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800字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800字

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 读后感(3)篇。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也许"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 读后感(3)篇"就是你要找的,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 读后感 第(1)篇

正好同时在看《猩球崛起3》这个电影,从这种人类和非人类的心理描写、人类对非人类的态度来看,思考颇多。

小时候看这本书一定会恨弗兰肯斯坦的,因为我小时候的同理心更强。

【1】

猩球崛起或者阿凡达中,你会发现,人类的欲望无止境,人类对于自己在地球上的霸主地位深信不疑,他人休想染指。我认为,这个是每一个地球人骨子里所认为的。只要不是人类的物种,统统都是低级动物,或者无智商。人类遇到陌生物种,只会恐惧并一味的控制,为了伟大人类的物种不至于灭绝,人们干了太多伤天害理的事情,甚至连与他人和平共处都做不到。

【2】

以此想来,弗兰肯斯坦对于他自己的“作品”应该也有种天然的恐惧吧!因自己先入为主、以貌取人的心态作祟,直接将“怪物”打入“冷宫”。在婴幼儿时期,“怪物”都是一个人慢慢熬过来的,但是他先天却对人类无恶意,他一直都在追求那种美好的生活。直到后来被一次次打击。他的报复就像小孩子任性发脾气一样,他不知该如何发泄,不知该如何调节自我的情绪,因为没有人可以帮他!他这一生孤苦伶仃,估计到死也不会有人会能真正走进他的内心。

【3】

弗兰肯斯坦很多时候都处于痛苦之中,我倒是觉得很多都是他自己压给自己的。

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他也会借助于自然风光来抚平伤痕,但是他却一直找不到自己内心痛苦的根本原因。他和他制造的怪物,一直在互相伤害。

在后来两人促膝深谈之后,本来还有机会将一切纠正过来,但是弗兰肯斯坦还是在想报复,冤冤相报何时了呀!

这让我想到了猩球崛起里的凯撒,他应该对人类有更深的报复心吧!但是他选择了宽容,逝去的不再来,珍惜眼前就好,直到再次被人类惹怒!心痛,似乎是无法避免的。

关于人类心理,需要反思的更多,暂时写到这里,继续《猩球崛起》。

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 读后感 第(2)篇

关于《弗兰肯斯坦》,很多年前高中英语课本中的选段已印象模糊,只记得丑陋的怪物和天才科学家。多年后研读技术伦理相关著作之时,再次读起这本书。

纵观全书,两次情感的转折使得故事引人深思。第一次是弗兰肯斯坦撕碎第二件创造物,背弃承诺后,“魔鬼”愤怒地说:“你是我的创造者,但我却是你的主人,服从吧!”此时技术的异化趋向真正展现出来,创造物的无辜与期待已彻底变成绝望与报复(一度认为是彻底的转变,实则不然),这是意料之中之事,但未曾料到的是第二次转折:弗兰肯斯坦死后,创造物表现出来的惊人的悲伤。

“他也是被我害死的!”他大喊道,“他的死让我的罪行也彻底结束了,我悲惨的一生也该走到尽头了!噢!弗兰肯斯坦!慷慨大方、舍己为人的好人!我现在再请求得到你的宽恕又有什么用呢?我已经无可挽回地杀死了你所爱的人,最后也毁了你。天啊!他已经浑身冰冷,再也无法回答我了。”

原来,他比我们脑海中主观构建的“魔鬼”,甚至比书中的每个人都更加接近人性中的善。毋庸置疑,创造物有着杰出的学习能力,他学会说话、读书、思考,但更可贵的是,他获得并持续拥有着内心深处深深潜藏的理性与善良,却因为创造者的逃避与敌对,造成了双方的悲剧结局。

“将我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人已经死了,我也不应该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难道这不是在告诫人类吗?在使用技术之时,要能够预料并且承担技术人工物自我学习以及技术异化带来的后果,更应时刻秉持责任之心。

正如弗兰肯斯坦所说,“我在一股疯狂的激情推动下,冲动地造出了一个有头脑的生物,那么我就该对他负起责任,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保证他的幸福快乐。” “没错,这的确是我的义务,但除此之外,我还肩负着另外一个最为重要的职责,那就是关注自己对我的同胞们所担负的责任。因为这关系到更多人的幸福或痛苦。”

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 读后感 第(3)篇

弗兰肯斯坦和他所造的怪人,以及他无辜受害死去的亲人朋友们,是不是本来应该有个更好的结局的呢。终结他们生命的,是人类在社会中不自觉同化出来的多疑、自私、狂热、嫉妒等等情绪,而这些不得不归于灵魂的一部分特质。也就是说,这应该是灵魂的一部分。正因为灵魂所产生和受到的影响是那么巨大而微妙,以使弗兰肯斯坦和怪人掉下了各自的深渊。此书其实与钟楼怪人有不谋而合之处,同的是巨人都有一副丑陋不堪的外貌,而都受到世俗不公的待遇和伤害,被人心的自私和罪恶本质所刺伤。两书几可谓作者以一个肮脏龌龊的身躯来对人类社会的试剂。灵魂、情感和友谊能否超越肉体的界限,是这样一个命题,而这个命题,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又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和结果。比起钟楼怪人,此书更注重虚构,时代的背景和社会的影响并没有太大的影子,是以虽然情节吸引人,文学价值比起钟楼怪人则是有所不足的。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弗兰肯斯坦英文读后感


弗兰肯斯坦英文读后感

Oliver T offer to help other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ttach importance to money and benefit. In their opinion, money is the only real object the kind Oliver and regain the nature of goodness.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系列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书籍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绪随情节变化,这时候就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的做记录了。您一定在想办法写好自己的读后感吧!推荐你看看以下的弗兰肯斯坦读后感,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篇1)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赏析1500字:

1818年出版的长篇哥特小说《弗兰肯斯坦》(《科学怪人》)算是最早的科幻小说了。

小说最初是由书信体开始,主人公沃尔顿带领船员往北极去探险,在路上给姐姐写信,叙述见闻。中途遇到落魄的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将他带到自己的船上。接下来就开始了弗兰肯斯坦以第一人称开始的自述。

弗兰肯斯坦原本生活在瑞士日内瓦,热衷于科学,好奇生命的原理。在外国学习期间更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于生命的研究充满热情。他逐渐明晰了生命的原理,并且利用死去的人的肢体拼凑、创造了一个生命。结果当这实验结果成型,他却感觉到恐惧、恶心。

“在那半明不灭的微光里,我看见那生灵睁开了呆钝的黄色眼睛,吃力地呼吸起来,有了生命的手脚也开始动弹,像是抽搐。我怎样才能描述自己在这巨大的祸害面前的感受呢?“他逃走了,后来在朋友的陪伴下回到实验室,”怪物“已经不见了。

接下来便开始了弗兰肯斯坦的悲惨遭遇。他先是生病,被恐惧攫住,生怕自己制造的怪物出现在眼前。几个月后病情好转,回到瑞士家里,却发现自己的弟弟已经遭遇不测,他明白是怪物的报复,但无法说出口;一个好姑娘因此被判死刑。弗兰肯斯坦陷入深刻的痛苦和自责。经常一个人游荡,在途中发现了怪物的足迹。他压抑自己的痛苦和恐惧,听怪物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怪物讲述自己如何被抛弃,因此而痛苦不堪。他离开弗兰肯斯坦,躲避人群。当他发现一个贫穷瞎眼老人和他的一对子女后,为他们的生活而感动,便在暗地里观察并且帮助他们,从他们身上学习语言,并期盼某一天能得到他们的友情。终于有一次他出现在那瞎眼老人的面前,对他倾诉衷肠,结果那老人的子女出现以后,对他又是惊惧又是厌恶。怪物理想破灭,愤恨离开。怪物希望弗兰肯斯坦能够再创造一个同伴,一个女人,这愿望一旦满足,他声称自己便要与同伴远离人群。

他的讲述一时使得弗兰肯斯坦犹豫了。

“记住,我是你制造出的生命,原因是你的亚当。可如今,我倒更像是你的堕落天使了。你不乐见我幸福,想让我滚蛋。可我并没有办错事呀。我随处所见都是幸福,只有自己被关在门外,幸福不起来。我满怀善意,也很驯服,可厄运却把我变成了魔鬼。“

弗兰肯斯坦答应了怪物的要求,于是便又离家,找寻机会去创造怪物的同伴。中途他一直犹豫、痛苦,当怪物出现在他窗前观看他的作品时,他看到怪物的丑陋以及奸诈的微笑,便陷入狂怒,不再相信怪物,决不肯让世上再出现怪物的同伴,便将正在创造的生命破坏了。读后感·怪物声称要报复,弗兰肯斯坦陷入更深的不幸。他的朋友被杀害,接下来在新婚之夜妻子也被杀害,他的父亲因不堪忍受一再的悲剧也很快离世。弗兰肯斯坦失去了最重要的人,如今只剩下报复的念头。他一路追寻怪物,而怪物也一再暴露痕迹,逗引弗兰肯斯坦跟随他。

小说的主人公沃尔顿见到弗兰肯斯坦时,后者仍然在追寻怪物,只是在一次大的海浪中失去了怪物的踪迹。故事几乎到了结尾,弗兰肯斯坦身体越来越差。沃尔顿的北极之行遇到阻碍,只好听从船员们心意返航。弗兰肯斯坦不愿意轻易放弃,但无奈身体已经不行,很快弗兰肯斯坦含恨去世了。

在沃尔顿接下来给姐姐写信的途中,听到船里的声音,他放下笔去查看,发现弗兰肯斯坦形容的怪物正在那里悲痛万分。怪物声称自己害死了弗兰肯斯坦,他承认弗兰肯斯坦是“慷慨无私的自我奉献者”,而自己的痛苦也随着弗兰肯斯坦的死亡而到达重点。他叙述了自己的痛苦,并声称要寻求死亡。小说的结局,怪物不见了。

小说写得引人入胜,书信体和第一人称的叙事使得文字非常有张力。对于人物内心的展示和自然的描写结合起来,营造出一种阴暗的恐怖而紧张的氛围。

小说的作者玛丽雪莱是诗人雪莱的妻子。她的母亲则是早期最著名的女权主义者玛丽·沃尔斯通克拉福特。小说的灵感来自于作者与丈夫和拜伦等四人的一个聚会,在这个聚会上大家决定要每人创作一个恐怖故事。《弗兰肯斯坦》便是这次聚会带来的灵感。另外一部来自这次聚会的作品则是约翰·威廉·波利多里——拜伦的私人医生——所创作的《吸血鬼》,也算是开启了吸血鬼小说的创作传统,有趣的是,据说,吸血鬼的许多特点是以拜伦作为原型的。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篇2)

这是一部以恐怖主题表现人性的科幻小说。

启示一:科学研究必须以伦理道德为准则。

如果科学家单纯地追求科学研究,而不考虑伦理道德,就可能给世界带来灾难。

比如现在热门的人工智能、基因改造技术,对科学家都非常有吸引力。但这些科学研究最终会对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还未可知。可能是福祉,也可能是祸端!

人类在自然界面前应该保持敬畏,保持一种克制性。如果人类试图成为自然世界的造物主,对自己的行为缺乏理性的或伦理的深刻思考,可能会带来不可预测的可怕后果。

启示二:人性中的偏见会害了人类自己。

人类固有的偏见根深蒂固,比如看到丑的事物就心生厌恶,看到美的东西就心生欢喜。

但什么是丑?什么是美?标准在哪里?所谓的丑和美难道不是人类的偏见?就像那个所谓的“怪物”,因为丑就被所有人排斥和敌视,就连他的造物主都嫌弃他而欲除之而后快。即使它对人类表现出很大的诚意,主动帮助人类,人类还是会恐惧它、敌视它,最终把它推向了极端,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人类要反躬自省,不要被表面的美丑所迷惑,而遗失了真正的真善美。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篇3)

看了个订阅号,里面主要提到了《弗兰肯斯坦》又名《科学怪人》,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可能是对‘弗兰肯斯坦创造了怪人,又因怪人的丑陋被吓跑’的相关叙述、也可能是将其喻为现代的普罗米修斯、也可你能是文中所言的此部小说带来的启示、也可能是这部科幻作品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总之,兴趣很足,很快就找到了这部小说,并且一口气看完,用时不足两个半小时。

研究古代炼金术的弗兰肯斯坦,制造出了一个怪物,却因怪物丑陋心中恐惧,便弃置不顾。却从不曾想到,初生的怪物不仅有饥饿和寒冷的本能,还有高于人的体能、身手和智慧,以及与人相同的情感需要。怪物离开了出生地,走进了森林,走近了人群,他用超出常人的智慧和忍受力,在探索中快速成长,并且逐渐成为比人更为智能的怪物。人们的惊吓追打和唾弃,和目击到的一家人的温馨生活,激发了智能怪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刺激了恨意的滋生。当智能怪物决定寻找他的“父亲”,以享天伦之时,却发现了弗兰肯斯坦的笔记,那是整整四个月厌恶,是造物者对怪物的厌恶、是“父亲”对“怪物儿子”的厌恶,这时候的智能怪物是怎样的呢?心痛、难受,并开始了远行的寻找之路。这时候的智能怪物,不过是一个善良又愤怒孩子,我甚至还能想到他躲在棚里等天黑的样子,那时候的他,为贫苦的人家打柴、扫雪是多么的幸福!不该追求更多的,真的不该的。罪恶的转机出现了,怪物没找到“父亲”,却偶遇了“父亲的弟弟”——一个天真懵懂的小孩,此时,小孩大叫着怪物的声音,彻底打破了“找一个天真的小孩做朋友”的心思。终于,小孩死了,怪物在内心不安的同时也获得了报复的快感,之后的嫁祸、谋杀、威胁,和杀死弗兰肯斯坦妻子,这一系列的犯罪引起了弗兰肯斯坦彻底毁灭怪物的决心和行动……弗兰肯斯坦死了,怪物痛哭……此时的我,为什么没有产生科学危机,却产生了有关教育的思考?而且,似乎一直在为怪物的各种狠辣手段开脱,也许以后会成为一个专业的教育者,这个开脱的过程,不就是自我批评与自我反思的过程?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篇4)

在看话剧之前,认为有必要把原作看一遍,加之看了那么多同学的repo,想要一睹为快的心情就更加强烈,于是在6月这个忙碌的月份,我还是从容地看起了《弗兰肯斯坦》。

玛丽的文字是精炼而优雅的,很多文字都用心选择过,用词也很符合她浪漫主义诗人妻子的身份,烂漫又深刻,很好地表达文意,没有太多的口水文。

我用了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弗兰肯斯坦和他的怪物的故事,只想用“毁灭”来概括,维克多怎么毁了他的生活,怎么毁了身边人的生活,怎么毁了怪物的生活,一个幸福的生活怎么走向毁灭,维克多告诉我们,因为对知识的沉迷,对雄心的无法克制,对丑恶的不能忍受。

我对维克多的感情是纠结的,我怪罪他,他太过于乌托邦的幻想,太天真的抱负,使得他走向了自以为能和主对抗的道路。他终于创造出了生命,却是如此丑陋的怪物——这是对他的惩罚,也是对他的考验,可惜他还是敌不过上帝。他对怪物难以忍受,母亲对孩子的温情,维克多丝毫没有,他只想摆脱这个怪物。罪恶的人类,自以为是的人类,他们害怕怪物,想当然地以为丑陋的面庞下藏着一颗肮脏的害人的心,他们怎么没有想到,他们自己比怪物还要残忍,他们的楚楚衣冠下有着一颗偏见的心,罪恶的心,他们才是该受惩罚一方。

另一方面,维克多对自己的亲人又是如此的在乎,他不顾一切地想要保护他们——他太天真,他的生活太过美好,所以他无法承受打击?该死的温室里的花朵。我设身处地为他想,以人类的身份思考,于是我稍稍偏袒了维克多。我把维克多当成一个孩子,只有把他当成孩子,我才无法恨他,才能原谅他所犯的错。

对怪物,我是恨不起来的。这个可怜的家伙,从出生伊始,被母亲嫌弃,被旁人唾骂,他是过街的老鼠,他甚至连错都还没来得及犯,就已经开始承受人们的偏见。他需要躲藏起来,因为他知道这样会吓到别人;他需要学习,因为这样他才能生存;他需要朋友,这样他才不会孤独。这一切,本该是维克多给予他的,却需要他向这个素未谋面的世界一点点学习、索取。他终于生气了,他终于选择了报仇,因为该死的人类没有一个愿意静下来听他好好解释,他们只会叫喊,只会攻击,多么自私啊!我为怪物伤心难过,那一段长长的自白,也换不来维克多的同情,他只是不想太孤独,维克多也不肯给他……最后,当维克多追他到极地,至死也不放过他,我心碎了,怪物失去了这世上唯一与他有联系的人,从此,再无人听他说话,再无人敢直视他。而即使如此,他还是被恨着的,不可饶恕的。

这是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美好的邀请,是孩子对母亲的迫切渴望,是朋友对朋友的恳求。可惜,怪物永远等不来维克多的示好,等不到弗兰肯斯坦的拥抱。我想象着在极地的天堂里,他们最终能生活得很幸福,我希望维克多能像对待克莱多瓦一样对待怪物,希望怪物有个心爱的女友,希望世人能接受这颗圣洁的心灵。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篇5)

《弗兰肯斯坦》观后感

看《弗兰肯斯坦》这部电影完全是为了完成作业,为了下个星期的英语阅读考试,但现在的我很庆幸看了这部电影,它带给我很多思考,它让我开始去认真思考一些事,去慢慢的形成一些自己的思想,而这一点是最让我欣喜的,我不愿自己是一株没有思想的芦苇,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

不否认的是开始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并不好,今天刚在空间里看到同学看完后的感受,简单的来说就是恐怖,我在看之前也看了下对小说的评价: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恐怖小说之一,看完后我就思考还要不要看这部电影,毕竟像我这种人是从来不看恐怖电影的,但为了考试也就拼了。后来又看了关于这部电影类型的介绍:剧情、科幻、恐怖,在鼓起勇气后我开始了我的电影之旅。

在影片的前30分钟我看到的是一个科学狂热爱好者,他狂热,他痴迷,他敢于挑战权威,他忠诚于自己,他不断探求......他有自己理想,然而有些事情在母亲难产死后也渐渐发生了改变,他认为母亲不应该死去,没人应该死去,也正是在这时他的研究方向转向了啊遇到生命。在大学他遇到了影响其之后整个人生的老师:沃尔曼。在老师死后他参照老师的笔记,借用各类尸体的塑材和羊水在电击的情况下创造出了一个人(说真的这段好恶心,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看下去的),尽管满身疮疤,尽管有先天缺陷,尽管力量无比。

其实我想着重谈一下这个被创造出来的人,我从他身上更多的看到的是人性。他从一开始就遭遇着不公正的对待,被众人打骂,被人说是瘟疫的罪魁祸首,面对这些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远离,于是他出了城,躲在一户农家的猪圈中生活,也就是在这时他明白了朋友的意义。

而在之后我更是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农户家境贫寒又加之天气严寒萝卜根本拔不出来是这个家庭难以维持生活,他看到之后用一整晚拔光了整个田地的萝卜,这可能就是我们老祖宗所说的人性本善吧!这家人将从未见的他称之为森林里的精灵,在他听到之后我看到了他脸庞上的笑容,那么纯净。在圣诞节那天他收到了农户家送给他的礼物,食物和一朵小红花,他把小红花拿在手中贴近胸膛的一幕久久的在我脑海中萦绕,他渴望得到认可,他希望交到朋友,他希望自己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过着平凡但幸福的生活,他要的并不多,最起码的尊重,最正常的生活。

在他救了农夫的父亲之后,向那位农夫坦露了自己的内心,他渴望融入社会,但人们因为他丑陋的外表而害怕他,农夫的一席话温暖了他受伤的心,但一切又改变了,农夫的儿子误以为他是加害自己父亲的人对他拳打脚踢将他赶了出去,我看到了他在雪地中悲恸的哭泣,他到底做错了什么,但再次看到那朵小红花时,他飞速的奔往小木屋,然而人走屋空,那一刻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的悲凉啊!之后他知道的自己的来历,他决定报复,而这一段我并不想多谈。

这部电影的最后,弗兰肯斯坦去世,他伤心的哭泣,船员问他为何哭泣,他说:他是我父亲,尽管他没有给我名字。好一个父亲,他尚且能够如此,我们不应更好吗。最后他与弗兰肯斯坦一同燃烧在破裂的冰面上。

看完这部电影,我在反思,既然人性本善,那社会上怎么还会有那么多坏人?是我们过于冷漠,过于自我,从不关心他人,从未给社会带来温暖才造就了如今的局面,不要抱怨他人,这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服务大众。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篇6)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想起自己之前过得一句话,人们总是对异类充满排斥偏见与歧视。这本书真是体现的淋漓精致。

这本书写出了人类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导致了很多历史悲剧灾难的发生。时日今日,这种劣根性依然根深蒂固,而这种劣根性就是人类对异类天然的排斥恐惧与歧视。《弗兰肯斯坦》的故事是一个渴望融入人类社会渴望得到爱的异类怪物在遭受一系列不幸之后转而黑化报复社会的故事。

你看多么可爱的怪物,在被制造人抛弃后一个人孤苦伶仃地摸索着这个世界,寻找自己安身之处。在那个小小的安生之所,他不停观察着不停学习着,在《少年维特的烦恼》看到一个人成长与迷茫,在《名人传》里获得了对那些英雄人物的崇拜和仰慕,从而在内心里对美德怀有热枕和向往,对邪恶产生最深切的厌恶。最后在《失乐园》里得到更加深邃的思考。不仅学习阅读,还努力去学习人类的语言,靠着观察着费利可斯一家人的言行举止学会理解语言。学习能力多么强。像个好奇宝宝一样努力的去吸取未知的知识。看到那家人生活的艰辛,还做好人帮忙砍柴扫雪,多么善良的心底。当他以为被他看成是天使般的一家人看到他或许会接受他体会他给他温暖关爱。然而坦开真心换来的却是人们对他的恐惧和棍棒相加,心疼。努力真诚热情的想去融入人类社会,人们却因那副恐怖狰狞的面容吓倒而排斥他。当他意识到自己只要是顶着这一副可怕的面孔自己就永远无法融入人类社会,自己将永远一个人孤单的活着,与是跑去找渣男(弗兰肯斯坦)理论,天贼可爱了,理论讲理而不是去威胁。然而渣男毁约了,怪物的希望被毁灭了(哇,心碎,多么残忍啊!最后的希望就被渣男无情的给毁了)。于是从此,开始了真正的黑化,杀死了渣男的弟弟朋友和妻子。最后渣男在与怪兽的搏斗中死去,而最后怪兽也将自己献给了大火之中。他是一个可爱的家伙,面对未知的世界勇敢的去面对,面对人类社会,渴望努力去融入哪怕自己与众不同。即使是受到诸多不幸也还在讲理与渣男提条件。只是在最后最后希望破灭最后一根稻草被压垮了才黑化。我还是觉得他可爱(不接受任何反驳)可怜的家伙到最后都没有自己的名字。

反思一下:如果怪物的模样不是那样子,而是与常人一样,渣男也就不会抛弃怪物落荒而逃,也就不会在融入人类社会过程中遭到排斥。,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思考一个问题:对于那些生来就与所谓的正常人不同的人,真的生来就该遭受到这样不公正不公平的对待吗?把眼界放大再放大,纵观历史,人类千百年来的历史,其实就是无限往复一次又一次对异类的迫害和毁灭,这里的异类不仅仅是玛丽·雪莱笔下的怪物,更是许许多多任何一个与他人出身经历三观等等不同的人。这样的例子还少吗?不少!还特别多!古代女性被宗教当成女巫而被烧死。因为非洲黑人的迥异的肤色而沦为白人的奴隶。,更甚者是纳粹对犹太人灭绝式的屠杀。即使是当今的社会,也很难说我们对异类抱有完全宽容平等的态度。对异类排斥的观点依旧根扎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啊!这乱七八糟的世界,真让人恶心。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篇7)

《弗兰肯斯坦》是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在18xx创作的小说,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的全名是《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而更为普及的叫法是《科学怪人》,该书也是的玛丽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

医生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在作为一位天才科学家的同时也是一个疯狂的科学家,他违背人类自然的规律从死者的遗骸中创造出了怪物,怪物的丑陋连他的创造者都不敢正视,而怪物难道就在诞生只是就拥有了与相貌一样丑陋扭曲的心么?不,当怪物从人们的眼中看到的只有恐惧与厌恶时,他的心才开始寂寞地扭曲了,而性本善良的怪物本不愿伤害人,他躲在人世之外,世界的角落中,他的邻居是一对双目失明的老夫妇以及他们的孙女,怪物那时是那么的幸福,看着幸福的老夫妇,怪物冰封的心开始解冻,怪物开始暗地里帮助他们,他的心向往着人类,但当他鼓起勇气去找老夫妇时,老夫妇的孙女被他吓哭了,老夫妇愤怒地打他,将他赶走,可怜的怪物啊,他从此将不再有心,他的心被无情残酷的人类夺走了,他被复仇所驱使,成了真正的怪物,一个嗜血的残忍的怪物,他向创造他的维克多复仇,一个一个的杀死维克多的亲朋好友,最后维克多的新娘也惨死在怪物的手里,怪物要让维克多也尝尝寂寞孤独,他一直以来所忍受的一切,可怜的怪物,可悲的人类。

世上本没有怪物,但自从世上出现了人,怪物也就出现了,因为人本来就是怪物,一位大家说过:“人类为什么可以统治地球,那是因为

没有任何生物可以比人类更残忍。”异想天开的维克多无法接受自己创造的怪物,残忍地将其一脚踢开,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现实中,人类也终会因为自己的残忍毁灭自己。

往往我们的无情与冷淡无意间就会让我们自己成为弗兰肯斯坦,这是多么的危险啊,所以为何不抱着一颗关怀的心去处事呢?很多时候社会关照的是那些相貌即使不是美丽那也是平凡的人群,而那些相貌丑陋身体残疾的人群人们都做得到平等对待么?报纸上有这样一篇报道,说一个双腿残疾的女硕士找工作处处碰壁,可怜她苦苦读书做学问得来的文凭并没有换来等价的尊重,社会的冷漠无情摧残着她的心,如果她没有那么坚强即使不会变成“怪物”那也会变得自暴自弃,玛丽?雪莱可能就是要告诉我们善待同类的同时也要善待异类吧。

希望人们可以互相关爱,让所有的“弗兰肯斯坦”像小说结局一样忏悔自己得多错并勇于承担责任,而所有的怪物也将会像小说结局一样永远消失在冰封的北极之中。

人类妄图利用死者创造生命,痴心妄想进犯上帝的领域,亵渎上帝的能力,最终的悲剧是人类自己制造的,这就是出自玛丽?雪莱笔下的《弗兰肯斯坦》说讲述的一个悲剧。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篇8)

关于《弗兰肯斯坦》,很多年前高中英语课本中的选段已印象模糊,只记得丑陋的怪物和天才科学家。多年后研读技术伦理相关著作之时,再次读起这本书。

纵观全书,两次情感的转折使得故事引人深思。第一次是弗兰肯斯坦撕碎第二件创造物,背弃承诺后,“魔鬼”愤怒地说:“你是我的创造者,但我却是你的主人,服从吧!”此时技术的异化趋向真正展现出来,创造物的无辜与期待已彻底变成绝望与报复(一度认为是彻底的转变,实则不然),这是意料之中之事,但未曾料到的是第二次转折:弗兰肯斯坦死后,创造物表现出来的惊人的悲伤。

“他也是被我害死的!”他大喊道,“他的死让我的罪行也彻底结束了,我悲惨的一生也该走到尽头了!噢!弗兰肯斯坦!慷慨大方、舍己为人的好人!我现在再请求得到你的宽恕又有什么用呢?我已经无可挽回地杀死了你所爱的人,最后也毁了你。天啊!他已经浑身冰冷,再也无法回答我了。”

原来,他比我们脑海中主观构建的“魔鬼”,甚至比书中的每个人都更加接近人性中的善。毋庸置疑,创造物有着杰出的学习能力,他学会说话、读书、思考,但更可贵的是,他获得并持续拥有着内心深处深深潜藏的理性与善良,却因为创造者的逃避与敌对,造成了双方的悲剧结局。

“将我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人已经死了,我也不应该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难道这不是在告诫人类吗?在使用技术之时,要能够预料并且承担技术人工物自我学习以及技术异化带来的后果,更应时刻秉持责任之心。

正如弗兰肯斯坦所说,“我在一股疯狂的激情推动下,冲动地造出了一个有头脑的生物,那么我就该对他负起责任,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保证他的幸福快乐。”“没错,这的确是我的义务,但除此之外,我还肩负着另外一个最为重要的职责,那就是关注自己对我的同胞们所担负的责任。因为这关系到更多人的幸福或痛苦。”

读《科学怪人》有感 (550字)


我最近看了一本印象深刻的书,名着《科学怪人》。内容虽然有些惊悚,但是却透露出一些真情。

文中的我为科学痴狂,用科学创造出了一个其丑无比的怪人,我厌恶自己创造的人,人们也不欢迎他,使怪人由本性善良变成了一个恶人,他四处杀人,最后把我杀了,忏悔者

这是一个以悲剧结尾的故事。我觉得主人公一开始就做的不对。1.他根本就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好奇而创造出人,这就可以看出他的不冷静;2.他看见怪人的面目后十分厌恶,不给予怪人任何美好的情感,而是施予憎恶,所以才导致自己以及自己的亲人被怪人杀死。

由此可见美好的感情对人的重要性啊!感情是人类精神的支柱,美好的感情更是人类本性所向往的、单单想拥有的、宝贵的东西啊!

还有曾经我看过一篇文章,写的是政府将执行把囚犯精神禁锢的方法,先由一位警察试着执行,结果他遭到众人的冷落,谁也不和他说话,他的日子过的苦不堪言。最后请求长官不要执行这种方法折磨囚犯,还是被枪毙好!试想一下,他会怎样?日日遭受众人的鄙视眼神,大家都甚至懒得看他;说话不跟他说;卖东西不卖给他;警方随时关注他的动态,他一有什么异常的行为便要公诸于众,多可怜呀!

我们的当今社会,科技在进步,人心在冷漠、在石化,原本那些美好的感情在岁月中消逝了。一切,都源于人心

六年级:庄玉曦

弗兰茨·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1800字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一般把卡夫卡和他的作品归入表现主义文学中。

著名外国文学学者袁可嘉先生指出:现代派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4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的扭曲和严重的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4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这4种关系的全面异化是由现代资本主义关系的腐蚀作用所造成的,它们是在它的巨大压力下被扭曲的。现代派文学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也正在于此。(《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前言》第5页,袁可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我以为,袁可嘉先生的这一论述是深刻的、全面的,抓住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本质特征。循着这样一种思路,我们来分析一下《变形记》的思想内容。

18、19世纪的作家一般是从社会人的角度去揭示、批判具体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如专制政体、官僚政治、道德堕落等等,目标比较具体明确。而卡夫卡这些现代派作家,则是从个人的、人性的角度去揭示和否定整个社会,目标是笼统的、抽象的、全面的。这就比现实主义作家的揭露更加尖锐、彻底。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大甲虫,造成人变虫的深层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公司老板严密地统治着整个公司和每一个雇员,秘书主任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员工的行动,就连医生也是一味站在老板一边,从不会为员工说话。职业呢?是旅行推销员,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饮食很差又不定时,由于工作关系,连个知己的朋友也没有。弄得晕头转向,痴痴呆呆。格里高尔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份职业。这环境是具体的,但更是抽象的、普遍的,绝大多数人所每天面对的。人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成为工具、成为非人。人变甲虫,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锐地表现了社会与人之间一种可怕的异化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社会是强大的,而人是被动的、软弱的。

再看《变形记》中对人与人关系的描写,这是小说的重心所在。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爱戴的。当一个人被人依赖时,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但格里高尔一朝成了大甲虫,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格里高尔虽然成了甲虫,但作为人的思想感情还在。他为不能按时上班而着急,他为老板要炒他的鱿鱼而焦虑,他为父亲暗暗地存了一笔钱而欣慰,他为妹妹明年上音乐学院的事而筹划,他为今后一家人的生计而忧心这是一个善良、勤劳、正直、有责任心的优秀青年。但专横暴躁的父亲却全忘了昔日的父子之情,害怕家丑外扬,要把他赶回房间关起来。他甚至怀疑儿子会对家人采取暴力行为,而恫吓他、用苹果砸他,想致他于死命。慈父之爱在他身上已消失殆尽,暴露出来的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母亲对儿子的感情似乎要深一点,她同情儿子遭受的厄运,她不能接受儿子变成甲虫的事实,因此悲痛欲绝,但她内心已把儿子当作一个沉重的累赘了。更可恨的是妹妹葛蕾特。哥哥最喜欢他,时刻想的是她的快乐、前途,当哥哥最初变形后,她尚能做一点照料工作,如打扫房间、送饭等。但时间一久,她就再也受不了了。她痛哭着向父亲请求:我们必须设法摆脱他,他必须离开这儿。并狡猾地辩解说:这只大甲虫并不是格里高尔,如果是的话,他就应该自愿跑掉。这实际是在暗示格里高尔。她还无中生有地说:格里高尔会要了你们俩(指父母亲)的命,他在迫害大家,想占领整幢寓所。这一番歇斯底里的哭诉,把她内心的自私、狡黠、冷酷暴露得淋漓尽致。格里高尔对一家人的言语行动,并没有惊诧,也没有愤怒,而是用一种清醒的、平和的、沉思的心态,接受了这种事实。他一边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一边悄悄地死去了。他的死,使萨姆沙一家如释重负,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风,一身轻松出外郊游去了。格里高尔的死并没有影响了别人的生活。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是自我中心主义者,维系人际关系的是金钱、利益,这种维系一旦断裂,人与人之间就只剩了对峙、冲突、隔膜、猜忌、残杀。卡夫卡用冷漠的笔调,描写了一幅冷漠的人间图画。

弗兰茨·卡夫卡《变形记》读书笔记1800字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一般把卡夫卡和他的作品归入表现主义文学中。

著名外国文学学者袁可嘉先生指出:现代派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4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的扭曲和严重的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4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这4种关系的全面异化是由现代资本主义关系的腐蚀作用所造成的,它们是在它的巨大压力下被扭曲的。现代派文学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也正在于此。(《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前言》第5页,袁可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我以为,袁可嘉先生的这一论述是深刻的、全面的,抓住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本质特征。循着这样一种思路,我们来分析一下《变形记》的思想内容。

18、19世纪的作家一般是从社会人的角度去揭示、批判具体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如专制政体、官僚政治、道德堕落等等,目标比较具体明确。而卡夫卡这些现代派作家,则是从个人的、人性的角度去揭示和否定整个社会,目标是笼统的、抽象的、全面的。这就比现实主义作家的揭露更加尖锐、彻底。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大甲虫,造成人变虫的深层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公司老板严密地统治着整个公司和每一个雇员,秘书主任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员工的行动,就连医生也是一味站在老板一边,从不会为员工说话。职业呢?是旅行推销员,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饮食很差又不定时,由于工作关系,连个知己的朋友也没有。弄得晕头转向,痴痴呆呆。格里高尔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份职业。这环境是具体的,但更是抽象的、普遍的,绝大多数人所每天面对的。人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成为工具、成为非人。人变甲虫,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锐地表现了社会与人之间一种可怕的异化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社会是强大的,而人是被动的、软弱的。

再看《变形记》中对人与人关系的描写,这是小说的重心所在。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爱戴的。当一个人被人依赖时,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但格里高尔一朝成了大甲虫,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格里高尔虽然成了甲虫,但作为人的思想感情还在。他为不能按时上班而着急,他为老板要炒他的鱿鱼而焦虑,他为父亲暗暗地存了一笔钱而欣慰,他为妹妹明年上音乐学院的事而筹划,他为今后一家人的生计而忧心这是一个善良、勤劳、正直、有责任心的优秀青年。但专横暴躁的父亲却全忘了昔日的父子之情,害怕家丑外扬,要把他赶回房间关起来。他甚至怀疑儿子会对家人采取暴力行为,而恫吓他、用苹果砸他,想致他于死命。慈父之爱在他身上已消失殆尽,暴露出来的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母亲对儿子的感情似乎要深一点,她同情儿子遭受的厄运,她不能接受儿子变成甲虫的事实,因此悲痛欲绝,但她内心已把儿子当作一个沉重的累赘了。更可恨的是妹妹葛蕾特。哥哥最喜欢他,时刻想的是她的快乐、前途,当哥哥最初变形后,她尚能做一点照料工作,如打扫房间、送饭等。但时间一久,她就再也受不了了。她痛哭着向父亲请求:我们必须设法摆脱他,他必须离开这儿。并狡猾地辩解说:这只大甲虫并不是格里高尔,如果是的话,他就应该自愿跑掉。这实际是在暗示格里高尔。她还无中生有地说:格里高尔会要了你们俩(指父母亲)的命,他在迫害大家,想占领整幢寓所。这一番歇斯底里的哭诉,把她内心的自私、狡黠、冷酷暴露得淋漓尽致。格里高尔对一家人的言语行动,并没有惊诧,也没有愤怒,而是用一种清醒的、平和的、沉思的心态,接受了这种事实。他一边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一边悄悄地死去了。他的死,使萨姆沙一家如释重负,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风,一身轻松出外郊游去了。格里高尔的死并没有影响了别人的生活。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是自我中心主义者,维系人际关系的是金钱、利益,这种维系一旦断裂,人与人之间就只剩了对峙、冲突、隔膜、猜忌、残杀。卡夫卡用冷漠的笔调,描写了一幅冷漠的人间图画。

相信《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 读后感(3)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弗兰肯斯坦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