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魏晋风华读后感

魏晋风华读后感

读《宋朝风华》有感。

古语有云: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时,我们一般都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收获。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你知道读书笔记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读《宋朝风华》有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读《宋朝风华》有感

《宋朝风华》主要撷取15位名家的珠玑智语,融入文中,将赵宋之国留名史册展现给了我们,讲述了“靖康之耻”和“崖山之役”等奇耻大辱,也讲述了宋朝的文化的文化和宋代的武将英豪。

读后感: 宋朝,是一个文明的王朝,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它是一个避战的王朝,然而,它绝不是一个懦弱不堪的王朝,史学家王曾瑜先生曾说:“国运难以逆转的危急时刻,却仍有大批志士仁人,他们不惜‘慷慨轻身’,以百炼丹心涅不缁,’‘英雄未肯死前休’的气概,百折不饶,为挽救民族的危亡,作殊死苦斗。

提起宋朝我们都想起“杯酒释兵权”,宋太祖历经“陈桥兵变”一役,尽管自己已黄袍加身,但前朝“废置天子,变易朝廷”之类的军事政变,让他不得不担心何山再易的问题,身为开国元勋的大将们日日笙歌,飞扬跋扈,赵匡胤觉得此种骄傲可以理解,然而后周旧臣李筠,李重进的叛乱,让他隐隐意识到,对助自己夺江山的石守信,王审琦等武将,实在不能不防。“杯酒释兵权”的意义并不止于防止强将功臣造反,深层的意思还是收归军权,加强中央集权制。一位史学家说,北宋不仅通过“杯酒释兵权”,戏剧性地解除了所有将领的兵权,更主要的是制定并实施了一整套加强中央集权政策,由朝廷直接控制军队,削弱地方政府权力,并通过不同行政机构功能使之相互牵制。

大宋在当时的世界,是一个富裕奢华的天堂,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出现了大量的中产阶级,市民普遍过着富裕闲暇的生活,不仅如此,宋代也是最早出现城市化进程的国度,宋人过得生活很幸福,从没有“路有冻死骨”的贫穷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观绝望,只有“西湖歌舞几时休”的醉生梦死和无限繁华。

本书还讲述了古代文学银河中寥若晨星的女作家李清照,她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并得到文化的教育,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已经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而品评史实人物,却胸有块垒,大气如虹。

在宋朝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英雄人物,如岳飞,他是全中华民族的英雄,曾经因为岳飞的忠诚为国和辉煌战绩,百姓把他当成希望。历代兵家欲求之而不及,而当这一抹希望在毒酒中化为灰烬时,它所带来的震撼岂止局限在那个萎靡的时代,俄国文学家别林斯基说:“一个民族没有伟人是可悲的,一个民族有了伟人却不知爱护则更可悲!”,一带忠臣良将含冤而死,昭示着南宋内部投降派对主战派的决定性胜利,这样的胜利莫不是王朝的悲哀,岳飞被害是投降派精心策划的阴谋,他作为投降主义的牺牲品祭奠了历史的转折。

本书还讲述了宋朝黑脸包青天,包拯生活在真宗和仁宗两朝之间,这是宋朝历史上政治相对清明的一段时间,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一员,包拯可以说完全能够代表宋朝士大夫的侧面,虽然宋朝的士大夫在军事上苍白,无力。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宋代士大夫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余英时就认为:“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的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元明清。

人之将死,其言哀,王朝将要灭亡,必然悲壮,何况是儒家文化如此发达的宋朝,灾难是一道分水岭,它使虚伪的更加虚伪,忠贞的更加忠贞。灾难是一块试金石,在宋朝历史上,他数次地为王朝辨清忠奸。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读《先生》有感


读《先生》有感

如果说民国是最近的春秋,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渐行渐远。《先生》的遴选标准为:开一代风气的启蒙教育者:性情、经历、作为有传奇性;对当代教育具有参照和启迪。本书十位人物分别是: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先生们为国传承与担当,想庇护小鸡的老母鸡一样,以弱身御强世,对学生教之导之帮之扶之爱之,提供学问坐标系和人格营养,示范风骨与风度,为后辈的成长赢得时间、空间、和方向感。他们将苦难化作光明的文字,用背影证明民族的正面。

百年国史已有镜鉴: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

振兴乏力。教育,国之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百年而导国运,而先生又为教育之魂魄。这段摘自《先生》的话虽短小,却深深震撼了我。教育,不仅关系个人的命运,更关乎整个国家。回想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是一个又一个先生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民族重任,挺直了民族的脊梁。

风雨飘摇,国将不国,先生们前赴后继,为学子们,为中华的未来撑起晴空一片。蔡元培先生几乎一生投身于教育,他前后七次辞去北大校长一职,其中的喜乐沉浮,也有自己才知晓。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几乎耗尽先生一生的心血。先生为国投身教育,全力保护学生,一改“官僚养成所“之恶劣风气。先生希望学生们能安心学习,在参加政治之前先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可是在那个大环境下,先生这一希望落空了。我不知道当学生们为增收讲义费大闹特闹时,蔡元培先生作何感想。仔细想来,应该是一种陈中国却有带有几分自嘲的哀痛吧。几乎倾尽一生培养出的学生,怎能不痛?

除却校园,也有先生把目光投向了乡村。陶行知、梁漱溟等先生等开展轰轰烈烈的平民教育。“办平民学校,以造新民”,是晏阳初先生的目标。为实现一个更好的世界,先生决定要培养素质更好的人民。为此,他放弃了精致的生活,举家搬到乡下。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定线模式取得瞩目成就。先生胸怀大爱,他要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更是一个世界。在那个烽火年代,乡村竟出现稀有的海归博士等人才。似的,为了国家,为了世界,他们放弃了咖啡,拿起了锄头。现在的赤脚医生等制度,亦是从当年的先生们继承来的。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任岁月流逝,教育不倒,中华不倒。莘莘学子,担起国家传承的重担,挺起民族的脊梁吧!

读《坛经》有感


读《坛经》有感

从前看的书,基本与佛教无甚直接联系,仅有的了解就基本来自课本与老师。所以纵将《坛经》看完,也只是有些模糊的感想罢了,称不上是读后感,随笔更适合。

作为一个大多数国民均为无神论者的国家,众多西方国家素来视我邦为没有信仰的可怖之人,实则不然。佛教于西汉时期传入我国,到魏晋时期才逐渐显露其影响。此时,中国的儒学正统地位、宗法制、祖先崇拜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是以国人重伦理,重现实功利,风行多神崇拜。已故的功臣、虚无的灶神、风伯,甚至蛇、龙等均可为人们所供奉;是以统治者用皇权至上,君权神授等天人观念教化民众。佛教纵在外有千般好,要在中土传播也要先合军权,再融儒道。

待到禅宗出现,与之同期的还有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等,但历经时间的磨洗,只有禅宗和净土宗最终长久流传,香火不衰,这与他们顺势而变的修行方式等不无关系。

《坛经》是一代宗师惠能的言行录,也是禅宗的理论基础。其在整体上倡导自怔自悟,自我解脱,并以让人自信、自立为倡导目标。

国人相当看重寿命,而禅宗不否认人人皆可成佛的可能,甚至还不止一次在其教义中表示若一念顿悟,皆可成佛。另外,就如同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一样,《坛经》中不止一次表示人们先天具有成佛的本性并没有任何差别,尤其开篇明言道:“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简单来说就是成佛不过是自我本性的显现。同时,禅宗还摆脱了其他宗教所强调的参禅打坐的繁琐形式,修身是可于一切行动、言论、思维活动中完成。

那么又该如何保持自身这洁净无瑕,未被世俗间尘埃污染的心呢?首先,要抛却利欲之心,对现实世界的一切虚妄之物都不应僵化追求,过分执着。其次,要不断内观自己的本性,不断体悟或说是最终要明心见性。尽管明心见性是成佛的标志,却也不能止步于此,还是要运用其解决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实践问题。

所以若将信佛看作是不与任何事物发生联系便是错的了,因为禅宗的理论也相当重视实践的作用。在口头上说不追求、不计较十分容易,若没有相应的行动与之契合,也无法成佛。于是,《坛经》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持向善之心,遇事要通过自我调节来保持本性不变。那么,何为自我调节呢?其中一种方法便是忏悔,惠能祖师在宣讲佛法时专把忏悔列作一讲,重要性可见一斑。

什么是忏?什么是悔?最准确的理解自然是原文: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做到此上,便是将自身所有的“觉”、“正”、“净”与禅宗所传达的“戒”、“定”、“慧”相合,立地即可成佛。

现在,会拜佛求平安的人不少,可信佛的人却不多,大多是有求于佛,为了将自己心中的渴望与不确定找一个寄托,才劳烦自己的双腿双手,给香炉里添加那么几柱香。并不是说只有信徒才能上香,而是觉得,佛经若用平常心读来,视作一本启迪智慧的书也无不可。每天面对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会感到浮躁实属正常,这时看几页佛经,将自己暂时从俗世琐事中脱离出来,回想自己的所做,若过于急功切利,是不是也能及早醒悟,尽快以平常心对待生活呢?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宋朝风华》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魏晋风华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