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800字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800字

热门精选:周国平散文读后感优秀模板(5篇)。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每个人在看完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读过之后的所思所悟。读后感是人们读完书后的真情实感、独到见解。那么,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读后感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热门精选:周国平散文读后感优秀模板(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我热爱书籍,因为读书仿佛是与高尚的人在对话,我从中获益匪浅。我仰慕名人严谨的逻辑与细腻的情感,在他们的作品中,我感受到的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或喜,或悲。在阅读时,我感到自己仿佛已经变成了作家的血液,在迅速流动,贯穿每一个角落,而那些文字仿佛变成了细胞,在我的血液中遨游。我喜欢这种感觉,可以说是迷恋,而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周国平。在他的世界里,我深深沉迷。

悲观

周国平的散文极为细腻,富有哲理。但是现实生活中,命运仿佛对他不公。他女儿出生不久,刚开始牙牙学语,便夭折了。为了表达自己的悲痛、自己的遗憾、自己对女儿的爱与祝福,他写成了一部回忆录。我们可以想想,当周国平面对病床上只会喊“疼”的女儿自己却束手无策的时候是怎样的感觉。“心非木石岂无感”,一般人已经临近崩溃了,何况是心理如此细腻的他。他内心深处将会泛起多大的波澜?面对自己的至亲至爱,他内心将会承受多大的打击?不知有没有资格,我想说:“我懂”。

执著

在他的散文中,我懂了许多的道理与哲理,他有许多作品都劝勉大家人生要有执着的精神。他说悲观只是一时的,人生总要执着。执着会拯救悲观,执着在人生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人能否有机会来实现人生的价值。生命需要执着,是的,任何生命都需要执着。执着是成功的最基本因素。他说悲观主义是一条错误的路,冥思苦想的人生是虚无的,想一辈子也还是那么一回事,反而失去了生命的乐趣。但是他也说,并不能一味的`执着,这样也会离智慧越来越远。当时,我还不懂。

超脱

我不理解他的那句话,但是我后来明白了。一个人不能一味的执着,这样便会产生悲观,悲观的心理产生愈多,就愈不能执着。这怎么办呢?他说就把自己分成两个,一个让他去执着,不顾一切;另一个则现实,让现实去生活,让执着去追求,超脱一切,变得忘我。

悲观,执著,超脱,三种因素始终存在着。那便是我心中的周国平。在他的世界,我深深沉迷。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二)

好久不读书,或者说好久没有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读完过一本书。终于,我把周国平的《安静》读完了,并且还想再读一遍。读过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和《各自的朝圣路》,但我更喜欢《安静》。

序言中,周国平表示了对世俗名利的拒绝。他说:“我不是一个脱俗到了拒绝名声的人,但是,比名声更重要的是,我需要回到我自己。”一个意识到必需找回自己的作家,当然值得期待和尊敬。

周国平是中国社科院的哲学教授,又是一位作家。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哲理的思考。《安静》里既有读书笔记、游记,又有讲演稿、随感录等,看似杂芜却是一片纯静。

作者通过《安静》给我们讲述人生的真谛,讲爱与关怀,讲他对社会、对生活的种种思考。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没有一个安字和静字,却给读者构筑了一个宁静的世界。

周国平说:“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太热闹的生活始终有一个危险,就是被热闹所占有,渐渐误以为热闹就是生活,热闹之外别无生活,最后真的只剩下了热闹,没有了生活。”现实的确太热闹,我们早已习惯了在现实中奔忙,从不曾拥有这样一份安静和从容。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利益驱动,对物质的欲望高于一切。连学术界这样本应成为净土的地方也变成了名利场。要远离人群中的欢乐和疯狂,远离灯红酒绿的确不易。可见,安静多么珍贵,守得住安静又是多么的不易。

周国平是一位崇尚简单生活而又牢牢守望内心田园的人。摆脱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身居闹市而不为所扰,内心平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静。有内在精神世界的饱满,才是丰富笃实的人生。

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又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又让周国平完成了一种内在的超越和突破。

这本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散文集,是那么质实,让我在安静中品味人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三)

喜欢回忆过去,因为好像那逝去了的,都是最美好的。

逝去了的湿地,那是我儿时的乐园,每天我都可以毫无顾忌的采摘阳光;逝去了的场院,那是我儿时的战场,每到麦收时节,我们都会拥一身麦香甜甜的睡去;逝去了公交车外的风景,那是我儿时的电影,总在景物的流转中放飞思绪……

买车也有三年了,好像开车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奔流的车的洪流中,我飞快的转换着身姿,像极了一个赛车手,快节奏的生活,让我在教学楼内有时候都是跑着干活,仿佛不这样就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直到有一天收到一个学生的短信,“老师,下雪了!你看到了吗?”我才这惊讶的发现,我错过了今冬的第一场雪……

其实我错过的岂止是一场雪而已。每个周末,老组长都会打来电话,“哎,我又攒了一篇文章,放在共享里,你看看。”有时候刚撂下电话,我就把这件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其实我错过的不仅有那文采斐然的文章,我还错过了这世的很多风景,和那风景后的很多故事。

今天点开他的文字,看着那“带着露珠的麦苗”,看着那针砭实事的犀利语言,看着那游走在自然中的快乐。突然有种失落。

我忘记了什么?

还记得上师范的时候,喜欢在坐车的时候挑一个靠窗的位置,把头侧向窗外,出神的望着窗外,虽一路无语,却也一路有情。那转瞬即逝的风景,不知道赚取了我多少的情感。那时的天是什么颜色,雨是什么声响,都装在我的眼睛里。所以从那时开始,我开始写诗,一切现实的、朦胧的,都在我的笔下,攒成了一首首小诗,从未投过稿,就怕这生疏的文笔,糟蹋了那几近童真的幻想。

我忘记了什么?

我知道,这路上的风景,不会为了我而驻足,等我长成一道风景,与我与你都不再相互漠视的时候,我就会与你一起融成一片绿色、融成一片金黄。当你把你的眼睛镌刻在树上,像极了一棵白杨树,在有风的日子里,你放开嘹亮的嗓音,在夜深的校园里,再去惊扰那个年轻人的梦,让他可以爬上屋顶去偷窥你的美丽时,我知道我就又找回了我最初的童趣和闲心。

不管以后的人生,会是怎样,只要记住,放慢脚步,享受身边的一切,让回忆可以不再断层,写到这里我才发现,工作后的生活,在我的文章中真的很少出现……

喜欢回忆,就要珍惜身边的每一秒钟,因为在这一秒钟以前的那一秒中,那便又是一段回忆了。

让生活美好,让回忆精彩!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四)

在众多文学体裁里,我最偏爱的便是散文。散文篇幅较短、语言精炼、主旨明确,睡前几篇是最好不过了,有时还能随着作者寥寥数笔所勾勒的风景入眠。近段时间,我阅读了许多周国平的散文,喜欢的便是有时那稍微几句话便可反复忖度的余味。

印象较为深刻的一篇就是聊到“恋家”。我是一个家庭观念很重的人,家对我而言除了意味着栖息的地方,还意味着动力的源泉。有首诗曾说“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若把人生比喻成渡河,那么家便是我的小船,它承载着我穿过漫长的岁月,让我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不会感到陌生、恐惧。可这只船又不是简单的船,而是由我和我的爱人们共同组建的船。就像机器的零部件有着工作周期一样,我的小船也有。人生变幻莫测,或许就在某一阶段突发了零部件的毁坏,我感到彷徨、焦虑甚至沮丧,可船上其他的功能区仍推动着我向河的对岸驶去。直到现在,每当想到那些在我的生命中匆匆而过的人,还是免不了一顿感伤。不过再回归现实,望望眼前人便又感到欣慰:庆幸你们还在。人生就是生与死之间的迭代,在给予人失志般打击的同时,又重新给予人坚持的意义。我无法理清对于家庭的热爱到底是来自于对爱人们的热爱,还是来自于对自己的热爱。当一个人过于爱自己时,是狂妄;当一个人过于爱别人时,是卑微。而这个分寸的把握,却真是家庭之哲学。我接触过许多的家庭,作为一名教师,也能更加直观的认识到家庭对于人的成长重要。在小学教育上,人们总是强调快乐童年、轻松教学,可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其实人对于家庭的依恋从孩童时期便形成了,家庭意识的浅薄也是在这一时期成型。在对孩子的培养过程中,我会强调让他感受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尝试让自我能感到满足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有足够丰富的精神世界,而精神世界所带来的愉悦是可以伴随一生的。物质世界的确是多样并且诱人,但是对于人这一生命体而言,过于繁杂、奢华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精神世界的混沌。

精神世界的充盈也来自本体对生活与自我的热爱,我们对生活的热爱正是来自那些触手可及、摆在眼前的瞬间。年轻的时候,我渴望如火花般绚烂的生活,可融入了生活才发现:生活不过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复一日地自我寻找人生价值。可即使这样,仍有人选择拥抱最真切的自我,乘着一叶扁舟完成自己的航程。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诗意生活,所谓诗意大多数只是平凡生活中令人恰逢温柔的一隅罢了。生活的本质就是人类所存活的载体,当片刻的感性视角消散,眼前的生活仍是那副平淡模样。可我相信精神世界能够赋予生活的除了诗意,还有更多我们个体所崇尚的美丽。其重点,都在于“我”。如同周国平所说:衣裳换来换去,我还是我。无论是对家的依恋,还是对生活的热爱,或者是对工作的执着,其实都来自于本我。当我对自己有了执着的追求之后,那么我所渴望的便有了寄托。其实又如何去展示给外界、怎样去证明,都已经变得无关紧要了。就如同开始所讲的一样,过河的只有自己一个人,船上的部件都只是生命中的匆匆过客,他们存在周期、也有自己的旅途。

同家人们出去散步时,有时彼此一句话也不说,就闲闲散散地走着,我也感到心情十分惬意,那么此刻是生活本就充满诗意,还是我这怡人之感渲染了此刻生活呢?我想应该是后者吧。这便是我读过周国平散文之后的真切了。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五)

在报刊上零星读过周国平的散文,喜欢他的博学和深刻,知道他是一个热爱写作的当代哲学家,著名的尼采研究者。此外还知道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至情至性的男人。

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收到了一位远方的朋友邮寄来的两本书《周国平散文精逊《周国平人文演讲录》,后一本书比砖头还厚,所以我选择先看第一本。本书按时间顺序选编了周国平1983年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那时他在40岁到55岁之间,从不惑到知天命的年龄。这些文章都是他用心灵的笔写出来的,是其最有代表性的散文。

周国平在《自序》中说:“我给自己(的写作)建立一个标准:一篇文章,即使不发表我也要写;否则就不写。总之,尽量只写自己真正想写、写的时候愉快、写完自己看了喜欢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一旦发表出来,也一定会有喜欢它的人,即使发表不出来也没有什么。”

周国平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谈到读书时说:“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这正是我读《周国平散文精逊时的感觉。

周国平的散文正如其极力推崇的明代文人袁中郎一样,追求的就是“平淡有味”的境界,娓娓道来,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所说的不是道理,只是自己的感觉,而这应该就是“已臻化境”的程度吧。他的文章大多在探讨生命、时间、回忆等深刻的哲学命题,但是哲学在他笔下却如花草一样清新可爱,如同一篇篇生命的游记,因为他已经把对生命的理解融进了自己的体内。

在精神上,周国平是一个很女性的男人,感性,善思。“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他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在政治场上有时不免显得不通世故,有时不合时宜。”这是周国平一篇文中的句子,我想,他也是在说自己吧。

最佩服周国平文章中的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的名人信手拈来,尼采、蒙田、拜伦、卡夫卡、爱默生、苏东坡、袁中郎、昆德拉、艾略特、苏格拉底、托尔斯泰、罗曼·罗兰……仿佛都是周国平的好朋友似的,相聚在他的家中,说古道今,谈笑风生。周国平说:“文人最难戒的是卖弄。”这话是否有自嘲的意味?好在他的文章在的堆砌中并没有失去自己的声音。下面就是他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精彩论述:

一个男人真正需要的只是自然和女人。其余的一切,诸如功名之类,都是奢侈品。(《性-爱五题》)

对待女人的最恰当态度是,承认我们不了解女人,永远保持第一回接触女人时的那种新鲜和神秘的感觉。(《性-爱五题》)

相爱的人给予对方的最好的礼物是自由。两个自由人之间的爱,拥有必要的张力。这种爱牢固,但不板结;缠绵,但不粘滞。没有缝隙的爱太可怕了,爱情在其中失去了自由呼吸的空间,迟早要窒息。(《性-爱五题》)

男女之爱往往从艺术境界开始,靠技术境界维持,到维持不下去时,便转入魔术境界。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精选


写作能力是我们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写作文可以写出自己喜欢的文字。好的作文会取得高分,会被当做写作模板,我们可以学习哪些优质高分作文呢?读后感大全编辑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周国平散文读后感,请收藏本文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1】

我喜欢读一些散文作品,因为不需要鼓捣繁琐不堪的文法。我也喜欢哲学,但对于枯燥抽象的逻辑思辩,仍不免心怀恐惧。幸而,徜徉在文艺与哲学间,我找到了比较适宜的地方,那就是周国平的哲理散文。

说到散文,很多人都会想起朱自清等大师的作品。其实,周国平的哲理散文在当代散文界亦占有一席之地,具有较高的精神价值和文学水准。《安静》、《守望的距离》和《各自的朝圣路》在图书市场上的辉煌业绩很能说明这一点。桌边案头放上几本,闲时信手一拈,读上几段,对我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这种享受来自于周国平散文中透射出的思想光芒,也来自于对他哲学边缘书写人生的认同。老子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好象世间的道理和真谛都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描述,都是非空非有的。周国平却以一个智者的清醒目光审视、搜寻和探求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笔端记录着生命中的喜怒哀乐,用一颗细腻的心灵去感受万变的世界,诠释自我、他人、生命的真正意义。我觉得,他把哲学的反映和文学的感应有机结合起来,颇有中国古代“格物致知”的意味。生活是永远大于文学的,生活也永远泛于哲学。不能说他一定找到了所有的生活真谛,但是,我却分享了他记下的那些人生境遇和感悟,感受了他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领略了他更加闪放的自我个性光华。这是一种体味,一种享受,一种美。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家,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来帮助我们解析生活的元素。

读周国平散文作品,自然不自然地向往起他那种丰富的安静。“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从他的字里行间,透出那种站在哲学边缘书写人生的文人的特殊气质。人生最好的境界便是丰富的安静。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所以变得丰富;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所以又能得到安静。很多时候,我们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惟独忘记了安静,那种思想上的安静,内心世界的安静。其实,这不是我们没有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不是我们没有能力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而是我们主动放弃了对自己精神家园的捍卫,放弃了对内心丰富情感需求的守望。或许,这是很多人的可悲之处吧。

读周国平的散文作品,也感受到其中蕴涵着的鲜活生命质感,那种对自然生命的热切呼唤。心与心的距离是最近的,也是最远的。人与人的交往,常常因为不够坦然而变得浅薄;情感的交流常常由于不够坦诚而陷于苍白。在读周国平的作品时,却感受不出这样的浅薄和苍白。这是因为他的的真性情,他的毫不做作。“性情所铄,陶染所凝”。人一旦返回了自己的自然生命,一种单纯的生命意识就会涌动,由于摆脱了种种意念的局限,自然能随触而应、随感而通,往往又引起了我们情感上的共鸣。

我们一直都在路上走,走着走着,偶尔会说说话,唱唱歌,为自己走过的那一程,也为自己与众不同的前行。正如周国平在《各自的朝圣路》中所说的,“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如果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2】

最近,读了周国平的披发文集,里面柔美的语言和富有哲理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它让我的糊口变得充实。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叫《等的滋味》的文章。文章以“人生有许多时光是在等中渡过的”开头。的确,从我们成为胚胎的那一刻,我们就等着出生;从我们出生后我们就等着长大;从我们长大后,我们就等着接触新的事物。我们无时无刻在等。

等的滋味同样也是不同的。或幸福,或悲伤,或沉闷。但独一相同的'是,等的人都是处于被动的一方。等的可拍就在于此,对于自己等的事完全不能支配,对于其他的事又完全没有心思。

等在不同的角度上也不同。等在命运之门眼前,等的是生存和死亡;等在生计之窗眼前。等的是柴米油盐。因此人们对不同的等的感觉也不同。

实在,我们等的终极就是死亡,但是人们好像忘了这一点而在等着别的什么。就是这种思惟,才让我们不中断地,去追求,去创造,去开拓自己的人生。使自己在等待死亡的时间里有是可做。

所以,等不仅是排着队向前走,它同时也在催促着我们去做更多的事。

在这本书里还告诉我许多,生与死的意义,生命的名字,失去的价值。它使我更加理解人生,更看透生命的本质。我也在读这本书中,感触感染到了读书的乐趣。我相信,只有多读书,我们才能了解更多。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糊口方式吧,我们的糊口也一定能在此中得到充实。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3】

本书共包含十一辑内容,由周国平对每一种文字去粗存精,缩减篇幅而成。

它教了我们人性中的真、善、美。我们生活在这个集天地力量于一身的时代里,需要静心聆听大自然的神奇奥秘之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一切需要人们发掘的美丽。

本书开篇是走进一座圣殿,这个题目顿然使我的脑海豁然一新。从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用无知的双眼审视这个世界的时侯,也许我们是走进了一座圣殿吧!在这个金碧辉煌的圣殿里,我们用智慧点亮了心中的灯盏。

周国平说:一个人越是珍视心灵生活,他就越容易发现外部世界的有限,因而能够以从容的心态面对。相反,对于没有内在生活的人来说,外部世界就是一切,难免要生怕错过了什么似的急切追赶了。在我看来,就是应该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品质得以升华,你才会知道任何外部事物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才会更有战斗力和激情,敢于挑战一切,才能以更好的姿态,从容地面对世界。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力解决面前的一切困难阻碍!

因此我们应与书结缘,与名人面对面交谈心中的想法,做一个中心的读者。一个不是读者的学生,不管他考试成绩多么优秀,本质上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一个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养成读书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味。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周国平说: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我对你们的祝愿是,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是的,我们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着,不仅是为了赶上时代变化的趋势,而且为了我们的人生富有情趣,充满思考,才算上过了一个短暂而充实的人生罢。如果一个人缺乏了阅读能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会变得麻木不仁,沦为一个无能的人。

本书还提到要我们做一个有灵魂的人。也许你会感到十分好奇,每个不是与生俱来都有灵魂吗?周国平让我理解的所谓真正的灵魂,是做一个有哲学的人。人是应该有进取心的,问题是朝什么方向进取。哲学让人综观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实际上就为人的进取方向提供了一个坐标。我们对万物需要充满的好奇,可就我们的种种好奇提出不同类型的学问。现在的青少年接触的大多是一些空洞的, 无用的,甚至使人消沉的书籍。久而久之,就像洗脑一样,发现我们所剩无几,也无非是一些空空的残骸,脱离灵魂的轨道。因此周国平先生告诉我们,了解哲学要看原着,深入学哲学的话读一本可靠的哲学史。你一旦读了进去,就再也不想去碰那些粗浅的启蒙读物了。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4】

周国平是个哲学家,即使他的文章难以读懂,却能使浮躁的心平静下来。

在《只有一个人生》中,“透底地说,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视同仁无可回避地摆在每一个人眼前,令人困惑得足以想一辈子也未必想清晰。”这句话用朴实的文字,却说出了每个人内心都想的问题:只有一个人生。

在《人生》中,“人生要有绝对意义,就必需有神,由于神就是绝对的同义词。但是,必需有,就真有吗?人生的悲剧岂不正在于永远寻找,又永远找不到那必需有的东西?”这句话比较难懂,按我的理解,是指:人的一生不可能绝对有意义,一个人若想追求绝对有意义的人生,那么他只会毫无意义地渡过一生。所以,我们在人生中要公道追求目标。

在《失去的岁月中》,“春秋愈大,光阴流逝愈快,但我似乎愈麻痹了。一天又一天,日子无声无息的消逝,就像水滴消失于大海。蓦然回顾回头,我在世上活了一万多个日夜,他们都已经不翼而飞。”这句话点名了作者对时间逝去的惋惜与悲伤,从而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时间,记实下时间中每一个出色的瞬间。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5】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我热爱书籍,因为读书仿佛是与高尚的人在对话,我从中获益匪浅。我仰慕名人严谨的逻辑与细腻的情感,在他们的作品中,我感受到的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或喜,或悲。在阅读时,我感到自己仿佛已经变成了作家的血液,在迅速流动,贯穿每一个角落,而那些文字仿佛变成了细胞,在我的血液中遨游。我喜欢这种感觉,可以说是迷恋,而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周国平。在他的世界里,我深深沉迷。

悲观

周国平的散文极为细腻,富有哲理。但是现实生活中,命运仿佛对他不公。他女儿出生不久,刚开始牙牙学语,便夭折了。为了表达自己的悲痛、自己的遗憾、自己对女儿的爱与祝福,他写成了一部回忆录。我们可以想想,当周国平面对病床上只会喊“疼”的女儿自己却束手无策的时候是怎样的感觉。“心非木石岂无感”,一般人已经临近崩溃了,何况是心理如此细腻的他。他内心深处将会泛起多大的波澜?面对自己的至亲至爱,他内心将会承受多大的打击?不知有没有资格,我想说:“我懂”。

执著

在他的散文中,我懂了许多的道理与哲理,他有许多作品都劝勉大家人生要有执着的精神。他说悲观只是一时的,人生总要执着。执着会拯救悲观,执着在人生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人能否有机会来实现人生的价值。生命需要执着,是的,任何生命都需要执着。执着是成功的最基本因素。他说悲观主义是一条错误的路,冥思苦想的人生是虚无的,想一辈子也还是那么一回事,反而失去了生命的乐趣。但是他也说,并不能一味的`执着,这样也会离智慧越来越远。当时,我还不懂。

超脱

我不理解他的那句话,但是我后来明白了。一个人不能一味的执着,这样便会产生悲观,悲观的心理产生愈多,就愈不能执着。这怎么办呢?他说就把自己分成两个,一个让他去执着,不顾一切;另一个则现实,让现实去生活,让执着去追求,超脱一切,变得忘我。

悲观,执著,超脱,三种因素始终存在着。那便是我心中的周国平。在他的世界,我深深沉迷。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6】

似乎每一个假期,学校都回布置读书的任务。好像是我们这些学生除了寒暑假之外,就不会有时间看书了似的。当然,假期所读的书与平时读的完全不在同一档次,毕竟,谁有本事在读完一本科幻小说或是漫画之后能写出合乎要求的读后感?于是乎,我的同学们只好拿起平时只放在书架上冲样子的名著读了起来。

我却幸运得多了。多亏我的未雨绸缪,厚厚的一本《周国平散文》,让我利用每天中午的时间一点一点蚕食,到放假时只剩下几十页了。我只需趁热打铁,将之读完即可。

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著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著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著。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真正映了“随”和“散”这两个字。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境界。这看似不够伟大,用套话说就是“缺少社会责任感”。不过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圆满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国之事的“伟人们”又有几个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尝试过修身呢?官吏腐败问题是哪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可如果我们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渐进的话,哪里还会有贪心官污吏得势的道理?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位置。如果不细心叩问自己的心灵,如何能发现社会早已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对于我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给我们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类比于登山,那么最佳的状态应该是:肉体在不懈的攀登,步步为营,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灵魂则跳出山外,以旁观者的清澈目光为前进指明方向,永远不迷失。这显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达到无疑是奢谈。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发之前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坚定;定期停下来修整,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看看自己的路线是否偏移。“认识你自己”,这是指导精神生活的圣经。

我希望自己能够秉持这圣经,不忘审视自己。学习的范畴,不只是我们现在体会到的那么浅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更多。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范文一

人们常说,人与人之间,尤其相爱的人之间,应该有相互了解和理解,最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樱史怀泽在我的《青少年时代》中说,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任何人也无权提出这种要求。不仅存在着肉体的羞耻,而且还存在着精神的上的羞耻,我们应该尊重他。心灵也有其外衣,我们不应脱掉它它如同对于上帝的神秘一样,对于他人灵魂的神秘,我们同样不能像看一本属于自己的书那样去阅读和理解,而只能给予爱和信任。每一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我们应该承认这个事实。

在我拥有爱情的时候,曾经幻想爱情是两人心理生理的完全袒露,我把我的内心完全裸露在对方的面前,却发现这种开放是单向的。当时曾经苦恼,现在明白那只是幻想,如同女人幻想永久。爱情不是把两个人变成一个人,对于精神羞耻敏感的人,内心往往最具有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往往是吸引对方的原因。健康爱情不是消除独立、同病相怜,而是欣赏独立,就是所谓的信任,共同燃起生命的创造之火。最根本的精神痛苦,是个人自己的事情,不应期望任何人与你分担生命存在的义务。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够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的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走在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胜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统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了。

在黑暗中与信任的人行走,是一种幸福的感觉。不需要语言,不需要眼神的接触,两个人的安静是美好的,而一个人的安静、孤独更是是珍贵的。诗人、艺术家因孤独而生也因孤独而死,孤独为艺术家们提供创作原动力,同时也把他推向边缘。凡高割下了耳朵,死在了画里,海子在长城边卧轨,伟人们不断地结束他们的生命令人留泪、流血,但他们保持神话的纯洁和崇高。人们走在各自的路上,有的人却用孤独与生命换来思想的永恒,为我们留下大海中央的航标。物质将会永远存在,相同的元素不断组合形成新的生命,我们体内残留着我们祖辈父辈的物质,我们身体由其他生物提供的材料搭建而成,物质不断流动塑造新的灵魂,每次的灵魂更像是无尽物质的一件衣服,物质穿上我们的灵魂,我们珍贵的灵魂对于世界是多么的轻易渺校在这个流动的世界中,只有我们的孤独才能为我们留下一丝永恒的想象,只有他人回忆才能延续我们在是世上的曾经,一代又一代死亡与诞生的车轮一同滚动。伟大的孤独,孤独是不可滥用的,孤独不是空虚,孤独是对自我珍贵事物的坚守,孤独是内心煎熬引发创造的前奏。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范文二

周国平曾经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和重要的思想启蒙者。他的书大部分我都读过,在那段青涩懵懂的岁月里给了我许多精神上的慰藉与启发。

心灵上的共鸣首先来自于性格上的相似。同样是内向而又敏感,所以常会对他的想法深有感触,有着虽然素昧平生却可以灵犀相通的默契。不过,另一方面,也因为爱看他的书,性格变得更加内向自闭,喜欢独处。这是我后来才意识到的。

周国平的散文大多是他的哲学感悟。哲学从死亡开始。当混沌的心触不及防地被死亡震撼到,一种巨大的无力感与悲伤开始翻腾,从此留下一片再也挥之不去的阴影。作为一枚硬币的另一面,随着对死亡的感伤的加剧,对生的疑惑也不断扩大。而这时,周国平用他的哲学视角给了我许多启发。

中西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西方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活?或者说,活着有什么根据,什么意义?这是一个人面对宇宙大全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它追问的是生命的终极根据和意义。所以,西方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灵魂哲学,是宗教。中国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怎么活?或者说,怎样处世做人,应当用什么态度与别人相处?这时一个人面对他人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它要寻求的是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所以,中国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道德哲学,是伦理。(安静)

这一番中西的对比,表现出我们国家历来对灵魂的漠视。在这样的一个国度里,周国平作为一个有性灵的人,和我们分享他的内心世界,真是一件幸福的事。他对灵魂的探寻与执着深深地感染着我。

周国平还热诚地把他喜爱的人推荐给我们:蒙田,尼采,爱默生。由此我开始了解西方哲学。现在还记得他引用的一句爱默生的诗,大意是在安慰一个失恋的小伙子你应当知道/半人半神走了/神就来了一次失恋的挫折也可能引发一个人内心的觉醒。多么美妙的句子。

当然,最令我扼腕感慨,也是周国平最为喜爱并且极力推荐的人还是尼采。这个超越了他的时代,宣布上帝死了的世人眼中的异端。他的结局一直是深埋在我心中的隐痛,每每触碰到都会让我欲哭无泪,黯然神伤。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马车夫在狠狠地抽打着一批老马,突然情绪失控冲上前去抱着那匹马痛哭不已,从此精神失常,再也没有作品问世。十年后,这个痛苦的灵魂终于安息了。这个天赋异禀,思想深邃,目光锐利的人,终生都在思考着如何才能启蒙普通大众,却不被周围的人理解,饱受孤独与痛苦的折磨。这是作为先知的悲哀。也许死对他来说真的是一种解脱。不知道在他疯了之后,终于不再思考那些问题时,是否感受到了一丝幸福和来自人间的温暖?如果我可以穿越时空,来到他面前,我一定会抱住他,就像那天街头他抱着那匹马。我会用我的体温温暖他,即使他已经没有了意识。

最后谈谈周国平的不足之处。不知道是因为性格上的相似还是已经被他的思想同化了,看到他的标题便可想见他的观点,因此觉得他有些老生常谈。一开始被深深地吸引,看多了不免觉得有些缺乏新意。而且我不太喜欢他谈论爱情与婚姻。因为爱情本来就是人的激情的产物,非要上升到理论便觉得有些迂腐,就像诗一分析就无味一样。婚姻则更多涉及到责任,而他对婚姻的看法完全暴露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尤其是一个普通男人的弱点,他的评论就像在为男性开脱。

和别的作家相比,比如他提过的爱默生,他的散文确实太散了。文字的凝练度和思想深度都逊色很多。大家毕竟是大家。周国平的文字在爱默生面前顿时变成了生活小感悟。和同时代的另一位致力于向大众传播哲学的傅佩荣相比,又不够有逻辑性。可能与周国平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哲学,全靠自学与自身的悟性有关。傅佩荣则接受过系统的哲学训练,所以他认为应该: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我觉得他的观点更全面而有条理。

我从周国平的书里吸取了许多精神上的养料,是他带我走进哲学的世界,给了我寻找自己的勇气。这个世界是没有尽头的,从远处而来的光亮照耀着我,指引着我继续前进。

最新周国平散文读后感1000字精选


本文为读后感大全推荐专题“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相关内容。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作文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写作文有助于语文成绩的提升。在写作时立意要突出中心,充分抓住重点进行描写,你是不是也会因为不知道如何动笔而烦恼?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周国平散文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1

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糊口,用思索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周国平的披发文集《安静》,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好像来得更为纯粹和彻底。我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硕和安静,安静是由于挣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恰是这种对追求的执著让我更深切地感触感染到安静的无比贵重。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自然的存在。春秋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挣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恰是由于如斯,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锦绣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在深夜读周国平,点一盏台灯,泡一壶香茶,跟随他去寻找安静。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在书的目录里,我发现了久违的亲切话题:幸福、艺术、执著、清淡、聪明、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遗留着哲学和披发文的痕迹。这两者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的思维火花,令人心旷神怡。书中,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的词语外壳上,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它们都绝不例外埠与安静的间隔最短。周国平所期待的,恰是这样的一种布满乐趣的安静。糊口中只要有乐趣为伴,我便不会感到寂寞难耐,由于我会觉得,这安静,怎么品味都别有情趣。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2

周国平曾经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和重要的思想启蒙者。他的书大部分我都读过,在那段青涩懵懂的岁月里给了我许多精神上的慰藉与启发。

心灵上的共鸣首先来自于性格上的相似。同样是内向而又敏感,所以常会对他的想法深有感触,有着虽然素昧平生却可以灵犀相通的默契。不过,另一方面,也因为爱看他的书,性格变得更加内向自闭,喜欢独处。这是我后来才意识到的。

周国平的散文大多是他的哲学感悟。哲学从死亡开始。当混沌的心触不及防地被死亡震撼到,一种巨大的无力感与悲伤开始翻腾,从此留下一片再也挥之不去的阴影。作为一枚硬币的另一面,随着对死亡的感伤的加剧,对生的疑惑也不断扩大。而这时,周国平用他的哲学视角给了我许多启发。

“中西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西方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活?或者说,活着有什么根据,什么意义?这是一个人面对宇宙大全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它追问的是生命的终极根据和意义。所以,西方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灵魂哲学,是宗教。中国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怎么活?或者说,怎样处世做人,应当用什么态度与别人相处?这时一个人面对他人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它要寻求的是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所以,中国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道德哲学,是伦理。”(安静)

这一番中西的对比,表现出我们国家历来对灵魂的漠视。在这样的一个国度里,周国平作为一个有性灵的人,和我们分享他的内心世界,真是一件幸福的事。他对灵魂的探寻与执着深深地感染着我。

周国平还热诚地把他喜爱的人推荐给我们:蒙田,尼采,爱默生。由此我开始了解西方哲学。现在还记得他引用的一句爱默生的诗,大意是在安慰一个失恋的小伙子“你应当知道/半人半神走了/神就来了”一次失恋的挫折也可能引发一个人内心的觉醒。多么美妙的句子。

当然,最令我扼腕感慨,也是周国平最为喜爱并且极力推荐的人还是尼采。这个超越了他的时代,宣布“上帝死了”的世人眼中的异端。他的结局一直是深埋在我心中的隐痛,每每触碰到都会让我欲哭无泪,黯然神伤。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马车夫在狠狠地抽打着一批老马,突然情绪失控冲上前去抱着那匹马痛哭不已,从此精神失常,再也没有作品问世。十年后,这个痛苦的灵魂终于安息了。这个天赋异禀,思想深邃,目光锐利的人,终生都在思考着如何才能启蒙普通大众,却不被周围的人理解,饱受孤独与痛苦的折磨。这是作为先知的悲哀。也许死对他来说真的是一种解脱。不知道在他疯了之后,终于不再思考那些问题时,是否感受到了一丝幸福和来自人间的温暖?如果我可以穿越时空,来到他面前,我一定会抱住他,就像那天街头他抱着那匹马。我会用我的体温温暖他,即使他已经没有了意识。

最后谈谈周国平的不足之处。不知道是因为性格上的相似还是已经被他的思想同化了,看到他的标题便可想见他的观点,因此觉得他有些老生常谈。一开始被深深地吸引,看多了不免觉得有些缺乏新意。而且我不太喜欢他谈论爱情与婚姻。因为爱情本来就是人的激情的产物,非要上升到理论便觉得有些迂腐,就像诗一分析就无味一样。婚姻则更多涉及到责任,而他对婚姻的看法完全暴露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尤其是一个普通男人的弱点,他的评论就像在为男性开脱。

和别的作家相比,比如他提过的爱默生,他的散文确实太散了。文字的凝练度和思想深度都逊色很多。大家毕竟是大家。周国平的文字在爱默生面前顿时变成了生活小感悟。和同时代的另一位致力于向大众传播哲学的傅佩荣相比,又不够有逻辑性。可能与周国平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哲学,全靠自学与自身的悟性有关。傅佩荣则接受过系统的哲学训练,所以他认为应该:“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我觉得他的观点更全面而有条理。

我从周国平的书里吸取了许多精神上的养料,是他带我走进哲学的世界,给了我寻找自己的勇气。这个世界是没有尽头的,从远处而来的光亮照耀着我,指引着我继续前进。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3

这本书的名字平实无奇,没有《朝花夕拾》这书名这般藏有深意,但翻开此书,随意一瞥几行字就被其中道理吸引。

我翻开序言,我的写作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术性的论着和翻译,另一类是散文。所谓散文是一个很笼统的说法,我把学术论着之外而又不是小说和诗的文字都算在内。对于我来说,这两类写作是完全统一的,它们不过是我从事哲学思考的不同方式罢了。这个集子所选仅限于后一类。读到此句顿知周国平先生大概的写作风格。后一类即为散文,翻到正文时我仔细起来。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散文,第二部分是札记,第三部分是随感,第四部分是诗。散文占了大半,周先生笔下的散文,其自由不但在文体,更在写作时的心态。第一辑首先提出只有一个人生,深入简出,字句触动我心,在我这样的年纪也许还不能完全读懂,但周先生素朴的笔调让我隐约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外冷内热的深深的热爱,不留意间拉近了我和文字的距离,拉近我和他的感受。'苏格拉底在法庭申辩时所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在我看来是道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他的文字把哲理悄然渗入其中,让人暗暗领会。后来一句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反复研读之下,一层一层意蕴仿佛条条雨丝,轻轻柔柔,划过我的思想。学习本是为了智慧,智慧如日常餐饮所需营养,让我得以明事理明本心,周先生一字爱,巧妙地表达出我内心所求,也正如周先生所言这正是我所想的!

周先生的精神所在是平凡,平凡所以贴近我们的心声。哲理,本是深奥的,像是讲不清的心情,而周先生以朴实无华的文字,组成一章一章的心语,平平淡淡地向我们讲述哲理人生的意义,灵魂与超越,死亡皆此种种都是充满哲理与神秘,难以道明,没有阅历没有细细品味不能读懂这些简简简单单的文字更不会有自己的感悟吧。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周先生这样说,我不禁牢记心头。读书让我汲取智慧,智慧滋润我的思想,这便是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吧!

周先生在此书中的文采深深打动我,实在受益匪浅。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4

在报刊上零星读过周国平的散文,喜欢他的博学和深刻,知道他是一个热爱写作的当代哲学家,著名的尼采研究者。此外还知道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至情至性的男人。

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收到了一位远方的朋友邮寄来的两本书《周国平散文精逊《周国平人文演讲录》,后一本书比砖头还厚,所以我选择先看第一本。本书按时间顺序选编了周国平1983年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那时他在40岁到55岁之间,从不惑到知天命的年龄。这些文章都是他用心灵的笔写出来的,是其最有代表性的散文。

周国平在《自序》中说:“我给自己(的写作)建立一个标准:一篇文章,即使不发表我也要写;否则就不写。总之,尽量只写自己真正想写、写的时候愉快、写完自己看了喜欢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一旦发表出来,也一定会有喜欢它的人,即使发表不出来也没有什么。”

周国平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谈到读书时说:“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这正是我读《周国平散文精逊时的感觉。

周国平的散文正如其极力推崇的明代文人袁中郎一样,追求的就是“平淡有味”的境界,娓娓道来,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所说的不是道理,只是自己的感觉,而这应该就是“已臻化境”的程度吧。他的文章大多在探讨生命、时间、回忆等深刻的哲学命题,但是哲学在他笔下却如花草一样清新可爱,如同一篇篇生命的游记,因为他已经把对生命的理解融进了自己的体内。

在精神上,周国平是一个很女性的男人,感性,善思。“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他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在政治场上有时不免显得不通世故,有时不合时宜。”这是周国平一篇文中的句子,我想,他也是在说自己吧。

最佩服周国平文章中的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的名人信手拈来,尼采、蒙田、拜伦、卡夫卡、爱默生、苏东坡、袁中郎、昆德拉、艾略特、苏格拉底、托尔斯泰、罗曼·罗兰……仿佛都是周国平的好朋友似的,相聚在他的家中,说古道今,谈笑风生。周国平说:“文人最难戒的是卖弄。”这话是否有自嘲的意味?好在他的文章在的堆砌中并没有失去自己的声音。下面就是他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精彩论述:

一个男人真正需要的只是自然和女人。其余的一切,诸如功名之类,都是奢侈品。(《性-爱五题》)

对待女人的最恰当态度是,承认我们不了解女人,永远保持第一回接触女人时的那种新鲜和神秘的感觉。(《性-爱五题》)

相爱的人给予对方的最好的礼物是自由。两个自由人之间的爱,拥有必要的张力。这种爱牢固,但不板结;缠绵,但不粘滞。没有缝隙的爱太可怕了,爱情在其中失去了自由呼吸的空间,迟早要窒息。(《性-爱五题》)

男女之爱往往从艺术境界开始,靠技术境界维持,到维持不下去时,便转入魔术境界。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5

喜欢回忆过去,因为好像那逝去了的,都是最美好的。

逝去了的湿地,那是我儿时的乐园,每天我都可以毫无顾忌的采摘阳光;逝去了的场院,那是我儿时的战场,每到麦收时节,我们都会拥一身麦香甜甜的睡去;逝去了公交车外的风景,那是我儿时的电影,总在景物的流转中放飞思绪……

买车也有三年了,好像开车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奔流的车的洪流中,我飞快的转换着身姿,像极了一个赛车手,快节奏的生活,让我在教学楼内有时候都是跑着干活,仿佛不这样就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直到有一天收到一个学生的短信,“老师,下雪了!你看到了吗?”我才这惊讶的发现,我错过了今冬的第一场雪……

其实我错过的岂止是一场雪而已。每个周末,老组长都会打来电话,“哎,我又攒了一篇文章,放在共享里,你看看。”有时候刚撂下电话,我就把这件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其实我错过的不仅有那文采斐然的文章,我还错过了这世的很多风景,和那风景后的很多故事。

今天点开他的文字,看着那“带着露珠的麦苗”,看着那针砭实事的犀利语言,看着那游走在自然中的快乐。突然有种失落。

我忘记了什么?

还记得上师范的时候,喜欢在坐车的时候挑一个靠窗的位置,把头侧向窗外,出神的望着窗外,虽一路无语,却也一路有情。那转瞬即逝的风景,不知道赚取了我多少的情感。那时的天是什么颜色,雨是什么声响,都装在我的眼睛里。所以从那时开始,我开始写诗,一切现实的、朦胧的,都在我的笔下,攒成了一首首小诗,从未投过稿,就怕这生疏的文笔,糟蹋了那几近童真的幻想。

我忘记了什么?

我知道,这路上的风景,不会为了我而驻足,等我长成一道风景,与我与你都不再相互漠视的时候,我就会与你一起融成一片绿色、融成一片金黄。当你把你的眼睛镌刻在树上,像极了一棵白杨树,在有风的日子里,你放开嘹亮的嗓音,在夜深的校园里,再去惊扰那个年轻人的梦,让他可以爬上屋顶去偷窥你的美丽时,我知道我就又找回了我最初的童趣和闲心。

不管以后的人生,会是怎样,只要记住,放慢脚步,享受身边的一切,让回忆可以不再断层,写到这里我才发现,工作后的生活,在我的文章中真的很少出现……

喜欢回忆,就要珍惜身边的每一秒钟,因为在这一秒钟以前的那一秒中,那便又是一段回忆了。

让生活美好,让回忆精彩!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6

我读周国平写的文章,有的就像他对尼采的作品产生一种无比的喜悦一样,我对他的一些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周国平对人生的指导思想很简单,第一条是快乐。我对人生的看法和他是一致的。我们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就要珍惜我们的生命,去享受我们的人生,这中间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快乐。生活中不免有许多困难挫折,对待它们,我们当然要选择乐观的面对,而不是痛苦的不敢面对。我们正值青春年华,这是人生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快乐是天经地义的。周国平写道,他最讨厌那种说教,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仿佛青春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为将来的成功而苦苦奋斗。是啊,我们总是想到以后会幸福,只要现在付出自己的全力去苦苦奋斗。生命本身就是很神奇的,为什么总要一味地把幸福向后推,而要放弃享受现在生命的美妙呢?我们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拒绝幸福的做法。人只有一个青春期,要享受青春,也只能是在青春期。有一些享受,过了青春期诚然还可以有,但滋味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快乐并不代表什么都不做,整天荒废生命,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快乐也充盈在我们每天奋斗的那份充实感中。这就牵出了第二条指导思想,那就是“可持续的快乐”青春终究会消逝,如果只是及时行乐,毫不为今后考虑,倒真会"老大徒悲伤"了。“可持续的快乐”就要求我们既要珍惜真实的今天,也要适当的考虑快乐的持续性,如此,我们必须靠我们的双手来打下我们明天快乐的基础。重要的是,要使快乐本身不但是快乐,而且具有生长的能力,能够生成新的更多的快乐。什么叫做更多的快乐呢?它应是精神上的享受,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读好书。我们倘若能够通过读书、艺术形成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身上就拥有了一个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这种快乐时不会变成虚无,它始终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这两条指导思想是相辅相成的。顺便提到了读书。如何选书,愉快是基本标准。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能让我们感到愉快的书就是好书,而无所谓它是不是畅销书。

他有一段话我非常赞成,“我不否认,读书未必只是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读书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学生的做功课和学者的做学问。但是,同时我也相信,在好的学生和好的学者那里,愉快的读书必定占据着更大的比重。我还相信,与灌输知识相比,保护和培育读书的愉快是教育的更重要的任务。所以,如果一种教育使学生不能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反而视读书为完全的苦事,我们便可以有把握地判断它是失败了。”我们可以形成读书的癖好,读书的癖好与所谓刻苦学习是两回事,它讲究的是趣味。读书癖并不是所谓的“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读书的感觉,如果每天不读书就像是没吃饭一样,可以说是痛苦吧。我想如果不是想要获得立足社会的技能,那些所谓的“无用的书”可能会对我们有更大的益处。总之,多读书,读好书,听从自己的心,重要的是让自己愉快。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一)

作者:李燕燕

"凡是真正爱书的人,想必都领略过那种澄明的心境。夜深人静,独坐灯下,摊开一册喜欢的书,渐觉尘嚣远遁,杂念皆消,忘却了自己也获得了自己。"——周国平

随着年龄渐长,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的增多,对很多事情多了许多无奈,就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一句台词,"人生真是讽刺,一个人竟然真的会变成自己曾经最反感的样子",而这种变化是保护自己的有效途径,虽然无奈,确实有效。可是,夜深人静辗转反侧时,也会讨厌现在的样子,而拯救自己的只有书。读书,不似与人交谈,不用担心别人没时间、没心情,甚至遇冷碰壁,只要你有时间,有想法,就可以坐下来,静静地读上许久,尤其是经典,多为浓缩精华,句句透着哲理,好似长者娓娓道来人生道理,轻松惬意,又受益颇多。

而周国平的散文就是其中之一,遇到人生的坎,想不开,过不去时,我喜欢读读他的文章,很多时候都会深有感悟。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困于自身想法出不来,烦恼、痛苦、郁闷也就接踵而至。读周国平的散文,让我懂得,人活一世,活着是一个态度,正如周国平所说,"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所以,端正态度,活出性情,活得充实而有意义,才不枉此生,也会因此更积极地看待人生浮沉、世间百态。

所以说,读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感悟社会、体味人生,也会更容易更清醒地去认识自身、活出自己。社会愈加现代与科技,人们却愈加烦恼与高压,一剂很好的良方就是书,读好书,好读书,很多事情就会看得透,想得开,人生的路也会更好走些。

与书相伴,人生幸哉!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二)

执著,亦是超脱

王丽阳

细细想来,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是很短。

说不长,是因为在帝国兴衰、王朝更迭的历史长河中,在星辰的运转中,区区几十年太不值一提了。说不短,是因为和只有数十年甚至更短寿命的动物们比,几十年又是那样的漫长。

在这样一个不长不短的人生中,我们会无可避免地思考、直面一个问题:人只有一个人生。那么,纠结的问题来了,面对这一个人生,我们是悲观地看成虚无,还是乐观地完全看成所有,还是以平常心去面对?

如果我们悲观地看作虚无,也就是将整个人生看作零,那就会毫无希望。捷克作家昆德拉笔下的主人公常说:"只活一次等于未尝活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活过,直接将一次人生和虚无、零画上了等号。这种想法也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而且只有一次机会,确实挺煎熬的,每天都要想着会不会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但要是天天这么折磨自己,那不是天天不快乐吗?天天伤心,那倒不如不活。

换个角度想一想,既然人只有一个几十年的人生,为何天天要愁眉苦脸呢?为何不将每一天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呢?人,要活在现实,活在当下,不要每天担心明天的事,谁会知道明天发生什么呢?所以要把握现在,将每天都过得充分、开心,这不就足够了吗?所以我们要执著于当下的每一天,而不是虚无的未来,更不必沉湎于过去。

大诗人苏东坡也有属于自己的那份执著。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童心,始终用孩子纯净天真的眼光看向世间万象。可是,这又是一把双刃剑,童心让他的诗词风格独树一帜,也将他推入了万丈深渊——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但,就在这样薄凉的世界里,他旷达乐观随缘自适,执著却不固执,获得了无上的快乐,这何尝不是一种超然脱俗?

执著,并不是固执。执著,亦是超脱。

东台市实验中学 初三(18)王丽阳

指导老师:陈晋华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三)

哲学的力量

-----读周国平散文精粹集有感

文 | 杨华

我对哲学的重新认识与思考,是通过阅读周国平的散文精粹集意外获得的,周国平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我近期阅读的散文集《守望的距离》是其代表作之一。书中包含了周先生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所写散文十二辑,内容主要是哲思和人生寓言、以及关于幸福、自我、生死、智慧等心灵感悟体会。

曾几何时,我与大多数远观哲学的人一样,对哲学心存畏惧,认为哲学书通常是厚厚的大部头里,藏着满满的高深莫测和玄妙晦涩,是很难生出勇气去逐页翻阅的。而周国平先生在《哲学与随感录》中表达了他在哲学中的成长和悟道,让你突然触碰到哲学的亲和,周先生认为寻找自己是一种智慧,而哲学就是教人智慧,他倾向于用随感的方式本然地写出关于思想感情的真切感受,令其保留不间断的生命的线索并呈现质朴的美,这看似简单愿望与做法,却正是他在哲学上全部的野心。当然,这也成为我对其文章浓厚的阅读兴趣所在。

跟随周先生对哲学的理解,我渐渐发现,他表达出的这种哲学思想,更象是一种豁然的生命观,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一种诚恳的价值态度,一种在面对自我时的精神慰藉,它奇妙地一步步将你带入更加平静的态度去正视这个充满压力与浮躁的时代,重新审视自我、回顾人生,唤起每个人属于自己的人生思考和喜悦。

也许正是因为他书中贯穿的这些全无高高在上、权威般的独断性思想,加之全文当中字里行间轻松流淌着诗意的文笔、绝妙的生活洞见,使其哲思更易使读者心灵贴近并与之呼应,令你不断会欣喜地发现生命中的种种相似共通。

周先生曾说"读书的收获有两种。一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没有的东西,这样收获到的东西叫知识。二是通过读书发现了自己原来已经有但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自己感悟到的,但好像一直沉睡着,现在被唤醒了,激活了,因此获得了生长、开花、结果的机会。这样收获到的东西,我称之为智慧。"阅读周先生的文章,情不自禁地会引起我们在认识各种书的微妙关系思考,"人与书之间会有邂逅,离散,重逢,诀别,眷恋,反目,共鸣,误解,其关系之微妙,不亚于人与人之间,给人生添上如许情趣。"

哲学的本源无疑是深刻的,初读周先生关于哲学与女人之间关系的论调时有几分诧异,他说"女人搞哲学,对于女人和哲学两方面都是损害",乍一看,真以为是男权意志的反映或轻蔑,细读方知他对于哲学之爱的深切和对女性饱含的怜惜,他说哲学如果仅仅令人深刻,这并非一种喜悦,进入思辨的迷宫,反而丧失了一种女性的柔软。这一番话,令人惊叹,真正智慧的哲学思考是藏着深度与温度的,周先生的智慧里不仅包含对哲学的敬重,同样也饱含着对女性哲学的包容,我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哲学的深刻,并不应该是我们所竭尽全力追逐的力量,女性保留的直觉与情感对于哲学而言,散发的本来就是有别于大深刻的柔性力量 .

周先生的散文集令人着迷之处,不仅在于他豁然的人生观,那些哲理象一束光汇聚,照亮困惑之路,抚慰茫然不安的心灵,更重要的是,他悄悄地开启了读者思考的神秘按钮,点拨你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如何活得更加清新质朴、沉静从容。

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生命、目标、自我该如何呈现?

关于生命,他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的本色,"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对于生命的思考,他感叹"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

关于目标,他告诉我们应懂得超脱人生的沉重枷锁,因为他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始终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真性情所引导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他对于这种所谓的真性情的定义,正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和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关于自我,他相信人格独立之下的丰富内在,相信"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

他在书中平和唤醒读者的真实感受,帮助我们清理杂乱的思绪,让我们学会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真正的自我,读懂人生的价值,勇敢寻觅未知的可能。我想,生活中对于哲学的思考,应无惧任何沉重的人生话题,无需苛于是非的论究,我们当敢于自嘲,敢于与过去的时光和解,便是一种豁然的智慧。

作为一个哲学家,周先生他所作的是一种探究人生之谜,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之旅,虽然在功利下的时代,这种探究难免显得孤独,但是却极其珍贵。因为普通人能透过他的文字传递,明亮生活的颜色。

人生漫长的历程,或多或少有来自工作与生活的各种风浪与变故,在读周先生的散文时,我也发现虽然周先生对世俗的权力与利益并不热诚,但他也并无消极的清静无为思想,甚至他还抵触这种哲学,他觉得人生就应该生机勃勃,就应该欢畅淋漓,他认为,心灵是个奇特的账薄,只有收入,没有支出,痛苦与欢乐的体验都是一种收入,人真正意义的成熟,一定是消化了社会的成规陋习之后将其扬弃并返朴归真的过程。若没有独立的人格作为强大的支撑,容易遭受打击或崩溃。仔细阅读和体会周先生在散文集所传递出的哲思,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有思辨,有深刻,还有温度,虽然他清楚男性的理性成熟往往以退化感性作为代价,却更加包容地愿意接受女性哲学的一丝柔和。阅读周先生的散文,教会我们的更多是对人生经历的梳理与思考,寻找与发现生活、贴近与热爱生活、让本真归于生活的态度。

周国平这本《守望的距离》饱含哲学思辨,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的智慧魅力,文笔中保持着诗意的美好,更象是一本谈人生美学的书,透过他对生活的自然感悟,激活我们对生活的爱与审美之心,以超出功利、更开阔的视角看待人生变化,这样想来,守望距离 ,也是守住初心,以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观望未来的人生之路吧。

(文/杨华)

周国平散文的读后感


篇一: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一: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似乎每一个假期,学校都回布置读书的任务。好像是我们这些学生除了寒暑假之外,就不会有时间看书了似的。当然,假期所读的书与平时读的完全不在同一档次,毕竟,谁有本事在读完一本科幻小说或是漫画之后能写出合乎要求的读后感?于是乎,我的同学们只好拿起平时只放在书架上冲样子的名着读了起来。

我却幸运得多了。多亏我的未雨绸缪,厚厚的一本《周国平散文》,让我利用每天中午的时间一点一点蚕食,到放假时只剩下几十页了。我只需趁热打铁,将之读完即可。

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着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着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着。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真正映了“随”和“散”这两个字。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境界。这看似不够伟大,用套话说就是“缺少社会责任感”。不过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圆满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国之事的“伟人们”又有几个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尝试过修身呢?官吏腐败问题是哪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可如果我们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渐进的话,哪里还会有贪官污吏得势的道理?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位置。如果不细心叩问自己的心灵,如何能发现社会早已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对于我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给我们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类比于登山,那么最佳的状态应该是:肉体在不懈的攀登,步步为营,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灵魂则跳出山外,以旁观者的清澈目光为前进指明方向,永远不迷失。这显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达到无疑是奢谈。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发之前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坚定;定期停下来修整,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看看自己的路线是否偏移。“认识你自己”,这是指导精神生活的圣经。

我希望自己能够秉持这圣经,不忘审视自己。学习的范畴,不只是我们现在体会到的那么浅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更多。

篇二: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生活,用思考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来得更为纯粹和彻底。我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着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在深夜读周国平,点一盏台灯,泡一壶香茶,跟随他去寻找安静。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在书的目录里,我发现了久违的亲切话题:幸福、艺术、执着、平淡、智慧、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遗留着哲学和散文的痕迹。这两者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的思维火花,令人心旷神怡。书中,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 所关切的世间感悟的词语外壳上,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它们都毫不例外地与安静的距离最短。周国平所期待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生活中只要有乐趣为伴,我便不会感到寂寞难耐,因为我会觉得,这安静,怎么品味都别有情趣。

篇三: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我也算是孤陋寡闻了,今天第一次接触到《周国平散文》,老实说提不起兴趣看,这本书对一个不爱 看书的人实在是生疏,可从开头简介部分了解到“周国平,他的专业 是哲学,他兼事哲学和文学,除学术论着外,还写了大量哲理散文。在广泛的社会阶层中,尤其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他的作品拥有许多热心的读者。”不感狂言自己对哲学有多少认识,只能说对哲理性的文学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我感觉一个人无论处在人生哪个困境,哲理都能带你走到海阔天空的境地里,于是在尘世奔波焦虑浮躁的心会慢慢地平静下来。

作者说:“我喜欢看见人们生气勃勃地创办事业,如痴如醉地堕入情网,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但是,不要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情:你仍然属于你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 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心灵 是一本奇特的账簿,只有收入,没有支出,人生的一切痛苦和欢乐,都化作宝贵的体验记入它的收入栏中。是的,连痛苦也是一种收入。人仿佛有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另一个自我便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连败归者也有一份。”其实一个人能朝这个方向走算是很洒脱了,可人有时就是容易在自己的宇宙中迷失方向,走向黑暗的深渊,在痛苦中挣扎。为什么

说书是良师益友呢?也许当你在人生的低谷看到上面这段话时,会振奋起来,人生有千百中滋味,最后留下的不能是无耐,应握起双手掌控好自己的宇宙空间。

读了《周国平散文》我们会不断得到一个个生命的启迪和发现,去体验现实生活 中不经意而呈现出的美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作为一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幼儿园老师,我感觉自己的潜能不在这片沃土上,总有一个伤口在不经意中流血,内心无时不想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永远追寻凯旋。人一生的就像是大海,波涛汹涌、风平浪静、海市蜃楼,各种归属于大海的现象都会在人的一生中呈现,没有这样的经历生命的价值何以体现呢!只要尽八分力去努力了,那不管是凯旋还是败归,都能享受回归的战利品,使自己的精神获取新生的力量,那每个人此生都不会有遗憾了。

篇二: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3篇

范文一:

范文二:

范文三:

一直觉得哲学是门高深的学问,研究哲学是男人的事。女人,只需走进在哲学引领下的某门子科学。

在朋友的启迪下,走进了周国平。现在正读着他的第五本书,以后还会读他的第六本、第七本本想等读完他的全部著作再来写这篇文章,但一股激流在心中涌动,就像地下奔突的岩浆急需找到一个喷发口,只有喷射而出,才会感觉到自我的放松。

周国平的散文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大家都把他的散文称作哲学散文。如果但让你去读哲学,你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但把哲学的道理寄托在散文里,你就会觉得在品味文化的咖啡,不仅不厌倦,而且会进入亢奋。每天读着他,都能从他的思想里获得一些光明。有他的文章陪伴着我前行,在生活里没有了悲伤、没有了厌倦。那些文章安抚着我浮躁的心,是一剂疗伤的心灵良药,哪怕正歇斯底里,它都能搀扶着你走进平静。

沉稳的、凝重的哲学力量在散文这条长河里缓缓流淌,在河的两岸,你会领略到绿色的原野和守望原野的人们。乘着他给你带来的诺亚方舟,去发现生活,发现自我,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在他载你前行的旅程里慢慢成长。

他让我懂得了孤独和无聊的区别。无聊是无所事事的空虚,孤独是不断思索的充实。走进孤独的人是最富有的人,走进孤独的人生是最丰富的人生。在孤独里,你会静下心来,进入书的世界,与一切高尚的心灵对话。虽然你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但你已触摸到他的脉搏,你会在不知不觉里让自己的脉搏和作家的脉搏一起起跳、一起奔流。在那种境界里,你已经忘却你是作家,还是作家是你。在孤独里,你会沉思人生,不用像解答难题一样去苦思冥想,一个生活的细节涌上心头,一个深深的哲理便随之诞生,你悟出的这个哲理就不只是对这一生活细节的解释,而是对你人生里想不开的诸多事的诠释。在孤独里,你的思索会挑拨夜的灯芯,在倏然一亮之间,光明会带你走进豁然开朗。你会看到一个崭新的自我正向你走来,一个成熟的自我正向你走来。如果你是一棵茁壮的树,他的思想就是你树根下的一泓清泉。

他的散文让你发现永恒。人,只是茫茫宇宙里的一粒微尘。风飘过,落在何方就在何方,没有人找到你落定的方向。但只要你在飘逸的过程里,留下飞逝的痕迹,就像流星划过天空,留下它优美的弧线,你就获得了永恒。从艺术家的角度看,永恒就在他们的作品里,那里留下了他们深邃的精神思维;从平凡人的角度看,永恒就在为社会留下的财富里,这种财富就是你给他人带来的人生启示和影响。在他的散文里,我发现了人生的方向,发现了往永恒去的通道。

他的散文会让你守护好人间真情。对于爱情,他没有传递给你从一而终的概念。人心是块调色板,你想要什么样的爱情,全在你的心手之间。心灵则手巧,你可以在心里绘鲜花烂漫的爱情之春,也可以描摹雨后的彩虹之夏;你可以在心里珍藏枫叶醉人的爱情之秋,也可以铺展粉妆玉砌的纯情之冬。虽然你不一定拥有,但允许你期待,允许你放一只爱情之舟,到心的彼岸。在放舟的同时,他的散文又牵引你走回真实的世界,这里有和你同床共枕的爱人,有相拥而寝给你带来安全感踏实感不离你不弃你的爱人。你会看到孩子盛开的笑颜,活泼的身影。家是一部百看不厌的演片,每一组画面都可以带你回到美丽的从前。没有矫揉,没有造作,每天都在演绎着生活的真实和生动。

从他的散文里,我还收获了想写些什么,太阳已经升起,而我的灵魂只属于夜晚和凌晨。在初阳里,我是朝露,思维在阳光里慢慢萎缩。我只能在孤独和寂寞里与他对话,在那里我静静地注视着他的散文,他的散文也默默地注视着我。

篇三: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一: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似乎每一个假期,学校都回布置读书的任务。好像是我们这些学生除了寒暑假之外,就不会有时间看书了似的。当然,假期所读的书与平时读的完全不在同一档次,毕竟,谁有本事在读完一本科幻小说或是漫画之后能写出合乎要求的读后感?于是乎,我的同学们只好拿起平时只放在书架上冲样子的名着读了起来。 我却幸运得多了。多亏我的未雨绸缪,厚厚的一本《周国平散文》,让我利用每天中午的时间一点一点蚕食,到放假时只剩下几十页了。我只需趁热打铁,将之读完即可。 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着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着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着。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真正映了“随”和“散”这两个字。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境界。这看似不够伟大,用套话说就是“缺少社会责任感”。不过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圆满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国之事的“伟人们”又有几个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尝试过修身呢?官吏腐败问题是哪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可如果我们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渐进的话,哪里还会有贪官污吏得势的道理?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位置。如果不细心叩问自己的心灵,如何能发现社会早已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对于我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给我们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类比于登山,那么最佳的状态应该是:肉体在不懈的攀登,步步为营,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灵魂则跳出山外,以旁观者的清澈目光为前进指明方向,永远不迷失。这显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达到无疑是奢谈。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发之前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坚定;定期停下来修整,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看看自己的路线是否偏移。“认识你自己”,这是指导精神生活的圣经。 我希望自己能够秉持这圣经,不忘审视自己。学习的范畴,不只是我们现在体会到的那么浅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更多。 篇二: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生活,用思考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来得更为纯粹和彻底。我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着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在深夜读周国平,点一盏台灯,泡一壶香茶,跟随他去寻找安静。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在书的目录里,我发现了久违的亲切话题:幸福、艺术、执着、平淡、智慧、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遗留着哲学和散文的痕迹。这两者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

的思维火花,令人心旷神怡。书中,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 所关切的世间感悟的词语外壳上,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它们都毫不例外地与安静的距离最短。周国平所期待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生活中只要有乐趣为伴,我便不会感到寂寞难耐,因为我会觉得,这安静,怎么品味都别有情趣。 篇三: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我也算是孤陋寡闻了,今天第一次接触到《周国平散文》,老实说提不起兴趣看,这本书对一个不爱 看书的人实在是生疏,可从开头简介部分了解到“周国平,他的专业 是哲学,他兼事哲学和文学,除学术论着外,还写了大量哲理散文。在广泛的社会阶层中,尤其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他的作品拥有许多热心的读者。”不感狂言自己对哲学有多少认识,只能说对哲理性的文学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我感觉一个人无论处在人生哪个困境,哲理

都能带你走到海阔天空的境地里,于是在尘世奔波焦虑浮躁的心会慢慢地平静下来。 作者说:“我喜欢看见人们生气勃勃地创办事业,如痴如醉地堕入情,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但是,不要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情:你仍然属于你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 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心灵 是一本奇特的账簿,只有收入,没有支出,人生的一切痛苦和欢乐,都化作宝贵的体验记入它的收入栏中。是的,连痛苦也是一种收入。人仿佛有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另一个自我便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连败归者也有一份。”其实一个人能朝这个方向走算是很洒脱了,可人有时就是容易在自己的宇宙中迷失方向,走向黑暗的深渊,在痛苦中挣扎。为什么 说书是良师益友呢?也许当你在人生的低谷看到上面这段话时,会振奋起来,人生有千百中滋味,最后留下的不能是无耐,应握起双手掌控好自己的宇宙空间。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大全)


【第1篇】

周国平说:新年伊始,我只有一个很简单的愿望。我希望在离城市很远的地方有一间自己的屋子,里面只摆几件必要的家具,绝对不安电话,除了少数很亲密又很知趣的朋友外,也不给人留地址,我要在那里重新学会过简单的生活。

周国平的话,道出了我的心声,也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

虽然,这种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对自己而言不太容易实现。但却可以随心所欲的大小变通。譬如,现在正值大年初二,就可以放弃回自己的安乐小家,强烈要求在娘家多值班几天。利用春节的几天大假,过一个简单安静的生活。这几天里,就干脆放弃和朋友一起喝酒聚会,放弃一起去豪情的唱歌,也放弃自己最近最喜欢的呱呱读书,就这样专心陪伴最亲爱的妈妈,和妈妈说说话聊聊天,陪妈妈看看电视做做家务。待妈妈休息时,自己还可以静下心,弥补前段没写的读书感想。何乐而不为。

这会儿,初二晚上九点。白天孩子都回娘家,人的大聚会,整整热闹了一天。现在妈妈躺床上休息了。我也可以欢欢喜喜写读书感想了。妈妈家好安静啊!真好。

我本来就属于不喜热闹的人。有时虽然处在热闹的人群中,但人在心不在,思想却不知游离在何方?心远地自偏,喜欢安安静静做好本职的工作,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闲暇时光去欣赏自己想欣赏的人和事。从不喜欢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也不喜欢把人和事复杂化。喜欢简单的做人,喜欢专一认真的做事和生活。

此刻,手捧着浓浓的咖啡,呆呆的望着妈妈家的天花板,自己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也认真读着自己灵魂的这本书,更寻求着心情的宁静。这时候看起来自己很寂寞,但,其实不!这简单的生活,即使算是寂寞,那么,这种寂寞的感觉,真好。

突然想起一首歌:寂寞使我如此美丽……

【第2篇】

喜欢周国平的散文,他的散文多以情理并茂,哲理和诗情交融著称。最喜欢他的这本《爱与孤独》,属于他的情感体验卷,或许因为人都是感性的动物,爱情、友情、亲情都更接近生活,更容易产生共鸣。

“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凡降于我们身上的苦难,不论是疾病、精神的悲伤还是社会性的挫折,我们都必须自己承受,再爱我们的父母也是无能为力的。”“我们没一个人的确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偶然地来到世上,又必然地离去。”我们每个人都是个偶然的结果,就像周国平说的,在我们的父母想遇、相识、相爱、结合的时候,只要有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那么现在的你就不存在了。正因为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必须勇敢、坚强,不断地是自己变得强大,才能是自己在苦难、精神的悲伤中得到解脱。

“孤独者和恨者都是会爱的,冷漠者却与爱完全无缘。如果说孤独是爱心的没有着落,恨是爱心的受挫,那么,冷漠就是爱心的死灭。”张晓风在《只因为年轻》一文中也说过:“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与周国平认为的爱的反面是冷漠不谋而合。爱的反面应该是与其完全对立的一种情感,而恨只是爱的另一种极端。爱也好、恨也罢,都是一种强烈的情感,无法让人忽视。唯有淡漠,才有不以为意之意,无所谓,可有可无。

“青春就只是一笔不可靠的财富,很容易被挥霍掉。”青春,我们一生中最美丽的年华。我们在这个时期体验着爱与被爱,执着地追求着所谓的真爱,感受着世间最美妙的情感。我们在这个时期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不断地以我们所不希望的速度成长着。开始认识

这个社会,发现并没有小时候了解地那么美好。开始接触形形色色的人,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只要一不小心,一念之差就可能误入歧途。青春,就不再完美。青春很短,只有我们真正的珍惜了,它才能是一笔保值的财富。不要等到,挥霍得一无所剩才懊恼叹息。

“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不结交新朋友,他就会很快发现只剩下孤身一人。人应当不断修补自己的友谊。”很少人会陪着你走一辈子,哪怕最亲的人也好,总有离开的一天。在你生命的每一段时期,你都会发现有一两个朋友陪着自己度过,或长或短,有些是自然流失,有些是误会、矛盾等导致。有时候想起他们,会有些许的遗憾,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去认识更多的新朋友。有谁会希望自己是孤独的呢?

……

爱并不能驱散孤独,但至少能让我们的灵魂获得一种归属感。所以,请别吝啬自己的爱,或情人,或朋友,或家人,或某一事物……

【第3篇】

我在这段好书漂流的日子里读到周国平的《善良丰富高贵》,不禁迷上了周国平的文字,此后又看了《妞妞》、《安静》、《守望的距离》等书。在看似平实的文字里,我第一次发现散文可以写得如此有内涵、有深度;第一次发现读散文可以学到通晓明畅的人生哲学;第一次发现一个男人的情感可以这样的细腻与丰厚;第一次发现朴素的文字也可以产生这样大的心灵震撼。在他的散文里有孩童的率性天真、女性的平和细腻、男子的气魄大度、老人的雍容高贵。我惊奇一个人怎么会对生命有这样一种从容、淡定的态度,怎么对人生有如此睿智与深刻的想法!

周国平是哲学博士,所以他的散文可以看作哲学散文,他的着笔处总是生活中最平凡的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寻常事。在他的笔下宏大的人生课题总是与生活中的些小琐事密不可分,宇宙的浩瀚无垠与触目皆是的小花小草紧紧相联。哲学不再是晦涩难懂、高不可攀的教义,而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的思维是那样开阔与深远,又是那样细密与雅致,无论你处在人生哪个困境,他都能带你走到海阔天空的境地里。于是你在尘世奔波焦虑浮躁的心慢慢地平静下来,心平气和地对自己微微一笑:是啊,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过一种小康的生活,不是一种完美的幸福么?

周国平的散文涉及面很广,但多数的文章是在探讨人生存的意义、生命最终的价值,人该寻求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才不辜负这不能重来一遍的人生?人生有千百种滋味,最后只留下了无奈。生命中的一切花朵都会凋谢,一切的凋谢都不可挽回,面对只能是无奈结局的人生,我们的生活态度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哲学问题。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科学与物质高速发展,让人停不下脚步的快节奏,远离自然,传统的失落、环境的破坏、人与人亲密关系的丧失,人生存的意义仿佛只剩下无休止的工作与消费了。房子一天天大了,车子越换越高级了,可是幸福的感觉却越来越迟钝了。这是为什么呢?周国平的诊断是“灵魂缺场”。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灵魂缺场,不管他多么有学问或是多么有身份,我们仍可把他看成没有受过教育的蒙昧人。那么什么是“灵魂在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与精神享受”,这就是他所提倡的健康高贵的人生,这种健康与高贵不是抽象、空泛的,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生活细节息息相关的,包括工作与闲暇、自然与居住、孤独与交流。所有的这一切的生活质量都取决于灵魂是否在场。

人是社会的动物,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多少都害怕寂寞、孤独,而周国平认为孤独是生活的必需品。在独处的时间,人们才能够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个自由的空间去品尝精神的快乐。每个人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关注自己生存状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寻求一种健康高贵的人生。

相信《热门精选:周国平散文读后感优秀模板(5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周国平散文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