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初中优质读后感

初中优质读后感

《差别》(精选优质读后感)。

书是利剑,能斩破黑暗之愚。每个人对于优秀的书籍,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读后感,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经常写读后感,文章就会越得心应手。值得一品再品的读后感有哪些?你不妨看看《差别》(精选优质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差别》读后感900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力日益激烈,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机遇也增多了。而这关键就在于我们自己能不能把握好机遇。有一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就是《差别》一文。它让我看到了几种差别,那就是高效与低能的差别,主动与被动的差别,消极和积极的差别。看似短短的一篇文章,却意蕴深刻。人生很短暂,世界却很大,值得我们成长的时间短暂而漫长。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与时俱进的年代跟上世界的脚步而不被世界所抛弃,值得我们深思。《差别》讲述了一篇富有哲理性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布鲁诺和阿诺德,他们有着同样年轻的生命和经历,他们的起点都是相同的,但结局和命运却有着很大的差别,老板是掌握他们命运的人。他们一个是对工作、对老板不满意,甚至发牢骚,不思进取;一个是对工作充满激情,工作认真负责且善于思考,干劲十足;我不否认阿诺德有讨好老板之嫌,但是阿诺德的对工作的高效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文中老板给布鲁诺和阿诺德布置了同样的任务,但他们处理的方法却截然不同。布鲁诺是一步一步地来,老板推一步他走一步,这样既显得墨守成规,不会变通,又浪费时间和精力,事倍功半。试想,老板给你布置任务时,不可能对任务描述的事无巨细,也不可能告诉你你每一步需要怎么做。而阿诺德则会举一反三,把事情很好地处理好,这样老板轻松,自己也轻松。造成他们差别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思维、工作方法和观察力的不同。阿诺德他能很好地思考和观察到老板的意图和市场上关于土豆的事情,并将土豆销售农带到老板面前,一步到位。而阿诺德则缺少主动性和观察力。他虽然认真执行老板的命令,但行事过于呆板,做事不能省心省力。而且他缺乏观察力,不仅仅表现在他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还表现在老板给阿诺德加工资后,他好好地观察阿诺德为什么会加工资,他却没有加工资,而是直接去问老板。不过他虽然缺乏主动性和观察力,但他却直言不讳,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老板进行沟通,这也是很难能可贵的一点。世界瞬息万变,下一刻会发生什么谁都不知道。如果不想被世界所抛弃,我们要做的就是像阿诺德一样善于观察,有自主性和主动性,认真工作,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不断的学习,充实自我。唯有丰富的知识,强大的自身,才能在精彩的世界中笑看人生。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800字扩展阅读

《活着》 (精选优质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800字

张艺谋拍了这部电影,很有名气但是没有看过,只知道这是大背景下的小说。读之前我准备了很多,准备成为时代下渺小的一只,站在岸边被滚滚而来的潮水打湿鞋子,去触碰历史的马车扬长而去掀起的灰尘。但读完之后却是意外的平静,有一点点的无奈,只是人生本就具有的无奈。没有拧巴,没有怨恨,仿佛小说里人物的命运都与时代无关。

余华的笔触细腻而有抓力,我好像也和小说中的人物一样穿着布衫,一同经历着这一生。印象很深的是文中有一处描写饿了一段时间的男主人公和儿子把作为家里唯一财产的羊卖了,换回来米,在回家的路上,月光洒在路上,像洒满了盐。读到这的时候,嘴里也咸了一下,没有经历过挨饿,就想象着连续吃了很多天的大米粥,今天突然加个冒油的咸鸭蛋,夹出一点放到粥里,有点滋味了,剩下的还要留着以后吃,我想就是这种感觉吧。书中讲羊是性价比很高的财产,能产奶能卖羊毛只吃草,男主人公的儿子每天喂羊,感情很深,但我想回来的路上,男主人公更多一点的是能吃上一段时间米的欣喜,能不被饿死的欣喜。书中像这样简单自然的描写有很多,也是在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去承受生活中的一切。

作者余华在自叙中写道“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在小说中,看到了时代,看到了被时代拉扯着的命运,更看到了一份简单的意志,是希望,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的人性的善良。

很感恩自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在一定的范围内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努力做什么就能成为什么。不用担心是否有明天,而是去想怎样让明天更好。深处其中可能不会觉得,与书中的时代相比,现在这个时代真的给了我们很多。我想无论在怎样的时代里,我们都可以作出选择,选择做个善的人,选择努力的生活。曾经想过,下辈子要做什么。想过当一棵高高的大树,骄傲的立着,看世界变迁。想过做一只国宝大熊猫,过着吃吃喝喝卖萌的生活。现在更想做人类,去接受世界,接受命运的安排,有思想有性格,去感受一切好的、不好的情感,去渡过每一天。

《草木春秋》(精选优质读后感)


《草木春秋》读后感900字

《草木春秋》是汪曾祺老先生的一个作品集,有小说、游记、散文、杂记等,都充满了一种富有烟火气息的诗意。这不是一本让人读一遍就可以放下的书。

汪曾祺老先生以“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悲悯,加上他那无可复制的文字,不经意间就能让喜爱他的人沉静下来,让人少些浮躁,少些张狂,却不会有任何消沉。他像一位坐在高凳子上手摇蒲扇侃侃而谈的长者,豁达宽容的看着这个世界,叫人喜欢和爱。

贾平凹对汪老文字的评价是:“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对汪老文风评价可谓多矣:含蓄、空灵、淡雅、智慧、宁静、闲适、恬淡、愉悦等,但我认为“平和”最为准确。汪老师从沈从文,文风受这位文学大师影响颇深。汪老的文章很少慷慨激昂地说教,就像一道清泉,汩汩地从你的心田流过,带走污浊、杂质,留下清澈和透明。《随遇而安》里汪老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面对无妄之灾,用这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绝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泰山片石》中汪老觉得他写不了泰山,因为泰山太大。自认为自己不是强者,只是一个平常的人,对于高山,只能仰止。安于平常,安于微小,这份自谦,这种对自己正确的认识,与现实生活中那些浮躁的、夸夸其谈、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读《草木春秋》,让我想起了汪老先生给家乡扬州高邮城文游台匾上的题字:“稼禾尽观”。这四个字,虔诚地表达了汪老对劳作的敬畏,浓缩了天地精华,也浓缩了他一生的写作。即使让他居高临下可以尽观天下,但目光所及处依然只是和他生命息息相关的稼禾。这是一种最贴近土地的姿态,这是一种最平和、最睿智的人生态度。

“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谈的”,就像最养人的食物是平常的米面,白饭面条自存其真味。汪老总是不紧不慢的给你诉说着瓜豆桑苗,秋凉春暖。断没有在过去几十年中被灌输的英雄情怀,壮怀激烈。读进去了,心会被慢慢软化,被滋润。汪老的作品教会我什么叫生活,隐隐的我觉得我似乎摸住了生活中慈悲、柔软、大度的那层质感,学会用一种什么心情坐在家里晒外面的阳光。汪老不是教人们无缘无故的秋叶拂面空惆怅,而是以他儒生独有的入世情怀慢慢沁润着大众的心田,滋养着人们的精神。

喜欢汪曾祺老先生的平和!人生一世做一个像他一样爱生活的人。

《爱心树》(精选优质读后感)


你可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喜欢上了一颗苹果树,苹果树也深深的喜欢那个男孩,后来男孩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苹果树,向他索取,苹果树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这个男孩,并因此感到很快乐。男孩多像现在的我们,那颗充满爱心的苹果树又多像我们的父母。

读完这个故事,我又感动又难过。苹果树那么无私,把奉献当作最大的快乐,从树荫到自己的果实,从树干到最后的根,毫无保留的给予了那个男孩,从来没有索取过什么,这种奉献精神多么可敬可贵!即使对方的要求明显有些无情,但苹果树却无怨无悔,这是一种没有任何要求的大爱呀!再看那个男孩,他想过苹果树的付出是牺牲了自己吗?他考虑过苹果树的心情和感受吗?他想过感恩和回报吗?没有!他只想到自己。每次回味这个故事,感动和难过就充满我的心。我不是那个男孩。我深深的知道:感动之后应该懂得感恩;难过之后应该懂得回报。因为,我的身边有这么多的爱心树。

祖国,您就是一棵爱心树!是您让我享受和平与自由,在和谐的社会中幸福长大;是您让我享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关爱;是您让我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在蓝天下放飞纯洁的理想。您无私给了我们这么多,我深深地感谢您、爱您,我的祖国!有的人,就像那个男孩,不懂得祖国对他的爱,在享受祖国给予自己的所有后,做了这么多让人流泪的错事:背叛还念念有词,伤害还理直气壮!这是令人不齿的,我多么希望,有一天他们能良心发现,自己的身体里永远流着中国人的血,我多么希望,他们能学会感恩,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爸爸妈妈,你们就是爱心树!是你们,给了我生命,是你们,给了我美丽的容貌、聪明的大脑、健康的体魄。你们无微不至照顾我、关心我、疼爱我,让我衣食无忧,在你们的呵护下快乐成长。虽然我很淘气、任性、爱发脾气,但你们都用爱心和耐心包容我。不管我生病了还是闹了情绪,你们总是一如既往任劳任怨,温言细语。你们从没有要求我为你们做过什么,偶而,我帮爸爸拿了拖鞋,帮妈妈端来一杯热茶,你们就感动连连称谢,把“懂事、孝顺”这些美好的词语毫不吝惜给予我,让我在高兴的同时感到阵阵惭愧。爸爸妈妈,我不是那个男孩,我已渐渐学会了感恩,我愿意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不辜负你们十年来谆谆的教诲;我愿意尽自己的一片孝心,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成为一个忠于国家、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老师,您就是颗爱心树!您是辛勤的园丁,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着我们这些小苗;您是火把,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传递着知识和力量。您把青春献给了我们,而您的青春却在给予和奉献中增添了华发和皱纹。您还虚心向我们学习,说我们的电脑比您学得好,您要拜我们当老师;您说我们同学个个“身怀绝技”,您自己也要与时俱进赶紧充电,才能当好我们的老师。从您身上,我们知道了,大人也要不断学习,每个人只要活着,就要终身学习、不断进步。您给予我们的这种理念,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有一天,我也会成为一颗爱心树!我会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帮助身边的人们,我会把奉献当成最大的快乐,我会在白发苍苍时回首我的一生,那是充满爱和给予的一生。但是,我不想做故事里的那棵苹果树,我要教育人们学会感恩,我要告诉大家在接受的同时别忘传递。爱是需要传递的,只有代代相传,人人相传,大家才会都做爱心树。

如果爱心和给予是花,那么感恩就是这花儿结出的果子,我希望花儿开的越来越美丽繁盛,我希望每朵花儿都能结出累累硕果。

《雷锋日记》(精选优质读后感)


《雷锋日记》读后感800字雷锋,是一个名字,是一个无时无刻被我们缅怀的人的名字,更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崇尚的一种奉献精神。3月13日,国内客运党支部开展了读“雷锋日记”主题党日活动。每位党员都认真朗读了雷锋语录,并真诚交流了各自的读后感想。感动之余收获颇大。雷锋精神有着先进的人生观,高尚的道德观,正确的价值观。他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件事都会被我们记住。因为我们明白,做小事容易但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不容易。做一件好事不难但难的是坚持一生做好事。雷锋精神教会我们:敢于为集体为国家牺牲,不计较个人得失,要把个人的利益上升为国家的利益,集体的利益。作为一名民航工作人员,我们不只是个体,更是共体。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表现都组成了旅客眼中公司、集体的形象,和对民航的印象。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习雷锋一心为公的精神。这样在工作中才能有大局意识,团队意识。才能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才能把旅客看作亲人,真诚的接待帮助每一位旅客。像雷锋同志一样,立足本职工作,尽心尽职,努力在平凡细小的工作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雷锋事迹激励我们:要把感动付诸于行动,明白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实践可以让我们更深入的体会雷锋精神,并通过生活转化融合成为我们自觉的言行观念。雷锋一生中做了数不清的好事,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承诺。为人民服务绝不是一时的冲动和热血,而是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结合实际,我们学习雷锋,就要像他那样,自觉在工作中真心实意,尽心竭力地为旅客办事,办好事。对待工作任务不挑肥拣瘦,迎难而上,刻苦钻研。生活中勤俭节约,保持良好的生活作风,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以能帮助别人为最大的幸福感。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应该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谛。要把自己当作一颗螺丝钉,积极肯干,哪里需要就拧在哪里。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不仅如此,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更要将精神和热情融入到身边群众中去,争做标杆,争当骨干,发扬雷锋精神带动身边群众一起学习进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虽已离开我们,但雷锋精神将永存!

山居笔记(精选优质读后感)


【第1篇】

放假前,学校建议在寒假期间读一本书,我把这件事给女儿一说,女儿给我推荐了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从书店买来之后,就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读完之后,感受颇深。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我想我一直以来都不是那种善于读书的人吧,总觉得自己既缺乏潜心鉴赏的定性,又没有那种体味美感的修为。想想以前看书,多半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览而过,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囫囵吞枣式的劣根性---枣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却依旧索然无味。因此,每次要写诸如读后感之类的文字时,便难免有些捉襟见肘的窘迫感。

但这次看完《山居笔记》之后,倒是自认为感觉有些奇怪,因为我竟然从那些挥洒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许的味道。确切地说应该是透过字里行间,我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上的碰撞,或许这就是通常说的所谓心灵上的共鸣吧!

应该说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唯美华丽的辞藻,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作为自述性笔记,初读起来似乎有些凌乱琐碎,但通读全书,却不难发现作者构思之精妙:那就是从平淡的话题中以小见大,通过质朴的语言风格直指社会现实,从而使得文章中所触及到的问题与中国当前的现实遥相呼应---轻快中不乏沉重,从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个社会现实的剖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无形中引发并启迪人们的深思,从而点明了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题。

可能我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很肤浅,而对作者文学心理的解读也只是停留在很浅薄的层面上,但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吧。的确,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多数人都热衷于名与利的追逐,醉心于粗浅的感官上的享受,却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关注去体味的东西。我们每天麻木地跟着紧张的社会节奏而躁动,却在躁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失去了自我,我们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为珍贵的美丽,却始终守不住一颗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个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觉到了疲惫……

一切的一切,余秋雨先生用他那朴实而又不失华丽的语言,生动且精妙的比喻,紧凑又巧妙的文章布局向我们讲述那中国的沉重、悠久的历史,把我们引进那个沉痛的年代。

不得不叹服余秋雨先生的见识之广,领略之深。整本书充斥着他的横溢的才华与渊博的知识,每一章的内容都填充进了大量的史料,名言及各类文学知识等诸多内容。整本书涉及的知识面之广,让我叹为观止。阅读完全本书,真是看得我目瞪口呆、目不暇接!此外,余秋雨先生那独到的见解,更是让我如雷灌耳、记忆犹新。他那与众不同的观点,真的是让我们打开眼界!

或许从中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丝的宁静。当铅华褪尽,我们带着苍茫的心态回首走过的路,能够很坦然地微笑着告诉自己---我曾经也是那么充实过的!这其实就是给我们的心灵一个最完满的交代。

【第2篇】

在看《山居笔记·流放者的土地》开头时,我显的比较迷惑:余大文豪一篇文章的开头居然是买瓜!有不解的,这和《流放者的土地》有什么关系?然而,眼睛再向下看下去时,所有疑惑都烟消云散了。

文章提到甘甜的北方瓜就是在这个古代被称为“宁古塔”的地方,在数百年期间无数犯人的地狱。这样的地方再怎么好也不太可能孕育出甘甜的北方瓜来着,这是怎么回事?

刚读到“宁古塔”三个字的时候,说真的,我还在想那塔高不高。看下去才知道这是多么荒唐的想法啊。“宁古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按照满族人的音韵来反应的,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说这里是全国上下最不吉利的符咒是大有原因的,到了这,所有东西在一夜之间终结。什么财富啊,功名啊,荣誉啊,学识啊,甚至牵连到一整个家族的命运都会因此而坠入漆黑的,永无尽头的深渊里,因此这“宁古塔”被称为所有官员富翁的噩梦并不是毫无原因的。

好吧,所有人流放到这就算了,但这儿杀人的花样还更多,这可不得了!文中提到了嘉庆皇帝在杀戮一个像他动刀的厨师时的情况,因为文中没有描写,特意上网查了一下(剐了3357刀,先10刀一歇一喝。头一天先剐357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起开刀,一共剐了3天)虽然没有像余大文豪那样好几天吃不下饭,但我当晚是把吃的东西差点都吐了出来!总的来说,“宁古塔”真的是驱逐了人道,公德,信义,宽容和和平。

《山居笔记·流放者的土地》写过这样一件事,大致如下:一场考试后,没考上的秀才们纷纷抱怨,也没什么根据,就胡编乱造,说考官和考试的安徽青年方章铖“联宗”(远亲)。刚好这些道听途说被一个官员听到了给皇帝齐奏了上去,这回好玩了,全部考官和相关学生都照顾到了:该处死的处死,做奴隶的做奴隶,连其它亲戚都不放过,可见中国古代判决处罚之重了。

可也许就是这些文人用自己的文化血液浇灌了这片土地,才使得这片“地狱般”的土地生长出甘甜的北方瓜!也许这也就是文人们精神上的归宿,只有抛掉一切身外之物,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蜕变,更上一层楼!

文章最后提到的几句话让我有点不明白:

1,文明可能产生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怕迫害,却不肯定迫害。

2,……这些高贵者却是的愚蠢的,而聪明的却是那些卑贱者。但是这种愚蠢和聪明的划分白来就属于“术”的范围而无关乎“道”……

第一句话在思索一晚上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文明就是在野蛮中成长的,但当它成长到一定层度时,就不会支持野蛮。同理,我们大家都可以熬过逆境,并且提高自己的素质,但并不是人人都喜欢苦难,毕竟,如果苦难超越了你的承受范围,那后果不容相信。我们不害怕天灾人祸,但我们可以肯定天灾人祸吗?

至于第二句,抱歉一个七年级初中生的思想能力实在有限……请各位帮我解答一下吧!

喜欢《《差别》(精选优质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初中优质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