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参考)。

书是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方向。一篇故事一篇心得,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读后感,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读书是一种形式,读后感才是学到的实质。对于写读后感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参考),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在面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情况来看,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

【第2篇】

罗素这本书很久以前就有老师推荐过,由于听到很多评论说他对其他哲学家的解释并不很忠实于原意,而且我记得还有人说过罗素根本就不懂形而上学,所以一直没敢看,怕被他的先入为主影响太深。后来由于专业课要讲这本书,老师做了要求,我就看了这本被称为经典的著作。

看完之后,我觉得我的这个选择是对的,这本书比我事先想象的更令我满意。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风趣,很幽默,说的夸张点,简直可以当一本稍微深奥一点的笑话书来看。这也是促使像我这样没有耐心的人看这本书的主要原因了。

首先,论述清晰,这一点可能和罗素搞逻辑的事实有关。这也许是很多人认为罗素不懂形而上学的原因,因为他总是力图把其他哲学家(尤其是欧陆哲学家)的原本很深奥难缠的东西讲的更明白一点,在这个过程中,毫无疑问会丢掉很多细腻精微的意思。但是如果这是一种错误,我喜欢这种错误。这一点也保证了这本哲学史是一本很安全健康的书,也许我浅薄了一点,但是它不会把我引向对我来说很危险的冥想之中:一切是那么的清晰明了,即使不清晰明了的东西也会清晰明了的承认这一点。

论题的广博,崇尚理性,具有常识感,在政治上和伦理上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这些都是令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毫无疑问,这本书让我接受罗素自己而不是他所论述的哲学家的哲学,但我认为,这也是任何一本由个人撰写的哲学史不可避免的问题。而罗素的哲学是很能帮助人的,并能使之成为一个有着正常智慧的现代人。

另外,罗素从时代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出发,对论述的哲学家的选择也与一般的哲学史有所区别。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方面的成就作为选择标准,而是更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有些政治家和诗人,由于对哲学发展有比较大的影响,在本书中也都占有一席地位。

论述西方哲学史的名著有许多,各有其优点。相比之下,我认为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优势在于,它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说过,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罗素在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当然了这本书应该说还是有偏颇的,比如,尼采这一章(尼采是我唯一看过原著的人),他没有提到《悲剧的诞生》中的酒神精神之类美学见解。而这一点是尼采的思想中也很有影响的部分。最明显的是,由于哲学立场不同,罗素对思辨哲学抱有偏见和轻视态度,他也就不可能比较客观地理解和评价德国的思辨哲学,尤其在对黑格尔的哲学上更是如此。我推想他对其他哲学家的论述也是可能有偏颇的。

但是罗素毕竟是人,所以也不用苛求他写出一本绝对完美绝对忠实的书。就我而言,我在这本书中学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感觉就像来到了一个新大陆:原来话可以说的这么清楚!很幸运在启蒙时能看到这本书。

总体说来,罗素的这本书使得我相信哲学是很实在的一门学问,而不是我以前出于无知所认为的纯粹是书呆子的梦呓。也许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吧。

【第3篇】

什么是哲学?这本是个不可讨论的问题。因为我们一旦给某个事物定义了概念,我们便规定了它,我们也因此陷入了定义的束缚之中。哲学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是所有我们可知的和不可知、已知和未知的总集合。哲学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在现有的语言条件下我们根本无法定义它。语言是人类思维创造的产物,是对我们生活的周围的描述和解释,这种描述必然带有人类思想的主观性,是对客观事物概念化了的结果,这种概念是经过某种中介的规定性。运用具有复杂规定性的概念去描述哲学,去定义哲学,我们很难在大量而又复杂的表象中找到哲学的本质。物理上不是有“不确定性原理”吗?我们一旦定义了哲学的形式,就无法准确地把握哲学的内容;反之我们一旦了解了哲学的本质,我么将根本无法用某个形式把它表现出来。如何探究哲学的本质?黑格尔说过:“要理解一个事物的本质,必须了解它的过去。”哲学的过去即是探究哲学的本原。

哲学的本原是什么?哲学的起点是什么?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不断探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两千多年来无数哲学家试图给出了无数个答案,可依然是莫衷一是。我们所有的概念都是由定义得来的,可能够定义概念的物质又是什么?其实,我们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于“是什么”和“不是什么”这两个命题。我们讲什么是什么的时候,这其中的“是”又是什么呢?在语言当中,“是”只是一个连接词,连接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的中介。我们可以得出“你是人”的概念,也可以得出“人是你”的结论。这是两个命题,只是两个概念的简单排列。但“人是你”明显不合逻辑,也无法解释清楚。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认为最初的起点必定是没有任何中介和规定性的,它扬弃了自身一切的特殊内容,成为空洞的“无”。所以黑格尔从“是”出发,把“是”当作产生一切问题的原因。这里的“是”不是我们所说的“是什么”中的“是”,这里的“是”是包含的意志和决心,他认为一切的事物都源于这种“意志和决心”。整个世界的最初是“无”,它不包含任何东西,同时它也包含有一切的东西,本原同时也是“有”,这个“有”和“无”是相对的,离开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是没有意义的。即否定的东西也同样是肯定的;或说,自相矛盾的东西并不消解为零,消解为抽象的无,而是基本上仅仅消解为它的特殊内容的否定;或说,这样一个否定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基本消解的被规定的事情的否定,因而是规定了的否定。而“是”就暗含在这无和有之中,推动着“是”向“无”的运动以及“无”向“是”的转化。但是在转化完成之前,它仅仅是一种暗含的意志和决心,而并没有丝毫的改变。这就比如我们一个人希望成为老师,这仅仅是一种想象,只是存在于我们意识当中的一种意念,在我们要去“是”之前,要成为之前,我们什么也还不是,我们还是无。事物就是在这种“是”运动当中不断产生。

但又有一个问题,这个“是”是从哪里来的,即万物包含的意志和决心又是如何产生的。黑格尔把它归结于上帝,认为上帝的思想是固然存在的,我们是在上帝的思想外化为客观事物之后才产生的。但到目前为止,上帝是否存在还是个未知数。所以黑格尔无法更加准确地论述本原的问题。这有点像霍金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起初起源于一个质点,一个抽象意义上的质点,然后在一场爆炸后形成现今的宇宙。宇宙起初是一个质点,它里面什么都没有,但同时包含了宇宙万物。但霍金同样没有解释宇宙为什么会是质点以及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状况,所以我们仍然需要找到一个扬弃了各种规定性和一切中介的最初点。

但这个中介点必竟是深奥而又复杂的。康德认为本质和具体是两个层次上的对立统一。本质是从具体中抽象出来的,它自身没有独立存在物,只能依附在具体存在身上。因此,本质不涉及起源问题,它以存在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存在的发展变化规律。康德强调理性的重要性,它将哲学划分为经验的宇宙论和理性的宇宙论,其实就是根据有限和无限的范畴划分的。经验停留在有限,它关注的是具体存在的发展变化;理性上升到无限,它把握本质存在的运动。理性总想推出一个条件的全体来,这个全体是一个绝对不受条件限制的东西,这就是哲学上的“无限”。因此,他认为在复杂繁多的世间万物当中寻找哲学的本原是不可能的,无论是金、木、水、火、土,还是小到分子、原子,我们都必须独立于感性世界之外在抽象的理性世界中寻找哲学的本原。

无论哲学的本原是什么,哲学的定义是无法给出的。它只存在理念的无限延续当中,正如无数的哲学家不断的试图定义哲学的历史一样,哲学是一个混沌,茫茫然然,既看不清它的真实面目,又无法感知它的存在,因为它根本不是一个现实世界的东西,而是我们需要运用感性-知性-理性的阶段方式去认识它,理解它。我甚至怀疑,一旦我们人类消失了,哲学还存在吗?一个离开了生物的地球还有思想吗?我们平时熟视无睹的自然物,或许只是我们感觉到的表象,而它的真实存在我们将永远无法得知。否定的东西也同样是肯定的,肯定地东西也同样是否定的,哲学只有在这永远的矛盾运动当中才能澄清。或者否定之否定的最终结局就是这样一直地延续下去,这个延续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哲学。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800字阅读

《疯狂人类进化史》(读后感参考)


《疯狂人类进化史》读后感800字

史钧老师的《疯狂人类进化史》就是基于达尔文的演化论和自然选择学说而著的一本书。本书从生物学的角度介绍了人类演化背后的种种不为人知的冷知识,语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没有专业的术语,整本书写得行云流水,一路看下来不会卡顿,全书共十三多万字,我八个多钟就看完了。

《疯狂人类进化史》是一本软科普书,作者从演化论和自然选择学说的角度,给我们揭开了人类身体的秘密。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并不了解,比如,为什么人类要直立行走?为什么人类要褪去全身的毛发而单单保留头发、胡须、腋毛和阴毛?为什么人类会呈现黑白黄这些肤色?为什么人类对性爱这件事如此热衷?人类有哪些自然演化的错误“设计”,又该如何解释?关于大脑我们不知道的一些冷知识……不一而足。

这本书足够有趣有料。

如果正儿八经地解释上述的这些问题,必定如同论文一样难以让大众接受,但是作者的软科普能力着实很强,他将专业性极强的问题通过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文章中处处洋溢着理科生独特的理性幽默,可以想见作者定是个高情商、高智商的善于交际的人。

有料在于,作者用科学的视角和方法论为我们解开了人体的秘密,其中包括很多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真实的演化动机,让我又一次感到演化论强大的解释力,再一次对达尔文顶礼膜拜。不过作为一本科普书,作者自然明白科学的发展规律和局限性。所以,对那些暂时没有定论的问题,作者自然也不会给出定论,只是给出可能性。科学的魅力和考验人之处就是它承认认知的局限性,任何的结论都只是当下适用,随时都可能被否定,直到无限逼近真理。

对普通人来说,了解身体的冷知识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因为知不知道这些生活依旧。但是对于一个好奇心强的人来说,这本书会很有看头,如果同时坚信了解一些“无用的知识”总会在某个时候起到作用的话,那么更应该看这本书。

这本书可谓是“全程高潮,满地彩蛋”,还不快快行动起来。

《哲学起步》读后感800字


《哲学起步》一书读书历时一个月,读书摘记部分有25000余字,主要摘取作者的重要观点和部分论证过程。个人感觉读书用时太长,除了工作等客观原因外,主要是个人用心不够,这个在下一本哲学书籍的阅读过程中务必要改进。

《哲学起步》一书是邓晓芒教授在给法律系本科生讲哲学导论课的课堂录音整理而成。作者一直以来想要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但是因为哲学这门学问内容太过博大精深,作者自认为读书还不够,所以一直到此书出版的2014年,作者年过60岁以后,仍然未能完整建立。作者把这门哲学导论课当作创建自己的哲学体系的一桩重要工作来做,作者进行了朴素而又深入的一种个性化的哲学思考,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当然,作为普通读者,作者的这本《哲学起步》读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一方面我对哲学没有过接触,心中没有一个结构性的哲学体系,读起来难免会有一些不通之处;另一方面作者本身讲课内容本身是自己的个人哲学观点和理论的集合,相对来说没有那么成体系,没有那么兼顾概念解释和相关问题普及,不如一般的哲学教材比较容易让人易懂。还好的是,本书结构比较明确,即通过回答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三个问题,就人的本质、自我意识的本质、自由的本质进行解析,在这种框架下,读书的时候理解某些问题也就相对容易一些了。

作者在后记中指出:本书最终要的创新之处,我以为就在于把全部哲学都建立在有关人类起源的一种新观点上,这个观点我已经在好几篇文章中表述过,这就是:人的本质定义以及人和猿的区别应当修订为人是制造、使用和携带工具的动物。本书对携带工具这一现象的哲学意义展开了系统的大规模的论证,尤其是它与形成语言和自我意识结构的密切关系,这是前人未曾注意到的。海豹君深以为然,最少海豹君以前并未接触到此类的观点。

读罢此书,海豹君还是认为此书虽然名为《哲学起步》,但并不一定适合哲学入门书籍,尽量有一定的哲学基础之后再进行阅读。海豹君下一步将从哲学史类、哲学概念类书籍入手,逐步深入进行学习。

最后,分享一篇邓晓芒教授的文章(邓晓芒论自由),该文章内容与《哲学起步》一书中的内容基本一致,大家可以读一下,较为直观地了解作者的观点和行文风格。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800字(精选范文)


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本科在读生,对我而言,到现在上的专业核心课也就三门吧——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然而,我总觉得自己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一方面,我自己现在就只是一个初学者,自然只能学习一些简单的东西;另一方面,学校上课用的教材是国外的译本,还是有点混乱的。而且自己在课上比较散漫,心不在焉,听不下老师讲课,不太喜欢死沉的课堂氛围,翘课什么的都有。而老师方面,他们主要的精力并没有放在教学上,而是别的一些事情,比如科研这些,教学的质量也不是太好。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https://www.dhb100.com/

所以,因为以上种种的因素,我对微经和宏经的学习并不扎实(政经先放一边)。而这学期,我学的是宏观经济学,机缘巧合之下,我去旧书店买了这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也即是这本教材的下册——《西方经济学下册》。又是偶然的情况下使我开始读起它,发觉这本教材比较狠,没有废话,并且编的思路也很清晰,觉得十分受益。故又去旧书店再买了它的上册,也即是它的微观部分,决定利用假期的时间好好翻看一下,才会想着写读书笔记,希望能坚持下去。

然后,我认为,从来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也是可以看的明白我的这个笔记的,因为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朴实无华的学科,它的道理都是实在的,尽管这些道理的假设往往有些不切实际。

由于我并没有先看完这本书再回过头来写读书笔记,虽然这可能会导致我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没有什么大局观,但是我以为这恰好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一起阅读一起发现的可能,希望最后能有峰回路转的感觉。我还偶然的发现,这本教材也是今年广工经济学,就是刚上大一的师弟师妹们的教材,这也是一个巧合吧。

最后,在一些道理的阐释方面我可能不会做过多的解释,道理正是因为它的深刻才显得简洁难懂,不过我应该还是会尝试去想一些背后藏着这些道理的具体例子。然后,一些图像可能我就直接拍书放照片上来了。

如果读的过程中自己有什么想法也会放上来,不过,我自己觉得这个读书笔记可能还是会非常地像一个学生上课时候的笔记,毕竟,我读的,是一本初级的经济学教材。(疆域)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www.dhb100.com

《京瓷哲学》(优秀范文)


《京瓷哲学》读后感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习了“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干法》、《活法》、《阿米巴经营》、《京瓷哲学》等著作,《京瓷哲学》的学习结束,标志着兆通型钢对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学习到达了尾声。下面是兆通型钢生产副厂长冀涛的《京瓷哲学》读后感。

稻盛和夫先生的《京瓷哲学》讲述了很多哲学道理,其中包括了提高心性、精益求精、完美主义、热爱工作、经营要诀等,学习京瓷哲学之前,感觉哲学是与工作毫无关系的词汇,通过学习才知道京瓷哲学的一切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工作的积累。正是因为稻盛和夫把人性和心性放在企业的经营与日常管理工作,才有了今天的京瓷,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他认为:人生工作的结果由“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个方程式决定。刚学习这个方程式时感觉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很远,在学习这个方程式时,发现身边有好多这样的人,他们毕业于名校,又有很高的情商,但工作的业绩就是上不去,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那证明他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人生坐标,决定了人生前进的方向和最后的结果。相反,那些没有很高的学历,不怎么能说会道,但是对工作的态度热情很高,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自己的那份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在自我燃烧的同时带动周围的人一起燃烧,同时也得到了领导和大家的认可,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楷模。这是为什么呢?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他的人格与思维方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必须始终保持谦虚”也是稻盛和夫先生一直强调的条目,众多事实证明在生活中,工作中真的是这样的,我们只有保持一颗持久的谦虚之心,才能源源不断的吸收更多的养分,给自己不断的增添养分,给自己不断的增加智慧,还要将自己所拥有的才能发挥出来,做到知行合一的目的。以前自己属于慢热型的不善勾通,算不上“不燃型”最多也是个“燃烧型”的人,十分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听取别人的建议。一直感觉不到那是一种骄傲自大的做法,通过读完这篇文章后,认识到了之前那个骄傲自满的自己,需要好好反省!以后要以“谦和之心”来要求自己,只有拥有谦虚之心才能换来幸福,还能净化灵魂,才能在进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那篇“爱上工作”,人一辈子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有很多种原因,好多人的工作跟自己儿时梦想都有天壤之别,尽管说不清为何,但我觉得一切都是冥冥之中似有安排,我们应该迷恋工作、热爱工作、拥抱工作,只要一心一意埋头工作,自然而然就能获得力量,就一定能做出成果,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并产生自信,进而萌生向下一个目标挑战的欲望,在这样反复过程中,你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这样的良性循环就开始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只有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去喜欢工作,将工作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融入到自己灵魂中去,你的人生才能硕果累累。

中国经济史读后感


1776年斯密《国富论》意味着经济学理论的建构开始,人类的经济生活已经绵延了几千年,从人类起源开始到近代,大概因为一切都与经济有关系,经济和历史总是紧密相连,感觉又学了一次历史一样。

提到的经典著作,当然是钱穆先生的《中国经济史》。他坚定地认为,“今日世界人类已觉醒,各国各民族各有一套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不佩服他人的”。仔细分析这句话,再去通读先生的《中国经济史》,想来这本重要的著作,从一开始就把思考的疆域限定在中国经济这个自闭的系统里。事实上钱穆先生也说过了,“历史可分为通史、断代史、专门史。经济史属专门史,如欲学习中国经济史,最好先能了解经济与历史之知识。”我国是农业大国,书里对所有朝代经济的讲述,毫无例外都着重于农业。回到最开始的疑问,中国的经济路在何方?个人认为,既需从中国的历史中寻找制度、道德、文化的营养,又需充分利用西方国家已充分证明的市场活力。重建生态文明、道德文明、文化文明,过去的30年我们以经济发展为重,但并不是否定了五千年流传下来的精神文明,我们遗落的“仁义礼智信”需捡起,建设和谐社会,我们遗落的“孔孟老庄”需重修,传承华夏文明,我们破坏的环境需重建,还我大好山河。历史是人们寻求正义与真理的过程,显然很难用“好坏”来简单评判。中国共产党的90年风雨历程,正是这样一场不断寻求正义与真理的长征。祖辈们所经历过的每个重大土地、税收、所有制改革与创新,其实都决定了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当下的每分每秒,每时每刻。中国正在重新崛起为经济大国,而此前在世界经济版图中,中国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

实施一带一路,投资海上丝绸之路。首先我们要做的是顶住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保证汇率的稳定,高效地配置我们的资本和技术,为国民换来更多的资源和福利。最后我们希望能建立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国际信用,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正在稳步发展,在提高综合国力和社会生产力的进程中,在经济全球化今天,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举重若轻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跃出深潭的东方巨龙也会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喜欢《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参考)》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