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优秀范文合集(5篇)。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完理想国之后,不妨用笔把这些感悟记下来。写好读后感的关键要分辨出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那这读后感怎么才能把心中的感受写出来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理想国读后感优秀范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理想国读后感优秀范文【篇1】

读完《理想国》一书,我深切体会到柏拉图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的非凡之处。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贵族家庭。小时候从师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青年时期功成名就,和苏格拉底及亚里士多德一道成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我读这本书虽不觉得难懂,却也须认真仔细咬文嚼字方懂其中的道理。向来哲学书不好读懂,可略懂一些却已是受益匪浅,此次我是深得这番道理了吧。柏拉图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让我佩服不已。

该书通过苏格拉底与色拉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与其中。这种构思,不但现实出哲学家的胆略,更现实出思辨的智慧。辩题围绕论财产与老有所福、理想国与理想政治、论定国安邦、论正义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哲学诡辩、论国民教育、论妇女的天赋以及哲学家的德行等一系列展开。涉及的问题众多,如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民主问题、法律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妇女参政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其中,关于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辩论我印象尤为深刻。

苏格拉底在辩论中首先提出了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兴旺是这个国家的民众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是不能够自给自足的,但人总是有很多欲求”,“我们群居在一起,帮来帮去,大家都能从别人身上满足各自的欲求。于是,当这些合伙人和帮手聚居一地、同舟共济的时候,他们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国家了”。苏格拉底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为理想国的提出与设想作了铺垫。而当缔造出一个国家,“我们似乎就要为扩展我们的疆土而费心思了。因为原先那理想的国家的财富已经不够用了”,“如果要想得到更多的耕地和牧场,我们就会想到邻国去占有,邻国的人自然也会盘算着我们的耕地和牧场。因为他们的欲望同样也超出了人们远离生活必须的范围”,“于是战争就发生了”。这里,苏格拉底只用几句话就把人类为何而发动战争解释得清清楚楚,无非是人类的贪欲和国家的不理想。苏格拉底又认为,守卫城邦者需是“不屈不饶,意志坚强,所向无敌”,可具有这么好的天赋乃至勃发的精神的人,却有可能彼此间发生内乱,抑或跟其他的公民发生野蛮举动。可见,理想国的建立是艰难的,但苏却认为是必要的。

可就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来说,建立理想国未必还太过不现实。虽然我对理想国能否建立抱质疑态度,但苏格拉底围绕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精彩辩论仍让我惊叹,这可是两千多年前一位有伟大抱负的智者内心的呐喊啊!随着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提出,柏拉图在书中引出了他的恩师关于正义与非正义这个话题的态度。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这种完全的舍己为集体的精神虽然在现今不可完全赞同,可还是让人佩服的。想想当下还会有多少人愿意放弃自身利益而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许许多多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的观念和价值观,我仅从自身感受最深刻的部分进行整理。要真正吸收柏拉图的思想精髓,我知道这样粗略阅读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哲学家的思想还将由我们继续传承,继续在历史长河中闪着耀眼的光芒!

理想国读后感优秀范文【篇2】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是柏拉图最重要的著作,也是西方知识世界的必读书。该书内容丰富,全书分为十卷,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此书在哲学史乃至人类思想史上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对此前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作了最为完整系统的表述,而且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构成了以后各种作为社会政治理想而提出的乌托邦案的开端。此书还提出了以培养哲学王为目的、以灵魂转向说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并制定了一整套实施这种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这本书里,柏拉图指出,良好的教育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公民,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医生、法官等专业人才,并能使一个国家的人性得到改造,使人们成为有理性和健全人格的人。这是国家的执政者所要考虑的大事。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并非把知识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去,而是要使人的灵魂转向。获取知识是人天生的能力,但是只有当人的身体和灵魂转变方向,从黑暗的王国转到光明的国度时,人们才能看到实在,认识真理和善的理念;否则,人们便如洞中的囚徒,永远生活在影子的虚幻世界里。教育的最高和根本任务就是使人挣脱枷锁,转离黑暗和影子,转向光明和实在,从而认识最高的理念——善。

柏拉图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概念,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他主张身心和谐发展,这些体育思想也对后世体育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的心里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其具体要求是:0~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受到照顾。3~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要受到保姆的监护,汇集在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7岁后,儿童开始学习军人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17~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四科”知识。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四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30岁以后,优秀的学生还需要经过5年哲学研究,才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由此形成其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他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达到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结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教学方法上,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想国》可谓是西方思想史上理想社会的开篇之作。今天我们再来读睿智的经典作品,不单纯是为了知道柏拉图的思想,以及他想要说些什么。更重要的是思考他所提出来的问题。用书中的理念来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正如智者柏拉图在全书的最后所言:“让我们坚持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与智慧!”

理想国读后感优秀范文【篇3】

我拿出了很大的勇气才决定看《理想国》,它还真是没让我失望,果然看了一遍简直是不知所云。所谓的“理想国”我看第一遍之后的感觉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城邦,那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方,那里的人都不是“人”,因为我相信在现实的社会当中是不存在的。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它比起来,简直差远了。

但是我还是坚信受到那么多美誉的它,肯定还是有它的独特之处的,所以我又拿出了12分勇气看第二遍,虽然是断断续续地看了半个多月才把第二遍给看完,但还算是完整的又看了一遍。不过我看了第二遍之后好像更晕了。我现在也不知道自己要怎样表达我在看了第二遍之后的感想了,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

《理想国》是对话体的形式,就是比女人都还能侃的男人在聊其所谓的“理想的城邦”。一开始就在讨论关于“正义”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当然是各执一词。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不想去纠结了,因为我搞不懂。不过我对所格拉底和波勒马赫斯的一个对话印象非常深刻。

苏:如此一来,岂不把仁人君子当成仇敌,却把邪恶之徒看作好友了吗?

波:没错,是会这样。

可是在我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这样,苏似乎把人类看的都太愚蠢了。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是频率应该不是很大。苏还有一个类比是把马受伤,狗受伤之后其本质变化,类推人受伤之后正常的美德也相应地退化,这是不正确的,人是有肉体和精神的高级动物,说一个人身体受伤之后,道德精神层面就会退化,这是不正确的。没有谁听说过一个人生病之后信仰就改变了吧。

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之后,他们就对建设一个正义的城邦或者说国家展开了设想。他们想象的城邦是超乎我们常人的想象能力的,至少我是不能在那里生活下来。那样的城邦至少在我看来是枯燥无味的。他们所谓的正义就是指每个人做自己的事情,绝对不能做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否则城邦就会秩序混乱不堪。他们只允许简单的音乐、体育、几何学、天文学等学科的存在。而且音乐的风格要一成不变,不然也是会改变人们是风尚的。我觉得这样的城邦能一直维持下去吗,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就真的能够永久的留存下去,不被破坏吗?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事物不能更新和进步,那么迟早是会被淘汰的。这样的城邦又怎样始终保持其所谓的合理的秩序呢?还有就是城邦的成员构成,也是分了三个等级的。我姑且先不讨论他们这样有没有阶级歧视,就只说他们对于护卫者这一阶级的要求,我觉得是近乎苛刻。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是完全不能成正比的,这还有什么公正和正义可言呢,这样的城邦还能算是一个正义的城邦吗?护卫者,在他们看来是最有能力的,也是最辛苦的,对城邦也的贡献最大的,可是他们不能有一丁点自己的私有财产,否则就会有腐化的危险,所以他们除了给予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以外,什么都不给。这样只有付出没有回报,公平吗?

还有,他们认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还有一个中间地带,即存在和不存在之间有一条空隙。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有一些东西,看似存在又不存在,它会成为纯粹的存在和绝对不存在之间的媒介”。原来“灰色地带”也是可以这么定义的。

当然,这只是我在看了《理想国》之后的一点点小小的想法,都说这是一部大书,要好好地读、认真地读。我觉得我的知识和我的见解还没有达到能体会其中的真谛的时候,还需要经过时间的积淀,有一定认知的时候,再来看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理想国读后感优秀范文【篇4】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戴望舒《雨巷》中那个美丽幽怨的女人,跃然纸上,在仲春时节,路过一树或一丛丁香,那浓重而热烈的芬芳气味,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绪,深长悠远的哀愁与缠绵,亦如此树此花,阿来在《草木的理想国》中进行很好的诠释,正如他说:“一个城市是有记忆的。凡记忆必有载体作依凭。然而,当一个城市的建筑不可能再来负载这个城市的记忆时,那么,还有什么始终与一代代人相伴,却又比人的生存更为长久?那就是植物,是树。”

《草木的理想国》可谓图文并茂,面对一张张精美的照片,感觉这是一场鲜花的盛宴,蜡梅、梅、贴梗海棠、早樱、玉兰等等,21种鲜花姹紫嫣红,依次开放,就像朱自清在《春》中所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阅读此书,跟随阿来的目光,徜徉于鲜花的海洋,翻阅书页,绿色主色调,让人感觉安静、平和,亦如生命的颜色,焕发出勃勃生机。

所有的花中,我犹爱白玉兰,喜欢她玉石般莹润的白,喜欢它发出的淡淡幽香,不浓烈张扬,大方典雅,幽幽的,在灰色的世界中绽放出亮丽的色彩。

阿来说过,我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有人认为这是狂妄的话,他却认为这是谦逊的话。既然我们身处如此开阔敞亮的自然界,为什么不试图以谦逊的姿态进入它、学习它呢?阿来认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尽力去了解这个世界。于是,我们有幸读到这本与众不同的小书。

成都的物产丰富,享有“天府之国”美誉,花草树木在这里竞相绽放,正如杜甫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理想国读后感优秀范文【篇5】

最近选读了一本由张子菁译注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心感略有所得,以记之。

柏拉图,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出身雅典贵族家庭,年轻时师从苏格拉底,后与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他试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一生著作颇丰,《理想国》集中了他主要的教学思想。他生活在雅典国家的衰落时期,混乱的局势、人与人之间的厮杀、社会流行的瘟疫、城邦之间的战争等等。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倾向于维护雅典的贵族奴隶制社会,随着苏格拉底在民主政权的统治下被处于极刑,他亲眼目睹了贵族政治堕落为寡头政治的现实,深感到哲学走进政治与国家的重要性。因此,他心目中的《理想国》便随之诞生了。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的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相识为度。在他看来,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此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成了治国的领导者、防卫的武士和劳动者这三个等级,他们分别代表了智慧、勇敢和欲望三种品性。领导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用忠诚和勇敢包围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大家各司其职,安分守己。每个人为了各自需要,就需要有一种聚集的集体,相互作为伙伴或助手,构成一个公共生活区,这就是城邦。柏拉图认为,城邦的农民、工人、商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推销者,他们不适合于人事国家政务的管理,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应的活动都应该有适合的管理层人员来担任。在我看来,他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应该是: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应该为治理国家和捍卫国家荣誉尽心尽力。城邦老百姓要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来供养领导人,领导人再拿出钱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同时,柏拉图还极力提倡巩固国家的治安、国防,以及教育事业。

在“理想国与理想政治”这一篇当中,就是以苏格拉底与阿德曼托斯的辩论进行的、对于理想国家里正义本质来叙述柏拉图心目中理想国家的演化。开始,最简单的国家就只需要四五个人分别负责生产、建筑、织布等生活必需品,但是,由于人的欲望和精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就会有人愿意腾出一些空闲的时间来干些他所感兴趣的别的事情,比如做铁匠、做羊毛牛皮、进出口经商、唱歌剧、制作香水、糕点……因此,一个国家由于劳动和生产的不断扩大,所需的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就会越来越多,所以国家就要不断扩充领地,就需要有更加专业的人员来各司其职管理好整个国家以保持正常运作。在柏拉图的眼里,理想的国家“天下为公”,老有所福,有国家的力量和完善的法律,城邦妇女儿童各自有相应的公有制度,是无政府的正义世界,更加谈及了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平等,每个人应该去做自己的的事情而不要去打扰到他人。就像我国古代的“天下大同”。

理念的世界,就是超脱于现实世界的高端存在。在古代希腊哲学家的眼里,我们的世界并非我们所能看到的世界这样,这一切只是上天理念的投影,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就是阳光下的影子而已,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了外部事物。也许在我们今天看来,柏拉图眼里的理想世界反倒像是个真实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这样的世界里到处就只剩下理性和冰冷。事实上,这本书写在了雅典城邦衰落混乱之际,在雅典民主政治不知何去何从的环境下,它确实为统治者设计了一个理想的治理国家的美好“蓝图”。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理想国读后感作文合集5篇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每个人读完柏拉图所写的理想国后,都会有不尽相同的看法,不禁提起桌上的笔,再本子中记录着,我们应该借鉴别的理想国嘛?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理想国读后感作文”,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理想国读后感作文(篇1)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理想国》)。”或许,爱默生的这句话多少存在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想国》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的分量确实举足轻重,正如一句话所说,“柏拉图因《理想国》而名垂千古,《理想国》因其思想而震古烁今。”

书中,柏拉图将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认为,理想国中统领者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因而,“正义”这一概念便在整部书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正义一直以来在人类哲学史上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纪美国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罗尔斯,便也撰写过《正义论》一书,以阐述罗尔斯有关正义的相关思想精髓。因而,我选择在论文中分析,《理想国》中有关“正义”的这一部分。

书中从讨论正义开始,先后辩驳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的和最坏的折衷”等意见,提出了“正义是心灵的德行”、“正义者是快乐的”等知识。但这些并未使众人达到完全认同。之后,格劳孔等人央求苏格拉底穷根究底,弄清楚正义和不正义二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么。于是柏拉图撇开单纯地从个人身上寻找正义的方法,而期望能从国家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找到正义,从而“由大见小”。

而我所要主要分析的便是,柏拉图以辩论的形式引出贯穿全书的“正义“这一主题的这一部分。即,“正义之辩”。总的来讲,这一部分柏拉图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人的谈话,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人生的问题,逐步引出全文的主题“正义“。

文首,苏格拉底向我们引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意义的?”这似乎看起来与全文没什么关系,但却恰恰是柏拉图的巧妙设计。他通过科法洛斯老人对人生的看法,引出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并非是读者单纯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观念,而是在全文的一开篇,便引导着读者自主思考,或者讲是与作者共同思考。之后,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开始讨论有关金钱的问题。他们最终得出一致看法,即有钱不一定幸福。这一道理,现今的我们也很清楚。常有人强调金钱与幸福感并不成正比。金钱并非万能的,许多东西购买不来。但其实往往有时现实中的许多人慢慢的淡忘了这一真理。

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老人从老年生活谈到人生,财富,似乎只是礼节性的谈话,但却包含许多深层含义。行文至此,苏格拉底却将话题转移到了全文的主线——“正义”上。这种轻松而又委婉的转移,恰恰显出作者柏拉图的高明之处。智者的智慧往往是彰显在每一个细节之处的。初次阅读《理想国》时,我对全书卓尔不群的对话体形式,感到惊诧。但现在我想,这种写作格式,或许是柏拉图的又一高明之处。不得不说,对话使我们有种亲身经历的感觉,对于理解作者的观点,或许这种方式也更为生动简便。

理想国读后感作文(篇2)

公元前5世纪,雅典哲人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

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究竟什么是正义?

柏拉图首先询问了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古希腊讨论正义,都是把它视为个人的德行,属当时普遍重视的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之一。柏拉图感到个人的德行属于微观世界,较为抽象,不易说明,需要借助于一种显明的、宏观的事物来说明。柏拉图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以城邦来比方个人,借助于阐明城邦正义来阐明个人正义。他认为真实的正义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

这就是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不正义应该就是三种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灵魂的一个部分起而反对整个灵魂,企图在内部取得领导地位。

理想国读后感作文(篇3)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与前面一样,读到这里,我又有了一些和柏拉图相左的见解。柏拉图觉得:为加强思想统治,应该不惜控制所有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或许不应该过分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一和单调,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长期永远的被压制的。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人们感受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时刻在时间、空间的作用下不断变化。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认识论,囊括理念论和认识论,以此来指导他的哲学教程。柏拉图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书写并流传了丰富的哲学著作,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影响尤甚。《理想国》几乎是一部“哲学大全”,大部分由对话体写成,文体之优美,思维缜密。柏拉图认为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将具体事物与理念事物准确区分开,因为他们能真正认识到美。柏拉图觉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联系的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人能主观能动的认识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认识会受立场、知识、世界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虽然我和柏拉图的世界观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善、对于美,我们都是心怀感恩并敏锐感受着的,对于它们的歌颂我们有一颗同样的心。

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启迪。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理想国读后感作文(篇4)

读完了《理想国》,刚开始读的时候其实内心的冲击和情绪还是很多的。这本书前半部分在用批判性的思维在读。

首先,明白下面这些,初读《理想国》的人应该就可以平静一些了。理想国,它就是个“理想国”,不能够把它当做现实世界,用现实世界的思维,和普世价值观等去思考和对待。不用太较真。

也不能认为被冠之“理想”二字就是说明这个国度尽善尽美只是现实中做不到,读前四章的时候看到有些部分带有一定的愚民文化,也有完全不符合普世价值观和人文主义观点的地方。

所以,在理想国中,不能够用普世的思路来理解他们的思想,很多都是非现实的一种假设,很多地方的设计不符合人性,有些地方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也有很多地方令人无法赞同。

其次,走进理想国的国度。

理想国中的诗歌,曲调等艺术是被剔除了一些描写死亡的恐惧,悲伤,痛苦的内容,留下表现忠诚,善良和勇敢等的主题。理想国所描述的人性被剔除了人性的负面和人性之恶。理想国度的国度还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地方。人必须根据自己的性情选择职业。想要寻求正义,应该先寻求一个国家的正义,然后再寻求个人的正义,先有国后有家。

这些是理想国的设计和蓝图。

其中,理想国中有对救治病人的观点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相符,与人文主义观点相驳,认为老弱病残没有生存和救治的权利。

也有在后面,关于男女的论述,体现了男女平等的理念,又实属难得。

如笛卡尔所说,人们的意见之分歧,是因为我们由不同的路径引导我们的思想,或者各人的思想不是针对同一件事物的缘故。所以,无论如何,有些地方持着与书中所描述的不同的观点,引发了我更加深入的思考。

如果你想要有更多的思考,读读《理想国》吧,尽管可能这不是这个符合人性以及真正理想的国度,但是里面也有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理想国读后感作文(篇5)

最初认识柏拉图,是在初中历史课上。真正接触柏拉图著作,是前几天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了理想国一书,说实话,对于我这样一个哲学小白来说,读起来很是觉得生涩拗口,当时越看越觉头疼,于是只草草看了开头几章。

后来,我刷到这样一篇文章:读书一般可分为三个区,舒适区内,阅读者阅读毫无难度的读物,虽处于心理舒适的状态,但进步缓慢;伸长区中,阅读者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到某种程度的不适,但跳一跳还是够得着,理解力提升明显;恐惧区里,阅读者阅读难度过大的书,由于超越能力范围太多,感到严重不适,难以卒读。

很多人都只愿意待在舒适区和伸长区,不愿意去挑战恐惧区,读完此文,我深受触动,决定去攻克一些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书。

在这篇文章的驱使下,我又翻开了《理想国》这本书。刚开始时依旧是难熬,整本书是按对白来写得,我甚至都分不清谁是谁,谁说了什么观点。只模模糊糊感觉好像一直在说什么是正义,我看着哲学家们把正义的定义从欠债还债就是正义到正义就是给每个人适如其份的报答再到正义即强者的利益。我仿佛就看到哲学家们在我面前激烈辩论。

慢慢的,我投入进去。

翻开下一页,第二章出现在我眼前。我不由得一惊,第一章就这样不知不觉的过去了。在第二章中,哲学家们依旧在讨论正义。

不同的是,柏拉图从中引伸了城邦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首要原则,将城邦定义为“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做好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任何人都要服从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应当让位给城邦正义。

从柏拉图关于正义的定义可以看出,他所谓的城邦是不是公平民主人人平等的城邦,他的城邦是每个人都有相应的级别职务,具有等级区分,由此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因此他所谓的正义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俗话说得好:“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本书每一章都写得十分精彩,但整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妇女儿童的问题,不得不说,柏拉图尽管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学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腊还是有其局限性的。而这本书的局限性就在于其对待妇女儿童的问题上。

柏拉图式非常看重儿童的公平和教育的。他提出妇女儿童共有,可以共同享有城邦的资源。但是这样完全将妇女儿童当成了一种附属品的态度,局限了其对妇女作用的正确估算。他不将妇女当成一种完全的客体,而是当成一种贵族政治的统治需要,这也表现出他对贵族生活的渴望。

而柏拉图对贵族的渴望,最主要是表现在他提出的哲学王理论。他认为在一个理想城邦之中,应由拥有知识的哲学家担当统治者,并称之为“哲学王”。

《理想国》这本书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哲学著作,尽管我在看完这本书后也不太懂何为正义,但其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对!一定不放弃。我想:读完此书,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对哲学的理解,更是学到了哲学家们认真执着的精神。也希望这样一种执着追求真理的动力永远存在于我心中。

理想国简短读后感合集(5篇)


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书籍里蕴含的道理是教人受益终身的。在阅读柏拉图写的理想国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绪随情节变化,真正想要读懂这个作品需要不断的感受书写。对于理想国的读后感,你是否无从下笔?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现在向你推荐理想国简短读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理想国简短读后感【篇1】

《理想国》的开篇从最日常的对话引入,苏格拉底在献祭和观看表演后回城的路上被普来马库斯拦住留下谈话,经过来回的对话,苏格拉底提出“正义者是快乐,而不正义者是痛苦的”这一观点,虽然这一观点虽然是辩论结论,却是未经详细审察的,因为连基本的“什么是正义”还未有定论。所以接下来应该首先去看什么是正义。此时柏拉图大开脑洞,提出了先探讨城邦里的正义是什么,然后再来看个人的正义。

如何评价这种“由大见小”的方法呢?我直观的感受是赞叹柏拉图的智慧。看到二者不仅在静态的内部结构上是一致的,不同政体和对应着的不同灵魂,而且在各自动态的转换也是非常巧妙地吻合。对我个人而言,从大的国家来看个人,以及从个人来看国家也都是非常新颖和有趣的视角。这种方法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对于《理想国》到底是一部关乎个人幸福的伦理说著作还是关乎城邦幸福的政治学著作,自由主义者和极权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有着完全相反的看法。但是回到柏拉图的论述,庆幸在当时还没有对哲学有着像现在这样对于哲学的分门别类,他的思考是问题而非学科框架驱动的。在《理想国》第四卷434E中,他提出不仅仅是要由大见小,还要将“两处所见放在一起比较研究”,以便可以“照见了正义”。由此可见柏拉图并不囿于某一类学科的限制,他最终的落脚点的不止是个人或者城邦的幸福,而是他认为更实在的关于正义的理念。

在柏拉图看来,城邦的建立源于单个的人不能自足。基于对日常的基本需要,不同职业的人生活在一起通过各自的工作来相互满足生存需要,一个“猪的城邦”建立起来了,随着城邦的扩大,不断有新的职业产生,新的阶层也出现了。城邦基本的三个阶层为生产者、护卫者和统治者,每个阶层都最善于从事他们的工作。

这里值得留意的是,城邦内建立了分工原则,分工的依据则是根据各人的天赋,每个人发挥自己所长,专门做一项适合自己性格的工作。柏拉图特别谈到统治者应当是年纪大一点的最好的人,护卫者应当具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而且应当真正关心国家的利益,在随时的考察中也能保持护卫国家的信念。这些特征为后面的美德尤其是正义的展开做了铺垫。

理想国简短读后感【篇2】

读完了《理想国》,刚开始读的时候其实内心的冲击和情绪还是很多的。这本书前半部分在用批判性的思维在读。

首先,明白下面这些,初读《理想国》的人应该就可以平静一些了。理想国,它就是个“理想国”,不能够把它当做现实世界,用现实世界的思维,和普世价值观等去思考和对待。不用太较真。

也不能认为被冠之“理想”二字就是说明这个国度尽善尽美只是现实中做不到,读前四章的时候看到有些部分带有一定的愚民文化,也有完全不符合普世价值观和人文主义观点的地方。

所以,在理想国中,不能够用普世的思路来理解他们的思想,很多都是非现实的一种假设,很多地方的设计不符合人性,有些地方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也有很多地方令人无法赞同。

其次,走进理想国的国度。

理想国中的诗歌,曲调等艺术是被剔除了一些描写死亡的恐惧,悲伤,痛苦的内容,留下表现忠诚,善良和勇敢等的主题。理想国所描述的人性被剔除了人性的负面和人性之恶。理想国度的国度还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地方。人必须根据自己的性情选择职业。想要寻求正义,应该先寻求一个国家的正义,然后再寻求个人的正义,先有国后有家。

这些是理想国的设计和蓝图。

其中,理想国中有对救治病人的观点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相符,与人文主义观点相驳,认为老弱病残没有生存和救治的权利。

也有在后面,关于男女的论述,体现了男女平等的理念,又实属难得。

如笛卡尔所说,人们的意见之分歧,是因为我们由不同的路径引导我们的思想,或者各人的思想不是针对同一件事物的缘故。所以,无论如何,有些地方持着与书中所描述的不同的观点,引发了我更加深入的思考。

如果你想要有更多的思考,读读《理想国》吧,尽管可能这不是这个符合人性以及真正理想的国度,但是里面也有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理想国简短读后感【篇3】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理想国》)。”或许,爱默生的这句话多少存在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想国》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的分量确实举足轻重,正如一句话所说,“柏拉图因《理想国》而名垂千古,《理想国》因其思想而震古烁今。”

书中,柏拉图将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认为,理想国中统领者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因而,“正义”这一概念便在整部书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正义一直以来在人类哲学史上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纪美国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罗尔斯,便也撰写过《正义论》一书,以阐述罗尔斯有关正义的相关思想精髓。因而,我选择在论文中分析,《理想国》中有关“正义”的这一部分。

书中从讨论正义开始,先后辩驳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的和最坏的折衷”等意见,提出了“正义是心灵的德行”、“正义者是快乐的”等知识。但这些并未使众人达到完全认同。之后,格劳孔等人央求苏格拉底穷根究底,弄清楚正义和不正义二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么。于是柏拉图撇开单纯地从个人身上寻找正义的方法,而期望能从国家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找到正义,从而“由大见小”。

而我所要主要分析的便是,柏拉图以辩论的形式引出贯穿全书的“正义“这一主题的这一部分。即,“正义之辩”。总的来讲,这一部分柏拉图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人的谈话,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人生的问题,逐步引出全文的主题“正义“。

文首,苏格拉底向我们引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意义的?”这似乎看起来与全文没什么关系,但却恰恰是柏拉图的巧妙设计。他通过科法洛斯老人对人生的看法,引出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并非是读者单纯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观念,而是在全文的一开篇,便引导着读者自主思考,或者讲是与作者共同思考。之后,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开始讨论有关金钱的问题。他们最终得出一致看法,即有钱不一定幸福。这一道理,现今的我们也很清楚。常有人强调金钱与幸福感并不成正比。金钱并非万能的,许多东西购买不来。但其实往往有时现实中的许多人慢慢的淡忘了这一真理。

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老人从老年生活谈到人生,财富,似乎只是礼节性的谈话,但却包含许多深层含义。行文至此,苏格拉底却将话题转移到了全文的主线——“正义”上。这种轻松而又委婉的转移,恰恰显出作者柏拉图的高明之处。智者的智慧往往是彰显在每一个细节之处的。初次阅读《理想国》时,我对全书卓尔不群的对话体形式,感到惊诧。但现在我想,这种写作格式,或许是柏拉图的又一高明之处。不得不说,对话使我们有种亲身经历的感觉,对于理解作者的观点,或许这种方式也更为生动简便。

理想国简短读后感【篇4】

公元前5世纪,雅典哲人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

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究竟什么是正义?

柏拉图首先询问了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古希腊讨论正义,都是把它视为个人的德行,属当时普遍重视的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之一。柏拉图感到个人的德行属于微观世界,较为抽象,不易说明,需要借助于一种显明的、宏观的事物来说明。柏拉图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以城邦来比方个人,借助于阐明城邦正义来阐明个人正义。他认为真实的正义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

这就是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不正义应该就是三种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灵魂的一个部分起而反对整个灵魂,企图在内部取得领导地位。

理想国简短读后感【篇5】

以前总是在课上听老师讲《理想国》,心中有着不解和好奇,此刻我自我完整的读过《理想国》之后,我产生了自我的一套明白。基于自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个性关注了书中涉及的教育问题。结合自身所学,我针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提出了自我的一些看法。

《理想国》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搞笑,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资料深刻丰富,到达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

《理想国》一书开篇交代了这场辩论发生的地点:比雷埃夫斯港,大海与雅典城之间。这个位置显然是柏拉图故意交代给读者的,将关于“政治”“正义”的讨论设置在远离尘嚣的城外,显现出他的用心。哲人是超脱于世俗的,不沾染城中邪气的,只有置身“城外”,才能够以“局外人”的视角洞悉城邦生活的基础,审视“正义”和“善”本身,正因没有城邦是绝对正义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复活的苏格拉底安排了诸多精明的诡辩家作为对手,使苏格拉底在不断地追问和质疑中,娓娓道出“正义”的含义。对手越是强劲,就越能够显示出苏格拉底的英明,即显现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在仔细阅读后,我首先是对于柏拉图的人生观有了必须的认知。一方面,对所有人而言,咱们不应用生命来庸碌地追求钱财,在物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应学习并领悟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注重精神思考,看轻物质享受;另一方面,咱们应当为自我的一切行为负责,有所担当。老后更不好正因生平的错误而产生恐惧和自责,要勇于理解自我的行为所导致的一切后果。

而对于《理想国》中所描述的理想国家,我大致能够做出粗略描述。

首先,理想国的公民被分为三类:赋有最高理性的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他们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国家中处于统治地位,他们是理想国的立法者和监护者;赋有意志的本性,勇敢善战的人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是国家的卫士;只有情欲的本性的人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他们安分守己,节制情欲,忍受劳苦,他们处于最下层,为统治者及其辅助者服务。

理想的国家就应是由哲学家来领导的,从寻求正义出发,来建构愉悦国家的模型。

其次,国家大于每一个个人和家庭,为了国家和政治的建构,公民就应服从于国家的需要。国家不应有私心,而应竭尽全力的为国家做贡献,领导者就应善于团结,这样城邦才会稳定。国家内部不能发生内讧,在对外上则要有战争的实力和准备,这样才能守卫好国家,才能排除一切内忧外患,使理想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

最后,一个安排得十分理想的国家,务必妇女公有,儿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国家要承担教育的职责,无论统治者至公民,由上至下,从小都要理解教育。并且男女平等,都要理解共同的教育,做同样的工作。

正是正因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书中提到“如果咱们的民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家都成为明辨事理的人,那么他们处理所有这些事情还没有此刻咱们还没有谈及别的事情都能得心应手”。又“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的发展方向”。柏拉图从正义写到理想国,又从理想国论及了教育问题,而我最关注的也但是如此。

《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家服务的。柏拉图认为,统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个,就是教育,即透过音乐和体育培养出优秀的公民。培养公民的教育只是初等教育,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的、真正合格的城邦统治者,即集智慧与权力于一身的“哲人王”。

《理想国》优秀读后感精选5篇


俗话说,"书"写人生,一本书道尽一个人的一生,相信您阅读完柏拉图写的理想国以后,一定有许多想法。写读后感要选择好角度。你是否需要理想国读后感的优秀范文呢?下面是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理想国》优秀读后感”,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理想国》优秀读后感【篇1】

《理想国》中的幸福玄想 二千多年前的希腊人用自己的思维揭开了不一样的世界面纱,当然这个所谓的不一样是相对于东方文明而言,比如中国。理性推演的世界总是给人一丝不苟,步步为营的谨严之感,或许相对于经验而又随性的诗三百,现代人可能觉得柏拉图更为可信。

一. 关于爱情

作为一个推崇灵魂至上的爱情专家,显然柏老师并不看好当下人们对于爱情婚姻的定位。房子车子是重要的,样貌出身也要相当,但是有了这些对等之后就是爱情吗,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婚姻家庭就是稳固的吗,这种婚姻就是人们所追求的幸福吗。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很实际,却又很有价值。老先生说真正的爱情是爱情的双方在精神世界是统一的,在灵魂的内部是共同追求真理的,在这种旨趣引导下的爱情远离了人们对于肉体欲望的冲动,远离了非理性的低级层次与消极趣味。爱情固然像是穿越麦田回来是两手空空,婚姻可能是麦地归来后手里并不丰硕水灵的麦穗,看起来总是充满了遗憾和悲壮,但是若真能如柏老师所言,倒也没有那么多苦痛与彷徨了,这就好像中国古人所信仰的“高山流水觅知音”,在一个正确的时空维度里,遇见一个“知音”,爱情就被成全了,婚姻自然也就是幸福的了。

二. 关于国家

也许作为一个管理机器,冰冷的运行构件并不足以使我们有什么人情温暖的联想,因为国家这个概念内在就包含了某种崇高,像史诗一样,多的`是一种厚重,一种压抑。在柏拉图搭建的“理想国”中,自然也少不了这种“黄钟大吕”。然而他又不希望平民自怨自艾,永远无法找到机构下的生活乐趣。所以,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治愈系”的良药——学习。

想站在一个更接近权力中心的位置,必须要接近真理,探究世界的内部运动,拨开层层的迷雾森林,直抵阳光普照的大地,抬头仰望天空的瞬间,幸福的眼泪才会显得如此的澄明清澈。在当代人的世界观里,权利本位——固有的就是一种恶心,而这种恶心并不能使人们敬而远之,相反的,它披着欲望的花衣服迷惑着、刺激着人们内心深处的原始冲动。所以,感谢柏拉图老师,因为在他的世界,权力中心围绕的是一颗颗圣洁的灵魂,这些灵魂充满的是酒神的魅力。这种理性光辉的映照下,社会契约的缔结换来的权利与自由或许真的可以给人满满的幸福,好似中世纪的葡萄酒窖藏在地下上百年,开启后的醇香让人醉倒了再也不愿醒来。

三. 关于未来

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上帝或许可以行使这个权利。午夜的睡梦中,在意识的最深处,有时我们是开心的,春暖花开,莺歌燕舞,仙女舞动着水袖,虫鸣嬉戏,月光浮动。怎

奈,当我们睁开双眼,无情的“可见世界”只会让我们感觉自己被自己狠狠地戏谑和愚弄。纷乱、躁动、不安……像一串串撒-旦的叹息从潘多拉的魔盒中诡异的释放出来,氤氲在头顶,漂浮在心间,换来的是更大的叹息与失落。所以,未来在哪里,在柏拉图“灵魂转世”的天堂,还是堕落灵魂的冥界,或许都不在,在柏老师看来,未来深藏在过去,深埋在一个人类前世未知的某处,它悬浮在那里,安静,祥和。它是一道光,永恒的存在,刺穿着重重混沌,超脱了时空的羁绊,点醒着人们的记忆,复苏的记忆一步一步徐徐展开,像一幅人间巨画,未来亦是朝着卷轴的方向慢慢清晰起来,丰富起来,灵动起来。追寻人性至善回忆的未来,幸福,真的在那,也未可知。

《理想国》优秀读后感【篇2】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个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这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著作,其中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错综复杂。朱光潜曾说:“《理想国》是西方思想的源泉,也是我向青年推荐的惟一的西方哲学著作。”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不朽之作,正如利奥。施特劳斯所说:“我阅读柏拉图时必定怀有一颗虔诚、恭敬之心。”

《理想国》是古代西方一部最早的系统教育著作,该书指出,儿童从七岁起,男女儿童分开居住、生活,都分别入国立初等学校,初等学校约十年。初等教育是对“一切儿童”都要实施的“强迫的教育”。

学生到十七、八岁的之后,进入高等军事学校。进行意志教育。二十岁到三十岁的青年继续学习,研究哲学辩证法,逻辑理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再加上文法修辞学。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龄前的社会教育的思想,指出游戏在学龄前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要精心选择童话材料,承认歌唱,讲故事的教育意义。一般认为,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是柏拉图。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虽然是保守的和唯心主义的,但他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强调早期教育和女子教育,这些思想是可贵的,为以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是西方古代大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和教育家。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心灵和灵魂过去是在理念世界里的,后来才跟肉体结合。

它有各部分:

(一)理性部分,这是灵魂的基础,是从理念世界来的;

(二)意志部分;

(三)感情部分。

这灵魂的三个部分在柏拉图的伦理学中恰恰顺应三种德行:理性部分顺应智慧,意志部分顺应勇敢,感情部分顺应节制。这灵魂的三个部分及其相顺应的三种德行在柏拉图的社会构造上恰恰顺应三个社会集团。不过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也还有些积极的因素:他第一个指出教育的伟大政治意义,提出公共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其内容,确定了心理构成的基本部分,规定了在当时看来广泛的学科范围,指出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主张女子应与男子受完全平等的教育。

《理想国》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很多规矩、礼仪、道德,都没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从小时候开始的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方向。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教育应从人小时候开始,包括质朴的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他希望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时监督其他的艺人,禁止描绘邪恶、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过这样,让城邦的护卫者远离罪恶的形象,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这些从小抓教育的理念,无疑是有远见的,并抓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施加影响,将服从统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彻底、最有效、最稳定的统治方法。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他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影响,强调要从小就接受教育。幼儿教育方面,他更提出了幼儿的可塑性,并指出要注意给予幼儿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其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强调音乐和体育教育,并发展故事教育。他认为“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而体育锻炼自然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结实的身体。在故事方面,他认为要先审查故事的编者,然后选择故事的内容,最后用最美最高尚的故事铸造儿童的心灵。

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可以说和现在的幼儿教育理论是相通的。当代的幼儿教育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幼儿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幼儿能够身心健康,其次是身心和谐发展。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优生优育计划,就是首先从遗传角度来保证幼儿身体健康,其次又注意后天的体育锻炼,这就使得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至于心灵上,他主张以音乐来陶冶幼儿的心智,使其接受美好,而厌恶丑恶,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让和谐融进其心灵,也保证了幼儿心理健康。最后,柏拉图提出要从小给幼儿讲故事,儿童在听不同故事时,也便发展了其自身的语言和社会性。他又指出要给予儿童数数,计算,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天文等方面的教育,这些也包含在科学之中。并且,又特地说明,对儿童的这些教育要在游戏中进行,以免使其丧失学习兴趣,这与当下我们讲的“活动以游戏为主”是极其相似的。可见,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很超前,还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我的阐述还是片面而肤浅的,因为还有很多细节之处不明白,需要更加深入的仔细阅读书籍并清晰认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才能更好的对其文章进行解读。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如何钻研学问,读懂文章,还学会了思考人生,我要成为怎样的人,达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等等。名家的哲学思想给了我许多人生启迪。读书,要学习书中的学问,更要从学习书中品味人生。

《理想国》优秀读后感【篇3】

《理想国》作为柏拉图的遗世著作,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作,也是我们接触哲学必不可少的营养之作。

《理想国》开篇以正义争辩入题,借助其他人的悖论引出柏拉图自己的看法。何谓“正义”?每个人对正义都有自己的看法。有坚持各自的分工,坚守岗位是正义;也有说智慧勇敢是正义;有说全面的善意的城邦就是正义。而柏拉图一一予以反驳,不断地疑问,引出了相悖的论点。其实这也暗藏了辩证法和归谬论。这种炉火纯青的辩论手法在整个理想国中贯穿。

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而是层层深入之后找到自己的论据,再提出自己的论点。在《理想国》中,正义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还是一个城邦的问题。城邦跟个人的灵魂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正义的城邦是理性的,个人分工明确,妇女儿童共产,而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哲学王。哲学王以哲学治城邦,让整个城邦能在哲学探究中成就正义。

而整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妇女儿童的问题,不可不说,柏拉图尽管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学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腊还是有其局限性的。而这本书的局限性就在于其对待妇女儿童的问题上。柏拉图式非常看重儿童的公平和教育的。他提出妇女儿童共有,可以共同享有城邦的资源。但是这样完全将妇女儿童当成了一种附属品的态度,局限了其对妇女作用的正确估算。他不将妇女当成一种完全的客体,而是当成一种贵族政治的统治需要,这也表现出他对贵族生活的渴望。众所周知,柏拉图式一个落魄贵族。

而最能体现其对贵族生活的向往的,就在于他提出的哲学王的理论。其实,一个拥有哲学思想的王者,就是他自己的化身,他渴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治理这个城邦,治理自己理想中的城邦。而这种统治的基石便来自于他的金属血统理论。这种理论完全统治了整个城邦的思维。

《理想国》优秀读后感【篇4】

以前总是在课上听老师讲《理想国》,心中有着不解和好奇,此刻我自我完整的读过《理想国》之后,我产生了自我的一套明白。基于自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个性关注了书中涉及的教育问题。结合自身所学,我针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提出了自我的一些看法。

《理想国》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搞笑,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资料深刻丰富,到达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

《理想国》一书开篇交代了这场辩论发生的地点:比雷埃夫斯港,大海与雅典城之间。这个位置显然是柏拉图故意交代给读者的,将关于“政治”“正义”的讨论设置在远离尘嚣的城外,显现出他的用心。哲人是超脱于世俗的,不沾染城中邪气的,只有置身“城外”,才能够以“局外人”的视角洞悉城邦生活的基础,审视“正义”和“善”本身,正因没有城邦是绝对正义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复活的苏格拉底安排了诸多精明的诡辩家作为对手,使苏格拉底在不断地追问和质疑中,娓娓道出“正义”的含义。对手越是强劲,就越能够显示出苏格拉底的英明,即显现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在仔细阅读后,我首先是对于柏拉图的人生观有了必须的认知。一方面,对所有人而言,咱们不应用生命来庸碌地追求钱财,在物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应学习并领悟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注重精神思考,看轻物质享受;另一方面,咱们应当为自我的一切行为负责,有所担当。老后更不好正因生平的错误而产生恐惧和自责,要勇于理解自我的行为所导致的一切后果。

而对于《理想国》中所描述的理想国家,我大致能够做出粗略描述。

首先,理想国的公民被分为三类:赋有最高理性的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他们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国家中处于统治地位,他们是理想国的立法者和监护者;赋有意志的本性,勇敢善战的人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是国家的卫士;只有情欲的本性的人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他们安分守己,节制情欲,忍受劳苦,他们处于最下层,为统治者及其辅助者服务。

理想的国家就应是由哲学家来领导的,从寻求正义出发,来建构愉悦国家的模型。

其次,国家大于每一个个人和家庭,为了国家和政治的建构,公民就应服从于国家的需要。国家不应有私心,而应竭尽全力的为国家做贡献,领导者就应善于团结,这样城邦才会稳定。国家内部不能发生内讧,在对外上则要有战争的实力和准备,这样才能守卫好国家,才能排除一切内忧外患,使理想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

最后,一个安排得十分理想的国家,务必妇女公有,儿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国家要承担教育的职责,无论统治者至公民,由上至下,从小都要理解教育。并且男女平等,都要理解共同的教育,做同样的工作。

正是正因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书中提到“如果咱们的民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家都成为明辨事理的人,那么他们处理所有这些事情还没有此刻咱们还没有谈及别的事情都能得心应手”。又“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的发展方向”。柏拉图从正义写到理想国,又从理想国论及了教育问题,而我最关注的也但是如此。

《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家服务的。柏拉图认为,统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个,就是教育,即透过音乐和体育培养出优秀的公民。培养公民的教育只是初等教育,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的、真正合格的城邦统治者,即集智慧与权力于一身的“哲人王”。

《理想国》优秀读后感【篇5】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与前面一样,读到这里,我又有了一些和柏拉图相左的见解。柏拉图觉得:为加强思想统治,应该不惜控制所有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或许不应该过分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一和单调,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长期永远的被压制的。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人们感受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时刻在时间、空间的作用下不断变化。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认识论,囊括理念论和认识论,以此来指导他的哲学教程。柏拉图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书写并流传了丰富的哲学著作,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影响尤甚。《理想国》几乎是一部“哲学大全”,大部分由对话体写成,文体之优美,思维缜密。柏拉图认为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将具体事物与理念事物准确区分开,因为他们能真正认识到美。柏拉图觉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联系的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人能主观能动的认识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认识会受立场、知识、世界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虽然我和柏拉图的世界观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善、对于美,我们都是心怀感恩并敏锐感受着的,对于它们的歌颂我们有一颗同样的心。

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启迪。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理想国的阅读感悟合集(5篇)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阅读理想国后,好像突然感悟了一些事情,读后感是阅读收获的最好体现!你会为写理想国读后感感到困惑吗?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理想国的阅读感悟,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理想国的阅读感悟 篇1

正义,我们应该怎么做?

柏拉图在讨论正义的时候,大概不会想到两千多年后的桑德尔也在研究关于正义的问题。据说,桑德尔教授在公正课,是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说明很多青年才俊也对正义充满疑惑。这就更让柏拉图想不通了,至少在他看来,《理想国》里,关于正义的问题已经一劳永逸的解决。

从什么是正义的讨论,到如何建立一个正义的城邦,让所有公民各司其责的生活在理想的国度中,柏拉图差不多给了世人一份理想国建设指南,在这份指南里,他几乎讨论了自己能想到的一切细节,从不同公民的位置,到领导人的培养,从妇女的地位,到孩子的教育……简而言之,后世的一切政治意识形态,都能在他这里找到源头,匪夷所思的是,他还把这一切建成完整的思想体系,贯穿于整个关于正义的讨论中。

完美吗?很完美。柏拉图对自己的这套理论自信吗?不见得。因为所有的讨论完成后,他不得不讲一个灵魂转世的故事,威逼利诱,劝人做正义的事。

那么,什么是正义的行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显然不会完全同意柏拉图的答案。这个被一代又一代思想家,反复思考的大问题,至今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至于该怎么做,就更是见仁见智了。

好在,人们在大多数时候并不会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他们只用谋生就够了。

理想国的阅读感悟 篇2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他通过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这种构思,不但显示出哲学家的胆略,更显示出思辨的智慧。在这内容庞大的十卷中,我就其中的一两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说,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所以,可以这样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当柏拉图的理想国——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地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利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仍然散发着光芒,为现代政治指点迷津。世界政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迁,虽然并没有形成理想国的最终模样,但其中所论述的许多方面已成为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理想国将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够让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没好国度。

理想国的阅读感悟 篇3

西蒙尼得说“正义是欠债还债”。

苏格拉底打比方:譬如说,你有个朋友在头脑清楚的时候,曾经把武器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再跟你要回去;任何人都会说不能还给他。如果竟还给了他,那倒是不正义的。把整个真情实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当原主头脑不正常的时候,无论如何不该还给他。

这样看来,西蒙尼得所说的“正义是欠债还债”这句话,是别有所指的。如果双方是朋友,又,如果把钱归还原主,对收方或还方是有害的,这就不算是还债了。那么,我们欠敌人的要不要归还呢?

有人理解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与人为善,不应该与人为恶。敌人对敌人所欠的无非是恶,因为这才是恰如其份的。

苏格拉底理解认为: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这就是他所谓的“还债”。

至此一段,可看作暂时对“什么是正义”的认可。

而接下来,则是渐进讨论“正义有用与无用的时候”。

苏格拉底得出的一观点:正义平时在“订立合同契约,合伙关系”在满足这些需要,获得这些好处上是有用的。

苏格拉底把“正义有用的时候”趋向于“静”的状态,或者可以说是“和平”的状态。他让对话者的思想纠结:当你要妥善保管钱、盾、琴或者其他东西暂时“静”的时候,人们合伙,正义的人才是一个较好的伙伴,但在利用这些东西的时候,商人、军人、琴师的技术就更有用了。可以认为,正义在你所信任的人或事物上是有用的,像联友。

因此苏格拉底反问道:这么说,所有的事物统统都是这样的吗?——它们有用,正义就无用,它们无用,正义就有用了?如果正义仅仅对于无用的东西才是有用的,那么正义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了。

至此,我看的还是有点不着边际,似是而非。难道正义不能存在于“对抗”“分歧”“战争”的状态。尽管,确实很多战争的发生从第三方态度来说没有谁方正义之战说。所有战争的发生,都没有“正义”存在可言?

接着,苏格拉底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明:对于那些不识好歹的人来说,伤害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的敌人反而是正义的——因为他们的若干朋友是坏人,若干敌人是好人。所以,我们得到的结论就刚好跟西蒙尼得的意思相反了。

苏格拉底看似自然而然,毫无痕迹地把“敌人”和“朋友”放大了。这样看来,这里的关系是绝对的一对一,是两边的位置,不存在任何中立方。举例说:A和B是对抗方,C、D、E。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在A方,要么在B方?

理想国的阅读感悟 篇4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书中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也就是所谓的理想国。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一、国家组成

柏拉图认为的理想国,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统治者,国家保卫者,普通劳动者三个阶级组成。

1、哲学王

“除非哲学家当上国家的国王,或者说目前统治我们这个国家的国王,王子们都具有哲学家的那种认真和严肃的追求精神,以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结为一体,并坚决地请那些只安于两者之一的无为之辈统统靠边站,我想我们的国家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才有得见天日的可能性,否则我们的国家将永无宁日。”书中说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这就是哲学王的思想,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充满智慧的!

2、保卫者

而作为国家的保卫者,就是应该为国家或城邦尽职尽责,守卫国家。他们应当是勇敢的。国家的保卫者“没有必要拥有私人的土地或其他财产,因为他们的报酬来自国内的人民,他们的事物也是人民给的,他们不该有私人的花消,我们需要的是他们真正地像个保护者的样子!”勇敢就是作为国家保卫者的品性,这样才能是作为保卫者的样子。

3、劳动者

“国家兴旺是这个国家的民众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是不能自己自足的”,“我们群居在一起,帮来帮去,大家都能从别人身上满足各自的欲求。于是,当这些合伙人和帮手聚居一地,同舟共济的时候,他们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国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这样写到!在柏拉图认为,作为国家的劳动者,有自己的专长,要有固定从事的职业。他说:“牧人或织工也一样,各依其技艺吃饭,有技艺的人应该充分发挥其技艺,持续性地驾轻就熟地工作,如果他不看中自己的专长,东也想插一手,西也插一手,那么真正属于他的机会可能就会溜走。”作为一个劳动者,他应该也是节制的,节制与智慧和勇敢不同,智慧属于统治者,勇敢属于保卫者,而节制却是“贯穿到全体公民,把无论在什么行业什么领域中是,也不论在智力上,人数上还是经济上最强的、最弱的和半强半弱的人都协调起来,形成完美的和谐”

二、正义

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在书中借由苏格拉底之口,询问了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如此种种的说法,柏拉图都通过苏格拉底一一的进行了反驳,他的反驳节节逼近,让人无以招架,而不得不承认他们所说的并不是正义。可是其实当我把一整本书看完,他也没有给出正义的全面的详细的答案,可是在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柏拉图的关于与国家有关的正义就是每个人在国家中,根据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来做好他相应的事情,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劳动者,保卫者,统治者三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同时,又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正义可以将拥有智慧的统治者,充满勇敢的保卫者和具有节制的劳动者统一起来,形成一个至善至美的理想王国!

圣人的思想总是常人难以参透的,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我心中就有一个意念不停的泛起:萤虫能够理解太阳的不灭之光么?我无法参透《理想国》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的了解它的深层次含义,它就象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爬的上去,进而对它研究,但我的思想阶梯是不够的,所以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只言片语而感之。

理想国的阅读感悟 篇5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是柏拉图最重要的著作,也是西方知识世界的必读书。该书内容丰富,全书分为十卷,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此书在哲学史乃至人类思想史上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对此前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作了最为完整系统的表述,而且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构成了以后各种作为社会政治理想而提出的乌托邦案的开端。此书还提出了以培养哲学王为目的、以灵魂转向说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并制定了一整套实施这种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这本书里,柏拉图指出,良好的教育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公民,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医生、法官等专业人才,并能使一个国家的人性得到改造,使人们成为有理性和健全人格的人。这是国家的执政者所要考虑的大事。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并非把知识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去,而是要使人的灵魂转向。获取知识是人天生的能力,但是只有当人的身体和灵魂转变方向,从黑暗的王国转到光明的国度时,人们才能看到实在,认识真理和善的理念;否则,人们便如洞中的囚徒,永远生活在影子的虚幻世界里。教育的最高和根本任务就是使人挣脱枷锁,转离黑暗和影子,转向光明和实在,从而认识最高的理念——善。

柏拉图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概念,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他主张身心和谐发展,这些体育思想也对后世体育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的心里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其具体要求是:0~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受到照顾。3~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要受到保姆的监护,汇集在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7岁后,儿童开始学习军人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17~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四科”知识。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四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30岁以后,优秀的学生还需要经过5年哲学研究,才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由此形成其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他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达到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结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教学方法上,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想国》可谓是西方思想史上理想社会的开篇之作。今天我们再来读睿智的经典作品,不单纯是为了知道柏拉图的思想,以及他想要说些什么。更重要的是思考他所提出来的问题。用书中的理念来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正如智者柏拉图在全书的最后所言:“让我们坚持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与智慧!”

理想国读后感受范文5篇


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实很多作品会引发读者的感同身受。当我们阅读柏拉图写的理想国时,突然受到了启发,读后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激发出来,并且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那么写好理想国的读后感有哪些要注意的呢?也许以下内容“理想国读后感受范文”合你胃口!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理想国读后感受范文(篇1)

读完《理想国》一书,我深切体会到柏拉图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的非凡之处。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贵族家庭。小时候从师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青年时期功成名就,和苏格拉底及亚里士多德一道成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我读这本书虽不觉得难懂,却也须认真仔细咬文嚼字方懂其中的道理。向来哲学书不好读懂,可略懂一些却已是受益匪浅,此次我是深得这番道理了吧。柏拉图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让我佩服不已。

该书通过苏格拉底与色拉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与其中。这种构思,不但现实出哲学家的胆略,更现实出思辨的智慧。辩题围绕论财产与老有所福、理想国与理想政治、论定国安邦、论正义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哲学诡辩、论国民教育、论妇女的天赋以及哲学家的德行等一系列展开。涉及的问题众多,如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民主问题、法律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妇女参政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其中,关于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辩论我印象尤为深刻。

苏格拉底在辩论中首先提出了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兴旺是这个国家的民众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是不能够自给自足的,但人总是有很多欲求”,“我们群居在一起,帮来帮去,大家都能从别人身上满足各自的欲求。于是,当这些合伙人和帮手聚居一地、同舟共济的时候,他们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国家了”。苏格拉底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为理想国的提出与设想作了铺垫。而当缔造出一个国家,“我们似乎就要为扩展我们的疆土而费心思了。因为原先那理想的国家的财富已经不够用了”,“如果要想得到更多的耕地和牧场,我们就会想到邻国去占有,邻国的人自然也会盘算着我们的耕地和牧场。因为他们的欲望同样也超出了人们远离生活必须的范围”,“于是战争就发生了”。这里,苏格拉底只用几句话就把人类为何而发动战争解释得清清楚楚,无非是人类的贪欲和国家的不理想。苏格拉底又认为,守卫城邦者需是“不屈不饶,意志坚强,所向无敌”,可具有这么好的天赋乃至勃发的精神的人,却有可能彼此间发生内乱,抑或跟其他的公民发生野蛮举动。可见,理想国的建立是艰难的,但苏却认为是必要的。

可就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来说,建立理想国未必还太过不现实。虽然我对理想国能否建立抱质疑态度,但苏格拉底围绕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精彩辩论仍让我惊叹,这可是两千多年前一位有伟大抱负的智者内心的呐喊啊!随着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提出,柏拉图在书中引出了他的恩师关于正义与非正义这个话题的态度。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这种完全的舍己为集体的精神虽然在现今不可完全赞同,可还是让人佩服的。想想当下还会有多少人愿意放弃自身利益而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许许多多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的观念和价值观,我仅从自身感受最深刻的部分进行整理。要真正吸收柏拉图的思想精髓,我知道这样粗略阅读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哲学家的思想还将由我们继续传承,继续在历史长河中闪着耀眼的光芒!

理想国读后感受范文(篇2)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个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这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著作,其中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错综复杂。朱光潜曾说:“《理想国》是西方思想的源泉,也是我向青年推荐的惟一的西方哲学著作。”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不朽之作,正如利奥。施特劳斯所说:“我阅读柏拉图时必定怀有一颗虔诚、恭敬之心。”

《理想国》是古代西方一部最早的系统教育著作,该书指出,儿童从七岁起,男女儿童分开居住、生活,都分别入国立初等学校,初等学校约十年。初等教育是对“一切儿童”都要实施的“强迫的教育”。

学生到十七、八岁的之后,进入高等军事学校。进行意志教育。二十岁到三十岁的青年继续学习,研究哲学辩证法,逻辑理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再加上文法修辞学。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龄前的社会教育的思想,指出游戏在学龄前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要精心选择童话材料,承认歌唱,讲故事的教育意义。一般认为,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是柏拉图。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虽然是保守的和唯心主义的,但他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强调早期教育和女子教育,这些思想是可贵的,为以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是西方古代大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和教育家。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心灵和灵魂过去是在理念世界里的,后来才跟肉体结合。

它有各部分:

(一)理性部分,这是灵魂的基础,是从理念世界来的;

(二)意志部分;

(三)感情部分。

这灵魂的三个部分在柏拉图的伦理学中恰恰顺应三种德行:理性部分顺应智慧,意志部分顺应勇敢,感情部分顺应节制。这灵魂的三个部分及其相顺应的三种德行在柏拉图的社会构造上恰恰顺应三个社会集团。不过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也还有些积极的因素:他第一个指出教育的伟大政治意义,提出公共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其内容,确定了心理构成的基本部分,规定了在当时看来广泛的学科范围,指出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主张女子应与男子受完全平等的教育。

《理想国》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很多规矩、礼仪、道德,都没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从小时候开始的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方向。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教育应从人小时候开始,包括质朴的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他希望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时监督其他的艺人,禁止描绘邪恶、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过这样,让城邦的护卫者远离罪恶的形象,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这些从小抓教育的理念,无疑是有远见的,并抓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施加影响,将服从统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彻底、最有效、最稳定的统治方法。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他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影响,强调要从小就接受教育。幼儿教育方面,他更提出了幼儿的可塑性,并指出要注意给予幼儿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其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强调音乐和体育教育,并发展故事教育。他认为“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而体育锻炼自然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结实的身体。在故事方面,他认为要先审查故事的编者,然后选择故事的内容,最后用最美最高尚的故事铸造儿童的心灵。

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可以说和现在的幼儿教育理论是相通的。当代的幼儿教育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幼儿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幼儿能够身心健康,其次是身心和谐发展。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优生优育计划,就是首先从遗传角度来保证幼儿身体健康,其次又注意后天的体育锻炼,这就使得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至于心灵上,他主张以音乐来陶冶幼儿的心智,使其接受美好,而厌恶丑恶,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让和谐融进其心灵,也保证了幼儿心理健康。最后,柏拉图提出要从小给幼儿讲故事,儿童在听不同故事时,也便发展了其自身的语言和社会性。他又指出要给予儿童数数,计算,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天文等方面的教育,这些也包含在科学之中。并且,又特地说明,对儿童的这些教育要在游戏中进行,以免使其丧失学习兴趣,这与当下我们讲的“活动以游戏为主”是极其相似的。可见,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很超前,还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我的阐述还是片面而肤浅的,因为还有很多细节之处不明白,需要更加深入的仔细阅读书籍并清晰认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才能更好的对其文章进行解读。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如何钻研学问,读懂文章,还学会了思考人生,我要成为怎样的人,达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等等。名家的哲学思想给了我许多人生启迪。读书,要学习书中的学问,更要从学习书中品味人生。

理想国读后感受范文(篇3)

今天终于把柏拉图的《理想国》读完了。读《理想国》是一个煎熬的过程,读的过程中几次想要放弃但最终还是硬着头皮把它啃了下来。然而,虽说是啃完了,但又确实说不出有什么体会或收获来。

于是,想象如果十几年前遇到这本书,情况应该不一样吧。那时的我,读《圣经》,读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读共五册的《毛选》,甚至还搜罗背诵希特勒的语录。当时的我相信一定有一把理想世界的金钥匙,相信理想中的美好社会是可能实现的,相信人生应当奉献给“人类最庄严的事业”。十几岁时的我,曾经完全依据自己的思考而产生了国家管理一切社会生活,儿童公有是可以是解决诸多现实问题的想法。如今看来,倒是于柏拉图不谋而合。如果十年前看到柏拉图的《理想国》,想必会有如获至宝之感,进而奉为圭臬吧。

然而,现在的我依然是曾读过《1984》、《动物庄园》、《美丽新世界》,以及看其他该看或不该看的书的我了,已经是经过大学理性训练的我了,已经是不会相信为着某个美好理想,凭着一腔热血就能够将天堂带入人间而不是使人间堕入地狱的我了。

希望建设想象中的美好未来,而牺牲当下的幸福是不理性的。

想建设人间天堂的,没有不造就人间地狱的。

没有彼岸的乌托邦世界,并且不应幻想通过努力可以实现那个所谓的人间天堂,相信理性而非热情,这是这十多年的读书学习给我带来的改变与财富。带着强大偏见读《理想国》的过程,正是幸福地体验这种美好财富的过程。

理想国读后感受范文(篇4)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代表作,涉及到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故事为题材,叙述苏格拉底到贝尔斯祷神,归途被派拉麦克邀往家中,宾主滔滔谈论起来。两人的辩论从各个角度暴露奴隶主阶级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及教育思想。故事中的苏格拉底是虚拟的、假托的,实际上就是柏拉图的代言人。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分析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系统地阐述了正义的概念。柏拉图设计并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国度的蓝图,提出在“理想国”中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对于《理想国》,它的内容十分符合它的名字,理想中的国度。《理想国》中作者为了实现真正的现实正义,做了很多假设。什么是理想,百度释义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像和希望;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而“理想国”中的“理想”即是对一个正义的城邦臻于最完善境界。所以这也就决定了在现实中我们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国度。

理想国是怎样一个国度?它是一个强大的国度。它强大是因为它有着一个所向披靡的军队。这个军队有着这样的形容词:兵强马壮,坚甲利兵,而让这个军队有着这样的形容词的原因是它的背后有着一批专门生产粮食的农民,专门打造武器铠甲的工匠,这些“专人”他们一生中只专一件事,他们不做除自己职业以外的任何职业。因此他们能生产出富足的粮食、锋利的兵器。而这个军队的组成人员,也同样只专一件事。这群军人或者说是勇士,他们从出生开始,所接触的所有事都是为一件事做准备——为城邦而战。这种专门为战争培养出来的军队,如何不会所向披靡?当然,这个国度的强大不仅仅只是因为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我觉得它的强大还在其国民的思想的纯粹性。它的国民只专与自己职业有关的事,他们都各得其所。这样的国家如何不令人羡慕。

但是,就像我前文所说的那样,这个国家是理想中的,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在理想国中的假设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其国民思想的纯粹性就是最不可能实现的一件事,人的思想是最不可琢磨的,就算开始时可以设定人的思维定式,但这个思维定式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事件,就发生改变。以及我前文所说的军队,你不会知道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做一个军人,就算这个孩子有着强于其他孩子的体魄,但他不一定会有一个军人的思想,他可能会贪生怕死,而这个思想他从来不曾展示于人。天生适合当军人的人不是没有,后天培养成功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其寻找以及培养所耗费的资源不可计数。而且,理想国虽然是以“国”命名,但严格来算这只是一个城邦,所以其结构相较于现在的国家来说过于简单,而且这是几千年前的根据当时社会条件所设想的“国”,就算它再超前,也不可能跨越几千年的历史,适用于现在。虽然“理想国”不能成为现实,但这个理想国的构建过程,却值得我们参考学习。在理想国的构建过程中所涉及教育学政治学等,值得我们借鉴。

理想国读后感受范文(篇5)

读《理想国》,我认为最重要的,乃是不自满于眼下所有,唯有不断地融入新的环境与集体,才能启发思考从而了解自我、社会、国家政治、世界历史的变迁,体察到宇宙永恒的真理。最终有所获益。

《理想国》以复杂逻辑架构起来的精致的语言论证背后,乃是透视了古希腊雅典城邦盛极而衰的政治乱象和在如此背景下体现的自由人的各种病态面貌。通过归纳对比奴隶制社会现存的六种政制以及联系互生的状态,对应六种人格,如画家一般将这些表现勾勒出来,暴露其弊端。“王者政治”,才是当时奴隶制社会的理想体制,才是正义的政治,统治者才是正义的统治者。理想国的理想统治者当是哲学家无疑。学习哲学,随时随地扩展眼界,灵魂始终被善的光芒照耀,以见识丰富认知才能更接近正确,对当下我们完善自身修养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穴喻最让人印象深刻:一群人坐在洞穴中,背面连通光源,因为背对光源,头颈无法转动,因为有限的活动空间导致他们必然会把人走过的影像当成真实,沾沾自喜于摸透了影像运动的规律。假如此时有人帮助一个人解脱了枷锁,此人身体能够自由转动而看到真实的光源时,他的眼睛因习惯黑暗而感觉痛苦,假如有人铁了心要将其拉出深渊,进一步认识外面的世界时,他仍需要一段时间改变自己既已形成的思维习惯,从近观事物的影像直到能够直接看到地球的最直接的光源,才有了对世界的基础认知,而那些安于洞穴环境的人则因为不愿挣脱束缚的“虚假自由”而陷入无知的深渊。人寻求智慧的过程正是背过影像直接运用理性了解实体背后的实在的过程。摆脱原有的有限视野,直达无限的旅程,建立理性,就是哲学的发展目标。辩证法就是通过分析矛盾直达本质的过程。

以见识丰富认知,丰富哲学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进而改变社会的风貌。以为古希腊有限的经济基础以及风俗习惯使得《理想国》趋近正确却依然残留有唯心主义的问题,不能更加正确科学的看待世界观,但通过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开拓眼界,通过思考深化认知,就可以更加了解实在,趋向正确,这应当是本书最能够给我们启发的部分。

希望《理想国》的精神时刻引领我识得更多,见得更广,过理性的,趋向正确的正义的生活,学正义的知识,做正义的工作。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笔记合集(5篇)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我想您对作者写的理想国,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理想国读后感呢?急您所急,读后感大全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笔记”,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笔记(篇一)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理想国》)。”或许,爱默生的这句话多少存在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想国》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的分量确实举足轻重,正如一句话所说,“柏拉图因《理想国》而名垂千古,《理想国》因其思想而震古烁今。”

书中,柏拉图将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认为,理想国中统领者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因而,“正义”这一概念便在整部书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正义一直以来在人类哲学史上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纪美国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罗尔斯,便也撰写过《正义论》一书,以阐述罗尔斯有关正义的相关思想精髓。因而,我选择在论文中分析,《理想国》中有关“正义”的这一部分。

书中从讨论正义开始,先后辩驳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的和最坏的折衷”等意见,提出了“正义是心灵的德行”、“正义者是快乐的”等知识。但这些并未使众人达到完全认同。之后,格劳孔等人央求苏格拉底穷根究底,弄清楚正义和不正义二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么。于是柏拉图撇开单纯地从个人身上寻找正义的方法,而期望能从国家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找到正义,从而“由大见小”。

而我所要主要分析的便是,柏拉图以辩论的形式引出贯穿全书的“正义“这一主题的这一部分。即,“正义之辩”。总的来讲,这一部分柏拉图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人的谈话,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人生的问题,逐步引出全文的主题“正义“。

文首,苏格拉底向我们引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意义的?”这似乎看起来与全文没什么关系,但却恰恰是柏拉图的巧妙设计。他通过科法洛斯老人对人生的看法,引出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并非是读者单纯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观念,而是在全文的一开篇,便引导着读者自主思考,或者讲是与作者共同思考。之后,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开始讨论有关金钱的问题。他们最终得出一致看法,即有钱不一定幸福。这一道理,现今的我们也很清楚。常有人强调金钱与幸福感并不成正比。金钱并非万能的,许多东西购买不来。但其实往往有时现实中的许多人慢慢的淡忘了这一真理。

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老人从老年生活谈到人生,财富,似乎只是礼节性的谈话,但却包含许多深层含义。行文至此,苏格拉底却将话题转移到了全文的主线——“正义”上。这种轻松而又委婉的转移,恰恰显出作者柏拉图的高明之处。智者的智慧往往是彰显在每一个细节之处的。初次阅读《理想国》时,我对全书卓尔不群的对话体形式,感到惊诧。但现在我想,这种写作格式,或许是柏拉图的又一高明之处。不得不说,对话使我们有种亲身经历的感觉,对于理解作者的观点,或许这种方式也更为生动简便。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笔记(篇二)

最初认识柏拉图,是在初中历史课上。真正接触柏拉图著作,是前几天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了理想国一书,说实话,对于我这样一个哲学小白来说,读起来很是觉得生涩拗口,当时越看越觉头疼,于是只草草看了开头几章。

后来,我刷到这样一篇文章:读书一般可分为三个区,舒适区内,阅读者阅读毫无难度的读物,虽处于心理舒适的状态,但进步缓慢;伸长区中,阅读者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到某种程度的不适,但跳一跳还是够得着,理解力提升明显;恐惧区里,阅读者阅读难度过大的书,由于超越能力范围太多,感到严重不适,难以卒读。

很多人都只愿意待在舒适区和伸长区,不愿意去挑战恐惧区,读完此文,我深受触动,决定去攻克一些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书。

在这篇文章的驱使下,我又翻开了《理想国》这本书。刚开始时依旧是难熬,整本书是按对白来写得,我甚至都分不清谁是谁,谁说了什么观点。只模模糊糊感觉好像一直在说什么是正义,我看着哲学家们把正义的定义从欠债还债就是正义到正义就是给每个人适如其份的报答再到正义即强者的利益。我仿佛就看到哲学家们在我面前激烈辩论。

慢慢的,我投入进去。

翻开下一页,第二章出现在我眼前。我不由得一惊,第一章就这样不知不觉的过去了。在第二章中,哲学家们依旧在讨论正义。

不同的是,柏拉图从中引伸了城邦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首要原则,将城邦定义为“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做好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任何人都要服从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应当让位给城邦正义。

从柏拉图关于正义的定义可以看出,他所谓的城邦是不是公平民主人人平等的城邦,他的城邦是每个人都有相应的级别职务,具有等级区分,由此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因此他所谓的正义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俗话说得好:“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本书每一章都写得十分精彩,但整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妇女儿童的问题,不得不说,柏拉图尽管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学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腊还是有其局限性的。而这本书的局限性就在于其对待妇女儿童的问题上。

柏拉图式非常看重儿童的公平和教育的。他提出妇女儿童共有,可以共同享有城邦的资源。但是这样完全将妇女儿童当成了一种附属品的态度,局限了其对妇女作用的正确估算。他不将妇女当成一种完全的客体,而是当成一种贵族政治的统治需要,这也表现出他对贵族生活的渴望。

而柏拉图对贵族的渴望,最主要是表现在他提出的哲学王理论。他认为在一个理想城邦之中,应由拥有知识的哲学家担当统治者,并称之为“哲学王”。

《理想国》这本书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哲学著作,尽管我在看完这本书后也不太懂何为正义,但其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对!一定不放弃。我想:读完此书,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对哲学的理解,更是学到了哲学家们认真执着的精神。也希望这样一种执着追求真理的动力永远存在于我心中。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笔记(篇三)

以前总是在课上听老师讲《理想国》,心中有着不解和好奇,此刻我自我完整的读过《理想国》之后,我产生了自我的一套明白。基于自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个性关注了书中涉及的教育问题。结合自身所学,我针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提出了自我的一些看法。

《理想国》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搞笑,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资料深刻丰富,到达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

《理想国》一书开篇交代了这场辩论发生的地点:比雷埃夫斯港,大海与雅典城之间。这个位置显然是柏拉图故意交代给读者的,将关于“政治”“正义”的讨论设置在远离尘嚣的城外,显现出他的用心。哲人是超脱于世俗的,不沾染城中邪气的,只有置身“城外”,才能够以“局外人”的视角洞悉城邦生活的基础,审视“正义”和“善”本身,正因没有城邦是绝对正义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复活的苏格拉底安排了诸多精明的诡辩家作为对手,使苏格拉底在不断地追问和质疑中,娓娓道出“正义”的含义。对手越是强劲,就越能够显示出苏格拉底的英明,即显现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在仔细阅读后,我首先是对于柏拉图的人生观有了必须的认知。一方面,对所有人而言,咱们不应用生命来庸碌地追求钱财,在物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应学习并领悟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注重精神思考,看轻物质享受;另一方面,咱们应当为自我的一切行为负责,有所担当。老后更不好正因生平的错误而产生恐惧和自责,要勇于理解自我的行为所导致的一切后果。

而对于《理想国》中所描述的理想国家,我大致能够做出粗略描述。

首先,理想国的公民被分为三类:赋有最高理性的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他们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国家中处于统治地位,他们是理想国的立法者和监护者;赋有意志的本性,勇敢善战的人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是国家的卫士;只有情欲的本性的人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他们安分守己,节制情欲,忍受劳苦,他们处于最下层,为统治者及其辅助者服务。

理想的国家就应是由哲学家来领导的,从寻求正义出发,来建构愉悦国家的模型。

其次,国家大于每一个个人和家庭,为了国家和政治的建构,公民就应服从于国家的需要。国家不应有私心,而应竭尽全力的为国家做贡献,领导者就应善于团结,这样城邦才会稳定。国家内部不能发生内讧,在对外上则要有战争的实力和准备,这样才能守卫好国家,才能排除一切内忧外患,使理想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

最后,一个安排得十分理想的国家,务必妇女公有,儿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国家要承担教育的职责,无论统治者至公民,由上至下,从小都要理解教育。并且男女平等,都要理解共同的教育,做同样的工作。

正是正因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书中提到“如果咱们的民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家都成为明辨事理的人,那么他们处理所有这些事情还没有此刻咱们还没有谈及别的事情都能得心应手”。又“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的发展方向”。柏拉图从正义写到理想国,又从理想国论及了教育问题,而我最关注的也但是如此。

《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家服务的。柏拉图认为,统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个,就是教育,即透过音乐和体育培养出优秀的公民。培养公民的教育只是初等教育,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的、真正合格的城邦统治者,即集智慧与权力于一身的“哲人王”。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笔记(篇四)

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都是持怀疑态度的,怀疑自己是否能看懂。为时两个星期整整14天才看完薄薄的一本《理想国》,很久没有花这么长时间看一本书了,但收获还是挺多的。

首先,丰富了我对正义的认知。在看此书时,我对正义的理解就是正义,无正义本身和正义的表象(暂且称为表象)之分,我们追求正义,究竟就正义本身,还是由正义所带来的荣誉、地位、权力?论及正义也仅仅是与道德和法律相联系,但《理想国》所提及的则包含更多的内容,不仅是法和道德,还涉及了智慧、节制、爱,给我以更全面的了解。正义不单是恪守法律、公正审判;不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还有明智的认知和判断、对本性恶的有效节制、对社会、对国家的普遍爱的等等。

我认为,理想国中的守卫者们都是正义的化身。苏格拉底说,不能用一般人所追求的幸福去衡量比较守卫者的幸福与否及其程度。构建一个全体幸福的国家,必须要某些公民出让自己一部分的权利、利益。当然,守卫者也是靠公民来供养的,社会也是有回馈于他们的。

但我还是忍不住从自己的价值体系出发去评价这些守卫者,去尊敬他们,认为他们是伟大的。这是我要反省的地方,总是用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评判别人。

此外,这本书是立足于理性的,这对于感性的我而言有莫大的帮助。让我在看书过程中,在思考问题时,不自觉的优先运用理性思维去判断是非,再用感性的思维去感知事物的价值。

此次阅读仅有这些粗浅的理解也略感疲劳,希望下一次阅读时能给我全新的感悟。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笔记(篇五)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与前面一样,读到这里,我又有了一些和柏拉图相左的见解。柏拉图觉得:为加强思想统治,应该不惜控制所有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或许不应该过分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一和单调,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长期永远的被压制的。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人们感受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时刻在时间、空间的作用下不断变化。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认识论,囊括理念论和认识论,以此来指导他的哲学教程。柏拉图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书写并流传了丰富的哲学著作,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影响尤甚。《理想国》几乎是一部“哲学大全”,大部分由对话体写成,文体之优美,思维缜密。柏拉图认为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将具体事物与理念事物准确区分开,因为他们能真正认识到美。柏拉图觉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联系的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人能主观能动的认识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认识会受立场、知识、世界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虽然我和柏拉图的世界观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善、对于美,我们都是心怀感恩并敏锐感受着的,对于它们的歌颂我们有一颗同样的心。

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启迪。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理想国的优秀读后感分享(5篇)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我相信每个人看了理想国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重新梳理思绪,将理想国中感悟到的整理成一篇读后感,怎样才能写出一篇令人惊艳的理想国读后感呢?考虑到你的需求,读后感大全小编特意整理了“理想国的优秀读后感”,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理想国的优秀读后感(篇1)

公元前5世纪,雅典哲人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

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究竟什么是正义?

柏拉图首先询问了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古希腊讨论正义,都是把它视为个人的德行,属当时普遍重视的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之一。柏拉图感到个人的德行属于微观世界,较为抽象,不易说明,需要借助于一种显明的、宏观的事物来说明。柏拉图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以城邦来比方个人,借助于阐明城邦正义来阐明个人正义。他认为真实的正义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

这就是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不正义应该就是三种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灵魂的一个部分起而反对整个灵魂,企图在内部取得领导地位。

理想国的优秀读后感(篇2)

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终于把《理想国》读完了,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xxxx专职的色彩。

书的开篇是论“财产与老有所福”。这一节概述了柏拉图对财产的态度,特别的阐述了老人与财产的关系。正如最后那句话:“钱财固然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中国那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邪恶,邪恶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宁的,因为人老了就会反思自己一生所为,并对上天堂和下地狱产生想法,于是生前做了坏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宁,“人老了,应该多一份宁静与自由感。”因为一切欲望都消退了。柏拉图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对所有人而言,我们不要仅会把一生用来忙忙碌碌的追求钱财,而更要会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对于老人而言,你应当处理好你和金钱的关系。

理想国与理想政治,在这一章节中他具体的论述了理想国家的模式,从寻求正义出发,来阐述了幸福国家的模型。马克思的国家观也颇近似于柏拉图,但时代不同,这种国家观产生于城邦之间分散的时代,而今我们的国家过于膨大、强盛,对于个人的压制太多,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怎样在当下寻找强大的国家下的解放人性,这就使得本章节对中国的现实具有了深刻的意义。

国家力量与法律、教育问题,进一步的阐述了理想国家的幸福观,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为极少数人打造幸福,正如书中写到:“不要按照你自己的意思去接是受为我们称帮的人的幸福观,否则他们就不是什么守卫者了?”我们应该劝导其他职业的人以国为荣,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有序且和谐的发展,并且整个国家各行业的人都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观与国家幸福融为一体。

“安邦定国”开篇就是一句:“对于一个欲求安定的国家而言,能有什么比团结更为善,比分裂更为恶呢?柏拉图认为:国家要存在和发展,必然欲求稳定,而稳定必须团结并结束核打击分裂。中国向来是:“稳定压倒一切。”这是我们国家的政治基调,我们首先求得了稳定,所以我们才可以发展的很好,我们追求的是和谐的发展。总之,一个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是:有稳定才有存在和发展。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启迪。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理想国的优秀读后感(篇3)

西蒙尼得说“正义是欠债还债”。

苏格拉底打比方:譬如说,你有个朋友在头脑清楚的时候,曾经把武器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再跟你要回去;任何人都会说不能还给他。如果竟还给了他,那倒是不正义的。把整个真情实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当原主头脑不正常的时候,无论如何不该还给他。

这样看来,西蒙尼得所说的“正义是欠债还债”这句话,是别有所指的。如果双方是朋友,又,如果把钱归还原主,对收方或还方是有害的,这就不算是还债了。那么,我们欠敌人的要不要归还呢?

有人理解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与人为善,不应该与人为恶。敌人对敌人所欠的无非是恶,因为这才是恰如其份的。

苏格拉底理解认为: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这就是他所谓的“还债”。

至此一段,可看作暂时对“什么是正义”的认可。

而接下来,则是渐进讨论“正义有用与无用的时候”。

苏格拉底得出的一观点:正义平时在“订立合同契约,合伙关系”在满足这些需要,获得这些好处上是有用的。

苏格拉底把“正义有用的时候”趋向于“静”的状态,或者可以说是“和平”的状态。他让对话者的思想纠结:当你要妥善保管钱、盾、琴或者其他东西暂时“静”的时候,人们合伙,正义的人才是一个较好的伙伴,但在利用这些东西的时候,商人、军人、琴师的技术就更有用了。可以认为,正义在你所信任的人或事物上是有用的,像联友。

因此苏格拉底反问道:这么说,所有的事物统统都是这样的吗?——它们有用,正义就无用,它们无用,正义就有用了?如果正义仅仅对于无用的东西才是有用的,那么正义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了。

至此,我看的还是有点不着边际,似是而非。难道正义不能存在于“对抗”“分歧”“战争”的状态。尽管,确实很多战争的发生从第三方态度来说没有谁方正义之战说。所有战争的发生,都没有“正义”存在可言?

接着,苏格拉底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明:对于那些不识好歹的人来说,伤害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的敌人反而是正义的——因为他们的若干朋友是坏人,若干敌人是好人。所以,我们得到的结论就刚好跟西蒙尼得的意思相反了。

苏格拉底看似自然而然,毫无痕迹地把“敌人”和“朋友”放大了。这样看来,这里的关系是绝对的一对一,是两边的位置,不存在任何中立方。举例说:A和B是对抗方,C、D、E。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在A方,要么在B方?

理想国的优秀读后感(篇4)

《理想国》作为柏拉图的遗世著作,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作,也是我们接触哲学必不可少的营养之作。

《理想国》开篇以正义争辩入题,借助其他人的悖论引出柏拉图自己的看法。何谓“正义”?每个人对正义都有自己的看法。有坚持各自的分工,坚守岗位是正义;也有说智慧勇敢是正义;有说全面的善意的城邦就是正义。而柏拉图一一予以反驳,不断地疑问,引出了相悖的论点。其实这也暗藏了辩证法和归谬论。这种炉火纯青的辩论手法在整个理想国中贯穿。

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而是层层深入之后找到自己的论据,再提出自己的论点。在《理想国》中,正义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还是一个城邦的问题。城邦跟个人的灵魂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正义的城邦是理性的,个人分工明确,妇女儿童共产,而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哲学王。哲学王以哲学治城邦,让整个城邦能在哲学探究中成就正义。

而整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妇女儿童的问题,不可不说,柏拉图尽管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学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腊还是有其局限性的。而这本书的局限性就在于其对待妇女儿童的问题上。柏拉图式非常看重儿童的公平和教育的。他提出妇女儿童共有,可以共同享有城邦的资源。但是这样完全将妇女儿童当成了一种附属品的态度,局限了其对妇女作用的正确估算。他不将妇女当成一种完全的客体,而是当成一种贵族政治的统治需要,这也表现出他对贵族生活的渴望。众所周知,柏拉图式一个落魄贵族。

而最能体现其对贵族生活的向往的,就在于他提出的哲学王的理论。其实,一个拥有哲学思想的王者,就是他自己的化身,他渴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治理这个城邦,治理自己理想中的城邦。而这种统治的基石便来自于他的金属血统理论。这种理论完全统治了整个城邦的思维。

理想国的优秀读后感(篇5)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戴望舒《雨巷》中那个美丽幽怨的女人,跃然纸上,在仲春时节,路过一树或一丛丁香,那浓重而热烈的芬芳气味,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绪,深长悠远的哀愁与缠绵,亦如此树此花,阿来在《草木的理想国》中进行很好的诠释,正如他说:“一个城市是有记忆的。凡记忆必有载体作依凭。然而,当一个城市的建筑不可能再来负载这个城市的记忆时,那么,还有什么始终与一代代人相伴,却又比人的生存更为长久?那就是植物,是树。”

《草木的理想国》可谓图文并茂,面对一张张精美的照片,感觉这是一场鲜花的盛宴,蜡梅、梅、贴梗海棠、早樱、玉兰等等,21种鲜花姹紫嫣红,依次开放,就像朱自清在《春》中所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阅读此书,跟随阿来的目光,徜徉于鲜花的海洋,翻阅书页,绿色主色调,让人感觉安静、平和,亦如生命的颜色,焕发出勃勃生机。

所有的花中,我犹爱白玉兰,喜欢她玉石般莹润的白,喜欢它发出的淡淡幽香,不浓烈张扬,大方典雅,幽幽的,在灰色的世界中绽放出亮丽的色彩。

阿来说过,我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有人认为这是狂妄的话,他却认为这是谦逊的话。既然我们身处如此开阔敞亮的自然界,为什么不试图以谦逊的姿态进入它、学习它呢?阿来认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尽力去了解这个世界。于是,我们有幸读到这本与众不同的小书。

成都的物产丰富,享有“天府之国”美誉,花草树木在这里竞相绽放,正如杜甫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关于《理想国》读后感范文5篇


《理想国》是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的代表作,它孕于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记得导师曾今说过《理想国》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本如其书名的政治着作,更是一部教育着作,拜读之后,倍感如此。小编精选了一些关于《理想国》读后感的优秀范例,一起来看看吧。

《理想国》读后感1

柏拉图的《理想国》既是西方政治哲学的开山之作,也是西方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丰富,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但凡目下之人文、社科类学科莫不可追源溯流至此,书中涉及了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神学、美学、教育学等领域的诸多问题。故此,欲入西学之门寻奇揽胜,《理想国》堪称首选路径。该书中文译本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郭斌和、张竹明之译本为最佳,英文译本以剑桥政治思想史原著系列之The Republic译笔最为流畅,当为尚未熟谙古希腊文者之宝鉴。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苏格拉底与格劳孔在比雷埃夫斯港给女神献祭完毕,正准备返回雅典。玻勒马霍斯和格劳孔的弟弟阿得曼托斯挽留了他们,来到玻勒马霍斯家里。第一卷中的有关正义问题的所有辩论都是在这里进行的。首先,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的父亲珂法珞斯交流了拥有财富的老年人的优裕生活,并从而引发了有关正义的讨论。

珂法珞斯认为正义就是为人诚实和欠债还钱。这一辩论未及深入,玻勒马霍斯起而为其父辩护,但只是坚持欠债还钱就是正义,并进一步把正义发展为相当于咱们的雷锋同志那样的精神境界对朋友要像春天般温暖,对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其次,愤青色拉叙马霍斯不满于苏、玻二人的一唱一和、互相吹捧,挑起了其与苏格拉底之间的激烈论战。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无他,就是强者的利益,而且强者是从来不会犯错误的。呵呵,这个诡辩士、愤青子已经颇有些强权就是真理的意味了。

苏格拉底通过分析所谓的技艺就是要使利益达之于客体,而非对于执行者本身有利来加以反驳。色拉叙马霍斯对此也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牧羊人就不是为了羊群好,而是为了牧人自身获利,并由此得出结论:Justice is in fact what is good for the stronger, whereas injustice is what is profitable and good for oneself. 即公然叫嚣正义者,强者之利也;多行不义,方能得利。看来政治非道德论者古已有之,始作俑者非此色愤青子莫属啊!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利和中国法家的慎、申、商、韩之流真当拜色拉叙马霍斯为他们的祖师爷了。

最后,智慧的苏格拉底终于说服了粗鲁的色拉叙马霍斯,使之勉强认可了过正义的生活要比过不正义的生活好,理由有三:第一,正义的人聪明善良,不正义的人邪恶无知;第二,不正义者内心烦乱不安,从而不能有效行动;第三,正义者要比不义者生活更加幸福。

我们要注意的是,从一开始苏格拉底的被强行挽留,到论辩过程中辩论的话题也随着发问者的牵引而不断地转换,直到第一卷的结尾也没有告诉我们到底正义是什么。这样的结局,我们是不满意的,然而苏格拉底的高徒们就满意吗?到底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有答案吗?第二卷能否揭开谜底?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理想国》读后感2

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我对此话虽存质疑,并对辩论本身所固有的偏执尚存戒心,但柏拉图的《理想国》却是我们所必读的一本书。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终于把《理想国》读完了,但此时我对辩论所固有的偏执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间或是《理想国》中那精彩的辩论与一般的辩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苏格拉底之论几乎不存在偏执的问题,难道这是助产术所产生的效果?

读经典的书犹若制作和品茗我们云南的功夫茶,不经过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书。

经过三五遍的泡,我写下了这一点读书笔记,肤浅一读而形成的井蛙之见,自然还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发上来,也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品茗《理想国》。

《理想国》读后感3

《理想国》是古希腊着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年)重要的对话体着作之一。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本书分为十卷,在柏拉图的着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x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第三,国王应该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作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

《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着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

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作为一本影响深远的书籍,《理想国》内容不可谓不精彩,是一本可以很好了解城邦由来的书!

《理想国》读后感4

一拿起《理想国》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但只要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个中的道理。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此刻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

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我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就应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就应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就应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带给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个性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发达,文化上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能够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学家,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哲学王所肩负的职责也得到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上,杨士进谈到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

但是在现实的实际上却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个国度能有几个真正好处上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来,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个问题。再者,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能够选举产生得了吗?此刻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个哲学王出来,老百姓会买帐吗?他们能够理解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实际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又不可能没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怀揣这种梦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真是一场思想的洗礼啊!

《理想国》读后感5

今天终于把柏拉图的《理想国》读完了。读《理想国》是一个煎熬的过程,读的过程中几次想要放弃但最终还是硬着头皮把它啃了下来。然而,虽说是啃完了,但又确实说不出有什么体会或收获来。

于是,想象如果十几年前遇到这本书,情况应该不一样吧。那时的我,读《圣经》,读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读共五册的《毛选》,甚至还搜罗背诵希特勒的语录。当时的我相信一定有一把理想世界的金钥匙,相信理想中的美好社会是可能实现的,相信人生应当奉献给人类最庄严的事业。十几岁时的我,曾经完全依据自己的思考而产生了国家管理一切社会生活,儿童公有是可以是解决诸多现实问题的想法。如今看来,倒是于柏拉图不谋而合。如果十年前看到柏拉图的《理想国》,想必会有如获至宝之感,进而奉为圭臬吧。

然而,现在的我依然是曾读过《1984》、《动物庄园》、《美丽新世界》,以及看其他该看或不该看的书的我了,已经是经过大学理性训练的我了,已经是不会相信为着某个美好理想,凭着一腔热血就能够将天堂带入人间而不是使人间堕入地狱的我了。

希望建设想象中的美好未来,而牺牲当下的幸福是不理性的。

想建设人间天堂的,没有不造就人间地狱的。

没有彼岸的乌托邦世界,并且不应幻想通过努力可以实现那个所谓的人间天堂,相信理性而非热情,这是这十多年的读书学习给我带来的改变与财富。带着强大偏见读《理想国》的过程,正是幸福地体验这种美好财富的过程。

理想国

《理想国》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阅读完柏拉图写的理想国后,我有很多心得和感悟想要记录。写读后感时,我们要分析材料,亮明自己的基本观点。您是否能够写出一篇感情细腻的读后感呢?考虑到你的需要,栏目小编特地编辑了“《理想国》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理想国》读后感范文(篇1)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理想国》)。”或许,爱默生的这句话多少存在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想国》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的分量确实举足轻重,正如一句话所说,“柏拉图因《理想国》而名垂千古,《理想国》因其思想而震古烁今。”

书中,柏拉图将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认为,理想国中统领者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因而,“正义”这一概念便在整部书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正义一直以来在人类哲学史上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纪美国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罗尔斯,便也撰写过《正义论》一书,以阐述罗尔斯有关正义的相关思想精髓。因而,我选择在论文中分析,《理想国》中有关“正义”的这一部分。

书中从讨论正义开始,先后辩驳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的和最坏的折衷”等意见,提出了“正义是心灵的德行”、“正义者是快乐的”等知识。但这些并未使众人达到完全认同。之后,格劳孔等人央求苏格拉底穷根究底,弄清楚正义和不正义二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么。于是柏拉图撇开单纯地从个人身上寻找正义的方法,而期望能从国家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找到正义,从而“由大见小”。

而我所要主要分析的便是,柏拉图以辩论的形式引出贯穿全书的“正义“这一主题的这一部分。即,“正义之辩”。总的来讲,这一部分柏拉图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人的谈话,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人生的问题,逐步引出全文的主题“正义“。

文首,苏格拉底向我们引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意义的?”这似乎看起来与全文没什么关系,但却恰恰是柏拉图的巧妙设计。他通过科法洛斯老人对人生的看法,引出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并非是读者单纯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观念,而是在全文的一开篇,便引导着读者自主思考,或者讲是与作者共同思考。之后,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开始讨论有关金钱的问题。他们最终得出一致看法,即有钱不一定幸福。这一道理,现今的我们也很清楚。常有人强调金钱与幸福感并不成正比。金钱并非万能的,许多东西购买不来。但其实往往有时现实中的许多人慢慢的淡忘了这一真理。

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老人从老年生活谈到人生,财富,似乎只是礼节性的谈话,但却包含许多深层含义。行文至此,苏格拉底却将话题转移到了全文的主线——“正义”上。这种轻松而又委婉的转移,恰恰显出作者柏拉图的高明之处。智者的智慧往往是彰显在每一个细节之处的。初次阅读《理想国》时,我对全书卓尔不群的对话体形式,感到惊诧。但现在我想,这种写作格式,或许是柏拉图的又一高明之处。不得不说,对话使我们有种亲身经历的感觉,对于理解作者的观点,或许这种方式也更为生动简便。

《理想国》读后感范文(篇2)

在我们这天的时代中,对于任何的东西我们习惯于问的问题是:这个有什么用?真的,我在自我的读书的时候也常常问:这个有什么用?因为在我们的这天的时代中,有没有用或许是痕量一些东西的标准,有用的将是受到人们的欢迎的,相反没有什么用的东西,在我们这天这个时代很紧缺而资源十分不足的国家中是十分的不受欢迎的,所以问有没有用是正确的,因为这个是我们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在他的发展的过程中所务必认真应对的。这个时代要求我们要真诚的问是否有用,我们的价值的标准是有用还是没有用,而我对于这个的理解就是这样的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为我们的整个社会环境在实用的技术的包围中没有理由不对有没有用提出一个明确的答复,所以,在我们的理解中,有用与否和我自我的观点是不相关的,我没有理由抨击那样的追问,因为你以个人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对我们的时代的东西提出质疑的,个性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不一样寻常的时代,我们的国家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所以有用的需要是不允许有什么别 的东西的,所以我们需要理解,所以我们学会了在自我的思想中寻找自我在这个社会中的出路!

有什么用?柏拉图作为西方的一个国家的政治上的思想之父,我们问他:你写的书有什么用?我们的问题放在别的地方或许是荒唐的 ,但是我的问题决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当你拿这本书和很多的人交流的时候,他是会问你的,但是我自我是不会回答这样的 问题的,因为我的学识没有到达那样的地步,但是我 却能够说出我自我的理解。就是这样的理解。而在一些地方这样的问题只会带来人们的嘲笑,因为这根本不是个问题!而我想说的是,在我们这天的时代中,柏拉图的思想给我们的只能是一种理念的培养,你如果说那这个对我们的实际有什么样的作用的时候,我没有答案,我不会回答。因为我们的理解的基础是不一样的。一个国家有他自我的理念,一个社会有他自我的指导思想,一个人也有他自我的思想内涵,所以柏拉图的书给我最大的理解就是他给我们能够较为好的理解西方的关于法律的最原初的思考,展现那个时代的人的思想,展现他们关于法律的思考,而这个思考对我们是十分的重要的,你明白,我们的法律来自西方,我们的治理国家的理念同样来自西方------你不要忘了,马克思就是西方人,他是在一种宗教的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中成长,而他毕生生活的环境也是西方的社会-------所以我们要理解这天的东西,这天的西方,

或者说如果我们要真的的是想依法治理国家的话,那么柏拉图的思考是无法回避的,法律的世俗性和他的神性是导致我们这天依法治国搞的并不怎样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们没有宗教的 理解,我们缺乏那样的思考,我们缺乏那样的理解,我们在有没有用的支配下十分的鄙夷理念的力量,那么,这样的东西是十分的没有必要的,于是自然很多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来理解。

或许你会问我,理念是什么?你明白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监狱从秦始皇开始,焚书坑儒的故事一向在教育着后世的统治者,告戒着读书人的历史,读书人的思想和读书人的感动,所以,读书人的自由需要读书人的理解,统治者的认同在读书人的理解中是十分的荒唐的,因为独立与自由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这样的状况下,你明白理念的作用,再看明清时期的文字监狱,恐怖中透出的是读书人的辛酸,但是读书人的理解和读书人的理念,从这样的例子中我们或许能够看到理念的作用,从统治者对于读书人言论自由的恐惧我们能够看出理念的力量,于是,我们明白了这样的东西,或许你从这个能够理解理念的作用了。而柏拉图从政治的角度出发思考国家的建立,从而思考法律的作用在国家体系中的地位,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理念的培养的重要,对于我们这天这样的一个浮躁的时代和这个不以知识为教育理念的时代中,一切以程式化的思考为模式的时代中,或许理念的作用也会凸显他的张力。

《理想国》读后感范文(篇3)

一拿起《理想国》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但只要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个中的道理。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此刻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

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我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就应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就应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就应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带给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个性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发达,文化上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够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99。,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学家,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哲学王所肩负的职责也得到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上,杨士进谈到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

但是在现实的实际上却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个国度能有几个真正好处上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来,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个问题。再者,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能够选举产生得了吗?此刻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个哲学王出来,老百姓会买帐吗?他们能够理解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实际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又不可能没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怀揣这种梦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真是一场思想的洗礼啊!

《理想国》读后感范文(篇4)

《理想国》,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写的,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这本书讲述了柏拉图对国家的构建、治理和正义。这本书代表古希腊的文化,博大精深,有相对比较理想化的一种社会。

其实我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上学的时候总会听到关于乌托邦空中楼阁、柏拉图式恋爱等等关于这本书的一些侧面的评论。国家层面的理论,年纪太轻体的我始终无更深的理解,所以分享使我最感兴趣的部分的柏拉图式的恋爱,当然我也是以这个为切入点的,很多人都以为柏拉图式恋爱是精神上的恋爱,并无男女之情的爱情。

而我读完这个部分的时候我觉得柏拉图式恋爱是,相爱的两个人思想精神层面高度同步,爱侣之间最害怕的应该是同床异梦,相互猜忌,表里不一,口口说爱你的并不一定是真的爱你,但是从来没有对你表示爱意的,从不关心你的人肯定是不会珍惜你的人。

在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都人欲望都很强,我读完后更向往着这样的恋爱观,“我负责貌美如花,你负责挣钱养家”,这话听着没有毛病,可是最后能实现的有几个人?

想要对方挣钱养家,自己貌美如花,但彼此之间的思想南辕北辙,这样的恋爱和婚姻也不长久呀,所以柏拉图式恋爱应该是两个思想高度一致的人,有共同的生活目标,在生活中相互包容和理解,彼此相互支撑对方并肩而行,舒婷说:"我爱你,也爱你脚下的土地。"的那种境界。

回到最原始的追爱,大家追求的仅仅是一份真挚的感情,没有外部附加条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并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只是有些时候在追求的过程中,他或她并没有达到彼此心目中向往的“柏拉图式的恋爱”仅此而已。

所以耐心等待,会在对时间里相遇对的人,皆大欢喜,遇到属于你的柏拉图式恋爱。

《理想国》读后感范文(篇5)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无怪乎一次辩论课上,我提到这本书一个学期的时间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王权、军人、劳动者。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理想国》读后感(5篇)


读书是知识的源泉。阅读柏拉图写的理想国,让大家开拓了视野,写读后感的重点是当下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感悟。你看到本文时或许正在收集理想国读后感范文吧。以下是由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你整理的《《理想国》读后感》,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理想国》读后感(篇1)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他通过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这种构思,不但显示出哲学家的胆略,更显示出思辨的智慧。在这内容庞大的十卷中,我就其中的一两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说,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所以,可以这样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当柏拉图的理想国——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地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利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仍然散发着光芒,为现代政治指点迷津。世界政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迁,虽然并没有形成理想国的最终模样,但其中所论述的许多方面已成为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理想国将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够让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没好国度。

《理想国》读后感(篇2)

在书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对话引出:理想国是由卫国者、士兵、普通公民组成的;三类人各司其职,为了城邦的.利益而努力。这句话还可以说得更加通俗:每个人的价值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国家、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做贡献。

这真的是一种伟大的思想!但是,或许是这句话太过宏大,或许是我的思想境界不够,也或许是在这个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时代里人们已经很难从自己的职业中找到满足,我总是感到自己无法像柏拉图说的那样,一直怀有这样高尚的信念,不动摇地度过自己的人生;也总是感到困惑,感到痛苦,总是在想什么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意义。

柏拉图说,为城邦正义而活;霍布斯说,为金钱享乐而活;释迦牟尼说,为普度众生而活;曹雪芹说,为人间真情而活……城邦正义,普度众生让人望而生畏,难以操作坚持,我无法把我们每天的工作和城邦、和正义联系在一起,我也不知道什么可以让社会和人类变得更好;而金钱享乐只能给我们生存上的满足,在生存之后又是无尽的困惑;真情看似是一个切实的可操作的意义,实质上却是他人身上的对自我的投射,是一种转移了的顾影自怜。这些答案都无法让人满足。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了很多意义,长大后我们驳倒了这些意义,却也驳倒了自己,最后陷入无限的困惑之中。路漫漫兮,无处求索。

《理想国》读后感(篇3)

最近摆渡了柏拉图的名作《理想国》。可能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书中又大量使用近乎诡秘的言辞来描述一些虚幻的精神理念,所以看完后仍有一些茫然,只有一些零乱琐碎的片段从脑海中闪过,零零总总拼凑后,也就这些印象。

有人说《理想国》通篇就是柏拉图自言自语一些完全属于想象的记录。我认为这种想法不免有些过激,但从他那种神秘的说法中,还是让人感到他是在瞎想。

《理想国》谈及了道德、教育、专政、民主、独裁、共产、文艺、宗教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思想大师怀海特这样评价:“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可见其涉面之广、言论之深,叫人称奇。如果说亚里士多德创造了学科的分支,那么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便是学问的综合,一切分支的源头。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柏拉图对于正义的大量比划。《理想国》开篇就提到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他用此为我们对正义的理解先入为主地打下了一个基础,有种充满魅力的强势。接着他从第二卷起,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就这样他又构建了一座充满正义的城邦。最终他觉得,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然而纵观全书,他仍然没有对正义下那么一个定义。什么是正义?读完了书,却被他勾起的思考套牢。也许,因为他觉得没有对正义的最终定义,正义是要根据具体环境,情况而定的。也许,他就是想让读者们不断思考这一问题,众人的力量总是最强大的,答案应该会比他一个人的更为全面正确。也许,他只是想保持人们对于正义这样的重要却幻空的概念的持之以恒的思考精神。

理想国是一席高贵的谎言。这正如疯子的自说自话,不能较真,却也不全为假。“理想国”的理念甚至已超越了真假范畴,或者干脆说,它存在的本身就是真假的依据。大概到这儿,我们略微能明白,什么叫自说自话,自给自足了。借由“范式”理念,柏拉图力图透过苏格拉底之口证明:不能因为无法找到一个与言辞中那种“善邦”一模一样的城邦,就认为“我们”所说的东西就是不好的。以“范式”作为约束自身的理念,容易看见仁善的本质,如同心底处处潜藏着仁慈,虽时常杳渺飘忽不可寻迹,但也无需冥思苦想非要有某些不同寻常的作为才能勾画出灵魂之灯的绚丽光辉。

正如理想国的结尾: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与王的辩证关系也一直为后人称道。

《理想国》读后感(篇4)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无怪乎一次辩论课尙,我提這本书一茖学期的时间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祂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茖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侑仅仅落在关于茖人正义的讨论尙,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茖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祂天性的职务”,或“每茖人都作为一茖人干祂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茖没侑阶级没侑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祂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侑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侑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侑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侑专攻,一茖人的生命是侑限的,不可能穷尽所侑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侑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祂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XX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祂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茖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祂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特别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尙比较稳定,经济尙比较发达,文化尙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进一步强化了祂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侑是哲学家,祂才能真正意识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假л调侑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

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哲学王所肩负的责任也得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尙,杨士进谈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但是在现实的实际尙却根本尙做不。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茖国度能侑几茖真正意义尙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侑這样的人存在,那又侑几茖又侑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來,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來,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茖问题。再者,即使真的侑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可以选举产生得了吗?现在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茖哲学王出來,老百姓会买帐吗?祂们可以接受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实际尙就侑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茖人一茖国家又不可能没侑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茖人大至一茖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茖国家只侑怀揣這种梦想尙路,才侑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侑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茖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侑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理想国》读后感(篇5)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是柏拉图最重要的著作,也是西方知识世界的必读书。该书内容丰富,全书分为十卷,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此书在哲学史乃至人类思想史上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对此前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作了最为完整系统的表述,而且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构成了以后各种作为社会政治理想而提出的乌托邦案的开端。此书还提出了以培养哲学王为目的、以灵魂转向说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并制定了一整套实施这种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这本书里,柏拉图指出,良好的教育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公民,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医生、法官等专业人才,并能使一个国家的人性得到改造,使人们成为有理性和健全人格的人。这是国家的执政者所要考虑的大事。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并非把知识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去,而是要使人的灵魂转向。获取知识是人天生的能力,但是只有当人的身体和灵魂转变方向,从黑暗的王国转到光明的国度时,人们才能看到实在,认识真理和善的理念;否则,人们便如洞中的囚徒,永远生活在影子的虚幻世界里。教育的最高和根本任务就是使人挣脱枷锁,转离黑暗和影子,转向光明和实在,从而认识最高的理念——善。

柏拉图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概念,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他主张身心和谐发展,这些体育思想也对后世体育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的心里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其具体要求是:0~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受到照顾。3~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要受到保姆的监护,汇集在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7岁后,儿童开始学习军人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17~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四科”知识。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四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30岁以后,优秀的学生还需要经过5年哲学研究,才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由此形成其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他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达到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结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教学方法上,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想国》可谓是西方思想史上理想社会的开篇之作。今天我们再来读睿智的经典作品,不单纯是为了知道柏拉图的思想,以及他想要说些什么。更重要的是思考他所提出来的问题。用书中的理念来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正如智者柏拉图在全书的最后所言:“让我们坚持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与智慧!”

理想国读后感悟范文分享5篇


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我们都要多读书。柏拉图的理想国在读过之后能给人醍醐灌顶之感。读后感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您是否也在收集理想国的优秀读后感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理想国读后感悟范文,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理想国读后感悟范文 篇1

西蒙尼得说“正义是欠债还债”。

苏格拉底打比方:譬如说,你有个朋友在头脑清楚的时候,曾经把武器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再跟你要回去;任何人都会说不能还给他。如果竟还给了他,那倒是不正义的。把整个真情实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当原主头脑不正常的时候,无论如何不该还给他。

这样看来,西蒙尼得所说的“正义是欠债还债”这句话,是别有所指的。如果双方是朋友,又,如果把钱归还原主,对收方或还方是有害的,这就不算是还债了。那么,我们欠敌人的要不要归还呢?

有人理解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与人为善,不应该与人为恶。敌人对敌人所欠的无非是恶,因为这才是恰如其份的。

苏格拉底理解认为: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这就是他所谓的“还债”。

至此一段,可看作暂时对“什么是正义”的认可。

而接下来,则是渐进讨论“正义有用与无用的时候”。

苏格拉底得出的一观点:正义平时在“订立合同契约,合伙关系”在满足这些需要,获得这些好处上是有用的。

苏格拉底把“正义有用的时候”趋向于“静”的状态,或者可以说是“和平”的状态。他让对话者的思想纠结:当你要妥善保管钱、盾、琴或者其他东西暂时“静”的时候,人们合伙,正义的人才是一个较好的伙伴,但在利用这些东西的时候,商人、军人、琴师的技术就更有用了。可以认为,正义在你所信任的人或事物上是有用的,像联友。

因此苏格拉底反问道:这么说,所有的事物统统都是这样的吗?——它们有用,正义就无用,它们无用,正义就有用了?如果正义仅仅对于无用的东西才是有用的,那么正义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了。

至此,我看的还是有点不着边际,似是而非。难道正义不能存在于“对抗”“分歧”“战争”的状态。尽管,确实很多战争的发生从第三方态度来说没有谁方正义之战说。所有战争的发生,都没有“正义”存在可言?

接着,苏格拉底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明:对于那些不识好歹的人来说,伤害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的敌人反而是正义的——因为他们的若干朋友是坏人,若干敌人是好人。所以,我们得到的结论就刚好跟西蒙尼得的意思相反了。

苏格拉底看似自然而然,毫无痕迹地把“敌人”和“朋友”放大了。这样看来,这里的关系是绝对的一对一,是两边的位置,不存在任何中立方。举例说:A和B是对抗方,C、D、E。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在A方,要么在B方?

理想国读后感悟范文 篇2

《理想国》中的幸福玄想 二千多年前的希腊人用自己的思维揭开了不一样的世界面纱,当然这个所谓的不一样是相对于东方文明而言,比如中国。理性推演的世界总是给人一丝不苟,步步为营的谨严之感,或许相对于经验而又随性的诗三百,现代人可能觉得柏拉图更为可信。

一. 关于爱情

作为一个推崇灵魂至上的爱情专家,显然柏老师并不看好当下人们对于爱情婚姻的定位。房子车子是重要的,样貌出身也要相当,但是有了这些对等之后就是爱情吗,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婚姻家庭就是稳固的吗,这种婚姻就是人们所追求的幸福吗。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很实际,却又很有价值。老先生说真正的爱情是爱情的双方在精神世界是统一的,在灵魂的内部是共同追求真理的,在这种旨趣引导下的爱情远离了人们对于肉体欲望的冲动,远离了非理性的低级层次与消极趣味。爱情固然像是穿越麦田回来是两手空空,婚姻可能是麦地归来后手里并不丰硕水灵的麦穗,看起来总是充满了遗憾和悲壮,但是若真能如柏老师所言,倒也没有那么多苦痛与彷徨了,这就好像中国古人所信仰的“高山流水觅知音”,在一个正确的时空维度里,遇见一个“知音”,爱情就被成全了,婚姻自然也就是幸福的了。

二. 关于国家

也许作为一个管理机器,冰冷的运行构件并不足以使我们有什么人情温暖的联想,因为国家这个概念内在就包含了某种崇高,像史诗一样,多的`是一种厚重,一种压抑。在柏拉图搭建的“理想国”中,自然也少不了这种“黄钟大吕”。然而他又不希望平民自怨自艾,永远无法找到机构下的生活乐趣。所以,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治愈系”的良药——学习。

想站在一个更接近权力中心的位置,必须要接近真理,探究世界的内部运动,拨开层层的迷雾森林,直抵阳光普照的大地,抬头仰望天空的瞬间,幸福的眼泪才会显得如此的澄明清澈。在当代人的世界观里,权利本位——固有的就是一种恶心,而这种恶心并不能使人们敬而远之,相反的,它披着欲望的花衣服迷惑着、刺激着人们内心深处的原始冲动。所以,感谢柏拉图老师,因为在他的世界,权力中心围绕的是一颗颗圣洁的灵魂,这些灵魂充满的是酒神的魅力。这种理性光辉的映照下,社会契约的缔结换来的权利与自由或许真的可以给人满满的幸福,好似中世纪的葡萄酒窖藏在地下上百年,开启后的醇香让人醉倒了再也不愿醒来。

三. 关于未来

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上帝或许可以行使这个权利。午夜的睡梦中,在意识的最深处,有时我们是开心的,春暖花开,莺歌燕舞,仙女舞动着水袖,虫鸣嬉戏,月光浮动。怎

奈,当我们睁开双眼,无情的“可见世界”只会让我们感觉自己被自己狠狠地戏谑和愚弄。纷乱、躁动、不安……像一串串撒-旦的叹息从潘多拉的魔盒中诡异的释放出来,氤氲在头顶,漂浮在心间,换来的是更大的叹息与失落。所以,未来在哪里,在柏拉图“灵魂转世”的天堂,还是堕落灵魂的冥界,或许都不在,在柏老师看来,未来深藏在过去,深埋在一个人类前世未知的某处,它悬浮在那里,安静,祥和。它是一道光,永恒的存在,刺穿着重重混沌,超脱了时空的羁绊,点醒着人们的记忆,复苏的记忆一步一步徐徐展开,像一幅人间巨画,未来亦是朝着卷轴的方向慢慢清晰起来,丰富起来,灵动起来。追寻人性至善回忆的未来,幸福,真的在那,也未可知。

理想国读后感悟范文 篇3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关于正义的讨论——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柏拉图的理想是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

《理想国》一书是从关于“正义”的讨论开始的,而且全书也贯穿着这个讨论。那什么是正义呢?诗人西蒙尼得说“正义是欠债还债”,那么他所说的“还债”是什么呢?“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一恰如其分的报答”,这就是西蒙尼得所说的“还债”。但正义能单理解成欠债还债吗?显然不能的。如果正义如西蒙尼得所说,那么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乍一看这似乎是对的,但是在人生病的时候是医生把善给予朋友(病人),把恶给予敌人(病魔)。当人们不生病的时候医生是没用的,当船不遇到风浪的时候舵手也是没用的。这么说所有的事物统统都是这样吗?——它们有用正义就无用,它们无用正义就有用了?这也就说当保管盾和琴的时候,正义是有用的,因为保管需要责任心,但是利用它们时,军人和琴师的技术就更有用了。如果正义仅仅对于无用的东西是有用的话,那么正义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无用”指的是不被利用,那么争议也不能实现其价值。

照西蒙尼得的意思“帮助朋友、伤害敌人是正义的”,苏格拉底对这个问题问道“那么伤害不正义的人,帮助正义的人能不能算正义?”,对于那些不识好歹的人来说,伤害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的敌人反而是正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的若干朋友是坏的,不正义的,若干敌人是好的,正义的。那么西蒙尼得的那套就站不住脚了。苏格拉底又交给了我们辨别朋友和敌人的方法,这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我们应该说朋友不仅看起来可靠的人,而是真正可靠的人。看起来好,并不真正好的人只能当做表面上的朋友,不算做真朋友;对于敌人,理亦如此。这是对当前那些酒肉朋友的一个莫大讽刺,他们扭曲了正义,为酒肉朋友两肋插刀是糊涂的行为。 一个正义的人能伤害别人吗?显而易见,他能伤害那坏的敌人。可怎么判断好坏呢?人受了伤害就变坏了(不是指品德),因为好人是受帮助的,恶人是被人伤害的。那么正义的人能用他的正义使人变得不正义吗?好人能用他的美德使人变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伤害朋友或任何人不是正义者的朋友,正义是“助友害敌”也不能成立了,因为伤害任何人都是不正义的。通过读这一部分文字,我认识到交友时要慎重,自己心中树立一把正与邪的标尺,不能被外表蒙蔽了眼睛。另外做事情要趋利避害,统筹规划,不做伤害他人的事。

理想国读后感悟范文 篇4

在我们这天的时代中,对于任何的东西我们习惯于问的问题是:这个有什么用?真的,我在自我的读书的时候也常常问:这个有什么用?因为在我们的这天的时代中,有没有用或许是痕量一些东西的标准,有用的将是受到人们的欢迎的,相反没有什么用的东西,在我们这天这个时代很紧缺而资源十分不足的国家中是十分的不受欢迎的,所以问有没有用是正确的,因为这个是我们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在他的发展的过程中所务必认真应对的。这个时代要求我们要真诚的问是否有用,我们的价值的标准是有用还是没有用,而我对于这个的理解就是这样的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为我们的整个社会环境在实用的技术的包围中没有理由不对有没有用提出一个明确的答复,所以,在我们的理解中,有用与否和我自我的观点是不相关的,我没有理由抨击那样的追问,因为你以个人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对我们的时代的东西提出质疑的,个性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不一样寻常的时代,我们的国家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所以有用的需要是不允许有什么别 的东西的,所以我们需要理解,所以我们学会了在自我的思想中寻找自我在这个社会中的出路!

有什么用?柏拉图作为西方的一个国家的政治上的思想之父,我们问他:你写的书有什么用?我们的问题放在别的地方或许是荒唐的 ,但是我的问题决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当你拿这本书和很多的人交流的时候,他是会问你的,但是我自我是不会回答这样的 问题的,因为我的学识没有到达那样的地步,但是我 却能够说出我自我的理解。就是这样的理解。而在一些地方这样的问题只会带来人们的嘲笑,因为这根本不是个问题!而我想说的是,在我们这天的时代中,柏拉图的思想给我们的只能是一种理念的培养,你如果说那这个对我们的实际有什么样的作用的时候,我没有答案,我不会回答。因为我们的理解的基础是不一样的。一个国家有他自我的理念,一个社会有他自我的指导思想,一个人也有他自我的思想内涵,所以柏拉图的书给我最大的理解就是他给我们能够较为好的理解西方的关于法律的最原初的思考,展现那个时代的人的思想,展现他们关于法律的思考,而这个思考对我们是十分的重要的,你明白,我们的法律来自西方,我们的治理国家的理念同样来自西方------你不要忘了,马克思就是西方人,他是在一种宗教的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中成长,而他毕生生活的环境也是西方的社会-------所以我们要理解这天的东西,这天的西方,

或者说如果我们要真的的是想依法治理国家的话,那么柏拉图的思考是无法回避的,法律的世俗性和他的神性是导致我们这天依法治国搞的并不怎样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们没有宗教的 理解,我们缺乏那样的思考,我们缺乏那样的理解,我们在有没有用的支配下十分的鄙夷理念的力量,那么,这样的东西是十分的没有必要的,于是自然很多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来理解。

或许你会问我,理念是什么?你明白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监狱从秦始皇开始,焚书坑儒的故事一向在教育着后世的统治者,告戒着读书人的历史,读书人的思想和读书人的感动,所以,读书人的自由需要读书人的理解,统治者的认同在读书人的理解中是十分的荒唐的,因为独立与自由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这样的状况下,你明白理念的作用,再看明清时期的文字监狱,恐怖中透出的是读书人的辛酸,但是读书人的理解和读书人的理念,从这样的例子中我们或许能够看到理念的作用,从统治者对于读书人言论自由的恐惧我们能够看出理念的力量,于是,我们明白了这样的东西,或许你从这个能够理解理念的作用了。而柏拉图从政治的角度出发思考国家的建立,从而思考法律的作用在国家体系中的地位,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理念的培养的重要,对于我们这天这样的一个浮躁的时代和这个不以知识为教育理念的时代中,一切以程式化的思考为模式的时代中,或许理念的作用也会凸显他的张力。

理想国读后感悟范文 篇5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是柏拉图最重要的著作,也是西方知识世界的必读书。该书内容丰富,全书分为十卷,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此书在哲学史乃至人类思想史上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对此前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作了最为完整系统的表述,而且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构成了以后各种作为社会政治理想而提出的乌托邦案的开端。此书还提出了以培养哲学王为目的、以灵魂转向说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并制定了一整套实施这种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这本书里,柏拉图指出,良好的教育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公民,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医生、法官等专业人才,并能使一个国家的人性得到改造,使人们成为有理性和健全人格的人。这是国家的执政者所要考虑的大事。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并非把知识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去,而是要使人的灵魂转向。获取知识是人天生的能力,但是只有当人的身体和灵魂转变方向,从黑暗的王国转到光明的国度时,人们才能看到实在,认识真理和善的理念;否则,人们便如洞中的囚徒,永远生活在影子的虚幻世界里。教育的最高和根本任务就是使人挣脱枷锁,转离黑暗和影子,转向光明和实在,从而认识最高的理念——善。

柏拉图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概念,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他主张身心和谐发展,这些体育思想也对后世体育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的心里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其具体要求是:0~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受到照顾。3~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要受到保姆的监护,汇集在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7岁后,儿童开始学习军人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17~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四科”知识。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四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30岁以后,优秀的学生还需要经过5年哲学研究,才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由此形成其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他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达到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结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教学方法上,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想国》可谓是西方思想史上理想社会的开篇之作。今天我们再来读睿智的经典作品,不单纯是为了知道柏拉图的思想,以及他想要说些什么。更重要的是思考他所提出来的问题。用书中的理念来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正如智者柏拉图在全书的最后所言:“让我们坚持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与智慧!”

理想国的读后感1000字合集(5篇)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提起柏拉图,大家一定都读过其所写的理想国吧,写读后感要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理想国的读后感呢?由此,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你收集并整理了理想国的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理想国的读后感1000字 篇1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无怪乎一次辩论课上,我提到这本书一个学期的时间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王权、军人、劳动者。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理想国的读后感1000字 篇2

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终于把《理想国》读完了,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xxxx专职的色彩。

书的开篇是论“财产与老有所福”。这一节概述了柏拉图对财产的态度,特别的阐述了老人与财产的关系。正如最后那句话:“钱财固然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中国那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邪恶,邪恶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宁的,因为人老了就会反思自己一生所为,并对上天堂和下地狱产生想法,于是生前做了坏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宁,“人老了,应该多一份宁静与自由感。”因为一切欲望都消退了。柏拉图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对所有人而言,我们不要仅会把一生用来忙忙碌碌的追求钱财,而更要会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对于老人而言,你应当处理好你和金钱的关系。

理想国与理想政治,在这一章节中他具体的论述了理想国家的模式,从寻求正义出发,来阐述了幸福国家的模型。马克思的国家观也颇近似于柏拉图,但时代不同,这种国家观产生于城邦之间分散的时代,而今我们的国家过于膨大、强盛,对于个人的压制太多,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怎样在当下寻找强大的国家下的解放人性,这就使得本章节对中国的现实具有了深刻的意义。

国家力量与法律、教育问题,进一步的阐述了理想国家的幸福观,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为极少数人打造幸福,正如书中写到:“不要按照你自己的意思去接是受为我们称帮的人的幸福观,否则他们就不是什么守卫者了?”我们应该劝导其他职业的人以国为荣,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有序且和谐的发展,并且整个国家各行业的人都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观与国家幸福融为一体。

“安邦定国”开篇就是一句:“对于一个欲求安定的国家而言,能有什么比团结更为善,比分裂更为恶呢?柏拉图认为:国家要存在和发展,必然欲求稳定,而稳定必须团结并结束核打击分裂。中国向来是:“稳定压倒一切。”这是我们国家的政治基调,我们首先求得了稳定,所以我们才可以发展的很好,我们追求的是和谐的发展。总之,一个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是:有稳定才有存在和发展。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启迪。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理想国的读后感1000字 篇3

最近摆渡了柏拉图的名作《理想国》。可能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书中又大量使用近乎诡秘的言辞来描述一些虚幻的精神理念,所以看完后仍有一些茫然,只有一些零乱琐碎的片段从脑海中闪过,零零总总拼凑后,也就这些印象。

有人说《理想国》通篇就是柏拉图自言自语一些完全属于想象的记录。我认为这种想法不免有些过激,但从他那种神秘的说法中,还是让人感到他是在瞎想。

《理想国》谈及了道德、教育、专政、民主、独裁、共产、文艺、宗教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思想大师怀海特这样评价:“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可见其涉面之广、言论之深,叫人称奇。如果说亚里士多德创造了学科的分支,那么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便是学问的综合,一切分支的源头。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柏拉图对于正义的大量比划。《理想国》开篇就提到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他用此为我们对正义的理解先入为主地打下了一个基础,有种充满魅力的强势。接着他从第二卷起,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就这样他又构建了一座充满正义的城邦。最终他觉得,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然而纵观全书,他仍然没有对正义下那么一个定义。什么是正义?读完了书,却被他勾起的思考套牢。也许,因为他觉得没有对正义的最终定义,正义是要根据具体环境,情况而定的。也许,他就是想让读者们不断思考这一问题,众人的力量总是最强大的,答案应该会比他一个人的更为全面正确。也许,他只是想保持人们对于正义这样的重要却幻空的概念的持之以恒的思考精神。

理想国是一席高贵的谎言。这正如疯子的自说自话,不能较真,却也不全为假。“理想国”的理念甚至已超越了真假范畴,或者干脆说,它存在的本身就是真假的依据。大概到这儿,我们略微能明白,什么叫自说自话,自给自足了。借由“范式”理念,柏拉图力图透过苏格拉底之口证明:不能因为无法找到一个与言辞中那种“善邦”一模一样的城邦,就认为“我们”所说的东西就是不好的。以“范式”作为约束自身的理念,容易看见仁善的本质,如同心底处处潜藏着仁慈,虽时常杳渺飘忽不可寻迹,但也无需冥思苦想非要有某些不同寻常的作为才能勾画出灵魂之灯的绚丽光辉。

正如理想国的结尾: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与王的辩证关系也一直为后人称道。

理想国的读后感1000字 篇4

在我们这天的时代中,对于任何的东西我们习惯于问的问题是:这个有什么用?真的,我在自我的读书的时候也常常问:这个有什么用?因为在我们的这天的时代中,有没有用或许是痕量一些东西的标准,有用的将是受到人们的欢迎的,相反没有什么用的东西,在我们这天这个时代很紧缺而资源十分不足的国家中是十分的不受欢迎的,所以问有没有用是正确的,因为这个是我们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在他的发展的过程中所务必认真应对的。这个时代要求我们要真诚的问是否有用,我们的价值的标准是有用还是没有用,而我对于这个的理解就是这样的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为我们的整个社会环境在实用的技术的包围中没有理由不对有没有用提出一个明确的答复,所以,在我们的理解中,有用与否和我自我的观点是不相关的,我没有理由抨击那样的追问,因为你以个人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对我们的时代的东西提出质疑的,个性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不一样寻常的时代,我们的国家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所以有用的需要是不允许有什么别 的东西的,所以我们需要理解,所以我们学会了在自我的思想中寻找自我在这个社会中的出路!

有什么用?柏拉图作为西方的一个国家的政治上的思想之父,我们问他:你写的书有什么用?我们的问题放在别的地方或许是荒唐的 ,但是我的问题决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当你拿这本书和很多的人交流的时候,他是会问你的,但是我自我是不会回答这样的 问题的,因为我的学识没有到达那样的地步,但是我 却能够说出我自我的理解。就是这样的理解。而在一些地方这样的问题只会带来人们的嘲笑,因为这根本不是个问题!而我想说的是,在我们这天的时代中,柏拉图的思想给我们的只能是一种理念的培养,你如果说那这个对我们的实际有什么样的作用的时候,我没有答案,我不会回答。因为我们的理解的基础是不一样的。一个国家有他自我的理念,一个社会有他自我的指导思想,一个人也有他自我的思想内涵,所以柏拉图的书给我最大的理解就是他给我们能够较为好的理解西方的关于法律的最原初的思考,展现那个时代的人的思想,展现他们关于法律的思考,而这个思考对我们是十分的重要的,你明白,我们的法律来自西方,我们的治理国家的理念同样来自西方------你不要忘了,马克思就是西方人,他是在一种宗教的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中成长,而他毕生生活的环境也是西方的社会-------所以我们要理解这天的东西,这天的西方,

或者说如果我们要真的的是想依法治理国家的话,那么柏拉图的思考是无法回避的,法律的世俗性和他的神性是导致我们这天依法治国搞的并不怎样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们没有宗教的 理解,我们缺乏那样的思考,我们缺乏那样的理解,我们在有没有用的支配下十分的鄙夷理念的力量,那么,这样的东西是十分的没有必要的,于是自然很多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来理解。

或许你会问我,理念是什么?你明白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监狱从秦始皇开始,焚书坑儒的故事一向在教育着后世的统治者,告戒着读书人的历史,读书人的思想和读书人的感动,所以,读书人的自由需要读书人的理解,统治者的认同在读书人的理解中是十分的荒唐的,因为独立与自由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这样的状况下,你明白理念的作用,再看明清时期的文字监狱,恐怖中透出的是读书人的辛酸,但是读书人的理解和读书人的理念,从这样的例子中我们或许能够看到理念的作用,从统治者对于读书人言论自由的恐惧我们能够看出理念的力量,于是,我们明白了这样的东西,或许你从这个能够理解理念的作用了。而柏拉图从政治的角度出发思考国家的建立,从而思考法律的作用在国家体系中的地位,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理念的培养的重要,对于我们这天这样的一个浮躁的时代和这个不以知识为教育理念的时代中,一切以程式化的思考为模式的时代中,或许理念的作用也会凸显他的张力。

理想国的读后感1000字 篇5

《理想国》是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的代表作,它孕于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记得导师曾今说过《理想国》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本如其书名的政治着作,更是一部教育着作,拜读之后,倍感如此。其中本书阐述的对护卫者的培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联想到当今现实,谨对此发表一点鄙薄之见。

在《理想国》构建的城邦里,作为守护这座城邦的人——守护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样一个重要的群体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最多的知识和训练”来培养他们。培养这样的一个人需要怎样的教育呢?在此,我想用个别说明一般。

在本书中,要对护卫者进行教育。首先,要选择有天性基础的人,天性即天赋,有护卫者的质地,要把爱好智慧和刚烈、敏捷、有力这些品质结合起来。之后,才进行对后天的培养。从教育的内容上看:第一,有选择性,要选择善的、真的、积极的故事,排除恶的、假的内容;第二,有序性,先进行教音乐后教体操,教音乐以使其心灵达到对美的爱,教体操已达到身体健康、锻炼他心灵的激情部分。从教育方法上看,运用讲故事的方法,鼓励孩子们要模仿就模仿与他们专业有关的人物,模仿那些勇敢、节制、虔诚、自由的人物,不要模仿坏人和鄙夫。当然,前提是故事的内容需要经过精心选择的。此外,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监督,进行考察。

教育过程中,书中尤其强调早期教育,在此期间要重视教育内容的选择。“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铸造成什么形式,就能铸造成什么形式”。好的故事铸造他们的心灵,要排除丑恶的假的故事,因为它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有些好的故事从小就应该讲给他们听。柏拉图提出“儿童阶段,文艺教育最关紧要,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们的心灵深处”。

反观我们现在,值得肯定的是部分年轻父母会用优美的音乐或动听的自然之声进行胎教以及父母为儿女的殷殷之心。然而一部分父母太过着急,从小就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比谁早会认字、数数,比谁背的诗词多,谁说的英语好。于是,重点班、辅导班泛滥成灾,孩子弱小的心灵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失去了童真与应有的童年,与孩子的称呼不相称了。还有一些父母,不注重早期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不清楚自己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面前情绪控制不好,一些不好的事件在孩子面前频频发生,给孩子心理留下抹不掉的阴影。

对于早期教育,我虽然不赞成柏拉图书中的教育决定论(你要把他铸造成什么形式,就能铸造成什么形式),但其重要性也是很明显的。我信奉环境决定论,受教育者先天条件差别不是很大,而且很好满足。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在后天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早期的教育是后天教育的基础,尤其是孩子心性的培养,我认为一些技能的培养可以放在孩子稍大一些培养也不迟。我们的孩子们,早期接受的不应该是一串串的数字、公式,不是一首首拗口晦涩难懂的诗词,而是让他们的心灵得到自然的洗礼,善良的浸润,艺术的熏陶,这样才能与后天的培养相得益彰,让他们自然、健康地成长、成才。

关于理想国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当我们在读书时,每个人获得的读后感都是不同的。在理想国中,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感受到作品的优秀程度,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那么有哪些精彩的理想国读后感值得我们学习?或许"关于理想国读后感范文"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关于理想国读后感范文 篇1

记得在上西方哲学史的课时,讲到柏拉图时老师的幻灯片上有怀特海的这么一句话:全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对柏拉图的注解。由这句话可见柏拉图在西哲学乃到整个人类的精明文明中的崇高地位。而柏拉图最著名的著作,或者说他的代表作,则是人尽皆知的《理想国》。所以当我捧起这本代代人推崇备至的伟大著作时,不期望能一下子读懂它,只希望能够从这本凝结着柏拉图和希腊智慧的结晶的书中,得到那么一点点的启示和认识罢了。

《理想国》一书乃柏拉图壮年时期的力作,也可以说是其巅峰之作。柏拉图的著作多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的对话体的形式以示读者,此书也不例外。自知仅读一遍是无法体会其精髓,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有不解之处便匆匆带过,只期能稍知其意而已。译者在引言中的介绍已经能令我大体了解到本书的博大精深,谈到书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由于我的无知和欲速则不达,实在无法领略到本书的真意,因此仅在此回忆下本书的主体内容和所带给我的一点帮助和启发。

译者在介绍中谈到本书讨论到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婚姻自由问题,专政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不过这是学者在多次研究此书所总结归纳出来的结论,而对于我这种没有一点学术功底和走马观花似的阅读方式,实在无法得出如此繁多和细致的`结论。只能就此简易回忆下本书的大概内容了。

第一卷在苏格拉底和几个书中的人物开始对话之后,很快便引入本书所探讨的一大主线——关于正义的定义。色拉叙马霍斯首先表达了他的观点,他要苏格拉底不要光提问题,而是要直接对正义下定义。而他对正义的定义则是: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是当时政府的利益。而苏格拉底则对此定义予驳斥。

第二卷到第四卷开始以从城邦来看正义比从一个人来看更加容易,由此探讨一个城邦的正义。接着在第三讲到城邦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护卫者以及如何来培养的问题。接着谈到全体公民应当按天赋各就各业,城邦的正义在于智慧、勇敢和节制,城邦的三种人各自做自己的事就是正义的。再由城邦的正义引到人的灵魂里有三种品质:理智、激情、欲望。

第五卷苏格拉底又谈到关于婚姻的问题,提出一个观点: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结合,而最坏的要尽少结合,以使品种保持最高的质量。

接着一系列的论述谈到什么样的人才是最优秀的哲学家,并且提出哲学家是最完善的护卫者,也就是哲学家是最好的国王这个著名的论点。

第七卷接着谈到囚犯看阴影的比喻,讲到了灵魂要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

在第八卷中总结了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具备的条件。并且谈到了四种不好的政制: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

五种政制所对应的五种人。

理想的政制——善者,正义者。

斯巴达政制——好胜争强,领略荣名。

寡头政制——爱财,寸利必得,省俭。

民主政制——快乐间的平等,生活没有秩序,没有节制,平等主义,集合最多习性于一身的多样的人。

僭主政制——被恶所充满,醒着时能够干出睡梦中的那种事的人。

第九卷谈到人的基本类型:哲学家或爱智者、爱胜者、爱利者。

三种人的快乐对比:哲学家能体验另两种快乐和学习事物本质的快乐。灵魂中用以学习的部分的快乐是最真实的快乐。

快乐和痛苦之间的中间状态,痛苦时想要平静为快乐,快乐时停止为痛苦。这是快乐和痛苦的影像,是一种欺骗。通过身体传到心灵的那些所谓最大的快乐,其实是某种意义上的脱离痛苦。

第十卷谈到理念的模仿。画家,造床匠和神谁是真正的模仿者。事物都有三种技术,使用者的技术,制造者的技术,模仿者的技术。

以上就是在看书时所记的一些主要的观点,自己看都有点对不起柏拉图这伟大的著作。本书的主线主要是围绕正义这一主线展开,对理想的国度的一系列规划,以及对应的人所应当具有的正义。在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启发,不过现在想总结却不知从何说起了。柏拉图对正义的一系列阐述使我认识到在人生中应当使严格的要求自己,控制自己不该有的欲望,让理性来引导自己,远离一切的恶,进入那真正的善。并且要一生追求真理,追求知识,追求智慧,不断的充实自我,成为真正有智慧的人。

而柏拉图关于哲学王的论述,在通过阅读了本书之后,才明白以前所认为的哲学家为王的观念是很片面的。柏拉图对于哲学家的定义是非常之严格的,并不是随便一个哲学家都能够成为一个理想国的国王,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才能够成为理想国的国王。

书中关于婚姻及生育的问题在我看我是不合乎人类的伦理的,如子女公有等提法根本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而关于优生优育的问题也是如此,将那些素质不好的后代弃之更是有悖于众生皆平等的法则。

书中对政制的描述也让我对以前民主政制的一昧推崇的看法得到改变,发现民主政制并不是想象中的完美,而是确实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过份的自由和宽容,民主制的多面性和复杂性确实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柏拉图对快乐的论述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原来我们原本所认为理所当然的快乐与痛苦其实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和单纯,而常常是快乐与痛苦的假象。有时候快乐只是痛苦的停止,而有时痛苦也恰恰是快乐的停止。这让我们在生活中,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以更宽广的心态,更高瞻远瞩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所面对的一切。

而柏当图的理念论也带给我很多看见。让我更懂得去寻找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当然柏当图的理念论是非常博大精深的,仅一点点的接触是不足以完全的认识它,但也已经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终于很勉强的将这本书看完,虽然过程挺辛苦挺纠结,但是收获颇丰。有人说,二十岁读柏拉图和四十岁柏拉图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相信以后的岁月时,还需要不但的从柏拉图的书里来寻求智慧,因为柏拉图的智慧实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葩,是哲学这个皇冠上的明珠。

关于理想国读后感范文 篇2

首先我觉得我对柏拉图所向往创造的理想国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是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可以达到完全公正的。其次,阅读苏格拉底与其他哲学家的对辩,“满足”了我对人与人之间那种纯理论交流的愿望,即只专注于你本身表达的语言思想内容,而非其他。举个例子,就拿我读的另外一本小说《局外人》来说,其主人公默尔索因意外杀人而上法庭审判,法官及陪审团并没有把审判的重点放在默尔索是故意杀人还是误杀这一法律责任上,而是以其道德为标准去审判他,最后因其在他母亲葬礼上没有哭泣为由,给默尔索判了死刑。在这个例子中,如果是按照柏拉图,抑或是苏格拉底的辩论形式来进行审判,那就只应该追究默尔索的法律责任,对其道德上的责任根本不需要进行考虑,这便是我所说的理想的双方的交流、谈判、审判等形式。这种理想的谈论的形式贯穿了整本书,我相信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也一定采用的是这种只关注谈论本身内容的理想的谈论形式。然而我们都知道,越是理想的东西,在现实中就越难实现,这种理想谈论形式也是如此。在现实中,我们与人交谈,避免不了会被其谈论本身内容之外的东西所吸引并影响,这可以说是基本上不能实现的。所以才会有人说,与其柏拉图,不如亚里士多德。尽管如此,这却并不影响我阅读了解《理想国》这本书。因此,我就更加珍惜在《理想国》中读到的每一段对辩,对我来说每一次辩论都是我精神上的享受,即便我深知这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但我实在无法逃避人对真、善、美这些美好向往的天性,依旧沉浸在纯语言文字理论交流的理想海洋中无法自拔。

除了对辩本身的理想辩论形式外,《理想国》书中所讨论的问题也都非常有实用性。全书讨论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譬如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以及工、农、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加上男女平权、男女参政、男女参军等问题,几乎都是普通人一生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于我个人而言,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主张理想与公正的人,因此在这些问题的观点上不存在大问题,主要看重的是苏格拉底与其他哲学家对辩时的逻辑思维,他是怎么推出结论的,是怎么去反驳对方的。就从这点看,《理想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比如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的对话中,苏格拉底去辩驳玻的“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观点,他首先通过一系列例子说明在生活实际中人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种技术上的帮助,而不是宽泛的“正义”——“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这样会推出一个悖论,也就是说正义是无用的东西,技术才是有用的东西。苏格拉底这番“助产术”的最主要用意我理解是在于说明“正义”是一种专门适用于国家管理的政治才能,而不是一种技术。接着苏格拉底谈论到如果一个人既能够把善给予他人,又能够把恶给予他人,那么这个人本身也很难说是一个正义的人。

综上,阅读《理想国》让我收益了不少,这次只是粗略地阅读了前面地一些部分,日后一定会读完,有机会还会重读一次。

关于理想国读后感范文 篇3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如今,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的了解它的深层次含义,因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爬的上去,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公元前5世纪,雅典哲人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掌权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首先询问了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古希腊讨论正义,都是把它视为个人的德行,属当时普遍重视的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之一。柏拉图感到个人的德行属于微观世界,较为抽象,不易说明,需要借助于一种显明的、宏观的事物来说明。柏拉图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以城邦来比方个人,借助于阐明城邦正义来阐明个人正义。他认为真实的正义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这就是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不正义应该就是三种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灵魂的一个部分起而反对整个灵魂,企图在内部取得领导地位。

在我看来,《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著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关于理想国读后感范文 篇4

《理想国》封面底赫然写着“乌托邦的起源,西方哲学的滥觞”,可见《理想国》在西方哲学史中的不朽地位,可与中国的《论语》比肩,但若是比起《周易》和《道德经》,我倒是觉得还是逊色点。

上学期在看文献的时候,屡屡见到学者引用柏拉图的《理想国》,心想柏拉图的《理想国》不进去走一遭算是绕不过去了。借了之后,翻看几页之后,甚不在意,也就束之高阁,没有耐心去看。因疫情耽搁半年之久,返校之后,才决定重新拾起,认真细读,并做笔记,才算是一知半解,稍知其理想了。

柏拉图谈到灵魂有三种构成,分别是理性、欲望和激情。欲望只有在理性和激情的调节控制下才不至于毁掉一个人。同时十分强调心灵或者灵魂的高贵品质,而轻视肉体的欲望,可以说,柏拉图是西方哲学身心二元论的“始作俑者”,这成语用的不太恰当,但是确如柏拉图这种类似”存天理,灭人欲”以陶冶心灵或灵魂的思想在当时也许会振聋发聩,警醒世人。但是于今,我们都知道这是错的,但仍有其意义所在。

伟大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哪怕是错误的论断也会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启发和引用。我不明白的是柏拉图所说的激情到底是指什么,换句话说如果用另一个词代替激情的话,会是那个词语比较合适?是动机还是信念还是什么?我始终没整明白。

柏拉图有个最为经典的穴喻论,广为流传。每当读到此处,便觉得自己不就是那个洞中之人嘛,在自己狭隘认知的世界里看着自以为真的影像,就认为自己看清了世界,可是当自己勇敢的走出洞穴,见到真正的太阳和大千世界之后,方才悔悟过去的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见识浅陋之极,所有过去为之斤斤计较的一切都是庸人自扰,不值一提。

而能带领人们发生身体转向和灵魂转向,走出自己狭隘的认识误区,见识接近真理的真实世界的就是至善,至善就像太阳光的创造者,带人导入理性、爱智和正义的光明之途。老子也讲过上善,所谓上善若水,水润万物而不争,而 同时,水无定形,不舍昼夜的流动,就像追求真理永无止境一般。

教育的目的不就是让学生从可见到可知,使其发生身体和灵魂的转向,引导学生不断突破认知局限,追求真理和至善的智慧吗?

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像洞中之人一样,有时候会被自己的眼睛等感官所蒙骗,对所可见的世界影像信以为真,以为这就是真实世界的全部,为之多情而余恨,为之计较而自扰。然而当你真的怀揣对真理和至善的追求,发生身体和灵魂的转向,走出自己的狭隘认知,方能超脱自我,一步一步接真理至善的真实世界,方能逐渐卸掉认知枷锁,成为潇洒旷达和独立思想之自由民,达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境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能够真正做到乐天知命就很不容易了。

柏拉图提到的“哲学王”也很有意思。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无用为大用(我是个人这么认为的)看似最被人看不起的废物,但是由于无权利之欲,德行纯粹而全面发展,倘若受人爱戴,哲学家为王治理国家,那国家就会昌盛。反之,哲学家不受人爱戴,人人争权夺利,哲学家便是这个浑浊社会中最无用的废物,不得不隐遁山林。

柏拉图提到的哲学家和我国古代隐士颇有几分相似,盛世出将入相,乱世隐遁山林,以内圣外王为士人最高理想追求,学而优则仕。

以上所提,是我读完《理想国》感受共鸣最为强烈的内容。读完之后,也觉得对自己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哲学即便是形而上,就像现在的人工智能一样不明觉厉,但是哲学的起兴和发端不也是在爱智之人的躬身俯仰之间嘛。

最后如果让我掩卷冥思的话,我会由衷的提起这几个关键词:平等对话、逻辑论证、类比隐喻、身心二元、灵魂转向、可见可知、哲学为王。当然还有其他比较重要的元素,在此就不一一解释了,当然前面所说也是个人感悟,有不对的地方,还请赐教!

在我心中,哲学家是很高级的称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作为一个庸人,热爱哲学的初衷无非是让自己不再庸人自扰,给自己的身心找一个家,一个无需庸人自扰的灵明清净之家——一言以蔽之,热爱哲学,是为了灵魂诗意的栖居!

关于理想国读后感范文 篇5

读完《理想国》一书,我深切体会到柏拉图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的非凡之处。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贵族家庭。小时候从师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青年时期功成名就,和苏格拉底及亚里士多德一道成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我读这本书虽不觉得难懂,却也须认真仔细咬文嚼字方懂其中的道理。向来哲学书不好读懂,可略懂一些却已是受益匪浅,此次我是深得这番道理了吧。柏拉图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让我佩服不已。

该书通过苏格拉底与色拉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与其中。这种构思,不但现实出哲学家的胆略,更现实出思辨的智慧。辩题围绕论财产与老有所福、理想国与理想政治、论定国安邦、论正义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哲学诡辩、论国民教育、论妇女的天赋以及哲学家的德行等一系列展开。涉及的问题众多,如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民主问题、法律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妇女参政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其中,关于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辩论我印象尤为深刻。

苏格拉底在辩论中首先提出了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兴旺是这个国家的民众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是不能够自给自足的,但人总是有很多欲求”,“我们群居在一起,帮来帮去,大家都能从别人身上满足各自的欲求。于是,当这些合伙人和帮手聚居一地、同舟共济的时候,他们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国家了”。苏格拉底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为理想国的提出与设想作了铺垫。而当缔造出一个国家,“我们似乎就要为扩展我们的疆土而费心思了。因为原先那理想的国家的财富已经不够用了”,“如果要想得到更多的耕地和牧场,我们就会想到邻国去占有,邻国的人自然也会盘算着我们的耕地和牧场。因为他们的欲望同样也超出了人们远离生活必须的范围”,“于是战争就发生了”。这里,苏格拉底只用几句话就把人类为何而发动战争解释得清清楚楚,无非是人类的贪欲和国家的不理想。苏格拉底又认为,守卫城邦者需是“不屈不饶,意志坚强,所向无敌”,可具有这么好的天赋乃至勃发的精神的人,却有可能彼此间发生内乱,抑或跟其他的公民发生野蛮举动。可见,理想国的建立是艰难的,但苏却认为是必要的。

可就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来说,建立理想国未必还太过不现实。虽然我对理想国能否建立抱质疑态度,但苏格拉底围绕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精彩辩论仍让我惊叹,这可是两千多年前一位有伟大抱负的智者内心的呐喊啊!随着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提出,柏拉图在书中引出了他的恩师关于正义与非正义这个话题的态度。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这种完全的舍己为集体的精神虽然在现今不可完全赞同,可还是让人佩服的。想想当下还会有多少人愿意放弃自身利益而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许许多多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的观念和价值观,我仅从自身感受最深刻的部分进行整理。要真正吸收柏拉图的思想精髓,我知道这样粗略阅读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哲学家的思想还将由我们继续传承,继续在历史长河中闪着耀眼的光芒!

喜欢《理想国读后感优秀范文合集(5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理想国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