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武则天传》这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人物传记《武则天传》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https://m.dhb100.com/
人物传记《武则天传》读书笔记1
历时半年的时间看完了武则天六本书籍,感慨颇多,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武则天更多代表的是政治角色。
武则天本是唐太宗的才人,又名武媚娘,武则天的年龄、勇气、智谋、经验比王皇后,萧淑妃强太多,武则天笼络人心,小心翼翼,步步惊心的走过一步又一步,最终,用自己的心狠手辣亲手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最后当上了皇后。凡是对她有威胁的人都大开杀戒!武则天的凶狠,残忍是无人能比。常言道:虎毒不食子,武则天所做非常人所能做,所忍非常人所能忍。
但是无论过程如何,武则天在位的政绩是需要被历史认可的,打击门阀,扶植庶族,发展科举;整顿吏治;发展经济。
或许我们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便不再有所追求。但是她要追求当皇帝的梦想!武则天便要扩大外戚势力,使自己能有一个强大的“保障”。另外,唐高宗的身体也越来越虚弱,不可按时上朝、退朝。她操控为她的皇帝梦运作了一切。最终,由唐中宗李显即位,尊武则天为皇太后。可是,武则天会善罢甘休吗?当然不,武则天的一颦、一笑,都有着深刻蕴意,她会创造机会,把握机会,她的手段,快、准、狠。就这样,武则天于690年登帝,终于如愿以偿,从此,周朝取代唐朝15年。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才明白武则天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女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一个叱咤风云的女皇,一个非同常人的人。她比常人多了一些沉着、冷静、坚持、凶狠、残忍、勇敢……这种有野心,有智慧、有胆量又幸运的女皇帝;历史评价她带有政治色彩,但是她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她也是一个女人,也许最初她并不想入宫,只想平平淡淡的男耕女织;也许她并不想杀人,但是为了自保;也许她只想要一份返璞归真的情感;也许她不杀死她的孩子,她和孩子未来都得死;也许在位的皇帝没能降服住她;也许她并不想当皇帝,但是只有她有这个能力让国家向前发展。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历史事件的推动终究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
人物传记《武则天传》读书笔记2
寒假,我用两天的时间读完了《武则天传》,感觉自己像一位历史的旁观者,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纵观了这将近半世纪的唐室兴衰,很畅快。
关于武则天这个女人,其实说来也并不难懂,她的种种个性在她一生所作所为中显露无遗:机敏、沉着、精神旺盛、野心无限、对权利欲望出奇强烈、头脑清晰。对于这样一个历史奇人,我只能在读完她的传记之后抚案长叹,遥想那个早已远离却真实存在过的年代,因为此人的功过得失,历史早已给出了最恰当的评价。但我一直好奇的一个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力量使这个女人如此胆大妄为,从一个卑微的才人走上至尊皇位?
这两个地位差别之大让人无法想象她的跨越,更何况是在女人的地位可以被忽略的封建时代。但她确实做到了,读完书后,我认为应该是主观和客观的因素都起到决定作用的。
主观方面,是她的性格成就了她。除了她的机智,冷静,我觉得主要是以下。书中提到一个故事,当时太宗问武氏说:有一匹烈马,你如何驯服?武氏说:只要三件东西,一根铁鞭,一个铁锤,一把利剑。若不能用铁鞭制伏,就用铁锤,若还不能,就用剑刺进它的脖子。那时她只有二十多岁,这种不同寻常的勇气和狠毒是她日后的步步攀升的必要条件。
同时,她的权欲是同她的攀升成正比的,从才人,到昭仪,到皇后,到皇太后,最终到女皇,幸她是想不出什么更高的权位了,否则就成女神了。她可以为了权利而不顾一切,掐死自己女儿,谋害妃子和皇后,毒杀皇亲国戚,残戮忠良大臣与无辜百姓无数……这样的女人,史上少见了。背后驱使她的是与生俱来而不断膨胀的贪欲。
客观上,又是当时在位的皇帝助了她。之前太宗在位时,并不喜欢她,因为一个刚强有谋的男子是不会喜爱一个像武氏这样健硕精明的女子的。但机会在太宗驾崩后,当高宗这个软弱无能的新皇帝登基后到来。高宗是喜欢武氏的,甚至可以说是依赖她,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政业上,这就给了她很大的发展空间。
武氏就这样步步为营除去一个个心头之患,继而建立起一个以自己为绝对核心的中央政治团体,等到高宗真正认识了她而转为痛恨她时,因年事已高身体虚弱而根本无力对抗了。武则天也就这样平步青云了,以历史年鉴学派的说法,她也就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一种产物。
主观与客观的条件驱使下,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女皇帝。我若去评价她的功过,这已无意义,只是在阅读历史时,让我发现在她的所作所为的不可思议中,其实也是有着必然方向的……
人物传记《武则天传》读书笔记3
上个星期到图书馆闲逛,又走到了人物传记区,看见了《武则天传》,我决定读一读,因为以前了解的武则天总是那样的不完整,所以这次,我决定仔细的读一读,这本书真的很厚啊。我读了一段之后便爱不释手。于是我整天捧着那么一大厚本书。同学问我为什么要读《武则天传》,我说“因为我觉得对不起她。”于是她们睁大眼睛问:“什么?”我就笑了。不是的,因为作为我崇拜的女人们之一,我竟然没读过一本有关于她的传记,实在是不应该读了少半本之后,我的心里真的不大舒服,小的时候我理解的武后真的是太肤浅了。以致对武则天的崇拜全然是因为她的威风凛凛和女强人形象,我佩服她的果敢干练,羡慕她的智慧才华,但是却也忽略了的她的野心和权术,没看到她的阴险和狠毒。但是武则天终究是奇女子,无论她的性格是否有缺陷,为政是否过于独裁,都唯有她能够成为女皇。
两句话我记忆颇深:一是命运若不能创造一个伟大的女人,一个伟大的女人便会创造她自己的命运;二是武则天的处事原则为顺我者荣华富贵,逆我者有死无生。这两句话,估计天下也只有她配得上。无论如何骂其骄奢淫逸、妄自尊大、阴险狠毒,作者也不得不从字里行间挤出几句言不由衷的佩服和赞美。她,的确是个不一般的女人。
武则天,曾经是我颇为崇拜的一个女人,原因很简单:她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记得小时候看过电视剧《武则天》,那时就觉得她的一颦一笑都充满了一个帝王应该有的气度和威严。初中历史书上对她的描写也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然而,历史书上讲她当皇帝的过程时只说:“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替他处理政事,逐渐掌握了大权。高宗去世几年以后,武则天做了皇帝。”这一切看起来多么顺理成章,轻而易举。事实上,这却是一种误导。
读完《武则天传》,我终于把我对武则天的种种”事迹“连了起来。武则天原名武媚,原是太宗的才人,但不知怎地被太子即后来的高宗看中。太宗死后,高宗把从感业寺接入后宫。武则天14岁入宫,因为太宗喜欢有才的.女子,所以她在宫中读了很多史书,深知宫廷险恶。论智谋,论经验,她都比王皇后,萧淑妃强太多,因此略失小计就当上了皇后,代价是她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小女儿。掌权后,她极力剪除异己,一切对她有威胁的人都难逃厄运,这其中不仅有皇氏宗亲(姓李的),还有武后的异母兄弟和亲姐姐,亲侄女。
高宗即位十年后,高宗身体越来越差,诸事都由武后决定,武后与高宗并称为”二圣“。太子弘年少有为,对武后的做法经常不满,为了自己日后掌权不受威胁,武后竟毒死太子。后来的章贤太子贤(武后二子)也被她幽禁后杀掉。高宗死后,她将三儿子李哲贬为庐陵王(其实这也不能怨武后,李哲还不如不当皇上呢),流放在房州。又立四子李旦,而后代子执政。
然而这还不是武后的终极目标。几年之间,武后以广开言路为借口,在全国广设检举箱,致使告密之风四起,武后也逐渐组织起了自己的间谍网络。我想,当时的阴森恐怖应该一点也不亚于法西斯统治时期,因为那个时候,人人都可以成为盖世太保。即使被告无罪,但只要武后想杀,或是和酷吏们有过节,亦或是仅仅为了制造恐怖气氛,他们都在劫难逃。在武后登基的前几年,大屠杀一拨接一拨,因唐朝几位王公大臣的一次叛乱(武后逼出来的),唐室贵族几乎被灭门。听起来真让人毛骨悚然。
然而,武则天当了皇帝之后,便立即起用了狄仁杰、姚崇等人,气象为之一新。政治清明,国家富足安定。我不禁有这样一种想法:也许,如果一个女人想成为皇帝不用如此艰难,也就无须用那么多人的的性命做通向皇帝宝座的阶梯。毕竟,武则天只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而非一个杀人狂魔。
人物传记《武则天传》读书笔记4
武则天公元624年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其父武士彟原是木材商人,在隋炀帝时期一夜暴富。隋末起义发生时,投奔李渊,官至工部尚书,位尊应国公。其母杨氏是隋朝名门望族,知书达理,好读诗书。年幼的武则天天性聪颖,性情活泼,在其母的言传身教下,对诗文书法、音乐非常感兴趣,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其父死后,她们母女相依为命,并且常常受到受到兄弟的虐待。14岁时被唐太宗,选为才人,并赐名为“媚娘”。可是她受到太宗的冷落,眼看着太宗渐渐老去,她不甘就此独孤终老,将目标锁定在太子李治身上。李治被她的魅力所折服,从此他们两人眉目传情、秋波暗送,很快就堕入情网。
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武则天则到感业寺削发为尼。李治对她念念不忘,在她为尼期满后,到感业寺与她相会。这时,正直王皇后和萧淑妃争宠。王皇后为了得到李治的宠爱,遂将武则天接到皇宫。权力欲极强的武则天设计陷害王皇后和萧淑妃,顺利地登上了皇后的宝座。
由于李治的懦弱与多病,将很多事物交由武则天处理,这为她日后登上皇位奠定了基础。高宗死后,她独揽大权,为了登上皇帝的宝座,她排除异己,残杀忠良,培植亲信,于公元690年,废睿宗,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在公元705年神龙政变中,被逼退位,同年12月去世。
武则天是一个权力欲非常强的的女人,为达目的,她不择手段,心狠手辣。为了登上皇后宝座,不惜掐死刚出生不久的女儿,然后又以及其残忍的手段,杀害王皇后和萧淑妃。她又是一个善用识人与用人的主,深谙治人之术,深切的领会了尔虞我诈,党阀同异的斗争艺术。她利用酷吏残害忠良,排除异己,而后卸磨杀驴。她办事果断,不拖泥带水,敢于冒险,可以将国事处理的井井有条。
读罢该书,我发现权力欲的女人及其可怕,她可能会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不折手段,心狠手辣,正如那句话所说:“最毒妇人心”。同时还发现,一个没有制度保障的国家,人人都是岌岌可危,不论你富可敌国,权倾朝野;还是穷困潦倒,无权无势都可能随时因言获罪,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所以一个安全的社会,应该是法治的社会、言论自由的社会,权力受到监督的社会,一切以法律为准绳,不会凭个人的好恶来定罪。
人物传记《武则天传》读书笔记5
她是我曾经崇拜的一个女人,因为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她聪慧、冷静、个性敏锐而坚强。关于她的了解只是通过影视作品,这次便买下关于她的书,想深入了解她,了解一代女皇帝的生活。
当我看完《武则天传》,我觉得自己买错书了,这本书把武则天写的很负面,几乎没有对她好评,这本书把我以前印象中的武则天形象彻底毁了。
我对作者有些不满,他的写作手法有些太过苛刻。但是我意识到,我以前理解的武后真的是太肤浅了。以致对武则天的崇拜全然是因为她的威风凛凛和女强人形象,我佩服她的果敢干练,羡慕她的智慧才华,但是却也忽略了的她的野心和权术,没看到她的阴险和狠毒。但是武则天终究是奇女子,无论她的性格是否有缺陷,为政是否过于独裁,都唯有她能够成为女皇。
看完书我也看了许多人对武后的评价,也看了看百家讲坛对武后的讲述,便感觉中立些。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个女人面对后宫争斗,她不得不狠下心。也正因她的不择手段,她在后宫扬眉吐气,后宫死寂了,没有了争吵,一切显得有些凄清。她也不过篡夺了皇位,历史上哪个朝代不是靠抢的,她的坚持和聪慧让她渐渐她在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成为九五至尊,君临天下,开创了先例。她不认输哪怕那个时代对女人的偏见是如何,她却倔强的坚持自己的梦想,对于感情,皇帝只属于她,她不允许跟其他人分享—也许只有这样倔强,霸道的女人才能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帝吧。
但我对她掐死自己女儿表示不解,我不知道她怎么下的去手,虎毒不食子。她这么做不免有些残忍。她也玩弄权术,残害了些大臣,玩弄权术为历代统治者的通病,武则天深得法家“权、术、势”之中三味。利用王皇后和萧淑妃之间的矛盾入宫争宠,利用高宗的宠幸废了王皇后,反对其当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名臣均遭贬杀,其家族近亲也被清算。她培养自己的耳目,皇宫之中大小事务都逃不过她的眼睛,造成了朝臣人人自危,在官场上造成了混乱。
《一代女皇武则天全传》读后感
听完了蒙曼老师在百家讲坛讲述的武则天,便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读一本完整详细的武则天传,希望整体全面地了解一下武则天走上女皇之路的传奇历程和其中的酸甜苦辣。
一、登帝之路
武则天十四岁时因相貌出众,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但是她虽一时受宠,地位却始终没有得到提升。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唐太宗的儿子后来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之后,武则天和一些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长安感业寺为尼。在太宗的忌日,高宗到感业寺行香复与武则天相遇,两人相视而泣。
此后,王皇后为了打破萧淑妃的专宠地位,主动向高宗提出让武则天蓄发回宫。回宫后,武则天迅速获得专宠,并通过一系列手段害死了萧淑妃和王皇后坐上了皇后的宝座。 由于高宗体弱,由于信任武则天,他逐步将处理军政的权利交给武则天打理,武则天逐渐的将权利握在自己的手中,进而形成了后来二圣临朝的局面。高宗死后,武则天手握政权先后罢黜几个太子,最后登上皇位。
二、扫除障碍
在武则天成为女皇的历程中是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障碍的,在扫除这些障碍的过程中,武则天将自己的用人之道,治国之智淋漓地展现,同时也看出武则天是那么的洞悉人性,利用人性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1、统一战线
当时朝廷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势力强大,而他们都坚决反对“废王立武”,唐高宗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武则天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抓住了与高宗的共同点、与高宗站在统一的战线上,才取得了“废王立武”的成功。此后,武则天迅速的整肃外朝,采取“擒贼先断翼”的举措,先后将褚遂良、韩瑗贬官以削弱长孙无忌的势力,最后除掉了长孙无忌。与此同时,武则天也提拔了一系列赞成“废王立武”的大臣:李义府、许敬宗等。至此,武则天坐上了皇后的宝座,高宗也实现了君主集权。
由此可见,武则天此举的成功源于抓住了自己与高宗之间利益的共同点: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大臣中权力过大。当能实现“双赢”这一效益的时候,利益双方都会竭尽全力的去实现目标。即使高宗当时并不是很想立武则天为皇后,但由于当时的形势所迫,高宗以此来打击了元老大臣的势力,从此将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里,而武则天也顺势当上了皇后。
2、用人之道
书中对于武则天对于李义府的任用有这样一段评说:对李义府,她既知其优点也知其缺点,既记其功,也记其过,她完全站在一种主动的位置上,绝对不会被奸诈小人牵着鼻子走。她有时任用小人,把这当作一种政治手段,一种政治需要。
毛泽东也说:“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诚然,武则天在用人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武则天临朝称制起,她统治21年,前后一共用了75个宰相,其中19人被杀,2人流贬。他们朝不保夕,无力对抗君权,轻易不敢有所作为。她所实行的酷吏政治,残害无辜,选官太滥,滥以禄位收买人心。但是武则天虽然滥以禄位收天下人之心,她却具有一双慧眼,有不称职的人,不久就被她罢免或处以刑罚
武则天改革科举,提高进士科的地位;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制度,让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为了整肃朝臣,他任命年轻资浅的官员为宰相,因为他们根基不深,对武则天感恩戴德,易于控制。武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着名的贤臣均在其列,后来的“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起来的。
3、洞悉人性
在扬楚事变中,武则天抓住敌人内部各种各样的矛盾,排除障碍,迅速出击。当徐敬业还在纠结到底是要西进匡复伸张正义还是要南下割据以求得一方土地犹豫不决的时候,武则天已召集30万大军出击,将叛敌一举歼灭。事到紧要关头,人们往往会犹豫不决,因为这牵扯成败利钝,牵扯是非善恶,矛盾就来了。现实情况往往难有鱼和熊掌兼得的结果,要么取义、要么取利,最怕游移于二者之间。武则天判断标准单一,做事果断、坚决,敌人稍有迟疑就可能被她利用。
4、心狠手辣
武则天曾写过一首《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诗中尽是女子思君的细腻心情,年轻时的武则天虽然也有雄心壮志,但也儿女情长,经过太宗12年的冷落和感业寺几年的修行,她渐渐成为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武则天曾为了扳倒王皇后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孩子,也曾为了自己的权力与王位与自己的儿子互相猜疑,将自己的儿子软禁甚至处死,这一切都说明武则天具有非常人的心智,挡在她称帝、牟取权力的道路上的一切人,无论是谁,她都可以牺牲。我觉得“心狠手辣”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因为这种境界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
就我自己而言,我就做不到“心狠手辣”,常常多愁善感、顾忌太多,这样的人是当不成君主的。历代君王,再开明的君王都不免为了自己政治道路的稳固和顺利“心狠手辣”。正是武则天这种果断的性格成就了她的帝王之路,让她打破儒家传统成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
三、无字丰碑
武则天精通文字之术,为自己取名“武曌”,曌取“日月当空,明君出世之义”。我觉得武则天的造字之术实在令人惊叹,“曌”字无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含义上都让人眼前一亮。中宗复位后废除了武则天所造之字,单单留下“曌”字。而在武则天的墓碑上却连一个“曌”字都没有,也许武则天82年的传奇人生太难用文字来概括,她是传奇的,连这个无字丰碑也留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周末,朋友相聚,偶尔间谈起了读书,自己虽然平时还算是能隔二片三的看几页,但真正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的时候却很少。也可能是被封面上的“生命的烤火者”六个大字所吸引的缘故,利用两周晚上陪女儿做作业的时间,读完了《杨绛传》,对杨绛先生的一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今日值班,就两个片段和大家作一些交流分享。
《杨绛传》一书中,文学、家庭、写作、翻译串联起了杨绛先生苦难而幸福的一生,她却在文学里开阔了眼界,在家庭中收获了亲情。
杨绛先生出生在无锡小镇,以她当时的家庭,只需要在家学习琴、棋、书、画是完全可以的。但在文革期间,她的丈夫钱钟书被贴上大字报后,杨绛就像是一只大鸟,竭尽全力地把丈夫和女儿保护起来,生怕他们受到一点点的伤害。她的举动,震惊了同事,大家想不到看似柔弱的杨绛也会有外柔内刚的一面。这也正是文革期间中国知识分子刚正不阿的具体表现。杨绛先生常说:“忧患容易孕育智慧,苦难方能滋生修养。”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她做到了和自己的祖国共沉浮,和自己的丈夫共度难关,展现了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作为一名基层单位的新闻宣传工作者,从杨绛先生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更多的是缺少那股对工作的热爱和激情。特别是在我们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期,更要发挥我们的“喉舌”作用,为企业发展加油鼓劲。
从《杨绛传》一书中可以看出,她的父母对其一生的影响极大,这也是杨绛一生最为庆幸的事。书中写到父亲问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不好过。”杨绛说。“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一星期都白过了。可见,没有什么比杨绛对书更为重要的,更为不可或缺的。
了解了杨绛先生的一生,特别是在100多岁以后仍坚持创作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也不断的反思自己,为什么有时候总是埋怨孩子不积极主动去学习,而是被电视、手机所牵制。其实,效仿是孩子的天性,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作为父母的我们,不得不好好检点自己的行为,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身教远远胜于言传。
一个家庭如此,一个企业更是如此。我们作为在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仍可以留下来工作的晋能人,没有理由不珍惜当下的工作,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接受新的事物,尽可能去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侯瑜凤)
读《史家陈寅恪传》有感
读过汪荣祖先生所着的《史家陈寅恪传》。陈寅恪先生,这位民国史学大师的形象愈发清晰起来,他的为人,他的治史之法,无一不让人钦佩。满怀着尊敬与敬佩之心,来写下我心中的陈寅恪,这位伟大的学者……
陈寅恪先生(以下以“先生”尊之),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着名的史学家。他的一生,着作等身。当然仅仅作为一个史学家,绝不会获得如此多的赞誉,究其原因,我将其概括为三方面:卓越的学术成就、独立的治学思想和特有的治学方法、真挚的爱国情怀。下面就分而论之。
一, 学术成就无人越
极强的语言天赋。先生所致语言达二十几种,包括藏文,蒙文等现代语言,还有生涩难懂的突厥回鹖文,西夏文,梵文,巴利文等等文字,其语言天赋令人钦佩。
史学着作亦颇丰。一部《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关于隋唐制度之起源的论述,观点新颖,令学界震动。《元白诗笺证稿》更是先生以“史诗互证”之法,开学界一先河。既从文学方面论述其艺术价值,又从史学角度揭示其历史价值。作品艺术价值之高,史学分析之深入,足以见先生国学功底之深厚,史学思维之敏捷。先生晚年深受目疾膑足之苦,但仍以极大毅力,以口述,完成史学着作《柳如是别传》。“《柳如是别传》一书卷帙浩繁,考证繁琐,集寅恪一生着述‘笔法’之成。”1先生大展其考据,校勘,疏通,解释,推论以及概括之才,以图后来者领悟其法。先生之良苦用心,令后人敬仰。
先生其他着作就不在此列举了。通览先生的着作书目,足见先生涉猎之广。着作完成时间也是横跨先生治学生涯,先生笔耕不辍,终生为学问,不畏艰难所阻的治学精神,对学术界的学人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真正为知识而生,为众生而活,是每个知识分子所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独立的治学思想与特有的治学方法
先生的治学之法与治学思想,我将之概括为“积学,视角”。
先生治学之法推崇考据之法,这与其深受乾嘉学风之影响有关。“所谓乾嘉学风,论者每病其繁琐饾饤。但乾嘉学者在学术上的贡献,亦不可磨灭。搜集,佐证,定为条例的治学问方法虽不始于乾嘉,但乾嘉诸子搜集益勤,科条愈精,而尤重小学,认为读书必先识字。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读书方法,正是先生一生所遵行的法则。”2这为先生“积学”
,培养踏实严谨的学风,为其后的着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先生从未局于乾嘉之学重视考据,轻视历史的做法,而是自成一路:“考证史事,向能以小见大,从一个人或一件事能观察到整个政治社会的背景,或思想文化的嬗变。”3这种既利用了考据之学之严谨,又探索了事件之本质趋势,加之合理论证的治史之法,焉能不服人?
对于学术研究,先生明确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940年,时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病逝,需重新选举院长。陈寅恪主张学术自由,与其他持共同意见的学者,拒绝以政府指派的“政客”为院长。他们仍坚持自我选举,以“表示学界之正气、理想、不屈等义”。4从中可见先生为学的原则。先生曾为王国维先生撰写悼词,以表达对王先生的敬意。而其中一段话已明确表达先生的品格,特摘录于下,缅之:
“先生之着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5亦希望当世为学者深思其义,明确自己为学之目的。
三、书生式的爱国情怀
先生之爱国,并未做慷慨激昂之举,只是以文人之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愫。香港沦陷,先生及家眷被困香港,生活困顿,日军欲拉拢先生,以面粉相赠,并请先生任教于日军所办学校,先生断然不肯接受,便舍下家眷,匆匆离港。抗战胜利,举国狂欢,但先生在短暂的欢庆之后,又转喜为悲。为何?因为重庆竟在1945年8月14日同意战后外蒙由选民自决是否独立,这无疑是将外蒙拱手送与苏俄,丧国家领土之痛,不免让先生感慨“谁结宣和海上盟,燕云得失涕纵横。”6先生理智爱国,不为热情所累,着实令人学习。当代民众表达爱国情义时,所应恪守什么,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是我们所应做的。
本人不才,无法将先生的完整精神内涵表达出来,仅为以上几点。但以上几点已够本人为学、为人之所需。
真正的大家不会时局所困,真正的大家不会向权贵所低头,真正的大家会以知识分子独立的理性视角,书真理,展未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而历史真正铭记住的也只有他们。
这本书里猛将岳飞,出生在河南相州汤阴县岳家庄人,因家乡遭遇了洪水的危害,又丧父,一连串的困难偏偏在岳飞出生的时候出现。很多人看完前几页觉得岳飞真可怜。不,这就是你们错了,这些困难对岳飞来说似乎不是困难,而仿佛是一场艰难又痛苦的关卡。这些痛苦普通人是根本承受不住的,而岳飞不一样,他意志坚强一副不达目的不摆休的样子,岳飞没有被卖国贼张邦昌,秦桧的陷害而灰心。
岳飞的人生格言是;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们要学习岳飞一心精忠报国的精神。读了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做人要做一个有骨气,有毅力,一心精忠报国的人。
读了这本书也让我体会到了,人就算死也要死得有尊严。
这跟《西游记》无关,这只是孙悟空的故事,而且,当时孙悟空还只是一只不算特别的猴子。
孙悟空的来历是这样的:从前,天地是由天机仪控制的。但是,女娲补天的时候,不小心掉了一块巨石。那块巨石后来变成了一个巨人,而那个巨人不服从被控制的天命,跟天庭展开了一场大战。巨人最后被打败了,他的尸体掉到了地上,变成了花果山。猴子们在那里自由自在地生活,巨人的心当时也落到了花果山上,被一个老神仙发现了。后来,天庭发现了花果山,把它毁了。花果山上除了一些生灵,其它的都死了。之后,那位老神仙上山找存活的生灵,想复仇。他却意外地发现了巨人之心的化身孙悟空。宁死不屈的孙悟空毫不畏惧,与强大的天庭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很佩服孙悟空热爱家园,不畏强权的精神。而看了这本书后,我觉得孙悟空临死前喊的最后一句话:如来,快出来与我一战!充分地体现了孙悟空奋战到底,不屈不挠的精神。
孙悟空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要学习他,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读《红旗渠传》有感
《红旗渠传》主要是介绍了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为了摆脱缺水、贫困的局面同大自然做斗争,历经万苦最终将漳河水引入家乡的史诗般壮举。而所建成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自然也凝聚着普通劳苦大众的凝聚力,人民的智慧,为幸福奋斗的朴素决心,以及优秀党员的过硬领导才华和与民共苦的美好品质。
很早就听说过这么一句话---水为生命之源。从最为朴素简单地方面去理解,水是维持人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要素。而且在中国,这个广袤复杂同时又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把水看的特别重。不然,中国人民也不会让自己的崇拜图腾----龙去施云布雨,润泽万民。但是当水资源不足以发展农业,甚至威胁到生存时,该怎么办?是迁徙?忍耐?还是创造条件去改变?我想广大的林县人民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做好的诠释。
一条水渠,是一条生命线,仅仅靠一人一村之力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的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的集体去共同奋斗,其间的辛勤苦难也是可想而知的。从修渠号召一发布就有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争着报名,唯恐落到人后;从男子、女子突击队的一次次比拼与互助中;从武金太的献身探洞中;从各行各业的无私驰援以及不惜将营生的独家技艺广泛传播中;还有老太太在后方因不能为修渠做出贡献,而把自己用来缝制老衣的白布拿出来为队员做肩垫等等,太多的老百姓,太多的一点一滴,正是这样的微薄之力支持起宏伟的红旗渠。
也许现在的人们没见过,不能理解这样的热情与积极,可能还会怀疑作者的夸大成分。无疑艺术是允许夸张的,但我坚信这些描写是在平实不过的事实,因为这是一部史诗,因为那个年代人们有广泛信仰与人和人之间的感情。现在的人们也许是将这些品质隐藏了起来,非遇大事不显吧。真的希望这种凝聚力能够传承而今,以至后世。
一个人叫做人,一群人是一个群体,一个集合,为了共同的坚定目标能够一起的奋斗的一群人该是人民吧。他们之间有个体的差异,但是一遇到共同的问题时,便会诞生集体的智慧。红旗渠的修建说是人类征服自然,有点不贴切不应景,说是改造自然有些不能表达其伟大,姑且称为征服与改造之间吧。
在这个过程中,有土法与经验的结合;有借鉴与创造的升华;人民的智慧在这场与自然的恶战中发挥的酣畅淋漓,因地制宜的改变挖掘方法;汇聚多种技术的运土轨道;飞天横过的运货索道等等,无不是智慧的结晶。人类在劳动中发展自己,同时又运用所发展的能力来服务于自身。看似是一种交换,实质上是人与动物最为本质的区别,使人能够将自身的历史推向更高层次的最初与源泉。也印证了那句用于远古人类进化的总结----人在劳动中创造了自己。这种创造便是智慧。
亚里士多德说过,“优秀是一种习惯”。优秀的过程是漫长的,而得出优秀的结论,便是长久的习惯,而一旦优秀养成了,也会化作一种习惯。我想将这句话放在以穆易为首的优秀党员的身上是再好不过了。有句俗语叫:要想跑的快,全凭车头带。在这么大的一项工程当中,从决定到动员,到申请,到协调各方,到解决各种问题,靠的是一个强有力的决策领导群体,需要的是一个主心骨。
在红旗渠的整个修建过程中,领导干部一直没下火线。从亲自寻找水源到向上级申请等等他们都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过硬素质扛起了一切。当队伍里有不和谐的声音时,能够敏锐的察觉并将其消灭,是一个优秀领导的基本素质。而坚持真理,不为大众左右,坚持项目不下马,则是一个领导的魄力与胆识。能够将自己的炕席拿到工地为工人着想,这则是待民为亲的素质。
这个优秀的团队做到了这些,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和以身作则才创造了奇迹,为百姓做了实事。差距是在比较中产生的,不禁看看现在的官场,有种无可奈何。有些领导的不作为以及不好的行为,让生活在底层的百姓对官员亲切不起来,原因我想就在这比较之中吧。也许大众只是被一叶障目,希望这个社会有更多叶子以外的人。
一本书的精华不在于语言的华丽,而在于其传达出来的思想。一条红旗渠,一本红旗渠传,从本质和形式上是无法对等的,只有经历过才会明白那段岁月的种种,而现在翻阅经历过的人所写的传记,只是的浅浅认识与感知。
喜欢《读《武则天传》有感》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武则天传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