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国通史读后感

中国通史读后感

埃及通史读后感(3)篇。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埃及通史读后感(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埃及通史读后感 第(1)篇

给五星[强][强][强][强]了解埃及及阿拉伯历史非常好的一本书,可读性强,推荐阅读!

法老一词是对古埃及国王的特定称呼,它来自对古埃及语praa的音译,其字面意思是“大房子”。在古代埃及人的信仰中,法老是神在人间的代理,他代表神行使在人间的职责,维护神创造的宇宙秩序。在古埃及历史上,国王把神当作生身父亲的例子屡见不鲜。

在古埃及历史中,法老的形象是如此高大,但是随着法老文化的终结,埃及人先后遭到了希腊和罗马人的入侵和统治。公元1世纪中叶,基督教开始传入埃及,法老的形象开始发生了改变。《圣经》中记载的法老形象开始变得专横残暴起来。埃及法老压迫以色列人为奴,导致以色列人不堪忍受其压迫,最终逃离埃及。

随着基督教文化在埃及的广泛传播,埃及人对法老文化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陌生。

7世纪,阿拉伯人统治埃及之后,大量埃及人皈依伊斯兰教。11世纪初,即阿拉伯人进入埃及约400年后,阿拉伯语在埃及不仅成为占绝大多数的埃及穆斯林所使用的语言,而且也成为占少数人口的非穆斯林使用的语言,阿拉伯语成为埃及全民的语言,埃及已经演变成为一个纯粹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首都开罗成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三大中心之一。穆斯林曾对前伊斯兰时期的埃及历史抱有敌视态度,并对前伊斯兰时期的建筑和艺术充满紧张情绪。在《古兰经》中,如同《圣经》中所描绘的一样,法老是充满邪恶的压迫者,他强迫他的臣民像对待神一样崇拜他。后来的伊斯兰传统往往将一些法老的故事描绘成暴君原型,他迫害百姓,愚昧无知。因此,法老被彻头彻尾地与“邪恶”联系起来。

伊斯兰时期的埃及,先后经历了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法蒂玛王朝和阿尤布王朝的统治,后来又经历了马木路克王朝和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统治。千余年的历史变迁使得埃及人对法老文化更为陌生,辉煌的古埃及文明成为遥远的过去,逐渐淡出埃及人的记忆。

18世纪末,法国人入侵埃及,打开了埃及的大门。19世纪以来,西方殖民主义者对埃及的入侵、控制和渗透,使得埃及进一步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埃及人民蒙受耻辱,从而唤起了埃及民族意识的觉醒。从1919年开始,埃及人民以新的、空前未有的力量展开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独立斗争。埃及开始形成了以柴鲁尔为领导的反帝斗争的统一战线—华夫脱党。鉴于埃及局势的严重,英国不得不于1922年被迫承认埃及独立。但是,英国仍旧在埃及享有驻军等特权,埃及不过在名义上成了独立的主权国家。从1922年到1952年间,埃及进行了立宪君主制度的艰难尝试,但是由于英国势力的干涉、本国封建势力的勾结、华夫脱党的蜕变,最终导致埃及宪政失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历届埃及政府都无法将英国人赶出埃及,实践证明,华夫脱党既不能解决埃及社会所面临的经济困局,也无法真正实现埃及民族独立和宪政民主,它与旧制度一起走到了历史的尽头。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发动“七·二三革命”,勇敢地担当起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历史重任,废黜了国王法鲁克一世。1953年,埃及共和国正式诞生。从此,埃及人民洗刷了耻辱,收回了国家主权,埃及重新回到了埃及人的手中。

在当今的阿拉伯世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十分复杂,因为阿拉伯世界存在着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族群认同、宗教认同等多元认同,它们相互纠缠,相互交叉,难以理清。纳赛尔以高超的宣传鼓动艺术,号召阿拉伯人民团结起来,一致努力,保卫国家。尤其是他果敢地从西方列强的手中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埃及所有,以及他那慷慨激昂和坚定不屈的爱国演讲,更是吸引了广大阿拉伯民众的心,成为阿拉伯世界的英雄。但是,纳赛尔拥有绝对权威的秘密在于军队是埃及的真正力量。纳赛尔政府是独裁的政府。实践证明,纳赛尔只是一个开明的“法老”,接地气的“法老”,他的统治仍旧依靠专制来维护。

纳赛尔的继任者萨达特统治时期,埃及政府再度提升了辉煌的法老文化的地位,以此唤醒埃及民族主义的认同,从而超越了纳赛尔时期的埃及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认同。但是,萨达特喜欢独断专行,生活作风奢侈腐化。与纳赛尔相比,萨达特是一个不接地气的“法老”,尤其是他在不被埃及人所理解的情况下,擅自与埃及的宿敌以色列签订了和平条约,从而他被埃及人痛斥为“叛徒”,自然萨达特最终倒在了伊斯兰激进分子的枪口之下,并成为名副其实的埃及历史上被刺杀的“法老”。

萨达特被刺杀后,穆巴拉克在国家危难之际登上了总统位置。虽然穆巴拉克曾经处事谨慎,忠于职守,显示了一个国家领导人的卓越才能,并深得埃及人民的爱戴,连续5届当选为埃及总统。但是,穆巴拉克政府的高压统治、贪污腐化遭到埃及人民的愤恨,持续18天的民主示威游行将穆巴拉克这位政治强人推下了政坛。接下来,他的命运更为悲惨,数次被关进铁笼接受审判,最终被判处终身监禁。穆巴拉克的铁笼,说明独裁、专制是一条自绝于民众、自绝于世界的不归路。

从纳赛尔、萨达特,到穆巴拉克,埃及共和国的领袖虽也曾想运用现代化的意识治国家,但他们却沉湎于运用各种强制手段和严密的政权体系来约束人民。穆巴拉克的铁笼审判注定他成为埃及历史上最后一位“法老”,他的下台宣告了强权政治的倒台。

埃及,这个古老沧桑的国度,屡经历史变迁和民族融合。如今绝大部分中等阶层和上等阶层的埃及民众,对于法老文化所知甚微。作为世界上收藏法老埃及文物最丰富的开罗博物馆,每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但是埃及人,即使是居住在开罗的埃及人,却几乎从来不去参观。当身穿阿拉伯长袍的埃及人,手里拿着导游书穿梭于各个古代遗址之间时,他们的脸上往往充满了疑惑之情。因为他们不理解自己国土上的这些破烂不堪的古迹和遗址,为什么能吸引如此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造访。对于广大下层的埃及民众来说,法老文化只是他们发展旅游,吸引外国游客,赚钱谋生的工具而已。

埃及通史读后感 第(2)篇

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和文明的更易,必然有它说再见的理由,伊斯兰既已经在一片土地上生根,再说恢复公元前的法老文明有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对过去抱有尊重,发现及探知的意识,并付诸行动。做的不够好,那就再努力,去促进人民对于已消亡文明的认识,提高人们的兴趣去重现曾经的美好,这样很足够了啊...可若把坟墓中的亡灵对重生寄予的希望硬是强加给活生生的埃及人民正常的生活和已经绵延千年的意识形态,这才是真的天方夜谭。评论区甚至出现伊斯兰非本土文明,呼吁重新回归他们所谓的“法老时期的本土文明“的想法,那何不让我们都回归铷毛饮血的野人社会呢?马克思没教会我们用历史的前进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么,异想天开谁不会,但得保持正常人的思维模式。毕竟,法老文明已经被埋藏了,现在发掘的遗迹不都是通过坟墓陵墓才保留至今的么?可你去埃及大街小巷看看,那些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建筑,那些装饰,那些人们的生活习惯,他们使用的语言,那一样是一种辉煌文明的体现啊,而那才是最鲜活的,最旺盛的,跃然眼前的,1400年的路难道很好走么,需要人们这样抵触它,自动过滤它带来的美好难道是人类的新型功能?眼前的不去珍惜,而人们,为何总在叹息已逝的,等到明日黄花,伊斯兰若也离你远去的时候,你又该怪它,怎么不等等你了。

埃及通史读后感 第(3)篇

这是我今年读完的第一本书。

我总觉得埃及与中国存在着许多的相似。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几千年灿烂的农耕文明。

当妇好为武丁王南征北战时,第十九王朝的法老们也在精心准备对海民的迎击。

当李冰父子率领蜀郡人民把成都平原改造为天府之国时,托勒密王朝的法老们也在指挥埃及人民为亚历山大图书馆这座学者天堂添砖加瓦。

当法蒂玛王朝之下的什叶派与逊尼派、科普特基督教、犹太教激烈冲突时,宋朝的儒者们也在吸收佛道思想,促进新形态儒学的诞生。

拿破仑在金字塔下把马穆鲁克打得落花流水,几十年后,镇江和八里桥的八旗兵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

穆罕默德•阿里引入了现代工业与军事的最初痕迹,却不得不在晚年签订耻辱的条约。几十年后,完颜崇厚和李鸿章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

在纳赛尔和萨达特的身上,不难找到与同时期两位中国伟人的分别相似之处。

埃及同一时代并不成功的荒漠化治理、水利建设、计划生育和扫盲教育,也在提醒我当时的中国人付出的心血是如何的宝贵。

这本书唯一的问题,在于近代史部分过于接近几十年前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但如果能够鉴别出作者在这一部分所用的历史观,也是可以按自己的理解读下去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埃及艳后读后感


埃及艳后读后感(一)

寒假期间,看了一本书《埃及艳后》,以前所了解的埃及艳后,只知道她的外表是亮丽的,美艳的,读了书之后,全面了解了她,自从她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命运,她获得了托勒密王朝所有人的宠爱,她聪明,学会了八种语言,还精通多种艺术,很有思想,总之,她是一个美女加才女,到她十八岁登基,成为王后之前,她是一个完美的人,她继承王位以来,受到了宦官首领和国王的迫害,被迫逃到一个海边的城市,一面训练军队,一面等待机会跟国王对峙,她要收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终于机会来了,凯撒将军平定了罗马之后,来到埃及追逐庞培将军,庞培被埃及国王暗杀了,凯撒便在埃及的王宫里一直待着,王后其实特别讨厌罗马人,因为埃及一直受到罗马人的欺侮,但是她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决定将自己先给凯撒将军,在她老师的帮助下,她进入了凯撒的行宫,成功地将凯撒将军的心吸引,并把自己献给了凯撒将军,通过凯撒将军的帮忙,她杀死了宦官和国王,重新登上了王位,成为了女王,继而开始了跟凯撒将军的热恋,被称为万妇之夫的凯撒,心甘情愿的臣服在了她的脚下,这就是女王的魅力。

如果没有她的献身,也许埃及已沦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因为当时的凯撒可以轻而易举地攻下埃及,是她救了埃及,虽然身份尊贵,却甘愿牺牲,这就是王室人的责任,为了自己的祖国,可以付出一切!

通过凯撒将军,她保住了埃及,凯撒将军死后,她又找到了凯撒的接班人,安东尼将军,安东尼将军本来就对她心有所属,等他们开始在一起后,她又通过安东尼,巩固了埃及的统治,并且扩大了埃及的版图!

通过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这就是她一生的写照!

埃及艳后读后感(二)

读了《埃及艳后》这本书,不但让我知道了中国的历史,而且现在还知道了埃及的历史。有人这样说的:她魔鬼般的身材加上野艳的装扮,要是在现在就是十足的大明星。

在埃及的那个年代,托勒密家族不只是兄妹通婚,而且他们的儿子都叫托勒密,女儿们都叫克娄巴特拉。托勒密和克娄巴特拉生下来的孩子还是这样叫。埃及艳后的本名叫克娄巴特拉,西娅,她有2个姐姐、一个妹妹。当她读书时,她的姐妹们却在争王位继承人的位子。甚至落到自相残杀的这种地步,到最后唯一的幸存者就是埃及艳后。

得到王位后埃及艳后就开始了养生。是用驴的奶来沐浴的。

克娄巴特拉是埃及末代女王,虽然已经死去了两千多年,但她的名气却是越来越大了。

埃及艳后和她的兄弟结婚,非常聪明,她精通九种语言,并亲手将她的妹妹送上了断头台。后来她选择凯撒大帝和马克。安东尼当情人,并在他们的协助下统治了埃及长达21年之久。她还是一位美容和养生高手,她的死很神秘,据说是和一条眼睛蛇有关。

埃及艳后是于美貌、才智于一身的传奇人物!

埃及艳后读后感(三)

环境塑造人是我看《埃及艳后》前几篇的最大感触。身处皇宫,从小了解的就是弱肉强食,你不够智慧,不够强大,就注定成为被别人猎杀的目标,在宫廷里,没有亲情没有爱情没有友情,不能心慈手软再放大来看,一个国家,如果不够强大,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也注定会被别国所侵占掠夺。

所以小公主必须学习,要学习、领会希腊人创造出的所有文明。只有这样,在将来的某一天和那些除了打仗什么都不懂的罗马人面对面时,她才知道应该如何驾驭他们。今天要进宫为她讲学的三位教师会再度告诉她,一切智慧和美都源于雅典。她对知识有着一份无休止的渴求,虽然她的年纪不大,却已经比她父亲知道得更多,而她的姐姐和三个弟妹在学识方面与她更是无法同日而语。(.org)现在,整个缪塞恩都知道宫里又出了一位想无所不知的公主。传闻她能立即领会皇宫里每一幅宏伟的绘画和每一件精致陈列品的用意;她学的知识从机械制图、船舶设计、人体构造到硬币制作无所不包。她还会通过硬币看相,预知未来,还掌握了六七种地中海地区的语言。可是百姓们不知道,小公主最喜欢做的事是站在巨幅地图前,伸出她稚嫩却坚定得从不会颤抖的手,用手指从尼罗河三角洲向西画一条线(她经常做这件事,并且每次都是双唇紧闭),它穿过叙利亚、卡帕多西亚、庇鲁斯直到布林迪西,然后再斜穿意大利直接南下回到起点。这条线似乎要把整个地中海东部地区全部划入埃及的版图。可是有一点,小公主从来没把罗马圈进来。

环境太能激发一个人的斗志了,尤其是克娄巴特拉(埃及艳后),在父母兄弟姐妹都不如自己,而自己的国家又在遭受他人欺侮的时候,她很容易产生保卫祖国,繁荣家乡的念头,而这种念头一旦产生,就会根深蒂固。如果把我放在那种环境中我想我的做法想法会跟她一致。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是时代背景创造了那样一个神话般的女王,如果把她放在和平安逸的环境中,她的才华可能会被埋没。

岚琴从她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年仅十二岁,心里就装着国家的内忧外患!可是岚琴呢?已经是成年人了仅仅承担一个家庭的责任就仿佛要被压垮的样子,与克娄巴特拉相比,岚琴真是无地自容,以后岚琴再不会为无谓的事情劳心碌骨。岚琴要学习,语言类,专业类,历史类该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而之前岚琴竟然浪费了那么多时间来做一些无聊的事情,现在想来真真追悔莫及。

庆幸的是岚琴现在意识到了,岚琴还年轻,一切都还来得及,向克娄巴特拉学习,做一个坚强智慧的女子。

出埃及记读后感


出埃及记读后感(一)

一个了不起的民族

杨霞光

爱读书,爱读文学类的书;儿子也爱读书,读的范围要广一些。半月前,儿子跟我说他从亚马逊网买了一部分书籍,因不方便自己接收,便写上了家的地址。分三次,七本书陆陆续续到了。翻一翻,但见哲学、政治、军事、摄影等诸方面的书都有,唯独《出埃及记》率先吸引了我。

《出埃及记》是一部史诗性质的文学书籍。作者是美国近代著名的历史题材小说家里昂.尤里斯,他站在一个犹太人的角度,对以色列的起因,以讲故事的形式,从历史、宗教、法律等方面,描述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存在,向我们呈现出一幅自19世纪末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犹太人大批移民巴勒斯坦、直至最后建立自己共和国的画卷。

以色列是犹太人的起源地,已有2000多年历史。以色列也是世界主要宗教,即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以色列位于亚欧大陆与非洲的衔接处,西为地中海,北靠黎巴嫩、东临叙利亚和约旦、西南则为埃及。1948年5月,以色列宣布成立,耶路撒冷为首都。如今,以色列全国总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50万人,其中犹太人就有637.7万人,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

历史上,犹太民族曾是一个被欺辱的民族。先是他们的国家被瓜分、在瓜分、被托管,犹太人不得不四散奔逃,以至于世界上74个国家都有了犹太人生活的足迹。犹太民族又是一个永不屈服的民族。当他们在一些国家遭遇非人折磨或灭绝式大屠杀时,他们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最后不得不以“非法移民”身份一批批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巴勒斯坦,回到了圣地耶路撒冷。《出埃及记》就将犹太民族的这一系列遭遇,清晰逼真地描述出来。

《出埃及记》分四章。第一章,越过约旦河。主要写犹太人遭遇了灭绝式大屠杀后幸存者的流落,以及满载302名犹太孩子的“出埃及号”为了正大光明走出塞浦路斯,在阿里的指挥下,孩子们经过绝食抗争85小时后又即将10人一组自愿自杀时,终于得到了当权者的放行。第二章,我们的土地。与孩子们一同回到圣地的阿里,立刻投入到建设家园、保家卫国的行动中。对土地的渴望,是犹太民族永恒的主题。他们是个勤劳的民族,一旦拥有了土地,他们将全身心的投入。垦荒造田、兴修水利、建设农庄、新建城市等。不出两年,他们的土地上就会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第三章,以牙还牙。犹太民族是一个有着灿烂文明的民族,一个为了以色列的再度辉煌勇于奉献的民族。面对周围的阿拉伯人,以及周边国家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灭绝式的武装打击,他们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以烙还烙……即使牺牲生命,也要与自己的土地共存亡。第四章,再现辉煌。面对巴勒斯坦土地上无休止的战争,面对周边国家的猖狂围剿,面对不屈不挠犹太民族的求生抗争,托管方英国也束手无策,不得不宣布取消托管,撤回自己的部队。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会议采纳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成立一个犹太国家的方案。以色列终于像其他国家一样,作为一个主权国,走向独立,成为犹太民族的正常权利了。第五章,雄鹰展翅。历经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抗争,犹太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国家,流落到库尔德斯坦、伊拉克、土耳其、法国、意大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等74个国家的犹太人陆陆续续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曾经离乡背井、四海为家、不受欢迎的人,终于返回了他们在这个星球上的一个角落。在这里,犹太人的称谓,将成为他们的自豪。

《出埃及记》以一位犹太复国主义者,即以色列自由战士阿里与美国护士基蒂在“二战”后帮助那些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移民巴勒斯坦的曲折经历为主线,展现出了犹太民族作为世界大家庭成员,在两千年人类文明发展史进程中遭遇不公平对待的历史脉络,尤其诠释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每当社会动荡时,世界各国的当权者都以种种理由将犹太人视为替罪羊,成为各国社会动荡中的清洗对象,而犹太民族也正是在这种与强权迫害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组织结构和政治理念。作者以非常写实的手法,描绘了纳粹集中营幸存者在移民巴勒斯坦过程中,与中东地区的托管者英国,以及阿拉伯国家和土著族之间所产生的错综复杂的恩恩怨怨,直至1947年联合国大会表决将巴勒斯坦分治,国际社会由此正式成立了以色列的存在。书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也伴随着犹太移民的悲欢离合跌至起伏,最终以有情人终成眷属而结束。

围绕两位主人公出现的年青一代如达夫娜、凯伦、大卫、杜夫、约押、塞夫、卓妲娜等年轻人,以及乔西(巴拉克)、雅可夫(阿吉瓦)等老一辈,他们从不同的国家逃出来,九死一生地来到了圣地。在阿拉伯男人不屑的盐碱地或沙漠上,他们却能一手拿枪保卫家乡,一手垦荒自食其力,直至把一处处沼泽或者荒漠变成良田、农庄、城镇和花园。为之,阿里、大卫、卓妲娜都失去了自己最心爱的人……但是,他们不消沉、不低迷,依旧以高昂的热情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

纵观历史,犹太民族是一个智商极高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先先后后出现了许多伟大的人物。他们是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卡尔·马克思;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 ;西方现代派文学奠基人,迷宫小说的始祖—卡夫卡 ;量子力学开创者波尔和波恩;原子物理学开拓者费米;控制欧洲金融命脉的罗斯柴尔德家族 ;华尔街的超级富豪摩根 ;第一个亿万巨富洛克菲勒;曾经超过比尔盖次的股神巴菲特 ……以及弗洛伊德、海涅、卓别林、毕加索、门德尔松、柏格森、胡塞尔、大卫·李嘉图、卢森堡、基辛格、斯皮尔博格等。

掩卷沉思,经过了浩瀚纷繁的烟云,了解了犹太民族建国的艰难历程,在痛惜一位位年轻人义无反顾地用血肉之躯换取了祖国的最后成立,我不得不深深地感叹——犹太民族,一个了不起的民族啊!

《出埃及记》读后感(二)

Bruce Zhu

感谢赞美主,每天一章的读经,总共四十天的时间,读完了整卷出埃及记。实在说来,真的是感谢神,在整个的读经查经的过程里,对我自己而言,有太多的收获,也有太多的感动。每天能够有时间安静在神面前,记下自己的读经所得,实在是美好无比的经历。现在读完了,当我静下心来思想,除了每日所得之外,自己这次读完出埃及记最主要的感受是什么呢?我想大致有下面几点,算作是这次读出埃及记之后的一个补充和总结吧。

我们在地上的盼望:神的拯救

我们说,整卷出埃及记讲的就是主耶和华拯救的故事。整卷出埃及记衔接圣经第一卷书-创世记。创世记里讲到了神的创造、人的堕落、神的审判、人的毁灭、神的怜悯和神的拯救。我们知道,在创世记里,因着神的拯救,神拣选以色列人的先祖亚伯拉罕。而且因着亚伯拉罕的信,神就称他为义,并与亚伯拉罕立约。在创世记第15章那里,我们看到,神应许亚伯拉罕:

一是他的后裔多如天上的星。

15:5于是领他走到外边,说,你向天观看,数算众星,能数得过来吗?又对他说,你的后裔将要如此。

这条的应许,我们看到当年下埃及去的雅各全家总共才70人,而在出埃及记里我们看到了总共约200万人的以色列民族的出现。

二是他的后裔要得着迦南地。

15:18当那日,耶和华与亚伯兰立约,说,我已赐给你的后裔,从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

15:19就是基尼人,基尼洗人,甲摩尼人,

15:20赫人,比利洗人,利乏音人,

15:21亚摩利人,迦南人,革迦撒人,耶布斯人之地

这条的应许,我们在出埃及记里,看到了,主耶和华吩咐摩西要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但真正的实现,要到约书亚记那里,我们才会看到。

但是,同样就在创世记第15章这里,我们看到:

创15:13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的确知道,你的后裔必寄居别人的地,又服事那地的人。那地的人要苦待他们四百年。

创15:14并且他们所要服事的那国,我要惩罚,后来他们必带着许多财物从那里出来。

而当我读到出埃及记第12章那里,

12:36耶和华叫百姓在埃及人眼前蒙恩,以致埃及人给他们所要的。他们就把埃及人的财物夺去了。

……

12:40以色列人住在埃及共有四百三十年。

12:41正满了四百三十年的那一天,耶和华的军队都从埃及地出来了。

12:42这夜是耶和华的夜,因耶和华领他们出了埃及地,所以当向耶和华谨守,是以色列众人世世代代该谨守的。

有了之前创世记第15章那里的话,再读到出埃及记第12章这里的话。实在说来,我真真实实地被震撼住了。进一步讲,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原来所有的一切都是神的工作。神应许亚伯拉罕的时候,祂将要如何成就祂的应许其实早已定下。祂事先应许,祂事先命定,祂也一定成就!这种震撼叫我真正感受到,主的话实在是安定在天。祂说有就有,祂说几时就是几时。神所定的日期,当日期满了,一切就要照主的话成就。这是何等的能力啊!在祂那里根本没有意外!也就是说,之后的过红海、经旷野、立约、建会幕……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祂定好了的旨意。什么时候呼召摩西,什么时候出埃及,什么时候过红海、经旷野,什么时候立约,立约该立怎样的约,以色列人背弃约该怎么办,什么时候建会幕,会幕该如何建造……这所有的都在神的拯救旨意中被定下。神的拯救是早就定意要做的。什么时候拯救、如何拯救全在祂的定意里面。在祂那里,根本没有一丝的意外。主耶和华要成就的事,祂事先告诉我们,然后我们也看到,祂如何说的,事就一定照祂所说的如何成就!耶和华就是说有就有的神!

这样的认识对于我们今天在地上的生活真的无比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对神定意的拯救的确信,我们在世上的日子如何能有盼望呢?我们就如同以色列人一般,常常软弱、常常跌倒、常常违背所立的约。人靠自己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如果定睛在人身上,更是没有盼望。然而,神何等的恩典,赐下祂独生的爱子,定意要拯救我们。祂的拯救是按照我们罪人的本像来实施拯救的。无论我们多么罪大恶极,祂都拯救。这就是我们的盼望所在。我们的盼望就在于神定意的拯救!所以,读出埃及记对我自己最大的帮助,就是让我对神的拯救有了真正的信心。让我看到,无论我们在怎样糟糕的处境中,不要怕,只要信。不要灰心,总要等候。因为我们确信,主耶和华的拯救是信实的,神说拯救,就一定拯救。我们就是祂的工作。主的工作有祂的定时。祂知道我们要经过的道路,什么时候出埃及,什么时候过红海、经旷野,什么时候要被带到祭坛面前……我们如果信神的拯救,我们就能始终定睛在祂的身上。真正能够信靠顺服到底,我们就必能得着神的拯救。所以说,我们在地上的盼望就在于:神的拯救!

我们在地上的日子:律法和会幕

读出埃及记另外一个重要的感受是,感谢神的恩典,赐下的律法和会幕。

实在说来,律法最大的恩典,就是叫我们看见神的公义圣洁,和我们自己的罪恶和不义。正是因为有了律法,人就真正意识到,靠自己就根本无法称义。律法就帮助我们,能够真正否定自己,人才会开始仰望神的拯救。如果没有律法,人是不会知罪的。这就是极大的恩典。

但是,我们知道,在律法面前,犯了最小的一条,就是犯了全律法。如果神只是赐下律法的恩典,那么,我们人真的就毫无出路了。因为,罪的代价就是死。感谢赞美神,神赐下律法的同时,神也赐下会幕。结果,我们看到了,因着律法,人被带到了会幕面前,因着会幕那里,祭司的事奉、祭坛上的祭牲代罪和人的悔改,神能够重新接纳犯罪的人。我们都知道,会幕乃是基督的预表。实在说来,律法乃是把人带到了基督面前,因着人的认罪悔改,因着基督的事奉和代赎,人有了一条出路,本是该死的罪人,却可以得着神的接纳和同在。因着神与我们的同在,我们就得着拯救,就是永生。阿们

所以,我们看到,律法和基督(会幕)乃是神赐下的全备恩典。没有律法,我们看不见神的义,更看不见我们自己的不义!可是,如果光有律法,没有基督,实在说来,就只剩下绝望,不是吗?感谢神,祂不但赐给我们律法,更赐给我们基督。籍着律法,把我们引到基督面前,因着基督,我们得以与神和好;因着基督,耶和华得以与我们同在!是啊,主耶和华,袮是满有怜悯满有恩典的神!我们既需要律法也需要基督,愿我们都能得以籍着律法,看见我们罪人的本像;籍着基督,得以看见耶和华的恩惠,回转向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愿我们都能来到主面前,认我们的罪,神是信实的,必洗净我们一切的罪,籍着主耶稣基督,得着称义,成为圣洁。在主耶稣基督里,我们得着真正永恒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在地上的生活,全然靠着神赐下的恩典,一面是律法,一面是基督。一面叫我们看见自己的不义,一面看见主耶稣基督的救赎恩典和大能。我们就真正舍弃自己,真正信靠耶稣基督的恩典和能力,跟随主,过地上的日子。所以,我们在地上的日子,靠的是神的恩典:律法和基督(会幕的预表),得以过重新得救、得胜有余的生活。

我们在地上的使命: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

读出埃及记,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感受,就是出埃及记第19章里的4节经文:

19:3摩西到神那里,耶和华从山上呼唤他说,你要这样告诉雅各家,晓谕以色列人说,

19:4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们都看见了,且看见我如鹰将你们背在翅膀上,带来归我。

19:5如今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作属我的子民,因为全地都是我的。

19:6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这些话你要告诉以色列人。

这4节经文是在耶和华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后,在西奈山与以色列人立约时,晓谕以色列人的。我们看到了,主耶和华拯救以色列人其实是有一个盼望,就是,以色列人要归祂作祭司的国度,成为祂圣洁的国民。实在说来,这是神对所有属祂的子民们的期盼。这个期盼实在告诉了我们,我们今天的生活应该是怎样一个生活,才能真正叫神的心意满足,就是真正如祭司一般,全然否定自己,全然奉献自己,全然以事奉神为中心,全然为人代求,带领人悔改,使人归向神的生活。所以,今天我们在地上的生活,应该是过一个有使命的人生。这个使命的人生就是:成为神祭司的国度,圣洁的国民。

最后,我实在是要感谢我的主,我的神。祂的话语实在是博大精深,祂的拯救实在是奇妙。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属灵的角度,出埃及记实在说来都是震撼我生命的一部史诗。随着一章章的经文记载,以色列人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就在我眼前展开。我在读出埃及记的时候,无法不想到我自己。整个出埃及记的故事,实际上也是今天我们每个跟随主的人的故事。我们如何得着拯救,从这个黑暗的世界里被领出来,脱离这个世界的奴役;又如何凭着主耶稣基督的救赎及所立的新约,得以成为君尊圣洁的祭司,与世界分别;又要如何凭着主耶稣基督宝血的覆盖和真理圣灵智慧的引导,在世上行走,在主耶稣基督里得着与神的同在。神当年如何拯救以色列人,神今天在我们生命里也同样带领我们,也同样在我们身上成就祂对我们的拯救啊。实在要感谢赞美主,读出埃及记实在让我们看见,是啊,人是如何的不义,神又是如何的圣洁公义;人是如何的软弱,神又是如何的满有智慧能力和拯救;人的爱是如何的靠不住,神的爱却是那么的信实和可靠。实在说来,读完整卷的出埃及记之后,整个内心实在是满有平安、满有喜乐、满有盼望,因为一切都是主来成就,主的拯救完全是照着人的本像来成就的。人要做的就是回转过来,仰望主。就如那旷野里的铜蛇,凡仰望那铜蛇的,就都得着了拯救!凡信这救法的,就必得着拯救。是啊,主,袮的拯救实在是奇妙!深愿世人都能信袮,来到袮那里,得着生命的拯救!愿一切的荣耀、颂赞都归给主耶和华和我的救主耶稣基督。祂们配得所有一切的颂赞和赞美,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出埃及记读后感(三)

作者:京博控股 盈鲁资产 研发经理 陈翰林

一提起犹太人,大多数人可能想到的是:聪明,富有,商人,银行家,科学家。据统计,获世界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有23%是犹太人;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中有20%是犹太人;美国的百万富翁中有20%是犹太人;而在思想和艺术领域,犹太大师同样是群星璀璨,爱因斯坦、马克思、弗洛伊德、毕加索、卡夫卡、洛克菲勒、基辛格、斯皮尔伯格……你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各个领域的巨擘很多是犹太人。他们对于人类发展的成就无法量化,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毫不为过。

我对于犹太人的了解源于一部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犹太人,一个千百年来不停流浪,被欺压,被唾弃,甚至被屠杀的民族族群的悲惨经历在这部电影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压抑的黑白色调、惨绝人性的画面让我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有一度情绪非常低落,一个经历过民族苦难、心存历史包袱的民族很容易对于这种民族产生认同感,后来通过一些历史节目越来越多的了解到二战前后一系列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犹太人的自强不息和世人对于他们的偏见形成鲜明对比,加之本身做商品研究,对于中东地缘政治文化也关注较多,我决定选看两本关于犹太人和中东地区宗教政治历史的入门书籍,一本是《耶路撒冷三千年》,另外一本就是今天要讲的《出埃及记》。

这是一部曾经风靡西方世界的小说,作者站在一个犹太人的角度,对以色列的起因,以讲故事的形式,从历史、宗教、法律等方面,描述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存在,向读者呈现出一幅自19世纪末叶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犹太人大批移民巴勒斯坦的画卷。

书里有一句话:“耶路撒冷就是一剂良药。”不管这些苦难的犹太人生活在哪个国家,幸存于哪个集中营,苟活于哪个隔离区,他们意志坚定着自己的信仰,将《圣经》一代代的流传,将希伯来语一代代的传唱。《安妮日记》里也曾经讲到处于战火中的犹太人在被迫离开故土时候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是将书带走,怎么会有这样倔强的人类,自强不息竟然可以顽固到完全不被同化,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也许就是这种坚持,让他们与本地人格格不入,也就一直被排挤在外。上千年的流亡,却依然怀着梦想,一定要回到巴勒斯坦。

书里面有许多个角度讲不同时代的犹太为建立以色列而做出的贡献,也讲述了犹太人中不同的派别,但是他们总是能在险境面前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和智慧,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晓松奇谈》里对于犹太人复国呈现了几期专题口述历史的描绘,虽然不够详尽,但是真实的反映了犹太人对于拥有一个国家的强烈渴望。 今天的以色列国主要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在近500万人口中,犹太人约占82%,虽然其中一半以上是在本土出生的,但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祖辈或父辈也是移民。犹太移民来自世界将近100个国家和地区。根据1970年通过的《回归法》修正案,任何一个居住在以色列境外的犹太人都可以自愿获得以色列国籍。越来越多的犹太人都在返回以色列建设这个来之不易的国家。形成这种强烈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来自宗教的内在精神力量和来自外部的反犹排犹运动压力是最重要的两大因素。

有时,对比一下,中国,同为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同样有自己的本源文化,有自己的传承,历经许多灾难,幸运的是,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历史未曾间断过的国家,中国基本上都是自己人在这片土地上耕耘,除了近代的一战,二战,我们还是活在自己的土地上,不需要大范围地迁徙的。我们也有儒家,有道家,有法家,不可谓无宗教信仰根基,为什么现在的我们和犹太民族相比,好像还是不那么出色?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好,对吗?有些公知喜欢讲地理决定论,动不动就中华民族地大物博,历史源远流长,稍微取得一点成绩就自满浮夸,不断挥霍大自然对于我们的馈赠,他们也许忘了就在近代我们差点也面临和犹太人一样的境遇,我们差点也被灭国,如果不是某些历史巧合,我们该拍着胸脯说,即使我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国之不国后,我们还能像犹太人那样保持自己坚定的信仰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吗?通过纵向比较世界历史,尤其是先进民族的进取历史,总结自身民族的优劣继续进步,这或许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中国通史(全集)读后感400字(3)篇


中国通史(全集)读后感400字 第(1)篇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不仅是炎黄子孙的血统传承,更是文明知识的传承,从仓颉造字到甲骨文,再到春秋百家争鸣,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儒家恪守的仁义礼智信,法家推崇的以法治国,两宋时期的程朱理学,明朝王守仁的心学,直至民国的三民主义,最终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种种文化思想,无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为什么从上古三皇五帝时期一直沿用的禅让制传到夏禹手里变成世袭制,并且又传承了三千多年,最终社会体制又变成相似的民主制?为什么最开始的夏商周三个王朝可以统治三百年以上,而越靠后的王朝统治的时间越短?归根结底是广大人民的文化思想在不断进步,夏商周时期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故而思想觉悟也较低,所以封建统治者实施的愚民政策很有成效,到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分裂为多个国家,各个国家为了争霸天下,都不断进行变法,文化思想得到空前发展,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威胁,故而秦统一后首先推行“书同文,行同轨”,焚书坑儒这种事历朝历代屡见不鲜,目的就在于愚民,从而达到巩固自己封建统治的地位。但是,这一切都无法阻挡历史进步的脚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大,继而才出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局面,最终,社会的权力才逐渐重新回到人民的手里。

封建王朝的灭亡有其必然性,统治者辛辛苦苦打天下,在大一统后贪图享乐是不可改变的趋势,俗话常说:富不过三代,正是因为“创业易守业难”的缘故。故而,任何时候都要学会居安思危。

中国通史(全集)读后感400字 第(2)篇

今年第36本。无意中发现的,可能是读完了《明朝那些事》,所以想对历史有个更全面的了解,所以选择了这本书。

全书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到嘉庆18年,天理教起义止。主要讲述了一个个历史故事,引出了很多成语典故,信息量很大。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挺不错的,有助于我们系统地了解历史知识,当然,如果可能,在入学早期阶段先看下,对今后的学习会更有帮助,因为很多作品,需要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看。对于成年人,也适合看看,先通读,对其中感兴趣的,再阅读相关书籍,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通史只是大概地介绍,如介绍明朝,肯定不会像《明朝那些事》一样,生动具体。

通读全书,不难看出,但凡写入史书的,无非一正一邪。正的无非是在朝代变迁中起重要作用的人,邪的,就是那些被人恨之入骨的奸臣。而奸臣出现,也是朝代兴衰更替的必然产物,但他们出现,也一定程度丰富了文学作品内容。而那些“亦正亦邪”的君主,如李世民、朱棣,乃至武则天,大多是有能者,至少把当时的社会治理得井然有序、欣欣向荣。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天命所归。仕途成败成就了一些人的名声,但也有人成名于仕途之外,如喜欢搞各类科学研究的,也有人成名于求官无门、施展抱负无望的道上,如擅长诗词歌赋的。他们用自己的事迹、自己的作品,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了痕迹,使漫漫时间长河不单调乏味。

可以说,作为文明古国,世界上也只有我们的,历史是连续的,连绵不断的。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相信,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的社会,也会越来越好。

中国通史(全集)读后感400字 第(3)篇

终于有时间完整地看完本书,对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脉络有了系统的了解。

从中国的朝代更替的历史规律看,精英政治始终是政体的基础。

朝代的更替始终遵循着一个规律:新兴朝代——励精图治——辉煌强盛——骄奢淫逸——衰败积弱——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旧朝灭亡——新朝兴起。

每个朝代的前朝几代皇帝,一般都会总结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采取正确的治国安民方针,经过休养生息,实现国家的兴盛和版图的扩张。比较典型的是,汉代经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文景之治后,出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造就最强大的汉朝。唐代的唐太宗励精图治,出现贞观之治,实现盛唐辉煌。清代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和强大,出现了康乾盛世。

今天的中国,历经毛泽东建立新中国、邓小平改革开放,两代领导人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习近平领导下,国家开始腾飞,中华民族再次辉煌的千年梦想开始逐步实现。

历史的经验必须引以为戒!历史的周期不能允许骄奢淫逸及其后续的重复!

《出埃及记》读后感


有一种力量,能凝聚民族的力量,让族人的血液沸腾;有一种信仰,能颠覆暴政的信仰,让失意者找回自己的梦想;有一种毅力,能回到家乡的毅力,让坚强者夺回家乡的斑斓彩云……

这是什么?犹太人告诉了我们答案——对自由的呼唤。以色列人在《圣经》中有很高的地位:摩西在《圣经·出埃及记》中,接受上帝的托梦,带领无家可归的犹太人一步一步脱离险境,来到了美丽富庶的巴勒斯坦土地之上……这也许只是神话传说,但以色列-犹太人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与财富。但是这却引起了一些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嫉恨,所以犹太人的社会形象一直不是很好,却和其他民族保持着微妙的平衡。有一天,西班牙-英格兰殖民者闯入了巴勒斯坦的土地,将犹太人全部赶出了巴勒斯坦这片净土。但聪明的犹太人很快在西欧找到了落脚点,又活跃起来。可是,拿破仑说的好——“一个没有国家庇护的民族是脆弱的。”所以众所周知,犹太人在二战期间,成了希特勒独裁的牺牲品。

在战争中,犹太人受得了惨痛的教训。也开始醒悟到犹太人需建立自己的国家。但与邻近国家阿拉伯结怨太深,加之巴勒斯坦地区控制者——英国为了其中东之利益,也和阿拉伯建立外交关系,犹太复国运动的实行困难重重。《出埃及记》作者里昂·尤里斯站在一个新高度,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希伯来·犹太人历经千辛万苦建立以色列国的过程。这部书借用了《圣经·旧约》中的许多典故,使得《出埃及记》和出自《圣经·旧约》中的《出埃及记》同名同义,让小说主题更加深化,让人回味无穷

小说主要写了主人公阿里·本·迦南为了希伯来·犹太复国运动竭尽全力,鞠躬尽瘁;与女主人公,美国人基蒂·弗利孟德一心只想收养犹太姑娘安娜的作为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时势等方面生动地描写出了以色列建国一路的艰辛与泪水。

一个民族两千年梦想的追求啊!六十年的努力,两千年的血汗,这些都多么让人黯然失色!《出埃及记》歌颂了犹太人为国家不懈地努力,也公正地批判了犹太复国主义的一些错误。这部书让人感动:感动两千年的坚持;同时也给予人启迪——自强的民族,需要每一个族人的努力:挺起胸膛,追求自由;才能强盛不衰。

埃及的金字2020塔读后感


埃及的金字2020塔读后感(一)

今天,我们学了《埃及的金字2020塔》一课,我觉得金字2020塔太牛了!

埃及的金字2020塔其中的胡夫金字2020塔最大! 据一位名叫彼得的英国考古学者估计,胡夫金字2020塔大约由230万块石块砌成,外层石块约115000块,平均每块重2.5吨,像一辆小汽车那样大,而大的甚至超过15吨。假如把这些石块凿成平均一立方英尺的小块,把它们沿赤道排成一行,其长度相当于赤道周长的三分之二。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估算,修建胡夫金字2020塔一共用了30年时间,每年用工10万人。金字2020塔一方面体现了古埃及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另一方面也成为法老专制统治的见证。 胡夫金字2020塔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670年),被认为是胡夫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在古埃及,每位法老从登基之日起,即着手为自己修筑陵墓,以求死后超度为神。胡夫大金字2020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方,误差不超过圆弧的3分,底边原长230米,由于塔外层石灰石脱落,现在底边减短为227米,倾角为51度52分。塔原高146.59米,因顶端剥落,现高136.5米,相当于一座40层摩天大楼,塔底面呈正方形。整个金字2020塔建筑在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上,占地约52900平方米,体积约260万立方米。它的四边正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金字2020塔可真是古埃及人们智慧的结晶呀!


埃及的金字2020塔读后感(二)

埃及,有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2020塔。

金字2020塔位于开罗西南面的金黄色沙漠中。在烈日下,经常有10万人在干活。可想而知,在古埃及法老是非常霸道的。他为了个人的幸福,不顾及别人的痛苦,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上课时,老师和我们讨论了一个问题:法老当初该不该建造金字2020塔?这个问题一出生,全班就沸腾起来,有的说该,因为如果没有金字2020塔,那就不会存有八大奇迹了;有的说不该,因为法老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如果仅是为了世界奇迹,那还不如没有;还有的人说该又不该,因为该是在需要八大奇迹,而不该则显现在那么多人付出的血汗,只是为了法老死后变成木乃伊的存放点。再说,胡夫金字2020塔还是空的,那不是让别人白死了吗?

埃及金字2020塔,你到底该不该建,该不该成为奇迹呢?


埃及的金字2020塔读后感(三)

故事是这样开始,法国考古学家在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金字2020塔里发现了宝藏,消息传到魔法学校里的三个学生和老师铅笔头、小铁皮还有博士爷爷那里,他们决定到埃及去旅游长长见识,消息传到海盗和间谍的耳中,他们想到埃及偷盗宝藏。

八个有不同特点的人乘上了海轮一起出发了,在海上让我认识了豪猪鱼、鹦鹉鱼、剑鱼、神仙鱼、蝴蝶鱼等鱼类的特点。增长了不少的海洋知识。

到了埃及他们碰到了玩蛇者和女巫师,让我见识了埃及的民俗 风情。

到了金字2020塔下,让我知道了世界上最大的胡夫金字2020塔是五千年前10万奴隶化了20年建好,花了10年铺路,总重量近700万吨。

作者用海盗和间谍闯陷阱的过程,描写了金字2020塔的机关重重,金字2020塔的内部结构,法老的宝藏和木乃伊,读起来扣人心弦。

最后特别是小铁皮的那惊险一跳,把偷盗宝藏追回情节,以及对海盗和间谍的宽容,读起来印象很深。

如果我能像铅笔头那样画什么是什么的话,那我就可以画一架飞机,把衣物和书籍送给玉树的小朋友,如果我能像小铁皮人那样想什么就能制造什么的话,我会造一个高层体育场送给那些喜欢运动的小朋友免费锻炼,如果我身边有个无所不知的博士爷爷的话,我会把他的知识记下来,让小伙伴们知道。那该多好啊!

我想总有那么一天,我会到《金字2020塔之国》埃及去看一看,亲眼看看金字2020塔,亲身去探测金字2020塔的奥秘。

《全球通史》第3章读后感1000字


第3章 最初的欧亚大陆文明 (p55页)

1.文明的特征:城市中心,国家权力机构,艺术、科学的专业划分,阶级的产生,权贵和平民阶层。

2.文明产生的原因:人口急剧增长是直接原因。生产力的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了文明的产生。

3.文明带来的必然后果:不平等出现,阶级的产生。

古典文明产生于公元前3500年至1500年,公元前3500年,最早的文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相当于今天伊拉克的南部地区。

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最晚的一个,起源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那个时候正好是中国的夏商朝代。为什么中国人一直以古文明而骄傲,而其他三个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印度,似乎没有这般强烈。对印度人的态度不是很了解,这个需要以后来讨论。

易中天的一个视频演讲中,他提到中华人都有一个遥远的中华梦,似乎认为中华民族曾经是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的民族,现在虽然落后了,依然想复兴昔日的民族之光,以至于沉浸于往昔而难以自拔吧。

原始部落的平等关系,大多建立在血亲关系上,文明产生后人与人关系变成了纳贡的关系。权贵阶层,拥有几乎所有土地财富资源,农民比部落时期要更加辛苦的劳作才能勉强度日。

在俄国沙皇统治时期,贵族在乡间别墅,配有300~800个仆人,这些仆人可以被任意出售,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广告牌:本人有意出售桌布,还有两个受过训练的女孩和一个农夫。在中国引以为荣的强大汉朝,公元一世纪,一位观察家写道:一个农民的双腿像烧过的碳棒,后背结满了盐痂,皮肤像锥紫都刺不穿的皮革,拖着扭曲的脚掌蹒跚前行。

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巨大差异,即便到今天也存在,1984年12月,英国卫生部在报告中称:在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以一个体力劳动者为户主的家庭成员,平均身高要明显低于,非体力劳动者家庭的成员。

在两性关系上的不平等,由于劳动强度的大大增加,妇女已无法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被迫待在家里主持内政,从而与社会逐步脱节,变成不重要的地位。

在男尊女卑的数千年历史中,也偶尔产生了几位非凡的女性,比如古埃及女王克里奥佩特拉迷倒了罗马的凯撒和安东尼,阿斯帕西娅迷住了希腊的伯里克利,拜占庭帝国第1位女王艾琳皇后,唐朝的武则天,中国第1位真正意义上的女皇。虽然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显赫的名声,但对女性的地位并没有改善多少。直到20世纪下半叶,女性的地位才得到明显的改变。这种不平等地位的改善,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技术的进步,似乎越来越明显,而在人口持续增长和文明深度发展的今天,是否会打破文明产生时带来的不平等,还是有待观察的。

我们希望深度文明,能够重新带给我们平等从而打破文明的魔咒。

下面是公元3000年前,埃及一位父亲送儿子上学时说的话:

学习写字要用心,学会了,什么重活都可以甩得远远的,还能当名气很大的官,书吏是不用干体力活的,却能指挥别人。

我亲眼见过在炉边干活的金属制造工,10个手指就像鳄鱼爪子,身上的臭味比鱼卵还难闻。种田的,一年四季只有一套衣服,嗓子粗哑的像老鸦叫,10个手指从来不得闲,两条胳膊让风吹得干瘦如柴。他休息的地方是烂泥地。

用心学习吧儿子,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和学习相比的,在校学习一天,得到的好处一辈子也享用不尽。

而在当下,我们依然还是要像3000年前的这位父亲说的话去做。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全球通史》读后感6篇


全球通史读后感

参考读后感一:

《全球通史》读后感

在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状况:即农村的孩子数理化方面的成绩要优于文史方面。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的孩子不善于领悟文科课程,更善于领悟理科课程,因此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大部分农村来的孩子都选取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个。咱们村与我同一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个,无一例外都选取了理科。事实上,咱们高一的时候文科课程的成绩也确实一般,根本没有办法与城里的学生竞争,选取理科也就应是十分明智的决定。直到前一段时刻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识地认为我不是学文史哲的料。尤其是历史,在此之前我始终觉得这个东西十分枯燥无味。

然而,《全球通史》却完全改变了我这种十分幼稚的想法,我认为农村的孩子文科成绩不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中学教育不重视文史教育,这是一种误导;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传统的历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逻辑阐释。农村的孩子从小理解重理轻文的思想,习惯于逻辑推理的方法,因此在遇到一些缺乏逻辑的教材时,不免产生厌烦失掉本应有的兴趣。然而真正的历史远非如此,例如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的兴替,并不是下一个王朝拥有比上一个王朝更先进的制度,而是正因旧有的王朝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即意味着人均资源会不断的下降,由于缺乏技术进步,人们的收入也会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最终会迫使人们的生活维持在生存水平状态。此时如果再有贪污腐败乱臣贼子,再加上天灾人祸外邦入侵,内忧外患之下邦国必然分崩离析。当然,多数状况下历史并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释,历史更不是要告诉你鸦片战争爆发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释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为什么鸦片战争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为什么不是更晚的一个世纪。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甚至遭到各国的唾弃。然而自汉以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睐,并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

最重要的思想,以至于有人将其称之为儒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并列,为影响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北欧,为什么没有在更早的一个世纪发生,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希腊、印度、中国这些礼貌古国发生?这才是历史!

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块资料,其背后的逻辑则更加重要。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礼貌古国希腊、印度和中国,从文化、种族、制度等等不一样的角度来解释,这诚然是有必须道理的,但这些因素却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或更晚的一个世纪发生。也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非洲为什么落后,利用两百多年前的奴隶贸易与非洲此刻的人均收入做回归分析,遗憾的是这可能是错误的,正因工业革命促使宗主国向殖民地不断的掠夺资源、并限制殖民地的工业发展,而影响最深的往往都是这些主要的奴隶输出国,正因这些国家最初都是收入相对较高、且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国家,他们的资源和地理条件都相对较好,进而成为欧洲国家掠夺的对象。尽管分析者使用了工具变量,但这种变量更多的可能是制度的替代。在所有的这些解释中,经济似乎只能扮演一个无足轻重的主角。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具有连续文化的国家,咱们的科举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比西方世界早了一千多年,咱们的社会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只是在中世纪以后才开始逐渐落后的,算上公元前的发展咱们整整领先了近两千年。尽管咱们此刻处于落后地位,但中华民族仍然是一个十分值得骄傲的名族。咱们近代发展落后是正因咱们的国家与世隔绝,缺乏交流竞争。但是咱们此刻改革开放了,与世界各国都在从事各方面的合作交流。西方的很多制度固然可取,但也不必完全照搬照抄,什么都领悟西方的。中华民族不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丧失自我,咱们务必持续自我的特色,文化多元和文化差异才是创新的源泉。中国坚持走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这不是喊口号向国家献媚阿谀奉承之类的观点,而是从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的。当年,毛主席正是正因没有对苏联模式照搬照抄,没有完全采取共产国际的那套做法,才成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贫农是革命的先锋,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全球通史》)

最后,《全球通史》虽然是关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但作者也不忘将各国文化习俗进行比较,在谈到各国对女性地位的歧视时,他透过举例来反映当时的女性地位。例如,在德国,基督教新教的创始人之一路德认为,男生的臀部瘦小,因此就应在外从事生产活动,女生的臀部肥大,因此就应待在家里,生儿育女。在中国,人们要求女生裹脚是为了防止她们出远门;在印度,丈夫过世之后,女生在丈夫的灵前自焚是一种十分高的荣誉等等。总之,更多更详细更精彩的资料,请大家自我到《全球通史》中去发掘。

参考读后感二: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一样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礼貌、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归纳性的阐释。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当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我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便有了下方的几点读后感。

一、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礼貌、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构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我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我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此刻咱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越来越构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咱们看到此刻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咱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咱们在比较1500年以前的历史个性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向到这天咱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咱们反思自我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咱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咱们对这一理论的明白是否有点夸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对中国的说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咱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咱们所称的五千年礼貌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咱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这是一个颇为搞笑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咱们屈从地去挖掘咱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我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咱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难道美国会正因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咱们对本身历史的研究不就应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我值得自豪的历史。时刻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过去。民族、国家乃至于咱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刻来衡量的。美国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还不是生机勃勃,照样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记开始讲述1500年以后的中国:咱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是最好的。咱们承认,咱们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谁能说证明自我的民族自我的国家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最好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及此刻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期望中孕育着危险,完美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最高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武器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在人类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我。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

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咱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我的坟墓吗?咱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咱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性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因此即使咱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咱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忙咱们认清此刻,以及完美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此刻的一切。

参考读后感三:

《全球通史》读后感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齐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发奋就一向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咱们能够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礼貌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我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齐。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基督教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礼貌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但丁(1265―1321年)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架设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桥梁。在但丁眼中,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由各个国家和民族所组成;世界历史是人类智力潜力不断开掘发展和人类文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文化繁荣昌盛和人们过着自由的愉悦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人文主义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腊时期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致力于记载和探索人类本身的活动,从而揭开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序幕。鲍杜安的《世界史的结构》,让。波丹的《易于明白历史的方法》,凯勒尔的《古代。中世纪和新时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编年史》这些著作都表现了文艺复新时期西方史学逐步摆脱上帝神学思想的干扰,而以哲学的烛光来直视人类本身,即从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状况来说明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绪埃的《世界通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著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近代好处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以基督教礼貌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建立起以人类礼貌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运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礼貌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伏尔泰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某种好处上来说,当代国际史学界提出的研究总体史或全球史的口号,实际上是启蒙时代编史传统的复兴。近代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礼貌。经济与资本主义》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国际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新的世界史体系著作都是对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种回响。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欧的急速进步冲昏了西方人的头脑,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大肆宣扬西欧诸民族地域人种的优越,把西欧一隅的进步视为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构成了一种典型的西欧中心论。在当代,运用全球观点来撰写世界史已成为当代西方多数历史学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1945年以来,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阶段,英国当代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运用全球观点来研究和撰写世界通史。他撰写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为咱们带给了一种合乎生活的全球历史观!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正是从严峻的社会现实和虚假的社会现象之间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灾难中。开始从历史中寻求原因,由此树立其思考和改变现实的历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为了把历史当作一种文化装饰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从他的《全球通史》中能够看到当前的全球社会充满着无数矛盾,各种问题严重困扰着全球所有的社会,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世界史研究愈显重要了。当代社会这种变革的根源是历史上长久存在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时刻滞差,它造成了几千年以来世界历史上众多的苦难和暴行以及当前人类的困境;在世界历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创造性成就都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而互相了解这些财富有助于推动各个社会的进步;人类因面临共同的问题和前景而需要开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认识社会变革的根源,取得各社会互相了解,开展全球合作,务必建立一种全球历史观!

自1945年以来,第三世界作为内部存在很大差别的国家类型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诺斯把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全球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认识第三世界整体史和全球史。当前咱们所关注的就应是怎样样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冷战引起的世界变化一样,当今世界的诸如生态失横。资源枯竭。全球的核毁灭威胁,使更进一步思考整个人类命运的全球史成为必需。这种全球史的探讨是对人类进化越来越由自我决定的这天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与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资料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因此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正因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联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刻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完美的前景服务。从某种好处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此刻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透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1:人类社会群体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综观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

2: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对历史的考察,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使人们更加了解这天的人类社会,更有助于把握未来。诸如古希腊时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希腊流给人类的光辉遗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的社会。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3: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目前,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了广岛。博帕尔。切尔诺贝利等灾难,而更急迫。更潜在的灾难则是毁灭性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灭绝。当前咱们的任务应当是促成技术的使用,给大多数人都带来好处,从而增加咱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咱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运用技术来控制大自然的种种灾害,如何发展技术来滋养咱们生存的地球。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领悟并且务必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咱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参考读后感四:

掩卷而思,《全球通史》给我留下了三点深刻的印象:

一、以全球史观统领世界史。咱们的教科书大多数陈述历史事实,说各方的观点,是普及性的读物;而《全球通史》则是史实与理论结合,史实归顺了作者的史观,是专业性的读物,同时又不艰深晦涩,稍加明白即可读懂。我平时上课所讲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还有中国史、英国史、美国史、法国史、德国史、俄国史,能够说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但在作者笔下,以公元1500年为界统一了起来,就连1500年以前孤立的世界各地,也能够整理出古典礼貌、中世纪礼貌这样的共性,作者的功力着实令人佩服!

二、中国的地位何其小,不应再自高自大。咱们教科书上从没有说,人类可能发源于非洲,再到中东,从而扩散到全世界。两河流域出现礼貌是约公元前3500年,埃及约公元前3000年,印度约公元前2500年,中国约公元前1500年。中国在四大礼貌中是最迟的。作者不承认咱们的夏朝,他把商朝作为开端。是的,咱们要摆的是证据,拿不出证据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就算承认咱们是最迟的,也没有什么丢脸的。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总是拿一些没有实际好处的过去的辉煌来炫耀。我一向告诉学生,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要钟爱咱们的国家;殊不知爱国也要理性,敝帚自珍令咱们心灵封闭,承认自我落后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继续向人家领悟,才是理性的爱国。我想起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回顾起来,咱们除了向世界展示四大发明这一点外,咱们还有什么东西拿得出手。不问历史问现实,中国社会目前的现状,依然有许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实问题等着咱们去解答,整天陶醉于并不悠久的历史传统上以前的小辉煌,又有什么好处呢?

三、可叹伊斯兰礼貌以前的辉煌!在中世纪,穆斯林礼貌以前横跨欧亚,控制着以中东为中心的大陆,代表着当时最顶尖的水平,印度、波斯、阿拉伯半岛、埃及、奥斯曼帝国,地跨三大洲。大学时期,我的室友阿芳对伊斯兰教突发兴趣,她用了一个学期左右的时刻,专门研究这一主题,写出了一篇论文,得到老师的嘉奖。当时的我,很佩服她的钻研精神,感觉伊斯兰教就算是三大宗教之一,就算影响挺深远,毕竟离咱们很遥远。看了《全球通史》之后,我也对伊斯兰礼貌心生敬畏和佩服,对礼貌的尊重,对信仰的明白,对历史的反思,将指导咱们更好地去看待这天所发生的新闻事件,以做出适宜的反应。

是的,这个暑假对我来说,是收获颇丰的,是好处深刻的,也是宁静深思的。感谢《全球通史》,感谢这难得的精心读书的机会!

参考读后感五:

全球通史读后感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向都有历史课。学过中国古代史、近代史、政治思想史、文化史、法制史,世界史的课程从小学到大学似乎也没有间断过。但一向以来都未能构成一个人类历史的全景图。中国史里无世界,世界史里无中国。不知道秦皇汉武与何人欧洲何人并立于世,不知道中国与世界何时开始的。最近阅读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算是稍稍弥补了以往的疑惑。

随着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世界才开始成为一个世界。人类诸种族的混合必然伴随着动植物的相应混合,这天,全球范围内人类之间,动物之间和植物之间的混合仍在继续。能够想象,地球上的人种终将混同。不一样人种之间的精子与卵子并不拒绝合作,正如酒精与水倒在一齐变成你仲有无我中有你的混合物,所差的只是时刻问题。

最初国际性的竞争舞台是此刻的中东地区,四大礼貌中的埃及印度巴比伦,兴衰轮替是历史的必然,人无百日旺花无百日红,还没有那个王朝能够维持百年霸权。此刻的老大美国1914年也才刚刚有力量趁着欧洲内讧,扎紧自我的篱笆。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是他之后居上,其中有没有规律?

从发现新大陆开始,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世界史。最初的引领者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与葡萄牙。他们透过对美洲大陆的掠夺和透过新航路与东方的贸易中得到超多财富,由于长期的宗教战争,国立衰败。由于超多财富流入,导致国内物价大涨,产品没有竞争力,因此工业得不到发展。最终被西北欧的荷兰、英国控制了经济命脉。并在其国力衰败之后,代替了其对海上航线的垄断。

趁着欧洲大陆之间的攻伐不断,闷声大发财的英国之后居上。一方面内部工业革命带给了工业基础,另一方面,海外殖民的竞争中取得较大优势,成为日不落帝国,也把英语这个岛国方言推上世界第一语言的宝座。当时世界发展的发动机无疑是欧洲,欧洲对待世界其他地区的手段是赤裸裸的掠夺。

应对欧洲的霸权,正如作者归纳的那样,有两种反应:第一种割裂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找安慰,回到完美的从前。第二种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东西,向西方领悟,与西方战斗。恰好是清王朝与日本的写照。

恰如英国趁着欧洲大陆忙于战争,发展壮大。美国趁着英国陷入欧洲大陆的战火,取得独立,获得壮大。美国何以取得世界霸权?不是这只瞎猫碰到了欧洲内战的死耗子这么简单。美国在欧洲革命的基础上,建立了全新的政治制度,在新教基础上构成以个体自由为中心的社会伦理。他脱胎于欧洲,并战胜了欧洲。

这天的世界,远未到达大同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中国目前远难谈得上乐观。是躲在传统的幻想中寻找安慰,还是向西方领悟,与西方战斗,答案似乎不难明白,实施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

参考读后感六:

全球通史读后感

斯塔夫运用新的史观全球史观对史前到二十一世纪礼貌进行了简要的概括的分析,这种做法一改当时西方中心论的学术理念,采用汤因比礼貌模式论的方法,以礼貌为历史单位。语言通俗,平易近人,它虽然是一部历史,但将历史与当前现实结合在一齐,使读者阅读起来更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利于咱们把握现实与历史的关联,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这天,全球霸权,恐怖主义,仍然气焰嚣张。它对咱们对咱们如何应对和分析带给了一个视角。其次作者立足整体,把眼界扩展到全世界,抛弃国别史来编纂世界史的传统。

第一编着重讲述史前史,为读者详细的展现了史前人类的生活面貌,以采集和打猎为主的原始人类逐渐被农业礼貌所代替,作者留下许多悬念,主要归根于史前史离人类太遥远再加上自身知识的局限,很多知识不能盖棺定论,需要读者自我来分析发现。

第二编中作者超多讲述欧亚礼貌,斯塔夫先对欧亚大陆作了整体分析之后对希腊罗马礼貌印度礼貌华夏礼貌进行说明。然而详略不当只对希腊罗马礼貌进行了详细概括,分期相对明确,但对大河礼貌简略的分析,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流域,中国的分期却相对模糊。可能作者尚未完全摆脱西方中心论的观点,或者不太重视这段礼貌吧。第三编中斯塔夫对欧亚中世纪礼貌做了阐述。伊斯兰教,突厥和蒙古人的远征,拜占庭礼貌和儒家礼貌。这一时期在作者眼里只有西方礼貌在向近代化转变。其他礼貌要么停滞不前,要么被征服。例如伊斯兰教的传播较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较为温和,他们在征服其他弱小民族时,往往与当地土著人通婚,较为礼貌的传播伊斯兰教礼貌。而在对印度的征服,三次征服相距时刻过长,且碍于印度众多的人口以及印度教在印度的影响,伊斯兰教在北印度和南印度传播甚微。只有少数种姓低劣的人群选取皈依伊斯兰教。而像苏莱曼这样的君主则透过暴力征服建立起里庞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从而促进了欧亚之间的联系。而中国受儒家礼貌影响,加上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的政治文化相对稳定且越趋保守,这就是中国和伊斯兰礼貌一样趋于土崩瓦解的原因,可能对于十六七世纪来说中国伊斯兰是影响世界

的大帝国但十八世纪的西方亦不容小觑。相对于中国,以前作为徒弟的日本虽然面临美国黑船事件的影响,但这很快推动了幕府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发展,主要日本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其他原因作者并未深加说明。

1500年以后,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生存空间的狭小,促使人类不断追求进步,新航路开辟,是世界的联系紧密起来,世界从孤立走向融合,西欧凭借强大的武力借助传播基督教开辟了1条条新航路。启蒙户外工业革命更是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500年以前所有的成就都没有这短小的历史进步的迅速。近代一次次的战争,人类在经历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竞争和综合国力充斥着这个社会。这就是西方中心论盛行的重要原因,但是咱们要学习并领悟反思,各国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忽视环境,拼命发展军费,是这个社会变得空前紧张,人类社会战争冲突不断,贪婪的欲望阻止了人类向前发展的正确轨道。物质第一和拜金主义享誉社会。人类的好奇心引发人们过多的欲望,地球村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人类在无休止的国际交流中进行了永无止境的争斗。然而事物具有两面性,斯塔夫意识到此刻众多的科学家都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期望中孕育着危险,完美中承载着毁灭。马克思主义事物都是有它的消亡历程中的,咱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也在挖掘自我的坟墓吗?对人类说认清此刻憧憬未来,过程远远比结果更重要,即使咱们正在走向毁灭。咱们也就应珍惜现有的一切。每个民族都有自我为之自豪的历史,时刻能说明什么呢?民族国家的

高下又岂能透过时刻来衡量啊?三百年历史的美国还不必须什么时候就灭亡呢?咱们的思想必须要经得住未来的考验。

《全球通史》读后感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起。”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基督教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但丁(1265—1321年)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架设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桥梁。在但丁眼中,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由各个国家和民族所组成;世界历史是人类智力潜力不断开掘发展和人类文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文化繁荣昌盛和人们过着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人文主义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腊时期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致力于记载和探索人类本身的活动,从而揭开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序幕。鲍杜安的《世界史的结构》,让.波丹的《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凯勒尔的《古代.中世纪和新时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编年史》……这些著作都表现了文艺复新时期西方史学逐步摆脱上帝神学思想的干扰,而以哲学的烛光来直视人类本身,即从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情况来说明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绪埃的《世界通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著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以基督教文明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建立起以人类文明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运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文明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伏尔泰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国际史学界提出的研究“总体史”或“全球史”的口号,实际上是启蒙时代编史传统的复兴。近代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 《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国际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新的世界史体系著作都是对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种回响。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欧的急速进步冲昏了西方人的头脑,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大肆宣扬西欧诸民族地域人种的优越,把西欧一隅的进步视为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西欧中心论。在当代,运用全球观点来撰写世界史已成为当代西方多数历史学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1945年以来,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阶段,英国当代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运用全球观点来研究和撰写世界通史。他撰写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合乎生活的全球历史观!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正是从严峻的社会现实和虚假的社会现象之间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灾难中。开始从历史中寻求原因,由此树立其思考和改变现实的历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为了把历史当作一种文化装饰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从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当前的全球社会充满着无数矛盾,各种问题严重困扰着全球所有的社会,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世界史研究愈显重要了。当代社会这种变革的根源是历史上长久存在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时间滞差,它造成了几千年以来世界历史上众多的苦难和暴行以及当前人类的困境;在世界历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创造性成就都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而互相了解这些财富有助于推动各个社会的进步;人类因面临共同的问题和前景而需要开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认识社会变革的根源,取得各社会互相了解,开展全球合作,必须建立一种全球历史观!

自1945年以来,第三世界作为内部存在很大差别的国家类型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诺斯把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全球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认识第三世界整体史和全球史。当前我们所关注的应该是怎么样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冷战”引起的世界变化一样,当今世界的诸如生态失横.资源枯竭.全球的核毁灭威胁,使更进一步思考整个人类命运的全球史成为必需。这种全球史的探讨是对人类进化越来越由自己决定的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与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1:人类社会群体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综观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

2: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对历史的考察,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使人们更加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更有助于把握未来。诸如古希腊时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希腊流给人类的光辉遗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的社会。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3: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目前,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了广岛.博帕尔.切尔诺贝利等灾难,而更急迫.更潜在的灾难则是毁灭性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灭绝。当前我们的任务应当是促成技术的使用,给大多数人都带来好处,从而增加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运用技术来控制大自然的种种灾害,如何发展技术来滋养我们生存的地球。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全球通史读后感收藏15篇


书籍是宝贵的财富,当读完关于教育与爱类型的书时,我懂得了关爱与宽容,在阅读作者的作品的过程中,我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很多人就想通过写一篇读后感的方式来表达自我,怎样写作品读后感才能体现内心感悟呢?经过收集并整理,读后感大全小编为你呈上全球通史读后感,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1】

读完《全球通史》这本书,感觉自己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世界史观。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从西方的角度带领我们漫游史前到21世纪的历史。虽然全书有很多西方的主观意识,但是不得不说这本书依然是现阶段最好的世界通史简介。

第一阶段,即从史前到公元元年。史前时期即原始社会时期,此时人类刚刚由猿人进化而来,已经可以使用工具。这个时期的世界地形已经完全成型了。人类,开始从黄河流域,两河流域等地区开始诞生。随后人们为了获得食物开始狩猎,采得食物,采集文化出现。随着食物的短缺原始人类开始聚集在一起生活,自此人类部落诞生,新石器时代到来。有了村庄和部落,人类开始长时间的定居在一个地方,但是原始的采集与狩猎满足不了因为定居而大大增长的人口。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可是限制于生产力,不能够在一个地方一直耕作,刀耕火种的方式在部落中被广泛应用。这样便在人口的不断迁移中传播农业,发现各种各样的种植物。扩大生产,人口也得到了极大的增长这是最初的部落文化。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转动,文明之火出现了。公元3500年左右,在两河流域一个部落完成了从石器时代部落文化到文明的转变。城市中心,制度,文字,社会阶级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标志。在文明条件下,人类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各种新的生产技术的出现,灌溉技术,冶金技术,风力,水力的利用,车轮的出现文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被称作古典文明,即我们所知的四大文明古国。这些古典文明国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之后,他们便不在满足自身范围的地方?开始向外探索,这样丝绸之路出现,各个文明古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商业上的,文化上的交流。例如佛教便是在这一时期从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前三千年,人类社会的大体已经形成了,国家,制度,文化,宗教都已经诞生了,这是人类从野蛮到开化的一次飞跃。这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在人口对技术与制度的推动,技术和制度对人口的反作用下。我们的文明之花得到了绽放。

这里便有了一个问题。便是人类社会文明之火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什么。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认为生产力的进步是第一要素。没错!在人类文明极其完善的今天,生产力的确是第一要素。但是在古典时代,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影响社会进步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以狩猎为生,为什么会变成以种植为主的生活方式。并不是生产力的原因,而是人口的增长。因为在狩猎情况下人们需要频繁的不定期的迁移到别的地方。可是在人口太多的情况下,频繁的迁移是不可能,并且随着迁移,人们来到了一个新的地域,哪里没有足够的猎物,只有平原河流。气候的变化也是一个原因。人们只能被迫定居在一个地方,并发展起来农业,这样在河流地区,由于良好的气候调节,种植业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这样人口进一步增长,不得不去开垦更多的荒地,地域的扩大导致城市的出现。

人口的增长导致社会制度的恶化,管理者随之诞生,制度随之孕育,国家出现。文明之火被点燃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下一个阶段。即公元前一千年的时间段,我将其称作统一联合阶段。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2】

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其实他的作品还远不止这一部,他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可惜的是,这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于xx年3月23日在美国加拉荷尼亚去世,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后的版本。

《全球通史》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

这部书包含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对著名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DD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改革DD的忧虑与警示。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们自己这一代人是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的,我们也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里。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这后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世界地图上欧洲殖民帝国的消失就证明了这一点。地图上许多地方的名字和颜色都发生了剧烈变动,从而显示出20世纪中叶涌现出来的这个新世界。

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随着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世界却已经完成了其从旧到新的转变。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这部《世界通史》时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国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整个世界从古至今的每一幅过往的画面。是呀,人类总是要向前看的,不能总在打破一种桎梏而进入另一种桎梏,而是要超越这些桎梏,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之上。感谢作者,也许一部书的价值不在于他在学术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于他也许会影响某个读者的生活态度,进而可能影响读者的一生。

向已故的一位历史学巨匠,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致敬!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3】

《全球通史》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

这部书包含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对著名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改革——的忧虑与警示。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们自己这一代人是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的,我们也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里。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这后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世界地图上欧洲殖民帝国的消失就证明了这一点。地图上许多地方的名字和颜色都发生了剧烈变动,从而显示出20世纪中叶涌现出来的这个新世界。

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随着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世界却已经完成了其从旧到新的转变。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这部《世界通史》时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国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整个世界从古至今的每一幅过往的画面。是呀,人类总是要向前看的,不能总在打破一种桎梏而进入另一种桎梏,而是要超越这些桎梏,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之上。

感谢作者,也许一部书的价值不在于他在学术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于他也许会影响某个读者的生活态度,进而可能影响读者的一生。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4】

读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感触颇深。过去我们的历史教育塑就了我们狭隘的民族主义历史观,这种历史观让我们产生夜郎自大的感觉,对我们是有害的。如果我们要想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要想开拓未来的全球市场,读一读《全球通史》是有好处的,它会让我们具备全球视野,更加客观的看待自己和未来的发展。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起。”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在批判博绪埃的《世界通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著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建立起以人类文明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运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文明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作者在本书中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本书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5】

通过读全球通史这一本书,让我对西方文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也有了深刻的反思。在16世纪之前东方的文明在全世界一直处于主导的地位,在16世纪之后西方的文明赶超了东方的文明领先于东方的文明。西方的文明开始不断发展始于古希腊时期由于当时的古希腊是由许多联邦组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因此在政治、建筑、艺术、哲学等方面都有了许多新的表现,人们开始有了自然观念与证明思想。之后经历希波战争,古希腊形成了特殊的地理环境,从而使得古希腊的文化、商业、政治发展了起来,社会的发展使人们有时间开始关注自然,关注民主思想,关注自然科学。因此当时产生了一大批自然哲学家,具有代表性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人,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认知各有己见,这使得西方对自然科学方面的认知远超于东方,这也是西方文明能超越东方的根本所在,西方人在不断的追求事物的本源究竟是什么。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水,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德默克里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原子,可以看出西方在不断的研究外在的事物外求中包含科学与技术,而东方在当时在研究内在,东方讲究修身例如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并没有继续追求新事物而是事事从自身出发,因此在当时西方的科学文明得以快速发展。

之后罗马帝国崛起后,在前期依然继承着古希腊的学术传统,但在罗马帝国的后期希腊学术传统极速衰落,这主要因为受到蛮族人物的入侵和__的冲击。古希腊自然哲学进入到了波斯王朝,逐渐被地中海世界忘记,之后又进入到阿拉伯。进入百年翻译运动时期,古希腊的学术自然科学又重新崛起,同时中国的造纸术也大大的促进了翻译运动的进行,以及阿拉伯帝国的文化传播,使得阿拉伯科学在世界上都处于先进水平。但在12—13世纪阿拉伯科学中心的地位被欧洲拉丁世界逐渐取代了。之后出现的欧洲翻译运动、大学的建立与经院哲学的形成、中世纪后期拉丁科学的发展,促使了以阿拉伯科学作为桥梁,将希腊科学与欧洲科学进行融合,完成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西方不仅仅追求外求,同时也开始追求内求。欧洲的文艺复兴带动西方文明朝更加科学与完善的方向去发展。

西方文明的崛起是源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同我们一同存在。可见外在的修为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对自然科学的追求。纵观全球通史看出,我们只追求外求而不追求内求会造成战争,而只追求内求而不追求外求会造成自然科学的落后。当下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是在兼顾内求与外求,因此当下全球文明都在朝同一个方向发展,从而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历史的发展是在给予我们的最好的教科书,他指引我们不断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6】

二十四个小时,终于在春节的列车上读完了这本大部头。本来想给一星,但考虑到确实也有收获,因此打了两星。谈一下感受,供后续的读者判断是否要读:

本书自始至终(52章里至少有50章)都充斥着作者溢于言表的“欧洲中心论”思想。这体现为两方面:其一是内容以欧洲为主(其他文明甚至都不能称之“为辅”,更贴切的应该叫“点缀”);其二是思想的欧洲优位。具体而言,你将在本书中看到希腊罗马演化的细节,却连中国印度发展的轮廓也看不到;而作者频频使用的“亚洲的欧洲化”、“中国的欧洲化”等表述,足见欧洲中心论已经从内容到思想贯穿本书了。

读毕之后,能感受到作者企图摆脱国家、个人与时代的束缚,想要以文明作为行文的线索来串联整个人类历史。然而事实上写着写着,你会发现本书中没有四大文明,只有希腊罗马文明及其演化而来的欧洲文明这一种文明。同时,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这种文明的深切喜爱,以及对破坏这种文明的人的憎恶,对这种历史阶段的惋惜。

另外,作者的语言方面个人主观色彩太浓,常常出现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讥讽嘲笑,非常不适。(例如“卑鄙的罗伯斯庇尔”、“狂妄的中国官员(林则徐)”等等)

最后一点,本书的几大部分之间有种错落感:在古代史部分,欧洲中心主义至多只是让人感觉不能苟同,但不至于影响阅读;在近代史部分,对欧洲的无条件颂扬一旦结合起当时殖民的暴行与侵略,简直令人感到发指,几近摔书;在现代史部分,突然又话锋一转,善恶正邪有了理性的描述,甚至在最后几章有了一种人类的视角。如此三部分,让人读的有些难以消化,胃口不适。

总评:没有历史基础的朋友不建议读本书,因为本书中很多偏颇之处可能会让您树立错误的历史观;对欧洲史比较熟悉的朋友同样不建议读本书,因为99%都是在复读您看过的东西;唯独对欧洲历史有一点脉络和印象,且有自己的历史观、能够容忍欧洲中心论的读者,可以试试本书,一方面可以细化欧洲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可以在读本书的过程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自行查找资料从而在书外收获更多。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7】

最近在读《全球通史》,还没读完,因为这本书很厚,十六开的纸有上千页吧,我只读到中世纪。不过也从中发现了点道理,跟各位分享一下。

首先,我想讲一下我对进化论的观点。很多质疑进化论的人提出的疑问是为什么现在的猴子没有进化成人。我的观点是,其实进化一直都没有停歇过,史前是这样,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我们人类在变化着,从身体素质、智力等方面都在变化着。与此同时,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也在变化着,有的物种要灭绝,有的物种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之所以用变化这个词,是因为现在很难说这种变化是好还是坏,最终会是发展还是堕落。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达尔文对物种进化的看法。人类的发展也适用于这种变化。史前人类其实是有四种人:印欧人、蒙古种人、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当时他们还都是原始人,过着采集食物的生活,被称为食物采集者全球通史的读后感(4篇)全球通史的读后感(4篇)。但是,他们采集食物的效率是不一样的,印欧人和蒙古种人的效率更高,能够获得更多的食物,因此也就有能力向外拓展。而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效率低。这种差别的结果就是现在世界上存在极少数的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绝大部分人为印欧人和蒙古种人。我们中国人就是蒙古种人的分支。

生产效率导致人类进化这种观点在我国历史教育中很少被提到,在封建社会朝代更迭中更是鲜见。绝多部分史书说一个朝代的灭亡是君主失德,失去了上天的庇护。这种论调,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回避了发展经济这个主题。朝代更迭的真实原因是经济,而不是道德。每个朝代建立后经过一定时间的稳定,官员数量会大幅增加,这意味着国家开支会大幅增加,而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民,这时农民作为主要生产者需要缴纳的赋税也会提高。这种情况下,农民的通常做法是把地卖给有钱人,自己只负责耕种,缴纳租子。而这种方法也只是暂时缓解了农民的压力,随着国家需要的收入增加,封建社会生产效率并没有发生过突增,因此最终转化到农民身上的压力并没有实质减少。于是,我国历史上反复上演的农民起义就如海浪般一浪高过一浪。

读《全球通史》的另一感受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我们现在经常会看到欧美的富豪捐出自己的家产成立基金会或者捐给其他基金会,他们关注贫困人口、关注艾滋病以及环境问题。这种现象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公益的发展,使很多因历史原因致富的企业家关注社会公益。但是我想说的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争强好胜是他们的本性,这一点比我们东方人要强烈很多。欧洲并不是物产富饶的地方,而且欧洲大陆上的民族并不少。因此,中世纪的时候,我们看到欧洲是一片混乱的景象全球通史的读后感(4篇)作文

突厥人、日耳曼人、维京人、高卢人等等为了争夺土地混战不休,这种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欧洲人怎么可能是乐善好施、一副菩萨心肠。所以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才会从他们嘴中说出来,所以在本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他们会偷偷修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欧洲人并不值得信赖,当然还有美国人。所以,我说这些的目的,是希望很多人不要一谈到西方人就讲他们有多好,充满了尊敬。他们在历史很长时间里都是人渣。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8】

《全球通史》这本书的难度和厚度让我伤透了脑筋,但也让我受益匪浅。懂得了读书真正的奥秘所在。

全球通史分为上下两册,两册共110多万字,刚开始看的时候因难度不由得一目十行。一心想着快快的读完,但越往后读我就越觉得读好书不应该是这样的,我要从这本书中得到知识和感悟,之后重读这本书时,态度便有了变化。为了能留下自身的感悟和思考,我也不能被动式的读书,只是在意语言的有趣,对感兴趣的部分就认真读,陌生的、难理解的就一目十行,必须得在仔细的思考中完成阅读。

在这种有思考的读书中,我的读书速度虽然变慢了,但是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量变转为质变,我也定下了目标,在看完这本书之后一定要写感想。

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声称,要“站在月球上来审视人类史“这在我理解便是,用更广阔的视角来审查历史,这种大格局的观念可以令你的眼界开阔,更可以比他人更深一层。

“社会变革滞后于技术变革一直是人类许多灾难的根源“这是作者全书都在声明的观点,那是因为一但人类有了超越伦理道德的武器,便会将伦理道德置之一旁,从而发生暴力冲突等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两者的不匹配才是导致人类灾难的原因,这不也正说明了从技术大爆炸开始几百年的时间,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着全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灾难性的事件。而在人类的文明史之中,这反而是技术人文大爆发的时代。

其次作者认为,“蛮族入侵的毁灭性冲击是形成东西方差异的原因,蛮族入侵一直是各个文明挥之不去的梦魇,蛮族与文明种族实际上便是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两者互相斗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斗争融合,最终塑造了帝国文明的气质。举个例子就像是中国,中国各个帝国走到了末期的时候,不是农民起义将帝国搞得千疮百孔,最终由游牧民族将帝国摧毁,就是游牧民族以绝对的优势将帝国摧毁。随后当游牧民族堕落时,农业文明便会来一次漂亮的反击,重新统一中原,因此会在竞争之中不断进步,但是西方却不堪满族进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失去了传统文化,成为导致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之一。

对于中国肯定不少人想要了解,全球通史作者提到:“中国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这一点可以从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唯一的在所有历史阶段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因为地理位置较为封闭,文化更是统一。且具有早熟的特性,要知道中国在秦朝时就实现了文字的统一,而印度文明的文字统一则是英国人入侵后才逐渐开始的,虽然是一个极端但中国文字的同意是十分早的。但早熟便会早衰,因此才导致了清朝的屈辱史。接着中国的结构是中央集权,自然导致了一个统一的政体,使得文明以一个相同的姿态连续不断。

这就是我对全球通史的一些体会。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9】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一样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礼貌、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归纳性的阐释。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当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我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便有了下方的几点读后感。

一、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礼貌、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构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我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我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此刻咱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越来越构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咱们看到此刻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咱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咱们在比较1500年以前的历史个性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向到这天咱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咱们反思自我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咱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咱们对这一理论的明白是否有点夸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对中国的说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咱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咱们所称的“五千年礼貌”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咱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这是一个颇为搞笑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咱们屈从地去挖掘咱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我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咱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难道美国会正因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咱们对本身历史的研究不就应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我值得自豪的历史。时刻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过去。民族、国家乃至于咱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刻来衡量的。美国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还不是生机勃勃,照样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记开始讲述1500年以后的中国:“咱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是最好的。”咱们承认,咱们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谁能说证明自我的民族自我的国家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最好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及此刻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期望中孕育着危险,完美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最高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武器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在人类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我。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

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咱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我的坟墓吗?咱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咱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性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因此即使咱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咱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忙咱们认清此刻,以及完美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此刻的一切。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10】

一直都知道读史可修身知史可养德。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二十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人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发展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这也是一个让人类悲痛的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恐怖主义宗教矛盾……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意义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实践和机制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性质有效的抛弃那些不合适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也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本书才有了这个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这一在评价的过程从而实现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抛弃他所反对的“卑微目的”。

记得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11】

全球通史之历史对今天的启示读后感1500字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此为历史等社会人文学科热点讨论的问题。在《全球通史》中作者提到1971年,全世界都已经发现了塔萨代人。这一感到惊奇和兴奋的发现对于解释上述问题有帮助。书中讲到塔萨代人的相处。他们过着几乎完全相同的生活。他们根本就没有武器。战争这样的十词语与他们毫无关系。其自从与外界接触后,他们采用了菠萝刀。但是他们拒绝使用矛和弓箭,因为他们不能运用这些武器。他们具有平等的观念。在群体中,所有成员中分配自己采集来的所有食物。塔萨代人的这种生活真实性,有人表示怀疑,有人提供辩护。不幸的是,所有的塔萨代人在已经知道的同时。人们又在新几内亚发现了另一个有30人的小群体,即分途人,这个部落的人都是凶暴的武士,他们不断的用弓箭进行战斗。历史上类似的矛盾现象,在美洲印第安人中间也出现过。科曼奇人和阿帕契人将他们的孩子培养成战士,但另外一拨人去培养他们孩子过和平的生活。而且至今仍存在这样培养人的状况。

上述情况对我们认识人性的本质究竟有着怎样的启示呢?历史记载表明,人类生来既不爱好和平,也不喜欢战争,既不倾向合作,也不倾向侵略,决定人类行为的不是他们的基因,而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教给他们的行事方法。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单独就这一问题专门进行过研究。他得出结论说,人性是一种巨大的潜在性或因社会影响而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侵略性不是人类与与生俱来的或不可变更的特性,而是一种鼓励侵略的社会环境的产物,“人性”问题,对我们大家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战争变的更加致命,同时也更频繁。在包括人类历史大部分时期的旧石器时代战争并不多见。小型的食物采集者群体只能占用那么大的地盘,占领相邻部落的地盘,对他们来说并无多大用处,事实上,他们很可能在战争中失去一切。因为那时全球的人类少得可怜。血腥的战争极可能毁灭整个人类。小猴子只需要完全依赖父母一年就可以独立生活。而人类需要长达六到八年的年时间。族群中的合作体系能给能给小孩提供必要的食物和保护。从而,更好的保证他们在漫长的依赖期中盛传生存。简而言之,在旧石器时代的几百万年中,乐意合作的血亲社会之所以能占上风就因为,他们十分适合人类智这个物种的生存。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所有这一切都起了变化。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人口不断增加,村庄拓展成城镇。从而,拥有巨大宫殿和庙宇,以及多年来的财富的帝国,由于此时可以争夺的东西时在太多了,战争变得越来越频繁,也愈来愈多。但是,到了近代之时,大屠杀却已变得很普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有840万军事人员和130万平民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军事人员和平民分别增加到1690万人和3430万人。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话,伤亡人员肯定还会有更加惊人的增加。有来自30个国家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于1985年9月报告称核武器攻击造成的冲击波和辐射效应会直接夺走几亿人的生命,但是全世界50亿人中,有10亿到40亿人将死于饥荒。这种饥荒其起因于冬季核爆炸。核爆炸产生的黑色蘑菇云形成的巨大云层会遮盖地球。从而使全球的植物得不到热量和阳光。历史给予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核战争并非不可避免,因为战争的发生不是由于“人性”,而是由于人类社会的缘故,而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类社会重新构建,以下是人类学家阿舍利蒙塔古就人性问题得出的结论要点,毋庸置疑,我们生来就具有吸引所赋予的,做出各种行为的潜能,但这些潜能变成实际能力的方式,则取决于我们所受的训练,取决于学习,我们真正继承的是塑造和完善自身的能力,使自己不成为奴隶,而成为命运的主宰。人在社会中成长,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成长成熟之时,也是人成长和成熟之时。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12】

去年这套书在网上很火,很多人都在推荐,这也引起了我的好奇。

书,读了一段时间,然而并没有马上写读后感,我想先沉沉。

沉沉心,当你已经没有超然的热情,不再沉迷情节,而只是回味的时候,我想是时候了。

首先,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呢?我想说的是,在我们平凡的生活里,书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知识和文凭,它被铭记的也不是。在我们心中打下烙印的,一定是带给我们或思考或感动的精神财富。当我们在无趣的生活里疲惫迷失、索然无味时,我们能够从书籍之中汲取力量。《全球通史》回顾了1500年人类社会的演进和国家的兴衰,书中人物或国家也面对着像你我一样的生活,甚至是更加残酷的命运,而这也正是我们要寻找的代入感和力量的源泉。

这本书从世界的角度来介绍历史与人类社会的演进,无论介绍到哪里,中国始终在我心中是一个特别的部分。4000多年中,中国人在欧亚大陆的最东端发展起一个独特而自治的社会。这一明显的自给自足,自满自足的社会产生了这样一种思维: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由于中国人的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近代的灾难性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发生在1839年鸦片战争期间的一个故事:

在这一年,清朝军队试图重新从英国人手中夺回宁波,清军总攻仍采用数百年的传统方法,将点燃的木筏向英国船只发射出去,英国舰队在它们到达前就把这些火攻木筏击成两半,旋即攻击清军,清军一触即溃。

有人建议:应该在一些猴子的背后拴上鞭炮,然后将猴子扔到英军舰队的甲板上。火焰会随着受惊的猴子四散开去,如果恰巧能跑到弹药库,那么整个舰队都会化为灰烬。19只猴子被买了回来,并被带到了前沿阵地,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敢向英国舰队靠近到足以将猴子扔到甲板上的地步,所以这一计划从未付诸实施,随后由于战斗的失败,人们纷纷逃走,包括主管这些猴子的冯先生。由于无人管理,这些猴子最终都在冯先生无人居住的前屋里饿死了。

现在看到这个故事当然都会付之一笑,但这正是由于过去的中国骄傲自满,盲目自大,惯用老眼光来看待世界所造成的。现在的我们也时不时犯着同样的错误:用老眼光看人。

老眼光,就是成见,就是印象流。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可能都被看低过,但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自我尊重,明确目标,不断进化自己。虽然我们可能都还没有真正做到什么,但只要我们已经开始展现出一些改变,都会赢得自己内心的掌声,无论这个世界能否看见。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13】

刚刚读完《全球通史》上下册,这种大裤头的书,我看的好像并不多,尤其是历史方面的书。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时间跨度比较大,从史前史到21世纪,基本上还原了人类如何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的一个过程。

开卷间,感觉人类历史长河浩瀚无边,仿佛可以听到远古传来的呼唤,每一朵浪花激起,就蕴含着上百年的故事;掩卷后,又感觉人类历史昙花一现,那些存活过的王朝和人物,都已烟消云散,要不是在历史中读起,像是不曾存在过。从中我也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伟大。

文明和野蛮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相生相克,你无法用感情色彩去评价哪种力量更高级,他们之间的冲突,成为历史推动的主要动力。这就像人性的善恶一样,它更像是一种主观评价,其实善恶并无区分,只在人的一念间。

利益的驱动成为很多发明、冒险、开拓的原动力。比如最早西欧国家葡萄牙、荷兰、西班牙、英国等国家的对外航海远行,有了很多地理大发现的壮举。例如好望角、美洲大陆、大洋洲的发现等。他们都是在本国或邻国权贵的经济资助下完成的探险。甚至是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发明,也是源自对纺织品生产效率提升下的创造。

杀戮与战争基本也是因为围绕经济掠夺和宗教信仰来展开的。没有一个永存的王朝,最长寿的拜占庭王朝似乎存在了近2000年。大多数王朝都是你唱罢我登场,有种对空长悲切的感叹。

近两百年的历史加速了世界的变革与发展。最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距离我们也仅仅过去70余年。还不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印之战距离我们似乎更近,而中东的巴以冲突、叙利亚战争还一直存在的局部战争,我们目前的和平环境的确是难能可贵。

不包括埃及文明、古罗马文明、中东文明、印度文明在内,中国文明是历史上唯一没有遭到大的摧毁的完整文明体系。这让我想到了习近平提出的中国自信来了。

在经过工业革命、信息互联网革命之后,人类创造了强大的世界,也面临着巨大的冲突,人类控制与环境压力的冲突。在万千物种中,人类成为主宰,读后感.但是巨大的能耗,也无法阻挡人类地球终将毁灭的宿命。开拓外太空,星球移居,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事实。人类的竞争带来的就业压力、对生活索求不得的焦虑感,让现代人活得并不比古人幸福。

这不由让我对“成王败寇”有了新的认识,人类的欲望成就了社会经济的发达,一切为我所用固然很好,但是还是要适度,过犹不及,登上权誉的顶峰也称不上王,衰落是迟早的事;跌落悬崖也要有再奋起的意志,不必称寇,给生命多一些弹性,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活在当代,至少胜过那些已成土灰的王侯将相,因些,不必太急,好好活着……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14】

《全球通史》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本书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的趣味性史书,它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与发展、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因自身阅读能力有限,我只能从中截取部分感兴趣的内容走马观花。下面就谈一下我在读后的感受。

一、两性间的不平等

两性间的不平等是源于新型农业太繁重,女人终于不堪负重,所以只能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吗?我的认识是这种不平等虽然在新型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的,但不是因为太繁重,而是因为生活得需要所产生的越来越多的工具提高了劳动力,在同样的时间里,照料同一块地不需要男女都下地干活就可以生产出满足所有人需要的粮食。这样一来就有空闲的劳动力回到家里。那么为什么是女人回家而不是男人回家呢?那不过是因为女人的生理能力决定的,因为孩子总是女人生的,过去因为食物采集,无法多生孩子,现在口粮够了,女人可以多生几个,保证种族繁衍。于是女人理所当然地留守家中,只是后来的发展却不是一开始可以预料的。虽然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同样辛苦,但是没有产出,就没有发言权,于是,漫长的几千年,女性沦为第二性。这一幕甚至现在仍在上演:无论开始是怎么受千万宠爱所以做全职太太的,过个5年8载,便成为多余的人。当然,带着丰厚嫁妆嫁到夫家的不在此例。还是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文化的力量

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以前一样随遇而安平静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以各类“交流”为幌子,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放眼望去,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发展”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度,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这是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找到的场景。

三、日益剧增的危机感

《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作者以及现在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武器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例如现在的朝美两国,不停地研发新式的武器,日益剧增的矛盾,可是他们却没想到如果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那么我们在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己。想一想,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必须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15】

从砖木取火刚开始,人就拥有那神密且不能探知的文明,谁都不知道,那怪异的祭拜,丧葬。是由何而成。谁都不知道,那失落的文明是何其的灿烂。念完书,我一次次立在这些被千年古墓、落叶、杂草、枝蔓遮盖掉的石碑或庙宇前,冲着神密的历史悠久文化唏嘘不已,传出衷心的赞扬,我看到,这些沉睡了数十个新世纪的石块,也有这些英文字母,好像在诉说着以前的光辉,而他们所承重的这些失落的文明,也有遗留下的历史时间的疑团,也等候着大家去公布。

更深层次的贴近这些曾经历喧闹却最后沉静的古文明全球,像美洲印加帝国,非州古埃及文明,亚洲地区巴比伦古都,也有希腊罗马文化的文明遗址,无从不告知大家,在地球上文明的间隙间,喜多现阶段处在劣势的文明都曾造就出古时候全球的巨大奇迹,留有了数不尽的文化纪录。尽管文明能够不朽,可是并不一定长存。我觉得去寻觅那失落的文明是非常值得高度重视的。

念完它,我的脑海中里不只是这些赞叹不已的文明遗址,大量的是对文明的感慨。远古时期的大家尽管信念宗教信仰,信仰神,可是她们的那类以便总体目标而勤奋的精神触动了我。在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式,实际上并不是迫使奴仆去强制筑造的,只是每一年尼罗河都是发大水,下埃及的住户们的家和农田都被吞没了,她们全是同意的以便神而工作中的。尽管这类神论,在如今的社会不认可,可是我深深地的觉得来到,她们以便心里的信心,锲而不舍,勤奋往前的那类精神。的确是大家这种年青人所缺乏的。虽然有很多的难以置信,但这些神密的让人没法坚信的工程建筑确是真正存有的。他们自豪的记述着这一民族,这一皇朝最光辉最兴盛的阶段。也许全球的历史时间确实较长,被湮没的文明乃至是民族,國家都许多,有谁会记得这些早已消退的文明,但是,不可以由于消失了也不寻找。我始终认为古代人能够理解的人生境界比大家当代人高,通常越发繁杂的事务管理,越发要用非常简单的逻辑思维去思索。从这些文明里,我觉得了古人的朴素和诗意。

.我了解原先玛雅文明是墨西哥的古代史,可是在玛雅以前竟然也有个奥尔梅克文明。这一文明被发觉以前,针对大家而言都是一个神话传说,它是被湮没在热带丛林里的文明。再聊说古罗马,最知名的便是罗马的试炼场和罗马人的淋浴,她们的浴池方法也被当代人延用着,在那时候大浴场是皇室和贫民人际交往和政冶主题活动的关键场地,在那里常常有乐团弹奏,也有作家和戏剧家在朗读自身的著作,是一个非常好的信息内容沟通交流互动交流的场地。它的存有促使社会发展的级别越来越并不是那麼明晰,如同是一个演出舞台,沒有贵贱之分。大伙儿公平的沟通交流着,各种各样逻辑思维撞击在一起,促使文化发展的快速。就如同建国初期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他开辟了学术研究和随意的基础理论,促使那时的北京大学快速发展趋势。这一段千家争论,思想碰撞的阶段,真实实际意义上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那样要来,现如今大家的社会发展便是缺乏了那样一个服务平台,把自己最真正的念头表现出来,事务管理本就沒有肯定的对与错,可是人们所理解的诗意确是无尽的。

一转眼又来到希腊,说到希腊,第一个想到的也许便是希腊的诗文和戏剧表演。希腊有很多的不幸家和喜剧片家,在那时候以便能让大量的人到戏院看戏,伯利克里当政时公布了一项法令,在公共性传统节日时,给每名公民派发等于一天生活费用的津贴。那样极大地推动了公民的主动性。促使再穷苦的老百姓也可以遭受幽美文化的陶冶,极大地提升了那时候的文化层级。在时下,有几个由于忙碌的工作中而失去对造型艺术的喜爱,造型艺术能够主要表现出身心健康活力四射的日常生活还可以主要表现出崇高理想的人生道路。忙碌无休止的学习培训,使我们都完美无瑕去关心造型艺术。盲目跟风的寻找钱财和影响力,可是来到最终实际上丧失的才算是最珍贵的。使我们有时候学习培训下顾希腊人,听一听诗文,品品歌剧。

悠长的古时候之行完成了,可是找寻迷失文明的步伐不容易停住,文明的缺少就好像种群的绝种一样。迄今大家都不明白,这些久远的神话传说是怎么来的。就如我国来讲,有五十六个民族,就会有五十六中文明,大家能做的便是维护好这种文明,由于他们是一个时期一个民族的象徵,也是她们的心力。有时候,我经常会想起,有关感情的许多难题。人经常会被情感所蒙蔽,弄不清分不出,那类情感。并且最能上下人的也是情感,另外也是理性较大的敌人。实际上我觉得繁杂的感情无须放在心上,应当高声的说出去。释放出来内心堆积如山的体会生防溺水教育作文,搞清楚的让身边的人去理解,去体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古代埃及史》读后感2500字


《古代埃及史》读后感2500字

王洋MBA2005

我读古埃及史的目的有4个:一是了解埃赫那吞的一神教的起源(据汤因比在《人类大地母亲》中说这是世界上首个一神教),毕竟当今世界上,许多人都信仰源自犹太教的一神教;二是了解古埃及对古希腊的影响,乃至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三是对比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了解乃至抽提出,即除去个性外的,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一般过程。四是也想着重对比一下中埃两个古代文明的发展异同。选取刘云鹏老师这本书是因为它是教材,观点会正统、严谨一些。

古埃及文明的酝酿和开国普遍比中国早1000-2000年,共经历了早、古、中、新4个王国、2个中间期和后埃及7个时期31个王朝,亡于古罗马三巨头。埃及的考古发掘比中国要充分,古埃及人留给后人石刻、绘画和草纸(一种竹简,不是真正的纸张,纸的发明公认属于中国)上的文字记录了丰富的内容,而中华文明详细精确的历史记载从商朝才开始的,寻求更早记录是夏商周断代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地理上,中埃这两个农业文明都是依一条大河而起,也因协力治河,开展灌溉而形成持续内聚力。黄河是东西走向,形成了同纬度地区大面积的耕作土地,而尼罗河南北流向,只有不长的一段流域和入海三角洲才适合耕种。此外,古埃及西部是利比亚沙漠,南部是热带草原,北面和东面是地中海和红海,只有东北一隅的西奈半岛与亚洲相连,内部回旋余地并不大,这也是最终文明灭亡的一个关键原因。其实,若不是尼罗河的巨大水量,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年蒸发量极大的埃及根本不适合农业。古埃及的地理环境和中国一样是封闭的,在海军不发达的情况下,易守难攻,然而地中海沿岸的波斯、希腊、马其顿的舰队挑战埃及的时间要比英国舰队挑战中国的时间早了近两千年,这真乃中国人的万幸。

人种方面,古埃及人属于含米特人(书中没有区分闪米特与含米特),且由于地理封闭,早中期对外征战中又鲜有败绩,形成了民族单一,无多民族混居的局面。因此在社会结构上,没有出现印度种姓制度那样明显的基于民族、种族的歧视。古埃及人通过自我内部管理创造出了自我健全的文官制度,发展出了庞大的文官体系。只是到了后期,特别是托勒密王朝时期,希腊人占据了统治阶级,埃及人受到排挤社会才出现明显的民族矛盾,这个体系才被摧毁。这个文官制度也倡导"劳心治人",设有书吏之职,同时贬低体力劳动,比中国的"学而优则仕"早了近千年;再者,这是一个郡县制的体制,地方官由中央政府任命,这也比中国早了两千年;第三,这个制度比较开放,据圣经记载以色列人约瑟竟能在埃及做维西尔(宰相)。但与中国文官制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没有一个强大的纲常伦理道德体系做支撑,乱伦现象比比皆是,道德发育明显滞后。

政治上,古埃及法老是一手遮天,是立法、司法、行政等多种世俗权力的枢纽,但在神权上,要受制于强大的祭祀集团。和世界上其它古文明一样,强调君权神授。这个神就是拉、荷鲁斯、阿蒙以及短暂的阿吞,其实这四者都指太阳,表达各有不同罢了。祭祀集团政治权力极大,本国法老倒台后,外部征服者,如:亚历山大大帝等也祈求他们加冕法老,以求获得合法统治。此外,祭祀集团还在全国拥有大量优质耕地、拥有大批奴隶,乃至法律豁免权,是国家政治的不倒翁。古埃及文明总体上是属于多神教的宗教类型。各部落和各个诺姆(行政区)有各自的神,阿蒙、阿吞的崇拜不是与生俱来的,其废立来自于王国与祭祀集团的政治博弈。中国上古时代通过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运动,断绝了普通人与上天交流的权力,让最高世俗政权垄断了祭祀权,这使得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祭祀这一政治阶层,中国也因此未能形成宗教型文化。

西方学者有把埃赫那吞国王所立的阿吞崇拜看作是一神教崇拜是欠妥的——与阿吞并存的至少还有奥利西斯等冥界之神(古埃及人的生命观念中就存在了人世、冥界以及死后审判,但不同于中国、印度的生死轮回,冥界是人永恒的归宿)。此外,主神阿吞也是埃赫那吞从众多小神之中甄选而出的。国王凭一己之力不可能与其前数千年形成的多神崇拜体系相隔绝。出于政治博弈,同时也缺少神学论证和新兴政治力量支持,使得他的宗教改革只成为历史的一瞬,埃及在他下一任法老——图坦卡蒙那里又恢复了历史悠久的阿蒙崇拜。

古埃及是当时地中海地区文明的中心,是周围民族学习模仿的对象,其早中期的文治武功也引得四夷咸服。内部狭小的生存空间以及对外贸易权的争夺,特别是修建金字塔、神庙的石材、香料等奢侈品的不足,使得古埃及屡屡与周边民族发生战争,常胜的埃及军队常常为本国掠来充足的奴隶。此外,沿河的耕地并不广袤,可供分封的土地不多,寺庙占地比例大,且和国王土地混杂,使得土地分封制度迟迟无法形成。一般来说,土地分封是严格按照世俗贵族级别开展,寺庙本就是世俗政权的法外之地,土地政令更是"水泼不进",这些因素都令古埃及长期处于奴隶社会。反观古代中国,由于内部空间巨大,各民族融合速度快,很早就形成了统一的民族认同,而且世俗政权一家独大,分封制度很早就确立了。

古埃及和古代中国一样是人治社会,不像罗马帝国,其法治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古埃及连十二铜表法、汉谟拉比法典等成型法典都没有,甚至不如古印度,其尚有摩奴法典。法治是民族冲突和宗教的双重产物——罗马需动用法律去处理其广袤领土内的各类民族冲突;婆罗门须立法隔离种姓以及处理其内部民族混居产生的矛盾;犹太人须通过与神立约的方式在异教徒的汪洋大海中去保持自身民族的独立完整性。而古埃及和古代中国都是较快速形成统一民族,文化形成期内与外族冲突并非社会的主要矛盾;前者形成的宗教尚处于"献祭-恩赐"的简单人神关系模式关系,远不像犹太教那样神明事无巨细地介入社会生活;后者古代中国则压根没有形成一个宗教文化类型。因此,中埃这两个文明古国都没有原创形成法治社会的基本条件。

古希腊堪称西方文明的源头,但古埃及对古希腊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是宗教方面。古希腊引进了古埃及的主要神祗,如:拉对应宙斯;荷鲁斯对应阿波罗;奥利西斯对应哈迪斯等。在希腊化时期,埃及亚历山大也是希腊哲学学派重要的聚集地之一。古埃及对犹太教也有重要影响,先知这个犹太教的重要教职是埃及人的首创。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基本形式,它和希腊哲学相结合才形成西方文化的主干,这个结合的重要地点之一就在埃及,菲洛这为当时最著名的哲学家就生活在埃及,因此,新约圣经的成书地点也有相当部分在埃及。

中国通史读后感11篇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通史读后感11篇,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中国通史读后感【篇1】

这个暑假我看了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中国通史》。《中国通史》是一部百集纪录片从第一集中华道路,第二集中华祖先,第三集农业起源,一直到第一百集帝制的终结。从远古社会到封建帝国的败落,一集集,一段段,为我们展现出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这部纪录片堪称一本完整的中国历史。

看了这部纪录片完全改变了我内心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偏见,或者说,终于满足了我内心对于历史的需求。以前我认为历史十分乏味,无趣,但现在《中国通史》这部纪录片让我看到了一个生动的历史,一个生动的中国。

在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十六集“孝文帝改革”,从拓跋鲜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尝试失败,进而回溯为什么要入主中原,再忽而转到今日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大郡一家。而后,由孝文帝与冯太后的亲民之举,带出春耕传统、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黄糕习俗、秦汉以来的籍田活动等。因而有了横纵大背景与个体人物事件交织的逻辑,让用“穿越”去了解历史不再只是无厘头恶搞,而变成了一种精彩的叙事手法。

逻辑线索的另一个好处,是提供给观众更多自修的可能性。看完第三十三集“魏晋风度”,我第二天就去搜出了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看完第三十九集“魏晋佛教”,忍不住查了查慧远和尚的《沙门不敬王者论》。这些史料,除非专业需要,很少有人会主动想起去研读。

在看到《中国通史》的最后几集时,基本上已经没有人评论,观看量也很少。但其实每一段历史都会给人们带来一份独特的感受,一份别样的体会,所以让我们珍惜每一段历史,别让它被埋没,让所有人都能看到中国历史的辉煌。

中国通史读后感【篇2】

流逝的远古

读《中国通史》读后感

陆龙斌

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钱老师的评价:《中国通史》浩如烟海,可就一点,如智慧来自实际,英雄从平凡起步等入手,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更能做好。当然,作为尝试未尝不可。

中国通史读后感【篇3】

作为一个历史迷来说,非常喜欢看历史题材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以前在央视六套上没看完,近几日一直在从头开始补看。总体来说还是制作得相当不错的,呈现了中国历史的大致脉络,从中华文明的起源讲到了封建帝制的覆灭,全面地讲述了整整五千年的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

夏商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金、西夏、两宋、元、明、清。每一个王朝的兴起、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朝代的衰弱更替都是由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造成的。每看完一集后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触,感受到古老的文化和古人的智慧。 直到如今,古人的智慧和他们所具备的高尚的品格还依旧有很大的影响,这些早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融入进了中华文明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 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每一个人都可以从无数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中获得许多的感悟,然后以史为鉴,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这才是历史的留给后人的真正价值,它真正的的意义。

中国通史读后感【篇4】

上学时总是学历史,但那时候不能静下心来理解,遂看不懂其中的含义。不知道精彩在哪,也就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了,所以长大后对历史没有什么认知。

这人上点岁数很多认知和观念都会发生变化,兴趣爱好也是。内心中慢慢的对中国历史这块未知的领域感到挺好奇,可是还是贪玩所以也只是好奇而已。近几个月,因为在公司旁边的员工宿舍住,所以每天中午可以在宿舍吃饭,还能在宿舍午休。吃饭期间喜欢看个视频,于是在哔哩哔哩上看中国通史纪录片。

刚开始觉得太远的那些历史先民们肯定愚昧无知,没啥意思。看过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这些贼精彩的影视剧,折服于这些充满智慧、贤明睿智的千古一帝,所以就怀着崇拜的心情从明清开始看。

看到英明的君主亦或开国的英雄时不禁惊呼伟大,看到屈辱到底的宋朝不禁叹息,看到闭关锁国刚愎自用的清朝晚期不禁怒骂。唐宋元明清及近代史就是这样调动着我的情绪,带给我满足好奇时的愉悦感,炒鸡开心。可是慢慢的这些近代史还是在我的不舍中给看完了。

看完‘近代史’后中午饭间百无聊赖,于是不情愿的开始看远一点的历史。先从有点好奇的战国七雄开始,倒着看春秋时期、然后商周时期。中间找到了乐趣,又开始补秦汉历史。

怀着鄙夷的态度看战国七雄时发现,哇塞,我确实是个傻子!我们的先祖在那么远古的时期就已经充满智慧了,根本就不是我认知中的愚昧无知、尚未开化。

春秋战国时各个诸侯国此消彼长、相互学习,求贤若渴、千金买马骨,各个厉兵秣马、改革图新,异常精彩。有能取得辉煌进步而不骄傲奢淫的诸侯国如秦国,有失去一切跌入低谷但不放弃卧薪尝胆的诸侯如越王。

春秋初期,当时的中原一霸齐国旺极一时。但别的诸侯国默默用力,专注于自身,剖析自己改革图新,随后风水轮流装,相继又出现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等各个霸主。这让想来不够自信的自己好像明白了一些东西,让我觉得不再害怕权威,坚信只要自己不断改进、坚持不懈,我也能做到自己当前崇拜的那些大神。我也可以把我的博客开发成日PV破千的精良博客,超过我当下崇拜的网站。我也可以经过努力去进入我向往的公司,做专业的程序员。

看过历史上那么多时期通过改革都能获得发展,让我觉得我也应该改革也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多做尝试。所以生活上我更换发型,选不同的穿衣风格,尝试不同的生活习惯。看过那么多不畏权贵、无薪尝胆,突破阶级的英雄,我开始相信自己也可以做自己崇拜的那些人,所以我开始勤奋学习、严格律己...

中国通史读后感【篇5】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拥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我为了进一步探求、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便翻开了《中国通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五千年历程的风风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时期,下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史皆有史,一以贯之,详细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读者明白,中华民族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过来的。这本书与我国另外一本伟大的史书——《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着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说句实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边看文字注解,边看《二十五史》。

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在书中讲述的不仅仅是政治、制度,而且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中国通史》叙述内容不再是单纯的褒贬人物、列举事状,而是逐级分编、分章、分节,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在它的故事里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正所谓读史明智,其义同上。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但部分史书却未见其功,全间其过。这些对他的评价正对应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那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中国通史》我感悟了: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脸,才气见于事,义气见于人。才是明智的选择。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则是不变的法则!

中国通史读后感【篇6】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通史》这本书就详细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

公元前23世纪,中原地区发生了水灾,帝尧派鲧去治水。鲧死后,他的儿子禹即大禹成功地治好了水,还教会了百姓种植庄稼,深得民心。后来,禹又和其他几个夏后氏的族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朝代夏朝。由此可以发现,中华人民在很早的时候就会抗洪救灾,种植庄稼,还有了统一中国的野心。这一点,我引以为傲!

中国的历史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开始了,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大臣换了一批又一批。中国历史就在这腥风血雨,强盛辉煌中不断成长:夏朝商朝,东周西周,春秋战国,楚汉秦朝,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其中,王道霸业和文治武功等荣华记录令我骄傲振奋;阴霾败落和悲凉杀戮等残酷烙印让我汗颜痛惜。就这样中国王朝在历史的检验下变得更加繁荣昌盛!到了民国晚期,中国人民终于忍受不了其他国家的压迫和羞辱,总算停止了内斗,开始一致对外。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先是在1949年势如破竹,打得国民党节节败退,百万雄师过江,南京解放,昔日的国民党已不复存在,蒋氏王朝就这样落败了;时间到了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个伟大的日子,在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庄严地宣布:新中国成立了!

《中国通史》这本书详细的解读了中国历史的点点滴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看这本书,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看完《中国通史》,我认识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有功,拯救黎民,开创夏朝,统一中国,是夏后氏族人的骄傲;战功赫赫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英勇善战,以一抵百,杀敌无数,立下赫赫战功,打得匈奴闻风丧胆,解除了北部边境的威胁;直言敢谏的魏征,他不畏强权,敢于当众挑战权威,是唐朝贞观年间难能可贵的一个好官这些英雄是中华人民的骄傲!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不畏强权,敢于挑战权威,为国牺牲,报效国家,为民造福,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让中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中国通史》这本书是由历史上最精彩的故事编成的,虽然不是面面俱到,但也详细的记录了中国的历史,值得中国人一看!

中国通史读后感【篇7】

今年小女已上中学,中学已开设历史课程,小女很是喜欢,常在家中与我讨教历史问题,为了不至于尴尬,我又从新从书橱中翻出《中国通史》,粗略看了一遍。

《中国通史》上至唐尧,下至明清、民国,历经三千余年,这其中的朝代更迭,风云人物的兴衰,个中滋味谁能评说。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演绎着一部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发展的恢宏诗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

两千多年前的先哲孔子是如此的感叹着时光易逝,如流水一般,一切都会成为过去;而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又一位哲人兼伟人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不过不是感慨着过去,而是想象着未来。

从过去到未来,流淌着历史的长河。一个人的一生,在这历史的长河中,至多像流水的一次涌动,当然也有的泛起一两朵浪花,甚而推起一片波澜,但随即与流水同去。可能是这个缘故吧,人们常常对着历史,抚今追昔,发出这样那样的感叹,这正是: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不过,历史的长河毕竟是向前流淌的,永远不可能倒流。人们读历史,凭吊历史,感慨之余,总会深化着对今天,对明天的思考,这也是我读《中国通史》最深的体会。

过去的历史是今天的镜子,但历史这面镜子,并不是一览无遗地折射历史之光的,这是由于,往事如烟,越远越不真切,再加之写史之人的个人观念,几千几百年后,就不免镜面如雾了。对此,现代大文豪,爱国主义战士鲁讯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未来的命运,只是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故很不易察出些底细来。这就是说,历史是面好镜子,只是使用时,需擦去镜面上的雾气。

中国的历史,悠远漫长,有五千年之久。中国的历史看上去风云变幻,其实它总是在昭示着一种必然性,那就是社会在不断进步,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至现在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在不断进步发展,刀耕火种,驾辕铁犁,火箭卫星等等,这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中国的历史,到现在廿一世纪,这其中的荣辱心衰,又有谁能诉说的尽。中国历史的发展常常是流血来推动,来验证的,特别是近现代,我们仍记忆犹新。历史的血迹,展示着历史发展的残酷性,我们能从中领悟到什么呢?只有吸取血的教训,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倍的建设我们的国家,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的祖先,无愧于我们的后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现在读历史,就是要记住历史的教训,让我们变得更聪明。要知道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的经济现在是上去了,可在某些国际问题争端上,还显得太软弱,像现在的南海争端,与我们的大国身份不相符。经济上去了,我们可不能就只顾享乐,要知道这样下去,是要挨打的,会给后人留下骂名的。

因此,我们只有以史为鉴,努力自省,发扬中华民族的韧性精神和进取精神,加快国家的建设,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世界民族的强者。

历史的脚步,尽管有些沉重,但终究是向前的。唐代诗人刘禹锡说得好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我们应当记住历史,面向未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中国通史读后感【篇8】

在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名叫《中国通史》的课外书,书里面讲的都是关于历史方面的知识。我被书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

人类历史上,已经经历了史前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时期。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的是司马迁忍辱写《史记》这个内容。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了司马谈的官职,并且牢记父亲嘱托,一定要完成史书。一次,因为司马迁为一位将军辩护,所以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史记还没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就这样,他忍辱负重,发愤写作,整整用了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前无古人的著作《史记》。

读到这里,我被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又想到了国家体操队的队员们,她们一个个在赛场做出优美、轻快、高难度的动作,可又有谁知道在这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汗水。跌倒了多少次,摔倒了多少次。用一句谚语来说最合适不过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读完了司马迁忍辱写《史记》这篇文章,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漫长的人生途中,难免会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的精神,希望之光就会驱生途中云。

中国通史读后感【篇9】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题目叫《中国通史》。

一打开《中国通史》这本书,就见到这么一段话:在中华民族历尽风霜的苍茫大地上,燃烧着五千年来传承不息的文明之火。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之路。泱泱中华,滚滚逝水……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心灵有了极大的震撼,心想:在古时候,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鸿篇巨著,都等着我们后人去一一品读,把这文明传承下来,俗话说的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不可以把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断了代呀!

《中国通史》这本书主要讲了从华夏起源文明开始——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统一——三国乱争——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两朝的大概的历史过程。 我认为《中国通史》这本书很好,它帮助我们在先贤哲人的睿智和哲思中汲取智慧精华;它可以帮助我们探求无尽的知识宝藏;它可以让我们看到从盘古开天辟地——明清两朝这段距离的整个历史过程;它还可以帮助我们……

总之一句话《中国通史》这本书是一个历史的汇演!

中国通史读后感【篇10】

这几天,我一直在读《中国通史》这本书,里面的故事大多是关于古代著名人物的事迹,和著名的一些战役及我们中国从以前到现在的发展与变化。现在,就让我来给大家简略的介绍一下吧!

在这本书里,讲了三国时期、唐朝、晋代,其中我最喜欢三国时期的故事,里面有诸葛亮把司马懿险些烧死、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孔明借东风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孔明借东风,一次,曹操来犯东吴,大都督周瑜准备好了火船,想火烧曹军,可老天爷就像是在和周瑜作对,使周瑜的计划落空了,因为这个,周瑜生病了,他的下士鲁肃向诸葛亮求救,诸葛亮来到了周瑜的床旁边,答应可以向老天爷借三天东南风,周瑜听后大喜,病一下子全好了,过了几天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大败曹操。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心里面感慨万分,想说一些话:《中国通史》这本书,写得非常好。里面的故事就像一座船,载着我们在知识的大海里畅游。这本书还是一座楼梯,可以让我们更快的走向成功。这本书更是一架崭新而又漂亮的飞机,载着我们在知识的蓝天中飞行。这些用处极大的知识,这不正是我们这新一代的青少年所需要的吗?

听了我的讲述,大家是不是心动了呢?那就快买来去看看吧!

中国通史读后感【篇11】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的东西。我有幸读过《中国通史》这本书的其中一个部分——唐史。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世民,他不但善于打仗,而且善于用人。他勇猛杀敌,武艺高强,有一次他带着500骑兵在阵地上巡视,被王世充带的一万多步兵骑兵突围上来,李世民杀了王世充的大将,李世民和自己的一位将领又带着骑兵,转过身在敌人阵地来回冲杀,吓得敌人不敢阻挡。李世民通过玄武之变,夺得帝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在唐代建国之初,全国民户少之又少,在几千里的土地上,人烟稀少,满目荒凉。再加上灾荒不断,社会经济十分萧条。李世民既亲身经历了打江山的残酷斗争,深知创业之难,又从隋朝时期悟出了守业更难的道理,这使他时刻保持清醒。唐太宗充满了干劲,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使他兢兢业业的治理朝政,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唐朝鼎盛时期,非常的繁华,在世界是最繁华的国家。中国的贸易也渐渐的`发展起来,许多商品流入中国。外国人也纷纷来到中国,有的是来经商,有的则是来观赏中国这片神奇土地的风采。在国外,也有部门专门为中国人设立一条街道——唐人街。

一位伟大的诗人李白,就生活在盛唐时期。李白写过许多诗,他游经各地,李白通过自己的诗句,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他的那些诗句千古流传,成为了不朽佳句的一部分。

看到这些,我心里不禁的感到骄傲与自豪。头脑里联想到了当时那街道上的繁华景象,联想到了当时洛阳城楼屋一幢接一幢,一片连一片的情景,一切又是那样的美好。

中华民族那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既有王道霸业和文治武功的荣华记录,又有血雨腥风、悲凉杀戮的残酷烙印,其间的强盛辉煌令人骄傲振奋,其间的败落同样使人汗颜痛惜。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的,兴衰起落只有通过历史的比较才能有正确的认识。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埃及通史读后感(3)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中国通史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