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饥饿的冬季读后感450字

饥饿的冬季读后感450字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读后感_3500字。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以下“《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读后感_3500字”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读后感3500字

写读后感大致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过去总在困惑为什么我读过的书过不了几天就会忘记,后来发现因为读过以后如果不及时去做总结,读的过程里不去思考,很容易陷入一种读完了就完了的状态,是从今年九月份开始,自己规定如果把一本书从头到尾看完了,那就无论如何要记录点东西,虽然这个过程并不一定舒坦,但是反思的过程应该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吧。

想读点历史最开始是受培根《论读书》的影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句话可以说是道尽了读书的快乐与用处。过去读的多是人文小说,久而久之性格里天真的部分过多,后来看哲学,又变得思来想去流于空想。或许这时候来些历史会更中和一点吧,毕竟生活在社会中,来来往往都是人群,自然应该从以往的故事里吸收一些关于“对人”的经验。

再后来是读了斯塔夫利阿诺斯的《全球通史》,非常厚重的一本书,但是却让我觉得是一本大学期间对我影响最深的书。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世界之大,历史之远”,从远古人类到现代智人,人类走过了数不清的曲折路途,同样也留下了无数或脍炙人口或缠绵悱恻的故事。而在漫长时间的河流里,我所处的几十年不过短短一瞬,仰望无尽的星空,我所处的一隅或许相较宇宙连大海里的一粒水分子都够不上。

大概和历史的缘分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初高中的时候我觉得,历史实在是一个麻烦而枯燥的东西,数不清的数字和繁琐的细节,人生苦短,我哪里记得什么军队在什么时期穿了什么衣服,又怎么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了解一个人一生做了什么事,但是现在看来,少年时期喜欢历史的大多数是些厉害的人。因为观照历史其实是望向未来,唐太宗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实在是怎么吹都不为过。

《饥饿的盛世 乾隆时代的得与失》是张宏杰所写的一本,个人觉得,集小说、随笔与考证于一体的历史普及书籍。从乾隆皇帝一生角度出发,分析在世界视角下这个极其幸运极其勤勉又极其自负的”十全老人“的性格如何带领一个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走向繁荣走向衰败。借乾隆一生的经历、所见所闻,揭示中国的专政如何达到封建的顶峰、看政治环境如何决定国家的风气经济和人民、了解中国如何从世界领先到落后就要挨打,发掘清朝灭亡的偶然与必然。

过去我很讨厌看清代历史,因为历史读到这一章像是翻开了屈辱的一页,而其实,往往失败比胜利给我们更多。

乾隆是个极其幸运的人。这是贯穿于全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

历史上著名的康熙大帝是他的爷爷,康熙励精图治61年,国家承平,政治稳定,给了后世一个稳定的环境。雍正接手后紧抓吏治,为了肃清官场几乎得罪了朝廷上下上大大小小的官员,但是这又给了乾隆施恩的基础和清平的国家大盘,雍正偏信方术,统治不过十几年便撒手西去,25岁,乾隆荣登大宝,此时的他意气风发,精力旺盛,国家蒸蒸日上,个人又有极高的情商与修养,人生站在这里,这步棋无论如何走都是对的,因为历史站在他的这边。

而接下来树立权威与仁慈的形象、平定准噶尔、以极高的权术驾驭群臣、杜绝党派之争,收拢中央政权、沿袭旧制大办文字狱,中国的士人阶级、贵族阶级几乎没有团体可与其匹敌,论文治,多年的宫中教育让他有足够的智谋来把群臣收服得服服帖帖,论武功,来自母系强健的体魄让他成为古代帝王中最长寿的一个。也难怪他会称自己是”十全老人“、在晚年热衷于为自己歌功颂德。一方面因为他确实做了许多千古以来无人能做的大事,一方面因为长时间的歌功颂德、投其所好已经毁掉了他反观自身容忍纳谏的能力。

人贵有自知,皇帝也是如此,但皇帝又偏偏是最难又自知的人。

仅从帝王这个职业来说,乾隆是幸运的且成功的,但是这种个人的成功对国家来说却并不是好事,因为帝王做的时间越长,随着统治经历的丰富,就越有能力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上,而体验过大权在握的感觉,又难有人能做到不为留恋,全身而退。

所以乾隆后期即使”禅让“传位给嘉庆,其实也依旧处于清王朝的权利顶峰,他并没有远离权利,他成功的将自己的阴影笼罩在整个大清朝的上方,儿子会因为他的批评而吓死,谏臣会因为他过于良好的自我感觉而失望乃至请辞,在他随着年龄增长而日渐腐朽的时候,也是清王朝由盛转向衰的前奏。

有趣的是,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看宅猪的《牧神记》,里面讲的是一个变法的故事。恰好看到天师白玉琼游览天庭与延康的那段。是说四大天师之一的白玉琼为火、牧天尊二人关于社会未来的争论所困惑,决心自己去双方所代表的天庭与延康看一看,看一看究竟是火天尊所代维护的旧秩序的天庭是正道,还是牧天尊所维护的延康抛头颅洒热血的变法是未来。

她首先去的天庭,她看见的天庭是四海升平,国富民安,人们行事井然有序,人与神与魔安然相处,行事办事自有一套规则,虽有些残忍但是并不是无法接受。初来乍到她觉得天庭是好的。直到后来与人交谈,才发现这种好隐藏着一个极大的阴谋:井然有序的背后是神统治人,人为鱼肉,甚至连反抗的心思都没有,人对神的敬畏犹如一个物种对于另一个物种的臣服,没有奋发的动力,没有任何一点的改变的欲望,没有波澜的社会犹如一道死水。神彻底实现了对人的统治,这种社会是安定的,却是危险的,因为几百年的不变消磨的是人的意志,这种伪装的安定让人对变动产生仇恨,这种统治者对旧秩序顽固不化的维护,与其说是心疼领地的人民,不如说害怕自己的统治遭到一丁点的变化。

读这段的时候,我想宅猪应该也对清朝的历史有所了解,又或者对欧洲中世纪历史有所了解,因为其实这一段对天庭的描述,就是对乾隆盛世的注解。

乾隆的盛世是笼罩在秩序井然中的盛世,这种盛世是万民鼓吹中虚无缥缈的盛世,是人人如牲畜一般吃着最低的口粮,却留着鲜血给贵族、皇族制造的穷奢极欲的美妙的盛世,是一小撮人在历史书上描写下的盛世,却不是万民的盛世。

一个良好的社会,是人人有奋发向上的动力的社会,是人人可以表达观点的社会,是容得下多样发展的社会,是万民的社会。由此看来,最早一批宣扬人民民主的仁人志士,或许就是《牧神记》中为变法所呼号的延康的人民。而在乾隆盛世是一群被消声灭迹的人民。

这本书有很多观点我觉得新颖而有趣,摘录下来:

1.”新皇帝一旦从前一代统治者手中接过权力,他立即会发现自己置身于变幻莫测的官僚政治漩涡中,周围充满着欢呼和赞美,欺骗和谣言,摇尾作态的献媚乞恩,诚惶诚恐的畏惧战栗,这一切往往会使一个不够老练的统治者头昏眼花。“

——人生多种时刻都与此相仿。不要把平台当作自己的实力。

2.”按照传统的说法,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不论怎么借势都是一种无法容忍的本末倒置。乾隆在这部书里最着力的,使确立新的”正统观“。乾隆从天下一家和大一统的角度重新建立正统观,重新论证了历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

——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宣传莫不如是。

3.当然,英国最迫切的目标是促使中国政府改革外贸体制,允许英国商人自由贸易,以减轻中国官员对外商的剥削和刁难。除此之外他们还有更大的胃口,他们还打算拳手中国开辟新的、更方便的港口来进行贸易,比如宁波和天津。如果一切顺利,他们还打算提出一个他们自己也觉得有点过分的要求:给英国人提供一个小岛,让英国商人堆放货物,并常年居住。此为还有一个不是最重要,却被全体欧洲人所关心的人物: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条件下,使团应该什么都看看,并对中国的实力做出准确的估计。

——人与人的交往同样如此,对一些人来说最开始都是得寸,然后就会进尺。对这类人,发觉后直接对意图进行打击才是最好的做法。

其实还有很多零碎的感受吧。好像记录下来会记不完,只觉得读完这本书,对于国人的性格源流,政治如何影响普通人的一生会有更大的感受。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一世,总有很多东西可以去探索和了解。

观人观己,看世界,看社会,看故事,历史都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归类为有趣的历史书吧,四星推荐。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读后感_1000字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读后感1000字

前不久看了张宏杰先生的采访视频,然后又挖了他的身世。这个从银行小职员一步一步登上百家讲堂又成为历史学者的人让我非常好奇,他写历史源于之前对于历史的讨厌,因为教科书的历史总给人一种刻板教条的印象,所以他要在历史面前讲人话讲真事儿。而我呢想知道他重新呈现的历史,也更想知道这个呈现历史的人是以怎样的姿态来呈现的……

张宏杰先生可能也是写曾国藩最多的人,好像已经出到第七本书了,专门是讲曾国藩的。

能以文字的形式来客观展现历史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因为史料不能有误,常识不能出错,逻辑不能有错,评价不能偏颇,得有纵向和横向的扎实的知识储备才能支撑起来,所以写这本书作者确实是做了大量阅读的工作,其中每个故事点细节甚至对话都标明了具体出处,实属不易!另外还有一个感触,那就是每一个作者都是拿着放大镜挑错的人!并且他们以能挑出“错”来而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好像这足以表明他比作者更才高一等。

其次作者用笔大胆,用词精准,不套路,不恭维,实事求是褒就是褒贬就是贬,对于不堪的地方他一点不遮掩,所以可读性很强,是一本好书!

人是很复杂的动物,不是几个标签就能代表的了的。这本书里乾隆确实被写出了许多许多复杂的面。作为一个普通领导人的话他是成功的,但是作为国家这艘大帆船的总舵手,航向错了以至于埋下了后来历史悲剧的伏笔。

一个人手腕太强总会导致两个极端结果,好的方面就是浮华的乾隆盛世,不好的方面是看不见的文化截流和全民骨气的丢失、奴性的滋生。而这不好的方面足以让华夏文明倒退多少年!所以该如何评价呢?还是引用书里的一段话吧!如下:

乾隆皇帝拥有多重角色。他既是卓越的政治家,高明的军事家,又是资深收藏家,涉猎广泛的学者,同时还是作品最多水平不高的诗人,平庸却自负的书法家,伟大的旅行家,出色的射手和猎人。他的真实形象,与野史传说实在风马牛不相及。

他的性格非常复杂。他情商很高,风度翩翩,很善于讨取别人的欢心,常使人感觉“蔼然有春风和气”;他又高己卑人,内心深处很少有瞧得起的人物,施政过程中经常峻烈严酷,刻薄寡恩。他为人节制,平生饮酒不过数杯;他又穷奢极欲,花起钱来如沙似海。他富于同情心,常常因民生困苦而潸然落泪;他有时又像野兽一样野蛮,制造了一起起惨绝人寰的文字狱,甚至在战争中进行种族灭绝。他早年富于自知之明,谦虚谨慎,把盛世推上了顶峰;晚年却刚愎自用,自我膨胀,听不进任何意见,亲手毁了这个盛世……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读后感_1200字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读后感1200字

花了十一个小时读完乾隆的得与失,有些震惊,第一震惊于这么大部门的书其实也就用半天的时间结束,第二震惊于认识到完全不同于影视剧和口口相传中的乾隆。历史总是真实的,帝王家总是残酷的,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不止一个读者质疑作者是否查询足够的史书,质疑书中描述的真实性。比起二月河的乾隆皇帝,我觉得这本书可能更侧重于结合乾隆朝60年影响历史的发展,更适合于希望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了解中国发展的人阅读。
总体而言,这本书算是给我打开了全新的历史视角。惊异于乾隆过人的天赋异禀和身体素质,对其过目不忘,出口成章,文学艺术书法甚至建筑都有非凡造诣的能力颇为羡慕。感叹其作为皇帝颇有心得的阴谋论和帝王心术,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将张廷玉这位三朝重臣于耄耋之年玩弄于股掌间以及苛刻严厉到毫无人道惨绝人寰的文字狱,更有比其以铁面无私狠心著称的父亲雍正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刁钻狠毒,这都是在以前的学习中不曾了解过的。最愤怒最痛恨的莫过于维多利亚女王派使臣来大清朝商议国事那章,乾隆那种对外国高新技术嗤之以鼻的浅薄,对三叩九拜那种封建礼仪的执着,对仅供观赏的奢侈品颇感兴趣的享受,对所谓的我大清帝国赫赫天朝上国的自恋与自大,都让我一次次感受到内心的恐惧和无奈。阅读中不止一次的设想,假使汉朝,唐朝,宋朝甚至是明朝跟清朝交换一下顺序,是不是就不会有中国近现代史的悲剧?汉朝的出使西域,唐朝的兼容并蓄,宋朝的开明风气,在清朝都消失殆尽。自春秋战国起,世大夫,大臣与王权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清朝从未出现过三顾茅庐的佳话,终宋一朝不曾诛杀一位文臣的难得更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所谓乾隆对纪晓岚,刘统勋的欣赏甚至忍让也不过只是在电视剧中才有的场景。以前一直钦佩于清朝对皇子严格的教育,也假设过但凡清朝的任何一个皇子换到明朝也不会出现明末宦官权臣外戚干政的局面,却在更深刻的了解过清朝之后逐渐理解为什么民国会有一阵阵清朝误国的论断。但历史就是历史吧,无论后人有多不甘心,我们也无法预阻止历史的车轮,更不能预知未来的进程。
最后,客观的分析一下乾隆本人。除去天赋和幸运,他对自己也极为苛刻的自律,勤奋好学也是现在年轻人应当学习的。抛开皇帝不讲,在家庭中,他是深情的丈夫,孝顺的儿子,对女儿慈爱的父亲,也是现代无数以自我为中心的妈宝男和大男子主义者需要借鉴的。总之吧,个人认为乾隆不是一个伟大的皇帝,更不是其口中所谓的十全老人,但他是一位相对优秀和极具天赋的皇帝,他身上的种种缺点放到当时的大时代背景中或许也就没有那么难以理解了。
一家之言,某一本书都不能作为我们观察历史和从中学习的论据,多读书,读好书才能让我们更加明白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不足吧。最后,建议单纯想全面了解乾隆本人的读者可以直接阅读最后一章,作者对其精准的概括也算是本书及其精简的概括。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读后感_2400字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读后感2400字

#读书《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by张宏杰 本来以为这本书是十分严谨的客观论述,没想到还有几段夹杂着小说形式的杜撰,不过可读性还是蛮大的,可以更全面了解一下乾隆以及被推到乾隆头上的罪名也就是近代屈辱史的开端。
先谈谈这本书书名的由来,盛世,经过康雍两朝,承平之主接过权柄的时候,差不多有1.4亿人口,乾隆重视农民农业,所以对于天灾的赈济都比较大手笔,还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工程,推广红薯玉米种植,鼓励人口流动。在乾隆晚期,人口达到3亿,而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也使国家达到了承受的极限,根据英国使臣的记载,每片土地都开垦到了极限,仍然无法满足众多人口所需粮食蔬菜。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盛世,毫不为过。这就是饥饿的盛世的概念。
再来看看乾隆本人。乾隆皇帝拥有多重角色。他既是卓越的政治家,高明的军事家,又是资深收藏家,涉猎广泛的学者,同时还是作品最多水平不高的诗人,平庸却自负的书法家,伟大的旅行家,出色的射手和猎人。他的真实形象,与野史传说实在风马牛不相及。他的性格非常复杂。他情商很高,风度翩翩,很善于讨取别人的欢心,常使人感觉“蔼然有春风和气”;他又高己卑人,内心深处很少有瞧得起的人物,施政过程中经常峻烈严酷,刻薄寡恩。他为人节制,平生饮酒不过数杯;他又穷奢极欲,花起钱来如沙似海。他富于同情心,常常因民生困苦而潸然落泪;他有时又像野兽一样野蛮,制造了一起起惨绝人寰的文字狱,甚至在战争中进行种族灭绝。他早年富于自知之明,谦虚谨慎,把盛世推上了顶峰;晚年却刚愎自用,自我膨胀,听不进任何意见,亲手毁了这个盛世……历史上很少有人像他这样有如此多的侧面。对母亲,他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儿子。戴逸先生在《乾隆帝及其时代》中说:“乾隆对他的母亲,感情深挚,发自天性。故礼敬有加,始终不渝。”对嫡妻,他是一个深情而专一的丈夫。他17岁与出身名门的富察氏结为夫妇,两人感情极好。皇后不幸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去世后,他悲痛欲绝,追念终生,写下百十首感情真挚的悼亡之诗,见证了他是一个深情重义的男人。对女儿,他慈祥可亲,甚至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儿子,他却一直板着面孔。为防止历代争储故事重演,乾隆对皇子们管束极为严厉。限制之严,待遇之低,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他的长子因为在嫡母的丧礼上表现得不够悲痛而受到他的严厉斥责,并因此惊惧而死。对大臣,他早年彬彬有礼,宽大仁慈。乾隆十三年后,他却一反常态,颐指气使,任意挫辱,比雍正还要残忍苛刻。乾隆时期是清代诛杀大臣最多的时期。对“顺民”,他“爱民如子”,经常为民间疾苦而动容落泪。他慷慨地普免天下钱粮,豁免穷困百姓的税赋,在灾荒之时,不遗余力放赈救灾。对敢于反抗的“刁民”,他却蛮不讲理。老百姓无论被贪官污吏如何压榨剥削,走投无路,也只能听天由命,不得“越级上访”。对于群众聚众抗议,维护自己的权利,他总是视如大敌,一再强调要“严加处置”,甚至“不分首从,即行正法”。对知识分子,他前期宽容大度,为雍正时期的几起文字狱翻案,增开特科、恩科,增加入学名额,一时让人感觉春风拂面。后期他却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残忍、最疯狂的文字狱制造者。许多精神病患者在发病之际随手乱画几个不知所云的字,也会被乾隆定性为大逆不道,本人凌迟,亲人连坐……
当然,不管乾隆的性格多么复杂,不离两个背景:一个,他是在尊荣至极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天潢贵胄,一生顺遂,在天资和智力上很少遇到对手,因此自视极高,高己卑人是他注定无法避免的缺陷。另一个,虽然身份多重,乾隆的本质却是彻头彻尾的政治动物。他一生为人行事,一举一动,都是围绕着“政治利益最大化”,围绕着“建立大清王朝万代永固之基”这个大局出发。为了这个大局,他可以柔如丝,也可以坚如钢;可以最仁慈,也可以最残忍。他是一个高明的演员,许多时候,他的性格变化,完全是基于政治需要。
他生前福气很深,权位两次交接都是平和的。权力交接一直是中国专制政治制度中最易迸发的疮口。最高权力终身制的一个最显著弊端即是权力更替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任期制下,权力交接有着规范的时间和程序,授与受者都有充分的准备时间。然而在专制制度中,你无法准确预知老一代统治者何时去世,权力更替的时间因而不能确定。在任期制下,权力授受双方通常都是在健康状态下,这保证了权力交接棒顺畅自然。然而,在世袭制下,权力交接必然出现在统治者病危或者死亡之时,临终者的手已经无力有效挥动手中的权柄,在交接棒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意外:或者是权力大棒被斜刺里冲出来的冒险者夺走,或者老一代统治者被迫不及待担心夜长梦多的继承人提前推出跑道,或者是在老皇帝去世后,权杖落地,出现一段充满危机的权力真空期。所以,中国历代以来权力交接之际,不是血雨腥风、诛族灭门,就是杯弓蛇影、疑云重重。他的福气在生前都已经被透支净尽,没有丝毫存留,在创造了一个个历史纪录的同时,他也埋下了太多隐患。他绝对不会想到,在他的时代之后,大清王朝就滑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落后挨打,其惨状也创了历史之冠。他自己,也在百年之后遭遇坟墓被炸、尸骨无存的惨剧,给后人留下“十全天子骨难全”的慨叹。
近代屈辱史的前端:英国购买茶叶丝绸等,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而中国农业大国,自给自足,英国很难把东西卖进来,于是想找中国政府商量多开几个口岸以便于他们收茶叶及丝绸,互通有无被拒绝。而且武力值落后,英国已经经历了工业革命,清政府仍处于冷兵器时代,傲慢的清政府激怒了英国使臣,在银矿有限的情况下,两次借助鸦片代替白银,顺利逆转了贸易逆差。然后发动了侵略战争。但是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经过9个月的航行,英国不可能带大量的士兵到中国,第一次侵华战争,他们多少人轰开国门的?

饥饿的盛世读书笔记


历史总是那么的迷人,清朝作为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王朝,相较于别的王朝,清的故事总是被大家反复推敲。大家立足于世界之林的地位变化,小到管事太监贪污了不少银子,老百姓对于这个非汉族的不为常人所知的,紫金城里发生了不少故事。

历史书无好坏,只在于是否能让大家看明白,想清楚。全整体而言,饥饿的盛世通俗易懂是好,纵横明晰是好。因古论今也是好,是值得推荐的历史书。

乾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人人口最多、国力鼎盛的时期,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同时在乾隆眼里,"富庶和平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前所未有之际,内阁学尹壮却奏议:"如今的大清已经腐烂了,贪污腐败、平民遍地,财政匮令。"18世纪工业革命前期,英国农场的一个普通崔工一日三餐的食谱如下: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猪肉;午饭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猪肉、马铃薯、白菜或萝卜。而乾隆年间的中国人吃的是什么呢?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主要食物一直是粗粮和青菜。

据《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介经,普通农户一年消费后可于33至44两白银,而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4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能够活。

从《饥饿的盛世》,这本书中可以明确的知道清朝虽然实力鼎盛,地域广大,人口密集。可是却连自己都无法养活。中国从任人宰割,到掘起是多么伟大的奇迹啊!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读后感范文)


我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书是《饥饿的盛世》,这本书使我感慨万分。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www.dhb100.com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宏杰,描写了乾隆皇帝在位时的中国,正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康乾盛世”:乾隆皇帝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稳定,养活了数量巨大的人口,奠定了今天中国的地理版图,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在这个盛世背后,乾隆大兴文字狱,控制奴役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当时欧美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开始对外扩张,而中国却依然闭关锁国,为后面的殖民战争埋下隐患。

通读此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饥饿”的由来,我对这个“饥饿”有三个理解:第一是物质上的饥饿,老百姓与贵族的贫富差距特别大,“富者甲第连云,贫者无立锥之地”,甚至当英国人把他们不要的食物扔下海时,周围老百姓都争先恐后地去抢夺。第二是精神上的饥饿,乾隆大兴文字狱,修改了大部分戏曲的内容,使人们精神受到控制,文人都不敢写日记、文章和诗词,普通人家也要挖地三尺寻找禁书,生怕被别人查到。第三是国家层面的饥饿,在乾隆盛世时期,美国已经建国,进入现代化民主自由社会,欧洲更是完成了文艺复兴和两次功业革命,然而那时中国还仍旧实行旧时的封建制度,皇家把全天下的人当奴才看。一次,英国使团给乾隆皇帝带来各种现代化先进科学仪器,乾隆皇帝却仅将其当做稀罕的贡品看,完全没有认识到帝国科技与欧美的差距,没有认清楚世界趋势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国的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导致后来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毫无招架之力,中国因此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掩卷沉思,我不由得将今天的中国与所谓的盛世进行对比:在物质上,现在我们家家生活富足,就说年夜饭吧,鸡鸭鱼肉、瓜果蔬菜、饮料点心花样繁多,听爸爸说:就在2024年末,我国就已经全面消除了贫困,这是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在精神上,拿春节晚会来说,歌舞、戏曲、小品、相声应有尽有,节目真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再也不是之前人们的思想、娱乐被压制的时期了。更重要的是,听爸爸说,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了,并且经济学家们推测,202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现在的中国,才是真正的盛世。

《饥饿的盛世》为我们揭开了古代中国盛世背后的残酷,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多角度的认识,我推荐大家来看这本书。而且我也计划在暑假读《万历十五年》,据说这本书描写了明朝从兴到亡的主要过程。让我们多了解历史,感悟未来,为祖国更好的明天努力学习!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www.dhb100.com

相信《《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读后感_35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饥饿的冬季读后感45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