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论语

读书笔记论语

好范文推荐 论语读书笔记最新模板。

古语言: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读书有助于我们成长,而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而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通常会记录下读书笔记,那么我们该怎么写好一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好范文推荐 论语读书笔记最新模板”,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真理是最朴素的,就好像春天永远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当我捧起《论语》时,就好像坐在杏坛之下、白果树旁,听圣人谆谆的教导,如沐春风,心灵在激荡中得到慰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我学会了谦逊,知道了“见贤思齐”的内涵,懂得了人无完人、人人皆有闪光点的道理。在我自大、骄傲时能低下高傲的头、弯下不可一世的胸膛。虚心向他人学习,让我变得充实;发现他人的缺点,让我学会了自省。

虽不为师,但老师的教学方法却与我息息相关。圣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诱导教学法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学会了学习。在我学习中陷入了困境,欲求而不得之时,我知道了应该如何应对,在什么情况下是向老师请教的最好时机,充分发掘了我的潜能,又让我享受到了欲求而得之的快乐。

圣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让我在学习中几多埋怨的心结打开了。长期以来,我因为对数学缺乏学习的兴趣而没有学习的动力。在其他学科的成绩在班内名列前茅时,唯有数学成绩像耀眼流星后微弱的尾巴。为此,我痛苦过,也努力过,但付出之后的结果总不令人满意,数学成了让我恐惧的学科。在这种境况下,我步入了八年级,这时候我突然发现老师问我的问题我总能回答出来了,上课时也不再心情忐忑了。渐渐地,我有了主动学习数学的冲动,课堂上准确的回答,老师的表扬让我的信心也足了(实不知我回答的问题都比别人的简单)。成绩竟然真的突飞猛进的上升。后来,当我问起老师他是怎么让我这块顽石开窍时,他只笑着说了一句话:当时你的底子有点差。我明白了······此时,我仿佛从老师的笑容中看到了圣人的影子。

“贤哉,回也。”我在学习与生活中的点滴进步,总能从老师或者家长那儿得到奖励,有时虽只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也会令我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从而增强了我学习的动力。“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当我犯错时,老师和家长又俨然像孔圣人一样对我严加管教,受到应有的惩罚。句句严厉的话语会令我如醍醐灌顶,激活我内心深处的良知,在反省中再走人生路。

《论语》,没有让我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打开《论语》,我就如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正坐在杏坛边、白果树下,倾听圣人的谆谆教导,那一句句话语如心灵的及汤滋润着我的心田,净化着我的灵魂。

《论语》,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本书,谢谢你与我同行。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 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 ――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最新论语读书笔记通用


其实阅读是我们一生不间断的学习过程。我们通过阅读作品,对某些事物的看法也会随之改变。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可以写下读后感来梳理自己的思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您准备了关于“最新论语读书笔记”的内容,希望您在阅读后能够收藏此页。

最新论语读书笔记(篇1)

从小就背的朗朗上口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当时只是背诵,现在再来看,这一小段话蕴含着许多道理。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就注意改正,如果没有,就要加以防备。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

上学时,每天都会接受新的知识。不会复习的我每次都在考试中失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除了学会温习之前的知识,还要知道怎么学。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现在学习知识,都是自满的,自认为良好,事实上,并没有学到许多知识。学知识要做到虚心求教,在学习上精益求精,不断完善,全方位汲取营养。

生活中,在不同地方当不同的角色,就要做一些应当做的事。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父母面前就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后,还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先知道孝敬父母,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文化学习在第二位。

讲到孝,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他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最新论语读书笔记(篇2)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再谈《诗经》。《诗经》的主旨,一言以蔽之,就是"无邪"("思"为语助词,并非思想的意思)。这里的邪不是邪恶,而是邪曲,即伪饰。无邪,就是真诚无虚。李泽厚《今读》引郑浩《论语集注述要》: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

若说"为人之学",其中伪饰必然难免。文章伪饰并不难,为此下功夫的人也不少,却很少听说有谁耗费心力去硬写诗来伪饰自己,更不曾听说有哪一首抱此目的写成的诗被誉为佳作。"诗言志",志是感情,感情本不易伪饰,即便试图伪饰也很容易被发现。因此,诗最可称得上一个"真"字。

《宋诗菁华录》评陆游《钗头凤》曰:"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唯其情真意诚,笔端才能凄婉萧索。又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寥寥四句,语意平凡,直似脱口而出一般,豪无华丽辞藻可言,不带半点修饰。但这首极为平凡的诗,却因感情真诚,便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陶陶然令人沉醉。

我是喜欢诗的,自忖也还有一两分诗情,只是空有诗情,无奈缺少诗才,所以只能体悟诗人的情感,却难以用好诗来表达自己。以前也曾硬着头皮凑出几首,方家一看便知蹩脚之极,看来这写诗是勉强不来的。

孔子不是诗人,似乎也不见得有诗人气质,但《诗经》是先秦思想家必读的典籍,孔子没有不精通的道理。他读《诗经》,读的是兴、观、群、怨之道(《阳货第十七》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因此所有的诗句都带上了礼乐教化的色彩,这才有了《论语》中的多次引用。原本"诗无达诂",况且诗中本就很多比兴,后人对《诗经》断章取义,强作类比,也无可厚非。而且这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本来就为孔子所惯用。孔子思想不重严密的逻辑推理,也很少论及"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他的思路多为"如何做",于平凡的行为要求中见大智慧。

最新论语读书笔记(篇3)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和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首先在做人方面,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论语》提出做人要正直磊落,重视仁德,重视个人修养和人的的全面发展。在人格塑造方面,第一:孔子提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像器物一样只具备某一方面的用途,君子应以道义作为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他,用忠诚来完成它;第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第三:孔子认为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第四: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见的差别还在于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学习方面,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这对于我国如今的教育改革有很重要的意义。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次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还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在学习目的上,孔子明确指出要学以致用,为国家和人民做实事。

在教育上,孔子的教育指导思想是:有教无类,即受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在教育的基本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在教育的目的上,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为当时的社会服务。

对于治国之道,孔子的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属于封建社会的产物,对于当今社会发展无多大借鉴意义。孔子还指出治国的前提在于君子要严于律己,端正自己本身,以此来带动下级,使之产生上行下效的效果。孔子认为处理国家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拔优秀人才,同时要重视富国富民,教育人民,注重立法规范人们的行为物。

《论语》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其中有不少至理名言值得我们借鉴,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糟粕,批判的继承和发展。

最新论语读书笔记(篇4)

看因讲《论语》所体现出知性气质而被众人所熟知的于丹女士的专访,她这样描述孔子: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专访在笑声中结束,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困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孔子?换言之,孔子及《论语》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五色在现实中的意义重点在于作为诱惑出现。眼睛作为对外界认知的一个通道,似乎更易被现实所乱,从而蒙蔽内心。色彩是斑斓无常的,正如每一种诱惑与欲望,而能够抵之御之的唯一办法即是强大、坚定自己的内心。

而温度,正是内心的良药。

《论语》教与人天地和谐共处之道为先,其意很是明确:一个人可以闭世隐居(而这点确实由许多人难以揣测的社会因素造成),但他必须活在世上——意味必须先学会与自然相处,儒家所讲的类似与道家的“天人合一”便在此有所体现。而第二要务即为心灵之道,我觉得这足以体现孔子这个圣贤对人生把握太到位了,只要心灵足够强壮,那么便可以做到宠辱不惊,在人生的风口浪尖上依然神定气平;同样,是要给心灵找到正确的归途,那么仁、义、礼、智、信自然成为其准则,黑白清浊也就自然分明。国外的情诗中总说:WE SHOULD BE STRONG ENOUGH TO FIGHT FOR THIS LOVE。虽然情感亦属错综复杂,充斥人性境遇的,但一个“足够强壮”也与孔夫子所倡的心灵之道不谋而合。

明白这两点后,理想、交友、人生都已不是问题。“为大事者不拘小节”主要的路径已确定,自然就难堕迷途。我们确实能从《论语》中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他拥有一个常人应有的率性,也拥有一个圣哲的豁朗与通彻;也会对天发誓,也会“知天命”而慨叹。——这就是孔子所提的人生,严格要求心灵,放松生活状态。

在现代社会纷杂之中,人生需要一个自己心灵的乐土,而《论语》的意义在于“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照耀下踏上归途。”

最新论语读书笔记(篇5)

又一个暑假到了,学位领导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水平,扩大知识面,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读《论语》,写写自己的心得。买到书后,起初还读不进去,但读着读着,有些语句让我受益匪浅。

《论语》它是儒家经典、道德典范、国学瑰宝。《论语》,流传2500多年,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祖先,也教育着新时代的我们。它是圣人之言,虽说一度被人抛弃,但今天它又站在了世人面前,可想而之,它是多么的伟大,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魅力是何其的巨大。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它包括的方面有:学习、工作、孝道、对朋友、对同事、如何为政、道德修养等等。其中流传下来的名言警句,精彩典故,至今还站在国人的心中。

读《论语》后,悟出有关教育、学习、孝道、择友的一些心得:

一、教育上、

孔子作为一代巨人,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语间总围绕着“教育”这一主题,离不开“育人”两字。大家知道,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所谓“仁”,就是爱人,要有一颗爱心。仁是做人的基础,有爱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有一颗博爱之心、恒爱之心,有爱才有教育,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所谓“义”“礼”是说做人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遵守纪律、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这与我们对学生进行的礼仪常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其实是吻合的。“智”就是知识、智慧。人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培养智慧。作到“活到老,学到老。”身为教者,更需要经常读书学习,通过读书完成知识的更新,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信”就是做人要诚信。如果这五点都做到了,那你或你的学生都是人中的佼佼者了。孔子在治学上非常严谨,他强调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博学而笃志”;重视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孔子的这些见解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变色,它时时鞭策着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管是好的,不好的;聪明的,不聪明的;听话的,不听话的,都是那么的有用。回味起来,还是那么的有味道。

二、学习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论语》在学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四则。前一则是说若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第二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第三则告诉我们只知道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惘;只知道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神思疲殆;第四则告诉我们什么事知道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聪明的态度呀!”这四句话虽然出自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意义重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也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学习中,更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千年的实践证明,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的人,通常没有什么好的结果,而往往是那些勤奋好学、不耻下问、谦虚诚恳的人,才换得了一鸣惊人、学富五车的实绩,造就了许多伟人。 除此之外,学习中还要思考,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把你所学的知识放到最大,坐在那儿只是空想,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而那些成功人士都是靠自己的勤奋换来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太对了,尤其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在上课传授知识过程中,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知道的必定会倾囊相助,然而对于一些自己也是是而非,摸棱两可的时候,就不能不懂装懂,给孩子一个错误的解答,这不是我们每个教师所乐见的。

三、孝道上: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事父母,几誎,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等。这几句都是为人子女应如何孝敬父母的。为人子妇,必须尽孝,必须学习父辈的优点,遵从父辈的正确指导。为人父者,不可能事事正确,故子女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才为真正的孝;侍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这就成了愚孝。孔子说“事父母”,要“几誎”可见孔子并不主张愚孝,父母有过失,子女要提出意见。但侍奉父母应该注意后辈的身份,即便有错,也切忌直言规劝。也就是说,要讲究技巧,如果自己直方规劝的话没被采纳,也不能生气表现在脸上,这样他们也会在你的行动上感受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掉;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是不会冒犯长辈和上司的。确实,应该孝悌第一,才学第二,为什么说德才兼备呢,因为德在才先嘛;“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一则让我很感动,也深刻地教育了我。是的,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不管是落后还是发达,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都还是相通的!无论游子去到哪里,都要让父母知道,不让其惦记挂心,让父母平安,有质量地生活,便是孝了!父母含辛茹苦,以无私的爱心把子女教养成人,子女理应孝敬父母,对父母的爱给予回报。孝道作为一种美德是永远有会过时的!除此之外,孝有感情上孝,行为上的孝。作为人子,在感情上,随着父母的逐渐衰老,对于老人的年龄应时时记在心上,在生活和街,更应对父母悉心照料。“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的年龄多了一岁,寿又添了一岁而高兴;但同时又害怕,因为父母年岁越高,距离人生的终点越近,为儿女与父母相处行孝的时间也越短,所有就有这两种矛盾的心理了。也许只有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才会深深地体会得到。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了,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呢?在平时多做些为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操心,理解父母。在父母工作忙时,为他们沏杯茶,或是道上一句温馨的祝福,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但父母听来,心里却是暖暖的。这点我们中国人相对于外国人做的就不够,那种“我爱你,爸爸,妈妈!”最简单的话是很难说出口的,这点我们应该向外国人学习。这样才能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四、择友上:

人活在世上,除了亲属之外,还有就是朋友。如果你没有朋友,这说明你的内心是黑暗的,是孤独的,你将不会被这个社会所容纳,你将受到别人的鄙视。俗话说得好:“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敌人多一面墙。”这句话是有它的道理的,是老祖宗经历之后给后人留下的。那如何交朋友呢?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清楚地给我们归纳出了哪三种人作为朋友对自己有益,哪三种人作为朋友对自己有害。有益的朋友有三种人:一是正直的人。二是诚信的人。三是博学多闻的人。损友也有三种:谄媚逢迎的人,态度伪善的人,夸夸其谈的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要做到时时事事与人与已都满意是很难的,这就需要我们结交好的朋友,从中收益,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无友不如己者”,意思是不与在各方面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我觉得这句话有点牵强,如果都不跟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那么谁跟你交朋友呢?!每个人都有长处,哪怕一点点,取长补短是正确的。当然,交友勿烂——要有底线。“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担心人家不了解自己,要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确实,一是要尽可能了解和理解、宽容别人,因为每个人的出生、成长环境都不同,所以行为模式等文化差的存在是正常的;二是不要总想着别人的问题和错误,多想自己做好没有,做到最好没有,自己做好了,别人自然会看到、知道和感觉到,别人也自然会努力做好了。

总之,《论语》从多角度反映了孔子思想特征,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系统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的思想精神。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不断地深入研究学习这位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的伟大思想,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以培养出更优秀的新一代的接班人,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新论语读书笔记(篇6)

我们所读到的《儒家经典语录读本》是一本阐述《论语》精髓的书。《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

我读到其中的一句颇有感触: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是孔子在论孝道,关于孝道,在论语里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什么“父母在,不远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了。”

不知你发现没有: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你看吧,一句你都找不到啊。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须要提。尤其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更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时候,我已经二十四、五岁了,为人妻,为人母了。记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操心,象其他父母一样,这种操心往往太过份了,我反而觉得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认为和同龄的孩子一样长大了,做事不再喜欢和父母商量,独断独行,一旦被父母发现他们会极力反对,那时的我正处在叛逆期,谁的话也听不进去,认为父母在和自己做对,现在想想那时的想法是那么的愚蠢。现在的自己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思想观念日益成熟起来,这时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直到有一天,朋友无意中说起为父母过生日的事,我才顿时发现,原来每年我的生日父母都记得给我过,而他们的生日是哪天我都不知道。检讨一下吧,父母那样的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样的节目吗?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

父母对子女的爱几乎是一种天性,尤其在中国,不怕父母对子女没有爱,只怕爱得太浓。但是中国的父母不象外国人那样直白外露,不到特殊情况下,子女常常感受不到。

所以论语也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你看,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那你可是试试,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论语里说,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关心自己的老父老母。

最新论语读书笔记(篇7)

帮赵匡胤得天下的宰相赵普曾说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果真如此吗?仔细想来也不尽然。自古以来熟读《论语》的人也不知道有多少,但像赵普那样的宰相之才又有多少呢?不过,赵普的话也很有道理,同样是鬼谷子的学生,孙膑和庞鹃的之间差距怎么会那么大呢?做为一个好学生赵普从《论语》里肯定学到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那么这本书中到底讲了些什么东西呢?

想想自己对于这本书的了解还只限于初中课本上的几句话,真是有点儿惭愧。但要读通这本书对于自己来说确实有些困难,更不要说对他深入研究了。幸好有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虽然只是她的一家之言,但却为自己提供了一个了解《论语》机会和途径。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收获很大,想法也很多。首先使我认识到了孔夫子的伟大和博学。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见识、高尚的情怀无不令人敬佩。在两千多年前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生活体系,自我的修养、对人的态度、人的生活观价值观等等,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迷人。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朴实,既完美又真实的人格。

作者于丹也是位了不起的人。她的《论语心得》问世以来,既有赞誉,又有指责,仔细想来这是很正常的。这些评论越多,越说明的她的书影响大,这也是不言自明的。她从书中筛选着,比较着,分析着,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最把自己对于《论语》一书的见解告诉了我们,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无可挑剔的。正因为孔夫子的理想太完美了,太难实现了,所以经常表现出来的就是迂腐和虚无漂渺,想让其成为人人遵守的信条太难了,以至于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我们心中的乐土。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的。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我认识到了孔夫子的伟大和博学。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见识、高尚的情怀无不令人敬佩。在两千多年前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生活体系,自我的修养、对人的态度、人的生活观价值观等等,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迷人。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朴实,既完美又真实的人格。

最新论语读书笔记(篇8)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朱熹说:“读书要眼到心到口到”。无论怎样读,最关键的是要读好书。

一本好的书,能够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洗涤,一本好的书能够为我们的一生做指引,一本好的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一本好的书能够让我们受益无穷。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想而知它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从资料上看《论语》包括伦理教育、哲学、政治、经济、历史、艺术、宗教等方面,许多资料从量上看并不多,但却十分深刻,孔子主张仁,是要推行仁政,期望经过实行仁政,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孔子主张仁是要加强人的自我修养,孔子主张仁最基本的意思是爱人。

从体例上看,它属于早期的语录散文,一是口语化,明白易懂,二是格言话,三是对华能够体现出人的性格品质甚至气质。

从教育的意义上看,它更是意义非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教我们如何有修养,“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教我们如何学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教我们要有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我们要谦虚,“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教我们要珍惜时间。

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很多杰出的人物在青少年时代都酷爱读书,以书会友,以书为乐。

在书中遨游,在书中畅想,与书携手,读书,读好书。

最新论语读书笔记(篇9)

读论语,感到收获颇多,让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一、《论语》既朴实无华又秀色可餐,白纸黑字,片言只语就勾画出了美好图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道出治国真谛;“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酝酿凌云壮志;“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描摹君子气概;“仁者爱人,亲亲爱人”呼唤人间温情。这些朴素而睿智的词语使我的心灵干净明澈,引我走进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

二、规范我的言行和学习方法。印象最深的是:上半年,我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对概念、句型的理解,这使我学得并不扎实,特别是英语……后来,我反复咀嚼了《论语》,其中“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话语,使我受益匪浅。《论语》倡导的老实、严谨的学习态度,这比任何一种学习法都行之有效。反复咀嚼,如同在苍翠的青橄榄中嚼出丝丝清凉:做事一定不能违背原则,不仅仅是学习,否则必然失败。我豁然开朗。

三、思,然后明目标。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它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有了知识,没有思想,就是不切实际的罔。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不是最终目标。我们还必须学会思考人生,人应当成为怎样的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前十天,我夸下海口说我知道一个半元音字母,结果我姐姐不信,偏让我说出来,哎,这下可闹笑了笑话。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思考,然后明确目标,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应思考立身和处世的原则。“内圣外王”的君子,是我们做人做事的目标和准则,也许也是需要用毕生努力不断去接近的一个目标。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就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就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就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论语》及其意义不是我们所能评价的。而我看论语,体会到得就是《论语》中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长辈、义气对待朋友,讲诚信,对个人的要求,还有对学习方法的说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学而》的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又能从已经学过的知识里得到新的知识。这也说别把学过的知识给丢掉了,经常拿出来温习,那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朋友来请教他,他不倦的给人讲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会觉得厌烦,这就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主张,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忠于国家,首先得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乱,如果连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从统治者呢?《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师长。“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等。而这是他所认为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本,而这体现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顺长辈,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他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才算尽了孝道。”还有:“(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些都是他对孝道的理解和阐释,而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反省的,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对于朋友,首先要讲诚信,他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义气、诚信成了与人相处的基本,这与现在的“要别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别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认识和见解到现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反省的也很多,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缺失的东西实在太多,而现在提倡文化治国,就是复归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并学习,继续传承的东西,我想这对我们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只是《论语》里面最表层的东西,甚至连表层的东西都还没看到。我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论语》里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学习的。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本次阅读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正是由于孔子实行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其各尽其才,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社会实用人才。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与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我的爷爷由于父亲早逝,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看书,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读物,最重要的是不耻下问,我记得当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还是总是询问我们,虽然他有点孔乙己式的思想行为,喜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辈们都接受了在当时很好的教育,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没能上大学,可是这个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由于没能被推荐上大学留在了农村,但是他也没有随波逐流,不断学习农村新的种植技术,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种子、农药、化肥都是他引领的,好多人经常过来请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热心的讲清楚注意事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去报班学习农村财会知识想努力做好村里的会计。他尽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读书,当时村子里嘲笑父亲说“花费那么多钱读书,都可以养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个女儿”,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也许他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没能完成的梦想,也许是读书打开他开阔的思想,那时他就经常说:“你们学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哪怕留学我也尽力供”。曾经我的高中老师还有同学的爸爸(市里组织部长),问过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说农村种地的,他们都不信,觉得气质谈吐都像一个有学识身份的人。是的,我想这就是不断学习带给他外在的修养,虽然生命短现,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说:“我就佩服他一个。”我时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现在,也能很快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吧,可惜我没有继承他的优点。

刚毕业时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毕业,做的也是相关专业,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专业知识很强,我们很佩服他,他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动手做事的时候,他还是会问那些没有学历的老师傅“这个是怎么做的”,他也没感觉丢脸或怕别人看地他,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经验。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样)因为不自信,又由于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是我怎么聪明,上班后也是说我学东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时候不敢问,使自己失掉很多进步的机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明白很多道理,找到进步的动力,放飞自己的心里,所以说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当我朗诵起《论语》时,都会感叹古人的智慧。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经历过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书法、皮影、戏剧等,数不胜数。

《论语》是众多父母要求孩子阅读的书籍,可见《论语》多么受重视。当然,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三年级时,妈妈不辞辛劳地把我送到椒江去读《论语》,天天读,一天读六小时。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但我却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因为它能使我感觉到古人的智慧。一句句论语,是孔子一生做人的道理,他告诉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能和小人一样”;一句句论语,是孔子总结出来的学习道理,他告诉我们“学了的知识要巩固复习,这样也可以当老师了”;一句句论语,是孔子让我们明白做人要有礼貌的道理,“礼仪要能够斟酌损益最可贵”……《论语》可以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读得有声有色,总之,读《论语》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其中,我最喜欢“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阔坦然,而小人,也就是没有品德的人,却每日烦恼缠身。它告诉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难道有人想做每日烦恼缠身的人吗?不会有的。这也使我想起曾经历过的一件事。

一个中午,我们班邱同学小心翼翼地拿着水杯,放在我的桌子上,拧开杯盖。只见他将水倒进杯盖里,不知怎么就洒在了我的练习本上,湿了一大片。我一下子怒了,对他喊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毛手毛脚的。”等会儿练字时,墨水写到上面就会染开,根本看不清字迹,老师评等级时就会差一等。我心中的怒火越烧越猛,真想发泄一下。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了目标——邱同学!我想要好好“教训”他,于是,气势汹汹地向他走去,正要向他开启“唠叨”模式时,心中却蹦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不行,我要做君子,我要包容他,不然《论语》就白读了。我慢慢压下心头怒火,回到了座位上。

如今,《唐诗》、《论语》、《大学》等这些中国经典著作已经流传到了国外,外国人很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有些国家甚至建起了孔子学院。外国小孩都背起了中国古代文学著作,那我们身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是否更应该捧起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阅读《论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阅读《论语》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

《论语》一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自己去品味《论语》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体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领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曾任过官职,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13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开创了中国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岁去逝。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于丹说过一句很漂亮的话:“《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个鲜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里口若悬河的给弟子们讲他对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们也听到了,于是就被称作《论语》。因此,我们读《论语》,不应用仰视的角度,而应用平视的视角去读。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就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就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就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论语》及其意义不是我们所能评价的。而我看论语,体会到得就是《论语》中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长辈、义气对待朋友,讲诚信,对个人的要求,还有对学习方法的说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学而》的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又能从已经学过的知识里得到新的知识。这也说别把学过的知识给丢掉了,经常拿出来温习,那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朋友来请教他,他不倦的给人讲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会觉得厌烦,这就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主张,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忠于国家,首先得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乱,如果连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从统治者呢?《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师长。“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等。而这是他所认为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本,而这体现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顺长辈,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他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才算尽了孝道。”还有:“(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些都是他对孝道的理解和阐释,而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反省的,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对于朋友,首先要讲诚信,他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义气、诚信成了与人相处的基本,这与现在的“要别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别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认识和见解到现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反省的也很多,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缺失的东西实在太多,而现在提倡文化治国,就是复归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并学习,继续传承的东西,我想这对我们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只是《论语》里面最表层的东西,甚至连表层的东西都还没看到。我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论语》里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学习的。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本次阅读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正是由于孔子实行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其各尽其才,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社会实用人才。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与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我的爷爷由于父亲早逝,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看书,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读物,最重要的是不耻下问,我记得当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还是总是询问我们,虽然他有点孔乙己式的思想行为,喜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辈们都接受了在当时很好的教育,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没能上大学,可是这个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由于没能被推荐上大学留在了农村,但是他也没有随波逐流,不断学习农村新的种植技术,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种子、农药、化肥都是他引领的,好多人经常过来请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热心的讲清楚注意事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去报班学习农村财会知识想努力做好村里的会计。他尽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读书,当时村子里嘲笑父亲说“花费那么多钱读书,都可以养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个女儿”,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也许他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没能完成的梦想,也许是读书打开他开阔的思想,那时他就经常说:“你们学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哪怕留学我也尽力供”。曾经我的高中老师还有同学的爸爸(市里组织部长),问过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说农村种地的,他们都不信,觉得气质谈吐都像一个有学识身份的人。是的,我想这就是不断学习带给他外在的修养,虽然生命短现,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说:“我就佩服他一个。”我时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现在,也能很快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吧,可惜我没有继承他的优点。

刚毕业时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毕业,做的也是相关专业,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专业知识很强,我们很佩服他,他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动手做事的时候,他还是会问那些没有学历的老师傅“这个是怎么做的”,他也没感觉丢脸或怕别人看地他,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经验。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样)因为不自信,又由于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是我怎么聪明,上班后也是说我学东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时候不敢问,使自己失掉很多进步的机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明白很多道理,找到进步的动力,放飞自己的心里,所以说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当我朗诵起《论语》时,都会感叹古人的智慧。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经历过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书法、皮影、戏剧等,数不胜数。

《论语》是众多父母要求孩子阅读的书籍,可见《论语》多么受重视。当然,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三年级时,妈妈不辞辛劳地把我送到椒江去读《论语》,天天读,一天读六小时。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但我却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因为它能使我感觉到古人的智慧。一句句论语,是孔子一生做人的道理,他告诉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能和小人一样”;一句句论语,是孔子总结出来的学习道理,他告诉我们“学了的知识要巩固复习,这样也可以当老师了”;一句句论语,是孔子让我们明白做人要有礼貌的道理,“礼仪要能够斟酌损益最可贵”……《论语》可以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读得有声有色,总之,读《论语》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其中,我最喜欢“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阔坦然,而小人,也就是没有品德的人,却每日烦恼缠身。它告诉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难道有人想做每日烦恼缠身的人吗?不会有的。这也使我想起曾经历过的一件事。

一个中午,我们班邱同学小心翼翼地拿着水杯,放在我的桌子上,拧开杯盖。只见他将水倒进杯盖里,不知怎么就洒在了我的练习本上,湿了一大片。我一下子怒了,对他喊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毛手毛脚的。”等会儿练字时,墨水写到上面就会染开,根本看不清字迹,老师评等级时就会差一等。我心中的怒火越烧越猛,真想发泄一下。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了目标——邱同学!我想要好好“教训”他,于是,气势汹汹地向他走去,正要向他开启“唠叨”模式时,心中却蹦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不行,我要做君子,我要包容他,不然《论语》就白读了。我慢慢压下心头怒火,回到了座位上。

如今,《唐诗》、《论语》、《大学》等这些中国经典著作已经流传到了国外,外国人很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有些国家甚至建起了孔子学院。外国小孩都背起了中国古代文学著作,那我们身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是否更应该捧起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阅读《论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阅读《论语》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

《论语》一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自己去品味《论语》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体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领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曾任过官职,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13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开创了中国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岁去逝。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于丹说过一句很漂亮的话:“《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个鲜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里口若悬河的给弟子们讲他对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们也听到了,于是就被称作《论语》。因此,我们读《论语》,不应用仰视的角度,而应用平视的视角去读。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就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就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就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论语》及其意义不是我们所能评价的。而我看论语,体会到得就是《论语》中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长辈、义气对待朋友,讲诚信,对个人的要求,还有对学习方法的说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学而》的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又能从已经学过的知识里得到新的知识。这也说别把学过的知识给丢掉了,经常拿出来温习,那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朋友来请教他,他不倦的给人讲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会觉得厌烦,这就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主张,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忠于国家,首先得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乱,如果连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从统治者呢?《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师长。“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等。而这是他所认为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本,而这体现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顺长辈,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他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才算尽了孝道。”还有:“(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些都是他对孝道的理解和阐释,而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反省的,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对于朋友,首先要讲诚信,他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义气、诚信成了与人相处的基本,这与现在的“要别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别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认识和见解到现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反省的也很多,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缺失的东西实在太多,而现在提倡文化治国,就是复归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并学习,继续传承的东西,我想这对我们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只是《论语》里面最表层的东西,甚至连表层的东西都还没看到。我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论语》里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学习的。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本次阅读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正是由于孔子实行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其各尽其才,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社会实用人才。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与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我的爷爷由于父亲早逝,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看书,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读物,最重要的是不耻下问,我记得当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还是总是询问我们,虽然他有点孔乙己式的思想行为,喜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辈们都接受了在当时很好的教育,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没能上大学,可是这个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由于没能被推荐上大学留在了农村,但是他也没有随波逐流,不断学习农村新的种植技术,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种子、农药、化肥都是他引领的,好多人经常过来请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热心的讲清楚注意事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去报班学习农村财会知识想努力做好村里的会计。他尽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读书,当时村子里嘲笑父亲说“花费那么多钱读书,都可以养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个女儿”,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也许他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没能完成的梦想,也许是读书打开他开阔的思想,那时他就经常说:“你们学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哪怕留学我也尽力供”。曾经我的高中老师还有同学的爸爸(市里组织部长),问过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说农村种地的,他们都不信,觉得气质谈吐都像一个有学识身份的人。是的,我想这就是不断学习带给他外在的修养,虽然生命短现,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说:“我就佩服他一个。”我时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现在,也能很快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吧,可惜我没有继承他的优点。

刚毕业时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毕业,做的也是相关专业,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专业知识很强,我们很佩服他,他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动手做事的时候,他还是会问那些没有学历的老师傅“这个是怎么做的”,他也没感觉丢脸或怕别人看地他,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经验。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样)因为不自信,又由于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是我怎么聪明,上班后也是说我学东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时候不敢问,使自己失掉很多进步的机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明白很多道理,找到进步的动力,放飞自己的心里,所以说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当我朗诵起《论语》时,都会感叹古人的智慧。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经历过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书法、皮影、戏剧等,数不胜数。

《论语》是众多父母要求孩子阅读的书籍,可见《论语》多么受重视。当然,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三年级时,妈妈不辞辛劳地把我送到椒江去读《论语》,天天读,一天读六小时。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但我却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因为它能使我感觉到古人的智慧。一句句论语,是孔子一生做人的道理,他告诉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能和小人一样”;一句句论语,是孔子总结出来的学习道理,他告诉我们“学了的知识要巩固复习,这样也可以当老师了”;一句句论语,是孔子让我们明白做人要有礼貌的道理,“礼仪要能够斟酌损益最可贵”……《论语》可以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读得有声有色,总之,读《论语》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其中,我最喜欢“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阔坦然,而小人,也就是没有品德的人,却每日烦恼缠身。它告诉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难道有人想做每日烦恼缠身的人吗?不会有的。这也使我想起曾经历过的一件事。

一个中午,我们班邱同学小心翼翼地拿着水杯,放在我的桌子上,拧开杯盖。只见他将水倒进杯盖里,不知怎么就洒在了我的练习本上,湿了一大片。我一下子怒了,对他喊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毛手毛脚的。”等会儿练字时,墨水写到上面就会染开,根本看不清字迹,老师评等级时就会差一等。我心中的怒火越烧越猛,真想发泄一下。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了目标——邱同学!我想要好好“教训”他,于是,气势汹汹地向他走去,正要向他开启“唠叨”模式时,心中却蹦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不行,我要做君子,我要包容他,不然《论语》就白读了。我慢慢压下心头怒火,回到了座位上。

如今,《唐诗》、《论语》、《大学》等这些中国经典著作已经流传到了国外,外国人很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有些国家甚至建起了孔子学院。外国小孩都背起了中国古代文学著作,那我们身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是否更应该捧起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阅读《论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阅读《论语》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

《论语》一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自己去品味《论语》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体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领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曾任过官职,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13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开创了中国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岁去逝。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于丹说过一句很漂亮的话:“《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个鲜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里口若悬河的给弟子们讲他对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们也听到了,于是就被称作《论语》。因此,我们读《论语》,不应用仰视的角度,而应用平视的视角去读。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就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就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就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论语》及其意义不是我们所能评价的。而我看论语,体会到得就是《论语》中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长辈、义气对待朋友,讲诚信,对个人的要求,还有对学习方法的说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学而》的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又能从已经学过的知识里得到新的知识。这也说别把学过的知识给丢掉了,经常拿出来温习,那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朋友来请教他,他不倦的给人讲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会觉得厌烦,这就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主张,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忠于国家,首先得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乱,如果连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从统治者呢?《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师长。“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等。而这是他所认为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本,而这体现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顺长辈,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他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才算尽了孝道。”还有:“(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些都是他对孝道的理解和阐释,而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反省的,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对于朋友,首先要讲诚信,他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义气、诚信成了与人相处的基本,这与现在的“要别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别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认识和见解到现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反省的也很多,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缺失的东西实在太多,而现在提倡文化治国,就是复归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并学习,继续传承的东西,我想这对我们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只是《论语》里面最表层的东西,甚至连表层的东西都还没看到。我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论语》里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学习的。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本次阅读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正是由于孔子实行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其各尽其才,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社会实用人才。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与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我的爷爷由于父亲早逝,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看书,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读物,最重要的是不耻下问,我记得当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还是总是询问我们,虽然他有点孔乙己式的思想行为,喜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辈们都接受了在当时很好的教育,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没能上大学,可是这个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由于没能被推荐上大学留在了农村,但是他也没有随波逐流,不断学习农村新的种植技术,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种子、农药、化肥都是他引领的,好多人经常过来请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热心的讲清楚注意事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去报班学习农村财会知识想努力做好村里的会计。他尽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读书,当时村子里嘲笑父亲说“花费那么多钱读书,都可以养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个女儿”,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也许他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没能完成的梦想,也许是读书打开他开阔的思想,那时他就经常说:“你们学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哪怕留学我也尽力供”。曾经我的高中老师还有同学的爸爸(市里组织部长),问过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说农村种地的,他们都不信,觉得气质谈吐都像一个有学识身份的人。是的,我想这就是不断学习带给他外在的修养,虽然生命短现,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说:“我就佩服他一个。”我时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现在,也能很快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吧,可惜我没有继承他的优点。

刚毕业时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毕业,做的也是相关专业,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专业知识很强,我们很佩服他,他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动手做事的时候,他还是会问那些没有学历的老师傅“这个是怎么做的”,他也没感觉丢脸或怕别人看地他,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经验。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样)因为不自信,又由于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是我怎么聪明,上班后也是说我学东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时候不敢问,使自己失掉很多进步的机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明白很多道理,找到进步的动力,放飞自己的心里,所以说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当我朗诵起《论语》时,都会感叹古人的智慧。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经历过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书法、皮影、戏剧等,数不胜数。

《论语》是众多父母要求孩子阅读的书籍,可见《论语》多么受重视。当然,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三年级时,妈妈不辞辛劳地把我送到椒江去读《论语》,天天读,一天读六小时。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但我却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因为它能使我感觉到古人的智慧。一句句论语,是孔子一生做人的道理,他告诉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能和小人一样”;一句句论语,是孔子总结出来的学习道理,他告诉我们“学了的知识要巩固复习,这样也可以当老师了”;一句句论语,是孔子让我们明白做人要有礼貌的道理,“礼仪要能够斟酌损益最可贵”……《论语》可以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读得有声有色,总之,读《论语》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其中,我最喜欢“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阔坦然,而小人,也就是没有品德的人,却每日烦恼缠身。它告诉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难道有人想做每日烦恼缠身的人吗?不会有的。这也使我想起曾经历过的一件事。

一个中午,我们班邱同学小心翼翼地拿着水杯,放在我的桌子上,拧开杯盖。只见他将水倒进杯盖里,不知怎么就洒在了我的练习本上,湿了一大片。我一下子怒了,对他喊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毛手毛脚的。”等会儿练字时,墨水写到上面就会染开,根本看不清字迹,老师评等级时就会差一等。我心中的怒火越烧越猛,真想发泄一下。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了目标——邱同学!我想要好好“教训”他,于是,气势汹汹地向他走去,正要向他开启“唠叨”模式时,心中却蹦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不行,我要做君子,我要包容他,不然《论语》就白读了。我慢慢压下心头怒火,回到了座位上。

如今,《唐诗》、《论语》、《大学》等这些中国经典著作已经流传到了国外,外国人很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有些国家甚至建起了孔子学院。外国小孩都背起了中国古代文学著作,那我们身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是否更应该捧起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阅读《论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阅读《论语》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

《论语》一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自己去品味《论语》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体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领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曾任过官职,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13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开创了中国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岁去逝。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于丹说过一句很漂亮的话:“《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个鲜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里口若悬河的给弟子们讲他对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们也听到了,于是就被称作《论语》。因此,我们读《论语》,不应用仰视的角度,而应用平视的视角去读。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就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就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就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论语》及其意义不是我们所能评价的。而我看论语,体会到得就是《论语》中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长辈、义气对待朋友,讲诚信,对个人的要求,还有对学习方法的说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学而》的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又能从已经学过的知识里得到新的知识。这也说别把学过的知识给丢掉了,经常拿出来温习,那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朋友来请教他,他不倦的给人讲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会觉得厌烦,这就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主张,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忠于国家,首先得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乱,如果连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从统治者呢?《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师长。“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等。而这是他所认为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本,而这体现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顺长辈,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他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才算尽了孝道。”还有:“(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些都是他对孝道的理解和阐释,而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反省的,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对于朋友,首先要讲诚信,他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义气、诚信成了与人相处的基本,这与现在的“要别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别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认识和见解到现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反省的也很多,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缺失的东西实在太多,而现在提倡文化治国,就是复归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并学习,继续传承的东西,我想这对我们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只是《论语》里面最表层的东西,甚至连表层的东西都还没看到。我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论语》里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学习的。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本次阅读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正是由于孔子实行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其各尽其才,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社会实用人才。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与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我的爷爷由于父亲早逝,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看书,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读物,最重要的是不耻下问,我记得当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还是总是询问我们,虽然他有点孔乙己式的思想行为,喜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辈们都接受了在当时很好的教育,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没能上大学,可是这个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由于没能被推荐上大学留在了农村,但是他也没有随波逐流,不断学习农村新的种植技术,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种子、农药、化肥都是他引领的,好多人经常过来请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热心的讲清楚注意事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去报班学习农村财会知识想努力做好村里的会计。他尽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读书,当时村子里嘲笑父亲说“花费那么多钱读书,都可以养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个女儿”,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也许他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没能完成的梦想,也许是读书打开他开阔的思想,那时他就经常说:“你们学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哪怕留学我也尽力供”。曾经我的高中老师还有同学的爸爸(市里组织部长),问过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说农村种地的,他们都不信,觉得气质谈吐都像一个有学识身份的人。是的,我想这就是不断学习带给他外在的修养,虽然生命短现,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说:“我就佩服他一个。”我时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现在,也能很快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吧,可惜我没有继承他的优点。

刚毕业时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毕业,做的也是相关专业,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专业知识很强,我们很佩服他,他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动手做事的时候,他还是会问那些没有学历的老师傅“这个是怎么做的”,他也没感觉丢脸或怕别人看地他,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经验。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样)因为不自信,又由于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是我怎么聪明,上班后也是说我学东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时候不敢问,使自己失掉很多进步的机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明白很多道理,找到进步的动力,放飞自己的心里,所以说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当我朗诵起《论语》时,都会感叹古人的智慧。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经历过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书法、皮影、戏剧等,数不胜数。

《论语》是众多父母要求孩子阅读的书籍,可见《论语》多么受重视。当然,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三年级时,妈妈不辞辛劳地把我送到椒江去读《论语》,天天读,一天读六小时。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但我却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因为它能使我感觉到古人的智慧。一句句论语,是孔子一生做人的道理,他告诉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能和小人一样”;一句句论语,是孔子总结出来的学习道理,他告诉我们“学了的知识要巩固复习,这样也可以当老师了”;一句句论语,是孔子让我们明白做人要有礼貌的道理,“礼仪要能够斟酌损益最可贵”……《论语》可以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读得有声有色,总之,读《论语》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其中,我最喜欢“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阔坦然,而小人,也就是没有品德的人,却每日烦恼缠身。它告诉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难道有人想做每日烦恼缠身的人吗?不会有的。这也使我想起曾经历过的一件事。

一个中午,我们班邱同学小心翼翼地拿着水杯,放在我的桌子上,拧开杯盖。只见他将水倒进杯盖里,不知怎么就洒在了我的练习本上,湿了一大片。我一下子怒了,对他喊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毛手毛脚的。”等会儿练字时,墨水写到上面就会染开,根本看不清字迹,老师评等级时就会差一等。我心中的怒火越烧越猛,真想发泄一下。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了目标——邱同学!我想要好好“教训”他,于是,气势汹汹地向他走去,正要向他开启“唠叨”模式时,心中却蹦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不行,我要做君子,我要包容他,不然《论语》就白读了。我慢慢压下心头怒火,回到了座位上。

如今,《唐诗》、《论语》、《大学》等这些中国经典著作已经流传到了国外,外国人很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有些国家甚至建起了孔子学院。外国小孩都背起了中国古代文学著作,那我们身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是否更应该捧起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阅读《论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阅读《论语》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

《论语》一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自己去品味《论语》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体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领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曾任过官职,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13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开创了中国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岁去逝。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于丹说过一句很漂亮的话:“《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个鲜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里口若悬河的给弟子们讲他对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们也听到了,于是就被称作《论语》。因此,我们读《论语》,不应用仰视的角度,而应用平视的视角去读。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就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就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就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论语》及其意义不是我们所能评价的。而我看论语,体会到得就是《论语》中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长辈、义气对待朋友,讲诚信,对个人的要求,还有对学习方法的说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学而》的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又能从已经学过的知识里得到新的知识。这也说别把学过的知识给丢掉了,经常拿出来温习,那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朋友来请教他,他不倦的给人讲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会觉得厌烦,这就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主张,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忠于国家,首先得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乱,如果连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从统治者呢?《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师长。“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等。而这是他所认为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本,而这体现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顺长辈,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他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才算尽了孝道。”还有:“(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些都是他对孝道的理解和阐释,而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反省的,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对于朋友,首先要讲诚信,他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义气、诚信成了与人相处的基本,这与现在的“要别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别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认识和见解到现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反省的也很多,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缺失的东西实在太多,而现在提倡文化治国,就是复归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并学习,继续传承的东西,我想这对我们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只是《论语》里面最表层的东西,甚至连表层的东西都还没看到。我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论语》里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学习的。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本次阅读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正是由于孔子实行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其各尽其才,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社会实用人才。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与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我的爷爷由于父亲早逝,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看书,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读物,最重要的是不耻下问,我记得当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还是总是询问我们,虽然他有点孔乙己式的思想行为,喜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辈们都接受了在当时很好的教育,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没能上大学,可是这个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由于没能被推荐上大学留在了农村,但是他也没有随波逐流,不断学习农村新的种植技术,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种子、农药、化肥都是他引领的,好多人经常过来请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热心的讲清楚注意事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去报班学习农村财会知识想努力做好村里的会计。他尽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读书,当时村子里嘲笑父亲说“花费那么多钱读书,都可以养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个女儿”,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也许他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没能完成的梦想,也许是读书打开他开阔的思想,那时他就经常说:“你们学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哪怕留学我也尽力供”。曾经我的高中老师还有同学的爸爸(市里组织部长),问过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说农村种地的,他们都不信,觉得气质谈吐都像一个有学识身份的人。是的,我想这就是不断学习带给他外在的修养,虽然生命短现,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说:“我就佩服他一个。”我时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现在,也能很快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吧,可惜我没有继承他的优点。

刚毕业时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毕业,做的也是相关专业,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专业知识很强,我们很佩服他,他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动手做事的时候,他还是会问那些没有学历的老师傅“这个是怎么做的”,他也没感觉丢脸或怕别人看地他,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经验。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样)因为不自信,又由于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是我怎么聪明,上班后也是说我学东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时候不敢问,使自己失掉很多进步的机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明白很多道理,找到进步的动力,放飞自己的心里,所以说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当我朗诵起《论语》时,都会感叹古人的智慧。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经历过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书法、皮影、戏剧等,数不胜数。

《论语》是众多父母要求孩子阅读的书籍,可见《论语》多么受重视。当然,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三年级时,妈妈不辞辛劳地把我送到椒江去读《论语》,天天读,一天读六小时。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但我却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因为它能使我感觉到古人的智慧。一句句论语,是孔子一生做人的道理,他告诉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能和小人一样”;一句句论语,是孔子总结出来的学习道理,他告诉我们“学了的知识要巩固复习,这样也可以当老师了”;一句句论语,是孔子让我们明白做人要有礼貌的道理,“礼仪要能够斟酌损益最可贵”……《论语》可以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读得有声有色,总之,读《论语》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其中,我最喜欢“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阔坦然,而小人,也就是没有品德的人,却每日烦恼缠身。它告诉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难道有人想做每日烦恼缠身的人吗?不会有的。这也使我想起曾经历过的一件事。

一个中午,我们班邱同学小心翼翼地拿着水杯,放在我的桌子上,拧开杯盖。只见他将水倒进杯盖里,不知怎么就洒在了我的练习本上,湿了一大片。我一下子怒了,对他喊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毛手毛脚的。”等会儿练字时,墨水写到上面就会染开,根本看不清字迹,老师评等级时就会差一等。我心中的怒火越烧越猛,真想发泄一下。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了目标——邱同学!我想要好好“教训”他,于是,气势汹汹地向他走去,正要向他开启“唠叨”模式时,心中却蹦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不行,我要做君子,我要包容他,不然《论语》就白读了。我慢慢压下心头怒火,回到了座位上。

如今,《唐诗》、《论语》、《大学》等这些中国经典著作已经流传到了国外,外国人很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有些国家甚至建起了孔子学院。外国小孩都背起了中国古代文学著作,那我们身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是否更应该捧起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阅读《论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阅读《论语》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

《论语》一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自己去品味《论语》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体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领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曾任过官职,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13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开创了中国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岁去逝。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于丹说过一句很漂亮的话:“《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个鲜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里口若悬河的给弟子们讲他对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们也听到了,于是就被称作《论语》。因此,我们读《论语》,不应用仰视的角度,而应用平视的视角去读。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就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就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就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论语》及其意义不是我们所能评价的。而我看论语,体会到得就是《论语》中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长辈、义气对待朋友,讲诚信,对个人的要求,还有对学习方法的说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学而》的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又能从已经学过的知识里得到新的知识。这也说别把学过的知识给丢掉了,经常拿出来温习,那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朋友来请教他,他不倦的给人讲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会觉得厌烦,这就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主张,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忠于国家,首先得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乱,如果连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从统治者呢?《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师长。“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等。而这是他所认为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本,而这体现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顺长辈,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他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才算尽了孝道。”还有:“(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些都是他对孝道的理解和阐释,而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反省的,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对于朋友,首先要讲诚信,他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义气、诚信成了与人相处的基本,这与现在的“要别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别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认识和见解到现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反省的也很多,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缺失的东西实在太多,而现在提倡文化治国,就是复归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并学习,继续传承的东西,我想这对我们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只是《论语》里面最表层的东西,甚至连表层的东西都还没看到。我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论语》里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学习的。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本次阅读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正是由于孔子实行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其各尽其才,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社会实用人才。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与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我的爷爷由于父亲早逝,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看书,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读物,最重要的是不耻下问,我记得当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还是总是询问我们,虽然他有点孔乙己式的思想行为,喜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辈们都接受了在当时很好的教育,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没能上大学,可是这个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由于没能被推荐上大学留在了农村,但是他也没有随波逐流,不断学习农村新的种植技术,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种子、农药、化肥都是他引领的,好多人经常过来请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热心的讲清楚注意事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去报班学习农村财会知识想努力做好村里的会计。他尽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读书,当时村子里嘲笑父亲说“花费那么多钱读书,都可以养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个女儿”,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也许他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没能完成的梦想,也许是读书打开他开阔的思想,那时他就经常说:“你们学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哪怕留学我也尽力供”。曾经我的高中老师还有同学的爸爸(市里组织部长),问过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说农村种地的,他们都不信,觉得气质谈吐都像一个有学识身份的人。是的,我想这就是不断学习带给他外在的修养,虽然生命短现,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说:“我就佩服他一个。”我时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现在,也能很快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吧,可惜我没有继承他的优点。

刚毕业时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毕业,做的也是相关专业,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专业知识很强,我们很佩服他,他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动手做事的时候,他还是会问那些没有学历的老师傅“这个是怎么做的”,他也没感觉丢脸或怕别人看地他,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经验。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样)因为不自信,又由于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是我怎么聪明,上班后也是说我学东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时候不敢问,使自己失掉很多进步的机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明白很多道理,找到进步的动力,放飞自己的心里,所以说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当我朗诵起《论语》时,都会感叹古人的智慧。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经历过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书法、皮影、戏剧等,数不胜数。

《论语》是众多父母要求孩子阅读的书籍,可见《论语》多么受重视。当然,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三年级时,妈妈不辞辛劳地把我送到椒江去读《论语》,天天读,一天读六小时。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但我却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因为它能使我感觉到古人的智慧。一句句论语,是孔子一生做人的道理,他告诉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能和小人一样”;一句句论语,是孔子总结出来的学习道理,他告诉我们“学了的知识要巩固复习,这样也可以当老师了”;一句句论语,是孔子让我们明白做人要有礼貌的道理,“礼仪要能够斟酌损益最可贵”……《论语》可以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读得有声有色,总之,读《论语》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其中,我最喜欢“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阔坦然,而小人,也就是没有品德的人,却每日烦恼缠身。它告诉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难道有人想做每日烦恼缠身的人吗?不会有的。这也使我想起曾经历过的一件事。

一个中午,我们班邱同学小心翼翼地拿着水杯,放在我的桌子上,拧开杯盖。只见他将水倒进杯盖里,不知怎么就洒在了我的练习本上,湿了一大片。我一下子怒了,对他喊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毛手毛脚的。”等会儿练字时,墨水写到上面就会染开,根本看不清字迹,老师评等级时就会差一等。我心中的怒火越烧越猛,真想发泄一下。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了目标——邱同学!我想要好好“教训”他,于是,气势汹汹地向他走去,正要向他开启“唠叨”模式时,心中却蹦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不行,我要做君子,我要包容他,不然《论语》就白读了。我慢慢压下心头怒火,回到了座位上。

如今,《唐诗》、《论语》、《大学》等这些中国经典著作已经流传到了国外,外国人很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有些国家甚至建起了孔子学院。外国小孩都背起了中国古代文学著作,那我们身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是否更应该捧起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阅读《论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阅读《论语》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

《论语》一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自己去品味《论语》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体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领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曾任过官职,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13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开创了中国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岁去逝。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于丹说过一句很漂亮的话:“《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个鲜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里口若悬河的给弟子们讲他对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们也听到了,于是就被称作《论语》。因此,我们读《论语》,不应用仰视的角度,而应用平视的视角去读。

最新! 论语读书笔记7篇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范文推荐: 绿山墙的安妮读书笔记最新模板 110字


绿山墙的安妮读书笔记【篇一】

寒假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了《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看完后,我的内心被感动了,久久无法平静。我觉得这是一部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讲述了小孤女安妮,在家人、朋友和老师的关爱中不断改正错误、战胜困难、积极进取的感人故事。马克·吐温曾经高度评价这部小说:“安妮是继不朽的艾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形象”。作者的文字清新流畅、生动幽默,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我最喜欢书本中的安妮。她虽然爱惹些小麻烦,却是一个喜欢幻想、热爱生活、坚强勇敢的孩子。她曾经洗碗的时候,忘记用热水消毒抹布;破口大骂琳达夫人;把葡萄酒当作草莓汁,结果好朋友黛安娜喝醉了;差点和黛安娜一起把约瑟姑婆吓死;用石头砸巴特等等但她却可以把孤儿院里坐在她旁边那位长得很却愁眉苦脸的女生想她原本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伯爵生的女儿,可是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被她们家坏心眼的保姆偷了出去,保姆直到死的时候才把秘密说出来;可以把河堤上一排的樱花树想象成是美丽的新娘子,披着白色轻盈的轻纱,穿着白色礼服的新娘子。白色的樱花就是她裙边的蕾丝;可以把白色的林子想象成‘白色隧道’;可以把巴利家的池塘叫作‘闪亮的宝石’;还可以把苹果蓝这种花叫作‘波尼’。

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很大,让我懂得了:无论是面对学习,面对自己,面对长辈,面对生活,面对困难都要做到聪明勤快、诚实机智、敢于挑战、有上进心、有教养、懂礼貌,充满快乐、容易满足、温柔善良、天真无邪、活泼开朗,听话懂事、孝顺尊敬、知恩图报,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敢于承担责任,沉着冷静、临危不惧、永不放弃、奋力克服。

绿山墙的安妮读书笔记【篇二】

《绿山墙的安妮》是我几周前在一个灰暗的下午所读的一本书。其中逐渐长大的安妮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她那颗“为爱而改变”的心深深地感动了我。

绿山墙的农舍又迎来了一个春天。墙上爬满了绿绿的苔藓,地上冒出了嫩嫩的新芽,空气中带着甜蜜与清新,蝴蝶在空气中漂浮。白白的屋子里坐着一个小女孩。她有着红色的头发,脸上点着无数的雀斑,但是使她相貌中变得出众的是她那迷人的笑容。她无时无刻都在笑着,听别人说话也笑,自己讲故事时也笑…。数十年后,她成为了一位成熟的青年,不再那样无知地欢笑,而是在一个个困难的问题前沉着冷静、淡定微笑。

安妮是一个孤儿,她被马丁和马丽安这对姐弟养大。她最大的特点是老惹祸,但我认为这都是她成长的表现,从怕森林中的鬼怪到为了好看而染头发。但她并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女孩子。她最可贵的精神是她愿意分享。安妮并没有因为她小时候吃不饱而把所有豪华的物品据为已有,而是经常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分享给别人。我记得她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能把这个分一半给戴安娜吗?那样会使这一半更甜的。”后来安妮成为了一个孝顺的女孩。

在我的生活中,我认为我跟安妮的性格很像。她和我都十分爱说话。我们也都爱笑,我遇到什么有趣的事也会哈哈大笑起来。我希望我能更象她那么无私,为人正直、不拘小节。我也希望人人都愿意象她那样,为爱而愿意改变自已的缺点,愿意为自已付出的人而变得更加美好。

绿山墙的安妮读书笔记【篇三】

有一本书中写了这样的一位女孩:她是一个留着丑陋红头发的孤儿。她被绿山墙中的一对独身兄妹收养了,可以实算是女儿,也可以算是女佣吧。她十分爱说话,又固执,闯下了各种荒谬的祸,但却和戴安娜成为了好朋友。她为着自己的理想努力着,成长着,最终完成了自己的理想,但她却选择留在了马瑞拉身边陪她度过了晚年。她就是“绿山墙的安妮”。

安妮是个十分乐观的女孩,面对自己的身世,她竟还能如此地快乐。她对着成长的疼痛,用了坚强和勇气来面对,所以,她的心就如同她的红头发一样燃烧,使她不气馁也不哭泣。同样的,波莉安娜也是个孤女,被冷漠的姨妈收养了。她的命运是如此的坎坷,但是她却有着一种我们都没有的魔力,那就是“从不快乐的事中寻找出快乐的理由”。最后,她用她的魔力改变了姨妈,改变了所有人,这就是她对于命运的看法和勇气。还有,海伦。凯勒她同样也被成长和命运捉弄着。

失去了光明,生活在永远的黑暗中,她却拿出了一种对命运做抗争的姿态。但她不管怎样向天呼喊:“上帝啊”!就给我三天光明吧!但是,面对命运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呀。她们只有拿出乐观、勇气、毅力,坦然地接受命运的考验才能成功地解决困难。其实,大家想过没有,我们大家的人生也像安妮一样,存在着坎坷,生活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记得前段时间我数学成绩下滑了,很伤心。

妈妈对我说要靠自己的努力,天上不会掉馅饼,于是我加倍练习、多学多练终于赶超了上去。还有很多例子,比如我们经常在大街上看到:有那么多的表演杂技的小孩,他们是那样的弱小,身体是那样的单薄,放弃了学业,背井离乡顶着身体的疼痛和饥饿在表演,引来了大家同情的目光,最后获得了成功的掌声。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体现了他们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勇敢地面对命运对我们的考验,决不向命运低头!我们都需要历经风雨,才能见到彩虹!

绿山墙的安妮读书笔记(篇四)

这个周末,我看了《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它讲述的是:兄妹马修和玛丽拉准备从孤儿院领回一个男孩,不料,马修领回来的却是一个女孩——安妮雪莉。自从有了这个古怪的小精灵,这个家就变得热闹起来。可是,安妮刚来的时候,玛丽拉并不喜欢她,甚至还想过把她送回孤儿院。因为心底善良的马修,所以安妮留了下来。渐渐地,她有了许多朋友。安妮慢慢地长大了,她不断努力,终于考上了一所理想的学校。

安妮善良天真的语言显示出她活泼聪明、爱动脑筋;戴安娜美丽焦急的眼神流露出她对别人的关爱。她们这种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都比安妮的好得多,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希望大家也能看一看。

绿山墙的安妮读书笔记【篇五】

我在收藏群书的书店里买书时,一眼看中了这本《绿山墙的安妮》。当我翻开它时,就立刻感到了它的不同。

在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的想象中,顽皮的小溪会在冰雪的覆盖下欢笑;玫瑰可以给她讲有趣的故事;自己的影子和回声是可以诉说心事的知心朋友。她从小失去父母,生活在绿山墙的马修和玛丽娜在她十一岁时收养了她。她就是安·雪莉----安妮,一个天真热情、满脑子都是想象的女孩。

“一个故事之所以人间皆知,是因为它包含着永不泯灭的人性;一段历史之所以千古流传,是因为其蕴含着不朽的精神传奇;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享誉中外,是因为他时时奏响着真与美的旋律。当它们会聚到一起,就搭建起世间最圣神的文学殿堂。畅游其间,我们将跟全世界人们在一起,欣赏美丽、感悟真谛,与他们一起成长,共同进步。”这段写在书末的话,无疑是概括了所有闻名世界的好书的内涵,更加具体的写出了安·雪莉纯洁无暇的心灵。

绿山墙的安妮读书笔记【篇六】

加拿大作家蒙格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读来引人入胜。

安妮是个身世凄凉的小女孩,出生不久就父母双亡,成了孤儿。好心的邻居把她养到6岁。她开始到一户人家看孩子,后来又被送到了孤儿院。11岁的时候,住在绿山墙岛上的马修和玛莉拉收养了她。安妮天性活泼乐观,她因为天真和爱幻想闹了不少笑话,又因为善良和直率赢得了友谊和真挚的爱。她凭着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学,但为了照顾生病的玛莉拉,她又放弃了学业,留在家乡当了小学教师。这是一个孤儿长大成人的故事,故事中的许多描写很有趣,很感人。

绿山墙的安妮读书笔记(篇七)

有多少人能乐观应对生活,因为当人遇上了贫苦的生活﹑悲惨的身世时,总是会去抱怨为什么我会沦落到这种生活。可是绿山墙的安妮,就是拥有乐观应对生活品质的小女孩。

安妮的父母都是中学教师,当我在书里读到这段话时,认为安妮的家庭是知识分子家庭,可是读到后面一段,就觉得安妮的家庭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幸福。并且安妮还变成了孤儿。安妮悲惨的生活,是我想到了自我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放学回到家就能看自我的父母,还有那充满爱的拥抱,可是这些安妮都没有感受到过,让我觉得安妮的可怜。可是,安妮到了绿山墙之后,是我怜悯的想法没有了,反而使我感受到了她的乐观、欢乐。

绿山墙没有让我们爱不释手的电脑、电视机、手机﹔没有让孩子口水直流三千尺的零食﹔没有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玩具﹔没有刺激、梦幻般的游乐场,可是安妮还是生活的很欢乐,即使遇到了麻烦、困难,她还是乐观的应对现实。

安妮生下来的头发就是红的,所以安妮想把头发染成别的颜色,安妮就到小贩那买了一瓶黑色染发剂,结果是更可怕的颜色。反复搓洗,可还是没洗掉。最终只能把头发剪了,只剩下短短的一点。虽然安妮有大哭过,可是,安妮不断地想它的好处,没过多久,安妮用乐观的心态理解了它。而我,之前因为长虱子,所以必须把头发给剪了,但我没有像安妮一样,想它的好处,最终以乐观的心态应对它。

在绿山墙第一个喜欢上她的人———马修,不幸心脏病去世,压抑不住自我的心境,大哭了一晚,可是第二天就若无其事。在我外太公去世后,只要别人一说起自我的外太公,鼻子就酸酸的,有想哭的冲动。

安妮就像在冬天绽放的梅花一样,能在如此贫苦的生活下,还能欢乐的生活着。

【热】《论语》的读书笔记模板


有关作品读后感有哪些呢?作品这本书让很多人都爱不释手。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表达我们的真实想法,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论语》的读书笔记”。

《论语》的读书笔记(篇1)

我们所读到的《儒家经典语录读本》是一本阐述《论语》精髓的书。《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

我读到其中的一句颇有感触: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是孔子在论孝道,关于孝道,在论语里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什么“父母在,不远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了。”

不知你发现没有: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你看吧,一句你都找不到啊。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须要提。尤其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更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时候,我已经二十四、五岁了,为人妻,为人母了。记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操心,象其他父母一样,这种操心往往太过份了,我反而觉得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认为和同龄的孩子一样长大了,做事不再喜欢和父母商量,独断独行,一旦被父母发现他们会极力反对,那时的我正处在叛逆期,谁的话也听不进去,认为父母在和自己做对,现在想想那时的想法是那么的愚蠢。现在的自己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思想观念日益成熟起来,这时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直到有一天,朋友无意中说起为父母过生日的事,我才顿时发现,原来每年我的生日父母都记得给我过,而他们的生日是哪天我都不知道。检讨一下吧,父母那样的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样的节目吗?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

父母对子女的爱几乎是一种天性,尤其在中国,不怕父母对子女没有爱,只怕爱得太浓。但是中国的父母不象外国人那样直白外露,不到特殊情况下,子女常常感受不到。

所以论语也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你看,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那你可是试试,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论语里说,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关心自己的老父老母。

《论语》的读书笔记(篇2)

古人云:“人非贤圣,孰能无过?”父母犯错是很平常的事,子女如何对待犯错的父母是一门不平常的学问,从小处说,它是家庭的教育问题,从大处看,它直接影响到了一个民族的存亡问题,孔子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出正确的方向,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它的意思是父母有错,要好言相劝,听不进时,要尊重他们,要任劳任怨。”看到了这句话,我思续万千,于是暑假里的那一幕霎时间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个炎热的早上,妈妈带我到外婆家去,由于眼睛被蚊子叮了一个大包,奇痒无比,一路上不断地揉着眼睛,眼睛又红又肿,可恶的眼睛过敏疹又发作了,一进家门,外公见到我着副尊容大发雷霆,二话不说就朝妈妈嚷嚷:“你怎么把他的眼睛打成这样,你还配做母亲吗?”妈妈见了外公那怒气冲冲欲言又止,她轻轻地把我拉到卫生间给我冲洗眼睛并上了药,这时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妈妈,平常您批评我时,总是那么严厉,可这次外公错怪了你,你都那么地温顺,这是为什么呢?”妈妈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她指了指窗外,我乍一看,只见有一些工人在为小树在修剪枝丫,还又一些工人在为一棵为我们这风挡雨的,倾斜的大树支撑并加固,这时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就是那棵小树,我就是那些工人,你外公就是那棵老树。”“我懂了,我懂了,你对我严厉是想要我成才,而你对外公温顺是报答他对你的养育之恩,尽到孝的责任!”我抢过妈妈的话茬说道,“对,对你说得很对,”妈妈点了点头,“你一定要好好记住这句话‘百事孝为先’”这时,我恍然大悟,于是飞奔回大厅对正在生气的外公说:“外公啊外公,你错怪了妈妈,我眼睛肿不是妈妈打的,是蚊子咬的!”外公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你怎么不早说,你看现在多不好意思啊!”“没关系,没关系,”妈妈淡淡一笑地说,“给你骂几句有算得了什么?”家庭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想到这里我终于悟到了孔子这段话的真正含意,妈妈的言行是劳无怨的写照。

孔学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宝,是民族思想的精华,几千年来,它教育大家,要尊循“忠。孝。仁。义”,准则行事。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人子女,一定要报答上一辈的养育之恩,对父母要奉行孝道,在父母犯错的时侯,子女受到委屈,在怨和累情绪的干扰下,容易失去孝心,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忍辱负重的精神,宽容的态度,存有孝心,才能做到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我还悟到了其实孔子的这段话还有另一层的教育意义。首先要培养自己对父母有孝心——报恩之心,拓展自己的心胸,日后才有能力以博大胸怀,用报恩之心对待社会,对待大自然,对待祖国,用坦荡,乐观的精神,接受撮折接受挑战,无怨无悔为社会为人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一个和谐安定的中,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论语》的读书笔记(篇3)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很大的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的处世哲学,教会了我如何用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快乐地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关键词:交友之道;处世之道;心灵之道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同大多数的青少年朋友一样,认为传统文化跟我们当代社会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是不需要传统文化的。假期曾经在家长的“逼迫下”,参加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听到许多关于传统文化的感人事迹,了解了从事传统文化的教师们博大的胸襟。因此,得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

而这次能够重拾对论语的兴趣,也多亏了于丹教授的引领。她将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变得温暖而贴近人心。该书着眼于社会现实,针对当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和人们的心灵空虚,用《论语》的现实意义,引导人们追求内心幸福。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于丹〈论语〉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我从中学到了许多的为人处世之道:

心灵之道。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许许多多缺憾和不如意,无论大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我们的生活真的像差那么远吗?《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生活中我们要有开阔的心胸,坦然的心境,内心足够强大;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我们才会腾出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处世之道。如今竞争激烈,物质生活如此丰富,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是更近了,也可以说是更远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呢?于丹教授结合《论语》给出了几点原则:1)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一切。2)忠告而善道,不可则止,勿自辱焉,与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所谓“过犹不及”。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间留一点分寸,留一点余地。3)对待社会亦是如此:“不在其位,不谋其职”,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

交友之道。朋友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的为人,这就是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但是朋友也有好坏之分,好的朋友是人生的财富,不好的朋友会给我们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那么我们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如何做才能交到优秀的朋友呢?首先我们的朋友应该是为人真诚,坦荡,刚直不阿的,而且应该为人诚恳,与这样的朋友交往内心是妥帖的、安稳的,精神能够得到一种净化和升华。当然,见闻广博的朋友更有利于你的进步。想要交上这种朋友,不仅要有辨别能力,还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

近期,我翻阅了《于丹心得》一书,在几个夜晚舒心的阅读后,感触良多。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其实就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它告诉大家的东西,都是最朴素、最简单的。而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它,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成功地让我们对《论语》有一种感知的认识。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并借用大量经典、智慧的故事来展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个故事都有一道点睛之笔,帮我们照亮人生的迷途,洗净心灵的尘埃。例如佛像的故事,告诉我们内心的从容缓和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老和尚背姑娘过河的故事让我们理解了“仁者不忧”的境界;国王寻找哲学问题答案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如何做一个仁爱之人;网球明星和女孩买头花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以开阔的心胸去面对生命中的缺憾;茶师为了最有尊严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

了心灵勇敢的力量等等,让我们领略到的独特智慧、正确心态和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许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的文风是和缓的,谦恭的,甚至是浅白的,读她的书就像接受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洗礼,浑身都有说不出的酣畅和愉快。她把枯燥难懂的论语演绎成了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这种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让我明白了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等等,这样,会使我们自己变得完美、强大,才会更容易地接近成功,才会享受生活的美满与幸福。

读完一本《于丹论语心得》,所得又何止这些,那感觉犹如冬日里的一抹暖阳,让人受用流连,让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

《论语》的读书笔记(篇4)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就强调-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向他们传授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有所发展。还应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来不断学习,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工作和学习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中,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比如这半年,我任教一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和二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课时少,内容多,要求高,教学任务繁重,每天备课备得头昏眼花;同时每天有一大堆的班级事务需要处理。又由于所带的班级学生年龄小,许多事都要老师亲力亲为,手把手教。但是我经常告诉自己:每天认真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学生;一名优秀的老师应学会遇事冷静、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围绕你,否则会影响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无成。其实学生都怕老师,特别是犯错误后,更不敢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这时老师如果大发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静气地谈话,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读了“论语心得”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许有较长时间的面对,绝不要抱怨学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抱怨领导的不理解而是要积极思考,班级里尽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较多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对于那部分学困生,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努力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终有一天他们也会进步的。

正如那句经典的老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积极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快乐成为教师生活的主旋律。

《论语》的读书笔记(篇5)

帮赵匡胤得天下的宰相赵普曾说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果真如此吗?仔细想来也不尽然。自古以来熟读《论语》的人也不知道有多少,但像赵普那样的宰相之才又有多少呢?不过,赵普的话也很有道理,同样是鬼谷子的学生,孙膑和庞鹃的之间差距怎么会那么大呢?做为一个好学生赵普从《论语》里肯定学到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那么这本书中到底讲了些什么东西呢?

想想自己对于这本书的了解还只限于初中课本上的几句话,真是有点儿惭愧。但要读通这本书对于自己来说确实有些困难,更不要说对他深入研究了。幸好有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虽然只是她的一家之言,但却为自己提供了一个了解《论语》机会和途径。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收获很大,想法也很多。首先使我认识到了孔夫子的伟大和博学。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见识、高尚的情怀无不令人敬佩。在两千多年前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生活体系,自我的修养、对人的态度、人的生活观价值观等等,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迷人。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朴实,既完美又真实的人格。

作者于丹也是位了不起的人。她的《论语心得》问世以来,既有赞誉,又有指责,仔细想来这是很正常的。这些评论越多,越说明的她的书影响大,这也是不言自明的。她从书中筛选着,比较着,分析着,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最把自己对于《论语》一书的见解告诉了我们,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无可挑剔的。正因为孔夫子的理想太完美了,太难实现了,所以经常表现出来的就是迂腐和虚无漂渺,想让其成为人人遵守的信条太难了,以至于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我们心中的乐土。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的。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我认识到了孔夫子的伟大和博学。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见识、高尚的情怀无不令人敬佩。在两千多年前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生活体系,自我的修养、对人的态度、人的生活观价值观等等,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迷人。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朴实,既完美又真实的人格。

《论语》的读书笔记(篇6)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论语》的读书笔记(篇7)

《论语》“学而时习之”读书

笔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皇侃《论语义疏》本説字作悦。古喜説、论説同字,汉后増从心字别之。《尔雅释诂》:悦,乐也,又服也。《孟子告子上》: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此章所言,归结为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皇侃《论语义疏》本“説”字作“悦”。古喜説、论説同字,汉后増从“心”字别之。《尔雅释诂》:“悦,乐也,又服也。”《孟子告子上》:“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此章所言,归结为一个“悦”字,正是孔学之宗旨。学、习、朋、人,俱为“悦”字立说。

末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与此形成呼应,“知命”对“不知而不愠”,“知礼”对“学而时习之”,“知言”对朋、对人。“知命”为总说,“知礼”、“知言”为分论;首章由分而总,意在发挥,末章由总而分,旨在归结。礼悦鬼神,言表心声,乐天知命,在在与“悦”相关,全部《论语》似是要阐明:人生在世,唯悦可求,以悦为旨,何以能悦。

天地之大德曰生。不知生焉知死?孔学门径在于人“生”而不是人“死”上广研深探。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常人言富贵可求,但求神拜佛者所求多为富贵,为何?富贵在外,难由自主,标准依人,难达目的,唯有依靠神灵,方可立定心神,以为富贵可期。死亡一样,不可求免,亦不可求时,病夫寿延,壮夫早夭,求仙适以伤身而短命,健体恰至弱神而遏寿,事例太多,也许只有自杀方是扼住了死神的喉咙,所以有人说自杀才是自由而死的方式。但求死不得的事情也很多,并且求死本身恰恰是求生的一种方式,舍生取义,杀声成仁,或者就是为情而死、赌气而亡、厌世而殇,缘于知生或不知生,都已超出常人所期“死而可求”的范围。所以,求富贵不如从所好,求死不如知生,后二者都直接表现为“中心悦服”;孔子正是深明于此,方有此章之言,说出“悦”为宗旨,又发明何以能悦;其弟子亦明此,故《论语》编次,开门见山亦卒章显志。

朱子曰:“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者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毛奇龄《四书改错》批评朱子把这里作实字的“学”误为虚字,也就是把名词误为动词,“学者,道术之总名……以学道言,则大学之道,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是也;以学术言,则学正崇四术,凡春秋礼乐,冬夏诗书皆是也。此则学也。”不错,以“学”为“效”,可效善,可效恶,而所谓后觉效先觉,于原文无有,纯为宋儒发挥。而“学”为“道术”,正是“时习”之内容,整理、学习前人积累下来的东西,遵学习之次第、守学习之时辰,无求富贵而“禄在其中”,无心虑死而生涯漫度。道术广博,人人可从所好,漫度人生,践生即为知生,得如此,不亦悦乎?不过,世运难免变迁,有时道术贬为秕糠,唯人心之一善可以品质长存。学为圣人,世之变迁、毁誉莫动,不亦悦乎?所以,程郁庭虽然肯定“毛氏讥之是也”,但仍以为“以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为学,则精确不磨”。康长素也以学为学圣人,但目的不为明善复初,而为“时中”。“时当乱世,则为乱世学,时当升平太平,则为升平太平学,礼时为大,故学亦必随时而后适”,因时治学,“阖辟往来莫不自在”,不亦悦乎?长素的发挥是更远了。但得圣人之心于千载之后,其乐何言?所以,很难说朱子、毛氏和康子哪个更能体会到《论语》此句之意,但无论哪个角度,一个“悦”字都在贯彻,圣人可学与不可学皆于此可见。

《白虎通辟雍》引《论语》“朋友自远方来”,可证上句“学”为实词有据。郑康成注此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有说鲁论语作“有朋”,何晏《论语集解》采之,通行于世。朱子注:“朋,同类也,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这里,“朋”实兼“同门”、“同志”二义,甚至更可引申为所有人。《尔雅释诂》“类,善也”,朱子以人性皆善,同类即同善,明清时各地有很多同善会,入会不以士绅为限。朱子引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康长素注“朋,群也”,曰:“恶独而贵朋,所以合乎群,合小群不如合大群,其学愈高,其用愈远,圣人则合亿万世界,亿万年载之众生,咸从其教,尽为之朋。其朋无尽,其乐亦无尽也。”朱子、康子俱申圣人推己及人、远近信从之意,但一个重个人,一个重社会,一个重善,一个重用,圣人此句尽得发挥。不过,刘逢禄《论语述何》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友天下之善士故乐。”有朋自远方来,倒不一定是名声大了,别人自来,而可能是“圣人无常师”和主动招朋唤友。《孟子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孔子最是仰慕大舜,其语当有招朋而朋至之意。有人以此句应《礼记》“礼闻来学,未闻往教”,实是窄了孔子之意,孔子周行列国数十年,何尝不是舍己从人,行教天下?由此可论“知言”。《孟子公孙丑》:“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又《周易系辞传》中孔子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故俱因孟子解而理解孔子的“知言知人”为“言有是非,故听而别之,则人之是非亦知也”。但《说苑杂言》载孔子曰:“以富贵为人下者,何人不与?以富贵敬爱人者,何人不亲?众言不逆,可谓知言矣;众向之,可谓知时矣。”又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又《荀子非十二子》:“言而当,知也,黙而当,亦知也,故知黙犹知言也,故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可见,知言为知道自己言语得当而得人。察言观色,智者能之,多言而类,唯圣人能之,“不知言”正是言出逆众,朋不远来,人不信从,自然是“无以知人也”,乐从何来?

学而时习可以知礼,立己;朋自远来可见知言,立人。立己而立人,正是能悦之门径。觅此门径,我们来看此章总说。何晏解末句为:“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有所不知”可以是不知学,也可以是不知我。孔颖达疏正是包含此二义。朱子《集注》取尹氏语:“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则“不知我”落筌。人不知学而我不愠,是不责全求备,人不知我而我不愠,是知为学在己;前为立人,后为立己,“不愠”则全有之。孔子生当春秋之世,其时礼崩乐坏,道术少人循序应时而学,即学亦为富贵、霸强而学,此为不知学也;其时,世之天子诸侯不知孔子,并弟子朋友亦难见知,此为不知我。当此情况,唯乐天知命并存立己立人之志,有一得则中心喜悦,方能心中略无不平之意(朱子曰:心中略有不平之意便是愠),孔子能之?以“不亦君子乎”勉励弟子?梁清远《采荣録》:“《论语》一书,首言为学,即曰悦,曰乐,曰君子,此圣人最善诱人处。盖知人皆惮于学而畏其苦也,是以鼓之以心意之畅达,动之以至美之嘉名,令人有欣羡之意,而不得不勉力于此也。此圣人所以为万世师。”如此说,圣人倒如以科举诱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的唐太宗了。其实,科举之外,英雄无数,以利诱也好,以嘉名诱也好,终是诱得一时或诱来庸懦,孔子只是启人从所好,启人乐生,启人知礼知言立己立人,归结起来就是启人乐天知命而已。能乐天知命,孔学“悦”之宗旨得也。

《论语》的读书笔记(篇8)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论语》的读书笔记(篇9)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范文推荐: 《童年》的读书笔记怎么写最新模板 370字


古语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您是不是不太清楚读书笔记怎么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范文推荐: 《童年》的读书笔记怎么写最新模板 370字”,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童年》的读书笔记怎么写(篇一)

在这本书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怀宽阔,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阿辽沙孤独的心,外祖母对阿辽沙的爱,给予了阿辽沙坚强不屈的性格,让阿辽沙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谁都能关心别

人,、帮助别人,那还会出现争吵、打架之类的事件?这又让我想到了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将心比心》,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我今年也是十一岁了,当年的高乐基已经走上了独立谋生的道路,想想自己无论做什么事,还要父母给我帮忙,就说一次做奥数题吧,读了一遍以后,觉得这道题很难,根本不经过自己动脑子试一试,就要爸爸来教我,其实这道题很简单,还没等到爸爸来教,我已经做出来了。记得还有那次夏令营吧,在绿色学校里,教官要求我们自己洗衣服,洗衣服说说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先要擦肥皂,然后这边搓搓,那边搓搓,再……,洗到再来,衣服还是不成样子,脏的地方还是脏,所以爸爸批评我依赖性太重,缺乏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童年》的读书笔记怎么写(篇二)

在我们的童年里,是多么快乐,无忧无虑,可我暑假阅读《童年》这本书,才知道名人高尔基的童年和我们的差别。

他经常被外公打·骂,而他母亲也远走他乡,在他最无依无靠的时候,外婆伸出双手,像天使一样保护他,所以他最喜欢外婆。他住在外公外婆家,他们家不富有,也不奢华。可高尔基不辞辛苦,捡点垃圾,卖点钱。学校证书也卖。他坚持不懈,这就是他的过人之处。

高尔基是个坚毅的人。努力读书,考试考得好。只要不放弃梦想,终有一天会实现。

我们生活中也有一些坚强的孩子,比如一些流浪汉。可他们心里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遇到困难别放弃,要乐观面对生活。

我们要像小草一样坚韧不拔,不做养育在花盆里的花。在任何情况,都要做一个坚强自信的人,在不平坦的道路上学习,成长,敢于磨炼自己,当一名强者。

《童年》的读书笔记怎么写【篇三】

童年在我们眼睛里,是人生路中一段值得回忆与品味的快乐时光,而在19世纪未期前苏联的孩子们都不和我们相同,他们在一个黑暗的社会里,到处都是庸俗、自私、无聊与无尽困难的环境,而童年正是一部描述这样生活的小市民在那时社会的情况……

高尔基通过了阿廖沙的自传所传导的是前苏联底层市民生活与思想的面貌。阿廖沙是《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是《童年》书中的“我”。

阿廖沙的父亲在他三岁时就离开了他,他便和母亲与祖母一起来到祖父的家里了,阿廖沙对外祖父没有什么好感,因为祖父总是凶巴巴的。所以从这儿起,外祖母便是阿廖沙心中最珍贵的人,当阿廖沙来到祖父家时,祖父家已经开始衰败了。阿廖沙看见了,同时也看见了这个家庭人与人这间都充满敌意与仇恨——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瓜分财产的而发生了争吵甚到动用了武力,这揭示了俄国当时的社会情况和生活现状,每一个人都过着迂腐和懦弱的生活,在这种家庭连孩子也会受到毒害。

有一天,阿廖沙怀着一颗好奇心,将一块过年才会用到的白桌布放入染缸里染,可被祖父发现到了,外祖父就为了这事将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觉,生了一场大玻从此开始,阿廖沙开始了用自己的心观察周围,对自己和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江堰市感到难以忍受。他的母亲也受不了这样的家了,丢下阿廖沙走了。但是在这种环境里也会有乐观,纯朴的好人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在这个家庭里,给阿廖沙影响最深的是他的外祖母,她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良一定会战胜丑恶。

在阿廖沙的童年中,他遇到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好事情”他在阿廖沙以后心中留下了很多的印象,也带来了许许多多向上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母亲又回到了家里,可这一次让阿廖沙心情沉重,母亲先热心教阿廖沙读书写字。但母亲也渐渐的漫不经心了,当母亲再婚时,阿廖沙觉得心里少了什么,他对周围的人和事失去信心,想一个人单独的生活,而且在学校里也受嘲笑和刁难,放学同邻居的孩子捡垃圾。当阿廖沙度过这难熬之日时,他的母亲的婚后生活也不幸、贫困、疾玻当他的母亲过世后,他便独自一个流落人间。

《童年》向我们描述的是沙皇统治,前苏联底层市民的生活,腐·败和更多的困难。

《童年》的读书笔记怎么写(篇四)

俗话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的记忆中,有一本书令我印象十分深刻,那就是由苏联著名的作家高尔基创作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了,读完后令人意犹未尽。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阿廖沙小时候失去了父亲,和母亲瓦尔瓦拉在外祖父家生活所发生的故事。在这个家庭中,小阿廖沙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弥漫着厚厚的仇恨之雾,看清了人心的险恶,看懂了世间的各种纠纷,而外祖父也经常殴打他,阿廖沙就如同是那只向往自由的小鸟,被关在了狭小黑暗的笼子中度过那可怕的童年,虽然小阿廖沙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但是这却锻炼了他,让他成长为一个勇敢乐观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黑暗中度过的,而外祖母的存在,给了小阿廖沙生活的希望。外祖母就如同是黑暗中的那盏明灯,指引着他前进的道路。在每个人的记忆中,总有令自己十分难忘的事情。

有件事,也令我印象深刻。记得有一次,我有了一辆自行车,妈妈便教我骑。她先让我握住车柄,眼睛平视前方,然后踩着踏板,慢慢地开始骑。之后我越骑越顺,便让妈妈不要保护我。可是,妈妈刚松开手,自行车就开始摇晃。此时,一块小石子突然出现,把我和自行车一起绊倒了。妈妈见了连忙跑过来,把我扶起来,用信任的眼神看着我并说:“加油!再试一次,我相信你一定能行的!”

听了妈妈的话后,我又试了一次,这次车身还是有些摇晃,可是突然,车身猛地摇晃了一下,自行车又带着我摔倒在了地上。当我想放弃时,妈妈却对我说:“只有在风雨中磨砺,才能取得进步;只有在泥泞的道路上走过,才会留下脚印;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妈妈的这番话,深深地触动到了我的内心深处,于是我又试了一次又一次,摔了一次又一次,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

这就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童年记忆了。阿廖沙的童年是十分黑暗的,但是他正直、勇敢,有着一颗坚持不懈的心,才能在如此恶劣的家庭环境中生活下来。而我们现在是生活在幸福中的,更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珍惜眼前的亲人,珍惜我们的“金色的童年”!

《童年》的读书笔记怎么写(篇五)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不管它是快乐的,还是令人厌烦的,它都使我们一生难以忘怀。童年反映了我们儿时的喜怒哀乐,我想这么些个喜怒哀乐早已在我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童年》这本书中的小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又是怎样令人忘怀,令人感慨的呢?

读过《童年》的人都了解,它反映了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阿廖沙在幼年时,父亲就永远地离开了他,不得不使他感到孤独寂寞,也不得不让人产生怜悯之情。幸好阿廖沙的外祖母非常疼爱他并且经常讲述优美故事来使他受到熏陶。可同时,他也亲眼目睹了两个舅舅为夺得家产争吵打架,明争暗斗以及在生活琐事上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

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早已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记印。童年是每个人漫漫人生的开端,儿童的心灵、思想是天真无邪的。平常的人和事物都会影响到儿童。如果受到了好的影响,那么会使人一生受用。反之,则会让人丧失目标、困惑迷惘。这就好像一个人做某一件事情,如果连开头都把握不好,那么后面又怎会很好地继续下去呢?阿廖沙寄住在外祖母家时又接触到了一种小市民的社会生活,而这个阶层的人的所作所为令人不堪。,甚至令人感到厌恶。然而,阿廖沙单纯、完美的心灵并未受这些消极态度的同化,始终保持着自己高尚的思想。

这种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体现了他所有的内在美。阿廖沙的童年就是如此,让人不由得在同情他的同时产生一种敬佩之情。童年属于你,同样也属于我。当我们在内心感到空旷时,回想一下童年时代的自己,它会净化你的灵魂,让你生出无限感慨。读《童年》有感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著名前苏联俄罗斯作家高尔基写的三部自传体小说之一《童年》。这部小说描写了作家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以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

首先我觉得小主人公是一个非常可怜的孩子,他自幼丧父,又在十一岁丧母,外祖父也破了产,他只好走上社会,独立谋生。其次,我觉得阿廖沙是一个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也就是说对自由生活的热烈追求。在本书第七卷中写到了小主人公常常受到整条街上孩子们的痛打,通常是鼻子被打出了血,嘴唇也被打破,脸上到处是青一块、紫一块的,浑身都是土。外祖父下了禁令不许他再跑到街上去了。如果大街上静悄悄的,大街对他就不那么有吸引力了,可是一听到孩子们快乐的喧嚷声,他就顾不得外祖父的禁令,从院子里溜出去了。

可见,阿廖沙也是一个比较贪玩的孩子,我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写道: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学校就引起他的厌恶,因为教师和神甫都不喜欢他,后来神甫让他退学,不过这并不使他伤心,他离开了学校,一直到放学之前都在镇上的几条肮脏的街上闲逛,细细地察看镇上的喧闹的生活。尽管如此,但作者又是一个知错就改、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后来学校来了一个叫赫里桑夫的主教,他认真地跟小主人公交谈了一番,使他十分激动,所以也就表现得比水还要安稳,比小草还要顺从。

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读《童年》有感《童年》是高尔基所著,它与《在人间》及《我的大学》被人们称为“自传体三步曲”。我读完《童年》,觉得它记载了高尔基铅一般沉重的往事。作者阿辽沙的父亲染上霍乱而早早过世了,3岁的他和外祖母,外祖父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外祖母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人,她的爱丰富了作者的心灵,可外祖父脾气暴躁,这给阿辽沙沉重的打击。阿辽沙的童年有酸,苦和辣,微微泛着一点甜,可他的母亲却把她儿子的这一点甜一同带进了坟墓。阿辽沙读完三年级,就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学校课堂,不久就走向人间,到人间去谋生。在这一部《童年》中,故事的情节就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书中慈祥的外祖母那丰富,生动,优美的童话故事和民间歌谣使作者听了大为神往,就激发了他对正义事业的美好希望。

当我读到这样一段话的时候,深有感触:“我们的生活是令人惊奇的,这不仅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层充满种种畜生般的坏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饶和肥沃,而且还因为从这层土壤里仍然胜利地生长出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着善良的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读了这样一段话,开始我还不太理解,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它是想要告诉我们新的`一代是如何坚忍不拔地顽强生长,并且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把正在沉睡的民众唤醒。我想这也是高尔基创作这本书的另一个用意吧。

优秀!论语的读书笔记怎么写最新模板 4篇


论语的读书笔记怎么写(篇一)

我的爷爷由于父亲早逝,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看书,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读物,最重要的是不耻下问,我记得当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还是总是询问我们,虽然他有点孔乙己式的思想行为,喜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辈们都接受了在当时很好的教育,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没能上大学,可是这个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由于没能被推荐上大学留在了农村,但是他也没有随波逐流,不断学习农村新的种植技术,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种子、农药、化肥都是他引领的,好多人经常过来请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热心的讲清楚注意事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去报班学习农村财会知识想努力做好村里的会计。他尽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读书,当时村子里嘲笑父亲说“花费那么多钱读书,都可以养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个女儿”,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也许他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没能完成的梦想,也许是读书打开他开阔的思想,那时他就经常说:“你们学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哪怕留学我也尽力供”。曾经我的高中老师还有同学的爸爸(市里组织部长),问过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说农村种地的,他们都不信,觉得气质谈吐都像一个有学识身份的人。是的,我想这就是不断学习带给他外在的修养,虽然生命短现,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说:“我就佩服他一个。”我时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现在,也能很快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吧,可惜我没有继承他的优点。

刚毕业时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毕业,做的也是相关专业,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专业知识很强,我们很佩服他,他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动手做事的时候,他还是会问那些没有学历的老师傅“这个是怎么做的”,他也没感觉丢脸或怕别人看地他,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经验。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样)因为不自信,又由于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是我怎么聪明,上班后也是说我学东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时候不敢问,使自己失掉很多进步的机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明白很多道理,找到进步的动力,放飞自己的心里,所以说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论语的读书笔记怎么写(篇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当我朗诵起《论语》时,都会感叹古人的智慧。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经历过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书法、皮影、戏剧等,数不胜数。

《论语》是众多父母要求孩子阅读的书籍,可见《论语》多么受重视。当然,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三年级时,妈妈不辞辛劳地把我送到椒江去读《论语》,天天读,一天读六小时。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但我却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因为它能使我感觉到古人的智慧。一句句论语,是孔子一生做人的道理,他告诉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能和小人一样”;一句句论语,是孔子总结出来的学习道理,他告诉我们“学了的知识要巩固复习,这样也可以当老师了”;一句句论语,是孔子让我们明白做人要有礼貌的道理,“礼仪要能够斟酌损益最可贵”……《论语》可以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读得有声有色,总之,读《论语》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其中,我最喜欢“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阔坦然,而小人,也就是没有品德的人,却每日烦恼缠身。它告诉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难道有人想做每日烦恼缠身的人吗?不会有的。这也使我想起曾经历过的一件事。

一个中午,我们班邱同学小心翼翼地拿着水杯,放在我的桌子上,拧开杯盖。只见他将水倒进杯盖里,不知怎么就洒在了我的练习本上,湿了一大片。我一下子怒了,对他喊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毛手毛脚的。”等会儿练字时,墨水写到上面就会染开,根本看不清字迹,老师评等级时就会差一等。我心中的怒火越烧越猛,真想发泄一下。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了目标——邱同学!我想要好好“教训”他,于是,气势汹汹地向他走去,正要向他开启“唠叨”模式时,心中却蹦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不行,我要做君子,我要包容他,不然《论语》就白读了。我慢慢压下心头怒火,回到了座位上。

如今,《唐诗》、《论语》、《大学》等这些中国经典著作已经流传到了国外,外国人很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有些国家甚至建起了孔子学院。外国小孩都背起了中国古代文学著作,那我们身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是否更应该捧起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阅读《论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阅读《论语》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论语的读书笔记怎么写(篇三)

这个问题现在突然问自己,还真不好回答。快四十的人了,现在想起来读这本书,是不是太晚了?这本书可是古时候小孩子就开始读的书,甚至是倒背如流啊。

没有办法,谁叫我们这一代人是在五四运动和文革打到孔老二之后才长大的,原来的教育制度里,缺少聆听孔老二教诲的机会。所幸的是,现在还没有到老糊涂的时候,还是来得及把这一课补上,甚至可以说是为我们的下一代去读。

社会上开始流行读国学,我也赶个时髦吧。

其实至少是在15年前,我就已经读过论语,可是当时读过就过了,没有想过什么。在后来的读书生涯里,也经常碰见过孔老夫子的身影,可从来就没有往心里去,直到最近两年,才开始逐渐对孔子有所兴趣。

10几年前最先开始是老子的《道德经》,然后是南怀瑾的《老子他说》,最后是《论语别裁》,突然对孔子产生了兴趣。再加上现在有些言论对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复兴的意思,我也不能落在后面,得加油啊。

很多人对现在社会的一些现象不满,提出了只有孔孟才可以挽救时代的危机,特别是金融风暴后,这种言论日益蔓延,我就想看看孔子是不是真的是时代的救星。

以前读历史的时候,对汉朝有些了解,这是个在中国很有特色的朝代。秦国以法治国,统一了中国,从现象上看,好像是法家战胜了儒家。可是秦朝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刚下了台。

汉朝接替了秦朝的统治,可汉朝开始并没有采纳儒家的思想,相反,采取了另外的道家思想,这也是当年和儒家争鸣的又一大门派。只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才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

在以后的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儒家思想几经沉浮,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要不是五四运动和文革的打到孔家店,也许,我们现在的教材里会有很多的孔子言论。

现在的中国,也是经历了100年的磨难后才新兴的国家,经过了70年的发展,国力渐渐强大,像极了汉朝。看上一个70年,我们也经历过汉初的艰苦朴素,现在好不容易有了点积蓄,是不是就和汉朝一样,开始要搞搞孔孟思想了。

这个问题要等我看完书才说。也许看完书也不知道。先试试吧。

第一次正儿八经的看论语,是在看完《大学》和《中庸》之后,严格按照子程子说的,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指《大学》)存,而《论》、《孟》次之。

看完以后,有了个疑问,书里说的话我都懂,没什么难的,空洞的很,不就是一些大口号吗?什么要孝啊,忠啊,信啊,这谁都知道。这样去喊口号,我也能写《论语》,说不定我的口号比孔子的还要响,还要全面,毕竟我们还喝过洋墨水,见过美国,英国,德国啊的一些文化,地方没去过,可总见过猪跑吧,喊一句真善美,谁敢说我不对,就是和全地球的公民做对。

回头一想,如果真的这么简单,这本书就应该早就被中国文人烧掉了,怎么会成为官方的教材。中国古文人一点的不笨,比现在的人聪明,中国的古文化中的东西,现代人都不一定搞得懂。看来是我没有搞明白,再来。

又读了好多遍,看了看什么朱子的注啊,郑玄的注,程子的解啊,还有一些大师们的解啊,说实在的有些地方也没有完全明白,总觉得这本前言不搭后语的语录,太杂,太乱,不知道该怎么去把它联系起来。

看样子还是没有弄明白,再来。

又读了好多遍,这一次又翻看了很多人的论语的理解,渐渐的开始有些体会了。可是体会这个东西,有时候在,有时候不在,当时想得好好的,过了几天,就忘了。看来,功夫下得不够深。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把读书的体会都写下来,以后读着写着,说不定就有那么一天,来个豁然贯通呢。

自古书生指点江山,多半是胡扯,只有是学到位的人,才可以看清楚世间的恩恩怨怨,我就把这当作一个目标吧,希望自己能有那么一天。如果到不了,就当是多学点,自娱自乐做个秀才吧,在家里教教儿子,和老婆吹吹牛,以供笑谈。

论语的读书笔记怎么写(篇四)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老夫子的经典传世之作—《论语》,这部包罗万象,诠释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经典作品,令人无一不回味无穷,否则,何以留芳千古,为世人所称道呢?《论语》之所以称得上是经典,是因为它将中国的国宝级别的人物——孔丘,所言所行完完全全的记录了下来,真正的讲述了中国千年以来所传承的正统学派的真谛,而且,其中大部分还被现代华夏儿女所沿用着,不失为历经风霜而留其真谛。

《论语》讲学:《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学习。学,不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若是只懂得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话,蛮不讲理,一无是处,那么,这个人就在这个世界上只起到了绿叶的作用——衬托红花。《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个铁铮铮的事实,人要学习。

首先要有兴趣,再者就需要恰当的`方法,最后,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动力。《论语》讲孝:孝道,在中国古代至今天都占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在这部著作之中,也毫无疑问的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人不孝则非正人君子,此类人鲜矣,《论语》大概一半左右都牵扯到了这个“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认为百家之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非常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论语》讲政:政治,自古以来一直才是世界上真正占据主要地位的事,论语中对待政治,主讲一个子——仁。

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但不知为何,儒家的政道并未被自古以来的各大王朝用于主要政道,实是一件痛苦之事。

论语,作为我们华夏民族不可磨灭的传统著作,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我们的大部分习惯已经在儒家思想的驱动下变得儒化,中国人心中孝为先,正是因为千古以来儒家思想的主导,与《论语》在我们祖宗身上留下的习惯一直传承下来。《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记叙了千年以前我国大学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成为我国的四书五经之一,其经典语句被我们流传至今,可为宗矣。

《论语》其实并不仅仅的记录了孔子以人的言行,还有许多的是他弟子的言行,他的弟子无一不亦包揽群书,通晓古今,人品正道,更有天赋异禀的弟子,在我眼中,他们的成就决不亚于孔子。

《论语》讲友:人存世上,什么是最不可缺少的?朋友!这一点论语中就讲述了许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就是一种激励自己向上的方法,《论语》讲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强,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奋发向上,成为人中之龙。

《论语》讲礼:对中国人来说,理解是十分重要的,《论语》中讲礼,不必过分的拘泥,但又不可不遵,这就是《论语》对待里的态度,实实在在的讲了最正确的对待理解的态度,可以为后人所遵循,流转百世。

儒家思想的核心——中庸之道,这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理论中庸。说他世界最强毫不过分,因为世界上凡是都要讲究一个尺度,而儒家思想正是这种思想的代表,凡事不可偏激,也不可太淡薄,所以我们正需要一个态度去对待这些无法分化的特别明确的事情,那就是中庸之道。

《论语》作为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对于我们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对于它,世人也抱着神圣的态度去品读,也是我们华夏五千年历史的一大见证,也是历史上不可动摇的一部分,被世人所称道,《论语》不朽!作文

论语读书笔记模板7篇


古人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在阅读相关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笔记,有哪些关键要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读书笔记模板7篇”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论语读书笔记模板(篇1)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每每去到书店,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关于教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挫折、怎样处事”的书籍比比皆是,而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处于“心灵冲撞”中的人们所需要的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而这些书籍中,我认为于丹教授关于《论语》的心得体会却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上初中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

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于我这等凡夫俗子来说,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读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许,迷茫中的你我,会不经意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吧!

论语读书笔记模板(篇2)

帮赵匡胤得天下的宰相赵普曾说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果真如此吗?仔细想来也不尽然。自古以来熟读《论语》的人也不知道有多少,但像赵普那样的宰相之才又有多少呢?不过,赵普的话也很有道理,同样是鬼谷子的学生,孙膑和庞鹃的之间差距怎么会那么大呢?做为一个好学生赵普从《论语》里肯定学到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那么这本书中到底讲了些什么东西呢?

想想自己对于这本书的了解还只限于初中课本上的几句话,真是有点儿惭愧。但要读通这本书对于自己来说确实有些困难,更不要说对他深入研究了。幸好有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虽然只是她的一家之言,但却为自己提供了一个了解《论语》机会和途径。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收获很大,想法也很多。首先使我认识到了孔夫子的伟大和博学。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见识、高尚的情怀无不令人敬佩。在两千多年前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生活体系,自我的修养、对人的态度、人的生活观价值观等等,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迷人。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朴实,既完美又真实的人格。

作者于丹也是位了不起的人。她的《论语心得》问世以来,既有赞誉,又有指责,仔细想来这是很正常的。这些评论越多,越说明的她的书影响大,这也是不言自明的。她从书中筛选着,比较着,分析着,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最把自己对于《论语》一书的见解告诉了我们,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无可挑剔的。正因为孔夫子的理想太完美了,太难实现了,所以经常表现出来的就是迂腐和虚无漂渺,想让其成为人人遵守的信条太难了,以至于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我们心中的乐土。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的。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我认识到了孔夫子的伟大和博学。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见识、高尚的情怀无不令人敬佩。在两千多年前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生活体系,自我的修养、对人的态度、人的生活观价值观等等,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迷人。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朴实,既完美又真实的人格。

论语读书笔记模板(篇3)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期望人与人的相处就应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必须要他人明白,必须要他人理解?其实,应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应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锋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样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能够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明白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必须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论语读书笔记模板(篇4)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们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说实话,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前,我是怀着走形式应付的心情。没想到开卷有益,越看越想看,这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引人入胜,所以我也就下决心要读好这本书。于是手捧该书,我都觉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许多,仿佛自己变得有学问了。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给我们讲述《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后的遗憾,将使你错过弥补遗憾的最好时机。承认现实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感悟之二: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可以看到他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是好朋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是坏朋友。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朋友的人格可以映照、校验你的人格,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大多数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堪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诱导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论语读书笔记模板(篇5)

论语中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知识时常去复习,不也很有乐趣吗?

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因为复习对知识巩固的至关重要。不信,我就给你讲个故事听听。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字写得非常好,所以老被人称赞,他自己也洋洋得意起来。一天,他去” 鸭儿水饺店“吃水饺,发现水饺都是从墙那边一个个扔过 来的,而且都准确地掉到了锅里。他去墙后一看,原来是一位老太太在那里包饺子。包好后头也不抬地就扔过墙去,没有一个扔到锅外的。这使王羲之大为惊异,他 觉得他写字还没有熟练到这种程度。于是,他回去后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刻苦练习书法,终于成了一代宗师。

俗话说”熟能生巧“,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复习对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在学习上也一定要时常去复习,因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

论语读书笔记模板(篇6)

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如何使自己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呢?《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用简单朴素的语言,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每一个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满怀理想和憧憬,希望能有所作为,但在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要使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工作并快乐着,必须有良好的工作心态和自信心。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要勇敢挑起工作重担,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将心态回归于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心态,把每一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经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要抱怨工作的劳动强度、收入的不公,产生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消极心理,从而丧失工作的信心,偏离人生的目标方向。

快乐工作,不能仅仅把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而要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当作生命和精神的需要来做。这样才会给你带来成功的喜悦。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让每个人都能够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在竞争激烈的现实面前,应调整好与同事,取长补短。当然,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待工作,也需要把握好分寸。

在快乐工作的同时,更要快乐的学习,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社会中、工作中学习,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要把学好的工作,取得好的成绩和收益。人人都要面临新时代、新发展、新变化、新要求、新环境和新岗位,必须坚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高效工作。向领导、同事、老师及身边的人学习,要认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你学到的东西越多,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就会感觉到快乐和幸福!

让我们一起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工作、学习,使自己使他人都成为快乐和幸福的人。

论语读书笔记模板(篇7)

看因讲《论语》所体现出知性气质而被众人所熟知的于丹女士的专访,她这样描述孔子: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专访在笑声中结束,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困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孔子?换言之,孔子及《论语》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五色在现实中的意义重点在于作为诱惑出现。眼睛作为对外界认知的一个通道,似乎更易被现实所乱,从而蒙蔽内心。色彩是斑斓无常的,正如每一种诱惑与欲望,而能够抵之御之的唯一办法即是强大、坚定自己的内心。

而温度,正是内心的良药。

《论语》教与人天地和谐共处之道为先,其意很是明确:一个人可以闭世隐居(而这点确实由许多人难以揣测的社会因素造成),但他必须活在世上——意味必须先学会与自然相处,儒家所讲的类似与道家的“天人合一”便在此有所体现。而第二要务即为心灵之道,我觉得这足以体现孔子这个圣贤对人生把握太到位了,只要心灵足够强壮,那么便可以做到宠辱不惊,在人生的风口浪尖上依然神定气平;同样,是要给心灵找到正确的归途,那么仁、义、礼、智、信自然成为其准则,黑白清浊也就自然分明。国外的情诗中总说:WE SHOULD BE STRONG ENOUGH TO FIGHT FOR THIS LOVE。虽然情感亦属错综复杂,充斥人性境遇的,但一个“足够强壮”也与孔夫子所倡的心灵之道不谋而合。

明白这两点后,理想、交友、人生都已不是问题。“为大事者不拘小节”主要的路径已确定,自然就难堕迷途。我们确实能从《论语》中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他拥有一个常人应有的率性,也拥有一个圣哲的豁朗与通彻;也会对天发誓,也会“知天命”而慨叹。——这就是孔子所提的人生,严格要求心灵,放松生活状态。

在现代社会纷杂之中,人生需要一个自己心灵的乐土,而《论语》的意义在于“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照耀下踏上归途。”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合集


普希金说:“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阅读完相关作品以后,相信心中会有不少的心得,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我们该怎么写好一份读书笔记呢?你不妨看看论语读书笔记范文合集,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篇1)

我们所读到的《儒家经典语录读本》是一本阐述《论语》精髓的书。《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

我读到其中的一句颇有感触: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是孔子在论孝道,关于孝道,在论语里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什么“父母在,不远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了。”

不知你发现没有: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你看吧,一句你都找不到啊。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须要提。尤其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更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时候,我已经二十四、五岁了,为人妻,为人母了。记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操心,象其他父母一样,这种操心往往太过份了,我反而觉得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认为和同龄的孩子一样长大了,做事不再喜欢和父母商量,独断独行,一旦被父母发现他们会极力反对,那时的我正处在叛逆期,谁的话也听不进去,认为父母在和自己做对,现在想想那时的想法是那么的愚蠢。现在的自己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思想观念日益成熟起来,这时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直到有一天,朋友无意中说起为父母过生日的事,我才顿时发现,原来每年我的生日父母都记得给我过,而他们的生日是哪天我都不知道。检讨一下吧,父母那样的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样的节目吗?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

父母对子女的爱几乎是一种天性,尤其在中国,不怕父母对子女没有爱,只怕爱得太浓。但是中国的父母不象外国人那样直白外露,不到特殊情况下,子女常常感受不到。

所以论语也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你看,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那你可是试试,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论语里说,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关心自己的老父老母。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篇2)

这个暑假,我读了《论语》这本书,受益匪浅。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撰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2岁。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和最重要代表人物。

《论语》这本书,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结晶,早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有了深刻的影响。

我在暑假期间读了《论语》,学习到了许多待人礼仪,尊师重道,孝敬父母等一些知识,还有社会规律这些知识,让我对以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礼仪有了深刻的见解。

《论语》是让人懂得孝敬、道德、政治、利益、规律的一系列东西,我要把这个古老而又正确的理念,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中华民族精神蓬勃发展!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篇3)

《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篇4)

看因讲《论语》所体现出知性气质而被众人所熟知的于丹女士的专访,她这样描述孔子: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专访在笑声中结束,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困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孔子?换言之,孔子及《论语》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五色在现实中的意义重点在于作为诱惑出现。眼睛作为对外界认知的一个通道,似乎更易被现实所乱,从而蒙蔽内心。色彩是斑斓无常的,正如每一种诱惑与欲望,而能够抵之御之的唯一办法即是强大、坚定自己的内心。

而温度,正是内心的良药。

《论语》教与人天地和谐共处之道为先,其意很是明确:一个人可以闭世隐居(而这点确实由许多人难以揣测的社会因素造成),但他必须活在世上——意味必须先学会与自然相处,儒家所讲的类似与道家的“天人合一”便在此有所体现。而第二要务即为心灵之道,我觉得这足以体现孔子这个圣贤对人生把握太到位了,只要心灵足够强壮,那么便可以做到宠辱不惊,在人生的风口浪尖上依然神定气平;同样,是要给心灵找到正确的归途,那么仁、义、礼、智、信自然成为其准则,黑白清浊也就自然分明。国外的情诗中总说:WE SHOULD BE STRONG ENOUGH TO FIGHT FOR THIS LOVE。虽然情感亦属错综复杂,充斥人性境遇的,但一个“足够强壮”也与孔夫子所倡的心灵之道不谋而合。

明白这两点后,理想、交友、人生都已不是问题。“为大事者不拘小节”主要的路径已确定,自然就难堕迷途。我们确实能从《论语》中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他拥有一个常人应有的率性,也拥有一个圣哲的豁朗与通彻;也会对天发誓,也会“知天命”而慨叹。——这就是孔子所提的人生,严格要求心灵,放松生活状态。

在现代社会纷杂之中,人生需要一个自己心灵的乐土,而《论语》的意义在于“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照耀下踏上归途。”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篇5)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大家别以为,孔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因为我想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我从书中得知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他宣扬一宗刚整的人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已成仁。孔子的思想中的精髓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也应学习古人的精神传扬仁爱,不是吗?

论语读书笔记(优质范文)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100字

上面这段话中的“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很多书(例如我为写这篇文章参看的《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P4)译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种说法难以令人接受,至少我是如此。而南怀谨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则将它译为(大意):没有朋友会在每个方面都不如自己。我想,大家应该能够凭感觉判断哪一种译法更正确。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前一种译法呢?显然是因为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导致。

读论语有感100字

说了这么多,不举例子就全是空谈。所以下面我就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我读论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论语》中记载孔子评诗经,“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第二)。如果要问我,读了《论语》,如何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读到了什么呢?我觉得,我读到的是:如何做人。如再加几个字以说得详细些,那就是:中庸之道。

论语读后感100字范文

当然,我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凭自己的能力写完了这篇文章算是做到了“信”。但看一看: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论语》?学而第一),子曰:“述而不作”(《论语》述而第七)。我书没读几天却洋洋洒洒写这么一大堆,早已违背他老人家的教导了。不过我是出于无奈。

读书笔记《好范文推荐 论语读书笔记最新模板》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书笔记论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