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札记 读后感

读书札记 读后感

读书札记《斯通纳》。

古语言: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阅读完以后,我们经常会仔细口味这本书,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您是不是不太清楚读书笔记怎么写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读书札记《斯通纳》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斯通纳还很年轻的时候,认为爱情是一种身心的纯粹状态,想进入这种状态,如果一个人挺幸运的话,可能会找到入口的路径。成熟后,他又认为爱情是一种虚幻宗教的天堂,人们应该怀着有趣的怀疑态度,带着一种温柔友好的轻蔑,一种难为情的怀旧感,打量它,如今,人到中年,他开始知道,爱情既不是一种优美状态,亦非虚幻。他把爱情视为人生成转化的行为,一种状态;一个瞬间接一个瞬间,一天接一天,被意志、才智和心灵创造、修改的状态。

这段话是《斯通纳》一书中对于爱情的描写,一个人在一生中的不同时期对爱情会有不同的看法。年轻时,爱情是一种优美的状态,这是一种激情之爱,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时能忘却所有烦恼,感觉全身充满了力量,体会到身心合一的快感;成熟后,大概是因为尝试了爱情带来的痛苦和失望后,对它产生了一种怀疑的态度,所以作者说人们应该怀着有趣的怀疑态度,因此对于年轻时所认为的身心的纯粹状态产生了一种怀旧感,对现有的失望才会对过往有怀旧感,但是这种怀旧感是不真实的,其实失望无处不在,失望源于内心对事物的看法,若看法有偏差,才会产生失望感;中年时期斯通纳认为爱情是一种瞬息万变的状态,被意志、才智和心灵创造、修改的状态,我只觉得这种对爱情的描述非常绝妙,这需要在生活中去细细体会。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王阳明全集》读书札记2000字


梁日孚问:“居敬、穷理是两事,先生以为一事,何如?”

先生曰:“天地间只此一事,安有两事?若论万殊,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又何止两?公且道居敬是如何?穷理是如何?”曰:“居敬是存养工夫,穷理是穷事物之理。”曰:“存养个甚?”曰:“是存养此心之天理。”曰:“如此,亦只是穷理矣。”曰:“且道如何穷事物之理?”曰:“如事亲便要穷孝之理,事君便要穷忠之理。”曰:“忠与孝之理在君、亲身上,在自己心上?若在自己心上,亦只是穷此心之理矣。且道如何是敬?”曰:“只是主一。“如何是主一?”曰:“如读书便一心在读书上,接事便一心在接事上。”曰:“如此,则饮酒便一心在饮酒上,好色便一心在好色上,却是逐物,成甚居敬功夫?”

日孚请问。曰:“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着空。惟其有事无事,一心皆在天理上用功,所以居敬亦即是穷理。就穷理专一处说,便谓之居敬,就居敬精密处说,便谓之穷理。却不是居敬了,别有个心穷理,穷理时别有个心居敬。名虽不同,功夫只是一事。就如《易》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即是无事时义,义即是有事时敬,两句合说一件。如孔子言‘修己以敬’,即不须言义。孟子言‘集义’,即不须言敬。会得时,横说竖说,工夫总是一般。若泥文逐句,不识本领,即支离决裂,工夫都无下落。”

问:“穷理何以即是尽性?”

曰:“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穷仁之理,真要仁极仁;穷义之理,真要义极义。仁、义只是吾性,故穷理即是尽性。如孟子说‘充其恻隐之心,至仁不可胜用’,这便是穷理工夫。”

日孚曰:“先儒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何如?”

先生曰:“夫我则不暇。公且先去理会自己性情,须能尽人之性,然后能尽物之性。”

日孚悚然有悟。

解读:本篇是反映阳明先生和宋代理学不同观点的重要一章。梁日孚提到的观点是典型的程颐和朱熹的观点。

理学主要讨论的问题,按照钱穆先生的说法,是两个:一个是本体论,主张万物一体;另一个是修养论,主张变化气质。简单讲理学主张万物之理是相同的,人们通过“穷理”可以体悟到,而“变化气质”是人们通过修养功夫实现“穷理”的方式。

首先,梁日孚提到了“居敬”和“穷理”的问题,程颐是主张居敬和穷理的,而且是当作两件事来说,“居敬是存养工夫,穷理是穷事物之理”。阳明先生则主张是一件事,存养所存的也是心中的天理,也就是穷理了。朱熹是主张“格物”的,也就是说万物中都有一个相同的理,通过一件事、一个事物都能领悟到理的真谛。所以这里阳明先生设了个陷阱,问“如何穷事物之理”,梁日孚回答,孝敬父母就要努力领悟孝的理,侍奉君主就要努力领悟忠的理。那么,这个穷理的心在哪里呢?自己身上还是别人身上?很明显在于自身。如果在于自身,那就只是穷自己心中之理了,居敬在哪里呢?梁日孚最后辩解一下说,居敬就是为了坚持在一件事上。那什么事坚持在一件事上呢?他只能回答,读书就专心于读书,做一件事就专心于做一件事。阳明先生立刻指出,你这不过是心随物转,这哪里有修养的功夫?

梁日孚于是向先生请教“居敬”和“穷理”应当是怎么样的。阳明先生从他刚才的观点讲起,主张二者其实是一件事。“主一”是好的,但如果只知道乱下功夫,不知道一就是理,后果会很糟,坚持“一”的时候心随物转,没有“一”的时候又变成了“空”。[m.i1766]那应该怎么办呢?无论有没有事,都要在天理上下功夫。穷理在具体事情上的专一坚持就是居敬,居敬功夫到了精密之处就是穷理,二者本来是一件事,并不是居敬有个居敬的心,穷理又有一个穷理的心。孔子、孟子在提到这些时只是说一点,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件事。

梁日孚对于阳明先生主张中的穷理就是尽性,也就是领悟理就是领悟人们的本性,还有疑问。先生主张,理存在于人的本性中(与宋儒主张的万物一理相同),仁义存在于人的本性中,“穷”到仁义的理,也就是探究到了人们的本性。还举了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的例子。孟子举例说,如果看到一个小孩子快掉到水井里了,任何人都会有怜悯担忧,这就是人人相同的恻隐之心。以此为出发点,发展到极点就是仁。这种努力和发展就是穷理。

其次,梁日孚最后提出的观点是典型的朱熹格物主张。“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也就是说万物都有理在,我们不能不注意。朱熹是主张格物的,也就是通过在外物上下功夫领悟“理”。阳明先生则主张理在自心内,应当从自身出发探究“理”。所以,他回答,这种事我没时间理会,你能领悟到人心中的理,万物的理也就能领悟到了,何必外求呢?

《小王子》读书札记及读后感范文


每一个我喜欢的人,我都想送他们一本《小王子》。有人说,可爱,是最高级的形容词。我说,小王子,是最可爱的人。

《小王子》是一部全球阅读仅次于《圣经》的书籍。由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利撰写,自1943年在纽约问世以来,被译成42种文字,多次再版,经久不衰。《小王子》已被选入许多西方国家的教科书,成为青少年的必读书籍。作者用孩子的笔触写下,它的文字很简单,很朴实,但是,就像老子所说,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道至简。《小王子》的文字是最简单的,但它的魅力却是任何其他书籍都无法企及的。

《小王子》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正像作者圣-埃克絮佩利在序言里面说的,他把这个童话“献给雷-维尔特,当他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 这是一个属于成人的童话,属于曾经有过童心的成年人的童话,孩子们是无法体会小王子彻骨的忧伤和爱的沉重的。每一位成年人都应该拥有一本《小王子》。孩子的天真是与生俱来的,大人的童心是需要重拾的。

《小王子》也不是一个快乐的故事,不像格林童话里面“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一个美丽又带着忧伤的故事,更像是安徒生童话那样凄美又动人,读完之后总有一种遗憾萦绕在心头。这与其说是一个童话,不如说是一个悲剧。每一次读完《小王子》,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它实在有让人无法察觉的力量在控制着我们心中伤感的那块区域,那些被我们遗忘的过去被轻轻唤醒,于是我们感慨物是人非,现在的我们已经不是最初的样子,那些遗失的美好很难重新拾起,或许这就是我们哭泣的原因。

小王子住在一颗很小的星球上,真的很小:只有两座火山,一朵花,一个小人。挪动椅子就能欣赏日出和日落,三棵小面包树就能霸占所有的空间。但是,小王子很爱他的星球,很爱他的玫瑰花。在小王子那不曾被玷污的、纯净的内心世界里,没有贫富之分,没有金钱的诱惑,更没有仇恨、贪欲的立足之地。所以当他来到其他的星球,看到那些大人,他会觉得不可理喻。他先后游历了六个星球,在这些星球上,他遇到了狂妄自大的国王,财迷心窍的商人、迂腐的点灯人……于是他不断的感慨,“大人的世界确实奇怪。”因为大人都太实际了。

或许,读了《小王子》,我们这些实际的大人,可以不再那么斤斤计较,可以活得像个孩子,返老还童,返璞归真。

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瓦在对圣·埃克苏佩利评论中说道:“《小王子》在其富有诗意的淡淡哀愁中也蕴含着一整套哲学思想。”

是啊,它能给我们许许多多感悟,有人生的,有现实的。

关于爱情:

“这就像花一样。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像开着花。”这世界上,一只小绵羊吃掉一朵花儿,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对于小王子来说,“那就如同所有的星星顷刻间都熄灭。”

面对5000朵漂亮的玫瑰,小王子心里却只挂念他的那一朵玫瑰。小王子:“你们很美,”他继续往下说“但是很空虚,没有人会为你们而死,没错,一般过路的人,可能会认为我的玫瑰和你们很像,但她只要一朵花就胜过你们全部,因为她是我灌溉的那朵玫瑰花;读书笔记她是那朵我放在玻璃罩下面,让我保护不被风吹袭,而且为她打死毛毛虫的玫瑰;因为,她是那朵我愿意倾听她发牢骚、吹嘘、甚至沉默的那朵玫瑰;因为,她是我的玫瑰。”

关于友谊:

“驯养的意思,这是常常被人遗忘的事情。”狐狸说道,“它的意思就是建立关系。”狐狸说:“对我而言,你只不过是个小男骇,就像其他千万个小男孩一样。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样用不着我。对你来说。我也只不过是只狐狸,就跟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然而,如果你驯养我。我们将会彼此需要,对我而言,你将是宇宙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

狐狸:“你看,看到那边的麦田了吗?我不吃面包,麦子对我来说一点意义也没有,麦田无法让我产生联想,这实在可悲。但是,你有一头金发,如果你驯养我,那该有多么美好啊!金黄色的麦子会让我想起你,我也会喜欢听风在麦穗间吹拂的声音。”

狐狸:“因为忘记自己的朋友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朋友,如果我忘记了小王子,那我就会变得和那些除了对数字感兴趣,对其他事都漠不关心的大人们一样了……”

关于孤独:

“人群里也是很寂寞的。”蛇说。

关于长大: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长大,而在于遗忘。

关于人生:

And no, when one is so sad...

你知道的,当一个人情绪低落的时候,他会格外喜欢看落日……

我们都曾经是小王子,但愿我们都还记得。

把握好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红楼梦》读书札记之六十一至一百二十回


《红楼梦》第六十六回,尤三姐的死,让人慨叹不已。尤氏姐妹,游走于贾琏、贾珍这两位浪荡兄弟之间,以色相作为安身立命的资本;但实际上,姐妹俩都深知这种色相的不可持续性,因而二姐在被贾琏偷娶之后,非常珍惜这一未获完全承认的身份,贤惠持家,而三姐则也渴望嫁给真正的心仪之人柳湘莲,当情缘不成之时,不惜以死抗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尤氏姐妹看重贾氏兄弟的,仅仅是他们的财富和地位,就人品和秉性来说,尤氏姐妹对贾氏兄弟是漠然,甚至有些鄙夷的。这就好比很多人对于微信上看不惯的客户或者利益相关对象,尽管也时不时会给他的朋友圈点赞或者给予赞许的评论,但在私下场合或者自己家里,却很有可能对其嘲讽、批评甚至怒骂。

《红楼梦》第六十八和六十九回,凤姐对于尤二姐百般算计的这一段,简直就是一部缩微版的宫斗大戏,比之当下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和《步步惊心》,其复杂丰富程度,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大抵类似尤二姐这样为情欲所困的女人,会比较注重感性与直觉,在城府和心计方面多有不及,容易遵从欲望的同时,也容易轻信他人,以至于一步一步上了凤姐的圈套,最终殒命。而张华和秋桐,都是这出戏里不可或缺的角色,前者为利,后者为势,都成了凤姐圈套当中的棋子。前有贾瑞,后有尤氏姐妹,纵于情欲之人,在《红楼梦》中的结局都堪称凄惨。因此虽然有很多学者认为,《红楼梦》彰显情欲,倡导自由,但是其倡导的情欲与自由,并非指向对传统礼教与道学的反动,相反却是严格内嵌于传统伦理秩序之中的情欲与自由。《红楼梦》里的社会伦理哲学,本身就是清代中期统治阶层倡导的程朱理学,跟市民、文人阶层中仍然有较大影响力的阳明心学和性情说等思想,互动和交织的产物。

《红楼梦》第七十一回,贾母八十寿辰的宴席次序安排,可以用费孝通先生所言的“差序格局”来形容,但跟费老“差序格局”概念的指向又有明显的区别:第一天是皇亲国戚,第二天是中央和地方上的重臣名将,第三天则是贾府官场上的同僚和亲属堂客。这样的排序,体现的是一种权力结构上的远近,而非一般亲情意义上的亲疏,跟皇帝相关的人员放在首位,而自己的亲属同僚反居其后,是传统宗法社会的必然要求。而随后从初一到初五的家席,也是按照家族父系牵头人在家族中的地位和尊卑状况来排序的,位尊者优先,而下人奴婢则放在最后。寥寥数行,足可作为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文本素材。

《红楼梦》第一百零五到一百零七回,贾府的被抄,尽管从表面上来看是家人作奸犯科,但实际上的深层次原因,则源于贾府的运营模式根本不可持续。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个别成员在官场或商场中的顺风顺水,的确能够带来其所在家族的一时兴旺,然而家族的得势带来的就是家族规模的迅速扩张,这里面既有族人三妻四妾和生活改善后带来的繁衍能力增强,也有与族人生活水准提高相伴的奴仆数量的猛增。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一个家族要想持续发展,要么就是拥有极为庞大的实业,要么就是拥有一大批在朝中做官,享受俸禄和权力带来的巨大隐性受益的中坚力量,这也就是古代的名门望族,往往都强调耕读持家的原因。“耕”带来的是持家的基本财富,“读”指向的是维持家族地位的功名权力。反观贾府,之于前者,不注重农耕,反而一味依靠地租和放贷生活,这种放弃实业而执着于资本运作的思路,在农业主导的传统社会里,是严重的舍本逐末;而之于后者,贾家的第三代传人里,多的是浪荡纨绔子弟,就连诸多读者喜欢的宝玉,按照传统伦理来考量,也是一个胸无大志、沉浸于儿女温柔之情的痴者,竟无一人在科举功名上有大的潜质。两方面一综合,都决定了贾府的衰败不可避免。

《红楼梦》第一百十一回和一百十二回,贾府两次遭到有内应的盗贼洗劫和侮辱,绝非偶然。在中国传统大家族当中,自然会有族人和奴婢的分野。维系这种等级秩序的,一是靠儒家礼法的意识形态灌输,一是靠经济利益维系。在贾府因被抄而导致衰败之后,奴婢们所能得到的显性和隐性经济利益明显减少,而违背礼法秩序的违规成本,又因为贾府的势弱而大大降低,在这双重因素的作用之下,奴婢们的铤而走险就显得顺理成章。与《红楼梦》里的这些记述形成对应的,是明清鼎革时期,江南地区普遍发生的奴变现象,一方面是改朝换代带来的礼法秩序松动和社会管控弱化,另一方面则是抢劫主人所可以预期的丰厚收益,奴婢们的造反逻辑,跟《红楼梦》的上述内容如出一辙。

全书总评:《红楼梦》的主体内容来源,固然是作者曹雪芹家族生世的浮沉变迁,而这部小说里对情与欲的生动描写,融儒、释、道三家于一体的思想氛围,以及其对于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生活的生动描绘,都跟明清时期中国在思想、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的近代化转型紧密相关。这样一部融个人生命经历与大时代变迁于一体的皇皇巨著,成为世代流传的文学经典,自然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喜欢《读书札记《斯通纳》》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书札记 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