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上学记的读书笔记

上学记的读书笔记

读书:何兆武的《上学记》读书。

书是人的好朋友,它帮我们打开世界的一扇窗。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不同的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这些瞬间即逝的收获,就是我们写读书笔记的基础。怎么写好一份优秀的读书笔记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读书:何兆武的《上学记》读书,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上学记》是著名作者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何兆武的《上学记》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www.dhb100.com

何兆武的《上学记》读书笔记1

《上学记》是何兆武先生一篇口述形式的回忆录,叙述他49年以前的求学之路。书不厚,200多页的样子,大约2天时间就能读完。叙述的风格深深烙着何先生的性格特征:恬淡、平静,但骨子里透着一种坚韧。由于之前受《南渡北归》的影响,对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尤其是西南联大的故事颇感兴趣,何先生的书很快吸引了我。读罢此书,心里有一种难以言述的感慨和向往,之前看完《南渡北归》后积留在心中的那股“气”似乎一下子被引发了,不吐不快,说说我对本书、作者和那个时代几点最深的印象。

一、幸福

何先生的话语中充溢着幸福感,这是他的人生哲学,享受喜欢的事,不强求成绩,只是因为喜欢而沉醉,这是多么惬意的心境。记得自己在读研时,导师送了“不功不利,不焦不躁”八个字以勉励我,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接近这种境界,但越刻意的结果却是渐行渐远。曾感觉自己可能一辈子与这种心境无缘,但何先生的书又让我感觉到希望。他告诉我们,幸福不是闭门造车,幸福也不是用各种世俗的成功标准来衡量的,幸福是一种涅盘,只要你保持一种自己会越来越好的希望并经受了生活的洗礼,你就是幸福的。我现在学习,工作,心中有一种自己会越来越好的期盼,而且这种感觉有时很真实可以触摸到,虽然也经常被一些烦心事所搅扰,但总得趋势是好的,我希望自己能保持这股热情和势头,用越来越好的希望支撑起一种平和的心境,让自己在生活中变得成熟和强大。

二、朴实

何先生读书时的学风是非常淳朴的,虽然战火纷飞,但学生们都能静下心来学习,所以何先生说他一生中最快乐的读书时光中的大部分都是在西南联大度过的。淳朴的学风有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不势利、不物质、不攀比,不会将家境作为划分地位的标准。何先生特别说了几个同学,比如孙念增,他的`祖父曾是清朝的尚书,此外还有北洋总理的孙女,蒋介表姐的孩子等,都是赫赫显贵之家,但子孙毫无骄矜之气,也和普通学生同学同住同吃苦,比之今天“四大名爹”的子女,实在让人感慨这社会到底在进步还是退化。想想自己,有时心中也难免会产生对金钱、物质、地位的欲求的“俗”气,看了何先生的书,对把持自己抵制一些庸俗的习气颇有帮助。

三、自由

比之今天的所谓名校和专家,何先生就读的西南联大可谓是真正的群星璀璨。这里有饱学博识的大师:陈寅恪、华罗庚、叶企孙、吴大猷、梁思成、梅贻琦、朱自清……,这里有冉冉升起的新星:李政道、杨振宁、王浩、殷海光……,看着这一个个世界级的名字,何先生点出了英雄辈出的原因:自由。首先是教学模式的自由,老师上课可以不用教材,不限范围,往往信手拈来,不拘一格却又博大精深。其次是政治氛围的自由,从校长到学生,遵从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各种主义、思想、理念或激烈碰撞或高谈阔论,可谓是百家争鸣,畅所欲言。第三是用人的自由,学校真正实践着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不以文凭论英雄,像华罗庚、沈从文等人,均是连中学文凭都没有的,但学校却授之以教授之位,可见当时的学术风气是如何的开明。

记得《南渡北归》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读完《上学记》后,我更清晰的感觉像何先生那一代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思想以及他们对于人生的“悟”对于今天的我们,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只要用心去阅读,我想,每个人都能从他们身上收获良多。

何兆武的《上学记》读书笔记2

何兆武的《上学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书,在于它是由何先生口述,由他人记录整理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由于何先生过世了,只能有旁人帮忙抄写。其实不然,我想何先生是有意而为之,这种写法有一种妙处,那就是有一种亲切感,平易近人,感觉就像是和作者本人面对面的交流,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这也是《上学记》的核心、精华所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其一,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当时的学生,各持己见,但是面对分歧,他们最多争辩,绝不会将情况恶化成吵架。然而,为什么会有如此自由自在的环境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之间的友谊良好。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自由的环境造就了学术的多产!其二,就是西南联大的教学状况了,何先生对此有否定,但大体上是肯定的。这些教授们表现的也比较“自由”,很多教授上课不像现在的老师一样兢兢业业,讲义都不带,高兴讲到哪就到哪,更有甚者,像现在的学生一样,来上课还得看心情。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教授的个性不应该在讲台上发挥的这么淋漓尽致。

西南联大出了很多大家,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首先,西南联大的生源较之其他大学,不能说最好,但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其次,西南联大的周边环境比较偏僻,学生们除了在学校一心向学,毫无其他去处。然后,教授们虽然有点喜欢耍性子,但他们的水平非常不错,他们能传给学生知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认知水平高了,在学术上才能有更高的造诣。最后,西南联大的教学规模属于小班教育,众所周知,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学生和老师能处于更活跃的互动之中,很多新创意、新想法也随之迸发而出。

《上学记》为我们了解近代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若是何先生能再写一部《上班记》之类的书讲述一下工作的生活那就更好了。

何兆武的《上学记》读书笔记3

谢谢谢璞老师的推荐,让我又多读了一本好书。

这几天上班回来都会抽点时间看下《上学记》,没多久就看完了。这是一本小书,类似随笔,是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主要是讲述何兆武老教授大学时代的一些人和事。书中谈论了许多东西,谈的最多的是关于幸福。

什么是幸福?何兆武老教授是这样认为的: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是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在书的另外一处他又强调,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一个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越来越美好,一个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这就是他的幸福观。他的幸福观是把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起来,不光是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整个社会的前景也是更加美好的。当我把何兆斌老先生的幸福观与几个朋友分享后,他们有点不理解。

关于幸福,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个人人生观的一部分。以前,没有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只是简单的想过,幸福是一种状态,必须是现代式,而不是过去式,仅此而已。至于什么是幸福,我没有想过,甚至没有想过能找个好工作、可以买房买车,这就是幸福。

这些年,整个社会对幸福这个词也很关注,经常谈到幸福指数。前段时间一部电视剧《幸福来敲门》又引起社会对幸福这个词的热议。我们谈论着自己的幸福观,有人说幸福就是幸福就是猫吃老鼠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是一种网络说法,更多还是谈及自己的生活、事业、爱情、亲情等等。

我的幸福是什么呢?我想我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了。这是对自己的负责。

何兆武的《上学记》读书笔记4

一直都很喜欢西南联大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因此这些年断断续续的看了那个时代很多人的回忆文章。有名的无名的,杨绛的,赵元任夫人的,张中行的,沈从文的,还有很多其他想不起来名字的。慢慢的对那个时代的人事有了粗浅的了解。尽管有钱钟书《围城》的嘲讽在,但无可否认那个时代的读书氛围好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那个时代老师象老师,学生象学生。因为自以为了解的不少了,所以在书店第一次看到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时,就没有放在心上。

过了些日子在网上买书时看到大家的评论,心里一动(幸好这一动,不然就失去一次好的机会了),于是捎带着也买了一本。然后在看厌了那些理论书籍后一口气看完了这本口述史。

唯一遗憾的是何先生的回忆到解放就戛然而止了。据说还有一本《上班记》,但要到什么时候出版,现在还是未知数。其实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很多回忆都是在49年结束了。我们明白这个意思。

何先生说:平生读书最美好的岁月只有两度,一次是从初二到高一这三年,另一次就是西南联大的七年。余生也晚,他说的时光我们都赶不上了。想想自己的读书岁月要说美好还真的是没有。

所以他一回忆起联大的七年我就忍不住要妒忌。联大7年,读了四个系,真是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呀。我的大学时光真是贫乏的几乎无事可述,如果说要勉强回忆大概就是在那个图书馆里发现了《古诗源》。也没碰到什么可以大大回忆一番的老师和同学,当然自己也不是个好学生。因为《古诗源》同我的专业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何先生说:旧社会没有标准教科书,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各个老师教的不一样,各个学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我觉得这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讲,至少比死盯着一个角度要好的多。“转益多师是吾师”,学术上独尊一家,其余的都一棍子打死,那就太简单化了。人类的文化也是这样,什么都绝对化、纯粹化总是很危险的。

这段话真应该给那些出标准答案的人去瞧瞧。给那些僵化的脑袋一个新的思路。少年儿童的许多奇思妙想就是在这种标准答案里被扼杀的。于是大家都整齐划一,好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所以有朋友说要送孩子去国外上学,虽然担心孩子会学不好中文,但为了让他们有个健全的心灵,这样做还是很合适的。

何先生说: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对这段话我是举双手赞成的。但现实大过天,生存是第一位的。我们的家长和我们自己都是实用主义者,衡量一件事的意义是经济先行的。

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古代到还不至于如此实用主义。于是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出什么大家,最多是大匠。几乎什么事都要同经济扯上关系的社会我觉得很是恐怖,这意味着我们要失去许多不能用金钱衡量的美好的东西了。小朋友从小背唐诗不是为了陶冶情操,而是为了在众人面前炫耀孩子的记忆力。很小的孩子就要去钻研奥数,学钢琴,美术是为了在升学时有分可加,这些事说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却是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对数学语文和音乐美术会有感情吗,会觉得心所向往吗,不会。就象郎朗在自传中说练琴到要自杀,从此看他弹钢琴我就觉得很心酸。我不能想像莫扎特小的时候有练琴练到要自杀吗?所以这个时代只能是娱乐精神,只能是无聊加空虚了。何先生所向往的幸福自然也不是我辈可企及的了。也只能跟着先生的记忆向往一下。

据自己这些年的读书体会,个人回忆的历史往往比那些写在正史中的定论更为可信。何先生的回忆又再次证实了这个观点。

这里还要插几句同这本书无关的话,今年大片云集,我立马晕菜。有些片子基本上只能远看,不可近观。特别是号称文化大片的更是不敢了。如果直言自己就是搞笑娱乐的到也不错,至少实在。最怕的当然是认为自己可代表一种文化的。额的神呀。

何兆武的《上学记》读书笔记5

我在读《上学记》的时候,想起我的大学,想起刘涛,想起曾在一起读书和胡侃的快乐时光。当时我们都是一穷二白,却觉得很幸福。我记得有一次和陈凯揣着十几块钱跑到金硕果饺子城里,连成套的碗筷我们都不敢拆封,最后好像是吃了两盘饺子出来了。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另一个段子,一哥们儿跑贵和去,溜了一圈,只买了一瓶矿泉水出来了。好多地方,真不是适合去,虽有奢华,却无快乐。

因此,我是多么怀念与刘涛、与寇才加、与赵宝剑等伙计们在粱庄大街西口的扎啤摊喝掉两桶扎啤的日子。当时,也是风和日丽的春天。那时,总觉得将来是像春天一样美好,总有很多时间可以去书写精彩的人生旅程。

那时,心中总是鼓荡着希望,觉得生活很幸福。

当时刘涛也跟我提起几次,《上学记》写得怎么样怎么样。这两天在读这本书,真让人有穿越之感,刘涛是不是就在昨天,谈论这么书怎么样来着?

书归正传,何兆武的《上学记》很好读,因为是口述整理,又是大家的口述,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看书就跟小时候看《故事大王》一样,有趣味又长知识。这本书让人了解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不幸与幸福(建国之前)。

何兆武在书中说:“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当时,虽然国家不幸,但何兆武他们对未来社会和国家抱有信心和希望,因此幸福与他们同在。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我记得高中时写了两句话:“美丽,在于不可预测;痛苦,在于无法掌握。”往前看,若前方总有希望,那日子该是美丽的,幸福的;但同时,梦想有可能没有按照期望实现,那日子又充满了痛苦。在希望和痛苦的交相辉映中,在吃饱了不饿,记性没有忘性好的悠悠日子中,老之将至,于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人生代代无穷已,也不知道是幸福不幸福了。

如作者回忆老友王浩,“王浩一生都着意追求幸福,始终没有追求到;最不着力的方面让他轻松就得到了,给他带来了荣誉,可那并不等于幸福。”追求的,反而不容易满足,所以幸福不在于目标,而在于过程。幸福不在于所追求的东西,而在于对追求赋予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未来可以很幸福,因为可以畅想;为什么过去很幸福,一篇旧文,一张老相片,使人越寻思越有味道,时光使人越咀嚼越有味道。

生命的存在,非有一些载体不可,比如亲人,比如故乡,比如日记,比如自己读过的书。人的记忆不可能塞满经历过的所有事情。

但是,幸福除了以过去和未来的方式存在,还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在当下的时间中迷失。比如,读一本喜欢的书,看一部喜欢的电影,和知己交谈,会忘掉自己,忘掉时间,忘掉世界,只如游鱼一般存在,不知身居何所,不知今夕何夕。

很多人追求做幸福的加法运算,但往往不可得;知足者常乐,若做减法运算,就该好好发现并珍惜幸福了,比如,自己的身体健康能有多久,跟亲人在一起的时候能有多久,青春会流连自己多久,春江花朝秋月夜还剩下几重……

何兆武的《上学记》读书笔记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读书模板:2024的《上学记》读书


《上学记》是部口述作品,仔细阅读《上学记》这本书后,也越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那么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带来2024的《上学记》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http://m.dhb100.com

2024的《上学记》读书笔记1

近日,阅读了《上学记》,印象深刻。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对最精彩的回忆留给了西南联大。那一代人成长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学子的理想都很单纯,那就是赶走日本鬼子,建立民主的新中国。单纯并不代表没有生机,单纯也不是简单的代名词。建国后出身的人,特别是70后、80后,更是无法体会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情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从《上学记》一书中,我触摸了70年前我们中国学子的理想和追求。近百年来,伟大的中国人一直都渴望自由,渴望解放,争取民族的发展空间。有思想、有理想的人,越在艰难坎坷的环境里,越会振作精神,积极思考。像何兆武这样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土地!

你说,能不使人感动不已吗?想想前辈们舍生忘死的付出,才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难道不应该更珍惜自己的生活吗?我们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这更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幸福啊!

2024的《上学记》读书笔记2

谢谢谢璞老师的推荐,让我又多读了一本好书。

这几天上班回来都会抽点时间看下《上学记》,没多久就看完了。这是一本小书,类似随笔,是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主要是讲述何兆武老教授大学时代的一些人和事。书中谈论了许多东西,谈的最多的是关于幸福。

什么是幸福?何兆武老教授是这样认为的: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是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在书的另外一处他又强调,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一个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越来越美好,一个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这就是他的幸福观。他的幸福观是把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起来,不光是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整个社会的前景也是更加美好的。当我把何兆斌老先生的幸福观与几个朋友分享后,他们有点不理解。

关于幸福,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个人人生观的一部分。以前,没有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只是简单的想过,幸福是一种状态,必须是现代式,而不是过去式,仅此而已。至于什么是幸福,我没有想过,甚至没有想过能找个好工作、可以买房买车,这就是幸福。

这些年,整个社会对幸福这个词也很关注,经常谈到幸福指数。前段时间一部电视剧《幸福来敲门》又引起社会对幸福这个词的热议。我们谈论着自己的幸福观,有人说幸福就是幸福就是猫吃老鼠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是一种网络说法,更多还是谈及自己的生活、事业、爱情、亲情等等。

我的幸福是什么呢?我想我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了。这是对自己的负责。

2024的《上学记》读书笔记3

这几天上班回来都会抽点时间看《上学记》,没多久就看完了。这是一本小书,类似随笔,是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主要是讲述何兆武老教授大学时代的一些人和事。书中谈论了许多东西,谈的最多的是关于幸福。什么是幸福?何兆武老教授是这样认为的: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是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无能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在书的另外一处他又强调,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一个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越来越美好,一个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这就是他的幸福观。他的幸福观是把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起来,不光是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整个社会的前景也是更加美好的。当我把何兆斌老先生的幸福观与几个朋友分享后,他们有点不理解。

幸福,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个人人生观的一部分。以前,没有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只是简单的想过,幸福是一种状态,必须是现代式,而不是过去式,仅此而已。至于什么是幸福,我没有想过,甚至没有想过能找个好工作、可以买房买车,这就是幸福。这些年,整个社会对幸福这个词也很关注,经常谈到幸福指数。前段时间一部电视剧《幸福来敲门》又引起社会对幸福这个词的热议。我们谈论着自己的幸福观,有人说幸福就是幸福就是猫吃老鼠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是一种网络说法,更多还是谈及自己的生活、事业、爱情、亲情等等。

我的幸福是什么呢?我想我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了。这是对自己的负责。

2024的《上学记》读书笔记4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甚至于大学的学生时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上学记。读何兆武先生的一本《上学记》,让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在忆往昔年少时光的同时更感慨于当下中国学术氛围的不自由。我们的上学记与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相比,或者更加多姿,但却少了些许自由的学院自由因素。

何兆武先生在书中写到:“那几年生活最美好的就是自由,无论干什么都凭自己的兴趣,看什么,听什么,怎么想,都没有人干涉,更没有思想教育。我们那时候什么立场的同学都有,不过私人之间是很随便的,没有太大的思想上和政治上的隔膜。”他说这是他在西南联大最美好的读书时光。教师的聘任不以政治信仰和学术见解为标准,他们上课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讲课近乎绝对自由,没有人要求他们应该讲什么或不应该讲什么。学生的权利也得到充分的尊重。何先生曾说“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这大概就是西南联大能在国家灾难深重的同时培养出大批国家栋梁的原因。

而当下中国的学院氛围确实截然相反的,自国家把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以来,成果未曾有多大改变,高考仍是打着“素质教育”幌子的“应试教育”,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灌输教科书知识。学生每年的阅读量相比于以前,相比于同时代其他国家,大大的落后了。学生的思维被局限于“标准答案”、“模板参考”等等,乃至于我们都是类似于古代科举制的高考制度下的高分学子。但走出大学,走出国门,却变成实践能力低分的学子。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学的知识无法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指导实践。更深层的原因呢?因为中国的学术氛围不自由限制了学子思维的培养。

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希望在我们后代孩子的上学记里,学术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唯有如此,中国的未来才能进步,才能更富强!

2024的《上学记》读书笔记5

何兆武的《上学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书,在于它是由何先生口述,由他人记录整理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由于何先生过世了,只能由旁人帮忙写。其实不然,我想何先生是有意而为之,这种写法有一种妙处,那就是有一种亲切感,平易近人,感觉就像是和作者本人面对面的交流,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这也是《上学记》的核心、精华所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其一,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当时的学生,各持己见,但是面对分歧,他们最多争辩,绝不会将情况恶化成吵架。然而,为什么会有如此自由自在的环境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之间的友谊良好。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自由的环境造就了学术的多产!其二,就是西南联大的教学状况了,何先生对此有否定,但大体上是肯定的。这些教授们表现的也比较“自由”,很多教授上课不像现在的老师一样兢兢业业,讲义都不带,高兴讲到哪就到哪,更有甚者,像现在的学生一样,来上课还得看心情。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教授的个性不应该在讲台上发挥的这么淋漓尽致。

西南联大出了很多大家,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首先,西南联大的生源较之其他大学,不能说最好,但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其次,西南联大的周边环境比较偏僻,学生们除了在学校一心向学,毫无其他去处。然后,教授们虽然有点喜欢耍性子,但他们的水平非常不错,他们能传给学生知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认知水平高了,在学术上才能有更高的造诣。最后,西南联大的教学规模属于小班教育,众所周知,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学生和老师能处于更活跃的互动之中,很多新创意、新想法也随之迸发而出。

《上学记》为我们了解近代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若是何先生能再写一部《上班记》之类的书讲述一下工作的生活那就更好了。

2024的《上学记》读书笔记

读书模板:阅读小说《米小圈上学记》的读书


《米小圈上学记》是当代最新爆笑小学生日记,《米小圈上学记》这本书让我们感受了纯真与友谊。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阅读小说《米小圈上学记》的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www.dhb100.com

阅读小说《米小圈上学记》的读书笔记1

钱晨语阅读第193天《米小圈上学记》班级里,米小圈他们要自己选自己的同桌,如果他想了一个同桌就写在纸上,要是,他写的那个同桌,也想跟他坐,那就可以当同桌了。可是,米小圈有很多选择,但是他随便写了个李黎,结果真和她做同桌了。我们要想好了再写,不要胡乱写,不然事情会成真的。

郑一诺阅读第174天《德国寻宝记》印第安那.琼斯寻宝时太冲动了吧,你不会怕别人先领先一步吧。请你不要那么冲动,做事要静心。

吴承翰阅读第178天《伊索寓言》我们每天都依靠自己的爸爸妈妈,要是有一天爸爸妈妈都不在了,我们还能丰衣足食吗?

章钊豪阅读第166天《没头脑的狮子王》书中讲了一个道理,就是如果太阳没了,世界上就没有了,生命没了植物,所以太阳是非常搞怪了,如果太阳过多就会导致太热,而把植物都渴死。

张于铮:阅读第203天《元朝》之《忽必烈消灭大理国》忽必烈率领军队,奋勇向前,突破了大理国的天险金沙湾。后来又率领一支军队出现了极其陡峭的的大理()都城,消灭了强大的大理国。这样大大增强了蒙古的国力,为灭强宋打下了基础。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一定要付出努力、智慧或是英勇的。

严艺童阅读第184天《淘气包马小跳》之(超级市长)。第二篇:成绩好的不是很好的,成绩不好的不是很不好,我们要看快乐孩子的成长。

张正阅读第203天《智慧启蒙故事》之“奇妙的粉笔点”。当作者还是一个高二的学生时,英语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粉笔点”,问同学们,这是个什么?同学回答,这只是黑板上的一个粉笔点。这里令我十分惊讶,这还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星星、小石头、猫头鹰的眼睛。这就如一名著名教育家所说,孩子入学像个问号,毕业就像一个句号。

阅读小说《米小圈上学记》的读书笔记2

最近,我读了很多课外书,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米小圈上学记》,这本书是“米小圈”写的上学日记,在这本书里记录了米小圈做出各种各样有趣的事……

有一次,上美术课,老师要求同学们画萝卜,米小圈心想:“这么简单,比白菜好画多了。”他第一个举起手来,兴高采烈地说:“老师,我画好了。”老师看到后说:“米小圈,我让你画萝卜,你画气球干嘛?”哈哈哈……

还有一次,米小圈穿了一双刚买的白色带金边的球鞋来学校。“听说踩了新鞋会交上好运哦。”不知道谁说了一句,结果他们班的男生每人都在米小圈的白色球鞋上踩上一脚。后来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说:“米小圈,你的灰色球鞋很漂亮嘛。”全班同学都笑的前仰后合。

再有一次,他们班办“头脑风暴大赛”,老师提问米小圈:“中国最长的江是什么江?”米小圈说:“长江”。老师又问:“那最高的山呢?”“高山”。全班的同学笑的差点背过气去。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米小圈是个搞笑,乐观、活泼的孩子,他和同班同学相处的也很好,每天都很快乐。以后我也要做个能给别人带去快乐的人,做个乐观的人。

阅读小说《米小圈上学记》的读书笔记3

《米小圈上学记》是妈妈送给我的儿童节礼物,今天终于寄到了。我迫不及待地拆开礼盒,取出新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书中的故事真有趣,笑得我肚皮都痛了。有一次,米小圈妈妈想换手机,没想到米小圈爸爸慢条斯理地说:"手机没坏就不能换!"后来,小圈妈妈手机真的不小心摔坏了,她想:"这下就可以换新手机了。"米小圈爸爸说:"我帮你修修。"米小圈爸爸居然把一张创可贴贴在手机上,说自己修好了。米小圈妈妈看后彻底无语了。哈!米小圈爸爸太抠门了!人摔伤了,可以用创可贴,手机又不是人,怎么能用创可贴呢?

还有一个叫王聪聪的男孩,他爸爸让他一直埋头学习,聪聪连玩的时间没有,很不开心。后来,米小圈告诉聪聪爸爸玩是很重要的,聪聪爸爸终于允许聪聪写完作业和同学们一起玩了,王聪聪获得了美好快乐的玩耍时光。

这本书趣事连连,让人看了哈哈大笑,回味无穷。书带给无限乐趣,我要读很多很多本书,做一名优秀的小读者。

阅读小说《米小圈上学记》的读书笔记4

暑假里我看好几本书,我最喜欢看的就是《米小圈上学记》了,这本书里面有许多新鲜有趣的故事。有一次,米小圈在路边捡到了一只小松鼠,就把它带回了家。米小圈知道小松鼠最爱吃松子,就端来一盘可口的松子喂给它吃。他十分细心地照顾着小松鼠,可是小松鼠并不快乐。妈妈告诉米小圈,小松鼠的家应该在大自然,只有在大自然,它才能过得自由自在。

米小圈听了妈妈的话,把小松鼠送回了小树林。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米小圈很爱护小动物,是个乖孩子。我们要像米小圈一样善待小动物,因为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阅读小说《米小圈上学记》的读书笔记5

上学期,妈妈帮我买了一套《米小圈上学记》的书,我看了立刻就喜欢上了,我读完了一遍又一遍,每次看的时候我都会哈哈大笑!

在这本书里,米小圈刚开始不想上一年级,还想上幼儿园,因为幼儿园可以迟点起床,可以玩玩具,还不用写作业。最关键的是还有漂亮温柔的老师!

后来他上了一年级,认识了好多同学,有姜小牙,李黎,铁头······他们之间发生了许多快乐有趣的事情。

米小圈虽然每次考试成绩都不好,可是他从来不灰心,而且他有一个优点,就是坚持每天写日记,把学校里每天发生的事情全都记录下来。

妈妈告诉我,写日记是好习惯,不但能培养写作文的能力,以后长大了把日记拿出来看还是一个好的回忆呢!

我觉得这一点我要向米小圈学习!

阅读小说《米小圈上学记》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读书:何兆武的《上学记》读书》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上学记的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