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高中作文读后感1300字

高中作文读后感1300字

《秘密》读后感_1300字。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秘密》读后感_1300字,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秘密》读后感1300字

中国有句老话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但如果身为女儿却有着的妻子灵魂,有会怎样?

文章一开篇就一直在渲染平介平淡的生活,一直到从新闻里听到“直子”,像所有人一样都不敢相信那么可怕的灾难会降临在自己亲人身上,但一切相似的地方让他不得不相信。

在医生告知平介妻子受伤严重,而女儿可能是植物人后,平介备受打击,浑身是伤的妻子前一秒拉着沉睡的女儿的手,后一秒妻子永远沉睡,而本应是植物人的女儿却奇迹般醒来。

真正的奇迹发生了在外人眼里平介失去了妻子,但事实上拥有女儿面孔的妻子却和丈夫一起渡过痛失爱女的悲痛中,正因如此平介也经常把妻子“直子”和女儿“藻奈美”的名字说反。

小说一方面还在描写公交车司机因疲惫出车祸,而其妻子梶川太太那边的情况也很复杂,也许正因如此会让人觉得在公交司机的家里能发现多秘密。非也。但也正是他们的故事给平介一个爱的启示。


“自立的女性未尝不可以成为家庭主妇…………”

“经济基础决定上从建筑”这句话虽然俗了点,却道出实际情况,现在社会女性如果没有梦想,不能自立,只能靠丈夫,如果再遇人不顺,则只能看人脸色,活的实在悲哀。

直子虽然依然爱着平介却因重获青春身心都在改变着,她同样拥有年轻人所有的青春,却也有中年人的那份冷静。她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努力。

直子以女儿的身份活着从最初称小学班主任为“那孩子”到最后称比她高一届的男生为“学长”,可以看出直子越来越适应这个年轻的身份,随着女儿的越发成熟,也越来越具有少女的气息,平介越发开始担心,最初他害怕直子会露馅,但现在他更害怕她已经完全适应了年轻的身份,害怕会被直子抛弃,因为也自知比不过年轻人。

命运让两个人越拉越远,看着重获青春的妻子有着青春美好的开始,而自己却一天天的老去,他不安,焦虑,恐慌,猜疑甚至愤怒,直到让两个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发现直子经常和一个男生通话,平介因为嫉妒而失去了理智,做出来一些令自己都觉得变态的事情,而面对平介的失控,直子却退掉所有让他产生怀疑的事,整天像漏了气的气球一样。面对平介的变态行为,直子却默默的选择包容,这难道不足以证明爱的存在?

后来,直子和藻奈美的灵魂交替出现在藻奈美的身体里,(这其实就是秘密的开始……)直到最后藻奈美告诉平介说妈妈想去他们第一次相遇的地方见面,那次见面却是直子最后一次在藻奈美身体里出现,直子泪流满面的和平介告别。

结局平介知道了妻子的秘密掩面痛哭,跪地不起,他知道了妻子的爱,也为自己之前的行为深深的懊悔,真正的爱,是让你爱的人幸福,直子做到了。

最后平介看着拥有女儿身体的妻子再次穿上同样的婚纱,戴上同样的戒指,嫁给的却是另一个男人……

曾经认为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在我面前,而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现在发现最远的距离是你知道你是你,但却不让我知道你是你,我也知道你是你,你却不知道我已经知道你是你,而我不能让你知道我已经知道你是你。

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硬生生砸碎给你看。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简爱读后感1300字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将要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些人来讲,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作品并不很多。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简 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虽然两人生活在同一社会,家庭环境中,性格却大不相同,夏洛蒂.勃朗特显得更加的温柔,更加 的清纯,更加的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 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 尊心。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在 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 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 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 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 一层的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骗呢?简爱 承受住了,而且还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 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我们看到,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满足--她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是有尊严的,同时也是有爱的。

小 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 浅,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 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 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

孔乙己读后感1300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孔乙己读后感130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妈妈下午给我讲了孔乙己的故事,很是让我感动。于是我自己又把故事读了一遍,我深深的为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它主要讲述的是发生在南方一个叫鲁镇的小镇上的故事。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这样写便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作者通过小伙计的眼光,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轻视和奚落的情状表现出来,然后转入对孔乙己遭受残害即将死亡的描写。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依据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表现出极其深刻的主题。这篇小说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突出了封建科举制度戕(qiāng)害读书人的罪恶以及封建统治下一般群众的麻木与冷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心理、语言、动作和自然场景、社会环境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身份、社会地位、性格特征和悲惨遭遇,生动地塑造了孔乙己的艺术形象。

《洗澡》读后感_1300字


《洗澡》读后感1300字

洗澡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伪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
杨綘先生笔下的余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自私自利,见异思迁。遇到胡小姐就想把糟糠之妻抛弃去满足她自己的欲望。他不学无术,工作中得过且过,大事干不好,小事干的遛。拉帮结派,搬弄是非,非常典型的伪知识分子。
有人就有江湖,人可比书难对付多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得不到重用。挂羊头卖狗肉的小人却泱泱得意。
最后我希望用我夹死苍蝇的“十时十分”眉毛骂一句:“我两个脚趾头夹着笔,写得还比他好些!”
第二部分:爱情
爱情贯穿整部小说。从余楠和婉英,许彦成与杜丽琳,姚宓与许彦成为主。
婉英是余楠青梅竹马的朋友。长大之后嫁给余楠。婉英明白自己无才无貌,拿不住身边这位自命“相貌堂堂”的才子。带着侥幸心理进入婚姻。余楠最后虽然没有抛弃她,但她始终也得不到余楠的爱。她虽不爱余楠,却被世俗的道德束缚着不离婚。与其说两人是夫妻还不如说两人是室友。你算计我时,我算计你。这种婚姻真鸡肋。
许彦成与杜丽琳。杜丽琳是一位勇敢的女性。被冠以“标准美人”的称号,众多追求者的她偏偏选择了一个书呆子许彦成。许彦成不爱她,但也不讨厌她。懵懵懂懂的就答应了她的求婚。将就的爱情没有好的结果,但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尽管许彦成千般不是,婚内出轨,杜丽琳还是选择处处维护他。对此只能说:食得咸鱼抵得渴。
许彦成与姚宓情同意合,心有灵犀。本是令人羡慕的一对。只可惜他们在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一开始他们“发于情,止于礼”,只是到了后来那种看得见摸不着的感觉实在是太磨人了,也就光明正大的出轨,让杜丽琳知道。世俗层面来讲他们当然是错的。许彦成与姚宓的爱情是不允许的。只是爱情没有那么多的对错,只有选择。
书中有一点值得提的就是,主角们并没有十全十美。有血有肉,有善也有恶,有欲望也有情绪。十分灵动。这也是杨綘先生文笔的出彩之色。
第三部分:三反运动。
终于来到了本书的标题:洗澡。好比一个处男,苦苦等待二十年,终于能够看见女朋友宽衣解带,沐浴更衣。令人兴奋不已。(这个比喻用来描述一个这么沉重的话题的确有点不太合适)。
“三反”为:
反贪污 反浪费 反官僚主义
洗澡顾名思义就是将那些藏于心里的污垢,秘密,阴暗的角落都公之于世。让群众帮助改造。
有则改之,无则污蔑。
崇洋媚外,资产阶级思想溃怀,自私自利,心中没有党,没有民众。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吃着剥夺饭长大。
你从来不知道群众的想象力是多么的厉害。
“能讲讲你为什么要卖五香花生豆儿吗?”
“余先生也是留美的?”
“听说余先生是神童。”
“朱先生为什么回国?”
“朱先生有很多著作吧?”
“什么时候写的?”
“朱先生是名教授,啊?”
“朱先生对抗美援朝怎么看法?”
“朱先生还有个洋夫人呢,是不是?”
“朱先生的稿费不少吧?”
请以以上题目写出一篇为知识分子的深刻反省。
黑人问号.jpg?
知识分子像“像一头待宰的猪,抖索索地等待开刀”。有的人,刀子还没进,就已经被吓死了。有的人皮厚,刀子捅不进。有的人被刀子架在脖子上,再也不敢乱说话了。

《刀锋》读后感_1300字


《刀锋》读后感1300字

这本书读的很快,没什么间隔。对比月亮与六便士那本显然毛姆对于这类长篇写作已是轻车熟路。毛姆更是借拉里之口实则阐述了自己对宗教哲学的部分理解。
虽说他语言风格犀利但人设还是过于美化了,依然给我一种圆滑的感受。这样做来的好处似乎是他笔下的每个人物都很立体,变得可爱,说不上有哪个人物是特别讨人厌的。
他的叙述也并不是我最喜欢的一类,有时候白到过分,略显啰嗦,生怕你了解不了来龙去脉,但实际上我更想留一分余地。好处就是我真的可以不过脑子一直往下看根本不用担心忘记某某配角是谁的顾虑。每拉进一个人物也立马通过人物对话解释清楚,建立人物个性飞快加入故事线而不显突兀。(然而实际上我更啰嗦,看这本的过程中一直在划线写想法,从没一下子废话那么多)
【以下带剧透的一些关于人物的废话…】
关于拉里: 月亮追随者。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尤其是他跟伊莎贝尔就结婚那一段的两者对话,简直就是曾经我内心争斗时候的独白。然而这样的人设也许是有些看腻味了,竟然也提不起多大劲去喜欢,或者说对我没有惊喜可言,在关于梵那一段的结束之后也是最终大隐隐于市没有留下答案。我相信刻画这样一个人物也不是教人去盲目崇拜或是复制的,只是提醒着人该如何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我就给你们开扇门,把每个人的故事有条不紊的放出来,读者完成这段文字冒险之后再选择怎么走就看你们自己的了)何况像他这般纯粹的不近人情,似乎过程中从未有凡人的彷徨无助与恐惧,只是一路毫无杂质的向前,也是多了份神性,少了份人性。
关于艾略特:其实我很喜欢他,同样的“月亮”追随者,只是此月非彼月,换做以文至上的社会,当名利追逐成为少数派时,他大概就变成了反过来的正例吧。说实在他和拉里是一类人,追求的“月亮”不一样,但他直到生命最后时刻还顽固得保持着尊严,让我不得不敬佩他。而我更喜欢他的理由无非是他比拉里来的有血有肉,譬如游泳时可以摆脱正统服饰的束缚穿的花里胡哨,听人夸奖还不免脸红。当被人抛弃没有收到请柬的时候那般委屈流泪。还有对家人朋友总是带着傲气的慷慨援助。死后迅速被人遗忘也是我感觉特别心疼他的一点,你能说他没在这一切上付出过真心吗?你能说他荒度此生嘛?到头来他的月亮却终究没有一直为他撒下月光。
关于伊莎贝尔:我不认为是她害死了索菲,但她的行为确实值得谴责。我一直觉得女性的本能甚是可怕,母爱泛滥时不顾一切,性欲点燃时面目可憎,嫉妒和控制欲被激发时又能让人不择手段。就伊莎贝尔来说,我唯一敬佩的可能就是她抚平伤痕面对未来的能力超强,遇事也足够坚强能做出抉择,然而真的是爱不起这个外表纯良精致内心腹黑的角色。(而且艾略特对他那么好!她只顾那份遗产!还卖光了画这我就不能忍了…)还是好好的做个无害的花瓶更顺眼些吧…
至于毛姆本人,苏珊,索菲,伊莎贝尔妈妈,格雷等人不想一一讨论了。索菲令人扼腕,而苏珊拥有了值得被恭喜的生活。毛姆说的没错,好像这本书一不小心所有活着的人都“成功”了(真是讽刺和励志)。
其实还有好多废话一股脑儿的想倒出来,但时间太晚了,到此为止吧。给自己留一份余地[捂脸][捂脸]。
晚安。

日落_读后感1300字


第一次读曹禺的书是在初二的时候,看他的《雷雨》,那个在众人口中所流传的叫好的如同雷雨般的女人周蘩漪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就是一个女人,一个运气并不怎么好的女人。所以在初三时又重读了一遍《雷雨》,还是没什么更深刻的感觉。于是便放弃了读第三遍的想法。时隔一年,再次读起曹禺的书,不是《雷雨》,而是《日出》。也许曹禺喜欢写女人,也许他喜欢把自然现象写作书名,也许她喜欢把这些女人写得像那些自然现象,所以在周蘩漪和陈白露身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不可否认,他喜欢写得那些东西都写得很棒。不知为什么,《日出》带给我的感觉远比《雷雨》要强烈的多。

这个名叫陈白露的女人应该也算是一个悲剧人物。从乡下来到城里,在旅馆住着,一住就是几年。凭着自己美丽的外表,为了钱,为了舒适的生活,更有可能是为了娱乐,她一直在玩,和别人玩着一个生存的游戏,但更多的时候是被当作玩具来消遣。李石清曾经带着仇意酸溜溜地对自己的妻子说:陈白露是什么东西?舞女不是舞女,娼妓不是娼妓,姨太太不是姨太太,这么一个贱货!穿梭于上流社会,穿金戴银,吃香喝辣,身边还围着一群有钱的少爷、老爷,但却没有一个真正的身份,心理上的地位正如一个下等的人,这可能就是陈白露的悲哀。

这也许就是那个时代那些女人们的悲哀。

中国的女人历来是逆来顺受的。至于反抗的女人毕竟只有极少数,而大多数的女人就委权于生活之下。它她们所谓的人生就只是安定舒适的生活。陈白露这样的女人与传统的女人有一些不同。她们所寻求的生活不止是安定舒适,更要豪华奢侈,同时又带点刺激。可以玩,可以闹,可以游戏人间。但她们所获得的仅限于此,她们可以玩可以闹,但却不能得罪身边的任何人,她们只被当作开心果;她们可以游戏人间,但却不可以有真感觉。所以,她们得到的永远只是物质上的,永远得不到精神上的安宁和舒适。那些花容月貌的女人在当岁月逝去时,她们便没有了资本,年轻时那些虚幻的地位和生活将会不复存在。她们或许会找一个老相好嫁做当姨太太;或许会回到当初属于她们的地方度过晚年,在老得走不动时,躺在摇椅上想着曾几何时自己是何等的风光。或许她们之中会有许多人像陈白露一样在最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果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想离开这样的世界,却逃不掉,也走不了,倒不如带着这个美丽的梦离开人世。

而她们是有感情的,周蘩漪也好,陈白露也好,她们的感情往往比一般的人、一般的女人要丰富、细腻的多。但为了生活,她们总要把自己的最真、善、美的感情埋藏在心底深处,就像是压在一个陈旧的木箱的最底层,不想去触碰它,也几乎忘记了它的存在,天天用一种另自己陌生的态度行为去对待别人,久而久之倒也成了习惯。只有在不经意找到了一把锁开启了木箱,在不小心时看到了那一份真实情感的一个角,再把它一点一点拉出来时才发现原来属于自己的感情仍然完好无损。就像陈白露遇见了方达生,遇见了小东西。这本是值得高兴的,却因为如获至宝的珍惜这份感情而变得犹豫、左右为难。也许这才是那些女人最大的悲哀。

白露,二十四种节气的一种,这个节气表示天气更凉,空气中的水气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陈白露的人正如她的名字。听上去像是象征着日出,年纪正是上午,却在太阳刚升起,照得正亮堂时,匆匆落了下去,给人一种寒意。虚是日出,实是日落。陈白露的悲哀便是《日出》传达给我们的感情。

《岛》读后感_1300字


《岛》读后感1300字

这是一场放逐,这是一场重生

阿丽克西斯(女主,“我”)

索菲亚(阿丽克西斯之母,安娜的女儿)

马库斯·菲尔丁(阿丽克西斯之父,大学教师——考古,索菲亚的丈夫)

尼克(阿丽克西斯之弟,在曼彻斯特读研究生)

玛丽娅和尼可拉斯(索菲亚的姨妈和姨父,也就是阿丽克西斯的姨外婆和姨外公,安娜的妹妹与妹夫)

埃德(阿丽克西斯之男友,在律师事务所工作)

吉奥吉斯(阿丽克西斯之曾外公,伊莲妮之夫,是个船夫)

伊莲妮(阿丽克西斯之曾外婆,吉奥吉斯之妻,是个老师)

安娜(阿丽克西斯的外婆,吉奥吉斯和伊莲妮之女)

玛丽娅(也是吉奥吉斯和伊莲妮之女,安娜的亲姐姐,曾是麻风病人)

佩特斯基一家(即吉奥吉斯、伊莲妮·佩特斯基他们一家)

萨维娜·安哲罗普洛斯(佛提妮·达瓦拉斯之母,和伊莲妮从小就是好朋友)

阿丽克西斯对母亲缄口不言的过去,充满着疑问与好奇,想要探寻母亲尘封的过往,促使她来到了布拉卡,这里有着母亲索菲亚难以释怀的过往,也有着人们惶惶不安的禁地,爱恨情仇的凄美故事怆然铺展开来,在这片孤寂的岛屿上显得熠熠生辉,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欢徐徐道来,又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这是一座烟云密布,无人问津的禁忌之岛,却又是是滋生着无数生命的奇迹的希望之岛。这里曾是麻风病的放逐之地,无数的生命在这里逝去又有无数的生命在这里重生。

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欧洲大陆烽火连天,硝烟四起。战争,毁灭,人心惶惶。但是在希腊的布拉卡,一座与陆地仅一水之隔的名叫斯皮纳龙格的小岛,住着“麻风病人”这一特殊群体,这座岛屿躲过了硝烟与战争。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人性的恶与善来的都很纯粹,那些污秽不堪的人性,反而为破烂的时代带来了打破平凡的精彩,安娜,一个作者笔下的反派人物,没有善恶,有着一棵不羁的灵魂,有着一颗浪荡的心,虚荣,做作,尖刻,妒忌,自私,欲望,这些人性中所囊括的晦涩的阴暗面却又是最真的人性都赋予了这个妖艳如毒的女子—安娜。她有不顾一切的勇气,为爱,也为自己,她巧妙运用着她那与生俱来美丽的皮囊,她不甘人下,她想万众瞩目,她的勇敢与智慧为她带来了们羡慕的生活,她对父亲的冷漠与自私,她对妹妹的嫉妒与苛刻,她的欲望无穷无尽,她享受出轨的快感,最后让自己成为了丈夫手下的亡魂。

好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是玛利亚,也是伊莲妮。拥有着爱与善的能力,也拥有着至美的皮囊。伊莲妮,美好,无私,是一名受人尊重的老师,谆谆教导的每一个孩子,却沦为病魔的宿体(麻风病),被送往那座一海之隔却遥不相望的岛屿—斯皮纳龙格岛。成为麻风病人的她,无惧病痛,来到这座岛上,才发现和自己想象有所出入。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但是与家人分离的伤痛是无法抹去的,五岁大小的安娜与玛利亚,无法伴随着她们成长,这对一个母亲是多么的残忍啊,看着妻子一天天的在病魔在挣扎,吉奥吉斯,表现的面无波澜,内心已经悲伤涌动,多么强大的心与爱,那些从对岸传回家的信,是爱,也是对家的寄托。直到死亡,都无法抹去由爱带来的希望,在这座岛上,除了生死,没有大事,人们都真真的,为生,也是为活着。

(哇,写不下去了,过会儿写,休息休息[耶][耶][耶][耶][耶])

《信》读后感_1300字


《信》读后感1300字

《信》

最近大雪初停,还未消融,在被窝里看完了这本书。

一对父母早逝的兄弟,哥哥刚志为了给弟弟直贵筹集上大学的费用,铤而走险潜入曾工作过的独居老人绪方家里,在偷到一笔足以支付弟弟上大学的费用后,因为错置的记忆,之后被突然出现的绪方老太太发现,因为腰伤复发,无法及时脱逃,情急冲动下杀害了绪方进而被捕入狱,而在哥哥入狱接受惩罚的这十几年,他的弟弟直贵因为他犯下的过错,在工作,音乐,爱情,家庭方面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或大或小的歧视。

看似哥哥犯了错,弟弟不该受到这种不公正的待遇,然而社会的残酷或许也在于此,与你关系亲密的人,他们犯下的错误,你也要或多或少受到惩罚,正如平野社长说过的,这也是体现社会公正的一种映射,让犯罪者明白,他们铸下的错误,会使多少他们爱的人受到伤害,明白有罪必有罚,尽管这罚远超过罪,且一辈子都无法消除,像夜半游魂一样永不消散。

昨天晚上吃完饭和老妈提及这本书的大致内容,老妈提到的一件事,让我更加感叹东野圭吾对于社会剖析之深入。

我老家的邻居,多年前,还是我上小学的时候,在醉酒聚会回家途中和其中一人起了语言冲突,肢体碰撞中,将对方碰倒,对方因为倒下的地方正好有一块石头,被撞击头部而死。酒醒之时,也知道所犯过错无法弥补,锒铛入狱,想想这几年大概也是快要出狱。他的孩子和我们玩得不错,知道他家出这事的时候,我已转到其他学校,因为距离,交流越来越少,偶尔有事回老家或是节假日会看到,见面次数也是寥寥可数。记忆也是模模糊糊,昨天听老妈说这个儿时伙伴,小时候特别顽皮,就是个小机灵鬼,和很多男孩子一样,爱玩爱疯,对于学习也是没多大兴趣,可是出了这件事后,突然像开了窍,现在已经在重点高中,成绩也是一次比一次好,预计他父亲出狱的时候,他也该考到一个不错的大学,老妈感叹一句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经这么多年了,也提到这个孩子有出息,出了这事后突然就改了脾性,沉稳了很多。

当时听着的时候,想着这本书,我在脑子里很努力搜索这个伙伴有没有受到像书中直贵那样的歧视,也问了老妈,但感觉似乎没有,他的生活似乎没受到影响,邻里乡亲对他也好像并没有多大改变,但真的是这样吗,就像老妈所说,他小时候很皮,虽说聪明伶俐,但是一到学习上,也是三分钟热度,但是家里出了这件事后,感觉他确实变了,尽管不太明显,可是这改变确实在发生着,更独立,更寡言,更有向上看的动力,和一种不远不近的距离感,疏离感。可以说这场变故让他快速长大,但或许也可以说我这个伙伴也在采取和直贵一样的方式,努力证明自己。我不知道这个伙伴之后的人生会不会或多或少因为父亲无意犯下的错误而前进更困难些,但事实是,我这个伙伴也在承受父亲犯下错误的惩罚,用世人更容易原谅的方式,努力生活。问到老妈如果这个伙伴没有像现在这样优秀,老妈在我还没说完说那周围人不会这么宽容的,大概会说这是一个血脉吧,都不好好做人。

谢谢这本书,让我大概明白了犯罪者家属,这个群体所面临的环境。

东野圭吾的作品,若推理性不强,便是能看到人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后者。

喜欢《《秘密》读后感_13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高中作文读后感13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