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人间失格读书心得

人间失格读书心得

太宰治《人间失格》读后感(优质范文)。

常言道:“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书,通常我们在读完一本书后会被要求写一篇作文,这样可以为自己的写作累计素材和资料,你有了解过读后感应该怎么写吗?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太宰治《人间失格》读后感(优质范文),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留在我的眼中《人间失格》可能是唯一一本,对于我来说,如果你看不懂,或者是刚看过之后对此嗤之以鼻的人,说实话我反而是羡慕你的。

相信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帮助到找不到优质读后感的您,找到优质的读后感模板。

或许你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有多少人曾经抱着这本书在深夜哭泣,一次又一次的指着封面的太宰治告诉自己“不要极端”“不要抑郁”“不要像这个人一样”的说教。你们可能会对此嘲笑、讽刺、讥讽、讨厌甚至是怨恨这样的人。但是,我只想说如果你不曾跌入尘埃里,你们又怎么会了解那种被世界击倒在地的绝望。

《人间失格》是主人公叶藏在看到自己年轻时候的三张照片后的感想为开头,中间是叶藏的三篇手记,分别介绍了叶藏的幼年、青年和壮年时代的经历。描写了主人公叶藏为了逃避现实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

其实,读完《人间失格》我一瞬间的反应是不知道为什么有一种被救赎般的快乐。那时的我才知道原来世界上不仅仅是只有我自己拥有这样的消极想法。我并不认为读书一定要从中学到什么才是好书。我反而认为在一本书中能从作者的笔锋中看懂自己。才是读书这个过程中尤为重要的。这也是我愿意在自己高三毕业在准备再次踏入大学前,再一次品读《人间失格》的原因。

初品《人间失格》这本书任何一名读者都会发现,这本书给人的代入感极强,它拥有一种让自己代入去发掘自己问题的能力,甚至是在读的过程中引发自己的共鸣。至于我们在书中发现的问题,是抑郁悲观,还是下决心去解决问题,这些都不是小说可以解决的。

在书中,我认为叶藏一生最大的不幸就是压抑自己的内心去讨好别人,这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是完全不同的。松子的讨好来自自己的内心,无比的炙热和忠诚。然而叶藏却并不是这样的,叶藏的内心战栗不已,脸上却强颜欢笑。这种心理和行动上的失调无时无刻不消耗着叶藏的精力,让叶藏精疲力竭。同时,他认为世人对他的友善全部建立在他搞笑的基础上,所以一方面他压抑真实的自己,另一方面他也为自己这份压抑、欺骗感感到可耻。

就像在《人间失格》中的每个人都期待着融入这个世界,但是在积极参与这个世界的同时,却又深深的恐惧着人类。每个人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本书会帮助我们挖掘出我们心里面那个最黑暗的自己。但是,它并不会帮我们净化掉,它不会做任何事情,这之后你要怎么处理,全部都要靠你自己,你要如何消化这种不良的情绪。太宰治讲的是自己的故事,揪的却是读者的心。

如果你没有与作者相似的经历,那么你大可不必担心自己沉溺于悲伤的情绪,因为你不会有一丝一毫的代入感,你看到的终究也只是别人的故事而已。

我不觉得《人间失格》是一个怎么样的好书,在我的眼中,能对我起到醍醐灌顶的书无非就是好书,他黑暗、阴郁、没有光泽但是它起到了属于它的作用。就像《人间失格》中女老板形容叶藏时:神一样的好孩子。可能是对叶藏或者说对太宰治最真实的解释了。

在写完这一部作品的那一年,太宰治终于用了自己一生中的第五次自杀,成功给予了自己永久的解脱,留给了无数读者和文人永远的谈资。

所以,我们需要感谢太宰治,感谢一个和自己抗争了一生的人,用最后的勇气,为所有在未来或许将投入这漫长战争中的后来者们,下来了这样的一篇挽歌。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1000字延伸阅读

人间失格读后感1000字四篇(优秀范文)


人间失格读后感大全1000字1

读罢《人间失格》,觉得这是一部很棒的小说。若是在若干年前读到它,我大概不会这么想。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http://m.dhb100.com

作品的基调是灰暗的,颓丧的,符合日本这个国家的物哀审美。

男主人公叶藏出生于富贵之家,长相俊俏,性格乖巧,情商很高,还是个绘画天才。如果单看这些条件,他的起点可能是很多人达不到的终点,这样出身的人,似乎人生注定就应该顺风顺水。可是他却着着实实叛离了他的人生的既定的可以“躺赢”的轨迹,一步一步变成了世俗眼里不可接受的“怪胎”,一个“人渣”。

这个故事一点也不积极,也不励志,还充斥着欺骗、酗酒、混乱的男女关系、毒品、自杀,所以有人评价这本书读来很没有意义,甚至说它格调太低。

叶藏是如何把人生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呢?这一切还得从他的孩提时代说起。从小他就怯懦敏感,但是又能识破他人的虚伪欺骗;努力追求合群,努力让自己表现得符合世俗的评价眼光。他总是在极力扮演搞笑的角色的讨好别人,却被人发现这种搞笑是装的,这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从此他更加害怕这个世界,他找不到生而为人的意义,找不到自己生而为人的证据。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当中,他混迹世俗,学着理解人性,不断被朋友利用,也不断激发自身的卑劣去利用女人的感情。最终走入了无法回头的深渊,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废物”。

读完全书,对这样的叶藏却讨厌不起来,借用小说后记里最后的一句话:“我们认识的小叶个性率真,幽默风趣……是一个像神一样的好孩子。”

“人间失格”,意思是丧失做人的资格。找不到做人的意义就丧失做人的资格吗?我们总在思考意义,各种事情的意义,包括一部文学作品是否有意义也是评价一部作品优劣的一个标准。比如这部小说,从某些层面来说,确实没有什么意义。存在即是意义,为什么给人当指路明灯才是文学作品的意义呢?《人间失格》这本书描摹了一种生存状态,告诉读者有一类人这样艰难地活着。虽然这样的艰难,很难让你产生一种悲悯的同情之心。叶藏做人的意义是什么呢?或许就是找不到意义的虚无状态,让他厌世轻生?可是这样就不可以活着吗?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人性也不能简单以好人坏人来区分,生活除了成功和失败也还有其他的状态。

王小波在《思维的乐趣》中曾说过,“一个人快乐或悲伤,只要不是装出来的,就有其道理。你可以分享他的快乐,同情他的悲伤,却不可以命令他怎样怎样,因为这是违背人类的天性的。”叶藏是软弱的,害怕被伤害,他没有强烈的悲喜,快乐似乎是他的面具。喜剧的内核终究是悲剧,背后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做支撑。叶藏像一个喜剧演员一样,他的快乐是一种表演,他的“笑”带着讨好,是他与无趣、虚伪、冷酷的社会交手时的遮掩。他无法融入周遭,也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与自己的内心达到和解,他选择了荒诞的生活方式面对人生。这样的一个面对生活时如此软弱的人,他的内心其实对幸福、对生活也充满着希望和追求。我们和作者一样,认为活得如此荒诞不羁的叶藏是“一个像神一样的好孩子”,但是往往这样的人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又会活得很痛苦。这样的人生,没有嚎啕大哭,却让人觉得悲伤不已,这种写作的描摹越是平淡,越让人充满无力感。

生命是一场偶然,我们为什么总要在其中寻找意义呢?我们对意义的需求是如此巨大,可是世界能够回应我们对意义的探求,其实不多,这种缺口大了,虚无感就越来越多。很多事情没有那么多意义,它只是在发生。生命,并不会因为我们追求意义而变得更有意义。

放弃对意义一味地追求,安于当下,听从内心的指引。此生,此时,此刻,此景,本身就是意义。

人间失格读后感大全1000字2

“生而为人,我感到很抱歉。”很抱歉未能给交往中的人带来舒适的体验,很抱歉自己独立的思想难以苟同于众,很抱歉没能活出众人价值观所趋向的生活。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最后的最后,大庭叶藏平静、释然地走完了他悲剧的一生。而在完成本篇作品之后,太宰治终归还是选择了投水的方式,为他自己划下最后的句点。

《人间失格》一文的主人公大庭叶藏,生于一个家风严谨的日本家族,从小他便发现自己跟其他人不一样。他不知道人为什么活着,他的幸福观和世人的风马牛不相及。从此,主人公走上了一条通过“扮丑”逗笑周围人来完成“自我救赎”的道路。然而面具一旦戴上,叶藏再也摘不下来,他必须收起自己所有的意愿,去当家人、仆人以及同学的笑料。然而假的永远真不了,颤栗度过初中后,认识同为画画的学生堀木。后来一步步跟着堀木堕落,因为整天戴着面具做人太辛苦了,所以叶藏不得不用酒精麻醉自己,用女人安抚自己。叶藏是如此与这个虚伪的世界格格不入,他正深处在人间的地狱中。正如后记老板娘所说的:我认识的小叶非常坦率,也十分机灵。要是他不喝酒的话……不,就算是他喝了酒,也依然是个像神一样的好孩子。

叶藏既是一个无赖,又是一个“像神一样纯正的好孩子”。他在面对难以捉摸的人类社会时选择了极端另类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了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对于今天的读者,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但透过滑稽怪异、玩世不恭的“搞笑”背后,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真实而又充满理想的“永远的少年”,以及对幸福人生的执着追求和美好社会的热切向往。

《人间失格》这本书的可怕之处在于“代入感”。作者明明是在诉说自己的痛苦,可几乎每个读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更为可怕的是,这本书在挖出了你心底那个阴影之后并不会帮你净化。它不会做任何事情,你要如何消化这种情绪,全靠自己。太宰治说的是自己的故事,揪的却是读者的心。

太宰治不幸的一生令人叹息,但在叹息与感伤过后,作为读者的我们在产生共鸣与疼痛感的同时也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了解阳光背后的阴影之后,我们是否能更勇敢的拥抱光明?

做人很难,这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断开始认清的一个道理。正因为做真正的人很难,客观的因素和来自每个人主观自私与懒惰的主观因素,很多人选择了放弃---在特定环境下的个体尤其容易选择合理的借口放弃。然而做人的确很难,正因为如此的不如意,走下去的勇者不更令人钦佩?或许我们一无所获,但我们迎着光往前的那些日子,总受到了阳光带来的温暖。

有时候正是因为我们掌握着随时离场的权利,才会珍惜活下去、拥抱光明的机会。因为已经放弃的时日,永远不会再有机会挣扎,永远不会离幸福和光明更进一步。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凌祥文)

人间失格读后感大全1000字3

决定看这本书,并没有马上打开手机去网上找,而是去买了实体书后再看的,看完这本书,花了大半个寒假,不算长但也绝对不短。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名字,“人间失格”意为“丧失为人的资格。”“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又是无尽的悲哀。这句话似乎就给主人公叶藏的一生定下了基调。叶藏的一生,短暂而又漫长,虚假而又真实,这是大庭叶藏的一生,亦是作者太宰治的一生。

这本书是太宰治生平最后一部作品,作者的一生,如同主角叶藏一样,整日沉迷于酒精,艺妓,麻醉药以及自杀的冲动之下,但他写的文章却直逼人的内心,逼迫人们去看清现实,所以他在三十九岁的时候选择了自杀,对于他的评价,说他因为不愿面对现实也好,说他懦弱也罢,但是他的作品,他的才能,的确是让人无法批判的。

而书的主人公叶藏,小时候挂着失真的笑讨好所有人,青年时期逃避社会,最后寻找救赎到救赎幻灭。童年时期的叶藏隐藏自己的内心,在家庭里讨好自己的父亲与兄弟,用自己滑稽的抄完愉悦所有人。他的一个同学开玩笑说他以后会成为画家,会被很多女人喜欢。不得不感叹命运的强大,预言一点没差,青年的他为了逃避社会竟与有妇之夫相约跳河自杀,结果妇人死了,他却差点落得牢狱之灾。

整本书里,酒和女人是主线,叶藏用这两种方式麻痹自己,从中获得慰藉,他用父兄给的钱去喝酒,去嫖,去赌,以此获得快乐,后来没钱了,就画低俗不入流的漫画挣钱,在这期间,他还引诱了房东的女儿和女大学生,最开始,我是很厌恶他的手段与伎俩的,只是后来,我似乎懂了,这是他伪装自己的方式,让别人看不透自己的方式。

后来,他遇上了善良的良子,其实我不太懂,他到底有没有爱过良子,我甚至觉得他是为了救赎自己而娶良子的。娶了良子后,他也过了一段平静祥和的日子,只是后来,良子因为信赖而被人侵犯了。他不恨良子,他恨的是人的信赖知心总会因为过于信赖别人而遭到玷污。

某天,他发现良子在吃安眠药,他不怪良子,但良子却变得小心翼翼,以至于感情的破裂,所以啊,叶藏最后又只有一个人在这世上活着。后来的叶藏回到乡下,被一个女佣照顾,却也被欺负,以此终老。

“三张照片,三篇手札”故事不长,我看了很久,也想了很久。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因为怯懦,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黑暗的沉沦中生出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选择生,所以抗拒粗鄙的乐观主义。”叶藏于安乐时创作绝望之诗,于不如意时写出生之喜悦,直率的可爱,却又冷漠的可怕。其实,叶藏的心中也曾有过温柔与爱,不然,在文末,曾经的京桥酒吧老板娘怎会说“我们所认识的阿叶,又诚实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话,不,即使是喝酒……也是一个神一样的好孩子呐。”我并不曾见过老板娘口中的阿叶,却也愿意去相信他是存在的。因为存在即合理,即有意义,不论是叶藏还是阿叶,都是这世上所真真存在的。

书中说“怪哉,仅一夜之隔,我心竟判若两人”道出了人性的变化。叶藏寻找做人的方式,但最终走向寂灭,如今之人又如何不是这样,大家都在寻求一种活着的方式,以求自慰。

这种似于阴暗型的小说,抑或是过于现实的小说,人们一般是不愿意去着眼的,人莫不过是理想主义者,都愿意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都希望现世美好。我一直很喜欢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的生活,那种什么也不去争的生活,淡如水,却又处处透露出快乐安逸的气息,有人说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他以自己的生活围了一座城,如此生活,如此人生。如今的人们都向往这样的生活,平平淡淡的,我一直很庆幸,我生活在一座不大的城市,这里的人不用整天忙碌,我等个公交车的时间也能同旁边的老奶奶聊聊天,这样的生活在有些人看来可能是无追求,但与我而言,却是最好不过的了,叶藏的生活里没有人情冷暖,有的只是各自的利益,所以他那样一个好孩子最终成为了众人嗤之以鼻的,这一篇记述,写尽了人情冷暖,曾世炎凉,也道出了人心。

日本文学总给人一种“人间不值得”的感觉,但我们在面对深渊的时候,为何不怀抱温柔,明媚的活着。

生而为人,实为我幸。

人间失格读后感大全1000字4

生而为人,对不起。——太宰治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邂逅的。《人间失格》译为“失去作为人的资格”——太宰治,这个谜一般的,如清风般的男人。在对人生与存在价值这两个观念上的理解,无疑是透彻的、洒脱的。《人间失格》,因为一份细腻与温柔,而成就,一本书,一个人。

人间失格》是日本作家太宰治于1948年发表的中长篇小说,全篇小说以第一人称自述,所以,这也算是太宰治的一部半自传吧。

他就像是小说的主人公叶藏,软弱、逃避、退让、妥协,一生“充满可耻”。但似乎,在这黑暗与人性并存的时代,他懂得比别人多些,想的比别人少些。他是孤独的,不能诉说;他是隐忍的,不能表露;他是理智的,不能感性。一切的一切,造就了他的麻木,豁达,置生死于不顾。

他谈论过——“那张照片上的男孩,表面上是在笑着,那种笑说不上可爱,甚至有些丑陋,那是不同于周围人的诡异的笑。”或许,在太宰治看来,多余的情感,只会增加负担,就像那抹笑,只会显得其丑陋。孤独,是注定的。

虽然我的人生,阅历,经历远不如太宰治,但学习与生活上的不顺与失败似乎从未因为时间过短而迟来。在我最颓废的那一段时间,我遇到了我的挚爱——《人间失格》。

这本引起自杀潮的绝望之书,在我最迷惘的时候来到了我的世界,那段时间,每当我翻阅、融入到这本书中时,我总会被叶藏的思绪所感染,只敢翻看几页,就匆忙放下,因为它如此绝望,而太宰治先生的文笔又如此阴狠,如此简单直白,却如此震撼,一刀一刀足以让软弱的人完全崩溃。

后来的后来,我并没有如叶藏一般,孤独怯弱的走向末路,没有沦丧在绝望的深渊。就像我清楚那柔软的云——能感受到更多的美的同时,也被痛苦所伤。那是叶藏,是孤独的太宰治,而绝不是我,因为,我还有执念,还有欲望。

太宰治给我的感觉太过干净,他是无,是风,是一切干净与透彻,就连离开,也是那么的匆忙,就像他未完成的遗作《Goodbye》,他的一生,温柔得绝望,温柔得痛苦,连再见,都未曾来得及说。

在那痛苦的年代,他或许有过执念和欲望,但在惶恐与痛苦的消磨中,他的笔下,属于昭和时代的叶藏、沉迷酒精的那些痛苦而滑稽的人生,终究是逝去了。

《人间失格》写的是他的难过,而我们看到的却是自己。曾有许多文学泰斗愤怒的批评这本书——“令人不愉快的”、“极端绝望的”。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悲伤到“令人不快”的书。

但是,“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这样温柔的太宰治先生;一生都在不断被划下伤痕,却从未选择攻击别人,而是选择自毁的太宰治先生,舍弃了执念与作为人的资格,只留下温柔,温柔的向世人诉说——在你们绝望痛苦时,我希望你们看看叶藏吧,我无能为力,可我希望不要人人如我,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我一直在想,在那一字一句的阅读中,我似乎看到了,那个痛苦却温柔的太宰治,坐在桌前,写下了《人间失格》,写下了他一生的夙愿。绝望的背后,是无尽的温柔。那一瞬,我与他有一个灵魂的交流。我一直在想,若是太宰治未死,或许写下的,不过是一句——生而为人,不过一生。

以毁灭自身生命为夙愿的太宰治,一生追寻虚无和破灭。他是“无”,是“风”,是“空,”他讨好、恐惧,害怕被抛弃——于是他抛弃了世界。

人间失格——生而为人,对不起。

最近读了《人间失格》中手记这一部分,感受颇深。这本书的作者是太宰治。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很简单,道理我们也都能明白。但是,这句话说出来,却让人感到不简单,感到说这话的人不简单。确实如此,有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即使活到老,也无法有这样的领悟。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http://m.dhb100.com

首先,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虚伪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性存在固有的弱点。在很多时候,我们都喜欢掩饰自己的不足,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向别人展示出最好的自己。但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我们每个人心中,有些东西是无法掩藏的,我们需要面对真实的自我,表达真实的想法。因为我们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我们也不可能生来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上帝是公平的。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一些缺陷,只不过有些缺陷是可以看得到的,而有些缺陷是看不到的。但不管这些缺陷能否看到,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应该是真实的自我。

其次,有的时候,我们也会有被别人戳穿谎言的时候。大千世界,茫茫人海,虽然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但在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两个人会与我们极其相似。他们能够猜透我们内心的想法。因为他们有着与我们同样的想法。但在被人戳穿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努力掩饰自己的不足、过错。因为,有的时候,若一件事发生,它极大可能无法挽回。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及时反思自我,及时改进自我。

第三,人总是会受到自己周围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或多或少。我们生而为人,总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总是会受到各种诱惑的影响。尽管有的时候,我们内心也清楚这种诱惑对我们是有害的,但我们应该更清楚:每个人的心中都是有欲望的。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所以,我们应该守好自己的那颗纯粹的心,努力做一个纯真的人。

第四,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反叛精神,但我们又不得不囿于规则。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自由的,我们生来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这种社会制度的存在,会让越来越多的人趋同化。我们都不得不缚于世俗,但我们内心却又渴望着自由。所以,我想,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应该适当地释放自己的天性,一味地压抑自己的天性,只会让自己痛苦。我们既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就应该活出真正的自我。但同时,我们又是社会中的人,所以我们都需要遵从社会规则。

第五,每个人的一生都很长,我们都会都可能会有贫穷或富裕的人生经历。在不同的时期,人的心境是不一样的。因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状态下,要担忧的首要问题是不一样的。当一个人在贫穷时,他所要处理的问题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温饱问题;而当一个人在富有的时候,他所求的并不是温饱,而是精神追求。他想要享受高人一等的待遇,他渴求在人生中有更多的挑战。我们每个人,其实并不需要抱怨人生。每个人所处的地位不同,自己所担忧和烦恼的问题也会不同。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点是,我们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都需要接受人生的挑战,我们的人生都不会一帆风顺。所以,在人生中,不论顺境、逆境,我们都应该学会坦然地面对,冷静地处理。

最后,我想说,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名字—《人间失格》。确实,在世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竺冰落)

《人间失格》里有三张照片的描述。这三张照片,便是对主人公全部人生的概括。怪异,扭曲,敏感,神经质,人格不独立,自卑,懦弱,孤独,社交恐惧症,不能融入社会,毫无生存能力,废人,从未真正快乐过,这是对主人公所有的印象。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http://www.dhb100.com

不相信人类,对人性失望,不信任,谁都怕,一辈子没有自我,一边用搞笑讨好的方式与他人相处,一边用酒精,吸毒洗刷耻辱逃避现实。他的人生不属于他自己,却又的的确确是他的人生——悲惨失败的一生。他是一个一辈子没有站立起来的婴儿。

何以至此?人格缺陷?

他的本性不坏,不是天生就干着坏事还心安理得毫无愧疚的人。在他的人性里,他认为人如果“让自己成为彻彻底底的利己主义者,并视其为理所当然”时应该痛苦,当他发现他们“全都如此”并因此活得“轻松惬意”“引以满足”时,对人类对人性产生了怀疑。他不是那样的人,他的单纯融入不了他们的复杂多面,融入不了这个世间。

社交恐惧很多人都有吧?我就有。虽然害怕社交,但是如果必须,也会硬着头皮去做,真正来做的时候,反倒不紧张了。“对人感到过分的恐惧”是主人公常说的话,这也是他的主导思想意识,他的一生都是这样过来的。在他的家庭里,他对他的家人甚至是仆人都感到恐惧,从来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他认为那是“枉费心机”。在学校里,虽然因为他的“聪明”而“受人尊敬”,但是他仍然对人恐惧。在社会上,他连进餐厅吃饭买单都会“过度紧张过度害臊过度的不安”。

他无时无刻不害怕和人们交往。在他的内心里,他已然将自己和人们隔离,他活在自己的孤独里,他的心是封闭的。

可人是社会的,他总归还是要和人交往,为了掩饰这种恐惧,他便用搞笑的方式取悦于人们,在搞笑上极尽其能讨好着他们。搞笑是他为人处世的面具。没了这面具,他寸步难行,一事无成。女人们喜欢的也是他这一点。装疯卖傻是他的强项。他似乎是一个空壳,没有灵魂的在人间游荡的空壳,“一直过着地狱般生活在这个所谓‘人的世界里’”。他何时快乐过呢?女人,酒,吗啡,哪一个是他想要的呢?哪一个是他生存的必须呢?

“打一出生便是一个见不得人的人”。为什么见不得人?是因为他的人格缺陷吗?是因为社会的这些利己主义者们吗?难道性格单纯也是一种罪过吗?难道不反抗也是一种罪过吗?“我想死,我必须得死。”他的这些意识充斥着他的大脑,他把这叫“狂人意识”。所谓的“狂人”,在他那个社会就叫疯子,精神病。他没死,抱着一线希望求生,却被视为“狂人”送进精神病医院待了几年。在这个“正常”的人类社会,他是一个“不正常”的异类。可是,这些人格弱点聚焦在他一个人身上,难道正常吗?

社交恐惧,自卑,对人性失望,对所处的社会失望,懦弱,孤独,这些人格缺陷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找到,只不过人们具有的,只是其中一两个方面而已。这很正常,人类就是一个被上帝咬掉一口的苹果。而主人公呢,恰恰是这些弱点的综合体。他是我们每一个人,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这也是《人间失格》的意义所在吧。

小说人间失格读后感1000字(精选)


“因为怯懦,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沦中生出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选择生,所以拒绝粗鄙的乐观主义。”读到这句话时,或许你会觉得灰暗、颓废,但这句话却真实且深刻地描绘了一个人一生的遭遇与心路历程的坎坷。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www.dhb100.com

《人间失格》这一作品一直被认为是作者太宰治的自传,他借由主角“大庭叶藏”来影射自己幼年、青年、壮年的经历,为逃避现实而自我放逐、酗酒、用药物麻痹自己、自杀,一步步走向丧失为人的资格的道路。

主人公叶藏生于富贵人家,成绩优异,长相英俊,受到班里众多女生爱慕,但家庭关系的失衡以及在家中渺小卑微的地位,让叶藏心思细腻,内心怯懦,他忠于用自己愚笨的行为去取悦身边人,欺骗他人,欺骗自己。太早的成熟使他有同龄人没有的敏感,即使生活在人群中间,但是给人的感觉依旧是离群索居的。细想,其实我们无法同情叶藏,戴着一张满脸笑容的小丑面具去卑微地讨好取悦别人,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着别人的看法,担心周遭人与事的评价,这和与生活一直抗争的我们是多么相似啊。

“我知道有人是爱我的,但是我好像缺乏爱人的能力。”叶藏与“常子”相约自杀,可最终常子死了,叶藏却活下来了,难道这就是叶藏想要的吗?他渴望被人爱,但却又恐惧被人爱。终于在遇见香烟铺十七八岁的信赖天才“良子”—一个从未被这个世界的污秽所玷污的女子之后,叶藏感觉自己有了信仰,有了在这个世界继续生活下去的信仰。自己被酒精、女性肉体、终结生命的念头所迷惑、束缚的前半生,都被这方神圣未开垦的“净土”所洗礼。然而就在叶藏以为自己终于可以过上安稳、正常的生活时,命运再次给他重重的一击;他亲眼目睹自己的“信仰”被玷污,却无所作为反而选择了退缩,叶藏再次感受到了生为人活在这世上的屈辱感,自己至始至终捧在手心的信仰就如此轻而易举地碎了一地,满目狼藉。

爱情如此不如意,叶藏便从友谊中寻找慰藉。与叶藏相处时间最长的便是“堀木正雄”了。有读者认为,叶藏毁于堀木。他带叶藏出入污秽之地,谋取钱财;花着叶藏的钱带着叶藏吃喝玩乐,终日颓废;甚至还与“比目鱼”联手将叶藏送进精神病院,还不忘从中坑取一笔钱财;受尽谩骂,侮辱,原因就在于他的人格:利益至上。但又可以说,叶藏依赖堀木。叶藏在堀木身边有归属感,堀木也只有叶藏这一个朋友,以至叶藏自己都认为:“我们是如此相似,但却又如此不同。”虽说他的确不是一个“够格”的朋友,但在叶藏眼里,他是和他相处最好的人。

《人间失格》的色调是暗淡、无光,令人感到无力压抑的,当我阅读时间过长,我的心越发沉重,当你与作者产生共鸣时,你会渐渐深入其中,无法自拔。叶藏如果处于当下,一旦试图叛逆,忠于自我,社会将容不下他,甚至萌发出一丝叛逆主流的念头,都会被称为“异类”。太宰治先生的作品之所以会被众人称赞,大概是悲哀的人都能找到叶藏的影子吧。叶藏从挂着讨好谄媚的微笑去取悦周围人的少年,到挣扎于金钱与爱日渐消沉颓废的青年,这段历程着实令人惋惜,同时又令人深思。他打开了窥视人性的窗户,但却又在人性的冷漠和自我的摒弃中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每个人的人间都隐匿着一个“失格者”,它阴晦且弱小,却能在阴暗的角落一点点啃食着我们的纯真与良知。不论何种际遇都有其必须经历的原因,与其凝望着深渊,不如拥抱温柔,明媚地活着,纵然世界不够善良,但未必不值得我们为自己奋斗。希望我们历遍山河,依然觉得,生而为人,我很荣幸。

精选人间失格小说读后感1000字5篇


读后感,在于我们去“读”,通过读,抓住原文的重要内容,进行思考。作品这本书当中的细节常常为人所感叹。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你阅读过作品的读后感范文吗?编辑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人间失格小说读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人间失格小说读后感【篇1】

我开始对这个世界放下戒心,慢慢的发现他其实并没那么可怕。

书中写的是一个人从小就努力的去讨好别人,不惜做自己不喜欢甚至厌恶的事,慢慢的使他走向了毁灭,在文章中作者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之中。其实在书中的一些情节也像一面镜子反映了我们现实中的生活。残缺的人丑陋,试图迈向完美,接近完美的人却只能迈向毁灭。因为他太过敏感纯粹,所以,注定孤独,注定,他迈向毁灭。

他清晰的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冰冷,他说:“人啊,明明一点儿也不了解对方,错看对方,却视彼此为独一无二的挚友,一生不解对方的真性情,待一方撒手西去,还要为其哭泣,念诵悼词。与其说人间失格是太宰治最后的遗著,不如说这是他留给这个冷冰冰的世界的遗书更合适。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藉大庭叶藏的独白表达他的人生与思想:「信赖是罪吗?」「已经没有回头路了,不论怎麼做,做什麼,都只会徒劳无功,只会让人觉得更差耻吧了!」「苟活著就是罪恶的种子!我的不幸,是无力拒绝他人的不幸。一旦拒绝,不论对方或是自己心裏,永远都有一道无法弥补的白色裂痕。我被这样的恐惧胁迫著。问问老天:不抵抗是罪吗?」

人间失格小说读后感【篇2】

我这一生,尽是可耻之事。——太宰治

《人间失格》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是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创作的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小说与1948年在杂志《展望》上作为全三回的连载小说发表,同年太宰治自杀身亡。

令人生厌、如此难看、猴子的笑脸、极其怪异、死相、令人毛骨悚然的脸,小说开篇便用这些词描述了三个男人的照片,也就是主人翁叶藏在不同年龄段的缩影。序章便奠定了全书压抑扭曲的基调。

叶藏,是个胆小鬼。他害怕的东西太多了,让他悲伤的事物也太多了。快到二十岁时,才突然明白,床单、被套这些都是生活中很必要的实用品,于是,不禁为人类的俭朴而悲从中来。他对人类极度恐惧,他怯懦地顺从、讨好每一个人,父亲、亲人、同学、女人甚至家丁。他用搞笑来掩饰自己的恐惧,却陷入越是搞笑、越是恐惧的恶性循环,渐渐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搞笑的怪胎。一步一步地,用他自己的话说,丧失了为人的资格。

在我看来,叶藏实际上拿着令人非常羡慕的剧本。他出生在富贵家庭,衣食无忧;他头脑聪明,不用太努力学习也能拿到高分;他容貌俊俏,轻易就可以获得不少女人的青睐;他会“搞笑”,在许多地方都有很高的人气;他对待事物有独到的见解,有绘画才能,等等。但他却说:“那些说我幸福的人远比我快乐”。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特别是有关“搞笑”和“怪异的笑容”的描写。看看现实社会,世人都在用某些东西来掩饰自己,只是方式和程度不同罢了。那些痛苦的人,幸福的人彼此欺骗,又神奇般的毫发无伤,还是一样在夜晚睡去,又在清晨醒来。

这两个故事都太压抑了,看完后感觉心脏哪块儿卡了块石头,也没法伸手去取。人生是一场必输的赌博,每个人都会死去,我从没有因为某个人的死亡而伤心过,但却常常因为他人认真生活的模样而感动不已。

我不喜欢这个故事,尤其是在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

但并不否认这是一本极好的书,或许在哪个孤独的夜晚,就会对书中那些句子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何开心)

人间失格小说读后感【篇3】

“三张照片,三篇手记”,书不厚,若投入,三小时足矣!

电影版的《人间失格》我是很早就看过的,依稀记得是大二,只记得画面阴郁,似乎讲的是一个富家子弟的沦落生活,伪装,不羁,放荡,酒精,女人是他的特写,仅仅如此而已。

我喜欢这本书的名字,人间失格,自暴自弃的代言词(失去了为人的资格),“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又是无尽的悲哀。

这种似于阴暗型的小说,亦或是过于现实的小说,人们一般是不愿意去着眼的,人莫不过是理想主义者,都愿意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都希望现世美好~

但若此真是常态,世间便无了类似于此书的存在!可见,生活就是如此,没有松柏的常青,没有生命的循环,有的便是无尽的挑战和无驻的青春。这便是人生。

好现实的一番记述,写尽了人情冷暖,曾世炎凉,从小的讨好,逗趣,青年的逃避,寻死,到后来的寻求救赎到救赎幻灭,他没有解脱,他的结局是他的性格招致,他的性格是从小养成,幼时的性格是天生如此还是家庭主导,这就人各执其词了。

此外,可以说主人公的沦落和掘木有密切的关系,从罪→罚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他扮演了看客和助推者,遇人不淑,这便体现的淋漓尽致。人生有很多次遇见,但往往正是这些遇见影响了他人生的道路。

酒精和女人是贯穿的主线,他通过这两种方式麻痹自己,从中获得慰藉,最终伤害他的也是这两种,让他看破了一切,他以为在良子身上看到的纯洁能够救赎他,然而,最终仍是悲剧收场,他的唯一希望破灭了,并非是良子的过错,他并不恨良子,良子是信赖天才,他恨的是人的信赖之心总会因为过于信赖别人而遭到玷污。

人间失格小说读后感【篇4】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走饭

你知道的,就是有人可以这样轻松自然的谈论死亡,仿佛在谈论一日三餐、周末旅行。

生存并且不厌恶自己,并不是人人都有的能力,痛苦这种东西,与生具来根植于一些人的心里。时值四月,张国荣先生已经离开十四载,十四年前,他在遗书中写下:“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并不是每个人的理想都有珠光宝气的光泽,鲁迅先生在《病后杂谈》中写到:“大愿,原是每个人都有的……一位是愿天下的人都死掉,只剩下他自己和一个好看的姑娘,还有一个卖大饼的;另一位是愿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的到阶前去看白海棠”。如此阴暗的理想,听起来却不觉反感,“扶白海棠吐血”,竟有了些雅的味道。

相比之下,太宰治先生的理想就不仅仅限于“吐半口血”了,他一生都在追求死亡,打开太宰治先生的履历,除了获奖,便是自杀未遂,直到39岁那年他终于如愿以偿。我没有考证过太宰治是否真的患有抑郁症,但毫无疑问,他的文字里透着抑郁倾向。人们说,这是“无赖派”文学。

太宰治的人生信条可能就是:如果没什么事的话,那我就去死一下。

第一次自杀,太宰治20岁。他在寄宿的家中服下大量的安眠药,却因为未到致死量,自杀失败。研究者说这次自杀是因为他的学业不佳。

第二次自杀,时年21岁的太宰治与银座酒吧的女招待殉情,这次同样是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药,情人离他而去,太宰治却被救了回来。这让他一生都觉得背负罪责。

第三次是太宰治26岁时,学业门门挂科,毕业希望渺茫,报考报社不及格,绝望之余,便跑到山中上吊自杀,可是上吊的绳子却断了,太宰治悻悻而归。

第四次是在1937年春天,得知妻子与人有染,他悲苦愤懑,带着妻子前往群马县水上村谷川温泉,打算两人结伴共赴黄泉。这次两人也因药量不足致死而幸存了下来。

连死都死不了,我有何用?

最后一次,就是1948年6月13日与山崎富荣的情死了。那时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人间失格》刚刚成书不久,太宰治已经开始屡屡咯血,病情恶化。据说投水之前,二人还服用了氰化钾,看来这一次当真是决意赴死,39岁的生命,终于如愿。

对于有的人来说,相比活着,死亡真的不可怕。

读《人间失格》,能够清晰的感受到作者的挣扎与痛苦。然而却丝毫不觉得同情,因为“同情”总是给他人,而《人间失格》里的种.种阴暗,总有一款适合你。就像张国荣先生在《异度空间》中所饰演的心理医生,以为看到的是“他人即地狱”,殊不知,自己才是地狱。

我们每个人苟活于世,除了见诸于朋友圈的种.种正能量,总还有更多的阴暗情绪缠绕着我们。有时候你隐隐的感觉到了它,却又难以具体描摹,甚至不敢面对,便放它匆匆溜走,如果你不幸并非生性乐观之人,那么诸多颓丧会更加肆无忌惮的在你内心肆虐。后来那些游离的阴暗情绪在深夜流出你的脑海,幻化成一本《人间失格》。

对内心世界采取几近白描的方式,毫不掩饰的告诉这个世界:我就是这样卑躬屈膝的一个无赖,我过着混乱的私生活,没有责任感,面对现实只知道一味的逃避,我颇有才华却不愿有丝毫进益,我面目可亲却只是混吃混喝的皮囊……我唯一热衷的事情便是死亡。

叶藏(书中主角)说,他是用“丑角精神”作为对人最后的求爱,可他其实根本不会爱,因为他缺乏袒露自己内心,或是探视他人内心的那点勇气。叶藏在小的时候发现,自己佯装一个蠢货的时候,貌似会得到周围人的认可与喜欢。于是他便走上了耍宝搞笑的道路,甚至当他发现“模仿劳埃德和大家寒暄的样子,她们笑得更欢畅了”。从那往后,每逢镇上播放劳埃德的电影,叶藏必坐在台下,偷偷揣摩他的神情举止。仔细回想的话,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都遇见过这样依赖耍宝搞笑博得他人认可的人?甚至我们自己,是否也在某些时刻扮演了这样的角色?站在高处的时候,莫名期盼自己会突然跌倒。

所以我们总是听说,真正的喜剧大师,台下总是沉默寡言,而真正出色的喜剧,都有那么一丝悲凉的味道。陈奕迅的《浮夸》被很多人翻唱,我总以为最出色的是王祖蓝那一版,除却技巧,我想是因为王祖蓝更能理解歌曲中所描述的“丑角精神”。

我没有能力分析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到底是什么,就像我无法真正理解太宰治为什么如此执着于死亡。因为在他人的记忆里“我们所认识的阿叶非常率真机灵,若是不喝酒,不,就算喝了酒,也是个像天神般的大好人呢。”以及“我早就注意到你了。对,就是这种腼腆的笑,这是大有前途的艺术家特有的表情哦。为我们的相识,干杯!小娟,这家伙是个美男子吧?可别被他迷倒哦,都是这家伙来了画塾,才害我沦为第二美男子啦。”

可是,这些根本无法填补心灵上的空缺。太宰治说,没办法,我只是想死啊。

这是一个暴露负能量会被咪蒙小姐骂翻的时代,我们太需要显现自己痴迷于读书旅行健身的政治正确了,没有人敢像《人间失格》一样,把阴暗的自己撕碎了给别人看。可是如果你像我一样,在凌晨三点和太宰治来一次精神碰撞,那么你不愿意再佯装幸福。谈到人生的真实状态,我在本书里也找到了最恰如其分的一句描述:

现在的我,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不幸。

只是一个谈不上幸与不幸的存在罢了。何为生活?

昨夜,美酒入喉,我心欢畅。今朝,酒冷香落,徒留荒凉。

人间失格小说读后感【篇5】

如果你发现这个世界残酷,复杂以致难以忍受的时候,你是否会选择这种“死又死不了,活又活不下去”的颓废性的人生哲学?

总有人认为,叶藏,太宰治的缩影,是颓废,不堪的,“因为我更像一个丑陋的怪物,虽然很想普普通通地活得像个人,但社会却一直将我当做一个怪物。”他那样小心翼翼的活着,用所谓的处世之道教养出的做戏的习惯,伪笑着去迎合按理,合情,应该讨好的人,这个碰着棉花仿佛也会受伤的谦卑的人,只能用这种做戏的方式,保留他那颗圣洁纯粹的心。所以恰恰相反,《人间失格》描述的不是颓废的精神,而是极度的理想主义、因太过高尚而迎来破灭的理想主义。

残缺的人丑陋,试图迈向完美,接近完美的人却只能迈向毁灭。因为他太过敏感纯粹,所以,注定孤独,注定,他迈向毁灭。

他清晰的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冰冷,他说:“人啊,明明一点儿也不了解对方,错看对方,却视彼此为独一无二的挚友,一生不解对方的真性情,待一方撒手西去,还要为其哭泣,念诵悼词。“相互轻蔑却又彼此来”。

往并一起自我作贱——这就是世上所谓“朋友”的真面目。”也许他的看法太过偏激,世人么,总是相信时间有真情和温暖的。可是我们都知道,一路,走走停停,所有人,聚散离合,最终,仍旧是孑然一生。没有人会将胸膛剖开,将躯体内的阴暗秘密全数交予他人,只是为了一生中那个短短的瞬间能够感到丝毫的被在乎的温暖,略微带些自弃意味的选择轻信。叶藏不愿意轻信,脆弱单纯的心灵岂能接受随时而来的打击。

又或许因此,他总是站在世界之外观察着周遭的种种,“没有人在遭受别人责难与训斥时,还能愉快起来,但我却从人们生气的怒容中看到比狮子、鳄鱼、巨龙更可怕的动物本性。平时他们都将这些本性隐藏着,可一旦找到机会,就会像那些在草原上温文尔雅的牛,忽然甩动自己的尾巴抽死自己肚子上的牛虻。”他的感知,就如同神明,又或许他就是神明,如果真的有神不小心掉入人间,一定不会像任何宗教里所描述的救世主那样圣洁、坚强、慈悲,而是像他这般这样阴暗、扭曲、脆弱,又在自己的领域里固执执着。

所以,我们应当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用阳光的心态度过每一天。

治史三书读后感1000字模板


常言道:“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书,在读完一本书后老师会要求我们去写一篇作文,这样的作文相当于是我们为自己提炼的一篇浓缩书稿,方便后面的阅读,如何在读后感中全面的总结自己的心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治史三书读后感1000字模板”,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治史三书读后感【篇1】

这两天认真看完了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这是一本好书,内容浅显易懂,直接详细,每一个关于治史思路方法的章节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令人受益匪浅。虽说作者是以自己的研究经历做例子,讲的多是中国史方面的内容,但是对于从无史学基础的我,却有很大的扫盲作用。比如,作者提到的考证的两种方式,即述证和辩证,校勘学的四种校对方式,对校,本校,他校和理校,都是很好的史学基础知识。至于其中的经验之谈就更让人收获良多。

然而,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并没有感到轻松。除了具体的经验方法之外,从这本书中我更体会到了治史的艰辛。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要专注执着。就像严耕望先生说的,世界上出过很多年轻的大科学家,大哲学家,但很少出年轻的大史学家。史学靠的就是日积月累,孜孜不倦,勤勉不怠,恒久坚持。只有经过多年努力之后,才能有所得。由此,更增我对于这门学科的敬重之感。

还有就是通读全文之后的产生那种历史感,颇为沧桑浩瀚。其中三分之一的篇幅写了钱穆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与作者之间的师生之谊,钱穆在我觉来俨然是一位让人无比敬仰而又非常遥远的大师。而通过文字我同样能感受到作者本人,一个很有些高傲不太和人的小老头,可是他在治学上是那么严谨,让人敬佩。然而,读到最后,我才意识到这位作者已经逝世快20年了,而文章是写于三十年前,那是我刚出生的年代。这一前一后,竟跨了一个世纪。这种绵延之感让我感慨不已。从文治史,薪火相传,每一代历史学人其实都背负着一定的使命来承担着历史的续写之责。或许真是让严先生给感动的,我竟隐隐有了一种责任感。在以前,我还认为历史学是一门与现实很遥远很无关的冷门专业,然而,现在我却渐渐有了这样的感觉,它对于人类的教育总是潜移默化,不加彰显的。就如春天万物萌发,看似凭空出芽,其实乃是风雨气候之浸润的缘故。

同样深有感触的是历史学人的渊博学识。在这一学期上欧美史学动态研究的过程中,此种感觉日益深刻。每位老师,都外表平凡,可是谈吐之间,治学之深之广让我赞叹不已。还有朱孝远老师,上他的课时总以为这是一个留洋归来,外语华丽,更多体现西方特质的颇爱碎碎念的男方小老头儿。可是,一日读他那本《如何学习研究世界史》时,不由大为改观。散文的笔触,诗化的语言,将历史研究这样严肃的学科写的那么唯美和高雅,温文尔雅之态鲜明地跃然于纸上,俨然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现代诗人。然而,当读到附录一《学史之道——兼论史家的“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才知道一开始就看走了眼,其古文之功力,传统文化之博识,丝毫不亚于前者。由此对史学人才更增敬佩。

当然,在学习历史的这段日子,也有无奈。特别是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更有一种感觉,就是学术界的整体浮躁。记得一次课上,李剑鸣老师曾经感叹,这是一个全民平庸化的时代,精英再难出现。听后觉得无比落寞。事实确实如此啊。我深知历史这样一门学问如果没有像严先生所说的那种“淡泊自甘,寂寞自守”的心态是难以有所收获的。然而,如今这个时代,中国传统的权钱本位思维,再加上改革开放至今所附带产生的全民无信仰和极端物质主义,让整个社会变得如同一锅沸水,难以平静,每个人都在利益的道路上穷命狂奔。在我看来,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多元的,其社会价值的衡量也应该是多元的。而如今,与人交往,只感觉大多人眼中,除了钱权,再无其他。就比如我家乡的亲戚,他们对于我读博,总是充满不解。再如我的一个外甥女,22岁的年纪,除了让她父亲的企业如何做得更大,赚得更多,除了如何能帮助她父亲砸钱,以便实现官职连任,从而为自家企业谋利之外,眼中再无其他。她认为,人生一切唯“钱”一字足矣。更要命的是,她的亲戚和朋友,莫不以此为榜样,无尽艳羡,心心向往之。我从来都未曾否认过物质基础的重要性,只是一个社会倘若以此为核心,就实在太可悲了。这是否就是如今中国再难出大师的根本原因?以建国为界限,去想一想这之前的五十年和之后的五十年,我们怎样去理解,在那个战火纷飞,国破家亡的年代,会有那么多大师接连出现,交相辉映?我们又如何解释,在战乱结束,国家一统之后的和平年代,学术成就和民族价值反而变得一片荒芜?我早已过了愤青的年代,但每想到这一点总是感到深深的可悲。

最后一点是外语的学习,特别是此次期末论文撰写过程中发现,外语学不好搞世界史真的很费力。以前确实低估了外语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今后要好好补一补了。另外,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史学史和史学方法论这方面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在这个学期,我的计划是好好学习一下史实,特别是德国史方面。因为我发现,此前之所以找不到要研究的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于德国历史本身还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对于具体历史了解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新疑惑,那么应该就有可研究的问题了。

治史三书读后感【篇2】

这本书由三部分组成:《治史经验谈》和《治史答问》主要讨论与史学有关的话题,《钱穆宾四先生与我》是关于钱穆先生的回忆,由两部分组成《钱穆传》和《从师问学六十年》。从这些内容,就可以看出作者朴实无华的品格。

作为一个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他谈论一些治史的体会和方法,都是实在话;作为钱穆先生的得意门生,为恩师写简要的传记,回忆一些从师论学的往事,也都是亲切而感人的。

如果不是对国史有一定兴趣的人,可能不太会对严耕望先生很熟悉,他的研究邻域主要在政治制度史和历史人文地理方面,而且比较的集中在中古的政治制度和历史地理方面。而且他的文章几乎都是专论和专著一类的,很少有通俗的文章和讲话。他的研究领域很专门,我也没读过他的专著,不过这本书写得很朴素,但是很感人。

他在本书中多次提到,宾四师跟他谈过人的个性与治学的关系,认为有的人很聪明,但缺少数十年如一日的韧劲。有的人钻研能力很强,但个性过于执着,也会成为治学的障碍。一个认无论读书还是做事,一开始的规模就要宏大高远,所以基础一定要打得宽广和扎实。这的确是至理名言,所以对照自己,就不由得会心生惭愧。

治史三书读后感【篇3】

读罢《治史三书》,我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历史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回溯过去,它是一个包罗万象,广博而渊深的世界。历史的每一个时间结点、每一处的空间,都包含了政治、经济、人文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同一点延伸出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交织。而我们所能做的,是在研究某一处时勿断章取义。而以面钻研,条理系统化。在断代研究时以一点向前回溯,不断延伸,拓展,编织一个完整严密的网络。

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通过《治史三书》,我看到了一位执着执拗的老人严耕望先生,他将几十年的光阴倾注历史,当一旦确定了自己对于史学的兴趣和理想,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已见光明的未来,投入了卷帙浩繁的史学殿堂。他以平实的语言,丰富的例子,把他的治史经验倾囊相授。

我们了解了如何将浩繁琐碎的史料聚集整理,组织成文,并将枯燥晦涩的史学转化为平实缜密的文字。史学者作为研究者,自己建立的研究重心代表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万不可跟风,随波逐流,丧失自己的看法。史料是对一个时空,一个时代的记录。喜新厌旧,要不得,旧的史料中仍有许多值得挖掘之处。

除了治史经验,严耕望先生还传授了他在治史时的心路历程和人生经验,我受益匪浅。史学者需以客观的视角去看待一个时代,并融入自己的见解。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观点,所以虚心接受,勇于修改自己的不当之处是治史人应具有的品质。就如日本在中国史上的某些地方成绩比我们还高,我们在深思原因的同时,要尊重并汲取他们思想的精华。但历史就如科学,万不可盲目崇拜,每一个观点有足够明确的证据,我们才能将之作为我们的参考。整理史料的过程是一个怀疑的过程,在不同的史料中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事实,而这正需要我们去辨别,改正。

治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旦选择了历史,就要有付诸一生的思想准备。严耕望先生告诉我们,治史需要有远大的志气,要做到勤、毅、勇、谨、缓、和等几点。在选择了历史,确立了未来的方向之后,我们需要制定严密的计划。光说不做只会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坚持就成为了我们所必须的。历史的兼收并蓄需要我们博览群书,每天固定的读书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和知识面。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论文写作的经常中断会让我们逐渐丧失对文字的掌控能力。

曾听人说过,一个纯粹的人才最容易成功,因为他们将全部心力都倾注到了一件事上,心无旁骛。要想成为一个治史人,专心和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淡名利,避权位是先生的人生写照,他秉持着兴趣与求真的责任感、坚定力、戒浮躁,以开阔的胸襟谨戒执着。作为后辈,我们所能做到的,是承接先生的品格,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去面对历史,钻研历史。广博阅读各方面的书籍,向真正的治史人迈近。

治史三书读后感【篇4】

《治史三书》读后感1500字!

初闻此书我便对其印象深刻,缘由是在古代汉语课上老师力荐此书,嘱咐我们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应当拜读才好。恰逢我的指导老师也鼓励我看看,我便认真读了一番,果然大有裨益。如果说未读这本书的我对史学研究无所适从,模模糊糊的话,那么读完以后也可以说是醍醐灌顶,掌握了些许史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知识。

此书作者是严耕望,师从史学四大家之一的钱穆宾四先生。作者是一个坚强纯净的学术人,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如余英时先生所说,严耕望是将全副生命献给学问的人。正是因为这样,严耕望先生才能在史学方面取得让人望其项背的成就,如作者的《唐代交通图考》和《唐仆尚丞郎表》都是规模宏大且功力深厚的著作。鉴于严耕望先生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这本《治史三书》才能成为最佳史学入门书之一,为我们历史专业的学生指点了道路。

《治史三书》全书由《知识经验谈》、《治史答问》、《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三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各有侧重,从不同方面向我们讲述了想要成功治史应具备的一些条件与方法。在《治史经验谈》中,作者分九个板块从原则性的基本方法到生活修养与治学之关系,把他这么多年来所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其中的每一个板块对史学研究缺一不可,可谓面面俱到。如其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一条原则性的基本方法: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专不一定能精,能精则有相当的专;博不一定能通,能通就一定有相当的博。我突然感受到历史研究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它庞大而复杂,微小而零碎。庞大而复杂指它的范围时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包罗万象;微小而零碎指史料多如牛毛,又各有不同,想要从中找出新而优的史料实属不易。

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不仅要博通史学本身,而且要旁通各种社会科学,互相结合才可做到尽善尽美。这也纠正了我一直存在的错误观点,认为与史学无关的书看了就是在浪费时间,当然严耕望先生指的是有价值的好书。还有一点让我很敬佩严耕望先生的地方是他的生活与修养。概括起来可以说是人生箴言;“健强身体、健康心理;一心力、惜时光;淡名利,避权位;坚定力、戒浮躁;开阔胸襟;慎戒执著。”为了名誉而治史必不成气候。而甘坐冷板凳,为了史学的发展而不懈努力才是做出成就的正确的心态。这也告诫了我要戒骄戒躁,不可稍有成就便夜郎自大,丧失初心。与此同时,在《治史问答》与《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中,前者就读者看完本书后所产生的疑问进行了回答,后者以钱穆先生为主,两位王校长和傅斯年先生为辅的类似于回忆录的方式记叙了他们对作者的影响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尤其后者以事实验证了好的学术环境与优秀的老师前辈对史学研究是有大作用的。

纵观整本书,作者的治史方法不是泛泛而谈空构框架,而是有血有肉结合实例。作者充分运用了三类案例,一是个人治史实践个例,二是前人成果案例,三是所教学生犯错实例。作者所提出的每一个观点,都具有实用性,并且作者通过案例向我们充分论证了其合理性,也告诫我们如若不听将会犯哪些错误。这里面犯错的人不乏有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学者,由此我们更应谨小慎微。

同时,作者语言详实不浮夸,对人评价中肯客观,体现其人格高尚。如作者对自己的老师钱穆先生也不包庇,称钱穆先生50岁之后述作“多讲录散论之类,视前期之书远有逊色。”作者评价现代学术的人与事,有自己的一方见解,是否妥当另当别论,但肯定是实事求是毫无私心的。再者,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上个世纪学界情况与课程设置提供了史料,同时实例举例中也有不少涉及各个方面的史料,也不失为一本具有现代学术史料价值的书。当然,作者在书中提及到了许多史书,相当于为我们列了一个书籍清单,还评价了一番,让我们知道这些书有哪些缺点读书时要注意,不可一味迷信,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读完此书以后,我不论是在史学研究方面有了了解,在为人处世上也有一定的感悟。严耕望先生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将他所思所想所做娓娓道来让我清晰地感受到史学研究的不易,也激励了我要多读些书,少些浮躁。望自己能做到今日所言。

《稀缺》读后感(优质范文)


看完赛德希尔·穆莱纳森的《稀缺》一书,让我有种如梦初醒、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多生活中常常陷入的困境找到了根源性的原因,也对应着相应的解决方法。我觉得有必要对书中几个关键词定义进行摘抄,以便于更好的理解全书。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稀缺心态,是稀缺的一种心态,当稀缺俘获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决策和行为方式;带宽,即心智的容量,包括认知能力、执行控制力。

穷人之所以越穷、忙碌之人之所以越忙碌,是因为他们被稀缺捕获了大脑,增加了带宽负担,从而影响认知能力以及执行控制能力。

我们都有这样的时刻:要完成一件事,如果距离截止日期很久的话,那么在截止日期之前的很长时间里我们都不会开始着手这件事,而当意识到时间来不及时,就会抓紧时间,虽然这段时间专注力、执行力都大大提升,但很多时候由于时间不够,完成的不尽如意;此时你可能会想,为什么不早点开始,早点开始的话我肯定能将这件事做到更好,下次一定要早点开始;然而下一次,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拖到最后时刻才着手。

让我们不断陷入“充裕——稀缺”陷阱的原因是:当我们在时间充裕做出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的走向,按理说,在时间充裕时,我们更应该提前安排,在不慌不忙中完成一件事;然而现实情况是,我们很多人都不懂得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

稀缺会让我们形成管窥之见,只能看见当下对于我们很重要的事,而把那些需要花长时间才能看到收益的事放在管子之外,让我们忽视这些事情,也就是对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我们总是觉得还有很多时间,应该先完成眼下最紧急的事情,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等有时间后再去做。当然,我们也很清楚,很大概率这些事情都是没有做的,因为每一个当下都会有你认为紧急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做一件事只是因为时间不够才导致做不好或者完不成既定的目标,但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带宽。稀缺会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从而让我们做一件事情时不能全神贯注。

那么,如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稀缺问题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凡事不要安排太满,要留有余闲。我们时常会因为一个突发情况而打乱一整天的计划,其根本原因是我们把时间安排得太满,当有突发情况发生时,我们就会手忙脚乱。如果凡事留有余闲,即使有什么突发情况,我们也能从容的面对。

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拉入“管子”之内。想想对于我们来说哪些事是重要但不紧急,比如阅读、写作、健身、存钱等等,这些事情,如果不在外力的“干扰”下,我们很难将其纳入我们的”管子“视野内;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定期发送短信、借助助理等“外力”提醒自己,将这些事拉入管子视野内。

人们很容易忽视长远利益而只看到眼前利益,但是人的一生恰恰是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由于长期的积累而发生改变。因此,我们可以试着从现在起,找到属于自己的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持之以恒的去做,说不定未来的某一天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3.要合理的利用自己的带宽。认识到做一件事除了时间,带宽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我们要合理安排,将需要带宽的事安排在带宽比较富裕时去做;而当我们意识到带宽不足时,要采取动作减轻带宽负担。

书中讲到很多的知识点都没法在这里概括,以上只是我看完后能记住的几个点。现在能明白为什么有些书值得重复看,因为每一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每一次只能get到其中的几个知识点。

去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贫穷的本质》的作者,于是急急忙忙的找来读了下来,读下来,发现贫穷这对保险的态度,对延迟满足的态度都存在那么多的缺陷,导致贫穷者经常因为一些特殊的事务(比如疾病等)陷入贫困或者无法摆脱贫困。但是社会的贷款等机制,又无法给出足够支持。也正是因为作者对贫困现象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在贫穷的本质里边,却没有给出摆脱贫穷的方法。

读后感大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如何才能摆脱贫困,事情总是那么偶然,顺着如何摆脱贫穷的思路,找到了《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这本书。这本书扩大了贫穷的范围,有经济的贫穷,也有时间的贫穷。可能是因为贫穷这个词的专属意义,她将这本书命名为稀缺。但是让人敬佩的是,作者竟然找到了稀缺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了我们摆脱稀缺的方式。

稀缺竟然会有优点?我可是穷怕了,或者说我可是忙怕了。稀缺有没有优点,还要看稀缺带来的几个效应。稀缺,会让我们更加专注。贫穷的我们,不可能乱花钱,从而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同时,在极度专注的情况下,还有可能激发人的众多潜能。比如在考试前期,看书的记忆力有时会出奇的高;也正是因为稀缺,《贫穷的本质》一书中举例的那种攒一点钱盖一点房子的方式才能被人们想起来。众多的情况下,我们穷则思变,稀缺的状态,让我们往往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稀缺既然有这种好处,我们可不可以君子固穷呢?不行,因为稀缺带来专注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管窥效应。正是因为管窥作用,也出现了我们的俗话:火燎眉毛,先顾眼前。但是没有远虑,又必有近忧。管窥的作用,导致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会在不断的“救火”中延续。从而是我们筋疲力尽!

从稀缺带来的这两种现象,我们就可以分析我们在什么时候需要稀缺,在什么时候要尽量避免稀缺。在进行单个任务,必须是专注的,只有专注才能提高安全性,提高工作的效率。比如我们在考试的时候,我们在生产线进行生产工作的时候,我们开车的时候。但是我们在进行重大决策的时候,稀缺则会给我们带来巨大后患,比如买房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价格、采光、学区、户型、楼层高度、距离单位的距离、距离父母家的距离等等众多问题,如果因为特殊原因紧急买房,则会因为稀缺造成的管窥左右,给后来的自己带来麻烦。甚至需要赔上装修钱重新换房。如果把把稀缺用的管理,也是需要按照岗位和执行的任务进行安排,比如最终期限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但是对于负责任务,则会造成紧急上线而埋下隐患。书中一个例子,就是航天飞机的失败竟然是因为英制和公制忘了换算,这个疏忽很有可能在工作中因为时间的稀缺造成了管窥。

既然稀缺带来的效应具有两面性,我们如何发挥他的长处,避免他的缺陷呢?一个办法就是对于日常可预测性工作利用一些工具,将一些需要考虑的内容拉入管窥的视野。比如我们生产经常采用的设备点检表,首件记录表。使工人在专注产量的同时,将质量和设备的安全拉入管窥的视野之内;再比如我们在紧张工作的时经常忘记开会,设置日程提醒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强行将其他事项拉入管窥视野的办法。但是人生的魅力,就在于他的未知,如何才能应付那些在视野之外未知呢?既然是未知,我们肯定可能完全预测准确,但是如果有时间能够仔细思考,肯定比完全忽略要好;对于突发的经济支出,肯定是有一定存款更好。因此,设立时间和金钱银行,就成为一个必须的选项。所以每日的工作,不要安排太慢,生产线的负荷,不要排到100%(对于24小时工作的生产线,更是如此)。同时,不要做月光族,储水池总能以备不时之需,在疫情期间的我们,相信更有体会。

资金的稀缺,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慢慢离我们远去,但是时间的稀缺,知识的稀缺,和我们视野的稀缺,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不断加重,希望我们能够充分认识稀缺,充分利用稀缺。(王胜江)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太宰治《人间失格》读后感(优质范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读后感,请关注人间失格读书心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