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后对人生的感悟 (精选4篇)。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世说新语》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一篇属于自己的《世说新语》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说新语读后对人生的感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世说新语读后对人生的感悟【篇一】

《世说新语》一书成书于魏晋时期,这是一个文的自觉,也是一个人的自觉的时代。这个时期社会是动荡的,政治是黑暗的,战争是频发的,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般绚丽的文化浪潮。文化需要人的参与,文化浪潮的推动更需要人的参与。魏晋人的特质、品性和才情对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魏晋人的这些特质、品性和才情又集中体现在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态度上。

魏晋人对美貌的赞赏是毫不吝啬并且姿态坦然的。虽然美貌是美的一种最浅显最初级的体现,但是我们也知道先哲在论美的时候,得到的第一个回答便是“美是一位美丽的小姐”,由此能知美貌的美也是一种不能忽视的美。《世说新语》中时常论及当时名士的外貌和风姿,尤以“容止”篇为最。如写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曰:‘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全用描写自然风物的形容词来形容嵇康的风度和美貌,说他风度潇洒严正气质爽朗脱俗,并且畅快有力犹如飒飒作响的松下之风。由此能看出,魏晋人的审美观念是和天地自然紧密联结在一起的。他们往往将天、地、人联系在一起,即便是在对人进行审美的时候,心里也有一份面对天地大美无言相对的心情为底色,所以他们看到的美是一种超越人为界限的美,也因此对于美貌的态度是如此落落大方毫不扭捏。比如写潘岳的美,说他少年时走在街上都会引来妇女们牵他的手。写到卫玠,说他因为美貌被人围观,因为围观的人太多像一堵厚墙壁困住了他,使他本就羸弱的身体状况更加恶化,竟然病重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孟昶见王恭乘高与,穿鹤氅,不禁叹曰:“此真神仙中人!”,对于姿仪优美的王恭,孟昶毫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认为他的美不似凡人的美而似仙人的美。这种对美貌无所顾忌不加掩饰的欣赏和追求,恰恰是魏晋人开放自由的风气在审美情趣上的一种体现。

魏晋人以特立独行和任性放达为美,他们不满旧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虽然自古诗十九首以来,古人就有了人生渺渺宇宙茫茫的慨叹,到魏晋乱世,魏晋人更加明白生命的朝不保夕以及人在永恒宇宙中的渺小存在。但是魏晋人依旧能秉持自己的个性,并且包容他人的个性,似乎在冥冥中预言了西哲尼采提倡的审美人生态度:即便人生是幕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以纵酒放达著称,有时候直接脱掉衣服赤身裸体呆在屋内,受到一些人的讥笑。他坦荡地回答道,“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我们看到刘伶的态度不禁会想到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本来就来自于自然最终又回归于自然,为何不能与自然赤诚相见呢,为何不能以天地为栋宇,以屋室为裈衣呢?这种超然自若而不为外界非议所动的态度,是一种至情至性的美。阮籍所做的事更为旧礼法所不容:他去美丽的邻妇家里买酒喝,喝醉了便直接睡在妇人旁边。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若是按这教条来批判阮籍,恐怕他早就成被口诛笔伐的罪人了。然而阮籍心里坦荡,行为磊落,丝毫不惧怕会因此招致流言蜚语。他这种行为虽然不为时人理解,恰似一个踽踽独行的孤独者,但他的孤独也是美的——一种放任自己的性情,不抑制自己的真实,与天地宇宙交会而不与污浊人世同流合污的美。反观圣人孔子,在单独会见南子后,遭到子路的质疑,大呼“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虽然也能让人相信他的行为无损于礼,但却少了阮籍的这份淡然自若和泰然处之的美。另一个为人称道的便是王子猷雪夜访友的事。“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这时他忽然念及朋友,便夜乘小船,经过一整晚才到朋友住处,却只到了门口就返回了。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尽兴而返,何必见戴!”这样兴起而至兴尽而返毫不计较结果的胸襟,是何等的潇洒和豁达,而这样的潇洒和豁达又是何等的美!

魏晋人生逢乱世,既不能安和平静地度日,也不能在混乱的时局中有所作为,只能常以饮酒佯狂来排遣心中的苦闷和抑郁。但即便是这样,他们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修养和气度。阮籍在临刑前,神色自若地奏了一曲《广陵散》,并宣布这曲绝响之后便无人再会《广陵散》了。他优哉优哉而来,逍遥自在而去,身上有一种罕见的从容赴死的气魄。这种气魄足以令时人和后人为之动容,更足以令旁人因自己的卑琐感到羞愧。而他宁愿让广陵散从此消失于世,也不愿意授与附庸风雅的庸俗之徒,这种对艺术至臻至高的追求是比“以血书之”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阮籍在极端环境下仍然保持着品性的超脱且秉持着艺术的追求,这是比他自身的貌美还要令人折服的内在不灭的美。支道林爱鹤,曾豢养一对鹤,鹤翅膀长成了想飞,支道林虽很不舍但还是将鹤放走,并说道:“既有陵宵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支道林自己深知自由之可贵,顺应天性之为美,并且能推己及物,用自己的这种审美人生态度来对待鹤。可见魏晋人不仅以天地精神对待自己,也以宇宙精神观照万物,与天、地、江河、湖海、深林、高山自融为一体,将奇趣深隐于平淡中,也将审美情趣寄寓于日常之中。谢安与王羲之孙绰等人出海游玩的时候,忽遇风浪,众人皆惧坐立不安,惟有谢安面色闲静意态愉悦。生亦何哀,死亦何苦,惟有既不悦生也不惧死,才能真正将自己融于天地宇宙中,从而以一种超然开阔的视野去体悟生命观照万物,也因此才能将审美的情趣和心态发散于人生的各个层面。

以上只是《世说新语》中的只言片语,但是传达出来的魏晋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态度却可见一斑。我们推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态度,可能是对自己的一种心理补偿——我们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且生活环境相对安稳的今天,反倒不如乱世中的魏晋人那般对自己对万物都葆有一种审美的心态。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如果能如魏晋人一般以雅致独特的审美情趣观照万物,那么我们的短暂人生也终将不至于太过苍白了。

世说新语读后对人生的感悟【篇二】

《世说新语》可以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显贵们的达人秀场,书中人物或不俗不羁,或桀骜放浪,更有甚者据其行径则可斥之为神经质奇葩了。但即便如此,在历史的漫漫长夜里,在这样一群人,或者说在这一时代人的身上,还是可以看到那闪耀着空前,也是绝后的弥足珍贵的点点人性光辉。

1、谢公时,兵厮逋亡,多近窜南塘下诸舫中。或欲求一时搜索,谢公不许,云:“若不容置此辈,何以为京都?”

译文:谢公当政的时候,士兵和杂役逃亡,大多就近躲藏在秦淮河南塘一带的船中。有人建议把这群人一同搜查起来,谢安不答应,说:“如果不容纳这些人,那还叫什么京城?”

前些日子有条新闻,说的是深圳的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提案建议”设立生存壁垒使外来人员主动离开“,具体办法是通过大力度拆违行动,增加外来人口的居住成本,让他们”无地可住而不得不离开“。深圳能够做出这样的举动也不是新鲜,早在大运会时就赶走了8万人的”高危人群“。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深圳到底革了谁的命,向谁开了放,如此大的城市竟然如此的小气,于今人相比,不得不让人叹服谢公的英明大度。更让人觉得可悲的是,深圳并不是偶然的个例,排外、忘本、无亲善包容之气概,中国的城市又大抵如此。大城市,更在于胸怀之大,而不是道路之阔,建筑之伟。

2、周叔治作晋陵太守,周侯、仲智往别。叔治以将别,涕泗不止。仲智恚之,曰:“斯人乃妇女,与人别,唯啼泣。”便舍去。周侯独留与饮酒言话,临别流涕,抚其背曰:“奴好自爱!”

译文:周叔治要出任晋陵太守,周伯仁和仲智去和他话别。叔治因为就要离别了,哭个不停。仲智生他的气,说:“你这个人原来是个妇道人家,和人家告别,只会哭哭啼啼。”便不理他走了。伯仁独自留下来和他喝酒说话,临别时流着泪,拍着他的背说:“阿奴要好好地爱惜自己!”

看着这两个抱头痛哭的大男人,若是放到如今,又不免会被开玩笑地说成:”基情啊!“。男人之间的感情对于女人和小男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兄弟之间的情谊不是一种感情的依赖或兴趣上的情投意合,更多是表现在了真性情上的不掩饰的流露,这种流露可能不是直接的,常常伴随着吹吹牛逼,侃侃大山或者根本无需言语,但这种性情是从他的语气顿挫里可察,眉宇之间就可见的。到了那个难舍难分的点上了,有些小家子气又如何呢。当今的人交朋友,”利“字当头,而不是因为才情相吸,气概相佩,不免让人厌烦那假惺惺的嘴脸了。

3、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译文:太傅郗鉴在京口的时候,派门生送信给丞相王导,想在他家挑个女婿。王导告诉郗鉴的来人说:“您到东厢房去,随意挑选吧。”门生回去禀告郗鉴说:“王家的那些公子还都值得夸奖,听说来挑女婿,就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公子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地躺着,好像没有听见一样。”郗鉴说:“正是这个好!”一查访,原来是王羲之,便把女儿嫁给他。

古人评价王羲之,说是 “飘若游云,矫若惊龙。”更多的是在注重其气度的不凡,才华的横溢。而这位太傅在选婿的时候又有不同,还看中了王羲之“独立特性”的一点。这一点在现如今怎么能当作评判一个人,甚至是为女儿选对象的一个优点呢,不被说成是不正经,不稳重,不正派就不错了。

在这里可爱的还不止王羲之和这位太傅,还有王羲之的叔叔王导,选婿一事非事关重大,但成一门亲事也算是家族要事,叔叔一句“任意选之”既显示出对子侄们自信,又显示出一股子的大家风范。从这里可见魏晋的风度不是在矫揉造作啊。

4、汉成帝幸赵飞燕,飞燕谗班婕妤祝诅,于是考问。辞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 天。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有知,不受邪佞之诉;若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

译文:汉成帝宠爱赵飞燕。一次,赵飞燕诬陷班婕姝向神明诅咒成帝。于是拷问班婕姝。班婕姝说:“我听说,生死有命,富贵由天,行善尚且不能得福,做坏事还希望得到什么呢?假如神鬼有知觉,就不会接受坏人的诉说,假如神鬼没有知觉,向他们诅咒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不会这么做的。”

且不说班婕姝的思维敏捷,机智过人,单说“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 这句话古往今来的微言大义。平时我们常听也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认为这是句真理,但在现实生活中这句话又屡屡受挫,有善心善行的人并没总是有好的下场,做坏事有恶行的人好事连连、飞黄腾达的实例却比比皆是。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不过是人们的理想,“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 才是真正的现实:做善事并不能获得福祉。而在清代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中关于善恶的赏罚说得更是透彻,“虽善不赏,虽恶不罚。”那就是说善事和恶事与事情的结果好坏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不会有什么因果报应。

5、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 "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怀酒."

译文:张季鹰任情适性,放诞不羁,当时的人称他为江东步兵。有人对他说:“你怎么可以放纵、安逸一时,难道不考虑身后的名声吗?”季鹰回答说:“与其让我身后有名,还不如现在喝一杯酒!”

张季鹰这种及时行乐的情怀是许多正派人士,胸怀大志的人所不耻的,认为不过是酒鬼的一句胡话而已,对于社会对于人民更没有什么大贡献。但误世之贼往往就是这些“正派人士”,这些的人在如今更是多了去了,他们常常化身为教育家、标兵楷模、人民卫士为这个社会奋首疾呼,努力捞钱。他们背诵着保尔·柯察金那段关于“人生意义”的话,在酒足饭饱之后感慨人生豪迈,在他们看来,张季鹰这种一杯浊酒、得过且过的日子是毫无意义,怎么也不能理解的,

6、王浑与妇钟氏共坐,见武子从庭过,浑欣然谓妇曰:"生儿如此,足慰人意!"妇笑曰:"若使新妇得配参军,生儿故可不啻如此!"

译文:王浑和妻子钟氏一起坐着闲聊,看见武子(王济)从院子经过,王浑高兴地对妻子说:“我们生了这样一个儿子,也该知足了。“妻子笑着说:“如果我能嫁给你弟弟王沦,那生的儿子可就不止这样了。”

《世说新语》里最有趣的算是王浑的.这位妻子了,这样的打情骂俏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却丝毫不避讳,王浑的窘样不用说我们也能想象的到了。

7、初,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集家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

译文:当初,谢安作为一介平民,在东山隐居时,兄弟当中已经有富贵的了,常常家中宾客盈门,兴师动众。刘夫人和谢安开玩笑说:" 大丈夫难道不应该这样吗?"谢安捏着鼻子说:" 只怕我也免不了啊。"

谢安捏着鼻子的样子让人想想就发笑啊!

 

世说新语读后对人生的感悟【篇三】

看到《世说新语》的书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甚至认为这是一本现代书。但事实并非如此,据说《世说新语》编于南北朝时期,是一本收录历史故事的书。

最终拿到这本书,我翻了翻,却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啊?这本书不是收录故事吗?怎样全是文言文!我对文言文并不感兴趣,觉得没意思,便把它放下了。可再回头看时,却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先《世说新语》分为三十六章,每个章节都记叙了一种思想或行为,收录了必须篇数的历史小故事。而每篇故事下头,都标有注释与译文。这下我就能阅读了。

那么,《世说新语》都讲了些什么?它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比如管宁割席、广陵散绝等,还有许多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故事。通读下来,真是收获多多。

读了这本前无古人,也许会后无来者的好书,我心中真是感慨万千。

首先,这本书编得十分好,它把历史浓缩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让人读起来就好像在看一本故事书,而不是单调的历史记载。并且它把诸多故事进行了分类,分成三十六章,让人查阅起来很方便,一目了然。

其次,它经过故事传播着道理,看着一个个形象生动的人物,我们就会明白,哪些人是学习的典范,哪些人是“负面教材”。

最终,这本书让我收获了许多知识,不仅仅让我认识了历史,还让我学到了古文。古文读多了,就会慢慢发现其中有的规律,进而了解了古文的规格与韵律。明白了古文的字代表什么意思。这样一本好书,谁会不喜爱它呢?

《世说新语》让我眼界大开,没有想到历史遇见古文竟然能碰出知识的火花。真心期望大家一齐来读这本好书,感悟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礼貌历史!

 

世说新语读后对人生的感悟【篇四】

阅读能够启迪人的智慧,阅读可以更加丰富你的人生。正如作家余华所言:“每一次的阅读都会使我们未来狭窄和平凡的人生变得宽广和丰富。”所以,阅读对人生的意义在于:他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搭建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人类若只是为生存奔波,而不能在精神上仰望星空,灵魂就会逐渐被尘埃遮蔽。可见学习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而读书是我们吸取知识营养的唯一渠道。

《论语》首篇、首句即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率先将“学”这个字提出来。在这里,“学”并不仅指对客观的外在新知识的了解与接收,更是要在此基础上将具体的知识内化,使其融入主体,进而让人对自身的存在能有主动的觉解,冲破命运的限定,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深化,使自己的境界通过“学”来实现最大限度上的提升。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对于自己一生的自述中,“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以及最终实现“从心所欲不逾距”。由此既可见,对于人生领悟不断拔高的根基是“志于学”,而其实现的可能则是因有“学”从而贯穿其生命的始终。

在中国古代、先贤圣人都把读书学习提升到贯穿于人一生的高度,既力求“活到老、学到老”。而学习不是一阵风,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恒心,做到学而专一、持之以恒。对于学习,伟人毛泽东有其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读书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既要勇敢也要谨慎”。他不仅对待我国的古书是这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也是这样。他注重于书本知识,但又不迷信、不盲从、不照搬,始终坚持独立思考。也正是这种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他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注重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集中全党的智慧,产生了光耀千秋的毛泽东思想。

一个人在读书学习中,要注重三个方面问题。一是要明确学习目的;二是要注重学习方法;三是要端正学习态度。尤其是年轻人需要踏下心来专心致志地学习,一不跟风,二不摆花架子。学历更不能代替经历,受教育程度越高,日后的工作能力就应该越强。但是,殊不知,学校知识、书本知识仅仅是社会知识极小的一部分,很多事实证明,高学历并不能跟能力成正比。学历并不等于能力,但能力需要学历的支持,两者相辅相成,并不是绝对的取舍。有了高学历的人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有了相当能力的人,要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取得合适的学历,两者相兼,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学习来不得半点的虚假,需要的是那样一种韧而不舍的精神。在学习中,发现有一些人学风不踏实,一本书拿过来只是泛泛而读,不是潜心研读而是习惯于浏览猎奇。从不做读书笔记,也不写读后感,读书时的热乎劲,几天后就忘在了脑后。有的只是看到别人读书,自己拿本书做做样子,更有甚者,所谓学习只是为取悦领导,在那里故作玄虚,沽名钓誉。有的人家中的书柜只是一种摆设,架上的书也只是为装装门面,做做读书人的样子。当你与他交流读某本书的感受时,他便会茫然不知所措,竞然说不出所以然来。可见学风如此,政风亦然。很难想象一个不爱读书学习的人,一个不去勤于思考的人,一个在学习上做花架子的人,他能在工作中去不断进取,能对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

这是一个浮华的时代,人们被太多的欲望所俘虏,很多人想要改变现状,却在挣扎中迷茫。大多数人不再愿意从内到外的去改变,却更愿意接受外在的改变,只因为这个快节奏生活的时代,在影响着所有人。追求华丽并没有错,只是在追求“华”时,却失去了自己的本心,才造成了一些人在追求华丽时,失去了自我,只开花不结果,华而不实。所以在当今这个知识不断更迭的时代里,能真正地俯下身子认真地去读书,不断地用知识去丰富、充实自己的人,真的是明智之举,智者所为。人的梦想是要有足够的才华来支撑的,如果你有大才华就去追求大梦想,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你的才华不够支撑你的野心,那就安静下来,扎进书的海洋,在书本中吸取营养。因为书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只有用心在书籍中,就会寻觅到你想要的东西。可以让你在学习中进步,也可以让你一步步走向成功。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早年习近平在陕北农村梁家河插队,他给乡亲们留下的印象就是“爱看书”、“好学”,这是梁家河村人对习近平的又一评价。在他们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马列,好像也有数理化。“那个时候不通电,他就在煤油灯下看书,有时候吃饭也拿着书,他看书有个特点,喜欢把几本书摊在桌子上看,不让人动。”不少梁家河村民还记得,同来的15名知青中,习近平的行李最重,满满一箱的书。队里的年轻人都喜欢到他的窑洞里听他讲外面的事情,找他借书。这在习近平《我的上山下乡经历》中都有他关于学习的记载,也有他总结的人生感悟。

可见,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接受艰苦环境的锤炼,更需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和务实求进的人生态度。而读书学习,正是积累知识和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尤其是年轻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把读书学习作为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必经之路。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读书。学习、就像一片汪洋大海没有尽头,爱学习的人就是其中的一叶扁舟。在这片浩瀚的大海里,要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经受住社会上各种诱惑和考验。最后成长为一艘历经风雨的轮船,乘风破浪、走向成功的彼岸。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有关世说新语心得感悟


说到感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当我们经历一些重要的获奖场合时。都会去发表关于当下那个时候的一些心情感悟,感言能够及时地去激励鼓励某些人的斗志。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说新语心得感悟”,您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有所收获吧!

世说新语心得感悟【篇1】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从另一方面谈,《世说新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由于魏晋之际品评人物重视仪容辞采的风气较汉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凭只言片语和某个细节来论定一个人的优劣,或据此而援引这个人入官,如“雅量”记载王王旬做桓温的主簿,桓温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骑马冲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这种测验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从此得出是“公辅器”的结论,尤其荒唐。又“文学”篇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异?”阮回答说:“将无同。”王衍很赏识这“将无同”三个字,即请阮修为椽。这就是著名的“三语椽”的故事。这两个例子足证明当时重容止,言谈的风气之盛。

在虚无、厌世的思想基础上,魏晋士大夫都消极、颓废,或乖僻、放荡,时时流露出生死无常,叹老嗟伤的感慨,饮酒浇愁和养生服药,也成为一种风尚。《世说新语》从很多方面写下了这些内容。“任诞”篇说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时一杯酒”;“言语”篇记桓温因见旧时种的柳树长大,哀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泪,即足以反映当时士大夫的没落、灰色的人生观。此外,《世说新语》还记叙了一些人的优良品质,如荀巨伯的重义轻生救护朋友,周处为民除害、勇于悔过等。全是有意义的小故事。对魏晋统治阶级的凶残、丑恶、奢侈等也做了具体的描述。这些内容可以为研究历史做参考。

世说新语心得感悟【篇2】

星期六早晨,我在《世说新语》中看了一则精彩的小故事,真是令我难忘。

谢安的子女大多由谢夫人刘氏来教育,她因此问谢安:“怎么从来不见你教育孩子们?”

谢安回答说:“我常常以身作则来教育他们啊!”

这则故事让我很有感悟,谢安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可见父母的举止言谈会在无形之中改变了我们,父母为人的准则和好的习惯对我们是潜移默化的。我们也应该多向父母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我的父亲常对我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那时的我并不是很理解,机会只是出现在有准备的人面前吗?没准备的人呢?父亲平时工作认真,严谨细心,做事一丝不苟,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这让我十分敬佩。一天他回来告诉我们他正在准备高级职称的相关内容。晚上,屋里的灯一直亮着,灯光下爸爸正在写论文,他聚精会神地书写着,十分投入,仿佛外面的一切是在另一个世界。他时而认真思考,时而认真书写,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悄悄地过去了,爸爸没有休息,脸上的神情还是那么专注,真是令我震撼。他准备论文,填写表格,总结工作经验,一个个的晚上,一个个周末,他都在仔细认真地准备着。一切准备就绪,他提交了所有资料,一个月后,他又去面试了,最终,爸爸顺利评上了高级职称。一家人都高兴极了。

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机会总是会出现在有准备的人面前。那些有准备的人总是对生活充满自信,总是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他们注重平时积累,注重赛前准备,他们总是会把握机会,他们是真正有准备的人。父亲以身作则,他的优秀品质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也明白了许多,真是受益匪浅。父亲是我的榜样,我努力向他学习。

从此以后,我更加注重平时积累,我明白成功是一座金字塔,平时的积累,认真地准备就好比一块块大石块,筑成了一座牢固的金字塔。六年级下学期,我参加了CCTV英语比赛,赛前我认真准备,认真完成英语作文,并仔细修改。比赛时还要抽取几个单词,将他们串连成一篇有意义的文章。于是我自己先在纸上写了很多单词,模拟现场,我又将一些常用词汇进行巩固,我的努力没有白费,经过预赛,复赛,决赛,我获得了苏州赛区一等奖,并晋级江苏省决赛,获得二等奖。我也更加深入理解了为什么机会只会降临在有准备的人面前。

父亲以身作则,总以他的优秀品质教育着我,让我受益无穷。

世说新语心得感悟【篇3】

一切跌宕起伏、波澜不惊的情感并不新鲜,在此之前早就发生过。可是当那些改变无情地到来时,这种感情又会占据我们的整个心灵,让我们欢笑;但更多的是让我们流泪,让我们苦苦挣扎着惊慌叫喊,尤其是在改变刚来临之际、面对着失去一些曾经拥有的东西的时候。

《世说新语》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触动我心弦的是“伤逝篇”(二)“王睿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主要描写了一段王戎的话:王戎担任尚书令,乘马车经过黄公酒家时,他回头对车后的客人说:“我当初与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这家酒店畅饮。竹林之游,我也参与末座。自从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来,我便为时势所束缚。今天看到这家酒店虽近在眼前,却感到遥远得如隔着山河一般。”

看了这段话,多愁善感的我竟觉得心酸起来,但显现在我脑海中的,不是那家酒店,而是承载着我过去的母校……

我的母校,我只能离开你的怀抱,远远望着你,在白昼里生机勃勃的样子,永夜里宁静无声的空寂;我的朋友们,原谅我只能向你们告别,时而微笑又或是含泪望着明月思念,在将要启程的人生路的火车站看着你们登上其他属于自己的列车,又或是看见谁还在人海中穿梭于世间的迷茫……如今,这是时光容许我作出的唯一选择。

每次放学回家都能经过我昔日的母校。车开过的刹那,也有和王戎一样的看着黄公酒家相似的感觉:看似近在眼前,又宛若远在天边。我触不到她,学习生活过于忙碌,以至于我几乎没有机会也没有理由再回到那里看一看。唯一的理由是这份思念,但又有谁真正明白我这份复杂的感情,比起我的未来和学业,她在人们眼中实在太渺小,太不堪一击。岁月改变了许多,从我的身心到这整个世界,一个都不放过。就像那些校园里的风景,少了我和我的朋友,这些风景还是风景,但毕竟少了我们,毕竟还是变了。因为这些改变,我与我的母校,“遥远得如隔着山河一般……”

我的朋友们没有像古代的嵇叔夜和阮嗣宗一样离开这个世界,我们依然无法相见。然而我们无法穿越平庸岁月的尘埃,回到过去重拾快乐,哪怕古代作为尚书令的王戎也一样。可是”时光的美丽正在于它的不可回溯“,这一切的一切,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个独一无二的我们。

正是因为改变,因为失去的痛苦,才造就了我们的坚强,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才让我们学会了珍惜,才让我们学会了做人,才给了我们充实多彩的一生!

世说新语心得感悟【篇4】

《世说新语》是一部专门记叙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谈举止的小说集,向来被视为魏晋“志人”小说的典范。

在世说新语以前,也曾出现过不少轶事小说。今天所见的世说新语虽然已失去原来面目,但从其流传来看,还是较为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历代普遍受到重视的价值。在魏晋南北朝的「志人」轶事小说中,世说新语因其广泛丰富的内容涵量和纯熟精美的语言艺术,被推为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也确立了他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承先启后,不可忽视的地位。

我对德行方面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后来有一次,两人曾经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十分热闹。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世说新语》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可以一遍又一遍的读它。它不但让我们能快速了解魏晋时期的风流人物、时代精神和各种历史知识,它总能在不经意间给我们指引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等。最重要的是它还培养我们对古文的阅读兴趣。

爱上它——《世说新语》很容易。

只要你愿意走近它,相信你一定对它爱不释手——阅新语、明事理!

世说新语心得感悟【篇5】

诚信是中华人民的传统美德,如果你勇于说真话,那么你纯净的心灵将得到升华,反之,你的良知便会向黑暗的地狱靠进一步。在《世说新语》中,一篇篇小故事告诉了我们诚信的重要性。

陈太丘与友期行

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过了中午还没来,太丘便离开了,走后友人才到,元方和友人的一番对话,让友人感到无比的惭愧,这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陈太丘依照约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离去一点也不姑息,这父子二人身上提现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诚信为本质观念,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说:诚信是天下的关键,孔子也说:做了个人,却不讲诚信,不晓得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犁,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辄正因为诚信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以古代有很多不重千金重一诺的美谈。像陈太丘的友人,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有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

诸葛亮解字

诸葛亮在吴国时,一次朝堂大会上,孙皓问他:你的字是仲思,你思的是什么呢?诸葛亮回答:在家里思的是孝敬父母,侍奉君主思的是忠诚,交友思的是诚实,如此而已不管是侍奉君主,还是交友的路上,都找不了诚信,诚信是我们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桥梁,是我们彼此的信任。

王朗渡船

华韵和王朗一起撑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韵很为难,王朗还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一会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韵说:刚才我之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脱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王朗开始乐于助人,但在危难时,却言而无信,背信弃义,而华韵当初就谨慎地抉择是否帮助别人,一旦决定帮助,就要坚守诺言,不离不弃,在当今社会中,有些人将仁义道德挂在嘴边,但往往因为受不了利益的诱惑,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有些人,平日虽默默无闻,但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才是我们应该效仿与学习的对象。

诚信是我们成功路上的关键一步,我们必定成功,我们注定辉煌。

世说新语心得感悟【篇6】

暑假期间,我喜欢上了一本名叫《世说新语》的书,我被里面的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的魅力所吸引,简短的文字,蕴含了无穷知识,它让我眼界大开。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写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语》《政事》等。我觉得最富有哲理的是《言语》,寥寥数语的小故事却诉说着发人深思的大道理。

《世说新语》是汉末人物品评发展到必须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晋时期作品《语林》、《郭子》、《名士传》等书的。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笔记的资料和形式了。也能够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冯友兰的一句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

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因此名利面前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品性。举例来说,管宁与华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共同在菜园里种菜,劳作中他们翻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没有捡起金块,而是把金子视作土块,继续干活。华韵却把金子拿在手里,反复地看不忍丢弃,导致管宁对他心存芥蒂。还有一次,两人一起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路过,引起大家围观。华韵丢下书本也去凑热闹,管宁心里十分不满。于是,他拿刀割断草席,和华韵分席而坐,说:我们不是朋友!因为管宁发现他们两人的价值观截然不同,华韵太看重金钱和名利。而华韵因此失去了一位人生路上的真正益友。这就是著名的管宁割席的故事。

这个故事虽简单但道理很深刻。我绝不会学华韵,不是自己的东西,我绝不存占有之心,我绝不为名利失去自己的良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我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真正的人生价值。

因为《世说新语》里面这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我的整个暑假才变得意义非凡!

世说新语心得感悟【篇7】

阮光禄是当时的名士,辞官后隐居剡县;为人很慷慨——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因为是葬母的事情而不好意思借车,阮光禄听说之后便焚车以自省;今天我们看来此举未免有些做作,那是我们的修养还未达到阮光禄的境界。一个贤人从来不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唯有不断完善,才能在人格上继续前进。一辆车就是品德上的一个污点,不但要烧掉车,还要去自省,去改掉身上的不足。

《世说新语》是汉末人物品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晋时期作品《语林》、《郭子》、《名士传》等书的。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了。也可以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冯友兰的一句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的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种种人格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如《德行》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通过与华歆的对比,赞扬管宁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己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而倒霉反而还一点不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一定会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己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世说新语心得感悟【篇8】

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而《世说新语》则是这个宝库中一颗灿烂美丽的明珠。

《世说新语》是南朝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前几天,我读了《世说新语》中的一到三十页,其中的一则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社会上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尽管王朗答应了那个人的请求,但当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却想抛弃协助的那个人,所以,华歆的品德是远在王朗之上的。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犯过像王朗一样的错误呢?以这个故事为例,在开始时如果华歆和王朗在开始时没有携带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可能会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华歆和王朗在中途抛弃了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就没有一点生存下来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答应了别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绝他,他可能会受到损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呢么他的损失会更大。

当然,我们在生活中要尽量帮助别人。但如果的确无法帮忙,我们也要当即拒绝,荣国答应了,就不能半途而废。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全书原八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后世之人对次书评价颇高,因其历史意义独特,文笔极佳,不仅是一本笔记小说,还是

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单、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纵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世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几个典型的故事,第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和简文帝。顾悦和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了呢?”顾悦回答说:“蒲柳的资质,临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资质经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同;第二个小故事,讲述的是身在庐山的远公,虽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说:“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自然不会照得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明亮!”这生动形象的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刻在了弟子们的头脑中。晋文帝的一个玩笑,一个调侃,却引出了顾悦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资质禀赋的不同应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己,用朝阳之辉来比喻年轻的弟子,告诫我们学习是一刻也不该放松的。在书中,作者以其独特的叙述道理的手法,为我们生动形象地展开了一副知识的画卷,又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深奥的道理说到透彻,又恰到好处;能把人们熟知的平凡事说得不平凡,说得有趣。

读罢《世说新语》,遂感觉到了古人的种.种精神品质,处事原则,更令我对魏晋古风瞻仰不已,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

阮光禄是当时的名士,辞官后隐居剡县;为人很慷慨——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因为是葬母的事情而不好意思借车,阮光禄听说之后便焚车以自省;今天我们看来此举未免有些做作,那是我们的修养还未达到阮光禄的境界。一个贤人从来不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唯有不断完善,才能在人格上继续前进。一辆车就是品德上的一个污点,不但要烧掉车,还要去自省,去改掉身上的不足。

《世说新语》是汉末人物品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晋时期作品《语林》、《郭子》、《名士传》等书的。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了。也可以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冯友兰的一句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的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种.种人格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如《德行》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通过与华歆的对比,赞扬管宁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己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而倒霉反而还一点不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一定会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己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世说新语心得感悟【篇9】

今天晚上,我又读了《世说新语》识鉴门的几篇文章,其中有一篇使人的品质得到了很大的体现。

原文是这样的:王浚冲、裴叔则二人总角诣钟士季,须臾去后,客问钟曰:“向二童何如?”钟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后二十年,此二贤当为吏部尚书,冀尔时天下无滞才。”

译成现代文是:王戎、裴楷二人儿时去拜访钟会,呆了一会儿就离开了,有客人问钟会:“刚才那两个孩子怎么样?”钟会说:“裴楷清明通达,王戎简约扼要。二十年后这两位贤才将成为吏部尚书,希望那时天下没有被埋没的人才。”

读完这篇文章,让我认识了一个善于发现人才,并且具有优秀品质的钟会和一个清明通达的裴楷,一个简约扼要的王戎。文章以钟会和客人的对话为主线,阐述了裴楷、王戎的品质,也写出了钟会的善于发现人才的能力。文章第一句中“须臾去后”,意思是呆了一会儿就离开了,写出了王戎和裴楷在钟会家中待的时间短,也一定衬托出了钟会发现人才之迅速。钟会话中的最后一句:“后二十年,此二贤当为吏部尚书,冀尔时天下无滞才。”突出了钟会善于发现人才,能从儿时的表现想到二十年后的作为,坡有一定功底。也写出了王戎、裴楷的一部分优良品质,儿时已有所体会。“当”字有一定的肯定意味,突出了钟会的能力强。后一小句“冀尔时天下无滞才”这是钟会的愿望,也是为国家兴亡所想的,写出了钟会关心国家的未来和国家的下一代。

世说新语心得感悟【篇10】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分为政治、德行、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全书共有一千多则记载了许许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

读《世说新语》,感觉就像听古人讲故事。寥寥数语便能将一个时期的思想风貌娓娓道来。怪不得鲁迅先生称它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魂奇。”

不仅这些。《世说新语》还是“无数”成语的“发源地”呢!我们熟知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览无馀”、“望梅止渴”等等,都出自《世说新语》里的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吧!

我最喜欢的一则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讲的是七岁的王戒在和小朋友们玩的时候,看见路旁李树上结了很多李子,多的都快把树枝压断了。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动不动。有人问他原因,他说:“长在路边树上还会有那么多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孩子尝李子,果然苦。

这个故事暗藏玄机,不但夸奖了王戒小小年纪便有很强的推理能力和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还侧面指出“路边苦李,没人青睐”。借苦李传达出无用的事物活人就会被人所弃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从小就脱颖而出,终后为竹林七贤之一,成为西晋大臣。

读完这本书,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在生活中,要细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进行推理判断才能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

世说新语心得感悟【篇11】

读《世说新语》有感

今天,我拜读了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部小说集记叙了东汉末、三国、两晋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分三十六门,一共有一千二百多条故事,这第一门“德行”,就引发了我无限的思考。

翻开第一页,“德行第一”四个大字印在页首,紧接着是第一条故事,故事讲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个叫陈蕃的人有使天下安宁的志向,他任豫昌太守时,刚赴任,就打算拜访徐孺子,主薄让他先进官署,可陈蕃却说:“周武王得到天下之后,先去拜访商客,我礼遇贤者,有何不可?”

有什么不可?有什么不可?陈蕃最后这句话,在我脑海中回荡,这是只有大丈夫才能说出来的话,这是只有心怀天下,有远大志向的人才能说出的话。陈蕃虽然已是豫章太守,拥有很高的官职,却先去拜访当地贤士徐孺子,后进官署,这种礼贤下士、虚心好学,心怀天下的风度值得多少人学习呀!

陈蕃礼遇贤者,虚心好学,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为的是澄清天下!我觉得,我们现在天下以安宁,不用去做百姓的榜样,百姓的典范,但是我们不能松懈,要天天向上!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我们仍然要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虚心好学,取长补短,为未来的自己,将来的祖国贡献力量。

今天,我拜读;明天,我努力;后天,我成功!《世说新语》在我手中已不是小说集,它是我努力方向的指航标。

关于世说新语心得感悟


以下主题为世说新语心得感悟,为读后感大全小编特意向您推荐的,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相信在平时生活中应该接触过不少的感言,在我们参加非常重要的场合时。我们都会产生一些难忘的心得将其表达出来的话语就是感言,感言也可以帮助我们见证精彩的时刻。

世说新语心得感悟(篇1)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刘义庆主编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语》、《政事》等,世说新语读后感1000字的(--)世说新语读后感。此中,我感觉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记录晋人谈话的《言语》。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陈说出一个个发人寻思的道理。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口吃的邓艾,自称时便经常重复说“艾,艾……”这样难免被人拿来取笑。有一次晋文帝也和他开玩笑说:“你总是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啊?”邓艾没生气,也没尴尬,回答说:“凤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他用楚国陆通比喻孔子的名言,来说明自己虽然常常连连说“艾,艾”,但和孔子那样只有一个“艾”罢了。

还有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和简文帝。顾悦和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了呢?”顾悦回答说:“蒲柳的资质,临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资质经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同。

另外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身在庐山的远公,虽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说:“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自然不会照得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明亮!”用自己热切的言辞和神态,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们的心中。……

邓艾虽口吃,但却不妨碍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达: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应该好好的发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凤,做一条龙。晋文帝的一个玩笑,一个调侃,却引出了顾悦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资质禀赋的不同应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己,用朝阳之辉来比喻年轻的弟-子,告诫我们学习是一刻也不该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深奥的道理说到透彻,又恰到好处;能把人们熟知的平凡事说得不平凡,说得有趣。这种语言技巧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由这些故事可得知只要有很好的德行不论是交朋友,或是父母以及后代之间良好的关系城市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德行究竟要如何培养呢?这就以及个人的日常糊口习惯有关,只要泛泛糊口作息正常、面对任何物质都以泛泛心看待、长幼有序……等。只要具备这一些准则时,相信距离良好的德行就不远了。以是从现在开始努力的培养自己的德行吧!

世说新语心得感悟(篇2)

“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合上《世说新语》,却发现对我而言,最有感触的还数“贤媛”篇。

《论语》中有“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其轻视之心,经变本加厉,发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言。而自古以来,不也有“巾帼不让须眉”之说吗?因此,“贤缓”着重写出了当时妇女的时代特点和新的面貌,以及为争取与男子平等命运时所作的努力与智慧。

而我想讲的是第6,7,8篇关于许允之妻的故事。三篇如同现存的电视连续剧,形象地描述了许允之妻从初作新妇,到丈夫被杀,教育两个年轻儿子许奇、许猛,机智地避免了重蹈父亲的覆辙,数十年间的智慧闪光轨迹。

虽然许允之妻“奇丑”,但她以深思熟虑的回答,引诱丈夫入其毂中,最终不能不推服认输。其逻辑推理之力,已超过以文才智慧闻世的新郎,所以令人叹服。其夫妻之和谐幸福,是在矛盾中形成,是许允之妻依靠自己的智慧主动争取而获得的。

而她虽在深闺,却关心国家大事,对于帝国的嗜好及其心理了如指掌。其研究之精细,似乎超越了作为朝官的丈夫。丈夫被捕时相当突然,新妇甚至来不及穿鞋袜而“跣出”告诫丈夫:“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正是针对明帝防范臣下的苛案之心而发,可说是一语中的,救了丈夫的性命,并保住其前途。

史称许允被贬为镇北将军时,曾喜谓其妻,有“吾知免矣”之言,以为已逃过劫难。而妻却让丈夫在路上作好必要的防范。许允之妻如同当代女诸葛,料事如神。

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不让须眉!

世说新语心得感悟(篇3)

读《世说新语》有感

今天,我拜读了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部小说集记叙了东汉末、三国、两晋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分三十六门,一共有一千二百多条故事,这第一门“德行”,就引发了我无限的思考。

翻开第一页,“德行第一”四个大字印在页首,紧接着是第一条故事,故事讲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个叫陈蕃的人有使天下安宁的志向,他任豫昌太守时,刚赴任,就打算拜访徐孺子,主薄让他先进官署,可陈蕃却说:“周武王得到天下之后,先去拜访商客,我礼遇贤者,有何不可?”

有什么不可?有什么不可?陈蕃最后这句话,在我脑海中回荡,这是只有大丈夫才能说出来的话,这是只有心怀天下,有远大志向的人才能说出的话。陈蕃虽然已是豫章太守,拥有很高的官职,却先去拜访当地贤士徐孺子,后进官署,这种礼贤下士、虚心好学,心怀天下的风度值得多少人学习呀!

陈蕃礼遇贤者,虚心好学,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为的是澄清天下!我觉得,我们现在天下以安宁,不用去做百姓的榜样,百姓的典范,但是我们不能松懈,要天天向上!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我们仍然要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虚心好学,取长补短,为未来的自己,将来的祖国贡献力量。

今天,我拜读;明天,我努力;后天,我成功!《世说新语》在我手中已不是小说集,它是我努力方向的指航标。

世说新语心得感悟(篇4)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分为政治、德行、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全书共有一千多则记载了许许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

读《世说新语》,感觉就像听古人讲故事。寥寥数语便能将一个时期的思想风貌娓娓道来。怪不得鲁迅先生称它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魂奇。”

不仅这些。《世说新语》还是“无数”成语的“发源地”呢!我们熟知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览无馀”、“望梅止渴”等等,都出自《世说新语》里的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吧!

我最喜欢的一则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讲的是七岁的王戒在和小朋友们玩的时候,看见路旁李树上结了很多李子,多的都快把树枝压断了。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动不动。有人问他原因,他说:“长在路边树上还会有那么多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孩子尝李子,果然苦。

这个故事暗藏玄机,不但夸奖了王戒小小年纪便有很强的推理能力和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还侧面指出“路边苦李,没人青睐”。借苦李传达出无用的事物活人就会被人所弃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从小就脱颖而出,终后为竹林七贤之一,成为西晋大臣。

读完这本书,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在生活中,要细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进行推理判断才能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

世说新语心得感悟(篇5)

读了整个暑假,我总算把那本超级后的世说新语给读完了,真爽,不过也挺累的。世说新语里的故事真的许多,有的长如龙,有的短如蚁,不过这儿的每一个故事都告知你一个道理,尽管很单调,但它毕竟是一本好书啊,接着读吧!

作为一篇教育方面的书,刘墉的《世说新语》真实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书本,确实文如标题“新语”。他用最朴素生动,形象风趣的言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小作业,小故事,而这些文章都显现了他对教育的情绪与考虑。读来令人深思,发人深思。

看了他的文章,给我感触最深的便是他对待孩子的那种情绪。用一个词来归纳的话便是——“宽恕”。现在的社会干流文明早已不在倡议“严师出高徒”的办法了,那么作为教师或家长,究竟用怎样的情绪对待小孩子呢?刘墉给咱们供给了一种方向。

我是个80后,在我仍是个小屁孩儿的时分,常常听到外界对咱们这代人的点评,例如:独生子女,垮掉的一代,小公主小少爷等等,总归大人们对咱们充满了不信赖。这样的批判之语听多了,一朝一夕便有点信了,所以自己如同都不太自傲了起来。从校园走向社会,即便上了班,在刚开端的时分也仍是遭到质疑了。但是渐渐的一年,两年,三年,日子作业中的一点一滴让他人知道了我,也信赖了我。周边的许多朋友搭档也是如此,在阅历了这样的蜕变之后总算成为了社会的“国家栋梁”,由于80后现已不再是小男生和小女生了。回过头来,许多人发现本来担忧会垮掉的一代并没有垮掉,反而是在越来越多的舞台上看到了他们的身影。

当我成了大人之后,我突然发现我如同在用阅历过的这一切对待这90后的孩子们。第一届的学生就现已是90后了,当他们不仔细,调皮捣蛋,犯错误的时分,我也曾无比担忧地拿过去的话批判他们。现在想来咱们是不是太杞人忧天了呢,日子会教会他们许多东西,但是咱们如同太着急了一点,总想把自己几十年的人生感悟和阅历提早交给他们,但其实人生是要一点一点去阅历的不是吗?哪怕阅历一点波折,又怎么呢?奥运完毕了,许多获奖的选手便是咱们口中所责怪的难以担任重担的90后,但现实是他们做得很好,并且将来或许更好。

刘墉说得好,他认为咱们只看到了学生们身上的缺陷,却忽视了他们身上的长处,所以总觉得一代不如一代。90后的孩子身上确实有些年代大环境所带来的缺陷,但是他们身上其实也有一些年代所赋予他们而咱们这些60后,70后,80后们身上所没有的长处。所以,宽恕一点吧,先学会底子的做人道理,其他的`或许仅仅咱们和他们挑选的路途不太相同,或者是走向结尾的办法不太相同吧。

因而用心教育每一位学生,就算现在效果再差,再不听话,只需咱们用心去交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用暴力的变相体罚。我信赖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世说新语心得感悟(篇6)

这些天,我阅读了一本名叫《世说新语》的书,其中的一节片段让我受益匪浅。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那是有个人名叫荀巨伯。有一天,他得知自己的友人病重在床,便即可千里迢迢赶去探望。当他赶到时,城外的胡兵却已经攻进城池。友人劝荀巨伯:“我命不久矣,您快逃吧!”荀巨伯却答:“我赶来探望你,怎能在危险时刻弃你不顾呢?”这时,胡兵已闯入宅门,见荀巨伯一人舍生护友,问道:“城里的人都走了,你是何等英勇!”得知来龙去脉后,胡人首领仰天长叹:“我们不讲道义的人攻入了讲道义的国家!”随后便带兵撤退了。

看完故事后我暗想:友情的力量多么伟大啊!荀巨伯在生死关头没有抛弃友人,独自一人对抗上百敌寇,并且还感化了敌人,救了一座城。现在,我们生活在幸福和平的年代,没有了战争,但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也流露着朋友间的关心和帮助:题目太难做不出,朋友会不厌其烦帮你讲解;遇到挫折,朋友会鼓励你不要气馁;下了场大雨,与朋友公用一把伞;你快乐,有朋友陪着;你悲伤,有朋友安慰你……

想想身边,回头看看,友情的故事也同样温暖我心。一次,有位同学过生日,父母出差不再身边,无人陪伴,无人祝福,她伤心的哭了起来。这时,是同学们安慰她,陪伴她,让她露出了甜美的微笑。那天,大家也纷纷送上了生日礼物:花色淡雅的作业袋、攒下零花钱买的文具、精心手绘的生日贺卡……礼物虽然并不贵重,但是承载着大家浓浓的友谊,生日歌唱的并不整齐,但在我看来,这是世上最甜美的声音,蕴含着我们深深的祝福。

作为朋友,虽做不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但只要彼此相互信任、相互珍惜,友谊就像天边的彩虹,那么美好,那么纯洁。

世说新语心得感悟(篇7)

刚拿到《世说新语》这本书时,我随手翻看了一下,感觉有些茫然,这些小古文对于不爱看书的我来说自然兴趣也就不大了。

后来,徐老师带领我们一句一句地读,并用通俗的语言绘声绘色讲述里面有趣的小故事,我开始对它产生了迫不及待的想深读的欲望。

妈妈跟我说,读书并不是简单地为读书而读书。在理解这些小古文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妈妈就陪着我一起查找汉魏六朝历史资料,对一些历史人物做一些了解后,我便开始自己研究诵读。首先我会把每则故事中不认识的汉字和多音字查找字典,标注正确的读音,然后对译文进行仔细的阅读,根据意思将原文划出节奏,再诵读多遍。最后,通过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给它标上小标题,写下小感悟。慢慢地我开始喜欢上这本好书,一篇一篇的故事虽然没有太强的联系,但也不会隔断故事的情节,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我读到德行第一章中“王长豫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之孝……”时,尤为深刻,让我对王氏家族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文中王长豫为人谨慎随和,侍奉父母和颜悦色、恪尽孝道。王导看见他就打心眼的高兴和喜欢,而看见小儿子敬豫却是生气,还时不时的训斥一顿。后来长豫去世后,王导依然长期思念这个孝顺的孩子。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对生养他的父母都不孝顺,又谈何对他人会有爱心,又怎么指望他对国家有奉献精神。而王长豫不仅顾及父母的物质需要,而且还要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这才是真正难得的孝。

《世说新语》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章,书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有很强的趣味性,当你捧起这本书后,相信你也会喜欢上的。

世说新语心得感悟(篇8)

公元260年五月,司马昭派其心腹贾充,率骑督成倅、成济兄弟,敢犯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弑君。结果当然是朝野上下喧哗,于是司马昭就问陈泰怎么办,如何才能把风波压过去。当时的陈泰时任尚书,而在弑帝之后他是第一个敢于站出来反对的人。他回答到:“唯杀贾充以谢天下。”司马昭肯定是舍不得的,贾充是自己的心腹死党,现在危机四伏,多一个自己身边的人多一份保障啊。于是他进一步问还有什么计划B没,这个时候陈泰正气凛然,回答:“但见其上,未见其下。”言外之意就是你司马昭是无论如何都推卸不了弑君不忠的罪责的。

现在的人读起这段觉得味道平平,但是我加上大的历史背景后细细一想立感触目惊心。司马昭以此登基开国,晋朝的江山的创始与此有关。这不仅仅关系到开始,同样这一事件也暗藏着后来西晋灭亡的兆头。

司马昭坐上宝座后并没有长舒一口气,而是越发担心自己能坐多久这个问题。篡位者夺天下都羞于言“忠”,但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继承和发扬传统儒家观念:“忠孝”。司马昭想要掩盖自己弑君的尴尬,并且避免社会矛盾的纷争,于是司马昭悄悄改弦更张,在思想道德方面提倡“以孝治天下”。

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区别,少了个“忠”而已。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言“孝”无“忠”就丧失了重要的道德支撑。晋时士大夫没有忠君之心的人比比皆是,思想道德及其混乱。正因此,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后,王公贵族已在为争夺帝位而相互厮杀。这也正应验了前面陈泰斩钉截铁之言。

后来西晋灭亡,司马氏在江南建国东晋。他们深知西晋覆灭的原因,总结教训。把早被东晋统治者抛弃的“忠孝”之旗悄悄竖起来。由此可见一个没有道德作为思想支撑的王朝,一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难以持久。

这样的道理一向由古至今都适用。把眼光放回我们现实生活的社会中,不管你处在哪个阶层你都有不少忧虑。道德的缺失、文化空洞、环境污染,整个社会没有信仰。这个社会正分为两个部分,较小的那一部分毫无尺度地挥霍着自己手中的特权和优势,他们的所作所为使得另一占绝大部分的我们在整日诉斥中陷入极度的眼红的怪圈中,我们被无奈地划分到不平等不公正这个无形的地牢里。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被判的无期徒刑。整个社会的道德,信仰不是仅仅靠一小部分人就可以决定的。我们每个人的个体意识程度是西晋的人们无法比拟的。而且我深信,当一个人内在的个体意识被唤醒,他所能带来的改变,不论是内在改变还是外在改变,都是不可小视的。那么当一群人,一个社会的人都因为渴望享受到现代社会所带来的权利而使自己的个体意识唤醒,所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的转变。

世说新语读后感4篇


篇一: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世说新语》是南朝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世说新语读后感。

前几天,我读了《世说新语》其中的一则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社会上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作文指导《世说新语读后感》。 ◆分享好文◆

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尽管王朗答应了那个人的请求,但当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却想抛弃协助的那个人,所以,华歆的品德是远在王朗之上的。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犯过像王朗一样的错误呢?以这个故事为例,在开始时如果华歆和王朗在开始时没有携带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可能会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华歆和王朗在中途抛弃了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就没有一点生存下来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答应了别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绝他,他可能会受到损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那么他的损失会更大。

当然,我们在生活中要尽量帮助别人。但如果的确无法帮忙,我们也要当即拒绝,如果答应了,就不能半途而废。

骏文小伙子。哥的文笔不行阿。。!

篇二:《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是一部反映魏晋时代文人风貌,体现时代特征的笔记小说,是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带表作品。它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包括我也很喜欢。 能写出这样好的作品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刘义庆。 《世说新语》通行本为六卷,三十六篇。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很多吧! 《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片段,但词简意明,颇能表达人物的个性特点。淡淡的几笔,就能把人物描写的活灵活现,真是妙不可言啊! 《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朴素的散文,有的几乎如口语一般。

篇三:世说新语_文学篇·读后感

阅读《世说新语·文学篇》,更多的感触是古人的那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学习氛围。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段记载是说郑玄的故事。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郑玄家的佣人都喜欢读书。有一次,郑玄觉得他的奴婢干事不称心,准备用“家法”惩罚。这位婢女认为自己冤枉,想加以解释说明;但恰逢此时郑玄盛怒,于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里。这时,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来,见此而问:你为什么站在泥地里?她问话时引用了《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胡为乎泥中”一句。被斥责的这位回答时则引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来解释说:我本来是要向他(郑玄)说明清楚的,谁知正好赶在他生气的火头上。

这里且不论郑玄的不论是非的火爆脾气,郑玄家里的学习氛围更是让人叹服,虽是“婢女”,却能那么娴熟地引经据典,且诙谐隽永、恰如其分。说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缘故吧,但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迹时,又不尽然,这里让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郑玄为学成就之高,连家里的佣人也极富文化修养,郑玄的学术修养更是让人钦佩。这又不禁让人想到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当继承和弘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根据《世说新语·文学篇》的记载,古人自身所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却是真的让后人为之惭愧不已。文人为了探讨学术知识,竞相辩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种胸襟和气度也是后人鞭长莫及的,然而,这种涵养却是我们现在做研究和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只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让各自的研究做到飞跃性提升,也为我国强国之路的发展,伏下强有力的一笔。

更值得一提的是,《世说新语·文学篇》关于文人对妇女态度看法的文章,谢太傅问陆退:“张凭为什么为母亲作悼念的诔文,而不为父亲作?”答曰:“这自然是因为男子的品德已经在他的事迹中表现出来;而妇女的美德,那就非诔文不能显扬了。”谢朗母亲王夫人因为儿子的体弱曾对支林道说:“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这些话语中所显示的文人对妇人尊敬的的态度,就不难想象《花木兰》这部文学作品为何会流传至今了,故事本身的价值当然重要,但是,更应该看到人们对传承这些作品的积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所谓“文学”是指文章学术,辞学修养,也包括人生态、处事原则。这一时期文学雅士们以清谈为主要内容,以辩论为主要方式,对佛、道、玄学进行了融合理解。这当中所体现的包容和学术研究精神,值得我们用心研究,用心学习。

世说新语经典读书感悟500字 (集锦4篇)


一篇故事一篇心得,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在阅读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世说新语》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一篇优秀《世说新语》读后感怎么写呢?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世说新语经典读书感悟500字”,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世说新语经典读书感悟500字【篇一】

这篇《世说新语》的精选文章,仍是《课外阅读》中的一篇文章。它介绍了“五则”古人言行举止的精彩之处,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的智慧。

第一则故事是“才思敏捷的杨修”,讲的是杨修与曹操一起看到了石碑上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而杨修马上想到了这一题的答案“绝妙好辞”,曹操则走了三十里地才想出来。第二则故事是“为友舍命的荀巨伯”,讲荀巨伯探望重病好友,恰好胡贼攻城,荀巨伯却不愿弃友求生,还用自己的义气与勇气让贼兵撤退。第三则故事是“巧对妙答的`钟士季”,讲钟士季去探访嵇康,但嵇康一直在打铁,旁若无人。钟士季见了要走,嵇康便拉住他问“听了什么而来,看了什么而去”,钟士季答“听了所听到的来,看了所看到的去”。最后一则故事是“咏絮才女谢道韫”,在谢安问“白雪纷纷像什么”后,侄子回答“在空中撒盐的景象差不多可以相比”,而侄女谢道韫的回答则非常妙,她答道“不如说它像柳絮凭大风而飞起”,不妙吗?

这几则故事中,有人是用奇言妙语展示智慧,有人用自己的义气展示他们的勇敢,但不管怎么说,智慧需要学习,勇气需要锻炼,所以说,只要现在开始学习、锻炼,也许我们也会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在一定的时候,能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及智慧!

世说新语经典读书感悟500字【篇二】

《世说新语》是一部专门记叙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谈举止的小说集,向来被视为魏晋「志人」小说的典范。在世说新语以前,也曾出现过不少轶事小说。这天所见的世说新语虽然已失去原先面目,但从其流传来看,还是较为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历代普遍受到重视的价值。在魏晋南北朝的志人轶事小说中,世说新语因其广泛丰富的资料涵量和纯熟精美的语言艺术,被推为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也确立了他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承先启后,不可忽视的地位。

我对德行方面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之后有一次,两人以前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十分热闹。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这本书将对我的为人处世有必须的帮忙,我此刻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是还是要学习这些道理的。

世说新语经典读书感悟500字【篇三】

古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世说新语》就像无数宝藏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世说新语》叙事简明,精炼生动,为小品文之典范,词汇之丰富,远远超过其他笔记小说,对后代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影响。

刚开始读《世说新语》,总是囫囵吞枣着看,有些字词的意思也不是很了解。后来,作为“小书虫”的我被《世说新语》中的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所吸引,看得越发仔细起来,遇到不懂的词句也会耐心的查《古汉语词典》。大部分文言文不仅有趣,而且也带着许多道理呢。

其中,“德行”篇中有一篇文章让我记忆犹新: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而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应该被人们所鄙弃的。

世说新语经典读书感悟500字【篇四】

《世说新语》讲的是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匹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刘道真,姓刘名宝,字道真,性格豁达,通经史,精音律,善长下棋,并且智勇双全,在扶风王司马骏府内担任从事中郎,后担任侍中、安北大将军,后由于戎卫北境侑功,赐爵为关内候。里“徒”字意指服劳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篇文章的意思是:刘宝曾是服劳役的犯人,司马骏花了五百匹布将赎了出,不久后又任命为从事中郎。当时人将件事传为美谈。

我第一次读故事时,并没什么感受,但当我读了5遍6遍乃至10遍时,就侑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马骏的种做法。首先,能够不计刘宝以前犯过罪,任用刘宝,给刘宝用武之地,其次,司马骏花重金将刘宝赎了出,可以说是对刘宝侑恩,让刘宝死心塌地为自己做事。即便将刘宝势力过分强大,也总会卖人情。件事传为美谈,又的民心。司马骏做件事心思慎密,一举多得,我很佩服。的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齐桓公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而司马骏也在宗室中变得最为俊望。

生活中,我也切不可因为人曾侑过什么过错或是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而一直对心存不满。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发现人身的闪光点。同样,做错事的人也不能过分自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侑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不改。我应侑的是积极向、改正错误的态度。

《世说新语》的阅读感悟范例(5篇)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人们常说读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会有不一样的感想和体验。我们写读后感的时候,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你是否了解好的世说新语读后感包含哪些内容?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世说新语》的阅读感悟,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世说新语》的阅读感悟 篇1

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而《世说新语》则是这个宝库中一颗灿烂美丽的明珠。

《世说新语》是南朝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前几天,我读了《世说新语》中的一到三十页,其中的一则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社会上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 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尽管王朗答应了那个人的请求,但当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却想抛弃协助的那个人,所以,华歆的品德是远在王朗之上的。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犯过像王朗一样的错误呢?以这个故事为例,在开始时如果华歆和王朗在开始时没有携带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可能会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华歆和王朗在中途抛弃了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就没有一点生存下来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答应了别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绝他,他可能会受到损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呢么他的损失会更大。

当然,我们在生活中要尽量帮助别人。但如果的确无法帮忙,我们也要当即拒绝,荣国答应了,就不能半途而废。

《世说新语》的阅读感悟 篇2

刘墉的《世说新语》应该出版已经很久了,很不好意思,只是上星期才看到这本书。

今天再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看到刘先生改动的一句话:“人无近忧,必有远虑。”放在近前的问题不解决,实在是可怕之极的。如果解决眼前问题不用长远眼光,就会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了。有意思。刘先生同时推荐还有孔子另两句话:“君子有不幸而无有幸,小人有幸而无不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任何一个成功都不是无意做的,努力才是根本啊。刘先生推荐的登山领队的也值得珍惜:“已经熟悉的路,作进一步打算;不熟悉的路,要作退一步打算。”经典的风险控制论。读书才是硬道理啊!那些实用的原理或行为的结果,要靠自己去力行,恐怕做不了几件事情。顺便记录一下读来的句子。

庞加莱说: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原始动力来自于自然本身的美。狄拉克说:我认为哲学永远不会导致重要发现,它只是人们谈论已发现事物的一种方式而已。狄拉克给莫斯科大学的黑板题词:任何物理学定律都必须具有数学美。在阅读以及听骆老师讲解《名教与自然》过程中,我注意到魏晋文化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王弼。于是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了一些相关王弼的信息,以下便是有感而发。

骆老师的《世说新语精读》一书中提到名教源于孔子的正名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骆老师讲的理念与实存,用理念来规范事实;而道家却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王弼从哲理的高度讲这两者结合成了一体,认为名教出于自然。我个人认为这既体现了他作为玄学创始人的思想,也是当时魏晋士人思想的写照,对思想文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粥未弱冠,往见之。晏闻粥名,因条向者胜理语粥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粥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粥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世说新语·文学》)。王弼口才出众,辩得众人理屈词穷,自己还罗列观点继续佐证。王弼是当时最杰出的清谈家和哲学家。由此看出当时文风还是很盛的,而且清谈相当流行,士人们都崇尚这样的风气。而在宣扬玄学的过程中,王弼提出的关于家族制度中等级关系的“分”与血缘关系的“合”,就是在相爱中有敬,在同中有异,形成和谐的社会整体,体现了当时普遍奉行的家族制度的价值取向,可见魏晋时期人们的观念已经被受到了玄学的影响。并且在世说新语玄学与清谈的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名教与自然和和谐统一,更协调了儒道文化,促进当时人们的思想的思想融合。

由此,王弼等人创始的玄学正始之音开始了魏晋清谈时代。从此,评论人物着眼于谈论和义理,即不仅看人的谈吐辞藻,而且要看他对义理的领悟,而王弼等人也被后世名士奉为榜样。魏晋人士对正始谈风之仰慕,于此可见一斑。

《世说新语》的阅读感悟 篇3

读红楼梦,能通过一个大观园看到人世百态,能看到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的坎坷经历。而看世说新语,也有同样的感受。读完世说新语之后,脑中浮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身影,通过这一个个鲜活的身影,又可以看到魏晋的社会风俗。我认为,这便是本书的最大价值。

首先迎面走来的是嵇康,旷达豪放,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 足以见得嵇康的豪放。但他却又是一个颇有风骨的人,宁愿在乡间打铁,却也不愿入朝为官。而在死之前,嵇康神色不变,在刑场之上弹奏一曲《广陵散》,之后慷慨赴死,这样的气度,让人敬佩。而三千太学生为之请愿,愿拜他为师也看出了嵇康在当时的影响。之后走来的人,司马昭想与其联姻,此人大醉六十日,使事情无法进行。颇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以臣是酒中仙”之势。此人便是阮籍。阮籍青白眼看人,也是其率真的体现,不与世俗礼法同流,饮酒长啸,岂不快哉。

从这些人物的风流韵事中,不难看出魏晋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朝代。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一直受封建礼法的影响甚重,学而优则仕是传统的思想,而魏晋受到当时政治斗争的影响,这种封建礼法受到冲击很大。文化名人也没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大都放浪形骸,寄情山水。所以我认为,魏晋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是一个特别的朝代。

魏晋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建安风骨,魏晋思想,直接影响到了后世许许多多的诗人和词人。例如李白的诗和思想都非常接近于竹林七贤,而杜甫的诗,内容也接近于建安风骨,慷慨悲凉,关心民生疾苦。但是,我认为魏晋人士最大的贡献,是张扬的个性与对自我的一种认识,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世说新语》让我们更清楚的认知了那个时代魏晋士人张扬的个性,触摸到了魏晋士人个性强有力跳动的脉搏。在看完这部书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留在了脑海中,给与了我很多的思考。

《世说新语》的阅读感悟 篇4

孝,是一种境界,指的是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顺,拥有对长辈的孝,就会拥有一些美名,如孝子等,读了《世说新语》,让我更加懂得孝之道,懂得那份亲情。

今天我读的是“德行第一”中的第9章,故事讲的是这样的一件事:王祥对后母也非常恭敬。后母让王祥去守护李树,有时忽然刮风,王祥就抱着李树哭泣。王祥一次在别的床睡觉,后母走去用刀砍他,恰好王祥去小便,后母只砍到被子,王祥回来后,求后母把他砍死,后母被感动了,于是像对自己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

读完这个故事,我同样被王祥感动,当王祥做出去求后母把自己砍死的决定时,是冒着多大风险去做的啊,如果后母没有被王祥感动,那么一位孝子,一位让人尊敬的孝子,就会死在后母的砍刀下,我想:如果我是王祥,遇到这样一条冷血的毒蛇,要么逃得远远地,要么自己好好侍奉她。

百事孝为先,王祥能对一个想杀死自己的后母那么孝顺,我们为什么不能对爱护自己的长辈更加尊敬,更加孝顺呢?我们在长辈们给予的优良环境下学习和生活,怎能不感激,不回报呢?孝,是我们最好的回报方式。

孝,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世说新语》这本小说集,对孝之道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解释。

《世说新语》的阅读感悟 篇5

光山话有句方言叫“谈玄”,意思是打妄语,说一些不切实际话,但是在《世说新语》中,谈玄却是一种坐而论道的高雅行为。下面我们进入魏晋时期的“朋友圈”,对这群“谈玄”的人,一窥究竟吧。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从《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中魏晋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而玄学正是以道家老庄思想为根底的,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该书详细的描写了魏晋士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不能深究内容史料性的严肃真实,在九品中正制的调节下,人物获得的社会评价等级决定了他所处的社会阶层和地位,进而影响到生前富贵与身后名誉,所以全书基本上都是品评人物的内容,有些是别人口中说出来的,有些是人物本身的行为反应的,不一而足。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桥段,比如“皇帝得子请客,大臣说咱们也没啥功劳的,您还请吃饭,皇上笑道,我生孩子怎么能有你的功劳呢?”“王蓝田吃鸡蛋的故事”“卿卿我我、性情中人”的由来等等,刘义庆可谓是当时文人圈中的段子高手了。

有意向读这本小书的话,还是建议读燕山出版社或中州古籍出版社的小册子本,注解不啰嗦,直取原文,这版本我已刷了七八遍了,是爱不释手的一本书之一。想要深一些的了解魏晋人物的背景故事,可以买一本三联书店版本的,细细读来。

读《世说新语》有感


读《世说新语》有感

不晓得大家知不知道钱谷融先生,他现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而他一生中最爱看的书就是《世说新语》,并给予了这本书极好的评价。不久前,我刚刚阅读完整本书籍。从一个学生角度来看,比起其他古书来说更通俗易懂,而且更加风趣幽默,其中一个个小故事也都十分地引人入胜。自然,也就更多的感悟。

未出茅庐却知天下三分。众人皆知,此人正是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他智慧超群,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并在刘备建立蜀汉时立下了汉马功劳,流芳至今。智者何如?孔明也。曾有古书记载,遇到大喜之事,孔明也只是淡然一笑,情况十万火急时,孔明也镇定自若,依旧面不改色;悲伤至极时,他也只是仰头望天,轻叹几声罢了。在《世说新语》中,我也找到了一位与他甚为相似的人,嵇康。他的好友王戎曾对人说:我与嵇康相处了二十年,从未见他脸上有过什么喜悦或怨恨的神色。看到这则故事,突然想到儿时母亲时常教导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想想自己,尽管已经是一个初中生了,遇到开心的事,还是会像孩时那样跳起来大笑,或者是欢呼,总之绝对不会只是淡然一笑的。一碰到伤心的事,就会哭丧着脸,甚至还会悄悄地哭出来。若是生气了,那情况就更糟糕了,眉头紧缩,像吃了火药一样,迫不及待地要发泄一下。回过头来想想孔明和嵇康,哎,自愧不如啊!可见,虽然《世说新语》是一本古时的书,但至今仍能够带给人们以启示,仍可借鉴。

除此之外,我还领略了荀巨伯的为人忠义,张天锡的过人才智,杨修和曹操间的明争暗斗,《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故事和人物也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古书尤可鉴,其实古书真的能让人受益匪浅。

俗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世说新语》读后感精选9篇


每次读不一样的作品,都是和作者在进行心灵的交流。把你书中所感受到的内容写一篇记录,感谢阅读栏目小编为你整理的《世说新语》读后感精选,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世说新语》读后感精选 篇1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作者是刘宋临川王刘义庆。全书共36篇1130则,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直至刘宋初年近300年间的人物故事,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学、思想、习俗、民生等诸多方面,保存了大量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刘宋临川王刘义庆不是诗人,他及其门下文人编纂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也不是一部诗歌作品,然而如果我们从诗的角度对这部中国最早的志人小说重新进行解读,则不难发现,这部以记写帝王将相、名士风流遗闻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现着鲜明的诗性品质,放射着夺目的诗性光辉。主要在反映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谢安以其脱俗的言行、超逸的气质而为士人所仰慕,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总体说来,《世说新语》受到魏晋流行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因此在用语上,语言虽然短小,可是仍善于借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而且情节具有戏剧性,曲折风趣。善于把记言与记事结合起来写。

《世说新语》中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的极短篇小说,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节。其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但是言简意赅,很能传达人人物特征。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反映出有时如同口语,但是意味隽永物的个性特点。

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曹操捉刀”时的描写。

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比如淝水之战时谢安的沉着和朝中大臣们的惊慌。还有,桓温伏甲设宴,广请朝士,想借机除去谢安、王坦之。王坦之惊恐万分,谢安却“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比如“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典故。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我认为其重要价值就在于它原生态地记录了“魏晋风度”。魏晋是一个喜欢追求美的时代,欣赏形体、神态之美,追求名士风度成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魏晋时期对男性美的要求和追求超过任何一个时代

因为政治原因,魏文学智慧、人生智慧晋时期“玄言”成风,名士彦流多尚清谈,经常雅集,清谈时多手执麈尾,作神姿仙态名士风流最令人景仰的是他们身上的诗性傲骨。他们纵酒放诞,蔑视礼法,张扬个性,标举才情,狂放不羁,随性任事,超然物外,笑对生死,蔑视富贵,不就官职……他们是那个时代身上的龙骨,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仍然怀想起他们:名士本色,独立特行。或体现为山林之志,或表现为乖时癖行。耿介不阿,傲视万物,不与时务经怀,潇潇洒洒。

我想不愤世嫉俗人的很难成为名士,尤其难成为魏晋时代的名士。《世说新语》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这样的社会群体或说是文化群体。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世笔记影响尤其大。《世说新语》的影响、魏晋风度的风范已深深地扎根于知识分子心中,它所体现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永远的追求。

《世说新语》读后感精选 篇2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代一部主要记述汉末至冬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而成。主要讲述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阅读《世说新语》这本书时我深刻了解到魏晋时期的那些风流人物、时代精神以及各种历史知识。

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原文阅读着很生硬,于是就只阅读了译文,并且因为每篇文很简短,所以兴趣也不是很浓厚。越来越深入的阅读,魏晋时期的人一个个在我内心鲜明起来,并且震撼我心。文中常常用到一个形容词“像神仙般的人物”,这个形容词没有用错,光是通过文字来了解他们,都使我觉得他们像神仙般的人物。

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们“会说话”,简直太厉害了,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居然存在着这么多奥秘,也可以从一个人怎么说话,就可以看出他今后的人生。

当时的人们是以德行和才学来行走社会,来与人处事,而不是以地位、财富等。

《世说新语》读后感精选 篇3

读红楼梦,能通过一个大观园看到人世百态,能看到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的坎坷经历。而看世说新语,也有同样的感受。读完世说新语之后,脑中浮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身影,通过这一个个鲜活的身影,又可以看到魏晋的社会风俗。我认为,这便是本书的最大价值。

首先迎面走来的是嵇康,旷达豪放,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 足以见得嵇康的豪放。但他却又是一个颇有风骨的人,宁愿在乡间打铁,却也不愿入朝为官。而在死之前,嵇康神色不变,在刑场之上弹奏一曲《广陵散》,之后慷慨赴死,这样的气度,让人敬佩。而三千太学生为之请愿,愿拜他为师也看出了嵇康在当时的影响。之后走来的人,司马昭想与其联姻,此人大醉六十日,使事情无法进行。颇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以臣是酒中仙”之势。此人便是阮籍。阮籍青白眼看人,也是其率真的体现,不与世俗礼法同流,饮酒长啸,岂不快哉。

从这些人物的风流韵事中,不难看出魏晋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朝代。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一直受封建礼法的影响甚重,学而优则仕是传统的思想,而魏晋受到当时政治斗争的影响,这种封建礼法受到冲击很大。文化名人也没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大都放浪形骸,寄情山水。所以我认为,魏晋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是一个特别的朝代。

魏晋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建安风骨,魏晋思想,直接影响到了后世许许多多的诗人和词人。例如李白的诗和思想都非常接近于竹林七贤,而杜甫的诗,内容也接近于建安风骨,慷慨悲凉,关心民生疾苦。但是,我认为魏晋人士最大的贡献,是张扬的个性与对自我的一种认识,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世说新语》让我们更清楚的认知了那个时代魏晋士人张扬的个性,触摸到了魏晋士人个性强有力跳动的脉搏。在看完这部书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留在了脑海中,给与了我很多的思考。

《世说新语》读后感精选 篇4

初中时听说刘庆义的《世说新语》,直到大学才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此刻又重新从市图书馆借了本来看,如同老友相见,分外亲切。孔子说:述而不作,这述又何尝不是作王夫之主张“六经注我”,也就是用自我的话语体系去阐释六经,旧瓶装新酒,经典著作就是一张皮,每个人都在上头衍生出许多毛毛来,西方有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所谓“文学”是指文章学术,辞学修养,也包括人生态、处事原则。这一时期文学雅士们以清谈为主要资料,以辩论为主要方式,对佛、道、玄学进行了融合理解。这当中所体现的包容和学术研究精神,值得我们用心研究,用心学习。

阅读《世说新语·文学篇》,更多的感触是古人的那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学习氛围。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段记载是说郑玄的故事。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郑玄家的佣人都喜欢读书。有一次,郑玄觉得他的奴婢干事不称心,准备用“家法”惩罚。这位婢女认为自我冤枉,想加以解释说明;但恰逢此时郑玄盛怒,于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里。这时,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来,见此而问:你为什么站在泥地里她问话时引用了《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胡为乎泥中”一句。被斥责的这位回答时则引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来解释说:我本来是要向他(郑玄)说明清楚的,谁知正好赶在他生气的火头上。

那里且不论郑玄的不论是非的火爆脾气,郑玄家里的学习氛围更是让人叹服,虽是“婢女”,却能那么娴熟地引经据典,且诙谐隽永、恰如其分。说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缘故吧,可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迹时,又不尽然,那里让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郑玄为学成就之高,连家里的佣人也极富文化修养,郑玄的学术修养更是让人钦佩。这又不禁让人想到此刻学生的学习状态,中华礼貌源远流长,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当继承和弘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我的一份力量。

根据《世说新语·文学篇》的记载,古人自身所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却是真的让后人为之惭愧不已。文人为了探讨学术知识,竞相辩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种胸襟和气度也是后人鞭长莫及的,然而,这种涵养却是我们此刻做研究和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仅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让各自的研究做到飞跃性提升,也为我国强国之路的发展,伏下强有力的一笔。

未及弱冠的王弼前往吏部尚书何晏所设宴请有名望的宾客宴会,何晏把客人谈论最精彩的部分告诉他,并问道:“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我认为这个道理讲的很对,还能够提出质疑吗)应对前辈,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弼依然提出质疑,然而在座宾客无人能对答,王弼自问自答,反复论辩多次。何晏并没有因为王弼的出色而大怒,王弼也博得了在座的钦佩和敬仰。能够说王弼的行为在此刻看来就是出尽风头惹人嫉妒的情景,而何晏等老一辈的文人却并没有所以排斥王弼,而是忘记年龄,虚心学习,能够说这种思想将有利于更好的促进学术的提高,也更有利于培养新的文化传承者,这样的胸襟和气度,这样让人折服的学术气息,让人向往,更应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深思。

太尉王夷甫见阮宣子时问道:“老子、庄子与儒家的教化有什么异同”回答说:“将无同”太尉很满意,便任命他为掾官,世人称他为“三语援”。而卫玠嘲笑他说:“一个字就能够调用了,为何用三字!”宣子说:“只要是众望所归,也能够不说话而调用,一个字都是剩余的。”于是两个人成为了朋友。宣子没有因为卫玠的嘲笑而恼怒,而是用巧妙地语言说服了卫玠,两人在这一问题上进行学术性探讨,并没有个人恩怨的纠纷,也更加体现了文人的学术氛围和宽容的学术胸怀,这一点是尤为可贵的。

《世说新语》读后感精选 篇5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刘义庆主编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语》、《政事》等,世说新语读后感1000字的(--)世说新语读后感。此中,我感觉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记录晋人谈话的《言语》。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陈说出一个个发人寻思的道理。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口吃的邓艾,自称时便经常重复说"艾,艾…"这样难免被人拿来取笑。有一次晋文帝也以及他开打趣说:"你总是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啊?"邓艾没生气,也没尴尬,回答说:"凤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他用楚国陆通比喻孔子的名言,来说明自己虽然常常连连说"艾,艾",但以及孔子那样只有一个"艾"而已。

还有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以及简文帝。顾悦以及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了呢?"顾悦回答说:"水杨的资质,临近秋天就残落了,松柏的资质经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同。

另外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身在庐山的远公,虽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说:"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天然不会照得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太阳光,愈来愈明亮!"用自己热切的言辞以及神志,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以及"活偕老学偕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们的心中。…

邓艾虽口吃,但却没关系碍他富有智慧以及哲理的表达:每一个人都只有一个,应该好好的发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凤,做一条龙。晋文帝的一个打趣,一个调侃,却引出了顾悦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资质禀赋的不同应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己,用朝阳之辉来比喻年轻的弟子,告诫我们学习是一刻也不该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高深的道理说到透彻,又恰如其分;能把人们熟知的平凡事说得不平凡,说得有趣。这种语言技巧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明代的学者胡应麟评介《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脸孔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既是绝唱,定有属于他绝唱的魅力,反复认真诵读这36门学说,定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世说新语》读后感精选 篇6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美德是灵魂的一种健康,美貌和良好习惯。”

莎士比亚说:“金子!黄黄的,光闪闪的,只要有一点点,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者变成尊贵者,老年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人们渴望财富,但是要取之有道。甘于贫苦,言行高洁。在面对他人的赠与与诱惑是,要不为所动。人在贫穷时,要有气节,人穷志不短。

朋友就是志趣相投,心性相近的人结合在一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志趣和目标,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

在道义,人格于生命和功名利禄发生矛盾时,我们要合理的选择。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有一需要用真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谅解去护理,朋友也是一面镜子,是第二个自我,能从朋友的身上反映出自己的性格,朋友难得,友谊更最值得珍惜。

投机者鄙视友谊,自私者躲避友谊,真诚者珍惜友谊。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不要惊慌失措,应坦然面对。不同的教育和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培养是不同的。

人要做到尊严上的独立,首先要有经济上的为独立,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格。

寂寞是生命的陪伴,是心灵的依托。他告诉我们情感需要归宿,心灵需要港湾,红尘需要百态人生,机会一去不复返,拥有就要珍惜。

要学会感受寂寞,享受寂寞。因为他与我们同行。

《世说新语》读后感精选 篇7

原文:《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文法评:本文主要讲了管宁与华歆绝交的事情。而绝交的理由,作者只选了两件事来阐述。一件事是见“片金”的不同态度,另一件事是读书时见“乘轩冕过门者”的不同态度。这两件都是发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道德小事,而绝交是大事,可见写作的手法是“以小见大”。一般人关注一般事,对大事由于种种原因,一般人是不愿“真诚”关注的。所以在中国,关注大事是“大人物”的事,小人物关注大事那是“发牢骚”,不足一论的。因而写文章,最好是“以小见大”,方有“立足”之地。

文意评:这篇文章短小精悍,文意浅显,比较好理解。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因为这两件小事而绝交,似乎不能接受或者说管宁自己也有“问题”。但站在过去的生产能力下,华歆的经济头脑与学习动机是值得管宁与之“分道扬镳”的。

古代为什么强调对人道德素养的要求以及重视对人道德的评价?这主要与当时的社会生产能力、个人生产能力有密切的关系。社会生产能力越低下,越强调人集聚进行生产的重要性;个人生产能力低下也会对人与人的合作有更大的依赖性。无论人集聚,还是人与人合作,都对人的忠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没有对他人的诚信、对合作组织的忠诚,那合作不能继续,组织也会瓦解。而在交往中,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让别人信服,才能领导、管理大家。所以社会需要用“道德”来评价个人,个人也才能凭借自己的“道德”高尚而成为国家的人才,组织、领导大家。这就是古代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道德的养成是需要个人追求的,个人的积极性影响了个人道德的水平。

管宁在学习的时候,看到华歆道德养成的个人动机偏低,意志偏弱,害怕自己受到不好的影响而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平。在管宁的价值选择中,要失去较高的道德水平,那宁愿失去“朋友”,所以一定的时候,管宁肯定是会与华歆绝交的!

现代社会生产能力、个人生产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这个方面看,有些人就放弃追求“道德修养”了。但现代生活的组织化却在不断加强,如各种各样的单位、企业、协会等机构,让每个人都同时加入了好几个“组织”,人一生下来就同时加入了好几个组织,像加入了家庭——子女、加入国家——公民、加入企业——被保险人等。而组织化的基本素养也是“道德”。所以现代人学习“管宁与华歆”的故事,也是必要的!

《世说新语》读后感精选 篇8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典名著不计其数,但使我感触最深的是《世说新语》。

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把《世说新语》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主持编写的是一部纪录魏国风流的故事集,其内容主要涉及汉末至东晋时期士族阶级的逸闻趣事。《世说新语》所记载的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却异常丰富,对后世的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书中不少的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成为后世诗文所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 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意思是:庾亮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劝他卖掉。庾公说:" 卖它就必定有人买它,那样也会伤害这位 庾公(庾亮)骑乘的买主,难道因为它对自己不安全,就可以嫁祸他人吗?从前孙叔敖为了后人而杀了两头蛇,被古人传为美谈,我效仿他的做法,不也算是通达事理吗?"这是选自《世说新语》德行中的:庚亮不卖的卢,这其中反映了庚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品行。当我们做一件事时,我们应当为他人考虑,不要只因为个人的一己私利,而祸害到了他人。这样即对自己不利,也对他人不利。所以我们在做一件事时,我们要顾及他人感受。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意思是: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而对人骄横,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只是不值得一提的粗俗人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的人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但然自若,置之不理。从这则故事中使我明白了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人生的成败。所以,我们必须注重日常的礼仪文明,做到与别人交往有尺度,说话要有分寸,行为要有节制,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阿谀奉承,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泉水所润。

认真品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述说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身上背负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未来,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需要我们去传承;让我们行动起来,让这条历史长河源远流长。

《世说新语》读后感精选 篇9

刘墉的《世说新语》应该出版已经很久了,很不好意思,只是上星期才看到这本书。

今天再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看到刘先生改动的一句话:“人无近忧,必有远虑。”放在近前的问题不解决,实在是可怕之极的。如果解决眼前问题不用长远眼光,就会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了。有意思。刘先生同时推荐还有孔子另两句话:“君子有不幸而无有幸,小人有幸而无不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任何一个成功都不是无意做的,努力才是根本啊。刘先生推荐的登山领队的也值得珍惜:“已经熟悉的路,作进一步打算;不熟悉的路,要作退一步打算。”经典的风险控制论。读书才是硬道理啊!那些实用的原理或行为的结果,要靠自己去力行,恐怕做不了几件事情。顺便记录一下读来的句子。

庞加莱说: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原始动力来自于自然本身的美。狄拉克说:我认为哲学永远不会导致重要发现,它只是人们谈论已发现事物的一种方式而已。狄拉克给莫斯科大学的黑板题词:任何物理学定律都必须具有数学美。在阅读以及听骆老师讲解《名教与自然》过程中,我注意到魏晋文化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王弼。于是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了一些相关王弼的信息,以下便是有感而发。

骆老师的《世说新语精读》一书中提到名教源于孔子的正名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骆老师讲的理念与实存,用理念来规范事实;而道家却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王弼从哲理的高度讲这两者结合成了一体,认为名教出于自然。我个人认为这既体现了他作为玄学创始人的思想,也是当时魏晋士人思想的写照,对思想文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粥未弱冠,往见之。晏闻粥名,因条向者胜理语粥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粥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粥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世说新语·文学》)。王弼口才出众,辩得众人理屈词穷,自己还罗列观点继续佐证。王弼是当时最杰出的清谈家和哲学家。由此看出当时文风还是很盛的,而且清谈相当流行,士人们都崇尚这样的风气。而在宣扬玄学的过程中,王弼提出的关于家族制度中等级关系的“分”与血缘关系的“合”,就是在相爱中有敬,在同中有异,形成和谐的社会整体,体现了当时普遍奉行的家族制度的价值取向,可见魏晋时期人们的观念已经被受到了玄学的影响。并且在世说新语玄学与清谈的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名教与自然和和谐统一,更协调了儒道文化,促进当时人们的思想的思想融合。

由此,王弼等人创始的玄学正始之音开始了魏晋清谈时代。从此,评论人物着眼于谈论和义理,即不仅看人的谈吐辞藻,而且要看他对义理的领悟,而王弼等人也被后世名士奉为榜样。魏晋人士对正始谈风之仰慕,于此可见一斑。

关于阅读世说新语的阅后感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您也许正在阅读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也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赞叹,写关于《世说新语》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世说新语》的读后感呢?下面是由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阅读世说新语的阅后感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阅读世说新语的阅后感悟(篇一)

夜幕再一次降临了,在这样一个夜晚,我似乎回到了千年以前……

那是一个黑夜,九岁的徐孺子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什么都没有,该会十分明亮吧!”徐孺子听了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就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吧,如果没有瞳仁的话,眼睛就一定看不到东西呀。”这个故事是出自于《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时刘义庆编攥,记载了后汉至南朝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堪称一部记录当时社会、政治、文学的杂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全书依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通过人物的品评和玄远的清谈,生动的再现了魏晋时期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谈和奇特行事,也可谓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中国文明历史悠久而我这个深爱祖国的人却只晓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可知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和祖国一起成长,去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和我的祖国是分不开的,因为我爱这个美丽的国度——中国。许多人都会觉得我爱得不够深,但是这三个字是最简单,也是最能表达出自己对某种事物热爱之情。让每个中国人甚至地球人都深深地记着、爱着这个国度——中国让爱传达千万里,一直永恒下去,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我爱你我的祖国。

关于阅读世说新语的阅后感悟(篇二)

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有人诣见料视财务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麓,着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末知一生当着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意思就是:祖少士贪财,阮遥集爱好木屐,都是经常自我筹划管理。同样是一种毛病,可是还不能由此分出两人高下。有人到祖少士家里去,看见他正在清点查看财务,客人到了,还没收拾整理完毕,剩下两只小木箱,便放在背后,侧着身子遮挡,心神无法平静。又有到阮遥集家里去的。看见他正在亲自用口吹火给木屐涂蜡,因而叹息到:“不知这一辈子会穿几双木屐!”神态安闲自在。于是两人的高下才分出来。

读完这一则我不禁为祖少士的毛病而笑出来。钱乃是身外之物,人死了不能把钱带走,人活着也不能把钱看的太重。钱虽然是人人都渴望的得到的东西可是不能把每一块钱都看的十分重要

那样的话将会先把自我的生活搞的一团糟再把别人搞乱。这就成了得不偿失。不仅仅会搞乱生活并且还会有偷盗的心里总觉的不满足。这样最终还会害了自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们喜欢钱能够,但要光明正大的得到。我们要学会以一种视金钱如土的方式去看待金钱。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些人把金钱当作一种工具去做坏事。收买人心。钱会使人走向犯罪的道路。钱毕竟不是万能的。所以还是让我们以一种正确的心态去正确的认识金钱不能够被金钱所迷惑不能被金钱所利用。

我们仅有正确的看待金钱才不会让生活被金钱所搞乱。

关于阅读世说新语的阅后感悟(篇三)

今天早上早读结束后,趁着妈妈还在做饭,我从书柜上把《世说新语》拿了下来,先从喜马拉雅上听了别人的范读,然后我把自己不会的字注了音,理解意思后才用妈妈的手机录的讲书。

我已经坚持讲《世说新语)六天了,今天我读了一篇小古文,讲的是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管宁与华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两个一起在园中刨地种菜,突然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看见之后并没有什么反映,继续刨地;而华歆却把金子拿在手中,端详片刻后又扔了。之后又有一次他们坐在同一张席子上面读书,有一辆非常漂亮的车从门外经过,管宁依然在认真的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出去看,等他回来之后管宁割开了席子与他分开并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

通过这一则小故事我们也发现了管宁,华歆这两名主人公对金子与热闹两件事的做法。虽然面对金钱的诱惑都选择了放弃,但是华歆做的依然比不上意志力超强的管宁,谁能面对金钱而视为粪土呢?相信我们也很少有人能做到像管宁一样。在看书时听到一点动静就想出去看看怎么回事,这一点直接就说明了华歆当时在读书的时候心不静,这也让他与管宁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我们以后在挑选朋友的时候也一定要擦亮眼睛哦!

《世说新语》这本书,是一本特别好的书籍,里面全部都是一个一个富有满满正能量的小故事,些然都是古文,但都有翻译,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趣,我非常推荐大家去阅读。

关于阅读世说新语的阅后感悟(篇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多少风起云涌,多少豪杰闪耀,每一段历史都宏大而壮阔。《世说新语》这本书,保存着南北朝时代一群风流雅士的点滴琐事,还原了一段乱世里的个性言谈风貌,生动真实,让人倍感亲切。

我印象最深的《世说新语》故事是“王蓝田吃鸡蛋”这一则。“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筯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短短六七十个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物罕见的天真和傻气,而且幽默风趣地暗示我们:性情急躁的人,一旦遇上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极不耐烦,可是发脾气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把事情引向更糟糕的一面。急躁,其实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遇到问题时应先平静下来,调整好心态去对待,事情才有可能得到合理解决。

仍拿王蓝田来说,他暴躁地的和一个鸡蛋过不去,而面对谢无奕的谩骂却能“一言不发”,这又体现出他心胸宽广。

东汉末到魏晋,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最黑暗的时期之一。但《世说新语》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士人的纯真和痴情,这一点点纯真,历经千年一直感动着无数读者,包括现在的我。

 

关于阅读世说新语的阅后感悟(篇五)

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而《世说新语》则是这个宝库中一颗灿烂美丽的明珠。

《世说新语》是南朝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前几天,我读了《世说新语》中的一到三十页,其中的一则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社会上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 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尽管王朗答应了那个人的请求,但当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却想抛弃协助的那个人,所以,华歆的品德是远在王朗之上的。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犯过像王朗一样的错误呢?以这个故事为例,在开始时如果华歆和王朗在开始时没有携带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可能会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华歆和王朗在中途抛弃了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就没有一点生存下来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答应了别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绝他,他可能会受到损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呢么他的损失会更大。

当然,我们在生活中要尽量帮助别人。但如果的确无法帮忙,我们也要当即拒绝,荣国答应了,就不能半途而废。

世说新语读后感500字: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讲的是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匹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刘道真,姓刘名宝,字道真,性格豁达,通经史,精音律,善长下棋,并且智勇双全,在扶风王司马骏府内担任从事中郎,后担任侍中、安北大将军,之后由于戎卫北境有功,赐爵为关内候。那里徒字意指服劳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刘宝曾是服劳役的犯人,司马骏花了五百匹布将他赎了出来,不久后又任命他为从事中郎。当时人们将这件事传为美谈。

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时,并没什么感受,但当我读了5遍6遍乃至10遍时,就有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马骏的这种做法。首先,他能够不计刘宝以前犯过罪,任用刘宝,给刘宝用武之地,其次,司马骏花重金将刘宝赎了出来,能够说是对刘宝有恩,让刘宝死心塌地为自我做事。即便将来刘宝势力过分强大,也总会卖个人情。这件事传为美谈,又的民心。司马骏做这件事心思慎密,一举多得,我很佩服。他的这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齐桓公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而司马骏也在宗室中变得最为俊望。

生活中,我们也切不可因为他人曾有过什么过错或是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而一向对他心存不满。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同样,做错事的人也不能过分自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不改。我们应有的是用心向上、改正错误的态度。

最新《世说新语》读后感精选


或许"最新《世说新语》读后感"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被称为“天才”的人物的一生,能给我们以最丰富的启迪,优秀的书籍能够让我们阅读过后充满力量。其实读后感也是读者与作者的一次沟通,将各自的想法交流后写进自己的读后感里。希望本文能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助力!

最新《世说新语》读后感(篇1)

很惭愧 ,《世说新语》这本书现在才看完,由于时间关系,我一天只翻阅几页,中途也有打退堂鼓的想法(换书看)。最终还是凭着自己那股倔犟劲儿坚持把它阅览完毕,而且越看到后面越是意犹未尽呢!书中的故事分为德行、言语、政事等三十六类,每类都有若干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主要记述当时士大夫的生活和思想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通过寥寥数语,就能述说出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

有两个故事让我很有感触,不仅反复看了几遍,还打上记号便于再次阅读。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黄门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起去拜访谢安,子猷和子重说了很多日常琐事,子敬只是寒暄几句。三人走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位贤士哪个更好?”谢安说:“小的最好。”客人问道:“凭什么知道他最好?”谢安说:“贤德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由此推断而知。”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语,特别跟人初次见面时,说得越多,越能让人看明白你是什么样的人,会失去很多做事和交友的机会。话少才会定下来,定才会静,静才会生智慧,有智慧的言语别人才喜欢听。《弟子规》里“话说多、不如少”,《增广贤文》里“贵人语迟贫子话多”也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另外一个故事陶侃年少时就胸怀大志,家境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范逵被举荐为孝廉,上任途中到陶侃家投宿。当时陶侃家家徒四壁,而范逵的马匹和随从很多。陶侃母亲对陶侃说:“你只管出去留下客人,我来想办法招待。”母亲头发长,于是剪下来做成两副假发卖掉换成几斛米;屋内柱子砍下一半做材火;草席铡碎了做草料喂马。最终摆上了精致的饭食,大家都不缺乏好的招待。范逵被盛情款待甚感愧疚。最后范逵到了洛阳盛赞陶侃,于是陶侃名声大噪,后来被推荐为孝廉。这个故事名字叫“截发延宾”,虽以前在学堂给孩子们讲过,这次阅读又被打动。陶侃有一位贤惠善良的母亲,对陶侃的教育影响深远。杨晫说:他可不是普通的人。杨晫对陶侃的评价是“坚固贞正,足以干事”。这个点评很准确,因为当时清谈流行,身居高位的都是手拿羽扇言谈玄远的名士。而陶侃是个寒族,不喜欢夸夸其谈,喜欢做实事。随后而来的天下大乱,终于让名士们靠边站,让他这个实干家扬名天下。“实干家扬名天下”七个大字让我为之动容,我身边的老师们在智博老师的带领下不就是这样吗?少说话,就是一个字“干”。学堂老师们和孩子们所具备的素质可能再高明的教授也教不出来的,而是来自《弟子规》在生活中的力行。

《世说新语》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而且每个故事都通俗易懂、意蕴深刻,大家可以多阅读,日积月累,不仅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智慧,还可以从中找到共鸣的声音,比如“实干家扬名天下”激发了我的斗志......

 

最新《世说新语》读后感(篇2)

刘墉的《世说新语》应该出版已经很久了,很不好意思,只是上星期才看到这本书。

今天再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看到刘先生改动的一句话:“人无近忧,必有远虑。”放在近前的问题不解决,实在是可怕之极的。如果解决眼前问题不用长远眼光,就会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了。有意思。刘先生同时推荐还有孔子另两句话:“君子有不幸而无有幸,小人有幸而无不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任何一个成功都不是无意做的,努力才是根本啊。刘先生推荐的登山领队的也值得珍惜:“已经熟悉的路,作进一步打算;不熟悉的路,要作退一步打算。”经典的风险控制论。读书才是硬道理啊!那些实用的原理或行为的结果,要靠自己去力行,恐怕做不了几件事情。顺便记录一下读来的句子。

庞加莱说: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原始动力来自于自然本身的美。狄拉克说:我认为哲学永远不会导致重要发现,它只是人们谈论已发现事物的一种方式而已。狄拉克给莫斯科大学的黑板题词:任何物理学定律都必须具有数学美。在阅读以及听骆老师讲解《名教与自然》过程中,我注意到魏晋文化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王弼。于是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了一些相关王弼的信息,以下便是有感而发。

骆老师的《世说新语精读》一书中提到名教源于孔子的正名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骆老师讲的理念与实存,用理念来规范事实;而道家却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王弼从哲理的高度讲这两者结合成了一体,认为名教出于自然。我个人认为这既体现了他作为玄学创始人的思想,也是当时魏晋士人思想的写照,对思想文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粥未弱冠,往见之。晏闻粥名,因条向者胜理语粥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粥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粥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世说新语·文学》)。王弼口才出众,辩得众人理屈词穷,自己还罗列观点继续佐证。王弼是当时最杰出的清谈家和哲学家。由此看出当时文风还是很盛的,而且清谈相当流行,士人们都崇尚这样的风气。而在宣扬玄学的过程中,王弼提出的关于家族制度中等级关系的“分”与血缘关系的“合”,就是在相爱中有敬,在同中有异,形成和谐的社会整体,体现了当时普遍奉行的家族制度的价值取向,可见魏晋时期人们的观念已经被受到了玄学的影响。并且在世说新语玄学与清谈的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名教与自然和和谐统一,更协调了儒道文化,促进当时人们的思想的思想融合。

由此,王弼等人创始的玄学正始之音开始了魏晋清谈时代。从此,评论人物着眼于谈论和义理,即不仅看人的谈吐辞藻,而且要看他对义理的领悟,而王弼等人也被后世名士奉为榜样。魏晋人士对正始谈风之仰慕,于此可见一斑。

最新《世说新语》读后感(篇3)

《世说新语》是一部专门记叙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谈举止的小说集,向来被视为魏晋「志人」小说的典范。在世说新语以前,也曾出现过不少轶事小说。这天所见的世说新语虽然已失去原先面目,但从其流传来看,还是较为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历代普遍受到重视的价值。在魏晋南北朝的志人轶事小说中,世说新语因其广泛丰富的资料涵量和纯熟精美的语言艺术,被推为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也确立了他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承先启后,不可忽视的地位。

我对德行方面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之后有一次,两人以前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十分热闹。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这本书将对我的为人处世有必须的帮忙,我此刻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是还是要学习这些道理的。

最新《世说新语》读后感(篇4)

原文:《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文法评:本文主要讲了管宁与华歆绝交的事情。而绝交的理由,作者只选了两件事来阐述。一件事是见“片金”的不同态度,另一件事是读书时见“乘轩冕过门者”的不同态度。这两件都是发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道德小事,而绝交是大事,可见写作的手法是“以小见大”。一般人关注一般事,对大事由于种种原因,一般人是不愿“真诚”关注的。所以在中国,关注大事是“大人物”的事,小人物关注大事那是“发牢骚”,不足一论的。因而写文章,最好是“以小见大”,方有“立足”之地。

文意评:这篇文章短小精悍,文意浅显,比较好理解。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因为这两件小事而绝交,似乎不能接受或者说管宁自己也有“问题”。但站在过去的生产能力下,华歆的经济头脑与学习动机是值得管宁与之“分道扬镳”的。

古代为什么强调对人道德素养的要求以及重视对人道德的评价?这主要与当时的社会生产能力、个人生产能力有密切的关系。社会生产能力越低下,越强调人集聚进行生产的重要性;个人生产能力低下也会对人与人的合作有更大的依赖性。无论人集聚,还是人与人合作,都对人的忠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没有对他人的诚信、对合作组织的忠诚,那合作不能继续,组织也会瓦解。而在交往中,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让别人信服,才能领导、管理大家。所以社会需要用“道德”来评价个人,个人也才能凭借自己的“道德”高尚而成为国家的人才,组织、领导大家。这就是古代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道德的养成是需要个人追求的,个人的积极性影响了个人道德的水平。

管宁在学习的时候,看到华歆道德养成的个人动机偏低,意志偏弱,害怕自己受到不好的影响而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平。在管宁的价值选择中,要失去较高的道德水平,那宁愿失去“朋友”,所以一定的时候,管宁肯定是会与华歆绝交的!

现代社会生产能力、个人生产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这个方面看,有些人就放弃追求“道德修养”了。但现代生活的组织化却在不断加强,如各种各样的单位、企业、协会等机构,让每个人都同时加入了好几个“组织”,人一生下来就同时加入了好几个组织,像加入了家庭——子女、加入国家——公民、加入企业——被保险人等。而组织化的基本素养也是“道德”。所以现代人学习“管宁与华歆”的故事,也是必要的!

最新《世说新语》读后感(篇5)

《世说新语》讲的是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匹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刘道真,姓刘名宝,字道真,性格豁达,通经史,精音律,善长下棋,并且智勇双全,在扶风王司马骏府内担任从事中郎,后担任侍中、安北大将军,后來由于戎卫北境侑功,赐爵为关内候。這里“徒”字意指服劳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這篇文章的意思是:刘宝曾是服劳役的犯人,司马骏花了五百匹布将祂赎了出來,不久后又任命祂为从事中郎。当时人们将這件事传为美谈。

我第一次读這茖故事时,并没什么感受,但当我读了5遍6遍乃至10遍时,就侑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马骏的這种做法。首先,祂能够不计刘宝以前犯过罪,任用刘宝,给刘宝用武之地,其次,司马骏花重金将刘宝赎了出來,可以说是对刘宝侑恩,让刘宝死心塌地为自己做事。即便将來刘宝势力过分强大,也总会卖茖人情。這件事传为美谈,又的民心。司马骏做這件事心思慎密,一举多得,我很佩服。祂的這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齐桓公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而司马骏也在宗室中变得最为俊望。

生活中,我们也切不可因为祂人曾侑过什么过错或是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而一直对祂心存不满。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发现祂人身尙的闪光点。同样,做错事的人也不能过分自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侑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不改。我们应侑的是积极向尙、改正错误的态度。

最新《世说新语》读后感(篇6)

《世说新语》讲的是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匹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刘道真,姓刘名宝,字道真,性格豁达,通经史,精音律,善长下棋,并且智勇双全,在扶风王司马骏府内担任从事中郎,后担任侍中、安北大将军,后由于戎卫北境侑功,赐爵为关内候。里“徒”字意指服劳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篇文章的意思是:刘宝曾是服劳役的犯人,司马骏花了五百匹布将赎了出,不久后又任命为从事中郎。当时人将件事传为美谈。

我第一次读故事时,并没什么感受,但当我读了5遍6遍乃至10遍时,就侑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马骏的种做法。首先,能够不计刘宝以前犯过罪,任用刘宝,给刘宝用武之地,其次,司马骏花重金将刘宝赎了出,可以说是对刘宝侑恩,让刘宝死心塌地为自己做事。即便将刘宝势力过分强大,也总会卖人情。件事传为美谈,又的民心。司马骏做件事心思慎密,一举多得,我很佩服。的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齐桓公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而司马骏也在宗室中变得最为俊望。

生活中,我也切不可因为人曾侑过什么过错或是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而一直对心存不满。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发现人身的闪光点。同样,做错事的人也不能过分自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侑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不改。我应侑的是积极向、改正错误的态度。

最新《世说新语》读后感(篇7)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时刘义庆编纂的一部笔记小说集,全书共36篇1130则,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至刘宋初年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谈和人物逸事。“管宁割席断交”和“韩康伯复裨”这两则故事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让我获得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管宁与华歆“割席断交”的故事记载在《德行》篇中。他们两人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跑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对于这则故事,作者虽未加一词评判,但对二人的褒贬已在其中了。

在《夙惠》篇中有一则韩康伯复裨的故事。大寒时节,年少的韩康伯运用类比的方法解释火在熨斗中熨柄是会热的,那么穿上了短袄下身就自然会热起来,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了。韩康伯深深地体会到母亲持家的艰辛,通过自己的智慧说服母亲不要为自己做夹裤,表现他的`聪明和孝顺。

读完这两则故事,我掩卷深思,思绪万千。“割席断交”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时要做到心外无物。华就读书时为外界环境所困扰,以至于管宁认为与他相交为耻,最后割席而坐。管宁读书时却能做到专心致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学习专注,才能成才。

韩康伯复裨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玉汝于成”的道理。“至大寒,止得福”,韩康伯是多么需要一条夹裤啊!可是当母亲要为他做夹裤时,他却拒绝了。穿了短袄就真的不冷了吗?或许是因为“家酷贫”吧!韩康伯是聪慧的,因为他能把不冷的理由说得让人信服;韩康伯也是懂事的,因为他明白家境的贫困不能让他在生活上有过多的要求;韩康伯更是坚强的,因为他能忍受这样的寒冷。韩康伯心智成熟和对生活艰辛的理解,着实令人感动。就连他的母亲都夸赞他长大后必成治国之才。

《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极高,它以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著称于世,历来被视为我国古典名著之一。这部笔记小说集以独特的魅力奏出了生命的强音,穿越时空,回荡在古今天地之间。它更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智慧典籍,每一篇故事都会让我眼前一亮,给我一些独特的启示。相信一定也会让你获益匪浅!

读世说新语有感


读世说新语有感

读世说新语有感第2页

[荐]《世说新语》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大全精选栏目推选:“《世说新语》读后感”。

有关“《世说新语》读后感”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内容,在读了作品以后,我们能够更好的感悟自己的生活。读后感可以整合我们的想法,记录并且加以吸收,你知道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吗?希望本文能给您提供借鉴!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1】

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有人诣见料视财务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麓,着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末知一生当着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意思就是:祖少士贪财,阮遥集爱好木屐,都是经常自我筹划管理。同样是一种毛病,可是还不能由此分出两人高下。有人到祖少士家里去,看见他正在清点查看财务,客人到了,还没收拾整理完毕,剩下两只小木箱,便放在背后,侧着身子遮挡,心神无法平静。又有到阮遥集家里去的。看见他正在亲自用口吹火给木屐涂蜡,因而叹息到:“不知这一辈子会穿几双木屐!”神态安闲自在。于是两人的高下才分出来。

读完这一则我不禁为祖少士的毛病而笑出来。钱乃是身外之物,人死了不能把钱带走,人活着也不能把钱看的太重。钱虽然是人人都渴望的得到的东西可是不能把每一块钱都看的十分重要

那样的话将会先把自我的生活搞的一团糟再把别人搞乱。这就成了得不偿失。不仅仅会搞乱生活并且还会有偷盗的心里总觉的不满足。这样最终还会害了自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们喜欢钱能够,但要光明正大的得到。我们要学会以一种视金钱如土的方式去看待金钱。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些人把金钱当作一种工具去做坏事。收买人心。钱会使人走向犯罪的道路。钱毕竟不是万能的。所以还是让我们以一种正确的心态去正确的认识金钱不能够被金钱所迷惑不能被金钱所利用。

我们仅有正确的看待金钱才不会让生活被金钱所搞乱。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2】

我在读中学的时候对文言文不敏感,所以文言文的底子很薄弱。今天读《世说新语》很感吃力,幸得有现代文翻译,勉强读了下去。所以,学问之浅的害处就体现在我的身上了。

一般意义上认为,《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分为政治、德行、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全书共有一千多则记载了许许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读《世说新语》,感觉就像听古人讲故事。寥寥数语便能将一个时期的思想风貌娓娓道来。怪不得鲁迅先生称它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魂奇。”

《世说新语》还是成语的发源地,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出自这本书。比如:“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览无余”、“望梅止渴”、“道旁苦李”等等,这本书的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所以,今天读来,受益颇深。

《世说新语》开篇讲德行,通过四十五个小故事讲述“德为本,行为端”的道理。世人效法的典范陈蕃,敬贤人,立榜样;患难中的真豪杰荀巨伯;卧病求鲤、孝顺后母的王祥;还有爱母孝母、感动人心的陈遗……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由小见大,引发我们对于“德”行的思考。立人先立德,德行是为人之本也。一个人如果德不好,那他为人处事定也不得善名。

我们做老师的,教育学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很重要,但培养高尚品德的少年更重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成才先成人”。从教近二十年,我也接触了各种层次的学生,他们大多是向善的,在求学之路和走上社会之后都是稳定、健康发展的。但也有个别的孩子误入了歧途,失去了“德”之本,甚至触犯了法律,受到了惩罚。

我有一个学生,上学的时候就是班里的调皮蛋,打架、逃课都是他常常做得。走上社会以后,因为年少轻狂和人打架造成严重后果,最后被判了刑。在往届的学生中,他是为数不多的经常和我联系的一个。有一年他给我打电话说:“老师,上学的时候不听话,光惹你生气了,这大了也懂事了,也知道学习是好的了,可是也晚了。”他的一番话使我很震惊,一个当年的后进生能有如此感悟,我是该高兴了。可是他的醒悟是花费了自己的青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换来的。如果当年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多加引导,或许,他就不会走上这个岔路口。这件事,我有着属于自己的责任。作为老师,尤其是一名班主任老师不能只盯着学生的分数不放,分数背后,他们的“德行”是不是健全要更重要。

当老师久了,我也成长了。我知道了,分数不是孩子们的唯一,还有比分数更重要的成人。所以,现在的每一节班会课,我都尽可能地去上好,育人立人,不可怠慢。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也经常会根据课文的体裁渗透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们正三观,端品行。我现在正在教的三年级孩子,有几个异常调皮的。他们的调皮中透着痞痞的“坏”,比如会骂别人“傻X”,这是很恶劣的。一旦有这种情况发生,我一定不会放过教育他们的机会。

一个人的成长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来自家庭的,来自社会的,当这些成长中的不好点集中到学校,在学校里暴露出来,做老师的就有义不容辞地教育他们的责任。讲“德行”,才能够培养出“德少年”。

读《世说新语》,可以正衣冠,检品行,思不足,正三观。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3】

《说文解字》中对“淡”的解释是“淡,薄味也。从水炎声。徒敢切,薄味也。醲之反也。酉部曰。”再看“淡”的词组:淡泊、淡薄、淡雅。给人一种淡淡的、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看得开的感觉。《说文解字》中对“定”的解释是“安也。从宀从正。”给人一种安定、稳重的踏实之感。

淡定是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镇定程度,遇事沉稳中又积极果断,老练里却又重视有佳,胜不骄,败不馁。淡定,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心态,是生活的一种状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种心态,在生活中才会处之泰然,宠辱不惊,不会太过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会太过悲伤而痛不欲生。

《世说新语》最为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的一个集子,其中记录了许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许多轶事,其中一些正是阐释淡定的佳例。

一、第一重境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世说新语·雅量》提到“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这是淡定的第一种境界,有独立的品性,不随大流、不人云亦云。

老虎是被关在笼内,事实上并不会对人形成真正的生命威胁。但是许多人听到老虎的吼叫都害怕地东倒西歪,这中有很大一部分带有表演攀比的色彩。从社会学角度讲,社会就像一个大舞台,其成员就是舞台上的每个演员,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把分散的个体组合成一台戏。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所谓社会角色就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围观的百姓此时承担的是围观猛兽的社会角色,面对这样的角色一般来说是要表现出恐惧等行为,而这些百姓下意识地想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更好,于是就极尽可能地表现自己的恐惧其中不乏夸张的行为,于是就辟易颠仆。

往往有时的随大流的从众行为并不是一种好的表现,在众人尽职尽责扮演本色的惊慌角色时,淡定的人往往脱颖而出,显得有智慧有独立的品性,是能思考的理性地人。

这样表现只是淡定的第一种境界,这是有准备的初级的淡定。就好像东西南北风在呼呼地吹,但是青松可以选择扎根青山,这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这种有足够的时间让你权衡、思考。

这种淡定也是最容易学习和应用的。首先是有理性,理性实在哲学中经常被提到的概念,在康德眼里理性就是纯粹理性,通俗说来就是置之四海皆准的道德规范体系。人首先要有理性,在大众都在进行某种行为时,要先冷静地思考这样做是不是理性是不是道德,而不是头脑发热地一起从众。其次,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用我心观世界,真正地掌控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二、第二重境界: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世说新语·雅量》又提到“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柱。”这是淡定的第二种境界,内在淡定,这样的瞬间反应最真实,面对突如其来的惊吓而不恐慌说明内心亦是淡定没有装的嫌疑。

这种淡定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习得速成的,这与一个人的出生以及修养有关,说白了就是要先天有优势也要后天努力。先天方面就是有些人天生胆儿大、有些人天生怕黑、怕打雷等等各种怕。但是天生的毕竟不是占主导地位。重要的还是后天的修养。

《周易》中地六十四卦为震卦,卦曰:“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是说作为震动的震卦,它本身亨通。震卦之震,虽然其来有如猛虎到来的恐惧之状,但圣贤君子却能谈笑风生,泰然处之;震卦之震,虽然它能震惊百里,但君子圣贤却能在宗庙里祭祀时不会因震而惊失祭器或在征途中因震惊而失魂落魄而丢失装有箭镞的袋子。

这充分说明在突如其来不能事先有准备的自然恐惧来临时,君子作为后天有极高修养的人完全可以面对自然灾害而不变色的。

三、第三重境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世说新语·雅量》还提到了最高境界的淡定,“裴叔则被收,神气无变,举止自若。求纸笔作书,书成,救者多,乃得免。后位仪同三司。”这便是宠辱不惊的淡定最高境界。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不仅仅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穷的自我保守之法,倒是更像道家无为而治的以退为进的入世为人之道。面对恶劣的周身环境不是不在乎,是神定气闲;不是惊慌到麻木,而是有把握。试问看一场事先知道结果但过程十分纠结的球赛还会有心惊肉跳的感觉吗?不,不会有这种惴惴不安的感觉,更多的是知道成功而享受过程的畅快罢。现实中我们不可能看到未来,那为什么有些人就可以像看一场知道结果的球赛一样从容应对生活呢?答案就是他们看透了生活,看透了人,他们可以准确无误地预见自己的未来甚至预见别人的未来。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中写道:“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知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这是一种心理战。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诸葛亮首先是对司马懿的本性有着充分的估计,才能准确判断出司马懿的下一步做法,自己再顺着司马懿的做法进行防御。其次面对敌军的千军万马在城楼上焚香操琴,神情安谧,琴声悠扬,这份镇定也是种相当的修为啊。

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或者正面对的人生的困境保持宠辱不惊的心态,最后能东山再起或脱困而出的人都是修炼到淡定的最高境界的高人们。这种淡定从面对自然恐惧的淡定上升到对人生的淡定,这是一个从克服原始天然恐惧上升到克服生命无形威力巨大的挫折。

这样淡定的人必定需要一颗聪慧的头脑,这样的头脑看得清自己现在的形式,能采取最有利自己的应对方案。这样淡定的人必定需要一双千里眼,这样的眼睛看清眼下的得失,更多的看到长远的效益,不争一朝一夕不争一兵一卒,只为最后的绝地大反击满盘皆赢。这样淡定的人必定需要一个淡泊的心,这样的心淡看物质名利,上下求索的是理想。

古人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从《世说新语》这本小集子中我可以窥得淡定的三种境界并且融会贯通,这也是读书的一件乐事罢。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4】

看到《世说新语》的书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感觉,甚至觉得这是一本现代书。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据了解《世说新语》编于南北朝时期,是一本网站收录历史故事的书。

最后拿到这本书,我翻了翻,却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啊?这本书不是网站收录故事吗?如何全是文言文!我对文言文并不有兴趣,感觉没意思,便把它放下了。可再回头看时,却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先《世说新语》分为三十六章,每一个章节都记叙了一种思想或行为,网站收录了需要篇数的历史小故事。而每篇故事下头,都标有注释与译文。这下我就能阅读了。

那样,《世说新语》都讲了些什么?它里面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譬如管宁割席、广陵散绝等,还有很多我从来没听说过的故事。通读下来,真是收成多多。

读了这本前无古人,或许会后无来者的好书,我心中真是感慨万千。

第一,这本书编得十分好,它把历史浓缩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被人读起来就仿佛在看一本故事书,而不是单调的历史记载。并且它把很多故事进行了分类,分成三十六章,被人查阅起来很便捷,一清二楚。

第二,它经过故事传播着道理,看着一个个形象生动的人物,大家就会了解,哪些人是学习的典范,哪些人是“负面教程”。

最后,这本书让我收成了很多常识,不只让我认识了历史,还让我学到了古文。古文读多了,就会慢慢发现其中有些规律,进而知道了古文的规格与韵律。了解了古文的字表示什么意义。如此一本好书,哪个会不喜欢它呢?

《世说新语》让我眼界大开,没想到历史遇到古文居然能碰出常识的火花。真心期望大伙一齐来读这本好书,感悟大家中华民族悠久的礼貌历史!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5】

《世说新语》一书成书于魏晋时期,这是一个文的自觉,也是一个人的自觉的时代。这个时期社会是动荡的,政治是黑暗的,战争是频发的,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般绚丽的文化浪潮。文化需要人的参与,文化浪潮的推动更需要人的参与。魏晋人的特质、品性和才情对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魏晋人的这些特质、品性和才情又集中体现在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态度上。

魏晋人对美貌的赞赏是毫不吝啬并且姿态坦然的。虽然美貌是美的一种最浅显最初级的体现,但是我们也知道先哲在论美的时候,得到的第一个回答便是“美是一位美丽的小姐”,由此能知美貌的美也是一种不能忽视的美。《世说新语》中时常论及当时名士的外貌和风姿,尤以“容止”篇为最。如写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曰:‘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全用描写自然风物的形容词来形容嵇康的风度和美貌,说他风度潇洒严正气质爽朗脱俗,并且畅快有力犹如飒飒作响的松下之风。由此能看出,魏晋人的审美观念是和天地自然紧密联结在一起的。他们往往将天、地、人联系在一起,即便是在对人进行审美的时候,心里也有一份面对天地大美无言相对的心情为底色,所以他们看到的美是一种超越人为界限的美,也因此对于美貌的态度是如此落落大方毫不扭捏。比如写潘岳的美,说他少年时走在街上都会引来妇女们牵他的手。写到卫玠,说他因为美貌被人围观,因为围观的人太多像一堵厚墙壁困住了他,使他本就羸弱的身体状况更加恶化,竟然病重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孟昶见王恭乘高与,穿鹤氅,不禁叹曰:“此真神仙中人!”,对于姿仪优美的王恭,孟昶毫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认为他的美不似凡人的美而似仙人的美。这种对美貌无所顾忌不加掩饰的欣赏和追求,恰恰是魏晋人开放自由的风气在审美情趣上的一种体现。

魏晋人以特立独行和任性放达为美,他们不满旧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虽然自古诗十九首以来,古人就有了人生渺渺宇宙茫茫的慨叹,到魏晋乱世,魏晋人更加明白生命的朝不保夕以及人在永恒宇宙中的渺小存在。但是魏晋人依旧能秉持自己的个性,并且包容他人的个性,似乎在冥冥中预言了西哲尼采提倡的审美人生态度:即便人生是幕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以纵酒放达著称,有时候直接脱掉衣服赤身裸体呆在屋内,受到一些人的讥笑。他坦荡地回答道,“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我们看到刘伶的态度不禁会想到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本来就来自于自然最终又回归于自然,为何不能与自然赤诚相见呢,为何不能以天地为栋宇,以屋室为裈衣呢?这种超然自若而不为外界非议所动的态度,是一种至情至性的美。阮籍所做的事更为旧礼法所不容:他去美丽的邻妇家里买酒喝,喝醉了便直接睡在妇人旁边。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若是按这教条来批判阮籍,恐怕他早就成被口诛笔伐的罪人了。然而阮籍心里坦荡,行为磊落,丝毫不惧怕会因此招致流言蜚语。他这种行为虽然不为时人理解,恰似一个踽踽独行的孤独者,但他的孤独也是美的——一种放任自己的性情,不抑制自己的真实,与天地宇宙交会而不与污浊人世同流合污的美。反观圣人孔子,在单独会见南子后,遭到子路的质疑,大呼“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虽然也能让人相信他的行为无损于礼,但却少了阮籍的这份淡然自若和泰然处之的美。另一个为人称道的便是王子猷雪夜访友的事。“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这时他忽然念及朋友,便夜乘小船,经过一整晚才到朋友住处,却只到了门口就返回了。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尽兴而返,何必见戴!”这样兴起而至兴尽而返毫不计较结果的胸襟,是何等的潇洒和豁达,而这样的潇洒和豁达又是何等的美!

魏晋人生逢乱世,既不能安和平静地度日,也不能在混乱的时局中有所作为,只能常以饮酒佯狂来排遣心中的苦闷和抑郁。但即便是这样,他们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修养和气度。阮籍在临刑前,神色自若地奏了一曲《广陵散》,并宣布这曲绝响之后便无人再会《广陵散》了。他优哉优哉而来,逍遥自在而去,身上有一种罕见的从容赴死的气魄。这种气魄足以令时人和后人为之动容,更足以令旁人因自己的卑琐感到羞愧。而他宁愿让广陵散从此消失于世,也不愿意授与附庸风雅的庸俗之徒,这种对艺术至臻至高的追求是比“以血书之”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阮籍在极端环境下仍然保持着品性的超脱且秉持着艺术的追求,这是比他自身的貌美还要令人折服的内在不灭的美。支道林爱鹤,曾豢养一对鹤,鹤翅膀长成了想飞,支道林虽很不舍但还是将鹤放走,并说道:“既有陵宵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支道林自己深知自由之可贵,顺应天性之为美,并且能推己及物,用自己的这种审美人生态度来对待鹤。可见魏晋人不仅以天地精神对待自己,也以宇宙精神观照万物,与天、地、江河、湖海、深林、高山自融为一体,将奇趣深隐于平淡中,也将审美情趣寄寓于日常之中。谢安与王羲之孙绰等人出海游玩的时候,忽遇风浪,众人皆惧坐立不安,惟有谢安面色闲静意态愉悦。生亦何哀,死亦何苦,惟有既不悦生也不惧死,才能真正将自己融于天地宇宙中,从而以一种超然开阔的视野去体悟生命观照万物,也因此才能将审美的情趣和心态发散于人生的各个层面。

以上只是《世说新语》中的只言片语,但是传达出来的魏晋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态度却可见一斑。我们推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态度,可能是对自己的一种心理补偿——我们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且生活环境相对安稳的今天,反倒不如乱世中的魏晋人那般对自己对万物都葆有一种审美的心态。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如果能如魏晋人一般以雅致独特的审美情趣观照万物,那么我们的短暂人生也终将不至于太过苍白了。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6】

《世说新语》讲的是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匹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刘道真,姓刘名宝,字道真,性格豁达,通经史,精音律,善长下棋,并且智勇双全,在扶风王司马骏府内担任从事中郎,后担任侍中、安北大将军,后来由于戎卫北境有功,赐爵为关内候。这里“徒”字意指服劳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刘宝曾是服劳役的犯人,司马骏花了五百匹布将他赎了出来,不久后又任命他为从事中郎。当时人们将这件事传为美谈。

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时,并没什么感受,但当我读了5遍6遍乃至10遍时,就有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马骏的这种做法。首先,他能够不计刘宝以前犯过罪,任用刘宝,给刘宝用武之地,其次,司马骏花重金将刘宝赎了出来,可以说是对刘宝有恩,让刘宝死心塌地为自己做事。即便将来刘宝势力过分强大,也总会卖个人情。这件事传为美谈,又的民心。司马骏做这件事心思慎密,一举多得,我很佩服。他的这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齐桓公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而司马骏也在宗室中变得最为俊望。

生活中,我们也切不可因为他人曾有过什么过错或是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而一直对他心存不满。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同样,做错事的人也不能过分自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不改。我们应有的是积极向上、改正错误的态度。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7】

初中时听说刘庆义的《世说新语》,直到大学才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此刻又重新从市图书馆借了本来看,如同老友相见,分外亲切。孔子说:述而不作,这述又何尝不是作王夫之主张“六经注我”,也就是用自我的话语体系去阐释六经,旧瓶装新酒,经典著作就是一张皮,每个人都在上头衍生出许多毛毛来,西方有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所谓“文学”是指文章学术,辞学修养,也包括人生态、处事原则。这一时期文学雅士们以清谈为主要资料,以辩论为主要方式,对佛、道、玄学进行了融合理解。这当中所体现的包容和学术研究精神,值得我们用心研究,用心学习。

阅读《世说新语·文学篇》,更多的感触是古人的那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学习氛围。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段记载是说郑玄的故事。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郑玄家的佣人都喜欢读书。有一次,郑玄觉得他的奴婢干事不称心,准备用“家法”惩罚。这位婢女认为自我冤枉,想加以解释说明;但恰逢此时郑玄盛怒,于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里。这时,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来,见此而问:你为什么站在泥地里她问话时引用了《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胡为乎泥中”一句。被斥责的这位回答时则引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来解释说:我本来是要向他(郑玄)说明清楚的,谁知正好赶在他生气的火头上。

那里且不论郑玄的不论是非的火爆脾气,郑玄家里的学习氛围更是让人叹服,虽是“婢女”,却能那么娴熟地引经据典,且诙谐隽永、恰如其分。说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缘故吧,可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迹时,又不尽然,那里让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郑玄为学成就之高,连家里的佣人也极富文化修养,郑玄的学术修养更是让人钦佩。这又不禁让人想到此刻学生的学习状态,中华礼貌源远流长,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当继承和弘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我的一份力量。

根据《世说新语·文学篇》的记载,古人自身所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却是真的让后人为之惭愧不已。文人为了探讨学术知识,竞相辩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种胸襟和气度也是后人鞭长莫及的,然而,这种涵养却是我们此刻做研究和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仅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让各自的研究做到飞跃性提升,也为我国强国之路的发展,伏下强有力的一笔。

未及弱冠的王弼前往吏部尚书何晏所设宴请有名望的宾客宴会,何晏把客人谈论最精彩的部分告诉他,并问道:“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我认为这个道理讲的很对,还能够提出质疑吗)应对前辈,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弼依然提出质疑,然而在座宾客无人能对答,王弼自问自答,反复论辩多次。何晏并没有因为王弼的出色而大怒,王弼也博得了在座的钦佩和敬仰。能够说王弼的行为在此刻看来就是出尽风头惹人嫉妒的情景,而何晏等老一辈的文人却并没有所以排斥王弼,而是忘记年龄,虚心学习,能够说这种思想将有利于更好的促进学术的提高,也更有利于培养新的文化传承者,这样的胸襟和气度,这样让人折服的学术气息,让人向往,更应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深思。

太尉王夷甫见阮宣子时问道:“老子、庄子与儒家的教化有什么异同”回答说:“将无同”太尉很满意,便任命他为掾官,世人称他为“三语援”。而卫玠嘲笑他说:“一个字就能够调用了,为何用三字!”宣子说:“只要是众望所归,也能够不说话而调用,一个字都是剩余的。”于是两个人成为了朋友。宣子没有因为卫玠的嘲笑而恼怒,而是用巧妙地语言说服了卫玠,两人在这一问题上进行学术性探讨,并没有个人恩怨的纠纷,也更加体现了文人的学术氛围和宽容的学术胸怀,这一点是尤为可贵的。

单篇精选: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二


我看了一本世说新语,这本书中摘写了许多的小故事,都是一些说道德,说道理的故事。但是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就像故事书一样。

我看到一篇什么管宁和华韵的故事,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没有捡起金子,而是将金子像泥土一般,继续翻土。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丢回地上。还有一次,两人一齐在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大家都去看热闹了。华韵把书丢到一边,去看热闹了。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去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韵因为一时的搞笑,为了一时的富有,而失去了一个好朋友。我觉得华韵没有高尚的品德,而管宁就有高尚的品德。他看到金子不动心,因为这不是他的,他不会做对不起良心的事。华韵从捡黄金的事看出他想把黄金占为己有,只是怕管宁看到。我觉得我要像管宁一样,不为金钱失去良心。不为名和利失去良心。

孔融被别人抓了,可他一向哀求别人不要把自我的两个儿子也捉了。但孔融的两个儿子却说:“父亲难道见过打反了的鸟巢下方还有完整的蛋,这两个儿子也立马被抓了。”虽然这两个孩子被抓了,但他们小小年纪懂得整体既然保全不了,那么个体也不可能独存。孔融的两个孩子虽小,但懂得这个道理,应此不做没有用的哀求,从容镇定的理解厄运。我要学这两个小孩,眼望未来,明白结果以定,就不做无谓的事了。

邓艾口吃,总是称自我“艾艾”有一天皇帝和他开开玩笑说:“你说艾艾,到底有几个艾。”邓艾回答凤兮凤兮,本来就是一只凤。邓艾即显得子己博学多才,会用论语。又让皇帝无地自容,无话可说。婉转的挽回了自我的面子。我遇到困难时,我也要学邓艾用婉转的语言跟别人说,不会和别人大吵大闹。

还有许多,我就不一个一个说过去了。反正我受益匪浅。

叙事简明,精炼生动,为小品文之典范,词汇之丰富,远远超过其他笔记小说,对后代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影响,所记清谈场面,往往描摹如画,使读者若临其境,若见其人。“文学”篇记孙安国(盛)与殷中军(浩)共谈,往复辩论,不暇用餐。左右侍者一再重温冷饭,而两人只顾奋挥麈尾,争锋口舌,以致麈尾脱落,布满餐饭,抵暮犹未进食。最后情急,竟至反唇相稽。殷谓孙:“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鼻。”孙谓殷:“卿不见决鼻牛,人当穿卿颊。”彼此以“口”、“鼻”讥嘲,皆从辩论出发,读之失笑!一时热烈气氛,活跃纸上,《世说》所写,真善传神。“排调”篇记王文度(坦之)与林法师(支遁)讲析义理,林每欲小屈,孙兴公(绰)曰:“法师今日如著敝絮在荆棘中,触地挂阂。”说理以通达为贵,一有滞碍,即难成胜解,孙之诮林,恰当无比。“轻诋”篇记庾亮谓周顗:“诸人皆以君方乐。”周问:“何乐,谓乐毅邪?”庾曰:“不尔,乐令耳。”乐令,指乐广,为当时以清谈著称的名士,周顗认为以他相比,是贬低了自我,就说:“何乃刻画无盐,以唐突西子也!”无盐,丑女;西子,美人;美丑攸分,不宜相拟,设喻亦妙。又“政事”篇的“桓公在荆州”一条,叙桓温治荆州,政贵宽和,耻用威刑,桓温的第三子桓式

(即桓歆)见令史受杖,仅从朱衣上擦过,即谓温曰:“向从阁下过,见令史受杖,上捎云根,下拂地足。”意思是讥诮刑杖没打在人身上。桓温是否真这样政简刑轻,姑置不论。“上捎云根”言举杖之高;“下拂地足”,谓着地多,着人少;措语形容,巧用夸张,可见晋人之善于辞令。

《世说新语》中的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如“德行”篇记郭林宗称黄叔度(宪):“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谓其气量深广,不为物牵;“赏誉”篇记王夷甫(衍)称郭子玄(象)“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谓其辞采缤纷,议论不穷;“容止”篇记山巨源(涛)称嵇叔夜(康):“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谓其风神俊异,潇洒出众;“文学”篇记孙兴公(绰)于潘安仁(岳)、陆士衡(机)二人之文谓:“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比较恰当,评价极公;“言语”篇记顾恺之描摹会稽山川之美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些话全都形象鲜明,比喻精妙,能把丰富的资料概括为极其精炼的文学语言,给人以深刻、具体的印象。又“言语”篇记晋简文帝(司马昱)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谓胸襟开阔,则无往不适,随处怡悦,觉万物无不可亲,其意既含哲理,语亦神韵悠远,令人领略不尽。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一)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主编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语》、《政事》等。其中,我觉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记录晋人谈话的《言语》。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述说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口吃的邓艾,自称时便经常重复说艾,艾这样难免被人拿来取笑。有一次晋文帝也和他开玩笑说:你总是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啊?邓艾没生气,也没尴尬,回答说:凤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他用楚国陆通比喻孔子的名言,来说明自己虽然常常连连说艾,艾,但和孔子那样只有一个艾罢了。

还有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和简文帝。顾悦和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了呢?顾悦回答说:蒲柳的资质,临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资质经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同。

另外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身在庐山的远公,虽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说: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自然不会照得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明亮!用自己热切的言辞和神态,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们的心中。

邓艾虽口吃,但却不妨碍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达: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应该好好的发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凤,做一条龙。晋文帝的一个玩笑,一个调侃,却引出了顾悦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资质禀赋的不同应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己,用朝阳之辉来比喻年轻的弟子,告诫我们学习是一刻也不该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深奥的道理说到透彻,又恰到好处;能把人们熟知的平凡事说得不平凡,说得有趣。这种语言技巧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明代的学者胡应麟评介《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既是绝唱,定有属于他绝唱的魅力,反复认真诵读这36门学说,定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二)

读书,是既能安静下来,又能提高素质的一项活动,而读名着,却又是别一番滋味。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世上的书千千万万,在大千世界中,怎样的书没有?真正被称为名着的那几本,到底为什么是名着?

《世说新语》是一本描写人物有趣的言行举止的书,由一个个或新颖,或陈旧的小故事组成。《才思敏捷的杨修》就是其中一则。它讲了杨修和曹操猜谜的故事黄娟幼妇,外孙齑臼竟可以一看就理解出绝妙好辞四个字2020,我们不得不惊叹杨修的才华和文字2020联想能力。

还有《为朋友舍命的苟巨伯》苟巨伯远道而来看望朋友,可是准备攻城的贼兵闯了进屋,贼兵怕有诡计,质问他们为什么不逃跑。苟巨伯毫不畏惧的说:朋友有重病,我不忍心丢下他,宁愿用我的身躯代替朋友的性命。就这样贼兵羞愧难当,让下城池,撤退了。

《世说新语》的一个个小故事分开看,处处 闪耀着人们的生活情趣和智慧,合起来看,又是一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尽显人间百态,世事沧桑。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三)

读了整个暑假,我终于把那本超级后的世说新语给读完了,真爽,不过也挺累的。世说新语里的故事真的很多,有的长如龙,有的短如蚁,不过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你一个道理,虽然很枯燥,但它毕竟是一本好书啊,接着读吧!

作为一篇教育方面的书,刘墉的《世说新语》实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书籍,确实文如标题新语。他用最朴实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呈现了一个又一个小事件,小故事,而这些文章都显示了他对教育的态度与思考。读来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看了他的文章,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对待孩子的那种态度。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就是宽容。现在的社会主流文化早已不在倡导严师出高徒的方法了,那么作为老师或家长,到底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小孩子呢?刘墉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向。

我是个80后,在我还是个小屁孩儿的时候,常常听到外界对我们这代人的评价,例如:独生子女,垮掉的一代,小公主小少爷等等,总之大人们对我们充满了不信任。这样的批评之语听多了,久而久之便有点信了,于是自己似乎都不太自信了起来。从校园走向社会,即使上了班,在刚开始的时候也还是受到质疑了。可是慢慢的一年,两年,三年,生活工作中的一点一滴让别人认识了我,也相信了我。周边的许多朋友同事也是如此,在经历了这样的蜕变之后终于成为了社会的中流砥柱,因为80后已经不再是小男生和小女生了。回过头来,很多人发现原来担心会垮掉的一代并没有垮掉,反而是在越来越多的舞台上看到了他们的身影。

当我成了大人之后,我猛然发现我似乎在用经历过的这一切对待这90后的孩子们。第一届的学生就已经是90后了,当他们不认真,调皮捣蛋,犯错误的时候,我也曾无比忧虑地拿过去的话批评他们。现在想来我们是不是太杞人忧天了呢,生活会教会他们很多东西,但是我们好像太着急了一点,总想把自己几十年的人生感悟和经验提前交给他们,但其实人生是要一点一点去经历的不是吗?哪怕经历一点挫折,又如何呢?奥运结束了,很多获奖的选手就是我们口中所责备的难以担当重任的90后,但事实是他们做得很好,而且将来可能更好。

刘墉说得好,他认为我们只看到了学生们身上的缺点,却忽视了他们身上的优点,于是总觉得一代不如一代。90后的孩子身上的确有些时代大环境所带来的缺点,但是他们身上其实也有一些时代所赋予他们而我们这些60后,70后,80后们身上所没有的优点。所以,宽容一点吧,先学会基本的做人道理,其他的可能只是我们和他们选择的道路不太一样,或者是走向终点的方式不太一样吧。

因此用心教育每一位学生,就算目前成绩再差,再不听话,只要我们用心去沟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用暴力的变相体罚。我相信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果。

喜欢《世说新语读后对人生的感悟 (精选4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世说新语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