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范文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范文

网友推荐:《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合集5篇。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一】

苏霍姆林斯基是当代世界教育家行列中极为引人注目的一位,他的工作岗位虽然普通无奇——一位普通乡村学校的校长,但他的作为却超群出众,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成绩卓著。无论是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还是《帕夫雷什中学》都是具体的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亲身经验。书中的一个个场景,一段段文字,鲜活地给我们展示了这所神秘又令人向往的学校。

本书详细地阐述了作者的基本教育信念。通过细致阐述和介绍学校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做法和见解,同时也阐述了作者的一些教育信念,学校的物质环境营造和师生精神世界的创建,很多理念让我印象深刻。结合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我觉得也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更有许多名言值得我们反复研读和内化:

第一:“教育是一种十分细致的精神活动”

对于学校的领导来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他说:居于校长工作首位的,不是事务性问题,而是教育问题。这里的教育对象包含了学生和教师。所以这种细致的精神活动也应该面向学生和教师。

我觉得,今天我们所谈的校园文化建设归根到底也应该是一种精神建设。即能体现学校的文化魅力,又能展现学校的办学水平。这种精神文化对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应该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这种文化的提炼是来自于校长,还是以校长为首的专家团队,通过本书的学习,我们都应该更加坚定地认识到,学校文化的提炼必须着眼于我们的教育主体——孩子。这种精神建设应该建立在“深深热爱孩子”的基础上。苏霍姆林斯基书中对校长提出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校长应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内在需要,有深刻的人道精神,有深入到儿童精神世界中去并了解和觉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特点的能力。所以,我认为学校文化的确定应该首先考虑学校希望培养怎样的孩子。

其次,学校是由教师和学生这两大生命主体组成,书中指出一个好校长,首先应当是一个好组织者、好教育者和好教师,不仅对上自己的课的孩子来说,而且对全校学生和教师来说都应如此。对于校长来说,肩负的重大责任不仅是对于学生的.教育,还有对于教师的教育。校园文化也应该为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提出要求和产生影响。以此为主导,引领教师的精神世界。而对于校园文化的浸润过程和最终表现来看,也只有当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理解、同意并真正融入之后,学校文化才能有最终的实现,正如书中第一章的标题: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育教学工作成功的保证。

第二: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物质环境。

同样与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化环境,从书中,可以学到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着眼,创设丰富多彩又主题明确的物质环境,包括了自然风光,校园美化,教学设备,室内陈设以及图书保障。就像很多到帕夫雷什中学的参观者他提到的一样,我们通过对书本的阅读,也会感受到该校的物质环境体现了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法则,学生在这种物质环境中,必然精神焕发,无形中收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熏陶,收到全面发展的效果。其次,该校的物质环境浸透了每个孩子的汗水,凝聚了每个学生的智慧,以孩子为中心。再次,书籍世界的丰盈,也是让物质向精神层面浸润的一种须臾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虽然我们的校园不像帕夫雷什中学的校园那般有果园,有树林,毗邻农庄,但是,在我们的校园每一处的布置上也都经过我们金校长的细心思考和精心设计。我们也力求让每一幢楼能表达,每一面墙能说话。从楼名(师贤楼、自贤楼、齐贤楼、育贤楼、汇贤楼、见贤楼)园名(见园、贤园、思园、齐园、正园)的命名和含义上凸显学校“贤”文化的特色。让静态的物质透露“贤”的气息。在各楼层的版面布置上,我们也收集采用学生和教师的作品,让孩子周围的环境体现他们的主人翁立场,同时也能够对学生有所诱导,有所启示。比如:每月一贤的展示(结合我们的贤童评价体系,每月表彰优秀学生)消防栓面板装饰上老师的教育格言等等。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当然,在看过了第二章学校的物质基础及学生周围的环境后,我们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物质环境的标语或语录内容如果不与学校的主题相联系,这些言论也不会进入学生的心灵,所以,物质环境不仅是体现校园文化的硬载体,更是滋润师生心灵的来源。

第三、“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虽然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的一位教育者,虽然他已经逝世近50年,但是我们今天来看这句话,仍然会觉得他可以作为我们学校培养人的目标和方向。而我们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一种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的体现。所以,校园文化也应该指向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结合校园文化的四大层次,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上,都要努力以全面发展为教育方向。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德智体美劳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最终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统一的完整过程。

学校开办以来,一直坚持维护学生接收“全科”教育的权利,开齐上足每一门国家课程,同时努力开展以“展贤能”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探究课程、以“育贤趣”为主题的活动类拓展课程和以“践贤行”为主题的校园文化项目课程几大板块的尝试,尽力为学生的多元多向发展提供最大限度的可能。目前在课程文化版块还是比较薄弱,期待专家的指点。

同时,我校以“贤”文化为引领,健全制度文化,从“贤礼、贤慧、贤知、贤巧、贤进、贤正”多方面建设学生评价体系,期待以制度为载体,以活动为平台,努力让评价成为一种导向。

总之,通过本书的阅读,更加明确了想要实现我们的办学愿景:法古今贤人,成时代新贤。则需要我们以多元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学生,充分发掘每个孩子的天赋才能。努力为孩子提供一种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环境。以致每个人在诸方面和兴趣都得以形成、发展和满足,并使每个人都能找到展示、表现、确立自己的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二)

这是一本值得仔细阅读的书。苏霍姆林斯基是一名普通而伟大的教师,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的一部部教育专著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尤为人们的推崇。在教学研究及报告中,人们爱引用他的话,不能说是金科玉律,但是也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进行了一次次的思想的启迪。他的书被人们广泛接受,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我想就是他的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直白的语言往往蕴含着他自己的教育思想,仔细捉摸,便会大有深意。在《帕夫雷什中学》这本书里他说了自己平常的教学活动,列举了许多实例,而不是让读者泡在大量的专业术语之中,不知所云。 这次读《帕夫雷什中学》,主要读的是其中的德育部分,看看苏霍姆林斯基对德育的理解。他在书中的第四章提到德育,并分为七个小节对德育进行论述,介绍自己的德育实践。在这里,我先说明一下,他的七小节的标题。

1 、公民基 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

2 、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途径

3 、信念在道德成熟时期 如何发展和巩固

4 、社会定向 信念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5 、敏感性和 同情心的培养

6 、培养诚实和荣誉感

7 、培养男女青年相互关系的道德美感。

从 这七个方面为学生建立一个德育体系,也为自己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标尺。 读完德育部分,我的脑中浮现这样几个词语,共产主义思想公民教育习惯、体验榜样劳德结合情感等 。 一、共产主义思想。苏霍姆林斯基 生于 1918 年,当时俄国十月革命打响,随后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巩固这样的新兴制度 , 国民教育自然也是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发展的,深受这样教育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他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也很自然地体现了共产主义思想,他培养的人是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这样的人必定是要为社会服务的,而不是培养那些利己主义者、个性主义者。他的整个德育思想都向我们传达共产主义信念,就好像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要 高 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一样。围绕社会的主流思想,进行教育应当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准则。

二、公民教育。

人除了是自然人,在社会中,我们还是公民,需要遵循一定 的公民准则。基于对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五条准则作为起码的道德素养和公民精神。

1 、你是生活在人群之中。不要忘记,你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愿望都会影响你周围的人。你要知道,在你想要做的和可以做的事之间是有界限的。要检查自己的行为问问自己:所做的事是不是在损害别人和不利于别人?做什么事都要有益于你周围的人。

2 、你在享受别人创造的财富。人们给了你幸福的童年,你要以德报德。

3、 生活中的一切幸福和欢乐都由劳动所创造。不劳动,就不能正直地生活。人民教导说:不劳动者,不得食。要牢记这一格言。懒汉,寄生虫 犹如吞噬勤劳的工蜂所造的蜂蜜的雄峰。学习是你的首要劳动。去上学,就是去上工。

4 、要做一个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人。要帮助弱者和无自卫能力者。要帮助患难的同志。不损害人,要尊敬、爱戴父母 是他们给了你生命,又在抚育你,希望你成为一个诚实的公民、成为心地善良的、心地纯洁的人

5 、对坏事不能置之不理,要同坏事、欺骗和非正义现象作斗争。绝不可同那种企图靠别人去生活、损害别人、危害社会的人妥协。以上的五条原则强调利他主义,使公民和别人融洽相处,倘若人人都能有这样基本的素养,社会上就会少了许多自私自利的人,和谐社会也是水到渠成,那样会使美好的,但反观我们的社会,学校教育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家庭的氛围,社会的风气,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学生的德行需要各方面良好教育的促成。但是学校老师也不能因此灰心,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帮助他们识别是非善恶,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三、习惯、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在一个人的幼年及童年时期就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学。他不是凭借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快乐,进而因为有快乐的体验,而重复那些美好的品行,渐渐地形成习惯。这正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教育意义。当学生将一些良好的行为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这就已经达到德育的目的。

四、榜样。

人大多是会模仿的,榜样往往成为我们模仿的对象,他们的品德意志首先让我们敬佩,进而由于对榜样的崇拜,我们会把榜样的价值观当作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会做榜样曾今做过的事或者是类似的事。我们生活中,需要这样的榜样,而且这些榜样需要被人宣扬,例如,中央台每年举办的感动中国,多少人为上面的人的事迹感动,为他们的精神所动容,无形之间,我们会明白什么是高尚,无私。所以,榜样的力量,由于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

这是我第一次读《帕夫雷什中学》,以上是我的第一遍的阅读的感受。我的直觉告诉我还会再读这本书的。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三)

《帕夫雷什中学》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其中有26年担任校长工作的教育总结,是他一生心血与智慧的结晶。翻读他的《帕夫雷什中学》,可以触摸到真理的闪光,人性的真谛,智慧的芬芳,诗韵的神奇。读《帕夫雷什中学》,如同聆听一位教育长者的娓娓叙说,如同领教一位智慧大师的彻夜长谈。读完《帕夫雷什中学》,好似接受了一次灵魂的庄严洗礼。读《帕夫雷什中学》,我们无不为作者热爱教育事业的真诚之心所感动,无不为他终生从事教育科研的精神所激励。

他一生写下了41部教育专著,600余篇童话和故事,个人藏书多达1.9万册。他热爱学生,热爱学习,善于观察,善于总结,他30年如一日坚持写教育日记,他在书中写到在我的实验室里放着一叠叠笔记本,笔记本里有成千上万条期刊摘录和剪报。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阅读的作用,他曾表白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他再三衷告我们的校长,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他再三告诫我们的老师:要多读书,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很重要的精神需求。他一再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学生在大纲之外掌握的知识越多,学生的智力水平就越高,并亲自为学生购书和推荐书目。大家都知道没有一位教育名家不是爱读书,爱写作的典范,我们也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但是能够每天坚持下来的人又有几何?大多数人把原因推到懒惰上来,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反思一下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到底有多深?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为帕夫雷什中学贡献了毕生精力,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永远闪光的宝贵的教育财富。热爱孩子、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贯穿全书的理论主线。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他指出,一个校长最主要、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内在需要,有深刻的人道精神,有深入到儿童精神世界中去并了解和觉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特点的能力。

现在,几乎没有一个教师不承认爱是教育的真谛。但实际上,譬如谁上课不认真听讲,谁没有完成作业,可能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本人教不得法,或者与学生把关系弄僵了,没有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可教师不反思自己的做法,片面地以自己如何辛苦,如何爱学生为题絮叨不止;还有的个别教师以爱学生的名义,对学生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尽可能地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他的理论和观点,来自于自己教学实践的总结与升华。他的许多教育主张,言简意赅,闪烁着他教育智慧的光芒,诸如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为未来而工作,真正的学习,就是儿童个人的创造性劳动,各类活动的恰当交替就是休息,树立榜样是劳动教育的一种方法,只要我们教育得法,没有哪一个人不会发挥出他特有的才能等等,这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的至理名言。

在本书中他还阐述了好教师的条件:(1)热爱、相信、关心孩子,善于和孩子们交朋友;(2)精通、热爱、所教的科目,并了解其发展情况;(3)精通教育学、心理学;(4)精通某项劳动技能,并且是这项工作的能手。所以,要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思考科学的新成就,充实自己的知识,总结自己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还高度重视学校教职工集体团结的教育力量,本书的第一章就是《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育工作成功的保证》,在这一章中,他详细阐述了集体力量的教育作用,并逐一详细介绍了学校36名教师的工作特点与个人特长,可以说他对所有教师的情况了如指掌。我们学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面对即将到来的十年校庆,全校教职工的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更是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同教研组的教师在学生作业内容的布置、作业量的安排、学习资料的使用等方面都要统一。

他十分重视环境教育的作用。他用几十年的心血与师生们一道建设了风景优美、环境幽雅、远离闹市、适宜师生身心发展的帕夫雷什中学校园,并建立了融为一体的各种特殊用房,创设了具有鲜明特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他还非常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他的许多关于学生健康教育的主张,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他要求学生夏季完全睡在屋外、学龄到十三四岁的孩子,从春天到秋天不论天气好坏,一律打赤脚。并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建立了一整套适合不同学生年龄特点的作息制度,早睡早起,而且在早操之后立即着手学习,而不白白学浪费时间,,这些观点,直到今天对我们仍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习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并建立了一整套学习困难生转化的教育理论。他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从不歧视,我最关注的仍然是那些最难教育的孩子,对每一位学生,他都与老师们一起分析落后的原因,倾注满腔的爱心,采取不同的方法,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在帕夫雷什中学,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角落,这是校长苏霍姆林斯基精心设计的教育角,这些看似无意的设置,恰恰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独具匠心。这些小角落有的是一片草地,有的是废弃的屋舍,有的在苹果树林里,有的在走廊和教室的某一个角落。这些一般不被人们注意的地方,全都被巧妙地利用了起来,成为绝妙的教育基地,保护着孩子们的童心、好奇心、神秘感和私人空间,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被熏陶,真的可以说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除了这些无名角落外,在帕夫雷什中学,还有很多专门的小角落,它们是孩子们学习、展示和休憩的地方。

图书角:每幢楼和主楼的每一层都设有一个供低年级学生用的阅览室,这是孩子们日常在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获得发展的一个基地。

家长活动角:展示的是孩子们劳动、学习和创作的各种作品。每位家长都可以在这里看到显示自己子女某种优点的东西做得好的书面作业,自己动手制作的工具或模型,练习簿、图表、绘画等。

美术角:在这里,常举办小画家的画展,橱柜里有各种美术书籍和画册。

安静角:是一间不大的舒适、幽静的房间。墙上有名画家的复制画作,桌上放着名画画册和音乐作品录音带,这可以引起遐想、回忆和思索。

女生角:设在一个小房间,里面摆着解剖学和生理学、少女和妇女卫生等方面的书籍和小册子。少女们很乐意看这些书。

家务角:设在每一个教室,里面有针线、纽扣、布头等。

生物角:设在各个教学楼,摆着孩子们栽培的花草。孩子们在这里做农作物和土壤实验。

直到今天,帕夫雷什中学还保持着这个传统,在这些充满了他们美好寄托的小角落里,一代又一代的帕夫雷什中学的孩子们幸福地成长着。

《帕夫雷什中学》是一部活的教育学,它没有空洞教条的说教,没有深奥晦涩的教育理论,比任何一部教育学都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因为这全是作者自己教育生涯的结晶,是来自作者对教育工作满腔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一个震惊世界教育的名人,一个至今仍在中国大地上激励着优秀教师不懈努力的名字。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四)

工作之余,翻读着《帕夫雷什中学》一书,无时无刻不在为苏霍姆林斯基热爱教育事业的真诚之心所感动着,无时无刻不在为他终生从事教育科研的精神所激励着。

帕夫雷什中学,一所普通的乡村学校。苏霍姆林斯基费尽心思地在这实践发展他的教育信念,用心地抒写了生动感人的教育诗篇。结果,这所偏僻的乡村学校在他的努力下变成了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之一,变成了远方来访者求经取宝的场所。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阅读的作用。他再三告诫我们的老师:要多读书,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很重要的精神需求。”的确,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需要我们多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还主张从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高度看待一切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给学生自由的心里空间,不能忽视多样性。我们应为学生创设多样性的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自信、创造与成功还给每一个孩子。

我浅谈了读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以后我会挤出时间,继续拜读这位大师的经典,吸取经验,反省自己,完善不足。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五】

读了《帕夫雷什中学》其中有一个故事中涉及到了记忆力的培养 记忆力是衡量学生智力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对一个事物都不能记得,还谈什么思考、创造?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影响记忆力的因素有很多,尤其要注意的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

兴趣爱好 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喜欢的事物总是愿意去看、去想、去记,过目不忘,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东西反应相对迟钝。比如去旅游的路上,有的人一上车就开始呼呼大睡,而有的人却非常兴奋,睡不着,他在左顾右盼,随着汽车的行驶很自觉地就记下了沿途有哪些风光,这条路是怎么走的,从哪里到哪里大概有多少路程?下次再经过他就有印象了。

心理目标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惰性,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有时觉得某个学生怎么就这么懒,其实这正是人性的真实写照。语文老师布置今晚要背两首古诗,明天抽背。学生回到家几乎都能背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每个学生都喜欢背古诗?肯定不是。当然,其中一定有喜欢古诗的孩子,而更多的学生可能是在想:我要做个好学生,明天万一老师抽到了,我要能背出来,于是,通过几遍的朗读,他就记得了,要在平时,没有这样的目标,他可能读100遍都记不得。

独立探究 在数学上表现特别明显。一个问题通过独立探究、冥思苦想才获得解决,不仅自己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而且会记得特别深,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不会忘记。如果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想都没想,通过老师的讲解一会儿就听懂了,一般情况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忘记。

智力水平 这类学生表现为什么都慢,尽管主观上很努力,但是语文、数学、英语都忘记得特别快。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只有多鼓励学生、指导一些学习的方法,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但还是要期待奇迹的出现。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自己的培养目标——第三章:关注健康与体育;第四章:德育;第五章:智育;第六章:劳动教育;第七章:美育。他的总体设想是:学校的精神生活应当是如此丰富而多方面的,以致每个人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需求和兴趣都得以形成、发展和满足,并使每个人都能找到展示、表现、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显然,为创造这种“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就必须从时间安排上、组织形式上、活动内容上进行精心设计和切实保证

一、特别注重阅读。阅读占课时量的12%。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里说:“阅读技巧在低年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力求使学生在阅读时的主要精力不是集中在阅读过程上,而是集中在阅读的内容上。多年的经验使我们教师集体得出一个结论:要学会富有表现力地、流畅地、自觉地阅读,要使儿童在阅读时不是思考阅读过程,而是思考所读的内容,他就需要在低年级的学习时期内至少花费200个小时在朗读上(包括在学校和在家里),至少花费XX个小时在默读上。教师为此要作好时间上的安排。” 看来,帕夫雷什中学基本传承了这一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乌克兰访问期间,从基辅到帕夫雷什小镇,发现所有的乌克兰人特别善于演讲,在出席的多个大会、小会上,从没有见到他们中的一个人手里拿着稿子在念,都是站在那儿“夸夸其谈”;而不像中国的许多人开会讲话离开讲稿就不知所云。我想,这与重视阅读教学是有关系的。

二、注重外语教学,不仅学习了俄语,而且学习了英语。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 中学》里曾经这样告诫人们:“外语在智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外语的教育作用在于能使别国人民的语言活在儿童的思想中,能使读到或听到的外语不总是要通过翻译才能领会它的意思。所以,我们力求使学生通过生活交往和谈话来掌握词汇和词组”;“我们很重视语言实践——不论是读和说,还是写。外国语的词语应当活跃在思想感情中,只有这样,外国语才会起到发展学生智慧的作用。我们力求能使孩子们产生用外语阅读文艺作品的爱好。为此目的我校经常举办外语晚会,出外语小报”。

当然,处于前苏联时期的帕夫雷什中学,外语教学主要是学习俄语,并且课时量相当大。今天,随着乌克兰靠向西方,英语当然也就被列入课程。虽然外语课时量不是很大,但对于培养国际型人才,特别在西方和俄罗斯夹缝中生存的乌克兰民族,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依然保留着劳动课。

在《帕夫雷什中学》中曾有这样的描述:“在果园和葡萄园之间是第一温室和绿色实验室。温室里培育花卉和蔬菜,并进行实验。有一道竖架立在暖房中央,周围是一些马扎和供班级活动的地方。暖房是学生搭建的,他们又给暖房安装了暖气和自来水管道。”我们去访问的时候,这个暖房依然存在,里面摆满了各种植物和花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植物学、动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在智育中的作用,取决于关于生命这个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的本质、关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关于人能够积极影响生命过程等科学信念在学生的意识中扎根的深度。”帕夫雷什中学特别注重劳动教育,至今保留着这一传统。

我们注意到,帕夫雷什中学的劳动课,可不像我们中国的劳动课,在黑板上种庄稼,在课本里收获,而是带孩子进入真正的劳动状态。低年级班有手工劳动;五至七年级在教学实验园地和车间里劳动;八至十年级则进行与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学习相结合的劳动。手工劳动使用的儿童工具很有意义。少年畜牧家起初照管小兔,逐渐过渡到照管牛犊和牛羊。少年花卉家们为学校培植花卉,为家长培植花卉秧苗。在少年土壤学家小组里,孩子们研究土壤生命及其质量。少年植物爱好者,每逢夏天要去远足,目的是收集各种有趣的树种及粮食作物和技术作物的种子。

四、奇特的基本医学、伦理学和逻辑学等课程。

帕夫雷什中学在小学二年级开设这几类课程,感到不可思议。于是,我回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寻找答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只有在人类最有价值的智力财富成为学生的财富时,才能实现真正的智育。学校的实际任务就是要做到,使得关于自然和劳动、关于人的机体和思维、关于社会和人的精神生活以及关于艺术等科学的基础知识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上占据应有的地位。尽管地质学、矿物学、生物化学、天体演变学、心理学、修辞学、人种志学等学科未列入教学计划,但是不介绍这些科学的基础知识就不可能施行真正的智育。”

这段话使我们明白了,一个人的智育的发展,不能仅靠我们认为的主要学科。我国目前的小学二年级学生主要学习语文和数学,这两门学科不断的连续的写作业和考试已成了孩子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和沉重负担。如此,我们孩子的智育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吗?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参考)


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读后感的“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读后感可以更加深化我们看完书之后的内容。值得一品再品的读后感有哪些?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进行整理的“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参考)”,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的第一章中,谈到了好老师的四条标准的首条标准是:

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

而其中“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孩子,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的孩子,一群可能犯任何错误的孩子,一群犯任何错误都可能改正的孩子,一群可能什么都不会做的孩子,一群可能一教就会的孩子,一群气的老师流眼泪,也可能感动得流眼泪的孩子……

我们都曾经是这样的孩子,谁没有因玩耍而忘记了做家庭作业,第二天还要和老师撒谎,说作业忘记带了,老师逼着回家拿,却说大人不在家,老师也没了办法;男孩子哪个没有偷过桃,摘过李子,捣过鸟窝,掏过鸟蛋?没给老师起过外号?如果那时有网吧,难免不进去过把瘾。

是孩子,就该这么淘气,是孩子就会犯过错,是孩子就会惹老师惹家长生气操心甚至哭鼻子。谁叫孩子有无限的好奇?谁叫孩子有那么旺盛的精力?谁叫孩子身体和心灵都脆弱的禁不住一片树叶呢?

所以,当我们当我们长大了,面对孩子,我们就该常想想,我也曾是孩子。当孩子遇到悲伤的时候,我们要蹲下来,说几句安慰的话;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拍拍孩子的肩膀说几句鼓励的话;当孩子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也要伸一伸大母手指头,说几句表扬的话;当孩子犯了错误,一定要严厉地说几句批评的话,但话语里一定包含着深情,包含着期望,相信他是一个好孩子。

就像陶行知的四块糖块,就像于永正的优雅的蹲下,就像斯霞清澈如水的孩子般明亮的眼睛一样,去包容孩子,平等的对待孩子,永远地爱孩子。

常想想我们曾是个孩子,我们就会更多地欣赏每一个孩子,哪怕是他的缺点;就会更多地包容孩子,理解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孩子,就会感觉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送给你的美丽的天使。

常想想自己曾是个孩子,我们的心会变得越来越温软,越来越慈悲,天底下没有一个不是好孩子了。眼睛会变得越来越清亮,心灵会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单纯,突然间会发现,自己竟也像个孩子了。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1500字


读师范时,我从教育学教材和老师的授课中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名字和他的帕夫雷什中学。从那时起,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话语便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之中。

做老师以后,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帕夫雷什中学》全书分为前言和七大章。前言部分言简意赅地阐述了他的基本教育信念。第一章介绍了该校从校长到教师整个集体朝气蓬勃的概貌。第二章则把该校富于教育性的物质环境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第三、四、五、六、七章分别就体育与健康、德育、智育、劳动教育、美育五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见解和做法。而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就是设计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他终生执著追求的目标,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

他在谈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时,总是强调要尽力发掘每个孩子的天赋才能。他指出:最主要的是,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人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卓著成绩。而教师的技巧就在于捕捉这一点,并提出相应的适合他提高的任务。以前我们讲成功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而事实上我们在实践中还是在吃大锅饭,仍然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充分研究,缺少分层的具体措施。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似乎更有必要来反复咀嚼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确信,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他在他的中学内创办了家长学校,并授之以父母教育学,而且他的可敬和独到之处还在于这样的体系范围所及,不只限于学龄期,而是早至学龄前,这样的认识使得帕夫雷什中学在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上得益非浅。在这个方面我们有很多学校做了许多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家长会变成批判会、告状会的情形也并不在少数。我们对学生的评价的不够专业也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无法给家长提供更多的专业的、有建设性的建议。而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也大都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我只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和条件即可。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学校与家庭没有做好有效的沟通所造成的,这当中,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执行者的学校恐怕难辞其咎。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精神环境,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在这样的一种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背景进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形成、满足自己的需求的兴趣,以及展示自己才能和创造的场所。在这个方面他作了如下的尝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余时间,他认为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素质、爱好、秉赋才能,只不过是空话而已;为学生建立了为数众多的,足以满足每个学生精神需要的课外活动小组;引导学生突出三项爱好: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劳动创造项目。在这里他把课外读物的教育作用提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曾这样自我表白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他确信,书如果没有成为学生获取精神的源泉,那么他的心灵中也不会产生其他精神需要。他在给学生列举的书目中,仅文艺性书目就有270部,而且按照他的说法绝大部分学生在他的青少年期能读完。也就是十年不间断读的话,一年也要读将近三十本大部头作品。

另外,就是作者对大自然的教育观,他坚信,大自然是美育的源泉,从赞赏家乡的自然美景到热爱祖国的山川,是德育的起步内容和有效途径,花朵树木、阳光空气都是养身至宝,变幻万千的自然现象是综合训练观察、思考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好手段。

除此之外,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他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不正是现在我们大力提倡的四个面向的素质教育观吗?而且在书中他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真使我受益非浅。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集体力量最重要。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们更应该与全校教师团结一致,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用我们投身教育事业的火一般的热情,用心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为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2000字


上学期,学校的组织阅读了《帕夫雷什中学》一书,该书通俗易懂,是一部活教育学,我从中得到许多启发和启示,受益匪浅,特别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条 孩子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上,对我触动很大,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我更是坚信不疑。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使学生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激励他们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中,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可见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是每一个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关心的问题。

我担任的是机械制图教学,是主干技术基础课,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生普遍感觉学习难度较大。为搞好机械制图课的教学,针对学生的特点,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合理的教学要求,降低学习难度

教学要求是教学的宗旨、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是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前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教学要求决定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学生的练习设计,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全局,是教学设计的灵魂,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怎样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要求呢?

教师必须首先认真体会大纲要求,正确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其次应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再者在实际教学中还应关注学生,灵活调整既定教学目标,以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

教学难度降低了,学生便可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轻松愉悦地学习,课堂效果自然提高了。

二、 承认学生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体验的成功的乐趣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之间的差异几乎是绝对的。学生的智力水平、行为习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的不平衡,都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应此不能用整齐一致的标准要求学生,而应根据不同层次发展学生的不同需求,提出不同的要求,通过目标分层,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以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进步,获得一种学习成功的体验和满足,增添对自己才智认可的愉悦感和投入学习的热情。

三、 优化绪论课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机械制图课对技校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知识,学生们往往对各种新生事物充满着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作为教师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设计出能产生学生兴趣的绪论课,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绪论课成为一门新课成功学习的铺垫。

在绪论课中应注意教授学生这门课程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为达到教学目的,可将学生带至生产实习现场,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图样在加工过程中的作用。这样可使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有较深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到图样是工程界技术语言的具体含义,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 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培养空间想象力

直观性教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和直觉思维达到学习和发现的目的。直观性教学不仅有利于满足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也给了学生在眼见为实的学习过程中,自己进行猜测、探索与发现的机会。教学的直观性使用得恰当,能提高课堂效益,增大知识密度,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减轻学生记忆理解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 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教材上所涉及的理论知识,需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才能掌握。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实践活动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各种练习,这是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和能力的基本方法。学过的知识如不及时练习、运用,很容易遗忘,正因为如此,适量的练习非常重要。在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中,练习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留有必要的时间,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与课后练习,以使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和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发挥学生自主性,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点拨者。学生只有在浓烈的民主氛围中,轻松的情景下,思维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注重对学生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对学生的错误不要一味的指责,要充分利用学生求新、争强好胜、渴望成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而不是随意批评甚至嘲讽学生,要尽量淡化学生对自己回答失败的自卑心理,以增强基础较差学生的自信心,激起他们的竞争意识,尝试表现的欲望。

在形式多样练习中,师生之间增进了了解,建立了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这门学科,从而在本质上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作为职业学校学校的教师,应注意根据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兴趣,从学生的动手能力出发,提高教学效果。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1700字


这是一本值得仔细阅读的书。苏霍姆林斯基是一名普通而伟大的教师,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的一部部教育专著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尤为人们的推崇。在教学研究及报告中,人们爱引用他的话,不能说是金科玉律,但是也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进行了一次次的思想的启迪。他的书被人们广泛接受,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我想就是他的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直白的语言往往蕴含着他自己的教育思想,仔细捉摸,便会大有深意。在《帕夫雷什中学》这本书里他说了自己平常的教学活动,列举了许多实例,而不是让读者泡在大量的专业术语之中,不知所云。 这次读《帕夫雷什中学》,主要读的是其中的德育部分,看看苏霍姆林斯基对德育的理解。他在书中的第四章提到德育,并分为七个小节对德育进行论述,介绍自己的德育实践。在这里,我先说明一下,他的七小节的标题。

1 、公民基 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

2 、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途径

3 、信念在道德成熟时期 如何发展和巩固

4 、社会定向 信念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5 、敏感性和 同情心的培养

6 、培养诚实和荣誉感

7 、培养男女青年相互关系的道德美感。

从 这七个方面为学生建立一个德育体系,也为自己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标尺。 读完德育部分,我的脑中浮现这样几个词语,共产主义思想公民教育习惯、体验榜样劳德结合情感等 。 一、共产主义思想。苏霍姆林斯基 生于 1918 年,当时俄国十月革命打响,随后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巩固这样的新兴制度 , 国民教育自然也是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发展的,深受这样教育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他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也很自然地体现了共产主义思想,他培养的人是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这样的人必定是要为社会服务的,而不是培养那些利己主义者、个性主义者。他的整个德育思想都向我们传达共产主义信念,就好像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要 高 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一样。围绕社会的主流思想,进行教育应当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准则。

二、公民教育。

人除了是自然人,在社会中,我们还是公民,需要遵循一定 的公民准则。基于对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五条准则作为起码的道德素养和公民精神。

1 、你是生活在人群之中。不要忘记,你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愿望都会影响你周围的人。你要知道,在你想要做的和可以做的事之间是有界限的。要检查自己的行为问问自己:所做的事是不是在损害别人和不利于别人?做什么事都要有益于你周围的人。

2 、你在享受别人创造的财富。人们给了你幸福的童年,你要以德报德。

3、 生活中的一切幸福和欢乐都由劳动所创造。不劳动,就不能正直地生活。人民教导说:不劳动者,不得食。要牢记这一格言。懒汉,寄生虫 犹如吞噬勤劳的工蜂所造的蜂蜜的雄峰。学习是你的首要劳动。去上学,就是去上工。

4 、要做一个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人。要帮助弱者和无自卫能力者。要帮助患难的同志。不损害人,要尊敬、爱戴父母 是他们给了你生命,又在抚育你,希望你成为一个诚实的公民、成为心地善良的、心地纯洁的人

5 、对坏事不能置之不理,要同坏事、欺骗和非正义现象作斗争。绝不可同那种企图靠别人去生活、损害别人、危害社会的人妥协。以上的五条原则强调利他主义,使公民和别人融洽相处,倘若人人都能有这样基本的素养,社会上就会少了许多自私自利的人,和谐社会也是水到渠成,那样会使美好的,但反观我们的社会,学校教育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家庭的氛围,社会的风气,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学生的德行需要各方面良好教育的促成。但是学校老师也不能因此灰心,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帮助他们识别是非善恶,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三、习惯、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在一个人的幼年及童年时期就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学。他不是凭借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快乐,进而因为有快乐的体验,而重复那些美好的品行,渐渐地形成习惯。这正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教育意义。当学生将一些良好的行为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这就已经达到德育的目的。

四、榜样。

人大多是会模仿的,榜样往往成为我们模仿的对象,他们的品德意志首先让我们敬佩,进而由于对榜样的崇拜,我们会把榜样的价值观当作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会做榜样曾今做过的事或者是类似的事。我们生活中,需要这样的榜样,而且这些榜样需要被人宣扬,例如,中央台每年举办的感动中国,多少人为上面的人的事迹感动,为他们的精神所动容,无形之间,我们会明白什么是高尚,无私。所以,榜样的力量,由于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

这是我第一次读《帕夫雷什中学》,以上是我的第一遍的阅读的感受。我的直觉告诉我还会再读这本书的。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700字


读了《帕夫雷什中学》其中有一个故事中涉及到了记忆力的培养 记忆力是衡量学生智力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对一个事物都不能记得,还谈什么思考、创造?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影响记忆力的因素有很多,尤其要注意的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

兴趣爱好 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喜欢的事物总是愿意去看、去想、去记,过目不忘,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东西反应相对迟钝。比如去旅游的路上,有的人一上车就开始呼呼大睡,而有的人却非常兴奋,睡不着,他在左顾右盼,随着汽车的行驶很自觉地就记下了沿途有哪些风光,这条路是怎么走的,从哪里到哪里大概有多少路程?下次再经过他就有印象了。

心理目标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惰性,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有时觉得某个学生怎么就这么懒,其实这正是人性的真实写照。语文老师布置今晚要背两首古诗,明天抽背。学生回到家几乎都能背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每个学生都喜欢背古诗?肯定不是。当然,其中一定有喜欢古诗的孩子,而更多的学生可能是在想:我要做个好学生,明天万一老师抽到了,我要能背出来,于是,通过几遍的朗读,他就记得了,要在平时,没有这样的目标,他可能读100遍都记不得。

独立探究 在数学上表现特别明显。一个问题通过独立探究、冥思苦想才获得解决,不仅自己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而且会记得特别深,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不会忘记。如果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想都没想,通过老师的讲解一会儿就听懂了,一般情况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忘记。

智力水平 这类学生表现为什么都慢,尽管主观上很努力,但是语文、数学、英语都忘记得特别快。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只有多鼓励学生、指导一些学习的方法,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但还是要期待奇迹的出现。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800字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的第一章中,谈到了好老师的四条标准的首条标准是:

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

而其中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孩子,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的孩子,一群可能犯任何错误的孩子,一群犯任何错误都可能改正的孩子,一群可能什么都不会做的孩子,一群可能一教就会的孩子,一群气的老师流眼泪,也可能感动得流眼泪的孩子

我们都曾经是这样的孩子,谁没有因玩耍而忘记了做家庭作业,第二天还要和老师撒谎,说作业忘记带了,老师逼着回家拿,却说大人不在家,老师也没了办法;男孩子哪个没有偷过桃,摘过李子,捣过鸟窝,掏过鸟蛋?没给老师起过外号?如果那时有网吧,难免不进去过把瘾。

是孩子,就该这么淘气,是孩子就会犯过错,是孩子就会惹老师惹家长生气操心甚至哭鼻子。谁叫孩子有无限的好奇?谁叫孩子有那么旺盛的精力?谁叫孩子身体和心灵都脆弱的禁不住一片树叶呢?

所以,当我们当我们长大了,面对孩子,我们就该常想想,我也曾是孩子。当孩子遇到悲伤的时候,我们要蹲下来,说几句安慰的话;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拍拍孩子的肩膀说几句鼓励的话;当孩子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也要伸一伸大母手指头,说几句表扬的话;当孩子犯了错误,一定要严厉地说几句批评的话,但话语里一定包含着深情,包含着期望,相信他是一个好孩子。

就像陶行知的四块糖块,就像于永正的优雅的蹲下,就像斯霞清澈如水的孩子般明亮的眼睛一样,去包容孩子,平等的对待孩子,永远地爱孩子。

常想想我们曾是个孩子,我们就会更多地欣赏每一个孩子,哪怕是他的缺点;就会更多地包容孩子,理解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孩子,就会感觉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送给你的美丽的天使。

常想想自己曾是个孩子,我们的心会变得越来越温软,越来越慈悲,天底下没有一个不是好孩子了。眼睛会变得越来越清亮,心灵会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单纯,突然间会发现,自己竟也像个孩子了。

帕夫雷中学读后感合集9篇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也许"帕夫雷中学读后感合集9篇"就是你要找的,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帕夫雷中学读后感 篇1

本书的特点在于,它能使读者更集中、更全面地了解苏霍姆林斯基其人、其校及其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施教措施。该书除在苏联国内多次重版外,还在国外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本书通俗易懂。它既非空洞无物的泛论,也不是事实材料的罗列,而是以论统实,寓论于实。结构严整,泾渭分明。

这本书所呈现的该中学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技术教育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让我震惊,而其时间还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实践而非空想啊!同时本书作者和该中学老师宗教般的教育情怀和高度的专业知识素养也让我击节赞叹!我觉得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所追求的东西他们大部分都做到了。比如对文学艺术的重视、对生命的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等等。要说不足的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特定时期的某些因素的制约下,其公民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作为一个教师,我以为,持续不断地从各个角度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进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我在追求教育理想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即使现在,也有太多的教育问题我并没有思考清楚。

教育的场所是封闭的,老师和学生很少走出学校去打开眼界,去学习实践,去了解社会的需要;评判标准是封闭的,无论是对教师的评判还是对学生的评判,因而在现有教育体制内部被认为是优秀的教师、优秀的学生、有价值的知识放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下就未必是有意义的和合理的。教育封闭性的说法给我以很大启发,也让我对如何打破封闭性产生了很多联想。比如,我认为,如果所有师范毕业生都有机会进入社会,从事和体验一下别的工作,那么他们将可能对什么才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价值的教育形成更为深刻和直观的认识。

帕夫雷中学读后感 篇2

《帕夫雷什中学》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其中有26年担任校长工作的教育总结,是他一生心血与智慧的结晶。翻读他的《帕夫雷什中学》,可以触摸到真理的闪光,人性的真谛,智慧的芬芳,诗韵的神奇。读《帕夫雷什中学》,如同聆听一位教育长者的娓娓叙说,如同领教一位智慧大师的彻夜长谈。读完《帕夫雷什中学》,好似接受了一次灵魂的庄严洗礼。读《帕夫雷什中学》,我们无不为作者热爱教育事业的真诚之心所感动,无不为他终生从事教育科研的精神所激励。

他一生写下了41部教育专著,600余篇童话和故事,个人藏书多达1.9万册。他热爱学生,热爱学习,善于观察,善于总结,他30年如一日坚持写教育日记,他在书中写到在我的实验室里放着一叠叠笔记本,笔记本里有成千上万条期刊摘录和剪报。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阅读的作用,他曾表白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他再三衷告我们的校长,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他再三告诫我们的老师:要多读书,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很重要的精神需求。他一再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学生在大纲之外掌握的知识越多,学生的智力水平就越高,并亲自为学生购书和推荐书目。大家都知道没有一位教育名家不是爱读书,爱写作的典范,我们也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但是能够每天坚持下来的人又有几何?大多数人把原因推到懒惰上来,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反思一下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到底有多深?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为帕夫雷什中学贡献了毕生精力,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永远闪光的宝贵的教育财富。热爱孩子、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贯穿全书的理论主线。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他指出,一个校长最主要、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内在需要,有深刻的人道精神,有深入到儿童精神世界中去并了解和觉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特点的能力。

现在,几乎没有一个教师不承认爱是教育的真谛。但实际上,譬如谁上课不认真听讲,谁没有完成作业,可能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本人教不得法,或者与学生把关系弄僵了,没有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可教师不反思自己的做法,片面地以自己如何辛苦,如何爱学生为题絮叨不止;还有的个别教师以爱学生的名义,对学生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尽可能地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他的理论和观点,来自于自己教学实践的总结与升华。他的许多教育主张,言简意赅,闪烁着他教育智慧的光芒,诸如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为未来而工作,真正的学习,就是儿童个人的创造性劳动,各类活动的恰当交替就是休息,树立榜样是劳动教育的一种方法,只要我们教育得法,没有哪一个人不会发挥出他特有的才能等等,这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的至理名言。

在本书中他还阐述了好教师的条件:(1)热爱、相信、关心孩子,善于和孩子们交朋友;(2)精通、热爱、所教的科目,并了解其发展情况;(3)精通教育学、心理学;(4)精通某项劳动技能,并且是这项工作的能手。所以,要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思考科学的新成就,充实自己的知识,总结自己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还高度重视学校教职工集体团结的教育力量,本书的第一章就是《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育工作成功的保证》,在这一章中,他详细阐述了集体力量的教育作用,并逐一详细介绍了学校36名教师的工作特点与个人特长,可以说他对所有教师的情况了如指掌。我们学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面对即将到来的十年校庆,全校教职工的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更是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同教研组的教师在学生作业内容的布置、作业量的安排、学习资料的使用等方面都要统一。

他十分重视环境教育的作用。他用几十年的心血与师生们一道建设了风景优美、环境幽雅、远离闹市、适宜师生身心发展的帕夫雷什中学校园,并建立了融为一体的各种特殊用房,创设了具有鲜明特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他还非常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他的许多关于学生健康教育的主张,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他要求学生夏季完全睡在屋外、学龄到十三四岁的孩子,从春天到秋天不论天气好坏,一律打赤脚。并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建立了一整套适合不同学生年龄特点的作息制度,早睡早起,而且在早操之后立即着手学习,而不白白学浪费时间,,这些观点,直到今天对我们仍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习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并建立了一整套学习困难生转化的教育理论。他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从不歧视,我最关注的仍然是那些最难教育的孩子,对每一位学生,他都与老师们一起分析落后的原因,倾注满腔的爱心,采取不同的方法,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在帕夫雷什中学,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角落,这是校长苏霍姆林斯基精心设计的教育角,这些看似无意的设置,恰恰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独具匠心。这些小角落有的是一片草地,有的是废弃的屋舍,有的在苹果树林里,有的在走廊和教室的某一个角落。这些一般不被人们注意的地方,全都被巧妙地利用了起来,成为绝妙的教育基地,保护着孩子们的童心、好奇心、神秘感和私人空间,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被熏陶,真的可以说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除了这些无名角落外,在帕夫雷什中学,还有很多专门的小角落,它们是孩子们学习、展示和休憩的地方。

图书角:每幢楼和主楼的每一层都设有一个供低年级学生用的阅览室,这是孩子们日常在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获得发展的一个基地。

家长活动角:展示的是孩子们劳动、学习和创作的各种作品。每位家长都可以在这里看到显示自己子女某种优点的东西做得好的书面作业,自己动手制作的工具或模型,练习簿、图表、绘画等。

美术角:在这里,常举办小画家的画展,橱柜里有各种美术书籍和画册。

安静角:是一间不大的舒适、幽静的房间。墙上有名画家的复制画作,桌上放着名画画册和音乐作品录音带,这可以引起遐想、回忆和思索。

女生角:设在一个小房间,里面摆着解剖学和生理学、少女和妇女卫生等方面的书籍和小册子。少女们很乐意看这些书。

家务角:设在每一个教室,里面有针线、纽扣、布头等。

生物角:设在各个教学楼,摆着孩子们栽培的花草。孩子们在这里做农作物和土壤实验。

直到今天,帕夫雷什中学还保持着这个传统,在这些充满了他们美好寄托的小角落里,一代又一代的帕夫雷什中学的孩子们幸福地成长着。

《帕夫雷什中学》是一部活的教育学,它没有空洞教条的说教,没有深奥晦涩的教育理论,比任何一部教育学都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因为这全是作者自己教育生涯的结晶,是来自作者对教育工作满腔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一个震惊世界教育的名人,一个至今仍在中国大地上激励着优秀教师不懈努力的名字。

帕夫雷中学读后感 篇3

工作之余,翻读着《帕夫雷什中学》一书,无时无刻不在为苏霍姆林斯基热爱教育事业的真诚之心所感动着,无时无刻不在为他终生从事教育科研的精神所激励着。

帕夫雷什中学,一所普通的乡村学校。苏霍姆林斯基费尽心思地在这实践发展他的教育信念,用心地抒写了生动感人的教育诗篇。结果,这所偏僻的乡村学校在他的努力下变成了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之一,变成了远方来访者求经取宝的场所。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阅读的作用。他再三告诫我们的老师:要多读书,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很重要的精神需求。”的确,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需要我们多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还主张从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高度看待一切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给学生自由的心里空间,不能忽视多样性。我们应为学生创设多样性的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自信、创造与成功还给每一个孩子。

我浅谈了读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以后我会挤出时间,继续拜读这位大师的经典,吸取经验,反省自己,完善不足。

帕夫雷中学读后感 篇4

苏霍姆林斯基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给人们留下了41部著作,600多篇论文和近1200多篇文艺作品。其中《帕夫雷什中学》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担任校长26年的工作总结,是他一生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集中体现了他一生所追求的教育理想。

校长和教师的崇高使命就是设计和制造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一思想像一条红线贯穿《帕夫雷什中学》一书的始终。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全书除了前言外总共七章,分别从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全面系统总结了他的教育,也就是上面谈到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可以说虽然《帕夫雷什中学》是我们现在教育的雏形。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采用的很多方法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为苏霍姆林斯基所用了,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是那个时代的创新者和开拓者。例如在《帕夫雷什中学》中,他把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与培养学生的个性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在教育时发展学生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等等。

在书中,谈到要学生的全面发展时,总要强调要尽力挖掘每个孩子的天赋才能。让其在全面发展中还能保持特别出色的某一面。因为全面发展并不代表着全面平庸。每个孩子的思维都按照其独特的方式发展,每个孩子都各自有自己不同的聪明才智。任何一个孩子都无不有其天分和才能。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指出:最主要的是,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年龄可以达到的卓越成绩,他还指出教师的技巧在于善于察觉儿童的天赋,善于确定足以使他们施展他智力和创造力的领域,并向他提出在完成中要克服某些困难,从而促使他的才能进一步发展的那种任务。这种方式和我国古代孔子在教育上所提倡的淳淳善诱,因材施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帕夫雷什中学中,如果一个七八年级学生有钻研植物学的志向,那么他在学校就不会受中学教科书的限制,而去学习生物化学,学习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知识。这些努力都是为了防止有才能和天赋的学生落到平庸书呆子的地步。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还为学生创立了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其中包括自然风光,校园设施建设等等。在全面发展施教上,他还为学生提供一种精神环境,那就是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他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课余活动时间,建立了为数众多,足以满足每个学生精神生活需要的课外小组,引导学生突出的几项个人爱好: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劳动项目。还有一个情节让我很感动,苏霍姆林斯基把孩子们带到蓝天下,森林里,河流边,通过童话、幻想和游戏,引导他们进入周围的世界,每天都发现一点新东西,所走的每步都成为走向思维和语言的源头。他和孩子们带着画画的本子,来到牧场,清晨的校园观察蝴蝶飞舞、蜜蜂唱歌、牛群洗澡、露珠滚动,使识字成为生活中鲜艳夺目、兴趣盎然、充满生动形象、声音和旋律的一部分。他在孩子们得画本上题写了《我们民族的语言》。孩子们热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写下来。有一次孩子们坐在果树下欣赏田野里荞麦开花,群蜂从田地里返回蜂房,在小溪上盘旋嗡嗡的飞,孩子们说他们在互相讲花和小树林,讲荞麦和向日葵这才是教育的生命!我认为,当前我们的教育在这一方面相当薄弱,一般学校的活动小组都流于形式,学生课外时间无所事事,只知道死记硬背,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这是我们迫切需要改进的问题。

另外,在说到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提到老师一定要学会倾听和欣赏学生,这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做正常的人。,不仅要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一般来说老师都对调皮捣蛋的孩子感到非常头疼,都不喜欢管教他们,让他们放任自流。而苏霍姆林斯基不是这么做的。当他的学校来了一名执拗的、精神瘦了摧残的并且因某种原因充满怨恨总和老师作对的孩子,他没有放弃他,而是探查和他相同的兴趣,欣赏他,让他敞开胸怀,渐渐变成了一个聪明,敏感而又诚挚可爱的孩子。

读完《帕夫雷什中学》,真的是感触颇深。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许多,他告诉我们对待教育要怀抱着爱的心理,认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挖掘他们的闪光点通过这样我们一定会慢慢发现,我们对教育,对孩子付出的同时,也一直在收获。

帕夫雷中学读后感 篇5

读了《帕夫雷什中学》其中有一个故事中涉及到了记忆力的培养 记忆力是衡量学生智力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对一个事物都不能记得,还谈什么思考、创造?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影响记忆力的因素有很多,尤其要注意的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

兴趣爱好 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喜欢的事物总是愿意去看、去想、去记,过目不忘,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东西反应相对迟钝。比如去旅游的路上,有的人一上车就开始呼呼大睡,而有的人却非常兴奋,睡不着,他在左顾右盼,随着汽车的行驶很自觉地就记下了沿途有哪些风光,这条路是怎么走的,从哪里到哪里大概有多少路程?下次再经过他就有印象了。

心理目标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惰性,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有时觉得某个学生怎么就这么懒,其实这正是人性的真实写照。语文老师布置今晚要背两首古诗,明天抽背。学生回到家几乎都能背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每个学生都喜欢背古诗?肯定不是。当然,其中一定有喜欢古诗的孩子,而更多的学生可能是在想:我要做个好学生,明天万一老师抽到了,我要能背出来,于是,通过几遍的朗读,他就记得了,要在平时,没有这样的目标,他可能读100遍都记不得。

独立探究 在数学上表现特别明显。一个问题通过独立探究、冥思苦想才获得解决,不仅自己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而且会记得特别深,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不会忘记。如果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想都没想,通过老师的讲解一会儿就听懂了,一般情况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忘记。

智力水平 这类学生表现为什么都慢,尽管主观上很努力,但是语文、数学、英语都忘记得特别快。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只有多鼓励学生、指导一些学习的方法,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但还是要期待奇迹的出现。

帕夫雷中学读后感 篇6

苏霍姆林斯基是当代世界教育家行列中极为引人注目的一位,他的工作岗位虽然普通无奇——一位普通乡村学校的校长,但他的作为却超群出众,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成绩卓著。无论是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还是《帕夫雷什中学》都是具体的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亲身经验。书中的一个个场景,一段段文字,鲜活地给我们展示了这所神秘又令人向往的学校。

本书详细地阐述了作者的基本教育信念。通过细致阐述和介绍学校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做法和见解,同时也阐述了作者的一些教育信念,学校的物质环境营造和师生精神世界的创建,很多理念让我印象深刻。结合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我觉得也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更有许多名言值得我们反复研读和内化:

第一:“教育是一种十分细致的精神活动”

对于学校的领导来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他说:居于校长工作首位的,不是事务性问题,而是教育问题。这里的教育对象包含了学生和教师。所以这种细致的精神活动也应该面向学生和教师。

我觉得,今天我们所谈的校园文化建设归根到底也应该是一种精神建设。即能体现学校的文化魅力,又能展现学校的办学水平。这种精神文化对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应该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这种文化的提炼是来自于校长,还是以校长为首的专家团队,通过本书的学习,我们都应该更加坚定地认识到,学校文化的提炼必须着眼于我们的教育主体——孩子。这种精神建设应该建立在“深深热爱孩子”的基础上。苏霍姆林斯基书中对校长提出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校长应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内在需要,有深刻的人道精神,有深入到儿童精神世界中去并了解和觉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特点的能力。所以,我认为学校文化的确定应该首先考虑学校希望培养怎样的孩子。

其次,学校是由教师和学生这两大生命主体组成,书中指出一个好校长,首先应当是一个好组织者、好教育者和好教师,不仅对上自己的课的孩子来说,而且对全校学生和教师来说都应如此。对于校长来说,肩负的重大责任不仅是对于学生的.教育,还有对于教师的教育。校园文化也应该为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提出要求和产生影响。以此为主导,引领教师的精神世界。而对于校园文化的浸润过程和最终表现来看,也只有当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理解、同意并真正融入之后,学校文化才能有最终的实现,正如书中第一章的标题: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育教学工作成功的保证。

第二: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物质环境。

同样与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化环境,从书中,可以学到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着眼,创设丰富多彩又主题明确的物质环境,包括了自然风光,校园美化,教学设备,室内陈设以及图书保障。就像很多到帕夫雷什中学的参观者他提到的一样,我们通过对书本的阅读,也会感受到该校的物质环境体现了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法则,学生在这种物质环境中,必然精神焕发,无形中收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熏陶,收到全面发展的效果。其次,该校的物质环境浸透了每个孩子的汗水,凝聚了每个学生的智慧,以孩子为中心。再次,书籍世界的丰盈,也是让物质向精神层面浸润的一种须臾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虽然我们的校园不像帕夫雷什中学的校园那般有果园,有树林,毗邻农庄,但是,在我们的校园每一处的布置上也都经过我们金校长的细心思考和精心设计。我们也力求让每一幢楼能表达,每一面墙能说话。从楼名(师贤楼、自贤楼、齐贤楼、育贤楼、汇贤楼、见贤楼)园名(见园、贤园、思园、齐园、正园)的命名和含义上凸显学校“贤”文化的特色。让静态的物质透露“贤”的气息。在各楼层的版面布置上,我们也收集采用学生和教师的作品,让孩子周围的环境体现他们的主人翁立场,同时也能够对学生有所诱导,有所启示。比如:每月一贤的展示(结合我们的贤童评价体系,每月表彰优秀学生)消防栓面板装饰上老师的教育格言等等。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当然,在看过了第二章学校的物质基础及学生周围的环境后,我们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物质环境的标语或语录内容如果不与学校的主题相联系,这些言论也不会进入学生的心灵,所以,物质环境不仅是体现校园文化的硬载体,更是滋润师生心灵的来源。

第三、“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虽然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的一位教育者,虽然他已经逝世近50年,但是我们今天来看这句话,仍然会觉得他可以作为我们学校培养人的目标和方向。而我们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一种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的体现。所以,校园文化也应该指向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结合校园文化的四大层次,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上,都要努力以全面发展为教育方向。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德智体美劳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最终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统一的完整过程。

学校开办以来,一直坚持维护学生接收“全科”教育的权利,开齐上足每一门国家课程,同时努力开展以“展贤能”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探究课程、以“育贤趣”为主题的活动类拓展课程和以“践贤行”为主题的校园文化项目课程几大板块的尝试,尽力为学生的多元多向发展提供最大限度的可能。目前在课程文化版块还是比较薄弱,期待专家的指点。

同时,我校以“贤”文化为引领,健全制度文化,从“贤礼、贤慧、贤知、贤巧、贤进、贤正”多方面建设学生评价体系,期待以制度为载体,以活动为平台,努力让评价成为一种导向。

总之,通过本书的阅读,更加明确了想要实现我们的办学愿景:法古今贤人,成时代新贤。则需要我们以多元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学生,充分发掘每个孩子的天赋才能。努力为孩子提供一种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环境。以致每个人在诸方面和兴趣都得以形成、发展和满足,并使每个人都能找到展示、表现、确立自己的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

帕夫雷中学读后感 篇7

读师范时,我从教育学教材和老师的授课中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名字和他的帕夫雷什中学。从那时起,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话语便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之中。

做老师以后,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帕夫雷什中学》全书分为前言和七大章。前言部分言简意赅地阐述了他的基本教育信念。第一章介绍了该校从校长到教师整个集体朝气蓬勃的概貌。第二章则把该校富于教育性的物质环境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第三、四、五、六、七章分别就体育与健康、德育、智育、劳动教育、美育五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见解和做法。而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就是设计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他终生执著追求的目标,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

他在谈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时,总是强调要尽力发掘每个孩子的天赋才能。他指出:最主要的是,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人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卓著成绩。而教师的技巧就在于捕捉这一点,并提出相应的适合他提高的任务。以前我们讲成功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而事实上我们在实践中还是在吃大锅饭,仍然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充分研究,缺少分层的具体措施。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似乎更有必要来反复咀嚼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确信,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他在他的中学内创办了家长学校,并授之以父母教育学,而且他的可敬和独到之处还在于这样的体系范围所及,不只限于学龄期,而是早至学龄前,这样的认识使得帕夫雷什中学在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上得益非浅。在这个方面我们有很多学校做了许多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家长会变成批判会、告状会的情形也并不在少数。我们对学生的评价的不够专业也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无法给家长提供更多的专业的、有建设性的建议。而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也大都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我只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和条件即可。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学校与家庭没有做好有效的沟通所造成的,这当中,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执行者的学校恐怕难辞其咎。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精神环境,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在这样的一种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背景进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形成、满足自己的需求的兴趣,以及展示自己才能和创造的场所。在这个方面他作了如下的尝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余时间,他认为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素质、爱好、秉赋才能,只不过是空话而已;为学生建立了为数众多的,足以满足每个学生精神需要的课外活动小组;引导学生突出三项爱好: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劳动创造项目。在这里他把课外读物的教育作用提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曾这样自我表白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他确信,书如果没有成为学生获取精神的源泉,那么他的心灵中也不会产生其他精神需要。他在给学生列举的书目中,仅文艺性书目就有270部,而且按照他的说法绝大部分学生在他的青少年期能读完。也就是十年不间断读的话,一年也要读将近三十本大部头作品。

另外,就是作者对大自然的教育观,他坚信,大自然是美育的源泉,从赞赏家乡的自然美景到热爱祖国的山川,是德育的起步内容和有效途径,花朵树木、阳光空气都是养身至宝,变幻万千的自然现象是综合训练观察、思考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好手段。

除此之外,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他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不正是现在我们大力提倡的四个面向的素质教育观吗?而且在书中他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真使我受益非浅。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集体力量最重要。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们更应该与全校教师团结一致,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用我们投身教育事业的火一般的热情,用心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为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帕夫雷中学读后感 篇8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的第一章中,谈到了好老师的四条标准的首条标准是:

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

而其中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孩子,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的孩子,一群可能犯任何错误的孩子,一群犯任何错误都可能改正的孩子,一群可能什么都不会做的孩子,一群可能一教就会的孩子,一群气的老师流眼泪,也可能感动得流眼泪的孩子

我们都曾经是这样的孩子,谁没有因玩耍而忘记了做家庭作业,第二天还要和老师撒谎,说作业忘记带了,老师逼着回家拿,却说大人不在家,老师也没了办法;男孩子哪个没有偷过桃,摘过李子,捣过鸟窝,掏过鸟蛋?没给老师起过外号?如果那时有网吧,难免不进去过把瘾。

是孩子,就该这么淘气,是孩子就会犯过错,是孩子就会惹老师惹家长生气操心甚至哭鼻子。谁叫孩子有无限的好奇?谁叫孩子有那么旺盛的精力?谁叫孩子身体和心灵都脆弱的禁不住一片树叶呢?

所以,当我们当我们长大了,面对孩子,我们就该常想想,我也曾是孩子。当孩子遇到悲伤的时候,我们要蹲下来,说几句安慰的话;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拍拍孩子的肩膀说几句鼓励的话;当孩子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也要伸一伸大母手指头,说几句表扬的话;当孩子犯了错误,一定要严厉地说几句批评的话,但话语里一定包含着深情,包含着期望,相信他是一个好孩子。

就像陶行知的四块糖块,就像于永正的优雅的蹲下,就像斯霞清澈如水的孩子般明亮的眼睛一样,去包容孩子,平等的对待孩子,永远地爱孩子。

常想想我们曾是个孩子,我们就会更多地欣赏每一个孩子,哪怕是他的缺点;就会更多地包容孩子,理解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孩子,就会感觉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送给你的美丽的天使。

常想想自己曾是个孩子,我们的心会变得越来越温软,越来越慈悲,天底下没有一个不是好孩子了。眼睛会变得越来越清亮,心灵会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单纯,突然间会发现,自己竟也像个孩子了。

帕夫雷中学读后感 篇9

上学期,学校的组织阅读了《帕夫雷什中学》一书,该书通俗易懂,是一部活教育学,我从中得到许多启发和启示,受益匪浅,特别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条 孩子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上,对我触动很大,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我更是坚信不疑。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使学生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激励他们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中,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可见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是每一个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关心的问题。

我担任的是机械制图教学,是主干技术基础课,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生普遍感觉学习难度较大。为搞好机械制图课的教学,针对学生的特点,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合理的教学要求,降低学习难度

教学要求是教学的宗旨、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是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前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教学要求决定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学生的练习设计,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全局,是教学设计的灵魂,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怎样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要求呢?

教师必须首先认真体会大纲要求,正确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其次应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再者在实际教学中还应关注学生,灵活调整既定教学目标,以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

教学难度降低了,学生便可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轻松愉悦地学习,课堂效果自然提高了。

二、 承认学生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体验的成功的乐趣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之间的差异几乎是绝对的。学生的智力水平、行为习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的不平衡,都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应此不能用整齐一致的标准要求学生,而应根据不同层次发展学生的不同需求,提出不同的要求,通过目标分层,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以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进步,获得一种学习成功的体验和满足,增添对自己才智认可的愉悦感和投入学习的热情。

三、 优化绪论课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机械制图课对技校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知识,学生们往往对各种新生事物充满着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作为教师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设计出能产生学生兴趣的绪论课,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绪论课成为一门新课成功学习的铺垫。

在绪论课中应注意教授学生这门课程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为达到教学目的,可将学生带至生产实习现场,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图样在加工过程中的作用。这样可使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有较深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到图样是工程界技术语言的具体含义,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 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培养空间想象力

直观性教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和直觉思维达到学习和发现的目的。直观性教学不仅有利于满足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也给了学生在眼见为实的学习过程中,自己进行猜测、探索与发现的机会。教学的直观性使用得恰当,能提高课堂效益,增大知识密度,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减轻学生记忆理解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 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教材上所涉及的理论知识,需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才能掌握。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实践活动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各种练习,这是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和能力的基本方法。学过的知识如不及时练习、运用,很容易遗忘,正因为如此,适量的练习非常重要。在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中,练习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留有必要的时间,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与课后练习,以使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和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发挥学生自主性,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点拨者。学生只有在浓烈的民主氛围中,轻松的情景下,思维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注重对学生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对学生的错误不要一味的指责,要充分利用学生求新、争强好胜、渴望成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而不是随意批评甚至嘲讽学生,要尽量淡化学生对自己回答失败的自卑心理,以增强基础较差学生的自信心,激起他们的竞争意识,尝试表现的欲望。

在形式多样练习中,师生之间增进了了解,建立了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这门学科,从而在本质上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作为职业学校学校的教师,应注意根据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兴趣,从学生的动手能力出发,提高教学效果。

读《帕夫雷什中学》有感:做一名朴素的教师


做一名朴素的教师

——读《帕夫雷什中学》有感

青岛二中分校刘明

平时工作太多,总是难以静下心来读书,时常听说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帕夫雷什中学》写得很好,利用假期时间,静坐斗室,仿佛真的见到上世纪在苏联的某个充满希望的沃土上,帕夫雷什中学的师生们在实践着最普通,最朴素的教育。这种朴素,是不受外界干扰,静下心来做教育的朴素,是没有功利心,只为学生发展而教的朴素。书中涉及很多帕夫雷什中学的教育案例和思考,读后反思自己的教学生活,感慨于每天的工作,越发感到自己做的还很不够,它如同一面最朴素的教育的镜子,不追求哗众取众的博人眼球的教学成绩,利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视角,提出的有关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一遍遍反思,体会。

现在我就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教学实践,谈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几点做法。

一、做一名朴素的前行者

在这本书的第一章,苏霍姆林斯基开宗明义,指出"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的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确,有个故事说得好,一个妈妈带着自己还很小的孩子逛商场,妈妈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精致漂亮的商品,心情很愉悦;但在一米高的孩子眼里,满眼都是拥挤的人群和密不透风的空间,他当然倍感压抑甚至恐惧。因为生活经历的不同,我们和孩子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很容易出现差异。学生出现问题,我们理所当然感到愤怒,首先想到批评和指导,但是在学生看来,教师没有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反而不能解决问题,会激化双方的矛盾。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好教师的另一个标准,精通所教科目,精通教育学和心理学,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让我感兴趣的是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聘任制度,苏霍姆林斯基争取学校自主选配教师的权力,为此他广泛寻找具有教师才干但未经师范教育的人才,比如只具有普通中学文化水平的电工,因为能吸引孩子到他的工作间,他建议这位电工经过师范学习成为学校的物理教师,并建立"创造车间".区报编辑酷爱园艺和科学知识学习,接受了建议,开始旁听老师们的课程并教授孩子们生物课,在果园里指导孩子们进行研究……在帕夫雷什中学有藏书1.8万册,教师私人藏书4.9万册,苏霍姆林斯基家的私人藏书1.95万多册,学校的每位教师都订阅了几种杂志并经常展开研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知识、科学、文化和孜孜不倦的劳动的光辉照亮了个人点滴的禀赋、天才、爱好、才干的时候,后者才会闪耀出光彩来。

在帕夫雷什中学,教师的爱好自发地推动学生的研究。热爱读书的教师指导多个年级的文艺阅读小组,她还推动组建了话剧团;喜欢机械的物理老师带着学生组成模型制作家小组,他还会多种乐器,指导学生的乐队;爱护生物的生物老师组建了考察家小组、博物家小组、育种家小组等多种生物社团,她让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在这个团体中,每个教师都有自己对某项专业的爱好,并极大发挥了自己的特长。

作为一名优秀的前行者,一名好老师会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找到自己所爱好的领域,不知满足地潜下心来进行专业和德育研究,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摒弃无谓的社交、无效的劳动和无趣的体验,并将其所学和学生进行分享,推动双方的教学相长,教师对知识纯粹的渴望和求索必将带动自己的职业发展,也必将带动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重要的源泉。而孩子生病、体弱和带有疾患素质,则是众多不幸的祸根。"根据帕夫雷什中学20年中的统计,学习差和跟不上的学生中,85%的学生主要原因是健康状况不佳,身体患有某种疾病而且医生无法察觉。回想自己所接触到的案例,应该承认,平时接触到的学习认真但成绩一直不理想的学生中,很多是身体素质差的学生。

感觉生活有趣,精力十分充沛,全然不知疲倦,这才是青少年精神力量的源泉所在。青少年身心的急剧发展,要求我们关注体力和脑力劳动的适当。在此基础上,我很认同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所说的,大量死记硬背这种不顾教育规律的做法,将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不仅如此,我还想到,在上课期间,我们的教室光线是否充足?桌椅是否适合学生身高?弱视的学生是否得到关注?在课余时间,学生每天的活动时间是否充足而科学?呼吸的空气是否干净清新?电子产品对他们的影响能否得到控制?吃的食物是否足够科学健康?在休息期间,每天的睡眠时间是否足够充足?是否能保证白天的休息时间?回想自己的高中生活,越发觉得这些问题尽管琐碎,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为什么关注少呢?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似乎是教育的细枝末节,似乎也不是单纯学校的重视就能做到的,但是,这是学生终身健康发展需要的,是学生能够享受健康生命带来的欢欣所必需。小的方面,在新鲜空气中,紧张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越多,各个器官的发育及其功能的发挥就越协调,就越不容易疲劳,精神状态也越好,有利于学生当下的学习生活。大的方面,从小养成这种注意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在体育运动中,孩子会慢慢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习惯,每天都极有生机,只有下一代的精神活跃,我们的祖国才能永葆青春。

帕夫雷什中学认为,学校不应是填鸭的机器,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意愿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在冬季温度-15℃以上的时候,帕夫雷什中学高年级学生要在户外劳动10-12天,甚至天气好的时候,他们还会在户外新鲜空气中看书……在这种情况下,伤风感冒在学校里已经很少见了。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军训时学生动辄晕倒、换季时学生动辄成群感冒的现象。这是我们目前教育的失职。1957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先生号召清华学生:"我们每个学生要争取毕业后工作五十年。"在这句口号的号召下,清华大学发扬重视体育传统,为国家培养了一代代各个领域的人才。而人才的身体素质,决定了他能否为国家健康工作。

三、在劳动中实现教育价值

可能是受到特定时代环境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极其重视劳动教育,为此专门花费大量篇幅作了说明。他认为,教育任务就是让劳动渗入我们所教育的人的精神生活中去,渗入集体生活中去,使得对劳动的热爱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成为他的主要兴趣之一。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因为高考的局限和家庭生活的影响,较少有参与体力劳动的机会,所以在班级活动中,没有担当精神,没有劳动和付出的意识。比如值日生不能按时打扫卫生,总是到检查之前还没打扫干净;打扫完了,有了垃圾随地就扔;自己的桌子不能打扫干净整齐,吃的用的什么都有;垃圾袋放在桌子旁边,很长时间都不扔掉;另外,单一的"授课—做题"过程对学生能力的畸形培养让学生的思维脱离实际……可以说,缺乏劳动,非常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导致学生思维僵化,生活能力差。

那么,应该怎样利用劳动教育进行德育、智育和美育呢?帕夫雷什中学有以下几条经验可以借鉴。

第一是尽早进行生产劳动。孩子应尽早认识到没有劳动就不可能生活,并从劳动中体验到自豪感、荣誉感和尊严感。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在小学未入学前就要收集树籽并播种以建设护田林;学校承包了大片的荒地建成了农田试验田,选育良种和饲养家畜。这种劳动和研究、实验、创造相联系,所以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第二是劳动的多样化。根据孩子的天性和爱好,帕夫雷什中学鼓励学生参与多种劳动小组,掌握各种劳动技巧,许多学生既培植小麦、葡萄等农作物,也学习装配收音机、内燃机这种机械工作。劳动的多样化,让学生选择专业的自觉性提高,发掘了自己的个人倾向和才能。

第三是使劳动具有创造性并且手脑并用。如果将简单的劳动赋予研究目的,在劳动中通过技能训练,运用实验研究和科学指导,将培养孩子更高水平的精神品格,要保证这种工作具有创造意图的基础。

第四是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和体力特点。要让劳动量符合孩子的体力水平,也要注意到,当孩子们基于一种有趣的计划连续进行劳动时,他们的体力和能力就会大大增长。同时,要将劳动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充实孩子们的灵魂。

正如书中所讲的,学生的任何一项劳动,不仅是物质价值的创造,而且也是自身价值的创造。劳动的目的是孩子心智的成熟。正是通过劳动,我们的教育增加了另外一块重要的阵地,孩子的终身发展才能更加合理,更加有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看到,帕夫雷什中学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发展环境。教育如果不反思时代,贴近国情,只能是对学生和国家的失责。STEAM学习、深度学习的理念,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的发展,学习空间的重构,创客空间的建设等都让我们震撼于时代发展的瞬息万变及其对教师和教育的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写于上世纪的《帕夫雷什中学》对我们有何意义呢?在我看来,正如《论语》不因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而失去价值,古希腊神话不因心灵中的人神易位而失去其光辉。道德的规范,审美的标准具有长久的普适性,优秀教育的标准永远都是人的发展,所以,这本书直到今天都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我们不能重建帕夫雷什中学,但希望苏霍姆林斯基这种朴素的教育情怀能在我们心中扎根、生长。

帕夫雷中学读后感1000字模板6篇


籍是智慧的矿藏,给我们强壮的营养,让我们领悟更多做人的道理。第一次读完作品后,我们会被书中的情节惊艳到,震撼到,对于作品中的情节人物我们应该更加深刻的表达感受。您会从哪些方面着手作品的读后感呢?栏目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帕夫雷中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帕夫雷中学读后感 篇1

本书的特点在于,它能使读者更集中、更全面地了解苏霍姆林斯基其人、其校及其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施教措施。该书除在苏联国内多次重版外,还在国外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本书通俗易懂。它既非空洞无物的泛论,也不是事实材料的罗列,而是以论统实,寓论于实。结构严整,泾渭分明。

这本书所呈现的该中学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技术教育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让我震惊,而其时间还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实践而非空想啊!同时本书作者和该中学老师宗教般的教育情怀和高度的专业知识素养也让我击节赞叹!我觉得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所追求的东西他们大部分都做到了。比如对文学艺术的重视、对生命的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等等。要说不足的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特定时期的某些因素的制约下,其公民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作为一个教师,我以为,持续不断地从各个角度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进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我在追求教育理想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即使现在,也有太多的教育问题我并没有思考清楚。

教育的场所是封闭的,老师和学生很少走出学校去打开眼界,去学习实践,去了解社会的需要;评判标准是封闭的,无论是对教师的评判还是对学生的评判,因而在现有教育体制内部被认为是优秀的教师、优秀的学生、有价值的知识放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下就未必是有意义的和合理的。教育封闭性的说法给我以很大启发,也让我对如何打破封闭性产生了很多联想。比如,我认为,如果所有师范毕业生都有机会进入社会,从事和体验一下别的工作,那么他们将可能对什么才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价值的教育形成更为深刻和直观的认识。

帕夫雷中学读后感 篇2

这是一本值得仔细阅读的书。苏霍姆林斯基是一名普通而伟大的教师,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的一部部教育专著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尤为人们的推崇。在教学研究及报告中,人们爱引用他的话,不能说是金科玉律,但是也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进行了一次次的思想的启迪。他的书被人们广泛接受,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我想就是他的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直白的语言往往蕴含着他自己的教育思想,仔细捉摸,便会大有深意。在《帕夫雷什中学》这本书里他说了自己平常的教学活动,列举了许多实例,而不是让读者泡在大量的专业术语之中,不知所云。 这次读《帕夫雷什中学》,主要读的是其中的德育部分,看看苏霍姆林斯基对德育的理解。他在书中的第四章提到德育,并分为七个小节对德育进行论述,介绍自己的德育实践。在这里,我先说明一下,他的七小节的标题。

1 、公民基 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

2 、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途径

3 、信念在道德成熟时期 如何发展和巩固

4 、社会定向 信念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5 、敏感性和 同情心的培养

6 、培养诚实和荣誉感

7 、培养男女青年相互关系的道德美感。

从 这七个方面为学生建立一个德育体系,也为自己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标尺。 读完德育部分,我的脑中浮现这样几个词语,共产主义思想公民教育习惯、体验榜样劳德结合情感等 。 一、共产主义思想。苏霍姆林斯基 生于 1918 年,当时俄国十月革命打响,随后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巩固这样的新兴制度 , 国民教育自然也是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发展的,深受这样教育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他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也很自然地体现了共产主义思想,他培养的人是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这样的人必定是要为社会服务的,而不是培养那些利己主义者、个性主义者。他的整个德育思想都向我们传达共产主义信念,就好像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要 高 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一样。围绕社会的主流思想,进行教育应当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准则。

二、公民教育。

人除了是自然人,在社会中,我们还是公民,需要遵循一定 的公民准则。基于对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五条准则作为起码的道德素养和公民精神。

1 、你是生活在人群之中。不要忘记,你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愿望都会影响你周围的人。你要知道,在你想要做的和可以做的事之间是有界限的。要检查自己的行为问问自己:所做的事是不是在损害别人和不利于别人?做什么事都要有益于你周围的人。

2 、你在享受别人创造的财富。人们给了你幸福的童年,你要以德报德。

3、 生活中的一切幸福和欢乐都由劳动所创造。不劳动,就不能正直地生活。人民教导说:不劳动者,不得食。要牢记这一格言。懒汉,寄生虫 犹如吞噬勤劳的工蜂所造的蜂蜜的雄峰。学习是你的首要劳动。去上学,就是去上工。

4 、要做一个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人。要帮助弱者和无自卫能力者。要帮助患难的同志。不损害人,要尊敬、爱戴父母 是他们给了你生命,又在抚育你,希望你成为一个诚实的公民、成为心地善良的、心地纯洁的人

5 、对坏事不能置之不理,要同坏事、欺骗和非正义现象作斗争。绝不可同那种企图靠别人去生活、损害别人、危害社会的人妥协。以上的五条原则强调利他主义,使公民和别人融洽相处,倘若人人都能有这样基本的素养,社会上就会少了许多自私自利的人,和谐社会也是水到渠成,那样会使美好的,但反观我们的社会,学校教育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家庭的氛围,社会的风气,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学生的德行需要各方面良好教育的促成。但是学校老师也不能因此灰心,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帮助他们识别是非善恶,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三、习惯、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在一个人的幼年及童年时期就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学。他不是凭借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快乐,进而因为有快乐的体验,而重复那些美好的品行,渐渐地形成习惯。这正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教育意义。当学生将一些良好的行为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这就已经达到德育的目的。

四、榜样。

人大多是会模仿的,榜样往往成为我们模仿的对象,他们的品德意志首先让我们敬佩,进而由于对榜样的崇拜,我们会把榜样的价值观当作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会做榜样曾今做过的事或者是类似的事。我们生活中,需要这样的榜样,而且这些榜样需要被人宣扬,例如,中央台每年举办的感动中国,多少人为上面的人的事迹感动,为他们的精神所动容,无形之间,我们会明白什么是高尚,无私。所以,榜样的力量,由于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

这是我第一次读《帕夫雷什中学》,以上是我的第一遍的阅读的感受。我的直觉告诉我还会再读这本书的。

帕夫雷中学读后感 篇3

读师范时,我从教育学教材和老师的授课中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名字和他的帕夫雷什中学。从那时起,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话语便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之中。

做老师以后,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帕夫雷什中学》全书分为前言和七大章。前言部分言简意赅地阐述了他的基本教育信念。第一章介绍了该校从校长到教师整个集体朝气蓬勃的概貌。第二章则把该校富于教育性的物质环境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第三、四、五、六、七章分别就体育与健康、德育、智育、劳动教育、美育五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见解和做法。而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就是设计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他终生执著追求的目标,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

他在谈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时,总是强调要尽力发掘每个孩子的天赋才能。他指出:最主要的是,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人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卓著成绩。而教师的技巧就在于捕捉这一点,并提出相应的适合他提高的任务。以前我们讲成功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而事实上我们在实践中还是在吃大锅饭,仍然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充分研究,缺少分层的具体措施。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似乎更有必要来反复咀嚼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确信,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他在他的中学内创办了家长学校,并授之以父母教育学,而且他的可敬和独到之处还在于这样的体系范围所及,不只限于学龄期,而是早至学龄前,这样的认识使得帕夫雷什中学在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上得益非浅。在这个方面我们有很多学校做了许多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家长会变成批判会、告状会的情形也并不在少数。我们对学生的评价的不够专业也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无法给家长提供更多的专业的、有建设性的建议。而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也大都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我只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和条件即可。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学校与家庭没有做好有效的沟通所造成的,这当中,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执行者的学校恐怕难辞其咎。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精神环境,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在这样的一种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背景进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形成、满足自己的需求的兴趣,以及展示自己才能和创造的场所。在这个方面他作了如下的尝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余时间,他认为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素质、爱好、秉赋才能,只不过是空话而已;为学生建立了为数众多的,足以满足每个学生精神需要的课外活动小组;引导学生突出三项爱好: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劳动创造项目。在这里他把课外读物的教育作用提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曾这样自我表白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他确信,书如果没有成为学生获取精神的源泉,那么他的心灵中也不会产生其他精神需要。他在给学生列举的书目中,仅文艺性书目就有270部,而且按照他的说法绝大部分学生在他的青少年期能读完。也就是十年不间断读的话,一年也要读将近三十本大部头作品。

另外,就是作者对大自然的教育观,他坚信,大自然是美育的源泉,从赞赏家乡的自然美景到热爱祖国的山川,是德育的起步内容和有效途径,花朵树木、阳光空气都是养身至宝,变幻万千的自然现象是综合训练观察、思考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好手段。

除此之外,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他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不正是现在我们大力提倡的四个面向的素质教育观吗?而且在书中他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真使我受益非浅。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集体力量最重要。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们更应该与全校教师团结一致,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用我们投身教育事业的火一般的热情,用心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为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帕夫雷中学读后感 篇4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的第一章中,谈到了好老师的四条标准的首条标准是:

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

而其中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孩子,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的孩子,一群可能犯任何错误的孩子,一群犯任何错误都可能改正的孩子,一群可能什么都不会做的孩子,一群可能一教就会的孩子,一群气的老师流眼泪,也可能感动得流眼泪的孩子

我们都曾经是这样的孩子,谁没有因玩耍而忘记了做家庭作业,第二天还要和老师撒谎,说作业忘记带了,老师逼着回家拿,却说大人不在家,老师也没了办法;男孩子哪个没有偷过桃,摘过李子,捣过鸟窝,掏过鸟蛋?没给老师起过外号?如果那时有网吧,难免不进去过把瘾。

是孩子,就该这么淘气,是孩子就会犯过错,是孩子就会惹老师惹家长生气操心甚至哭鼻子。谁叫孩子有无限的好奇?谁叫孩子有那么旺盛的精力?谁叫孩子身体和心灵都脆弱的禁不住一片树叶呢?

所以,当我们当我们长大了,面对孩子,我们就该常想想,我也曾是孩子。当孩子遇到悲伤的时候,我们要蹲下来,说几句安慰的话;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拍拍孩子的肩膀说几句鼓励的话;当孩子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也要伸一伸大母手指头,说几句表扬的话;当孩子犯了错误,一定要严厉地说几句批评的话,但话语里一定包含着深情,包含着期望,相信他是一个好孩子。

就像陶行知的四块糖块,就像于永正的优雅的蹲下,就像斯霞清澈如水的孩子般明亮的眼睛一样,去包容孩子,平等的对待孩子,永远地爱孩子。

常想想我们曾是个孩子,我们就会更多地欣赏每一个孩子,哪怕是他的缺点;就会更多地包容孩子,理解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孩子,就会感觉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送给你的美丽的天使。

常想想自己曾是个孩子,我们的心会变得越来越温软,越来越慈悲,天底下没有一个不是好孩子了。眼睛会变得越来越清亮,心灵会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单纯,突然间会发现,自己竟也像个孩子了。

帕夫雷中学读后感 篇5

工作之余,翻读着《帕夫雷什中学》一书,无时无刻不在为苏霍姆林斯基热爱教育事业的真诚之心所感动着,无时无刻不在为他终生从事教育科研的精神所激励着。

帕夫雷什中学,一所普通的乡村学校。苏霍姆林斯基费尽心思地在这实践发展他的教育信念,用心地抒写了生动感人的教育诗篇。结果,这所偏僻的乡村学校在他的努力下变成了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之一,变成了远方来访者求经取宝的场所。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阅读的作用。他再三告诫我们的老师:要多读书,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很重要的精神需求。”的确,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需要我们多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还主张从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高度看待一切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给学生自由的心里空间,不能忽视多样性。我们应为学生创设多样性的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自信、创造与成功还给每一个孩子。

我浅谈了读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以后我会挤出时间,继续拜读这位大师的经典,吸取经验,反省自己,完善不足。

帕夫雷中学读后感 篇6

读了《帕夫雷什中学》其中有一个故事中涉及到了记忆力的培养 记忆力是衡量学生智力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对一个事物都不能记得,还谈什么思考、创造?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影响记忆力的因素有很多,尤其要注意的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

兴趣爱好 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喜欢的事物总是愿意去看、去想、去记,过目不忘,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东西反应相对迟钝。比如去旅游的路上,有的人一上车就开始呼呼大睡,而有的人却非常兴奋,睡不着,他在左顾右盼,随着汽车的行驶很自觉地就记下了沿途有哪些风光,这条路是怎么走的,从哪里到哪里大概有多少路程?下次再经过他就有印象了。

心理目标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惰性,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有时觉得某个学生怎么就这么懒,其实这正是人性的真实写照。语文老师布置今晚要背两首古诗,明天抽背。学生回到家几乎都能背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每个学生都喜欢背古诗?肯定不是。当然,其中一定有喜欢古诗的孩子,而更多的学生可能是在想:我要做个好学生,明天万一老师抽到了,我要能背出来,于是,通过几遍的朗读,他就记得了,要在平时,没有这样的目标,他可能读100遍都记不得。

独立探究 在数学上表现特别明显。一个问题通过独立探究、冥思苦想才获得解决,不仅自己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而且会记得特别深,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不会忘记。如果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想都没想,通过老师的讲解一会儿就听懂了,一般情况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忘记。

智力水平 这类学生表现为什么都慢,尽管主观上很努力,但是语文、数学、英语都忘记得特别快。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只有多鼓励学生、指导一些学习的方法,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但还是要期待奇迹的出现。

网友推荐:史记读后感5篇


史记读后感(篇一)

站在历史的面前,我们都是旁观者。历史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同样的,每个人都能去创造历史。但是一部千古绝唱的史书,只有一百三十篇。诚然机会均等,名垂千古的永远是少数。他们的天赋抑或是人品,都是一种“超能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让凶悍的匈奴人闻风丧胆,数年不敢妄动的大将军,便是李广。当只率领百人误入敌人腹地,被弓箭手包围的时候,当士兵们“大恐,欲驰还走”的时候,李广只有一个字:“前!”果敢又不武断,佯装诱兵,使敌人误以为大敌当前,急忙撤军,从而得以巧妙的全身而退。善用计谋临危不乱的大将风度,是李广将军的法宝之一。

“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近食,广不尝食。”对于士兵,从不苛刻霸道,军中生活让人人感到方便,却从来没有发生过意外。因此,李广才能深得士卒敬重,士卒也都愿为他拼死作战。不是作威作福,而是同甘共苦。将士们有士气,在百姓那里自然也有口碑。

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忠诚报国,为人正直的李广将军却从未被封侯,并且命途多舛,落得一个自刎而死?

我想,除了不够幸运,大概是和李广追求完美的性格有关。《史记》中写道:“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他不会做没有把握的事情,难免会因为保守而错失一些绝佳的机会。因此他也多次被敌人包围,身陷绝境,导致被贬谪。骁勇善战的将军却总是缺少酣畅淋漓的胜利,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广老将军便愈发的暗淡了。

即便有这样的遗憾,也没有人不去敬重他。毕竟他为大汉朝出生入死,年过花甲依然请缨“先死匈奴”。当李广的死讯传来,所有的人都为他哭泣。再没有一个人拥有“射虎中石”的箭术,再没有那样一颗忠贞不渝的心让所有人敬仰,再没有一个三朝元老“飞将军”。没有霍去病的锋芒毕露,也没有卫青的功成名就。但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

 

史记读后感(篇二)

寒假里,我读了许多书,其中,对我感触比较深的还是《白话史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转体通史。

《白话史记》的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最初没有固定名称,一般称为《太史公书》。“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只是美称。

《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就是出自《史记》中的《周本纪》。《周本纪》讲了:有个人叫弃,她的母亲是邰氏的女儿,叫姜原。由于姜原出门到野外,看到巨人的足迹,就想用脚踩踩巨人的足迹。一踩上巨人的足迹,就感到身子一震,好像怀孕了一样。日后就生下了个儿子。姜原认为很不吉利,想把他扔掉。可无论扔到哪里,都有动物帮助他。姜原认为他很神异,就养大他。因为最初想抛弃他,所以给他取名叫弃。弃的后代有个叫姬昌的,他敬重长辈,慈爱晚辈,对待手下的人也很好,于是就有许多才士归附他。

后来因为纣王倒行逆施,贪恋财色,在姬昌的带领下,百姓推翻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周朝。可最后还是由于周幽王为了博褒姒一笑,听从了一个大臣的荒唐意见,点燃烽火,让大臣们匆忙跑来,却发现什么事也没有,终于让褒姒笑了出来。周幽王很高兴,还赏赐了那个大臣。可是有一次,敌人真的来了。虽然周幽王及时点燃了烽火,可是大臣们不相信,没有及时救援,使周朝从此灭亡了。

我觉得里面的姬昌是个真正的君子,可周幽王很糊涂,为了让褒姒笑一笑,赔上了整个周朝。先辈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葬送了。

其实,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和它相类似的例子。有些年轻人,不好好生活,不好好学习,抵不住电脑游戏的诱惑,经常花钱去上网,然后导致上网成瘾,一有钱就去上网。经常上网不仅弄垮了身子,还伤害视力。没钱时,还会去偷钱、抢钱,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史记读后感【篇三】

随着课堂教学的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每一位教师都在寻找、积累和建构自己的有《漫画史记》是一本让人记忆深刻的漫画历史书,用漫画的方式来给读者讲述了历史。

说实话,以前我一点也不喜欢历史,我总觉得历史太枯燥,不是打来打去就是用什么什么计策。而我出奇地喜欢漫画,不止喜欢它曲折离奇的情节,更喜欢它用一幅幅美图连接的故事。听妈妈讲,《漫画史记》是用漫画来讲述历史,那我应该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呢?

当收到《漫画史记》中的一本时,我就这样带着疑问,迫不及待地坐在沙发上翻看着。没想到不一会儿,我就被这本书里表情丰富的人物画,精彩有趣的故事内容所吸引。从楚汉相争到武帝本纪,刘邦和项羽的战争,比的是智慧;吕后的执政,靠的是冷静;文帝的成功,依的是仁这一个个有故事,精彩纷呈,让我目不暇接!这一次看历史书,我空前没有不耐烦,安安静静地看着,时不时地大笑一阵,时不时思索一阵。

我一口气看完了整本书,闭上双眼,细细品味着每一个细节,每一张图片,还真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呢!真没想到,历史竟然这么有趣!让一向不喜欢历史的我,深深被吸引了。听说这套书一共十二本,而我只试读了其中一本。那《千古一帝》说的是谁呢?《千古悲歌》又是什么旋律呢?《楚汉风云》又是如何悲壮呢?我充满着好奇,也充满着期待。

《史记》是一本伟大的历史书,被鲁迅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现在我们能用漫画的方式来近距离地接触它,太幸福了!

 

史记读后感【篇四】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深红色的封面上,写着“史记”两个大字,是那样的入目三分,矫若惊龙,闪烁着历史的光芒。翻开书,一股书香气扑鼻而来。这书就是《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传记体通史,撰写一个个璀璨的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蔺相如,英勇无比的项羽,焚书坑儒的秦始皇……这多繁星般的人物,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挥之不去。其中,伊挚从孤儿变成丞相令我折服,荆轲刺秦王反被杀使我惋惜,伍子胥白了头发也要复仇,就算会被杀死,让我十分敬仰……就这样,书里的人物个个特点鲜明,让我难以忘怀。

《史记》中有一个故事让我喜爱,那是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一夜白头,不断她努力爬升,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确实是“烈丈夫“所为,能为自己复仇,真厉害!

想到这儿,我的脸通红通红的,伍子胥能千辛万苦地往上爬,努力的复仇,豁出自己的性命也要复仇,可是我呢?

记得8岁那年,我刚升入小学一年级,我就结识了位好朋友,和她聊着就聊到会什么才艺,她说:“我会骑自行车!”我想了想说:“我会的多着呢!”一回家,我就和爸爸妈妈说:“我要学骑自行车!”爸爸妈妈立马答应了,“三轮车”立马变成了“两轮车”。一开始学车,妈妈在后面扶着,爸爸在旁边看,我经常问:“妈妈还扶着?”爸爸会说:“我看着呢!放心,妈妈会扶着的。”我开心地骑了好久,又过了一会儿,我再问:“妈妈,还扶吗?”爸爸不说话,我往后一看,呀!妈妈呢,妈妈突然昌了出来,吓得我倒在了地上……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

从这件事,我明白了:遇到任何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我的分享完了,谢谢大家!

史记读后感(篇五)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有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遭受腐刑后,忍辱负重,创作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史记》。

《史记故事》收录了很多我熟悉并且喜爱的历史故事,如《大禹治水》、《完璧归赵》等,其中《赵氏孤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赵氏孤儿》这个故事发生在晋景公年间。当时赵氏家族的权力和威望越来越大,奸臣屠岸贾出于嫉妒,以惩处杀了晋灵公的逆贼为借口,准备诛杀赵氏家族。赵朔得知后,没有逃跑,因此被杀。程婴和公孙杵臼为了报恩,采用调包计,用程婴自己的孩子替换了赵氏孤儿,屠岸贾杀了程婴的孩子。程婴含辛茹苦地把赵氏孤儿抚养成人,这孩子就是赵武。后来,经过精心策划,赵武终于把罪大恶极的屠岸贾杀了,为全家报了仇。

我被故事里程婴和公孙杵臼两人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他们为了维护正义,英勇献身,这种高贵的品质多么感人肺腑啊!

喜欢《网友推荐:《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合集5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范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