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800字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800字

《为何爱会伤人(珍藏版)》读后感_800字。

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观看一本书之后,我们对于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写读后感能拓展视野,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对于读后感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写比较好?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为何爱会伤人(珍藏版)》读后感_8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为何爱会伤人(珍藏版)》读后感800字

爱,何为爱?为何爱会伤人?

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生而为人,必然会有千丝万缕的情感连结,最初的情感连结,一定是生身父母,这个我们无法二次选择;兄弟姐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血浓于水的情感连结;爱情,命运还是缘份相互吸引产生的情感连结;儿伴、朋友、知己…我们自己选择的情感连结;还有同学、同事…无形中建立的情感连结…

爱,于我而言,不会轻易说出,总觉得轻易说来,便已失真,我母亲特别懂得表达,会给我拥抱不厌其烦地说些关心的话,而我的父亲,沉默寡言,从来不会表达,文中多次提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不会沉默寡言但也不会刻意表达,习惯压抑内心的想法,不喜欢说出来,喜欢让对方猜,如果猜得到会很开心,猜不到便会失落,当我看到文中列举的种种案例,或多或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边看边思考,自己没有像那些案例那么极端,但是还会有一些需要修正,说到修正,需要自我心理暗示,都想的明白,但屡屡控制不好情绪,后来一想,算了,我才20多岁,如果真要像40多岁那样沉稳从容,想想也有点可怕,这是不是在安慰自己?哈

爱会伤人,爱真的会伤人,多少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帜,让你稳定让你结婚,总把最坏的情绪丢给最亲近的人,怎么不伤人?被偏爱的有恃无恐,以爱的名义,束缚你,以爱的名义,绑架你,以爱的名义,逼迫你,伤你却不自知,伤你的同时也伤了自己,两败俱伤,好的爱是什么?自由、平等、和谐、尊重、空间、分寸感…安全感从何而来,从来不是别人给,永远都是自己给,缺乏安全感,究其原因,内心的脆弱,人格不独立,情感的依赖,如何又独立又依赖,分寸感的拿捏是门学问。

希望我们都能学会爱,不能爱就好好说再见,不要互相伤害,好好爱自己,爱不要伤人,爱会伤人,爱少伤人。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800字阅读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800字


寒假反复阅读了武志红写的《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真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也真叫开卷有益,感触颇深。自己一直以为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比如:棍棒教育等,但是,随着自己越来越多的读书,越来越多的思考,已经不太认同所谓传统的教育方式了,但是,自己在具体的执行上,有时候还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自己一直以来做的不太好的地方。

家既是爱的最主要传递者也是恨的最主要传递者。家庭暴力的因子从小种下,新闻事件报道中形容伤害孩子的父亲为恶父,从心理学角度是说有心理疾病的,暴力偏执。夫妻矛盾,吵架用刀割伤妻子腹部。孩子问题引发矛盾,甩死孩子。只是孩子的问题么?没了孩子家庭就相安无事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猜想该男子小时父母和他的关系,父母对他也是棍棒教育,或者威胁打骂来表达父母的不满情绪。受伤的孩子因畏惧而妥协,即使表面没有反抗,也会心生恨意,因为这是强迫加给我的,给我带来痛苦,不是我自主选择。孩子从切身经历学会和其他人沟通的手段--用武力吵架表达自己的情绪,让你听我的。孩子成为父母意志的简单复制,长大后会把吵架武力打骂的沟通模式用到婚姻、家庭工作上。发生矛盾,对待妻子、孩子、单位同事也是用同样的方法,粗暴。就像故事中的男子,伤害了妻子和孩子,酿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特别提到目前中国家庭常见的几种教育问题,分析下去是心理问题。比如中国文化中,特别不鼓励孩子独立,对好孩子评价就是“听话”。在家听父母话,依赖父母。在学校听老师话,依赖老师。父母控制欲太强,没有给孩子独立空间,甚至抑制孩子独立-叛逆期。理由是---我是为你好。仿佛除了孩子自己,其他人都知道孩子该怎么做,就他自己不知道。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自我评价很低,不会自己做决定。长大后,觉得人生不是自己的,形成外部评价体系,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做事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好评。他们学习,生活的动力来自父母的压力,不知道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其实扼杀了孩子独立性,孩子成了父母粗糙的复制。我们不乏听到从选择大学专业到选择另一半成立自己家庭,再到养育第三代,原生家庭父母都会习惯的干涉。

要改善最好的就是“适当放手”,给孩子设立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没有完美的孩子。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引用书中的话:最好的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800字(读后感范文)


寒假反复阅读了武志红写的《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真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也真叫开卷有益,感触颇深。自己一直以为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比如:棍棒教育等,但是,随着自己越来越多的读书,越来越多的思考,已经不太认同所谓传统的教育方式了,但是,自己在具体的执行上,有时候还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自己一直以来做的不太好的地方。

相信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帮助到找不到优质读后感的您,找到优质的读后感模板。http://www.dhb100.com

家既是爱的最主要传递者也是恨的最主要传递者。家庭暴力的因子从小种下,新闻事件报道中形容伤害孩子的父亲为恶父,从心理学角度是说有心理疾病的,暴力偏执。夫妻矛盾,吵架用刀割伤妻子腹部。孩子问题引发矛盾,甩死孩子。只是孩子的问题么?没了孩子家庭就相安无事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猜想该男子小时父母和他的关系,父母对他也是棍棒教育,或者威胁打骂来表达父母的不满情绪。受伤的孩子因畏惧而妥协,即使表面没有反抗,也会心生恨意,因为这是强迫加给我的,给我带来痛苦,不是我自主选择。孩子从切身经历学会和其他人沟通的手段--用武力吵架表达自己的情绪,让你听我的。孩子成为父母意志的简单复制,长大后会把吵架武力打骂的沟通模式用到婚姻、家庭工作上。发生矛盾,对待妻子、孩子、单位同事也是用同样的方法,粗暴。就像故事中的男子,伤害了妻子和孩子,酿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特别提到目前中国家庭常见的几种教育问题,分析下去是心理问题。比如中国文化中,特别不鼓励孩子独立,对好孩子评价就是“听话”。在家听父母话,依赖父母。在学校听老师话,依赖老师。父母控制欲太强,没有给孩子独立空间,甚至抑制孩子独立-叛逆期。理由是---我是为你好。仿佛除了孩子自己,其他人都知道孩子该怎么做,就他自己不知道。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自我评价很低,不会自己做决定。长大后,觉得人生不是自己的,形成外部评价体系,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做事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好评。他们学习,生活的动力来自父母的压力,不知道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其实扼杀了孩子独立性,孩子成了父母粗糙的复制。我们不乏听到从选择大学专业到选择另一半成立自己家庭,再到养育第三代,原生家庭父母都会习惯的干涉。

要改善最好的就是“适当放手”,给孩子设立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没有完美的孩子。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引用书中的话:最好的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

“五一”假期,看到书架上有一本书《为何家会伤人》,当时就产生强烈了疑问,家应该是温暖的港湾、爱的城堡,是每个人心的依靠,怎么家会伤人呢???我带着好奇与疑惑的心态,开始阅读,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全书,然后又慢慢地看了一遍。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http://www.dhb100.com

这是一本有着丰富资源却浅显易懂的关于爱和教育的书籍,适合所有人阅读的书,因为一个人可能没有事业,可能没有爱情,但却一定有一个家。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和“家”不可分离。在家里,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爱,也开始学习如何爱人,以及如何被爱。在一个家庭里,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夫妻之间的爱,可能是很相似的,而父母给予儿女错误的教育,夫妻之间缺乏沟通的形式却是各有各的不幸……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心得。

作为一个教师和家长对书中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父母给予孩子的爱:绝大多数的父母是非常爱自己的孩子的,希望孩子长大后有一个好的前程。但很多时候,父母无视孩子的自主意志,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这样的孩子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父母而活。孩子因而会变得精神上非常虚弱,许多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孩子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有的会因此自杀。

多年的教师生涯,和同事们说起学生的问题时,往往会说“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表面上看,这本书与学校教育无关,事实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个学生都来自各自迥然不同的家庭,其家庭教育对他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因素。要了解一个学生,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就要走进他们的心,首先就是要了解他们的家庭,我们的成长经历、成长环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远比我们所知道的要大得多。

“别老挑孩子的错!”这句适用于家长和教师。平时教学中,可以说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犯错了,就开始挑他们的错,一条条,一筐筐,原意是指望着他能改正,结果反而起了反向打击,抑制了孩子的积极性,潜意识里排斥教师,可是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怎么不犯错呢?谁不是在不断地犯错中成长起来的呢?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成为他自己的过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问题的,比如叛逆、网瘾、恋爱等等,所出现的种种问题,除了社会因素以外,家和学校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处理问题?我们该怎样处理这些问题?了解孩子那就要了解他们所生长的环境。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长辈眼中的惟一,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呵护着,包办型的溺爱抑或纵容型的溺爱,父母替孩子决定生活、老师替孩子决定学习的情况愈演愈烈,而孩子们的反抗也越来越强,其常见方式是网瘾和叛逆,而极端方式则是自杀和杀人。当然这与我们所处的社会体制环境不无相关,素质教育面具下却是旧式的应试教育,使家长只会要求孩子的分数;于是,孩子出了问题,怨孩子怨学校怨社会。这也是我们常常感叹与家长的难以沟通。

这本书里的案例大多是不愉快的,而这些案例的形成都可以在家里找到原因,从心理学方面进行分析,即使是那些所谓的社会性问题,也可以在家中找到一些成因。作为父母,所能做的就是避免这些误区,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而作为教师,更多的是给予理解、宽容,不要一刀切,也不要一昧地将责任全推给孩子们,而是多从家长处着手,或许会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家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有可能疏远人们之间的距离。关键在于家人之间的换位思考,积极沟通,以及不断学习“如何爱人及被爱”。也可以总结为两个字:理解。多一些理解,就会少些过于苛刻的要求;多一些理解,就会多些积极有效的沟通。(杨莹华)

《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是何老师推荐的,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著。“家”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共体,这就像把不同质量的液体倒在一个容器之中,有的能够相融合,而有的却怎么也融合不了。正如本书所写,“这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www.dhb100.com

第一章讲的是夫妻关系。武志红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他认为从恋爱到婚姻到生育再到婆媳关系,这些都是家庭中夫妻关系的折射。通过举例论证想要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必须将夫妻关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教孩子的时候,我们要告诉他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宝宝,宝宝爱全家。一个家庭之中,能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想必家庭氛围不会差,孩子在模仿和影响之下也会如对待他日后的伴侣和孩子。

第二章讲的是分离。他说,“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确实如此,孩子从妈妈子宫出来的那一刻就已经感受到了分离的痛楚,这是上的第一堂课。然后是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婚姻......似乎人的每一件大事都是伴随着分离而开始的。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分离,那么一定不能很好的成长。给我印象较深刻的是,某一个妈妈送孩子上学,每一次孩子都哭得像个泪人,她哭得比孩子还要凶。她说她从未跟孩子分开过,甚至幼儿园也没有。我想这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没有分离就没有独立,没有独立也就没有了成长。而有些家长一直在跟孩子“分离”,他们的“分离”是不在乎孩子的感受的,他们总是给自己找各式各样的借口去远离孩子。他们赚了很多钱,很多名誉,但是却丢失了孩子想与他们靠近的心,想获得爱的一颗童心。

第三章讲述的是亲子关系。夫妻对孩子的期望,其中讲述了网络问题、考试问题、教育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我总是记得一本爱情小说中女主人翁说的那句话“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是的。虽然我们一直在呼吁自由,呼吁减负,但是面对着“别人的孩子”,我们还能本着初心吗?还能继续保持自己的初心吗?

第四章讲述的是中国家庭中所出现的问题,比如婆媳关系,所思并非所行、愚孝等。看完此书,武志红将夫妻关系放在家庭的核心位置,让每个人学会“分离”,注重孩子的感受,每一个案例和分析都非常出彩。

从教九年,孩子性格形成与家庭有着紧密的关系。从孩子的言行就能了解其父母的处事态度。一个性格温和的孩子,那么他的父母也必然是谦和有礼,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出品行好、有幸福感的孩子。(冯珊珊)

《家为何会伤人》读后感(精选范文)


本月读了《家为何会伤人》这本书,再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觉得感触良多。本书主要讲的是人的心理问题会导致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如夫妻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婆媳之间等,让我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之道以及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作者通过一些案例展示,让我们站在局外人的视角上,就能够很容易看出矛盾中是非对错。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https://www.dhb100.com/

读了此书让我懂得了看问题不仅仅看问题的表面和矛盾发生的对与错,一定要看到问题的本质,不然你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甚至你解决的方向也许也是错的。我感觉我在孩子的教育上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没有找到问题的本质,就按表面现象去解决问题,搞得问题越来越糟。孩子在表达自已的情绪、感受、需求时,总是被父母忽略,甚至粗暴打断,在孩子眼里,他觉得被父母忽视了,没被父母重视,因而感觉自已不存在,慢慢孩子心里会形成一个破碎脆弱的自我,这种自我非常渺小与卑微,抱着这种自我去与人与社会建立联系时,只会有被吞没感而没有自信。无法与人建立一份安全正常的关系,要么建立关系而失去自我,要么彻底被孤立。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已的感受而建立,而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爸爸、妈妈的感受而构建的。假自我的悲哀在于,他所有的行为小时候围着爸爸、妈妈而转,长大了到社会上都围着别人的感受而发的,永远为别人而活。本书有一个核心观点,我非常赞同。说一个人的童年时期与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的人格,他于父母的关系模式,便是他于世界的关系模式。如果他与父母的关系是和谐健康的,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他在处理人生各种关系时便倾向于尊重、宽容、信任、乐观,这样的人格也容易得到爱与幸福。相反,如果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扭曲,那么他的人生便会出现种种问题,还会传递到下一代。

解决家庭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就要用爱来解决,无条件的爱,父母给童年的孩子,成人给家庭成员的爱;童年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能让他一生幸福,成人后从爱人那里得到的爱,能帮你彻底治疗童年的伤;所以一个幸福的家庭里一定是充满爱的。(郝文斌)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www.dhb100.com

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寻求意义读后感800字(3)篇


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寻求意义读后感800字 第(1)篇

1. 基因的自私是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找到的生物进化第一动力,这个框架很清晰并且具有跨物种的普适性。本书作者想找另一个动力: 想法,语焉不详,缺乏解释力。对应于标题,想法大致这样:

我们看到的任何物体,都会触发理解的意识波,即该物体不同层次的意义。这种对知识及深层模式(组块,chunking,程序分块。In cognitive psychology, chunking is a process by which inpidual pieces of information are bound together into a meaningful whole (Neath & Surprenant, 2003). A chunk is defined as a familiar collection of more elementary units that have been inter-associated and stored in memory repeatedly and act as a coherent, integrated group when retrieved (Tulving & Craik, 2000))的不间断的追求,不仅是创新的机制,也是人类意识的特征。基于DNA的“想法”不可能是有意识的,部分原因在于这些信息仅仅表现事物最基本的特性。即使是黑猩猩也努力去了解意义的不同层次,但是人类的意识在这方面蓬勃发展,使我们以独特的方式深入理解并掌控世界。

---基因的想法驱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人类意识的特征就是不断(贪婪地)寻求抽象的组块。

2. 生存和繁衍是进化的目标,今天遗传下来的模式都与此有关。而这些模式都以嵌入元的方式写入了无意识中。所以,重要的决定都是无意识做的。

3. 假设由于命运的捉弄,我失去了所有感觉,要靠药物维系生命,通过管子进食和呼吸。我不能收到任何外界信息,但我可能还能意识清醒地活上好几年。在这期间,我可以在脑海里构思古怪的小说,谱写乐曲,或者构想某些关于政治和哲学的天真的理论。我的内在世界发生了什么很难准确预测,但是我可以创造性地利用与外界失去联系之前积累起来的各种知识。没有任何人造机器能够进行这些无法预测的活动,而我们人类与外界失去联系后还能进行这些活动。

假如一个Al程序l/O关掉,它会干什么?所有冯氏结构的计算都是事件驱动的,没有驱动了Al会停下来吗?人失去知觉后的意识活动由什么驱动

---难道是追求意义的想法?

4.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大部分的决定都具有无意识的倾向,无意识促使我们做出自私的、目光短浅的决定。而且,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以前我们将其归类为性格问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其实是种精神疾病,有其基因和神经生理学的根源。

---基因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5. 一种较为极端的观点是,没有人具备任何自由意志,因为我们仅仅是机器。这种观点推导出的结论是,我们要原谅或者完全接受我们每个人所做的任何事情,如同我们要接受任何自然现象一样。这种观点可能不现实,但如果认同这种观点,却能使我们远离愤怒、偏狭与仇恨。

---想起来了,心中无敌人,世上无敌人,需要补充的是: 世上无敌人,人间有坏人。

6. 还是只能把比作生物计算机(冯氏机): 脑干相当于硬件逻辑,边缘系统相当于嵌入式计算,大脑皮层则是存储程序系统。

7. 人类会做一些毁灭性的事情,部分原因是我们大脑中某些意识的成分过于活跃,这些成分富于革新精神,积极地争取达成非理性的无意识目标。同时,意识的分析能力让我们有可能克服这些缺陷,意识能分析选择的后果(尽管很多决定很少有意识参与)。问题的关键在于,要由意识来控制我们的选择。。

---所谓性格就是脑干和边缘系统中固化好的模式,来自于经进化选择的先天基因遗传(ROM神经回路)和后天习惯的养成(EpROM神经回路)。

8. 注意与意识密切相关。我关注的事情一定是我意识到的事,而在我注意范围之外的事,就算被处理,也是由无意识处理。

· 命题与否命题都成立,则逆命题也成立,逆否命题不用讲。那么,注意=意识?或者二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 如果注意是数据过滤和数据提炼的机制,意识则是数据加工处理。

· 不完全,注意好像还是数据采集的开关。

9. 非注意盲视(inattentional blindness),意识的黑洞被职业扒手和魔术师利用,他们通过操纵我们的意识,使我们注意不到他们玩把戏的窍门注,可见注意是数据采集的开关这个看法很有道理。

10. 意识心理学关于意识的产生,有三个理论: 维克托·拉米(Victor Lamme)的“循环过程模型”(recurrent processing model)、斯坦尼斯拉斯·迪昂与让·皮埃尔·尚则(Jean-pierre Changeux)提出的神经元全局工作空间模型(the global neuronal workspace model)和朱利欧·托诺尼(Giulio Tononi)提出的“信息整合理论”(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最喜欢IIT。在托诺尼看来,意识网络的容量与它能反映的不同类型的信息量以及这些信息能否有效联结直接相关。在一个网络中,节点越多(只要这些节点与其他节点密切相连),信息相互联结的形式就越多,这个网络产生意识的能力就越强。

11. 纵观全书,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注意?似是而非,还是没有说清楚。不过,意识的量化这种西式科学思维值得学习。

12. 关于神经系统重要的数量级: 刺激在神经系统内的传播时间为1/3秒,人类大脑重约1.3公斤、85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可多达7000支树突。

13. 长达110页(110/755)参考文献

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寻求意义读后感800字 第(2)篇

为什么我们懂得了所有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一次寻找意识真相的科学之旅

“有一种现象很明显:一个受过教育的成年人具有丰富的理解能力,但他们往往会做出缺乏理性的决定,这说明我们的能力与行为之间存在鸿沟。我们有些人努力想过一种脱离了本能冲动的理性生活,但是潜在的冲动仍然支配、约束着我们。只有在人类身上,进化的基本动力与高级的意识目标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冲突。”

如果冲动是魔鬼,那么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魔鬼。

这是一本比较严肃的神经脑科学的著作,花了我大概超过10个小时以上的时间阅读。但是阅读体验却非常好,丝毫不觉得枯燥。部分原因大概是因为作者深谙大脑和人的注意力的工作原理:人一方面因为好奇总是在寻找问题的答案,通常是规律或某种模式;另一方面人的注意力又是短暂而易受打扰的,意识积极的活动一旦不够,无意识就会迅速取而代之,人就会感到厌倦乃至瞌睡。

回到最初的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常常感到我们似乎已经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是在行为上却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有心无力?

戒烟、减脂、运动、读书、改善关系等无不如此。我有一个医生朋友,是一个帮助别人接触某种上瘾症状的专家,包括毒瘾、酒瘾等,自己却对美食上瘾,导致体重失控,乃至不得不做膝盖手术。

这本书试图从神经脑科学与人类意识的产生和运作关系这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先说说作者,他当初从事脑科学的研究是因为他父亲的中风。由于大脑中的一片血块,导致他父亲的半边大脑意识受损,无法识别身体一侧的所有物体。作者的妻子患有躁郁症,情绪时好时坏,他的一个儿子患有失眠症。父亲的病情,让他开始逐渐意识到人的意识不仅仅是精神性的,更是物质性的,这让他放弃了哲学,转而投入到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中。

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人类简史》中说,人类的大脑基本上就是一部计算机加上意识。这话与作者的研究结论不谋而合,不同的是,赫拉利认为,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意识是无用的,而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

动物与人类的基本进化动力是生存和繁衍,主要是通过DNA中的基因的遗传和变异来进行的。作者认为,DNA的遗传变异太慢了。人类由于种种机缘巧合,在大量数百亿神经元的信息互动之上,(有可能是通过涌现)产生了意识,并且极大的发展了意识。人的意识,能够在一代之内,就产生革新与变化,无数人类的意识不断的交流、总结、传承,大大加速了人类进化。

人类的幸福感就此来源于意识,而人类的痛苦,也由此而生。其中一个巨大的痛苦,就是人的动物性本能,与人的理性意识之间的冲突;换言之,是人的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冲突。本书的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人的无意识居于支配地位,而高级理性的意识,只处于从属,辅助的地位,也就是说,人战胜不了自己的无意识。

著名哲学家马东曾经说过,人生不过就是在悲凉的底色中寻找一丝微光。

是的,人的意识战胜不了人的无意识,换句话说,人无法完全控制自己。人的大部分决定看似出于主观意愿,但背后真正的老板,是大脑千万年来早已设定好的基因密码。而这个密码,其实并不神秘,就是生存繁衍。

那么人类为什么还要不断的寻找除了生存之外更高的意义呢?存在这样更高的意义吗?

根据作者的观点,人的整体意识,大概分成两部分:需要注意的,主动的积极意识;自动的,不经注意的无意识。

其中主动的意识这个部分(前额叶-顶叶神经网络)是负责短期记忆的,而短期记忆的最大容量是4个数量单位。那么人是如何记住大量的信息的呢?通过组块。组块能够帮助大脑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及规律,也就是模式。找到了模式,通过练习和强化,就能够把事物从短期记忆中解放出来,转而进入到长期记忆,成为无意识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就是人的认知提高的过程。认知提高了,人就更适应自然环境,通过一代代的传承,人的进化就加快了。

人类一直在苦苦寻找的意义,其实就是模式,终极的模式,就是万物运行的规律。存在这样的规律吗?如果存在的话,人类能找得到吗?在这个问题上,我是悲观的。但我认为,无论最终是否找到,真正的意义,其实可能就在于这种寻找本身。

这本书不是一部哲学著作,书中所有的观点结论,都有严谨的实验和案例作为支撑,令人信服,尤其难得的是读起来并不艰涩,让人时不时有发现知识的愉悦感。唯一的小问题是本书成书于2012年前后,作为科普读物,6年的时间已然不短,此间世界已是日新月异。当然,这并不是作者的错,到目前为止,人类意识的研究,似乎还等待着革命性的突破,但我觉得如果因此而给4星,似乎也算交代的过去。

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寻求意义读后感800字 第(3)篇

意识问题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这本书从各个角度来讨论意识,从意识的起源一直探讨到意识怎样影响我们的行为,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怎样让每个人都受益。

与其他大佬的书,如史蒂芬 平克,弗洛伊德的著作相比,本书读起来相对轻松(也可能是我读过相关领域的书有些基础在先),而且善始善终,从起源讲到应用,其中还有不少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特别是作者将观察自己几岁大女儿的有趣情节写在了书里(其实前沿科学离我们就是这么近),这些内容让这本书更加平实有趣。

作者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人,平时拿自己的小女儿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在书中的最后一章也对最新的精神疾病治疗方法抱有希望,非常乐于将理论的研究成果用来改善生活。

吴军在《见识》中说到:“生活的目的是幸福,成功是幸福的一个手段”。

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唯有知识让我们免于平庸。正因为有了意识,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_800字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800字

这是自二月河的康雍乾三部之后我读过的最好看的历史小说。相较绝大多数历史小说,本书在尊重史实方面是做的最好的,文中不时有作者用以引证的文献资料。可以说,此书做小说来读也可,做史书来读亦可。恢宏的500万字,承载的是作者难以想象的巨大心血。

如果要写本书的读后感,恐怕我得花上好些时日,写上万余字才行。那些耳熟能详的战国风云人物与典故都是配得上我们用以几千字来回顾的。念其工程量太过浩大,暂且搁置。

胡乱点评一些吧。

以小说论,最精彩的是第一部,之后几部也都保持着很高的水准,教人欲罢不能。但当故事进展至秦灭六国时,本书渐渐由一本小说转为史说。待到秦国一统天下之后,我读此书的进度则越来越缓慢了。这大概与我玩《三国志》游戏到占据半壁江山就意兴阑珊时的情绪是一样的。最引人入胜处在于前期那段蛰伏与韬晦,至于后来,不过是走个形式,完整结局罢了。所以说,本书最后一部,若不是历史爱好者,不是要去读孙先生的历史评论,看与不看,关系不大。

说到文笔,我对作者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不知该如何来形容,只是觉得,现代人大多文字作品更像是铅笔素描,或是水彩漫画,虽说也不乏极富美感之作,但是孙皓晖的文字更像一幅色彩斑斓而又栩栩如生的油画。两种流派之间不评论其高下,但字里行间确实能让人咀嚼出不同于寻常的美感。来日再读时,我当会将其中以为绝妙的段落摘录下来。

关于作者观点,书的前五、六部中就已明确表面其重法轻儒的态度,至于最后的各段评说,更是彰显无疑。我由始至终都一直在坚持着,不要轻易被作者的观点所左右的心态。不被左右,意味着,既不盲目赞同,也不因为不敢苟同而轻言抵触。读书,就是读者与作者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不要只是类似于师生间的教诲,也不要如论战般的激烈。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保持住自己,就好像我们泱泱文明,不正也是因为了开放的固守,才能如此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吗?

读后感《《为何爱会伤人(珍藏版)》读后感_8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