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最近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颇有收获。这本书收录的是肖川近年来创作的教育随笔。细细品味了他的文章,文章中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肖川用谦和态度、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启发教师拓宽视野,促使我们去思考:怎样把孩子培养为一个有理性精神、有教养且有独立人格的人。肖川妙趣横生、妙语连珠,巧妙地帮助教师激活教育的智慧和生成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充满着人生的终极关怀,他的笔下才会从心里流淌出感人肺腑的文字,让我们耳目一新。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多次提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他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等的传授和灌输。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这样更宜于个性的自由的发展。人人都企盼被欣赏,而不愿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压。“不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们中国的教育被人称为“听话的教育”,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才与神童,许多专家与学者,在他们身上却很难找到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孩子们没有了自己的主张,习惯于人云亦云了,随波逐流成了一种大趋势。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吗?正如书中序中写到的“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学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质。
肖川推崇"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成为你自己,要长于展示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自我,他批评急于希冀学习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这就需要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使我树立了“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找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我想,在这本书中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让我们在工作之余对自己的实践作一点思考: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对待教育,我们必须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情怀,教孩子去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孩子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在《生命与教育》的《生命、教育的原点》中,我体会到冯教授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指出人具有种生命与人类生命的双层性。种生命是自由生命,是自在的;而类生命是价值生命,是自为的。所谓自为,就是自己做主,自己有所为。要实现自为的境界,达到种生命向类生命的超越,无疑教育是关键。因为教育对人的生命来说确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冯教授又归纳出生命化教育的四个特征:敬畏生命、解放儿童、融入生活、充满人文关怀。这每一个特征,都值得教育者去身体力行。同时,他还举例了关怀生命的研究方法,其中的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是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使用得比较多的方法,也是走进个体,关注生命成长,倾听生命律动,记录生命足迹的最佳方法。因此,我们的教育者首先应该关注儿童。
(一)把握儿童的今天有一个诗人说过每个人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要把握儿童的今天,因为昨天的明天就是今天,明天的昨天就是今天,把握儿童的今天就是把握儿童的未来。北师大教授康健说:“我们现在太多地把儿童看做是明天,其实教育的第一位问题是提高人们现实生活的价值,是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成长的童年。”这就是教育的首要目的。
(二)今天的学生学什么更重要1、学会做人比学会在学问更重要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和珅的学问不可谓不深,希特勒的本领不可谓不大,那些电脑黑客技术不可谓不精,但是,他们对社会的进步不但没有产生积极作用,反而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说德育为先、智育为重。陶行知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为真;千学万学,学会做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味的抱着慈悲心肠为子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坏的教育者。”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如何使学生成长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呢?
2、学会学习方法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着名的数学家高斯体会到了学习的真正喜悦,他在这方面归纳为三条:不是知道,而是学会;不是所有,而是获得;不是存在,而是到达。老师不是教给孩子知识,而是指导孩子掌握获得和运用知识的方法。
3、学会创新
知识是经过经验总结的记录,创新是知识航船驶向未来的发动机。昨天的创造就是今天的知识,今天的创造就是明天的知识,所以,我们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长久一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教师应如何面对呢?
(三)自我认识,作一名创新型的教师我认为:教师是职业,不求功名,但求无过;教育是事业,教师应不断开拓创新,为此奉献终身。
因此教师应: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四)教师应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
首先要提高工作效率,一叠叠的作业本把教师学习的时间都给耗掉了,教师们可各显神通:培养学生小干部;当堂完成同桌互改;挑选易错题批改,个别学生面批等。其次应多看报纸、看电视、多上网。此外教师应培养兴趣爱好,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的兴趣爱好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教学中慢慢地熏陶着学生的情感。因为音乐、美术、体育等能给人们灵魂的震撼,而艺术是相通的,美好的事物总是用自己的精神感染和熏陶着人们的。
(五)反思自身的教学教师应每天读一点教育论着作;每天写一点教学日记;每天想一点教学反思。而经常反思一下自身的教学尤其重要。
(六)关注生命化教育教育是技艺,更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我们用热情和生命去拥抱。
1、教师要有生命意识
生命是无价的,生命是不可逆的;生命是尤其独特的,每个人的生命都运行于特定的轨道,都有自己的特性。
2、给知识注入生命,使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用经验来激活知识;用思维来建构知识;用情感来丰富知识;用心灵来感悟知识;用想像来拓宽知识。正如冯建军教授所说的:“诗意的教育使对话的双方走进”我“与”你“,用心交流,用心感受,自由地展现各自的情感与理性、直觉与思维、意义和知识,创造精神领域的共识和共在。”
书,每一次读都有新的体会,我将继续阅读,继续体会。
读《破译教育的密码》有感
干国祥曾经为自己写了一篇童话--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话,只是大部分人没有写出来而已。“那时候,我常常无端地陷入忧伤和冥想中,同学们总是远远地避开我,如害怕某种传染似的。”当时,班上流行养蚕,因为不合群,“我”成了唯一没有获得蚕种的人,于是从路旁的树叶上摘下类似于蚕种的东西独自养着,后来发现长出来的不是蚕,而是毛毛虫。在同学的嘲笑中,“我”并没有丢弃毛毛虫,当其他同学的蚕一只只死去的时候:
“然后,才是我的虫儿们,悄悄地从茧中钻出,穿着一身不可思议的美妙的衣裳。在凝神留恋了好一阵后,才慢慢张开那对巨大的美丽的翅膀,一下子跃离纸盒,向着窗外湛蓝的天窗翩翩飞去。”
这则童话是意味深长的,它包含了干国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关键词:孤独、思考、边缘,也隐含了他在不被承认不被理解时对自身力量的自信。
的确,干国祥是个典型的边缘人,这种边缘性,不但表现在他的宿命般的经历上--比如极低的学历,更表现在他的人生姿态上。因此在学院派看来,他是一个优秀的实践者,在一线同行看来,他又是一个热衷于学理的人。而他自己,其实不过是在二者的边缘游走。
这种边缘,并不是那种对于理论和实践都一知半解的边缘,而是不愿意被任何东西框定的边缘。他可以在课堂上挥洒自如,甚至可以自信地去小学、初中、高中上课并颇受好评,(这又是一种边缘,因为对许多一线老师而言,小学中学是老死不相往来,自成天地的)也可以深刻地理解各家之说甚至精辟地指出其优长乃至缺陷。换句话说,可能比大部分一线老师更了解一线,也可能比许多所谓的教育专家更清楚理论。他说:
“我不会任自己这样沉醉于任何一个大师的声音中太久的,因为我不想成为谁的信徒,我只想把他们作为我的朋友。同时我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我不是哲学家,我只是一个热爱教育的人。”
读《赏识教育》有感
好书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冽,沁人心脾。近来为了自己孩子和学生读了周弘的赏识教育,感受颇深。
何谓赏识?从周弘老师的书中我悟懂了:赏识就是欣赏孩子、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因为当今的孩子是高自尊、高智慧,平时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多竖大拇指、少批评、少指责,即所谓“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我们应学会细心琢磨孩子,善意引导孩子,用心赏识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指出:“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欣赏、赞美和鼓励便是助孩子飞向成功彼案的翅膀。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作为教师,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学生“青春于蓝而胜于蓝”。如果能让自己的学生有更美好的前程,我会不遗余力的努力,因为学生的成就就是自己的成就。赏识学生就是让他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我认为从以下方面注意:
(一)赏识并不是无故表扬,而是有一定的艺术性。当孩子取得成绩或受到挫折失败后,要用肯定鼓励的语言进行赏识;当孩子犯错时,批评性的语言要有艺术性,既要帮助孩子找到不足,又要尽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二)赏识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不断地鼓励表扬他们,赏识切忌急躁粗暴、大声呵斥。教师和家长对孩子要宽容、和善、有耐心,时刻不望去赏识孩子,给予孩子希望。
(三)常识要与随机教育相结合,这样可使孩子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成人的鼓励下继续努力,当孩子犯了错误要及时分析错误的原因并随机进行教育。
(四)赏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因人施教。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教师要努力捕捉孩子身上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并给予必要的表扬和鼓励。
有人说快乐是一瓶香水,把它喷到别人身上,自己也会沾到一点。那么赏识何尝不是如此呢?赏识就是爱,要赏识孩子,就要去爱孩子,去相信孩子。
读《教育常识》有感
去年寒假学校为老师们奉上了一份“营养大餐”,其中最喜欢是那本那本衣着朴素,言语平实,却又充满智慧的李正涛老师的《教育常识》,拿到书,即被一幅禅意悠远的水墨画吸引,浮躁的心瞬间得到洗涤和净化!打开,细细阅读,不禁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下面就让我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从中的所思所得:
一、心弦拨动,水到渠成
先秦.周庄《庄子.养生主》当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骑。。。。。”庖丁解牛如此得心应手,归功于厨师对牛体构造有了确切的了解和把握;“油盐酱醋茶”,从古至今,我们的祖先便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茶文化自然源远流长:铁观音,沸水冲泡,质厚味醇,而,碧螺春,娇嫩柔美,宜采用80摄氏度的水空投冲泡,淡雅幽香。如此,不论饮食还是工作,我们都需要了解研究对象。
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研究什么呢?毋庸置疑,自然是学生了!蹲下身子,你会发现每一朵花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同,即便是一株“含羞草 ”,也有自身独特的芬芳,难道你能否认这是种独一无二的“美”么?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只有给予绽放的希望,花才会在梦中成长;只有怀有一颗等待的心,你我才能惊喜的看到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小雏菊,更能满怀激动地品味出石缝中小草优美的姿态……
让花绽放,让叶舒展,教师要学会对准孩子的心弦,将学生放在心中,处于第一位,才能水到渠成的谱写出或壮烈或婉约的完整乐章。但是该怎样扮演好调音师的角色呢?李正涛教授在书中提出以下五部曲:1.了解学生已经有什么。2.发现学生还缺什么。3.研究学生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4.寻找学生的差异是什么。5.追问学情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教学过程的关系是什么。将抽象学生变成具体教育教学对象,读懂学生的实际状况,教育才有发生的前提和可能。
二、缘溪前行,桃源胜地。
东晋文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追随武陵渔人来到一处世外桃源,后为世人理想境地。教师潜心阅读学生,亦会觅得一处桃源圣境,那就是独一无二的“孩子宇宙”!这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 “孩子过了一周,会增加一周的伶俐。孩子一周之内,都能记住五十个新词……然而大人过了一周,却还是老样子。大人在一周之间,只翻同一本周刊杂志一周的时间,大人只会训斥孩子……”这就是不同成人宇宙的“孩子宇宙”。
日本学者河合隼雄认为,“在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存在一个宇宙”,这个独立特别的宇宙与成人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异。正如着名教育家皮亚杰在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进行研究时曾对低段儿童与高段儿童进行过一组实验,结果是今天我们都认识到的:年幼儿童倾向于根据损失的大小来评价过失的轻重;而年长儿童则更注意行为者的动机意向。
至此,你我是否需要反思自己过去执着坚定的以为?是否需要凝视那个在过去也是孩童的自己,已重新面对眼前的学生?所以说,育人先育己,一个人始终停留在生命的过去式和现在时,又怎能全面认识自己的学生?所以教师,从我做起,多学习,多反思,多实践,从认识到行动上进行自我创生才能对孩子的未来有所作为。
缘溪前行,走进一座花园,这里春有娇羞嗔怒的杏花,夏有亭亭玉立的荷花,秋有金丝滚边的菊花,冬有暗香浮动的梅花…….世界因花而美,因你而四季如春。可以说,教师对孩子的期待是学生梦想的沃土。然而,当施肥过量,当土地的营养浓度大于根部毛细胞浓度时,植物却会因此脱水,出现“烧苗”现象。这样说来,“不正常期待”是对孩子的摧残!时下,何止是教师,社会也在躁动地呼唤我们的孩子“快快长大,快快成人”。
事实上呢?为人推崇的东北大米之所以营养丰富正在于其生长周期长,最长周期可达半年之久。而被催熟的瓜果蔬菜也会因周期短失去原有滋味。可以想象,热切高速的期待给孩子带来的会是什么?顾明远老师曾表达过这样一种吁求:不要用果农使用的膨大剂催熟孩子,这样长大的儿童有爆裂的危险!今天社会上这样的案件已不是个案。高智商,低情商。学历高,素养低 。
一例例鲜活的学生案件震撼了社会,更鞭笞我们教师要将儿童当儿童,试图跨越孩子阶段尽早进入成人世界是得不偿失的。历史上不会因为谁童年吃了苦,成年时候生活就会减免对他的磨练!历史上也没有因为谁的童年是快乐的,就剥夺他成年的幸福!相反,童年不幸福的人,长大以后也多不幸福,因为痛苦挫折在他最娇弱无力时袭击了他,让他留下了无法对抗的阴影。所以,教师,我们要尊重生命轨迹,将儿童当儿童,悉心等待,让儿童拥有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将来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以此创建一片桃花源地!
三、仁礼育人,勤勉成才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成才先成人”。人,定当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然而在当下,功利之心甚至蒙蔽了家长对孩子无私的爱,他们常常“情不自禁”地将孩子当做工具和手段来炫耀自己“教子有方”“光宗耀祖”,以满足自我虚荣心。教师中也不乏有人为完成领导任务,获得认可,实现晋升将稚嫩弱小的生命当做“追逐名利”的工具。假仁义,假礼仪,又怎能培育出真正品德高尚的人呢?孩童生命的健康成长应是所有教育活动的最终指向和归宿。教师,应当用心真仁真礼用爱培育人。
而“才”呢?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上关于人才的的故事数不胜数,理由却无限循环的相似,那就是勤奋!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作,它不同于搬砖快,高频率的重复也不一定获得成功的垂怜。它是一项复杂精密的脑力体力合体劳动,他不同一般的苦,“头悬梁,锥刺股”是有力的证明。教师有责任有权利帮助学生寻找和体验学习的快乐,并积极努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的能力和习惯。
走近,肯定,关心,鞭策,教师当坦荡荡,于天地之间,以悠悠逍遥之心拨人间真善美。
读《教育自传》有感
暑假期间,市教委和学校共同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推荐了百本书籍供教师选读。我随手拿起《教育自传》,本以为是一本无趣的教育书籍,谁想翻开一看,就被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和“经历坎坷”的故事所吸引,于是决定选择这本刘良华教授的《教育自传》做为我的选读书籍。
读着读着,我竟喜欢上了这本书,生出了尽快把它读完的念头。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它,因为我想,不板着面孔说教的人讲的故事一定有趣生动,道理一定浅显易懂、易于接受吧。
本书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三类教育故事。第一,我做孩子的时候,我的祖父祖母、我的父亲母亲和我的兄弟姐妹是怎样教育我的;第二,我做学生的时候,我的老师是怎样教育我的;第三,我做家长时是怎样教育我的孩子的,我做老师时是怎样教育我的学生的以及我是怎样度过学校生活的。
这本书从我的视角叙述了一件件家庭、学校所发生的对我有较大影响的事情,从而揭示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重要元素“心”、“赏”,让读者体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人的性格、品质形成及成长的重要影响。以下是我读了刘良华教授的《教育自传》一书后的粗浅想法,愿与大家分享。
感想一:对孩子多关心和帮助,少一些指责和教训刘良华教授在“不是教训,是关心并帮助”这篇文章中讲到父亲对他无理要求的处理方法:作者要钱没有得到满足,踢翻了一筐新鲜黄豆,父亲则是低头在满是泥土和灰尘的地上一颗颗捡起来。而且在作者大吼着我不要钱了时,眼里露出感激的目光。
我先是心情紧张的看这篇文章,读到后来已经忍俊不禁。本以为作者的无理取闹会换来拳脚或是责骂,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作者说,父亲用拣黄豆的方式关心并帮助我,这是一种教育。我相信,作者的父亲是在用“心”来感化当时不懂事的孩子的。从此作者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和生活的艰辛,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
依我看来,教育是入心入肺的。关心并帮助有时候是一种长鞭效应,轻轻的举动引起终端最大的震撼。无论家长还是老师,有时面对孩子情绪激动并且做错事情时,不用急于指责、教训,无声胜有声地采用一些举动用以化解当时尴尬的局面,未必不是对孩子心灵更好的洗涤和教育。于家长和教师也应该是一次深刻的反思,为什么会出现僵局或白热化的局面,我们平时对孩子的教育还欠缺哪些,都值得家长和老师深思。
这里就要求我们家长和教师要用心多想多思考,对孩子多采用关心和帮助是必要的。相互交心,在达到相互理解才是上上举。但有时候教训也是不可少的。但是尽量少用慎用。
感想二:鼓励和赞赏是孩子茁壮成长的最好养料“在影响我的重要他人”一文中,作者说“就教师来说,也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是影响学生的‘重要他人’。能够对学生的成长发生积极的重要影响的,往往是那些善于鼓励、赏识、宽容学生的教师。”
文章中讲到对他影响最大,也可以说是从此改变他命运的一位代课数学老师——胡老师,她在那节课上猛烈地鼓励我、赞赏我。(这可能是湖北人的毛病:湖北人一旦喜欢某个人,就猛烈地喜欢他。)我呢?就开始猛烈地喜欢胡老师的样子,喜欢胡老师的数学课。
自从遇上了胡老师,我后来的小学生活一路洒满阳光雨露“。正是胡老师的鼓励和赞赏,给当时刚刚留了级的作者好似打了一针强心剂,陡增了作者的自信和自尊。在胡老师那里。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严。也从此,作者的成绩一路高唱凯歌,直到考入大学。作者至今对这位胡姓老师念念不忘,心怀感激。以至于对所有认识的姓胡的人都有好感。我想这应该是对于作为老师的最大奖赏了吧。
我觉得,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在老师那里获得留意,那将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助燃剂。因此对学生最好的奖励是对他的赏识与赞美。假如一个学生被老师忽视或受到老师训斥,那么对学生而言或许是最可怕的恶梦了。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对待学生是否可以多一些鼓励与赞赏,少一些忽视与训斥。我相信:老师真挚的赞赏一定会让学生倍受鼓舞、倍增信心、倍加努力;也一定会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创造力,成为学生进步与成长的不竭动力。
感想三:眼里有学生,心里装学生,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及需求刘良华教授在”看窗户的老师“这篇文章中说到:”如果一个老师从来不沉浸于自己的教案讲课思路和讲课激情中,那么这个老师基本上不是一个真诚的,有思想深度的老师;可是,如果一个老师长久的沉湎于自己的教案讲课思路和讲课激情中,而忘记他面前的学生,那么这个老师基本上是一个坏老师。“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在课堂上,一个好的老师是既要沉浸于自己的教案、讲课思路和讲课激情中,又要经常从自己的教案、讲课思路和讲课激情中抽身出来,抬头观察、阅读他面前的学生。如果一个教师只是一味的教学,眼中没有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眼中便没有了老师。也无从谈起对老师的喜爱和尊重。
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眼里要有学生,心里要装着学生,对学生的各种情况了然于心。这样在接触学生时,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来自与教师的真切关心,学生才会喜爱老师以至于喜爱他教的学科,才会记住永远的老师。
从刘教授的诙谐幽默的文字中,我感受到的是他想传递给其他老师与学生如何交往交心的经验,易于接受,而且引人深思。也想如他一样,做一个能够在心里时刻装着学生的会”心赏“学生的老师。
我最喜欢《爱的教育》中的人物就是贝洛蒂,她是一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一天早晨,在上学的路上,她救了一个即将被车撞到的小朋友,可她的脚却被压在了车轮下。我非常震惊如果我遇到这样的事也许不会勇敢上前,特别是贝洛蒂醒来第一句话是问我的书包在哪里我被她的学习精神所感动,她在那么痛苦的时候,还挂记着学习,我真佩服她。
我最喜欢的就是的集邮簿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叫古路飞的小男孩,他因为贪玩而砸伤一个老人的眼睛,然后小男孩古路飞将集邮簿送给了老人,老人不但没有收集邮簿,反倒送给他三张照片,古路飞把这个集邮簿视为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我受到了爱的教育,懂得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可以表达我们对他人的关心,同样,我这个读者也被书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
最近,我捧起《爱与责任》徜徉在一个个鲜活的教师楷模中间,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在我眼前此起彼伏。他们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强烈的责任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无不深深的震撼着我。
掩卷沉思,书中优秀老师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强烈的责任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们是我学习的楷模。通过学习,想想自己的幼教工作,我感受如下:
第一,幼儿园的教师要具有爱心,应给幼儿以母亲般的爱抚,使孩子感受到老师是那么的亲切可近,从而把老师当成最可敬的人,因为孩子一离开父母,第一个接触的人就是老师,在孩子的眼里老师就是他最亲近的人。
第二,要与幼儿知心。教师要耐心与每个幼儿交朋友,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你,让你与他同享自己的快乐。
第三,爱孩子,应是每个教师最起码的道德。每个人都喜爱那些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孩子,对那些不怎么讨人喜欢的孩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一定要有一颗真正的爱心。千万别让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那样孩子会感到沮丧、无助,从而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及在集体生活中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第四,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师对孩子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需要的教育手段。在爱的教育中,孩子们快乐的茁壮成长着。只要我们在教育中真心的付出我们的爱,收获的将是爱的果实。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相互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因为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
我一直想拜读这本让夏丐尊先生如此感动的书《爱的教育》,这个假期终于如愿以偿了。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是啊,爱在我们之间无所不在:父母亲对你的爱;亲朋好友对你的关怀……可当我读了《爱的教育》后,对它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爱的教育》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长的故事,详细地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
《爱的教育》全书100篇,其中《仁慈的花朵》最让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它描述了女子学校的女同学们帮助一个因在扫烟筒时丢了三十个铜板的小少年,并且还瞒着校长——做了一群”无名英雄“。英国哲学家洛克说得好:”我始终认为人们的行动是他们的思想的最好证明。“这个故事中闪耀着的崇高的品质和道德的光辉,给我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而如今的社会上,有些人则非常势利,他们的行为准则是看是否对自己有利,即使在道义面前也不放弃讨价还价。这种人是非常渺小的,他们的处事哲学必然会遭到人们的鄙弃。因为虚伪换不来真情,冷酷换不来热忱。冷漠自私者失去了做人的道义,他们就很难得到别人尽心尽力的帮助,有失道之因,必然有寡助之果。人生的错误,往往在于”自私自利“四个字,私利不去,公道则亡。
反之,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给别人幸福,就是给自己幸福;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一个人心里有别人,总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并有真情的奉献,那么得到的将是内心的充实,高尚的人格,爱心的照耀,真情的温暖。甘愿给社会付出真情和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幸福总是偏爱那些热爱生活而乐于奉献的善良的人。
人间情,不分天南地北,暖你暖我;献爱心,莫谈贫富贵贱,人人可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献给他人一份爱心,留给自己一份春天。真情,让你我心灵相通;真情,使世界不再孤单。只要你我伸出温暖之手,让世界充满爱,真情可以到永远。
愿生活中处处开满真、善、美的鲜花。
《教育的痛和痒》读后感
人们常用“七年之痒,八年之痛”来描述婚后的生活状况。意指夫妻双方从恋爱时的浪漫、新奇到结婚后的厌倦和纷争。随着双方的熟悉乃至缺点的暴露逐渐对生活感到厌恶与疲惫。就像钱钟书《围城》所展现的,婚姻,很多时候是令人尴尬的。在婚姻生活发展到“瓶颈”期的时候,若是逃避现实,就意味着分开;若能正视现实,经双方努力磨合,度过这个尴尬的时期,那么婚姻就会一直相伴走到最后。
说到赵老师的着作《教育的痛和痒》,我很自然地联想到婚姻上的痛痒之说。或许看似根本风马牛不相及,但世间万物之理皆是相通的。婚姻上的痛痒是令人尴尬与疲倦的,不正视和面对它,就会忍受更多的痛苦甚至会走到离别的尽头。教育上的痛痒又何尝不是如此?
有的人痛定思痛,锐意创新,大胆改革,在教育的疑难困境中走出了一条光明之道。但这样的人却凤毛麟角,更多的人还是在教育的围城里继续耕耘着,疲于奔命。当更多鲜活的心灵被禁锢在应试的圈子里时,更多的教育者虽心知肚明却似司空见惯、麻木不仁。
而《教育的痛和痒》的作者赵老师虽是语文教学专家,从事教科研究管理与研究工作,却以独特的视角,睿智的思维、深遂的高度、可贵的勇气从一些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窥出不平凡的道理,从人们熟视无睹的一些教育观念与行为中导出深厚的教育智慧。他站得高看得远,以一个教育人特有的良知和宽广的视野诠释了教育的痛和痒。阅读他的书如同接受精神洗礼一般,于平淡无奇之处见真知、真情、真理。
按理来说,语文老师可能比较会用文学语言煽情。但赵老师的文章却例外。他的文章看似“杂乱”实则杂而不乱,处处彰显着大智慧。文风质朴,不事雕琢,胜似雕琢,不意渲染,胜似渲染;“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读来受益匪浅。如“空间有度,而心灵无限”,“‘画龙点睛’应该变成‘点睛画龙’,由点而生发,由点而到面,从而完成一个整体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表达设计”,“我们要向老中医学习,要沉稳,要使慢功,要学会望、闻、问、切。热闹和安静要相结合,把两极处理好了,就能有灵光,就可以产生火花”等等。这些精炼平淡之语在书中随处可拾,却句句蕴含着深厚的智慧之理,值得人细细揣摩与品味。
看到网上或身边的很多老师写了读后感,都写出了真情实感,我看了很受启发。同时也很心虚,担心自己的一点感想会曲解了赵老师的本意或只是一些皮毛而以。好在赵老师也是个性情中人,因为他喜欢喝酒(现在或许因为身体或开车原因不喝了),我也喜欢喝酒。
他的文章有时候就给人一种浓烈的酒香味,入口辣,进肚热,细细品味会有一丝丝醇香、甘甜,沁人心脾。而且喜欢喝酒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比较直爽,宽厚仁义。相信他会理解一个年轻老师的心情的。“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飘饮”,因为专一所以投入,因此我会从此书中一些有感触的细小视角去思考,相信也会让我醍醐灌顶,酣畅淋漓。
古语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赵老师的睿智之语至始至终给人一种心系教育,忧思教育的情怀。我没有赵老师思想的高度和人文视野,只有一颗年轻跳动、善学上进的心,去触摸书中更多美妙的景致,或低吟浅语,或烟圈飞舞,或迷途不知归返,只因那儿太美。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与不变关键在于思维的创新,只有创新的思维才会引领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的痛和痒》与其说是剖析各种各样的教育之症,不如说是深刻的教育忧思。考虑到自己的思考很难如原书那样深遂,故而把自己的一点感想命名为“浅行低语忧教育”,为的是给自己一些启迪,若是能给志同道合的教育人一点感想也算是莫大欣慰。
读书笔记《读《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