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白话全译)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道德经(白话全译)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作为一本国学经典读物,《道德经》必然是值得一读的。这本《道德经(白话全译)》借鉴了河上公、王弼、朱元璋的三家名人解读,从不同的角度对道德经的内涵进行了诠释,尤其是朱元璋,结合治国之道,使道德经的实践意义得到了彰显。但是对于作者本人的白话翻译和后面的案例,本人持保留意见:一是翻译并不精准;二是举例不贴切,没有生动而又准确地对原文做出阐释。

再从《道德经》的内容而言,其中很多思想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如果只从字面上理解,必然会由于时代局限性对内容产生误读甚至得出完全背道而驰的结论。《道德经》像《论语》等著述一样,有其时代背景,这些思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最先进的思想,但是放在今天来看,不一定被认同,所以除了把自己置身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条件下去读书之外,还要能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去延伸理解道德经的现实普世意义。

道德经最经久不衰的价值在于其朴素辩证法,最早提出了规律是辩证的客观的世界观。所以,即便有些观点是过时的,但整本书传递的价值观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考验的。

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形形色色,传统价值观遭到冲击甚至颠覆。虽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世界观得到鼓励,但是在混沌纷扰的局面中需要一股清流,需要返璞归真的回望,就像大鱼大肉、重口味造成了亚健康需要杂粮谷物、清粥小菜来涤荡疗愈一下我们的脾胃一样,思想出走太远,需要适时的回归简单。

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意义吧。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道家的最终理想我认为是这样的:他对人的品格提出了要求(道德),人从出生到死亡,对这世界都应是作为一种促进的因素存在,多或者少是由天赋决定,而不是使世界倒退的因素,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将不能作为在自然中的人所应尽的义务。为了到达这个目标,道家对人所应的素质作了阐述,主要是“无为”与“不争”,具体这两种素质的人,他是最具智慧和决策上最不容易出错的,大脑随时能保持清醒,而不具备这两种素质的人往往不能“尽善”,指做事情不能想到妥善的解决方式,出现浪费和挥霍的现象,流弊很多。前者可以说是对世界是一种促进因素,后者使世界在后退,包括整体的前进后退和局部的前进后退。

pS:原著为五星,但出于翻译还不是很通和有益传播中国文化角度,对这本书给了四星。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曲则全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曲则全

【原文】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才!诚全归之。

【现代汉语解读】

委曲就能求全,懂得拐弯就能走上笔直的大道,低洼之地就会注满水,破旧了才能新。(领导者)减少了自己的欲望,就有所成就;如果本能地任由欲望无限制地增加,结果你会更加困惑。所以,圣人坚守道的规律,成为天下的领导者。不盯着自己优点,所以能够彰显;不刻意自我表现,所以别人能够看得见;不自吹自擂,所以能成就事业;不自夸,所以能够成长。正因为不跟别人抢功争利,所以没有谁能够与他争天下。古人所说的“曲全”,难道只是说一说而已吗?做事做得好,全归功于道的法则。

【延伸解读】

曲,弯曲。老子告诉我们要有所取舍,放弃虚幻的东西,成就大业。有时候,越争取越争不到。委曲一下自己,放弃一些名誉地位,能够保全大局。枉,树长弯曲了。树苗往上长的时候,遇到石块,会拐个弯继续往上长,这棵树仍然可以长得直。韩信胯下之辱,就是枉则正的例子。但为什么后来功成名就之后,却表现得骄傲,说自己不屑与樊哙等为伍呢?因为枉则正有被动与主动的区别。韩信当初如果不能忍受胯下之辱,杀了那个无赖,可能自己也会马上没命,想到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就忍下来了。而后来骄傲的后果没有那么直接,更何况少时候被迫忍受的屈辱会影响后来的心态,有一种报复心,会向相反方向发展,变得更加狂妄。真正的“枉则正”应该是主动的,悟道的人根本不会把这种“枉”放在心里。有个故事,村子里一个未婚姑娘怀孕了,家人逼她说出怀的是谁的孩子,被逼无奈之下,姑娘说是寺院里方丈的,于是家人把新生的孩子送到寺院,方丈没有辩解,只是淡淡地说:“这样啊!”因此方丈当然遭到全村人的辱骂和僧人们的轻视。若干年后,这位姑娘良心发现,说出了实情,这孩子其实是村里某一小伙子的。于是她家人到寺院里把孩子接回,并两三道歉。方丈也只是淡淡地说:“这样啊!”继续自己的修行。

洼则盈,老子认为,放低心态,保持谦虚,更容易成功。用现代语言说,就是谦虚使人进步。人的动物性使他特别容易高看自己,看多别人的缺点。生活中,特别在网络上,许多人专门看别人的缺点,喜欢跟别人抬杠,以此来提高自己。满眼中别人缺点的人,就不可能去学习,其实这样的人是自卑的。

敝则新,老子认为这个世界生灭往复变化的,以树的生长为例,春天发芽,夏天盛绿,秋天落叶凋零,冬天树叶腐烂至春天又化为泥,为树木提供养分,再进入春天发芽,进入下一个循环。树木凋零为敝,树木凋零之后,意味着不久将有新芽长出来,就是敝则新。

道德经被人误解,是因为很多人都认为老子消极避世,认为老子主张人应该曲、枉、洼、敝,其实是不对的,老子希望还是全、正、盈、新,但方法是通过曲、枉、洼、敝等状态达到全、正、盈、新的状态。通过前面不利的状态为自己积累能量,达到全新的状态。

一,是道形成的形式,道生一,由道生成的混沌的状态,在现代汉语的语境里,可以理解为道的规律,道的法则。牧,管理者。有版本是“为天下式”,式为榜样、楷模,其实这并不符合老子的愿意。老子在前文中强调过“不尚贤”,就是不赞成树立榜样。

“不争”这段话是针对领导者说的,但作为普通人,也可以获得不少人生感悟,就不要老是想到与别人争名利,但凡有比较,人生就会痛苦。现在学校教育中,总是喜欢排名,别人超过自己就担心,就不高兴,这样做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压力。要把考试作为展示自己的机会,不要与别人比,这样就会轻松,可能会考得更好。充分理解这句话,你的人生就会进入从容的境界。

曲全,就是前面讲的“曲则全”。曲,可以理解为委曲,但委曲的主要针对虚幻的名相、地位、金钱等。全,是做事的本身,真正的人生目的。

道德经读书笔记摘抄及读后感赏析


道德经读书笔记摘抄及读后感赏析:

摘抄: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修除玄鉴,能毋有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现代汉语解读:

我们做到形神合一,而不分离吗?把气聚拢柔合一起,能像婴儿一样吗?修炼心中的明镜,能不能做到没有任何瑕疵?爱惜百姓让老百姓活得好,能不用心去治理国家吗?阴阳变化之间,你还能保持安静吗?让阳光晒遍世界各个角落,能做到毫无痕迹吗?生养万物并保护它成长,生养它而不拥有它,使它生长而不去主宰它,这就是深远的德行。

读后感赏析:

载:承载。营,中医学的概念,是液体类的物质基础,是物质的东西,为周身提供营养。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古人认为,魂是能够离开身体的,离不开肉体的叫魄。中医认为魄藏于肺脏之中。整句话的意思是人体承载的物质与精神这两样东西,能不能合在一起不分离呢?

现在生活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了,但经验更丰富,能力更强,于是欲望也就更高了,实际上你的身体已经承载不起这么高的欲望,这样造成形神分离。后世人们把这句话用于修练,如练气功,形神合一。做什么事,心里不要想着其他。譬如,吃饭就吃饭,不要聊天。走路就想着走路,不要思考其他东西。

抟,聚合,把东西揉弄成球形。婴儿是生命的初生状态,也是最佳状态,内心纯净。很多人也把这句话当作养生的法则,也是很有道理的。保持一颗童心,这人就会长寿。保持童心让人年轻。

“修除玄鉴”一词与佛教的教义异工同曲。佛教禅宗的神秀曾有谒:“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大师是从外在的境界去慢慢进入内心世界,他是以外在来保护内心。六祖慧能大师的谒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则是直接进入内心世界的境界,直入“一切唯心造”的佛法深理。所以前者是适合钝根人所入手的,而后者是适合利根人所入手的。

爱民栝国,有版本“爱民治国”。栝,为活字通假。爱护百姓,为百姓好,不与民争利,这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领导者制定规划,不需要用太多的心机。用心治国与用心机治国完全是不同概念,老子强调要用心治国而不用心机去治国。

天门,《山海经》:日月出入之处。又,二月份为天门。庄子: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后世讲修练之道,解释成“心门”,即生命之门。这些都是看了古代经典后悟出来的。庄子的解释是比较符合老子原意的,就是阴阳变化出入之间。雌,表示安静等待。自然界雌雄动物交配,总是雄性动物主动,雌性动物被动,因此雄性代表主动、进取、躁动、高调,雌性代表被动、安静、冷静、等待、低调。“天门启阖,能为雌乎?”可解释为:阴阳变化出入之间,呈现出来的各种机遇,你能保持安静,不主动索取吗?

明,阳光。知,知晓。“明白四达”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给人恩惠,不要抱有太多的企图心,不留痕迹。教育也是如此,不要太多的目的性,或者急功近利,机缘到了,自然会感悟。许多人做了一些好事,待别人好,总是希望别人马上知道,当着受益人的面说出来,特别强调自己的功劳。这样做,会给受益人很大压力,即使你付出了,受益人心里还是很不爽的。

真正的好事、善事,应该悄悄做,不留痕迹,尽可能不让受益人知道。如果有这种境界,做公司的领导就了不得了。当老板如果意识到,你当老板,是因为上天选中了你,给你的使命就是用你的聪明才智搭建平台,养活众生。这样的话,自信心就不会膨胀。这样的境界与天之道就接近了,事业就可能做得更大。

自私是人的动物性,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生下来后都具有所有的动物性。后来人类用了五万年的时间进化出区别于动物的人性,就是懂得关爱、公平、忠诚。这些的优秀的人类基因储藏在人的大脑皮层中,代代相传。但是人类在遗传优秀的人类基因的同时,其动物性也同样遗传,所以圣人没有天生的,有的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他控制自己欲望,克服人的动物性的结果。作者:高风清扬

《道德经》读书笔记


前一阵子突然发现自己对中国古代哲学并没有什么了解,西方哲学也只是懂了一些马克思哲学的皮毛,后来了解到《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我便趁着当当促销的时候买下了它。

在看此书的过程中,我的心态有着微妙的变化。我觉得学者林语堂的以下这段话能够很好地概括我心态的变化: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老子所说的道是指宇宙的本源和普遍规律,包括发现的和还没发现,包括自然科学的和文学的,总之一切真理都包含在其中,世间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脱离道的范畴。之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正是因为部分从来都不能概括整体,能够具体说出来的都只是道的一部分而已。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那万事万物是如何产生的呢?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道是世界本源,分为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矛盾冲突产生相互关系这个第三者。万事万物都是由矛盾双方及其相互转换形成的。数千年前的老子就能把世界本质参得这么透,我不得不给他点2014个赞!

老子极力提倡无为而治思想,无为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人为是指没有顺其自然的强制行为。所谓无为,就是言行符合道,符合普遍规律,就是不妄为,就是不违反普遍规律,其目的是有为。我从前一直都误解老子关于无为的思想,原因之一就是望文生义,这让我想到正确理解古汉语是多么的重要!正像著名的《白马论》,对于白马非马的激烈争辩不正是来源于对非字的差异化理解吗?一方理解为等价于,而另外一方理解为从属于。

老子关于大爱无私的理解也非常的深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老子指出,天地依道而行,大爱无亲,不为自己而生存,公平无私地对待天地万物,所以能够长久地存在。天地万物顺道者昌,逆道者亡。老子从这个朴素的自然观中论证出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老子认为,利他往往可以转化为利己。无私的人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在成就自身。常言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原因不也正是此善人依道而行吗?

辩证统一思想在《道德经》中随处可见,可以说是贯穿始终。例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的都是事物对立统一,有无相生,正反转换。

我非常赞赏老子关于强弱之辩的观点: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老子在强弱之中毅然选择后者,是有其深刻原因的。选择守其雌并不是因为其本身不能成为雄,而是在知其雄,也就是知道强大是什么样子,曾经到达过强大的地步的前提之下,选择守其雌,也就是甘于柔弱。这时候的柔弱就不是一般的柔弱,而是包容了强大地柔弱。纯粹的强大并不是真正的强大,包容了强大的柔弱才是真正的强大。所以,想要达到真正的强大,要做的就是首先变得强大,然后再用柔弱包容强大,甘于柔弱。如同常言道:要想真正放下一样东西,就必须先拿起它,而且不是以放下为目的的拿起。

除此之外,《道德经》中还涵盖了许许多多其他非常有价值的观点。比如对水的赞美: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比如对完美的阐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比如对细节的重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比如对积累的提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比如对天道人道的对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也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道德经》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诸多学科,实在不是我所能完全理解的。至于老子说的抽象的道,我想,所谓依道而行依照的必须是具体的道吧,不然这句话就只能流于空谈了。老子并没有在《道德经》中列举出所有具体的道,而只是阐述了抽象的道,其原因老子开篇第一句就说明白了:道可道,非常道。所以,我觉得我要做的就是掌握尽可能的多的具体的道,然后依道而行,希望结果不至于太差吧。

《道德经》读后感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道德经读后感


(一)  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爱无偏私,亦有不济;名虽美甚,伪亦必生.仁德之厚,行义之正,礼敬之清,皆载之以道.弃其本而适其末,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岂足处也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胜刚强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为无为,事无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未若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用志于内,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是故,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 正亦为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守强不强,守弱则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禅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代天施杀者,希有不伤手矣.夫燕雀有匹,鸠鸽有仇,自然以足,益之则忧.续凫之足,何异于截鹤之胫 畏誉而进,何异畏邢 是非同门,美恶同根,不可得而偏举也.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则更无生之地焉.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不足贵,贵在其母.四时成运,功成则移,以子知母,知易而行难.物壮则老,兵强则亡,道非常道,玄之又玄.形质承违,同乎于玄极.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昼.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亦不能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其名曰大.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相;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道者,万物之奥.处卑不动,守静不衰,无形无影,无逆无违;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以道莅天下,物守自然,则神无所加.神无所加,则不知神之为神.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二)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子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子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 难道不是吗 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子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子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 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读后感_关于道德经的读后感600字


《道德经》里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说,政府的政策稳定、开明,人民就安居乐业,民风淳朴;政府的政策要是经常变化,就会使人民变得狡诈,人心变得自私自利,社会诚信缺失。在第十七章中,老子认为,好的政府不会乱发使令,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取得了业绩,只会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和政府没有关系。政策的多变,会造成政府失去诚信,人民不会相信政府。

这两章内容主要阐述了政府不能随便乱发政策,要贵其言。政策的多变使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人民对政府的话产生怀疑,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诚信度降低。政策的多变会使一些人不劳而获,别的人就会学他的样子,期待政策有所变化,对自己产生利益,社会因此变得浮燥,人民没有了长期奋斗的目标,急于求成,急于利用当前的政策为自己谋利,生怕政策变化让自己的目标落空。

老子的这种思想,在唐代得到柳宗元的传承和发展。柳宗元在《梓人传》中,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像盖房子的工头一样,只需用尺子、规矩和墨斗划出高低、长短的标准,让手下的工人按照标准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做不好,批评或是辞退他,他都不会有怨言。不能事必亲躬,处处向手下的人炫耀自己的本领,代替手下人工作。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提出了,治人要像养树一样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官治民如果好烦其令,看起来好像很爱惜人民,政府不停地想办法颁布新政策,人民不停地揣磨政策变化的方向,结果却使政府和人民都觉得很困苦疲乏,社会并不能安定兴旺。

道德经读后感三篇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无动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才能。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读后感1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读后感2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珍宝,包含了丰厚的人生哲理。还记得小时分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分还不晓得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是什么意义了。时过几载,再次看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还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经》倡导欲壑难填、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聪慧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当今社会科学兴旺,社会经济高速开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肉体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辰坚持狂妄自大、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要“不妄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义务,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经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无动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才能。实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呼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本人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打动和难过,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

道德经读后感3

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但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讨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

重读道德经有感


重读道德经有感

《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老子所写,为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为韵文哲理诗体。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讲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在老子看来,生活腐败有害身体健康!他认为,过分追求色彩的艳丽,使人眼花缭乱,最后必定视力变差;过分追求声音的美妙,最后必定使人听觉失灵;过分追求味道的鲜美,经常吃丰盛的食物,使人食不知味;过分纵情玩乐,使人心神放荡,魂不守舍;过分追求金银珠宝,最后使人行为不轨,身败名裂。因此,圣人善于取舍,务实不务虚,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视野声色之娱,摒弃物欲的诱惑,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老子在这段论述中强调欲望对人的危害,告诫人们那不是真正的享受,而是在糟蹋自己的身心健康!宁取质朴宁静,不求奢侈豪华。他提倡崇俭节欲,主张清心寡欲。告诉人们要修炼自己的心境,丰富自己的学识,放弃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为充满诱惑的外界事物所左右。提醒大家要明白自己身上的神圣使命是什么,做到有思想、有理想、有志向,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不能迷失自己的方向。
对于这一章,人们普遍认为老子是针对奴隶主、贵族贪欲奢侈、纵情声色而写的,是揭露和劝诫,也是严正警告。老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新旧制度交替、社会动荡不安之际,奴隶主、贵族生活日趋腐朽。他目睹了上层社会的生活状况,因而认为社会的正常生活应当是为“腹”而不为“目”,务内而不逐外,但求安饱,不求纵情声色之娱。在此,老子所反对的腐朽生活,并不是普通劳动民众的,因为“五色”、“五味”、“五声”、打猎游戏、珍贵物品并不是一般劳动者可以拥有的,而是贵族生活的组成部分。他希望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
当然,人非圣贤,总不免会有一些占有欲和私念,但有得必有失,只有当我们正确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方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人的喜好、生活习惯、价值取向,会决定人们行为的结果,决定人们的健康状态和精神风貌。老子在此只是列举了几个乱人心智的行为,其实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过分崇尚纸醉金迷,过度追求灯红酒绿,容易令人贪婪成性、丧失理性、行为失常,那不是享受,是在毒害自己。权力也好,金钱也罢,问题的关键是要能够控制住欲望,不要为外界的诱惑所动。老子的这段论述众所周知,人们总是用这段话来警示自己、告诫他人。

喜欢《道德经(白话全译)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道德经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