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读后感)。

常言道:“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从小到大,我们看过很多书,通常我们在读完一本书后会被要求写一篇作文,将我们读完书以后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写好读后感,有哪些关键要点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宋词,我了解得不多,只是在语文学习软件系统中读了几首,至于欣赏《纳兰词》,也纯粹是为了感受它的凄美与忧愁,并没有深入地研究,更别提以批判的精神去学习了。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我对宋词有了全面的印象,再去学习时,更有针对性了。重要的是,这本书使我领会的不仅仅是词,还有如何写文章,更有如何做人。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王国维厌恶徒有艳丽外表的词,因为没有内涵,所以才极力修饰装点外表,来掩饰内在的虚空,就像一个浓妆艳抹的妇人,再怎么打扮也掩盖不了不堪的灵魂。我最初接触文学,就是被它华丽的词藻吸引,没有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意义,而现在,我能够拨开其绚丽的外衣,看到作者的思想及人格,懂得我们应该从中学习到什么,而不只是追求堆砌的词语,它像色彩斑斓的肥皂泡一样华而不实。这也是艳俗小说和名著的区别,前者读后只会感到空虚无聊,而后者能够发人深省,提高了思想境界。拿性爱描写来说,前者只会觉得粗俗下流,而后者却可从中看到艺术。

都说文如其人,要想写出好文章,首先要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自私自利、卑鄙龌龊的人,怎能写出胸怀宽广的文章呢?写文章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也为我如何写作做了指点,那就是跟随自己的内心,文字只是将真实感受抒发的一个载体,有则写之,不必强求,避免无病呻吟。一直以来,我追求的写作风格不也是自然真切,让人读起来如沐春风吗?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的观点鲜明,他对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纳兰容若等的境界和品格大加赞扬,而把冯延巳、姜夔等作为反面教材来批判,丝毫不留情面。也许他这样评论有些武断,但我们要学习的是他这种精神,敢说真话,不人云亦云,不崇拜权威。本文的编著范雅视王国维为偶像,但她没有一味赞同他的观点,而是通过深入地思考,针对某方面提出异议,可见她也是批判地继承了。而我却把书本上的知识当作真理去全盘接受,把名人看作神一样的存在,甚至连质疑的想法都没有,这样不就成了行尸走肉了吗?当然了,质疑并不是吹毛求疵,它需要学识,更需要勇气。

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每天几乎被铺天盖地的信息淹没,各种不同的声音也充斥着我们的耳膜,这就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晰的思辨能力,才能在重重迷雾中看清事物的真相,尽量客观地得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像“骑驴父子”那样没有主见或仅凭主观的好恶。看待同一问题,由于所处的环境、经历和学识等不同,所站的角度不同,因此得出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其中难免会带有主观的色彩,要想观点相对客观正确,只有不断地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眼界,那样再看待问题时就会拥有全新的高度,而不会像“三季人”一样偏激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说,“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人的眼睛去看人。”由于某种局限,我们不可能站在上帝的视角俯瞰人间,盲人摸象在所难免。其实观点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之分,我们在坚持自己主张的同时,也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包容。

综上,我们应该学会独立思考,不迷信专家和权威,以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在不断地学习中改进完善。(何凌)

诗中有云:“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人间是一个纯粹的词,尤其在《人间词话》中。正如其作者王国维先生,即使人生繁杂,仍以静观之,让自己的生命保持纯粹又高贵的样子。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

傅雷曾在给其长子傅聪的信中提到:“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我想,这本书之所以能得到傅先生的认可,主要是因为它的纯粹,作者的纯粹:坚持自己,在很多事情上脱离于世人,脱离于禁锢所有人的道德传统,也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感情生活。可是纯粹的人并非是不敏感的、无欲望的。生于浊世,却有着一颗七窍玲珑的心,这样的心又怎会是不敏感的呢?王国维本是纯粹的,却生在熙熙攘攘的俗世,受到人间烟火的熏染,终于,他承受不住世道变迁的侮辱了,高声疾呼“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虽然王国维溘然长逝,但他笔下的文字还是如他的本人般纯净,恰似思想如嫩荷之抽枝,提醒着我们人生繁杂,不如以静观之。

王国维在书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可谓是道出了他对人间的精辟的断论,多少文学大师由此灵性得到了开发。余秋雨曾赞美道:“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一个人若没有灵性,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代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因此,这本书教会我们,生活在这种环境里,要有自己的灵性,自己的想法,方可做到纯粹。就像书中提到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从此则评论当中,可以看出王国维先生最崇尚的就是自然、朴素之美,莫与之争的境界,而“自然”就是开发灵性最好的方式。身处自然中,灵性便会犹如一条潺潺流出的溪泉,发出悦耳自然的声响。

特别欣赏书中这么一句:“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着真,所知者深。”诚然,纯粹与灵性是我们面对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两种品质,但文字色彩只是作品的外在框架,真情实感才是灵魂,若是我们离开了生活,脱离了本心,变得肤浅无心,也是无法散发出真正的智慧,博大的境界的。《天净沙》虽寥寥数语,但一切景语皆情语,在王国维先生看来却胜似天籁,是唐人绝句,曲之绝妙。由此可见,曲中的线条和浓淡,让王国维获得了冲击心灵的美,更加醉心于自身纯洁,内心的干净,让他在繁杂的人世,以静观望。

人生看似很长,其实不过须臾之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早在数百年前就完整的表达了现在世人的心境。而生在繁杂的人世的我们,以静观之是王国维先生给予的选择。(梁子琪)

词,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文化的诠释,和诗歌一样,它是我们华夏文化中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喜欢古老的中国文化,更喜爱精美绝伦的词,因而爱上了《人间词话》。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

在细雨纷纷的暮春,最惬意的莫过于手捧书卷,憩于窗棂之旁,沏一壶香茗,享受极致的幽雅。好茶美景,名书在怀,实是人生一大乐事!细品《人间词话》,让灵魂在古词中得以冲涤,然后缓缓地,带着清新的心情,让蛰伏的心灵重新焕发活力。

境界,是王国维先生最为看重的一个词语,也是全书的核心。“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言一出,如金石掷地。若无青莲居士的旷达之境,怎会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千古气象?若无欧阳修深沉之境,怎会有“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慨叹?若无稼轩的豪放之境,怎会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塞上绝唱?若无李后主幽婉之境,又怎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幽怨之曲?

在《人间词话》中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三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境虽过于平直,然登高远望,无遮无拦,妙在深远、旷达。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气象取胜,无大胸襟,大豪气难以为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是也,读罢令人神清气爽,胸襟开阔。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境虽有些柔弱,然感触细腻,凄婉动人,妙在情真、意切。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性情取胜,无细致的感受,痴迷的情怀难以为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也,读罢令人柔肠百转,缠绵悱恻。

此二种境界易造,古诗词中出现也最多,若论造境之难,之高妙当在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境之妙在于“顿彻”,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无宇宙间的大智慧而不可得。或许唯“灵性”二字可当之。凡含此境之作必为神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也。

欲成大事者,必须下定决心在自己的路是一直走下去,披荆斩棘,百折不回。然而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却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是的,成功的灵感是一个不速之客,它永远在不经意间光顾,如电光乍现。然而将这句话细细品呷,仿佛又能读出一种超脱成功的喜悦,透着一丝智慧的禅意。

忘不了李后主之词——那以血书成的文字。在他的笔下,词不再是风月笔墨,而是生命与亡国之恨的长吟。“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的词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无论顺境逆境,他都保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国破家亡,从君主沦为阶下囚的命运不但没有吞噬他的赤子之心,反而使他的性情愈发纯粹,而他的痛苦也愈发深刻。“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份深切的亡国之痛,也许深深触痛作为前清遗老的王国维先生,在他的内心引起了激烈的共鸣。作为前清遗民,眼看国运日下,世道苍凉,王国维先生却只能是徒有心焦,也许他也曾感慨过“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也许他也想褪下长袍马褂,换上盔甲,一如东坡笔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保家卫国。

在昆明湖畔,王国维先生纵身一跃,带着一腔的热血以及满怀的无奈与愤懑,在年富力强之际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也许那人心动荡的民国乱世,无从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颗赤子之心安眠的归宿。我轻抚书册,昔人已去,然而这由几十条短句组成的著作,仿佛珠玉之声,在每个爱词者耳畔轻奏。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黄玲燕)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1000字延伸阅读

人间词话有感1000字精选


我们在平常的学习工作中势必会接触到文档的撰写,可以多看一下同类范文是怎么写的,范文能让我们学到不少写作技巧和方法,那么优秀的范文的构成是怎样的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人间词话有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间词话有感(篇1)

读毕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先生最思“境界”二字。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其中,境界有造境,写境之分,有有我之境和与我之境之分,即有理想与现实的区分,有优美和宏观之分。同时,能写出境界之人必是有情之人——一切景语皆情语。最无愧之人——李后主李煜。词人也,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故生于深宫,长于人妇之手,是后主为人君之所短,词人之所长也。李煜有对故国之情,而词中没有直抒胸臆,不然意境全无,所以,李煜的诗我们可以看见他的于景中来的情感,“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另外,关于境界之上,王国维先生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而我实在分不清这里的境界是写作的境界还是人生的境界?书后再查。

我也在想,为什么王国维先生要给这本书取名为《人间词话》。想这个问题的时候,记起书中“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那么,人间词话这四个字大概就不是对这本书内容的概括了吧。想了想,大概是想告诉我们,人间的词话,词话是来自于人间。词话是平凡的,是可以普及的。顺着这个思路一推,好像写这本书的目的也清晰。

先生喜欢从历史的角度看词,用联想的思考方式来阐明他对词的一些观点。书中写明了词的来源承脉关系——四言毕而有楚辞,楚辞毕而有五言,五言毕而有七言,古诗毕而有律绝,律绝毕而有词。豪杰之士,亦难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书中也说词的重点,词人的区别,词的鉴赏。

在我看来,正是因为王国维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解释广泛的词话的通性和规律,来达到每个人都可以对任何词做重点的分析吧。所以在人间词话中所涉及单独的诗并没有像考试那样从写作主题,情感,背景等做详尽的分析。假如这本书如此详尽的分析来做为普及词话的一种途径,实在不是明智之举了。大概看书的人,由于书中条条款款太多,会打瞌睡啦。

拿起这本书,回味词,回味之无穷啊。

人间词话有感(篇2)

穿衣有衣品、下棋有棋品,作词亦有词品,而词人的人品也会投射到词品之中。如果对答词的上下文是一种初级文化游戏的话,那么用词人的一句词来概括这位词人的词品则应该算是相当高级的文化游戏了,这需要你不仅对词非常熟悉,同时要对创作者也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从千百句中拈出一句恰到好处的话来概括此千百句的风格,更是对记忆和理解力的双重考验。王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就做过这样的游戏,他曾经用三位词人的词——温庭筠、韦庄、冯正中——分别概括他们各自的词品。

对于温庭筠,王静安用“画屏金鹧鸪”(《更漏子》)来概括其词品。原句是“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温庭筠通过《更漏子》描绘了一位女子的闺思之情。大雁从边塞飞过,乌鸦从城墙上飞走 ,词中出现的前两个意象——雁和乌——都是实景,而到了“画屏金鹧鸪”,作者看到了闺房中画屏,画屏本身为实景,但与前两句真实存在的大雁和乌鸦相串联起来,则实中有虚,因为金鹧鸪是秀在画屏上的,而不是实际的鸟。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就好像在拍摄一部电影,镜头先是在远景,惊起了一群大雁,再向前推,又惊起了城墙上的乌鸦,再一步步向前推,最终推到主人公屋里的画屏上,可是画屏上的鸟却并没有受惊飞走。相反,惊醒的却是深藏闺中女子的心绪。联想到温庭筠的另一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我们可以大胆推测画屏绣了一对鹧鸪鸟,反衬之下,形单影只的女子此时心里变化大概逃不出“相思”二字。在动与静、虚与实、远与近之间,词人细腻地刻画出了主人公那种惆怅的儿女情长。虽为唐人,但温庭筠作词是比较多的,但是其题材大多集中在儿女情长上。对于生为男儿身的温庭筠来说,这种带有浓重脂粉味的儿女情长是极其特殊的,特殊在它表达了男儿身中的一种少女情怀,有人甚至将其总结为“男子作闺音”。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地评论为“滥情”或是“不够爷们 ”,否则历史也不会给予他“花间词派”鼻祖的地位。他所表达的情意绵长、苦闷孤寂大概都与他恃才不羁、长期贬抑紧密关联,而“画屏金鹧鸪”也似乎成为了他逃避现实,遁入虚无的最佳渠道。

同为“花间词派”,对于韦庄,王静安用“弦上黄莺语”来概括其词品。语出韦端己的《菩萨蛮》,“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这首词是韦庄在回忆与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恋人演奏起镶有金翠玉的琵琶,弦上之音犹如黄莺之语, 好似一对黄鹂鸟之间的对话。美人配美琴,本应温馨的场景道出的却是一份难分难舍的留恋和苦涩。作者听懂了琴语,所以才说道:“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那琴声是在催促我早些回去,如果回得太迟,那绿纱窗下的花便不再盛开了。此处的花指的就是韦庄的恋人,面对韦庄的远行,恋人无法阻拦,只期盼对方早归,这种难以言说的无奈通过琴声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同为表达儿女情长,韦庄与温庭筠相比则多了几分清脆爽朗,就如同那琴语一般。如果可以用咖啡来作比较,那么韦庄与温庭筠之间便是意式与美式咖啡之间的区别。温庭钧的词有如玛奇朵的醇厚浓烈,而韦庄的词则像美式咖啡那样清纯、清淡。因为韦庄适逢晚唐时期,社会动荡,在七十岁官拜宰相之前,他四处漂泊的一生伴随着分离,也见过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从长安到成都,黄鹂鸟似乎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唯有那声琴语徘徊耳畔,此种遗憾只能通过“弦上黄莺语”表达出来了。

第三位词人——冯延巳,王静安用“和泪试严妆”来概括其词品。语出《菩萨蛮》,“锦壶催画箭,玉佩天涯远。和泪试严妆,落梅飞晓霜。”相较于前两位“花间词派”代表人物,王静安认为冯延巳的词境更加开阔,称之为“深美闳约”。“和泪试严妆”描绘了一位女子面对镜子,一面流泪,一面又在化妆。人前的强颜欢笑与人后的欲说还休,这种矛盾冲突在经过不断堆积终于在某一时刻释放出来,而这些都通过女性化的描写表达出来。蒋勋先生将其归结为“颓废美学”的范畴,当然这不同于我们字面上所理解的意思。经历过唐朝高度向外拓展的历史时期后,五代则进入了一个相对内敛的时期。在内敛之中,呈现出了两种情绪——“自恋”和“自省”,这是一种特殊的创作状态,但可能更加贴近于当时词人的生活常态。女子对镜梳妆,面对镜中的自己,初看是自恋,再看则是自省,在自恋与自省的矛盾过后,女子边流泪边化妆。这是一种脆弱,但又何尝不是一种坚强?丢掉手中的一切发生大哭才是更加纯粹的软弱,如果说自恋情结是一种自我安慰,那么自省表达的则是一种面对世事无常的坚强。用“和泪试严妆”表达出词人理想与现实貌合神离的一生,恐怕再合适不过了。

人间词话有感(篇3)

刘豆豆

吉林松原油田第十二中学(138000)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一场场的风花雪夜,一幕幕的菡萏斜阳,美的像画一般的词句,随着时光的流逝,仿佛停滞了百年,依然存留着最初的那抹惊艳。这便是宋词的魅力。

人生路途上几乎所有烦人心志和情感,都被宋词细腻真切地变数出来了,我们沉浸在宋词的天地里,细听风声雨声,静看花开花落。品位爱断情伤,尽历狼烟沙场。我们在宋词里品位这人生百味。宋词里囊括了世间种种的情绪:“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倒出了昔日君主的万般惆怅;“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难以言表的无尽悲愁跃然纸上;“高树鹊街巢,斜月明寒草”,看似写景的白描,却蕴藏着深深的忧思。诗词是美的,也是非常奇妙的。不同的人在同一首词里收获了不一样的心情,你读到的是舒畅,他读到的或许就是忧伤。

王国维先生一部《人间词话》,便把宋词吟咏的种种情致均囊括其中。境界说是《人间词话》里的核心。王国维先生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做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境界是一种微妙的东西,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境界之说如此,词人亦是如此。

李煜、姜夔、李清照、晏殊、晏几道……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人,在王国维先生的笔下,在《人间词话》里演绎着不同的才情。他们的词亦或洒脱,亦或悲壮。晏几道矜持华贵有余,秦观的词境最为凄婉悲凉,周邦彦极为工致精巧。词人笔下的《烟雨》、《斜阳》、《梅蕊》在《人间词话》里有了别样的延伸。

岁月的流河中,我们都会慢慢老去。唯有经典,会与世常留。阳光满满的午后,身边泡一壶香茗,打开《人间词话》,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细细品读流传百年的芳香,品味那绝妙的意境,重拾一份百年的感动。有感》

人间词话有感(篇4)

一词诉万绪。

不同于唐诗的豪放不羁,我更喜欢词的婉约。

寂寥无人的月下,坐在窗前,看月光与灯光交融,品《人间词话》,让灵魂在古词中得以冲涤,然后缓缓地,被牵引着,带入到另一个境界,远离白日的喧嚣与繁华,我所见的,是春之暮野。

境界,是王国维先生所写的精神核心所在。“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言一出,如金石掷地。若无青莲居士的旷达之境,怎会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千古气象呢。若无欧阳修深沉之境,怎会有“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慨叹?若无稼轩的豪放之境,怎会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塞上绝唱?若无李后主幽婉之境,怎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幽怨之曲?若无容若的落拓不羁,又怎会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之言?

在《人间词话》中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三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境虽过于平直,然登高远望,无遮无拦,妙在深远、旷达。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气象取胜,无大胸襟,大豪气难以为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是也,读罢令人心旷神怡。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境虽有些柔弱,然感触细腻,凄婉动人,妙在情真、意切。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性情取胜,无细致的感受,痴迷的情怀难以为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也,读罢令人柔肠百转,缠绵悱恻。

此二种境界易造,古诗词中出现也最多,若论造境之难,之高妙当在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境之妙在于“顿彻”,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无宇宙间的大智慧而不可得。或许唯“灵性”二字可当之。凡含此境之作必为神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也。

造境之种类有三,造境之法却只有一个“真”字。“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欲成大事者,必须下定决心在自己的路是一直走下去,披荆斩棘,百折不回。然而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却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成功的灵感或许就在于你莫名奇妙的一个回头,冥冥中有个方向指引着你,说:看,他就在那呢。

忘不了李后主之词——那以血书成的文字。在他的笔下,词不再是风月笔墨,而是生命与亡国之恨的长吟。“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的词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无论顺境逆境,他都保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国破家亡,从君主沦为阶下囚的命运不但没有吞噬他的赤子之心,反而使他的性情愈发纯粹,而他的痛苦也愈发深刻。“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份深切的亡国之痛,也许深深触痛作为前清遗老的王国维先生,在他的内心引起了激烈的共鸣。作为前清遗民,眼看国运日下,世道苍凉,王国维先生却只能是徒有心焦,也许他也曾感慨过“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也许他也想褪下长袍马褂,换上盔甲,一如东坡笔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保家卫国。

在昆明湖畔,王国维先生纵身一跃,带着一腔的热血以及满怀的无奈与愤懑,在年富力强之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也许那人心动荡的民国乱世,无从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颗赤子之心安眠的归宿。我轻抚书册,昔人已去,然而这由几十条短句组成的著作,仿佛珠玉之声,在每个爱词者耳畔轻奏。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人间词话有感(篇5)

王国维的“境界说”可谓是中国美学方面的重要审美方法。他提出的境界创造的两种派别和两种境界以及境界的核心“真”开创了审美的新理念。“造境”与“写境”是从创造艺术的角度所作的分类,但表现在作品中的境界,不论是“造”的还是“写”的,是没有差别的。境界作为诗词的追求目标,其本身必然是作者的理想,而这种理想又依赖于自然景观,依赖于自然材料。艺术作品之所以会由境界,则是因为大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锈之文字”。

因而境界说尽管是对艺术美的概括,但从根本上看,它是本源于自然界的。当诗人对客观事物关照时,其审美形式被诗人所感受,诗人将这种形式以文字形式表达,这就是“写境”。诗人观物后有“遗世之意”的审美感受,并将对象准确地描绘出来,使读者也同样获得“遗世之意”的审美感受。所谓造境,是指诗人在生活当中有了某种“遗世之意”的感受,尽管可以嗟叹一番,但这种嗟叹则难以传达给读者,为了把这种感受传达给读者,或者说是完全为了表现这种感受,诗人就要造境的抒情。造境是诗人联想的结果,当一些综合因素使诗人产生了某种感受,而这些因素不以用来直接表现时,诗人就可以用他联想到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造境和写境是从创作方式上论境界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则是从读者的审美感受而论的。王国维又把“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分别归为“宏壮”和“优美”。王国维的壮美和优美的区分是从“关系”方面考虑的,结合审美主体的美感特征而产生的,他认为一直由此而被忘却的“无我之境”是由美,而意志由此而破裂的“有我之境”为壮美。王国维强调创造“境界”必遗其关系,这关系既可看成物与物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是物与我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是物与我的关系。“无我之境”正是物我同构的无“关系”的境界,它的形成是主体的心理结构与外物的结构和谐地统一的结果,在这统一之中,物我的关系也融合了,即形成了“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的物我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变化,即由动变静。在由动到静的过程中,美呈现给主题,主体就可以看到境界。“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以我观物”是把外物纳入“我”之中。外物的一切属性都不再是漠然与我的,从外物中抽象出来的东西可能和从“我”中抽象出来的东西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上统一。“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本无高下之分,只是它们给人感受不同,在其结果上又统一于“静”,使人超越了“我”,摆脱了意志。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核心思想是“境界”,而“境界”的核心是真。《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强调要用作真实的语言,来表达情感,而不必雕饰。王国维所提得真可以概括为三种真:景物的真,情感的真和语言的阵。要求创作者反映真实的自然和社会,使王国维对“真”要求的第一个层面。在创作中,往往要通过真实自然景色的描摹,来传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纳兰容若能“以自然之舌言情”。通过真实的物体传达人们的感情,显得无真情也真。在真景的基础上,注入创作者自己的真情,才能架构起境界。王国维要求:“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而这里的“赤子之情”就是创作者的真性情。只有在真景物中注入自己的真性情,才能达到另一个真的更高境界。体现在创作者的作品中就是语言的阵,通过语言,展现出一个真诚的文学世界。用以体现文学作品的特点,实现文学作品的功用:呼唤读者心中的真性情。在《人间词话》中,就成为通过艺术评论来传达对人生真义的思索——对“真”的不懈追求。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最重要的理论就是“境界”说以及境界的核心——“真”。这就极大地丰富了境界的内容,使词的抒情功能提升至美学境界的高度。《人间词话》还是中国古典诗学终结的标志。

人间词话有感(篇6)

《人间词话》分两半读完,前一半是这样的:看了一半发现实在是知识储备太少,手边一个度娘一本书,边看边查,坎坎坷坷能啃到一半对我来说已是不易,之后果断被一句“兴趣不如境界直指根本”说带跑读《沧浪诗话》去了。后一半是这样的:准备演讲时飞速粗读了《审美教育书简》,顿时感觉《人间词话》满满的《书简》即视感,当时顿时觉得《词话》整个是一王国维的席勒研究小论文,主题就是“由席勒美学思想浅析中国古典诗词”于是又在这种莫名的喜感中捡起来好好读了另一半。

好吧,其实并没有那么夸张,但是王国维既然被尊为“吾国之希勒(即席勒)”,受席勒的影响之深显而易见。20世纪初王国维通过自学西学,了解了席勒的美学、美育思想,还以席勒“游戏说”为理论基石,肯定艺术的游戏本质,强调文艺功能的“无用之用”,批判传统“文以载道”思想;依据席勒对艺术创作手法的区分,解读中国古典诗词,创新传统意境论,可以说是席勒的铁杆粉丝,这也难怪在《人间词话》中处处可见席勒影响的痕迹。

我认为《人间词话》其核心思想在于“境界”说,"境界"说的主旨主要有三个要义:第一,诗词以"境界"为本;第二,境界的核心内涵是"自然与理想结合";第三,境界的构成原理是"有我与无我的统一"。这样归纳起来,脑海里第一时间跳出《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诗人或者是自然,或者寻求自然。前者使他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诗人。”王国维的境界说可以说是对诗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而席勒一开始即提出是依据”是自然”还是“追求自然”划分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再来,素朴的诗:诗人就是自然或体现自然,反映现实——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诗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感伤的诗:诗人离开了自然,追求自然,投射理想——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人于自然外写自然,以自然投射情感。两相对应,可以说是严丝合缝。

而至第五则:“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则更可看出来自席勒"自然与理想结合"的诗学观念及“游戏说”的影响——"因此,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分别代表了人性的自然(经验)和理想(理性)的两个方面,两者的分裂,也就是人性的分裂。"席勒认为,感性阻碍理性,理性压制感性,都是人性的损害和缺失,只有两者统一起来,人才是完整的,他认为这种统一,是真正的自由,是审美游戏。"在这两种倾向的结合中,人将实现最高程度的独立和自由与生活的最大限度的完满的统一;同时,他将在身处现实的无限景象时,把世界纳入他自身、使它服从他的理性的统一,而不使自身迷失于世界。"他认为在审美状态中,人通过游戏冲动消除了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对立和分裂,并且将两者自由地结合起来了。这两种冲动在审美活动中的结合实现了人性的完整自由的状态。王国维的“境界”说所强调的正是这种"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既求"生气"、又求"高致",追求自然与理想统一的诗学精神。在《词话》中不仅符合这种强调自然与理想和谐统一的精神处处得到强调,王国维更是直接在书中提出了“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然其游戏,则以热心为之,故诙谐与严重二性质,亦不可缺一也。”由此足见其对“游戏说”的接受与认同。

人间采蜜记读后感(读后感范文)


读之前,对李银河老师的“奇遇”人生充满好奇,特别想了解她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生。

读后感大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m.dhb100.com

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得以窥探“别样”的人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经历。

李银河老师的口吻十分轻快,读起来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读她的自传,你不会觉得她是以一种大师的姿态跟你展示她的多彩人生。

相反,你感觉她很“接地气”,甚至语气之中不乏俏皮之意,你会感觉你在跟她对话,她在跟你分享。

李银河老师的自传更像是一种心境记录手册。

她的童年,她的学生时代,她的劳动时光,她的留学生活,她与王小波的爱情,她与“大侠”的依偎,她的社会学研究,每一项都是她的心境记录。

或是成长,或是辩驳,或是思考,她在梳理自己的心灵历程,而我在品味她的人生。

李银河老师在自传中很坦诚,丝毫没有避讳,很乐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露出来。

比如对于虐恋的看法,对于“大侠”与她的结合,对于自己家保姆的抱怨,她没有去故作高深地塑造一个完美光亮的形象,而是把最真实的自己完整得描述出来。

作为一个浅浅地接触过社会学的人,在读李银河老师的自传时,会忍不住以社会学的视角去分析和探讨她的际遇与选择。

她家庭出身优良,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家庭氛围开放,所以她很小就学会了独立思考,读了很多书,所以她很有文人的才学和学者的坚守。

我不止一次地把自己放到她的情境中去思考我会怎么做,发现我真的很难做到不顾忌他人的眼光,很难做到真正地独立思考,很难做出独立的判断和选择。

后来,她与王小波结婚,两个人自愿默认不要孩子,快乐地度过了一段时光,包括一起做研究,在美国留学,在欧洲旅游,两个都试图“跳脱”世俗的人的结合,会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妙之感。

在他们的黄金时代,他们创造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对无数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许只有不符合社会一般认同的人,才能跳出模式化的生活轨迹,开始真正思考社会学。

王小波去世的噩耗,沉重地打击了李银河。遇见“大侠”,对她来说是一个惊喜,她甚至直言“对自己竟然还能有爱情感到意外”。

对于一个社会学家来说,这算不得什么“离经叛道”,但在当时,这是一种太过于前卫的做法,万幸,她的周围没有人在这些事情上劝阻她。

哪怕是现在这个年代的人,做出当时她的“壮举”依然需要巨大的勇气。

她在社会学方面研究的内容在现在依旧属于“亚文化”领域,当时出于对学术研究的执着和对自己过往经历与见闻的提炼总结,以及对自己剖析的迫切需要,她选择了性方面的研究,包括农村的生育、女性的性、虐恋、同性恋等相关的问题。

这也许与她的留学经历有关,国外的这些研究已是显学,在国内,她也想谈一谈这些被长期忽略但不得不谈的问题。

在《人间采蜜记》中,李银河老师把自己的人生描述得很有“随遇而安”的意味,很多事情很像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无论是去内蒙古下乡,走上社会学之路,还是跟“大侠”在一起,都没有我所想象中的剧烈动荡,在她的描述下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她很平静地接受这些改变,并努力探索这些改变带给她的乐趣和意义。

豁达与乐观是这本自传带给我最大的感受,“采蜜”一词本身就很鲜活、很欢脱,如同她的人生一般。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http://m.dhb100.com

五千年良渚王国读后感(优质范文)


安静缱绻的夏天,浮云过眼,一个人栖息在老屋的廊檐下,那翠生生的光阴在檐屋间径自滴落。我,沉思不语,提笔,记录转眼即逝的时间。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记得那年夏天,作为礼物,爸爸送了我一本《五千年良渚王国》。最吸引我的就是良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良渚人创造了丰富的良渚文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代表,希望我们能继续像良渚先民一样勤劳,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

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将怎样传承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呢?我想我们应该把握现在,珍惜眼前,用自己的勤奋执着把握未来!

“你写作业可真快啊!”“那么厚的书,真的又看完了?”……同学们总是这样称赞我节约时间又很会利用时间。我并不否认,只是这个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是那个假期所教给我的。

我欠了“高利贷”!

呵,一早起来,冬日暖阳透过窗帘,送来欢乐。我高高兴兴地起床,叹一句“啊!又是美好的一天!”却立刻被人泼了盆凉水。妈妈从客厅走来,边摆弄鱼缸边说:“唉!这一个月都过去了,某人的书包也不知道睡醒了没有啊。”我听着,明白妈妈这是说给我听的,便回了句:“它可能还没睡醒呢,我现在就去把他叫醒。”说完,便一溜烟的直奔回房间,又迫不得已的打开了我那阔别已久的书包,拿出记作业本后,我就呆住了。心想:原来老师布置了这么多的作业啊!日记,试卷,读后感大全……这可怎么办啊,还不能让老妈知道……所以我的心里虽然着急得不得了,却也只能自己一个人冥思苦想。

真的,还清了?

第二天,什么都不知道的母亲竟然兴致勃勃的跑来和我说:“女儿,我们今天去动植物园玩吧!”我听后,心中一阵“天翻地覆”,却又因为不想毁了形象,只好“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吞”。笑着说:“好啊!”早上九点半,一家人出去玩,我心中却是一阵翻腾,在平常最喜欢的动植物园里也始终没有玩好,回到家后反倒累的疲惫不堪,直想倒头就睡,却又不能。唉!晚上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坐到灯光昏暗的课桌边,继续着计划中的挑灯夜战,可竟感觉就连那迷蒙的灯光都在嘲笑着现在的我。写到一点半,该睡觉了,不然就该被发现了。第二天一早,母亲见到我后先是笑了好久,又嘲讽的叨叨到:“咱们家呀,也不知道是招了‘老鼠’还是招了个‘大熊猫’啊……”听了老妈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后,我直奔梳妆台,果然,那一对熊猫眼已经帮我把什么都交代清楚了。唉,此后的那段时间我真的可以用悲催这个词来形容了,我彻底的打消了出去玩的念头,每天都只在家里,还着自己欠时间的那笔“高利贷”。

十五天后,我竟然神奇的写完了所有的作业。心中不免有所怀疑:

欠时间的债,真的还了吗?

人人都说光阴飞逝,如梭如箭一般,但在这个时光飞逝的假期,他却如同一位学识渊博的老人,教会了我要珍惜时间。

开学了,老妈直埋怨电费突增,但我却偷偷的在心里笑了,“呵呵,老妈,用电费让你女儿学会了珍惜时间,应该也值了吧!”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如梭如箭更如人,不要背了时间的债!时间在流逝,我们请继续……

读后感大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读《人间失格》有感(读后感)


《人间失格》,一本读起来让人感到悲凉的书。作者太宰治笔下的主人公叶藏作为一个一生都摸不清人类规则的边缘人,不断的自我放逐,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天真无邪的乐观派,用幽默来掩饰自身的敏感和忧郁,最后,用他自己的话说,逐渐丧失了做人的资格。这本书以看到叶藏的三篇手记开始,分别讲了主人公叶藏的幼年、青年和壮年,至于老年则在叶藏的死亡中戛然而止。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

在第一篇手记中,叶藏童年的一个片段让我印象很深刻。他自幼体弱多病,不知道是不是赢弱的身体和家庭关系的疏离,亦或是在小小年纪时佣人对他的侵犯让他过早的窥见成人世界的恶,由此造成了他敏感怯懦的个性。在叶藏的回忆中,我感受到的就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用自己的妥协和退让迎合家人的要求,用讨好,自嘲和自己做小丑来博得人类的开心。“对于人类,我总是恐惧的颤抖,而对于自己身为人类而言,我更是毫无自信”。提前童年生活,大部分人都是无忧无虑没心没肺度日,但是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叶藏却自小认为自己是异类,并因此恐惧不安。

上了中学后,叶藏在混沌中不断放逐自己,逃课、妓女睡觉、学会了酗酒、和别人相约自杀自己却活了下来。之后不断吃软饭被女人包养,以酒为生,仿佛酒才可以让他从无趣的生活中短暂的抽离片刻。直到他遇到了劝他戒酒的良子,他被良子毫无污垢的童贞和纯洁所吸引,他甚至期待着“待到春天来临,两个人可以一起骑自行车去访览那新绿浅黄掩映的瀑布”。叶藏被良子救赎了,俨然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然而,叶藏刚对生活萌发出的信任又再一次在一个夜晚以窥见良子被别人玷污而结束。多么讽刺,解救了叶藏的是良子的美好品质,而打败了他的也正是良子在他心目中不复存在的美好品质。

“从那晚起,我开始少年白头,我越发对世间所有的一切失去信心,越发对人产生无止境的怀疑,从此诀别了对人世生活所抱有的全部期待、喜悦、共鸣。”他又开始了自我放逐的人生,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二十七岁那年他就已经白发苍苍,一般人都以为他已经年过四旬。他尝试自杀,放弃对生活做出任何反抗……

看完这本书,我好像和文中的主角没有太多精神上的共鸣。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某种程度上我可以理解但却不能接受,人如果习惯一件事或者一个人真的很可怕,没有人应该成为那个空想的精神支柱。我认为相比于叶藏从良子身上寻找精神寄托,不如先审视自己,让自己做一个快乐的人。

曾今看过一句话说道:文学作品不应该像一件物品那样,能以他的功用大小来评判,它更应该像一幅画,摆在那里,不告诉你任何事情,但每个长久驻足在画前观望的人都可以在画中找到自己被画中景象触动到的东西。这本书对我来说是警惕,务必不要让自己活成自己所讨厌的样子。(李琪)

在人间读后感精选1000字


人一定要时时读书,不然便会鄙吝顽腐,尤其是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受益良多。 记录下自己的感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情绪,怎样克服写作作品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难点?以下是栏目小编为您准备的在人间读后感精选,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在人间读后感精选 篇1

读名著,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然而我们写的读后感可能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可以从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东西就好了,这也是名著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在人间》这是19世纪的俄国作家高尔基的一部著作。这本书就是对自己最苦难的下层生活的艺术记录。读了这本书,让我第一次很深入地接触到了在高尔基时的社会和人们是怎样的。

就在看不到希望的地方,分明有一双犀利的双眼,探寻着智慧的光芒。那就是主人公渴望出路与改变的双眼。他生活在他们中间,独立着,总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揣测生活的意义。他的思想被书引领着,生活在另一个广阔而自由的天地。书中的世界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也常使他苦恼,外祖母美好的心灵与玛戈尔王后高尚的情操成为日后回忆的主角。

对书籍的酷爱,开启了愚昧的头脑。一个用书籍填补思想贫瘠的人,反抗着周围的种种不协调。主人公,厌恶了身边的丑陋与粗俗,向往一种纯洁,美好的生活。我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好的生活,不然我就会毁灭。带着一种更高的追求,走上了去学校求学的道路。

书籍,始终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让人有所追求,给人崇高的信仰。何时何地最好都别忘了读书。

读后感栏目精心推荐:

在人间读后感精选 篇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人间》读后感600字,欢迎大家阅读。更多《在人间》读后感600字请关注在人间读后感栏目。

《在人间》读后感600字【一】

我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认真地阅读了马克西姆·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人间》。

《在人间》描写的是主人公阿廖沙被生活所迫到大街小巷,自己寻找工作,自己赚钱某生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阿廖沙做过鞋店和圣像作坊的学徒;在两条不同的船上做过两次洗碗工;三次在外祖母妹妹家做仆人。其中让我感到最难忘的是他三次在外祖母妹妹家做仆人的过程。

阿廖沙第一次做仆人的时候,男东家教过他绘画。但是,年老的女东家和年轻的女东家都不同意。为此,他们三个人还大吵了一架。之后,每当阿廖沙画画的时候,老太婆就跟阿廖沙捣乱。比如:把啤酒弄翻在阿廖沙的画纸上,叫阿廖沙去擦干净的窗户……而且,老太婆和女东家都反对阿廖沙看书。一但看见阿廖沙的书,就烧掉、扔掉、撕掉,有时,甚至还把阿廖沙痛打一顿。

当阿廖沙第二次做仆人的时候,他还是受着同样的痛苦。有一次,阿廖沙因为犯了一点点小错误,就被老太婆痛打了一顿,虽然不怎么痛,但是,有很多小木刺扎进了他的背上。最终,医生帮阿廖沙一共拔出了四十二根木刺,这是常人所承受不了的。

高尔基是多么伟大呀!他身边的人都反对他看书、学习,但是,他通过对书籍的酷爱,认真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高尔基终于成为一名举世闻名的优秀作家。而我们呢?有一个让我们学习的课堂,却不认认真真地学习,反而浪费了学习的宝贵时间。我想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就会取得好成绩。

当我读完了这本《在人间》时,让我深深的感受到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惨淡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家长每天陪伴在我们的身边。用天壤之别这个词语来形容阿廖沙和我们的童年之间的差别也毫不夸张。

同学们,请珍惜现在的童年生活吧!

《在人间》读后感600字【二】

我在放寒假时,有幸看了高尔基写的非常有影响力的一本书——《在人间》。

我先前只读过《童年》,《童年》还是爷爷在我过生日时送给我作为生日礼物的。我看了《童年》后就一直想看《在人间》,我今天有机会了。这本书是高尔基遗产中最优秀的部分之一。描写了作家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走向革命的道路。

同时也反映了俄国一代劳动堵 在黑暗中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艰难曲折历程。我对这本书印象比较深,因为这本书它像富有魔力一样,我只要一打开这本书我就会一直不停地翻下去。这是因为它写得太好了。我对其中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件事,它说的是他们的厨娘在一次烧饭中死去,可这时,作者和他的朋友就在旁边,萨沙因为这件事吓的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觉,只好找高尔基陪他,才得以平静。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很多,也有很多感想,我觉得高尔基的身世背景很可怜,还有生活环境恶劣,但是他一个不成熟的小孩,竟在这样黑暗的社会立了足,而且从小爸爸妈妈都死了,只跟他的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像他这样社会底层的人可以成为世界上有名气的大作家,我真得很佩服他。他在人间什么活都干过:烧水、煮饭、洗碗、扫地、带孩子、跑堂、学徒、洗衣、搬运……还挨过打,往过医院。总之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但他很顽强,很自信、能吃苦耐劳,学习异常刻苦。为了学习,他承受了一切,被人凌辱,受过饥饿。

但他从书本中汲取了力量,因此他看到了光明,看到希望。没有书本就没有高尔基自己这样的精神,他今天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高尔基了。他自学成才的曲折历程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目标:向他学习。

我很喜欢看《在人间》,如果不是它,我就体验不到这么多生动感人的故事了。

《在人间》读后感600字【三】

《在人间》是高尔基著名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它描写了高尔基自行谋生的经历,真实地记录了高尔基小时的惨淡童年。

高尔基他先在鞋店、圣像店做学徒,又在轮船的厨房里打杂,过着非常沉重而苦闷的生活。而读书使他找到了快乐、安慰。虽然条件艰苦,但高尔基久久不能忘记读书,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他什么书都读,只要有机会接触书籍,他就不放过,读到好的书籍,他就反复阅读,有好的诗句他还抄写下来,这些成了他最珍贵的手抄本。书读多了,他自然就能分出什么是好书,什么又是没用的书,但他都读,不读怎么会分出书的好坏呢?

高尔基为了读书遭受了太多的屈辱、欺凌。他读书读得入了迷,读到身子冻僵了为止。读到忘记身边的事情。有时主人发现了,还把他的书统统撕碎、烧掉,有的时候甚至殴打他一顿!但他一直坚持着读书,永不放弃!

比比高尔基,再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该有多幸福啊:有吃有穿,什么都不要操心,只要学习就行,而那时高尔基却没有钱上学,过着艰苦的日子,还要给别人打工,这是多么辛苦的生活啊。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使高尔基来得轮船上,使他饱受了很多的生活苦累,我的热泪一下子从眼眶里掉下来,像一颗颗亮晶晶的水珠,它浸透了我那幼小的心灵,使我明白,我们现在的生活和高尔基的年代相比是多么的幸福啊!但是,高尔基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他没有放弃对读书的渴望,他开始学会读书、写字,是读书让他看到了希望,从而产生了对新生活的向往。

读了这本书,使我深深意识到: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取得成功。

在人间读后感精选 篇3

《人间真情》这本主题丛书,篇篇美文抒发着人间情感的美好,章章文美颂扬着人们所追求的真善。如:《合欢树》《海啸来临前》》《会上楼的牛仔裤》等。其中让我过目难忘的是《一瓶矿泉水》。

在无数位作家的笔下,在天然灾害的环境下给予最关键时刻的帮助的文章可谓是数不胜数!曾经我就学过一篇课文《地震中的阿曼达》,这是一篇在地震中阿曼达父子相互信任,成功脱险共渡难关的课文。

《一瓶矿泉水》同样也是叙述在学校里突然发生地震的文章。

在地震这种天然灾害面前,总有一部分人是幸运的,可是也总有一部分是不幸运的。无论是谁,都想争做那一部分幸运的人,也终究有一部分是不幸运的。“我”和“我”的同学辉一起压在了废墟中,做了那不幸运的人,“我”想让他快一点儿爬出去,自己也能快一点爬出去,可是辉的腿却被压住了,出不去了,只能等待救援。在地震中一个人不吃饭没问题,但不能不喝水。

“我”和辉已经在地下待了三天三夜,一个人三天三夜不喝水任谁都会难以忍受,就在这个时候,辉给“了我”一瓶矿泉水,对“我”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啊!可是“我”不知道这是仅有的一瓶矿泉水,辉为了让“我”珍惜这瓶水,也为了让“我”安心喝,就骗“我”一个人只有一瓶水。又过了许多个小时,救援人员来了,成功将“我”救了上去。

可是辉却因为没有水喝而渴死了。在记者采访的时候,“我”才得知当场只有一瓶矿泉水,当时“我”的心蓦然一震,非常伤心。为了我,辉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虽然不能舍己救人,但我们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哪怕是一件小事,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个座,帮助同学递一个小东西等。这些生活琐事,尽管是举手之劳,但对别人有帮助,我们就应该去做,让这个社会大家庭因为有了自己更充满人情味,充满暖意。

在人间读后感精选 篇4

《在人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自传小说三部曲中的一部,是世界文萃瑰宝,小说展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风貌,反映了人民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对完美生活的热烈向往,具有深刻的教育好处。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在人间》,它让我大有感悟。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在他4岁丧父后,她的母亲便改嫁了,于是他寄居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所开的染坊破产后,他不得不走向人间,自行谋生。那个时候,他的年龄还不到十二岁。相比之下,我们这时候还在温暖的家里玩耍,但是他,却务必走向社会。

他在“人间”什么都干过:洗碗,扫地,带孩子,跑堂,当学徒,洗衣,搬运……甚至挨过毒打,住过医院。幼小的他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受尽了种种虐待与压迫。由此看来,他的命运相当悲惨。但是,他有一个梦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追求自由幸福生活。为了这个梦想,他甘愿承受一切……

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文章中高尔基渴求知识、坚持梦想的精神让我敬佩,也让我深思……能够说命运对于每个人是不公平的。的确,我看到周围有些人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一天到晚只知道唉声叹气,终日消沉,抱怨命运对他的不公;还有些人在无法抗拒的压力下,自暴自弃,选取堕落,甚至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我想命运不公,只是梦想中的插曲,他并不妨碍梦想,只要你有一颗不放下的心,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在那里,我列出了一个等式:不抱怨+拼搏+不放下+勤奋=梦想。

着名的音乐大师贝多芬正是如此。1816年,他的耳朵全聋,作为一个音乐家,失去了听觉,就意味要离开自己喜爱的音乐,这等于比死刑还难受、痛苦。但贝多芬并没有因此吓倒,他勤奋好学,逐渐成为一个音乐家,创作了数以百计的作品,还能登台指挥。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闻名世界的钢琴大师。

梦想是一条跑道,而那些命运悲惨的经历,则是一块块躺在跑道上的石头;梦想是一盏明灯,而那些坎坷的命运则是无尽的黑暗。到底是选取摔倒,被命运摧毁梦想,还是站起来,跑出属于自己的一条梦想跑道,实现梦想,主人公高尔基给了我们强有力的证明。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我会时刻铭记这句话:命运并不能妨碍梦想!

在人间读后感精选 篇5

我向来不羞于我来自这个世界属于这个世界壮大于这个世界,说透了就是吮吸着这个世界的气氛感应着这个世界的气场生长的一族。

这本书是陈忠实的散文集。

读完后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漕渠三月三”,特别喜欢这篇散文中的一段文字:“农历三月三日逢着庙会的漕渠村,展示着一个纯粹属于农民的世界。 漕渠村的正街和各条小巷,现在都拥挤着农民。南北走向的公路与通往漕渠村的大路正好构成一个“丁”字,从公路的南面和北面,骑车的步行的男人女人源源不断拥入漕渠村。绝大多数尤其是中年以上的农民,几乎没有任何修饰,与拥挤着的同类在街巷里拥挤。在这里,没有谁会在乎衣服上的泥巴和皱褶,没有谁会讥笑一个中老年人脸上的皱纹、蓬乱的头发和荒芜的胡须。女人们总是要讲究一些的,中老年女人大都换上了一身说不上时髦却干净熨帖的衣裤。偶尔可见描了眉涂了唇甚至在黑发上染出几绺黄发的女孩子,尽管努力模仿城市新潮女孩的妆饰打扮,结果仍然让人觉得还是乡村女孩......他们如鱼得水,他们坦荡自在,他们构成他们自己的世界。”

希望我们都可以在这活泼的人间走得愈加活泼。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