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大逃杀观后感

大逃杀观后感

《大逃杀》观后感。

观影是一种全方面的感官影响,观看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跳跃的过程,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如何在写的观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大逃杀》观后感,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大逃杀》观后感

当我看完《大逃杀》这部电影后给脑中浮现出两个字变态,我想当我在读书的时候看过这电影我应该不敢去上课了(当时也没少欺负老师)。但问题来我们还是要解决。人性,如果这电影是社会的倒影那将是个残酷的现实生活大逃杀。信任和怀疑,生存和希望。

电影《大逃杀》将是生活的放大镜:猜忌,怀疑,原形毕露,自相残杀,弱肉强食, 残酷斗争。人在面临死亡刹那,兽性在这一刻得到释放。

原本还是一个虽不良却团结的班级,如今却成了互相都是能够威胁到自己的危险的存在,你无法去信任他们每个人,但每个人都似乎值得信任,他们都是以前一起玩篮球,一起闯祸的朋友们啊,但是,也许一个念头的闪过就能使你人头落地,在这一刻唯一能让你相信的就是杀死身边的人,这样一来你将变的更强当面临敌人的时候会做出第一判断,既可以减少一个竞争对手,又可以逃离这个地方。原本的抵抗和惊讶如今成了默许和顺从,他们从出来就适应了这杀人游戏,并为之不停的疯狂与奋斗,因为别人不死,自己就会被别人杀死。

最可怜的就是那两女生原本带着希望以为能靠团结来反击,可他们太单纯,残酷的社会不需要单纯者。(这让我想起了项羽,如果项羽没有妇人之仁那他将会是成吉思汗,没有如果所以他被淘汰了)人的思想的隐蔽真是可怕的,神佑子带这怀疑的本想毒死七原,可谁知毒到了自己的朋友。在恐惧,惊慌的状态下看着朋友因为怀疑而自相残杀,最后自杀 。本来就差一步之遥就能逃离死神的魔掌就因为怀疑结果全都死了。

别人向你主动示好,可是你却需要怀疑那是否带有准备攻击你的意图。弘树这个带这信任而又有正义感的男生。最后死在了自己喜欢的人手上他应该无怨无悔吧。对于桐山我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在不需要负责的社会里,他无拘无束,享受这他杀人的快感,只有杀人的时候才会笑就,这笑是由衷而发,是那么的灿烂。相马光子记忆犹新的人物,杀人不眨眼的女生,虽然有不堪的往事,但看到篮球场的那画面她笑了。这时候她应该是非常喜欢这班级的。可杀人的是那么的毫不犹豫。

死亡来得是那么迅速,那么频繁,在优美的古典音乐的旋律下,此刻的血腥令人胆寒,没办法的杀人,每个人的杀人理由都一样,活下来而已,大家都只不过不想坐以待毙而已,于是,他们为之疯狂了,躲在暗处静静等待猎物上门,用装满子弹的枪瞄准着同学的头部和心脏,盘算着这个孤岛里还有着几个没死的人,我们有什么错?我们只不过想活下去,这都不行吗?于是,在音乐的映衬下,尸横遍野。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大逃杀电影深度解读


小说原著是以恐怖为卖点的暴力文学,电影导演是黑帮暴力片闻名的深作欣二,但影片如此呈现出来,在视觉冲击之后便又有着一股温暖的天真。剥去血腥的外壳,看到的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下面来看看大逃杀电影深度解读吧。

影片改编自日本小说家高件广春的同名小说,讲述在未来世界,有一个国家在经济萧条社会全面崩溃的情境下出台了一部所谓《新世纪教育改革法》亦即br法案,每年选送一班青少年到与世隔绝的区域自相残杀决出胜负,以消解公众对教育体制崩溃及少年恶性犯罪的愤恨。这一年,3年B班被抽中,42名学生被送往孤岛,故事就此展开。

导演深作欣二出生于1930年。在他和故事主角一般大的年纪的1945年,日本面临二次大战战败。深作欣二回忆父母教我为国捐躯,但是没有人告诉我十五岁的我为什么要这样牺牲生命。他表示自那时起就想拍大逃杀这样的故事了。在小说中,因为青少年犯罪率太高,才出现了以暴制暴的br法案;而在电影中,这种批评不是单向的,导演着力表现了年轻人面对成人世界的堕落的抗争。而这也可能是为什么男女主一改小说中的强战力设定,以无威胁性的单纯善良的形象出现。

我不太想把它看成是一个特别现实的电影,如果也按照现实主义影片的逻辑去批判,你会发现不论是从演员的表演方式到行动线的因果设计都充满了夸张和荒谬,它更像是一个诗意化的青春残酷物语。

彩蛋

故事假设空前的经济萧条彻底击溃了这个虚拟的国家,成人失业,学生造反,而愈演愈烈的青少年暴力行为引发了成年人的愤怒。但是这矛盾究竟从何而来的呢?难道不是成年人搞坏了这个世界的秩序,甘于堕落无力改变,永久地失去了孩子们的尊敬和信任吗?所以这个时候再看br法案,就会发现这其实是成年人以资源压制对青少年施加的不公平的缺乏人性的残暴法案。

而为了培养青少年们在逆境中排除各种困难,并由此获得坚韧不拔的生存能力;使青少年们从大人们手里夺回原本就属于他们的权利的说辞又是多么的不负责任和讽刺。

影片中出现的仅有的几个成年角色大多并不合格,男主的母亲在他小学的时候离家出走一去不返,男主的父亲面对失业最终失去的生活的勇气,相光马子的母亲面对金钱的诱惑出卖了女儿,大BOSS北野老师面对女儿和学生的唾弃只得将愤懑寄托给br法案。而唯一维护保护孩子们的林田老师并不为这样的社会所理解螳臂当车般开局就挂了。

不合格的大人们把这个世界搞的一塌糊涂,却不能消解由此引发的矛盾,于是用残酷的方法想要选拔出合格的少年,又好像是绝望的自救。也许大人们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样的人在这样的世界足够强大顽强生存,才设计了这样一个粗暴的自然淘汰的实验。

出乎很多观众意料的是BOSS北野老师对女主格外的关心和温柔。在这个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自顾不暇的混乱人世,只有女主典子注意到了老师的落寞,以敏感善良的知察打破了大人们和孩子们之间无法互相理解的敌对。当北野老师面对着空无一人的操场独自做着广播体操的时候,当北野老师以水枪为幌寻死的时候,我们知道原来他是那么的孤独。所以我们明白了,那个把伤人的小刀收藏起来的女孩,那个愿意同他漫步河滩吃雪糕的女孩,是多么的宝贵而让人珍惜,足以触动一个绝望的大人最后的善良。

电影问世两年不到,2003年1月导演深作欣二在睡梦中与世长辞,享年72岁。

现实意义

有人说男女主二人是所谓的傻白甜人设,坐拥主角光环而大难不死,是被美化的小概率事件。

但我却觉得恰恰如此的设定才更加有了现实参考的意义,既没有过人的求生天分,也不一定拥有改变时局的智谋和契机,那不就是万万千千的普通又幸运的我们吗?

在呼啸的岁月里,我们幸运地没有被厄运的流弹击中,幸运地没有被勾心斗角的纷争裹挟,幸运地没有遭到过侵犯和欺辱,幸运地受到好人相助,幸运地彼此信任,幸运地成为了所有重大悲剧的旁观者。

而且幸运地没有因此被改变。

电影的最后,我们的女主拿起了防身的小刀,勇敢地向未来跑去。

在这个幻想的故事里,42个青少年被迫在封闭的时空极端的规则下迅速成长着,好像是参加了3天的成人社会集训。我并不把电影中角色的死亡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我觉得更像是一种象征,是少年的天真的自己死去了,是在球场上漫无目的地燃烧青春的曾经的自己死去了。他们在严酷的规则下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有的胆怯,有的凶狠,有的放弃了抗争,有的竭尽了全力,有的龌龊,而有的熠熠发光。虽然他们没能通过这个严苛的选拔合格的成年人的测验,但他们依然将会成长为真正的大人,只是也许这成长是以少年心性的泯灭为代价的。而主角二人的生还大概可看作是保住了自己的少年之心。

也许在时已古稀的深作欣二看来,这少年心性之中的纯善和信念正是人世最美好的存在吧。

在我们所处的现实,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很多事情也在变化,你会发现努力和回报不一定再成正比,你会遭遇各种奇怪的人和事,你无法再躲在父母的身后开始不得不自己学会承受和抉择。你看到人们慨叹青春已逝,甚至变成了曾经自己讨厌的模样,直到有一天你也暮然回首发现此刻的自己和曾经的少年人有了不同。这是一件需要恐慌的事情吗?我们当然需要改变,需要拥有阅历和经验,需要在错误中吸取教训,需要更成熟理性,需要学会承担起社会角色交付给我们的责任。而在这个过程中,你并不一定非要告别那个少年人。

你准备好走出荫蔽独当一面了吗?

你准备好在冲突和斗争之中葆有信任和善良了吗?

你准备好在残酷的社会法则面前坚定纯真的初心了吗?

你准备好经受打击和挫折不放弃的信念了吗?

你准备好面对未知和保护自己的勇气了吗?

你准备好成为一个成年人了吗?

《大逃杀》观后感1200字


《大逃杀》观后感

《大逃杀》是人日本殿堂级导演,深作欣二所执导的最后一部影片。都说人生70古来稀,性格或许已磨得淡淡的,但他依然火气十足,拍下了这部很血腥的暴力电影。其实有暴力剧情不一定是没有意义的影片,深导演在日本电影界中,被喻为是借黑帮片的暴力仇杀来反映出战后社会低下层的观点,以暴力宣泄于战后虚妄的民主主义下,低下层失去方向感的无助与孤立。

《大逃杀》的作者在评论本片导演时是这样说的:深作版在某种意义下要表达的是世代间的代沟,也可以说是在探讨大人和小孩之间的关系。若更深入探究其本质,可以说电影版作品的宗旨是:在这个恶意也好、暴力也好、偶发状况也好、小小的幸福也好,全都混在一起的大杂烩的世界里,人们只能四处奔走,挣扎抵抗。(学校比拟成社会多少可以算是一种象征性的表现手法)。深作先生自出道以来,这类诉求是他作品里的一贯宗旨,这部电影当然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色彩还相当浓厚。

但我看这部影片的视角有些不同,我关注的是影片中人们在面对死亡时的态度;在面对强大统治者时采取的行为方式;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中哪些人会先死;哪些人会生存下来,为什么?
《大逃杀》说的是,为了培养出忠实效忠于成人、在逆境中坚忍不拔的青少年一代,日本政府出台《br》法案。每年都从全国学校随机抽出一个班级的同学,前往荒岛进行生存极限挑战老师发给学生地图、粮食和各式武器,令他们自相残杀,直到存活下来的最后一个,才能离开荒岛。残酷的游戏规则和令人绝望的生存条件,使班级里的同学们开始了相互杀戮。由第一个同学的死亡开始,观众见证的是各种人的恐怖心态,有的因柔弱而死,有的乘机发泄平日压抑的仇恨和兽性,有的消极退出寻死,有的积极对抗求生,一场场真面目的揭露,让人性的丑陋、软弱、邪恶、自私、赤裸裸呈现。最后,杀戮中的幸存者居然是毫无攻击能力使用手电筒和锅盖作为武器的两名学生。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第一批死掉的都是那些完全没有抵御能力的人;第二批死掉的是不愿意杀人,不屈服于游戏规则,选择自杀的人;第三批是带攻击性的强者,他们相互残杀;第四批活得比较久的是生产力强,战斗力强,容易取得别人信任的人。最后能活下来的,竟然是最善良,最无害,大家都愿意去保护的人。

这让我想起我曾参加的一个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我们乘坐的一艘大船要沉了,只有一艘救生艇能乘坐两个人,谁上去,大家决定采取投票表决的方式决定。每人有三张票,你可以投给三给人,当然也包括你自己,得票最多者上救生艇。最后,有人没有得到一张票,有人得到一张,有人得到两张,有人得到三张,有人得到四张、五张、六张,最高有人得到九张票。我当时很诧异,一个游戏竟能揭露出人性!我没给自己留票,老师说:你们是不是觉得自己的生命不重要?其实不然,相反,我觉得自己过得很充实,就算此刻死掉,也没有什么遗憾,但其他人不一样,好像没有好好地活过,所以把机会留给别人。我投出去三张票,但我只收回两张票,不给把票投回给我的朋友理由很简单,她觉得我是强者,弱者更需要帮助。最后,获得票数最多的竟是两位平时看上去柔柔弱弱,很需要保护的女士。当然,她们平时的人际关系也不错,乐于助人,善于倾听。

在面对死亡时,同学们所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也是我所关注的。一些人变成了杀手,积极投入到这场杀戮中,一路见谁灭谁;一些男生乘机发泄兽性,想欺负柔弱的女同学;一些人遵从自己内心的良知不杀人,但无力与实力者抗衡,选择了自杀;一些人选择了躲避,希望我不犯人人不犯我;一些人不管游戏规则,我行我素,照常生活,天亮该晨跑就去晨跑,很脱俗;一些人不屈服于游戏规则,欲挑战规则与之抗衡;一些人为了保护自己想保护的人,舍生取义。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在这瞬间体现出来了,人性的一切在这孤岛上被集中放大。这孤岛就是一个微缩的社会,老师和哪些军队就是统治者,我们这些同学就是社会底层的小鱼小虾,如何在夹缝中就生存,每个人表现出了行为不一的态度。

我最欣赏的是哪几个利用自己的智慧入侵军队的电脑系统企图改指令的小男生,他们小小年纪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反抗的精神令我敬佩。谁说大人的话一定是对的,谁说真理只掌握在大人的手中,谁说弱者就不具备战斗能力,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小鬼也能当家。虽然,他们最终失败了,但虽败犹荣。正是他们的有效入侵,使电脑系统崩溃,导致他们脖子上的跟踪爆炸装置失效,给最后的两位主人翁存活下来带来了机会。
影片虽然早已落幕,但带给我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希望能多看到一些这样有深度的作品。

【大逃杀】杀戮派对观后感 【大逃杀】杀戮派对心得体会


看完之后总觉得凉子是失忆过的,而且空是和她认识的,毕竟那样盯着凉子,扯淡,空像是无罪,也像是spy,自愿参加游戏来找女主角什么的,凉子如果是失忆的话,感觉之前是什么罪的

1

关于7宗罪的猜想,真的不容易。

首先,暴食真的想不出会是谁,特意有回到开头大家一起吃饭的地方看了一下,还是不明显(炫一的吃相,大小姐对某菜的执,但更像是傲娇,御的为了美食不减,但是谁都有这种时候吧,不绝对,后期也证明绝对不是他)重要的是暴食的话一个个的人物身材会保持的那么好吗?!!!暴食一般是7宗罪里最最明显的一项,因为暴食身材宽大,但是这里真的猜不透。

其次,赤应该是嫉妒吧,因为嫉妒才会使用这种手段,想要独占。

再次,傲娇大小姐的骄傲确实是表现的最明显的,应该不会有什么反转吧?

另外,医生的懒惰本来以为他会是变态的,哈哈,结果不是啊

直美的话,从御的评价+她的表现来看,是和lust有点沾边吧,毕竟倒在怀里什么的,特意放一遍的镜头不会是没意义的。

愤怒,小竹马表现的有点明显,但是也有可能另有其人,是布拉德雷大总统那种很能忍的愤怒的类型哈哈,所以空和女主也不能排除在外

贪婪,空和女主都有可能吧,需要更多的剧情信息才能判断这个和暴食都很难猜。

无罪,御。

大大的游戏真棒!期待知道结局真相~推理、人设、立绘、剧情、逻辑等都很棒,很吸引人,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大大下次来一个人物更多的推理游戏就好啦,荒岛、古堡等一群陌生人或者遗产继承人等人数多一点,因为大大的人设很好,很有故事性,表现也很反应人物性格,并且大家智商都在,没有人是真正的傻白甜(这个不代表大家不是好人,有好有坏,而且还有变化,灵活真实),这一点超级棒!

2

玩到现在一直对炫一的心理活动不明

重色轻友什么的,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比不过喜欢的人就算了

为了喜欢的人变成黑化杀人魔也算了

我对炫一理所当然的指责与黑化外加想尽办法托女主下地狱很不明啊!

首先,古原赤和凉子有什么关系吗?除开竹马喜欢的人的身份,她们是第一次见面,第一次认识吧?再加上认识之后不愉快的相处,为什么凉子一定要对古原抱有善意的揣测?从自己的角度,将古原揣测成坏人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她们之间,没有相互的好感。虽然在古原死之前,她莫名其妙的加了100(还是99)的好感,但这是从我们的角度来的吧?凉子又不知道古原对她涨好感了

再一个,或许凉子的推理是错误的,因为她不知道古原对她涨了好感,加上投票区古原的一句话简介也是有善良词汇,但对人抱有坏的猜想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发生的吧?主观意识谁能改变?但这个先搁过不提,继续说炫一。

为什么凉子揣测古原想趁机杀她炫一就一副要疯的样子?

喜欢的人沐浴在血腥中死去炫一大受刺激我能理解,但为什么凉子稍稍把古原往坏里揣测炫一就把所有怨恨都堆到凉子身上的样子?

他自己都表示相信凉子不是凶手了,结果将怨恨大部分都堆到凉子身上,还表示要让她身败名裂,这不就是个矛盾吗?

难不成就因为一个揣测?仅仅一个青梅竹马对喜欢的人恶意的揣测就要将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推向地狱,我只能说炫一有病!

或许炫一在古原死的时候就疯了,但古原对炫一来说就是炫一的全部了?亲人呢?朋友呢?为()爱至上这种东西在这种场合

总之对炫一好感已经完全清零本来开始还挺喜欢他的

观电影《大逃杀》有感


电影《大逃杀》观后感

我很少看日本的电影,因为每次看过预告片,我都会对这些电影挥手再见。总是感觉,日本的电影跟我国的电影题材有很多格格不入,无法融合的地方,跟美国大片比较起来,又是感觉那么得不堪一击,跟韩国的对比起来,又少了那些浪漫元素,所以有时候一旦自己有时间去看电影,首选就是经典刺激的美国大片,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吧。

然而,通过最近几天的知识累加,我发现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思想,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所以拍出来的电影风格迥异也是再正常不过了,如果一个人真的要饱览群书,通晓古今,让世界在自己的心中大同,那这个人学习是不能有国界偏见的。电影同样也是一本书,只是呈现的方式不同,它是通过影像来展现里面的背景、人物、故事、思想,所以,每个国家之所以拍出来的电影选材不同,切入点有很大的差别,这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及国情所决定的,我们真正看一部电影的目的是要透过现象,挖掘出内在的学识。很多人观看电影,寻求的是一个兴趣点而已,更多的人只是为了身心的娱乐,当然这也是再正常不过了。但是,我觉得无论是电影,电视剧或者是动漫,我们不能为了娱乐而娱乐,要做到从这些让我们身心娱乐的视觉冲击载体中学到点什么,不仅是要观看,更重要的是要去思忖,要去反思,要去对比,对里面的人物或者剧情中去剖析,发现出对自身有用的价值观、人生哲理、做人原则、做事方法等等,这些都是电影当中的无形价值。所以,要学会看电影,一部好的电影就是一本好的书籍,同样耐人寻味,同样令人感慨万分,同样令人难以忘怀。

尤为佩服《大逃杀》的导演深作欣二,创作想法实在是新颖,用极端环境放大人的心灵,在竞争残酷的现实中,展现出最本质、最原始的一面心境,三天的期限,四十三个人只能存活下一个人的残酷现实摆在大家的面前,是自私,是阴谋,是团结,是情感,一切都在暗地里盘算着自我的一切。

故事开篇以已经饱和的世界经济给亚洲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萧条作为背景,新世纪伊始,有一个国家彻底崩溃了,完全失业率超过了15%,一千万失业者遍及全国各地。失去了生存自信的人们开始威胁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全国有80万儿童、学生拒绝上学。学校内的教师又遭受到学生的暴力行为,殉职者人数高达1200人。就在这个时候,一部新的法律出台了。

br法案是《新世纪教育改革法》的通称。所谓br法案,就是为了解消公民对学校的崩溃、对卑劣少年的恶性犯罪引起的愤恨;为了培养青少年们在逆境中排除各种困难,并由此获得坚韧不拔的生存能力;使青少年们从大人们手里夺回原本就属于他们的权利。从全国的初中3年级中,每年随机地选出一个班级,并把学生们送往受行动范围限制的、荒无人烟的地方。发给每个学生地图、粮食、各种各样的武器,让们自相残杀,直到只留下最后一个为止。时间限度为3天。学生们必须佩戴违反规定即自行爆炸的特殊项圈。在此期间的学生杀人、致人伤害、持带枪械等违法行为都不受法律限制。这就影片所有血腥残暴的由来。

精致的弹簧刀穿过了一个好争论的女孩的前额,下一个死去的是七原的挚友但却不讨老师喜欢的男生,一颗绑在他脖子上的炸弹把他的脑袋炸开了花。其他学生则用弓和箭、鹤嘴锄和大镰刀互相屠杀。

影片最后,当幸存下来的三个学生与北野武正面交谈的时候,北野用水枪引诱七原朝自己射击,想借七原的手结束自己凄凉寂寞的一生,他中枪之后又起身接女儿的电话这一情节,则表现了自己对女儿的不满。影片大部分时间都笼罩在使人窒息的气氛中,结尾才点明影片主题,所以才有了影片充满朝气和希望的结尾:七原和中川逃出了各自的家庭,走上了纯洁独立的人生道路,奔向成年。

故事中有各种类型的角色和团体,我十分佩服那个电脑高手,机智地破坏了该游戏的系统,希望借助身边的人一起攻破那个基地,最后大家一起活着出去,但最后很不幸的被仅仅为了好玩而参加游戏的桐山杀害。还有一群本来相处在一起的女生因为互相的猜忌,最后造成相互残杀,其实人心往往是在互相猜忌中扭曲的,本来大家心理很简单,但就是因为会有多层思想,会有猜忌顾虑,所以造成互相的不信任,那群女生悲剧的造成实则难免。然,故事的男女主角显然是与众不同的,主角小队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是,他们既对人性中的美好一面有所坚持,又没有像剧中手持喇叭的两个女生一样天真。因为我要保护你,所以我带着武器回来了。坚持善良也需要力量。于所以他们并没有为现实所扭曲,以至于最后竟然奇迹般地走出了困境。而当北野老师拉下画布露出那幅残忍绘卷的时候,难道不是一种无声的控诉和嘲讽?一个怎样的世界,才让大人不像大人,孩子也不像孩子。总之,正是有了对人性阴暗面地淋漓揭露,才会使得人性的光辉显得异常耀眼而温暖。


观《太平洋大逃杀》有感


观《太平洋大逃杀》有感

"人们常常认为,罪犯与普通人是大不相同的。但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罪犯通常都是相当平庸的人,而且非常乏味,他们比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遵纪守法的老百姓更无特色,更引不起人们的兴趣。罪犯实际上是一些相当笨的人,他们的动机也常常很简单、很俗气。"

——悬疑大师 希区柯克

2000年12月16日,日本上映了一部电影《大逃杀》。电影讲述了经济危机的背景之下"一群中学生被迫送往行动范围受限的、荒无人烟的地方自相残杀直到只剩下一个为止,为了防止他们做出违犯规定的事情,他们必须带上特制的项圈如若违反规定则会马上爆炸。十年之后的12月一首名为"鲁荣渔2682号"的渔船满载33名船员出海,当8个月后,这艘船再回到港口时,船上仅剩下11名船员,其余22名船员20人被杀害2人失踪。他们在远离大陆的"孤岛"(渔船)上经历了怎样的残酷,透过时尚先生《太平洋大逃杀》一文,我们似乎可以窥见一斑。

《太平洋大逃杀》发表于2016年1月14日,《时尚先生》的记者采访到当时该事件的一位亲历者"赵木成".这时的"赵木成"是一名刑满释放人员,文中说,他的眼神"犹疑,不是的望向背后",他的脸庞"黝黑"、眼角"耸拉"、身躯"矮壮","他不满30岁",却"像是从一百年前的照片里走出来的人".简单的对比+白描,一个经历残酷而苍老的形象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作者通过转述"赵木成"的话语,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将我们引入到故事之中。我们透过"赵木成"的视角,好像站在渔船之上,看着那些普通人怎样一步步的变成杀人的"恶魔".

记者也并不满足于听取,从文中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听的过程中深深的观察着"赵木成",记者观察到"他似乎时常感到焦躁,四下无人,仍不时回头、站起,在身后的空地兜转一圈,又坐回去,继续呆呆地盯向水面。"这是一个时刻在恐惧之中,对周着时刻警惕着形象,即便周围实际上什么也没有。

透过整篇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残酷,一种理性的残酷。透过"赵木成"的叙述我们看到这整件事情的中最重要的头目刘贵夺并不是一个"欲望压倒理性的人",实际上他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个聪明人。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做了个小笔记本,记录航行坐标,说明他一开始就对可能的"危机"做着准备,然而也许并不知道"危机"是什么。他钓到的鱼是所有人中最多的,当另一个头目"包得"可能反叛时,他也在很早的时候就预料到了,他在大学生失踪后宣称他是他的卧底,这样就在整个渔船上制造出了恐怖氛围—身边的人变得不可相信且你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突然的消失。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直接或间接杀害了22个人,想想很不可思议。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路西法效应,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个人的性情并不像我们想像得那般重要,善恶之间并非不可逾越——在环境的压力之下好人也会干出可怕的事情。在这整个事件初,船员上船希望通过两年的努力能够挣到足够的钱,然而他们事后发现合同是假的,工作压力巨大、管理层有巨大的权威且以暴力的方式管束着船员,最重要的是最后可能所得的工资其实很少,用"赵木成"转述"刘贵夺"的话说:"连赊的烟钱都不够".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刘贵夺"等人自然地不希望再继续下去。也许,他们最初的时候真的只是想要夺船然后返回,并没有想要杀人,但是当第一个牺牲者(老夏)出现后,整件事就想着另一个方向不可逆转的前进了。

修昔底德陷阱——这本是运用在国际政治学上的理论,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以古希腊与斯巴达的关系为例,讲述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当希腊以一个强权的形式崛起时震惊了陆地强权斯巴达,双方之间的威胁和反威胁引发了竞争,在长达30年的战争结束后,两国均遭到毁灭。修昔底德指出:"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当以夺船成功后,船上就形成了三股势力。以"刘贵夺"为首的大连、黑龙江籍船员,以"包德"为首的内蒙古籍船员,以船长李承权为首的管理层。虽然刘贵夺夺船成功,但是来自原管理层的威胁,来自另一位主要起事者巴德的威胁一直困扰着他,这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恐惧,事实上这种恐惧困扰着船上的每一个人,这种恐惧的名字叫做:死亡。

于是,整个事件变成了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样子,为了保命先杀害管理层、再杀害包德等人,而最后由于逃跑毙命的大副等人则是巨大压力的牺牲品。这就像多米诺骨牌,当第一个倒下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最后,再来让我们审视船上一群人。这一群人文化水平不高,生活条件差。文章主人公"赵木成"初中毕业,送过牛奶。刘贵夺小学学历,家中有一位老母亲。他们在社会上打拼多年,却大多处于需要钱而没钱的状态。生存对于他们来讲头等重要的事,而哪怕从全世界来看当海工可能是无法帮助他们生存的(参看"东南亚血汗工厂"),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件事也许在最初时就已经定下了最后的结局。

引述内容:

1.路西法效应:197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监狱实验",引发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人性的天真看法。实验中,通过专门测试挑选了征募来的受试者,即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这些人被随机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接着被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经变成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就轻易让一个人性情大变,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宣告终止。

2.《大逃杀》:日本电影,该片由深作欣二导演于2000年12月16日在日本上映。作为一部禁片他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6.但是究其内涵来讲与本文中的例子有着很大的区别,而原著小说则区别更大,但这都不在本问的探讨范围之内。

4."远洋渔船11船员杀22同伴:所有人必须沾血"——南都周刊(许智博,2016-01-15)。客观讲述整个案发过程,透过这篇文章更能了解到事件的全貌。

5.东南亚血汗海鲜工厂:第100届美国普利策奖于18日揭晓2016年度获奖名单,美联社对东南亚"血汗海鲜工厂"的系列报道获得最有分量的公共服务奖。

6:"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观《饥饿游戏》有感:没有“大逃杀”的暮色


《饥饿游戏》观后感:没有大逃杀的暮色

《饥饿游戏》改编自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的青春惊悚科幻影片《饥饿游戏》,前半段推进较慢,男女主角三角式恋情略显苍白,而与题材类似的《大逃杀》更不是一个概念,反而像《暮色》式青春片更多一些。但鉴于其属于系列影片,观众还是更加期待之后的续集之作。

狗血

随时更改游戏规则

作为一部十足的美国电影工业流水线作品,《饥饿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完美的完成自己的任务。其前奏冗长,叙事缓慢,进入游戏后不断更改游戏规则也让网友吐槽过于狗血。影片主打青春偶像牌,但男女主角的三角恋纠葛又未能充分展示。全片看完之后,观众普遍的感受是,导演叙事能力有待提高,其在片中讲了人性、爱情、亲情、科幻、反抗等等想要涉猎的领域太多,反而让影片缺失高潮。本以为第11区的民众反抗会让观众热血沸腾,不料导演却只是一笔带过,不给观众沸腾的机会。

除了略显苍白的爱情戏,导演在亲情戏方面做得相对更让人信服,女主角代妹出征和黑人小姑娘露露闭眼的那一刻,确实赚够了女观众的眼泪。影片在动作设置、音效和服装特效方面可圈可点,毕竟来自第12区的贡品穿着拉风的衣服上场时,观众也会感觉眼前一亮。

看点

跑酷式动作戏

据说,导演加里-罗斯找到好友史蒂文-索德伯格作为影片动作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曾以《性、谎言和录像带》一鸣惊人,2001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此次大师出手亲自操刀影片动作戏份,实为影片加分不少。在电影中,女主角詹妮弗-劳伦斯无论是越障碍跑动、爬树、射箭或是逃离火场,都亲自上阵。导演在动作设置方面注重功能适应性训练,例如俯卧撑,引体向上,爬绳,高空跳跃,并且加入更加吸引年轻人眼球的跑酷式逃杀,如随时随地回避、翻越各种障碍物。2012年MTV电影奖最佳打斗场景奖颁发给《饥饿游戏》,同样说明动作戏才是本片最大看点。

无关《大逃杀》

很多人将《饥饿游戏》比作北美版的《大逃杀》,不可否认,两部影片的剧情设置有些类似,但深入了解之后会发现,这是两部风格和基调完全不同的电影。后者注重惊悚和恐怖氛围的渲染,以血腥之名折射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人性,相当于一部美国R级影片;而《饥饿游戏》正相反,其重点是从青春偶像和大场面着手,侧重于商业娱乐目的的达成,且目标观影人群正是17岁左右的青少年。或许因为《饥饿游戏》原著小说侧重心理描写,因此呈现到大银幕上的感觉反而没有小说读起来更有感觉,最后的仓促收尾也让观众在游戏pK逃杀的讨论中更偏向后者。

花絮

1。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同名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余两部分别名为《火星燎原CatchingFire》和《自由梦幻Mockingjay》)。

2。导演加里-罗斯找来了好友,奥斯卡最佳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作为影片第二导演,索德伯格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拍摄完了影片的动作场面。

3。2012年2月22日,《饥饿游戏》创造北美电影票预售纪录,据悉,83%的电影票已经在上映前被预订一空。这个数字超过《暮色:月食》在2010年5月创下的预售纪录。

4。影片反派斯诺总统的饰演者是来自加拿大的老戏骨唐纳德-萨瑟兰,而他最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的角色应该算冯小刚作品《大碗》中的演出了。

5。为重现书中残破萧条的12区景象,美工师飞利浦-梅西纳找到了位于北卡罗来纳州亨利河区的一个废弃工业城。那里有一批始建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房屋,所有的建筑看上去完全一样,像是机器切割出来的。而威风奢侈的都城凯匹特则源于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上的工业宇宙概念,色彩缤纷却冰冷晦暗,带着极大的讽刺意义。

6。由于《饥饿游戏》相当一部分戏是取景森林拍摄,而北卡罗来纳州又是全美黑熊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因此剧组成员要面对诸多自然问题,野生蛇、黑熊、雷电,就像是一场发生在现实世界的饥饿游戏。

7。狮门在女主角凯特尼斯的演员人选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包括《大地惊雷》中的海莉-斯坦菲尔德以及阳光小美女阿比吉尔-布莱斯林都曾位列候选人名单。最终,1990年出生的詹妮弗-劳伦斯脱颖而出,而帮助她赢得这个机会的正是原著作者苏珊-柯林斯。

8。与《哈利-波特》、《暮色》等成功青少年文学一样,三人行模式到了《饥饿游戏》里同样非常适用。

观后感《《大逃杀》观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大逃杀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