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文学读后感800字

文学读后感800字

《文学回忆录(全集)》读后感_800字。

书是明灯,能照亮光辉人生。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读后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决心和理想,读后感可以输出、检验自己看完书学到了什么。值得一品再品的读后感有哪些?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文学回忆录(全集)》读后感_800字,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文学回忆录(全集)》读后感800字


“三观不合”是现代人分手时引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但是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三观是什么。

去知乎搜索“三观”,问题不少。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怎样判断两人的三观是否一致?有没有简单直接又基本上靠谱的办法?

第一名高票的回答:

其实我不太了解三观的具体定义是什么,是的我很不靠谱,我一般看男人和我是不是合的来,是看性爱观,金钱观和友情观。

再看看其他的回答:有的说三观是事业观、爱情观、友情观。有的说三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

“什么是三观?”、“三观是哪三观?”很难有人能准确清晰的回答这个问题。

木心的所有观点中最有价值的观点之一,就在《文学回忆录》,这本世界文学讲堂中的第十四讲 《先秦诸子:老子》。

木心在这一讲中详细叙述了对于“三观”的认识论,重点是三观的顺序。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木心的认识论:

三观是哪三观?

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

三观的顺序是什么?

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


思考一下:你周围的朋友,几个人具备人生观?那些人生观哪里来?其实大多数不过人云亦云而已,极少是由世界观引申而来。更少数人,有人生观,又有世界观。再推论,他们有没有宇宙观?更少之又少——宇宙嘛,那是天体物理学家的事。

你认为你有人生观,没有、也不需要世界观,更没有、也更不需要宇宙观——你就什么也没有。

木心在这里不留情面地下决断了:不从宇宙观而来的世界观,你的世界在哪里?不从世界观而来的人生观,你不活在世界上吗?

宇宙观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老子、庄子、尼采、释迦牟尼,都从这样顺序而思考的。只有从宇宙观来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才真实恳切,不至于自欺欺人。

老子的哲学,就是特别清醒地把宇宙观放进世界观、人生观。老子看君、看民、看圣人、看大盗、看鸡、看犬,从宇宙的角度、宇宙的眼光。

以后大家急着分手,拿“三观”当挡箭牌时,先问问自己:什么是三观?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800字阅读

《沉思录》读后感800字


《沉思录》,一本古罗马帝国皇帝写给自己的书,一本美国总统克林顿认为除《圣经》之外对他影响最大的书,一本温家宝总理放在床头始终读的书。读《沉思录》,让我体会颇深,感谢你,让我体会了更多,学到了更多。

不要介入马戏中的任何一派,也不要陷入角斗戏中的党争,政治,一个我们不能回避的话题。政治的残酷性很多人都有深刻的体会,潮起潮落,人来人往。

纵观历史长河,不乏党争事件的发生,如何才能避免自己在党争中受到伤害?那就是不站队,永远不要将自己归为哪个领导的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这个岗位从这个岗位出发考虑问题,在那个岗位,从那个岗位出发考虑问题,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维护集体的利益。

让领导赏识,是凭借自己的工作成绩,而不是去钻营。不要站入队列,努力将自己负责的每一项工作都做的出色,这样即使再频繁的更换也不会影响自己,因为不是哪个领导的人,而是这个单位的人,而且是这个单位这项业务不可或缺的人。

读罢《沉思录》的卷一,体会颇深的就是学习,一个古帝国的皇帝尚可从周围的人、周围的事情中学到那么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更何况我们?百米短跑,需要冲劲;万米长跑,需要耐力。求知,不仅需要有百米短跑的冲劲,去扫除一又一个的拦路虎;又要具有万米长跑的耐力,去长期地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

不要去注意别人心里在想什么,一个人就很少会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们自己内心的活动的人却必然是不幸的。曲折,在人生的旅途中难以避免。面对曲折,有人失却了奋进的勇气,熄灭灭了探求的热情,而有人却确立了进取的志向,鼓起了前时的风帆,从而磨练出坚韧不拔的性格。

俗话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好自己的事情,让别人想去吧。我们应该深刻的理解,我们是为我们自己而活着,不要过多在乎别人的看法而迷失了自我,如果经过慎重考虑,觉得这件事情应该去做,那就努力的去做。至于结果,人很难预料,但不管是什么结果,都应该能够接受,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

《传习录》读后感800字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传习录》

从这一段来看,路程对于阳明心学理解的并不是很透彻。如果没学国学,我也认为一心一意就是专一,一心一意干一件事情,不被外界左右影响,这就是专一。王阳明从一个反向的例子告诉我们并不是一心一意干一件事情就是专一。

几天前的修身训练,师父反复强调的就是专一专注。想专注必须持敬,对人有恭敬心,对事有敬畏心。做坏事的时候你会有敬畏心吗?不会。只要你把心放在外在的事物上,就都叫逐物。现在的社会发展的太快,新鲜的事物、我们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数不胜数,如果我们被每一件事物牵着鼻子走,我们就没有了自我。每一天都需要接触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事。如果你的心跟着每个人走,跟着每个事走,你就会心为物役。这些都是王阳明说的枝枝叶叶外头寻。向外界去找一个答案,想获得外在的肯定。外在的事物对心的影响都属于后天的习染,这都是人欲。我们的修行就是要存天理,去人欲。让天理浮现,我们才能致良知。寻找天理的这个过程,坚持不懈的修行,不断的自我完善,才叫主一。

这一点我没有完全做到,虽然道理明白,可放在自己身上有很多时候在自我安慰,这都是自欺。还是我们对于内心真正的认知缺乏动力,空有一个向好的决心,实际行动跟不上。换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入师门就是让我们去寻找明德,寻找天理,师父把这条路已经明明确确的指给我们,但依然有很多人入师门之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有很多人中途退出。是他们没想明白,还是他们做不到?其实做不到就是没想明白,没想明白也就做不到,人生也就不会如意。

《永恒的边缘(全集)》读后感_800字


《永恒的边缘(全集)》读后感800字

在看《永恒的边缘》之前,我在想一个问题,我要以怎么样的角度去读这本书,我要找一个点,一个让我学习到新知识并且感兴趣的点。本书的part1高墙1961年中的第一章就出现了我所想要了解并感兴趣的点,“斯塔西”。首先,我先说说“斯塔西”的由来与意义吧(百度科补)。
二战结束,四大国出兵占领战败的纳粹帝国。德国从此分为东西两部,苏联一手打造出民主德国,与西方支持的联邦德国抗衡。1950年2月8日,民主德国领导人拍板成立“斯塔西”。斯塔西,前东德国家安全部,曾经是世界上比较强大的情报机构,其正式名称为国家安全部,全称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安全部,总部设在东柏林。斯塔西被认作当时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情报和秘密警察机构之一。斯塔西成立宗旨是担任东德的政治警察,负责搜集情报、监听监视、反情报等业务。MY GOD,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粘杆处”、血滴子吗!不,这个机构的性质和明朝时期的东厂,民国时期的军统局也有点异曲同工的意思,政权高度集中,清除异己。好像有点跑题了,说一下我从书中看到的分裂的德国吧。
此时的东德在盟友苏联的统治下,人们几乎生活在斯塔西的监视眼之下。这样的制度,不人心惶惶才怪。所以作为一名忠诚的共产党人,一名学校的教导主任的安塞姆•韦伯才会违背“原则”,奔向自由繁荣的西德。东德也好,西德也罢,毕竟曾经在希特勒的统治下是一个完整的德国,如今的局面,让亲情离散,友情反目,我想这不是德国人民希望的生活。那么对于由苏联占领的高压政策的东德,还有美英法占据的自由繁荣的西德,到底哪一方人民活的更好,单从物质条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不用说大家肯定会选择西德。苏联一直提倡民主,但又洗脑般地培植“特务”,搜刮反对势力的情报,大有你不顺从我,我就灭了你之感。但从一个国家、人民的角度来看,我倒觉得这四国最好的政策就是退出德国,还德国人民一个完整的国家。

《巨人的陨落(全集)》读后感_800字


《巨人的陨落(全集)》读后感800字

还不错咯其实…也许部分描写会夸张比如俄国人的野蛮贵族的愚昧的程度但毕竟是小说需要突出特色…

与其说是巨人的陨落其实也可以说是巨人迈的一个大步…不抬起这只巨大的脚用力往前跨世界永远不会进步…但是巨人跨步需要耗费的气力也更多而历史的这一步更是伤筋动骨…进步是艰难的但总有在用生命努力…每个人想要的都不同…政治的自由恋爱的自由生存的自由…但勇于追求并且愿意承担追求带来的边际效应的人都很可爱…所谓值不值得都取决于自己…也许有人觉得小说太理想化茉黛在德国艰苦的生活里也许后悔会多于和爱人生活带来的满足感,饥饿会抹杀精神的愉悦,但我情愿相信有人觉得她过得挺满足给她一次机会她也会做同样的选择…

有一个情节令我很难过…伯尼因为有人提议让艾瑟尔当议员候选人时的种种反应…特别失望和心塞…不是基于爱情的角度…

全书里最喜欢的人物不是艾瑟尔,比利,茉黛,沃尔特或者格斯…而且格雷戈里…一直在恶劣的生活里逆境里苦苦挣扎却坚韧成长…有血性有人性…哪怕是在最后自己努力进入了权利的圈子也始终在心里平衡着自由…也特别心疼他…在最后看到在自己努力奋斗争取来的“自由”的政权里无辜的人因为行使普通的自由的权利而被当局的秘密机构枪杀…赶脚容易信仰崩塌整个人陷入迷惘和绝望…

对一个n年前历史高考考了138分文科生来说…当年的课本里一战只占了6本书里的几页纸…对于人们的苦难,挣扎,抗争真的只有寥寥几行字…然而这本书里这些情节被具体形象化了…具体形象得令人窒息…永远忘不了那段写到信使给人们送丧报的场景…多少无辜的人为他们根本不清楚的目的,为与他们无关的欲望和私心,为一小群人的面子和愚妄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为所有在战争里牺牲人们默哀…向所有追求自由的人类致敬…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个地方是我们为生存而奋斗但不仅仅只因为生存而奋斗…

最后,愿世界安好~~

《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_800字


《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800字

虽然是战争背景的小说,但是女性角色比男性角色留给我更深的印象。首先是茉黛,他和沃尔特在一起,但他远比沃尔特勇敢,他在一战爆发前勇敢地嫁给了站在英国对立面的德国人,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她只见过一次她的丈夫,她不能公开她的婚事,但她从没想过放弃。她作为一个贵族,却始终站在工人的一边,争取女性权益。在战争结束后,她毅然跟随丈夫去了战败的德国,与供养她的哥哥断绝关系,靠在夜总会弹琴来养活失业的丈夫。她从来都坚强,独立。然后是黛西,她是一个非常富有的美国女孩,最初,她一心想嫁给当地最有地位的家族的男孩,渴望被所有女孩羡慕,在婚约被取消后,她去了英国,因为她对其它嘲笑她的女孩说她会和英国国王一起跳舞。在英国,她受到公爵的儿子博伊和穿着借来的礼服跳舞的工人儿子劳埃德,她选择了博伊,并追随丈夫成为了一名法西斯分子。后来,她逐渐发现,丈夫并不如想象中爱她,她真正爱的是劳埃德。她在伦敦轰炸期间开救护车,终于认识到她以前所追求的那些一点都不重要。有时候觉得黛西自私,但又觉得她诚实的可爱,她清醒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最后是卡拉,她没有她母亲茉黛那么好,她从小说出场就冷静独立,反而觉得人物单调。但在最后为了保护丽贝卡不被红军轮奸挺身而出,还是觉得很震撼。她一直很干净很清醒,她从不做错误的事,但到这时候,她还是选择去主动承受这一切。甚至在她得知怀孕以后,她也没有选择放弃这个孩子。她回想不起那些红军的面孔,她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她还有一个在战争中失去消息的男友,但她还是把孩子留了下来,并用心去爱他。她甚至给这个有着东方面孔的孩子取了父亲的名字,给了他一个美好的希望。她从开始就是一种刚强有主见的性格,但这个孩子似乎软化了她的形象。还是最欣赏那些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女性。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文学回忆录(全集)》读后感_8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文学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