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我的前半生原著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原著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靳东马伊琍主演同名原著)》读后感_1000字。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我的前半生(靳东马伊琍主演同名原著)》读后感_1000字”,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我的前半生(靳东马伊琍主演同名原著)》读后感1000字

今晚无剧可追,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够高够帅够富的贺涵已经霸屏很久,睿智、温柔、有风度、有担当的贺总诱惑力和“杀伤力”都是一等一的,再加上常常地雪中送炭,怎能不让子君为之心动呢?只可惜贺涵的身份是唐晶的男朋友,闺密唐晶对子君可是倾囊相授、不离不弃,这份超越闺密的知己之情最为难得可贵,无论从子君极力躲闪贺涵,还是从委屈自己去相亲,亦或离开上海去深圳工作等事情上都能感受到子君对知己情地珍视远高于爱情。再说贺涵一直受唐晶所托帮子君解决各种难题,从最初的瞧着子君就不顺眼,到越来越欣赏甚至心生爱慕,虽然一直压抑和克制自己潜滋暗长的情愫,可后期情不能自已的贺涵还是决定忠于内心的真实情感,向唐静坦白,向子君告白,并发誓非子君不娶。好在子君不仅有对贺涵的依赖与爱慕,还有头脑的理性分析与自身道德的底线,她深知这样的关系注定是不可以暧昧和复杂化的,所谓“动心很美,动身尽毁。”遵守规则即是对知己情地敬畏,也是对三个人最好地尊重和保护,可贺涵已经和唐晶摊牌,三个人都回不去了。子君失去的是挚友,这种关系的稳定性远远超越爱情,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惜了她们之间长达十多年的情深义重,却因为一个贺涵不得不惨淡收场、形同陌路。欣赏子君对贺涵地表白,遵从本心,够真诚,面对优秀的贺涵,她曾有过就此沦陷停泊港湾的想法,就如微信里近日看到的女人们,大有得一贺涵足以的满足感,真的遇到这么优质的男神,谁又不会心思浮动呢?但子君控制住了自己。更欣赏子君对贺涵地拒绝,这不仅要有底线、还要有战胜另一个自己的勇气,虽然很纠结很伤人也很累心,但这拒绝恰是对二人最好的保护,也是尽可能地在挽回知己唐晶。想一想即使贺涵和子君有情人终成眷属,又能怎样?前路的不堪和幸福到底孰多孰少?世人的白眼和碎语闲言又怎堪忍受?人间正道是沧桑啊!只有不忘初心、勿忘心安、方才能得始终,维护好这段关系,尊重它的发乎情止乎礼,保持它的清清白白,是必然要经历艰难的自我救赎的,受得起消化得了的才能过得去,也才会有今后见面时相视一笑的淡然,相约看海的从容,所谓“眼前并无苟且,何必诗与远方。”

整部剧看下来,捕捉几个罗子君身上的小小闪光点:如果遵守规则,秉持道德底线是一种错,那就宁愿一错再错!如果为了坚守初心不曾沦陷就是错过,那就宁愿错过再错过!女人,永远要有自己的立场,不去人云亦云。永远要有自己的本事,做自己一辈子的靠山!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范文一

早就听说亦舒的经典《我的前半生》,一年前的时候王老师对我说过这本书,只是自己没有机会去读,这次王老师在家里翻找出来这本书,特地带给我们办公室的人看,心里对她感激。于是,我便匆匆地读起《我的前半生》。

小说总是很吸引人的。涓生、子君这两个名字听起来就像古代作品里的故事主角,心里对此挺好奇,后来发现这竟是鲁迅先生《伤逝》中的故事人物。所有有人说,亦舒的这本书可以算作《伤逝》的续集,《伤逝》中的涓生与子君是一对反抗封建社会制度的一对青年男女,但是在最后的时候,他们的爱情还是失败了。

《我的前半生》中,涓生是一名西医,在香港那个空间里,西医算是比较有名望的职业,收入多、社会地位高。子君则是一名家庭主妇,全职太太,一个刚毕业就结婚的女人,在家里呆了十三年,她每日的工作就是照顾孩子、逛街、美容等事情,很少的时间与老公交流,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事情。故事刚开始就是交代两个人的矛盾冲突:涓生告诉子君要离婚。这件事情的降临,子君觉得很不可思议。而周围的人都知道涓生已经有了外遇,已经当面的与第三者在一起,只是子君没有关注到,或者说子君只关注自己的空间,不去看一下别人的事情,如果她能多关注一下她老公的事情,也就没有这个故事的发生了。

既然有了生活有了裂痕,如果这个裂痕不能去修复,也只能把裂痕加大,每个裂开的一部分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子君也开始了自己的一部分生活。在生活的历练中,子君开始有所变化,经过了一年多的磨砺,她变得温和、体贴、关注别人的观点,于是涓生都有想复婚的念头了。在情感上,子君认识了公司的一个职员、一个外国经理,一个陶瓷的自由职业者,最后还有女儿男朋友的叔叔,他越发明白了情感上需要什么,越发体会生活的艰辛与经营之道。

前半生的子君由一个衣食无忧的富太太,到落魄的公司职员,到情感变得强大的女人,到独立自主的女人,这个过程是艰辛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直支持她的唐晶闺蜜,还有她的女儿,一个过早成熟的孩子。然而,也只有经历后,人才会变得更加的强大。

一个人的生活总有各种事故,诚如有人说的那样,有时候方向远比努力有用的多。生活也如此,找好自己的方向,然后再经营自己的生活,子君利用前半生找好了自己的方向,下半生或许会幸福,或许不幸福,这也是需要经营的。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范文二

一直没有看过亦舒写的东西,她的名字倒是如雷贯耳。没看过她写的东西,主要是因为大家把她写的东西定性为言情小说,而在当今社会,一旦被打上言情小说的标志,那就意味着庸俗和商业化。在这个寒假决定看她的小说,也是有契机的。倚栏轩文学网

喜欢安妮,喜欢安妮写的东西,那里面的文字,场景,都让我喜欢,她玩转了小资阶级的格调。看到安妮写的一篇文章《如烟花寂寞》,里面推荐了亦舒的作品,她说,喜欢亦舒的文字。媒体习惯把她写的东西叫言情小说。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感觉她是很有思想的人。因为这样,所以决定靠自己的感觉来走,看了再说。这样看来,我是一个易于受影响的人。这提醒我,任何事都要自己去体会,不要人云亦云。在亦舒一大堆作品中,我挑选了两部非常着名的作品:《人淡如菊》《我的前半生》。我主要是想说《我的前半生》这部作品。

女主人公子君,前半生是一个家庭主妇。她乐于当家庭主妇。悠闲的过日子,她的生活完全依附她的老公----一个西医,整日她她的孩子打转,她的生命完全是为了她的家庭,这使得她的生命的重心几乎瓜分殆尽,这也就降低了她的友情,亲情,哪怕爱情的感受力。比如,称得上她的好友的只有唐晶,她的妹妹也不和她亲近,她的老公-----涓生,要和她离婚。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一事无成,半生潦倒。

好在有了转变,虽然这转变的未免太大,涓生要和她离婚,且他的婚外情持续已有一段时间,这是本部作品中一个极可悲之处:除了她自己之外的所有人(哪怕她的女儿)都知道他丈夫涓生对她的不忠,只有她一个人被保护得好好的,龟缩在家庭主妇的这个壳中,悠然的享受生活,看别人的苦痛,她妹妹子群的也在其中。可是离婚了,她不得不工作,变得市侩,麻木,过着这个世上大多数人都会过的小职员的生活。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老实说,我苍老得多,我学会家小,笑得那么逼真,简直连我自己也分不出真伪,假得完全发自内心,涓生,你想想,多么可怕。《红楼梦》里假作真时真亦假是不是这个意思?

这部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与我们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意安妮的观点,亦舒不是不会用优美的词句,而是吝于用,她只在改用的地方用。笔者认为,亦舒实在用最平实的话来阐述生活中的种种事,来讲述一些生活中的真理。

选了一些在这里面我喜欢的句子:

男人身边多了几个钱,少不了要作怪。

做主妇大抵也不需要天才吧。

满街都是那些赚一千两千的男女,爱美的青春浪费在老板的面色,打字声与饭盒子中,应该是值得同情的,但谁开心呢?

有一份职业也不见得对社会,人民有大贡献。挑丈夫,好比买钻石手表你几时听见女人选钻石手表时态度就的?

这种事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看别人离离合合,习以为常,但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

从此他再也不关心我的喜怒哀乐,他看不到遥远的眼泪。

跳探戈需要两个人,不见得全是史涓生的不是。

我麻木着心,麻木着面孔,低着头吃面。

人要脸,树要皮。一个女人失去她的丈夫,已经是最大的难堪与狼狈,我不能再出洋相。

老板也还有老板呀,一层层压下来,把底下人简直压扁了。

我眼光像遇溺的人找到了浮泡。

成功的人一早就显露不凡,抑或每个人都有点特色,而成功以后这种特色便更受人传颂。

她双眼中有三分倔强,三分嘲弄,三分忧郁,还有一分挑逗。

打工并不需要天才。

无论什么人,在环境困难的时候,都会想到死。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不应长久持续,死是很浪漫的,故此有点吸引力,然而我是一个很踏实的人,我只想如何改良环境。

我最崇拜的人,是我自己。只有我才会帮自己度过一山又一山,克服一次又一次难关。

黑与白之间还间着许多深深浅浅的灰色。我们只爱肯为我们牺牲的人,想要我们牺牲的,我们恨他。

同事见我如此难过,也不问什么原由,只装看不见,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毕现,今天总算叫我看到,也不觉有什么伤心。为生活受点委屈是很应该的。

血浓于水,亲情不需学习锻炼,一切发自内心。

憎恨老板是社会所认可的行为。

我们失去一些,也会得到一些,上帝是公平的。

这像高中时期男孩子带我出来吃饭的光景:钱不够,以温情搭够。

我们不快乐是因为我们不知足,我们太贪心。

教书十一分非常优美但是没甚前途的工作。

心情平静下来之后,寂寞更加噬人。

不外是忍耐,忍无可忍,重新再忍。

做小职员有小职员的安全感,就算上头震得塌下来,咱们总有法子找到一块立足之地,在那里缩着躲一会儿,风暴过后再出来觅食。

祸福无门,惟人自招,我只怨自己。

沉默的名贵。

一种浪费,豪华的奢侈,牺牲得起,有何相干。

这一年来在外头混,悟得个真理,若要生活愉快,非得先把自己踩成一块地毯不可,否则总有人来替天行道,挫你的锐气。与其带别人动手,不如自己先大嘴巴,总之将本身毁谤得一文不值,别人的气就平了,也就不嫉妒了,我也就可以委曲求全了。

自嘲是保护自己的最佳方法之一。

我太轻率,太自以为是,活该下不了台。

每个人都有一个弱点,一处命门,一个伤口,我竟这般不懂事,偏偏去触动它,简直活得不耐烦。

人际关系这门学科永远学成毕业的一日,每天都似投于砂石中,缓缓磨动,皮破血流之余所积得的宝贝经验便是一般人口中的圆滑。

爱情是一场不幸的瘟疫,终身不遇方值得庆幸。

结婚与恋爱毫无关系,人们老以为恋爱成熟后便会自然而然地结婚,却不知结婚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人可以结婚,简单得很。爱情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子君离婚后不得不自立自强,生活的重心又回来了,她不再是依附于谁而生存的,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哪怕涓生最后要求复合,她凭着自己的傲气,拒绝了。她终于找回了丢失了多年的自我。一年多来我见识于人,真的要有自我,不能只想着靠某人而求得过好生活。要想过有档次的生活,一定要自己奋斗,这样的果实,尝起来才是心安理得的。人,要脚踏实地才行。其实,子君对自己半生的评价:一事无成,半生潦倒。这何尝不是在说我?她能振作,我也要脚踏实地,一步步来,万丈高楼平地起,现在要好好学习,不浪费学费,这才是我这段时间最重要的了。

我的前半生(尊龙主演电影《末代皇帝》原著)读后感500字(3)篇


溥仪可能是唯一一位为自己作传的皇帝,印象中对清末到建国初的这段历史很模糊,似乎只有军阀割据和漫长的战争,但从未了解过顶层政治环境,溥仪作为大清逊帝,经历王朝覆灭、民国兴衰、伪满殖民统治、日寇投降、被俘苏联及新中国的思想改造、最终以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身份辞世。称号从“皇帝”到“阁下”再到“老溥”,实在让人唏嘘...虽曾犯下滔天罪行,但又着实可怜,一生无父母疼爱,存在意义只是一个象征和工具,幼年只想做一个快乐的孩子,可却被迫按在皇位上,待到其真正想作为一位帝王时,却只能是一个符号象征。民国当局废除《清皇室优待条件》后,被迫匆忙离宫逃往天津,7年间不断寻求前朝遗老、各路军阀、别国军政的支持谋求复辟,慌不择路被骗走大量财产,孙殿英盗清东陵而未受当局任何惩处算是个转折点,自此溥仪与民国政府决裂,被日本关东军扶上“皇位”,成为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从此东北地区便被日军国主义进行殖民统治十余年之久,大批同胞被杀害、大量资源被掠夺,读到这段时会很压抑,影视作品中再艺术化的演绎也不及血淋淋事实的分毫。二战结束后,溥仪及其家人被苏联俘虏关押五年,直至东京审判结束建国初期才被接回国内,至此其坎坷起落的前半生终于画上句号。后面在抚顺战犯监狱的生活用其自己的话来说是开始“做人”的过程,其中描写10年思想改造的过程还是非常翔实的,读起来也很有味道,有人觉得其“真诚”的悔过内容是被我党逼着写的,但读完感觉是历经数度大起大落后的一种淡然,所以更愿意相信这是真心的。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让我对“皇帝”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认知,以往对皇帝的认知都是位于神坛之上的天选之人。在动荡的清末、硝烟的民国直至和平时期的新中国,这位皇帝的状态都有着不同的变化,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也会被不同的环境带来不同的影响。从前半生被命运推着走的没有灵魂的傀儡到后半生后被宽恕改造有而尊严活着的公民,虽然真正的自由来得晚了些,但对其自身来说,他还是获得了解脱。

前半生,前半本书,都是很好的。

不知道能不能作为史料,起码作为谈资,这本书是足够的。经常见到文章怀念民国,怀念那个自由、奔放的年代,这本书,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民国的另一面。有人为自由而奔波,也有人为复辟而苦心经营。光明与灰暗并存,正直伟岸与蝇营狗苟同在,才是那个时代的真实。

从全书来看,溥仪是孤独的,从开始到最后,一直都是孤独的。三岁登极,之后的几十年,虽然自己在小范围里拥有至高地位,但也一直都是被人利用的工具,身边的人,少有愿意坦诚相待,赤诚之辈少见,夹藏私心的鼠辈常在。到了离开紫禁城,在天津、在长春的若干年,这种情况并没有任何改变。前半本书,讲到日本投降,这种情绪一直萦绕书中。

到了后半本,讲的是劳教改造的事情,不谈也罢。

溥仪真正的自由,也许是特赦以后,在北京相对平淡的度过的几年,也许在这个阶段,身边才有了一些愿意说实话、能说实话的人吧。

(推荐《末代皇帝》这部电影,看这本书也是因为这部电影。电影里面的情感要比书中含蓄而强烈。电影比较长,看起来会相对枯燥,但绝不会有书中的不适感的)

通篇读下来,真实度很高。

1.王朝末期,个人无法阻挡大势,中国历史上从没有王朝末期时能续命的,都是改朝换代。

2.改朝换代时末代皇帝大多没啥好下场,能像汉献帝,刘禅一样终老的历史上大概就这三个人了,溥仪也算命好了。

3.去东北搞伪满,从单纯的利益角度看是溥仪的最优解,当时东北的灾难即使没有溥仪大概率一样出现。

4.溥仪的一生都是被人利用的一生,书中的所有角色基本都是有各自的利益考量在利用溥仪,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当然利用是相互的。也许年老的溥仪早已看透了这点。

5.书中少有的厚道人,可能是溥仪的乳母和溥仪的岳父荣源了,荣源一直陪在溥仪身边,服侍他知道死亡,而在溥仪的书中也没有对此人的过多评价。

6.教育的重要性,溥仪小时候的教育环境,实在太差了。看来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下,差距很大。

读《我的前半生》有感


读《我的前半生》有感

曾有人说亦舒、倪匡、金庸是“香港文坛三大奇迹”,后两者的书,我基本每本都看了,且有许多是重复看了几遍的,无数次被金庸先生武侠传递的大义洗礼,也被倪匡先生笔下的光怪陆离奇思妙想折服。但亦舒的文字却很少看,主要是她的文的标签是:通俗言情小说。我对这种主题实在提不起兴致,实在是感兴趣的书很多,既提不起兴趣便也不勉强自己,自然而然略过不看了。

但她的文中的金句却被动的被灌输了很多,印象最深的是《圆舞》里那句,“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这是我豆蔻年华最好的伙伴告诉我,从听到便再也不忘。那时候我跟自己说,要长成“真正有气质的淑女”,无奈底子不好,淑女倒是沾边了,只是变成了带着江湖侠气的,不知道是不是也算一种气质。

上个月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开始宣传。媒体上不断的各种消息,或捧或明贬实捧的,那么多通稿唯一记得的就是靳东的脸。

我想电视剧是懒的去追了,于是就想看看亦舒的原作《我的前半生》。全书不长,故事没有跌宕起伏却引人入胜,虽然女主也是自带光环,有嘴毒心热的闺蜜,有贴心可爱的儿女,玩票的陶艺也能成安身立命的本事,至于爱情,前夫虽离去却舍不得不管不顾,依旧照顾有佳,连生日也是念念不忘,就连女主最终的归宿也是一见钟情,四十岁未婚王老五,这种设定,很容易让人觉得美好,让人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切都会好。也许这就是书的立意,作者的苦心:劝女人上进,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只有自己是自己的救赎。

我跟小伙伴说,看书很容易爱上书里那个闺蜜唐晶。她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用十五年拼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衣食无忧全靠自己。即便没有男人依旧活得潇洒,却也有无法倾吐的苦涩与不安。她从不跟女主子君诉说,只是忍习惯了,自己的闺蜜十五年的富太太生活完全不能体会自己的辛酸,不说也罢。直到出现一个莫家谦,带着正气的男子,她便舍弃一切随他而去,我想他带给唐晶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宿感。子君经常说她厉害幽默,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不懂。两个闺蜜处的环境相差得太多,终归是无法精神共鸣的。我想莫家谦是懂唐晶的,唐晶才会愿意为他做全职太太。是爱人也是知己,这是婚姻最好的样子。

罗子君前半生活得太惬意,但骨子有着上海女人特有的骄矜,即便是离婚的消息让她觉得山崩地裂,也终归没有做什么惊世骇俗的举动来。她说她的母亲最要面子,其实她又何尝不是呢?人要面子终归是好的,她逼着自己放手,逼着自己忘记,她不记仇,适应性也非常人可比。所以罗子君的逆袭让读者轻松接受,不会觉得空洞不科学,更不会嫉妒她的好运。这种主人公无疑是讨喜的,且一定程度是励志的。

文中个性最鲜明的莫过于史安儿,我喜欢这个姑娘甚于唐晶。十二三岁的年纪,早慧又独立,对那个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母亲爱恨两难,也曾恨过母亲眼里只有弟弟,却在父亲绝情离去后成了母亲的贴心小棉袄,离婚那天罗子君第一次面对一个人的夜晚不知所措,安儿说:妈妈,我睡不着。我想安儿一定知道妈妈的难过,找个理由来陪伴。她敢爱敢恨,明辨是非,为母亲的坚强自立欣喜,一直鼓励母亲重新寻找爱。她的形象是健康阳光的,是许多女读者看了会期待的,“看,我也想有个这么好的女儿,多么好的姑娘。”

《我的前半生》沿袭了一贯亦舒的风格,讲诉女性经历波折后浴火重生得到更好的一切的故事。文中的每一位正面女性都有极好的归宿。用主人公的经历告诫女性读者只有自己建立起来的成果才是值得实实在在的,他人给的,不管曾经如何亲密无间,也会一夕之间消失不见;要自尊自爱才能获得他人的爱重,才会遇见最好的自己,得到最完美的爱。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000字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000字

我今生最喜欢的两位女作家,一位是亦舒,一位是艾青,当然,艾青是诗人,而亦舒则是一位小说家。

喜欢亦舒小说中的女主角,虽然形貌性格各不相同,却都一样有着一双黑漆漆,清澈透亮的眼睛,直直的看透人心,看穿世情,内心是火热的,表面是冰冷的,看似出世而无情,为了保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却将一股热肠隐藏在世故的外表之下,爱自己首当其冲,绝对的冰雪聪明,绝对的一颗七窍玲珑比干心。但是她们却独独摆脱不了爱情的困扰,对爱的需求是强烈的,然而一切的一切又都掩藏着,对爱情有着深到骨子里的无奈犹豫渴求怀疑冲动理智。

亦舒的小说给人一种淡淡而疏离的感觉,把人性挖的很深,看的很透,有一点点的悲凉却又使人抱着一丝丝渺茫的希望,不比琼瑶的大悲大喜,生活中你自以为很看得重很难入放得下的人、事,在她的笔下,世事洞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

最近刚看了她的《我的前半生》,大抵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天早上,丈夫涓生突然提出离婚,一直满足于做一个贤妻良母的全职太太子君尤如大梦初醒,世界仿佛瞬间崩溃,她不能相信丈夫竟然被一个平凡的女人抢走,却不得不相信。在朋友的帮助下,子君自食其力,坚强独立,不断战胜软弱与自卑,蜕变了阔太太的与世隔绝,子君变得更加美丽,有了自己的事业,而且遇到了一个更值得爱的男人许是受鲁迅《伤逝》的影响,丈夫和妻子取名为涓生和子君。

初读此书,突然想到纳兰的织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

我想亦舒无非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女孩们,也不可以放弃自己的生活和理想,即使跟了再好的男孩也要拥有自己的一番天地,不然有一天他倦了,女孩的世界或许就黑暗了。没有了感情可以,但是万万不能没有感觉,万千的世界中花心变得十分容易,但大家的内心中其实都在寻找那个懂自己的人,其实我们都害怕寂寞呵!

女主子君说:我其实不想结婚,我只希望身边有一个支持我、爱护我的男人,我们相依为命,但互不侵犯,永远维持朋友及爱侣之间的一层关系。我想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保有自我,把自己交给别人来生活是最傻的人,因为她从未为自己而活。子君和涓生或许曾经相爱过,但是感情一旦变质,便是怎么都挽回不了了。涓生曾经想挽回蜕变后的子君,但是子君没有答应,我欣赏这份洒脱,女子,也有不爱的权利。

最终,子君遇到了自己的幸福,她曾经答应过儿子安儿将永不结婚,却最终在遇到真爱是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也得到了儿女的谅解,没有什么比这个结局更好的不是吗?

不管是先甜后苦的子君,还是先苦后甜的唐晶,我想都是值得拥有幸福的女子,因为他们都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只愿。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000字

今年暑假我有翻开我的书柜,又读完了爱新觉罗溥仪先生的《我的前半生》,有些感受。溥仪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不平凡的色彩,这些不平凡,造就了他这一生的特别历史,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的历史。这里面,有闹剧,有悲哀,有疑惧,有希望。

1906年,溥仪出生于北京,1908年慈禧临死前选择了溥仪继承皇位,慈禧的一句话,改变了溥仪的一生。1911年清帝溥仪逊位,从此,清室的复辟闹剧便一幕幕的开始上演了。先是张勋带着辫子军帮助溥仪复辟,然而没做几天皇帝的溥仪就又退位了。溥仪第三次做皇帝是在1934年的伪满洲国,称帝为康德皇帝。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于1932年初在长春(当时称为新京)任满洲国执政,后于1934年初称帝。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溥仪作为伪满战犯被关押于前苏联,五年后回国进行改造,十年后得到国家特赦,任职于全国文史资料委员会。1967年,病逝于北京。宣统皇帝,大清逊帝,伪满执政,康德皇帝,战犯,普通公民,这些字眼写照了溥仪先生的一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通过利用溥仪强烈恢复祖业的愿望,以溥仪为扶植对象建立了伪满,开始了长达十四年对东北的统治,这十四年,能活过来的人本身就是个奇迹。溥仪在答应日本出任伪满执政时,也许他忘了,日本人并不是善良的,日本不可能为了一个中国人的皇位而忙活,他们要的,自然是想要得到的利益。当溥仪明白一切以后,日本人已经牢牢的掌控了他,而他这个执政和皇帝无非是个幌子而已。日本人给溥仪戴上了一顶繁华的皇冠,然而这顶皇冠繁华的背后却是一个紧箍咒。伪满十四年,溥仪几乎没有任何的权利,他不仅毁了自己,更毁了整个满洲。日本就这样以东三省和台湾省为跳板,对中国开始了大肆侵略。

伪满十四年的历史,是悲哀的。由于清室宗庙受到孙殿英军阀可耻的盗墓行为以及其他的种种原因,激起了溥仪恢复帝业的愿望,而这个愿望又恰恰是跟那个时代所背离的,正如杨天石先生所说:历史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这个愿望不会实现,也不可能实现。被这个愿望冲昏了头脑的溥仪陷入了日本侵略者设计的圈套,而这个圈套在我们今天看来,其用意是多么的明显,多么的可耻。或许只要稍作思考,顺应历史潮流,拒绝日本侵略者的邀请,这十四年的血泪史就不会发生了。

作为个人,我尊重溥仪先生在改造后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溥仪先生所著《我的前半生》一书本身就是对国家和历史的贡献,使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当时的中国。

历史,给了我们教训!我们必须谨记,任何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000字

相较于火得要命的溥仪那本《我的前半生》此书可简单用孟子一席良言概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无非是一个长得美丽的全职太太被一品相不佳拖家带口的小三打败,而离婚后愈活愈年轻成就一美满婚姻的故事。整日无任何有意义的事可做,简直安逸得过分,每日为生计奔波却能活出自我。不过简单几字活得开心就出彩却难以做到。值得开心的是,子君最后很开心。

将将离婚之时,子君一脸愤然,一肚苦水,一脸愁绪。亲人的势利数落不必放心上,离婚是自己的事。却也忍不住朝好友唐晶吐苦水,唐晶却打断她,每日只准诉苦十分钟。她笑,你不能沉湎在痛苦的海洋中,当做一种享受,朋友的耳朵耐力有限,请原谅。这番道理当牢记心上。不要为泼洒的牛奶而哭。

关于离婚这件事,一般人不外只有两个看法,一个是即时离异,不必犹豫,另一个是决不能离,拖一生一世。

离婚后的子君可谓脱胎换骨,安而赞道:妈妈,你变得太年轻,太漂亮了!又开朗又活泼!记得以前她还曾反问子君,妈妈,你做过什么?每日就是打打牌逛逛街。她却自我嘲弄,失去丈夫,得回美丽,嘿,这算什么买卖?直到她同翟君约会才叫她找回自信。事实是,划算的买卖!

离婚的阴霾过去许久后,子君做了个萌,梦见自己,细细的过了时的瓜子脸,大眼睛,微凸的鼻子,略肿的嘴巴,脸色憔悴。她看清楚了自己,像卫斯理一般,看到了自己,并没有痊愈。看得见自己,是种幸福。知晓自己的状态才好继续前行。谁都无法真正放下过去,能做的只有不理,不强迫,也不能想念。这样,它便就不缠着你了。如同事情,想通了固然是好,想不通,不去想便也是一种通了。

离婚后,子君生活不坏,可传统上说,女人嫁不到好老公,居然还自认为过得不坏,那就是有毛病,独身女人有什么资格言快乐?装得再自然亦不外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传统真恨死人。看到这,正巧在听一首名叫《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歌,人到底是群居动物,离不了伴。人都一定要有寄托,于女人是依靠,于男人是牵挂。人们一直说:女人在恋爱中到底不一样。但书中解释道:这完全与恋爱无关。子君之所以容光焕发,有一种胜利的快乐感觉所引起:仍有人欣赏我,我不寂寞,我有了寄托。

此书所言道理倒直白地都写了出来,什么朋友之交要淡如水才长久什么自嘲是保护自己的最佳方式之一又如世事往往如此,想回头时也已经来不及,即时你肯沦为劣马,不一定有回头草在等着你又如活一把年纪,什么叫爱,什么叫恨?充其量不过一句有好感罢了。前两句乍一看与常理思维不同,细细一想又觉得有道理,后两句是大家都明白的视力,写出来却仍能直捅心底。我一直认为亦舒的笔是有魔力的,要细说的话也就应该在此吧。

每个人都应该结两次婚。一次在年轻的时候,另一次在中年。少年时不结一次,中年那次就不会学乖,天下没有不努力而美满的婚姻,所以要争取经验。所以子君的再嫁成为必然。亦舒本人也结过两次婚,她应当过得十分幸福吧!如黄小琥《伴》中所唱没说爱,却早已认定一辈子的伴。这种平淡而恒远的幸福只有两个成熟的人才会拥有罢!

与他结婚,是不是你会比现在开心?

是的。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一:《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临近假期,想看轻松点的书,想起去年看过的《喜宝》,就又找了另一部亦舒的小说,叫《我的前半生》。

不愧是代表作,甚是酣畅淋漓。亦舒的作品,绝不是普通的情爱小说。她是现实的,直视人性的阴暗面,揭下了爱人、朋友以及亲人之间那层温情的面纱;她不无深刻地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女子,也引发许多对书中女子命运的喟叹。

比起姜喜宝,我更喜欢《我的前半生》里的子君。她更近人间烟火。一个三十多岁的美丽女人,育有一儿一女,她远离人群中的厮杀拼搏,安闲的在家做全职太太,在西医丈夫的庇护下做了十几年的金丝雀。家里有佣人有司机,一切琐碎事务她只操心安排,不用亲力亲为。到底养尊处优的女人是不一样的,她多年的好友唐晶,虽然在职场也已经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对自己的花销一向舍得出手,也不得不常常慨叹子君看上去比她年轻太多。然而三十三岁这年,丈夫另有新欢提出离婚,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拥有的这一切,财富、地位、优渥的生活,出入高级社交场所的权利,都是因为她是史涓生的太太,都是涓生的赠予,失去史太太这个身份,她便失去了一切。

人情冷暖在这个时候全然显现,就连她的母亲和妹妹也令她伤心。然而谁料跌入谷底的时刻,却成了她精彩故事的开端。当所有人都以为她被打倒的时候,她很快地站了起来。笼中的鸟儿虽然安逸,却也束缚了它的翅膀;外面的世界虽凶险,却有无尽广阔的天空。美丽而沉淀了的女子,运气总不会太差。尽管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去适应中年离婚妇人的孤独,以及三十多岁突然从富家太太到公司小职员的落差,可子君依然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越来越风生水起。自然是比不上当初享的福,但是这一次,她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立足,而不是倚仗谁的给予别人的给与是既然能给与,也能收回的。奇妙的是经历变故而终日操劳的她,在前夫眼里却变得从来没有这样美丽过。大概这就是人所说的,女人最美丽的时候,是结婚前和离婚后。

她并没有回到原来的金屋。涓生曾经的绝情和伤害,可以不再怨恨,却也已无法挽回。感情再也回不到当初。在自由的日子里,她不再对婚姻有所期望,看人的眼光反而更高了。亦舒是厚爱她的,她让命运再一次的垂青了子君,给了她一个更加优质的丈夫。子君自认自己仍是一个喜欢有所依赖的小女人,但这一次,她选择婚后继续与合伙人一起做陶艺品,不再做一只舒舒服服的金丝雀。由此可见,女人还是要有自己的事业才能活得更好更有保障,才能不必把老公当老板那样讨好。

现实生活中的子君未必有那样的好运吧,但是也一定不会差。一个女人自身能散发出高贵美丽的气场,她就不会堕落在灰色的生活里。享得荣华富贵,也吃得一落千丈的苦。无论如何,她都会奋力坚守自己的品格,绝不让生活把她变成一个怨妇。谁知道呢,也许有一天,她真的会吸引到一个同样气场的人。

篇二: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不知花了多长时间,终于读完了这本《我的前半生》。之所以说终于,是因为这本书在带

给我快乐的同时,让我感受更深的是惋惜和耻辱。中国的近代史原本就是一部耻辱史,而 这

种耻辱在溥仪身上表现的更加深刻。溥仪的家族,那些世袭的王爷们和出自他们家的两个皇帝或许会让很多人羡慕这个昌盛

的家族,但在我看来,他们却是可怜的。一群本来可以有自己理想抱负的贵族男人们,却因

为一个女人——慈禧的几道圣旨而将自己的大好人生葬送在了晚清的战火中。还记得溥仪在

回忆他进宫时的情景时,在他幼小的脑海里唯一留下印象的就是一个阴森森的帷帐,里面露

出一张丑的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慈禧虽然干政多年,但我并不觉得她多有能力,多

有胆识。她给我更多的印象是阴险、狠毒、迂腐且贪恋权势,胆小怕事。为了自己可以继续

垂帘听政,她甚至被给自己的儿子立嗣却把外甥载湉要去做儿子.溥仪的祖父也正是因为看透

了慈禧的真面目,才会在慈禧宣布立载湉为嗣的话一出口,立即“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

之不能起~~~~”。晚清在慈禧和一群顽固派的阻挠下,上演成了一场闹剧,让我在哭笑不得的

同时又感到深深的痛心。

宣统皇帝一登基,就过起了富贵无忧的生活,他在书里记下了他的弟弟溥杰来到宫中看

望哥哥时,处处拘束,行为让他感到很不自在,因为他是皇帝,所以连亲人,长辈都要敬他

三分。他从小就欺负宫中的太监和宫女,说的动他的只有奶妈王焦氏,她说:“皇上,您拿石子扔别人,别人也会疼,别人也是肉长的。”从此,他改变了霸道的性格,王焦氏是

他最敬重的人,因为他从不多说一句话,从不讨好皇上,也从不惧怕皇上,是她,教会了皇

上做人。

溥仪到了青年时期,王焦氏离开了他。他开始接触新事物,开始喜欢外国东西。在外国

师傅庄士敦的影响下开始穿西装,戴眼镜,甚至让大清国的男人都开始剪辫子,留短发。这

使大清国开始西洋化。从此,街上开始卖西洋玩意了。真正让我感触的是他在深宫大院中刚

刚接触洋物时的那种好奇,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国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但当时的人

们并不知道,因为他们被自己蒙住了双眼。 溥仪开始选妃时,就在相片上画圈,当时

他才十五岁,对这些并不感兴趣。所以随便选了婉容和文绣分别做他的皇后和贵人。由于婉

容思想开放,人性貌美,所以得宠,开始排挤文绣,当时的大清国正腐败,沦陷。文绣提出

和他离婚,婉容开始吸毒,后来和他的侍卫私奔,病死他乡。后来共娶进福贵人和玲贵人,

其中一死一失。溥仪把他们比作金笼中的鸟。 日本侵略了中国,他们要中日联姻,让日本的嵯峨浩和溥杰结婚。这对年轻人很快也有

了好感。当然,溥仪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自己没有儿子,如果他弟弟和日本女人生了儿子,

大清就有日本人一半。溥仪开始日夜恐惧,甚至连嵯峨浩做的饭都一口不碰,但最终她生下

了靓女,溥仪这才放心,日方却大大失望。最后由毛主席带领大家,溥仪被关进了监狱,最

后改造被释放,还找了一个夫人,最后病终。这是溥仪前半生的大体概括,但是这并

不是他的《我的前半生》 的意义。他用自己的笔写下了自己那段荒唐而又耻辱的过往,写下了中国近代的一段辛

酸史。说实话,我对于溥仪本身是敬佩的,那种大起大落的人生,那种提心吊胆的生活,那

种由万人敬仰到锒铛入狱的遭遇,是旁人所无法体会的。而他,坦然的面对了一切,而且在

一切尘埃落定后还能平静的回忆而写成《我的前半生》。他由一个皇帝到一个公民,无半点抱

怨,而是笑对人生。看着他那一张张微笑干活改造的相片,我不得不为之震撼。真是命运戏

弄人,溥仪无论之前有多少过错,毕竟他能改过。尽管包括他以前把中国改为“满国”,和日

本人打交道,但是他能抛弃过去的一切,从新改过,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溥仪在

新中国成立前的曲折经历,他本人虽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主要还是时代以及他周围的

小环境造成的。正如溥仪所总结,他在刚会跑的时候,就被抱上了君临天下的宝座,浑然无

知地度过了三年革命的风暴,然后在封建军阀保护下的皇宫中度过童年。从这时开始,他的

命运便被注定了,已经无法自行选择。此后,在民族敌人的豢养下送走青春,接着认贼作父,

充当了14年的傀儡元首。如此40年的生活里,他必然地“只有罪恶和羞耻,愚蠢和狡诈,

凶暴和怯懦,猜疑和迷信??”。在这种情势下,他除了不断沉沦,是不可能跳出苦海的。而溥

仪的作为是值得原谅的,记得曾经看过《东京审判》,在东京法庭上那个义正言辞的人才是大

清的皇帝吧,不论电影里的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他的表现真的让我深深的震撼。 书中

关于复辟的记载,更让我瞠目结舌。自从清朝的封建统治退出历史舞台后,那些顽固派分子

一刻不停地在筹备着一次又一次复 辟。溥仪与胡适的相识曾经为他的命运打上一丝转变的微光。但这丝微光,还没有让人

瞥见,便倏然消逝了。胡适再差劲,也终比溥仪周遭的那批封建遗老晓得何为历史潮流、何

为世界大势。而那批封建遗老,可谓个个都是满腹经纶的学问家。但这些人在思想上,特别

是在政治思想上,又可谓个个都是糊涂虫。例如康有为(本书附录中收了一封他写给军阀吴

佩孚的信函,堪称现代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虽然也能说出一通保皇的“大道理”,但

就是看不清封建王朝体制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已然明日黄花,大势不再。看不清这一

点,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也只能落个螳臂当车的反派下场而已。还有那位不惜投水自杀的国

学大师王国维,溥仪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他和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早就剪掉了辫子,许多

爱新觉罗的子孙也早就穿上了西装,惟独王国维、辜鸿铭这些顶有学问的外姓人,却始终留

着那条猪尾巴。这种“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强烈反差,对知识分子来说,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溥仪通过手中的笔解构了封建帝室的穷极无聊,也解构了国学大师的不识时务,使人们看清

了他们的真相。解构完成之时,也就是解脱和解放之时。在抚顺监狱,一位伪满洲国原大臣

对溥仪说:我原来忠心耿耿地崇拜你,现在才发现,原来你不过是个废物。当“废物”一词

从口中冲出时,他所感受到的,不是失望,而是轻松。由“废物”而成为“公民”,真正从内

心得到解脱,获得所谓“人”的自由,这是溥仪历经周折后所收获的荣幸。为此,他真心感

谢共产党。从共产党对他的改造以及他最后对共产党的态度来看,此书实际上还潜伏着 一根贯穿始终的暗线,那就是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线索。这是本书非常深刻的一点暗

示。看不到这一点,就无从通过此书照见自我。 《我的前半生》以一部如近代史的

自传,写出了人生的深度。好一个溥仪,好一个末代皇帝!历史的前进轨迹是以他一人之力

所无从改变的,但他以他自己的表现,为近代的荒唐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最后不想说

太多的感想,人生的哲理就应该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品味,慢慢践行的。只想说,溥仪是确

实一个值得敬重的皇帝!历史终究是历史,我们看历史不只是要知历史,更要从历史中得到

启示,得到奋发向前的力量。篇二:(《我的前半生我的后半生》读后感)望尽人间事只道是

沧桑

望尽人间事 只道是沧桑——读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有感 有一段历史,我们谁都不能去忘记,谁都应该将它刻进心里。1840年鸦片战争起始的中

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一部奋斗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涅槃史。在1840——1949这一

个世纪短暂而又极其漫长的岁月中,有许多人被历史抛弃,也有许多人被历史铭记。他们中

的一位,一出生便注定要在这混乱的年代颠簸起伏,他的命运似乎自己都无法把握。他就是

爱新觉罗·溥仪。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溥仪出生于清朝的醇亲王府。他的祖父是清朝第一代醇亲王,

是当时慈禧太后的左右手,经办过颐和园和海军的建设。他的父亲是同治皇帝的兄弟,也就

是第二代即末代的醇亲王。在溥仪三岁那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同年十二月初

二,溥仪这个娃娃就被扶上宝座。这是他第一次坐上皇帝的尊位,而后的历史中,溥仪又被

动地两次坐上这个位置。

醇亲王家里出了两位皇帝,然而溥仪的祖父——第一代醇亲王却希望过韬光养晦的生活。

醇亲王的家训中说:“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事实证明,不管是醇亲王家的哪

位皇帝,都给他们的“臣民”带来了无以计数的痛苦与伤害。 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还是让溥仪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唯一的烦恼就是师傅的功

课和不要被太多的吃食噎着。六岁的时候,在钦天监选好的吉日良辰下,溥仪开始读书了。

14岁时读了一本英文书《爱丽丝漫游奇遇记》。到溥仪50多岁的时候都没有学会数学,关于

数理化电气等等的知识更是不清楚。到老了,溥仪深深地羡慕那些能够为祖国奉献力量的知

识学者们。

溥仪的皇后被姻兄献给日本军官,生下的“小公主”被扔进锅炉房;溥仪的贵妃文绣成

为了新女性争取自由的代表与他离了婚;溥仪的第三位妻子在生病时被日本人毒害;最后那

位“福贵人”也在后来溥仪被特赦前与他分了手。在位时,溥仪的脑海中并没有妻子的概念,

只有“臣妾”;退位以后,想的最多的就是“复辟”,也只有“复辟”了。 溥仪很小就离开了自己的生母,关于母亲这个词语的印象主要来自于他的乳母——王焦

氏。在宫中唯一能阻止溥仪恶作剧行为的,也只有他的乳母。虽然她一个字不识,也不懂什

么“恕道”和历史上的英主圣君的故事,但当她在劝溥仪的时候,他却觉得出她的劝阻是从

心里头发出来的。溥仪结婚之后有时候会接她过来住些日子,在伪满后期,他又接乳母来到

长春供养到溥仪离开。

有人说帝王的情感都是不真实的,帝王的仁慈都是虚假的,帝王的眼泪都是鳄鱼的眼泪。

我在看溥仪的自传的时候,感觉到他在抚顺开始第一次生活检讨之前,在东京审判之前还是

没有深切明白自己之前的一个个决定与行为为中华民族犯下的罪行。 溥仪对于日本人的憎恨是一直存在的。只是他一直坚信自己是天之骄子,自己是一切事

物的主宰,是连神灵都害怕都忌惮的皇帝。他希望复辟是想夺回“属于”自己的江山,天真

地以为日本人可以帮忙夺回。溥仪最后说自己获得了新生,灵魂的新生。并且发出誓言:要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一切,

直到脉搏停止。

溥仪生活过的故宫还在不断地被修缮,它在北京城中望尽人间世事,却只能道当时沧桑。

篇三:读《我的前半生》有感读《我的前半生》有感 最近读了爱新觉罗·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对这位中国末代皇帝才有了一些了解。溥仪

先生的一生或许是可以用崎岖、坎坷来形容的。若不是出生在这个时期,他将会是俯瞰全国

统治全国、威仪无边的皇帝,是一个能够拥有一切物质、权利的人,应该享受的是非凡的待

遇,三岁时登上那张象征至尊无上的黄金龙椅,在许多人眼里也许他是多么的幸运,多么的

让人羡慕,可是我们不是他,作为宣统帝,中国末代的傀儡皇帝,就已经注定了他辛酸、无

奈、甚至悲剧的一生。

登极与退位

溥仪的童年是在紫禁城里度过的,他的童年仍然享受着很好的待遇。在慈禧太后的影响

下,朝中诸臣对于民间的举事行为全权把信任交给了袁世凯。然而不久,袁世凯密奏,“海军

尽叛,天险已无,何能悉以六镇诸军,防卫京津?虽效周室之播迁,已天相容之地??东西友

邦,有从事调停者,以我只政治改革而已,若等久事争持,则难免无不干涉。而民军亦必因

此对于朝廷,感情亦恶。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子造也??”。

袁世凯急转直下的态度的变化,使听到密奏内容与袁世凯危言的王公大臣们大为震惊。本来

在民、清两军的议和谈判中,袁世凯是反对共和的,他坚决主张君主立宪,因为他曾经承诺

过“决不辜负孤儿寡妇”,而随后由于袁世凯内阁竟要求清帝退位,这倒让皇室措手不及。 在宣统三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溥仪终究还是退位了,伴随着他的便是无期限的“暂

居宫禁”,限制了他的自由,阻碍了他正常的生活方式,却美其名曰“优待条件”。就如同溥

仪先生自己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写道,“我在这块小天地里一直住到民国十三年,被民国

军追赶的时候,度过了人世间最荒谬的少年时代。其所以荒谬,就在于中华号称为民国,人

类进入了二十世纪,而我仍然过着原封未动的帝王生活,呼吸着十九世纪遗下的灰尘。”复辟梦想的破灭 在天津张园时,前两江总督兼摄江苏巡抚张勋发动了复辟。然而讨逆军已逼近北京城,

复辟已经变成了一种绝望的挣扎。怔怔然之际,连卖报纸的孩童都了解内情,高呼“六个子

儿买古董”。起起落落,一切都来的是如此迅速,让溥仪在旦夕之间尝遍了人生的高颠与低谷,

文中是这样叙述的,“他们的脸色发灰,垂头丧气。我看了他们拟好的退位诏书,又害怕有悲

伤,不由得放声大哭”。我想,放声大哭应该就是那一段时间溥仪先生最真实的心情写照吧。

张勋带来的戏剧性的失败,是由于他独揽大权,犯了两个错误,造成了他的被孤立,而同时

却把这一切的一切带来的不幸转嫁到了溥仪的生命中?? 短暂的快乐

灵魂的丢弃

不过,最易让人产生看法的估计还是溥仪对日本的那些年的屈从吧。现实社会的渐趋复

杂,局势的紧张化,日本大使馆的邀请等等的一切,让溥仪的内心开始萌发了小小的欲望。

他自述中写到,“望着角楼和城堞的轮廓,想起了我刚离开不久的养心殿和乾清宫,想起了我

的宝座的明黄色的一切,复仇和复辟的欲望一齐涌到了我的心头,不由的心如火烧。我的眼

睛噙着泪水,心里发下誓愿,将来必以一个胜利的君主的姿态,就像第一代祖先那样,重新

回到这里来”。故地重游,溥仪的复仇的欲望如排山大海般汹涌而来,甚至比之前在天津张园时更凶猛,更

要强烈。

正是这仇恨的日益增长,才更加促进了历史悲剧的必然性——溥仪选择了投靠日本。伴

随着济南惨案到来的,是溥仪在伪满洲国中地位的确立以及认可。心里隐藏着复辟的梦想,

溥仪尽了他最大的努力去讨好日本,讨好周遭。溥仪任满洲国执政期间,基本上溥仪是在阿

谀奉承日本,惶恐度日,唯恐人家弃子,这即是溥仪那几年生活的真实反映。当时就有一个

广为流传的论点,“关东之人恨日本刺骨,日本替关东与党军协和,力足取之,然日本即取关

东不能自治,非得皇上正位则举措难施”。而溥仪梦想的再次“实现”,却是在一九三四年三

月一日的“登极”典礼,正所谓“第三次做皇帝”。“在溥仪先生的身上,更多的被赋与了满

族人要恢复大清帝国的梦想,更多的被一班遗老遗少们赋与了艰巨的历史任务。然而,历史

的潮流是反封建的,所以这一点证明了溥仪一生奋斗的悲剧性,即使是他内心中多么的不愿

意,他也没有办法去掉历史强加在他身上的重任,这个重任,就是要恢复在他手上丢掉的大

清帝国的江山,从这一点上他没有错。”(杨真云)然而,在这里面,却包含了太多太多,溥

仪先生以一生的命运作为赌注,却换来了这些,有悲哀,有彷徨,有希望,更有不尽的无奈

与辛酸??

获得特赦

一个人的痛苦可以有很多种,而其中最深的莫过于精神上的折磨。由于溥仪先生的一次

疏忽,“三亿元的事情”使得溥仪失去了所有的勇气,明明是忘了,却给说成是隐瞒,却一步

步引发了旧疾发作。溥仪经受不了内心的负罪感,“捕蝇”与“捕鼠”等任务的接受,却也是

以另一种方式帮助其“重新做人”。溥仪的一生是凄苦的,是悲剧的,是无奈冷寂的。或许刑

房里的生活,才是其心灵最纯净、感到最自由的时光。出人意料的,特赦令颁布了。第一个

被释放的就是溥仪先生。而溥仪在文中说道,“特赦释放,对一般囚犯来说,意味着和父母子

女的团聚,但这却与我无太大关系??如果说,释放就是获得自由和‘阳光’,那么我要说,我

正是在这里获得了真理的阳光,得到了认识世界的自由”。

读完了全本书,纵观溥仪先生的一生,在他经历了这些常人几乎难以承受的跌跌宕宕后,

我想他的心境大概是“上善若水”这句话最贴切了吧。出生时的名门望族,锦衣玉食,童年

时的君临天下,九五之尊,少年时的局势动荡,诚惶诚恐,中年时的胆战心惊,痛苦矛盾,

晚年的得到原谅,这一路走来,他却并没有太多的抱怨,抱怨他称号却不赐予他该享的殊荣,

也没有太多的反抗,反抗尘世的不公平,他更没有自甘堕落,因为他的心中始终还是牵挂着

祖国的,他有一颗热爱祖国、为民为国的心。尽管他曾经做过错事,但毕竟溥仪先生一直在

积极努力的向上进取着,他并没有失去原本的中环民族的信仰不是吗?作为清帝,他怀抱着

复辟清室的抱负,这也是可以为人所理解的不是吗?“溥仪的人性是复杂的,他有过背叛国

家、背叛民族的污点,但他又为灾民捐款,信佛吃素,最终向真理低头,自请国家给他最严

厉的处罚,直到流着眼泪走出了战犯管理所的高墙,融入普通老百姓(清史专家、辽宁师范

大学教授喻大华 《百家讲坛》)”,我认为说得很对。溥仪先生自出生起便被期冀担负了艰辛

的任务与重担,而其一生,却早已注定是一场以苦为主导的悲剧。可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自

怨自艾,反而积极努力,奋发向上,主动地从事“改造”。我觉得这就是溥仪先生身上最宝贵

的精神和品质了。篇四: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我的前半生》是中国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抚顺战犯看管所中所写的“反省

式”自传,溥仪作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三岁登基,合

法在位三年,之后又任伪满洲国皇帝13年。《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

新中国“改造”等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从中,我们仍

然可以清晰地瞥见特定历史环境末代皇帝的悲剧与喜剧,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

变迁。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读完了爱新觉罗·溥仪先生的《我的前半生》,有些感受。溥仪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不平凡

的色彩,这些不平凡,造就了他这一生的特别历史,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的历史。这里面,有

闹剧,有悲哀,有疑惧,有希望。 1906年,溥仪出生于北京,1908年慈禧临死前选择了溥仪继承皇位,慈禧的一句话,改

变了溥仪的一生。1911年清帝溥仪逊位,从此,清室的复辟闹剧便一幕幕的开始上演了。先

是张勋带着辫子军帮助溥仪复辟,工作思路然而没做几天皇帝的溥仪就又退位了。溥仪第三

次做皇帝是在1934年的伪满洲国,称帝为康德皇帝。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于1932年

初在长春(当时称为新京)任满洲国执政,后于1934年初称帝。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溥仪

作为伪满战犯被关押于前苏联,五年后回国进行改造,十年后得到国家特赦,任职于全国文

史资料委员会。1967年,病逝于北京。宣统皇帝,大清逊帝,伪满执政,康德皇帝,战犯,

普通公民,这些字眼写照了溥仪先生的一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通过利用溥仪强烈恢复祖业的愿望,以溥仪为扶植对象建立了伪满,

开始了长达十四年对东北的统治,这十四年,能活过来的人本身就是个奇迹。溥仪在答应日

本出任伪满执政时,也许他忘了,日本人并不是善良的,日本不可能为了一个中国人的皇位

而忙活,他们要的,自然是想要得到的利益。当溥仪明白一切以后,日本人已经牢牢的掌控

了他,而他这个执政和皇帝无非是个幌子而已。日本人给溥仪戴上了一顶繁华的皇冠,然而

这顶皇冠繁华的背后却是一个紧箍咒。伪满十四年,溥仪几乎没有任何的权利,他不仅毁了

自己,更毁了整个满洲。日本就这样以东三省和台湾省为跳板,对中国开始了大肆侵略。 伪满十四年的历史,是悲哀的。由于清室宗庙受到孙殿英军阀可耻的盗墓行为以及其他

的种种原因,激起了溥仪恢复帝业的愿望,而这个愿望又恰恰是跟那个时代所背离的,正如

杨天石先生所说:“历史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这个愿望不会实现,也不可能实现。被这个

愿望冲昏了头脑的溥仪陷入了日本侵略者设计的圈套,而这个圈套在我们今天看来,其用意

篇三:读《我的前半生》有感

读《我的前半生》有感

最近读了爱新觉罗·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对这位中国末代皇帝才有了一些了解。溥仪先生的一生或许是可以用崎岖、坎坷来形容的。若不是出生在这个时期,他将会是俯瞰全国统治全国、威仪无边的皇帝,是一个能够拥有一切物质、权利的人,应该享受的是非凡的待遇,三岁时登上那张象征至尊无上的黄金龙椅,在许多人眼里也许他是多么的幸运,多么的让人羡慕,可是我们不是他,作为宣统帝,中国末代的傀儡皇帝,就已经注定了他辛酸、无奈、甚至悲剧的一生。

登极与退位

溥仪的童年是在紫禁城里度过的,他的童年仍然享受着很好的待遇。在慈禧太后的影响下,朝中诸臣对于民间的举事行为全权把信任交给了袁世凯。然而不久,袁世凯密奏,“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何能悉以六镇诸军,防卫京津?虽效周室之播迁,已天相容之地??东西友邦,有从事调停者,以我只政治改革而已,若等久事争持,则难免无不干涉。而民军亦必因此对于朝廷,感情亦恶。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子造也??”。袁世凯急转直下的态度的变化,使听到密奏内容与袁世凯危言的王公大臣们大为震惊。本来在民、清两军的议和谈判中,袁世凯是反对共和的,他坚决主张君主立宪,因为他曾经承诺过“决不辜负孤儿寡妇”,而随后由于袁世凯内阁竟要求清帝退位,这倒让皇室措手不及。

在宣统三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溥仪终究还是退位了,伴随着他的便是无期限的“暂居宫禁”,限制了他的自由,阻碍了他正常的生活方式,却美其名曰“优待条件”。就如同溥仪先生自己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写道,“我在这块小天地里一直住到民国十三年,被民国军追赶的时候,度过了人世间最荒谬的少年时代。其所以荒谬,就在于中华号称为民国,人类进入了二十世纪,而我仍然过着原封未动的帝王生活,呼吸着十九世纪遗下的灰尘。”

复辟梦想的破灭

在天津张园时,前两江总督兼摄江苏巡抚张勋发动了复辟。然而讨逆军已逼近北京城,复辟已经变成了一种绝望的挣扎。怔怔然之际,连卖报纸的孩童都了解内情,高呼“六个子儿买古董”。起起落落,一切都来的是如此迅速,让溥仪在旦夕之间尝遍了人生的高颠与低谷,文中是这样叙述的,“他们的脸色发灰,垂头丧气。我看了他们拟好的退位诏书,又害怕有悲伤,不由得放声大哭”。我想,放声大哭应该就是那一段时间溥仪先生最真实的心情写照吧。张勋带来的戏剧性的失败,是由于他独揽大权,犯了两个错误,造成了他的被孤立,而同时却把这一切的一切带来的不幸转嫁到了溥仪的生命中??

短暂的快乐

尽管溥仪的少年生活不尽如人意,而庄士敦老师的出现无异于给溥仪的生命描绘出一道绚丽的彩虹。苏格兰老夫子庄士敦先生是牛津学的文学硕士,在徐世昌总统代向英国公使馆交涉后,便正式聘用了他。庄士敦先生是一个博学的人,“他通晓中国历史,熟悉中国各地风土人情,对儒、墨、释、老都有研究,对中国古诗特别欣赏。他读过多少经史子集我不知道,我只看见他像中国师傅一样,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读唐诗,”溥仪在书中如是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溥仪是非常喜欢这位老师的,庄士敦更加没有一丝一毫对中国人的不屑与轻蔑,反而与溥仪形同朋友一般,毋庸置疑,庄士敦先生的出现给溥仪增添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灵魂的丢弃

不过,最易让人产生看法的估计还是溥仪对日本的那些年的屈从吧。现实社会的渐趋复杂,局势的紧张化,日本大使馆的邀请等等的一切,让溥仪的内心开始萌发了小小的欲望。他自述中写到,“望着角楼和城堞的轮廓,想起了我刚离开不久的养心殿和乾清宫,想起了我的宝座的明黄色的一切,复仇和复辟的欲望一齐涌到了我的心头,不由的心如火烧。我的眼睛噙着泪水,心里发下誓愿,将来必以一个胜利的君主的姿态,就像第一代祖先那样,重新回到这里来”。故地

重游,溥仪的复仇的欲望如排山大海般汹涌而来,甚至比之前在天津张园时更凶猛,更要强烈。

正是这仇恨的日益增长,才更加促进了历史悲剧的必然性——溥仪选择了投靠日本。伴随着济南惨案到来的,是溥仪在伪满洲国中地位的确立以及认可。心里隐藏着复辟的梦想,溥仪尽了他最大的努力去讨好日本,讨好周遭。溥仪任满洲国执政期间,基本上溥仪是在阿谀奉承日本,惶恐度日,唯恐人家弃子,这即是溥仪那几年生活的真实反映。当时就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论点,“关东之人恨日本刺骨,日本替关东与党军协和,力足取之,然日本即取关东不能自治,非得皇上正位则举措难施”。而溥仪梦想的再次“实现”,却是在一九三四年三月一日的“登极”典礼,正所谓“第三次做皇帝”。“在溥仪先生的身上,更多的被赋与了满族人要恢复大清帝国的梦想,更多的被一班遗老遗少们赋与了艰巨的历史任务。然而,历史的潮流是反封建的,所以这一点证明了溥仪一生奋斗的悲剧性,即使是他内心中多么的不愿意,他也没有办法去掉历史强加在他身上的重任,这个重任,就是要恢复在他手上丢掉的大清帝国的江山,从这一点上他没有错。”(杨真云)然而,在这里面,却包含了太多太多,溥仪先生以一生的命运作为赌注,却换来了这些,有悲哀,有彷徨,有希望,更有不尽的无奈与辛酸??

获得特赦

一个人的痛苦可以有很多种,而其中最深的莫过于精神上的折磨。由于溥仪先生的一次疏忽,“三亿元的事情”使得溥仪失去了所有的勇气,明明是忘了,却给说成是隐瞒,却一步步引发了旧疾发作。溥仪经受不了内心的负罪感,“捕蝇”与“捕鼠”等任务的接受,却也是以另一种方式帮助其“重新做人”。溥仪的一生是凄苦的,是悲剧的,是无奈冷寂的。或许刑房里的生活,才是其心灵最纯净、感到最自由的时光。出人意料的,特赦令颁布了。第一个被释放的就是溥仪先生。而溥仪在文中说道,“特赦释放,对一般囚犯来说,意味着和父母子女的团聚,但这却与我无太大关系??如果说,释放就是获得自由和‘阳光’,那么我要说,我正是在这里获得了真理的阳光,得到了认识世界的自由”。

读完了全本书,纵观溥仪先生的一生,在他经历了这些常人几乎难以承受的跌跌宕宕后,我想他的心境大概是“上善若水”这句话最贴切了吧。出生时的名门望族,锦衣玉食,童年时的君临天下,九五之尊,少年时的局势动荡,诚惶诚恐,中年时的胆战心惊,痛苦矛盾,晚年的得到原谅,这一路走来,他却并没有太多的抱怨,抱怨他称号却不赐予他该享的殊荣,也没有太多的反抗,反抗尘世的不公平,他更没有自甘堕落,因为他的心中始终还是牵挂着祖国的,他有一颗热爱祖国、为民为国的心。尽管他曾经做过错事,但毕竟溥仪先生一直在积极努力的向上进取着,他并没有失去原本的中环民族的信仰不是吗?作为清帝,他怀抱着复辟清室的抱负,这也是可以为人所理解的不是吗?“溥仪的人性是复杂的,他有过背叛国家、背叛民族的污点,但他又为灾民捐款,信佛吃素,最终向真理低头,自请国家给他最严厉的处罚,直到流着眼泪走出了战犯管理所的高墙,融入普通老百姓(清史专家、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喻大华 《百家讲坛》)”,我认为说得很对。溥仪先生自出生起便被期冀担负了艰辛的任务与重担,而其一生,却早已注定是一场以苦为主导的悲剧。可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反而积极努力,奋发向上,主动地从事“改造”。我觉得这就是溥仪先生身上最宝贵的精神和品质了。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一)

今年暑假我有翻开我的书柜,又读完了爱新觉罗溥仪先生的《我的前半生》,有些感受。溥仪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不平凡的色彩,这些不平凡,造就了他这一生的特别历史,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的历史。这里面,有闹剧,有悲哀,有疑惧,有希望。

1906年,溥仪出生于北京,1908年慈禧临死前选择了溥仪继承皇位,慈禧的一句话,改变了溥仪的一生。1911年清帝溥仪逊位,从此,清室的复辟闹剧便一幕幕的开始上演了。先是张勋带着辫子军帮助溥仪复辟,然而没做几天皇帝的溥仪就又退位了。溥仪第三次做皇帝是在1934年的伪满洲国,称帝为康德皇帝。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于1932年初在长春(当时称为新京)任满洲国执政,后于1934年初称帝。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溥仪作为伪满战犯被关押于前苏联,五年后回国进行改造,十年后得到国家特赦,任职于全国文史资料委员会。1967年,病逝于北京。宣统皇帝,大清逊帝,伪满执政,康德皇帝,战犯,普通公民,这些字2020眼写照了溥仪先生的一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通过利用溥仪强烈恢复祖业的愿望,以溥仪为扶植对象建立了伪满,开始了长达十四年对东北的统治,这十四年,能活过来的人本身就是个奇迹。溥仪在答应日本出任伪满执政时,也许他忘了,日本人并不是善良的,日本不可能为了一个中国人的皇位而忙活,他们要的,自然是想要得到的利益。当溥仪明白一切以后,日本人已经牢牢的掌控了他,而他这个执政和皇帝无非是个幌子而已。日本人给溥仪戴上了一顶繁华的皇冠,然而这顶皇冠繁华的背后却是一个紧箍咒。伪满十四年,溥仪几乎没有任何的权利,他不仅毁了自己,更毁了整个满洲。日本就这样以东三省和台湾省为跳板,对中国开始了大肆侵略。

伪满十四年的历史,是悲哀的。由于清室宗庙受到孙殿英军阀可耻的盗墓行为以及其他的种种原因,激起了溥仪恢复帝业的愿望,而这个愿望又恰恰是跟那个时代所背离的,正如杨天石先生所说:历史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这个愿望不会实现,也不可能实现。被这个愿望冲昏了头脑的溥仪陷入了日本侵略者设计的圈套,而这个圈套在我们今天看来,其用意是多么的明显,多么的可耻。或许只要稍作思考,顺应历史潮流,拒绝日本侵略者的邀请,这十四年的血泪史就不会发生了。

作为个人,我尊重溥仪先生在改造后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溥仪先生所着《我的前半生》一书本身就是对国家和历史的贡献,使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当时的中国。

历史,给了我们教训!我们必须谨记,任何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二)

从溥仪的《我的前半生》看到了很多历史秘闻。历史真有意思,其实它很人性,很自然,不象我们学到的历史书写的那么简单,不是黑就是白。被历史书写成白脸的人未必就没干过坏事,被写成黑脸的也未必没干过好事,并且他做那件事自有他的道理。了解历史要先了解人性。

复辟大清之业虽然艰难,但浦仪一生都在为之努力。虽然他的方法没用对,找的人也没找对,还花了不少冤枉钱,但谁又能保证,换另一个人会比浦仪做得好呢?复辟大清的路如果采用的是另一种方式,也许会小有成就,但真正要复辟成功在当时那个时代何其之难!没有了财政支持和军队支持的遗老遗少们再努力再不惜一切代价也难以成功,因为在乱世没有军队一切就如同画饼而已!可惜这一点浦仪看不到。或者,他错误地以为,借助别人的军队可以帮自己实现目的,可是他忘了,每个人都有私欲,既然别人有军队可以统治全国,为什么别人非要让他当最高统治者呢?所以,在建立国家方面,军队是无法借的,溥仪用了一生才明白。

前半生忙忙碌碌,自以为大业垂成,却谁知只是白送了别人银子,给别人做了嫁衣;后半生颠沛流离,(.org)更有牢狱之困,最终以平民身份完结。有谁能象溥仪一样,能有这样戏剧性的大起大落的人生?想来历代末代之君皆有此感吧?不过,溥仪唯一可以感到幸运的是,他没有象有的末代之君那样,被现世之君杀掉。这是他的运气。

叹哉!前半生如在梦里,以为自己能改写历史;后半生知其不可为,却也不由自己能决定了。叹哉溥仪一生!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三)

放下了厚厚的群众出版社发行的俗称灰皮本的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写成的《我的前半生》,再结合我在长春期间参观的伪皇宫,对这个末代皇帝的前半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

在这本忏悔录中,溥仪以一个历史罪人的身份和语气反复唾骂自己,同时深深感激共产党和毛主席挽救自己于水火之中。溥仪的文采很好,不愧是学帝王之学出身,全书以自述的形式把自己的前半生分成五个阶段记述,分别是宫中生活、天津时代、长春时代、苏联的五年、回到祖国。一边回忆,一边悔过。

尤其是在最后一部分,战犯管理所安排包括溥仪在内的战犯到东新中国的东三省的各条战线去参观。当溥仪走在曾经自己是这个地盘的主人的土地上的时候,他被眼前所看到的景象深深的触动和感动着,同时在心里将眼前的新面貌和解放前的自己领导下的旧面貌做了深切的比较,感觉到没有共产党,没有毛主席,中国还将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自己在东三省犯下的罪行是百死不得已赎其身,自己过去犯下的各种罪行是永远不可饶恕的。

在哈尔滨,他们参观了包括儿童公园、太阳岛在内的许多地方。儿童公园是我很熟悉的地方了,园中有许多古树,我每天走在里面的时候,就是感觉这个公园有些年头了。这里空气清新,干净整洁,树木郁郁葱葱。要是这样算起来,这个公园至少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了,而且公园里的小火车也有同样的年头了。在哈尔滨期间儿童公园是留给溥仪印象最深的地方,因为溥仪看到的这一切让他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少年儿童是最最幸福的,而且会世世代代幸福下去。时光荏苒,现在的儿童公园同样是绿树成荫,各种年龄的儿童在这里蹒跚学步、奔跑欢笑,但是这里的景物却是物是人非事事休。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700字


用了大概1个星期的时间将《我的前半生》这本书读完!

《我的前半生》作者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当我看到这书中的字、图片时,多多少少有种心跳的感觉。因为我读的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语言。似乎我已经到了那个年代,已经身处辉煌的宫殿和沧桑的历史中。那些泛黄的老北京照片触动我的心,那是怎样一个动荡的时期?我想现实生活在21世纪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在1964年出版过,只是当时由于社会背景复杂,将稿本一些内容删掉了。而我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是2007年第一次印刷,与1964年出版的相比,这次的全本内容更为完整,史实更丰富。

我能买的这全本,我很是激动。对于我这个非常喜欢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是得无价之宝!

这本《我的前半生》从爱新觉罗溥仪的家世开始说起,到入宫、登极、二次登极,再到去天津、东北、苏联,又后来的认罪,最后的特赦

认认真真的将它们读下来,心情是沉重的。我把自己当作作者,像是自己在经历漫漫人生!原来,我认为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的罪人、不值得同情。但是看到这书中的坎坷,我渐渐理解了他,并为他感到可惜,因为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伤害来自于孤独、伤心。

溥仪的人生大起大落、磕磕绊绊的,他无法感觉到爱,只是满心的害怕、伤心、仇恨。他高高在上,却没有百姓快乐。他博学、有文采,却不能理解亲情。他性格倔强,却在关键时刻唯唯诺诺。

他的人生像个悲剧,好在特赦后,他总所过上几天好日子,最后又被病魔困扰。

我突然感到,我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健健康康就是福吧!

至于我们有困难了,也要让心灵主动快乐,不要让糟糕的事毁坏我们美好的生活,人生不易,快乐、自由是多么重要啊!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2007年印刷的《我的前半生》读一读,那绝对是一种经历!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200字


【篇一: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自己一直是不相信爱情的那一族,明白幸福的生活是需要自己打拼与创造的,没有人可以依靠,纵使你的另一半,也会在某一天,完全没有预料的,毅然离去。诚然,这些与看过的那些电视和妈妈的教诲是有莫大关联的,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因为自己的要强与高傲的自尊。

每次看电视,见到女主为了那些抛弃她们的男人,过得生不如死,低声下气,就觉得憋屈。如果将来我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一定会漂亮地转身,毅然决然,不管会有多少泪,多少不舍,绝对不要在他面前表现出来!当然,我会自己站起来,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独立的成功!女人,一定要活得有自尊。

《我的前半生》是一本很好的小说,虽然是比较琐碎的生活描写,但给人真实、诚恳的感觉。当一个人历经了苦难以后,总会有劫后重生的一天,总会学会坚强生活。很多人很多事,冷静下来,总能有一个清晰地判断。从前依赖的、不舍的,总有一天会渐渐离你远去,很少有人能一路陪伴到永远。人生真的像一段旅程,走走停停,生命中的人,进进出出,哪些是永远存在的?不过是过眼云烟,镜中花,水中月一般美好,一般不实。

真如室友所说,女人,一生总是要寻找一个依靠。小说里的女人再次站起来了,却依然期待另一个温暖的臂弯,期望坚强的后盾。难道一个人就那样凄惨?一定要悲悲切切地活着吗?又或者,自己的经历根本等于零,所以就无法得出深刻的结论?无法得知。将来,会有怎样的际遇,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经历什么样的事,都不得而知,也都依赖于现在的努力。

为了将来的独立与自强,现在,一定要有所为!

加油吧,纵使永远单身,也不用害怕!

【篇二: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从溥仪的《我的前半生》看到了很多历史秘闻。历史真有意思,其实它很人性,很自然,不象我们学到的历史书写的那么简单,不是黑就是白。被历史书写成白脸的人未必就没干过坏事,被写成黑脸的也未必没干过好事,并且他做那件事自有他的道理。了解历史要先了解人性。

复辟大清之业虽然艰难,但浦仪一生都在为之努力。虽然他的方法没用对,找的人也没找对,还花了不少冤枉钱,但谁又能保证,换另一个人会比浦仪做得好呢?复辟大清的路如果采用的是另一种方式,也许会小有成就,但真正要复辟成功在当时那个时代何其之难!没有了财政支持和军队支持的遗老遗少们再努力再不惜一切代价也难以成功,因为在乱世没有军队一切就如同画饼而已!可惜这一点浦仪看不到。或者,他错误地以为,借助别人的军队可以帮自己实现目的,可是他忘了,每个人都有私欲,既然别人有军队可以统治全国,为什么别人非要让他当最高统治者呢?所以,在建立国家方面,军队是无法借的,溥仪用了一生才明白。

前半生忙忙碌碌,自以为大业垂成,却谁知只是白送了别人银子,给别人做了嫁衣;后半生颠沛流离,更有牢狱之困,最终以平民身份完结。有谁能象溥仪一样,能有这样戏剧性的大起大落的人生?想来历代末代之君皆有此感吧?不过,溥仪唯一可以感到幸运的是,他没有象有的末代之君那样,被现世之君杀掉。这是他的运气。

叹哉!前半生如在梦里,以为自己能改写历史;后半生知其不可为,却也不由自己能决定了。叹哉溥仪一生!

【篇三: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作文】

今年暑假我有翻开我的书柜,又读完了爱新觉罗溥仪先生的《我的前半生》,有些感受。溥仪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不平凡的色彩,这些不平凡,造就了他这一生的特别历史,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的历史。这里面,有闹剧,有悲哀,有疑惧,有希望。

1906年,溥仪出生于北京,1908年慈禧临死前选择了溥仪继承皇位,慈禧的一句话,改变了溥仪的一生。1911年清帝溥仪逊位,从此,清室的复辟闹剧便一幕幕的开始上演了。先是张勋带着辫子军帮助溥仪复辟,工作思路然而没做几天皇帝的溥仪就又退位了。溥仪第三次做皇帝是在1934年的伪满洲国,称帝为康德皇帝。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于1932年初在长春(当时称为新京)任满洲国执政,后于1934年初称帝。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溥仪作为伪满战犯被关押于前苏联,五年后回国进行改造,十年后得到国家特赦,任职于全国文史资料委员会。1967年,病逝于北京。宣统皇帝,大清逊帝,伪满执政,康德皇帝,战犯,普通公民,这些字眼写照了溥仪先生的一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通过利用溥仪强烈恢复祖业的愿望,以溥仪为扶植对象建立了伪满,开始了长达十四年对东北的统治,这十四年,能活过来的人本身就是个奇迹。溥仪在答应日本出任伪满执政时,也许他忘了,日本人并不是善良的,日本不可能为了一个中国人的皇位而忙活,他们要的,自然是想要得到的利益。当溥仪明白一切以后,日本人已经牢牢的掌控了他,而他这个执政和皇帝无非是个幌子而已。日本人给溥仪戴上了一顶繁华的皇冠,然而这顶皇冠繁华的背后却是一个紧箍咒。伪满十四年,溥仪几乎没有任何的权利,他不仅毁了自己,更毁了整个满洲。日本就这样以东三省和台湾省为跳板,对中国开始了大肆侵略。

伪满十四年的历史,是悲哀的。由于清室宗庙受到孙殿英军阀可耻的盗墓行为以及其他的种种原因,激起了溥仪恢复帝业的愿望,而这个愿望又恰恰是跟那个时代所背离的,正如杨天石先生所说:历史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这个愿望不会实现,也不可能实现。被这个愿望冲昏了头脑的溥仪陷入了日本侵略者设计的圈套,而这个圈套在我们今天看来,其用意是多么的明显,多么的可耻。或许只要稍作思考,顺应历史潮流,拒绝日本侵略者的邀请,这十四年的血泪史就不会发生了。

作为个人,我尊重溥仪先生在改造后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溥仪先生所著《我的前半生》一书本身就是对国家和历史的贡献,使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当时的中国。

历史,给了我们教训!我们必须谨记,任何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

【篇四:《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用了大概1个星期的时间将《我的前半生》这本书读完!

《我的前半生》作者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当我看到这书中的字、图片时,多多少少有种心跳的感觉。因为我读的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语言。似乎我已经到了那个年代,已经身处辉煌的宫殿和沧桑的历史中。那些泛黄的老北京照片触动我的心,那是怎样一个动荡的时期?我想现实生活在21世纪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在1964年出版过,只是当时由于社会背景复杂,将稿本一些内容删掉了。而我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是2007年第一次印刷,与1964年出版的相比,这次的全本内容更为完整,史实更丰富。

我能买的这全本,我很是激动。对于我这个非常喜欢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是得无价之宝!

这本《我的前半生》从爱新觉罗溥仪的家世开始说起,到入宫、登极、二次登极,再到去天津、东北、苏联,又后来的认罪,最后的特赦

认认真真的将它们读下来,心情是沉重的。我把自己当作作者,像是自己在经历漫漫人生!原来,我认为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的罪人、不值得同情。但是看到这书中的坎坷,我渐渐理解了他,并为他感到可惜,因为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伤害来自于孤独、伤心。

溥仪的人生大起大落、磕磕绊绊的,他无法感觉到爱,只是满心的害怕、伤心、仇恨。他高高在上,却没有百姓快乐。他博学、有文采,却不能理解亲情。他性格倔强,却在关键时刻唯唯诺诺。

他的人生像个悲剧,好在特赦后,他总所过上几天好日子,最后又被病魔困扰。

我突然感到,我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健健康康就是福吧!

至于我们有困难了,也要让心灵主动快乐,不要让糟糕的事毁坏我们美好的生活,人生不易,快乐、自由是多么重要啊!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2007年印刷的《我的前半生》读一读,那绝对是一种经历!

【篇五:读《我的前半生》有感】

我写这本书,是忏悔过去,是为了要把我丑恶的前半生,赤裸裸地暴露在祖国人民面前,说它是自传也可以,说它是忏悔录也无妨。

这是《我的前半生》的作者爱新觉罗?溥仪对它的叙述。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日(1906年2月17日),溥仪在浓重的元宵节气氛中呱呱坠地,开始了他那悲剧的一生。1908年,年仅3岁地溥仪被慈禧太后立为皇帝,幼小的溥仪哭得死去活来,登上太和殿宝座的那一刻,意味着他从此离开了亲人的怀抱,从此成了他人操纵的傀儡,以致成为亡国之君和叛国罪人。

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1912年,年仅6岁的溥仪跌下了统治地位。在军阀混战的漩涡中,溥仪逐渐成长起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溥仪受到日本人关东军的蛊惑欺骗,被迫当了13年地伪满洲国傀儡元首,在日本人的阴影下过着被监控,没有行动自由的黑暗生活。而后又因此被苏联和新中国关押了14年。1959年蒙受特赦,1967年以中国人名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的身份病逝于北京。溥仪的一生是悲剧的,也是富有传奇的。他的前半生是黑暗的,充满罪恶的,但他的后半生是光明而又神奇的。他居然完成了一个清王朝统治者到一位新中国普通共民的角色转变,这几乎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统治者都无法完成的。

是儿时被迫与亲人分离,险恶的政治斗争漩涡让他看到了清朝王室的黑暗,让他厌倦了那腐败、荒淫的生活;是日本人对他的一味欺压,让他对军国主义心生憎恶;是抗战的胜利让他看到了希望与光明,让他对共产党心怀感激

溥仪是现实的,无论是袁世凯称帝还是张勋复辟,都以失败告终,溥仪认识到了这一点,他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虽然这转变的过程充满辛酸,自已甚至一次次濒临死亡,但是他还是完成了由鬼到人的转变,对于这个结果,溥仪是满意的,他获得了新生。这就是历史。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我的前半生(靳东马伊琍主演同名原著)》读后感_1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我的前半生原著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