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900字合集。

读书最大的乐趣是从其中找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读后感的写作需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哪些作品读后感值得我们借鉴呢?下面是编辑精心整理的"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 篇1

也是在机缘巧合下听说过王阳明及他的心学,然后在朋友的推荐下读完这本书。王阳明的一生确实很精彩,作者文笔也不错,在故事中穿插着讲王阳明哲学,也不至于太枯燥。但不知作者是否为了彰显朱熹理学和王阳明心血之间的区别,书中举的很多例子大有贬低理学之嫌。朱熹的理学并非完全就是没有实践的纸上谈兵,只是可能没有想心学那般格外注重实践,并把实践挂在嘴边。在生活中实践,即对道理的思考和探索在王阳明的标准里不也是一种'行'吗?另外,可能很多推崇理学的人也只是像早年的王阳明一样缺乏一个平台去建功立业,这也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去'实践'。另外,格物致知,在我看来,朱熹的本意也并非是通过'格万物'去获得万物的理,而是万物之理很多都是相通的。

从现在看来,王阳明能在军事和管理上有着罕见的建树,他早年间学的兵法和百家的知识肯定有着不少的作用。而把这些建树都归功于心学,也未免有些忘恩负义之嫌。毕竟,致良知,心即理更多的是一种道理和认知,并非实打实的客观知识。虽然,在王阳明看来即使平乱失败,没有这些功绩,并不能影响他当圣人。毕竟,只要致良知,则人人皆圣人。

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进化论,基因学及将来的人工智能可能都会将更多的人从唯心主义者变成唯物主义者。王阳明的心学也可能不能使人完全信服,但这也不妨碍我们去了解和学习它。毕竟,不论科技再如何发达,我们的心还是会躁动,会有私欲,会不快乐。

又要来插个题外话,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古代这些"百家"学说的提倡者有着众多拥护和崇拜者,给人提供道德行为准则,而在西方起到这一作用的是宗教。但不同的是,诸子百家并没有神话色彩。而国外的哲学家的影响力更多的是学术上的,并没有很多狂热的追求者,可能是因为西方哲学并没有"布道"这一说,又或许跟以前的科举制度又有关系。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 篇2

这是一本有意义的好书。

本书主要以时间线为准,叙述了王守仁王阳明的一生,摈弃了很多无用的内容,只通俗的讲述了王阳明创立和发扬心学中的关键事迹,王阳明的形象性格跃然纸上,生动灵活。

王阳明一生中关于心学的重大事件有三个,贵州龙场悟道,总结出心学的关键:知行合一。开始心学路程;江西南昌,总结出致良知,完善了心学的灵魂,从而心学上升到哲学理论;浙江余姚总结出四句教,可以说是通俗指导人如何实践心学。至此心学近乎完善,从而发扬光大。

王阳明的心学无论如何是从朱熹的理学中冲破牢笼而出的,生动灵性,可还是多半离不了格物致知。王阳明的心学中的知行合一,不过是格物致知的升华版。存天理灭人欲同样也是朱熹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础。总的来说,王阳明给我的感觉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巨人高出一头,同样是黄金,不过斤两不同。

心学贴近生活,指导人的生存和生活实践。他的理论是一切道理都在心中,无需外求。其实人人都或多或少懵懵懂懂了解一些,王阳明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本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宗旨,尽力发扬心学。明朝当时的科举环境和他的心学理论格格不入,心学在他死后慢慢没落。心学是教人做人的学问,让人活的快乐,心安理得的学问,是人人都该学的学问。

心学中有一句话说得好,人人都有良知,可有些人的良知被蒙蔽了,像镜子沾染了灰尘污泥,擦拭后就焕然一新。如果想做好人,可以学习心学阅读此书。

总结:人生不过如此,只求无愧于心。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 篇3

今年暑假,我读过沈石溪写的《狼王梦》,我读过叶圣陶写的《稻草人》,但让我读过念念不忘的还是著名的儿童作家曹文轩写的一部长篇小说《青铜葵花》。

《青铜葵花》这是一部兄妹情深的书,主要讲述了葵花是一个单纯懂事的小女孩,而青铜却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小男孩。在葵花七岁的那一年,她的爸爸带葵花来到了乡下,可是不久她的爸爸就溺水去世了。因为没有人照顾,所以葵花被青铜家收养了。就在一种机缘巧合下,青铜和葵花相识了。

青铜把葵花当做自己的亲妹妹一样看待。为了能让葵花上学,青铜放弃了自己上学的机会;为了能葵花照一张相,在寒冷的冬天,青铜把自己脚上的那双芦花鞋卖了;学校汇演时,为了能让自己的妹妹葵花在报幕时让人觉得美丽,青铜为葵花做了一串晶莹剔透的冰项链;为了不让葵花去别人家借灯光,青铜跑进草丛里捉了萤火虫,做了十个南瓜灯;为了能让葵花看马戏时有一个好位置,青铜在风中站了一个晚上;为了能让葵花……当然,葵花也为这个家做了许多事,为了这个家,学校组织的活动葵花都没有去;为了这个家,放学后就和青铜一起采芦苇……

一晃就几年过去了。有一天,城里来人了,说是要接葵花回城,大草垛上的村民都有一万个不愿意。可尽管如此,葵花最终还是去了城里。葵花走的那一天,青铜一家人都十分悲伤,青铜也跟着哭泣了。

自此以后,青铜每天都在大草垛等葵花。直到十二岁那年,在芦荡的尽头,青铜看见了葵花的影子,青铜的所有思绪一下子翻滚起来,他大叫着:“葵——花”。

读完这本书后,我被他们不是兄妹胜似兄妹的情谊所感动了,就像曹文轩说的一样: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 篇4

初见王阳明是在近二十年前的浙江绍兴的柯岩风景区,哪里有一块半立着的石板上简单地刻着他的名字和思想家的身份。再次看到这个名字是在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的文章里,他引用王阳明格竹子的实例是想告诉中国的大学生要重视实验的作用。这篇文章我教过两遍,但对于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思想成就仍是一无所知,甚至潜意识里觉得他是怪异另类的人。当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在课堂上深情而崇敬地述说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理论时,我被他那虔诚而认真、侃侃而谈的神情深深地感染。我既好奇又有些惭愧,好奇的是一个初一的学生怎么会对那些枯燥的哲学言论有如此的兴趣;惭愧的是我把王阳明的书收到书架里近一年多了,就是不想看,也觉得看不下去。我当时就对那个孩子表示感谢,感谢他激发了我了解王阳明的热情和决心,承诺他读完书后一起交流心得。

哈佛大学把王阳明的思想看作是二十一世纪影响最大的学说。读完此书后,我也对此赞同不已。觉得现在的一些心灵鸡汤式的语句多少都在借用或出自王阳明的理论中。如“听从内心的召唤”“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最无敌”等。度阴山深入浅出的分析,具体详细的实例,平实而又流畅的文笔,都让我对王阳明的思想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王阳明心学的内容主要是“心即理”,他认为人生来就有良知,就像人生下来就会吃饭一样自然。而良知就是明是非知善恶。人一生都要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良知,达到致良知的目的和境界,就能成为圣人。他致良知的步骤是“无善无恶心之本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无比敬佩王阳明的才华和学识,更赞叹他的自信和尽善尽美成为圣人的崇高志向。渴望他的学说能让更多人接受,享受到生命过程的幸福和美好。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 篇5

本次读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感觉这书里有种力量。或许有人会说又是本鸡汤。我负责的告诉你绝不是鸡汤。这种力量是与生俱来的。通过阅读本书,把藏在身体深处的力量挖掘出来。这种力量叫做“致良知”。

它类似于心理学。心理学会告诉我们很多原理。但很少教我们方法怎么运用。而阳明心学确能简单易懂的理解去践行,确实佩服这位古人留下来的智慧。

阳明先生说“致良知”是终极目标。是我们的指路明灯,光明良知才能强大自己,持续不断的光明良知,才能成大事。看起来非常简单,实际却没那么简单,深挖隐晦的智慧才是不断探索的价值。

光明良知有两种简单的方法,第一静坐,第二事上练。

静坐并不是佛家的苦禅啥也不想。而是让自己静下来感受自己的良知。整理自己的思想。通过独立安静的思考把蒙蔽良知的东西清理出去。

关于“事上练”我们每天都可以实行。对待生活和工作,事事都可以从良知来判断是非,并管理好自己,时时刻刻的光明自己的良知。

理学讲存天理去人欲,阳明先生重新解读,人人平等,没有条条框框,良知与生俱来,良知也容易被私欲所蒙蔽。人只要没有私欲,自然能成为圣人或领袖。伟大主席“毛泽东”不就是这样的吗?至少我在电视剧里就是这样的。

前几天我看了一个电视节目《对白》。当代的华人神探李昌钰讲了他自己的故事。对我印象比较深的不是他,而是她的母亲。他的母亲真的很伟大,做到了知行合一。养育了一群子女,学历都非常的高,都非常的出色。李昌钰的成长和人生的道路基本也是他的母亲给他指明的。他的母亲就是一个良知光明的人,私欲极低的人,一个教会儿女“致良知”的人。真心的尊重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母亲。

对于李昌钰本人,也是我学习的榜样。每天工作16小时,吃饭都怕浪费时间。就是这种勤奋成就了他。他也能做到知行合一。他有自己的目标。他知道这个目标自己怎样做可以达到,并长期努力坚持付出。最终成了华人神探,现实生活中的福尔摩斯。

说到这里,我一直说别人的故事,我也来讲讲自己的体会和事上练。自从理解了良知的力量,简单的理解了阳明先生致良知。认为自己良知也被蒙上了一层较厚的灰尘和污渍。上至孝,中至信,下至公共社会。自己的私心太强。很多事情现在想想有些脸红,很多行为不够光明。

比如对父母的孝,一直觉得自己非常有孝心,但做的很少,知行不一。前几年觉得自己对朋友以真心相待,这几年反而没有了,利益心太重,还是私欲太重。自己也会学着占便宜了。社会公共事业的参与感没那么强,总觉得跟自己没啥关系,或者自己等着结果直接受益就好了,还笑别人费力不讨好。等等……。我的良知被社会的习气所蒙蔽了。

通过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我也初步了解“良知”的力量。一个人做到无私自然无畏。无私无畏不是说不作为。你做的事情只要符合良知,你的心中就没有任何恐惧。比如革命先烈,他们就是心中的无私所以伟大。比如我们看到美女会不好意思对视。说白了还是心理有私欲。比如我们看到我们的上司和老板,有时不敢面对也是心理的私欲在作祟。只有去除这些私意,坦然面对,才能真正发挥自己强大本身的力量。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900字


什么是读后感?是指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把自己的感想、收获写下来的文字。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我们在写读后感需要注意的是,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书笔记呢?读后感大全特意收集和整理了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1)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儒家修炼“内圣外王”之境界的心法。

“八目”是达到“三纲”之条目工夫,是人生进修之阶梯。

“格物”乃阶梯之基也。

然何为“格物”?又“致”何“知”?自古以来各自有说。

刘宗周(明末理学家)曰:“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

如郑玄(东汉经学家,著《三礼注》)曰:“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子思(孔子之孙,著《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朱熹(南宋理学家,著《大学章句》)曰:“格物者,格,尽也,须是穷尽事物之理。若是穷得三两分,便未是格物。须是穷尽得到十分,方是格物。”

以上说法虽各一,然基本认为“格物”者,乃格心外之物事,从物事上穷理以“致知”。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恶。

而王阳明不同,其曰:“天下之物本无可格子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又曰:“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又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去恶之谓也。”又曰:“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认为,“格物”者,乃格心中之物,破心中之贼。以此方能“致知”。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恶。

虽然都是为了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恶。但王阳明认为,从格心外之物事以致知,乃舍本逐末。因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人人本具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恶之性,是谓良知。然生而为人,良知之“明月”易被情欲之“乌云”所蔽,以致良知无以致用。所以,格物当格心中之物,拭“乌云”之蔽,复“明月”之明。

是为“格物”,是为“致(良)知”。

以此踏上人生进修之阶梯,以致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2)

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王阳明

读了郦波老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仍是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看到度阴山写的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又有了再读王阳明的渴望。再次纵览王阳明的一生,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仿佛都在为之肃然起敬。悟道心学、南赣剿匪、平定宁王、广西戡乱,这每一件于他人而言已是辉煌的一生,对王阳明来说不过是人生的一段经历,王阳明用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都无法企及的人生。再读王阳明,对心学又有了一些更深的感悟。

致良知:守住心中底线。

致良知就是用良知去为人处世,王阳明心学认为人心中有个能分是非善恶的良知。

王阳明的一生都是坚持按良知的指引去做,所以做到了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拥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都有自己的是非善恶之心,但很多时候没有听从内心的声音。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可以遮挡我们的良知,功利之心、贪欲之念、纵情之求,我们忘记了要时时打扫自己的良知,让它清澈、明净、透明,反而被自己的欲望层层包裹起来,忘记了良知的存在。

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初心”,现在想来,也有不忘良知的意义。不论我们走到哪里,要做什么,一定不要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不要偏离了良知的道路,不要与自己的初心越走越远。

致良知更重要的还要持之以恒。

王阳明在生命弥留之际,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只说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八个字像一道强光直抵我的内心,震憾、钦佩、叹服,仿佛一切的情绪都无法描述,我有了欲哭的冲动。一个人如果能光明一生,这是何等闪耀的人生,即便籍籍无闻,即便没有丰功伟绩,但这一生一定是无憾的是圆满是美好的。

王阳明认为人人皆圣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良知,但这个世上终有善恶之分,有美丑之别,就是很多人无法把良知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那些我们曾经坚持的、捍卫的、遵循的良知,在物欲横流中逐渐面目全非,逐渐不知所踪。

事上练: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在军事上体现出来的雄才伟略,让人啧啧称赞,这就是心学表现出的力量。王阳明在各种战争中最后总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事上练。他是军事才能不是天生的,不是突然具备的,去了解他的一生,在他15岁时,他就曾单枪匹马私出居庸关,从小就喜欢排兵布阵,并在并在江西一次又一次的剿匪中不断积累经验,进行事上练,才能以悬殊兵力平定宁王。

事上练就是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我们今天经常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是在实际中,我们常常做了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们空有远大的理想,却无从实现;似有满腹的才华,却无从施展。我们常常抱怨没有机会、没有平台、没有运气,却不知事上练,其实事事皆可练。

从一分一秒的时间开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自己的内心练得无比强大,把自己的本领练得无比强大,一个强大的人必能找寻到自己的梦想。王阳明的心学似乎总能给人一种力量,在冥冥之中能重新焕发出精神的光华,能催生出前行的动力,能让平淡的日子有了更多的力量,让平凡的生命有了更美的追求。作者:赵景利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3)

万法归宗都是一样的道理,不变的规律。而圣人就是成功解说人。心学讲人,已近乎于道。世人皆有趋利避害之心,社会要和谐,则趋利需公平互利,趋利之心本无善恶。事实上程朱理学教人于礼趋利,心学教人凭良心趋利,于礼与凭良心溯本追源当是异曲同工,礼无完礼,亦非人人能知礼,而良知为人之天性,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王阳明说人人都能成圣,因为这些道理人人都会,孩提时会的长大了却不会,我们只是被欲望蒙蔽了良知而已。要想保持良知不被蒙蔽,就得强大你的心,而知行合一就能不断锤炼你的心。孟子说我善养浩然正气,只有一颗强大自信的心才能焕发出这种傲人的浩然正气。心学最重要的教人言行一致,宁为真小人,不做伪君子,人最憎恶的是那些口是心非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世上之人表里不一,总言身不由己。道理都懂,但利之所在则言不由衷行不由心。是人皆宜被欲望蒙蔽了良知,只有事上炼心,方能固本培元,不改本心。对心学理解就是:人生于社会中,求利要互惠互利,时刻牢记于心,事事遵循,当这已成为你的习惯,你坚不可破的信仰时,这已成为王阳明所说的圣人。该书作者对心学解说中有些过分先入为主,强词夺理之嫌。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4)

王阳明在生命弥留之际,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只说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八个字像一道强光直抵我的内心,震憾、钦佩、叹服,仿佛一切的情绪都无法描述,我有了欲哭的冲动。一个人如果能光明一生,这是何等闪耀的人生,即便籍籍无闻,即便没有丰功伟绩,但这一生一定是无憾的是圆满是美好的。

王阳明认为人人皆圣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良知,但这个世上终有善恶之分,有美丑之别,就是很多人无法把良知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那些我们曾经坚持的、捍卫的、遵循的良知,在物欲横流中逐渐面目全非,逐渐不知所踪。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5)

王阳明在军事上体现出来的雄才伟略,让人啧啧称赞,这就是心学表现出的力量。王阳明在各种战争中最后总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事上练。他是军事才能不是天生的,不是突然具备的,去了解他的一生,在他15岁时,他就曾单枪匹马私出居庸关,从小就喜欢排兵布阵,并在并在江西一次又一次的剿匪中不断积累经验,进行事上练,才能以悬殊兵力平定宁王。

事上练就是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我们今天经常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是在实际中,我们常常做了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们空有远大的理想,却无从实现;似有满腹的才华,却无从施展。我们常常抱怨没有机会、没有平台、没有运气,却不知事上练,其实事事皆可练。

从一分一秒的时间开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自己的内心练得无比强大,把自己的本领练得无比强大,一个强大的人必能找寻到自己的梦想。王阳明的心学似乎总能给人一种力量,在冥冥之中能重新焕发出精神的光华,能催生出前行的动力,能让平淡的日子有了更多的力量,让平凡的生命有了更美的追求。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6)

本次读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感觉这书里有种力量。或许有人会说又是本鸡汤。我负责的告诉你绝不是鸡汤。这种力量是与生俱来的。通过阅读本书,把藏在身体深处的力量挖掘出来。这种力量叫做“致良知”。

它类似于心理学。心理学会告诉我们很多原理。但很少教我们方法怎么运用。而阳明心学确能简单易懂的理解去践行,确实佩服这位古人留下来的智慧。

阳明先生说“致良知”是终极目标。是我们的指路明灯,光明良知才能强大自己,持续不断的光明良知,才能成大事。看起来非常简单,实际却没那么简单,深挖隐晦的智慧才是不断探索的价值。

光明良知有两种简单的方法,第一静坐,第二事上练。

静坐并不是佛家的苦禅啥也不想。而是让自己静下来感受自己的良知。整理自己的思想。通过独立安静的思考把蒙蔽良知的东西清理出去。

关于“事上练”我们每天都可以实行。对待生活和工作,事事都可以从良知来判断是非,并管理好自己,时时刻刻的光明自己的良知。

理学讲存天理去人欲,阳明先生重新解读,人人平等,没有条条框框,良知与生俱来,良知也容易被私欲所蒙蔽。人只要没有私欲,自然能成为圣人或领袖。伟大主席“毛泽东”不就是这样的吗?至少我在电视剧里就是这样的。

前几天我看了一个电视节目《对白》。当代的华人神探李昌钰讲了他自己的故事。对我印象比较深的不是他,而是她的母亲。他的母亲真的很伟大,做到了知行合一。养育了一群子女,学历都非常的高,都非常的出色。李昌钰的成长和人生的道路基本也是他的母亲给他指明的。他的母亲就是一个良知光明的人,私欲极低的人,一个教会儿女“致良知”的人。真心的尊重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母亲。

对于李昌钰本人,也是我学习的榜样。每天工作16小时,吃饭都怕浪费时间。就是这种勤奋成就了他。他也能做到知行合一。他有自己的目标。他知道这个目标自己怎样做可以达到,并长期努力坚持付出。最终成了华人神探,现实生活中的福尔摩斯。

说到这里,我一直说别人的故事,我也来讲讲自己的体会和事上练。自从理解了良知的力量,简单的理解了阳明先生致良知。认为自己良知也被蒙上了一层较厚的灰尘和污渍。上至孝,中至信,下至公共社会。自己的私心太强。很多事情现在想想有些脸红,很多行为不够光明。

比如对父母的孝,一直觉得自己非常有孝心,但做的很少,知行不一。前几年觉得自己对朋友以真心相待,这几年反而没有了,利益心太重,还是私欲太重。自己也会学着占便宜了。社会公共事业的参与感没那么强,总觉得跟自己没啥关系,或者自己等着结果直接受益就好了,还笑别人费力不讨好。等等……。我的良知被社会的习气所蒙蔽了。

通过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我也初步了解“良知”的力量。一个人做到无私自然无畏。无私无畏不是说不作为。你做的事情只要符合良知,你的心中就没有任何恐惧。比如革命先烈,他们就是心中的无私所以伟大。比如我们看到美女会不好意思对视。说白了还是心理有私欲。比如我们看到我们的上司和老板,有时不敢面对也是心理的私欲在作祟。只有去除这些私意,坦然面对,才能真正发挥自己强大本身的力量。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一个人改头换面,焕然一新。

在用心读好书 奋斗新时代读书活动中,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知行合一王阳明》。

本书是首部全面解读知行合一哲学理念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系统阐述了这位大思想家的核心理念和传世哲学,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都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己的本心,以良知来约束自己的生活。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原本都有一个自我的灵明,那就是我们的本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在。在良知的引领下,我们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要做到尽心尽力,问心无愧。

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以知行合一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本书告诉我们:时代在改变,社会在发展,我们不能固守着旧思想,而应该不断学习,顺应时代潮流。我们应立足工作本身,勤于钻研,敢于发现,要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只有这样,在开展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保持不畏艰难、敢于奋斗的精神。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历挫折、考验和磨练的人生,才能真正地迈向成熟和成功。我们应认真领悟并努力学习先贤追求真理的精神,始终保留着一颗求知探索的真心,去追求真诚、无悔的人生。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伟大的前人交流,和深邃的思想碰撞。阅读这本书,让我们能够在深刻的文字中去感悟和体会,让优秀的理念引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从而让我们成为更理性、更健全、更饱满的人!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_1700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700字

历时10多个小时,终于读完了这本书。不过内心是满满的充实和感动。

对于王阳明其人,其实我完全是一无所知,只依稀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号人物。至于他是做什么的?哪个朝代的?我一概不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一位朋友的书评,书评写得内容充实,充满了智慧和机锋。于是我的好奇心立马就被钓起来了。王阳明究竟是何方神圣?他的什么心学理论有这么牛吗?我立马将此书加入了我的书架。两三天的时间读完这本书,心中似乎有千言,却感觉无处落笔.

无法落笔的原因肯定不是这本书不好,而是里可分享的东西太多了,不知道怎样才能把我心中的感悟完整的呈现给大家。

简单的说一下吧,王阳明的三次悟道:

第一,提出 “心即理”。

心即理的意思,我们的内心就是正理,无需外求,心外无物。

第二,提出“致良知”。

致良知,即是光明我们内心的良知,如心告诉我们这样做是善的,我们就去做,如果心告诉我们是恶的,我们就要坚持自己的良知,不去做。

第三,提出“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其实也就是前两项的总结。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心即理的意思;有善有恶意之动,就是格物;知善知恶是良知,致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知行合一。

以上只是我粗浅的认识,可能还有错误的地方,欢迎指正。

我是个很感性的人,所以理性的分析,总揽全局的视野总是欠缺。我就说一点,王阳明这老头,我是打心底的喜欢和崇敬了。。

他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我心里有一个愿望,就是成为王阳明的学生。因为王阳明是真真做学问的大家,无论是在被流放的边境,还是在剿匪的途中,王阳明时时刻刻都在讲学,无论剿匪多么的紧张,艰险。他始终不间断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我想如果有这样的一位老师可以追随是多么大的荣幸和幸福呀。

定心。极致的冷静,无论宠辱,都心定,即便泰山崩于前,也面不改色。无论身处牢狱,还是恶劣的边疆,无论是命悬一线还是阴谋陷害。王阳明总是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用致良知的方式一次次的化险为夷,逢凶化吉,大获全胜。

悲天悯人的大圣人,他不拒绝做官,不是为了自身的名利,而是为了自己一身的学问可以真正的做点实事,济世救人,建功立业。江西剿匪,平叛乱,有勇有谋,有铁血的手腕,也有怀柔的心怀。他剿匪成功,还不忘安抚民心,制定一系列的政策以免匪患再生。

他身出名门,却仕途不顺,命运坎坷。从小顽虐,不肯多读科举类的书籍,造成屡仕不第。他研究道教,佛教,儒家,日日苦读,悉心专研想找出成为圣人的真谛来,却在耗费了多年的心血之后通通推翻。由于自己的性格狂放使然,他遭人陷害,身陷囹圄,后又被流放到蛮荒的边疆。身体受伤,疾病缠身,可就是这样的遭遇,激发了他的智慧,于是在龙场恍然大悟,证得心即理。

致良知,就是要格物致知,光明自己的良知,还有在事上练,必须要知行合一。王阳明为我们做了一个绝好的表率,他自悟道这个道理,便没有再偏离这个道理。始终是身体力行,无论是江西剿匪,平叛宁王造反,还是后面广西招抚,他将心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让敌人胆战心惊,闻风丧胆,让老百姓和学生拍手称快。他行事稳健,谋定而动,动则如疾风迅雷。将心学和军事策略完美的结合。

王阳明,我心中完美的圣人,又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事中磨炼。我自知已被各种欲念蒙蔽自己多年,可我心中始终存有良知,因为没有遵从良知行事,所以,才让我终日郁郁寡欢。

谢谢你,可爱的老夫子,让我明白道理,让我懂得要成为一个真实的人,必须致良知,必须知行合一,必须要事事磨炼。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存天理,灭人欲,这话听来很吓人。不过我懂得,灭人欲,只是要灭掉我们多余的一些颠倒妄想而已。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老夫子,请受学生一拜。[抱拳][抱拳]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后有感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后有感

蔡远飞

说实话,刚拿到公司寄给我们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这两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拒绝的,因为觉得现在工作那么忙,哪来的时间来看书。但是出于好奇心,不明白为什么领导会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它的魅力何在?于是我翻开了书籍,看了简介,慢慢的就被这本书所吸引了。每天睡觉前或者休息的时候就翻上几页,让自己的心慢慢安静下来,也许这也是这书的魅力所在吧。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了解到王阳明虽出自书香门第,富有才情,但是他的一生却历经坎坷。多次参加会试都榜上无名,这在当时对读书人来说是奇耻大辱,但是他却认为“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心动为耻”。世间万物皆有两面,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必太在意。只有调整自己心态才能减轻痛苦,享受快乐。其实这种观点,正是体现了王阳明立身之本。他在被贬谪贵州龙场驿丞期间,通过“龙场悟道”,彻底领会了儒家“格物致知”的要旨,彻悟了“知行合一”这种天地间的终极智慧,从而创立了影响极为深远的一门学问—心学。

知行合一,就是说知行是不可分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这种观点,彻底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

致良知的道路又是什么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的本真状态,通过主体意识达到自我道德修养,规范自我行为。这是心学的核心部分。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一个由知善到行善的过程,要求人们将自己的伦理道德知识付诸实践,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达到内圣而外王的境界。当今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人们对于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增多。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将自己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现代人所缺乏的并不是道德知识,我们缺乏的是将道德知识落实到实践的具体行为。道德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上,要将其体现在我们的实际行为之中。这个社会并非要求每个人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我们所要做的只是点滴的小事,把自己的道德认知落实到道德实践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扭转目前社会上的一些病态风气。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沟通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架起了一道桥梁。、

做为新三科技设计公司的一名员工,我们要在“笃行”上求实效。“知行合一”的重点是“行”,而不是“知”,它彰显的是一种实践精神。结合今年我们设计分公司的经营状况数据分析来看,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成本比较高,回款较慢。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把学习中获取的好理念、思考中发现的好想法、工作中积累的好经验,转化为实践成果,产生实际成效。尽可能的将我们的成本降低,提高工作效率;还有把回款率提高。要坚持问题导向,想实招、出硬招,强化执行落实,努力把本职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搞明白、解决好,让实践在问题的解决中落地生根。要勤于积累、多干少说,善于在实践中反刍内省、提炼创新,不断形成推动公司发展的新办法、新思路,真正在学用相长中实现知行并进。

我们还要在“善成”上见真章。善做善成是“知行合一”的境界追求和鲜活体现。做为公司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就是要发扬锲而不舍、止于至善的进取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善始善终,给公司带来效益最大化。

《知行合一:王阳明传》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传》读后感

怀着忐忑的心情,假期里我拜读了度阴山先生著述的《知行合一:王阳明传》。对于王阳明的认识,其实不看此书,我也是知道一点的。他原名王守仁,出身书香门第,文武双全,通过剿匪和平定宁王叛乱,开创了明王朝的中兴大局。之所以有些忐忑,是因为王阳明的学说,在我们的历史和政治教科书上,被定义为唯心主义。而根据我们的政治教科书,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是正确的。好在这本书是习近平主席推荐的,所以其内容主旨应该有正能量,有可取之处的。

对我来说,看完《知行合一》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知行合一不是我以前所了解的知行合一。以前知道知行合一这个说法,是通过近代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在近代史教科书提及陶行知先生时,就同时提及了知行合一。那时候以为知行合一就是通过实践获得知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学生要把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现在看来,貌似误解了多年。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识,而是良知,是儒家所谓的明心见性致良知的良知。知行合一的知,和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的知,是不一样的。格物致知的知,的的确确讲的是知识,通过了解物体的规律而获得知识。所以在我所学的教科书上,多少占了些唯物主义的边,于是落足了笔墨,也混淆了知行合一的知和格物致知的知。

王阳明的学说,被当代归类为唯心主义,而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却是唯物主义。那么问题就来了,从根本上讲,王阳明的学说是错的吗?要知道,王阳明的传奇是辉煌的,其知行合一的威力是无边的,而且唯物主义学说对于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是非常认同的。而程朱理学和王氏心学,都是脱胎于明心见性的儒家学说。知行合一的良知,是每个人内心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有鉴于此,王阳明主张练心,并且主张事上练,就是要通过入世历练,不断的反省自身行为,最终找到内心的良知。但是对于良知是否与生俱来,我还是不太认同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度阴山先生觉得王阳明是认为良知与生俱来,我不敢苟同。毕竟外部环境对人类的意识,还是有影响的。

如果从学说理论正确性来说,王阳明的心学与唯物主义是对立的。马克思汲取数代哲学家的理论,穷毕生精力,才有了《黑格尔哲学批判》、《资本论》等巨作产生,从而开创唯物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局面。但是,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就是唯心主义学说巨匠:黑格尔。(读后感)所以,学说没有对错,他们都能而且只能有限的解释世界。唯物主义发展到今天,从爱因斯坦相对论衍生的薛定谔量子力学以及其猫论,却严谨的阐述了粒子运动的不确定性。同时,质量为零的上帝粒子的存在和发现,唯物主义的理论边界也逐渐清晰。

人是复杂的情感动物,一生虽然短暂如白驹过隙,但受到的困扰,却如沙滩碎石不计其数。而人的认识力也是有限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形成严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心学,作为一门把良知作为处世准则的主张,应该有其立身之地。其实不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其发展都离不开严谨的逻辑分析,只不过在采纳分析基础时,一个偏向物质,一个偏向良知。这两门主张的关系,有点像老子学说中的有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果将来有一门学问,能够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张统一起来,应该可以命名为玄玄学了。

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到底谁对了?我现在还是偏向于唯物论,但是也不否认唯心主义能帮我扫平很多困惑。当为人处世不违良知时,哪怕事后从唯物论来解读是徒劳的,至少我不会捶胸顿足内疚后悔,而是拥有内心平和。所以不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从其严谨的逻辑分析而言,应该都没有错。但是为什么不管是教科书,还是社会舆论,总要分个对错呢?问题应该出在表象,也就是说在名称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是两个外来词,具体是谁将Materialism和Idealism这两个词分别翻译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我也不知道。但是这两个英文单词的翻译,更准确的意义应该分别是物质主义和理想主义。如果用物质主义和理想主义来代替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应该可以不用事事分个对错。因为唯的存在,所以才有排他的意味。单纯的物质主义和理想主义,是没有排他的含义的。而一套有排他性的理论体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比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唯一真神,就是具备排他性的,更不要说他们和佛教道教的教义差别。

在西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始于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理论的批判继承;在东方,作为王氏心学之源的孔孟儒学,也汲取了不少朴素唯物主义学说《道德经》精华。哲学的发展,曲折渐进,这点两派都不否认。在未来,谁又能保证不会有一门唯心主义会青出于来而胜于蓝呢?抑或是另有一门学说,通过对物质主义和理想主义统一的进行归纳演绎而一统江湖呢?通过阅读《知行合一》,抛开唯论,在思想认识方法上的升华,也算此书没有白读。在教育领域,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如何解读学生们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也许心学提供了另一个解读角度。初中学生基本都是未成年人,他们的三观都还很稚嫩。即使教科书给他们灌输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但是不排除他们也还有其他的渠道获得另外的想法。正确的引导学生融合各类想法,从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衍生出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观,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体会


梁启超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其中曾国藩被称作半个圣人。孔子自不必说,王阳明究竟是何方神圣,让后世的曾国藩、孙中山等都视为精神导师。在好奇心和对“知行合一”这一神秘内涵的驱动下,决定读读这本经典——《知行合一王阳明》。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王阳明天资聪慧,四岁前就熟读诗书,立志做圣贤。可命途多舛,理想被残酷的现实频频打脸,经历了牢狱之灾后,被放逐到偏僻的龙场驿站,竟然淡然了许多,开始潜心悟道。由此可以看出人要有自己的终身理想,不断的追问人生的价值,这是人生的驱动力。

老王这前半生虽然很想做圣贤,可是不知道从何做起。兜兜转转研究了好多思想,比如军事、修仙等等。对于当下推崇的程朱理学,所谓的格物致知,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只能自己钻研悟道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900字合集》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