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孟子读后感1000字

孟子读后感1000字

《华杉讲透《孟子》》读后感_700字。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华杉讲透《孟子》》读后感_700字,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华杉讲透《孟子》》读后感700字

一、诐辞。

诐,就是偏僻、偏曲。张居正讲解说,人之言语,都本于心中所想。如果他心里明乎正理而没有私心,那说出的话就平正通达,没什么毛病。如果心里有偏曲之见,或者有意要把某种偏见带给别人,那他就会只说一方面,而把另一方面掩盖起来不说,这就是诐辞,又称险诐之辞,很阴险。

焦循《孟子正义》举了一个险诐之辞的例子——雄鸡断尾。

春秋后期,周景王太子早夭,他立了子猛做继承人,但一边又想立另一个宠爱的庶子子朝。正犹豫中,一个跟子朝的幕宾来见他。

幕宾汇报说:“刚才我在城郊看见一只公鸡,自己把自己的尾巴啄断了,我就问怎么回事。仆役回答说:‘它怕自己被拿去做祭祀牺牲品,所以先自残。’我就想,这是牲畜的本性,它是怕自己长得太帅,被人供奉到神庙里去,尊为牺牲。但是人就不一样,把外人像牺牲一样尊崇是有问题的,但把自己人像牺牲一样尊崇就没问题。牲畜大概是讨厌被尊为牺牲,但人呢,就是要用自己喜欢的人像牺牲那样尊崇。”

绕这么半天,什么具体事也没说,他就是要给周景王施加一个影响,像电影《盗梦空间》一样,在周景王内心深处、思维底层植入一个想法。

周景王上钩了,下定决心立子朝为太子,开始布置给子猛“剪尾巴”,杀子猛的人。结果还没来得及动手,周景王自己先死掉了,子猛子朝争位,周朝大乱。

这老板越大,越容易掉人坑里,因为全天下智商最高的人,全都围在你周围,研究怎么给你挖坑。所谓纵横术,什么鬼谷子、苏秦、张仪,练的全是这诐辞、淫辞、邪辞、遁辞的四大恶言术。纵横捭阖,捭阖就是开合。开合什么呢?就是掰开别人的嘴,闭上自己的嘴,在与人交谈时,或者拨动游说,或者闭藏观变,通过驾驭四大恶言术,让对方掉自己坑里。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读后感(3)篇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读后感 第(1)篇

近来拜读孙子兵法从微信读书还有纸质版的书都有看,感悟很多。其次谈谈读书吧,纸质版的书会更好看一些,从健康而言,对眼睛无辐射;从排版来看,更加规整;从感觉来谈,更加舒服有韵味。再谈谈孙子兵法吧,我已经看到了第十章还有几章就看完了,第一次读兵法,说实话咬文嚼字看了许久,都说看书其实就是在回顾自己,经历越多越容易从书中获得大量的知识,因为懂才会产生共鸣。而我没打过架也未经历过如战场般的商场,所以不能立刻理解,但是只要细读还是能读懂作者表面含义的。渐渐理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在不同年龄段因为经历过不同的事情之后再去看同一本书,即使文字内容不变,还是会有不同的感悟。孙子兵法这本书是刘叔叔推荐给我的,我至今记忆很深的就刘叔叔说过的,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算,要先胜而战,事先计算,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的事也不要相信一口吃胖子的好事,要脚踏实地,充实好自己。就像刚毕业需要进入一个大的平台,等到一定年纪具有一定的经验与人脉的时候再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这个时候再去创业会更好些。不要没有规划好自己的将来就投身于实践,以防被社会边缘化,到了该有的年纪高不成低不就。这也的确符合我万事求稳的性格。我看孙子兵法,因为有刘叔叔提前的启蒙对计算这块印象很深,要计算不要巧计,其实人中有大智慧的人从未显山漏水,反而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踏实,厚积薄发。等到把整本书都看完的时候,再做关于该书的学习感悟,而此刻已经凌晨2:17,是的,又失眠了,跟自己道一句晚安晚安小仙女,希望自己明天的毕业设计论文能够合格通过,fightingn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读后感 第(2)篇

在成都求学的九年,最爱去的地方就是武侯祠、锦里。那一带是天府之国最为繁华之地。成都的历史地位,一半得益于三国时期的发展开发。诸葛丞相功不可没,历来也被人尊为智圣。“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句脍炙人口。但我认为,诸葛丞相的心里话应该是写在祠堂门口的那副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蜀国兴于诸葛亮,也亡于诸葛亮。兴于他的军事智慧和政治清明。亡于他的军事智慧和穷兵黩武。

《孙子兵法》,不是教唆人打仗的。书中劝诫人们,慎用武力,先计算实力;计算了实力还要计算代价。知彼还要知己。把自己做到无懈可击,才有把握出击。而战争不是目的,不战才是目的。

推而广之,为人处世,增强自己为上,也不要妄动干戈,要与人为善。不要有侥幸心理,时刻都保持理性思考。写着写着,像是写起了鸡汤,但是孙武不是虚伪的现代人。孙武的鸡汤,是真正的智慧,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最关键的,读了孙子兵法,不是让人有自信,盲目乐观最可怕。斯言篇篇,让人警醒!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读后感 第(3)篇

刚开始读孙子兵法,是想找到制胜之道,寻求成功之理,但华杉却一直用另外的角度给我们讲解,也尽量在还原孙子的本意,不要一味的求胜,要先认识失败,懂得胜败的辩证关系,这个角度给了我很大启发。虽然很认真的看完了,但孙子兵法理论性、哲思性、实践性、启发性实在是博大精深,不是一两遍诵读就能探寻门道的,需要结合工作生活反复思考,综合运用,才能达到“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孙子兵法就像一口深井,怎么取,能取多少,全在个人知行结合一的结合程度,在于自身的修炼功底,学习它更主要的是反思自己,认识自己,自己强大了,能更好的“知己”了,那么我们离成功也就更近了,或许这才是孙子可能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吧,自己强大才是真的强大,只是我们都耐不住修炼的寂寞、痛苦和失败,急于求成,反而失败。

等待是有价值的!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后感:计算与算计


计算与算计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后感

洪国中

一谈到兵法,脑子里想到的往往是“三十六计”和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演义里的诸葛亮用兵如神、智计百出,让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脑海里幻想着一幅羽扇纶巾,稳坐中军帐,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画面,对诸葛亮的计谋佩服的五体投地。

读了华杉著的《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一书,对诸葛亮的计谋有了一番天翻地覆的认知。《孙子兵法》讲究的是先胜而后战之法,所谓先胜而后战之法讲究的是“五事七计”,五事指道、天、地、将、法,七计指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通过对敌我双方的政治、天时、地利、人才和法治的对比,在战之前就判断胜负,有了胜算才决定打,反之就等待时机。这种比较方法,用我们现代管理学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SWOT分析法。可以说,《孙子兵法》是一部用兵的计算科学,就算是放在现代,也是对我们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而诸葛亮的用兵之计,讲究的是算计,看似智计百出,但往往是奇谋计巧,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但最终病死五丈原,败给司马懿,可以说,诸葛亮的计不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加以对比分析,是冒险之举,期间虽有胜利,但这种算计只能算是一种阴谋,如履薄冰,而孙子的“五事七计”是一种计算,是阳谋,堂堂正正。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正因为军事是维系国家存亡之道的大事,所以必须慎之又慎,常怀敬畏之心,不可轻易言启。一个企业同样如此,对企业来说,日常的经营活动是企业的“兵者”。我们对自己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每个人自己的操作也要抱着关乎企业存亡之道的敬畏之心,不能冒险为之,注重方式方法,也要对企业的“五事七计”有比较分析。

盛总曾经提过,决定我们公司当前利润的节点,不是现在,不是我们完成销售的那一刻,而是一两个月甚至更早的时候,我们决定定货下订单的那时就已经决定了。有利润,公司才能得以生存,利润的多寡就是我们“胜算”的大小。因此,对我们资源部来说,什么时候定货,定什么品种、定多少数量、什么价格下单等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可以说,这决定着公司的“存亡”。对我们钢贸企业来说,定货与销货之间是存在的时间差的,定的货是要在未来的时间里销售的,未来又存在着无数的变化,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加强对未来变化趋势的掌控,要有了“胜算”以后再出手,反之,就要等待时机。

《孙子兵法》用“五事七计”来对比敌我双方的优劣来判断是否有胜算来决定用兵,而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来把握定货时机。对价格来说,影响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供求关系,因此,我们要把供求关系当作是兵法里的“五事七计”。我们知道,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可以用需求曲线来表示,那么我们的着眼点就是要放在引起供给和需求变量的因素上,把这些能引起供求变化的因素一一列举出来,加以分析和对比,从而来判断未来到底是供大于求还是供不应求,又或者是供需紧平衡。供给端,我们要了解钢厂的高炉开工率、产能利用率、添加废钢量、产量、钢厂单吨毛利率、接单情况、产线检修情况、新高炉新产线的投放情况、竞争对手的定货库存情况、钢厂社会库存等等之类的情况加以分析,从而判断未来一段时间的资源供应量。对需求端,我们要了解下游用钢产业如汽车、家电、造船、机械、房产、基建、出口等行业的数据,以及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及产业政策的动向,还要结合对以上行业历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当前的价格水平,判断未来需求的变化,结合供给与需求的分析来对未来的价格趋势进行预判,若是预判会有涨价的趋势,且有可能比定货价高,则可以进行订货和多订货的操作,反之则加大出货力度甚至抛空。这就是我们的计算,也是一种堂堂正正的阳谋。虽然未来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甚至有可能会出现判断偏差,但至少用这种方法可以减少我们订货的盲目性,提高“胜算”的机率,谋定而后动。

成功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但一定有方式方法可循。在前进的路上,我们绝对不能去冒险算计,而是要脚踏实地的去计算,知己知彼,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不断地改进提高,强大自我,从而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华杉孙子兵法读后感模板7篇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你不妨看看华杉孙子兵法读后感模板7篇,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华杉孙子兵法读后感 篇1

有一个人,符合“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的标准,唐朝的郭子仪。

郭子仪在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联合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八十四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二十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郭子仪权倾天下,位极人臣。但是,他坦坦荡荡,从来不对皇上设防。有奸臣猜忌他,说他要谋反,要皇上召他来,看他来不来。不来,就是要谋反;来,就可以把他拿下。郭子仪从来是一分钟都不耽误,马上就去,不带任何护卫。他说我这脑袋本来就是皇上的,皇上要取,拿去便是。

公主嫁给他儿子郭暧,两口子吵架,公主说我爹是皇上,你还敢对我无礼!郭暧说,皇上算个屁!那是我爹不想做罢了。我爹要想做,轮得到你爹么?把公主骂回去了。

公主回去向皇上哭诉。这事在任何朝代都是死罪。郭子仪听说这荒唐事,慌忙进宫谢罪。皇上说,小孩子家吵架乱说,咱们管他干什么。最后郭子仪自己把儿子打了一顿,这事就过去了。

郭子仪七子八婿,都是朝廷高官。他六十岁生日的时候,儿子女婿们都来贺寿。从朝堂上下来,都带着笏(hù)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用以记录君命或旨意)。子婿们把笏板放在床上,放了满满一床,这就是“满床笏”的典故。

你如果去乡下古村里看,看到古宅门上的砖雕,郭子仪的故事是最多的。因为郭子仪代表了中国人民几千年中国梦的终极梦想:荣华富贵、健康长寿、子孙满堂,全齐了。

华杉孙子兵法读后感 篇2

老子曰:“兵者不祥之器”。我其实蛮抵触兵法的,印象中的兵法就是教人怎么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打打杀杀流血牺牲之类,太过残酷。

最近在得到上听了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很过瘾,颠覆了自己以前的看法,赶紧找来这本书刷新自己的认知。

开篇孙子即以敬畏之心强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战争的代价是巨大的,应追求兵不血刃,未战先胜。

首先,孙子以“五事七计”,从五个方面,七个科目入手,做好战前的胜负代价预判--这可能是最早的会计科目实践应用。

所谓“五事”,是道、天、地、将、法。“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通过“五事七计”来比较敌我双方的政治、天时、地利、人才和法治。孙子的计,相当于现代管理学讲的SWOT分析,比较敌我双方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接着,孙子说“胜可知而不可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善之善者也。又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一直强调“不战而胜”,即使要战也有先后次序。

所以,华老师讲《孙子兵法》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不是以少胜多之法,而是以多胜少之法。它讲三个“不战”:打不赢不战;打得赢,但是打不起,不战;打得赢也打得起,但是看看可不可以不战就解决问题。它不是追求胜利,而是追求不败。不要以胜利为目标,要以不败为目标。“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追求胜利是下面没有底线,追求不败是有底线,然后上不封顶。

正因如此,《孙子兵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这本书,不是让我们更加强大,而是让我们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有一句话说,我们能控制的事情是很少的,这个世界是不归我们控制的,我们能控制的仅仅是我们自己。事实上能够控制自己的人也是很少的。所以学兵法最重要的是学会正确地控制自己,所以它是消极的。那么,去学一个消极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呢?它有一个非常重大的意义--它能堵塞我们所有人生错误的源头。你就不会犯错,学兵法关键就是学会不犯错。最快的进步是不退步。

令人惊喜的是,华老师居然在他的书里写到小王子和狐狸关于“驯养”的精彩对话,借以阐述将领与士兵的关系。

狐狸对小王子说:“驯养的意思就是建立联系,对我来说你还只是一个小男孩,就像其他千万个小男孩一样,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样用不着我。对你来说我也不过是一只狐狸,和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但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互相不可缺少了。对我来说你就是世界上的唯一了,我对于你来说也是世界上的唯一了。”驯养的本质是爱与责任,首先你要爱它,然后你要为它负责。将军对待士兵如此,恋人、朋友之间也是如此。

“人不会有时间去了解所有东西,他们总是到商人那里去购买现成的东西,因为世界上还没有购买朋友的商店,所以人也就没有朋友。如果你想要一个朋友,那就驯养我吧。”

华老师旁征博引,其书中列举了历史上发生过的许多战事,在今天许多人看来其精彩纷呈的背后,都是血泪成本的巨大代价,乃至人类文明的倒退。而这些战事从战略到战术,其成败得失,都可以在《孙子兵法》总结的经典中找到印证。后人真正学习到的能有多少?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

从五千言的《老子》,到六千字的《孙子兵法》,它们就像夜空中美丽的星星,闪烁着古圣先贤智慧的光芒。所谓大道至简,华老师在本书后记中讲到,我们之所以不能伟大,是因为我们不甘于平凡。我们总是把事情搞得很复杂,因为我们不相信简单。这个世界上最深刻的道理就是平平常常的大道理,最有价值的谈话就是那几句老生常谈。而关键的关键,是你要把这些老生常谈的大道理知行合一,切实笃行,真正做到。能做得到简单其实真的一点都不简单。

华老师曾在得到直播中讲到,人人都说“滴水穿石”,你滴过没有?你要真滴过,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几块经得起滴的石头,滴着滴着就穿了。华老师从讲透《孙子兵法》到讲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再到讲透大部头的《资治通鉴》,诚如他所说的,滴着滴着就穿了[捂脸]。所以不要相信小概率事件,苦练基本功,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做时间的朋友,与圣贤为伍。

华杉孙子兵法读后感 篇3

华杉写这本书的大致套路就是把原文摆上,附加古代几家的解释,翻译一遍,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偶尔有些现实生活应用例子吧。虽然我对战争历史所知甚少,但是华杉对于孙子所提「兵者,诡道也」的理解是「诡道并不重要」,这一点我是不太认同的,毕竟《孙子兵法》从战术到环境篇都在讲怎么各耍奇招蒙骗敌人,怎么能说诡道不重要。

我认为,战争(或生活里的其他方面)的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产出」,如此看来,无论是孙子所说的「不胜不战,先胜后战」还是书里提到的「诡道」都是服务于这个目的的。战争残忍,战场上不谈君子。这本书作为《孙子兵法》的入门读物,还是可以一读的。

由于对战争历史不太了解,读的过程还是比较费力的,所以途中我还看了秦汉的纪录片以及马骏老师主讲的《百家讲坛之孙子兵法》辅助理解,然后惊喜地发现马骏老师主讲的《百家讲坛》很不错,由于本身就是研究军事的教授,马骏老师的讲解会加入更多的古今中外战争例子,他也会讲到《孙子兵法》在企业管理的应用,但是个人认为听听就好。

这本书仅仅为《孙子兵法》的钻研开了个头,下一步打算继续看完马骏老师的《百家讲坛》争取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华杉孙子兵法读后感 篇4

读过之后发自内心的评价是,读《孙子兵法》有这一本足矣。

华杉老师的这本书是我家中所收的几本版本中最厚实的一本《孙子兵法》,看了介绍说他研究《孙子兵法》二十多年,从作者的自序中可以了解,作者把古今所有有价值的为孙子注解的读物都做过深刻的研究,包括从被史上称为最专业注解的曹操到时南宋张预的十一位世人公认的注家,到现代人的读本,作者都没有放过。

正因为此番功夫,才成就了这本不同寻常的注解。作者在自序中的一句话让我印象颇深,说为《孙子兵法》做注解的人非常多,但大多是当学术研究,不是真正的军事研究,是为了做学问,而是不是为了打仗,因而所看到的东西就南辕北辙。

这句话说到了我的心里,我想孙子在着千古名典的时候,也是希望后人能从中悟战场上的精髓而非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能够做到将玄妙之作通俗而透彻地呈于大众眼前这就是多么不易的事情,华杉做到了。每一篇都是先原文后华杉详解,详解中举例了大量的史上经典战例,有百余个,极为生动。

倘若这本读过之后再不能有所收获,怕就是自己的问题了。按照作者的指示先读了封底,封底中赫然写着五条被误解最多的兵法原意,女儿大呼妈妈我们之前都上当了!不能说是上当,而是广泛的一种误解,而且我们一直在误解的深渊里洋洋自得。

因为女儿酷爱围棋,有老师建议读《孙子兵法》,这是我们读兵法的开始,没想到之前的读本让我们在误区中迷途,真得感谢华彬老师把我们拉上岸,母女两人正在身临其境的投入兵法,精彩岂是一言可表的?

只想说一句,你想收《孙子兵法》就收这本《华彬讲透孙子兵法》,不但深蕴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也会洞悉自己的人生,拓宽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层次,四个字来说透彻真实!

华杉孙子兵法读后感 篇5

值得时不时回看的一本书!

诚实地说,作为一个一直对军事不大了解的女生,这是我第一次精读《孙子兵法》,也是第一次精读军事类书籍,感觉耳目一新。原来军事也不是我想象的那么遥远,它和我所学战略、运营管理、经济学有很大的关系;原来军事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和政治、经济、律法等一同构成国家治理这个大框架下的一部分。尽管在具体问题中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也即是说在战术上是不一样的;但是在这个大框架下,很多东西的方法论都是相通的,也即是说战术上是相通的。譬如说,孙子之胜,是胜于庙堂而非胜于战场;这和政治生涯的追求类似,长期来看,君子靠独立价值、独立人格带来的晋升,胜于依靠某个领导的提携带来的收益(靠山也有可能倒的时候);这和这和二级市场交易的类似之处在于,长期来看,从市场大势和公司基本面分析(对应《孙子兵法》中的“道、天、地、将、法”)带来的收益胜于短期类做技术分析(如同三十六计中的奇计巧谋)带来的收益。

我阅读的过程中,很欣赏的一点是作者的写作方法很丰满,结构清晰,论据充足,客观而具有说服力。很像中国古代文言文写的论文,古意盈盈。书中除了解读《孙子兵法》之外,还引用了不是古今中外的战争事件来作为论据。

粟裕“行军必是无人之境,交火必是有利地形”,粟裕在地形上下的功夫比谁都深。我联想到巴菲特,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互联网行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仍然选择不动,他只投资自己看得懂的行业,这和粟裕的只在有利地形交火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拿破仑在行军时十分注重卫生,他认为战场上流再多的血,也没有宿营地不卫生对军队的打击更大。在一般观点的认知中,军人都比普通人相对粗狂、相对能吃苦,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生存。但拿破仑十分注重卫生这个细节,这是军队内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得不承认拿破仑是风险管理的高手。金融行业有不少大公司出问题,不是在于对外业务做得不够好,而是内部风险管理不足,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本书中让我感到共鸣最大的一部分是讲等待。孙子的观点是先胜后战,没有胜算就等,和对方熬,用间谍、离间等方法,等到平衡打破,等自己有胜算的这时候再战。李牧十年不战只练兵,等到时机到了一战而胜解决所有问题。普通士兵因为觉得长期不战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而感到焦虑;大将李牧却懂得耐心练兵等待时机成熟之时再交战。这像极了之前读到的不少讲二级市场交易的书(比如《股票大作手回忆录》)对待的观点!多观察,戒焦躁,不频繁交易;等时机成熟的时候果断出手。李牧的练兵就如同观察市场和公司行情,这是基本功夫,练兵千日才能在用兵一时的时候致胜;李牧的出征就如同执行交易,这是技术活,但必须以基本功为基础。

总之这本书是给我开启了读军事类书籍的大门。工作和学习中,很多问题之所以看不透想不通都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换个视角,也许能让视野豁然开朗。

华杉孙子兵法读后感 篇6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后感1000字!

想到去读兵法其实纯属偶然,有朋友总是开玩笑说自己是军事家,话听的多了,倒是对军法产生了点好奇,但是作为一个对军法和文言文都不在行的学渣,为了保险起见选择了《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以免看不懂。书里华杉讲的很细致,还有很多案例分析,让你更好的理解一些军事战略的思路,了解兵法的同时也能了解一些历史,后半部分稍微有点絮叨,总体来说还是五星好评。书中还有十一位注家的点评,看的时候就好像曹操,杜牧,贾林在发弹屏,给枯燥的兵书增加了不少乐趣。

在看孙子兵法之前,我以为会写军法书的大师,应该是个好战分子吧!像李云龙一样,整天想着打打杀杀“干他娘的!”这样。结果看了之后才发现,孙子出乎我意料的,冷静又谨慎,完全不是个好战分子,果然不能看太多抗日神剧啊!孙子的思想是打仗之前先考虑风险,再考虑代价,最后才考虑收益,这么稳健的类型搁到现代应该是不会去炒股的。

他讲求以强胜弱,而不是各种花里胡哨的奇谋诡计以一敌百,没有胜算就不要兴师动众,不能因为焦虑就上了敌人的当。赢了之后也不能恋战。战斗的目的是为了平定,恋战受苦的只能是老百姓。行动必有代价,数战则民疲,战争不但有人力的消耗,物力财力更会有巨大损失,而且因为太多人去打仗和运军粮导致种地的人不足,别说是败仗了,就连胜仗也是付出巨大代价的。所以孙子讲求,打仗前先分析双方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相当于现在的SWOT分析法,也就是《计篇》讲的“五事七计”,五事是分析双方基本面,实力面,战略面,对比敌我的“道、天、地、将、法”,七计则是对五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比较号召力,将领的能力,谁得天时地利等等,计算出来没胜算就继续准备,等待敌人失误,有胜算再打。

有胜算的话,就该上战场了,孙子还讲了十二条诡道,中心思想就是为了造成敌方的错误判断,使用战略欺骗,使敌人没有防备,从而引诱对方失误,之后是讲野战的《作战篇》教你计算战争成本,讲攻城的《谋攻篇》教你趋利避害,判断知胜五道,《形篇》《兵势篇》计算大体得失,《虚实篇》教你隐蔽自己意图,发现敌人虚实。总共十三章就不一一介绍了,有的篇章对现在来说用处不大,比如《火攻篇》,但是大部分内容看完还是很有收获,甚至对于打游戏都能有点收获,大战略就是“猥琐发育,别浪”(开玩笑)。

天下兵法,始于皇帝,由皇帝而姜太公,由姜太公而孙子,终于集中了中国兵法之大成——《孙子兵法》。英国著名战略家李德哈特评论说:“世上只有两部军事战略书籍,超越所有其他兵书战策,就是《孙子兵法》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而《战争论》又比《孙子兵法》晚了两千多年。直到今天,《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还在时代的最前沿,这就是孙子的价值。

华杉孙子兵法读后感 篇7

在世界政界、商界、军界有4本书是必读之圭臬,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宫本武藏的《五轮书》、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其中孙子兵法以一句不战而屈人之兵,严重拉开了与其他三本书的境界距离。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是不战、和平,不是百战百胜之道,而必须战,则一战定乾坤,其他三本都是围绕制胜之道的战术展开。

兵者,诡道也!这一句很容易使人误解孙子是套路之圣,然后学会了孙子的套路,就可以成为所向披靡的战神。其实不然,孙子兵法最重要的价值恰恰是在教人明白自己的普通,成不了神。

所谓知己知彼,重在知道自己。你一旦知道自己不是神,有其他人一样的弱点:贪、急、忿、胜、痴、嗔之念,就要想办法克服,戒掉,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以五事七计审时度势,计算各种情况下自己失败的可能路径与风险,规避之。知道了自己,不一定胜,但一定不会败。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赢得起而败不起的,正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就是这个意思?

知道了自己,是知道对手的前提,光研究对手,自己的漏洞百出,想去打铁?而是真正的对手不是同行,而是市场需求,客户体验。这就是现代商业社会普遍的现象,套路、急功近利。很多企业CEO都不知道自己公司是怎么死的。

如果对手也读了孙子兵法怎么办?也修复了自己的漏洞,怎么办?这时候就要靠诡道了。要演戏,以间渗透,以利诱之。如果对手还不上当,怎么办?那就是时也,势也!得用耐心熬了。比如秦国的守旧派甘龙老太师说:飓风过岗,伏草尤存!生生用20年,把秦孝公熬死了,再把商鞅车裂了。又比如三国的司马懿,把曹操、曹丕、曹睿都熬死了,夺得曹氏三代的胜利果实。

孙子兵法与佛家、道家、儒家思想一样:以静制动,机变在动,准备在静。感谢作者的透讲。

孟子读后感700字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孟子读后感700字,欢迎阅读。

孟子读后感700字【一】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

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

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

个人感觉《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今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

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

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

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

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

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

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

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

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导仁义,主张施行仁政。

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强调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节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在我认为,孟子是怀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负的。

在《离娄上下》中,讲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在我看来,修、齐、治、平,从本质上说,就是施行仁义之道。

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行仁政。

孟子是以集成儒家的道为己任的。

在《万章上下》中,通过对历史的阐述,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在《孟子尽心上下》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

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

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

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

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

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感触最深的是《告子上下》这篇,在阐述行善论的学说。

第一,人性本是善。

孟子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有无不下。人的性善,是普遍的共同属性。

第二,人性之所以是善就在于人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先天固有的道德意识。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正因为人们存在着内在的鲜艳的道德意识,所以人性是善的。

第三,人们的行为如有不善,是由于后天的外在环境造成,不是人性本身边不善。

第四,对于这种善的本性,或者善的本心,必须着意的加以培养。

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在于专心致志的存心养性。

作为儒家文化的先祖,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对中国的影响长达几千年,直至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的为人处世,思想道德。

其思想精华博大精深,今天我只是管中窥豹摘录下自己浅短的感受和心得,孟子思想的厉害之处在于不管是阐述怎样施行仁政治国平天下,还是做人处事,他都能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总之《孟子》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每次诵读都会使人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它可以平和我们烦躁的内心,可以让我以圣人的精神为指导,在现实生活中做的更好!

孟子读后感700字【二】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认同感比较强。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

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孟子怀抱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用他的所知所觉,用他的义与道,从个别情况的应该到人生征途的光明大道,导人向善,也就是觉此民。

孟子的所有观点首先都必须建立在所谓人性向善观点的基础上,而这个观点也恰恰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并且对于当今这个时代来说最值得每个人去仔细思考领悟的。

孟子的人性向善论,先提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的仁、义、礼、智四端,如果能够去扩充它的话,将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所以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既然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又何来的恶人呢?有些人何以做不到乃若其情呢?孟子给了我们两个答案:其一,是不可忽视的外在原因,即环境因素,也是孟母之所以三迁的原因,而这里的环境又不仅仅只是周围人或事的影,也包括所处的时代、社会情况,还有具体到逆境与顺境的差别,《孟子》中的一篇关于嗟来之食的议论,身处逆境的人被激发的羞耻心可使之用生命维护原则,而身处顺境时的人却更易迷失,放弃了乡为身死而不受的那些原则,环境可以说是决定为善还是为恶,义或不义的重要因素;其二,要向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在要求就是坚持,孟子也在书中举了杯水车薪的比喻,义能克不义,仁能克不仁,然而没有坚持也无法成功。

当一个人能够做到抵御环境坚持本心时,仁义之士必是贤人、君子,枉己而不能直人,只有坚守原则的人才能够辅佐君主、诱民向善;仁者无敌,仁义之诸侯与民同乐、亲贤疏佞,又怎不会王天下呢?所以尧、舜、禹之世,孝悌礼义为人所共循,天下安乐。

虽然孟子有一套从人性向善到仁者无敌的完整理论,但是要想导善,还缺不了他的非凡辩才。

孟子无论是与君主对答,还是与对手辩论,都能够引经据典,把《诗》《书》灵活应用;并且以常理入手,以小见大,十分生动;更擅长环环设问,最后以对方的答案为自己所依托来解答对方的问题,让对方只能无言以对,认可孟子的想法。

二十一世界的中国,正值东西方文化潮流交互撞击之际,从个人到家庭,至自各阶层的社会乃至于国家,在当今物质文明较为发达的今天,却逐渐陷入一种内外不安,身心交瘁的状态。

在这个物欲横流,进退失据的环境中,人们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茫然失措。

精神信仰受到很大挑战,但是,究竟是什么在变化?变化的背后是什么?

在当今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面对各种所谓的领导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

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如孟子般真正心系国家。

现在的人们大都追名逐利,惟命是从,而很少有人能真正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受,给我们的国家真正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想法。

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面对自己与领导者统治者的意见不合的情况时,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呢?在这个充满金钱与利益的社会中,人们渐渐的迷失了自我,只会跟着金钱与利益随波逐流,也许只有当每个人如孟子般坦诚,率真且真正做到心系国家时,我们的社会才能变成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吧。

孟子读后感700字【三】

坦白地讲,一直没有读过孟子及其作品,因为本人喜欢道家,尤其是《庄子》。

现在拜读过这本书,才明白孟子和孔子一样都为我们留下了非常灿烂的文化,他们和诸子一道形成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亚圣的孟子对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久,我们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概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凤毛麟角,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早已穿越了千年的岁月,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在谈及学习时,有一点叫做尚友。

怎样跟古人交朋友?吟咏他们的诗,阅读他们的书,同时还要讨论他们在当时的所作所为。

比如,大家喜欢读历史、传记方面的书,了解古人的生活、志向与作风,就等于跟古人做朋友一样。

《孟子滕文公上》中说有为者亦若是,他做得到我也做得到,很多人正是以这种方式获得了成长。

在谈及教育时,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持之以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他说:再来看看孟子对人格的看法吧。

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他认为人格的重要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地位,孟子还主张做人要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

怎样产生浩然之气?那就是:一要持志养气,坚持崇高的志向追求;二要动心忍性,有意识地在逆境中磨砺意志;三要存心养性,就是要清心寡欲。

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自古以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

《李智华讲座》读后感 (700字)


李智华在小的时候,她妈妈得了精神病,所以她妈妈有时候会发作。有一次,她妈妈失踪了,爸爸去寻找,爸爸居然把孩子丢在家里,就去寻找了。

爸爸找到妈妈后,把妈妈带回了家,回家之后,爸爸看见家里突然失火了,在家里的李智华被火烧掉了手,我觉得很恐怖,心想:这么惨!太吓人了。爸爸看见了,立刻把李智华送到医院,到医院时,医生们都说:孩子小,不容易治疗。爸爸听了,更加伤心,我又在想:如果李智华家中有保姆,那该有多好,失火的时候,保姆带着李智华出门,那不更安全。

渐渐地,李智华长大了,她觉得自己很奇怪,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别人都说:智华,是个可怜的孩子。李智华每次看到别人玩得时候,觉得很快乐,李智华也想站起来玩,可是每次都摔在地上,她又爬起来,又摔倒,这就是自信。她回家和爸爸说:爸爸,我要读书。爸爸说:老师没空,明天再说吧!李智华等到了今天,她又去问:爸爸,我要读书。爸爸又照样说。李智华去找学校的校长,校长说:你没手怎么写字,读书呢?她坐到了教室门外,拿了根树枝在写,我也觉得很奇怪,她怎么会写字呢?原来她是用脚在写。李智华每天上拿着笔和绳子,绑在脚上,等习惯了,就可以用脚写字了。她又坐在教室门外,这时,被老师发现了,老师问她:你为什么坐在教室门外呀!她哭着说:校长不给我上学,不给我到教室里。老师说:我们帮你保密,你进来吧。李智华每天都不缺课。

李智华长大了,去学习,她去了一个地方,学打字,老板说:如果你能在1分钟内打完200字,我就收留你。结果,李智华一分钟打了202字,老师收留了她。

我觉得李智华很可怜,也很坚强,我真想去看看她。

四年级:谢家珍

读《杉》有感400字


岁月的痕迹依稀附着在斑驳的白墙上,迎面送来的清风夹杂着梨花的清香,悄然无声地掠过一旁初长新芽的杉树。

——题记

光阴的飞逝带走了一片片荣枯的杏花,心也随着光阴在时间的流里茫然前进,过往一段段刻苦铭心的故事伴着梦里的蝴蝶消失在天的尽头。

偶然间,在一本书中读到了《杉》——一篇感人至深的“催泪弹”。陈龙,一个在小时候就被明显区分开的孩子。他不会说话,从出生一直到现在。母亲告诉他,院子里的杉树是在他出生的那年种下的,到如今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她要让孩子学会像杉树那样,绝不向命运低头。

母亲背着他,四处求医,累到双腿已像木头一般僵硬,但他丝毫没有放弃一丝希望。母亲的爱对陈龙来说是深沉的,纵使在他不能理解,甚至迁怒于母亲的时候。风雨中,母亲摇摇晃晃地背着他,直到泪水充塞于眼前,淹没视线,……

读完这几百个字,泪水早已顺着我的脸颊滑落在书页上。我后悔我曾经蛮横无理地对待妈妈,我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明白妈妈的良心用心。

我知道,妈妈为我掏心掏肺,直到时光的大刀阔斧爬上额头,也未曾改变。曾经执意让妈妈雨夜买书,为反抗妈妈而绝食……如今看来是多么无知,多么任性。我感恩我的母亲,感恩她早已磨出老茧的那双温暖的双手,感恩她对我无私的爱。

泪已被风儿吹干,徒留两道透明的泪痕。我深深地知道,一株小苗要长成参天大树,需要阳光多少温暖,需要甘霖多少滋润啊!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读后感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孟子》读后感500字


"自反"是儒家提倡的一项重要的行为规范。

人非圣贤,都会犯错。此时,自我反省便是最好的补救措施。只有深刻反省,认识到自己错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也只有深刻反省,才会让自己铭记在心,下不为例。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但是,"自反"绝不仅仅是一种补救措施,它更是人们为人处事的一种智慧。

孟子曰:"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意即别人对我无礼,我需自省。道理很简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别人无礼,必是我有过在先。毕竟人非禽兽,谁又能无缘无故地去伤害别人呢?

这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内敛的心境。每个人都有尊严,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更好面子。当他人对自己无礼时,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每个人都会觉得有失颜面。这时,人们一般会据礼力争,以图挽回颜面。一些人按捺不住心中怒火,也会针锋相对,奋起反击。第一种做法固然好些,但局面既以尴尬,只能草草收场,再次相遇时,也只能形同陌路。

其实,还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自反"。正如前文所说,谁都不会无端生事。这时,如果能够抑制住一时怒气,加以"自反",或承认错误,或解除误会。不仅可以得到对方的原谅,更会使其尊重你。对,尊重,人的尊严就是这样获得的。

可见,儒家文化不仅使得我们好面子,更加告诉我们如何维护面子。面子不是表面文章,更不是虚荣,而是人的尊严,行得端,坐得正,以礼待人,以礼处事,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自反"是一种意识,我们既不能抱怨客观事物,也不能向他人推卸责任。加强"自反"。我们才能够纠正错误,挽回损失,完善自我。

孟子读后感100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孟子读后感100字,欢迎阅读。

孟子读后感100字【1】

一翻开《孟子》这本书,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因为在看书时,历史知识就像永不干枯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涌入我的大脑。

看着看着,我好像进入了古老的春秋时代,仿佛看见孟子儿时逃学孟母脸上生气的表情;又犹如听见两军交战时人喊马嘶的声音,看见一个个青年将领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甚至为不能帮上忙而感到遗憾。

那个时代的诸侯国的成败兴衰仍然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重现,令我感叹不已。

我还对春秋时代的礼仪加深了一层了解,也更清楚地了解了孟子的为人。

《孔子》和《孙子》我也看过,但对我来说,却没有《孟子》给我的震撼力那么大。

我要好好保存这本书,并把孟子列入我最敬佩的人当中去,予以纪念。

孟子读后感100字【2】

孟母为了让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几度搬迁,从墓地旁边,搬到了市集旁,又从市集旁边搬到了学校附近,因为孟母的不辞辛劳,使孟子在学校旁受到了好的教育,学有所成,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

这就是《孟母三迁》

看了这个故事,我体会到孟母为了孟子的学习,煞费苦心,搬了三次家。

感慨万分的我明白了正是孟母对孟子的爱,使得孟子学有所成,孟母真是用心良苦啊!我情不自禁地感慨道:这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父母。

这是一个酷暑难耐的日子,气温高达35c,妈妈一下班连晚饭都顾不上吃,就马不停蹄地带我去了作文班,在教室外面满头大汗的耐心地等待,但妈妈此时已饥肠辘辘,肚子早已唱起了空城计,可她还依然等着我上完课,也不为自己想,什么都先想到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的爱,像园丁精心栽培着我;像耀眼的太阳赋予我阳光和温暖;像水一样滋润着我;是我心中的疗伤药!母亲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它可以战胜一切,可以融化一切

孟子读后感100字【3】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译: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

这句知看似现在的社会分工关系.想想看,远在古代的人就能有这种思想,能让人不敬佩吗?

读后感《《华杉讲透《孟子》》读后感_7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孟子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