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读中国通史有感

读中国通史有感

《中国通史》读后感(读后感范文)。

常言道:“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平时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书的,有的老师会在读完一本书后布置一篇相关作文,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成一篇读书笔记,写好读后感,有哪些关键要点呢?也许"《中国通史》读后感(读后感范文)"就是你要找的,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远眺,人类才得以进步。

历史的定义与价值----摘自《中国通史》

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所以:“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历史的定义既明,历史的价值,亦即在此。

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绝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受过什么教育?共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这都与我有关系。合这各方面的总和,才陶铸成这样的一个我。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质,既不同于欧洲;欧洲人的性质,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绝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绝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

总的来说,历史就是既定的事实,就是帮助人们寻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学科。

个人感悟

全书概括讲述了中国从上古到现代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以及现代史。上古史是秦朝以前的历史,中古史是秦朝至明清的历史,近代史则是鸦片战争以来到晚清,现代史则是自辛亥革命而始的。我最喜欢看的还是从上古史到中古史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段时间是人类发展稚嫩,纯朴又智慧的时期。人性并非自始如此复杂,人类社会也并非从来此般混乱不堪,我现在有些理解读史的悲凉了,总是像一部有着精彩过程却悲惨结局的电视剧,烂尾是每个朝代逃不了的结局。人生是否也会如此呢?一种能使人持之以恒地追求的目标和责任,大概才会使人更坚定的活,否则只是像一只一直在被压稻草的骆驼,迟早会瘫倒的。每个人都值得关心,每个人都应该有价值追求。

读通史仿佛在看心电图,跌宕变化是一个健康正常的状态。此前我偏狭的反感明清末期的闭关锁国,不思进取,以至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从而书写了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笔。然而现在,却觉得不该如此猛烈的指摘这段历史。作为国人,固然深爱脚下的土地,不过也包容自己的同胞。华夏文明仍能存活至今,世界都允许了它个别的困顿和暂时性的衰退,这已经证明它具有最独特和顽强的生命力。社会复杂性发展必然产生负面现象,只要一个朝代的人民会反思,会进取,历史还是会前进,文化还会被源源不断的创造。

我们现在的每一刻也是历史。我们现行的各种制度,各种政策,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源头。治理疆域广大的中国,从古至今并非易事,当下西北,西南,台湾,香港出现的等等问题,外交上的争端,我们都可以翻阅历史,寻找蓝本。这些问题的答案当然不可能一概而论,然而总的方向是一定的,那就是不能在任何时刻掉以轻心。看似和平安定的年代,可能潜伏危机;看似享乐安逸的生活,可能将要与人差之千里。

《中国通史》这本书看一遍并不够,记不住,也未必都看得懂,还是要当作教科书多查找、捧读,一点点的融会贯通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1000字延伸阅读

中国精神读本读后感(优质范文)


《中国精神读本》讲述了中国从水深火热走向繁荣昌盛的历史,以及典型的事例和动人的故事,揭示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坚不可摧的中国精神及其深远影响。中国精神以“爱国”为核心,以“救国”、“为国”为行动,注重人的内在修身养性,外在齐家治国。书籍按照编年的顺序,拉开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的画卷,把一次次的历史变革呈现在我们面前。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

01、中国精神是一种“信仰的力量”

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民族,包括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民族、俄罗斯人、大和民族,这些民族都和中华民族一样,曾经登上过世界的巅峰,现在也不断影响着世界。盎格鲁-撒克逊人一战、二战时,是世界霸主,日不落帝国影响着世界,而后成为美国;日耳曼民族,以其发达的制造业生产力一直是世界工业的先锋;俄罗斯人则是战斗民族,以彪悍著称;大和民族则以严谨、细致著称,一度成为世界发展快的国家。

这些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精神,每次遇到危难的时候,都变的更强大。日耳曼民族被分割为东德西德,而今在欧盟举足轻重;俄罗斯人从沙俄走向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大和民族在甲午海战拿走了当时大清的国运,二战失败后又重振经济超高速的成为科技最先进的国家。

我们的民族,是唯一历史最悠久的文明,我们的文化在从磨难中走出来,创造了新的辉煌,一次次的磨难将东方的文明融合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信仰。

02、以捍卫国家利益为己任

书中的人物无不以捍卫国家利益为己任,因此他们的言行流传千古。什么是国家利益呢?就是坚持革命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成功战略。毛泽东在朝鲜战争时,把美国的霸权挡在国门以外,后来又邀请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合作;而后邓小平继承并发展,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国家的独立包括四部分,政治独立、科技独立、军事独立、经济(金融)独立。唯有全面的独立自主才能谋求发展。在清朝末年,由于清朝政府的衰败,中国的国力衰弱,这些表面上的弱势,源于科技的落后。这如同木桶原理,短板决定了综合实力。后续的政治、军事、经济都被他人控制。

为了捍卫国家利益,书中的人物有人建言、有人献策、有人革命、有人捐躯。能探索出当今的发展道路,能让我们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是一代代的英雄人物推动的历史进程。

03、坚持学习,坚持改变

小到个人,大到民族,都是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改变。很多人工作了十几年,成为专业人士,而止步不前,最终会被后来人超越的。而看书以及把想法写出来,能让人的思维变得柔性,面对不同的情况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直想找一位智者告诉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做出正确的事情。而通过现有的朋友圈是根本做不到的,只能通过书籍,穿越时间空间,和历史上的人物交流,去感受他们的精神,他们做决定,处理事情的方法。相信若能悟出一星半点,必收益终身。

感言

最后,感谢我们党支部,督促我们的学习。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候,能够以中国精神为信用,以伟大复兴为己任,以史为鉴,做更优秀的人。

更多读后感请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如转载请标注来源!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范文(精选)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他是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来到动乱的中国在报社工作。埃德加·斯诺常年跟随红军共同生活,并时常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面对面交流,他与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结下深厚的友谊,依据切身体验而着此书,其真实的经历和感触是其写作的基石。此书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文学作品。埃德加·斯诺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是一本极好的记事访谈录,里面记载了周恩来、毛泽东等人与作者斯诺的交谈。全书又名《西行漫记》,讲述了作者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四个月的生活。这四个月里,他对中国人民充满了热爱,以至于用了后半生几乎全部的精力去探索和报道中国问题以及红军生涯。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

我们的心中一直又一束红色的光芒,那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具备的,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因为心中对祖国的崇敬,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放不下的执念。就像孙中山先生一样,在清政府的不断打压下还是起义推翻了封建的旧社会,推翻了清政府;就像毛泽东先生一样,生活艰苦,在国民党的不断追捕和迫害下依然坚持,最后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就像钱学森先生一样,在外国留学,明明有着大好的前程,却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为祖国做贡献。这些人非常伟大,就像斯诺说的那样,《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是他写的,书中记叙的也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但从主要意义来讲,这些故事是中国的革命青年所创造,所写下的,这本书是他们的书。所以我们敬佩、纪念这些人,为的就是铭记他们的功劳,为的就是铭记这一段历史。《周易》革卦篇中有一句话: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而属于吾等的泱泱华夏便如同这君子猎豹般洗净铅华,由着历史的尘埃不断飘摇,最终沉淀。

人之所以能够从逆境中战胜自我,是因为他自己心中的信念,曾经采访过斯诺的记者胡愈之在前言中告诉我们斯诺临终前曾告诉他,他热爱中国。从书中的这些对话里,可以看出斯诺对中国革命青年们的钦佩,佩服于这些青年们心中那使他们变得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斯诺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这些青年的决心,他做好了自己的本职,他是一个记者,他知道每一个华人心中都有一束红色的光芒,那是独属于中国的光,那是无数华侨们对中国的热爱之情。他热爱中国,因为他知道这种精神,他热爱中国,因为他佩服每一位革命战士,他热爱中国,因为他为这种精神动容,曾感受过那种激情。中国上下近五千年的历史,多少爱国人士,多少为国奉献,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周游列国,提出以礼教仁义治理天下,纵使当时无人接受,而在如今中国也以孔子思想为根本治国。战国时期,屈原为赵国鞠躬尽瘁,写下了《离骚》“哀民生之多艰”的诗文。十二岁的少年上卿甘罗仅用唇舌之力就为秦国从赵国要来了十二座城池。秦二世时代,项羽在吴中起义,烧了阿房宫,封杀了秦朝宗室。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彻底推翻了秦氏王朝,战胜了西楚霸王,建立起了汉朝。北齐的高长恭戎马一生,邙山之战,高长恭率领五百骑兵入周军包围圈,直至金墉城下,成功替金墉解围。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为了自己所在的国家。他们的心中有国,敬国,爱国。而后世的人们,无论是谁,又何尝不想他们一样热爱这泱泱华夏呢?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热爱中国;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热爱华夏;我们怀着对祖国的崇敬,在这里向祖国说一句:“祖国,我们爱你!”(龙飞羽)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范文)


最近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著作中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是当时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中国农村变迁之前的样貌。

更多读后感请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如转载请标注来源!

本书一共十四篇,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利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深度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首先是乡土本色,“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正如费先生所说的,中国的基层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个“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其二,不流动性。其三,熟人社会。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建立在能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传统中国社会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制约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文化的发展。再加上乡村社会是一个社会变迁十分缓慢的社会,人民已经习惯了乡土社会的安稳生活,以至于不能适应其他快速变迁的社会,这才是“乡土社会”“乡土”的原因。

接下来是文字下乡,“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社会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费先生说,文字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讲究文法、艺术,但是在面对面的乡土社会中是没有必要的,存在着空间和时间上的间隔,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相处之间有着自己的“行话”,有着“无言胜似有言”的效果,乡土社会中的文盲体现了乡土社会的本质,乡下人是没有文字需要的。

在差序格局中,作者把当时的社会分为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和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就像捆火柴一样绑在一起,而中国则是家庭,就好比丢了一块石头在水里,荡出一层一层的波纹,具有伸缩的能力,有着“人情冷热、攀关系、讲交情”的特点,而西方的就是权力问题,作者说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个差序,也就是伦。

后面作者还讲到了“无为政治”和“长老统治”的现象,在乡土中国中,长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年轻一代对长老只能是唯命是从。最后作者讲到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名实之间的距离随着社会变迁的快速发展而增加,但是在乡土社会中变迁的速率是很慢的。

时间的流逝总是在不断记录历史的进程,越过世纪的门槛,回首总结上个百年的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总会有许多名字让人铭刻在心。90后的我没有经历中国传统社会,对中国的一些独特现象不了解,《乡土中国》帮助我对中国的传统乡村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刘慧洁)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精选范文)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代表作,现在是作为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必备书目,也是我们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然而,如果仅仅以高中生的阅读来看待它,显然是低估了它的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全书共14张,从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到权力结构,从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等多个角度着眼,探讨了中国文化形成的基本形态。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

作为一个从泥土里摸爬滚打长大的泥娃娃,乡土带与我的,是清新的芳草味与幽幽的炊烟香;但除却那些自然的馈赠,乡里人与乡土的陋习则带给了我无尽的反感。

乡里人不识字,也没见识。明明没读过几份报,没看过几本书,却要装成高深莫测的样子聚在一起聊民生谈天下。

乡里人斤斤计较,睚眦必报。今天这家的鸭子闯进了自家的田,明天就必须把自家的鹅赶到他家的地里去;明明是鸡犬相闻的邻居,偏偏结了八辈子的仇;妇人们没事就爱串门,对别家新嫁过来的媳妇品头论足,又说说自家的婆婆的坏话,咒这家笑那家,乐此不疲。

乡里人迂腐讲究,忌讳多。作为坚信科学的二十一世纪唯物主义者,倒不是我不尊重祖宗的规矩,只是有些太过离谱,损人不利己的东西,早早抛弃才好。乡里人不仅要求自家人遵守,还要别人认同,遭到了否定还摆一副臭脸色。

难怪城里人会嫌弃乡下来的,没见识、自私、胆小懦弱、迂腐落后。书中讲的有道理。没见识是因为不识字,不识字是因为没必要识字;自私是常态,是为了更小的“公”而自私;陈腐规矩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些讲究如同印度妻子殉葬,缅甸成年礼杀人一样,是传统。这些能成为乡土社会不适应新格局的原因,也能当做乡土社会几千年沉淀的结果,但绝不能成为乡土社会就此止步不前的理由。

“从土里长出过的光荣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

乡土的落后已是现存的事实,如要正本清源,须得下一番狠功夫。面对泥沙俱下的乡土社会,在好的改革也会出现漏网之鱼。我爱这一方乡土,也希望它能改头换面。而都市在前领跑,乡土却止步不前。乡土改革进行得热火朝天,重点放在了发家致富上,但私以为,思想的改革着实是刻不容缓呀!

正如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依然深爱那片田地。那片让我驰骋其中的,留下烂漫笑声的天地。

如今,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城市化进程有条不紊逐步推进。但是,我们的文化却长久地承袭于乡土中国。研究乡土文化,就是研究我们国家和我们自己。我们从何处来,所以将向何处去。

我生于田垄,长于稻泥;我愿环住一湾秋水,拥紧一簇稻花;我在烈日之下奔跑,于长空之间遨游;我躺在雨后的泥土上,嗅着新雨的清香;我与跳水的鲫鱼作伴,我以偷食的斑鸠为友;我同乖巧的家犬嬉戏,我随回程的水鸭同归。我守在这一方泥土上,传诉着浓厚的乡情,所以,乡土呀,怎可抛弃得下!(杨晓康)

中国最美的语文读后感(精选范文)


初见此书,被大红色的喜庆封面吸引,《中国最美的语文》乍看题目,以为是和诗词文学有关,翻开简介,发现是来自一名高中教师用自己多年的执教经验汇集而成的课堂故事,真巧,这位老师也姓夏,自然倍感亲切。夏昆,史上最忙的高中老师,在他的课堂里,孩子们不仅学习语文,还鉴赏诗词、音乐、电影、甚至吉他、骑游、动漫……他说,所有的目的,是以文学之美充盈生命,以音乐之美滋养心灵,以电影之美教化人情。他也用这些来陪伴家里自己的孩子们。他坚守“真实教育”的初心,只为追寻智慧与美。

更多读后感请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如转载请标注来源!

手捧这样一本书,我感受到的是来自同行在语文道路上快乐前行、积极探索、乐在其中的激情与动力。在看完第一章节的时候,我就被夏老师的文字迷住了,从通俗幽默的文字里,我感受到了他的个人魅力。他说,作为老师,首先自己要是个丰富的人,才能去丰富学生。从夏老师的简介中看出他兴趣爱好广泛,是个追求浪漫和诗意的人,他爱看电影,爱听音乐,有时间也写字,还出版过《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等书。面对不合理的教育体制,夏昆不仅仅发声质疑,更多是想办法让孩子爱上语文课,爱上鉴赏文学和艺术之美,这就是作者夏昆的魅力所在,也就是最美的语文课。同样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不禁汗颜,学生时代积累的文学知识都差不读还给了老师,唐诗宋词已经不能张口既来。在语文课堂上更多地是应试教育,机械地背诵、默写、练习、讲评,结果自己的文学底蕴差不多也只剩小学水平了。读完此书,我有种想重温唐诗宋词的冲动,我需要得到文学思想的浸润,只有不断学习,汲取文学营养,才担当得起语文老师这个名词吧。

他对语文教育有着大语文观,这点我很欣赏,也很赞同。他认为,语文的田地是广阔的,不仅有字词句篇和语法,还有情感、审美与思想。语文老师的田地也很广阔,真正的语文,是无边无际的,是美好的,美在艺术、美在思辨、美在独立、美在分享,也美在师生的互相陪伴与共同成长。因此,在他的语文课堂上,学生轮流上台讲PPT,分享电影或诗词,结果这些孩子毕业后觉得受益匪浅,她们要比同年龄的孩子不怯场,交际能力也强。我非常欣赏夏老师的作为,他能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让出来,让孩子去做这些事,并不是每个老师能做到的。这就是他对语文的诠释,一节音乐课或一节电影鉴赏课,看上去似乎与语文无关,但处处都包含语文元素。他在让学生配乐朗诵诗歌时,会通过尝试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这首诗歌表达的情感,在解读诗歌的同时也传授了音乐鉴赏能力,这种趣味教学将语文的美感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说,“我离不开文字,也离不开音乐,音乐和文字本该是一体。视觉和听觉的结合,使得语文更为美好,更能体会其中的奥妙。”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文学与艺术原本就是相通的,提升孩子的鉴赏力和审美力,对学习语文是大有帮助的。所以,我想,在平时语文课堂上我们也要多考虑语文与音乐、美术、影视等相融点,可以让孩子们享受语文课堂,爱上语文课,比如他陪自家孩子学古诗,多采用画画的方式,诗画同源,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也可以这么做。

夏老师还认为教育是为了生命的美好,而不是相反。在分数就是一切的大棒威压下,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戴上了眼镜,书包必须用拉杆箱……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被压榨得失去了求职的欲望,更耗尽了上进的动力。教育失去了它的真实性,所以这不得不让教育工作者痛心。将眼光放在更远的未来,用真正的思想去感召学生,用真正的美去影响学生,坚信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坚信唯有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够给学生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是一种美好的教育理想,我也想这样。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材在改革,模式在改变,试题在更新,可是老师们的心态却放松不了,因为还有那些抽测、过关。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有些作为的,比如利用晨读课或是午休课时间,安排学生上台播报时事新闻、小百科知识等,分享喜欢的书、影片、歌曲等,相信这短短的几分钟会是孩子们期待的时刻,也是对生活、生命的真教育。

尽管命名《中国最美的语文》,与其说美,不如说真,唯其真,才动人。此书其实是探索真实教育的一个忠实记录,读之共勉!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

喜欢《《中国通史》读后感(读后感范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中国通史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