,表示从无觉察到部分觉察到完全觉察的过渡。

因为刺激不能在任何强度下都能被清楚地觉察到,所以绝对阀限的操作定义是,有一半次数能够觉察到感觉信号的刺激水平。不同感觉通道的阀限可以通过变化刺激强度的相同程序来测量。

环境中通常是充满了感觉刺激的无限变化的,适应机制使你更加快速地对新信息源挑战产生注意和做出反应。信号检测论是针对反应偏差问题的一种系统研究方法。信号检测论并不严格地关注感觉过程,而是强调刺激事件出现与否的决策判断过程。SDT提供了同时评价感觉过程和决策过程的方法。这种测量程序是侦察测试思想的延伸。

通过对感觉过程和反应偏差的区分,实验者可以确定和区分感觉刺激的作用和个体做出最后反应的标准水平。SDT提供的决策模型也可以应用到其他研究领域。日常的决策涉及每一次击中和正确否定的不同奖励,以及对每一个漏报和虚报的惩罚。

感觉生理学研究物理事件到中枢事件的转换机制。我们把从一种物理能量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转化称为换能。因为所有的感觉信息都要转换成一定形式的神经冲动。大脑的不同皮层区域负责不同的感觉,因此大脑能够区分不同的感觉。信号传入感觉系统的程度越深,信息就被整合为更加复杂的编码,并上传到大脑特定的感觉区和联合皮质。

心理物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主要研究环境中的物理事件和观察者对这些事件的心理体验之间的关系。韦伯定律为我们揭示了物理刺激变化和观察者知觉之间的关系。感觉生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物理事件转换成能够被大脑接受的事件的途径。感觉生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物理事件转换成能够被大脑接受的事件的途径。研究者提出从感受器到大脑皮层区域信息的典型传递过程。

本小节间接的告诉了我们感觉过程的重要性,感觉一直是心理学研究中重要的主题,所有的感觉信息也都会转化成大脑不同皮层区域的感觉。心理物理学的研究者同样对观察者能够觉察到差异时刺激强度的增加和减少程度关系感兴趣。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篇5)

刚刚阅读完了《心理学与生活》中的相关内容:注意过程。

作者在文章一开始指出:我们要努力找出,带入我们的注意,一些当时逃出我们注意的东西。选择感觉输入的一部分做进一步的加工。研究表明,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刺激驱动捕获会胜过目的指向选择。

事实上,多数情况下,新的物体自动地抓住了被试的注意,尽管这个物体完全与实验者为被试设定的目标无关。一个重要的普遍理论便是:我们的知觉系统被组织起来使我们的注意被自动拉到环境中新的物体上。

研究者发现,当注意已经过滤了所有被忽视的材料使得回忆不可能发生时,有些被试仍能回忆一些信息,这使过滤器理论极端模型受到了挑战。研究者们相信,非注意通道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加工,但没有足够到达意识觉知。只有非注意信息的属性非常特殊。如果我们没有注意某些信息,可能是教授的讲座,材料是不会被自动了解的。尽管有意识的记忆和对客体的辨认需要注意,但是很多复杂的信息加工是在没有注意和觉知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个早期的加工阶段称为前注意加工,因为在感觉输入首次由感受器进入大脑的时候,它们在我们去注意之前就已经被加工了。

研究者们通过确定在干扰项数量的作用下发现目标的难度来认识平行搜索和序列搜索的差异。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提出注意过滤器理论把智力看成是有限的资源,非注意信息很少能进入意识觉知。前注意加工允许我们发现环境中那些能用单一明显特征辨认的客体。

一般而言,我们越是注意环境中的某个客体或事件,就越能知觉或了解关于它的更多信息。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篇6)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篇7)

刚刚阅读完了《心理学与生活》中的相关内容:听觉。

我们在对世界的体验中,听觉和视觉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作者指出,由于听觉的范围是如此的广泛,声音的物理强度通常是比率而不是绝对大小来表示,声压——导致响度体验的振幅大小的指标——通过一些被称为分贝的单位来测量。也显示了相应的声压作为比较。

长时间的处于大声环境中会导致失聪。要想听到声音必须发生四个基本能量的转换,第一个转换中,振动的空气分子进入耳朵,一些声音直接进入外耳道,另外一些被外耳或者耳廓反射后进入。发生在耳蜗中的第二个转换阶段,空气波变成“海浪波”。在第三个转换阶段,基底膜的波浪形运动使得与基底膜相连的毛细胞弯曲。第四个转换阶段,神经冲动通过一捆被称作听神经的纤维束离开耳蜗。这些神经纤维与脑干的耳蜗核相遇。第四个转换阶段发生在整个听觉功能系统。

不同的频率在基底膜的不同位置上产生它们最大的运动。对高频率的音调来说,声波产生的最大运动区域位于耳蜗底部。而对于低频率的音调来说,声波产生的最大运动区域在相反的一端。尽管人类缺乏这样特殊的能力,却可以运用声音来判定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特别是当很难看到物体的时候,通过两种机制来实现。第一种机制涉及的神经元,可以比较进入每一只耳朵的声音的时间差距。第二个机制依赖于这个原理:对于声音首先到达的耳朵而言,声音的强度会稍微高一些因为头本身投射出一个声影使信号变弱。

当我们闭上眼睛时,不能辨别位置,所以必须转动头部,改变耳朵的位置,去打破这种对称以便提供声音定位的必要信息。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频率和振幅的结合产生了音调,响度和音色知觉。从耳到达大脑,听觉信息经过了若干个转换,声波变成流动波,流动波产生神经反应的模式。声音定位同样也至少需要两个过程:大脑具有检测到达两耳声音的相对时间和相对强度的细胞。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篇8)

《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可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我以往向很多同学和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我认为,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必须要看这本书,而如果是一个已经对心理学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觉得这本书同样很值得去看。我自我也已经读过几遍,有时候闲下来的时候,也会偶尔翻开某些章节看看,里面写得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对生活似乎很有启发的样貌,让你不由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周围的人和事。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介绍教育技术学基础的书也完全能够仿照这本书的写法。国内的学科基础的教材,总是很喜欢介绍很多学科的概念性的东西,介绍很多有关学科历史的东西,介绍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与方法,让刚刚学习这个学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固然很重要,可是我觉得应当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更多的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运用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又能让初学者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篇9)

一提到心理学,我的第一反应是神秘难懂,然后是之后想到心理咨询师这种职业,甚至有会闪现“变态”这样贬义的词汇,总之就是觉得深奥但又很好奇。读了《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后我发觉,原先心理学也能够这么幽默趣味且生活化,容易被非专业学生理解和理解。我想就其中的“恋爱心理学”阐述自我的一些观点。

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事物,它从我们出生就紧密相随直到我们逝世。亲人的疼爱,友人的友爱,情人的相爱都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完美感情。而对于感情,每个人都有自我的看法和体会。不管正确或科学与否,这都是个人的感受和追求的方式。

感情的成分有三种:活力、亲密和承诺。事实证明,活力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慢慢减少,而亲密和承诺却恰好相反,它们随时间的增加而越来越高。但在学生时期的学校恋情,我觉得会存在以下一些误区。一、把友情误认为感情。有些同学不能真正区分感情和与异性之间友情两种不一样性质的情感,然后会相互揣度彼此的心思,平白增加彼此的烦恼。二、把感情置于最高地位。有些同学完全沉溺于恋爱的甜蜜,时刻都想和对方在一齐,甚至点点滴滴都为对方着想导致忽略了学习,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在大学时期,学生还是得以学习为主。如果彼此能在这个关键时期努力奋斗,那么毕业后走到一齐的机率就会更大,未来也会更有保障。三、跟风式的恋爱。有些同学看到周围的人都恋爱了,然后认为自我也不能落后,所以就随便找个人满足自我寂寞的心理,同时也维护了自我的面子。但这种恋情不会长久,因为没有投入自我真正的情感。四、片面化的恋情。有些人会因为对方出色的外貌或者优越的家庭条件而产生恋情。这种恋情也会很短暂,因为他们看到更好的人后移情别恋的可能性极大。相比较之下,我认为学校恋情都比较单纯,期望每个人都能好好珍惜。

两个陌生人为什么会相爱在心理学上把相爱的原因分为三种:有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和有原因的爱。在我看来,无条件的爱才是最高境界。众所周知,建筑界才子梁思成和才女林徽因之间的感情一向被传为佳话,让我印象深刻。梁思成以往问过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淡淡回答:“这个答案很长,我需要用一生去回答你。”这简短的对话却感人至深,让人感受到彼此的深情和长情。而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身边一向不乏追求者,和英年早逝的诗人徐志摩为她写诗对她炽热的爱相比,我更欣赏哲学家金岳霖对她默默温存一生的爱。他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写了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表达了林徽因在他心中无可代替的地位,最终金岳霖先生也终身未娶。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我的感情,显出一种超脱凡俗的襟怀与品格。这使我想起了柏拉图的那句话:“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正因为金岳霖先生对林徽因这份一生无条件的爱让膝下无子无女的他在晚年得到了林徽因子女周全的照顾。

感情除了年少时的活力、爱慕和沟通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经得起平淡的流年。著名女作家三毛以往说过:“感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三毛和荷西的感情也让人唏嘘不已。虽然婚后他们在撒哈拉沙漠只生活了六年因为荷西出海捕鱼不幸逝世,但这六年却是三毛生命中最充实最幸福的时光。因为他们彼此珍爱着对方,也喜欢在沙漠那样朴素简陋但却温馨完美的生活,恰如他们的感情——虽然短暂坎坷却足以刻骨铭心一生。

每个人都有爱人和被爱的权利。有人说:“白头偕老这件事其实和感情无关,只可是是忍耐……但忍耐却是一种爱。所以,真正爱你的人,其实就是愿意一向忍耐你的人。”我同意这个说法,其实在很多事情中爱和包容是关键。这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在关键时刻却很少能做到。因为很多人都会说“我的忍耐也是有限的”,所以从古至今这句“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才显得如此弥足珍贵。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多懂点心理学,可能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让相处变得更简单。

读后感《积极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积极心理学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