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主题栏目精选:“观后感作文”,敬请访问。
在课堂上,作文是启蒙课程,俗话说,脑越用越活,文章越写越好。在写作时立意要突出中心,充分抓住重点进行描写,你正在思考如何写一篇好作文吗?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孔子观后感作文,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孔子》电影版观后感(一)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上映了的,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身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电影《孔子》里面有很多与史书记载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为战士壮威,接着是孔子与鲁公一起出面说服齐王收复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的死,都与历史不符。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与鲁公一起去谈判的,而记载的是孔子从天而降前来护驾的,这样一改似乎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历史上也没有类似于有沉书入水然后颜回去捞的事情。颜回史书里面的记载是穷死的,不免有些窝囊,这样一改反倒显得他对书籍和老师的热爱,真正热爱书的人确实会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救书的,没有什么迂腐之处!
在电影中孔子会见南子的绯闻也被大肆渲染,让人觉得孔子不再是一个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台词是“吾未见如此好色如好德者”,这是我觉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词,面对一个风情万种母仪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会动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觉得是孔子和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鲁国以后,孔子跪在城门下,磕头行礼口中反复念叨着:“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年过半百了,但是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尽管曾经别人赶他走,但是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回国。这种胸襟不愧是我们的圣人,这里看得出孔子的伟大!
看电影孔子,我们用平常心看他的可爱,用恭敬心看他的伟大:原来这就是我们的圣人孔子传奇的一生!
《孔子》电影版观后感(二)
昨晚,去看了这个新年里声势造得很足的电影《孔子》。
尽管知道凡动辄投资上千万的大片都是要考虑票房的,既要票房就得考虑观众的欣赏口味,不可能完全按照或者接近历史的真实去拍,那么编剧和导演究竟会把经过人们千百年的认识而且已经基本定型的孔夫子拍成什么样呢,的确很想知道,却又担心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但听电影《孔子》的某主创人员说,观众看电影《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如此信心满满,言之凿凿,更让人充满期待。
影片从51岁的孔子作为政坛新星在鲁国崛起讲起,前半部分一开始便是残忍的活人陪葬,表现了当时周天子已无力掌控天下,而鲁国国君衰微,国家政权实际上由当时掌握军权的三桓掌控,他们嚣张跋扈,为所欲为的时代背景,接着叙述了孔子一生中最值得一提的两大政绩——夹谷之会和隳三都。后半部分则主要讲述孔子如何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包括“子见南子”、“陈蔡绝粮”、“子路问津”等片段,最后是鲁国大夫季氏在内忧外患中幡然醒悟,孔夫子的治国才能不可小觑,于是放下身段,诚邀孔子回国,并接受了在外颠沛流离十九年的孔子提出回国后绝政治,治教育的条件。
看完影片后,感到有三点不可思议之处:
一是我们只知道孔子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没想到他老先生居然还是一位军事家。在“夹谷之会”和“隳三都”中,设计之巧妙,布局之合理,安排之周到,仅仅凭着一腔浩然正气和对道义的坚定信念,与妄自尊大、恃强凌弱的齐国针锋相对,舌战齐国君臣,生生迫使齐国退回了侵占已久的“汶上三城”。这当然大快人心了,谁说孔子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做成了很多军事家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
二是影片后半段的“陈蔡绝粮”中,孔子师徒被困陈蔡间多日,七天七夜粒米未进,而孔子却依然气定神闲地抚琴,以这种方式转移饥饿的注意力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师徒们一人一口分食最后一碗马肉汤后,弟子们不是倒卧在地以保存体力,而是居然有力气围着老夫子和他的琴声运动起来,这不合常理的举动,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三是师徒们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冰裂,当时孔子的一车书掉入冰窟,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颜回像罗盛教那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潜入冰下打捞竹简,孔子及其众弟子趴在冰窟边缘呼喊痛哭,但既无人和颜回一道下水捞竹简,也无人下水力阻颜回的愚蠢行为,直至颜回冻死。这个极不靠谱的煽情情节,既亵渎了孔子,又亵渎了颜回。毫不夸张地说,作为好学生,颜回肯定把这些竹简的内容深深刻在脑海里了,难道为了老师的心血,就有必要牺牲性命吗?莫非正如旁边的观众调侃道是为了抢救文化遗产?而孔子坚持万物之灵的人始终是第一位的观点在《论语·乡党十》中就非常清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颜回和竹简,孰轻孰重,这不是明摆着的嘛?!
所以,看完电影《孔子》后,我没有哭。环顾四周,在这场满座的电影院中,也没有看到任何一个人哭。
既谈孔子,必说“仁、礼”。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短短一生,诲人不倦,由一个好老师成长为“大成至圣先师”。他的人生高度、厚度、宽度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顶礼膜拜。
舞剧《孔子》运用舞蹈的语言展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传奇往事,分为《序·问》、《乱世》、《绝粮》、《大同》、《仁殇》、《尾声·乐》六个部分,通过“玉人舞”“幽兰操”“采薇舞”等精妙舞蹈编排,串联起孔子参政进谏、周游列国、危困绝粮、弦歌幽兰、晚年归鲁、删改《诗经》、撰写《春秋》等命途线索,探寻其内心“仁、礼”思想的丰富内涵。
舞剧,顾名思义要以舞为形、以舞做传。《孔子》全剧古意盎然,舞段悦人眼目、色彩斑斓,或轻柔婉约,或洒脱飞扬,既有展现礼乐、婀娜翩然的群舞,又有刻画心理、刚健强劲的独舞以及双人舞、三人舞等。观众不仅可以欣赏舞者风采,更能感受行之万千、态之多端。
开场舞《执羽》采用“六佾”规格,把祭祀仪式和宫廷乐舞交融一体。演员手执长达近一米的“干戚羽毛”,再现先秦乐舞“鸟兽跄跄”“凤凰来仪”的不凡“神色”。男子舞蹈《颂贤》,展示了孔子门下贤士云集、作诗唱赋的生动场景,赞颂了周文化的崇文之风。以孔子删订《诗经》为题材的女子群舞《采薇舞》,则呈现出了民间舞蹈的曼妙舞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当身如杨柳的女演员们缓缓登场,长袖曼舞,临河浣溪,舞台一片生机盎然。
(舞段《执羽》)
(舞段《颂贤》)
(舞段《采薇》)
大多数人脑海中的孔子,是思想深邃、举止文雅、不苟言笑的老先生,永远高高在上,让人敬而远之!
舞剧《孔子》却呈现出一个鲜活的孔子,他真实、有生机、有血有肉,他坚毅、笃定、爱憎分明!他走下神坛,不用只言片语,挥袖如云间便道出了他对于礼崩乐坏的失望,对于大众声音的倾听,对于困境的弦歌鼓瑟,对于暴政的挣扎,对于弟子的情谊。每一幕,你都能真切感受到他的情感、他的内心波动!圣者凡心,你会发现,原来孔子离你并不遥远!
有人说,其实孔子就住在我们隔壁!舞剧《孔子》里那个浪漫的“老顽童”,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却坚持笃信好学,“一言不合”就跑出去周游列国,陈蔡绝粮却看到理想的大同世界……这样的孔子在含蓄中显质朴,平凡但又不平庸,像极了一位邻居智者在娓娓讲述:仁,并不遥远,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你也可以追求梦想、执着拼搏!
电影《孔子》在各大影城首映。影城继阿凡达上映期间一票难求的火爆状况后,又迎来了新一轮的票房热潮。近几天,影城1号厅排期基本为《孔子》,上座率达90%,据影城工作人员透露:有很多老人前来观影,也有很多人带着孩子前来观看。可见,孔子在中国是深得人心的,《孔子》的号召力也是值得肯定的。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
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媒体的担忧,在现在看来有惊无险,《孔子》并不会因为阿凡达遭到票房威胁。中国的历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礼义仁和备受推崇,胡玫的实力也得到见证。
那个漆思弓开始可是难坏了我,印象中完全没有这个人啊,回家一百度原来就是漆雕开,吾斯之未能信的那位。这个,古代人有姓名字号。所以有点乱,其实着名学者知道漆思弓=漆雕开,看乐和的人既不知道漆思弓也不知道漆雕开,编剧就应该照顾一下我们这种刚开始学的人,直接叫他漆雕开就好了么
传说此电影首次还原子见南子,这个,历史上算一个迷案,反正肯定是有点暧昧了,要么为什么孔子的学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悦,孔子诺诺的予所否者天厌之。这个地方南子说大家都能看见你的痛苦,可是没有人能体会你痛苦中的境界,(没记错应该是这个话吧),实际有画蛇添足之嫌,讨论完了诗经和仁者爱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声,再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这个要么大容易拔高成假大空,要么容易让编剧留下南子对这个境界作何理解的大漏洞。
孔子的诸位弟子,传说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剧中露脸的有那么几个。已经说过了的漆雕开,正冠后亡的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的子路。文质彬彬的孔子最喜欢的颜回、有管家感觉的冉求、着名孝子曾参、被夫子称赞总有办法的子贡,被孔子打击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还有孔子的妻子儿女,其实这里要说导演也很不容易,光是找到年龄形态气质都符合的演员估计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啊。
关于颜回之死,我印象中论语中没有颜回是怎么死的的论述,只是说颜渊死,子哭之恸。回来百度一下,也是没有史料记载,导演安排他为了在冰河中救起竹简被冻死,于情还是不错的,但是细一想,还是发现了bug:论语中有一段,颜渊死了师兄弟们要求孔子用自己的车给颜渊改成棺椁,孔子回答,孔鲤(孔子的儿子,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影片字幕是锂字,而书上一向都是鲤鱼的鲤。)死的时候,有棺而无椁,按亲疏远近我应该给儿子而不应该给弟子,而我谁都不给的原因是,我和公卿们共同出行的时候,按礼数我的车不能比他们差,我只有一个车了,要保留。按这段的意思,颜渊死应该在回鲁国以后。(因为流亡的时候,孔鲤生死孔子是不知道的,而且流亡当中也不会有公卿并列。)
抽空在周末去看了孔子,在网上倒是首先看到一大帮愤怒的青年给的低分。
但本人就是冲着法哥去看的,电影院一大帮叔叔大妈,阿姨婆婆,哥哥姐姐全是排队看阿凡达的,他们其实就是图个在杯具的生活中看点喜剧的事情,而阿凡达正是他们乐意看到的。
整个场子里面(晚6点30分首厅)看孔子的还没坐到1/4,我不免为法哥感到杯具了。
孔子这部戏拍的我也能接受,尤其是场景布置刻画的相当的“春秋”,历史背景也把握的很好。这部电影描写孔子非常的人性,不像阿凡达里面的冷血主人公,信仰、理想、乡情、亲情一个不差的展现出来,法哥饰演孔子也是那么的平易,但又不知不觉散发出一种让你尊重的气势。
让我震撼的是在孔子在众多纠葛中仍然保持着一种执着的信仰,这种信仰到底的底线在哪里,不是说出来,孔子一生都追随了他的信仰,不管是为官受挫、家人分离、颠沛流离、施教受辱,环境在变,他的做法在变,但是信仰不变。
国人都缺乏信仰,譬如“为人民服务”这信仰估计只有M.ZD同志说过而已,所以我觉得都该看看这部戏。
唯一的遗憾是:二小时剧情太过寒碜,没有把电影做深刻。
PS:为什么电影院老是叽叽喳喳的女生悄悄话。
大家每周总是离不开要写作文吧,写作是人类精神生活与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孔子观后感作文议论文,希望本页内容能帮助到您!
为了更早体验开年大片《孔子》,前天我独自一人走进了电影院,在四周黑暗的氛围中,我静寂的看到了思想的光芒,电影《孔子》观后感。
《孔子》比我预想的效果还要好,著名女导演胡玫是我十分欣赏的女强人,他的作品《忠诚》、《汉武大帝》、《芬尼的微笑》、《乔家大院》等都是我非常喜欢看的。刚开始在得知周润发要扮演孔子时,我半信半疑:发哥能演好一代圣人吗?不过现在还是被发哥的演技所征服,他演的很出彩!彷佛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回到东周时期那段战乱频仍的多事之秋;另外陈建斌、任泉的表演也相当出色,加之影后周迅的加盟,更使本片流光溢彩。
在网上有人大致对“颜回之死”和“子见南子”“老子孔子对话”三段颇多非议,但依鄙人看来,这正是本片的精彩之处,当我看到作为代国相的孔子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不惜一个人在高台上奋力击鼓,而胜利后却无比伤心时,我感受到孔子仁者爱人的矛盾心理,这时我的眼中强忍泪水,进而看到了编剧虚构的颜回之死,颜回为了保全儒家经典流传后世,不惜一次次从冰窟窿中把竹简扔上岸,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呀,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的留下了泪,观后感《电影《孔子》观后感》。
关于子见南子一段,尽管篇幅不长,但却是本片画龙点睛之笔,周迅也很符合卫国夫人南子的角色,当妩媚的南子试图挑逗孔子时,孔子却表现出谦谦君子坐怀不乱的气概,而心里也很感激南子的知遇之恩,遂说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是呀,男人好色,自古皆然,孔子首先是个凡人,只有经历女色的诱惑而岿然不动才磨练成为圣人,而孔子并不反对男人好色,他是教人“好色而不淫”,这是儒家“人道思想”的体现,比起佛家“不近女色”和道家的“天道思想”,儒家思想是适合在人间推行的,试想如果男人不好色,成为了性冷淡甚至性无能,这时女人们就会以轻蔑的口吻说:“你不是个男人!”或者抱怨道:“你还是个男人吗你?老娘要你何用?呜呜呜呜我的命好苦呀!”所以男人不可不好色,但也不能纵横过度,孔夫子教给我们的是:君子好色,取之有道。好色要建立在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之上,不可逾越这两道鸿沟。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本片前半段紧凑有加,后半段却略有缓慢,这应该算一个不大不小的毛病吧,结尾处胡玫导演用类似她执导的《汉武大帝》开头时武帝说司马迁的话语做结: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孔子的课堂丰富多彩,与现在大不相同。他不布置作业,不考试,不惩罚学生,而是与同学们交流知识,周游列国,让同学们只是面更广,学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可见礼让多么重要,只要礼让治国,还有什么事办不到呢?人们要学会礼让,别人就会尊敬你;国与国之间互相礼让,战争也不会发生;君臣民之间互相礼让,这个国家民心不会动摇,将坚不可摧。孔子对他人礼让相待,他人也就以礼相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走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师。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要学会谦虚,要相互学习。孔子老师在谈论“君子”时,子贡夸他而孔子却说这是给他戴高帽子。以及谈论其他问题时,孔子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只要有道理,就值得深思。可见孔子是个多么谦虚的人。
走进《孔子学堂》,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一个不同的老师——孔子,他在课堂上与学生们讨论,让学生们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怎样才算有君子风范,让学生们在社会上能更好的生活,交到更多朋友。如果每个人都有孔子的精神,那么世界不再有战争,各地都有你的朋友,那是多么美好!
《孔子》电影版观后感(一)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上映了的,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身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电影《孔子》里面有很多与史书记载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为战士壮威,接着是孔子与鲁公一起出面说服齐王收复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的死,都与历史不符。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与鲁公一起去谈判的,而记载的是孔子从天而降前来护驾的,这样一改似乎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历史上也没有类似于有沉书入水然后颜回去捞的事情。颜回史书里面的记载是穷死的,不免有些窝囊,这样一改反倒显得他对书籍和老师的热爱,真正热爱书的人确实会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救书的,没有什么迂腐之处!
在电影中孔子会见南子的绯闻也被大肆渲染,让人觉得孔子不再是一个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台词是“吾未见如此好色如好德者”,这是我觉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词,面对一个风情万种母仪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会动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觉得是孔子和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鲁国以后,孔子跪在城门下,磕头行礼口中反复念叨着:“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年过半百了,但是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尽管曾经别人赶他走,但是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回国。这种胸襟不愧是我们的圣人,这里看得出孔子的伟大!
看电影孔子,我们用平常心看他的可爱,用恭敬心看他的伟大:原来这就是我们的圣人孔子传奇的一生!
《孔子》电影版观后感(二)
昨晚,去看了这个新年里声势造得很足的电影《孔子》。
尽管知道凡动辄投资上千万的大片都是要考虑票房的,既要票房就得考虑观众的欣赏口味,不可能完全按照或者接近历史的真实去拍,那么编剧和导演究竟会把经过人们千百年的认识而且已经基本定型的孔夫子拍成什么样呢,的确很想知道,却又担心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但听电影《孔子》的某主创人员说,观众看电影《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如此信心满满,言之凿凿,更让人充满期待。
影片从51岁的孔子作为政坛新星在鲁国崛起讲起,前半部分一开始便是残忍的活人陪葬,表现了当时周天子已无力掌控天下,而鲁国国君衰微,国家政权实际上由当时掌握军权的三桓掌控,他们嚣张跋扈,为所欲为的时代背景,接着叙述了孔子一生中最值得一提的两大政绩——夹谷之会和隳三都。后半部分则主要讲述孔子如何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包括“子见南子”、“陈蔡绝粮”、“子路问津”等片段,最后是鲁国大夫季氏在内忧外患中幡然醒悟,孔夫子的治国才能不可小觑,于是放下身段,诚邀孔子回国,并接受了在外颠沛流离十九年的孔子提出回国后绝政治,治教育的条件。
看完影片后,感到有三点不可思议之处:
一是我们只知道孔子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没想到他老先生居然还是一位军事家。在“夹谷之会”和“隳三都”中,设计之巧妙,布局之合理,安排之周到,仅仅凭着一腔浩然正气和对道义的坚定信念,与妄自尊大、恃强凌弱的齐国针锋相对,舌战齐国君臣,生生迫使齐国退回了侵占已久的“汶上三城”。这当然大快人心了,谁说孔子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做成了很多军事家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
二是影片后半段的“陈蔡绝粮”中,孔子师徒被困陈蔡间多日,七天七夜粒米未进,而孔子却依然气定神闲地抚琴,以这种方式转移饥饿的注意力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师徒们一人一口分食最后一碗马肉汤后,弟子们不是倒卧在地以保存体力,而是居然有力气围着老夫子和他的琴声运动起来,这不合常理的举动,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三是师徒们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冰裂,当时孔子的一车书掉入冰窟,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颜回像罗盛教那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潜入冰下打捞竹简,孔子及其众弟子趴在冰窟边缘呼喊痛哭,但既无人和颜回一道下水捞竹简,也无人下水力阻颜回的愚蠢行为,直至颜回冻死。这个极不靠谱的煽情情节,既亵渎了孔子,又亵渎了颜回。毫不夸张地说,作为好学生,颜回肯定把这些竹简的内容深深刻在脑海里了,难道为了老师的心血,就有必要牺牲性命吗?莫非正如旁边的观众调侃道是为了抢救文化遗产?而孔子坚持万物之灵的人始终是第一位的观点在《论语·乡党十》中就非常清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颜回和竹简,孰轻孰重,这不是明摆着的嘛?!
所以,看完电影《孔子》后,我没有哭。环顾四周,在这场满座的电影院中,也没有看到任何一个人哭。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圣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凡人,他有人的喜怒哀乐,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所以在我们在看他的时候,要带着恭敬的心和平常的心这两种心情来看待他。今天,我就来谈谈孔子是怎样成为圣人的。
要知道,孔子在17岁时父母双亡,他想将父母合葬,但由于父亲在孔子3岁时就死了,孔子不知道父亲的坟墓在哪,所以只好把母亲单独葬了,葬了后还要守3年丧。偏偏在这时,鲁国有名的季氏家族邀请曲阜士家族的子弟去参加宴会,孔子是士,又是曲阜人,他不得不去,但在季氏家族门口时,季氏家的家臣阳货把孔子拦住了,说:“你来干什么,没有请你来啊!”我们可以想一想,那对孔子是多么大的打击,又孔子是多么尴尬啊!孔子的家族是越来越衰落了,衰落到从天子到诸侯,从诸侯到大夫,从大夫到士,现在连士的身份别人都不愿承认了!其实阳货说的最真实意思是:我们不承认你是士。孔子只好默默地退下来,回家了。孔子这时父母都去世了,家族必须靠他,自己的一切只能靠自己。所以在他19岁时,孔子就到宋国考察殷商之礼。20岁时,孔子就成了“六艺”之人,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看到这里我总结出了1个道理:打击可以毁灭庸人,但同样,豪杰之士,却在打击中可以百炼成钢。从此,大家非常尊敬他,连国君都在孔子的孩子出生时送了他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礼物:鲤鱼。我又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受人尊敬,一定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一定要有你让别人尊敬的原因。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挫折和打击,我们有可能会灰心,会放弃,但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精神。他的身份被人否定时,他不但没灰心,还以此为动力,激励自己向前奋斗,最终,仅有20岁的他,就已经成为了六艺之人,深受人们的敬爱。其实我们应该也这样,不但不灰心,还要努力向前冲,争取做得更好,让别人对你刮目相看。
这只是孔子成为圣人中的最开始的一小部分,却充满哲理,使人懂得人生。其实,在孔子成为圣人的过程中,有许多地方充满哲理。自从我看了《孔子是怎样练成的》这篇演讲,我懂得了许多,如:“聪明的人要学会掩饰自己,藏住智慧”;“看一个人的品质怎样,既要看他的优点,又要看他的缺点”。这些充满人生哲理的话,将会让我受益终生。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此时社会的混乱,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最终,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孔子同情这个小男孩并且反对这种没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会上请求君主赦免这个小男孩。孔子的这一举动在朝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虽然最终孔子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从这个情节中,我看到了孔子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孔子是一位伟大的仁者。
后来,孔子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过人的指挥才能。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孔子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也让我印象颇深。南子妖艳而又清纯,她能够读懂孔子作为圣人的痛苦与寂寞。但面对这样一个女人,孔子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智。美色与权贵摆于眼前,孔子仍然坚守了内心的仁义道德。这种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师徒的周游之路也是异常艰辛。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表现出了孔子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归鲁。众人喜极而泣的场景让人感动。
电影《孔子》让我了解了孔子晚年的一段经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更让我了解了圣贤孔子的勇气和谋略,以及他对理想的坚持和他思想的伟大。
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平和的孔子,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
这部片子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对话。孔子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就应无为方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下吧,这十分贴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眼见立刻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下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于是,孔子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
第二个情节是孔子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能够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她对孔子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内心和执着。
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十分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
第四个情节是孔子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
在这个片子,孔子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这是一部十分有内涵的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孔子,一代伟人。用他的一言一行践行着他的思想与主张,向世人展现着他的毅力、耐力、恒心、信心、热情、激情。
他十四年漂泊在外,只是为了推行他的主张。他对思想难道不是钟爱?几十年钻研着,练就了他的毅力、恒心。四处的困难都不曾使他退缩。他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为了理想,要努力要不懈奋斗;遇到困难,要克服,不轻言放弃。正如孔子的愈挫愈勇,我们要在奋斗中磨砺自己,发展自己。每经过一道坎坷就增加一份力量,让自己逐渐完善、强大,越来越无懈可击。试想一下,如果你已经没有漏洞可寻,那么成功还有什么理由不降临到你身上?
他自信,坚定地相信着自己的主张,即使国君与周围的人一遍遍地不接受他的看法。不错,那是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那是个怎么都容不下他的时代。他则认定人的道德礼仪,认定人性的真善美。他从未想过要随波逐流,让这些主张消逝在滚滚红尘之中,只有一个坚定着理想的人才谈得上为之奋斗。一个昂首阔步相信自己的人,不苟同于任何一个背道的观点。只有自信,才有走下去的动力,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他聪慧、勤奋。在史无前例的探索中毅然孤身前行,发掘着从未被看见的奇世珍宝。他孜孜不倦地学,享受着渴求知识的滋润;他孜孜不倦地教,体验着传授知识的快乐。勤奋才出成绩:《春秋》、《诗》、《书》、《礼》、《易》、《乐》。勤奋是少不得的,再聪明的人不勤奋也终将一事无成;相反,若是一般人,踏踏实实钻研,总也能在那块地上缓缓前行。聪明的人第一步跨得很远是别人的十倍,勤奋但并不聪慧的人只是一点点向前摸索。久而久之,谁会走得更远呢?
他勇于突破,敢于创新。“有教无类”,一个让现代人多么受益的主张。他就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不论贵贱、穷富、老幼、国籍,他照收不误。这在教育上是创新,即便无人支持,他也勇于实践。他相信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就会推动社会前进一大步。创新果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啊。只可惜少有这样的人:逆着世俗的眼光,在尴尬中艰难前行。这需要毅力、耐力、承受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他博爱,将苍生记挂心间。他的真情与他的主张是全然一致的。他重视亲子之间的情感,在封建的“孝”的概念中注入了新的活力。父母对子女的爱引起子女对父母的反哺之爱,这是一个大循环,其中有着至真至纯的情感。正如他怀寄天下,不做一个麻木的人,拥有最真的喜怒哀乐一样,对他人友好、仁爱,真心。这是他
一遍遍的诉说,他要让世间充满爱。
与人之间本该和谐共处的,去除利益的引诱,人心真的可以不那么险恶。
那个漆思弓开始可是难坏了我,印象中完全没有这个人啊,回家一百度原来就是漆雕开,吾斯之未能信的那位。这个,古代人有姓名字号。所以有点乱,其实着名学者知道漆思弓=漆雕开,看乐和的人既不知道漆思弓也不知道漆雕开,编剧就应该照顾一下我们这种刚开始学的人,直接叫他漆雕开就好了么
传说此电影首次还原子见南子,这个,历史上算一个迷案,反正肯定是有点暧昧了,要么为什么孔子的学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悦,孔子诺诺的予所否者天厌之。这个地方南子说大家都能看见你的痛苦,可是没有人能体会你痛苦中的境界,(没记错应该是这个话吧),实际有画蛇添足之嫌,讨论完了诗经和仁者爱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声,再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这个要么大容易拔高成假大空,要么容易让编剧留下南子对这个境界作何理解的大漏洞。
孔子的诸位弟子,传说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剧中露脸的有那么几个。已经说过了的漆雕开,正冠后亡的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的子路。文质彬彬的孔子最喜欢的颜回、有管家感觉的冉求、着名孝子曾参、被夫子称赞总有办法的子贡,被孔子打击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还有孔子的妻子儿女,其实这里要说导演也很不容易,光是找到年龄形态气质都符合的演员估计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啊。
关于颜回之死,我印象中论语中没有颜回是怎么死的的论述,只是说颜渊死,子哭之恸。回来百度一下,也是没有史料记载,导演安排他为了在冰河中救起竹简被冻死,于情还是不错的,但是细一想,还是发现了bug:论语中有一段,颜渊死了师兄弟们要求孔子用自己的车给颜渊改成棺椁,孔子回答,孔鲤(孔子的儿子,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影片字幕是锂字,而书上一向都是鲤鱼的鲤。)死的时候,有棺而无椁,按亲疏远近我应该给儿子而不应该给弟子,而我谁都不给的原因是,我和公卿们共同出行的时候,按礼数我的车不能比他们差,我只有一个车了,要保留。按这段的意思,颜渊死应该在回鲁国以后。(因为流亡的时候,孔鲤生死孔子是不知道的,而且流亡当中也不会有公卿并列。)
抽空在周末去看了孔子,在网上倒是首先看到一大帮愤怒的青年给的低分。
但本人就是冲着法哥去看的,电影院一大帮叔叔大妈,阿姨婆婆,哥哥姐姐全是排队看阿凡达的,他们其实就是图个在杯具的生活中看点喜剧的事情,而阿凡达正是他们乐意看到的。
整个场子里面(晚6点30分首厅)看孔子的还没坐到1/4,我不免为法哥感到杯具了。
孔子这部戏拍的我也能接受,尤其是场景布置刻画的相当的“春秋”,历史背景也把握的很好。这部电影描写孔子非常的人性,不像阿凡达里面的冷血主人公,信仰、理想、乡情、亲情一个不差的展现出来,法哥饰演孔子也是那么的平易,但又不知不觉散发出一种让你尊重的气势。
让我震撼的是在孔子在众多纠葛中仍然保持着一种执着的信仰,这种信仰到底的底线在哪里,不是说出来,孔子一生都追随了他的信仰,不管是为官受挫、家人分离、颠沛流离、施教受辱,环境在变,他的做法在变,但是信仰不变。
国人都缺乏信仰,譬如“为人民服务”这信仰估计只有M.ZD同志说过而已,所以我觉得都该看看这部戏。
唯一的遗憾是:二小时剧情太过寒碜,没有把电影做深刻。
PS:为什么电影院老是叽叽喳喳的女生悄悄话。
同学们应该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吧,写作文可以把虚拟的想象变成笔尖上的文字。一篇好的作文起码字数先需要达到要求,作文怎样写写的好?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关于孔子观后感作文合集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视阈中的孔子,被赋予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孔子的艺术形象,可以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展示塑造。然而终其一生,孔子的基本“职业”却是教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孔子开办书塾,教化学生,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教育成就,奠定了他万世师表、教育宗师的地位。中国歌剧舞剧院精心打造的舞剧《孔子》,把孔子作为师者的形象演绎得生动鲜活,淋漓尽致。这个伟大的教育家形象,在给观众带来震撼和感动的同时,也唤起人们的诸多思考。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师节的当天观看舞剧《孔子》,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里谈三点感受。
一、舞剧《孔子》是对孔子教育宗师形象的成功再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唐代韩愈此说,已经成为关于教师职业职责的不易之论。舞剧《孔子》着重突出的就是孔子的弘道。
春秋乱世,列国纷争,生灵涂炭,人心涣散。孔子进谏以仁,推行礼制仁政。“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的最高理想。《论语》有58章谈论“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多达109次。舞剧《孔子》的“序”篇,以恢弘而沉静的执羽舞,表现孔子对“仁”的思考。“仁”是什么?在孔子看来,关键是要爱人。《论语·子罕》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唯有爱,才有仁,才有天下的和平与大同。
第一幕《乱世》,孔子以“仁”上谏,却遭到“臣”的百般阻挠和羞辱。孔子不屈不挠,坚持弘道,舌战群儒。其果敢勇毅,非区区只会读死书的腐儒可比。“士不可以不弘毅”,孔子时代的读书人,有相当的社会天下的责任担当。对比孔子,面对时下一些仅仅把教育事业当做谋食饭碗,对工作对学生缺乏温情和关怀,甚或把教育当做赚钱工具的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反躬自省?
然而,仁政的理想在乱世之中,显得那么的孤独而不合拍。面对“臣”的叛乱,“公”怯懦惊恐,百姓流离失所,孔子再次踏上逃亡之路。饥饿的难民被“臣”以口腹之需百般戏弄,孔子坚持操守,不受嗟来之食。面对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现实,他不禁仰天长叹:道何在?仁何在?
第三幕《大同》,以美轮美奂的幻境,演绎了孔子理想的乌托邦。杏坛上,孔子弦歌讲学,众弟子虚心受教。大道学说和仁的思想,如和风细雨,如兰蕙芬芳,使人沉浸而滋润。《玉人》舞,托玉言道,借玉讲仁,表现像玉一样纯洁无暇的道和仁的境界。这是孔子的理想,美好而令人向往,然而因为是梦,在带给观众神圣愉悦的同时,却有水花镜月的虚幻感萦绕心头,使得梦破的忧伤交织其间。第四幕《仁殇》,表现乱世之中孔子大道与仁政的幻灭,是悲剧的高潮。十四年周游列国,披星戴月,风餐露宿,艰难坎坷尝遍,却仍是大道微茫。孔子有失落有惆怅,然而怅惘之中却依然不弃不休,执着追寻那微邈的大道之光。终其一生,孔子问道求仁,把弘道和推行仁政当作不可推卸的己任。这份担当,使得作为教书先生的孔子显得伟岸高大,使得师者的职责被赋予了神圣的光环。
时局动荡,孔子离鲁。周游列国,是为了继续寻觅知音的“公”,推行自己的理想学说,然又何尝不是身无所安的仓皇奔逃?坎壈岁月里,孔子耿耿于怀的是大道和仁政,不敢忘却的是师者的责任。路途之上,休憩之时,孔子随时随地不忘教诲诱导学生。《孔子》把孔子的师者身份演绎得非常充分。对弟子个别讲解,因材施教;与弟子探讨辩论,教学相长,师生之间,和睦融洽。第三幕的大同幻境中,孔子杏坛之下,抚弦作歌,教化弟子。又浴乎沂水,风乎舞雩,与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咏而归。这幅蓝图,不正是每一位师者的理想愿景吗?
二、舞剧《孔子》中的女性与孔子的女性观
《孔子》中,“妃”是杜撰的艺术形象,却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孔子向“公”进谏,遭到“臣”的阻扰。孔子舌战群儒,终究仍被阻隔,万般无奈,心灰意冷。此刻,“妃”出现了,她美丽纯洁善良,对孔子毕恭毕敬,以舞问仁,又把孔子的谏书送到“公”的手里。无奈“公”只对“妃”的美貌感兴趣,沉溺美色,无心朝政。“妃”惆怅而失落。把沟通天庭的重大使命交付给弱女子,或许首先是出于舞台表演的效果需要,但根本上也投射出中国古代人政的脆弱和无奈。汉代以来,华夏政权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和亲之举,不也是这种痼疾的体现吗?北宋欧阳修批评昏庸的汉代帝王以女子和亲之举的荒诞可笑,说“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孔子》中的“妃”,纵然一心向善,尊师问仁,但在战乱之中自身尚且不保,又能有什么作为?“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欧阳修《明妃曲》)。男权社会中,女子纵然有奇才宏略,终究不过是男性的点缀。“妃”在叛乱中的被欺凌和无助,仿佛是女性悲剧命运的一曲挽歌。而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使舞剧《孔子》更具有悲剧的撼动力量。
《孔子》中还塑造了一位女子的形象,就是孔子的母亲。在孔子连遭挫折的时候,他的母亲及时出现,以亲情、信任和温暖,给落魄孤独的孔子以抚慰和信心。这两位女性角色的设置,似乎彰显出编剧对女性的温情和敬意。
历史上的孔子,对女性的态度称得上是冷漠的。《论语·阳货》云:“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对这句话的解释之一,是把“女”当做女性来理解。如果这样,说明孔子对女性似乎并无好感。这是《论语》中唯一正面提及女性的文字,态度却是如此。舞剧《孔子》塑造的两位女性,充满温情、母性和正能量,是正义的化身,是爱的源泉,是男性在孤独无助时的慰藉和支撑。这和孔子的女性观有着明显差异。孔子如果泉下有知,不知是否能认同编剧的这种创作意图?
三、舞剧《孔子》与历史孔子
经过数千年中华文化的演进,历史上的孔子,已经被赋予太多的内涵,太沉重的使命。因其如此,当我们谈论孔子、想象孔子的时候,会联系到蔼如春风、循循善诱、铁肩担道,果敢勇毅、万世师表之类的字眼。而舞蹈是一种身体艺术,要借助形体语言和肢体动作,在音乐、灯光和道具的配合下,以舞动的韵律推动情节、传达内心,演绎故事。可以说,舞蹈是舞剧唯一的语言,是舞台上无声的台词。
整部《孔子》的演出,节奏紧凑,色彩鲜明,演员精湛的表演艺术,加上音乐、灯光和舞蹈的高度契合,给观众带来美轮美奂的艺术享受。毋庸置疑,这是一部高质量的剧目。然而,坐在观众席上,看着舞台上飘逸灵动、轻舞飞扬的孔子,我有好一阵子不能适应。当然,演员的表演是一流的,舞蹈功底深厚,角色把握到位,表演细腻精美。令我不能适应的,是舞剧灵动的形式和传统的孔子形象之间的巨大反差。从现场观众的小声议论和陆续推出的评论文章中,我发现这种困惑不独我个人为然。“孔子会跳舞吗”?类似的发问,虽然有些调侃玩笑,却也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大凡一定的艺术形式,应当有它特别适宜的表现内容,或许也会有一定的题材局限。作为一种艺术,在选择题材、创作剧本的时候,是不是要考虑到其宜与不宜呢?舞剧《孔子》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也带给我们许多思考。
最后,若论白璧微瑕,就是剧目中孔子的形象似乎缺少变化,从序幕的仓皇奔逃,到最后的演绎《幽兰操》,孔子历经十四年的周游,遍尝艰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应该在演员的表演中得以展现。或许这样,舞剧《孔子》所塑造的孔子,才是更加血肉丰满、更加接地气的孔子。
看完了老师一直推荐的周润发主演的《孔子》,电影讲述了,孔子在鲁国开始改革之后的一系列处境。看完之后不胜唏嘘,不知道到底应该如何去评判这位人物。
他是一直对天下抱着礼乐仁和的梦想,在鲁国的改革中,他也是这样做的,纵使遭到三桓的抵制,也终以智慧与决心势如破竹的进行下去,王公贵侯的抵制不算什么,唯独最初一贯支持着他的鲁国国君,默认的与之决裂。悲恸之下,踏上周游列国的道路,那段路上也是那段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日子。
孔丘师从老子,临别前,他向他的老师说着他的理想,老子的道在天上,而他的道在人间。对于如此坚定的弟子,老子也只说了那就不要在乎天下人的误解吧。可他还是在乎的,在乎世人的理解,而这世上能真正理解他的竟是名声不好的卫国国君夫人。远在鲁国,卫国君夫人南子就从天下大势,看出孔子的才干,她说世人大多知道夫子的痛苦,却不知道夫子在这痛苦中所体会到的境界 什么是知音?或许这就是吧。
看他在击鼓进攻时的一脸沉痛,看他应付自如的用五百辆牛车智退齐国五百乘的战车,看他一言一语间收回了鲁国失去几十年的三座城池只可惜文韬武略的孔丘生不逢时,又想但凡思想的伟人又何尝不是领先于他所处的`时代?如苏格拉底,如孔丘
那个漆思弓开始可是难坏了我,印象中完全没有这个人啊,回家一百度原来就是漆雕开,吾斯之未能信的那位。这个,古代人有姓名字号。所以有点乱,其实着名学者知道漆思弓=漆雕开,看乐和的人既不知道漆思弓也不知道漆雕开,编剧就应该照顾一下我们这种刚开始学的人,直接叫他漆雕开就好了么
传说此电影首次还原子见南子,这个,历史上算一个迷案,反正肯定是有点暧昧了,要么为什么孔子的学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悦,孔子诺诺的予所否者天厌之。这个地方南子说大家都能看见你的痛苦,可是没有人能体会你痛苦中的境界,(没记错应该是这个话吧),实际有画蛇添足之嫌,讨论完了诗经和仁者爱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声,再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这个要么大容易拔高成假大空,要么容易让编剧留下南子对这个境界作何理解的大漏洞。
孔子的诸位弟子,传说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剧中露脸的有那么几个。已经说过了的漆雕开,正冠后亡的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的子路。文质彬彬的孔子最喜欢的颜回、有管家感觉的冉求、着名孝子曾参、被夫子称赞总有办法的子贡,被孔子打击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还有孔子的妻子儿女,其实这里要说导演也很不容易,光是找到年龄形态气质都符合的演员估计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啊。
关于颜回之死,我印象中论语中没有颜回是怎么死的的论述,只是说颜渊死,子哭之恸。回来百度一下,也是没有史料记载,导演安排他为了在冰河中救起竹简被冻死,于情还是不错的,但是细一想,还是发现了bug:论语中有一段,颜渊死了师兄弟们要求孔子用自己的车给颜渊改成棺椁,孔子回答,孔鲤(孔子的儿子,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影片字幕是锂字,而书上一向都是鲤鱼的鲤。)死的时候,有棺而无椁,按亲疏远近我应该给儿子而不应该给弟子,而我谁都不给的原因是,我和公卿们共同出行的时候,按礼数我的车不能比他们差,我只有一个车了,要保留。按这段的意思,颜渊死应该在回鲁国以后。(因为流亡的时候,孔鲤生死孔子是不知道的,而且流亡当中也不会有公卿并列。)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既谈孔子,必说“仁、礼”。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短短一生,诲人不倦,由一个好老师成长为“大成至圣先师”。他的人生高度、厚度、宽度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顶礼膜拜。
舞剧《孔子》运用舞蹈的语言展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传奇往事,分为《序·问》、《乱世》、《绝粮》、《大同》、《仁殇》、《尾声·乐》六个部分,通过“玉人舞”“幽兰操”“采薇舞”等精妙舞蹈编排,串联起孔子参政进谏、周游列国、危困绝粮、弦歌幽兰、晚年归鲁、删改《诗经》、撰写《春秋》等命途线索,探寻其内心“仁、礼”思想的丰富内涵。
舞剧,顾名思义要以舞为形、以舞做传。《孔子》全剧古意盎然,舞段悦人眼目、色彩斑斓,或轻柔婉约,或洒脱飞扬,既有展现礼乐、婀娜翩然的群舞,又有刻画心理、刚健强劲的独舞以及双人舞、三人舞等。观众不仅可以欣赏舞者风采,更能感受行之万千、态之多端。
开场舞《执羽》采用“六佾”规格,把祭祀仪式和宫廷乐舞交融一体。演员手执长达近一米的“干戚羽毛”,再现先秦乐舞“鸟兽跄跄”“凤凰来仪”的不凡“神色”。男子舞蹈《颂贤》,展示了孔子门下贤士云集、作诗唱赋的生动场景,赞颂了周文化的崇文之风。以孔子删订《诗经》为题材的女子群舞《采薇舞》,则呈现出了民间舞蹈的曼妙舞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当身如杨柳的女演员们缓缓登场,长袖曼舞,临河浣溪,舞台一片生机盎然。
(舞段《执羽》)
(舞段《颂贤》)
(舞段《采薇》)
大多数人脑海中的孔子,是思想深邃、举止文雅、不苟言笑的老先生,永远高高在上,让人敬而远之!
舞剧《孔子》却呈现出一个鲜活的孔子,他真实、有生机、有血有肉,他坚毅、笃定、爱憎分明!他走下神坛,不用只言片语,挥袖如云间便道出了他对于礼崩乐坏的失望,对于大众声音的倾听,对于困境的弦歌鼓瑟,对于暴政的挣扎,对于弟子的情谊。每一幕,你都能真切感受到他的情感、他的内心波动!圣者凡心,你会发现,原来孔子离你并不遥远!
有人说,其实孔子就住在我们隔壁!舞剧《孔子》里那个浪漫的“老顽童”,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却坚持笃信好学,“一言不合”就跑出去周游列国,陈蔡绝粮却看到理想的大同世界……这样的孔子在含蓄中显质朴,平凡但又不平庸,像极了一位邻居智者在娓娓讲述:仁,并不遥远,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你也可以追求梦想、执着拼搏!
《孔子》电影版观后感(一)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上映了的,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身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电影《孔子》里面有很多与史书记载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为战士壮威,接着是孔子与鲁公一起出面说服齐王收复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的死,都与历史不符。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与鲁公一起去谈判的,而记载的是孔子从天而降前来护驾的,这样一改似乎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历史上也没有类似于有沉书入水然后颜回去捞的事情。颜回史书里面的记载是穷死的,不免有些窝囊,这样一改反倒显得他对书籍和老师的热爱,真正热爱书的人确实会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救书的,没有什么迂腐之处!
在电影中孔子会见南子的绯闻也被大肆渲染,让人觉得孔子不再是一个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台词是“吾未见如此好色如好德者”,这是我觉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词,面对一个风情万种母仪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会动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觉得是孔子和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鲁国以后,孔子跪在城门下,磕头行礼口中反复念叨着:“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年过半百了,但是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尽管曾经别人赶他走,但是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回国。这种胸襟不愧是我们的圣人,这里看得出孔子的伟大!
看电影孔子,我们用平常心看他的可爱,用恭敬心看他的伟大:原来这就是我们的圣人孔子传奇的一生!
《孔子》电影版观后感(二)
昨晚,去看了这个新年里声势造得很足的电影《孔子》。
尽管知道凡动辄投资上千万的大片都是要考虑票房的,既要票房就得考虑观众的欣赏口味,不可能完全按照或者接近历史的真实去拍,那么编剧和导演究竟会把经过人们千百年的认识而且已经基本定型的孔夫子拍成什么样呢,的确很想知道,却又担心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但听电影《孔子》的某主创人员说,观众看电影《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如此信心满满,言之凿凿,更让人充满期待。
影片从51岁的孔子作为政坛新星在鲁国崛起讲起,前半部分一开始便是残忍的活人陪葬,表现了当时周天子已无力掌控天下,而鲁国国君衰微,国家政权实际上由当时掌握军权的三桓掌控,他们嚣张跋扈,为所欲为的时代背景,接着叙述了孔子一生中最值得一提的两大政绩——夹谷之会和隳三都。后半部分则主要讲述孔子如何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包括“子见南子”、“陈蔡绝粮”、“子路问津”等片段,最后是鲁国大夫季氏在内忧外患中幡然醒悟,孔夫子的治国才能不可小觑,于是放下身段,诚邀孔子回国,并接受了在外颠沛流离十九年的孔子提出回国后绝政治,治教育的条件。
看完影片后,感到有三点不可思议之处:
一是我们只知道孔子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没想到他老先生居然还是一位军事家。在“夹谷之会”和“隳三都”中,设计之巧妙,布局之合理,安排之周到,仅仅凭着一腔浩然正气和对道义的坚定信念,与妄自尊大、恃强凌弱的齐国针锋相对,舌战齐国君臣,生生迫使齐国退回了侵占已久的“汶上三城”。这当然大快人心了,谁说孔子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做成了很多军事家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
二是影片后半段的“陈蔡绝粮”中,孔子师徒被困陈蔡间多日,七天七夜粒米未进,而孔子却依然气定神闲地抚琴,以这种方式转移饥饿的注意力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师徒们一人一口分食最后一碗马肉汤后,弟子们不是倒卧在地以保存体力,而是居然有力气围着老夫子和他的琴声运动起来,这不合常理的举动,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三是师徒们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冰裂,当时孔子的一车书掉入冰窟,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颜回像罗盛教那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潜入冰下打捞竹简,孔子及其众弟子趴在冰窟边缘呼喊痛哭,但既无人和颜回一道下水捞竹简,也无人下水力阻颜回的愚蠢行为,直至颜回冻死。这个极不靠谱的煽情情节,既亵渎了孔子,又亵渎了颜回。毫不夸张地说,作为好学生,颜回肯定把这些竹简的内容深深刻在脑海里了,难道为了老师的心血,就有必要牺牲性命吗?莫非正如旁边的观众调侃道是为了抢救文化遗产?而孔子坚持万物之灵的人始终是第一位的观点在《论语·乡党十》中就非常清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颜回和竹简,孰轻孰重,这不是明摆着的嘛?!
所以,看完电影《孔子》后,我没有哭。环顾四周,在这场满座的电影院中,也没有看到任何一个人哭。
《孔子》是一部xx年的传记历史片,电影讲述了东周末年,诸侯割据,相互征战。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下面我们来聊聊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吧。
关于孔子的观后感范文一:
电影《孔子》讲述的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就知这亲的年代生活。孔子满腹经论,学识渊博。他就任“中都宰”这个职务时,使中都面貌大变,老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孔子因此受到鲁定公的重用,被鲁定公任命为大司寇。
当时是奴隶社会,有一个这样残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一个王权去世了,他的奴隶们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权势,提出要废除这个残酷的陋习,用智慧战胜了两位王侯贵族,展现了孔子的聪明和机智,以及他的仁爱之心。
孔子担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鲁定公去会见齐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战车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绝,只好带着孔子的十乘战车去会盟,受到齐国的威胁,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辆牛车吓退齐国的五百战车。因此,得到鲁国王的称赞和重用。孔子与他的弟子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国之间,传授学问,用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对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让我感动,就是颜回下到冰海,给孔子捞书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长时间,就被冻僵了,已三个时辰了,颜回没有缓过来,这种视书如命的精神让我感动。
这部电影仅仅是孔子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艺术体现,我还要从孔子的文学著作《论语》再深入进行了解,还要向他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
关于孔子的观后感范文二:
浩浩中华,上下五千年,在历史的积淀中,“礼”已经无孔不入地渗入了生活的每一寸肌肤。礼尚往来、彬彬有礼、礼多人不怪……关于礼的成语名言成语如此之多,然而“礼”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很难有人给出明确的定义。当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之后,突然感觉心有戚戚焉。
孔子的一生简单而复杂。简单,是因为他始终只有一个目标,他终其一生都只为这一个梦想而奋斗。他不慕功名、不求利禄,淡泊明志……复杂,是因为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付出了毕生心血,他冒死为逃奴请命,用百辆牛车吓退五百战车,五十五岁周游列国,时间长达十四载……
这些都是孔夫子应用和智慧的体现。夫子曾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的高大坚毅是我难以望其项背的。然而,有三件事情如同时间为树刻上年轮那样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让我每日三省自身。
公山大人死的时候立下遗嘱,命令他生平心爱的人都要陪葬,陪葬的奴隶纷纷被乱刀砍死,只有一名小奴隶漆思弓在慌乱之中侥幸逃出,但后面的追兵仍旧紧追不舍。离弦之箭丝毫不差地插入漆思弓的身体,他惊恐之下,向一名配剑的勇士求救。勇士以其勇猛与智慧吓退了追兵,救下了漆思弓,这名勇士正是孔子的弟子子路。
子路担心因为自己的“一时鲁莽”连累大家,想将漆思弓送到他内兄家去,孔子知道此事后,不仅表扬了弟子,并告诫他“见义不为无勇也。”毅然决然地留下了漆思弓。当公孙狃来搜查时,孔子面无惧色,进行了有理、有据、有节的反驳,充分显示了他作为一代圣人的睿智。
冬祭大会上,孔子又为漆思弓请命,但公山大人的儿子站起来反对,说让漆思弓陪葬是对父亲大人的孝顺和尊敬!孔子反驳:“公山大人的遗嘱是让他生平心爱的人陪葬,您是他的儿子,公山大人怎能少得了您的陪伴呢?”公山大人的儿子哑口无言,只好同意了漆思弓不陪葬。最终,孔子不仅仅挽救了漆思弓,而且还适时提出废除奴隶殉葬的旧俗。
的确,以礼杀人非礼也。孔子“仁”的思想,再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孔子与其弟子周游列国时,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一车竹简不幸掉入了冰洞里,弟子颜回纵身一跃跳入冰洞里……竹简回来了,子路却永远地走了……
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久久不愿放开时,我的眼眶湿润了,在当今社会,人人都说好书是一生的财富,书籍是人类的朋友……然而,有谁会认真地对待一本书?有谁愿意为一本书付出生命?礼,不仅仅是从与人交往而言,对待任何事物,不论有无生命,都要有一颗赤诚之心。
孔子弟子子路为保护年幼的国军,浴血奋战,倒在了血泊之中。然而,临死之前,他仍旧记得夫子的教导,将官帽端端正正地戴好。在他整理好官帽的一刹那,敌军又围了上来,他没能系好帽带,含恨倒下……
看到这里,我被深深震撼了,衣冠正人正,子路在这里端正的并不只是自己的衣冠,更是他的道德、是他的人格……
后两件事情,让我看到了孔子对于弟子的言传身教,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只有学高身正的老师,有才能、有气节的弟子啊!
礼,穿越千年,到了我的眼中,礼变得很简单——
在图书馆看书时,不大声喧哗!
在跑步比赛时,不横跨跑道!
在烦恼时,不对父母亲发脾气!
……
当脚要踏入草坪的时候,收回脚是对小草的礼貌!
当手伸向花儿的时候,收回手是对花儿的礼貌!
当枪对准动物的时候,收回枪是对动物的礼貌!
……
礼,是生活的一切,无论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只要想到这个字,就会有一种道德、一种力量在你的心中油然而生。
关于孔子的观后感范文三:
这个寒假,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对此,我很是感触。
对于孔子,我们也已经对他的了解很少了,我想,我们这些后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这些中华民族上曾经的历史。
影片中感触最深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撞。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他最能影响社会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他的弟子有各种各样的才干,可以将他的思想传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不要只是替别人着急,看到自己应该做的,才最重要。这样,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一定要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孔子的课堂丰富多彩,与现在大不相同。他不布置作业,不考试,不惩罚学生,而是与同学们交流知识,周游列国,让同学们只是面更广,学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可见礼让多么重要,只要礼让治国,还有什么事办不到呢?人们要学会礼让,别人就会尊敬你;国与国之间互相礼让,战争也不会发生;君臣民之间互相礼让,这个国家民心不会动摇,将坚不可摧。孔子对他人礼让相待,他人也就以礼相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走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师。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要学会谦虚,要相互学习。孔子老师在谈论“君子”时,子贡夸他而孔子却说这是给他戴高帽子。以及谈论其他问题时,孔子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只要有道理,就值得深思。可见孔子是个多么谦虚的人。
走进《孔子学堂》,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一个不同的老师——孔子,他在课堂上与学生们讨论,让学生们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怎样才算有君子风范,让学生们在社会上能更好的生活,交到更多朋友。如果每个人都有孔子的精神,那么世界不再有战争,各地都有你的朋友,那是多么美好!
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平和的孔子,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
这部片子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对话。孔子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就应无为方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下吧,这十分贴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眼见立刻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下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于是,孔子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
第二个情节是孔子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能够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她对孔子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内心和执着。
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十分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
第四个情节是孔子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
在这个片子,孔子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这是一部十分有内涵的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为了更早体验开年大片《孔子》,前天我独自一人走进了电影院,在四周黑暗的氛围中,我静寂的看到了思想的光芒,电影《孔子》观后感。
《孔子》比我预想的效果还要好,著名女导演胡玫是我十分欣赏的女强人,他的作品《忠诚》、《汉武大帝》、《芬尼的微笑》、《乔家大院》等都是我非常喜欢看的。刚开始在得知周润发要扮演孔子时,我半信半疑:发哥能演好一代圣人吗?不过现在还是被发哥的演技所征服,他演的很出彩!彷佛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回到东周时期那段战乱频仍的多事之秋;另外陈建斌、任泉的表演也相当出色,加之影后周迅的加盟,更使本片流光溢彩。
在网上有人大致对“颜回之死”和“子见南子”“老子孔子对话”三段颇多非议,但依鄙人看来,这正是本片的精彩之处,当我看到作为代国相的孔子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不惜一个人在高台上奋力击鼓,而胜利后却无比伤心时,我感受到孔子仁者爱人的矛盾心理,这时我的眼中强忍泪水,进而看到了编剧虚构的颜回之死,颜回为了保全儒家经典流传后世,不惜一次次从冰窟窿中把竹简扔上岸,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呀,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的留下了泪,观后感《电影《孔子》观后感》。
关于子见南子一段,尽管篇幅不长,但却是本片画龙点睛之笔,周迅也很符合卫国夫人南子的角色,当妩媚的南子试图挑逗孔子时,孔子却表现出谦谦君子坐怀不乱的气概,而心里也很感激南子的知遇之恩,遂说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是呀,男人好色,自古皆然,孔子首先是个凡人,只有经历女色的诱惑而岿然不动才磨练成为圣人,而孔子并不反对男人好色,他是教人“好色而不淫”,这是儒家“人道思想”的体现,比起佛家“不近女色”和道家的“天道思想”,儒家思想是适合在人间推行的,试想如果男人不好色,成为了性冷淡甚至性无能,这时女人们就会以轻蔑的口吻说:“你不是个男人!”或者抱怨道:“你还是个男人吗你?老娘要你何用?呜呜呜呜我的命好苦呀!”所以男人不可不好色,但也不能纵横过度,孔夫子教给我们的是:君子好色,取之有道。好色要建立在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之上,不可逾越这两道鸿沟。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本片前半段紧凑有加,后半段却略有缓慢,这应该算一个不大不小的毛病吧,结尾处胡玫导演用类似她执导的《汉武大帝》开头时武帝说司马迁的话语做结: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我们经常会将一些心事写进自己的作文,作文能够帮助我们理清自己的思维和逻辑,写出优质的作文要多去试着理解一下。如何才能将作文写的清晰而有条理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孔子》观后感作文1000字7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的历史悠久,何其辉煌,那些辉煌被记载在一册册书中。可从未被尘封,中华上下五千年,他们一直活在人们心中。
今天看了关于《孔子》的历史的电影,它狠狠的抨击着我的内心。将近两小时的影片,却道出了孔子不凡的一生,每一个细节,每一段文字,从他口中说出的一句又一句经典无不刻画了一个鲜活的形象。
最打动我的有两个镜头,孔子被放逐出境,当时连老天都映衬着孔子的处境下着倾盆大雨,气氛沉重又让人不禁揪心,抛开妻女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多么不易。马车走了半路,车轮陷进了泥中,孔子师徒试图拽马使其摆脱泥淖,却不料被马踢翻在地,他笑了,笑得那么释然,又令人悲悯,这是一个失意之人最后的畅然!
第二个镜头,孔子及其弟子驾着马车过一个大冰河的场景,不料,冰面开裂了。竹简都掉进了冰河里。颜回想都没想直接跳入湖中捞取竹简,天寒地冻,下着鹅毛大雪,所有人眼睛上,眉毛上都有一层冰霜,在这极寒的地方,别说跳入湖中了,生着火都觉得受不了。
颜回一刻不曾停过,他极力摆动双臂在冰湖里游动,将一卷又一卷竹简打捞上来。竹简都捞回来了,可颜回再也没有上来,永远被封在了冰层中。孔子一声又一声绝望地喊着颜回的名字牵引着人们的心灵,我不禁鼻子一酸,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孔子后来的生活是在风餐露宿中度过的。就连一碗清可见底的汤,大家都一人一口的喝。他的一生是凄惨的,可以是光辉的!
跳进历史的长河,追溯孔子的一生,我愿化作一个标点,结束最后一个长卷。不让光鲜的背后只剩空白!
《孔子》是一部xx年的传记历史片,电影讲述了东周末年,诸侯割据,相互征战。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下面我们来聊聊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吧。
关于孔子的观后感范文一:
电影《孔子》讲述的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就知这亲的年代生活。孔子满腹经论,学识渊博。他就任“中都宰”这个职务时,使中都面貌大变,老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孔子因此受到鲁定公的重用,被鲁定公任命为大司寇。
当时是奴隶社会,有一个这样残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一个王权去世了,他的奴隶们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权势,提出要废除这个残酷的陋习,用智慧战胜了两位王侯贵族,展现了孔子的聪明和机智,以及他的仁爱之心。
孔子担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鲁定公去会见齐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战车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绝,只好带着孔子的十乘战车去会盟,受到齐国的威胁,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辆牛车吓退齐国的五百战车。因此,得到鲁国王的称赞和重用。孔子与他的弟子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国之间,传授学问,用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对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让我感动,就是颜回下到冰海,给孔子捞书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长时间,就被冻僵了,已三个时辰了,颜回没有缓过来,这种视书如命的精神让我感动。
这部电影仅仅是孔子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艺术体现,我还要从孔子的文学著作《论语》再深入进行了解,还要向他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
关于孔子的观后感范文二:
浩浩中华,上下五千年,在历史的积淀中,“礼”已经无孔不入地渗入了生活的每一寸肌肤。礼尚往来、彬彬有礼、礼多人不怪……关于礼的成语名言成语如此之多,然而“礼”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很难有人给出明确的定义。当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之后,突然感觉心有戚戚焉。
孔子的一生简单而复杂。简单,是因为他始终只有一个目标,他终其一生都只为这一个梦想而奋斗。他不慕功名、不求利禄,淡泊明志……复杂,是因为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付出了毕生心血,他冒死为逃奴请命,用百辆牛车吓退五百战车,五十五岁周游列国,时间长达十四载……
这些都是孔夫子应用和智慧的体现。夫子曾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的高大坚毅是我难以望其项背的。然而,有三件事情如同时间为树刻上年轮那样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让我每日三省自身。
公山大人死的时候立下遗嘱,命令他生平心爱的人都要陪葬,陪葬的奴隶纷纷被乱刀砍死,只有一名小奴隶漆思弓在慌乱之中侥幸逃出,但后面的追兵仍旧紧追不舍。离弦之箭丝毫不差地插入漆思弓的身体,他惊恐之下,向一名配剑的勇士求救。勇士以其勇猛与智慧吓退了追兵,救下了漆思弓,这名勇士正是孔子的弟子子路。
子路担心因为自己的“一时鲁莽”连累大家,想将漆思弓送到他内兄家去,孔子知道此事后,不仅表扬了弟子,并告诫他“见义不为无勇也。”毅然决然地留下了漆思弓。当公孙狃来搜查时,孔子面无惧色,进行了有理、有据、有节的反驳,充分显示了他作为一代圣人的睿智。
冬祭大会上,孔子又为漆思弓请命,但公山大人的儿子站起来反对,说让漆思弓陪葬是对父亲大人的孝顺和尊敬!孔子反驳:“公山大人的遗嘱是让他生平心爱的人陪葬,您是他的儿子,公山大人怎能少得了您的陪伴呢?”公山大人的儿子哑口无言,只好同意了漆思弓不陪葬。最终,孔子不仅仅挽救了漆思弓,而且还适时提出废除奴隶殉葬的旧俗。
的确,以礼杀人非礼也。孔子“仁”的思想,再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孔子与其弟子周游列国时,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一车竹简不幸掉入了冰洞里,弟子颜回纵身一跃跳入冰洞里……竹简回来了,子路却永远地走了……
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久久不愿放开时,我的眼眶湿润了,在当今社会,人人都说好书是一生的财富,书籍是人类的朋友……然而,有谁会认真地对待一本书?有谁愿意为一本书付出生命?礼,不仅仅是从与人交往而言,对待任何事物,不论有无生命,都要有一颗赤诚之心。
孔子弟子子路为保护年幼的国军,浴血奋战,倒在了血泊之中。然而,临死之前,他仍旧记得夫子的教导,将官帽端端正正地戴好。在他整理好官帽的一刹那,敌军又围了上来,他没能系好帽带,含恨倒下……
看到这里,我被深深震撼了,衣冠正人正,子路在这里端正的并不只是自己的衣冠,更是他的道德、是他的人格……
后两件事情,让我看到了孔子对于弟子的言传身教,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只有学高身正的老师,有才能、有气节的弟子啊!
礼,穿越千年,到了我的眼中,礼变得很简单——
在图书馆看书时,不大声喧哗!
在跑步比赛时,不横跨跑道!
在烦恼时,不对父母亲发脾气!
……
当脚要踏入草坪的时候,收回脚是对小草的礼貌!
当手伸向花儿的时候,收回手是对花儿的礼貌!
当枪对准动物的时候,收回枪是对动物的礼貌!
……
礼,是生活的一切,无论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只要想到这个字,就会有一种道德、一种力量在你的心中油然而生。
关于孔子的观后感范文三:
这个寒假,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对此,我很是感触。
对于孔子,我们也已经对他的了解很少了,我想,我们这些后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这些中华民族上曾经的历史。
影片中感触最深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撞。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他最能影响社会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他的弟子有各种各样的才干,可以将他的思想传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不要只是替别人着急,看到自己应该做的,才最重要。这样,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一定要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孔子的课堂丰富多彩,与现在大不相同。他不布置作业,不考试,不惩罚学生,而是与同学们交流知识,周游列国,让同学们只是面更广,学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可见礼让多么重要,只要礼让治国,还有什么事办不到呢?人们要学会礼让,别人就会尊敬你;国与国之间互相礼让,战争也不会发生;君臣民之间互相礼让,这个国家民心不会动摇,将坚不可摧。孔子对他人礼让相待,他人也就以礼相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走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师。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要学会谦虚,要相互学习。孔子老师在谈论“君子”时,子贡夸他而孔子却说这是给他戴高帽子。以及谈论其他问题时,孔子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只要有道理,就值得深思。可见孔子是个多么谦虚的人。
走进《孔子学堂》,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一个不同的老师——孔子,他在课堂上与学生们讨论,让学生们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怎样才算有君子风范,让学生们在社会上能更好的生活,交到更多朋友。如果每个人都有孔子的精神,那么世界不再有战争,各地都有你的朋友,那是多么美好!
那个漆思弓开始可是难坏了我,印象中完全没有这个人啊,回家一百度原来就是漆雕开,吾斯之未能信的那位。这个,古代人有姓名字号。所以有点乱,其实着名学者知道漆思弓=漆雕开,看乐和的人既不知道漆思弓也不知道漆雕开,编剧就应该照顾一下我们这种刚开始学的人,直接叫他漆雕开就好了么
传说此电影首次还原子见南子,这个,历史上算一个迷案,反正肯定是有点暧昧了,要么为什么孔子的学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悦,孔子诺诺的予所否者天厌之。这个地方南子说大家都能看见你的痛苦,可是没有人能体会你痛苦中的境界,(没记错应该是这个话吧),实际有画蛇添足之嫌,讨论完了诗经和仁者爱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声,再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这个要么大容易拔高成假大空,要么容易让编剧留下南子对这个境界作何理解的大漏洞。
孔子的诸位弟子,传说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剧中露脸的有那么几个。已经说过了的漆雕开,正冠后亡的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的子路。文质彬彬的孔子最喜欢的颜回、有管家感觉的冉求、着名孝子曾参、被夫子称赞总有办法的子贡,被孔子打击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还有孔子的妻子儿女,其实这里要说导演也很不容易,光是找到年龄形态气质都符合的演员估计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啊。
关于颜回之死,我印象中论语中没有颜回是怎么死的的论述,只是说颜渊死,子哭之恸。回来百度一下,也是没有史料记载,导演安排他为了在冰河中救起竹简被冻死,于情还是不错的,但是细一想,还是发现了bug:论语中有一段,颜渊死了师兄弟们要求孔子用自己的车给颜渊改成棺椁,孔子回答,孔鲤(孔子的儿子,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影片字幕是锂字,而书上一向都是鲤鱼的鲤。)死的时候,有棺而无椁,按亲疏远近我应该给儿子而不应该给弟子,而我谁都不给的原因是,我和公卿们共同出行的时候,按礼数我的车不能比他们差,我只有一个车了,要保留。按这段的意思,颜渊死应该在回鲁国以后。(因为流亡的时候,孔鲤生死孔子是不知道的,而且流亡当中也不会有公卿并列。)
电影《孔子》在各大影城首映。影城继阿凡达上映期间一票难求的火爆状况后,又迎来了新一轮的票房热潮。近几天,影城1号厅排期基本为《孔子》,上座率达90%,据影城工作人员透露:有很多老人前来观影,也有很多人带着孩子前来观看。可见,孔子在中国是深得人心的,《孔子》的号召力也是值得肯定的。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
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媒体的担忧,在现在看来有惊无险,《孔子》并不会因为阿凡达遭到票房威胁。中国的历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礼义仁和备受推崇,胡玫的实力也得到见证。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此时社会的混乱,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最终,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孔子同情这个小男孩并且反对这种没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会上请求君主赦免这个小男孩。孔子的这一举动在朝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虽然最终孔子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从这个情节中,我看到了孔子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孔子是一位伟大的仁者。
后来,孔子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过人的指挥才能。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孔子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也让我印象颇深。南子妖艳而又清纯,她能够读懂孔子作为圣人的痛苦与寂寞。但面对这样一个女人,孔子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智。美色与权贵摆于眼前,孔子仍然坚守了内心的仁义道德。这种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师徒的周游之路也是异常艰辛。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表现出了孔子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归鲁。众人喜极而泣的场景让人感动。
电影《孔子》让我了解了孔子晚年的一段经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更让我了解了圣贤孔子的勇气和谋略,以及他对理想的坚持和他思想的伟大。
既谈孔子,必说“仁、礼”。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短短一生,诲人不倦,由一个好老师成长为“大成至圣先师”。他的人生高度、厚度、宽度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顶礼膜拜。
舞剧《孔子》运用舞蹈的语言展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传奇往事,分为《序·问》、《乱世》、《绝粮》、《大同》、《仁殇》、《尾声·乐》六个部分,通过“玉人舞”“幽兰操”“采薇舞”等精妙舞蹈编排,串联起孔子参政进谏、周游列国、危困绝粮、弦歌幽兰、晚年归鲁、删改《诗经》、撰写《春秋》等命途线索,探寻其内心“仁、礼”思想的丰富内涵。
舞剧,顾名思义要以舞为形、以舞做传。《孔子》全剧古意盎然,舞段悦人眼目、色彩斑斓,或轻柔婉约,或洒脱飞扬,既有展现礼乐、婀娜翩然的群舞,又有刻画心理、刚健强劲的独舞以及双人舞、三人舞等。观众不仅可以欣赏舞者风采,更能感受行之万千、态之多端。
开场舞《执羽》采用“六佾”规格,把祭祀仪式和宫廷乐舞交融一体。演员手执长达近一米的“干戚羽毛”,再现先秦乐舞“鸟兽跄跄”“凤凰来仪”的不凡“神色”。男子舞蹈《颂贤》,展示了孔子门下贤士云集、作诗唱赋的生动场景,赞颂了周文化的崇文之风。以孔子删订《诗经》为题材的女子群舞《采薇舞》,则呈现出了民间舞蹈的曼妙舞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当身如杨柳的女演员们缓缓登场,长袖曼舞,临河浣溪,舞台一片生机盎然。
(舞段《执羽》)
(舞段《颂贤》)
(舞段《采薇》)
大多数人脑海中的孔子,是思想深邃、举止文雅、不苟言笑的老先生,永远高高在上,让人敬而远之!
舞剧《孔子》却呈现出一个鲜活的孔子,他真实、有生机、有血有肉,他坚毅、笃定、爱憎分明!他走下神坛,不用只言片语,挥袖如云间便道出了他对于礼崩乐坏的失望,对于大众声音的倾听,对于困境的弦歌鼓瑟,对于暴政的挣扎,对于弟子的情谊。每一幕,你都能真切感受到他的情感、他的内心波动!圣者凡心,你会发现,原来孔子离你并不遥远!
有人说,其实孔子就住在我们隔壁!舞剧《孔子》里那个浪漫的“老顽童”,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却坚持笃信好学,“一言不合”就跑出去周游列国,陈蔡绝粮却看到理想的大同世界……这样的孔子在含蓄中显质朴,平凡但又不平庸,像极了一位邻居智者在娓娓讲述:仁,并不遥远,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你也可以追求梦想、执着拼搏!
喜欢《《孔子》观后感作文(精选5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帮你找到优美作文,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作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