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亲爱的老师倡议书

亲爱的老师倡议书

月度推荐:亲爱的老师模板。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月度推荐:亲爱的老师模板”,欢迎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为您带来帮助。

亲爱的老师【篇1】

我的班主任周老师,她头发长长的,明亮的眼睛,温柔的性格就像妈妈一样,亲切极了!

当我第一次背着书包走进教室时,周围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心里感到很孤单很无助,这时,周老师来到我身边,亲切地说:“小同学,你叫什么名字?”我小声的说:“我叫徐星。”老师拉着我的手走到座位上,呀!周老师好像认识我一样,关心爱护我。渐渐我就喜欢周老师了。

记得刚开学的时候,老师在上课时提出问题,我都不敢举手回答,老师笑眯眯地走到我面前问:“你会做这道题吗?”我点了点头,老师说:“会了就要大胆地举手回答,错了也没有关系,要大胆的表现自己。”也是从那时起,我才敢在上课时积极的举手回答问题。有时遇到难做的,不懂的问题时,周老师总是会耐心详细地为我讲解,直到弄懂,弄明白为止。

去年刚开学的一天早晨,我突然感觉头晕想吐,我想:过一会就下课了,还是不告诉老师了,忍忍吧。可是头却疼的更厉害了,身上冷汗直流,我真的难受极了。这时,周老师来了,用纸巾擦了头上的汗,拉起我的手把我带到办公室,倒了一杯热水给我,急切的说:“快喝了吧”望着周老师温柔的眼睛,我的眼泪吧嗒吧嗒的落了下来,周老师就想妈妈一样关心我、爱护我。

通过周老师的关心和教育,我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

亲爱的周老师,我想对您说声:“老师,我爱您!”

亲爱的老师【篇2】

悄悄地,悄悄地,中考来临了,毕业的脚步更近了。

虽是炎热的夏天,但在我心里,却已步入了秋天,因为我们这一颗颗果实都已在老师们的辛勤培育下成熟了,我们的脸红扑扑的,我们的心喜洋洋的,我们的眼里泪闪闪的。

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那日日夜夜陪伴在我们身边,从来都不叫苦、叫累的班主任老师。因为我们,一向活泼开朗的她整日因奔波劳累而憔悴不堪;因为我们,当她的孩子还在家里等待着她关爱的时候,她却抛下孩子和我们并肩作战;因为我们,当她的脊椎疼痛难忍时,她仍然坚守在她的工作岗位上,一刻也不耽误……这一切的一切,如电影般向我们一幕幕放映。感谢您,亲爱的`班主任老师,因为有您,我们从不感到孤独;因为有您,我们从不曾失去温暖的怀抱。

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语文老师、英语老师陪我们度过的每一个寒冷的早晨,也忘不了每一个辅导时间他们汗流浃背,但仍孜孜不倦耐心为我们辅导的身影;忘不了综理老师认真为我们解释每一个疑难问题时的珍贵镜头;更忘不了综文老师为了我们理解得更透彻,熬夜制作课件的感人情景。亲爱的老师们,谢谢!我们的初三生活因有你们而精彩!

千言万语,我们真心地对所有敬爱的老师们说一声:“谢谢!不论我们未来的生活如何,你们都是我们心中最弥足珍贵的记忆!”

亲爱的老师【篇3】

看,羽毛球场上那个高高鹤立着的身影,便是我们最最亲爱的王老师。

王老师羽毛球打得好,为此经常有同学来找王老师比赛,说是进行一场高手之间的对决。那天上午,暖阳初照,微风拂脸,王老师又和一位不知深浅的毛头小子进行了一场比赛。他一会将球打到后场,一会儿挑到网前,球听了话,长了眼。那位小男生被王老师戏逗弄得头晕,毫无招架之力。老师还是丝毫没有忍让的意思,和孩子一样较真。他和学生打球,赢了,连眼角的皱纹都在舒展跃动;如果输了,却不知怎的,笑的更欢了,笑眯眯的眼睛里,闪出长者才有的慈爱的神色。

中午我常进办公室,老师们困倦地伏在桌上,只有王老师挺坐着。他正在批改试卷,行笔如风。桌上的饭菜都凉了。累了,便用手揉揉太阳穴,却仍笔不离手。

王老师很有爱。记得有一次刚上完体育课,我热得脱下外套。刚好王老师经过,他微微蹩眉,担心地说:“穿上,要冻感冒的。”我连忙乖乖地穿上,王老师似乎还不满意:“下次记住了哦。”

上一次运动会,有个女生800米跑了个倒数。她疲惫地蹲在终点的不远处,看着前方触动悲伤与哀愁的塑胶跑道,便黯然地把目光转向了别处。她肩膀颤动,脸微微扬起,似乎一低头,眼泪就会掉下来的。王老师来了,在每一个同学伤感失落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赶到。他俯下身,摩挲着那个女生的肩膀,就像一个慈父安抚受了委屈的孩子。她终于掉下了泪水,那泪水里,有心伤,亦有感动。

老师,你是我们最最亲爱的暖男。

亲爱的老师【篇4】

上一年级的时候,冬天特别冷,冻的我们的手,有的肿了、有的麻木了。有一天,我和几个同学上完厕所系腰带,手就是不听使唤,越心急越系不住。别的同学干脆手提着裤腰跑了,我急的哭了,躲在厕所里不敢出来。班主任李乃香老师来到厕所,微笑着弯下腰,给我系好腰带,又用她两只温暖的手紧紧握住我两只冻木的小手。我立即感到一股热流流遍了我的全身。

在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发高烧,家里把我送到医院去治,一个多星期,我没能上成课。出院后上数学课,我就是听不懂,没有了学习兴趣。便动作做起了小动作,下课后李老师叫我到办公室去,我的心理扑通扑通的跳起来。,心理想:坏拉,这回可丢人死拉,在办公室门前,李老师叫我快进来,我的眼睛一直盯着老师的脸。李老师微笑着说:生病拉下了课,老师讲的不会吧?从今天开始,我给你补课,行不行我听了老师的话,也不知道怎么的,眼泪一滴一滴顺着脸流下来。

放了学,老师就给我补课。期末考试,我的数学97分、语文100分。被评为三好学生。老师的爱,我越长大越记得牢。

亲爱的老师【篇5】

十岁那年发生的一个事件关乎我的生命。现在想来,那不过是虚惊一场。

刚调来教音乐的男老师姓王,满脸坑坑洼洼的麻点。他不在面前的时候,我们叫他“王麻子”。那天下午放了学,我们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王老师。他在前边走着,穿着一双白球鞋,走步的姿态极优雅,让我们瞧不顺眼。在我们的想象中,他那么丑,应该像鸭子一样一摆一扭地走,想不到会像骡驹般欢快。不知谁起了个头,我们一起吼起:

“王——麻——子,大——妖——怪——”

我们一边喊一边用土坷垃砸他的背影。王老师扭过头,眼里的光线凶恶地射过来。他弯腰在路边拣起一块半截砖,朝我们气汹汹奔来。我们一哄而散,在玉米地乱窜。我矮小跑得慢,被王老师扑倒在地里。王老师骑在了我身上,模样狰狞。那一刻,地里秋虫的叫声戛然而止,像是死亡前的肃穆……王老师扬起了半截砖。凭感觉我知道那砖砸在我的头上足可以让我的脑袋开花。地面发烫,我浑身冰凉。这个身子很快就不属于我了。我的泪水长流,不由自主地叫了声爷爷。叫爷爷是我的本能,那是乡下人乞求生命较为有效的方式。

寂静,漫长的寂静,淹没了我此前所有的记忆。突然我的耳朵烧疼,王老师拧着我的耳朵说起来起来起来。他把一个思考了很长时间的词连着说了三遍。秋虫试探着鸣叫了几声,发现没有危险又一起合唱起来,此起彼伏。我睁开眼时,王老师的脸上已经没有了杀气。他一屁股坐在了地上,一声长叹,手中的半截砖砸向了他穿的白球鞋。我爬起来没命地跑,生怕他忽然间变了卦又骑在我身上。

猛然一回头,王老师的腿鸭子似的一瘸一拐。

那年,我在庞光镇小学上三年级。

上王老师的音乐课,我们喜欢搞一点小小的恶作剧。他教唱《大刀进行曲》,右臂扬起,五指松散地伸开,“唱”字落地,该我们齐声唱了,却一片鸦雀。三番五次,王老师生气了,高声责问:“你们还唱不唱了?”“唱——”全班齐声回答。“那好。”王老师的手又一次扬起来,“预备,唱!”他提高了嗓门。我们有气无力地哼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王老师手臂向下一挥,“停停停!你们没吃饭?日本鬼子侵略我中华民族,大刀呢,就应该这样举起。”他瞪着眼,又猛一抬臂,手掌笔直地向下砍去。“咔嚓,鬼子的头就西瓜蛋儿似的落下。”涉及民族仇恨,我们自然义愤填膺,不等王老师指挥,使出吃奶的劲,“大刀向——”唱完,王老师双臂高扬,“再来一遍。同学们,这叫什么?这叫昂扬!”一个词改变了王老师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哪一天如果有音乐课,同学们不免有些期待,“今天又要昂扬了”。

王老师脸上的麻点不那么丑了。

记忆常常无法十分完整和准确。大约是我们上五年级时,王老师调到了县文化馆。他走的那天,学校里的阳光晒得我有些头晕。我迷迷糊糊跟着同学去送王老师。在学校门口,王老师说了好多话,我只记住了一句:“人啊,啥时候都要挺直腰杆。”那句话说完,王老师望了望天。那当儿,我却在瞧他的喉结。它一上一下蠕动着——王老师好像在咬牙咽唾沫。生活给予人的感受有时说不清,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可能贯穿生命的整个过程,让心境柔和或者战栗。

王老师摸摸这个的脑袋,拍拍那个的肩膀。到我跟前,他仿佛想起往事,手在我的脸上拍了几下。“还跟我记仇不?以后要有出息,再也不要把谁叫爷啦。”

多年后我才明白,我十岁那年在玉米地的那声爷爷并没有让王老师感到伟大。相反,他为自己失去理智的举动羞愧。怪不得,他用半截砖砸向了自己的白球鞋。

亲爱的老师【篇6】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 陶行知

在这世间,有一种爱就是教师们的默默无闻,在这世间,有一种不被理解的爱,就是教师那无言的爱,在这世间,有一种难以诉说的苦,就是教师的无奈。

老师,对不起,请原谅我自言自语了那么久,因为曾经那一个天真的我并不懂得你为人教师的痛楚和劳累。

老师,那是一个怎么样的名词?老师,是一份怎么样的职业?老师,在我们的一生中会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印象?

老师,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名称那么简单,老师,背负着太多的担子,有着太多的重任,但却无法述说,只能默默的承受,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的重任,就算说苦,就算说累,但是,当看到学生在一步步成长时还是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我们的一生中,老师,除了教我们学习外,还陪伴着我们的成长,也教会了我许多的道理,在我们一生中,从我们的懵懂到成长,一步一步走来,身边都有老师的陪伴,如果说,我们就是一朵花,老师就是花枝上的绿叶,默默无闻的衬托出我们的美丽,却又不轻易被他人注意到。

从校园出来以后,我没想到我最怀念的人会是老师,最打动我的人还是老师。曾有想过写一封信或打个电话给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内心挣扎了许久,可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我在想,都过了那么久了,她肯定不会记得教过我。不过,这些现在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不管你是否记得我,但今天,我还是写下了我的心声,我只想和你轻轻说一声哽在喉咙里许久都没敢说出来的话:“亲爱的老师,谢谢你!”

有些事情,对你来说,可能早已淡忘了,但是,对我来说,那是时光的印记。

我不是作家,所以,对你,我亲爱的老师,我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来描述你。我不是歌首,所以,对你,我亲爱的老师,我没有甜美的歌声来歌唱你。我不是画家,所以,对你,我亲爱的老师,我没有出神入化的画技来描画你。我只是一个平凡的我,对你,我只想用我平实的语言来说出我的心里话。

今天,执笔,只为你。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那一个爱坐在墙角边发呆的我。但我还是忍不住把我对你想说的一些话写下来。

在我的眼中,你是一个严厉的老师,不讨学生的喜欢,有一些爱搞怪的学生还在你的背后偷偷给你请别名,我想,你是知道的,我不知道当你听到学生在背后偷偷叫你的别名的时候你会怎么想,我只知道在讲台上,你是一个严厉的老师,不爱笑。有一次我考试放了一个低级的错误,还被你当着全班的面点名批评了一顿,说真的,那时候还真的讨厌你的。那时候我的还傻傻的在想,你为什么不爱笑。也怀疑你会不会笑。

但不管怎么说,你还是为我们着想的。你知道我们对你的这一科目不好,你还浪费你的休息时间给我们解答我们不懂的问题,但是我还是那般,对你,还是爱理不理的,而且还被你点名批评过,所以就更爱和你作对。那时候,感觉自己这样做,特有成就感,但是,自己还是开心不起来。

和你的不友好,一直到我快离开学校的那一个学期,我在想,如果没有那一次,我是否还是会对你误会下去?

记得那一次,我独自一人在运动场上发呆,你干好经过,我便善意的对你微笑了一下。但你并没有离去的意思,微笑的对我说:“我看你坐在这抬头看天,看了好久了,这天空有什么好看的吗?”我微笑而不语,那时候,并不是因为我想沉默,而是因为我无言以对,毕竟你是老师,而我是学生。直到现在我还在想,那时候的你,怎么就那么轻易的看透了我的心。我没想到的是,你也坐下草地上,你抬着头看了一下天空,对我说:“其实,那时候,我像你那么大的年龄,我也喜欢一个人坐着发呆,因为觉得发呆可以让我远离现实,忘记学习的压力,我也像你这般的青春过。如今,看着你们这些年轻的面孔,就好像看到了当年的我……。”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你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严厉,你也有一种让人感到很亲近的感觉。我也发下了对你的戒线。那天和你聊得挺多说真的,我那一刻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从那次以后,我慢慢的开朗了很多,偶尔,你也会找我聊天。也帮我补习,让我的功课赶上去了。不过现在回想起来,也别有一番味道。我在想,到底是不是你那天和我从此改变了我未来的学习生涯呢?

有些事情,关于你我,我不想去回忆,我也不想说出来,因为我害怕我那血淋淋的伤口会让人望而止步,我在想,那时候的我真傻,但是,在你的开解下,我才没有放弃。

亲爱的老师,谢谢你,改变了我,你让我从一个叛逆的女生变成了一个安静的女生,如果没有你,我也不知道我现在的生活会是怎么样,会像一滩死水?还是像现在这般的`活跃?谢谢你陪我走过了那一段让我感到无助和找不到方向的日子。如果,那一次,没有你的阻止,我想,我是不是该和这个世界说再见了。

老师,在我的眼里,你会是我永远都无法忘记的一位老师,不管怎么说,你不但教会了我的知识,还是我的心灵导师。

是你让我一直是相信美好的,相信心若向阳,便会有美好的明天,是你让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要保持自己的原则,要做自己。

亲爱的老师,节日快乐!在这个对你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里,我用一纸写下了对你的祝福。我也希望,你如果真的看到了我写的这些话,那么请你也能轻声的祝福我一声:“祝你也能一直快乐下去吧!”

亲爱的老师【篇7】

眨眼间六年间的时光过去,我从小学升上了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我还清楚的记得,刚刚踏进校园,我是怀着憧憬,对校园里的事物都很好奇,还有对高年级的向往。可是光阴似箭,为什么要怎么早的离开母校,离开同学,离开老师。当我走出校园的那刻起,就注定要分开了,我是多么的不舍,是多么的不舍得离开母校,离开你们啊!可是,上帝就是这么残忍。老师的确要感谢你们6年来的陪伴。把我这个不懂事的的小孩带大。6年来,你们的批评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告诉我怎样学习,怎样做人。你们的教育让我在学习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唐老师没有您的批评,怎么会有现在的我。袁老师没有您的细心教育,我的学习成绩怎能突飞猛进,姚老师,没有您的耐心指导,我怎能有现在的成绩。老师,你是红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您是我的再生父母啊!爹娘生育了我们,而老师您教育了我们啊!

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6年来,我长大了不少,也懂事了不少。老师我已经是一个中学生了,我一定会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你们的!

亲爱的老师【篇8】

老师是我们的第二父母, 他们关心我们, 爱护我们老师, 就像爸爸妈妈一样。

上课时老师会细心的照看我们, 记得有一个同学生病了, 老师赶快打电

话给他爸爸说儿子生病了, 需要带到医院去检查

下课时,老师会严格的监督我们,担心我们被欺负。记得那是我们读二年级的时候,我们班的一个同学被五年级的一个大哥哥欺负了,老师便去他老老师评理。

吃饭时,老师会给我们送肉送菜让我们吃饱,让我们身体长得快长得好、长得壮。

娱乐时,老师也会开开玩笑,老师一开玩笑,我们马上就被征服了,一个哈哈大大笑。

当同学做不起题时,老师会细心的为他讲解这道题的做法一直等到他会了才离开。

老师关心我们, 爱护我们。真不愧是我们的第二父母啊!

亲爱的老师【篇9】

我们有一位关爱同学的好老师,他就是我们的数学老师樊老师,樊老师有着一双黑猫警长似的眼睛,只要看一眼就知道谁不专心听课。上班会课时,老师反复叮嘱我们上课时要坐端正认真听讲:当我们做对题时,老师会严肃的说:“很棒!”虽然老师没有笑,但我们知道他心里一定是乐的开了花!

老师常常说,下课不要追逐打闹,要按时完成作业,不能撒谎。下课时,老师还会跟我们玩丢沙包呢!老师一下传给他,一下又传给她,大家争先恐后大声的叫着:“老师,老师!”开心极了!

上学路上,老师见到我们会亲切的抚摸着我们的头说:“走快一点,别迟到了!”

放学路上,樊老师见到我们就会走上前来微笑着说:“快点,别让妈妈着急了!”

运动会时,老师为我们班呐喊助威,你说我们的老师好不好?

亲爱的老师【篇10】

白驹过隙,日月如梭,凤凰花绽放时,我的小学学习生涯就要毕业了。

我要谢谢老师,谢谢您教会了我很多,您谆谆教诲的叮咛,开启我们智慧的大门;您耳提面命的教导,至今还在我耳边回荡着。

刚上小学时,我只是一株小草,您孜孜不倦的教导我、呵护我、灌溉我,不论课堂的学习,或是问题的解惑,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谢谢老师的倾囊相授,让我不断地成长,成为一棵挺拔的大树!

我要谢谢老师,谢谢您的`陪伴,使我的小学生涯炫耀缤纷,让我的生活既充实又有趣。人生道路险阻且长,我会载着您给我的祝福,努力的飞,用力的飞,追寻灿烂如朝阳的人生理想。太多太多的感谢,一切尽在不言中,只能诚挚的再说一声:谢谢您!亲爱的老师!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亲爱的老师收读后感


亲爱的老师收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了《亲爱的老师收》这本书,里面的小主人公迈克尔,为了躲避数学考试,所以给老师写了 9 封信。

第一封信使头号机密,上面写着他要执行一个秘密任务,去找一个失踪的探险家,所以不能参加数学考试。第二封信,上面写着我们刚刚搭上一条回家的船,就撞上了一伙海盗,海盗大王绑架了我们,拿走了宝藏,我只能再晚一点点了。他还去过金字2020塔、珠穆朗玛峰、亚马逊、月球、东方快车,还当过飞行员,最后他还是回来啦,还帮动物园管理员照顾野生动物。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啦上学也有上学的乐趣,不光有测验,还有足球比赛,去动物园,科学发明展览,上游泳课等等。

我的小学生活也是十分快乐的。我参加过学校的春游、秋游、看电影、歌唱比赛、运动会等活动。我要珍惜现在的小学时光,因为它是十分快乐、十分精彩的。


亲爱的老师收读后感(二)

品读了《亲爱的老师收》这本优秀少儿读物,对我的启发很大。书中写道:快乐的假期不知不觉间就结束了,迈克尔却怎么也不想去上学。于是,小迈克开始给新老师写信!他编出了一个又一个不去上学的理由。那么,不想上学的小迈克尔在这段时间里究竟做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向老师解释的呢?吸引着每一位读者,是一册非常特别的绘本,整册绘本由许多封书信组成,封面也被设计成了信封的形状,别具一格,我和孩子们都很喜欢,但读后的感受却不一样。作为爱读书的我来说,受到了这样的启发:

其实,在教师的字2020典里,永远没有差生两字2020。他们总以为,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是明天的差生;这方面是差生,不见得另一方面是差生。每个孩子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天堂,我们不能发现,那是因为我们缺乏智慧的眼睛。不是吗?有一个孩子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2020,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经遭遇到退学的命运。可谁也没有想到,这位被视为差生的孩子,便是后来成为大科学家的爱因斯坦。是啊,有些考试成绩不理想、老是调皮捣蛋的孩子,很可能就是可造之材。为导师者,并不会以朽木不可雕也视之,一定会千方百计雕之琢之,并呵护这些长着斜枝歪杈的小树成为参天大树、栋梁之才。曾经读到这样一个材料:英国某小学有位叫迈克劳德的学生,调皮淘气,有一天竟把校长的爱犬给杀了。校长并没有计较杀狗之仇,只是布置了这样一道特殊作业,责令其画两张解剖图,一是狗的血液循环图,一是狗的骨骼结构图。难以相信的是,通过画狗的解剖图,迈克劳德对生物学产生了兴趣,此后走上了学医的道路,发现了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以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对调皮学生不弃之,对闯祸学生不简单批评了之,而是因势利导之,这便是这位校长的高明之处,这便是这位教师的成功所在。事实上,这位教师以其独辟蹊径的实践,生动地演绎了教育的宗旨,很好地回归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引导人、鼓舞人、感染人的工作,每一个接受教育的学生都是被培养、引导、鼓舞和感染的对象。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 月度范文精选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她的书《目送》中的这段话,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因为它触动了我们心底最柔软最在意的那根弦。而已为人母的我也是因为这段话,开始读龙应台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依然清晰的记得,念大学的时候,往返市区跟学校的公交车上,总在播放一条叫做"Family"的公益广告。母亲一直在追孩子,从头发黑亮、身形挺拔,追到白发苍苍、气喘吁吁。而孩子,从家跑到小学、高中,再从大学进入社会,最后,才在疲惫的晚上停下了脚步,想起了家中步履蹒跚的母亲。就这样,在短短几十秒的时间里,几乎两代人的一生浓缩其中,不由让人感慨万千。

而在《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中,龙应台对母与子关系的描绘,也很有意思,与之前看的公益广告有几分相似。她形容母亲与儿子是萍飘,水浪一打,就四处散去。她说父母是孩子在大雪天登高跋涉时偶遇的小木屋,小木屋里有熊熊燃烧的柴火,她的两个儿子安德烈与菲利普在里面短暂歇脚,避风取暖,天亮时柴火熄了,又继续上路。她还说,母与子的缘分,就是一次一次看着孩子离开,对着他的背影默默挥手。这些描绘有意思在于,它们都以离开与被离开的关系力证了父母与孩子日渐疏离的不可抗事实。

世上的爱多以聚合为目的,爱他/她,所以要和他/她在一起。可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爱他,就给他自由,让他独立。在漫漫生命之旅中,我们的上半程没有孩子同行;孩子的下半程,我们也不可能与他们共度。无论我们和孩子彼此多么相爱,都无法一路相伴,他的旅程只能自己去走。为人父母,能为孩子做的,只是给他无条件的接纳,对他坚定不移的支持,让孩子时刻有被爱的把握,分享我们的人生经历和建议,帮他建立起照顾自己的能力,最终成就他自己。

所以,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里,记录了很多她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片段。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这一篇:安德烈二十一岁的时候,在争取交换留学的竞争中落榜了。十岁那年,安德烈参加一场音乐测试,表演曲目是《两只老虎》,因为太紧张,加上没自信,唱出来的声音就像指甲在刮着黑板壁,忽高忽低,一会儿断掉,一会儿又续上,歌词大半都忘了。而这些都不由让龙应台想起自己十四岁那年,从台湾的乡下苗粟县进入了台南大城市的经历。苗栗县的学校旁边是水汪汪的稻田、绿油油的清水池塘,体育课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少了那么几分"正式"的味道。而台南的学校,操场的周围被钢筋水泥的"森林"包裹着,上体育课就是操练各种器械,铅球,标枪,跨栏……这些全是身为乡下孩子龙应台没见过也不会使用的东西。扔铅球是城里孩子的基本活动,乡下孩子不会扔,会被笑,因为城里孩子从未见过不会扔铅球的人。

所有这些安德烈与龙应台经历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失败"。交换留学赛场上的安德烈是失败者,城里大学校操场上的龙应台也是失败者。做一个失败者的滋味不好受,就跟跌倒会痛,被落下会失望,被放弃会气馁一样。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关于"失败者"的奇怪定义。就跟龙应台的一个比喻一样,同样一个操场上,有人在跑五千米,有人在百米冲刺,有人在散步。五千米的人可以把慢悠悠散步的人称为"失败者",百米冲刺的人可以把气喘吁吁的跑五千米的人称为"失败者",气定神闲的散步者也可以把满面通红的百米冲刺者归为"失败"的。然而,实际上是,大树有大树的长法,小草也有小草的活法。小草充大树不行,大树装小草,也同样不行。

龙应台在体育课上的失败启蒙,给她的教训,不是要称为"成功者"的一员,而是在于反抗由所谓的"成功者"对失败下的定义。"失败者"要在失败的当下,四脚朝天、一败涂地之后,"从容地爬起来,有尊严的走下去"。"失败"的智慧,就在于你从中明白了自己的跑道,并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这是他们共同的成长与所得,不是做母亲居高临下的给予,而这也是我在书中触动的地方。

安德烈曾经问过母亲一个问题:如果你能搭"时光穿梭器"到另一个时间里去,你想去哪里?未来,还是过去?为什么?

龙应台说她要坐着时光机先去过去,看看孔子时期的中国。她还要去未来,到2030年,那时安德烈四十五岁,弟弟菲利普四十一岁。龙应台想偷看一下,安德烈与菲利普是否幸福。但她又不想去,因为她可能不敢看。

你呢?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你,你有时光机,你想回到哪儿去?如果是我,我想回到过去。我想回到父母还年轻的那段时间里去。

那时候妈妈还穿那件凉凉的蓝格衬衫,头发绑起来,在青春里恣意飘散,跟现在我身边的漂亮女孩一样。我可以和她做朋友,听她讲她的秘密,帮她做她不会的数学题。

那时候爸爸也许很贪玩,70年代的娱乐,样样都会。冬天穿大黑呢子衣,再挂黑色大围巾。春天穿夹克,下面配高腰牛仔裤,卷起了裤脚,再蹬一双白球鞋。

那时候爸爸妈妈还没有我这个烦恼,他们的人生好像还有无数可能。就跟我现在一样,在他们身后,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注视。

在那段时间里,我有的青春父母都有过。

[推荐]亲爱的读后感通用


有没有新奇而不失创意的作品读后感范文呢?作品这本书值得我们反复去读,读后感的写作需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经过收集,我们整理了亲爱的读后感,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亲爱的读后感 篇1

内容简介:这是国内第一本吃西餐、做西餐的趣味普及读本。大蕃茄传媒机构延续了其畅销书《丽江的柔软时光》的精致幽默风格,精选50道大家在西餐厅中必点、必吃的人气排行菜谱:或色拉、汤品,或主菜、烧烤、意大利面,或比萨、三明治、汉堡包、甜点,看完本书,你都能做,能享用,还能招待朋友。另外书中介绍了很多西餐必备的食材、西餐礼仪和西餐文化,可以提升你的品味和气质。最绝的是,书中每道菜均配有“中餐联想”和“替代品”,使人能够举一反三,有创意地制作出更多的精致美食。全书图片丰富精美,文字诙谐幽默,版式活泼可爱,在欣赏和学习制作西餐的同时,也能给你带来视觉上的愉悦。

亲爱的西餐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全书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对西餐的综合介绍,有关西餐中的特别制作材料,有关西餐用料选择,有关西餐的烹饪用具的选择等等,对于一个初次接触西餐烹饪的人来说,是很有用的;第二部分就是全书的正本,书中精选了五十道西餐的制作方法,详细介绍,让读者可以自己亲身体会西餐烹饪的乐趣和烹饪成功之后的美味之旅。第三部分则为读者提供了一些享用西餐时的注意事项,尤其是外出就餐时,初次进入西餐厅,如果不懂得西餐的就餐注意事项和西餐的礼仪,也许就会心怀揣测和不安,有或者会犯了各种错误导致不良结果,所以,了解西餐的就餐礼仪是非常有必要的。

亲爱的西餐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正所谓一书在手,西餐不蹙。心动不如行动!有着《亲爱的西餐》的陪伴,准备西餐并不难;有着《亲爱的西餐》的指引,品尝西餐不是难事;有着《亲爱的西餐》的引领,西餐成为家常菜也不难。记得曾经有这么一句话语:如果你想要管好你的老公,那么你就要先管好他的胃。其实侧面而言,马大嫂们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那么就更要管理好全家的胃。深刻学习领会《亲爱的西餐》,我们可以壮志满怀地呐喊:连西餐都会了那么我们还怕什么呢!

亲爱的读后感 篇2

暑假中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发现她不仅是位受人尊敬的女士,而且还是位和普天下母亲一样,对自己的孩子,饱含深情的妈妈。《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三十多封书信组成。他们在信里的交谈,那么真实、诚恳。他们是把自己摆在了一个平等的地位上进行着交谈,特别是那些在我们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母子俩的通信中,当然有争执,也有分歧,但他们始终愿意试着去理解彼此。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

读了《亲爱的安德烈》,感觉龙应台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她让我们感觉亲切,真实,也带给我更多的尊敬。

亲爱的读后感 篇3

首先我要说,这对母子的关系可够铁的。“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MM”,哦,天哪!也许他们老外写信在名称前都必须写个“亲爱的”,总之在十年以内,我和妈妈还不会出现这种称呼。

安德烈和我还是有些共同点的,我承认,我比他年轻一点,他比我帅很多。然后,我们都拥有一种令人懊恼的东西----过盛的母爱!就像她搞不懂在十六岁时,他妈上厕所前还要问他要不要也去上一下厕所一样。我也搞不懂为什么,再过一个月就要满十三岁的我,每次过马路妈妈还要强制性拉我的手,所以使尽全力把手抽出我妈的手掌心成为了每次过马路的必修课。

我并不贪心,说真的我妈要是有龙应台大妈的一半就很好,因为她已经认识到了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而我娘却把我完全当作幼儿园小朋友来照顾。

看了他们母子三十多封信,我感觉那不像是母子通信,而是两位老友在闲谈,又是表达政治立场又是闲扯时尚。龙大妈倒也强大,脏话脏字都敢往上放!尽管这种母子关系比起那种“儿啊!注意身体!”“娘啊!您辛苦了!”之类的要怪许多,但就我而言,我更向往前者,原因很明显,那更适合当代少年,不是吗?

亲爱的读后感 篇4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是龙应台和儿子之间往来的36封家书。我用了两周断断续续的时间,今天终于读完了。

本书内容概要:这本书是两代人共读的36封家书。作为母亲龙应台和儿子中间隔了三十年。他们之间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因为有隔阂,作为母亲不愿意从此“失去”曾经认识的那个儿子。于是,想到了采用书信的方式与儿子交流。儿子也在她的影响下,采用书信的方式与母亲交流。于是,关于人生、关于生活、关于学业等等的一些看法两代人就开始了沟通和思想的碰撞。作为父母与孩子同住一个屋檐下,却是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互补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找不到语言。这种写信的方式,让彼此有了连结。

这本书中,母子两人的家书围绕:德国的足球、香港文化上升到两代人对国家的不同认识。在阅读过程中特别佩服龙应台的一些犀利的见解。

因为是家书,读起来特别轻松,也特别温馨,在母子对话中让读者有收获,有思考。对于我自己也有一些思考。看着襁褓中的婴儿一天天在长大,而作为母亲的我也在一天天的老去,我也希望当女儿长大的那一天,我同样可以赶上她的步伐。这种“家书”的形式对于我也是在女儿十八岁和她沟通的一种方式。

就如,我之前每天写日记,只是为了写给自己一天的所思,所想,当年老的一天还能回忆生活的印记。

在阅读到《给河马刷牙》的时候,“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也会反思自己目前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呢?我们都希望有尊严的活着,体面的工作就是让我们有尊严的生活着,而目前自己的工作只能是我自己谋生的手段,很有意义的工作,现在做的特别纠结和落寞,没有了方向感,特别想跳出那个圈圈,而却没有了跳出的勇气,只能在纠结中生活着。希望自己能够心存阳光,期待光明的一天。

提到孩子,每一个孩子就是一本经,是为母者终身奉读的经。这本经好不好读,就看母亲的耐心、爱心、运气及造化了。“风筝”即使放手飞了,这本经还是经常留母亲手中,还是会继续读下去,继续牵挂下去。爱孩子,爱家人,我们也必须有度才行。爱的太深,对方会窒息,想逃避,爱的太少,我们就缺少了感情交流。所以“爱”是我们一生要学习的功课!

亲爱的读后感 篇5

匆匆读了《亲爱的安德烈》,合上书页,我不知是该羡慕安德烈的生活,还是应该为自己眼下的生活悲哀。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随着我一天天的长大,有很多的烦恼围绕着我。别玩电脑游戏了,快睡觉!快点去,明天还要上课!一阵刺耳的声音又从妈妈的嘴里不耐烦地跑出来了。我心里暗想:好烦,游戏正玩到精彩的地方妈妈又来烦我了。看这就是我成长中的第一个烦恼:电脑游戏和妈妈之间的战争,而且战争有愈演愈激烈的趋势。另外在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也不愿与家长谈论,因为只要一谈,他们就要长篇大论,不准我插一句话,而且我的耳朵也受不了那么多话的进出,所以我不愿让耳朵受罪,就不想与家长啰嗦!

我只是想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空间。多么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们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把你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你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一点柔美的微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那样,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灿烂很多,很多!

《同桌冤家:亲爱的实习老师》读后感


书给我带来快乐
四(6)田丽君
开学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与一本好书为伴。与这本书——《同桌冤家:亲爱的实习老师》为伴,我很快乐。这是一本是很好笑的书,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是让人乐开怀。
老师给我们推荐时就告诉我们,这本书是“最原汁原味的校园幽默,最活泼健康的青葱年华”,虽然我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看到那优美的图画,我就被吸引住了。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两对同桌:阿呆和咪咪,惜城和兔子。他们四人中,我觉得阿呆的做法很对,因为不懂的就要问,阿呆做到了,所以我觉得阿呆的做法很对。这对同桌发生了很多事情,但实习老师这件事让我感受最深刻,教师节那天,每个同学都送给实习老师一件礼物,很舍不得实习老师,这让老师开心,真是太懂事了。
他们的懂事值得我学习,他们的勇敢更让我佩服。他们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说明书的写法、倒霉的一天、“我们”乐队、作文的难题……他们都勇敢地面对,并解决得很好。他们都做得搞笑。说明书的写法是直接抄家里的说明书。有的时候还会相互帮助。
有趣的事还有很多,烤山芋、月饼和放屁这件事很有趣。阿呆吃了一个烤山芋,放了一个很响的屁,把地震了一个洞,吃了月饼阿呆又放屁,真是一个“屁精”。
这本书里的故事说也说不完,当我不开心的时候,就看这本书,总能让我乐开怀。

最新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推荐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阅读《亲爱的安德烈》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写《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一篇优秀《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怎么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栏目小编特地编辑了“最新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篇1)

漫漫雪花,微风飘舞。窗外,一片含情脉脉的灯火,在寒夜里细微地闪烁。烟花滑落夜空,似夏萤,似流星——一生的等待只为一秒的绚烂夺目,奢求的并不是永恒,仅有的只是那时温存的记忆……

四年,并不太长也不太短,但足矣使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从年少走向成熟。然而时隔四年,当龙应台再次见到安德烈时亦是如此。安德烈眼神里的宁静和深沉让她感觉陌生。虽然彼此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久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

人生哪有恒长的厮守,同样,人生也不是一场没完没了的party。离散重逢只是记录下时光的脚步,人生总有一个终点,无论最后的决别是浪漫,是完满或是凄美,这沿途的风景仍会在尽头凝聚在眸中,久久不愿散去……

若是有人问我在《亲爱的安德烈》中读懂了什么?我只能说我读懂了时光,它就像是一个慈祥又严厉的老者,它会把美好的时光毫无保留地赠予,同时它也会将这美好变的短暂、耐人寻味。

时光永远不会老去,但它的消逝却悄悄带走我们的青春,岁月的流逝,独留依稀的回忆、心底珍藏……时间永远不会停下它匆忙的脚步,无法抹去的是记忆里独特的美……朦胧中仿佛又想起:满天繁星,皓月清光,海浪击石,只是那些晨昏相处,相濡以沫的好朋友们,从此各奔四方,岁月的尘沙,滚滚扑面,再重逢时,也已不再是原来的少年了。

最新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篇2)

如果说了解是彼此沟通的桥梁,那么沟通就是在了解中开出的美丽的鲜花。

——题记 当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后,我感触极深。

《亲爱的安德烈》主要是龙应台先生和她的儿子安德烈的三十六封书信,同时其间也穿插了一些读者的来信。龙应台先生因工作原因与儿子几年未见,等到再相见,安德烈已是一米八左右的小伙子,已不再是龙应台先生《孩子你慢慢来》书中的小男孩安安。两人之间总有着一层隔膜,所以他们通过书信的方式来缓解这种尴尬的气氛,让彼此更加了解熟悉。

正如信中所说,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而龙应台有八分认真,二分知性怀疑。在信中,安德烈对龙应台“嘲笑有加”,而龙应台对安德烈“认真研究”,龙应台想重新了解自己长大的儿子。

信中,这对母子讨论了自己的价值观,讨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等。同时,安德烈也捍卫了自己喜欢的摇滚乐,喜欢的电影。他们通过一封封的书信,增强了彼此的理解与信任,从而在代沟上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了龙应台先生对安德烈藏在心底的母爱,明白了,再优秀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也会焦虑地帮孩子在迷途中寻找出口,也会放下自己的尊严,甘于自己孩子的嘲笑。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安德烈希望被母亲理解的心情。我们慢慢长大,但却与自己的父母渐渐疏远。我们从稚嫩走向成熟,从懦弱变得勇敢,从懵懂无知的孩子,变成了懂事知礼的少年。我们在慢慢长大,父母却在慢慢变老。我们的父母也和龙应台先生一样渴望能够与自己的孩子沟通,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可有时,我们却用沉重的枷锁,锁住了自己的内心,不让任何人靠近。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也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因为懂得,所以珍惜。我们要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我们应该和安德烈一样,学会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多去了解自己的父母,多去关心自己的父母。了解与沟通会拉近我们与父母的距离,打破与父母之间的隔膜。

最新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篇3)

再次打开龙应台女士的人生三书之二——《亲爱的安德烈》,突然多了些许滋味,这不同于以往的感受。我不知道这是我年龄增大的原因呢?还是家有小升初孩子的关系?

这些天疲于奔波在孩子小升初的途中,想尽设法地想为她争取尽可能适合她的又相对师资比较好的学校。可是谈何容易,一次次的失败与纠结之中,突然读到龙女士给安德烈的信中“给河马刷牙”的章节,有种释然的感觉。

文中,安德烈告诉妈妈,他说:“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安德烈认为自己平庸,是较之于自己的父母。他觉得自己很难有父母的成就,又担心平庸的自己让父母失望。他的内心应该是无奈的,甚至是有些沮丧的。可以说,没有一对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平庸的,包括我,也是!至少,我觉得我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是优秀于别的孩子的。但是,升学是个严峻的现实,孩子某一方面的特长并不是衡量优秀的唯一标准,升学需要权衡综合,在现实面前,我们不得不妥协,不得不接受事实。所以,我们要积极地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让孩子在既定的环境中接受平庸,但又不甘于平庸,人最怕的是给自己框框子,我们要勇于去突破。

“青年成长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也不容易啊。”这是龙应台女士的原话,我读着却觉得是那样的酸爽,这也确实是身为人母的我的内心写照。孩子在慢慢地长大,在慢慢地转身,在慢慢地离我们远去,学会放手,幽雅地转身。他们有他们的世界,两代人之间,隔着近三十年的距离,这差距或许不亚于隔着牛郎织女的银河吧!

龙应台还写道“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的确,孩子的成就与否,并不是作为父母追求的最终目标。身为父母,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是快乐的,是幸福感满满的。在若干年以后,她有能力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能游刃有余地解决碰到的问题,我想,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了。

真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我们在敢于接受孩子平庸的同时,也不忘继续发展她的优势,扬长而避短,让她不断地去历练。成长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只要肯努力,总会有进步。

孩子的路还很长,我只愿是那个幸福的守望者,静等花开。孩子,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最新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篇4)

一位母亲,一位已满十八岁的儿子,他们是两代人,中间相隔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相隔着文化。这位母亲与这个儿子在信中共同交谈着他们自己的十八岁,时代不同青春就不同,一个如同黑白的电视机,一个如同彩色的电视机。两代人,两代心,通过信来熟悉对方,通过信去熟悉心,也通过这本书去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孩子或父母。

这本书中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这句对于我来说,有一些不太懂,但她语重心长的话是一位母亲给孩子说的话,她们比我们看的世面要多,给我们的都是最温暖、对我们最好的提醒关爱。现在耳边又回想起了那不知说了多少遍的话:“姑娘,多喝点水。姑娘,今天冷不冷,要冷,多穿些。姑娘,姑娘”她说是因为爱我;爱我,她才会说。

以前,我总是不理解妈妈,读了这本书我开始渐渐明白,因为我们是两代人,我们之间有相隔的代沟,可能只有像这位作者与她儿子一样,双方相互了解,让屏障一层一层减少,两人之间才会慢慢认识对方,母女或母子之间要和朋友一样,因为他们才是你最忠实的听者与陪伴者。我变了,妈妈也变了!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影响了我,也改变了我,我和妈妈从一开始的“形同陌路”,到现在的嬉戏打闹,中间变化很大,我与妈妈从“路人”变成了朋友。我们是两代人,中间相隔二十六年,现在也成为了“一代人”!

最新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篇5)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独到的见解令我耳目一新,书中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此书中作者讨论的话题包罗万象,例如对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价值的追结、对全球化的看法及讨论,也有读者的回应引申出人省思的议论。不仅动人,而且涤荡人的胸怀啊!

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令多少人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身为教师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触动孩子的心灵,《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间的睿智对话,触及了我的神经。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差异。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内容是作者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要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而龙应台回答:“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要你用功读书,不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能拥有有选择的权利……”“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

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读完这一段,龙应台对要求儿子读书的精辟诠释,带出另一种想法,“用功读书”其实是让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选择权。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不是为了谋生,这才会在心中产生成就感,而成就感会给我们快乐。为了传递这一信息,我也特意让女儿也读一读这本书,特别是对于龙应台关于“读书”的精辟见解,我们母子之间还进行了一次讨论:想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努力学好本领。为了将来的快乐,今天必须用功读书。看来“用功读书”并不是我们中国孩子的“专利”,我们崇羡的西方人要用功读书。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范文推荐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亲爱的安德烈》。在阅读作者写的《亲爱的安德烈》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对于这个《亲爱的安德烈》,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亲爱的安德烈》的理解。优秀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考虑到您的需要,读后感大全编辑特地编辑了“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范文”,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范文 篇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她的书《目送》中的这段话,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因为它触动了我们心底最柔软最在意的那根弦。而已为人母的我也是因为这段话,开始读龙应台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依然清晰的记得,念大学的时候,往返市区跟学校的公交车上,总在播放一条叫做"Family"的公益广告。母亲一直在追孩子,从头发黑亮、身形挺拔,追到白发苍苍、气喘吁吁。而孩子,从家跑到小学、高中,再从大学进入社会,最后,才在疲惫的晚上停下了脚步,想起了家中步履蹒跚的母亲。就这样,在短短几十秒的时间里,几乎两代人的一生浓缩其中,不由让人感慨万千。

而在《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中,龙应台对母与子关系的描绘,也很有意思,与之前看的公益广告有几分相似。她形容母亲与儿子是萍飘,水浪一打,就四处散去。她说父母是孩子在大雪天登高跋涉时偶遇的小木屋,小木屋里有熊熊燃烧的柴火,她的两个儿子安德烈与菲利普在里面短暂歇脚,避风取暖,天亮时柴火熄了,又继续上路。她还说,母与子的缘分,就是一次一次看着孩子离开,对着他的背影默默挥手。这些描绘有意思在于,它们都以离开与被离开的关系力证了父母与孩子日渐疏离的不可抗事实。

世上的爱多以聚合为目的,爱他/她,所以要和他/她在一起。可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爱他,就给他自由,让他独立。在漫漫生命之旅中,我们的上半程没有孩子同行;孩子的下半程,我们也不可能与他们共度。无论我们和孩子彼此多么相爱,都无法一路相伴,他的旅程只能自己去走。为人父母,能为孩子做的,只是给他无条件的接纳,对他坚定不移的支持,让孩子时刻有被爱的把握,分享我们的人生经历和建议,帮他建立起照顾自己的能力,最终成就他自己。

所以,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里,记录了很多她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片段。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这一篇:安德烈二十一岁的时候,在争取交换留学的竞争中落榜了。十岁那年,安德烈参加一场音乐测试,表演曲目是《两只老虎》,因为太紧张,加上没自信,唱出来的声音就像指甲在刮着黑板壁,忽高忽低,一会儿断掉,一会儿又续上,歌词大半都忘了。而这些都不由让龙应台想起自己十四岁那年,从台湾的乡下苗粟县进入了台南大城市的经历。苗栗县的学校旁边是水汪汪的稻田、绿油油的清水池塘,体育课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少了那么几分"正式"的味道。而台南的学校,操场的周围被钢筋水泥的"森林"包裹着,上体育课就是操练各种器械,铅球,标枪,跨栏……这些全是身为乡下孩子龙应台没见过也不会使用的东西。扔铅球是城里孩子的基本活动,乡下孩子不会扔,会被笑,因为城里孩子从未见过不会扔铅球的人。

所有这些安德烈与龙应台经历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失败"。交换留学赛场上的安德烈是失败者,城里大学校操场上的龙应台也是失败者。做一个失败者的滋味不好受,就跟跌倒会痛,被落下会失望,被放弃会气馁一样。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关于"失败者"的奇怪定义。就跟龙应台的一个比喻一样,同样一个操场上,有人在跑五千米,有人在百米冲刺,有人在散步。五千米的人可以把慢悠悠散步的人称为"失败者",百米冲刺的人可以把气喘吁吁的跑五千米的人称为"失败者",气定神闲的散步者也可以把满面通红的百米冲刺者归为"失败"的。然而,实际上是,大树有大树的长法,小草也有小草的活法。小草充大树不行,大树装小草,也同样不行。

龙应台在体育课上的失败启蒙,给她的教训,不是要称为"成功者"的一员,而是在于反抗由所谓的"成功者"对失败下的定义。"失败者"要在失败的当下,四脚朝天、一败涂地之后,"从容地爬起来,有尊严的走下去"。"失败"的智慧,就在于你从中明白了自己的跑道,并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这是他们共同的成长与所得,不是做母亲居高临下的给予,而这也是我在书中触动的地方。

安德烈曾经问过母亲一个问题:如果你能搭"时光穿梭器"到另一个时间里去,你想去哪里?未来,还是过去?为什么?

龙应台说她要坐着时光机先去过去,看看孔子时期的中国。她还要去未来,到2030年,那时安德烈四十五岁,弟弟菲利普四十一岁。龙应台想偷看一下,安德烈与菲利普是否幸福。但她又不想去,因为她可能不敢看。

你呢?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你,你有时光机,你想回到哪儿去?如果是我,我想回到过去。我想回到父母还年轻的那段时间里去。

那时候妈妈还穿那件凉凉的蓝格衬衫,头发绑起来,在青春里恣意飘散,跟现在我身边的漂亮女孩一样。我可以和她做朋友,听她讲她的秘密,帮她做她不会的数学题。

那时候爸爸也许很贪玩,70年代的娱乐,样样都会。冬天穿大黑呢子衣,再挂黑色大围巾。春天穿夹克,下面配高腰牛仔裤,卷起了裤脚,再蹬一双白球鞋。

那时候爸爸妈妈还没有我这个烦恼,他们的人生好像还有无数可能。就跟我现在一样,在他们身后,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注视。

在那段时间里,我有的青春父母都有过。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范文 篇2

在这我上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发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谈话越来越少;与父母越来越疏远;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化。在早上起床后对父母只说“爸爸妈妈早上好。”然后就做自己的事情齿。吃饭时自己犹如与父母通常都是一言不发。犹如与父母站在同一块冰山上,最后这块冰山不知被什么?是两代人的代沟;还是因为父母工作太忙,自己从幼儿园开始就一个人呆在学校里,除了星期六和星期天很少与父母谈话。最后慢慢得与父母疏远,慢慢得与与父母的感情淡化……

到了初一我的成绩很不理想,父母帮我找了一位家教,当时我只是默认。补习了一段时间,那位家教知道我与父母的感情不好,便给了我一本书叫《亲爱的安德烈》……

在这本书中写了作者龙应台在儿子安德烈14岁的时候离开了欧洲,去了台北任职,在等到她回来的时候安德烈已经是18岁的小伙子。龙应台觉得与儿子之间有了一座无形的墙。她感到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年;也是两国人。中间隔着东西文化龙应台觉定一定要认识18岁的安德烈。于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用了三年的时间互相通信。就这样他们进入了对方的世界和心灵。因此龙应台在人生中认识了第一个18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到了自己的母亲。

在我读完这本书后自己深有体会,觉得自己应该与父母多多交流向父母诉说自己的心里的痛苦和快乐…在书中第16封信中写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藏在心中的小镇以及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像我觉得自己最重要的不是父母而是朋友和藏在心中那最令我感到舒适感到快乐感到不寂寞的小镇,也许这算不上是一个小镇,一个家,但是却令我感到一种特别的眷恋。也许以后你要永远告别这个小镇,永远离开你的那些朋友,也许你和他们还没有深交,也许以后,他们将从你的人生中完全消失。但是人生永远就是这样,一条道路往前走…现在就应该回想自己拥有的美好时光,把回忆拥在心里,让它温暖自己的心。自己是要向前走,但是要记得自己是从哪里来。而对于一个渴望父母把自己看做一个成人的人千万不要嫌自己的父母啰嗦,因为他们永远都是为你好,为你的将来考虑,而且他们永远都是你最亲爱的人!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范文 篇3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彷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MM

“你为什么不试试看进入我的现代、我的网络、我的世界呢?你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好好思考‘打扮’这件事,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你为什么不偶尔去个你从来不会去的酒吧,去听听你从来没听过的音乐?难道你已经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东西?还是说,你已经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定型得不能动弹?”──安德烈

这部由36封家书构成的书,不仅横跨了新与旧,左派与右派,流行文化与人文关怀,更横跨了母与子的世代价值观,集结成这一本精彩的散文集。其实在我们身边,包括我在内,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甚少,缺乏适当的形式和机会,以至于两代之间形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会发现,自己越长大越孤单,渐渐的不愿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东西,反而身边的朋友或许比父母更加的了解自己。我们不断的接触更新的事物,渐渐的从父母的世界中远去,偶尔的电话也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枯燥无味。我们都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但是却没有人愿意或者留心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些。我想,我们的父母养我们长大成人,绝对不想看到的是这样的一种结局。看了《亲爱的安德烈》这不书之后,我发现,作为子女,我们是多么的不了解自己的父母。他们渴望了解我们的世界,于是心思急切,于是这样的感觉让我们厌烦。于是我们就会不自觉的离他们更远。但是,我想,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是源自于内心深处爱的喷泉。是爱,让他们管我们管的太严;也是爱,让他们在日益长大的、独立的子女面前手足无措。所以,无论外在的表现如何,内在的实质都是爱。

文中的龙应台理智、开明,安德烈年轻、奔放,有自己的主见和生活。母亲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睿智引导和感化儿子;儿子用自己的潮流、活力来感染母亲,开阔她的视野。两代人的不同的人生经历相互碰撞,于是母亲认识了这个18岁的年轻人,儿子也走进了大自己30岁的妈妈的世界。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影响,相互激励。这是一种和谐的母子关系,也是母子双方作出的努力。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范文 篇4

二十一岁,读完《亲爱的安德烈》后我才意识到,今年我也是二十一岁。

大学生活已然两年,每天思虑的不再是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虽然大部分时间还是花在了发呆、电影和看书上,但看着周围的同学开始埋首于实习和考研的事情,写大把的简历参加大把的面试,心里不免也有一点忐忑慌张。有时会整夜整夜的睁着眼睛,忧虑前方的路看不清方向。特别是当朋友问起以后的路怎么走,是工作还是考研时,我发现我还没有想的那么远,于是也就闪烁其词搪塞了过去。

二十一岁,是该看清未来方向的时候了吧。也确实已经过了塞上耳机就能逃避一切的年龄,不可以再任性耍赖,不可以再自以为是,不可以再觉得自己独一无二不可代替。连承认自己的局限和渺小,接受“我很平庸”这个事实也变得理所当然。诚然,天才常有,而偏偏我们不是,可是即使再不情愿,也要承认人是生而不平等的,天才只是少数人头上才有的光环。如若与其对比,只能让平庸的我们自惭形秽而毫无意义。但即便不求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也不甘心泯然众人。MM对安德烈说:“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却也让我想起电影《后悔无期》中的一句的话:在大城市,有关系有势力,就会比别人更公平。现实就是这么残酷的吧~

站在学校和社会十字路口上的二十一岁,免不了迷惘,前方亦是迷雾,只有靠自己的双脚才能踩出自己的天地。关于学业、感情、工作,现实中残酷的一切,该来的总会来的,与其到时候不知所措睁着惶恐的眼尖叫不出声,不如直面到底。朋友今天说,美好永远是建立在现实的残酷之上的。我不赞同,却从千万个例子中举不出一两个来反对。

安德烈问MM,当我们开始谈事业、结婚、家庭时,怎么有人已经身在其中了?二十一岁,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灵上来说,都是彻彻底底的成年人。朋友说,“成年人”这三个字的意义对他来讲就是能光明正大地看成年电影,玩笑之外,我看到的是更为成熟的、能承受压力的独立自主的态度。孩子会说大人总是忙忙碌碌的活着,干自己不喜欢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然后埋怨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我很心痛,人生不该是自己给自己画的一个“不得不做”的圈,然后乖乖的呆在里边对生活的妥协。其实没有什么是不得不做的,在被逼着做这样的妥协之前,我们应该为拥有“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的权利而努力。

最后,关于人生,MM的比喻很精彩,分享下: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伴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你将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从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范文 篇5

陆陆续续的最后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状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一样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十分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取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

中国人之因此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能够剥夺他的发奋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亲爱的安德烈精彩片段感悟推荐五篇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亲爱的安德烈》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为了充分回味《亲爱的安德烈》这个《亲爱的安德烈》,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呢?下面是由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精彩片段感悟”,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亲爱的安德烈精彩片段感悟(篇一)

短短的假期不告而别,还没来得及回过神,我又来到了没有房产的北京。我喜欢假期倒不是因为我懒散,只是偏爱那多一点的自由。被束缚的人迟早是要造反的,还好给我放了假。我决定抛开那些毫无兴致可言的必读书目,好好的做一回自己的主人。

早就知道龙应台的三本书,卖的好又感人至深,所以拿过来看看。在家里陪着父母,当然要入乡随俗看一些有关情感和治愈的小文字。这三本书真的就是一段段小文字,时而张牙舞爪时而温柔缱绻。没看过的人总会认为它是温情漫漫却缺乏深度的“下里巴人”,不,其实称之为“阳春白雪”也不为过。

《孩子,你慢慢来》是以记录孩子(安安)成长的方式展开,看罢你会觉得做母亲是一件幸福的事,无上快乐,毕竟孩子可爱又纯真。但从作者展现的写作视野来讲,远不如另一本。《亲爱的安德烈》是通过书信的方式展开,有龙应台写的,也有安德烈和他弟弟(名字我忘了)的书信。很多人认为这三十多封书信,涉及“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可以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其实我认为,它是为我们传达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给我们一种更自由、快乐的选择。

亲爱的安德烈精彩片段感悟(篇二)

一位母亲,一位已满十八岁的儿子,他们是两代人,中间相隔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相隔着文化。这位母亲与这个儿子在信中共同交谈着他们自己的十八岁,时代不同青春就不同,一个如同黑白的电视机,一个如同彩色的电视机。两代人,两代心,通过信来熟悉对方,通过信去熟悉心,也通过这本书去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孩子或父母。

这本书中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这句对于我来说,有一些不太懂,但她语重心长的话是一位母亲给孩子说的话,她们比我们看的世面要多,给我们的都是最温暖、对我们最好的提醒关爱。现在耳边又回想起了那不知说了多少遍的话:“姑娘,多喝点水。姑娘,今天冷不冷,要冷,多穿些。姑娘,姑娘”她说是因为爱我;爱我,她才会说。

以前,我总是不理解妈妈,读了这本书我开始渐渐明白,因为我们是两代人,我们之间有相隔的代沟,可能只有像这位作者与她儿子一样,双方相互了解,让屏障一层一层减少,两人之间才会慢慢认识对方,母女或母子之间要和朋友一样,因为他们才是你最忠实的听者与陪伴者。我变了,妈妈也变了!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影响了我,也改变了我,我和妈妈从一开始的“形同陌路”,到现在的嬉戏打闹,中间变化很大,我与妈妈从“路人”变成了朋友。我们是两代人,中间相隔二十六年,现在也成为了“一代人”!

亲爱的安德烈精彩片段感悟(篇三)

手捧一本《亲爱的安德烈》,此时的我已被其中的一个情节深深打动:“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地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长,有多远,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是啊,人生旅程,必然漂萍离散,哪有恒长的厮守?当我满怀憧憬地奔向远方,却从未留意在背后默默目送的她!

那次,我报了个夏令营,为的是逃离母亲的约束。临行当天,我起的很早,却发现厨房的灯竟然亮着,走近才发现,原来是母亲为我包了我最爱吃的饺子。在我狼吞虎咽时,母亲已经麻利地把我的行李收拾好。在去往机场的路上,母亲欲言又止,只是时不时地看我。

到了机场,母亲突然发现我衣服拉链没有拉上,于是费力地踮起脚尖,为比她高一头的儿子拉好,口中喃喃的说着:“出门注意安全,好好照顾自己。”她的眼中满是疼爱与不舍,我心中的坚冰被狠狠击破:我是多么无情,让母亲为我牵肠挂肚,我这么大了还不知感恩,只是一味地心烦她的唠叨,不时地与她顶嘴。母爱是自然界第二个太阳,无私地把母性的温柔给予了我,我则是一粒渺小的种子,贪婪地吸收每一缕光芒,但待我冲破土壤,却忘记了感恩!我突然看见母亲像疾风骤雨中的海棠,仿佛不堪一击!我敬爱的母亲啊!您何时消磨了自己的容颜?天边如血的残阳变得格外耀眼,像剑一般射入我单薄的瞳孔,我想把这讨厌的阳光揉出去,却不料它又化为一弯浅浅的水,在我的眼角,描绘出您慈祥的面孔!我紧紧地抱住母亲,哽咽了好久才郑重地说:“妈,你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自己的。”母亲的脸上终于露出幸福的微笑。

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我读懂了母亲默默地目送只为你回头一望,只为你一句郑重的诺言。

鱼对水说:“你不了解我,因为我在你的囚笼里。”水对鱼说:“我最了解你,因为你在我心里!”

 

亲爱的安德烈精彩片段感悟(篇四)

这是一本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通过三年的时间,所写的36封家书。在这其中母亲带着八分的认真与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存着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诚。时间总会让人改变,现在的安德烈已是一个成年人,不再是那个可爱的“安安”了,龙应台面对这件事有些不知所措。最终她选择了与儿子敞开心扉,试着去了解儿子,这个有些“陌生”的爱人。

读了《亲爱的安德烈》,我意识到我这样的做法是强行让我的意志凌驾于孩子意志之上。尽管,我的做法是对的,孩子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她仍然不会主动有意识地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且她的错误习惯导致的结果并不是差到无法接受。所以她一直都保持着她的老习惯。《亲爱的安德烈》让我意识到其实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我说,你接受的过程,而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灵魂的对接。而这对接最直观的方式就是让他体验和参与。而不仅仅是告知。就像我的父母,当初为我选择的路,因为我们让我体验,参与,而是让我直接按着他们的路线行进,使得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很痛苦。而今,虽然和父母违背我的梦想不同,但我一遍一遍地告诉学生怎么做怎么做其实犯的错误和我父母为我指路本质是一样的。所以,我要改变。

《亲爱的安德烈》正如书名,贯穿书本的始终是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爱。这本书,渐渐溶开了两代人,两国的代沟。也让我认识到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会给我们不同的震撼力。合上书,我轻轻闭上了眼睛。这便是两代人的差距,两代人的代沟。这本书让我学到的不仅是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且是一次对不同文化和背景学习和体验。从中也学到了很多人生的哲学,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

亲爱的安德烈精彩片段感悟(篇五)

“妈妈,你和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作……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生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拿起《亲爱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段话,瞬间一种强烈的共鸣扑面而来。的确,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总是会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着走自己的路,选择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游戏,并总是在心底高呼:“妈,你能不能理解,我们要自己出去探索。”这便是我们心中的独立。

安德烈(Andreas Walther)龙应台的儿子,1985年12月生于台湾,八个月大移居瑞士及德国。儿子十五岁即走遍半个地球,对许多问题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相差三十年的两代人,母子俩同时也是代表着两个不同国家,中间横着东西两方文化。等龙应台回到小男孩安安身边的时候,却发现那个少年已经长大成人,并开始冷淡甚至排斥的看着自己的母亲,所以龙应台一定要认识这位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开始使用书信进行沟通,这一写就是用了三年时间。三年的结果是就像书里说的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从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像大多数父母和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一样,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代沟和阻隔,而横在他们之间的这堵无形的墙主要是由于价值观念和年龄的差异造成的,安德烈代言的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少年,而龙应台则代表着五十岁上下的父母辈,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品味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冲突。不过,可贵的是,龙应台和安德烈并没有让他们之间的代沟越拓越宽,而是以书信的方式坦诚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龙应台由此进入了一个二十岁少年内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其实,就像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的故事一样,父母和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或多或少会有代沟、阻隔甚至情感冲突,但两代人之间其实完全可以像朋友一样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一谈,坦诚交流,互相了解包容。父母辈不要总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代替孩子去看世界评社会,孩子们也不应把自己内心的小宇宙隐藏起来,不要总以为自己的世界与父辈们格格不入。

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中最精彩的东西之一就是这教育的参与者进行灵魂精神的对接。我突然想到前几天学生问我有没有遭受过挫折,又是如何走出来的。我想了想,挫折这个东西我觉的不算什么,关键是人内心的绝望和不信任才是可怕的,怎么走出来,真的要靠自己把内心变的温暖起来吧。

我告诉学生人最先爱的一定要是自己,自己都不爱自己,那没人会爱你。女孩子一定要美丽,自信;男孩子一定要阳光,大度。同时要疼爱我们的父母,珍惜我们的朋友。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书上。书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样子。蓦然发现再叛逆的孩子,在母亲面前,其实仍然只是一个孤独成长的少年,一个面对学习、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却努力地去适应和排解的少年,一个拥有和自己一样血液的优秀、感性、率真、诚实、幽默……的可爱少年。

书的封底,是恬淡的龙应台微笑的样子。再优秀强悍的女人,在孩子面前,也只是一个焦虑地帮助他在迷途中寻找出口的平凡母亲,一个愿意放下自己所有的尊严,忍受孩子的嘲笑的母亲,一个做这一切,只是为了重新找回这个属于自己的孩子的可敬母亲。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受推荐5篇


书籍是阶梯,让我们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巅峰,每次读不一样的作品,都是和作者在进行心灵的交流,我们在写读后感的时候,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你是否在想如何写出一篇好的读后感呢?或许你需要"《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受"这样的内容,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受 篇1

这本书,是由妈妈推荐的。拿到它时,粗略地翻阅,知道这是一本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的书信集。不由得,让我想到了著名的《傅雷家书》,严谨、认真,显露出父爱的光辉。细细品读这一本《亲爱的安德烈》,体会到的不仅是母亲作为一名传统女性对儿子的爱,更有对社会及人性弥留的爱。

龙应台,台湾难民家庭中蜕变成的知名作家,是一名传统的东方女性。文笔犀利,对社会现状揣摩深入、透彻,却如万千母亲一样,对正在成长的孩子有深深的眷恋、浓浓的深情。

安德烈,中国台湾与德国混血儿,叛逆但有思想、有看法,不是玩世不恭的纨绔少年,而是关心社会现状的青年。对母亲有嘲讽,有不耐烦,和许多青少年一样,拒绝母校不厌其烦地管辖自己的生活。

年龄、国籍、环境、文化背景,无一不是母子交谈的障碍,但他们却在三年中不间断地进行交流,实在难得。

当龙应台讲到她的十八岁时,她的家乡是贫困的、脏乱的,人们是没有文化的,但她这样写道:“你也许觉得,我是在描绘一个黯淡压抑的社会,一个愚昧的乡村,一段浪费的青春,但不是那么简单,安德烈……可是整个社会,如果历史拉长来看,却是在抑郁中逐渐成熟,在浪费中逐渐累积能量。因为,经验过压迫的人更认识自由的脆弱,更珍惜自由的难得。”

一个从抑郁中成长出来的女人,使我不得不跳出书本来谈谈了。正因为她经历了压抑,尝过了人间的苦涩,才会更珍惜生活,才会更享受社会带来的一切果实,不管是无奈还是喜悦,反而,他们将现在的权、利、诱惑等,看得更淡了,生活对他们已经足够好,何以再贪图更多呢?这是一位母亲告诉我的。

当安德烈点起了烟,龙应台没有多说,只是看着他跷起腿、抽烟、吐出一团青雾。她只能对自己说,他早已不是自己的孩子,他是一个“别人”,一个独立自主的成人,他得对他的行为负责。于是她沉默了。她何尝不恨,可这也是她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她对安德烈说:“我们最终级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不是‘自己’二字。”这位母亲,是思考了很久,还是早已知晓,只等传输那一刻呢?不论如何,这何尝不是一位英明、博大的母亲呢?

安德烈眼里,香港是一座没有文化的城市。他说的文化,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情趣,习惯了欧洲生活的他热爱他闲适与从容。“人跟人之间愿意花时间交流,坐下来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为了聊天而聊天,在欧洲生活里是很大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种生活艺术。香港没有这种生活艺术。”虽然,我觉得他的说话过于片面,因为香港人喜欢这种奔波,而且,这是只是生活的一方面,但,我认为他的形象从一个叛逆的青年完全转变了,我觉得他有思想,有情操。这一点,我还能从他对校园里的暴力事件的看法中体会出来。

当那些低薪家庭、问题家庭的学生初刀子追杀,学校不在乎;而这些家庭条件优异,是精英班成员的学生被打了耳光,学校异常紧张、郑重时,安德烈火了。他说:“我无法接受学校把这些学生当做问题的替罪羊,我更没法忍受这种典型的私立学校精英思维,势利,傲慢,自以为高人一筹,以为自己出身好,国家就是他的。”这种问题我们的社会不常出现吗,又有多少人能站起来反抗,这些文字交流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思维的震撼,更有心灵的反思。

安德烈最后发出了如此的咆哮:“让木屋里有和平,让豪宅里起战争!”

读完这本书,我心绪飞涌,心情时起时伏,有无数对自己反思以及能社会的再度探究。满满一本母子情深,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心灵的顿悟,境界的提升与深切的认同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受 篇2

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题记

“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最近我读了龙应台和他的大儿子安德烈合着的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封面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位知性、贴心的母亲和一个睿智幽默、天真烂漫的十八岁男孩,它也同时唤起我对生活的思考。他们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天涯淡泊。

人生哪有恒长的厮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看着安德烈和他母亲的信,我不由地想起我和我的母亲,现在的我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青年,我的母亲永远不懂我的世界,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从来没有在乎过她的感受。她只能让我跌倒,看着我跌倒,只能希望我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我藏着忧伤的心,照亮我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

母爱就像春天的雨露,悄悄地滋润我的心,在心灵的深处生根发芽。它带来一片绿色,收获的是喜悦。它伴着成长的一点一滴,隐藏着伟大的力量,似乎深不可测。这是需要用心去感觉的。窗外一片含情脉脉的灯火,在寒夜里细微的闪烁,然而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我们奔向我们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我们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慢慢的就看不见了。

母爱像寒冬中的一个暖炉,那是温暖的爱,是最好的礼物。当炉火映照在我的脸庞,我感到了温暖与关爱?那是世间最伟大、最有力量的爱,它可以熔化一切,除去所有前进的障碍。当东方的红日冉冉升起,当西边的晚霞渐渐褪去;当北方的大雁翩翩归来,当南方的渔船渐渐驶去。母爱却从不离开。不论身在何方,母亲的心总是在牵挂,而那条线就是母爱。

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说,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理解,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他们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龙应台和安德烈的通信,仿佛黑夜海上的旗语,被其他漂流不安、寻找港湾的船只看见了。有什么话都要和父母说,敞开自己的心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让我们互相理解。

珍惜每一分钟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不为什么,只因为他们是那一缕阳光,照亮了我的路。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受 篇3

儿子成长了,本来就和母亲渐行渐远,他有他的思考,有他对这个世界的抱负,有他的朋友圈——那是任何父母都无法跨越进去的圈子。于是,和家人之间的感情也就渐渐平淡。龙应台慌了,她不晓得该如何掌握住她与儿子之间的联系。于是,她邀儿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与她合写一个专栏,一方面她可以透过书信来了解儿子的想法、内心到底在做什么打算,以及为人母亲最渴求知道的——过的好还是不好?这36封信就是如此产生出来的。

从他们的对话里,我看到的龙应台,是一个爱儿子的普通母亲,她在认真地了解、认识儿子,同时也在努力解释自己,三年的对话是成功的,母子收获了巨大的幸福。在我看来,龙应台对“中国”和“中国文化”非常热爱,反台独、反独裁、反强权,追求民主、关心民生,厌恶作秀的政治人物,呼唤公平正义。在给儿子的信里,她对“贫乏”、“愚昧”的渔村娓娓道来(“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的能力,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伪装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虽然艰难却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她对故土台湾爱的深沉。在一些话题的讨论中,她多次提到大陆见闻,关于将来,说在西安的一家回民饭馆里,16岁的从甘肃山沟小村里出来的女孩,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个月赚两百多块,寄回去养她父母,安德烈说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龙应台就问:“安德烈,那16岁的女孩,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你能想象吗?”回想自己,龙应台说:“18岁的我,不知道高速公路,不知道下水道,没进过音乐厅和美术馆,不知道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龙应台对安德烈说:“我对于享受和物质,带有几分怀疑的距离”,爬黄山的时候,她看到挑90斤重的少年挑夫,一边水泥、一边食品,早晨4点出门,黄昏爬到山顶,回到家深夜,肩膀被扁担压出两道深沟,一天挣30块钱。她说:“安德烈,30块钱不到3欧元,不够你买3球冰淇淋,山顶咖啡一杯20元,我不太敢喝,但是不喝,那个大眼的少年是不是更困难呢?”她讲黄山少年,我很激动,不知道安德烈是否也动容了。

从安德烈的信件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中西之间的差异,教育、意识,很多方面。比如,他们长于理性思考,而我们重情感抒发,他们会积极参与、干预现实,而我们更多是旁观。18岁的安德烈和他朋友讨论的内容在我们看来是不用讨论的,没什么好讨论或者讨论不出什么,我们受到的教育是接受,而不是思考,我们不会思考,也不会想去思考。我们依赖长辈、领导,我们相信权威,我们从众、附庸。就香港选举时间表出台问题,安德烈置疑香港游行人数的少,在他看来,争取小小的本该的权利,为什么不发出声音呢?龙应台是呼唤民主的,她在游行之列。当然,一些问题上,安德烈跟我们一样顾虑、烦恼。“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我几乎确定不太可能有你们的成就,你会失望吗?”龙应台说:“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要你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我完全赞成龙应台,但事实上只有少数的人不是被迫谋生。以龙应台的这一段文字来看,我认为,她衷心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所有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为什么世上还是有这么多的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压在孩子的身上呢?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顶尖中的精英,不断的期许孩子的成就能超越自己,这或许就是变相的施压吧。但……就放任着他一事无成、游手好闲?不!所有的母亲都会担心,会紧张。如何拿捏其中的尺寸,正是母亲的为难之处。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受 篇4

再次打开龙应台女士的人生三书之二——《亲爱的安德烈》,突然多了些许滋味,这不同于以往的感受。我不知道这是我年龄增大的原因呢?还是家有小升初孩子的关系?

这些天疲于奔波在孩子小升初的途中,想尽设法地想为她争取尽可能适合她的又相对师资比较好的学校。可是谈何容易,一次次的失败与纠结之中,突然读到龙女士给安德烈的信中“给河马刷牙”的章节,有种释然的感觉。

文中,安德烈告诉妈妈,他说:“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安德烈认为自己平庸,是较之于自己的父母。他觉得自己很难有父母的成就,又担心平庸的自己让父母失望。他的内心应该是无奈的,甚至是有些沮丧的。可以说,没有一对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平庸的,包括我,也是!至少,我觉得我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是优秀于别的孩子的。但是,升学是个严峻的现实,孩子某一方面的特长并不是衡量优秀的唯一标准,升学需要权衡综合,在现实面前,我们不得不妥协,不得不接受事实。所以,我们要积极地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让孩子在既定的环境中接受平庸,但又不甘于平庸,人最怕的是给自己框框子,我们要勇于去突破。

“青年成长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也不容易啊。”这是龙应台女士的原话,我读着却觉得是那样的酸爽,这也确实是身为人母的我的内心写照。孩子在慢慢地长大,在慢慢地转身,在慢慢地离我们远去,学会放手,幽雅地转身。他们有他们的世界,两代人之间,隔着近三十年的距离,这差距或许不亚于隔着牛郎织女的银河吧!

龙应台还写道“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的确,孩子的成就与否,并不是作为父母追求的最终目标。身为父母,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是快乐的,是幸福感满满的。在若干年以后,她有能力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能游刃有余地解决碰到的问题,我想,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了。

真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我们在敢于接受孩子平庸的同时,也不忘继续发展她的优势,扬长而避短,让她不断地去历练。成长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只要肯努力,总会有进步。

孩子的路还很长,我只愿是那个幸福的守望者,静等花开。孩子,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受 篇5

在上一个学期,郝老师曾带我们做过一次“读书漂流”活动。这使我深深爱上了作家龙应台的作品,尤其是《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一个中年接近老年的女人与她成年的儿子之间3年的通信。

这本书的语言直接到让人感到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两人之间的感情不断地在变化。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儿子内心,想要打开那扇无形大门的母亲。与这位伟大的母亲相对的是一个青年对不母亲的不屑与桀骜,可随着母亲的渐渐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所谓的为了稿费而写,直到纯属是想要与母亲交谈而已。

书中的一个个深奥的问题,敲打着我的心灵,或许我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信念、家人之间的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一层关系。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叫: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泊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虽然懂得那些孝敬父母懂事的大道理,却永远也做不到,父母的一句关心,会被我当成唠叨。我只顾着自己的花样年华,却不顾父母的日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明,其实是愚笨。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在背后,有着一双关切的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等着你回头来看看她。

龙应台用她优美具有色彩的语言向我描述了父母的无奈与辛酸,让我懂得,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个家,在等着你。

范文模板: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阅读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可以开阔视野。观看一本书之后,我们对于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后的想法写下来。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一篇的读后感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范文模板: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是龙应台和儿子之间往来的36封家书。我用了两周断断续续的时间,今天终于读完了。

本书内容概要:这本书是两代人共读的36封家书。作为母亲龙应台和儿子中间隔了三十年。他们之间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因为有隔阂,作为母亲不愿意从此“失去”曾经认识的那个儿子。于是,想到了采用书信的方式与儿子交流。儿子也在她的影响下,采用书信的方式与母亲交流。于是,关于人生、关于生活、关于学业等等的一些看法两代人就开始了沟通和思想的碰撞。作为父母与孩子同住一个屋檐下,却是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互补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找不到语言。这种写信的方式,让彼此有了连结。

这本书中,母子两人的家书围绕:德国的足球、香港文化上升到两代人对国家的不同认识。在阅读过程中特别佩服龙应台的一些犀利的见解。

因为是家书,读起来特别轻松,也特别温馨,在母子对话中让读者有收获,有思考。对于我自己也有一些思考。看着襁褓中的婴儿一天天在长大,而作为母亲的我也在一天天的老去,我也希望当女儿长大的那一天,我同样可以赶上她的步伐。这种“家书”的形式对于我也是在女儿十八岁和她沟通的一种方式。

就如,我之前每天写日记,只是为了写给自己一天的所思,所想,当年老的一天还能回忆生活的印记。

在阅读到《给河马刷牙》的时候,“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也会反思自己目前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呢?我们都希望有尊严的活着,体面的工作就是让我们有尊严的生活着,而目前自己的工作只能是我自己谋生的手段,很有意义的工作,现在做的特别纠结和落寞,没有了方向感,特别想跳出那个圈圈,而却没有了跳出的勇气,只能在纠结中生活着。希望自己能够心存阳光,期待光明的一天。

提到孩子,每一个孩子就是一本经,是为母者终身奉读的经。这本经好不好读,就看母亲的耐心、爱心、运气及造化了。“风筝”即使放手飞了,这本经还是经常留母亲手中,还是会继续读下去,继续牵挂下去。爱孩子,爱家人,我们也必须有度才行。爱的太深,对方会窒息,想逃避,爱的太少,我们就缺少了感情交流。所以“爱”是我们一生要学习的功课!

[实用模板]《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


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是一种享受。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书籍的读后感。读后感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那么,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读后感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实用模板]《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彻悟,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多么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们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把你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你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一点柔美的微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那样,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灿烂很多,很多!

亲爱的安德烈句子摘抄加感悟推荐五篇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了《亲爱的安德烈》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亲爱的安德烈》都会有自己的感悟,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您从《亲爱的安德烈》中有哪些领悟呢?经过搜索和整理,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呈现“亲爱的安德烈句子摘抄加感悟”,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亲爱的安德烈句子摘抄加感悟(篇一)

十一假期归来,但心情还是停留在假期前的期盼和假期中的快乐。恍惚间竟又一周溜走,也许是闲下来的时光过得快。

今天终于把计划中要读的龙应台先生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完了,也终于明白这本书为何如此经典。36封来往家书,她与大儿子安德烈推心置腹的诉说与质问,一桩桩,一件件,哪件不是我和我们所经历或在经历的日常。

论个人,他们聊个人的信仰、自由和理想,这些字眼像是穿越千年来到我眼前。从打算留在这个城市的那天起,我们要开始奋斗,为房子,为谋生,为立足,而渐渐与故乡等这些字眼好像断了联系。家里人以我为荣,但褪去看似光鲜的外衣,内里的煎熬只有自己知道。日渐麻木的内心,对这些字眼不再敏感。忽然读起18岁的人信中这些字眼,唯忆起少年不更事之时。

论家庭,可能书中的安德烈还没有到这个地步,不知现在的他会跟母亲聊家庭的事情吗。想想我们二人之家成立半年以来,和以前的二人生活并没有任何改变。张先森每天都在窗外的楼灯快灭完的时候回到家,比之前更辛苦。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而能替他做的只有准备好水果倒一杯水。想起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我想象自己以后的样子,一定像电视里那些厉害的人,为身边的人撑起一片天,能够让父母不再操劳,能够和自己爱的人一起享受生活……原来,生活真的不是那么容易。

论社会乃至这个国家,我理解龙应台先生的经历让她没有那种强烈的爱国感,我也羡慕安德烈生在一个和平美好的年代。我也算是,我见证了这个国家的昌盛,我爱这个国家,但出身草根,也见过底层的穷苦人,也庆幸我对他们保持着一种清醒的同情心。现在的工作,让我进入一个新的圈子,看到不一样的事情,也对这个社会运行有了更多认识,最深刻的感受是,很多事情不是靠一句话的浪漫情怀就能改变的,只凭一个人,力量太有限。

我也相信龙先生所说的,"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

愿你出走一生 归来仍是少年。

亲爱的安德烈句子摘抄加感悟(篇二)

当合上《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时,我总有种想再读一遍的想法。《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是一人为人母的中年女人和她已成年的儿子通了3年的36封信。通信的时间,总让我感慨。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这是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初衷。而一开始,安德烈,这个完全不想与母亲交谈的人,完全是为了赚稿费,才写信的。因此,他们俩就抱着不同的心态通信着。即使安德烈不是真正想写信,但龙应台却想走进儿子的内心,想让安德烈与自己的关系得到缓解,想认真研究自己的儿子。然而,母亲细腻的言语,也让安德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安德烈到最后,通信的目地仅仅是为了与母亲交谈。当然,他们彼此认识了对方。

龙应台有的地方,让我感触很深,面对着自己儿子的不耐烦、不想说,她并没有以逼迫的方式去做。即使自己的几行文字只能换来儿子的三言两语,但她仍旧字字引导,希望安德烈能多说一点。她只是想了解自己的儿子。这是何等伟大的母爱啊。

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为了我们付出了很多。自己就算日日夜夜汗流浃背,操心不已,但为了孩子,又有何怨言?如何孝敬父母,使他们舒心,我们都知道。端一杯茶,捶一下背,说一句话,等等。但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又有谁能时刻想到这些,并经常去做。而父母对我们的关心,我们却会把它当做唠叨,当做耳旁风,不去理会,有时还嫌烦,与父母顶嘴。我们长大了,只顾着与朋友玩,只顾着去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却总是遗忘了抚养我们长大,为我们担心的父母,他们正在渐渐老去,一日不如一日。我们能给予父母最好的回报,就是像儿时一样,常陪陪他们,多在他们身边,与他们聊聊天。

想到这儿,我不禁为自己有时因心情不舒畅,而惹父母生气,让他们伤心的事感到羞愧。从此以往,我将时刻控制好自己的心情,多体谅父母的难处,理解父母的用心,并多多地去帮他们做些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争取不让父母担心。

《亲爱的安德烈》中,让我看到了母爱的呈现。父母的地方,就是家,一个不论你身在何处,却长伴与你的'家。父母,多伟大。

亲爱的安德烈句子摘抄加感悟(篇三)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彻悟,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多么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们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把你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你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一点柔美的微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那样,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灿烂很多,很多!

亲爱的安德烈句子摘抄加感悟(篇四)

终于读完了“人生三书”之一——《亲爱的安德烈》。这是一本两代人共读的36封家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分。

作者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安德烈,分隔在异国他乡,两人的关系似乎没有曾经那么亲密了。原因有很多,譬如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年龄、阅历导致的不同视野,等等。

对一位母亲而言,不论你的年龄有多大,都始终是她的孩子。龙应台,也是这样一位母亲,只是我认为她的爱有些过盛,自始自终都将安德烈当作一个幼童来对待。而安德烈,虽然有爱,但却成为了一个彼此不认识不了解的人。

在最开始,这份母爱名曰“占有”,但后来,却成了“放手”。

孩子就像鸟儿一样,不喜欢被束缚的感觉。与其让孩子每天像一个提线娃娃似地听从指挥,不如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开创一片新天地。我想这个道理大多数家长都深深懂得,但是真正尝试,并且没有中途放弃的,又有几个呢?

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也相当重要。写信这种方式其实比面对面更好。因为在有些时候,父母在面对孩子时,会忍不住端起长辈的架子。而写信,能更好地让父母换个角度与孩子沟通。由此观之,龙应台很成功。她处在一个朋友的视角,与安德烈交流,甚至能够接受那些大多数家长无法忍受的词汇、言语。

有时候父母总是不计代价的付出 ,希望我们能走在他们为我们铺好的路上。但我们走远了,他们又觉得无限荒凉和凄然。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在我们的心里,没有任何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们对我们的付出,对我们的爱护,我们全部都牢牢地记在心里。当然,我们也愿意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回报父母。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适合阖家观赏的书籍。父母可以从安德烈的字里行间知道现在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轻的我们,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着龙应台那一封封饱含母爱的回信,也许会对父母有更多的理解。

亲爱的安德烈句子摘抄加感悟(篇五)

《亲爱的安德烈》中,有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有年纪、阅历导致的不同视野;有母子情感的联结……对母亲而言,儿女的长大总是意味着离开,束缚不是办法,唯有放飞才能成就儿女的自我。龙应台极力平视自己的儿子,对儿子成长中的困惑,她告诉儿子:“要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艰难地找出一条路来。你要自己找出来。”而对儿女而言,成长并不意味着放任,安德烈这样告诫同龄人:“这世上任何事都紧跟着一个东西它叫‘后果’跟‘责任’。”

你可以看到龙应台跟孩子分享自己成长的南部小渔村,那个贫穷而缺乏养分的环境,是怎么让她学到对弱势的同理心与悲悯;你可以看到安德烈怎么扞卫自己喜欢摇滚乐,喜欢电影,并且怎么从60年代的嘻皮文化中,叛逆出一种值得深思的价值;你可以看到这一对母子在面对该为“台湾队”、“中国队”、“德国队”加油时,拉扯出关于国族认同的辩证;更多的,你看到的,该是一种相濡以沫,对于理性,对于文明正义,对于教养的理直气壮,超越母与子的辈份关系,很纯粹的交流着。

久违的龙应台,热情未减,在这本伪装成动人家书的畅销书里,拉着儿子安德烈的手,透过文字,把我们带到那个还有信仰,还有深刻人文关怀的地方。

 

喜欢《月度推荐:亲爱的老师模板》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亲爱的老师倡议书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