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杜拉斯情人读后感

杜拉斯情人读后感

杜拉斯《情人》读后感。

古语有云:一日无书,百事荒芜。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那么,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书笔记吧!你有了解过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杜拉斯《情人》读后感”,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杜拉斯《情人》读后感

我不知为何杜拉斯直到七十岁才提笔铭刻下一段普蓝色的回忆,并像穿膛的利剑般真切。

而她曾说过:“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疏一饭,而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怠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渴求写到这里,像喷雪的江河,满眼绝望却不乏激昂。在这样一往无前的追求里,没有真正的交谈,只有相互相应的哭泣,像凝重而自由的湄公河,携尸首在深不可测的漩涡中,奔向远处。

所以说生活是热烈的,又是无奈的。生于连绵的山丘之中,对于这种情感的见识是像骨肉一样真实的。我能轻易攀上一峰之顶,却不见危楼高百尺的庄严,消逝在视野深处的旷野,更没有钢风铁水的挣扎,多的是其行不远的轻薄的无奈。我能清晰地看见玫瑰红和粗钢蓝交织的天空中,平静和喧嚣一样在涌动翻腾,走动逼近。而就在视线之中,我可以毫不费力地辨出回家的方向。有时不禁感叹,安逸未免也是可怕的。

“她所选择的方向正是世界旋转的方向,迷人辽远的东方。”读到这句话时,总觉得霎是感动,原来世界也在奔流。河水从洞里萨,柬埔寨森林顺流而下,卷走生命的足迹,却留下了冗长的回忆。

我相信回忆的力量,也从不怀疑其深度。在时光的游丝中停住,回望生活,我们可以毫不动摇地着手信仰。但真正的悲剧,是从属一个家族的。杜拉斯的母亲在临走之前,让四五头绵羊围在她的周围。湄公河没有结冰期,但河流似乎冻结在了一起,让思想在河底回流。这时候,她必定会想起那些破灭的希望,冰冷的祈愿,像挽歌一样被轻轻唱起,终凋萎落地。

同样,在驶向法国的轮船上,杜拉斯还是出于悲伤,在肖邦的圆舞曲中哭泣起来,因为金钱而爱上那个中国男人的自欺之言在情感的逆流中不攻自破。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也许在奔流和停泊之中,我们才更能体味生命之中的快乐及烟火燃尽的苦涩罢。

而这样的生活态度是属于流浪者的,他们擅长转移历史片刻的角度,道出选择的意义和真谛。王尔德曾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也许正是如此,我情愿丢弃行囊踏上旅途,迷失在山光水色之中,忘记快乐背后不可言喻的艰辛。

每次与美好的时光擦肩而过,我并不后悔,它兴许正和我同行。走到以前住过的地方,灰绿带紫的藤蔓尽现墙角,不免会感觉清凉。我总会遇见以前的邻居,他大概已经五十几岁的样子,下巴上的痣颜色变淡了些,青灰色的胡子略长。他会有些惊讶地向我问好,随便谈及以前我大哭时满脸涨红的样子或其他角落里的故事。这样的下午,是最容易让人感到激动的。

抬头的瞬间,变幻莫测的云彩慢慢散开,延展微笑并伸出手臂。从西斯廷到莫高窟,我同世界一起奔流。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情人》读书笔记摘抄


1、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意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2、我爱你如今凋残的容貌胜过你昔日的红颜。

3、后来,她哭了,因为她想到堤岸的那个男人,因为她一时之间无法确定她是不是曾经爱过他,是不是用她所未曾见过的爱情去爱他,因为,他已经消失于历史,就像水消失在沙中一样,因为,只是在现在,此时此刻,从投向大海的乐声中,她才发现他,找到他。

4、恨之所在,是沉默据以开始的门槛。

5、突然之间,她知自己深爱着他。 一份她从不承认的爱情。 那份曾经流失的爱情,就像流水过细沙般,瞬间消失。 这段情,终被她重新发现。 在大海上,在音乐飘扬时, 被发现。

6、当你不能控制别人,就要控制你自己,赛车和做人一样,有时要停,有时要冲。

7、许多年过去了,我结婚、生育、离婚并开始写作,他和他太太来到巴黎并给我打了电话。他说他和从前一样,还爱着我,他不停止对我的爱,他将爱我,一直到死

8、是缘是情是童真,还是意外。

有泪有罪有付出,还有忍耐。

是人是墙是寒冬,藏在眼里。

有日有夜有幻想,无法等待。

9、多少春秋风雨改,多少崎岖不变爱,多少唏嘘的你在人海。

10、我变老了,我突然发现我老了。

他也看到这一点,他说,你累了。

更多读书笔记摘抄: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摘抄

《昆虫记》读书笔记摘抄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笔记摘抄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读书笔记摘抄

最新《情人》的读书笔记系列


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在时代的波涛中破浪前进,相信大家读完作品之后,内心都会有很多想法。愿把看破人生百态的感悟写成一篇作品读后感。读后感大全编辑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情人》的读书笔记”,希望本文内容能给您提供帮助!

《情人》的读书笔记 篇1

渡边把女性心理描写的非常细致入微,不伦之恋的题材,主人公片桐修子是小三却让你恨不起来,不但不恨还让你相当敬佩作为一个九零后单身女青年哈哈虽然不至于被催婚,但也少不了朋友同事的玩笑,看着周边的同学朋友一个个结婚生子还没对象的我确实有时会想是不是不应该挑三拣四,不应该停滞不前,应该再相信难得的爱情?其实我也很喜欢修子对待爱情的想法不喜欢天天黏腻不喜欢自己的私人空间受到侵犯但再如何也还是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再来孤单的时候确实是有,但更多时候发现一个人真的自由自在,可以一个人去图书馆泡上个半天可以一个人去电影院抱一盒爆米花看个新电影也可以约上三两好友去娱乐娱乐多了很多私人空间自由支配少了很多烦恼总觉得一恋爱不由自主的身心就放在另一个人身上虽不是丧失自我天天黏腻但总觉得自己修炼的还不够然而两个人在一起也应该是互相变得越来越好并不是互相折磨如果发现自己越来越没有底线和原则变得丧失自我或者退化那还是一个人的好总之一句话宁缺毋滥希望阅历和时间磨炼提升可以将自己提升境界变得豁达沉稳不惧怕婚姻也不强求姻缘

《情人》的读书笔记 篇2

结婚要尽晚,离婚要趁早!

渡边的《情人》通过女性情人视角讲述了婚姻、爱情、出轨、家庭伦理等,细腻的展示了不同人对于婚姻、爱情、出轨以及自我自由的观点,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以及婚姻观、爱情观。友情提示,阅读这部小说不能一开始就带着有色眼镜进行道德审判,不如面对现实,去了解下不同视角的认知和选择!

关于年龄,作为和修子同龄的单身,到了这个年纪总会面对很多尴尬和困惑,尤其是婚姻方面的!到底该一个人自在,还是应该凑合结婚,是摆在眼前的棘手问题!大多数人并不是逃避婚姻,相反对于爱情充满了期待,只不过没有遇到合适的人,逐渐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婚姻不是凑合过日子,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告诉我们,没人会和你凑合过日子,结了离,离了结并没有什么意义!一个人也好,两个人也罢,关键是让自己自在开心!婚姻不能盲目求快和形式,更应该跟随心意,这年头没人会陪你将就度日,没有你还有小三小四小五!关于爱情与婚姻,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准确说婚姻是女人的坟墓。女性一旦结婚难免会陷入相夫教子的困境,恋爱时期,双方平等同步的状态被打破,女性的魅力也在逐步下降。如同小说里已婚男对另一半比较歹毒的言论,甚至到连交公粮都不愿意的地步!绘里因为一直工作,保持经济独立,无论是离婚时的底气,还是成功勾搭上小鲜肉,都能说明相夫教子的牺牲消耗的是女性的青春和魅力,而这种牺牲只能用责任来约束男性,结果就只看个体了!关于修子,看到了修子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想啥呢,仅仅是认知观点的认同?观点认知都在文中,这里不在赘述了!作为过了30岁的单身,享受一个人的自在的同时,难免寂寥,也也享受这种自由自在状态!期待你的到来,但不会着急,,

《情人》的读书笔记 篇3

《情人》其畅销之剧足可与《飘》相媲美。一个饱经风霜的女人在白发暮年之际,回眸那段尘封已久的异国恋情,居然有力量把爱与恨演绎得如此动人心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人间少有的奇迹。她在作品里所表现的那种伤痛,那种无助,那种绝望,那种爱到尽头的孤独,使人流涕,使人痴迷。那是一种无法理解但可提察的苍茫恒源的美丽,也是最能震撼读者心灵的核心所在。

一九八零年夏天,杜拉斯六十六岁的时候,一个二十七岁的年轻人走进了她的人生,与她共同编织了她一生中最神奇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看完了这部小说我泪流满面,我被他们那种超俗的爱恋所感动。现在社会情人是一个贬义词,是说有家庭人的情人。而杜拉斯和她的情人都是无婚姻关系的单身男女,其实他们是一种事实婚姻吧。在我心里他们是真正的夫妻。一对男女可以超越年龄的约束和世俗的压力而生活到一方老死真让我感到情爱的伟大与神圣。现在的男人追求的是青春与美貌,寻找的是肉体的刺激与享受。杜拉斯的情人—扬·安德烈他所追求的是情、是杜拉斯灵魂的美、是杜拉斯的奇异的思想和超人的才华、是杜拉斯人格的魅力!

现在的女人追求的是男人的钱财、男人的权势利益,追求的是物质上的享受。谁还会再为爱情去树立丰碑,坚守一块心中的乐园?男男女女活的好现实,非常现实的活着,平淡了就出去风风火火的玩一玩;家庭是家庭,恋爱是恋爱,分的清清楚楚,又有几人能把爱情进行到老,恪守到死?唯一与忠贞只是嘴边的一个遥远的童话。

在我眼里,情人—杨·安德烈是一位真正的懂得爱的男人,杜拉斯一个快七十岁的女人即使再会保养再显得年轻也不会有少女柔嫩的肌肤和充满激情有活力的身体了。他爱的是她的才华他们在一起的动力是两颗心的交融,心灵的吸引。现代人又有谁还会为品行的高贵,灵魂的纯洁而感动呢?

亲爱的朋友,我为他们高歌!为他们祝福!祝福他们在天堂一样的幸福快乐,做神仙伴侣逍遥自在,享受爱的甜情蜜意.........

《情人》的读书笔记 篇4

断断续续看了快一个月了,本来一本不算长的小说是用不着这么长时间的,不过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中间有三个星期都没有看,今天再看起来也完全没有断层的感觉。之前对于《情人》的名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甚至完全没有与书有太多联系起来,将其作为拥有较多独立性的存在。直到再次拿起书一口气读完最后的几百页才豁然理解“情人”这个词起着怎样点睛的作用,修子对于爱情、对于婚姻的看法其实跟我理想中是很像的,当爱情锁进婚姻的契约里就很难保持爱情的纯粹了,所以现在有很多婚后感情破裂的例子,我们能说他们当时都不是相爱的吗,显然是不能的。

在古代,人们的平均寿命很短,封建意识也很浓,所以我们基本不会看到会有感情破裂的婚姻,好像之前每一对人都能从一而终,白头偕老。而现在,人们活到六七十岁实在是太平常了,三四十年的时间里都深刻的爱着这个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的可能性,我想真的不是一个大概率事件。生活的琐碎不仅能磨灭理想,更能浇熄爱情。不是说一起旅行是检验情侣合不合拍的有效方法吗,一起生活能让我们更全面的认识对方。很多时候我们爱上一个人不是爱上了他(她)的全部,我们爱上的只是一部分。所以对于修子不想做妻子只想做情人的想法我还是挺能理解的。“情人”和“妻子”,看起来似乎都觉得“情人”更好看一些(微笑)。当然,我并不是为那些有外遇的人士找借口,也不是提倡外遇,只是想说,如果你已经对自己的爱人做出了承诺,那就别招惹承诺外的人。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是每个人都应该的。暂时就说怎么多吧,要去吃饭了。

《情人》的读书笔记 篇5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想起了大一看过的日本作家松本清张的富士山禁恋,整本书压抑,连短暂的快乐背后也吐露着不轻松。我多么想看到最后小野木和赖子远走他乡不受这世俗的指责……可是,最后赖子失约小野木,在富士山下的青木原自杀

..我不能接受这个结局!一直不能!所谓的为小野木好,不过是徒留他一人在这世上后悔,自责地度过后半辈子,实在自私至极!爱一个人,不就是要冲破一切吗?既已冲破为何又不敢走下去?在看情人这本书时,其实害怕是类似的情节,但,很不一样,是一本适合女性的书。想说,我一直无法具体地描绘自己的婚恋观,在看这本书时,一会儿觉得女主修子不正常,一会儿又会大呼:好像自己!竟也觉得一个女人活成修子这样挺好!甚至,曼特莱斯式的情人好像也不错!但是,我可能是一个有着柏拉图式的曼特莱斯!修子很自私,可我爱极了这样的自私:因为我爱你,我愿意为你一切一切,当我不爱你,决绝地说再见是我的告别

《情人》的读书笔记 篇6

“一个年轻人的青春是美的,一个老人的苍老同样是美的。”

这是让•科克托在《存在之难》中的一句话,当我读到这句话时,象是被什么东西击中了似的,顿时脑子一片空白。记得曾经读杜拉斯《情人》也有这样的感受,小说是这样开始的: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 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意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 容。”

“我已经老了”,这个被王小波称为“无限沧桑尽在其中”的开头,掺杂了太多的惊叹、执著、哀伤、凄绝和等待。所有这些沧桑的感受猛然向你砸来足以令你昏 厥。杜拉斯是一个令人胆战心惊的女王,她的文笔,用王小波的话讲,是“极端的精美,让读小说的人狂喜、让打算写小说的人害怕”。读她的文字就象在那个燥动 不安的夏日午后,无意中闯入了她的宫殿掀起帷幕的一角,偷窥到她内心的隐痛一样,即使只言片语也足以让孤寂的夜空顿时被闪电全部撕破,语言带着雷电,从天 上直撕毁到地上。同时,也领略到了她的困顿、固执和残忍。就象她在《情人》里说的:“我知道,每次不把各种事物混成一团,归结为唯一的极坏的本质性的东 西,那么写作除了可以是广告以外,就什么也不是了。”可见,杜拉斯的固执如同她中年以后容貌急剧变化的照片不可理喻。曾经美丽的杜拉斯被固执与任性消灭 了,被酗酒杀害了,惟有拿华贵的文字当她的祛皱霜。她在《劳儿之劫》中写道:“这个女人是自己毁了自己,又是为了什么毁了自己?”杜拉斯何尝不是如此。

有人说杜拉斯是力量的暴君,是个玩火者,也是一个情人。你可以不喜欢她,但你无法拒绝她。在杜拉斯的语言药店里,装满毒药的瓶子往往会混合着 解毒剂。她会让你在短暂的痛苦中保持着持续的清醒,感受到短暂与永恒、狂迷与冷静、残忍与宽容、活着与死亡都包皮裹在界限与无限中。

博尔赫斯说:“人类的三个能力:记忆、理解、意志并非学究式的幻想。”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人都被迫背上越来越沉重的记忆负担,你可以失去记 忆,但不能失去对记忆的知觉,否则你想从某个地方重新开始就拾不起来了。“它会在做梦时,在夜间工作时,在翻阅一本书或拐过一个街角时浮现出来”。只有那 些真正理解了意志力在时间的记忆里耐心等待的人,才能战胜时间,在某个注定的时间“特意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 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无论你愿意与否,在这里,我们都不能不提及爱尔兰诗人叶芝那首写给他的至爱毛特•岗的情诗——《当你老了》。灵魂与灵魂超越时空与肉体在诗句中对歌,岁月的沧桑在爱意下屈服。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陰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和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火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上的山上它缓缓地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是的,只有一个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那个人才是你值得信赖而又灵魂互赖、生死相随的真爱。

《情人》的读书笔记 篇7

修子真是自我啊,这里不是贬义不是褒义。可能独身久了,自然而然习惯关注更自身的感受了。

从始至终修子无心向远野要求什么,所以她不认为应该更不愿担负远野家庭破解的重担。但是事实不会因为你的本意你的态度不是那样就改变了。

到文章的最后,修子突然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一种自由的理想。想要爱情的时候便能享受,想要舒一口气的时候便能有自己的空间。表面上看去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关于自身意义的生活,但每个行动的背后总是会有千丝万缕的影响的,总会不知觉的伤害到他人,不管是与她相爱的远野,与她无关的远野妻子,或是追求她的冈本…在她潜意识追求自我的行动下,都受到了影响。

作者至始至终没有对文中任何一种人生观做出暗示性的评价,这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但毕竟是以修子的视角,很多人不自觉会对她产生理解共鸣甚至崇拜。毕竟修子从来没有想要破坏什么,她只是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啊,对吗?书中所能呈现的只是片面的,但是没写出来的故事呢,我认为修子太过自我了。

至于远野,他是蒙住一只眼睛看的男人,他甚至不如修子透彻,他还不明白情人为何美好。他一再强调的是,妻子对他所作所为根本无所谓,漠不关心,他们形同陌路…

但在我看来,妻子与修子抢白的那一段,完全反应了她对丈夫的在意,言语的参杂了一丝愤怒,以及口头之能的无力。但这一行为,是非常愚蠢的,虽然对修子的心理造成了影响,但在远野心中更加可憎可恶了。不过事已至此,再坏一点也无所谓了吧。

男女关系发展到尽头,除了能再伤害对方,也没有能改变的了。真是悲哀啊。

《情人》的读书笔记 篇8

情人,这本书里有个更好听的名字“曼特莱斯”,赋予了鲜明的令人向往的含义:独立,自由,富有自我,不被情感束缚等等。

如果修子稍微拜金一点,远野就可能不会被她吸引着,而恰巧是修子把他们之间的感情处理得恰当的距离,富有神秘感,也具有强烈的个人特性,所以更招人喜爱。

从远野的角度,一开始找情人是因为什么,新鲜感,刺激感,调节婚姻生活的平淡无味,毕竟之前的五年里远野还并不是一个完全不着家的男人,也没有过多谈及家庭情况。是什么促使事情的转变?

修子是他的借口之一。婚姻破裂里,远野与妻子极少的情感交流及毫不挽留曾经也是由爱情筑建的婚姻。而修子的存在是给了远野一个退路,一个婚姻之城崩溃后的一个保障。最后的结局:修子与远野的分手。其中修子最无法忍受的,远野的一套说辞:我完全是为了你才这样做的。这个是修子完全不能接受的说辞,把所有的一切强加在她的身上,因为它强大的潜在词:因为你我才离婚的,因为你婚姻才破裂。如果修子接受这套说辞,那就是潜在承认自己有意要求与远野结婚,在现实里给予双方一个坚固的枷锁,更是要锁住修子本人。那句话就让,从此以后修子本就应该是为远野“服务”的。

本来,如果真的爱自己,应该在与妻子关系搞僵之前,开诚布公地与妻子挑明,分手,再向修子求婚,这才是修子所希望的。

从前文里,修子不是没有想过与远野结婚这件事,可以说想过很多次,但是她从心底并不想以第三者的身份而进入婚姻,那是罪恶。这也是无法忍受之一。但是远野并不明白。并且以:我完全是为了你。这样而为修子贴上了婚姻第三者的标签。

或者说远野只是欣赏修子的与众不同,而并不懂修子所作所为内在的深意。他只是给修子贴上了一个标签:想成为妻子的女性。她的经济独立,生活与自我的空间的独立,在远野看来只是出墙的可能性增大,而其在于修子内在的意义他不懂,或许这些曾是远野令人满意的互不打扰。

忘记日常生活的琐碎杂事,相互体贴,相互慰藉。难得的见面,使双方都将自己的美德表现出来。生日呀,两人初恋的日子呀,每一个有意义的日子,两人都一起过,那样的时刻便是最珍贵,最幸福的。

情人生活令修子感到满意,一部分是折服于远野强大的男子气概里,一部分折服于远野时常的温柔与被爱的感情里。修子一直说我爱远野。她沉迷于相互体现的美好品德里,所以她才能忍受,或忽视远野的缺点。

一旦进入到近距离的生活里,修子便发现自己完全不能接受他既已存在的缺点:糟乱的生活习惯,工作狂不顾家等。她接受不了除去完美情人标签的远野。

既想享受完美情人的体验:时常的温暖,温柔以及被爱的爱情,于此反向的责任负担是不接受的。

只想享受,不负责任。

这套理论是完全自私的存在。

曼莱斯特的一套理论,一直被修子奉为经典。

独立的女性是确实是自我的独立,也可以说是为女性地位的提升,也是女性的一个护身牌。无论任何时候,都被牵制于身,这是给予自身的安全感。

而只爱满是优点的他,对其缺点却不想富有更多的责任。切实的双向情感里这是完全不通的。所有人都是优缺点共存的人,双向情感交流是为了达到彼此的平衡,忍受是无法形成平等的爱情。(扯远了,是不是?)

确实,迄今为止,远野刚强而又体贴,使修子焕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这不仅是精神上的,而且身体上也得到了莫大的满足。这五年来,修子作为一个女人,越发走向成熟,靠着远野,她一点也没有过些许彷徨与不妥。

但并不是修子存心这样做的。本来,修子就从来没有打算与远野结婚,或者说心里即使有这种愿望,但嘴里是从来没有说过的。与妻子离婚是远野一人的决定,自己犯不着为此担负什么责任。也许远野本意是为修子,但让修子为此负起这责任来,修子是不愿意的。

可以说,修子是不负责任的一方,当然,我说的负责任不是结婚。而是她至始都认为她作为第三者的错误,或者说她会想为什么不能像五年前那样相处呢。她贪恋远野的好,无视他们共同行为下对家庭产生的影响。她始终认为身为情人是不干扰家庭关系的。

她没有想过情感这东西是无法一成不变,也无法抑制。她既想保持感情的纯洁性,神秘性,又想着享受他的温暖,却丝毫不想长期后形成的影响的问题。

这具体地说,不结婚可以一个人自由自在,小到一天的日程可以自由安排,大到人生的道路可以自己确立。这种称心如意的事,实在是非常难得的。当然只要自己高兴,可以与知己小聚,与不同的男友交往,这都是妻子不能享受到的乐趣。

很多人会觉得这段话是多么的好,完全的自由,又有着长久的恋爱激情。

与不同的男性交往,而对妻子的责任敬而远之。这本身结果并非是幸福。

她永远无法体会到深刻的爱,她只能浅浅品尝,这难道不是悲哀吗?

我欣赏她作为一位独立的女性,但我欣赏不来她的爱情观,也不会赞同只作为情人的身份,那当然不会是作为第三者的情人。

我希望结尾的“找个好男人”,是真的。

我想下一个男人不是已婚的,从本质上修子不会再有着罪恶的心理,能够找个懂她的人,真的体会到爱与被爱的情感,毕竟修子还是不排斥结婚的。

《情人》的读书笔记 篇9

今天我阅读了《意外的情人节》这本书,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课间休息的时候,小熊妹妹和它的伙伴们正在跳绳。忽然,小熊妹妹最讨厌的比利走了过来,它跟小熊妹妹一起跳绳,比利不小心被绳子绊倒了,几个人摔做了一团。小熊妹妹正想去追比利,突然,上课铃响了,大家都回到了各自的教室。珍妮老师说:“同学们,情人节就要到了,我们要举办一场情人节派对,大家要互相赠送情人节贺卡。”“太棒了!”全班同学都欢呼了起来。小熊妹妹想:“我该给最讨厌的比利送什么样的贺卡呢?

等回到了家,小熊妹妹想:“我该给比利的贺卡上写什么?是玫瑰花是红色的,紫罗兰是蓝色的。你这样的大傻瓜是没人要的。还是水仙是黄色的,玫瑰是红色的。脑子进了水,我也不会要你的。”“你在想什么?”熊妈妈问。小熊妹妹说:“我只是在想要送什么样的情人节贺卡给比利。”熊妈妈问:“比利是你的朋友吗?”小熊妹妹说:“不是朋友,我跟他有仇。”小熊妹妹开始做贺卡了,它在贺卡上写:怪物可以是奇形怪状的。但要说最吓人的,那就非你莫属了。猜猜我是谁?

然而,当比利打开贺卡时,小熊妹妹却忘了看,因为在它收到的贺卡当中,有一张让它惊他不已,那张贺卡上挂满了爱心和鲜花,上面还写着:你愿意跟我做朋友吗?这时,比利走了过来,它说:“小熊妹妹,这是我攒了几个星期的零花钱给你买的贺卡。”小熊妹妹很惊讶,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说了一声“谢谢”。第二天学校开会,它们两个坐在了一起。

读了这个故事我学到了人虽然有坏处,但是也要看别人的好处,就像小熊妹妹和比利一样,比利最后不是变好了吗?

《情人》的读书笔记 篇10

刚读完这本书,我不知道怎么去描述自己的心情。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修子这段感情和修子这个人。在道德上,我是接受不了修子的,但是在爱情上,我也说不出到底谁对谁错。修子愿意做远野的情人却不愿意与他结婚。也许是因为她害怕结婚后,会变成第二个远野夫人。两个人朝夕相对,美好的,丑陋的,都会展现出来。也许久了之后就会发现,噢,其实她也没我想象得好。张爱玲曾经说过,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致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粘在衣服上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谁也分不清蚊子血和朱砂痣到底哪个好。最后,修子选择了拒绝,选择了放弃。她拒绝了远野要跟她结婚的决定。其实我是钦佩她的,对于一个依赖了四年,陪伴了四年的人。修子尊重了自己的选择,她放弃了四年的习惯,放弃了一个爱人。这种决定是很难的。

最终,只有很俗气的一句话来总结,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婚姻永远是爱情的坟墓。

《情人》读书笔记900字集锦


读后感大全栏目精选:“情人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情人》读书笔记 篇1

戴?赫?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英国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矿工家庭,当过屠户会计、厂商雇员和小学教师,曾在国内外漂泊十多年,对现实抱批判否定态度。他写过诗,但主要写长篇小说,共有10部,最著名的为《虹》(1915)、《爱恋中的女人》(1921)和《查太莱夫人的情人》(1928)。

劳伦斯生于1885年。父亲是矿工,缺少教育;母亲出身上流社会,有良好的修养。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使他们经常吵吵闹闹。但这种差异使劳伦斯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从母亲那里至高无上的关怀。也许是母亲过分溺爱,劳伦斯有严重的恋母情结。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们相互爱着,几乎像丈夫跟妻子那样的爱,同时又是母亲与儿子的爱。我们俩就像一个人,彼此那样敏感,我们之间不要语言。这挺可怕,弄得我有些方面不正常。”

劳伦斯是最富想象力的作家,他如不过早地逝世,肯定会有更惊世的作品问世。

戴?赫?劳伦斯(1885-1930),二十世纪英国一位风格独特、富有创见的作家,也是争议最多的作家之一。本书是他的成名作。

书中的第一代是瓦尔特?莫雷尔和格特鲁德夫妇。瓦尔特原本充满了活力,乐观、讨人喜欢;后来却脾气变坏,酗酒打人,成为行尸走肉。对丈夫失望的妻子遂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但是她钟爱的长子威廉不幸早夭,随之对次子保罗产生了强烈的感情。而保罗的两个女朋友却有不同的爱情观,让他无所适从。母亲去世后,保罗决定离开家乡,到城市去。至于保罗今后的人生道路怎么走,劳伦斯没有告诉我们答案。而这样模糊不清的结尾正反映了劳伦斯同样迷惘的心态:他所探索的两性之间的相处,进而拓展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迷惘的。

《情人》读书笔记 篇2

《情人》--想跟你谈一场不结婚的恋爱

正好今天是情人节,话题还挺应景

修子--独立自主的都市白领

远野--事业有成的已婚男人

长达五年的婚外情,你侬我侬,郎情妾意

直到远野决心放弃现有的家庭与修子结婚时

二人的感情却意外走到尽头

道德作风确实存在问题,但谁对谁错,谁是谁非,并不是本书的中心思想

关键是,为何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愿走进婚姻

我个人认为,社会解放了,思想open了,男女平等,女性可以外出工作,不再需要依附于男人生存

经济权、决定权、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千万年的斗争才得来这弥足珍贵的自由,不是为了谁都可以放弃的

结婚是为了保障爱情,奈何现在是上床不谈爱的时代

安全感还是得自己给,保障还是买保险更靠谱

既然钱可以自己赚,饭可以自己做,衣服可以自己洗,街可以自己逛…

何必用婚姻把自己套牢,整天洗衣服、做饭、带孩子…忙到迷失自我

万一遇到恶婆婆,还得看他们一家子的脸色

所以,对于新时代女性而言,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唯一归宿

但是,由于荷尔蒙作祟,恋爱是必须谈的,不稳定所以才更用心

既能享受爱情的美好,又能免去婚姻的繁琐,何乐而不为呢

《情人》读书笔记 篇3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意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就是这段《情人》的开头描写,让人忍不住一窥究竟。杜拉斯最出名的小说,电影由梁家辉主演。一直想看,但一直拖延没看,这次读书小组里开始阅读这本书,一开始,我是欣喜的。可是才看下去,我就开始崩溃了,这是什么玩意!看得很吃力,人称的随意更换,时间线各种错乱,零零碎碎的句子描写,各种大长句,真的让人看得崩溃,而且很失望。才看了百分之七就放下了,今天到截止时间,要交读书笔记了,我才耐着性子继续看下去。

直到半小时前这本书看了百分之八十,我都是厌烦了。可是最后的一章,我居然开始能跟随小说了。前文不断描写的各种回忆,无能母亲,暴力的大哥,懦弱的小哥哥,这些角色的描述和回忆都非常多。对于真正的情人,那个中国男人却描述很少。可是最后一章,他们分别之时的场景描写,却让我心醉。

这本书这么出名,真的是有道理的。读完之后的感受一时无法形容,让人惊叹于作者的文笔。那种无力、绝望、悲戚之感扑面而来。突然你就原谅了前文的种种混乱的回忆描写。直到分离,她才知道,她是爱他的。可是,一切已成定局,不是么。最后的那个电话,那时她已老去,他却还爱着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这时你再回想起那些散乱的回忆,你却好像融入到她的爱情,她的一生之中。

《情人》读书笔记 篇4

曾经是医生的小说家渡边淳一先生对人物的心理解剖非常细致入微,我不知道主人公小三修子是该褒还是贬。

女主人公片桐修子,三十二三岁的年纪,相貌清丽身材姣好;有一份稳定而游刃有余、收入不错的工作,独立买下一套小房;有三五个闺蜜聊天叙旧,还有一个成熟体贴的男人谈情说爱;间或还会有个把年轻男性隔三差五地来邀约。

修子与有妇之夫远野谈情说爱,又决不干涉他的私生活也不让他干涉自己的生活,只要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是真心地快乐幸福就好。虽说是没有婚姻,男人走后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的寂寞冷清,却有着充分的自由时间,过丰富多彩潇洒的生活。小说里无数次描写到情人半夜离开,修子一个人融化在沙发里,享受着一个人的自由时间,听音乐、喝酒、让思绪飞翔,安然地享受着一个人的天堂。不管再怎么爱你,也不想放弃我一个人的清静。当然修子也要承受社会舆论的压力和家人与社会的不理解,有时候心情自然不会好,熊掌鱼翅不可兼得。这样的场景大概是无数在柴米油盐里奔波的家庭妇女都会向往的吧。但是她们却只敢想不敢做。修子不一样,她只享受远野带给她的爱与利,不履行照顾他生活的责任。

远野要每月给她供养费,更是被她断然拒绝。作为一个经济独立人格更独立的女人,绝不允许自己的爱情变质。我喜欢你是我自己愿意的,我的青春和今后的生活也不是你花钱能买断的。可遇而不可求的爱情可贵,但我的自由和独立更可贵。

做情人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忘记日常生活的琐碎杂事,相互体贴,相互慰藉。难得的见面,使双方都将自己的美德表现出来。生日呀,两人初恋的日子呀,每一个有意义的日子,两人都一起过,那样的时刻便是最珍贵,最幸福的。而婚姻则不同,一段平凡婚姻,从深情款款到索然无味也好,从爱情到亲情的转变也罢,亦或者双方最终变成仇人。十多年来夫妻间的朝夕相处,期间都要相互袒露多少细枝末节,期间要经历多少家庭的重大决定和生活琐事啊,个中事件都足以让双方的人性与品行被一览无余。可谓对方的任何一面都大抵能看得清清楚楚。一段平凡婚姻,从深情款款到索然无味也好,从爱情到亲情的转变也罢,亦或者双方最终变成仇人。都说结婚是爱情的坟墓,即使有美好的婚姻其间经历的磨合与沧桑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地方,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李清照与赵明诚

从小目睹父母亲的不幸婚姻,修子很早就意识到男人与女人之间,如果没有共同理想,各自没有独立的能力,便很难保持持久的婚姻关系。这样貌合神离的厮守,反倒不如各自生活更能保留住爱情的味道。于是在远野放弃原配准备与修子结婚时,修子却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远野的求婚。宁愿分手失去这份宝贵的感情,也不愿陷入世俗的男人自以为是而一厢情愿所设的婚姻桎梏中去。虽然这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对这男人很残酷,但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本就是男人的劣根性,你要离婚是你的事,我却并不想干涉你的婚姻,将你妻子拉下来坐上她的位置。

修子的爱情却没有建立在现实中,而是寄托于她自认为的形象中。文中多次写到,她本以为远野是怎样怎样,也包括她觉得她和远野之间的关系,是独立与远野的家庭和事业之外的,她就只是跟远野这个人在一起。以至于到了他们在一次收拾远野单身公寓的时候,她跟远野的妻子碰面,这件事情深深地刺激了她,以至于不想面对远野。这是修子第一次被真正的暴露于现实中,远野的妻子的出现,并不是让修子感觉自己在这段感情里面是多么的有违道德,而是让她第一次真正面对跟她理想中不一样的远野。还有修子想去大阪照顾受伤的远野,结果见到了远野的女儿后,出现的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就因为在大阪那一次见到了远野的女儿,以至于在远野整个受伤养伤的时间内,修子都没有去看望过他,这也是体现了她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所以结局的时候,远野表示决定离婚了,要永远地跟修子在一起的时候,修子就坚决分手了,因为这不是她所认为的爱情,不是她想要的爱情。

远野不了解她,其实修子真正想要的,是她认为的自由生活的浪漫,她不介意远野有妻儿,同时也不会接受金钱上的赠予,她渴望成熟稳重的爱情,享受被人喜欢的追捧,享受在这种氛围下享受人生,为了结婚而结婚,修子是无论如何不肯迁就的;草率地成个家,依靠男人生活,修子办不到,毕竟不是天真烂漫、青春无邪的年龄了。所以,她不想失去自食其力的生活,她需要充分的独立和自由,不受任何人的约束,自由自在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虽然修子多次强调自己是爱远野的,但其实她骨子里更爱自己,所以她会跟远野在一起承认远野是自己男朋友的同时,她也接受冈部要介的约会请求,不喜欢刚部要介却很享受被其追求乃至求婚。远野不了解这些,他不了解修子,准确的说他无法掌握与其维系关系的要领,或许远野一直跟修子保持着不远不近的情人关系,他们之间更能够长久。

掩卷长思: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我无法评判修子与远野的是与非。

《情人》读书笔记 篇5

《情人》其畅销之剧足可与《飘》相媲美。一个饱经风霜的女人在白发暮年之际,回眸那段尘封已久的异国恋情,居然有力量把爱与恨演绎得如此动人心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人间少有的奇迹。她在作品里所表现的那种伤痛,那种无助,那种绝望,那种爱到尽头的孤独,使人流涕,使人痴迷。那是一种无法理解但可提察的苍茫恒源的美丽,也是最能震撼读者心灵的核心所在。

一九八零年夏天,杜拉斯六十六岁的时候,一个二十七岁的年轻人走进了她的人生,与她共同编织了她一生中最神奇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看完了这部小说我泪流满面,我被他们那种超俗的爱恋所感动。现在社会情人是一个贬义词,是说有家庭人的情人。而杜拉斯和她的情人都是无婚姻关系的单身男女,其实他们是一种事实婚姻吧。在我心里他们是真正的夫妻。一对男女可以超越年龄的约束和世俗的压力而生活到一方老死真让我感到情爱的伟大与神圣。现在的男人追求的是青春与美貌,寻找的是肉体的刺激与享受。杜拉斯的情人—扬·安德烈他所追求的是情、是杜拉斯灵魂的美、是杜拉斯的奇异的思想和超人的才华、是杜拉斯人格的魅力!

现在的女人追求的是男人的钱财、男人的权势利益,追求的是物质上的享受。谁还会再为爱情去树立丰碑,坚守一块心中的乐园?男男女女活的好现实,非常现实的活着,平淡了就出去风风火火的玩一玩;家庭是家庭,恋爱是恋爱,分的清清楚楚,又有几人能把爱情进行到老,恪守到死?唯一与忠贞只是嘴边的一个遥远的童话。

在我眼里,情人—杨·安德烈是一位真正的懂得爱的男人,杜拉斯一个快七十岁的女人即使再会保养再显得年轻也不会有少女柔嫩的肌肤和充满激情有活力的身体了。他爱的是她的才华他们在一起的动力是两颗心的交融,心灵的吸引。现代人又有谁还会为品行的高贵,灵魂的纯洁而感动呢?

亲爱的朋友,我为他们高歌!为他们祝福!祝福他们在天堂一样的幸福快乐,做神仙伴侣逍遥自在,享受爱的甜情蜜意.........

《情人》读书笔记 篇6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想起了大一看过的日本作家松本清张的富士山禁恋,整本书压抑,连短暂的快乐背后也吐露着不轻松。我多么想看到最后小野木和赖子远走他乡不受这世俗的指责……可是,最后赖子失约小野木,在富士山下的青木原自杀

..我不能接受这个结局!一直不能!所谓的为小野木好,不过是徒留他一人在这世上后悔,自责地度过后半辈子,实在自私至极!爱一个人,不就是要冲破一切吗?既已冲破为何又不敢走下去?在看情人这本书时,其实害怕是类似的情节,但,很不一样,是一本适合女性的书。想说,我一直无法具体地描绘自己的婚恋观,在看这本书时,一会儿觉得女主修子不正常,一会儿又会大呼:好像自己!竟也觉得一个女人活成修子这样挺好!甚至,曼特莱斯式的情人好像也不错!但是,我可能是一个有着柏拉图式的曼特莱斯!修子很自私,可我爱极了这样的自私:因为我爱你,我愿意为你一切一切,当我不爱你,决绝地说再见是我的告别

《情人》读书笔记 篇7

断断续续看了快一个月了,本来一本不算长的小说是用不着这么长时间的,不过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中间有三个星期都没有看,今天再看起来也完全没有断层的感觉。之前对于《情人》的名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甚至完全没有与书有太多联系起来,将其作为拥有较多独立性的存在。直到再次拿起书一口气读完最后的几百页才豁然理解“情人”这个词起着怎样点睛的作用,修子对于爱情、对于婚姻的看法其实跟我理想中是很像的,当爱情锁进婚姻的契约里就很难保持爱情的纯粹了,所以现在有很多婚后感情破裂的例子,我们能说他们当时都不是相爱的吗,显然是不能的。

在古代,人们的平均寿命很短,封建意识也很浓,所以我们基本不会看到会有感情破裂的婚姻,好像之前每一对人都能从一而终,白头偕老。而现在,人们活到六七十岁实在是太平常了,三四十年的时间里都深刻的爱着这个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的可能性,我想真的不是一个大概率事件。生活的琐碎不仅能磨灭理想,更能浇熄爱情。不是说一起旅行是检验情侣合不合拍的有效方法吗,一起生活能让我们更全面的认识对方。很多时候我们爱上一个人不是爱上了他(她)的全部,我们爱上的只是一部分。所以对于修子不想做妻子只想做情人的想法我还是挺能理解的。“情人”和“妻子”,看起来似乎都觉得“情人”更好看一些(微笑)。当然,我并不是为那些有外遇的人士找借口,也不是提倡外遇,只是想说,如果你已经对自己的爱人做出了承诺,那就别招惹承诺外的人。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是每个人都应该的。暂时就说怎么多吧,要去吃饭了。

《情人》读书笔记 篇8

经过几个晚上睡前的“挑灯夜读”,终于把这本小说看完了,看的过程我的心情是很压抑,压抑的原因很多,主人公保罗与米丽安的情感是令人困惑的,同时他与母亲的情感更是诡异和热烈又压抑。看到后面就越明显,保罗恋母情结很严重,同时他也不愿意承认,他的情感因为这种特殊的关系而受到压抑。这也导致保罗的爱情观是混乱的,摇摆不定的,扭曲的,困惑的。我是痛恨保罗的,痛恨他对爱情的摇摆不定,痛恨他对爱情的不负责任。同时我又是同情他的,他的恋母情结一方面也是他母亲造成的,他母亲对他的过分溺爱,以及他父亲对他的冷漠,造成了他从小缺乏父爱,缺少关爱,而他母亲对他的爱又是那么过分和自私的,他母亲婚姻的失败,促使她把她所以的希望都寄托在她儿子身上,加上保罗哥哥威廉的病死,他母亲把所以的爱和活者的希望都倾注到保罗的身上了。

这样过分的溺爱本身就是不对的,加上对于保罗这样极度敏感又缺爱的小孩,任何一个女人对他的关爱都会让他最后变成一种依赖。保罗的悲剧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想任何一个人童年的经历都会影响到他成年的后的很多方方面面的。

《情人》读书笔记 篇9

尽管心中有千般不愿,我最终无法否认,《情人》正如它的包装,是一本“穿越”形式的“言情小说”。

可这是一本怎样的“言情小说”啊!当我还年轻的时候,也以为爱情就是琼瑶,席绢,就是杨过与小龙女,罗密欧与朱丽叶。男女主人公历尽磨难终于彼此牵手,开始幸福的生活,或者死。

又是怎样一种“穿越”呢?当随处可见纯情少女落入古代,全知全能呼风唤雨,顺手推倒个把心仪的英雄,谁也不会觉得把推倒的对象替换成“诸葛亮”就会更了不起吧。

游尘和诸葛亮。他们没有历尽艰辛只为和对方在一起。事实上,她以玄幻的方式直接空降到诸葛亮的身边,并迅速和他产生了“暧昧”--容我称其为爱情,总之一切顺利得不像小说。目标若是成为诸葛亮的妻妾,开始幸福的生活,这故事很快就可以结束啦。

可它才刚刚开始--原来爱情,只是这个故事的起因。那后来呢?

后来却是真实的。真实得让每个读者都认为,作者的确活过那个年代,作者就是在死后又返回现代的那位游尘。游尘和诸葛亮相爱了。正如诸葛亮为汉国献出一生,这个女孩也把自己的一生如数交给了他。最开始,她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她花费许多时间把自己变成一个古人。而后她学会了武艺,学会了政务……她学习乱世中的一切,逐渐得以成为诸葛亮的一根手指,一条臂膀--大汉丞相诸葛亮更需要这样的情人吧。她替他周旋在每一个地方:沙场上案牍间,唯独没有适合发生浪漫的地方。不是不能嫁,不是不想嫁。但在如山的国事面前,就连为他洗衣做饭,都只是奢侈的想象。游尘,这个聪明逗趣的女孩儿,当然不是生来就适合做这些事情的,可她用自己的方式,把一切都做好了,叫诸葛亮怎能不爱呢?

大汉丞相诸葛亮,却不是一个谈情说爱的人。再后来他们都老了,皱纹爬满他们的面孔。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她分明知道完整的历史,却终究无从改变一丝一毫。再后来他们都死了,他留下了名字,她没有。

当爱情成为起因,结果就惟有面对真实。为爱而死有什么难?难的是为爱而活,一生苦心经营。那些口称“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的人们,怎知吉言背后暗示着多少酸甜苦辣。那些把爱情当作结局的言情小说,想过人心反覆世事难料,会有个连作者也无法驾驭的隐藏结局吗?

因为太真实,所以太多情。哪怕对言情小说麻木,哪怕旧版《情人》已看过多次,我相信你仍然会被新版《情人》深深打动。你会不由自主地沉醉于那个世界,和游尘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爱,以及最重要的:一起作为。你会深深地感到:即使是英雄辈出,精彩纷呈的三国乱世,也遮掩不了这一段真实如璞玉的爱情,它散播着最美也最久远的光辉。

《情人》读书笔记 篇10

今天我阅读了《意外的情人节》这本书,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课间休息的时候,小熊妹妹和它的伙伴们正在跳绳。忽然,小熊妹妹最讨厌的比利走了过来,它跟小熊妹妹一起跳绳,比利不小心被绳子绊倒了,几个人摔做了一团。小熊妹妹正想去追比利,突然,上课铃响了,大家都回到了各自的教室。珍妮老师说:“同学们,情人节就要到了,我们要举办一场情人节派对,大家要互相赠送情人节贺卡。”“太棒了!”全班同学都欢呼了起来。小熊妹妹想:“我该给最讨厌的比利送什么样的贺卡呢?

等回到了家,小熊妹妹想:“我该给比利的贺卡上写什么?是玫瑰花是红色的,紫罗兰是蓝色的。你这样的大傻瓜是没人要的。还是水仙是黄色的,玫瑰是红色的。脑子进了水,我也不会要你的。”“你在想什么?”熊妈妈问。小熊妹妹说:“我只是在想要送什么样的情人节贺卡给比利。”熊妈妈问:“比利是你的朋友吗?”小熊妹妹说:“不是朋友,我跟他有仇。”小熊妹妹开始做贺卡了,它在贺卡上写:怪物可以是奇形怪状的。但要说最吓人的,那就非你莫属了。猜猜我是谁?

然而,当比利打开贺卡时,小熊妹妹却忘了看,因为在它收到的贺卡当中,有一张让它惊他不已,那张贺卡上挂满了爱心和鲜花,上面还写着:你愿意跟我做朋友吗?这时,比利走了过来,它说:“小熊妹妹,这是我攒了几个星期的零花钱给你买的贺卡。”小熊妹妹很惊讶,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说了一声“谢谢”。第二天学校开会,它们两个坐在了一起。

读了这个故事我学到了人虽然有坏处,但是也要看别人的好处,就像小熊妹妹和比利一样,比利最后不是变好了吗?

《情人》读书笔记汇总9篇


以下为读后感大全为你收集整理的《情人》读书笔记,感谢您的浏览。读书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生活,明白生活的道理,阅读过作品后,我感慨万分。这时我们可以用读后感的方式回味这个作品。

《情人》读书笔记(篇1)

以我自己的观点,这本书是描写了一段纯粹的爱情。一场不允许有任何瑕疵的爱情。俢子是一个独立有主见的都市女性,倾心于同样爱慕自己的远野,或许两人的感情不能仅仅用简单的词语来描述,俢子和远野在精神上身体上相互依偎,其实早已超越了情人的界限。远野的家室几乎并未影响到远野和俢子的关系,其实也正因为远野是有家室的人,俢子和远野关系才如此亲密纯粹并留有各自的空间。

想必会有很多人说小说的结局有些不尽人意,俢子太过于固执己见。但我觉得这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结局并不完美,却不凄惨,区别于一般童话故事和通俗小说。正是作者别具匠心的设定了这样出人意料的结局,才使这段爱情更加纯粹。试想结局若水到渠成,故事虽然完美,却不禁联想到之后生活的琐碎,感情的负担,倒不如留下美好纯粹,哪怕只是回忆。

从人物形象上分析,很喜欢俢子这样一位独立有主见而且不流俗于世的人物形象,虽然没有很多描写俢子的心理活动,却可以从她对一些事情的选择上看出她的人生观价值观。

书中的具体细节不过多分析,书很好,尤值得女生一读。

《情人》读书笔记(篇2)

修子真是自我啊,这里不是贬义不是褒义。可能独身久了,自然而然习惯关注更自身的感受了。

从始至终修子无心向远野要求什么,所以她不认为应该更不愿担负远野家庭破解的重担。但是事实不会因为你的本意你的态度不是那样就改变了。

到文章的最后,修子突然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一种自由的理想。想要爱情的时候便能享受,想要舒一口气的时候便能有自己的空间。表面上看去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关于自身意义的生活,但每个行动的背后总是会有千丝万缕的影响的,总会不知觉的伤害到他人,不管是与她相爱的远野,与她无关的远野妻子,或是追求她的冈本…在她潜意识追求自我的行动下,都受到了影响。

作者至始至终没有对文中任何一种人生观做出暗示性的评价,这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但毕竟是以修子的视角,很多人不自觉会对她产生理解共鸣甚至崇拜。毕竟修子从来没有想要破坏什么,她只是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啊,对吗?书中所能呈现的只是片面的,但是没写出来的故事呢,我认为修子太过自我了。

至于远野,他是蒙住一只眼睛看的男人,他甚至不如修子透彻,他还不明白情人为何美好。他一再强调的是,妻子对他所作所为根本无所谓,漠不关心,他们形同陌路…

但在我看来,妻子与修子抢白的那一段,完全反应了她对丈夫的在意,言语的参杂了一丝愤怒,以及口头之能的无力。但这一行为,是非常愚蠢的,虽然对修子的心理造成了影响,但在远野心中更加可憎可恶了。不过事已至此,再坏一点也无所谓了吧。

男女关系发展到尽头,除了能再伤害对方,也没有能改变的了。真是悲哀啊。

《情人》读书笔记(篇3)

戴?赫?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英国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矿工家庭,当过屠户会计、厂商雇员和小学教师,曾在国内外漂泊十多年,对现实抱批判否定态度。他写过诗,但主要写长篇小说,共有10部,最著名的为《虹》(1915)、《爱恋中的女人》(1921)和《查太莱夫人的情人》(1928)。

劳伦斯生于1885年。父亲是矿工,缺少教育;母亲出身上流社会,有良好的修养。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使他们经常吵吵闹闹。但这种差异使劳伦斯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从母亲那里至高无上的关怀。也许是母亲过分溺爱,劳伦斯有严重的恋母情结。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们相互爱着,几乎像丈夫跟妻子那样的爱,同时又是母亲与儿子的爱。我们俩就像一个人,彼此那样敏感,我们之间不要语言。这挺可怕,弄得我有些方面不正常。”

劳伦斯是最富想象力的作家,他如不过早地逝世,肯定会有更惊世的作品问世。

戴?赫?劳伦斯(1885-1930),二十世纪英国一位风格独特、富有创见的作家,也是争议最多的作家之一。本书是他的成名作。

书中的第一代是瓦尔特?莫雷尔和格特鲁德夫妇。瓦尔特原本充满了活力,乐观、讨人喜欢;后来却脾气变坏,酗酒打人,成为行尸走肉。对丈夫失望的妻子遂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但是她钟爱的长子威廉不幸早夭,随之对次子保罗产生了强烈的感情。而保罗的两个女朋友却有不同的爱情观,让他无所适从。母亲去世后,保罗决定离开家乡,到城市去。至于保罗今后的人生道路怎么走,劳伦斯没有告诉我们答案。而这样模糊不清的结尾正反映了劳伦斯同样迷惘的心态:他所探索的两性之间的相处,进而拓展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迷惘的。

《情人》读书笔记(篇4)

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情人》

当你老了,皮肉在与地心引力的对抗中败下阵来,岁月撕碎了你曾经娇美的面庞,那些爱你青春欢畅时辰的人不再围转在你身边,那么,唯有一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而这爱,不会随时间的消失而消逝。

时光总是来去匆匆,在沙漏的流泻中,在行往目的地的路途中,在冬日的枯桠的缝隙中,不缓不急的穿过。诚然,他是如此的从容不迫,从容不迫到我们都忘记了他的存在,于是忽然地翻开日历,发现圣诞即将来临。一年两年,就是这样匆匆过去。前些日子看朋友的相册,一页页地翻,从17到20岁,一岁不落,看到那些曾经稚气未褪的面庞,在一两年之后,已有了变化,成熟稳重渐渐匿于举手投足之中。我蓦地感到有些恐怖。岁月在脸上刻下一道一道衰老的痕迹,像一个冷面的杀手,无声无息地将我们引向死亡。

杜拉斯仿佛并不具备完整叙事的能力。《情人》更像是她一个人的喃喃呓语,文字支离破碎,仅仅作为情感表达的需要,在平静流淌的文字下汹涌的情感猛烈地冲撞。那个白人少女受到的无可释放的家庭压抑,中国男人本性的怯懦,都从对方那里获得了弥补。白人少女,从头到尾都不曾说出那个中国男人的名字,而电话那头的那个人却告诉她“他会爱她爱到他死。

《情人》读书笔记(篇5)

情人,真是一个让人无语的角色。

小三,犹如一种让人反感的小丑。

故事梗概:远野选择作践,修子选择犯贱

像修子与远野这样的婚外情,实在算不上有多刻骨铭心惊天动地。比上不如失乐园,久木和凛子,为爱为极致的性美好失去生命;比下亦不如潘金莲西门庆极尽奢靡虽不堪,最后却也在一起过到死啊。毫不夸张地说,她也是个极其自私的女人,当然,人都是自私的,一个人首先要爱他自己然后才会爱别人,修子正好是个例子。如果说远野是在作践,那么修子就是在犯贱。他有妻子的时候修子对他有爱,期望远野离婚,以寻求心安理得的温情,等男人离婚了,又因自己的私心作祟与男人分手,这不是犯贱是什么?这样的女人不仅让原配厌恶,更应该受到社会的谴责。

修子的婚姻观是十分扭曲,是不符合常理的,让我也大涨见识了。尽管如今越来越多人主张不婚论,但像修子这样只甘心做情人的婚姻观却容易让人大跌眼镜的。

同样修子也是个矛盾的复合体,一方面,修子不是讨厌他离婚,是讨厌和他生活在一起;另一方面,她爱着的远野是和自己在一起的他,而不是其他时刻的他,这不是很矛盾吗?(不排除我没看懂修子的心思,但确实非常矛盾,在我看来)与男人合欢时怎么就没想想有一天他妻子找上门来,与他原配对峙怎么就不敢理直气壮,说到底,这情人还真是一种偷的行为,为这背着人寻求快乐的刺激沉迷其中

还有一点,如果,远野没有和他妻子离婚,她也许会和远野在一起的。这是什么意思,她大概是想以情人的身份一直留在已婚的他身边,一旦他自由,她就要离开,瞧瞧,这样的女人是有多可怕。修子这是个什么样的心态?实打实地只愿做情人,做小三的心态。修子这样的女人,喜欢自由,不接受婚姻的捆绑,这一点自无可非议,但不至于勾搭有妇之夫,这样实让人对她起不了好感,终究有一天要受到千夫所指的。倒霉的就是那个贪心又无耻的男人了,赔了夫人又折兵,不过,这又怎么样了,一切都是他自己作的,怨谁。这真是一出周瑜打黄盖的好戏啊!

看戏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反思:

1 永远不要以为情人是真心对待你的,大难临头各自飞。

2 婚姻既是一座围城,也是爱情的坟墓,需要的是双方的共同经营,嫁给爱情的婚姻是幸运的,也是小概率事件。

3 男人与女人在性的面前各自扮演着什么角色,在爱的面前又如何呢

4 情人是一种偏颇的恋爱观念,他是男人偷腥带来的结果,也是女人爱情路上的歧途的体现,更是一个家庭破灭的导火索。

5 与情人搭上关系,终究要自食其果,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修子可谓将情人表现的淋漓尽致,最佳奥斯卡金马奖非她莫属了。

《情人》读书笔记(篇6)

今天我阅读了《意外的情人节》这本书,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课间休息的时候,小熊妹妹和它的伙伴们正在跳绳。忽然,小熊妹妹最讨厌的比利走了过来,它跟小熊妹妹一起跳绳,比利不小心被绳子绊倒了,几个人摔做了一团。小熊妹妹正想去追比利,突然,上课铃响了,大家都回到了各自的教室。珍妮老师说:“同学们,情人节就要到了,我们要举办一场情人节派对,大家要互相赠送情人节贺卡。”“太棒了!”全班同学都欢呼了起来。小熊妹妹想:“我该给最讨厌的比利送什么样的贺卡呢?

等回到了家,小熊妹妹想:“我该给比利的贺卡上写什么?是玫瑰花是红色的,紫罗兰是蓝色的。你这样的大傻瓜是没人要的。还是水仙是黄色的,玫瑰是红色的。脑子进了水,我也不会要你的。”“你在想什么?”熊妈妈问。小熊妹妹说:“我只是在想要送什么样的情人节贺卡给比利。”熊妈妈问:“比利是你的朋友吗?”小熊妹妹说:“不是朋友,我跟他有仇。”小熊妹妹开始做贺卡了,它在贺卡上写:怪物可以是奇形怪状的。但要说最吓人的,那就非你莫属了。猜猜我是谁?

然而,当比利打开贺卡时,小熊妹妹却忘了看,因为在它收到的贺卡当中,有一张让它惊他不已,那张贺卡上挂满了爱心和鲜花,上面还写着:你愿意跟我做朋友吗?这时,比利走了过来,它说:“小熊妹妹,这是我攒了几个星期的零花钱给你买的贺卡。”小熊妹妹很惊讶,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说了一声“谢谢”。第二天学校开会,它们两个坐在了一起。

读了这个故事我学到了人虽然有坏处,但是也要看别人的好处,就像小熊妹妹和比利一样,比利最后不是变好了吗?

《情人》读书笔记(篇7)

渡边淳一的书,笔下男女之情总给人很多思考,选的题材、塑造的人物性格和铺设的情节别具一格。

书中修子应该属于日本社会白领阶层的女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错的经济来源,长相衣品都不错,有与经济独立一样的感情独立意识,33岁的她做男主原野的情人五年之久。不得不说,他刷新了我对情人的认识,也许这也是小说引人入胜和作者想要表达的。只想维持一段感情的现状,并不想担负打破它的责任并陷入婚姻的漩涡,书中一直提起法语中的“曼特莱斯”这词语,最终原野想结束同床异梦的糟糠之妻与女主另起炉灶时,修子宣告了感情的终结,干净利落,她觉得“顿时感到一种女人可以自立与毅然的爽快感”。

书中用了一个章节,对比年幼时父母的家庭对下一代婚姻观的潜移默化,这一点在修子和他的两个朋友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也是值得深思的地方,凡事存在皆有因果。不幸的父母婚姻可能是她拒不接受婚姻,选择做一个自由的情人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情人关系可以保持着相对独立的生活,又可以得到爱的滋润。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情人的地位确实不稳定,但同时却代表着美丽的存在。忘记日常生活的琐碎杂事,相互体贴,相互慰藉。难得的见面,使双方都将自己的美德表现出来。生日呀,两人初恋的日子呀,每一个有意义的日子,两人都一起过,那样的时刻便是最珍贵,最幸福的。”拥有这样的想法的女性在中国社会也越来越多,从这个角度看,不婚主义,丁克一族还有借种生育,确实有其原因。男女情犊初开,大多都想选一人伴终生,真正能经历生活的各种考验的少之又少,灵魂伴侣可遇不可求。中韩日一衣带水,其实在社会伦理和道德追求上也十分相似,我觉得呢,如果真的要独立,还是要选择一个与自己一样价值观的人,别独立了自己,不是建立在经受考验的传统家庭之上,爱和性的荤腥本身就难以抗拒,不能互利互惠不追求长相厮守也别成祸害。

《情人》读书笔记(篇8)

尽管心中有千般不愿,我最终无法否认,《情人》正如它的包装,是一本“穿越”形式的“言情小说”。

可这是一本怎样的“言情小说”啊!当我还年轻的时候,也以为爱情就是琼瑶,席绢,就是杨过与小龙女,罗密欧与朱丽叶。男女主人公历尽磨难终于彼此牵手,开始幸福的生活,或者死。

又是怎样一种“穿越”呢?当随处可见纯情少女落入古代,全知全能呼风唤雨,顺手推倒个把心仪的英雄,谁也不会觉得把推倒的对象替换成“诸葛亮”就会更了不起吧。

游尘和诸葛亮。他们没有历尽艰辛只为和对方在一起。事实上,她以玄幻的方式直接空降到诸葛亮的身边,并迅速和他产生了“暧昧”--容我称其为爱情,总之一切顺利得不像小说。目标若是成为诸葛亮的妻妾,开始幸福的生活,这故事很快就可以结束啦。

可它才刚刚开始--原来爱情,只是这个故事的起因。那后来呢?

后来却是真实的。真实得让每个读者都认为,作者的确活过那个年代,作者就是在死后又返回现代的那位游尘。游尘和诸葛亮相爱了。正如诸葛亮为汉国献出一生,这个女孩也把自己的一生如数交给了他。最开始,她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她花费许多时间把自己变成一个古人。而后她学会了武艺,学会了政务……她学习乱世中的一切,逐渐得以成为诸葛亮的一根手指,一条臂膀--大汉丞相诸葛亮更需要这样的情人吧。她替他周旋在每一个地方:沙场上案牍间,唯独没有适合发生浪漫的地方。不是不能嫁,不是不想嫁。但在如山的国事面前,就连为他洗衣做饭,都只是奢侈的想象。游尘,这个聪明逗趣的女孩儿,当然不是生来就适合做这些事情的,可她用自己的方式,把一切都做好了,叫诸葛亮怎能不爱呢?

大汉丞相诸葛亮,却不是一个谈情说爱的人。再后来他们都老了,皱纹爬满他们的面孔。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她分明知道完整的历史,却终究无从改变一丝一毫。再后来他们都死了,他留下了名字,她没有。

当爱情成为起因,结果就惟有面对真实。为爱而死有什么难?难的是为爱而活,一生苦心经营。那些口称“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的人们,怎知吉言背后暗示着多少酸甜苦辣。那些把爱情当作结局的言情小说,想过人心反覆世事难料,会有个连作者也无法驾驭的隐藏结局吗?

因为太真实,所以太多情。哪怕对言情小说麻木,哪怕旧版《情人》已看过多次,我相信你仍然会被新版《情人》深深打动。你会不由自主地沉醉于那个世界,和游尘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爱,以及最重要的:一起作为。你会深深地感到:即使是英雄辈出,精彩纷呈的三国乱世,也遮掩不了这一段真实如璞玉的爱情,它散播着最美也最久远的光辉。

《情人》读书笔记(篇9)

已经是第二次读《情人》了,21岁和17岁,读同一本书的感想还是差别蛮大。

那会对爱情有无限「罗曼蒂克」的幻想,觉得修子太不近人情了些。如今倒是对「曼特莱斯」的立场多理解了一分,情人的身份意味着自由与美丽,这常常与家庭生活是对立的。我也是在修子的启发下,开始考量陪伴身边的男孩子在「男友」「情人」「丈夫」「父亲」各种角色维度的表现,对21岁还在校园的女孩或许言之过早了,不过早早思考、探寻最匹配的灵魂模样,总比到了年纪手足无措失去立场要强呀。

一直恐婚恐育,朋友说是年纪尚小的缘故,这本书倒把恐惧又加深了一层。

我可是永远要做自己的人啊,自由自在的撒娇或者悲喜、来去,「妻子」这个词尽管美丽、优雅,却总有一种过分安全而不会被善待的危险。或许童年时期见惯了母亲的眼泪,并将其认定为是受家庭所累,导致自己对这样的生活失去信心了吧。

人们歌颂年轻,是因为年轻时候「一直有的选」吧。拥有选择的权利,也就是拥有了掌控自己人生的权力。情人这个身份,最大的诱惑便在这里。

《狼图腾》读后感读后感700字


这是一本奇书,更是一场丰富的精神盛宴,它带我遨游于大自然的世界。生态之间普遍的联系,密不可分的生物链,动物之间那种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关系造就了大自然的乐趣,赋予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这不仅是一本奇书它更像是一部兵法。狼与狼之间的协作,怎样去防备,怎样去进攻,蓄谋许久~在最佳时机出击,给敌人一个措不及防的致命一击,狼与狼之间的协作更让人们佩服,那种团结精神,更值得人们去学习,去借鉴。他们组织严密,不打无准备的仗,与同伴协同作战,甚至不惜为了胜利粉身碎骨以身殉职,也在所不辞毫不犹豫。

狼不仅身正气,它还是一个非常注重感情的动物,在书中陈阵虽然扶养小狼长大,将它喂的肥肥胖胖的,教它怎样去成为一个英勇的狼。然而每一次对狼的训练都没有成功,因为小狼不教自会,这也许来源于它的本性吧!陈阵费尽心思与小狼成为朋友,但人类终究改变不了狼的本性,也禁锢不了它自由自在的灵魂。在小狼面对亲情的呼唤时,还能显露出本性,固执于亲情呼唤的仰天哭嗷,即使自己喉咙痛的直冒鲜血,也想回归自己的家庭,面对亲情的召唤,更是迫不及待地想回归自然。人与自然不相胜,人必须服从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人的力量终究抵不过大自然的力量。

狼一身傲气,英姿飒爽,尽管在死亡之际,也保持勇者的姿态。

起初,我对狼了解并不多。但是看了《狼图腾》,却让我对它产生了浓浓的兴趣。因为我喜欢狼的勇敢,它聪明,机智,沉着,冷静,在面对危险时,冷静的头脑,思维敏捷,能在敌人懈怠时,给予致命一击。狼与狼之间的协作,狼对亲情的执著,让我赞叹不已,我欣赏它,不是它有多么尊贵的身躯,而是自身散发出的坚持,执着,和威武。这是我喜欢它的原因。

一部优秀的作品,能够感染他人,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优秀的诗人交谈,《狼图腾》让人爱不释手。(任园园)

火印读后感


《火印》这本书是曹文轩先生写的,主要写了在抗日时期,母马雪儿和主人公坡娃的深情厚意,多次写了坡娃找雪儿时的情景,又从侧面描写出当时有些日本人是多么的可恶。
读了这本书后,我的感想就是:“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曾经那么落后!”像坡娃和雪儿这样朋友或家人分离的人还有很多,都是因为那些外国侵略者们,弄得人们民不聊生,妻离子散,还记得有一篇课文里说过,那些似狼豺虎豹般的英法联军,在我国的圆明园内,抢光,砸光,烧光,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当时那无用的清政府跟民国政府签下了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当时的技术和当时外国侵略者的技术相差是天壤之别。

之后有了杨靖宇,李大钊,邱少云......爱国人员的努力与牺牲,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新中华,他们等人的名字将深深记在我们的心中。

如今,我们的祖国已渐渐强大起来,不再是以前那弱小的国家了,但,要记住的是,不要骄傲和自满,有一句古话说:“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如果,你骄傲或自满的话,就会像当时的清政府一样,十分落后,一败涂地,所以我们都要努力,大人要好好工作,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而我们小孩要好好读书,学好知识,将来为我们祖国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我想曹文轩先生写《火印》这本书,应该就是想让我们勿忘国耻,一定要努力读书,合上这本书后,我的脑袋里只有三个字———要努力!

《心术》读后感


《心术》读后感

看完《心术》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喜悲交织。喜的是六六的这部小说写出了我们医务工作者不为人知的辛酸苦辣,还我们一个真实鲜活的形象,悲的是书中的种种医患纠纷在现实仍是很大的问题,时时考验着我们的心灵。小说以上海某知名医院的脑外科医生郑艾平的第一人称视角切入,以日记和网络交流穿插的形式剖析医生光鲜职业表面覆盖下不为人知的故事,该小说在揭示医患关系的同时,探寻社会信仰缺失、不同群体无法相互信任的缘由。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名医?“每一个名医的身后都背负着几条人命。”这是书中科主任的至理名言。高超的医术无疑是一位名医必须具备的技能,而它不可能是知识的积累就可练就,必须是临床上如战场般的实践才可造就,因此这就意味着这个过程必定伴有失败与过失。

“一个预备成为医生的人,首先要有一颗仁慈之心,然后才去训练他的仁术。心术不正的人,是很难成大器的。”提到名医,我们想到的不仅是高超的医术,还有就是高山仰止的医德。而面临现实,作者提出了他特有的观点:“作为医生,仁心固然重要,但仁心大于仁术,怕也不会是好医生。”我开始时满心的不赞成,可到最后我却不得不承认,病人选择医生时往往看到的是象征权威的医术与极高的治愈率,面临医患纠纷,医生所面临则是舆论与法律的双向压力,医德这时真的帮不上任何的忙。

书中一件件的事故纠纷刺激着我脆弱的神经,我与书中的医生护士共同在仁心、仁术与残酷的现实中挣扎徘徊。面对只有几个月的残存生命的患者,是否值得浪费钱财和精力甚至担风险给他做手术?他很穷,看不起病,本想放弃生命,可是他又多么想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我们又该怎么做?

当看到主任说:“医院,它不应该是一个企业,它不应该是一个营利机构,虽然现实让我们的地位很尴尬,从业者很无奈,但我始终坚信,迟早有一天,它会变成社会福利的一部分,它会变成人文关怀的一部分”我的灵魂在这朴素的话中震荡,我们曾苦苦求索,耗心竭力的治病救人,时时面临着来自自身与外界的各种压力,然而残酷的现实让我们逐渐麻木,为了安稳,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医患纠纷,我们变得异常理性,做任何决定都要想清一切利害关系,努力杜绝那万分之一的被投诉的可能。可在这过程中,我们却失去了我们最初选择这项事业的意义,忘记了我们的理想。现实尽管让我们很无奈,可那份藏在心中的信仰我们一定要坚守,我们应该始终坚信,医院会成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它会变成人文关怀的一部分。

面对一个使医院冤枉赔偿甚至殴打你同事的患者,因为他的不信任致使自身病情恶化,当他再次向你求救时,你该怎么做?以德报怨吗?他让你承担本不是你的过错,致使你爱的人受伤离开,让你绝望的想放弃自己的职业,真的因为他此时的可怜就原谅吗?

书中主任的话再次让我震撼:“患者到我们这里来,就是解决问题的,你解决了他的问题,这是你作为医生应该做的;你解决不了他的问题,虽然不至于挨打,但人家质疑你也是无可厚非。我们和患者之间占有一个信息不对等的优势,有时候也是劣势。你的判断哪怕是正确的,可他病痛没有解除,他就是不认同你是个好医生。”

“他们不懂礼数,是因为我们不够温和体贴。也许你们觉得我不帮你们说话。其实不是的。我是想,冷漠是一种传染病。别人对你冷漠了,你心情不好,就把这种冷漠传播出去,这个社会就越来越冷。其实相反的,温暖这个东西,也是传染病,每个人都对别人好一点,社会也就温暖起来。”

我们如果是普通人可以因为他人的伤害做出相应的回敬,然而我们却是医务工作者,我们的使命就是治病救人。因此,任何的委屈与不甘在面对鲜活的生命时都应该放下,病人以生命相托,我们便应该心无杂念全力以赴。我们面对病人的感激可以愉快地接受,为什么面对出现的问题就难以承受的呢?或许是我们还未摆正心态,面对医患问题,我们应该努力的寻求解决现实医疗问题的方法,提高医术,而不是处于与患者的对立面非要争论出对与错,更不该在他们需要我们时候因为种种恩怨而见死不救。

我们对自己种种苛求,只因为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去面对它给我们带来的一切好与不好,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坚守我们的信仰来实现我们的理想与价值。正如书中所想表达的,信仰、希望、与爱,这是世间最重要的三样东西,缺一不可。

《心路》读后感


《心路》读后感

想写这么一篇文章,是去年就有的想法。当时我正在校对一部60万字的着作,我还不知道这本书叫什么名字,但是我能感觉到,这是和心灵有关的文字。我也开始理解作者心灵苦渡的真正含义,那种来自内心的思考、倔强、愤怒呈现在每一篇文字里。说实话,这样的文字是可以影响并塑造灵魂的。最后,知道作者将这本书的名字定位《心路》,对照书名,回忆自己读过的篇篇文字,竟然一阵阵惊喜。作者莫不是要用心路历程展示最为真实的生命轨迹吗?

心灵是怎样成长的?这是我认识心灵苦渡后一直思考的问题。而这种思考并不是刻意而为,而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让人学会思考应该是这部书最大的好处。人的意义全在于思考,思考使人成长,使人明智,使人深邃,使人眼光独到,使人看问题能直达本质。可以这么说,这本书就是作者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视角揭示生命历程中所见的各类事物的本质的认知过程。说实话,看到最后,我突然发现,这本书是用心灵写成的哲学书。哲学是枯燥的,而心灵是吸引人的,这本书就是让人在好奇中,轻松、愉悦的学到哲学,学会思考。

让人内心充满正能量,变得自信淡然乐观,这是读这本书的另一大好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知,但感知的深度和真假却不同。作者感知准确到位,能够很好地揭示生命和社会的本质。当然,在我们的周围能够正确感知社会的人并不在少数,但是很少有人能写出来,不写出来并不害怕,关键是憋在心里,憋成了很多扭曲的人格:仇富、仇官等,而一旦沾染了这样的心理,就离幸福十万八千里了。

人活着岂不是为了幸福?而幸福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可以历练的快乐。你幸福吗?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但是你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就是幸福的,反之,你如果认为自己是不幸的,你也肯定是不幸的。幸福很多时候也是一种心理评估。而这部书要教会我们的就是出淤泥而不染,自我坚守,不卑不亢,寻找内心的宁静,在宁静中找到生命的真谛,然后获取更多的幸福。

让创作成为一件轻松的事情,是这部书的第三个好处。作者工作繁重,日日却笔耕不辍,大多数文章都在深夜时分完成。每天如此,从未间断。听人说,作者每夜创作两个小时,完成3000字以上的文章。这样的坚持,这样的创作速度,这样敏捷的才思,是让人无比佩服的。而你如果细细读他的文章,你就会发现,这是一种独特的轻松的文体,别具一格,有情节、有思想、有生活、有感悟,像小说不是小说,像散文不是散文,像随笔不仅是随笔,作者不受文体限制,就像是作者本人一样,随心所欲,狂放不羁。这是他的大境界,也是他的大功劳,他将写文章变成了生活的一种方式,就像有些人打麻将,唱卡拉OK一样,但是这优雅又意义的多。

那么到底心灵是怎样历练成的呢?我觉得心灵的成长应该有三个阶段,就像武术大师的练成一样,起初是固执一招一式,中途下苦练熟一招一式,最后忘记每招每式,随心所欲。“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尽管心灵至上,因为心灵是正义的、柔软的、美好的,尽管去历练、坚守、努力,不必在意是得是失,你一回头,突然发现,你今日之境界大非昨日之境界。而你再前进再努力,又突然发现,你达到的程度就是原来天生的本真和淡然。就如书的几个名字《生命无形》、《世界无极》、《精神无为》一样,这或许就是心灵成长应该指向的目标。像这样用心灵写成的展示心路历程的文章是应该用心去品读的。

如果有一天,那本书放置在你的面前,你尽管去体会,尽管去感受,不要想着作者是谁,也不要说你认识心灵苦渡,因为在红袖上,不认识他的人并不多。而且认识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记得老舍曾经说过一段话:不要想着认识一个作家,看他的文字就够了。这才是最好的认识。

《诱拐》读后感


《诱拐》读后感

《诱拐》一书借一个十七岁少年的口吻,娓娓叙述了以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苏格兰孤儿戴维巴尔福为了家族的遗产去找自己的叔父,可谁想,他被心狠手辣的叔父诱拐到了一条奴隶船上。船在海上触礁沉没,他孤身一人漂上孤岛,历经艰辛刚脱险,又因为在丛林中目睹一起谋杀事件,被士兵们当做凶犯追杀。在流亡途中,他巧遇铜川的苏格兰高地人——艾伦,两人结伴而行。最后,在艾伦以及其他朋友的帮助下,戴维用智谋从狠心的叔父手中夺回自己应得的财产。

全书绝大篇幅都是在描写两个孩子——戴维和艾伦一起逃脱的惊险情景。故事一幕一幕映在眼前,给读者缔造了惊吓的感觉,每次看到高潮部分总会为两个孩子的命运担忧,而当他们顺利逃脱,自然地就很为他们欣慰。

戴维巴尔福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孩子,他有拼搏到底的勇气,有超乎常人的胆识,还有坚强的意志和过人的智谋。虽然他有些自负,也有些孩子气,但丝毫不掩盖他那特别的胆量。他年仅十六岁就经历了如此之多的非人的磨难,和重大的打击,可他却咬着牙一步一步地挺过来了!可是,当他在雨林里奔波、穿行时,我们却在空调房里吃喝、享受;当他在与歹徒进行殊死搏斗时,我们却为了一点小事而撒泼、哭闹;当他在深林中忍受疾病的折磨时,我们却为一些小伤小痛而向父母撒娇;当他……

一个人若是没有改变逆境的勇气,他将永远被困在逆境之中,无法自拔。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或逃避,或沮丧,这些无谓的反应都比不上正面迎接它,克服它。我们都懂得要学会面对逆境,可是真正做得到的又有多少个人?看看这个十几岁的孩子,我们怎么可以比他还缺乏勇气?要知道挫折使人得到锻炼,若想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就要百折不挠拼搏到底。

可以说,是逆境锤炼了戴维巴尔福,使他获得了成功;也可以说,是戴维巴尔福改变逆境的勇气使他获得了成功。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拥有变逆境的勇气,无论何时何地,要相信自己总不会输的一败涂地,并且为目标而拼搏到底。

《复命》读后感


《复命》读后感

利用暑假的时间,我认真阅读了《复命》这本书,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已经领会到书中所讲内容的内涵所在。它以“复命”作为核心,从不同的角度去对“复命”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论述。所谓复命就是指下级对上级布置的任务无条件的接受、无条件的完成,并在第一时间向上级答复和反馈,它的核心是“有命必复,使命必达”,这正是执行力的有力体现。虽然书中所举的事例都是职场的人如何去复命,但是对于学校各项工作也有着相通的地方,值得我去认真阅读。。

许多事实证明,一个人能不能在工作中创造佳绩,往往不在于它的智商有多高,也不在于外界的环境好不好,关键在于他是否竭尽全力地去完成工作并复命。卡特在明白这个道理之前,最多也就是一个还算优秀的海军优等生,但等他彻底明白这个道理后,并付诸于实际中,卡特开始对事事竭尽全力,最后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也就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了。

毛主席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人不管是对什么事情,真正的做到了认真,就没有复不了的命。如果再能将抱怨化成动力激励我们工作,不去抱怨条件,不去抱怨环境,不去抱怨他人,而是在实际的情况下想办法,找解决方式,更会“有命必复,使命必达”。几年的德育工作经历,已经让我从开始的被动、消极的工作状态,逐渐转变成主动积极地面对一切工作。无论怎样,都需要我们转变自己的想法,认真去做。对于领导交给的工作,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方法,竭尽全力、高效率的去完成,并及时复命。只有这样,才能得到领导、同事和朋友的认可,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这样我们的生活、工作才能更有意义。

复命不仅意味着不畏辛苦,全身心投入,更意味着一种献身的热情和勇气。让我们把复命精神当作一种常态、一种习惯乃至于一种素养,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到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完美地执行,把复命精神渗透到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中去。

喜欢《杜拉斯《情人》读后感》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杜拉斯情人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