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桃花扇读后感

桃花扇读后感

《桃花扇》读后感。

书是人的好朋友,它帮我们打开世界的一扇窗。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书笔记,如何在读书笔记中全面的总结自己的收获呢?小编特别编辑了“《桃花扇》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扇》读后感

千古叹兴亡,化作酒一壶。谁记血桃花,空牖独望北。

我读完《桃花扇》后作诗一首,赞明朝奇女子李香君。我生平第一次写诗赞人,赞的还是历史名人,不足的地方太多,实在羞于展出。然而,正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才鼓起勇气呈给杨子怡老师过目。

我小的时候便听过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但一直没有深入地研究过她的生平。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月出版的《桃花扇》填补了这个小小遗憾。在这本书中,我被李香君的血溅白绢扇的崇高气节所打动,被柳敬亭、苏昆生的重义、爱国、坚贞所感染,被史可法的忧民爱国、舍生取义所震撼。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终于知道“桃花扇”原来是由李香君的鲜血点染而成,扇子本身的情深意重加上鲜血染就的坚贞不屈,成就了《桃花扇》的传奇。

孔尚任老先生借李香君、侯方域二人的离合,写对明王朝的兴亡之感。全书用李、侯二人的爱情为线索,记叙了明朝末年江南地区的历史,以细腻的笔触把当时的儒士、优妓、爱国将领及奸宦佞臣跃然于纸上。孔老叹兴亡的同时,还借侯方域、史可法、左良玉等人表达出自己对明朝灭亡的思考,给历史剧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活水,他的勇气、他的胆识、他的创新之才令所有读过他作品的读者倾佩不已。

依据我个人的观点,全书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听稗—修札;第二部分:投辕——沉江;第三部分:栖真—余韵。我的划分标准是:第一部分主要写李香君、侯方域的爱情和复社文人的日常交往,穿插了很多的行酒令、谚语及风俗习惯的描写,给人以轻松畅快之感。第二部分主要写政局的风云变幻以及人物的飘摇命运,这部分的主题思想是深深的国恨家仇和凄美的爱憎离别,给人以沉痛之感。第三部分记叙了主人公们逃亡至栖霞山后从此隐逸的经历。我对这一部分有两种感觉:一、孔老未能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把象征坚贞爱情的桃花扇借张薇之手毁掉并让李、侯二人出家。这一情节让关心二人爱情的我痛惜悲叹。二、以苏昆生、柳敬亭、老赞礼的闲叙兴亡事作结尾,有着悠远清淡的意境,又令我回味无穷。这一部分很复杂,值得进一步研究。

以上便是我初读《桃花扇》后的感想。我相信在阅读第二次的时候能够对这些人物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能够自行解开杨文骢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的疑惑,能够真真正正地理解孔尚任的创作意图。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桃花扇》读书笔记


《桃花扇》是一部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桃花扇》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的阅读。

《桃花扇》读书笔记一

《桃花扇》应该是几部古典戏曲中,观众最为陌生的一部,然而却是现代戏曲舞台的宠儿,在各种戏曲中变换着身姿,经久不衰,更被那些艺术名伶们反复吟唱。这部写于清初的戏曲著作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又像是作者的自述,“国破家亡风飘絮”面对山河动荡,朝廷更迭,几经国破家亡,最终勉强苟活了下来。生在清初的孔尚任与其他从旧时朝廷走出来的人们一样,自己的国已不国,委身外夷脚下,不胜滋味,只能寄情于诗赋。有时人们又不免窃喜,倘若没有这时代的更迭,又那里能得到这样一曲百唱不厌的戏曲佳作呢?国虽不在了,心依存,志犹在,古人们的辛酸成长起来是后人望尘莫及的志向。

回到书中,即便是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主人公的侯朝宗依旧踏歌江南,美人在怀,好不风流。却又写得文字,抒得豪情,广结有识之士,深受众人敬仰。奈何新婚的余温还未消散殆尽,遇上奸人陷害,身家唯恐不保,只得仓皇逃走。这一走便是此去经年,归期无望,这一走,只留得闺中美人独自饮泪,幸得盟誓之扇陪伴左右。国家的动荡终于连江南的乐土也被踏破了,本想偏居江南一隅的南明也在外敌的金戈铁马下渐渐倒下了。美人在命运的面前挣扎的抬起头,痴候良人归来,却有小人想得渔翁之利,将其推到那些徒有家财万贯的贼人之手。为表忠贞,美人自刎表之,血溅盟誓之扇,后有贤士顺着血滴画出一折桃花,至此《桃花扇》成忠贞之帅,流传后人,在夹缝中苟活下来的美人从此隐于山林。又是多少年的动荡,南明再也没有残存的余力,清兵的旗帜已经横扫中原,国终究是灭了,国也终究是另有了,只是,人事无常,昔日已不再。也不只是命运的捉弄,或是缘分尚存,男女主人公最后竟在出家的寺中重逢,纵使千言万语,竟也无语凝噎,只一折《桃花扇》能解衷肠。

戏的结尾带着悲剧的音韵,却也算的是最好的结局了。古人们在追寻爱情的时候总能表现出后人所不能想象的坚韧,换在今日,或许,命都将没有了,何谈追寻。往日的贞节烈妇之词早在鲁迅的时候就被人们所摒弃了,我们的国家衰亡从来都不是靠着这一档借妇人之说来战斗的,那不过是男人们在国将不国的时候为自己找寻的借口罢了。但当我们坐下来冷静地思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并非全然如此。国将不过之时,除了一派悲天悯人的氤氲之词,人们再也听不去其他,也看不得其他。因为国终究是灭了,纵有肝胆豪云,依旧不能修补这破碎的山河,世人总是看不见战败时的忠心义气,不是没有,而是人们不愿顾及了,因为国已经不国了。此时唯一能让人们聊以慰藉一下的恐怕也就是那些妇人们在面对侮辱面前所变现出来的贞洁情操罢了,或许也只是闲谈罢了。

《桃花扇》写的是国难家愁,唱的是情难腹水,表的是一己之志。或许有一句诗正恰如其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桃花扇》读书笔记二

恰巧今年游金陵去过媚香楼,今日翻读《桃花扇》,别一番滋味。

桃花扇的好处不用多说,只几个人物,清晰丰富的精炼之笔,把天翻地覆的历史演绎得淋漓尽致,惹人怜惜惹人哭泣,一遭残梦的世事凄凉。

打开相册,重观媚香楼,深幽静雅,早藤蔓满园,条条垂绿遮住另一时空的血泪。书中守楼情节历历在目,树影摩挲,月黑风高,想一弱小女子如何慷慨激昂,怒斥奸权,以死守得清白,守得气节。面对强权是金刚铁面,内心又是怎样的飘零无助,“侯郎侯郎,你此时在何处,可知我血溅扇底,可知三载望眼欲穿。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守得住这楼,守得你的归来,只盼你知我心,也不枉我在世一场。”

香君从此飘零,进宫,逃难,却从来不曾放弃等待。然而,当侯方域返金陵赶考及第,欲携香君归故乡衣錦荣华,却被香君拒之门外,从此青灯古佛,形同陌路。此刻,顿悟,香君是独立的,她不仅仅是为侯方域而守楼,

守得是国家,守得是尊严。等待半世,等得江山已改,等得独守青灯。侯郎让他失望了,唯有整个民族的屈辱和血泪,陪着她,空老深山。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尤其是在泱泱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乱世出英雄,乱世出佳人,乱世,乱世。这个故事,完全可以写到守楼而结尾,香君明志,留人遐想;这个故事也可以写到侯方域归来而大团圆,然而,这样又落入俗套。真实的结局是好的,香君就是香君,志气不败;历史就是历史,一朝换一代,而侯方域,文人墨客,浮沉之间随波逐流,这是人类及历史的必然。

孔尚任却在结尾让侯方域与香君双双遁入空门,国无国,家无家,情可断,红尘不与。这种了然,了得痛快,了得干净,了得无牵挂。成全了香君,成全了侯方域及一帮东林复社的矢志不渝,成全了清朝廷的面子。

如果人心真的单纯不改变,也就没有那么多痴、嗔、怒、怪,割不断,留不住,放不下了。

三毛在《滚滚红尘》里,沈韶华爱上张能才,而能才却是为xx党工作的官员。所以在战争中一直受到追捕。最后,韶华用唯一的一张船票送走能才,从此音信渺渺,直到全国解放,能才回来,韶华已去。

张爱玲爱上汉奸胡兰成,后者几次背信弃义,张爱玲却始终不弃,连梦到他还欢喜几天,因为爱,她落到尘埃里,却开出花来。

我想,如果就在明末金陵,生出香君,可敬;又有韶华,可叹;爱玲,可怜。该演绎出怎样一幅乱世佳人啊!

“BB,如果我是香君,你猜我会怎么选择?”

“最后,谁也没见到谁。”

我使劲推了他一下,人生一世,何必太悲观。

“如果我是香君,会跟着侯郎远走,要是在孔尚任的小说里,就和侯郎白头偕老。如果在历史中,侯郎愿意,我们就隐居山林,男耕女织。如果不愿意跟我去。。。。。哼哼,女人,真的很难说。”

人情随风改,对错是几何?

皓首心不悔,与月共玉辉。

《桃花扇》的读书笔记


众所周知,《桃花扇》是一本清代述颂爱国情怀的戏剧曲本,接下来小编整理了《桃花扇》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桃花扇》读书笔记一

《桃花扇》应该是几部古典戏曲中,观众最为陌生的一部,然而却是现代戏曲舞台的宠儿,在各种戏曲中变换着身姿,经久不衰,更被那些艺术名伶们反复吟唱。这部写于清初的戏曲著作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又像是作者的自述,“国破家亡风飘絮”面对山河动荡,朝廷更迭,几经国破家亡,最终勉强苟活了下来。生在清初的孔尚任与其他从旧时朝廷走出来的人们一样,自己的国已不国,委身外夷脚下,不胜滋味,只能寄情于诗赋。有时人们又不免窃喜,倘若没有这时代的更迭,又那里能得到这样一曲百唱不厌的戏曲佳作呢?国虽不在了,心依存,志犹在,古人们的辛酸成长起来是后人望尘莫及的志向。

回到书中,即便是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主人公的侯朝宗依旧踏歌江南,美人在怀,好不风流。却又写得文字,抒得豪情,广结有识之士,深受众人敬仰。奈何新婚的余温还未消散殆尽,遇上奸人陷害,身家唯恐不保,只得仓皇逃走。这一走便是此去经年,归期无望,这一走,只留得闺中美人独自饮泪,幸得盟誓之扇陪伴左右。国家的动荡终于连江南的乐土也被踏破了,本想偏居江南一隅的南明也在外敌的金戈铁马下渐渐倒下了。美人在命运的面前挣扎的抬起头,痴候良人归来,却有小人想得渔翁之利,将其推到那些徒有家财万贯的贼人之手。为表忠贞,美人自刎表之,血溅盟誓之扇,后有贤士顺着血滴画出一折桃花,至此《桃花扇》成忠贞之帅,流传后人,在夹缝中苟活下来的美人从此隐于山林。又是多少年的动荡,南明再也没有残存的余力,清兵的旗帜已经横扫中原,国终究是灭了,国也终究是另有了,只是,人事无常,昔日已不再。也不只是命运的捉弄,或是缘分尚存,男女主人公最后竟在出家的寺中重逢,纵使千言万语,竟也无语凝噎,只一折《桃花扇》能解衷肠。

戏的结尾带着悲剧的音韵,却也算的是最好的结局了。古人们在追寻爱情的时候总能表现出后人所不能想象的坚韧,换在今日,或许,命都将没有了,何谈追寻。往日的贞节烈妇之词早在鲁迅的时候就被人们所摒弃了,我们的国家衰亡从来都不是靠着这一档借妇人之说来战斗的,那不过是男人们在国将不国的时候为自己找寻的借口罢了。但当我们坐下来冷静地思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并非全然如此。国将不过之时,除了一派悲天悯人的氤氲之词,人们再也听不去其他,也看不得其他。因为国终究是灭了,纵有肝胆豪云,依旧不能修补这破碎的山河,世人总是看不见战败时的忠心义气,不是没有,而是人们不愿顾及了,因为国已经不国了。此时唯一能让人们聊以慰藉一下的恐怕也就是那些妇人们在面对侮辱面前所变现出来的贞洁情操罢了,或许也只是闲谈罢了。

《桃花扇》写的是国难家愁,唱的是情难腹水,表的是一己之志。或许有一句诗正恰如其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桃花扇》读书笔记二

初次接触《桃花扇》,看的并非原著,而是欧阳予倩先生的戏剧版本。所以看之前,早已在心底作了建设,因为戏剧和原著毕竟会有差别。不过,所幸还好,两者在内容上除了结局有很大的改变,其他倒是没有什么。

看戏剧版的《桃花扇》,起初我是怀着好奇的心情来看的。早在高中时期就听说过《桃花扇》了,只因种种事情以及个人惰性一直没有碰过,所以总是有种好奇心性的。虽然对于自己第一次接触此书看的竟然是戏剧有些不满,可看到内容后就不那么认为了。曾经我看过老舍先生的《茶馆》,这是一本话剧,我不知道戏剧和话剧究竟有什么差别,可是共性我是看在眼里的。

戏剧本《桃花扇》在前面内容与孔尚任先生的原著基本一致,只是语言更质朴些,神态动作更细致些,结局大相径庭了些。原著的《桃花扇》结尾是侯朝宗与李香君双宿双栖、子孙美满,而戏剧版则改成了朝宗在新朝再求功名,香君羞愤而死。不得不说两者各有千秋。孔先生的男女主人公志行高洁,从一而终。侯朝宗虽有一时昏聩,但被香君点醒,随后一直坚守本心,忠贞为国,改朝换代后,无心功名利禄。而香君更是一柔情烈女,誓不向恶势力屈服。两人最终在战争结束后,团圆,可谓是合情合理。而欧阳先生的戏剧便不同了,他让侯朝宗心性并不那么坚定不移,虽然对于香君“磐石无转移”,可是最终为了自己的生活求了那虚浮功名。而香君更是刚性裂心,弃扇,血溅当场。这样一改,显然更加戏剧化了些,不过,正因为如此,才让其更有吸引力,毕竟戏剧究竟是戏剧,有起伏才有精彩。自然的,这是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对于两种艺术,其实我都很喜欢。

《桃花扇》是发生在明末清初的故事,因为乱世,所以里面免不了有一些丑恶嘴脸。在乱世中苟且偷生、攀附权贵、藏污纳垢、诬陷忠良、只图享乐、视他人性命如草芥的阮大铖和马士英,丧尽天良,做尽了坏事。将李香君逼的无路可走,将侯朝宗逼的有家不能回、四处奔波。凡此种种,都叫世人所不齿。不过,里面有一个人我倒是很感兴趣,就是杨文骢。这个人在交往上有点本事,用我们现代的环境,就是黑白通吃。不论是侯朝宗一派还是阮大铖一派,他都能混的如鱼得水。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处事圆滑吧。比起阮大铖、马士英乃至侯朝宗、李香君,我觉得这才是个厉害人物,懂得抚弄人心。说他墙头草随风倒,可是他并不偏向于哪一方,他并不针对香君他们,之所以听从权贵的,也是为势力所迫。然而,究竟他还是有谄媚的嫌疑,可是他还是能够得到香君他们的尊敬,不得不说,这可真是一个矛盾的存在,好像哪一方都不会特意针对他,他就是一个中间人,却是两头都讨好。说不上喜欢这样的人,可是仍旧佩服这个人的社交手段。当然了,说到榜样,大家都会说像李香君这样的人,当是为人的典范,我也是赞同的。做人就该有一个原则,并不能随意改变自己,要坚守本心。

读《桃花扇》,一方面我感受到的是书中塑造的人文情怀以及对于乱世人心的感慨;另一方面,我体会到的则是艺术的魅力。孔先生塑造人物相当成功,个个形象鲜明,具有特色,于写作方面我收获良多。

好书自有其千金的价值,学不到什么,只能是自己太不用心。我该庆幸我还能看到些价值。

桃花扇读书笔记9篇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读作品,可以使我们学到更多知识。您也在寻找优秀的作品读后感范文吧?感谢阅读读后感大全小编为你整理的桃花扇读书笔记。

桃花扇读书笔记 篇1

《桃花扇》应该是几部古典戏曲中,观众最为陌生的一部,然而却是现代戏曲舞台的宠儿,在各种戏曲中变换着身姿,经久不衰,更被那些艺术名伶们反复吟唱。这部写于清初的戏曲著作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又像是作者的自述,国破家亡风飘絮面对山河动荡,朝廷更迭,几经国破家亡,最终勉强苟活了下来。生在清初的孔尚任与其他从旧时朝廷走出来的人们一样,自己的国已不国,委身外夷脚下,不胜滋味,只能寄情于诗赋。有时人们又不免窃喜,倘若没有这时代的更迭,又那里能得到这样一曲百唱不厌的戏曲佳作呢?国虽不在了,心依存,志犹在,古人们的辛酸成长起来是后人望尘莫及的志向。

回到书中,即便是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主人公的侯朝宗依旧踏歌江南,美人在怀,好不风流。却又写得文字,抒得豪情,广结有识之士,深受众人敬仰。奈何新婚的余温还未消散殆尽,遇上奸人陷害,身家唯恐不保,只得仓皇逃走。这一走便是此去经年,归期无望,这一走,只留得闺中美人独自饮泪,幸得盟誓之扇陪伴左右。国家的动荡终于连江南的乐土也被踏破了,本想偏居江南一隅的南明也在外敌的金戈铁马下渐渐倒下了。美人在命运的面前挣扎的抬起头,痴候良人归来,却有小人想得渔翁之利,将其推到那些徒有家财万贯的贼人之手。为表忠贞,美人自刎表之,血溅盟誓之扇,后有贤士顺着血滴画出一折桃花,至此《桃花扇》成忠贞之帅,流传后人,在夹缝中苟活下来的美人从此隐于山林。又是多少年的动荡,南明再也没有残存的余力,清兵的旗帜已经横扫中原,国终究是灭了,国也终究是另有了,只是,人事无常,昔日已不再。也不只是命运的捉弄,或是缘分尚存,男女主人公最后竟在出家的寺中重逢,纵使千言万语,竟也无语凝噎,只一折《桃花扇》能解衷肠。

戏的结尾带着悲剧的音韵,却也算的是最好的结局了。古人们在追寻爱情的时候总能表现出后人所不能想象的坚韧,换在今日,或许,命都将没有了,何谈追寻。往日的贞节烈妇之词早在鲁迅的时候就被人们所摒弃了,我们的国家衰亡从来都不是靠着这一档借妇人之说来战斗的,那不过是男人们在国将不国的时候为自己找寻的借口罢了。但当我们坐下来冷静地思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并非全然如此。国将不过之时,除了一派悲天悯人的氤氲之词,人们再也听不去其他,也看不得其他。因为国终究是灭了,纵有肝胆豪云,依旧不能修补这破碎的山河,世人总是看不见战败时的忠心义气,不是没有,而是人们不愿顾及了,因为国已经不国了。此时唯一能让人们聊以慰藉一下的恐怕也就是那些妇人们在面对侮辱面前所变现出来的贞洁情操罢了,或许也只是闲谈罢了。

《桃花扇》写的是国难家愁,唱的是情难腹水,表的是一己之志。或许有一句诗正恰如其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桃花扇读书笔记 篇2

读毕《桃花扇》,掩卷深思。孔尚任著此剧为何,吊明乎?颂清乎?人言纷纷。然吊明抑或颂清,又有多大干系,只觉孔尚任竟与后世曹雪芹形成妙对,四卷《桃花扇》,竟是一部《红楼梦》,一曲《好了歌》。

其一,人归为空。阮大铖,天启年间投错门,便为东林群矛所指,只能慨叹“前局尽翻,旧人皆散,飘零鬓斑,牢骚歌懒”。待到马士英用权,一时间大有“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势。弘光溃散,权势皆空,落得仙霞岭跌死。奸臣若此,忠臣亦空。史可法孤忠救国,无力回天;左良玉兵谏弘光,志在除奸,却兵败身死;黄得功一生护国,但也因此逼死左良玉,待到弘光末日,救主无能。纷纷扰扰,世间众人,皆如最后一出《馀韵》,公子王孙,落到皂隶下场,金枝玉叶,反为人驱驰,不如渔樵,谈笑空山。

其二,情归于空。《桃花扇》开头有多热闹,结局就有多凄凉。旧院传歌,秦淮名妓,复社公子,世间再无此盛事。侯方域,李香君,才子佳人,姻缘羡煞旁人,然而,最终依然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张瑶星一喝,“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这句话,与其说是归道之人的顿悟,不如说是历尽沧桑劫难之人的沉痛。侯方域,恰似贾宝玉,看破红尘。到头来,一切情,竟不如渔樵淡如水。

其三,世事一切皆空。这是《桃花扇》的沉痛的最高层次。“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楼枭鸟”。旧日繁华,今时瓦砾,往来时光皆空。

桃花扇读书笔记 篇3

读前以为《桃花扇》是讲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后来发现爱情只是这部戏中很少第一部分,兴亡之叹才是作者要写的重点。

《桃花扇》与许多传统戏曲不同的是,人物没有那么脸谱化。侯方域是个难挽大局的普通人;杨龙友是八面玲珑的小人却有几分侠义……甚至对反派阮大铖的心路也有详细剖析,一个个立体的人物,才能使得情节打动读者。此外,桃花扇的人物关系还是比较复杂的,想读的话最好一口气读完,否则日子读久了容易忘记前面的故事。

作为一个现代人看这个故事,我觉得侯方域没那么爱香君,香君对侯方域是至死不渝,但从一些细节可以看出,侯方域对香君的挂念不是很深,这也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礼教下男性的爱和女性的爱,分量不同。

《桃花扇》的结局是震撼的,也是争议最多的。爱得死去活来的香君突然就开窍了,答应了出家,可能是顿悟,也可能是作者并没有站在香君视角考虑,这点可以争议。但出家的结局个人觉得还是很好的,亡国亡天下的苍凉之下,归隐了,在一起了,侯李都是政治感很强的人,他们不是范柳原和白流苏(我不认为侯李就高于范白,这两个故事有很大的不同,不能简单地作褒贬,只是说出他们的不同),他们真的能幸福地在那个理想的桃花源时候吗?也不一定吧。但是出家的结局又比侯,香君痛骂侯这个改编少了一些教化意。

《桃花扇》是很中国的,我们看得到才子佳人,看得到“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看得到忠君报国,看得到家国天下;看得到出世入世的挣扎,看得到“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的茫然与复杂。

最后,《桃花扇》是戏曲,用时髦一点的话说叫历史同人,不是真实历史,这点在历史研究上要注意。

桃花扇读书笔记 篇4

《桃花扇》是凄凉的传奇,也是悲壮的史诗。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它的主题的两个层面是如此浑然融为一体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爱情的命运和文化的命运在此剧中就像血泪融合在一起了。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与民族的生死存亡如同两串缨络,以一白纱宫扇为结,难分难解;爱情的忠贞和民族的大义就像扇上的桃花,是血,亦是画,纠缠出幻灭的悲剧命运。

明王朝三百年基业,于旦夕之间倾颓覆灭,留下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典型的如吴梅村:草间偷活的悲慨,亦以墓碑上诗人二作结。即使剧中的男主人公侯方域,亦被-迫参加河北乡试,虽然高中副榜后并未出仕,但是留人诟病,为当时义士所不齿。《桃花扇》传奇是在清廷的高压政治环境下为汉人宣泄家国巨变中的悲凉和幻灭所作,相信没有人在读完或者看完这一传奇后会只为侯李的爱情悲剧所感,最浓重的情绪当依然寄托在剧终时道士撕扇时的棒喝: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于是侯李的分入南北中修道,再不是奇变突出,而是命运使然,不得不如此。

全剧最引人之处当数《沉江》和最后《入道》两出了,分别是国家的幻灭和爱情的幻灭。

《沉江》标志着腐朽的南明小朝廷最后的覆灭结局,也写尽了忠臣义士的悲壮。史可法本是在南京陷落前死守扬州,城破后被多铎所杀,但是孔尚任改成是在听闻福王等已经弃城逃亡,正是气撇下俺断篷船,丢下俺无家犬;叫天呼地千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于是投江而死。虽然没有史实所述那样慷慨激昂,但是观从联系到剧中多多处所表现的南明小朝廷的君昏臣佞,只会油然在国破家亡的沉痛中兴起幻灭之感,皆因作都透过舞台上的一幕幕早已传达出南明王朝是不得不亡的历史教训和经验总结。国在哪里?君在哪里?当知识分子和民族义士的生存支柱倒塌倾颓后,所有人都在哀唱: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苦恋,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

可以说戏所有当时的观众,心中都充满故国之思。所有人都在思索,这样一个有忠臣义士死死护持的国家如何败亡的呢?而他们所尽忠的那样的统治者是如此不堪,像弘光帝登位后只是唱:寡人登极御宇,将近一年,幸亏四镇阻挡,流贼不能南下;虽有叛臣倡议欲立潞藩,昨已捕拿下狱。目今外侮不来,内患不生,正在口选淑女,册立正宫,这也都算小事;只是联独享帝王之尊,无有声色之奉,端居高拱,好不闷也。所以大家苦苦坚持的君国大义又有什么意义呢?尤其那些明朝遗民,或者汉民族的正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的人,更在正反人物形象的对比中,看出了明王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当明了这一江山沦亡、舆图换稿的历史悲剧的必然性之后,更加深了他们的人生幻灭之感。

当然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少数民族不时入主华夏,实是封建王朝发展的历史常规,但是从历史上看,少数民族的军事力量的破坏性是不容否认的。清廷在镇-压汉民族的抵抗势力时,用的也是残酷的高压手段。所谓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直接针对平民百姓,而以血腥手段推行的改服易发更是削弱汉族传统文化强势地位的奴役手段。对被征服民族来说,更增加了对入侵民族的文化上的仇恨。无怪乎晚清的革命党人口口声声以驱除鞑虏为口号,而清廷覆没后的第一文化举措就是剪辫易服了。

桃花扇读书笔记 篇5

这本书主要是讲了侯方域和李香君,一个是落魄的书生,一个是青楼的歌姬,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并与桃花扇为线索,描述了在国难当头的危局下,一对恋人的沧桑岁月。

时起将军左良玉在手下士兵埋怨粮草不足,左良玉欲驻军南京,儒士们认为此举不适,让左良玉的旧上师之子侯方域起草书信阻止左良玉进军,结果此举被奸臣阮大铖所诬陷,侯方域被迫离乡远走逃难。

而且阮大铖因捧架有功,被明朝的末代皇帝,弘光皇帝朱由菘赐拜丞相,而阮大铖又怀恨侯方域,于是为了讨好圣上,满足圣上的声色之乐,强征艺人、歌女李香君等为自己献给朕的《燕子笺》歌剧演出。

最后是两人历尽艰辛,纵与有幸相遇。

我又要吐槽了,我个人觉得这部小说根本不值得一读,书中的很多故事情节都是泛泛而谈,细节描写更是寥寥无几,语言鼓噪无味,情节突转衔接不紧密……

下面举一例来说明:

奸臣马士英在众目睽睽之下,感叹说:“残破的江山却像新的图画一般。说什么祭祀先帝殉难一周年,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春日一游罢了!”

我只想说一句,“哥,你知道皇帝就在你旁边的么?”

这样的故事情节也能写得出来?

再举一例,

……左良玉发怒道:“岂有此理!不用怀疑,定是我儿左梦庚做的此事,他此举会陷我不仁不义。罢了,罢了!有何面目,再见江东父老。“说完,拔剑自刎。袁继咸保住左良玉,左良玉拉住他的手说:

“临侯,临侯,我负你了!”接着口中喷出一口鲜血倒在了椅子上。

苏昆生大声呼唤:“元帅快快醒来,元帅快快醒来!”

黄澍焦急地说:“叫不醒,怎么办呢?”

“估计是中风了,快取辰砂灌下。”

苏昆生取碗灌左良玉,发现他已经牙关闭紧,灌不进了。众人大哭了起来。

我又想问一句了,难道自刎之后是靠灌汤来救活的?我倒想问一下,不是自刎了吗?汤水从哪里下喉?

桃花扇读书笔记 篇6

《桃花扇》读后感400字!

孔尚任和欧阳予倩,谁写的更好?

从兴亡叙事到抗敌救国,从双双入道到一捧一踩。读罢不同版本的《桃花扇》,我终于在某种程度上能理解为什么总有人质疑现代文学的文学性。

从艺术魅力的长久性来看,欧阳当然不敌老孔,然而前者的意义是建立在抗战时期救亡图存的基础上的,二者又怎能相提并论。古代诗文是玲珑剔透的,现当代则和zz社会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看你喜欢什么了(当然思想史是一种研究路径,不分古今的)。

有意思的是,无论哪个版本的桃花扇,都体现了女性寡言。孔本中的香君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被物化的玩物色彩(尤其是剧本中的情色描写),欧阳本中则过于突出民族存亡等大道理,反而失去了人物的内面本色。同时,欧阳本中的跳跃性太强,或许是为了适应时局和旧戏改造的需要,具有审美意义的许多复杂片段都删去了。马士英、阮大铖、柳敬亭、苏昆生、左良玉、史可法等人的戏份分大大减少,都失去了他们的复杂本色。

桃花扇读书笔记 篇7

初次接触《桃花扇》,看的并非原著,而是欧阳予倩先生的戏剧版本。所以看之前,早已在心底作了建设,因为戏剧和原著毕竟会有差别。不过,所幸还好,两者在内容上除了结局有很大的改变,其他倒是没有什么。

看戏剧版的《桃花扇》,起初我是怀着好奇的心情来看的。早在高中时期就听说过《桃花扇》了,只因种种事情以及个人惰性一直没有碰过,所以总是有种好奇心性的。虽然对于自己第一次接触此书看的竟然是戏剧有些不满,可看到内容后就不那么认为了。曾经我看过老舍先生的《茶馆》,这是一本话剧,我不知道戏剧和话剧究竟有什么差别,可是共性我是看在眼里的。

戏剧本《桃花扇》在前面内容与孔尚任先生的原著基本一致,只是语言更质朴些,神态动作更细致些,结局大相径庭了些。原著的《桃花扇》结尾是侯朝宗与李香君双宿双栖、子孙美满,而戏剧版则改成了朝宗在新朝再求功名,香君羞愤而死。不得不说两者各有千秋。孔先生的男女主人公志行高洁,从一而终。侯朝宗虽有一时昏聩,但被香君点醒,随后一直坚守本心,忠贞为国,改朝换代后,无心功名利禄。而香君更是一柔情烈女,誓不向恶势力屈服。两人最终在战争结束后,团圆,可谓是合情合理。而欧阳先生的戏剧便不同了,他让侯朝宗心性并不那么坚定不移,虽然对于香君“磐石无转移”,可是最终为了自己的生活求了那虚浮功名。而香君更是刚性裂心,弃扇,血溅当场。这样一改,显然更加戏剧化了些,不过,正因为如此,才让其更有吸引力,毕竟戏剧究竟是戏剧,有起伏才有精彩。自然的,这是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对于两种艺术,其实我都很喜欢。

《桃花扇》是发生在明末清初的故事,因为乱世,所以里面免不了有一些丑恶嘴脸。在乱世中苟且偷生、攀附权贵、藏污纳垢、诬陷忠良、只图享乐、视他人性命如草芥的阮大铖和马士英,丧尽天良,做尽了坏事。将李香君逼的无路可走,将侯朝宗逼的有家不能回、四处奔波。凡此种种,都叫世人所不齿。不过,里面有一个人我倒是很感兴趣,就是杨文骢。这个人在交往上有点本事,用我们现代的环境,就是黑白通吃。不论是侯朝宗一派还是阮大铖一派,他都能混的如鱼得水。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处事圆滑吧。比起阮大铖、马士英乃至侯朝宗、李香君,我觉得这才是个厉害人物,懂得抚弄人心。说他墙头草随风倒,可是他并不偏向于哪一方,他并不针对香君他们,之所以听从权贵的,也是为势力所迫。然而,究竟他还是有谄媚的嫌疑,可是他还是能够得到香君他们的尊敬,不得不说,这可真是一个矛盾的存在,好像哪一方都不会特意针对他,他就是一个中间人,却是两头都讨好。说不上喜欢这样的人,可是仍旧佩服这个人的社交手段。当然了,说到榜样,大家都会说像李香君这样的人,当是为人的典范,我也是赞同的。做人就该有一个原则,并不能随意改变自己,要坚守本心。

读《桃花扇》,一方面我感受到的是书中塑造的人文情怀以及对于乱世人心的感慨;另一方面,我体会到的则是艺术的魅力。孔先生塑造人物相当成功,个个形象鲜明,具有特色,于写作方面我收获良多。

好书自有其千金的价值,学不到什么,只能是自己太不用心。我该庆幸我还能看到些价值。

桃花扇读书笔记 篇8

《桃花扇》是凄凉的传奇,也是悲壮的史诗。“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它的主题的两个层面是如此浑然融为一体——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爱情的命运和文化的命运在此剧中就像血泪融合在一起了。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与民族的生死存亡如同两串缨络,以一白纱宫扇为结,难分难解;爱情的忠贞和民族的大义就像扇上的桃花,是血,亦是画,纠缠出幻灭的悲剧命运。

明王朝三百年基业,于旦夕之间倾颓覆灭,留下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典型的如吴梅村:“草间偷活”的悲慨,亦以墓碑上“诗人”二作结。即使剧中的男主人公侯方域,亦被-迫参加河北乡试,虽然高中副榜后并未出仕,但是留人诟病,为当时义士所不齿。《桃花扇》传奇是在清廷的高压政治环境下为人宣泄家国巨变中的悲凉和幻灭所作,相信没有人在读完或者看完这一传奇后会只为侯李的爱情悲剧所感,最浓重的情绪当依然寄托在剧终时道士撕扇时的棒喝:“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于是侯李的分入南北中修道,再不是奇变突出,而是命运使然,不得不如此。

可以说戏到此出,所有当时的观众,心中都充满故国之思。所有人都在思索,这样一个有忠臣义士死死护持的国家如何败亡的呢?而他们所尽忠的那样的统治者是如此不堪,像弘光帝登位后只是唱:“寡人登极御宇,将近一年,幸亏四镇阻挡,流贼不能南下;虽有叛臣倡议欲立潞藩,昨已捕拿下狱。目今外侮不来,内患不生,正在口选淑女,册立正宫,这也都算小事;只是联独享帝王之尊,无有声色之奉,端居高拱,好不闷也。”所以大家苦苦坚持的君国大义又有什么意义呢?尤其那些明朝遗民,或者汉民族的正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的人,更在正反人物形象的对比中,看出了明王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当明了这一“江山沦亡”、“舆图换稿”的历史悲剧的必然性之后,更加深了他们的人生幻灭之感。

最后《入道》一出中开始是道场致祭:“正坛设故明思宗烈皇帝之位;左坛设故明甲申殉难文臣之位;右坛设故明甲殉难武臣之位。”致祭篇幅之长占去此出大半,除去抒发神州陆沉之悲外,更要为侯李的爱情结局充分渲染国破家亡的悲凉气氛,所以张道士撕扇掷地,厉声喝断两人的互诉衷情时才有石破天惊。

桃花扇读书笔记 篇9

千古叹兴亡,化作酒一壶。

谁记血桃花,空牖独望北。

我读完《桃花扇》后作诗一首,赞明朝奇女子李香君。我生平第一次写诗赞人,赞的还是历史名人,不足的地方太多,实在羞于展出。然而,正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才鼓起勇气呈给杨子怡老师过目。

我小的时候便听过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但一直没有深入地研究过她的生平。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月出版的《桃花扇》填补了这个小小遗憾。在这本书中,我被李香君的血溅白绢扇的崇高气节所打动,被柳敬亭、苏昆生的重义、爱国、坚贞所感染,被史可法的忧民爱国、舍生取义所震撼。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终于知道“桃花扇”原来是由李香君的鲜血点染而成,扇子本身的情深意重加上鲜血染就的坚贞不屈,成就了《桃花扇》的传奇。

孔尚任老先生借李香君、侯方域二人的离合,写对明王朝的兴亡之感。全书用李、侯二人的爱情为线索,记叙了明朝末年江南地区的历史,以细腻的笔触把当时的儒士、优妓、爱国将领及奸宦佞臣跃然于纸上。孔老叹兴亡的同时,还借侯方域、史可法、左良玉等人表达出自己对明朝灭亡的思考,给历史剧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活水,他的勇气、他的胆识、他的创新之才令所有读过他作品的读者倾佩不已。

依据我个人的观点,全书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听稗—修札;第二部分:投辕——沉江;第三部分:栖真—余韵。我的划分标准是:第一部分主要写李香君、侯方域的爱情和复社文人的日常交往,穿插了很多的行酒令、谚语及风俗习惯的描写,给人以轻松畅快之感。第二部分主要写政局的风云变幻以及人物的飘摇命运,这部分的主题思想是深深的国恨家仇和凄美的爱憎离别,给人以沉痛之感。第三部分记叙了主人公们逃亡至栖霞山后从此隐逸的经历。我对这一部分有两种感觉:一、孔老未能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把象征坚贞爱情的桃花扇借张薇之手毁掉并让李、侯二人出家。这一情节让关心二人爱情的我痛惜悲叹。二、以苏昆生、柳敬亭、老赞礼的闲叙兴亡事作结尾,有着悠远清淡的意境,又令我回味无穷。这一部分很复杂,值得进一步研究。

以上便是我初读《桃花扇》后的感想。我相信在阅读第二次的时候能够对这些人物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能够自行解开杨文骢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的疑惑,能够真真正正地理解孔尚任的创作意图。

读《桃花心木》读后感


读了《桃花心木》这篇文章,我的内心无法平静,有很深的感触。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个子很高的人种桃花心木的方法与众不同。他种下桃花心木树苗后,给树苗浇水的时间很不规律。我开始怀疑他很懒或是很忙,带着心中的 疑惑前去询问种树人。种树人的一番话让我恍然大悟。原来种树人让树苗在不确定的成长环境中汲水生长,以适应自然。当桃花心木长大时,种树人不再来了。 因为这些桃花心木已经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经得起磨难,不会再枯萎了。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经历风雨的树苗长不成参天大树,不经历磨难的人难成栋梁之 才。

是啊,都说我们是温室里长大的孩子,经不起风雨。因此我们在平时遇到困难时,应该勇敢面对,在摔打中逐步提高自己应对生活风雨考验的能力。记得爸爸带我去 人民公园玩儿,当来到一个攀岩项目前,我很好奇,便想上去爬一爬。我谨慎的系好安全带,慢慢往上爬。这是充气的高柱状攀岩塔,有的小孩儿淘气地从中间跳下 来,会引起剧烈的震动,越往上爬摇晃的幅度越大,我心惊胆战的尝试几次都半途而废。在爸爸的鼓励下,我克服恐惧心理,再一次一步步向上爬,快要登顶时,摇 晃剧烈,我就稍微停一会儿,等到摇晃幅度小时再爬,最终我战胜了困难,成功登顶。原来困难就是纸老虎,你强它就弱。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不可预知的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我要做一个坚强的人,勇敢面对未来不确定的生活。

欠与还——《桃花债》读后感1000字


欠与还——《桃花债》读后感1000字

机缘巧合浮于表面,迷人心窍。已然埋下的因与果,待生根发芽后,才见始终为何。

似乎,一切都缘起于那碗混沌里的一颗从天而降的仙丹。宋珧大概一辈子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因此飞升做神仙。白捡来的神仙,爽哉!以后再也不用受尽世间轮回,生老病死之苦。可这些倒是看来无关紧要。与衡文的相识相知,一起消遣于天庭之上,棒打鸳鸯于凡间之下,竟让他这永世孤鸾的命完完全全的改写。

宋珧心中有情,却隐忍不言,诉说给日月星辰,也不能诉说给衡文。共醉琼浆玉液,共度千万良宵,再多再多,他也只是衡文最好的朋友罢了。这也不是懦弱,感情这东西本就没什么好羞耻。只是,他不想引诱衡文私尝凡情,惹得玉帝震怒。他是无所谓,诛仙台跳就跳吧,几千年白捡的神仙时光于他而言,也是真心实意的满足了。可是衡文,他舍不得让衡文受到惩罚,他不能因为一己私情,让衡文以身涉险。况且衡文的心思他也不明确,大抵是没有什么多余的吧。

谁知命格老儿告诉他,那只在凡间捡的狐狸,就是衡文的情劫。“衡文清君注定与一头狐狸共历情劫,由他牵桥搭线,终让此情得生。”原来到最后也不干他的事,自作多情了。

孽缘作乱,五次三番。那根本来是天枢星君与南明帝君之间的仙契线,却无意当中将宋珧与天枢连在了一块,好巧不巧成了死结,实在是孽缘。宋珧没想到,那个平时对面不相识的天枢,借法道会想让他重回人间的天枢,与南明下凡渡劫的天枢,这一切看似冷漠无情的事情,原来都是为了让他不至于灰飞烟灭。

衡文问:“如果你是玉帝,你和天枢之间,你留哪个?”

宋珧立刻道:“天枢。”

也罢了,都罢了。只是欠天枢欠得太多。

“天枢星君和南明帝君本该互相辉映,是他凭空介入乱了天数。”

如此而已。

欠了就还,宋珧平生最怕的便是欠债。

天枢想要自碎仙元,神形俱灭。岂能越欠越多,索性就给他仙元,让他好好活下去。衡文欠了毛团情债,那他就替衡文偿还,给了他半生修为,让他重新化为人形,只要以后好好待衡文。

仙元不在,修为散尽,一切事毕。让金星帮忙混下凡界之后,躺在一个能看到晨曦的薄雾与一抹日光的地方,只等着灰飞烟灭。

可是,只要衡文还是衡文,一切就都在预料之中,衡文就不可能让宋珧送死。宋珧被众仙保住一绺小魂魄,塞进轮回道,直到第五世重生为人,又因一碗混沌,恰好又有一颗仙丹,再次飞升。你以为这真的是无巧不成书吗?我倒觉得是衡文真有一套法子。

十万火急,极东之地,相会。

“他在海岛仙府门外的仙树下站着,向我轻轻一笑,恍若东风拂过,三千桃花灼灼开放。”

欠与不欠,还与不还,也没有什么意义了。抵了能怎样,不抵又怎样,他们之间哪有债这一说法。作者:桑途

桃花心木读书笔记


我曾经学过一篇叫《桃花心木》的课文,它是一篇教育人们自强不息的文章,具有很深的哲理。
我记得它的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在一片空地上种下了桃花心木的树苗,但是“我”见他总是不定期浇水,而且每次浇水的量也不一样。“我”很疑惑。心想,他应该是一个很忙的人吧。但是很忙的人做事怎么会这么马虎呢?后来“我”又想,他应该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吧。但是他为什么还要来给桃花心木浇水呢?有一次“我”见他又来了,我便跑过去问他:你为什么不定期浇水,而浇水的量又有多有少呢?他说:“因为不定期浇水是想让桃花心木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浇水的量不同是我在模仿老天下雨。”“我”知道了,他是想让桃花心木学习自强不息,自己学会适应环境。

学这篇课文时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或植物要想生活下去,就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品质,张海迪就是这样的。由于她高位截瘫,无法和正常的孩子一样进入学校,只能自学。但是她照样学会了小学和中学的课程。她还精通五国语言,获得“五个一工程”图书奖。这是为什么?因为她具有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品质,学会了自力更生。试问有多少人能像张海迪一样,做到自强不息?

青草在岩石里扎根,梅花在冬日里绽放,松柏在寒风中微笑,这呈现出的是什么精神?——自强不息。

自强,我的朋友,让我们一起创造美好的未来,让我不断超越自己。

读书笔记《桃花心木》


在我最富幻想的年龄,读了《桃花心木》这一篇课文,懂得了独立无处不在。从此,我觉得天空中的小鸟,大地上的一草一木,无一不是独立的化影。那小鸟不是为生计而奔波么?那戈壁上的树木不也是为生存在独立生长么?

可是,什么是独立?是天气变化让我们去适应,还是不确定的生活让我们去承受?

这天是爸爸和妈妈去旅游的日子,他们走后,家里就剩下我和爷爷了,爷爷他不会做饭,那可怎么办啊!看来,为了这周不饿肚皮,就必须我做饭了。时间一分一分地移向中午的十一点,我下定决心走进了厨房,拿起了一把挂面,放在操作台上,可是望着那胳膊粗的一包挂面,我却泛起愁来:下多少呢?从里面取多少才够俩人吃呢?算了,我干脆抽了一大把,水开了后,就把面条扔了进去,开水飞溅到我的脸上,把我吓得惊叫起来,心里暗暗想着:这东西,可真不好对付呀!我得一慢点。我站在离锅半米的地方,伸长了筷子把面慢慢地搅了搅,过了一会,面条熟了,感觉分量还差不多,正在我准备庆幸时,又一个难题摆在了我的面前:该怎么调味呢?算了,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喂饱肚子再说。我不由分说,拿起什么调料就往里面到。做好了,端出去,我和爷爷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呀,怎么还有甜味,我不会把糖

第一次独立做饭,就在我的胡蒙乱做中完成了。尽管做的口味很怪,但我长了记性,知道做饭也需要技巧,需要思考,要根据食材有步骤地去做。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渐渐学会独立,学会独自去料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不为别的,只为自己能在不确定中生活。

我坐在草地上,望着那一棵挺秀的杨树,心想:在人烟稀少的地方,白杨依然能努力生长,这难道就是独立?带着疑问,我被时间推动着一点一点朝前走着。这一次,我终于明白了独立是什么。

《桃花心木》读书笔记


读了《桃花心木》这篇课文,让我想到老师,课文借桃花心木的生长,比喻成人的成长。而老师,如春蚕,牺牲自己,把温暖给别人。如粉笔,给了我们知识,而自己却因而牺牲。老师如蜡烛,牺牲自己,照亮别人。而桃花心木手受种树人的影响,才可以长为参天大树,正如种树人所说的那样,树木要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木自然就枯萎了。
没有枯萎的桃花心木正是因此,自己学会生长,找到水源,而拼命生长。汲水生长。正是因为没有被这些不可预料的坎坷、曲折、磨难所打倒,所以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而枯萎的桃花心木是因为没有克服这些坎坷、曲折、磨难,是因为它们不去努力,因此,本来,可以长成百年大树,可是却给枯萎了,正是因为这样,就失去了最美好的机会。
读了这篇课文使我恍然大悟,让我知道人应该多经历那些坎坷,多经历那磨难,多经历那些曲折,才可以为我们的后路做下永不堵塞的准备,也只有这样,展望未来才会像蓝天上的小鸟一样越飞越高,越飞越近,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做长远打算,而不会像一些不坚强的毛毛虫一样,永远只是好吃懒做,而不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完这篇文章后,文章的意思在最后的话里一目了然,就是要告诉我们一定要多经历一些坎坷、曲折、磨难,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就像桃花心木一样,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激发出内心的潜能,比如,父母不在的时候,要自己试着自己做一做,因为失败乃成功之母;还有如果这次成绩下降了,我们应该想想是不是粗心大意,是不是因为题太难,找到这些原因后,及时的改正,不能依赖别人,说别人没教好,因从我们身上找原因,这样,才可以从失败的隐影里彻彻底底走出来。
我们应该学习种树人,学习他的精神,按他说的话去做。只有这样,我们长大以后才会无愧于心。

读书笔记之《桃花心木》


当你第一次看到《桃花心木》,你有何想法? 当我一看到《桃花心木》这个题目时,我心想:写树的,肯定不好看也就没看这篇文章,可当老师让我们预习这篇课文时,我才读的,刚开始读,我已经被这篇文章所深深吸引住了,这篇文章写的棒级了! 文章讲的是一位种树人,为了是桃花心木长成百年大树,运用了科学的办法但作者一开始不明白,当种树人说了谜底的时候,作者才恍然大悟,并悟出了做人的哲理。 是啊,每一次的困难对于我们来说是生活的考验,而每一次的失败对于我们来说是下一次的经验,再不确定生活的人,会培养出一颗独立的心,并会把很少的养料转化为巨大的力量,努力生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要有长时间的磨炼,就会又很大的收获;只要你勇敢地面对困难,不怕挫折,成功永远属于你!我羡慕冒险小虎队中三位小虎,无拘无束,并经历无数次考验,我羡慕德国才14岁的小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我羡慕我羡慕的人虽然不多,但我能做到吗?全中国的小学生能做到吗?中国虽然有随发展,但中国能比上美国吗?为什么,为什么比不上美国?因为中国,因为中国的少年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被家长管着,浪费了童年,这个大好时光,童年无忌啊! 大家都听说过: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吧!为什么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呢?因为那些穷人的孩子从小就开始过独立的生活,根本没有半点依靠家长的心,他们就像桃花心木树苗一样,靠着自己找到它们必须拥有的水源,才能生活下去!每当孩子想帮家长做事时去去去,学习去!家长都是这句话,爱孩子,就应该让他(她)去锻炼,去拥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爱孩子,就应当让他(她)去面对困难,去战胜胜困难;爱孩子,就应该解开学习之锁,到大自然中去体验生活;爱孩子,就应当让他(她)不要虚度童年,外面的世界是漂亮的,是出色的;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到社会中去分清是非,分清好坏,在社会站稳脚!家长们,醒悟吧!让孩子在天空中翱翔,自由安闲,让孩子在海洋中遨游,无拘无束,让孩子在大自然母亲的怀抱中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生活吧! 这样孩子才能更快更好的成长,要明白经得起风雨考验的才能成才。巴菲特传读书笔记1500字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桃花扇》读后感》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桃花扇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