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我们仨》个人心得体会

《我们仨》个人心得体会

读《我们仨》个人心得感想。

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在阅读杨绛的《我们仨》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我们仨》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下面是由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我们仨》个人心得感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我们仨》个人心得感想(篇一)

我一向不爱看内容并不是很有趣的书,但我还是翻开了它,因为它的名字——《我们仨》,这个极其朴实无华的名字,却让人倍感亲切与温暖,仿佛有种心灵上的共鸣,我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它。呵,多好!妻子、丈夫、女儿,构成一个完整温馨的家。

从未见过一个人以梦的形态去表达那些岁月中的相聚和别离,可杨绛做到了。书中并未有一处明确写出丈夫与女儿去世后作者有多么的悲痛欲绝,但字里行间又没有一处不见她的伤感悲凉,没有一处不见她的思念与不舍,杨绛又做到了。

我不想让杨绛那么坚强乐观,我甚至希望她能大哭一场以示伤痛,只因这样的她,让我心疼。我想将她拥入怀中,轻声安慰,只因我无法想像,一个人去思念曾经的“我们仨”,是怎样的落寞与孤独。

杨绛在书中回忆了她和钱老那平凡却浪漫的爱情。他们共同经历过那么多——战争、文革、疾病到生死离别。不感天动地,不轰轰烈烈,却让人为之动容落泪。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钱老在病重时的话,他说:“绛,好生过,我有没有说‘明天见’呢?”这简单的两行字,却击到了我的内心,我开始害怕离别,心中好像被堵上什么,让我喘不上气来,就像一个深陷泥沼的人拼命想抓住最后的一根稻草。

我怕死,并不是怕死亡的痛苦,而是害怕生离死别的不甘与牵挂,就是前一秒还对你说笑,后一秒便再也看不到的痛苦。楼上有个比我大两岁的姐姐,两年前因癫痫病发作死在了家里,那时正逢家中无人。听到这个消息,我无比震惊,震惊于生离死别的无情与突然。珍惜身边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

钱老陪伴了杨绛一生,杨绛陪伴了钱媛一生,因为他们彼此相爱。陪伴,不需要太多语言。陪伴,是妈妈早起做好的香喷喷的鸡蛋面;陪伴,是上学时妈妈将自行车推出车库,目送我远去;陪伴,是一家人相携相拥走过一个个春秋冬夏……我想,一定要在妈妈下班回来时,给她送上一个大大的拥抱,我想她会懂得,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读《我们仨》个人心得感想(篇二)

前几天看完了《我们仨》,感受到一个幸福美满、相亲相爱的一家三口。这样的一生,不管对于丈夫、妻子还是孩子,都是人间最美的。

整本书差不多是从他们快有女儿圆圆开始直至女儿因病去世,多数描述的是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当然也通过字里行间传递出了他们生活的态度及追求:酷爱读书、热爱生活、乐观谨慎、不求名不求利、只求一家平淡安全地团聚在一块。

现在社会及价值观多推崇求名求利的成功、先大家而后小家的奉献精神,貌似脱离了此非主流就人生一无是处了。看看他们,很多专注的是自己小家庭的构建、重视内心精神的安宁,其实这也是一种良好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对比,我也曾怀疑过,怀疑这种格格不入的追求小家与自我内心精神愉悦的人生态度是错误的。现在懂得了,貌似得到了答案。

联想到毛姆的《刀锋》及其他作品关于人生意义、如何生活的问题,个人觉得:内在精神的追求确实是最重要的,但是具体生活方式需要结合个人的兴趣、优势、天赋才能身心愉悦。心灵的修炼没有必要一定必须要找到一个地方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当然也有人找到世外桃源),所谓“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也是对此的一种概括吧。

精神很重要,身体也要呵护。其实心理、文化、医学、科学、健身等等都是从各个方面述说着身心的重要性。所谓的开悟可能就是想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吧——当然每个人的理解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保持身心愉悦才是重要的。

读《我们仨》个人心得感想(篇三)

语言轻便流畅的文字,总是很快就会读完了,好像是遇见一瓶清凉洁净的水,一下子就喝完了。文章虽是读完了,却并不像只是喝了一杯水那样解了渴。有一种令人感动的温暖,感慨佩服的情绪,勉人向上的动力还留在心中。

我发现一个特点,比较有文字功底的老一辈的学者老师们,往往用字更加精简,叙说自己的故事,那些苦难只是平淡叙说,好像是别人的故事一般,而家人之间的记忆和故事则历历在目,饶有趣味,似乎怎么说都不够,总是令人感到温暖。而年纪越轻,过了无话可说的阶段,对事物的渲染夸张愈是浓墨重彩。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的泪窝是太浅了,看到书里一些情节,泪就止不住一直往出涌。人生本是一场大梦,苍凉几度,真的只是逝者自知,唯一可叫人不憾的,是和最爱的人相伴相守的那些时光,庆幸自己可以遇见这样的伴侣,感谢上苍赐予自己最好的女儿,如此,即便是一路风餐露宿,也容膝易安了。

钱钟书先生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在学习读书方面都是杨绛先生和圆圆的老师,生活中却是“拙手笨脚”,他在年老之后随女儿逃避邻居的欺负住到简陋的学校宿舍小红楼去,大家都在忙活,他也不肯闲着,就拙手笨脚地跑去打扫陈年积土,弄得哮喘复发。这让我想起,妹同我讲述的,二姐开车带着大姑去接应回家为奶奶奔丧的妹,打着电话说岔了路口,二姐下车去追走过的妹妹,一回头“老太太”大姑也跑出来了,眼睛不禁又湿了。暮年的老人,总是很容易让我心疼和担忧,在他们眼中我们始终是孩子,他们既看着我们一天天长大也渐渐为人父母,同事仍然为我们而担忧。

杨绛老师始终是乐观的,因为在生活中就是那么淡薄无求,在生活中三人总能找到乐趣,所以书中也是俯拾即是,比如坐月子期间,钱钟书脱离了杨绛的照顾,自己一会打翻了墨水,几日又砸坏了台灯,苦着脸对坐月子的杨绛说,“我做坏事了”,杨绛就说“不要紧,我会洗,我会修”,乃至会划火柴做饭了,也面有得色,分外开心;生了圆圆后,全家她说“(钱钟书)吃肉,我喝汤,圆圆吃我”;他哮喘病发,呼吸如呼啸。我(杨绛)不知轻重,戏称他为“呼啸山庄”等等。文章很大一部分,也是围绕着他们最爱的女儿圆圆(钱媛)写的,她从小到大的很多故事,这个哭声嘹亮的“星海小姐”,瓷娃娃,外公的读书种子,老师中的尖兵,她的可爱善良聪明孝顺,对工作的鞠躬尽瘁,对人的友善,终因劳累早逝,留下亲爱的妈妈,病中的爸爸,先行一步,“回到她的家”去了,怎能让人不动容?

谁不想要这样的一个好女儿呢?

书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无疑有他们一家爱书的品质,爱读书,求甚解,对知识有孜孜不倦的喜爱和钻研,对学术从不模棱两可,在他们生活的每个阶段,几乎都没有离开书本,即使重病,文革或者在有更好的居住条件召唤他们时,他们依然宁愿守在离书本更近的地方。书籍是食粮,这一点,现在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呢?

每天都看到很多人在忙碌,或者焦虑,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像我一样,体会作者书中的快乐和辛酸。不由得,又感到这默默尘世的孤寂。

那么多岁月和故事,是钱钟书、杨绛先生和圆圆他们仨生命中闪光的石子,穿起了这个平凡又不平凡的家庭的大城,我们都是各自城中的人,他们何以成为他们,而我又何以成为今天的我呢?它山之石,现在可以做的,唯有努力读书,让自己成为一个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可以心灵安定的人。

读《我们仨》个人心得感想(篇四)

用了三个小时停不下来的节奏看完。在读完《围城》之后品读这本书,才能领悟这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的感情。一开始的小船客栈和不断的噩梦是形容作者女儿和丈夫疾病缠身一程一程的送他们走,其中的悲伤无法言喻,文章大部分都是易懂的白话,每个简单的小菜谱每封寄托思念的家信和每次见面互相取乐的“小石子”。和父亲亲如哥们的钱媛女士工作认真生活中可爱,为父亲画像画的尤其是好,在病痛之中还总是形容自己丑圆,自己吃不下饭还担心爸妈。杨绛先生在至亲走之后忍着难过把他们之前点点滴滴的生活一字一句记录下来,还原了他和钱钟书老先生在国外辗转留学之后生下圆圆以及回国之后所有的经历。

可以看得出对爱女和丈夫深深地思念。从那些动荡不安的政治背景和搬家的经历中,体会到文学工作者的艰辛和付出,“一寸光阴一寸金”但他们也是苦中有乐,简单的西餐,牛奶红茶,日子过得跌宕起伏却也有小资情调的一面。一家三口互相学习也互不打扰,争分夺秒读书看书积累。这是我第一次看电子书,截取了一些我喜爱的句子和道理,看到很多评论都在回忆自己小时候和父母动情的感人瞬间,我也泪目,每个母亲都是伟大的,女儿做了母亲也是为了体会和回报自己的母亲,“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珍惜时间和光阴珍惜身边的亲人吧

读《我们仨》个人心得感想(篇五)

《我们仨》这本书已经买了很久了,可能是前年暑假。

书中记录了杨绛先生和钱锺书先生的大半人生,一起出国留学,有了孩子,回国之后。我真的从内心向往杨绛先生和钱锺书先生之间单纯美好诚挚的感情,没有更妙的词来形容。一生与书为伴,一生不停不休地工作;既是工作也是爱好。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我想象不到。

他们都能平静淡泊地面对人生,却又在各自领域大放异彩,即使再低调也无法让人忽视的才华。三人的相处即使亲人又是朋友,让人羡慕不已。虽是那个年代,保守的年代的人,却在字里话里感到情深爱浓。看到杨绛、钱锺书时,不免感叹:这就是遇到对的人的样子吧。

书香家庭,相敬如宾;却在对方面前又像个小孩子。三人相失于古驿道时,我内心悲恸。杨绛先生的内心是该有多么强大啊!她对人生的体悟是该有多彻底啊!一辈子相依相亲的二人都走了,将她一人孤零零地留在这世上,从此她便不再有家,随到处,只是客栈。

他们的女儿钱瑗的一生也困苦不断,但她都能顺利度过。她与父母的相处交往也是我所向往的。由衷地崇敬她,一个从小体弱多病的女子。

全书语言平静,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没有情节设计;完全是纪实。却让人深切地感受到杨绛先生的思念,越是记得详细,便越是思念。她没有想要教会我们什么道理,只是平静且深情地在给我们讲述一个关于他们一家人的故事。

杨绛先生起先不会做什么好吃的饭菜,钱锺书先生便和她一起“探索”,锺书先生身体不好,几夜不眠,杨绛先生便陪着他不眠;钱瑗在去世前几天的病床上,不可以讲话,在信中依然牵挂这妈妈吃不好饭。

我深觉自己不像个成年人,却也不像个孩子。

在这个被娱乐充斥的年代,老一辈人的品质更值得被发扬,相比那些没有营养的娱乐人、娱乐事;这些骨子里优雅坚毅的人,更值得我们去了解。

读《我们仨》个人心得感想(篇六)

从朋友那里偶得《我们仨》这本书,认真拜读之后,我思索良久。

对于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实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于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杨绛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

我佩服她对万事万物淡然处之的超脱,怀抱一颗赤子之心,不论周遭境遇高低始终保持真我,静守自己的一片天空。用杨降翻译过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与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杨绛先生与钱钟书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可以称之为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敬佩她在面对繁华时的从容,面对坎坷时的沉着冷静。人活一生,酸甜苦辣都会经历,于是能敢于面对者,才是真正的见过“大世面”。所谓见过大世面,不是无知者无畏,也不是楞头青式热血沸腾,更不是退缩者的看破红尘,而是经历磨难后的坦然,是经历风雨后对自身的修持,是承受悲欢后,对生命的敬畏!善待自己,不忘初心。杨降先生便是如此。

一个真正见过大世面的人,会在人群中散发不一样的气质,温和却有力量,谦卑却有内涵,从她们身上时时会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杨绛先生真可谓是见过大世面的女中豪杰!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我们仨心得


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地方要用到感言,感言是一种日常生活中都会使用到的范文,到底如何才能写一篇优秀的感言呢?我们仨心得是读后感大全小编在网络上整理并加工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们仨心得 篇1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跟随杨绛先生的脚步,一页页画面从我眼前略过。“我们仨”的温暖、幸福,令我久久不忘。

一九三五年,杨绛与钟书新婚后来到英国牛津大学求学。辗转多次,在巴黎迎来了“MissSingHigh”——钱瑗,于是“我们仨”相聚了。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仨”始终相依。杨绛的一句“不要紧,我会做”就足以让钟书放心;圆圆在去世前不久不放心妈妈,特地写信教妈妈做饭;圆圆生病时,杨绛夜夜“看见”她。“我们仨”始终相互信任,不论什么结局,都是心连心走下去。

正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管世风如何,不管身份如何,杨绛夫妇一直低调平实,淡薄名利,宁静超然。书中曾写“嘤其鸣兮,求其友声。”“有名就是多些不相识的人。”

我们仨心得 篇2

注意到杨绛先生是从微博上流传甚广的那篇《一百岁感言》开始的,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要称呼一位女子为先生,细细探究之后才知是先生是一种尊称,我想就应跟我们此刻叫的老师是一个意思吧。

在买这本《我们仨》之前还买了一本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这本书前半部分有写一些关于鬼神的事情,我看到一半觉得太渗人便跳着看了下去。《走到》对我来说比较沉重,当我情绪不好的时候才会去翻看,我看书总是期望能从其中获得能量,没用的书我是不看的。

这几日清闲得要命,遂在网上翻到这本书《我们仨》,之前也看到这本书,但是没买,可想而知我是个多么受情绪影响的人。

《我们仨》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叫我们俩老了,第二部叫我们仨失散了。第一部跟第二部讲的是亦真亦假的梦,杨绛先生在古驿道上留意翼翼的走着,每一天去到锺书船上陪伴他,太阳落到船头便要起身回客栈。杨绛先生的万里长梦最后在两年之后做完了。第三部分叫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个部分详细记述了杨绛先生同锺书从结婚到阿瑗(女儿)、锺书相继去世的漫漫长路。

我想大家都熟知钱锺书先生的《围城》,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原先这些在我们看来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们有也着坎坷的一生。但是我觉得这一家虽然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但是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总是一家人,和和气气的一家人。他们都喜欢读书,都热爱工作,都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他们不追求名利,一生活的踏踏实实,我不曾感到他们觉得自我不幸。我很羡慕这样的家庭相处方式。

杨降先生多次在书中说锺书是一个不愿与人争辩、能忍耐的人,书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平静的语气述说了锺书以前受到的不公与委屈。这些都是杨绛先生在用自我的方式护卫她的爱人。提及往日的委屈与不公,杨绛先生并未有半字恶语或辩解,她只是细细的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并未加任何解释,我想也许她是觉得公道自在人心吧。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人还是人。

人生在世就得这样活着,实现自我价值,拥有温暖和谐的家庭,不与世争,平淡一生。

我们仨心得 篇3

《我们仨》讲了一个温馨的故事,一家人的互帮互助,一个人对于另外两个人的思念,两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思念,体现出了一家人的互帮互助与亲情的温暖。

在看《我们仨》的时候,真的感觉像一本小说一样,不像是真正发生过的事情,里面有很多的事情都是在我们生活中不曾出现过的,但是其中体现出了一家人的互帮互助,足够体现出就算在人世间经历了世间百态,会到家中,永远都面对的是最温暖的亲情。

当三人中,女儿首先去世的时候,夫妻两人总感觉空落落的,心里也像少了个人似的,这种感觉确实不好受,所以会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其实是思念以前的他们,表明现在她也不是以前的她了,这也显现出了天下宴席,总有散尽,那时候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所有的情形早已不复,故人早已走远,而现在只剩自己独自一人,这种心情极其落寞,而这本书所能够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珍惜现在所有的亲情,而且还有对于家人一定要有的一种信任,都是在无论在社会上,在学校中寻不来的血浓于水的感情。

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我们的平安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他们也很享受与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当我们离去,他们会思念,会牵挂,会回忆,时而也会被以前的事情逗乐。我们要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在他们离去之后我们也应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我们仨心得 篇4

《我们仨》的作者是一百零二岁的杨绛,她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这个三口之家的动人故事证明: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我读高中的时候,高中学校的一个小小阅览室里,我花一个下午的时间闷头看完了这本书,当时还处于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只觉读完书后的那个黄昏,似乎变得比往时更怏怏不乐。过了些日子,读了大学之后,买了这本书,上学,工作,换地方工作,书是要一直带着的',但不常翻。

其实书中并没有描述太多的喜与悲,杨绛似乎一直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来描述他们一家三口从相距到分离的一生,痛苦和欢乐好像都跟笔者隔着一层,杨绛写她女婿:“得一和善忠厚,阿圆有他在一起,我们可以放心。”而几页之后,却已为逝者:“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得一已于一月前自杀去世。”写钱钟书跟阿瑗生病去世: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笔调静得吓人,所谓哀而不伤说的就是这种情绪。

关于他们的生活,两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少爷,青年相遇,结婚留洋,度过短暂的快乐生活,每天只需读书,研究如何做饭,跟散步路线,不久生下女儿,回国,遇到运动,两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每天的日程变成挨批斗,扫厕所,下放农村,直到暮年生活才有所改善。笔者并没有控诉命运的不公,他们一家人对所遭遇的一切维持着知识分子最起码的体面,做牛鬼蛇神时不哀求什么,xx后权势来请,也不想搭理什么。只愿一家人平平淡淡的相守,读书做学问。

在我心中有两个能称得上大家的人,杨绛是其中之一。我佩服她对万事万物的淡然处之的超脱,怀抱一颗赤子之心,不论周遭境遇高低,始终能保持真我,尊重真我,静守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荣辱不惊,去留无意,笑看天边云卷云舒,静观庭前花开花落“.而用她翻译过的一句诗来说就是: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用我们仨里面的一段话来结尾: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者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的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所。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我们仨心得 篇5

说起来有点惭愧,初次了解杨绛先生的时候,是先生逝世的那天开始。我在跟风的情况下买下了这本书,从大四看到现在,才写下这篇文章。拿到这本书时,我瞬间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土黄的色的封面,简单的书名加作者的名字就是封面的全部,浓厚的古典简约的气息是本人最喜欢的封面风格。

初读《我们仨》,是在学校的时候,那时候挺多空闲的时间。先生叙述的语言看似平淡却又直击我的心灵,字里行间体现了她与丈夫与女儿之间的感情深厚。一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先生笔下的女儿应该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而杨绛先生自己应该还是一个对生活和家庭充满希望和爱的年轻妻子才对。殊不知当我往下看的时候,原来那时先生年事已高,女儿钱瑗教授也已经是一个接近退休的大学教授了。在这里我发现原来,在父母的眼中,自己的孩子永远是一个孩子,永远都觉得是那么天真可爱,喜欢向父母撒娇。其实《我们仨》期初是杨绛先生的女儿钱瑗教授写的一些随笔日记,目的就是在自己病中写下家庭的回忆,结果只写下了五篇就离开人世了。

在书本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先生与丈夫到牛津后的那些小事情,结识的朋友,包括家人的一生是怎么开始的,书本都详细介绍了一遍。书中的内容着实打动了我的心,一家人的欢声笑语似乎还浮现在眼前,每一句话都在告诉读者:我们家庭很幸福很平凡。但是这个家却在一瞬间消失了,先生的余生是多么寂寞。无法想象在丈夫女儿相继离开的日子里,先生是如何坚强的在这个世界上,带着思念生活着的。

如今,先生已经仙逝一年多,应该在天堂上找到女儿和丈夫,一家人重新在一起了吧~感谢你们一家人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希望世间所有家庭都能幸福美满的生活着。

我们仨心得 篇6

初识杨xx先生,是那段时间微信圈频频转发的百岁感言:“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好洒脱,好骄傲,好自信!怎样的女子一直被世人尊称为先生?怎样的女子经历百年,与世无争,平静如水?我很好奇。

再次结缘,是侄女书桌上的《我们仨》。静静地躺在那,一袭浅咖色外装,上方隐隐透出一家三口的名称,没有其他任何装饰,简单素雅,正如先生其人——朴素亲切。我很喜欢。

翻开目录,“我们俩老了”“我们仨走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将此书分为三个部分,一种淡淡的忧伤从字间缓缓流出。一个不平凡的学者家庭平凡的生活记录,从两个人的相守相助,到三个人的相聚相失,再到一个人的孤独回忆。也许在杨先生看来,并不孤独,而是充实和温馨的回忆,那般从容,娓娓道来,平静诉说。然而,平淡朴实的文字却让我几度揪心,喉头酸涩,怎么也压不住眼泪的涌出。在连续三个深夜的捧书间,我更多的是以一个母亲、一个女人的身份来感受杨先生内心的情感。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从钱钟书先生生病住进医院开始,梦便开始了,并且怎么也梦不完。囫囵初读时,我还疑惑:古驿道是哪?怎么反反复复出现客栈、船?地点的变换让我摸不着头脑。直至老人小孩安睡,整个房子里清静得只有自由的我时,才嚼出这梦幻与现实的代名词。船,钱钟书躺在船中,311号,种种信息表明船就是医院的病床。船缓缓而下,正寓意着钱先生的病每况愈下;而“我”在女儿和丈夫先后生病住院至去世的四年半里不停奔走,家只是偶尔停留且缺乏温度的客栈;古驿道便是来往于家和两所医院之间的路,是送走至爱的女儿和先生的过程吧?柳树的绿了又黄,黄了又绿,花开又花落,不正像丈夫和女儿的生命在数年间慢慢枯萎,不正像杨绛的心情,低落又抱有希望,那份依恋难舍吗?我想象不出对于近九旬的老者来说,这样的境遇是何等的无奈无助无力和残忍凄怆。多难哪!所以,在杨先生的笔下,在“我们仨走散了”中,多次出现劳累的梦、沉重的梦、疲劳的梦、哀痛的梦、精疲力竭的梦……看似虚幻,实则真实得可怕。这虚实之间,亦幻亦真,是否是她不愿接受现实,期待只是一场梦的心里渴求呢?文字没有刻意的遣词凿句,但字字能钻入你的心底,渗透到骨髓,让你体会到无法言喻的切肤之痛。

好在,第三部分能让你逐渐温暖起来。“……我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我又找到了百岁感言里的感觉:好满足,好骄傲,好自信!如果说第一部分是一个真实的梦,第二部分是虚实结合,那么第三部分便是真实的再现了。生活中的悲欢离合,点点滴滴:或奇趣,或温馨,或逗乐,或平淡,或起伏……如涓涓细流汇成长长的回忆和思念,感受得到杨先生对家的珍视,对家人的深爱。在我看来,最后的幸福回忆只是悲恸后的坚强,孤独的浓缩。然而,杨绛终归是杨绛,那份豁达和宁静,那份用百年经历参透世事万物的境界无人能读懂。

梦里,他们仨,不因散了而散了,三片瓣的花永远盛开在杨先生的心里……

我们仨和《我们仨》


我们仨和《我们仨》
薄暮黄昏中,翻开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如入芷兰之室。一件件别致温暖的平凡小事,一个个单纯温馨的生活点滴,让我的心充盈着一股莫名的感动、温暖与淡淡的忧伤。
这是一个让人仰止的精英家庭。爸爸钱钟书是 “博学鸿儒“,妈妈杨绛是戏剧家、翻译家、小说家,女儿钱媛是开创了英语“文体学“的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
这也是个朴素干净、与世无争的家庭。靠着妈妈杨绛的精心主持,这个家充满了温情。房间总是干干净净,毛巾折得有棱有角。生活中的钱钟书总是“做错事”,这时,柔弱的杨先生就会像个女汉子似的对他说:“不要紧,我会洗。”“不要紧,我会修。”

为了让丈夫、女儿集中精力做学问,杨先生挑起全部的负累;在丈夫病重和女儿住院期间,她每天都去探望;丈夫不能进食,她就打各种各样的果泥、肉泥来为丈夫改善营养,就连鱼肉也要用针一根根把刺剔除;丈夫、女儿相继去世后,她又用自己烛光般微弱的晚年时光,整理、发表丈夫的作品,写作女儿钱瑗未完成的《我们仨》……
然而,“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一九九七年,钱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未,钱钟书去世;“他们仨”从此失散了,只剩下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这真让人心疼,让人落寞,让人叹息……

“绮颖,吃饭啦!”妈在厨房里呼唤。出来只见爸已光着膀子坐在饭桌前喝汤。哈,我们仨!忽然想起钱媛的那句趣话“yeseat”,竟傻傻地笑了。又想起那句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纵然世界冰冷,但只要有家,我们依然能淡定自然地迈过风尘雨雪,在平淡柔和的日子中尝到生活本该有的甜美与幸福。
此刻,夜微凉,屋外,华灯已上。屋里,我们仨在默默地喝汤。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_读《我们仨》有感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_读我们仨有感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清醒地看到以前被我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我不知道杨绛先生先后目送唯一的女儿钱瑗和一生的爱人钟书离开世间后过着怎样孤独的生活,但在她92岁高龄时写下的《我们仨》,我却难以从中寻找到痛苦绝望,反而是从中透露的点滴温情与幽默让人羡慕足了这个学者家庭。

真正的爱情是什么?她的他,是生活上的呆人。他不会打蝴蝶结,他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像孩子一样一手抓。到了牛津,一下公交车就摔个狗吃屎。这样的钱钟书,或许是无法脱离杨绛的存在吧。果然,杨绛生钱瑗后,在医院住院,钟书每次去产院探望,都是苦着脸,扮委屈状,惨兮兮地说:“我做坏事了。”

倒吓了杨绛一跳,赶忙安慰他:“怎么了?”

原来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然后第二天。

“我把台灯砸了。”

“不要紧,我会修。”

“我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

“不要紧,我会修。”

柴静曾说,宽厚不是容忍,而是把你放进我的心里。杨绛也曾骄傲地说,她很骄傲,她守住了钱钟书的呆气。杨绛对钱钟书的爱,钱钟书对杨绛的爱,或许就是彼此之间的相守,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正直风暴、生死离别……无论暴风骤雨,依然相濡以沫;无论阴阳殊途,依然难斩挚情。眼睛为她(他)下着雨,心却为她(他)打着伞,这就是爱情。

她的他,是文化上的巨人。他的她,是个文学上的超人。他们上演的不是绿叶配红花,也不是娇弱女儿与全能丈夫的故事,他不愿做她的陪衬,她也绝不做个躲在丈夫身后的小女人。在他的眼中,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在她的眼中,他是最真的夫,最博识的学者。他才冠三梁,她艳压群芳。他们都是那么优秀,他们的告白不是嘶吼着我爱你,而是“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的情话,是“我们从此我们只有死别绝不生离”的厮守。这种爱情叫钱钟书和杨绛,学者的爱情,总是那么诗意。他们的爱情故事仿佛在告诉我:不要为了爱情去追求爱情,而是为了追求去追求爱情。而拥有这种觉悟的人,或许就得满腹经纶,心智超人吧。

史铁生曾说“地狱和天堂都在人间”。杨绛先生的天堂或许就是成了我们仨,她的地狱或许就是与“我们仨”失散。写《我们仨》中的杨先生已是形只影单,她说:“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在《我们仨》中仿佛难觅痛苦与绝望的踪迹,只是那压抑而来的淡淡的孤独与感伤触人心弦。当最爱的人离世后,杨绛先生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依然没有停歇,先后翻译《斐多》,写作《走到人生边上》等,可能这是一种排遣方式,但如此高雅的排遣方式又有几人能做到?知识是有重量的,能带着心一起沉下来。杨绛先生说:“我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走到人生边上,先生又说:“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该走了。”那种看透人生的淡定从容,是我们仨赋予的,也是知识沉淀的。

有人说,“我们仨”走了,后来便不再有“我们仨”。“我们仨”,三个执着在知识里的痴人,三个相爱厮守的性情中人,三个实在的平凡人。

最后附上一段摘自《我们仨》的语录:“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了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我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作者:郭幸妤

社会人事读《我们仨》的感想 【分享】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杨绛写的《我们仨》,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我们仨》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为满足您的需求,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编辑了“社会人事读《我们仨》的感想”,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社会人事读《我们仨》的感想【篇一】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一本回忆录,讲述了杨绛、钱锺书和钱瑗一家三口平淡的生活。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一个梦开头,第二部分是一个亦真亦假的梦,钱先生生病,圆圆生病,杨绛奔波在老伴和爱女之间,最后圆圆先走了,钱先生也走了,“我们仨”走散了,第三部分是完全真实的故事,讲述了钱钟书和杨绛婚后工作,爱女出生直至钱钟书和钱瑗相继离世的人生历程。

钱钟书和杨绛婚后到英国留学,后又回国,他们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他们把平淡的生活当作是“探险“,在”探险“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没有主题,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交流什么,这是多么让人羡慕的夫妻。

爱女圆圆的出生,给家里带来了许多的快乐,圆圆虽然从小体弱多病,但是生活很乐观,喜欢“格物致知“的观察事物,是父母的小棉袄,重病期间,都不忘叮嘱妈妈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卡片。我仿佛看到了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声笑语,有趣味。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句平实的话语,却真真的感受到了那份沉重的爱和刻骨铭心的思念。现在的人们都太忙碌了,不断的追求想要的,却忽视了平淡的美丽。我们有理想,有追求,不停的奔波忙碌,抱怨生活中工作中的不满意,却没有认认真真的体会身边人带来的快乐和乐趣。

社会人事读《我们仨》的感想【篇二】

《我们仨》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关于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这个严严冬日,它似一抹春风,带来别致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整整一个寒假。

这本书是作者对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我们仨,正是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

这本书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我们仨》上,无论是他们的照片、诗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挚和感动,细细地翻过一页页,心中似乎已被填满了。杨绛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滴滴却是被真切地记录下来,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社会人事读《我们仨》的感想【篇三】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只念其一二。”今天听过最有意义的话,记住生活中美好的部分,好平平安安度过这漫漫岁月。

真是好巧,刚翻出一篇旧文章来正准备另存为新的稿子,结果发现居然是北京生活记录的第一篇。而上段话正是那篇的结尾。看着自己当初来北京的一些体悟,还有文章中出自杨绛的这句话,真感觉缘分如此奇妙,正愁苦不得解脱的心情,也突然被莫名安抚了一顿。

看这本书前,对钱钟书和杨绛两位先生的印象,大概就是两位学识渊博不求名利的两位老人。看过书后,对两位先生的崇敬之情又多了许多细节,譬如爱书如命又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朴实平和与世无争的处事风格等等。另外,一家三口经营生活和婚姻的小细节,也让我这个准妈妈有了颇多感悟。

在书中,杨先生大致叙述了从夫妻俩去英国读书,到后来回国,经历各种战争和政治运动时期中的家庭生活。虽然有时候时局危急物资紧张,一大家人挤在一套房里应该也不很不容易,可是从文章字句中,却没有一丝辛苦艰难的感觉,所有的困难像一阵微风,吹过就过去了,就这么波澜不惊地度过那些艰难甚至惊恐的岁月。推及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国破家亡的危险是完全不用担心,家境普通却也能从容生活,比上不足比下也是有余的。可是,消极的情绪总是不时折磨自己,既不满意现状,也对未来忧心忡忡,总是没法简单快乐的过日子。这样的状态自己也很不喜欢,却总是被消极情绪左右,备受其苦。看看杨先生的经历,也许还是得沉浸在某些事务中,才能从忧虑中解脱出来吧。所以重新写起文章,希望能调整自己的心态。

读 《我们仨》有感


一九九八年,杨绛的先生钱钟书去世,一生的伴侣,疼爱的女儿都相继离世,杨绛的晚年情景非常让人难以体会。在人世的伴侣去世后四年后,结成了回忆录《我们仨》。

我从前也阅读过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书,对他们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语文书中的《老王》,导致我一直以来都认为这些写作大家的生活离我是很遥远很遥远的,可当我偶然阅读的时候,我认为杨绛更像是一个亲切、和蔼的奶奶,她笔下的语言温馨地描绘了他们一家三口,但更多的笔触间我还是读出了千辛万苦,读出了无可奈何,更读出来深恶痛绝,看这段:“但我没有意识到,悲痛只能啼哭,还有钟书的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老人的眼是干枯的,只会为心上人流泪”。现在她的悲痛欲绝,她的无助,却没人劝慰,她的钟书先生不在了,老人的眼睛连泪都流不出来。

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从书中,我读出来中国几十年间的风雨历程,一家人的相濡以沫,相亲相爱,它诠释了幸福原来,原来最美好的样子,告诉我们如何得到幸福。看看杨绛、钟书先生的风风雨雨,不论怎样的苦难,怎样的逆境中,永远都是一个幸福的家庭。读到开心处,我会欢笑;读到伤心处,我会落泪;读到离别,我会心酸;读到家常,我会感同身受,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魅力吧!

杨绛被钱钟书先生成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他们生活在那个艰难的时期,依旧过着幸福的人生,体味着生活的快乐,他们三个的普通,跟现在的许多家庭一样,一家三口,粗茶淡饭,温馨简单。

我们处在这个安定的时期,更要创造像他们一样的幸福!(徐子晨)

读后感《读《我们仨》个人心得感想》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们仨》个人心得体会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