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初中生《安妮日记》读后感

初中生《安妮日记》读后感

愿这世界不再有战争——《安妮日记》读后感。

《安妮日记》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作者安妮在战乱时期的勇敢坚强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值得学习的良好品德。《安妮日记》控诉了对战争的痛恨以及对美好和平世界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期盼。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生《安妮日记》读后感的范文几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初中生《安妮日记》读后感(篇一)

那是一段并不美好的日子,刚过完13岁生日的女孩安妮跟随家人躲藏在父亲公司的顶楼上。为了不惊动别人,安妮做什么事都是小心翼翼的,连上厕所和用水的时间都被控制,还常常担惊受怕。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妮拿起笔记录顶楼内每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她逐渐由一个任性的女孩变为成熟的少女。

“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在日记里写道。

安妮是一个乐观的女孩,字里行间都透漏出她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她将温暖带给了周围的每一个人。当人们都在黑暗中挣扎、绝望时,她正等待着黎明并鼓励别人,温暖别人。

安妮想当一名记者,但这个简单的愿望被当时的黑暗笼罩和淹没,像海面上的泡沫一般,只能远望而无法触碰。但她依然怀着希望,用乐观的眼神观望现在,畅想未来。

日记本该是少年少女记录日常,平凡而快乐的“流水账”,而随时受着死亡威胁的安妮却留下了一本不一样的日记!因为希特勒发动的战争,她的美好花季被埋葬在纳粹集中营里,冰冷黑暗的集中营成了她人生的句点。战争不是我能想象的,我也不期望有战争来临,我只能敬佩和缅怀这位女孩,同时珍惜现在的时光。

“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她做到了!1947年,幸免遇难的安妮的父亲,将安妮的日记整理后出版。迄今为止,日记已被译成5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三千万册,成为一笔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也许,在法西斯的疯狂怒吼中,还有许多孩子在微笑着说:“我相信善良。”

我不敢去想象当时的情景,也无法可想,但日记里自始至终渗透出的一份温暖却让我无法忘记。战争能摧毁一切,但它无法摧毁人的心灵,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安妮日记》,它寄托了一个少女的美好愿望,记录她对自己和社会的思考,感动和启迪着我和更多人。

愿安妮能将这温暖永远留在人世。

初中生《安妮日记》读后感(篇二)

《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争境况对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

1942年7月,安妮刚刚过完13岁生日,他们就开始了躲藏生活,8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事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8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一般人总是将《安妮日记》与控诉纳粹的暴行或是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联系起来,但是不仅仅如此,在密室中发生的一切,“正当恶劣的环境像山一样压在人们头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特别是成年人,是立刻调整自己的行为,想方设法顺应环境,还是在这种调整中以环境压力作为放弃理想与原则的借口?”就像万达安先生在和平时期还能帮助初到荷兰的弗兰克先生,为什么在这种绝境下却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去偷孩子们的食物?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而13岁的安妮呢?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平和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在大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的。她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东西能比这个更快乐的吗?”

初中生《安妮日记》读后感(篇三)

《安妮日记》的作者是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这本书记叙了在荷兰被德国纳粹占领的两年中,13岁的犹太少女安妮一家躲进狭小的密室中,他们犹如坐在一个即将喷发的火山口上,脚下是滚烫的岩浆,火山随时都有喷发的可能,愤怒、恐惧、绝望、悲伤、甚至濒临崩溃。就是在这样一个极端与特殊的环境下,安妮从没有绝望!坚持学习写日记,记录了周围环境、人与事对自己的考验、磨砺和成长的经历。她盼望世界和平,自己能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她用她的坚强快乐去鼓舞身边那些绝望到极点的大人们,使他们重燃信心和勇气。

从这本日记中,我们看到一个纯洁、率真又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少女形象。我们对她孩子气的顽皮、倔强、焦躁、苦恼感到理解和同情;我们更为这样一个年仅十四五岁的孩子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身处逆境却不屈服、不沮丧,反而勤奋学习、怀抱理想的顽强性格感到钦佩。她在日记中记载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恐惧、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是法西斯罪行的铁证。特别令我们感动的是,安妮看到理想被粉碎,人性的丑恶暴露无遗,世界正在变成荒漠的可怕现实,感到无比痛苦的同时,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于失败,反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用汲取知识、精神上的充实,弥补物质的匮乏,追求心灵世界的最大自由。这些文字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之手,不是更给人以鼓舞吗?

安妮的故事,就像是一个天然的电影剧本,它承载了人类所有的美好词汇——乐观、信念、感恩、勇气和爱。

安妮,你让我们知道,温暖,美好,信任,尊严,坚强;你让我们知道,颓废,空虚,迷茫,不过是糟践自己;你让我们怀念,你让我们振作;你让我们知道,要好好去爱,好好生活细细地品读完安妮·弗兰克的《安妮日记》,这个女孩,这个与我同龄的女孩,着实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犹太少女安妮13岁时,为躲避德国纳粹的追杀而住进狭小的密室,他没有自由,她恐惧,她痛苦,如花的生命随时会因一次大意而丧失,她的生活没有保障,就连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都成了问题,而这样的生活她足足呆了两年之多……

真的很难想象,当人们因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感到痛苦时,安妮却仍然能够以乐观的心态将这一切化为了为自己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初中生《安妮日记》读后感(篇四)

一本日记承载了一段悲痛的历史;一本日记记录了一位少女成长的心路历程;一本日记目击报道了二战期间在德军占领下,人们的苦难生活。这就是《安妮日记》。

作者安妮〃弗兰克是一名犹太少女,1929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13岁的安妮收到了一个作为生日礼物的笔记本,从此便开始写日记,同年7月6日,由于迫害犹太人的风声紧急,安妮一家在朋友的帮助下藏到了他父亲公司的密室,从此开始了25个月的暗无天日的生活。1944年8月有人告密,隐匿的八个人被捕并被关进了臭名昭著的集中营。这个花季少女由于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死于纳粹集中营。

读完本书,我最大的感触便是战争。安妮所写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自由、和平的渴望与追求。我们经常满怀绝望地问: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为了什么?由于黑暗独裁统治,由于种族歧视,一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开始了。这让我想起了日军侵华,想起了南京大屠杀,30多万同胞遇难,这惨绝人寰的杀戮似乎和纳粹杀害犹太人有着相似之处,难道这些侵略者和这些无辜的百姓有着深仇大恨吗?为何要疯狂地屠杀,这手段之残忍,行为之野蛮,真是丧心病狂、令人发指。

我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应鄙弃战争,向往和平。战争,一个多么可怕而又熟悉的字眼啊。是战争,毁掉了人们美好的生存家园;是战争,带给了人们深痛的灾难;是战争,带来了鲜血,带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和平应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应该保护和平、维护和平。

还有令我很震动的是安妮的坚强乐观精神。在密室25个月里,他们生活的艰苦常人难以想象。密室与外界是封闭的。白天他们拉上窗帘,不见天日,晚上不能开灯,每天只能慢步低声,轻言细语。食品和生活用品只能让安妮父亲的同事帮忙供给。密室的生活是无聊的,他们每天的娱乐活动仅仅是听收音机、聊天、阅读。密室的生活也是恐惧、紧张的,人们整日担惊受怕,上空一架架飞机掠过,炮声不断,人们随时会被德军发现。在这种压抑、恶劣的环境下,我想如果换做是我,我的精神一定会崩溃的。可是安妮却仍然能笑着面对生活,她虽然有时会心情沮丧,但从不绝望。她在日记中吐露自己的心声我年轻,有许多尚未发掘出来的能力。我年轻而且强壮,正活在一场大探险之中,所以我不能整天唉声叹气。我有许多优点:快乐的性格和坚强的内心。每天我都感到自己的心智在成长,感觉到日益临近的解放,感觉到大自然的美和周围人的善良。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要绝望呢?是啊,为什么要绝望呢,青春才刚刚开始,美好的未来还在后面。安妮坚定信念、积极学习。我必须努力学习,以免变得愚钝,我要坚持上进。她也有着自己的愿望,希望能成为一名记者或作家,她也在为着自己的愿望努力着,在这样的环境下,她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对自己和未来充满信心,不断与命运和困境作斗争,真是令人敬佩啊!在密室生活中,安妮也经常和母亲发生冲突,但她也积极调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纠正错误,终于和母亲和平相处。可是真正的和平何时才能到来呢?安妮是多么地希望自由,渴望和平啊!可是就是这样一支含苞待放的花朵还没有展现她的美丽与芬芳时便在纳粹集中营默默地凋零了。

比起他们,我们实在是幸运得多,活在一个幸福、和平的年代,不用整日提心吊胆、担惊受怕,我们的生活很快乐。可是一些同学却整日埋怨,认为学习太累,不珍惜时间和机会,浪费了,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然而在那个年代,尽管人们想上学,对学习充满热情,可是没有人给他们机会,实在是不公平。所以现在的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学会努力,不要让将来的自己回首往事时感到后悔。

最后我还要借用安妮的一句话:我希望死后还能继续活下去。是啊,她做到了,她的精神永远地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HdH765.cOm更多精选初中读后感阅读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大全


第一篇范文:战争与和平读后感500字

如果说当我手捧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的话,那么,当我读完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在此之前,关于俄罗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已经听说不少,今天,当我完整地学习了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后,对小说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认识。

战争与和平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现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伟大胜利。场面壮观,结构清晰,具有强烈时代感。 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富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我觉得,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小说,对我来说,虽然有点深奥而新鲜,但通过这次学习,我对这样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学习欲望。

第二篇范文:读战争与和平有感500字

俄罗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撰写的战争与和平,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巨著以儿女情长衬托出法俄战争,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社会领域,非常值得回味,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这部著作。

小说描写的是:俄罗斯的罗斯泰尔伯爵的女儿娜塔沙美若天仙,在一次舞会上和一位年轻的公爵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相爱。可是,不久后法俄战争爆发,安德烈奔赴沙场,最终负伤身亡。娜塔沙悲痛欲绝,在别人的劝说下无奈改嫁。此时,在俄国人民的打击下,法军溃败。俄国有恢复了其乐融融的景象。这本书充分地表现出俄国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

读了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我感触异常深刻:主人公安德烈忠心报国,最终为国捐躯,他的爱国情怀使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安德烈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放弃了自己的幸福,终身长眠于九泉之下,守护着自己的祖国。娜塔沙天真善良,十分纯洁。彼埃尔善良真诚,凭着继承的遗产成了上流社会的瞩目人物,可他并不像其他贵族,坚强与邪恶作斗争这本书真是把那时候的俄国人的思想感情描述的淋漓尽致。

读完这本书,我衷心祝愿人世间不在发生战争,和谐永在!

第三篇范文: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作文

手捧一本战争与和平,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以往总是崇敬拿破仑的勇敢和智慧,从未想到从俄国的角度去看这一段历史是如此不同。托尔斯泰以其深刻细致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壮阔而又生动逼真的历史画卷。我从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探索。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让我印象深刻。

安德烈一出惩是一个看似随和而又傲慢、冷漠的年轻公爵形象。他厌倦上流社会的虚伪、无聊,不愿意被这种生活所束缚,因此他积极参军作战,期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功成名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他却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统治集团的虚伪、无能,当他死里逃生回到家中又眼睁睁看着妻子难产死去。这一系列的打击使他灰心丧气,使他感到了生命的虚无。曾经渴望建功立业的他隐居农村,只想独善其身。在皮埃尔的热情劝说下,他渐渐振作起来,在自己的领地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决定自己应该平静而安稳地度过后半生。直到遇见美丽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美丽和无忧无虑激起了安德烈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于是他再次走进了彼得堡的喧嚣之中,加入了当时俄国的社会改革热潮。他赢得了娜塔莎的爱情,然而两人订婚后,娜塔莎的背叛又让安德烈落入了生活的低谷。战争再度兴起,安德烈身负重伤,最终在娜塔莎的看护下死去。

安德烈一生都在追寻着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在起起落落中,他苦苦思索,寻求着一种超脱世俗生活的价值所在。安德烈的思索也启发我们读者的思索: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应该怎样生活?这样的问题我想每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都应该曾经想过,也很可能像安德烈一样经过了一个反反复复、时而兴奋、时而落寞的痛苦的内心挣扎过程,甚至很可能到现在都没有找到能够真正说服自己的明确答案。我想,这个我们苦苦追寻的、左右我们的生活态度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哲学吧。每个人的人生哲学都不尽相同,然而每个人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却颇为相似。是也?非也?哪里有衡量的标尺呢?

千百年前,屈子立于汨罗江畔叹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到现在每个人都还是一出生就在不断追寻,并且在这个追寻过程中成长、老去、直至死亡。或许,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这如同夸父追日一般永不停歇的追寻吧!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然而人类怎能停止思考呢?虽然奥斯特洛茨战场上高远的天空依然飘浮着宁静、镇定的白云,老榕树依然岁岁枯荣,安德烈的心灵历程却不会停止。

第四篇范文: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如果说当我手捧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的话,那么,当我读完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在此之前,关于俄罗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已经听说不少,今天,当我完整地学习了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后,对小说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认识。

战争与和平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现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伟大胜利。场面壮观,结构清晰,具有强烈时代感。 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富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我觉得,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小说,对我来说,虽然有点深奥而新鲜,但通过这次学习,我对这样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学习欲望。

第五篇范文: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最终才发现,这本书是我永远也读不完的。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

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来。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该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希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

应该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其它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也有类似成就)。其次,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

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心、还有死亡。相比皮埃尔而言,他的性格的变化是比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特点有关。娜塔莎的变化最大,尤其是与皮埃尔结婚后,她由原来那个活泼、快乐、爱唱爱跳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不修边幅、甚至有点吝啬的母亲,以至杰尼索夫再次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但,无论这些人物的变化多么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异议,似乎一切事情就应该这样。而且,无论他们怎样变化,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他总是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高度,从客观上描述并观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为任何主观因素来刻意创造。

表面上看,这种旁观者的白描手法似乎缺乏情感,太过冷峻,但如果往深处挖掘,你便会发现,托尔斯泰其实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寄寓了很多东西,包括这个世界上最为深沉的感情和悲悯。也正是这种最深沉的感情,才使得托尔斯泰与他所热爱的东西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他可以客观地评判,却很难一厢情愿地投入。记得高尔基在致契可夫的一封信中说:您可知道,在您的戏中,我觉得您处理人物比魔鬼还要冷酷,您对待他们像雪,像风雪一样的冷。可就是万尼亚舅舅这部戏却使高尔基感动得哭了。读战争与和平也让我有类似的感受。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

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嘲。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 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所提倡的农民宗法制观点带有很大局限性。对此,我要说,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因为人类太好胜了,他们不但要超过自己的同胞,还想进一步征服那生养自己的大自然。

很明显,人类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们将为自己的好胜付出代价,酸雨、臭氧层空洞、大气变暖,这一系列的事实难道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至于所谓的农民阶级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阶级来划分托尔斯泰这样一个伟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顶。 不管怎么说,托尔斯泰都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个性,像很多其他人的个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庸夫罢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

第六篇范文: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

最近阅读了战争与和平其中有句经典的语句深深的吸引了我: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为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

我倒下了么我只知道,我再也不用举着旗子奔跑再也不用为战争而烦恼了安德烈公爵静静地躺在地上。这是战争,为了信仰而有的战争,也许帝王以为这只是一场有关荣辱的如同过家家般的战争的话,那么就错了。如果只是认为受了屈辱,而不和拿破仑议和的斗争,就不是战争了,别人在战场上流血牺牲,而帝王却很无耻的说上一句,我将准备酒肉。你们准备战争。这一点,是最令人痛惜的。帝王是历史的奴隶。那么,真的是吗?别人在牺牲,他可以说出这种话。

桥炸掉了吗?军官发问。当然。另一个军官洋洋得意地说。代价是多少?不值一提,两伤一亡。军官无所谓的耸耸肩。看到这里,不由自主地捏紧了拳头,有这样把生命当做是儿戏一样吗?但是转念又想,这不就是战争吗?死伤是肯定要有的,可是,这种将生命当做儿戏,漠不关心他人死活的事情,不就是只有军官阶级的人才做得出来的么?今日,在战场上,你冲锋陷阵,明天的今时,你就有可能沉睡在这个洒满了鲜血的修罗场。

战争本就是丧失人性的最野蛮的行为,为何还要想到什么爱、诗、哲学等人类最文明的东西呢?我认为这句话说的一点都没有错。已经是为了信念组成的不是战斗的战争,再谈到美好的东西,正是抵触的东西。但是,我又认为,在这时候,谈谈这些美好的东西没有错。说实话,本人是很佩服彼埃尔的。在任何情况下,温和却不懦弱。他看上去,是一种美好的结合。在最危难的时候,想到的不是绝望,而是美好的余辉。摇身一变成为别霍斯夫公爵的他,人生充满了戏剧性。

这一部穿插在上流社会,不局限于一隅的小说,场面的波澜壮阔,是他成为经典的原因。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让人难以忘怀。彼埃尔、安德烈、尼古拉等等,仿佛只要穿越时空,仍然可以触摸到,那些热血,那些真正的悲伤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就这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生下来,人的各种欲望、丑恶一面尽情展现。情欲、贪欲,更多。库图拉夫也是一样,毫不在意地听别人说他是独眼龙,在军事上,兢兢业业,为国家效忠,尽犬马之力。最后,却因为别人的不满,军权移交。却竟然只呢喃一句,我的时代,终于过去了。也许,就像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所说: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象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也许他是被上帝咬得特别多的那个苹果,所以,他是最被上帝所最爱的那人。

和平的前奏,总是需要流血和牺牲换来。明天太阳是否能依稀升起,没有人知道。狭小的车间中,娜塔莎和安德烈互相人性的宽恕。当战争结束,拿破仑的时代彻底过去,奥军取得胜利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黎明,终于来临了。是的,来临了,经过战争的洗礼,这和平的曲调奏响之时,那旋律格外的欢快和动人。

婚礼举办,生儿育女,这是人之常情,这是真正的和平时代了。最后一句话,让人感触颇多:我所能做的,只不过是令爱我的人都感到幸福。那是小尼古拉的感慨,那个十五岁的瘦削少年所说的话。是的,既然已经和平了,我们所能够做到的,只不过是爱我的人都感到幸福而已。

第七篇范文: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俄国作家列托尔斯泰有三部影响世界的名作,其中一部便是战争与和平,它被誉为一部史诗般的巨作。托尔斯泰在最后对历史、民族的总结中,提出了这样一句话:历史是一门关于各个民族和整个人类的生活学问。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主题战争与和平的精华之处。

是什么使得这本书魅力四射?从1805年抵抗拿破仑侵略的俄奥联军到18年俄国反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从1805年彼得堡安逸的宫廷生活到18年莫斯科居民的大逃亡,作者通过对真实的人物如亚历山大一世、拿破仑、库图佐夫和虚构的四大家族罗斯托夫、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和瓦西里等的故事的描写,再现了俄国历史上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讴歌了俄罗斯民族为保家卫国而战斗的伟大精神。

从故事一开始,战争与和平这两条线索就和谐地交替进行着,到18年,这两条主线就明显地交融在一起了:彼得堡的宫廷正在举办沙龙宴会时,莫斯科的居民正从将要被炸毁的城市逃出。作品有着许多类似这样的嘲描写,在让人影响深刻的同时,也不断地催人思考。当战争平息下来几年之后,我们仍然能从和平这根线条中隐隐看到残留的战争的影子。

战争的场面经过精工描写变得活生生起来,战士们在战场上的奔跑厮杀,简直让我喘不过气来。贵族伯爵皮埃尔别祖霍夫看到早晨的雾气笼罩着灌木丛,忍不住赞叹这般美景,和平时期司空见惯的景色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竟然是那么难得!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才能深刻体会到和平的珍贵,战争期间,人们开始真正懂得珍惜一切事物:亲人、粮食、风景战争使得和平时代的一切梦幻主义者变成了现实主义者。

我发现在作品中,不管是俄军战士们用生命换取的一场场胜利,执着地捍卫自己的国土;还是法军突破俄军的一道道防线,直逼莫斯科的军事行动。交战双方都是打着效忠皇帝、振兴民族的旗号的。在那时的俄国,亚历山大所到之处民众一片欢呼,在小说中,当尼古拉和别佳罗斯托夫见到沙皇时激动万分,觉得自己就算战死沙场也是值得的了。而在法国,大***推翻了路易十六的统治之后不久,拿破仑又称帝了,法军也是打着皇帝和民族的旗号到处征讨的。实际上,历史书上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也是正面居多,在我眼中,战争的性质由此变得相当复杂。

托尔斯泰把历史的进程比作推动人类进步的神秘力量,这个力量不能用好与不好来评定,而且这股神秘力量往往会使一个民族驶入暗无天日的黑洞,在这股神秘力量面前,你会看不清方向,你会无法招架,希特勒时期的德国即使如此。这股神秘力量还会淘汰落后的制度,欧洲文艺复兴、中国辛亥***、法国大***、俄国十月***这些进程并非都是以战争的方式来解决的,但其进程都堪称惊心动魄。

既然托尔斯泰是以抽象的形式描写战争与和平这两个宏大的主题,那么我也学着抽象地思考:在战争时期,和平是抽象化了的;在和平时期,战争也会被抽象化。

历史却往往都不是这样。

第八篇范文: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来。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该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希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

应该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其它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也有类似成就)。其次,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心、还有死亡。相比皮埃尔而言,他的性格的变化是比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特点有关。娜塔莎的变化最大,尤其是与皮埃尔结婚后,她由原来那个活泼、快乐、爱唱爱跳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不修边幅、甚至有点吝啬的母亲,以至杰尼索夫再次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但,无论这些人物的变化多么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异议,似乎一切事情就应该这样。而且,无论他们怎样变化,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他总是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高度,从客观上描述并观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为任何主观因素来刻意创造。表面上看,这种旁观者的白描手法似乎缺乏情感,太过冷峻,但如果往深处挖掘,你便会发现,托尔斯泰其实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寄寓了很多东西,包括这个世界上最为深沉的感情和悲悯。也正是这种最深沉的感情,才使得托尔斯泰与他所热爱的东西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他可以客观地评判,却很难一厢情愿地投入。记得高尔基在致契可夫的一封信中说:您可知道,在您的戏中,我觉得您处理人物比魔鬼还要冷酷,您对待他们像雪,像风雪一样的冷。可就是万尼亚舅舅这部戏却使高尔基感动得哭了。读战争与和平也让我有类似的感受。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嘲。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

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所提倡的农民宗法制观点带有很大局限性。对此,我要说,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因为人类太好胜了,他们不但要超过自己的同胞,还想进一步征服那生养自己的大自然。很明显,人类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们将为自己的好胜付出代价,酸雨、臭氧层空洞、大气变暖,这一系列的事实难道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至于所谓的农民阶级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阶级来划分托尔斯泰这样一个伟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顶。

不管怎么说,托尔斯泰都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个性,像很多其他人的个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庸夫罢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1200字


《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内容在描述一个孤儿安妮雪丽的成长故事,安妮的身世很坎坷,父母在她三个月大时,相继去世了,不得已过着投靠别人的日子;她意志坚强,不为环境所影响,直到被一对好心的兄妹收养,也是她生命中的转捩点,于是展她开新生活。

安妮是个孤儿,已经失去了双亲的爱了,加上她是女生差一点被退回孤儿院,雪上加霜的她一定伤心欲绝吧!这也是安妮的人生旅途上的重要的影响。她有一个好朋友叫做黛安娜,她们常一起去野餐。在绿色庄园家里,马莉娜也误会了安妮,以为她当小偷,后来才发现自己错了,真是令大家虚惊一场。马莉娜和马修兄妹两个越来越喜欢安妮,他们的生活也因为安妮的加入而越来越有趣了呢!故事的情节生动活泼,让我阅读起来爱不释手,彷彿我就像安妮一样,沉浸在这个精彩无比的故事王国里。

安妮来到了艾凡利小镇,很幸运的遇到很多好朋友,也发生了有趣的事,尽管在她成长中历经很多挫折,她始终保持一颗天真的心,她很努力的学习,既使处于再困苦的环境,她都能不畏艰难,坚忍奋斗,在这一段漫长的心路历程中,安妮追寻着自己所渴望的及珍视自己所拥有的,因为对她来说,唯有心灵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后来,安妮的表现优异,不仅学业成绩好,还组成读书会;她点子多,常常和朋友异想天开的聊天;她多才多艺,常常登台演戏,顺利考上公费的学校,马修和马莉娜都对安妮满意极了,认为安妮是老天爷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呢!安妮坚毅不拔的精神,最后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位老师,达成她最大的心愿。

书中有一句话:我们的友情要像黑夜里明亮的灯一样,永不熄灭。我真希望自己就是书中的黛安娜,能有一位像安妮那么贴心的朋友。最令人婉惜的是,固执的安妮,对吉伯特布莱斯的恶作剧却耿耿于怀,彼此之间好长一段时间都不交谈互动,直到吉伯特把他在艾凡利小学的教职让给了她,安妮才顿悟,后悔自己的偏见。朋友之间若能将误会化解开来,一样能拥有友善的情谊。我想这些年来,安妮心里也想敞开心胸,接纳朋友,她有多次机会能和吉伯特和好,却又无法放下已经受伤的自尊心,而错失良机。我们在学校,老师也常教导我们要和同学之间要合谐相处,朋友可以和我们切磋学业,也可以陪伴我们成长,和同学发生争执时,应该要心平气和,好好沟通,这样才能维持彼此的情感和友谊。

我觉得求新知、爱读书真是很好的一件事,除了读书之外,也要多思考,才能处处充满创意呢!这一本书中所阐述的内容,对我们人生启示很大,让我学习到了人不应该太固执,要学会原谅及宽恕别人的过错。所谓: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好朋友就像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我们点燃一股希望,当我们徬徨无助时,朋友会给予我们支持力量;当我们灰心丧志时,朋友会鼓舞我们向前迈进,所以,我们应该诚心诚意的对待朋友。

在安妮的奋斗故事中,我了解一个人的一生,会随着挫折与考验而有了转折,要打造一个幸福自在的人生,在当下将该做的事处理圆满。爱默生说过:我们最大的光荣不在于永不跌倒,而是在于每一次跌倒之后都能再站起来。让我学习到,就算跌倒了也要勇敢站起来,就算跌痛也要努力向前冲,直到跑到终点才是赢家。所以,自己的人生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一定要好好努力才行。

战争与和平----读战争与和平有感作文1000字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凯勒

读书不仅可以增长我们的学识,更能够塑造我们的品质和性格。它可以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也完全可以把读书当成一种心灵义务对待。在诸多文学作品中,我最为喜爱战争与和平,它的场面极为开阔,人物形象鲜明,有一种大海般恢弘开阔的美。

世界的历史可说是一部战争史。自十字军东征,第一、二次世界大战,至近代亚洲的泰缅战争、中日战争,哪一次不是死伤惨重、民不聊生?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便是以四个豪族作主线,在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的交替描写中,为我们展现了1895至1820年俄国历史的生动画面。从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和平,是人性光明的表现。而战争,只能造成国破家亡、亡命伤身、人们流离失所的悲剧。

记得小说主人公安德烈曾说过:假使每个人只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没有战争了。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战争中,硝烟弥漫,耳畔是听不尽的嘶喊声。但在士兵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是在呻吟、在流血,他们在企盼下一个消亡的肉体不属于自己!而战争始终具有其残酷性、现实性,那些士兵中,大多是从老百姓中抽出来的壮丁,他们来自各个地区、各个行业。为了战争,他们身份统一为士兵,也许有的人从彼此仇恨却站到了同一战壕里,因为目前他们共同的敌人是对面的机枪和炮火!

有史以来,各种战争不胜枚举,我们真是避之惟恐不及。当世界人民一致期盼新世纪和平安定之际,随着3月20日那场流弹的侵袭、警报的骤鸣,却将一切愿望打碎!

战争可以说是解决国际纠纷问题的最糟糕、最危险的选择。使用战争手段既不符合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安定与发展的愿望,也无助于从根本上消除引发纷争的固有矛盾;既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也会播撒新的仇恨与敌对的种子,甚至加剧不同文明之间的误解和对抗,使部分地区乃至全球局势陷入795a新的动荡和混乱。20日那隆隆的轰炸声,破碎的已远不止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

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己使得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为之愤慨。立即停止对伊战争,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作者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呼吁我们爱好和平的人们,联合起来吧,让我们只有一个旗帜和平!这个口号,应成为我们世界人民永恒的追求!战争与和平,我们渴望和平、摈弃战争!让我们乘着战争与和平这艘思想之船,共同祈盼和平,驱散战争的阴霾,还海湾地区一片祥和宁静的晴空!我们一定会生活在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美好世界!

《绿山墙的安妮》全书读后感700字


爱上安妮——读《绿山墙的安妮》

早从网上了解过《绿山墙的安妮》,今天拿到书,一睹为快。

安妮是一个孤儿,曾辗转送人,帮忙料理家务、照看孩子,后来,不得不来到孤儿院。马修、马瑞拉一家本想收养一个男孩,帮助家里干农活,可是竟阴差阳错地和安妮相遇。可是,马修的妻子——马瑞拉并不喜欢这个满脸雀斑、瘦小的小女孩。安妮本以为找到了归宿,可马瑞拉的不认可使安妮的心旋即落入谷底,但坚强的小姑娘用超乎寻常的想象驱走孤独和伤感。她对绿山墙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世界的宽容,她的超乎常人的乐观,感化了马瑞拉。马瑞拉接受了她。从此,安妮便成了这个家庭的一员。读着读着,我就在想,假如是我,处在这样的绝望境地,我会怎样呢?是勇敢乐观地面对,是任凭命运的安排还是心灰意冷,埋怨世界的不公?我真得好佩服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我喜欢上了她!

安妮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她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孩子。在马瑞拉家中,因为“钻石胸针”、“红酒事件”、“染发风波”等,她曾使马瑞拉伤心、难过。可安妮的“错误只犯一次的承诺”及行为的证明,让马瑞拉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孩子。也让我不知不觉中对这个孩子爱得更深!

安妮是懂得感恩的。马修和马瑞拉给予了她家的温暖。她的勤劳能干、体贴和宽厚的爱使马修夫妇俩幸福无比!特别是当马修去世后,她不忍心丢下马瑞拉一个人忍受暮年的孤苦,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深造的机会。陪在了马瑞拉的身边。安妮自己拯救了自己,她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在即将再次被送往孤儿院的时候,命运的转机让她有了一个家。而马修和马瑞拉更是幸运的,上帝送给他们一个那么优秀的孩子。

读着这本书,我一次又一次地进入到故事中间,在马修家的院子里望着在树林中穿梭的小姑娘,坐在马车上听她讲啊讲,身边的万物,她都能赋予它们灵性,她都能给予自己的解读和命名,她是爱这个世界的,没有挑剔,有的是欣赏。我看到了她在一片花海中,与鸟儿一起鸣唱,与蝴蝶一块儿起舞。她仿佛是一个精灵,带给这个世界那么多的快乐,那么多的爱和温暖。

“绿山墙的安妮”——与你相遇,想说不爱都不容易。

绿山墙安妮读后感初中900字精选


初中生只不过是一群十来岁的小孩子,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自己走。书籍在某些方面很有教育意义,有很多做人的道理,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我们在书籍中领悟的道理对我们生活本身有很大的帮助。人生的成功不在于拿到一副好牌,而是怎样将坏牌打好。那么,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绿山墙安妮读后感初中900字精选,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绿山墙安妮读后感初中【篇1】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本好书,它的名字叫《绿山墙的安妮》,里面的主人公安妮给我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

披着红头发的小姑娘安妮,本来是不会与马修和玛丽拉两兄妹成为一家人的,因为年事已高的他们本想领一个男孩儿,可是由于孤儿院工作人员的阴差阳错,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女孩安妮,但就是因为她,为这个绿山墙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给这个寂寞的农家增添了生活中的种种乐趣。她凭着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夏洛科镇“女王学院”,可是为了照顾她的养母——失去了马修、又瞎了眼的孤身的玛丽拉,毅然放弃自己的大学梦。

我从安妮的身上读出了许多让我学习的地方:有自尊心,有责任感,不懈努力的勤奋,尤其是她那乐观向上面对现实生活的精神,让我感慨不已。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都是悲观的,比如说碰到了一些困难、一些挫折,先是自己重复地弄几遍,等还是得不出结论,就泻气了,就把这些困难、挫折忘掉或跳过,如果我们每次都这样,那么我们就会失去对自己的信心,甚至有人还会感叹命运:“哎,我今天真倒霉啊,我运气不好啊!”这样,我们就会因悲观而被一点点侵蚀自己,缓缓地倒下。

责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项不可推卸的义务,安妮是一个答应别人就一定会做到的人。更让我感动的是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没想到安妮居然放弃了,因为她要负起照顾为自己付出许多心血而如今影只形单的玛丽拉的责任。

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每个人都充满朝气,而悲观的人生却是一潭死水。让我们都像绿山墙中的安妮一样,从她的身上吸收闪光点,在生活的每一处闪烁。让我们都用美的眼睛看世界吧,这个世界将会处处充满爱心、充满欢笑、充满鸟语花香。

绿山墙安妮读后感初中【篇2】

转眼间,六年级辛苦的学习生活就这样过去了,迎来了美好的暑假。在这暑假中,我为了能增强我的阅读能力,我看了几本小说,但其中我最喜爱的还是这本《绿山墙的安妮》。

这本书是一半外国小说,书内有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安妮,马修,马瑞拉。书里主要讲了一个名叫安妮这个小女孩的成长故事。书里的安妮从小就是孤儿,她长得并不漂亮,最令她讨厌的是她满脸雀斑,和一头自己并不喜欢的黄头发。一年,她阴差阳错被一位夫妇领养,从而来到了绿山墙农舍,但是农舍的女主人并不喜欢她,因为这位夫人喜欢男孩,只有男主人马修疼爱她。但是安妮十分天真活泼,也十分爱幻想,她刚来到绿山墙时,被这儿的一切都给吸引了,给自己喜欢的地方和景色,取了许多有趣而又有个性的名字,比如说绿山墙旁边有一条小湖,安妮给她取了叫天使湖。也就是她这种爱幻想最后也让马瑞拉改变了对她的看法,也赢得了周围邻居们的喜爱。后来,她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当地最有名的学院:女王学院。但是为了照顾生病的马瑞拉,安妮放弃了上大学的计划。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被安妮身上那种爱幻想,活泼吸引了,特别是她非常爱幻想,让我非常震撼。记得她刚来的时候,跟着马修骑着马车时,路旁的几棵开满花的樱桃树和修长的白桦,都能让她嘴巴喋喋不休地想象着。但是当马瑞拉去世时,安妮居然毫无顾忌地退了学,放弃了自己上大学的计划与梦想,在家照顾马瑞拉,一个瘦小,满脸雀斑的女孩,是那么得坚强乐观,也懂得感恩,相比之下,我们这代的小孩差得很远。我们现代的小孩在当代父母的娇宠下,变得无比得脆弱,自私。一旦碰到些难题,就会措手不及,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向父母求助,依赖于高科技。而在感恩上,我们和书中的安妮也是天壤之别。如果从现在起,我们也像书中的安妮那样,对学习有积级,上进之心;向生活微笑,拥有乐观之心;而在面对失败时怀着坚强之心;对待亲人怀着感恩之心,那我们这个社会就会人才济济,处处充满温暖,国家也逐渐会变得富强,不怕被人欺负。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

安妮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对生活充满希望,相信生活充满阳光,那么它就会有阳光;我们向生活微笑,生活也就会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微笑。只要我们我们时时刻刻用一颗乐观,坚强的心去面对生活,面对整个世界,到那时,你就会发现,原来每一天的阳光都是那么得灿烂!那就让我们在生活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吧!

绿山墙安妮读后感初中【篇3】

暑假里,我阅读了一本感人的课外书,名叫《绿山墙的安妮》。它讲述的是一个叫安妮的女孩自幼失去父母,在十一岁时被马修和玛瑞拉兄妹俩人领养。马修和玛瑞拉本来想领养一个男孩,不料阴差阳错,孤儿院送来的却是满头红发,总是喋喋不休的安妮。安妮是个调皮的孩子,她不断闯祸,惹了很多麻烦,也不断改正错误,努力学习,终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安妮是一个坚强乐观的孩子,虽然安妮自幼失去父母,后来的生活也很艰难,靠会带孩子的本领,几年时间换了两个被领养的家庭,后来又被送到孤儿院,但她仍然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快乐地生活着。

安妮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爱说爱幻想,又极具爱美之心,这让她生活中充满了乐趣。她把带有苹果味的天竺葵叫邦妮,把东山墙外的樱花树叫“白雪皇后”,把“巴里的池塘”叫“闪亮的小湖”……

安妮还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马修去世后,为了照顾玛瑞拉,放弃了大学继续深造的梦想,在乡村教书。从而可以看出安妮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正是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安妮的梦想许许多多,似乎很难实现,但通过她的不断努力,一个个梦想纷纷实现了。

安妮的坚强乐观、安妮对生活的热爱、安妮的孝顺和努力实现梦想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其实,我也是一个爱幻想的女孩,总是想着蕾丝的公主裙,漂亮的水晶鞋,住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无拘无束……但我却少了点坚强乐观面对生活的勇气,与安妮相比,我很惭愧。从今以后,我要好好地向安妮学习,微笑地迎接每一次挑战,坚强不息,勇往直前。

绿山墙安妮读后感初中【篇4】

最近,老师推荐给我们一本书——《绿山墙的安妮》,听老师说,这是一本感动上万个善良心灵的经典小说。于是,我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读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关于友情、责任和爱的感人故事:这本是讲述了绿山墙农舍的卡思伯特兄妹决定领养一个男孩,帮着做田里的农活。令人大吃一惊的是,孤儿院送来了一个爱幻想、喋喋不休的红发孩,一个小精灵。这个小精灵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闭塞的农舍乡村。这个红发小精灵般的女孩叫安妮,天性活泼乐观,想像力极为丰富。她的天真和幻想使她闹了不少笑话,但她的善良和直率也使她赢得了友谊和真挚的爱。她爱生活、爱自然、爱周围的每一个人。

这种爱使她随时得到回报,因而生活得快乐充实、生气蓬勃。安妮最拿手的就是梦想,她不像别人,长大了就把梦想丢进垃圾筒里,而是将它变成了对平庸现实的包容和超越。她聪明而勤奋,凭着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学,但为了照顾玛莉拉,她又放弃了学业。令我十分感动。

我一定要像安妮学习,学习她那种执着,那种纯洁,那种不被困难打倒的精神。

安妮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大大咧咧的安妮,穿着一身可笑的绒布衣服,一双热切的大眼睛寻找着来接她的人。当她乘上马车飞速前进,到达绿山墙农舍,在去斯潘塞家的路上,我才知道她是一个父母死于热病的孤儿。上天让安妮失去了父母,缺泯灭不了她那颗充满童贞的心,不管再多困难,安妮都坚强地挺了过来,即使再痛苦,可在她那颗小小的心中,只盼望有家人的关爱、朋友的关心,她执着地认为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这个大自然是美好的,她天真、活泼又倔强,她可以坚持不为自己的失言给冒犯自己的琳达夫人道歉,却又可以为了朋友黛安娜匆匆跑去向约瑟芬姑婆解释关于“跳床风波”的事。安妮就是这样一个执着又倔强的女孩。想想我自己,每次遇到难题,我就退缩了,不愿意多思考,所以这些障碍物挡住了我前进的道路。安妮肯定看不起这样的人,所以我以后要像安妮一样,不怕困难,看见障碍一定一脚踹到西班牙去!安妮就像一盏明灯,永远不灭,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点亮我们迷茫的心灵。安妮,咱们交个朋友吧!你愿意吗?

绿山墙安妮读后感初中【篇5】

当你身心疲惫的时候,可以捧起一本书,沏上一杯清茶,静静地赏读几页。在优雅轻松的文字中,陶冶性情、舒畅胸怀。这样,你一定会从中感受到一番别样的快意与情趣。《绿山墙的安妮》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绿山墙的安妮》文笔清新雅致,描写细腻真实,风格轻松诙谐,语言简练纯朴,但也很感人。世界文学大师马克·吐温,把它同著名的儿童文写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相提并论,并评价说:“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斯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绿山墙的安妮》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发行量达八百多万册。而主人妮生活的地方——爱德华王子岛的绿山墙农舍,一直是加拿大一个闻名遐迩的景点。

《绿山墙的安妮》之所以引人入胜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对绿山墙农舍周围的景物描写得美丽如画,令人心驰神往。比如对巴里先生家的池塘的描写:“一座桥横跨池塘中央,池塘的尽头有一条琥珀色的带状沙丘将它下面深蓝色的海湾隔开。水面上闪动着多种灿烂的色彩——橘黄色、玫瑰色和淡雅的翠绿色那样一些出神入化、明暗多姿的色调,其中夹杂着其他忽隐忽现、不可名状的色泽变化。”对各种花草树木的描写:“花园的地上长满了青葱茂密的三叶草,顺着斜坡蔓延到山谷。山谷里小溪潺潺,许多修长的白杨树拔地而起,树下的低矮丛林里是一些羊齿草、苔藓和木质植物,使人联想起可能发生的愉快事儿。山谷那边是个山丘,上面长着云杉和冷杉,树叶碧绿轻柔。”、对绿山墙冬季的描写“‘闹鬼的森林’里的冷杉树都披上了轻软的羽毛,漂亮极了;白桦树和野樱桃树被大自然勾画出了晶莹的轮廓”这些描写多么细腻啊!“琥珀色的带状沙丘”、“橘黄色、玫瑰色和淡雅的翠绿色”、“出神入化、明暗多姿的色调”、“夹杂着其他忽隐忽现、不可名状的色泽变化”、“青葱茂密”、“小溪潺潺”、“修长的白杨树拔地而起”、“树叶碧绿轻柔”、“轻软的羽毛”、“晶莹的轮廓”……让人陶然若醉,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无论是树木花草,池塘里的碧波,还是银妆素裹的冬景,都是那样的惟妙惟肖、让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身临其境的感受。

《绿山墙的安妮》如此真实自然地叙述了安妮的成长过程,歌颂了真善美,结尾点出:虽然脚下的路是狭窄的,但恬静的幸福之花会一路绽放,总有峰回路转的时候。文中深邃的思想,给读者许多感悟与启发。它教会你坚强、果敢、勇敢、充满阳光的文字会使你的生活变得开朗。《绿山墙的安妮》不愧为“继不朽的爱丽斯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真是一本好书!

绿山墙安妮读后感初中【篇6】

我读了加拿大作家露西。蒙哥马利的《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名叫安妮。雪莉的孤儿,从小失去父母,十一岁时被生活在爱德华王子岛上的马修、玛利亚兄妹收养,这个有着丰富想象力和夸张言辞的小姑娘给原本寂寞的老兄妹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安妮好动、顽皮、不拘小节,因此做出了许多令人哭笑不得的傻事,但却又因此获得了真正的友谊。最终,安妮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皇后学院,但是在马修去世后,为了照顾生病的玛利亚,她选择了留在爱德华王子岛,当了一名小学教师。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地喜欢上了出中的小主人公。她有着一头自己讨厌至极的像胡萝卜一样的红头发,脸上长满了雀斑,而且叽叽喳喳有说不完的话。安妮是一个爱幻想的女孩,整天沉浸在自己美丽而又天真的幻想中。她把樱花树比作一座嵌满水晶珠宝的客厅,把白桦树比作身穿白色礼服、披着白色轻纱的新娘子;她把巴利家的池塘叫做”闪亮的湖水“,把岛上的林荫道叫做”花朵隧道“;她还把自己的影子和回声想象成两个知心朋友,向她们诉说心事……在安妮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小我就十分爱幻想,经常把一些静止不动的事物想象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安妮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女孩,她因为自己的不懂事闹出了许多笑话,把葡萄酒当成草莓汁结果将好朋友黛安娜灌醉;为了和男孩子争口气从房檐上掉下来……安妮是一个率真倔强的女孩。她可以坚持不为自己的失言给琳达夫人道歉,却又可以为了好朋友黛安娜向约瑟芬姑婆解释关于”跳床风波“的事。

安妮是个孤儿,身世凄惨,但是她没有被这不幸和痛苦打倒。她乐观、积极向上,凭着自己的刻苦、勤奋考取了皇后学院,还获得了艾费里奖学金。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让梦想一个个变成现实。而回到现实中想想我自己,每次遇到挫折和困难,我都想退缩,而不是勇敢地面对。

让我们向安妮学习,学习她用乐观向上、积极的心态微笑着迎接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战,越过一个又一个障碍,冲破一个又一个难关,朝着我们美好的梦想奋进吧!

绿山墙安妮读后感初中【篇7】

这个寒假,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一本书:《绿山墙的安妮》。买了书,我就饶有兴趣地读了起来。

在这本书中,我非常喜欢主人公安妮,她那种乐观的精神和懂得感恩的高尚品质使我敬佩。安妮自幼失去双亲,但她并没有整天把自己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她热爱读书,学习名列前茅。她充满幻想,给自己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世界,每天都能够让自己高高兴兴的。在绿山墙农舍,善良的马修、玛丽拉兄妹好心收养她,细心照顾她。马修死后,当没有人照顾眼睛面临失明的玛丽拉时,安妮毅然放弃了更好的学习机会,选择留在玛丽拉身边照顾她。

身边也有一些人经历着磨难,承受着痛苦,但依然乐观着。比如,我国昔日的体操健将桑兰。在1998年的纽约友好运动会上,一个意外使桑兰头朝下栽到地上。这次事故导致她高位截瘫,终生无法站立。虽然这样,但桑兰从没有抱怨什么,她也没有后悔自己练了体操,而是更加热爱生活,并且乐观地接受医生的治疗。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有理想做指引,学会感恩和宽容,始终微笑面对生活,她是最努力的,也是最优秀的。

生活中,我要学习主人公安妮那种面对多舛的命运,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我要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以积极的心态去思考问题。虽然我改变不了环境,但我可以改变自己;虽然我改变不了事实,但我可以改变态度;虽然我改变不了过去,但我可以改变将来;我虽然不能控制别人,但我可掌握自己。我要有勇气接受我改变的,也要有胸怀接受我不可以改变的。我还要像安妮一样,懂得感恩。不止是亲人,只要是帮助过自己的人,我都应该感恩他们,给他们一份应得的回报。

乐观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花。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们不能总想着怎样逃避,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感谢命运的考验,乐观地迎战任何困难,我们就能成为生活的佼佼者、胜利者。

绿山墙安妮读后感初中【篇8】

今天,我读了加拿大作家蒙哥玛丽写的《绿山墙的安妮》。那是发生在加拿大一个偏僻的农村阿丰利的一所叫绿山墙的农家,农家的主人是一对孤身兄妹,哥哥叫马修,妹妹叫玛丽拉,由于年纪渐渐大起来了,他们想从孤儿院领养一个男孩来当哥哥的帮手从而减轻他的负担。可不料,人家给他们带来的是一个满头红发的小姑娘——安妮。安妮很爱幻想,一个普普通通的湖,在她眼中,成了“闪光的湖”;一条普通的小道,被她称为“情人小径”;一条林阴道,被她叫作“欢乐的雪白之路”……她闯了不少的祸,她对雷切尔太太(在村子中很有威信的一个人)发脾气;在蛋糕里放镇痛剂;把头发染成绿色……她很喜欢交朋友,戴安娜是她最亲密的知心朋友。她学习很勤奋,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顺利地考取了女王学院,一年后就得到了一级教师证书,并获得了奖学金。但她不忍心离开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绿山墙,更为了照顾形单影只为她付出很多心血的玛丽拉(那时马修已不在人世),她放弃了去大学深造的机会。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安妮是一个乐观、不怕困难、善良、懂得感恩的姑娘,我深深地被她所感动。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学碰到一点困难或一点不顺心的事就哭哭啼啼的,有的甚至灰心丧气、半途而废了。我们应该学习安妮不怕困难的乐观精神,虽然她先前的命运很凄惨,从三个月失去父母,到被人家收留长大一点就帮人领小孩,最后到孤儿院,但她对生活仍然充满了希望,追求一切美好的东西。有些同学受到了父母、老师、同学及他人的照顾、帮助,但觉得不以为然,觉得是应该得到的照顾、帮助,这种心态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学习安妮善良、懂得感恩的精神。她喜欢交朋友,没有忘记别人给她的帮助,特别是当玛丽拉需要她的时候,她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没有考虑自己的前途。

《绿山墙的安妮》,我被它深深地感动了。

相信《愿这世界不再有战争——《安妮日记》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初中生《安妮日记》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