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700字

读后感700字

《情人》读后感_700字。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情人》读后感_700字 ”,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情人》读后感700字

这是我第二次接触渡边的小说,渡边像很多作家一样都是弃医从文的,他看待爱情的角度和表述的内容就像给人做手术,层层解剖,从皮肤到骨骼,再到神经和血管,太精细了,看得见人性阴暗角落不可揭露的秘密,把人性真实的一面血淋淋地摆露出来,不管价值观的对错与否,他就是人性。

《情人》是渡边婚外情作品众多之一,女主修子知性,美丽,魅力十足,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准则:喜欢是喜欢,可不想介入他在与自己之外的生活只要在一起时两人感到快乐、幸福,这就足够了。

她在追求事业上进的同时深爱着有妇之夫远野,(没错[微笑],她在我们的爱情里面就是扮演着小偷角色的人)修子的独立和活力被远野欣赏,深深迷恋着修子,也一度以为自己的第二春就是她了,最后为了想跟修子结合,不回家,冷落妻子,在妻子面前彻底暴露修子(远野住院那段时间,曾写信给修子表达爱意,远野有意让信件被妻子无意看到,想就此抛弃家庭和妻子脱离关系),可是修子的爱不是这样的,她贪婪地享受着远野作为大男人,有男性魅力的那一面,而不是生病后暴露出来懦弱,屈服的性格。修子要的是作为情人的刺激感和新鲜感,和远野在一起是过好两人世界,不过问远野的家庭情况也不向远野提任何要求,她想要的是一时一刻,自由自在的爱情,所以当远野提出要跟夫人离婚与她结婚生活到一起,修子犹豫了,分手了,她怕最后她的下场也会跟远野夫人那样,嫁作人妇后可能要放弃工作,放弃自由,一心一意对着家庭,何况远野不是那种顾家的男人,这让她很恐惧!

所幸,结局谁都没在一起,也许这是渡边想要揭露的,婚外情本来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就是受人唾弃的,同时第三者的描写也是现实太普遍的存在,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们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忧虑。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_1400字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1400字

我同一个小姑娘说过:这世界欠我一万个情人。其中有一层意思就是,梁家辉之所以能够第一次地把她带到那蓝琉璃瓦下的屋子去睡觉,是因为十五岁半的她并没有遇到十六岁的我。

天气很热。我没有钱,不过仍是要带她到科纳尔大天桥底下去走一走的。我告她说这是我的家——天桥底常年栽着矮牵牛,散不出太多香味,但你只要见到它,只需要见到,它的紫色便会把它应有的味道送给你,送到你的眼睛里。再往前有成排的梧桐,在大约二十米远的马路对岸——可我一直当作它们是在我身边的。我拿住她的手去抚摸它们粗糙的树皮,从上往下,经过一点一点的疙瘩和被腐蚀的下凹的伤口,那感觉妙不可言,仿佛在触摸岁月的痕迹,又仿佛在触摸自己。不过或许她在想别的事情——是的,法国梧桐,它们成年之后会脱去一层表皮,变得“lisse”——然而她还很年轻,她是欢喜“lisse”的么?她不知道。当然这无法改变我们触摸它们的那个时刻,我知道无论一切都不如她,不如去触摸她。她也同样告诉我了,我羡慕它们,她说。

我把她放到天桥下边最最凉爽的一处阴影下,那里有我日夜枕着的草席。但是不行,她说第一次她要在阳光里,在阳光里把痛苦蒸出来,涂抹在身上,填住身上每一个毛孔。我答应了。我们在阳光里做爱,她浮在我身上,亦或是相反,都不重要,她不在意这些。我向来厌恶我的生殖器,以为它十分丑陋,还带着一副天生的、向一切索求的嘴脸。她自然说不上爱它,但是她愿意去给予——她几乎给出了她的全部。她眼是炽热的,我没有去看,我不敢。我从她比耳环还要精致的耳朵那儿,从她的柔软的粉郁金香味的嘴唇里,从她的孩子似的乳房上,从她丝织一般的腿间,我得知了我的索求,索求的疯狂与罪恶令人满足,又同时教人知道自己无法满足。在这梦也似的草席上,在又倏然而复现的阳光下,我得到了她。我得到了我。

她说这一切就是大海。她说她就是大海,被命运裹挟而来,在长岸上随意的一块岩石上磕出了血,血在大海白色的浪中散尽。来回往复,永不停歇。我很可怜她,我用手把她环住,我去亲吻她的血。我没有双耳大瓮 ,甚至连大瓮里的水我也没有的。所以只能这么做。我想问她痛不痛,可又觉得这样太傻,就像未被驱逐的美洲原住民向猎物袒露他们虚伪而软弱的柔情一样。我还是问了,她却说我太穷,这一次她亏得很大——还不如做一个妓女。我笑了,我把她抱住,吻她。我不可能去做摘一朵矮牵牛别在她头上来迎娶她的把戏,我甚至不可能把梧桐木砍下来,做成木筏带我们到大海里去漂泊。我什么都不会,除了在天桥底下和一个白人小姑娘干一种教人无比羞耻的事情之外,我什么都不会。我很愧疚,我缠住她的舌头,小心翼翼地撕扯着。

车子从两旁像电影里的那样经过,但没有人用摄影机拍它们,所以什么也留不下来。光也不行。我知道这一点,所以格外珍惜这种惯常的嘈杂——有时候轮子底下要轧死一只老鼠,有时候一颗尖利但善良的石头会去报复,教本身只拥有空气的家伙连空气也失去,发出“噗呲”的惨叫。我看着这里发生的故事,我很想教她也看一下,但她太匆忙,对,像大海那样,但不完全是——她要走了。我送她,我们立在傍晚最后的阳光里。她说这样也不错,她的毛孔里至今仍塞满了待洗去的痛苦。我们最后一次拥吻,泪水滴入对方的身体里。我不知道她还会不会来,我觉得不会了。

梧桐仍然在对面,是的,两边都有,大约二十米。

科纳尔大天桥下草席

二零一七年八至八月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_1000字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1000字

为什么会读这本书源于两个原因,其一是去年去越南旅游去了作为《情人》拍摄地点而出名的景点-钟屿石岬角,景点并没有很特别,只是几块巨大的花岗岩直指南海,很多游人慕名来这观看日出日落。对景没有留下很多感触,却对这部电影产生了点兴趣,决定回去找来观看,结果又不了了之(宝妈的无奈)。其次,前段时间看了王小波的一本杂文集,里面多次提到《情人》这本书,他对杜拉斯的叙述方式给予极高评价,同时也夸赞王道乾先生的翻译登峰造极,译出了杜拉斯的韵味。于是我又对之产生了兴趣,找了电子书来看。
再说说读完第一遍的感想,为什么说第一遍,因为对于杜拉斯这种片段式的凌乱无序的描述方式,一遍似乎不能把所有的情节都拼凑完整。以前没有读过她的书,在王道乾先生的前言里了解了些许。杜拉斯写作风格独特,她的作品拗口难懂甚至让人昏昏欲睡,《情人》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书问世后引起一时的轰动,人们渐渐开始接受这种意识流的写作方式。整个故事其实很简单,背景是法殖期的越南,杜拉斯高中时期与一个中国人的情爱故事。杜拉斯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带着两儿一女苦苦支撑,家境清寒。大哥是个瘾君子,残酷暴敛,却受到母亲的百般宠爱偏袒,小哥哥生性懦弱恐惧,杜拉斯在这样冷淡,绝望的氛围中很孤独,想要逃离。男主人公是中国高富帅,没有正经事,唯有谈情说爱,在渡船上对年轻漂亮的杜拉斯一见钟情,对她献殷勤,虚荣心驱使孤独的杜拉斯投入他的怀抱,随之展开一段扭曲的爱。杜拉斯在开篇就用了大段充满诗意的语句描述这种爱情在一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一家人对她与中国人交往嗤之以鼻,甚至她自己也一直用“我是为了他的钱”麻痹欺骗自己,而高富帅的父亲也表示“宁愿他死,也绝对不会同意他娶白人为妻”。结局确实是凄凉的,男主人公娶了素未谋面门当户对的妻子,而杜拉斯在离开越南返回法国的船上才发现自己对他的爱。多年后,杜拉斯接到他的电话,他说“一直爱她,将一直爱她到死”。
这部小说为什么会这么出名,个人感觉除了这是杜拉斯亲身经历的奇人异事外,跟她独特的叙述方式是分不开的,就像一个老人娓娓道来年轻时的故事,有点啰嗦,想到哪说到哪,故事情节是片段的跳跃的,却很有韵味,其中还有很多诗意的富有哲理的句子,值得多次翻阅品味。完
2018-4-11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_2500字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2500字

《情人》的雏形,来源于杜拉斯为其影集《绝对的形象》配述的说明文字。因篇幅较长,在其晚年精神伴侣杨·安德烈亚的建议下,另按小说予以创作完善,与影集分开发表。这一出身,奠定了《情人》的自传性色彩,读来多了份现实敬畏感。
杜拉斯,半生坎坷,一生激越、决绝。
《情人》读完,第一感是它不装、不做作、不矫饰:用杜拉斯自己话说“这段青年时期隐秘、不曾外露的感情、事实,在以往的写作中是要刻意深深隐埋的,那时我是硬要顾及羞耻心来提笔写作的,而现在,写作是无所谓的事了……”
所以《情人》的主旨,是70岁的杜拉斯,抚着张张过往的影相时,触景生情,又一次深情缅怀起她年少时那段隐秘、凄绝的情事,并鼓起勇气公之于众。那是少女杜拉斯美好而无望、却牵挂了一生的初次爱情。
没有哪段真切入骨的回忆可以隔绝一切周遭因素孤零零存在,而不掺杂出身、境遇等,《情人》尤其如此,读懂《情人》,首要须知杜拉斯童年坎坷绝望的家境。
那是19世纪初的法国,杜拉斯做小学教师的父母受诱骗,从巴黎迁往法属殖民地越南沙沥工作定居。生下杜拉斯不久后,其父病逝,大哥生性残暴嗜赌成性,小哥懦弱忧惧毫无指望,愚鲁麻木的母亲企图以房换地增加进项,得到的却是无法耕种的滩涂盐碱地。
经常性地挨饿,买不起衣服鞋袜……
一切的动机,就是这可怕绝望到令人窒息的贫穷。
那是她一生中自认最美的场景,在湄公河的轮渡上。它本该被拍下来,比如从岸边的沙滩上,然后理所当然占据影集的中心位置,如果谁能预知它对她一生将是多么重要的话。但它的主人公当时是那么微不足道,以致这本该存在的珍贵照片,并没机会被拍下来。
那是在湄公河的轮渡上,
那一年‘我’才十五岁半。
假期结束,我正要乘船从沙沥母亲家返回西贡寄宿中学。
我孤零零一人站在甲板上,
手臂支着船舷,
眼神倔强地望向使我恐惧得颤栗的湍急河水。
我身上穿一件母亲穿旧了的真丝连身裙,磨损的快透明了,但我觉我穿着它很相宜,它很贴合我的身形;
我腰上扎起一条不知我哪个哥哥的一条皮带;
脚上穿着那双镶金条带的高跟鞋——母亲给我买的,削价处理品。
我上中学时就穿这样一双晚上穿的鞋,我本意就是这样。我在十五岁就有了一副耽于逸乐的面目,尽管我还不懂什么叫逸乐。这样一副面貌十分触目。
在那天,这样一个小姑娘,在穿着上显得很不寻常,十分奇特,倒不在这一双鞋上。那天,值得注意的是小姑娘头上戴的帽子,一顶平檐男帽,玫瑰木色的,有黑色宽饰带的呢帽。
她戴了这样的帽子,那形象确乎暧昧不明,模棱两可。在男人戴的帽子下,形体上那种讨厌的纤弱柔细,童年时期带来的缺陷,就换了一个模样。随便什么眼光都能看得进去,任凭什么欲念也能适应。我一戴上这帽子,就与它再也分不开了。
他在看我。
有男人看我,这在我已是习以为常的了。在殖民地,人们总是盯着白种女人看,甚至十二岁的白人小女孩也看。近三年来,白种男人在马路上也总是看我,我母亲的朋友总是很客气地要我到他们家里去吃午茶,他们的女人在下午都到体育俱乐部打网球去了。
我么,我知道别人总是盯着我看不总是美不美的问题,有时是另一回事,比如个性问题。可我想怎么表现就怎么表现,你愿意我美,那就美吧,你觉我浮浪狷狂我也不介意,反正你希望我怎样我就怎样就是了。
我自己,不妨相信就好。
那就信我是迷人的吧。我只要信以为真,对那个看我的人来说,就是真的——那个坐在一部黑色利穆新汽车里,风度翩翩的中国男人,控制殖民地广大居民不动产的少数中国血统金融集团成员之一的独子,大我十二岁,跟我搭讪时却拘谨得有些发抖的瘦弱男人。
下了船,我坐到了他的车里,也等同于我住进了他堤岸上配置速成的临街公寓,也等同于我睡到了他的床上。
他故作试探,她不设防答言。
他问:你跟我到这里来,就像是跟任何一个人来一样?她答,她还从来没有跟什么人到过一个房间里。
他对她家困窘的家境略有耳闻,他识破了她这个绝望无助的白人女孩此刻故作放荡以此为饵的把戏,他爱上了她,发自内心地爱。
爱她什么?不懂,许是出于东方人特有的同情怜悯多一些……
一夜夜温情缱绻,他尽情享受着灵肉缠绵,她在恐惧矛盾中不识爱滋味。
他用金钱为她修复着一切:从母亲手里流失的家产、大哥的巨额赌债,还有最后她全家返回法国的船票。
他多情而多金,却也有他无法挣脱的宿命——他须遵照父命如期迎娶北方抚顺老家另一大财团的独女继承人为妻。
卑贱的开局,幽期两载,注定了她最终卑微的离开。
轮船缓缓起航,当跳板被撤去,轮船鸣响第一声告别的汽笛,她哭了,她想起了堤岸上那个中国男人,情窦初开却毫无情感经历的她,终于可以确定,她曾是在用她从所未见的爱情在爱着他。
他那黑色长长大大的汽车停在那里,车前站着穿白制服的司机。车子离法国邮船公司专用停车场稍远一点,孤零零地停在那里。车子的那些特征她是熟知的。他一向坐在后面,他那模样依稀可见,一动不动,沮丧颓唐。
她知道,他只是想要像现在这样悄悄躲在远处,用他的方式向自己真心呵护过却无力挽留的爱情告别。
她的手臂支在舷墙上,和第一次在渡船上一样。她知道他在看她。这是她对这份永别了的爱情最后的致意。
最后,她看着那辆黑色汽车急速驶去。汽车看不见了。港口消失了,接着,陆地也不见了……
战后许多年过去了,她经历了婚姻、产子、离婚、现在正在写作,他带着妻小来到巴黎,他给她打来电话,他说:我仅仅想听听你的声音。他是胆怯的,仍和过去一样,胆小害怕,声音打着颤。她猛然在那语音中听出那种中国口音。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
在他来说,这是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于是选择了熊掌,偷偷把鱼藏在心中、最后相见不如怀念的故事;
在她来说,是以不耻的故作浮浪生存动机为开始、朝夕相伴后的情欲后觉、无法踏足却撕扯了一生的隐秘心事。
这是腾挪杜拉斯自己的话,来为她写的一段推介性书评,之所以这样做是觉得,只有杜拉斯自己的话才是最原汁原味的杜拉斯风格。希望大家能燃起兴致去看看这部《情人》,看看独立的人性是怎样在命运设置的泥淖中堕落复又自我救赎的。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_800字


《情人(情人·乌发碧眼)》读后感800字

看了两本名为《情人》的书,一边是渡边淳一的,一本是这个杜拉斯的,共同点就是都挺露骨的,他们对情人的定义都是非婚姻关系却发生了关系的两人。渡边的重叙述,人物社会关系描绘地更具体,好歹感觉能看懂,杜拉斯的就看得迷迷糊糊的,两个人的私密空间写得很足,又不停切换主语,感觉全然的冷漠和虚幻。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种感觉,第一是很容易提炼出简单的情节来,第二是感觉描写像是用了慢动作又感觉口气冷漠,比如《情人》中的白人少女,除了她和中国男人之间的肉体交易以外,还写了她的家人,本是一团糟的生活仍旧是非常平静的叙述,显得老气横秋,我觉得她是以堕落在报复家庭,但既不在乎自己也不在乎家人的冷漠感觉和她对中国男莫名的好感也使我看不懂,虽然写得好像很露骨但看着看着要睡了。这一种世故老成的感觉,让人想起开头的倒叙标志“我已经老了。”我认为获得赞美也许因为“备受摧残的面容”终于配上了她老去的内心,获得了内外一致的美感吧。这一段王道乾翻译的话是王小波极为推崇的,我也是因为这个决定看的。后来懵懵懂懂地看了在线的电影,应该是删减过的,感觉不是很一致,梁家辉的形象看着比小说描述的要健康,帅气。
免费部分刚好结束《情人》所以没舍得买后半部《乌发碧眼》,听说这两本都是有半自传性质。杜拉斯到老还在和小伙子恋爱,这本书活动免费后看了《乌发碧眼》。这一本更神,没有人名,只有她和他,而且空间更为私密,几乎就没有别的人,就这么一路写下来,感觉两个人的精神都很病态。“他对她说,如果他开始爱上她,那正是因为这一点--主要是由于她的富有和疯狂。”老年杜拉斯的小伙子情人应该也是这样的吧,经历一生,也没什么看不透的,她是一个疯狂的人,而且也不是所有小伙子都喜欢她。要可以遇见,有所索取吧,这也确实符合情人的定义。
好在最后还有一篇解析这种写作手法的,虽然我没耐心认真看了,概括之就是杜拉斯很个性。

情人 读后感


情人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写的一本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来看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的情人 读后感:

说实话,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这本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并没有看的太懂。

她写的这部小说,更向是内心的独白。

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的连接也很混乱,有些话说得更是不明白。

不过这些似乎也是她独有的特点。

就这点来说,其实我很赞同她。

文学就应该是绝对的内心化,个性化的。

不能写每一个字都想着读者会怎么看。

那是不对的。

应该是绝对的尊重自我。

若不那样,一味的满足读者,那会使文学向媚俗的文学堕落。

比如现在流行的许多网络小说。

完全是为了赢得读者群而写。

文字粗糙,语法杂乱。

当然,不能否认,那些作者的确因此而获得了大量的稿费那也许是许多大文豪一辈子都赚不到的数目。

但是,那些小说并不能称其为文学,过不了多久就会湮没在时代的洪流里。

说这些,当然,不能排除有些酸葡萄心理。

我曾尝试过也那种很流行的小说,但是终究不能继续下去。

因为找不到写作的目的,只为了卖钱么?那很难作为我写作的动力。

所以,我愿一直当文学中的孔乙己。

说了这些废话,现在言归正传,就小说本身而谈谈感想。

上面说过了小说的情节很简单。

小说的主人公我是个住在法国殖民地印度的十五岁的白人少女,我的母亲是个小学的校长。

我有两个哥哥,大哥哥是个流氓无赖,赌博吸毒,并且偷家里的钱;而小哥哥则是个懦弱胆小的人,经常受到大哥哥的欺负,最后似乎(小说并没有说明死因)是被大哥哥害死了。

但是我们的母亲却最喜爱大哥哥,包容他的一切。

这一家是个很贫穷的家庭,遇到过很多的不幸。

我的父亲死了,我们买的土地是块盐碱地,并且经常受到海水的侵蚀。

浸泡在如此不幸之中的我,心理扭曲,但却极度渴望着爱,就是这样的我命中注定,也是绝对会,在一艘渡船上遇了一个富有的中国少爷。

从此开始了充满了***的恋爱,但是这份爱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因为种族、贫富差距的原因,我们分开了,最后我回到了法国,而那个少爷娶了家中定下的家乡抚顺的未婚妻。

故事的最后,是许多年之后了,我收到中国少爷的信,信中说他最爱的一直是我。

小说虽然整体上感觉很杂乱,但是人物却塑造的很丰满,复杂的性格跃然纸上。

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个传统意义上言情小说中纯情的女主角,是个很真实的女孩。

因为贫穷、并且得不到爱使心理极度的扭曲变形。

十几岁的女孩子却是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

异常的现实,却充满了矛盾。

她很聪明,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知道当机遇来临的时候该怎么做。

她是个白人的女孩,在印度支那本来是高人一等的,但是却又是贫穷的,以致于她永远戴着可笑的男式的帽子,和有金条的;凉鞋。

她渴望摆脱这些。

就在这时,机遇来了。

那个男人,那个家里有漂亮蓝琉璃瓦屋顶的富有的中国男人来到她的身边。

当第一次见到那个男人的时候,她就知道那个男人要什么,像是一切都是注定,只是迫不得已的发生。

她只个小球,只能顺着已经规定好的轨道前进。

她同意了男人送她去学校,和男人坐着那辆黑色的汽车去了个陌生的房间,和那个男人从彼此的身体上得到慰藉。

最后和她永远的再见。

这一切她都是知道的。

当然,她并非只是为了钱,她爱了,但是她爱的只是爱情本身。

她渴望爱情,爱情来了,她就欣然接受,那个男人只是个附属品而已。

谁都可以的,只是遇到的是他而已,所以就在一起了。

分开,是一定的,她知道。

因为她是白人,他是富人。

不知道她有没有怨恨过,我想应该有吧。

小说里,我很清楚的表达过我厌恶战争的情感。

那个女孩是不幸的,是的,也许她可能会是很天真的小姑娘。

她的不幸,放远了看,应该是战争很种族的歧视,贫富差距造成的。

她曾经说过,她是个充满***的女人,这一点在她很小就已经显露出来了。

或许,这些也只不过是个借口罢了。

谁不渴望着被爱呢?既然得不到爱,那么也只能从***上寻求些许的安慰,来欺骗自己。

另一个人物那个中国的少爷,也是个很成功的形象。

他也是很怯懦的一个人,没有担当。

听凭父亲的摆布,爱那个白人女孩却因父命不能娶她。

他也是个可怜人,除了钱他什么都没有。

他和那个女孩虽然截然不同,却又是如此的相似。

都渴望着爱人和被爱。

他反复的说他最爱的是那个白人的女孩,但是我却认为,他只是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让他能撕开那密不透风的网,让他有些许的自由。

所以他疯狂的爱着那个女孩,抛弃礼教道德。

就算是一次也好,执起撒旦的魔杖毁灭世界上被公认为对的事情。

他想,他很想,但是他却怕。

怕得在船上搭讪白人少女时双手发抖,因为他是黄种人。

怕得在做完爱后,放声哭泣,因为他知道这是没有结果的爱。

对于这部小说,我的理解就只能到这里了。

这部小说总的来说是一部不错的小说。

这部小说曾被拍成电影,是梁家辉和一个法国女明星演的。

梁家辉演的很好,将那个中国少爷心中的矛盾演绎得很完美,但是这部小说***成分太多,就算是看删节版还是很难接受,所以没有看完。

其实没必要这样的,虽然小说里也有写到这些,但只是以此为手段表达主人公的心理痛苦罢了。

这并不是一部猎奇***的小说。

最后还有一点,作为一个中国人看这部小说,心理其实是很复杂的。

那个中国少爷如此无能实在是让人面上无光。

并且不知作者是有心还是无意,她的一些话,我认为是侮辱了中国,污蔑了中国人。

这让人看着很是气愤。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_700字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700字

此书最多的议论点落脚于文字的偏激,之前很多书在介绍《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时,都说有大量露骨的性爱描写等等。但是这部分内容在全书来说,只是非常次要的地位,仅仅是刻画人性、灵魂的工具,让人物得以丰满的画笔而已。如果说亨利·米勒是一辈子的流氓,那么D.H.劳伦斯充其量不过是“人不风流枉少年”而已。当人、性的的禁书封印被解除后,留下的只有人性。
“我不需要上天和天命的怜悯,我从骨子里是一个斗士”——正如劳伦斯的自评,他是个斗士,他骨子里的愤怒成就他的文学;而颇具讽刺的是,这文学中映射出他内心的最终追求却是\\尝点和平的滋味\\。
密勒斯见过每种阶级的丑态诟病而高傲的无法屈身于任意一个,对性交冠以最原始最崇高的意义,将此视为\\撕破人的虚伪外壳“的唯一途径。而康妮,开始我以为作者是倾向于赞扬她的,她的娴静淑惠、她纯熟的女性的肉体,她甚至厌恶只因肉欲而结合的婚姻而嫁与相比更能在精神上与她琴箫相和的克利福,然而她终于未能如此脱俗,(我并非鄙夷康妮的行径,也未认定这便是肮脏的),我以为她已尝过精神契合的甜美,自然有追求灵与肉完美结合的意识。然而她是愚昧的。
我并不否认我还怀有人类\\可悲的虚伪的廉耻心\\,但人与兽的区别不也正在于此,密勒斯与康妮的结合并未沐浴\\爱\\的光辉,他们的思想甚至未能达成共识,只是在不断的交合中,肉体层面的满足麻痹了人的精神。然而他们最终最好也不过变成曾经自己眼中的”怪胎\\,\\工人阶级的行尸走肉\\,面孔青灰的为生存而煎熬。而如密勒斯这般孤傲愤懑的人,显然得不到一丝平和;说不定最终将康妮催变成另一个白蒂,让她在希达尔预言的\\无边的悔恨中\\度过余生。
无论如何,肉体终将腐坏,而灵则得以永生。

《情人》读后感500字


有一天,转述往事,我不知能否写出在湄公河上,西贡的落日声浪打在百叶窗上潮水拍来,又远去

《情人》,无望的爱。

渡河,渡河,到灯塔去

站在阳台上,穿着睡衣,这个春节阳光很好。是清晨,眯着眼看杂志。公鸡打鸣,远山灰绿,温暖的早春,乡下,北半球无所事事的几日,无聊像风一般穿过空阔的院子。

很多个日子就这般过去。在这个星球上无数无聊的脸,没有意义的呐喊与声音。

只有往事是鲜活的。那年,在湄公河上

走在夜间下晚自习的人流里,一直在等,有草木香气的春天和夏天,夹着书,一直在追随的影子。

黑暗的太阳,昏黄柔亮的月光。月光,仁慈的月光

再也没有顾忌了,如今,他们都已去世,不用再有顾忌了,在这本书里杜拉斯说。

德国作家的《ThedeathinVenise》

附:重温小说《情人》有感,模仿杜拉斯的笔调,文章三百字,除自己外恐无人能知其隐意。能感受到其情绪基调即可:

用了一个下午看了杜拉斯的《情人》,看的不是很明白,或者说对里面的场景感到有点转换不过来。也许,我真的还没适应国外的文学,或者说,还没入门。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到《挪威的森林》再到这个自传性质的小说,等等这些外国名著,我始终都没搞清楚这些小说的主题,他们要表达的感情到底是什么。

以前是不看小说的,因为每次都只看几页,就没信心看下去了,就像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借来看,没看几页,就看不下去了,过段时间又觉得还是应该看完的,再借来,还是不能一气呵成,借来还去,折腾了几个轮回才勉强看完!

我想这跟一个人的经历有关吧,一直以来我的经历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家里,这样的日子没有太多的起伏,平淡的激不起一点涟漪,所以小说里的场景不能给我以想象的空间,更别提引起我的共鸣了

沉默如果能找到出口,我愿就此沉沦,矛盾就在于我明白,唯一的出路却是:提起勇气,承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终于明白我的痛苦,有一个不安分的灵魂,却生活在一个过于单调的环境里。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情人》读后感_7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7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